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電影誌 | 第三期 聽說桐島退社了

Page 1

no.3 2013.9

Column

1

獨立電影人|說一個好故事 吳 - 德淳導演 台灣電影評|天台、總鋪師、失魂

導演系列|戰鬥式的導演 金 - 基德  電影與歷史|好萊塢圈內人的自我束縛 海-斯法典 列一張電影清單|最愛小說 電 \ 影改編 電影癖|阿爸的電影癖與真心推薦

Taiwan film

聽說桐島退社了  Topic film


Contents Topic film 聽說桐島退社了 校園微觀 原來青春這麼痛 幽靈人物 多線拼湊

Column 導演系列|金基德 電影與歷史|好萊塢圈內人的自我束縛 - 海斯法典 列一張電影清單|最愛小說 / 改編電影 電影癖|阿爸的電影癖與真心推薦

Taiwan film 國片影評|天台 總鋪師 失魂 獨立電影人|說一個好故事 - 吳德純導演

02 04 11 16 18 21 22 24 25 27 28 29

二四前言 暑假,有時也意味著結束。又是一個畢業季,大家各奔東西,當兵、找工作、邁入下一個階段。24 團隊的成員們也是,無法聚在一塊兒的暑假,只好在銀幕前線上聊電影,完成這一次大主題討論。 我們選擇的是去年大受好評的《聽說桐島退社了》。 改編自同名小說,這部電影看來平凡,可是許多片段和角色卻足以迴盪在心中,加上特殊的敘事方 式,讓觀眾有自行重構的空間,觀眾所獲得的是比一般校園電影更清晰的視野,也回味了原來已經 走過的青春是這麼一回事。而正是那些小事,影響了我們成為怎麼樣的一個人。 相當具有後勁的一部片! 而編完這本之後,已經開學了,對於很多人而言,又是一個新的開始。 (又要準備編下一集啦!)

好禮回饋 ! 帶 24 電影誌到博多屋電影圖書館,免費送你文具組與電影明信片。 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 367 號 ( 家樂福中華店路口合庫隔壁第四間 ) 洽詢電話 06-3025790。


2013 | 104 min | 日本 導演: 吉田八大 主演: 神木隆之介、橋本愛、大後壽壽花、東出昌大

2013 日本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剪輯獎 2012 年電影旬報十佳影片第二名、《2013 金馬奇幻影展》參展影片

Topic film 聽說桐島退社了

The Kirishima Thing 某一個星期五,校園明星兼排球社隊長-桐島突然退出排 球社,並與大家失去聯絡。桐島的隊友、好友、女友都猜 不透發生了什麼事,也找不到人。才一天,這個事件竟牽 連了整個校園,大家的作息似乎都亂了 ......

文 | 慧瑄、Bess、英嘉、楊揚、Peggy Léa 插畫 | Hwa Chen

1


24 電影誌

in our school

校園微觀

以校園或青春為題的電影,永遠避不開的基 礎命題-友情、愛情、課業、同儕夥伴、與成 人的差異、自己的未來、迷惘、掙扎、選擇等 等。那些瑣碎的細節當下往往讓人刺痛,但刺 痛總在成長之後過往雲煙般地痊癒(如果幸運 的話)。

《聽說桐島退社了》(以下簡稱《桐》)再 次召喚出那些零碎的畫面。對於青春,《桐》 最強而有力的論述,是電影社拒絕拍攝老師指 定的小情小愛與純真電影,卻拍了一部校園版 殭屍大亂鬥,赤裸地撕毀每一個人的外在,以 看見最真實的樣貌。那才是他們當下真正想要 表達的。

《桐》改編自日本小說家朝井涼的作品, 跳脫線型時間軸的架構,以類似《羅生門》的 方式,運用多種視角拼湊出一部獨特的校園電 影。導演吉田八大已是年屆五十的大叔了,在 《桐》片裡,以一個從未出現的中心人物「桐 島」為楔子,生動且犀利地勾勒出每一個人的 青春樣貌,光是桐島失蹤的星期五,導演就分 章節敘述了四種視角,無論是校園中比較出風 頭的如排球社、桐島的漂亮女友、女生群、高 帥的男生們等等,或是邊緣人物圈如總被嘲笑 的電影社、害羞的管樂社社長,讓不同的觀影 者找到各自的投射點,並一窺每個角色對自身 處境的應對,還有不同角色面對相同情境的反 應,其次是關於在重疊的人際圈裡,檯面上的 樣貌與每個人真心的感受之間的落差。

2


主題電影 : 聽說桐島退社了

群體生活

本部電影優異之處,即是導演以很緩慢的速 度,推演出校園的全貌。相較於一般校園青春

這個組合也頓時失去意義,顯示了這是一個盲 目組成的群體。

電影以特定角色為主軸,其餘則成為配角,在 《桐》片中,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但 卻都只是別人生命的配角。

第三種群體,則是社團。在《桐》裡面, 先是在拍攝了受人歡迎的排球隊,也就是桐島 所屬的社團,接著以邊緣的電影社作為對照。

以桐島女友梨沙為中心的女生圈,雖然四個 人每天膩在一塊,但小霞心底認同被其他人視 為笑柄的電影社社長前田,周末還偷偷一個人 去看恐怖片,可是她在梨沙等人面前卻刻意與 前田保持距離。另一位女生實果,她觀察到排 球隊的風助,雖然矮小、天分不如人卻特別努 力,桐島失蹤之後,風助因此獲得上場機會, 卻遭受梨沙與沙奈的冷言冷語,實果為此打抱

兩種群體都可以看到,一組人為了共同的目標 而努力,其次是,這些人需要一個領袖人物, 而 英 文 裡 頭 領 袖 魅 力 charisma 恰 好 與 桐 島 Kirishima 諧音。當桐島失蹤時,排球隊整個 亂了手腳,無法鎮定面對即將到來的比賽;而 電影社看似一盤散沙,卻因為不起眼的社長前 田有所堅持,出面與社團以外的人協調,指揮 大家該做什麼,才迸發出大家的熱情。

不平。而梨沙看似高高在上,當男友桐島失蹤 的那幾天,又冷淡地讓人猜不出她的想法。

吉田八大比一般青春電影更清晰地勾勒出校 園這個大集合體之下,分出的大小群體,以及

在女生圈裡,我們看見的是群體的力量,四 人表面上形影不離,並且日漸同質化,擁有相 近的價值觀,然而當心裡的想法產生差異時, 卻害怕破壞彼此的關係而無法表達。

群體之中的單一個體。光是勾勒出這個背景, 導演就下了極大功夫,讓你恍然大悟,原來在 十六七八歲,一個開始擁有自我意識、能為自 己 做 選 擇、 卻 又 害 怕 劇 烈 改 變 的 階 段,「 群 體」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影響上至人際關係 網絡、下至個人的行為,特別是當依附的群體

而在放學後等待桐島的男生組-宏樹、友

有所動搖時,個人也往往變得孤獨與茫然。種

弘、滝汰也是一種群體性,他們每天在等桐島

種細膩度的呈現,不外乎《桐》被日本旬報評

社團活動結束的期間打籃球,然後再一起去補

為 21 世紀最好看的青春電影。

習,可是卻無意加入籃球社或者其他社團。桐 島是促成他們聚集的原因,而當桐島消失了,

3


24 電影誌

sorrow of youth

原來青春這麼痛 ! 迷惘之外 追尋理想的跌跌撞撞

鏡頭下的真實青春

還記得前田拿殭屍電影的劇本給老師看的時

輕輕帶過就能感同身受,因為我們都經歷過、

候他回答:「你們學生應該拍些貼近生活的東

我們都知道它是多麼微不足道又難以承受。也

西,比如說課業、愛情、或友情。」這大概是

許那時眼中的世界還很小,但那就是我們的全

每個脫離年少的大人對青春的認知吧,總是覺

部,困在一灘小小的水窪裡也得拼命掙扎。

得那個年紀單純美好,跟現在比起來連煩惱都

有趣的是,前田不顧老師勸告在校園拍起了

是幸福,年少輕狂是浪漫、抗拒長大是勇敢,

殭屍電影,直到最後在屋頂上,鏡頭才捕捉到

青春回憶起來笑也甜、淚也甜。但《桐》用僅

青春的殘影。宏樹拿著攝影機對向前田,他一

僅 五 天 的 時 間、 眾 多 未 交 代 完 整 背 景 的 小 角

臉青春稚嫩,吐出的話語卻是夢想屈服於現實

色、反覆推移的零星片段、和一位只聞其名不

的妥協;前田反拍宏樹,他有著讓人忍不住稱

見其人的關鍵人物,輕描淡寫地著墨那些校園

羨 的 帥 氣, 但 一 句 讚 美 卻 戳 破 了 他 美 好 的 樣

角落、日常對話中的平凡小事,瑣碎之餘,卻

子,讓他無助地哭了。鏡頭下,這樣苦澀的青

還給青春最真實的面貌。劇中人物各有煩惱,

春是老師想看到的嗎?

4


青春電幻物語 All about Lily Chou Chou 2004 | 146 min | 日本 導演:岩井俊二 演員:市原隼人、 忍成修吾、伊藤步、蒼井優

《青春電幻物語》深深刻劃了青少年面對現 實的痛,難解的迷惘情緒逼迫他們去尋找現實 以外的慰藉。以此為背景勾引出電影核心的主 題 - 網 路 世 界。BBS 上 同 好 彼 此 交 流 著 喜 歡

