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菜農子弟學校歷史學會《史錄Notes》第一期

Page 1

ii
iii
iv

鄭孔皓

菜農子弟學校歷史學會於 2019 年正式成立。秉持「學習歷史、普及歷史」宗旨,藉由學 習歷史知識及其延伸,培養批判性思維,並把所學的知識積極融入生活之中,從而達到「學 以致用」的目的。為此,學會開設了不同的活動與課程,致力團結志同道合的同學,為他們 提供一個學習的氛圍,來共同探索歷史學中的智慧與彼此感興趣的歷史事件。

本年度學會以平等為題推動了一系列活動。在此主題下發行了首本由老師輔導,學生自 行製作的學術刊物 《史錄》,它集結了不同年級同學的作品,目的是展示菜農學生對歷史 科的熱忱和表達個人對一些歷史事件的觀點與想法。也許內容不夠嚴謹及全面,甚至單純, 但作為學生有這個發表自己觀點或想法的空間是可貴的。作為歷史學科的愛好者,深知任何 的成功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學會的發展也會如是。但本人深信歷史學會的後繼之人定能秉承 校訓「堅毅、勤奮、謙遜、自強」的精神,努力克服困難,完成每一學年的工作。

創辧刊物是我們這一屆的一個新挑戰,從構想、創製到排版刊印,當中離不開歷史學會 每一位同學的努力與無私的付出,也離不開老師與學校行政的支持。史學家呂思勉先生曾說 過:「要前進,必先了解現狀,而要了解現狀,則非追溯到既往不可。」歷史學會的發展初心 也是如此,一群青蔥學子抱着對歷史承傳的執着和對未來的憧憬,在老師的指引下一同探究 過去、總結過去,在學習的過程中發掘出自身的優點與不足,共同開創美好的未來。

最後,感謝在歷史學會發展路途中支持着我們前進的每一位,因為有了你才「成就了我 們,成就了史錄!」。

1
編者的話

會務報告

鄧智聰

澳門菜農子弟學校歷史學會於 2019 年成立,今年來到第四個年頭,全賴學校及社會人士 對本會的支持和重視,以及承蒙前任幹事的努力,會務穩步向前。因此,本人謹代表菜農子 弟學校歷史學會全體仝人對曾給予本會幫助之人員及組織致謝。

2022 年至 2023 年間,我們見證了澳門新冠疫情由「封閉」轉「開放」的歷史。過去一 年,本會幹事按照本年初制定的年度計劃展開了一系列活動,幹事們的綜合能力亦有所提升。 本會在專題研習、交流活動和實地考察等方面亦有所涉獵。以下我將會為大家匯報本會在 2019 年第一屆澳門菜農子弟學校歷史學會至 2023 年第四屆澳門菜農子弟學校歷史學會之澳門菜 農子弟學校歷史學會的會務。

 2019-2020 學年

澳門菜農子弟學校歷史學會於本學年成立了。本會秉承着「學習歷史、普及歷史」的精 神展開會務。因應新冠疫情的初發,本會策劃了《我們與疾疫的距離 兩宋的抗疫之路》專 題壁報,窺探古代的人、地關係與兩宋疫症多發之原因,並從古代的抗疫歷史給我們帶來的 一點啟發。

 2020-2021 學年 本會因應我校 65 周年校慶,分別開展兩個學術專題研習小組,「我的第二個家 馬場」 及「喜慶文物話你知」。

「馬場」專題研習小組舉辦了考察北區馬場的活動,讓同學更了解自己學校所在社區的 歷史。及後更織織小組分批進入小六年級的課堂,為師弟妹講解馬場的歷史,以達薪火相傳 的作用。

另外,「喜慶文物話你知」專題研習小組則拍攝了一系列古代與喜慶相關之文物研習影片 且上傳至網上影片平台,並就此舉辦了「喜慶文物話你知」問答比賽。一方面是慶祝校慶的 特備環節,另一方面亦加深同學們對我國文物的認知。

同時亦承辦了校慶開放日歷史科組的展覽及遊戲攤位。

 2021-2022 學年 本學年沿襲學術專題研習小組的設置,分別以「中國古代文物研習」及「澳門非物質文 化遺產 與神同行」為題開展。

「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 與神同行」為秉承薪火相傳之精神,繼續舉行了小學六年級 的入室講座,為師弟妹普及澳門非遺有關知識。為配合有關專題研習,本會亦為此製作「媽 祖信俗」壁報。

2

此外,本會亦與學生會合作,承辦的「世遺大步走」考察活動,以「平民的足跡」為主軸 由關閘經筷子基,達沙梨頭。是次活動邀請了本校地理班同學與本會幹事作講解員,為參加 者沿途普及澳門歷史及地理知識。

 2022-2023 年度

本會完善了會內幹事架構,明確各部門分工、制定了年度目標及主題 「平等」,並依

年度主題開展相開的的網上平台貼文主題撰寫、並延伸至壁報主題、學會刊物等。本會增設 會徽、刊徽等具標誌性的設計。

在普及歷史方面,本會開設首個社交平台(Instagram)帳戶@cn_historical_club,就年度 主題於 Instagram 發表了一系列的學術貼文。另外,本會亦製作學術壁報 「娜拉出走」。

並按照壁報內容,推出「娜拉出走壁報問答遊戲」,以提高同學對歷史的關注。

為繼續傳承學術研習精神,本年度本會繼續以「非遺」為題舉行專題研習,除過往的入 室講座活動外,亦就部份研習主題設計了一系列相關的文創產品。

本會於本年推出了本會首部刊物 《史錄》。第一期《史錄》於 2023 年 5 月順利出版。

在年度活動方面,本會將舉行首屆歷史周活動,而並全稱為「歷史周 平步青雲」。其

活動內容包括學術沙龍、校長講故事、攤位遊戲等。

以上成果來之不易,再次感謝學校及社會人士的支持,同時亦感謝老師們的悉心教導, 更要感謝各位會員積極參與會務及對菜農子弟學校歷史學會的付出。

展望未來,本會將會繼續落實「學生自治」,加強與校內外社團聯繫。並全力秉承「菜農 精神」,貫徹「背靠神州,坐落北區,面向澳門」的宗旨,繼續秉承着普及歷史教育及薪火相 傳的責任。

3

會徽介紹

設計者

施采妍、鄭孔皓

設計理念

人、時、地是了解歷史事件的基本三元素。因此會徽主體是由一個地球組成,因為我們 所了解的歷史都是源於人在地球上的軌跡。而在地球上的「CN」經緯線即是代表著我們學 校,坐立澳門、望向神州、憧憬世界。隱藏在地球內的時鐘和分針,寓意著在這個地球上的 每一分每一秒都將成為過去式,成為歷史長河裡的一部分。而時鐘上的時間「20:19」代表 著學會創立的年份,作為隱藏密碼。

無論是過去、現在亦或是將來,歷史都會不斷往前發展,歷史看似不斷重演,但每件歷 史事件卻是獨一無二的。當時鐘變化時、當經緯度變化時,當我們視角不同時,變化源源不 絕。將「變」這個虛幻字實體圖像化,來訴說我們的願景。

4

刊徽介紹

設計者 鄭孔皓 設計理念

不斷發生的人和事,不斷被紀錄著。每一段看似不起眼的過去,其實都悄然紀錄在紙上。 縱觀過去,每一個時期的歷史雖驚人地相同,但細味記錄於史冊上重重複複人與事,時至今 日,除卻科技與生活瑣碎的變化,細心一看還是有值得感受之處。

人類的發展與歷史密不可分,因此這些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歷史記錄才會讓我們產生「歷 史不斷重演」的幻象。人們總是希望藉歷史去滿足自己當下的慾望,希望用歷史證明自己的 決定是正確的。然而大家都忘卻了歷史從不會記載成功者在未成功前的努力,以及數不盡的 失敗者。「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前面也有一句「臥薪嘗膽」。歷史的記載無法讓您快速獲取卓 越的成就,但歷史可以造就你對「重演」那一刻的敏銳力。

5

第四屆(2022—2023)

菜農子弟學校歷史學會

第四屆歷史學會會員:(排名按級別排序)

王嘉穎 莊少齊 林宇恆 梁潔瑩 潘靜怡 余榮樂 余俊霖 林敏婷 施心盈 羅偉豪

劉鴻華 蔡汶希 陳韻盈 鄧智聰 陸梓康 楊敏琪 陳欣彤 袁文琳 高羨柔 梁煥琪

洪婉瀅 趙婷欣 余秋霞 黃偉倫 鄭孔皓 高凱瑤 李梓慧 梁栢翹 鍾敬添 黃嵐楠 張笑萍 施文浩 劉海傑 張峻熙 黃俊宇 江鴻森 何啟鋒 周靜婷 巫芷欣 陳嘉樂 郭嘉峰 黃嘉熙 區令進 王銘昇 劉鈺馨 黃仲樂 陸 茹 黃怡靈 吳愷瑤 劉嘉燊

梁澤鉉 黃焯姿 吳臻和

6

顧 問:林敏婷 王嘉穎

本會架構

會 長:鄧智聰 副會長:趙婷欣

秘 書 長:袁文琳 副秘書長:高羨柔

學術部

部 長:洪婉瀅

副部長:楊敏琪

宣傳部

部 長:鄭孔皓

策劃部

部 長:梁煥琪

副部長:黃偉倫

郭嘉峰

輔導老師:歐陽國健老師、黃浩文老師、梁健聰老師

7
11

目錄

本校校長、副校長為本刊創刊題字 p.i-iv

編者的話 鄭孔皓 ................................................................................................. p.1

會務報告 鄧智聰 p.2-3

會徽介紹................................................................................................................ p.4

刊徽介紹 p.5

第四屆歷史學會 p.6

本會架構................................................................................................................ p.7

本會活動 p.8-11

目錄............................................................................................................................ p.12

主題專欄 年度專題

平等之路 楊敏琪、洪婉瀅、鄧智聰、趙婷欣 ............................................... p.14-18

學以致用

「肥」? 唐朝之美 黃仲賢 ................................................................. p.20-23

舉案齊眉 古代中國婚姻的平等觀 趙婷欣、洪婉瀅 p.24-26

中國古代的奴婢 周芷茵、顏嘉俊 ............................................................... p.27-31

非遺薈萃

舞醉龍 王駿賢、歐陽佳雯、蔡燕妮 p.33-34

土地信仰 黃嘉熙、江鴻森、黃偉文、何啟鋒 ............................................... p.35-37

會員投稿 美國黑人爭取平等之因 梁栢翹 ................................................................. p.39

甚麼是包容? 黃偉倫 p.40

12

前言

平等之路

何謂「平等」?對不同人而言都有很多

似是疑非的答案。要解決問題,最直接的方 法就是從歷史中尋找答案。關於「平」、「等」

兩字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如下,「平,語

平舒也。」表示語氣舒暢,沒有起伏。而「等」

字則案為「齊簡也。」表示竹簡、書籍擺放整

齊。由此可見,「平」「等」二字均是指向「劃

一」標準的意思、沒有突出的。若將「平等」

套用在人類社會上則如同象徵每一個人所獲 得的東西該是一樣的。

無論過去或是未來,審視人類社會發展 的路途上,「平等」二字幾乎都是每個時代, 人所追求的價值觀之一。因此,本會選取了

「平等之路」作為年度學術主題,嘗試從歷 史長河中找尋答案,知道了「平等」是如何發 展出來,才能探討未來「平等之路」的路向如

何。是次專欄將以種族、性別平等兩大議題 引入。

一、黑白平等?

