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j0040

Page 1

玉. 地球篇 暖化造成極端氣候成災已證實

暖化造成極端氣候成災已證實 文 辕 劉紹臣 美國、中國和印度最近都發布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因此,我對哥 本哈根會議其實不那麼悲觀。美國總統歐巴馬對於減排的承諾還沒有 獲國會支持,只是軟性訴求,但歐巴馬相信國會會通過。不過,以我 對美國社會的觀察,覺得美國人認為全球暖化並不是那麼嚴重的問 題。

美國不認為暖化是迫切問題 台灣民眾對減排溫室氣體意願是蠻高的,但政府和業界卻非如 此,尤其是業界對這個問題仍非常保守,從碳稅可看出,構想提出兩 天就消失了。基本上,大家的確感受到氣候變遷,地球在緩慢的增 溫。不過,一般民眾認為這問題還有很多時間可以補救,儘管科學界 認為已迫在眉睫,IPCC〈聯合國氣候變化跨政府專家委員會〉在 2007 年的報告中認為,全球暖化已嚴重到十年、二十年內一定要有 所改變的程度。 根據聯合國的新資訊,提到這個世紀末海平面將上升 18 至 43

003


004

面對真相、即刻行動 ─ 台灣減碳紀事

公分,不過新的數據認為這個數字被低估了,海平面應會上升 1.4 公 尺。我認為,儘管全球變暖是不好的事情,但在仔細讀這篇報導之 後,卻發現這篇報導並沒有引用任何新的觀測資料,科學的事實一定 要觀測並提出數據,否則只是預測、推估。因此,這個資料能否帶給 哥本哈根會議壓力仍有待商榷。 減少地球增溫危機的 腋地球工程夜觀點認為,可以用工程的方法 解決暖化的問題,最簡單的是在沙漠上放很多反射鏡,把陽光反射回 去,地球就會降溫下來。依此推估,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全世界的 1%,面積半個台灣大的反射鏡就足以反射回 1%陽光照射所產生的 二氧化碳留存。這其實也不難,僅須在南沙群島、海面上放上金屬片 即可反射;技術不難,但成本卻非常高。

不妨考慮 腋地球工程夜 減暖化 也許會有其它方法相對便宜,相信大家都聽過把懸浮微粒打到地 球上空平流層的主意。大家說地球暖化,但過去五十年,台北白天的 平均溫度增加為 0 度,晚上則增加達 1.8 度。這是因為白天人類活動 所產生的汙染物懸浮在大氣層中,並把部分陽光反射回去的效果;白 天氣候涼快了,其實就是人工降溫的現象。 類似的汙染物進入大氣層還有菲律賓 1991 年 Pinatubo 火山大 爆發,地底下硫化物噴出射到平流層,在距地表 20 公里高的地方; 之後的兩年裡,世界平均溫度降低了 0.2~0.3 度。自然現象替我們 做了實驗,火山爆發後的幾年,周邊國家也沒產生酸雨等副作用的傷 害,這比起工業生產過程產生的硫化物,火山噴發的量算是很少的。 硫化物放進平流層對地球生態並無明顯害處,若以人工來製造, 成本也相當低廉,更關鍵的是,一旦發現不對就可立即停止。這個工


玉. 地球篇 暖化造成極端氣候成災已證實

程手法其實可以考慮嘗試,比起節能減碳更能立見成效。即使現在完 全不排放碳,空氣中二氧化碳還會再待五十到八十年,所以今後的三 十年內,要減緩暖化趨勢,光靠節能減碳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須要輔 以地球工程。 至於平流層的懸浮微粒對農作物的日照,即使有影響,程度也應 是相當小的。在中國大陸,從衛星上看懸浮微粒已經多到比剛才講的 多上 10 倍,但對農作物影響並不大。放懸浮微粒上去,陽光直射雖 會減少,但許多農作物其實喜歡繞射的光線。台灣直接日照量於 1970 年後已減少 15%,對農作物影響並不顯著,農作物最欠缺的是 水,氮、磷、鉀等養分,而非陽光。 我們過去談到地球暖化時,會把 腋 事實夜和 腋 推測夜的結果混為 一談,但 腋事實夜一定要去觀測; 腋推測夜則是對未來的論述,如 21 世紀末會怎樣?因為連個計算模式都沒有,所以只能推測,聯合 國極區委員會發布 21 世紀末海平面上升 1.4 公尺,我認為它不是根 據模式來計算,只是推測。

