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錫安傳社會服務部50週年特刊到暨2018-19年報

Page 1

中華錫安傳道會 社會服務部特刊 暨2018-2019年報


中華錫安傳道會50週年主題曲 《半世紀豐盛》 曲/詞:鄭德明,梁志駒,翁燕光

心 同 同心 版 疫版 抗 抗疫

[VERSE] 心 沒有如此這般堅定, 志 從來未退或暫停, 請 讓祢愛繫這山城, 願 人人真心呼應。

[VERSE] 心 從沒如此的不安靜, 怯 全球懼怕這疫情, 主 治我疲乏身心靈, 活 靠祢天天得勝。

[PRE-CHORUS] 是祢唯獨祢,厚愛源自祢, 跨半世紀的豐盛, 這是錫安山記認, 願祢名被高舉,於恩典國度裡, 處處和平頌聲。

[PRE-CHORUS] 莫困在無助裡,奮勇來面對, 倚靠著基督主名, 這永恒應許約定, 復活榮耀的主,伴我走出這逆境, 身心再次復興。

[CHORUS] 這十架救恩,堅固著我的生命, 賜我不死的信心,昂步以愛以熱誠, 堅守這盼望約定,那懼狂風多狠勁, 緊握祢手,路遠途長,我願拼。 神! 願祢繼續引領…… 進入人群裡,為祢做證。[FINE]

[CHORUS] 以救贖憐憫,主賜下了新生命, 縱使天空不見星,靈內有愛請呼應, 幾多變化或注定,未來前景怎保證? 緊握祢手,十架大能,已實證。 前路有祢同在引領…… 我父是慈愛,願祢的名為聖。[FINE] [BRIDGE]

承傳這使 命,期盼的願景,復和貫注你我身心 全覺醒, 祢大愛全面說明,靠主終可得勝,引導每步 全賴聖靈。

創作感想 知道錫安踏入五十週年,心情既興奮又期待,因為又可以藉此憑歌寄意,抒發一下。 不同年代都有代表著該年代的大事,2019年在香港發生各種不一樣的轉變,相信已成為你和我人生中其中一個深刻的記 憶。世代更替是必然發生,這個世界將來會變成怎樣,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神讓我們在這個年代作祂的信徒,讓我們仍然駐 紮在慈雲山,必然有祂的心意,值得我們尋求、反思和回應。 不同年代都有人創作不同詩歌,好像經典詩歌【祢真偉大How Great thou Art】,傳頌千古,世代流傳。我一直在想,錫安 也應該有自己的原創詩歌,能與弟兄姊妹一同頌讚,告訴大家,這個希望實現了。 這首詩歌在很短時間內已成歌,反而歌詞卻是修改了好幾次,而且改完又改,雖經反覆修飾,好像仍有不少瑕疵,我們必須 承認:『人哪會有完美?何況創作?』只求以有限的文筆,以表達我們對神跨越半個世紀賜予中華錫安傳道會恩典、看顧和 帶領的感激,願天父接納我們的不足或缺欠。 參與創作這首詩歌的三位弟兄,分別來自六十世代、七十世代和八十世代(很具代表性吧!)。大家同樣領受了主的恩典,無 論你屬於哪個世代(甚至本世紀的新生代),請你以合宜的方式,繼續傳揚耶穌基督的愛和救贖,並祂復活的大能。你也可以 讓錫安有更多原創的詩歌,願我們透過敬拜上帝,蒙神賜福,彼此激勵,一起復興,抗疫成功! 謹獻上這首詩歌,求主悅納。在此以詩篇 104:33作結:「我要一生向耶和華唱詩!我還活的時候,要向我的神歌頌!」。


目錄

中華錫安傳道會50週年 社會服務部特刊暨 2018-2020年報 2

賀辭

6

社會服務部管理委員會主席的話

社會服務五十週年回顧 10

社會服務五十週年回顧

復和實踐分享冊4 25

神與人復和實踐篇

30

人與人(及自己)復和實踐篇

42

人與社會復和實踐篇

社會服務部2018-2019年報 61

社會服務部總幹事報告

64

慈雲山錫安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報告

70

慈雲山錫安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分處青少年就業培訓及創藝發展中心報告

81

恩慈家庭及幼兒互助中心報告

82

社會服務部活動

84

社會服務部服務輸出2018-2019

85

社會服務部財務報告2018-2019

86

社會服務部架構圖

87

社會服務部人員名單

中華錫安傳道會社會服務部

慈雲山錫安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分處 青少年就業培訓及創藝發展中心

九龍慈雲山慈民邨民健樓地下(B翼及C翼) 電話:2324 0111 傳真:2326 7453 電郵:isc@hkzion.org.hk 網址:www.hkzion.org.hk

九龍慈雲山慈正邨正暉樓地下1號舖 電話:2324 0113 傳真:2324 0138

慈雲山錫安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

恩慈家庭及幼兒互助中心

九龍慈雲山慈民邨民健樓地下(B翼及C翼) 電話:2324 0111 傳真:2326 7453

九龍慈雲山慈樂邨樂安樓地下C翼2號 電話:2324 0112 傳真:2324 9892


02


中華錫安傳道會社會服務部五十周年誌慶

五秩耕耘 惠澤社群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行政總裁 蔡海偉 太平紳士

03


中華錫安傳道會社會服務部五十周年誌慶

樂行主道 匡助社羣

黃大仙民政事務專員江潤珊

04


中華錫安傳道會社會服務部五十周年誌慶

主暉永耀 德澤廣施

社會福利署 黃大仙及西貢區福利專員 呂少英

05


社會服務部管理委員會 主席的話 黃家和先生 不經不覺,本會扎根於慈雲山山上已有半世紀,經歷過八九十年代社區重建及發展,見證及 陪伴著不少人成長及改變。50年的時間,我們於社區扎根服務,就如大部份人於慈雲山陪伴 我們一同成長,把慈雲山視為家一樣。50年以來,我們透過不同的服務與大家接觸及陪伴大 家,讓更多家庭、小童和青少年得到幫助及支援。 一年過去,社會的時局仍未平靜下來,整體香港市民都受了不同程度的傷害。作為社會服務 的工作者,面對服務工作越來越艱巨,接觸青少年的方法因社會發展充滿著不同的挑戰,如 何陪伴年青人及與他們同行成長,相信也 越來越困難。未來的日子,我們必須 要保持正向的思維,以愛感染身邊 每一位人,擔當復和使者,令社會 回復和諧生活及活動,大家繼續 一同結伴成長。 昔日瑞典宣道差會在慈雲山上建 立青少年中心,眨眼間踏入50 年。由1970年代建立慈雲山錫 安青年中心,至1994年搬至現 址(民建樓地下),並升級至青 少年中心。2003年升級至綜合 06


服務中心,同年擴展服務至幼兒,並成立恩慈家庭及幼兒互助 中心,為社區提供更多元化服務。2005年再拓展青年就業服 務,並成立青少年就業培訓及創藝發展中心,令支援及服務拓 展得更全面。2010年以後,本會不斷開拓創新的社會服務, 開創以動物輔助治療服務幫助隱蔽青年、引入社區保姆服務、 為特殊學習需要學童舉行治療小組、為黃大仙官立小學提供駐 校社工服務等等……。衷心感謝大家50年以來的支持,讓我 們可以服務社區,並把耶穌的愛帶給每一位受惠服務的人 士。 員工是我們重要的資產,一直以來我們不斷透過培訓造就,透過不同的發展基金及交流計 劃,提升員工專業水平,同時鼓勵員工自我增值,應付未來不斷改變的社會環境下面對富挑 戰性的工作。 在此衷心感謝伍總幹事一直以來領導,帶領青少年中心升格及提供多元化服務給社區人士。 並感謝社會服務部同工團隊一直默默耕耘及付出,你們的專業服務,令社區人士受惠。「教 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22章六節)。盼望大家共同努力, 幫助更多有需要的家庭。 最後,要感謝社會服務管理委員會主席鄭德明 先生過去10年帶領管理委員會,並感謝各委 員包括李志輝先生、蕭貞健先生、湯健明先 生、麥兆佳先生及盧永靖先生。以及感謝顧 問黃成智先生多年來向本會提供寶貴的意 見,讓我們的服務質素得以提升。

07


08



結合福音與社會服務 傳揚整全福音

1970-1994 慈雲山錫安青年中心階段

瑞典宣道差會(Swedish Alliance Mission) 宣教超過一百年,遍及二十多個國家。瑞 典宣道差會使命是傳揚耶穌基督拯救世人 福音及透過服務滿足群眾的需要以彰顯基 督的愛。

社會服務50週年回顧

02

1970年瑞典宣道差會在慈雲山東社區中心設 立教會和慈雲山錫安青年中心。

1966 01

1970

1966年瑞典宣道差會開始發展香港事 工,在橫頭磡設立教會、幼稚園和職 業培訓中心。並且,晚上舉行康樂活 動,當時稱為「錫安青年中心」。

03

10

2月時開始了中心服務,6月時開始主日崇拜。 中心結合了福音工作、康樂活動、興趣小組及 培訓課程,各項活動均大受歡迎。


04

1976年瑞典宣道差會轉往其他地區,中華錫安傳道會註冊為有限公 司,接續慈雲山錫安青年中心及教會。同年,成立了香港基督少年軍第 十五分隊,結合教會和中心相互優勢,集 教導與訓練於一身,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信 徒領袖。

1976

1980

05

1980年本會得到社會福利署資助,中心得到穩定的 服務經費。中心活動、教會聚會的人數不斷增長。

11


回應地區需要 發展多元化青少年服務

1994-2003

慈雲山錫安青少年中心階段

02

1994

1998 01

12

1998年,經多年爭取,社署終於增加中心 人手達青少年中心水平。中心服務不斷擴 展,新增了中學、小學的入校服務,服務亦 更專業化,開展了輔導小組、家長工作。

1994年,慈雲山因為拆卸重建,中心搬往民建樓現址, 升格為慈雲山錫安青少年中心。地方比以往更大,達 5600呎。服務對象亦由14歲至24歲,擴展至6至24歲。


04

1999

03

2002年,中心改名為慈雲山錫安青 少年綜合服務中心,以自資方式大 幅擴充中心服務,向社署爭取增加 本會資源,要求讓中心升格成為綜 合青少年服務中心。

2002

1999年,本會亦開始了青年就業輔導服務,並於 2002年獲頒發勞工處展翅之星獎項。其後中心學員 在2005年再獲此獎項。 13


實踐復和使命 拓展新服務中心

2003 -2010

社會服務部三間服務中心階段 02

2003年,董事會重新宣告本會使命:「透過本會 屬下各個地區教會和社會服務組織的緊密合作,在 地區內傳揚神與人、人與人(及自己)和人與自然環 境(包括所處的社區、社會、國家,甚至全世界)之 間的復和關係。」。社會服務部管理委員會帶領社 會服務部以平衡計分進行機構革新,讓本會成為全 港最早使用平衡計分卡進行策略計劃及員工考績的 社會服務機構。

2003

01

14

為了提升本會社會服務水平,2003年, 本會正式成立社會服務部,設立社會服 務部管理委員會、社會服務部總幹事及 中央行政部,負責開拓具前瞻性的新綜 合青少年服務中心服務。同年,社署增 加中心資源,中心正式擴展成為綜合青 少年服務中心。


04

2004 03

2003年至2006年社會服務部以專門化服務為擴 展策略,優化本會綜合青少年中心服務。除了 強化既有6至24歲綜合青少年中心服務,包括中 心服務、中小學合作服務,以及外展服務外, 本會提出了兩項專門化服務─恩慈家庭及幼兒 互助中心、青少年就業培訓及創藝發展中心。

2003 - 2006

2004年起,社會服務部同工積極響應本會 的基督復和使命,每年在負責的工作中選 一項工作實踐復和使命。並且,本會分別 於2007年、2010年、2015年,把同工的復 和實踐結集為分享冊,最新案例結集為復 和實踐分享冊4,收錄於50週年特刊之中。

15


05

2003年11月開辦了 恩慈家庭及幼兒互助 中心成為黃大仙區唯 一一間互助幼兒中 心,擴展了本會6歲 以下的幼兒服務。

2003

06

16

2005年7月開辦了慈雲山錫安青少年綜合服務 中心分處青少年就業培訓及創藝發展中心成為 全港首個一站式青少年就業培訓及就業中心, 擴展了本會15至29歲的青少年就業服務。

07

2005年,為加強社會服務部與教會 合作,新設立了復和社區幹事,擔任 兩部之間的橋樑角色。

2005

08

2005年,本會舉行了首次 賣旗籌款活動。往後籌辦了 10次的賣旗籌款。


09

2009年,慈雲山錫安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完成現代化裝修工程。

2009

10

2009年起,本會積極聯合黃大仙區的社會服務單位,為 社區提供大型社區教育/服務計劃,包括快樂人生社區 健康推廣計劃、家家有凝家社融和計劃及PEACE計劃。 透過大型社區教育活動,共同建設一個更美好社區。 17


實踐復和使命 創新服務回應社會新需求

2010-2020 社會服務部三間服務中心 兩項創新服務計劃階段

01

2010年,舉行了本會40週年慶典。

2010 02

18

2010年自資試辦黃大仙區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 2011年成功申辦由社署資助的黃大仙區鄰里支援幼 兒照顧計劃。本會幼兒暫託服務擴展至整個黃大仙 區。連續多年,新使用者人數超過高使用量指標, 獲社會福利署獎勵。


03

2010年本會又推出以動物治療協 助隱蔽青年重投社會的「重拾動力 動物治療計劃」。2012年,中心 治療犬發發開始服務,治療貓心 心、英英翌年加入。計劃成效顯 著,2013年獲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頒發「卓越實踐在社福十大卓越服 務獎」。計劃多次獲傅德蔭基金延 續贊助,服務維持至今達10年。

2010 04

2011年起,本會開始提供「兒童為本非指 導式遊戲治療」個案輔導服務。「兒童為 本非指導式遊戲治療」是一種專業的輔導 方法,運用具治療果效的玩具,幫助兒童 表達心事,化解內心鬱結,增強 自信從而減除情緒及行為障礙。

19


05

2011年,本會開辦全方位輔導服務,在黃大仙官立小學 提供駐校社工服務。服務理想,多次獲校方延續。 2017年9月開始,駐校社工人數更擴展到兩位全職社工。

2011 06

20

2011年至2020年,本會以社會福利發展基金推 行本會各級學習計劃,大大提升本會人力資源。 部份同工得機構資助完成了證書、學位,甚至碩 士學位,大大提升團隊的專業水平。其間本會亦 舉辦了三次同工海外社會服務考察團:2011年舉 行了新加坡考察團、2015年舉行了台北考察團、 2018年舉行了台南、高雄考察團。不同地方的社 會服務方式和服務點子都給予我們 很多啟發,開闊了同工的 服務視野。


07

2013年,復和社區幹事 正式提升為社會服務部 傳道人,多年來策劃 社會服務部及教會部 合辦的服務,讓社區 人士能透過服務接觸 福音。

2013 08

2013年起,本會開始舉辦大型公民教育活 動,連續多年獲公民教育活動資助計劃資 助。多項計劃推動「尊重」、「負責」、 「關愛」文化,由青年人傳遍社區。活動 內容包括:關社政策行動組、生命教育 課、生命教育訓練營、朋輩輔導員訓練 營、野外歷奇課、BAND隊訓練、 K-POP表演隊訓練、社區教育課等等。

21


09

2014年起,本會開始提供「童愛生活支援特殊學習需要兒童服務」為 就讀幼稚園及初小患有自閉症,過度活躍症及讀寫障礙的兒童提供 治療性小組。為持續提升服務質素,負責同工已陸續完成香港大 學專業進修學院特殊教育文憑/證書課程。

2014 10

22

2014年至2020年,本區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青少年 中心(共10間機構)聯合推出青年生命栽培、關愛共融、 社區創新計劃。計劃包括IG悠樂@黃大仙、iU築動- 黃大仙青年創新計劃、 Raise U up@匯動青年計劃。


13

11

2015

2018年,完成恩慈家庭及 幼兒互助中心的翻新工程。

2015年,本會開始執行社會福利署的 《最佳執行指引》第一組別。2016 年,開始執行部份第二組別。

2017 12

2018

2019

2020…

本會一直支持香港大學黃蔚澄副教授、喻慧敏小姐、李文浩博士有關隱蔽 青年的學術研究。2017年,本會重拾動力計劃(以動物輔助治療協助隱蔽 青年)的成效文章刊登於國際期刊。2018年,同工就動物治療的質性研究 訪問載於外國刊物。

23



神與人復和實踐篇

香港基督少年軍第十五分隊 社會服務部傳道人黃昭杰傳道|復和層面:神與人、人與人、人與社會/社區復和 香港基督少年軍第15分隊宗旨與事工 本中心與教會為培育青少年的生命,於1977年成 立香港基督少年軍第15分隊,至今已有43年。經 過多年的努力,一代又一代的成長和更替,第15 分隊過去培育了數以百計的青少年成長,昔日為幼 初級隊員的孩童現有不少在本分隊或其他分隊擔任 導師崗位,加入培育生命的行列。這秉承香港基督 少年軍作為制服團隊的宗旨,「於青少年人之間, 擴展基督的國度,同時促進服從、虔誠、紀律及自 愛等良好行為,以達成基督化的人格」。培育和培 訓事工正是基督少年軍所重視的,「透過基督教教 育和領袖培訓,栽培青少年從小建立正面思想和良 好品格,以整全訓練栽培他們建立僕人領袖的心 志,期望他們能各展所長,共建充滿活力、和諧友 愛的社會。」。

香港基督少年軍已在港成立60年,並成立超過370 支分隊,本會為第15分隊,是較具悠久歷史和能 以持續發展的分隊之一。本分隊由四個組別組成, 包括幼級組(小一及小二兒童)、初級組(小三至 小五兒童)、中級組(小六至中六青少年)及高級 組(中六以上至21歲青少年),此外亦成立軍樂 隊。分隊逢星期五晚間集隊一次,盼望透過基督教 教育、步操、技能教授及體能訓練,並配合不同的 獎勵和晉升計劃,培養隊員建立良好品格,成為愛 主的基督徒、青少年領袖及社會上的良好公民。

25


生命培育:復和的人生 神與人的復和 基督少年軍重視對隊員的生命培育,從三方面培育 青少年的生命,首先在於神與人的復和。分隊重視 隊員的靈性需要和對福音認識,我們相信青少年的 靈性,對其日後的心性發展,以及成長之路,有著 重大和深遠的影響;而隊員對福音的認識,更是發 展健康靈性的開始。因此集隊前的半小時,導師會 帶領靈修時段,讓隊員認識信仰和學習聖經道理。 中級組的訓練中,目標章和基督教教育章亦會更有 系統地教導信仰內容,以助青少年靈命成長。然 而,基督信仰是發自內心和自願追隨的,因此隊員 是否基督徒並非參與基督少年軍的條件,我們盼望 每位參加基督少年軍的隊員能有機會聽聞福音,並 嘗過主恩的滋味,能經歷主內團契的美好時光。

