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聯對2023-24財政預算案期望

Page 1

2023.01 突破挑戰拓新局 重振經濟建繁榮 2023-2024 年度財政預算案期望
目 錄 一) 後疫情時代,有序復常面臨挑戰 ......................... 1 二) 環球經濟需求低迷,政府稅收收入縮減 ................. 1 三) 受能源危機影響,燃料價格飈升,導致加風四起 2 四) 鄰近地區帶來的競爭挑戰,本港人才流失 .............. 2 (1) 加快吸引境外人士訪港 ................................ 3 (2) 解民困 抗通脹 .......................................... 5 (3) 扶助企業 ................................................. 8 (4) 進一步加強對外競爭力 .............................. 10 (5) 持續改善民生 ......................................... 22
1 新一屆特區政府去年成立,並正式進入「開創新局面、實現新飛躍」的重要時期。 特區政府目前已就增強發展動能,積極推出各種招商引資引才新措施,然而面對 世界百年未見的大變局,加上新冠疫情持續肆虐,香港在迎接 2023 年的同時, 亦迎來了多方面的挑戰,包括: ) 後疫情時代,有序復常面臨挑戰 新冠疫情持續已達三年,國際社會、內地與本港先後進入後疫情階段,正逐步進 入復常之路,香港已取消社交距離措施、內地與本港也開始免隔離通關,但因疫 情阻隔香港與內地及國際社會聯繫多時,整體社會設施及人力資源需要一段時間 回復疫前狀態,如何加快復元及確保復常過程有序安全,不會對社會引發混亂情 況,是當前政府急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 環球經濟需求低迷,政府稅收收入縮減
持續面對壓力,加上內地經濟增長可能仍然較溫和,這將會壓抑本港消費及投資, 持續拖累經濟增長。 在這局面下,連續三年撥出資源紓緩市民困境的公共財政儲備已花費不少。在 2022 年,由於營商環境持續欠佳,企業利潤明顯減少,證券投資市場交投亦萎 縮下,政府的稅收收益,包括賣地、印花稅及利得稅收入均大減,並估計公共財 政會出現高達 1,000 億元的赤字,財政儲備水平進一步下降。
2022 年初第五波疫情爆發,香港經濟打擊極其沉重。雖然下半年開始,社會逐 步復常,然而又遇上外圍局面急速惡化,令香港經濟復元舉步維艱。 面對地緣政治緊張以及主要經濟體的中央銀行進一步加大力度收緊貨幣政策的 情況下,外圍需求疲弱,加上內地疫情反覆,本港出口及轉口貿易大幅受壓,香 港私營經濟在 2022 年持續收縮。來年外圍經濟極具挑戰,預料本港貨物出口將

四) 鄰近地區帶來的競爭挑戰,本港人才流失 過去兩年,本港勞動人口流失 14 萬人,當中連帶着他們的子女,有一大部分移 居至新加坡和英國等國家。事實上,近年在全球經濟發展重心向東移的局面下, 香港面對區域性合作發展以及亞洲區內的高速發展,某程度上亦是面對着重大競 爭與挑戰。 因此,民建聯認為,未來特區政府必須加緊重振本港經濟發展,吸引海外企業與 專才,並加強培育本地人才,以推動本港重點發展的多元產業。就政府新一年度

財政預算案,為上述各項挑戰提出一系列包括加快復常、解民困抗通脹、扶助企 業、進一步加強本港對外競爭力以及持續改善民生的建議,當中一次性紓困措施 涉及的開支或少收的收入合共超過 800 億元。

詳細建議如下:

2
三) 受能源危機影響,燃料價格飈升,導致加風四起 在能源危機以及許多主要經濟體通脹高企下,進口價格持續顯著上升,影響所及, 本港能源及衣履等價格均大幅上揚。在兩電宣布大幅加價後,更掀起了一片加風, 各交通工具機構以至物業管理公司也紛紛表示要加價,市民的經濟負擔無疑大幅 加重,民生困境有待改善。
3 (1) 加快吸引境外人士訪港 1. 加快旅遊業復常步伐 1.1. 送贈機票計劃 旅發局就香港復常進程作全球宣傳,組織海外旅遊業界來港考察活動,推出各 項歡迎旅客的活動,包括機票奬勵計劃,向訪港旅客贈送機管局之前購入的 50 萬張機票,並與酒店業界合作推出優惠項目,吸引海外遊客重臨香港。 1.2. 旅客消費券 在 2023 年結束前,透過旅發局向 100 萬名訪港「過夜旅客」派發每人 1,000 元旅客消費券,以吸引海外過夜旅客到訪與旅遊。 1.3. 其他配套措施 ⚫聯同商界合作,在各大商場、餐廳食肆推出購物飲食優惠、大抽獎等推廣活 動,以刺激市民及旅客消費。 ⚫香港兩個主題公園,包括迪士尼樂園及海洋公園推出旅遊業復甦的入場優惠 及場內嶄新或特別匯演節目,以吸引世界各地旅客來港。 ⚫旅發局應聯同業界為訪港旅客設計嶄新的主題觀光行程,為訪港旅客提供更 多旅遊項目的選擇及獨特體驗。 2. 復辦大型盛事活動 政府包括金管局、旅發局、貿發局等機構牽頭復辦大型盛事活動、國際性會議、 大型展覽活動,當中並邀請國際名人到港,以刺激香港復常後的經濟活力及朝氣; 同時,當局即時加快處理各組織及機構主辦大型活動及盛事的申請,並盡量減少 參加者的活動限制。 3. 協助旅遊運輸業界復常營運 鑒於旅遊業及跨境客運運輸業的營運已停頓長達三年,建議政府撥出資源,向他 們提供「復業資助額」,包括一,資助初期營運資金:每部跨境旅遊巴可獲 10
4
萬元支援費,跨境出租車可獲 8 萬元支援費;二,通關前車輛維修支援:每部跨 境旅遊巴可獲 6 萬元支援費,跨境出租車可獲 4 萬元支援費,從而資助旅遊業、 旅遊巴及跨境客運運輸業界重新聘請員工、恢復接待能力,以及全面檢驗維修車 輛。同時,政府成立專責組針對旅遊業復常出現的人力需求問題,提供協助,包 括與內地政府商討跨境旅遊巴士司機不足的問題。
