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人文通識基本訓練教材

Page 1


【易學認證叢書】01

易經人文通識 基本訓練教材

社團法人中華易學教育研究院協會

Chinese I-chin Academic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Association


【易學認證叢書】指導委員 感謝下列指導委員的支持與賜教 (依姓氏筆順排列) 方國權(弘光科技大學前校長) 王誠隆(國立大甲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前校長) 吳惠巧(銘傳大學教授、易學院士) 吳慕亮(延陵堂五術文化會館館主、易學院士) 周建男(美國布希大學客座教授、易學院士) 洪慶峰(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院院長、易學院士) 高士欽(弘光科大通識學院主任、易學院士) 郭忠民(中華無極門學會理事長、易學院士) 張清淵(安陽周易學院教授、易學院士) 張

欽(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研究所副所長、易學院士)

許福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副主任) 黃人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研所前所長、弘光科大人社院前院長) 黃永錄(台中市大德國小創校校長) 黃來鎰(中華海峽兩岸周易科學交流協會理事長、易學院士) 黃培鈺(興國管理學院文化與觀光系教授、易學院士) 黃運喜(玄奘大學宗教系教授) 簡茂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前校長、大考中心主任) 鍾進添(鐵筆子紀念館館長、台灣易學五術耆老、易學院士) 劉玄詠(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館長) 劉長裕(台灣新生報社社長) 龔鵬程(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台灣南華及佛光大學創校校

長)


「中華易學教育研究院」有五大志業:學術研究、教育訓練、易經學 程、認證考照、創意文化。其中的「認證考照」最重要的職志,是要為易 學從業人員建構專業訓練及認證制度,並爭取政府辦理職業認證為目的。 近兩年來,本院糾集近百位易學五術界傑出的前輩與菁英,也動員數 百人次的力量,共同編製優良的教材與題庫,不僅兼顧理論與實務,也強 調人文精神、職業倫理、心理諮商、法律常規。發揮中國最古老的數術文 化專業智慧,傳承易經應用文化於日常生活中。是故,本院約集專業人士 參與教材編製及命題研習,提升教材水平及試題的信度、效度,禮聘產、 官、學界擔任審查及指導委員,編訂《易學認證叢書》,初期發行七種: 《易經人文通識基本訓練教材》、《易經風水管理師基本訓練教材》、《易經 命理諮商師基本訓練教材》、《易經信息管理師基本訓練教材》、《易經生涯 規劃師基本訓練教材》、《易經人相諮詢師基本訓練教材》、《易經姓名諮詢 師基本訓練教材》等,程度含蓋初、中級、高級,各書皆分上編【專業知 (技)能】及下編【題庫彙編】。 衷心感謝逾百位編輯委員及指導委員不辭辛勞的付出與賜教,本院自 是全力推動符合國家規定的專業認證之講習與檢測;未來也將協助勞動部 規劃易學從業人員乙、丙級技能檢定制度;更希望能修法,將風水命相界 法制化。 本認證叢書兼具進修、研習與推廣易學五術教育,則本院五大志業當 能水到渠成了。最後,謹向所有參與編撰者獻上崇高的謝忱,並祈易學五 術界同舟共濟,彼此勗勉。

