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之愛火:基督教靈修歷史的先鋒與奧祕家(Cat.No.24040)

Page 1



目錄 Co nt e nts

周序 精彩的靈修歷史探究 / 周學信 李序 少見的靈修神學大作 / 李耀全 前言

15 19 21

第一部 殉道者:至死忠心之見證 第1章

殉道見證(Martyrdom,第 2–3 世紀) —捨棄生命之得著

29

第二部 沙漠修道:丟棄萬事之退隱 第2章

安東尼(Antony of Egypt,約 251–356) —苦修爭戰之行道

第3章

沙漠教父(The Desert Fathers,第 4–5 世紀) —撇下一切之追求

第4章

41 53

伊凡格流(Evagrius Ponticus,345–399) —心智煉淨之清心

74

第三部 修院制度:與神關鎖之花園 第5章

本篤(Benedict of Nursia,約 480– 約 547) —審慎平衡之守則

第6章

階梯約翰(John Climacus,約 579–649) —神聖攀登之天梯

第7章

109

伯爾拿(Bernard of Clairvaux,1090–1153) —新婦密契之先鋒

第8章

95

122

希德嘉(Hildegard of Bingen,1098–1179) —靈感滿溢之先知

143

3


靈魂之愛火 基督教靈修歷史的先鋒與奧祕家

第四部 托缽派:使徒模式之生活 第9章

方濟(Francis of Assisi,1181/2–1226) —效法基督之生活

第 10 章 凱瑟琳(Catherine of Siena,1347–1380) —因愛癲狂之行動

159 181

第五部 耶穌會:默觀與行動之合一 第 11 章 依納爵(Ignatius of Loyola,1491–1556) —行動中之默觀者

195

第六部 迦密派:密契聯合之專注 第 12 章 大德蘭(Teresa of Avila,1515–1582) —心靈殿宇之旅程

第 13 章 十架約翰(John of the Cross,1542–1591) —靈魂黑夜之煉淨

第 14 章 小德蘭(Thérèse of Lisieux,1873–1897) —平凡與愛之小道

209 230 244

第七部 東正教靈修:超越言語之寧謐 第 15 章 東正教(Eastern Orthodoxy) —幽暗與光之交融

259

第八部 深入改革:心靈內在之信仰 第 16 章 福克斯(George Fox,1624–1691) —內在的光之引導

第 17 章 欽岑多夫(Nicholas von Zinzendorf,1700–1760) —唯獨耶穌之熱情

第 18 章 特斯諦根(Gerhard Tersteegen,1697–1769) —棄絕自我之奉獻

4

279 294 321


目錄

後語

353

專文一 靈修學、奧祕神學、聖經與教會合一 專文二 寓意釋經法今昔 專文三 性格類型與靈修 附錄一 中外文專有名詞、術語及人名對照表 附錄二 靈修歷史人物列表 附錄三 英文靈修研究書目簡注 主要參考書目

357 374 380 383 388 390 397

5


推薦語

西元 2016 年邀請吳東生牧師到本院教授「靈命塑造」課程, 與吳牧師有深入交通,彼此分享內在生活與靈修神學的重要,真是 一見如故,相逢恨晚!這本《靈魂之愛火:基督教靈修歷史的先鋒 與奧祕家》介紹多位靈修人物,及各式靈修運動發展的歷史背景和 靈性特徵,並加上一些「今日省思點滴」,對今日教會與信徒有實 際的提醒與應用。本書書名所言的奧祕家(mystics),並非常人以 為的充滿神祕色彩、追求奧祕經驗者。奧祕主義(mysticism)乃指 密契主義,而奧祕家是一群追求與神相遇的「密契者」,正如書中 所言「奧祕主義……因著對直接與神同在的渴慕及意識,進而帶來 的一個生命轉化的過程……透過忘我的渴慕、追求在今生就達到在 愛中與基督的聯合。」(頁 36) 深信,透過本書如雲彩般見證人的生命經歷與教導,必帶下你 我對主的愛慕與追求,引領我們真經歷在主面前有滿足的喜樂(詩 十六 11),以及「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就變 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林後三 18) 王偉成 美國加州聖荷西豐收神學院院長

深信,書中陳述的故事神學和歷史見證裡,那埋藏在先聖先賢 胸臆間淬鍊並萃取千年的靈程,可以帶領我們迅速地在教會歷史的 掠影中找到靈修神學的典範,體驗「天路歷程指標乃神在心靈的施 工」、「主的靈在哪裡,那裡就得以自由,對著主照鏡子,就反射主 榮美」的真理,並點燃二十一世紀凋敝的心靈,藉此照亮迷茫於後

7


靈魂之愛火 基督教靈修歷史的先鋒與奧祕家

現代的華人,看見道路、真理和生命! 吳獻章 臺北中華福音神學院舊約教授、研發處長、教牧博士科主任

吳東生博士的《靈魂之愛火:基督教靈修歷史的先鋒與奧祕 家》一書,對基督教重要靈修歷史人物有深入的介紹,涵蓋天主教 與東正教豐富的靈修傳統,難能可貴。這本書蘊藏了多把鑰匙,可 打開多道靈修歷史之門,與靈修運動中的典範人物登堂相會,淺嚐 二千年來大公基督教會靈修傳統的豐富。無論是藉著這些偉大聖徒 的生平與見證,或者透過對追求操練與神同在的經歷與神學述說, 都將激勵信徒,挑旺對主基督耶穌的渴慕。 呂紹昌 美國加州聖荷西基督工人神學院院長

