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影像書寫--以北大三鶯地區影像書寫的經驗為例(收入2016桃園研究論壇)

Page 1

2016 桃園研究論壇:歷史文化

會議資料

主辦單位: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指導單位: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補助單位:桃園市立圖書館

時間:2016 年 10 月 09 日(週日)

地點:桃園市文化局五樓 團體視聽室

(會議論文未經作者同意,不得任意轉載引用)

2016 桃園研究論壇:歷史文化議程

時間

8:30~9:00

9:00-9:10

開幕式

9:10-10:10

專題演講

10:10-10:30

10:30-12:10

第一場論壇

12:10-13:20

13:20-15:00

第二場論壇

鄭政誠

桃園市文化局莊秀美局長 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李瑞騰院長 桃園市立圖書館蔡志揚館長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鄭政誠所長 講題:桃園歷史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主持人: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丘榮舉教授

主講人: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戴寶村教授

茶敘交流時間

主題:桃園歷史與文化

主持人 發表人 題目

陳志豪 關於乾隆時期番界政策與桃園地區土地開發的問題 楊森豪 平鎮、龍潭地區之地名與土地開墾:以「臺灣番界紫線圖」為觀察

許世融 日治時期桃園地區的族群分布與族群邊界的變動(1901-1935) 韋煙灶 桃園地區海、陸豐裔世居家族之客、閩族群歸屬溯源與辨析

李進億 大嵙崁溪流域水利秩序的形成與變遷-以桃園大圳為中心的觀察 (1924-1970)

李宗信 20世紀初期南崁四社番租狀態初探-以土地申告書為主的討論

報 到 午餐

主題:桃園歷史文化記憶與書寫

主持人 引言人 題目

張弘毅 文化記憶與桃園年輕世代的未來想像

彭啟原 「微觀」與「進入」—我的桃園拍攝經驗

徐美娟 鄉土人物的記憶與書寫

周樑楷

與談人 題目

周樑楷 歷史記憶的分享:與桃園市民談「大家來寫歷史」

洪健榮 社區影像書寫-以北大三鶯地區影像書寫工作坊為例

吳學明 桃園歷史記憶書寫的構想與議題

15:00-15:10 閉幕式

議 程

議事規約

一、 論文發表及與談人發言,每人 13 分鐘,11 分鐘到時,

響鈴 1 聲;13 分鐘到時響鈴 2 聲,並請報告人停止發

言。超過 13 分鐘後,每過 1 分鐘,響鈴 3 次。

二、 各場之自由討論時間,發言以 2 分鐘為限。2 分鐘到,

響鈴 1 聲,並請提問人停止發言。超過 2 分鐘後,每

過 30 秒,響鈴 2 聲。

三、 提問發言人在提問前,請先介紹自己的服務單位與姓 名,以便大會記錄。

四、 會議進行中,請關閉手機或改為靜音模式。

與會名單

蒞會長官

莊秀美 桃園市文化局局長

李瑞騰 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

蔡志揚 桃園市立圖書館館長

鄭政誠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

專題演講

戴寶村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主持人(依發表場次順序)

邱榮舉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兼客家研究中心主任 鄭政誠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 周樑楷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

發表人(依發表場次順序)

陳志豪 東吳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楊森豪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系博士生 許世融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系主任 韋煙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李進億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李宗信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

張弘毅 市立台北大學圖書館館長

周樑楷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

彭啟原 名紀錄片導演

洪健榮 國立台北大學歷史系系主任

徐美娟

吳學明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桃園市忠貞國小教師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

與會人士(依姓氏筆畫排序)

于桂茵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文多斌 開南大學助理教授

王世蓮 桃園市龍安國小教師

王寶棠 中華崇明關懷協會志工

古儀瑩 銘傳大學輔導中心輔導員

史曜菖 復旦中學歷史教師

朱志展 治平中學歷史科教師

朱嘉慧 武陵高中教師

余艷芬 三多國小人事主任退休

吳士青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研究生

吳佩瑾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客家文化研究計畫研究助理

吳秋蘭 大園區公所課員

吳斯涵 國立中央大學研究生

吳燁榛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所研究生

呂欣如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研究生

呂建錝 桃園市草漯國中教師

李春櫻 國立中央大學歴史所研究生

沈萬汀 桃園市楊明國小教師

周余霑 臺北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

周錫妙 中華崇明關懷協會志工

林玉穎 桃園地政事務所課員

林宏德 桃園市政府公務員

林育任 桃園市武陵高中歷史教師

林金子 退休人士

林威權 國立臺灣大學幹事

林柔辰 客家委員會客家研究發展中心職員

林美辰 國立交通大學客家研究所碩士

林美卉 國立武陵高中教師

林美珠 桃園市興仁國小教師

林雅雯 楊梅地政臨時人員

林敬紘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

林聖坤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生

林騫順 移民署專員

邱台山 中壢社區大學教師

侯莉雯 喬發公司助理

胡心慈 桃園市立圖書館圖資管理組組長

柳玉亭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所研究助理

孫維濃 新北市三和國中歷史教師

徐美娟 桃園市忠貞國小教師

徐靜蘭 國立中央大學博士班研究生

翁伃嫻 桃園市立草漯國中教師

張孝慧 國立台灣大學客家研究中心執行長

張朝舜 國立中央大學附屬中壢高中實習老師

強美紅 桃園市立大成國小教師

莊建華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生

莊琇琦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博士班博士生

莊富凱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博士班博士生

許人仁 國立中央大學研究生

許健基 桃園市立新明國中教師

許聖迪 國立武陵高中教師

郭佳誠 國立陽明高中地理專任老師

陳文宏 中壢文史工作會員

陳立超 快隆公司主任

陳怡璇 國立武陵高中歷史科代理教師

陳東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

陳俊光 國立臺北商業大學學生

陳威仁 桃園客運職員

陳昭良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學生

陳若妍 南亞技術學院學生

陳重安 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學生

陳振田 銘傳大學研究生

陳浣虹 登福食品生管

陳財旺 個人

陳雪玉 平鎮高中歷史科教師

陳惠容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學生

陳榮聲 國立武陵高中歷史科教師

陳 騰 退休人士

彭志業 桃園市內壢國小教務主任

彭慧文 國立陽明高中歷史科教師

彭慧雯 國立陽明高中歷史科教師

曾于峯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研究生

曾怡菁 國立中央大學研究生

游素美 桃園市楊明國小教師

程麗文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研究生

黃文發 國立中央大學學生

黃佳瑩 桃園高中教師

黃俊華 國立中央大學學生

黃美嬌 桃園市中平國民小學教師

黃英進 個人

黃德銘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黃麗娟 自由業個人

楊東叡 桃園市壽山高中歷史科教師

葉正甫 國立中央大學研究生

葉玉芬 治平中學圖書館館員

葉典翰 國立中央大學研究生

葉晁齊 桃園市立圖書館書記

詹健鴻 中國科技大學講師

詹凱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學生

鄒佩恩 國立中央大學研究生

廖志軒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候選人

廖偉國 臺北市立麗山高中教師

趙逸凡 桃園地政事務所課員

蔡昌祐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學生

蔡菊芳 桃園區公所

鄧楨燁 中壢高商高中老師

盧政宏 國立中央大學博士生

賴嘉鴻 國立彰師大歷史學研究所學生

錢鴻鈞 真理大學副教授

駱芬美 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應政華 林芳正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助理

謝金燕 退休人士

謝賜龍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碩士

鍾雅玲 大華中學歷史老師

鍾駿楠 逢甲大學講師

韓鳳花 志工

羅玟諺 國立中央大學研究生

蘇玉寧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科員

鐘大益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班研究生

2016 桃園研究論壇:歷史文化

專題演講

桃園歷史與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戴寶村教授

桃園歷史與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戴寶村

歷史與文化,其用字有別但內涵相似,指涉的意義是指人群在一地方生活 經驗之總成,包括地理空間、生態環境、人群構成,互動與流動,物質生活與 精神文化等面向,只是歷史比較側重時間脈絡中的變動。由於區域特質有別,

人群構成有異,各地方會形塑其歷史文化的差異性與特殊性。本文及從地理空 間、人群社會、文化樣態主要三個層面,略探桃園歷史文化研究的樣貌,並提 述相關研究議題的開展可能,文稿標題稱為回顧與展望,但並非全面的蒐整與 嚴謹深刻的評述檢討,或深思熟慮的前瞻論述,純是粗略式、重點式的觀察, 只希望有拋磚引玉的作用而已。另因桃園由縣改直轄市,但行政區並無調整, 文中就不分時間年代逕稱桃園。而且非正式的論文,乃不引經據典的註解,只 在文後列出主要的文獻供參。本文稿尤其藉助參考陳世榮的〈桃園區域史方法 論與研究觀點之分析〉(《桃園文獻》創刊號 2016 年 3 月)一文,省去甚多蒐集 資料工夫,並致申謝。

二、桃園的歷史人文風貌

回顧桃園歷史文化研究狀況前,宜先了解桃園地理環境、人群社會、文化 發展等比較重要的基礎要素特質,方能掌握其歷史文化發展之風貌。桃園自然 區域與行政劃分有相一致,從復興區山地到海岸,北隔林口台地南以鳳山溪和 新竹分界,因此 2014 年底改直轄市其行政轄域與並未調整。其區域地理比較顯 著的台地地形深刻影響人地關係的生業經濟與聚落空間發展,因缺少比較大的 溪流水資源,使得人力營建的埤塘遍佈,成為桃園特有的人文地景,20 世紀先 後興建的桃園大圳與石門水庫,使桃園成為重要的農業縣,又因緊鄰大台北都 會區,加上便捷的陸空交通及充裕的人力資源,1970 年代後工業生產的製造業 發達,而在上形成台地上北桃園、南中壢的雙元都市中心模式,更是本區的空 間結構特色。

