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文獻 第十二卷第二期

Page 1

2 12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印行 2022年12月
Kaohsiung Museum of History
212 2022 年 12 月
CONTENTS 212
研究論文
高雄市廟宇傳統聖樂之現況調查與研究/黃鴻璋
日治時期臺灣電話自動式交換機的建立及其影響──以最初設立的高雄為討論中心/曾立維
旗山區鼓山公園歷史石碑之文本分析/莊淑姿
田野現場 臺灣宮廟入地府「��(tshuā)元神」民俗初探──以龍目井山頂北極殿為例/謝永山
文化光影 邁向文化資產之路:白砂崙萬福宮王醮大典與林園鳳芸宮媽祖海巡/莊書豪 160 追憶高雄的繁華時光──評《高雄第一盛場──鹽埕風》/王御風 169 高雄小故事──臺灣化工業的祖師爺──橋仔頭酒精工場/謝德謙 173 高雄小故事──五分車上的甜蜜/趙筱蓓 175 高雄小故事──橋頭糖廠,我的家/楊棻糸 177 大事紀要 2022年4月1日至2022年9月30日/高嘉鴻整理 180
2022 年 12 月 刊頭語/許淑娟 003
山本悌二郎(1870-1937)與他的黃土水製作胸像/莊天賜 006
034
058
106
136

)與他的黃土水製作胸像〉一文,是由一座完成於 1927 年的人物雕像,所展開的人物史、產業史和藝術史之交疊,銅像原位於橋仔頭糖廠社宅 事務所前。作者從銅像主人翁山本悌二郎生平,帶出臺灣糖業發軔、高雄糖廠設立的時空軌 跡,提供了一般糖業研究之外的人物地位視角。當大家已經熟知第一座新式糖廠設立於橋頭, 並帶來區域發展動態,本文又勾勒出在糖業的時空擴張中,山本悌二郎任職臺灣製糖株式會 社(臺糖),進行多項建設的重要性。山本悌二郎於 1900 年來臺後,從場址勘查、選定,繼 而建工廠、糖鐵和造船所等與港口有關的事業經營,其在職經歷與多項臺糖在南臺灣之建設, 緊密相關。基於這些功績,啟動了東洋協會邀請當時的臺灣雕刻家黃土水為其製作胸像的故 事。本文最後梳理銅像在臺日間兩度漂洋過海的轉折。戰後,銅像被送回山本故鄉佐渡市,

內涵,拉出「看地方」、「識產業」、「聽文化」、「話時代」的多重意義,田野現場、文 化光影與高雄小故事的內容也在各物件中搭建出本期特色。
2020 年經臺僑若林素子(張素真)等人士,及駐日代表謝長廷展開的銅像返臺接洽,2022 年 8 月下旬,山本銅像返抵高雄,高雄市政府舉辦「百年跨越‧文化賦歸──高雄迎回黃土水 山本悌二郎銅像開箱儀式」,此文幫大家說了文物,也說了另頁的經濟史、藝術史,和建構 現代的文化交流史。 黃鴻璋〈高雄市廟宇傳統聖樂之現況調查與研究〉,其研究主題為無形文化資產的十全 腔,為聽覺類文物,依賴樂團演奏而出現,屬少見的研究,作者可參考的文獻有限。因此, 作者比對十三音與十全腔、漳州南詞的源屬系統,更顯得其調查研究對相關主題的參照性。 此外,作者對南部,尤以高雄地區,以十全腔作為聖樂和聖樂團所做的現況調查,提出聖樂 目前四大變遷方向:南管化、樂曲音色因器樂改變而變化、演奏形式趨於統一化(即國樂化)、 因應廟宇喜慶需求北管化。且面臨經費、學習生員不足的困境,此調查結果更凸顯無形文化 資產保存的無力。 曾立維〈日治時期臺灣電話自動式交換機的建立及其影響──以最初設立的高雄為討 論中心〉,以日治時期電話交換機為焦點,文中的提問和觀照都市發展的設備使用者趨勢,
刊頭語 地方研究,因主題涉及的人、事、地、物不同,所使用的史料文獻自有其多元的面貌, 本期四篇研究論文,即聚焦於多元形式的物件,分別透過雕像、聖樂、電話交換機、石碑的
莊天賜〈山本悌二郎(1870-1937

正為我們提供另一個角度來認識日治時代高雄市發展動能。該文從日治時期全臺電話設備發 展,提出數個問題,其中何以高雄會被選擇為全臺首處變成自動式交換系統的地區?為最吸 睛的焦點。從其討論層理中,我們看見當時高雄申請電話用戶的增加,和未能申請通過者眾 的困境,也看到在門號容納量、經費考量中,高雄局最先更新電話交換機。此外,由其分析 當時電話使用戶的職業別,用戶數增加等資料,猶如感受到都市產業活動透過通訊管線傳輸 的熱絡。 莊淑姿〈旗山區鼓山公園歷史石碑之文本分析〉一文,對位在旗山鄉街西側的鼓山頂, 以石碑碑文的解析,串起文化歷史地景的脈絡。該文先梳理鼓山的利用和景觀轉化,再以清 道光年間的同心赴義碑、日治時期的鼓山招魂碑、精忠護國碑、鼓山公園記(碑)、駐軍紀 念碑、以及戰後的曾區長去思碑的碑文。透過文件、紀錄、影像之比對,配合專家判讀,重 建清晰文稿,從各石碑的立碑動機中,帶出官方期望(地方合作)、地方事端(閩粵族群)、 政治意識、景觀象徵、時代動態的多重歷史光影。作者編排了各碑的空間定位、時間順序、 破壞和重立的背景和原由,似提供一條清晰比對不同時代或政權下史觀的迴廊。 田野現場〈臺灣宮廟入地府「��(tshuā)元神」民俗初探──以龍目井山頂北極殿為例〉 一文,謝永山透過對民俗元神的討論,並以龍目井山仔頂的宗教活動作為觀察對象,從事 前準備、開壇起駕、進入地府、神明調解、元神歸體、功德圓滿各階段的面向,提供讀者對

文化光影的〈邁向文化資產之路:白砂崙萬福宮王醮大典與林園鳳芸宮媽祖海巡〉一文, 為莊書豪以 2021 年高雄市政府通過的兩處文化資產的登錄過程,說明民俗活動與文化資產之 連結。紀錄中可感受到建醮大典和媽祖海巡的地方動員和意識象徵,文化光影和文化資產, 已互為表裡。 王御風〈追憶高雄的繁華時光──評《高雄第一盛場──鹽埕風》〉書評,對帶有時代 潮味的鹽埕風,直接破題──繁華時光,吸引讀者進到他所評介的「由小觀大」、「越在地、 越國際」,超越傳統地方史的地方書寫。希望讀者可以進一步追尋鹽埕趣味。 最後,本期三則關於橋頭的小故事,以糖為媒介,有橋仔頭酒精工場、五分車、橋頭糖 廠,談回憶,說產業,看橋頭,蔗園、鐵道、糖廠的景觀連結,即使不存在,也是高雄歷史 產業重要的一景。 2022年11月9日 主編
民俗療法的認識參考。

摘要

山本悌二郎一手擘劃的橋頭糖廠,是臺灣第一間新式糖廠,也是高雄第一間近代化工 廠,其後並接掌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是臺灣從傳統糖業進入新式糖業的關鍵人物,從臺灣 產業史或高雄發展史的角度都應該被認識。黃土水是臺灣第一位到日本學習近代美術的臺 灣人,也是臺灣第一位作品入選「帝展」者。 山本悌二郎、黃土水兩位標誌著臺灣進入近代化的先驅,因一尊昭和 2 年(1927)製 作的山本胸像而相遇。這尊胸像兩年後被翻製為銅像,豎立在橋頭糖廠;戰後銅像因緣際 會被送往山本悌二郎的家鄉新潟縣佐渡市,歷經超過一個甲子後,在高雄市積極爭取及佐 渡市好意成全下,終又送回臺灣,典藏於高雄。山本銅像從製作、立像、流轉到返鄉,牽 起了臺灣、日本兩國間近百年的牽絆。

山本悌二郎(1870-1937)與他的黃土水製作胸像
關鍵詞:山本悌二郎、糖業、橋頭糖廠、黃土水、臺灣製糖 投稿日期:2022 年 9 月 5 日 接受日期:2022 年 10 月 24 日 山本悌二郎(1870-1937)與他的 黃土水製作胸像 撰文╱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資深研究員 莊天賜 007

Teijiro Yamamoto (1870-1937) and His Sculpture by Huang Tu-shui

Abstract

Single-handedly conceived by Teijiro Yamamoto, the Ciaotou Sugar Factory was the first of its kind in Taiwan, as well as the first modernized factory in Kaohsiung. After taking over the Taiwan Sugar Corporation, Yamamoto became a key figure who ushered in a new era for Taiwan’s traditional sugar industry that proved vital to the industrial history of Taiwan and urbanization of Kaohsiung. Huang Tushui, the first Taiwanese to study modern art in Japan, was also the first Taiwanese whose works were selected for the Imperial Exhibition.

Two pioneers who marked the early days of Taiwan's modernization, Teijiro Yamamoto and Huang Tu-shui found a bust sculpture of Yamamoto by chance that was created during the second year of the Shōwa period. The sculpture was converted into a bronze statue two years later and erected at the Ciaotou Sugar Factory, before being transferred to Sado, Niigata Prefecture, the hometown of Yamamato, after the war. More than 60 years later, under the wishes of Kaohsiung City and Sado City, the statue, after its making, erection, and transfer, was finally returned to Kaohsiung as a symbol of diplomatic and cultural goodwill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Keywords: Teijiro Yamamoto, Sugar Industry, Ciaotou Sugar Factory, Huang Tu-shui, Taiwan Sugar Corporation

第 12 卷 | 第 2 期
008

研究成果可謂是汗牛充棟。其中日治時期是臺灣從使用獸力為主之傳統製糖業進入到使 用機械之新式製糖業的關鍵時代,相關研究尤其豐碩。

其中,被認為具有開創性的為昭和 4 年( 1929 )矢內原忠雄出版之《帝國主義下の 臺灣》,該書分兩篇,第二篇專論糖業問題。政治權力在包括糖業在內的殖民地發展角 色,是作者重要的論點。1 矢內原的觀點普遍被戰後學界引用,甚至視為臺灣殖民地研究 的典範,2 旅日學者涂照彥即是在矢內原基礎上,修正部分論點,完成《日本帝國主義下

山本悌二郎(1870-1937)與他的黃土水製作胸像 壹、前言 貳、山本悌二郎出身與來臺前經歷 參、山本悌二郎加入臺灣製糖業 肆、山本悌二郎與高雄 伍、山本悌二郎與黃土水製胸像 陸、山本銅像返鄉 柒、結語 壹、前言 糖業是臺灣史上最悠久的經濟產業之一,歷經荷治、鄭氏、清治、日治、中華民國 等時期,砂糖都是臺灣重要出口商品。因此,糖業史一直是臺灣經濟史研究重要的一環,
の臺灣》一書。
由於國家權力在日治時期糖業變遷中扮演重要角色,由上而下以政策面向探討日治 時期糖業發展的研究成果比例甚高,有以廣泛糖業保護政策角度來論述糖業發展者;4 有以新渡戶稻造的「糖業改良意見書」探討其在日治初期糖業改革政策中地位者;5 有從 1 矢內原忠雄,《帝國主義下の臺灣》(東京:岩波書店,1929)。 2 黃秀政,〈矢內原忠雄『帝國主義下の台灣』的一些檢討〉,收於吳密察,《臺灣近代史研究》(臺北:稻鄉, 1990),頁 178。 3 涂照彥,《日本帝國主義下の臺灣》(東京:東京大學,1975)。 4 如吳美蘭,〈日據時代臺灣的糖業政策〉,《臺灣人文》,3/4(1978),頁 50-70;森久男,〈臺灣總督府の糖業保 護政策の展開〉,收於近現代史研究會編,《臺灣近現代史研究》第 1 輯(東京:臺灣近現代史研究會,1979),頁 42-82;魏嚴堅,〈日據時期臺灣糖業政策之探討──兼論二林蔗農事件〉,《臺中商專學報》,24(1992),頁 177200;顏義芳,〈日據初期糖業獎勵政策下的臺灣糖業發展〉,《臺灣文獻》,50(2)(1999),頁 233-249。 5 如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糖業改革之序幕〉,收於黃俊傑編,《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第 3 輯(高雄:財團法人陳 中和翁慈善基金會,1996),頁 1-11;吳叔玲,〈總督府時代之臺灣糖業研究──以新渡戶稻造之「糖業改善意見書」 為中心〉(臺北:淡江大學日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009
3

民國 109 年( 2020 ) 12 月,國立臺灣美術館(簡稱國美館)自日本迎來一尊臺灣 著名雕塑家黃土水製作的山本悌二郎石膏胸像,預計以三年的時間翻製典藏,原件送回 日本。由於黃土水在臺灣藝術史具有崇高地位,其作品在臺灣亮相,成為藝文界的大事。

第 12 卷 | 第 2 期 「原料採取制度」討論製糖業保護政策者;
6 亦有專門論述糖務局在日治時期糖業變遷中 扮演的角色與地位者。 7 糖業雖然是臺灣長久以來的重要產業,但發展程度與模式在島內還是存在區域上的 差異,因此也有不少論文是從區域史角度出發進行糖業研究。 8 其中與高雄相關的林思 佳、蔣尚霖兩篇文章,都是以橋頭糖廠為中心,討論糖廠與地方發展的關係,可見得橋 頭糖廠在高雄糖業發展的地位。 然而,日治時期糖業史研究少見從人物出發者,人們或許知道橋頭糖廠是臺灣第一 間新式糖廠,了解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是臺灣第一家新式製糖會社,卻未必知曉橋頭糖廠 興建時實地指揮建設者是山本悌二郎,更遑論他接掌臺灣製糖的事蹟。 高雄是日治時期新興城市,許多建設多與日人及其需求密切相關,以哈瑪星、鹽埕 舊市區為中心,是日人聚集的區域。近年來,活躍於日治時期高雄的日本人相關研究逐 漸受到重視。 9 山本悌二郎與其一手肇建的臺灣製糖和橋頭糖廠雖非位於傳統高雄舊市 區,但臺灣製糖發展亦與高雄息息相關,有關山本悌二郎的人物研究自也不應受到忽視。
6 如黃紹恆,〈試論初期原料採取區域制〉,收於林金田等,《第三屆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頁 295-303;莊天賜,〈臨時臺灣糖務局時期原料採取區域制度之施行(1904~1911)〉, 《師大臺灣史學報》,5(2012),頁 71-96。 7 莊天賜,《臨時臺灣糖務局與臺灣新製糖業之發展(1902-1911)》(臺北:花木蘭,2014)。 8 如楊慧瑾,〈論殖民糖業生產下殖民城市之建構──日據屏東市之個案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碩士論文,1992);林思佳,〈臺灣糖業發展和地方特性之形塑──以高雄縣橋頭鄉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莊天賜,〈日治初期屏東平原製糖業的變遷〉,《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31 (1999),頁 211-241;王怡方,〈日治時代虎尾市街的出現與成長〉(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莊天賜,〈日治時期屏東平原糖業之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江芳菁,〈大 林糖廠與大林地區社會經濟發展(1909-1996)〉(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鍾書豪, 〈花蓮地區的糖業發展(1899-2002)〉(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楊惠雯,〈屏 東糖廠與屏東市街發展關係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村規劃系碩士論文,2006);陳美鈴,〈日治時期 嘉義地區的糖業和水利演變與區域發展〉,《臺灣文獻》,59:4(2008),頁 139-198;趙文榮,〈日治時期臺南 州區之糖業與地方社會(1895-1945)〉(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蔣尚霖,〈日治新式 製糖嚆矢──論橋仔頭製糖所及其區域發展〉(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莊天賜,〈日 治明治後期彰化製糖業之發展(1902~1911)〉,《彰化文獻》,20(2015),頁 33-59;莊天賜,〈日治初期臺南 地區製糖業之變遷(1898~1911)〉,《臺陽文史研究》,4(2019),頁 43-72;杜明玲,〈製糖產業與地方發展的 連動──以水上鄉之南靖糖廠為例(1908–2008)〉(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 9 如王御風等,《和風吹撫的港市:打造高雄日人的故事》(臺北:我己文創,2017)。該著作介紹八位日治時期與高 雄發展息息相關的日本人。 010
山本悌二郎(1870-1937)與他的黃土水製作胸像
會社史》和《臺灣倉庫株式會社二十年史》為主;10 而山本在日本的事蹟,則賴於令和 元年( 2019 )出版的《佐渡文獻》第 120 期,該期屬山本悌二郎專號,擁有豐富的山本 家族資料;另戰前臺、日出版的各種人名錄,亦是本文使用的重要資料來源。 貳、山本悌二郎出身與來臺前經歷 山本悌二郎( Yamamoto Teijiro ),號二峰,明治 3 年( 1870 ) 1 月 10 日出生於今 日本新潟縣佐渡市真野新町。父親山本桂(
,號訥齋)是漢方醫,育有 10 子 2 女,山本悌二郎為次子;三子原鉄三郎曾任王子製紙株式会社取締役、監查役(董事、 監事);八子有田八郎(
)曾在昭和
大臣。明治 13 年( 1880 ),山本悌二郎入佐渡相川之圓山溟北學古塾學習漢學。明治 15 年( 1882 ),跟隨同鄉前輩鵜飼郁次郎前往東京,先入二松學舍(今二松學舍大學) 繼續修習漢學及東洋學;未及畢業,即轉入獨逸學協會學校(今獨協中學校.高等學校) 學習德語。明治 19 年( 1886 )畢業後,獲得宮內省獎學金,以日本駐德公使品川弥二 郎隨員身分赴德國留學。明治 21 年( 1888 ),德國包岑( Bautzen )農業學校畢業,兩 年後,入霍恩海姆大學( Universität Hohenheim )續研習農學;明治 25 年( 1892 )大 學畢業後,旋即入萊比錫大學( Universität Leipzig )研究科深造,次年( 1893 )取得 農業經濟博士學位。續以宮內省留學生身分轉往英國進行農業考察。 明治 27 年( 1894 ),山本悌二郎自英國返日,任宮內省囑託。翌年( 1895 )辭宮 10 伊藤重郎,《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史》(東京: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東京出張所,1939);三卷俊夫,《臺灣倉庫株式會 社二十年史》(臺北:臺灣倉庫株式會社,1936)。 011
不到兩年,高雄又迎回一尊黃土水製作的山本悌二郎銅像(以下簡稱山本銅像),同樣 成為高雄的大事。職是之故,本文擬以山本悌二郎為中心,論述其與臺灣製糖業及高雄 的關係,並試著拼湊山本銅像的來歷及其返還高雄的經緯。 本文運用的資料,是以《臺灣日日新報》及山本悌二郎執掌過的臺灣製糖株式會社 (以下簡稱臺灣製糖)和臺灣倉庫株式會社(以下簡稱臺灣倉庫)所編纂之《臺灣製糖
1842-1895
1884-1968
11-15 年間( 1936-1940 )三度擔任外務

28 年( 1895 )日本取得臺灣,等於也取得一個重要的糖產地,為 增加臺灣糖產量,提升糖品質,日本當局在統治臺灣初期即致力於發展新式製糖業, 其中一條途徑,是引進日本資本投資臺灣新式製糖業。

明治 32 年( 1899 ) 12 月,臺灣民政長官後藤新平赴日即將歸臺之時,銜總督兒玉 源太郎之命,向三井物產合名會社(簡稱三井物產)常務理事益田孝建議三井物產在 臺灣投資設立新式糖廠,益田孝先將後藤的建議諮詢日本精製糖株式會社專務董事鈴 木藤三郎和社長長尾三十郎,獲得兩人贊同。接著再將兩人意見向三井家陳述,獲得

第 12 卷 | 第 2 期
11 參、山本悌二郎加入臺灣製糖業 糖自 17 世紀荷蘭統治開始,就是臺灣重要出口商品,而日本一直是臺灣糖主要的 出口市場,因此在日本治臺之前,對臺灣糖業已經注意已久。不過,臺灣製糖業始終 處於使用人力、獸力的落後方式,並未隨著 19 世紀下半葉清廷洋務運動的開展,而擠 身近代化之林。明治
內省職,先後擔任第二高等學校(今仙台東北大學)教授、日本勸業銀行貸付部鑑定 課長等職,在第二高等學校任教期間,曾教導後來擔任臺灣第四任總督的兒玉源太郎 長子兒玉秀雄。明治 33 年( 1900 ) 4 月,辭去勸業銀行職位,加入臺灣新式製糖業創 始計畫。
認可。於是三井財團投資臺灣新式糖廠計畫進入交涉階段。 明治 33 年( 1900 ),三井物產同意總督府承諾之新式製糖會社成立後,給予 5 年 以資本額 50 萬圓計算,每年 6% 的補助金,以及支持耕作改良與原料供給的條件,新 式糖廠設立計畫逐漸走向具體化。 同年 6 月 13 日,新會社舉行第一次發起人會,會中發布新會社創立旨趣書,並將 新會社定名為「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列名發起人的有 Robert Walker Irwin (夏威夷駐 日本公使)、田島信夫(毛利家)、武智直道、長尾三十郎、上田安三郎、益田孝、 鈴木藤三郎等七人。會中確認會社資本額為 100 萬圓。其中,三井物產是最大股東, 11 不著撰人,〈山本悌二郎略年譜〉,《佐渡文獻》,120(2019),頁 29-30;前田蓮山,《政治は人格なり》(東京: 新作社,1924),頁 385。 012
山本悌二郎(1870-1937)與他的黃土水製作胸像 代表皇室的宮內省和武家氏族毛利家並列次大股東,高雄陳家陳中和則名列第四大股 東,陳中和與王雪農是創社 95 名股東中僅有的兩名臺灣人。 正當臺灣製糖籌設在緊鑼密鼓的階段,已經辭去日本勸業銀行課長工作的山本悌 二郎,在同屬新潟佐渡人的同鄉前輩益田孝及鈴木藤三郎引介下,於 10 月 1 日以創立 事務員身分加入臺灣製糖。 12 肆、山本悌二郎與高雄 一、擘劃建立臺灣第一個新式糖廠──臺灣製糖橋仔頭製糖所 明治
(今臺南麻豆),接著南下經臺南平原、高雄平原、屏 東平原至枋寮,再折回北上縱貫屏東平原,經阿猴(今 屏東市)、阿里港、手巾寮、蕃薯寮(今旗山)、曾文 街(今臺南善化)、鹽水港、布袋嘴,最後抵達新營, 最後從新營回到臺南。經過為期一個多月的探勘,改擇 定曾文街與橋仔頭兩地為新糖廠候選用地,最後橋仔頭 因有鐵路、典寶溪交通、用水之便而雀屏中選。 明治 33 年( 1900 ) 12 月初,鈴木藤三郎自行返回 12 伊藤重郎,《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史》,頁 63-103。 圖 1 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日誌有關 1900 年 10 月 1 日山本悌二郎入社並與 鈴木藤三郎共同前往臺灣的紀錄 圖片來源:伊藤重郎,《臺灣製糖株式會 社史》(東京: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東京 出張所,1939),頁 91 前頁寫真照片, 無頁碼。〈《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史》〉,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 KH2003.008.178-0156。 013
33 年( 1900 ) 10 月 1 日,即山本悌二郎入社 同一天,山本旋陪同臺灣製糖發起人之一的鈴木藤三 郎來臺探勘新式糖廠設立地點,這是山本首度來到臺 灣。兩人自東京新橋車站出發,先至神戶, 3 日再從神 戶乘船出發赴臺。7 日抵達臺灣後,先在臺北停留 6 天, 拜會總督府有關官員。 14 日,再從基隆乘船至安平, 從臺南展開探勘工作。 兩人先是往北探勘總督府建議設立糖廠地點蔴荳
第 12 卷 | 第 2 期 日本,參加臺灣製糖創立總會;山本悌二郎則留在臺灣 籌畫新式糖廠興建事宜。 12 月 20 日,臺灣製糖舉行創 立總會,選出鈴木藤三郎、益田孝、田島信夫、陳中和、 武智直道等五名取締役(董事),長尾三十郎、岡本貞 烋、上田安三郎等三名監查役(監事)。五名取締役再 推選出鈴木藤三郎為首任社長,臺灣首家新式製糖會社 於焉成立。明治 34 年( 1901 ) 2 月 2 日,山本悌二郎被 任命為支配人(相當於經理),駐在橋仔頭實地指揮新
建廠工程的工人回憶:在製糖所興建工程中,山本悌二 郎每每親自推送建材,汗水總是讓其衣 服濕透。14 製糖所興建期間,會社員工與 工人除必須克服瘧疾、霍亂等臺灣風土 病外,最大挑戰是來自抗日者襲擊。抗 日者會混跡在工人中伺機偷襲,讓糖廠 防不勝防,製糖所得自組壯丁團,由總 督府提供槍枝、派遣軍官協助訓練。山 本悌二郎還協調總督兒玉源太郎派出 70 名士兵,駐守糖廠。製糖所內事務所、 工廠、宿舍,亦設計成如同堡壘般,牆 壁挖有多處銃眼,頂樓平臺架設大砲。 15 相較日後廣設於臺灣的新式糖廠,如同 13 伊藤重郎,《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史》,頁 112-132。 14 佐藤吉治郎,《臺灣糖業全誌》(臺中:株式會社臺灣新聞社,1916),頁 158-159。 15 不著撰人,〈臺灣糖業と後藤新平伯(二)〉,《糖業》,25(1)(1938),頁 17-18。 圖 2 擔任臺灣製糖支配人時期的山 本悌二郎 圖片來源:上田元胤、湊靈雄,《臺灣 士商名鑑》(無出版地:にひたか社, 無出版年),本文前照片寫真,無頁碼。 圖 3 興建中的橋仔頭製糖所,站立在最前方著西裝的是山 本悌二郎 圖片來源: 臺灣製糖株式會社,《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創 立十五週年寫真》(東京: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東京事務 所,1915),無頁碼。〈《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創立十五 週年寫真》〉,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 KH2003.008.182-0005。 014
式糖廠建設事宜。 13 明治 34 年( 1901 ) 2 月 15 日,臺灣製糖橋仔頭製 糖所動工,山本悌二郎以支配人身分,身先士卒監督工 程進行,並引進手押臺車和牛車軌道搬運建材。據參與
山本悌二郎(1870-1937)與他的黃土水製作胸像 堡壘般的橋仔頭製糖所建築,是其他糖廠看不到的獨家設計。 明治 34 年( 1901 ) 11 月,橋仔頭製糖工廠完工,經多次試車後,於次年( 1902 ) 1 月正式開工製糖,其不僅是標誌臺灣製糖業革命開端的第一座新式糖廠,也是高雄第 一間使用機械動力的近代化工廠。 圖 5 創立初期的橋仔頭製糖所事務所,如同堡壘般牆壁上 可見多處銃眼設計 圖片來源: 伊藤重郎,《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史》,頁 126127 間寫真照片,無頁碼。〈《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史》〉,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03.008.1780198。 圖 7 山本悌二郎取法夏威夷經驗,引進機關車運載甘蔗與 製品,開糖業鐵路先河 圖片來源: 臺灣製糖株式會社,《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創立 十五週年寫真》,無頁碼。〈《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創立十五 週年寫真》〉,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 KH2003.008.182-0025。 圖 4 糖廠前廣場是員工練兵的地方,也是守備隊駐紮的 地方 圖片來源: 伊藤重郎,《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史》,頁 126127 間寫真照片,無頁碼。〈《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史》〉,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03.008.1780197。 圖 6 1902 年展開第一個製糖期的橋仔頭製糖所 圖片來源: 臺灣製糖株式會社,《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創立 十五週年寫真》,無頁碼。〈《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創立 十五週年寫真》〉,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 KH2003.008.182-0010。 015

取締役,藤田四郎當選臺灣製糖第二任社長。

明治 43 年( 1910 ) 10 月 6 日,臺灣各新式製糖會 社聯合成立臺灣糖業聯合會,山本悌二郎以臺灣製糖常 務取締役身分被推舉為首任會長,臺灣製糖儼然居新式 製糖會社領導地位。 明治 44 年( 1911 ) 12 月 1 日,臺灣製糖的事業觸 角延伸到造船所、倉儲、駁船等港口有關事業,遂決定

第 12 卷 | 第 2 期 明治 38 年( 1905 ) 6 月,山本悌二郎率日比孝一、草鹿砥祐吉、鈴木源吉等三位 技師前往夏威夷考察。 7 月返國後,借用夏威夷經驗,於明治 40 年( 1907 )引進機關 車在橋仔頭製糖所運送甘蔗原料與砂糖製品的鐵道上,開臺灣糖業鐵路發展先河。 16 二、接掌臺灣製糖 明治 37 年( 1904 ) 8 月 20 日,臺灣製糖召開臨時 股東大會,會中山本悌二郎當選取締役(董事)。明治 38 年( 1905 ),鈴木藤三郎辭臺灣製糖社長職,益田孝 辭取締役職。 3 月 23 日,臺灣製糖召開臨時股東大會, 修改會社章程,採行取締役社長(董事長)和常務取締
役(常務董事)制度,山本悌二郎與武智直道當選常務
45 年( 1912 ) 7 月 29 日,臺灣製糖召 開第十二次定期股東大會,山本悌二郎被選為專務取締役(專務董事),由於社長常 年在日本,山本成為在臺實際主導社務者。 17 大正 2 年( 1913 ) 10 月 30 日,臺灣製糖本社再從哨船頭遷移到哈瑪星湊町二丁目 10 番地。大正 4 年( 1915 ) 6 月 15 日,山本悌二郎因擔任臺灣製糖會社要職期間,致 力發展新式糖業,促進地方產業發展,有功於國產之增殖,獲總督府頒授藍綬褒章。 18 16 伊藤重郎,《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史》,附錄年表頁 19、26。 17 久保文克,《殖民地企業經營史論》(東京:日本經濟評論社,1997),頁 41。 18 《府報》,第 779 號(1915 年 6 月 23 日),頁 66。 圖 8 擔任社長時期的山本悌二郎 圖片來源:佐藤吉治郎,《臺灣糖業全 誌》(臺中:株式會社臺灣新聞社, 1916),頁 153。 016
將本社從橋仔頭製糖所遷移到打狗哨船頭。明治
糖所,這是皇太子來臺唯一的新式糖廠視察行程。 為迎接皇太子,臺灣製糖特別訂購竹山的麻竹材搭建休憩涼亭。在皇太子蒞臨前 幾天,竹柱奇蹟似長出青芽。 4 月 22 日,皇太子到訪糖廠,一行人進入涼亭時,皇太 圖 9 位於哈瑪星時期(1913-1920)的臺灣製糖本社 圖片來源:臺灣製糖株式會社,《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創 立十五週年寫真》,無頁碼。〈《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創 立十五週年寫真》〉,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 登錄號:KH2003.008.182-0098。 圖 11 位於廠區內的瑞竹與行啟紀念館(右) 圖片來源:伊藤重郎,《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史》,本文前寫 真照片,無頁碼。〈《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史》〉,高雄市立 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03.008.178-0036。 圖 10 在山本悌二郎爭取下,臺灣製糖本社所在的阿緱製 糖所,被列入裕仁皇太子行啟來臺唯一的糖廠行程 說明:本圖走在最前方著西裝者是裕仁皇太子,其後著西裝 者是山本悌二郎。 圖片來源:伊藤重郎,《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史》,本文前寫 真照片,無頁碼。〈《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史》〉,高雄市立 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KH2003.008.178-0034。 017
山本悌二郎(1870-1937)與他的黃土水製作胸像 大正 9 年( 1920 ) 12 月 10 日,臺灣製糖決定專注本業,而將本社從高雄遷到阿緱 製糖所,儘管如此,山本悌二郎仍在橋仔頭製糖所、高雄市區保留住宅,以便隨時入住。 大正 10 年( 1921 ) 10 月 28 日,臺灣製糖舉行第二十六次定期股東大會,社長藤田四 郎退職,由山本悌二郎當選會長兼專務取締役(不設社長職)。其間,山本重要的成 就之一是促成大正 12 年( 1923 ) 4 月攝政的裕仁皇太子來臺行啟時,選擇參觀阿緱製
第 12 卷 | 第 2 期 子注意到發芽的竹柱,山本悌二郎趁機說明竹柱來 歷和發芽過程,皇太子聽聞後不斷觸摸端詳竹柱。 臺灣製糖乃將發芽竹柱培植,竟長成茂密竹林,因 認為是皇太子的「祥瑞之兆」,故稱「瑞竹」,並 在瑞竹前立碑、建紀念館。「瑞竹」成為日後皇室 成員來臺必定參訪景點,到日治末期更成為皇民化 政策的象徵地標,參拜者絡繹不絕,大大提升臺灣 製糖的政經地位。 大正 14 年( 1925 ) 10 月,臺灣製糖召開第 三十四次定期股東大會,山本悌二郎改任社長,不 再兼專務取締役職位。昭和 2 年( 1927 )4 月 20 日, 山本悌二郎被田中義一內閣任命為農林大臣,辭去
19 整理自伊藤重郎,《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史》。 圖 12 立於瑞竹旁山本悌二郎撰文的「行啟 紀念碑」 圖片來源: 伊藤重郎,《臺灣製糖株式會社 史》,頁 231 前頁寫真照片,無頁碼。〈《臺 灣製糖株式會社史》〉,高雄市立歷史博 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 KH2003.008.1780327 。 表 1 山本悌二郎任職臺灣製糖期間(1900-1927)會社擴張表 任期職稱 臺灣製糖擴張 19001901 創立事務員 探勘新糖廠用地(1900 19011904 支配人(經理) 建橋仔頭第一工場(1901)→臺灣第一個新式糖廠 19041905 取締役(董事) 018
社長職位,也結束他在臺灣製糖任職歲月。 19 環顧 山本悌二郎在臺灣製糖二十七年,一路從事務員升 到社長,最後甚至入閣當上農相,在當時各大製糖 會社中可說是絕無僅有;臺灣製糖在山本主掌社務期間,一直持續擴張,穩居日本製 糖業龍頭地位(有關山本悌二郎任職臺灣製糖期間會社的擴張,請參見表 1 )。

1907)

1908)→臺灣第一個酒精工場

1908)

1909) 合併臺南製糖,取得灣裡製糖所(善化糖廠,1909) 建車路墘製糖所(仁德糖廠,1910) 建阿緱酒精工場(1911) 併購怡記製糖,取得鳳山、三崁店(永康糖廠)兩製糖所(1912) 本社從橋仔頭遷到哨船頭 19121921 專務取締役 (專務董事)

併埔里社製糖,取得埔里社製糖所(埔里糖廠,1913) 本社從哨船頭遷到哈瑪星(1913) 合併臺北製糖,取得臺北製糖所(臺北糖廠,1916) 建打狗鑄造場(1917) 本社從高雄哈瑪星遷屏東(1920) 建東港製糖所(南州糖廠,1921) 建九州製糖所(1921) 19211925 會長兼專務 闢萬隆農場與二峰圳(1922) 19251927 社長 闢大响營農場(1926) 任農林大臣,退社(1927)

山本悌二郎(1870-1937)與他的黃土水製作胸像 三、任臺灣倉庫株式會社創社社長 一次大戰期間( 1914-1918 ),日 本對中國及南洋的出口有顯著的增加, 總督府有意要發展民營化的倉庫管理會 社。於是在臺灣銀行首倡,糖業聯合會 協贊下,大正 5 年( 1916 ) 7 月 1 日, 民政長官下村宏邀集糖業聯合會成員、 臺灣銀行、運輸業者、貿易商及各界紳 商,在其官邸商討倉庫會社創立事宜, 獲得參加人員一致贊同成立會社。 7 月 任期職稱 臺灣製糖擴張 19051912 常務取締役 (常務董事) 兼任臺灣糖業聯合 會會長 (1910-1927) 引進糖鐵機關車(1907)→臺灣第一個機關車糖鐵 建橋仔頭第二工場(
建橋仔頭酒精工場(
建阿緱製糖所(屏東糖廠,
建後壁林製糖所(小港糖廠,
圖 13 位於今蓬萊商港區的臺灣倉庫高雄支店 圖片來源:小山權太郎,《高雄市大觀》(臺北:南國寫真大 觀社,1930),頁 39。〈臺灣倉庫株式會社高雄支店/高雄 酒精株式會社〉,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 KH2015.005.461。 019
資料來源:整理自伊藤重郎,《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史》(東京: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東京出張所,1939)。 (續上表)
第 12 卷 | 第 2 期 24 日,由山本悌二郎領銜共 38 名發起人向總督府提出會社設 立申請。 9 月 16 日,「臺灣倉 庫株式會社」正式成立,山本 悌二郎被指定為社長,臺灣銀 行出身的三卷俊夫被任命為專 務取締役。 臺灣倉庫成立初期本店設 在臺北,昭和 3 年( 1928 )遷 到基隆,在高雄則是設立支店, 店址位在新濱町今蓬萊商港區 內。臺灣倉庫所屬倉庫設施分 為總督府撥交的「管理倉庫」 和自建的「所有倉庫」。目前 高雄著名的景點棧二庫及駁二 倉庫群,多為臺灣倉庫的管理 倉庫;而臺灣倉庫自建的所有 倉庫,較著名的是位於鼓山車站與愛河間,昭和 7 年( 1932 ) 9 月 26 日完工的「田町 倉庫」,田町倉庫是臺灣倉庫用來貯存石油的倉庫。 20 戰後倉庫為鐵路局接收,目前部 分出租給民間使用。 昭和 2 年( 1927 ),山本悌二郎入閣而辭去社長職位,此後社長職位長期懸缺,由 專務取締役三卷俊夫主持社務。直到昭和 12 年( 1937 )山本悌二郎去世後,次年( 1938 ) 臺灣倉庫才又選出三卷俊夫為第二任社長,可見山本悌二郎在臺灣倉庫的地位。21 20 整理自三卷俊夫,《臺灣倉庫株式會社二十年史》。 21 〈臺灣倉庫の三卷氏社長に 廿七日重役會で互選就任〉,《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8 年 8 月 28 日),第 2 版。 圖 14 總督府撥交臺灣倉庫管理,位於今棧貳庫一帶的上屋倉庫 圖片來源:臺灣日日新報社,《臺灣寫真帖》(臺北:編者,1916),無 頁碼。 圖 15 位於今愛河與鼓山車站間,臺灣倉庫建造的石油倉庫 圖片來源:三卷俊夫,《臺灣倉庫株式會社二十年史》(臺北:臺灣倉庫 株式會社,1936),本文前寫真照片,無頁碼。 020
山本悌二郎(1870-1937)與他的黃土水製作胸像 四、返日與去世後高雄的兩場祭儀 在忙於臺灣製糖社務同時,山本悌二郎在日本政 壇是立憲政友會的主要成員,自明治 37 年(1904) 開始,當選第九至二十屆中,共 11 屆(僅第十七屆 落選)新潟縣佐渡選區眾議院議員,眾議員生涯長達 三十餘年。22 大正 14 年(1925)10 月 25 日,山本悌 二郎卸下專務取締役兼職,專任社長,主要活動地點 逐漸從臺灣轉回日本。 昭和 2 年(1927)4 月 20 日,田中義一組閣, 山本悌二郎被任命為農林大臣,山本旋辭臺灣製糖社 長、臺灣倉庫社長、糖業聯合會會長等職,臺灣製糖 在
養毅組閣,山本悌二郎二度入閣,再度擔任農林大臣, 直到昭和 7 年(1932)5 月 26 日犬養毅內閣總辭。 昭和 12 年(1937)12 月 14 日,山本悌二郎參加 完大東文化協會理事會後,在步出玄關之際,突因腦 溢血倒地昏迷,晚間 7 點 40 分宣告不治,享年 67 歲。24 山本悌二郎去世的消息傳回臺灣,《臺灣日日新 報》在報導相關消息時,以「臺灣糖業の大恩人」來 稱呼山本(參見圖 17)。25 次日(12 月 15 日),山 22 衆議院、参議院編,《議会制度七十年史.第 11》(東京:大蔵省印刷局,1962),頁 541。 23 伊藤重郎,《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史》,附錄年表頁 76-77。 24 不著撰人,〈山本悌二郎略年譜〉,頁 30。 25 〈山本悌二郎氏 昨夜腦溢血で逝去〉,《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7 年 12 月 16 日),第 2 版。 圖 17 山本悌二郎去世的報導 圖片來源: 〈山本悌二郎氏 昨夜腦溢血で 逝去〉,《臺灣日日新報》日刊( 1937 年 12 月 16 日),第 2 版。 圖 16 擔任農相時期的山本悌二郎 圖片來源: 陳明發提供。 021
10 月股東大會選出武智直道接任第四任社長。23 昭和 4 年(1929)7 月 2 日,山本悌二郎隨田中 內閣總辭而下臺。昭和 6 年(1931)12 月 13 日,犬
第 12 卷 | 第 2 期 本悌二郎女婿筧干城夫先在高雄的宅第設置祭壇,提供親朋好友憑弔。 26 筧干城夫是日 治後期臺灣製糖的重要幹部,曾任營業部長、主事、取締役、常務取締役、專務取締 役等職,是臺灣製糖在臺灣的末代掌權者。 27 12 月 17 日,山本悌二郎在東京青山齋場舉行葬儀,高雄同步有兩場山本悌二郎的 祭儀舉辦。一場是由臺灣製糖在橋仔頭製糖所主辦的慰靈祭儀,舉辦地點選在草創時 的社宅事務所前廣場,事務所是山本生 前感到最有革命情感的建築,共有來自 全臺四百多位各界官民參與祭儀(參見 圖 18 )。 28 另一場是由臺灣倉庫主辦之遙祭儀 式,地點位在愛國婦人會館(位於今高 雄市鼓山區登山街),由會社高雄支店 長中村一造主持,參加者包括高雄州知 事、高雄市尹的代理及支店全體社員, 共百餘人參加(參見圖 19 )。 29 26 〈橋子頭で慰靈祭〉,《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7 年 12 月 16 日),第 7 版。 27 興南新聞社,《臺灣人士鑑》(臺北:編者,1943),頁 85。 28 〈故山本氏慰靈祭 橋子頭工場で執行〉,《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7 年 12 月 18 日),第 5 版。 29 〈高雄で遙弔式〉,《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7 年 12 月 18 日),第 5 版。 圖 19 臺灣倉庫在愛國婦人會館舉行山本悌二郎遙弔式的報導 圖片來源:〈高雄で遙弔式〉,《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7 年 12 月 18 日),第 5 版。 圖 18 臺灣製糖在橋仔頭製糖所舉行山本悌二郎慰靈祭的報導 圖片來源:〈故山本氏慰靈祭 橋子頭工場で執行〉,《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7 年 12 月 18 日),第 5 版。 022

進入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就讀,是第一位進入東京美術學校、留日學美 術的臺灣學生。

大正 9 年( 1920 ),還在東京美術學校求學的黃土水以〈蕃童〉(又名山童吹笛) 作品,入選日本藝術界最重要的展覽會──第二回帝國美術展覽會(簡稱帝展),成 為第一位作品入選帝展的臺灣人,轟動臺灣及日本。次年( 1921 ),黃土水獲准免試 進入東京美術學校研究科,再以作品〈甘露水〉入選第三回帝展。大正 11 年( 1922 ), 黃土水研究科畢業,仍持續不斷創作,先後以〈擺姿態的女人〉、〈郊外〉連續兩回 入選帝展。大正 12 年( 1923 ),裕仁皇太子臺灣行啟,黃土水特別雕刻了〈童子〉作 品贈與皇太子,在行啟期間,獲皇太子召見,此時黃土水還不到 30 歲。連續四度入選 帝展及獲皇太子召見的光環,讓黃土水贏得「本島人唯一」及「天才雕塑家」稱號, 許多達官貴人紛紛請其製作胸像,製作的作品無論是在當時或現代都奇貨可居。 30 山本悌二郎黃土水的關連主要來自於東洋協會。東洋協會前身主體,是明治 31 年 ( 1898 )創立的臺灣協會,該會係以「促進臺日交流、支援臺灣殖民地經營,向日本

山本悌二郎(1870-1937)與他的黃土水製作胸像 伍、山本悌二郎與黃土水製胸像 黃土水( 1895-1930 )出生在日本統治臺灣第一年( 1895 )的艋舺,因流連於廟宇 和佛具店而對木雕產生濃厚興趣。進入府立國語學校師範科(今臺北市立大學博愛校 區)就讀期間,作品屢獲師長讚賞。大正 4 年( 1915 ),獲民政長官內田嘉吉和國語 學校校長隈本繁吉推薦,得到東洋協會臺灣支部獎助金,並以〈李鐵拐〉作品通過審查,
本土社會傳達臺灣之於日本帝國的重要性」為宗旨,臺灣第二任總督桂太郎為創會會 長,主要成員為臺灣及在日臺灣關係官民。明治 40 年( 1907 ),更名為東洋協會,並 把會務觸角延伸到朝鮮和滿州。 31 贊助臺灣留學生是東洋協會的主要任務之一,東京臺灣留學生宿舍「高砂寮」便 是 30 參考自鈴木惠可,〈邁向近代雕塑的路程──黃土水於日本早期學習歷程與創作發展〉,《雕塑研究》,14(2015), 頁 87-132。 31 參見林呈蓉、荒木一視,〈臺灣之於「東洋協會」的歷史意義〉,Journal of East Asian Identities 1(2015),頁 53-80。 023
第 12 卷 | 第 2 期 由東洋協會提供。大正 4 年 (1915),黃土水進入東京 美術學校深造,即是受到東 洋協會每月提供 10 圓助學金 補助,並被安排住在高砂寮。 山本悌二郎曾任東洋協 會評議員,包括山本在內多 位東洋協會成員,如後藤新 平(曾任臺灣民政長官)、 辜顯榮、下村宏(曾任臺灣 民政長官)、槙哲(曾任鹽 水港製糖社長)等,都曾大 力贊助黃土水藝術創作,向 黃土水訂製作品。32 昭和 2 年( 1927 ) 10 月 20 日,《臺灣日日新報》刊登一張由黃土水雕刻名為「山 本農相胸像」照片。 33 之所以會製作此胸像,是因該年山本悌二郎就任農林大臣,一口 氣卸下在臺灣的臺灣製糖社長、糖業聯合會會長及臺灣倉庫社長等職位,因此臺灣製 糖社員集資請黃土水製作石膏像贈與山本悌二郎以資紀念。類似模式也出現在昭和 4 年( 1929 )川村竹治卸任臺灣總督之時。34 山本石膏像背後刻有「 山本悌二郎先生寿像 1927 D.K 」字樣,「 1927 」是黃土水雕刻的年分;「 D.K. 」是黃土水日文發音羅馬拼音 ( Dosui Ko. )的字首縮寫(參見圖 21 )。 該尊石膏胸像後來被翻製成銅像,立於橋仔頭製糖所事務所玄關,昭和 4 年( 1929 ) 2 月 5 月舉行除幕式,由臺灣製糖專務取締役平山寅次郎主持,社長武智直道和製糖所 所長金木善三郎均是發起人(參見圖 22 、 23 )。 32 李品寬,〈日治時期臺灣近代紀念雕塑人像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頁 168-169。 33 〈山本農相胸像〉,《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27 年 10 月 20 日),第 4 版。 34 〈出來上つた川村總督の胸像 本島唯一の天才彫刻家黃土水氏作〉,《臺灣日日新報》夕刊(1929 年 7 月 13 日), 第 2 版。 圖 21 山本銅像背後刻了「1927 D.K.」,代表黃土水於 1927 年雕刻的作品 圖片來源: 駐日代表處臺灣文化中心 提供。 圖 20 1927 年《臺灣日日新報》刊 出的山本胸像照片 圖片來源: 〈山本農相胸像〉,《漢 文臺灣日日新報》日刊( 1927 年 10 月 20 日),第 4 版。 024
山本悌二郎(1870-1937)與他的黃土水製作胸像 戰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 ,臺灣製糖在臺灣的資產全數被政府接收 ,成為現今國營 企 業臺灣糖業公司的一部 分;臺灣製糖在日本的資產則是成立台糖株式會社 ,繼續經營 。 據橋頭糖廠退休員工陳明發回 憶 :戰後山本悌二郎銅像一度與橋頭糖廠第一代製糖 機 器共同被置放在社長宿舍旁的空 地 ,民 國 48 年( 195 9 ) 10 月 16 日 ,台糖株式會社 興 建北海道道南製糖 所 ,在時任總統府秘書長張羣協調拍板 下 ,第一代製糖機器被送 返 給道南製糖 所 ,而山本 銅 像則連同製糖機器也被 運 送至日 本 ,最後落腳於 山 本悌二郎故鄉新潟縣佐 渡 市。 35 為安置銅 像 ,佐渡 市 方面成 立 「山本悌二郎 先 生顯彰會 」 ,於民 國 49 年 ( 19 60 ) 7 月在真野公園 豎 立銅 像 ,同時建立的還 有 「山本悌二郎先生顯彰碑 」 (參見 圖 24 、 25 )。 35 陳明發口述,2021 年 3 月 17 日,莊天賜採訪;陳明發,〈日本最古製糖機械〉,陳明發提供筆記資料(未出版)。 圖 23 臺灣製糖第四任社長武智直 道(銅像左側)與橋 仔 頭製糖所所長金木善三 郎(銅像右側)於山本悌 二 郎銅像前合影 圖片來源:陳明發提供。 圖 22 1929 年 2 月 5 日舉行的山本悌二郎銅像除幕式 圖片來 源: 作者不 詳(日治時期 ),〈山本悌二郎胸像 於 橋頭社宅事務所進行揭幕儀 式 -3〉,高雄市立歷史博物 館 典藏,登錄號:KH2022.012.0006。 圖 25 立於真野公園山本銅像旁 的 「山本悌二郎先生顯彰碑」 圖片來 源: 駐日代表處臺灣文化中 心 提供 。 圖 24 設立於新潟佐渡市真野公園的 山本悌二郎銅像 圖片來 源: 駐日代表處臺灣文化中 心 提供 。 025
第 12 卷 | 第 2 期
胸像,山本原收藏在東京目黑區官邸,後送交給佐渡市,保存在佐渡市舊真野町役場。37 易言之,黃土水昭和 3 年( 1928 )製作的胸像從未到過臺灣,直到民國 109 年( 2020 ) 12 月,出借給國美館進行翻製,才首次來臺(參見圖 26 、 27 )。 陸、山本銅像返鄉 民國 109 年( 2020 ),在駐日代表處臺灣文化中心(簡稱駐日代表處)居中引介, 以及臺灣出身、長年旅居佐渡市的「佐渡藝術舞鼓團」創辦人若林素子(張素真)多 36 〈雕刻家故黃土水君遺作品展覽會陳列品目錄〉,收於林曼麗等,《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臺北:國立臺 北教育大學,2020),頁 247。 37 鈴木惠可,〈山本悌二郎胸像と彫刻家黃土水〉,《佐渡文獻》,120(2019),頁 76。 圖 27 山本石膏胸像背面刻「1928D.K.」,代表黃土水於 1928 年 雕刻的作品 圖片來源:莊天賜拍攝。 圖 26 黃土水於 1928 年製作的山本石膏胸像 圖片來源: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026
至於原型石膏像,在黃土水去世後於昭和 6 年( 1931 ) 5 月舉辦的「彫刻家故黃土 水君遺作品展覽會」中曾經展出,當時出版的陳列品目錄明白記載材質為「 石膏 」, 製作年代為「 昭和二年作 」。 36 但該石膏原型胸像目前下落不明。 戰後新潟縣佐渡市另保存了一尊石膏材質的山本悌二郎胸像,其背面刻有「 山本 農相寿像 1928 D.K 」字樣,表示係黃土水於昭和 3 年( 1928 )製作。當時山本悌二郎 已擔任農林大臣,住在東京目黑區官邸,該胸像應是該年黃土水在日本為山本製作的

