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F0033知識展示重構:博物館建築空間與觀眾經驗

Page 1

§≠

C

M

Y

CM

MY

CY

CMY

K

’_

√—

i•

∫c_•

_20220121.pdf 1 2022/1/20 上午11:38



‧|�’_™�√—�i‧�≠�∫c_�—�W≠�_20220118.pdf 1 2022/1/18 下午5:22

C

M

Y

CM

MY

CY

CMY

K


知識展示重構 : 博物館建築空間與觀眾經驗 / 殷寶寧著. -- 初版. -- 高雄市 : 巨流圖書 股份有限公司, 2022.02 面 ; 公分 ISBN 978-957-732-648-5(平裝) 1.CST: 博物館建築 2.CST: 博物館觀眾 3.CST: 博物館展覽

知識展示重構: 博物館建築空間與觀眾經驗 作

責任編 輯 封面設計 發 行 人 總 編 輯

069.2

110021977

殷寶寧 林瑜璇 莫浮設計 楊曉華 蔡國彬

出 版

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802019高雄市苓雅區五福一路57號2樓之2 電話:07-2265267 傳真:07-2264697 e-mail: chuliu@liwen.com.tw 網址:http://www.liwen.com.tw

編 輯 部

100003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 57號10樓之12 電話:02-29222396 傳真:02-29220464

劃撥帳號 購書專線

01002323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07-2265267轉236

法律顧問

林廷隆律師 電話:02-29658212

出版登記證

局版台業字第1045號

ISBN 978-957-732-648-5(平裝) 初版一刷‧2021 年 2 月

380 ‧

ii


目 次 001

序 論 一、博物館建築 二、章節結構與討論主題

002 007

第一部分:博物館建築空間再現與文化治理 第一章 臺灣博物館建築形式與文化治理變遷歷程 一、前言:臺灣是否存在著博物館政策? 二、文化政策、文化研究與文化治理中的博物館建築 三、文化政策分期與本研究的呈現 四、臺灣博物館發展歷程概述 五、從名詞變動詞的博物館?

第二章 博物館建築空間文化表徵之生產與詮釋 一、前言 二、爭奪文化霸權的舞臺:博物館建築 三、分析架構與研究方法 四、陝西歷史博物館個案分析 五、以博物館建築再現在地物質文化

第三章 古蹟活化再生與博物館建築 一、前言 二、四處文化資產轉化為博物館個案 三、再問題化文化資產活用課題:法制面與古蹟再利用課題分析 四、博物館展示與文化資產價值的再現 五、個案分析與討論 六、互為主體的文化資產與博物館

第四章 社區博物館、古蹟活化與都市再生 一、前言 二、從菜市場、古蹟到博物館之路:新富市場 三、參與及對話性藝術實踐 四、市場小學計畫:策劃與執行 五、菜市場 vs. 博物館 六、以策展引導軟體思維的文化資產保存與城市再生策略?

017 018 020 024 025 042

047 048 049 053 059 072

081 082 084 096 102 105 113

119 120 121 123 127 129 135

iii


第二部分:策展空間與觀眾經驗 第五章 藝術策展與臺灣主體性想像 一、前言 二、從國家藝術機構到體制外的策展 三、從關係美學、參與式藝術、對話性創作到「公共策展」 四、米蘭外帶臺灣館發展概述 五、倫敦雙年展――「修龍(相撞)――臺灣文化進化論」發展概述 六、 「關係」或「美學」的建構與再建構?自身文化語境中的異鄉人認 同? 七、政治的美學化進展或美學經驗的顛覆性?臺灣藝術策展的反身主體 性思考

第六章 展覽敘事空間與時間雙重性 一、前言:記憶纏繞中的展覽敘事? 二、從展覽文本到文本空間 三、展場體驗與記憶描述 四、文本空間:作品與美術館 五、借展與展覽構成:誰是說故事的主體? 六、圖繪自然 地景神聖美學

第七章 大學生博物館經驗初探 一、前言 二、從博物館觀眾到博物館經驗的評估 三、整合觀眾服務與經驗評估的博物館觀眾研究 四、研究結果與討論 五、期待持續挖掘大學生博物館經驗

第八章 博物館建築、城市空間經驗與市民生活想像 一、前言 二、凱文.林區(Kevin Lynch)與城市市民空間經驗探討 三、南美館建築概述 四、南美館市民空間經驗分析與討論 五、文化引導都市再生過程中的市民美術館經驗