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1
一、 前言

在人群社會方面,桃園有「四大族群」到「五族共和」的稱號,有漢語系

的 Holo(福佬)、Hakka(客家)、新住民(1949 移台),南島語系的泰雅原住民和隱

而未顯的少數平埔族裔,還有 1980 年代末期開始移入的婚姻移民與跨國移工。 桃園的福佬、客家人數量相近,福佬人主要分布在北桃園,客家人則南桃園居 多,福佬語系的漳州比較集中在大溪、八德、桃園、龜山,泉州祖籍則是蘆竹、

大園及觀音(福客交錯分界)。客家語系分布上中壢是全國客家人口最多的行政 區,而南桃園客家人的四縣語區主要包括龍潭、中壢、平鎮,新屋及觀音一部 分則是海陸腔,而楊梅是四縣海陸交錯區,充分反映了台灣族群文化的多樣性。

1949 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桃園因近鄰台北,有防衛中樞之地位,加上往 後設立甚多軍事機構,造就桃園軍事社區眷村特別多,雖然大多陸續改建,但 仍保留一些成為歷史建築文化資產,中國大陸各省政治性移民及群裔也構成桃 園「外省籍」人口比較多的現象。

桃園因為製造業發達,1991 年開始引入外籍勞工,以印尼、越南、菲律賓、 泰國為主,桃園市全國外勞人數之冠,加上外籍女性勞務(外傭),使桃園帶進

濃厚東南亞移民色彩,週末通勤火車及桃園後車站的狀況更為鮮明,這是值得 觀察之發展中的現象。

在文化內涵有形文化資產方面文化景觀風貌,埤塘更是桃園爭取世界文化 遺產潛力點的標的,古蹟或歷史建築大溪地區尤其豐富精采,不少地區性大家 族仍保留格局建物尚佳的屋宅。因族群的多樣性在年節、禮俗文化自亦各具特 色,而寺廟更是漢人社會發展的觀察指標之一,寺廟的傳統建築、信仰祭儀與 地方社會的關係,都是歷史文化研究的重要課題。

三、 不同分野的研究主題

(一) 環境、經濟與城鄉

本小節集中以地理環境與經濟、聚落空間等範例作考察,桃園台地的地形、 壤及氣候與缺乏大的溪流水資源,因此早期漢人移民的農墾乃建造埤塘以利水 田稻作生業,晚近則有國家力量營建的桃園大圳和石門水庫,埤塘與水庫的經 濟、社會乃至地景是桃園研究的重要課題。埤塘調查研究方面有廖振順、楊淑 玲、林會承、劉興朋、范佐東、許蓁蓁等。1995 年桃園文化中心的文藝季以「埤 塘采風」為主題,開展了埤塘研究與再利用及爭取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潛力點的 嘗試等等。比較觸及歷史層面並論及現代之水利社會研究的有陳鴻圖、李彥霖、 李力庸、傅寶玉、劉曉明等。1960 年代興建的石門水庫是北台灣重要的水利事 業建設,與桃園關係極為密切,主要的研究有鄧佩菁討論美援與水庫興建,高

2

敏雄探討水庫興建與聚落變遷,李慧慧則是研究水庫淹沒區其泰雅族人的移民 史,李力庸致力於國家機制與石門水庫的論述。

經濟產業方面有李文良對大溪林野及相關研究,吳靜宜探討大漢溪中上游 的山林開發,蕭淑文研究茶業改良場,現代產經發展有林麗櫻研究桃園工業發 展與社會變遷,古鎮奎則作中壢工業區研究等為代表。交通方面有蔡龍保、陳 家豪對輕便鐵道開創性的研究,水路交通方面桃園境內一部份的大漢溪早期有 航運功能,王世慶的淡水河水運史首開其先,許美玲則細究三坑仔的轉運河港 功能。

桃園聚落、都市與區域發展方面有陳芳惠、簡志雄、黃素敏、簡逸珊、曾 繁浩等,蕭天星特別針對雙核心都市的空間形態發展變遷做桃園與中壢個案研 究。區域歷史研究陳世榮的北桃園與游振明的南桃園各有特色,在區域開發歷 史研究方面有龜山(于淑蓉)、楊梅(張盛和、朱韋勳)、大溪(毛玉華)、八德(廖志

龍)、三坑子(黃承令)等,其中大溪則是桃園研究的熱區,歷史、家族、寺廟、 建築文資的研究尤多,文化局亦有民居與聚落普查之研究成果報告。

(二) 族群社會與家族

桃園的平埔族有南崁、坑仔、龜崙、霄裡等四社,張素玢曾撰文研究,但 因族裔較少資料亦乏,後續的研究甚少。復興區的泰雅族過去都是在清治末期 「被開山撫番」書寫下而登場,李慧慧探討因建設水庫的族群遷移,盧聖貞探 討泰雅族的宗教變遷,范燕秋則有專文敘述樂信瓦旦(Losin Wadan 林瑞昌)的生

平,文化局有泰雅族居住文化、生命禮俗無形文化資產(信仰

)、口述歷史(林明

福)等專案研究,但桃園地區泰雅族群的歷史文化仍缺比較完整系統的研究。

福客族群方面語言文學方面暫不列入討論,福客社會互動式受關注的議題, 舉其要者有廖秋娥、陳世榮、游振明、藍植詮等之研究,尤其在政治場域,桃 園福客人口相當又是呈現北福南客,因此陳雪玉研究閩客族群與地方政治關係, 丘尚英則專就中壢探討南北輪政對地方政治的影響,這種族群政治在桃園升格

為直轄市後仍值得觀察。桃園由於有中央大學的客家學院,自然有在地客家歷 史文化研究的產出,而桃園市政府客家局,在龍潭設有客家文化園區,對推廣 客家文史藝術亦極有所助力。

在家族史研究方面以大溪李騰芳最有代表性,有中原大學的研究調查報告, 伍壽民與藍植詮之研究導覽,新屋范姜家研究也不少,張素玢的龍潭蕭家,廖 經庭有武威廖家單姓村研究,陳世榮的大溪李家,梁顥曦的大溪紳商,顧敏耀 的新屋人物等,文化局對列入歷史建築的家族宅第研究也涉及該家族史的研究, 如大溪梅鶴山莊林家,大溪內柵永安居簡家,八德呂家(呂達川祠堂、著存堂),

蘆竹德馨堂陳家,龍潭翁家、龍潭鍾家(劉湘櫻)等;還有黃士娟研究大溪建成

行對簡阿牛之研究,陳家豪撰述簡朗山事蹟等皆是。

3

桃園眷村甚多也是新興研究議題,如顏麗蓉研究中壢五個眷村,陳意倫則 有龜山陸光二村;陳宣吟有憲光二村的個案研究,文化局亦陸續有憲光二村、 馬祖新村、太武新村的研究調查,累積相當多的眷村研究成果與配合執行的再 利用方案。

(三) 寺廟信仰與地方歷史

寺廟的創立修建之建物、信仰神祇、祭祀組織、祭典儀式、附屬藝文等都 是地方歷史文化研究的資材,比較綜合性的研究有陳世榮討論寺廟與地方社會, 賴玉玲探討楊梅義民信仰,陳雪娟研究中壢十三聯庄網絡,吳學明研究義民信 仰與楊梅土地開墾,傅寶玉研究新屋楊梅水利社群與八本簿祭祀圈,廖文欣探 討觀音聚落與宗教發展等。單一寺廟當然更是個案研究的主題,幾乎比較著名 的寺廟都有研究成果,如南崁五福宮(卓克華、陳世榮、陳彦君)、龜山壽山巖(卓 克華、陳燕翠)、桃園景福宮(楊雪青)、大溪齋明寺(吳學明)、大溪福仁宮(陳世 榮)、大溪普濟堂(陳建宏)、大溪仁和宮(施桂婷)、平鎮褒忠祠(吳學明 陳雪娟)、

中壢仁海宮(吳美青、鍾惠菁)大園仁壽宮(劉佳玲、張靜芳)、觀音保障宮(王美 芳)、觀音甘泉寺(郭玉承);三官大帝信仰(田金昌、吳學明、鄭忠烜)等,桃園

市文化局曾作民間信仰基礎調查以及祭典儀式普查,並對重點寺廟如壽山巖觀 音寺、南崁五福宮、蓮座山觀音寺、齋明寺、景福宮等有針對修護保存之研究 報告亦極具歷史參考價值。

外來宗教傳播之歷史研究天主教方面有張欣儀,基督長老教會有戴寶村、 林宏德,教會與醫療有趙英之等之研究,王尊賢研究復興基國派教堂文化館, 另亦有注意到伊斯蘭教在中壢設有清真寺之研究(高念慈)等。位在虎頭山的忠