年)10 月 16 日送到日本,與其嫁到日本, 登上佐渡島的日期是同一天。若林夫人感到這冥冥中似有一種緣分,要其來促成銅像 返鄉這件事,於是決定要再度與駐日代表處積極奔走,爭取銅像返鄉。 40

民國 110 年( 2021 ) 12 月 18 日,因公返臺的駐日代表謝長廷,特別與高雄市長陳 其邁、立法委員管碧玲及高雄市議員康裕成到橋頭糖廠,確認山本銅像於日治時期放 置的位置,並透露駐日代表處次年將正式與佐渡市役所洽商,可望迎銅像回臺複製, 重新安置在橋頭糖廠的訊息。市長陳其邁亦當場拜託謝代表能協助促成這樁好事,促 進臺日之間的交流。 41 民國 111 年( 2022 ) 3 月下旬,高雄市長陳其邁親自致函給佐渡市長渡邊龍五,在 信中肯定山本悌二郎奠定臺灣製糖產業邁向近代化發展之路,對於高雄市發展具有重 要貢獻,並提出對山本銅像返鄉的期待。 42 在獲悉高雄市的強烈期望後,佐渡市方面認

山本悌二郎(1870-1937)與他的黃土水製作胸像 方奔走下, 5 月,日本佐渡市同意讓黃土水昭和 3 年(
38 民國 109 年( 2020 )12 月山本胸像正式來臺,預計以三年時間,交由國立美術館修復、
1928 )製作的山本胸像回臺;
翻製,翻製的胸像由國美館典藏,原作則歸還佐渡市。 民國 109 年( 2020 ),駐日代表謝長廷及代表處人員造訪新潟佐渡市,在若林素 子陪同下,到真野公園一睹山本悌二郎銅像(簡稱山本銅像),同時尋求銅像返鄉的 可能性,並請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簡稱高史博)調查銅像基礎歷史資料。 39 民國 110 年( 2021 ) 3 月 29 日,若林素子拜訪駐日代表謝長廷,從高雄市立歷史 博物館調研資料得知,山本銅像是在( 1959
銅像返回原址──臺灣高雄市之計畫。 4 月 20 日,佐渡市長渡邊龍五在例行記者會表 示,「如果能成功實現銅像返臺一事,相信能讓佐渡市和高雄市的友好關係更形密切」。 臺日雙方對山本銅像返鄉抱持一致的共識與期待。 6 月初,佐渡市役所就山本銅像返還高雄一案,展開為期一個月公開徵求市民意見。 38 「謝長廷」臉書貼文,2020 年 10 月 25 日。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frankcthsiehfans/posts/pfbid02Y43Me uoYfJPi7rztfkKQ9194EBS8xXGeM5PDHBwtGDJDTpdzFgd2c6uXZy3Ecjwxl。 39 時任高雄市歷史博物館館長王御風轉傳駐日代表處訊息,2020 年 12 月 9 日。 40 時任高雄市歷史博物館館長王御風轉傳駐日代表處臺灣文化中心主任王淑芳訊息,2021 年 3 月 30 日。 41 「謝長廷」臉書貼文,2021 年 12 月 26 日。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frankcthsiehfans/posts/pfbid0wQFKu DR5spj3SLjAPMxyXCR9cWPJXfM3SHuZd28gdccSUpZ5Lc4h6fHikZAdbGp4l。 42 陳其邁,〈致佐渡市長信函〉。高雄市政府提供。 027
為銅像原本設置在高雄橋頭糖廠,理應原件歸還高雄,而非複製品,並開始推動山本
第 12 卷 | 第 2 期 7 月初,未有市民提出異議,山本銅像返 還高雄就此定案,原本預期佐渡市能出 借銅像翻製複製品留藏高雄的願望,竟超 乎預期得到銅像原件返回高雄的結果。43 7 月 28 日,駐日代表謝長廷及臺灣 文化中心相關人員代表高雄市政府赴佐渡 市,與佐渡市役所簽署友好交流合作備忘 錄,預計山本銅像返還高雄後,原件將典 藏於高雄市立美術館,同時複製兩尊銅 像,一尊贈送給佐渡市役所,放置真野公園原來銅像豎立處;另一尊放置日治時期銅像 原址橋頭糖廠社宅事務所玄關。44 8 月 19 日,山本銅像自真野公園基座卸下,次日啟程返鄉,並順利抵達高雄。45 8 月 28 日,高雄市政府舉辦「百年跨越‧文化賦歸──高雄迎回黃土水山本悌二郎銅像開箱 儀式」,包括高雄市長陳其邁、駐日代表謝長廷、文化部次長李靜慧等多位中央及地方官 員親自出席,見證國寶返鄉及臺日友好的歷史一刻。 柒、結語 糖業是日治時期產業近代化的代表產業,橋仔頭製糖所是臺灣第一間近代化機械製糖 工廠,也是高雄第一間近代化工廠,而山本悌二郎是橋仔頭製糖所最主要的擘畫者,可說 是開啟臺灣產業近代化的關鍵人物,在臺灣產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黃土水是第一位留學 日本學習近代美術的臺灣人,更是臺灣第一位作品入選日本「帝展」的藝術家,在時至今 43 佐渡市役所,「山本悌二郎氏の胸像に関する意見募集」。資料檢索日期:2022 年 7 月 2 日。網址:https://www. city.sado.niigata.jp/soshiki/2002/37697.html。 44 「謝長廷」臉書貼文,2022 年 7 月 28 日。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frankcthsiehfans/posts/pfbid0vge13zrx AfddVewfEjoERsuY79ZUFCopRvh2TA4xW4KQp1xEeXhsvvPjqk82c2Mnl。 45 「謝長廷」臉書貼文,2022 年 8 月 20 日。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frankcthsiehfans/posts/pfbid02Chgva6 PhokNp5E1ww6TGbvzRQr133fB4fFBfg63qu3TfV4fPWQT9ET1mpFjbYNiQl。 圖 28 2022 年 7 月高雄市政府與佐渡市役所簽署的備忘錄 圖片來源:駐日代表處臺灣文化中心提供。 028
山本悌二郎(1870-1937)與他的黃土水製作胸像
一尊牽起臺日間長達近百年歷史牽絆的山本銅像,如今確定將保存在故鄉高雄,並 且複製銅像,重新豎立在橋頭糖廠社宅事務所玄關。銅像從製作、豎像、流轉到返鄉的 故事,筆者以為具有幾點重要意義:
市立美術館,並且翻製兩尊複製品,除重新置放於橋頭糖廠社宅事務所外,另一尊將贈 與日本佐渡市,回到真野公園銅像置放基座。黃土水作品回歸故鄉,不僅在臺灣藝術史 上具有重大意義,而返鄉過程也展現臺日友好,對兩國關係有正面的影響。 橋頭糖廠在高雄產業史上擁有開創性地位。民國 88 年(1999)製糖任務結束後,仍 保留豐富的日治時期文史資源,如社宅事務所、社長宿舍、聖觀音像、金木善三郎君碑等, 均是目前高雄重要的觀光景點。山本悌二郎是橋頭糖廠的開創者,社宅事務所、聖觀音像 與山本關係密切自不待言;值得一提的是,山本胸像的製作與銅像在橋仔頭製糖所建立, 時任所長金木善三郎是主要發起人之一。金木在建立銅像同一年因宿疾去世,在其逝世周 年(1930 年)時,橋仔頭製糖所特別建立起金木善三郎君碑紀念,山本悌二郎特地撰寫 碑文。山本銅像返鄉,正可與前述史蹟相互輝映,讓橋頭糖廠的史蹟群更加完整。 029
日的臺灣藝術界擁有崇高歷史地位。這一名日籍、一名臺籍的先驅人物,因昭和 2 年(1927) 製作的一尊山本胸像而相遇,兩年後,胸像被翻製為銅像,豎立在橋仔頭製糖所社宅事務 所玄關,山本銅像可說是兩位分別在產業史、藝術史獨領風騷的先驅,所交會的光芒。 戰後,銅像因時空環境因素,被送到山本悌二郎的故鄉佐渡,時間讓山本與橋頭糖 廠及糖業現代化的記憶逐漸變得模糊。歷經超過一甲子歲月,山本銅像在臺日友好氛圍 下,終又得以返鄉,這意味著山本悌二郎、黃土水兩位臺灣歷史上綻放近代化光芒的人 物,於將近一世紀後再度在高雄交會。
山本悌二郎是橋頭糖廠最主要的擘劃者,後來也是日治前期臺灣最大製糖會社──臺 灣製糖在臺灣實際的負責人,橋頭糖廠一共創下臺灣第一座新式糖廠、第一座酒精工廠、 第一條使用機關車糖業鐵路等三個新式製糖業第一,山本悌二郎都是親身參與者,是臺灣 從傳統製糖業進入新式製糖業的推手。山本銅像返鄉,可重新喚起山本悌二郎與橋頭糖廠 及糖業近代化的記憶,使民眾了解山本在臺灣糖業史、高雄發展史的地位,具有教育意義。 黃土水先後為山本悌二郎製作兩尊胸像,一尊戰後被送往日本,一尊則始終存放在 日本。民國 109 年(2020),原本始終存放在日本的石膏胸像首度來臺,預定翻製成複 製品,典藏於國美館。而戰後被送往日本的山本銅像,則是原件返還高雄,典藏於高雄

明治 23 年(1890) 21 入德國霍恩海姆大學。

明治 25 年(1892) 23 德國霍恩海姆大學畢業,入德國萊比錫大學研究科。

明治 26 年(1893) 24 4 月 取得博士學位。 5 月 以宮內省留學生身分赴英進行農業考察。

明治 27 年(1894) 253 月 返日。任宮內省囑託。

明治 28 年(1895) 26 10 月 25 日 宮內省囑託解任。 11 月 15 日 任第二高等學校教授。 11 月 24 日 父山本桂去世。

明治 30 年(1897) 28 5 月 28 日 辭第二高等學校教職。 6 月 27 日 入日本勸業銀行任貸付部鑑定課長。

明治 32 年(1899) 303 月 17 日 母山本美無子去世。

明治 33 年(1900) 31 4 月 2 日 辭日本勸業銀行職。 10 月 1 日 以創社事務員身分加入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創立計畫,首度來臺。

明治

年(1901

第 12 卷 | 第 2 期
紀事
山本悌二郎關係年表 年歲
明治 3 年(1870) 11 月 10 日 出生於今新潟縣佐渡市真野新町。 明治 13 年(1880) 11 入佐渡相川之円山漠北學古塾習漢學。 明治 15 年(1882) 135 月 與同鄉前輩鵜飼郁次郎往東京,入二松學舍。 明治 19 年(1886) 173 月 13 日 以駐德公使品川彌二郎隨員身分赴德國留學。 明治 21 年(1888) 199 月 德國包岑農學校畢業。
明治 38 年(1905) 36 3 月 23 日 任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常務取締役(常務董事)。 6 月 率三位技師赴夏威夷考察糖業。 明治 43 年(1910) 4110 月 6 日 當選臺灣糖業聯合會創會會長。 明治 45 年(1912) 437 月 29 日 任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專務取締役(專務董事)。 大正 4 年(1915) 46 6 月 15 日 獲頒藍綬褒章。 8 月 6 日 獲聘臺灣勸業共進會評議員。 大正 5 年(1916) 479 月 16 日 當選臺灣倉庫株式會社創社社長。 大正 8 年(1919) 505 月 24 日 獲聘臺灣電力株式會社設立委員。 大正 10 年(1921) 5210 月 28 日 當選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取締役會長兼專務取締役。 大正 14 年(1925) 5610 月 28 日 卸專務取締役,專任臺灣製糖社長。 030
34
) 322 月 2 日 任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支配人(經理)。 明治 37 年(1904) 35 3 月 14 日 首度當選新潟縣佐渡選區眾議員。 8 月 20 日 任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取締役(董事)。

民國 49 年(1960) 7 月 山本銅像安座於新潟縣佐渡市真野公園。

民國 109 年(2020)

5 月 文化部、國立臺灣美術館、佐渡市三方共同簽署協議書,佐渡市役所同 意將 1928 年黃土水製作的山本悌二郎石膏胸像出借 3 年給國美館進行修復、 翻製。

10 月 駐日代表謝長廷與同仁在若林素子陪同下,造訪真野公園一睹山本銅像。

12 月 21 日 1928 年製作的山本石膏胸像運抵臺灣。 民國 110

日 國美館舉辦「流轉回鄉──黃土水作品開箱記者會」。

山本悌二郎(1870-1937)與他的黃土水製作胸像 年歲 紀事 昭和 2 年(1927) 58 4 月 20 日 辭臺灣製糖株式會社社長,任田中義一內閣農林大臣。 10 月 黃土水為山本悌二郎製作之胸像完工。 昭和 3 年(1928) 59 黃土水為山本悌二郎製作另一尊石膏胸像。 昭和 4 年(1929) 60 2 月 5 日 山本銅像在橋頭糖廠舉行除幕式。 7 月 2 日 隨田中內閣總辭卸任農林大臣。 昭和 6 年(1931) 62 5 月 黃土水在 1927 年製作的山本胸像石膏原模在「彫刻家故黃土水君遺作品 展覽會」中展出。 12 月 13 日 任犬養毅內閣農林大臣。 昭和 7 年(1932) 635 月 26 日 隨犬養毅內閣總辭卸任農林大臣。
12 年(1937) 68 12 月 14 日 因腦溢血去世。
昭和
12 月 17 日 東京青山齋場舉行葬儀;橋仔頭製糖所舉行慰靈式;高雄愛國婦 人會館舉行遙祭式。 民國 48 年(1959) 10 月 16 日 山本銅像連同橋頭糖廠第一代製糖機械被運往日本。
年(2021)
(續上表) 031
1 月 22
12 月 18 日 高雄市長陳其邁與駐日代表謝長廷至橋頭糖廠確認山本銅像於日 治時期置放的位置 民國 111 年(2022) 3 月下旬 高雄市長陳其邁致函佐渡市長渡邊龍五,表達山本銅像返鄉的期望。 4 月 20 日 佐渡市長渡邊龍五在例行記者會中對山本銅像返臺表達支持立場。 6 月 1 日 佐渡市役所就山本銅像返還高雄徵求市民意見。 7 月 1 日 山本銅像返還高雄案未有市民提出異議。 7 月 28 日 高雄市政府與佐渡市役所簽合作備忘錄。 8 月 19 日 山本銅像自真野公園基座卸下啟運返鄉。 8 月 28 日 高雄市政府舉辦山本銅像開箱儀式。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參考書目/

一、書籍

三卷俊夫(1936),《臺灣倉庫株式會社二十年史》。臺北:臺灣倉庫株式會社。

上田元胤、湊靈雄(無出版年),《臺灣士商名鑑》。無出版地:にひたか社。

久保文克(1997),《殖民地企業經營史論》。東京:日本經濟評論社。

小山權太郎(1930),《高雄市大觀》。臺北:南國寫真大觀社。

王御風等(2017),《和風吹撫的港市:打造高雄日人的故事》。臺北:我己文創。

矢內原忠雄(1929),《帝國主義下の臺灣》。東京:岩波書店。

伊藤重郎(1939),《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史》。東京: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東京出張所。

佐藤吉治郎(1916),《臺灣糖業全誌》。臺中:株式會社臺灣新聞社。

林曼麗等(2020),《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前田蓮山(1924),《政治は人格なり》。東京:新作社。

涂照彥(1975),《日本帝國主義下の臺灣》。東京:東京大學。

莊天賜(2014),《臨時臺灣糖務局與臺灣新製糖業之發展(1902-1911)》。臺北:花木蘭。

衆議院、参議院編(1962),《議会制度七十年史.第 11》。東京:大蔵省印刷局。

臺灣日日新報社(1916),《臺灣寫真帖》。臺北:編者。

臺灣製糖株式會社(1915),《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創立十五週年寫真》。東京: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東京事務所。

興南新聞社(1943),《臺灣人士鑑》。臺北:編者。

二、期刊及論文

不著撰人(2019),〈山本悌二郎略年譜〉,《佐渡文獻》,120,頁 29-30。

不著撰人(1938),〈臺灣糖業と後藤新平伯(二)〉,《糖業》,25(1),頁 17-18。

王怡方(1999),〈日治時代虎尾市街的出現與成長〉。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芳菁(2003),〈大林糖廠與大林地區社會經濟發展(1909-1996)〉。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文星(1996),〈日治時期臺灣糖業改革之序幕〉,收於黃俊傑編,《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第 3 輯,頁 1-11。高雄: 財團法人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

2007

第 12 卷 | 第 2 期
3/4,頁 50-70。 李品寬(2009),〈日治時期臺灣近代紀念雕塑人像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明玲(2020),〈製糖產業與地方發展的連動──以水上鄉之南靖糖廠為例(1908-2008)〉。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 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呈蓉、荒木一視(2015),〈臺灣之於「東洋協會」的歷史意義〉,Journal of East Asian Identities,1,頁 53-80。 林思佳(1997),〈臺灣糖業發展和地方特性之形塑──以高雄縣橋頭鄉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莊天賜(1999),〈日治初期屏東平原製糖業的變遷〉,《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31,頁 211-241。 莊天賜(2001),〈日治時期屏東平原糖業之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天賜(2012),〈臨時臺灣糖務局時期原料採取區域制度之施行(1904~1911)〉,《師大臺灣史學報》,5,頁 7196。 莊天賜(2015),〈日治明治後期彰化製糖業之發展(1902~1911)〉,《彰化文獻》,20,頁 33-59。 莊天賜(2019),〈日治初期臺南地區製糖業之變遷(1898~1911)〉,《臺陽文史研究》,4,頁 43-72。 陳美鈴(2008),〈日治時期嘉義地區的糖業和水利演變與區域發展〉,《臺灣文獻》,59(4),頁 139-198。 森久男(1979),〈臺灣總督府の糖業保護政策の展開〉,收於近現代史研究會編,《臺灣近現代史研究》第 1 輯,頁 42-82。東京:臺灣近現代史研究會。 032
吳叔玲(
),〈總督府時代之臺灣糖業研究──以新渡戶稻造之「糖業改善意見書」為中心〉。臺北:淡江大學日文 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美蘭(1978),〈日據時代臺灣的糖業政策〉,《臺灣人文》,

黃秀政(1990),〈矢內原忠雄『帝國主義下の台灣』的一些檢討〉,收於吳密察,《臺灣近代史研究》,頁 177-208。 臺北:稻鄉。

黃紹恆(2001),〈試論初期原料採取區域制〉,收於林金田等,《第三屆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頁 295-303。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楊惠雯(2006),〈屏東糖廠與屏東市街發展關係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村規劃系碩士論文。

楊慧瑾(1992),〈論殖民糖業生產下殖民城市之建構──日據屏東市之個案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 究所碩士論文。

24,頁 177-200。

三、報導

〈山本悌二郎氏 昨夜腦溢血で逝去〉(1937 年 12 月 16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2 版。

〈山本農相胸像〉(1927 年 10 月 20 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4 版。

〈出來上つた川村總督の胸像 本島唯一の天才彫刻家黃土水氏作〉(1929 年 7 月 13 日),《臺灣日日新報》夕刊,第 2 版。

〈故山本氏慰靈祭 橋子頭工場で執行〉(1937 年 12 月 18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5 版。

〈高雄で遙弔式〉(1937 年 12 月 18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5 版。

〈橋子頭で慰靈祭〉(1937 年 12 月 16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7 版。

〈臺灣倉庫の三卷氏社長に 廿七日重役會で互選就任〉(1938 年 8 月 28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 2 版。

山本悌二郎(1870-1937)與他的黃土水製作胸像
2015),〈邁向近代雕塑的路程──黃土水於日本早期學習歷程與創作發展〉,《雕塑研究》,
鈴木惠可(
14,頁 87132
鈴木惠可(2019),〈山本悌二郎胸像と彫刻家黃土水〉,《佐渡文獻》,120,頁 76。 趙文榮(2010),〈日治時期臺南州區之糖業與地方社會(1895-1945)〉。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蔣尚霖(2014),〈日治新式製糖嚆矢──論橋仔頭製糖所及其區域發展〉。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鍾書豪(2004),〈花蓮地區的糖業發展(1899-2002)〉。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義芳(1999),〈日據初期糖業獎勵政策下的臺灣糖業發展〉,《臺灣文獻》,50(2),頁 233-249。 魏嚴堅(1992),〈日據時期臺灣糖業政策之探討──兼論二林蔗農事件〉,《臺中商專學報》,
四、檔案 《府報》第 779 號(1915 年 6 月 23 日),頁 66。 作者不詳(日治時期),〈山本悌二郎胸像於橋頭社宅事務所進行揭幕儀式 -3〉,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登錄號: KH2022.012.0006。 陳其邁,〈致佐渡市長信函〉,高雄市政府提供。 陳明發,〈日本最古製糖機械〉,陳明發提供筆記資料(未出版)。 五、訪談 陳明發口述(2021 年 3 月 17 日),莊天賜採訪。 六、網路資訊 佐渡市役所,「山本悌二郎氏の胸像に関する意見募集」。資料檢索日期:2022 年 7 月 2 日。網址:https://www.city. sado.niigata.jp/soshiki/2002/37697.html。 謝長廷臉書,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frankcthsiehfans。 033

摘要

在高雄廟宇中存在一種樂種,廟方都稱它為「聖樂」,即是目前被列為文化部文化資 產局所保護的傳統民間樂種――「十全腔」。此樂種舊稱「十三音」或者「拾全腔」,目 前它是依存在高雄「扶鸞信仰」的廟宇中,為廟宇中神明祝壽或其他慶典上所使用的音樂 種類。 從文獻查找中得知:在臺灣研究這一樂種的人並不多見,且查找得文獻多已歷時了十 年以上,故此研究書寫是以再續研究為主,主要調查內容為:目前聖樂團在廟宇中存續的 現況、聖樂團在演出的內容上,是否有了變遷,以及聖樂團現臨的困境為何與未來存續的 展望。 關鍵詞:十全腔、拾全腔、十三音、聖樂團、鸞堂聖樂

高雄市廟宇傳統聖樂之現況調查與研究
本論文獲得「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2019 第三屆『寫高雄—屬於你我的高雄歷史』出版及文史調查獎助計畫」補助研究。 亦十分感謝三位《高雄文獻》審查委員提供的審查意見及補充資料。 投稿日期:2021 年 9 月 1 日 接受日期:2021 年 11 月 15 日 高雄市廟宇傳統聖樂之現況調查 與研究 撰文╱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黃鴻璋 035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Kaohsiung Temples’ Ritual Music

Abstract

The ritual music is a genre of music performed in Kaohsiung’s temples. It was called “Shi San Yin” or “Shi Quan Qiang” in ancient times and now is listed as a traditional folk music preserved by Taiwan’s Cultural Assets Bureau under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It is currently affiliated to the “Fu-luan belief” and played in celebration of the gods’ birthdays as well as in other religious gatherings.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studied, it is found that in Taiwan the number of research related to the ritual music is scarce, and most of the existing references have had a history of more than a decade. To make up the insufficiency of previous paper and continue the uniqueness of the ritual music,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in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itual music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ts genre.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and its future prospect are also examined.

Keywords: Shi Quan Qiang, Shi San Yin, the Music of Fu-Luan Belief, Shi Quan Qiang Orchestra

第 12 卷 | 第 2 期
036

設定具時限性。 「聖樂」這個名稱,主要是來自現存樂團人員對自己的樂團及其演奏樂曲的稱呼。 而聖樂在中央文化資產保存之登錄名稱為「十全腔」。 1 有關於「十全腔」的資料在文

獻查找中過程中,發現臺灣研究這一樂種的人非常少,所查得之文獻多為國立臺南藝 術大學音樂學院院長賴錫中所書寫的學位論文與期刊,而其他研究者所書寫文獻,多 略涉及一些相關研究或是篇幅不大的書寫。且不論是其他略涉及聖樂的期刊,或是賴 錫中的文化大學碩、博士論文及發表期刊等,多是在 2010 年以前所做的研究。 2 這些 文獻已歷時了十年以上,而目前文獻裡所書寫的廟宇聖樂團是否仍存在?以及樂團展

壹、緒論 貳、文獻整理與研究成果 參、結論 壹、緒論 一、動機與目的 此研究的緣由是 2019 年第三屆「寫高雄──屬於你我的高雄歷史」出版及文史 調查獎助計畫,研究計畫的時間是自 2020 年 3 月至 2021 年 2 月結束。筆者參與該計 畫其研究主題為「高雄市廟宇傳統《十三聖樂》之現況調查與研究」,因此這研究的
高雄市廟宇傳統聖樂之現況調查與研究
演的音樂內容上,是否有了變遷?是本研究主要的方向。 在文化保存的立場上,為維持該樂種的永續保存是十分必要再追蹤並加以研究, 及了解該樂種的過去與現在之間的差異,以及其未來可能的走向。在此次追蹤之研究 後,未來仍需要持續地再研究、記錄下去。 1 國家文化資產網,〈十全腔〉。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1 月 2 日。網址: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 traditionalPerformingart/20120105000001。 2 賴錫中,〈台灣「十三音」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高雄市傳統聖樂的機構 發展及其文化特性之研究〉(福建:福建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博士論文,2010)。〈臺灣第三樂系「十三腔」微探〉,《高 雄文獻》,17(4)(2004),頁 72-85。〈高雄市傳統文化資產──十全腔聖樂保存人李添貴藝師生命史(上)〉,《高 雄文獻》,4(3)(2014),頁 155-165。〈高雄市傳統文化資產──十全腔聖樂保存人李添貴藝師生命史(下)〉, 《高雄文獻》,5(1)(2015),頁 126-139。 037

展演的主要內容曲目及是否改變更新等變遷。此次田野訪談主要對象為具備聖樂團的 廟宇主事者與聖樂團的教學老師。主要訪談人有:陳榮春、陳人悳、李明賢、黃慧超、 龔全成等。 3

第 12 卷 | 第 2 期 二、研究主軸與範圍 此次的研究主軸是以文獻中歸納出來的聖樂團來調查這些樂團的現況,而研究的 主要範圍則以高雄市行政區域為主,對於各樂團之間的差異,或者其他地區是否有此 樂種樂團,並不在此研究中。 三、研究方法與限制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是以「田野調查法」為主軸,輔以「文獻收集歸納」。先按文獻資料 上所提供的廟宇之聖樂團位置,逐一核對並更新其現況。並盡可能在有效期限內去了 解聖樂團的運作、團練與展演狀況。並用「訪談法」訪談樂團主要人士,以確認目前
(二)研究限制 此研究為續研究,主要研究法以「田野調查及訪談法」來完成。其研究時間是從 2020 年 3 月 1 日起為正式開始計日,為時一年。但此時間正逢「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 ( COVID-19 )」在全球擴張傳染中,國內防疫單位為確保民眾安全,禁止了所有群聚 的活動。於 2020-2021 年期間,該疫情持續處於嚴重與趨緩之間遊走,對於田野訪談有 一定影響。筆者認為樂種是無時無刻地持續緩慢演變且無止盡,所以這段期間疫情影 響雖限制了成果深度(因疫情影響受訪人受訪意願),但研究中發現的問題有需解決 的急迫性,且此研究仍可作為一個時間點呈現當下情形,因此仍選擇投稿發表。日後 仍需依此主題再續研究,以呈現其變化。 3 陳榮春,前任財團法人高雄市五甲協善心德堂(五甲關帝廟)協善堂堂主,是目前訪談口述歷史中的耆老。陳人惪, 現任財團法人高雄市五甲協善心德堂(五甲關帝廟)任常務董事暨協善堂堂主。李明賢,為藝師李添貴之子,亦為傳 人之一。黃慧超,為鳳山鎮南宮仙公廟的聖樂團指導老師,聖樂師承簡國鎮。龔全成,為高雄市古聖樂推廣協會中的 聖樂團主要指導老師。除家傳傳統布袋戲與歌仔戲後場音樂外,主要師承為吳順天,蘇先地。聖樂部分師承李添貴。 038
高雄市廟宇傳統聖樂之現況調查與研究 貳、文獻整理與研究成果 一、文獻歸納整理 此節主要是整理過去有關「十全腔」的文獻紀錄與筆者進行的田野訪談所得到的 口述歷史來對互比較,以求得最可能的真實樣貌。以下分為三部分來說明探討:( 1 ) 十全腔的緣由為何。( 2 )十全腔的音樂內容與風格的改變。( 3 )十全腔展演的場域 與時機為何。 (一)緣由 高雄「聖樂」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中登錄名為「十全腔」。十全腔,原稱為「十三 音」。在過往日本與臺灣漢族音樂研究工作者 4 皆將十三音與祭孔大典所用之祭孔音 樂,同列為「雅樂」系統,與民間 各種型態的俗樂系統有所不同。根 據賴錫中〈台灣「十三音」之研究〉 認為:臺灣「十三音」的源起地是 來自於臺南孔廟禮樂局的前身「以 成書院」(即現在的臺南市文廟管 理委員會‧臺南以成書院)。 5 在 蘇子昭《同聲集》中,亦記載(圖 1 ): 雅樂十三音之由緒 雅樂十三音(俗稱十三腔) 4 日本的研究包含(1)鏡波,〈臺灣の歌仔戲の實際的考察と地方青年男女に及ほす影響〉,《臺灣教育》,346(1931), 頁 59-60;(2)陳保宗,〈臺南の音樂──一、前置き 二、臺灣音樂の分類 三、臺南にある臺灣音樂 四、結び〉,《民 俗臺灣》,2(5)(1942),頁 36-39。(3)松山虔三寫真,西田豐明解說,〈臺南孔子廟の樂器〉,《民俗臺灣》, 3(11)(1943),頁 24-25。與《台灣省通志》、《台中市志稿》、《彰化縣志稿》、《澎湖縣志》、《民俗台灣‧ 台南的音樂》、《民俗台灣‧音樂部分》、《台灣民間藝術‧民間音樂》、《台灣的音樂》等舊有地方志與專書文獻。 5 賴錫中,〈台灣「十三音」之研究〉,頁 32-33。 圖 1 《同聲集》原文 圖片來源:由審查教授提供。 039

7 而呂炳川在《呂炳川音樂論述集》( 1979 )中認為:「十三音」的舊稱即為「十 全腔」,爾後因樂團重新編制,再增加了三種樂器,又稱「十三音」。 8 這一點與《同 聲集》的記載略有出入,但十三音與十全腔的名稱先後,並沒有影響樂種本身。呂亦 認為十全腔的展演人員多由參加孔廟祭典的樂生組成,是當地紳士組織的業餘團體。 9 從中國方面查得的文獻:在 2011 年《台閩史譚》刊物裡有一篇由吳水林與呂國榮所撰 〈漳州《南詞》與台灣《十全腔》一脈同宗〉文中指出: 漳州「南詞」第六代傳人蘇水泉珍藏的兩本清代和民國時期的《南詞》工 尺譜與陳添貴 10 祖傳的工尺譜相對照,完全一致。11

在 2005 年〈海峽都市報〉之報導寫到: 此次率團前來交流的台灣十全腔聖樂團教授賴錫中認為:台灣的《十全腔》 和漳州的《南詞》同宗同源,都源於江蘇灘簧,且演唱風格都是坐唱形式,演

第 12 卷 | 第 2 期 前清道光十五年聖廟祀典恭備禮樂儀器。當時樂局董事:紳士吳尚新、劉 衣紹等,主倡修製各種樂器,協正音律。專往閩浙招聘樂師,教習諸生,以應
6 另在 1959 年由蘇友章在《南瀛文獻》中〈善化雅樂十三音之由來〉亦引用了上述 文段。
聖廟春秋祭典演奏。是以臺灣人士得其純正雅音,日新月盛,留傳至今。
唱者與樂手均沒有嚴格分工,且唱腔與說白都用「官腔」等。
上面兩篇是在 2005 年時,臺灣十全腔樂團前去中國漳州與當地南詞樂團交流後的 刊物文獻與報導。 「十全腔」被稱為「聖樂」,在賴錫中〈台灣「十三音」之研究〉中提到: 6 蘇子昭,《同聲集》(臺南:臺南樂局以成書院,1933),頁 i-ii。 7 蘇友章,〈善化雅樂十三音之由來〉,《南瀛文獻》,5(1)(1959),頁 92。 8 呂炳川,《呂炳川音樂論述集》(臺北:時報文化,1979)。 9 呂炳川,《呂炳川音樂論述集》,頁 81。 10 實為民俗藝師薪傳獎者李添貴,高雄地區十全腔代表性藝師。原文中書「陳添貴」是為訛誤。 11 吳水林、呂國榮,〈漳州《南詞》與台灣《十全腔》一脈同宗〉,《台閩史譚》,2(2011),頁 49。 12 黃國華、胡艷玲(2005),〈台灣《十全腔》和漳州南詞同宗同源〉,《新浪新聞中心‧海峽都市報》。資料檢索日期: 2021 年 1 月 30 日。網址:http://news.sina.com.cn/c/2005-09-26/03017032803s.shtml。此資料為審查委員提供。 040
12
以將樂團稱為「聖樂團」。而聖樂團所用的音樂即是用十全腔,也稱「聖樂」。 上述各文獻與訪談做了整理得:「十三音」最初是由臺南孔廟禮樂局派人專往閩
在林清財〈南部地區的八音與十三音〉的研究中,量比出「十三音」、「八音」與「北 管」這三樂種的曲目交互重疊的比例都約在 4-9% 之間,可以看出其交互影響的程度。 在該文的結論中提到: 《八音》、《十三音》、《北管》三種樂種間的糾葛,其文化疊積和歷史 面貌正如千年來的祭孔大典一樣,歷朝的增修更迭,雅樂真實曲調已令人難以 釐清。15 而筆者做田野訪談時,訪談了目前在「高雄市古聖樂推廣協會」之聖樂(十全腔) 教學的龔全成,他認為:聖樂與中國漳州南詞,並不相同。因為龔認為在 2019 年所舉 辦的「海峽兩岸古樂南詞與傳統聖樂十全腔交流會」時,來自「漳州古樂南詞樂團」 13 賴錫中,〈台灣「十三音」之研究〉,頁 26。 14 林清財,〈南部地區的八音與十三音〉,《高雄文化研究》,7(2004),頁 61。 15 林清財,〈南部地區的八音與十三音〉,頁 70。 041
高雄市廟宇傳統聖樂之現況調查與研究 ……「十三音」在流傳的作用性質上,也擔任著民間寺廟供奉文武二聖及 其他神祇的崇祀儀禮奏樂,因此也直接將「十三音」別稱為《聖樂》。13 在林清財〈南部地區的八音與十三音〉文中認為十三音轉稱聖樂,是在比較近的 年代。在南部,尤以高雄地區,因展演的樂生認為此樂是祭祀神明的神聖音樂,故將 其稱為「聖樂」,並將樂團稱為「聖樂團」。 14 筆者經訪談高雄五甲協善心德堂(五 甲關帝廟)之協善堂堂主陳人悳,他說廟方會成立聖樂團與頌經團,都是廟方經由扶 鸞儀式下得到神明「指示」才得以組成,因指示以及音樂本身具恭敬且神聖之意,所
浙地區招聘樂師而傳入臺灣。臺灣「十全腔」即舊稱為「十三音」,與福建漳州「南詞」 之間可能系出同源。「十全腔」進入了民間信仰中成為了廟宇儀典音樂,廟方將此樂 稱為「聖樂」,其展演樂團則稱為「聖樂團」。 (二)十全腔的音樂內容與風格的改變

所演奏的音樂曲目以及風格皆與十全腔聖樂不同。且龔認為中國刊文〈漳州《南詞》與 台灣《十全腔》一脈同宗〉中所提到的「樂譜相同」這件事情該持懷疑態度,需更進一 步查證。他又提到:這次的交流會臺南孔廟也有派人前來觀摩,因臺南孔廟亦期望可以 溯源該廟祭典音樂的發源點。而臺南孔廟人員觀摩後也認為「漳州古樂南詞團」的展演 內容與他們的廟樂內容並無關連。龔亦說他自己曾聆聽臺南孔廟祭祀並與廟方共同對照 自己跟老師學習時的手抄聖樂譜,得知兩方的部分曲譜相同,16 以及聆聽孔廟祭祀時的 演奏風格亦同,因此他認為聖樂(十全腔)最初起源自於臺南孔廟是具可信度的。龔又 提到,樂譜比對相同的部分僅有孔廟方面的祭祀音樂,其他聖樂譜曲,有些可能是來自 民間音樂(或八音、南北管),其來源並不太可考。

另外,筆者訪談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傳統表演藝術項目「十全腔」文化保存人李添 貴之子李明賢,李針對於中國期刊中的「工尺譜相對照,完全一致」一句,明確表示: 當年與父親李添貴隨賴錫中帶團過去中國與之交流。交流中,他與父親(李添貴)聆聽

對方南詞團的演奏風格以及樂曲曲目皆與我們(代表臺灣之交流團)完全不同,並且沒 有所謂「樂譜相同」這一件事。當時父親曾對賴老師反應有關此事,賴表示因身在異地 且考量人身安全問題,只能順應中國方面的加強之詞而不多作聲。 從訪談中受訪的主要聖樂教學老師(尤以其中親身經歷其過程的李明賢),他們對 十全腔與南詞同源並不認同。筆者則認為他們的不認同是在交流會時以聆聽的方式來辨 別兩者之間極大的差異。但音樂風格的改變,是隨時間流動中社會經濟等模式的變化而

第 12 卷 | 第 2 期
產生變遷。尤其在這樣長一段時間中,兩地文化改變且差異極大,再加上原本的「十三 音」後來在民間流轉後,已與多種民間樂種交互影響。17 所以現今的「十全腔」音樂內容 與風格應是晚清傳入臺灣的「十三音」進入民間後,再加疊了其他民間音樂而成。但若 要進一步考究實證十全腔跟漳州南詞之間的關係脈絡,得確切的尋根溯源與演化變遷, 除從文獻紀錄外,仍需再從當地各民間樂種流傳的樂譜之間相互對照,以了解其正確演 變脈絡。這已超出本研究範圍,因此暫不續討論,僅點其問題。而中國在 2011 年《台閩 16 與孔廟相同的曲主要為小四套與小六套樂曲,以及殿前摧,折桂令,春夏秋冬景(四曲)等。 17 訪談者:龔全成;訪談時間:2020 年 12 月 18 日;訪談地點:鳳林二路辦公室。 042

史譚》刊載之「樂譜相同」一事,此文獻的可信度不高。 目前高雄的「十全腔」已被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登錄 為「傳統表演藝術」的無形文化資產保護項目,而文化 保存者為:李添貴。 18 但在中央登錄表中並沒有文化傳習生的名字,即意 指沒有文化傳習生。由李添貴之子李明賢口述中得知, 當年有申請文化傳習生,但後來不知為何卻沒有下文。

而事實上李明賢言自己除工作溫飽之外,其餘的時間都

是跟隨父親學習並共同參與「草衙朝陽寺聖樂團」的活

動。然而李添貴已於 2019 年過世,根據《文化資產保

護法》第 93 條第 1 項:「 保存者因死亡、變更、解散 或其他特殊理由而無法執行前條之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維 護計畫,主管機關得廢止該保存者之認定。直轄市、縣 (市)廢止者,應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19

高雄市廟宇傳統聖樂之現況調查與研究
(三)聖樂的展演場域與時機 目前聖樂團展演場域在靜態上,僅於民間鸞堂信仰廟宇儀典中;在動態上,會伴 隨廟宇在地方進行的繞境祈福形式等兩種,並無其他常態形式。其展演時機是以廟宇 科儀與慶典活動為主,其中以為神明祝壽的慶典為主要展演大宗。筆者訪談聖樂教師 李明賢與龔全成,兩位說法相近,認為現今聖樂的主要使用時機為:廟宇的神明祝壽、 廟宇修建完成開廟門儀式、廟宇法會或建醮等,皆以聖樂來演奏作為熱場以及法事科 18 國家文化資產網,〈十全腔〉。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1 月 2 日。網址: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 traditionalPerformingart/20120105000001。 19 全國法規資料庫,〈文化資產保護法〉。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2 月 5 日。網址:https://law.moj.gov.tw/LawClass/ LawAll.aspx?PCode=H0170001 。 圖 2 教育部頒發的牌匾 資料來源:筆者拍攝。 043
依據法規來說,「十全腔」已無文化保存者。在此,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是急需有 新的保存者予以登入,並再提報中央。
第 12 卷 | 第 2 期 儀音樂。唯訪談耆老陳榮春時,耆老表示:聖樂在過去亦曾用於白事喪禮場。 二、目前仍在運作的聖樂團 現今具完整班底的聖樂團其實並不多,較多存在的都是殘團形式,甚至有些原有 樂團的廟宇,因樂團人員減少廢團而改以播放錄音 CD 。此次田野調查研究,將有固定 時間團隊練習、展演人數達最低人數八人、有老師在教學輔導等這三條件至少具有兩 條以上的樂團認定為完整樂團。現今明確仍有整團運作的聖樂團,筆者將其整理如下 (見表 1 ): 表 1 目前筆者調查具正常運作的聖樂團 樂團 所屬廟宇 地點 指導老師備註 草衙朝陽寺聖樂團 草衙朝陽寺 率性佛堂 至誠堂 高雄市前鎮區草衙中街 34、36 號 李明賢廟方管理 保善堂聖樂團 高雄市左營區 保善堂 高雄市左營區左營大路 401 巷 31 號李明賢廟方管理 大坪頂聖和宮聖樂團 高雄市小港區 大坪頂聖和宮 高雄市小港區朝德街 131 號 李明賢廟方管理 林園王媽聖樂團林園廣應廟高雄市林園區廣應里王公路 340 號 李明賢廟方管理 協善心德堂聖樂團 五甲關帝廟 鳳邑媽祖廟 高雄市鳳山區五甲二路 722 號 沈永明廟方管理 高雄古聖樂推廣協會無 高雄市小港區龍鳳路 27 號 龔全成演藝團體 武聖山關帝廟八正堂 聖樂團 武聖山關帝廟 八正堂 高雄市大樹區姑山里姑山路 110 號 龔全成廟方管理 無統一名稱 鳳山鎮南宮 仙公廟 高雄市鳳山區國泰路一段 220 號 黃慧超廟方管理 意誠堂聖樂團高雄市意誠堂高雄市苓雅區三多四路 66 號 林青山 副主委 廟方管理 龍鳳殿聖樂團 高雄市小港區 龍鳳殿 高雄市小港區朝德街 131 號 黃至善 主委 廟方管理 林園雅軒聖樂團無 林園區 黃振鈴演藝團體 註:調查時間為2020年至2021年2月之間。 044
高雄市廟宇傳統聖樂之現況調查與研究 以上的聖樂團是筆者依聖樂教學者的口述所追尋出目前仍在持續運作中的聖樂團。 有部分聖樂團因人數日漸減少而處於半存廢狀態。若廟方有需求展演時,則借助外團派
生,並非全都是鎮南宮仙公廟樂生,更多是由其他友廟指派各
位樂生前來學習。這 些有派員學習的廟方若有慶典需聖樂演奏時,此練習團眾樂生再共同前去支援。龔全成 提到:此狀況在 2000 年高雄地區聖樂觀摩會所錄製 DVD 時,就已發生類似狀況。許多 樂團都有共同部分的樂生,只是在錄製不同樂團時,更換該團的制服而已,其中熟面孔
20
邀請的廟宇提供受邀日活動的一切開支。而高雄古聖樂推廣協會樂團,亦向台灣中油公 司申請經費補助。這兩團體不能以「職業」團體 來定義它們,因為團中樂生並非依展演作為生活 經濟來源。它們所得到的經費,不論是廟方贊助 或企業補助,皆僅供樂團運轉而已。因此筆者不 認為可以以職業演藝團體來視之。 上表中的樂團,大多都是廟方所創設,故維 持樂團活動的經費是由廟方提供。筆者前去前鎮 區草衙朝陽寺訪談聖樂團教學老師李明賢時,巧 遇該寺劉主委前來關心樂團團練狀況,並叮囑樂 團若有任何經費上的需求(包括為友廟助演或樂 器採購)儘管提報,廟方會大力支持(如圖 3)。 20 高雄市國樂團,《2000 年高雄地區聖樂觀摩會 DVD》(上、下集)(高雄: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0)。 圖 3 右起:劉主委、筆者、李明賢老師、林衣玲 團長。於草衙朝陽寺團練地 圖片來源:筆者提供。 045
人員來協助展演。這樣的聖樂團,筆者在這次的研究中並沒能完整地整理清楚,亦認為 這樣的團已不成團。在上述團中,比較特殊的是鳳山鎮南宮仙公廟,該處參與團練的樂
1-2
的人是不勝枚舉的。
筆者訪談後,根據這些教學老師的說法:能在不同團中游走助團的樂生,都一定源 自同一教學老師,否則樂曲演出的風格就不會一致。而樂生助團主要原因還是在樂團樂 生人員漸漸流失,且補充不及,因此採以樂生相互支援的方式。沒有聖樂團的廟宇,如 在慶典上想用聖樂,則以聘請的方式或尋找有聖樂團的友廟來贊助或播放聖樂音樂CD。 部分聖樂團如高雄古聖樂推廣協會樂團與林園雅軒聖樂團,目前並無依附在廟宇中,而 是向高雄地方政府申請為演藝團體,在各廟宇的需求下應聘展演。其經費來源主要來自
第 12 卷 | 第 2 期 筆者做田野調查訪談時,在現場拍攝一些聖樂團的練習,或有些聖樂團因疫情暫 定活動,由樂團授權使用的展演照片,如下: 1. 位於鳳山區國泰路一段 220 號的鳳山鎮南宮仙公 廟(後簡稱仙公廟),在 2020 年 7 月起開始恢復團 練,團練教學時間為每週 二晚上 8 點至 9 點半,其 指導老師為黃慧超。黃老 師的教學方式,使用現代 簡譜,採團練為主(如圖 4 、 5 )。 2. 位於大樹區姑山里姑山路 110 號的武聖山關帝廟八正堂聖樂團(圖 6 ),其指導老師 為龔全成,其教學方式是採用工尺譜。其教學除團練外(圖 7 ),各組別樂器也有單 獨的老師在指導(圖 8 、 9 )。 圖 6 武聖山關帝廟八正堂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圖 8 龔老師做分組個別教學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圖 7 在廟堂前的團練組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圖 9 彈撥組分組教學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圖 4 鳳山鎮南宮仙公廟團練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圖 5 黃慧超老師手持 鱷鐸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046
高雄市廟宇傳統聖樂之現況調查與研究 3. 位於高雄市前鎮區草衙中街 34 號的草衙 朝陽寺聖樂團,此團的指導老師為李明 賢,其教學方式是採用工尺譜。圖 10 展 演時間 2020 年 11 月。 4. 廣應廟王媽聖樂團、聖和宮聖樂團與草衙 朝陽寺聖樂團,此三團的指導老師皆為 李明賢。圖 11 為三個聖樂團於林園廣應 廟合奏祝壽,展演時間為 2020 年 3 月。 5. 大坪頂聖和宮聖樂團的團練,圖 12 、 13 展演時間為 2019 年 11 月。 6. 高雄市意誠堂聖樂團展演。圖 14 展演時 間為 2020 年 11 月。 7. 高雄市意誠堂聖樂團於元宵節當日展演, 其展演形式為羅列祭壇左右兩側。圖 15 展演時間為 2021 年 2 月。 圖 10 草衙朝陽寺聖樂團展演 圖片來源:李明賢提供。 圖 12 聖和宮聖樂團團練 圖片來源:聖和宮提供。 圖 14 意誠堂聖樂團展演 圖片來源:意誠堂提供。 圖 13 聖和宮聖樂團展演 圖片來源:聖和宮提供。 圖 15 意誠堂聖樂團於元宵節前神明祝壽過程 圖片來源:意誠堂提供。 圖 11 廣應廟王媽聖樂團、聖和宮聖樂團與草衙朝陽寺 聖樂團於林園廣應廟合奏祝壽 圖片來源:廣應廟提供。 047
第 12 卷 | 第 2 期 8. 林園雅軒聖樂團於林園中厝里三元殿 的展演,圖 16 時間為 2021 年 2 月。 9. 林園雅軒聖樂團於林園中厝里三元殿 為三官大帝祝壽展演。圖 17 展演時間 為 2021 年 3 月。 10. 林園雅軒聖樂團於林園潭頭里北玄宮 為北極玄天上帝祝壽展演。圖 18 展 演時間為 2021 年 4 月。 三、聖樂團展演的變遷 隨著時間向前,聖樂團的展演普遍有演奏風格的異變。造成異變有下列幾個主因: (一)受其他樂種的影響 民間音樂在過去傳統上是以「口傳心授」的方式來傳承。而這樣的方式本身就具備 了變化的本質。過去的傳承方式主要是「教唱」樂曲的方式,譜本只是提供樂曲骨幹音 21 的紀錄,是輔助記憶的。而樂曲的加花風格,是以唱的方式唱出,只要唱什麼樣式,器 21 骨幹音,為該樂曲中主要、必要且不可缺的旋律音高。 圖 16 雅軒聖樂團於林園中厝里三元殿為三官大帝祝壽 圖片來源:雅軒聖樂團 Facebook 提供。 圖 18 雅軒聖樂團於林園潭頭里北玄宮為北極玄天上帝祝壽 圖片來源:雅軒聖樂團 Facebook 提供。 圖 17 雅軒聖樂團於林園中厝里三元殿為三官大帝祝壽 圖片來源:雅軒聖樂團 Facebook 提供。 048
高雄市廟宇傳統聖樂之現況調查與研究 樂就要奏出同樣形式的樂聲。這樣的傳承方式會隨演奏者「聽的審美觀」變化而產生變 化,也會因演奏者接觸的各種音樂環境而改變。例如:在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登錄的文化 資產摘要中,就記錄了李添貴的演奏形式: 李添貴藝師專擅的傳統聖樂曲牌系統,係屬「南管化聖樂」,特別採用南 噯、南簫、南琶、二弦、三弦、響盞等南管樂器,並於演練中兼奏部分南曲。22 而李添貴主要傳人為其之子──李明賢,他的演奏形式因其父親的演奏風格走向南
民間傳統音樂所用的樂器,現在取得越來越不易。例如殼仔弦與大廣弦不易取得, 龔全成就自己製作殼仔弦供團員使用;如鳳山鎮南宮仙公廟,就用二胡來替代;有些 樂團則使用板胡來替代,樂器的改變以致樂音音色改變,是演奏樂風格改變的重要因 素之一。其中比較特殊的是:鳳山區鎮南宮仙公廟教學的老師黃慧超,他說他習得的 傳承認為十全腔中的「十全」二字即是包容之意。25 所以他的教學對任何樂器都不排斥, 包括現代樂器――電子鍵盤。他認為一只電子鍵盤既可提供節奏又可展現不同樂器之 聲,可用來彌補樂團不足之處。當然,許多堅持傳統的教學老師並不認同這樣的說法。 22 原文出自國家文化資產網,〈十全腔〉。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1 月 2 日。網址: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 overview/traditionalPerformingart/20120105000001。 23 南管新錦珠劇團:馮家騏,〈新錦珠〉,《臺灣大百科全書》。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12 月 23 日。網址:https:// 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12818。 24 訪談者:李明賢;訪談時間:2020 年 12 月 21 日;訪談地點:草衙受訪者住家。 25 此說法亦在賴錫中〈台灣「十三音」之研究〉有提到:「台灣民間藝人有就其字面附指出:『十全』二字應可以解釋為『豐 富完備,無所不包』……延伸指此一樂種在演奏上,同時採用了多樣性的樂器種類鳴奏而成。」賴錫中,〈台灣「十三 音」之研究〉,頁 23。 049
管化,且自己也主動去臺北向「南管新錦珠劇團」 23 的南管藝師學習南管琵琶。所以李 明賢的聖樂教學亦走向南管風格。而李也說自己喜歡在聖樂曲演奏中以南管樂句作為 曲與曲之間的過門連接樂。 24 再例如:龔全成受設立於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的「中華傳統宗教總會」之邀前去教 學該會的樂團。且指定要求只教授兩三首偏向熱鬧、較具北管風格的聖樂曲,並將樂 團編制中的南噯改為嗩吶,以求音量大感覺熱鬧。這是因廟方單方面要求而將聖樂北 管化之例。 (二)演奏器樂的改變

