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report for Hanoi, Vietnam

Page 71

会在荫蔽的一层活动,而到了夜晚,白天的余热又能够为上层的建筑提供相应舒适的热环境,再加上红河也是一个巨大的储热器,从整体上看, 河内的 tube house 及其改建的形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当地的被动式热工学要求。 这是另外的一种可持续性的启示。Tube house 在热工学方面被认为是一个多孔的复杂结构,这种结构在自然界之中非常常见,白蚁的巢穴就 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对这种形式的内在原理进行研究,也不失为在河内建筑类型之中寻求可持续性之道的一条重要思路。

typology and morphology 类型学和形态学研究 investigation report _ 调研报告

李洵 080343

Tube House 的空间使用和功能演变研究以及功耗分析

1.2Tube house 的空间研究

摘要: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对河内管式住宅(the

关于 tube house 的空间结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内容。这对搞清楚房屋内部的使用方式以及产权结构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对 To KIEN 教授所 测绘的案例和笔者的实际调查的考量。在其空间不断得的演化过程之中。除了一开始作为独立住宅的早期原型之外,所有新建和改建的空间都是 直接通向其中的主要的交通空间——走廊和内院。可以预想的是,当居民完成了一天的工作之后可以直接回到自己的家中过程之中,能够最为方 便地使用庭院与走道之中的复合功能,以支撑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家庭交往。同时每家每户在回到自己的居所之中以后又享有完全独立和隐私的空 间,同时享有自身家庭完整的私产与物资。私人的财产和公共空间以最高效率的方式进行调和。公共空间承载了大量需要空间规模才能支撑的功能, 而私有空间则将能集成或者必须置入室内的功能内化为私有。

Tube House)在内部空间在不同历史时期演变的研究。阐明了河内管式住宅在内部空间变化 过程之中加建的一般规律,及其部分原因。进一步提出了该住宅类型内部空间使用结构的特点与当地居民生活结构以及气候与功耗的关系。

关键词:河内 管式住宅 空间结构 空间演变 越南 Old Quarter 的建筑的形式在近两百年的历史之中不断变化着,这种渐进式的变化代表着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的繁荣,建筑自身不断地 对其需求做出的回应。在本文中,笔者考察这种渐进式的建筑类型上的变化与城市更新之间关系,以及作为这种变化的基石的家庭与社群生活的 变迁与内涵,进而对其中所蕴含的可持续性的做出考察和批判。 1.1Tube house 的演化方式 根据现存的资料和越南当地的考察,Tube House 最初的原型是一种叫做 Ship House 的越南本土民居。这种住宅因为中间建筑高其形似渔船 而得名。越南的人民将其带到城市之后为了更好地利用临街的商业面以及居住的使用,缩小了住宅的面宽并相应地拉长了整体的进深。逐渐形成 了最早的 tube house。这种 tube house 是由复数的院子和院子之间的建筑按一直线组成,建筑的底层一般不作为居住使用,而是作为商业的店面, 洗衣房,客厅,厨房以及厕所使用。内院提供了丰富的功能与组织交通的功能。主要的起居空间位于二层。中间或有廊道相连。主要的居住空间 独立于地面体系之外。可以起到保持干燥以及防洪的功能。院子以及半架空的底层空间提供了良好的通风条件,而架起的居住空间又创造了怡人 的采光条件。作为最原始的 tube house,这是一种关于自然环境与城市要求最初的适应性结构。

如果单从这个空间结构来看,河内的 tube house 这样的建筑群落形式为居民提供了独立的产权和资产模式。但更为细致的研究揭示出了其中 关于公有部分的运作模式与机制。仔细考量其中的功能分布,发现其中的生活空间并非针对每一户家庭平均分配而是集中分布在底层和顶层,笔 者将其称为“功能层”,这个层次提供了大量的生活设施和设备,其中以两种功能为代表性,其一是洗手间和浴室,这也是因为卫生与水分的原 因最常常被居民共同使用的部分。其二是储藏空间,当地居民多以商业为生,而支撑商业的设备和器具往往储存在共有的储存空间之中。摩托车 也是重要的储存对象,平均每个河内家庭就拥有一部摩托车,这也是河内家庭之中最重要的部分。很多的加建工程都将摩托车能够推行作为最窄 的通道尺度。厨房是值得一提的部分,底层的居民部分会拥有自己的厨房而上层的居民却更倾向于选择共用的模式。由于流动贩售的发达,对蔬 菜以及肉类的储存并非是最为关键的问题,这也是共用模式能够得以存续的原因。将目光投放到顶层,作为一个相对干燥的环境,顶层因为旱季 的强烈日照不太适合作为日常的居住空间,通常会用做储藏物品或者晾晒衣物用。平台想住宅内部开放,而私人往往使用天井上空的晾衣架和晾 衣绳来晾晒更为私人化的物件。 1.3Tube house 加建的内在逻辑