烈祠(桃園神社)是目前全台灣保留最完整的日式神社,潘映儒有專文探討其神 聖空間意義的建構與競逐。

在文化資產方面,對傳統詩社研究可以陳欣慧對以文吟社的研究為代表, 在有形文化資產方面,文化局持續進行民居調查、歷史建築文化資產調查建檔、 傳統聚落調查、文化景觀調查,桃園及中壢日式官署宿舍調查、惜字亭調查, 白沙岬燈塔調查,考古遺址普查、土牛溝及新屋石滬調查,龜嶺崙鐵道橋遺構、 龍潭太平橋調查等等。另有無形文化資產保存傳承與活化,如大溪木藝、客家 八音及山歌,泰雅口述傳統技藝保存,還有民俗有關文物如大溪普濟堂關聖帝 君聖誕慶典及竹圍福海宮飛輦轎過金火等之祭典儀式之紀錄保存,使庶民文化 也充實了文化資產內涵。

口述歷史方面,桃園地區在戰後戒嚴威權時代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相當多,

文化局連續 2014、2015 兩年口返出版兩冊《重生與愛:桃園人權歷史口述文集》 (仍在進行第三集),留下相關受難者及家屬的第一手口述資料,成為部分現代 政治史的見證,也可從中了解現代桃園的政治氛圍。

4

四、 研究展望待探課題

桃園歷史文化自有其區域特質,雖然過去在研究成果或風格尚不如雙北、 台南等地,但因中央大學先後設有歷史研究所及客家學院,桃園自然成為在地 關聯的研究場域,學位論文逐漸產出,豐富深化了桃園的歷史文化研究,加上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對文化事務尤其文化資產方面頗為著力,累積不少研究成果, 本文扼要回顧主要的研究狀況,接著提出若干議題作為往後研究開展的參考。

桃園受關注的常是台地上人與地的歷史,也缺少比較大的溪流,但北桃園 的南崁溪似可作為考察北桃園歷史發展的水系流域,早期平埔社位在溪畔,南 崁溪下游是否有簡易水運功能待探,但它是重要的交通引導線,河口在日治時 代都還設有海關監視署,移民開拓與物流交通以及桃園市街的發展都與南崁溪

息息相關,或許可從此一角度再探北桃園區域歷史研究。另南桃園的新街溪、 老街溪再度整治為都市水岸公園,而其與中壢市街區發展的關係也值得觀察。

桃園埤塘水利一向為研究焦點,也還可進一步就漢人水利社會相關研究理

論進一步探討,如福佬區與客家區埤塘的比較研究,應可細究福客經濟社會文 化的異同,也可宏觀考察這種民力營造的水利設施如何與國家力建設的大圳、 水庫灌溉系統整編,進而建構桃園水秩序與社會網絡的研究典範,李力庸教授 已在進行此方面研究,將有令人期待的成果。

沿海地區的新屋也有客家人從事海洋生業,2016 年 9 月 9 日到 25 日的「桃 園地景藝術節」有「海螺響起:一同牽罟捕魚趣」和「千人築石滬」的兩項活 動相當有意義,前者是台灣海岸傳統的地曳網漁業,現今有些地方還在運作, 但屬觀光性質居多。石滬過去大家所知大多聚焦在澎湖,事實上北海岸(最南到 後龍)有礁石的潮間帶都會有石滬,新屋的地方文史社團調查研究維護石滬,並 出版成書,深值得肯定,而這種傳統漁法應可再蒐集資料配合田野調查,為先 民海岸生業文化保留紀錄。

桃園閩客族群相當,又各分次語群,是族群研究的極佳區域,尤其族群交 錯的歷史過程包括經濟社會互動、族群政治、語文表達、信仰文化等都是可研 究的題材。桃園地區家族史的研究方面仍有待開展,尤其客家人特重宗族意識, 往往影響選舉等公共事務,譬如楊梅鄭家留下著名屋宅,但比較完整的研究著 作就尚未見。

桃園又有濃厚軍事文化,早者如 1944 年日人建設的大園飛行場,蘆竹、大 園人有深刻的「圈子內」的戰時記憶,日後成為特殊的空軍基地,及至部分納 入航空城。另如龍潭、八德地區的軍事基地機構,導致空間地景的變化,所衍 生的人地關係亦是可探討的主題。眷村研究目前大多是個案研究,宜擴大研究 視野,外省族群移住台灣已進入生命史的第三個世代,也是落地生根在地化的 階段,探討這批政治移民群與在地化過程已經是可論定的研究議題。

5

文化層面事例僅以寺廟與地方歷史研究來看,中壢仁海宮媽祖廟 1826 年建 廟,成為南桃園重要信仰中心,而桃園的慈護宮迎神奉祀甚早(據傳 1703 年),

但到 1897 年才建廟,兩者若作比較研究,或將有所發現。又三官大帝是民間信 仰的重要神祇,但福佬區較少單獨蓋廟,一般都只以三官大帝作為陪祀,但客 家地區常單獨建廟,而且大多稱三元宮,同樣可在既有研究上做比較分析等等。

研究的開展需要不斷的就學術與社會面向作回顧與前瞻,從中拓展研究議 題,盡力蒐集文字、物件、圖像、口傳等資料,運用新觀念與新方法,自然會 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現,甚至塑造新的研究典範,而這些成果也可與社會互動, 豐富大眾的人文素養與知性趣味,發揮歷史的有趣(pleasure)與有用(practical), 總之,桃園歷史文化的研究值得耕耘,擴大視野並深化細究,必將有枝葉繁茂 的成果。

參考資料 (文中提及者)

王世慶

1996 《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台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所。

王美芳

2012 〈桃園縣觀音鄉保障宮研究〉,中央大學歷史所碩論。

王尊賢

2006 〈桃園縣復興鄉基國派老教堂文化館的意旨與再現〉,台北藝術大學 傳統藝術研究所碩論。

于淑蓉 2013 〈清領時期桃園龜山地區的拓墾〉,台灣師大歷史所碩論。

毛玉華 2000 〈大溪的開發與產業變遷〉,暨南大學歷史所碩論。

6
五、小結

丘尚英

2008 〈桃園縣南北輪政對地方政治發展影響:以中壢為例〉,中央大學客家 政經所碩論。

古鎮魁

2009 〈中壢工業區之發展與影響〉,彰師大歷史所碩論。

田金昌

2005 〈台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中央大學歷史所碩論。

吳學明

2003 〈台灣齋堂個案研究:以大溪齋明寺為中心〉,《人文學報》, 28

期,業 125-166。

2009 〈三官廟信徒信仰的形成與演變:以太平地區與三坑子三官廟

為例〉,交大客家學院主辦「四溪計畫期末論文發表會」。

2006 〈南桃園的義民信仰與地方社會:以平鎮褒忠祠為例〉,中大客家學 院主辦「族群、歷史與文化亞洲聯合論壇:人物與地域研究國際學 術研討會」。(陳雪娟合著)

吳美青

2014 〈中壢仁海宮之研究〉,玄奘大學宗教所碩論。

吳靜宜

2011 〈台灣山林與人為開發之歷史論析:以大漢溪中上游為例〉,中央大 學歷史所碩論。

李力庸

2013 〈水資源開發與國家社會:石門水庫籌建之研究(1945-1956)〉,

周建渝主編《健康、和平、可持續發展:人文社會科學的視野》,香 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研究所,頁 97-132。

2012 〈水與糧食:石門水庫興建前後桃園地區的觀察((1940-1970 年

代)〉,《近代東亞中的台灣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 灣圖書館,頁 37-57。

李文良

1996 〈日治初期台灣林野經營之展開過程:以大嵙崁(桃園大溪)地區為中

心〉,《台灣史研究》,3 卷 1 期,頁 143-172。

李彥霖

2004 〈埤塘到大圳:桃園台地水利變遷(1683-1945)〉,東吳歷史所碩論。

李慧慧

2007 〈社群經驗與文化變遷:石門水庫淹沒區泰雅人移民史〉,政大民族

7

系碩論。

朱韋勳 2010 〈戰後楊梅鎮人口變遷與聚落發展 1945-2008〉,彰師大歷史所碩論。

卓克華 2005 〈南崁五福宮的歷史研究〉,收入《寺廟與台灣開發史》,台北:揚智。

林會承 劉興朋 1996 〈桃園之陂塘調查研究〉,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林宏德 2013 〈台灣長老教會桃園客庄宣教研究〉,中央大學歷史所碩論。

林麗櫻 2008 〈工業發展與桃園社會變遷〉,中央大學歷史所碩論。

徐金基 2003 〈雙核心都市空間型態發展變遷之研究 桃園市與中壢市〉,台大國

發所碩論

施桂婷 2013 〈桃園地區開漳聖王信仰之研究:以大溪仁和宮為例〉,中央大學歷 史碩論。

范佐東 1997 〈桃園台地埤塘型態分佈與運作機制之研究〉,台灣師大地理所碩 論。

高念慈

2009 〈中壢龍岡清真寺的建立與發展〉,台灣師大歷史所碩論。

高敏雄

2000 〈滄海桑田:石門水庫的興建與聚落變遷〉,彰師大歷史所碩論。

張欣儀 2004 〈天主教與地方社群之關係:以桃園地區為例〉,清華大學歷史所碩 論。

張益和 2011 〈終戰前前楊梅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研究〉,中央大學歷史所碩論。

張素玢

8

1995 〈龍潭十股寮蕭家:一個霄裡社家族的研究〉,潘英海、詹素娟主編 《平埔族研究論文集》。

1998 〈南崁地區的平埔族〉,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主辦,「平埔族群的區域研 究」學術研討會論文。