林肯與解放黑奴

關於種族議題,可能會想起美國 個多元化的移民社會。甚至更在國家發展的 過程中因黑奴問題而引起內戰,這場內戰的 終結者 亞伯拉罕‧林肯( Abraham Lincoln)更被視為偉大的黑奴的解放者。

回溯過去,自十七世紀起,大量英國移 民因政經、宗教原因持續移居北美洲,在東 南沿岸先後建立十三個殖民地;這些移民因 地制宜地進行生產,由北至南依次發展出商 業、工商業和農業生產型態,殖民地間能進 行互補。這種經濟模式足以使北美移民能在 這片土地上穩定地生活下去。然而,英國殖 民政策隨着時間的推移,觸及北美人民的政

洪婉瀅、楊敏琪、鄧智聰、趙婷欣

經自由和平等,在啟蒙思潮等多種因素的影 響下,引起了北美人民奮起反抗英國殖民當 局的壓迫,展開了轟轟烈烈的獨立戰爭。最 終在 1783 年英國承認美利堅合眾國是一個 主權獨立的民族國家。

美國建國以後,馬上參與了對外貿易、 產業革新的活動,成功躋身世界資本主義隊 伍。然而,建國後的美國經濟生產模式只是 殖民時代的北工南農的型態的延續,並沒有 太大的改變。北部諸州實行僱傭勞動制,工 商業沿著資本主義道路突飛猛進,而南部諸 州卻仍保留黑人奴隸制,發展種植園經濟。 隨著這兩種不同生產模式的發展,使得矛盾 日益尖銳,南北矛盾的焦點集中在勞動力來 源問題 即黑人奴隸的廢存問題,最終引 發美國內戰,即「南北戰爭」(1861-1865)。

1860 年 11 月,共和黨人林肯當選為美 國第十六任總統(1861-1865)。由於當時共和 黨代表北部工業資產階級利益,反對蓄奴, 因此林肯的當選引起南部種植園奴隸主的不 安而醞釀脫離聯邦。同年 12 月南卡羅來納州 宣布退出聯邦。次年年初,南方其餘六個州 組成「南部同盟」,以里士滿為總部,公然與 美利堅合眾國分道揚鑣。1861 年 4 月 12 日, 南部同盟軍炮擊並佔領查理士頓港口的薩姆 特要塞。林肯隨即下令徵召志願軍,鎮壓叛 亂,保衛聯邦統一,一場歷時四年之久的南 北戰爭正式開始。

在內戰的第一階段(1861-1862)中,北

部雖然在經濟和軍事實力上,占有優勢,但 林肯政府一心只想恢復統一,消極防禦,對 外也沒有爭取國際援助與支持,因此節節失 利,舉國譁然。北方軍在前線的慘敗引起人

14

民群眾的強烈不滿,他們紛紛要求政府採取 有利的措施扭轉戰局。林肯隨即在 1862 年起

作出兩項重大步驟。先後頒布《宅地法》,這

個法令消除了奴隸制向西擴張的可能性;繼 而發表《解放黑奴宣言》,成為是南北戰爭中

一塊光輝的里程碑,標誌著南北戰爭由此進

入了一個新階段,因自宣言發表後有近四百

萬黑奴獲得解放,其中十三萬參加聯邦軍隊, 從根本上瓦解了南部叛亂各州的戰鬥力,也

使南部生產陷入癱瘓狀態,使南北戰爭發生

了有利於北部的重大轉折。公元 1865 年 4 月 9 日,同盟軍總司令被迫率領殘部向聯邦軍 投降,南北戰爭宣告結束。

事實上,林肯早在擔任國會議員期間, 雖對黑奴的遭遇表示同情,但也沒有高舉廢

奴的旗號。正如他多次投票贊成《威爾莫特

但書》、反對新黑奴進入哥倫比亞特區,也代 表說林肯本人的立場是「限制奴隸制」。林肯

在 1854 年 10 月 16 日在伊利諾州發表的演說

中稱道:「極大多數人類認為奴樣性是極大的 道德錯誤。……下一步怎麼辦?解放他們,

使他們在政治與社會上與我們平等嗎?…… 我的情感不允許,即使我的情感允許,我們 知道極大部份的白人情感也不允許。」

林肯在 1858 年獲共和黨提名成為國會

參議員侯選人後,遭到友黨侯選人道格拉斯 攻擊其限奴的主張,認為他是一個主張種族

平等的份子。林肯如此反駁:「我現在,並且

永遠不贊成用任何方式使白人種族和黑人種

族處於社會和政治平等的地位,……白人種

族和黑人種族之間有身體上的差別。我相信,

這將阻止兩個種族在社會和政治平等的基礎 上共同生活。……我完全與他人一樣,贊同 把優越圬位給予白人種族。」可見,林肯是認

同白人具有優越感。國會參議員的大選結果 是林肯大比數拋離道格拉斯。由此亦可旁窺 當時美國國內的普遍價值觀皆是如此。

後來,林肯的演講、就職演說,甚至內戰 爆發後,他一直主張維持現在奴隸制的範圍, 任何能在合乎憲法的且維持聯邦統一的行為, 他都願意嘗試。由於南方挑起戰爭,是分裂 聯邦的行為,應予以嚴厲的處理。

細心觀察,不難發現「廢奴」是內戰後期 演變出來的結果,而是作為戰爭獲勝的手段, 不是戰爭的目的。戰爭目的是維護聯邦的完 整,即國家的統一。故此,林肯被稱為偉大的 黑奴解放者,似乎略有不合。同理,《解放黑 奴宣言》對於黑人取得更高社會地位並沒有 太大的實質意義,而《解放黑奴宣言》也在奴 隸可解放地區的規定存在雙重標準。黑奴問 題要直至戰爭結束後,在 1865 年 12 月美國 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通過後,才真正獲釋。 由宣佈解除到真正寫入憲法當中,短短數年, 白人的優越感的價值並未真正改變,因此黑 人並未真正取得平等地位。

對於一般的美國白人來說,國慶節可能 只是 1776 年 7 月 4 日《獨立宣言》於大陸會 議被宣佈的日子。但對大部份黑人來說,他 們首次對「美國」這片土地,這個國家有歸屬 感的可能是由聯邦將軍戈登‧格蘭傑(Gordon Granger)於 1865 年 6 月 19 日宣布了《第三

號將軍令》才開始擁有,該日成為紀念真正 解放黑奴的「六月節」(Juneteenth)的起源。 杜克大學的非裔美國人研究學者馬克‧安東 尼‧尼爾 (Mark Anthony Neal) 曾評論六 月節,認為「許多非裔美國人、黑人都有感, 他們的聲音和文化長久以來終於被聽到。」

在我們看來,「六月節」是像是黑人爭取 平等的起點。長久以來,在殖民地的覆蓋層 化社會結構下,文化發展程度高的群體總會 取得社會主導權。從北美的發展程度來看, 白人以其自身的文化優勢,矗立於黑人群體、 甚至是北美原住民的生活空間、政治參與之 上。而在發展過程中,黑人奴隸成為維護聯

15

邦統一的籌碼,所以黑人在戰爭結束後雖法 理上賦予了公民權利,但依然在社會上處於

不合理位置。同理可推論,在世界上不同地

區中,擁有與北美殖民地同一歷史背景及遭 遇也有可能出現同樣的問題,因此,如何改 變社會大眾的價值觀成為關鍵因素。雖說制

度改變,迎合制度的價值觀亦隨之改變,對 於根深蒂固的價值觀,也似乎只能從家庭教 育、社會教育入手。只有更多了解,才能帶來 的更大的諒解。

二、性別平等? 女權主義與男權運動 當今社會對於性別議題的討論可謂十分

謹慎,上至政府決策,下至通俗次文化,無一 例外。那麼這一現象是從何時開始?眾所周 知,在遠古時期,人類社會是以女性作領導 的「母系社會」。但至人類步入農耕文明社會 後卻轉為由男性所領導的「父權社會」,而隨 着科技、文化和經濟的進步,提倡女性權利 的「女權主義」也隨之崛起。

隨着社會逐漸解放和自由,「父權社會」

亦開始受到衝擊。在工業革命的背景下,女 權主義逐漸崛起, 典型的例子便是在美國近 百年間經歷的三次的女權主義運動風波,分 別是第一次 1850 至 1945 年,主軸是選舉;

第二次是 1960 年代至 1980 年代,特點是激 進;第三次 1990 年代至今的多元化。在經歷 了爭取選舉權及激進的女權運動後,婦女問

題得到了重視和明顯的改善,婦女間的關係 亦變得更爲密切。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 第三次美國女權主義風波開始了,這次的女

