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A0117

Page 1

Copyright © Teremy Seabrook 2003. A World Growing Old fist published by Pluto Press, London www.plutobooks.com. Complex Chinese Language Copyright © 2015 Chu Liu Book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CIP)資料 看見垂老的世界 / Jeremy Seabrook 作;周素鳳譯 . -- 初版 . -- 高雄市:巨流,2015.04 面; 公分 譯自:A world growing old ISBN 978-957-732-503-7(平裝)

看見垂老的世界

1. 老人學 544.8

A World Growing Old

Jeremy Seabrook

譯 者

周素鳳

責任編輯

林瑜璇

封面設計

Lucas

楊曉華

蔡國彬

出 版

104003483

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80252 高雄市苓雅區五福一路 57 號 2 樓之 2 電話:07-2265267 傳真:07-2264697 e-mail: chuliu@liwen.com.tw 網址:http://www.liwen.com.tw

23445 新北市永和區秀朗路一段 41 號 電話:02-29229075 傳真:02-29220464

郵撥帳號

01002323 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購書專線

07-2265267 轉 236

法律顧問

林廷隆律師 電話:02-29658212

出版登記證

局版台業字第 1045 號

ISBN 978-957-732-503-7(平裝) 初版一刷 •2015 年 4 月 定價:300 元 版權所有 • 請勿翻印 (本書如有破損、缺頁或倒裝,請寄回更換)


謝辭

本書得以完成,特別感謝「作家基金會」 (Society of Authors)所 提供之基金。 也謝謝「國際助老會」 (HelpAge International)的協助,尤其是 Sarah Graham-Brown 幫忙聯繫印度、孟加拉和坦尚尼亞的採訪。「國 際助老會」在各國的參與式研究計畫的報告和結論對我有很大的啟 發,本書中許多統計數字來自他們的調查報告。 另外要感謝的包括「印度國際助老會」 (HelpAge India)的 Mongia 先 生、舒 布 哈. 索 內 哈(Soneja Shubha)博士和所有工作人員, 「坦 尚尼亞國際助老會」 (HelpAge Tanzania)的 Abudl Jetha 先生與工作人 員, 「孟加拉國際助老會」 (HelpAge Bangladesh)的所有工作人員。還 有在新德里的 Madhu 和 Bharat Dogra。 西 蒙. 波 娃(Simone de Beauvoir) 在 1970 年 出 版 的《 老 年 》 (Old Age)給了我許多啟示。此外,倫敦政經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的魏兒森(Gail Wilson)博士,以及社會歷史系的資深講 師 Paul Johnson,兩位的著作也同樣給我很多啟發。 我還要感謝「阿茲海默症協會」 (Alzheimer’s Society)的 Catherine Griffiths、Julia Cream 和 Tarun Pamneja。

/ iii /


Acknowledge ment

感謝 倫 敦「 關 懷 長 者 協 會 」(Age Concern) ,特別謝謝 Charlotte Clements、Tony Atcherley、Ted McFadyean, 以 及 布 萊 頓(Brighton) 的 Percival Mars。 謝謝所有對這本書有貢獻的每一位,尤其是那些高齡的朋友們。 謝謝曼谷的 Michael Edwards。 本書中有幾個部分曾刊登在加爾各答的《政治家》 (The Statesman) 、 馬來西亞的《第三世界復興》 (Third World Resurgence) 、 《第三世界網 路》(Third World Network) 、 《新政治家》 (New Statesman) 、 《新國際 人》(New Internationalist) ,各文得以收錄此書,特此致謝。

Jeremy Seabrook 倫敦 2003 年 5 月

/ iv /


推薦序 但願垂老也可以與快樂共老 閱讀《看見垂老的世界》就像讀故事書一樣。本書的作者 Jeremy Seabrook 針對老年所採訪的足跡,幾乎遍及世界各地,有如我自助旅 行走過五十幾個國家一樣,他傾聽各國老人的聲音,連痲瘋病者村落 都不放過,甚至包括移民他國,拔根又不肯融入當地社會卻又回不去 原來土地窘況的老人。同時,Seabrook 是一個很好的說故事的人,他 擁有悲天憫人的情懷,還似乎特別同情老人是弱者的趨勢。 也由於 Seabrook 的足跡和採訪,我們看到了世界各地年長者的 相似與相異之處。相似之處是長者的尊嚴都在下降中,長者的恐懼也 同時增加之中。而相異之處則是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分野,或者說是東 方和西方的差距。這個差距有如天壤之別。西方世界是先富後老,而 南半球國家則未富先老,尤其是龐大的老年人口即將湧入的國家,如 中國和印度等,但嬰兒出生率趕不上老人人口的上昇,勞動力自然下 降,經濟壓力不免成為國家未來的沈重負擔 。 老人和貧窮在多數的國家中幾乎是要劃上等號,甚至有老人流浪 乞討,在生存的邊涯掙扎,叫人不禁嘆息。而傳統的失去,也等於老 人世界倚賴的那根脊梁倒塌了。 Seabrook 是英國的記者也是作家,他的著作幾乎都環繞在社會、 環境、政治、生態、和發展變遷的互相纏繞上,而交織成一個特殊的 寫作現象。在閱讀《看見垂老的世界》時,我又同時感覺到作者有如 /v/


Recommendation

老師或社工般,忍不住的要讀者把腳套在老人的鞋子上走路,去體會 老人的困境。 不過,長者該有所認知,在農業社會,長者因為擁有對天和大自 然的知識,以及其豐富的農作經驗和宗教上的掌控,因此受人尊敬, 擁有崇高的社會地位,但進入工業化時代後,這一切都翻轉了。長者 的舊時代知識和經驗常常就像免洗筷子一樣,用過就丟了,長者因此 必須體認時代的改變,而汲汲營營的循著社會的改變而改變,一如達 爾文的進化論說的,「適者生存,不適者亡。 」與其悲歎晚年的貧困沒 權力,不如豁達的以年輕人為師,學學年輕人的熱勁和改變的能力, 再將其知識、經驗、和智慧悄悄的澆灌奉獻在社會上。 《看見垂老的世界》讓我們看見人間的不公平不公義,好像出生在 不同國家,命運自然就不同,而老年是否快樂更是和出生的國度有密 切的關聯,這是以全球的角度來看。 相比之下,臺灣的長者雖然也有 其困境,但我們是非常幸運的國家,臺灣的長者追求的後青春一如我 的新書《與快樂共老:15 個活出自我的後青春提案》一樣,可以在活 出自我上,讓自己的黃金歲月呈現一片燦爛光明,讓生命以階梯的方 式達到最高點,我們當真該感恩卻也同情那麼多老年人在其他國度的 垂危掙扎。

丘引  關於丘引  46 歲到美國讀英文一年半,接著讀美國成人高中一年半,49.5 歲上美國大學,主修 數學,也修老年學和教育學。 丘引是自助旅行親子作家,著作二十本,包括奪得 103 年衛福部優良好書獎的《後 青春:優雅的老》 。