張靜芳 2014 〈民間信仰與地域社會:以桃園大園仁壽宮為例〉,中央大學歷史所 碩論。

梁顥曦

〈日治時期大溪紳商之研究〉,中央大學歷史所碩論。

許美玲 2010 〈終戰前北台灣轉運河港之研究:以桃園縣龍潭鄉三坑仔為例〉, 中央大學歷史所碩論。

許蓁蓁 1997 《桃園陂塘:興盛與垂危》,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郭玉承 2005 〈桃園觀音鄉甘泉寺之研究〉,台灣師大歷史系碩論。

陳世榮

1999 〈清代北桃園的開發與地方社會建構〉,中央大學歷史所碩論。

2002 〈近代大嵙崁的菁英家族與地方公廟:以李家與福仁宮為中心〉 ,《民俗曲藝》,183 期,頁 239-278。

2003 〈五福宮與南崁地區的發展〉,李力庸主編《樂聲響起:第一、二屆 桃園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陳欣慧

2008 〈詩的權力網絡:日治時期桃園吟社、以文吟社的文學/文化/社會

考察〉,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所碩論。

陳意淪

2015 〈認同與記憶的眷村文化:以桃園陸光二村為例〉,政大臺史所碩論。

陳建宏

2004 〈公廟與地方社會:以大溪普濟堂為例〉,中央大學歷史所碩論。

陳彦君

2012 〈寺廟與地方社會之研究:以桃園蘆竹五福宮為中心〉,中央大學歷 史所碩論。

9

陳家豪

2006 〈日治時期桃園輕鐵的經營與發展,1903-194〉,中央大學歷史所碩 論。

陳雪玉

2003 〈桃園閩客族群與地方政治關係的歷史探討〉,中央大學歷史所碩論。

陳雪娟

2008 〈中壢十三庄輪祀網絡之研究 1826-1945〉,中央大學歷史所碩論。

陳燕翠

2009 〈龜山鄉壽山巖觀音寺研究〉,國北教大台灣文化所碩論。

陳鴻圖

2003 〈從埤塘到大圳:桃園台地的水利變遷〉,《東華人文學報》,5 期, 頁 183-208。

傅寶玉 2009 〈水利與國家:日治初期桃園廳公共埤圳的公法人化〉,《國史館館刊》 ,20 期,頁 1-38。

2011 〈水利空間與地域建構:社子溪流域的水圳、祭典與儀式社群〉,

《民俗曲藝》,174 期,頁 359-416。

曾繁浩 1995 〈桃園地區都市及區域發展之研究〉,文化大學地學所碩論。

游振明 2001 〈當客家遇到福佬:中壢地區的社會變遷研究 1684-1920〉,中央大 學歷史所碩論。

黃素敏 1991 〈桃園與中壢間之聚落發展:中路與內壢地區〉,台灣師大地理所碩 論。

楊秉黃 1989 〈大溪地區傳統建築的地理研究〉,台灣師大地理所碩論。

楊淑玲 1994 〈桃園台地之水利社會空間組織的演化〉,台灣師大地理所碩論。

楊雪青 2007 〈寺廟與地域社會的發展:以桃園景福宮為例〉,中央大學歷史所碩 論。

10

廖文欣

2008 〈聚落與宗教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觀音鄉為例 1684-1990〉, 中央大學歷史所碩論。

廖志龍 2006 〈桃園八德市聚落發展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社會區域所碩論。

廖振順 1988 〈桃園縣龍潭鄉埤塘之初步研究〉,台灣師大地理所碩論。

廖秋娥 1989 〈觀音鄉閩客村落的宗族組織與生活方式〉,台灣師大地理所碩論。

趙英之 2000 〈從傳教到醫療企業化:桃園天主教聖保祿醫院之研究 1960-1999〉, 中央大學歷史所碩論。

潘映儒 2012 〈神聖空間意義的建構與競逐 從桃園神社到桃園忠烈祠〉, 台灣師大台史所碩論。

劉佳玲 2007 〈桃園縣大園鄉仁壽宮之研究〉,台灣師大歷史系碩論。

劉湘櫻

2005 〈落地生根 桃園龍潭鍾家的定根與生拓〉,台灣師大地理所碩論。

劉曉明

2009 〈戰後桃園農田水利會組織之探討〉,中央大學歷史所碩論。

蔡龍保

2008 〈日本殖民地下的台灣人企業:以桃崁輕便鐵道慧社的發展為例〉, 《國史館學術集刊》,11 期,頁 1-46。

鄧佩菁

2010 〈美援與石門水庫之興建:以經費、技術為中心〉,中央大學歷史所 碩論。

鄭忠煊

2011 〈桃園縣平鎮市三官信仰與聚落發展之研究〉,中央大學歷史所碩 論。

11

蕭淑文

2007 〈台灣六十年來茶業技術研究與發展變遷:以「茶葉改良場」為中 心〉,中央大學歷史所碩論。

賴玉玲

2001 〈新埔枋寮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社會的發展:以楊梅地區為例〉,中央 大學歷史所碩論。

賴奇廷

2009 〈新屋鄉埤圳空間、水利社群與祭祀圈變遷之研究〉,東海大學建築 系碩論。

鍾志章

1979 〈桃園台地都市體系之研究〉,台灣師大地理所碩論。

簡志雄

1984 〈桃園縣都市體系發展之研究〉,文化大學地理所碩論。

簡逸珊

1993 〈桃園市中心區空間變遷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所碩論。

鍾惠青 2014 〈中壢仁海宮與地方社會之發展〉,中央大學歷史所碩論。

藍植詮 1998 〈大溪的詔安客:從福仁宮定公古佛談創廟的兩個家族〉, 《客家文化研究通訊》,2 期,頁 59-73。

藍植詮 伍壽民 1996 《李騰芳古宅之研究與導覽》,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顏麗蓉 1990 〈軍眷村外部空間之研究:以中壢地區五個軍眷村為研究對象〉, 中原大學建築所碩論。

顧敏耀 2011 〈召喚客家鄉鎮的歷史:日治時期桃園新屋的人物群像與權力網 絡〉,《清雲學報》,31 卷 3 期,頁 71-99。

12

2016 桃園研究論壇:歷史文化 第一場論壇

桃園歷史與文化

關於乾隆時期番界政策與桃園地區土地開發的問題

一、問題構想

2015 年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陸續出版多張清代臺灣地圖,其中,乾隆 49 年(1874)的「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係乾隆晚期清釐番界時所繪製。1 這張番界主題地圖抄有一萬四千餘字的圖說文字,詳細記載清釐番界以後各地 可以開墾與禁止開墾的土地資訊,可說是討論乾隆時期番界政策與土地開發的 重要史料。以今日桃園地區的空間範圍為例,乾隆 49 年清釐番界時大幅將大溪、 龍潭、八德等地列入可以准墾的新區域,共計准墾的土地面積為 3,632.2433 甲

(包括田、園、未墾荒埔等類)。這個數據值得注意之處,在於當時整個淡水廳 (大甲溪以北)准墾的土地面積為 4,365.85875 甲,而桃園地區的准墾面積約佔 總准墾面積的 83.20%。2顯然,乾隆時期番界政策的執行,對於清代桃園地區 土地開發的影響甚深。但目前有關桃園地區的開墾史研究,或受到史料限制的 影響,並未有相關討論,故實值得進一步展開研究。

二、桃園地區的械鬥與番界政策的調整

乾隆時期清帝國對於番界政策的執行日漸嚴密,自乾隆 15 年(1750)以來

便展開畫界的行動,欲透過土牛溝等建設來使番界的界址更為明確。然而,由 於越界私墾的活動並未因番界政策的執行而停止,迫使清帝國必須不斷針對社 會實際開墾狀態來進行修正,所以乾隆年間至少全面清釐四次番界,即檔案中

東吳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1 林天仁編纂、謝國興主編,《方輿搜覽:大英圖書館所藏中文歷史地圖》(台北:中央研究院 臺灣史研究所,2015);林玉茹、詹素娟、陳志豪(編),《紫線番界: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 說》(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5)。

2 林玉茹、詹素娟、陳志豪(編),《紫線番界: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頁 40-44。

1
陳志豪

所謂的紅線、藍線、紫線、綠線番界。其中,乾隆 49 年(1784)清釐紫線番界

的行動,即是起自於桃園地區的械鬥案件。乾隆 48 年(1783)間,今桃園龍潭

鄉境內爆發一起鄉勇與佃丁的械鬥案件,該案件係烏樹林(約龍潭鄉烏樹林村) 守隘鄉勇在乾隆 48 年因抽收口糧的爭議,遂與當地墾丁林淡等爆發武裝衝突釀 成命案。這起命案使得福建巡撫雅德先於同年底,奏請乾隆皇帝要求臺地官員 需清查舊設望樓、隘寮等項,據實回覆以便重新評估。3隨後,閩浙總督富勒渾

又於乾隆 49 年(1784)2 月 13 日奏請全面清查臺灣邊界所有應墾、應禁埔地, 繪圖冊報,並由原臺灣道楊廷樺等臺地官員負責辦理清查作業。4於是,乾隆

49 年(1784)臺地官員完成「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共計查出 15,641 甲的 界外應墾埔地,並詳繪新舊隘寮的配置。5由此可見,乾隆時期番界政策的變化, 無論是起因或結果,皆與桃園地區的關係密切。

