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安魂‧默語‧痂痕:從影像文本再現移民社會

Page 1


洪泉湖教授序

洪泉湖教授序 臺灣是一個多元的社會,就族群而言,這裡也居住著許多不同的族群。他 們或因戰亂、或因婚配、或因工作,在不同的時間,以不同的原因,來到了臺 灣,而先後居住了下來。在他們身影的背後,總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敘說著 他們的流離與落地、記憶與傷痕、矛盾與適應。他們帶來了不同的文化,也帶來 不同的身分認同、社會認同和族群認同。但他們來了,也住了下來,甚至養兒育 女,就成了我們的同胞,成為我們的國人,只要他們願意的話。但我們認識他們 嗎?願意去了解他們的故事以及故事背後的意義嗎? 由一群年輕學者所共同寫作的《落地.安魂.默語.痂痕:從影像文本再現 移民社會》這本書,就是從許多電影來描寫臺灣這些不同族群的人物所發生的故 事,並解讀這些故事的深層意義。全書共有九篇文章,其中描述臺灣客家認同的 有一篇,描述外省客家的也有一篇;述說臺籍阿美族老兵者一篇,眷村老兵者一 篇;討論新住民(新移民)及其子女者共三篇;此外,還有探討抗戰和國族意識 者一篇,古都空間與流離者一篇。每篇論文大多有電影影片作為導引,以激發學 生或觀眾的興趣,然後再閱讀這些論文,就可以深入了解這些影片故事背後的意 義。 本書總拄編閔宇經助理教授,近年來一直關心臺灣的移民社會,先後召集了 不少年輕學者,分工合作,共同出版了許多本影像系列專書,對國內學術界、教 育界的貢獻相當卓著,甚表欽佩!如今再接再厲出版新書,當再表祝賀之意,是 為序。 元智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洪泉湖

謹誌

2015 年 10 月


落 地窑 安 魂窑 默 語窑 痂 痕 : 從影像文本再現移民社會

徐振雄教授序 腋文本閱讀夜一般可指人們在閱讀文本時,投入自己與社會觀念的連結,而 衍生出某種態度、價值或立場,進而有了另一種體會、詮釋或隱喻。換言之,詮 釋與隱喻是從文本描述或情節鋪陳,體會出某種意涵或寓意,對社會或文化現象 作出詮解闡釋,使讀者在閱讀時,即便未具備某些知識經驗,但仍可藉由 腋他 者夜閱讀後的詮釋或隱喻,取得跨越時空的共振認知。 這本由閔宇經教授及作者群所撰寫的《落地.安魂.默語.痂痕:從影像文 本再現移民社會》一書,便具有這樣的詮釋與隱喻功力。 腋落地夜似乎表達一種 非我所願,但仍須擇居而安的期待; 腋安魂夜則是對已經落地但尚未生根的逝 者,願魂歸鄉,勿再飄零; 腋默語夜隱喻出魂歸異鄉,壯志未酬,又或者是受社 會異樣眼光而苦悶沈默; 腋痂痕夜則是身心的創痛,心中烙印著他們的過去和難 測的未來。所以,本書中寫《插天山之歌》中的臺灣人的形象與精神;寫河婆客 家移民的集體記憶及客家認同;寫臺籍老兵的鄉愁;寫眷村榮民與年輕一代的社 會衝突與融合;也寫愛國電影宣傳片中所建構與凝聚的愛國意識與歷史情感;同 時也透過《古都》的文本詮釋過客的後現代意義;談新移民在臺灣社會所遭遇到 的語言溝通障礙、家庭融合狀況、文化差異、社會疏離,以及經濟就業問題等所 造成的身分從屬或認同關係;詮釋尊重多元文化並存觀點來對待新移民家庭,讓 社會更和諧美好的社會意義。 所以,當我們閱讀這本書時,實際上是透過作者群的詮釋或隱喻,進行集體 重構,我們不僅僅是在閱讀,而且也參與其中人物的生活感受,將文本與我們所 處的社會連結起來,呈現出開放多元的思考,得到自我肯定、安身立命的價值。 就這點而言,這本書擴大了我們的視野,為思索移民社會開展出重塑、再建構思 維的寬廣向度。此外,從這本書中各篇文章的關鍵詞,如中國意識、臺灣意識, 愛國意識、國族、原鄉、族群融合、認同、集體記憶、移民、新移民、外籍配 偶、社會支持、文化衝擊、文化適應、基本權利等語詞中,也可得知 腋對立夜是 區辨敵我,強化集體極化,挑起矛盾,加深痂痕的態度,但對立不能解決問題, 更不能化解仇恨,而唯有面對差異,勇於面對歷史,肯認自己,接納他人,相互 Ⅱ