再例,高雄市意誠堂的聖樂團將樂團中主導節奏與開曲、結束

的樂器鱷鐸與叫鑼,改為鼓與小鐘(圖 19 )。

筆者則認為,改變樂器常是在所難免。許多傳統樂器的市

場需求量少,生產量減少或是停產,時久便找尋困難。至於可

由其他替用樂器替代至什麼程度?這點是另可以討論的。畢竟

「傳統」本就是條時間河流,並非是固定的一個時間點。現在 看到的「傳統」肯定與最初時期的樣貌不會完全相同,而現在 的改變亦可能是未來的「傳統」。 (三)演奏譜記譜法的改變 傳統聖樂的記譜法,採用「工尺譜」記譜法。上述(一)中有提到:民間音樂在 過去傳統上是以「口傳心授的」方式來傳承,聖樂亦然。在傳統聖樂工尺譜上,僅標

第 12 卷 | 第 2 期
註主旋律(即骨幹音)音高,採用直式書寫。現代的工尺譜採橫式書寫,加上西樂小
圖 20 現代工尺譜例(部分譜) 圖片來源:龔全成提供。 圖 19 鼓與小鐘 圖片來源:意誠堂提供。 因為只標註骨幹音音高,所以在不同樂器與同樂器但不同演奏水平的樂生群採同 一樂譜的齊奏,會產生同一旋律但各有不同的分支聲部的「支聲複音」 26 。這是一種聖 26 支聲複音:簡單地來說,各種不同與相同樂器在演奏同一旋律時,因音色與樂器敏捷性不同、裝飾音的裝飾的方式不同, 而產生繁雜又一致的多聲部旋律,稱為支聲複音或支聲複調。 050
節線與簡譜節奏方式(圖 20 )。

27 其實主要的重點是筆者前面提的「演奏一致化」,聽起來的聖樂便相對呆板枯燥,沒 有民間樂的韻味。

筆者訪談的幾位聖樂教學的老樂師,有些會強調教學以工尺譜,會強調學習生要 跟老師(在此指老樂師)先學會唱譜,以唱譜的聲韻來演奏手上的樂器,手上樂器奏 出來的樂音要與口中唱的達成一致,如此在對樂曲熟悉且樂器熟練之後,便可隨心所 欲地對樂曲增減裝飾音,奏出聖樂的樂韻。

高雄市廟宇傳統聖樂之現況調查與研究
樂的審美觀。但是,現代人對於工尺譜的識譜,常有排斥性,對於簡譜比較易接受, 因此不少樂團在教授聖樂時,使用已譯成簡譜的聖樂譜。這對於新一代有學習過音樂 的人很容易接受,也上手得快。但若是將工尺譜直譯為簡譜,那新學習者按譜奏樂, 如此奏出的樂音僅有骨幹音,整個音樂單調乏味又呆板。反之,若將裝飾音也標示清 楚於簡譜中,則產生的問題有二:( 1 )演奏僵化:因裝飾音與骨幹音(主音)位階一 致化,樂團樂生大家演奏皆相同,沒有了靈活的「支聲複音」的音樂美感。( 2 )若有 未曾學聖樂的演奏者直接視「裝飾音標示清楚的聖樂譜」來演奏,會對於骨幹音與裝 飾音無法區別(位階一致化),日後在演奏時,再加上新裝飾音後,會造成樂曲本身 產生變異。像這類型的變化,常發生在聖樂團所找的教學老師是屬於學習西式標準音 樂法出身的國樂科系教師,因為這些學習西式標準音樂學習法的人,對於「視譜奏」 能力強,但也依賴「視譜奏」。在老樂生的口中都稱這樣的演奏方式為聖樂「國樂化」。
(四)廟方需求而改變 筆者據聖樂教學者龔全成的訪談中得知:在 2021 年初,中華傳統宗教總會尋求龔 全成來指導該會設立的樂團時就說明,只需教兩三首可以熱鬧場面的曲子即可,並改 南噯為嗩吶以加大音量,增加場面熱鬧氣氛。 28 據龔全成說:會應廟方要求只教授幾曲 偏向北管風格的樂曲,又因改南噯為嗩吶,已使音樂風格已不再是聖樂的恭敬、莊重 的風格。以他個人而言,他並不喜歡如此,但又不得不因人情因素而去教學。因此, 像這樣由廟方指定的教學,他僅做短期教學,達廟方需求即可。 由上述歸納出「聖樂」朝向幾種變遷的方向:( 1 )南管化,李添貴與其子李明賢 27 意指學習國樂的人,只會照譜演奏。 28 訪談者:龔全成;訪談時間:2021 年 2 月 7 日;訪談地點:前鎮受訪者住家。 051
第 12 卷 | 第 2 期 的教學會使用南管旋律作為曲目的連結樂音,在文化部文資局所登錄的公告資料中亦 顯示「 李添貴藝師專擅的傳統聖樂曲牌系統,係屬『南管化聖樂』 」。( 2 )樂曲音色 因器樂改變而變化。( 3 )演奏趨於統一化(即傳統聖樂老師口中的「國樂化」)。( 4 ) 北管化(以求廟會活動熱鬧)。以目前現況來說,會有以上四種變遷方向。 四、聖樂團在傳承上所面臨的問題 根據筆者訪談各聖樂教學老師中獲得的訊息,普遍認為聖樂團的維持與傳承都相 當不易。其主要原因有下列: (一)教學老師的能力
法平衡樂團各音部及樂團整體的音色表現。 (二)樂生年齡層普遍偏高,學習能力較弱 筆者觀察了許多聖樂團,樂生年齡普遍都較高。而接續上述李明賢的說法,因為 樂生年齡層普遍偏高,所以需要年輕人來學習才能具足夠時間與歷練樂團的四大種樂 器。一般年齡層高的樂生通常只能專學一種樂器,如此對整個聖樂的傳習是較不足的。 樂生年齡層在傳統民間藝術的傳習上普遍偏高,年輕人學習意願低,是傳承上常見的 問題。也因為年齡層偏高,在學習上也不如年輕人的學習來得快。 (三)樂團對演出水平要求不高 樂團演出水平的要求,其實也與樂生年齡層高相關,再加上學習能力有限,又需 要能在展演時加入演奏,常常會急就章地上場。若領團者也只求有樂團演出就好,展 演的成果就難以提升。資深樂生若也對自己能力沒有自我要求,也難以帶動資淺樂生。 052
李添貴之子李明賢提到:在聖樂傳習上,要完整地把聖樂都學成,是需要很長時間。 因為不止在曲目上的學習,在樂器操作上,是需要將「吹、拉、彈、打」等四大類樂 器熟練到一個水平以上,如此對整個聖樂團的展演才能瞭若指掌,這是需要一段長時 間的學習與歷練。因此要培養出一位聖樂的種子教師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龔全成也認 為:目前聖樂團的傳習上,教學老師若無法同時熟悉四大類樂器,在教授聖樂上會無

樂生就不易留存。因此,經費取得也是一個聖樂團優劣及完整與否的重要關鍵。

筆者經研究認為:在聖樂傳習上,不論年齡高低與否,對於樂生的找尋與其學習

意願,都需建立在對於鸞堂信仰或廟宇文化有一定認同者,才是樂生學習聖樂的基本 動力。因此,樂生的找尋或是成就一位傳承聖樂的種子教師,「信仰」是重要的因素。 另外,目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列為文化保存者的李添貴,已於 2019 年過世。李添貴在 世時應聘前去教授的聖樂團也不少(圖 21 ),但當初登錄於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時,卻 沒為傳習生的登錄(圖 22 )。

高雄市廟宇傳統聖樂之現況調查與研究
(四)樂團經費的取得 一個樂團的養成,要有足夠的樂生,也要有足夠好的教學者。常常廟方沒有足夠 經費(或沒意願)來聘請教學老師,那樂生在學習與展演上沒能獲得更好的成就感,
樂團演出水平是一種惡性循環,對於展演「只求有不求好」是會加速樂團的崩解。據 龔全成的說法,樂團對團奏水平不要求,常是樂團後繼無人而崩解的主因。
化傳交於下一棒。在文資法條例中,保存者因死亡、而無法執行前條之無形文化資產 圖 22 國家文化資產網資料 圖片來源:筆者截圖自國家文化資產網。 圖 21 李添貴指導之樂團一覽 圖片來源:李明賢提供資料, 筆者拍攝。 053
以文資文化保存者的列選精神,並不僅只在認定列選人是否足夠展演能力,更是 著重在列選人在對該文化的了解與能力是否足夠全面,以及是否有意願無私地將該文

樂團隊近況做了調查,並訪談了幾位重要的教學老師,獲得實質的研究結果。

從文獻整理中,耙梳出「十三音」後稱為「十全腔」。最初的「十三音」源自中

國閩浙內地,可能與漳州的「南詞」、「弦管」關聯性密切。在 2005 年臺灣高雄十全 腔樂團與漳州南詞團交流後,發現高雄的「十全腔」與現代福建漳州「南詞」已有很 大差異,但音樂風格的改變與社會文化習習相關。兩地歷經多年的時間流轉,文化已 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僅以耳聽的風格不同來判斷,並不代表它們之間毫無關聯。若要 細究是如何關聯,則需要另起研究,才能更明確地判斷脈絡。唯對於中國《台閩史譚》

第 12 卷 | 第 2 期
習生制,如此對「十全腔」傳承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事。 參、結論 此研究的緣起是於 2019 年「寫高雄──屬於你我的高雄歷史」出版及文史調查獎 助計畫,原定研究計畫時間自 2020 年 3 月至 2021 年 2 月結束。但研究時間於
保存維護計畫,主管機關得廢止該保存者之認定。 29 而「十全腔」登錄為傳統表演藝術 之無形文化資產,其文化保存者李添貴已過世,所以此文化資產已無保存者,且無傳 習生。所以高雄市政府方面需再找尋一位文化資產保存者,重新向中央提報並建立傳
2020
3 月起至 2021 年,皆因受到「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 COVID-19 )」的影響,一些預訂 訪談人沒能面對面詳談,以致此調查研究不夠周全。但仍把最主要的且運作完整的聖
刊〈漳州《南詞》與台灣《十全腔》一脈同宗〉一文中的「工尺譜相對照,完全一致」, 則需持保留態度。 30 「十三音」是列為臺灣漢族音樂的「雅樂系統」。其最初是由臺南樂局董事吳尚新、 劉衣紹派員前去閩浙地區招聘樂生而傳入臺灣,並在臺南孔廟以成書院祭孔儀典中使 用。當時祭孔儀典的樂生多為在地文人士紳。而後這些地方文人士紳離散遷居將此樂 流傳入民間,且進入「扶鸞信仰」廟宇中成為了神明祝壽慶典、廟宇修建完成開廟門 儀式、廟宇法會或建醮等重要儀典所使用的音樂,再交疊各種不同民間音樂後成為現 29 《文化資產保護法》第 93 條第 1 項。全國法規資料庫,〈文化資產保護法〉。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2 月 5 日。 網址: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70001 。 30 吳水林、呂國榮,〈漳州《南詞》與台灣《十全腔》一脈同宗〉,頁 49。 054

在展演曲目上,「十全腔」與南北管及八音的樂曲都有部分互相交流使用及向下 傳承。幾經時間流轉,現今的十全腔已與最初的樣貌大有不同。經聖樂教學老師的比 對,部分樂曲與臺南孔廟以成書院所保留的相同。

目前實質運作的聖樂團已比當年文獻上所記錄的少許多,許多廟宇共用一聖樂團, 或者是以樂生之間相互支援組成的臨時樂團提供廟宇慶典時來展演聖樂的方式在進行。 幾位教學老師共通地認為,自己固然努力地想把聖樂傳承下去,然而仔細分析下,聖 樂未來前景仍不敢太過於樂觀,因為學習的人口越來越少。 聖樂團的演奏風格在筆者經觀察與訪談後得知,聖樂目前的變遷方向可大致分成 四大類:( 1 )南管化;( 2 )樂曲音色因器樂改變而變化;( 3 )演奏形式趨於統一化(即 樂師稱的國樂化);( 4 )北管化(因應廟宇喜慶需求)。 在傳承方面所面臨到的問題主要兩大類:( 1 )培訓經費:不論是種子教師的培訓 或者是樂生的培養,經費都是一大考驗。一般依附於廟宇中的樂團,經費的來源取決 於廟方主事者。若廟方給予的經費少,那樂團的維持,即受到大程度的限制。畢竟一 舉一動都是需要費用的。( 2 )學習聖樂的人年齡層偏高,在人員年齡偏高的狀態下所 衍生出來的問題就是樂生的學習力相對偏弱,演奏能力的弱化便造成整團演奏水平下 降,無法往高水平來要求。( 3 )無年輕學習者的投入。永續傳承是需要長保有具完整 聖樂能力的種子教師。完整的聖樂傳承是需要花多年的時間,若無年輕學習者投入心

高雄市廟宇傳統聖樂之現況調查與研究 今的「十全腔」音樂風格。而此樂種被稱「聖樂」,主因是用於廟宇儀典上,具嚴謹 神聖的音樂氣質而稱。
力來學習,想培養出足夠能力的種子教師,是困難的。 最後,因「十全腔」之文化保存者李添貴於 2019 年 5 月已過世,而依法規規則的 認定:「十全腔」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所登錄已然終止。 文化資產保護法的程序上:文化資產的登錄是由地方政府調查再向中央單位提報。31 期望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能注意此案,重新在文化局登錄屬於高雄市的無形文化資產「十 全腔」及其文化保存者,並提報中央,再次完成此文化資產在中央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的登錄,並給予傳習生,讓該項無形文化可以永續傳承。 31 《文化資產保護法》第 91 條:傳統表演藝術、傳統工藝、口述傳統、民俗及傳統知識與實踐由直轄市、縣(市)主管 機關審查登錄,辦理公告,並應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全國法規資料庫,〈文化資產保護法〉。資料檢索日期:2022 年 2 月 5 日。網址: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70001 。 055

陳保宗(1942),〈臺南の音樂──一、前置き 二、臺灣音樂の分類 三、臺南にある臺灣音樂 四、結び〉,《民俗 臺灣》,2(5),頁 36-39。 賴錫中(2004),〈臺灣第三樂系「十三腔」微探〉,《高雄文獻》,17(4),頁 72-85。 賴錫中(2014),〈高雄市傳統文化資產──十全腔聖樂保存人李添貴藝師生命史(上)〉,《高雄文獻》,4(3),頁 155-165。

賴錫中(2015),〈高雄市傳統文化資產──十全腔聖樂保存人李添貴藝師生命史(下)〉,《高雄文獻》,5(1),頁 126-139。

蘇友章(1959),〈善化雅樂十三音之由來〉,《南瀛文獻》,5(1),頁 92。

鏡波(1931),〈臺灣の歌仔戲の實際的考察と地方青年男女に及ほす影響〉,《臺灣教育》,346,頁 59-63。

第 12 卷 | 第 2 期 參考書目/ 一、專書 呂炳川(1979),《呂炳川音樂論述集》。臺北:時報文化。 蘇子昭(1933),《同聲集》。臺南:臺南樂局以成書院。 二、期刊 吳水林、呂國榮(2011),〈漳州《南詞》與台灣《十全腔》一脈同宗〉,《台閩史譚》,2,頁 49。 林清財(2004),〈南部地區的八音與十三音〉,《高雄文化研究》,7,頁 57、59-99。 松山虔三寫真,西田豐明解說(1943),〈臺南孔子廟の樂器〉,《民俗臺灣》,3(11),頁 24-25。
三、學位論文
四、報章雜誌報導 黃國華、胡艷玲(2005),〈台灣《十全腔》和漳州南詞同宗同源〉,《新浪新聞中心‧海峽都市報》。資料檢索日期: 2021 年 1 月 30 日。網址:http://news.sina.com.cn/c/2005-09-26/03017032803s.shtml。 五、影音資料、檔案 高雄市國樂團,(2000),《2000 年高雄地區聖樂觀摩會 DVD》(上、下集)。高雄: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六、訪談 訪談者 : 李明賢;訪談時間:2020 年 12 月 21 日;訪談地點:草衙受訪者住家。 訪談者 : 龔全成;訪談時間:2020 年 12 月 18 日;訪談地點:鳳林二路辦公室。 訪談者 : 龔全成;訪談時間:2021 年 2 月 7 日;訪談地點:前鎮受訪者住家。 056
賴錫中(1989),〈台灣「十三音」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錫中(2010),〈高雄市傳統聖樂的機構發展及其文化特性之研究〉。福建:福建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博士論文。

高雄市廟宇傳統聖樂之現況調查與研究

七、網路資料

全國法規資料庫,〈文化資產保護法〉。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2 月 5 日。網址:https://law.moj.gov.tw/LawClass/ LawAll.aspx?PCode=H0170001 。

高雄市古聖樂推廣協會。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1 月 2 日。Facebook 粉絲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 kgsa0403。Facebook 社團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 高雄市古聖樂推廣協會 -408415012607757 。Blog 網 址:https://kgsa8715011.pixnet.net/blog。

國家文化資產網,〈十全腔〉。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1 月 2 日。網址: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 advanceSearch/traditionalPerformingart/20120105000001。

馮家騏,〈新錦珠〉,《臺灣大百科全書》。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12 月 23 日。網址: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 aspx?id=12818。

057

期內較多用戶增加的容量的可能性。

不過,令人疑問的是,為何高雄會被選擇成為全臺首個交換系統變成自動式的地方 呢?本文認為是與高雄局原本的交換設備,和自動交換這種系統的特色有關。高雄局於 1932 年 2 月開始自動交換系統運作,為全臺首個使用此系統的地方。而高雄局換裝後, 臺北局、嘉義局陸續改裝成自動交換系統後,這三個地區在 1930 年代交換機系統的自動

日治時期臺灣電話自動式交換機的建立及其影響──以最初設立的高雄為討論中心
摘要 就電話交換機系統來說,若當地用戶已達千戶以上,且用戶數有持續增長的趨勢, 就以長遠發展來看,換裝自動式交換系統,除了交換機本身,通常還要有興建放置交換 機建築物。雖然這樣的換裝成本較高,但自動交換機系統,可以在裝設時預估未來可能 增加的用戶數量,具有預留開設時實裝用戶數到最大容量用戶數的增加空間,能提供短
三地戰前裝設的自動交換系統仍是當地重要電話交換設備。 關鍵詞:通訊、高雄、電話用戶、電話交換、自動交換系統 本論文獲「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2019 年第三屆『寫高雄──屬於你我的高雄歷史』出版及文史調查獎助計畫」獎助。感謝 兩位匿名評審的細心指正,給予本文許多重要的修改建議,讓本人獲益良多。但因時間及能力有限,僅能就部分加以改正, 還請見諒。 投稿日期:2022 年 7 月 29 日 接受日期:2022 年 9 月 23 日 日治時期臺灣電話自動式交換機的 建立及其影響──以最初設立的高 雄為討論中心 撰文╱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 曾立維 059
化,是日後戰爭時期用戶得以迅速擴張提升的原因。此外,在戰後直到 1950 年代後期這

The Development and Effects of the Automatic Telephone System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Focus on First Establishment of Kaohsiung

Abstract

Telephone systems were introduced in Taiwan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The automatic telephone system was not established until 1932, and Kaohsiung was the first place to retrofit the automatic telephone system in Taiwan. Although such a retrofit costs higher, this system helps to increase the number of telephone subscriber at such short notice during the war.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xplore why Kaohsiung branch was chosen to retrofit the automatic telephone system. This believe to be related to the telephone switching equipment at that time in Kaohsiung branch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utomatic telephone system. Secondly, after Kaohsiung branch, Taipei branch and Chiayi branch also retrofit the automatic telephone system, which allowed the number of telephone subscribers to increase rapidly during the war, and continued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ost-war period.

Keywords: Communication, Kaohsiung, Telephone Subscriber, Telephone Switching, Automatic Telephone System

第 12 卷 | 第 2 期
060

視大眾媒介,因為它是屬於「私下的」和媒介的傳播。1 吉見俊哉在其媒介史的研究中指 出,大約於 1920 年代有兩種不同媒介制度逐漸形成,其一是廣播和電視之類的播送型 大眾媒體;其二則是傳統電話等交談用的通信媒介。 2 另一方面,在這些近代傳播媒介中,電報、電話的運用又可被歸類於廣義的交通建 設中,所謂的交通原是包括運輸與通訊;前者如鐵路、公路、海運及航空,後者如電報、 電話及郵政。3 事實上,電信本身是利用電為媒介來傳遞符號、語言、影像以溝通消息的 一種事業,其各種通信工具與系統,既可供應陸上、水上和空中交通,又可適用於長途、

日治時期臺灣電話自動式交換機的建立及其影響──以最初設立的高雄為討論中心 壹、問題緣起 貳、電話交換機系統的演進 參、自動交換機設置前高雄的電話用戶加入情形 肆、高雄自動式交換機及對其他地區的建設過程 伍、自動式交換機對電話通訊的影響 陸、戰爭時期及戰後初期高雄的自動式交換機 柒、結語 壹、問題緣起 在這些眾多的傳播工具或媒介中,我們通常將報紙、雜誌、出版、電影、廣播、電 視等視為大眾媒介,因為它們都是屬於「公開的」和媒介的傳播,相對來說電話則未被
而且這種仰賴的程度,隨著各項交通事業的進步而日益擴大,所以有人把電信事業稱之 謂「交通之交通」。4 因此,近代通信事業發展與交通建設可說是互為表裡,通信事業不 僅擴大人們的生活空間及活動範圍,透過通信網的建立,進而影響社會的發展。 在日治時期大多數時間電話事務都是在各地的郵便電信所( 1907 年改名為郵便局) 來兼掌。電話業務剛創立 1900 年時,電話業務是由獨立的電話交換局進行, 1900 年以 來獨立的電話交換局官制,於 1902 年 1 月隨著郵便及電信局官制的修正而廢止,電話 1 偉伯.施蘭姆(Wilbur Schramm)著,游梓翔、吳韻儀譯,《人類傳播史》(臺北:遠流,2004),頁 202-204。 2 吉見俊哉著,蘇碩斌譯,《媒介文化論:給媒介學習者的 15 講》(臺北:群學,2009),頁 194。 3 周憲文,《日據時代臺灣經濟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頁 268。 4 陳樹人,〈臺灣之電信〉,收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之交通》(臺北:臺灣銀行,1958),頁 154。 061
短途和市內通信之用。因為各項交通事業,無不仰賴電信的輔助而完成其運輸任務的,

電報電話事項,才能將之視為提供用戶訊息流通網的一個據點。 8 就目前所知,日治時期在臺灣造成民眾使用電話的阻力,撇開費用昂貴問題外,有 兩點為妨礙電話利用者擴大的主因。一、市外電線回線之不足。基本上,大城市之間若 要電話快速接通,彼此郵便局間直通線的設置是必要之基礎設備,若無直通線則接線生 之接通將費時甚久,使得電話作為快速傳達情報訊息的功能大打折扣。二、申請加入者 過多而無法開通的停滯現象。也就是說申請者因當地郵便局設有交換局(即可申請安裝 電話於工作場所或自宅,與全臺各地其他電話用戶聯繫功能),其雖能提出加入電話交

第 12 卷 | 第 2 期
1921 年時,廢止了郵便 局官制,改行臺灣總督府通信官署官制,原本由郵便局兼掌的電報與電話事務,改為分 設郵便局、電信局和電話局,皆稱為臺灣通信官屬。其中郵便局除了郵便事務外得兼掌 電信、電話事務;而電信局除了電信事務外亦得兼掌電話事務;而若是電話局則僅專掌 電話事業,但實際施行上大多數地區仍由郵便局兼掌。7
換成為電話用戶,但未必能馬上被安裝開通順利使用。這樣申請者需求並無法全部滿足, 此問題也會隨著時間累積逐步擴大。9 而交換機設備的數量和提升與否,則是影響申請用 戶無法開通的重要因素。 5 〈電話改正〉,《臺灣日日新報》第 1111 號(1902 年 1 月 28 日),第 3 版;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總督府事務成 績提要(八)》(1902 年度)(臺北:成文,1985),頁 253-254;臺灣總督府民政部通信局,《臺灣總督府通信 事業綜覽》(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通信局,1917),頁 50;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遞信志:通信編》(臺 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1928),頁 203。 6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總督府事務成績提要(十二)》(1906 年度)(臺北:成文,1985),頁 397-401。曾汪洋, 《臺灣交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5),頁 96;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遞信志:通信編》,頁 204。 7 「臺灣總督府通信官署官制」(1921 年 8 月 25 日),〈大正 10 年 8 月臺灣總督府報第 2458 期〉,《臺灣總督府(官) 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71022458a013。 8 曾立維,〈殖民地臺灣電報、電話通訊網的建立及使用數量的分析〉,收於川島真、松永正義、陳翠蓮主編,《跨域 青年學者台灣史研究 第四集》(新北市:稻鄉,2011),頁 164-165。 9 曾立維,〈近代通訊與殖民地臺灣──以電報、電話為中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18),頁 133-135。 062
事業由臺灣總督特別指定的一、二等郵便局兼掌,因而指定臺北、臺南、臺中、基隆、 斗六等地的郵便電信局為兼掌局。 5 到了 1907 年 4 月敕令第 161 號,郵便局官制修正, 以往電話業務兼掌兼限一、二等局,現改為各郵便局皆可,結果凡郵便局均可兼營電話 業務, 6 因此電話逐與電報一樣都由各地郵便局兼掌業務。到了
因此可以說當地有設立郵便局為 電話網建立的首要條件,但未必每間郵便局都會有提供電報、電話的服務業務,這種情 形特別於日治前期更為明顯。因此當地即使有郵便局設立,還需進一步看其是否有兼掌
日治時期臺灣電話自動式交換機的建立及其影響──以最初設立的高雄為討論中心 在這需要說明的是,電話本身是網路內使用者相互聯接,必須經由電信業者的系 統性轉介,也就是所謂的交換( switching ),而承擔交換工作的系統設備即稱交換機 ( switching system )。在早期較小的電話網路規模中,交換機須由接線生以人工方式接 線、拆線, 20 世紀以後相繼研發成功各種機械式自動交換機,
年代起再研發出數 位式電子交換機,就不再需要人工接線。在日本國內的電話交換設備,最早導入是自動
事實上,特別在電話用戶較多的大都市,隨著當地電話加入者數量的增加,各地郵
充用戶也十分有限,再加上
也使 得在臺灣採用自動式交換機的聲音隨之出現。不過,這裡要先說明,當時自動式交換機 不需要接線生以人工方式接線、拆線,是僅限於同局所的市內電話,不同局所間的市外 電話仍需要接線生。 高雄在隨著日本的開港建設下,逐漸成為南部一個重要的大城市,在 1920 年代末 期也出現了電話用戶因為交換機系統的限制而無法增加的情形,這時總督府通訊主管機 關遞信部,決定以高雄作為全臺最初裝設電話自動式交換機的地區。因此,本文希望通 10 吉見俊哉著,蘇碩斌譯,《媒介文化論:給媒介學習者的 15 講》,頁 140。 11 指依「臺灣電話特別開通規則」申請開通之電話。曾立維,〈近代通訊與殖民地臺灣──以電報、電話為中心〉,頁 135。 12 二宮安太(嘉義局),〈自働式電話の改裝に當りて〉,《臺灣遞信協會雜誌》,212(1939),頁 63。 13 村松一郎、天澤不二郎編,《日本陸運.通信產業発達史》,現代日本産業発達史第 22 卷(東京都:交詢社出版局, 1965),頁 440。 063
1970
式交換機模式是在關東大地震而來的復興契機下,大都市為了快速處理龐大的通話量, 因此逐步改變成自動式交換機。 10
便局之電話交換系統能否擴充或更新,也是該地電話申請未開通停滯現象能不能掃除的 重要因素。換言之,即使是已有電話交換業務之郵便局,也不免苦於交換機可容納用戶 的滿額,而無法新增加電話用戶。像是嘉義郵便局,在 1939 年前因採用最舊式的磁石 式單式交換機,再加上廳舍狹隘無此舊式交換機擴張的餘地,因此從 1933 年起一般新 規 11 電話的特別開通也全然中止,一直要到 1939 年改為自動式交換機並新建廳舍後才能 接受新的申請加入。 12 隨著 1910 年代後期臺灣的電話申請裝設的熱潮,使得臺灣電話用戶達到了一定數 目,幾個電話加入用戶規模比較大郵便局,除接線生負擔加重外,原交換機設備能再擴
1926 年起日本國內各地開始變更使用自動式交換機,13
第 12 卷 | 第 2 期 過分析高雄郵便局的自動式電話交換系統的建立過程及其後續影響,來了解高雄這個全 臺第一的設備或系統在臺灣通訊史上的意義。 若就臺灣學界對日治時期電話通訊史的研究方面,吳政憲的〈近代臺灣資訊社會 的電話接線生( 1900-1930 )──以臺北局為中心的探討〉一文,是以電話制度引入後, 因交換機( switching system )設備需要所產生的一項新興女性職業「接線生」為主軸, 切入角度是以職業史分析為主。 14 吳政憲另一本著作《通訊與社會:日治時期臺灣「警 察專用電話」系統的建立( 1895-1945 )》,則就近代電話通訊建立後對殖民地統治的 效果,給了很好的參考資料。15 而曾立維的〈日治時期臺灣電話申請制度之變遷〉一文, 是對日治時期,民眾申請加入電話在制度上變遷,及電話相關通訊數量分析有較詳細
何改變;接著探討臺北局、嘉義局等日後也裝設自動式交換機系統的地區,對當地電話 用戶加入及電話通訊發展的影響,以及臺南局為何最後裝設沒有實現的原因;最後,將 討論在戰爭期間自動式交換機系統是否有遭到破壞,和其戰後初期是否有繼續運作的情 形。希望能透過本研究,來了解以高雄局作為最先裝設的自動式交換機系統,對高雄及 14 吳政憲,〈近代臺灣資訊社會的電話接線生(1900-1930)──以臺北局為中心的探討〉,《興大歷史學報》,19(2007), 頁 391-444。 15 曾立維,〈評論吳政憲著《通訊與社會:日治時期臺灣「警察專用電話」系統的建立(1895-1945)》〉,《國史館館刊》, 39(2014),頁 159-167。 16 曾立維,〈日治時期臺灣電話申請制度之變遷〉,《國史館館刊》,44(2015),頁 119-174。 17 曾立維,〈日本殖民時期臺北市電話用戶行業別之探討──以 1936 年《電話帖》和《商工人名錄》為主〉,《臺北文獻》, 185(2013),頁 91-128。 18 曾立維,〈近代通訊與殖民地臺灣──以電報、電話為中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18)。 064
討論的文章,在透過與日本國內當時電話加入制度和困境的比較,得出殖民地政府對 於推動民眾電話加入增加的積極性不足。 16 另外,關於當時主要裝設電話的職業別和其 使用電話原因,可參考曾立維的〈日本殖民時期臺北市電話用戶行業別之探討──以 1936 年《電話帖》和《商工人名錄》為主〉一文。17 最後,曾立維的〈近代通訊與殖民 地臺灣──以電報、電話為中心〉,則可提供本研究電話通訊在日治時期擔任何種通訊 的角色及其侷限的時代背景參考,進一步來了解自動式交換機在高雄及臺灣出現的時 代意義。 18 本研究將試著尋找為何總督府選擇高雄局作為設置臺灣首處自動式交換機系統的地 區,並探討設置自動式交換機系統後對高雄的電話用戶加入的困境,及電話通訊發展有
日治時期臺灣電話自動式交換機的建立及其影響──以最初設立的高雄為討論中心
貳、電話交換機系統的演進 日治時期電話制度有相當程度是隨著日本國內發展而引入殖民地臺灣,在此先說明
承擔交換工作之系統設備交換機(switching system),它們是接線生工作上的伙伴, 在臺灣最初引進的是磁石式單式交換機(圖 2),而且其始終是臺灣的主力機型,雖然 各地在日後陸續改使用新型交換機,但直到 1942 年,磁石式單式仍占全臺交換機總量的 63%。這意味著當歐美日本不斷更換新機型時,臺灣常因市場規模有限、政府年度預算 等原因素,難以適時汰換。然而,單式交換機缺點在於容量只有 100 組,因此用戶要求 19 武田晴人編,《日本の情報通信産業史:2 つの世界から 1 つの世界へ》(東京:有斐閣,2011),頁 5。 圖 1 電話交換機的分類 說明:ステップバイステップ英文為 step by step,指步進制交換機;クロスバー 英文為 crossbar,指縱橫制交換機。 圖片來源:武田晴人編,《日本の情報通 信産業史:2 つの世界から 1 つの世界へ》 (東京:有斐閣,2011),頁 5。 065
臺灣電話通訊發展的具體影響。 然而,本文題目雖是以日治時期為討論的時代,但是因在戰後初期臺灣有相當比例 電信設施是沿用日治時期的設施,再加上臺北、嘉義的自動交換系統廳舍至今都有留下, 因此本文最後會稍微提到戰後臺灣的電話自動化及高雄自動交換系統廳舍的留存情形。
電話交換機類型的演進和日本國內交換機系統自動化之情形。 就電話交換機的分類如圖 1 ,交換機的發展是由手動式開始,伴隨著電話回線數量 的增加,電話交換業務在質或量上若依人工之手來處理則無法應付繁重的工作,為了回 應這個問題而有自動交換機的開發,之後則由自動交換機轉移到電子交換機。 19

1914 年 引進共電式交換機,但全臺來說磁石式仍是主要機型,共電 式也一直存在。在臺灣幾個世代的新舊機型長期並存,直到 自動交換機引進後亦然。 21 電話加入者最為多的為臺北局,在 1909 年臺北郵便局 電話交換室移至新建的獨立廳舍,裝置了可容納 300 人的複 式交換機二臺。進入 1912 年度因加入者有顯著增加因而電線採取架空線的架設方式逐 漸困難,剛好趁著臺北市區改正的機會以地下電纜建設來避免過去架空線所出現的各種 障礙。並且在 1914 年度撤換原來的複式交換機,改以裝置共同電池交換機,其與地下 電纜相俟為當時島內最新式的裝置。

第 12 卷 | 第 2 期
22 而在共電式之後,則是不需要接線生來接線,由機械取代人力的自動式交換機,其 用戶容量在 5,000-10,000 組之間,超越傳統機型甚多。日本國內最早導入自動交換式模 式是在昭和初年,因為關東大地震而來的復興契機,大都市為了快速處理龐大的通話量, 因此逐步改變為自動交換機模式。但是與市區範圍以外的長途電話,到 1950 年代以前 20 吳政憲,〈近代臺灣資訊社會的電話接線生(1900-1930)──以臺北局為中心的探討〉,頁 422-425。1912 年施景琛 奉福建省制軍松鶴齡的命令,以觀察員的身分來臺考查,在臺期間所撰寫的日記體裁遊記《鯤瀛日記》中,有參觀臺 北交換所的記載。內容提到 24 日上午 8 時參觀電話交換所。查所內開辦費分建屋、購機兩種。架屋計用 26,000 圓。 臺北市內機器每臺 24,000 圓,市外機器每臺 1,000 圓,每臺 300 號,監督機 500 圓,電力送致器 1,000 圓,配線盤 一臺 1,200 圓,蓄電池每個 70 圓;至於線路工事之經費尚待調查。所中交換手 54 人,純用婦女,日給由 3 角以至 5 角, 每日夜分作四番輪值管理電機,不離跬步,應接極靈。彼此問答,其聲如蠅,故所中數十人,其聲浪皆不相妨。監督 者據坐監督機,以耳筒考察交換手之勤惰,管理至為周密。是年臺北裝置電話者達 851 戶,每戶年納租金 100 圓,分 四季交付,安裝費 15 圓。施景琛,〈鯤瀛日記〉,收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遊記》,臺灣文獻叢刊第 89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頁 56。 21 吳政憲,〈近代臺灣資訊社會的電話接線生(1900-1930)──以臺北局為中心的探討〉,頁 425-426;山川正光,《ビ ギナーテレコム読本──おもしろい電話の話》(東京:誠文堂新光社,1984),頁 45。 22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通信局,《臺灣總督府通信事業綜覽》,頁 51。 圖 2 100 組磁石式單式交換機 圖片來源:日本郵政博物館(曾立 維拍攝於 2015 年 7 月 13 日)。 066
之電話號碼若不在該交換機上,則需要轉接到另外交換機。 單式交換機改良後有所謂磁石複式交換機的出現,原理相 同,只是在線組和面板排列上有所改良,並可提高容量與使 用效率。臺北局在 1902 年引進兩臺,容量比單式交換機多 出五倍(500 組)。20 磁石式交換機的下個世代是共電式交換機,其優點是將 總電源置於交換局內,而非用戶端,如此可免去用戶手搖轉 柄之麻煩,也沒有轉動圈數不足的問題。臺北局在

六局(京橋、本所、下谷、神田、茅場町、九段)全都自動化,而這些所需機械皆是依 賴外國輸入。 事實上,依遞信省原來的自動交換化計畫,交換機的供應是依賴輸入,但是在政府 緊縮財政的方針下,24 長期持續的高額輸入乃有所困難,在 1929

日本電氣、沖電氣、富士電機和東亞電機競相製造下,分擔了由遞信省來的訂貨。當時 採用的步進(ステップバイステップ)式的自動交換機,有英國的 Automatic Telephone Manufacuring ( ATM )社的 A 型和德國的 Telegraphen-Bauan-stalt von Siemens & Halske (シーメンス‧ハルスケ , SH )社的 H 型兩種,其中沖電氣、東亞電機、日本電氣製 造的為 A 型,而富士電機製造的是 H 型。其中交納給各地交換局的交換機則以 A 型的 比例較高。 25 而為了響應此自動交換機國產獎勵政策,如後面會談到的,在臺灣裝設的 自動交換機設備,也都是採用上述自動四社製造的國產品。

日治時期臺灣電話自動式交換機的建立及其影響──以最初設立的高雄為討論中心 一般仍是透過接線生進行手動交換。 23 日本以關東大地震通信設施遭受破壞性被害作為契機,在東京、橫濱決定採用步進
參、自動交換機設置前高雄的電話用戶加入情形 一、增加緩慢的高雄郵便局電話事業(1906-1930 年) 在 1900 年 3 月總督府以敕令第 92 號發布〈臺灣總督府電話交換局官制〉,並於同 年 4 月發布府令第 37 號〈電話交換規則〉、訓令第 83 號〈電話電話交換局電話交換支 23 吳政憲,〈近代臺灣資訊社會的電話接線生(1900-1930)──以臺北局為中心的探討〉,頁 426-427、437;吉見俊哉著, 蘇碩斌譯,《媒介文化論:給媒介學習者的 15 講》,頁 140。 24 這是指濱口雄幸內閣的井上準之助財政大臣所推動的緊縮財政路線。岩瀨彰著,陳柏瑤譯,《昭和上班族,月薪一百円: 戰前日本社會、文化與生活》(臺北:麥田,2019),頁 32。 25 武田晴人編,《日本の情報通信産業史:2 つの世界から 1 つの世界へ》,頁 13-14。 067
(ステップバイステップ)式的自動交換機,其採用此型式的理由在於其為當時世界的 主流、結構比較簡單、適合大量生產、耐震性出色等原因。作為第一期工程的東京都內
年 7 月成立的濱口雄幸 內閣,推進了自動交換機國產獎勵政策。此自動交換機的國產化,在被稱為自動四社的

務的專任吏員,乃由總督府或一等郵務電信局職員兼任,隔年才設置專任吏員。26 不過,

1902 年 1 月隨著郵務及電信局官制的修訂 而廢止,電話事業由臺灣總督特別指定的一、二等郵務電信局兼掌,因而指定臺北、 臺南、臺中、基隆、斗六各地的郵務電信局為兼掌局,不過 4 月 1 日即廢止斗六局的 兼掌。 27 在 1902 年度末臺北、基隆、臺南等地市內線進行了改良, 1903 年 2 月分離了從來 架接在電報線路上的臺北—基隆間電話之中繼線路,將其沿著鐵路在電報線路的相反 側進行改築。28 在 1900 年 7 月初電話業務創始之時,市外通話的可能地域僅有臺北—基 隆間,以及迄 1904 年北部以臺北為中心與基隆、臺中、淡水相互區段之間,南部則以 臺南為中心,與嘉義、高雄相互間延長市外線,逐年試圖增加回線及延長直通線。 29

在 1906 年左右,特設電話所設置已相當發達,不過當初其設置乃是因當地現狀雖 尚未到達設置局的程度,但亦有相當民眾希望加入,因而設置特設電話所使希望者得

第 12 卷 | 第 2 期 局事務規程〉及訓令第 85 號〈電話交換局長處務規則〉等電話相關法令。執行機構方 面,在臺北、臺中、臺南設置電話交換局,基隆、斗六設置分局,而臺北、臺南於 7 月 1 日,臺中、斗六於 7 月 25 日,基隆於 11 月 11 日開始各項業務,正式開放民眾電 話申請,從此展開了臺灣公眾的電話通信之第一步。然而,此時尚未設置處理相關業
1900 年以來獨立的〈電話交換局官制〉,於
以加入,之後加入者逐漸增加,以致於雖稱為特設電話所,但實際已有電話交換局的 規模。當年 9 月已有宜蘭、淡水、新竹、彰化、嘉義、鹽水港、橋仔頭、打狗、鳳山 等九個特設電話所。 30 但是,這些特設電話所乃隸屬於既設的電話業務兼掌局,如淡水及宜蘭業務為臺 北局、彰化業務為臺中局、嘉義及打狗為臺南局兼掌。總督府認為如此造成特設電話 所所屬加入者所在地的郵務電信局長,對其加入者無何等責任,反而遠地的局所要掌 26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編,《臺灣の通信》(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1935),頁 55-56;臺灣總督府編, 《臺灣總督府民政事務成績提要(六)》(1900 年度)(臺北:成文,1985),頁 262-263;臺灣總督府編,《臺 灣總督府民政事務成績提要(七)》(1901 年度)(臺北:成文,1985),頁 191。關於 1900 年交換局官制成立前 官方使用電話的大概可參考〈本島の最近進步(十):一、通信〉,《臺灣日日新報》第 1678 號(1903 年 12 月 4 日), 第 2 版。 27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總督府民政事務成績提要(十)》(1904 年度)(臺北:成文,1985),頁 331-332。 28 藤井恭敬,《臺灣郵政史》(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通信局,1918),頁 338-339。 29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遞信志:通信編》,頁 217-218。 30 〈本島特設電話所の發達〉,《臺灣日日新報》第 2516 號(1906 年 9 月 16 日),第 2 版。 068
日治時期臺灣電話自動式交換機的建立及其影響──以最初設立的高雄為討論中心
制〉修訂郵局官制,以往電話業務兼掌限於一、二等局,現改為各郵局,結果凡郵局
1906 年打狗郵便電信局正式辦理電話用戶的人工交換業務,是高雄地區 電話業務的嚆矢,隔年局名改為打狗郵便局,核定為二等郵便局。
附加使用費為
一區通域間通話數 1,859 度,時數為 1,937 ,費用為 55 圓。而呼出請求高達 906 度,費 用為 136 圓皆為全臺第一,遠高於用尸數最多的臺北 200 度和 30 圓。而該年度與打狗 郵便電信局間能進行市外通話(二區域通話)的有臺中、嘉義、臺南、彰化、斗六、 鹽水港、鳳山及橋仔頭等八處地區。 33 然而事實上,打狗特設電話所在前一年的 1905 年應該就有電話用戶,因為在 1905 年的統計書內,市外通話統計表內就有臺中—打狗 間及打狗—橋仔頭間用戶通話的數字,只因為此時打狗特設電話所的用戶在行政隸屬 31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總督府民政事務成績提要(十三)》(1907 年度)(臺北:成文,1985),頁 397-401;臺灣 總督府編,《臺灣總督府民政事務成績提要(十二)》(1906 年度),頁 359;曾汪洋,《臺灣交通史》,頁 96;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遞信志:通信編》,頁 204;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編,《臺灣の通信》,頁 57。當 年因電話機關竭盡全力的擴張計畫,僅一年電話營業局所就增加了 30 個,以致雖然部分需要新設電話線路因工事費 不足而不能增設,但部分電話所則利用既有電報線而得以新設。 32 黃耀能總纂,倪似銓等編纂,《續修高雄市志.卷五 交通志》(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5),頁 294。 33 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臺灣總督府第十統計書》(1906 年度)(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1908),頁 791-796。 069
管相關事務,不僅造成監督上的不便,且用戶若要反映想法意見給當局也有困難,當 局者亦難以充分滿足加入者的要求,對電話業發展造成不小阻礙。因此,該年改為二 等局所在地的既設及新設特設電話所全由所在地郵務電信局兼掌該事務。如此修訂結 果,電話兼掌局長因熟知當地狀況,且與加入者關係密切,所以較能掌握設置電話所、 加入勸誘等較合適的時機。 1907 年 5 月進一步以敕令第 161 號〈臺灣總督府郵便局官
均可兼營電話業務。 31 如此,促使電話營業局所於各地普及化,加速全臺電話網形成, 對用戶增加有相當助益。 因此,在
1912 年 1 月局址遷 至鹽埕埔同時取消鹽埕支局, 1913 年 11 月臨海二路新局落成,再遷入該處辦公。 1920 年配合行政區域調整為五州二廳,將原本打狗郵便局名稱改為高雄郵便局,仍辦理郵 政與電報電話事業,並於次年升格為一等局。 32 在 1906 年度的《臺灣總督府第十統計書》我們可以首次看到打狗郵便電信局的電 話用戶數。數字呈現有 15 個用戶,用戶的一區通域間通話數 10,213 度,電話使用費及
386 圓;如果是來打狗郵便電信局內的電話所(類似郵便局內公共電話)
第 12 卷 | 第 2 期
署官吏公吏在職業別占居第一位占有比例達 19% ,高雄這方面占比例僅 6% ,並不算特 別高的比例;而在全臺職業別中數量也算較多的交通業,則在高雄為數量最多的種類。 其他諸如旅宿飲食店、飲食品製造販賣、土木建築及其營造業、雜類等,高雄與全臺 職業別一樣,都是數量上前幾名的種類別。 34 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臺灣總督府第九統計書》(1905 年度)(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1907),頁 911-912。 表 1 高雄、臺北、臺南、基隆、臺中及嘉義郵便局及的電話用戶(1906-1909 年) 局別 190619071908190919231923/1909 增加用數 1909-1923 年 臺北 4615315547233,4494.772,726 臺南 2242502773059873.24 682 基隆 1611822082208293.77 609 臺中 72791311658845.36 719 嘉義 5075931304863.74 356 高雄 15681001437265.08 583 新竹 36688095 1906 年其他地方的用戶數為宜蘭 42、彰化 18、鹽水港 17、鳳山 23、淡水 14。 註:自1910年度起,《臺灣總督府統計書》就沒有呈現各局的用戶數量,而是以各州廳行政區為單位的數量;而大正2年 度(1913)開始發行的《臺灣總督府遞信統計要覽》,則要到大正12年度才有呈現各局的用戶數量。 資料來源: 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臺灣總督府第十統計書》( 1906 年度)(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 1908 ),頁 791 ;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臺灣總督府第十一統計書》( 1907 年度)(臺北:臺灣總督 府官房統計課, 1909 ),頁 663 ;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臺灣總督府第十二統計書》( 1908 年度) (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 1910 ),頁 679 ;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臺灣總督府第十三統計書》 (1909年度)(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1911),頁580-581。 070
上仍是臺南郵便電信局,因此無法看出有多少加入用戶。 34 高雄局 1906 年開始有用戶數為 15 戶(表 1 ),兩年後增加到 100 戶,至此成為僅 次為臺北、臺南、基隆及臺中等四局的第五位,雖然 1909-1923 年增加了 5.08 倍,僅 次於臺中的 5.36 ,但就增加用戶來說,臺北局不用說一直領先他處許多,其增加數量 約等同於其他五處總合,而高雄的電話用戶發展仍不如臺南、基隆、臺中發達。若以 初期高雄的用戶職業別和全臺情形作比較(表 2 ),以 1907 年來說,相對全臺官廳公