5 (2) 解民困 抗通脹 1. 減輕稅務及開支負擔建議 1.1 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 再次把「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的門檻,由 400 元降至 200 元,並轉為恒 常措施。政府同樣就市民每月超出 200 元的實際公共交通開支提供三分之一 的補貼,補貼金額會以每月 500 元為上限。 1.2 豁免首置者物業印花稅 豁免真正首置者全數住宅物業印花稅,樓價上限 800 萬元,以降低他們的置 業成本負擔。 1.3 設立聘請外傭開支扣稅額 不少家庭因需要照顧長者或嬰幼兒而要聘請外傭,但近年因新冠疫情令聘請 外傭增添困難,並加重了相關成本,使他們背負著沉重負擔和額外困擾。為減 輕他們的經濟負擔,建議設立聘請外傭開支扣稅額。每位納稅人均可享有一名 外傭扣稅額,扣稅金額上限建議以外傭「規定最低工資」作標準,最新即每年 為 56,760 元。 1.4 提高子女免稅額 將子女免稅額由目前 120,000 元提高至 132,000 元,與個人基本免稅額看齊, 而在每名子女出生的課税年度,子女免税額即為 264,000 元,以加大力度鼓 勵市民生育,培育香港新生代。 1.5 優化父母及子女免稅額分配制度 ⚫ 容許擁有超過一名子女的父母,可分開申索他們個別子女的免稅額。 ⚫ 准許兄弟姊妹攤分供養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免稅額,以及「長者住宿 照顧開支」扣除。
6 1.6 設立償還學生貸款扣稅安排 設立償還學生貸款扣稅安排,以減輕青年人的稅務負擔。金額上限建議為 15,000 元。 2. 一次性減輕稅務及民生開支負擔建議 2.1 推出 5000 元消費券 政府在 2021 年及 2022 年抗疫期間,為刺激消費市道,先後向市民派發電子 消費券 5,000 元及 1 萬元,成效不俗,有助支持本地消費氣氛、刺激需求和 穩住市場信心。為此,建議政府再推出 5,000 元電子消費券措施,讓市民可繼 續使用,以支持零售市道,紓緩市民經濟負擔。 2.2 寬減薪俸稅及個人入息課稅 寬減 2022/23 年度百分之一百的薪俸稅及個人入息課稅,上限 10,000 元。 2.3 寬免差餉 寬免 2023/24 年度住宅全年差餉,以每戶每季
2.4 增加電費補貼及延長計劃年期 鑒於能源危機而導致發電燃料價格大幅攀升,電費加幅厲害,政府需進一步延 長電費補貼計劃及電費紓緩計劃,同時把二者的補貼金額提高,令每個合資格 電力住宅用戶戶口每月享有的補貼金額,由目前合共 130 元增至 180 元1,並 在計劃到期之後再延續多一年,以減低目前的電費加價為他們帶來的額外經 濟負擔。 2.5 發放額外一個月各類政府援助津貼 發放額外一個月高齡津貼、長者生活津貼、傷殘津貼、長者綜援、60-64 歲人 士的綜援金及就業支援補助金、在職家庭津貼金額。 1 包括把「電費補貼計劃」延長一年,並把每戶 1,000 元補貼額增至 1,200 元,即每 100 元; 而「電費紓緩計劃」則延長 5 年,每戶在期內獲得津貼電費 4,800 元,即每月 80 元。
2,500 元為上限。
7 2.6 長者醫療券 為合資格領取長者醫療券的長者額外提供一次性 1,000 元金額。 2.7 代繳 DSE 考試費 為參加二零二三至二四年度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的學校考生代繳考試費。 3. 資產保值 3.1 增加強積金投資及避險選擇 鑒於 2022 年投資環境的惡化,股市債市齊跌,令投資者增持現金的需求明顯 增加,但本港強積金的投資成份基金卻並無相關產品選項,令絶大多數僱員的 強積金累算權益,在無任何避險選擇下持續招致損失。建議: ⚫為強積金計劃增設定期存款投資選項,以供臨近退休僱員藉此鎖定他們的強 積金累算權益,避免在退休前因市場出現逆轉而招致重大損失,同時,亦可 在環球市場全面低迷局面下,為供款僱員提供可靠的「避險」產品選擇; ⚫積金局早前表示計劃優化強積金計劃基金審批標準,以引入新類型基金、單 一國家基金及 ESG 主題等基金。鑒於目前的環球金融市況,促請政府及積 金局積極考慮加入不同行業基金,包括與傳統金融資產相關性低或相關性相 反的行業成份基金,例如創科產業和健康科技等主題基金,並可就相關基金 的比重設定投資上限,在抓緊新經濟增長的投資機會及增加僱員投資選擇之 餘,亦便利僱員做好分散投資,平衡風險。 3.2 通脹掛鈎、銀髮及零售綠色債券 預料 2023 年通脹情況仍然較明顯,相信利率上升周期仍未止息,為協助市民 對抗通脹以及繼續促進本港零售債券市場的發展,建議政府在本年度繼續發 行與去年相若發行量(即不少於一百五十億元)的通脹掛鈎債券(iBond)、 銀色債券(不少於三百五十億元)以及零售綠色債券(不少於一百億元)。
8 (3) 扶助企業 1. 推出集團虧損稅務轉移制度 推出集團虧損稅務轉移制度,容許集團公司之間的香港稅務虧損轉移,即允許將 集團下某一公司的稅務虧損轉入並用作抵銷同一集團內另一家公司的應課稅收 入。透過此稅務安排,法團集團在稅務上會被視作單一經濟單位,可把虧損用作 抵銷集團其他利潤,同時,無損集團下的公司有效管理商業風險的能力,從而可 鼓勵企業投資前期投入大和/或回報週期長的投資項目、為香港企業的增長和發 展增添動力,同時也將幫助企業在週期性經濟低迷時期或創業初期渡過虧損難關。 此舉亦會進一步強化香港的稅制競爭力,成為吸引海外資本投資及企業來港的其 中配套措施之一。 2. 放寬企業購置非住宅物業按揭及商業融資成數 鑒於目前樓市面對息口上升周期的調整期,非住宅物業市場預期會繼續受壓,而
百分點,即一般個案的上限由 40%上調至 50%