暖化有足夠的科學證據 再回到 20 世紀我們看到的事實。1900~2000 年,全球地面均 溫增加 0.6 依 0.2 度(大家常聽到的 0.74 度,是 1905~2005 年,雖 只差五年,但反映 2000 年後溫度增加幅度相當大),以及海平面增 高 15 公分。大家會問,如何知道過去的溫度?過去九個世紀上下只 有 0.1、0.2 度的差異,變化是非常小的。我們可以從樹的年輪、花 粉來推估,以及歷史記載,還有古老的岩石等;其中,因為岩石傳熱 很慢,打洞鑽下去取樣分析,藉由岩石的溫度可推演出從前的氣溫。 種種的證據證明,地球在最近的一百年比過去九百年明顯升溫,證明

005


006

面對真相、即刻行動 ─ 台灣減碳紀事

很可能是人類影響所造成。 有人質疑取樣的地點不同,結果是否可信?IPCC 也針對這個問 題做了很多討論,他們的做法是將有溫度計、觀測站的地方分類,以 人口數超過一百萬、超過十萬、少於一千來區分記錄溫度變化,這應 當是正確的。在台灣也需要做類似分類,畢竟台北不能代表整個台 灣,我們常聽到台灣增加的溫度比全球溫度增加多少,這個數字是對 的,但難講其意義為何。因為過去一百年有資料的都是大城市,全台 灣只有六個測站,其中有三個位在大城市,當然比全球溫度增加要 多。譬如全球增溫 0.6 度,台灣增溫 1.1 度,取樣代表性有問題,而 且台灣人口密度很高,也必須列入考慮。 另外一個現象是,台灣自 1970 年以後日照時數減少 15%,相對 濕度也明顯減少,大城市裡的霧已經消失。從前,台北一年有一個月 會起霧,現在一年幾乎找不到一天是真正有霧,這跟台北晚上溫度增 加非常快有關,跟 腋都市熱島效應夜有關。各地小雨減少 30%,大 雨增加 50%,過去五年我們一直很注意這個問題,但最近才知道原 因和影響。

有沒有發現台灣已沒有霧天? 21 世紀的氣候變化預測為 1.8~4 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控制在 500ppm 左右,這是工業革命前的兩倍。4 度是按照目前進度排放推 算的結果,海平面會上升 28~43 公分,而非 4~8 公尺。如果是 4~8 公尺,格陵蘭的冰整個融化會上升 5 公尺;南極洲西邊冰較 薄,容易融解,融解的話就再加 5 公尺,這樣一共是 10 公尺。IPCC 在 2007 年的報告中認為並不知道 21 世紀末這兩地冰塊是否會融 化。我們現在看到的是融化的速度比目前估計的快,但我沒有看到任


