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教育小詞庫

Page 1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CIP)資料 性別教育小詞庫/游美惠著 . -- 初版 . -- 高雄市: 巨流 , 2014. 09 面; 公分

性別教育小詞庫

ISBN 978-957-732-490-0(平裝) 1. 性別教育 2. 詞典 544.7041

著 者 責任編輯 封面設計

游美惠 邱仕弘 羅惠文

發 行 人 總 編 輯

楊曉華 蔡國彬

出 版

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80252 高雄市苓雅區五福一路 57 號 2 樓之 2 電話:07-2265267 傳真:07-2233073 e-mail: chuliu@liwen.com.tw

編 輯 部

23445 新北市永和區秀朗路一段 41 號 電話:02-29229075 傳真:02-29220464

劃撥帳號 購書專線

01002323 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07-2265267 轉 236

法律顧問

林廷隆律師 電話:02-29658212

出版登記證

局版台業字第 1045 號

103015703

ISBN / 978-957-732-490-0(平裝) 初版一刷.2014 年 9 月

定價:350 元

版權所有,請勿翻印 (本書如有破損、缺頁或倒裝,請寄回更換)


目錄

目 錄 作者序................................................................................................... i

A 積極矯正行動 Affirmative Action ................................................... 001 能動性 agency ................................................................................. 004 異化 alienation ................................................................................. 007 自主性 autonomy ............................................................................ 011

C 公民身分與公民權利 citizenship & civil right ............................... 015 文化政略/文化政治 cultural politics ............................................ 019

D 解構 deconstruction ......................................................................... 025 做性別 doing gender ........................................................................ 031

E 情感性勞動/情緒勞務 emotional labor ........................................ 037 增能/增權/培力/彰權益能/權力增長 empowerment .......... 039

F 女性主義方法論 feminist methodology .......................................... 043


目錄

G 性別意識與性別意識型態 gender consciousness & gender ideology .. 047 性別主流化 gender mainstreaming .................................................. 050 性別政治 gender politics .................................................................. 054

H 仇恨犯罪 hate crime ........................................................................ 057 霸權/領導權/王道 hegemony .................................................... 063 異性戀常規 heteronormativity ........................................................ 066 同性戀恐懼症 homophobia ............................................................ 071

I 身分認同與認同政治 identity & identity politics .......................... 075 浪漫愛的意識型態 ideology of romantic love ................................ 079 意識型態的「召喚」interpellation ................................................ 084 交織性/交錯性 intersectionality ................................................... 087 親密關係 intimacy .......................................................................... 091

M 陽剛特質與陰柔特質 masculinity & femininity ............................ 097 媒體識讀(媒體素養)與媒體公民權 media literacy & media citizenship ................................................... 104 厭女 misogyny ................................................................................. 110

O 物化/客體化 objectification .......................................................... 115 壓迫/性別壓迫 oppression/gender oppression .............................. 118


目錄

有機的知識份子/轉化型知識份子 organic intellectual/transformative intellectual .................................. 121 他者/異己 other ............................................................................ 124

P 父權紅利 patriarchal dividend ......................................................... 129 父權體制 patriarchy ........................................................................ 131 操演 performativity .......................................................................... 134 同志父母親友組織聯盟 PFLAG/Parents, Families, and Friends of Lesbians and Gays ........... 139 色情 pornography ............................................................................ 143 定位/位置性 positioning/positionality .......................................... 149 特權 privilege ................................................................................... 153

Q 酷兒理論 queer theory .................................................................... 159

R 抗拒/拒抗 resistance ..................................................................... 165 反向歧視/逆向歧視 reverse discrimination .................................. 170

S 性別歧視/性別主義 sexism .......................................................... 173 性霸凌 sexual bullying ..................................................................... 176 姊妹情誼 sisterhood ........................................................................ 184 社會體現 social embodiment ........................................................... 188 主體性 subjectivity ........................................................................... 192


目錄

T 領域性 territoriality ......................................................................... 197 跨性別 transgender .......................................................................... 201 第三波女性主義 third wave feminism ............................................. 207 樣板與樣板主義 token & tokenism ................................................ 210 跨國女性主義 transnational feminism ............................................. 215 參考書目 ......................................................................................... 221