歲次甲午年桐月

社團法人中華易學教育研究院協會 謹誌

I


易學認證叢書 01

易經人文通識基本訓練教材

引 言 中華傳統數術文化,包羅萬象,古之禮、樂、射、御、書、術等之六 藝,今之稱山、醫、命、卜、相等之五術,都不離群經之首的《易經》哲 理。其中六藝之「禮」及五術之「山」,都在強調人文素養。 傳統的禮教及現代的修道文化,訴求人文精神的內涵相同,有了人文 素養,才能融合於社會,也是社會職能與從業者的共通能力。畢竟,現代 的職場,迥異於古代,職業的需求及職業的責任,更甚於往昔。如不具有 職場倫理及職業道德,如何負起職場的責任? 今之易學從業人員,要以啟迪人生的心靈導師自居,庶民請教於您, 就應先傾聽其遭遇,體會其茫然,諮詢其困境,研商其開運之道,故瞭解 心理諮詢之技巧,是易學從業人員不可或缺的學養。其次,現代社會變遷 快速,網路瀰漫天地,風水命相工作者,對智慧產權、民法篇章及個資法 規,也要有一定的認知,否則不慎觸法,情何以堪? 至於風水命相工作或研究者,對易經專業知能,如太極陰陽、八卦五 行、干支應用,乃至天文曆法等,都是要稔熟的共通智能。以上這些人文 通識教材,是易學從業人員必修的課題,是故,本書邀請大學教授、專業 律師及易學專家,共同執筆撰述,相信易學從業人員不但懂「術」行,更 有「學」基,則學術涵養備矣! 我們希望執教者能融合本書之精華傳授之,也期望能指引本書遺誤之 處,通知編輯小組更正,期能使本書趨於完美。很感謝諸位學者專家的撰 稿,也請講師及讀者予以掌聲致意。

