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董陽孜移動中的雕塑

Page 1

誠,一段藝術創作的精彩歷程, 邀請您一同分享。


字的高舉。她們也別出心裁,在兩側高高懸起五層樓高的﹁誠﹂字織毯。動員了四所大學的三十多 位同學,挑燈夜戰十小時,運用十一萬個木夾,根據董陽孜書寫的﹁誠﹂字不同書體,在鐵網上或 疏或密、或正或斜的夾出書法的筆畫,織成立體的﹁誠﹂字。同樣是木頭材質,同樣是立體雕塑, 同樣是書法線條,她們以此向董陽孜的﹁誠﹂字雕塑致敬。

展出期間,不少老師帶著學生,也有民眾藉洽公之便帶著孩子一起來學學﹁誠﹂,讓﹁誠﹂字自 小就在他們心中萌芽,成為一生的信念。

不要輕忽一個字的力量。﹁誠﹂於中,讓﹁誠﹂字做為臺中最美麗、也最有氣質的人文風景,也 讓﹁誠﹂字從臺中開始擴散發酵。

我們在臺中看見﹁誠﹂。

誠 ︱︱ 移動中的雕塑

101


站 臺中

「誠」於中 ‧

。就以﹁誠於中﹂為概念,讓﹁誠﹂字恰如其分地落在九個紅色圓點上,還附上她的簽名,

讓﹁誠﹂字飛上天,也不忘把﹁誠﹂字穿在身上。董陽孜特別親自操刀,為大家設計﹁誠﹂字

一起加入傳﹁誠﹂的行列。

顏六色的﹁誠﹂字風箏飛揚在臺中的天空,也把﹁誠﹂字的訊息散布到每一個角落,召喚更多人

站得穩,學習書法正是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而﹁誠﹂字更是人格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隨著五

也誠心誠意的在風箏上寫下﹁誠﹂字。書法是構成的藝術,一橫一豎,就像樑與柱,行的正才能

藍天白雲下,惠來國小的一百位小朋友,坐在排列成﹁誠﹂字的小桌前,拿起毛筆,一筆一畫、

﹁誠﹂就是真心待人。

﹁誠﹂就是實實在在做生意,生意也才會長長久久。

﹁誠﹂就是創作時忠實的呈現自己。

﹁誠﹂就是會被罵也要誠實說。

﹁誠﹂就是坦白。

種方法﹂影片,邀請臺中各行各業的市井小民,大聲說出心中的﹁誠﹂。

﹁誠﹂是什麼?臺中市民又怎麼看待這個﹁誠﹂字? 市府廣場前也特別播放﹁看見﹃誠﹄的一百

02

靜與編織藝術家楊偉林傷透腦筋。幾經思量,她們為﹁誠﹂字架構起一 二 •公尺高的底座,象徵﹁誠﹂

至於兩公尺高的﹁誠﹂字雕塑,又如何放在挑高十層樓的市府中庭,著實讓負責布展的建築師姜樂

以示誠意。凡參加過的人都要為﹁誠﹂字見證,﹁誠﹂字在身,就能時時提醒自己也提醒他人。

T

100


醒,為民服務要真正做到正心﹁誠﹂意、開﹁誠﹂布公。

選在秋高氣爽的午後,在春安國小磅薄的鼓樂聲中,臺中市的大家長帶領市府主管,和董陽孜、 詩人余光中、前高鐵董事長歐晉德、國美館館長黃才郎、建築師潘冀等齊聚廣場,共同迎接﹁誠﹂ 字登場。

董陽孜強調,﹁誠﹂字雕塑是一個全新的嘗試,透過書法和雕塑的跨界結合,賦予文字更深層的 生命力。

﹁一個﹃ LOVE ﹄可以做成雕塑在我們的土地上,我們怎麼沒想到用我們自己的國字呢?﹂ ﹁這是一個立體的﹃誠﹄字,假如我們每一個人都本著我們的誠心,誠誠懇懇做人,我們寶島是 永遠快樂的。﹂她誠懇而堅定的聲音迴盪在廣場上。