三、桃園地區的畫界行動

根據乾隆 49 年繪製的「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所載,桃園地區畫出界外 與畫入界內的區域如下:

1. 大溪墘6後土名楊梅埔7現丈未墾荒埔壹百貳拾甲,該處離生番尚遠,係屬應 墾之地。今以靠東奶姑山8根為界,係霄裡社番業,應歸該番招墾、報陞。

2. 安平鎮9現丈劉宏章10等墾耕田壹拾捌甲壹分柒厘伍毫;未墾荒埔貳拾甲。又,

3 〈福建巡撫雅德等為酌定臺灣善後事宜恭摺奏請聖鑒事(乾隆 48 年 12 月 2 日)〉,國立故宮 博物院(編),《宮中檔乾隆朝奏摺》57,頁 492-494。

4 〈閩浙總督富勒渾為臺灣連界埔地現飭上緊清釐恭摺奏請聖鑒事(乾隆 49 年 2 月 13 日)〉,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乾隆朝奏摺》59,頁 308-309。

5 林玉茹、畏冬,〈林爽文事件前的臺灣邊區圖像:以乾隆 49 年臺灣「番界紫線圖」為中心〉, 《臺灣史研究》19:3(2012.09),頁 47-94。

6 大溪墘:即大溪墘莊,雍正 13 年由郭振岳、姜勝本請墾,其墾莊範圍約今桃園縣新屋鄉一 帶。又,此處的大溪係指老街溪。參見施添福,〈清代竹塹地區的「墾區莊」 萃豐莊的設 立和演變〉,收入同氏著,《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 縣文化局,2001),頁 37-64。

7 楊梅埔:約今桃園縣楊梅鎮一帶,惟乾隆 49 年後卻由淡水廳同知潘凱另交由業戶「諸協和」

承墾,乾隆 55 年番屯制度後則歸為「未墾荒埔」項下屯埔,由佃首黃燕禮督佃開墾。參見 施添福,〈清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 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收入同氏著,《清代 臺灣的地域社會 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頁 94-95。

8 奶姑山:即今乳姑山,約桃園縣龍潭鄉與桃園縣楊梅鎮交界處,此處所謂靠東奶姑山根為界, 即約指今桃園縣楊梅鎮金溪里一帶,舊稱大金山下。

9 安平鎮:約今桃園縣平鎮市一帶。

2

續勘未墾荒埔陸拾壹甲玖分捌厘零陸絲柒忽,係陳蔡恩11于雍正參年給墾,

後賣業戶郭鄭12報陞。園玖甲伍分,乾隆貳拾伍年奉文劃出界外,係霄裡社 13番地,早經社番招墾,陸續成田。該處離生番尚遠,係屬應墾,以山根為 界。14前因林雲焚殺案15內業經附奏入官,應請入官報陞。即以現在佃戶承 充官佃,照例納租,除完糧外,分別充公、賞番16。

3. 東勢17、南勢18、山仔頂19、番仔藔20、淮仔埔21、山坑仔22、黍仔園23柒處現

丈葉奕明24等民耕田壹百捌拾貳甲柒分捌厘柒毫;園壹百玖拾貳甲玖分壹厘

陸毫肆絲;未墾荒埔壹百捌拾甲陸分捌厘伍毫陸絲。又,續勘未墾荒埔伍百

貳拾肆甲柒分玖厘陸毫貳絲,該處係霄裡社番地,離生番尚遠,係屬應墾, 以打朥山25山根為界。前因林雲等滋事案內業經附奏入官,應請入官報陞, 即以現在佃戶承充官佃,照例納租,除完糧外,分別充公、賞番。

4. 烏樹林26現丈田參拾伍甲,原係給該處鄉勇口糧,納霄裡社番租穀。27未墾

10 劉宏章:人名,背景不詳。

11 陳蔡恩:應為請墾之初的墾戶名,惟其組成背景不詳。

12 郭鄭:或做郭樽,澗仔壢業戶,為郭光天家族墾號之一,道光年間由郭玉振管理。參見鄭明 枝(編),《郭氏宗族北臺移民拓墾史》(出版地不詳:欣文明打字印刷公司,1985);〈業戶 郭玉振等仝立結定額租約字〉,收入高賢治(編),《大台北古契字二集》(台北:台北市文 獻會,2002),頁 182。

13 霄裡社:清代主要活動於桃園縣龍潭鄉、八德市一帶,乾隆年間通事知母六曾與漢人業戶薛 啟隆合作修築霄裡大圳,灌溉龍潭、八德等地。參見張素玢,《桃園縣平埔族調查研究》(桃 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9)。

14 根據〈乾隆 51 年業戶郭樽、通事阿生等仝立合約字〉判斷,此處番地約今日桃園縣平鎮市 北富里一帶。參見〈乾隆 51 年業戶郭樽、通事阿生等仝立合約字〉,收入高賢治(編),《大 台北古契字二集》(台北:台北市文獻會,2002),頁 661-662。

15 林雲焚殺案:因鄉勇張昂欲向墾丁林淡、林雲等抽收隘租,惟林雲等主張已向霄裡社通事阿 生繳納番租,故拒不納隘租,最後雙方於乾隆 48 年爆發武裝衝突,鄉勇張昂等遭林雲等墾 丁殺斃。由於此一械鬥案的爆發,使得清廷決意清查界外私墾,並派員重新繪定番界,亦 即〈乾隆 49 年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參見林玉茹,〈林爽文事件前的臺灣邊區圖像:以乾 隆 49 年臺灣番界紫線圖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9 卷 3 期(2012.09),頁 47-94。

16 充公、賞番:官佃佃戶照例納租後,扣除完糧的正供以外,剩餘的款項一部分將撥作官府開 銷(但未知開銷項目),另一部分則賞給熟番。。

17 東勢:約今桃園縣平鎮市東勢里一帶。

18 南勢:約今桃園縣平鎮市南勢里一帶。

19 山仔頂:約今桃園縣平鎮市莊敬里、山峰里、湧安里、湧光里一帶。

20 番仔寮:約今桃園縣大溪鎮瑞原里一帶。

21 淮仔埔:約今桃園縣龍潭鄉佳安村一帶。

22 山坑仔:約今桃園縣平龍潭鄉三坑村一帶。

23 黍仔園:約今桃園縣龍潭鄉佳安村一帶。

24 葉奕明: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都螺溪鄉人,康熙末年來臺,為平鎮葉家的來臺祖,其家

族活躍於桃園縣平鎮市的重要拓墾家族,其後人於平鎮市建安里建有葉奕明公祠。

25 打朥山:據〈乾隆 43 年霄裡社通事阿生給墾契〉可知,打朥山位於員樹林一帶,即今桃園 縣大溪鎮員林里。〈清乾隆中葉臺灣番界圖〉亦載打朥山位於南興莊後,故可確知打朥山為 員林里。再由打朥山的位置來判斷,則此處未墾荒埔的實際位置應為桃園縣大溪鎮瑞原里 一帶,即清代番子寮莊的西側。

26 烏樹林:約今桃園縣龍潭鄉烏樹林村一帶。

3

埔地玖拾甲,該處迫近生番,業於林雲案內附奏請禁,應請於崁頂隘藔下崁 腳28立界,永行禁墾。

5. 黃泥塘29現丈林保30等民耕田陸拾貳甲柒分柒毫,未墾荒埔壹百參拾甲。又, 續勘未墾荒埔壹百陸拾陸甲伍分肆厘玖毫壹絲,該處係霄裡社番地,離生番 尚遠,係屬應墾,以崁腳31為界。前因林雲等滋事案內業經附奏入官,應請 入官報陞,另行招佃,照例納租,除完糧外,分別充公、賞番。

6. 武陵埔、馬陵埔32現丈社番和〔阿〕生33等墾耕田柒分陸厘捌毫,園肆拾甲 壹分捌厘捌毫。□〔后〕勘未墾荒埔貳百甲壹分伍厘,又,續勘未墾荒埔伍

百零柒甲玖分玖厘玖毫陸絲,該處係霄裡社番地,離生番尚遠,係屬應墾, 于南巡捕〔埔〕崁34一帶立定為界。前因林雲等滋事案內業經奏請入官,應

請入官報陞,另行召佃,照例納租,除完糧外,分別充公、賞番。

7. 馬陵埔尾番園35現丈番阿生36等自耕園貳拾甲陸分貳厘肆毫,未墾荒埔壹拾 甲。又,附近小地名四方林37丈過未墾荒埔陸拾壹甲,該處係霄裡社番地,

離生番尚遠,係屬應墾,以山根為界。前于林雲案內奏請給番,應請歸該番 耕管。

8. 捌張犁38連貓朥合39、大坪埔40現丈佃民彭阿羅41等民耕園伍拾柒甲壹分肆厘

貳毫捌絲捌忽,未墾荒埔貳拾壹甲陸分陸厘柒毫捌絲陸忽。該處離生番尚遠, 係屬應墾,以山腳為界42,霄(按:此處原漏壹「裡」字)社番業,應歸該

27 此處鄉勇口糧田應為桃園縣龍潭鄉烏樹林村一帶。

28 崁頂隘寮下崁腳:約今桃園縣平鎮市山峰里隘寮頂的隘寮伯公廟前。

29 黃泥塘:約今桃園縣龍潭鄉黃唐村。

30 林保:人名,背景不詳,因該處為林雲一案所在地,故推測可能為林雲家族的成員。

31 崁腳:應為崁頂隘寮下崁腳,即今桃園縣平鎮市山峰里的隘寮頂一帶。

32 武陵埔、馬陵埔:就乾隆 49 年番界圖中的相對位置來看,推測為今桃園縣大溪鎮員林里至 南興里一帶。

33 和生:霄裡社人,因下段圖說載為阿生,故此處和生或為阿生,而阿生即霄裡社頭目知母六 之子,曾任通事,開墾龍潭一帶。參見張素玢,〈龍潭十股寮蕭家 一個霄裡社家族的研

