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發展

Page 1

編語

全人發展

主題文章

從社會訓導看「全人發展」— 由《民族發展》通諭說起

從人類中心主義到整體生態學

整全生態的實踐

全人發展的關社模式及實踐方法

關社內望

堂區關社組長遠發展

生態關懷

聖方濟亞西西與生態皈依

離鄉別井 關社禱文

為父親祈禱

羅佩珊 (執行編輯)P.3

李穎妍(本會幹事)P.4-5

林榮鈞博士P.6-7

馬諾言博士生P.8-9

夏志誠輔理主教P.10-11

P.12-13

P.14-15

P.16-18

P.19

2 目錄
人權視野

全人發展 羅佩珊 (執行編輯)

天主教社會訓導強調人性尊嚴, 指出真正的發展不能只在於經濟發 展、囤積財富及資源,必須顧及人 的社會、文化及精神層面的需要, 而整個人類發展中,追求真理走向 天主,是萬物共同的最終目的,這 樣生命才能得到圓滿。

教宗方濟各在2015年頒佈的《願袮受讚頌》 通諭進一步指出,人類整體發展必須包含對大自 然的尊重,「對受造物的任何殘忍的行為是不合 符人性的尊嚴的。」(92) ,並提出「整全生態學」

的嶄新觀念。教宗看到宇宙整體性,而且萬物是 息息相關,互相依存,各有其價值和存在目的, 而天主是萬物共同的父親,萬物在基督內共融合 一。「整全生態學」讓我們認識到社會、經濟及 環境問題不是互不相干,而是休戚與共,因此必 須採取綜合的方法分析及解決複雜的社會及環境 危機,重拾人性的尊嚴及對大自然的尊重。

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於本年一月成立,我們 的使命就是促使整個本地教會,包括神職人士, 特別是教友,參與促進全人發展,在教會和社會 內推動與實踐天主教社會訓導,促進人性尊嚴, 尤其弱勢社群和被邊緣者的人權,及守護環境生 態。

我們期望藉第一期的《全訊》跟大家分享社 會訓導中「全人發展」概念、整體生態學的視野 及「全人發展」的實踐和關社方法,好讓我們了 解社會訓導及信仰中「全人發展」的要義,並為 我們回應人類社會及大自然的正義和平議題奠下 基礎。

第一篇文章 〈從社會訓導看「全人發展」— 由《民族發展》通諭說起 〉 整理了由《民族發 展》通諭至《在真理中實踐愛德》通諭在不同 時代中,「全人發展」概念的內涵,及至教宗方 濟各進一步指出「全人發展」就是關心正義、和

平及維護受造界,以及指向各個層面不同形式的 「融合」,這也是人類發展的正確途徑。

第二篇〈從人類中心主義到整體生態學〉文 章中,林榮鈞博士指出社會訓導中的核心關注是 人。人類中心主義的發展觀,卻忽視了人類對大 自然的破壞。教宗方濟各在《願袮受讚頌》通諭 中,提出尊重人類和社會層面的關鍵概念 -整體 生態學,指出大自然與人共存於同一系統,唇齒 相依。人要全面發展就是要好好發展人與天主, 人與人,人與萬物的關係,這才能在彼此愛的關 係中,建立真正和諧公義的社會。

第三篇〈整全生態的實踐〉文章中,馬諾言 博士生強調整全生態觀不只是關注環保議題,而 是促請我們從整全的角度思考戰爭、貧富懸殊、 生態災難等等不同的危機的關係,通過整合社 會、經濟和環境的方法及個人行為模式的轉變來 思考人類社會發展的出路。

第四篇〈全人發展的關社模式及實踐方法〉 文章中,夏志誠輔理主教指出人不是獨立存在, 全人發展包括人的身心靈的需要,涉及社會不同 的群體,不同的範疇。整全的人類發展就是讓每 個人在不同範疇中作發揮所長,同時在團體中學 習彼此分享,互相合作,因此全人發展的關社模 式是在愛的關係中互相包容,透過交談的形式, 容納每個人獨特性及尊嚴,以及天主所賦予的身 心靈自由。

3
編語

聖教宗保祿六世在1967年頒布的《民族發展》通諭

聖教宗保祿六世在1967年頒布《民族發展》 通諭,率先提出「全人發展」的概念。他指出發 展不能局限於純粹經濟的增長上;真正的發展必 須是全面的,包括個人的發展和整體人類的發 展。他引述倫理學者Louis-Joseph Lebret神

父 (1897-1966)說:「我們不能接受經濟與人

性分離,『發展』與其所屬文化分離,我們所注 重的是人,每一個人,每一班人,直到整個人 類。」(14)

保祿教宗認為,每個人首先要發展自己,因

為整個人生是天主的聖召。「人一生下來,天主 就賦與能力和才幹的胚芽,待他們受了環境許可 的教育和自己的奮勉,漸漸開花結實,他們每人

能定準方向,到達造物主給他們預定的目標。」

(15)

然而,發展不是純粹個人或自我中心的事,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的肢體,隸屬於整個人 類,有其歷史、文化的根源。我們繼承過去的世 代,享用著現代人的成果,因此我們也需要對世 上其他人和未來的世代負責,與他們團結合作。

所以教宗說:「個人的全面發展,若沒有人類的

保祿教宗不是只提出「全人發展」的概念, 而沒有實質的內容,他指出為個人和整體人類來 說,發展是「由不很合乎人性的生活條件,過渡 到更合乎人性的條件。」(20) 他繼而指出,

生活於不合乎人性的條件下的人,就是那些缺乏 基本生活所需,或那些欠缺倫理觀念、自私自利 的人。不合乎人性的條件是指濫用財富和權力、 剝削工人及訂立不義的契約等所造成的結構性壓 迫。