詩人余光中專程北上,為大家說文解﹁誠﹂,也呼籲大家一起把﹁誠﹂字擺心中。 ﹁﹃誠﹄就是要忠於自己的內心,唯有對自己誠實,才能將身為人的價值展現出來。﹂ ﹁在現代社會中,大家更要重新看見﹃誠﹄的精神,讓﹃誠﹄成為國家進步的力量。﹂

胡志強則認為, ﹁誠﹂字雕塑發人深省,是文化藝術,也是生活價值。他鄭重邀請市民一起身體力行。

﹁心中沒有﹃誠﹄,何以立人、何以立國?又如何對得起下一代?﹂ ﹁走到全世界,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就是﹃誠﹄這個字。讓﹃誠﹄字新生活運動,就從臺中開始。﹂

誠 ︱︱ 移動中的雕塑

99


開場

站 臺中

「誠」於中 ‧

字第二站來到臺中市政府,讓臺中市民可以近距離親近﹁誠﹂字,也是給市府員工一份叮嚀與提

︽大學︾:﹁誠於中,形於外﹂。﹁誠於中﹂是發自內心的誠意,也有著從臺中出發的內涵。﹁誠﹂

持續蔓延、擴散、發酵,成為一種運動。

孜率先拋磚引玉後,還有賴認同這份信念、也珍視這份價值的全民共同牽引,讓﹁誠﹂字的力量

出,應該不只是一場孤立的﹁單一事件﹂,或在隔日的媒體版面上喧囂一天就無疾而終。在董陽

﹁誠﹂字雕塑不只是雕塑,也是觀念藝術。這麼一個﹁別有用心﹂,也﹁用心良苦﹂的創作與展

﹁誠於中,讓﹃誠﹄字從臺中出發,向四方擴散,讓﹃誠﹄字無所不在。﹂胡志強大聲宣示。

日高鐵站進駐到臺中新市政大樓。

一份來自臺中市長誠摯的邀約,一份出自藝術家誠信的允諾,﹁誠﹂字雕塑開始動了起來,從烏

臺中是臺灣的中心,也是﹁誠﹂字旅行的起點。

02

98


傳 誠 ‧

︱ 移動中的雕塑



十一萬個木夾串連, 在鐵網上或疏或密、或正或斜的夾出書法的筆畫, 織成立體的「誠」字。

誠 ︱︱ 移動中的雕塑 95


站 臺中

02

「誠」於中 ‧

94


在現代社會中,大家更要重新看見「誠」的精神, 讓「誠」成為國家進步的力量。

誠 ︱︱ 移動中的雕塑 93


站 臺中

02

「誠」於中 ‧

92


「誠」字雕塑是全新的嘗試, 透過書法和雕塑的跨界結合,賦予文字更深層的生命力。

誠 ︱︱ 移動中的雕塑 91


站 臺中

02

「誠」於中 ‧

90


「 誠 」 於 中 第

02

站 臺中 時間 2011.10.17-2011.11.28 地點 臺中新市政大樓惠中樓大廳 空間裝置 姜樂靜 . 楊偉林



董陽孜

學 歷

經 歷

藝術工作者

國立師範大學藝術系 美國麻州大學 藝術碩士

歷來展出七十場次 近年積極投入跨界創作 將書法藝術推向嶄新層次

照片提供/

誠 ︱︱ 移動中的雕塑

CNEX

87


站 臺中烏日

01

一字箴言 ‧

86


誠 ︱︱ 移動中的雕塑

1

3 2 4 59

董陽孜/陳瑞憲「私塾 ‧ 習」 臺北當代藝術館「無中生有」 2009, 照片提供/臺北當代藝術館 董陽孜/楊岸「無可無不可」 臺北當代藝術館「無中生有」 2009, 董陽孜/黃宜清 2012,高 雄 市 立 美 術 館「 無 聲 的 樂 章 ‧ 變奏曲」 照片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攝影/林宏龍 董陽孜/姚仁祿 華 山 1914 文 創 園 區「 無 聲 的 2011, 樂章 ‧ 有聲的書法」 照片提供/大小創意

