《快活對話_跑馬地之人與事》朱國權

Page 1


盧樂謙為涉獵多種創作 形式的香港藝術家,但 從事藝術工作前是一名 職業足球員︒他以藝術 於城市中尋找存在的方 式,探索自我意識與身 體的關係︒


訪問日期:2020年7月17日 訪問地點:張嘉莉議員辦事處 訪問人物:朱國權 職業:足球教練 教車師傅 區內活躍:34年

朱國權

訪問者:盧樂謙 職業:藝術家

快活之行 始於足下

人稱「七叔」的足球職業教練朱國權,於跑馬 地居住了34年,因為熱愛足球活動的七叔經常 到跑馬地足球場踢波,因此與跑馬地結緣︒ 七叔記得在60-70年代時踢足球的人很多,當時 仍是一名小學生的他就讀下午校,每天下午在 上學的途中都會經過足球場,並會駐足欣賞, 後來他變得越來越沉迷便索性不上學,看別人 踢足球直到晚上才回家︒看得興高采烈的他甚 至落場參與︒當年球探會到球場發掘足球技術 高的小朋友作球員選拔,他形容此為「球場的 發掘者」︒球技高超及身型高挑的七叔在球場 被球探看上了,經球探許萬發掘成為職業足球 員︒在19歲時加入了「流浪」預備組,擔任中 堅位置,並代表香港赴日出戰青年軍比賽︒


相片來源: 南華早報

註: (右一)手持足球的球員為朱國權

七叔憶起小時候每次要到跑馬地練波時,他都會長 途跋涉地由旺角山東街碼頭坐船到灣仔,然後徒步 行至跑馬地︒後來在70年代被選中成為業餘足球員 時,第一次與他的教練畢特利見面就是在跑馬地球 場︒ 當 年 他 的 薪 水 為 二 百 元 , 但 畢 特 利 對 球 員 的 紀 律十分嚴謹,遲到的話會扣五十元,如果缺席則扣 一百元︒此外,畢特利還會嗅球員的手指檢查球員 有否抽煙,在如此苛刻的環境下進行訓練,球員的 福利可謂十分微簿甚至沒有,幸好當時他有獎金幫 補︒談到球技,七叔形容自己球技不錯,畢特利也 要「忌他三分」︒( 註: 畢特利1932-2006,為流浪會 的創辦人,他致力把香港足球由業餘推向職業化︒)


註:畢特利 相片來源: 蘋果日報

﹁波友﹂的趣事

談及昔日的趣事,莫過於爬上山欣賞 球賽,七叔形容當時有大量人上山「 睇波」,由於爬山觀賽的人數眾多, 警方也會派員到場維持秩序,甚至與 大眾一齊睇的情況也會出現︒還有, 七叔記得當年曾與某警司踢足球,警 司找來幾個CID (刑事偵緝部警員) 作為 他的後衛,他回想起當時的情景甚為 趣︒這是由於當年足球場品流複雜, 經常有黑社會人士在球場活躍︒


﹁波友﹂的聚腳點

以前位於木球會附近有間蘭芳冰室, 每逢他們要入跑馬地練波時,都先會 在蘭芳冰室集合,吃飽後才一起到跑 馬地球塲練波︒蘭芳冰室結業後,新 嘉美茶餐廳成為許多「波友」及職業 球員的聚腳點︒現在七叔仍然經常與 友人相聚到跑馬地球場踢波,他主要 是踢後衛位置,但由於年紀漸老,為 了保護膝蓋,他會選擇仿真草草地, 以減少膝蓋對地面的撞擊力︒


註:蘭芳冰室於銅鑼灣禮頓道 (已結業)

得天獨厚

七叔形容跑馬地為得天獨厚,如今 的跑馬地地價十分昂貴,但仍然還 有不少供市民活動的公共空間︒如 跑馬地遊樂場,平常有不少知名人 士在跑步,因此跑馬地吸引了不少 運動愛好者︒最後,七叔對於跑馬 地未來的想像是希望跑馬地有多些 專為青少年和老人而設的活動,他 希望可以爭取多些場地及改善康文 署的租場政策,令場地得以充分被 社區人士使用︒


是一項關於記載跑馬地街坊雜記 的計劃。目的是為街坊創造跨代 對話框架,藉此記錄街坊與該地 區的軼事和記憶,喚起街坊對當 區昔日文化歷史及變遷。

主辦單位 C&G藝術三角

協辦單位 張嘉莉區議員辦事處

編著 王君博 項目策劃人 張嘉莉 余佩珊 設計 張曉瑜 插畫 房邦越 聯絡 C&G藝術三角 跑馬地成和道39E地下7號鋪 張嘉莉區議員辦事處 跑馬地昌明街2號閣樓 電話: 2813 8511

攝影 余佩珊 場地贊助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