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l0034

Page 1



METHOD

S

OCIAL

S

社會科學的 研究方法 Andrew Saye

r著

許甘霖 萬毓澤 楊友仁

IN

CIENCE

REALI S T APPR OA CH

REVISED SECOND

EDITION

修訂二版

批判實在論取

All rights rese rved Authorised tra nslation from the English a member of language ed the Taylor & ition publish Francis Grou ed by Routle Complex Ch p dge, inese Langua ge Copyright © 2016 Chu Liu Book Co mpany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CIP)資料 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 : 批判實在論取徑 / Andrew Sayer 作 ; 許甘霖 , 萬毓澤 , 楊友仁譯 . -- 修訂二版 . -- 高雄市:巨流 , 2016.08 面 ; 公分 譯自:Method in social science : a realist approach, rev. 2nd ed. ISBN 978-957-732-523-5(平裝)

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 批判實在論取徑 (修訂二版)

1. 社會科學、2. 研究方法 501.2

105009013

名 Method in Social Science: A Realist Approach (Revised 2nd Edition) 者 Andrew Sayer 者 許甘霖、萬毓澤、楊友仁 輯 林瑜璇 計 Lucas 人 楊曉華 輯 蔡國彬 版 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80252 高雄市苓雅區五福一路 57 號 2 樓之 2 電話:07-2265267 傳真:07-2264697 e-mail: chuliu@liwen.com.tw 網址:http://www.liwen.com.tw 編 輯 部 23445 新北市永和區秀朗路一段 41 號 電話:02-29229075 傳真:02-29220464 郵 撥 帳 號 01002323 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購 書 專 線 07-2265267 轉 236 法 律 顧 問 林廷隆律師 電話:02-29658212 出版登記證 局版台業字第 1045 號 原 原 譯 責 封 發 總 出

書 作 任編 面設 行 編

ISBN 978-957-732-523-5(平裝) 修訂二版 •2016 年 8 月 定價:450 元 版權所有 • 請勿翻印 (本書如有破損、缺頁或倒裝,請寄回更換)


譯序 本 書 譯 自 Method in Social Science: A Realist Approach(2010) 第 二 版 修 訂版,是批判實在論(critical realism)這個科學哲學取徑發展初期的代表性著 作。批判實在 論 是 1970 年 代由英國科學哲學家 Roy Bhaskar 所帶動的思潮, 已在英國及歐陸形成一定的影響力,自 1997 年成立國際批判實在論學會(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ritical Realism, IACR)以來,不但定期舉辦研討 會(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Critical Realism,1998 年 迄 今 ), 更 有 專 屬期刊(Journal of Critical Realism,2002 年迄今),每年也都有一定的專書和 文章出版。1 批判實在論在 1990 年代初期進入臺灣的學術界,出現在某些研究所課程 裡。但一直到 2000 年前後,才開始出現批判實在論取徑的經驗研究。 2 本書作 者 Andrew Sayer 目前是英國蘭卡斯特大學(Lancaster University)社會系的社 會理論與政治經濟學教授,研究興趣和學術貢獻涉及的領域相當廣泛。雖然出 身地理學和都市與區域研究的知識背景且在社會系任教,但對自己的定位是後 學科取徑(post-disciplinary approach)。自 1993 年任教於蘭卡斯特大學後,即 沿著社會理論與政治經濟學,以及社會科學的哲學這兩條軸線,繼續成果豐碩 的學術生涯。 Andrew Sayer 在 1970 和 1980 年代的主要研究,是透過不均等發展和都市與 區域變遷來發展基進政治經濟學理論,這方面成果包括與 Richard Walker 合著的 《新社會經濟:重新檢視分工》 (The New Social Economy: Reworking the Division of Labor, 1992)及與 Kevin Morgan 合著的《資本的微型迴路:朝陽產業與不

Bhaskar 提出的「超驗實在論」(transcendental realism) 與「批判自然主義」(critical naturalism)兩個術語揉合而來。關於批判實在論的完整介紹,推 薦 Danermark、Ekstrom、Jakobsen and Karlsson(2001)及 Elder-Vass(2012);經典文本可參考 Bhaskar、Archer、Collier、Lawson and Norrie(1998);相關流派及在臺灣發展的簡介,參考萬 毓澤(2005);其他該學派重要著作,參見作者〈第二版修訂版序言〉所附參考書目。

1 「批判實在論」這個稱謂,就是後繼者將

2

如葉啟政(2000)、許甘霖(2000,2002)、郭秋永(2003,2004)、萬毓澤(2005,2006)。

— iii —


iv

譯序

均 等 發 展(Microcircuits of Capital: Sunrise Industry and Uneven Development, 1988) 。接著在後馬克思主義與新自由主義此消彼長的脈絡下,嘗試重構政 治 經 濟 學 理 論, 主 要 成 果 是《 基 進 政 治 經 濟 學 的 批 判 》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y: A Critique, 1995)。 在哲學和方法學這條軸線上,將批判實在論發展為社會科學的哲學及 為社會科學服務的哲學,是 Andrew Sayer 一直以來的興趣。這方面的主要 成果包括這本《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批判實在論取徑》及《實在論與社 會科學》(Realism and Social Science, 2000)。身為批判實在論陣營的代表 性人物,他倡議「受理論啟發的具體研究」(theoretically informed concrete research)(Pratt, 2004) ,而他對抽象化、研究類型、空間性(spatiality)等 議題提出的獨到見解,成為批判實在論的重要基石,也對其他領域產生相 當的影響。Phil Hubbard 和 Rob Kitchin 編輯的《空間與地方的重要思想家》 (Key Thinkers on Space and Place, 2011)裡,收錄 65 位關鍵思想家對這領域 的獨特貢獻,Andrew Sayer 便名列其中。 1990 年代後期,Andrew Sayer 轉向當代社會之經濟面向的批判,主張嚴 肅看待經濟現象的文化向度,相關成果集結於與 Larry Ray 合編的《文化轉向 後的文化與經濟》 (Culture and Economy after the Cultural Turn, 1999) 。接著 透過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有關經濟資本及文化資本與不平等再製的理 論,深化這個議題,主要成果為《階級的道德意義》 (The Moral Significance of Class, 2005)。3 該書分析人們「階級不平等經驗」的倫理面向。Andrew Sayer 認為這種經驗不僅影響人們的物質財富和機會,也影響人們如何評價 他人和自身,從而影響人們的自尊。他在本書中運用社會理論和道德哲學, 重新詮釋「階級如何被經驗」(how class is lived)的經驗研究,解釋為什麼 即使階級持續影響生命機會,人們卻普遍「否認」階級。就共同關懷的議題 而言,這本書或許可以加上「放回倫理面向的布赫迪厄」(Bourdieu with the ethics put back in)這個副標題。

3

該書已由陳妙芬、萬毓澤譯為中文,見《階級的道德意義》(巨流,2011)。


譯序

Andrew Sayer 目前的研究興趣在尋找批判當代社會與經濟編制的立足 點,策略是轉向日常生活的倫理學與道德,並聚焦於道德經濟與政治經濟間 的關係。目前的成果體現在《為什麼人們在乎這些:社會科學、價值與倫理 生活》(Why Things Matter to People: Social Science, Values and Ethical Life, 2011)。Andrew Sayer 認為,社會科學拙於理解「人們對社會世界的評價性 和規範性傾向」或「為什麼人們在乎什麼事物?」(why anything matters to them)的問題,這本書將這些問題歸因於把價值看成「純粹主觀的或僅是 約定俗成的,且超越理性範圍」這種共同的現代主義信念,而使得多數科學 帶有疏離和產生疏離效果的特性。 最新的著作是《為何我們養不起富人》(Why We Can't Afford the Rich, 2014)。這本書設定閱眾包含非學術圈的讀者,寫作動機是解釋過去四十年 來,富人和超級富人經濟和政治權力的戲劇性擴張。Andrew Sayer 認為這 是因為富人汲取財富的機會愈來愈多,這也讓他們得以主導政治。而財富在 頂層的集中,不但造成破壞性的消費和扭曲的經濟,也降低滿足人類基本需 要的能力,且富人在持續成長和石油開採中的金融利益,更危及我們存身的 世界。這本書出版後,Andrew Sayer 的興趣又轉向神經科學、心理學和福 祉(well-being)的概念,透過考察心靈、大腦、身體和社會環境的交互作 用及共同演化,理解「我們如何成為現在這樣」。4 本書三位譯者的學思歷程都不同程度受到批判實在論,甚至是本書的影 響。許甘霖在研究所階段,困擾於「『批判』是種『解釋』嗎?什麼是『批 判的解釋』?對改善現狀來說是有效的分析嗎?」和「如果對社會的認識 是意識形態的結果,『客觀分析』如何可能?」等問題。博士班階段受業於 Andrew Sayer,從本書有關抽象化、因果解釋、實作適足性的概念,以及其 他的批判實在論著作中,找到一套有助於探索的概念工具,啟發了探索的方 向。這些逐步探索體現在對臺灣解嚴前薪資結構和解嚴後政治體制的分析 (分別見許甘霖,2000,2002)。目前亦嘗試透過批判實在論取徑,結合國 家理論、Karl Polanyi 的經濟社會學和醫療化批判,考察後發展年代的風險 政治和生技製藥產業。