1

2

3

4


董陽孜和她的年輕朋友們

儘管過程中有建築師故意逗她,要她寫﹁無印良品﹂、﹁無法無天﹂,她也不生氣。她的氣度與 態度,在在讓建築師們大大折服。﹁至於好不好玩,我想應該不錯,至少我玩得很開心。﹂胸有 成竹的她,滿臉是笑。

大膽跨界︱︱ 追魂 引領書法作為當代藝術,二 ○ 一一年起,她更是火力全開,大膽跨界。﹁早先我在家裡創作,做 完了,交給畫廊裱畫店,就完了。做了跨界,跟不同領域的人接觸,這是開了我的世界,開了我 的門,讓我走出去了。﹂ 像個頑皮且具有高度實驗精神的孩子,她的雷達一直開著,永遠閃著好奇的靈光,想盡各種點子 把她的字丟進年輕人的世界裡,看看會擦出什麼火花。每每講到興奮處,她總是眉飛色舞,手舞 足蹈,雙眼發亮。 ﹁追求藝術的人,你永遠不知道你做的下一步是什麼,因為知道了你就重複了嘛。﹂ ﹁因為沒有前例可循,因為未知是那樣的吸引人,這也就是藝術的可貴吧。﹂ 她喜歡做沒人做過的事。她一手策畫﹁追魂﹂音樂會,把詩人、樂手、數位藝術家兜在一塊相互 激盪,一起追詩人的魂,追書法的魂,追祖靈的魂,追大自然的魂。透過書法、現代詩、爵士樂 和數位影像的混搭,讓書法詩中有樂,樂中有詩,創作出一場場別開生面且充滿詩意的即興演出。 ﹁書法和爵士樂也有相通的地方,他們都是即興的。﹂她開心地發現。

58


如果每個人都能﹃有所不為﹄,社會就會和平。﹂讓書法藝術與當代接軌,她也不忘用文字發聲。 當代藝術館接受了她大膽的提案。﹁年輕人都在當代館,認定這裡邊是當代藝術,我的書法一定 要在這裡玩。﹂ 這是一次書法、符號、空間的跨界對話、跨域創作、跨平臺展演合作。經由期約創作的形式,書 法家和空間設計師相互激盪,探討書法融入當代視覺環境的各種可能。﹁跨界有助於擴大專業視 野,跨域有助於超越自我局限,跨平臺有助於掙脫框架,開創新局。﹂展場上,開宗明義點出策 展精神。 這場被譽為史上最好玩的書法展,建築師們以﹁無﹂字出發,在不同展間盡情展現玩書法的異想 世界。或變成多媒體的互動遊戲,或製作書法創意家具,或穿越林中曲徑拓印﹁無﹂字篆書,或

拿扇子捕捉十二組﹁無﹂字書法光影,或運用大量的再生紙切割書法呈現文字的體積與重量,或 邀請觀者參與﹁無殊﹂的認證遊戲

陳瑞憲則再次透過一個空間裝置和書法家對話,也讓大家自動坐下來寫書法。演繹東晉王羲之 ﹁臨池學書,池水盡墨﹂的精神,他設計一個十五米長、十一米寬的巨大池子,再倒入三噸重墨 汁,讓人們在墨池邊,在歷史的微光中,安靜地拿起筆來,重溫古人習字的美好。 ﹁一進來,小孩都不吵了,聞著墨香,大家臨池一起集體創作。﹂陳瑞憲發現。那是一種極為動 人的性靈的力量。這件超大尺度的作品,也讓陳瑞憲抱回第三座﹁亞洲最有影響力﹂大獎。

誠 ︱︱ 移動中的雕塑

57


董陽孜和她的年輕朋友們

﹁你看到這個字句,你聽到我的旋律,心中也跟著起伏,這就是文字的美。﹂ 因為﹁心弦﹂,很多人第一次聽到了書法裡頭的聲音。不懂電腦的她,還和多位年輕數位藝術家 玩起﹁聲動書寫﹂,經由數位科技解構字形、玩味墨韻,讓活在網路世代的新新人類也開始親近 書法。年輕朋友看書法,沒有太多的包袱,往往更能單純的從直覺去欣賞。他們在她的字裡看到 三維空間,看到顏色,聽到音樂,甚或看到字在跳舞。也因此,她愈來愈相信書法不是過時或老 掉牙的玩意,她甚且重新定義自己的角色。 ﹁我是學藝術的,我不是書法家,我如果只是書法家,書法就死掉了。﹂ 她開始有意識的寫給年輕人看,寫給國外藝評家看,她要用源源不絕的創意能量,帶給觀者新的