後 記

iv

143 144 146 149 154 160 164 168

175 176 177 180 190 192 193

197 198 200 208 210 223

227 228 231 234 237 259

265


圖表目次 圖 2-1 圖 2-2 圖 2-3 圖 2-4 圖 2-5 圖 2-6 圖 2-7 圖 2-8 圖 2-9 圖 2-10 圖 2-11 圖 2-12 圖 2-13 圖 2-14 圖 3-1 圖 3-2 圖 3-3 圖 3-4

圖 3-5 圖 3-6 圖 3-7 圖 4-1 圖 4-2 圖 4-3 圖 4-4 圖 4-5 圖 4-6 圖 5-1 圖 5-2 圖 5-3 圖 5-4 圖 5-5 圖 5-6

056 意旨與意符的構成關係圖 057 都市象徵發展過程概念圖 058 本研究分析架構圖(城市符號分解圖) 061 陝西歷史博物館正面 063 博物館西南側角樓往中央展廳移動動線 063 正廳往入口處回望的儀典大道 063 入口柱廊斗拱細部 063 入口正廳柱廊 064 入口接待大廳為容納觀眾吞吐重要的公共空間 064 數位化資訊服務為現代博物館必備的觀眾服務設施 065 陝西歷史博物館全區平面圖 陝西歷史博物館全區配置圖,主館與規劃路之間的空地,為預留日後發展擴充腹地。 075 076 一層平面圖 077 二層平面圖 土銀金庫內部情景。基本上維持昔日原貌,但輔以相關展示說明,讓觀眾得以管 088 窺從勸業銀行到戰後臺灣金融與銀行產業發展面貌。 089 日治時期的臺南州廳從國定古蹟再生為國立臺灣文學館,建築美學價值高。 092 修復後的齊東詩舍(臺灣文學基地),充分展現日式宿舍的生活紋理。 海記棧一樓餐廳兼宴客空間。西式長型餐桌兼具會議功能,為男主人宴請客人與 商務應酬重要場域。從桌椅、花磚地板、鑲嵌玻璃、水晶吊燈、燭台、陶瓷餐具 等,加上傳統金碧輝煌的門窗裝飾,展現華人建築元素與當時西方流行裝飾藝術 094 的折衷風格。 099 古蹟再利用計畫擬訂之法規適用流程圖 建築物開闊的中庭為博物館的主要出入緩衝空間。同樣可以窺見中西合璧的建築 裝飾藝術。出租華麗建築內部空間作為婚紗攝影取景場地,有助於博物館的營收 109 與行銷。 土銀展示館中設置古蹟修復展示空間,不僅構成該館展示的亮點,充分記錄該建 築本身的歷史過往,也為國內古蹟修復再生轉化為博物館使用,提供一個極具參 112 考價值的經驗。 124 新富市場參與式美學實踐場域關係概念圖 125 系統輸入產出與反饋概念圖 129 市場組織關係圖 130 博物館 市場與社區和學校關係圖 131 策展團隊所中介的市場 社區 中小學關係圖 132 菜市場與文化政策關係圖 153 概念圖 153 概念圖 153 概念圖 158 米蘭外帶臺灣館臨時展館的外觀 159 展館內部自行車上擺放的臺灣美食文宣品 穿著制服為遊客解說的志工,館內擺放改裝的自行車,可見到懸吊的紅綠塑膠筷 159 簾幕。 v


圖 5-7 圖 5-8 圖 5-9 圖 5-10 圖 6-1 圖 6-2 圖 6-3 圖 6-4 圖 6-5 圖 6-6 圖 6-7 圖 6-8

表1 表 1-1 表 2-1 表 3-1 表 3-2 表 7-1 表 7-2 表 7-3 表 7-4 表 8-1 表 8-2 表 8-3 表 8-4 表 8-5 表 8-6