人與人的復和 青少年的生命很需要與別人結 連,包括同儕、長輩和後輩,但 是個人偏執的性情、缺乏社交技 巧及沉醉於電子媒體等的問題往往 窒礙青少年與人彼此結連。因此, 第二方面的生命培育是人與人的復 和。基督少年軍重視隊員良好品格的 發展,包括服從、虔敬、紀律及自 愛。分隊定期進行步操訓練以培養隊 員服從及紀律的品格;並透過合組活動 及每月一次的團契周,讓所有組別的隊 員彼此互動、認識和合作,建立關愛環 境;讓隊員建立信任,並逐漸與別人更多地結連一 起。此外,中級組亦舉辦以心性及社交為主題的興趣 章,以助青少年了解自己及掌握社交禮儀和技巧。 以上提及的訓練和活動是幫助青少年與別人結連的 其一途徑,然而在不同級別的訓練中,導師會按隊 員的能力,加入適合該年齡特性的互動活動,以加 強隊員的社交技巧和紀律的訓練。例如:中級組在 不少集訓中,會加入互相討論,彼此分享的課堂元 素;還有在露營章的活動,導師鼓勵隊員間互相關 顧及合作,在兼顧自己的事務時,亦共同承擔「公 家」事務,從購買食物到分配攜帶食物/營具等, 從起營到野炊,從收拾營帳/物資到清洗營幕/地蓆 等,讓青少年隊員能更多互動、關懷和合作。此 外,青少年多被批評為沒有目標、比較懶散的一 群。有見及此,基督少年軍為提高隊員的學習動機 和對分隊的歸屬感,分隊會舉辦不同類型的活動, 包括每年兩次的立願禮、一年一次的大會操、每季 一次的生日慶祝會及每月一次的團契周活動等,並 安排隊員參與其中的籌備和負責崗位,給予他們合 作的機會,隊員學習互相協作、互補長短。

26


人與社區/社會的復和 青少年生活在社會上,往往較為活在自己的世界 內,對社區事務的參與及關懷相對較低。因此,第 15分隊推動隊員參與社會發展,實踐與社區/社會 的復和。我們從三方面入手:第一方面,是鼓勵隊 員參與義務工作。中級組員過去一直積極參與中心 的義工服務,包括協助探訪長者、中心的暑期活動 報名日、錫安中心或香港基督少年軍的賣旗籌款活 動、慈善跑,及多年在中心不同的暑期活動中擔當 義工,與兒童一同參與暑期活動。 第二方面,第15分隊成立了「軍樂團」,成員以 中級組為骨幹,每月兩次練習相應樂器,由資深軍 樂團樂手教導。軍樂團不時會在大型慶典或大會操 上演奏,讓學員有機會參與社會上或基督少年軍的 慶典活動。 第三方面,在社區服侍上,青少年的領袖訓練是需 要的,而基督少年軍是非常重視青少年領袖的培 訓。第15分隊一直透過「小隊長NCO」的晉升階 梯有系統地發掘及培訓領袖,同時讓中級組隊員有 目標地學習擔任領袖。小隊長制度是為栽培領袖人 才,透過課程提升學員的服侍心、紀律及帶領少年 軍的技巧,成為有領導才能、責任感的小隊長。此 外,基督少年軍總部會安排對應的小隊長訓練課 程,以助小隊長的生命和領袖才能不斷成長。

工作員反思─生命培育的需要 香港基督少年軍第15分隊重視隊員的生命培育, 透過導師的教導、隊員的體驗和互動,引導隊員在 三個層面上的復和關係,以達致健康的基督化人 格。本人認同第15分隊培育隊員全人生命的理 念,兒童在成長中,包含幾個重要原素:智力發 展、知識累積、興趣培育和品格培養。綜觀現今家 長比較著重孩童的「智力發展、知識累積」,因那 是直接影響孩子的升學,甚至是未來的工作和前 途;因此,孩子便進入了「增長智力和知識」的漩 渦中。此外,在升學過程上學生個人能力的展示 (portfolio)亦是家長們所關注的,所以學生的課 外活動或興趣如能有助展示學生個人能力,那是受 家長追捧的。學童在不同的學習和興趣發展上付出 很多精力,「興趣培育」方面也得以被照顧。但孩 童的「品格培養」或心性發展卻往往被忽略、被擱 置,本人感嘆學業成績並不代表一切。不時我們會 聽到青少年輕生的新聞,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 根據死因裁判法庭報告統計出19歲或以下的人士 自殺數字在2017年增至36宗,最低年齡為7歲, 自殺原因主要是學業問題、生活不開心和有 情緒病。可見孩童的智力發展和學業知 識,未足以幫助他們面對現今社會和成長 上的跌盪,孩子們需要全人發展,包括生 命培育、品格培養的元素,基督少年軍第15 分隊正努力在這些縫隙中盡上努力,建立與福 音相稱的基督精兵。 27


神與人復和實踐篇

伴我高飛- 託管生信仰成長小組 社會工作員李冬梅女士|復和層面:神與人、人與自己

小組背景 是次託管信仰個人發展小組於7/4/17-30/6/17期間 進行,對象為中心課餘託管小一至小六的學生。 開組時間為星期五晚5時30分至6時30分, 共有26位託管生參與。

對不復和的認識 一. 人與自己不復和─功課及學業 有調查發現,約每7名受訪小學生有1名出現抑鬱 徵狀,推算全港有超過3.3萬名小學生的抑鬱傾向 達到臨床水平,需要接受輔導和治療。浸信會愛羣 社會服務處在今年初就本港小學生抑鬱狀況, 向14間小學約1300名小三至小六學生進行問卷 調查。調查顯示超過兩成受訪學童經常感到 有壓力,包括功課太多、升中選擇和學業未如 理想等。

介入 是次小組以基督教信仰為主,基督教著重身、心、 靈的健康,小組亦以此為目標。現今小學生除了 上學之外,放學後亦需應付大量的功課或參與課後 活動,有些更被家長安排參加不同的興趣班以增值 自己,另一些則被安排到補習社完成功課。當完成 以上的活動後,他們所剩餘的就只有睡眠時間了。 遊戲 心理學家佛洛伊德認為遊戲可以令兒童從 過程中得到快樂,既能滿足他們的慾望, 又可讓兒童拋開現實會遇到的衝突。 此外,遊戲能幫助兒童減輕焦慮,發洩 不愉快的經驗。故是次小組開始時亦有 熱身遊戲讓組員透過遊戲放電減壓, 另外社工亦會帶他們到中心附近的 遊樂場讓他們盡情地玩一會。

28


回復和諧關係 小組問卷調查結果 ·透過小組,能舒緩學習壓力 (100%) ·透過小組,增加了我對聖經故事的認識(100%) ·透過小組,讓我認識更多良好品格 (100%) ·透過小組,能帶給我快樂 (90%)

二. 人與神不復和(不認識神) 在沉重的功課壓力下,小學生每天花在學術上已 佔了他們整日一半有多的時間,完成活動後所剩餘 的就只有睡眠時間。在此環境下,小學生的精神健 康亦大受影響,易有情緒困擾。「喜樂的心乃是 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聖經中箴言17:22), 認識創造天地物萬的神,能讓人心靈得到喜樂和 平安。 介入 透過聖經故事讓組員認識神 聖經中有很多故事都記載了神對世人的愛,「神愛 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 不致滅亡,反得永生。」(聖經約翰福音3:16), 小組每次都有聖經故事的時間,讓組員透過故事去 認識神。

工作員反思 是次小組以基督信仰為中心,基督信仰帶出 信、 望、愛,在沉重的功課壓力下, 是次小組為學童心靈上帶來安慰與支持。 學童不但認識到神對世人的愛,同時間組員 彼此之間亦建立了一份友誼與關係, 可以互助互勉。

透過禱告與神溝通 當壓力大、情緒受困擾時,向神禱告與神溝通, 能讓人心靈得到平安和安慰。「應當一無掛慮, 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 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 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聖經腓立比書4:6-7)

29


非指導式遊戲治療

人與人(及自己)復和實踐篇

個案 I

服務協調主任李敏玲女士|復和層面:人與人

個案背景 案主星仔(化名),4歲,於主流幼稚園就讀K1。 媽媽是家庭主婦及主要照顧者,爸爸長工時,愛錫兒子。 星仔兩歲時確診自閉症譜系障礙,有觸覺敏感、小肌肉遲緩及言語障礙。 星仔需要參與不同治療及訓練,如認知行為治療、言語治療、社交訓練及物理治療。星仔正排期入讀幼稚 園暨幼兒中心的兼收位,期望日後透過更專門訓練和照顧,協助他融入主流教育及社會。

人與人不復和情況(問題介定) 觸感過敏及固執行為 觸感過敏及固執行為

發生頻率/行為表現 發生頻率/行為表現

觸感過敏 觸感過敏 (1):不喜歡別人觸摸他, (1):不喜歡別人觸摸他, 包括同學、老師及陌生人;情緒起伏大 包括同學、老師及陌生人;情緒起伏大

發脾氣,大叫大喊 發脾氣,大叫大喊

觸感過敏 觸感過敏 (2):坐車、在公園及學校等 (2):坐車、在公園及學校等 公眾地方,抗拒別人接近他 公眾地方,抗拒別人接近他

推開對方,打人或咬人 推開對方,打人或咬人

固執行為 固執行為 (1):不跟指示,堅持自己方法, (1):不跟指示,堅持自己方法, 故意忽略別人說話 故意忽略別人說話

在學校及家中經常發生, 在學校及家中經常發生, 不理勸告,大吵大鬧 不理勸告,大吵大鬧

固執行為 固執行為 (2):乘電梯時堅持要自己 (2):乘電梯時堅持要自己 第一個按樓層 第一個按樓層

推撞小朋友,兇惡地敵視他人 推撞小朋友,兇惡地敵視他人

介入計劃及手法 是次介入主要透過遊戲治療、指導家長編寫及運用社交故事,跟進觸感過敏及社交出現的固執行為: 1) 透過遊戲及具治療果效的玩具,協助案主抒發及表達情緒,減低情緒及行為障礙。 2) 提供自主及選擇的機會,增加個人的「彈性」,改善固執的情況。 3) 確認案主的能力,提供愉快的成功經驗,增強自信心及能力感。 4) 分析父母的行為及管教方法如何影響案主的情緒反應及表現;學習新的管教方法, 「回應」及「要求」並重,引導案主表達情緒。 5) 討論正面處理社交障礙的方法,按實際情境,製作個別化社交故事:給予可選擇的社交方法,鼓勵表 達感受及檢視與同儕間的互動及改變。

編寫社交故事要點 1) 按「特定指引」編寫合適的社交故事:運用書面語、合適的詞彙及句子長度,簡潔易明、輔以圖片或 相片幫助理解,故事編排要有引言、內容及結語。 2) 因應個別需要作故事的主題,從個人角度以第一身身份編寫內容。 3) 客觀及準確地分享社交處境的資料,增進對社交處境的理解及要求。 4) 引導恰當的社交行為和態度。 30


運用社交故事例子 父母每天與星仔閱讀社交故事,協助星仔「了解及接受人與人之間的正常肢體接觸」,例如 1 每天,我們會上街、上學 (描述句)

3

我們都想有舒服的空間, 但有些地方,人多擠迫。 (透視句)

4

2 街上、車上、路上有很多人 (描述句)

別人會靠近我, 令我感到不舒服。 (透視句)

5

我可以冷靜面對,例如: 站開一些、深呼吸3次、數數字。 (指示句)

人與人回復和諧關係 觸感過敏及固執行為 觸感過敏及固執行為

發生頻率/行為表現 發生頻率/行為表現

觸感過敏 觸感過敏 (1):不喜歡別人觸摸他, (1):不喜歡別人觸摸他, 包括同學、老師及陌生人;情緒起伏大 包括同學、老師及陌生人;情緒起伏大

抱怨及發脾氣減少,被知會後能讓別人拖手, 抱怨及發脾氣減少,被知會後能讓別人拖手, 明白一些友善接觸行為 明白一些友善接觸行為

觸感過敏 觸感過敏 (2):坐車、在公園及學校等 (2):坐車、在公園及學校等 公眾地方,抗拒別人接近他 公眾地方,抗拒別人接近他

推撞或打人的行為明顯減少,間中有敵視目光; 推撞或打人的行為明顯減少,間中有敵視目光; 但開始明白要輪候及排隊要有空間,不是要接近他 但開始明白要輪候及排隊要有空間,不是要接近他

固執行為 固執行為 (1):不跟指示,堅持自己方法, (1):不跟指示,堅持自己方法, 故意忽略別人說話 故意忽略別人說話

這方面有明顯改善,會回應「唔想,唔好」, 這方面有明顯改善,會回應「唔想,唔好」, 吵鬧後情緒能較快平伏 吵鬧後情緒能較快平伏

固執行為 固執行為 (2):乘電梯時堅持要自己 (2):乘電梯時堅持要自己 第一個按樓層 第一個按樓層

仍會抱怨其他人先按制,但不再為此推撞人;開始 仍會抱怨其他人先按制,但不再為此推撞人;開始 明白有先後次序,希望自己可第一個入電梯按制 明白有先後次序,希望自己可第一個入電梯按制

工作員反思 面對星仔與生俱來的發展障礙,父母能積極樂觀協助兒子接受治療和訓練,持續檢視進度,是重要的成功 因素。父母願意嘗試不同方法處理兒子問題,如運用社交故事引導及討論合宜的社交方法,讓兒子學習表 達感受,逐步提升社交能力及體驗愉快的社交生活。 在回應情緒方面,父母改變了管教方式,正面回應情緒,引導兒子發洩及表達情緒,並重新檢視兒子的 能力及限制,了解其喜好和想法,在生活上給予選擇及嘗試的空間,大大擴闊及增加了兒子的彈性和促進 其進步。 陪伴自閉症子女克服生活的困難,健康愉快成長是漫長而艱辛的工作,遊戲治療能扮演專業輔助角色。它 具有協助小朋友抒發情緒、減低其情緒困擾的作用,也能讓小朋友體驗自主及選擇的機會,增加個人的 「彈性」。但最重要的還是要配合家長工作,讓家長確認及諒解小朋友的限制,學習運用遊戲治療原則回 應他們的情緒及困擾,持續讚賞、鼓勵及給予選擇的機會等,讓小朋友在愛中成長。 31


人與人(及自己)復和實踐篇 社會工作員彭詩韻小姐|復和層面:人與人

個案背景 案主於區內一間主流小學就讀一年級,於2017年3 月在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被評估為「專注力不足 及過度活躍症」,智力中上;但語言表達方面則較 弱,語言理解能力則一般;社交能力方面亦較弱。 案主與父母及弟弟同住,弟弟就讀中班,被評估為 屬於自閉症譜系。案主在情緒控制方面算是平穩, 會因為小事而不開心,然後會哭,但能夠講出自己 的心情,會用正面的方法來幫助自己舒緩不開心的 感覺。在學校,根據老師的觀察,案主的操行算不 錯,有B或者B-的分數;但學業成績則欠佳。在家 裡,根據媽媽的觀察,案主比較難聽從媽媽或者爸 爸的指示完成功課,亦容易與弟弟有矛盾。

人與人之間的不和 案主會因為小事而不開心,然後會哭,偶爾會發脾 氣;與弟弟相處偶爾會激發矛盾而生氣。案主在理 解情緒上比較弱,不太能夠理解自己的情緒,更難 理解別人的情緒,因此案主與同學相處上常常會遇 到各種大小衝突。當案主不能理解或者誤解別人的 情緒時,案主就會顯得非常生氣。 復和計劃 首先,透過遊戲治療協助個案減少發脾氣的次數; 其次,透過遊戲治療協助個案理解自己的情緒;最 重要的是,透過遊戲治療協助個案理解他人的情 緒,緩和與人緊張的關係。 復和過程 透過18節的遊戲治療,可看到案主由一開始的探 索階段(Exploratory Stage),對遊戲室充滿好奇, 會測試各種的玩具;到激進階段(Aggressive Stage),案主有情緒的宣洩,例如啪打不倒翁。案 主經歷了1-2節的探索階段後很快就進入激進階 段,負面的情緒如憤怒會較多出現在遊戲情節中。 同時,案主會代入遊戲情節(Symbolic Play),例如 扮演收銀員、籃球員等,來肯定自己的能力感及信 心。案主經歷了3-12節的激進階段,激進的遊戲 情節開始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正面的遊戲情節,建 設性階段 (Constructive Stage) 開始出現,案主會 經常邀請工作員一起玩,引導工作員選擇玩具,教 32

非指導式遊戲治療

個案 II

工作員玩砌車軌、玩火車等等。案主透過正面的遊 戲情節來加強及肯定自己的能力感,例如扮演籃球 員。當案主投中籃時,他會表現得非常開心,拍掌 鼓勵自己。 在整個遊戲治療的過程中,工作員帶著同理心,緊 貼著案主的步伐,每每反映案主的情緒,正面回應 案主的情緒,從而幫助案主理解自己的情緒。除此 之外,在遊戲治療的後五節,工作員加入社交故事 教育。每節運用15分鐘時間選取案主生活上的例 子與他進行一對一社交故事教育,重新帶領案主回 到當時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讓他「停一停、諗一 諗」,教導他控制衝動,並正確地理解他人意思, 從而幫助他提升社交思考及社交技巧的能力。與此 同時,工作員與案主實行「好行為獎勵計劃」以一 周為目標,目標是一周內沒有被老師投訴或寫手冊 就可以得到一份小小的禮物,一周檢討一次,期望 能夠加強他正面的行為。 人與人復和 透過遊戲治療後,案主明顯加強自我控制的能力, 減少不合作及衝動的行為;同時,他情緒控制的能 力亦明顯加強,尤其是對於負面情緒的控制。案主 開始懂得運用方法,例如「停一停、諗一諗」等來 處理日常與同學的衝突,亦懂得運用社交故事中工 作員引導他思考別人的意思、換角度思考,因此與 同學的衝突大大減少,老師的投訴亦隨之而減少。 家庭方面,案主與弟弟的衝突減少;媽媽更能夠理 解案主,與媽媽的關係變得正面。工作員建議案主 繼續參加社交小組以提升他的社交能力。 工作員反思 就著這個個案,遊戲治療能夠幫助案主抒發他負面 的情緒,加強他的能力感及信心,達致人與人之間 的復和,讓案主與他人的關係變得正面。更重要的 是,除遊戲治療外,工作員加入社交故事的教育, 協助案主理解情緒的同時,教導他正面的社交思考 及技巧,雙管齊下地幫助案主達致他與人之間的復 和。規矩不能夠改變人,但關係可以。透過工作員 與案主建立的信任關係,案主能夠在安全、舒服的 環境及關係中表達自己,從而令案主與他人的關係 達致復和。


人與人(及自己)復和實踐篇 社會工作員郭敏慈女士|復和層面:人與人

非指導式遊戲治療

個案 III

個案背景 ·6歲K3女孩,化名文文; ·嬰兒期開始文文已由寄養家庭照顧; ·文文自兩歲起由現有寄養姨姨照顧; ·約半年前起寄養姨姨照顧一名年幼的寄養小孩。

在遊戲治療中後期,在扮演媽媽的角色上,文文亦 會表示年幼的小朋友要多照顧。

文文曾在兩個寄養家庭生活,第一個是由嬰孩至兩 歲時;第二個則是由兩歲起至現在6歲。 在文文5歲半的時候,另一位被寄養姨姨照顧、與 文文一同生活了3年的哥哥離開了姨姨家。約4個 月後,寄養姨姨開始照顧另一名兩歲的小弟弟。文 文因而開始出現反覆情緒、倒退及模仿弟弟的行 為,以引起姨姨及其家人的關注;同時,姨姨亦表 示文文睡眠的質素也受到影響。