27 0 39 3 陶磁類製造販賣 12 1 18 2 化學的類似品製造販賣 11 0 18 2 衣服及裝飾品製造販賣 48 0 49 0 家具製造販賣 7 0 8 0 土木建築及其營造業 54 1 82 5 交通業 90 5 104 12 瓦斯及電氣等天然力發生分配者 7 0 8 0 銀行保險兌現及當鋪 36 1 39 1 媒介商 27 2 20 1 旅宿飲食店 125 1 160 9 飲食品製造販賣 96 1 155 10 官廳公署官吏公吏 254 3 283 4 從事教化者 6 0 9 0 從事法律者 41 0 55 0 醫藥業 53 0 76 3 關於奢侈品及學術技藝 39 0 49 0

農作物販賣 25 0 44 1 林產物販賣 27 0 34 1 水產物販賣 8 0 11 0 林業 1 0 1 0 單靠收入而生活者 16 0 17 0 不生產者 55 0 65 5 織物製造製絲販賣 2 0 0 0

日治時期臺灣電話自動式交換機的建立及其影響──以最初設立的高雄為討論中心 表 2 高雄郵便局及全臺的電話用戶職業別(1906-1907 年) 年分
全臺 高雄局 全臺 高雄局
1906 1907
金屬品製造販賣
071
第 12 卷 | 第 2 期 1920 年代後設州後,高雄成為整個州的州治所在,並於 1924 年由高雄街升格高雄 市,配合高雄港的發展,整體對電話的需求提升不少,然而由表 1 及表 3 所顯示出的是 郵便局的電話事業呈現停滯的情況。因為由 1906-1923 年高雄局在十七年間增加了 583 戶, 1923-1930 年這七年間僅增加 133 戶。以電話這種網絡型通訊方式,基本上當網絡 內的用戶達到數量後,在網絡外部性存在的情況,增加的速度就較快速成長。 35 然而高 雄局在用戶數量達到數量後,增加的速度卻反而變緩慢。值得注意的是,高雄局的臺灣 人用戶比例較其他地區少了不少,只占全部的 10-14% 而已,而臺北、基隆有 15-22% 的 比例,臺中、嘉義、臺南有 22-31% ,新竹則有 26-36% ,是臺灣人用戶比例最高的一等 35 曾立維,〈近代通訊與殖民地臺灣──以電報、電話為中心〉,頁 84。 年分 1906 1907 全臺 高雄局 全臺 高雄局 木竹籐類製造品販賣 1 0 0 0 鑛業及鑛物販賣 17
牧畜及畜類販賣
雜 46
車站、停車處
(續上表) 072
0 21 1
1 0 1 0
0 102 8
0 0 0 0 樟腦製造業 0 0 0 0 漁業 1 0 0 0 農業 0 0 5 0 採石業及石材販賣 0 0 0 0 皮革骨類製造販賣 0 0 0 0 共計 1,133 15 1,473 68 官廳公署官吏公吏 22% 20% 19% 6% 資料來源: 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臺灣總督府第十統計書》( 1906 年度),頁 797-798 ;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 《臺灣總督府第十一統計書》(1907年度),頁672-673;曾立維,〈近代通訊與殖民地臺灣──以電報、電 話為中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18),頁185-186。
日治時期臺灣電話自動式交換機的建立及其影響──以最初設立的高雄為討論中心 局。另 外,高雄局的未開通用戶數逐漸嚴重化,在 1928 年達到開通用戶數量的 22% , 1929 年達到 32% ,到 1930 年則有 37% ,在未開通用戶數量上也僅次於臺北局。另外, 嘉義局在未開通用戶數除以開通用戶數量比例,也達到與高雄局差不多的程度,亦是未 通通用戶數走向嚴重化的地方。這樣的情況,也適時反映在日後的換裝成自動交換機時, 此高雄、臺北及嘉義為三處優先計劃辦理的地方。 年分 1922 1923 1924 局名用戶 臺灣人 用戶 申請未開 通用戶 用戶 臺灣人 用戶 申請未開 通用戶 用戶 臺灣人 用戶 申請未開 通用戶 臺北 3,1934814073,4495541903,528614138 基隆
局名用戶 臺灣人 用戶 申請未開 通用戶 用戶 臺灣人 用戶 申請未開 通用戶 用戶 臺灣人 用戶 申請未開 通用戶 臺北 3,5526991313,5637671453,591778183 基隆 9021676691917293936176100 新竹 34710523349 119 2235312031 臺中 890253348902663589527539 嘉義 492 110 284981284951013369 臺南 9982594998263999926634 高雄 7439470749957476310982 表 3 基隆、新竹、臺中、嘉義、臺南、高雄各局電話用戶、臺灣人用戶及未開通用戶數量 (1922-1931 年) 073
788143688291575085715669 新竹 334872034593163479919 臺中 882242578842193888723828 嘉義 479 110 6486 116 3490 119 8 臺南 95420644987215129952295 高雄 725729972680887278484 年分 1925 1926 1927
第 12 卷 | 第 2 期 年分 1928 1929 1930 局名用戶 臺灣人 用戶 申請未開 通用戶 用戶 臺灣人 用戶 申請未開 通用戶 用戶 臺灣人 用戶 申請未開 通用戶 臺北 3,684773 211 3,8387813104,005790625 基隆 9481861221,0171961821,084 211 254 新竹 358127403741334438413760 臺中 909282389252764494727096 嘉義 523143 111 571170183603183212 臺南 1,005265541,0172701001,05629196 高雄 782 111 168820 116 261859122314 年分 1931 局名用戶 臺灣人 用戶 申請未開 通用戶 臺北 4,181673569 基隆 1,158227192 新竹 40014248 臺中 98324788 嘉義 646201182 臺南 1,08831393 高雄 1,164 21251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交通局,《臺灣總督府遞信統計要覽》(大正12年度)(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1925),頁 36 。(其後引用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出版的各年度《臺灣總督府遞信統計要覽》時,將省略出版地區、年分及 出版社。)臺灣總督府交通局,《臺灣總督府遞信統計要覽》(大正13年度),頁52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 《臺灣總督府遞信統計要覽》(大正 14 年度),頁 54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臺灣總督府遞信統計要覽》 (昭和元年度),頁54;臺灣總督府交通局,《臺灣總督府遞信統計要覽》(昭和2年度),頁56;臺灣總督 府交通局,《臺灣總督府遞信統計要覽》(昭和 3 年度),頁 118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臺灣總督府遞信統 計要覽》(昭和4年度),頁118;臺灣總督府交通局,《臺灣總督府遞信統計要覽》(昭和5年度),頁58;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臺灣總督府遞信統計要覽》(昭和6年度),頁64-65。 (續上表) 074

系統變成自動式的地方呢?本文欲由高雄局原本的交換機設備,和自動交換機這種交換 機的特色來談起。 首先,單式交換機優點是簡單適合小城市使用,但缺點是擴充不易,需二次轉換手

過高,不易維修。 36 因此,以 1928 年來說(表 3 ),用戶破千戶或再幾年會達到千戶以 上可能的地方,就只有臺北、臺南、基隆、臺中、高雄局這五局,將交換機改為自動式時, 有其未來需要性及便利性,成本考量也較為合算。 第二,不用說,全臺用戶數和未開通用戶數最多的局所是臺北局,然而在臺灣從未 使用過自動式交換機下,所以最初關於自動式交換機的使用,如下節提到的,因臺灣特 有的濕氣,總督府方面擔心是否會有危害其機能的情形發生,等高雄局改裝後的運行成 績,證明了這樣的擔心是不必要的,才有臺北局改裝的計畫。37 如此可推測,與其貿然比 較大風險,改裝預計日後用戶增加較多,所以交換機可容納門號最大容量也要較多,因 此經費也會較多的臺北局,不如選一個目前用戶一千名左右,交換機需容納門號最大容

日治時期臺灣電話自動式交換機的建立及其影響──以最初設立的高雄為討論中心 二、為何選擇高雄? 在自動交換機系統及廳舍興建計畫的前一年(1928 ),高雄局的電話用戶,既不是 全臺用戶數最多的局所,排在臺北、臺南、基隆、臺中後第五名,也不是申請加入未開 通數最多的局所(臺北 211 戶、高雄 169 戶),為何高雄會被選擇成為全臺首個交換機
隆、臺中、高雄局這四局,基隆局即使在 1933 年總督府的交換機改善計畫中,都因考慮 到濕度關係,評估改裝為自動式交換機有所困難,所以基隆局也不會是改裝首先會考慮 的地方。 最後,則要看這些局所的交換機設備和未開通人數。高雄市的電話交換業務是由 1906 年 4 月開始,整個高雄市隨著 1920 年設置州以來,在結合港灣設備下越來越朝向 36 吳政憲,〈近代臺灣資訊社會的電話接線生(1900-1930)──以臺北局為中心的探討〉,頁 423。 37 友野生,〈躍進臺灣の電話〉,《臺灣遞信協會雜誌》,紀元 2600 紀念號(1940),頁 292;〈臺北市自動電話  決以三年繼續施設 已計上豫算在籌備中〉,《臺灣新民報》第 9134 號(1933 年 9 月 26 日),第 2 版。 075
續,而自動式交換機適合需容納數千名用戶的大城市,市內電話不需要接線生,但成本
量不會那麼多,因此經費也會較少的局所來進行改裝,是比較安全的計畫。而臺南、基

1928 年時, 高雄郵便局安裝的交換機設施,僅是可容納百人的磁石式單式交換機 13 臺及市外臺 5 臺,此種單式磁石式是屬於舊式交換機,故使交換作業缺乏靈敏,一般來說令民眾感到 十分不便。到了 1929 年度末加入者戶數已達八百多戶,已到達單式交換機的收容能力 之極限。總之,就急迫性來說,高雄局以現有最舊式的交換機,幾乎可說快無法再增加 任何用戶。因此由 1929 年起,總督府編列連續三年預算,變更高雄局的交換機成最新

第 12 卷 | 第 2 期 急速的發展路途,但電話的需求不足狀態,卻使得此發展有所阻礙。 38 由表 3 來看,以 1928 年來看,高雄、臺南、臺中三局未開通人數分別為 168 戶、 54 戶、 38 戶,比起去 年度分別為增加 86 戶、增加 20 戶、減少 1 戶,這可看出高雄局能增加用戶的空間越來 越少,所以未開通戶比起其他兩地來得嚴重。事實上, 1925 年的新聞報導中也指出,高 雄局禁止新規電話申請,因為電話裝置申請逐年增加,電話權利價格昂騰,以至於買賣 值高唱到 120 、 130 圓都還無法找到賣家。 39 另就交換機來看,雖皆為磁石式交換機,但臺南、臺中都是磁石複式(連基隆也是
40 如前提到的,單式交換機改良後有所謂磁石複式交換機的出現,原理相同, 但在線組和面板排列上有所改良,可提高容量與使用效率。相對來看,在
肆、高雄自動式交換機及對其他地區的建設過程 在殖民地臺灣,高雄局於 1932 年 2 月將原本磁石單式交換機改為自動式,是全臺最 初採取自動式交換機的地區。42 在之前電話交換室是設於山下町高雄郵便局的二樓,若依 38 芝忠一,《新興の高雄》(高雄:新興の高雄發行所,1930),頁 157;平山均,〈高雄郵便局自働式電話交換開始 に就て〉,《臺灣遞信協會雜誌》,122(1932),頁 39。 39 〈新規取附を禁止された 高雄市內の電話〉,《臺灣日日新報》第 9198 號(1925 年 12 月 15 日),第 2 版。 40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臺灣總督府遞信統計要覽》(昭和 3 年度),頁 111;〈臺南交換機改善〉,《臺灣日日新報》 第 6613 號(1918 年 11 月 17 日),第 5 版;〈電話交換器改良〉,《臺灣時報》(1921 年 3 月),頁 23。臺南局 為 1918 年改為直列複式交換機,但到 1921 年電話加入者已超過 700 名,直列複式交換機在交換操作上頗為不便, 再變更為監視信號式竝列複式交換機;基隆局在 1921 年電話加入者已達 590 餘名,原來單式交換機使用在交換操作 上欠缺敏速,變更為直列式複式交換機;變更為直列式複式交換機。 41 芝忠一,《新興の高雄》,頁 157;平山均,〈高雄郵便局自働式電話交換開始に就て〉,頁 39;松下傳吉,〈自働 式電話交換開始當時を顧みて〉,《臺灣遞信協會雜誌》,133(1933),頁 50。日本電信電話公社編,《自動電話 交換二十五年史 下卷》(東京:日本電信電話公社,1953),頁 424。 42 吳政憲,〈近代臺灣資訊社會的電話接線生(1900-1930)──以臺北局為中心的探討〉,頁 426-427、437。 076
複式),
式的自動交換機。 41
日治時期臺灣電話自動式交換機的建立及其影響──以最初設立的高雄為討論中心 高雄的都市計畫,將來的市中心勢必會逐漸以移往東北方的州廳為其中心,因而自動交 換局的建地也應選定於現在郵便局以外的別處,最後決定在靠近市中心的堀江町建設自 動交換局舍。43 而高雄郵便局改為自動式電話交換方式共花費 44 萬 1,000 餘圓,為臺灣 最早使用自動式電話交換的地方。44 這其中,局舍工事自 1929 年 9 月 起工,至 1930 年 3 月末就竣工,局舍 占地為 1,428 坪,建築物總坪數為 329 坪,構造為鋼筋混凝土兩樓建築,其 一樓為事務室、動力室、電池室等約
A 形,其設計總配線架 及交換室最大容量,均以 4,800 門為目 標,不過建設時僅先實裝 1,600 門,其 後 1937 年 11 月再裝設 800 門, 1942 年 3 月更增設 800 門以達到 3,200 門。 而市外臺是採用共電式市外交換臺, 包含如市外交換臺、案內臺、通知臺 及記錄臺都採用國產品日本電氣株式 43 平山均,〈高雄郵便局自働式電話交換開始に就て〉,頁 39。 44 平山均,〈高雄郵便局自働式電話交換開始に就て〉,頁 39-45。 圖 4 高雄郵便局電話交換室廳舍 圖片來源:〈口繪〉,《臺灣建築會誌》,2(5)(1930), 封面頁後第 14 頁。 圖 3 高雄郵便局電話交換室廳舍──本館正面、南面、北面 圖片來源:〈附圖〉,《臺灣建築會誌》,2(5)(1930), 第 78 頁。 077
123 坪,二樓主要為自動交換室,面 積大小和一樓差不多(圖 3 、圖 4 )。 整個工事費用方面,建築物費用約為 77,800 圓,交換方式變更方面則花費 363,000 圓,用於線路、市外交換裝 置、自動交換裝置等。當時使用的自 動電話交換機,是日本沖電氣株式會 社製造的史特勞傑( Strowger )步進式 機,四位數字
第 12 卷 | 第 2 期 會社的製品。到了 1944 年 3 月,高雄電 話用戶數擴增至 2,392 戶,約占總容量 72% 。 45 事實上,最初關於自動式交換機的使 用,因臺灣特有的濕氣,總督府方面擔心 是否會有危害其機能的情形發生,但在高 雄局改裝後的運行成績,則證明了這樣的 擔心是不必要的,所以在臺灣島內的電話 用戶較多的各都市,都希望能進行改裝。46 在一份 1933 年 7 月臺灣總督府提出 的「昭和九年以降公債支辦事業負費概要」中(表 4 ),提到五項需要以公債來支辦的 事業中,有一項就是電話事業。這個多年的電話交換機更換計畫所需經費為
而比較特別的是,原本是磁石式交換設備的基隆局,因考慮到濕度的關係,評估改裝 為自動式交換機有所困難,故乃利用臺北局改裝後不用的機械,改採取改裝為共電式 交換機的方式。如表 4 所顯示的,原計畫由 1934 年度至 1940 年度,以臺北局改裝為先, 陸續為基隆局、嘉義局及臺南局。但事實上最後只完成臺北局及嘉義局的改裝,基隆 局及臺南局至日本統治結束仍維持磁石式交換機的模式。 47 45 日本電信電話公社編,《自動電話交換二十五年史 下卷》,頁 424;交通部臺灣電信管理局編,《臺灣電信進展 紀要》(臺北:交通部臺灣電信管理局,1960),頁 29;平山均,〈高雄郵便局自働式電話交換開始に就て〉,頁 39-40。 46 友野生,〈躍進臺灣の電話〉,頁 292;〈臺北市自動電話 決以三年繼續施設 已計上豫算在籌備中〉,第 2 版。 47 臺灣總督府,《昭和九年以降公債支辨事業負費概要》(無出版項)(1933 年 7 月 13 日);小原一二著,《臺湾に おける電気通信》(町田:小原国芳,1971)(東京国立国会図書館),頁 41。 圖 5 高雄自働電話交換作業 圖片來源:〈口繪〉,《臺灣遞信協會雜誌》,133(1933), 封面後 4 頁。 078
3,227,555 圓,計畫針對交換機設備的進行替換提升。計畫著眼於臺北、臺南、嘉義各局電話交 換設備都已達收容能力的飽和狀態,將來要因應電話架設的要求殆無餘地,故需要講 求緊急的對策。這些郵便局的交換設備為磁石式或是共電式等舊式設備,故不利便之 處甚多,為了適應時代需求,故需要更新為自動式交換設備以圖增加電話收容能力。
日治時期臺灣電話自動式交換機的建立及其影響──以最初設立的高雄為討論中心 如上所指出,高雄局於 1932 年 2 月運作後,成績頗為良好,濕度對自動交換機機能 並無特別障礙。因此,臺北市自動電話設施即自
來興建,在 1937 年 6 月,臺北開始採用最大容量可達
電話業務也由臺北郵便局分離出來,獨立成立臺北電話局來掌管(圖
48 吳政憲,〈近代臺灣資訊社會的電話接線生(1900-1930)──以臺北局為中心的探討〉,頁 426-427、437;山川正光, 《ビギナーテレコム読本──おもしろい電話の話》,頁 45-49。 圖 6 臺北電話局廳舍 圖片來源:臺灣交通產業社,《臺北自働電話開局特輯號》 (臺北:臺灣交通產業社,1937),頁 13。 圖 7 原臺北電話局廳舍現狀 說明:現位於臺北市中正區博愛路 168 號中華電信博愛服務中心, 為臺北市市定古蹟 圖片來源:曾立維拍攝於 2018 年 7 月 13 日。 表 4 1934 年度以降臺灣事業公債計畫中電話事業 區分現在方式改裝方式工事費施實年度 摘要 臺北局改裝費共電式自動式 1,735,6901934-1936 年度 最終收容能力為一萬 組,實裝為 4,800 組。 基隆局改裝費磁石式共電式 154,8651937 年度 嘉義局改裝費磁石式自動式 590,1421937-1938 年度 最終收容能力為五千 組,實裝為 1,500 組。 臺南局改裝費磁石式自動式 677,4481939-1940 年度 最終收容能力為五千 組,實裝為
組。 共 3,158,145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昭和九年以降公債支辨事業負費概要》(無出版項)(1933年7月13日)。 079
1934 年起,由總督府編列連續三年預算
10,000 組的自動式系統,其建築 物費用僅 45 萬多圓,但交換機系統費用就高達 124 萬多圓。隨著臺北實施自動式交換,
6
7
8
9)。48
1,500
第 12 卷 | 第 2 期 其中自動交換機是採用富士電機株式會社製造的西門子霍斯基式(
等亦採用國產品日本電氣株式會社的製品。 49 最後,嘉義因附近有製糖會社、製材相關營林所等許多官廳,為市況活潑之都市, 但因廳舍狹隘磁石式交換機無擴張餘地,收入者數已達收容極限,甚至由 1933 年以降 無法接受新規電話的特別開通申請加入,故 1938 年 2 月年時配合建設新郵便局廳舍, 在新廳舍旁建設電話分室以改採自動式交換機,並於 1939 年 10 月新廳舍落成並自動 式電話交換機開通(圖 10 )。該地自動交換機則是採用日本電氣株式會社製造的西門 子霍斯基式 F 型,開始實裝數量為 1,200 門,將來則能增設至 6,000 門。到 1943 年實 裝用戶為 1,088 戶,約占總容量的 89% 。總計在二次大戰結束前,共有臺北、嘉義與高 49 臺灣交通產業社,《臺北自働電話開局特輯號》(臺北:臺灣交通產業社,1937),頁 4、13-14;日本電信電話公社編, 《自動電話交換二十五年史 下卷》,頁 425;交通部臺灣電信管理局編,《臺灣電信進展紀要》,頁 27。 圖 9 臺北電話局內自動式交換機的千單位選出機 圖片來源:臺灣交通產業社,《臺北自働電話開局 特輯號》,頁 12。 圖 8 臺北電話局長途交換室 圖片來源:臺灣交通產業社,《臺北自働電話開局特輯號》,頁 22;〈市 外交換室〉,《臺灣遞信協會雜誌》,184(1937),封面後 5 頁。 080
Siemens Holske 日文為シーメンス・ハルスケ) F 型,最終收容能力為五位數字一萬門,一開始初步開 通為 6,000 門,嗣後於 1940 年 5 月增設 2,000 門,完成原定 8,000 門計畫。而實裝用戶 到 1944 年 3 月為 7,579 戶,約占總容量 95% 。此外,市外交換臺則為共電式市外交換臺, 有內臺席二臺、市外臺九臺、通知、案內、記錄臺合計四臺,此外為監查臺、監督臺
日治時期臺灣電話自動式交換機的建立及其影響──以最初設立的高雄為討論中心 雄三市已裝設有自動式電話交換機系統。 50 伍、自動式交換機對電話通訊的影響 一、高雄未開通用戶得以完全開通──用戶數躍居全臺第二位 當高雄局於 1932 年 2 月成為全臺最初採取自動式交換機的郵便局後,原本因為交 換機設備而未開通的電話問題, 51 在該年度也就一舉解決。原本高雄局未開通加入電話 數量在 1930 年度尚有 330 戶,數量已相當於加入者數量的 36% 。而透過此次交換機的 提升,自 1920 年以來累積的 330 戶未開通電話一掃而空。 50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編,《臺灣の通信》,頁 61-62;陳正祥,《臺灣地誌》(中冊)(臺北:南天,1993), 頁 712;臺灣總督府交通局,《臺灣總督府遞信統計要覽》(昭和 14 年度)(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 1940),頁 82;二宮安太(嘉義局),〈自働式電話の改裝に當りて〉,頁 63;電話掛同人,〈嘉義郵便局廳舍落 成竝に自働式電話開通式〉,《臺灣遞信協會雜誌》,212(1939),頁 49 54-57;日本電信電話公社編,《自動 電話交換二十五年史 下卷》,頁 424;交通部臺灣電信管理局編,《臺灣電信進展紀要》,頁 29。 51 關於民眾申請裝設電話,但未能開通問題可參考曾立維,〈近代通訊與殖民地臺灣──以電報、電話為中心〉,頁 8391。 圖 10 原嘉義電話自動交換局舍現狀 說明:現位於嘉義市光彩街 269 號中華電信嘉義市光彩服務中心旁,為嘉義市歷史建築。 圖片來源:曾立維拍攝於 2020 年 8 月 13 日。 081
第 12 卷 | 第 2 期 全數加以開通。52 如看圖 12 、表 6 及表 8 , 高雄局在 1931 年度 53 前的用戶增加數量十分 有限,用戶數量曲線平緩,每年增加數量都 在 40 戶以下,到 1931 年當年度一口氣增加 了 305 戶,整個用戶數量的曲線呈現顯著陡 升。也因為這個年度一口氣增加 305 戶,高 雄局整體用戶到達 1,164 戶,一下子超越臺 南、基隆及臺中,在用戶數方面躍居全臺第 二位(圖 11 ),之後直到日本統治結束,高 雄在電話用戶數一直保持在僅次於臺北的第 二位。 當然用戶數的增加也與電話加入區域的 擴張有關,隨著入船町、堀江町等鐵路線路 東部方面的發展,這些地區顯著逐漸成為市 街繁榮的中心地,因此趁施行此次自動交換, 在該當年 1 月 1 日將苓雅寮全部、前金、三塊厝、大港及過田子一部分編入高雄郵便 局的電話加入區域。另外,用戶的基本使用費也上升。原本高雄局在加入區域種類是 屬於丙地,每月基本使用費來說單獨加入為 7 圓、共同加入為 5 圓 20 錢,但在三百多 戶開通後,加入者總數躍升為全臺第二位,所以加入區域種類也改為屬於乙地,每月 基本使用費變為單獨加入為 8 圓、共同加入為 6 圓。 54 52 松下傳吉,〈自働式電話交換開始當時を顧みて〉,頁 53;武內武雄,〈高雄局電話現況〉,《臺灣遞信協會雜誌》, 133(1933),頁 93。 53 這裡要先說明,因為日治時期的官方統計資料中,大部分各年度的統計月分不是 1 月至 12 月,而是該年的 4 月至隔 年 3 月。因此 1931 年度的數字是 1931 年 4 月至 1932 年 3 月,所以當高雄的自動交換設備於 1932 年 2 月開始,其 所帶來的用戶增加效應是算入 1931 年度。 54 平山均,〈高雄郵便局自働式電話交換開始に就て〉,頁 43;武內武雄,〈高雄局電話現況〉,頁 94。因為基本使 用費上升,所以 1931 年 2 月至 12 月和 1932 年 2 月至 12 月相比較,基本使用費收入由 64,858 圓增加到 104,399 圓。 在 1920 年時 7 月時電話加入區域種類共有甲、乙、丙、丁、戊、己六種,其中甲地為臺北,乙地為臺南,丙地有基隆、 臺中、高雄、嘉義。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遞信志:通信編》,頁 212-213。 圖 11 《臺灣日日新報》高雄自動式電話即將開始 報導 圖片來源:〈二月一日から愈々高雄に自動式電話 加 入口數も臺北に次く〉,《臺灣日日新報》第 11409 號 (1932 年 1 月 15 日),第 3 版。 082
日治時期臺灣電話自動式交換機的建立及其影響──以最初設立的高雄為討論中心 到 1936 年為止,只有高雄郵便局的電話交換採用自動式交換機,由表 5 可以看 出,裝設自動交換機的高雄,在預留裝設門號空間較磁石式、共電式較多的情況下,反 映在電話用戶增加的可能性較高,所以在 1930-1936 年這七年間,高雄為用戶增加倍數 最多者,增加了 70% 左右,其餘一等局都在 36% 以下;在用戶數量上也僅次於臺北局 的 760 戶,有 598 戶的增加。另外,由表 6 可以看出,事實上臺北局和嘉義局與高雄局 一樣,在交換機系統改採成自動式之前,每年的增加數量都十分有限。就臺北來說,在 圖 12 基隆、新竹、臺中、嘉義、臺南、高雄各局電話用戶數量(1923-1941 年) 圖片來源:表 8 內容。 083

603 718 115 1.19

1,056 1,324 268 1.25

859 1,457 598 1.70

第 12 卷 | 第 2 期 1924-1936 年這十三年中,除了 1932 年因為〈臺灣電話特別開通規則〉的實施,該年度 有較多的 338 戶增加,其除年分僅有三年增加用戶在 100 多戶,有九年當年度增加者都 在 100 戶以下。以當時臺北局已有 3,000 多至 4,000 多戶的電話用戶來看,這樣的增加 數量是過於低。那更不用說嘉義在 1933 年起,每年用戶增加數量趨近於停止情況,都 只有個位數的用戶增加數量,以既有交換機設備和設施裝設空間來說已無增加電話用戶 的可能。 表 5 1930 至 1936 年各等局增加用戶數及倍數 局名 1930 年(用戶數) 1936 年(用戶數) 1930-1936 年增加用戶 1936 / 1930 年 臺北 4,005 4,765 760 1.19 基隆
新竹
臺中
嘉義
臺南
資料來源:表8內容。 表 6 臺北、嘉義、高雄各局電話逐年增加用戶數(1923-1941 年) 各局 1923192419251926192719281929193019311932 臺北 2567924 11 2893154167176338 嘉義 7426121348324360 高雄 111661419383930543 各局 193319341935193619371938193919401941 臺北 54387579453566503563536 嘉義 2037792405341 高雄 134670121136212174173165 資料來源:表8內容。 084
1,084 1,287 203 1.19
384 523 139 1.36
947 1,288 341 1.36
高雄

1939 年時,臺灣各 電話業務單位所屬電話用戶,已有臺北、臺南、基 隆、高雄、臺中、嘉義等地用戶超過 1,000 戶,也 因此這些地方用戶電話號碼是有四位數號碼。 但若說一地用戶電話號碼全變為四位數號碼, 日治時期也有,這是發生在交換機升級為自動式交

日治時期臺灣電話自動式交換機的建立及其影響──以最初設立的高雄為討論中心 二、臺灣首次用戶電話號碼全體升碼為四位數 就日治時期各地電話號碼來說,大致以三位數為多,這是因為當地該郵便局的電話 用戶沒有接近或超過 1,000 用戶時,電話號碼最多也僅會三位數,等到接近(事實上有些 少數號碼並未釋出給用戶使用)或超過時,想當然爾就會有四位數電話號碼出現,但大部 分地區的電話用戶離 1,000 戶尚遠,所以大多數地區是不會有四位數的電話號碼。 1912 年時臺北裝置電話者達 851 戶,55 另在 1912 年 6 月出版的《臺灣實業家名鑑》中, 臺北郵便局所屬電話號碼已有九四八番者,
換機的地方,分別為 1932 年 2 月的高雄、1937 年 6 月的臺北、1939 年 10 月的嘉義,這些地區的電號號 碼除了少數局用特殊服務及火災等為三位數電話號 碼外,原本的號碼統一加 2,000 成為新四位數號碼。57 因此,如果去看 1937 年出版《高雄州及澎湖 廳電話帖》中高雄局的電話號碼,則可發現都已為 二千號以上的四位號碼(圖 13)。58 不過,這樣的 55 1912 年施景琛奉福建省制軍松鶴齡的命令,以觀察員的身分來臺考查,在臺期間所撰寫的日記體裁遊記〈鯤瀛日記〉 中,有參觀臺北交換所的記載。內容提到 24 日上午 8 時參觀電話交換所。是年臺北裝置電話者達 851 戶。施景琛,〈鯤 瀛日記〉,頁 56。 56 岩崎潔治,《臺灣實業家名鑑》(臺北:臺灣雜誌社,1912),頁 40。 57 平山均,〈高雄郵便局自働式電話交換開始に就て〉,頁 41 ;臺灣交通產業社,《臺北自働電話開局特輯號》, 頁 16 。 58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高雄州及澎湖廳電話帖》(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1937),頁 1-41。 圖 13 1937 年電話帖內高雄局四碼電話號碼 圖片來源: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高雄 州及澎湖廳電話帖》(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 局遞信部,1937),頁 27。 085
56 因此大 概在 1912-1913 年左右,臺北郵便局因用戶已接近 或超過 1,000 戶,故自然而然會有全臺最早的四位 數電話號碼出現。同理,至少在

升碼的新號碼,有時並沒有馬上呈現在書本內該商家廣告中。如以《臺灣銀行會社錄》 中高雄商家武智回漕店、真砂商店、渡邊商店三家的廣告為例,在 1931 年 6 月的版本, 電話號碼分別為二三番、二二六番、九五〇番(附錄圖 1 )。之後,雖然在 1932 年 2 月 電話號碼升碼,但在 1932 年 4 月版本只有武智回漕店呈現增碼後的二〇二三番,真砂 商店仍為二二六番、渡邊商店仍為九五〇番(附錄圖 2 ),而 1933 年的版本則與 1932 年一樣(附錄圖 3 )。到了 1934 年 11

位數電話號碼地區集中於這三個地方,及臺南、基隆、臺中等四處也有一些四位數號碼 而已,其餘大部分地方都是三位數甚至二位數電話號碼,所以會有人以為日治時期電話 號碼似乎是三碼的感覺。

也因為電話號碼的位數改變,是與當地的電話用戶的多寡,以至於交換機系統變 更有關,所以臺灣並未有統一全臺一起變為幾碼的事,而是各地依自己的電話用戶數量 來變更。整個流程為「用戶數增加→擴充交換機門號→擴大編號計畫→升碼」。而高雄 郵便局的電話系統,也因為是全臺首個使用自動交換機的地區,該地亦成為全臺首次用

第 12 卷 | 第 2 期
二千的四位數號碼二二二六番,然而,渡邊商店仍為九五〇番(附錄圖
年 12 月版本,渡邊商店才更正為四位數號碼的二九五〇番(附錄圖
事實上,如上所提到的,當 1939 年 10 月嘉義的電話交換也改為自動式,全臺用戶 共有 59% 是以自動式交換機來進行電話交換業務。也就是說,在這時全臺四位數電話
月版本,真砂商店才更正為已於兩年前,加上
4 )。直到 1935
5 )。 59
號碼數量已是多於三位數電話號碼數量,只是這時已是日治時期的最後幾年,再加上四
說,除了日治時期升為四位數較晚於高雄外,其他升碼的時間都是全臺最早,該地區在 1952 年從四碼升為五碼,在 1968 年升為六碼,在 1975 年升為七碼。最近一次升碼為 1998 年 1 月 1 日起,大臺北地區(臺北市、臺北縣及基隆市地區)號碼前加「 2 」,改 為八碼。 60 59 杉浦和作編纂,《第十三次 臺灣會社銀行錄》(臺北:臺灣實業興信所編簒部,1931),廣告頁 39-40;杉浦和作 編纂,《第十四次 臺灣銀行會社錄》(臺北:臺灣實業興信所編簒部,1932),廣告頁 51-52;杉浦和作編纂,《第 十五次 臺灣銀行會社錄》(臺北:臺灣實業興信所編簒部,1933),廣告頁 33;杉浦和作編纂,《第十六次 臺灣 銀行會社錄》(臺北:臺灣實業興信所編簒部,1934),廣告頁 44-45;杉浦和作編纂,《第十七次 臺灣銀行會社錄》 (臺北:臺灣實業興信所編簒部,1935),廣告頁後 13。 60 楊振興,《話筒裡的臺灣:從摩斯電報到智慧型手機》(臺北:獨立作家,2016),頁 162-163。 086
戶電話號碼都升碼為四位數的地區。但以電話用戶數量一直領先全臺各地許多的臺北來

的數量。如表 7 所顯示,臺北、高雄及嘉義三地的電話用戶在 1937 年占全部用戶的 39% ,另外四個一等局基隆、新竹、臺中及臺南的電話用戶則占全部用戶的 24% 。在 1937 年後因戰爭促使的用戶激增,由 1937-1941 年增加的 6,670 戶之中,呈現高度集 中於臺北、高雄及嘉義這三個裝設有自動交換機的地方,比例達到 55% ;反之,另外 四個交換機還屬於磁石式系統的一等局,在這段用戶激增時期,用戶增加比例僅占全 臺用戶增加數的 15% ,顯示出因交換機系統限制下這些地區用戶大量增加的困難。 就像高雄局的自動交換機,如先前提到其設計最大容量以 4,800 門為目標,不過在

1932 年 2 月開局時僅先實裝 1,600 門,等到預計用戶電話數要接近實裝用戶容量時, 再進行用戶容量增設。如在 1937 年度時用戶達 1,593 戶,在當年度 1937 年 11 月就再 裝設 800 門,之後到了 1941 年度時用戶達 2,317 戶( 1,600+800=2,400 ),於當年度 1942 年 3 月更增設 800 門以達到 3,200 門。 61 也因此在 1942 年 3 月《高雄新報》裡可

日治時期臺灣電話自動式交換機的建立及其影響──以最初設立的高雄為討論中心 三、戰爭時期用戶擴張可能性的提升 自動式交換機裝設,使得戰爭時期用戶擴張可能性得以提升。因為自動式交換機 在裝設時,有預留開設時實裝用戶數到最大容量用戶數的擴張空間,所以相對於磁石 式和共電式交換機,裝設自動式交換機的局所,在數年內較有可以提供較多用戶增加
14 、 15 、 16 、 17 、 18 ),其中 5 日、 7 日是相同內容的開通宣傳,告知 40 戶左右商家的新開通電話號碼,62 就是該月增設 800 門實裝用戶下所產生的結果。 61 日本電信電話公社編,《自動電話交換二十五年史 下卷》,頁 424;交通部臺灣電信管理局編,《臺灣電信進展紀要》, 頁 29。 62 〈電話新開通〉,《高雄新報》第 1962 號(1942 年 3 月 5 日),第 4 版;〈電話新開通〉,《高雄新報》第 1964 號(1942 年 3 月 7 日),第 4 版。因為在本次增加用戶容量前,用戶實裝容量為 2,400 門,再加上原先自動交換機使用後,所 有電話號碼是從 2,000 號之後開始,所以這些新開通電話號碼都是 4,400 多號。 表 7 臺北 + 高雄 + 嘉義局與基隆 + 新竹 + 臺中 + 臺南局電話用戶數比較(1937、1941 年) 局名 1937 年 1941 年 增加戶數 臺北 5,218 7,386 2,621 高雄 1,593 2,317 724 087
以看到多日刊登有「電話新開通」的廣告(圖
第 12 卷 | 第 2 期
+
占全體用戶比例
占全體增加用戶比例
戶數
+
+
占全體用戶比例
占全體增加用戶比例
1937
資料來源:表8內容。 (續上表) 088
表 8 七個一等局電話用戶數量表(1923-1941 年) 局名 1923 1924 1925 1926 1927 臺北 3,449 3,528 3,552 3,563 3,591 基隆 829 857 902 919 936 新竹 345 347 347 349 353 臺中 884 887 890 890 895 嘉義 486 490 492 498 510 臺南 987 995 998 998 999 高雄 726 727 743 749 763 局名 1928 1929 1930 1931 1932 臺北 3,684 3,838 4,005 4,181 4,519 基隆 948 1,017 1,084 1,158 1,182 新竹 358 374 384 400 434 局名 1937 年 1941 年 增加戶數 嘉義 725 1,068 343 基隆 1,347 1,555 208 新竹 573 790 217 臺中 1,358 1,658 300 臺南 1,394 1,664 270 戶數 7,536 臺北
高雄 + 嘉義增加戶數 3,688
39%
55%
4,672 基隆
新竹
臺中 + 臺南增加戶數 995
24%
15%
年用戶數 19,161 1941 年用戶數 25,831

(續上表)

臺中 909 925 947 983 1,141

嘉義 523 571 603 646 706

臺南 1,005 1,017 1,056 1,088 1,187

高雄 782 820 859 1,164 1,207

局名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臺北 4,573 4,611 4,686 4,765 5,218

基隆 1,191 1,208 1,243 1,287 1,347

新竹 442 458 479 523 573

臺中 1,153 1,174 1,216 1,288 1,358

嘉義 708 708 711 718 725

臺南 1,220 1,245 1,282 1,324 1,394 高雄 1,220 1,266 1,336 1,457 1,593

局名 1938 1939 1940 1941

臺北 5,784 6,287 6,850 7,386 基隆 1,397 1,448 1,497 1,555 新竹 627 677 732 790 臺中 1,455 1,510 1,570 1,658 嘉義 734 974 1,027 1,068 臺南 1,452 1,518 1,590 1,664 高雄 1,805 1,979 2,152 2,317

日治時期臺灣電話自動式交換機的建立及其影響──以最初設立的高雄為討論中心
資料來源: 表 3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臺灣總督府遞信統計要覽》(昭和 7 年度)(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 1934 ),頁 64-65 。(其後引用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出版的各年度《臺灣總督府遞信統計要覽》時,將省略出 版地區、年分及出版社。)臺灣總督府交通局,《臺灣總督府遞信統計要覽》(昭和 8 年度),頁 57-58 ;臺 灣總督府交通局,《臺灣總督府遞信統計要覽》(昭和 9 年度),頁 57-58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臺灣總督 府遞信統計要覽》(昭和10年度),頁62-64;臺灣總督府交通局,《臺灣總督府遞信統計要覽》(昭和11年 度),頁65-67;臺灣總督府交通局,《臺灣總督府遞信統計要覽》(昭和12年度),頁65-67;臺灣總督府 交通局,《臺灣總督府遞信統計要覽》(昭和13年度),頁72-74;臺灣總督府交通局,《臺灣總督府遞信統 計要覽》(昭和14年度),頁68-70;臺灣總督府交通局,《臺灣總督府遞信統計要覽》(昭和15年度),頁 70-72;臺灣總督府交通局,《臺灣總督府遞信統計要覽》(昭和16年度),頁70-72。 089
第 12 卷 | 第 2 期 圖 14 1942 年 3 月《高雄新報》「電話新開通」廣告 圖片來源:〈電話新開通〉,《高雄新報》第 1964 號(1942 年 3 月 7 日),第 4 版。 圖 16 1942 年 3 月《高雄新報》「電話新開通」廣告 圖片來源:〈電話新開通〉,《高雄新報》第 1969 號(1942 年 3 月 12 日),第 2 版;〈電話新開通〉,《高雄新報》 第 1974 號(1942 年 3 月 17 日),第 2 版。 左圖 17 1942 年 3 月《高雄新報》「電話新開通」廣告 圖片來源:〈電話新開通〉,《高雄新報》第 1967 號(1942 年 3 月 10 日),第 3 版。 右圖 18 1942 年 3 月《高雄新報》「電話新開通」廣告 圖片來源:〈電話新開通〉,《高雄新報》第 1984 號(1942 年 3 月 28 日),第 2 版;〈電話新開通〉,《高雄新報》 第 1985 號(1942 年 3 月 29 日),第 3 版。 圖 15 1942 年 3 月《高雄新報》「電話新開通」 廣告 圖片來源:〈電話新開通〉,《高雄新報》第 1965 號(1942 年 3 月 8 日),第 2 版。 090
日治時期臺灣電話自動式交換機的建立及其影響──以最初設立的高雄為討論中心 四、自動電話交換機用戶比例領先日本 在 1937 年 6 月占全臺電話用戶三分之一的臺北施行了自動化,接著 1938 年 3 月,作為小型自動式的士林電話局亦開設(屬於無人自動局)。 63 在 1938 年時臺灣已 有 41% 電話交換屬於自動式電話,與日本國內相比(表 9 ),除了落後於東京都市地 區的 63% ,其除地區則都是呈現領先的情形,而整個日本國內平均也只有
就無需要接線生的自動式電話用戶裝設比例,臺灣是優於日本國內。64 其後 1939 年 10 月嘉義的電話交換也改為自動式,全臺用戶共有 59% 是以自動式交換機來進行電話交 換業務。 65 63 友野生,〈躍進臺灣の電話〉,頁 292;日本電信電話公社編,《自動電話交換二十五年史 下卷》,頁 424。 64 電話掛同人,〈嘉義郵局廳舎落成竝に自動式電話開通式〉,頁 49-50。吳政憲在文章中是以交換機類型的數量作為 分析,故得出單式交換機在 1939 年占全臺交換機的 62%,自動式只占 1%;但若以交換機類型的電話用戶數量作分析, 則自動式已高達 41%。且 1939 年後至少有三個地方是自動式,但其統計表 15 中 1940 年後自動式交換機數量仍是 2 個, 似乎有誤。吳政憲,〈近代臺灣資訊社會的電話接線生(1900-1930)──以臺北局為中心的探討〉,頁 422-425 65 友野生,〈躍進臺灣の電話〉,頁 292。當然若考慮臺灣和日本本土電話用戶數量的母體數據,在 1938 年日本用戶 量高達 1,006,498 戶,臺灣僅為 20,765 戶,由於日本本土的母體規模龐大許多,更新率相對臺灣也會較慢,因此在屬 於自動式交換機的用戶比例不免低於臺灣;但就以實際數量來說,日本本土屬於自動式交換機的用戶數已有 356,595 戶。村松一郎、天澤不二郎編,《日本陸運.通信產業発達史》,卷末頁 33;曾立維,〈日治時期臺灣電話申請制度 之變遷〉,頁 169。 表 9 日本國內自動式交換的電話普及狀況(1938 年) 遞信局別 自動式電話(%) 其他(%) 東京都市 63 37 東京地方 9 91 名古屋 22 78 大阪 28 72 廣島 13 87 熊本 10 90 仙臺 4 96 札幌 7 93 平均 27 73 資料來源: 電話掛同人,〈嘉義郵局廳舎落成竝に自働式電話開通式〉,《臺灣遞信協會雜誌》, 212 ( 1939 ),頁 49-50 。 091
27% ,因此

要通信的聯絡,在各個主要都市為使軍方、官廳及各要軍需工場聯絡所設置的特別電話 局。 67 臺灣在戰爭後期於基隆、臺北、高雄這三個主要都市有設置了通信代位局,以上 述三個代位局為中心,在其他主要都市設置各種無線設施,更進一步在一些地區設置小 型無線電報機,以因應臨時需求,可將通訊設備移動至必要場所來使用。 68 高雄則於市郊外內惟庄壽山山腹的岩山建築防空壕洞,設置非常通信所,其中包含 主要電報回線以及無線送受信機、發電裝置、電話單式交換機等設備。在 1944 年 11 月 高雄局因空襲受到破壞後,相關連絡通路於是向代位局移轉,因而得以確保有線無線之 通信,原有的電話局亦因附近地下電纜受害無法恢復,因此市外電話回線和市內電話主 要用戶也轉換至代位局,以進行電話交換業務。 69 這些戰時因應空襲後發展的臨時通信設施,發揮各種所期之機能,其中又以高雄 代位局,在戰爭末期連日激烈空襲下,仍保持與各地的通信連絡,即使高雄市在空襲 損害下陷入癱瘓,也還是能確保與臺北及其他各地之連絡,一直到終戰時仍活躍運作。

第 12 卷 | 第 2 期 陸、戰爭時期及戰後初期高雄的自動式交換機 一、戰爭時期的空襲破壞 為了因應戰事發展,總督府預先想到通訊設備受害的可能性,因此在 1941 年起所 樹立的戰時非常對策之下,開始著手整頓通訊設施,其中最為主要的部分,即所謂通信 代位局的設置。 66 代位局的設立乃是因空襲造成平常通信機關機能停止時,為了確保重
但非常可惜,相對於臺北和嘉義的裝置電話自動交換機相關設備的局舍都還有保存 至今,在高雄裝置電話自動交換機相關設備的這棟建築物,現已不存在。然而它有安然 地躲過戰火嗎? 66 日本電信電話公社電信電話事業史編集委員会編,《電信電話事業史》第 6 卷(東京:電気通信協会,1959),頁 309。 67 村松一郎、天澤不二郎編,《日本陸運.通信產業発達史》,頁 428。 68 日本電信電話公社電信電話事業史編集委員会編,《電信電話事業史》第 6 卷,頁 309;臺灣總督府,《臺灣統治概要》 (臺北:臺灣總督府,1945),頁 201。 69 小原一二著,《臺湾における電気通信》,頁 19-20。 70 日本電信電話公社電信電話事業史編集委員会編,《電信電話事業史》第 6 卷,頁 309。 092
70
日治時期臺灣電話自動式交換機的建立及其影響──以最初設立的高雄為討論中心
較為正確。文中提到高雄電話交換局戰後轉為高雄電信局所用,為今日的五福四路與建 國四路口,原建築逃過美軍轟炸,還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
話交換局的局舍並未如郵便局局舍那樣遭受完全毀壞(圖 19 、 20 、 22 )。 二、戰後的緩慢復興 在戰後初期郵電合營體制仍暫行維持, 1946 年 5 月將原高雄郵便局改稱高雄郵電 局,隸屬交通部臺灣郵電管理局。到了 1949 年 4 月 1 日郵電分工,隨即在五福四路 293 號鹽埕自動電話交換局成立高雄電信局,隸屬臺灣電信管理局,為二等乙級局。嗣後隨 71 楊晴惠,〈高雄的電話記憶——全臺灣最早的自動式電話〉,《高雄小故事》。資料檢索日期:2020 年 8 月 24 日。 網址:http://crh.khm.gov.tw/khstory/story_info.asp?id=335。 72 偏門研究員 KUN,〈全臺最早的自動交換電話〉(2017 年 2 月 1 日)。資料檢索日期:2019 年 10 月 24 日。網址: http://kunchentaiwan.blogspot.com/2017/02/blog-post_1.html。 73 小原一二著,《臺湾における電気通信》,頁 37、41;黃耀能總纂,倪似銓等編纂,《續修高雄市志.卷五 交通志》, 頁 294-295。 093
在高史博的「高雄小故事」官網中,有一篇名為〈高雄的電話記憶——全臺灣最早 的自動式電話〉的文章,提到:「 比起 1937 才開始使用自動式電話的臺北,當時的高 雄無疑走在全臺電信科技的先端。可惜的是,位於今日鹽埕區五福四路 293 號,全臺最 早的自動式電話室,在二戰末期也逃不過被轟炸的命運,目前原址已看不到昔日漂亮的 建築身影,無法留下歷史見證,令人惋惜! 」 71 這樣的敘述似乎會讓人以為此棟建築物 是毀於戰爭後期的轟炸。 相對來說,名為偏門研究員 KUN 所寫〈全臺最早的自動交換電話〉的文章內容則
1990 年代才被拆除, 目前仍為空地。文中感嘆指出:「 日本舊京橋電話局雖已不存,但早在 1975 年就設立 了『自動電話交換発祥之地』的紀念碑,讓更多人了解當地文明演進的歷程,而臺灣自 動交換電話業務之嚆矢,其遺址至今仍空空如也。 」(圖 21 ) 72 事實上,高雄郵便局在 1945 年 6 月局舍全部被空襲炸毀,在當時被害的程度被評 估為「全壞」,所以只好遷至大港埔臨時辦公室辦公。然而,電話交換局的所在地並未 和郵便局同一處,雖然在終戰當時,交換機及電源設備受到嚴重毀壞(評估的損害情形 為「大破」),在估計無法立即復原下只好先以磁石式單式的交換方式來運行, 73 但電
第 12 卷 | 第 2 期 業務的發展, 1956 年升為一等乙級, 1969 年 7 月再升為一等特級, 1980 年 3 月改隸交 通部電信總局。因業務蒸蒸日上,擴大組織,人員增加,日治時期以來座落在五福四路 辦公局舍不敷使用,遂於 1980 年 8 月 1 日遷至高雄市林森一路 230 號之新建大樓辦公。74 而在日治時期計有臺北(包含士林)、高雄、嘉義三處自動式電話交換機,其中交 換機容量的最高紀錄,計臺北 8,100 門、高雄 3,200 門和嘉義 1,200 門,共為 12,500 門。 當時三地合計實裝市內電話用戶 11,117 戶,約達總容量的 80% 。在二次大戰時期,臺灣 遭受盟軍轟炸,臺北、高雄的自動電話設備損失最重,嘉義、士林次之。戰後初期,臺北、 高雄二局之自動電話一時無法恢復通話,分別臨時裝設人工磁石式交換機 300 門與 400 門,暫時維持通信。到臺灣郵電管理局 1946 年 5 月接管時統計,因在大戰期間之損失(表 10 ),全臺自動電話交換機容量僅存 3,300 門,較日治時期最高紀錄 12,500 門損毀高達 73.60% ,其中臺北即佔 8,000 門,全遭破壞,無法通話,而自動市內電話用戶僅存 1,055 戶,較戰前低落 90.51% 。 75 事實上,在 1946 年 5 月臺灣郵電管理局成立時,當時即有將高雄、臺北二局自動 電話同時修復的計畫,但因限於人力器材,終未實現。之後在 1947 年組織工程隊,查 勘高雄局損害情形。該局共設有自動交換機配裝機架 13 列,其中用戶線機及選戶機共 74 黃耀能總纂;倪似銓等編纂,《續修高雄市志.卷五 交通志》,頁 295。 75 徐耀南、洪兆鉞,《臺北電信史略》(臺北:交通部臺灣北區電信管理局,1995),頁序Ⅲ;交通部臺灣電信管理局編, 《臺灣電信進展紀要》,頁 26。 表 10 臺灣省市內電話機線設備在二次大戰期間損失概況 項目 單位日治最高紀錄戰後接收紀錄損失數量損失比率(%) 自動式電話交換機門 12,5003,3009,20073.60 磁石式電話交換機門 24,09519,0235,07221.05 自動式市內電話線路對 18,60010,1258,47545.56 磁石式市內電話線路對 26,4246,45019,97475.59 資料來源:陳樹人,〈臺灣之電信〉,收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之交通》(臺北:臺灣銀行,1958),頁159。 094