徐振雄教授序

體諒,以寬容或包容的態度,才能化解仇恨。 很高興看見閔宇經教授等作者先進,持續關注人權議題,在移民社會系列出 版兩本書後,又再度推出這本《落地.安魂.默語.痂痕:從影像文本再現移民 社會》。本人有幸能夠得先拜讀,至感榮幸,並樂於推薦,邀請讀者及社會大眾 一起從文本中看見歷史,看見自己,共同發現新移民社會在臺灣的軌跡,找尋出 路,期盼臺灣社會的未來憧憬,能更加真實、圓滿與美好! 萬能科技大學主任秘書

徐振雄

謹誌

2015 年 10 月


落 地窑 安 魂窑 默 語窑 痂 痕 : 從影像文本再現移民社會

作者序 國家發展研究學會自民國 100 年成立後,即以推動各項學術議題運用影像文

本詮釋的方式將其普及化和通識化為職志,透過社會各界的協助,召開學術研討 並出版專書論文,以推動社會科學通識教育,迄今出版 腋人權影像系列夜五本、

腋移民社會系列夜二本,還有其他類型的書籍三本,除廣為國內外大學圖書館薦 購典藏,亦常為國內研究生博碩士論文所引用,或為國內各大學相關科目指定用 書及延伸閱讀,廣受社會各界好評。 腋移民社會系列夜部分在《國族.想像.離散.認同:從電影文本再現移民 社會》和《族裔.他者.漂流.變遷:從影像文本再現移民社會》二書之後,本 次《落地.安魂.默語.痂痕:從影像文本再現移民社會》選取《路有多長》、 《燃燒吧!歐吉桑》、《幸福美髮店》、《內人、外人》……等影像文本撰寫具 有知識承載度的文章,繼續為臺灣移民社會留下時代的見證。 環顧臺灣 400 年的移民史詩,游移失根與落地新生之間,究竟看出些什麼道

理,學會了什麼教訓?在那些尋常被看見的族群仇恨和落寞孤寂之外,不被看見 的是滿身痂痕還是默然不語?誠願逝者安魂、來者可期,讓差異妍生美麗,繼續 孕育且豐饒這塊土地。

本 書 得 以 付 梓 需 感 謝 科 技 部 予 以 部 分 計 畫 經 費 補 助 ( 計 畫 編 號 : NSC

102-2741-G-819-001),並感謝元智大學人社院院長洪泉湖教授和萬能科技大 學副校長徐振雄教授撰寫序文推薦,全書論文皆經雙向匿名審查通過。作者群感 謝巨流圖書編輯團隊之餘,並囑咐末學代為撰寫序文,向各方申致謝忱。

閔宇經

代表作者群 謹識於中壢


目 錄

目 錄 推薦序 洪泉湖教授序/玉 推薦序 徐振雄教授序/域

作者序/郁

殖民哀愁與逃亡再生: 《插天山之歌》中的臺灣人形象與精神/鍾文博 1 壹、前言/003 貳、《插天山之歌》主要意涵與分析/005 參、逃亡再生與母土大地之愛/007 肆、臺灣人的形象與精神/010 伍、結語/017

原鄉的呼喚: 河婆移民的集體記憶與認同/藍清水 23 壹、前言/025 貳、河婆移民的背景與因素/025 參、河婆移民的集體記憶/028 肆、河婆移民的族群認同/035 伍、結語/037

彼岸的鄉愁: 由《路有多長》觀察臺籍老兵的認同與國族想像/宋惠中 43 壹、楔子:來自人間的聲音/045 貳、誰的歷史:臺灣紀錄片與口述歷史中的老兵影像/046 參、那場永不止息的戰爭/050 肆、臺籍老兵的認同與國族想像/055 Ⅰ