《青春電幻物語》大膽剖析青少年在人際

的 音 樂 與 心 情, 陌 生 人 們 對 歌 手 Lily Chou

與網路文化的失落與空虛。岩井俊二寫下校園

Chou 興起宗教式膜拜,對他們而言 Lily 創造

裡的兩種極端,分別是掌控一切的人和只能逆

了世界最純粹的聲音,每一首歌都是生命的救

來順受的人,而剩下的則分布在兩者之間,扮

贖。音樂、還有喀拉喀拉的打字聲,取代了現

演著罷凌的角色或淪為被欺侮的弱勢,他們在

實世界的溝通,一時之間好似獲得了溫暖。

這樣的關係層級中不停掙扎,彷彿一條食物鏈 般必須分出高下。在這樣病態的人際網絡裡又

然而,網路不過是暫時的避風港,用以逃脫

衍生出青少年諸如偷竊、暴力、援交等犯罪行

現實的迷惘。回到現實,青春

為,這些殘酷的畫面違和地襯著德布西的鋼琴

還是殘存無藥可解的痛。

曲,顯得更加扭曲、衝擊。

關於迷惘青春 的推薦片單

尋找心方向 Fish tank 2009 | 124min | 英國、愛爾蘭

part 1

導演:Andrea Arnold 演員:Katie Jarvis, Michael Fassbender

既 抗 拒 又 無 法 不 被 吸 引, 他 像 父 親 帶 她 出 去 Andrea Arnold 所描繪的青

玩、照顧她;他像朋友和她開玩笑、支持她跳

春 在 本 質 和 環 境 上 都 極 為 複 雜, 女 主 角 Mia

街舞的夢想;在這同時,他是個不折不扣的男

正處於青黃交雜的模糊地帶,嫩綠的新秧參雜

人,他有主導的權力、他有慾望;而事實是,

著黃熟的稻榖,有時候能成熟地獨當一面,有

他是個有老婆小孩的騙子,除了肌膚之親,他

時候又幼稚地把事情搞砸。這是每個人皆需經

不想和她的生活有任何瓜葛。

歷的尷尬時期,因為還有那麼一點幼稚,所以 對未知的世界抱有些許幻想,也因為是時候學 會成熟,所以必須受點傷。

愛情幻滅後,Mia 打算把希望寄託於夢想, 去參加了跳舞甄選,但到了會場才發現參賽者 個個濃妝艷抹、穿著清涼,她想跳的是街舞卻

但 Mia 和我們不同的是,她沒有健全的家

被 騙 來 當 脫 衣 舞 娘。 任 由 自 選 曲 California

庭和單純的環境減低青春撞上現實的衝擊力

Dreaming 在慾望的空氣中飄蕩,嘲笑著在寒

道, 她 的 母 親 成 天 喝 酒、 帶 男 人 回 家, 她 的

冬肖想加州陽光的傻瓜,而她卻連作夢的權力

妹妹只想看電視、罵髒話,沒有一個值得信任

都沒有,只能眼睜睜看著僅有的夢想如同她的

的人教她如何面對長大,也沒有人能和她說說

青春肉體,再次淪為成人世界的消耗品,被抹

話。所以當媽媽的新男友 Connor 出現,Mia

殺、踐踏。

5


24 電影誌

後來呢? 《桐》結束得很突然,宏樹逃離了前田的鏡頭,慢慢走下樓梯, 他掏出口袋的手機,撥了通電話給桐島。我們聽不到電話那頭的嘟 嘟聲,卻聽見棒球的清脆聲響、移動的腳步聲、和揮棒的吆喝此起 彼落,宏樹的背影毫無防備地被他放棄卻又害怕去選擇的棒球夢籠 罩,在一吸一吐間,我們看著他起伏的肩膀,隨後畫面一白,電影 就結束了。桐島接電話了嗎?他能告訴宏樹離開的原因嗎?而在經 歷屋頂的那個傍晚後,宏樹又會做出什麼決定呢?這些問題我們可 能永遠都無法回答,但我們都知道,青春是熬過來的,痛苦的淚水 是個契機,看清了現實,才知道下一步該往哪裡去。

6


主題電影 : 聽說桐島退社了

關於迷惘青春 的推薦片單 part 2

藍色大門 Blue Gate Crossing

留下什麼, 我們就變成 什麼樣的大人。

2002 | 85min | 台灣 導演:易智言 演員:桂綸鎂、陳柏霖、梁又琳

孟克柔在告訴張士豪她喜歡女生的時候,張

阿孟在喜歡上月珍之後意識到了那條線的存

士豪非常生氣,而孟克柔則淡淡地說了這麼一

在,卻因為摸不清自己的底而痛苦不堪,直到

句話:「如果你十八歲,擔心的只是考不考得

小士的出現才讓她確定自己喜歡的是女生,也

上大學、是不是處男、尿尿不會分岔的話,那

讓她明白她值得被愛。雖然無法回應小士的感

你該是多麼幸福的小朋友啊。」青春期不長,

情,但他的天真和善良讓她感到安心,這回,

但它是個很微妙、界線很模糊的時期,而這句

她站在線上,小心翼翼地思索著該怎麼踏出下

話彷彿帶出了其中一條分隔線,孟克柔已經站

一步,而她的心如海一般平靜。

在線上,張士豪則正要跨過去。 小士在阿孟坦白的那一刻,就不再是「幸福 男生愛女生,女生愛男生,可是阿孟喜歡

的小朋友」了,那是他第一次意識到有種東西

的是月珍,這是她第一次發現自己和別人不一

是憑熱情、憑真心誠意、或任何努力都無法改

樣,除了愛上一個不可能回應她的人、傷了一

變的,那個東西叫做現實。他因無能為力而感

個愛她的好人之外,她最害怕的其實是未來未

到生氣,只能一次又一次推著阿孟的肩膀,直

知的模樣,就像那個什麼事都還沒發生的體育

到看她招架不住他才想到,阿孟的心情又何嘗

課,月珍閉上眼睛想像她和愛人的未來、甜蜜

好過呢?她是靠多大的勇氣才能站在這裡跟他

地笑著,而坐在一旁的阿孟除了一片漆黑卻什

說話?現實有什麼了不起,他決定要繼續喜歡

麼也看不見。

她,等她哪天回心轉意,他面對現實的方式就 是給它一個燦爛到不行的笑容。

小士本是無憂無慮的少年,在泳池裡自由自 在、在街道上騎著單車飛奔,薄薄的花襯衫飄

「這個夏天,雖然好像什麼都沒做過就過去

呀飄的,讓人羨慕極了。但在等紅綠燈時,身

了。但是總會留下一些什麼吧。留下什麼,我

旁卻冒出了一位短髮臭臉的酷酷女孩,他怎麼

們就變成什麼樣的大人。」我想我們都可以預

追她就怎麼跑,他以為她倔強或者害羞,他以

見,那扇藍色大門前,深愛著別人也被深深愛

為自己只要再勇敢一點、再真誠一點就能打動

著的阿孟和始終開朗帥氣的小士吧。

她,追著追著,他們倆來到了無人的體育館。

7


24 電影誌

We were born to pay.

親情難捨 The Squid and the Whale 2005 | 81 min | 美國 導演:Noah Baumbach 演員:Jeff Daniels, Laura Linney,Jesse Eisenberg, Owen Kline

對 Noah Baumbach 來 說, 成 長 是 在 認

援?想向外面的世界求救,卻又不想看清現實

知 上 與 父 母 分 割 進 而 認 同 自 我 的 過 程, 哥 哥

的無奈與悲哀,然而,做父親的卻沒發現兒子

Walt 正表現了突破青春之後將自己暴露在現

真正需要的,並不是天花亂墜的言論和無謂的

實下的痛苦、恐懼與無奈。

冀望,而是去接受、去愛他的平庸。

電影從一場雙打網球賽揭開序幕,欄網的

直到最後 Walt 仍遵從父親的建議,放下女

右 邊 是 父 親 和 哥 哥, 左 邊 則 是 母 親 和 弟 弟,

友轉而追求父親班上漂亮的女學生,這才發現

Berkman 一家四口就像對立的兩邊,誰也不

他徹底被背叛,自此,他再也不能活在對父親

讓誰。接著母親大膽承認外遇,夫妻也就順理

的理想中,而是被迫直視赤裸裸的現實。他害

成章地離婚、分居,倆兄弟分一三五、二四六

怕極了,但他既無法回頭相信父親,也無法和

兩邊跑,但很快地,弟弟耍賴不想回到父親身

一開始就被他背棄的母親重新來過,於是,他

邊,哥哥也不屑再到母親那裡去。

跑進歷史博物館找尋烏賊與鯨的模型,那是小 時候媽媽帶他去看過的、令他最害怕的東西,

哥 哥 Walt 對 於 父 親 有 著 盲 目 的 崇 拜, 儘

也許在這裡就能憶起母親些許的安慰和溫暖。

管他風華不再,Walt 仍打從心底尊敬他、欣

但是,此時此刻不再是小男孩的他,再次面對

賞 他, 甚 至 將 他 視 做 未 來 理 想 的 模 樣。 然 而

烏賊與鯨交纏搏鬥的景象卻無法動彈,他直楞

Walt 從來沒有試著挖掘自我,而是不斷聽取

楞地站在那兒背對著鏡頭,我們看不見他的表

父親的話、一再重複,他在朋友面前用父親的

情,卻在片尾曲 Street Hassle 的弦樂響起隨

評 論 談 論 一 本 他 沒 看 過 的 書, 他 甚 至 幻 想 自

後畫面的一片漆黑中感受到了:當青春美好幻

己和父親一樣有創作才華,拿 Pink Floyd 的

滅,你還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盯著它破成碎片

曲 子 去 參 加 校 園 歌 曲 創 作 比 賽。 儘 管 他 告 訴

的當下,那種恐懼是你無法招架的龐大。

心理醫生,他真的認為他寫出了這首歌,但它 的歌詞是這麼唱的:「Hey you! Out there

Walt 的人生不會像電影一樣驟然停止,還

in the cold, getting lonely, getting old,

有許多事情等著被解決,或者有許多無法被解

can you feel me? Hey you! Standing in

決的事情等著他承擔面對,但不知怎的,想起

the aisles, with itchy feet and fading

他 最 後 的 背 影 卻 有 種 他 會 沒 事 的 欣 慰, 也 許

smiles, can you feel me?」之所以選擇這

就像 Lou Reed 所唱的「we were born to

首歌,不就說明了他內心深處的徬徨與孤立無

pay」,付出了代價,總會得到點什麼吧。

8


主題電影 : 聽說桐島退社了

在《桐》片中,藉由多重視角詮 釋 單 一 事 件, 是 一 種 現 代 的 手 法, 旨意在於解構一個日常熟悉的場景, 讓觀眾去思考現實背後的真實構成,

關於迷惘青春 的推薦片單

純真的喪失

part 3

禁忌的遊戲 Jeux interdits 1952 | 86 min | 法國 導演:René Clément 演員:Georges Poujouly, Brigitte Fossey, Amédée

因此開始去懷疑現實。 懷疑一直瀰漫在整部電影裡,作 為一種隱而未現的內在需求:懷疑夢 想,懷疑人際,懷疑世界……這些失 落都是成長的必經之路,而這些失落 也代表著,某些過去對自己珍貴的東 西碎掉了。 碎掉的純真,是一個能引起全世 界人們共鳴的東西,在校園片中,排 球隊長地位代表著年輕的自信;在戰 時的西班牙,科學怪人的影像能代表 兒童對人的信任;而法國二戰的顛沛 流離中,被偷竊的十字架則代表著一 種救贖的默禱。 當電影的素材被放在小的格局, 它被處理得詼諧又深刻,被放到大的 題材時,人們會對於廣大的氛圍望洋 興嘆。 這些都是同等的,不會因環境、 格局而有所不同,都是悲傷但卻強大 的。

一 位 城 市 小 女 孩 寶 萊 特, 在 戰火中與家人逃難,父母雙 雙被德軍射死,獨自一人漂 泊到鄉間由農家收留,在那 裏, 她 與 農 家 男 孩 米 歇 爾 成 為好友,男孩為了弔念女孩死 去 的 寵 物 來 安 慰 女 孩, 開 始 偷 竊 墓園的十字架,建造動物墓園…… 有不少的電影,會以兒童作為元素, 來做反戰的訴求,例如近五年的電影《羊 男的迷宮》,即以兒童的魔幻世界,作為 少女逃脫西班牙內戰的新世界。《禁忌的 遊戲》便是一部結合了戰亂、童年喪失、 童年男女的電影。整部電影以城市小女孩 為焦點,她在父母雙亡之後,尋找寵物小 狗的屍體-電影以此鋪陳段落的外在需 求。小女孩到了農家之後,又埋葬了其他 動物的屍體,「死亡」的主題貫穿全部, 但卻是以一種可愛又禁忌的方式呈現。 「禁忌」是另外一個以兒童、青少年 為主題的電影會有的題材。所謂禁忌,大 多依循自成規,也就是大人世界的規矩, 但是兒童的天真無邪,會使他們以直覺去 完成一些心中美麗的世界,如此,世故和 天真之間,便產生了戲劇的拉扯張力。 女孩以埋葬作為對死去動物的憐憫, 對比於父母因戰爭曝屍荒野。電影並沒有 以較長的段落呈現父母對於小女孩寶萊特 的關愛,反而是以動物的死亡,累積到影