九年機會來了。 ○○

體驗,她要用她的作品大聲宣告,書法也可以是現代藝術。 二

九個無,一個有︱︱ 無中生有 她決定找八個建築師一起玩書法玩空間,楊岸、阮慶岳、劉小康、胡恩威、胡德如、簡學義、黃 永洪,老搭檔陳瑞憲。他們要一起﹁無中生有﹂。﹁他們都是大名鼎鼎的建築師,我一個一個打 電話去邀約,要他們出題,給我文字,我寫完了再交給他們去玩。﹂ ﹁九個﹃無﹄,一個﹃有﹄。唯一的﹃有﹄:﹃有所不為﹄,是我要寫的。臺灣社會動盪不安,

56


1

誠 ︱︱ 移動中的雕塑

2

董陽孜「既來之則安之」 「心弦」系列 2006, 董陽孜「山雨欲來風滿樓」 「心弦」系列 2006, 董 陽 孜「 行 於 其 所 當 行, 止 於 其 所 不得不止」 「心弦」系列 2006, 三幅作品尺寸皆為 180×776cm

3 55

1

2

3


董陽孜和她的年輕朋友們

有幾筆幾點,在裡面就看到很多空間的可能性。﹂陳瑞憲發覺她的字自由度特別大,給了他很大 的想像空間。 ﹁建築師從我的書法裡看到三維空間,是他們看到的嗎?其實是我有意在做啊。因為淡墨跟濃墨 的交叉,因為字形跟字形的排列,空間就出來了。﹂她開心自己的努力有人看到了、也看懂了。

文字間的音樂︱︱ 心弦 二 ○○ 七年,她開始一系列以﹁心弦﹂為名的創作。﹁每次寫東西的時候,我自己聲音就高音、 低音、重音、輕音。﹂她聽到書法裡頭的音樂。隨著墨色飛舞,隨著筆下字態的流轉,她譜出澎 湃胸中的旋律。她要讓大家聽聽她的心弦,也希望藉此撩撥觀者的心弦。 ﹁音樂在哪呢?就在線條、點捺之間。﹂ ﹁不只文字裡有音樂,文字與文字之間也有音樂。﹂她指出。 於是,在﹁行於其所當行,止於其所不得不止﹂裡,可以聽到叮咚的打擊樂;在﹁既來之則安之﹂、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盡時﹂裡,聽到的是綿長的弦樂;在﹁山雨欲來風滿樓﹂裡,則 聽到大自然的風雨聲。 每一張字幅裡有它的旋律,十一張字幅又共同合奏出一篇交響曲。樂曲終了,她特別留下一張空 白,讓大家聽到萬籟俱寂的無聲之音。此時無聲勝有聲。

54


於是,從九十度到零度之間,兩個人展開一場拉鋸,最終總算找到一個雙方都認可的角度。觀者 除了從正面看,還可以繞上一圈,那是書法展覽一次全新的觀賞經驗。﹁家太小,寫那麼大的字, 攤在地上根本不夠放,只有畫展時才能掛起來。我所有的展覽也是為我自己而展,我自己就是第 一個觀眾。﹂她顯然很滿意。﹁人跟字的比例,或者人怎麼遊走在字裡面,我覺得可以找到新的