4

關於 Andrew Sayer 的介紹,主要來自來自蘭卡斯特大學社會系官網及 Wikipedia。

v


vi

譯序

批判實在論在 1980 年代後成為都市研究與區域發展、經濟地理等人 文地理學域的重要科學哲學及方法學典範(如果不是最主流的話)(Yeung, 1997) 。它對偶合性與物質性、結構層次與過程、因果、施為、詮釋性理解, 以及具體與抽象的辯證等的重視,提供了「概念化翻轉」的新取徑,有助於 上述重視空間性(spatiality) 、地域性(locality)的學術領域,跳脫 1960 年 代的實證主義霸權,並在 1970 年代後轉向更具批判性的分析與理論化思考方 式;本書是推動這個典範轉移的重要著作。楊友仁的研究受益於這樣的知識 脈絡,在過去關於台商與全球資本主義(Yang and Hsia, 2007; Yang and Coe, 2009; Yang et al., 2008) 、中國城鄉轉化(Yang and Chang, 2007; Yang and Wang, 2008)以及近來兩岸三地都市更新的具體研究(concrete research)中,批判 實在論的概念化工具與因果解釋(causal explanation)、佐證(corroboration) 等方法學概念,扮演重要的角色。 此外,批判實在論跟 1990 年代之後人文地理學域的另一個重要取徑 ── 後結構主義(如 ANT、flat ontology、assemblage 等)之存有論、認識 論立場有相當差異(Latour, 2005),例如立基於後結構陣營、近幾年來高度 發展的都市組構論(assemblage urbanism),基本上更傾向於強調論述、施 為、偶合、聚現乃至於想像的作用(MacFarlane, 2009, 2011),並且納入後 殖民論述對於以西方白人為主導之知識發展的權力關係、理論霸權的省思, 這兩個取徑之間展開激烈的辯證揚棄,碰撞出火光,這也為批判實在論的與 時俱進,注入活力。相較於後結構取徑,批判實在論優勢之一是更容易與 馬克思主義理論傳統結合,例如社會學家 Bob Jessop 的「策略-關係」取 徑,便結合批判實在論的研究立場,發展出關於資本主義多樣性(variety of capitalism)、國家與空間性的不少研究成果(Jessop, 2014; Jessop et al., 2008)。至今在人文地理學域中,批判實在論仍是得到相當程度認同的、可 靠的主流典範。 萬毓澤從大學到碩士班階段,學術關懷逐漸聚焦到三個問題上:(1) 全 球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分析;(2) 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歷史;(3) 科學哲學 與方法論。他對「社會科學的『科學性』是什麼」、「什麼才是『好』的社 會研究、根據什麼標準」、「何謂科學解釋」等問題感到濃厚的興趣,但這 方面的興趣,卻遲遲難以與他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結合起來。這種狀況,直


譯序

到他因緣際會下在英國大量接觸了批判實在論,才找到解決之道。批判實在 論最重要的奠基者 Roy Bhaskar 所發展出來的科學哲學,與馬克思成熟時期 的政治經濟學批判

歷史唯物論具有高度的親近性與互補性。後來,他的碩

士論文就是試圖在理論層次上建立一個以批判實在論為哲學基礎的馬克思主 義研究綱領,並據此來分析新自由主義全球化。隨著研究的深入,他也開始 意識到批判實在論的一些缺陷,比如說過於封閉、與「主流」的科學哲學界 對話極少等。於是,他在博士班階段嘗試以科學哲學家、系統哲學家 Mario Bunge(1919-)的學說為基礎,提煉他自己的理論觀點:「行動-系統理 論」(Handlungs-systemtheorie; théorie des action-systèmes),並據此處理聚 現(emergence)、辯證思維、因果性、機制式解釋、分析社會學(analytical sociology)、社會存有論(social ontology)等批判實在論(者)或多或少處 理過的問題,並在 2013 年之前發表了一系列相關著作(Wan, 2011a, 2011b, 2012, 2013)。 雖 然 萬 毓 澤 近 兩 年 已較少直接處理科學哲學或方法學的議 題,但他對這方面的學術興趣仍保留至今,也一直是他處理經驗議題時的思 考資源。 本書自 1984 年初版以來已超過三十年了。除了已成經典的學術專著或 不斷改版的暢銷教科書之外,很少有書可以有這麼長的「賞味期限」,我們 認為可能是以下的原因。 首先,這是本特定社會科學哲學典範入門書。如作者 Andrew Sayer 所 言,本書基本上是對批判實在論取徑的科學哲學,特別是奠基者之一 Roy Bhaskar 論點的闡述。一般科學哲學典範的入門書,通常是系統性地介紹該 學派與領域議題相關的立場和特色概念。本書特殊之處是聚焦於研究實作 涉及的議題,提出批判實在論的立場與概念,相當重視「使用者經驗」。其 次,這是本獨特的方法學專著。坊間常見的方法學著作若不是抽象科學哲 學原理,就是具體的研究方法,如作者書內所言,這種傾向造成科學哲學 (家)與經驗研究(者)間的隔閡,無法相互印證而促進雙方的成長;這也 是具有方法學反身性的經驗研究者常見的困擾之一。本書的特點之一,正是 透過「抽象化」、 「研究類型」等概念,建立跨越社會科學哲學與具體研究方 法間鴻溝的橋樑。

vii


viii

譯序

第三,本書許多論點也是作者的原創貢獻。Andrew Sayer 本身也是批 判實在論陣營的健將,他提出的抽象化、實作適足性、深密型和擴延型研究 類型等概念,是批判實在論典範的重要構成要素,對廣義的研究方法也有實 質貢獻。第四,本書的寫作風格至少就原文和方法學著作的標準來說,相當 平易近人。作者奉行「大道至簡」的信念,強調有價值的知識,應該能夠清 楚明白地表述。因此他儘量透過平實的口語和各種具體事例來闡明本書想傳 達的理論觀點。 正是由於以上的原因,我們願意花費超乎預期的時間心力,向臺灣讀者 譯介這本批判實在論的代表作。無論要接受、拒絕或反思批判實在論,都不 妨以這本書為起點。 本 書 的 分 工 如 下: 許 甘 霖( 三 個 序 言、 導 論、 第 二、 三、 八 章、 補 遺),楊友仁(第六、七、九章),萬毓澤(第一、四、五章);個別負責部 分完成後,再經另外兩位校閱,原負責人修改,最後再統整。雖然 Andrew Sayer 盡力以平易文字說明艱澀概念,但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增加中譯的難 度,為此我們付出遠超預期的時間和心力。譯稿完成後,感謝醫師勞動條件 改革小組

公醫時代的陳宗延、張邦彥、張復舜、廖偉翔、葉旭霖、陳禹

安、陳柏勳、江宛霖等七位年輕夥伴的試讀及修改意見,讓本書更具可讀 性。

許甘霖、楊友仁、萬毓澤 謹識


譯序

參考書目 許甘霖,2000,〈放任與壓制之外:政治化薪資形構初探〉。《台灣社會研究》38: 1-58。 許甘霖,2002,〈民粹金權主義?黨資本,股市投機與政治動員〉。頁 1-74,收錄於 瞿海源、蕭代基、楊國樞主編,《台灣社會問題研究》。臺北:巨流。 郭秋永,2003,〈科學哲學中的兩種因果解析〉。《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4: 121-177。 郭秋永,2004,〈對峙的權力觀:行為與結構〉。《政治科學論叢》20: 29-78。 葉啟政,2000,《進出「結構-行動」的困境:與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論述對話》。臺 北:三民。 萬毓澤,2005,〈重建馬克思(主義) :批判實在論的觀點〉。《政治科學季評》5: 8-14。 萬毓澤,2006,〈馬克思論「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批判實在論的解讀〉,未出版 手稿。 Archer, M. S., Bhaskar, R., Collier, A., Lawson, T. and Norrie, A., eds., 1998, Critical Realism: Essential Readings. London: Routledge. Danermark, B., Ekstrom, M., Jakobsen L. and Karlsson, J., 2001, Explaining Society: Critical Realism in the Social Sciences. London: Routledge. Elder-Vass, D., 2012, The Reality of Social Constru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ubbard, P. and Kitchin, R., eds., 2010, Key Thinkers on Space and Place. London: Sage. Jessop, B., Brenner, N. and Jones, M., 2008, “Theorizing Sociospatial Relation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26(3): 389-401. Jessop, B., 2014, “Capitalist Diversity and Variety: Variegation, the World Market, Compossibility and Ecological Dominance.” Capital & Class 38(1): 45-58. Latour, B., 2005, Reassembling the Social: An Introduction to Actor-Network Theo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cFarlane, C., 2009, “Translocal Assemblages: Space, Power and Social Movements.” Geoforum 40(4): 561-567. MacFarlane, C., 2011, “The City as Assemblage: Dwelling and Urban Space.”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29(4): 649-671. Morgan, K. and Sayer, R. A., 1988, Microcircuits of Capital. Cambridge: Polity.