/ vi /


推薦序 垂老的世界,無齡的生活 我們正處於一個人類歷史上未曾出現過的時代,一個超乎預期且 無法掌控的快速人口老化趨勢。在 1800 年以前的三萬多年間,人類的 平均壽命由 30 歲增加到 40 歲,但 1800 年之後到 21 世紀則是快速增 加到 80 歲,而且長壽也變成一個普遍的現象,瑞典的兩百多年戶政資 料發現平均餘命的延長同時伴隨著死亡年齡的接近,也就是說,大多 數的人如無意外應該是可以活到 80 歲以上,這樣的集體長壽現象已經 超越過去人類歷史與記憶之所及。 在全世界前所未有的快速老化的趨勢之下,台灣的人口老化速度 更為驚人,光復初期的 1945 年,台灣民眾的平均餘命在 30 多歲,那 是戰亂的時代,而自 1945 年之後的七十年間,台灣個平均餘命便已經 邁向 80 歲,這樣快速改變的人口結構衍生出非常多獨特的挑戰,不僅 僅是過去的歷史上沒有之外,其他國家的因應策略未見得能處理我國 特有的人口老化趨勢。 老化是一個特殊的生命歷程,除了健康狀況的變化之外,家庭與 社會角色的轉變以及因應持續失去的過程都是很大的挑戰。高齡長者 憂鬱的比例較成年人高,而高齡長者自殺依然在長者的十大死因中占 有重要角色。生命過程的轉變、健康狀況下降的與家庭角色的變化都 是人生巨大的挑戰,此時,社會的氛圍恐怕更是影響長者最後的生活 方式與生活品質。身處於不同社會狀態中的長者會面對不一樣的挑

/ vii /


Recommendation

戰,非洲部分國家經歷愛滋病與戰亂的影響,國家人口組成中幾乎沒 有年輕人,這些國家的年長者看著自己的子女與孫子女因為疾病或是 戰爭而死亡,自己變成了家庭與社會生產力的中堅,擔負照顧可能一 出生就罹患愛滋病的孫子女,還有自己的子女,這樣的困境是特殊狀 況下的高齡長者所面對。 即便不是極端社會狀況所造成的挑戰,已開發富裕國家的長者也 同樣在面對自己人生的挑戰,在這樣的社會當中雖然不存在戰亂,但 不同年齡世代間的衝突卻隱然而生。歐美國家的社區可能會因為這樣 不同世代間利益的衝突,進而影響地方選舉、預算與政策規劃,不是 使得長者不適合居住於該社區中當就是年輕世代得搬離社區。這些衝 突與摩擦的場景都會加深長者在社會生活的壓力與困難,也使得社會 變得不穩定。 《看見垂老的世界》這本書點出非常多長者的困境與環境的挑戰, 然而,面對人口老化的壓力若是持續以負向的角度看待,社會將無法 維持,畢竟台灣在 2025 年就將成為超高齡社會,必須反過來強調長 者在社會的功能以及提供支持性的環境使之健康快樂的安享晚年,此 外,我們也需要針對下一個世代的新老人創造更適合生活的社會,而 不是如同動物界的一些表現,年長的動物就集中到某個洞穴中等待生 命末期的到來,我們要讓新世代長者超越現有社會對於老人的概念框 架,讓社會邁向「無齡生活」 (Living Agelessly) 。

陳亮恭

醫師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 國立陽明大學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教授兼主任

/ viii /


譯序

一本不一樣的老人書 托尼(R.H. Tawney)曾說,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應該由 它對待兒童的方式來判斷。現今這個見解如果改成,應 該由對待老人的態度來判斷,可能更加合適。 (頁 221) 這本書不是議論老年學的學術論著,也不是老人休閒、養生、旅 遊的導引或心得隨筆,更不是老人的心靈雞湯。它是一本與眾不同的 老人書,讓我們從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文化,看見世界 的老人;也讓我們從不同的議題與不同的視角,看見老人的世界,看 見他們的哀與愁。 作者 Jeremy Seabrook 著作甚豐,出版書籍四十餘冊,特別注重 公平正義、社會發展、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等議題。他是新聞記者、 作家、劇作家,年輕時曾擔任過講師、社工人員。這些專長和背景融 合成這本書的特殊風格,有教師深入淺出的條理分明、有社工人員的 關懷和正義感,也有作家的細膩和感性,加上新聞記者的敏銳與思辯 力。全書在夾敘夾議的篇章中,穿插了許多實地訪談的紀錄,受訪的 老人或者家屬娓娓道出五味雜陳的心聲,一個個教人動容的案例映照 著老人的無奈、家庭的無力、政府的無能、社會的無情。

/ ix /


Preface

老人的無奈 如果將老化的過程分成輕老、中老、熟老三個階段(對應的年齡 因社會、文化、個人等因素而有不同,詳見頁 64) 。貧窮國家 註 1 絕 大多數人的生存由勞動來定義,三階段老人的共同宿命就是工作到老 死。他們對生活的期待只有最基本的要求,有一位受訪的老婦人說她 「唯一的夢想就是食物」 (頁 88)。反觀富裕國家,不知老之將至的輕 老族(大約 55-70 歲)夸夸談論「活躍老化」 ,樂齡生活,而 70 歲以 上的中老族可能因個別身心狀況且戰且走,到了 80 歲進入熟老期,身 體機能退化,目不明、耳不聰、牙不堅,甚至手不穩、膝不靈、腳不 支,生活戰戰兢兢,危機四伏。絕大多數老人迴避的就是這個最身不 由己的階段,不敢想像,也不願意談論。 沒有人確知自己老到力不從心時會變成什麼樣子,將以什麼態度 面對自己,面對憂心忡忡 —— 或者冷漠以對 —— 的家人、朋友。作 者的訪談案例中,一對老姊妹的故事具體而微地呈現人到老年的不可 理喻。受訪者的母親離婚後與守寡的姊姊共同生活了三十五年,最 後一起住進養老院,同住一間房。那時 83 歲的母親嚴重失能,全仰 賴 90 歲的姨媽照顧。 「對姨媽而言,照顧無法自理的妹妹是天經地義 的事……,儘管我媽很『難搞』 ,不斷要求這要求那,然後又嫌她做 不好。 」後來姨媽生病住院,醫院無法有效治療, 「她被送回養老院之 後,我媽拒絕跟她同房。姨媽當天晚上就過世了。」 (頁 76)姊妹兩人

註1

作者認為「已發展國家」並非正確的名詞,因為發展是持續不停的, 「已發 展」似乎意味國家社會已臻完滿穩定狀態。故而作者以富裕國家和貧窮國家 互為參照,或者以概括性的北半球、南半球指稱。

/x/


Preface

相互扶持,一起生活的時間遠遠超過她們和自己的配偶、子女共處的 時間,但是幾十年的情感抵不過老人失能或失智後的偏執和乖戾。由 此可見疾病與身心退化對老人的折磨,對人性的扭曲,遠非我們所能 想像。 老人「冥頑不靈」,但卻又惶惑不安,因為他們自覺拖累了家人: 「認為自己是『負擔』是老人提到自己時最常用的形容,無論哪個語 言都是一樣。 」 (頁 187) 「活得不耐煩」成了熟老族揮之不去的噩夢, 「你發現自己一直在為自己老而不死道歉,兒女回答說: 『媽,別亂想 了,沒有了妳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但是你看到他們眼睛瞄了一下時 鐘,然後說他們得走了,但其實他們好像才剛到不久。」 (頁 26) 另一方面,現實世界中光怪陸離的科技發展和疾如旋踵的生活節 奏,時時提醒老人,他們有多麼無能,但最讓他們憤怒的是,他們的 經驗與智慧在新世代的眼中無關緊要,學之無用,棄之不足惜。年輕 人認為老人不知變通,無法掌握新時代,只會「毫無目標地遊蕩在懷 舊的迷宮中,或者跌入曲曲折折的記憶長巷,回憶舊時光。……用 老氣橫秋的方式敘說老掉牙的故事。」 (頁 198)年輕人表面上敬老尊 老,但心裡從來不覺得老人有何「價值」可言,社會上老人的數量與 日俱增,但活力正盛的年輕人對他們視若無睹,不屑一顧,老人由不 得感概, 「其實老人還沒死就已經像是鬼魂了」 (頁 2) 。

