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

Page 1

「His story」雜誌在台熱銷近兩千萬本,我們將持續為您帶來精彩的歷史故事

HIS

STORY

年 月號 JUNE 2022

2022 6

最新預告!下期本雜誌將報導 「北緯三十八度之爭:兩韓之戰」

孤立主義,十四點和平 全球警訊,經濟大恐慌 德侵波蘭,同盟戰軸心 結束戰爭,兩顆原子彈


戰 間期,指兩次世界大戰間的局勢動盪時期。

西方史學觀普遍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始於1914 年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終於1918年協約國 接受德國投降。 而在協約國接受德國投降之後,世界上有很多地 方都在簽訂條約,目的就是為了要讓發動戰爭的 國家,能付出責任,在1919年巴黎和會召開,美 國總統提出的十四點和平原則,對全世界都造成 深遠的影響,而發生在1930年代的經濟大恐慌, 促使德國的威瑪政權崩潰,軍國主義興起,德國 、日本、義大利共同締約,成為軸心國,意旨要 讓世界圍繞著他們為中心旋轉!而採取孤立主義 的美國,也在被偷襲珍珠港後,加入英、法、中 等國的同盟國。而二戰最終因為美國在廣島、長 崎投下原子彈,日本投降而終結,成為人類史上 最血腥的一段歷史。 1


十 四點和平原則原則由美國總統威爾遜在國

會提出,主要內容為下列十四點,這十四點也 成為後來美國在巴黎和會的重要主張。 1.無秘密外交。 2.航海自由。 3.消除國際貿易障礙。

民族自決風潮 十四點和平原則提出之 後,多數被殖民地都發 起獨立運動,希望能落 實民族自決

4.限制軍備。 5.平等對待殖民地人民。 6.德軍撤出俄國領土。 7.恢復比利時獨立性。 8.德國歸還亞爾薩斯及洛林予法國。 9. 根據民族性原則,重塑義大利邊境。 10. 奧匈帝國的民族自決。 11. 同盟國撤出羅馬尼亞、塞爾維亞與蒙特內 哥羅。 12. 鄂圖曼帝國的民族自決。 13. 恢復波蘭獨立性。

當時的美國國旗,只有48顆星星 (夏威夷跟阿拉斯加尚未成為美國領土)

14. 成立國際聯盟以維持世界和平。

帶 領 台 灣 抗 日 的 林 獻 堂

在 民 族 自 決 風 潮 中 時任美國總統威爾遜

2


由 於協約國各據私心的利益盤算, 第 一次世界大戰後威爾遜提出「十四

點和平原則」,表現出他對於各民族 應享有自決的權利,並積極參與籌組 國際聯盟,強調國際間以協調解決事 務的重要性。威爾遜所倡導的民族自 決原則與國際思想,被後人稱為「威 爾遜主義 」。 十四點和平原則具有開創性,它首次 否認了大國之間擴張軍力的合理性, 並對由國家之間的軍事擴張而造成的 不信任進行了強烈的抨擊。這對於當 時富有侵略性的世界格局影響巨大; 同時,其學說對後世也產生了重要的 影響,聯合國實質上就是以威爾遜倡 導的國際聯盟為藍本建立起來的。 而其中的第一點至第五點,為抽象的

加上美國的孤立主義政策在兩院中的 巨大影響,兩院議員以絕對多數否決 了威爾遜提出的包括美國加入國聯等 等,一系列使美國跨入世界支配大國 行列的議案,因此,國際聯盟雖然是 美國說要成立的,但最後美國根本沒 加入,國際聯盟沒有武力,阻止不了 二次大戰的發展,根本形同虛設。 一次世界大戰後主張孤立主義的哈定 當選總統,國會被孤立主義分子控 制,拒絕加入國際聯盟。 美國當時因 而提高關稅,造成經濟大恐慌。 西元 1935 ∼ 1937 年孤立主義達到高峰, 因國會通過一系列「中立法案」,禁 止美國政府與私人企業貸款或販賣武 器給交戰國,助長侵略國家的氣焰, 無形中促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國際政治原則;第六至第十三這八 點,均屬協約國作戰之目標,第十四 點則是試圖建立彌平國際戰爭保障世 界和平之機構。