落 地窑 安 魂窑 默 語窑 痂 痕 : 從影像文本再現移民社會

伍、後記 057

遊戲?戰爭? 從《燃燒吧!歐吉桑》談融合/劉萬青 65 壹、前言/067 貳、關於《燃燒吧!歐吉桑》/068 參、影片中的對立與融合/075 肆、結論/079

移民社會中國族意識的建構與凝聚: 以四大抗日愛國電影為文本分析/邵承芬 85 壹、前言/085 貳、移民社會中的認同變遷/087 參、國族意識的建構媒介/092 肆、四大抗日愛國電影文本分析/095 伍、歷史再現中的想像認同(代結論)/107

談朱天心《古都》中的漫遊政治/李小清 115 壹、前言/117

貳、都會空間之隱晦文本要要建構 腋家夜 的傳奇/119 參、原鄉與異鄉的辯證/125 肆、都會的漫遊與流放/129

母語的依存與記憶: 新移民子女的身分從屬與認同再現/莊旻達、周維萱 137 壹、前言/139 貳、文化差異與社會排除下的認同思考/142 參、身分從屬的社會原因與現況/143 肆、新移民的身分從屬與社會認同問題/146 Ⅱ


目 錄

伍、從《303》談新移民子女的身分從屬與認同/150 陸、結論/155

從《夢想美髮店》談新住民的社會支持網絡/黃馨慧 159 壹、前言/161 貳、問題意識/162 參、新移民的生活適應與福利需求/164 肆、社會支持與社會網絡的理論應用/166 伍、新住民女性在臺灣可能經營與發展的社會支持網絡/170 陸、結語/173

從《內人、外人》檢視新住民的文化 與社會適應問題/陳宜亨 181 壹、前言/183 貳、《內人、外人》劇情簡介以及相關議題/184 參、新移民女性在臺灣所面對的挑戰要要適應大不易?/186 肆、新住民的基本權利保障/193 伍、結語/199


殖民哀愁與逃亡再生: 《插天山之歌》中的臺灣人形象與精神 鍾文博 新生醫護管理專科學校通識教育發展中心專任助理教授


落 地窑 安 魂窑 默 語窑 痂 痕 : 從影像文本再現移民社會

‧摘 要‧ 發表於 1975 年的《插天山之歌》,是客籍作家鍾肇政所寫大河小說 《臺灣人三部曲》中的結尾力作。小說曲折地書寫日據時期臺灣人的奮鬥與 覺醒過程,不但承繼了吳濁流一貫保鄉衛土的客家深層意識,同時藉由刻劃 一個家族發展的歷史來透視當時期的臺灣社會,來呈現出臺灣人民被殖民的 悲哀與奮鬥再生的希望。《臺灣人三部曲》最重要的書寫意義,即是從家族 敘述走向民族史詩建構,而呈現出一條臺灣人命運共同體凝聚的歷史線索, 以及臺灣人意識逐漸朗現的過程,特別是其史詩建構的風格裡,在悲壯中帶 有一種崇高感,在苦難中依然懷抱著更多的堅毅與自信,這是鍾肇政史詩創 作對於臺灣文學的重要貢獻與價值。在這個屬於 腋臺灣人夜 的故事中,除了 表現出作者強烈的逃亡再生的慾求與希望,作品也充分展現出民族和土地無 法分割的思想;同時藉著大地母土與女性之愛,男主角陸志驤展現出堅強的 生命力,象徵了臺灣人的質樸與堅韌特質。藉由此部作品的分析與探討,我 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鍾肇政對於臺灣人形象與精神的勾勒形塑與內涵探索。 國族想像與族群認同是鍾肇政一生中濃得化不開的情結,也是研究鍾肇政作 品時必須直面的課題,認識並理解鍾肇政的國族認同意識,特別是其中的轉 折與緣由,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思考臺灣這塊土地上未來的的族群認同與族群 發展。 關鍵詞:鍾肇政、臺灣人三部曲、插天山之歌、國族想像、日本精神

