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坷之路:新聞自由在中國

Page 1


序 言

我這輩子大多是研究中國新聞的「未來學」:先是研究新聞自由,然 後研究新聞立法,再後研究新聞改革(其中體制改革基本上是未來的), 發表論文大體是按照這個順序。但出專著是反過來的,先出新聞改革的, 然後是新聞法,最後是新聞自由。因為新聞自由的著述問世最難。順便一 提,我所說的中國,實指中國內地,因為臺灣、香港、澳門都已經實行新 聞自由與法治,儘管仍然大有改進的餘地。 我歷來考慮最多的問題是:中國從晚清到民國都有民營報紙和出版自 由(從 1944 年出現「新聞自由」一詞),為什麼到 1949 年這個歷史突然 中斷?蘇聯的新聞理念和模式傳到中國明明造成極大危害,為什麼包括新 聞學界在內的學術界、政治思想界的精英們都很難提出非議,總覺得說不 清、道不明,於是出現一代代新聞學人繼續論證這種理念和模式的正確和 必要,其他學界基本上不參與的現象呢?如果中國再走上新聞自由之路, 現實中的一系列不適應、不配套,甚至不允許又怎麼解決呢?許多問題如 一堆螃蟹互相撕咬,特別是困境怎麼走出?思路很難理清,對策很難設 計。但是,這些問題又是中國的新聞理論和實踐必須解決的問題。筆者不 揣才疏學淺,35 年來不斷思考這些問題,現在寫出的這本書就是這些思考 和研究的總結。 如果從《大清報律》算起,中國在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新聞自由的歷史 以後,就進入六十多年不提新聞自由的歷史,但這並不妨礙從新聞自由的 理論和角度,挖掘其歷史原因和分析其現實困境,發現新聞自由發展的積 極因素,展望新聞自由的未來。中國的現實需要學人們在這方面作出努 力。可以說,這本書研究了中國新聞自由的昨天、今天,乃至明天,回顧 和探討中國的新聞自由之路,一條崎嶇、坎坷的路。寫作本書的一個重要 目的,就是為在新的歷史時期,建設和發展中國新聞自由做出自己微薄的


10

坎坷之路:新聞自由在中國

貢獻。

核心概念的解釋 本書主要是談新聞自由,當然就會涉及自由、自由主義等。雖然這些 概念在本書後面會有深入的分析,但一開始,作簡潔明瞭的介紹,仍是必 要的。如果帶著對這些概念的不同認知,在探討許多問題時都會難以達成 一致的理解。

自由(freedom) 提到自由,常常看到兩對相對應的概念。一是自由與必然,它們組成 辯證法的一對範疇,都是哲學概念,本文不涉及這層含義。在法律、政治 社會生活中,自由與法律是相對應的範疇,是本書所談的自由。法律界定 自由,自由對法律負責,「自由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孟 德斯鳩語) ,這是文明世界對自由的科學認識。自由的概念發展源遠流 長,有過不少說辭;達成這一認識,是 18 世紀才實現的。但是,根據中 國古典文獻中的含義,《辭源》把自由解釋為,「謂能按己意行動,不受限 制。」中國古人對自由的理解,含有隨心所欲,自由放任之意,通常沒有 對法律負責這一層認知。現代中國人仍有很多是這樣理解自由的,這帶來 不少負面的影響,應該摒棄這種理解。所以,理當實現對自由認知的現代 化、國際化。 由於各國法律形態和寬嚴程度不一樣,同是新聞自由國家,新聞自由 度也有高低之分。但是,對新聞不實行法治,而是各種形式的人治的國 家,則無新聞自由可言。在一個國家的不同時代,新聞自由度的高低也是 不一樣的,但對於大多數國家來說,總的趨勢是新聞自由度由低向高發 展,儘管其中不乏曲折:前進和暫時的倒退。漸進發展新聞自由是一種理 想模式,但要做到這樣,須有條件和機遇。

