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CIP)資料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 / 陳志柔 , 林國明主編 . -- 五版 . -高雄市: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2022.08 面; 公分 精簡本 ISBN 978-957-732-669-0(平裝)
社會學與 台灣社會
1.CST: 社會學
2.CST: 臺灣社會
540
精簡本(第五版)
主 編 責 任 編 輯 封 面 設 計
陳志柔、林國明 邱仕弘 Lucas
發 總
人 輯
楊曉華 蔡國彬
版
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802019 高雄市苓雅區五福一路 57 號 2 樓之 2 電話:07-2265267 傳真:07-2264697 e-mail: chuliu@liwen.com.tw 網址:http://www.liwen.com.tw
部
100003 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 57 號 10 樓之 12 電話:02-29222396 傳真:02-29220464 01002323 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行 編
出
編
輯
劃 撥 帳 號 法 律 顧 問
林廷隆律師 電話:02-29658212
出版登記證
局版台業字第 1045 號
111011043
ISBN ∕ 978-957-732-669-0(平裝) 五版一刷 •2022 年 8 月
定價:450 元 版權所有,請勿翻印 (本書如有破損、缺頁或倒裝,請寄回更換)
目 錄 作者簡介 五版序
第壹篇
社會學的基本原理:個人與社會
第 1 章
社會學是什麼? │王振寰 .................................... 003
第 2 章
文化 │葉欣怡.................................................................. 021
第 3 章
團體與組織 │熊瑞梅 ................................................ 039
第 4 章
偏差與犯罪 │周愫嫻 ................................................ 059
第貳篇
社會差異與不平等
第 5 章
階級與階層 │蘇國賢 ................................................ 079
第 6 章
性∕別 │陳美華 ............................................................ 101
第 7 章
族群關係 │王甫昌 ...................................................... 117
第參篇 第 8 章
社會制度 家庭 │喻維欣 .................................................................. 137
第 9 章
教育 │陳婉琪 .................................................................. 157
第 10 章
宗教 │黃克先 .................................................................. 175
第 11 章
醫療 │曾凡慈 .................................................................. 191
第 12 章
經濟與工作 │潘美玲 ................................................ 207
第 13 章
權力與政治體系 │林國明 .................................... 225
第肆篇
社會變遷
第 14 章
社會運動 │何明修 ...................................................... 245
第 15 章
人口 │王德睦 .................................................................. 263
第 16 章
都市發展、空間與文化 │王佳煌 .................. 281
第 17 章
消費社會與消費文化 │李玉瑛 ........................ 301
第 18 章
資訊與社會 │翟本瑞 ................................................ 319
第 19 章
全球化與社會變遷 │陳志柔 .............................. 337
第 20 章
科技與社會 │吳嘉苓 ................................................ 357
作者簡介(依姓氏筆劃排列)
