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新粹(2E)

Page 1


再版序

這《楞嚴新粹》最初由「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發行,版面是

開的。但有些讀者反應: 25

開 的 版 面,字 體、字 間 皆 放 寬 些。並 將 發 現 的 錯 別 字 等,再 修 正 矣 !

希望將版面加大,字間放寬。 今 順 眾 意,將 之 改 為 18

願讀者能相應,並推薦給更多人,讓大家都能深入、成就「楞嚴」的智慧。

再版序

i


○楞○嚴○新○粹 序文

都會有相當的啟示與助益。

唯 識 學 與 真 如 學,做 了 相 當 的 區 分 與 統 合。因 此 對 於 有 心 研 究 佛 法 的 人,或 有 心 實 修 證 悟 的 人 ,

換言之,此本《楞嚴新粹》,其實乃透過「性相不二」的觀點,而將大乘三學:性空學、

會有更大的殊勝與把握。

而真要理會「性」與「相」之間的關係,依我的經驗,如能透過《中觀》思想的訓練,乃

不著相」而已!

相而不見性」,即是妄識也。因此「真與妄」的差別,也只在於「見性、不見性」與「著相、

於 是 云 何 為「 真 心 」呢 ? 若 能「 見 性 而 不 著 相 」, 即 是 真 心 也 。 至 於 何 為「 妄 識 」呢 ? 若 只「 著

何 以 標 名 為「 新 粹 」呢 ? 此 乃 是 從「 性 相 不 二 」的 觀 點 , 來 闡 釋《 楞 嚴 經 》的 主 旨 大 意 也 。

以且節錄一些,以作為序文:

關於這本《楞嚴新粹》的主旨大意,已在〈引言〉中有了詳細的說明;但為此文較長,所

i i


目次

目次 i i i

捌、五十陰魔

柒、三無漏學與四清淨明誨

陸、耳根圓通與參禪法門

伍、二十五圓通

肆、八識表解

參、真心與妄識

貳、從﹁無始無明﹂到﹁本來清淨﹂

壹、︽楞嚴新粹︾引言

序 文

再版序

˙249˙

˙217˙

˙179˙

˙143˙

˙099˙

˙055˙

˙023˙

˙001˙

˙

˙

ii˙

i˙


壹 ︽楞嚴新粹︾引言

今天的課程是《楞嚴新粹》引言,引言乃是將這一次要講的內容,先做一概略式的介紹。

☣略 說 ︽ 楞 嚴 經 ︾ 在 佛 學 架 構 中 的 地 位

壹、︽楞嚴新粹︾引言

00 10 1

認為是「小」教。第二「始」教︱大乘的始教,大致是以般若經為主,從般若思想而演繹的一

華 嚴 宗 的 「 小 」 教 , 是 指 小 乘 經 典 ; 傳 統 上 認 為 《 四 阿 含 》, 甚 至 包 括 律 部 的 一 些 經 論 , 都 被

首先我們用華嚴宗「小始終頓圓」的判教方法來判定,這《楞嚴經》大致是屬於頓教。

華嚴的頓教

統 上 判 教 , 不 是 用 天 台 宗 的 「 藏 通 別 圓 」, 便 是 用 華 嚴 宗 的 「 小 始 終 頓 圓 」 來 判 教 。

就會不太一樣。因此判教,既可說明教理的深淺,也可確認化機的類別。大致來講,在中國傳

整個佛學架構中的地位。因為在所有經典中,有的比較深,有的比較淺;所以能應機的眾生,

首 先 講 「 判 教 」, 在 中 國 傳 統 上 講 經 , 大 致 都 會 對 經 典 先 做 一 番 判 定 , 即 判 定 這 部 經 典 在


○楞○嚴○新○粹

個系統,而稱為法性、法相、心性跟心相。為什麼如此區分?各位如有興趣的話,可回頭再看

第 三 、 我 在 《 萬 里 雲 天 》 這 本 書 裡 , 有 一 篇 文 章 〈 大 乘 佛 法 概 說 〉, 乃 把 大 乘 佛 法 分 做 四

法性、法相、心性、心相四系中的心性學

教。

順法師所用的稱呼,則為「真常唯心」系。這是第二部分,以大乘佛法之三學、三系而來判

所 謂 的 始 教 、 終 教 與 頓 教 。 因 此 就 大 乘 三 個 學 系 來 說 ,《 楞 嚴 經 》 乃 屬 於 法 界 圓 覺 學 。 如 以 印

而 稱 為 「 法 性 空 慧 學 」、「 法 相 唯 識 學 」 與 「 法 界 圓 覺 學 」。 其 實 這 三 個 學 系 , 即 類 於 前 華 嚴 宗

第二、目前在學術界上,對大乘佛法有另一種判教方式︱即將大乘佛法判為三個學系,

大乘佛法中的法界圓覺學

。這是第一種,以華嚴宗的方式而來判教。

因此《楞嚴經》主要在覺悟妙淨本明的真如心,所以就華嚴宗的判教而言,乃屬於頓教

所 謂 的 「 圓 」 教 , 就 華 嚴 宗 來 講 , 當 然 是 指 《 華 嚴 經 》。

後,才有唯識經論的興起。第四稱為「頓」教者,大致以直指心性的法門,都稱為頓教。最後

唯識有關的經論,都被認定是終教。所以我們看佛法的流傳,大致也是在大乘般若法門流行之

們看佛教歷史,最初大乘佛教之興起,也是從般若法門而肇始的。第三是「終」教,大致上跟

切法門,都是華嚴宗所謂的「始」教;這也就說大乘是從這教理而去著手、切入的。事實上我

00 20 2


這 篇 文 章 , 會 講 得 更 詳 細 。 現 因 時 間 的 關 係 , 只 能 簡 單 說 明 。 大 致 就 這 四 個 系 統 而 言 ,《 楞 嚴

經 》 與 《 圓 覺 經 》 等 偏 說 真 如 心 性 者 , 乃 屬 於 心 性 學 。 這 是 先 就 判 教 而 簡 單 說 明 ,《 楞 嚴 經 》 在整個佛學架構中的地位。