權主義風波與其評論這只是「美國」女權主 義風波,不如說這是全球性的女權主義風波。

此次的運動風波與全球互聯網發展接軌,互 聯網本身就是一個良好的傳播思想的渠道, 而當女權主義者不斷通過互聯網發聲,構建

一個新的全球化觀點,讓世界各地的女性構 成一個聯盟,女性之間的關係和力量也更爲 强大,更為團結。全球的女性追求自由和崇

尚個人選擇開始與起。從美國開始,再到加 拿大、歐洲、澳洲等地,及至在亞洲也掀起了 另一波熱潮。

自 1990 年代全球性的女權主義風波興 起後,婦女運動讓女性意識到自己擁有較爲 強大的能力和力量,因此她們開始質疑傳統 的女權主義,踏上解決與改變女性現有的問 題的旅途。她們主要追求的是去標籤化,廢 除一切不完整與錯誤的女性思想,並主張與 傳統的女權主義思想決裂,廢除社會的性別 定型觀念與偏見。其中,年輕女權主義者以 一種新的方式宣佈「女孩」一詞,使其投身於 一種新型的、多樣化的、更加自信的女權主 義。她們在欽佩第一次女權主義者的同時亦 都譴責第一次女權主義者的做法。她們不再 是專注於權利和地位與男性平等上,而是努 力調和生活中遇到的衝突,採取各種包容性 觀點和探索方法。

在女權主義思想的發展下,女性地位大 幅提高,許多社會問題都以女性作爲優先考 慮,女性變爲主導者,這令社會的性別平等 失去平衡,便會從歧視女性的問題轉爲歧視 男性的社會問題,使部分男性認爲自己被當 成犧牲品的弱勢群體。因此,「近代男權主義」 誕生了,男權主義和女權主義兩種關係的提 出,感覺上就像「火」與「水」一樣總是互不 相融的,事實亦然。隨男權主義崛起而發生 的男權運動通常被認爲是抵制女權主義的反 向運動,他們認爲過度的女性解放威脅到原 有的性別地位,損害固有男性的社會地位與 利益。因此,男權運動是朝向衝擊或分離女 權主義的新思潮。

自進入奴隸社會開始,男性群體一直擁 有社會賦予的固有力量,如政治、經濟的主 導權。部份男性群體認為過度發展的女性主 義會造成對男性原有社會地位的損害或男性 自身的權利會被剝削。他們指出在强烈的女

16

性主義下,社會資源對兩性分佈不平均。倘 若教育資源、工作薪資、社會福利都以「女性

群體為弱勢」的假設出發,就會造成新的歧

視問題。因此,激進男權主義者認爲他們被

當成犧牲品的弱勢群體,並舉行了為對抗女 權運動的男權運動。女權主義成為了他們眼

中的頭號敵人,成為了威脅他們利益的敵人。

例如 2022 年 1 月 4 日,韓國首都首爾曾興起

一場反女權主義浪潮的社會運動,年輕男子

在高呼「憎恨男人的人滾去!」、「女權主義 是精神病!」。

「因爲在現在的社會裏,不但女人常作 男人的傀儡,就是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 也相互地作傀儡,男人也常作女人的傀儡。」

這是魯迅在《娜拉出走後怎樣》中所評論的。

經過百年的時間,把性別作為政治、經濟等 的主導權的這種情況越來越少,可以看到性 別平等不斷進步,同時亦可以看到女權思想 不斷得到改變,她們的意識亦在時代洪流中 逐漸覺醒。

一直以來,無論是女權主義和男權主義 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追求兩性彼此的平等,一 旦矯枉過正,便會弄巧成拙。性別平等需要 互相成就、互相平衡,保持原有平等的思想, 將男性女性的權利合理化,在一波新的價值 觀轉換和革命中,要對目前錯誤的觀點作出 修正,亦要對社會資源作出相應的調整,以 便實現真正的兩性平等的社會。

總結

回顧古今中外,「平等」一直是一個永恆 的主題。在不同的時代,人類總是懷着爭取 平等的鬥爭。從歷史發展中不難發現無論是 奴隸制度,抑或是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都 充斥著含歧視及諸多不平等的對待。正因如 此,更彰顯了「平等」觀念在世間上的可貴。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以來,部份人們認為「平 等」是能救贖人類的思想的其中一個途徑,

堅信精神上的平等終將跨越階級之間的鴻溝, 他們決心為自己捍衛權利,打破這段「理所 當然」的失衡關係。這些覺悟並非與生俱來, 背後是無數次的羞辱與折磨。

當代社會,我們仍然存在許多不平等的 問題,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社會亦關注 弱勢群體的權益,如兒童、殘障人士、少數族 裔等等。人們學會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和 背景,要消除種族和性別歧視並非一蹴而就 的事情,正因如此,大家都應該認識到每個 人都應該受到平等的待遇和機會,這與他們 的種族、性別、宗教、性取向無關。在這個過 程中,每個人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個人的 行為也是實現平等的重要因素,需要意識到 的是,社會不公平的解決從來不單單是只寄 望於一個人或一群人的力量,而是需要更加 廣泛的社會變革和努力。

總而言之,實現「平等」任重而道遠,需 要政府、教育機構、社會組織和每個人的共 同努力,用我們的力量去擁抱接納社會的多 元化,保護世間存在的平等、公正和尊重時, 我們才能真正消滅這些不公平的現象,創造 更美好的生活和未來。

(有關其他與「平等」有關議題已分別於本會 Instagram 平台上分別刊載。詳情可掃瞄本刊封底之 二維碼。)

17

資料來源

1. 《六月節:美國最新聯邦節日的百年歷程》 ,

BBCNews

2. 《解放奴隸宣言》 ,維基百科

3. "WhatisJune19thor 「Juneteenth」 andwhyis itso important?",美國公共健康教育協會

4. "What Is Juneteenth?" ( https : //www.history.com/.amp/news/what-is-juneteenth )

5. 王恩銘,《美國歷史上的三次女權主義潮》

6. 「歷史回眸:美國的三次女權主義運動浪潮

「從 Suffragettes 到 Girls」,浪潮中的 G」,

日新說 (copernicium.tw)

7. 「美國歷史見證:百年風雲話女權」, BBC News 中文

8. 海倫.潘克赫斯特,《女權主義與生俱來》

9. 「美國歷史見證:百年風雲話女權」, BBC News 中文

10. 海倫.潘克赫斯特,《女權主義與生俱來》,

11. 魯迅,〈娜拉走後怎樣〉

12. 「憎恨男人的人滾出去!韓國反女權主義浪潮 興起」,紐約時報中文網

13. 「為什麼男權主義的意思是男尊女卑,但是女 權主義的意思卻是男女平等?」,GetIt01

18

前言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對「美」的觀念 卻不盡相同。由古至今世界對「美」的主旋律 往往都是白、纖、瘦。在戰國時期,人們已經 將柔弱的女性定義為美女。後來在宋元時期, 更以「三寸金蓮」和嬌小為美,追求纖足、平 胸。但在唐朝中卻是出現了讓人驚歎不已的 「以肥為美」。

關於「以肥為美」,最耳熟莫過於蘇軾的 「環肥燕瘦」、周昉的簪花仕女圖等的詩歌 古畫。但實際上「以肥為美」只存在於開元盛 世。無論是在開國之初的初唐,還是安史之 亂後的晚唐亦並非如此。而之所以在同一個 朝代上,對美的觀念迥然不同,是因為在不 同時期中,有著各種不相同的社會、文化背

景。而本文將會透過通過古畫、古詩等,探尋 唐朝不同時期對女性的審美與社會環境轉變 之間的關係。

一、「美」的演變

自李淵建立唐朝起,歷經貞觀之治、永 徽之治,其間又經過武周替唐及開元盛世,

最後受安史之亂重挫、陷入宦官弄權、藩鎮 割據後,李家的唐朝終是抵擋不住歷史的循 環而落下帷幕。但在唐朝前後共 289 年的歷

史中,除了君王迭代外,更多是文化上的改 變、生活環境的轉換,以至於不同時期下審 美的更替。

「骨感」 初唐人民的審美 受唐代仕女畫和詩人蘇軾「環肥燕瘦」

說法的影響,整個唐朝「以肥為美」的觀點在 民間流傳深遠。實際上在初唐時期,唐代亦 都是秉承前朝遺留風格,以骨感、纖纖細腰 為女子之美。

在南北朝至隋朝期間,人民所讚頌的都 是纖瘦骨感。「靜婉腰」是一個出自南朝的典 故,「舞人張靜婉腰圍一尺六寸,時人咸推能 掌上舞。」,以此形容女子細腰、體態輕盈。

這一種體態美的追求延續至初唐,初唐詩人 劉希夷用「纖腰弄明月」、「西北風來吹細腰

3 形容女子,這種纖瘦、骨感美在畫像,雕塑 上尤為顯著。

在初唐的《步輦圖》中,幾個宮女圍繞著 李世民行走,每個宮女都形態各異,但身材 卻都是顯得嬌小、纖瘦(見圖一)。而在《唐 代仕女》雕塑中看到的仕女形象亦是骨感, 仕女的五官小巧玲瓏,是看不到「以肥為美」 的風格 。同時期的還有《歷代帝王圖》、《鎖 諫圖》等諸多畫作,但大多作品都是作維持 著骨感,並非「以肥為美」的豐碩。可見其實 初唐的審美風格並非以肥為美,反而依然繼 承著前朝遺風 骨感。

20 肥? 唐朝之美 黃仲賢
▲ 圖一 步輦圖中的九個宮女

▲ 圖二 唐代纖瘦的仕女雕像

「肥」 盛唐審美的變化 在唐朝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後,國力達 到了巔峰,社會環境、人民生活條件,都有了 大大的改善。杜甫對糧食的描述更是表示了 當時的盛世之景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 私倉廩俱豐實」,糧食豐收,滿盛米穀的倉 庫。此時的唐朝亦迎來了第一次審美觀的改 變 肥。