易經人文通識基本訓練教材編輯小組 謹誌

II


易經人文通識 基本訓練教材 目 總序 引言

Ι Π

【上編】通識教材

第 一 篇 第一章

人文通識 人文精神與人文素養

005

一、人文素養、人文精神的意涵

005

二、人文素養的重要性與功用――社會職能、從業者的共通 能力

第二章

第三章

008

職場倫理與職場道德的責任使命 一、職場倫理的意義與職業需求

014

二、職場道德的意義與職業責任

017

諮詢技巧

014

022

一、諮詢、諮商與命理服務 二、命理諮詢關係的建立 三、諮詢過程階段

022 023

025 001


易學認證叢書 01

易經人文通識基本訓練教材 026

四、諮詢技巧

029

五、提供諮詢的技巧

第四章

031

法律常識

一、法規彙編

031

二、著作權法

042 046

三、個人資料保護法

第 二 篇 第一章

易學專業知能 051

宇宙的信息

一、太極陰陽論

051

二、河圖與洛書

053 056

三、先、後天八卦

058

四、八卦演繹論 064

五、五行說 六、天干地支

第二章

天文曆法 一、前言

067

081 081

二、天文常識

081

三、歲時紀事

089

四、二十八星宿

095

五、建除十二神

098

六、每日胎神占方

第三章

099

易經是世界文化的遺產 一、易經的應用文化

102

102

二、五術文化教育的建立

102

三、易學大師應成為民眾心靈改革的先鋒 002

103


【下編】題庫彙編 第一篇

第二篇

人文通識題庫

107 107

第一章

人文精神與人文素養

第二章

職場倫理與職場道德的責任使命

第三章

諮詢技巧

111

第四章

法律常識

113

易學專業知能題庫 第一章

宇宙的信息

第二章

天文曆法

109

118 118

124

【易學從業人員專業證照認證方案】學制地圖及教育訓練案 131

003


上編

人文精神與人文素養

第一篇

第一章

---------------------------------------------------------

第一篇 人文通識 ---------------------------------------------------------

第二篇 易學專業知能 ---------------------------------------------------------

001


易學認證叢書 1

易經風水管理師基本訓練教材

002


上編

人文精神與人文素養

第一篇

第一章

第一篇 人文通識

第一章

人文精神與人文素養

第二章

職場倫理與職場道德的責任使命

第三章

諮詢技巧

第四章

法律常識

003


易學認證叢書 01

易經人文通識基本訓練教材

004


上編 第一篇

第一章

人文精神與人文素養

第 一 章

人文精神與人文素養 高士欽教授

一、人文素養、人文精神的意涵 (一)文化史的廣泛觀察義 16 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開展了人文主義(人文精神)(Humanism) 的風潮。這個運動,將人們慣常的思考模式,由關心神聖的上帝天神,轉 而關注於俗世的芸芸眾生。基本上,這一趨勢一方面得力於科學方法與科 學研究成果的進展,科學成就讓人們驚覺到, 「人類」所具有的「理性」力 量極其珍貴並深具威力。其衍生的文化後果,亦導致對從神學角度作為世 界單一的解釋傳統之反對。 理性的科學活動是促成這一風潮的基礎。而理性對於人文層次關懷的 趨勢,則是從神聖的單面向關注走入了多元世俗關懷的結果。早先,科學 活動因蟄伏在宗教威勢下難以開展,但此為科學理性對宗教長久獨斷傳統 的對抗。以此觀之,關注卑微的「人」之新的開展趨勢,其意義上也是對 宗教思想壓迫的反對。這種新興活力,無論在 1.概念論述,或是 2.具體的 社會活動,理論與行動都清楚表明了這一啟蒙特徵。 1.在論述概念方面 人 文 精 神 、 人 文 主 義 ( Humanism) 根 源 可 以 溯 至 羅 馬 時 代 西 賽 羅 (Cicero)所使用的 Humanitas 字源。西賽羅最初是用以表明,透過教育 以涵化一個人的性格養成,其意義是文化性的(人文化育) 。人的素質,被 視為是可以提升、可以成長。在文藝復興之後的理性思潮之下,人類的成 就被視為是可以歌頌且尊貴的,應該被記錄的,是可以有具體價值的。這 是相對於關注在天堂、上帝、天使的描述主題而言。人從卑微一躍成為值 得被關注的領域。 005


易學認證叢書 01

易經人文通識基本訓練教材 2.具體的社會活動 開始出現了對人的重視,對於人的本位之關注,對於人的活動―「文 化」的紀錄與描述。比如,繪畫開始從專注於神聖人物的描繪,轉向鋪陳 芸芸眾生,又如文學作品開始歌頌人間美好等等,均說明啟蒙時代的視野 開拓,正視「以人為本」的世界觀。

(二)各家觀點略舉――各有偏頗 文藝復興時期的蓬勃藝文活動,趨勢上從宗教主題轉向關懷人與俗世 現實生活。但從表象上,當時文學藝術的輝煌成就,易令人誤將「人文素 養」這個主題,並列於藝術、文藝能力的培養,且混為一談。一直到了今 天的教育界,對此仍多有誤解。一般專家的看法(尤其是教育專家),咸認 為「學科的多樣性」與「教學課程的平衡性」安排,就具備人文素養的內 涵。但是仔細探究,其實並不全然合理。 若仔細概觀文藝復興時的各種跡象,可以觀察到,其關鍵特徵更多著 重在於「多元」文化、「理性」傳統、「人本」關注、「尊重差異」態度。 舉例而言,以多元、人本、尊重的象徵意義來說,早年台灣以鄉土文學或 方言文學,伸張對於本土文化的重視,藉以對抗權威獨斷霸權。類似如民 謠民歌運動,在象徵上,亦是對主流文化的抗議。其道理雷同。 這說明,找來單純的文學家或藝術家,跨領域去談論人文素養,多少 並不切實際。不同類型的文藝作家,其專業領域各有不同,其術業亦有專 攻。藝文修養雖然仍有美學涵化的社會功能,不過人文素養並不完全等同 於人文知識或藝文知識。考察實際情況,一個文學教授個人或一個文化大 國國民,並非在其生活中,就更具現人文素養。以德國為例,思想、音 樂、哲學,莫不興盛,其國民在日常生活中對文化的深厚實踐力,也頗有 可觀。傳聞中,德國農夫在鄉村嘉年華中,隨手都可奏出不錯的小提琴或 手風琴。在日常中,德人工作態度謹慎、科學性與規範守則,亦嚴謹而不 苟且。然而,遺憾的是,第一次與第二次大戰卻都起源於此。中國固有文 化博大精深,儒家仁義道德的廣泛教誨,透過科舉制度,源遠流長;然 而,中國歷史中,暴政與酷刑的創意,亦不少見。 僅此,雖然各家對於人文精神、人文素養的論述各有偏重,彼此角度 頗 有著重點的差異。而這正好顯示出多元知識、多元文化、多元旨趣的寬容 006