ix


x

譯序

Pratt, A., 2004, “Andrew Sayer.” Pp. 352-358 in Key Thinkers on Space and Place, edited by Hubbard P., Kichin R. and G. Valentine. London: Sage. Ray, L. and Sayer, R. A., eds., 1999, Culture and Economy after the Cultural Turn. London: Sage. Sayer, R. A., 1984 / 1992, Method in Social Science: A Realist Approach. Hutchinson / Routledge. Sayer, R. A., 1995,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y: Critique and Reformulation. Oxford: Blackwell. Sayer, R. A., 2000, Realism and Social Science. London: Sage. Sayer, R. A., 2005, The Moral Significance of Cla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ayer, R. A., 2011, Why Things Matter to People: Social Science, Values and Ethical Lif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ayer, R. A., 2014, Why We Can’t Afford the Rich. Bristol: The Policy Press. Sayer, R. A. and Walker, R., 1992, The New Social Economy. Oxford: Blackwell. Wan, Poe Yu-ze, 2011a, Reframing the Social: Emergentist Systemism and Social Theory. Aldershot, England: Ashgate Publishing. Wan, Poe Yu-ze, 2011b, “(Re-)Problematizing the Luhmannian Constructivist Systems Approach: A Bungean Intervention.” Current Sociology 59(6): 696-716. Wan, Poe Yu-ze, 2012, “Analytical Sociology: A Bungean Appreciation.” Science & Education 21(10): 1545-1566. Wan, Poe Yu-ze, 2013, “Dialectics, Complexity, and the Systemic Approach: Toward a Critical Reconciliation.” Philosoph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43(4): 411-452. Yang, D. Y. R. and Coe, N. M., 2009, “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Taiwanese PC Production Networks.” Growth and Change 40(1): 30-53. Yang, D. Y. R., Hsu, J. Y. and Ching, C. H., 2009, “Revisiting the Silicon Island? The Geographically Varied ‘Strategic Coupl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nology Parks in Taiwan.” Regional Studies 43(3): 369-384. Yang, Y. R. and Chang, C. H., 2007, “The Spatial Restructuring of Post-Socialist City: A Case Study of Taipingqiao Area’s Urban Renewal in Shanghai.” Urban Studies 44(9): 1809-1826.


譯序

Yang, Y. R. and Hsia, C. J., 2007, “Local Clustering and Organizational Governance of Trans-Border Production Networks: A Case Study of Taiwanese IT Companies in the Greater Suzhou Area, China.”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39(6): 1346-1363. Yang, Y. R. and Wang, H. K., 2008, “Dilemmas of Local Governance Under Development Zone Fever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Suzhou Region.” Urban Studies 45(5/6): 10371054. Yeung, H. W. C., 1997, “Critical Realism and Realist Research in Human Geography: A Method or a Philosophy in Search of a Method?”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1(1): 5174.

xi


翻譯說明 許多傳統或新興的哲學概念,由於使用該術語者的情境化使用或個人理 解,而有不同的譯法和普及程度(如 thick description 就有濃描述、深厚描 述和厚實描述等譯法),有些譯法的差異並無造成誤解之虞,我們從學術搜 尋不同譯法的筆數,採從眾原則;有些譯法涉及批判實在論對某些主題的獨 特看法,有必要稍加說明:

1.

causation 和 causality 都 有 因 果 作 用、 因 果 關 係 的 意 思, 根 據 脈 絡 將 causation 譯為「因果作用」,強調導致某類事物發生或存在的作用或過 程,而 causality 譯為「因果關係」,強調事物與成因的關係。

2.

practice 在本書裡意指「改變我們的環境的勞動或工作」,根據脈絡譯 為實踐或實作,形容詞 practical 則譯為「實作的」或「實務的」。

3.

confirmation、corroboration 和 verification 的區別,在批判實在論對知 識評價判準的脈絡中具有重要意義:confirmation 是完全確認,在理論 獲得完全確認的脈絡下譯為「確證」;corroboration 強調透過不同論據 的交互確認,譯為「佐證」;verification 指經由經驗性檢驗而接受命題 為真,譯為「證實」,相對於「證偽」(falsification)。

4.

contingent relation and contingency 相對於必然關係(necessary relation) 或必然性(necessity),意指非完全出於偶然(偶然性),而是「視條件 而定」(contingent upon)的因果關係或因果作用,譯為「偶合性」。

— xii —


序(中文版) 這本 1984 年初版的書迄今仍在英語世界賣得開,我和任何人一樣感到 驚訝,遑論譯成其他語言。我對第二版修正版沒有更動或更新任何地方,希 望書裡舉的例子不會太偏狹或太過時,以致於使用中文的讀者看不懂。 本書受到 1970 年代 Rom Harré 和 Roy Bhaskar 在英國肇建的批判實在 論哲學所啟發,這個取徑目前在世界其他地方正持續發揮影響力。 雖然有些新東西我曾打算補充或改寫,但我相信本書捍衛的基本理念是 非常穩當的,而且顯然仍有新讀者發現這些基本理念有幫助。我想這既是因 為討論方法學的主流書籍或社會科學取徑水準欠佳,也因為本書可能具備的 各種特質所致。自本書出版後,質性方法在社會科學裡已獲得廣泛接受,從 而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間合理正當的差別和相似點,也日益得到認同。對社 會科學中將因果解釋與詮釋性理解結合起來的可能性 ── 事實上是必要性 ── 也有更多的接納;我們沒有魚與熊掌無法兼得的為難。 社會科學的哲學和方法學提供它認為正當的、可為之辯護的「合理重 建」(rational reconstructions)或解釋形式,因而傾向於產生高度簡化的模 式,這是社會科學的核心工作。雖然我認為本書所提供的內容有所助益,但 在實作上總是需要這些內容的更詳實版本,以處理社會演化的多重原因和複 雜過程。我的最後建議是記住實在論的基本理念:不管任何特定觀察者腦袋 裡怎麼想,世界基本上是它原有的樣子。雖然我們可以「建構」事物,但也 只能在與我們所使用的材料性質一致時才能夠成功。因此,研究社會時,我 們應該注意對象的特殊性,並試著克制不經仔細思考是否恰當便將之套入既 有範疇的那種衝動。

Andrew Sayer, Lancaster, UK, 2015 — xiii —


序(第二版修訂版) 1980 年代初我撰寫本書初版時,那個年代對社會科學哲學與方法學有 極大的興趣。當時這個主題相當時髦,相關書籍穩定出版,現在看起來可能 讓人感到訝異。雖然這類著作主要是對社會科學及其性質和方法之既有哲 學觀點的批判性評論,我希望本書對應該如何著手社會研究有所貢獻,而不 僅是提出對其他觀點的批判。有些著作提供「研究法工具箱」,而不去質疑 這些方法的預設,或思考我們在社會研究中如何概念化和理論化,但我卻認 為這些才是根本的問題。其他著作看起來是為同儕或可能的升等審查人而寫 的,但我想為學生和研究者而寫。從本書出版二十五年的持續使用看來,我 的構想似乎起了作用。除了幾個小修正外,修訂版的內容並無更動。當然, 從 1984 年的第一版以來,這個主題已有很多相關著作,所以我趁此機會提 出進一步閱讀的建議。但首先,我想對「方法」提出幾個一般性論點。 自第一版出版以來,對「限定研究方法」(prescribing research method) 這種想法的懷疑愈來愈多。真的有一套從事社會研究的方法嗎?難道我們如 何研究,不是取決於題材和我們想發現的?難道沒有方法可以帶給我們「一 條通向真理的捷徑」?當然並沒有單一的研究方法。如果我認為有,那本書 書名就會是《社會科學 定法 》(The Method of Social Science)。事實上,我 在更寬廣的「取徑」(approach)的意義上使用「方法」一詞。我所論證的 正是:存在有很多方法或取徑,每一種都有特殊長處和弱點,也都適合不同 |viii|

的對象和研究問題,並且很多研究構想都需要結合不同的方法。我們也需思 考理論化涉及什麼,並體認到社會中意義的詮釋對社會研究的重要性,以及 隱喻(metaphor)在科學理論和描述裡扮演重要角色,因而需要創造力來持 續找出更好的隱喻。雖然這些都是必要的,但沒有任何事可以取代對研究對 象的關注。我們無可避免必須使用既有的思考方式來詮釋我們的對象,雖然 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前進通常很有幫助,但對於對象的關注與小心描述,加 上關乎我們 如何 參與世界的反身性(reflexivity),也都很重要。因此,並不 是任何有關方法的事物都可以編成法典。