002


殖民哀愁與逃亡再生:《插天山之歌》中的臺灣人形象與精神

壹、前言 發表於 1975 年的《插天山之歌》,是客籍作家鍾肇政所寫 腋大河小說夜

1

《臺灣人三部曲》中的第三部結尾力作。《臺灣人三部曲》包括《沉淪》、《滄 溟行》與《插天山之歌》等三部作品,在臺灣文學史上具有民族史詩的地位,主 要描述桃園龍潭望族陸家,分別在日本殖民統治臺灣的 50 年間,在初、中、晚 期背景下所發生的抗日故事。小說曲折地書寫日據時期臺灣人的奮鬥與覺醒過 程,不但承繼了吳濁流一貫保鄉衛土的客家深層意識,同時藉由刻劃一個家族發 展的歷史來透視當時期的臺灣社會,來呈現出臺灣人被殖民的悲哀與奮鬥再生的 希望。《臺灣人三部曲》的故事布局堪稱宏大,結構井然且氣魄雄偉,撰稿前後 歷時近 10 年,在臺灣文學發展史中稱得上是一部極為重要的作品。文學評論家 葉石濤曾稱讚它為 腋一部民族史詩的風格,一卷本省人民悲歡離合、多采多姿的 余 放事詩篇;闡釋了民族和土地絕對不得割裂的思想夜 ,此言頗能道出其中的核心 精義。論者一般認為《臺灣人三部曲》是鍾肇政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2,而 《插天山之歌》更是其中結尾力作。 鍾肇政先生是戰後臺灣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創作內容大多從其 1

2

所謂 腋大河小說夜,葉石濤以 Roman-fleuve 為 腋大河小說夜的語源,他說: 腋凡是夠得上 稱為『大河小說』(Roman-fleuve)的長篇小說必須以整個人類的命運為其小說的觀點。 要是作者缺乏一己的世界觀和獨特的思想,對於人類的理想主義傾向茫然無動於衷,那麼 這種小說就只是一連串故事的連續,充其量也不過是動人心弦的暢銷讀物而已。夜相關資 料參見:葉石濤(1979:148)。這種觀點是針對作品的主題思想和作家的素養所下的界 說,也就是說,作家必須將其對人類命運思想的觀點傾注於作品之中,方能成就其為大河 小說。 鍾肇政可謂臺灣 腋大河小說夜的開創者,在他 24 部長篇小說中,大河小說共有三組,即 《濁流三部曲》(《濁流》、《江山萬里》、《流雲》)、《臺灣人三部曲》 (《沉淪》、 《滄溟行》與《插天山之歌》)和《高山組曲》(《川中島》、《戰火》)。一般認為《臺灣 人三部曲》是鍾肇政的代表作。如同葉石濤觀點: 腋《濁流三部曲》自傳性十分濃厚,而 且缺少客觀性,只寫個人經驗中的瑣事,缺乏成為偉大作品的條件。《臺灣人三部曲》就 不同了,雖然第三部還帶有一點自傳味道,不過整體來說,他根據臺灣淪日 50 年間歷史的 發展,寫來客觀而理性,就其深度而言毫不愧為世界性的作品(葉石濤、鍾鐵民、彭瑞 金、林梵,1982)。 003