美國提出要設立國聯 自己卻沒有參加 3


經 濟大恐慌的原因: 經 濟 大 恐 慌 是 發 生 在 1929 ~ 1933 年,是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廣、強 度最大的經濟衰退,衰退和景氣循環 被認為是供需不對稱所導致的正常周 期性規律,但會演變成經濟大恐慌, 則是因為信心的大幅度降低,導致了 消費和投資的急劇下降,而市場對商 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 原因。當恐慌和通貨緊縮出現時,許 多人認為迴避市場是安全之舉。而持 有貨幣、等候物價下跌,然後大賺一 把的想法,進一步惡化了需求。供需 驅動理論因而提出由政府採取擴張性 財政政策略以刺激需求,從而帶動經 濟的主張。那經濟大恐慌的影響範圍 非常的大,幾乎全世界的國家都被這 波衰退給衝擊了經濟,美國總統羅斯 福上任之後,推行新政,稍稍緩解美 國的燃眉之急,甚至讓美國的經濟有 復甦的跡象。

生產過剩,農工業產品供過於求: 一次戰後重建,美國及新興國家提高

產能。 1925年以後,歐洲經濟復甦,使進口 需求降低。 生產設備及生產方式更新,產能不斷 提高。 關稅保護,互相抵制,貿易停滯: 由於市場供過於求,各國提高關稅防 止他國貨物進入。 各國競相以貨幣貶值等手段,刺激本 國產品的輸出。 貿易保護主義盛行。 (二)經過: 引發:1929年十月下旬,紐約華爾街 股票市場崩盤,引發經濟危機。 蔓延:危機由股票蔓延到工業、金融 業和農業,由美國到歐洲、全世界。 最高峰:1932年全世界失業人數達 4000萬人。 美英法的處置:利用廣大的國內市場 及殖民地,以經濟的方式解決。

時 任 美 國 總 統 羅 斯 福

(三)結果: 各國關稅壁壘,貿易保護主義盛行。 各國經濟、社會問題嚴重,造成軍國 主義得勢。

4


因 為民族自決意識興起(由威爾遜戴 起來的風潮) 因此,各地都有對抗殖民地的運動 日本: 背景:因第一次大戰使經濟高度 成長,但受到經濟大恐慌的嚴重打 擊。 結果:右派勢力與軍閥乘機崛 起,以向外侵略解決經濟危機。中國 地廣勢力弱,就成為日本的首要目標 侵略:侵略中國,發起九一八事 變、一二八事變,甚至在中國東北建 立滿州國,扶植傀儡政府,在蔣中正 北伐的時候,發動五三慘案,日後甚 至扶植汪精衛的偽國民政府,意圖控 制中國。

印 度:

背景:甘地領導著印度的人民進行不 合作運動,來對抗英國人,因為英國 在一次大戰為了讓印度參戰,同意讓 印度在一戰後獨立,但後來英國人食 言,甘地便起來反抗。 作為:拒買英貨、拒絕納稅、不任公 職、不就讀英國人辦的學校 土耳其: 背景:因為以前的國家(鄂圖曼土耳 其)實在失去太多領土。 作為:凱末爾便決定要將土耳其現代 化,建立土耳其共和國之後與外國人 重新簽訂條約 中國: 1919年5月4號發起54運動,抗議巴 黎和會對於山東問題處理不公 台灣: 因為民族自決風潮,林獻堂帶領著台 灣的知識分子發起台灣議會設置請願 運動,希望能達到民族自治的目標 韓國:

日 本 領 土 最 盛 時 期

在1919年3月1號發起31運動,是韓 國最大的反日救國運動

5


德國: 俄 國:在俄國方面, 因為政治腐 敗,經濟落後, 且參加第一次世界大 戰失利,先是發生二月革命,建立共 和的臨時政府, 後來又發生十月革 命, 列寧推翻臨時政府,改國名為蘇 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這是歷史 上第一個共產政權。 列寧: 1 實行共產制度: 時間:1917年「十月革命」後。 結果:農工業生產量大降,出現饑荒 和瘟疫。 2 共產國際:1919年成立,為控制世 界各地共產主義運動的機構。 3 新經濟政策:1921年 內容:吸引外資、恢復農民和商人的 經濟自由、大型工業國有化。 史達林: 1 列寧死後,鬥爭中取得權力,奠下其 後25年的獨裁統治。 2 1927 年 : 農 工 業 生 產 超 越 戰 前 水 準。 法國: 一、戰後政治、財經不穩定。 二、潘加萊任總理後,財政復甦,經 濟發展超越戰前。

一、政治上: 1 戰後「第二帝國」滅亡,「威瑪共和」 繼之(希特勒上台結束) 2 政治不穩,社會頻出現革命 3 「威瑪共和憲法」成為其他國家憲法的 典範。 二、經濟上: 1 馬克大幅貶值,造成財政危機。 2 貧富差距擴大,造成社會問題。 3 經全民努力,財政漸穩定,經濟開始發 展。 三、人民不滿現狀,懷念過去光輝。 希特勒奪取政權,實行獨裁統治。展開 大型工程建設及擴充軍備,準備向外侵略 擴張。 英國: 一、政治上: 1 愛爾蘭獨立運動,導致愛爾蘭自治。 2 但北愛爾蘭仍屬於英國,其造成問題, 到二十世紀末才露出解決曙光。 二、經濟上: 1 戰後工業喪失國際競爭優勢。 2 政府不讓英鎊貶值,以致出口更加困 難。 義大利: 戰後義大利經濟殘破,人民對參戰後所得 的利益不滿 1922年墨索里尼出任首相,建立獨裁政 權,加速在非洲殖民

6


二戰時期歐洲大地圖: 可以很清楚地看見,德意志帝國在希特勒的帶領之下,逐漸茁壯,並且向 外圍空張,而俄國在經歷兩次革命後,列寧成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聯邦,並且意圖赤化全球(下一張圖會提及共產勢力的範圍) 這幅地圖是畫1941~1942年(蘇聯此時加入同盟國) 藍色的是德意志帝國的領土,紅色的則是同盟國的勢力範圍。

希 特 勒 像

7


蘇聯意圖赤化全球: 在列寧成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後,便積極推動赤化全球的政 策,當時全球幾乎都有共產黨人在活動,,尤其是亞洲,像是中國的中國 共產黨,便是由蘇聯扶植起來的政黨,南越也在這個時候被赤化,列寧認 為建立無剝削的社會通過暴力革命形式是最直接迅速和有效的,因此可以 說全球暴動四起!

史 達 林 像

列 寧 像

8


二戰時期太平洋戰區大地圖: 可以很容易地看見,軸心國之一的日本(其餘兩國為德意志帝國跟義大利) 正在積極擴張,日本的擴張對象基本上是中國、東南亞等區域,圖中紅色 的線條圈起來的區域,就是日本最盛的勢力範圍區。 旭日旗今日有著政治含義。由於旭日旗曾是舊日本軍使用的旗幟,故有時 被日本於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侵略的地區(如朝鮮半島和東南亞)視為冒 犯性的圖案和日本軍國主義的象徵意義。

昭 和 天 皇 像 9


軍事進步 一、雷達技術 雷達是利用電磁波對障礙物的反射特性發現目標的一種電子裝備,通 常由收發天線、發射機、接收機和顯示器組成。雷達最早出現在第一 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飛機被應用到了戰爭之中,英國為了偵測德國 飛機空襲,發展了這一技術。

在二戰中,在對海警戒、對空警戒,以及炮瞄、引導攔截敵機 等軍事需求的催動下,雷達技術得到了飛速發展。據有關資料 顯示,在二戰初期,高射炮擊落一架敵機,平均需要5000發炮 彈。但是在二戰後期,使用雷達控制的高射炮進行防空,只需 50發。