並不適用於按揭再加商業融資的項目。建議當局就這類工商按揭,由現時維持 4 成按揭加 4 成商業融資,進一步放寛至 6 成按揭加 2 成商業融資,以至更大的 靈活度,以降低工商界進行相關項目按揭融資的成本。 3. 利得稅寬減 寬減 2022/23 年度百分之一百的利得稅,上限 10,000 元。 4. 豁免商業登記費及牌照費用 豁免中小企商舖的商業登記費及相關牌照費用,包括「商業登記證」、「販商牌 照」、「船隻牌照」、「魚排牌照」等。
銀行在企業購入非住宅物業的按揭融資要求仍然十分嚴謹,令中小企不易進行相 關投資,建議當局進一步放寬非住宅物業按揭貸款的逆周期宏觀審慎監管措施。 2020 年金管局把非住宅物業按揭貸款一般情況的適用按揭成數上限上調 10 個
,但這項工商按揭成數的放寬,
9 5. 延長政府物業及短期租約租金寬減 ⚫ 進一步延長政府物業及短期租約等合資格租戶的七成五租金寬減或租金全 寬免至 2024 年 3 月底。 ⚫ 非住宅用途水費及排污費寬減百分之七十五的措施,進一步延長至 2024 年 3 月底。 6. 非住宅物業差餉寬減 非住宅物業單位的差餉寬減上限,建議以上年度為標準,首兩季以每戶每季 5,000 元為上限,其後兩季以每戶每季 2,000 元為上限。
10 (4) 進一步加強對外競爭力 1. 鞏固國際經貿及金融中心地位 1.1 加強金融市場互聯互通 協助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滬港通」及「深港通」推行多年運作已較成熟,為進一步提高市場流通量, 建議把「滬港通」及「深港通」的南向合資格個人投資者,其證券賬戶及資 金賬戶內的資產合計不低於人民幣 50 萬元的要求,下降至例如 10 萬元或 以下。 ⚫加快推進透過滬深港通管道,允許內地及本港投資購買對方市場首次公開發 售(IPO)的「新股通」。 ⚫積極向中央爭取以大灣區為試點,將香港「轉數快」與內地的網上實時轉賬 支付系統對接,以建立跨境快速支付系統,容許香港居民通過香港的網上或 手機銀行,輸入收款方的姓名和手機號碼,即可向內地進行跨境、跨銀行的 實時免費轉賬匯款。 ⚫推動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使用,包括優化香港與東南亞國家即時支付結算 系統,增設與香港的人民幣 RTGS 系統連結,提供當地貨幣與人民幣進行同 步交收的能力。 1.2 把香港發展為內地及東盟國家企業的集融資樞紐 東盟國家發展迅速,相關經濟體兼具新舊經濟發展,她們既具舊經濟的支持, 亦因企業實施新科技與進行數碼轉型,因此,市場相信,未來十年間東盟的證 券市場亦有強大與持續增長。在這大環境下,其初創企業及獨角獸企業數目均 大幅增加,後者更是全球位列第四位;預料區內企業市值將會持續增長,融資 需求龐大。由於她們大部分證券市場相比香港市場,深度和闊度均存在很大差 距,因此,本港上市集資市場對東盟國家企業具有相當吸引力。建議政府把香 港上市平台擴大為以內地及東盟國家企業的集融資樞紐方向發展,同時研究 法規上可如何進一步便利東盟地區的企業來港上市,以吸納更多東盟企業來 港融資及上市。
11 1.3 加強支援會計業發展 優化內地會計師及畢業生來港實習措施 近年本港會計師事務所在招聘會計專業人手方面持續遇到困難,顯示業界部 分人才是有流失至其他行業的現象。政府、會財局及香港會計師公會應正視問 題,並推出適當應對措施以挽留人才。同時,亦應推動香港會計業界與內地會 計業界作出更深入的交流互動,優化內地金融專才、會計師及會計畢業生來港 實習及放寬工作簽證的限制,從而加強本港會計業界對內地行業的了解之餘, 亦可為本港增添所需的人力資源。 增資源打擊「假會計師」 目前假會計師問題長期未能根治,非但損害會計專業的形象及權益,更導致一 些無辜市民誤用假會計師服務,招致不少損失。因此建議政府向會財局增撥資 源,與會計師公會合力打擊「假會計師」,並且成立專責小組主動調查市場上 「假會計師」個案,並把有關人等轉交執法部門處理。 推出大灣區會計資格考試及會計資格證書 建議仿傚現時內地對港澳事務律師設立專屬執業試的辦法,向內地爭取推動 大灣區特有的會計師牌照,為港澳會計師設立專屬執業試,讓考獲有關專屬執 業試的香港專業會計師,在大灣區內九個城市執業,在事務所擔任審計業務合 夥人,以及容許專業會計師在全國各地事務所擔任諮詢業務合夥人,做到「一 證通灣區」,以促成灣區會計專業服務的高度融合。 1.4 提升國際經貿中心角色 ⚫進一步擴大 CEPA 下享有零關稅香港原產貨物範疇,包括降低香港製造的比 重,及包含香港知識產權或科創投入的貨品。 ⚫積極跟進加入 RCEP 和 CPTPP,以發揮香港連接內地與其他經濟體的樞紐 作用,鞏固及提升香港作為國際、區域貿易與經濟投資中心的地位。 2. 促進大灣區航空業合作 ⚫ 與內地商討騰出更多空域讓航空公司擴展服務,將香港航空交通流量同時納 入內地空中流量管理系統中作一併考慮,使香港的航班運作更有秩序、更穩 定。
12 ⚫ 向內地建議優化空域管理的相關條例,包括《中國民用航空總局令》的《民 用航空使用空域辦法》,以科學配置空域資源、更規範地管理航空行為,以 促進大灣區的航空業發展。而粵港澳三地亦應成立聯合空中管理中心,以創 新模式處理大灣區的空域管理問題。 ⚫ 積極研究在香港國際機場實施「一地兩檢」方案。 ⚫ 加強發展大灣區跨境商用直升機服務,盡快完成往來香港與深圳或廣州的試 飛航線的檢討和籌備工作,盡快開設正式服務;及研究增設與大灣區其他城 市的試飛航線。 ⚫ 提升香港國際航空學院的規格以培訓本地機師,以及航空金融相關人才。 3. 提升人才資源質與量 3.1 盡快擴大人才清單 政府計劃未來每年將引進不少於 3.5 萬名人才,當中一部分為創科人才。建議 當局盡快擴大現在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中只涵蓋 13 種專業的人才清單,並針對 有意重點發展的產業,包括多種專項保險以及先進製造業的管理人才等相關 領域,納入計劃中,以加強本港支柱及新經濟產業的發展。 