vi

163 倫敦設計雙年展 Eatopia 食物設計的五道食物 163 食物設計加上參與式劇場,現場觀眾都參與在這個藝術行動中。 163 參與現場藝術行動後即可享用的食物,既是展品,也是食物。 163 色彩的食物設計同時誘發多重感官體驗 一樓展場倒臥般的枯木引人視覺的震撼與暫止,但作品本身的諸多細節,例如下 方的鏡面與反射,牆面的貓頭鷹,以及地面擺置的物件,又讓人不自覺想要走近 180 端詳。 看似任意棄置的石頭,安靜地透過鏡面反射,讓人不禁想問,這些物件想要表達 182 什麼呢? 鮮豔依舊的鳥兒身影,排列圓滿,安然靜謐,卻訴說無限。腳上如身分證般的紙 184 片,揭穿了牠們的身世祕密,以及牠們和人類社會與土地的關聯所在。 進入展間的滿室綠意,差點讓人忘記身在美術館。好奇如何在室內維持生氣盎然, 185 也想問如此複製自然的意念為何? 以為山林綠野看起來都一樣?隨意飄動的膠片,對映著下方的鏡像,看到每一處 186 林野景觀,各有姿態,自在飄逸。 19 世紀自然史博物館的標本和作者的採集製作,形成了雙重時間性的視覺再現經 187 驗。 大型布幕垂吊於整個展間,有限的光線中,簾幕上或明或暗的擺盪飄動,整個森 188 林的景觀跟著你穿行其間的腳步,出沒在你身邊。 緩慢地、顯得幾乎是沒有動態的影像,形成一種弔詭的展示文本。反而是藉由畫 189 面中可辨識性高的皮毛花色與呼吸聲響,說明作品所欲揭露的生命動態。 博物館建築範疇與相應研究主題關係表 臺灣博物館建築及其發展歷程 陝西歷史博物館符號學分析表 建築空間之形式、意義與歷史三面向的個案分析比較表 建築類文化資產空間活化與博物館轉用分析表 受訪者基本資料表 大學生博物館經驗分布類型表 修正後大學生博物館觀眾類型表 大學生觀眾視角的博物館服務品質經驗 南美館 1、2 館建築基本資料表 填答者性別分配表 填答者年齡分配表 填答者學歷分配表 填答者到訪 1 館次數分配表 填答者到訪 2 館次數分配表

006 041 062 106 115 209 211 213 219 235 237 238 238 239 239


Introduction

序論

知識展示重構:博物館建築空間與觀眾經驗 Reconstructing Knowledge and Exhibition: Museum Architecture, Space and Audience experience


知識展示重構:博物館建築空間與觀眾經驗

「跨領域」(trans-disciplinary / interdisciplinary)一詞為近年經常被提及的價 值觀點。所謂的「跨領域」強調不同主體之間的相互穿透與交會,及其相遇所交 織出的、一加一大於一的複相特徵。不僅可能為既有的研究視角,開展出難以預 期的碰撞與火花,對既往堅守學科邊界研究場域言,一方面看似鬆動其邊界,帶 來未曾想像的新局,但也可能成為更加強化學術邊界差異的對照關係。相較於前 述每個學科訴求於明確主體與邊界游移的兩端,「博物館學」的學科本質即具備 跨領域的特徵。如此一來,以不同學術理論觀點切入博物館學的迷人世界,既可 能如同扮裝變身一般,看到嶄新不同的樣貌;也可能是從本質根底的,思索著博 物館可能或應該是什麼。同時,也由於一座博物館從政策的遊說、議定、設置、 建立到穩定的日常營運、教育推廣與展覽策劃,以迄於後續的永續經營與發展, 其所震盪出的社會服務和輻射效應,對於地方行銷和文化經濟的推展;進而在意 識形態與象徵層次上,舉凡國族國家形象建構、原住民文化權的主張、國際文化 交流與國家軟實力的表現;一直到期許於博物館對社會變遷的積極回應,及其作 為推動平權包容之文化基礎設施的主體性價值等等。如此迷人多樣的世界,有太 多值得我們深入探索。 立基於前述含括理論概念、學術價值、實踐意涵與專業實務等各層面的探索 意圖,本書綜合了研究者近年來持續探問與挖掘之經驗研究的累積,從階段性 地、跨領域視角出發,回歸於對博物館學相關課題的討論;特別是聚焦於博物館 學次領域,諸如博物館建築、博物館觀眾研究等研究視角的持續對話。

一、博物館建築 「博物館建築」 (museum architecture)同時具有「博物館」、「建築」雙重的 身分。在英文的表達中,這兩個用字都是名詞,構成複合性的、等同的關係,而 非是形容詞與名詞,意即並非前者僅為修飾、後者始為主體的從屬關係。語意學 上即已凸顯出「博物館建築」這個概念,既需要滿足博物館在實質環境、空間體 驗、展示條件、觀眾服務與行政後臺等各種面向,不同機能的複雜需求;更因著 建築乃是特定社會經濟文化歷史脈絡下的產物,必然承載著其空間生產過程的多