上編 第一篇

第一章

人文精神與人文素養

特徵。不過,人文作為「人格素養」(不同於知識累積),其「最最根本」的 關注點,斷不能模糊,這是不能等同於藝文涵養的。

(三)文化的真正意涵暨中國的思想精粹――天、地、人,三才兼備, 心性之學 依據最一般的定義,文化是泛指人類生活的一切軌跡,包括思想創 發、器物製作、觀念制度、價值體系等。總體來說,文化的素養實在是具 有全面性的意涵,不可侷限偏廢。 在文藝復興階段,人們所創發的各類活動,舉凡科學、文學、藝術, 都逐漸轉向對於俗世社會生活、世俗價值、方言文學等等,全面體現出對 「人」的重視。雖然此一時期,歷來被稱之為「人文主義」,但筆者認 為,仍有更深一層意涵需要釐清。而這是「中國思想」,甚至是「易學思 想」可以加以提供補充說明的。 在人文化育(文化的本意)的關懷下,中國儒家素來採「以人為本」 的思想,如古人所言的,天聽自我民聽,就是政治上的民本思想,也是人 文素養的一種表現。中國關心人文的範疇,上天下地,包含極廣。凡如 「人與天」、「人與人」、「人與萬物」的全面性觀照,對萬物終極關懷 的人文精神,以及契合上天的崇高價值等,都說明中國文化思想的廣裦性 與文化特殊性。對中國古人而言,一切人事造作的基礎,若脫離人文關 懷,就是忘了君子本質,也就脫離與天地人的和諧關係,這就是失衡。這 種觀念並不同於西方的人文主義。 例:順天道――「欽崇天道,永保天命」。(《尚書》) 行仁道――「仁,愛人」。(《論語》)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 以天地喻君子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 乾卦‧象傳》)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 坤卦‧象傳》) 古來,中國強調順天應人,這是中國文化最深層的底蘊。以天地德喻 君子行,強調德能配天地、道能貫古今。其人文核心,即是生活之道,「吾 道一以貫之」。何為道?君子務本,本立而能道生。所謂本,自內而外的 007


易學認證叢書 01

易經人文通識基本訓練教材 德行修持爾。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內孝悌,外親仁。內聖而外王, 人文化育而能文質彬彬。

(四)本教材此處定義 依循上述觀點,本文略指出本文所特別標舉的人文素養定義。若以中 國對「君子」的風範,具體對應人文素養的修持,大致上並不失其本意。 人文素養包含了知識素養、態度合宜、以及能力養成等三個方面,就 是「知」、「情意」、「能力」三者均衡發展。知識上,應當廣泛涉獵人 文、社會、以及科學知識。其目的不在多學,而在擴大視野,拓展心胸, 使不致固執單一專業而食古不化。在情意上,乃在培養順天應人的價值 觀,能開展出對社會關懷的正向思考及人生態度。在能力上,則必須發展 合宜的溝通技巧、善解他人、鼓勵他人、合於社會變遷的理解力、以及持 續不斷自我提升的學習能力。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 則以學文。」其順序實為先學做人,再學做事。孝悌仁愛修持為先,心性 端正後,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素養要能有成,所需時間甚久。因此,對 學術多學多看之前,在能力多才多藝之先,尤應謹守做人根本的涵養。古 時,孔子傳授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對最根本的君子修持,最為關鍵。舉 例來說,在射箭課程中,不論個人箭術能力高低、準度如何,最重要的並 不是射箭競技的準頭成績,而是在「揖讓而升,下而飲」的大器,此乃君 子素養也。在日本的相撲界中,這一君子之爭的風範特徵,仍被高度保 留。在上一世紀中,美國奧運選手歐文斯與德國選手魯茲朗的友誼,亦長 久被世人景仰,此即素養之一例。

二、人文素養的重要性與功用――社會職能、從業者的 共通能力 歷史上知識廣博的人不在少數。不過,若我們回顧歷史上某些社會事 件或制度設計,常有止不住的嘆息。西方法國革命之後,宣稱自由、平 等、博愛,但在近代整個殘酷掠奪世界、奴役殖民地有色人種的歷史,西 方知識份子從未缺席,或有能夠反躬自省的知識份子,但鳳毛麟爪。又, 008