9


24 電影誌

片最後,再激發出寶萊特對於父母的思 念。 影片的最後一句是動物墓園的事曝 光後,寶萊特被遣送走,她在人潮擾攘 的車站中舉目無親,最後她說了幾個字: 「米歇爾、米歇爾……媽媽……」這是 她在片中第一次提到自己過世的父母。 對於兒童來說,最殘忍的莫過於被 強迫認識到現實的殘忍,而這也是戰爭 片中兒童常見的宿命:大人造成的戰禍 重擔使天真的天使們折翼。

現實的殘酷以多個階段不同隱喻滲透到女孩的 生活,第一個階段是女孩對於科學怪人行徑的訝 異,在 1931 年的科學怪人影片中,科學怪人淹 死了一個女孩,那個女孩和安娜年紀相仿,這層 隱喻中,安娜碰觸到了對於自身的危機,但是卻 沒有感受到危機感,而是對於陌生事物產生了好 奇,期待解答。 這份好奇心成為電影的主軸,整部電影成為 了安娜的尋覓之旅,但是這趟旅程並不是迂迴的 旅程,而是安娜生活的展開。在過程中,我們看 到安娜的家庭充斥著人際的隔閡,安娜的父親是 一位養蜂專家,整天待在蜂巢附近與家人很少互 動,對此感到寂寞的安娜母親不斷寄信給遠方的 軍人情人,而安娜的姊姊伊莎貝拉,則在碰觸死 亡的禁忌之中找到快感。 影片中不斷以暗喻的方式,塑造出隔閡、陌生 的氣氛,當中透著死亡的意味,例如父女採菇, 父親將毒菇當著女兒的面踩爛 ; 姊姊與朋友玩跳

蜂巢的幽靈

火堆的危險遊戲,安娜只能在旁邊呼喚,學校教

El espíritu de la colmena

學人體器官時,要黏上人的眼睛時,老師叫安娜

1973 | 97 min | 西班牙 導演:Víctor Erice 演員:Ana Torrent, Fernando Fernán Gómez, Teresa Gimpera

上去,安娜要黏上去前猶豫了一下,這影射了科 學怪人的「製成」。 在影片的最高潮,安娜在空屋中終於等到了 人,卻不是科學怪人,而是一位逃兵,兩人透過

一九三零年代佛朗哥政權底下,在 西班牙的一個小村莊,小女孩安娜和她 的姊姊伊莎貝拉在小電影院裡看了科學 怪人,安娜對於影片中科學怪人的行徑 無法釋懷,在姊姊的哄騙下,天天到偏 僻的蜂巢旁空屋裡默念科學怪人的名 字,等待科學怪人的到來…… 在這部電影中,童年的轉變甚至是喪 失,是透過對於現實的認識而達成的, 其中最深刻的是西班牙內戰時期對女孩 尋覓過程的滲透。

10

非言語溝通,建立了信任關係,但是逃兵不久後 就被抓到槍決。此時,整部片很清晰地投射出當 時風聲鶴唳的政治氛圍。 最後,安娜真的在流浪之中看到了科學怪人, 但是她卻全身戰慄,因為她已經能明白為何科學 怪人會殺害片中的小女孩了。 科學怪人本質上是一個野心家製造出來的生 物,這個製成的生物在這部電影之中,成為一個 疏離、死亡、甚至是國家機器的象徵,在對其探 索的過程中,童年纖細的知覺無法抵抗莫之能禦 的 沉 重 力 量, 這 就 是 這 部 電 影, 藉 由 女 孩 的 探 索,以及童年的喪失,所要傳達的沉重氛圍。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從未出現的桐島 關於電影裡的 幽靈人物

11


24 電影誌

麥高芬

MacGuffin 提到幽靈角色,就必須要先介紹一 下「 麥 高 芬 / MacGuffin」。MacGuffin

I'm Hitchcock

在上述的介紹裡,我們可以發現, 電影中的 MacGuffin 雖然重要,但絕大多

是一個電影用語,也是由驚悚大師希區考克所

數都沒有實質意義,也是因為如此,具有實質

發明的詞彙,最早是指一些具有極大重要性、

意義、幾乎直指電影核心的 MacGuffin 就成

卻子虛烏有的東西,但後來衍伸為在電影中可

了少數,而《聽說桐島退社了》的桐島,就是

以推動劇情發展的物件、人、或目標,而這些

其中的少數。

物件、人、或目標不一定重要,但卻可以讓劇 情發展下去。關於麥高芬,最典型的幾個例子

《桐》這部電影,因為整部電影以桐島的退

有:《不可能的任務 3》的兔腳;《魔戒》中

社為開端,開啟了角色之間的追尋與互動,推

的魔戒;《哈利波特》中的哈利波特;《復仇

動了這部電影的發展,因此桐島也可以視為這

者聯盟》的宇宙魔方。

部電影裡的 MacGuffin。雖然桐島始終沒有 出現在電影裡,但卻因為他對角色來說有著指 標性的意義,藉由這種心理層面的影響,桐島 成功的引導了劇情的走向。

具有意義的麥高芬

「桐島」 代表的三層意義 而「桐島」除了作為一個學生外,他所代表 的意義尚包含三層,第一層就是「 理想 」。

理想消失,隨著這股消失,桐島又包含了第二 層意義,那就是「 現實 」。

在學生團體中,總有幾個特別優秀、足以作

因為面臨升學的桐島,為了某些可能現實的

為眾人表率的人,而桐島在學校裡就扮演著這

理由而離開同學們,這時候同學們才發現「理

樣的角色,就像眾人總是圍繞著桐島打轉、排

想」碰上真實生活、或者現實,居然可以這麼

球社為了桐島要贏得冠軍一樣,大家將自己對

脆弱,不動聲色又迅速的就瓦解了。大家在這

成功的幻想,都投射在桐島身上,因此優秀的

樣的「現實」底下焦慮著,企圖在所有線索中

桐島就成為「眾人理想的實現」,也就是「理

重新尋找一開始的「理想」,於是大家開始到

想」本身。

處追著桐島跑,直到最後追到了屋頂上。

接著,桐島無緣無故的退社,象徵著大家的

12


主題電影 : 聽說桐島退社了

在屋頂上,追尋「理想」 的大家看見了電影社的同

宏樹一直以為棒球社社長跟前田是為了虛幻

學, 他 們 依 然 自 顧 自 地 拍

的夢想而活著,不追求「理想」的他,才是真

著 電 影。 那 種「 我 們 的 理

正認清現實的人;沒想到到了最後,他才發現,

想 消 失 了, 你 們 怎 麼 還 能

前田並沒有一昧盲目的追求夢想,他不給自己

若無其事地擁有自己的理

虛幻的未來,不為不切實際的夢想而痛苦,他

想」的焦慮擊垮了他們,

甚至能鉅細靡遺的想像著未來生活的樣子。

因為失去了「理想」的他們,似乎比他們看不 起的電影社還低了一階,崩毀的信心和壓力, 最後導致了殭屍混戰。

但宏樹不能。也是到這時候宏樹才發現,不 追著「桐島」而跑的前田,其實已經輕易的跨 越了「現實」與「理想」的界限了。而在前田

在殭屍混戰的時候,電影社成員們代表的就

「很帥啊」的那句話之下,宏樹終於看清楚自

是醜陋卻殘酷的「現實」,就像從頂樓躍下的

己的才華與盲目,他甚至連

桐島,在「理想」崩壞之後,就變成那個摧毀

張 口 說 一 句「 桐 島 」 都 做 不

理想的「現實」一樣。而被「現實」追趕、終

到, 連「 理 想 」 都 沒 有 勇 氣

於露出盲目的本色的,就是那群追尋桐島、以

說出口。

及失去理想的同學們。 他終於明白他跟前田最大 殭屍混戰之後,所有的人慢慢散去,像是忽

的 差 異 在 哪 裡, 他 也 明 白 自

然明白了桐島與理想的破滅,然後故事回到了

己跨過了「理想」與「現實」的界線,也因此

宏樹身上。

踏入了成人的世界,他的世界不再青春夢幻, 認清桐島的退社之後,他的春青懵懂也就此消

從電影給的線索裡,我們可以發現,在同

失了。

學裡,宏樹與桐島最好,也有著近似桐島的優 秀才能。但其實整個故事裡,他的反應都很平

回過頭來,關於桐島,其實整部電影給我們

淡,也不很積極的在尋找代表「理想」的桐島。

的線索很少,除了名字跟排球社外,幾乎沒有

而電影最後,在屋頂上,他將攝影機的鏡頭蓋

給我們關於桐島的側寫,甚至於朋友間的對話

還 給 前 田 的 時 候, 宏 樹 問 他 以 後 想 拿 奧 斯 卡

也沒有談到。這代表了另外一個意義,意即同

嗎?想跟女演員結婚嗎?前田都給了否定的答

學們連「桐島」的詳細面目都說不清楚,只是

案。宏樹遲疑著,然後在前田一句「很帥啊」

在盲目追求一個理想的空殼子,幾乎像是只是

的稱讚裡哭了出來。

剛好認識了一個名為「桐島」的詞彙一樣。

藉由宏樹與電影社社長前田的對話,桐島 的第三層意思才終於浮出水面。桐島除了代表 「理想」與「現實」外,同時還代表著「 青 春的消失 」,因為認清現實的我們,再也 不能隨便在聯絡簿上寫著:我長大要當總統、

藉 由「 桐 島 」 這 個 從 未 出 現 的 MacGuffin, 這 部 電 影 反 映 了 青 少年空泛的理想、理想與現實的 差距、還有青春與現實的界線。

我長大要當太空人的志向了。

13


24 電影誌

「桐島」式 具有意義的 MacGuffin

露西亞離開之後

推薦片單

2013 | 93 min | 墨西哥

After Lucia 導演:Michel Franco 演員:Tessa Ia, Gonzalo Vega Jr.