10


二、聲納技術 聲吶是一種利用聲波探測 水中物體,進行水聲通 信、導航和水中武器制導 的電子設備。起源較早, 一戰後美英等國都有研 究,但是「聲吶」這個詞 卻是在二戰中出現的,聲 納技術也是在二戰中得到 了飛速發展。 二戰時,潛艇技術發展迅猛,潛艇的性能有了很大的改進。特別是德國 的U型潛艇,在大西洋海戰中,總是神出鬼沒,美英為了對付德國潛 艇,爭奪大西洋的控制權,大力發展水下攻擊和反潛能力。這一時期, 聲吶技術作為導航和探測水下艦艇動的技術被廣泛應用,隨後又相繼出 現了航空聲吶和海岸聲納。

據不完全統計,二戰歐洲戰場被擊沉的潛艇中有60%是通過聲吶技 術發現的。二戰後,隨著電子、計算機、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的發 展,聲吶技術得到了高速發展,其應用的領域也越來越廣闊。

11


三、飛彈技術 飛彈是二戰催生的革命性的發明。正是這項技術使人類第一次 進入了太空,第一次登上了月球,使人類文明前進了一大步。 其實早在20世紀30年代末,德國就已經開始火箭、飛彈技術 的研究。1939年德國發射了A-1、A-2、A-3飛彈。

二戰期間,德國成功將這種技術應用到了實戰,這就是後來 參與轟炸英國倫敦的V-1、V-2飛彈。除此之外,德國還研製 了幾種地對空飛彈,以及X-7反坦克飛彈和X-4有線制導空對 空飛彈。

德國戰敗後,飛彈技術和飛彈研究人員大多落入美國和蘇聯 之手,從而揭開了世界飛彈大發展的序幕。

12


科技發展 二戰所導致的科技進步太多了,例子從我們每天使用的原子 筆到在天上飛的戰鬥機比比皆是,所以只列出幾個當作代表

一、航太發展 可以說,現代航天,宇宙探索,衛星發射,離不開二戰期間的飛速發 展的飛彈技術,大規模的戰爭,大大刺激了飛彈技術的發展。德國研 製出了世所罕見的V1 、V2飛彈,此導彈利用了當時地球上最尖端的 技術。在德國投降後,大批參與導彈研發的科學家、工程師被美國、 蘇聯吸收。

飛彈技術還是發展航天技術的基礎。自 1957 年 10 月 4 日蘇聯發 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以來,世界各國已研製成功 150余種運 載火箭,共進行了 4000 次航天發射活動。火箭的近地軌道運載能 力從第一顆人造衛星的 83.6 千克發展到 1000 千克以上;火箭的 飛行軌道從初期的近地軌道發展到太陽系深空間軌道。以運載火箭為 主要支撐的航天技術已發展成為一種新興高技術產業,它是人類對外 層空間環境和資源的高級經營,是一項開拓比地球大得多的新疆域的 綜合技術,它不僅為人類利用開發太空資源提供技術保障,而且還為 人類現代文明的信息、材料和能源 3 大支柱作出開拓性貢獻,給世 界各國帶來了巨大的政治、社會與經濟效益。因此,當今世界的航天 技術領域已成為各技術先進的大國角逐的重要場所。

13


V2導彈 飛彈技術是發展航天技術的基礎,兩者密不可分。

14


二、核能的誕生 當時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為了比德國更早利用核能,便通 過曼哈頓計劃實現了原子彈的製造。1942年芝加哥大學啟動了 世界上第一座核反應堆。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分別向日本的廣島、長崎投擲了最 新研製成功的原子彈「小男孩」和「胖子」,使兩座城市瞬間 化為焦土。 隨後1945年兩顆原子彈在日本爆炸,世界人民也迎來了短暫的和 平。但在和平過後,世界人民更多的是對核武器的恐懼,而美國也 因此成為了一方「霸主」

