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A0018

Page 1



自序

自序 時下的青年,對於傳統經典的印象,往往認為其內容太過古 老,與現代生活毫不相涉;再加上所使用的文字,也是同樣的古 老,是文言文耶!誰看得懂啊?試問,面對這樣的典籍,年輕人將 如何產生閱讀興趣呢? 有鑑於此,本書出版的主要目的,乃是希望年輕人,在閱讀儒 家經典之初,能先搞清楚一些基本觀念,進而弄明白閱讀的方法以 及涵養的工夫。讓他們深切了解到,其實,古聖先賢那些話頭,也 沒有想像中那樣難懂。如此一來,觀念有了,方法懂了,年輕人或 許不再視經典為畏途。 所以,本書的出版,僅僅期望能發揮一點「啟蒙」的作用罷 了,絕不足以取代前賢們有關儒家經典的譯註之作。而這些著作 中,有許多深具跨時代的價值,於引領後學親近傳統經典,確確實 實功不可沒。 遺憾的是,多數青年仍舊覺得《論語》太古典了,與現今的生 活何干?其內容也大多零零散散的,完全看不出個系統來。再加 上,文字又艱澀難懂,該如何來「好之」?「樂之」呢? 這些,當然都是因不了解而產生的誤會。 《論語》所言,不外乎 是討論「人際關係」的道理,試問,這和我們的生活,怎會沒有關 係呢? 至於,認為《論語》一書,毫無系統,是因為你可能不明白, 《論語》的主旨,全在一個「仁」字,而「仁者,人也」 ,它是人之 所以為人的主要依據,是人能成其為人的根本。換言之,「仁」也

i


可以說就是「人性」 ,而《論語》就是教導我們如何發揚人性光輝的 一本書。試問,一部滿是做人做事道理的書,還不重要嗎? 本書若還有一點價值,只是衷心地期盼,年輕人能藉由這本 書,重新喚醒閱讀經典的興趣,培植出許久不見的民族自信心,從 而激發其道德實踐的生命熱忱!

吳銘宏謹識於義守大學 2015 年 6 月

《論語》 怎麼讀˙怎麼讀《論語》 ii


目次

目次 自序 …………………………………………………………………i

啟○ 蒙○ 篇 (儒家思想精義的引導啟發) 1 ○ 一、《論語》很難懂嗎?…………………………………………3 二、點亮生命中的光彩!…………………………………………5 三、禮怎麼來的?…………………………………………………7 四、讓善良的本心重起作用!……………………………………9 五、一切就從孝弟做起吧!………………………………………11 六、有仁心的人最好騙嗎?………………………………………12 七、活下去是最重要的事嗎?……………………………………13 八、該怎麼行仁呢?………………………………………………14 九、聖人反對追求富貴嗎?………………………………………16 十、聖人最自豪的事!……………………………………………17 十一、聖人的境界高不可攀嗎?…………………………………19 十二、不要與人對立!……………………………………………21 十三、別著急,慢慢來!…………………………………………23 十四、孔門的學問,怎麼建立的?………………………………24 十五、仁是高標?還是本性?……………………………………28 十六、批評人,好嗎?……………………………………………31 十七、該從政嗎?…………………………………………………33 十八、無禮,行嗎?………………………………………………38

iii


十九、詩有何用?…………………………………………………40 二十、聖人挑學生嗎?……………………………………………42 二十一、聖人相信命運嗎?………………………………………46 二十二、朱熹為何要編纂四書?…………………………………50 二十三、《中庸》的理論基礎……………………………………54 二十四、大學的功夫層次…………………………………………57 二十五、走進古人的生命…………………………………………59 二十六、讀書人要自我期許………………………………………62 二十七、學問要懂得「以簡御繁」………………………………65 二十八、君子與人無爭……………………………………………69 二十九、聖人相信鬼神嗎?………………………………………71 三十、儒家對於人倫關係的看法…………………………………73 三十一、「無為」不是道家的專利………………………………76 三十二、「大義滅親」非儒家之言………………………………78 三十三、「開悟」是人生的終極目標……………………………80 《論語》 怎麼讀˙怎麼讀《論語》