落 地窑 安 魂窑 默 語窑 痂 痕 : 從影像文本再現移民社會

自身真實的生活經驗中出發,而除了書寫日本殖民統治的歷史創傷外,在經歷臺 灣光復後威權統治與白色恐 怖的禁忌年代中,文學作品成為鍾肇政抒發心理鬱悶 與恐懼的宣洩管道。鍾肇政先生一生長期從事文學創作且創作範圍十分廣闊,堪 稱臺灣創作史詩巨著的開 創者,包括《濁流三部曲》、《臺灣人三部曲》和《高 山組曲》等二十餘部長篇小說,以及許多短篇的小說和傳記等,豐富的創作量在 臺灣文學史上可謂無人 能出其右,其文學創作展現出臺灣百年來的社會現實以及 族群心靈的變遷成長過 程,他所描寫的對象並不限於漢族,也涉及原住民的生活 場域,可謂臺灣戰後第一代作家中能順利跨越語文障礙及文字表達,同時在文學 創作上表現傑出的典範,並擁有 腋臺灣文學之母夜 的美譽。 國族想像與族群認同可 說是鍾肇政一生中濃得化不開的情結,也是鍾肇政研 究者無法迴避的問題(鍾文博,2011;2013a)。尤其他所屬的世代歷經客家 人、臺灣人、日本人以及中國人等錯綜複雜的國族認同轉換,他嘗試用文學行動 來解開生命的疑惑與答案。鍾肇政嘗認為 腋臺灣人的形象夜 是他一直想要探討的 問題,而他的小說就是想要塑造 腋臺灣人夜 ,所以才寫成《臺灣人三部曲》此作 品。誠如他所言: 腋我生平創作,率多以塑造臺灣人的形象為念啊!夜 (錢鴻 鈞,2002:61), 腋這是我一直要探討的命題,我的小說就是想要塑造臺 灣人, 所以才寫《臺灣人三部曲》夜 (莊紫蓉,1998)。而《臺灣人三部曲》的重要書 寫意義即在於其特殊歷史題 材的挑選中,呈現出一條臺灣人命運共同體凝聚的歷 史線索。據此,本論文之研究目的主要在探討並分析鍾肇政《插天山之歌》小說 裡有關 腋臺灣人的形象與精神夜 ,透過殖民統治、逃亡再生與母土大地之愛等角 度,來分析論述鍾肇政對於 腋臺灣人的形象與精神夜 的勾勒形塑與內涵探索。而 在研究方法上,本論文除了傳統的文獻資料分析與小說文本分析外,還特別結合 使用深度訪談法(in-depth interview),期盼透過鍾肇政先生親自 的口述與表達 說明,來對相關的問題作出進一步的認識與理解。3 3

004

筆者分別於 2013.5.17 與 2013.11.14 至鍾肇政先生寓所進行兩次面對面的半結構性 訪談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由筆者針對所訪談主題事先擬定訪談問題大綱,但提問的問 題、方式和順序則盡量彈性配合鍾肇政先生,訪問過程則主要以鍾肇政先生的受訪回答為 主。兩次的訪談成果可說讓筆者受益匪淺,也因此對於鍾肇政先生的認同觀有更深刻的理 解,尤其對於本論文中觀點的釐清更提供了適切的幫助,在此謹申謝忱!


殖民哀愁與逃亡再生:《插天山之歌》中的臺灣人形象與精神

貳、《插天山之歌》主要意涵與分析 一、小說主要意涵 鍾肇政先生有感於日據時期 ,臺灣同胞長期忍受異族無情的統治,因而寫出 《臺灣人三部曲》,《插天山之歌》就是《臺灣人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呈現臺 灣人被殖民的悲哀以及奮鬥再 生的希望。《插天山之歌》的時代背景為日本殖民 時代末期,當時太平洋戰爭正激列進行之時,在日本就讀東京工業大學並參加地 下抗日組織的男主角陸志驤,於大學畢業後計畫與同伴回到臺灣從事抗日工作。 但在返臺途中其船隻遭到盟 軍潛艦擊沉,志驤漂流到海邊被老漁夫救起而逃過一 劫。與同伴失聯的志驤此時受到日本特務追擊,他只好躲到三角湧的山區,而受 到插天山上朋友們的協助與照顧。此後他展開了一段長期的躲避與逃亡,但過程 中也認識了奔妹而發展出感情,而後兩人結為連理。最後志驤遭到日本警察的逮 捕,但在大溪郡役所被拘留一天後隨即被放出。當他踏出郡役所大門後,看見滿 街盡是歡呼的人群,他方得知日本已經戰敗投降。尤其特別的是,志驤因受到日 本警察特務追捕而逃至深山中,展開一段漫長而寂寞的旅程,從學習農事如鋸 木、拖木馬、釣香魚、鉤驢鰻來養活自己,而獲得農民與原住民高度的讚賞,也 獲得堅強勇敢並勤勞熱情的奔妹青睞,一起在困境中爭取生存權利和生活自由, 同時期盼並等待黎明的到來(鍾肇政,2005)。 《插天山之歌》小說亦曾改編成同名影片,內容描述二次大戰末期時,日本 為延續其高壓殖民統治,對臺灣內部進行嚴密的思想管控之際,知識分子所受到 的壓迫與抵抗。一位擁有日本高學歷而懷抱著遠大理想回臺的青年陸志驤,在戰 亂流離中逃亡、鍛練乃至歸返原鄉的一段歷程。影片中同樣展現出大時代裡小人 物的生存意志和對理想的堅持,同時表達出人性的細微層面和人文社會關懷。承 襲小說中的優點,影片風格自然、優美且含蓄,藉由時代背景觀看故事人物,展 現人性的細微面向,而對於情感的描摹則溫婉質樸,並深具人文觀照。影片中呈 現秀麗的山川、優秀的兒女,以及臺灣人民在日本高壓殖民統治下所發揮的生命 005