— xiv —


我的同事 John Law 教授在最近出版的《方法之後》 (After Method, 2004) 裡指出:由於社會世界紛雜凌亂,形式化的方法和理論在很多社會研究裡僅 具有限的適用性。就某個限度來說我同意他的論點。現代主義最大的迷思之 一,是認為所有知識都能化約為法則,其他的知識都是次等而可以拋棄的。 這種形式合理性及標準化方法適合所有題材的信念,在 1960 年代社會科學 的實證主義裡達到頂點,此後開始緩慢衰微。如批判實在論者已表明的,這 種模式甚至對自然科學來說也不恰當,更遑論對社會科學的適用性。因為世 界是開放性的,而質變、變異和不同程度的無規律性乃是常態。正如亞里斯 多德兩千年前提出的,除了理論知識外,我們也需要個別事物的知識,而 後者通常來自經驗和實作。亞里斯多德也提醒學生,不要期待能比對象所 容許的更為精確。有些對象模糊不清且持續變動;雖有逐步變化,但沒什 麼切點可將之分割為鮮明的步驟。我們活在一個有著相似性與差異、穩定 與變動、結構、秩序與混亂、必然性與偶合性的世界裡。通常我們比較抽象 的、「稀薄」的概念能夠辨識特定社會類型的某些基本共同特徵,但要運用 到具體情境,可能得訴諸更具體、厚實的概念,並使用「厚實描述」(thick description)。有時,我們也需要鑄造新概念來處理新奇的現象。因此,概 念化、從抽象到具體的移動,以及理論與經驗的關係,仍然是社會科學方法 論的核心議題。 當然,社會科學就像自然科學一樣,無法提供「通往真理的捷徑」。無 論選擇的方法多麼恰當,我們的思維方式仍可能讓我們失望。知識是難免有 誤的,亦即,會誤解其對象。我們的觀念,其真實性或適切性乃是實踐的問 題,是我們可以嘗試改善的事物。當然,我們只能透過既有的觀看方式來認 識事物,而無法「抽身旁觀」我們的觀念如何與世界相比較。即使如此,在 很多例子裡,當我們沒有正確預知發生什麼事或當我們搞砸了什麼,也能發 現與自身信念相反的證據。根據這類失敗而修正的觀念,基本上也是難免有 誤,但這並不表示沒有長進。比如說,女性主義社會學持續修正其主張,並

— xv —

|ix|


xvi

序(第二版修訂版)

不代表他們僅是原地踏步。正是透過持續的經驗性和理論性評估及批判,才 讓我們得以看見前女性主義社會科學無法看到的很多事物,從而有助於開展 出關於社會之更真實或更適當的說明。實在論最簡單最基本的概念就是,世 界的性質主要是獨立於觀察者的想法而存在,正是這個性質解釋了我們知識 的適切性和易謬性(fallibility)。氣候變遷是否正在發生,並非視我們對此 事的看法而定。新保守主義是一種受其創建者觀念形塑的社會建構,但不 是 我的 建構,而且我似乎無法對之造成什麼影響。正因為它不因我的想法 而改變,我對它的信念就可能有比較真實和比較不真實的區別。對女性的 暴力,顯然受到關於兩性及社會中什麼是正當的觀念所影響,但它不只是觀 察者對此事看法的產物,事實上很多人並不理解對女性的暴力有多普遍。 如果不存在一個我們可以弄錯的客觀情境,那麼我們可以形成任何觀念, 而這些觀念將無所謂錯謬,就像否認大屠殺(Holocaust denial)與確證大屠 殺(Holocaust confirmation)將沒有兩樣。實在論不像很多人想像的,涉及 「我們可以取得絕對的、無謬誤的知識」這種主張。與此相反,實在論與易 謬論(fallibilism)互為前提。邁向更具真實性或適切性的進步是可能的, 但我們不應期待盡善盡美,無論「盡善盡美」是什麼意思。 當研究生問我該用什麼方法來詮釋他們選擇的題目時,一般而言我的回 答都是「用所有你知道的方法」(use all you know):不僅是你在自己學科裡 學到的理論和方法,也包括你從經驗裡得知的。理論選擇性地、片面地強調 |x|

特定的結構和特質,這是理論的長處,也是其弱點。此外,並非與特定主題 有關的所有理論都是相互競爭的,其中有些部分或許可以互補,所以開放可 能性並比較不同理論和觀點是很有用的,雖然也要提防結合互相矛盾的概 念。當然,日常生活知識和經驗通常都未受檢視,有時甚至會誤導。雖然必 須小心處理日常生活知識經驗,我們也應警覺理論家的菁英主義,預先將日 常生活知識經驗貶抑為無價值和充滿意識型態。日常生活知識及經驗的豐 富性和實踐上的多功能性(practical versatility),可以成為有益的洞察力來 源。對某些主題來說,小說和文學作品也能提供洞察力,特別是有關主觀經 驗的性質,當然它們的適切性應根據與對象的關係來評估(Stones, 1996)。 社會世界有個根本特質,是本書及後來有關批判實在論(以及更一般性 地社會科學哲學)的作品沒有處理到的。這涉及社會科學或隱或顯地預設的


序(第二版修訂版) xvii

人類模型。批判實在論的一個特點是,它結合了通常被想像成既有差異又 不相容的兩種模型:人類是能夠讓事情發生的因果施為者(causal agent), 以及以無數方法詮釋世界的意義打造者(meaning maker)。雖然實在論取 徑優於那些假定我們得在模型間抉擇的取徑,卻仍無法面對我們身為人類 動物的天性,亦即身為持續再製自己的生活條件過活, 並能昌盛繁茂和忍

受苦楚(and who are capable of flourishing and suffering)的存有。在沒有 更好的說法的狀況下,我們或可稱此為「以需求為基礎的社會存有概念」 (needs-based conception of social being)和行動,這不僅將人們視為因果施 為者和自我詮釋的意義打造者,也是以缺乏(deficiency)為特徵而需要關 懷、懷有渴望的存有,依賴其他人,對「關懷領域」(the world of care and concern)有特定傾向。「需要」(needs)在這裡是簡單表述,涵蓋缺少、 想望和慾望,並包含或可稱為「透過文化養成或萌現的需要」(culturally acquired or emergent needs),這些需要衍自對特定文化實作的涉入或獻身, 比如說崇拜的宗教需要。無論是透過努力或幸運,需要和想望有時候會被實 現或滿足,而且會改變,因此我們可以想望和享受先前未曾想望和享受過的 事物,然而需要關懷(neediness)就廣泛意義而言,對同時作為生物和文 化存有的我們,是相當根本的。無法承認人類需要關懷(human neediness) 和易受傷害(vulnerability),將會導致因果關係和責任的錯誤歸因,比如說 論述被看成 單憑自身 就能激勵人們。詮釋學讓我們能把人們看成意義打造 者,而不是讓我們瞭解「人們的什麼讓他們會在乎什麼」(what it is about them that makes anything matter to them)。人們不僅像其他客體一樣具有因 果作用力或理解力,更由於需要關懷、易受傷害和依賴性,人們也和關懷領 域有所關連。 在以需要為基礎的模型中處理意義,不僅是處理能指(signifiers)和 所指(the signified)、 共 通 理 解 和規則依循,也處理 含義(significance or import),因而已超越了詮釋學取徑。這正是人們談到「什麼事對他們意謂 什麼」(what something means to them)時所指涉的,比如說朋友或身為移 民對他們意謂什麼(Sayer, 2006)。在這類例子裡,他們不僅賦予這些事物 某種定義或必然提供厚實描述,也提供這些事物對他們有何含義的指示、 如何評價這些事物、這類事物如何影響他們的福祉或他們關心的其他事物

|xi|


xviii

序(第二版修訂版)

(Taylor, 1985)。因此民族誌研究或許能以一種切合實際的方式,將慣例或 共同詮釋當成意義,來解釋特定群體的成員如何理解其他成員並對之展開行 動。但這種民族誌研究關於為何特定事物對行動者具有某種含義(亦即,它 們如何影響行動者在乎的事),提供的線索就很少。很多社會科學的說明忽 略這一點,因此無法給出「社會生活從內部看來是如何」(what social life is like from the inside)的適當印象。如我在其他地方提出的,這產生了一種 疏離的社會科學(Sayer, 2005, 2009)。這是哲學和社會科學必須面對的重要 問題之一。

進一步的閱讀 本書第二版(1992)之後,已有很多關於實在論與社會科學方法的著作 出版。有些處理像是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及論述轉向等與實在論競爭的 取徑,爭論這些取向在什麼限度內與實在論可以相容(如 Lopez and Potter, 2001; Pearce and Fauley, 2008; Joseph and Roberts, 2003)。我的《實在論與 社會科學》(Realism and Social Science, 2000)處理的是比本書更寬廣的議 題,包括對後現代主義的回應、對空間、敘事及社會理論的討論、社會科學 裡的價值,以及批判的社會科學。結構與施為間關係的理論受到廣泛爭論, |xii|

主要著作有 Margaret Archer(1995, 2000, 2003) 、Rob Stones(1996)和 Dave Elder-Vass(2005, 2008)。 還有很多專書或論文討論特定社會科學和研究領域如何「運用」實在 論。除了 Danermark 等人論「解釋」 (explanation)的《解釋社會》 (Explaining Society: Critical Realism in the Social Sciences, 1997)外,還有涵蓋幾個學門 的論文集(Cruickshank, 2003; Carter and New, 2004) ,以及探討實在論與人類 學(Davies, 2008) 、論述分析(Fairclough et al., 2003) 、經濟學(Lawson, 1997; Fleetwood, 1998) 、 女 性 主 義(New, 1998, 2003, 2005) 、 國 際 關 係(Patomaki, 2001) 、法律(Norrie, 2009) 、組織研究(Fleetwood and Ackroyd, 2004) 、政治 經濟學(Jessop, 2005) 、心理學(Parker, 1999) 、社會學(New, 1995)等之關 係的作品。也有作品處理實在論與更特定理論和主題的關係,例如馬克思主 義(Brown et al., 2001) 、自然的概念(Benton, 1993) 、文化領導權的政治理 論(Joseph, 2002)、「種族」(Carter, 2000)、量化方法(Morgan and Olsen,