儘管學者們對於盛唐的審美都是以「以 肥為美」相稱,但實際上這裏的肥並非指肥 胖、虎背熊腰,更多指的是健康的壯碩和豐 滿。盛唐美人多豐碩這一特點在文學上尤為 明顯。在早在詩經中已有這樣的審美觀。如 《唐風.椒聊》中的「彼其之子,碩大無朋; 彼其之子,碩大且篤」,《陳風.澤陂》中的 「有美一人,碩大且卷,碩大且儼。」皆是 對讚美碩大健壯的女性。無獨有偶,《舊唐書. 外戚》中對武則天女兒的形容也是:「公主豐 碩,方額廣頤,多權略,則天以為類己。」 就是說太平公主和武則天長得很像,擁有豐 滿的身材,面相圓潤豐滿,額頭寬大,可見 這樣壯碩的外形已經成了當時美女的標準。

中寫道:「溫泉水滑洗凝脂

」可見其豐腴。在

被譽為唐朝女子符號的的《簪花仕女圖》中, 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圖中宮女的體態比起初 唐要豐滿了許多(見圖三)。在唐人宮樂圖中 更是看到十二位婦女無不壯碩,更是面圓而 飽滿(見圖四)。在盛世之下,人們的審美觀 已經不知不覺產生了巨大改變,締造了「以 肥為美」的奇觀。

▲ 圖三 周昉《簪花仕女圖卷》局部

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楊玉環更是被形容 為「環肥燕瘦」,在《資治通鑒》中,描述為 「素有肉體,天姿豐艶」,白居易亦在長恨歌

「瘦」的回歸 晚唐與五代十國 到了中晚唐,經歷了安史之亂、外族入 侵、藩鎮割據後,唐朝根本盡失盛世之境, 人民紛紛逃難,生活開始變得艱難,容易食 不果腹,飢寒交迫,物質資源不再充足富裕, 在整個社會的動盪之下,人們的生活也跟隨 變化。原本豐碩、臉圓而飽滿的女士變得瘦

21
▲ 圖四 唐人宮樂圖的十二位女子

削纖瘦,豐滿的舞伎變成「皓齒歌,細腰舞」、

「體輕似無骨,觀者皆聳神」,人們對於美女

的標準又重新向清秀、骨感靠攏,對於美麗 女子的描寫亦是偏向了細腰等(見表一),可 見當時審美的主流價值觀早已改變。

▲ 表一 《全唐詩》中詞語出現的次數統計

對於唐朝兩次審美觀的轉變,可見當時 的審美觀是不斷的在演化、改變、被取締。

「肥」亦並非唐朝始終如一的審美取向。大 多人都會陷入一個誤區,認為「以肥為美」是 整個唐朝核心審美觀,實際上這種審美取向, 亦僅存於盛唐時期,其餘階段亦都係以纖瘦、 骨感為美。

前幾代君主配偶皆是胡人,子女亦皆具有鮮 卑族血統。作為遊牧民族的他們有著與漢族 截然不同的文化,善於騎射狩獵而非農耕, 更崇尚武力丶偏愛體態壯碩的男女。而且 「關中本位」在王室的推動下,中原的「漢 胡民族融合程度」越來越大,再加上平陽公 主成立「娘子軍」迎敵,死後受到唐高祖讚 揚,促進了大批婦女去參軍、騎馬、射箭, 令女性不再停留於傳統中閨房的嬌柔形象, 民衆更開始流露出對女性壯碩之美的崇尚。

而在開元盛世下,「稻米流脂粟米白,公

唐朝短短 289 年,審美觀便經歷了不斷 的迭代,從初唐的骨感,到盛唐以壯碩為美, 到了中晚唐卻又重回纖瘦骨感。實際上不同 的審美觀是立足於不同時代的環境,當我們 從當時的社會、經濟、政治中探索,便能窺探 出當時的真正的景象與變故原由。

社會、文化與審美觀

唐朝短短 289 年,審美觀便經歷了不斷

的迭變,初唐時從隋朝所遺留下的骨感美, 再到盛唐的壯碩美,到中晚唐又重回到纖瘦 骨感。實際上不同的審美觀是立足於不同時 代的環境,當我們從當時的社會、經濟、政 治中探索,便能窺探出當時的真正的景象與 變故原由。

初唐盛行的依然是人類一貫對美的觀 念「白、纖、瘦」。但實際上從初唐的胡風盛 行開始,早已為盛唐的「以肥為美」埋下伏 線。朱熹曾言:「唐源流出於夷狄」,唐朝的

私倉廩俱豐實」的空前盛況,貴族女子錦衣 玉食丶愈發雍容華貴,大大彰顯了女子的豐 滿、富態之美,引得民眾羨煞。但當時民衆亦 安居樂業、無所憂慮,豐富的物質條件更創 造了追求豐滿的機會。再加上當時的飲食文 化更是受胡風影響而轉變為胡食 「渾炙 犁牛烹野駝」,即羊肉、牛肉、駝肉等高脂肪、 高蛋白食物。在《唐六典》中更是記載了當時 俸祿是有羊隻供給,二品官每月有羊二十口, 三品則有羊十二口,據學者的推算,朝廷每 年大概需要七萬二千多頭羊。唐人對於高熱 量肉食的熱愛,亦為民眾的壯碩提供了基礎。 總而言之,盛唐是在王室貴族帶來的風尚下, 引起了民眾對於豐腴、壯碩之美的追求;更 在開元盛世的社會穩定、繁榮下帶來的飲食 結構改變,為普通民眾的體態改變帶來了根 本助力,鑄造盛唐時獨特的「以肥為美」。

在胡人發起的安史之亂後,中晚唐失去 盛世之境,新樂府運動、古文運動中的眾多 文人更是產生了對胡人的反感,白居易詩中 提到:「法曲法曲合夷歌,夷聲邪亂華聲和」

批評現今漢風不正,應要恢復華夏正統。而 且當時更有藩鎮割據、 外族入侵,令民眾紛

紛四處逃亡、食不飽腹。尤其在中唐時兵役 繁重,男子皆前往戰場,女子成為了主要勞 動力,過著「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敞筐」的 生活。在盛唐時的豐滿體態亦在社會動蕩下

22
字詞 細腰 纖腰 小腰 楚腰 腰細 出現 次數 50 39 9 8 8
二、「肥」還是「瘦」?

被迫重回消瘦,審美觀亦回歸到傳統的纖瘦 審美。

三、刻板印象的再製 唐朝「以肥為美」實質上是對唐朝的以 偏概全,幾乎曲解了整段歷史。初唐不胖,晚

唐纖瘦,只有短暫的盛唐是以豐腴壯碩為美。

實際上唐朝的審美觀是多元的,不同時期盛 行著不同的審美風尚,「唐代女子以肥為美」

實則是一個的誤解。

文學上,蘇軾在《孫莘老求墨妙言詩》

中提到:「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瘦誰敢憎」

以至於後人將「環肥燕瘦」定為唐、漢的審 美觀的象徵。而在《開元天保遺事》中更是 形容:「貴妃素有肉體」,乃至於從未見過楊

貴妃的後人亦沿用這個形象,晉的《舊唐書》、 宋的《資治通鑒》中,皆以「豐豔」形容楊 玉環,打造了後世對了唐朝美女「豐肥豔麗」 的固有形像。

藝術上,敦煌壁畫被譽為「以肥為美」的 鐵證,但實際上是因為當時唐朝盛行佛教, 所流傳下來的壁畫都具有濃重的佛教色彩, 為表示莊嚴和體現唐朝的繁華昌盛,會將仕 女描繪得圓潤豐腴。畫中的人物豐腴代表的 是唐朝宗教信仰的改變,卻並不能意味著整 個唐朝都在追求肥胖,敦煌壁畫更多是一種 脫離現實的宗教藝術呈現。

綜上所述,不論經濟、政治、文化,整個 社會環境的變遷與人們的審美觀有著密不可 分的聯繫,審美觀亦能反映當時的社會環境、 人們的生活水平。唐朝,是獨特的審美觀打 造了獨一無二的時代,亦是當時社會創造了 盛唐的審美觀。我們在改變環境的同時,環 境也在默默著影響我們。而來到現代,人們 也依然對「以肥為美」津津樂道,但實際上大 多數人卻是把盛唐流行的時尚當中整個大唐 的時尚,但實際上三百年間的歲月一直在改

資料來源

1. 《詩經.國風.唐風.椒聊》

2. 張昭、賈緯,《舊唐書.外戚》

3. 李延壽,《南史.羊侃傳》

4. 劉希夷,《春女行》

5. 劉希夷,《搗衣篇》

6. 岑參,《酒泉太守席上醉後作》

7. 杜甫,《憶昔.憶昔開元全盛日》

8. 李賀,《將進酒》

9. 白居易,《長恨歌》

10. 白居易,《法曲-美列聖》

11. 白居易,《觀刈麥》

12. 蘇軾,《孫莘老求墨妙言詩》

13. 司馬光,《資治通鑒》

14. 呂田,〈唐朝的「食」文化〉 ,《中國食品》2014 年 13 期

15. 徐怡,〈舌尖上的異域風情 唐代「胡食」及

其社會影響論述〉,《黑龍江史志》2014 年 21 期

16. 楊志強,〈從《唐代仕女》雕塑看唐朝時期藝術 審美特性〉,《蘭臺世界》2015 年 13 期

17. 左洪濤,〈論唐人前後期女性審美習俗演變〉,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 年 4 期

18. 尚佳樂,〈淺談吐蕃、唐朝和戰交往及對唐朝的 影響〉《環球人文地理》2017 年 20 期

23
變,「肥 唐朝之美」亦只是一種以偏概全 的誤解。

舉案齊眉——古代中國的婚姻的平等觀

趙婷欣、洪婉瀅

前言

從古至今,人類繁衍都離不開婚姻。婚 姻,是建立在男女雙方平等自願的關係上的 合法契約。婚姻的政策制度及受約對象的合 理性,意味著人民幸福感水準的高低,並取 決於每個時代的不同而有所改變。

然而,在我國古代,男女關係不平等,以 至後來男尊女卑的社會現象。女性總是被認 爲「無才便是德」,她們被社會環境所壓抑, 盲目跟隨著以男性爲主的社會的步伐,連婚 姻都不能夠爲自己做主,需聽取父母之命, 如同扯線木偶一般。而男子則是這個社會高 高在上的「神」。直到後來推翻封建統治,女 性始獲得了屬於她們原有的權利,她們的願 望被世人看見,她們能夠與男子平起平坐, 甚至可以主宰自己的未來,婚姻的幸福感也 會就此大幅提升。