自由主義(liberalism) 自由主義包含以自由作為主要政治價值的一系列思想、哲學。其思想


11

序言

淵源於啟蒙時代,提出於 19 世紀初之後,以法國的貢斯當、英國的邊沁 和穆勒等為代表。自由主義追求保護個人思想自由的社會,主張放寬及免 除專制政權對個人的控制,以法律限制政府對權力的運用,用開放而公平 的選舉制度,保證所有公民都有相等的權利擔任政務。自由主義主張個人 活動和發展的完全自由,不違法不得禁止。雖然到了現在,自由主義已經 包含了一些不同的政治思想,但主張平等、自由、民主是共同的,是與封 建專制主義相對立的進步思想。 可是,自由主義這個概念,在中國成了人們避之唯恐不及的消極事 物。因為自由主義在中國被解釋為在革命組織中取消思想鬥爭、主張無原 則的和平的錯誤傾向,無組織、無紀律等,「個人意見第一」。自由主義是 在與封建專制主義的鬥爭中興起的平等思潮,講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 「個人意見第一」 ,恰恰是封建專制主義的又一種表現。如果誰有這種令人 反感的自由主義的認知,就自然會對關於自由和自由主義的論述充滿疑慮 甚至有抵觸的心態。所以,對自由主義的理解也有一個現代化、國際化的 問題。

新聞自由、出版自由(freedom of the press) 新聞自由在英語中即 freedom of the press 。The press 可譯成中文的報 刊、新聞或出版,由此可見,在西方世界,新聞自由、出版自由、報刊自 由並無質的區分。中國憲法規定公民有言論、出版自由。「出版自由」裡 的「出版」(the press),在中國原來就包含著新聞(the press),1930 年出 1

臺的《出版法》的第二章,就是報紙。《世界憲法全書》 中的各國憲法, 凡是中文譯文為「出版自由」的,實際上都包含有新聞自由。在英語等 世界性語言中,我們過去譯為出版自由的,現在改譯為新聞出版自由,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出新的版本(第二版),就是照此辦理的,因為馬克 思、恩格斯當年爭取自由,絕大部分都是拿報刊說事的。可以說,除了技 術層面有差別以外,在政治、法律的層面上,新聞自由和出版自由是一 樣的。所以,本書中的「新聞自由」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無異於「新聞出 1

姜士林等:《世界憲法全書》,青島出版社,1997 年。


12

坎坷之路:新聞自由在中國

版自由」。說了這麼多,是為了說明新聞自由與出版自由幾乎沒有什麼不 同。而不是像有的人所說的,「出版自由」通,「新聞自由」之說不通。憲 法中雖然沒有新聞自由的字樣,它一樣是受憲法保護的。本文用新聞自由 這一概念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可以涵蓋所有的紙質傳媒和電子傳媒, 猶如大眾傳媒自由。而不是像出版自由那樣,被不少人理解為只限於書籍 出版自由。 同時要說明的是,如果有關文獻用的是「出版自由」,或者當時的語 境下只會用「出版自由」,本書都不會改用「新聞自由」 ,儘量保持歷史原 貌。

內容結構 現在介紹本書的結構。新聞自由對於中國來說,算是「舶來品」,所 以在本書第一章,是用兩種新聞思想路線,梳理各種新聞觀念、主張,這 兩種新聞思想即精英主義新聞思想和民主主義新聞思想。如果世界始終按 精英主義新聞思想運行,新聞自由就不可能存在;是民主主義新聞思想催 生和發展了新聞自由。但在 19 世紀後半葉以後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 誕生了以第二國際和第三國際(即共產國際)為代表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新 聞理念和新聞制度。歷史證明,第三國際的高度集權的新聞理念及其模 式,不符合人類文明史的發展方向,在試錯七十多年後被顛覆。但第三國 際和史達林給中國送來了集權制模式。 「十月革命」前的中國,就開始了自己新聞自由的歷史,本書用一章 概括性地介紹和總結了近現代中國的新聞自由,而用相當多的篇幅研究當 代新聞自由的發展。在毛澤東政治思想和新聞思想的指導下,除中華人民 共和國成立後頭幾年起過一些積極作用以外,集權制的新聞業為禍愈演愈 烈。本書後幾章研究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多年來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對新 聞自由的呼喚和實踐的初步回應,並進行理論分析和實踐對策研究。在研 究中,體現了歷史順序與邏輯順序的統一,因為其歷史過程的承接與邏輯 推導的演進有著一致的內在聯繫。