與寄養弟弟復和,與寄養姨姨復和 經過六節遊戲治療,文文在遊戲房內角色扮演、照 顧遊戲,令文文對年幼的小朋友多了一份的明白。 同時,文文亦自覺自己長大,可以照顧自己及他 人。

與寄養弟弟不和,與寄養姨姨不和 文文面對寄養家庭出現一名年幼的小弟弟心生妒 忌。之前在姨姨家中一直是最年幼的一個,現在出 現了一名比自己更年幼的;加上小弟弟初來到姨姨 家,他也在適應期,姨姨也需多點留意。文文面對 小弟弟的出現,因而令她出現倒退行為,引起別人 的注意。 同時,寄養姨姨一直深明文文會有離開的一天,令 寄養姨姨一直對文文的疼愛不顯露於行為上(例 如:擁抱),正因如此,當寄養弟弟的出現,誘發 出文文的不安感。因此,文文需與寄養弟弟及寄養 姨姨復和。 介入手法 是次以個案形式進行,並以遊戲治療作為介入手法。 文文在遊戲室內,主要以玩照顧玩具為主,亦多次 扮演母親照顧小朋友,如:媽媽幫BB換衫,幫BB 沖涼,同BB一齊彈琴、唱歌等。 在遊戲治療初期,文文在說話上表達年幼的小朋友 要聽年長的小朋友話,照顧上仍有時要年幼的角色 等待。

在遊戲治療後期,文文會表示自己已大個了,有些 事情已可以自己做了。如食飯、如廁。

而寄養姨姨方面,透過每節完結的傾談,要使文文 明白,在寄養期間,姨姨會悉心照顧文文,同時, 寄養姨姨明白自己的行為會直接影響文文的情緒, 姨姨願意在家嘗試以行動鼓勵小朋友(如擁抱、手 拖手),寄養姨姨的改變,亦使文文能在遊戲室中 有所改變,以致文文與寄養弟弟及姨姨的關係可以 回復和諧。 工作員反思 文文來自單親家庭,從小就由寄養家庭照顧,情感 自然依附在寄養家庭中,而眼見寄養哥哥的離開, 寄養弟弟的加入,文文自然會產生一份不安感,因 為在寄養家庭的去留,是不能自主的。 而寄養姨姨除了是文文生活上的依附,同時,也是 情感上的依附對象,由於之前是寄養哥哥的原故, 使文文未有出現擔心被搶去關懷及愛錫,亦因如 此,姨姨未有留意自己是重要的一個角色。 遊戲治療期間,工作員與寄養姨姨溝通,讓她更明 白文文對她那份情感。寄養姨姨明白自己在日常生 活中的行為,能幫助文文穩定情緒及情感,因此她 很樂意在家對文文作出改變。姨姨在家中給予更多 正面的肯定,對文文以行動多一點表達情感的回 饋;同時,姨姨亦向文文表明會繼續照顧文文,讓 她可以安心,減少那份隨時要離開的焦慮。隨著姨 姨的改變,文文得到肯定及情感支援,我們在遊戲 室或家裡也可以看到文文的轉變,變回一個開懷的 小朋友。 33


人與人(及自己)復和實踐篇 社會工作員曾鳳珊女士|復和層面:人與人

小組資料 活動節數:六節 服務對象:6-12歲兒童(懷疑/患有過度活躍症孩子) 服務人數:6人 小組背景 心理學家道森與桂爾認為任何人(無論是成人或兒 童)即使作最基礎的計劃來開展工作時,都需要運 用不同的執行技巧,執行功能包括十一種技巧:反 應抑制、情緒控制、持久專注等,這些技巧是有序 地發展的。執行功能是由屬於腦額葉所負責控制行 為和思想,以及策劃和執行一連串的活動,讓我們 能按著計劃工作,達成目標 。 懷疑/患有過度活躍症孩子的注意力、活躍程度和 自制力較同齡孩子有明顯的差異,其中最明顯受影 響的是負責維持注意力及抑制衝動行為的腦額葉。 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徐詩茹博士指出,因懷疑/患 有過度活躍症兒童的腦前額葉細活動量較少,故他 們的專注力和行為控制較一般人弱,常無法抑制腦 中無關重要的念頭及衝動行為,因而容易產生人際 間的衝突,形成人和人不和及負面情緒的情況。如 執行功能適度發展,可幫助這類孩子訓練自己的言 行舉止,並可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及社交技巧 。 小組透過桌遊,提升參加者的執行功能技巧,包括 行為抑制能力、持久專注和情緒控制等,以改善他 們在群體生活中的表現,回復和諧關係。

問題介定(人與人不和/衝突) 患有過度活躍症參加者的自控能力較弱,容易因其 衝動行為/激動情緒而導致與人不和(多是口角); 他們容易因為其他人(包括家長、老師、同學等)的 說話、行動、回應不符合他們所期望的而感到不 滿、生氣,繼而發生爭執,形成衝突,破壞與他人 的和諧關係。以及當藥物效用時間過去,這些參加 者便更難控制自己的情緒行為表現,不和的關係便 會出現。

34

專注力

訓練小組

懷疑患有過度活躍症參加者有疑似過度活躍症行為 徵狀(衝動行為),加上家長的管教模式較放任,所 以懷疑患有過度活躍症參加者的自律性和自覺性較 低,很多時他們只覺得自己是大聲說話來與他人溝 通,間接形成不和的關係。

介入手法 國外有研究指出「桌遊」(Board game)有助教導孩 子尊重規則,了解行動與結果的因果關係以平衡他 所做的選擇;當對遊戲不滿而出現情緒性的語言與 動作可教導孩子享受過程不埋怨,學會面對輸贏和 練習合作等 。 透過不同難度桌遊的介入,在遊戲的過程中,參加 者會學習反應抑制,包括在輸的時候不放棄,輪候 時安靜及安坐等;同時參加者會學習情緒控制:輸 的時候不發脾氣,勝利的時候不驕傲等。參加者會 嘗試學習享受遊戲過程而不計較結果,以及經驗遊 戲也需要專注和耐性等,參加者漸漸對個人的情緒 行為變化的覺察和敏感度有所提升,並且學習自我 控制,共同進步,促進和諧關係。

回復和諧關係(人與人復和) 工作員觀察 參加者在小組活動中能互相提醒彼此需要改善的地 方,例如說話的聲量、態度等,工作員會從旁提醒 和示範,參加者在小組訓練時段嘗試學以致用。當 參加者 能感覺到被接納,他們會有較多正面情緒,而正面 情緒能提升專注力;參加者的專注力有改善,行為 情緒能力也會隨之提升,減少衝動,形成正面循 環,人與人之間的不和便會減少,關係得以修復。

參加者自評 參加者表示活動有助他們多觀察自己和他人的行為 情緒表現,桌遊的遊戲規則讓他們學習專心、訓練 耐性、調節負面情緒,與他人關係較之前和諧。整 體來說,參加者自評自己在抑制能力、持久專注和 情緒控制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進步。


用藥/ 專業跟進

Pre-test (L1)

Post-test (L6)

有(藥)

80%時間能專注 80%時間能控制行為 90%時間能控制情緒

90%時間能專注 90%時間能控制行為 95%時間能控制情緒

有(藥)

60%時間能專注 60%時間能控制行為 60%時間能控制情緒

80%時間能專注 80%時間能控制行為 75%時間能控制情緒

50%時間能專注 50%時間能控制行為 50%時間能控制情緒

70%時間能專注 70%時間能控制行為 65%時間能控制情緒

4 (M)

有(藥)

60%時間能專注 60%時間能控制行為 70%時間能控制情緒

75%時間能專注 75%時間能控制行為 80%時間能控制情緒

5 (M)

沒有

80%時間能專注 80%時間能控制行為 90%時間能控制情緒

85%時間能專注 85%時間能控制行為 95%時間能控制情緒

6 (M)

沒有

75%時間能專注 75%時間能控制行為 70%時間能控制情緒

85%時間能專注 85%時間能控制行為 80%時間能控制情緒

組員

1 (M)

2 (M)

3 (M)

工作員反思 由於懷疑/患有過度活躍症參加者的自控能力和專注力較弱,與傳統的專注力訓練相比,桌遊感覺較消閒 和有趣,遊戲玩法變化多端,對參加者具有吸引力。透過不同難度的桌遊,參加者能親身體驗和認識自己 的行為情緒反應。精神科專科醫生譚鳳翎醫生指出懷疑/患有過度活躍症參加者的社交技巧弱,適當的社 交技巧訓練和行為情緒管理計劃有助改善孩子的衝動 。從遊戲過程中經歷的正面經驗有助加強參加者學 習和改變動機,他們能從遊戲的經驗中學習、明白、改進所需的社交和情緒技能。孩子都喜歡玩遊戲,為 讓遊戲能順利進行,孩子更有動機去專心地和其他參加者互動、溝通來確認遊戲規則,也讓孩子有機會練 習輪流、等待。加上參加者有完成遊戲的決心甚至想分出勝負,箇中的思考和規劃都能幫助參加者延長集 中注意力的時間。桌遊過程中的難題和挑戰既能提升參加者的專注度,也能讓參加者練習情緒控制、觀察 他人並與他人合作等,有效幫助參加者學會共處,回復人和人的和諧關係。

35


人與人(及自己)復和實踐篇 社會工作員韓莉燕女士|復和層面:人與人

傳情達意

社交溝通小

小組背景 自閉症兒童有以下四種缺損,包括互聯專注、心智 解讀、情緒表達及理解、模仿意圖及能力的缺損 (協康會《兒童訓練指南》)。 而在香港社交思考研究小組《社交思考課程小冊子》 提到這些缺損令孩子未能有效地接收及回應各項社 交溝通及行為,更不可完全兼顧別人的想法、感受 和立場,以至在溝通中未必能作出合適的回應。 是次小組運用「ILAUGH社交思考模式」為籃本, 採用當中兩個元素,包括運用啟動語言(Initiation of Language)、運用眼睛及腦袋聆聽(Listening with Eyes and Brain)。小組透個不同社交遊戲活動讓孩 子學習了解及恰當地回應別人的社交行為,例如開 展話題、全身聆聽、把聽及看的事情統合在一起, 及領會深層意思。讓孩子在輕鬆環境下學習社交思 考和雙向溝通的技巧。 人與人不和 是次小組有3名兒童報名,由於未能恰當地回應別 人的社交行為,例如別人說話時,插咀講自己喜歡 的話題、不懂開展合適的話題、甚至對別人提問不 作回應等。這些不合宜的社交行為令他們常常與同 學產生口角和衝突爭執、更令他們未能結交朋友或 與朋友好好相處,因此推行是次小組,透過遊戲活 動,鼓勵兒童表達想法需要和感受、恰當地回應他 人的行為,從而提升孩子的社交思考能力。 基本資料 參加者背景 ·3名6-7歲兒童 ·全部同學已確診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 ·全部就讀主流小學 兒童情況 ·3名兒童具備基本社交溝通能力,例如眼神接觸、 回應提問、自發性互聯專注時間。 ·3名兒童未能恰當地回應別人的社交行為,例如 別人說話時講自己喜歡的話題,未能開展合適的 話題、全身聆聽、了解別人想法和立場,因而常 與同學產生爭執,引致情緒波動,因而需要訓練 合宜的社交溝通技巧。 36

小組內容 ·10節活動,每節一小時 ·小組主要利用不同遊戲活動訓練兒童: (A) 啟動語言運用 ·展開話題 ·講述他的喜好、興趣或感受 (B) 訓練兒童運用眼睛及腦袋聆聽 ·聆聽 ·理解:把聽及看事情統合在一起,及領會深層 意思 (A) 啟動語言(Initiation of Language) 目的:恰當地開展話題、表達感受 活動: 1. 層層疊:抽到指定顏色需向別人發問(例如 紅色現在心情/今天學校小息時做了怎麼?) 2. 抽出情景圖/表情圖:問對方當時會做甚麼? 出現甚麼情緒/怎麼情況才有產生圖上情緒。 3. 情緒溫度計:提醒兒童自己情緒狀態發現情緒 高漲至3以上,緊記開始進行舒緩情緒行動, 例如深呼吸吹波波、收緊放鬆拳頭、 打枕頭、 撕紙。 4. 運用<我>表達情緒/感受:如我感到不高興,因 為今天上課時同學十分嘈吵,令我不能專心學習。 5. 「聲量計」: 提醒兒童展開話題時,運用適當 聲量說話。


(B) 運用眼睛及腦袋聆聽 (Listening with Eyes and Brain) 目的:讓參加者留意及理解自己的行為/表現, 令別人覺得「好印象」或「覺得怪怪地」,並加以 運用。 活動: 1.「好印象」與「覺得怪怪地」 ·當我們令別人「覺得怪怪地」,與我們一起也 感到不舒服,他們就不喜歡與我們交往。 ·向兒童示範他們的行為如何令別人產生不同的 感覺(覺得怪怪地或印象幾好)。 ·工作員對兒童的行為產生好感,行為又合乎期望 「好印象」,就給他紅色小珠。 ·而兒童的行為令人有負面的感覺時「覺得怪怪 地」,便給他一粒黑色小珠。 2. 社交放大鏡 ·恰當地與人溝通的方法:看、聽再統合,加以 運用。 3. 社交故事/短片 ·角色扮演:扮演不同角色行為表情,別人再評定 行為令人有好印象/怪怪地,兒童嘗試重演恰當 行為。 總結:社交溝通能力略有進步(人與人復和) 經過10節小組後,兒童的社交溝通能力略有進 步,例如學懂別人說話時、先等待別人說畢後再表 達意見、明白自己某些行為令人感到怪怪地需要改 善,因此兒童與小組內的小朋友和學校其他同學的 不和關係有所改善。但10節的小組時間未能令兒 童熟悉運用及學習各項恰當的社交行為,因此需持 續進行社交訓練,成效會較明顯。

工作員反思 1. 兒童需要持續接受社交訓練 如上所說,兒童的社交溝通能力在小組後略有進 步,但時間未足以令他們熟悉運用及學習各項恰當 的社交行為,因此有需要持續進行社交行為訓練, 維持成效。 2. 恰當訓練活動有助增加成效 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兒童多為視覺及經驗學習模式, 是次小組運用視覺提示卡及社交故事,令兒童更容 易掌握學習重點。此外,角色扮演令兒童更快速記 憶恰當與不恰當行為,將來更容易提取記憶,並加 以運用。 3 接納包容孩子的特徵 兒童的學習速度各有不同,有些學習進度較慢, 因此每堂學習內容不宜太多,更需要重覆教導,以 加強記憶。經過不斷重覆相同內容,同學才能掌握 小組內容,並加以運用。 4. 與家長緊密接觸 每次小組完結後,工作員會通知家長兒童所學,希 望家長能在家中配合運用,因而增加兒童運用所學 的機會,從而加強記憶及學習進度。

37


人與人(及自己)復和實踐篇 小學駐校社工黃烈勤先生|復和層面:人與自己

/ 躍 活 度 過 生 學 題 問 行為 小組 足球

小組背景 「佢地又搞事喇!」、「點解唔可以將精力放喺有 意義的地方上?」這些說話經常出現在老師教訓學 生的句子中,可見老師對不守紀律的學生的憤怒和 無奈,也可看到這些學生除了「搞事」,實在不知 把精力放在什麼地方上更好。困擾的對面是需要, 他們有精力也有興趣,足球就是訓練他們紀律的最 佳元素。

38

人與自己的不和 「紀律」的本質是協助孩子發展一套自我控制的內 在機制,從而達致社會大眾認可的態度和行為。參 加足球小組的學生都是一些情緒調控能力較弱的學 生,在課堂上較易與老師和同學發生衝突,輕則口 角,繼而出手推枱和攻擊對方。學生的特性不同, 需要卻有類同的地方,他們有著共同的喜好和目標。 因此,透過有系統的訓練,有助改變他們的行為、 思想和態度,令他們有動力轉化「他律」成為「自 律」。這些都能配合「正面紀律」應有的元素,小組 能提供安全的學習環境,透過活動,讓學生能發展 與人建立關係的經驗,他們能透過聆聽別人的分享 從而認識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有助他們學習解決問 題的技巧、理解錯誤並從中學習、提升解難能力。


介入過程 這個足球小組由20位小四至小六確診專注力失調/ 過度活躍症和有行為問題的學生組成,當中8位確 診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小組的目的是希望透 過足球訓練令學生遵守紀律的意識得到提高,提升 自控的能力;在過程中了解自己的優點和弱點;學 習足球和社交的技巧和態度;提升組員的合作性包 括輪次和學習守規則;以及集體專注力。此外,配 合密集式的獎勵計劃,包括在小組內的比賽時間、 讚賞和代表學校參加比賽的機會,這些非物質的獎 勵也有助提升組員自控的動力和能力。而參加比賽 的經驗也有助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及建立對學校的歸 屬感。可以代表學校比賽是學生遵守紀律的最大動 力,學生自從得知自己有機會獲選參加比賽後,學 生目標變得明確,為了得到比賽機會,學生行為得 到顯著的改善。 介入結果 為令評估結果更為全面,工作員邀請學生的班主任 就學生的行為問題指數、對學生紀律的滿意程度和 處理學生行為問題的信心指數,填寫小組前和小組 後的問卷,並把結果放於t-test分析。結果顯示成 效顯著,在對學生紀律的滿意程度(t=-5.86)和處理 學生行為問題的信心指數(t=-16.1)都得到顯著提 升,而誤差值為p<0.01.