喜獲吳東生牧師的新作,看後更是愛不釋手,確認此書作者實 在是「青出於藍」,此書將成為筆者日後課程的參考書之一!…… 吳牧師著作的選材一方面集中在靈修神學的主要歷史,另一方面同 時把靈修神學的主題透過一些重要靈修大師的生平與著作淋漓盡致 地講解出來,文末並隨有「今日省思點滴」,這種「巡禮」式的簡 介幫助讀者能對靈修神學獲得概括性的認識。書後的三篇專文更是 反映出作者牧養的心思,尤其是帶出「福音派、靈恩派、奧祕派: 合而為一的神聖呼喚」之挑戰。無論我們的神學立場是什麼,「合 而為一」乃是主耶穌給門徒的呼籲!我誠意推薦吳牧師的大作給信 徒們,這是一本認識靈修學和靈修歷史的極佳參考書。 李耀全 加拿大列治文華人宣道會主任牧師 前香港建道神學院教授、教牧學博士課程主任 前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講師 《靈修與修靈:華人教會靈修神學二十一世紀的議程》編著者

8


推薦語

吳東生博士的《靈魂之愛火》比較系統而深入地介紹了基督教 大公教會—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新教—的靈修歷史傳統,涵 蓋了一些不同派別的靈性特徵和一些靈修典範人物的生平及信念。 該書顯著且難得的特點是力求在學術的嚴謹性與普通信徒的靈性需 求之間保持平衡,因此對牧者、同工和一般信徒都有相當的幫助和 益處。筆者深信,這些靈修聖徒們竭力追求要達到的屬靈目標, 其實正是主耶穌和整本新約聖經對所有信徒提出的共同目標:恢復 並活出神兒子的形像,像祂一樣聖潔、完全。在此意義上,歷代聖 徒們不僅為我們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信徒(聖徒)提供了美好的榜 樣,更成為了先鋒,為我們開闢了一條條通達這目標的路徑。筆者 向各位讀者熱誠推薦吳博士的大作。 周小安 加拿大溫哥華佳恩基督教會主任牧師

吳東生牧師這本《靈魂之愛火》的精彩之處是在其辯證,他在 過去與現在的張力裡探究靈修。……每一章內容不僅都值得閱讀、 反芻,還能用來檢視我們自己對神的體悟。……這本書溫馨邀請您 來認識基督教的靈修與傳統,也提供非常清楚的入門介紹。吳牧師 發揮其專長,成功地將這群神祕主義者和先驅及其著作活潑地呈現 在眾人面前。他使這些屬靈人物變得與我們更親近,無論是初信者 或是早已行走天路的人都合適閱讀。……本書將會塑造、轉化和指 引您從滌淨進入光照,直到與神聯合。在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它 將用愛之火點燃您的靈魂。 周學信 臺北中華福音神學院教會歷史與系統神學教授

9


靈魂之愛火 基督教靈修歷史的先鋒與奧祕家

《靈魂之愛火》讀來平實順暢,沒有許多學術語句的閱讀障 礙,更覺如同詩篇有蜜之甘甜,讓人咀嚼再三、不時停下來感受回 甘滋味。正所謂是學術與靈修共濟,嚴謹與平易共融。敘事之間, 既有著說故事的沉醉,讓一般讀者能跟上這許多神的聖僕、使女們 的生命精彩,也讓靈修研習者不失去整全探究的精華之處。可以想 像作者授課時,受教者因神之美好而領受的感動與陶醉。 本書平衡選擇靈修歷史人物,並使新教信徒較不熟悉的東正教 靈修奧祕家得以被介紹。作者主要透過對中西各種二手文獻資料的 綜合(這是今日不可避免的研究方式),透過廣泛的參考、仔細的 對照與篩選介紹,大大提高了資料的完整性與深入性。今日有關靈 修歷史人物的中文題材相當有限,本書對靈修學歷史的華文探究絕 對是很大的幫助。 林瑋玲 臺灣靈糧神學院教會歷史及靈修學專任老師

吳東生牧師的《靈魂之愛火》是一本很少見的華文靈修著作。 吳牧師呈現了過去教會靈修歷史上的多位風雲人物,他們對主完全 的委身及捨己的奉獻,在在提醒我們二十一世紀的信徒要更多渴慕 與主親近、更加盡力追求認識主。儘管今天我們可能無法完全仿效 這些先賢們的做法,但對他們的見證和教導的瞭解,必能讓我們得 著激勵,亦讓我們在靈修上得到非常多的幫助及益處。 徐志賢 加拿大卡加里城西宣道會宣教士

吳東生牧師所寫的《靈魂之愛火》是一本非常寶貴的書,它不 但包括了西元 1517 年宗教改革之後的一些靈修歷史,更包括了過 去許多世紀以來,天主教和東正教一些聖徒們認識神的心路歷程。 對於活在二十一世紀的基督徒來說,這些歷史是我們很好的一面

10


推薦語

鏡子,是我們對於靈修神學往深處去的階梯。「耶穌基督昨日、今 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來十三 8),人類文明不斷地進步, 物質生活不斷地提升,但在屬靈的領域當中,歷世歷代的聖徒們事 實上要比我們豐富得多。這本書闡述了很多我們基督徒所忽略的屬 靈產業,尤其在天主教和東正教當中有很多聖徒是我們可以學習的 榜樣,他們對聖靈的認識和經歷是我們很多福音派的基督徒所欠缺 的。書中的末後也介紹了幾位新教的屬靈人物,他們對著神的愛和 擺上,所帶下來的屬靈產業直到今日仍是我們的祝福。誠如聖經所 說,他們雖然死了,卻因著信仍舊說話(來十一 4)。願神使用這 本書成為末後時代神家的祝福。 陳瑞曾 美國德州傳福基督徒聚會主任牧師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電機系和微電子研究中心 MURICenter 主任、教授