所謂更合乎人性的生活條件,是指擺脫物質 上的貧窮、消除社會上的罪惡、知識的擴展、文 化的獲取和提升。保祿教宗進一步將另外四個指 標納入「更合乎人性的生活條件」清單,包括 對別人人性尊嚴的重視、對安貧樂道的嚮慕、對 公益的合作以及對和平的切望。透過將這些精神 價值納入清單,保祿教宗拓濶了發展的定義,協 調了個人發展與團體發展、國家發展與全球發展 之間的矛盾。教宗認為,人可以透過與其他人合 作來實現自我, 即 使這附帶個人成本;因此,個 人利益不一定與其他人的福祉對立,自利不代表

4
李穎妍(本會幹事)
一致發展是不成的。」(43)
主題文章

不能關心他人。教宗在通諭中強調自我犧牲的價 值,「 即 使是痛苦,祇要為愛我們的弟兄而忍受, 也能有助於全人類的發展。」(79)

在紀念《民族發展》通諭發表二十周年之際, 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1987年頒布了《社會事 務關懷》通諭。他在通諭指出:「真正的發展不 能只在於財富的累積,以及獲得大量的物資及服 務,若無適當顧及人的社會,文化以及精神層面 的需要,雖然投下大筆資金,在發展上也毫無所 成。」(9)

教宗本篤十六世秉承聖保祿六世對「全人發 展」的訓導,於2009年發表《在真理中實踐愛 德》通諭,把這課題發揮得更合乎今日世界的處 境。本篤教宗說:「整個教會,出於她的本質, 在她的一切行動中,無論是宣道、舉行禮儀或從 事慈善工作時,都是為了人全面的進步。」(11)

本篤教宗重申,人的真正進步,該涉及整個 人的所有幅度,包括靈性生活的內涵。「我們該 有一對新的眼,一顆新的心,對在人身上發生的 事要有『超越』物質的視野,要明白:在發展中 該有一些科技不能給與的因素。這樣我們才能促 進人的全面發展;給它方向的、推動它的,就是 真理中的愛德。」(11)

本篤教宗表示,「沒有了永生的視野,人現 世的進步便會窒息。如果人的視野限於現世,人

的進步很可能只限於財物的增長,那麼人便沒有 勇氣付出自己為追求更高的價值,不敢投身一些 偉大無私的博愛行動。」教宗指,人的進步不能 只靠自己的力量,也不能只靠別人的施與或設立

一些制度。人的進步還需要天主,只有當人遇到 天主,才能在他人身上認出天主的肖像,才會發 現他真正是誰。「這樣,愛才會成熟,直至『忘 己愛人』。」

教宗方濟各亦推祟「全人發展」的概念, 他於2016年8月17日簽署《全人發展》 (Humanam Progressionem)手諭,成立聖 座促進全人發展部,新部會取代原有四個宗座委 員會,即:正義與和平委員會、一心委員會、移 民與無定居者委員會,以及醫療人員牧靈委員 會。教宗方濟各表示:「教會蒙召在她全部的存 在及行動中,依照福音精神促進全人的發展。這 項發展是憑著關心正義、和平及維護受造界無以 計量的益處來實現。」

為紀念《民族發展》通諭 50 週年,聖座促進 全人發展部於2017年4月4日舉行會議,教宗 方濟各在致詞時表示,「全人發展」在今天指向 「融合」,這包括世界上不同民族的融合、不同 形式的社會融合、發展各個層面(包括經濟、金 融、工作、文化、家庭生活和宗教方面)的融合、 個人層面和團體層面的融合,以及身體和靈魂的 融合。

教宗方濟各說:「人這觀念起源於基督信仰 並在基督信仰內日臻成熟,能促進人所追求的整 體發展,因為人要表達的是彼此間的關係,不是 個人主義;它肯定包容而不是排斥,肯定獨特而 不可侵犯的尊嚴,而非剝削。」教宗表示,教會 永不厭倦向世界地提供這樣的智慧,並為世界效 力,因為她深知「全人發展」是人類大家庭蒙召 走上的正道。

2017年4月4日聖座促進全人發展部舉行《民族發展》通諭 50 週年會議

5
參考資料 1.Dorr, Donal, Option for the Poor and for the Earth: From Leo XIII to Pope Francis. Maryknoll, NY: Orbis, 2016.

自上世紀60年代人們開始關注環境危機問 題,人類中心主義便被認為是問題根源。在現代 社會,人類視大自然為人類發展的資源,可任意 使用,妄顧對大自然的破壞和造成的社會不公 義。教會一直按聖經教導,認為人是按天主肖像 所造,在受造物中是最尊貴的,並被天主賦予管 理大地的責任。所以是人類中心主義的。

那麼教會一直是生態危機的幫凶嗎?這裡需 要澄清對人類中心主義的誤解。並不是所有人類 中心主義都是不道德的。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 展委員會提出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可持續發展

是 既 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 需要的能力的發展。」定義所考慮的是人不可為 滿足自我需要,而傷害環境和後代的權益。明顯 亦是以人為價值衡量的中心,大自然並不具有內 在價值,它只有為人類發展的工具價值。被詬病 為生態危機根源的是基於人類沙文主義和個人主 義的利己人類中心主義。