人與自己的復和 學生行為的正面轉變得到家長和老師的認同和肯 定,家長表示學生在電玩以外有其他健康的興趣是 十分重要的。而且小組也令家長們在家中與學生也 有更多話題,因為學生都會分享足球小組內的點 滴。此外,學生能夠學習足球技能,自信心也有所 提升,比之前有更明確的目標。家長也觀察到足球 有助改善同儕關係,他們會相約一同到球場練習, 朋友圈開始形成。 老師問卷檢討顯示,學生自參加小組後,行為較上 學期進步、守規情況有改善,可見小組十分適合工 作員所揀選的學生,恆常訓練令他們學習到多鼓勵 和與人溝通的技巧。此外,老師也指出足球是很能 迎合學生興趣,使他們得到精神寄託,是不可缺少 的課外活動;足球也能減少他們發脾氣的次數,學 習忍耐。小組也有助改善班主任和學生的關係,因 為參加足球小組是他們每週的希望,他們必須有好 行為才能參加,否則會被停賽。足球比賽令學生有 機會表現自己,提升自信心,看見一班「搞事」的 學生在早會頒獎時表現得十分開心和有自信,工作 員感到十分感動,希望足球小組可以延續下去。 工作員反思 陪伴著一班小孩成長,看著他們透過「學踢波」而 變得自律,令我更認同「正面紀律」的理念,要有 效改善學生問題,首先要先讓他們理解自己的問 題,繼而提升他們改變的動力。是次活動的成果實 在要感謝學校上下的協調和配合,可見「全校參 與」是建立師生和諧及關愛校園文化的必要元素。

39


快樂

人與人(及自己)復和實踐篇 小學駐校社工方森洳小姐|復和層面:人與自己、人與學習環境

小組資料 活動日期:2018年3月至5月 服務對象: ·就讀正規小學一年級 ·被老師懷疑為有讀寫障礙但並未進行評估 ·於第一學期中文科成績為全級最尾15名內 服務人數:6人 活動目標: ·增加參加者對拆字(字形結構)的認知 ·協助參加者建立詞彙庫 ·增加參加者對書寫活動的興趣 問題介定(不和/衝突) 大體來說,學生有兩個不復和的情況。第一個是直 接的不復和,與自己的關係有關。因應學生的學習 能力局限,他們的學習動機、效能感及自信心較 低,出現與自己不和的狀況。部分組員亦會出現 「內心」衝突,希望自己可以「做得好」,渴望成 功,但在現實生活中未能如願,自信心低落,可見 他們有時會出現不同的拉力及衝擊。而且,根據工 作員及老師觀察,他們普遍對於書寫抗拒,對學習 欠缺信心,自我形象亦受影響,導致自己與自己不 和的情況。 而第二個是間接的不復和,與學校學習環境有關。 在學校的學習生活中,對學生都具有一定的要求, 希望學生可以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掌握相應知 識。但因應組員的能力局限,有時未能做到學習上 的要求,部分組員更因此抗拒學習。故此,他們需 要修復與學習的不和關係。

介入方法 針對以上組員的不和狀況,工作員以兩個層面作出 介入,分別是小組介入的層面及學校環境介入的層 面。 1. 小組介入的層面 在小組介入層面方面,工作員為組員開展為期6 節,每節1小時的「快樂讀寫小組」。工作員參考 「讀寫樂」小學生讀寫輔助教材(教育署心理輔服務 組,2002) 及「愉快學漢字」 (教育局,2000)內

40

讀寫小組

容,並因應組員的中文學習進度制定學習內容,讓 他們透過小組活動學習讀寫技巧,修復與自己及環 境的關係。工作員以遊戲、多感官活動、訓練活動 等方式,增加他們對字形結構及拆字分析的認知, 與他們建立詞彙庫,增進他們對文字的理解能力, 從而改善他們的中文水準,達至小組目標。

A. 字形結構及部首識字法 小組中,工作員透過介紹字形結構及部首識字法 等,協助組員記憶字形及建立詞彙庫。


B. 多種感官學習法 此外,工作員在小組中亦採用多種感官學習法,透 過視覺、聽覺、觸覺等方式,協助學生記憶文字, 增加學生的學習動機及提升學習的趣味性。

2. 學校環境的層面 此外,工作員亦與學校協調,為組員配對校內由學 兄姊擔任的關懷大使,於小息時間跟進及鼓勵組員 重溫小組所學,以增加組員的學習動機。 復和後的情況 為有效檢視復和工作的介入成效,工作員在小組進 行前後為組員安排認讀測試。全部組員於認讀測試 中的表現均有所進步,能夠認讀的字詞數量比參與 小組前有所增加。此外,工作員於每節小組中與組 員進行默寫測試,組員於測試中亦有所進步,默寫 能力有所提升。在工作員的觀察中,亦見組員積極 參與小組活動,部分組員由起初抗拒書寫到後期投 入參與。組員於問卷調查中表示喜歡多感官的訓練 活動,亦喜歡參與於小組當中,並認為自己有能力 可以「做得到」,學習好中文,自信心有所提升, 可見與自己的關係得以修復。

C. 每節小任務 工作員於每節小組活動中亦會加入「每節小任 務」,鼓勵組員於小組以外的時間重溫小組所學。 工作員在每節小組中亦會重溫各個小任務內容,以 加深組員記憶。

另外,所有組員於問卷調查中亦認為自己在參與小 組後增加了對拆字(字形結構)的認知,而且亦能在 小組中學習到不同的詞彙。因應組員在讀寫能力上 有所進步,他們於學校內中文科的表現亦有不同程 度上的改善,對於學習的抗拒亦減少。同時,組員 亦表示希望可以再次參與類似的小組活動。可見組 員在參與小組後,與學習環境的關係有所修復,打 破與學習的對立關係。

工作員反思 在是次復和工作介入中,工作員為組員的進步及得 著而高興。不過,工作員認為要長遠提高組員的學 習能力及對學習的興趣,並非一朝一夕能做到。故 此,如果組員可以有長期的跟進及支援,相信他們 能有較大的進步。而且,孩子的進步及成長,亦有 賴於多方面的配合,除了以上提及的小組介入及學 校環境上的配合之外,家長和老師的鼓勵及參與, 學校的支援及按需要的調適等都是不可缺少的。

41


人與社會復和實踐篇

隱蔽青年個案 I -

不一樣的成功定義

社會工作員鄺嘉欣小姐|復和層面:人與社會、人與自己

個案背景 阿花(化名)參加重拾動力計劃時25歲,父母在她讀 中七時已離婚,之後她只與哥哥同住。她在大專時 期就讀語言課程,畢業後對於前路感到迷茫,後來 因找不到相關工作而入職成為活動助理。但因不滿 足於現況而於數月後辭職,並報讀其他課程,希望自 我增值後能找到更好條件的工作。辭職後她雖然一直 有求職, 但始終未能成功覓得一份理想的工作,因而 失業約半年。她因為情緒受到困擾變得甚少外出,主 動致電到中心求助,希望能改變自己的處境。

人與自己不和(過高期望,產生焦慮) 根據李博士的隱蔽青年成因及介入模型,阿花屬於 反抗規範型(Counterdependent Type)。阿花的性格 較完美主義,對自我要求高,但同時亦容易因壓力 過大而受到情緒困擾。她的父母早年離婚,因此她 於學業上及求職上都給予自己更大壓力,期望於畢 業後可找到更好條件的工作以照顧自己日後生活。 但事與願違,阿花的期望與現實有差異,她未能找 到合符理想的工作,一直報讀不同的課程增值自 己。雖然阿花後來找到一份會計相關的工作,但因 工作壓力大,身體出現各種不適狀態而辭職,對自 己感到失望。由於阿花覺得自己比不上其他朋友, 因而減少社交活動,原有的社交圈子亦變得愈來愈 疏離。面對人時漸漸產生焦慮而甚少外出,對於求 職亦欠缺信心,後來被診斷患有焦慮情緒。 工作員的介入重點為調節阿花的自我期望及為她訂 定合適的工作計劃,讓她能於期望與現實之間取得 平衡,尋到合符她能力的工作,重拾自信。另一方 面,由於她對自我要求高,與其他人作比較時經常 感到不安及自卑,因此對人產生焦慮。工作員利用 動物輔助治療手法介入,鼓勵阿花參與中心與動物 有關的小組,以動物給予非批判性的接納,減低她 對人的焦慮,提升她與人交往的信心。

42

介入過程 動物非批判的接納打開心扉 阿花喜愛動物,家中亦有養貓狗,所以她都抱以信 任的態度與動物接觸。工作員亦藉此鼓勵阿花到中 心見面。首次見面,阿花的聲音帶點顫抖,不願提 起自己的事,但願意主動了解及撫摸中心的動物治 療大使「發發」、「英英」和「心心」,也會分享 自己貓狗的事。經過數次的面談,工作員發現阿花 會與動物治療大使談話,她表示有牠們在的時候, 會覺得較有安全感,反而與人談話時會猜度對方對 自己的看法。 一段時間後,阿花漸漸願意向工作員提及關於自己 的事,例如有一次在她街上遇上朋友的經歷,讓她 對於外出感到焦慮。那次她遇上朋友談及近況,發 現自己的職位及薪金都比朋友低,頓時感到很自 卑,覺得自己很失敗,自此她便不敢向人提及自己 的事,覺得現時自己的工作狀況相較於別人差很 多,對此自己不滿意,慢慢減少與人交談及外出。 動物製造契機減輕與人相處的不安感 面談過程中,工作員常鼓勵阿花參加中心與動物有 關的活動,如: 寵物美容班、狗狗聚會、加入動物 元素的義工小組等,提供不同的平台讓阿花與其他 學員相處。阿花其實本來是一個願意分享自己的女 生,但因後來於職場上現實未能達到她的期望,所 以在社交上也變得退縮。阿花於小組中也願意與其 他學員合作及分享與動物有關的事,但甚少提到自 己的事,當她與其他學員見面多了後,工作員察覺 到她會慢慢分享自己生活上的瑣事,更會與一個較 相熟的女學員提及自己於求職上的擔心。由傾談動 物到傾談生活瑣事,更會慢慢向小組中的朋友傾談 心事,對阿花來說是一個突破,於小組中與其他學 員亦建立了友誼,重拾與人交往的自信。 人與自己復和(調節期望,重新出發) 阿花自我期望高,辭退活動助理工作前,她不斷進 修不同的課程,希望可以有好條件的工作,其背後 原因亦有部分受家庭影響:父母離婚,她與哥哥同


住,母親期望她畢業後可自己賺錢養活自己。阿花 對將來缺乏安全感,未有顧及自己承受壓力的能力 而去求職,結果雖然找到較高薪的會計文職工作, 但因壓力太大而影響到情緒,甚至出現呼吸困難、 心悸等情況。有一次,阿花來到中心時鬱鬱不歡, 坐在一旁哭泣,表示上班很大壓力,晚上出現失眠 的情況,覺得自己很失敗。其他學員對她很關心, 工作員亦藉此介入,表示對阿花的身體情況很擔 心,希望她也能正視,而她都意識到壓力對她的負 面影響,開始願意調節自我的期望,免得家人朋友 擔心。 工作員與阿花訂定來中心實習的時間表,讓她來中 心做文職及照顧動物治療大使的實習,希望讓阿花 了解自己承受壓力的程度,再調節工作上的安排。 待阿花適應後,工作員便嘗試安排她到其他公司擔 任文職工作實習,她期間並沒出現因壓力而出現身 體不適的情況。與她商議後,阿花認同可嘗試文職 工作取締她原本期望的會計文職相關工作,最後亦 求職成功,順利上班,而沒再出現身心不適的情 況,與同事相處融洽。

工作員反思 由於父母的離異讓阿花對於將來沒有安全感,從而 給予自己較高的期望及壓力,當現實與期望有落差 時,個案就會產生失落感,出現退縮及社交情況倒 退的現象。因此,工作員於處理個案時,需要以適 當的時機介入,以更有效地讓個案認清現況再調節 期望。以阿花的個案為例,工作員在她出現身心不 適的情況時加強傾談這個主題,使她明白家人及朋 友對她的關心,重視自己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讓 阿花有更大動力去調節自我期望。另一方面,工作 員利用個案對於動物的信任及可提供的安全感,鼓 勵個案參加小組,減低她對人的焦慮,提升她與人 交往的信心,後來阿花亦與小組內的學員建立了友 誼,對她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支援網,給予她日後與 同事相處的信心,最後亦順利工作。 參考資料 Li, M.H. (2015). From Invisible to Visible: Identifying, Understanding, and Helping Socially Withdrawn Youth, p124.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阿花一開始認為需要找到高薪的工作,才可有一個 理想成功的生活,然而阿花卻忽略了除了工作的條 件外,還需要平衡自我的身心健康。而實際上,阿 花會計文員的工作雖然符合到薪金上的要求,但她 卻因壓力而影響到情緒健康。工作員與阿花調節工 作上的期望後,阿花最終能順利做到全職文員,對 她而言,這都是一個成功,因為她意識到平衡工作 及情緒健康亦是很重要,若果因工作壓力而對情緒 構成很大的負面影響,反而得不償失。阿花從沒將 工作及身心情況告訴家人,因為她不想家人失望。 工作員於得到阿花的同意下聯絡她家人,希望家人 都理解阿花現時的情況及她的期望。其實,阿花的 家人是十分關心她的,對於她願意調節期望而順利 上班感到十分滿意,認同她應平衡工作與情緒上的 需要,因此他們都很支持阿花的轉變。

43


人與社會復和實踐篇

隱蔽青年個案II -

走出哀傷,重拾快樂與活力的旅程 社會工作員吳庭謙先生|復和層面:人與社會、人與自己

個案背景 Brave(化名)一直與父母及兄長同住。工作員接觸 Brave與其父時,母親因病去世約半年,兄長一度經 歷哀傷,亦因而患上抑鬱症,在精神料的治療下漸 漸能夠維持一定程度的自我功能(如自我照顧及上 學等)。及後,Brave的哀傷情緒開始浮現,對生活 失去了興趣和動力:在學業方面,他頻繁出現嚴重 的遲到(如:1星期至少3日遲到2-3小時),甚或 間中缺課,並因累積欠交功課而經常被老師罰留堂 (於下午5-6時才能離開學校)。在生活方面,他 大部份時間都在凌晨才能入睡,並不自覺地利用玩 網上遊戲作為逃避面對哀傷情緒的方法。在社交方 面,Brave於母親離世前性格較活躍,朋友數目及聯 繫繁多,亦積極參與校內及校外的跳繩隊。受到哀 傷情緒的影響,Brave處於自我孤立的狀態,甚少與 朋輩接觸,或與家人溝通和表達內心世界。 由完整家庭驟然變成單親家庭,父親同時揹負著掙 錢養家和照顧者的角色,面對著大兒子的抑鬱症困 擾,以及Brave的抑鬱症表徵,雖說正在處於喪妻之 痛,但現實卻是連哀傷的空間都一併喪失了,充滿 著無奈與無力感地向工作員求助。

人與自己情緒的不和 在面對哀傷的5個階段(The 5 Stages of Grief & Loss) , Brave在初期面談當中能夠表達清楚了解母親因病離 世約半年,亦沒有出現任何憤怒或討價還價的情況, 相信他已經過渡了否認(Denial)、憤怒(Anger)、及 交涉(Bargaining)這3個階段,並正處於沮喪(Depression)及接受(Acceptance)的爭扎當中:努力地 接受母親的離世及維持原來的生活,但卻充滿著乏 力與無助。 Brave的抑鬱症癥狀包括:1)對日常生活失去興趣 (如:不願起床、逃避社交;2)難以感到愉快/舒暢 (如:Brave被問到經驗做甚麼事會感到開心,沉默

44

及回答「唔會再開心架喇」);3)對將來失去盼望/ 動力(如:談到對將來或升學的問題只回答「唔知道」 和「冇所謂」);4)作息習慣轉變(由00:00前轉變 到凌晨才願意上床);5)感到難以入睡和持續疲倦 (如:Brave指出「腳重」及「冇力行路」;6)與家 人關係逐漸變得疏離,甚少談話;7)不幸感(如: 上學因趕不到巴士而感到非常不幸);8)難以集中 (如:上堂時遊魂)。 面談目標 1. 走出哀傷 /提升對生活的動力 2. 學業重回正軌 3. 生活作息重回正軌 介入手法 虛設對象法(Empty Chair)-打開心扉的一張椅子 第1次面談,工作員面對處於哀傷的父子,大部份 時間都是由父親分享家庭及Brave的狀態。當談到 Brave的內心想法及感受時,尤其對於有關對已故母 親的話題,雖然工作員注重表達關懷、聆聽或同理 心,但Brave都顯得逃避和煩惱,每一個回應都是 「唔知道」、「冇所謂」或沉默,其後更得知因觸 碰了傷痛,令Brave在面談後的1星期上學表現更差 (如:更嚴重的缺課及遲到),在生活上更沒精打采。 第2次面談,工作員在面談前準備時都感到猶豫: 母親的話題是禁忌嗎?太快便談內心話題讓Brave感 到不勝壓力?要不要準備幾個笑話緩和傷感的低氣 壓?然而,工作員最後決定設置了4張椅子,父子 同坐著一邊,工作員坐著側邊,父子對面便是那張 空椅子,工作員引導父子面對著代表著母親的空椅 子,嘗試打開內心的抑壓傷感。 工作員:你望著媽媽,有咩說話想同佢講? Brave:…… (看著椅子2-3秒,哭了)我好掛住你… (父親在旁邊看到Brave最簡單而又最真摰的表達, 忍耐著眼淚,當眼眶守不了便偷偷抹去) Brave坐到代表母親的椅子上:Brave,我都好掛住


你…… 工作員:原來媽媽都好掛住你,你會點樣答返佢? Brave坐回自己的椅子:嗯……(哭著,不知道可以 跟母親說甚麼) 工作員:媽媽見到傷心又好掛住佢,佢會同你講咩? Brave坐到代表母親的椅子上:你要乖。 隨著與母親的「對話」,Brave能夠慢慢表達出對母 親的思念和一直抑壓著的情緒,亦具體探討到母親 對自己的期望:「乖」代表了1)準時上學及2)幫 助爸爸做家務。雖然Brave在面談後的1星期始終都 因「攰」和「冇心機」而沒有實踐代表「乖」的行 動,但過程幫助了Brave為抑壓著的情緒得到出口, 並開始能夠在面談之中打開心扉,正面地面對內心 感受和個人成長需要,奠定往後作出改變的面談目 標和焦點。 尋解導向治療(Solution-focused Therapy)- 轉變的起步 從第2次面談開始,Brave發現自己想做到母親心中 的「乖」,但難有足夠的「心機」(動力)去付諸行 動,故在往後的面談,工作員應用了尋解導向治療 來調整面談的焦點和建立應付行為(Coping Behavior),初時Brave指出10分「心機」只有2分,主要 因為被罰留堂及校外跳繩隊加操而感到疲倦,為了 解決疲倦(即是提升「心機」),工作員幫助Brave定 立可實踐的應付行為,包括:1)生活時間表(以往 成功經驗:安排睡覺前看書1小時及23:00上床以幫 助入睡);及2)478呼吸法(嘗試新經驗)。透過具體 的應付行為,Brave的關注更多在集中於改變,取代 受到抑鬱情緒困擾所產生的無力感,加上臨近學期 完結,Brave的心情變得輕鬆,對於「心機」有所提 升,亦獲得到升班的資格。到新學期開始2-3個月 後,Brave的「心機」有所退步,受到繁多的功課 (每日新的功課和欠交的功課)影響,Brave幾乎每日 留堂至下午5點後才能離校,令上學的動力減弱, 再次出現遲到及拒絕上學之表現,工作員幫助Brave 調整問題的焦點(功課問題帶來的負面影響和疲倦感 覺)及定立相對的可實踐的應付行為,包括:1)善 用空閒完成功課(以往成功經驗:利用坐車、小息、 午膳時間);及2)自行設定鬧鐘及父親致電稍作提 醒起床。隨之而後,Brave能夠轉變以正面態度去面 對及解決問題,清算大部份的欠交功課記錄,減少 了因留堂所產生的疲倦感,並建立輕鬆的心態來幫 助有效地處理困難。雖然未完全由哀傷轉變為積極 生活,但Brave的「心機」由初時只有2分提升至後 期6分,傷感亦甚少出現造成困擾。由喪母的家庭 哀傷對焦到可改變的「心機」問題或疲倦感覺,過

程中逐步發掘和鞏固了成功的應付行為,以至建立 到足夠的動力和有力感去面對當下 (here & now) 及 將來的生活。 動物(輔助)治療-重拾快樂的力量 在整個面談過程之中,中心的治療犬發發和治療貓 心心和英英擔當重要的輔助角色:1)作為建立工作 關係的橋樑,透過介紹治療貓犬及其日常生活─ Brave感興趣的話題,協助於初期面談時與工作員關 係上的破冰,減少Brave對陌生人的抗拒; 2)締造快 樂的感受,發發的滑稽樣子、心心的主動親人,以 及與英英玩樂,皆能自然地幫助Brave每次來到中心 時給予其難得的哀傷以外的快樂經驗;3)真摰和信 任的關係,從初期Brave與治療貓犬的接觸,到玩耍 和照顧牠們(如:帶發發散步、替心心和英英梳毛、 餵食),慢慢建立到一定的感情,到後期就像探望老 朋友一般,減少了Brave在社交上的被動和退縮。 人與自己情緒復和,學業、生活重回正軌 經過了約11個月的定期面談,Brave由初期如「行 屍走肉」一般生存,到後期對上學/升學感到煩 惱,可見面談重點已從抑鬱困擾轉移至一般青少年 的成長需要。雖然母親的離世沒有改變,是個既定 的事實,Brave亦未完全離開傷痛,但重要的是 Brave學習到正面地面對內心的感受,甚或以另一種 方式繼續與母親生活,重拾快樂和活力的力量在人 生的旅程中往前走。如今個案已經結案,過程中 Brave由中二升到中三,並相當清楚於下學年選擇職 業有關的課程繼續升學,而父親亦已鬆一口氣,具 方向及能力地栽培Brave獨立面對生活及學業上的需 要。 工作員反思 從與Brave的面談歷程當中,經歷到喪失至親 - 一種 壓倒性的哀傷,工作員於面談時都無法避免感到切 心的痛,亦讚嘆這位母親生前定必是一個非常優秀 的母親。動物治療大使無可置疑地用了最自然及最 真的方式地幫助Brave從鉅大的傷痛之中抽離出來, 讓Brave感到最純真的愛和信任,成為最初連接 Brave和社會的橋樑。從無法由語言表達出來的傷痛 中,Brave經歷到與母親的「對話」,一字一句地道 出對母親的思念,以及心目中母親對自己的期望, 驟然提升了自我價值和努力生活的動力,成為改變 的契機。將焦點放在當下及將來後,Brave能夠正面 地面對生活問題及建立可實踐的應對行為,對傷感 的困擾及關注逐漸減少,由沮喪邁向接受階段,走 出哀傷的陰霾。 45


人與社會復和實踐篇

隱蔽青年小組 -

走出焦慮小組

服務協調主任梁鳳兒女士|復和層面:人與社會、人與自己

小組背景 「重拾動力─動物治療青年計劃」自2010年開始為隱蔽青年提供服務。逃避與人接觸是隱蔽青年的特性之 一,當中部分或許患有社交焦慮症或有相關的徵狀。認知行為介入模式(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 能有系統地協助社交焦慮的人士。故此,「重拾動力計劃」於2017年首次推行認知行為治療小組,協助患 有/疑似患有社交焦慮的隱蔽青年認知自己的焦慮行為,並協助他們改善焦慮的情緒。 人與自己人不和/衝突,人與社會不和/衝突 身體/ 情緒反應: 面紅耳熱

加強 錯誤信念

誤解為批評 和拒絕 其他人反應: 覺得奇怪

思維反應: 我一定看 似好愚蠢!