序(第二版修訂版) xix

2005)和健康研究(Clark, et al., 2007)。以上只是迅速增長文獻中的一小 部分。無論讀者身處於社會科學的哪個領域,應該都能找到實在論與自己感 興趣議題相關的討論。 在更哲學的層次上,有關批判實在論基本論證的討論仍持續著,像是 客觀性與價值(Collier, 1994, 2003)、因果關係(Groff, 2008),而新的主題 像是倫理學(Collier, 1999; Norrie, 2009),以及批判實在論主要創建者 Roy Bhaskar 的 近 期 作 品。 國 際 批 判 實 在 論 學 會(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ritical Realism)及其官方刊物《批判實在論學刊》(Journal of Critical Realism)則為更多這類辯論提供論壇(亦見 Archer et al., 1998)。

參考書目 Archer, M. S. (1995) Realist Social Theory: The Morphogenetic Approac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rcher, M. S. (2000) Being Huma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rcher, M. S. (2003) Structure, Agency and the Internal Convers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rcher, M. S., Bhaskar, R., Collier, A., Lawson, T. and Norrie, A. (eds). (1998) Critical Realism: Essential Readings, London: Routledge. Benton, T. (1993) Natural Relations, London: Verso. Brown, A., Fleetwood, S. and Roberts, J. R. (2001) Critical Realism and Marxism, London: Routledge.(簡體中譯本:陳靜等譯,2007,《批判實在論與馬克思主義》。廣西 師範大學出版社。) Carter, B. (2000) Realism and Racism, London: Routledge. Carter, B. and New, C. (2004) Making Realism Work, London: Routledge. Clark, M., MacIntyre, P. D. and Cruickshank, J. (2007) ‘A critical realist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and evaluating heart health programmes.’ Health, 11: 4, 513-39. Collier, A. (1994) Critical Realism: An Introduction, London: Verso. Collier, A. (1999) Being and Worth, London: Routledge. Collier, A. 2003 In Defence of Objectivity, London: Routledge. Cruickshank, J. (ed). (2003) Critical Realism: The Difference it Makes, London: Routledge.

|xiii|


xx

序(第二版修訂版)

Davies, C. A. (2008) Reflexive Ethnography, London: Routledge. Danermark, B., Ekström, M., Jakobsen, L. and Karlsson, J.C. (1997) Explaining Society: Critical Realism in the Social Sciences, London: Routledge. Elder-Vass, D. (2005). ‘Emergence and the realist account of cause’, Journal of Critical Realism, 4, 315-38. Elder-Vass, D. (2008) ‘Searching for realism, structure and agency in actor network theory’,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59: 3, 455-73. Fairclough N., Jessop B. and Sayer, A. (2003) ‘Critical realism and semiosis’ in J. Joseph and J. R. Roberts (eds) Realism, Discourse and Deconstruction, London: Routledge, pp. 23-42. Fleetwood, S. (ed.) (1998) Critical Realism in Economics: Development and Debate, London: Routledge. Fleetwood, S. and Ackroyd, S. (2004) Critical Realist Applications in Organisation and Management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Groff, R. (ed.) (2008) Revitalizing Causality: Realism about Causality in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London: Routledge. Jessop, B. (2005) ‘Critical realism and the strategic relational approach’, New Formations, 56, 40-53. Joseph, J. (2002) Hegemony: A Realist Analysis, London: Routledge. Joseph, J. and Roberts, J. R. (eds.) (2003) Realism, Discourse and Deconstruction, London: Routledge. Law, J. (2004) After Method: Mess i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London: Routledge. Lawson, T. (1997) Economics and Reality, London: Routledge.(簡體中譯本:龔威譯, 2014,《經濟學與實在》。高等教育出版社。) López, J. and Potter, G. (2001) After Postmodernism: 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Realism, London: Athlone. Morgan, J. and Olsen, W. (2005) ‘Towards a critical epistemology of analytical statistics: realism in mathematical method’,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 35: 3, 255-84. New, C. (1995) ‘Sociology and the case for realism’, The Sociological Review, 43: 4, 80827. New, C. (1998) ‘Realism, deconstruction and the feminist standpoint’,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 28: 4, 349-72.


序(第二版修訂版) xxi

New, C. (2003) ‘Feminisms, critical realism and the linguistic turn’, in Cruickshank, J. (ed.) Critical Realism: The Difference that it Makes, London: Routledge, pp. 7-74. New, C. (2005) ‘Sex and gender: a critical realist approach’, New Formations, 56, 54-70. Norrie, A. (2009) Dialectic and Difference: Dialectical Critical Realism and the Grounds of Justice, London: Routledge. Parker, I. (1999) ‘Against relativism in psychology, on balance’, History of the Human Sciences, 12: 4, 61-78. Patomaki, H. (2001) Afte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ritical Realism and the (Re) Construction of World Politics, London: Routledge. Pearce, F. and Fauley, J. (eds) (2007) Critical Realism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Heterodox Elaborations,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Sayer, A. (2000) Realism and Social Science, London: Sage. Sayer, A. (2005) The Moral Significance of Clas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繁體中譯本:陳妙芬、萬毓澤合譯,2008,《階級的道德意義》。臺北:巨流。) Sayer, A. (2006) ‘Language and significance-or the importance of import: implications for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 5: 3, 449-71. Sayer, A. (2009) ‘Understanding lay normativity’, in Moog, S. and Stones, R. (eds) Nature, Social Relations and Human Needs: Essays in Honour of Ted Benton,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pp. 128-45. Stones, R. (1996) Sociological Reasoning: Towards a Post-Modern Sociology, Macmillan. Taylor, C. (1985) Human Agency and Langu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xiv|


序(第二版) 實在論哲學的觀念在 1980 年代開始對社會科學產生衝擊。然而,較為 哲學性質的辯論與我們該怎麼做社會研究的著述,其間的巨大鴻溝到目前為 止只有粗陋的便橋通行。令人遺憾地,很多社會科學家仍然僅從量性技巧 的角度去設想「方法」,即使現在通常有參與觀察和非正式訪談等質性技巧 來補其不足,但沒有人可以迴避的基本活動 ── 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 ──仍未受檢視。當然,實在論並未壟斷哲學與方法學近年來的創新。對於 語言、寫作和修辭日益增加的興趣尤其重要,因為這些議題不僅影響到我們 如何向他人呈現觀念,更影響我們據以思考的語彙。不幸地,這些進展受到 各種觀念論潮流的影響,而那些潮流似乎排除了對社會科學進行任何類型之 經驗檢核的可能性。 鑒於這個處境,我相信實在論和方法的問題仍處於議程之中,至於對實 在論哲學所啟發的方法展開建設性討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依舊是本書 第二版的任務所在。 本書預設的讀者是熟悉社會科學,但過去少有或缺乏哲學性和方法學討 論經驗的學生和研究者,以及那些熟悉哲學和方法學討論但對實在論和方法 有興趣的讀者。就風格和內容而言,這兩類讀者的興趣和偏好不同。本書 的風格和組織明顯偏向第一類讀者(請評論者明鑒!)。因此,我的行文刻 意避免賣弄人名而不致使第一類讀者覺得疏離,即便這會讓第二類讀者感到 |xvi|

安心。議題的選擇標準是「須知」(need-to-know)而不是流行;哲學的學 說只有在它們對社會科學實作已經產生或可能產生重要影響時,才會加以討 論。同時,我也有信心那些行家會發現:本書開展的實在論觀念,與文獻中 佔主導地位的觀念是全然不同的。 這兩類可能的讀者傾向於問不同的問題並提出不同的反對意見。第一類 讀者的問題可望在正文裡獲得解答。至於對行家可能反對意見的答覆,則集 中於〈補遺〉及第五章和第八章,這部分提供了針對若干正統觀念的特定批

— xxii —


判。這種撰寫方式的重點,在於避免流於尋常學究寫給專家看的習性(包括 評論者!)。雖然本書的論證通常是哲學性的,但主要是關於社會科學中的 方法,而不是社會科學的哲學;那類的好書早有不少。1 然而儘管它們提供 了絕佳的哲學批判,但對於社會科學實作的建設性意見不多。我要重新處理 的,就是這樣的不均衡。 關於本次修訂,有幾句話給對熟悉初版的讀者。第二版是更新和修正的 機會,本書也不例外。我承認作者無法完全控制文本和文本被詮釋的方式, 而支持者和反對者的解讀經常讓我感到同樣驚訝。但作者對其作品的接收效 果有某種責任,所以除了增添新材料外,我也更正某些自己的錯誤並杜絕初 版引發的誤讀。 對初版的反應,最讓我驚訝的,是讀者的閱讀興趣只集中在書中幾個部 分。首先,由於某些我尚未完全理解的理由,第三章介紹的必然性-偶合性 (necessity-contingency)區分,蓋過了本書其他部分。第二版我嘗試釐清這 個區分,但我仍未確定這個區分在實在論中的地位,是否像某些初版的詮釋 者認定的那麼重要。第二種則牽涉到將實在論等同於社會理論中一小部分的 趨勢(比如說,某些看待馬克思主義的視角)和一小部分的社會研究領域 (比如說對地域性〔localities〕的研究)的傾向。不管評價是好是壞,本研 究似乎影響了對於實在論的認知。因而我在這裡強調,如同任何的文獻檢視 將會表明的,實在論是一種有關整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哲學。