換言之,男女平等是婚姻其中之一的重 要因素,倘若沒有男女平等,又如何有一夫 一妻的制度,故討論三妻四妾演變成一夫一 妻時,男女平等關係的情況也應該納入一併 討論。本文旨在通過三妻四妾的演變討論婚 姻的平等觀,亦即舉案必須齊眉。

一、三妻四妾的起源與盛行

三妻四妾起源於我國先秦時期,由原有 的母系社會逐步走向父系社會。但事實上, 「三妻」在古代是不可能的,這種説法在古 代也是不被接受的,「三」只是個虛數。因此 準確來説,我國的古代婚姻制度應該是「 夫一妻多妾制」,就是説只有一個正室,其餘 皆為妾,並不能稱妻。

位逐漸降低,男性開始主導整個社會,社會 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出現剩餘產品,隨之產 生了私有制和階級。私有制的誕生,使社會 關係中出現了婚姻關係,用以確保家族財產 可穩定傳承,家庭將成爲組成社會結構和國 家的基礎,血緣宗法關係也成爲維繫社會和 國家的紐帶。

總而言之,一夫一妻多妾制是源於私有 制而產生的,而掌握這些私有財產的是男性, 女性逐漸喪失社會地位和獨立人格,淪爲夫 家的附屬。另一方面,男子納妾亦要滿足一 定的條件,如爲了延續家族香火,合理分配 家族財產等,因此納妾也逐漸習以爲常。妾 的地位始終不會高於妻,妻也因此變得有恃 無恐,若妻自己不能夠生育,而妾生了孩子, 妻就會把孩子抱走,作爲自己的孩子。此外, 當妾不能為家族做出奉獻,也會被妻逐出家 門,總的來説,妻依舊是妻,妾依舊是妾,一 日為妾,終身為妾。

母系社會解體後進入父系社會,女性地

然而,這種制度並不是人人都可以使用。 原則上只有上層的王公貴族才能自由納妾, 低下階層反而有嚴格的婚姻制度,如困苦的 農民家庭則是一夫一妻制。由此可見,身份 與地位決定了婚姻,再加上以男性為主導的 社會,女性不能為自己做主,自己的丈夫要 是納妾,她們是不可能阻止的,只能任由丈 夫納妾,而且妻也不會始終是妻,若她們生 不出孩子或是其他原因,也會被丈夫休妻。 這些種種讓女性缺少話語權,封建思想更嚴 重束縛著她們,只能心甘情願地接受自己的 命運,作爲男性傳宗接代的工具,因此這種 不人道的制度逐漸主宰了整個封建社會,這 種不平等的婚姻制度也直接反映了階層的不 平等和資源佔有的不平均的封建思想與社會。

24

二、從三妻四妾到一夫一妻制 在封建社會中,女性缺乏人性的獨立和 個性的自由,被迫固守著儒家「三綱五常」的 封建禮儀,但即使在這樣的環境中,李清照 能夠「出淤泥而不染」,獨善其身。北宋女詩

人李清照出生於文學氛圍濃鬱的官僚家庭,

有著良好的早期教育和寬鬆自由的家庭環境。

她的父母博雅能文,父親李格非也是有名的 文人,不但能傳授淵博的知識,更擁有能夠

培養出大詞人所具備的藝術才能。耳濡目染

下,李清照絲毫不對自己身爲女性而感到自 卑氣短,相反,她剛強自信,爭強好勝。

她與傳統女性迥然不同,在經歷了美滿

幸福的生活到失去丈夫的悲痛,更是造就了 她與當代女性與衆不同的的女性意識與獨特 的人格魅力。在封建社會中,她逆道而行,意 識中充滿了叛逆性,而當中她的女性意識最 可貴、最基本的一點是與傳統觀念截然相反 的男女平等意識,她反感封建制度與破壞束 縛女性的枷鎖。一夫一妻多妾制在古代女性 看來並沒有什麽,但李清照對此卻是有著強 烈的不滿,她認爲女性不能一味依賴男性, 女性也應該能做自身想做的事,擁有自己的 思想,有獨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權利。可以說 李清照的女性意識是脫離封建社會,她希望 造就一個男女平等的社會。

在封建社會中「女子無才便是德」是必 須恪守的信條,而當中女子的「才」是指精通

詩詞歌賦以及琴棋書畫,但只有生在上層社 會以及比較開明的家庭中才存在有機會學習 成才的女子。但凡男子遇見比之強的女子,

便會把「女子無才便是德」高掛在嘴邊,還要

美其名曰冠以孔子曰,無非是擔憂女子聰明 能幹從而奪得主導權。正是有「呂氏亂政」,

「則天稱帝」的例子出現,因此男子才會以

「女子無才便是德」束縛女子的才能,禁止

女子參與社會事務,藉此減少對女子的畏懼。

而李清照身處的朝代,這個信條束縛得更是

厲害,但李清照卻有桀驁不羈的性格,她從 不屈服於這個信條,更是大膽衝破封建社會 的倫理綱常,充分體現出一個女性的覺醒意 識。

自從推翻封建社會到中華民國的成立, 封建道德遭到質疑,民主意識開始覺醒,整 個社會開始重新審視女性自身的價值,以及 社會生產力發展需要女性回歸社會提供物質 基礎,因而一度興起女權運動。但是當時卻 只有盲目西化的色彩,對女性地位的提高毫 無幫助。反而在這一時期造就了一批有知識 有理想的民國女性,也見證了無數追求自由 和獨立的女性最終卻香消玉殞。在新中國建 立後,直到毛澤東喊出「男女都一樣」以及 「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口號,當這兩句口號

呼之欲出時,女性地位才真正得到改變。雖 然新中國女性的地位得到提高,但女性自身 沒有對自我解放的意識,重男輕女的情況依 舊刻在思想中。

因此女性地位提高的同時,也要消除「重 男輕女」的頑固思想,唯有廢除一夫一妻多 妾的制度,推崇一夫一妻制,取代一夫一妻 多妾制,成爲社會的主流,真正實現男女平 等,樹立正確的婚姻價值觀,也不枉歷代以 來女性與封建社會長時間的抗爭,當人民擺 脫舊社會的封建思想,放下階層與地位的不 平等,實現人人平等,社會平等,往新社會與 新思想發展,一個平等和美滿的社會才會出 現。在一夫一妻制成功推出後,也徹底打破 了封建思想,並且進行了立法做出了一定的 表率,讓女性獲得良好教育,為自己而活。

三、舉案可以齊眉

以往受理學薰染的生活環境對女性形成 禁錮,在思想上產生重德輕才、相夫教子、恪 守名節的道德制約。生育的能力成了古代男 性衡量女性的重要標準,是影響女性一生命 運、地位的決定因素。「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25

可見當時對無子的忌諱。根據律例規定,無 子的婦女將會被引用「七出」 1之條的條文,

只能聽任丈夫納妾蓄婢。選妻妾時大多注意

女性是否「宜子」,「宜男」,即使出身低微容 貌欠佳也可。而剝奪妾、婢的母親權力的現 象也比比皆是。

多妾制下女性之間在男權社會常常為爭 得一席之地而進行生存鬥爭,「妻不如妾,妾 不如婢,婢不如妓,妓不如偷」這一諺語便是 用來形容古代已婚男人的花心,對身邊女人 的重視程度依序是情人、妾、妻子。在舊式社 會,家庭中若有妻妾同存的情况,爭風吃醋 是無可避免的。妻妾不和,往往會鬥得雞犬 不寧,弄得鄰里皆知,以致家醜外揚,使為夫 者左右為難。

而轉為一夫一妻制時,正室則受到法律 與道德的保護。摒棄傳統的一夫一妻多妾制

使女性受到被保障的婚姻。以往在傳統妾制 的壓力下,妻常以妒忌表示抗議。雖然歷代 的「女教」皆以妒忌為戒,法律、宗教亦企圖

懲治妒婦,但隨著一夫一妻多妾制之没落, 「妒忌」一說亦與妾制相始終。

女性的地位古今有別,一夫一妻制秉持

「夫義婦順」、「相敬如賓」之道,現代有鶼鰈

情深者、亦有懼內者。在爭取婚姻自由的過 程中,男女平等發揮了重要作用。正是一夫 一妻制這一法律的約束下,否則在男性主導 下的家庭結構是具有不對稱性的。穩定的婚 姻才造就了現代夫妻舉案齊眉,琴瑟和鳴的 現象。

不論是何種說辭,以往的婚姻制度主導權完 全是在男人的制約之下。反觀現在,法律不 再允許男性為傳宗接代而納妾。婚姻觀念的 轉變在於社會對女性的自我認同與自我實現 的重視。現在更少有「母憑子貴」這一說法,

女性亦能受到才德培養,締造兩性地位相對 平等的社會。從歷史、從世界各國的情況來 看,一夫一妻制對婚姻家庭的穩定、社會的 穩定有重要的意義,實行一夫一妻制是必然 選擇。

資料來源

1.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商務印書館,1937 年)

2. 王光宜,《晚明的女教 從女子「無才便是德」

談起》(1997 年 6 月)

3. 黃西真,《中國社會婚姻不對稱與超邊際分析模 型之研究》,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2013 年

6 月

4. 葉祝滿,《性別與認同 李清照其人其詞的創作 與接受研究》(2007 年)

5. 袁鐳,《民國時期女性的社會地位》(2011 年 4 月 7 日)

6. 李建平《淺談李清照的女性意識》(2016 年)

7. 古代才女詩「救」婚姻,摘自 2018 年 3 月 29

日,北京晚報

結論 在中國古代,男性基於廣繼後嗣、防止 血脈斷絕、貪圖美色,彰顯財力等原因納妾。

1「七出」(不順父母、無子、淫、妒、有惡疾、多言、竊盜)既是休妻的條件,也就是婦女應盡量避免的行 為。傳統女教書不論是以列女傳或是以女誡的形式表現,都教導婦女順從之大德,目的亦在維護父系家族的和 諧與綿延。