在眾多電影中,雖然數量不多,但還是有像

對 Alejandra 的 影 響,

「桐島」這樣具有明確意義、又從未在電影裡

當 然, 更 不 用 提 劇 情 屢 次

出 現 的 MacGuffin。 首 先 就 是 甫 代 表 墨 西 哥

暗示著母親就是死在 Alejandra

角逐第 85 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露西亞離

身邊的事實。

開之後》。 雖然從未出現,但露西亞鮮明的活在角色 《露西亞離開之後》無疑是一部關於霸凌的

心 中, 並 深 刻 地 影 響 了 Alejandra 和 父 親 兩

電影,但是在霸凌的事實之前,我們應該先看

人, 也 讓 接 下 來 的 霸 凌 以 及 隱 忍, 成 為 順 理

看電影片名所告訴我們的資訊,因為這部電影

成 章 的 事 情。 當 兩 人 之 中 始 終 夾 有 一 個 禁 忌

的 MacGuffin 就藏在片名裡面。

的 話 題 時, 兩 個 人 的 關 係 是 不 是 越 來 越 疏 遠 了? 甚 至 於 Alejandra 在 被 霸 凌 後, 父 親 種

首先,露西亞是誰?其實整部電影裡,沒有 任何人叫做露西亞,但是從電影給的資訊裡,

種善意的關心,無疑也變成了霸凌的幫手,將 Alejandra 往無法求助的邊緣又推了一步。

我 們 可 以 推 測 女 主 角 Alejandra 的 母 親 應 該 就叫做露西亞。所以這一部電影除了探討霸凌

而同樣的沉默,也可以放在拍攝性愛影片的

以外,它也在探討一個母親的離去對一個家庭

荷西身上,雖然荷西從沒有參與霸凌,但是正

來說,造成了多深的創傷。

是他的拍攝,以及對霸凌的漠視及放任,才造 成了更加不可挽回的後果,所以回過頭來,其

其實,說整部電影是以「露西亞的死去」為 發展一點也不為過,甚至也可以說,露西亞以

實他跟主角父親一樣,都在無形中成為霸凌的 幫兇。

她的死,控制了整個劇情的發展,即便她沒有 出現,但她帶給角色的心理壓力,迫使他們做

整部電影,比起霸凌,它更像是在說一個關

出電影中的種種決定,而導致了最後毀滅性的

於傷痛與沉默的故事,然後藉由母親的死亡與

悲劇。

霸凌的發生,終於將這個故事娓娓道來。

片中除了霸凌的主線外,還不時穿插著露西

所以,雖然露西亞從未出現,但正是因為

亞遺留下的種種片段,像是開篇的開車長鏡、

露西亞的離開,整個故事才嫣然誕生,露西亞

搬家、同事們討論的婚禮、父親的工作不順、

無 疑 是 這 個 故 事 裡 面 最 重 要 的 角 色 之 一, 她

處理保險等等,這裡無形中都揭露了露西亞對

同 時 代 表 著「 傷 痛 」 以 及「 漠 視 」 的 形 象,

丈夫的影響力;再從 Alejandra 吸毒、分擔家

一 如「 桐 島 」 只 出 現 在 電 影 片 名 裡 一 樣, 她

務、處理同事跟父親的紛爭、為了父親的心情

無疑也是電影中具有鮮明意義也未曾出現的

而隱忍霸凌、回到老家,這裡暗示著母親離去

MacGuffin。

14


主題電影 : 聽說桐島退社了

穆里愛 Muriel ou Le temps d'un retour 1963 | 117 min | 法國 導演:Alain Resnais 演員:Delphine Seyrig, Jean-Pierre Kérien, Nita Klein

《穆里愛》除了電影片名外,還代表著一位

則是透過畫面來傳達,他在房間

被法軍凌虐致死的阿爾及利亞少女,更代表著

前景布置了一張永遠空著的綠色沙

這部電影的 MacGuffin。

發椅,藉由這張椅子透露出一個缺席的存在, 同時也暗示著劇中人物的縮影。

故事講述一個寡婦與繼子的故事,而穆里愛 即是繼子在阿爾及利亞戰役時,親眼目睹的悲

這張椅子所透露的就是戰爭、時代帶給人

劇。她雖然未曾在電影中出現,但卻是繼子刻

們的隔閡和不安,以及在這樣的環境下,應該

骨銘心的記憶、以及罪惡感的由來。

要 被 珍 惜 卻 被 殘 殺 的 東 西。 所 以, 更 具 體 的 說, 這 張 空 下 來 的 沙 發 椅 等 待 的 就 是 被 凌 虐

電影藉由大量跳躍式的剪接、角色需求不

致 死 的 女 子 穆 里 愛, 也 就 是 到 此, 穆 里 愛 才

明、動機不明的情況,串起了一個核心問題,

真 正 成 為 一 個 未 曾 出 現、 但 卻 有 實 質 意 義 的

即「人際的隔閡」。而這種人際的隔閡,導演

MacGuffin。

尋找希薇亞 In the City of Sylvia

2007 | 84 min | 西班牙 導演:Jose Luis Guerin 演員:Pilar Lopez de Ayala, Xavier Lafitte

《尋找希薇亞》的 MacGuffin

個 理 想 愛 情 的 本 質 與 樣 貌, 雖 然 他 並 沒 有 找

也直接大膽的出現在電影片名裡,

到希薇亞本人,但他卻在反覆追尋希薇亞的過

即 是 希 薇 亞。 從 這 幾 部 電 影 來 看, 似

程中,完成了他對於愛情的追求,以及對愛情

乎這種未曾出現在電影裡、但卻具有明確意義

意義的尋覓。所以希薇亞所代表的,其實就是

的 MacGuffin 都必須這樣呈現。

「理想中的愛情」以及「愛情意義的追求」。

《尋找希薇亞》的故事可以與貝克特的名著

同時,在電影中,男主角曾誤認一名女性

《等待果陀》一起談論,因為兩個故事幾乎都

為 希 薇 亞, 那 位 女 性 則 否 認 自 己 是 希 薇 亞,

呈現出一樣的意圖與手法。

在這段往來的對話與互動中,也揭示了男主角 心目中的理想愛情和現實是保持著差距的,那

《尋找希薇亞》的故事以希薇亞這個人開

種理想與現實的隔閡,還有理想在現實中的虛

始,但她並沒有出現在電影裡,她的所有形象

無 幻 境, 其 實 也 就 是 愛 情 跟 生 命 的 本 質。 同

跟 線 索 都 來 自 男 主 角 的 記 憶。 雖 然 她 沒 有 出

時, 這 也 再 次 確 立 了 希 薇 亞 作 為 這 部 電 影 的

現,甚至觀眾也不確定是否真的有這個人,但

MacGuffin 是有實質意義的。

這部電影的故事都是圍繞於她開始,也圍繞於 她結束,男主角就是受著對於希薇亞的記憶影 響,而開啟了這個故事。

換句話說,如果以果陀作為 MacGuffin 的 荒謬劇名著《等待果陀》所欲探討的是生命意 義的追求,那《尋找希薇亞》無疑就是愛情版

男主角所探索的是一個記憶中的愛情,一

的《等待果陀》。

15


24 電影誌

重複的星期五 關於多人視角 與多線的時間點

有別於一般的校園電影常常由特定的角色出發,《桐》並沒有設 定特定的男女主角,反而是採用了 多人的視角 去描繪整體的校 園生活。這種多面且客觀的敘事手法讓觀眾可以更完整地了解到整 個校園的生態。除此之外,《桐》採用的 多線時間點重疊 概 念,並且用多段不同視角的故事鏡頭及時間點的重疊去推進故事的 主線,讓不同人物的心聲架構起一個故事。 拆解時間軸來看,《桐》利用時間點的重疊去造出許多當下發生

推薦片單 多線交錯的電影

的事情,我們可以看到兩三個不同的觀點,更能去了解事情的全貌。

大象 Elephant 2003 | 81 min | 美國 導演:Gus Van Sant 演員:Elias McConnell, Alex Frost, Eric Deulen

一 個 平 凡 的 高 中 上 學 日,Elias 正 在 進 行 攝 影 計 畫, 怯 弱 的 Alex 又被欺負了,花枝招展的姊妹淘依舊在談論男生,運動帥哥 還是和女友膩在一起,課堂小組討論仍然熱絡……。大家看起來 都一如往常,在熟悉的校園長廊上走動,沒想到災難靜悄悄地降 臨……。 葛斯范桑的《大象》概念源自於中國諺語「瞎子摸象」,五個 被蒙眼的人,摸了大象的五個部位,然後各說各話。根據這個概 念,電影裡沒有單一特定的主角,每個人的視角各自成為重要的 根據,拼湊出校園的面貌。 還原《大象》的時間軸,許多時間點是重疊的,彷彿所有散落 在各個場景,或者同一場景不同角度的隱藏錄影機接續播映。直 到校園殺戮事件發生之前,觀眾都不曉得導演想表達什麼。而到 了後半段終於看到片中的某兩個少年訂購槍枝的片段,到執行屠 殺行動,才讓人訝異為什麼這樣的少年會犯下如此殘忍的舉動。 以上兩點與《桐》是類似的,只是葛斯范桑利用拍攝許多人的 視角,更表面式地記錄學生日復一日經歷的活動與場景如課堂、 討論、學校餐廳、圖書館等,所有事件都被表現得平凡無奇,凸 顯出在這一天一如往常的平凡,以至於沒有人能預知會發生槍擊 事件,就像其實校園生活裡隱藏了各式各樣的問題,只是我們選 擇不去發現。

16


2:37 2:37 2006 | 95 min | 澳洲 導演:Murali K. Thalluri 演員:Teresa Palmer, Joel Mackenzie

午後的校園,發生了自殺事件。回溯到事件

跟《桐》一樣,採用

發生之前的幾個小時,校園裡一片風平浪靜,

無特定男女主角的手

學生們各自有各自的煩惱及迷惘,究竟自殺的

法,選用了幾個角色加上 POV 訪談式的鏡頭

人到底是誰 ? 那些隱藏在心中的不安、迷惘

去加深角色的個性及刻劃。《2:37》也是採

及秘密在校園裡蠢蠢欲動地發酵著……。

用以個人的視角拍攝、在利用時間點上的重疊 去推進整個故事,把一段一段的時間碎片串成

故事採用倒敘的手法,一開始便揭露出校園

一個事件。

裡發生了一起自殺事件。然後故事向前追溯事 發前的幾個小時,讓觀眾去猜想,到底是怎麼 樣的人和怎麼樣的事情會釀成這場悲劇。

《2:37》之所以採用這種方式,可以讓觀 眾更深入去了解到校園內部不同的聲音,例如 受歡迎的運動明星、被排擠的同性戀、生病常 被霸凌的同學、家庭問題鬱鬱寡歡的少女…… 讓整體的校園故事不會只單一趨向某一個角

告白

色,更讓觀眾可以去思考校園裡還有青少年所

Confession

可能遭遇到的問題。

2008 | 106 min | 日本 導演:中島哲也 演員:松隆子、岡田將生、木村佳乃

結業式當天,老師發表了自己五歲女兒死亡的

另外,《桐》每一段時間點切分時都是以旁

事實,並指出兇手就是班上同學,然後利用大

觀的角度拍攝,有點近乎偷窺的手法。但《告

家的恐懼與排外感,開始了她的復仇計畫。

白》的時間點切分是以角色自白做區隔,意即 每一段故事在畫面上雖然是以第三人稱拍攝,

《告白》的時間線是一線往前的,僅根據不

但是自白角色的台詞卻是以第一人稱呈現,相

同角色的自白再拆分為數段,每一段在銜接的

較於《桐》的偷窺是手法,《告白》某種程度

時候會有些微的時間重疊,這點跟《聽說桐島

上比較接近自拍的概念。

退社了》很類似,都是往前的時間。 在《告白》中,每一角色的段落都可以獨立 每段拆分時會有重疊部分,只是《桐》重疊

成段來看,而全組則拼湊出一個事件的始末真

的部分較多,而《告白》較少,且《告白》會

相,故事基本上是一脈相承,一段承接一段;