☣︽ 楞 嚴 經 ︾ 與 中 國 禪 宗

壹、︽楞嚴新粹︾引言

0 03 3

心性的妙有,都稱為頓教法門也。這是講到禪宗,真空部分的思想淵源。

以所謂「頓教」法門,乃就見性而言。而在見「性」中,不管見的是法性的真空,還是

是指般若經而言。在《高僧傳》裡又記載有很多高僧,其實是從《維摩詰經》而切入禪法的。

》 為 主 而 為 教 授 。 因 此 在 《 六 祖 壇 經 》 裡 經 常 提 到 要 大 眾 誦 「 摩 訶 般 若 」, 這 「 摩 訶 般 若 」 即

故真空,最初乃以般若經為主。像四祖道信在南方教授禪法,主要也是以《文殊般若經

放 光 般 若 》 ︱ 後 來 鳩 摩 羅 什 將 之 翻 譯 成 《 小 品 般 若 》 與 《 大 品 般 若 》。

已有了禪法,而這禪法主要是從般若經而衍生出來的。那時的般若經,包括《道行般若》與《

首 先 論 「 真 空 」 部 分 。 如 果 我 們 看 《 高 僧 傳 》, 在 達 摩 祖 師 還 未 到 中 國 之 前 , 其 實 中 國 即

空宗的《般若經》與《維摩詰經》

思 想 淵 源 , 也 就 是 佛 法 所 謂 的 「 真 空 」 與 「 妙 有 」。

其次,我們要談《楞嚴經》與中國禪宗的關係。中國禪宗大致有兩大思想淵源,這兩大


○楞○嚴○新○粹

☣真 空 與 妙 有

部 分 , 中 國 禪 宗 所 傳 者 , 乃 是 以 真 心 為 主 的 經 論 , 亦 即 最 初 的 《 楞 伽 經 》。

此對於有關「相」的法門︱像律宗、唯識宗,就不曾那麼用心,就不受那麼重視。因此在有宗

因 此 《 楞 伽 經 》、《 楞 嚴 經 》, 乃 屬 於 有 宗 也 。 以 禪 宗 乃 比 較 偏 重 於 從 「 離 相 」 而 見 性 , 因

識。因此,唯識當然是有宗;但非有宗,即是唯識也。所有述說真如之心性者,亦是有宗。

而心者,既有心性與心相之別,也有真心與妄心之異。而唯識所究,乃偏於心相中的妄

的看法,一切與「心」與「相」有關的經論,都稱為有宗。

乃指般若系的經論,這當然較為明確。而有宗呢?很多人乃以為「唯識」就是有宗。然若以我

第二部分的思想淵源,是以有宗為主。目前在佛教界,常將佛法判為空、有兩宗,空宗

有宗的《楞伽經》

0 04 4

要不得;不想要的,卻驅不走,因此才會有煩惱。故如果一切都能放下,不執著,或一切都能

都能涵容,都能承擔;則無煩惱矣!而眾生的煩惱,就是為有的要、有的不要。而想要的,偏

沒有煩惱。其次,欲解脫者,如從妙有著手,且要一切都能涵容,一切都能承擔。所以若一切

有就是真空。何以故?欲解脫者,如從真空入手,就得一切不執著;而若一切不執著,當然就

真空跟妙有,似為兩個不同典型的解脫法門。但如真深入了解的話,真空就是妙有,妙


承擔涵容,則皆無煩惱也。因此真空與妙有,其實是殊途同歸的。

說到這裡,我聯想到一個公案,就是大梅法常禪師的公案。這主要為闡述馬祖大師的兩 種心法:

大寂聞師住山,乃令僧問:﹁和尚見馬大師,得箇甚麼,便住此山?﹂師曰:﹁大師向 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這裡住。﹂

大寂就是馬祖道一禪師的別名。大寂聽說大梅法師住山去了,就請另一位同修,去問他

道 :「 你 去 參 見 馬 祖 大 師 後 , 從 他 那 邊 得 個 什 麼 ? 因 此 才 發 心 來 住 此 山 呢 ? 」 大 梅 法 常 禪 師 答 曰 :「 馬 祖 大 師 向 我 開 示 道 『 即 心 是 佛 』, 我 聽 了 , 便 來 此 山 住 也 。 」

此 『 即 心 是 佛 』, 即 是 從 妙 有 的 心 法 而 切 入 的 。 真 心 就 是 佛 , 真 心 遍 一 切 處 。 故 如 果 一 切 都能承擔的話,當下就沒有煩惱已!

僧曰:﹁大師近日佛法又別。﹂師曰:﹁作麼生?﹂曰:﹁又道:非心非佛。﹂師曰:

﹁這老漢惑亂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祇管即心即佛。﹂其僧回舉似馬祖,祖曰:﹁梅 子熟也!﹂

於 是 這 僧 乃 曰 :「 對 不 起 ! 馬 祖 大 師 最 近 講 的 佛 法 , 卻 跟 以 前 不 一 樣 啦 ! 」 大 梅 且 問 :「 壹、︽楞嚴新粹︾引言

0 50 5


○楞○嚴○新○粹

☣達 摩 以 楞 伽 印 心

故不同的眾生,都能從中受益。

為什麼講這則公案呢?這乃申述馬祖大師對於真空與妙有的兩種心法,都能運用自如。

『非心非佛』的旨意。但他卻表達:不必牽扯那麼多,修行只一門深入,就夠了。

行。但不必雙管齊下;若雙管齊下,搞不好竟是兩頭落空也。所以大梅法師,其實不是不了解

有就是真空。因此對於一個學人,只管一門深入就夠了。既從真空深入可以,也從妙有深入宜

這意思是:印證大梅法師已完全徹悟矣!為什麼呢?就像剛才所說,真空就是妙有,妙

真熟矣!」

非 心 非 佛 』, 我 就 是 認 定 『 即 心 即 佛 』 而 已 ! 」 這 僧 回 去 且 秉 告 馬 祖 , 馬 祖 乃 讚 :「 那 梅 子 , 果

這老頭子,怎麼一下子說東,一下子說西,這叫人何以適從?我告訴你!不管他現在講什麼『

他 現 在 , 又 如 何 說 呢 ? 」「 他 現 在 是 說 『 非 心 非 佛 』 也 ! 」 大 梅 聽 了 , 卻 無 動 於 衷 地 說 :「 啊 !