行為反應: 避免 眼神接觸

以下是以認知行為治療的理論框架來理解社交焦慮的行為: 患有社交焦慮症的人在出席社交場合時會出現焦慮情緒,包括身體反應、情緒反應、思維反應及行為反應, 四者互為影響,其中行為反應較為外顯,若當事人有不自然行為則會惹來旁人奇異目光/反應,令當事人更 為緊張,甚至逃離現場,當事人沒有機會面對問題,令當事人的焦慮越見嚴重,加强了錯誤的規條和信念, 當事人再次出席社交場合時會加倍焦慮,造成惡性循環,久而久之甚至乎會迴避出席社交行為(見上圖)。 個人的焦慮形成人與自己的不和,繼而拒絕/逃避與人交往的場合,轉化成人與社會的不和。

是次的認知行為治療小組招募了4位組員,組員與人不和的情況(與人相處的焦慮情況)如下:

46

組員

年齡/性別

隱蔽年期

與人相處的焦慮情況

組員A

22歲/F

隱蔽7年

不會跟人說話

組員B

25歲/M

隱蔽約8年

腸胃焦慮,不能乘交通工具外出

組員C

20歲/F

隱蔽4個月

害怕與陌生人溝通

組員D

26歲/M

隱蔽3年

自我困擾,對人少少焦慮,不多與人溝通


介入 認知行為治療分了三層來處理當事人的社交焦慮情 況:第一層「思想陷阱」、第二層「思想規條」及 第三層「核心信念」。每一層之間都緊密地相互關 連,即是說某一層的思想模式得到調息,其餘的部 分亦會相應地作出轉變。「思想陷阱」是最接近當 事的意識層面,是初期治療最重要的介入點。然後 才集中處理「不良的思想規條」及「自我觀」。此 次小組主要針對第一層「思想陷阱」和第二層「思 想規條」,內容包括認識思維、情緒及行為之間的 關係,認識思想陷阱,認識情緒管理五常法,認識 思想規條及認識如何放寬思想規條。

3. 核心信念 3. 平衡核心信念

2. 思想規條 2. 更新/放鬆不良的規條

補償策略 情景

1. 思想陷阱 反應

1. 打破不良的反應循環

認知行為治療分了三層來處理當事人的社交焦慮情況:第一層「思想陷阱」、第二層「思想規條」及第三層 「核心信念」。每一層之間都緊密地相互關連,即是說某一層的思想模式得到調息,其餘的部分亦會相應地 作出轉變。「思想陷阱」是最接近當事的意識層面,是初期治療最重要的介入點。然後才集中處理「不良 的思想規條」及「自我觀」。此次小組主要針對第一層「思想陷阱」和第二層「思想規條」,內容包括認識 思維、情緒及行為之間的關係,認識思想陷阱,認識情緒管理五常法,認識思想規條及認識如何放寬思想 規條。

人與自己人復和,人與社會復和 認知行為介入法的其中一個要點是以事件為重心。由於個人對生活事件建立了偏差的詮釋,而構成了連串的 慣性反應,包括身體上、情緒上、行為上等等。以下是組員A分享引發焦慮情緒的一件事件,並展示怎樣以 針對「思想陷阱」(第一層) 的「情緒管理五常法」來協助自己平伏焦慮的情緒。接著,是組員B分享不良的 「思想規條」(第二層)對他外出的影響,以及怎樣用「規條秤一秤」來更新/放鬆這條不良的思想規條。兩 者都是先從人與自己復和,繼而達致人與社會的復和。

組員A用「情緒管理五常法」走出思想陷阱 引發事件:獨自去陌生地方派信 負面思想: 1. 迷了路怎辦,會否回不到中心? 2. 完成不到工作一定令人覺得我能力差,下次不會 再找我工作 情緒管理五常法: 1. 常留意 [身體警告訊號]:身體僵硬、手心出汗、 頭痛 2. 常喚停 [負面思想](腦袋停一停):等等、唔好再 諗落去 3. 常自我反問 [增加新觀點、新角度,建立正向 思維]:迷路可以問人,總有車搭到番去;都未 試工,點知一定做唔到? 4. 常分散注意力 [做些有益的小行動,助你離開對 負面想法的專注]:睇電視、跟狗玩、睡一會 5. 常備聰明卡 [你的人生金句]:唔好成日否定 自己,試下做,失敗左下次咪可以避開做錯過的

47


組員B用「規條秤一秤」來檢視不良的思想規條對自己的影響 組員B因約十年前一次出外乘巴士時腸胃突然感到不適,需要司機停泊到附近讓他下車找洗手間,自此組員 B未能乘搭公共交通工具,久而久之迴避外出,隱蔽在家近八年之久。 我的規條:「訓得不好,身體攰,狀態不好,就不要出去了」、「訓少於6小時,身體會不舒服」 規條秤一秤:

對我的好處

分數

對我的壞處

分數

精神好些

80

有壓力

80

身體無咁易唔舒服

60

訓得不好

95

心情好

80

少了外出

80

好嘢好

70

外出時焦慮多了

80

早啲訓

75

有時放棄不外出

80

對訓覺意識有提升

60

逃避外出

70

健康點

60

不想外出

75

形成不外出的習慣

80

/

容易讓不舒服成為藉口

90

總分

485

總分

730

在小組裡,工作員一路引導組員B說出這規條帶給他的好處及壞處,並請他在在各項目也加上一個分數 (0-100分),最後計出好壞處的總分。當組員B看到規條帶給他的壞處遠高於帶給他的好處時,他突然有 所頓悟,思想模式開始轉變,繼而進一步修改/更新這不良的規條。 修改/更新了的規條:「訓少於6小時,身體有機會/不一定/有很細機會會不舒服」

48


綜合小組各組員在小組內及小組後的進展如下: 組員

組員A

年齡/性別

22歲/F

隱蔽年期

隱蔽7年

與人相處的焦慮情況

不會跟人說話

進展 •明顯減少了在工作上的焦慮, 及在小組內能自然地、詳細地 分享自己過去隱蔽的經歷及遇見 焦慮情況時的身心思維狀況 •穩定工作一年,能與不同的人 說話

組員B

25歲/M

隱蔽約8年

腸胃焦慮,不能 乘交通工具外出

•小組能協助他明白當中原因 - 被 「訓得不好,狀態會不佳,身體 會不舒服,就不要出街」這規條 所限制。當那組員意識到這一點 後, 感到輕鬆了不少,也更有動 力改變生活,協助自己外出 •完成一個月外出實習,現已轉為 全職工作

組員C

組員D

20歲/F

26歲/M

隱蔽4個月

害怕與陌生人溝通

隱蔽3年

自我困擾, 對人少少焦慮, 不多與人溝通

•她在小組裡也不算太投入,未 能評估其在小組的得著及成長 •完成外出實習,現已轉為兼職 工作 •在小組中段,思想上也有了轉 化, 表達自己希望能放下過去, 對將來懷有更多希望 •完成外出實習,已轉為全職 工作

工作員反思 認知行為介入模式算是較需要用思考、對談的介入模式,有別於一般青少年小組以體驗、活動來作媒介。此 模式未必適合應用於所有青少年,特別是表達較有困難,不習慣用以邏輯思維的青少年則會 較難掌握;相反,對喜愛思考、能以語言表達自己(不用善於表 達,願意表達也足夠了)、患有焦慮徵狀的青 少年(他們其實是很愛思考的),這介入模式 能讓他們系統化地理解自身的狀況及作出 改變的步驟。此外,認知行為 介入模式能提供一個很好 的框架去理解案主的問題 (Conceptualize),以及能讓 工作員有清晰的對談方 向,導引案主省察自己思 想的謬誤及尋找改變的 方法。

49


人與社會復和實踐篇

隱蔽青年個案III 服務協調主任黎立顯先生|復和層面:人與社會、人與家庭

個案背景 姓名:阿如(化名) 性別:男 年齡:17 開檔日期:10/2016 完檔日期:3/2018

人與社會不和及人與家庭不和 表徵問題 阿如由學校社工轉介,因他輟學後已退學,長留家 中,母親不能改變其狀況,所以求助。 父母及獨子的關係首次出現正面的衝突:在剛拒學 時,父母都有叫他返學,阿如都有表示跟不上學習 不願返,雙方不能傾談。再進一步母早上拍醒阿如 但他仍肯不返學,阿如更用物品阻擋房門不比母入 房。父母亦曾在晚飯時責罵阿如拒學,而他奮而離 席入房,拒接見任何人。父母最終妥協由他算。 阿如家庭狀況及歷史 現阿如與父母同住,父是的士司機,母是家庭主 婦,阿如是獨子。除此之外,有一舅父與阿如幾友 好,一同製作高達模型。父親常在早上7時至晚上7 時返工,對他的管教不會激烈,對現不返學似採取 妥協態度,主要管教工作是由母負責。母是由小至 今都負責照顧阿如。母認為阿如很有主見,對母的 指示持反對態度。阿如亦有反對母做兼職,認為母 在家照顧家人較好。 其他單位協助歷史 此家庭在社工認識時已無其他單位協助。中學已接 受阿如父母為他安排退學。 介入過程 阿如家庭分析 依李汶浩博士對隱青的分類,阿如屬於過度依賴型 (Overdependent) (Li,2015)。因阿如遇到中學學習不 利情況下,自行決定不返學在家,而又與父母角力 下得勝,在家自我滿足。父母一直是不能做到管 教,而態度上是遷就他。所以屬此類型。 50

而阿如現仍享受不用返學在家的樂趣(private status),只會間中外出與父母或朋友外出。要處理 此類型的個案,社工要鼓勵父母適當地放手,讓阿 如學習自我管理。 家庭無法溝通,問題在家庭內重複出現 阿如表示對讀書不慣亦不享受,常向母表示想放 棄,常不做功課溫習,以打機代替,經年地母親未 有有效回應兒子要求,家庭成員在全事件當中, 不能夠溝通,解決,阿如最終不返學,拒絕母復學 要求。 當阿如長期輟學後,父母雖最終依照他的決定,完 成退學手續,但並不等如家庭找到出路。輟學前, 家庭的問題不能由家庭討論處理方法,輟學後,父 母又不能以家庭討論處理阿如隱蔽。 母子的關係拉扯,父親不能插手家事 父親以返工為主,家事由妻負責,妻子長期照顧兒 子,與子的聯繫親密,不容丈夫插手管理兒子事 務。雖在兒子和母親的個別面談中,知道父親有出 聲管教兒子及妻子有與夫商量。但在家庭面談中, 見父親每出意見時,兒子都可否決其提議,甚至母 親在後加補充反對父親的場面,父親的聲音越來越 沉默,甚至被埋藏。這與表面上看「母親負全責而 沒辦法管教兒子」不同。 家庭介入情況 社工除了與家庭各成員建立關係外,亦說明清楚工 作目標不只是單獨處理阿如問題,而是了解阿如及 父母的需要為先,再共同訂立介入的方向。 家庭介入目標 1. 增強家庭調適能力功能,應付今次阿如失學事件。 2. 改善家庭溝通,以便提昇家庭調適能力功能。 3. 增加家庭成員審視自己與家人關係,就自己在家 的角色、溝通方式、需要理解。 社工協助阿如的進展上,已由在家探訪,發展至後 來投其所好,共同研究砌模型心得,外出購買模 型,並再談到他自身的各樣喜好如何成為與父母溝


通的話題,從中發現阿如和父母除了「仍在爭鬥中 (拉鋸返學)」,也有可溝通的一面。加強阿如與父 母正式開「家庭會議」的意願。隨著阿如出現更多 良好的表現,如參加「重拾動力計劃」的各項內 容;多了外出;社工的親身示範如何協助阿如及 「功績」,父母開始更願意合作。 介入結果—人與社會復和及人與家庭復和 社工邀約全家面談,了解家庭動力和引導家人互相 對話,澄清大家立場(不讀中四是已過去的事實), 在情感交流上,阿如表達到一直不喜讀書,父母是 到此刻表達接受。父親亦較多表達想聽阿如將來有 計劃。 社工在2/2017再進行全家面談,隨著阿如快到18 歲,他已與父母決定在5/2017開始找尋學習機會, 先試做廚房學徒。父母子3人亦有報告社工,他們 有傾談合阿如在中心活動的軼事,讚兒子有表現。 兒子亦受落。在此顯示出家庭的溝通加強了。然而 父親想表示教子方式可如何改時,遇到母親的反對 而立刻退卻,未能做到父母間親子方法良好溝通, 社工在此部份暫沒有改進,只能避免他們爭論。阿 如參加過次12面談,兩次家庭會談。參加本中心實 習,美容班,興趣平台。母親亦參加了本中心兩次家長 小組。

在阿如18歲後,阿如提出選讀中華廚藝學院,父母 接受。阿如亦真在學校生活上,投入學習,令母親 放心。 工作員反思 社工與阿如共同尋找「輟學問題」的解決方法,令 阿如可人與社會復和,找到自己的角色,會開始為 自己計劃將來。社工並且充當家庭的調解者,先分 解家庭不善的溝通,再結合力量走出困難,令家庭 關係趨向復和。 阿如開始在中華廚藝學院學習,首學期穩定期出 席,建立了同學圈子,沒有缺課。期間社工再與阿 如及母親進行3次會面,阿如開始不需要所有學校 事都被母親詢問,母親亦知不需事事問阿如,仍可 保持大家良好關係,社工亦欣賞母親的轉變。家庭 方面,阿如與父母已有共識,不會不溝通,以衝突 方式解決各人的要求。 參考資料 Li, M.H. (2015). From Invisible to Visible: Identifying, Understanding, and Helping Socially Withdrawn Youth, p124.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51


人與社會復和實踐篇

隱蔽青年個案IV - 動物-沉默的同行者 社會工作員楊佩珠女士|復和層面:人與社會

個案背景 心琪(化名)自小父母離異,她的母親其後一直沒有再 出現,父親再娶,心琪被安排跟姑媽一家住。姑媽的 家庭情況非常複雜,早年姑媽與姑丈離婚,有一位不 理家事的兒子,而女兒與分別兩個男子共生了一子一 女,且不斷進出監獄,照顧子女的責任交了給這位姑 媽。由幼稚園開始,心琪一直與姑媽、表哥及兩位比 她年幼多年的表姨甥及表姨甥女一起生活。

人與社會不和 心琪覺得自己一直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她覺得姑 媽雖然愛錫她,但比較愛錫自己的孫兒及孫女,她 覺得自己沒有一個真正的家。升到高小,心琪開始 間中不返學,到中二,因為被同學排擠,她索性開 始完全不返學。直到工作員認識心琪時,她已22 歲,一直留在家中沒有返學或工作。 介入過程 心琪參加「重拾動力計劃」初期,表現得防衛性 強、對人很有戒心,對於別人如何評價自己相當介 意,這跟她的背景很有關係。她的體型肥胖,也不 善打扮,在隱蔽7年的日子中,她只靠互聯網與網 友溝通,嚴重與社會脫節。家中另外兩位表姨甥也 分別曾有教育局缺課組跟進缺課問題。可見,在家 庭中沒有互相參照學習的對象。 工作員開始邀請心琪來工作實習。在工作實習中, 因為她太久沒有接觸社會,工作員安排她先照顧動 物。讓她從照顧動物中慢慢發現自己的價值、學習 做事的態度及提升工作能力。 動物輔助治療 (案主得到啟發) 最初,心琪覺得中心有很多人愛錫動物,自己卻一 直被遺棄,是「悲劇女主角」,工作員讓她了解到 中心的治療貓犬本身也是被遺棄的動物,引導她如 何幫助自己過一個不一樣的人生。心琪在與治療貓 犬的互動過程中,嘗試放下自己防衛。原本由不懂 得笑、苦口苦面,慢慢開放自己,找到自己的價 值。她曾想過,貓犬只是動物,也有堅壯的生命

52

力,自己是人,是萬物之靈,不是更有價值麼?在 工作員的引導下,她慢慢從中體會到自己雖是被遺 棄,但也可以好像治療貓犬一樣好好生存,好好幫 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心琪開始有目標,希望自己可以找到一份工養活自 己。原本她每個月靠爸爸少量的津貼,根本不夠生 活。她被安排到外間的一些福利機構實習,但人際 關係及工作表現上不斷碰釘,曾一度想過放棄。 經過多番的掙扎,她知道要改善自己的態度、外表 及學習與人相處的技巧。工作員介紹她一份用手機 在網上張貼廣告的工作,她也願意嘗試,返了這份 工幾星期的時間,算是表現不錯。

遇到挫折,退回家中 怎料,僱主突然失去聯絡,她頓時失去工作,受到 很大打擊,再次隱蔽家中。 當隱青願意踏出家門重投社會,很多時都會經歷不 同的挑戰,並不會一帆風順。當他們願意踏出卻受 到挫折,工作員此時要把握輔導的時機。給予空間 的同時,幫助他們整理經驗。如隱青未能消化這些 挫折,很可能在長時間都不再願意嘗試踏出社會。 工作員多番邀請,心琪都以不同理由拒絕,大約有 半年時間再度留在家中,只願意間中與工作員見 面,而每次見面,她都以不用理由拒絕工作員提供 的實習及工作機會。而明顯對僱主無故失蹤感到不 能釋懷,認為自己再努力也可能白費。