自序

自 序

是偶然,也是必然 ─為《性別教育小詞庫》出版而寫

教書與研究一直是我的生活重心;熟識我的家人、朋友都知 道,我看重這份在大學教書的工作,也喜愛這一份工作。即使已 經教了十多年的書了,我仍然會花許多時間備課,多年來始終如 一;因為我看重教學,認真對待我的學生。 會開始提筆為《性別平等教育季刊》固定撰寫「性別教育小 詞庫」專欄,其實也是緣自於教學所需。我一向重視理論概念的 精準使用,寫作學術論文時,會自我要求,同時也會這樣要求指 導的學生,於是除了自己常常會購買、研讀一些詞庫、詞彙、專 業辭典、關鍵詞等工具書之外,也開始試著撰寫「講義」,幫助 我的學生增強學術能力。 自 2001 年起,當時的《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 15 期出刊, 我就固定為「性別教育小詞庫」專欄撰寫文稿,日子一天天地過 去,轉眼已經 13 個年頭了!這段時間,其實偶而(雖然次數不 多)也會萌生倦怠之感;畢竟日子真的過得太忙碌了,永遠沒有 清閒的時刻,而寫這種文章「學術價值」相當有限,可能得到的 批評指教會比獲得的掌聲喝采還要多,算是「吃力不討好」吧! 而且,有時真的也會被「催稿」弄得很煩,好想停工,不禁捫心 自問,我到底在堅持什麼啊! 當初偶然的開始為「季刊」的專欄撰稿,從來沒想過要持續 寫多久,而今,累積了一則則的文字竟然可以集結成書出版面


ii

自序

世,真的是始料未及。而我好像也漸漸具有使命感,將這個專欄 撰寫變成我每一季該寫的功課,成為一項「必然」任務了! 一路走來,一直都有一些好朋友給我打氣與回饋,舉例來 說,為這本書撰寫推薦文字的三位好姊妹就分別曾在不同的時候 詢問我集結「小詞庫」專欄文章出書之可能性,他們鼓勵我,同 時也實際採用我寫的文字作為教材,讓我更有信心,才能讓這個 出書的夢想付諸實現。 藉此新書出版之際,感謝許多愛我、助我的生命貴人。首先 要感謝我的家人;我是個急性子,加上許多事情也都要求精準, 這讓跟我共同生活的親密家人受了不少苦,謝謝他們的包容和寬 待;之前我編寫的書籍,從未在序言提及家人,遑論正式感謝, 現在應該是個好時機,希望為時未晚。另外,這一本書所收錄的 50 則文字,其中有六則是有共同作者(在合著文的最末均有標 示出),他們有的是我的學生,有的則是學術界的同行好友,謝 謝他們願意跟我合作。而本書的插圖繪製者顏朱吟、封面設計者 羅惠文,以及協助我許多年的助理郭人華,也都是我衷心感謝的 人。 學術圈不好混,學術研究這條路走得也很辛苦,人生更有數 不清的難題要面對、解決,如果我還能微笑面對大家,堅強迎接 挑戰,那要歸功於女性主義思想和性別研究知識。好長的一段時 間以來,我真的從中獲得莫大的支持力量,感謝眾多的女性主義 前輩,也希望這一本書可以帶給感興趣的讀者一點知識的力量。

寫於 2014 初夏,港都


積極矯正行動│AFFIRMATIVE ACTION

001

A 積極矯正行動 Affirmative Action A 國家的介入是改變機會結構及職業與職務隔離的重要機制

C

(張晉芬,2011: 257)。美國聯邦政府推動「積極矯正行動」

D

(Affirmative Action)(在其他文獻之中,有時可以見到「積極補 償措施」的翻譯用語)就是一項具體的例證,藉著立法標舉出職 場聘僱標準的平等機會,也希望積極落實政府聘僱人員能做到無 歧視的情形,要求政府應在聘僱人員時不能有任何的種族、膚 色、宗教、性別或國籍之歧視;而除了聘用之外,包括升遷、調 職、招聘、解僱、調薪、在職訓練與實習等面向,也都不能有歧 視的情形。 美國的「積極矯正行動」是以 1964 年所通過的公民權利法 案(Civil Rights Act)為法源基礎,規定僱用人數在一百人以上