家庭的無力 在傳統社會,照護老人的責任主要由家庭承擔,但是全球化的經 濟發展以所向披靡之姿,驅動年輕人離鄉背井,甚至飄洋過海,遠赴 / xi /


Preface

他鄉求職。在南半球貧窮國家某些鄉村地區,一整村或一整族的年輕 人外出謀生,老人獨留在家,孑然一身。而身處異地的年輕人大部分 從事低階的勞力工作,棲身在簡陋的工寮或貧民窟,生活苦悶,滿腹 被剝削的心酸,但卻無可訴說。 「這就是全球化的結果,創造了大量流 動的機會,但它也同時掀開了一場消耗戰,被磨損的是家庭、宗族、 部落,以及社區中舊有的集體性(collectiveness) 。 」 (頁 47)傳統的 家庭制度因為社會的「發展」而崩解,被遺棄在家的老人形單影隻, 在他們最脆弱、最需要仰賴家人照顧時,孤苦無依,求助無門。 而西方家庭往往被視為「親屬關係鬆散」,子女因求學或就業離 家,繼而自立成家。然而,絕大多數子女都很愛自己的父母,但成年 的子女卻無法忍受與父母同在一個屋簷下。「現代人和父母的關係越來 越走向某種『保持距離』 (disengagement)的型態。」 (頁 206)而父 母盡其所能獨立生活,即使老來失去伴侶,多數人仍選擇獨居。隨著 現代醫療照護的改善,獨居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項。但是風燭殘年的 獨居老人,內心的恐懼越來越深: 「你害怕晚上的時候發病,雖然你的 手腕有按鈕,萬一跌倒了,隨時可以呼叫救助機構,但如果是事發突 然,然後摔到不醒人事呢?……你知道孩子們在危急的時候會過來, 但你不希望打擾他們……。但是你可能很快地就會有真正需要他們 的緊急時刻了……」 (頁 161)「不希望打擾他們」是獨居老人的關鍵 詞,支撐著體貼的父母極盡逞強之能事,自求多福打理自己的起居。 在老人的生活無法自理時,養老院是很多家庭的選擇。作者的母 親在養老院時,作者有一次前往探視,看到她坐在交誼廳:「大廳裡沿 著牆壁放著高背椅,幾張椅子圈成一圈一圈,你很難不察覺到這樣擺 放意味著社交功能。廳裡四處放著助行架,空氣裡有股永遠揮之不去 的尿味和消毒水的味道。電視機裡放映澳洲的連續劇,可是電視機前 / xii /


Preface

的觀眾一個個頭低垂在枯乾的胸前。……」作者感慨:「他們現在的命 運就是我們未來的寫照:身不由己、思緒混亂、脆弱無助。」 (頁 26) 即使唏噓傷感,久久不能釋懷,面對工作與奉養父母的兩難,作者也 別無選擇,母親最終病逝養老院。 對於養老院,一位受訪的 80 多歲老太太的感受一針見血。她在英 國北部安養機構住了三年,對於兒子的安排深感憤怒:「為什麼他們要 讓我住在這裡?這裡不是什麼不好的地方,但是這裡沒有我想要一起 共度時光的人啊。為什麼大家都以為年紀大了就代表我跟所有其他的 老人都一樣了?難道大家都以為我們老人就要手牽著手,一起漫步在 記憶的長巷中,度過餘生?」在制式管理的安養機構,老人得不到家 人照拂的溫暖,他們殷殷期盼的親情撫慰在殘存的餘生渺不可得,但 天下父母心,這位老太太就如同絕大多數父母,最終還是體諒子女的 無力,無奈地接受自己的命運: 「可是我仔細想想,其實兒子媳婦也沒 有選擇,我怎能期望他們辭掉工作?他們需要收入來養家,他們也沒 有什麼選擇啊。但這並不表示我就喜歡這樣的安排。」 (頁 76) 當然,有些輕老族在退休之後,寧願「犧牲」自己,一肩承擔照 護父母的責任。一位 60 多歲的女士談到母親生前的最後五年完全仰 賴她的照護,讓她苦不堪言的不只是體力的勞累,精神的壓力讓她有 如驚弓之鳥:「那些年我真的從來沒睡過一夜好覺。我不敢睡熟,我 的腦子是半醒的狀態,隨時要戒備,要注意聽。那種張力很可怕,晚 上躺著,聽到聲音,好像聽到她大叫、哭喊,想要下床。然後我就驚 醒了,心咚咚地跳著 —— 那是她叫聲的回音嗎?還是中央暖氣的聲 音?那時候我的生活完全繞著她的需求打轉。」(頁 73)這種親情的執 著和奉獻令人感佩,但是長期的心力交瘁終將成為女兒生命不可承受 之重。 / xiii /


Preface

政府的無能 科技的發展和醫療的進步幫助人類延長壽命,結果就是老年人口 遽增,「人口結構變化到幾乎使社會毫無招架之力」 (頁 63) 。富裕國 家的出生率降低,老年人口攀升,勞動人口與退休人口的比例將在未 來數十年嚴重惡化。而貧窮國家人口結構相對年輕,但將來仍舊會面 臨類似的問題,尤其是大部分南半球國家的社福保障網仍舊不足,老 人的問題一樣嚴峻。 人口結構老化是一個史無前例的狀況,因此各國對應的方式捉襟 見肘,完全沒有長遠而全盤的規劃。英國在二次大戰之後以完善社會 保障和福利制度為目標,建立「福利國家」,由政府提供津貼和補助, 補貼的涵蓋面甚廣,保障全民享有最低的生活標準。作者認為此制度 提供「全面性的照護,確保老人與病人得到救濟與福利」 ,當時年輕 人到外地工作而無後顧之憂,全因為家中老人有「慈悲的政府」照顧 (頁 100) 。但是到了 20 世紀末,政府公共支出不勝負荷,開始進行福 利改革,逐步加重個人承擔的比例,並積極倡導新的福利政策觀念, 強調人民不能仰賴國家救濟式的福利,民眾「被迫回到依靠個人的安 排,在全球化體系中以個人之力面對未來的生活風險。」 (頁 103) 對於這種自求多福的政策,作者以智利強制性的私有化儲蓄模式 為例,分析私人年金制度諸多弊端,認為此制度不公不義,但「各國 政府仍舊把這個模式看成年金危機的解決之道」。富裕國家紛紛削減政 府的福利支出,而貧窮國家的人民渴望「一個連帶(solidarity)的制 度來對抗年老、衰弱,以及不再有賺錢能力的現實……」 (頁 105) , 但眼見西方國家改弦易轍,此類期待很難實現。在社會保障制度面 前,國家縮手,社會無能,人民終得依靠自己。 / xiv /


Preface

美國因為有移民人口注入,老化人口在目前不至於造成太大威 脅, 但 政 府 預 估 2050 年 時 老 人 數 量 將 是 現 在 的 雙 倍, 許 多 菁 英 分 子「 開 始 擔 憂 未 來 的 人 口 僵 化 症(sclerosis of the population) 」 (頁 178) ,因為美國人要的是一個活力充沛,居世界領導地位的年輕國 家。而中國大陸一胎化政策以及老人數量遽增,將造成巨大衝擊,「即 使現在中國市場經濟繁盛,人民收入增加,但照護的費用也漸增,到 時候是否能夠負擔得起,也是一大問題。 」 (頁 181)南非由種族隔離 制度轉變成市場經濟,卻未以社會正義和公平分配為目標,老人的醫 療照護明顯處於最劣勢。其他如越南經歷戰爭的創傷,俄羅斯和東歐 國家經歷政權或社會體制的改變,老人在此過程中所承受的身心折磨 與塗炭之苦更是難以言喻。