1

比如說,R. Keat and J. Urry,《科學的社會理論》(第二版)(Social Theory as Science, 2nd edn.)(London, 1982);P. Mattick Jr.,《社會知識》(Social Knowledge)(London, 1985);W. Outhwaite,《社會科學哲學新論》(New Philosophies of Social Science)(London, 1987);R. Bhaskar,《自然主義的可能性》(The Possibility of Naturalism, 2nd edn.)(London, 1989)及 《重新取回實在》(Reclaiming Reality)(London, 1989);P. Manicas,《社會科學的歷史與哲 學》(A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the Social Sciences)(Oxford, 1987)。

— xxiii —

|xvii|


xxiv

序(第二版)

學生的反應清楚告訴我,我必須寫一篇新的、更完整的導論。此外,主 要的增補包括理論的本質及其與經驗研究、實作知識、空間和社會理論、詮 釋性理解、研究設計的關係,以及一篇討論實在論和寫作的〈補遺〉。我還 根據過去六年來出現的經驗研究,做了進一步的修訂。我也修改了許多小地 方,以修正和釐清論點、增加例證和提高可讀性。

誌謝 感謝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的公休假;感謝加州大學洛 杉磯分校、俄亥俄州立大學、哥本哈根大學、羅斯基勒大學、隆德大學和 哥本哈根商學院提供的款待,給了我新視野;感謝很多研究生和薩塞克斯大 學「概念、方法與價值」 (Concepts, Methods and Values)課程的學生忍受我 對方法學的執著;還有 John Allen、Bjørn Asheim、Roy Bhaskar、Eric Clark、 Kevin Cox、Simon Duncan、Steen Folke、Frank Hansen、Torsten Hägerstrand、 Peter Maskell、Doreen Massey、Kevin Morgan 和 Dick Walker,感謝他們的支 持、鼓勵和批評。最後,我的摯愛和感謝獻給 Lizzie Sayer 和 Hazel Ellerby。


目錄 譯序 .............................................................................................................. iii 翻譯說明 ......................................................................................................xii 序(中文版)...............................................................................................xiii 序(第二版修訂版).................................................................................. xiv 序(第二版)..............................................................................................xxii 導言 ............................................................................................................. 001

CHAPTER

1 | 脈絡下的知識 ....................................................................... 011

對知識的一些誤解 ....................................................................................... 012 知識、工作與溝通互動 ............................................................................... 017 主體與客體的關係 ....................................................................................... 021 主客體關係的一些意涵 ............................................................................... 028 詮釋性理解(Verstehen)............................................................................. 034 批判理論及主客體關係 ............................................................................... 038 結論 ............................................................................................................. 042 CHAPTER

2 | 理論、觀察及實作適足性 ..................................................... 045

知識與客體(對象)..................................................................................... 046 「理論」......................................................................................................... 049 知覺的概念中介 .......................................................................................... 051 意義與指涉,以及概念的和經驗的 ............................................................ 057 真理與實作適足性 ....................................................................................... 065 相對主義,理論間爭議和知識發展中的不連續性 ...................................... 071 「理論化」和知識的發展 ............................................................................. 078 結論 ............................................................................................................. 082

— xxv —


xxvi

目錄

CHAPTER

3 | 理論方法(I)﹕抽象化、結構與原因 ................................. 083

抽象化與結構分析 ....................................................................................... 084 結構、施為與再製 ....................................................................................... 093 無內容的抽象化 .......................................................................................... 095 概括 ............................................................................................................. 096 因果作用與因果分析 ................................................................................... 100 結論 ............................................................................................................. 112 CHAPTER

4 | 理論方法(II):系統類型及其意涵 ..................................... 113

層級化與聚現力 .......................................................................................... 113 封閉系統、開放系統和規律性 .................................................................... 116 科學中的法則:因果的和工具主義的 ......................................................... 120 預測 ............................................................................................................. 124 合理的抽象和「混亂的構思」...................................................................... 132 從抽象到具體:以馬克思主義研究為例 ..................................................... 134 重探「理論」與「經驗」............................................................................. 137 空間形式、抽象研究與具體研究 ................................................................ 140 結論 ............................................................................................................. 145 CHAPTER

5 | 科學哲學中某些影響深遠的不幸 ......................................... 147

原子論和歸納(法)及因果作用問題 ......................................................... 147 必然性 ......................................................................................................... 153 「本質主義」的指控 ..................................................................................... 156 邏輯的侷限 .................................................................................................. 158 卡爾波普與演繹主義 ................................................................................... 162 CHAPTER

6 | 社會科學中的量化方法 ........................................................ 169

量化 ............................................................................................................. 170 數學︰一種非關因果(acausal)的語言 ..................................................... 172 會計模型和準因果模型 ............................................................................... 174 「理論的」和「經驗的」模型以及封閉與開放系統 .................................... 175 假設在模型中的角色 ................................................................................... 180


目錄

統計方法...................................................................................................... 184 結論 ............................................................................................................. 192 CHAPTER

7 | 證實與證偽 ........................................................................... 197

哲學批判...................................................................................................... 199 存在性假說 .................................................................................................. 200 預測性檢驗 .................................................................................................. 203 因果解釋和解釋性檢定 ............................................................................... 204 詮釋──超越評價? ................................................................................... 211 結論 ............................................................................................................. 215 CHAPTER

8 | 波普的證偽論 ....................................................................... 217

CHAPTER

9 | 解釋的問題與社會科學的目標 ............................................. 223

解釋與困境的問題 I:正統觀念 .................................................................. 224 研究設計:深密型與擴延型 ........................................................................ 231 解釋和困難的問題 II:批判理論觀念 ......................................................... 241 補遺 | 關於實在論、寫作與社會科學方法之未來的紀要............................ 247 敘事 vs. 分析 ............................................................................................... 247 對描述的疏忽 ............................................................................................. 251 修辭的影響 ................................................................................................. 253 參考文獻...................................................................................................... 257 索引 ............................................................................................................. 269

xxvii



導言 INTRODUCTION

社會科學的地位受到嚴重質疑。局外人對它的態度經常是猜疑甚至抱有 敵意,而社會科學家本身就「社會研究的適當取徑為何」也有嚴重分歧。更 由於對科學客觀性和科學進步之傳統哲學觀點愈來愈多的懷疑,這種不確定 性得到進一步強化。社會科學是否該像自然科學一樣的爭論,不再以對自然 科學之性質和方法的同意為基礎。然而,晚近實在論哲學的發展在兩個領域 都提供新穎而饒有成效的觀點,改變了整個討論的基礎。我在本書中嘗試說 明這些觀點,並表明它們如何能夠解決困擾社會科學家的某些問題。 社會理論與社會科學哲學既有文獻的主要難題之一,是對經驗研究方法 這個主題少有建設性的貢獻;相對地,討論方法的教科書則忽略哲學層次和 社會理論的各種發展。比如說,關於知識理論的作品很多,卻很少著墨於其 經驗研究的意涵。結果,即使原則上接受了哲學批判,實作上卻無法展現太 大差別。事實上,由於缺乏替代方法的著作,已讓某些批判者及其支持者怯 於進行經驗研究。與此同時,許多備受抨擊的經驗研究者則很滿意地總結: 這些爭議實際上與他們無關,或是哲學討論威脅經驗研究,因而最好敬而遠 之。要打開這個僵局,我們必須確定,這些批判是否意味著我們可以繼續運 用假設形成與檢定、尋求概括等常見的經驗方法,還是必須以相當不同的方 法來取代和補充。本書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回答這些問題。 社會研究相當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對研究場域的初始定義,以及我們如何 概念化關鍵概念。這類初始定向(initial orientations)包括社會學領域對常 民範疇和分類的採用、經濟學的均衡預設、心理學的主體概念、政治學像 「利益團體」這類概念,以及人文地理學裡空間單位的選擇。所有這些起點 都充滿疑難,無論人們是否注意到,這些疑難早在選擇「方法」── 就取得 和詮釋資訊之技巧的狹隘意義而言 ── 之前便形塑了研究的過程。一旦這些 概念化的問題被設定好(經常是透過習慣而不是反思),那麼研究結果的可