上編 第一篇

第一章

人文精神與人文素養

發動第一次、第二次殘酷世界大戰的,就是具有悠久人文、藝術、科技歷 史的德意志。讀者可以自行試著回想,案例比比皆是。而在中國,舉凡各 類酷刑的設計、陪葬制度的設計、纏小腳的規定、犯人黥面的設計……凡 此種種,都不是沒唸過書的人可以設計得出來的。現今社會,有毒食物的 原料研發,如塑化劑、毒澱粉、偽劣油品等等,亦多是有專業的技術專才 才有能力做到的。 因此,提倡人文素養、品格修持,在每個社會、每個時代中,都是非 常重要的議題。基本上,人文素養就是不可被漠視的為人基礎、道德基 礎、行事準則,而這些基礎與準則,實在是社會中各行各業從業人員的必 要品格條件,應列為職場「共通的基本職能」,是共通的社會能力,是有 利於專業能力的加分項目。其對於端正社會風俗,維繫善良社會價值,最 具貢獻。 一般而言,學校教導的專業科目,大多著重在學生的「學習成就」。 然而,在通識人文教育的範疇,則比較採用不同的訓練標準。若探究其間 差異的理由,最常被提到的道理是,所謂專業科目乃在訓練專業能力,有 其特定的職業能力指標。然而通識課程,其專長在於品格素養的養成。究 其實,雖然專業能力確實是職場上重要的職能,不過在不同的專業領域之 底層,確仍有共通的素養基礎存在。這是古所謂的「先學做人、再學做事」 的原則;亦是正心而能修身,齊家而能天下治的道理。實質上,人文素養 也應當視為一種重要的職能,不僅僅是跨越各領域必要具備的職能,並且 應當視為是各種專業職能的根本基石。

(一)具體落實素養的途徑 一個人的素養,是一種狀態(status),這狀態乃是長期涵養而有所 得。是一個修為者可以達致(achieve)的境界,而不是一蹴可幾的行為目 標。人文素養好的人,其談吐幽雅、涵養有德、與人為善、行止怡人、利 他樂他、兼善天下,然這種教養甚難。 中國古老智慧,透過具體實踐,確實為人們指出一些具體落實之道, 略舉如下: 1.如:世人如何修為?社會如何可和諧? 

藥方:社會能禮治、勇者克己復禮。禮則往來合宜無礙, 009


易學認證叢書 01

易經人文通識基本訓練教材 君子能進退有據,遂能不逾矩。 2.如:世人如何能夠無爭?相互尊重? 

藥方:海納百川、肚大能容。氣度決定高度,宰相肚裡大 能撐船。有容乃大,退一步則海闊天空。

3.如:世人如何養成慈愛心?善良而民德歸厚? 

藥方:君子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惻隱之心。尊重生命, 不忍於殘酷。所以君子遠庖廚,君子亦仁民愛物。

素養好的品德,有正確的價值立場,能辨是非。培養凡事溫柔與善 解,是能對他人同理心的先決途徑。能對他人他事熱忱關心,是利他無我 的前行條件。虛懷若谷,謙沖自牧;經云,勞謙君子,必有終吉。凡此訓 示,其實都是古人指出來的修身途徑。微言大義,不可小覷。 從上面看來,中國最要的儒家思想傳統,凡在論人、論事,莫不以「人 的心性行為」為主軸,作為立論依據。基本上,是「以人為本」,從而廣 涵君子德行的典範(標竿),確實具體教導了「人的行為」(君子行)的 人文素養依據。