動物輔助治療(案主再得到啟發) 工作員再次帶她進到動物房,讓動物與她「說話」。 工作員問心琪:「知不知道為何帶你見治療貓」。 心琪想了好一段時間,回應:「你想我放低執著!」 工作員:「你覺得如何做到?」 心琪望著治療貓又想了一段時間,其間工作員絕對 需要忍耐不打擾她,心琪想了約十分鐘後回應: 「唔好只睇缺陷,要把握機會!」(備註:治療貓 眼部有殘缺)。工作員:「第一步你會點做?」心


琪再想了約十分鐘後回應:「試下應承到中心工作 實習,準備自己再次到職場工作。」

人與社會復和 此後,心琪履行承諾,每星期來到中心實習。其 後,在同事的努力下,協助她在勞動市場找到份倉 務工作,心琪也答應了。在這工作中,心琪有關顧 她的上司與同事,她總算在各方面也順利,於工作 員結束個案時已穩定做了3個多月的時間。

心琪屬於會思考,重視意念啟發的年青人,對於這 類的服務對象,較難接受別人的意見,工作員不適 合用指導及說教的方式作介入的手法。反之,工作 員提供一個特定與動物接觸的場景,安排眼部殘缺 的治療貓在輔導室出現,引導她在當中領悟與動物 的相似處,從而反省及突破自我。

工作員反思 改變可以來得很突然,也同時可以來得很自然。在 個案中,動物擔當了「沉默的同行者」的重要角 色,不單同行,也啟發心琪不少。因此,在個案 中,工作員重點運用動物幫助她脫離「悲劇女主 角」的想法,明白能自己改變命運的可能,首要是 用行動踏出來。

53


人與社會復和實踐篇

隱蔽青年個案V -

不同形式的學生身份

社會工作員劉晴雯女士|復和層面:人與學校系統 個案背景 家強(代名)於2017年4月参加重拾動力計劃,他那 時為轉校中二學生,上學期出席了數十天便一直留 於家中隱蔽,未能重回學校的生活。 他於2016年升上中一時,一直順利上學。直到下學 期,他開始追不上功課,未能達到自己的功課期 望,數天未能出席課堂後,他怕面對並出現抑鬱情 緒,求醫確診為抑鬱症。在學業中追求完美的他, 壓力也一直出現。升上中二後,情況更每況越下, 醫生再診斷他患上躁鬱症。 工作員在初認識家強時,他一直堅持自己是一位學 生的身份,只可以在星期六才會面工作員。在第2 次的會面時,工作員向他了解參與「重拾動力」計 劃目的及希望有什麼的轉變。並坦承地告訴他中心 是協助未能上學的青年人,工作員需要他接納自己 現況,願意與他同行,找到合適的出路。

問題分析-人與學校系統不和 家強的外表常展示出好學生的形象,對自己十分有 要求,竭力做到滿分。如在功課上未能達到期望, 他便會感到壓力,出現負面情緒,最後更需要接受 情緒治療。 升上中二後,家強指出某老師對他的不接納,在校 園得不到成功感,便轉校至另一中學繼續升學,上 學數十天,因為仍然感到具大的壓力,最終一直留 於家中。直至2017年4月接觸本中心服務。 根據李博士的分析,案主的家庭屬於Overdependent Type。家強對自我要求高,為自己訂下一個品 格良好的好學生形象。因此,在學校的表現未能滿 足自我期望時,便會出現壓力及情緒問題。加上他 未能接受自己有情緒問題,將自己困在此心結上, 因此一直未能覆課。日子越久,面對回校上學的他 更顯得不安。

54

家強的期望與現實不一,未能做到一位好學生身 份,故一直逃避上學,擔心功課跟不上及未能準時 上學,往往感到失望及壓力。每當他見到同齡朋友 能夠上學,自覺比不上,會藉以疏離他們,最後也 出現對人的焦慮而不願外出。加上躁鬱症影響之 下,他遇上未能如意之事或未能按計劃完成之事 時,負面情緒也會顯現出來。

個案目標 工作員介入的重點為調節家強的自我期望及對現況 之接納,讓他接納自己從而接受現況的不可能,尋 找合適自己的方向,重拾自我。其次,他自我要求 高,往往要在別人前做到100分才可,介意別人對 他的看法。當與別人一起時會感到不安及壓力,對 人產生焦慮。透過中心的活動及工作實習,讓他有 一個安全的環境學習與別人相處,慢慢重建健康的 人際關係。 家強十分喜歡動物,工作員利用動物輔助治療手法 介入,藉以鼓勵家強參與中心的活動,透過動物讓 其放下不安,易於與工作員對話,不用做100分的 學生身份,減低他對人的焦慮及顧慮,發自內心地 分享。

介入過程 個案介入過程是透過動物治療接觸他的內心,讓他 能表達自己,從而減輕心結,接納自己。 初次接觸他時,他不願多說自己未能上學一事,只 說出學校未有配合,不適應上學。多停留於表面分 享。因他對中心的治療貓十分感興趣,直言希望透 過活動多點外出及能找到方向。 透過治療貓與他建立關係後,發現他較為輕鬆,願 意表達自己的狀況及不足。然而,他也會十分介意 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與人交談時會避免分享學生身 份一事。家強向工作員提起關於自己的事時,他都 會以藉口淡化問題,不願意接受現況。


工作員邀請家強出席中心不同有關動物之活動,例 如:寵物美容班、狗集會、狗義工,興趣平台。提 供不同活動讓家強學習與其他學員相處,互相分享 及交流。及後更誠邀他幫手設計及製作動物房之擺 設及玩具,使他更有成功感,他也漸漸與其他學員 建立關係,分享自己,也願意回應自己未能上學一 事。 家強是一位乖巧及有愛心的孩子,因其情緒及現況 未能達到他的期望,故在社交上變得逃避,不願表 達。期後,因他多接觸其他學員,了解別人的故事 後,漸漸接受自己,更願意面對自己的情緒,於覆 診時願意向醫生表達自己的現況。工作員察覺到他 漸漸願意分享及接觸自己,表達自己的問題及一同 分享解決方法。

個案的轉變-人與學校系統不和 工作員與他制訂到中心的時間表,讓他能定期外出 及調節作息時間。完美主義的他,往往會因遲起床 遲到而不願出席活動。他又因掛念治療貓,在鼓勵 下,遲到都接受出來到中心。慢慢接受自己不足, 調整期望。 最後,他接納自己,明白現況。願意嘗試另類課程 進修,並準備於9/2019之職專課程。是一個很大的 挑戰及進步,一大突破。

工作員反思 他是一位過於完美,未能接受自己不足的孩子,較 高的期望及壓力,使他困於心結上。工作員需要更 多的耐性及智慧,需要與他建立信任的關係,讓他 明白工作員是與他同行,明白及接納他的狀況,成 為日後改變的動力。 很多時候,青年人都不喜歡被人光脫脫地清楚知道 自己狀況,如何讓他放下過去重新出發,讓他行一 個循序漸進的目標,是十分重要的。以家強作例 子,起初,他一直不肯承認自己未能上學及精神狀 況,重返校園一直原地踏步,直到工作員坦承分 享,時間每天過去,指出逃避不是一個可改變的方 法。 工作員也要明白他是一位小孩子,現在他的不明白 及不接納是無可厚非。介入過程是需要時間讓他經 歷及體驗。對他來說也是一個機會看到自己的進 步,減低對人的焦慮,提升與人交往的信心,接受 自我框架下的自己。一步一步讓他踏上自己的理想 目標,從自己的世界走出來。

參考資料 Li, M.H. (2015). From Invisible to Visible: Identifying, Understanding, and Helping Socially Withdrawn Youth, p124.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55


人與社會復和實踐篇

動物小先鋒 服務協調主任潘尚健先生|復和層面:人與社區復和 小組背景 名 稱:動物小先鋒 日 期:4/10、11/10、18/10、 20/10/2018(服務日) 活動地點:創藝中心/嗇色園主辦 可聚耆英地區中心 服務對象:黃大仙區長者30人 人與社區不和(黃大仙又老又窮) 香港統計處公布2014年的分區人口資料,發現全港 年齡中位數達至42歲,較2013年再升一歲。其中 黃大仙及東區繼續成為本港的「老人區」,年齡中 位數高達45歲。黃大仙65歲或以上的長者比例高達 17.7%。黃大仙又老又窮,為全港長者比例最高的 地區。長者過往曾為香港貢獻出寶貴的青春,是應 該得到社會人士及年青人的尊敬和關懷。長者與其 他人一樣,都應享有人權和基本自由,絕對不應該 因其年齡而受到歧視和剝削。由於獨居長者日常生 活沒有家人照應,他們的需要可能較容易被忽略。 當中,隱蔽長者更多數是欠缺家庭支援,沒有正常 社交生活,這些長者特別需要我們關懷。

56

青少年成長最常遇上的是學業困難。面對自己成績 不好,更容易採取內在的及普遍的歸因,例如自己 的學習能力不足,而這種情況是無法改變的歸因。 他們開始經驗無助及消極的感受,同時預期下次事 情仍舊發生,亦採取了無用的策略,重複思考無關 的事情,一次失敗的經驗已經打垮了他們。心理學 家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把這個歷程叫做 「習得的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如何對 抗這種虛無的悲觀感?又或者,如何幫助有這種習 得無助的人站起來去關心身邊的人? 動物小先鋒旨在培養中學生助人利他之概念,透過 訓練服務,讓中學生明白自己有助人之能力及享受 助人過程之快樂。另外,透過與動物一同服務,讓 中學生培養對動物之關愛,並能享受與動物接觸的 歡樂,將此歡樂帶給服務的長者。推動和諧共融文 化,共建和諧共融社區。青年人往往因為學業而覺 得沒有時間關心社區,良性的社區互動融入日常生 活,青年人的社區意識會明顯提高。黃大仙的居民 有其社區生活和認同,不過較為隱藏,不易察覺。 當動物小先鋒建立一道青年人與長者的橋樑時,社 區認同感會明顯上升。


介入過程(平台-動物作橋樑) 動物小先鋒增加參加者對動物(輔助)治療及義工基 本概念的認識;動物小先鋒以人與社區復和為主題, 傳遞正確的愛護動物知識,為青年人與長者搭起橋 樑,增進彼此關懷及支持。每個青年人的成長過 程,都期望可以被當作一個「人」來愛,並且學會 接受他人的愛,使個人成長中學會愛與信任的關 係,與長者應享有人權和基本自由一樣,都應該在 社區內推廣。動物是黃大仙區青少年與長者的一道 橋樑,青少年天生喜歡小動物,希望和小動物親 近。動物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動物更容易打動他 們愛心,令他們打開心扉。動物是溝通青少年內心 世界的最佳橋樑,是走進青年人內心世界的捷徑。 青少年樂意接受新事物,接受新挑戰,希望結識一 班志同道合的朋友,期望豐富生活經驗,一展所 長,盡顯個人才能,懂得適當分配時間,處理緩急 先後,就算排山倒海的功課,晚上溫習至夜深,但 到了周末總會騰出一些空間,依然參與社區事務, 熱心公益。 人與社區復和(老人被關懷,青年願意付出時間, LEARNED HOPEFULNESS) 青少年總會覺得生命充滿了困難與掙扎。在尋找出 路的過程中,青少年人總盼望生命中有同行者陪伴 一起渡過困難與掙扎。青年人只要懂得檢查自己的 歸因模式,只要不緊盯弱處與缺憾,習得的無助感 是指個體面對挑戰情境時的一種消極心態,縱使輕 易成功的機會擺在面前,也缺乏嘗試的勇氣。習得 無助感是個人因長期處於失敗及挫折情境。心理學 家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稱「習染的悲觀」 (learned pessimism)為「小我膨脹」、「大我萎縮」 的結果,「只關心自我的感受和得失,失去了對家 庭、社會、國家的承擔」。 動物小先鋒培養自己樂於助人的樂觀性格,互相幫 助的快樂特質,不要輕易說「不可能」,給自己一 個嘗試的機會。透過策劃活動,每一節訓練先著眼 處理一些小任務,面對一些小挑戰或小困難。取得 小進步後,及時用小成功的經驗來激勵自己,幫人 原來都不是真的太困難,但成功的經驗又來得很真 實,很實在。切身體會到「自己真的可以做到一些 事情」,本身就是對自己的一種很大鼓舞。當青年 人在一些事情(哪怕是極小的事)上也能有選擇、 承擔責任的時候,就能夠逐漸完成更大的任務。有 時候,讓我們無助的,僅僅是無助本身。壓倒我們 的,往往是一種抽象的感覺。

動物小先鋒學習得來的是盼望,陪伴著銀髮長者, 得到歡愉的感覺,漸漸便成了自己向前的生活動 力。塞利格曼看到,無助和絕望並不是固定的、 牢不可破的心理狀況;只要從小事上學習到, 痛楚是可以控制的,轉變是可以達成的,人的大腦 就會產生結構變化,就會形成「學來的盼望」 (learned hopefulness),稱為「學來的樂觀」 (learned optimism)。 每一個義工小組,都是一班志同道合、富熱誠、有 愛心、戰戰兢兢、起初不太投入的義工們願意去承 擔責任,擔當一個好的聆聽者,接觸社區內的長 者,透過策劃活動,扶老攜幼,結伴同行。動物小 先鋒為長者舉辦《長者共融同樂日》活動,取得相 當成果,並讓青少年義工與長者之間建立了十分密 切的聯繫。透過青年表演、動物互動遊戲、懷愐競 猜遊戲和撰寫心意咭向長者表達關懷等等,長幼共 融,相互交流,與不同能力及獨居的長者共渡一個 愉快的下午;讓他們重拾過去的記憶和重新與所身 處的社區建立聯繫。動物小先鋒建立一道青年人與 長者的橋樑,動物小先鋒的成果正正看到黃大仙區 青年人願意付出時間,黃大仙區長者被關懷,社區 的認同感及歸屬感大大提升。 工作員反思 青少年做義工很開心的,青少年更開心的是看得到 因為無私付出而得來的活動成果。動物小先鋒(動物 輔助治療),即指將合符條件的動物,加入到治療過 程當中,令服務對象更快獲得自我肯定及個人成 長。青年人喜歡義務工作的都會越做越上癮,而喜 歡義務工作的朋友都會特別快樂,在義務工作後的 大合照,總會看到的自信滿滿雙眼發亮的開心笑 臉,因為義務工作會令人釋出「快樂的種子」。 57


人與社會復和實踐篇

iU築動黃大仙青年創新計劃小組 社會工作員梁皓棓先生|復和層面:人與社區復和 小組背景 「iU築動-黃大仙青年創新計劃」2015年度開始,由全區10間機構(11個青少年服務單位)共同籌辦協作,以 「社會創新、地區探索創造」為主題。於2017-2019年,更透過學習「設計思維」( Design Thinking )有關 訓練,試驗推行為期2年的青年專案。透過青年人的觀察及社區參與,發揮創新意念及探索解決部份社區問 題的方向,加強青少年了解自己在貧老社區可擔當的角色,關心社區問題和需要,並促進青年人與跨界別合 作、推動跨界別的經驗和知識交流,激發青年人以創新意念貢獻社區。 青年人作為社區內一股最有潛質的力量,並且處於不斷吸收的成長期,「iU築動-黃大仙青年創新計劃」希 望結合社區特色及需要,裝備新一代黃大仙區內青少年人,也讓他們可發揮及發展他們所想所能,學習與不 同的社區人士交流,為未來的社區作出更多參與和承擔。 黃大仙區是香港其中一個充滿悠久歷史文化、人口流動高及密集的市中心區份,同時亦為全港老年及貧窮人 口聚集之社區。面對急劇轉變的社會及社區現象,我們也相信青年人需要理性的分析及反思力( Rational and Reflective),才會懂得如何自處、何去何從。同時面對黃大仙社區的貧老現況及處境,我們相信青年人需要 同理心 (Empathy) ,以能察覺身邊人的境況,並能關懷。面對未來的不確定及挑戰,我們的年青人需要擺脫 被動,以充滿動力(Motivated)的姿態迎上,並願意吸取不同建議,轉化及彼此分享,為社區建立共享價 值(Shared value)的種籽平台!

人與自己不和,人與社區不和 近年,社會面對不少發展上的挑戰,青年人也在現時急促的生活步伐中面對不同的壓力,在生活空間、學業 及人際關係上也對青年人產生很大的影響。他們需要有更多空間去認識及了解自己的需要,有更多平台去讓 他們享有機會發展及發揮自己。長期不能抒發受壓力更會是其中一個因素影響了青年人與社區其他人士的關 係,因為「少做少錯」,也不希望再加重自己的責任及負擔,加上他們在家庭、學校及朋友圈的人際關係及 互動所影響,有部份青年人為自己營造一個可休息及安全的空間,或使到他們與社區的連結減弱。每一個青 年人的生命都是獨特而有價值的,他們都不斷地累積不同但相似的生活經驗,但如何讓青年人更認同自己及 他人的價值,更重視及關心自己及社區,社區中可提供給他們發揮及發展的平台就顯得十分重要。 介入過程:「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 小組的青年人在上年度的青年專案開始擬定並推行了他們的社區營造計劃 – 「一群文靜的青少年為一群青 少年舉辦一些瘋狂的活動,達至減壓及交友的目標」

58


在整個社會實驗的過程,發展及發掘青年人的創意、 解難、對社區的關愛之心(同理心及社區參與),同 時也增強他們在技能、溝通、解難、合作、正面思 想及自信心等能力。小組組員嘗試過不同的討論、 測試、與朋友及社區人士分享,學習不與人比較, 單單為他們相信及關心的目標進發。雖然過程中依 然面對不同的問題,但經過上年度的過程,讓一群 青年人發現原來關心社區是有不同的可能性。今年 度延續IU的精神,讓青年人更多的參與社區,透過 協調不同的社區資源,以青年人主導及創新的方法 讓社區變得不一樣。

的介入讓青年人有多一個有系統的方法去構想、 發展、表達以及實踐他們的想法及點子。在整個過 程中,他們經歷了鼓勵,經歷了他們的想法會被實 踐,是對他們自己有很大的鼓舞。另外,Design Thinking需要他們更敏感自己的想法及別人的需要, 以製定小組計劃的目標,這讓他們在探索的過程中 學習發現自己及別人的需要。透過觀察、探查,綜 合小組組員的想法及經驗,於整個過程中把他們與 小組組員的距離拉近,由陌生的個體變成擁有同一 意念的一群,組員能作彼此的支持,復和了人與人 及自己的關係。