近代教會社會訓導以人性尊嚴作為主要社會

倫理原則,一切政治經濟文化的存在均是為人的 發展。論及人對大地的責任,教會社會訓導均強 調人作為大地好管家的職務。所以雖然人是受造 冠冕,並不是可以任意妄為,而是要按照天主旨 意,和客觀道德律行事。管家生態倫理學的優點 在於清楚說明人與萬物之別,避免了泛神論,和 肯定人照顧大地的責任。但強調管家職責,人只 向上主交代,缺乏對萬物的愛心。受造物只有工 具價值,供人管理使用。人類沒有感到人的生存 發展要依賴萬物,更難說有感恩之心。在人權與 大地權有衝突時,必會選人而犧牲大地。

教宗方濟各在2015年發表《願袮受讚頌》, 提出整體生態學作為教會生態倫理的新視野。 「既然萬物是緊密地息息相關,要解決現今的危 機問題,需要有全球性的全方位願景。所以我建 議我們共同探討一種包括明確尊重人類和社會層 面的整體生態學,及其某些構成要素。」 1 生態

學是研究生物及其與環境間的關係的科學。整體 生態學是以宇宙或受造界整體存在和整體存在系 統(包括別的受造物)間關係的研究。在系統內

6
林榮鈞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主任
主題文章
1《願袮受讚頌》,137號。

的一切互相連繫,相互依存。環境並不是外在於 人的生存系統,而是關係。是人和萬物的關係網 絡組成環境。在此新願景看環保,並不只是保護 外在於人的大自然,而是人與萬物共存的生存系 統。

整體生態學有別於生態中心主義 2,仍然維持 人的尊貴,人按天主肖像所做,實與萬物有別。

但人並不是單獨存在,而是社群性的,屬於包括 人和萬物的受造界社群。作為天主肖像,人分享 天主愛與被愛的能力,人的尊嚴在愛的關係中呈 現。

成為「我—你」的關係。聖方濟視萬物為兄弟姊 妹,有著愛的關係:「他(聖方濟 )對世界的 回應,超越理性的欣賞或經濟計算,對他來說, 每一個受造物都是他的弟兄姊妹,手足情深。」

4 世界不再只是資源讓人挪用,它是天主所愛的 對象,擁有尊嚴,值得人尊重和有義務看顧。人 要全面發展就是要好好發展人與天主,人與人, 人與萬物的三重「我—你」關係。

教宗方濟各提出整體生態學,不是要我們特 別關心大自然生態,他要讓我們聆聽貧窮人的 呼號和大地的哀鳴,他們的吶喊是因著同一人性 自我中心的罪惡根源。實踐公義是要在愛中恢復 人的尊嚴與對大地的尊重,展現受造界的和諧秩 序。人權和大地權是緊密相連,在人權和大地權 益有衝突時,不是二選一,而是在愛中,以整體 發展來衡量。

是要改變這種「我—物」

整體生態學展示的受造界關係網絡願景,需 要轉化心境配合,通諭邀請人作生態皈依,與萬 物建立弟兄友愛的情誼。傳統訓導認為人與大自 然是「我—物」的關係。教宗在通諭以聖方濟作 整體生態學的典範, 3

7
2 生態中心主義(ecocentrism)強調人與萬物平等,萬物均享有內在價值。 3《願袮受讚頌》,10號。 4 《願袮受讚頌》,11號。

戰爭、貧富懸殊、生態災難、氣候難民等等

不同的危機都是密切相關。整全生態就是指引我 們去思考一個出路,既能夠考慮到各個方面的願 景,又能為人類提出一個新的思維模式。

教宗在《願祢受讚頌》通諭中寫道:「不能把 自然看作是與我們自己分離的東西,或僅僅是我 們生活的環境, 而已我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因此,如果我們想知道為什麼某個地區被污 染,我們必須研究社會的運作,經濟思維模式, 以及它對待大自然的態度。

「而在考慮環境危機的解決方案時,我們必 須尋求全面的解決方案,考慮自然系統本身和社 會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現時全球所遇到的“不 是兩個獨立而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環境危機”」 (第139節)。

因此整全生態學這個概念讓我們審思我們所 追求的是甚麼?是不斷剝削自然資源而達到經濟 成長?反是追求與受造界和諧的公義社會?當我

們認清目標後, 我們又怎樣去實踐?整全生態觀

看似複雜亦需要不同持份者合作,但不代表我們 沒有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行動。

工業化農場的不公義

大家有沒有思考過我們日用的食糧是從何而 來?住在香港的我們,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吃 的東西來自工業化農業。這些地方沒有興趣把動 物當作天主創造的生物來對待,工廠化的設施用 盡每分每寸土地畜牧,使動物的生活空間極度擠 擁,意味著牠們在屠宰前要過著被折磨的生活。 工人的權利也像動物一樣被擠壓。根據2023 年 2月25日報道,美國多家知名食品工廠涉嫌無 視童工法例,讓他們在8個州的13家肉類屠宰 加工廠上夜班,這些童工中年齡最小的僅13歲, 且至少3人在工作中受傷。難民兒童為償還債務 或向家鄉寄錢,須通宵從事危險工作,部份人更 要同時兼顧學業,處境嚴峻。工業化農業和肉類 生產正正反映出充滿罪惡的社會結構。

除了這些聯繫之外,工業化農業是全球氣候 變化的最主要因素。它們和氣候變化之間的聯繫 是雙重的。一方面,工廠化畜牧業的系統是能源 密集,以化石燃料為基礎,因此對氣候變化的影 響很大。另一方面,在化學耕作中典型的單一作 物越來越頻繁,長遠會降低土壤中某些養分的可