閱讀吳東生博士《靈魂之愛火》,好像被許多見證人圍繞著, 他/她們叫你重檢對主的愛,燃起你渴慕之火。吳博士深入淺出地 介紹不同時代的靈修傳統人物,論述其神學思想和歷史背景,並提 供各項參考書目及其簡介,不單讓人對靈修傳統有一基本認識,也 能找到門徑作深入的探討與研究。這是一本明白易懂、饒有趣味的 著作,但我建議你不要囫圇吞棗,可以每天抽少許時間,讀一個故 事,讓主角的生命與你的生命交流互動,從中得益。 麥燕霞 香港播道神學院教牧輔導科副教授

瞭解過去的歷史,可以讓我們從前人的經歷中拾珍,得著激 勵,也避免犯下前人的過失。今日信徒在時代潮流衝擊之下,網絡 與消費,追星與喧嚷,遺忘了回歸自然與簡樸、以及隱退和寧靜的 必要。重尋先賢們的靈修進路是扭轉目前頹勢的最佳途徑。吳博士

11


靈魂之愛火 基督教靈修歷史的先鋒與奧祕家

這本《靈魂之愛火》參考了許多英文著作,抽絲剝繭地道出不同時 代的靈修歷史人物的心路歷程和體驗,讓追求靈修的讀者可以在短 時間裡瞭解靈修的淵源和內涵、及近二千年來靈修的演變。本書勾 勒出十多位先賢對靈修的信念和理解,呈現出他們如何活出「以捨 為得」的十字架法則,善誘讀者領悟這些先賢們在靈修上的精湛之 處。期盼本書能幫助讀者與神的關係更加進深,靈命上充權得力, 在汙濁昏暗的世代中如明燈照耀。 曾志威 馬來西亞聖經學院中文部主任

拜讀吳東生博士所著《靈魂之愛火》,深感是本世代華人屬靈 神學的傑作,不愧為華文屬靈閱讀的一大寶庫。本書有兩個特點, 一是深入研究靈修歷史中的先鋒與奧祕家,瞭解這些靈修典範人物 的生平、理念和作品,為我們個人和教會的靈命成長提供了豐富 的資源。二是作者帶領讀者不斷進入聖經對「靈性操練」的核心看 法,進而體會其中的奧妙與價值。因為神就是愛,神也是烈火,深 信這些聖徒靈魂中燃燒的愛火,可以切實點燃今天信徒與教會的生 命和生活。沙漠乃偉人聖者出產之地,獨處默想乃靈性甦醒之根, 相信此著作必帶來屬靈的復興。 黃惠仁 新加坡聖公會榮升堂牧師

信徒生命的開始是接受基督的恩典,領受對十字架和復活的信 心,但這種信心必須得到栽培和操練方能更加堅固。信徒的成長必 須以作一個「屬靈人」為目標(林前二 14-15),靈修乃是成為屬 靈人不可缺少的工具。很多愛主、熱心操練靈修的信徒都有不同的 見解和做法,有時甚至會排斥異議、偏於極端。吳東生博士的近作 《靈魂之愛火:基督教靈修歷史的先鋒與奧祕家》把靈修的奧祕藉

12


推薦語

靈修歷史一頁頁地打開,清楚地闡明靈修的發展及對靈修的認識, 實在難得。深信,讀過這本書以後,信徒對靈修的瞭解和操練定可 望達到「更上一層樓」的地步。 黃鴻生 前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副院長 教牧輔導學教授,曾在美國 Azusa Pacific University 及 Western Seminary 任教多年 Solution Focuse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和《愛加倍關懷》作者

教會歷史中許多靈修先鋒與奧祕家的生命故事與經歷,充滿著 對內在生命和與神聯結的追求,也令人讚歎神的愛與美善,使當代 讀者可以在靈命成長上得到視野的啟發。 《靈魂之愛火》一書藉著介 紹靈修歷史中有代表性的典範人物之背景、靈修觀點和代表作品, 描繪出這些聖徒所經歷的處境和挑戰,以及他們的靈修特色和貢 獻,引導讀者欣賞豐富的靈修資源,也帶出心靈甦醒的啟迪與激勵。 本書鼓勵讀者,透過這些屬靈先驅們留下的感召與洞見,更深 經歷生命轉化,與神的關係更親密,並在屬靈分辨的廣度與反思的 判斷力上有所增進。作者特別強調因為神就是愛也是烈火,在這些 歷代聖徒靈魂中燃燒的愛火,就是神在他們生命的彰顯與同在。深 願這愛火也點燃在讀者心中,使這愛之火成為信徒心靈深處的能力 之源。 目前中文出版中有關基督教靈修學的華人著述仍相當缺乏,本 書不但給一般信徒提供了深入淺出的簡介,也可用作靈修學相關進 深課程的參考教材與補充閱讀。願神祝福作者對華人教會的貢獻。 潘怡蓉 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實踐科助理教授

13


靈魂之愛火 基督教靈修歷史的先鋒與奧祕家

吳東生博士的《靈魂之愛火》以廣濶的屬靈視野,綜合不同屬 靈傳統的特色,將二千年的基督教靈修歷史有條理地簡述出來,使 讀者渴想認識神、追求生命被神煉淨,且讓信徒不斷得著要順服 神、抵擋魔鬼,及效法基督的鼓勵。 嚴鳳翔 香港路德會雍盛堂主任牧師

