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成紀念廣場(4號—未竟之路說明書)

Page 1

陳 文 成 事 件 紀 念 廣 場 作品名

設 計 說 明

未竟之路


基地分析 周遭建築 本廣場位於台灣⼤學之學⽣活動中⼼,及圖資系館之間。毗鄰之兩座建 築量體,係為著名之台灣現代主義建築師:⺩⼤閎、沈祖海之作品。體 現了戰後建築美學的兩切⾯。本團隊認為,藉由回歸到單純的幾何形構, 加上不失⼈性尺度的廣場設計,將會是呼應周遭建築量體的重要設計⼿ 法。

樹群 本廣場樹⽊甚多,其中不乏樹齡甚⾼者,有其珍貴之⽣態及景觀價值。 例如,⼊⼝之⼤型榕樹、圖資管系露天樓梯旁⾼⼤的鳳凰⽊。除基地右 側有若干2~3m矮樹可能影響⼯程,將就近移植外,本設計以不移除樹 ⽊為原則。


未竟之路

事件 本廣場係陳⽂成先⽣被發現的地點。然⽽,由於事實真相並未 獲得合理解答,本設計不傾向於指認出發現地點。僅希望透過 設計物上。對於陳⽂成先⽣其⼈及事件的紀念銘⽂,給予⼈們 去省思、回顧台灣⺠主化進程中,所有篳路藍縷的過程。

•事件真相未竟 本事件雖然在法律、國家調查的結果上,仍為懸案。但在諸多的事 證、人證,及當下的時代氛圍中,真相早已不證自明(美麗島事件、 江南案等)。使我們省思未來的島國,該以怎樣的方式去保護異議 者、倡議者的生命。

• 民主與人權社會的未竟 我們以為,不會有一個完全完美的社會。因為命運與人性總是帶有 其無法言語的無奈,但仍要持續追尋:一個更好價值的社會、更加 健全的制度、更加尊重人權、 嵌合多元族群與意見的生活場域、島 嶼。甚至是其他校園轉型正義的事件,可以持續地被看見、被紀念。


形塑的空間經驗 (空間之路、水面、時間之路)

空間的散⽂ 我們希望形塑出⼀個未竟的道路。然⽽,空間如同⽣命是有 限的,廣場的基地⾯積也限制我們可以操作的尺度。 在「空間之路」的形塑上,我們改變所習慣的⾝體經驗,進 ⼊時看不⾒末端出⼝,⾏經中末端微亮的出⼝出現,然⽽在視 覺切⾯上空間漸漸縮窄,相對的、想像的出⼝變得似乎難以觸 及,平順的到達彼端的經驗感被扭曲。在道路的盡頭是⼀⾯狹 ⼩的窗,僅能容許⼀⼈從窗⼦中向外望去。 他⾯臨的是座⽔⾯與廣場(時間之路)。⽔⾯的平靜安撫了 ⽣命殞落的憂傷:使⼈得到平靜、洗滌,此外也是對⺠主先輩 智慧之紀念。⾁⾝、空間的規模都是有其極限的。這未竟之路 不會僅由⼀⼈完成,透過「空間之路」與「時間之路」的相互 凝視,可供辯證。遠⽅的廣場(時間之路)則是設計予⼈群聚 集,除了紀念的功能之外,更期待的是這座廣場 可以持續召 喚還⾛在這「未竟之路」上的倡議者與運動者。「時間之路」 是個廣場,它是⼀個理念、意⾒傳遞的場域,使得「精神」透 過傳遞,放⼊時間的軸線上,使得⼀批、⼀批的⼈,⾏⾛在這 未竟之路上,為了更好的價值⽽昂⾸闊步。


設計構想


細部設計

材質: 「空間之路」:以環保混凝土為首選, 透過素樸的色系,表現在通往理想的道 路上的寂寞與純淨。外觀是淺色系的樣 子(CMYK:#FFFFFF~#EAEAEA) 。面臨水面 的材質為毛玻璃。 「水面」:以灰色大理石作為圍塑水面 之材料,水域底部為黑色鵝卵石鋪砌而 成。 「時間之路」:廣場的鋪面以深色石材 鋪面為主,供給未來集會、紀念活動方 便聚集使用為優先。

⽔深度及⽔循環: 水面的深度不會太深,設計在 20cm~30cm之間。在「空間之路」的量 體內部,具備可調節水質的循環系統。 使得水面維持清潔、明亮的狀態。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