3.2 提供人才公寓 參考科學園「創新斗室」的安排,興建類似的人才公寓,為創科產業以外的專 才提供租金便宜和相對舒適的居住環境,讓他們更安心在港工作,為香港的重 點產業發展作出貢獻。 3.3 改革 DSE 乙類「應用學習科目」成績待遇 針對香港學生在中學階段職專教育的參與率偏低,以及職專教育是學生人生 出路的「次選」問題,促請當局必須加強 DSE 乙類「應用學習科目」的課程 內容,同時提升優異表現的成績,最高可獲取 5 級成績,而非只有 4;長遠更 應研究逐步提升至等同 5*以至 5**。同時,大學及各自資院校在進行學士學 位收生時,應把學生修讀的 DSE 乙類「應用學習科目」視作等同甲類的選修 科目,可按成績要求,錄取他們升讀相應的學位課程,以達致增加社會對「應 用學習科目」的認受性,鼓勵更多學生修讀。
13 3.4 積極增加應用學位課程 建議政府在現有的「應用學位課程先導計劃」中,進一步加入未來新型工業化 重點發展的行業課程;各職專教育機構亦應加強課程內容及增加職學雙軌制 課程數量與涵蓋範疇,讓新型工業化的技術員、技師均能擁有理想晋升階梯, 以吸引更多青年人投身「新型工業化」行列。 3.5 增加進修資助及優化制度 ⚫政府應將持續進修基金加碼至三萬元,並進一步增加與職場技能及最新數碼 知識相關的課程,以助本地就業人口提升受僱能力。 ⚫參考醫療券的做法,優化持續進修基金,先容許夫婦共用,再逐步優化基金 至家庭直系成員可共用,讓家庭成員可更靈活更具彈性地使用持續進修基金, 以鼓勵市民持續進修。 3.6 紓減就業市場人手短缺問題 經過疫情肆虐三年,因多種原因,相當多行業均出現人手短缺問題。為市場經 濟活動全面恢復作準備,政府須及早作出適當的準備配對措施,包括鼓勵因疫 情已暫離就業市場的市民重投工作,建議當局優化在職家庭津貼計劃,加入開 工不足援助津貼,新設「64-144 小時總工時」層級;同時進一步增設託兒所 設施及資源,包括增加託管名額,提供彈性託管時間服務及提高託管人員質素, 並提升社區保姆酬勞待遇,由目前每小時 25 元,增加至起碼最低工資的水平, 改善整體託管服務,以鼓勵家庭主婦進入或重投職場。 3.7 制訂「人力供應短缺」清單 建議在新一輪人力資源推算中主動檢視不同行業的人力供應與需求情況,並 因應相關推算結果為人手短缺的工種制訂短、中、長期的人力發展政策。同時, 政府應制訂「人力供應短缺」清單,規劃哪些行業應引入人才,哪些應加強本 地培訓。作為配合,政府應主動與大學或高等院校合作,以便各專上院校能在 設計課程、制訂大學學額種類及名額時能作更佳的配合,提升年青人的就業能 力。
14 4. 經濟產業多元化 4.1 推出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 建議推出全新的「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改變過去計劃的投資項目,由原來 讓那些把資金帶來香港,但不會在港參與經營任何業務的人士來港居留,變成 吸引來港投資特定產業,包括創新科技、先進製造業等企業類別的人士來港定 居;條件是要達到一定的資本投資額(例如 2,000 至 3,000 萬港元),以及 聘請本地員工數目要求(例如最少 10 名),從而吸引更多企業來港投資。 4.2 加強發展數字經濟 ⚫考慮設立配對基金或強化其他支援措施,支持有關企業在有需要的地區加快 建設 5G 基站網絡等數字經濟所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 ⚫政府向內地當局爭取在整個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試驗香港與內地網絡數據 互聯互通。 ⚫在北部都會區等新發展區的規劃上,由政府直接將電訊網絡及數碼基建納入 基建部分,並主導工程,以建立良好網絡,從而配合新發展區發展成創科及 新型工業化的重地。 ⚫加強與內地在數字經濟方面的合作,打通資訊和數據流通的障礙及瓶頸,共 同推動數字經濟發展。 4.3 推動電商發展 為推動本港電子商貿發展,建議當局將之前推出並已完結的「遙距營商計劃」, 轉為恒常的「電子商貿助推計劃」,以鼓勵及支援零售、批發商等中小企業, 透過資訊科技方案在網上營運及銷售,並培訓員工;同時,申請的企業可透過 計劃,把其產品放在大型綜合電商平台進行線上銷售,以打開中小企在內地以 及海外例如東盟等市場。具體做法可參考周邊地區推行的類似計劃,向設有實 體店面的每家合資格企業,提供最多 5 萬元資助金,從而藉着推動電子商貿 發展,以維持本港競爭力與開拓香港對外市場領域。
15 4.4 加大力度推進創新科技發展 ⚫為推動科研工作,應盡快把本地研發總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提升至 2%。 ⚫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智慧城市群。加強結合大數據、地理資訊系統、數據算力、 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核心基礎設施,建構物聯網的發展,通過「智 慧出行」、「智慧生活」、「智慧環境」、「智慧市民」、「智慧政府」及 「智慧經濟」,形成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生態,以推動人流、物流、服務流、 資金流與數據流,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智慧城市群及大數據共享平台,促進大 灣區內「五流」的互聯互通,支持香港經濟能在疫後成功轉型,迎接數據時 代及數字經濟的發展。 