随着时间的推移,街区之中可用于新建住宅的土地越来越少 , 家庭人口数量超过现有结构的最大容量,同时随着新生代的成年,独立以及婚嫁 活动的展开,分户的需求同样积压着现有的居住结构。拥有购买非临街土地的家庭在纵深向上对自己的住宅进行扩建和加长。而没有办法扩建的 家庭,在刚性需求的推动下在自己的家庭之中展开了加建行动。

如同上文所言,加建的核心逻辑在于提供住宅空间的同时满足生活所需的基本资料,而这样的加建和改建的基础在于土地使用的短缺 , 如果加 建的方式失当。那么在满足了居住条件的同时会造成住房内部共用空间的缺失而产生冲突。实际上由于人口已经在越南老城区达到饱和的状态, 在加建活动开始之时,根据当地居民的生活经验就已经决定好了居住空间的增加和共用面积的增加必须是同步进行的。

一开始的加建是在一层的半架空空间之中修建围墙和隔墙,将一层的功能空间的部分转化为居住空间,以供新增人口使用,同时保留了原有的 通风功能,通过廊道保持穿越性质的空气流通。这样的加建能够成型,一方面在于人口和空间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归功于砖混结构在耐水和耐潮 性能上长足的进步。同时人工照明方式的多样化也对在底层较暗的区域加建住房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这个加建的空间被认为是在最初的设计 之中就设定好的,当出现需求的时候就可以轻松完成建造。

而在另外一方面,公共技术的进步也是加建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安全的人工照明体系和电力系统都极大得提高了 tube house 的空间利用效率, 使本来不适合加建的区段转化成了生活的空间。虽然削弱了自然通风对住宅的贡献,但是在经济上得到了新增人口的弥补,从总体而言依然提高 了能源的利用比例。这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接受的。

随着城市的进一步的发展,接下来的加建以一种填充物的姿态出现在院子之中。当地人舍弃了他们自宅拥有的院子的一部分,将其修建成两层 或者跟更高的住宅,大部分拥有外置的楼梯,一层和二层享有不同入口一提供分离的使用方式。二层多用于居住,一层则根据居民的住宅压力作 弹性处理——有的家庭将其用作新的厨房和储藏室,其他的则将其作为住宅使用。底层的设备和服务性空间的出现代表着城市公共系统被植入现 有的 tube house 结构。随着煤气(或者煤气罐)和电能成规模地引入更小以及更差的空间可以被用于居民的使用。天井是不能够完全填满的, 自然通风和采光的模式依然得到了保留。同时由于空间的紧张,集约化的变成了家庭与家庭之间共享空间的模式。一开始是院子,被用作多家的 水源,堆放以及停放摩托车的空间。洗手间和部分的厨房也是可以共享的。由于功能空间相对的集中化,共享的过程就是交流的的过程,以此弥 补了住宅之中逐渐消失的原始意义上的公共空间。 1986 年之后,住房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同时对产权的要求也被提上了家族的议程,大量的年轻人希望从他们的父母手中获取部分住宅的产权。 原有的空间在规模和空间上都已经不足以满足居住和产权的要求,根据政府新推广和改革的 neo-tube house 的模式,老区的居民在一定程度上 借鉴了其结构与外观,但在空间的使用上继承了原有的空间形式与共享的使用方式。底层被用作公共储藏,厨房,卫浴空间以及其他复杂功能。 上部的楼层被用于居住和生活。顶层则被开发为半公共的晒台,以提供晾晒的空间。在垂直上充分分离了不同湿度和照度所服务的空间并进行了 共享,通过与原有的共享空间的链接和建立新的共享空间打破了 neo-tube house 的分层结构,创造了适合本土家族与家庭关系的居住结构。

139

第三个制约加建的准则则来自传统的。在越南的人家之中,临街的店面以及家中供奉先祖和神明的房间都有崇高的精神价值,其进行改建可能 会破坏家庭的运势。所以在加建和改建的过程之中,这两处结构是完全不能被触碰的。 2.1Tube house 的综合能耗分析 河内在气候环境上处于被动式通风的边缘地带, 需要拔风的空间来辅助住宅自通风, 而 tube house 采取的天井内院的模式非常适合。 夏天的时候, 空气流动形成的气旋会迅速抽走高温的空气,避免了高温空气与室内进行过多的气体交换。而狭长的巷道也提供了一个可供降温的热容空间。而 在另一方面,冬天通风有助于缓解室内阴冷潮湿的空气环境,避免细菌和霉菌的滋生。通过公共空间的冷气流也避免了对室内环境产生过大的影响。 河内地处亚热带,通风和采光的模式基本上以避免高温为主。这也是上下分层模式的由来。白天的时候,上层住房过热,不适合人居,居民通常 会在荫蔽的一层活动,而到了夜晚,白天的余热又能够为上层的建筑提供相应舒适的热环境,再加上红河也是一个巨大的储热器,从整体上看, 河内的 tube house 及其改建的形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当地的被动式热工学要求。 这是另外的一种可持续性的启示。Tube house 在热工学方面被认为是一个多孔的复杂结构,这种结构在自然界之中非常常见,白蚁的巢穴就 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对这种形式的内在原理进行研究,也不失为在河内建筑类型之中寻求可持续性之道的一条重要思路。

140

李洵 080343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