— 001 —

|2|


002

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批判實在論取徑

能範圍通常就相當受限。這些問題在社會科學領域更為棘手,因為我們的概 念通常涉及其他的概念,亦即與我們所研究的社會有關的概念。 從這觀點來看,社會科學的「方法」(methods)課程偏重統計技巧、訪 談和調查方法這類狹義的方法,而輕忽我們如何概念化、理論化和抽象化的 問題,就相當不尋常。(口號或許是「別管概念,只看技巧」。)有些人可能 滿足於將這些忽略當成是典範、社會理論或直觀的問題而不是方法問題,但 我相信不僅有經驗研究的方法,更有理論化的方法,這些都需要反思。 社會科學裡有效方法(effective methods)的發展,其第二個主要的障礙 是關於因果作用(causation) 。很多關於解釋方法(methods of explanation) 的著作都假定因果作用是種事件間關係的規律性(regularities) ,若缺乏規律 性模型就會淪落為據說是比較次等、 「將就」 (ad hoc)的敘事。然而社會科 學在發現類似法則的規律性(law-like regularities)方面卻格外乏善可陳。 晚近實在論哲學的一個主要成就,便是證明這是某種錯誤的因果觀點的一個 必然後果。實在論以一種社會事物和社會關係具有或可能會造成規律性的因 |3|

果力(causal powers)取代規律性模型,而這些因果力可以獨立於規律性之 外加以說明。從這個觀點出發,就比較不會側重於發現和評估規律性的量性 方法,而會比較強調確立各種因果機制所依存的社會事物和社會關係之質的 特性。而這便將我們帶回到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的重要工作。 社會科學家都面臨這樣的處境:很多事物是同時發生的,因此難以像自 然科學家那樣,在實驗中將特定過程隔離開來。舉專題討論課這類相當單純 的社會事件為例,涉及的絕不僅止於一群人對某些議題的討論:通常有某種 經濟關係(導師的謀生);學生據此取得學位;教育制度藉這類活動的舉辦 而再製;身分地位、性別、年齡,或許包括種族關係以人們彼此交談、打斷 或順從的方式得到確認或挑戰;參與者也在進行「自我呈現」,試圖贏得他 人的尊敬,或至少在他人眼裡看來不蠢。就社會科學的對象來說,這種多重 向度的特性相當典型。我們無法實驗性地抽離每個組成過程來評估其性質, 而這個重責大任便留給「抽象化」(abstraction)── 也就是辨識出特定的組 成要素及其作用。雖然大多數方法的教科書都忽視抽象化,或將之視為理所 當然,但我相信這非常重要。


導言

003

因此,我將採取一個比較寬廣的「方法」觀點,涵蓋各種解釋和理解的 模式、抽象化的性質,以及研究設計和分析方法等常見的主題。職是之故, 我的討論範圍將同時涵蓋方法、社會理論和社會科學哲學。 有鑒於此,我的很多論證都具有哲學特徵,涉及對思考的思考。我相 信社會科學家可以從哲學獲益,但不該畏懼哲學,因為他們也可以回饋哲 學。(多數的傷害,都是那些對社會科學所知甚少的哲學家造成的。)方法 學家必須記住,雖然方法意味著引導,但研究方法是研究實作的工具和結 果。1 教育者本身仍須被教育 ── 經常參與在職進修課程。因此哲學和方法 學並未高踞實質研究頭上,反而應該像實在論哲學家巴斯卡(Roy Bhaskar) |4| 說的,扮演起實質研究的「助手和偶爾客串的助產士」(underlabourer and occasional midwife)。2 而社會科學家當然不應擔心哲學思考會顛覆經驗研 究,雖然它可能會強烈批判某些類型的經驗研究。 方法也是講求實際的。方法必須適合我們研究對象的性質,以及探究的 目的和期待,雖然其間的關係有時鬆散而不緊密。如果我們想像一個三角 形,三個角分別是方法、對象和目的,每個角都必須從與另外兩個角的關係 來思考。比如說,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研究對象間的差異,對於它們所使用 的方法及我們對研究的期待而言,有何意涵?「預測」(prediction)的研究 目的,對意識型態這類的研究對象適當嗎?社會科學可以忽視對被研究者的 理解嗎?一個詮釋性、民族誌的方法多大程度上適合用來評估宏觀經濟變 遷?要回答這類問題,就應該考慮這個三角形的每個角。 雖然方法學必須是批判性而不僅是描述性的,但我反對各種不同形式 的方法學帝國主義(methodological imperialism)。方法學帝國主義中最主 要的類型是「科學主義」(scientism),對科學採取一種相當不合理的侷限觀 點,通常環繞著尋找規律性和假設檢定,貶損或詆毀民族誌、歷史敘事或探 索性研究這類做法,因為後者通常缺乏更好的替代方案。另一種帝國主義, 則是對科學主義的反動而形成的,試圖將社會科學完全化約為意義的詮釋。 批判性的方法學不應將社會科學侷限於只適合少數研究的狹隘路徑。

1

R. Pawson,《對量測的測量》(A Measure for Measures)(London, 1989)。

2

R. Bhaskar,《重新召回實在》(Reclaiming Reality)(London, 1989)。


004

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批判實在論取徑

社會科學裡研究對象的可能種類,超出單一研究模型的範圍。因此,本 書雖然是關於方法的,卻不是工具書,但意圖藉著建議如何思考理論化和經 驗研究的各種問題,來影響各種研究手法的建構。因此書中的舉例,並不是 所有實在論研究都必須遵循之獨特而侷限的樣版。 那麼,什麼是實在論(realism)?首先,它是一種哲學,而不是像韋伯 |5|

的理論或新古典經濟學那樣的實質社會理論。雖然它或許與某些社會理論更 能起共鳴(比如說,與馬克思主義而非新古典經濟的調性較合),但卻不能 為那些似乎與它起共鳴的社會理論背書。「什麼造成通貨膨脹?」這類實質 問題,不同於「什麼是解釋的本質?」這類哲學問題。 當我們嘗試界定實在論的內容,事情會變得比較困難。首次遇到一種新 的哲學立場時,不可能僅根據少量特徵的簡要陳述就掌握它的主要特色和重 要意義。任何哲學都不會是簡單且自我封閉的,而是透過與許多可供選擇之 立場的對立而存在。它們包括與廣泛哲學論述複雜交織起來的一組論證。然 而,對於實在論的性質或我個人的實在論觀點,讀者可能會希望至少有些路 標,即使在目前這個階段這些路標的作用相當有限。底下有些實在論特有的 主張,可能看起來太過顯而易見而不值一提,但因為與重要的敵對哲學立場 相對立,所以將之含括進來。有些主張可能看起來有點艱澀,但至少給實在 論的初學者提供一些方向。更完整的說明後面會看到。我的措辭是為了顧及 那些熟悉哲學論述的讀者,同時讓新手可能比較容易理解。

1.

世界獨立於我們對它的知識而存在。

2.

我們對世界的知識是難免有誤且滿載理論的(fallible and theory-laden) 。 真理(truth)與謬誤(falsity)的概念難以讓我們前後一致地看待知識 與其對象的關係。然而知識不能豁免經驗檢證,且知識之所以能夠影響 並解釋成功的物質性實作,絕非只是出於偶然。

3.

知識發展既不是完全連續的(像在一個穩定概念架構內穩健地累積事實) , 也不是完全不連續的(像經由同時且全面的概念變化)。

4.

世界裡存在必然性(necessity);事物(不論是自然事物或社會事物) 必然具有因果力(causal powers)或作用方式(ways of acting)和某種 易受影響的性質(或易感性〔susceptibilities〕)。


導言

5.

005

世界是差異分化且有層次的(differentiated and stratified),由各種事件 (events)和事物(objects)組成,後者包括結構(structure) ,具有能夠 引發事件的力量(powers)或傾向(liabilities) 。就算沒有引發規律性 的事件模式(就像在社會世界和大多數自然世界裡觀察到的一樣),這 些結構也可能存在。

6.

各種行動、文本和制度之類的社會現象,是依存於概念的(conceptdependent)。因此,我們不僅必須解釋它們的產生和實質作用,還必須 理解、解讀或詮釋它們意謂著什麼。雖然在詮釋這些對象時,必須從研 究者自己的意義架構出發,但大體而言,它們存在於研究者對它們的詮 釋之外。因而前述第 1 點只要稍加限定,仍然適用於社會世界。從第 4-6 點來看,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方法同時具有類似性和差異。3

7.

科學或任何其他類型知識的生產,都是一種社會實作(social practice) 。 無論情況好壞(不會只是壞的) ,知識生產的各種條件和社會關係都會 影響其內容。知識也主要是(雖然不完全是)語言性的,而語言的性質 及我們溝通的方式對已知的和所溝通的事物來說,並非附帶(incidental) 的現象。認知到這樣的關係對於評價知識而言非常關鍵。

8.