8
馬諾言 香港中文大學地理系博士生
主題文章

用性,降低土壤質量,導致土壤枯竭。最後留下 的少數植物勢必無法吸收越來越多的二氧化碳。

從「食」開始實踐整全使命

工業化農業旨在賺取最大利潤,把廉價的食 物放在我們的桌子上; 企業家以削減成本為第一

優先,放任不管。折磨動物、剝削勞工、破壞土 壤和加劇氣候變化都是必然會發生的「人禍」。

因此當我們購買這些產品時,就等同參與和支 持這個充斥著罪惡的系統,忽視人類福祉和生

態關懷等更重要的價值。這是教宗方濟各不厭 其煩地警告我們的 「拋棄文化」 (throwaway culture)。實踐天主教的整全生態觀不是要我們

在被拋棄的文化條件下拒絕購買肉類(當然減少

進食紅肉可以減少碳排放,有助於治理氣候危 機)。但當購買肉類和其他農作產品時,我們也 可以本著整全生態的精神來了解產品來源和製作 過程。我們可以在市場上尋找香港本地的供應 者,並與小型家庭農夫連結。他們不像控制美國 大多數食品生產的公司那樣高效和有利可圖,所 以產品價格可能會高一點。但他們更能以永續的 方式做事,符合天主的創造性和以尊重生態的方

式來對待人,動植物和周邊的環境。把你的生意 交給小農夫,就是創造一個整全生態的開始。

總括而言,教宗提出的整全生態觀不是只做 環保這麼簡單,而是讓我們思考今天所身處的 社會結構和經濟系統。環境問題正正就是以經濟 利益為中心的系統所引致。食物只是其中一環, 我們日常所穿的衣服、所買的電子產品、所丟棄 的垃圾都是應該值得被關注的。對這些棘手問題 (wicked problem)沒有簡單的解決辦法。因此 整全生態學認識到我們的相互關係是複雜的,並 呼籲通過整合社會、經濟和環境的方法來應對世 界上的痛苦,以實現生態正義。

9

夏志誠輔理主教

全人發展指的是每一個人及整個人的發展。

如果要掌握由此衍生的關社模式及實踐方法,我 們首先要對全人發展的概念有充分的理解。

全人發展的「全」必須包括社會上不同的群 體,因為他們對每一個人及整個人的發展都有 影響。所說的「發展」就是要致力消除群體之間 的鴻溝,尤其是讓貧與富、弱與強都能夠和諧並 存,一同成長。天主教社會訓導四大原則之一的 團結關懷,就是要求我們在資源分配時,尋找公 平的方式。唯有以這方向來進行發展,人類才可 能走出一條和平及希望的道路。

在涵蓋不同群體的時候,全人發展的概念同 時指出,整合可以容讓有不同的可行模式。這是 因為每一個人對整體都能夠有所貢獻,都能夠以 自己獨特的一份來造就社群,使大家更好的生活

在一起。的確,人與人是唇齒相依的,人人參與 自然能集腋成裘,在建立每一個人的同時,亦建 立整個社會。這種容讓不同模式的參與既是權利 也是義務,這也是天主教社會訓導上下輔助原則 所倡導的。如果我們願意建立一個向一切人開放 的社會,我們就得有接納不同的個人及團體的廣 闊胸襟,讓他們在社會上都能夠各按其位作出服 務和貢獻。

在全人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牽涉很多不同 的範疇, 例如經濟、文化、生態、家庭、宗教 等等,如何整合他們,以致他們對全人發展能 夠作出獨有的貢獻,這也是全人發展所需要關注 的。這些範疇沒有一個是絕對的,也沒有一個是 可以被忽略的。其實人的生命就好像一首交響 曲,唯有當不同的樂器都各按其位,彼此協調, 才能奏出一首和諧悅耳的樂曲。

10
主題文章

全人發展也要求結合個人及團體這兩個幅 度。今天的西方社會過份高舉個人的重要性,使 人成了孤島一樣,好像單獨的一個人就可以獲致 生命的圓滿。另一方面,某些意識形態及政治權 勢卻高舉團體,漠視個人,企圖使人劃一化、單 一化,以致人性尊嚴及人的自由都被剝削了。很 可惜,全球化以及由此而生的跨國經濟力量,並 沒有發揮鼓勵人彼此分享,互通有無的作用,反 而是讓有權者操控了全球市場,建立自己訂定的

經濟遊戲規則,使個人更為邊緣化。事實上,個

人及團體並不是敵對的。個人必須在團體中,才

能成長,而團體亦需要個人的投入和合作,才能 完成團體的使命。家庭,這個社會上最基礎的團 體,正正給我們展示,人怎樣在團體中學習與人 相處,同時孕育自己的獨特性。

最後,全人發展也指身體與靈魂的共同發展。

聖教宗保祿六世在《民族發展通諭》中已經指出: 「發展不是簡單地歸結到經濟的進步而已。確實 的發展該是全面的, 即 振興全體人類…我們所 注重的是人,每一個人,每一班人,直到整個人 類。」(14)

因此,發展不能限於累積財富或改善物質生 活的條件。人的發展必須具備身心靈三方面,因 此,天主必須臨在其中,人的生命才能夠圓滿。 藉著降生成人的耶穌基督,我們認識天主,認識 到天人並不是對立或分離的,相反,靈魂和肉身

一起,個人與團體一起,人才能走上救恩之路。 在耶穌基督身上,我們見到他關懷人的身、心、 靈,使人得釋放,可以與自己、他人、大地及天 主和好。所以,我們所說的全人發展,其實就是 追隨他的榜樣,去關心每一個人以及整個人的成 全。

明顯地,全人發展的關社模式及實踐方法必 須以人為本。人不是孓然一身的,而是處於一 個關係網之中,首先是與天主的關係,然後是與 自己、他人和大地的關係。模式是包容而不是排 斥,方法是交談而不是強制,目的是維護人性那 獨特而不能被剝奪的尊嚴,保存那由天主所賦予 的身心靈自由。