社會的無情 除了檢視政府的福利政策與老人照護制度,作者也透過寡婦、女 巫、同性戀,以及愛滋病患、痲瘋病患等弱勢族群,了解他們如何在 沒有家庭支持的狀況下度過老年。他們被社會唾棄、被家人遺棄,到 了年老,更是處於雙重的弱勢,絕大多數只能在宗教或慈善團體建立 的機構棲身,孤獨終老。 作者在印度一個收容寡婦的靜修所看到的狀況,可能是所有沒有 家庭扶持網脈的老人的縮影。年老的寡婦每天到寺廟吟誦禮讚,換取 非常微薄的收入才得以維持一天一餐或兩餐的生活。因為某些地區對 寡婦的嚴重歧視,絕大部分受訪的寡婦甚且是被親生的兒子趕出家 門,飽受被遺棄的痛苦, 「苦楝樹下的那些老去的瘦小臉龐,有如一束

/ xv /


Preface

凋謝的花朵。她們……付出無盡的養育之勞和不求回報的愛,如今像 幽靈般聚在樹下。她們向神祇祈求時,流露出忍無可忍的痛心……」 (頁 116) 全球愛滋病患有 80% 案例集中在東非和南非。作者走訪坦尚尼 亞,看到原本在家鄉等待子女寄錢回家的老人,突然間等到「一具具 裝載著子女身軀的棺材」 。有的家庭甚至年輕的一代整個消失,一位婦 女的七個兒女全部死於愛滋病,「去城裡工作的人,回來時什麼都沒 有了,『甚至連他們骨頭上的肉都沒了』 」 (頁 91) 。愛滋病猖狂肆虐, 而老人在他們需要被奉養的時候,被迫「繼承」扶養孫子、孫女的責 任。他們拖著行將就木的身軀,拼著最後僅剩的餘力做最後的奉獻。 一個個愛滋病患案例讓我們看到, 「支撐整個社會的不是政府提供的健 康照護制度,也不是國際捐助者……。發揮力量的是幾百萬幾千萬平 凡的民眾 —— 大多數是年老的女性,他們默默地發揮仁心與人性,照 料那些被遺棄的孤兒。」 (頁 91)政府無能,社會無情,無語問蒼天的 老人孤立無援,用盡最後一絲力氣守護家庭的功能。 從 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前半葉,痲瘋病是一個人人避之唯恐不及 的傳染病,而病患中有 50% 集中在印度,有些村莊不但禁止患者進 入,連家人也被嚴格禁止入村,許多病患只好自我放逐,到歧視比較 不嚴重的北印度乞討度日,無容身之地的他們只能睡在德里火車站。 作者在第六章以整章的篇幅記錄印度一個收容痲瘋病人的靜修所,創 辦者在 1975 年決定自力救濟,「不要再讓痲瘋病人依靠路人的慈悲 過日,也不要再受到警察和官僚的騷擾」 (頁 214) 。同是天涯淪落人 的際遇使得這些病患拋棄階級、宗教信仰的差異,資源共享,相持相 扶,安然等待人生最後的命運。作者感嘆「難道人真的需要面臨疾

/ xvi /


Preface

病,甚至是被排斥的疾病,才能體認到我們大家有共同的人性,並且 有共同的命運?」 (頁 218)瑟縮在社會角落的痲瘋病患可說是許多老 人貧病交迫的隱喻,而這個無情的社會裡的那一絲溫暖,真的只能來 自受盡歧視和排擠之後的共同體會?

臺灣看見了嗎? 臺灣看見世界的老人嗎?看見自己的老人活在怎樣的世界嗎?我 們「以為」臺灣是敬老尊賢之島;我們「以為」只有南半球國家的老 人力困筋乏,不能退也不能休;我們「以為」臺灣老人在天倫親情中 頤養天年;我們「以為」臺灣的老人享有友善的環境。 根據主計處的統計,臺灣近 50% 最貧窮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是 65 歲以上的老人。而桃竹苗地區的「採茶婆」平均年齡超過 70 歲,其中 不乏八旬老婦,她們「為了子女養孫,為兒子還債,面臨經濟壓力, 不得不打起精神,繼續從事許多年輕人做不來的採茶工作。」 ( 《聯合 報》2014 年 6 月 9 日)這些人的命運和南半球貧窮國家的老人一樣, 為了家庭,人盡其用,至死方休。 臺灣 65 歲以上人口目前已經達總人口的 11%,兩年以後(2016) , 65 歲以上人口將高於 14 歲以下人口。根據分析,國內 60 歲民眾平均 還可以活 19.6 年,但只有 9.3 年處於健康狀態,其餘近 10 年的生活病 痛纏身。換言之, 「老人長壽,卻沒有成功老化,衝擊目前勞動人口, 未來這群人上有臥病長者,下有扶養幼童。」註 2 未來臺灣多數的老人到

註2

林正祥、劉士嘉。 (2013) 。 〈台灣老人成功與活躍老化之健康餘命探討〉 , 《台灣公共衛生雜誌》 ,32 卷 6 期,頁 562-575。

/ xvii /


Preface

了中老階段可能需要他人照護,面臨「拖累」家人的無奈;而年輕人 掙扎在親情羈絆與經濟需求之間,進退兩難,無力取捨。 根據「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的調查,臺灣有九成房東不願意租房 子給老人,剩下一成的房東雖然沒有拒絕老人看房子,但最後租到房 子的老人不到 0.01%。這樣的報告讓我們驚覺,原來臺灣人對老人的 關懷只限於事不關己的時候,原來我們心底對老人的偏見多麼不自 覺,原來我們對老人的漠視多麼理所當然。 老人動作遲緩,反應不夠靈活,但這並不表示他們不再思考、不 再有感覺。如果老人默默隱忍,或許是因為他們已經無言以對;如果 老人蠻橫暴躁,或許是因為他們身心受盡煎熬。人口老化的問題迫在 眉睫,如果政府官員和大眾能夠打開視角看看世界的老人,打開心胸 體會老人的世界,眼前糾結在無奈、無力、無能、無情的困境,或許 可能找到一個出口!

2014 年 9 月

/ xviii /


目錄

謝辭 ...........................................................................................iii 推薦序 丘引:但願垂老也可以與快樂共老 ............................ v 推薦序 陳亮恭:垂老的世界,無齡的生活 .......................... vii 譯序:一本不一樣的老人書 ...................................................... ix

引言

..................................................................... 001

「老年」面面觀 ....................................................................... 001 老人的地位 ............................................................................. 005 人類壽命與全球化 .................................................................. 006 替換舊世代 ............................................................................. 008 年齡歧視 ................................................................................. 009 年輕移民 ................................................................................. 010 誰是老人 ................................................................................. 011 老年人口的成本...................................................................... 012 人口補充 ................................................................................. 013 西方及其他各地...................................................................... 014

第一章

..................................................................... 017

老化議題的四個面向 .............................................................. 017 變老 ........................................................................................ 018


Contents

社會如何對待老人 .................................................................. 027 富裕國家的老人...................................................................... 033 貧窮國家的老人...................................................................... 044

第二章

..................................................................... 061

人口老化與社會發展 .............................................................. 061 老人就業 ................................................................................. 062 個別例證 ................................................................................. 069 工作 —— 至死方休 ................................................................. 080 非洲:削減的壽命 .................................................................. 088 老人的負擔 ............................................................................. 094 能促型國家 ............................................................................. 096 英國的年金危機...................................................................... 102 國家縮手 ................................................................................. 103