可能性。我鼓勵她用一個開放的態度或體能的極限,去詮釋她對字的創作。﹂陳瑞憲玩出了興趣, 四年,果然更大的挑戰來了。 也不忘再次挑戰她。二 ○○

滾滾長江東逝水︱︱ 有情世界 她耗盡自己體能極限,一氣呵成寫出三國演義的卷頭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六尺 × 五十六張︶。全長五十七公尺的尺幅,要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裡讓觀 的長篇巨帙︵三尺 × 者一次看完,她再次把難題丟給陳瑞憲。 四年才寫出來。﹂ ﹁滾滾長江東逝水,我大學就想寫,後來也想寫,直到二 ○○ ﹁我跟陳瑞憲說,本來是你要考我的,現在變成我要考考你了。﹂她等著看他這回又怎麼接招。 陳瑞憲在北美館最大的展間,用木座築成一個橢圓的環形巨幕,把她的字從這一頭拉到橢圓的另一 頭,試圖讓觀者走完一圈就剛好看完一幅字。橢圓中間再鋪上白淨細沙,營造江邊觀浪的情景,人 們走進這個歷史時空,就在白沙上留下腳印。結果那次就有兩萬多人,在她的字前留下他們的足跡。 兩個人再次合作,又是一場精采的書法與空間的對話。﹁為什麼有些字擠在一起,又有些空間只

誠 ︱︱ 移動中的雕塑

53


董陽孜和她的年輕朋友們

﹁我把字寫得那麼大,大到你不能不看見,大到能打動你們的心, 大到讓所有年輕人受到鼓舞。﹂說這話時,她的嗓門很大,手勢 更大。 當這些巨幅書法以昂然之姿巍然挺立,觀者很難不被她雄渾大氣 的線條所震懾。漸漸開始有年輕面孔在她的作品前流連再三,驚 嘆字也可以寫得這般好看,幾個線條筆畫,也可以這般耐看,這 才知道書法的厲害。不少年輕人買了畫冊,排著隊,請她簽名。 ﹁我好喜歡妳的作品!﹂青春的臉龐上真情流露。 ﹁因為你們不寫書法,不用毛筆,就顯得我好。﹂她總也不忘適 時機會教育一下。 只 是, 字 寫 大 了, 挑 戰 也 來 了。 第 一 個 就 是 挑 戰 展 場 的 空 間。 二 年,她在歷史博物館展出,找來設計師陳瑞憲幫忙做空間規 ○○○ 劃。他設計了一個基座,斜著放,讓向來垂直掛在牆上的作品斜躺 下來。 ﹁幹嘛讓我的字躺下來?這不就像墓碑嗎?﹂她大聲抗議。 ﹁放平的意義,代表著永恆。﹂他也振振有詞自有一番道理。

52

董陽孜「滾滾長江東逝水」

臺北市立美術館「有情世界」 2004, 180×5432cm 照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誠 ︱︱ 移動中的雕塑

1

51

2

年 輕 的 董 陽 孜, 走 上 一 條 人 跡 罕 至 的創作之路。 照片提供/ CNEX 董 陽 孜「 鶴 鳴 於 九 皋 聲 聞 於 天 」, 臺南藝術大學。 照片提供/臺南藝術大學

1

2


董陽孜和她的年輕朋友們

﹁把文字當作藝術來從事,我想這門藝術就獨一無二了。﹂她很有信心。 一九九九年是另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

十五尺,﹁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 ×

那年南藝大成立,老朋友漢寶德是首任校長,知道她向來好強,邀她南下參觀,試著挑戰她。﹁我 們新校舍空間有的是,妳要不要寫一張。﹂ ﹁老天,那麼大個空間,那麼高的牆。﹂ ﹁小一點的?那旁邊的牆面,有小的。﹂ 這個激將法果然厲害。回到家,她憑著視覺做了一張十二尺

小雅︾,那是對一代青年學子的鼓舞和寄盼。九個字,她寫得很大很堂皇。掛上 語出︽詩經 • 廳堂,這才發現,字寫大了,氣勢出來了,祝福和期許的心意也跟著放大。 ﹁這是我第一次做這麼大。寫那麼大當然是被挑戰。﹂ ﹁為什麼書法只能掛在一般客廳?我就是不服氣。﹂ 之後,她開始挑戰各種不同的尺寸,字也愈寫愈大,大到一個字有一個人高,大到一整面牆都不 夠她揮霍。 ﹁寫那麼大字就是要過癮,盡可能的挑戰自己的極限。﹂

50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