400 門的增加,至此全面恢復日治時期的總容量 3,200 門,而市 內電話用戶數於該年年底有 3,046 戶,較日治時期最高紀錄 2,392 戶超出 27.34% 。 76 不過,相對於臺北於 1952 年自動交換機容量已超過日本時期到達 12,000 門,嘉 義也於 1953 年容量提升至 1,300 門,超過戰末至戰後初期一直不變的 1,200 門,高雄 的容量擴充進度似乎慢了許多,直到 1958 年才恢復日治時期的 3,200 門,在電話用戶 的擴充上似乎不夠快速(表 11 )。同年,臺中、臺南兩地交換機也完成由人工電話換 裝為自動電話,更使得臺灣的自動電話建設,進入一個新的紀元。 77 也由於戰時損害, 經費有限,修復以臺北為先的情況下,高雄的自動交換機系統一直要到戰爭結束後的 十三年才達到日治時期的最大容量,其反映在全臺的電話用戶上(表 12 ),原在日治 時居全臺第二名的用戶數,戰後落後於臺中,直到 1953 年才追平,於隔年才重回全臺 用戶數第二位。

日治時期臺灣電話自動式交換機的建立及其影響──以最初設立的高雄為討論中心 占 8 列,每列接有用戶 400 戶。在 8 列用戶線機及選戶機中,但共有兩列計 800 門因機 件中彈,暫時無法修理外,其他計 2,400 門均可予以修復。但當時因接線帚( Wiper )損 壞甚多,庫存又不足所需,故決定修復交換機 1,600 門,並於該年先行整修完成 400 門。 其餘 1,200 門整修工程於 1948 年 4 月開工,於同年 12 月完成。該交換機停用四年,復 以機房損壞漏雨,致機件銹蝕不堪滿積灰砂,需再把機件全部拆卸清理,重新裝配,可 說是煞費工夫。之後又陸續整修擴充門號,1951 年增加 400 門,1954 年再增加 800 門, 最後在 1958 年 4 月再有
76 交通部臺灣電信管理局編,《臺灣電信進展紀要》,頁 29。 77 交通部臺灣電信管理局編,《臺灣電信進展紀要》,頁 27-28。臺北為了因應電話裝設需求,於 1951 年利用美援開始 新建──容納 6,000 門交換機之電話北分局一所,於 1952 年先完成實裝 4,000 門的計畫。 表 11 戰後臺灣電話自動交換機之擴充(1946-1958 年)(單位:門) 年度(年底)合計臺北高雄嘉義士林臺中臺南 1946 年 5 月 3,3002,000 1,200100 19463,3002,000 1,200100 19476,7005,0004001,200100 095

19488,9006,0001,6001,200100

19498,9006,0001,6001,200100 19508,9006,0001,6001,200100 195111,3008,0002,0001,200100 195215,30012,0002,0001,200100 195315,40012,0002,0001,300100 195415,40012,0002,8001,300100 195516,50012,0002,8001,600100

195618,50014,0002,8001,600100

195718,50014,0002,8001,600100

195816,00016,0003,2001,6001002,6003,000

第 12 卷 | 第 2 期 表 12 戰後高雄市、臺北市、基隆市、臺中市及臺南市電話用戶(1950-1956 年)(單位:戶) 年度 市別
高雄
臺北
臺中
臺南
基隆
資料來源:陳樹人,〈臺灣之電信〉,收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之交通》,頁
年度(年底)合計臺北高雄嘉義士林臺中臺南
1950195119521953195419551956
1,1471,5141,6821,8032,1072,4642,576
5,2196,8847,7109,02110,43311,45013,300
1,4721,6151,7821,8031,8181,8801,920
9611,1951,3401,3581,3741,8531,886
7318609159251,2101,3081,379
159-160。
註:原表高雄門號擴充到2,800門是1955年,但在該書第29頁則指為1954年,但因為高雄市在1954年就有2,107戶,所以 當年的交換機容量僅2,000門是不夠的,2,800門才是合理。 資料來源:交通部臺灣電信管理局編,《臺灣電信進展紀要》(臺北:交通部臺灣電信管理局,1960),頁26。 (續上表) 096
日治時期臺灣電話自動式交換機的建立及其影響──以最初設立的高雄為討論中心 圖 19 戰後初期的高雄電信局 圖片來源: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編,《高雄市志.概述 篇》(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56),照片。 左圖 20 高雄市街計畫圖(1937 年 2 月調查) 圖片來源: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編,《高雄古地圖及 歷史地圖集成》(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2014),頁 20。 圖 21 原高雄郵便局電話交換室廳舍遺址(鹽埕區五福 四路與建國四路交叉口) 圖片來源:曾立維拍攝於 2019 年 2 月 3 日。 右圖 22 戰後初期的鹽埕區街道圖 圖片來源:〈塩埕區街道圖〉,《高市文物》,1(1) (1955),頁 3。 097

1905 年,在高雄已有電話用戶,只因為此時打狗特設電話所的用戶在行政隸屬 於臺南郵便電信局,因此無法看出有多少加入用戶。 高雄電話用戶除了開始的前兩年,1908 年起成為僅次為臺北、臺南、基隆及臺中 等四局的全臺第五位,雖然 1906-1923 年增加了 5.08 倍僅次於臺中的 5.36 ,但數量上 高雄電話用戶發展仍不如臺南、基隆、臺中發達。若以初期高雄用戶職業別和全臺情形 作比較,以 1907 年來說,相對全臺官廳公署官吏公吏在職業別占居第一位占有比例達

第 12 卷 | 第 2 期
較多用戶增加的可能性。不過,當其系統因戰爭所造成損害時,其維修成本及技術當然 也會比磁石式或共電式的交換機來得高。 一般來說,打狗郵便電信局在 1906 年正式辦理電話用戶的人工交換業務,是高雄 地區電話業務的嚆矢,隔年局名則改為打狗郵便局,核定為二等郵便局。然而,事實上,
建築及其營造業、雜類等,高雄與全臺職業別一樣,都是數量上前幾名的種類別。 1920 年設高雄州後,高雄街成為整個州的州治所在,並於 1924 年由高雄街升格高 雄市,配合高雄港的發展,對電話的需求提升不少。然而,高雄局由 1923-1930 年在七 年間僅增加 133 戶,顯示出的是郵便局電話事業呈現停滯的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在 1920 年代,高雄局的臺灣人用戶比例較其他一等局明顯較少, 只占全部用戶的 10-14% 而已。另外,高雄局的未開通用戶數逐漸嚴重化,在 1928 年達 到開通用戶數量的 22% , 1929 年 32% ,到 1930 年則有 37% ,在未開通用戶數量上也僅 次於臺北局。另外,嘉義局在未開通用戶數除以開通用戶數量比例,也達到與高雄局差 不多程度,亦是未開通用戶數走向嚴重化的地方。 上述這樣情況,也反映在日後換裝成自動式交換機時,高雄、臺北及嘉義為三處優 先計畫辦理的地方。不過,令人疑問的是,為何高雄會被選擇成為全臺首個交換機系統 變成自動式的地方呢?或許可從高雄局原本的交換設備,和自動交換系統這種交換機的 098
柒、結語 就電話交換機系統來說,若當地用戶已達千戶以上,且用戶數有持續增長的趨勢, 就以長遠發展來看,換裝自動式交換機,除了交換機本身,通常還要興建放置交換機建 築物。雖然這樣換裝成本較高,但該自動式交換機系統,可以在裝設時預估未來可能增 加的用戶數量,預留剛開始時實裝用戶數到最大容量用戶數的擴張空間,能提供短期內
至少在
19% ,則高雄這方面占比例僅 6% ,並不算特別高的比例;在全臺職業別中數量也算較 多的交通業,在高雄為數量最多的種類。其他諸如旅宿飲食店、飲食品製造販賣、土木

特色來談起。

第一,自動式交換機適合需容納數千名用戶的大城市,市內電話不需要接線生,但 成本過高,不易維修。以 1928 年來說,用戶破千戶或再幾年會達到千戶以上可能的地方,

就只有臺北、臺南、基隆、臺中、高雄局這五局,這幾個地方將交換機改為自動式時, 有其未來需要性及通話便利性,成本考量下也較為合算。

第二,全臺用戶數和未開通用戶數最多的地方是臺北局,然而在臺灣從未使用過自 動式交換機下,總督府擔心臺灣的濕氣問題,會發生危害自動式交換機運作的情形,等 高雄局改裝後的運行成績,證明了這樣的擔心是不必要的,才有臺北局改裝的計畫。如

此可推測,與其貿然冒比較大風險,改裝預計日後用戶增加較多,所以交換機可容納門 號也要較多,經費也會較多的臺北局,不如選一個目前用戶一千名左右,交換機需要門 號容量不用那麼多,經費也會較少的局所來進行改裝,是比較安全的計畫。不過,基隆 局即使在 1933 年總督府交換機改善計畫中,都因考慮到濕度關係,評估改裝為自動式 交換機有所困難,所以基隆局也不會是首先改裝會考慮的地方。因此,臺南、臺中、高 雄局則是較可能的三局。 第三,要看這些局所的交換機設備和未開通人數。以 1928 年來看,高雄、臺南、 臺中三局未開通人數分別為 168 戶、 54 戶、 38 戶,比起去年度分別為增加 86 戶、增加 20 戶、減少 1 戶,這可看出高雄局能增加用戶空間越來越少,所以未開通比起其他兩地 來得嚴重。另就交換機來看,雖都是磁石式交換機,但臺南、臺中都是磁石複式(連基

日治時期臺灣電話自動式交換機的建立及其影響──以最初設立的高雄為討論中心
隆也是複式),磁石複式交換機在線組和面板排列上相對磁石單式有所改良,可提高容 量與使用效率。相對來看,在 1928 年高雄郵便局安裝的交換機設施,都僅是可容納百 人的磁石式單式交換機,而到了在 1929 年度末加入者戶數已達 800 多戶,到達該空間 單式交換機收容能力之極限。總之,就急迫性來說,高雄局以現有最舊式的交換機,幾 乎可說快無法再增加任何用戶。 在高雄局於 1932 年 2 月開始自動式交換系統運作後,成績頗為良好,總督府原計 畫由 1934-1940 年度,以臺北局為先,陸續改裝基隆局、嘉義局及臺南局。但最後只完 成 1937 年 6 月臺北局及 1939 年 10 月嘉義局的改裝,基隆局及臺南局至日治結束仍維 持磁石式交換機的模式。另外,為了響應那時日本國內自動交換機國產獎勵政策,在臺 灣裝設的自動交換機設備,也都是採用所謂自動四社(日本電氣、沖電氣、富士電機和 東亞電機)製造的日本國產品。 事實上,將交換機設備改裝成自動式後,對高雄及臺灣電話用戶發展產生不少影 099

響。第一、高雄得以將該地未開通用戶完全開通,用戶數躍居全臺第二位直到日治時期

結束。第二、高雄成為臺灣首次用戶電話號碼全體升碼為四位數的地區,不過,戰後不 論是升五位數、六位數、七位數和現在的八位數,都是臺北為先。第三、戰爭時期用戶

擴張可能性的提升。因為自動式交換機在裝設時,有預留開始時實裝用戶數到最大容量 用戶數的擴張空間。因此,相對於磁石式和共電式交換機,裝設自動式交換機的局所, 在數年內較有可能提供增加較多用戶數量。第四、自動電話交換機用戶比例領先日本。

在 1939 年 10 月嘉義的電話交換改為自動式後,全臺用戶共有 59% 是以自動式交換機 來進行市內電話交換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戰時的空襲轟炸雖造成臺灣通訊設備的損害,但主要是對於線路及 電話用戶的損壞較大,其他設備仍有相當比例留下來。 78 在戰前三個電話交換機改裝為 自動式的設備,一直到戰後五十年代仍是該地電話交換的主要設備。 然而非常可惜的是,相對於臺北和嘉義興建的自動交換機相關設備的局舍都還有保 存至今,在高雄裝置電話自動交換機相關設備的這棟建築物,現已不存在。不過,它是 有安然的躲過戰火的。事實上,高雄郵便局在 1945 年 6 月局舍全部被空襲炸毀,在當 時被害程度被評估為「全壞」,所以只好遷至大港埔臨時辦公室辦公。然而,電話交換 局的所在地並未和郵便局同一處,雖然在終戰當時,交換機及電源設備受到嚴重毀壞(評 估的損害情形為「大破」),但電話交換局的局舍並未如郵便局局舍那樣遭受完全毀壞,

第 12 卷 | 第 2 期
戰後該棟建築則作為高雄電信局從事電話電報業務。 戰後,高雄所面臨的是自動式系統修復的難題,就臺灣電信事業發展來看,可說是 由接管到復興的階段。79 但是,因為復興時期過於漫長,使得戰後電話用戶的增加十分 困難,可以說拓展的時期遲遲未能到來。 1946 年 5 月臺灣郵電管理局成立時,當時即有 將高雄、臺北二局自動電話同時修復的計畫,但因限於人力器材,終未實現,整個自動 式交換機的修復是以臺北為優先。而高雄局直到 1958 年才恢復該自動式交換機達到日 治時 3,200 門的最大容量,且同年臺中、臺南兩地交換機也完成由人工電話換裝為自動 電話後,更使得臺灣的自動交換系統建設進入一個新的紀元。至此,除日治時期已換裝 自動式交換系統的三個地區外,終於另外兩個電話用戶名列前茅的地方,也換裝了自動 式交換系統,這可說是標誌著臺灣電話通訊自此進入戰後的拓展時期。 78 曾立維,〈近代通訊與殖民地臺灣──以電報、電話為中心〉,頁 178-179。 79 交通部臺灣電信管理局編,《臺灣電信進展紀要》,頁 17-19。 100

2516 號,第 2 版。

〈臺南交換機改善〉(1918 年 11 月 17 日),《臺灣日日新報》第 6613 號,第 5 版。

〈新規取附を禁止された 高雄市內の電話〉(1925 年 12 月 15 日),《臺灣日日新報》第 9198 號,第 2 版。

〈二月一日から愈々高雄に自動式電話 加入口數も臺北に次く〉(1932 年 1 月 15 日),《臺灣日日新報》第 11409 號,第 3 版。

《高雄新報》(依時間序排列)

〈電話新開通〉(1942 年 3 月 5 日),《高雄新報》第 1962 號,第 4 版。

〈電話新開通〉(1942 年 3 月 7 日),《高雄新報》第 1964 號,第 4 版。

〈電話新開通〉(1942 年 3 月 8 日),《高雄新報》第 1965 號,第 2 版。

〈電話新開通〉(1942 年 3 月 10 日),《高雄新報》第 1967 號,第 3 版。

〈電話新開通〉(1942 年 3 月 12 日),《高雄新報》第 1969 號,第 2 版。

〈電話新開通〉(1942 年 3 月 17 日),《高雄新報》第 1974 號,第 2 版。

〈電話新開通〉(1942 年 3 月 28 日),《高雄新報》第 1984 號,第 2 版。 〈電話新開通〉(1942 年 3 月 29 日),《高雄新報》第 1985 號,第 3 版。

日治時期臺灣電話自動式交換機的建立及其影響──以最初設立的高雄為討論中心 參考書目/ 一、史料 (一)報紙期刊 〈電話交換器改良〉(1921 年 3 月),《臺灣時報》,頁 23。 〈臺北市自動電話 決以三年繼續施設 已計上豫算在籌備中〉( 1933 年 9 月 26 日),《臺灣新民報》第 9134 號, 第 2 版。 《臺灣日日新報》(依時間序排列) 〈電話改正〉(1902 年 1 月 28 日),《臺灣日日新報》第
〈本島の最近進步(十):一、通信〉(
〈本島特設電話所の發達〉(
1111 號,第 3 版。
1903 年 12 月 4 日),《臺灣日日新報》第 1678 號,第 2 版。
1906 年 9 月 16 日),《臺灣日日新報》第
《臺灣遞信協會雜誌》(依時間序排列) 平山均(1932),〈高雄郵便局自働式電話交換開始に就て〉,《臺灣遞信協會雜誌》,122,頁 39-45。 〈口繪〉(1933),《臺灣遞信協會雜誌》,133,封面後 4 頁。 松下傳吉(1933),〈自働式電話交換開始當時を顧みて〉,《臺灣遞信協會雜誌》,133,頁 50-61。 武內武雄(1933),〈高雄局電話現況〉,《臺灣遞信協會雜誌》,133,頁 92-94。 〈市外交換室〉(1937),《臺灣遞信協會雜誌》,184,封面後 5 頁。 電話掛同人(1939),〈嘉義郵便局廳舍落成竝に自働式電話開通式〉,《臺灣遞信協會雜誌》,212,頁 49-62。 二宮安太(嘉義局)(1939),〈自働式電話の改裝に當りて〉,《臺灣遞信協會雜誌》,212,頁 63-67。 友野生(1940),〈躍進臺灣の電話〉,《臺灣遞信協會雜誌》,紀元 2600 紀念號,頁 290-294。 〈口繪〉(1930),《臺灣建築會誌》,2(5), 封面頁後頁 14。 〈附圖〉(1930),《臺灣建築會誌》,2(5),頁 78。 (二)、政府公告 「臺灣總督府通信官署官制」(1921 年 8 月 25 日),〈大正 10 年 8 月臺灣總督府報第 2458 期〉,《臺灣總督府(官) 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71022458a013。 101

(三)、專書

杉浦和作編纂(1931),《第十三次 臺灣會社銀行錄》。臺北:臺灣實業興信所編簒部。

杉浦和作編纂(1932),《第十四次 臺灣銀行會社錄》。臺北:臺灣實業興信所編簒部。

杉浦和作編纂(1933),《第十五次 臺灣銀行會社錄》。臺北:臺灣實業興信所編簒部。

杉浦和作編纂(1934),《第十六次 臺灣銀行會社錄》。臺北:臺灣實業興信所編簒部。

杉浦和作編纂(1935),《第十七次 臺灣銀行會社錄》。臺北:臺灣實業興信所編簒部。

岩崎潔治(1912),《臺灣實業家名鑑》。臺北:臺灣雜誌社。

芝忠一(1930),《新興の高雄》。高雄:新興の高雄發行所。

施景琛(1960),〈鯤瀛日記〉,收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遊記》,臺灣文獻叢刊第 089 種,頁 41-68。臺北: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臺灣交通產業社(1937),《臺北自働電話開局特輯號》。臺北:臺灣交通產業社。

臺灣總督府(1945),《臺灣統治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

臺灣總督府編(1985),《臺灣總督府事務成績提要(六)》(1900 年度)。臺北:成文。

臺灣總督府編(1985),《臺灣總督府事務成績提要(七)》(1901 年度)。臺北:成文。

臺灣總督府編(1985),《臺灣總督府事務成績提要(八)》(1902 年度)。臺北:成文。

臺灣總督府編(1985),《臺灣總督府事務成績提要(十)》(1904 年度)。臺北:成文。

臺灣總督府編(1985),《臺灣總督府事務成績提要(十二)》(1906 年度)。臺北:成文。

臺灣總督府編(1985),《臺灣總督府事務成績提要(十三)》(1907 年度)。臺北:成文。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通信局(1917),《臺灣總督府通信事業綜覽》。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通信局。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1925-1943),《臺灣總督府遞信統計要覽》(1923-1941 年度,共 19 冊)。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編(1935),《臺灣の通信》。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1937),《高雄州及澎湖廳電話帖》。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1928),《遞信志:通信編》。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

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1907),《臺灣總督府第九統計書》(1905 年度)。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

徐耀南、洪兆鉞(1995),《臺北電信史略》。臺北:交通部臺灣北區電信管理局。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編(2014),《高雄古地圖及歷史地圖集成》。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編(1956),《高雄市志.概述篇》。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第 12 卷 | 第 2 期
臺灣總督府(1933 年 7 月 13 日),《昭和九年以降公債支辨事業負費概要》(無出版項)。
)《臺灣總督府第十一統計書》(
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1910),《臺灣總督府第十二統計書》(
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1911),《臺灣總督府第十三統計書》(1909 年度)。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 藤井恭敬(1918),《臺灣郵政史》。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通信局。 二、專書 (一)、中文 交通部臺灣電信管理局編(1960),《臺灣電信進展紀要》。臺北:交通部臺灣電信管理局。 吉見俊哉著,蘇碩斌譯(2009),《媒介文化論:給媒介學習者的 15 講》。臺北:群學。 周憲文(1958),《日據時代臺灣經濟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岩瀨彰著,陳柏瑤譯(2019),《昭和上班族,月薪一百円:戰前日本社會、文化與生活》。臺北:麥田。
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1908),《臺灣總督府第十統計書》(1906 年度)。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 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1909
1907 年度)。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
1908 年度)。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
102

偉伯.施蘭姆(Wilbur Schramm)著,游梓翔、吳韻儀譯(2004),《人類傳播史》。臺北:遠流。

陳正祥(1993),《臺灣地誌》(中冊),臺北:南天。

曾汪洋(1955),《臺灣交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耀能總纂,倪似銓等編纂(1995),《續修高雄市志.卷五 交通志》。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楊振興(2016),《話筒裡的臺灣:從摩斯電報到智慧型手機》。臺北:獨立作家。 (二)、日文 小原一二著(1971),《臺湾における電気通信》。町田:小原国芳(東京国立国会図書館)。

山川正光(1984),《ビギナーテレコム読本──おもしろい電話の話》。東京:誠文堂新光社。

日本電信電話公社電信電話事業史編集委員会編(1959),《電信電話事業史》第 6 卷。東京:電気通信協会。

日本電信電話公社編(1953),《自動電話交換二十五年史 下卷》。東京:日本電信電話公社。 村松一郎、天澤不二郎編(1965),《日本陸運.通信產業発達史》,現代日本産業発達史第 22 卷。東京都:交詢社出版局。 武田晴人編(2011),《日本の情報通信産業史:2 つの世界から 1 つの世界へ》。東京:有斐閣。

三、期刊、專章與學位論文

吳政憲(2007),〈近代臺灣資訊社會的電話接線生(1900-1930)──以臺北局為中心的探討〉,《興大歷史學報》, 19,頁 422-425。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編(1955),〈塩埕區街道圖〉,《高市文物》,1(1),頁 3。

陳郁欣(2009),〈日治前期臺灣郵政的建立(1895-1924)──以郵務運作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 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樹人(1958),〈臺灣之電信〉,收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之交通》,頁 154-166。臺北:臺灣銀行。

曾立維(2011),〈殖民地臺灣電報、電話通訊網的建立及使用數量的分析〉,收於川島真、松永正義、陳翠蓮主編,《跨 域青年學者台灣史研究 第四集》,頁 164-165。新北市:稻鄉。

曾立維(2013),〈日本殖民時期臺北市電話用戶行業別之探討──以 1936 年《電話帖》和《商工人名錄》為主〉,《臺 北文獻》,185,頁 91-128。 曾立維(2014),〈評論吳政憲著《通訊與社會:日治時期臺灣「警察專用電話」系統的建立(1895-1945)》〉,《國

日治時期臺灣電話自動式交換機的建立及其影響──以最初設立的高雄為討論中心
。 曾立維(
),〈日治時期臺灣電話申請制度之變遷〉,《國史館館刊》,44
119-174。 曾立維(2018),〈近代通訊與殖民地臺灣──以電報、電話為中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 四、網路資料 偏門研究員 KUN(2017 年 2 月 1 日),〈全臺最早的自動交換電話〉。資料檢索日期:2019 年 10 月 24 日。網址: http://kunchentaiwan.blogspot.com/2017/02/blog-post_1.html。 楊晴惠,〈高雄的電話記憶——全臺灣最早的自動式電話〉,《高雄小故事》。資料檢索日期:2020 年 8 月 24 日。網址: http://crh.khm.gov.tw/khstory/story_info.asp?id=335。 103
史館館刊》,39,頁 159-167
2015
,頁
第 12 卷 | 第 2 期 附錄 附圖 1 《第十三次 臺灣會社銀行錄》(1931) 圖片來源:杉浦和作編纂,《第十三次 臺灣會社銀行錄》,廣告頁 39-40。 附圖 2 《第十四次 臺灣會社銀行錄》(1932) 圖片來源:杉浦和作編纂,《第十四次 臺灣銀行會社錄》,廣告頁 51-52。 104
日治時期臺灣電話自動式交換機的建立及其影響──以最初設立的高雄為討論中心 附圖 3 《第十五次 臺灣會社銀行錄》 (1933) 圖片來源: 杉浦和作編纂,《第十五次 臺灣銀行會社錄》,廣告頁 33。 附圖 5 《第十七次 臺灣會社銀行錄》 (1935) 圖片來源: 杉浦和作編纂,《第十七次 臺灣銀行會社錄》,廣告頁後 13。 附圖 4 《第十六次 臺灣會社銀行錄》(1934) 圖片來源:杉浦和作編纂,《第十六次 臺灣銀行會社錄》,廣告頁 44-45。 105

本研究以歷史文獻收集回顧、田野調查、並邀請古文及書法專家判讀為主要研究方法, 對旗山區鼓山公園內的歷史石碑進行文本分析。為提供各歷史石碑的豎立背景脈絡,本文 首先介紹鼓山公園的發展過程,接續分析鼓山公園中各個年代留存的石碑的設立原因,並 針對碑文內容進行文本分析。鼓山,數百年來從一座鼓山塚轉化為旗山人生活中的鼓山公 園,從屬清帝國、到日治,到民國不同階段的碑文都佇立在這座山上,經歷風吹日曬也經 歷政權轉換統治和文化的更迭,也展現著不同統治目的和策略行動。本文透過這些歷史石 碑的文本分析跟讀者分享其豐富歷史與時代見證。

旗山區鼓山公園歷史石碑之文本分析 摘要
旗山、同心赴義碑、鼓山招魂碑、精忠護國碑、鼓山公園記 感謝二位審查委員提供寶貴意見,讓本文得以更完整呈現。感謝陳富珍女士協同書法和古文專家,提供文字判讀和文意解 釋。研究過程在多次現場拍照、判讀以及和古文專家來回比對的過程中,飽受烈日風吹以及小黑蚊的侵襲,但每當可以確 定被刮除破壞的石碑上的某個字時,常常只是少數幾個字的確認,卻可以解碼和補充判讀原來對整段文意的不足。這過程 中穿越時空和古人對話的感動,更對歷史留下的具象文本,以及前人的胝足努力,感受到深層交會和感動。 投稿日期:2022 年 7 月 25 日 接受日期:2022 年 10 月 21 日 旗山區鼓山公園歷史石碑之文本 分析 撰文╱國立高雄大學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副教授 莊淑姿 107
關鍵詞:

A Text Analysis of Historical Stone Steles in Gushan Park Cishan, Kaohsiung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dopted the field study, document analysis and expert interview methods to analyze the historical stone steles in Gushan Park in Cishan district, Kaohsiung city, Taiwan. Firstly, we described the historical changes and landscape development of Gushan Park. Secondly, we analyze the context of these stone steles left in various eras in Gushan Park. There are many stone steles with significance of the times, they were inscribed and erected at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which experienced destruction and cultural change, these processes also revealed each governmental domination goals and strategic actions. Gushan Park has already merged in the daily life of Cishan people, and it also carries the Cishan historical process. Investigating these stone steles is a difficult mission, this study share readers with our rich history and testimony of the times.

Keywords: Gushan Park, Cishan, Historical Stone Steles

第 12 卷 | 第 2 期
108

探討日治時期旗山區的空間的型式演變因素,許淑娟則以更大的視野探討國族力量在不 同階段中對旗山空間發展變遷的作用,3 李文環細緻地以旗山本街的各個歷史建築和文化 脈絡切入探討,以歷史文化空間的角度呈顯旗山本街。4 這些學者在其研究中開展了旗山 研究的多元面向,更深入地解析並開啟旗山市街、文化資產和國家與地方行動的多層次 研究思維。 本研究以鼓山公園中各座和族群互動的石碑為主要軸線,因其背景和旗山區鼓山公

旗山區鼓山公園歷史石碑之文本分析 壹、研究動機、背景與方法 貳、鼓山公園的發展 參、記錄時代的軌跡──鼓山公園內的石碑 肆、結論 壹、研究動機、背景與方法 隨著臺灣對於本土文化的重視,關於旗山的研究在近二十餘年也逐漸累積,曾茂源 以其在地素人文史學者的角色不斷累積素材,1 莊淑姿在 1996 年對於旗山的研究著重在 分析香蕉產業對鄉鎮的經濟動力,而後持續整合地區整體發展,尤其以歷史社會學、文
5 筆者以此為基礎開展本研究,以延伸細緻切入分析公園 內各座石碑的設立的歷史背景,並分析各碑文內容,及其在歷史中曾被忽略、棄置或破 壞再至今復原的過程。本研究採用之研究方法包含: ( 1 )歷史文獻收集回顧:包含傳統紙本文獻、數位影像記載,包含拓碑圖檔和珍貴照 1 請參考曾茂源,《高縣文獻》,29(2010)。該期為旗山軼史特刊。 2 莊淑姿,《新版圖說旗山紀事:美麗山城的百年今昔筆記》(高雄市: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2019);吳進喜,〈羅 漢門地區的開發與中心移轉〉,《師大地理研究報告》,33(2000),頁 129-162;莫皓帆,〈旗山鎮聚落空間景觀 的變化〉,《和春學報》,7(2000),頁 474-484;曾雅玲,〈日治時期旗山地區空間變遷社會歷史分析〉(屏東: 屏東科技大學景觀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劉家宏,〈旗山市街發展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台 灣文化研究所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 3 許淑娟,〈國家與地方:旗山鄉街的時空發展過程(1700s-194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 2004)。 4 李文環,《 空間與歷史:旗山文化資產之歷史論述》(高雄:麗文文化,2010)。 5 莊淑姿,〈鼓山頂──從神社到孔子廟〉,收於莊淑姿,《新版圖說旗山紀事:美麗山城的百年今昔筆記》,頁 40-48。 109
化紀錄及區域發展的角度持續研究旗山(莊淑姿、吳進喜、莫皓帆、曾雅玲、劉家宏)2 ,
園地景大上規模的建設有強烈連結,因此本文首先介紹鼓山公園的發展脈絡,此部分莊 淑姿在其著作中已有完整呈現,

片等,都是本研究持續收集的資料型式。

( 2 )田野調查:透過田野調查現勘,對研究場域和物件進行影像記錄及文字判讀。

( 3 )邀集古文及書法專家協助判讀:為掌握文中各石碑的內容,以辨識歷經人為破壞 和自然風化過程中造成珍貴的文字的破壞。邀請古文專家和書法專家協助,將已 不易識別石碑文字輔以拓文的數位影像,再和石碑現存本體的交互比對,進行字 體和文本的確認及文意的掌握。

本研究對石碑的介紹和分析比重高,為求能最精準掌握和呈現碑文內容,透過上述 研究方法,筆者對石碑本文多次對照,確認及修正諸多不少目前文獻上的不足和錯誤。 遺憾的是,本研究因篇幅的限制和主題的鎖定,對鼓山公園內具重要意義的太平寺和淨 水池及上水道等部分,未予納入本研究範圍,雖感可惜,但也更激勵筆者未來將以專文 深入研究這些主題。 貳、鼓山公園的發展 鼓山公園在當時旗山人的日常生活裡,原為「鼓山塚」,

第 12 卷 | 第 2 期
6 是蕃薯藔的公共墓地。 日治時期蕃薯藔廳第一任廳長石橋亨,治理舊稱「蕃薯藔」的旗山, 1903 年,配合總督 府在臺灣施行的市區改正政策,蕃薯藔街的市區改正也大力進行,蕃薯藔身為交通輻輳、 行政中心並具商業市集功能, 7 隨著市街型式和功能都與日俱增、逐漸完整、人口的增 加,市街的基礎建設和功能也逐漸整備。 1904 年石橋亨廳長乃開始著手規劃整頓人們不 願接近的禁忌處所──鼓山,首先將墓地原墳遷葬他址,將「鼓山塚」開闢為鼓山公園, 此一整頓和整建工程始於 1904 年,完成於 1906 年,8 成為市街居民優質的休閒綠蔭戶外 場所。9 鼓山公園在臺灣去日本化時期曾被改稱「中山公園」,2012 年復名「鼓山公園」, 6 旗山郡役所,《旗山郡要覽(昭和十六年版)》(高雄:旗山郡役所,1941),頁 113。 7 許淑娟,〈國家與地方:旗山鄉街的時空發展過程(1700s-1945)〉,頁 138。 8 莊淑姿,〈旗山一百年前的都市計畫〉,收於莊淑姿,《新版圖說旗山紀事:美麗山城的百年今昔筆記》,頁 30-31。 9 李文環,《空間與歷史──旗山文化資產之歷史論述》,頁 210-212。 110
和人文意涵。 歷經 1904-1906 年整治為鼓山公園, 1933-1936 年旗山神社建設完成,鼓山公園的 良好戶外自然環境和神社宏偉氣派的建築和視野,慢慢融入旗山人的日常。鼓山公園逐 漸成為旗山居民家庭近程踏青和家庭聚會的場所,家族大型活動和婚慶活動常於此留 影。旗山各級學校亦常安排鼓山公園為學童戶外、健行活動的行程,此處逐漸成為旗山 居民日常生活空間的一環,以鼓山公園為背景的集體記憶也日漸豐富多元。 10 〈旗山神社 聘內地工匠 將興工建築〉,《臺灣日日新報》第 12876 號(1936 年 2 月 2 日),第 8 版;〈旗山神 社著手造營 按六月末竣工〉,《臺灣日日新報》第 12965 號(1936 年 5 月 2 日),第 4 版;〈旗山神社鎮座祭  廿九日起五天〉,《臺灣日日新報》第 13037 號(1936 年 10 月 22 日),第 12 版。 11 莊淑姿,〈鼓山頂──從神社到孔子廟〉,頁 40-48。另參考文化部,〈【糖廠 240_ 街道地景】鼓山公園全景〉,《國 家文化記憶庫收存系統》。資料檢索日期:2022 年 7 月 15 日。網址:https://cmsdb.culture.tw/object/FF65415DA493-48EE-820F-6864D49D180D。連結中由國家文化記憶庫所收藏之照片,右上方可見神社入口是大型鳥居,登山 參拜神社的路徑依鼓山地形規劃建設,為五段花崗石。石階表參道兩側為日式石燈籠。照片右前方是武德殿。照片左 側樹林蓊鬱後之建築為太平寺。 圖 1 今日從鼓山公園遠眺旗尾山,俯瞰為旗山市街 圖片來源:莊淑姿攝於 2022 年 7 月 13 日。 圖 2 好友觀光出遊合照於旗山神社前(約攝於 1965 年) 圖片來源:莊黃於提供。 111
旗山區鼓山公園歷史石碑之文本分析 旗山人習稱這裡為鼓山頂。 1920 年臺灣總督府調整行政區,蕃薯藔改名改制稱為旗山街,因而後續重大建設均 以旗山為名。 1933 年日本為加強臺灣人對日的統一思想與信仰,振發日本武道精神,籌 組「旗山神社建立委員會」,開始興建神社計畫。 1933 年 12 月 19 日開始動工興建旗山 神社, 1936 年 10 月竣工落成。 10 神社入口是大型鳥居,欲登上鼓山參拜神社,需走上 依鼓山地形規劃建設的五段花崗石石階。11。旗山神社的建立,豐富了鼓山公園的歷史

旗山神社於 1936 年建成至 1983 年共佇立於鼓山公園四十八個年頭。1983 年時任高 雄縣長蔡明耀推動規劃於鼓山公園內興建號稱全臺最大的孔廟,決議拆除神社, 19831985 年旗山孔廟興建,1985 年 9 月新建旗山孔廟落成,當年於孔子誕辰進行祭孔大典。 旗山孔廟的興建,取代了旗山神社,原登上神社的表參道也被重新整建,文化地貌隨著

第 12 卷 | 第 2 期
政權的轉換也被取代更迭。 2014 年,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為重現鼓山公園的歷史,乃復舊 重建一段神社表參道,也重現石燈柱,在牆面上繪製神社意象圖像;雖不能再現神社, 但透過此一方式讓人們知道及感受曾經存在的旗山神社和這一段的歷史過程,亦頗具深 層歷史意義。 12 參、記錄時代的軌跡──鼓山公園內的石碑 目前鼓山公園仍留存不同歷史時期留下的石碑,見證旗山歷史重要事件和關鍵時 刻,饒富時代意義。何培夫、曾茂源、柯坤佑、李文環、莊淑姿等學者均對這些石碑做 過分析可惜散落在不同的著作篇章中,未能統整性地在鼓山公園之空間和時間脈絡中予 以整體分析,再者目前文獻對碑文內容仍有部分文字疏漏和誤判,未能對碑文的內容精 準呈現。也因當前仍缺乏學術專文對這些石碑的內容和現況進行完整分析,讓筆者有機 12 莊淑姿,〈鼓山頂──從神社到孔子廟〉,頁 40-48。 圖 3 鼓山公園內的孔子廟 說明:1983-1985 年,日治時期的旗山神社被拆除,於原址蓋上 號稱全臺最大的孔子廟。 圖片來源:莊淑姿攝於 2022 年 7 月 8 日。 圖 4 重現神社表參道 說明: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於 2014 年重建 神社表參道。 圖片來源:莊淑姿攝於 2022 年 7 月 8 日。 112
旗山區鼓山公園歷史石碑之文本分析
一、1841 年的同心赴義碑
近山頂處之登山步道旁,是本文所介紹石碑中年代最早、也未受到直接人為破壞因而
因此在蕃薯藔立「同心赴義」石碑一座。意在呼籲三族可同心對外而不再內耗。 此同心赴義碑最初具體位置已不易考據,但依 1908 年的精忠護國碑碑文及 1912 年 設立的鼓山公園碑均記載, 1906 年鼓山公園建成,石橋亨廳長設立三十三士墓園之時, 圖 5 「同心赴義」石碑 圖片來源:莊淑姿攝於 2022 年 7 月 13 日。 按察使衙臺灣道姚瑩立堪嘉尚乃建坊以垂久遠三籍大和共矢一心捍禦外侮深道光二十一年籌備防夷閩粵番 同 心 赴 義 113
會再深入研究這些碑文。研究過程中要判讀及釐清受人為和自然雙重力量破壞碑文的內 容難度相當高,最後透過多次田野調查、尋求古文及書法專家來回討論,以及碑文比對, 以求盡量完整的呈現碑文內容。
首先我們來了解在 1841 年所鎸刻的「同心赴義碑」。此碑文目前佇立於鼓山公園
保存最好的一座。此石碑之特色為雙面鐫刻,文字內容簡潔。 話說族群問題一直是歷史上的常見議題,在旗山亦不例外,蕃薯藔人口的移入和 族群組成,自福建泉漳居民陸續來臺開墾後,河洛族群從臺南向東翻山越嶺經烏山頭 至羅漢內門,再至羅漢外門蕃薯藔,即今旗山一帶開墾定居;廣東客家人部分渡過荖 濃溪進駐新威瀰濃等地,原住民族群在漢人入墾即被迫往山區移動。旗山與美濃相鄰, 在歷史上蕃薯藔之河洛人與瀰濃客家人以旗尾山為鄰,兩方人馬常為了爭執今「牛埔 仔」(今福安一帶)荒野之開墾權而不合,又因語言、文化等隔閡,常造成爭執,閩 客番族群問題層出不窮。 1841 年臺灣道姚瑩巡視至此,有感於閩粵番三族衝突問題,
第 12 卷 | 第 2 期 曾將同心赴義碑移至與三十三士碑共同豎立保存,13 顯見日本政府期待對殖民地的包容, 對日閩客番各族群都期待能「一視同仁」14 地努力,因此對前朝政權所留下的石碑予以 善待、重視。然而,在國民政府時期去日本化過程中,鼓山公園內的一些日治時期石碑 都被塗抹覆蓋水泥、刻上其他文字的方式加以破壞。同心赴義碑這座石碑自 1841 年設 立以來,歷經日本政府殖民並未受到損害,而後在進入民國後,也因非由日人設置而未 被直接毀損,成為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石碑。而後在 1961 年和 1990 年,這座石碑又被重 新立碑說明,以下將予說明。 1961 年,同心赴義碑被加一面水泥石碑予以重新豎立。依其碑文內容闡述,乃因 1961 年春,旗山警察局分局長曾錫齡在鼓山公園發現此碑,當時它被棄置於鼓山公園之 雜草樹林之中,曾錫齡感於其為古文物之可貴,而重新加立水泥碑座,將其立於水泥石 碑上,並加予撰文說明闡述,本文並陳拓碑文圖連結, 15 加以對照說明。 13 見文後鼓山公園記(碑)內容及說明。 14 見文後鼓山公園記(碑)內容及說明。 15 拓文圖檔可參照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重建同心赴義石額碑記〉,《國家圖書館臺 灣記憶系統》。資料檢索日期:2022 年 7 月 8 日。網址:https://tm.ncl.edu.tw/article?u=014_001_0000006935&lan g=chn。 圖 6 曾錫齡 1961 年「重建同心赴義石額碑記」 圖片來源:莊淑姿攝於 2022 年 7 月 13 日。 為日據時代免遭浩劫之故處此謠諑時起鼓山荆棘中歷百餘年未為人所發見此或抵禦外侮勸獎忠義應予發揚光大惜薶沒鮮見者所書同心赴義旨在喚起民族團結上碑於本年春初為余察覺誠屬臺海史蹟 海內風鶴頻驚之際 余以為報國當秉 國道德砥礪攘利不先赴義恐後之真忠節先賢遺訓并發揚國家至上民族至上之愛 操恪遵 偉大號召確保臺灣永遠與祖國一體則上總統蔣公團結反共復國拯救大陸同胞之 碑為之重建幸焉 旗山警察分局長曾錫齡撰立 中華民國五十年七月七日 114
旗山區鼓山公園歷史石碑之文本分析 為增加碑文的可讀性,於碑文內文加註標點符號,並對缺字之判讀和說明於下: 上碑於本年春初,為余察覺,誠屬臺海史蹟,鮮見者所書同心赴義,旨在 喚起民族團結,抵禦外侮,勸獎忠義,應予發揚光大,惜薶沒鼓山荆棘中,歷 百餘年未為人所發見,此或為日據時代免遭浩劫之故,處此謠諑時起,海內風 鶴頻驚之際,余以為報國當秉先賢遺訓,并發揚國家至上、民族至上之愛國道 德,砥礪攘利不先,赴義恐後之真忠節操,恪遵總統蔣公團結反共復國,拯救 大陸同胞之偉大號召,確保臺灣永遠與祖國一體,則上碑為之重建幸焉。 旗山警察分局長曾錫齡撰立 中華民國五十年七月七日
其為重要文物之珍貴而予以保存之心,其二是其文彰顯其強調反攻大陸之民族精神,恰
」。 然而曾錫齡此碑之內容是因其他碑文在當時都已被塗上水泥而未能知曉史實?或蓄 意誤導?抑或是在戒嚴時期白色恐怖氛圍下為了保護此碑,而以當時主流政治語言內容 予以包裝?於今吾人已不可考,於此本文具體指出 1961 年碑文之不符史實之處,留供 讀者及後續研究者參考。 同心赴義碑在 1990 年,又被「加立」碑文於下,於此說明。目前 1990 年的再立石 碑座及碑文,敍述鼓山公園在旗山神社被拆除原址改建孔子廟的過程中(1983-1985 年 間),同心赴義碑被工人破壞棄置,直至 1990 年曾克平、旗山獅子會會長邱福田等協 助重立,並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授王家儉撰文,私立東海大學教授陳奠銓書寫共同 立碑,再把此碑連同曾錫齡立的重建碑,用更大的水泥碑予以包覆,成為原「同心赴義」 115
從曾錫齡所立碑文內容訊息可供今日賞析,首先表達曾錫齡發現此一古碑,並感受
是表現戒嚴時期政府所強調的精神,曾錫齡文中並揣測可能此碑因埋沒於荊棘中百餘年 未被發現,才能免於日治時期政權之破壞,「 惜薶沒鼓山荆棘中歷百餘年未為人所發見 此或為日據時代免遭浩劫之故 」。然而依據 1908 年精忠護國碑和 1912 年設立的鼓山公 園碑內文記載,此碑乃於 1906 年由石橋亨廳長移至與三十三士碑同立,三十三士墓是 1945 年後,國民政府去日本化政策之才被破壞,由此推論則其埋沒於山林之間的時間並 未太久。同時在日治時期對此碑是以尊重和保存的方式待之,未如曾錫齡所猜測「 為日 據時代免遭浩劫
第 12 卷 | 第 2 期 古碑下有雙面碑文的今日風貌,大抵此一過程乃呈現出題字文化以留名的現象吧! 1990 年的再立石碑座及碑文整錄如下: 為增加碑文的可讀性,於碑文內文加註標點符號,並對缺字之判讀和說明於下: 姚瑩先生(一七八五—一八)事略 姚瑩字石甫,安徽桐城人。清嘉慶十三年進士,幼以從祖姚鼐為師,故以 古文見長,博學多識,負經濟才,歷官州縣海防 同知兩淮監掣同知護鹽運使, 所至有聲政績懋。著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起,海防戒嚴,(姚)氏適任臺灣兵 備道兼按察使,英軍數度分兵進犯,均以(姚)氏督同總兵達洪阿防守得宜, 將之人船俱獲,臺海賴以聿安,該坊殆即,道光二十一年,(姚)氏激勵軍民, 籌防禦敵所立。惜日據時期損毀,民國五十年始為旗山警察分局長曾錫齡君發 現,以其具有史蹟價值,不忍任其廢棄,爰得同仁陳耳順、張國鈞二君之助, 重為建立,詎意七十四年六月復遭建文廟工人破壞,至可惋惜嗣經曾主任克平 姚瑩字石甫安徽桐城人清嘉慶十三年進士幼以從上姚瑩先生︵一七八五|一八︶事略 祖姚鼐為師故以古文見長博學多識負經濟才歷官 州縣海防同知兩淮監掣同知護鹽運使所至有聲政 績懋著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起海防戒嚴氏適任臺 灣兵備道兼按察使英軍數度分兵進犯均以氏督同 總兵達洪阿防守得宜將之人船俱獲臺海賴以聿安 該坊殆即道光二十一年氏激勵軍民籌防禦敵所立 惜日據時期損毀民國五十年始為旗山警察分局長 曾錫齡君發現以其具有史蹟價值不忍任其廢棄爰 得同仁陳耳順張國鈞二君之助重為建立詎意七十 四年六月復遭建文廟工人破壞至可惋惜嗣經曾主 矜式也爰為之記 私立東海大學教授陳其銓 116
旗山區鼓山公園歷史石碑之文本分析 熱心維護,徵得旗山國際獅子會長邱福田君暨諸會友贊助,使其重顯於世。既 誌姚氏保全臺灣偉業,復彰先民團結禦侮精神,意義殊為深遠亦堪足以矜式也 爰為之記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授王家儉敬譔 私立東海大學教授陳其銓 敬書 中華民國七十九年二月榖旦 16 此碑文加述姚瑩的事略生平,再表述曾錫齡發現立碑,及至因建設孔子廟時遭工 人棄置,於 1990 再由曾克平獅子會,邀集教授書寫立碑的過程都於碑文內說明。本 石碑雖相對年代尚短,但書寫為隸書,少許文字判讀不易,感謝書法專家的協助始得 判讀。 同心赴義碑, 1841 年由姚瑩所立, 1906 年由石橋亨移置於鼓山公園頂端與三十三 士碑同立, 1945 年日本 撤臺後國民政府開始去 日本的文化行動,三十三 士墓園被逐步破壞。 1961 年同心赴義碑被重 新立碑,而後於 1990 年 再被重立並增說明碑。 唯 1961 年和 1990 的內 容敍述於日治時期被棄 置、破壞等之語乃非史 實。而今,同心赴義碑 得以用原貌示人,也提 供我們理解這近二百年 的滄桑和歷程發展。 16 穀旦:吉日、良辰之意。 圖 7 (左)1961 年曾錫齡「重建同心赴義石額碑記」;(右)1990 年再立「同 心赴義」碑 圖片來源:莊淑姿攝於 2022 年 7 月 13 日。 117

的地方羅漢腳滋事、反日分子的活動、閩客族群問題等均成為臺灣總督府在旗山亟欲面 對和解決的課題。 1900 年後,蕃薯藔在日本政府治理下逐漸平穩。之後石橋亨廳長將街庄的生活帶領 向安穩的日子前進。 1906 年鼓山整治公園完成,石橋亨廳長統計 1895-1906 年間: 蕃薯藔廳治出動軍警整治鎮壓羅漢腳仔和反日分子之活動過程中,一共有 三十三位軍警殉職,包含二位臺籍人士和三十一位日籍人士。蕃薯藔廳長石橋 亨為安息殉職軍警英靈,並嘗試平息長期以來的閩客族群問題,在鼓山公園整 治完成後,於 1906 年以設立三十三士碑之名義,整合以佛道共辦的方式舉行義 勇靈魂引渡法會,發引日、閩、客、原住民各族義勇英靈,引領至蕃薯藔西側