26

前言

中國古代的奴婢

在很多中國的文學和藝術作品中,經常

看到奴婢的身影。奴婢,奴指男奴,婢是女 奴。事實上,奴婢與貨物一樣,是主人的私有 財產,他們的自由都由主人決定,可以隨意

出賣饋贈,打罵奴役,不能與良人通婚,婚配 皆由主人決定。奴婢犯罪,從重處理。他們並 沒有人身自由,被人役使,人身所有權完全 歸屬於另一個人。

奴婢出現與秦漢的經濟活動有關,從此 時起,「奴婢」的稱呼就定了下來,隨時間發 展,奴婢更像是一種僕役工作,而不是別人 的貨物了。雖然部分歷史學者將「奴婢」作爲 「奴隸」去看待,不過本文會將「奴婢」與 「奴隸」較為精準的區分開來。

於此,本文將以考察奴婢制度為基礎出 發,探討與奴婢的出現、發展與沒落,兼論奴 婢的社會意義及性質。

一、中國的奴婢制度的出現 學者郭沫若在《中國史稿》中按社會特 色明確劃分中國史的分期,先秦時期盛行奴 隸制,故將先秦時期稱作奴隸制社會。然而, 在秦漢時期奴隸制解體而誕生了奴婢。以下 將討論奴隸如何演變成奴婢,並釐清之間的 關係。

從奴隸到奴婢 夏朝(公元前 2070 年 前 1600 年)是 最先實行奴隸制的時代。夏初時有扈氏與夏 啟因領袖權問題而打仗。戰後,勝者夏啟將 有扈氏部落俘為奴隸。郭沫若在《中國史稿》 中提到:「啟討滅了有扈氏後,就罰他們作『牧 豎』(牧奴)。」當中的「牧豎」(或者牧奴)

周芷茵、顏嘉俊

就是奴隸,因出現了社會階級分層,分別是 奴隸主、平民和奴隸,同時也奠定了奴隸來 源自戰俘,所以說夏朝是中國奴隸制度的開 端。

承接夏的商、周朝皆爲奴隸社會,並開 始有奴隸作為生產力的跡象,不過商朝的奴 隸大多用作 「人殉」,只有少數用作生產力。

到了西周才進一步用作農業生產,是為井田 制。這批隸屬於貴族的農民並無獨立身份, 土地所有權歸貴族所有。

及至春秋戰國時期,諸雄爭霸而東周皇 室衰微,貴族地位及權力劇降,再無力管治 土地,井田制被土地私有制取代,土地所有 權轉至農民之手及自耕農身份的確立,不需 服從貴族。遂奴隸制被瓦解,直至秦漢開展 了另一種奴隸性質的制度──奴婢制。

奴婢制的延續 學者翦伯贊的曾指出:「歷史上任何社 會,除了構成這個社會的支配的因素之外, 必然存在著新的、成長著的、先進的東西,也 必然存在著舊的、萎縮著的、殘餘的東西。」 因此,在秦朝有一部分的奴婢實質上是先秦 時期奴隸制度下的延續,奴婢的來源也延續 了先秦的奴隸來源方式,更多的是因犯法或 破產的農民自然演變而成。

漢朝承秦制,奴婢來源更突破地域或年 齡界限,如是倭國或西域諸國進貢的,有的 更甚至是小童,據《漢書》記載:「准南俗賣

子與人作奴,名日贅子,三年不能贖,遂為奴 婢。」這是一種販賣小童做奴婢的方式,大多 是農民階層會做的事,他們多數是因家境困 難或遇上荒年而販賣。在秦代的時候已經有

27

奴婢買賣出現,不過販賣小童則多見於東漢 時期。 而東漢以後,奴婢制度亦一直盛行於

中國社會之中,奴婢的來源幾乎是一致,如 見下表一。

禁止百姓販賣子女

O O X O 僱傭奴婢而非買賣;依然有販賣奴婢現象

遼 O O O O

西夏 O O O O

金 O X O O

元 O O O O 掠金民為奴

明 O O O O

清 O O O O 孤兒被領養做奴婢;清末頒律廢除奴婢制度 ▲ 表一 中國中古時期以後各朝代奴婢的來源1 (O表示來源於此,X則表示暫時未找到或當時無此來源方式)

由此可以看到,奴婢的來源基本每個朝

代上無太大分別。同時,奴婢制貫穿了整個 中國古代社會,即使史料較少記載,但奴婢 制代替了奴隸制在整個古代中國史延續。

二、奴婢的分類

奴婢的類別是根據從屬關係來劃分,秦 漢奴婢可分為官奴婢和私奴婢兩種,而在《秦 律》與《唐律》中亦有一部份關於繼承關係的 奴隸、奴婢制度的律文。本章將以此為基礎, 對官奴婢和私奴婢作詳盡的分析。

官屬奴婢

在上一部份中提及到各朝代奴婢來源, 在奴婢種類中的官奴婢主要來源,歷史學者

李常生已經對此進行清楚劃分,他將其分成 五種:

1. 因本人犯罪,籍沒為奴婢。

2. 因親屬犯罪,籍沒為奴婢。

3. 藉沒私家奴婢為官奴婢。

4. 官奴婢所生子女仍為官奴婢。

5. 戰俘及戰場上的逃兵,皆設為官奴婢。

雖然官屬奴婢的身份是終身的,甚至遺 留給子孫。但亦可以通過赦免恢復庶人身份。 官屬奴婢完全歸於官府所有,秦漢時最多, 漢代高峰達至上百萬,大量用於工官、冶鑄、 官府雜役、諸苑養狗馬禽獸或賞賜官僚貴族,

1 據毛蕾,陳明光,〈中國古代的「人牙子」與人口買賣〉,《中國經濟史研究》,2000 年第一期,頁 127;于振 波,〈略論走馬樓吳簡中的「戶下奴婢」〉,《船山學刊》,2005 年第 3 期、姜歆,〈論西夏的奴婢制度〉,《寧夏師 範學院學報》,2008 年第 29 卷第 4 期,頁 80 等文章整理。

28
朝代 奴婢來源 奴婢市場 百姓自賣 犯罪 戰俘 其他方式/補充 三國 O O O O 倭國進貢 晉 O O O O 買賣對象為胡人 五胡十六國 O X X O 搶敵對國的百姓做奴婢;買賣對象為漢人 南北朝 O O X O 搶敵對國的百姓做奴婢;倭國進貢 隋 O X O O 唐 O O O O 五代十國 X X X O

可以買賣。其衣食依靠官府供給。

在《唐六典.刑部都官》有這樣的記載,

如見:

「凡諸行宮與監牧及諸王公主應給者, 則割司農之戶以配。」

「都官郎中、員外郎之職,掌配沒隸簿, 錄俘囚,以給衣糧、藥療,以理訴競、雪 免。凡公私良賤,必周知之。凡反逆相坐, 沒其家為官奴婢。」

「官奴婢有疾,太常給其醫藥。」

由此可見,當時規定由尚書省的刑部都官監

管官奴婢,如果發生有關奴婢的訴訟事宜,

也由都官來處理。官屬奴婢雖多數配予司農 寺,由都官監管,而諸行宮監牧等部門所屬 的奴婢,也都由司農寺來撥給。官屬奴婢一

般是沒有什麼生活資料,除了供給官奴婢的 衣糧外,還由太常寺給以醫藥 ,以減少奴婢 因過早或過多死亡而造成損失。

私屬奴婢

有關私屬奴婢的來源,李常生分為三種:

1. 由買賣獲得奴婢。

2. 由官府賞賜而獲得奴婢。

3. 由私家奴婢繁育獲取奴婢。

買賣私屬奴婢又分自賣和略賣。自賣者大多 為破產農民。略賣良人為奴雖為法律所禁, 但貧民仍常被略賣。官府賞賜為貴戚、功臣 獲取奴婢的重要途徑。

私屬奴婢則歸個人所有,秦朝數量較少, 漢代日益增多。上至皇帝、貴戚、官僚,下至 地主、商人、庶民都蓄有私屬奴婢。私屬奴婢 一般在家庭內充任家內服役,也有部分用於 手工業、商業。私奴婢既為私家資財,不僅不 能享受緣坐免法,而且「身繫於主

主人處分或是依照「奴法」處理。

在統治階級的上層,如王公貴族、宰相 顯宦、豪富之中,出現了廣蓄奴婢,以為資

如《資治通鑒》載:「置奴婢之市,與牛 馬同欄。」《唐律疏議》卷二十載:「其貿易奴 婢,記贓重於和誘,同和誘法。」「和誘法定, 罪止流三千里。」

所以說,在中國古代中私奴婢如同主人 的財產,奴婢依然像奴隸一樣存在買賣貿易 的性質,這也是私屬奴婢的根本來源。

三、奴婢走進歷史

蓄奴養婢的風氣在古代盛行,至明清之 後私奴婢制逐漸廢止,中華民國成立後,相 關法律奴婢制也被完全廢除。奴婢的地位及 數量不斷變化,近現代開始息微,甚至消失, 本章將透過各朝代的社會特點對以上情況進 行探究。

奴婢興衰的社會意義

奴婢的數量及地位與社會的背景、經濟 和政策有緊密聯繫。秦朝以後奴婢制度絕大 部分以《秦律》為基礎,一改奴婢不能與士、 農、工、商通婚的情況,而且奴婢轉變身份途 經較多,如其可因軍功獲得爵位而贖免親屬, 冗邊五年可換一人免去奴婢身份。漢承秦制, 因此奴婢的地位沒有被削減。

秦漢時期奴婢總數約占二三百萬人,佔 秦漢全人口總數不大。自秦末民變及楚漢戰 爭造成人口大幅度銳減,漢初出現大量農民 破產轉做奴婢的現象。為保封建生產關係及 減少農民破產,漢統治階級不斷改善和控制 奴婢的地位與數量。