同理心及需求: 青年人分組討論「最想關心的對象」 在「住院的長者」、「市區的長者」及「青年人」 中決定了計劃對象為青年人。

由 Design Thinking 的方式構想及探查,推動了青年 人去關心及留意社區人和事的心,很多青年怕被社 區人士拒絕、白目,但經歷不同的探查及「心室」 活動,改變了他們對社區人士的看法,他們本認為 社區上的青年人是最主動的一群,但經過計劃後, 發現最主動回應他們卻是長者及小孩。「心室」幫 助青年人的不只是提供一個可互信的平台讓他們分 享分擔,更重要的是「心室」是他們共同構想建立 的,在過程中他們反思了很多他們及社區的需要, 最後大家共同確認了安全、空間是其中一個很重要 的需要。經歷過測試及把「心室」帶到社區,以及 與社區人士的對話,他們更意會到社區人士也有這 些需要,只是跟他們一樣,未必有勇氣踏前一步嘗 試建立一個互信及安全的空間。整個計劃為他們帶 來平台及機會與自己、別人和社區重新連接,把從 前很多的標籤都除去,也讓他們能親身感受社區, 發現社區與他們也需要空間被關懷及與他人分享, 與社區的人和事重新結連在一起。

初期理念:近年本港青少年面對沉重的生活壓力, 除了學業上的擔憂,交友及發展個人興趣的空間也 較缺乏。是次計劃希望透過提供不同的興趣平台給 青少年(特別是中學生及大專生),並嘗試為青少年 人作出配對,讓他們能透過不同的主題活動及配 對,認識不同的新朋友,讓他們有機會擴闊生活圈 子之餘,也可在學業及生活上互相支持及鼓勵,一 起努力成長。

介入結果:築動。「心室」 參加者透過活動及在社區的探查,更親身了解社區 人士及青年人的需要,發現社區人士都需要空間或 平台去減壓、休息及交友等,也有一些「心事」, 希望透過在安全的空間與人分享分擔。 按著這些需要,小組的組員透過籌備、設計、測試 及改良,由一開始設定為「Party Room」形式進行, 發展為一間可流動、為社區人士提供安全空間的 「心室」,因為青年人在參與的過程當中,發現到 原來他們都很享受在一個安全的環境裡,可以放下 壓力及眼光,與別人自由的分享與分擔,也希望讓 更多社區人士能嘗試投放多一點時間與朋友或家人 溝通交流,彼此建立。

人與自己復和,人與社區復和 透過「設計思維」( Design Thinking ) 的介入及「心 室」的試驗,為青年人帶來很多正面的改變。面對 沉重的生活壓力,青年人更多傾向於只完成每一個 生活的事情,在講求效率及高壓的環境,他們容易 忽略自己需要,甚至喪失了表達自己想法的能力, 也對自己缺乏信心。「設計思維」( Design Thinking )

工作員反思 在兩年的計劃裡,青年人由「不敢想不敢實踐」發 展到開始相信原來他們所想是可以實踐出來,可能 還未能為社區即時帶來很大的改變,但至少,也為 他們自己及身邊的朋友築起多一個平台及空間,也 令他們藉著小組計劃的目標讓他們對自己及社區有 更多反思及發現,也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連系。 另外,很多青年人需要經歷更多成功經驗以加強他 們對自己及他人的信心,而設計思維的概念能啟導 增加青年人的參與及投入度, 發揮他們所想。青少年 依然是那些獨特而滿有價值的生命,就只差一個合 適的平台及機會,鼓勵及推動他們發現及發揮自己, 而這個計劃正正也可讓社區看到青年人的創意及能 力,發揮相互支持的力量,對於社區及青年人也是 一個十分正面的起始,希望這計劃也可讓更多社區 人士及青年人看見彼此的可能性! 59



社會服務部 總幹事報告 一. 本會五十週年慶典 五十週年特刊 本會於1970年成立,在慈雲山設立教會及青年中 心,開始以教會及社會服務中心服侍社區。回首 過往50年,我們看到上主透過賜福中華錫安傳道 會,祝福慈雲山、黃大仙,以至東九龍的居民。 既然,本會向來以教會及社會服務結合服務社 區。本會亦以合而為一的方式,出版五十週年特 刊。五十週年特刊結合了教會及社會服務部兩部 份,兩者既各自精彩,又互相呼應。細意閱讀五 十週年特刊時會發現,中華錫安傳道會慈雲山錫 安堂五十週年感恩特刊及中華錫安傳道會社會服 務部五十週年特刊暨2018-2019年報兩部份最終 會相遇結合。因為,本會兩部份在本會的基督復 和使命下合而為一。 本會的基督復和使命: 「透過本會屬下各個地區教會和社會服務組織的 緊密合作,在地區內傳揚神與人、人與人(及自 己)和人與自然環境(包括所處的社區、社會、國 家,甚至全世界)之間的復和關係。」 二. 復和實踐分享冊4 2003年本會使命革新,宣告本會的基督復和使 命。由2004年起,社會服務部同工積極響應,每 年在負責的工作中選一項工作實踐復和使命。本 會已於2007年、2010年、2015年把同工的復和 實踐結集為分享冊,現在把最新案例結集為復和 實踐分享冊4,收錄於五十週年特刊之中。 三.「重拾動力-隱蔽青年輔導計劃」十週年 本會由2010年起推出「重拾動力─動物治療青年

伍恩豪先生

計劃」,以動物輔助治療手法, 幫助隱蔽青年重 投社會。計劃推出後,獲得社會大眾認同肯定, 並獲香港社會服務聯會頒發「卓越實踐在社福 2013:十大卓越服務獎」。 香港隱蔽青年問題嚴重,2014年香港大學有調查 估計香港有約4萬個12-29歲的隱蔽青年,約佔青 年人口的2%。過去幾年來透過傳媒報導,社會 大眾對隱蔽青年問題多了關注。由2018年開始, 社會福利署亦把隱蔽青年(非在學、非就業及沒有 參與培訓)納入為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的服務對 象。 2020年是「重拾動力─隱蔽青年輔導計劃」十週 年。我們把最新一期(2016-2018年度)的成效研 究報告摘要以及活動相片,收錄於五十週年特刊 之中。 本會隱蔽青年服務多次獲傳媒報導,期望社會大 眾對隱蔽青年有更多關注,更期望社署考慮設立 每區的上門服務隊,幫助更多隱蔽青年。

四. 黃大仙區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服務穩定 由2014年10月起,本會推出優化版鄰里支援幼 兒照顧計劃,服務對象年齡提升至9歲,社區保 姆名額由26名提升至39名,其他服務內容不變。 2018-2019年度本會服務數字平穩,差不多能達 成所有指標。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新使用 者人數超過高使用量指標,獲社署獎勵。 61


五. 順利延續黃大仙官立小學全方位 小學輔導服務 本會由2011年起,為黃大仙官立小學提供全方位 小學輔導服務。鑑於服務理想,校方滿意本會服 務,本會成功延續服務一年至2020年8月。目 前,黃大仙官立小學全方位駐校由社工黃烈勤先 生及方森洳姑娘負責,並由服務協調主任李敏玲 女士負責督導。 六. 遊戲治療,支援特殊學習需要 兒童服務備受歡迎 慈雲山錫安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提供多項優質的 兒童發展項目,廣受歡迎。遊戲治療個案服務供 不應求,出現輪侯名單。 中心提供的「童愛生活─支援特殊學習需要兒童 服務」為就讀幼稚園及初小患有自閉症、過度活 躍症及讀寫障礙的兒童提供治療性小組,反應熱 烈。為持續提升服務質素,負責同工已陸續完成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特殊教育文憑/證書課程。

七. 其他學習經歷系列備受歡迎 慈雲山錫安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分處青少年就業培 訓及創藝發展中心提供的其他學習經歷服務,包括 德育及公民教育、社會服務、體育發展、藝術發展 及與工作有關的經驗,備受區內中學歡迎。 八. 聯合區內社福單位,提供大型社區教育活動 本會一直積極聯合黃大仙區的社會服務單位,為 社區提供大型社區教育/服務計劃,包括「快樂人 生社區健康推廣計劃」、「家家有凝家社融和計 劃」,以及「PEACE計劃」。透過大型社區教育 活動,共同建設一個更美好的社區。 本區所有受社會福利署資助的綜合青少年服務中 心/青少年中心(共10間機構來自11個單位)聯合推 出的青年生命栽培、關愛共融,社區創新計劃, 計劃命名為「IU•築動─黃大仙青年創新計 劃」,今年本會繼續積極參與。

九. 善用社會福利發展基金推行本會 各級學習計劃 本會已成功申請社會福利發展基金第三期,以推 行本會各職級的學習計劃,大大提升本會的人力 資源。 鑑於為最後一期撥款,本會已鼓勵同工把握時 間,於限期前2018年9月28日完成同工長時間培 訓,以及於2020年3月前完成同工短期培訓。

十. 執行社署 <<最佳執行指引>> 本會由2015-2016年起已切實執行社署<<最佳執 行指引>>第一組別。由2016-2017年起,本會已 按本會實際情況,按本會認為合適的方法,執行 部份合適本會《最佳執行指引》第二組別的條 文。並且,將於2020年初再作檢討。 結語及展望 2018-2019年本會各方面都獲得平穩的發展。展 望2020年,本會五十週年,社會服務部將繼續以 熱情和努力,服務社區內有需要群體。 最後,我們要感謝社會服務部管理委員會鄭德明 主席和眾位委員。他們給予我們卓越的領導、熱 切的鼓勵。我們亦要感謝社會服務部每一位同 工,他們都是熱心服務、勇於承擔的同工。 求上主幫助我們,讓我們承先啟後,開拓創新, 繼續成為社區的祝福。

62


中華錫安傳道會社會服務部執行社會福利署<<最佳執行指引>>報告 (2018年4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 社會福利署於2014年5月發佈整筆撥款津助制度非政府機構《最佳執行指引》,並且於2014 年7月1日正式生效,簡稱《最佳執行指引》。2015年1月,中華錫安傳道會社會服務部管理 委員會通過中華錫安傳道會社會服務部《最佳執行指引》執行手冊。2019年1月,中華錫安 傳道會社會服務部管理委員會審議了總幹事提交《最佳執行指引》自我評估清單(第一組別 1/4/2018-31/3/2019)以及審視了執行紀錄。本會已全部遵守第一組別所有原有的原則、準則及程序,並 已存有執行紀錄。至於,社會福利署由2018年10月1日起推行的兩項新增的第一組指引則正在籌備中,機 構將最遲於規定的期限2021年3月31日前完成。 2019年1月,中華錫安傳道會社會服務部管理委員會審議了總幹事提交《最佳執行指引》自我評估清單 (第二組別1/4/2018-31/3/2019)。中華錫安傳道會社會服務部管理委員會批准總幹事建議,本會已按本 會實際情況,按本會認為合適的方法,執行部份合適本會《最佳執行指引》第二組別的原有條文。至於, 社署由2018年10月1日起推行的一項新增的第二組指引,正在籌備中。並且,將於2020年初再作檢討。 2019年3月社會服務部會議,向員工作正式諮詢,員工一致同意本會做法。

2019年1月,中華錫安傳道會社會服務部管理委員會通過2018-2019年度最適合的整筆撥款 儲備水平及儲備的運用方向。目前儲備水平為$6,727,489(至2018年3月31日,經審核), 社會服務部管理委員會審議了未來七年的財務預算後,認為目前儲蓄水平合適。社會服務部 管理委員會考慮在維持及發展服務的同時,未來七年需要有足夠儲蓄以應付因隨著同工年資上升,薪酬支 出增加而可能產生的虧蝕。2019年3月社會服務部會議,向員工作正式諮詢,員工一致同意本會做法。

2015年1月,中華錫安傳道會社會服務部管理委員會通過使用非定影員工的公積金儲備的方 案,方案為由2015年4月1日起非定影員工入職滿7年(滿84個月),僱主強積金供款提升至 7%,僱員供款維持5%。至於入職未滿7年(未滿84個月)的同工,僱主強積金供款比率維持 5%。2015年3月17日社會服務部會議,向員工作正式的諮詢,員工一致同意非定影員工入職 滿7年(滿84個月),僱主強積金供款提升至7%,僱員供款維持5%。2019年1月中華錫安傳道會社會服務 部管理委員會檢視了2018-2019年度非定影員工的公積金儲備使用及未來7年的財務預算,認為運作正常 健康。2019年3月社會服務部會議,向員工作正式諮詢,員工一致同意本會做法。

中華錫安傳道會社會服務部<<最佳執行指引>>執行手冊及最新呈交予社會福利署的周年財務 報告將張貼於總部壁報板,以供員工及公眾人士閱覽。最新呈交予社會福利署的周年財務報 告亦同時上載於本會網頁。

63


慈雲山錫安青少年 綜合服務中心報告

兒童為本

非指導式遊戲治療個案輔導服務 「兒童為本非指導式遊戲治療」的內容,源自專業輔導法,包括Virginia Axline女士創立的「非主導式遊 戲治療」及Garry Landreth博士繼之延展而成的「兒童為本遊戲治療」,重點在於聆聽兒童在遊戲中表 達的心聲,同時向兒童傳遞關懷及愛護,以輔助兒童化解內心鬱結、減除情緒障礙,及強化心靈,讓 兒童心理情緒得以健康發展。 中心透過「兒童為本非指導式遊戲治療」讓兒童透過遊戲及治療性玩具,自然地敞開心扉,充分表達 自己情感,從而達致治療的效果。中心於2018-2019年度為36名具特別成長需要的兒童提供「兒童為 本非主導式遊戲治療」,當中包括部份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專注力 不足及過度活躍症」及「讀寫障礙」的孩童,而大部份有情緒困擾的孩子 經過輔導後,負面情緒得以舒緩,行為障礙有 所改善,從而恢復對人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與 別人相處更融洽,能慢慢發展自我,並建立 更好的自尊。

64


黃大仙區鄰里 支援幼兒照顧計劃 「黃大仙區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已服務區內的家庭一段時 間。計劃主要為因缺乏支援網絡和經濟困難而未能為他們9歲以 下的幼兒安排照顧的家庭(例如父母長時間工作、工作時間不穩 定、非常規、有突發需要以及其他各種需要),提供照顧服務。 對社區保姆而言,計劃可讓她們兼顧家庭之餘,協助有需要的 嬰幼兒及其家庭也能提升她們的能力感及自我價值,而成為社 區保姆亦為她們帶來金錢上津貼。另一方面,保姆的愛心及經 驗亦能讓受助孩子及其家庭更得協助。總括而言,服務不僅能 讓有需要的嬰幼兒獲得適當的照顧,令嬰幼兒父母能安心上班 或處理事務;保姆更能藉其經驗及能力,照顧區內有需要的嬰 幼兒,發揮區內鄰里間互助關懷的精神。 為答謝保姆的辛勞,中心每年也會舉行一次保姆聚餐或活動, 讓保姆們聚首一堂,彼此分享、互相鼓勵,繼續以愛心照顧每 一個服務使用者。 65


家家友凝

家社融和計劃 2018-2019 本計劃集合黃大仙區27間機構共同協作, 先培育義工團隊「友凝大使」的正能量及關 懷技巧,在關懷服務過程中去發掘及展示受 訪者的潛能,期望在黃大仙五個小區內彰顯 「滿心喜悅、常存感恩」的願景。 本年度中心培育了20位「友凝大使」參與 多項「家家友凝—家社融和計劃」活動, 包括關愛培訓、探訪獨居長者、舉辦 「恩.賞.人」攝影比賽、製作十五週年記 事本以及推行關愛社區、健康生活的攤位遊 戲等,服務超過303人次。本中心藉著大使 參與各項活動,與區內不同機構合力將 「滿心喜悅、常存感恩」的信念化成具體 行動,鼓勵居民以行動關懷家人、關懷社 區,締造一個「和諧共融」的家庭和社區。

66


香港基督少年軍 第十五分隊 香港基督少年軍第15分隊是一個基督教制服團體,致力培育 3-21歲之兒童及青少年。透過基督教教育和領袖培訓,栽培 青少年從小建立正面思想和良好品格,以整全訓練建立他們 僕人領袖的心志,期望他們能各展所長,共建充滿活力、和諧 友愛的社會。

67


全方位 學生輔導服務 「全方位學生輔導服務」讓學校社工配合學校的 關注事項,提升學生個人在學習適應、朋輩相處 和生涯規劃的能力。機構本年度派出兩位全職社 工到黃大仙官立小學提供駐校服務。駐校社工為 學生、家長開辦成長小組、治療小組及不同主題 的工作坊;亦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進行個別 訓練、遊戲治療、個案會議、諮詢及轉介等服 務。為建立和培養學生的責任感,社工為風紀、 關懷大使、讀默寫大使進行培訓。在全校參與的 目標下,校本輔導計劃<<積極人生GoGoGo>>亦

會繼續推行,並安排「黃官好人好事計劃」和 「小天使計劃」等活動以建立關愛校園的氣氛。 為建立學生推己及人的價值觀,本校今年亦會推 廣義工服務,希望讓所有高小的學生都能夠體驗 義工服務的樂趣,關愛社區。

童愛生活

支援特殊學習需要 兒童服務 特殊學習需要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需要面對種種學習和生 活困難。為了回應特殊學習需要兒童的需要,中心於 2018-2019年度舉辦了11個治療性小組,為就讀幼稚園及 初小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讀 寫障礙的孩童進行不同訓練,讓他們在治療的黃金時期得 到更適切的訓練,有助他們健康地學習及成長。

68


黃大仙區快樂人生社區 健康推廣計劃2018-2019 共建快樂關懷社區 (黃大仙區議會贊助) 「黃大仙區快樂人生社區健康推廣計劃」由2005年開始至今已有14年。 本年度籌備委員會以「共建快樂關懷社區」為題,於本年度深化參與者成 為「快樂大使」,除繼續推廣快樂七式的正向心理招式外,更重點將「及 早識別」有需要支援人士的技巧傳授,推動區內不同層面的關懷訊息。

本年度重點工作 (一) 快樂教練培訓─初、中及高級快樂教練各1班、快樂教練大使培訓班共4班 (二) 快樂社區 (第一區:慈雲山、鳳德、鑽石山)─「快樂大使」培訓 (三) 快樂社區 (第二區:黃大仙、彩虹、竹園)─「生命教育」講座、「總有晴天」照顧者減壓小組 (四) 快樂社區 (第三區:黃大仙上下邨、東頭、樂富邨安老服務單位)─快樂•快閃•耀社群 (五) 快樂人生成果分享暨「快樂社區」嘉年華

69


慈雲山錫安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分處 青少年就業培訓及創藝發展中心報告

重拾動力

隱蔽青年輔導計劃 十週年回顧

計劃簡介 目標 1. 為具「隱蔽」(或半「隱蔽」)特質的青年提供度身訂造的 服務,讓他們重拾自信,再次與社會連繫,就業就學。 2. 為具「隱蔽」(或半「隱蔽」)特質的青年提供一站式 復康性質的職業訓練,讓他們掌握基本工作態度和能力。 服務內容 1. 報名查詢熱線 2. 個案輔導 3. 臨床心理評估治療 4. 動物輔助治療 (若適合)

5. 6. 7. 8.