玉. 地球篇 暖化造成極端氣候成災已證實

何的科學報告,所以仍對此存疑。 即使北極的海冰全部融化,對海平面的影響不大。這相當於在鍋 子裡放一塊冰,那塊冰全部融化後水的高度是完全不變的,這是阿基 米德定律。此外,推測將來極端溫度增加、中高緯度雨雪增加、旱災 嚴重、颱風暴雨增多且更嚴重,儘管量的多少跟嚴重程度有關係,但 嚴格來看仍是兩回事。我們現在知道是會變得愈來愈大,目前看來量 不見得會增多。 下頁 2 圖顯示,全球在 1940 年時溫度快速增加,1980 年再次 大幅增溫。台灣氣溫變化跟全球的變化蠻一致的。把都市熱島效應, 汙染物等影響因素拿掉後,台灣增溫跟全球增溫很接近。蘭嶼觀測站 有差不多五十年歷史,過去五十年增溫和北半球增溫數字一樣;彭佳 嶼測得的數據也是很接近。所以台灣增溫比全球多,幾乎確定是都會 區的預測站反映熱島效應,以及受汙染物的影響。 極端天氣問題,一般人認為全球變暖是相當長時期的,變化也不 是很大,且溫度增加 2 度的預測,不確定性很大,可能是 1~3 度之 間。我在想,假如極端天氣變化不大,只是溫度、海平面慢慢上升, 我們應該還有時間想對策;但現在的模式無法做到。世界各地過去十 多年都有大雨增加、小雨減少的現象,IPCC 的報告顯示,極端天氣 和氣候變化的預測,是用氣候模式很難做到的,因為不定性非常高; 若是全球性的預測還算是小有把握,但若要瞭解區域性的變化,目前 的模式預測幾乎是沒辦法做到的。 從前台灣看到的變化以模式印證,勉強可做到,但氣候做不到, 因為氣候是全球性、三度空間的,要把理論方程式去積分是需要跑一 百年以上的資料。目前預測天氣僅能用相像的模式去做,做得最好的 是歐洲氣候中心,但我們也可以看到,每次颱風來時,氣象報告都會

007


008

面對真相、即刻行動 ─ 台灣減碳紀事

0.8

GLOBAL 0.4 0.0 -0.4 Data from thermometers.

-0.8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

Year 1.5 1.0

Taiwan

0.5 0.0 -0.5 -1.0 -1.5 1890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Year

放上美軍、歐洲、日本、大陸的模式,往往是我們的模式最為準確, 這是因為天氣模式是全球性的,且只是積分幾天而已,加上這個模式 一個網格就有 250km×250km 的面積,比台灣還大;天氣模式積分 範圍應小到 5km×5km,太大就做得不精確。例如午後雷陣雨通常只 有幾公里的半徑,不容易用250km×250km的網格去處理;如果觀測 颱風,一個颱風也不過只有兩個網格在測,不夠精密,因此氣候模式 做極端天氣的效果不好。所以 IPCC 很難去推論極端天氣會怎樣,他 們做得很保守,基本上只能依據過去的變化來推測以後會怎麼變。因 此,很多人覺得全球變暖是停留在漸進的增溫,感覺上是很遙遠的。


玉. 地球篇 暖化造成極端氣候成災已證實

這種感覺可從各國調適辦法看出,各國都是看溫度增加多少,譬 如:樹木分布線受溫度影響的變化等,這基本上都是漸進的,我們知 道極端天氣在變化,希望能找出辦法將極端天氣變化和全球溫度的量 化關係表現出來,這方面過去有蠻好的進展。

區域性氣候變化預測還做不到 台灣 1961~2005 年白天的氣溫資料沒有明顯的增加,除了蘭嶼 和東北部少量地區,白天沒有增溫,但晚上卻有大幅增溫現象,應跟 都市熱島效應有關。白天溫度不增加跟汙染空氣有關,西部平原汙染 厲害,東北角較乾淨,溫度有少量增加是合理的。國家規定,辦公室 溫度超過 26 度才可以開冷氣,現在夜間全年超過 26 度有 100 天, 比起四十五年前多了三倍,這叫做 tropical night,對節能減碳有很 大的影響,都是都市熱島效應的關係。台灣應該整治都市熱島效應問 題,如此將可替台灣省下不少冷氣費用。 白天超過 32 度的日子,都市減少了些,增加的是東北角地方, 量也很少。但白天超過 36 度的現象,真正明顯的是在台北,台北偶 爾非常熱的日子明顯的增加,這可以確信是因為台北的熱島效應。扣 除熱島效應,台灣基本上沒有真正的熱浪,都是晚上會出現高溫;若 解決熱島效應,晚上高溫的情況也會好一點。 四十多年前我剛進大學之前,從沒有聽過 腋 冷氣夜這個字眼,第 一次接觸冷氣,是在成大物理系做近代物理實驗時,因為精密儀器需 要冷氣。現在很多人說夏天沒冷氣怎麼睡覺?其實,老一輩的人需要 冷氣的日子並不多,一年超過 36 度的日子大約只有一個月,其他日 子的晚上皆尚且舒適可過。若空氣汙染改善後,看起來熱浪會多很 多,這是值得擔心的。台灣過去十五年空氣懸浮微粒有改善一倍,或 許跟汙染源轉到大陸去有關。