14


周序

周序

精彩的靈修歷史探究

基督教靈修長期以來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如何聯結現在與過 去、過去與現在。當代觀點多半認為歷史與傳統之間沒什麼關聯。 如何看待歷史,對現今的福音派來說一直是個複雜的議題。對許多 人而言,閱讀歷史或回想過去似乎較令人分心,而非一個能使我們 在當下活出更虔誠生命的方法。我們對新事物的汲汲營營、我們的 喜新厭舊(如果你是這樣的話),都會使基督徒社群無法找到所渴 求的屬靈幫助。 當我們把世界分為「過去」與「現在」兩大類,就是為自己設 立兩個有限的視野。如此的二元分立,只會使我們看重其一而忽略 其二,這般分立不僅錯誤且矯揉造作。分離現在與過去,會帶來長 久有害的影響,並且削弱我們的洞察力,使我們的眼光更狹隘。其 危險之處,在於我們住在一個沒有過去記憶與根基支撐的世界裡; 我們把這個世界看作是昨天才被創造出來的一樣。若對過去和傳 統無知,我們將無從判斷如何前行。未來的知識乃建造於過去之 上,沒有過去,就不可能擁有現在。如羅洛.梅(Rollo May)所 言:「過去和未來都有其意義,因為它們都是現在的一部分:過去 發生的事情現在有了立足之處,因為你現在正想著它;或因為過去 的事影響著你,所以現在活生生的你是如此特別。未來也是真實存 在的,因為你現在可以在腦中盤算著未來。……過去有其意義, 因為它照亮了現在,未來則是使現在更豐富、更有意義。」(Man’s Search for Himself (1953), 227. 中文:《愛的序言》〔晨鐘出版〕。) 因此,我們的世界並非單純只分為過去或現在,因為兩者是息

15


靈魂之愛火 基督教靈修歷史的先鋒與奧祕家

息相關,現在來自過去,過去創造未來。此外,理解過去,就是在 過去的限制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並且對現在敞開自己。過去的事能 於現在給予我們許多教導;現在則有責任從過去汲取智慧,留下好 的,丟棄壞的。吳東生牧師這本《靈魂之愛火》的精彩之處是在其 辯證,他在過去與現在的張力裡探究靈修。 本書有許多精彩之處,第一,吳牧師詳細考察了書中人物的靈 修教導及其所歸屬的傳統。不同時間和不同地點的交織,使得這些 靈修教導有了實體和根基,這些教導不是抽象的靈性空談,而是又 真又活的神學理論。第二,吳牧師也精彩描述了這些靈修的先鋒與 神祕主義者。儘管今日新教界一般仍不信任或一直公然反對靈修生 活的神祕面向,吳牧師仍大膽地將這些偉大人物稱作奧祕家,他 告訴我們這些神祕主義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經歷和領悟神的強烈同 在,他們的生命如何被耶穌改變,他們的著作如何都是關於跟隨耶 穌、且浸透了祂的同在。第三,這本書證實了這群奧祕家和先鋒們 留給我們的靈修教導,實實在在都是我們屬靈傳統的一部分。他們 在當時都是真實活潑地與神同行,今日在神面前也仍是真實活潑地 存在,使我們能夠活生生參與在基督教靈修的歷史中,也激勵我 們、釋放我們,讓我們能夠在自己的時代裡效法前行。最後,每一 章內容不僅都值得閱讀、反芻,還能用來檢視我們自己對神的體 悟。回溯這群先鋒和神祕主義者的生命與教導,我們會發現自己受 召要留心信仰的直覺面、心與智的整合,並要實踐真誠的團體紀律 和成為見證者。與過去的接軌,會使我們前行時更堅強,成長時更 堅定,對過去就像對現在一樣、對現在也會像對過去一樣更堅信。 這本書溫馨邀請您來認識基督教的靈修與傳統,也提供非常清 楚的入門介紹。吳牧師發揮其專長,成功地將這群神祕主義者和先 驅、及其著作活潑地呈現在眾人面前。他使這些屬靈人物變得與我 們更親近,無論是初信者或是早已行走天路的人都合適閱讀。對於 基督教神祕靈修傳統尚感陌生的人,這是一本很棒的入門書。它也 是一本有助於靈性成長的工具書,內容的編排非常適合教會使用。

16


周序

這群先驅與神祕主義者尤其是我們的榜樣,領受他們的教導,並和 他們一樣在日常生活中致力尋求與神有更親密的交通,便能促進我 們與神的關係,使思想與行動結合,好打破隔離我們與他人、與神 之間的高牆。 所有基督徒的呼召,就是要尋求與神更親密,也就是要對神有 一種神祕的體驗。聖伯爾拿(Bernard of Clairvaux)曾寫道:「唯 有神,眾人皆可尋著;即便在祂無法被尋著之時,也仍可尋著。」 本書將會塑造、轉化和指引您從滌淨進入光照,直到與神聯合。您 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它將用愛之火點燃您的靈魂。

周學信 臺北中華福音神學院教會歷史與系統神學教授

17


周序

李序

少見的靈修神學大作

受邀為加拿大宣道會同工吳東生牧師的大作《靈魂之愛火:基 督教靈修歷史的先鋒與奧祕家》寫序是筆者的榮幸!二十年前筆者 在香港 97 回歸時執筆的處女作《屬靈操練與生命關懷》(1998)最 近已絕版(六版);昔日因楊牧谷牧師的錯愛,在開拓「更新資源 有限公司」〈21 課程系列〉之時,此書成為課程系列的「頭炮」, 與香港回歸同步展開了二十一世紀新時代華人教會與信徒更新的探 討。原初書名為《屬靈操練與教牧關懷》,後來編輯同工建議用「生 命」取替「教牧」來反映此書的對象乃是所有的信徒。最近取回 版權後,打算著手重寫,也為筆者在西元 2018 年將應「華神」之 邀,前往擔任博士班老師之重任作預備。正在此時,喜獲吳東生 牧師的新作,看後更是愛不釋手,確認此書作者實在是「青出於 藍」,此書將成為筆者日後課程的參考書之一! 自從靈修學作家傅士德(Richard Foster)四十年前的處女作 《屬靈操練禮讚》(基道,1982)(Celebration of Discipline, 1978) 及其後《屬靈傳統禮讚》(天道,2001)(Streams of Living Water, 1998)面世,中西教會與信徒都受其開啟和影響。這四十年來,華 人教會對靈修學及靈修歷史的興趣增加了不少,屬靈操練的活動也 增多了,這是一件可喜的事,但一般信徒對靈修學的認識尚為粗 淺。自西元 1807 年以來,來自西方的新教徒與宣教士把他們個別 的屬靈傳統帶到華人教會當中,尤其是敬虔主義的傳統深深地影響 了華人教會的屬靈觀,使多數華人信徒對「大公」教會的靈修傳統 持對立的態度。近代靈恩運動的一些極端現象亦使非靈恩的教會