根據角色的自白置入回憶片段,因此雖然敘事

《桐》的每一段則無法獨立分段來看,這些片

是單線往前,但觀眾仍然會接收到不同時空的

段必須被放在一起,才能構成學生生活的切片

資訊。

與焦慮,並且在每增加一個片段時,我們就打 破對前一個事件的認知。

17


24電影誌 電影誌 24

Column

導演系列 2

戰鬥式的導演

金基德 文 | Peggy Léa 2012 年南韓導演金基德以《聖殤》拿下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正 式向世界宣告他的重新崛起、更甚至是他生涯的顛峰。其實在 2004 年開始他就在國際上嶄露頭角,2004 年以《援交天使》 拿下柏林影展最佳導演銀熊獎,同年在隨後的威尼斯影展更 以《空屋情人》奪下最佳導演獎。 坎坷的電影起步 其實金基德的電影路走得並不平順,他在小學畢業就進了 農業學校就讀,一路走來在工廠裡做過工、加入海軍陸戰隊、 進入了夢想的神學院就讀、去了歐洲學畫以賣畫為生,直到有 一天他看了《沉默的羔羊》及卡霍的《新橋戀人》這才使他下 定決心成為一個導演。他並不像是其他的導演受過許多電影 方面的訓練,他回韓國開始學習並且拍攝自己的作品。一開 始他的作品受到了很多的批評,但他仍堅持住自己的理想並 用更多的作品去證明自己的價值。 直到今天,金基德仍保有他戰鬥式的拍法,不像其他大導演 的大製作,金基德的片子訴求以最低的成本、最短的時間拍攝 而成。金基德早期的作品被某些評論為粗製濫造,但其實仔 細觀影會發現內容既創新又充滿爆發力,如《鱷魚藏屍日記》 到《漂流慾室》。我認為《收件人不明》是金基德作品裡較為 不同的一部,片中徹底展現出了韓戰過後韓國的混亂與戰後 遺留下的問題,把歷史的痛與人情感上的痛楚強力的結合。而 在金基德早期的作品裡,《只愛陌生人》是最受到韓國人青睞 的,即便僅僅吸引了 70 萬的觀影人次。早期作品的累積,造就 了金基德日後在電影事業裡不可抹滅的功業。

18


作品表 / 2012 聖殤 Pieta 2011 阿里郎 Arirang 2008 夢蝶 Dream 2008 電影就是電影 Rough Cut 2007 窒息情慾 Breath 2006 時間 Time 2005 情弓 Hwal 2004 援交天使 Samaritan Girl 2004 空屋情人 3-Iron 2003 春去春又來 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 and Spring 2002 海岸線 The Coast Guard 2001 只愛陌生人 Bad Guy 2000 漂流慾室 The Isle

創作成熟時 到了真正精華期的開始是從 2003 年的《春去春 又來》開始,金基德把佛家「禪」的思想貫串至電 影本身,從四季的變遷與小和尚的一生做連結,把 人的貪、慾、怒、癡及悔過向善表現得淋漓盡致。 隔年 2004《援交天使》開啟了金基德在國際上的 知名度,由於早年金基德想成為一名神職人員而進 入神學院就讀,雖然最後無法如願完成學業,但他 對神學的喜好在他的電影裡其實都可以見到,例如 《援交天使》、《阿門》還有《聖殤》。《援交天使》 直譯名《撒瑪利亞女孩》講得是女孩與父親的救 贖,女孩為了為過去做過的事懺悔,以性之名去行 救贖,而父親為女兒傷害的嫖客也算是給女兒的一 種救贖。金基德的電影裡常常提到救贖的概念,不 僅在此片,在《春去春又來》 、 《聖殤》與《空屋情人》 還有其他的片子都融入了不同的救贖。同年又獲得 國際大獎的《空屋情人》講的是一名深受家庭暴力 的婦女碰上了專闖入別人空房間過生活的男子,那 是第一次婦女得到安慰,他帶著她離開、給了她救 贖。

2003 年到 2007 年,這五年是金基德拍電影的 黃金時期。在這段時間出品的電影除了上述的幾部 之外,令人驚豔的作品還有《情弓》、《時間》、《窒 息情慾》…等等。即使金基德這些作品在韓國並沒 有得到太大的迴響,但在國際間已經找到了屬於 他自己的定位。

( 左起 ) 春去春又來、援交天使、空屋情人

失落之後再創高峰 到了 2008 年,金基德的電影事業開始出現了 危機。與他合作《電影就是電影》的弟子導演張勳 背叛了他,暗自與別的大公司簽下合約而離開金基 德,這件事情對他造成極度的嚴重打擊,而同年在

19


24 電影誌 24 電影誌

拍攝出這種對我自身的電影,這也許是紀錄 片、也許是故事片、亦有可能是幻想片,我想 扮演的電影劇本中人物我也會扮演。或者,我 親自拿攝影機拍攝我自己。雖然一點計畫都 沒有,我現在必須拍點什麼才會幸福,所以現 在再拍我自己。

拍攝電影《夢蝶》的時候,更因拍攝中的一場意外 造成演員差點死亡,讓金基德十分的自責。這些種 種的背叛還有自責使他長達三年的時間在電影圈 裡消失得無影無蹤,獨自一個人在山上生活。 這些痛苦的日子使他喪志,終於在 2011 年他拍 攝了《阿里郎》 。 《阿里郎》是一部自傳式的紀錄片, 金基德身兼所有職務 ( 包含演員 )。電影裡面都是 他的自白,他時而扮成自己的影子反問、激問著自 己為什麼如此喪志 ? 一方面又寬慰自己這就是人 生。在《阿里郎》裡,可以感覺到金基德的絕望與 哀痛,但也深深地散發出他對電影的熱愛。其中他 在電影開頭的一段自白提到:「我現在拍不出電影, 所以現在拍我,把我自己拍成電影,表達我自己的 人生、表達出導演金基德、表達出平民金基德。拍 攝出這種對我自身的電影,這也許是紀錄片、也許 是故事片、亦有可能是幻想片,我想扮演的電影劇 本中人物我也會扮演。或者,我親自拿攝影機拍攝 我自己。雖然一點計畫都沒有,我現在必須拍點什 麼才會幸福,所以現在再拍我自己。」由這些話可 以看得出金基德在絕望之餘也沒有放棄電影。這部 《阿里郎》在坎城影展裡獲得了一種注目大獎,使 金基德成為韓國第一個囊括國際三大影展獎項的 導演。 從《阿里郎》再次出發以後,金基德拍出了《聖 殤》,該片是韓國至今唯一得到的三大影展中的最

20

( 左起 ) 電影就是電影、阿里郎、聖殤

高殊榮。《聖殤》是「聖母哀子」的再延伸,金基德 把人之於感情的強韌徹底地展現出來,不管是片 中的主角或者母親,金基德把情感的痛詮釋得入骨 並且痛徹心扉。我認為《聖殤》是金基德作品中的 再次變形,尤其是自我救贖的部分再次地被提到, 其實金基德的作品想講的東西是十分堅定且清楚 的,《聖殤》不僅完整地傳達出概念,也融入了金 基德對於神學的喜好。除了和以往一樣令人驚艷與 餘韻猶存外,《聖殤》不負期望地有充滿一股暴力 的美學,那種強而有力的爆發就像是金基德在《阿 里郎》之後重新破繭而出的新生力量。

新片上映 - 莫比烏斯 今年,金基德的新片《莫比烏斯》也入選了第 七十屆的威尼斯影展,雖然不是主競賽片,但入圍 還是給予很大的肯定。也許再晚些日子台灣就可以 上院線了,希望在這裡簡單地介紹過金基德以後, 會有更多人願意去認識他的電影。


電影與歷史

好 萊 塢 圈 內 人 的 自 我 束 縛

文 | 黃英嘉 在蘇聯,電影的審查制度是國家由 上往下執行的,而在美國好萊塢,三四 零年代的黃金時代也有審查制度,但卻 是由圈內人自律體現出來的。 回顧電影的發展可以發現,電影工業 在一九二零年代漸漸成熟,從一開始著 重於設備、影院規模等等,到了三四零 年代,電影已經能夠對觀眾產生影響 力。而在此時傳出一則消息-聯邦政府 即將建立電影審查機構,政府甚至傾 向不賦予電影的言論自由,並且視電影 為牟利的商品。

(Notorious, 1946) 一個親吻段落; 法規上明訂,親吻不能超過三秒鐘, 於是希區考克就讓兩人的唇每三秒分 開一次,結果這個段落兩人親了兩分 鐘半。 海斯法典是到了一九六六年才廢 除。除了少數例外,絕大多數的電影 都被其所制約。也是因為有那麼一 套法典,亂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 中, 克 拉 克 ‧ 蓋 博 (Clark

Gable) 的那句台詞:"Frankly, my dear, I don’t give a damn " 才 成為好萊塢電影史上公認的最佳台 詞,因為這已經是當時電影工業圈, 在清教徒道德的瀰漫下,所做出的極 大讓步了。 然而,今日看來十分諷刺的是, 現在的電影越是觸犯到法典,反而越 能吸引觀眾入場,於是片商趨之若鶩。

好萊塢大公司於是決定,讓電影工業 迎合政府、避免衝突。他們找來了政治 家威爾‧哈斯(Will H. Hays)。威爾‧ 哈斯完全是一個電影門外漢。他過去 曾任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轉電影圈 後,利用高超的政治手腕,成功阻撓政 府對電影工業的干預,對三四零年代的 好萊塢電影發展貢獻不凡。然而,為了 迎合國家的風俗、道德,他率領圈內人 遵守十二條法規,後人稱之為海斯法典 (Hays Code)。對應於聯邦政府干預 的企圖,他說:「我們的影片質量要讓 所有講道理的人承認,審查制度是不必 要的。」 今日看法典內容,會發現管束的太 多,無法對於深沉的東西有所發揮, 比方說對於「外景地」的條文是這樣的 「某些地方是和性生活或性犯罪有密 切的聯繫,在選景時必須慎重對待。」 以及舞蹈:「雙腿不動而作過度的軀體 動作的舞蹈都是不雅觀和邪惡的。」以 上都顯示出法規的保守,甚至變成一 種頌揚美國清教徒道德的工具。但仍 然有導演用技巧避開法規,比方說希 區考克 (Alfred Hitchcock) 的美人計

21


24 電影誌 24 電影誌

列一張,電影清單

最愛小說 / 改編電影 TOP 3

文 | Bess

你曾經因為讀了一本打從心底好喜歡的書,而情不自禁地想告訴全世界、 (套個 Nick Hornby 的說法)想逼迫你的朋友看、甚至在他看完卻不怎麼喜歡的時候發 脾氣嗎?我覺得拍電影,就是要有這樣偏執的熱情,不怕被拿來和原著比較,因 為你從來就沒有想和它較勁的意思,而是把改編視做一種分享的方式,用畫面去 詮釋說不出的悸動、用眼神去表達一絲感同身受、用聲音去形塑文字的立體感。 你不曉得觀眾買不買單,但可以確定的是,同樣喜愛書本的讀者會很享受看電影 的過程,就像和同好相互交流一樣,不約而同的想法使人會心一笑,全然不同的 見解又讓人驚嘆稱奇,除此之外,最棒的莫過於讓更多人因電影而認識書本,無 論是影像或文字所呈現的故事都令人津津樂道、愛不釋手。