13

序言

在新中國成立後和改革開放以後兩個時期,本書都重視作理論分析。 比如,本書探討了傳播結構與領導層的資訊結構,分析中國依靠大眾傳播 推行政治,依靠人際傳播輸送監督資訊,這種傳播結構必然導致領導層、 決策層資訊結構不合理(很難獲得監督資訊)。這種體制的不合理,足以 回答原社會主義國家新聞何以面目僵化,遭人民厭棄。 同時,本書確立了一些新的參照系,對傳統的新聞理論進行反思和 剖析。用民主主義、精英主義的分析視角,批評所謂「無產階級新聞自 由」;用憲法中的「公民自由」,駁斥「階級自由」理論;用新聞法、新聞 道德的眼光來觀察反右、大躍進、「文革」時期新聞領域的醜與惡;用人 權理論、人民主權理論觀照和剖析「黨性原則」;從尋找和建設言論出版 自由的載體的角度,來探討黨性-人民性問題、報紙批評同級黨委問題, 以及論述社會主義新聞自由和法治中的許多理論和實踐問題;用不合理的 傳播結構會導致領導層形成不合理的資訊結構的理論,去說明我國應該由 大眾媒介發揮大量輸送監督資訊的功能。總之,用新的參照系來剖析老問 題,這大概是本書一個重要的特色。 回顧我國近百年來新聞事業時好時差,新聞自由度時高時低,我深深 感到,無論哪個時期都值得認真研究。在當代中國六十多年的新聞自由的 曲折和奮鬥的歷史中,其理論困惑、實踐困境,常常令人愁腸糾結。所幸 有新聞事業災難後的復興,還有新聞人的覺悟和反思。

研究特點 這本書總的研究的方法是史論結合,以論為主。之所以如此,有兩個 原因,一是當代中國的絕大部分時間裡,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只出現在憲 法裡、字典裡,偶爾在教科書裡也作一些介紹,其他出版物幾乎置之不 論,學術會議也儘量回避。所以,新聞自由的史實、事件太少,儘管凡能 搜集到的有關資料都寫進去了,但仍無法做到以史為主。二是提起新聞自 由,說來話長、話多,要回答的問題不少。這就得靠陳述道理,靠邏輯推 理和資料、事實加以論證。


14

坎坷之路:新聞自由在中國

本書堅持理論和實踐結合的論證方法。書中用三章的篇幅,分別以反 右、大躍進、「文革」作為個案進行研究,以大量的事實,向由於出版界 不作為,難以接觸有關資訊的讀者,特別是對那個時代幾乎一無所知的青 年讀者進行展示,讓他們看到,中國傳媒在錯誤的政治思想和新聞思想指 導下,竟會那樣瘋狂地違背舉世公認的新聞道德和新聞法,製造出禍國殃 民的大災難。這是舉世罕見的新聞自由的反面教材。 這本書何以很厚?因為研究新聞自由的同時,還得研究新聞立法、新 聞改革等問題,還會涉及政治、經濟、社會變革的廣泛領域。而且,新聞 自由畢竟是一個敏感的問題,根據中國當代史上反復上演的教訓,如果你 不層層設防,多方論證,一旦你成為批判對象,你就是渾身是理也已經晚 了。因為到那時,以「無產階級」自居的人們,將批判「資產階級新聞自 由觀點」的文章一篇篇拋出,儘管沒有說得順的道理、沒有邏輯可言,只 靠他們傳統武庫中的「階級鬥爭」武器,舉幾個嚴重曲解的事例,就能表 現其與人類已經積累的文明「徹底決裂」的氣概,造成一種壓倒一切的恐 怖氣氛。在一個「反右容易反左難」的社會裡,到那時你就是有再多的道 理要說,也無處供你發表了。所以我早就下決心寫一本系統研究的書,來 應對可能遇到的挑戰。當然,時代在進步,那種「階級分析,一用就靈」 2