19


靈魂之愛火 基督教靈修歷史的先鋒與奧祕家

對靈恩的教導與傳統畏而卻步。除此以外,一般華人教會對「奧 祕」(mystical)傳統感到陌生,視其為「神祕」(mysterious)不可 理喻,或認為它與理智的屬靈追求背道而馳,故對其秉持「敬而 遠之」的態度。另一個現象是一些信徒選擇某些傳統的操練方法 作「靈修」,但完全脫離又不理會該傳統的神學理念,全無分辨它 是否有聖經的基礎!故此,整體來說,我們需要的不單是靈修的方 法(how),更需要明白其背後的聖經教導與神學詮釋的歷史(what and why)。坊間有關靈修神學歷史的中文書(例:彭順強的《二千 年靈修神學歷史》,天道,2005)實在是不多,故此吳牧師的大作 實在是及時之雨。 筆者因著對神學與心理學的興趣和研習而有的負擔,乃是在堅 固的靈修神學(神學的靈命成長之應用)的基礎上,建立全人身心 靈的健康(參拙作《心靈關懷:從心理治療到心靈牧養》,匯美, 2011)。吳牧師著作的選材一方面集中在靈修神學的主要歷史,另 一方面同時把靈修神學的主題透過一些重要的靈修大師的生平與著 作淋漓盡致地講解出來,文末並隨有「今日省思點滴」,這種「巡 禮」式的簡介能夠幫助讀者對靈修神學獲得概括性的認識。書後的 三篇專文更反映出作者牧養的心思,尤其是帶出「福音派、靈恩 派、奧祕派:合而為一的神聖呼喚」之挑戰。無論我們的神學立場 是什麼,「合而為一」乃是主耶穌給門徒的呼籲!我誠意推薦吳牧 師的大作給信徒們,這是一本認識靈修學和靈修歷史的極佳參考 書。

李耀全 加拿大列治文華人宣道會主任牧師 前香港建道神學院教授、教牧學博士課程主任 前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講師 《靈修與修靈:華人教會靈修神學二十一世紀的議程》編著者 寫於 2017 年香港回歸 20 週年 加拿大立國 150 年週年國慶

20


前言

前言

在二千多年的教會歷史中,有許多基督徒全心回應神愛的呼 召,撇下一切纏累,專心致志、竭盡全力地尋求神。至終他們找到 了他們所尋求的,且得著從上頭來的愛和大能,在世上活出愛神愛 人、作鹽作光的一生。認識這些屬靈先驅們的非凡生平與他們所留 下的豐富屬靈遺產,能使我們受世俗波浪沖昏的心靈被重新喚醒, 使我們重新認定我們受造人生的榮耀指望,重新審視我們每天生活 的優先次序,重新得著能力向著永恆的標竿奔跑,努力獲取神呼召 我們來得的天上獎賞。 本書介紹基督教大公教會的靈修歷史傳統,包括天主教、東正 教、基督新教中一些不同派別的靈性特徵(spirituality),主要透過 描述和總結歷史上一些靈修運動中典範人物的生平、作品與信念。 盼望透過認識這些偉大聖徒尋求神的經歷和他們的靈修神學理念, 讓我們看見神奇異的恩典在歷史上的彰顯,也使我們反思當代處境 中的各種屬靈機會與暗礁,並為我們自己和教會的靈命成長和屬靈 分辨提供有益的知識與資源。 本書所介紹的這些人物為什麼被公認為屬靈人?「屬靈」的標 誌或指標是什麼?在哥林多前書二至三章中,保羅把「屬靈的」與 「屬天然的」(或「屬肉體的」)相對。可以說「屬靈」的意義就是 「屬於聖靈」—順從聖靈的引導,結出聖靈的果子—包括內在 生命的果子和外在服事的果子。聖經說從所結的果子就能分辨樹的 好壞,本書所呈現的這些聖徒都彰顯出各種美好的果子,其中最顯 著的就是不同尋常的謙卑與愛—基督的性情如此真實地成形在他 們身上,是因為他們像枝子連在葡萄樹上一樣不斷地與主聯結,而