E F G H I M O P

的企業或組織,不得有種族、膚色、宗教、性別及出生國籍的

Q

歧視,後來又加上不得基於年齡(40-65 歲)或身體障礙的歧視

R

(Dobbin, Sutton, Meyer, & Scott, 1993)。張晉芬(2011)指出,

S

「積極矯正行動」的目的是要增加受僱者的多元性及降低因為社

T

會人口特徵所造成的工作歧視。而根據 Harper & Reskin(2005) 的研究發現,「積極矯正行動」實施的結果確實也增加了女性和 弱勢族群進入中級管理階層的機會。 雖然一般認為,「積極矯正行動」能讓非屬於主流優勢團體 的人得到較有利的工作機會,促進實質平等。但是另一方面,許


002

積極矯正行動│AFFIRMATIVE ACTION

多實際案例的處理經驗已經明白顯示,徒法不足以自行,相關的 教育宣導促成觀念的改變仍是重要的。舉例來說,許多男性受 僱者對於「積極矯正行動」有反感,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工作 權或工作機會受到直接威脅,覺得自己受到「反向歧視」(reverse discrimination),但是這種指控由於證據不多(足),所以並未被 廣泛採信。 臺 灣 近 來 積 極 推 動 的「 消 除 對 婦 女 一 切 形 式 歧 視 公 約 」 (CEDAW),其中的第四條明訂: 締約各國為加速實現男女事實上的平等而採取的暫行特 別措施,不得視為本公約所指的歧視,亦不得因此導致 維持不平等的標準或另立標準;這些措施應在男女機會 和待遇平等的目的達到之後,停止採用。 這和積極行動法案的精神正可相互呼應。但是有鑑於其他先進國 家的經驗,我們應該也要留意,諸如上述所指稱的疑義應該透過 多重管道作澄清與說明,教育大眾這類的積極性差別待遇並不是 一種歧視性作為,以釋大眾之疑,方能使相關的措施更平順推 展。 看 似 性 別 中 立 的 法 律 或 政 策 僅 是 一 種 形 式 平 等(formal equality),這種模式雖然強調平等對待,將男女一視同仁,卻容 易忽視了因生理與社會產製的種種男女差異造成女性受到不符比 例原則的歧視與偏頗對待,也會忽略女性之特殊困境、需求及解 決之道,因而無法真正讓女性得享與男性平等無二致的權利,造 成對女性不利影響。所以 CEDAW 公約的「性別平等」目標倡行 的是「實質平等」 (substantive equality)。實質一詞包括了機會與結


積極矯正行動│AFFIRMATIVE ACTION

003

果兩個組成部分。 要實現機會面向的性別平等,要注意的是:在現實中,女性 如果沒有取得的管道或門檻資格,也無從真正獲益;唯有透過 設置確立支持女性平等取得機會與資源的法律框架、政策及機 構,在提供與取得機會面向上的平等。而在各種促進性別平等的 法律、政策及機構建制了之後,如果不能落實施行,仍無助於

A

改變婦女生活中各領域實際受到歧視、人權不彰的境遇,因此

C

CEDAW 所重視的,莫過於實際成果之評估,透過性別統計及實

D

際改變了女性不利處境之結果案例來呈現事實上的性別平等。 另外,為了達成性別實質平等的目的,CEDAW 及委員會鼓 勵各締約國政府採用「矯正式」取徑(corrective approach)的政 策、行動方案及法規來協助原本無法平等享有權益的女性。 國家也應根據女性基於生物結構功能或社會定型偏見而 產生的特殊需求,尤其在教育、經濟、參政、就業、醫 療衛生及國際代表領域,來訂定「暫行特別措施」如支