(二)正反面素養的實際舉隅 傳統常謂「文人相輕」!實在值得學者深自警惕。佛法菩薩戒中,亦 有一戒,即「自讚毀他」戒。這類教悔無非在指出,人與人相處間,常有 自大、驕傲、惡評、責難、心胸狹隘、以及固執己見等等日常缺失。看來 這類缺失,在社會上確實普遍存在,因而得以被古人特別條列出來,以作 為後人訓示。 本文舉出一些時常可以在社會上看到的行為現象,可作為處事為人的 參照,也與上文所描述的素養特徵作對比。 1.胸懷的對照 本位主義,是缺乏心胸的外顯表現。一個不具胸懷素養的人,本位主 義特強,自視高,性常固執。如此,常無法與人為善。古有明訓,擇善固 執,然若善與不善,皆固執己見,是很難相處的。 人常因自尊自大,而常與人相輕,文人尤然。據聞,見識不大的人, 常能自以為是。因此,培養素養的基礎,首重開拓寬廣的視野、開放的知 識接納,以厚實根基,如此,則素養日漸有成。基礎厚實,則見聞寬廣, 010 0010


上編 第一篇

第一章

人文精神與人文素養

而能自信。 自信不同驕傲,自信者不傷人,從容自在。驕者常能傷人,反倒一無 所獲。僅此培養寬廣見識,開拓閱歷,常保自信。其素養可去驕氣。 驕氣略除,謙遜自長。古有謂,君子坦蕩蕩,小人則憂戚戚。此中氣 質確有不同。自信而謙虛,素養上,接近坦蕩而自在。不過,當謹慎區 分,謙虛與畏縮確有不同之處。一旦畏縮,氣質上就接近憂戚戚了。自在 而不退縮,應該就接近了這個素養。此外,謙虛亦不同於逢迎拍馬,因為 逢迎拍馬的素養氣質,就接近巧言令色矣。 2.勇氣的對照 天行健,日月運行,周而復始,為君子範示。因此,君子氣質,在承 擔、在勇氣、在弘道不懈。不因物喜,不以物憂。勇敢者堅忍卓絕,百折 不撓。這其中的素養氣質,在於說明,挫折、橫逆是養成君子的必要粹 鍊,而不輕易視之為失敗。勇敢地視橫逆為「挫折粹鍊」之意志,真君子 也;而傾向於將不順遂視為「失敗」情懷的人,則終歸為小人之流矣。此 一素養不得不慎。 3.氣度與包容的對照 對多元的包容,也是君子的重要素養。古時有一故事如下:昔時蘇東 坡往見佛印和尚,蘇東坡問佛印和尚,他(蘇東坡)今日看來如何?佛印 和尚讚曰:「大人今日看來,相貌莊嚴,有如佛祖。」佛印和尚反問蘇東 坡,他(佛印)今日看來如何?蘇東坡卻謂:「佛印和尚看來像一坨大 便。」蘇東坡遂興高采烈回家。蘇小妹見兄長面露喜色,遂問之。蘇東坡 添油加醋地彙報今日與佛印和尚過招的戰果。不料,蘇小妹告之,實是蘇 東坡不如佛印和尚。蘇東坡不解,蘇小妹解釋:「凡人眼中所見,實是內 心反響。佛印和尚內心清淨,見你貌如佛祖。而你內心污穢,卻見佛印和 尚如大便。」 印證於古人詩云,眼前一笑皆知己,座上全無礙眼人。能把旁人都當 作君子,沒有嫌隙,互敬互重。此頗有昔時孟嘗君的氣度。君子素養應如 是,寬大、灑脫,眼中所見,即為心中所反映。心中坦蕩者,不會輕視他 人,亦不易樹敵。這是人文素養中,對多元的寬大包容。 4.堅守價值的對照 此外,君子對根本價值有所堅持,這是君子與小人的差別。子曰:「君 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在困境時,尚能謹守氣節操守。做一個堅 011 0011