寵物美容訓練 (若適合) 人際溝通支援小組 工作實習 家人支援工作

服務對象 24歲或以下, 1. 長期逗留在家、缺課或待業; 2. 人際溝通困難或/及心理有困擾; 3. 有特別就業困難的 青少年及其家人。 主要服務地區 東九龍

計劃回顧 本會自2000年起為協助解決失業問題而開辦不同 種類之青年就業服務。2010年9月至2012年11 月,本會推行先導計劃「重拾動力—動物治療學 師計劃」,開始服務隱蔽青年,至今已有十年。 計劃試驗階段由中銀香港暖心愛港計劃贊助,由 2013年起至今由「傅德蔭基金有限公司」贊助。 計劃成效顯著,屢獲傳媒報導。2013年度,計劃 獲得香港社會服務聯會頒發的「卓越實踐在社 福」獎勵計劃的十大卓越服務獎。2017、2018 年,國際期刊 及書籍 也刊載了本會動物(輔助)治 療的經驗分享。2012、2015年,本會發表計劃

港計劃贊助

銀香港暖心愛 計劃試驗階段由中

70

成效研究,出版經驗分享及成效研究報告,報告 可參閱本會網頁。在此刊登最新一期(2016-2018 年度)的成效研究報告摘要。 本會非常感謝傅德蔭基金有限公司對「重拾動力 ─隱蔽青年輔導計劃」的贊助。本會亦感謝香港 動物治療基金會范德穎醫生及其團隊、香港大學 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研究團隊黃蔚澄博士、 余慧敏博士、李文浩博士,動物持份者─亞洲動 物基金、唐狗會,還有為計劃提供心理評估的利 民會多年來的支持。

顧問范德穎醫生

在計劃初期每月

來訪中心開會


首年寵物美容班在偏遠的狗場舉行

服務計劃的青年

中心開始飼養治療犬發發,

次來訪

亞洲動物基金狗醫生首

舉行首個的新聞

發佈會

在中心開辦寵物美容班

舉辦動物輔助治療講座

唐狗會首次到訪 計劃獲各大媒體報導

出版動物治療分享集及 成效研究報告

再次舉辦新聞發佈會發佈計劃成效

治療貓心心英英加入計劃

71


榮獲社聯十大卓

越服務獎

越服務獎 榮獲社聯十大卓

參與優質服服及研究分享會

書課程

第一屆動物輔助治療證

紹動物輔助治療

社工系的學生介

到訪中文大學向

接受多個媒體採訪

72

到訪中文大學向社工系的學生介紹動物輔助治療

獲社署邀請講授隱青現象


第三次舉辦新聞發佈會

參與香港大學動物輔助治療國際性會議

v

社交技巧訓練

參與香港大學動物輔助治療國際性會議

招募動物治療大使協助計劃

計劃青年籌組樂隊於音樂會表演

入校舉辦預防隱青活動

社會福利署同工培

訓-分享服務隱蔽

青年的技巧

計劃青年籌辦動物義工服務

計劃青年籌辦動物義工服務

73


首辦家長小組 緒治療小組 舉辦認知行為情

書課程

製作手工護膚製品,體驗工作

成效文章刊登於國際期

第三屆動物輔助治療證

參與動物輔助治療經驗分享

參與香港大學協辦的CAMPUS East Asia計劃, 向世界知名大學學生介紹動物輔助治療

計劃獲星期日檔案報導

74

與主流夢工場合作舉辦 動物輔助治療體驗活動

舉辦治療犬培訓班, 訓犬師教導如何培訓治療犬

如何培訓治療犬

舉辦治療犬培訓班,訓犬師教導

計劃獲香港大學知識交流邀請拍攝

計劃獲壹週刊報導


“Regain Momentum” Socially Withdrawn Youth Counseling Program Phase III Programme Evaluation Report Dr. Paul Wong Wai-Ching, Associate Professor Dr. Rose Yu Wai-Man, Assistant Research Officer 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 and Social Administration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bstract Background The ‘Regain Momentum’ Socially Withdrawn Youth Counseling Program (RM) is a multi-component intervention programme funded by the Fu Tak Iam Foundation Limited. The project began in 2013 and was rolled out in phases of a two-year duration. This report documented evaluation on Phase III of the project that covered the period from January 2017 to December 2018. The project aims at helping young persons aged 15-24 who are socially withdrawn to rebuild their social ties with family, friends, at work/school and in the community. Participants were recruited by referrals from the social service sector, school social workers or self-referred. Intervention was provided by a multi-disciplinary team comprising a clinical psychologist, social workers and volunteer handlers of trained dogs participated in the animal-assisted therapy (AAT) component. Other components of the RM included individual counselling, support group, and employment training. AAT served to complement the intervention package primarily for purpose of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f the socially withdrawn young persons. Aim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the RM in improving the behavioural and psycho-social well-being of the participants and in (re)-engaging them with their social and community ties. Method A pre-post quantitative study design was used to assess the changes in the behavioral and psychosocial well-being of the participants. Data was collected by a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outcome measures: (i) social withdrawal behavior; (ii) 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 (RSES); (iii) Interaction Anxiousness Scale (IAS); (iv) Perceived Employability Self-efficacy Scale (PES) and (v) community (re)-engagement (study and work). A Pet Bonding Scale (PBS) was also included to explore perception of the participants toward the role of the therapy dog in the intervention.

75


Findings Services were rendered to a total of 101 cases during this period. Among them, 76 have completed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questionnaires. Paired samples t-test suggested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social withdrawn behaviours of the participants including confining at home most of the time; avoidance of social situation; not leaving home for school and/or work; and feeling embarrassed in social situation. In terms of the psychosocial outcomes, significant positive differences between pretest and posttest were found for the RSES and the PES. Although positive change was also found in the IAS scores of the participants,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t the end of the intervention, within the age cohort of participants requiring compulsory education by law, percentage at school has increased from 12.5% to 75%. For participants over 15 of age, the rate of community engagement (work/ study) increased from 26.9% to 86.5%. Forty-five participants (59.2%) joint one or more of the AAT components of the programme and 31 (40.8%) participated in the traditional worker to client approach only.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outcome measures was foun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onetheless, the AAT component played an important part in engaging some of the socially withdrawn youth who might find it hard to seek help initially. The involvement of the therapy dog could act as a lubricant to facilitate rapport between the worker and the client. More than one third (37.8%) of the participants stated that they would not or might not joint the RM programme if there were no AAT component. This echoed with findings from participants of the AAT components who were asked their perception of the therapy dog which were primarily that of ‘unconditional acceptance’, and inducement of ‘positive feelings /attachment’. Discussion A phenomenon worth our attending in this phase is that the percentage of cases aged under 15 occupied 31.6% of the sample. This was almost triple that of Phase I (16.2%) and Phase II (11.5%). Possible explanation could be a higher level of awareness of the problem in the community or, it could be a tendency of a manifestation of the problem at a younger age. This is an area that should investigate further. Results of the programme outcome measures were in line with the general trend of the previous two phases, i.e. statistically positively changes were found in participants’ self-esteem and perceived employability. Service recipients were also found to be socially less anxiou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ough the results were short of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Participants also showed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withdrawn behaviours such as secluding themselves at home, avoiding school, and disengaging themeselves from their social connection. If we consider going to school and being employed as indicators of being re-engaged in the community, the programme has proved to be effective. The percentage of those under 15 being re-engaged has increased six folds and those over 15 over three folds. The inclusion of AAT component in the intervention model was also critical for this target group. More than one-third of the participants took the first step to seek help because they were attracted by the opportunity to interact with a dog. Although more in-depth studies are needed to explore further the use of AAT as an alternative intervention approach for this target group, preliminary findings suggested its positive value for those who might otherwise be left without any help at all.

76


BUDDY (2018-19公民教育活動資助計劃資助)

「尊重」、「負責」及「關愛」 創藝CREATIVITY DEVELOPMENT推動 青年人藉著創意發展、生命教育及心靈 的挑戰,去擴闊青年人視野。透過重塑 價值觀、人生目標、生命的對話及社會 責任意識,致力培育青年創作,以教育 青少年了解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 自然環境和人與生命的關係。學會欣賞 自己、愛人如己、明辨是非,處理好與 人的關係;學會欣賞及幫助幼小、珍惜 鄰里關係、愛護朋友家人。活動計劃教 導12至24歲的青年人處理不健康的思想 模式,減低青少年的思維模式傾向消極 負面、避免青少年於生活中產生焦慮和 無力感等想法。另一方面,計劃以文藝 及媒體重塑自己,用創作重建世界,也 呼籲社會真誠溝通的風氣,支援年輕一 代開闢「自己的人生舞台」,培養青少 年成為「尊重」、「負責」及「關愛」 文化的積極分子,成為無私或關懷他人 的新世代。

「履行公民責任.共建快樂社會」 「創藝關愛BUDDY─社區和諧大使計劃」第一部份為建立「尊重」、「負責」及「關愛」價值及 態度,包括青年關社政策行動組及生命教育課。第二部份為重塑「尊重」、「負責」及「關愛」態度 及技巧,青年培訓活動包括青少年生命教育訓練營、朋輩輔導員訓練營、野外歷奇課。第三部份為共 建「尊重」、「負責」及「關愛」的文化,青年實踐活動包括創藝BUDDY BAND隊表演訓練工作坊及 創藝BUDDY K-POP表演隊訓練工作坊,推廣「尊重」、「負責」及「關愛」的青年文化。第四部份為 實踐「履行公民責任.共建快樂社會」,青年實踐活動包括社區教育課─獨居長者探訪及傷健共融 活動。「創藝關愛BUDDY-社區和諧大使計劃」讓青年人實現理想,履行公民責任,共建快樂社會。

77


iU築動 黃大仙青年創新計劃

(2018-19黃大仙區青年活動委員會資助)

本會一直積極聯合黃大仙區的社會服務單位,為 社區提供大型社區教育/服務計劃,包括「快樂 人生社區健康推廣計劃」、「家家有凝 - 家社融 和計劃」。本會連合黃大仙青少年服務聯席 (本 區所有受社署資助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青少年 中心,10機構11單位),繼續推出青年生命栽 培、生涯規劃、關愛共融服務計劃─「iU築動 ─ 黃大仙青年創新計劃」。

78

近年本港青少年面對沉重的生活壓力,除了學業 上的擔憂,交友及發展個人興趣的空間也較缺 乏。是次計劃希望透過提供不同的興趣平台給青 少年 (特別是中學生及大專生),並嘗試為青少年 人作出配對,讓他們能透過不同的主題活動及配 對,認識不同的新朋友,讓他們有機會擴闊生活 圈子之餘,也可在學業及生活上互相支持及鼓 勵,一起努力成長。


黃大仙區 師友伴成長 (2018-19黃大仙區議會資助) 「黃大仙區師友伴成長」計劃培養青少年正向積 極的價值觀,鼓勵其訂立正向的人生目標,以正 當的態度和手法向著目標奮鬥,並鼓勵其關心及 服務社區,發揮正面影響社會的作用,能有效促 使青少年遠離罪行。而發動區內正面的社區關懷 力量,參與培育青少年成長,是持續促進社區預 防青少年犯罪之有效策略。計劃招募黃大仙區內 各界成功人士擔任「良師」,透過與區內中學生

「學員」多交流及分享,引導及指導青少年確立 正確價值觀、正確人生觀,以及「良師」、「益 友」、「學員」將訂立學員學習計劃及畢業作品 (從良師身上學習,與良師專業有關的學習成 果)。計劃亦設開學禮暨名人分享會、畢業分享會 等活動,以配合以上計劃目的。「益友」將協助 「良師」、「學員」預約會見,並協助完成有關 畢業作品。

79


PEACE 和平計劃

(2018-19黃大仙區議會資助)

「PEACE和平計劃」由美差會潮浸服務聯會浸信會鳳德青少 年綜合服務中心、新生精神康復會竹園宿舍、中華錫安傳道會 慈雲山錫安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播道兒童之家、九龍城浸信 會長者鄰舍中心,合共五間機構共同合辦。透過四格漫畫、填 色比賽、T-恤標誌設計比賽、標語創作比賽,增加區內兒童及 青少年對PEACE計劃的認識及PEACE的五個原素的認同,並在 家庭、校內、社區裡作和平天使,在區內宣揚及推廣和平共融 的訊息。PEACE和平計劃著重PEACE的五個原素─P:Positive (以正向、積極面對人生)、E:Express (有效地表達自己、與人 分享)、A:Accept (接納及包容彼此的不同) C:Care & Concern (互相關懷,由自己開始)、E:Equal (彼此平等對待)。本計劃推動青年人藉著一些生命教育及心靈 的挑戰,去擴闊青年人視野,透過重塑價值觀、人生目標、生命的對話及社會責任意識。活動讓青年 人了解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自然環境和人與生命的關係,學會欣賞自己、愛人如己、明辨是 非,處理好與人的關係,學會愛惜生命、愛護朋友家人,並學習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分享。 「喜跑同萌—社區和諧大使計劃」推動青年人藉著籌劃及參與不同的社會服務,貢獻他們的能力,服 務區內的弱勢社群,更藉他們的幹勁,回饋社區,推動睦鄰和諧的社區氣氛。青少年是人生之中一個 獨特的時期,充滿著成長的欣喜及挑戰,同時他們亦準備承擔社會繼往開來的重任。青少年有衝勁, 美麗的夢想,同時亦具有不同的能力,可以貢獻社區。計劃希望青年人可以在與人相處時,學習接納 彼此之不同及差異,平等對待不同的人,為建設平等、關愛、共融的社區出一分力。

80


恩慈家庭及幼兒互助中心報告

學 精靈寶寶

1-3歲是幼兒成長發展的黃金期,我們相信透過愉快的親子互動、 遊戲及學習歷程能促進幼兒的認知、大小肌肉及早期語言等發 展。幼兒亦可在十節小組中體驗群體生活的樂趣,學習簡單社交 禮儀及規範,做個醒目健康的精靈寶寶。

81


社會服務部活動

聖誕同工聚餐

職員週年聚餐 82


社會服務部主日

職員團契

83


2018-2019社會服務部服務輸出 慈雲山錫安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 (本部及分處) 1. 會員人數 (新做及更新會員) (社署全年標準1400人) 會員類別

人數

6-24歲會員

1,939人

6歲以下附屬會員

246人

25歲或以上附屬會員

669人

合共

2,854人

6-24歲會員68% 25歲或以上附屬會員23% 6歲以下附屬會員9% 合共會員人數:2,854人

2. 活動節數(社工) (社署全年標準2000節) 會員類別

人數

1. 指導和輔導

846節

2. 支援活動

1,620節

3. 發展和社交活動

427節

4. 社區參與活動

521節

合共

3,414節

a 為特定服務對象而設 的活動

1,620節

b 與地區持份者建立 策略夥伴關係的活動

954節

支援活動 47% 社區參與活動15%

合共社工活動節數:3,414節

恩慈家庭及幼兒互助中心 1. 開放時間:每星期開放40小時 (社署標準為每星期開放時間不少於18小時)。 2. 使用率:1,477人次 (社署指標每年的使用率不少於720人次)。 3. 服務數字:活動節數:917節、參加人數:1,009人、出席人次:4,266人次。

青少年就業培訓及創藝發展中心 1. 開放時間:每星期開放12節 (逢星期二至星期六開放) 。 2. 服務數字:活動節數:604節、參加人數:1,158人、出席人次:1,158人次。

黃大仙區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

84

指導和輔導 25% 發展和社交活動13%

會員類別

量度指標(全年)

服務現況

中心託管小組開放節數

1,976節

2,311節

社區保姆服務時數

55,770小時

51,413小時

每月服務使用者人數

504人

700人

新服務使用者人數

126人

226人


2018-2019社會服務部財務報告 收入

政府資助

10,723,544

58.6%

收費

6,407,635

35.0%

獎券基金

125,000

0.7%

社會福利發展基金

365,000

2.0%

自負盈虧的項目恩慈家庭及幼兒互助中心(恩慈)

282,680

1.5%

自負盈虧的項目青少年就業培訓及創藝發展中心(創藝)

87,089

0.5%

利息

79,426

0.4%

其他

242,400

1.3%

合共

18,312,774

政府資助 收費 社會福利發展基金 自負盈虧的項目恩慈家庭 及幼兒互助中心 其他 獎券基金 自負盈虧的項目青少年就業 培訓及創藝發展中心 利息

%

100%

58.6% 35% 2% 1.5% 1.3% 0.7% 0.5% 0.4%

支出

%

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

17,386,974

自負盈虧的項目恩慈家庭及幼兒互助中心(恩慈)

309,552

1.7%

自負盈虧的項目青少年就業培訓及創藝發展中心(創藝)

152,646

0.9%

合共

17,849,172

97.4%

100%

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 97.4% 自負盈虧的項目恩慈家庭及 1.7% 幼兒互助中心(恩慈) 自負盈虧的項目青少年就業

0.9%

培訓及創藝發展中心(創藝)

本會呈交予社會福利署的完整18-19周年財務報告 可於本會網頁閱覽: http://www.hkzion.org.hk/ecbss_upload/file/CEZC_AFR1819.pdf

85


社會服務部架構圖 中華錫安傳道會 董事會

中華錫安傳道會 社會服務部管理委員會

總幹事

發展及開拓部

中央行政

86

(服務協調主任會議)

恩慈家庭及幼兒 互助中心 (非資助)

慈雲山錫安青少年 綜合服務中心 (資助)

對象: 1-6歲幼兒及家長

對象: 6-12歲兒童及家長

慈雲山錫安青少年 綜合服務中心分處 (資助) 青少年就業培訓及 創藝發展中心 (非資助) 對象: 13至24歲青少年


2019年社會服務部人員名單 社會服務部管理委員會 主席: 鄭德明先生 委員: 盧永靖先生、李志輝先生、蕭貞建先生、黃家和先生 社會服務部顧問: 黃成智先生

職員 總幹事: 服務協調主任: 小學駐校社工: 社會工作員:

伍恩豪 李敏玲 潘尚健 黃烈勤 郭敏慈 梁皓棓 陳凱莉 庾燕珊

社會服務部傳道人:黃昭杰 行政助理: 丘美姿 活動助理: 張金霞 胡美金

先生 女士 (兒童及家庭服務)、黎立顯 先生 (身處不利環境青年服務)、 先生 (一般青年服務)、梁鳳兒 女士 (內部行政支援服務) 先生、方森洳 小姐 女士、李冬梅 女士、曾鳳珊 女士、韓莉燕 女士、彭詩韻 小姐 、 先生、劉晴雯 女士、吳庭謙 先生 (至2019年3月止)、 女士 (至2019年6月止)、黃晶瑩 女士 (由2019年7月起)、 小姐 (由2019年9月起)、葉昕霖 小姐 (由2019年9月起) 先生 會計主任:易嘉欣 女士 會計文員:湯碧娜 女士 女士 事務員: 盧美英 女士、岑翠儀 女士 小姐、李英寶 女士 、梁美清 女士 、許小寶 女士、李國聰 先生、 女士 (至2019年3月止)、林展民 先生、錢諾言 先生

2018-2019年長期服務獎 (五年) 許小寶 女士

2018-2019年長期服務獎 (十年) 李冬梅 女士

2018-2019年長期服務獎 (二十年) 黎立顯 先生

鳴謝名單 「重拾動力─隱蔽青年輔導計劃」贊助及合作夥伴 贊助: 本會非常感謝傅德蔭基金有限公司對「重拾動力─隱蔽青年輔導計劃」的贊助

合作夥伴:

香港動物治療基金會

唐狗會

亞洲動物基金

利民會

提供會員優惠之商舖

Optical名店專業眼鏡

多彩店

明亮影印社

三一服務站 87


透過本會屬下各個地區教會和社會服務組織的緊密合作,在地區內 傳揚神與人、人與人 (及自己) 和人與自然環境 (包括所處的社區、 社會、國家、甚至全世界) 之間的復和關係。

宣言 使


透過本會屬下各個地區教會和社會服務組織的緊密合作,在地區內 傳揚神與人、人與人 (及自己) 和人與自然環境 (包括所處的社區、 社會、國家、甚至全世界) 之間的復和關係。

宣言 使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