Revolutionary Road (2008) written by Richard Yates in 1961

在《真愛旅程》尚未被搬 上大 銀 幕之前,它是本沒沒無聞的小說,和 Richard Yates 受 盡 煎 熬 的 軀 體 一 同埋葬在過去,是 Sam Mendes 與 一群優秀電影人將它挖掘出來才得以 重新問世,然而四十七年前的故事攤 開來卻絲毫不減當年的駭人。擅於刻 劃真實醜陋的導演將作者筆下幾乎 要殺人的乏味表現得淋漓盡致,鏡頭 下乾淨明亮到有些虛假的郊區景色, 讓生活其中的人物像塑膠玩具般不痛 不 癢。Leonardo DiCaprio 在 壯 年 軀 殼下有 著疲 憊不堪 的 靈 魂,Kate Winslate 則勉強撐著一臉快被侵蝕 的笑容,革命路上的模範夫妻在現實 的邊緣拉扯,隨時都有可能崩毀的不 安讓人坐如針氈。而小說即便沒有視 覺的衝擊,卻打從故事的第一個字開 始就已紮入了最後一根稻草,精準的 文字直攻心脾。

22


Atonement (2007)

written by Ian McEwan in 2001 Ian McEwan 以獨到的思考和筆觸寫下《贖罪》這般原創的故事,其 敘事技巧獨樹一格、難以駕馭,但合作無間 的導演 Joe Wright 和 編劇 Christopher Hampton 卻跳脫了文字精緻的框架,把握電影本身的優勢盡 情發揮。小說重於描寫個體的獨特性和複雜性,巧妙地呈現 Briony 內心世 界與現實的微小落差,而 Robbie 和 Cecilia 的短暫交會僅以第三人的觀察 角度輕巧而無聲地帶過。電影則強化了愛情的昇華,從壓抑的慾望、迸裂的 火花、深遠的思念、到最後永恆的瞬間,導演運用極致美麗的影像和細膩豐 富的表演提高情感的廣度及深度,無論是 Keira Knightly 一席綠絲綢禮服 或是 James McAvoy 一個不經意觸碰咖啡杯的動作,舉手投足間處處扣人 心弦。

About a Boy (2002)

written by Nick Hornby in 1998 我想,大概很難再找到像《非關男孩》之於原著小說, 那樣親密又契合的關係了吧。儘管兩者收尾的方式大相逕 庭:小說以 Nick Hornby 一貫的愛樂成痴及誠實幽默,讓 Marcus 在 Kurt Cobain 離世的那天經歷了一場荒謬的劍 橋之旅,電影則維持喜劇的格局,安排大家在一場校園才藝 比賽中和好如初。但是兩者的角色靈魂和故事基調卻如出一 轍,讓人不禁懷疑導演兼編劇 Chris& Paul Weitz 是不是 借用了作者的腦袋拍電影?翻開書本你會驚訝地發現,電影 首尾呼應的那句「No man is an island.」竟是導演 / 編劇 們的神來一筆;而光看著 Hugh Grant 和 Nicholas Hoult 的表情,書中的文句便不時浮現,彷彿你看穿了他們的心。小 說創造了電影,而電影完整了故事,它們是不分彼此、緊密相 依的,這是如此難能可貴的默契!

23


24 電影誌

電影癖

電影來自於人性,人也會受到電影影響。有人看電影後,開始迷戀喝牛奶,幫植物擦澡,習慣 每晚睡前來個藍莓派 ; 有些人強烈的喜歡看某種類型的電影,或有特別的觀影習慣 ......

父親節後特映

阿爸的電影癖與真心推薦

文 | Kamel

小編

小葉

的 K 阿爸 故事有趣就對了

小時候爸爸跟我都喜歡看故事有趣的電影,好萊塢佔了一大部份,像《侏羅紀公 園》、《龍捲風》、《回到未來》系列等等。長大一點還發現我爸喜歡看好萊塢的喜 劇,有一次跟他去電影院看《絕配冤家》,劇情是一個女生要想辦法在十天甩掉男 生,而男生要想辦法追到她。就這樣簡單荒謬的劇情就吸引我爸進戲院了,後來每 次我轉到《絕配冤家》都會停一下看看。 對於歐洲的片我爸就單純敬佩,上次看《逆轉人生》便一直稱讚,果然是歐洲人 才能拍出這麼有人文的片,還對我分析歐洲人因為歷史文化如何如何 ......,滔滔不 絕說了半小時! 回到未來 Back to Future | 1985|USA | 導演 :Robert Zemeckis 生活在八零年代的男主角青少年,在科學家的幫助下用著像汽車一般的時光機,回到 了父母年輕時的五零年代,最後差點毀掉父母的戀情使得自己不會存在這世界上。

小編

布萊恩陳

的 H 阿爸

我以前, 是文青。

我爸好稱年輕的時候可以連看三部柏格曼,喜歡的演員也都偏外國 人 ( 除了李小龍 )。以前會去重慶南路買盜版錄影帶、去東南亞戲院看 電影、看金馬外片觀摩。 不喜歡動作片、喜劇片,他覺得搞笑沒意義,他說 :「我不太喜歡笑, 我覺得人生沒什麼好笑。最好笑的是自己。」話雖這麼說,我覺得是他 常常沒跟上笑點。他還表示他討厭太八股的勵志片,也不是很喜歡現 在的國片,前幾天陪他看《翻滾吧!阿信》,雖然覺得很爛,但因為自 己一直猜到接下來的劇情,還是開心地把它看完,然後跟我討論心得。

日正當中 High Noon | 1952|USA | 導演 : Fred Zinnemann 美國西部的某位警長結婚後想要金盆洗手,不料在結婚的那天昔日的舊 敵帶著他曾經結怨的罪犯回到鎮上想要復仇。兩難的警長找了很多其他 的警員,但他們懼怕參加。最後正義感使然,警長只好獨自面對罪犯。

小編 的 Y 阿爸

他們說什麼我 怎麼聽不懂

我爸幾乎只看中文片,外國片他幾乎不看。雖然喜歡看的大多是爽片,但是外國 片可能開頭太長,才一下他就想轉台了。反觀國片一開始熱熱鬧鬧的就比較能吸引 他的注意力。最印象深刻的是《艋舺》,我爸去看了第一次看不懂回來問我,我說 電影就是那樣阿。然後他又看了第二次還是不懂,問阮經天為何會死。我就以為我 爸不能理解這電影然後回他「導演就不想講清楚阿!」。結果硬是陪他看了第三次 發現其實 DVD 最後的十分鐘壞掉了。所以他真的一直沒有看到結局,就這樣錯怪 了他。 艋舺 Monga|2009| 台灣 | 導演 : 鈕承澤 蚊子轉學的第一天,因為一隻雞腿惹上了小混混,卻也因此結識了艋舺最大幫派的兒 子等朋友。他們一起混得越久,玩得越大,而終究扯進了幫派之間的鬥爭。在這十八歲 的年紀,他們必須在朋友與敵人之間尋找真正的義氣。

24


台灣電影

Taiwan film

影評

天台 文 | 楊揚

最近國片出現了類型 突出的片,如主打歌 舞的 < 天台 >、號稱 「史詩喜劇」的 < 總 鋪師 > 與強烈驚悚風 格的 < 失魂 > 等等。 除了考驗創作者對類 型的掌握,以呈現更 新鮮的視覺饗宴給觀 眾。但說到底,不論 什麼類型,最重要的 或許還是故事 ...... 這次的台灣電影專 欄,評析了 < 天台 > 與 < 總鋪師 >。也訪 問了獨立電影導演吳 德淳,一同聊聊對故 事之於一部電影的意 義。

一直以來,華語片都缺少歌舞片的類型,如果要追溯 起來的話,上一部歌舞片大概就是 2005 年由陳可辛所 執導的港片《如果.愛》了。雖然說這部電影少有前作可 以借鏡,但陳可辛仍憑著精緻的場景、細膩的劇本、以 及到位的演員,寫下了不少輝煌的紀錄。

《如果.愛》除了拿下兩岸 三地不少獎項外,更成為 2005 年 威 尼 斯 影展 的 閉幕片,同時也代表香 港角逐奧斯卡最佳外 語片。除了藝 術上的 成 就 外,在 商業 上, 陳可辛也獲得了成功。 在電影娛樂的產值還 沒有爆發性成長的 8 年 前,《如果.愛》就以歌舞 片在眾多電影中殺出重圍,拿 下超 越 4500 萬港幣的成績,更 成為大陸年度票房第八名的電影。

不過可惜的是,雖然陳可辛證明了華語市場是可以包 容歌舞片的,但是在《如果.愛》之後,歌舞片在華語電 影裡,始終沒有成為一個發展成熟的類型電影,而與此 同時的是,歌舞片再度從華語電影裡消失絕跡,接下來 要一直等到 2013 年由周杰倫編導的《天台》上映後,才 又繼續寫下歌舞片的新章節。

選擇歌舞片為第二部個人電影的周杰倫完 全勇氣可嘉,不過也藉由《天台》揭露了周杰 倫製作電影以來的問題。

25


24 電影誌 24 電影誌

首先是電影的架構。雖然電影的設定大有問題, 但這可以視為華語片在拍攝架空環境時的普遍障 礙,畢竟這個問題連編導經驗更豐富的周美玲在 拍攝《花漾》時都沒能逃開。所以撇開設定問題, 《天台》在前一個小時,都還能稱得上是有野心的 喜劇佳作,美術要砸錢有砸錢、故事要鋪陳有鋪 陳、笑點要橋段有橋段、該有的周杰倫跟唱歌,也 一樣不少,相信只是想進場被娛樂的觀眾也都充 分被娛樂了。

只可惜這樣的情況只維持了一小時,當劇情開 始轉折時,整部電影的水準也直線下滑。周杰倫在 前半段企圖將天台營造的「烏托邦」形象也完全浪 費,一段三流的愛情故事,再加上害周杰倫以為壞 人就是神經病的《黑暗騎士》裡的超級二選一,還 有結束前猛然一段《頭文字 D》,除了莫名其妙以 外,差點以為《天台》跟《不能說的秘密》一樣大 走穿越風。

天台的根本敗筆就在於劇本。 一言以蔽之,這個故事是在說一對男女各有難纏 的對手,兩人湊在一起之後,發揮愛情的力量,就 排除了困難的故事。故事可以簡單,但要做到細節, 可惜《天台》毫無細節可言,就連反派使壞的理由 都薄弱的讓人覺得丟臉,如果這樣就構成犯罪動 機的話,加利利的人口大概每天要削減好幾成,不 過這也難怪天台會變成理想國烏托邦。換句話說, 這犯罪動機如果編成新聞的話,大概可以做成這 樣的頭條:「兒討不到兩千塊,憤而殺死爸」。

每個角色的心智年齡似乎都只有七歲,以這個 角度來說的話,全片只有納豆演得最好。

除此之外,劇本也完全不考慮正常人是怎樣思 考的,該留白的部分也不留白,在一部闔家觀賞的

26

電影裡,居然可以看見反派在強暴戲裡脫掉女主 角的內褲,周杰倫無疑又創造了一個里程碑;再來 紅毛在威少手下把心艾救出來後,那件脫下的內褲 就離奇的穿回了女主角身上,一秒穿衣的戲碼,不 知道是不是在強調演藝人員精湛又敬業的功力。

更不用說結局那段華麗的自殺戲碼,簡直就是 陸地版的《鐵達尼號》,兩個只能活一個,那當然 是不逞英雄的人能活下來。光壯烈犧牲還不夠,臨 死前周杰倫還把相機留給李心艾,並且不忘再開閃 光燈自拍一張,在電影史上,臨死前能完整留下遺 言的人很多,但是連遺照都自己拍好的人,周杰倫 鐵定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唯一一個了。

雖然劇本奇差,但燈光美術什麼的,倒是都處理 得中規中矩,算是達到了水準。至於周杰倫為電影 創作的幾首歌舞,充其量都還只是用大螢幕看的 MV,雖然有創意也與故事內容有所結合,但放在 電影中段裡,那與背景音跟配樂不搭嘎的音色和 節奏,還是偶爾讓人以為來到了音樂台。

對歌舞片來說,音樂以及歌唱還是應該要能傳 達角色情緒,而不僅只是歡樂而已,就像《夢幻女 郎》裡,碧昂絲不用歌舞,僅只一曲〈Listen〉,就 把多少觀眾的心玩弄在手掌心。

更不用提此片的選角,多有弊病。與其找一個像 Angelababy 的演員來演,到底為何不直接請外 型與演技兼具,且又有觀眾緣的 Angelababy 呢? 難道這又是甚麼複製人大舉進攻的戲碼嗎?