11

1995年胡振中樞機發表了《邁向光輝的十 年》牧函的中期報告及計劃書,提出制定一份 教區指引,協助堂區成立關社組。教區及後於 1999年發佈《堂區關社組指引》(下稱《指 引》),鼓勵並幫助香港各堂區成立關社組。目 前,全港超過一半的堂區已經成立了關社組,協 助堂區在社會上實踐僕人及先知的角色 。

鑑於《指引》已發出超過二十年,指引內有 部份資料需要作出適時更新,及為表達教區對發 展「堂區關社組」的支持和肯定,時任「堂區關 社支援小組」召集人夏志誠輔理主教在2018決 定修訂《指引》,並成立工作小組,為《指引》 修訂內容提出建議。《指引》的修訂版本於去年 11月17日獲周守仁主教准印。

《指引》修訂版分為七章,分別闡述關社組 的「宗旨」、「功能」、「關注範圍」、「實踐 模式」、「結構」、「運作」,以及「堂區關社 支援小組」的角色。修訂版與舊版的內容大致相 同。《指引》修訂版的「宗旨」、「功能」、「關 注範圍」及「結構」等分項內容保持不變,《指 引》修訂版修訂的內容集中於「實踐模式」、「運 作」、「堂區關社支援小組」及「附錄」的分項 部份。

首先,《指引》修訂版新增了對於關社組內 部運作的建議,除了「定期舉行會議」及「為每 年的工作訂定目標、方向、及具體活動計劃」之 外,也鼓勵關社組「加強組員的教會社會訓導培 育(如參加由不同教區機構 舉 辦的社會訓導課 程或工作坊等), 幫助關社組成員掌握基督徒 的價值觀,以合適的方式來回應不同的社會議 題」,以及「定期舉辦或參與關社靈修聚會,整 合生活、信仰與關社使命。」

12 關社內望
《堂區關社組指引》(2022年修訂版) 封面

「堂區關社支援小組」於3月至5月分別在港、九龍、新界舉辦《堂區關社組指引》發佈暨交流會

其次,《指引》修訂版肯定關社組在總鐸區 層面的合作模式,「鼓勵各堂區的關社組在其所 屬總鐸區與其他關社組有所聯繫,建立溝通平台 甚或成立聯席,定期協作及舉行會議,彼此交流 支持,甚或合辦活動。」

此外,《指引》修訂版列明,「堂區關社支 援小組」負責在教區層面為堂區關社組提供培育 及協助,小組成員包括教友總會、天主教勞工事 務委員會、香港明愛(社會工作服務部、地區事 務)、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教區婚姻與家庭牧 民委員會、教區教理中心,以及教區全人發展委 員會派出的代表。

最後,《指引》修訂版附錄增添了社會訓導 的主要原則、重要社會訓導文件列表,以及解答

教友對關社的常見問題,例如:關社使命與基督 徒信仰的關係,以及政教分離的原則。

教區希望透過修訂《指引》,能鼓勵並協助 堂區關社組的組織及長遠發展。同時,為讓堂區 關社組成員了解是次指引修訂的內容,及讓來自 不同堂區關社組成員交流分享,「堂區關社支援 小組」於3月18日至5月13日期間,分別在 港島、九龍、新界 舉 辦三場《堂區關社組指引》 (2022年修訂版)發佈暨交流會。來自28個 堂區的關社組及牧民議會藉此機會重新認識關社 組的使命,並分享彼此的經驗。

期望這本《堂區關社組指引》(2022年修訂 版)能幫助關社組更好地實踐關社使命,並推動 尚未設立關社組的堂區可以盡快成立關社組。

13

聖方濟在聖達勉堂裡與十字架上的主耶穌

(編按:南韓光州天主教大學教授Kim Yeongseon(音譯:金英善)修女2017年

在當地的神學期刊《Catholic Thelogy and Thought》上發表論文 1,分析聖方濟的皈依與 《願袮受讚頌》通諭的生態皈依相應之處。本會 現把論文簡介給讀者。)

前言

時任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總教區總主教的 貝爾格里奧(Jorge Mario Bergoglio)樞機 2013年當選教宗,成為伯多祿第266任繼承人, 並取名號為「方濟各」,並強調是那位意大利聖 人——亞西西的聖方濟。

教宗方濟各上任後所頒布的通諭《願袮受讚 頌》和《眾位弟兄》,均取名自聖方濟的文本。 教宗說:「這位活出兄弟之愛、簡樸和喜樂精神 的聖人,曾感動我撰寫《願祢受讚頌》通諭。」 (《眾位弟兄》通諭#2)可想而知,教宗的訓 導思想與聖人有著密切關係。

《願袮受讚頌》通諭在2015年出版後,瑪利 亞方濟各傳教修會的金英善修女便研究教宗方濟 各提出的生態皈依,如何與聖方濟的皈依經驗相 應。金修女認為聖方濟的靈修傳統,能夠給我們 回應生態災難的智慧與洞見,尤其是聖人皈依的 歷程能啟發我們在生態關懷上如何有新的實踐。

金修女指出,聖方濟的生命由不同的相遇所 塑成,包括與十架上的主耶穌相遇,還有癩病 人、修會團體的兄弟、貧窮的近人、教會當局、 動物,以至整個受造界。而這些相遇,使聖方濟 體會到與天主和萬物之間期有的關係,並找到了 皈依的方向。

「皈依」必定是從一點走到另一點的,更準 確的說就是從「錯誤」走到「正確」。金修女認 為,分析聖方濟生命中的四項關係,以及他從中 獲得的靈修經驗,能夠對應生態皈依的四個特 質。(見列表如下)

14 生態關懷
1 Sr. Kim Yeongseon, 2017. “St. Francis of Assisi and Ecological Conversino.” Catholic Thelogy and Thought, Vol.78, (January).