第 12 卷 | 第 2 期 二、鼓山招魂碑 本節將介紹鼓山招魂碑。鼓山招魂碑乃因 1906 年於鼓山頂設立三十三士墓園之時,同 時豎立三十三士碑與鼓山招魂碑二座石碑。但三十三士碑和三十三士墓園在去日本化時期 已被破壞消失。有鑑於此一歷程為鼓山招魂碑和後節鼓山公園記碑之重要背景,因此,本 節先介紹三十三士碑和三十三士墓園之脈絡,再分析鼓山招魂碑之設立過程及文本內容。 (一)三十三士碑與三十三士墓園 蕃薯藔長期有著羅漢腳和流氓匪寇的治安問題,以及閩南人、客家人和原住民族的 族群互動問題。 1895 年後,臺灣進入日治時期,部分反日民眾轉為地下活動,長期即有
鼓山頂,引魂入招魂碑安座,共同祭拜享祀。17 石橋亨廳長於鼓山公園整治完成後,在園內設立三十三士墓園,透過表彰 33 位跨 族群臺日軍警的犠牲換來了蕃薯藔的良好治安及人民的安居樂業,呈顯促進地方治安, 以及對和平的期待, 18 共同奉祀各族群英靈,透過對逝者之感念,祈願逝者安息,並撫 平生者怨恨心緒。 三十三士墓園原貌為方型墓園,三十三士碑和鼓山招魂碑兩座碑座位並肩豎立於墓 17 莊淑姿,〈閩客族群互動〉,收於莊淑姿,《新版圖說旗山紀事:美麗山城的百年今昔筆記》,頁 85。 18 〈雜報 蕃薯藔見聞紀略(再續)〉,《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 2604 號(1907 年 1 月 9 日),第 5 版。 118
旗山區鼓山公園歷史石碑之文本分析 園前方, 1841 年之同心赴義碑亦同移於此。19 在歷年改朝換代的去日本化政策及鼓山公 園重新整治等過程中,三十三士墓園已被破壞不復見,鼓山招魂碑也移往山頂。三十三 士墓的最初風貌,不易找到當年相片佐證,莊淑姿著作中輔以耆老曾茂源的手繪圖原景 重現當年情景。 20 依筆者目前的研究蒐集所獲資料,三十三士碑影像和內容紀錄僅限此,尚未能收集 到更精準明確的內容,三十三士碑原碑文中,是否明確書寫「立碑人」?不過可以推測 的是,其為當時官方所設立。而並肩豎立的「鼓山招魂碑」則是由蕃薯藔民間人士署名 立碑,也因此而讓招魂碑得以相對完整地保存,此於後分析說明。 19 曾茂源,〈三十三位烈士為地方捐軀英勇事蹟(捨生成仁平息旗山鎮原蕃薯藔街匪賊)〉,《高縣文獻》,29(2010), 頁 51-58。 20 莊淑姿,〈三十三士碑〉, 收於莊淑姿,《新版圖說旗山紀事:美麗山城的百年今昔筆記》,頁 54-56。 圖 8 三十三士墓園 圖片來源:小山權太郎,〈三十三士の墓碑〉,《屏 東旗山潮州恒春東港五郡大觀》(臺北市:南國寫真 大觀社,1933),面 42。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數位典 藏館典藏,館藏登錄號:2013929。資料檢索日期: 2022 年 7 月 15 日。網址:https://dl.lib.ntu.edu.tw/s/ photo/item/104375#?c=&m=&s=&cv=&xywh=98%2C4 4%2C957%2C875。 圖 10 三十三士碑日文原文 圖片來源:曾茂源,〈三十三 位烈士為地方捐軀英勇事蹟 (捨生成仁平息旗山鎮原蕃 薯街匪賊)〉,《高縣文獻》, 29(2010),頁 57。 圖 9 三十三士碑 說明:只能從照片影像中供人們憑弔想像的三十三士墓 園及三十三士碑。 圖片來源:〈鼓山公園三十三士の碑〉,《高雄州寫真帖》 (出版者不詳,1923),面 27。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數位典藏館典藏,館藏登錄號:0372812。資料檢索日 期:2022 年 7 月 15 日。網址:https://dl.lib.ntu.edu.tw/ s/photo/item/114458#?c=&m=&s=&cv=&xywh=-90%2C351%2C3059%2C2967。 119
第 12 卷 | 第 2 期 三十三士碑翻譯中文如下: 旗山街,位置在旗尾山西南方,相對峙著鼓山公園的山丘陵上,蔥翠茂盛 相思樹林中。剛領臺初期,迄至明治三十七,八年期間。從事地方上靖安消弭 匪賊工作而前仆後繼殉職犧牲三十三名義士,在此地點豎立石碑一座,安撫英 靈,於每年四月三十日舉行,招魂祭典英靈儀式。21 (二)鼓山招魂碑 三十三士碑文,簡明說明了立碑原因和儀式時間,並肩豎立的鼓山招魂碑內容則承 接三十三士碑的內容,告訴我們更多的敘事。 當今的鼓山招魂碑位置是在鼓山公園主要步道中段之處,由同心赴義碑往下走可 至。石碑保存完整,碑文內容用字遣詞文風典雅、字體秀麗、敍事內容豐富,唯部分文
明確提到日本、皇恩等等文字。由接續將介紹的日治時期數座官方石碑皆被蓄意毀損, 21 參考曾茂源,〈旗山地名更迭始末探微〉,《高縣文獻》,29(2010),頁 131。 圖 11 鼓山招魂碑 圖片來源:莊淑姿攝於 2022 年 7 月 13 日。 圖 12 鼓山招魂碑 圖片來源:莊淑姿攝於 2022 年 7 月 13 日。 120
字被刻意磨平、刮除。仔細依前後文判讀內容,可以發現被損毀的地方為日本紀元以及
旗山區鼓山公園歷史石碑之文本分析 而此碑僅部分被磨平刮除的現象,合理推斷即因此碑之立碑人為臺籍民間人士,乃屬臺 人非為日人,因而讓此石碑在去日本化政策下逃過一劫,得以為我們留下時代的見證。 為增加碑文的可讀性,於碑文內文加註標點符號,並對缺字之判讀和說明於下:22 鼓山招魂文 從來義氣堪嘉經千年而不敝,德名素著厯百世而常昭,誠觀閩與粵之東西 22 參考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鼓山招魂碑文〉(1905),《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系統》。資料檢索日期:2022 年 7 月 14 日。網址:https://tm.ncl.edu.tw/article?u=014_001_0000006940&lang=chn。(1)臺灣記憶資料庫所拓載文之 尚有疏漏和些許錯誤,作者多次至石碑現場原文比對修正內文;(2)已全文比對完成,相關缺字和判讀將文中註解說明。 從來義氣堪嘉經千年而不敝德名素著厯百世而常昭誠觀閩與粵之東西列辟也 前清國時釁隙頻生難免干戈擾動故自乾隆年間以來屢屢械鬥情狀傷斃命者均 有 □□ 人彼何人斯有如奮不顧身亦幾以泥塗老今當逢日帝國彙入版圖我日本 皇上至德至仁十易星霜萬民永賴而我蕃薯藔廳官署之側有鼓山地脈遠來鍾
121
靈毓秀可追溯當日閩粵斃死靈魂與其閩籍立一義勇公廟於旂尾庄粵属設一 義勇公廟於大路關庄曷若將諸靈魂集合於鼓山頂招魂同社以為閩粵人子若 孫享祀不忒昔也視如仇讐今也聯若兄弟異氣供如同氣佛情各具順情死者已 為沾皇恩生者亦永為感皇恩德則閩與粵自無含冤抱恨之苦衷焉雖然閩與粵 不僅後先和睦之一端而有公共利益之義務及培育人才之資用尤當彰明較著 人永垂而不朽云 黃耀光陳忠修唐肇堯何 發 莊 塗陳呈輝劉炳華呂保生 明治三十九年九月 □ 本島人蕃薯藔廳下 周純臣陳連生宋守四劉元和等仝敬刊陳日成蘇玉輝丁爾音江德明 鼓山招魂文 秀毓靈鍾
第 12 卷 | 第 2 期 列辟也前清國時釁隙頻生,難免干戈擾動故自乾隆年間以來,屢屢械鬥情狀傷 斃命者均有□□ 23 人,彼何人斯有如奮不顧身亦幾以泥塗老,今當逢日
入版圖,我日本皇上至德至仁十易星霜萬民永賴,而我蕃薯藔廳官署之側有鼓 山地脈,遠來鍾靈毓秀,可追溯當日閩粵斃死靈魂與,其閩籍立一義勇公廟於 旗尾庄,粵属設一義勇公廟於大路關庄,曷若將諸靈魂集合於鼓山頂招魂同社, 以為閩粵人子若孫享祀,不忒昔也視如仇讐,今也聯若兄弟,異氣供如同氣, 佛情各具順情,死者已為沾皇恩,25 生者亦永為感皇恩德,26 則閩與粵自無含冤 抱恨之苦衷焉,雖然閩與粵不僅後先和睦之一端,而有公共利益之義務,及培
□本島人
黃耀光陳忠修唐肇堯何 發 莊 塗陳呈輝劉炳華呂保生 周純臣陳連生宋守四劉元和 陳日成蘇玉輝丁爾音江德明 等仝敬刊 23 此二字跡不易辨識,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網站未予識別留白,經筆者數次至碑文現場勘查,判斷此字可能為「草字頭 的字」,但無法相當確定,未來亦可為持續研究之主題。 24 目前石碑上內文有數處空格,是缺字或被磨平當待考據,然依內容判斷,應是被予磨平,而磨平部分第一處空格為「日」 帝國。其後磨石空格亦均和皇恩、日本紀年相關文字。 25 依內容判斷,應是被磨平,而磨平部分第三處空格為「皇」,整句為「死者已為沾皇恩」。 26 依石碑狀況及內容判斷,應是被予磨平,而磨平部分第四處空格為「皇恩」,整句為「生者亦永為感皇恩德」。 27 扼腕:用手握腕,以表示內心的情緒,此處表達為振奮之意。 28 依內容判斷,此處刮除損毀處為年代,應為「明治三十九年九月」。 29 此處呈現字(空格)字字字,然內容已刮除無法識別,何培夫先生於臺灣記憶資料庫所拓載文之說明中此處識別為「立 碑人」,然就全文被刮除破壞處判斷,若僅為立碑人三字乃中性字眼無須刮除,筆者依殘餘字型及內容判斷可能為「□ 本島人」;但無法明確肯定。於此說明,亦抛磚引玉期待往後研究有機會予以確認。 122
24 帝國彙
育人才之資用,尤當彰明較著者也,有如蕃薯藔區柯必從、龍肚區鍾丁伯、涂 伯清,月眉區陳太英、張瑞和等莫辞況瘁俻資埤圳開通,不惟有益於身心,亦 且有利於家國,更有如溪州區陳大俊素本慷慨義举,愿將自己五十余甲之田園 大租金献納為崇文書院費用,覌音亭區游化為萃文書院發起人,瀰濃區林其英 等,捐資立產施渡後人,于明治三十八年有二十余甲田園為瀰濃公學校寄附, 則勒石立碑,萬年而不得磨滅,厥後登鼓山而憑眺,問其碑文,某也義氣足欽, 某也德名可慕,遂不禁扼腕 27 當道以發其志士仁人永垂而不朽云 明治三十九年九月 28
29 蕃薯藔廳下
旗山區鼓山公園歷史石碑之文本分析 招魂碑全文前半部分說明招魂立碑之緣由,閩指的是閩南人,粵是客家人,從清乾隆 起即存在之閩客族群問題,次之表達納為日本帝國後日本天皇之德可為百姓信賴,在鐘靈 毓秀之鼓山將各族英靈共同引領至此,以化解往日仇恨,共享各族子孫共同祭祀。後半段 則在表彰蕃薯藔廳各區涵蓋蕃薯藔區、龍肚區、月眉區、溪洲區、觀音亭區、瀰濃區等對 公共利益付出之地方人士,包含奉獻捐贈於教育、埤圳建設、義渡等等公共利益之代表人 物,亦可謂其當代奉獻公義之名人錄,有表彰奉獻者並為後世留名之效。立碑人亦為當時 重要政商人物,以莊塗為例,即為曾任蕃薯藔街庄長之地方仕紳,30 未來若得以碑文內容 論及當代人物再進一步研究,將可豐富對旗山各區發展之研究史料,相當令人期待。 三、1908 年精忠護國碑 精忠護國碑乃是 1908 年第五任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南下蕃薯藔巡迴視察,31 陪同的 石橋亨廳長於視察過程中跟總督說明鼓山公園的整治,及
馬太,背面是石橋亨廳長的說明文字。 此碑在去日本化的期間,正面的立書人 和背面的說明均被水泥覆蓋,背面並塗 抹上水泥再大大刻上「還我河山」32 四 字。大抵會被識別出「日本」的相關 部分被破壞,其他部分可能得以保全, 如精忠護國四字是繁體字書寫,並符合 中國意識,就未被直接破壞,而正面立 書人和背面說明則是顯著表達日本意涵 者,均被覆蓋破壞。 30 莊淑姿,〈日治時期蕃薯藔街第一庄長──莊塗事略〉,收於莊淑姿,《新版圖說旗山紀事:美麗山城的百年今昔筆記》, 頁 160-163。 31 〈雜報 總督歸著臺南〉,《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 2895 號(1907 年 12 月 25 日),第 2 版。 32 參考柯坤佑,旗山奇網站。資料檢索日期:2022 年 7 月 2 日。網址:http://www.chi-san-chi.com.tw/。 圖 13、14 精忠護國碑背面碑文曾被以水泥覆蓋修改立書人名 字,並在背面說明文字上塗抹上水泥再大大刻上 「還我河山」四字 圖片來源:柯坤佑,旗山奇網站。資料檢索日期:2022 年 7 月 2 日。網址:http://www.chi-san-chi.com.tw/。 123
1906 年之同心赴義碑和三十三 士碑的設立原因和過程,總督佐久間聽聞後有感,也手書「精忠護國」四字賜給蕃薯藔, 石橋亨廳長因而將其鑴石而立於鼓山公園,並在石後說明此立碑過程。 目前此碑位於鼓山的山腰處,正面是精忠護國四個大字,並具名──伯爵佐久間左
第 12 卷 | 第 2 期 日治時期史蹟重要文物在國民政府時期的去日本化行動下,反應在這座石碑正與背 面、被覆蓋與破壞的分以及被容許示人的部分,恰可讓我們看出在戒嚴時期思想下的歷 史文物「可接受」與「不可接受」所遭受的不同待遇。 圖 17 「精忠護國」碑背面 圖片來源:莊淑姿攝於 2022 年 7 月 13 日。 圖 15 精忠護國石碑(約攝於 1960 年) 說明: 精忠護國碑,石碑正面左側被破壞的 痕跡。 圖片來源:莊徹三提供。 圖 16 今日之精忠護國碑 圖片來源:莊淑姿攝於 2022 年 7 月 13 日。 羅漢門為蕃薯藔廳所在地而閩人居焉後粵人移住於港西不 過僅隔淡水溪而熟番亦居上流遂成鼎足之勢爾時持據疆土
精忠護國 伯爵佐久間左馬太 124
分類械鬥爭端自此始砲火交攻死事者閩人於旗尾粵人於大 路關各立廟而祀焉道光年間閩粵番暫解宿怨謀建立同心赴 義碑於羅漢外門然猶未同祭事南北對峙營祭時輙有不釋然 者遂又紛紜不已改隸以來政通人和閩粵番亦宿怨冰釋於是 廢舊廟而更立招魂碑於鼓山而我僚友亦立殉難三十三士之 碑于其側焉去年冬我總督佐久間公南巡枉駕于此亨職在廳 明治四十一年六月正六位勳六等石橋亨譔
旗山區鼓山公園歷史石碑之文本分析 為增加碑文的可讀性,於碑文內文加註標點符號,並對缺字之判讀和說明於下: 羅漢門為蕃薯藔廳所在地,而閩人居焉,後粵人移住於港西,不過僅隔淡 水溪,而熟番亦居上流,遂成鼎足之勢,爾時持據疆土分類械鬥爭端,自此始 砲火交攻,死事者閩人於旗尾,粵人於大路關,各立廟而祀焉,道光年間閩粵 番暫解宿怨,謀建立同心赴義碑於羅漢外門,然猶未同祭事,南北對峙,營祭 時,輙有不釋然者,遂又紛紜不已,改隸以來,政通人和,閩粵番亦宿怨冰釋。 於是廢舊廟而更立招魂碑於鼓山,而我僚友亦立殉難三十三士之碑于其側焉, 去年冬我總督佐久間公南巡枉駕于此,亨職在廳長故具言之,公聞而嘆息,手 書精忠護國四大字見賜,乃鐫之于石以為表,聊記其顛末垂不朽云
字跡最難辨認的一座,尤以最底部的一排字均已被刮 平而不易識別。此碑也和其他日治時期碑石相同,均 曾被以水泥塗抹覆蓋其上破壞,在日後復原去除水泥 過程再經風化而有毀損。雖有拓碑圖檔,但拓碑圖難 以辨識文字,幸而旗山耆老曾茂源曾為我們抄錄下完 整碑文文字,可提供基礎識別的重要參考。 然而雖有參考文本,但仍有諸多錯誤造成難以解 釋之文義和文字,幸而經筆者多次現場至石碑本體進 行勘察確認,並來回尋求古文專家意見交叉比對,將 圖 18 鼓山公園碑 圖片來源:莊淑姿攝於 2022 年 7 月 13 日。 125
明治四十一年六月正六位勳六等石橋亨譔 四、1912 年鼓山公園碑 有別於同心赴義碑和鼓山招魂碑是方正的石碑, 精忠護國碑是顆渾圓的大石,鼓山公園碑是塊有山川 造型感的大石屬額刻碑題、巨石剖刻而成,內容文字 用詞雅緻、優雅古文、字跡娟秀。此石碑是目前中山 公園尚存的石碑中,所述及的內容最完整,最能承先 敘明過往歷史的一座,但它同時也是內容毀損最嚴重、
第 12 卷 | 第 2 期 曾茂源抄寫或有疏漏誤判之處予再三確認和修正,終獲至最佳版本,於下將研究結果說 明並提供給各界讀者參考指正。 大正元年八月 玄朱竹堂撰 江石書 記園公山鼓 126

門港西楠梓仙等里,淡水溪繞旗前,旗尾青嵐,港西曠野,皆蒼鬱在望,雁門 關列其後極目遠天,紫塞暮煙范無涯際,縣誌所列臺陽八景之二,曰旗尾秋 蒐、雁門煙雨,斯園其兼而有之矣,春燦佳日士女如雲,有時而士大夫公私游 讌相與娛於斯園,盡一日之歡,敘一夕之樂,宋歐陽叔然之風流亦庶幾,迎之 竹堂曰太守之司,此土地下車未一月而除荊斬棘,株蘗悉平,雞犬大靜,祗是 力闢交通,獎誘墾務,興水利,振腦業,治化外之民,恩威並用,生不毛之地, 牧畜可來,歷八年如一日,僅得斯園,感致聊以為公,餘暇聘之資文,不敢私 而有之,是固非恣情山水飾繪昇平者此也,抑聞之斯邑閩粵祖居密邇蕃界,康 熙以還械鬥成習,後世相沿,遂有祭亡之例,種族之釁,其子若孫,殆猶踵之

旗山區鼓山公園歷史石碑之文本分析 為增加碑文的可讀性,於碑文內文加註標點符號,並對缺字之判讀和說明於下:33 鼓山公園記 石橋太守治蕃薯廳之三年四月期間,道清平閩粵蕃三族輯睦相安其堵,太 守遙相旗尾之西,闢纍纍叢葬之地,築鼓山公園,即明治三十七年春也,鼓山 舊誌無可敢與旗尾山相對,本臺灣縣屬羅漢門之地,領臺後數年置蕃薯藔廳, 以臺鳳東南屬之,鼓山遂為薯邑之一名勝,或曰其形似鼓,故名。山高臨羅漢
大正元年八月  玄朱竹堂撰  江石書 本座碑文內文娓娓道來,行文風雅用字優美,敘明在石橋亨(內文稱其為石橋太守) 治理下, 1904 年春天開始闢築鼓山公園,地方上長期的族群爭鬥已漸平息。鼓山公園整 治完成之時,同步設立三十三士碑、鼓山招魂碑及三十三士墓,追思英靈,並將同心赴 義碑亦移於此園。此設立鼓山公園並非僅為環境優美,更是日本帝國將各族群一視同仁 33 參考曾茂源,〈旗山街舊稱蕃薯藔又名「歡慈藔」鼓山公園誌〉,《高縣文獻》,29(2010),頁 71-72。以曾茂源手抄, 並經筆者與拓碑文及至石碑本體多次相互比對修正。拓文參考自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鼓山公園記〉(1920), 《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系統》。資料檢索日期:2022 年 7 月 8 日。網址:https://tm.ncl.edu.tw/article?u=014_001_0000 006938&lang=chn。由作者和原碑相互對照證實修正。 127
帝國版宇,一視同仁又何有閩粵之鬪,斯園之築不所以,使三族邑民共嬉游於 化日光天之下,以潛消其平局相處之氣,太守之深遠亦諒我,然則於吾臺拓殖 之道亦未必無小補云,爾園建有三十三士碑並舊同心赴義之碑亦移於此,今於 四十五年六月以降本公園之事移為廳長管理而永歸于公共之維持,矣以為記

之表徵,此為石橋亨之深遠懷柔之心,亦是日本展現拓殖之道的美意。 此碑之建立緣由乃是因為鼓山公園的管理在 1909 年前歸屬蕃薯藔廳,1909 年蕃薯廳

改制為蕃薯藔支廳隸屬於阿緱廳,爰此,鼓山公園的管理權亦將隨之移轉。1912 年時, 鼓山公園的管理正式由蕃薯寮支廳轉移至阿緱廳長管理;為紀念鼓山公園的創立及石橋亨 的貢獻,而在管理事權轉移之時立鼓山公園記碑以紀念彰顯此歷程。34 也幸而有本碑的設

立、留存和完整的碑文敍事內容,為石橋亨整治鼓山公園、同心赴義碑的保留和三十三士 碑的設立同時留下時代的見證。經鼓山公園記碑內文,完整說明鼓山公園整治及三十三士 墓園的設立過程,也同時表達將同心赴義碑同立於三十三士碑旁,由此可見石橋亨以尊重 及保存原有歷史之懷柔方式表達出其欲取得人民信任及促進地方和諧之期待。在重現鼓公 園記碑文的文字中,碑文內容可讓我們可超越時空,感受當年鼓山風華與此段整治過程不

第 12 卷 | 第 2 期
易,更可感受為政者愛民之用心與前瞻之城市規劃視野。也將本文中各座碑文之間的相關
年駐軍紀念碑
35 的駐軍紀念碑。本座石碑原也曾被破壞、棄置,遺忘荊棘草林之中,直至前旗山鎮長 邱武良某日到中山公園視察園內公共設施,發現一塊「駐軍紀念碑」字樣長形石碑臥 榻荒蕪雜草中,邱鎮長有感於日治時代遺物是記錄旗山區重要歷史文物,於是將之重 修並屹立於公園一隅。 36 此碑乃是帝國在鄉軍人會旗山分會所立,帝國在鄉軍人會的二次大戰前號召日本 預備役、後備役、歸休兵及退伍軍人等為會員,集結而成的軍人團體。其成立緣由乃 1909 年,日本陸軍省軍事課長田中義一,其本著「良民就是良兵,良兵就是良民」的 主張,積極籌劃而成「帝國在鄉軍人會」。 1910 年建立陸軍帝國在鄉軍人會, 1914 年 34 〈皷山公園記念碑除幕式〉,《臺灣日日新報》第 4471 號(1912 年 11 月 13 日),第 7 版。 35 皇紀日本紀年方式之一,以日本神話中的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的即位元年開始起算。皇紀在明治時代起由官方採 用,二戰後停用。此碑立於皇紀 2595 年,為 1935 年。 36 林雅惠,〈日據 2 警墓碑 鼓山公園留念〉,《中國時報》電子版(2013 年 3 月 12 日)。資料檢索日期:2022 年 7 月 2 日。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0312000773-260107?chdtv。 128
性,在時空中為我們勾勒輪廓全貌。 五、1935
除前述石碑外,在今重修之旗山神社表參道起點之山腰處,有一座立於 1935 年
旗山區鼓山公園歷史石碑之文本分析 海軍也加入,並在各地積極成立分會。會員除相互親睦,維持地域社會安寧之外,也 加入軍國主義的宣傳,尤常於鄉村地區強化其宣導作用。 37 此碑之設立以日執政 40 年 為名,但一方面也在強化對帝國之向心表徵,有如在鄉軍人會在當地的宣誓一般。 為增加碑文的可讀性,於碑文內文加註標點符號,並對缺字之判讀和說明於下: 臺灣改隸之初,賊氛未靖,步兵中隊駐屯此地,當捍衛之重寄,凡二十餘 年,今也匪賊絕跡,教化覃赦,民心歸一,安居樂業者不可不追惟皇軍功績, 茲當始政四十週年特建碑紀念,以昭告來者,銘曰兩山對峙,旗鼓堂堂,瞻仰 37 蔡錦堂,〈「紀元二千六百年」的日本與臺灣〉,《師大臺灣史學報》,1(2007),頁 51-88。 圖 20 駐軍記念碑背面 圖片來源:莊淑姿攝於 2022 年 7 月 13 日。 圖 19 駐軍記念碑正面 圖片來源:莊淑姿攝於 2022 年 7 月 13 日。 臺灣改隸之初賊氛未靖步兵中隊駐屯此地當捍衛之重寄凡二十 餘年今也匪賊絕跡教化覃赦民心歸一安居樂業者不可不追惟皇 軍功績 茲當始政四十週年特建碑紀念 以昭告來者 兩山對峙 旗鼓堂堂 瞻仰遺躅 闡發幽光 碑以紀績 萬古留芳 皇紀二千五百九十五年 帝國在鄉軍人會旗山分會 129
第 12 卷 | 第 2 期 遺躅,闡發幽光,碑以紀績,萬古留芳。 皇紀二千五百九十五年 帝國在鄉軍人會旗山分會 這座「駐軍紀念碑」立於 1935 年,它在 1950 年代亦曾被塗上水泥,並刻上「 浩氣長存 」 四字,右側字是「 一江山七百二十烈士先人 」, 研判是以此碑重刻紀念 1955 年的一江山戰役。 而後水泥逐漸風化剝落,在日漸重視文物價值 下,此碑得以復原原貌,讓我們知曉它原初被 設立緣由和背後的歷史記憶。 六、1949 年曾區長去思碑 在目前鼓山公園山腰處,駐軍記念碑旁,有一形式和感受相對新穎的石碑,此為「曾 區長去思碑」,此碑原立於 1949 年,乃為紀念旗山區長曾紀文在二二八事件之時,為 保護旗山地區不受當時已下達之清鄉指令屠殺,而保衛旗山區居民免於軍事鎮壓屠殺之 紀念。此碑於 2004 年被修復,原貌已不復見,因而呈顯之樣貌相對新穎。 話說二二八事件之時,全臺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動盪與不安,二二八事件之前因、 過程與後續在戒嚴時期是屬於臺灣社會的集體記憶封印,38 旗山在地人莊淑姿即曾表達: 「 二十餘年的求學歷程,不知讀了多少書,主修臺灣鄉村社會發展的我,卻在臺大撰 寫碩博士論文時,透過層層史料的收集與對照,才拼湊出二二八的圖像,當時心中除 了震撼,更有深深的哀傷;也才感受到許多長輩在談及二二八時那深沉的哀傷與對政 治的恐懼。 」 39 38 黃秀端,〈政治權力與集體記憶的競逐──從報紙之報導來看對二二八的詮釋〉,《臺灣民主季刊》,5(4)(2008), 頁 129-180。 39 莊淑姿,〈建構臺灣認同,從瞭解二二八開始〉,《自由時報》(2004 年 2 月 29 日),第 15 版。 圖 21 駐軍記念碑背面曾被塗上水泥,並刻上「浩 氣長存」四字 圖片來源:李久枝提供。旗山奇網站。資料檢索日 期:2022 年 7 月 2 日。網址:http://www.chi-sanchi.com.tw/。 130
旗山區鼓山公園歷史石碑之文本分析 二二八事件非本文重點,在此 不再深入分析呈現,然以此旗山一 小小山城,亦在當時受到二二八事 件的恐懼和影響,這小鄉鎮從日治 轉化國民政府來臺的種種,亦為臺 灣整體社會之小小縮影。筆者在進 行旗山發展之口述歷史時,即有數 位耆老講述當時對於二二八及其之 後白色恐怖的驚擾與恐懼,然而可 惜的是對高雄地區於二二八事件的 研究起步較晚,旗山地區的二二八 事件研究和留下資料幾乎闕如,僅 有曾茂源一篇小文記此碑文留下些 許資料,40 期待未來相關資料和主題討論得以進行和出現。此碑文於
任至臺南縣民政局局長之職,旗山區民為感念其德政而立。 41
因離去而產生的思念。 肆、結論 旗鼓相當,由旗尾山下的楠梓仙溪沖積而成的河川平原結合著河階的地形,在鼓山 的視野和懷抱下孕育出百年的山城風華,雖然歷史上有記載的旗山發展年代以漢人的軌 跡為主,在未來的學術研究中,我們期待可更加深入去探索原住民在這塊土地上的成長, 進行更長遠的溯源和分析研究。 本文以鼓山公園中各年代所留存的石碑碑文,以及石碑所曾經承載的破壞、修復、 40 曾茂源,〈前旗山區長曾紀文先生去思碑之秘辛〉,《高縣文獻》,29(2010),頁 167-173。 41 曾茂源,〈前旗山區長曾紀文先生去思碑之秘辛〉,頁 173。 圖 22、23 曾區長去思碑,正面及背面 說明:背面文字:「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八月 旗山十萬區民敬立 民 國九十年十一月修復」。 圖片來源:莊淑姿攝於 2022 年 7 月 13 日。 131
1949 年曾區長將轉
「去思」之簡單解釋即是

被緬懷等等過程,經歷我們在本文裡面所了解的同心赴義碑、鼓山招魂碑、精忠護國碑、 鼓山公園記(碑)、駐軍紀念碑、以及曾區長去思碑。除了本文所分析介紹的主題和內

容之外,鼓山公園內還有旗山最早期開始建設自來水過程所需要的淨水廠、輸水道,和 富涵宗教主題西本願寺傳承的太平寺等,這些都是對旗山發展具重要意義的歷史過程與

記載文物,本文因為篇幅限制並未介紹及分析這些主題,期待未來研究將再分析呈現。

透過鼓山公園內的石碑和碑文可去了解這塊土地上族群互動和發展的歷史與軌跡, 石碑在歷史過程中被對待處理的方式,也讓我們感受到時代以及歷史的進程所表達出來 的深刻種種,本文的內容有很多主題的點線面都還值得進行更深入的學術研究調查,也 期待未來可以有更多相關的學術論文以及文史調查可以以這些點為思考,為旗山,也為 臺灣史累積更多的學術分析、文化養分及歷史紀錄。

第 12 卷 | 第 2 期
132

1700s-194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

曾茂源(2010),〈三十三位烈士為地方捐軀英勇事蹟(捨生成仁平息旗山鎮原蕃薯藔街匪賊)〉,《高縣文獻》,

29,頁 51-58。

曾茂源(2010),〈前旗山區長曾紀文先生去思碑之秘辛〉,《高縣文獻》,29,頁 167-173。

曾茂源(2010),〈旗山地名更迭始末探微〉,《高縣文獻》,29,頁 121-133。

曾茂源(2010),〈旗山街舊稱蕃薯藔又名「歡慈藔」鼓山公園誌〉,《高縣文獻》,29,頁 67-72。

曾雅玲(2007),〈日治時期旗山地區空間變遷社會歷史分析〉。屏東:屏東科技大學景觀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秀端(2008),〈政治權力與集體記憶的競逐──從報紙之報導來看對二二八的詮釋〉,《臺灣民主季刊》,5(4), 頁 129-180。 劉家宏(2008),〈旗山市街發展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蔡錦堂(2007),〈「紀元二千六百年」的日本與臺灣〉,《師大臺灣史學報》,1,頁 51-88

參考書目/ 一、史料 旗山郡役所(1933、1934、1937、1941),《旗山郡要覽》(昭和 8、9、12、16 年版)。高雄:旗山郡役所。 二、專書 李文環(2010),《空間與歷史──旗山文化資產之歷史論述》。高雄:麗文文化。 莊淑姿(2019),《新版圖說旗山紀事:美麗山城的百年今昔筆記》。高雄市: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三、期刊、文集與學位論文
),〈羅漢門地區的開發與中心移轉〉,《師大地理研究報告》,
莫皓帆(
旗山區鼓山公園歷史石碑之文本分析
吳進喜(2000
33,頁 129-162。
2000),〈旗山鎮聚落空間景觀的變化〉,《和春學報》,7,頁 474-484。 許淑娟(2004),〈國家與地方:旗山鄉街的時空發展過程(
。 四、報紙 〈旗山神社 聘內地工匠 將興工建築〉(1936 年 2 月 2 日),《臺灣日日新報》第 12876 號,第 8 版 。 〈旗山神社著手造營 按六月末竣工〉(1936 年 5 月 2 日),《臺灣日日新報》第 12965 號,第 4 版。 〈旗山神社鎮座祭 廿九日起五天〉(1936 年 10 月 22 日),《臺灣日日新報》第 13037 號,第 12 版。 〈雜報 蕃薯藔見聞紀略(再續)〉(1907 年 1 月 9 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 2604 號,第 5 版。 〈雜報 總督歸著臺南〉(1907 年 12 月 25 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 2895 號,第 2 版。 〈皷山公園記念碑除幕式〉(1912 年 11 月 13 日),《臺灣日日新報》第 4471 號,第 7 版。 林雅惠(2013 年 3 月 12 日),〈日據 2 警墓碑 鼓山公園留念〉,《中國時報》電子版。資料檢索日期:2022 年 7 月 2 日。 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0312000773-260107?chdtv。 莊淑姿(2004 年 2 月 29 日),〈建構臺灣認同,從瞭解二二八開始〉,《自由時報》,第 15 版。 五、網路資料 〈鼓山公園三十三士の碑〉,《高雄州寫真帖》(出版者不詳,1923),面 27。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133

典藏,館藏登錄號:0372812。資料檢索日期:2022 年 7 月 15 日。網址:https://dl.lib.ntu.edu.tw/s/photo/ item/114458#?c=&m=&s=&cv=&xywh=-90%2C-351%2C3059%2C2967。

小山權太郎(1933),〈三十三士の墓碑〉,《屏東旗山潮州恒春東港五郡大觀》。臺北市:南國寫真大觀社。國立臺

灣大學圖書館數位典藏館典藏,館藏登錄號:2013929。資料檢索日期:2022 年 7 月 15 日。網址:https://dl.lib. ntu.edu.tw/s/photo/item/104375#?c=&m=&s=&cv=&xywh=98%2C44%2C957%2C875。

文化部,〈【糖廠 240_ 街道地景】鼓山公園全景〉,《國家文化記憶庫收存系統》。資料檢索日期:2022 年 7 月 15 日。 網址:https://cmsdb.culture.tw/object/FF65415D-A493-48EE-820F-6864D49D180D。

柯坤佑,旗山奇網站。資料檢索日期:2022 年 7 月 2 日。網址:http://www.chi-san-chi.com.tw/。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重建同心赴義石額碑記〉,《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系統》。資料檢索日期:2022 年 7 月 8 日。 網址:https://tm.ncl.edu.tw/article?u=014_001_0000006935&lang=chn。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鼓山公園記〉(1920),《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系統》。資料檢索日期:2022 年 7 月 8 日。 網址:https://tm.ncl.edu.tw/article?u=014_001_0000006938&lang=chn。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鼓山招魂碑文〉(1905),《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系統》。資料檢索日期:2022 年 7 月 14 日。網址:https://tm.ncl.edu.tw/article?u=014_001_0000006940&lang=chn。

第 12 卷 | 第 2 期
134

摘要

現時競爭的社會使人的生活益趨緊張雜亂,從而連動著人的元神浮動,只要稍受驚 嚇或碰撞,元神就有可能離開人體為惡靈攝走禁錮。身體出現的病痛,非但醫藥效果不 佳,連精密醫檢也查不出病因。不能及時找回元神,健康可能日益惡化甚至喪命。本文 以「龍目井山頂北極殿」的「��(tshuā)元神」民俗活動的實例,從儒釋道醫各家對「元 神」的主張開始敘述,接著介紹「龍目井」和「龍目井山頂北極殿」的歷史沿革;再接 著記錄由道士一一說明 �� 元神活動的各種辦事程序;然後節錄介紹曾經委由龍目井山頂

第 12 卷 | 第 2 期
動的學術討論,讓更多信眾能因這種民俗活動,而得救恢復健康! 關鍵詞:��元神、十二元神、龍目井、龍目北極殿、玄天上帝 投稿日期:2022 年 8 月 2 日 接受日期:2022 年 9 月 15 日 臺灣宮廟入地府「 (tshuā)元神」 民俗初探──以龍目井山頂北極 殿為例 撰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候選人 謝永山 136
北極殿辦理過 �� 元神後恢復健康的實例。最後祈望因筆者拋磚引玉,有更多這種民俗活

之三歸,若君子之三畏也。又有五戒,去殺、盜、淫、妄言、飲酒,大意與仁、 義、禮、智、信同,名為異耳。……虧犯則墜鬼畜諸苦。又善惡生處,凡有六 道焉。 1 佛家認為「識神」不滅,隨著人生生不息繁衍中之善惡果報,而循環於過去、當今、 未來三世之六道(即天、人、阿修羅、地獄、惡鬼、畜生等六道)輪迴中。「識神」與「元 神」同為不滅之存在,兩者為同義詞,只是名稱不同而已。 「元神」為道家之主張,惟道書並無統一之釋義。《道教大辭典》稱:「 道家以人 之靈魂為元神。」 2 道家認為人的「靈魂」就是「元神」。宋張伯端《玉清金笥青華秘文 金寶內煉丹訣.神為主論》云:

臺灣宮廟入地府「��(tshuā)元神」民俗初探──以龍目井山頂北極殿為例
人體「元神」的定義各家之主張或解釋不同。儒家有「神」而無「元神」之論;佛
凡其經旨,大抵言生生之類,皆因行業而起。有過去、當今、未來,歷三
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慾神焉,元神者,乃先天以來一點靈光也。慾神者,
3 張伯端認為「元神」就是先天性的「一點靈光」。《性命雙修萬神圭旨.利集.乾 坤交媾去鑛留金》云: 父母媾精而後一點靈光而已矣,其餘之所謂太極者乎!而一點靈光,元從 太虛中來者,我之元神也。4 1 〔齊〕魏收,《魏書.釋老志》,收於《武英殿本二十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頁 336(總頁 2504)。 2 李叔還編,《道教大辭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頁 93。 3 〔宋〕張伯端撰,〔清〕董德寧刪定,王沐淺解,《悟真篇淺解》(北京:中華書局,1990),頁 230-231。 4 〔元〕不著撰人,《性命雙修萬神圭旨》(北京:北京白雲觀翻印,1989),頁 8。 137
壹、前言
家亦無「元神」之說,但有「識神」之主張。《魏書.釋老志》云:
世。識神常不滅。凡為善惡,必有報應。……故其始修心則依佛、法、僧,謂
氣質之性也。元神者,先天之性也。

該書著者也認為「元神」是「一點靈光」,但他進一步解釋,這「一點靈光」乃是 父母媾精後,也就是「受精卵」所產生的「一點靈光」。綜合以上道家的論述可得一簡 單之結論:元神就是父母媾精後的受精卵所產生的一點靈光,也稱為靈魂。而人體的三 魂、七魄又由元神產生,然後再由魂魄產生人體五臟六腑毛髮等器官。5 所以說元神乃是 魂魄與諸臟器官發展的源頭。另,儒家雖無元神之說,但有魂魄之論。《左傳譯注.昭 公二十五年》云:「 心之精爽,是謂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第 12 卷 | 第 2 期
發明》曰:「 腦為元神之府,而鼻為命門之竅。 」 7 「腦」即「泥丸宮」。 8 醫家論元神,也論魂魄,同時將魂魄與人體生成之關係, 做了緊密的連結。《黃帝內經.靈樞.天年第五十四》云: 黃帝曰:何者為神?岐伯曰: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
成為一個健全的人。」醫家也認為「魂魄」是人身的主宰。魂魄離身人也就沒有性命了。 至於魂魄與人之關係,人有三魂、七魄。先說三魂,宋張君房《雲笈七籤.三.魂神. 說魂魄》云: 正一真人告趙昇曰:「夫人身有三魂:一名胎光,太清陽和之氣也;一名爽靈, 5 《雲笈七籤.四.仙籍旨訣.道生旨》云:「元神能生其三魂七魄及諸體之神爾」。又云:「其次肝肺脾六腑五體九 竅毛髮之類,皆神得而造化焉。」〔宋〕張君房編,李永晟點校,《雲笈七籤.四》(北京:中華書局,2003),頁 1961-1962。 6 〔周〕左丘明撰,李夢生譯注,《左傳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頁 1146。 7 〔明〕李時珍著,《本草綱目》(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6),頁 674。 8 〔宋〕張伯端撰,《悟真篇淺解》,頁 266。 9 〔上古〕黃帝著,于立文主編,《黃帝內經》,收於于立文主編,《中醫四大名著》第 2 冊(瀋陽:遼海出版社, 2016),頁 204。 138
」 6 「精爽」即「精神」,這個精神指的就是魂魄,人的魂魄喪失了,如何活得長久? 由此可見,儒家也有「魂魄」主宰著人健康與生命的主張,惟有「魂魄」健全安定,人 才能活得長久。醫家亦有「元神」之說,也論及「魂魄」。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辛夷.
魂魄畢具,乃成為人。9 黃帝問岐伯:什麼是「神」?岐伯回答:「嬰兒在母體內孕育,直到血氣調和, 營氣和衛氣通暢,五臟成形後,產生神氣,主宰人體精神和器官的魂魄具備了,才會

性;欲人之敗,皆魄之病。道士當制而厲之,鍊而變之,御而正之,攝而威之。 ……其第一魄名尸狗,其第二魄名伏矢,其第三魄名雀陰,其第四魄名吞賊, 其第五魄名非毒,其第六魄名除穢,其第七魄名臭肺。此皆七魄之名也,身中 之濁鬼也。……七魄和柔,與我相安。……此七魄亦受生於一身,而與身為攻 伐之賊,故當制之。11 魂魄中,「魂」主意識,「魄」主器官,「七魄」構成人體骨血內臟毛髮……各大

臺灣宮廟入地府「��(tshuā)元神」民俗初探──以龍目井山頂北極殿為例 陰氣之變也;一名幽精,陰氣之雜也。若陰氣制陽,則人心不清淨。陰雜之氣, 則人心昏暗,神氣闕少,腎氣不續,脾胃五脈不通,四大疾病係體,大期將至焉。 ……魂不離人左右,飛災橫禍惡鬼凶神不能為害,遊夢變恠杜絕房寢。」10 道家對「三魂」各命有其名。第一「胎光」屬陽氣;第二「爽靈」與第三「幽精」 屬陰氣,如陰氣蓋過陽氣,則人體神氣變弱,五臟六腑隨之氣滯不通,四大疾病就會接 踵而至,結果元氣逐漸衰弱,最終死亡。如果三魂安定自在,身體則精神飽滿,心情愉 悅,身心自然健康,疾病不侵。再說「七魄」,「七魄」也關係著人體健康。《雲笈七籤. 三.魂神.制七魄法》云: 七魄流蕩,遊走穢濁。……諸殘病生人,皆魄之罪;樂人之死,皆魄之
則諸病遠離;反之,七魄流蕩,起伏不定,則疾病隨之而生。道家對「七魄」也各命有 其名,對應著人體主要器官,「魄」者為陰,「魂」者為陽,陽制陰,陰陽相濟,魄乃 和順。 12 所以道家稱「魄」為與人身互為攻伐之賊,主張修道之士必須刻苦鍛鍊體魄, 修煉「陽氣」,制御陰邪調和「魄氣」。 以上為儒、釋、道、醫等對元神與魂魄的論述與主張。其中儒、釋不主元神之說; 醫家簡單論及元神也論魂魄;道家因派別及功法不同,有「先性後命」、「先命後性」、 「性命雙修」等修鍊主張,因此對「元神」論之較詳。如前所述,元神乃父母精血交媾 10 〔宋〕張君房編,《雲笈七籤.三》,頁 1188。 11 〔宋〕張君房編,《雲笈七籤.三》,頁 1193。 12 《雲笈七籤.三.魂神.說魂魄》云:「魄者陰也,常欲得魂不歸。魂若不歸,魄即與鬼通連,魂欲人生,頗欲人死, 魂悲魄笑。」〔宋〕張君房編,《雲笈七籤.三》,頁 1190。 139
器官。因此,人體器官之健康均與身體之魄有直接之關係,體魄健全穩定,魂魄和諧,

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應六律,六律建陰陽諸經,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 十二節、十二經水、十二時、十二經脈者,此五臟六腑之所以應天道。夫十二 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岐伯稽首 再拜曰:明乎哉問也! 16 岐伯稱讚黃帝問得很仔細,由黃帝的發問,吾人可以得知人體經脈與器官和天道循 環的規律是息息相關的。十二元神(魂魄)與十二月令、時辰、經水、經脈、五臟六腑……

第 12 卷 | 第 2 期
黃帝問曰:人有四經,十二從,何謂?岐伯曰: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 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15 從以上黃帝與岐伯之對話,即可瞭解人體十二經脈,與十二月之對應關係。接著又 談到更深一層之對應關係。《黃帝內經.靈樞.經別第十一》又曰:
由此可知,元神自在,則人精神飽滿,無災無病;反之,如人體受到驚嚇、碰撞、惡夢…… 傷害時,元神就可能離開人體,離開時間長人體就會產生病痛,甚至死亡。《雲笈七籤. 三.魂神.說魂魄》云: 13 〈利集.靈丹入鼎長養聖胎〉云:「變種性爲佛,化識神爲元神,自造自化之妙也。」故知神有多種。收於不著撰人, 《性命雙修萬神圭旨》,頁 14。 14 《論衡校釋.下.難歲篇》云:「孫曰:……班志所載轉位十二神既不可見,以其名義與論衡所載參證之,疑十二神 者,本以配十二辰之方向,故亦稱爲十二辰也。」〔漢〕王充著,黃暉校釋,《論衡校釋.下》(北京:中華書局, 2018),頁 1188。 15 〔上古〕黃帝著,于立文主編,《黃帝內經》,收於于立文主編,《中醫四大名著》第 1 冊,頁 22。 16 〔上古〕黃帝著,于立文主編,《黃帝內經》,收於于立文主編,《中醫四大名著》第 2 冊,頁 110。 140
結胎後產生的一點靈光,元神屬先天性的,所以人一出生就擁有元神。元神居於大腦的 深層,藏於人體之「泥丸宮」。元神是三魂七魄的主宰,統領著人體的三魂七魄及五臟 六腑毛髮骨骼等諸器官。道家稱人體有「十二元神」,十二元神為「十二神」之一種。13 「十二神」即「十二辰」;14 十二元神亦稱「十二元辰」,相應「十二月」、「十二經脈」、 「五臟六腑」……。《黃帝內經.素問.陰陽別論篇第七》曰:
黃帝問于岐伯曰:余聞人之合於天道也,內有五臟,以應五音、五色、五時、
均有環環相扣的對應關係,順應天道運轉順利,則人身心健康;運轉不順則疾病立生。

或犯於外魂,二氣共戰。……道士皆當拘而制之,使無遊逸矣! 18

三魂不穩,陰神侵擾陽神,「魂魄」就有可能離開本體,成為「失魂者」,尤其是 元神被「抓交替」的冤魂攝走,禁錮於陰曹地府者,情形更為嚴重,常見的有如癡呆、 精神失常、噩夢、誘發身體較脆弱的器官發病、舊有的病症加劇、有病醫學卻檢查不出

臺灣宮廟入地府「��(tshuā)元神」民俗初探──以龍目井山頂北極殿為例
七魄因而飄蕩不定,人體就會被五鬼陰煞所侵,三魂久而不回就成為遊魂,人體災厄隨 至,可能成為精神病患,嚴重者趨於死亡。其他還有一些被「拘魂」之狀況。《雲笈七籤. 三.魂神.拘三魂法》云: 三魂不定,爽靈浮遊,胎光放形,幽精擾喚。……其夕皆棄身遊遨,飈逝 本室。或為他魂外鬼所見留制,或為魅物所得收錄,或不得還返,離形放質;
夫人身有三魂,謂之三命。一主命,一主財祿,一主災衰。一常居本屬 宮宿,一居地府五獄中,一居水府。……若三魂循環不絕,則生人安穩無病。 ……三魂絕而不歸,即魄與五鬼為徒,令人遊夢恠惡,謂之遊魂,身無主矣! ……若六旬不返,魄得其便,與陰鬼謀,人將亡矣! 17 「三魂」也稱「三命」,三魂除關係人體健康外,與人之財祿、災厄、怪夢……也 息息相關。三魂穩定循環不絕,則人體妥適無病。假使三魂離體不歸,不能制約七魄,
神」離體出走的。《性命雙修萬神圭旨.亨集.臥禪圖》有云: 蓋人之真元常在夜間走失,苟睡眠不謹,則精自下漏,氣從上洩,元神無 依,亦棄驅而出,三寶各自馳散,人身安得久存哉? 19 元神離體出走後,人體的「三寶」(精、氣、神)逐漸渙散,性命漸漸衰弱,離死 也就不遠了。《性命雙修萬神圭旨.亨集.紫中道人答問》又云: 17 〔宋〕張君房編,《雲笈七籤.三》,頁 1190。 18 〔宋〕張君房編,《雲笈七籤.三》,頁 1192。 19 〔元〕不著撰人,《性命雙修萬神圭旨》,頁 20。 141
原因等等症狀。元神的失落,亦有一些是因為睡眠品質不佳,造成精氣洩漏,導致「元

22 民俗 醫療近十多年來,已逐漸被學界重視。有一大部分中外學者均認同目前臺灣的醫療體 系,是傳統中醫、西方醫學、民俗醫療三套體系並存的。 23 這對一向被視為迷信的民 俗療法有正面的意義。「 �� 元神」屬於多元的民俗療法,其內容至少包含乩童、收驚、