落 地窑 安 魂窑 默 語窑 痂 痕 : 從影像文本再現移民社會

潛能和強韌的生命力,有人認為這種樸實無華的奮鬥精神,堪稱今日所謂 腋臺灣 精 神 夜 的 有 力 展 現 ( 電 影 《 插 天 山 之 歌 》 : https://tw.movies.yahoo. com/movieinfo_main.html/id=2365),而這也正是鍾肇政這部作品中想要表達的 精神。

余 述到史詩建構 二、從家族放 《插天山之歌》描寫的是臺灣回歸祖國大陸前夕,歷經 50 年日本的高壓殖 民統治,雖然陸氏大家族被拆散得 七零八落,但其家族精神依然屹立存在,家族 主義透過濃濃親情與禮教觀念等文化傳統,而讓家族社會的力量始終維繫不墜, 可說是典型的家族放 余 述小說與家族史。如果說鍾肇政的前一部作品《濁流三部 曲》堪稱臺灣史詩的先聲,那麼《臺灣人三部曲》中從家族放 余 述到民族史詩建構 的過程,我們可以認為家族史即 是民族精神史,家族史詩即是民族史詩。誠如鍾 肇政於書前楔子所言: 他們是一群冒險犯難的勇者—— —在大海尚被賦予不可知的神性的時 日裡,他們越過洶湧的波濤而來,定居在這蕞爾小島上。他們有了他們 的歷史,年代雖暫,卻充滿剛毅與不屈的事蹟—— —那是用血與淚寫成的 歷史。為了生存,他們開疆闢地,與大自然爭鬥,亦與大自然共存。為 了生存,他們拋頭顱灑熱血,與敵人周旋,從不低頭屈膝。……他們屈 服嗎?沒有!依然沒有!他們再次用血,用淚,用骨髓,寫下了另一頁 歷史。那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偉大民族史詩。(鍾肇政,1999:3-4) 而關於鍾肇政的家族放 余 述,葉石濤認為: 腋鍾肇政的小說根據的都是歷史上 真正發生的事情,但他不是寫歷史,他是以自己的觀點來看歷史。夜 換言之,葉 石濤認為鍾肇政的史詩所描寫的,正是他身處特定社會階層中所看到的真實(葉 石濤、鍾鐵民、彭瑞金、林梵,1982)。而陳芳明則認為: 腋鍾肇政刻劃的可能 不是一種歷史的現實(reality),但是小說中穿梭的情感與記憶卻是屬於一種歷 史的真實(truth),縱然作品並非完全依據事實,甚至還滲透了許多虛構,但他 的發聲竟是強悍而充滿自信的。夜 (陳芳明,2011:488)事實上,我們發現 《臺灣人三部曲》的史詩建構風格裡,往往在悲壯中帶有一種崇高感,在苦難中 006