王甫昌,美國亞歷桑納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 學研究所研究員,專長為族群關係、社會運動、民族主義和族 群政治。最近的研究興趣為現代台灣族群概念的內涵、興起與 轉變。 王佳煌,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元智大學社會 暨政策科學學系教授,專長為批判的文化研究、資訊社會學、 政治經濟學和都市社會學。最近的研究興趣為台北市的都市文 化(大稻埕與迪化街、博物館)、資訊科技的社會影響與理論意 涵(大數據、演算法、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 王振寰,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名譽教授,專長為政治社會學、發展社會學和 經濟社會學。最近的研究興趣為東亞產業發展與創新,以及中 國大陸的區域和產業發展。 王德睦,東海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 系兼任教授,專長為人口學、貧窮研究、社會計量。近年來的 研究興趣在於台灣的生育率與死亡率分析,以及台灣的貧窮趨 勢與動態。 何明修,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 系教授、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中心主任。專長為社會運動、環 境社會學與勞動社會學。最近的研究問題是關於台灣與香港的 社會運動,及其能源轉型中的公民社會之角色。
吳嘉苓,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社會學博士,現任國立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專長為科技與社會研究、醫療社會學 和性別研究。最近的研究主題為台灣與東亞生殖科技的爭議, 以及生育改革運動。 李玉瑛,英國蘭卡斯特大學婦女研究博士,現任元智大學社會 暨政策科學學系教授,研究專長為消費文化、性別研究與經濟 社會學。目前的研究主題是文物藝術品拍賣與收藏,探討華人 地區古董文物市場,性別與知識權力的關係。 林國明,美國耶魯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 系教授,專長為政治社會學、教育社會學、歷史社會學與制度 論。最近研究興趣為審議民主與公民參與,以及大學入學制度 變遷對高中教學實作的影響。 周愫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社會學博士,現任國立 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專長為犯罪學和法律社會 學。研究興趣為刑罰、白領犯罪、少年犯罪、犯罪學史。目前 研究為量刑及監所政策。 陳志柔,美國杜克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 究所研究員,專長為經濟社會學、社會資源與社會網絡、社會 主義國家轉型和當代中國社會變遷。最近研究興趣為中國社會 集體抗議和全球中國效應的比較研究。 陳美華,英國約克大學婦女研究博士,現任國立中山大學社會 學系教授,專長為性別研究、性社會學。近期研究興趣為親密關 係、身體工作以及性與跨國遷移。
陳婉琪,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國立台北大學社會 學系教授,專長為教育、婚姻與家庭、性別與工作、青少年福 祉。最近的研究興趣為教育制度與政策評估、青年創業與社會 公共參與。 曾凡慈,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 究所副研究員,專長為醫療社會學、科學與技術研究。最近研 究興趣為精神醫療爭議與實作、診斷與自我認同、病痛經驗與 照護,以及流行病治理。 黃克先,美國西北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 系副教授,專長為宗教社會學、都市底層研究、質性方法、微 觀社會學。近期關注無家者議題,正撰寫相關的民族誌專書。 喻維欣,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 磯分校教授,專長為性別與勞動市場、社會階層化和現代東亞 社會。她曾對台灣、日本、中國、美國及其他國家做研究;最 近的研究著重解釋美國勞動市場中性別差異狀況、性別相關態 度及東亞社會中婚姻擇偶情形的轉變。 葉欣怡,美國羅格斯大學(紐布朗石維克分校)社會學博士, 現任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專長為集體記憶、社會認 同、劃界工作、認知與文化和審議民主。最近的研究興趣為懷 舊資本、審議民主中的集體記憶以及台灣審議民主的發展特性。 熊瑞梅,美國喬治亞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社會 學系名譽教授。專長為組織社會學、社會網絡分析、社會資本 理論與研究。最近研究興趣在台灣、中國大陸和美國的社會資 本比較研究,以及台灣半導體產業專利創新網絡的機制研究。