第 12 卷 | 第 2 期
進行初步探討。且因各宮廟奉祀神明不同,辦事方式也不盡相同,此處謹以筆者較常 接觸之高雄市大樹區「龍目井山頂北極殿」之「 �� 元神」辦事方式為例敘論之。 貳、龍目井山頂北極殿發展沿革 「龍目井山頂北極殿」座落於今高雄市大樹區龍目里山頂,改制前為高雄縣大樹鄉 龍目村,龍目里(村)在未建制村里前地名「龍目井」,北極殿即建在龍目井背後的山 頂上,故名「龍目井山頂北極殿」。要敘述龍目井山頂北極殿之沿革,必須把龍目井和 20 〔元〕不著撰人,《性命雙修萬神圭旨》,頁 21。 21 《道教大辭典》載:「道家謂上丹田曰泥丸。又以頭有九宮,中爲泥丸宮。」描述之位置與「谷神」一致。李叔還編, 《道教大辭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頁 410。 22 張珣,〈「醫病也醫命」:民俗宗教的醫療行為及其概念〉,《臺灣文獻》,62(1)(2011),頁 104。 23 張珣,〈「醫病也醫命」:民俗宗教的醫療行為及其概念〉,頁 104-106。 142
而《內經》故曰:人身中殆有兩樣精者,一魂一魄是也。夫隨精往來者, 神即是也。白祖云:唯人頭有九宮,中一宮名曰谷神,神常居其谷。……使之 遊而不返,去而不還,則幽冥之途隔,死生之路絕矣。20 「谷神」即泥丸宮, 21 元神居住之所,元神的離體就是從這裡而出,回體時亦同。 若元神失落不及時尋回,症狀會日益嚴重,最後可能因而喪命,作為冤魂的替身。到 陰曹地府找到被拘的元神,然後帶回灌入人的原體的民俗療法稱為「 �� 元神」,「 �� 」 乃臺語發音,音「 tshuā 」,是找到、帶回之意。「 �� 元神」的功法各有不同,有個人、 團體、部落、宮廟……多種方式。民俗療法,屬「醫療人類學」之範疇,廣義的民俗 療法指西醫、中醫以外,民眾使用的醫療均可涵蓋在內,包括宗教與非宗教的。一般 常見的有乩童、扶乩、收驚、符水、拜神、風水、相命……均可謂民俗療法。
拜神、符水、過火、脫運等。因此,本文擬以「臺灣宮廟入地府 �� 元神民俗」為主題,
臺灣宮廟入地府「��(tshuā)元神」民俗初探──以龍目井山頂北極殿為例 北極殿分開來敘述,以免混淆不清。 一、龍目井之由來 先民胼手胝足開荒拓土,居處基本以避天災及蟲、蛇、猛獸等惡物為原則卜地而居, 除居住安全之考量外,飲用水也是必要條件之一,在無河水或河水無法安全與穩定獲得 之下,鑿井取水應是首要選擇。在聚落地未有官方命名之前,居民們習慣以固定又明顯 的目標為部落或地方名稱,因此「井」、「厝」、「寮」、「樹」、「林」、「園」、 「埔」、「港」……遂為常見之原始地名,「龍目井」之名即循此而來。「龍目井」地 名有以下二種來源: (一)《鳳山縣志》和《重修鳳山縣志》記載 《鳳山縣志.古蹟.龍目井》載云:「 在阿猴林內竹仔寮,為小竹橋、觀音山二莊 交界。兩井相連,狀如龍目,故名。相傳沉疴者飲其水,即癒。
以上二志均清楚記載「龍目井」地名之由來,雖然地點之描述範圍較大,難以精 確認定上述記載與現址為同一地點,不過從地理位置來看,今之竹仔寮與觀音山方圓 之內,並未有龍目井之井名或地名之記載與傳說,二志所記龍目井應即今「龍目里」 之舊稱無誤。 (二)地方傳說 筆者孩提時代曾聽先父提起龍目井地名命名之由來。先父謂先祖清康熙年間武舉 人謝希元,於康熙 48 年( 1709 )率侄入鳳邑攀桂橋(今大樹區龍目、新吉庄一帶)墾 24 〔清〕陳文達,《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 124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頁 163。 25 〔清〕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 146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頁 266。 143
」 24 又,《重修鳳山縣志. 名蹟.龍目井》載曰:「 一在竹仔寮,為小竹橋、觀音山二莊交界:兩井相連,狀若龍目, 故名。其泉清冽,相傳飲之可以癒疴。 」 25

源不絕從未斷過,即便在過去三百年間臺灣發生多次大旱,大部分河流乾涸,地下水 枯竭,人民用水極度緊張,該井流出之水量仍然足夠全村人使用,度過缺水難關,無

第 12 卷 | 第 2 期
民們遂將該井名為「龍目井」。後經不斷繁衍形成部落,時人因稱該部落地名為「龍 目井」。 以上二則為龍目井之由來,從上述志載與傳說來看,各據其理。《鳳山縣志》所 載於理有據,惟據志載該處「 兩井相連,狀若龍目,故名 」,其說服力似嫌不足,蓋 二井如雙眼,動物雙眼圓大清澈者比比皆是,曷定認為龍之雙眼?設若該處山形如牛 或其他動物,名為「龍目」豈不名形不副?至於傳說,未經嚴謹考證也難以為據,不
置田莊。 26 生活所需用水不可免,乃鑿井取水,古時尋找鑿井水源,未若現今有儀器探 測並以機械鑿井,而大部分均請示神明指示地點,然後以明挖方式進行開挖。先祖於 請示神明後,指定山腳下一處地點(即今龍目井現址)開挖,果獲潺潺水源,不料隔 天卻驚覺水泛紅色,立即請示神明,經神明指示該山乃是龍脈所在,挖井地點恰為龍 之眼睛,因開挖鑿傷龍眼滲血,故水泛紅色。經神明施以符咒後,水逐變清,因此先
過該傳說清楚點出龍脈(形)與龍眼位置,定為「龍目」較具說服力,惟傳說事涉玄 異難以證實真假,較難為官方或學術界所接受。無論如何,該井至今仍然存在,且水
不見水垢,可為明證。 龍目井既為龍目里之「母親井」,無論《縣志》也好,傳說也罷,總見證著三百年 來「龍目」地方的開發史,爰以記之,庶發追思先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之幽情。自古 以來龍目井人有一句俚語:「啉龍目井水,無病嘛會水。」龍目井水未必如《鳳山縣志》 所載「沉疴者飲其水,即癒」般有神奇療效,至少潔淨無雜質又富含健康元素,飲之對 身體有益是不爭的事實。民國 50 年( 1961 )間龍目村自建飲水系統以後,村(里)民 已不再飲用該井水,改作為備用飲用水,以備不時之需,同時將該井以圍欄保護,立碑 紀念之。現在該井已成為龍目里之地標,每逢節假日打卡參訪者絡繹不絕。 26 謝永山謄,《皇清待贈鄉進士兵部候選守府六十四翁愫園謝府君墓誌銘》碑文(2009),詳見附錄一。 144
怪乎村民視該井如母親,以充足的奶水滋補著全體村(里)民。該井水質確如志載之 清洌甘甜無雜質,筆者老家家裡使用超過五十年之水壺,壺內至今仍潔淨明亮,絲毫

土地公(今與湖內區另一宮廟合祀於一處)。 謝氏錫尾公一支在大樹竹寮里定居後,勤懇耕耘、繁衍子孫,家族人丁逐漸旺盛, 後來錫尾公三子謝希元榮登康熙 47 年( 1708 )恩科武舉。為感念神明護佑與追思謝氏 遠祖功勳,乃再塑謝府王公金身一座,與玄天上帝同祠合祀。後希元公因二兄一弟相 繼辭世乃肩負起撫孤事親重任,旋為因應逐漸浩繁之家計,攜侄往鳳邑(當時鳳山縣) 攀桂橋墾置田莊,並分業與兄侄管理。 28 後又因枝繁葉茂,子侄人口眾多,原地已不敷

臺灣宮廟入地府「��(tshuā)元神」民俗初探──以龍目井山頂北極殿為例 二、山頂北極殿歷史沿革 康熙 15 年( 1676 )福建省漳州府金浦縣後鄉社(今福建漳州市漳浦縣赤湖鎮南峰 後雄自然村),謝姓兄弟三人接受鄭成功號召墾臺,三人同時攜眷來臺。27 來臺後兄弟 三人各謀發展,自行覓地而居,老大(名諱不詳)落戶今臺南市麻豆區「謝厝寮」;老 二(諱錫尾)移居今高雄市大樹區竹寮里「公館庄」;老三(諱朴直)則於今高雄市湖 內區「田尾里」定居。為祈保祐旅途順利及日後發展,三兄弟來臺時隨行攜帶原奉祀之 「謝府王公」、「玄天上帝」、「土地公」等三尊神像隨行作為保護神。兄弟分開時, 三人共同議定各領一尊神像奉祀,老大為正朔領祀同宗謝府王公(即今麻豆謝厝寮紀安
居住,為便於管理產業,族人倡議分家,一部分人留原地居住,一部分人移居「龍目 井山頂」。分家時族人共議,留居原地者留祀謝府王公;移居龍目井山頂者領祀玄天 上帝。移居龍目井山頂之族人在當地克勤克儉逐漸發展,由於初來乍到,尚未建公用 祠堂,初期玄天上帝就由各房輪流在家奉祀,期間因中日戰爭清朝戰敗,將臺灣割讓 日本統治,統治者為統治目的,以打破居民既有信仰為手段,禁止居民信奉神明,於 是玄天上帝就由各家輪流藏匿保存,讓玄天上帝過了一段躲躲藏藏不見天日的日子。 民國 34 年( 1945 )臺灣光復,神明終得以重見天日,信徒恢復祀拜自由。 光復伊始,居民經濟活力尚未恢復,謝氏子孫們仍無力建造祠堂供奉「玄天上帝」, 於是仍由子孫們輪流在家祀奉,直至民國 60 年( 1971 ),方在北極殿址建造仍屬簡陋 27 謝明豐編,《湖內鄉田尾村謝氏大族譜》(高雄:第七屆謝氏宗祠管理委員會,1999),頁 3。 28 謝永山謄,《皇清待贈鄉進士兵部候選守府六十四翁愫園謝府君墓誌銘》碑文,詳見附錄一。 145
宮主神晉太傅謝安公);老二領祀玄天上帝(即今龍目井山頂北極殿主神);老三領祀

玄武中主,左右拱立,三面環山,一面向海,居高臨下,氣接斗牛;青龍居左,高屏溪流, 銀帶錦鱗,玉虺騰蛟,皓月浮光,朝暉躍金;白虎司右,翠微峯巒,木石掩映,狀如

靈龜,僂句匍匐,雄勢蓄發;朱雀在前,明堂廣拓,遠眺南海,三溪匯流,曲蜒蜿轉, 遠近皆秀──完全一副風水好格局。玄天上帝得此靈穴寶地,神威帶動信眾團結努力, 逐漸發展為當今規模。 其中玄天上帝顧念謝府王公過去同袍之情,指示族人為其再塑金身,因此謝府王 公又重回北極殿,和玄天上帝一起守護著謝氏子孫。為了救世的需要,玄天上帝再指 示雕塑了多尊神像,又壯大了北極殿的救世團隊。現今的北極殿祀有玄天上帝、太上

第 12 卷 | 第 2 期 的公厝奉祀,顛沛流離至此,才有了一個可以讓族人和信眾祀拜的地方。光復以後族 人經濟漸漸好轉,才於民國 74 年( 1985 )由族中長老提議經族人公議,在公厝原址興 建北極殿主殿,於民國 76 年( 1987 )農曆十月十日完工落成,廟名「北極殿」。民國 80 年( 1991 )增建主殿兩側廟室,北極殿終於有了規模較完整的巍峨廟貌。民國 87 年 ( 1988 )興建廟前鋼結構廣場,隔年在廣場西側增建現今每星期六開放信徒請教問事 的棚室。民國 98 年( 2009 )增建主殿前拜亭(道玄亭)。民國 100 年( 2011 )興建主 殿左前側八卦亭及綠化公園。至此時北極殿才呈現出一座美輪美奐又完整,足與外界 媲美的廟宇。 29 「北極殿」座落於「龍目井山」(因山腳下有龍目井,故名)之巔,相傳龍目井 山為一龍脈所在,「北極殿」正殿就處在龍脈集氣之位的「龍穴」上。整體格局可見:
道祖、真武大帝、神農大帝、中壇元帥、謝府王公、二上帝、三上帝、註生娘娘、福 德正神、虎爺公等神祇,與玄天上帝共同肩負著救世萬民的使命。謝氏子孫為追思先 人披荊斬棘開拓家園的辛勞,同時感念玄天上帝護佑謝氏子孫,一路輾轉顛沛終於有 了安身立命之所,飲水思源,因此將北極殿定名為「龍目井山頂北極殿」。今人習慣 為稱為「龍目北極殿」、「山頂北極殿」或「山頂上帝公廟」。 山頂北極殿自建殿迄今的五十多年間,玄天上帝威靈顯赫,顯靈神蹟多不勝數, 令筆者記憶深刻的是民國 80 年( 1991 )春天,筆者陪同山頂北極殿赴武當山進香,行 29 以上資料由龍目井山頂北極殿,93 高齡逝之老乩童謝來成口述,謝永山記錄,現存於龍目井山頂北極殿爲廟史資料。 146

放行,如果堅持將延誤全體旅客時間,請您退開。」(臺語發音,安檢人員不懂臺語), 語畢輸送帶立時起動。請起神像離開時,只見滿頭霧水的安檢人員滿臉狐疑,口中喃 喃自語,訕訕然地目送著神像離開,不知所云。山頂上帝公諸如此類靈異神蹟時有所 聞,惟此次乃筆者親眼所見並參與從事,爰以誌之聊資見證。 山頂上帝公自建廟伊始,即領有玉皇大帝敕令的玉旨,在凡間救世萬民,普渡眾 生,受命以來救人無數。現今山頂北極殿每星期六固定開壇辦事,讓善信請教問事,

臺灣宮廟入地府「��(tshuā)元神」民俗初探──以龍目井山頂北極殿為例 程安排暢遊江南四郡後,準備由蘇州機場搭晚上 8 點飛機前往武漢,在經過安全檢查 關卡時,安檢人員要求神像必須通過 X 光掃描檢查,雖經筆者與安檢人員溝通以目視 檢查無效,只得將神像放置於 X 光掃描機前的輸送帶上,在玄天上帝神像行至 X 光機 時,因 X 光機高度有限,安檢人員乃將神像放倒以通過 X 光機,詎知輸送帶突然停止 動作,安檢人員以為機器臨時故障,經檢查只見馬達仍在運轉,輸送帶卻不動,安檢 人員乃要求將神像請起,請起後輸送帶立即起動,安檢人員要求再將神像放下,輸送 帶立即又停止,拿起再走再放再停止,如此反覆數次依然如故,筆者遂再與安檢人員 溝通惟仍不被允許,此時筆者擔心時間已晚,僵持過久恐延誤時間,遂稟告上帝公:「大 陸乃無神論者,對神尊唐突無禮,但其亦職責所在,對旅客負有安全責任,不敢隨意
善信凡有關家庭、事業、身體病痛、祈禳、擇日……有狐疑難解者,皆可掛號請教, 往往皆能如所願得解心中迷津。其最為善信稱頌者,當屬為元神失落者入地府 �� 元神 回陽間歸回人體本位。 參、龍目山頂北極殿「 元神」民俗淺析 民俗「 �� 元神」之活動,在臺灣雖屬常見,畢竟事涉玄異,真假證明不易,因之文 獻之記載除宮廟善書外,嚴謹的學術文獻幾付闕如。職是之故,本文對此項民俗活動之 探索,大部分將採田野訪問的方式進行。 147
第 12 卷 | 第 2 期 一、龍目山頂北極殿 元神過程探索 龍目井山頂北極殿固定每個星期六晚上 8 點開壇辦事。山頂北極殿每天不定時皆有 接受善信掛號,有意請教的善信都可以掛號,然後於星期六晚上 8 點前往壇前請教,如 當天不能開壇,廟方會以電話通知改期。「問事壇」在公開的場所進行,輪到號碼的信 眾前往壇前請教,主持的道士會問明請教事項,然後由信眾誠實向神明(基本為玄天上
當場為信眾處理、解決所請教之問題。如屬元神失落被冤魂攝走禁錮者,就必須擇日專 案辦理「 �� 元神」。處理流程如下:(以下所有科儀流程,由「天文堂」堂主,謝宗欽 道士口述,口述訪問時間為 110 年 10 月。) 30 (一)事前準備 開辦日期擇定之後,神明會備妥「尋找元神文書」投給「東嶽(獄)衙」,說明欲 找尋之某人元神及日期,因山頂北極殿上帝公領有玉帝敕令之玉旨,東嶽(獄)衙一般
30 「天文堂」設籍高雄市大樹區檨腳里,堂主謝宗欽爲領有牌照,精研道教科儀,道學高深之道士,長期在龍目井山頂 北極殿爲玄天上帝服務,深受玄天上帝倚重,備受鄉里稱讚之神職人員。 31 詳附錄二「大樹區龍目里山頂北極殿辦事紙料單」樣張。 表 1 常見辦事須用物品清單內容 品項數量 用途 品項數量 用途 壽金 1 捆拜神明 九金 1 捆犒五營兵馬 銀紙 1 捆犒五營兵馬 金古 1 疊起鼓請神 路關紙 1 疊通關例錢 元辰紙 12 張安元神 改年經 36 張安神脫運 蠟燭 (防風型) 2 支代表光明 148
帝主壇)稟告事情發生之內容與過程。神明會即刻查明事情發生之原委,情節較輕者會
都會協助辦理。然後道士會開列「辦事須用物品清單」 31 交給請教的信眾,信眾可自行 準備,亦可部分委由廟方代為準備(信眾付費),其他部分由信眾自行備妥。物品清單 數量及其用途如表 1 :
臺灣宮廟入地府「��(tshuā)元神」民俗初探──以龍目井山頂北極殿為例 品項數量 用途 品項數量 用途 香 1 包拜神明及科儀用四菓 32 1 組拜神 餅乾 3 包 33 拜神 糕餅 3 包拜神 三牲 2 副 34 1 副拜神,1 副犒賞軍 士 牧草 1 捆戰馬飼料 水桶 1 個 裝滿水給軍士、戰馬 飲用 白米 1 包 安十二元神用,代表生機,食 祿有餘 米酒 1 瓶科儀祭拜用 火爐 7 個 元神入體後裝木炭過「七星 爐」脫運用 木炭 1 包過「七星爐」改運用八卦米篩 1 個 元神通過八卦米篩過濾後返回 人體,不潔之物被八卦米篩濾 除在外不得通過。八卦有鎮邪
35 生雞蛋 1 個畫成人頭像,安元神 36 剪刀 1 支代表剪除妖邪,正善立身 尺 1 支 1 台尺竹或木製,代表 公正量渡,量迎善福, 渡棄厄運 鏡子 1 面代表圓滿 黒線 12 條 每條約一尺長,代表 綁牢十二元神,安神 固體 稻草 由神明按照 需求準備 扎成替身,替患者脫運用 十元硬幣 12 個安元神用 淨香 1 包, 約半斤 淨身脫運 新衣服 1 件改運後穿,象徵新生舊衣服 1 件 扎稻草替身用,代替真身脫 身用 火種 1 包點燃木炭用 患者頭髮 1 撮代表患者毛髮 患者 手足指甲 1 些代替患者骨頭 表內所需物品種類、數量為較常用者,神明會按需要不同增減。 32 四種不同水果合裝一盤,數量不限。 33 三個不同種類的餅乾各一包,大小隨意。 34 雞、魚、肉各一,合成一副。 35 裝米、剪刀、尺、鏡、硬幣、元神金、蛋、頭髮、指甲、衣服等物放於神壇桌下。 36 生雞蛋有二種意義:1. 在雞蛋表面畫出人的臉型,代表人體;2. 雞蛋內「蛋黃」代表「受精卵」於母體內成長,「元神」 重返人體意如嬰兒新生。 (續上表) 149
作用
第 12 卷 | 第 2 期 (二)開壇起駕 開壇前患者須提早一個小時到達設壇現場,配合道士將須用物品落實備用。將患者 指甲、頭髮連同剪刀、尺、鏡子、米(每次酌量抓 12 小把)……一應須用之物,用新 衣服以 12 條黑線綁牢,草人(用舊衣服包紮),連同臉盆裝水、畫有臉譜生雞蛋等置 於辦事桌底下,待神尊降駕後,入地府前繫於「聖駕」轎頭(現已改用 12 柱香代替)。 道士準備好開壇法器及聖駕(四駕)起駕手續後,開始「起聖駕」 37 等待神明降駕。在 神明降駕後會開立本次入地府 �� 元神需用之符籙,同時交代應注意之事項。符籙包括抬 轎手每人護身符一張(以免入地府後元神為惡靈所侵或攝走)、拿替身丟棄焚燒者護身 符一張、患者隨駕入地府護身符一張,以及給患者回家以後使用之符籙(數量由神尊按 需要開立)。 (三)進入地府 起聖駕後,聖駕在前,道士領著患者隨駕在後前往東獄衙地府,抵達東獄衙第一個 關口,道士會向守關士卒說明來意,同時燒「路關紙」二張。俟守關獄卒向東獄衙通報
關口再燒路關紙二張,依次類推,直至找到為止。如果到第五層仍未能找到要找的鬼魂, 則須進入十殿閻君統治之「酆都地獄」繼續尋找。酆都地獄最高統治者為「酆都大帝」, 酆都大帝下轄十殿閻君。進入酆都地獄之前,牛馬將軍先請第一殿關口獄卒向上通報酆 都衙,同時燒路關紙二張,獲得核准後,由牛馬將軍帶領依序繼續尋找,找到為止。如 找至第十殿仍不能找到則另行處理,如非情形特殊,一般均在東獄衙便可找到,鮮少例 外,因為冤魂申請抓交替許可之「黑令旗」,是在東獄衙申請,獲得東獄大帝批准後獲 得黑令旗才能返陽間抓交替,而能獲得黑令旗之冤魂,通常屬於情節較輕者,此類鬼魂 37 聖駕亦稱「輦轎」,因須四人抬,代表車輦之四個輪子,所以也稱爲「四駕」,抬四駕右前方之轎手,必須爲能接受 神尊指示之人員,通常都是由神明之乩童擔任。神尊來降駕之前,道士會展開請神儀式,稱爲「關聖駕」,俟神尊降 駕後開始辦事。 150
以後,衙內官員會請聖駕上的神尊和患者以及隨行兵馬至東獄衙驛站休息,等候東獄衙 牛頭、馬面將軍帶領神尊指定人員進關找尋禁錮元神之冤魂,找到後攜來驛站接受上帝 公調解。東獄衙地府共有五層,每層按情節嚴重性,分別將鬼魂關於不同層地府。如第 一層查找不到欲尋找之鬼魂,則由牛馬二將軍帶領神尊指定人員繼續至下一層尋找,至
臺灣宮廟入地府「��(tshuā)元神」民俗初探──以龍目井山頂北極殿為例 基本都關押在「東獄地府」。路關紙回程時每關亦均需燒付二張,原則是去程時燒銀紙, 回程燒金紙。 (四)神明調解 禁錮元神之冤魂找到後,由牛馬二將連同被禁錮之元神,帶到東獄衙驛站交由上帝 公調解,這時道士會向冤魂說明來意,同時開一些對冤魂有利的條件,請冤魂放患者一 馬,令其元神得以回歸本體。語畢請患者或家人「擲筊」,如果獲得同意就會連得三個 「聖筊」,如果不能連得三個聖筊,就得繼續協調。冤魂亦如陽世間之人一樣,有好協
先讓兵馬卸甲休息,然後由殿內工作人員將元神,以有孔的飯勺從頭頂灌回泥丸宮,灌 元神時持飯勺的人每灌一次,口中須喊患者的姓名「○○○的元神一條回來了」,患者 的親人必須在旁邊跟著喊「回來了」,如此連續 12 次喊至 12 條元神回來為止。患者失 落的元神就正式回歸本體。 (六)功德圓滿 患者元神歸體後,工作人員在壇外按北斗七星位置擺上生了火的火爐,同時在爐火 上灑上淨香粉,然後由聖駕帶領跨過火爐,來回行走七次,為患者及家人淨身改運,讓 患者元神自在,恢復身體健康。 過完七星爐,�� 元神的儀式就結束了。道士將患者舊衣服包紮草人、頭髮、指甲等, 委請一個人帶至人跡罕至的地方焚燒(患者須給一個紅包以示感謝,金額隨意),表示 被冤魂附身的舊體已化作烏有;同時將神壇桌下之剪刀、尺、鏡、米、雞蛋以新衣服包 151
調與不好協調者,不獲同意道士就會繼續協調,開一些更有利的條件給冤魂,同時請上 帝公出面勸解,然後繼續擲筊,直到冤魂同意,連續獲得三個聖筊為止。在調解的時候, 上帝公都會以讓冤魂攜回「草人替身」向東獄衙交差,作為交替的替身,幫助冤魂得以 再投胎轉世。有些難纏者甚至要談判很久,開出很多條件,每每要經上帝公再三勸解, 冤魂才肯放手。 (五)元神歸體 在獲得冤魂同意後,上帝公會將患者元神收入聖駕,帶回北極殿辦事壇前。返駕後,
第 12 卷 | 第 2 期 紮帶回,放於睡覺之床頭三天,三天後收起剪刀、尺、鏡用作日常生活使用,新衣服日 常穿著,代表煥然一新與再生,米及雞蛋同煮家人共食。然後道士以牲禮金紙犒賞兵馬, 並請神尊退駕回歸殿內。完成整個程序後,功德圓滿結束整個 �� 元神民俗活動。 二、龍目山頂北極殿��元神實例 山頂上帝公奉旨救世逾百年,期間為善信眾生處理的範圍包括身體健康、疾病、驚 嚇、家運、婚姻、事業、祖先、陽宅、陰宅、擇日、 �� 元神……各種大小疑難問題超過 萬件,受惠人難以勝數。臺灣民間宮廟民俗活動非常普遍,除了 �� 元神以外,以上各項 民俗活動,每個宮廟幾乎都具備有這些功能。因此,
於辦理完後,很少刻意記錄和追蹤,所以詳情無法一一備載,筆者僅舉記憶所及,且親 眼目睹的以下三個例子說明如後(為遵守個資法,案例僅說明情節,與個人有關資料將 予保護)。 (一)案例一(民國95年9月記錄) 洪君今年 36 歲,於民國 95 年( 2006 )時就讀南部某科技大學一年級,因發高燒至 某診所就診,數天不見好轉,於是轉進南部某教學醫院掛急診,醫院以先進精密儀器縝 密檢查,並施以藥物治療,惟高燒始終未退,病情嚴重時甚至大量盜汗全身發抖,精密 儀器及生化檢驗也未能查出原因,醫生試以各種方法及藥物治療仍不見效,因住院已近 一個月,只好辦理休學。最後在思無良策,一籌莫展時,遂有醫務人員建議家屬不妨試 試民俗方法,恰好該醫院有位女性看護具有通靈體質,經請該女士看過患者以後,告訴 家屬患者被女冤魂纏身,元神已被女冤魂攝走,建議家屬找有民俗療法的宮廟協助處理。 家屬在親屬介紹之下,找了至少十家以上的大小宮廟,惟病情仍時好時壞未能根本 解決。後來患者父親找到筆者談起此事(患者父親與筆者同為在大陸工作之朋友,但筆 者從未與其談過山頂北極殿之事)。筆者在問明緣由後介紹其到山頂北極殿掛號,請求 玄天上帝做主處理,經玄天上帝查明洪君近期運勢較差,某天經過一處大橋時,被一位 水流屍女冤魂附身,元神被女冤魂攝走禁錮於地府,作為抓交替對象,必須入地府將元 152
�� 元神民俗活動,就成了山頂北極 殿比較受矚目的民俗活動之一。由於到山頂北極殿請求 �� 元神的案例不勝枚舉,且該殿
臺灣宮廟入地府「��(tshuā)元神」民俗初探──以龍目井山頂北極殿為例 神帶回歸入本體始能痊癒。家屬於是請求玄天上帝做主處理,經過上帝公以 �� 元神方式 處理以後,慢慢退燒、身體逐漸好轉,後來洪君也回學校辦理復學,畢業後除考上高考, 成為公家機關工程類公務員外,還考入某國立大學研究所就讀,同時考取建築師執照。 經此因緣,洪君此後不定時會到山頂北極殿,禮拜神明祈求心靈安定與諸事順利。 (二)案例二(民國104年10月記錄) 郭君,今年 36 歲,民國 96 年( 2007 )就讀北部某知名國立大學,民國 100 年( 2011 ) 畢業入伍當兵,服役六個月後因被診斷為精神異常而退訓,然後到南部某大型醫院精神 科求醫,經醫生施以藥物治療,病情並未好轉,最嚴重時還被關在精神病房禁錮,病情
的精神病患。後家屬立即委請「玄天上帝」做主處理。經玄天上帝為其協調冤魂,同意 放回元神歸回本體後,郭君逐漸恢復健康,再度回學校就讀。民國 109 年( 2020 )自中 醫學院畢業,同時考取中醫執照,去年 6 月實習期滿,進入南部某教學醫院中醫部擔任 主治醫師,開始懸壺濟世,至今病情未再發作。 (三)案例三(民國104年8月記錄) 胡君(係上述郭君姨丈,筆者同學),今年 71 歲,工程科碩士畢業,現職某國營 企業顧問工程師,民國 103 年( 2014 ) 9 月被派赴澎湖縣七美鄉擔任監工工作,於某日 發現臉部異常,嘴巴歪斜,緊急搭機返回本島,進入南部地區某教學醫院就醫,醫生初 步診斷為顏面神經異常,臨時用藥物控制並施以精密儀器檢查,惟均查不出有任何異常, 醫生只得繼續以藥物治療,惟仍未見好轉。 153
時而好轉時而發作,情緒甚不穩定。郭君腦筋聰明學業成績甚佳,於民國 104 年( 2015 ) 考上某醫學院學士後中醫系,惜於報到註完冊後尚未開學卻因病情發作,只得辦理休學, 再度接受治療,情況如前且有惡化跡象,家人心急如焚卻苦無良策。 正在一籌莫展不知如何是好時,或許福至心靈因緣到,有天其姨丈(筆者高中同學) 恰好與筆者談起此事,筆者告以不妨找龍目井山頂上帝公試試,家長遂向醫院請假外出 至山頂北極殿掛號請教,經玄天上帝查明,係因郭君大學四年級時,在校園附近騎機車 滑倒,被之前在同一地點發生車禍的女冤魂附身,元神被攝入地府禁錮,因不知道及時 處理,精神狀態不穩,時間愈久日益嚴重,必須找回元神回歸本體,否則慢慢會變為真
第 12 卷 | 第 2 期
人遇事發病時都在 20 歲上下,時值光明前程綻放之時,設若當時其人認為此等民俗, 為荒誕不經的迷信行為,執著不肯接受處理,除非遇其他機緣得以治癒,否則從此每況 愈下,一個正當青春年華的生命,在未茁壯前即逐漸萎靡凋逝,對國家、社會、家庭毋 寧都是一種損失,實非吾人所樂見。 肆、結語
任感,相互疏離的結果,造成生活的空虛與不安,長期的惴惴不安,精神不周洽,元神 就容易浮動,這時候只要受一些驚嚇或肢體受撞擊,元神就很容易出竅,有機會被一些 民間傳說抓交替的鬼魂所攝走,造成一些精神上或肉體上的疾病。由於教育的普及,高 教育水平之下,一意認為這些 �� 元神民俗活動是荒誕不經的怪力亂神。明明知道有些科 學無法解釋的功效,卻執意不願相信而錯失處理的時機,等到病情惡化至無法挽救時, 卻已回天乏術,遺憾而終。 筆者認為,宮廟並非醫療機構,民俗療法所能處理者僅在於人的精神層面,因此患 者遇病痛,首先要至醫療單位診療,如無效果再尋民俗療法,則較為妥當,切勿不就醫 就直接以民俗療法為之,以免貽誤診療良機。臺灣宮廟甚多,辦事方法也各異,宮廟之 素質也良莠不齊,信眾找尋民俗療法,也應慎選,庶免因選擇錯誤而導致更嚴重之後果。 154
胡君於是連繫筆者為其向山頂北極殿掛號請教。經上帝公查明,胡君係於七美經過 一個中元普渡現場時,被一位女冤魂附身,元神被女冤魂攝走禁錮於地府。同樣需要 �� 元神回歸本體。在辦完 �� 元神科儀後,臉部恢復正常。自此以後胡君每遇身體有較大不 適,除就醫外均會即時向玄天上帝請求化解,所以後來胡君遭遇幾次生死險關,均能幸 運地化險為夷。現今胡君已自國營企業退休,除了含飴弄孫外,為感念玄天上帝的恩德, 還不時到山頂北極殿當義工,協助玄天上帝處理信眾的問題。 人之幸與不幸,有時只在一念之間,以上三個實例中人,均受過高等教育,其中二
伴隨著經濟文明的發展,人們在科技與物質方面獲得了更多的滿足,人們為了獲得 更多的資源,造成了激烈競爭,由於社會現實的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的法則,令一些人 甚至不擇手段地想攫取更多資源,爾虞我詐的惡性競爭之下,人與人之間增加了互不信

�� 元神因屬玄學範圍,雖然深入民間,但因可引用的學術資料不多,難完全以學術 的角度加以論述,所以始終被排除在學術殿堂之外。然而道家學說屹立四千多年,範圍 既廣泛且豐富,其中 �� 元神功法,雖未見詳細記載,但對元神描述頗詳。因此,本文試 著以田野訪問的方式,將實情結合道家既有學說,按論文的格式撰述,期能拋磚引玉獲 得更多學術方面的理性探討。本文尚屬初探,不足與疏漏的地方尚多,仍需各方賢達不 吝賜正與鞭策。這也是筆者將來應繼續探討、補足之處。 龍目井山頂北極殿默默地矗立於一個風水絕佳的山頂之巔,終始不離不棄地守護著 一方百姓,殿內神明自領玉帝敕命以來,不為錢、不為利、不畏難、不畏謗、不居功, 只一味本著救世濟民的宗旨,數十年間,為民解憂,為民釋惑,活人無數,德澤廣被。 龍目井山頂北極殿除了本著玉帝敕令的救世「玉旨」,繼續實行其救世萬民的宏願外, 藉此一端,祈願此種宗教精神得以遠播,感召更多的信眾前來結緣,以救治與造福更多 的羣黎百姓。

臺灣宮廟入地府「��(tshuā)元神」民俗初探──以龍目井山頂北極殿為例
155

146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清〕陳文達(1961),《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 124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齊〕魏收(1986),《武英殿本二十五史.魏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充著,黃暉校釋(2018),《論衡校釋上、中、下》。北京:中華書局。

李叔還編(1987),《道教大辭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謝明豐編(1999),《湖內鄉田尾村謝氏大族譜》。高雄:第七屆謝氏宗祠管理委員會。

二、期刊論文

張珣(2011),〈「醫病也醫命」:民俗宗教的醫療行為及其概念〉,《臺灣文獻》,62(1),頁 97-125。

三、其他

謝永山謄,《皇清待贈鄉進士兵部候選守府六十四翁愫園謝府君墓誌銘》碑文。

第 12 卷 | 第 2 期 參考書目/ 一、華文書目 〔上古〕黃帝著,于立文主編(2016),《黃帝內經》,收於于立文主編,《中醫四大名著》第
〔元〕不著撰人(
),《性命雙修萬神圭旨》。北京:北京白雲觀(翻印)。 〔宋〕張伯端撰,〔清〕董德寧刪定,王沐淺解(
),《悟真篇淺解》。北京:中華書局。
1-2 冊。瀋陽:遼海出版社。
1989
1990
〔宋〕張君房編,李永晟點校(2003),《雲笈七籤》1-5 冊。北京:中華書局。 〔周〕左丘明撰,李夢生譯注(2004),《左傳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明〕李時珍(2016),《本草綱目》。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清〕王瑛曾(1962),《重修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
156
臺灣宮廟入地府「��(tshuā)元神」民俗初探──以龍目井山頂北極殿為例 附錄一/《皇清待贈鄉進士兵部候選守府六十四翁愫園謝府君墓誌銘》 157
第 12 卷 | 第 2 期 附錄二/「大樹區龍目里山頂北極殿辦事紙料單」樣張 158
第 12 卷 | 第 2 期 壹、前言 民國 109 年( 2020 ),位於高雄西北角的白砂崙小鎮,因為一次跋桮立筊獲得神諭, 經過將近一年的籌備、動員、操練、實踐,完成了一次闊別十八年的王醮大典。由於
資產主體性的前提下,透過一系列跨局處的溝通協調,促成全臺最大規模的媽祖海巡活 動,不僅完成首次媽祖駐駕高雄港愛河灣的創舉,也讓國民看見高雄,更期待世界看見 臺灣。 筆者過去因擔任高史博文化資產小組召集人之故,有幸參與高雄在地兩大民俗盛 事。作為一個民俗的局外人以及文資審議行政工作的局內人,希望能夠透過本文提出一 點過程的參與觀察,可以開啟高雄未來無形文化資產保存工作的諸多討論。 投稿日期:2021 年 12 月 30 日 接受日期:2022 年 1 月 25 日 邁向文化資產之路:白砂崙萬福宮 王醮大典與林園鳳芸宮媽祖海巡 撰文╱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綜規管理部代理主任 莊書豪 160
近幾科王醮不定期的特性,激起地方文史工作者提報文化資產的意願,也在民國 110 年 ( 2021 )順利通過高雄市政府無形文化資產審議會的認同,「白砂崙萬福宮王醮大典」 獲得文化資產的法定身分。 高雄市定民俗「林園鳳芸宮媽祖海巡」也在民國 110 年( 2021 )適逢四年一度的香 科年,廟方興起再度問鼎「重要民俗」的意願。在此同時,臺灣因為在全球 Covid-19 新冠肺炎的肆虐下防疫有成,堪稱臺灣陸上最大規模的民俗「大甲媽祖遶境進香」以及 「白沙屯媽祖進香」相繼完成年度盛事,民間高度參與的民俗活動頓時成為全球疫情下 的焦點。高雄市政府亦在農曆年後搭上這股風潮,首度正式與鳳芸宮合作,在維護文化
邁向文化資產之路:白砂崙萬福宮王醮大典與林園鳳芸宮媽祖海巡 貳、地方成年禮:白砂崙萬福宮王醮大典 白砂崙萬福宮,主祀五府千歲,信仰歷史悠久,其創建年代有不同說法,僅知廟內 所存之最早文物,為清光緒 3 年(1877)信徒所捐之古匾「澤被海濱」,距今百餘年。 早期萬福宮有所謂「三年香、五年醮」 的傳統,顯見白砂崙地區具有高度頻繁 的信仰活動,依據文史團體的考察,目 前所知在戰後最早的建醮紀錄,為民國 49 年(1960)所啟建的庚子年王醮 (首 造王船),其餘七次分別為民國 55 年 (1966)、民國 63 年(1974)、民國 69 年(1980)、民國 74 年(1985)、 民國 81 年(1992)、民國 91 年(2002)、 民國 109 年(2020)。依照近幾次的香 科年來看,不定期舉行才是本醮典的實 際現況。 闊別十八個年頭,白砂崙小鎮再度受到神諭啟建醮典,在地文史界成員也在民國 109 年( 2020 ) 7 月 14 日正式向高雄市政府提報民俗類無形文化資產審議。本館文資 小組也開始啟動相關行政作業,包括委託影像紀錄、行政訪視、專案小組訪查會議等。 由於審議對象為不定期舉行的民俗,保存者是否仍夠掌握民俗核心價值,成為此次觀察 重點。 經過文資小組的行政訪視觀察,以及專案小組委員的審查意見,大致可歸納出本 次白砂崙萬福宮王醮的幾點特色: 一、神蹟諭示啟建王醮及相關科儀 為維持醮典的神聖性,萬福宮必須有「跋豎桮」或「發爐」現象,再經八擡神轎 請示。確認五府千歲決定建醮後開始一系列的醮典儀式,從跋會首及黑紅旗官( 14 人) 圖 1 萬福宮送王 圖片來源: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161
第 12 卷 | 第 2 期 起始,接續進行請新王、取 、造王船、豎燈篙、遶境、宴王、普渡、和瘟押煞、送王、 踏火、謝燈篙等儀式,最後進行繳旨,醮典才算圓滿落幕。 二、交陪境關係密切 從白砂崙王醮可看見交陪境之間特殊的深厚情誼,充分展現出地方的族群文化特 色與綿密的網絡關係,更發展出「校棚」、「出境」、「云庄」的說法,藉以區分不 同的遶境範圍,為當地重要特色。以校棚為例,臺南灣裡及高雄茄萣白砂崙剛好位於 二仁溪出海口南北岸,過去往返兩岸常需要有人力相互的支援,加上灣裡的信仰中心
萬年殿王爺神轎及陣頭必定最早於南萣橋北端迎請白砂崙陣頭至灣裡遶境,架棚結束 後也必定在南萣橋上演「十八相送」的戲碼,建構在萬年殿及萬福宮王爺信仰之間的 聚落情感不言而喻。 三、深具地方特色之陣頭 陣頭是王醮的基本元素,白 砂崙小鎮擁有豐富多元的陣頭, 諸如:陳三五娘、許漢文遊江、 傳承第四代的車鼓陣、司公弄和 尚(馬頭鑼陣)、宋江(獅)陣、 八家將、新樂國劇社、和順軒北 管、萬福宮大樂隊、包括神轎前 由女性擔任大鑼陣……。由於距 離前科王醮已有十八年之久,此 次白砂崙仍能成功動員近 20 陣, 不僅彰顯居民對信仰的認同,全 境總動員,連鄰近的交陪境頂茄萣賜福宮、下茄萣金鑾宮都能共襄盛舉。 圖 2 宋江獅陣 圖片來源: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162
「萬年殿」過去辦理王醮亦受到白砂崙的協助,長久之至累積了地方情誼。校棚當天,
邁向文化資產之路:白砂崙萬福宮王醮大典與林園鳳芸宮媽祖海巡
定傳統模式,因此受到審議大會委員的肯認,於民國
議,並在同年 6 月 8 日正式公告為高雄市民俗。地方文史工作者亦自發性編寫出版《沙 鯤漁火‧王船再現》,為本科王醮進行完整記錄,於同年 10 月 1 日成果發表。 1 參、文資老船長:林園鳳芸宮媽祖海巡 林園鳳芸宮,主祀天上聖母,相傳創建於清光緒 12 年(
方持續且高度參與動員獲得認同,核心特色為「海上巡香」、「安平會香」、「庄內遶境」, 過程中不僅維繫了從高雄林園以北至臺南安平沿海漁民的信仰及友情,也透過每一次的聚 落動員,不斷地建構對海巡媽的信仰認同。鳳芸宮媽祖海巡因此在同年獲得審議通過,成 為高雄最具特色的文化資產之一。民國 106 年(2017),鳳芸宮首度向文化部提報重要民 俗,然而因為該民俗的歷史脈絡未臻明確,所以無法在當年成為重要民俗。 民國 109 年( 2020 ),全世界受新冠疫情影響,國內諸多例行性重大民俗為了配 合防疫規定,一一宣布暫停或展延。然而,也因為臺灣防疫有成, 110 年( 2021 ) 5 月 1 蘇瑞展、蘇福男,《沙鯤漁火.王船再現:高雄市茄萣區白砂崙萬福宮庚子科五朝王醮成果專輯》(高雄市:白砂崙 萬福宮,2021)。 163
值得一提的是,萬福宮此次也透過年輕世代進行網路動員,成立粉絲專頁,隨時 更新王醮進度,每每於科儀過程或陣頭團練階段進行即時直播,辦理相關活動、設計 文創商品。文化組更於醮典期間利用閒置空間規劃「文化藝術聯展」,透過傳統彩繪、 雕塑、木船製作、老漁具、醮典老照片……,展現小漁村豐沛的文化能量,展覽空間 讓新舊世代有機會對話。 由於地方居民的高度自主參與、在地特色陣頭的籌組運作以及表現形式仍保留一
110 年( 2021 ) 3 月 24 日通過審
1886),早期即有漁民迎請 媽祖出海巡視祈求漁民平安豐收的傳統。約莫在民國 70 年代(1980s)開始,鳳芸宮及靈 帝殿管理委員會合併,至此由廟方有系統地組織船隊,每四年一科前往安平進行會香活 動。會香的意涵不只是信仰上的交流,更來自過去漁民為了生計而寄港安平的人際情誼。 民國 102 年(2013),林園鳳芸宮媽祖海巡首度向高雄市政府提報無形文化資產,因 其每四年一科至安平會香之傳統具地方性,且海巡規模為全臺之最具典範性,保存者及地
第 12 卷 | 第 2 期 以前,相關民俗在防疫新生活的各項措施下得以照常舉行,某種程度是向世界宣傳臺 灣近年來的防疫成果。高雄市政府也首度與鳳芸宮展開合作,希望在這波媽祖進香旋 風下,讓全臺民眾有機會一睹有別於陸上行腳的海上巡香活動。 高雄市政府以維護民俗的主體核心價值為前提,進行相關活動規劃: 一、首度駐駕高雄港為市民祈福 媽祖海巡有淨化海面、保佑漁民海上作業平安的意涵,因此市府特別與鳳芸宮協調, 希望海巡船隊可以行程中途駐駕高雄港,為市民朋友祈福。過程中,海洋局、港務公司、 港警所、民政局、觀光局、新聞局 及文化局、中華文化總會不斷進行 跨機關和團隊協調,再三確認航線 及安全規定,最後順利抵達高雄流 行音樂中心旁的愛河灣。隔日,市 府更協調臺華輪載著虔誠的香客,跟 著林園媽祖進行一場藍色公路之旅。 海巡媽此行駐駕高雄港,除了有媽祖 為市民朋友祈福的意涵外,市府以無 形文化資產為主體進行一場城市特 色的整體行銷,過程別具意義。 二、廟口野臺大車拚、在地陣頭大會師 以海巡媽為主角的駐駕儀式,除了由市長率領民眾一起團拜祝禱外。市府亦大量 運用傳統廟口文化元素,慶贊媽祖海巡行程平安。在活動場地配置方面,運用傳統廟 口野臺拚場的概念,除了媽祖駐駕的主舞臺,龍邊安排歌仔戲臺,由「春美歌劇團」 演出《媽祖傳》;虎邊則安排布袋戲的演出,「金鷹閣電視木偶劇團」演出《海巡媽 收妖》。另外特別安排最具臺灣特色的本土變形金剛「電子花車」進行歌舞演出。傳 統廟口野臺大車拚,多元表演形式讓觀眾可以一次滿足。 圖 3 媽祖海巡船隊駐駕高雄港愛河灣 圖片來源: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164
邁向文化資產之路:白砂崙萬福宮王醮大典與林園鳳芸宮媽祖海巡 主舞臺的演出,則延續傳統神靈駐駕安座後,陣頭接續慶贊參香的形式。此次邀請 同樣具無形文化資產身分的傳統表演藝術團隊「呂柏達涼傘團」以及「鼓山地嶽殿吉勝 堂八家將」。呂柏達師傅的涼傘技藝受到澎湖莊萬枝及呂隱臥兩位藝師的薰陶,加上「雙 慶師」傳授的武術基底,因此較具 「陽剛之氣」,發展出屬於個人及 高雄在地特色,因此於民國 107 年 (2018)通過審議成為「踏涼傘」 的保存者。「鼓山地嶽殿吉勝堂八 家將」成立於民國 38 年(1949), 是高雄資歷最深的家將團,除了明 確的傳承脈絡,保有獨創的「四星 陣法」、「板批式雙龍拜塔」與「牛 角家將帽」,於民國 105 年(2016) 登錄為高雄市定傳統表演藝術。 除此之外,市府也邀請擁有一甲子歷史的「臺灣豫劇團」,以及結合現代元素的「振 宗藝術藝術團」等長期在地耕耘的表演團隊。最後則是為了傳達文化向下扎根的理念, 邀請「光榮國小跳鼓隊」、「茄萣國小宋江陣」演出,期待傳統藝術可以代代相傳, 維護在地文化特色。 肆、邁向文化資產之路:登錄歷程作為一種通過 儀式 人類學家范傑納( Arnold Van Gennep )曾提出「通過儀式」( rite of passage )的 概念,在傳統社會中,出生、成年、結婚、死亡的各種歷程,涉及個人生命中角色及 社會地位的轉換。此外,通過儀式包含了隔離、中介及整合的階段, 2 在此並不追溯學 2 科塔克(Conrand Phillip Kottak)著,徐雨村譯,《文化人類學:文化多樣性的探索》(臺北市:麥格羅希爾, 2005),頁 331。 圖 4 臺灣豫劇團 圖片來源: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165

核心條件,可以說是能否通過審議的首要觀察重點。 從「白砂崙萬福宮王醮大典」與「林園鳳芸宮媽祖海巡」兩項民俗可以清楚理解, 茄萣及林園的地方居民在以信仰為核心的動員能量自然不在話下,然而登錄與否的差 異在於被賦予文資身分的權利,例如:政府資源的挹注。林園鳳芸宮媽祖海巡活動因 本身具有法定身分,得以獲得文化部及市府資源的加持,加上電視節目的報導以及市

府各局處 Facebook 平臺、 Line 群組的媒合直播,發揮演算法的功能,讓林園媽祖海巡 活動足以媲美大甲媽祖遶境進香以及白沙屯媽祖進香等重要民俗,駐駕當晚的活動安 排更是展現高雄市豐厚的無形文化資產(傳統表演藝術)的活力,也藉由這股風潮帶

第 12 卷 | 第 2 期
或是族群聚落間的互動網絡,都是產生社會自主動員的重要來源。依據〈民俗登錄認 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
著反映族群或地方社會生活及文化之特色。三、其表現形式及實踐仍保留一定之傳統 方式。 」 3 顯見民俗類文化資產除了傳統特色及表現形式的維持,高度的自主參與亦是
術上關於儀式過程階段的脈絡意涵,而是藉由這樣的概念重新思考民俗在成為文化資 產的過程。如果審議通過獲得公告登錄、認定的過程象徵一種通過儀式(如:成年禮), 各類行動者是否有意識到身分轉換以及該扮演的角色,亦即登錄認定為保存者之後的 權利義務關係。 民俗類文化資產的能量主要來自民間對信仰的高度認同,不管是信仰的神聖性,
2 條規定,「 民俗應具可追溯歷史脈絡、顯現持續累積與發展 之軌跡 。」且其登錄基準為:「 一、民間高度認同,並持續自主、自發參與。二、顯
動高雄的都市觀光。相較之下,萬福宮王醮尚未擁有文資身分,白砂崙小鎮藉著網路 自媒體的力量,以 Facebook 粉絲專業的經營,還有在地 Youtuber 的推播,讓更多人有 機會掌握信仰活動的第一手訊息,例如每晚陣頭操練狀況、各級儀式進度等。藉以拉 近與居民的距離,維繫茄萣及二仁溪出海口一帶的地方文化認同。 另一方面,依據〈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 4 條規定:「 民俗保存者之 認定,應符合下列各款條件:一、充分了解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術及文化表現形式。 二、具協助推動該登錄項目保存維護工作之能力及意願。三、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 3 〈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全國法規資料庫》。網址: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 aspx?pcode=H0170128。 166