為限制其數量,漢政府採取「免奴為民

的措施,如西漢漢高祖、文帝、元帝,東漢光 武帝時皆有發佈詔令以免奴婢為庶民,增加 生產力,詳見表二。

29
」,一切由
財,務求其盛,競侈鬥富的現象。

官奴婢年至五十以上 免為庶人

▲ 表二 漢政府免奴為民的事跡

此外,也採取了「高額稅收」的措施,如

漢初奴主需按奴婢數繳交多平民一倍的算賦; 新莽時,重徵奴婢人頭税一人三千六百等。

意圖以詔令限制貴族、官僚、富人佔有的奴 婢數量,甚至廢止奴婢買賣。

同時奴婢地位也逐漸提升。從秦漢初時

奴主對奴婢有「專殺之威」,到奴主要告发或

處死奴婢需报官,東漢光武帝更是下詔曰:

「天地之性人為貴。其殺奴婢,不得減罪。」

「敢炙灼奴婢者論如律,免所炙灼者为庶民。」

六次頒佈釋放奴婢的 詔令

除此之外,還詔除「奴婢射傷人棄市律」

和詔禁私買奴婢。不過,西漢後期法律寬鬆 的弊端乃至東漢依然存在,以致漢代以後奴 婢的地位及數量仍不斷變動。

為便於觀看及理解,本節使用表格表示 漢代以後奴婢地位和數量變化圖,由於奴婢 數量無準確量,表格將以上升、下降或無變 化表示,如見下表三。

奴婢地位 地位 數量

唐初 雇傭關係的租佃制發展不完善,勞役制仍符合社會生產的需要,奴婢市場買賣 合法,奴婢大量存在

唐中 社會的發展和租佃雇傭制完善,士族不能絕對佔有土地,大量的奴婢轉化為相 對自由的雇傭租佃制下的農民 

唐末 戰爭減少,戰俘與籍沒為奴的數量大減,大多放免為良  

宋仁宗朝 獲得編戶齊民的法律地位 

亡宋前 奴婢地位又呈下降趨勢 

元朝

明朝

清朝

帶有奴隸制殘餘的蓄奴習俗,奴婢為主人勞動,可以買賣。

奴婢經過一系列的放良免賤,奴婢數量大減,然而法律上承認讓奴婢是主人特 殊動產,可以買賣。

有奴隸制蓄奴殘餘,康熙時曾有贖身為民,八旗所屬奴婢開始取得半獨立身 份,放出為民。

▲ 表三 中國宋朝至清朝私奴婢地位的變化

奴婢制度的廢止

1912 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中 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 別。」這時才徹底取締奴隸制度,同時象徵奴 婢制度的終結。

發生於 1905 年(光緒三十二年)的上海

黎王氏案為後來所有法律變革的導火線,其

案情為黎王氏扶柩回故里時途經上海「因攜 有婢女餘名,為關吏所究詰,致涉訟庭。」, 簡單來說,就是有外國人看到了此番場景, 然後會晤了清兩廣總督兼南洋大臣周馥,表 達了對中國存有奴婢制度的不滿。後來通過 修訂法律大臣沈家本和其他有識之士的不斷 努力,1910 年清政府在《欽定大清刑律》中 規定廢除奴隸制,該法規定 1912 年民國時期

30 當朝皇帝 漢高祖 漢武帝 漢哀帝 光武帝 事跡 因饑餓自賣為奴婢皆 免為庶人 赦吳楚七國之亂後成
官奴婢之人
 

才正式生效。

中國奴婢及奴隸制的廢除是世界人權發

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所有中國人都具備同樣 的法律人格,真正的現代法律文明從此開啟。

結論

中國古代奴婢從只是別人的財產,到擁 有自己個人身分,花了差不多半個中國史的 時間。由於封建生產力關係,雖說奴隸的說

法消失,但社會依然有類奴隸的存在 奴婢。

其實各朝代都有在改善奴婢問題,事關天災

人禍和政治的原因奴婢問題難以徹底解決,

到了清政府時期才正式得以改革,而中國奴 婢制的廢除象徵著對中國四億人民的解放。

資料來源

1. 詞典網-官奴婢 -

(https://www.cidianwang.com/lishi/zhishi/0/5547

0br.htm) ,摘自 2020 年 12 月 25 日

2. 詞典網-私奴婢 -

(https://www.cidianwang.com/lishi/zhishi/7/3317

7lw.htm) ,摘自 2020 年 12 月 25 日

3. 快懂百科 - 奴婢 - ( 奴婢 - 快懂百科 (baike.com)),摘自 2021 年 6 月 5 日

4. 「春秋戰國時期的農業-中國農業歷史與文化」

- ( http://agrihistory.ihns.ac.cn/history/cqzgny.htm),摘自 2020 年 12 月 23 日

5. 「清代奴婢的來源」(https://ppfocus.com/0/hi51c9745.html),摘自 2020 年 12 月 23 日

(二)論文

1. 梁向明,〈秦漢奴婢簡論〉,《固原師專學報》,

1989 年第 3 期

2. 周峰,〈秦漢奴婢制度研究〉,《湖南大學》,2004 年碩士論文

3. 文霞,〈秦漢奴婢法律地位及其比較研究〉,《首 都師範大學》,2007 年博士論文

4. 周永坤, 〈中國奴隸制的終結和意義〉,《北方 法學》,2010 年第 3 期

5. 翦伯贊,〈關於兩漢的官私奴婢問題〉,《歷史研 究》,1954 年第 4 期

6. 毛蕾,陳明光,〈中國古代的「人牙子」與人口 買賣〉,《中國經濟史研究》,2000 年第一期

7. 于振波,〈略論走馬樓吳簡中的「戶下奴婢」〉, 《船山學刊》,2005 年第 3 期

8. 姜歆,〈論西夏的奴婢制度〉,《寧夏師範學院學 報》,2008 年第 29 卷第 4 期

9. 李隆獻,〈兩漢魏晉南北朝復仇與法律互涉的省 察與詮釋 〉,《臺大文史哲學報》,2008 年第 68 期

10. 郭尚武,〈兩宋良賤制度的消亡及其影響〉,《光 明日報》,2012 年 10 月

11. 徐祥民 、劉遠征,〈黎王氏案 沈家本奏議 人格

平等觀念在清末法律中的引入〉,《沈家本與中 國法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 年 12 月

12. 蓋清霞,〈初探唐代奴婢的地位及數量變化〉, 《青年與社會》,2014 年第 19 期

(三)專書

1.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上海:上海聯合 書店出版,1930)

2. 翁賀凱譯,德里克《革命與歷史:中國馬克思主 義歷史學的起源,1919-1937》

31

「舞醉龍」

「舞醉龍」是流行於古香山縣一帶的傳 統風土習俗。澳門憑藉中西文化的浸潤和碰

撞下的先天條件,加上歷年鮮魚行多位武術 界名宿傳承與發展,令「舞醉龍」逐漸發展成 為本土一項獨特的民間傳統節慶活動。據聞,

魚行舞醉龍在本澳有近一百六十年歷史,在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佛誕)當日,在營地街市、 紅街市及祐漢街市舉辦盛大的舞醉龍活動。

菜農子弟學校歷史學會有幸於 2019 年初與 鮮魚行負責人聯繫,允許參與拍攝活動。

在舉辦活動的前一天,即四月初七傍晚,

鮮魚行的會員聚於市場外圍枱進餐,即所謂 「龍船頭長壽飯」的盆菜宴,感受這個獨特 的宴會。四月初八正日,歷史科組師生兵分

兩路參與盛事,一隊在營地街市周邊的噴水 池,一路在祐漢街市,師生共同參與活動的 全過程。包括煮齋、派龍頭飯、舞醉龍等主要 環節,讓同學們渡過一個難忘的節日。現在 把當日採訪的訊息簡介如下:

關於「龍」的本身

不講不知道,鮮魚行所舞的「龍」,其木 材是樟木所製成,原因是樟木木質堅實不易 蛀蟲,比較耐用。當新龍製作完之後會有開 光儀式,而且每年的佛誕節舞「龍」都必須重 新「點睛和掛紅」才會開始舞動。在節慶當 日,舞「龍」數量不一,有多有少,如在零九 年的佛誔節魚行派出廿三對醉龍。據鮮魚行 前輩所口述,「龍」即使老舊之後是不會被遺 棄的,「龍」會用木架供奉在總會內,以歷史 文物的角色來呈現它們曾經的努力與付出, 目前總會約有廿條「龍」被供奉在總會內。必 須注意的是「龍」被視為至剛至陽之物,不宜 女生碰觸。

王駿賢、歐陽佳雯、蔡燕妮

關於「龍船頭飯」

派「龍船頭飯」絕對是重頭戲之一。在初

七晚吃過「龍船頭長壽飯」的盆菜宴後稍作 休息後,義工們便在破曉時份已準備熬製「龍 船頭飯」。 據傳,食過龍船頭飯可驅除疾病, 小童快高長大。不少居民一早在三個街市外 圍排隊領取,如祐漢街市排頭位的長者更於 清晨七時許便到達。「龍船頭飯」的菜餚一般 有燒肉、菇、腐竹、發菜、粉絲等。每年派發 的數量在祐漢街市約一萬多份。

關於「營運」

據了解,除總會有向相關政府部門申請 活動經費外,其餘兩個街市籌備活動的經費 都是自力更新。操作的方法是在活動前一個 月左右,會在街市擺設募款箱,歡迎善男信 女隨緣樂助;街市各漁檔自行捐款集資、或 認捐「龍船頭飯券」,若 100 元 3 張。

「真醉與假醉」

在點睛和掛紅後,行友隨即舞動醉龍。 舞龍頭者與持龍尾者在鑼鼓配合下,醉步繞 圈追逐,在旁行友不斷為舞者灌酒,一時酒 花四濺,酒香四溢,舞者醉態可掬,醉龍騰 躍,姿態生動。這是過去描述舞動醉龍的情 況,至今未變。但隨着時代的發展,昔日的 「酒」已變成「水」,這體現了傳統的活動也 配合時代人類對健康呼聲的回應。

33
34

前言

土地信俗

澳門是一座具有東西多元文化交融共存

特色的城市,為傳播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提 供了豐沃的土壤。在眾多歷史文化積澱深厚 的民俗文化遺產中,土地信俗無疑展示了中 華民族的文化。土地信俗更在 2021 年獲列入 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 錄。但近年來,土地信俗越來越受年輕人的 忽視。我們希望期望公眾對土地信俗有更深 的認識和感受,以達至宏揚非物質文化遺產 的目標。