究〉,參見潘英海、詹素娟(編),《平埔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 備處,1995),頁 99-126。

34 南巡埔崁:若武陵埔等地為大溪鎮南興里一帶,則此處的南巡埔應為今桃園縣大溪鎮仁和里 一帶。

35 馬陵埔尾番園:就乾隆 49 年番界圖中的相對位置來看,推測為今桃園縣龍潭鄉武漢村一帶。

36 阿生:霄裡社頭目知母六之子,曾任通事,開墾龍潭一帶。參見張素玢,〈龍潭十股寮蕭家

一個霄裡社家族的研究〉,參見潘英海、詹素娟(編),《平埔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央研 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5),頁 99-126。

37 四方林:今桃園縣龍潭鄉上林村一帶。

38 捌張犁:今桃園縣龍潭鄉八德村一帶。

39 貓朥合:即山仔頂莊,約今桃園縣平鎮市山峰里。參見〈乾隆 48 年霄裡社通事阿生立給墾 批字〉,收入《桃仔園廳桃澗堡山仔頂莊土地申告書》,「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2333 冊。

40 大坪埔:今桃園縣龍潭鄉聖德村一帶。

41 彭阿羅:人名,背景不詳。

42 山腳為界:此處山腳應指乳姑山山腳,即桃園縣龍潭鄉八德村與三和村交界處的小山。

4

番報陞。

9. 栗仔園43現丈民耕田壹拾玖甲陸分肆厘壹毫陸絲。共園參拾伍甲壹分玖厘陸

毫捌絲柒忽,內民耕園參拾貳甲參分零壹毫陸絲柒忽,番耕園貳甲捌分玖厘 伍毫貳絲。未墾荒埔柒甲零陸厘捌毫。該處離生番尚遠,係屬應墾,以靠東 山腳為界。霄裡社番業,應歸該番分別報陞。

10. 南興庄44尾貼近溝牛邊45現丈洪開生46等民耕田伍拾貳甲壹分參厘壹毫玖絲, 民耕園壹甲零捌毫,未墾荒埔壹拾伍甲壹分壹厘零肆絲。該處離生番尚遠, 係屬應墾。查係業戶薛啟龍47即黃燕禮48贌自霄裡社番耕貼租,仍應歸該番 報陞,以崁腳為界。

11. 大姑陷庄49現丈廖沛50等共田參百貳拾玖甲捌分壹毛(按:應是“毫”字之誤)

肆絲肆忽,內民耕田參百貳拾貳甲伍分玖厘貳絲捌忽,番耕田柒甲貳分壹厘 壹毫壹絲陸忽。共園捌甲壹分貳厘柒毫伍絲,內民耕園柒甲參分肆厘壹毫貳 絲陸忽,番耕園柒分捌厘陸毫貳絲肆忽。未墾荒埔肆拾柒甲參分壹厘玖毫陸

絲。該處離生番尚遠,係屬應墾,以葫蘆腳51迤北直至石墩山52立界,乃霄

裡、龜崙53貳社番業,應請歸番分別報陞。

四、走在國家前面的社會:隘寮與水源

從上述的資料可知,桃園地區有大量的土地過去原為界外,但卻早有人開 墾,因此乾隆 49 年清釐番界的過程,大量收編界外土地。以引發械鬥案件的烏 樹林為例,該處雖於乾隆 25 年畫出界外,但 24 年後當地至少已有 35 甲土地可

43 栗仔園:今桃園縣大溪鎮瑞興里。

44 南興庄:今桃園縣大溪鎮南興里。

45 溝牛邊:指土牛溝邊,為乾隆 25 年番界位置。

46 洪開生:人名,背景不詳。

47 薛啟龍:又作薛啟隆,字奇龍,原名昌桂,廣東人,乾隆年間向官府請墾桃園一帶,並與霄 裡社頭目知母六合作修築霄裡大圳。參見陳世榮,〈清代北桃園的開發與地方社會建構 (1683-1895)〉,(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9)。

48 黃燕禮:桃園地區業戶,承頂薛啟龍墾業,林爽文事件後又為楊梅屯埔的佃首。參見〈道光 二十九年黃建敏等立杜賣盡根契〉,收入臺灣省文獻會採集組編,《北部地區古文書專輯(一)》 (南投:省文獻會,2000),頁 217。

49 大姑陷庄:今桃園縣大溪鎮。

50 廖沛:人名,推測為今大溪鎮中央路「永安居」的廖家成員。

51 葫蘆腳:今桃園縣大溪鎮康安里一帶。

52 石墩山:今桃園縣大溪鎮月眉里一帶。

53 龜崙社:熟番,活動於林口臺地到龜山丘陵一帶。參見張素玢,〈南崁地區的平埔族群〉,劉 益昌、潘英海(編),《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8)。

5

作為鄉勇口糧,顯見社會實際的土地開發,其實走在國家政策的規範之前。

根據乾隆 48 年的奏摺檔案可知,烏樹林一地的守隘鄉勇,係乾隆 33 年

(1768)由淡水廳同知段玠招募,給發腰牌以後,始於當地抽收鄉勇口糧。54同 知段玠係乾隆 31 年因淡水廳爆發了攸武乃生番殺死鱟殼莊民(今苗栗縣西湖 鄉)案件,才奉調來臺接任淡水廳同知。55當時閩浙總督蘇昌在處理鱟殼莊一

案後,特別向乾隆皇帝建議,為了避免類似事件發生,應派員重新清釐民番地 界。56由此推測,段玠來臺之後的首要任務,就是整頓淡水廳的界外邊區。

根據中國西北師範大學所藏的地圖所載,烏樹林曾有業戶林啟春於乾隆 9

年報陞土地,並向官府繳納田賦。57《福建賦役總冊》更進一步指出,乾隆 24 年後林啟春在烏樹林的土地因為改劃出界外,故不必再徵稅賦。58因此,在同 時期的地圖中,當地僅有烏樹林隘的標記,而無「烏樹林莊」。59由於烏樹林與

鱟殼莊皆為乾隆 24 年畫出界外,所以可以想見,段玠接任同知以後,與鱟殼 莊歷史背景極為相似的烏樹林,自然也會是整頓的重點地區。那麼,段玠隨後 在烏樹林添設漢人鄉勇守隘,可能是為了避免烏樹林再度上演與鱟殼莊類似的 案件,特別招募漢人駐守過往已有拓墾活動的烏樹林一地。

然而,這裡所謂的烏樹林隘到底位於何處,目前並無確切資料可證,但前 述地圖中曾指出「崁頂隘寮下」作為新定番界的位置,而這裡所謂的崁頂,推 測約為今桃園縣平鎮市山峰里的「隘寮頂」。儘管目前的行政區畫屬於平鎮市, 但地理位置實非常接近龍潭鄉的烏樹林村。基於這個推測,我們可以進一步注 意到「隘寮頂」其實是周遭的水源取水口,也就是說,這裡不僅是番界的邊緣, 同時也是作為農業開發之用的水源源頭。想來,十八世紀出現在西部平原的隘, 跟我們今日可以見到十九世紀設於淺山丘陵的隘,在意義上有很大的不同。十 九世紀的隘,無論是文字記錄或歷史遺跡,都顯示出類似防禦設施的樣貌;但 十八世紀的隘,恐怕很難想成是一個小的防禦據點,而是應該想成一個村莊的 樣貌。

54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乾隆朝奏摺》57 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楊

廷樺等為奏聞淡防廳黃泥塘居民互相鬥毆從嚴辦理事〉,乾隆 48 年 10 月 13 日,頁 669-671。

55 張本政(編),《「清實錄」臺灣史資料專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頁 208-209;

今日苗栗縣西湖鄉民的族譜亦指出,此地的郭姓、張姓等家族,早自乾隆初年墾耕於二、 三湖等地,直到今日這些家族也都還住在此地。我們可以了解,乾隆 25 年的番界政策雖然

將這裡畫出界外,但顯然有不少漢人並未因此而轉遷他處。參見陳運棟(編),《西湖鄉志》 (苗栗:西湖鄉公所,1996),頁 84-85、頁 273-277。

56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頁 210-218;〈光緒 14 年臺郡番大租通

例〉,收入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編),《大租取調書附屬參考書》中卷,(臺北:臨時臺灣 土地調查局,1904),頁 227。

57 〈臺鳳諸三邑沿海示意圖〉,中國西北師範大學圖書館藏,參見許維勤,〈新發現乾隆時期臺 灣彩繪地圖之考證〉,《臺灣研究》4,(2008,北京),頁 60-64。筆者推測,這張地圖應該

是乾隆 22 年巡撫鍾音開始清查番界以前命人繪製。

58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府賦役冊》(文叢 139 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頁 2。