者。 」 4 言下之意,擁有文資身分之後,保存者除了依法可向相關單位申請補助之外, 同時也被賦予保存維護的責任,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的相關規定,民俗類文化資 產需先完成保存維護計畫的擬定,此涉及國家資源挹注到地方後的分配與再整合。此 外,文化資產保存首重傳承/習,將地方文化特色代代相傳成為首要目標。下茄萣金 鑾宮王醮大典、白砂崙萬福宮王醮大典同為茄萣區的市定民俗,是大高雄沿海少見藝 陣、館閣密集度較高的區域,長期以來地方文史團體、記者、各級學校皆有意識地進 行書寫記錄以及社團自主傳習,留下不少珍貴史料,然而缺乏相關專業保存技術和資 源的引入,成為文化資產之後,有機會以保存維護的角度進行區域整合,有助於未來 聯合頂茄萣賜福宮王醮大典一同叩關「重要民俗」。林園鳳芸宮媽祖海巡則透過與學 校合作出版繪本,作為地方學子認識地方民俗的方式,但是在文史資源的累積上似乎 仍有機會再多加著墨。然而,海巡媽每四年一科,在傳承的工作上,較茄萣不定期的

邁向文化資產之路:白砂崙萬福宮王醮大典與林園鳳芸宮媽祖海巡
香科應具備更大的優勢。 伍、大高雄民俗文化資產保存工作的常與非常 如果說高屏溪是高雄的文明母河,從上游地區卡那卡那富族「 Pasika’arai 」(河 祭)、「 Mikongu 」(米貢祭),拉阿魯哇族「 Miatungusu 」(聖貝祭);高屏溪中游 平埔大武壠族的阿里關、頂荖濃、小林「太祖祭典」,以及客家族群「美濃廣善堂送 字紙灰祭典」、「瀰濃永安庄伯公福廠入年駕祭典」、「新威勸善堂祭河江敬義塜」; 高屏溪下游大樹無水寮傳承兩百多年的「下淡水溪六庄頭義勇公做大小功祭典」。加 上二仁溪上游的重要民俗「羅漢門迎佛祖」,下游的茄萣三大王醮,還有分屬鳳山縣 新舊城的「鳳邑舊城城隍出巡」、「鳳邑鸞堂扶鸞著書儀典」,高雄市民俗類無形文 化資產無疑具備高度的發展潛力。透過無形文化資產的審議,我們正一步步勾勒出高 雄豐富的族群及信仰多樣性。 4 〈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全國法規資料庫》。網址: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 aspx?pcode=H0170128。 167

近年來,高雄有更多元的民俗保存者積極嘗試「邁向文化資產之路」,除了藉此 獲取或建構地方認同,同時也有機會得到文化資源的挹注。本文希冀藉由民國 110 年 ( 2021 )高雄兩大祭典活動「白砂崙萬福宮王醮大典」與「林園鳳芸宮媽祖海巡」作 為案例,輔以民俗審議工作中的登錄認定基準,讓有意願提報的相關組織團體可以理 解,民俗核心內涵的傳統與多樣性以及自主參與的程度,高度影響審議結果。此外保 存者需有意識地了解,民俗原本的日常運作,在轉換到文化資產的非常身分時,同時

被賦予相應的權利義務關係,這之間需要一段長短不一的適應期,而且文化資產的任 務在登錄後才正要開始。當然,每一個無形文化資產都有豐富的文史脈絡及潛力等待 發掘,然而,提報成為文化資產並非是唯一且完善的保存之路。透過民俗所建構族群 認同,對區域性文化保存意識由下而上產生整體且正面的提升也許才是最核心的價值 所在。 除了民間的力量,政府相關單位除了提供行政諮詢或外部資源的媒合等工具管道, 實有必要針對大高雄地區的無形文化資產保存作業提出具策略性的工作計畫以及轉譯 工作,面對多元的文化資產類別,才有機會做出相對應的保存及推廣措施。高雄市立 歷史博物館作為「高雄學」的研究中心,正努力與各界進行相關專題合作,希望有更 多有心人加入工作行列,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可以邀請更多夥伴在探訪高雄現代化的發 展進程的同時,也可以一起順著歲時祭儀,進行一場認識高雄人的深度旅行。

第 12 卷 | 第 2 期
168
追憶高雄的繁華時光──評《高雄第一盛場──鹽埕風》 近幾年來,隨著「地方學」、「地方創生」的興起, 討論地方文化的作品逐漸增加,但真能從地域發展,看到 時代變遷,落實「由小觀大」則有極高難度,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臺灣歷史語言及文化研究所李文環教授的新作《高 雄第一盛場──鹽埕風》,卻是少見,能夠從高雄鹽埕的 興衰,穿透一個世紀風華的好作品。 如何定義鹽埕 由於多年來對於臺灣地方文史的缺乏耕耘,目前我們所看到討論地方的作品,很 大部分是在「介紹」、「解謎」或是「保存」。所謂的「介紹」是針對區域內景點, 以導覽式介紹;「解謎」大多是在尋找老照片中的地景,或是建築物的身世;「保存」 則多半是針對耆老或是地方事物的口述,三者雖然都是地方文史研究的重要工作,但 要能更上層樓,則需要提出對於地方發展脈絡的論述,並能緊扣時代脈動,在《高雄 第一盛場──鹽埕風》就看到這一點。 李文環教授很明確以「高雄第一盛場」與「鹽埕風」來定義鹽埕區在日治及戰後 的發展,甚至以此作為書名。「盛場」是「盛り場」,日文發音為さかりば,我們所 熟知的臺南「沙卡里巴」就是「盛場」發音的直譯,指的是城市中吃喝玩樂及藝文活 動的場域,李教授以日本民俗學者沖浦和光的研究說明「盛場」是由「遊廓」轉變而成, 具有日本風味,結合聲色表演及飲食的鬧區,他也認為這很符合日治鹽埕發展的過程。 追憶高雄的繁華時光── 評《高雄第一盛場──鹽埕風》 撰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博雅教育中心副教授 王御風 本篇為特約邀稿 圖 1 《高雄第一盛場──鹽埕風》 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169

「鹽埕風」則指的是在戰後特殊的港區及管制文化下,由外省移民、港區的特殊跑單幫、 美援,延續日治的娛樂飲食文化而來。兩相比較,李教授對「鹽埕風」的定義並不如「高 雄第一盛場」來得明確,這也是比較可惜之處,但整體來說,本書可說是少數兼具論 述及實證的地方文史作品,也是本書最成功之處。

雄港都首部曲:哈瑪星》、《打狗公園野望》,對於 1908 年起的高雄發展,從填築哈 瑪星、規劃壽山公園都有詳細的考證,在此基礎上,完成了延續上述兩作品,「高雄 三部曲」的第三部分:鹽埕的發展,也能精確看到前人所無法穿透之事。

他特別指出以往研究者將鹽埕、哈瑪星混為一談,但實際上鹽埕與哈瑪星完全不 相同,哈瑪星是日本政府在高雄築港後,精心規劃的政商新市鎮,而鹽埕則是專為商 業娛樂所營造的新區域,尤其是「遊廓」與「劇場」。李教授認為,透過填海造陸,

將鹽埕由古代鹽田變成今日的空間樣貌,大約是在 1920 年代前期,而 1918 年被市役 所由旗津遷至榮町的遊廓(約今日鹽埕國中、光榮國小所在地),以及 1921 年大坪與 一開設的高雄劇場(約今日七賢三路、五福四路交叉口,國際商場正對面),帶動了 料理店、雜貨店,以及其他商店的發展,讓鹽埕成為「高雄第一盛場」。 李文環教授用了戶籍資料來佐證他的論點,

第 12 卷 | 第 2 期
高雄第一盛場的建立 能夠有精確的定義及論述,立基於李文環老師對高雄多年的研究。他的大作《高
1930 年以前,在鹽埕的日人是以服務 業,甚至是「藝妓、酌婦」之類的特種行業為主,可見鹽埕初構成時,是以「遊廓」帶動, 也就是李文環教授強調的「盛場」。至於 1939 年從哈瑪星遷至鹽埕的市政府(市役所), 帶來政治的一面,那也是錦上添花,而非鹽埕的本質。 這些論述,其實都建構在扎實的資料上,這也與多半的地方研究,僅憑耆老的口 述作為佐證有極大不同,他運用大量的戶籍及地籍資料,來說明以往鹽埕以訛傳訛的 誤解,例如高雄陳家擁有鹽埕多數土地,但經由地籍資料的盤點,發現陳家在日治時 擁有的土地,連前十名都排不上。類似的新觀點,在本書中不停出現,讓閱讀者常有 驚喜,也對於日治時期,鹽埕從鹽田搖身一變,成為高雄最繁華鬧區的過程,有了詳 細的論述。 170
追憶高雄的繁華時光──評《高雄第一盛場──鹽埕風》 海港旁的戰後鹽埕風 戰後鹽埕的發展,李文環教授認為:「 日治時期港埠開放,而戰後所實施的戒嚴 和管制,意味著,港口賦予鹽埕的時代能量並不相同。回顧歷史,戰後特殊時空簡直 就是為鹽埕區量身打造獨一無二的鹽埕風。 」換句話說,「鹽埕風」是建構在戰後的
新時代的歷史觀點 近幾年來,歷史學界的研究取向有了極大改變,從以往上層、政治取向,逐漸轉 向庶民、生活。這本書也呈現了這個變化,除了全書主角的「遊廓」、「劇院」、「百 貨商場」外,李教授更花了許多篇幅來介紹咖啡廳、料理店、菜市場等料理文化,從 日治時期日人經營的料理屋、臺人的酒樓,一直到外省的飯莊,隨著美軍而來的西餐 廳,均細細描述,甚至能按圖索驥,一一找到原來地點,也讓熟悉鹽埕的人,更能心 領神會。 171
特殊體制,並延續日治的商業氛圍而形成。 所謂港口的特殊體制,也就是戰後執政當局封鎖海港,不准民眾進入港區,也不 准民眾出國,這就導致戰後國際商場、堀江商場,以販售船員走私為主的舶來品而聞 名。加上 1950 年代後美援帶來的消費文化,讓戰後鹽埕的商業發展充滿獨一無二的特 殊性。 除此之外,在戰後打撈二戰時期沉船意外發展出的拆船產業,延伸出公園路及新 興街的五金街,以及復甦的碼頭所吸引大量移民碼頭工人,也讓鹽埕除了商業鬧區外, 夾雜著工人的汗水,這也使得李教授詮釋「鹽埕風」是「 在污水和油漬的泥濘之中, 隱約夾雜飄來一股美酒加咖啡的呢喃 」。 上述的特殊環境,加上戰後大量的移民,配合著日治原有的百貨、戲院及料理業, 形成如大溝頂的美食商店街,讓鹽埕依舊是高雄的鬧區。直到解嚴、開放觀光、輪船 貨櫃化,海港喪失特有的「帶貨」文化,鹽埕才漸趨沒落。直到近年,隨著駁二崛起, 許多鹽埕的老店、老街文化重新被看見,又漸漸復甦。

除了轉向庶民、生活,歷史學界的新趨勢是「全球史」,雖然本書是地方研究,

但所有的討論,離不開大環境的發展,例如鹽埕的咖啡廳,李教授也是從咖啡的傳播,

如何來到日本,發展出特殊的女給文化,再講到鹽埕個別咖啡廳。在全球化的角度下,

就算是高雄鹽埕的地方發展,也與全世界的脈動息息相關。因此李教授雖然寫的是地 方史,但卻是可以「由小觀大」,從小地方看到與全世界的共通性,再看到各地方的 獨特性,「越在地、越國際」,不僅反映了歷史學的新趨勢,更使得這本書跳脫地方 史的框架。

身為高雄最具歷史特色的區域之一,討論鹽埕的作品並不算少,但能夠鉅細靡遺 地討論每個細節,又能夠宏觀提出整體論述,應該以本書為首選。更重要的是,從市 政府於 1939 年從哈瑪星搬遷到鹽埕後,直到 1992 年市政府再度遷至苓雅區,鹽埕都

是高雄市的市政中心,大半時間也是商業中心,所以討論鹽埕的發展,其實也是 1920 年代以後高雄市的發展軌跡,因此李文環教授的鹽埕書寫,就是延續他的哈瑪星與壽 山,完成日治高雄的最後一塊拼圖。

也因此,本書雖然分為日治的「高雄第一盛場」及戰後的「鹽埕風」,但日治的 「高雄第一盛場」,無論在論述或創見上,都提出較為耳目一新的看法。之所以如此, 個人認為日治到戰後的接軌上,尤其是日人離開、外省人進入的這段混亂時期仍有許 多細節待釐清,但這不光是鹽埕,也是目前臺灣史亟欲突破的命題,這有待日後的研 究者繼續努力。但整體而言,這是一本難得的佳作,其寫作方式及格局早已超越傳統 的地方史,值得大家細細閱讀。

第 12 卷 | 第 2 期
超越傳統地方史的地方書寫
172
臺灣化工業的祖師爺──橋仔頭酒精工場 臺灣化工業的祖師爺── 橋仔頭酒精工場 橋仔頭糖廠是臺灣第一家新式糖廠,於 1901 年 11 月 完工,隔年 1 月開始運轉;6 月 1 日,橋仔頭車站正式設置, 即橋仔頭驛。 1907 年,橋仔頭第二工場、橋仔頭酒精工場與後壁林工場的工程開始進行。年底時, 第二工場完工,隔年 1 月開工生產;酒精工場則在
為原料製造酒精,更堪稱係臺灣現代化工業的祖師爺。因為,酒精不僅是常用的燃料、 溶劑和消毒劑,也用於有機合成或醫學上。例如,在現代化工業中酒精常被用來做一些 人類可能接觸或消耗的物質之溶劑,像香水、顏料及醫藥等。此外,酒精也是製造其他 物質的原料,例如乙酸乙酯,3 並可作為提供光和熱的燃料。最近,又開始有人研究利用 酒精作為燃料的內燃機。橋仔頭廠的酒精正提供臺灣化工業起步的基礎。 尤其,1934 年日月潭發電所完工提供廉價電力,對於臺灣工業發展更如虎添翼。翌 年,總督府召開「熱帶產業調查會」制定工業發展方針,促進日資來臺發展化肥、輕金 1 1907 年 11 月,臺灣製糖在阿緱廳歸來莊(今屏東縣屏東市)建阿緱工場,隔年(1908 年)年底竣工,該廠在 1909 年 11 月到 1910 年 11 月之間進行擴張,將壓榨能力從 1,200 噸提升到 3,000 噸,為當時東洋最大的糖廠,號稱臺灣 糖業的新高山。 2 臺灣的酒精工場最多時達 15 家。 3 乙酸乙酯具有食品上之合成香料、隱形眼鏡的除霉、製藥過程和有機酸的萃取劑、紡織工業的清洗劑、塗料塑膠的溶 劑及其他溶劑等用途。 高雄小故事 撰文/謝德謙 橋頭 173
3 月落成,4 月開工生產。後壁林工 場則於 12 月落成,1909 年開始生產。橋仔頭酒精工場成立後,各製糖會社相繼成立酒 精工廠,包括後來成為最大糖廠的屏東糖廠酒精工廠。1 橋仔頭酒精工場不僅是臺灣第一家酒精工廠,2 且係利用甘蔗壓榨製糖後剩餘的糖蜜
第 12 卷 | 第 2 期
功能。因為,當時美軍「跳島戰略」的「河堤作戰計畫」早已展開,潛水艇更封鎖南洋 水道。在石油欠缺下,岡山飛行基地便是靠橋頭廠的酒精,以酒精和燃油 3 比 1 混合才 能提供燃料。 本文榮獲「2016 年高雄小故事」第一級佳作 174
屬、鹼性蘇打。1939 年,總督府進一步制定戰時生產擴充政策,輕金屬、工業鹽、紙漿、 燃料工業、水泥、石棉等新興化學工業都進步神速。台拓嘉義化學工業株式會社更以甘 藷提煉乙醇(酒精)、丁醇和丙酮;其產品除供作燃料,成為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有 機溶劑工場。當時,連專賣局都能由樟腦提煉、生產香水上市。此外,化學製藥已開始, 西藥的廣告也很流行,包括治療花柳病的滅淋丸。 1944 年 4 月,後勁第六海軍燃料廠完工並開始供應燃油,更凸顯橋仔頭酒精工場的
五分車上的甜蜜 五分車上的甜蜜
也是掛在脖子上避免弄髒。然母親記憶中的女孩,非但穿戴整齊上學,上課還有健素糖 可吃、熱牛奶可喝,教我怎麼不對糖廠小學好奇! 直到大學至糖廠進行田野調查,得知指導老師正是就讀橋頭的興糖國小,便抓著老 師問,原來糖廠為讓員工能專心投入工作崗位上,在照顧員工眷屬上費了不少心力,尤 其是糖廠小學,小校小班教學、舒適學習空間和聘任優秀教師等現代政策外,還將照顧 學生列為重責,有健素糖、熱牛奶,更推出營養午餐。積了數年的疑問終於在老師羨煞 所有人的敘說中獲得解答。 再問老師,在糖廠小學時印象最深的事,他爽朗一笑站上五分車大聲演講,「各位 老師、同學大家好,我今天要演講的題目是:為什麼要保護製糖原料甘蔗,為什麼要保 護製糖原料甘蔗……」 這是糖廠舉辦的「保護甘蔗」演講比賽,提醒學生別偷摘田裡的甘蔗,也別偷拔五 高雄小故事 撰文/趙筱蓓 橋頭 175
「她兩綁著兩條長長的辮子,穿著擦得晶亮的黑色皮 鞋,背著黃色書包,圓圓的臉紅咚咚,身上還有牛奶味。」 母親就讀小學時總和鄰近玩伴一起沿輕便鐵道走路到學校,那時運輸甘蔗的五分車 會加掛一節載運乘客的車廂,好方便糖廠員工和眷屬通勤,而母親口中的那位女孩就坐 在上頭,她是糖廠小學的學生。 正當玩伴撿拾掉落的白甘蔗,大快朵頤時,母親則是小心翼翼捧著那女孩給的健素 糖,並嘗了人生第一口奶粉,奶粉很腥,不好聞更不好吃,女孩還貼心準備了匙糖,這 甜蜜滋味從此深烙在母親記憶裡。 40 至 50 年代一般小學生穿著是卡其色制服、背著包巾,及打赤腳,就算有布鞋,
第 12 卷 | 第 2 期
176
分車上的甘蔗,最特別是米價好轉時,更要學生回家轉告家長多種甘蔗,以穩定甘蔗收 購價格,避免製糖成本增加。 自從學校派出參加演講比賽同學不幸落敗後,為校爭光的擔子便落在老師身上,他 的練習場就在每日上下學的五分車上,只要表現得好,隔天的牛奶就可比其他同學多添 一匙糖。 我無法揣測當時的牛奶到底有多難喝,但從母親和老師憶起五分車上滋味的神情中, 可探知當時那匙糖的甜蜜。 本文榮獲「2015 年高雄小故事」第二級佳作

宿舍有前後院,後院是爸爸的養鴿場,家裡的曬衣場;前院是爸爸的停車場,媽媽 的植栽場,更是我們姊弟的遊樂場。每每放學回家,我們總是大同世界般地直接開啟大 門,衝往冰箱飽食後,隨即至前院,攤開擺放門外的折疊桌,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

橋頭糖廠,我的家 橋頭糖廠,我的家
青春,是翱翔天際的羽翼,不留痕地,輕輕走過,但 光陰的故事,就像古董店裡的留聲機,歷久彌新,不管走 過多少年,依舊挑動人心,扣人心弦。橋頭糖廠的童年印記,就像留聲機,餘音繚繞, 吟詠著我多少的青春歲月…… 因爺爺工作之故,我們在橋頭糖廠擁有一個佔地不算小的宿舍,宿舍建築就像日本 動畫家宮崎駿筆下的《龍貓》動畫,木製樸實,清雅恬淡,木製雖冬冷但夏涼,木片與 木片間的間隙,成了我們觀察生活在房子梁柱下的小狗媽媽和小狗北比的最佳視野!
辰伴我讀,開始撰寫當日學校作業,也想不出當年的我們,怎如此乖巧懂事,瞭解正事 先、玩樂後的道理。 前院是先寫完功課者的天堂,跳高、跳格子、跳繩、辦家家酒,是我們玩樂的基本款; 抓金龜、瓢蟲、蝴蝶、蟋蟀,是我們玩耍的進階版,也不曉當年哪來的勇氣,琳瑯滿目 的昆蟲世界竟也沒在怕。 近晚時分,偶有白煙溢散,是隔壁王媽媽點燃落葉驅蚊,併清理家園,我愛這帶有 大自然的活力味,乾乾淨淨的;家戶炊煙裊裊,香氣四散,我知道今天媽媽煮了美味的 紅燒鯛魚,烤了古早味蛋糕,好幸福的味道,這也是現看到古早味蛋糕的我為之瘋狂的 原因,我總是想起小時候,想起我的媽媽,想起糖廠美好的歲月! 宿舍雖是片片木頭搭製而成,卻也保護著我們渡過無數個颱風天風雨交加的日子, 高雄小故事 撰文/楊棻糸 橋頭 177

雖說宿舍現已拆除,但每每回到宿舍區,我總會回到曾經居住的地方駐足,看到爸爸一 磚一瓦砌成的水泥地停車位,看到前院那棵年紀比我還長的龍眼樹,還有那棵媽媽親手 栽種的芒果樹,仍舊毅力不搖地堅守崗位,我不厭其煩地告訴升小二的兒子和 2 歲的女 兒,這是媽咪小時住的地方,它,好美好美…… 橋頭糖廠,給了我最美最純淨的成長印記,我,永遠的家!

本文榮獲「2017 年高雄小故事」第三級佳作

第 12 卷 | 第 2 期
178
第 12 卷 | 第 2 期 大事紀要/高嘉鴻 整理 2022年4月//////////////////////////////////////////////////////////////////////////////////////////////////////////////////////////////////// 04 / 01 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舉行 100 週年校慶,由副總統賴清德及市長陳其邁等人出 席見證,並於新落成揭牌的教學大樓前種下紀念樹,象徵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04 / 02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因應疫情時期線上教學需要,建置完成「即學堂」平臺,提供 3,800 組移動式網路攝影機與麥克風設備,協助教師進行線上授課。 04 / 07 高雄市政府與台電合作,在兼顧開發與保育永續發展原則下,將興達發電廠東南 側所屬土地部分提供為重要濕地並負責維護管理,同時提出保育方案維護永安濕 地之生物多樣性。 04 / 11 高雄市與韓國釜山廣域市締結姊妹市 55 週年,高雄市政府行政暨國際處舉辦「釜 山姊妹市照片展」,即日起至 22 日在四維行政中心一樓大廳展出。 04 / 15 銜接鳳山五甲與前鎮草衙之「海邦橋」正式通車,海邦橋為串連兩地的重要連接 通道,對便捷兩地生活圈有相當大的幫助。 04 / 20 響應全國中小學「班班有冷氣」計畫,高雄市政府宣布加碼補助國中小一個月電 費,高中、特校夏季冷氣電費及近日調漲的營養午餐費用,均由市府吸收負擔。 04 / 26 「高雄聯合學習智慧醫療聯盟」正式進駐亞灣 5G AIoT 創新園區,結合 AI 及醫 學各領域的頂尖團隊,以去中心化的方式,藉由聯合學習平臺把各方資料做最大 程度的整合、學習及分享。 180
大事紀要 04 / 28 前身為輔英科技大學體育館的高雄市「大寮運動中心」正式開幕,未來也將和輔 英科大合作,提供各個年齡層適合的班別。 04 / 30 「臺 20 線南橫公路梅山口至向陽路段有條件復通」祈福典禮於高雄天池及臺東 埡口兩會場同步視訊舉行,重新串連高雄、臺東二縣市的交通及部落情感。 2022年5月//////////////////////////////////////////////////////////////////////////////////////////////////////////////////////////////////// 05 / 03 高雄市政府即日起發送「快篩試劑兌換券」,低收入戶可憑健保卡和兌換券至 藥局免費領取快篩試劑,列冊街友則由社會局社工直接發放快篩試劑。 05 / 07 高雄市勞工博物館於 5 月 7 日及 21 日,以國際 518 博物館日主題:博物館的力量, 舉辦兩場「超給『力』派對」。並與中央研究院的開放博物館串聯,以勞動者的 集體權利為主題,將館內已入藏的相關典藏文物分為勞動三權轉化成線上展覽。 05 / 10 高雄市「囤房稅」三讀通過,稅收亦將作為青年租金補貼,增加房屋供給量,保 障市民居住權益。 05 / 11 「高雄關懷包得來速」正式上路,簡化領取流程亦縮短發放時間,確診者接獲 衛生局通知確診簡訊後 2 小時,可請非同住親友、或同住家人至區公所領取。 05 / 18 「 2022 放視大賞」數位設計展在高雄展覽館登場,本次共有 79 校、151 系及多 達 3,322 件作品參賽,讓青年學子能轉化成為產業界重要的動能。 05 / 20 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高雄厝 4.0 」計畫正式啟動,修訂危老建築物重建設置高雄 厝綠能設施部分,得免繳納回饋金,且因應後疫情時代,新增通用化浴廁應設 置開窗或開口、加強室內通風等條件,強化民眾居住生活品質。 181
第 12 卷 | 第 2 期 05 / 21 為紀念臺灣文化協會創立 100 週年,「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在高雄 市立美術館盛大開幕,回應百年前的先覺者與藝術家在黑暗時代中追逐臺灣文 化啟蒙的信念。 「蓮池潭水域運動中心」舉行揭牌啟用典禮,因應「還河於民」政策,盼打造 蓮池潭為友善親水場域。 2022年6月//////////////////////////////////////////////////////////////////////////////////////////////////////////////////////////////////// 06 / 02 高雄市政府青年局轄下的青創空間──「Pinway」正式改裝完成,基地坐落於駁 二藝術特區 8 號倉庫,提供展演空間、多元課程場域及全方位的創新學習提案。 06 / 03 全國唯一同時有傳統龍舟及競技龍舟的「2022 高雄愛河端午龍舟嘉年華」,自 6 月 3 日至 5 日於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舉行,本次共有 108 隊、2,200 人參賽。 06 / 09 高雄以「高雄港聯外交通改善,運用 AI 智慧號誌紓解交通瓶頸」計畫,獲選 「IDC 2022 年亞太智慧城市獎(SCAPA)」。 斯洛伐克中央地方聯合訪問團南下高雄參訪,布拉提斯拉瓦省省長德若巴與高 雄市長陳其邁簽署夥伴協定,成為高雄第 36 個姊妹市及友好夥伴城市。 06 / 10 高雄榮民之家首創的 5G 智慧長照系統正式啟用,預期將大幅提升照護效率。 06 / 13 以高雄為家的「台鋼雄鷹球團」在高雄澄清湖棒球場,舉行新人測試會開幕典 禮,同時邀請市長陳其邁擔任投手測試實戰開球。 06 / 21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與臺北市電腦商業同業公會主辦的「2022 資料創新應用 競賽」決選出爐,本次以「智宅社區新生活應用」為主題,讓年輕人積極參與 社宅經營規劃。 182
大事紀要 06 / 25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會動的文藝復興 沉浸式光影藝術展」開展,6 月 25 日 起至 10 月 6 日,邀請民眾共同體驗以高科技方式重返文藝復興現場。 06 / 26 高雄第 59 條公車式小黃路線──茂林區小黃公車正式啟用,預期將大幅改善茂 林鄉親和部落族人就醫方式。 06 / 27 高雄市濱海聯外道路北段通車啟用,配合楠梓產業園區、台積電、橋頭科學園 區和鴻海電動車等廠商進駐,解決大量就業人口進駐的交通問題。 2022年7月//////////////////////////////////////////////////////////////////////////////////////////////////////////////////////////////////// 07 / 01 高雄市第四座運動中心──「左營運動中心」舉行開幕儀式,利用國家體育場 尾翼,打造全齡運動環境。 07 / 02 闊別十七年,第三十三屆金曲獎頒獎典禮於高雄巨蛋登場,本次以「熱」為主 題,體現高雄「 SO HOT 」的地方特色,並巧妙連結金曲獎帶來的關注熱度。 07 / 04 「高雄原創──聊療號」輕軌彩繪列車開箱啟航,結合 6 位高雄原創作者的 LINE 人氣貼圖,讓大家認識高雄的文創潛力。 07 / 07 2022 臺灣文博會、台灣設計展首檔特展──「向太陽宣戰 冰品設計暨冰品 展」在哈瑪星貿易商大樓前登場,邀請大家一同體驗美麗、有想像力的高雄在 地文化。 07 / 09 高雄市政府首度將「旗津黑沙玩藝節」及「高雄旗津啤酒嘉年華」兩個活動聯 合擴大舉辦, 7 月 9 日及 7 月 16 日在旗津輪番登場。 183
第 12 卷 | 第 2 期
/ 10 「第十五屆阿公店溪文學獎」舉行頒獎典禮,市長陳其邁到場祝賀,感謝阿公 店溪文學獎持續努力,連結文學與土地情感,也展現年輕世代的文學力量。
/ 15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正式啟用「高雄市都市設計審議服務平臺」,全面導入 無紙化作業流程,申請者在網站上就能即時掌握審議進度,檢閱相關會議紀錄 資料,提升都審行政服務效能及落實節能減碳。 07 / 21 全球首株「科技祈福許願樹」在衛武營正式亮相啟用,民眾可透過 LINE 即時 上傳文字與圖像、 3D 遊戲和動畫,與祈福許願樹互動,藉由整合大型曲面與 AI 人工智慧,拓展顯示器科技創新應用。 07 / 29 駁二藝術特區「大樹宇宙──愛河森林慢板」正式開放,是藝術家顏名宏為台 灣設計展規劃的作品,民眾可循著步道登上樹梢,遠眺港區美景,再穿梭枝葉 回到地面,展開城市中探索自然的慢板生活。 07 / 31 高雄市茂林部落舉行「 Takyubanɨ 小米豐收祭」,各地族人返家盛裝出席部落重 要的祭儀。 高雄市勞工博物館與國立中山大學「城市是一座共事館 USR 計畫」合作,舉辦 「大港 人生錦旗 跨國移工篇章特展」開幕暨東南亞文化日活動,也邀請高 屏地區 NGO 夥伴共同歡慶開展。 2022年8月//////////////////////////////////////////////////////////////////////////////////////////////////////////////////////////////////// 08 / 01 「TAKAO 81 原青主 KEY」音樂活動於原住民族日(8 月 1 日)舉辦,市長陳 其邁出席,展現市府團隊對原住民族的尊重和重視。 為迎接臺灣文博會與台灣設計展,由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規劃的「台灣設計 高 雄百點集章行動」,向 1935 年臺灣博覽會致敬,將高雄各區的藝文中心和歷史 184
07
07

08 / 16 慶祝高雄市與美國德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市締盟 40 週年姊妹市情誼,高雄市政府

紀實,展期由 8 月 16 日至 8 月 28 日。 08 / 20

那瑪夏區舉辦「射耳祭暨傳統技能競賽活動」,射耳祭是布農族最重要的傳統

大事紀要 場景,化身為 100 款充滿在地特色的復古設計章。即日起三個月內,讓民眾能 循線收集,並同步推出虛擬集章,透過 NFT 讓集章行動能與時俱進走入元宇宙。 08 / 05 亞洲最大文創盛事「臺灣文博會」首度移師高雄,本次以「群島共振  Resonance Island」為主題,即日起至 14 日,讓大家在高雄看見來自各地,來自 土地、人民,臺灣蓬勃的文創能量。新興區戶政事務所並建置全臺首創的 VR 虛擬設計攝影棚,搭配高雄打卡景點,打造沉浸式氛圍新體驗。
07 高雄市政府農業局在凹子底公園廣場用地,啟用嶄新風貌的「神農市集」,作 為展售高雄優質農產的櫥窗,亦實踐對農友們的承諾。
08 /
在高雄市立圖書總館舉辦週年紀念展,介紹聖安東尼市的人文歷史及兩市交流
祭儀,由部落耆老帶領並指導部落青年,透過實際參與並從中學習的方式,將 布農族的傳統文化精神與祭典儀式內化至部落青年的心中。 那瑪夏「那次蘭吊橋」舉行通車儀式,拓寬橋面後可開放 1.5 噸以下車輛行駛, 提升那瑪夏農民農產運輸效率,大幅增加便利性。 08 / 21 「2022 旗津風箏節」在旗津海水浴場熱鬧登場,以「大魚世界」為主題,放飛 上百隻風箏,旗津沙灘上空一片風箏海。 08 / 28 歷經六十三年,高雄市立美術館自日本佐渡市真野公園迎回黃土水大師作品「山 本悌二郎銅像」,感念山本悌二郎對臺灣糖業及高雄工業現代化的貢獻,也象 徵臺日友好與文化交流。 08 / 29 台灣自來水公司舉行「旗津第二條過港送水管通水典禮」,穩定旗津地區民生 185

09 / 08 為慶祝高雄市與澳洲布里斯本市締結 25 週年姊妹市,高雄市政府行政暨國際處 舉辦紀念活動,透過城市專題展覽向市民介紹布里斯本市。

第 12 卷 | 第 2 期 供水,努力改善旗津地區的民生用水問題。 2022年9月//////////////////////////////////////////////////////////////////////////////////////////////////////////////////////////////////// 09 / 01 高雄市政府舉辦「高雄 2050 淨零及循環經濟國際論壇」,邀集各國代表、產業 龍頭及學界共同交流及專題發表。 09 / 03 「2022 高雄市眷村文化節」在鳳山前海軍明德訓練班開場,市長陳其邁表示市 政府將全力支持眷村文化保存,並照顧好眷村與周邊市民朋友。 09 /
位於旗津的高雄燈塔舉行「活化再利用」啟用典禮,在交通部航港局及高雄市 政府促成下,成為全國首座開放夜間參觀的燈塔,並引進在地輕食與文創展覽。
07
09 「第三屆美濃水圳漫旅藝術節」於美濃下庄水圳盛大開幕,透過水圳市集,結 合藝術打燈與攤車市集,讓夜晚的美濃有不同風格,也為農村挹注經濟活水。 09 / 24 由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與青鳥文化公司共同策劃辦理首屆「高雄城市書展」, 主軸以「左圖右書」代表圖書館與書店,象徵高雄兩大重要閱讀場域,活動規 劃有「港灣書展」、「草地書市」等,活動由 9 月 24 日起至 10 月 30 日止。 09 / 16 慶祝高雄市與韓國大田廣域市締結 5 週年姊妹市情誼,高雄市政府行政暨國際 處舉辦紀念展,展出大田市特色的文物及過往兩市交流軌跡。 09 / 17 旗后商圈發展協會主辦的「滿儎宴」,結合傳統的文化和信仰特色在旗津豐收 廣場熱鬧開桌,讓更多民眾感受傳統漁業產業中的濃厚文化。 186
09 /
大事紀要 高雄市政府勞工局在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榕樹廣場舉辦「高雄聲得你心」 視障音樂表演決賽,讓社會大眾更加認識視障者的音樂表演天賦及努力成果。
/ 18 第二十八屆智慧運輸世界大會,高雄市政府榮獲「2022 年智慧運輸世界大會 名人堂地方政府成就獎」(ITS World Congress Hall of Fame- Local Government Award),在美國洛杉磯大會上接受國際頒獎表揚。
高雄鹽埕第一公有市場舉辦「鹽一市場 reopen 暨埕市鹽遊會」宣傳記者會,期 望將青年力量導入舊有的市場,成為高雄市場文化的新典範。 09 / 24 高雄市體育總會主辦的「高雄市全民運動嘉年華」在國家體育場登場,今年在 國家體育場擴大舉行,是疫情後首次舉辦大型體育嘉年華會。
「111 年高雄市紀念大成至聖先師孔子誕辰 2572 週年釋奠典禮」於左營孔子廟 舉行,由市長陳其邁擔任正獻官並全程出席。 09 / 30 2022 年台灣設計展「部署壽山──西子灣隧道與全民防衛展」於西子灣隧道及 其防空設施中開展,除了將防空洞打造成展場、全民國防資訊視覺化,更規劃 場域沉浸式體驗,讓觀展民眾感受躲避空襲轟炸的戰時氛圍。 「台灣設計設計台灣╳ 22 組台灣設計力」於蓬萊商港區正式開展,會場曾經是 高雄港的經濟中島,如今隨著城市轉型轉念為設計中島,由原來的實體貨物轉 向軟體概念的輸出,展現與過往不同的形象。 187
09
09 / 21
09 / 28

迎惠賜稿件。

四、投稿注意事項: (一)來稿不得一稿兩投,稿件請以電腦橫式繕打,須附電子檔及紙本稿一式三份。

(二)譯稿須附原文及翻譯授權書;若原文書無著作權者,應說明之。

(三)「研究論文」稿件,每篇正文以二萬二千字為限;其他類型的稿件,每篇正文以一萬字為限。

(四)所列參考書目,應以文稿中徵引者為限,引用文獻須與正文引用一致。

(五)來稿文責由作者自負。

(六)來稿須依本刊撰稿體例,詳見撰稿須知。

(七)各篇作者享有其著作人格權,本刊享有著作財產權。

(八)接受刊登之稿件,本刊有權增減文字與圖片。

五、稿件審查:本刊採匿名評審制,稿件經編輯委員會送請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匿名審查通過後刊

第 12 卷 | 第 2 期 《高雄文獻》稿約 一、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稱本館)為深化在地論述、保存高雄文史資料,竭誠歡迎各界投 稿《高雄文獻》。 二、本刊為半年刊,每年六、十二月出刊。 三、投稿內容與主題:舉凡非純文學類而與高雄相關之論述、田野調查、口述歷史訪談、譯著、 史料文獻評介、社區營造、移民族群、展演評介、影評、文評與書評、未出版文稿等,均歡
印。凡經錄用之稿件,作者不得要求抽回,並須簽署著作權讓與書。 六、酬謝方式:來稿一經採用刊出,致奉稿酬,並贈當期《高雄文獻》三冊、抽印本十本。 七、稿件交寄: (一)來稿請寄至下列地址:803003 高雄市鹽埕區河西路 99 號 3 樓「行政法人高雄市立歷史博 物館研究部(投稿高雄文獻)收」。 (二)有關投稿問題與意見,聯絡電話請洽(07)5312560 轉 315,E-mail:kaohsiung.h@gmail. com。 188

Times New Roman,首行縮二字(全形);引用原文則改採 標楷體,短文可外加引號而逕入正文;若引文較長,請另起段落,首行縮四字(全形),第二行之後 縮二字(全形),不另加引號。正文與引用原文的字體大小皆設為 12 級。

(二)本文中的節次及子目,以五個層次為原則,次序為:壹、一、(一)、1.、(1)。字體大小:題目為 22 級字;子目依次序為 18 級字、14 級字,其餘皆為 12 級字。

(三)圖表的編號採阿拉伯數字(如圖 1、表 1)。圖片標題放於圖下置左;表格標題放於表上置中。

(四)年代部分,全文請統一書寫格式。朝代紀元後加上西曆,如:乾隆 2 年(1737)、大正 12 年(1923)、 民國 100 年(2011);或是直接用西曆,如:2011 年。建議統一用詞:荷蘭時期、鄭氏時期、清領時 期、日治時期、戰後。

(五)請用新式標點符號。引號用「」;引號內引號用『』;書、報、期刊等採書名號用《》;論文與期刊 篇名等採篇名號用〈〉;書名與篇名連用時,可省略篇名號,如《莊子.天下篇》。

(六)註釋採隨頁附註。註腳號碼請用阿拉伯數字標示,如:1、2、3、……,並置於標點符號後。註腳文 字則置於當頁下方,以細黑線與正文分開。

(七)一般內文敘述遇數字,不完整之餘數或概略之約數、農曆年月日、屆、次、項等請用國字,如:三千 多人、約二百坪、第一屆、農曆正月十五日。遇年代(含以朝代紀元者)、完整數字者,請用阿拉伯 數字,如:大正 12 年(1923)、1985 年 4 月 17 日、23,557 人、5 位、3 輛。引文關於數字之使用則 悉依原引用文獻。

《高雄文獻》撰稿須知 一、來稿請依序包括:中英文論文題目、中英文摘要(中文 500 字以內、英文 250 字以內)、中英文關鍵詞(各 不超過 5 個)、本文(圖表嵌於正文中)、參考文獻等;若本文中有圖片,請附上解析度 300dpi,並無 版權問題或已取得授權之原始圖檔;若文稿有接受相關計畫補助及需致謝辭者,請於首頁之頁下(註) 說明。 二、稿件請以 Word2000 以上軟體打字建檔,A4 紙張規格,橫排,須加註頁碼並置中。 三、本刊為雙向匿名審查,除於「投稿人基本資料表」外,請勿於投稿文內出現姓名、職稱等。 四、來文請依下列撰稿格式: (一)正文的中文字型採新細明體,英文字型為
公司行號公告之寫法,此外一般內文敘述一律採用「臺」字。 (九)「註腳引用」書寫,請依下列格式: 1. 華日文專書:作者,《書名》(出版地:出版者,西元年分),頁碼。 初引:芝忠一,《新興の高雄》(高雄:新興の高雄發行所, 1930 ),頁 174-180 。 再引:芝忠一,《新興の高雄》,頁 174-180 。 2. 合輯:作者,〈篇名〉,收於主編姓名,《書名》(出版地:出版者,西元年分),頁碼。 初引:莊建華,〈鳳山地政事務所日治時期留存文書史料解說〉,收於謝明勳主編,《鳳山地政 檔案彙編──左營舊城驛及鐵道篇》(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20),頁 15。 再引:莊建華,〈鳳山地政事務所日治時期留存文書史料解說〉,頁 16 。 3. 翻譯專書:原作者著,譯者譯,《書名》(出版地:出版者,西元年分),頁碼。 初引:龔李夢哲(David Charles Oakley)著,徐雨村譯,《福爾摩沙的洋人家族:希士頓的故事 (上)》(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9),頁 27。 189
(八)臺灣之「臺」,遇書名、文章名、單位機構或公司行號名稱使用「台」者,依原書、原文,及單位機構、

再引:龔李夢哲(David Charles Oakley)著,《福爾摩沙的洋人家族:希士頓的故事(上)》, 頁 27。

4. 期刊論文:作者,〈篇名〉,《期刊名》,卷(期)(西元年分),頁碼。 初引:戴寶村,〈大高雄市人群之歷史形塑發展〉,《高雄文獻》,1( 1 )( 2011 ),頁 8-57 。 再引:戴寶村,〈大高雄市人群之歷史形塑發展〉,頁 8-57 。

5. 博碩士論文:作者,〈論文名稱〉(學校地點:學校系所博碩士論文,西元年分),頁碼。

1-12,轉引自張守真,〈荷據時代「打狗」史事初探〉,《高雄文獻》,24、25(1986), 頁 27。 再引:中村孝志著,北叟譯,〈荷蘭時代臺灣南部之鯔漁業〉,頁 27 。

7. 華日文報紙:作者,〈標題〉,《報紙名稱》(西元年月日),版頁。 (若為一般性新聞報導,可略去作者名) 初引:〈高雄市役所廳舍竣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 1939 年 9 月 18 日), 第 4 版。 再引:〈高雄市役所廳舍竣工〉,第 4 版。

8. 西文專書:作者 , 書名 . ( 出版地 : 出版者 , 西元年分 ), 頁碼

初引: Connell, R., Southern Theory: The Global Dynamics of Knowledge in Social Scien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7), p. 207.

再引:Connell, R., Southern Theory: The Global Dynamics of Knowledge in Social Science., p. 207.

9. 西文期刊論文:作者 , “篇名 ”期刊名 , 卷 ( 期 )( 西元年分 ), 頁碼

初引: Katz, Paul R., “Orthopraxy and Heteropraxy Beyond the State: Standardizing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Modern China, 33(1)(2007), pp. 72-90.

再引:Katz, Paul R., “Orthopraxy and Heteropraxy Beyond the State: Standardizing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pp. 72-90.

第 12 卷 | 第 2 期
〈篇名〉,《期刊名》,卷(期)(西元年分),頁碼。 初引:中村孝志著,北叟譯,〈荷蘭時代臺灣南部之鯔漁業〉,《南方文化》,
初引:王御風,〈近代台灣地方議會與領導階層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 1920-1960 )〉(臺 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6 ),頁 18 。 再引:王御風,〈近代台灣地方議會與領導階層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1920-1960)〉,頁 18。 6. 轉引自其他論文:原作者,〈篇名〉,《原期刊名》,卷(期)(西元年分),頁碼。轉引自作者,
11(1984),頁
10. 網頁文獻:作者,〈篇名〉。資料檢索日期。網址:網址路徑。 (若無明確作者或篇名,可改以網站名稱替代) 初引:維基百科,〈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資料檢索日期:2022 年 3 月 21 日。網址:http:// shorturl.at/hkKX1。 再引:維基百科,〈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網址: http://shorturl.at/hkKX1 。 11. 數位資料庫、檢索系統:作者,〈檔名〉(西元年分),資料庫(檢索系統)全稱,登錄(檢索)號。 初引:作者不詳,〈新高雄市街詳圖〉(1947),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 KH2003.008.344。 再引:作者不詳,〈新高雄市街詳圖〉,登錄號:KH2003.008.344。 (十) 同一註釋連續出現時,可以「同上註」表示;非連續出現,即第二次之後的引註時,請以上述之「再 引」格式表示。 190

5. 翻譯專書:原作者著,譯者譯(西元年分),《書名》。出版地:出版者。 範例:龔李夢哲(David Charles Oakley)著,徐雨村譯(2019),《福爾摩沙的洋人家族:希士 頓的故事(上)》。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6. 期刊論文:作者(西元年分),〈篇名〉,《期刊名》,卷(期),頁碼。 範例:戴寶村( 2011 ),〈大高雄市人群之歷史形塑發展〉,《高雄文獻》,1( 1 ),頁 8-57 。

7. 博碩士論文:作者(西元年分),〈論文名稱〉。學校地點:學校系所博碩士論文。

範例:王御風(2006),〈近代台灣地方議會與領導階層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1920-1960)〉。 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8. 轉引自其他論文:原作者(西元年分),〈篇名〉,《原期刊名》,卷(期),頁碼。轉引自作者(西 元年分),〈篇名〉,《期刊名》,卷(期),頁碼。 範例:中村孝志著,北叟譯(1984),〈荷蘭時代臺灣南部之鯔漁業〉,《南方文化》,11,頁 1-12,轉引自張守真,〈荷據時代「打狗」史事初探〉,《高雄文獻》,24、25(1986), 頁 27。 9. 華日文報紙:作者,〈標題〉(西元年月日),《報紙名稱》,版頁。 (若為一般性新聞報導,可略去作者名) 範例:〈高雄市役所廳舍竣工〉( 1939 年 9 月 18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 第 4 版。

10. 西文專書:作者 ( 西元年分 ), 書名 出版地 : 出版者 範例: Connell, R. (2007), Southern Theory: The Global Dynamics of Knowledge in Social Scien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1. 西文期刊論文:作者 ( 西元年分 ), “篇名 ”期刊名 , 卷 ( 期 ), 頁碼 範例: Katz, Paul R. (2007), “ Orthopraxy and Heteropraxy Beyond the State: Standardizing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 Modern China, 33(1), pp. 72-90. 12.

(十一)文末「參考書目」書寫,請依下列格式: 1. 請將正文中所有引用或腳註之書目全部列出,不得列出未引用之文獻。書目列舉依序為華文、 日文、西文。 2. 華日文書目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西文書目則依作者姓氏字母順序排列。同一作者有兩本 (篇)以上著作時,則依著作出版先後排列。 3. 華日文專書:作者(出版年),《書名》。出版地:出版者。 範例:芝忠一( 1930 ),《新興の高雄》。高雄:新興の高雄發行所。 4. 合輯:作者(西元年分),〈篇名〉,收於主編名,《書名》,頁碼。出版地:出版者。 範例:莊建華(2020),〈鳳山地政事務所日治時期留存文書史料解說〉,收於謝明勳主編,《鳳
山地政檔案彙編──左營舊城驛及鐵道篇》,頁 15-20。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若無明確作者或篇名,可改以網站名稱替代) 範例:維基百科,〈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資料檢索日期: 2022 年 3 月 21 日。網址: http:// shorturl.at/hkKX1 。 13. 數位資料庫、檢索系統:作者(西元年分),〈檔名〉,資料庫(檢索系統)全稱,登錄(檢索) 號。範例:作者不詳( 1947 ),〈新高雄市街詳圖〉,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 KH2003.008.344 。 (十二)引用原版或影印版古籍,請註明版本與卷頁。影印版古籍請註明現代出版項。 191
網頁文獻:作者,〈篇名〉。資料檢索日期。網址:網址路徑。

莊淑姿  國立高雄大學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      莊建華  行政法人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陳啓仁  國立高雄大學建築學系

劉正元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戴文鋒  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

謝仕淵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謝貴文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       簡文敏  高苑科技大學資訊傳播與行銷系

責任編輯:鍾宛君 助理編輯:毛湘萍 文字校對:高嘉鴻 美術設計:薛東榮

印  製:泰銘照相製版社有限公司

出 版 者:行政法人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網  址:http://khm.org.tw/ 地  址:803003高雄市鹽埕區河西路99號3樓(行政法人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行政辦公室) 電  話:(07)5312560 傳  真:(07)

第十二卷.第二期 2022年12月 出版機關:行政法人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發 行 人:李旭騏 主  編:許淑娟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編輯委員:(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台邦.撒沙勒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      吳玲青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張二文  高雄市美濃區龍肚國民小學
5319644 經銷編印: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地  址:802019高雄市苓雅區五福一路57號2樓之2 電  話:(07)2265267 傳  真:(07)2233073 訂購資訊 定  價:新臺幣200元整 訂  閱:每年二期,定價九折 經銷商郵政劃撥戶名: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郵政劃撥帳號:41423894 匯款請先電洽確認書價、寄送運費及地址 本刊圖片、文字皆有版權,非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翻印。 GPN : 2010001240 ISSN : 2222-8306
第二期 本刊物已榮獲國家圖書館納入TCI-HSS資料庫 刊頭語/許淑娟 研究論文 山本悌二郎(1870-1937)與他的黃土水製作胸像/莊天賜 高雄市廟宇傳統聖樂之現況調查與研究/黃鴻璋 日治時期臺灣電話自動式交換機的建立及其影響──以最初設立的高雄為討論中心/曾立維 旗山區鼓山公園歷史石碑之文本分析/莊淑姿 田野現場 臺灣宮廟入地府「 (tshuā)元神」民俗初探──以龍目井山頂北極殿為例/謝永山 文化光影 邁向文化資產之路:白砂崙萬福宮王醮大典與林園鳳芸宮媽祖海巡/莊書豪 追憶高雄的繁華時光──評《高雄第一盛場──鹽埕風》/王御風 高雄小故事──臺灣化工業的祖師爺──橋仔頭酒精工場/謝德謙 高雄小故事──五分車上的甜蜜/趙筱蓓 高雄小故事──橋頭糖廠,我的家/楊棻糸 大事紀要 2022年4月1日至2022年9月30日/高嘉鴻整理
第十二卷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