21


靈魂之愛火 基督教靈修歷史的先鋒與奧祕家

且他們許多人都在教會中及社會上產生了莫大的影響力。這些偉大 先賢與我們一樣都是本性軟弱的人,他們的生命之所以能夠結出許 多震撼人心的果子,正是因著那住在他們裡面的神所散發出來的大 能。 有人可能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對許多沒有那些高深屬靈經歷 的人而言,閱讀這些聖徒的奧祕經歷會有什麼意義?正如特斯諦根 (Gerhard Tersteegen)和大德蘭(Teresa of Avila)所言,1 第一,瞭解 這些偉大聖徒的生命見證,會令人從心中發出對神的讚美並把榮耀 歸給神,因為他們身上所彰顯的一切美善都是神無比恩惠的作為。 第二,他們的經歷也為基督信仰的許多真理提供了亮光,讓我們更 加認識神慈愛聖潔的屬性和祂奇妙的行事法則。第三,對神在這些 聖徒生命中的所做所為有所瞭解,可以幫助建造基督徒和基督教會 的生命,因為神所賜予他們的一切恩典都屬於整個基督的身體。看 到神在他們身上所施行的恩惠,會激勵我們也渴望獲得這些恩惠; 他們生平中各種愛和剛毅的榜樣,亦會添加力量給我們去竭力追求 神的國和神的義。他們在各種境況中所經歷的挫折、磨難與得勝, 都能成為我們心靈的良藥與補品,也能使我們從中汲取教訓,幫助 我們守住所信的道、打完美好的仗、跑盡當跑的路。 筆者的一位教授曾說過,研究靈修歷史的最好方法,就是深入 探討一些靈修典範人物的生平和理念。從西元 2012 年起筆者在各 地以介紹靈修人物的方式來教授靈修傳統與歷史的課程,眼見坊間 尚缺乏對靈修歷史人物較為深入介紹的中文書籍,故著力把這些 教學的講義整理改編成書。由於本來沒有想把本書寫成一部學術著 作,所以書中不少的思想和用語都沒有注明出處。後來考慮到希望 1

22

參考 Teresa of Avila, The Interior Castle: Study Edition, translated by Kieran Kavanaugh, and Otilio Rodriguez, prepared by Kieran Kavanaugh, and Carol Lisi (Washington, DC: ICS Publications, 2010), 14–15; 以及 Douglas H. Shantz, “Pietism as a Translation Movement,” in A Companion to German Pietism 1660–1800 (Leiden/ Boston: Brill, 2014), 338–40。


前言

此書對華人學者也有所幫助,故除了在各項研究的後面列出了主 要參考書目之外,在許多比較關鍵或特別的地方也補充了註腳。2 因 此,本書一方面是面向平信徒,或對靈修、對培養與神親密關係有 興趣和追求的普通信徒,另一方面也適合作為神學院與聖經學院有 關靈修歷史或靈修學課程的教材或補充閱讀。 從使徒時代至宗教改革的許多歷史是今天的天主教、東正教、 和基督新教的共同屬靈遺產,本書採用「基督教」一詞來統稱基督 信仰的這三大分支。3 本書在選材上著重在漢語出版中還比較欠缺的 天主教和東正教人物,以及新教中幾位相對鮮為人知的人物。新教 中一些較為著名的屬靈人物(例如馬丁路德、加爾文、愛德華茲、 約翰衛斯理、陶恕等),因為已有不少華文出版物的介紹,加上筆 者時間的限制,故沒有在書中選入。華人信徒比較熟悉和喜愛的天 主教靈修人物如蓋恩夫人和勞倫斯弟兄,以及金碧士的著名作品 《效法基督》,也沒有在本書中選入。 當代許多不同的作者使用「神祕主義」(mysticism)一詞來 2

3

本書內容大多源自對英文作品的改編和歸納,也參考了一些中文作品。對靈 修歷史的研究有兩類資料來源:一手資料或原著(primary sources),二手資料 或研究之作(secondary sources)。一手資料是指歷史人物或靈修運動產生的原 著,或與之時代臨近的作品(多為年代悠久的作品);二手資料是指關於歷史 人物或靈修運動的研究作品(多為現代的作品)。本書的研究有部分是基於(翻 譯成英文的)一手資料,但大部分是基於二手資料。這些二手資料的選擇盡量 選取英文界在各人物或領域的研究上較具權威的作品、或較為可信的來源。主 要的例外是關於特斯諦根的研究:因為在英文界還少有關於特斯諦根的學術研 究,而且大部分特斯諦根的德文原著尚未被翻譯成英文,所以本書的介紹主要 依據兩本英文翻譯的特斯諦根原著。另外,關於安東尼及福克斯的研究,本書 也較多依賴於一手資料。書中所有的引用,若是引自英文作品,除非有特別註 明,均為筆者的中譯(有時也參考過其他中譯),恕不一一注明。 儘管有不少華人學者用「基督宗教」一詞來統稱這三大分支(可能因為在許 多華人信徒心目中,基督教是指基督新教),但在英文學術作品中,通常用 Christian 與 Christianity 來指稱與這三大分支相關的神學和教會歷史,以及靈修 學和靈修歷史,故本書採用「基督教」一詞來統稱這三大分支,並沿用「基督 新教」或「新教」來指稱十六世紀宗教改革之後發展出來的「基督教」分支。

