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文學 THEATRE LITERATURE
跨形式跨時空 ─ 《四川好人》華麗轉身的背後 文:周凡夫
德 國 戲 劇 家、詩 人布 萊 希 特( B e r t o l t B r e c h t ,
特主 張 的 敍 事 劇 場 理 論,反 對 這 種 美 學 傳 統,認 為
18 9 8-19 56 年)的 劇 作《四 川好人 》( Der gute
劇 場應 該 要 破 除虛構 的 現實,並引發 觀 眾對 社會現
Mensch von Sezuan,亦譯《四川好女人》),於
況 的 理 性 思考,以 取代 戲 劇 幻覺 帶來 的 情 緒宣洩。
19 43 年 在 瑞 士 蘇黎世面世。六 十 年後 的 20 03 年,
他主張的間離效果便是刻意打斷觀眾沉溺於戲劇幻
於 東方的香港華麗轉 身,成 為形式 截 然 不同的音樂
覺,要觀眾在觀賞過程中從戲劇中不斷「抽離」去進
劇,演 戲 家 族 於 葵 青 劇 院 首 演,叫 好 叫 座,五 場 全
行反思。
部爆滿,還 贏得 香港戲 劇 協會主 辦 的香港舞台劇獎 「最佳整體演出」 、 「最佳創作音樂」等六大獎項。其
然 而,音樂 劇( Musical ),特別 是百老匯 式音樂 劇
後 於 04 年 和 11年兩度 重演,仍 然 好評如潮!對 香港
的哲學基礎,便是來自「世界處處歌舞,充滿美 妙浪
的音樂劇發展而言,是近乎奇蹟的突破創舉;現在香
漫氣氛」的世界觀,是一種舞台夢想的追尋。有好些
港話劇團與演戲家族聯手第四度搬演《四川好人》,
對傳 統 百老匯音樂 劇 進行 過 研究 和分析的學 者,都
卻又 證 明這 部「香港 製 造 」的 音樂 劇並非天 賜 的 奇
認 為百老匯音樂 劇 的 生命 能 夠 持 續 旺 盛,是因為大
蹟,布 萊希 特 這 齣 世界 聞 名的 經 典 劇 作,能 跨 越 時
家都 要 逃 避 現實,都愛移 情 到音樂 劇中的角色 和情
空,跨越形式,披上新的彩衣,以新的形象來繼續為
節中去;為此,音樂 劇的情節安排,在種種 衝突、障
世人帶來新的啟發,絕非偶然之事。
礙、困難出現後,便必然會以一個豪華的大型歌舞表 演 壓軸。所有困難 元素,全都在這場「完美 」的歌舞
間離效果 VS 音樂劇 要將 布萊希特的劇作,特別是《四川好人》,改 編成 為音樂劇,是吃力不討好之事。布萊希特在理論和實
中 被 埋 葬 掉,一切 大 團 圓 結 局,觀 眾亦 能 獲 得 盡 歡 的 滿 足 感,人 人都 在 舞 台上 找 到了現 實中 不能實 現 的夢想。
踐 上 推 行 敍 事劇 場 的實驗,吸收了中國 戲曲藝 術 經 驗,形成 獨 特 的 表 演 方法,並 提 出「 間 離 效 果 」 (或
可見所謂「成 功」的音樂劇,其實是能滿足觀眾對虛
譯「疏離效果」)理論。《四川好人》與《伽利略傳》
幻夢想的追求,這豈非和布萊希特敍事劇場提出「間
( Leben des Galilei )等,都是這類作品。
離效果」要刻意打斷觀眾的戲劇幻覺、從戲劇中不斷 「抽離」去進行反思,正好相對立嗎?要將布萊希特的
10
( Poetics)中 亞里士多德( Aristotélēs)在《詩學》
《四川好人》改編為音樂劇,豈非就要「對著幹」嗎?
定義 戲 劇 為「 對人 類 行 動 的 模仿⋯⋯以引發 觀 眾的
同時,連場歌舞,追求歡樂不停的音樂劇,本來便不宜
憐憫與遺憾之洗滌」,並認為戲劇優於敍事,布萊希
表達複雜和深刻內容,《四川好人》展現的是嚴肅的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