F G H I M O

持方案,配額制度,優惠待遇和目標招募、雇用與升遷

P

等,來「改變、消除婦女或對婦女不利的文化、定型態

Q

度和行為」 (一般性建議 25/38),以加速實現婦女在生活

R

所有領域之平等人權(公約第 4 條,第 5、25 號一般性

S

建議)。這些作為應尊重女性的獨立自主(autonomy),

T

不是以保護女性或讓女性倚賴政府為目標,而是以協助 女性發展經濟、社會文化、政治、教育、勞動、健康各 1

方面潛能之自主能力為目標來推動 。 1

E

此段引文出自《落實「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法規檢視 種子培訓營講義》(主辦單位:行政院性別平等處,2012年),頁17。本文討論


004

能動性│AGENCY

所以,我們可以將這類具有積極性差別待遇意涵的「暫行特別措 施」視為是過渡時期的「非常」作為,期望性別實質平等早日達 成的那一天,就能廢止諸如「積極矯正行動」這些制度設計了!

能動性 agency 能動性(agency)一詞在女性主義的理論和實踐都算是一個 重要的詞彙,尤其是考量到性別政治的相關議題時,能動性更是 一個重要的關鍵(Andermahr, Lovell, & Wolkowitz, 1997)。以往常 可見到研究探討女性作為父權體制受害者的討論,但是有些研究 者擔心這一類的研究成果會忽略了女性具有能動性(agency)的 事實,而且考量到採取行動並尋求改善人類生存狀況之必要性, 所以在性別研究之中,許多女性主義者指出,即使在壓迫的情況 下,受支配者仍然有能動的能力(agentic capacity);女性或其他 的(性別)弱勢者必須相信自己具有改變壓迫現狀的能力並且對 自身的行動負起責任,所以探討女性或其他受壓迫者的能動性的 研究也隨之越來越多。也就是說,這些理論關心有何策略能讓女 人或是其他處於從屬地位的人,自己成為「主體」,或說是成為 「能動者」,可以引導或有效介入歷史,改變受壓迫的處境。 社 會 學 家 Giddens(1984) 在 其 著 作《 社 會 的 構 成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一書之中交替使用「能動者」 (human agents) 與「行動者」(actors)二詞,他指出人在行事時有能力理解他們 所為之事,在社會生活的具體情境之中,無需明言就知道如何進

CEDAW倡行實質平等的一些作法也是參考此份講義改寫的。


能動性│AGENCY

005

行(pp.xxii) 。所以,能動性不僅僅指人們在做事情時所具有的 意圖,而是首先指他們做這些事情的能力(這也就是能動性之所 以意味著有權力;參見《牛津英語詞典》中對「agent」詞條的釋 義:「行使權力或造成某種效果的人。」)能動性攸關個人在事件 之中就是個實踐者,在行為既有順序的任一階段,個人都可以用 不同的方式來行事(Giddens, 1984: 9)。

A

探討能動性,關切的重點主要在於個體如何能突破結構的

C

限制,開展(抗拒權力的)行動。在《文化研究智典》(The Sage

D

dictionary of cultural studies)一書之中,作者 Chris Barker 指出:能 動性一般皆與自由、自由意志、行動、創造力、原創性以及透過 獨立個體的行動來產生改變的可能性相關聯。能動性應該被理解 為是由社會性所構成的個體行動能力。社會性所構成的能動性涉 及了不同的社會資源,而這些不同的社會資源在特定的空間裡產 生的行動能力有其程度上的不同,因此,有些行動者比起其他人 更具有行動的機會。能動性意味著啟動一個行動個體的能力,我 們作為一個行動的個體,選擇如何行動受到那些將我們建構為主

E F G H I M O

體的方法所決定或促成,亦即,是受到我們從哪裡來、何時出生

P

以及我們如何成為自身現下的樣子等原因所決定。就這個意義而

Q

言,能動性是由語言的社會結構所決定的,是由現代生活的常規

R

特性所決定的,也是由那些我們無法全然意識到的精神的、情感

S

的敘事所決定的(許孟芸譯,2007: 17)。

T

後殖民的理論很重視「能動性」的概念,因為發起行動投 入抗拒帝國權力的大業是後殖民主體(post-colonial subjects)相 當重要的。「能動性」既是指涉人們行動的能力,那麼無論個人 (或某一特定群體)的主體性是被意識型態(如 L. Althusser 所 言),是被語言(如 J. Lacan 所言) ,或是被論述(如 M. Foucault