59 〈臺灣民番界址圖〉,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6

不僅是這樣,進一步走訪隘寮頂也可以發現,當地留下的歷史記錄強調移 墾時間為 18 世紀中葉以前。例如,隘寮頂的隘寮伯公廟,即強調建立於乾隆 20 年代。換言之,即使 18 世紀中葉國家曾經大規模的執行番界政策,但社會 實際的土地開發,仍然是走在國家政策的規範之前,在還未畫入界內以前,這 些地方早已成為移墾者的開發範圍。

圖一 隘寮頂的隘寮伯公(下方即為水源源頭)

實際走訪 18 世紀晚期畫入界內的區域,可以明顯感受到歷史變遷的痕跡, 許多歷史較久遠的宅第,開始進一步的拆除。例如,筆者 2014 年走訪時,位於 黃泥塘的南陽堂,即已展開拆除的作業。事實上,這個區域在戰後的改變十分 迅速,隨著石門水庫的建立,使得這一片 18 世紀晚期劃入界內的區域受到顯著

影響,今日若不儘快展開調查與研究,恐怕日後更能釐清 18 世紀晚期桃園地區 的開墾變化。

圖二 黃泥塘一帶的南陽堂

7
五、小結:快速消失的地景與線索

平鎮、龍潭地區之地名與土地開墾:

以「臺灣番界紫線圖」為中心1

楊森豪2 前言

地名是人類活動與土地地方情感連結的重要媒介,透過地名顯示人們對某

地的認同與定位,並呈現地方獨特的地理與文化意涵。同時,地名也隨著人們 的活動而出現,並進一步細緻分化或因不使用而消失,背後更是人們對這片土 地間的歷史痕跡。透過地名考察與地理環境考察能讓我們更理解一個地方的發 展過程,本文僅以今日桃園市平鎮、龍潭一帶作為小區域地理的觀察,主要時 間點放在乾隆 50 年(1785)完成的「臺灣番界紫線圖」(後文簡稱紫線圖)中 的地名點為主,重新加入地理環境資訊,以求再補充早期人類活動所形成的地 域範圍。

本文分析素材:「臺灣番界紫線圖」

臺灣番界紫線圖的繪製背景,依據林玉茹、畏冬的考察是因乾隆 48 年(1783)

7 月在今桃園市龍潭區一帶發生的林淡(林雲)事件,主要是守隘鄉勇與(藍 線)界外番地開墾的墾佃二者之間的械鬥事件。事件起因是鄉勇要向墾佃抽分 口糧,墾佃林淡等人反而持械到隘寮鬧事,並殺害鄉勇張昂等 4 人。3這件單純

的械鬥事件,在地方官呈報至中央朝廷後,因當時乾隆皇帝對當時治臺官員們 不信任的氛圍下被擴大處理,當時的臺灣兵備道楊廷樺與臺灣鎮總兵柴大紀也 因此詳細調查全臺界外開墾情形,並進而劃設新的紫線番界圖。4

在這新畫設的紫線番界圖之中,主要各廳縣繪製相關地圖再拼貼而成全台 的大型橫軸地圖,各廳縣因承辦人員的不同,山川河流、地名、人為活動、界

1 本文為初稿,如需引用請洽作者。

2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博士班學生

3 詳細過程參見林玉如、畏冬,〈林爽文事件前的臺灣邊區圖像:以乾隆 49 年臺灣番界紫線圖 為中心〉,頁 52-55。

4 同上,並參見《紫線番界: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解讀》一書。

1

外開墾地的調查準確度也有粗細之分。5其中,地圖中的重要資訊主要記載開墾 的體地利用類型:田、園、未墾荒埔等。田園的土地利用區分的土地利用型態, 在歷史過程中是以「田」、「園」形式的方式報陞,並分有不同的等則,這是官 方與(漢民、番)墾戶間的稅收制度。然而放回開墾過程中的地理單元,則呈 現不同的開墾範圍與地名空間。

安平鎮(今桃園市平鎮)、烏樹林(今桃園市龍潭)一帶在乾隆 50 年(1785) 紫線圖調查繪製完成時位於藍線番界外,這地方在前述林淡(林雲)案發生後 重新清釐。新劃設紫線番界拓展至山根(山區與平原交界處),一些舊(藍線) 番界外開墾地隨著林淡案的械鬥糾紛而被充公收歸官,部分則是請墾,唯一禁 墾的是烏樹林一帶(見表一)。

表一:平鎮、龍潭地區土地利用狀況(紫線圖年代)

地名類型 地名 土地利用

充公入官 安平鎮 民耕田、民耕園、未墾荒埔

東勢、南勢、山仔

頂、番仔寮、淮仔 埔、山坑仔、黍仔

民耕田、民耕園、未墾荒埔

黃泥塘 民耕田、未墾荒埔 武陵埔、馬陵埔 番耕田、番耕園、未墾荒埔

請墾 馬陵埔尾 番耕園

捌張犁連猫朥

合、大坪埔 民耕園、未墾荒埔

粟仔園 民耕田、民耕園、番耕園、未 墾荒埔

南興庄尾貼近溝

牛邊

民耕田、民耕園、未墾荒埔

界外禁墾 烏樹林 田、未墾埔地

資料來源:林玉茹、詹素娟、陳志豪主編,《紫線番界: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 解讀》。

地名與地理空間單元

在安平鎮一帶(今日平鎮),此區因灌溉埤水充足,主要為「田」的土地利 用,此區為一完整單元。

5 見蘇峯楠,〈清治臺灣番界圖的製圖脈絡:以〈紫線番界圖〉的構成與承啟為中心〉。

2

東勢、南勢、山仔頂、番仔寮、淮仔埔、山坑仔、黍仔園等七處,由葉奕 明等開墾,範圍廣大,土地利用形式「田」「園」分別為 182 甲與 192 甲。此地 名可分為兩群:(1). 東勢、南勢、山仔頂。此三者形成的區域範圍埤水充足, 主要以「田」為主;(2). 番仔寮、淮仔埔、山坑仔、黍仔園四個地名可形成一 區,這區域為大漢溪的河階地,部分區域灌溉埤水充足,形成「田」,部分區域 則是「園」。

黃泥塘地區,有今日龍潭埤的灌溉,主要為「田」。

武陵埔、馬陵埔等地之地勢較高,為大漢溪之高位河階,並無埤水灌溉, 因此以「園」的方式為主,這種土地利用形式,直到日治時期仍然如此。

馬陵埔尾,為馬陵埔地區之北側,仍以「園」為主。

捌張犁連猫朥合、大坪埔地區,在紫線圖時代(1785 年)為「園」為主的 土地利用,然而此處為在山的緩坡處有湧泉的生成,該地經陸續開墾後逐漸將 「園」轉為「田」。

粟仔園位於大漢溪的低位河階上,此區灌溉埤水不足,主要以「園」的方 式作為土地利用。

南興庄一帶埤水充足,多為「田」的土地利用。

在早期土地開墾過程中,地名常成為地理上的辨識象徵,這些地名並非只 是單一的「地名點」,而是具有一定空間範圍的地理空間。因此在探討古地圖上 的地名點時,除了判別它位在今日何處以外,常需要再更進一步來判斷「地名」 所指涉的範圍多廣。在紫線圖中的平鎮、龍潭一帶恰巧地理單元均一,可對不 同的地名點進行空間區劃,成果可簡單以地圖表示(地圖一)。這些地名點,透 過地圖中的山、河階崖、高位河階、低位河階等地形來進行劃分,有助於我們 細緻的判讀古地名之範圍。在輔以後期的相關地圖(如日本時代之「臺灣堡圖」、 「台灣地形圖」),有助於我們重新思考古地名如何透過開墾過程,逐步的細緻 化並演化成今日使用的地名。

3
小結

地圖一 參考文獻

林玉茹、畏冬,2012,《林爽文事件前的臺灣邊區圖像:以乾隆 49 年臺灣番界

紫線圖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9(3): 47-94。

蘇峯楠,2015,〈清治臺灣番界圖的製圖脈絡:以〈紫線番界圖〉的構成與承啟 為中心〉,《臺灣史研究》,22(3): 1-50。

林玉茹、詹素娟、陳志豪主編,2016,《紫線番界: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解讀》,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柯志明,2001,《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 社會學研究所。

4

日治時期桃園地區的族群分布與族群邊界的變動

(1901-1935)

日治時期的臨時臺灣戶口調查及國勢調查,將本島漢系移住民區分為「福 建人」、「廣東人」,其與漢移民的原鄉省籍並無必然關聯,「福建人」的概念接 近「福老」,廣東人的概念則接近「客家」。

大致而言,桃園地區十三個區當中,位置偏北的大園、蘆竹、桃園、龜山、 大溪等區屬於福建優勢;南部的新屋、楊梅、平鎮、龍潭屬於廣東優勢;中間 地帶的觀音、中壢、八德則為福、廣各半的交界地區;東南的復興區為高山族 原住民傳統領域。如果將日治時期歷次國勢調查中各街庄(大字)中福建人所 占百分比,分成五個級距繪製漸層圖,可以發現其顏色由桃園的東北方向西南 漸漸變淡;以廣東人所占百分比繪製相同漸層圖,則顏色反是。再以各街庄(大 字)中人口超過 50%作為優勢族群的界定,可以看出日治時期的桃園地區,族 群分布甚為涇渭分明,福建人與廣東人之間似乎存在著一條無形的族群邊界。