殖民哀愁與逃亡再生:《插天山之歌》中的臺灣人形象與精神

依仍懷抱著更多的堅毅與自信,這應該算是鍾肇政史詩創作與史詩建構對當代臺 灣文學的重要貢獻與歷史價值。

參、逃亡再生與母土大地之愛 一、《臺灣人三部曲》的書寫意義 首先,《臺灣人三部曲》的重要書寫意義,在於其特殊歷史題材的挑選中, 呈現出一條臺灣人命運共同體逐 漸凝聚的歷史線索,以及臺灣人意識逐漸朗現的 過程。小說就臺灣近代史中幾 個重要的歷史階段加以演繹展開,藉此呈現出臺灣 人與臺灣主體意識在近代歷史 上逐漸映現、成形的關鍵時期,因而可視之為文化 民族主義在臺灣小說書寫領域中的代表性實踐(藍建春,2007:67)。 然而受限於戒嚴時代的政治 氛圍與背景,《臺灣人三部曲》作品中的本土意 識事實上並未獲得鮮明的開展,同時,也不得不選擇以相對隱晦的方式來呈現臺 灣歷史與臺灣意識這樣的主題 。誠如潘亞暾形容解嚴前的鍾肇政: 腋既自卑又自 尊,既軟弱又倔強,既保守又進取。這樣的特殊個性和心態,表現在政治上,為 了生存和發展,遵奉中庸之道,恪守傳統道德,與政治保持一定距離,有意迴避 當代尖銳的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表現在創作上,著重寫歷史題材,寫農村題 材,寫學校題材,寫中下層知識分子和農村各階層人物,極少寫上層生活。夜 (潘亞暾,1985:149)簡言之,鍾肇政的大部分小說寫於解嚴之前,事實上作 品往往無法脫離當時期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與制約。4

二、逃亡與再生 鍾肇政先生認為《插天山之歌》影片忠實地呈現其原著小說裡,在太平洋戰 4

例如鍾肇政早期於戒嚴時期的作品《濁流三部曲》與《臺灣人三部曲》,其主要表現的是 日據時期臺灣同胞的抗日民族意識,而這種 腋臺灣意識夜和 腋中國意識夜基本上是重疊 的;然而鍾肇政於解嚴後的代表性作品《怒濤》,則呈現出臺灣同胞的中華民族意識消 失,以及對 腋日本精神夜的懷念與推崇。關於鍾肇政的認同意識分析可進一步參閱:鍾文 博(2013a:109-115)。 007


落 地窑 安 魂窑 默 語窑 痂 痕 : 從影像文本再現移民社會

爭末期的插天山山區中那一段驚心動魄的男女愛情故事。尤其編導技巧性地插入 他另一部自傳體小說《八角塔下》的校園生活,交織陸志驤與奔妹的熾熱愛情與 逃亡生涯,隱約透露了他個人於 60 年代白色恐怖時期,在國民黨特務監控下內 余 述臺灣抗日志士的逃亡 心的徬徨與掙扎。換言之,《插天山之歌》雖然是一部放 愛情故事,但其實也是原創作者鍾肇政先生在國民黨高壓統治的時代,藉以宣洩 心靈禁錮壓力的另一個出口。因此,雖然詮釋的是臺灣人被殖民的悲哀以及奮鬥 再生的希望,然而鍾肇政曾出席記者會回憶白色恐怖時的寫作背景,並表示這部 作品呈現他當年被稱為 腋臺獨三巨頭夜 之一的心理反映。誠如鍾肇政於筆者訪談 中直言: 事實上就是這樣,我就是要逃,你要抓我我要逃啊,不是日本人要 抓我,而是國民黨要抓我,我暗地裡暗示這個,有暗示,不過當然沒有 明顯地講出來,就怕警備總部,警備總部最恐怖的了……。李喬他說你 是三巨頭之一,你要小心,我被嚇壞了,想來想去也沒什麼辦法,誰來 保護我?沒有,沒有人會保護我,一個小小的小學老師,誰來保護你。 不知道這部小說在中央日報連載,是不是產生一點保護的作用,有沒有 呢?完全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就是只有一個字,要逃,我的主題 就是逃,就一個字。(鍾文博,2013b:42、45)

三、母土大地之愛 在這個屬於 腋臺灣人夜 的故事中,除了表現強烈的逃亡與再生的慾望,作品 也呈現出民族和土地無法分割的 思想。土地猶如母親,女性象徵土地,藉著母土 的愛,男主角陸志驤充分展現 出堅強的生命力,可說象徵了臺灣人的質樸與堅韌 特質。如同在作品中,男主角在此脫胎換骨,從一個沒有什麼行動力,好幻想的 知識分子在逐漸改變著,他從山上的勞動生活鍛鍊自己,在險惡環境中努力求生 存。土地教育了他,自然環境使他變成一個道道地地的農人。陸志驤在農村中安 身立命的過程,同樣象徵著臺灣人最終能在日本高壓統治下發揮生命潛能的過 程—— —男主角終究能落實在這塊豐饒的大地上而綿延後代(應鳳凰,2005)。 008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