009


010

面對真相、即刻行動 ─ 台灣減碳紀事

IPCC 將於 2014 年再發表氣候報告,下一次的報告重點可能會 在雨量上多加著墨。台灣自 2000~2005 年每小時雨量和發生頻率顯 示,小雨減少、大雨增加。大陸東部的夏天小雨也在減少,新疆最近 五十年無論小雨或大雨雨量增加卻相當多,雨量假設不變的話,也是 小雨減少、大雨增加。美國也是強降雨增加,小雨減少。 極端降雨的大雨會引發水災,小雨減少則會提高旱災發生頻率; 小中雨對農作物影響大,是土壤保持濕潤的重要機制。我們甚至懷疑 四川乾旱最大的可能源於小雨減少,華北沙漠化也可能是小雨減少導 致。

台灣的極端氣候較全球顯著 另外,非常明顯的則是在台灣西南部。八八水災剛過,現在竟然 已經缺水,各地區馬上要面臨限水狀況,這樣的情況也是因小雨減 少。中南部整個冬天和春天如果降雨也是小雨,夏天才有大雨,大部 分都是颱風帶來的;小雨在冬天和春天非常重要,除能保持土壤濕潤 之外,還能增加儲水。台灣的水庫平均一年要三次以上灌滿供水才 夠,夏天灌滿很容易,可是來一個颱風,假如水庫已經快滿了怎麼 防洪夜,尤其 10 月、11 月來颱風,水庫不敢放水,萬一颱風沒有 腋 降雨,水庫水又放掉了,那供水一定出問題。目前看來,今年的供水 問題會蠻嚴重的,可知小雨的變化是非常重要的。 溫度增加時,空氣中的含水量會增加,平均增加 1 度,水蒸氣 會增加 7%,大雨增加的理論就是建立在此基礎上。目前太平洋、大 西洋量到水氣就增加了 7%,這是能夠量測的事實。增加水氣 7% 後,對流雲系從底層吸入水氣,水氣增加 7%後,降雨也增加 7%, 水氣進去對流熱氣上升變成水,然後再變成冰,這個過程會放出很大


玉. 地球篇 暖化造成極端氣候成災已證實

的熱量,叫做汽化;好比你洗完澡,身上有一點點水會感覺很冷,因 為液態水變汽態水,會吸收很多熱,放出的熱會使對流更強烈。氣象 學者 Trenbrth 在 2003 年提出全球溫度增加一度,大型對流雨會增加 7%的理論。 而 IPCC 的模式卻是預測每增加 1 度,雨只增加 2%。這顯示 IPCC 對強降雨增加講得非常保守,因模式得到的結果跟理論不吻 合。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做了一個簡單的分析,從過去四十五年 中央氣象局溫度紀錄中找出 1998 和 2005 年最熱的兩年,和最冷的 兩年,去探討降雨強度的變化,此分析立刻令人發現一個非常震驚的 現象──前 10%的強降雨增加一倍多,而毛毛雨減少一倍。