最後,只能說,周杰倫本人和他的嗓音都不是具 有電影感的,如果一定要強制入鏡的話,那能不能 像《不能說的秘密》一樣,起碼把缺點縮減到只剩 男主角。


影評

總鋪師 文 | 慧瑄

之前偶然被推薦了導演陳玉 勳十幾年前的長片-《熱帶魚》 和《愛情來了》,第一次發現台 灣有這麼好看的喜劇片! 《熱帶魚》是關於一位成績 很爛卻又面臨聯考的國三生的 悲喜故事,這部片既好笑又真誠, 荒謬呈現出何謂「唯有讀書高」 , 也讓人看見南北城鄉發展的差 距。《愛情來了》速寫三段「非」 俊男美女的愛情故事。兩部長片 都以喜劇包裝現代社會的悲哀, 藉由劇情讓觀眾看到世間被埋 沒的小人物,他們 的悲哀和夢 想。 《熱帶魚》 、 《愛情來了》之後, 陳玉勳將近十八年沒拍新片,但 近幾年的電視廣告如孟姜女哭 倒長城、張君雅小妹妹、相撲花 太郎等,都是他擅用喜劇強項的 的經典作品。

史詩喜劇轟動上映 《總鋪師》宣傳主打「史詩喜 劇」。整體而言蠻好笑的,只不 過有一點讓我覺得失望。 陳玉勳曾在某個訪談說:「我 常常會有很多很小的點子,但它

適合放在廣告,放電影可能就不 適合。」可是《總鋪師》有些片段, 都讓人覺得太像插入的廣告了, 比如說「橋和魚的故事」、評審 團試菜。 廣告所運用的元素和電影不 同,廣告必須讓人在最短的時間 內接受到最多的訊息,讓訊息深 植在觀眾腦袋,而電影卻是用整 部片長,去重複相似或相近的概 念;廣告的影像必須讓人驚呼, 讓觀眾在分心的瞬間重新抓住 對電視螢幕的目光。也因此,拍 攝廣告起家的電影導演,影像風 格通常會和市場上的其他電影 導演有所區別,最熟悉的例子應 該是拍攝《告白》、《令人討厭 的松子的一生》的中島哲也,炫 技的攝影或者結合超現實、高彩 度的影像,都常出現在他的電影 裡。 中島哲也運用的是影像的質 感,高對比的鮮艷顏色、另類角 度的取景、或者反常速度的運用 等等,這些技巧可以獨立於劇 本之外,不影響劇本的架構與節 奏。然而《總鋪師》呈現的廣告 感,是陳玉勳擅長的笑點置入, 有些運用得當,有些則否。片中 料理醫生講的「橋和魚的故事」

顯得天外飛來一筆,難以收尾, 評審團試菜的誇張反應顯得過 量而且疲乏,而且讓劇情零碎。

退去復古外殼的古早心 對於這樣的風格,有人喜愛有 人不以為然。但《總鋪師》整體 而言其實是相當有餘韻的,尤其 可貴之處在於,它不同於以往我 們看到有「古早味」的台灣電影, 如 :《鬥陣ㄟ》、《阿嬤的夢中情 人》 。往往只是復刻過往的景象、 情節,而沒有把精神 放進電 影 裡。如同現在的文創商品過度消 費「懷舊」,把懷舊商品化了。 《總舖師》則不同,從小婉決 定替老夫婦做古早菜開始,一方 面可惜古早菜已失傳、當今辦桌 文化衰微。一方面當小婉一步步 走下去時,發現的是早年總舖師 的精神 : 不計較利益、讓人快樂 幸福、珍惜食物、大家互相幫助 等等。使得整部電影不只有古早 味,還看到了濃濃的古早心。 轉眼看現在的社會,我們知道 具體的東西會失傳,如那些古早 菜可能很難再做出來,但是重要 的是過去的精神和美德得以用 別的形式顯現,落實在生活中。

27


24 電影誌 24 電影誌

影評

失魂 文 | Ian Ya

《失魂》,失去靈魂,所以尋找靈魂。但這部電 影中真的有鬼魂的存在嗎? 片中的精神科醫生說過,這些外號「飄泊的靈 魂」的精神病患者,所見到的、聽到的都只是幻覺。 因此,《失魂》的故事可以有很多種解釋。也許,因 為阿川小時候不小心看到爸爸做了殘酷的事情,內 心逐漸崩潰,直到長大才爆發人格分裂,新的靈魂、 送信人都可以說是他的人格;或者,真的有另一個 靈魂住進阿川的身體,他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去 面對現實、面對突如其來的新人生和原本阿川的 模糊的記憶,而中風過的老爸和昔日的阿川原本就 形同陌生人,沒想到阿川身體裡的新靈魂彌補了這 段距離,和老爸的互動竟然比以前還要多。電影又 以神秘的三個獵人的故事暗指阿川(或那個住進 來的靈魂)找到以前的自己。

鍾孟宏可以說是近幾年來最令人期待的台灣導 演,從第一部電影《停車》就大放異彩,由一個停 車的事件連結到周遭許多人的故事,一邊挖掘主角 的內心和背景,又帶點幽默的元素在裡面。第二部 電影《第四張畫》,可以看出鍾導開始嘗試加入驚 悚的元素在電影裡,像是其中有一段男孩在黑暗 中的鏡頭拍得相當出色。

近期的第三部長片《失魂》則非常清楚地把自己 定位在驚悚片。行銷的口號寫著「媲美《鬼店》的 原創故事」,可是說真的它沒有《鬼店》那樣從頭 壓抑到尾的恐怖氣氛,也沒有可怕的鬼魂,反而是 加了一些幽默打亂觀眾的緊張感;劇情透過大量的 留白和隱喻(蟲、魚)讓觀眾去猜測和想像,而不像

28

《鬼店》中完整的鋪陳。這兩部拿來比本來就是有 問題的,根本是不同走向的電影為什麼要比,我想 這是行銷手法的問題,像是《總鋪師》的行銷口號 說的「史詩喜劇」 ,何謂「史詩」也是滿令人困擾的。 (離題了。)

《失魂》雖然沒有嚇人的鬼魂,甚至有時候氣氛 是和諧的,但《失魂》這樣的片是台灣少見的類型, 比較壓抑的步調、異色的攝影(鍾導化名「中島長 雄」親自擔任攝影拿下今年台北電影獎最佳攝影 獎),加上刻意的疏離感,留白了一大段讓觀眾自 行腦補,希望用較少的資訊讓觀眾自己去思考。這 種片子往往和觀眾有一定的距離。 鍾導的電影從來都不賣座,如同蔡明亮,楊德昌 等的電影,他們的電影不是要讓觀眾接受,而是要 改變觀眾。


獨立電影人

說一個好故事 吳德淳 / 導演

吳德淳導演畢業於紐約大學 NYU 視覺 藝術碩士,現任朝陽科技大學兼任講 師,並擔任春天影像工作隊總監/導 演。創作媒材多元,如紀錄片、錄像 短片、動畫等等,動畫片︽簡單作業︾ 台北電影節最佳動畫片。 獲得 2010

整理 | 楊揚 攝影 | 留榮鋒 空間 | 目靡空間

本次採訪空間由目靡空間 Mumi Space 提供。 目靡空間(Mumi Space),來自於一群喜歡電影的人,延續 2012 年參與高雄 48 小 時拍片大挑戰的熱情,延續一同聚在一個小空間裡討論電影拍攝細節那些熱絡的日 子,如果你也喜歡電影,歡迎來到這個空間,未來不只希望可以安排電影播放,更希 望可以有更多電影幕後拍攝相關的教學課程。我們希望有更多喜歡電影的人可以來 到這裡,享受這個空間,感受這個空間。 空間命名來自於英文 Movie 的諧音,取其中文字意視覺上的奢侈美好,就讓我們 來到目靡空間,盡情享受電影、設計、藝術,任何視覺上美好的畫面吧!

目靡台北展演空間 Mumi Space | 西門町峨嵋街 70 號 2F

29


24 電影誌 24 電影誌

Q:關於《簡單作業》,為什麼會想做成黑白的、 像是水墨一樣的質感? A:因為我爸爸是外省人、媽媽是本省人,我在做這 個關於我家的故事的時候,就決定要用台語。然後 因為我爸爸畫水墨,我也就決定要用台語跟水墨 這個形式,去表現我家的故事。所以我是形式跟內 容都想好了,才決定去做。

Q:為什麼故事設定在美濃? A:因為我很喜歡美濃,也有很多朋友在那邊。 其實前幾年我常去美濃玩,我很喜歡那邊的美麗 山形跟平緩山勢,所以很多細節都是照那邊那樣 去想的。

說故事要先琢 磨,更 重 要 的 是,最 好 不 要 太複雜。 (上)動畫短片《簡單作業》劇照{全片可至 YOUTUBE 欣賞} (下)動畫短片《大國民》劇照

Q:整體來說,對於創作有什麼想法? A:我會比較在意故事,因為我覺得影片的成功與 否,劇本占了百分之七十的因素,換句話說,如果 劇本一開始就不很精要,後續就會有很多困難的 工作要做,所以說故事要先琢磨,更重要的是,最 好不要太複雜。 就像現在許多影片的技術非常好,可是如果故事 複雜,光要把故事講清楚就來不及了,所以鏡頭、 聲音、燈光跟表現這些事情,都會來不及照顧。 怎麼用形式去幫忙說故事很重要,而形式就包含 鏡頭、剪接、聲音這些東西。