第三章

..................................................................... 107

守寡 ........................................................................................ 108 巫術與老婦 ............................................................................. 116 回憶…… ................................................................................. 125 ……以及遺忘 ......................................................................... 127 老年人與性 ............................................................................. 134 年老與性少數族群 .................................................................. 141 「這已經不是我的世界了」...................................................... 146 貧困的老年 ............................................................................. 158 老年和創傷社會...................................................................... 161


Contents

第四章

..................................................................... 171

老化的世界:北半球與南半球 ............................................... 171 美國 ........................................................................................ 177 中國 ........................................................................................ 180 寮國 ........................................................................................ 185 越南 ........................................................................................ 187 南非 ........................................................................................ 189 德國的案例 ............................................................................. 191

第五章

..................................................................... 195

活躍老化 ................................................................................. 195 老人怎麼轉變了? .................................................................. 197 領養老金的人、退休的人 ...................................................... 197 老年受虐 ................................................................................. 203 針對老人的犯罪...................................................................... 204 垂老的世界 ............................................................................. 207 垂老的文化 ............................................................................. 208

第六章

..................................................................... 213

結論

..................................................................... 219



引言

「老年」面面觀 長久以來,世界各地回應「老年」的方式大有不同,有些甚至是 南轅北轍,相互矛盾,究其因由,「老年」本身就是含糊的概念。 「變 老」可被視為是成熟、完滿的階段,也可被當成是身體老化,權力漸 失的時刻。人類社會累積許許多多不同的方式來應付這個經驗 —— 基本上我們一直以為那是別人的經驗,直到發現「老年」終於追上我 們。 對於不願意事先預想老化所帶來的種種衰退,也不想未雨綢繆, 人們總是有理由來塘塞。通常大家對於老化這件事都是採取逃避和否 認的心態: 「等時候到了,我再來煩惱」、「我不會活那麼久啦」、「我 深信人應當活在當下」。我們幾乎無法想像自己會變老,一定要老到 臨頭才肯面對。有些人把老年想成是一段靜如止水的時光;也有人一 想到老年盡是恐懼的聯想,認為人老了就像是逼近懸崖邊緣,再跨一 步就是死亡即永生的世界。這些想法其實都是便宜行事,只是想讓年 輕的我們遠離自己終將面對的命運。

/ 001 /


A World Growing Old

看見垂老的世界

人類有歷史記載以來,老人一向屬於稀有類,絕大多數人在我 們今日認為的中年就已經辭世。英國在 1901 年的時候,超過 60 歲 以上的人口只占 8%,到了 1941 年已經增加到 14%,1991 年上升到 20%。今日,老人的數量與日俱增,但他們覺得被視若無睹,覺得自 己如果不是被看成是地景的一部分,就是被視為人行道上的障礙物, 妨礙了快速的生活節奏,耽誤了人們行色匆匆的步伐。老人占人口總 數的五分之一,但是誠如一位住在北倫敦的老婦人所言:「你就像透 明體般,大家根本無視於你的存在。如果你是老人又是女性,你在別 人眼中的無形是雙倍的。其實老人還沒死就已經像是鬼魂了。 」 現代社會使「老年」這個古老的謎團以及它所代表的意義,產生 了史無前例的變化。2002 年的時候,英國 60 歲以上的老人首度超過 16 歲以下的人口,照理說,在一個民主國家,這樣的數字應該代表 了老人享有較大權力。 但是老人面臨的實際狀況卻不是這樣。老人的數量遞增,但弔詭 的是,他們所感受到的是社會對他們越來越冷漠;他們所累積的豐富 經驗似乎被認為是浪費了資源 —— 更多時候是當成被廢棄的資源, 不值年輕人一顧。他們發現自己說的話彷彿是外來語,一種聽者無心 理解的語言。他們所生活的世界已經不是他們所認識的世界,「我們 活得太久了」是他們不斷重複的主旨。 值得注意的是,老人的數量漸增,但他們卻哀嘆老人的影響力和 權力已然喪失。歷史上,有些文化習俗的確是將老人放逐,甚或殺 死,但絕大多數的文化所要求的都是尊敬老人、服從老人。那時候老 人為數甚少,或許在老人並不多見的年代,比較容易為那些白髮蒼蒼 的人製造一些有智慧、有遠見的神話。垂垂老者一點頭,通常就代表 了那個同意就是睿智的決定。

/ 002 /


引 言

然而,到了 1970 年代,人類的平均壽命延長到 70 歲 —— 日本 現在的女性平均壽命為 80 歲,老人的稀有價值已經不再。時至今 日,數量遽增的老人已經不再是珍貴的智慧寶庫,反而被視為箝制了 年輕人的自由與發展。但這並不表示大量的老人就因此而被棄養, 或者被送進養老機構。即使年老的父母與子女同住的情況早就已經 少見,但認為過去的人比較有盡到照顧之責的想法依然存在。事實 上, 在 1929 年 到 1930 年,60 歲 以 上 老 人 生 活 在 擴 展 式 的 大 家 庭 (extended family)譯註 1 者,不到五分之一,而三代同堂僅占 7%。當 時比較常見的型態是住在比較靠近老齡父母的地方 —— 比起現在來 說是靠近多了。工業時代的倫敦街道緊密相臨,親友居住在附近,多 半是幾戶之隔,或者幾街之距。現在有些人所觀察到的,人與人之間 的距離,只有一部分是指空間的距離,另外還包括心理上的距離。現 代社會中,個人的發展較過去分歧多樣,而從前的社會,大多數人同 在一個鄉鎮,同樣依賴該地的主要工業,甚至期待子女也從事相同的 工作。 世代之間的衝突並非是新時代的產物。所有的文化中都有相同的 故事:新的一代積極熱切地想要扮演社會一分子的角色,卻往往被一 群有影響力、有權力的人排斥,甚至被侮辱,這群人就是老人、資深 前輩、領導、長官。年輕人的活力被老人壓制 —— 這是一個不變的 主題,從未消失。 許多社會中,老人的權威和威望常常是大到無限。在泰國,傳統 的法律明定,一家之主(年長的男性)犯罪,由妻小承擔責任。 「承

譯註 1

家庭結構中, 「核心家庭」 (nuclear family)以一對夫婦或夫婦與子女構 成。 「大家庭」 (extended family)又稱擴大家庭,由幾代同住,包括夫 婦、父母,以及未婚或已婚子女,甚至孫子女。 「聯合家庭」 (joint family) 由一個以上的核心家庭同住,例如子女婚後與父母同住,或者兄弟結婚後 仍同住。