感謝氣象局四十五年的紀錄 這個分析得歸功於氣象局的資料很有用,有四十五年來每小時的 降雨紀錄,美國三小時一次,大陸是一天,日本是四小時。每小時資 料可看得非常清楚,就是大雨增加很明顯。我們挑出很熱的兩年和最 冷的兩年,溫度變 化差不 多 0.7 度,可是每個小時降雨強度的前 10%增加一倍,這是很可怕的。這是已經驗證的事,不是預測。 台灣一年平均有四個颱風帶來全年 40%的降雨,這顯示全年前 10%的強降雨幾乎都是颱風帶來。過去四十五年颱風帶來的強降雨增 加了一倍。我們試著用台灣的溫度資料去畫圖,可以看出圖的樣子, 但是它的不確定性很大,圖形的可靠度很低。因為台灣的水氣是附近 海面上來的,所以我們再用西太平洋海面溫度來做,所得到的圖與台 灣資料所繪的圖很像,但卻沒有用全球溫度所繪得的效果好,所以基 本上影響台灣的不只是西太平洋,是更大的區域。 我們做更仔細的分析,全球溫度每增加 1 度,台灣前 10%強降

011


012

面對真相、即刻行動 ─ 台灣減碳紀事

雨增加 140%,毛毛雨減少 70%。台灣毛毛雨五十年前每年有 70 天,現在平均只剩 35 天,可以想像這個變化多大。我們也做了華南 的資料,顯示華南的狀況溫和得多,每增加 1 度,強降雨增加 60%,不過小雨也明顯減少。 世界上強降雨都在赤道附近,平均 每增加 1 度,強降雨增加 90% , 小 雨 明 確 減 少 。 IPCC 的 模 式 太 保 守 , 顯 示 只 增 加 12 至 13%,超過理論 7%,IPCC 模式對強降雨和弱降雨變化得到的結果 遠比實際觀測結果小。很多人都認為 IPCC 的模式若有這麼多不確定 性,到底預測溫度增加準確度有多少?

強降雨都落在赤道南北低緯區 在高爾《不願面對的真相》紀錄片之後,英國 BBC 的 Chanel 4 找一群反對氣候變遷論述的科學家錄了一小時的節目,他們提出類似 問題來質疑。雖然這個模式做得不好,但我相信這個問題跟整個氣候 增溫的關係不是太密切。 無論從模式、理論和觀測的結果顯示,極端天氣的變化遠超過我 們當初預測。過去五十年已經看到強降雨增加一倍,在這個情況下, 台灣要面對的問題已不只是簡單的節能減碳,面對的幾乎是危機的事 實,必須提出調適辦法。另外,若溫度預測正確的話,下一世紀增加 2 度到 4 度,強降雨會增加至少 280%。當然,用現在經驗預測以 後,假設的線性關係不一定準確,但線性關係可大可小很難說。我們 現在已經增加 0.7 度,強降雨已增加 100%,再增加 2 度的後果將會 非常可怕。下一次的強降雨增加一倍恐怕不是五十年,可能僅是二十 年。不過,暖化增溫的議題,中央研究院院士黃鍔教授有不同的看 法。黃教授做了一些分析,對於 IPCC 溫度增加的速度愈來愈快的論 述,黃把整個溫度變化的波動關係找出來,再刪掉,剩下的線性關係


玉. 地球篇 暖化造成極端氣候成災已證實

其實曲線變化非常小,斜率並沒有愈來愈高,而是蠻穩的,這說明一 個世紀增加的溫度就是 0.7~0.8 度,並沒有增加那麼多。但是, 即使不增加那麼多,下一個強降雨的再加倍,應當縮短在三十到四 十年就會發生。 強降雨的落點都在地球低緯度地區,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國家。即 使印尼沒有颱風,但還是有強降雨影響。這些地方受到的強降雨影響 遠比高緯度地方來得大;不幸的是工業國家都在高緯度,落後國家都 在低緯度。解決全球暖化靠節能減碳需時甚久,估計最快看到效果也 要超過二十年,且二氧化碳在空氣中停留時間非常長,雖然平均停留 只有五年,後來被植物吸收後,變成葉子爛掉又回到空氣中,所以植 物吸收是短期現象,二氧化碳在整個大氣系統裡存在會超過五十年, 我們估計將近八十年。 真正地球上二氧化碳的儲存 腋碳匯夜是在海洋裡面。海洋表層 100 米,深海 4000 米,因為密度的關係,表層 100 米的二氧化碳慢 慢進到深海後,要回到表層需很久的時間,接近一千年,所以二氧化 碳進到深海,就是真正隔開對地球的影響。地球工程有一項是在海洋 裡加鐵原子,讓浮游生物大量生長,死後屍體進到深海,同時會把表 層的碳帶下去。有人說可以直接把二氧化碳集中打入深海,但這個方 法所費不貲。