翟本瑞,東海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逢甲大學圖書館館長及通 識中心主任。專長為資訊社會學、教育社會學和社會學理論。 最近的研究興趣為金融社會研究及教育典範轉移。 潘美玲,美國杜克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 文社會學系教授,專長為歷史比較社會學、經濟社會學(組 織、 市 場 與 工 作 )、 發 展 社 會 學( 東 亞 經 濟 發 展、 產 業 全 球 化)。最近的研究興趣為跨國移民、難民、無國籍者的求生策 略。 蘇國賢,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國立台灣大學社 會學系教授,專長為社會階層與社會流動、教育社會學和組織 理論。最近的研究興趣為東亞社會的階級流動,以及台灣的教 育不平等。
五版序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一書自 1999 年第一版問世以來,已成 為國內許多大學社會學課程的教材。本書扣緊台灣社會現象的發 展,除了介紹社會學概念和觀點,並將台灣經驗的內容和意涵融 入教材,提供讀者融合理論概念和生活經驗的學習成果。 過去二十年來,台灣社會變遷快速,尤其社會和政治經濟互 動密切,息息相關,同時受到全球局勢及兩岸關係的影響。為求 教科書內容與時俱進,讓知識概念能扣緊生活經驗及世界局勢, 編者陸續修訂本書內容,第二版(2003)、第三版(2009)、第四 版(2014)相繼出版。 現今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第五版精簡本(2022)。第五版維 持第四版 20 章的安排,沿用原章名稱,但其中 9 章換了作者, 內容也和舊版截然不同。這些新撰寫的 9 章包括:二、文化(葉 欣怡);七、族群關係(王甫昌);九、教育(陳婉琪);十、宗 教(黃克先);十一、醫療(曾凡慈);十二、經濟與工作(潘美 玲);十三、權力與政治體系(林國明);十六、都市發展、空間 與文化(王佳煌);十九、全球化與社會變遷(陳志柔)。另外 11 章,原作者做了大幅度的修訂,以呼應當今台灣社會和世界 局勢的最新變化。因此,本版書相較於第四版,猶如台灣社會和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精簡本(第五版)
全球局勢過去七年以來的巨大變化,呈現嶄新的面貌。 本精簡本適合一學期的課程使用,包括通識課或是學分數較 少的社會學課程。本書有 20 章,涵蓋各個重要的社會議題,教 師們可以選擇自己認為重要和必要的章節授課。本書各章提供了 「問題與討論」或「課堂活動」,目的是促進教學成效及學習興 趣,對教學和學生學習會有相當助益。 本書可以作為 108 課綱高中公民與社會的補充教材,也能作 為社會領域的探究與實作,以及其他選修課程的自修或上課教 材。高中生的探究與實作,強調與學生生活及社區文化連結,希 望學生能自主學習,從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本書貼近台 灣社會的經驗,能提供學生觀察的視野和思考的論證。 本書第五版的問世,首先要感謝前幾版的編者和作者,尤其 是瞿海源教授、王振寰教授,他們是本書前幾版的主編;本書第 五版是站在他們奠立的基礎上繼續前進。我們感謝這次參與作者 們的合作與耐心,以及謝麗玲、包硯彤對文稿的潤飾和編輯。感 謝巨流圖書持續支持本書出版。最後,也要感謝讀者和學界對本 書的支持和批評,讓我們有機會不斷改進和修訂。這些批評和意 見,將成為台灣社會學界進步的原動力。
陳志柔、林國明 2022 年 5 月
第
壹篇
社會學的基本原理: 個人與社會 第1章
社會學是什麼?
第2章
文化
第3章
團體與組織
第4章
偏差與犯罪
第
1章
社會學是什麼? • 社會學想像─個人的必然也是 社會的 • 個人與社會 • 社會學的幾個重要概念 • 社會學的三大傳統 • 社會學與現代社會 • 社會學的分化 • 社會學在台灣的發展 ■
王振寰
004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精簡本(第五版)
摘
要
1. 社會學是研究人類生活如何被集體性地組織和建構的一門 科學。研究日常生活中那些被視為當然的事情,挖掘隱藏 在社會生活規律之下,視而不見的過程、類型和因果關係。 2. 社會學有兩個基本假設:一是人的行為和思想受到社會的 影響,另一則是社會與制度是人所創造,因此也可被人為 地改變。 3. 社會學家經常用來掌握日常生活世界的概念工具,有社會 行動、社會結構、文化、權力和社會關係。 4. 社會學有三個理論傳統: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社會學、韋伯 的詮釋社會學和涂爾幹的實證社會學。 5. 社會學的興起與歐美社會在十八和十九世紀的大轉變、西 方社會的工業化和資本主義發展有密切關聯。 6. 社會學研究可以區分為鉅視社會學和微視社會學。微視社 會學所研究的是時間較短、空間較小且人數較少的社會情 境;鉅視社會學則是研究時間拉長、空間較大且人口數目 眾多的社會現象。
社會學的第一課:社會不是所有個體的加總而已。 社會學是一門研究我們日常生活模式的科學,探討那些影響 日常生活巨大卻又視為當然的事物或事務,挖掘隱藏在社會生活 之下,卻經常視而不見的過程、類型和因果關係。社會中有很多 現象,看起來是個人原因,但細究起來很多起源自社會因素。例 如,不同世代出生的人面對的社會情境相當不同。1950 和 60 年 代出生的台灣人,經歷了台灣急速的工業化過程,有很多創業機
第1章
社會學是什麼?