/ 003 /


A World Growing Old

看見垂老的世界

擔罪行的後果不是因為妻小是家庭的一分子,而是因為他們就是一家 之主所擁有的財產。這和奴隸是主人的財產沒有什麼不同。 」1 在某 些文化中,子女可作還債之用,送給債主。女孩子除了清償債務之 外,還可能成為債主的情婦。 歐洲的封建制度是一個階級分明的系統,從前的人相信世間的階 級制度乃反映天上的天階等級 —— 天使長、天使、聖徒,而無所不 能的上帝高居位階之頂。凡人依照宗教觀念建制社會,社會據此階級 制度而運轉,行之久遠。 尊敬老人 —— 尤其是男性長者,在生者與死者界線模糊的部落 社會中,更是別有意義。已逝的祖先最接近上帝,生者需供奉才能得 到福報。而在生者當中,年紀最長者最接近死亡,因而與已逝者享有 特殊的關係。奉祀祖先就是將人間的家庭結構延伸到超自然的世界, 而老人在人間的家庭位階中享有至高權威。在這樣的社會裡,家庭是 由現實的世界,以及無形 —— 但卻同樣真實 —— 的靈界所組成;家 庭和整個部落的觀念都是超越生死界線,而年齡最長者就是生者與死 者的橋樑。 我們不難理解這樣的觀念。即使到今天,在許多西方人的想像 中,死者「俯瞰」或「看顧」活著的人,就是融合守護天使和道德 監督者兩種角色。死者被賦予一種補償性的特權,得以監看紅塵中的 芸芸眾生。黛安娜王妃(Princess Diana)身亡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 是,肯辛頓宮(Kensinton Palace)外面堆滿的卡片和紙條上,有人 提到她在世時關懷群眾,而今在天堂也將同樣守護人民。現代社會的 媒體為了市場,貪婪地挖掘已逝名人的真實故事,大爆其內幕,對逝 世者的敬意大不如前,但是對死者出言不遜仍舊是禁忌。 所有種姓制度和階級制度中,以男性為族長、家長或一家之主的 觀念已經牢不可破。他們的權力並非沒有受到質疑,年輕人對威權制

/ 004 /


引 言

度的不滿,從全世界的法律幾乎都將弒父列為重刑這一點,就可以看 出端倪。年輕人心中常常盤旋的念頭就是終結長輩的專横,因為他們 阻斷年輕人繼承遺產、土地,以及隨之而來的權力,但這個意念卻往 往懾於最嚴厲的刑罰而未能施展。 而工業社會的來臨並沒有壓抑男權至上的現象,工業化的紀律規 訓反而強化年長男性在所有社會階層中的權威。最佳例證就是工廠和 製造廠的主人雖然偶爾會像家長,但大多時候一如暴君。工人在雇主 專斷的權力下任人宰割,爾後,他們將自己所遭受的迫害轉嫁妻兒身 上,因為妻小是他們有權力操控的人。

老人的地位 現在在世界各地,老人掌權的現象逐漸消逝,雖然在有些文化中 顯然更為迅速。在世界上某些區域,老人因權力越來越弱,引起激烈 的反彈,甚至強力主張重掌權力。從這個角度或許可以解讀宗教上的 基本教義派所提出的主張:恢復傳統以社會和心靈控制的形式,由神 父、祭司或所有其他神職人員 —— 通常是年長者,扮演現實世界和 另一個世界的中介。通常強調舊有信念代表想要重新索回掌控權,基 本教義派表面所主張的「回歸傳統」也是當代的普遍現象,其實就是 對現代化的一種回應,因為現代化的結果剝奪了老人的權力,破壞他 們權威的來源。 非洲是以宗族為基礎的農業社會,長者被視為具備社會與宗教知 識,而非洲最主要的生產資源 —— 土地 —— 由宗族的長者控制。這 樣的模式因為殖民主義而首度被打破,之後西式教育詆毀這種由巫師 (shaman) 、傳統醫療術士和神職人員所掌控的古老模式。西方的教 育將權力賦予那些具備新技能和新知識的人,宣稱這樣才能迎向一個 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新社會。 / 005 /


A World Growing Old

看見垂老的世界

在亞洲,原本很普遍的聯合家庭(joint family)和大家庭的生活 模式,也在類似的影響之下急速消失。老人的知識被視為越來越無用 武之地,甚且對年輕一代有害無益,因為新一代的生活形式已經迥異 於老一輩所理解的。年輕人將此種轉變視為解放,老人反而將之引以 為墮落的證據,兩代觀點不同已經不是什麼令人詫異的事了。但是現 今兩代之間觀念的差異已經變化到遠遠超過大家熟悉的世代衝突,可 見在全球化的壓力之下,世界各地都有各種深層的社會和經濟運動, 這些改變遍及所有的文化和文明。 這些變化的起因就是發生在西方的各種劇變 —— 推陳出新的科 技發明、 「去工業化」 (de-industrialization) 、經濟重整,這一切迅速 讓年老一代的技術和能力淪為無用,取而代之的是年輕人的靈活和適 應性。儉樸、節約、克己等「美德」已經黯然失色,這些品德在消費 社會中顯得困窘,因為揮霍權力與金錢才代表成功。現在的年輕人在 社會上取得以前鮮少能夠享有的霸權地位 —— 以犧牲老人做為代價。

人類壽命與全球化 人類壽命大幅度增長,有相當大的原因是拜醫藥科技之賜,生命 延長到遠非 20 世紀中期開始實施的福利國家制度所能預見。不過, 富裕國家的老年人口增加尚有其他因素,只是有些依舊令人費解。 一些「已開發國家」沒有預期到他們的人口補充

譯註 2

無法達

到 2.1 的標準;英國在 2002 年的出生率降至 1.6,低於維持人口正 常更替的標準。奧地利「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 (International

譯註 2

每位育齡婦女平均生 2.1 個小孩,才能使人口維持長期不增不減的替換水 準,也就是有足夠的人口補充。

/ 006 /


引 言

In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的魯茲(Wolfgang Lutz)教授 預估,到 21 世紀末期,歐洲和日本會幾乎有一半人口超過 60 歲。2 當然,這個預估有可能是錯誤的,因為根據以往的紀錄,人口推估常 常犯錯。 (例如,1930 年代的英國人十分擔憂未來人口將盡,當時預 測英國到 2000 年時,人口將只剩下 3,500 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 個預測很快就被推翻了,因為戰後生育率上升,生活普遍富足,最重 要的是,來自加勒比海、印度、巴基斯坦的移民年輕而且身強力壯, 不但緩解當時勞工不足的問題,在整個過程中也有益人口的年輕化。 ) 儘管如此,勞動年齡人口對比退休人口比例下降,無疑已經是一個迫 在眉睫的問題。 這些情況對社會、經濟、道德等層面的影響非常深遠,但學者專 家對這些現象的解讀各有不同。有些研究人員不認為這些推估值得憂 慮。 倫 敦 政 經 學 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的 弗 金 漢(Jane Falkingham)教授說:「領年金的人口在上個世紀增加了兩倍 —— 從 1901 年的 6% 上升到 2001 年的 18%,而我們還是克服了,國家財政 也沒有因此崩潰。 」3 根據她的預估,60 歲以上的人口增加到 25% 都 是在「可以管控」(manageable)的範圍內,但到 2021 年,80 歲以 上人口達 500 萬,將會對健康和社會照護造成壓力。此等樂觀派認 為,現在老年人比以往健康,並且仍有繼續工作的欲望,加上經濟持 續成長,生產力逐漸改善,我們沒有理由需要過度擔憂。 魏兒森(Gail Wilson)博士則沒有那麼樂觀。4 她認為老人在晚 期最重要的社會福利移轉(social tranfers) ,譯註 3 受到全球化的影響而 岌岌可危,並直指操控全球經濟的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戕害了工 作、家庭與集體性機制。在西方,老人可從事之工作逐漸減少(雖然

譯註 3

透過公共體制,將收入或社會服務移轉給個人或家庭,縮短貧富差距,保 障人民享有基本生活需求。

/ 007 /


A World Growing Old

看見垂老的世界

現在正在討論是否提高退休年齡),而在南半球國家,非正式經濟取 代「自由化」的正式經濟部門。日益普遍的個人主義漸漸腐蝕傳統的 家庭支持,但是政府卻無法提供福利保障,反而減縮此類公共支出項 目,部分原因是全世界思潮走向政府節制提供老年人年金。