4.5 充份利用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發展生物科技 ⚫爭取放寬國家《負面清單》中對生物樣本、基因診斷與治療的外資准入限制, 准許中國籍香港永久居民擔當主要股東及於河套註冊企業直接進入內地市 場,讓企業與內資公司獲得相同的待遇。在知識產權銜接方面,國家知識產 權局亦可參考本港「轉錄標準專利」制度,認可本港知識產權署審批的原授 標準專利,於大灣區先行先試。 ⚫內地人類遺傳資源在合作區內流動供研發用途存在限制,應向內地有關部門 爭取拆牆鬆綁,並於整個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設立機制,容許兩地生物樣本 在區內流動。 4.6 推動新型工業化 ⚫將與生產相關的工種,包括設計、研發、檢測等重新歸類為製造業,以反映 製造業的重要性,更好推動新型工業化 4.0。 ⚫在新設工業專員方面,建議當局在外面聘具先進製造業商界經驗的人才擔任 此崗位,透過行業經驗,有助政府拆牆鬆綁,推進新型工業化。 ⚫強化香港和大灣區的分工和互補。因為礙於土地有限及成本高昂,香港發展 工業存在限制。但參考東京大灣區的經驗,我們認為,香港可作為科技新產 品測試市場的「母工廠」,即小規模定制化工廠,進行中下游的試產工序, 而珠三角則擔當產業化、規模化生產的「子工廠」,即建立科研成果商品化、 市場化開發在香港、產業化在珠三角的空間分工。 ⚫優化「再工業化及科技培訓計劃」。現時該計劃只接受與「工業 4.0」或高 端科技相關的課程登記,未有顧及傳統製造行業在升級轉型過程中,所需的
16 深層專門技能和知識。建議當局盡快加入更多不同種類的認可課程,令更多 僱主可以為在職僱員提供完善進修階梯。 ⚫繼續加強跨部門協作,有效統籌相關部門各項要求準則,拆牆鬆綁,協助先 進新型工業在港落地,以加快厰商籌備啓業的進度,有效推動香港新型工業 化。 4.7 建設智慧城市 推動智慧建屋 ⚫透過各項智慧城市基礎建設,善用資訊科技及自動化設施,協助政府提高決 策及施政效率,大幅縮短土地開發、規劃、建造房屋的流程及時間,更有效 管理城市。 ⚫充分利用智慧科技,及政府的空間數據共享平台(CSDI)尋找閒置土地和加 快新發展區之土地開發及妥善規劃,包括避免興建屏風樓、加強綠化面積及 節能。 ⚫充分利用創新科技包括建築信息模擬(BIM)、地理資訊系統(GIS)、物聯 網(IoT)、大數據(Big Data)、裝配式建築・綠色建築(MiC, DfMA, MiMEP) 等進行基建工程及樓宇建築項目,有效縮短建築工期,加快樓宇落成,改善 工地安全。 ⚫利用智慧監察施工場所安全操作,以加強工地施工風險評估。 推動智慧健康管理 ⚫利用物聯網、大數據配合港康碼及安心出行等系統,幫助社區疫情監察及防 控,加快處理突發疫情爆發,改善社區衞生及安全。 ⚫將「智方便」、安心出行和醫健通整合為一,方便市民及長者使用。 ⚫鼓勵鋪設家居智能網絡系統,推動遠程醫療保健系統並配合電子健康紀錄互 通系統,方便長者定期檢查身體,並發展智能化長者生活戶口,方便長者查 詢個人各類生活和醫療等服務的使用情況。 ⚫透過使用個人健康儀表板加强長者健康管理,可結合醫健通及安心出行使用, 方便提醒長者覆診、食藥、尋找最近公共設施,如洗手間、診所及康體設施 等。 ⚫與內地商討,請求有關部委推出相關政策,以及推出財政優惠等,以協助及 鼓勵港澳團體在粵港澳大灣區建立智慧安老社區,發展跨境養老的智慧安老 服務和配套。
17 鼓勵智慧出行 ⚫運用空間數據共享平台(CSDI)尋找土地增建電動車快速充電站,同時裝設 感應器讓電動車容易感應充電站位置。 ⚫完善交通基礎建設,公開更多數據,如提供公共電動車充電站位置及數量、 街道泊位位置及數量,方便駕駛者。 ⚫發展智能運輸系統,把全港停車場訊息網上化、興建智能停車場等。另外, 發展結合車輛、道路及交通燈三者的智能運輸技術,利用大數據去調度車流, 解決現時「路路皆塞」、「一路多燈」等問題。 推動智慧環保 ⚫構建智慧系統結合能源審計、碳審計及物料碳標籤,建立數據庫及評估系統 進行碳管理,以達致 2050 碳中和目標。 ⚫發行氫能債券,集資並與深圳共同研發及加強使用氫能。 ⚫以「智方便」iAMSmart 記錄環保行動,包括使用節能電器、步行代替乘車、 自備餐具和食物盒、增加素食、減少購物等,以免稅額或免車資鼓勵全民減 少碳排放。 4.8 推動香港的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發展 ⚫律政司應將法律科技基金的撥款設為恆常化,及增加資助金額,讓法律執業 者能應付將辦公室管理科技化等工作的日常開支。 ⚫加強推廣調解及仲裁的公眾教育工作,讓市民更明白爭議解決服務較訴訟具 有更快捷及低成本的優點,從而更願意選擇以調解或仲裁處理爭議。 ⚫盡快落實擴大「為來港參與仲裁程序的人士提供便利先導計劃」,讓更多內 地及其他司法管轄區的優秀人才及商務人士可免簽證來港,參與仲裁服務及 接受合理收費,藉此配合「一帶一路」倡議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同時,能 進一步鞏固香港的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地位。 4.9 推動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增撥資源鼓勵及促進大灣區內主要城市開發中華文化,尤其是嶺南文化的內 涵,選擇當中具有重要文化和商業價值的項目,進行深度挖掘以及IP化。 ⚫成立大灣區文化IP統一平台,發揮分享、統籌、配對及推廣四大功能,成立 文化IP庫,可涵蓋城市文旅、文化名人、非遺、藝術設計及動漫遊戲等類別。