易學認證叢書 01

易經人文通識基本訓練教材 持信念的人,是一個人的在人文素養能持續精進的原動力。孟子謂「富貴 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確有深意。君子與小人差 別,此中自明矣。古代聖人常讚嘆君子風範,但君子實則並非等同於缺乏 氣節的老好人,其原因正是因為君子有德有守,堅守不可動搖的道德價 值。而小人易於鄉愿,對他人的邪見易於同流,相對於正面的社會價值導 正與善良風俗的示範,並無助益之故。 因此,價值信念對應於世俗操守、對應於人倫、與社會行事原則,君 子學人不可任性隨意,放浪不拘。有伏羲氏與女媧娘娘畫像中,常見一種 畫法,女媧常手中持「規」,而伏羲則手持「矩」。看來「規矩」及背後所 代表的價值堅持,實在是開天闢地以來,天地萬法的根本。所謂,沒有規 矩,不成方圓。君子行事為人,進退有據;此因規矩無處不在,確有規範 標準在其中。如古時言天圓地方,天地之方圓,就是規矩。如古訓謂「君 子愛財,取之有道」;通寶外圓內方,亦是規矩。此意,謙謙君子,外在 溫柔圓融,而內心德行方正,亦為規矩。如是,規矩蘊含在素養之中;而 人文化育的成就,亦在這種涵養之內。 5.小結:知識之寬廣不等同於素養之深厚 常有人說,某某人的文學造詣佳,學識亦豐富!然而,究其實質,文 學教授或藝術專家,並不盡然等同於我們特別論述的人文素養。 有些人在人文方面(至少在其所學專精領域)的知識可能相當淵博, 但是其個人的個性可能深具固執主觀、本位主義、同行相輕,或把自己封 閉在專業象牙塔裡。因此,僅憑學術專業,不能認為就是人文素養。如同 精於靜坐禪修的人,不一定就是有定力素養的人,比如,在不是禪修閉靜 的時段,常能火冒三丈,言行失當。 總的來說,人格修養才是人文素養的終極目標。僅有專業知識,那是 不足的。在包公斷案的故事裡,古人陳世美科中狀元,貴為駙馬。如此知 識專才,實質上卻是拋妻棄子,無情無義者。

(三)中國底醞――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中華精神與素養的終極關懷,是「自然和諧、順天應人」。其「周延」 則統合了天、地、人三才,三者不可偏廢,始得以綜觀與天地自然和諧之 道。其文化「內涵核心」,是人文精神(體則以人為本)。其「生活應用」, 0012 012


上編 第一篇

第一章

人文精神與人文素養

則體現於仁義禮智信,以儒家五常為基石的社會生活互動(用則三綱五 常)。在其中,易學相關的智慧,即為全方面生活的指引;而這一易學指 引,又回歸到天地陰陽大道的終極關懷。如唐君毅大師畢生致力於中國文 化的天人合一觀點。嘗謂:「依內在於人之仁心,以超越的涵蓋自然與人 生,並普遍化此仁心,以觀自然與人生,兼實現之于自然與人生而成人 文。」(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 自然和諧,順天應人。如賁卦所述,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 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種統合天地人三才 的全面智慧觀照,不可偏廢。在天地兩端,則以天地象,映照人文;以天 地德,喻君子行。如在人事指引方針,自強不息(天德),厚德載物(地 德),君子行則強調德配天地。故當孔子智慧圓滿之際,始能耳順天聽 (《論語‧為政》)。歷史上對善心明主的教誨亦同,天聽自我民聽,確有 深意。 天地人合德,道法自然,天德流行,仁行君子,倫常有義,往來有 禮。從天地宇宙物理,到日常行為實踐,天地德性與仁心善行,本質無 二。故吾道一以貫之,內能修為,外則素養表現,此內聖而能外王。這以 心性為根基的中華精粹,是不同於僅於知識的素養。如此觀之,中西文 化,本質確有差異。 中國人文素養之意義,大矣!從心性而至日常行為實踐。學者不可不 慎。由此知,個人修為、社會和諧、天地合德,息息相關。故為學必能有 益於社會,而執業者亦應秉於專業者的社會責任。古人嘗謂經世濟用,利 益眾生;君子道濟天下,德配天地。若執業素養無法與人為善,無法鼓勵 弱勢,無法慈心寬容,無法仁民愛物,無法多元尊重、無法論事體諒周 延,則終無法有益於社會。五術高人,當感恩謝天,知所從來;能不造 業,致力於民德歸厚矣。

013 0013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