替換舊世代 美國是唯一一個出生率高於人口替代水準(replacement level) 的工業國家,也就是高於每個婦女生 2.1 個小孩的標準。另外,美國 一直維持相當穩定的人口流動,接受全世界各地移民。據估計,美國 大約有 3,000 萬人的出生地是本國以外的地區,另外,大約有 600 萬 無證移民(undocumented migrants) 。這種種因素使美國免於人口遽 減的威脅,也不必面臨老年人口比例過高的問題。但即便如此,估計 到了 2020 年,23% 的美國人口將超過 60 歲。911 事件之後,美國的 移民管制趨嚴,此舉對人口的結構、能量及活力的影響,有待觀察。 到 2030 年, 美 國 超 過 65 歲 的 人 口 預 計 增 加 一 倍, 將 攀 升 至 7,000 萬;屆時 80 歲以上者將從 2000 年的 930 萬躍升至 1,950 萬, 這個變化將導致健康照護費用大增。在 1997 年時,超過 65 歲者的 每人平均健康照護費用,美國最高(12,100 美元) ,遠高於加拿大 (6,800 美元)和英國(3,600 美元)。美國的養老院和居家護理的花 費在 1990 年和 2001 年之間雙倍成長,到達 1,320 億美元。 在北美,65 歲到 69 歲的人平均還有十五年的壽命,而 75 歲到 79 歲估計還有十年,即使是 80 歲的人,預估還有六、七年壽命。 加拿大在 1971 年時老人獨居者占 20%,爾後逐步攀升到 1996 年的 29%,而 1961 年到 1991 年之間,年老婦女獨居的比例增加不 止一倍。這些轉變有部分是因為家庭結構和家庭期望的改變;部分則

/ 008 /


引 言

是因為寡居,以及年老的女性壽命比男性長;還有一部分是因為現代 人具備更獨立的態度,即使年金不多,有了住屋補貼以及社區健康醫 療支援,獨居變成可能的選項。跟一般人原本的想法不同的是,住養 老機構或者特殊照護中心的老人,從 1971 年的 10.2% 降至 1996 年 的 7.3%。5 這個趨勢大致符合多數的已開發國家的現狀,同時也可以 解釋為何許多老人病房和醫院等國家級機構紛紛關門。譯註 4

年齡歧視 現在世界各地常見到反對年齡歧視的政策或方案,提出者包括國 際組織、各國政府、慈善機構,以及各地方組織,然而大多數卻只 停留在宣示性階段。但 60 歲以上的勞動人口比例較西方各國高的美 國,已經明文立法禁止職場年齡歧視,並付諸實施。 無論這些主張是否實施,老年人的社會力量卻沒有隨著攀升的數 量而增大。年輕像一件越來越稀有的商品,很可能會繼續在人口市場 上水漲船高。長久以來,年輕人一直反抗年齡所代表的權威和獨裁, 但是等到他們位居權勢時,不見得會以仁慈對待長者,也不見得會比 年長者當年對待臣屬於他們的人更仁慈。 無論如何,科技進步論的死忠支持者相信,人類的壽命還可以 延長,長到 100 歲或 110 歲。100 多歲的壽命彷彿是短暫性的永生不 死,標榜長壽的願景只有在面臨某些問題才會收斂:過剩的老人缺乏 生產能力,對於未來數量日減的領薪者造成沉重的負擔,社會上充斥 這樣的長壽者有何目的和功用?看起來大家比較想要 —— 或許有人

譯註 4

根據加拿大統計局於 2014 年的報告,92% 的老人住在家裡,8% 住於 「集體式居所」 。

/ 009 /


A World Growing Old

看見垂老的世界

不想要 —— 聽到的是,如何縮短那段多餘的二十年壽命,而是不延 長它。魯茲博士預見這個現象,婉轉地稱之為 —— 「世代間的政治 性衝突」 (intergenerational political conflict) 。據此概念來看,歐洲現 在討論安樂死,隱然是凶兆。

年輕移民 1950 年時,英國勞動人口和提領年金人口比例是 6 比 1,如今 是 4 比 1。到了 21 世紀中期將會是 2.4 比 1,除非英國納入更多的移 民。英國人口結構的改變對民眾生活的各層面,顯然將會有深刻的影 響,這個現象不能輕忽以待,更無法將它與全球化所帶來的,已擴及 全世界的人口移動切割。 歐洲各國政府現在比較棘手的是,極右派成功地將人口議題結合 異域恐懼症(xenophobia)和種族主義,挑起群眾的不安全感,政府 必須安撫。可是政府同時得處理社會上年輕人減少,以及勞力短缺的 問題,尤其在某些重要的經濟領域,如醫療與福利服務、教師、資訊 工程、旅遊產業等。 標 榜 種 族 主 義 的「 英 國 國 家 黨 」 (British National Party) 發 言 人表示,幾個主流政黨的人口政策結合起來,等於針對英國人進行 「種族滅絕」 (genocide) 。6 他說,政府的移民政策引進許多正值生 育高峰期的年輕人,他們的高生育率在「六十年內」將導致非白人 的總數超越白人。最近幾年, 「尋求庇護者」 —— 尤其是那些「假 冒者」 —— 的形象帶給民眾的觀感更激化人民對移民的恐懼,以至 於藉由身強力壯的年輕移民扭轉人口結構老化的想法就更加窒礙難 行了。右派人士操弄移民議題的討論時,運用字眼如「泥沼」 、 「洪 水」、「力抗浪潮」,移民被視為一股無法阻擋的自然的力量。自然界

/ 010 /


引 言

的大災難之類的字眼被拿來大作文章,遮蔽了這個災難完全是人為的 事實。 這樣的主張損害的是我們自己的利益,但是政治領袖鮮少認知到 這個事實。他們左閃右躲,不願正視問題的結果就是祭出的措施相互 矛盾,令人費解。他們一方面大張旗鼓遣返「非法的」移民,顯示其 決心,卻同時又到國外 —— 有時正是那些被遣返者的國家 —— 招募 護士、醫生、獸醫人員、合格的資訊工程人員,以及餐飲產業工作者 和季節性農工。這些做法或許可以減緩勞動市場的壓力,但對於調整 人口結構的失衡似乎效用不大。 這樣的處理方式只會讓人覺得前景堪慮。如果沒有一個更加完備 而寬容的邊境開放政策,歐洲各國將會被中老年人口淹沒,將來沒有 足夠的年輕人可以仰賴,可以負擔養老體系和照料工作的花費。或許 我們應該問的是,如果需要在兩者之間做選擇:一是有各種族群和各 種年齡層人口的國家,一是衰老的純種白人卻乏人照料的國家,怎麼 會有人在這兩者之間不知如何抉擇!