三十四、善事形容的子貢…………………………………………81

精○ 進○ 篇 (對應啟蒙篇相關經典篇章的閱讀) 83 ○ 一、《論語》很難懂嗎?…………………………………………85 二、點亮生命中的光彩!…………………………………………88 三、禮怎麼來的?…………………………………………………91 四、讓善良的本心重起作用!……………………………………94 五、一切就從孝弟做起吧!………………………………………97 六、有仁心的人最好騙嗎?………………………………………99

iv


目次

七、活下去是最重要的事嗎?……………………………………102 八、該怎麼行仁呢?………………………………………………103 九、聖人反對追求富貴嗎?………………………………………106 十、聖人最自豪的事!……………………………………………116 十一、聖人的境界高不可攀嗎?…………………………………118 十二、不要與人對立!……………………………………………123 十三、別著急,慢慢來!…………………………………………126 十四、孔門的學問,怎麼建立的?………………………………127 十五、仁是高標?還是本性?……………………………………130 十六、批評人,好嗎?……………………………………………136 十七、該從政嗎?…………………………………………………138 十八、無禮,行嗎?………………………………………………142 十九、詩有何用?…………………………………………………148 二十、聖人挑學生嗎?……………………………………………150 二十一、聖人相信命運嗎?………………………………………152 二十二、朱熹為何要編纂四書?…………………………………157 二十三、《中庸》的理論基礎……………………………………161 二十四、大學的功夫層次…………………………………………164 二十五、走進古人的生命…………………………………………165 二十六、讀書人要自我期許………………………………………167 二十七、學問要懂得「以簡御繁」………………………………170 二十八、君子與人無爭……………………………………………172 二十九、聖人相信鬼神嗎?………………………………………175 三十、儒家對於人倫關係的看法…………………………………176 三十一、「無為」不是道家的專利………………………………178

v


三十二、「大義滅親」非儒家之言………………………………179 三十三、「開悟」是人生的終極目標……………………………181 三十四、善事形容的子貢…………………………………………182

參○ 學○ 篇 (儒家思想相關論文的參考) 185 ○ 孔、孟「道德論」初探……………………………………………187 儒家「和與同」問題的探討………………………………………201 儒家領導管理的現代意義…………………………………………225

《論語》 怎麼讀˙怎麼讀《論語》 vi


一、《論語》很難懂嗎?

啟 蒙 篇

儒 家 思 想 精 義 的 引 導 啟 發

1


《論語》 怎麼讀˙怎麼讀《論語》

2


一、《論語》很難懂嗎?

一、《論語》很難懂嗎? 年輕人普遍不愛讀《論語》,因為《論語》這本書,從大處 看,沒系統;從小處看,沒精神。全書只是一段一段的話頭,話與 話之間,好像也沒個關聯性,再加上又沒有故事性,難怪大家興趣 缺缺。 其實, 《論語》這本書比一般的書好讀,因為一般的書,必須各 章節的內容你都了解之後,才算讀懂一本書,也纔能起作用。《論 語》卻不必如此,了解一則,懂得其中的道理,在生活上照著去 做,就能起作用。譬如《論語》首篇首章記載: 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 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一則,分開來看,好像在講三件事;其實只是一件事――它 主要在講「終身學習」的樂趣。而當一個人能完全掌握這種「自 得」之樂,別人是否懂得他的才華,似乎就沒那麼重要了。 其次,在生活上,如果你不但能「學」,還能時「習」之,最 終,那種所謂的「樂趣」 ,自然就會產生。在「樂趣」未產生之前, 學習上的辛苦是顯而易見的。然而,一旦工夫做得徹底,辛苦慢慢 就會不見了,取而代之的,只有喜悅。換言之,工夫成熟也就「苦 盡甘來」,讀書到此,可算是「入門」了。 入門之後,若有同好同道,前來一起論學,那麼學習上所產生

3


的樂趣,鐵定會有相乘的效果,因為它會產生共鳴。生命裡,學習 的樂趣時時湧現;生活當中,又充滿自得之樂。試問:別人能不能 欣賞你?能不能重用你?你還會太在意嗎?

《論語》 怎麼讀˙怎麼讀《論語》 44


一、《論語》很難懂嗎? 二、點亮生命中的光彩!