的「革命大批判」出現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但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 不 過,由於多年治學的經歷,充分論證的習慣我還是養成了。 我國六十多年來還沒有一本研究現、當代中國的新聞自由的著作問 世,系統研究當代中國新聞自由的論文也極少。所以你只要敢碰新聞自由 這個大題目,就有數不盡的質問和問題在等著你。有些問題是來自權勢方 3

面的挑釁性的質問, 有些是來自普通人的知識性的問題,有理論層面的,

2

3

2012 年 3 月 14 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中外記者見面時說:「『文革』 錯誤的遺毒和封建的影響並沒有完全清除。」「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成功,經濟體制改 革不可能進行到底,已經取得的改革和建設成果還有可能得而復失……『文化大革命』 這樣的歷史悲劇還有可能重新發生。」 曾任《文匯報》總編輯的馬達在一次演講中說:過去你要講新聞自由,就會遭到質問: 你要什麼樣的自由?是資產階級自由還是無產階級自由?是絕對的自由還是相對的自 由?是抽象的自由還是具體的自由?


15

序言

有實踐層面的,另外本書確實要研究不少操作層面的問題,大到體制、立 法,小到業務改進,因為都是新聞自由條件下會遇到的問題。當然,我不 是逐一回答這些問題,而是頭腦中帶著這些問題,加強研究的針對性。我 相信,讀者看了這本書以後,不需要再發問原來的那些問題,而只會提出 一些新的問題。這樣,我們中國人對新聞自由的思考就會深入得多了。

唯真為美 既然以新聞自由為研究題目,就決定了研究成果必須有敢於正視現實 和剖析現實的勇氣,必須有講真話、亮真相的文風。否則,花多年的精力 寫出的或言不由衷,或隔靴搔癢的所謂「專著」,既消耗自己的光陰,也 浪費讀者的時間。為此,本書努力說真話,最大限度地說真話。「為民立 言!唯真為美!」是我寫書期間,寫給別人最多的題詞。 經過多年政治運動的中國人,說話、著文關心「立場問題」,講究利 害,不很重視真假。大量堆砌套話,是不犯「立場錯誤」的「妙方」, 這就是明明形勢不好,大家都還是跟著說「形勢大好,越來越好」的原 因。現在情況好多了,說真話的作者、敢發真話文章的媒體、出版社漸 漸增多,這說明社會在進步。不過還談不上根本好轉。比如,「文革」期 間「偉大領袖」錯誤嚴重,連中共中央的文件都承認,但揭露「文革」的 書還是很難出版。本書比較詳細地分析了毛澤東時代發生的三個案例(反 右、大躍進、 「文革」 ),還專門剖析毛澤東的黨性新聞理論與中國的政治 傳播格局,批評意見自然不會少。主張「為尊者諱」的人可能不贊成。但 問題是,不這樣做,我們就無法明白我們的新聞改革的方向在哪裡,本書 的新聞自由的觀點也缺乏現實的支撐。 「你怎麼敢這樣講?這種話對誰有利想過嗎?」對於這類質問,我歷 來是不大介意的。我的回答是:我說的不是真話嗎?我所說的會得到一切 愛聽真話的人的支持,會對這個被謊言和欺騙害苦了的民族有利。只要是 真話就要說,說的人越多越好。我可能做不到說出所有的真話,但我努力 做到說出的話都是真話。觀點各有不同,假話一定不能說,政治精英、知


16

坎坷之路:新聞自由在中國

識精英都講真話,中國的困擾可能會减掉一大半。人人講真話,才是我們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起點。 弄權的講利害,治學的論是非,我只能忠於學者的立場,把是非弄清 楚。這希望得到某些讀者的諒解。當然,我也希望廣大讀者認真考察本書 是否盡力避免了假話,如果還有,敬請批評指正。即使是事實和資料不 真、有誤,也盼望告知。 (sunxupei100@sina.com)

孫旭培 2013 年春于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