18 4.10 促進漁農業發展 推動漁農團體組織成立「漁農產業園有限公司」 參考「科學園模式」,推動具公信力漁農團體為主的組織成立「漁農產業園有 限公司」,支持漁農業以更快速度把握國家及香港機遇,推動更具經濟效益的 漁農項目,包括大灣區項目,誘導漁農業作可持續發展的結構性轉型,以及集 約化發展。 以政府主動統籌,漁農團體配合合作模式,推動漁農業升級轉型 「中部水域人工島」及「北部都會區」相關工程開展之前已開始對業界帶來嚴 重衝擊,然而現時「漁業持續發展基金」及「農業持續發展基金」主要重在高 科技、集約化及把握大灣區機遇的種子基金,上限 1,500 萬元,卻難以讓業界 用以營建多層式農場或漁業基地等設施,也難以在工程期間支援飽受影響的 業界渡過難關;同時現時兩個基金需要撰寫計劃書的模式(除了申請提升設備) 也讓不少正飽受影響的基層漁、農民感到難以申請。故建議預留 10 億元,以 政府主動統籌,漁農團體配合合作的模式,推出一連串漁農業升級轉型計劃及
增撥資源打擊非法捕魚 香港自禁拖後非法捕魚問題嚴重,有漁民形容為遍海偷捕,而執法資源不足和 罰則過輕為打擊不力問題的癥結所在。故建議政府向水警及漁護署增撥資源, 加購執法船隻、相關器材,並撥款研究修改法例加重罰則,以及研究改善執法 策略以及執法科技,讓問題可儘快解決。 設立「漁農業公私營合作天災保障機制」 現時部份漁農行業難以購買保險,但「緊急救援基金」的「修葺或更換船隻及 漁具的補助」金額卻難以彌補天災對行業所帶來的損失,導致漁農民不敢作出 較大投資,讓不少漁農民只能維持較小規模的生產。故建議政府參考南韓或台 灣地區等的經驗,以公私營合作模式推出「漁農業公私營合作天災保障機制」, 讓漁農民的生產更有保障。 全面檢討避風塘設施 避風塘設施及管理過時長年惹人詬病,隨著船隻日增,矛盾更接踵而來。包括 因空間不足導致漁船於作業後返回母港,避風塘上落泊位不足導致不少使用
基礎設施,攜手推動行業與香港共贏。
19 者被逼使用「土炮」上落設施,於天鴿及山竹等強烈颱風下避風塘防波堤也無 法為船隻帶來良好保護,除了這些問題,避風塘設施和空間也明顯落後,如取 水設施不足影響現代生產作業等等。建議政府先撥款進行全港避風塘的審視, 再推出全港避風塘升級、擴充等計劃,讓避風塘真正與時並進。 營造公平營商環境,保護本地漁農業免受外來「補貼」產品衝擊 現時不少供港的漁農產品均有產地國家或地區的補貼,但特區政府大多只對 漁農產品作貸款支援,並無直接補貼政策,讓本地漁農戶難以抵受外來產品競 爭的衝擊。建議政府撥款研究外來補貼產品對本地漁農產品的衝擊情況,推出 本地漁農產品補貼政策,讓本地漁農戶可以在合理的營商環境下生產。 覓地新設副食品批發市場 現時文錦渡、葵涌等各個食品進口管制點空間不足或不完善。2018 年,審計 報告曾指出有不少運載食品的車輛逃避檢查,食安中心只選取了相當小量食 物作實物檢查,而且檢查食物批次數目甚少,此等不足影響了香港食品安全。
新設副食品批發市場,既以較寬敞的空間解決上述食安隱患,同時進一步以新 副食品批發市場,推動本港的食品檢測面向大灣區市場,建立大灣區標準,並 可進行大灣區甚至國際級食品及質檢展覽,借鑒各地經驗,支援本地漁農業及 食品批發行業升級轉型及作經驗交流。 檢討海事工程特惠津貼 包括「中部水域人工島」在內,未來香港各水域可見的海事工程約 1,500 至 2,000 公頃,而上次檢討海事工程特惠津貼已是十年前,至今也填海約 1,000 公頃。如十年前檢討所言,現行的特惠津貼方案不足以協助他們應付和適應因 喪失捕魚區而不斷萎縮的作業環境;工程背後的航道、限制區、污泥坑和海岸 公園等措施進一步縮減漁場,然而部份更無納入補償方案。建議政府改革「海 事工程特惠津貼」機制,將永久喪失捕魚區的補償以 15 年計算,暫時喪失捕 魚區的補償以 10 年計算,以及將受影響海魚養殖區的距離改為 15 公里,並 重新以合理化的數據計算漁獲價值,讓機制可真正反映漁民的受影響程度。
事實上,香港食品檢測在大灣區甚至整個內地也有相當水平,建議政府應覓地
20 5. 推動香港與東盟的經貿向更高層次的戰略發展 5.1 提升東盟地區的戰略發展地位 建議特區政府經貿政策重視東盟地區的戰略發展地位,特別是中美大國博弈 下,香港更需要與東盟地區的全方位發展經貿,讓香港的對外經濟有新的發展 點。特區政府亦需要從高層次組織上設立委員會,吸納各持份者的意見,更好 規劃與東盟發展的路向。 5.2 重組香港推動經貿發展的駐外機構 現時特區政府駐海外經濟貿易辦事處共有 14 個,當中歐洲、北美等成熟經濟 體設有 8 個,東盟地區現時只有曼谷、新加坡及耶加達 3 個辦事處,負責東 盟十國市場;此外,經濟貿易辦事處的職能與貿易發展局海外辦事處,及 INVESTHK 的工作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從資源運用及為香港產生更大經濟推 廣成效的標準來看,現時的架構未必是最佳配置。為此,特區政府有必要重組 負責海外經貿推廣合作的組織架構,配合將東盟地區提升為發展重點,將更多 資源調動到東盟地區的經貿合作上,並改善工作方式,研究委聘熟悉當地事務 的商界人士為顧問,協助特區政府推廣香港的優勢;在現有一帶一路專員辦公 室下,建議設立「東盟服務中心」為東盟國家投資者提供一站式服務平台,協 助東盟國家投資香港。 5.3 吸引東盟地區利用香港專業服務 香港的專業服務一直是世界頂尖,尤其在金融服務相關、法律服務和爭議解決 方面更有廣泛認受性。特區政府有必要連結各專業團體向東盟地區推廣,同時 為專業服務行業內的中小企提供支援,讓他們更易打入東盟市場。 5.4 協助中小企開拓東盟市場 東盟地區人口超過 6 億,而且平均年齡年輕,再加上近十年的經濟高速發展, 中產階層急速冒起,是極具潛力的消費品市場;另一方面,東盟地區的勞工成 本普遍較低,為本地中小型製造業進一步發展提供合適機遇。因此,特區政府 有必要加強對本地中小企開拓東盟市場的支援,除了現時由貿發局提供的計 劃外,有必要重點針對不同行業的特性,例如中藥業、食品業等,設計合適的 安排,以扶助中小企打入東盟地區市場。