002


序論

樣價值。加以建築同時在實質環境與文化符號表現上的抽象象徵意義,以及博物 館所被賦予的文化功能、定位與價值。 既然博物館建築具有「建築」這個範疇的特徵,建築學領域的各項分析元素 與模式,同樣有助於分析博物館建築。 舉例而言,從建築學角度言,「建築形式」(architectural form(與「建築機 能」(architectural function))乃是最為簡化卻又關鍵的一組分析概念。特別是現 代主義建築(modernism architecture)理論之核心見解,乃是建立在任何建築必 然服膺於其所應具有的特定使用需求,亦即所謂的建築機能的基礎上。 立基於現代化工業生產下的技術革命思維,材料與工法的改變,專業建築設 計與營造體系的建構,使得現代建築得以朝向以建築師/設計者為核心的設計與 營造過程發展。相較於以往,人們擁有自力興築自己所需要之建築空間與環境場 域的技能知識與能力,現代化社會強調的專業分工與殊異化,循著這個建築設計 專業所發展出來的專業知識脈絡,逐漸演變為「業主/使用者」與「受委託者/ 設計者」這兩端的社會關係,更甚且是「業主/規劃主辦者」vs.「受委託者/ 設計者」,以共同營造出為第三方使用者所購買或使用的建築。舉例來說,以往 住宅家戶可能可以透過自行雇工或委託建築師,為自家興建所需的住宅空間與建 築。這一組關係為「業主/使用者」與「受委託者/設計者」,兩邊的權利義務 關係相對明確,設計師依據業主的需求、喜好,甚至是預算規模,提供相對應的 服務,完成建築設計的終端產品。因為使用者相對是明確的,需求是清楚的,預 算也是可以雙方協商的,甚至,業主可以依據其自身喜好,選擇其所信任、喜愛 或是慕名的專業設計者;或者是情況不理想的狀況下,可以依據實際狀況,解除 實質的合作關係。 然而,正是由於現代化高度分工的社會情境,這類由業主與設計者直接面對 面的設計實踐模式,漸漸地被中介其間的各方作用者所取代。例如,同樣是住宅 設計,特別是在臺灣社會的情境裡,業主自行擁有或購得土地,邀請建築設計師 執行住宅設計的情況,即使近年來略微增加,但仍非主流模式。大多數仍是倚賴 於建設開發、代銷、廣告公司與建築設計等不同類型的專業分工,共同組織起龐 大的住宅建築市場,經由建設與代銷公司所中介的住宅產品需求,轉譯給建築設 003


知識展示重構:博物館建築空間與觀眾經驗

計團隊,而消費者僅能全盤地接受這些住宅產品,或最多透過室內設計師的方 式,調整其實際使用需求。也就是說,在這組關係裡,建築設計者並未直接面對 使用者,而是透過中介的轉譯,或者是超譯,或者是扭曲。簡言之,使用者/消 費者的真實需求,是否真的能夠傳達,進而透過建築設計的過程,得到滿足與確 保,則顯然是個問號。 在這樣的架構關係中,建築師/設計師依照業主方的需求、偏好、預算規 模,再加上基地環境、相關法規等外部因素考量評估,完成這個建築設計與營 建的終端產物。在這其中,兩邊據以執行工作的理性依據,在建築設計的專業領 域中,稱為「建築計畫書」(program),操作製成則是一個具實質內容構想的擘 劃過程(programming),其分別來自於業主的期待與需求、現實環境的條件與限 制、以及建築設計者投入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向。 因此,建築計畫書的撰寫(programming)乃是一個「界定設計工作範圍與 性質的專業作業過程」,是能否發展出好的設計方案之重要基礎,是一個定性與 定量的過程,定性乃是設定建築的任務方向與目標,定量則是據以設定合理的設 計規模。在撰寫計畫書的過程中,立基於業主期待的實質需求外,尚需蒐集與分 析環境現況資料,以提出設計的限制與可能性,包括設計目標、基地、使用者、 法規、社會文化等資料,要能在過程中回應周邊社區,或未來基地與建物使用者 的真實需要。一個典型的計畫書可能包含以下的層級結構,從任務與目標(goals 、展現的效能要求(performance requirements)、到空間設計構想 and objectives) (design ideas)等等(李峻霖、莊亦婷,2016)。建築計畫書有點像是食譜裡的 菜單,即今天想著要做出什麼特定的料理,有賴於食譜系統性地整理出所需要的 食材與份量,應用的烹調方式與工具材料,以及實質操作的工法,來掌握烹製食 物過程中所需留意的各種挑戰與問題,以期達成預期中食物的風味和特徵。可以 想見,對於一個從未下廚的人來說,沒有食譜,大概完全難以想像,從無到有地 生產出一座建築,是多麼困難的任務。而有了食譜,再加上具有基本烹調知識與 技能的廚師,相信做出來的料理,應該不至於太離譜,甚至,會因著廚師的技能 與經驗,添加出不同的風味與特色。

004



§≠

C

M

Y

CM

MY

CY

CMY

K

’_

√—

i•

∫c_•

_20220121.pdf 1 2022/1/20 上午11:38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