現有的防洪工程不是極端氣候的對手 台灣的現況需要加強防洪、防旱,甚至是重新全盤的國土規劃, 這應納入阻止地球暖化的地球工程考慮。台北五十年或一百年一次的 防洪工程的規格其實已過時,現在洪水機率加倍,待二十到三十年內 再增加時,目前防洪規格一定不敷使用。然而,台北防洪措施重新再 做一次要花多少錢?要花多少時間?用 腋兆夜為單位來計算的金額,

013


014

面對真相、即刻行動 ─ 台灣減碳紀事

和用數年來規劃實施的時間,在在提醒我們應該及早面對這個問題。 二、三十年前歐美國家就在談地球工程,然卻皆持反對意見,強 調副作用恐將很可觀;我的想法不同,因為台灣或鄰近國家每年都要 面對乾旱或水災,也許可嘗試將二氧化硫打入平流層。據估計,這個 價格僅占目前商業飛行的十分之一,以每人每年出國十次來看,只須 少出國一次的錢就夠了。如果能解決問題是值得一試的,更重要的 是,不對就可以立即停止。 從 1980 到 2005 年,地球上每人每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 速度最快的是台灣。1980 年還不到歐洲、日本的二分之一,但到了 2005 年卻超過歐洲、日本;中國大陸現在也相當高,但還沒有歐洲 國家那麼高,台灣需要深切反省。 節能減碳可以減 20%,剩下的 40%必須改用非碳能源,倘若不 考慮核能發電根本做不到,儘管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選擇。因此,地 球工程對我們反而比較有希望,但地球工程的規模卻不是一、兩個國 家所能決定的。我相信,蘇俄肯定未必喜歡,畢竟暖化對西伯利亞是 較有好處的。 所有替代能源中,太陽能的潛力最大,但接收、儲存等技術成本 卻太高,如果真要用太陽能,我們恐怕都不必吃飯了;而生質能源與 糧食來源有排擠作用,減碳效率也不高;看起來僅有核能應是最有希 望的。目前核能幾乎是每個國家都在走的路,基本上的考慮應是兩害 相權取其輕。

發展再生能源是一條漫長的路 從這個觀點來說,吃素是蠻重要的。可以節省糧食,放出的甲烷 會減少也有限,只有反芻動物才會放出甲烷,牛羊不養,省下的甲烷


玉. 地球篇 暖化造成極端氣候成災已證實

占 20%。吃素還節省耕地,燒林得田產生的二氧化碳占全球 20%, 若沒有需要就不燒林地,甚至把農地還原成林地還可以省不少二氧化 碳。然而,吃素就跟叫大家不要用汽油一樣的困難,尤其是對歐美人 來說。 關於正回饋的問題,全世界沼澤地底層在厭氧狀態所放出的甲烷 就是從前的碳,好比說在印尼沼澤地開挖後,得到的東西曬乾後很像 煤,其實成分就是碳,久了沉積後被壓縮,就會成為煤炭。所謂正回 饋,是指從前的二氧化碳因為溫度增加而釋出。每十萬年,地球就有 一次冷熱輪迴,從這觀點來看,再過一千年就會是下一個冰河期。六 十萬年前,從冰帶挖出的資料,從冰和氧的同位素可看出從前相對溫 度的變化,冰河期間的氣候其實很暖和,跟我們現在的溫度差不多, 甚至暖和很多,但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卻不比現在高,正回饋恐怕不是 災難性的正回饋。 甚至恐龍時代溫度也比現在高很多,恐怕高五十度以上。那時候 全球無冰,海平面很高;假如格陵蘭和南極西部冰塊融掉,海平面會 增加 10 公尺,加上南極整個冰塊融掉再增加 70 公尺,從前的地球 也是曾經歷過的。那時候的物種可能比現在少,但是陸地植物的生 產量卻比現在好,否則現在也不會有那麼多生物腐化後產生的煤油 了。 關於哥本哈根減碳目標,我想跟生活價值轉變有關。台灣強降雨 增加一倍了,二、三十年後可能又增加一倍,對我來說當然要推動地 球工程!今天把硫化物打入平流層,明年就看到效果;因此,我認為 能解決目前最大的威脅是最重要的。另外,把陽光反射回去的問題, 假如中國新疆的沙漠,差不多要五十個台灣那麼大的地方,全部放反 光鏡就解決全世界的問題。不過若新疆做了鏡子,那一大塊本來有的