社會科學必須對其對象採取批判的立場。為了解釋並理解社會現象,我 們必須對其提出批判性的評價。

詳述這些論點可以寫成好幾本書,但這個清單至少可以提供一些方向。 不要期待有什麼書能夠全面涵蓋社會科學關注的方法學議題或可能相關 的社會研究類型。就社會研究類型來說,社會學在文獻裡獲得最多關注,這 相當不尋常。(有些作者給人這樣的印象:社會科學可以化約為社會學,而 社會學可以化約為涂爾幹、韋伯和馬克思的著作!)這種偏頗,使人無視於 經濟學、發展研究、心理學和人文地理學等學科裡的社會研究實作。雖然無 法處理所有這些問題,但我將嘗試反對在大多數論社會科學方法的書裡常見 的社會學帝國主義。

3

有些實在論者可能會認為,對差異性的強調甚於相似性,讓我的立場成為像 Bhaskar《自然 主義的可能性》(Possibility of Naturalism)裡「有保留的自然主義」(qualified naturalsim) 風格般的「有保留的反自然論」(qualified anti-naturalism)。若是這樣也無妨;雖然自然科學 方法令人印象深刻,我倒不認為它們的地位應該誘使我們去貶低社會科學方法的相異處。

|6|


006

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批判實在論取徑

社會科學領域裡的任何作者,都會根據社會研究特定領域裡默認的範例 |7|

進行研究。本書的範例與既有教科書裡的有些不同,主要取自政治經濟理論 和產業及都市和區域系統的跨領域研究,其間的研究者多半來自地理學、社 會學、經濟學、政治科學和人類學。然而,要理解我用的範例,並不需具備 這些學科的專門知識,事實上許多範例來自日常生活的論證和事件(如「四 合院裡的樹」等等)。如果一個哲學論點值得提出,就可能舉一個例子清楚 說明,並指出其社會的及實作的重要性。 關於術語還有幾句話要說明。社會科學內部危機的核心,是對通常被稱 為「實證主義」(positivist)或「經驗主義」(empiricist)之正統觀念的抨 擊。很多不同的學說和實作都被等同於這些術語,以致於這些術語貶值或變 得相當歧義,甚至完全是貶義語。那些想繼續使用這些術語的人逐漸發現, 他們必須用煩人的「實證主義的真實意義」開場,而這些離題的開場通常比 正文引起更多熱議。我大多避免使用這些術語。這不會讓我們因而無法討論 某些它們涵蓋的議題,事實上反而解脫了這些術語承載無用聯想所加諸的常 見包袱。一般來說,我會盡可能減少專門術語的使用。(我知道作者們都這 麼說,不過至少我希望這麼做!) 「科學」一詞需要特別註解。針對「哪些方法是科學的特色?」這個問 題,幾乎沒有什麼共識;唯一的共識大概是這種枯燥的論點:科學是經驗性 的、有系統的、嚴謹的和自我批判的,而物理學和化學等學科則是最好範 例。多數術語的使用者顯然認為「科學」一詞有強烈的敬意聯想,因為很少 人願意將該詞的使用權轉讓給對手。如果有人希望遠離無聊的學院遊戲,不 試著挪用和壟斷「科學」這個含糊不清但珍貴的標籤,而是使用自己偏好的 取徑,這些人便很容易受到指責,成為不在乎科學(這也就意味著不在乎嚴 謹和其他德行)的異端。雖然沒有人想要悖逆德行,但將德行與物理學這類 範例聯結起來尤其沒有幫助。人們不僅對於「科學的方法是什麼」缺乏共 識,這些方法對於社會研究來說是否適當,也非不證自明的事;事實上,

|8|

這個問題恰好向來是哲學辯論的核心。「科學」一詞就其強烈意義而言的使 用,讓許多作者預先判斷了那些恰好必須受到爭論的問題。因此我要聲明, 本書裡用的「科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同於研究自然和社會 的各種學科。這些學科充其量或許可說因其自我檢驗和探究性格,而與日常 生活知識有所區隔。但這並未說明太多東西,且人文學科的擁護者可能也會 想把自己納入這種描述。換句話說,雖然我對使用「科學」一詞沒有激情,


導言

007

但這當然不意謂我對尋求嚴密有效的研究方法缺乏任何承諾;我的用意是要 清除重大的障礙,讓人得以發現這些研究方法。 既然我抨擊「將對方法的討論與社會理論和科學哲學隔離開來」,讀者 不用期待我會一頭栽入特定方法或技巧的討論。我在第一章將處理脈絡中的 知識,根據與其他類型知識和實作的關係來定位社會科學知識。任何知識理 論若無視這個脈絡,都是先天不良的,因為它可能會忽視這個定位如何形塑 了科學的內部結構與實作。這是格外重要的思考,因為日常知識同時是其研 究對象的一部分,也是解釋的相競來源。因此,若能討論社會與自然科學中 主體與客體的關係,將有助於我們理解社會科學必然具有詮釋性和批判性的 特徵。 考察知識的脈絡後,第二章接著檢視關於知識之地位和可靠性的某些主 流觀點。將科學看成「透過觀察的中立性媒介(neutral medium)而穩健地 累積客觀知識」的時代早已過去。取而代之的是信心危機,即人們對經驗評 估和科學進步的可能性抱持著相對主義的看法和懷疑。我們從最流行的討論 所遇到的問題開始:事實的性質、觀察和理論及兩者間的關係。要推進這個 議題,並提出任何有助於理解方法的內容,必須特別關注「理論」(theory) 的意義(令人遺憾地,這在哲學和方法學文獻裡都未受到檢視),以及知識 的語言特徵和實作特徵。傳統上來說,對客觀性和科學知識之地位的質疑, 包含對真理的性質和真理如何可能建立起來的論證。本書將以不同的方式處 理這些議題,嘗試反對人們對知識之語言特徵和實作特徵的忽視,並論證 「真理(或謬誤)的概念並不一致」,且必須從「實作適足性」(或「實作妥 當性」〔practical adequacy〕)的角度來評價知識。這章的結尾,是對相對主 義問題及理論間爭議的解決做個評估。 這為接續章節更聚焦的方法討論做好預備。在這些章節裡,我們持續在 方法、對象的性質和研究目的這三角形的三個角之間移動。依循對概念化 (conceptualization)及理論化(theorizing)活動的強調,第三章從這個活動 的最「原始」的層次,及其雖然重要卻受到低度分析的一個面向開始,亦即 抽象化(abstraction)及抽象研究與具體研究的關係。我們接著思考各種社 會關係和結構的性質,以及如何能夠運用抽象化來闡明。本章結尾則討論實 在論對社會科學裡的因果關係概念,及這概念對因果分析方法的意涵。

|9|


008

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批判實在論取徑

第四章探討方法與存有論(ontology)或社會世界及自然世界之性質和 結構的關係:首先,就社會世界是層級分化的(stratified)來說,特定事 物(比如說制度)具有自組成元素萌生聚現而不可化約的因果力;其次, 就社會世界是由「開放系統」(open systems)所構成而言,事件的規律性 充其量只是近似的和短暫的。我強調這些特徵對於在社會科學中發現法則 之可能性以及解釋和預測的種種意涵。接著我檢視這些存有論特質對方法 的進一步意涵:「合理的抽象化」(rational abstraction),以及為何抽象概念 (abstractions)必須很細緻地考慮到其對象的結構;理論和經驗研究與發現 世界之必然性的關係;以及社會科學裡抽離空間和時間的後果和危險。 第五章則暫時偏離本書的主要論證。這一章是為這類讀者準備的:他 們熟悉哲學與方法學中比較正統的立場,在進一步討論前,可能會希望看 |10|

到對這些正統立場所提出的某些反對意見之回應。其他讀者可能希望「快 轉」到第六章。該章的主要議題涉及主流科學哲學裡相關的一組問題,其中 許多問題特別與卡爾波普(Karl Popper)的著作相關,他在社會科學領域裡 特別具有影響力,這些問題包括:歸納(法)(induction)、原子式的存有論 (atomistic ontology)、因果作用(causation)、必然性(necessity)、本質主 義(essentialism)、邏輯(logic)和演繹論(deductivism)。 第六章我們轉到量性方法。與先前一樣,並與一般教科書上的尋常處理 方式相反,我們根據量性方法與研究對象之性質的關係,以及開放系統對模 型建立的意涵來加以評價。這些討論開啟了對模型本身運用及預設角色的批 判性評估。最後我檢視了量化立場的使用、原子式社會觀,以及專注於尋找 規律性而忽略概念化和詮釋性理解的觀點,以及這三者間的相互呼應。 社會科學說明和理論的評價(evaluation)── 或證實(verification)和 證偽(falsification)── 是第七章的主題。根據對適當方法之多樣性的強 調,我們認為「評價」是件複雜且差異化的事業,根據不同的研究對象和主 張類型而有差異。第八章對熟悉正統科學哲學的讀者是第二次離題,這裡提 出對波普式證偽論觀點的批判。 第九章我們回到社會科學中解釋的問題。我將論證各種解釋都是不完 備 的、 近 似 的, 並 且 會 根 據 我 們 提 到 的 方 法、 研 究 對 象 和 研 究 目 標 之 三 角關 係 而 有 所 不 同。 然 而 研 究 者經常過度延伸特定取向,比如說對概括 (generalization)有太多期待。因此,我會討論幾種主要研究類型的限制和


導言

009

相互關係,並試著透過比較不同研究設計的性能(capabilities)來加以闡 明。本章的結論回到我們的起點,也就是知識之更寬廣的脈絡:我們對於解 釋問題的判斷,終究是部分取決於我們是否接受或嘗試抗拒社會科學的批判 和解放角色。 最後,我在〈補遺〉裡評論近來對於科學知識通常以 文本(texts)形式 呈現的興趣,以及這種興趣的若干衍伸意涵。可以這麼說:我們使用的修辭 (rhetoric)和呈現知識的形式並不是中立的意義載體,反而影響了內容。與 許多批判者相反,我認為,雖然這些關切確實需要進一步注意,但不見得會 威脅到實在論。

|11|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