1 2 3 4

人與受造界

人與自己

方濟的皈依

從攀升到往下

從排拒到接納的流動

趨向愛及所有受造物的流動

趨向擁抱死亡的流動

(一)「往下流動」的皈依:從錯誤的人類 中心主義到適當的人類學

在聖方濟的皈依經歷中,金修女指出聖人的 生命有從「向上攀登」到「往下流動」的轉變。

這天翻地覆的改變是由他在聖達勉堂遇見被釘在 十字架上的耶穌開始,主耶穌開啟了聖人的眼 睛,看到基督如何「虛空自己」,「取了奴僕的 形體,與人相似重」(斐2:7)。這也是去除 人類中心主義的重要一步。

十二世紀的歐洲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 及版圖擴張,擁有更多社會資本和權力的中產階 級亦隨之出現。身為商人的兒子,聖方濟也憧憬 生活在中產圈子裡,希望在社會階梯上攀升。他 甚至希望在戰爭中立下功勞成為騎士,以追求更 高的社會地位。

金修女指出,在社會階梯往上爬,這是為了 獲取權力、統治、控制和壟斷的向上流動,也就 是構成人類中心主義最典型的特點。

然而,聖方濟在戰爭中失利,曾被俘虜,其 後獲釋。經歷戰爭的殘酷之後,聖人開始分反省 人生的方向。不過真正使他轉向「往下流動」的 皈依,就在於他來到聖達勉堂遇見十字架上的耶 穌。這是他首次以全新而且真實的方式明白降生 成人的奧跡。

有了這個相遇,聖方濟把自己的生命轉向往 下,即抗拒所有形式的囤積,即「不佔有」的精 神。相比往上攀升以獲取更多,聖方濟選擇了甘 願貧窮的往下流動。他「往下流動」的靈修成為

生態皈依

從錯誤的人類中心主義到適當的人類學 從個人主義到團結關懷的皈依 從剝削到共存的皈依

從個人主義到生命網絡

「進取的僕人精神」,也成為他的人生根本,並 啟發我們捨棄人類中心主義的生活方式。

教宗方濟各也見到現代的人類中心主義與當 前的生態災難息息相關,他在《願祢受讚頌》通 諭(《願袮受讚頌》通諭#115、#119)指出了 這錯誤的觀念對受造界帶來了何種禍害,並進一 步強調我們需要適當的人類學。

「人類若不自我更新,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 則無法更新。沒有適當的人類學,則不會有生態 學。」(《願袮受讚頌》通諭#118)

教宗提出建構新的生態文化「我們需要與眾 不同的觀察方式、思維、政策、教育方案、生活 方式和靈修等,合併為一來抗拒來自科技範例帶 來的猛襲。」(《願袮受讚頌》通諭#111)

金修女也指出,教宗方濟各似乎提出「適度 的人類中心主義」,使作為「天主肖象」人類 在受造界之中有其特殊的位置和角色,然而, 這種責任不需要對受造界有任何形式的操縱、 掌握或利用。相反,是天主委託人的責任。聖 方濟的皈依經歷,正好就是從人類中心主義 (anthropocentrism)走到以神為中心主義 (theocentrism),而這轉移為生態皈依提供 了更好的理解。

因此,生態皈依要求我們遠離人類中心主義, 並引領我們對人有新的理解,還有人的角色和在 受造界之中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對天主有新的理 解。

15 關係
人與天主 個人與他人

「離鄉別井」這句成語,對香港人來說應該 不會陌生。大家可舉出幾個離鄉別井和自己或身

邊親友有關的例子嗎?近年來香港人談及的「離 鄉別井」個案,可能大多是與移民有關。香港是 移民社會,不少人會因應不同理由離開此地而移 居至世界各地,但同時亦有很多人選擇在香港生 活和工作。

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於今年 5月13日舉辦

聖母月祈禱會,當中有兩位來自菲律賓的姊妹分

享。她們都是外藉家庭傭工,一位被迫留在香港 成為尋求庇護者,另一位被僱主解僱後,需要返 回家鄉等候簽證。與香港或其他海外勞工不同,

外傭如果失去工作後,需要在十四天內找到新僱 主延續簽證,否則就要回鄉重新申請。

Jessie因為家貧而來到香港工作,丈夫卻因

此虐打她,並提出要與她離婚。三個子女只可交 給媽媽照顧,她在香港的工作亦不順利,因為實 在太窮,她向財務公司借貸而被僱主發現,然後 被解僱。Donna 則是因為和較年長的僱主出現 言語溝通問題而被解僱。類似情況經常出現在外 傭身上,除了借貸和言語溝通之外,亦有不少僱 主抱怨外傭難相處、偷懶、不懂帶小孩及彼此之 間的「衛生」概念不同等等。這些事情都是可以 理解的,但說到底,家人和家人之間都會因為枝 節而有磨擦,生活習慣不同亦會產生怨言,何況 外傭是來自另一個國家的人?