小男孩原子彈

15


由武器轉變為新能源 20世紀50年代,關於核能的發展歷程,也開始從軍事威懾 力慢慢轉向核電技術。 1954年,前蘇聯建設了世界上第一座商用核電廠,取名 「奧布靈斯克核電廠」,為核能的廣泛應用開了個好頭。 之後美國也不甘示弱,於1957年建成了容量是奧布靈斯克 核電廠16倍的希平港原型核電廠,先後證明了核能發電的 可行性。由此為代表的第一代核電技術應運而生,它們以 早期原型機為主,通常利用天然鈾燃料和石墨慢化劑進行 能量轉化。核能的合理利用可以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損 耗,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環境污染,可能成為人類可持 續發展道路上的優質助力。 核能曾經被誤解為人類的滅頂之災,因為它的破壞性實在 是太大了,但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也在深入挖掘它有益 的一面。 從核武器的角度來說,原子彈和氫彈確實威力不可小覷,擁 有此項技術也成了綜合國力的體現,也可以說,核能在世界 和平穩定中起到了震懾作用。從核能源的角度看,核能的合 理利用可以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損耗,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 了環境污染,可能成為人類可持續發展道路上的優質助力

16


破壞、毀面的形象 美、蘇多年科研發展

用途逐漸變為能源使用 17


戰爭前後的文藝發展 1.二戰前的現代主義: 從文化的歷史角度來說,是1914年前的幾十年中興起的新藝 術與文學風格,是藝術家為了反抗19世紀末期的敘事成規, 轉而用一種他們認為感情上更真實的方式,來表現出大家真正 的感受與想法。 現代主義以科學為基礎,講求理性邏輯,實驗探証,並主張無 神論。其中牛頓的力學理論、達爾文的進化論及弗洛伊德對自 我的研究為現代主義奠定重要的基礎。

歷史發展: 19世紀前半的歐洲發生一連串的戰爭與革命,造成浪漫主義思潮,浪漫 主義重視個人主體經驗、崇尚「自然」的標準藝術主題、革命性與激進 的表現方式、以及個人自由。不過19世紀中期,出現這些思想的綜合 體,相信是那些「真實的」東西支配主體經驗。這種思想可以從俾斯麥 的現實政治和哲學理念「實證主義」中,以及後來被稱為「維多利亞時 期」中的文化準則裡找到。 現代主義運動興起於19世紀末期,現代主義相信「傳統」形式的藝術、 文學、社會組織和日常生活型態都已經過時,必要將這些過時的東西掃 除並且重新創造文化。現代主義鼓勵人們去重新檢視從商業活動到哲學 等這些既存事物的每一個面向,找出在裡面有什麼東西是在「阻礙」進 步,並且將那些東西替換成新的也因此更好的東西,來達到那些舊有東 西原本希望達成的同樣目標。 18


現代藝術: 現代藝術的範圍很廣泛,用來指從19世紀末期到大約1970年代大 部份的藝術作品。(較近期的藝術作品通常被稱作當代藝術或後現 代藝術。)藝術原本的目的在於寫實地再現某個主體,然而攝影的 發明讓藝術的寫實功能相形見拙,於是就出現了新的藝術路線。藝 術家開始實驗各種觀看的方式、材料、觀點等等,而通常作品都變 得越來越抽象。現代藝術的概念與現代主義有很親密的關連。 現代藝術是從西方開始的,最先是繪畫和版畫,然後在19世紀中 期擴展到其他的視覺藝術上,如雕塑和建築。到了19世紀末期, 一些對現代藝術有重要影響的運動開始出現:以巴黎為中心的印象 派,以及最初從德國開始的表現主義。

現代藝術之父—塞尚 19


2.後現代主義 是一個從理論上難以精準下定論的一種概念,因為後現代主要 理論家,均反對以各種約定成俗的形式,來界定或者規範其主 義。目前,在建築學、文學批評、心理分析學、法律學、教育 學、社會學、政治學等諸多領域,均就當下的後現代境況,提 出了自成體系的論述。他們各自都反對以特定方式來繼承固有 或者既定的理念。由於它是由多重藝術主義融合而成的派別, 因此要為後現代主義進行精闢且公式化的解說是無法完成的。