30

Q:目前有特別想深入討論的題材嗎? A:因為我已經有小孩子了,所以家裡天天都會發 生很多事情,我覺得光是一個家庭就有很多題材 了,其實是寫不完的。又因為我覺得我應該要好好 訓練自己拍人物,所以我還是會先寫一些簡單的關 於人物家庭生活的故事。


我的作品從遇見這東西到想 寫它、想表現它,然後要求自 己可以從簡單的方式開始。 創作的媒材 Q:可以給打算拍紀錄片的人一些建議嗎? Q:從老師過往的經歷裡,可以看見你選擇的形式 很多樣化,像是有動畫、紀錄片、裝置藝術等東西, 這是因為你會根據故事的內容選擇不同媒材嗎? A:對。 因為生活中會遇到很多事情,而故事就是生活 中所遇見的、自己的問題。我的作品目前都是很簡 單的事情,從遇見這東西到想寫它、想表現它,然 後要求自己可以從簡單的方式開始。 因為簡單,所以可以做短片、動畫。那在這之前, 我也有做過紀錄片,再更之前的話,則是做藝術創 作,因為我以前是念美術。可是藝術創作有時候會 碰到一個問題,就是藝術創作做完就沒有了,像是 展覽完就結束了,對我自己來說,總有一種虛空感, 而且總覺得自己還沒有清認識美術這件事。所以 後來我喜歡上故事,喜歡上影片,我也就比較專注 在影片的創作。

Q:放棄美術改做影片,這跟影片的傳播能力有關 係嗎? A:是,影片在傳播上比較方便。 因為很多影展都已經很成熟、做得很好了,如果 你參加這些影展,他們都可以幫助影片做很多宣傳; 反之,藝術展覽或是創作能獲得的資源就比較少。

Q:為什麼會從紀錄片轉到劇情片?這兩者的差別 又是什麼? A:我覺得我從紀錄片裡學到很多東西。在這過程 裡,我觀察到人物跟角色的細節,對我寫劇本還滿 有幫助的。在寫劇本的時候,我常常喜歡寫一些不 一樣的細節,不是用我的概念去寫,而是透過我記 憶中的細節去寫。

A:我上一支紀錄片花了我七年的時間持續觀察記 錄,在這之中,我發現其實拍紀錄片是需要編劇概 念的,因為你拍了素材,就要做編劇的整理。也就 是說,你拍攝的對象,他之所以成為現在這樣,一 定是因為前面的生命中有過很多轉折或是跡象, 而那些轉折跟跡象就跟編劇一樣,你要幫這些對 象找出原因,去解釋為什麼他們會成為現在的模 樣,而這個就是編劇的概念。 所以拍紀錄片一方面要收集材料,一方面也要有 編劇的概念,為這些對象找到生命轉折,也同時 建立自己的觀點。

另外,我後來沒有繼續拍, 是因為我的對象面臨到了 家庭問題,而這家庭關係不 是像我原來預期的那樣。這 之中開始牽涉到隱私,我不 願意去碰觸這些隱私,所以 只好選擇不拍。不過,我們 還是保持聯絡,這支紀錄片 我還是在進行,只是可能要過一陣子之後才有辦 法繼續拍。 像我就很不喜歡拍人家隱私,所以我不願意去 拍這些問題,可是有些人可以很好的去處理,但我 真的沒辦法。因為你的紀錄片拍出來,別人都會以 為是真的,但其實這不是真的,這個誤解讓我很害 怕。因為紀錄片跟歷史一樣,都是由導演所編出來 的主觀,但是大家都會以為紀錄片是客觀的,而忽 略了所有的媒體其實都是主觀的事實。

我一方面有從紀錄片學到東西,另一方又因為我 沒辦法處理這些事,所以我就改去做編劇。

31


24 電影誌 24 電影誌

故事以外的影展與媒體 Q:紀錄片和說故事這件事是不是有點衝突?因為 紀錄片比較像是在等故事來。 A:對。 但紀錄片可以訓練我對人物的細節的觀察。 其實大部分的創作,都會從比較抽象的概念開 始,但我自己則是從觀察跟經驗來的。因為有時候 你要做一些比較超現實的概念,像是前世今生、輪 迴,或者是一些比較科技的題材時,在處理這些 東西時,很容易會忽略人物的細節,像是人物怎麼 吃飯的、怎麼生活的這些問題。如果沒有持續觀察, 人物就很容易流於刻板。所以我花比較多時間去 做紀錄片,是因為我想要看一個人是怎麼在生活 裡,跟他的生活環境互動。

Q:怎麼讓作品被觀眾看到? A:都還是要參加影展。 因為其實台灣影展很多,然後你不用很費力地 去宣傳自己的影片。除了台北的影展外,像是南部 也有南方影展跟高雄電影節。 如果是學生的話,畢業是六月,那九月就有金穗 獎跟南方影展,然後接著就是高雄電影節,三月又 是金穗獎頒獎,然後還有台北電影節、金馬獎之類 的。

但是這個部分在國內的影視教育又是最缺乏 的,明明是最重要的東西,但其實很多學校甚至沒 有編劇課;相反的,3D 或者是一些特效、技巧的 課程還比較多,我覺得這有點本末倒置。 其實我覺得,一個影視科的學生,學四年的編 劇都不會超過,因為編劇是一個永遠的難題。 其實你有了一個好的劇本以後,你投優良劇本, 再投輔導金,如果在這之前,你已經有了短片的經 驗,那就可以直接做長片拍攝。所以說,如果已經 有了一個想法,那可以直接在劇本上努力。其實, 有些人為了變成影片導演,會先從其他專業切入, 但有時候這些專業可能會消耗你所有的精力。所 以如果沒辦法自己寫劇本,那就一定要有很好的 編劇朋友,這樣合作起來可能會比較快,因為只要 申請到經費,也有不錯的攝影師合作,那影片出來 都會有基本的質感。 所以說,我覺得現在最缺乏的其實就是核心人才: 編劇跟導演。

Q:對電影從大螢幕漸漸轉成手機螢幕有什麼想 法? A:當這種媒體越來越多的時候,其實比較知性的 影像就會出現。

A:因為要推廣影片,所以參加影展是一定要做的 事情。

因為我們在大螢幕觀賞影片的時候,我們其實 是被燈光、聲音這些感官刺激著,所以覺得很爽, 所以說我們在電影院的時候,有時候你只是在接 收它的爽度。那如果去除這些誘惑,只是在網路上 看的時候,你還能覺得這個影片好,那其實這是很 知性的,我覺得這沒甚麼不好。

但其實回過頭來,還是要花比較多時間在思考 劇本。因為影展是影片的後端,但前端還有百分之 七十的成敗在劇本身上,尤其現在各方面的技術、 硬體都已經非常好了,所以最後成敗的關鍵我覺

不過這可能跟我自己的創作環境有關,因為我 從來沒有特別要求聲音或畫質那部分,也可能是 因為我的能力還沒到達這個階段,前面還有很多 部份我還需要學習。

Q:其實影展還是會有一點小眾,不知道你們會不 會很想把影片推廣、分享給更多大眾?

得還是在劇本上。

32


我喜歡看的導演是知道演員角色 在這一刻,他的心情是什麼,然後 他要用甚麼燈光、什麼元素去表現 他此刻坐在這裡的心情。

Q:問這個問題主要是因為,我覺得電影給人的震 撼有時候是因為,人物被放這麼大,然後很精湛的 特寫給你這麼大的感受。這些是小螢幕感受不到 的,當我在小螢幕觀看這些影片時,還是有種奇怪 的感受,所以想知道老師的想法。 A:其實這種後端的東西,它會越來越多元,所以我 認為是我無法掌握的。 但是你可以回過頭來想想,當播映媒體這麼多 元的時候,其實你最重視的還是它的故事,就算在 聲光媒體的刺激下,你還是會希望影片有一個好劇 本,人類的這種經驗是不會改變的。所以說,你覺 得是爽片的,你還是不一定會覺得是好片。所以我 覺得,創作者不會特別在意這種媒體的差別。 回過頭來,其實我覺得應該多花時間在劇本上, 而且要適合現在自己的能力 。

式是根據內容去創作的。 所以我會很崇拜像是奇士勞斯基這種導演,因 為他有藝術性,也有商業性。同時他在鏡頭、剪接、 聲音上面,花了所有的心思去表現內容,而在那之 中,我覺得有很多東西是我可以學習的,所以我會 看非常多次。 所以我不是看冷門的片,而是我喜歡導演將形式 考慮進去。 像是我們前面有談到商業片,其實商業片在運 作的時候,是不需要去思考鏡頭、剪接、燈光的, 因為他們已經定好流程,而且他們需要在最短時間 內拍完,所以你只要給他們劇本,他們就知道燈光 怎麼打。那我喜歡看的導演是知道演員角色在這一 刻,他的心情是什麼,然後他要用甚麼燈光、什麼 元素去表現他此刻坐在這裡的心情。

Q:你會覺得這一部分現在已經很難去實踐了嗎? 因為大部分的片子都已經被商業統一,觀眾也被 訓練成這樣。 A:因為商業片是跟人家要錢創作,所以必須聽別 人的,不過當然,你要到的資源給你的干涉比較少 是有可能的。

看一部好的電影 Q:聽說老師看很多冷門的片子,可以推薦我們一 些冷門但好看的電影嗎? A:其實我是看老片,因為光老片我就覺得都看不 完了。 另外,因為我有教學的需要,所以《大國民》跟《波 坦金戰艦》我會看非常非常多次,而現在大都數的 視覺語言,其實已經被這兩部片包括了。我比較不 會考慮電影是不是冷門,而是我比較希望導演的形

我本來都是在台北做影片創作,但是後來我發 現,台中可能可以在經費比較低的情況下,花比較 多時間、去做一些實驗。所以我們剛剛成立了一個 工作坊,讓大家先認識,然後對故事、鏡頭、剪接、 燈光有一些概念、共識。另外,我們也有先做試拍。 會這樣做的原因是因為,在業界裡,很多團隊都 是第一次見面就要開始排戲了,但是我總覺得前製 應該要久一點,如果大家是志同道合的話,可以花 比較多時間去做,而且每個部門也都是可以參與創 意的。 對於這方面,雖然我還沒有學習得比較好,但是 就是慢慢去做做看。

33


24 電影誌

24 電影誌 https://www.facebook.com/24filmmag 封面設計 Hwa Chen 總編輯 副總編 撰稿

慧瑄 楊揚 英嘉、楊揚、慧瑄 Kamel、Peggy Léa、Bess、Ian Ya 內頁插圖 Hwa Chen 版面設計 慧瑄 感謝贊助 陳恥德老師、目靡空間、詹閔旭

本刊物為獨立編輯、自籌經費。 每份工本費 20 元。

如果你喜歡這份刊物,請幫我們的粉絲頁按個讚 ! 如果你願意提供贊助 ( 不限金錢多寡、各種形式 ), 請發送訊息至【24 電影誌】粉絲頁與我們聯繫。 我們也提供廣告欄位,意者請 facebook 私訊, 或電郵至 24filmmag@gmail.com。 您的贊助可以讓我們順利印刷、出刊。 如果想獲得已發行、未來發行的 24 電影誌, 我們提供郵寄服務,但煩請您資助郵寄費用。 線上閱讀 24 電影誌 http://issuu.com/24_filmmagazine

季刊發行 34 免費索取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