過去幾年的疫情期間,也出現不少僱傭之間

的矛盾。首先是不少僱主擔心傭工假期在外聚 集時感染到細菌,因此要求他們更改放假日期, 或以錢代替放假。有些外傭願意,亦有外傭視每 星期的一天休假為重要的日子,試問在這中間真 的沒有商量的餘地和空間嗎?疫情初期和高峰期 時,有僱主即時解僱受感染的外傭,亦有僱主立 即送他們前往隔離中心,甚至舉家搬到酒店,只 留患病外傭在家中。此外,由於輸出外傭的國家 相較香港貧窮落後,當時港府要求外傭入境時要 受制於「融斷」機制和強迫十四天隔離,這令到 僱主要大費周章安排機票和酒店訂房,而不少中 介公司則乘機提高收費,有小部份更涉嫌教唆外 傭透過轉換工作以換取更高薪金,以便從中取利 多收對僱主的介紹費。為了照顧家人,又要兼顧 工作,僱主都承擔了不少金錢及精神壓力。當 然,網絡上亦流傳著很多正面個案,如僱傭雙方 一起染疫,雙方都能互相支持,互相照顧。

作為一個僱用大量外籍家庭傭工的地區,香 港政府處於傭工和僱主之間,應該做好中間人角 色。但很可惜,在疫情後,勞工處於今年三月就 檢討《職業介紹所條例》展開諮詢,提出修訂《職 業介紹所實務守則》(以下簡稱為 修訂《守則》) 的初步建議,這份建議可能進一步令僱傭關係緊 張。

有關的諮詢於五月初已經結束。勞工處首次 用「跳工」二字,去形容提出解約的外傭。在文 件中勞工處指出,外傭除了因僱主外調、移民、 逝世或經濟原因而提早終止合約,又或有證據顯

16
人權視野

示曾受苛待或剝削等特殊原因之外,入境處不 會受理在兩年合約期內提出轉換僱主的申請。此 外,僱主亦無須因此而支付一個月代通知金和機 票費用,這些就是外傭要轉工的「後果」。

勞工處的建議不但限制了外傭自由轉換僱主 的權利,亦很可能是歧視性的政策。香港政府 希望吸引全球人才過來工作,這條例建議卻令人 質疑亞洲國際都會這個美名。要遭受苛待或剝削 的外傭提供「證據」,其實是非常困難。在僱主 家庭裡工作的外傭如被襲擊、遭受語言和精神虐 待,甚至是性騷擾時,比起一般工作間,不單難

以得到支援,最重要是缺乏證人及明顯具體的證 據。將搜集及提供證據的責任加諸於受害人上, 可以說是雪上加霜,亦有欠公允。

從網絡上不難找到外傭被虐的個案,她們都 經歷了一段長時間苛待,才有機會和空間尋找協 助,證據往往就是身體上的傷痕,或因姦成孕的 胎兒,被迫流產的醫療紀錄。

印傭Kartika在2010至2012年在港工作 期間,遭僱主囚禁、毒打及拒發工資,更曾被綁 在椅上五日斷水斷糧。被僱主虐待長達兩年, Kartika在2012年底逃出僱主家中報警,最終

兩名僱主在2013年被判監五年半及三年半。

2014年一月,印傭Erwiana 準備登機返回 印尼時,被另外一名印尼女傭見她面部腫脹,雙

手亦滿布瘀黑傷痕,後來才發現她遭前僱主虐 待。她被將軍澳一個家庭僱用八個月,從未獲得 發放薪酬和放假,每日工作21小時,而且遭多 次虐打,睡眠及進食亦嚴重不足,她曾向中介公

司求助及有意請辭,中介公司向她解釋有關法例 及條款後,便再無跟進。Erwiana因為人生路 不熟,所以不敢報警,最終因失去工作能力而被 僱主遣送返回印尼。事件轟動全港及國際社會。

2015年2月,Erwiana的前僱主被裁定嚴 重傷害他人身體、襲擊、刑事恐嚇等共19項罪

成。法官胡雅文在裁決時指,Erwiana在案發 期間、 即 使在法定假期及休息日仍需工作,形容 她猶如女僱主家中的囚犯。法官判她入獄6年, 罰款15,000元。在判刑時,法官指出,如果可 容許外傭不與僱主同住,相信類似的事件會較少

發生,而香港及印尼有關當局,亦應調查中介公 司一次過收下僱主代傭工付大筆佣金的情況,這 令傭工 即 使工作遇到問題,亦不能隨便轉換僱 主。

2021年六月,有四名印傭在外傭團體協助 下,召開記者會。四名印傭在同一僱主家工作, 入職時間由九個月至兩年不等,其中有兩位投訴 工時極長,而護照、僱傭合同在抵達時,便一直 交由僱主保管。2020年疫情爆發起,僱主更禁 止她們在休息日外出。

四名外傭都是來自印尼,包括Putri, Selly,Ina 和 Uun。24歲Putri指不僅每日要 工作十八至十九小時,更遭到男僱主性騷擾及強 姦,其後被發現懷孕後,被女僱主要求墮胎。 25歲印傭Selly,亦指遭男僱主性侵犯、並被女 僱主虐打,當她向中介公司投訴時,卻被要求簽 署與男僱主調解合約,男僱主承諾不再性侵犯, Selly則承諾不向女僱主告發,但性侵事件並未 停止。

印傭 Ina平日被要求照顧七十五隻狗、八隻 龜、九箱魚和鳥,從早上九時工作到凌晨四時, 若僱主感到生氣時,甚至不准睡覺,需整夜工 作。男僱主亦經常以魚竿不斷打她的手和額頭。 與Ina同一僱主的印傭Uun亦表示,不但要超 時工作,疫情期間亦被禁止在休息日出門。

上述案例只是媒體報導的案件,但實際情況 可能會輕微些或更加極端。例如在Facebook 群組上見到,有僱主要求外傭在放假回鄉前打避 孕針,但外傭拒絕,所以不會再和她續約。被要 求打避孕針,被拒絕放假、被性侵、被掌摑、被 剝削休息時間等例子,外傭都難以自行 舉 證。而 Kartika和Erwiana的個案,都是因同鄉 舉 報 才得到處理,而法院要求僱主支付的賠償,大部 分到今天仍未收到。

勞工處今時今日提出的修訂建議,是無視外 傭刻下可能面對的困境,讓打算尋求協助的外傭 卻步。香港人和來自外地的勞工都有權轉工,以 尋找更理想的工作環境,以優越的工作表現獲得 更高的薪酬待遇,為什麼偏偏對外藉家庭傭工有 南轅北轍的對待?