歷史淵源 土地信俗最早起源於中國自商、周始, 此時已有祭祀土地神的習俗,尤以春社最為

歷史悠久,為春耕前祈求五穀豐收,鄉鄰會 聚宴飲的歡慶時節;部份地區的社神形象化 後,春社節慶也演變為土地誕節慶。

在一般民間的信仰中,神明多半會有明 確的出身,但民間流傳的土地信俗源流大都 是街談巷語,道聽塗說,眾說紛紜。其説法主 要有三,都和周朝的張福德有關。其中一個 最廣爲人知的是周朝忠臣張福德生前為官廉 正,感其恩德,念念不忘。福德死後有一貧農 受張福德託夢,在田間以三塊大石圍成「磊」

字,呼請「張福德大夫」奉祀,不久由貧轉富, 百姓咸信神恩保佑,乃合資建廟並塑金身膜

拜,取其名而尊為「福德正神」。

信俗傳承

信眾最主要為農人,凡農家無不崇祀。

而商家都有作牙習俗上舊曆每月的初二、十 六,祭拜「本地財神」。掃墓者都崇敬土地神, 民間認為土地神乃墓園之守護,故掃墓前需 先祭拜土地神,答謝其看守墳墓之辛勞。

江鴻森、黃嘉熙、黃偉文、何啟鋒

祭壇的形制多樣,可分為牌位、石碑、壇、 龕和廟,現時本澳有近十所供奉土地之廟宇, 和多達一百四十多個公共的土地神壇,以及 在不少家宅、商店門前設置供奉的土地神位, 而土地神的供奉形象上又見有石主、石碑、 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神像幾種類型。

澳門的土地誕是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當 中的酬神習俗除了搶花炮外,其他如鋪陳燈 彩、參神祈福、上演神功戲及肆筵設席等均 自清代沿襲承傳至今,是本澳華人社群每年 重要的祭祀和節慶活動,近年更延伸為敬老 揚孝的場合。在古代的多本書籍均有記載: 《香山縣誌》載:「二月上戊祭社,燒大彩爆 竹。」現時,最隆重賀誕的是居住在雀仔園一 帶的街坊,他們用金豬酬神、請戲班上演神 功戲和舉辦粵曲演唱晚會等。

文化價值

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在內地土地神壇 的來源地已很難找到如此堅持不懈普遍信奉 土地信俗的代表性區域。而澳門土地信俗傳 承的顯著特徵是,無論是物質形態 土地

35
▲ 福德祠

神壇,還是非物質形態 信俗文化,幾乎 囊括了歷史上的各種形態,而又使其具有鮮 明的時代發展特點,這表明澳門在傳承和弘 揚優秀中華傳統文化方面確實有獨特的貢獻。

從土地神壇的匾聯內容看,皆有歌功頌 德、祈求福佑等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反映 出華人渴望抵禦天災、生活安寧、子孫滿堂、 財富豐盈等現實訴求。 因此土地信仰作為一 種華人傳統文化,擁有廣泛的群體認同基礎, 構成了增強民族認同與歸屬意識的文化象徵 符號。

土地信俗衍生出的社會形態和文化意義 包括的內容有:一是人的三觀和生命倫理的 地方性知識體系;二是信仰、禮制、祭祀和儀 式的週期性;三是通過血緣維繫的家族和通 過地域維繫的組織的模式與社會建構;四是 地 人 神、社 人 群等相互之間的立體 空間關係以及社會生活秩序;五是囊括人的 衣食住行、人生通過儀禮、民居建築等生產

和生活各方面的空間與形制。

總結 土地信俗為澳門最盛行的信俗之一,可 追溯至商、周始。土地信俗被列為第五批國 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體現 出中華民族的文化。土地信俗沒有明確的源 頭,起源的說法都與張福德有關,因此土地 廟稱作福德祠。信奉土地信俗的大部分為農 人及商人,認為土地神掌管一方土地,能夠 保護居民的生活、健康、財富等,因此可在全 澳各地看見土地神位的蹤影,包括街道,家 宅,商店門前等地,亦會於農曆二月初二舉 辦土地誕。

一座城市的文化是活着的,它的生命力來自 該城市對它的認知,也許某天會受到時代的 吹捧。或許某天它不再適合城市的需要,會 被城市收藏起來,視之為歷史上的曾經,只 是,一切都建基於認知,身為城市中的一員, 你我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去留我們不能 劃一去決定,但卻不能漠視。

面對文化。我們可以選擇見證文化的轉 變。從歷史中細味曾經有過的文化。但是,我 們不能選擇遺忘。文化被摒棄並不可惜,因 為時代不再接受這種文化主流,但我們仍然 能從歷史前人的敘述中回味,它仍然在歷史

36
▲ 木瓜圍石敢當 ▲ 台山街坊恭祝土地誕

中存在。然而一旦被人所遺忘,一旦再無人 留意文化的去向,無人關心的過去就如沙石 風化不留一點痕跡,文化的消散代表那城市 的根也都失去。

一座城市的文化是活着的,它的生命力來自 該城市對它的認知,也許某天會受到時代的 吹捧。或許某天它不再適合城市的需要,會 被城市收藏起來,視之為歷史上的曾經,只 是,一切都建基於認知,身為城市中的一員, 你我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去留我們不能 劃一去決定,但卻不能漠視。

資料來源

1.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

2. 澳門文化遺產網

3. 澳門博物館

4. 林發欽,〈人法地:中國土地信仰文化的情感與 理念〉

5. 梁娟美,〈粤港澳大灣區土地崇拜及其價值〉

37

美國黑人爭取平等之因之我見 梁栢翹

種族平等的定義

種族平等是為了給予平等的機會給所有

的人的種族。換句話說,無論膚色,機構等身 體特徵如何,都應賦予個人法律,道德和政

治上的平等。而在當今的西方社會中,種族

之間的多樣性和融合繼續成為規範。但是在 最初的時候,對於黑人在社會,尤其是在學

校裡,實現平等一直很困難。但是,在美國種

族平等已成為一項法律,無論個人是什麼種

族,他們都將得到平等的待遇,機會,教育, 就業和政治待遇。

黑人地位低下之因

而在歷史層面上,由於地理大發現,歐 洲資本家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來擴大市場及

從事種植經濟作物,於是在非洲擄走人量的 黑人到美洲為奴,使黑人的地位越發低下。

但即使從各方面來看,黑人從這時地位已經

處於不平等

爭取平等

而若要探究美國能使黑人種族較為平等

的道路,就需要從 19 世紀的美國南北內戰說

起,美國內戰是從 1861 年到 1865 年進行的, 由於南方與北方對蓄奴與癈奴的分歧並在主 張癈奴的林肯成功當選總統,南方恐自身利

益受損而發動戰爭。 1862 年 9 月,林肯發表

了《解放宣言》,宣布解放同盟中的奴隸,這 不但使北方取得了勝利,還為黑人的平等奠 定了法律的基礎。但是,即使美國內戰使數 百萬奴隸獲釋。但在幾年後,南方的白人精 英亦再次得到控制。而經濟實力是主要原因。

黑人被剝奪了對謀生手段的控制,使黑人被 迫依賴白人土地所有者。黑人在農作制度下 只能擔任農場工人或租戶,並且南部學校, 醫療保健和住房的隔離變得根深蒂固,使黑

近代及今時的爭取&結論 而黑人們對平等的追求並沒有結束,如 上世紀的羅莎·帕克斯、小馬丁·路德·金,或 在團體上的南部基督教領袖會議(SCLC)、 全國有色人種發展協會(NAACP),他們以靜

坐、示威等為自身、家庭及種族爭取平等。

而在現今的二十一世紀中,雖然黑人的地位 有所提高,如美國前總統奧巴馬。但歧視的 事件時有發生。有見及此,黑人亦會為自身 的種族發聲,也有白人同情其所處的環境而 發聲,如在近年的弗洛伊德事件中,因弗洛 依德被警員制服期間死亡。挑起了民眾長期 以來對非裔美國人死於警方手下的憤怒,引 發大規模抗議示威和騷亂。如此可見,雖然 現在的美國黑人並非完全達到與白人平等的 地位,且還有很遠的路要走。但是,相信平等 會在不遠的將來實現。

39
人被貶為二等公民。

當今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會有屬於自己 的一份職業。每一份職業是平等的。往往有 一些人會覺得自己高人一等。

瞭解這一點,首先我們要明確職業平等 的定義,職業平等,就是說從事各個職業的 人的人格,在社會上是得到普遍平等的看待

的 也就是說,大家不會因為某人從事某 個職業就覺得他低下,也不會覺得他從事某

個職業就覺得他高人一等。

要做到這一點,雖然說很難,歷史上還

真有幾個成功的案例。我們都知道婦女在古 代是不能出來工作的就是傳統的封建思想主 要是受到了傳統封建思想「男外女內」的影

響。直到鴉片戰爭過後,新思想的傳入,以及 工廠的興起,打擊了我國傳統紡織業與手工

業。導致婦女進入工廠工作,後來又逐漸誕

生了女教師,女醫生,此時女性雖獲得職業,

並沒有獲得平等的對待,仍在工作上遭受別 人的歧視。而真正讓中國女性獲得職業平權, 則要輪到後面在《新青年》報上刊登的《娜

拉》起了廣泛人民的注意,隨著五四的思想 解放。女性逐漸意識到了要獲得職業的權利, 首先要經濟獨立,於是他們最後了選擇創辦 女子實業等方式獲得經濟獨立。

中國女性在沒有職業權到爭取到職業平 等是一個非常長的過程。

其實我們在現在也有一個很大的問題, 就是總有一些人覺得自己的身份與地位比一 些底層工作者高,並看不起這些人。我們需 要解決的是每個人對職業的看法,讓他們的 思想從根本上得到改變。這很難,我相信一 些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就好像女性從無職

業權到爭取到職業平等。不也用了幾百年的 時間嗎?

40
黃偉倫
甚麼是包容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