23


靈魂之愛火 基督教靈修歷史的先鋒與奧祕家

描述各種不同的靈性特徵或靈異現象—從新紀元運動到巫術、 算命、通靈術,從各宗教的神祕流派到基督教的神祕主義或奧祕 派。為了與其他靈修運動和其他宗教相區別,當涉及到基督教的時 候,本書沿用中文聖經的用詞,用「奧祕」為基本來翻譯英文的 mystery、mystical 或 mysticism,並特別用「奧祕家」一詞來翻譯英 文的 mystic(通常被譯為「神祕主義者」) 。把這些偉大聖徒稱為「奧 祕家」,是因為正如「科學家」、「藝術家」、或「神學家」一樣,他 們都是出類拔萃的—在對神之奧祕的體驗與認識上,他們堪稱為 大師。然而,若說他們有什麼「成就」的話,他們都會異口同聲地 說,那是因為神奇妙的恩典臨到他們這些原本完全不配的人身上。 本書的寫作斷斷續續,歷時五年多,期間得到許多人的幫助, 包括多位牧者、不同的神學院校負責人和神學生的多方支持與回 饋,還有妻子和家人的諸多理解與包容;在本書出版過程中,又 得著多位教牧前輩和同工的熱忱推薦、以及出版社同工們的大力協 助,筆者心中對神帶到我身邊的這許多人都充滿由衷的感恩。在此 雖然沒有一一提名,相信我們天上的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在明處報 答每一位。 盼望藉著本書這種以歷史見證、故事神學為主的體裁,能夠挑 旺華人信徒追求愛主的渴慕,並提供一些屬靈分辨的參考例證與指 標,也指出一些進深閱讀和探究的資源。本書所介紹的這些靈修先 鋒與奧祕家,每一位的生平和作品都是一個極深的寶藏;受之吸引 而深入挖掘的,可能要付上一生中許多的年日和精力。筆者限於生 命、恩賜、學問、時間等各方面的局限,在書中所做的只是非常有 限的初步引介。希望藉著這樣拋磚引玉般的介紹,能夠激發華人學 者對基督教靈修歷史珍寶的挖掘和探究熱忱。若讀者對當今方興未 艾的靈修學、奧祕神學、以及奧祕派釋經原則等研究想作進一步的 瞭解,可以參考本書末後的專文及對英文靈修研究書目的簡注。任 何對奧祕傳統的介紹和評論都無法取代對奧祕派原著的閱讀,正如 以下羅威廉(William Law)關於基督教奧祕派作家之言所說的,

24


前言

容我就以此來結束本篇前言: 這些作家如施洗約翰一樣開始他們教導的職事,也就 是在經歷過各種的約束與捨己、各種裡裡外外的試煉與煉 淨之後。他們在神國的奧祕上有極深的認知,不是透過使 用百科全書,也不是透過沉思各種評論,而是因為他們已 經經過死亡進入生命。……他們撬開粉飾的墳墓,使人心 甦醒,顯出其死亡的汙穢和腐爛,而且直到天國在那裡 面復活起來,他們決不罷休。如果一個人不渴想要別的, 只想要與福音之靈相符,只想得著生命與靈魂的一切革 新—這是唯一能使他在基督裡成為一個新造之人的,那 麼對他來說非常可悲的就是,他不熟悉這些作家,或者他 在一日之內沒有閱讀某些他們所寫的東西。4

4

引自 William Ralph Inge, Christian Mysticism. The Bampton Lectures, 1899. The Project Gutenberg eBook, 2005 (http://www.gutenberg.org), 4.

25


第一部

殉道者:至死忠心之見證 「殉道」(martyrdom)一詞在希臘文意為「見證」。殉道在 初代教會的信仰生活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教會誕生的環境是 羅馬帝國,在其誕生後的三個世紀裡,教會遭受了一波又一波 來自敵對她的羅馬帝國的嚴重逼迫。那時整個教會的大環境都 被遭逼迫的現實籠罩著,信仰耶穌、承認基督的名常被定為非 法。信徒或是活在財產與生命被剝奪的不斷威脅之下,或是被 視為異類、遭受社會普遍的棄絕。因此一個人要成為基督徒, 往往意味著必須要有為了見證耶穌而甘願冒死的心志。殉道的 現實、及其潛在的可能性為早期教會塑造了一種以得著基督 為標竿、滿懷末日盼望之榮耀的靈性特徵:忠心見證,丟棄萬 事,至死不渝。成千上萬的基督徒為信仰獻上自己的生命,也 有成千上萬的人背棄信仰或弄虛作假以保命逃生。1 本章將介 紹早期基督徒殉道的一些歷史見證和靈性特徵。 1

Louis Bouyer, The Spirituality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the Fathers, Vol. I of A History of Christian Spirituality (London: Burns & Oates, 1963), 190–91; and Gerald L. Sittser, Waters from a Deep Well: Christian Spirituality from Early Martyrs to Modern Missionaries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2007), 79. 關於殉道的資料 有幾類不同的文獻。第一類是目擊殉道發生的見證人的記載,通常在事件發生 不久就寫下,例如《坡旅甲的殉道》(Martyrdom of Polycarp);有時甚至包括 殉道者本身寫的日記,例如《裴百秋和菲麗希達的受難》(Passion of Perpetua and Felicitas),這些可說是最好的第一手資料。第二類是一些看起來是官方檔

27


案的記載,有些無疑是在事件發生的現場記下的,有些則可能是後來憑回憶寫 下的。第三類是一些小說般的文學作品,為鼓勵、造就普通信徒而作,但其歷 史真實性相對欠缺。第四類是由於殉道而激發的神學作品,例如安提阿的主教 伊格那丟(Ignatius of Antioch,30–107)在他被帶去羅馬殉道的路上,寫給幾 個不同教會的書信。(參考 Bouyer, The Spirituality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the Fathers, 191–92)

28


第 1 章 殉道見證:捨棄生命之得著

第1章

殉道見證 (Martyrdom,第 2–3 世紀)

捨棄生命之得著  你務要至死忠心,我就賜給你那生命的冠冕。(啟二 10) 即便如此,我們所事奉的神能將我們從烈火的窯中救出 來。王啊,他也必救我們脫離你的手;即或不然,王啊, 你當知道我們決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 (但三 17-18) * * * * 主神全能者啊,……我感謝祢,祢看我配受這日子和這時 刻,使我得以在祢殉道者的行列中有分,與祢基督的杯有 分;靠著聖靈那不朽壞的大能,我的靈魂和身體都將進入 永生的復活裡。願我今天在殉道者之中,在祢面前被接納 為豐滿及合祢心意的祭物……1 —坡旅甲(Polycarp)

1

Ante-Nicene Fathers, Vol. 1: The Apostolic Fathers with Justin Martyr and Irenaeus, ed. Philip Schaff (Grand Rapids, MI: Christian Classics Ethereal Library, ebook for 1885 ed.), 122.