015


016

面對真相、即刻行動 ─ 台灣減碳紀事

熱能被全部打回去後會變得相當冷,如此將對周圍地區影響很大,空 氣的密度也會變高,產生高氣壓,進而影響到大氣環流。

以後的極端氣候會加速加劇 回頭來談台灣,台灣的產業結構值得討論。一大部分的二氧化碳 排放源是中鋼,中鋼在國際市場買煤炭煉鋼,目前煤炭不像石油,在 國際市場價格不但很低,來源也很可靠,進口台灣又無須被徵煤炭 稅,便宜的煤炭卻能鍊出價格昂貴的鋼;所以每當選舉時期,中鋼便 成了各候選人的金雞母,其獲利的不正當性因而得以化解。類似的高 耗能產品再出口,是台灣二氧化碳排放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台灣在推動地球工程技術,但不知有沒有政府支援。好比說發展 太陽能在台灣是受到保護和獎勵的,我認為,太陽能終有一天可以做 到從太陽取得的能遠超過消耗的,但這並非一、二十年可達到,而是 四十年以後的事。 我也知道過去汽車工業有規定廢氣排放每加侖減少多少,或每加 侖油要跑多遠;而現在汽車每加侖跑的距離增加很多,排放量也都很 少,由此可見,每個事情被逼到一個程度便可能會有所突破,但有些 事情譬如核融合,講了幾十年到現在卻還只是在講。講到政治更困 難,在美國假如是哪個議員要建議增加汽油稅,這些議員就沒有連 任的例子。 懸浮微粒對生態的影響,讓我們每隔幾十年在自然界都可得到證 明。像菲律賓 1991 年火山噴發,之後印尼火山爆發,噴上大氣層的 硫化物並不會很多。致於把二氧化碳丟到深海,這也是一個把深海海 水攪回淺層的辦法,那 腋吃魚都不要錢了夜,因為深海打上來的水很 營養,但需要的能量很大,打上來因為密度會自然往下沈,不會就停


玉. 地球篇 暖化造成極端氣候成災已證實

在那裏,因為底層海水比較重,即使打上來一下子,附近都是輕的 海,耗費的能量說不定還賺不回來。 台灣的工業多是只要能夠賺錢的就去做,太陽能成本未來三十年 恐怕沒辦法降十倍,每種工業的進步有著時間性和不同限制。風能便 宜,技術成熟,可是台灣風能所能夠發出來的電力大約為 50%,因 台灣只有冬天有風,且產生的電還不能儲存。就算投入很多資金,但 仍然沒有辦法做到,這就是能力的限制。 若有其他方法節能減碳但不需要用到核能,我贊成,核能是最後 一步。看先進國家今後十年的能源動向,90%以上的國家會把核能放 第一,包括:中國、印度、日本。至於瑞典和德國,德國還沒改,而 瑞典因為水力充沛,不需要核能;儘管台灣的水力充沛,可惜的是都 使用和浪費掉了。 本文為 2009.12.04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腋媒體沙龍夜 講稿

017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