006

能動性│AGENCY

所言)所建構,我們都可推論行動的能力必然也不免受到這些意 識型態、語言或論述所形塑,能動性是其結果的展現(Ashcroft, Griffiths, & Tiffin, 1998)。故個人能動性完全自決自主的假設並不 符合實情。女性主義哲學家 Code(2000)介紹「能動性」這個概 念時,也特別指出社會條件的重要性,提到我們不能忽略行動所 遇到的外在或內在阻力。 廖 炳 惠(2003: 13) 指 出:「 能 動 性 」 不 僅 討 論 對 抗 性 (resistance)如何被表達,而且也企圖勾勒在對抗殖民霸權的過 程之中,人本身的思考以及其語言和道德面向,是如何透過各種 不同的抉擇來形構自我。能動性除了是關聯到人們如何產生行動 之外,這個概念還另外具有道德的意涵,牽涉到個人為自我負責 的道德責任。 Code(2000)指出:「能動性」這個概念相當重要,當女性 主義研究者或行動者在指認與分析女人受到支配與壓迫的原因 時,要同時留意到自我實現(self-realization)與獲得自由的可能 性。 在本土的性別研究成果之中,我們在性別與醫療的領域會看 到有一些研究者試圖關注病患的行動面並探究求醫者的能動性 (成令方,2002;吳嘉苓、黃于玲,2002;吳嘉苓,2011 等), 例如吳嘉苓(2011)探討曾經經歷過多胚胎助孕、受孕與懷孕婦 女的行動與經驗,就非常重視婦女在多胚胎孕育過程之中如何在 不同的風險網絡之中,展現不同的行動特性,讓自己「過關」。 另外,探究新移民女性的能動性也有一些相關研究,舉例來說, 唐文慧、王宏仁(2011)探討臺越跨國婚姻受暴婦女在結構限制 下的能動性施展,他們發現外出工作讓這些受暴婦女有機會改變 其命運,不只是賺錢有收入,也增進了個人資源,讓她們得以改


異化│ALIENATION

007

變與夫家互動方式與權力關係;而其中更不能忽略兩個臺灣特殊 的社會結構因素:家庭暴力防治法與中小企業為主的市場結構讓 這些受暴新移民女性得以施展其能動性、走出婚姻暴力。

異化 alienation

A C

「異化」(alienation)這個理論概念,雖然是在哲學或社會學 領域較常被提及,但是它在女性主義理論與性別研究當中也是相 當重要的一個概念,它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剖析父權體制所形塑 出的性別經驗。以下我將先介紹此概念之源起與基本意涵,而後 探討女性主義者如何將其運用在性別經驗的分析上,最後再將之 關聯到性別教育的相關議題上來作探討。 馬克思理論的人道關懷,其中很重要的一個面向展現在他討 論資本主義發展中的「異化」現象上。異化原本是哲學的用辭, 表示個人與他自己或他人的疏遠(離) ,馬克思則將它轉變成一

D E F G H I M O

個社會學的概念,他認為資本主義的社會結構與勞動過程,讓人

P

類有異化的經驗:馬克思認為人類的本質是在勞動之中被實現

Q

的,在與他人的合作之中, 「生產」這個創造性的活動才被實現

R

出來,「生產」是個「客體化」的過程,人們藉由生產的勞動創

S

造了物質性的客體,也呈現了其創造性;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結

T

構底下,人們在其產品之中不認得自己,產品與個人變得陌生, 不再是個人所有的,甚至變成了一種自主的力量與個人對立,這 1

就是異化 。馬克思用「異化」來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結構對於生 1

馬克思自1844年開始鑽研政治經濟學,這方面的研究結果,在後來(1932年) 出版問世《經濟與哲學手稿》之中,以一系列的斷篇被保留下來,而馬克思對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