二、點亮生命中的光彩! 孔子一生的學問,重點就在一個「仁」字。《中庸》第 20 章: 「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 尊賢之等,禮所生也。」 「仁」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主要依據,亦即身而為人,所言所 行能符合「仁」這個標準,才算「成其為人」 。因此,我們也可以說, 「仁」代表的就是「人性」。發揚仁道,就是發揚人性的光輝。《禮 記‧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明明德」就是點亮我們生命中本然就具有的光采,而什麼是 人類生命的光采?就是「互助」呀!你幫助我,我幫助你;你成就 我,我成就你。你看不清前路,我為你指點,為你照亮;你挨餓受 凍,我提供衣物熱食,給你溫暖――這就是人性的光和熱。 有了人性的光和熱,人類所創造的文明,才有意義,才有價 值。否則在「弱肉強食」、「叢林法則」之下,人類即便擁有極高度 的物質文明,這個物種在宇宙中又有什麼特殊的存在價值呢? 孔子在《論語‧八佾篇》中說: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5


又在〈陽貨篇〉中說: 「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 在在都說明了,禮樂的真實意義,從來就不在代表著物質的禮 器與樂器上。人類能確實發揚人性的光輝,禮樂也纔能跟著有意 義、有價值。「禮樂」都已然如此,人類創造的「文明」,又何嘗不 然?

《論語》 怎麼讀˙怎麼讀《論語》 66


一、《論語》很難懂嗎? 三、禮怎麼來的?

三、禮怎麼來的? 《論語》末篇末章記載: 子曰: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 無以知人也。」 《論語‧泰伯篇》第 2 章記載: 子曰: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 禮則絞。……」 根據上述這兩則,「禮」的重要性,不言可喻。然則,「禮」何 所從來?周公制禮作樂,又是何所本? 《中庸》第 20 章: 「……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 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 「禮」是本於人性、人情創造發展出來的,仁就是「人性」, 義 就 是 「 人 情 」,「 仁 、 義 」 指 的 就 是 人 情 事 理 之 必 然 與 得 當 者。「義者,宜也。」「宜」就是恰到好處,既沒有「太過」,也沒 有「不及」,也就是「中庸之道」。 足見周公制禮作樂,絕對不是憑空創造發明的,也絕不是想些 點子來整大家。禮樂的存在,一定是因應人性、人情的實際需要所

7


產生的。而時代的需求有所改變之時,禮的規範也就跟著有所斟酌 損益。 以葬禮的沿革為例――上古之人,穴居野處,人死之後,屍腐 難聞,往往將屍體拖到野外。某天某人從野外打獵歸來,見到親人 的遺體,遭受野獸蚊蠅的滋擾,心中不忍,遂用枝葉與石塊將之掩 埋,這便是葬禮的起源。其後,有人發現枝葉、石塊,仍不足以阻 擋巨獸之侵擾,遂又演變成挖土埋葬,這是土葬的起源。日後,又 有人常思念亡故的親人,欲往憑弔,於是高土為墳、植樹為記、墓 碑為誌等等沿革,遂因應實際的需要,一一產生。 後世之人,不了解禮的作用與沿革,乃視禮的儀節繁瑣累人, 簡直是厚誣了古人!

《論語》 怎麼讀˙怎麼讀《論語》 88


一、《論語》很難懂嗎? 四、讓善良的本心重起作用!

四、讓善良的本心重起作用! 孔子的學問,只用一個字來說明,就是「仁」字;若是分開來 講,也可以是「忠」和「恕」兩個字。 《論語‧里仁篇》記載: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 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朱 熹 解 釋 :「 盡 己 之 謂 忠 , 推 己 之 謂 恕 。 」 無 論 「 忠 」 或 「恕」,有關道德的事,都是自己的事,也就是牟宗三先生所謂的 「操之在己,盡其在我」。 道德的特性,就是內在於你生命中本然就具有的,它是「與 生俱來」的,只要生而為人,就一定擁有這樣的特性,也就是孟 子所謂的「善性」。試問:「仁、義、禮、智」四個善端,誰不具 備? 從現實觀點看,有些惡人,惡行惡狀,似乎不具絲毫善性。其 實,他不是不具備,也不是沒有,只是暫時失去了作用而已。他的 善性之所以會暫時失去作用,主要是因為他受到太多物慾的蒙蔽。 如果能夠把蒙蔽善良本心的物慾給排除掉,善性自然就能明朗呈 現,就能重新再起作用。換言之,他的人性也就恢復了。 在物慾橫流、科技掛帥的今日,我們要如何來充實人類文明的 內涵呢?重點已然不再是持續向外探索,追求太空科技的發展,而

9


是到了該重視內省的時候了。如何把我們善良的本心找回來,使它 再起作用,並喚起人類普遍道德意識的覺醒,纔是二十一世紀人類 最重要的課題。

《論語》 怎麼讀˙怎麼讀《論語》 10


一、《論語》很難懂嗎? 五、一切就從孝弟做起吧!