29


靈魂之愛火 基督教靈修歷史的先鋒與奧祕家

我們不放棄我們所認信的,儘管被砍頭、被釘十字架、被 丟給野獸,還有鎖鏈、火燒,以及各種其他酷刑。有越多 這樣的事發生,就有越多的人靠耶穌的名成為信徒和敬拜 神的人。2 —殉道者游斯丁(Justin Martyr)

 歷史見證

道在初代教會就被看作是血的洗禮,這包括兩種含義。 第一,對那些信主不久、還來不及受水禮的人(當時有 不少人剛信主不久就面臨殉道), 殉道就完成了他們的洗禮。奧古斯 丁(Augustine)後來正式地寫道, 因承認基督之名而死的人,他們 的罪就被饒恕、洗淨了;因為「凡 在人面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 父面前也必認他」(太十 32),而 且「為我失喪生命的,將要得著生 命」(太十 39)。第二,對那些已 經受過水禮的人,殉道是第二次的 洗禮。俄利根(Origen,185–254) 認為這第二次的洗比第一次的洗更

為主殉道的示每拿教會主教坡旅甲

完全,因為耶穌用受洗來比喻他將 面臨的受死(路十二 50),也就是

2

30

Ibid., 254.


第 1 章 殉道見證:捨棄生命之得著

耶穌看自己血的傾倒為血的洗禮。3 早期教會對殉道的推崇導致一些人甚至尋求殉道的機會。例如 俄利根年輕的時候,就曾主動尋求殉道(為要效法他父親為主殉 道)。某次有敵人來到鎮上,俄利根準備沐浴後,就出去讓敵人逮 捕、以便為主殉道。結果是他母親在他洗浴時將他的衣服收藏起 來,以致他無法出門去尋求殉道。 然而,年紀老邁(至少 86 歲)、曾是使徒約翰之門徒的示每拿 教會主教坡旅甲(Polycarp,70–155)並沒有主動尋求殉道,甚至 曾經躲避敵人、試圖保存自己的性命。但後來坡旅甲被逮捕了,死 前他用兩小時祈禱,提名記念每位見過的人,就好像自己是代表整 個教會去殉道或獻祭一樣。在不可避免的火刑面前,坡旅甲表現得 像天使一樣,旁觀者說在他被燒的時候,火在他的四周好像形成拱 形,他在當中就如金銀在火爐裡被燃燒一樣,而且散發出一種特殊 的香氣。 殉道者因著有機會在愛中與耶穌一同受苦受死、也因著那擺 在前面的天堂之盼望 而歡喜快樂,從他們 身上常常展現出超凡 的信心、堅忍與能 力。西元 202 年有兩 位年輕的母親裴百秋 (Perpetua)和菲麗希 達(Felicitas)勇敢 地面對死亡,她們視 在鬥獸場被處死的那 日為得勝的日子。 兩 4

3 4

勇敢面對死亡的年輕母親裴百秋和菲麗希達,她們 視在鬥獸場被處死的那日為得勝的日子。

Bouyer, The Spirituality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the Fathers, 206–208. 參考 Herbert Musurillo, “The Martyrdom of Saints Perpetua and Felicitas,” in The Acts of the Christian Martyr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2), Digital ed.。

31


靈魂之愛火 基督教靈修歷史的先鋒與奧祕家

位姐妹都剛信主不久就被捕,且都在被監禁的日子裡才受洗禮,她 們因為拒絕否認基督而被處以鬥獸場的死刑。裴百秋剛生下一個男 嬰不久,開始時她把嬰孩帶在監獄乳養,後來托給家人照管,斷奶 時母子兩人奇蹟般地均無痛苦。她信奉異教的年老父親情詞迫切地 不斷哀求她放棄信仰(她的其餘家人都是支持她的基督徒),但她 信心堅定,毫不動搖。她在監獄中見到幾個異象,其中一個顯明她 在鬥獸場上是與魔鬼在決鬥、並且她最終得勝了。至於菲麗希達, 她被捕時有孕在身八個月;按照羅馬法律,在孩子出生前不可處死 母親。她和同伴們都為著她不能在預定的鬥獸日期一同殉難而十分 悲傷,於是在決鬥日的前兩天,他們同心合意地在主面前傾訴心中 的悲哀之情。在他們這樣祈禱之後,菲麗希達馬上進入分娩,經過 極大的痛苦和一個血的洗禮,她生出了一個女嬰(後來一位姐妹把 這女嬰接去,當作自己的女兒撫養)。菲麗希達在產難的時候因經 歷劇烈的疼痛而竭聲哭號,當時一個看守的人對她說:你現在就這 個樣子,那當你面對野獸的時候將會是什麼樣呢?她回答說:現在 是我在受難,但到那時會有另一位在我裡面替我受難,因為那時候 我是在為祂受難。5 菲麗希達和裴百秋在死之前用許多堅定、充滿信 心的話語勸告那些來看望她們的人,警告即將來臨的神的審判,並 強調她們在患難之中、以及在將臨的為基督的受死之中所擁有的喜 樂。她們在走向鬥獸場的路上臉上光明,腳步安穩,心中充滿喜 樂,就像即將進入天堂一樣,在野獸面前她們也展現出超凡的勇敢 與能力。許多人因為看見她們生命的種種見證而信了主。

靈性特徵 新約有不少處論到效法基督的一種模式就是效法耶穌的受苦與 5

32

Bernard McGinn, The Foundations of Mysticism: Origins to the Fifth Century, Vol. 1 of The Presence of God: A History of Western Christian Mysticism (New York: Crossroad, 1991), 82.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