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系主任

1
許世融
一、族群分布

如果再將 1901 以及 1926 年兩次的祖籍族群調查合併觀察,將使得日治時 期桃園地區的族群分布面貌更為清晰。根據 1901 年的調查,上述福建人優勢區 域當中,絕大多數同時也是漳州優勢區,意味著日治時期桃園地區的福建人以 漳州祖籍佔多數。但也不乏部分例外地區,即屬於今蘆竹區的坑仔外庄、坑仔 庄、南崁廟口庄,屬於今龜山區的南崁頂庄、苦苓林庄、坪頂大湖庄、坪頂菜 公堂庄、山尾庄、牛角坡庄、舊路坑庄、楓樹坑庄、塔寮坑庄等,都是屬於泉 州優勢或漳、泉、廣三者皆不過半之區。此外,大溪區東半部臨蕃界的烏塗窟 庄、三層庄、田心仔庄,則是一個祖籍族群頗複雜的地方,雖然在歷次國勢調

查皆顯示出福建優勢,不過從 1901 年的調查當中可以看出此處實為漳、泉、廣 各擅勝場之處。根據李文良以及李宗信的研究,造成此處族群分布複雜的因素, 係由於清朝道光年間,漳州籍的板橋林家與其他家族合組陳集成墾號,前來此 處開墾,開啟了漳州籍移民進駐的契機;到了日治初期,經由官方的林野調查 及林野整理事業,穩固了板橋林家在此的地權,是導致漳州優勢在此處出現之 因。至於廣東優勢在此出現,主要原因在於此處瀕臨蕃界,陳集成墾號前來開 墾之際,即已招募隘勇設隘防蕃,日治初期的調查資料更明白指出隘勇為廣東 人。

南桃園的廣東優勢區內,根據 1901 年的調查資料,可以看到今楊梅、平鎮

兩區交界處,也就是當時的高山頂庄(今楊梅區)、宋屋庄、安平鎮庄、北勢庄

2
圖 1 桃園地區優勢族群分布(1935 年)

(以上今平鎮區)有一片不小的潮州優勢區,但此外其餘地區似乎無從辨認其 祖籍差異。若再參考 1926 年的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資料,則可以進一步確認 南桃園的廣東優勢區中,新屋、觀音兩區屬於祖籍惠州的優勢區,中壢、龍潭 以及楊梅、平鎮(前述潮州優勢以外地區)則為嘉應州優勢區。

圖 2 桃園地區優勢祖籍族群分布(1901 年)

圖 3 桃園地區優勢祖籍分布(1926 年)

3

日治時期桃園地區的高山族原住民,主要集中在復興區以及大溪區東側毗 連復興區之處。前述 1901 及 1926 年的調查,都未曾觸及此高山族傳統領域, 以及所謂的「生蕃」;至於歷次國勢調查,在 1925 年以前,儘管曾針對蕃地人 口加以調查,但僅針對蕃地內的內地人及本島漢人,比對《新竹州統計書》,可 以發現到,原住民優勢區內的部份蕃社,如ケイフイ社、シロン社、ウライ社、 クル社等社,已有不少的福、廣人居於彼處,カラ社、角板山、プトノカン社、 タイヤカン社甚至漢人的比例還超過了原住民的比例。1930 年,蕃地中的水流

東、角板山社已成了福建系漢人優勢區,水流東總人口數 566 人中,福建人佔

了六成(337)、廣東人佔了四成(227);角板山社 497 人中,福建人佔了約

七成(345)、廣東人佔一成五(73)、生蕃也僅略多於廣東人(79 人、16%)。

到了 1935 年,福建人的勢力甚至深入到コーヨー社(復興區長興里)、イバオ 社、クル社(高義里、華陵里)等處。

二、祖籍族群邊界線的變動

(一)福廣分界線

前面提到,桃園境內有一條虛擬的福廣分界線,大致是沿著今日桃園市觀 音區的白玉里、廣興里、金湖里、大同里、崙坪里、中壢區山東里、月眉里、 芝芭里、興和里、水尾里、永福里、復華里、忠義里、莊敬里、自強里、興仁 里、中正里、篤行里、仁德里、八德區竹園里、霄裡里、平鎮區新安里、東勢 里、龍潭區九龍里、佳安里、三坑里、大平里。

4

圖 4 日治時期桃園地區福廣分界線

從 1905 到 1935 年所繪製的優勢族群分布圖幾乎年年重疊,唯一的例外是 1925 年時,由於今中壢區芝芭里的族群屬性由廣轉為福,以致福廣分界線稍往 南移。芝芭里在 1915 年為芝芭里庄,1920 年之後則為芝芭里大字,其歷年的 福建廣東人口與比例如下:

表 1 中壢區芝芭里福廣人口比例變化(1901-1935 年)

)

備註:1901 年時芝芭里包含大路下及芝芭里兩庄,前者有漳州人 41(19.07%)、

廣東人 174(80.93%);後者有漳州人 94(16.94%)、廣東人 461(83.06%)。表中數

字為兩庄數字合併後重新計算其百分比。

很明顯的,1925 年的數字與其他年度截然不同,極有可能是統計上的失誤。

5
時間(年
福建人口數 百分比 (%) 廣東人口數 百分比 (%) 1901 135 17.53 635 82.47 1915 368 37.44 614 62.46 1920 325 31.28 714 68.72 1925 516 50.59 504 49.41 1930 313 30.30 720 69.70 1935 327 30.68 738 69.23

另一個可以佐證的資料是《新竹州統計書》,在 1925 年時的統計數字,芝芭里

的福建人有 276(26.85%),廣東人有 752(73.15%),與前後年國勢調查的 數字較為吻合,國勢調查 1925 年的資料似乎有誤。因此若將此區劃入廣東優勢 區,則分界線的異常變化即可消除。

除了歷年的福廣分界線重疊之外,位於分界線兩側,也就是族群交界地帶 的街庄,其福廣比例也沒有太大變化。福建優勢一側的街庄,僅有在今觀音區 境內的樹林仔(子)、新(陂)坡兩街庄(大字),中壢區的洽溪仔(子)以及 緊鄰的大園區雙溪口庄(大字)有福建人減少、廣東人增加的趨勢,其餘則維

持不變(表 2)。至於位於廣東優勢一側的街庄(大字)更是長期保持穩定(表 3)

表 2 桃園福廣分界線北側鄰近街庄(大字)歷年福建人變化

6
街庄/ 大字 1915 1920 1925 1930 1935 福建 福建 福建 福建 福建 樹林子 566 559 604 746 782 89% 85% 85% 84% 77% 雙溪口 1501 1414 1514 1702 1708 94% 87% 84% 82% 79% 五塊厝 842 922 843 872 1011 92% 94% 83% 80% 83% 新坡 765 737 902 1076 1105 71% 67% 65% 57% 50% 洽溪子 332 425 437 442 400 79% 77% 73% 63% 56% 青埔 314 324 324 422 423 65% 66% 62% 65% 62% 內壢 782 831 854 877 994 54% 55% 57% 53% 54% 崁子腳 645 689 705 761 815 99% 98% 95% 98% 95% 茄苳溪 1301 1218 1299 1293 1349 96% 94% 94% 93% 93% 下庄子 1036 948 969 995 976 90% 89% 90% 88% 88% 八塊 2553 2391 2424 2458 2418 97% 97% 95% 95% 96% 南興 952 980 977 931 1010 53% 55% 55% 53% 55% 番子寮 1781 1805 1822 1536 1563
7 98% 99% 99% 94% 92% 內柵 2526 2349 2336 2092 1985 93% 91% 91% 89% 90% 新溪洲 258 296 270 362 387 91% 88% 86% 86% 85% 舊溪洲 140 116 153 68 84 92% 91% 86% 88% 87% 表 3 桃園福廣分界線南側鄰近街庄(大字)歷年廣東人變化 街庄/ 大字 1915 1920 1925 1930 1935 廣東 廣東 廣東 廣東 廣東 白沙屯 1146 1144 1165 1406 1625 97% 97% 98% 94% 96% 坡寮 567 556 699 802 890 91% 85% 93% 93% 94% 大崙 1971 2268 2667 2849 3002 76% 78% 79% 77% 76% 下大堀 573 584 609 781 907 65% 61% 59% 64% 67% 崙坪 502 546 675 764 761 78% 76% 78% 75% 75% 芝芭里 614 714 504 720 738 62% 69% 49% 70% 69% 水尾 1372 1470 1734 1884 2020 81% 79% 85% 84% 86% 興南 1552 1924 2236 2991 3866 77% 76% 75% 75% 73% 中壢埔 頂 1467 1491 1722 1807 1810 68% 69% 73% 70% 69% 霄裡 1125 1074 1107 1128 1041 67% 68% 69% 68% 66% 東勢 2357 2284 2512 2384 2491 93% 92% 93% 93% 93% 九座寮 532 487 547 507 554 55% 52% 52% 53% 53% 淮子埔 294 298 286 295 296 73% 74% 74% 73% 73% 泉水空 57 41 61 61 68 75% 59% 75% 74% 84%

工作人員名單

召集人 吳學明 工作人員(

依姓氏筆畫排序)

古儀瑩、朱志展、吳士青、周余霑、林柔辰、林美辰、游素美、楊

東叡、鄒佩恩、趙逸凡、鄧楨燁、鍾雅玲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