五、一切就從孝弟做起吧! 要發揚人性的光輝,應該從哪個地方做起?從「孝弟」做起。 《論語‧學而篇》第 2 章記載: 有子曰: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 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 仁之本與?」 父母以及兄弟姊妹,是與我們最為親近的人;儒家要談人倫關 係,當然就得從「孝弟」談起。一切都由近而遠,由小而大,所以 說「親親、仁民、愛物」 ,愛心是不斷由內向外推擴的,發揮到了極 致,就是「仁道」的落實。 能夠把「孝弟」做好的人,那麼,有關管理眾人之事的「政 治」,他又怎麼會做不好呢?是故《論語‧為政篇》記載: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 子曰: 「書云: 『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 奚其為為政?」 足見舜之所以為舜,不在他擁有特殊的施政措施。其所以深受 世人景仰,純粹只因為他把「孝弟」的精神發揚到了極致!

11


六、有仁心的人最好騙嗎? 世人每每以為:有仁心的人,最容易受騙上當。事實上,這個 疑問,孔子的學生宰我,早就問過他的老師了。 《論語‧雍也篇》記載: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 子曰: 「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 也。」 有仁心的人,雖然可能會被騙往井邊去救人,但絕對不致愚蠢 到自己也陷入井中。要救人,也得有方法、有判斷,這就是「智」 的表現。換言之,「不合情理的事」是蒙蔽不了有德的君子的。所 《論語》 怎麼讀˙怎麼讀《論語》 12

謂「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 ( 《孟子‧萬章上》第 2 章) 儒家立教,往往「仁智並舉」、「學思並重」,其道理正在此。


一、《論語》很難懂嗎? 七、活下去是最重要的事嗎?

13

七、活下去是最重要的事嗎? 《論語‧為政篇》第 22 章記載子曰: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 哉?」 《論語‧顏淵篇》第 7 章記載子貢問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維繫人倫關係,最重要的元素就是「誠信」 ,它代表的是人文價 值的基石,少了它,人類文明存在的價值也跟著就喪失了。因為缺 乏誠信的維繫,人群關係就會失序,人倫一旦失序,試問:人性的 光輝,又將如何發揚? 一個文明,沒有了人性,缺少彼此的關愛與互助,那麼它還有 什麼存在的價值?孔子之所以強調「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正是這個道理。「誠信」的意義與價值,是遠遠超越人類的「生命」 的。不能有尊嚴、有意義地活著,儒家立教是寧願我們選擇死亡 的。


八、該怎麼行仁呢? 很多人總認為孔子講的「仁」好抽象,不太容易掌握,也不曉 得該如何落實? 事實上,「仁」一點也不抽象,而且完全貼近你的生活。它是 一個人「成其為人」的先決條件,用現代的話來講, 「仁」就是「人 性」 。能在日常生活上,發揚人性的光輝,都算是聖人的門徒。人類 所創造的文明,之所以能有意義、有價值,仰賴的不正是人類可貴 的人性?人類如果喪失了人性這種普世的價值,只剩下高科技的發 明,試問這樣的物種,在整個宇宙之中,又有什麼存在的意義呢? 「仁」應當怎麼落實?其實,也並不困難!孔子在《論語‧顏 淵篇》中說: 《論語》 怎麼讀˙怎麼讀《論語》 14

「克己復禮為仁。」 可見得在生活上克制個人的私慾,是行仁的第一步工作;接著 讓自己的言語行動,完全合乎禮的規範,這就是行仁的確切工夫 了。顏淵還進一步問行仁的條目如何?孔子回答說: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換言之,視、聽、言、動都合乎禮,就是行仁。此外,孔子在 《論語‧雍也篇》回答子貢的提問:


八、該怎麼行仁呢? 一、 《論語》很難懂嗎?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 之方也已。」 又在〈陽貨篇〉回答子張的提問: 「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 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 惠則足以使人。」 這些在實踐仁道的工夫上,都為我們提供了確實可行的方法。

15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