17

我們建議勞工處應搜集外傭「轉工」數據, 並以此整體檢討目前輸入外傭政策。勞工處可 在未完成僱傭合約的個案中,收集分別由僱主及 外傭提出的數字,以及外傭和僱主分別未完成僱 傭合約的原因等。我們相信當政府掌握到實際數 字後,才提出有關「轉工」修訂建議較為適切。 此外,外傭團體多年來提出的問題,包括強制同 住、工時限制、私隱、休息空間不足、「兩星期 條例」限制,以及中介公司濫收費用等,都應該 被正視和再討論的。

香港一直是外傭首選的工作地之一,因為這 裡有較佳的僱傭條例及規定最低工資的勞工保

障。我們期望當局能做到中間協調角色或參考其 他地區做法,為傭僱雙方提供更佳保障及溝通, 否則香港對外傭的吸引力也會減弱,最終亦會影 響到本地家庭照顧長幼的能力。

天主曾訓示以民:「你不要欺壓剝削你的近 人,傭人的工錢不可在你處過夜,留到第二天早 晨」「對與你們住在一起的外方人,應看作你們 中的一個同鄉,愛他如愛你自己,因為你們在埃 及地也做過外方人:我,上主是你們的天主。」

(肋19:13,33-34)

耶穌親自到來,以言以行教導我們,要「愛 近人如你自己」。我們是否真心樂意愛不同國 籍、宗教、種族的人如同自己?我們又是否能以 感恩之情,肯定外籍家庭傭工的尊嚴和工作價 值?

回到文首提及的離鄉別井四字,對港人,對 外傭來說,都是沉重的。香港有不少人,特別 是上一代人,都因為經濟或政治等理由來港生活 「搵食」。同樣,由於家鄉經濟發展落後,外藉 家庭傭工亦面對同樣的經濟和家庭等壓力。大部 分外傭僱主都是打工一族,將心比心,如果工作 場所理想,僱主願意指導和包容,職場同事能互 相遷就體諒, 即 使雙方文化、言語、生活習慣有 所不同,亦能融洽相處。

18
人權視野

請為我們的爸爸祈禱。願天上的父賜下憐 恤兒女的心給每位父親。求主賜福予我們的父 親,讓已從職場退休的父親們,更成為家和教 會的祝福。求主幫助還在職場奮鬥努力的父親 們,有智慧、有能力,經歷主所賜的平安。

請為正在尋求政治庇護的父親祈禱。憐憫 人的天父,持續的審查和長時間的等候,令 到大家意志消沉,身心俱疲。祈求上主賜予 他們信心,願家鄉戰火早日停止,也祈求上 主使全球的國家一起分擔難民的問題,盡力 伸出援助之手。

請為在囚的爸爸祈禱。主耶穌基督,祢曾 像不少良心犯一樣,曾經窮乏,被定罪、被漠 視。慈悲的天父,他們不單是一個良心犯,他 們也是孩子的爸爸,婦女的丈夫。他們懐著良 好的願望為社會發聲,但卻不容於政權。求主 打開當權者的心,讓在囚的爸爸早日回到家人

的懷抱中。

請為在酷熱天氣下工作的爸爸祈禱。近日

天氣酷熱,求主保護從事戶外工作和體力勞動 人士,為了家人的生活,子女的學業,不少爸 爸在酷熱天氣警告下仍繼續在戶外工作。求主 保護從事勞動工作的人,賜他們平安。

請為街頭露宿者祈禱。不少露宿者原本與 家人同住,但因毒品或犯罪行為以致關係疏 離,甚至被離棄。求主保守露宿者,特別是 長者,在惡劣環境下仍蒙祢的看顧,早日與 家人重修關係,或獲配安全棲身之所。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於2023年1月1日正式改名為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本會將沿用過去經正 委之友收集的個人通訊資料寄發本會刊物、最新資訊、每周評論文章,及推廣及轉發本會相關活動訊息。 原用的個人通訊資料的收集目的及用途維持不變。

如 閣下不欲本會繼續使用閣下的通訊資料作上述用途,請於2023年9月30日前透過傳真、電郵或郵 寄給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表明不欲收取本會任何通訊及活動資料。

傳真:2539 8023

電郵:dcihd@catholic.org.hk

地址:香港西灣河耀興道七十二號聖十字架中心六樓

19
關社禱文
使用個人通訊資料聲明

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

Diocesan Commission for Integral Human Development

香港西灣河耀興道72號聖十字架中心6樓

6/F, Holy Cross Centre, 72 Yiu Hing Road, Sai Wan Ho, Hong Kong

電話 Tel:(852) 2560 3865

傳真 Fax : (852) 2539 8023

電郵 Email: dcihd@catholic.org.hk

網址 Homepage:https://dcihd.catholic.org.hk/

臉書專頁 Facebook Page: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

全訊

2023年7月 (第一期)

封面:Bosco Lee

排版設計: 山無陵

鳴謝: 林榮鈞博士、馬諾言博士生、夏志誠輔理主教

全訊 2023年7月 第一期

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

Diocesan Commission for Integral Human Development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