21
加強推廣香港文化產業 東盟地區有大量的華人聚居,當地仍保留著中華文化的傳統,例如馬來西亞、 新加坡、泰國,甚至越南,仍然流行普通話、潮州話、福建話,甚至廣東話, 當地華人組織十分著力推動中華文化,而且直至現在香港的流行文化亦受一 代又一代的當地華人歡迎,形成潛力強大的文化產業市場;同時,國家「十四 五規劃」亦讓香港成為中西文化交流中心,發展文化產業,近年香港亦陸續落 成多處重要的文化設施,如 M+博物館及故宮文化博物館等,逐漸形成香港文 化基建的聚落群,有利推動香港文化產業進一步發展。香港可以把握時機加強 向東盟國家推介香港文化軟硬件,多舉辦類似泰國的「原創潮玩玩具展」,在
5.5 透過數字經濟加強區內合作 東盟地區人口龐大而且普通處於年青時期,個別國家如印尼對數字經濟的發 展政策十分開放,在大國博弈的前景下,東盟是一個開拓數字經濟的理想市場。 特區政府可聯合數碼港等機構一同在東盟地區進行推廣,主動尋求合作機會。 5.6
東盟市場推廣香港文化產業。 5.7 香港成為東盟地區的人才培訓中心 根據民建聯外訪期間所收到的訊息,東盟地區的人民十分嚮往香港的高等教 育質素,但礙於資源及簽證等問題,令當地的精英學生流去其他地區。特區政 府有必要更主動吸納人才,包括與各界商討向東盟地區的精英學生提供更多 不同類型的獎學金,簡化簽證審批程序,便利當地學生來港升學及機構人員來 港接受培訓;同時,亦可以鼓勵各大專院校與東盟國家的學府舉辦聯合課程, 以及在當地設立辦事處,讓香港的高質素教育產業輸出東盟國家。
22 (5) 持續改善民生 1. 醫療服務 1.1 優化醫療券安排 ⚫設立「兒童醫療券」,為每名兒童每年發放不少於 2,000 元的醫療劵。 ⚫擴大「長者醫療券」的適用範圍至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的三甲醫院及澳門 的主要醫院。 1.2 加強對長新冠患者的復康服務 ⚫為長新冠患者開設指定診所,擴大「中醫門診特別診療服務」計劃至私人執 業中醫,並增加免費門診服務的名額與次數。 ⚫參考過往 SARS 疫情的經驗,康復者長遠而言往往不只要面對身體上的後遺 症,甚至是治療或失業所帶來的經濟壓力或歧視問題。因此,建議政府仿效 當年處理相關問題的方式,主動成立信託基金,以持續提供更針對性的資助
為解決目前不少長者「怕貴忌醫」的問題,當局應增設每年 2,000 元的長者牙 科醫療劵,讓長者專項專用,免卻因為未能負擔牙科診金而放棄治療,鼓勵他 們病向淺中醫。有鑒於目前不少長者選擇到大灣區居住,故此該牙科專項醫療 劵應與目前的醫療劵看齊落戶大灣區,讓長者同樣可以跨境使用。 成立非牟利牙科護理協作基金 目前本港部份非牟利機構在政府資助下,設立牙科醫療車等特定牙科服務供 應措施,深入各區為區內長者提供價格低廉的牙科服務,可是不時因為資助中 斷,導致服務亦被迫中斷,令長者頓失牙科援助。當局應考慮成立非牟利牙科 專項基金,監管及確保服務能持續運作。
服務,以及向部分受嚴重影響人士提供實質的經濟援助。 1.3 加強本港牙科服務 增設 2,000 元長者牙科專項醫療劵並容許跨境使用
23 組成牙科專才混合牙車醫療隊 為平衡牙醫人手不足及地區市民牙齒健康殷切的需要,建議當局成立由至少 一名牙醫、牙科治療師及牙齒衞生員的隊伍,委託地區非牟利團體運作,以流 動牙車方式,深入有需要的地區,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務。 增聘牙齒衛生員和牙科治療師 政府應增撥資源,增聘牙齒衛生員和牙科治療師,以減輕牙醫的工作負擔,為 市民提供更多基本的牙科服務。 1.4 發展更全面的公營中醫服務 ⚫為讓更多市民更容易取得政府資助的中醫門診服務,建議政府調整中醫診所 的服務收費至與公營西醫普通科門診收費相若。同時,建議增加中醫診所的 資助門診配額,讓更多市民受惠。 ⚫根據不同地區的人口比例及交通時間等因素,增設更多公營中醫診所。當中, 建議以先導計劃形式,將新增的中醫診所由「三方協作」方式轉變為由政府 直接營運,以體現政府對發展公營中醫服務的承擔。 ⚫目前參與「中西醫協作計劃」的住院病人,除了需繳付每天 120 元的住院費 用,還需要額外繳付 120 元作為中醫診療費用,即每天總共需繳付 240 元, 收費是單純西醫住院服務的兩倍。建議政府擴大「中西醫協作計劃」至更多 公立醫院,以及增加選定病種數目。另外,政府應增加對計劃的資助,豁免 病人的中醫診療費用。 ⚫醫管局轄下的公立醫院並未設有專門的「中醫部」以營運和管理中醫住院服 務,為了讓公營中醫住院服務逐步扎根公立醫院,優化公營中醫住院服務的 服務模式,建議政府逐步在公立醫院設立中醫部,以配合公營中醫住院服務 的發展。 ⚫修訂《中醫藥條例》及其他相關法例,賦權中醫師與其他醫療專業可互相轉 介病人,及賦權中醫師可以指示病人接受診斷成像檢測(例如 X 光檢查)及 其他化驗檢查。 1.5 便利內地港人獲取醫療服務 ⚫研究以先導計劃方式資助居住於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港人長者購買內 地基本醫療保險。