00 60 6

但 總 之 ,《 楞 伽 經 》 經 過 幾 度 翻 譯 後 , 不 幸 翻 譯 出 來 的 文 字 卻 都 還 艱 澀 難 懂 , 所 以 很 多 人

覺得有點懷疑。

的部分卻很少哩!我未深入學術的研究,對於達摩祖師是否以楞伽印心,不敢妄加否認,但還

》從達摩初始,代代相傳,直傳五祖。但我們看二祖、三祖、四祖的公案裡,提到《楞伽經》

在 中 國 禪 宗 , 有 一 種 傳 說 : 謂 達 摩 祖 師 以 楞 伽 印 心 。 所 以 有 《 楞 伽 師 資 記 》, 記 《 楞 伽 經


即使認定《楞伽經》對中國禪法很重要,但還是研習《楞伽經》為畏途。

☣從 ︽ 起 信 論 ︾ 的 翻 譯 , 到 ︽ 楞 嚴 經 ︾ 的 盛 行

☣楞 嚴 經 與 明 心 見 性

重。

流通於世。但這也足以證明,以虛雲老和尚的見地跟證量,對於《楞嚴經》還是非常肯定跟尊

對 《 楞 嚴 經 》 還 是 非 常 重 視 推 崇 , 甚 至 親 手 註 解 《 楞 嚴 經 》。 可 惜 手 稿 於 戰 亂 中 遺 失 , 而 無 法

因此《楞嚴經》就成為中國禪宗後期,最具代表性的經典。包括近代高僧虛雲老和尚,

。何以故?因為《楞嚴經》所申述的心法,又比《起信論》更直接了當。

到 了 唐 朝 中 葉 ,《 楞 嚴 經 》 被 翻 譯 出 來 後 , 其 又 取 代 《 起 信 論 》, 而 為 更 多 學 禪 人 所 崇 尚 、 奉 行

《起信論》的論述方式,既更直接,文字也較簡潔;而所說的又是直關心性的真如法門。然而

後來《大乘起信論》在中國被翻譯出來後,即受到更大的重視與流行。為什麼呢?因為

壹、︽楞嚴新粹︾引言

0 70 7

經》前三卷半,所講「如來密因」的部分,乃與明心見性的需求是完全對應。雖然理解跟體證

!而《楞嚴經》且能用文字敘述的方法,將真如心性是什麼,說明得直截了當。尤其是《楞嚴

何以《楞嚴經》能備受禪宗重視呢?因為以禪法修行的目的,就是為「明心見性」而已


○楞○嚴○新○粹

☣近 代 學 術 的 爭 議

嚴經》對中國禪宗,甚至對中國佛教,都有莫大的影響力。

因此中國禪宗後來,雖不太重視經典。但如提到經典,則非《楞嚴經》莫屬。因此《楞

開 悟 在 楞 嚴 , 成 佛 在 法 華 」, 所 以 《 楞 嚴 經 》 乃 成 為 學 禪 人 不 可 或 缺 之 利 器 。

是不一樣的,可是如果先有理解的基礎,再來修行,就可以更平順而不致走歪路。故自古道「

0 08 8

學術的觀點來看,乃覺得《楞嚴經》來路不明,故判之為偽經。但是否偽經?並不是用義理來

另外,很多其它的經典都可以在梵文中找到原典,而《楞嚴經》又找不到原典。因此從

了留下《楞嚴經》外,一般人對他並無印象。

。而在完成翻譯後,又很堅決地回印度認罪。這僧眾突然間來了,又一下子走了。故在中國除

來有位僧眾不惜冒著生命的危險,千辛萬苦地把它帶到中國來,並且在南方私自將它翻譯出來

》並不是官方譯場所翻譯出來的,聽說《楞嚴經》在印度最初被視為國寶,不准攜帶出境。後

譯場翻譯出來的,所以每部經典的來源出處,都有非常嚴謹的歷史文獻為之證明。而《楞嚴經

《 楞 嚴 經 》 為 「 偽 經 」。 何 以 說 它 是 偽 經 呢 ? 因 為 像 般 若 、 唯 識 等 經 典 , 很 多 都 是 在 官 方 的 大

可 是 最 近 對 於 《 楞 嚴 經 》, 卻 有 新 的 爭 議 。 此 乃 用 學 術 的 觀 點 來 探 索 《 楞 嚴 經 》, 卻 認 定

認定《楞嚴經》為偽經


判定它合不合佛法;故即使被判定是偽經,也未必就表示它跟佛法不相應。有些被認定是真從 印度傳過來的經典,也不見得皆相應於第一義諦。

故是否偽經?既與義理無關,我們乃以『依法不依人』而處理之。我們要用知見︱佛法

有所謂三法印,去判斷它合不合佛法?或從修行的見地、體驗而來確認它的價值。而不需要靠 它是否有傳承的依據,就妄以評斷它的價值。

事實上在中國,既有這麼多的禪宗祖師曾從《楞嚴經》而得到法益,這就已確認了它的 價值。因此是不是偽經的問題,對真修行者其實並不重要。

認為如來藏思想,乃梵我的復辟

下面一個更嚴重的問題,乃說《楞嚴經》所謂的如來藏,或者真如心,竟是梵我思想的

復辟。在印度本來就有一種被稱為「梵我」的思想者,其乃謂:真正的我,並不只有身體這麼

大;這我其實是無限大的,包括整個天地、法界,無所不是,無所不在。而在《楞嚴經》裡所

講的真如心,感覺跟這種思想蠻相似的。因此有人就認定:大乘佛法後來因吸收了一些印度原 有的梵我思想,而變成如來藏的學說︱即真常唯心系。

如果以上說法成立的話,即表示《楞嚴經》的見地是有問題的。對於如來藏思想,是否 梵我思想復辟的問題?倒是讓我回想到過去的一段經驗:

記 得 最 初 研 習 《 楞 嚴 經 》 的 因 緣 , 是 在 大 學 時 候 。 有 一 天 乃 跟 一 位 學 長 談 起 :「 佛 法 常 說

『 眾 生 皆 有 佛 性 』, 可 是 我 從 頭 尋 到 腳 , 從 內 尋 到 外 , 就 不 知 道 我 的 佛 性 在 那 裡 ? 」 他 說 :「 你 壹、︽楞嚴新粹︾引言

0 90 9


○楞○嚴○新○粹

自性?還是無自性?其實他們自性的定義,全然不同。又如般若與真如,真空與妙有,就修行

《六祖壇經》就有「自性本來清淨,自性本來具足」之言。於是有的人就糊塗了,諸法到底有

又比如「中觀」明明說諸法無自性,可是在很多其它的經典裡,卻又說諸法的自性,像

蘊是實有的。

是重點。我們不能因佛也說五蘊,就認定五蘊是實有的。而後來有些部派佛教,就因此錯認五

名 相 與 觀 念 。 然 佛 何 以 更 說 五 蘊 呢 ? 說 五 蘊 乃 是 為 了 證 明 「 諸 法 本 來 無 我 」, 故 無 我 的 結 論 才

就 像 佛 說 五 蘊 。 五 蘊 其 實 不 是 佛 所 創 說 的 ,「 色 受 想 行 識 」 應 是 印 度 當 時 即 已 流 行 通 用 的

我思想的復辟』,便只是無理取鬧而已!

用心揣摩參究,才能真正確認名相的真實義。否則徒以名相的引用,即指鹿為馬,而謂為『梵

的。因此我要說:雖佛法的弘傳,不得不借用世間的名相,但定義卻常與世間不同;故必前後

的思想混淆。而對一個真正了解空義的人,或真正體證楞嚴心法的人,其實是不會有這個問題

於一個不了解空義的人,是很容易錯用世間的名相而來意會真如心,這樣真如心便不免跟梵我

覺得有些問題。於是再回頭將《楞嚴經》從頭仔細看過,卻也挑不出什麼毛病。這也就說:對

後 來 我 對 「 中 觀 」 的 空 義 比 較 了 解 後 , 倒 回 想 《 楞 嚴 經 》 所 講 「 不 生 不 滅 的 真 如 心 」, 也

變者,元無生滅。云何於中,受汝生死?』的部分,有蠻深的印象。

佛答覆波斯匿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

經 》, 於 是 我 們 就 一 起 去 參 加 。 經 一 段 時 間 後 , 對 《 楞 嚴 經 》 所 謂 不 生 不 滅 的 真 如 心 , 尤 其 是

如 果 真 想 知 道 ! 我 建 議 你 去 研 習 《 楞 嚴 經 》。 」 那 時 佛 學 社 , 剛 好 有 位 學 長 在 帶 領 研 讀 《 楞 嚴

0 1 0


的體證,是可以相通的。故有些名相看起來相同,其實定義卻不一樣;有些名相不同,但在義 理上或體證後,卻可以相通。所以同或不同,不能光看外表判定!

我覺得目前的學術研究,大部分都只是在名相上做功夫。所以如從名相的觀點,而判定

《楞嚴經》是梵我思想的復辟,那只是證明他對《楞嚴經》未能有真正的理解。因此《楞嚴經

》是否梵我思想的復辟?這其實不是經典的問題,而是研習者個人的見地與修證。邪人看真品

,真品亦成邪。如果因為他見地不真、體證不深,而將《楞嚴經》誤認為梵我思想,那是他個 人的問題,與《楞嚴經》不相干涉。

☣本 來 清 淨 的 癥 結

會起無始無明呢?

壹、︽楞嚴新粹︾引言

0 1 1

在 真 如 系 的 經 典 上 , 都 會 說 『 眾 生 本 來 清 淨 』。 但 眾 生 既 本 來 清 淨 , 為 什 麼 在 清 淨 中 , 還

一、既眾生乃本來清淨,云何復起無始無明?

對本來清淨與無始無明的轉轍關係,始終交待不清。

但是在《楞嚴經》中,也非盡善盡美;至少有一點,我認為它沒有處理得很好:這就是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