誰是老人 千禧年的時候,世界充斥著末日的預言 —— 資源耗盡、全球暖 化、污染、「文明的衝突」、恐怖主義。我們不妨再提醒自己,還有 那些指責「人口高齡化是危言聳聽」的主張。這些人認為英國對於改 善老人健康的目標已經很輕易達成:在某個特定年齡時需要有人協助 四項基本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人,在 1976 年到 1991 年時比例已經 減半。7 這就代表人們需要依賴他人的年齡,比起現在的狀況,將會 延後許多年。現代社會的口號是「活躍老化」 (active ageing) ,也就 是老人要保持健康、強健的體態和活動力,一直到生命晚期。無論如

/ 011 /


A World Growing Old

看見垂老的世界

何,英國人口的中值年齡(median age)在未來四十年,將只是從 38 歲上升為 44 歲,這幾乎不能稱之為巨大轉變(在 1901 年,中值年齡 為 24 歲、1931 年為 30 歲、1981 年將近 35 歲) 。未來的狀況如何, 就看我們是否有信心,相信經濟能像過去二十五年一樣繼續成長,還 是相信人口預測終將成為未來我們福祉的決定性因素。 無論如何,即使是老人的定義也在改變。老年不是一個特定的時 間設定,雖然為了社會福利機制的運作管理,需要強制規定某個年齡 就是老人。但是在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不一樣的老人型態:努力維持 健康 —— 無論是身體上或心理上,注意飲食與運動,依舊參與社會 活動,這些努力改變了老年人的認知和心理。或許社會還沒來得及體 會到老年人在態度和視野上的變化,但事實上他們已經改變,而且這 個改變影響之深遠,決不亞於 1950 年代,十幾歲的年輕人變成「青 少年」的類別 —— 一個當時未曾聽說過的名詞。或許老人的轉變沒 有那麼光鮮奪目,但這些改變不可能逆轉。到現在還沒有任何一個字 可用來形容這一個新的類型 —— 而且可能只是短暫存在的類型,或 許,我們可以稱之為「金齡族」 (gilderly) 。

老年人口的成本 許多人認為,英國比歐洲其他任何國家更能夠以現在的支出比 例,持續供養未來的老齡人口,主要是因為政府提撥的年金非常少, 只有全國平均工資的 16% 到 18%。這些人認為,即使將來領取年金 的人口增加,如果能夠維持在這個比例,有何理由需要將成本調到 比現在 GDP(國內生產毛額)的 5% 高得更多?如果維持現在的比 例,未來就不會成為問題。反觀對於年金比較慷慨的國家,如德國、 法國、荷蘭,將在三十年內占該國的 GDP14% 到 18%,這才是十分 嚴峻的承擔。

/ 012 /


引 言

這是一昧樂觀的想法。如果將來工作機會萎縮、如果低工資服務 經濟無法讓數百萬的人口存錢下來、如果有某種疾病影響老年人,那 該怎麼辦?國家要用什麼其他的方式來補貼虛弱不堪的超高齡老人, 好讓他們不至於需要節衣縮食,貧苦度日,不至於像現在有三分之一 靠年金的老人拮据度日? 老齡人口將持續上升的預估,在未來六十年左右不可能逆轉。政 府如果只會一昧往好的地方想,這是十分危險的心態!等到衰弱者和 極度脆弱者需要照顧時,束手無策,到時候只能指望經濟持續成長不 墜,要不然就指望未來的世代心地善良,願意伸出援手,再不然就指 望私人的年金方案足以確保老人的經濟穩定,這些都是怠忽疏惰的態 度。面對老齡人口遽增,我們應該應用的是預警的原則,其重要性不 亞於全球暖化,或者其他社會、生態或經濟次序等潛在危機的預警。

人口補充 我們可以確定的是,不到三十年後,許多已開發國家的人口結構 將會老化,而且人口減少。同時,肥胖人口增多(預估有 20%) 。這 些改變將是現代歐洲各國不曾經歷過的,我們也就不會訝異各政府處 理問題的方式,不但是急就章、見招拆招,而且不夠完備。 如果一個社會的人口無法自然補充,那代表什麼意義?是人們變 得太 —— 怎麼說呢? —— 自私?恐懼?自由?這會有什麼關係呢? 對於日本或荷蘭這兩個土地擁擠的國家而言,人口減少是不是反而是 一件好事?生養小孩是否已經成了太沉重的負擔?或者我們是否應該 慶幸女性已經從古老的生兒育女的枷鎖中解脫了,不再卑躬屈膝,臣 服於男性的驅使?選擇不生小孩對未來社會的結構和凝聚力將會有什 麼影響?

/ 013 /


A World Growing Old

看見垂老的世界

或者,只是因為生養小孩變得太昂貴了?在人類生活各方面的 成本都精打細算的美國,根據農業部(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的 估算,將一個小孩養大成人需要的成本是 121,000 美元到 241,000 美 元之間。而現在才出生的嬰兒,預計花費的成本將會更高,到他們 17 歲時,這些無所不吃的小孩將會吞食掉 171,000 美元至 340,000 美 元。看來那些有「特權」的人越來越把生養小孩看成是奢侈之事,人 們要享受當下舒適的生活,靠的不止是世界上財富分配不均,還得建 築在沒有小孩的負擔上面。現代人認為眼前問題壓得讓人無力思考遙 遠的未來,很少去煩惱傳宗接代的使命,針對這種心態,不知道未來 的世代 —— 可能是將消失的世代 —— 將會如何看待?

西方及其他各地 西方國家的發展模式已經篡奪其他所有方式,儼然成為世界的希 望和振興的唯一來源。當這個模式被模仿,製造出另一個日本或義大 利,具備先進科技,將人類壽命延長到遠遠超過我們所能理解的「自 然的期限」 ,老到彷彿成了行屍走肉,這樣的結果代表了什麼涵義? 這些超長壽的人們要做些什麼?坐在陰暗的老人院,聽力已經被數十 年來超高分貝的音樂磨損;視力因為長年收看那些窺探慾橫流的電視 節目而惡化;他們腦海中過往記憶幾乎被昨日媒體堆疊的影像淹沒。 即使在西方國家,想到這樣的「成就」也會讓人毛骨悚然,照這樣看 來,所謂的發展是否能夠、是否應該,被推廣到全球各地呢? 在抑制人口成長方面,歐洲和日本是罕見的例子,他們執行政府 宣導的節育成效卓著,因此我們將可目睹他們未來世代漸漸減少。同 時,人口減少的富裕國家一昧洗劫南半球國家的人力,招募人手緊急 補足缺位。我們已經掠奪了人家的農地、森林、海洋和礦產,從中奪 取最大利益,而且跑到墨西哥、雅加達、達卡(Dhaka)的貧民窟裡

/ 014 /


引 言

尋找可以利用的廉價勞力。而現在,面臨全球化帶來的困境時,那些 國家最需要的專業人士 —— 醫生、護士,以及老弱者的照護人員, 都被我們搶奪了。當然,竊取人力並非現在才有的手段,以前曾名之 為奴役,但現在在全球化之下情勢改變,已經成了特權。 *

*

*

針對這些未解的問題,本書提出了一些反思。西方國家的老齡人 口未來是否能夠維持健壯的體能,繼續對經濟的繁榮有所貢獻?或者 他們將對各項服務和社會造成過度的壓力?在南半球國家,老年人口 的增加是否能夠由傳統的社會安全網,也就是家庭所吸收?或者工業 化的結果已經剝奪了原來的安全網,卻未能以足夠的年金和健保作為 補償?在全球化的這一齣大戲中,逐漸增加的老齡人口到底是獲利者 還是失敗者?我們面臨的究竟是一個「人口的時間炸彈」,還是一個 前所未見的機會,得以讓我們利用老人由歲月淬煉而來的經驗和知 識?

/ 015 /


A World Growing Old

看見垂老的世界

本章註釋 1

The History of Thai Laws, Chanvit Kasetsiri and Vikul Pongpanitanondha (eds), Bangkok, n.d.

2

Guardian, August 20, 2002.

3

Guardian, August 16, 2002.

4

Wilson, Gail, Education and Ageing, Vol. 16, no. 2, 2001.

5

Canada survey, p. 150.

6

Interview with the BBC, April 24, 2002.

7

K.-T. Khaw,‘Globalisation and Support in Old Ag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1999, cited by Dr GailWilson, Education and Ageing, Vol. 16, no. 2, 2001.

/ 016 /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