005
會、愛拚就會贏,「黑手變頭家」是常見的社會現象。相對的, 1980 年代後出生的人,由於台灣工業化逐漸成熟,創業機會變 少,且大量廠商遷移大陸,造成失業率升高。年輕人在低薪高房 價的社會中,成為新貧族,只能追求小確幸。個人的很多機遇或 是生活規範,雖然看起來自然而然,卻是社會所造成的。
壹 社會學想像─個人的必然也是社會的 社會學是研究人類生活如何被集體性地組織和建構起來的科 學,運用科學的方法與理論研究社會生活中各式各樣的現象。社 會學家對於行為的研究,不只是了解動機,更會問為什麼某些類 型的人會比其他類型的人較傾向某種行為,其社會原因為何?對 即使看起來是個人取向的行為,都嘗試將行為與整個社會脈絡連 結起來。然而,社會學家並不是忽略個人的重要性,而是認為個 人是社會的產物,其行為深受社會脈絡的影響。 社會學家要研究的就是個人與社會脈絡之間的關係,也就 是美國社會學家 C. Wright Mills(1959)所說的「社會學的想像」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指將生活周遭經驗與社會生活世界的
社會學的想像 (sociological
深層結構關聯起來的思考方式。換言之,我們的經驗不只是個人
imagination)
的現象,同時也與整體社會結構和形態有密切關聯。例如,失業
一種將我們生活周遭
經常不是個人沒有能力,而是與整體社會經濟結構有關,具有相 同技術和資歷的人,在經濟景氣時易找到工作,不景氣時則困難 重重;龍年出生的小孩,由於當年嬰兒出生率上揚,使學校出現 教室和師資不足的問題,但是在次年或其他年分出生的小孩,則 沒有類似的問題。
經驗與社會生活世界 的深層結構連結起來 的思考方式,亦即我 們的經驗不只是個人 的現象,同時也與整 體社會結構和形態有 密切關聯。
006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精簡本(第五版)
問題與討論 1-1 社會學研究日常生活中的現象,請以大樂透或彩券為 例,探討以下的問題:為什麼某些類型的人傾向去買彩 券,而其他類型的人比較不會?什麼樣的人在從事這類的 買賣活動,什麼樣的人在遊說彩券或賭博合法化,誰能從 中得利?誰受害?彩券收益能夠改善窮人∕身心障礙者的 生活嗎?
貳 個人與社會 社會學有兩個基本假設:一個是人的行為和思想受到社會的 影響,另一個則是社會與制度是人所創造,因此也可被人為地改 變。 人的行為和思想受到社會的影響:人是社會的產物,從出生 受到父母的照顧,就出現了社會關係,個人的行為和思考方式都 受到來自父母和社會的影響。對行為適當與否的要求稱為規範 (norm),在社會不同場合中有不同的規範;在日常生活中,有 許許多多的規範存在,而社會也透過不同的方式來訓練每個人遵 循這些規範。 價值觀(value)則是社會成員對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 的,什麼是可以追求或不可以追求的共同道德觀念。從小到大的 教化過程中,父母或長輩會透過各種方式強化社會既有的價值 觀,追求目標要用正當而不是不正當的手段。 每個社會人都是透過這些外在於個人的社會規範和價值觀的 模塑,在日常生活中與其他人互動交流,而社會也透過各種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