24 ⚫開設粵港澳大灣區跨境救護服務機制,於特定口岸設立跨境救護車專屬通道, 讓有需要的傷病者無須於口岸換乘救護車便可直達醫院接受治療。 2. 訂立照顧者為本政策 ⚫ 透過政府、專業護理服務機構及照顧者三方訂立被照顧者《個人化服務協議》。 協議內容包括服務機構須為照顧者提供一站式跟進服務、個人情緒支援,定 期作出服務調整和審核等。 ⚫ 專業護理服務機構獲政府授權,向簽訂了《個人化服務協議》的照顧者發出 「照顧者通行證」(Carer’s Pass),照顧者因此每月可獲政府提供照顧者 津貼額、乘車及醫療服務優惠等。 ⚫ 於「在職家庭津貼計劃」加入「照顧者津貼項目」,照顧者津貼額建議較職 津計劃的津貼額增加一倍。 ⚫ 為保障照顧者晚年生活獲得基本保障,建議照顧者可獲得政府代供強積金, 供款金額可參考積金局最低供款額規定,照顧者毋須強制性供款。 ⚫ 政府應增撥資源,於全港十八區設立一站式照顧者支援中心,中心兼營暫託 服務;積極擴展各項家居照顧服務規模和服務範圍,使照顧者獲得適切的支 援服務。 ⚫ 設立護理員培訓學校,專門培訓各類院舍照顧行業照顧者人才,同時為有志 晉身專業護理員的照顧者提供培訓服務。 3. 優化公共福利金 ⚫ 將申領生果金年齡放寬至 65 歲,為全港長者提供退休保障。 ⚫ 將「廣東計劃」及「福建計劃」的安排擴展至內地其他省份。 4. 加強健康檢查 ⚫ 擴大婦女健康中心檢查項目,盡快全面推展全民乳癌篩查,提供免費骨質疏 鬆篩查,提供免費生育檢查,擴展免費接種 HPV 疫苗範圍,以鼓勵婦女養 成定期檢查的習慣。 ⚫ 盡快為 60 歲或以上長者開展心房顫動篩查,及早找出社區隱性患者,提供 適切醫療服務,把新抗凝血藥列為《藥物名冊》中的「通用藥物」,減輕病 人的藥費負擔。
25 5. 加強推動樂齡科技 ⚫ 擴闊現時的「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適用範圍到個人申請以及有特殊需 要兒童,而非只容許機構申請。 ⚫ 建議對醫療券的適用範圍進一步拆牆鬆綁,增加其資助金額及容許長者使用 醫療券購買或租借更多樂齡科技產品。 ⚫ 建議由房委會成立專隊,主動接觸對「樂齡科技」有需要的住戶,並由政府 直接資助公屋住戶安裝與保養樂齡科技。 ⚫ 善用「地區康健中心」舉行樂齡科技展覽,加強向社區推廣樂齡科技,包括 向長者提供產品資料、展示產品的應用、協助租用產品或申請相關資助,並 即場解決長者實際應用的困難。 ⚫ 在社區舉辦更多科技課程、工作坊等活動,並聘請青年大使上門示範,透過 言傳身教帶領老人熟悉與使用樂齡科技產品。 6. 推動安老院舍發展 ⚫ 修訂《安老院條例》有關院舍建築物高度離地面不得超過 24 米限制,放寬 高度限制,擴大院舍可用空間,提升環境質素及增加服務單位數目。 ⚫ 開設專業培訓學院,專門針對安老業界所需人才進行專業培訓,學員培訓期 間及畢業後可透過就業配對服務,於公私營安老院舍工作。 ⚫ 設立「安老院舍發展基金」以提升私營安老院舍設施和服務,並增建資助院 舍及加強與私人院舍合作買位計劃,為有特殊需要的殘疾人士訂立輪候院舍 的合理時間。 7. 保障兒童權益 ⚫ 加強危機家庭的支援服務,減少出現虐兒情況,建議推行新生嬰兒家庭探訪 計劃,定期探訪一些曾經吸毒、酗酒、有情緒問題的孕婦、單親、再婚甚或 父母較為早婚的家庭等等,透過定期探訪,盡早識別有問題家庭,及時伸出 援手,防止悲劇發生。 ⚫ 為經常入住寄養服務或兒童之家的受保護兒童作出跟進服務。 ⚫ 向經常目睹嚴重家庭暴力或受到嚴重精神虐待的兒童及青少年提供足夠保 護。制定保障兒童心理及精神健康的法例,讓對兒童造成心理或精神虐待者 須承擔刑責。
26 ⚫ 加強支援特殊教育和照料學習差異兒童,包括在收錄較多特殊學童的幼稚園 開設「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SENCO)常額職位,推動專業團隊提供到 校支援服務;建議考慮幼稚園對於特殊學習需要學生亦可取得按位資助,增 加學校資源或人手,以照顧學生的個別需要,協助他們克服成長、學習及與 人溝通的困難。 8. 照顧殘疾人士 ⚫ 為有特殊需要的殘疾人士訂立輪候院舍合理時間,透過增建資助院舍、與私 人院舍合作買位計劃,及鼓勵擴建現有社會福利用地等,提供更多宿位。 ⚫ 在「可供輪椅上落的低地台小巴試驗計劃」下,全港只有 3 架低地台小巴。 要求引入更多低地台小巴,推動傷健共融。 9. 交通 9.1 修訂港鐵票價調整機制 在票價調整方程式中加入「盈利指數」,按港鐵的盈利水平調整票價,減輕加 價壓力。 9.2 引入「時變收費系統」 為收費隧道引入「時變收費系統」,按隧道的繁忙程度調整收費,鼓勵車主在 非繁忙時段使用隧道。 9.3 資助離島渡輪服務 為離島渡輪設立燃油價格穩定基金,並研究將離島渡輪公營化。 10. 環保運輸 10.1 鼓勵使用電動車 建議政府提高電動車「一換一」計劃首次登記稅寬減額上限至 37.5 萬元,提 高市民使用電動車「一換一」計劃的誘因。
27 10.2 鼓勵交通運輸業更換新能源車輛 長遠來說,建議政府透過現行每年發行的綠色債券集資所得,撥出部分資源, 以設立配對基金,以資助運輸業及公共交通機構更換旗下的車隊為新能源車 輛,以推動本港能有效達致碳中和的目標。 10.3 完善充電配套 增加充電設施及提升充電速度,建立完整的電動車充電網絡。 10.4 強化泊車轉乘管理策略 在主要交通樞紐興建大型綜合泊車轉乘系統,並改善轉乘站的環境和增加公 共交通的線路及班次,吸引駕車人士使用,從而紓緩交通擠塞。 11. 體育文化 11.1 推出電子運動券 推出電子運動券,對小學至初中學生(6 至 15 歲)推行先導計劃,發放每年 1,000 元運動券。 11.2 規定公共工程經費投入藝術建設 為鼓勵公私營機構增加對文化藝術的參與及投資,公營機構負責的公共工程, 其興建經費必須有百分之一用於公共藝術上,藉此讓藝術家有更多展覽作品 的空間,也讓不同形式的藝術能在市民日常活動的空間中出現。 12. 增加地區「關愛隊」資源 政府計劃未來在 18 區成立「關愛隊」,荃灣和南區將於 2023 年第一季率先成 立,並已訂定每小隊於兩年資助協議期的總資助金額約為 80 至 120 萬元。但鑒 於不少有意申請成立「關愛隊」的團體認為資源太少,對申請團體的日常運作和 服務提供帶來挑戰,建議政府未來增加地區「關愛隊」的資源,讓「關愛隊」不 用因資源問題而削弱其為基層社會的服務能力,並盡快在其餘地區成立「關愛隊」。 (完)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