後現代主義文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方社會中出現 的範圍廣泛的文學思潮,於20世紀70-80年代達到高 潮。

定義: 抱持一種對於邏輯性觀念與結構性闡釋的「不輕信/懷 疑」的態度。這種態度導致其本身對於思想、事物以及 外在感覺的願望缺失,因為在後現代者看來,他們的思 考無從依靠,他們既不肯定歷史的經驗,也不相信意義 的本源及其真實性,對未來更無所希冀。除了懷疑之 外,他們的思想在理性思維者看來幾乎是凝滯的,他們 只能寄生在現代啟蒙理性之上作個永遠的搗蛋鬼。

20


流派: 後現代主義的定義非常複雜,因此有發展出了許多流派

魔幻現實主義文學: 1930-40年代形成於拉丁美洲,60年代以後取得了輝煌成就,產生了諸多世界 級文學大師。傳統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將拉美土著民族的傳統觀念和現代化進 程融合,特別注重在作品中引入神秘的荒誕的元素,卻又不違背現實主義原 則。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主要流行於拉丁美洲,但一些歐洲作家的作品也被認為 屬於魔幻現實主義範疇。

新小說:

後 現 代 主 義

1950年代形成於法國,嚴格的說只是一個鬆散的俱樂部式的文學團 體,主張打破傳統小說模式,進行激進的語言實驗,顛覆傳統的小說 架構。總體上影響力不大,基本局限於法國一國。

黑色幽默文學: 1960-70年代產生並流行於美國的文學流派。受存在主義影響很 大,主張用表面上輕鬆、調侃、玩世不恭的幽默態度來敘述沉鬱甚 至可怖的故事,從而產生荒誕不經的喜劇效果,是以喜劇形式上演 的荒誕的「悲劇」。

荒誕派戲劇: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首先產生於法國,而後流行於西方各國, 是存在主義文學在戲劇領域的變體,對西方戲劇的發展產生 了巨大影響。 21


美國在參戰前後的態度 前言: 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二戰爆發 後,德國、義大利、日本等法西斯國家四處侵略,世界各地 狼煙四起,尤其是歐洲打的亂成一鍋粥。除了美國之外,幾 乎世界上所有的強國都捲入了這場戰爭。美國直到1941年底 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才加入二戰。如果沒有日本的主動攻擊, 美國參戰或許還要推遲一段時間。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當 時各大強國都紛紛捲入了戰爭,為何美國卻遲遲不願參戰?

1939-1941: 1.孤立主義 二戰前,美國長期奉行「孤立主義」政策。這個政策是由美國第 一任總統華盛頓提出的,主旨是避免美國加入任何「糾纏不清的 聯盟」,所以對歐洲事務採取不干涉的態度,也不主動捲入世界 政治和軍事衝突。這個國策被美國政府執行了一百多年,直到一 戰爆發才有所改變。此前的美國即使捲入國際事務也多是單邊行 為。不過一戰結束後,美國很快重回孤立主義時代。美國既沒有 加入國聯,也不願意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即使大蕭條 時期,美國經濟遭受重創,美國仍然拒絕參與國際經濟金融合 作,直到日本偷襲珍珠港前,美國一直在嚴格的執行孤立主義政 策。為了保持中立,美國甚至通過了《中立法》,讓美國國際形 象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22


2.國內氣氛 美國是個民選國家,一戰後,美國和平主義思潮盛行,不管是國民還 是美國政府都不願意打仗,美國把精力全都放在了經濟建設和提高國 民生活水平上。其實,一戰後不僅僅美國人不想打仗,英國人和法國 人也同樣不願意打仗,否則就不會出現縱容德國法西斯勢力的綏靖政 策。英國人、法國人和德國人開戰只是被逼無奈,如果戰爭能避免, 他們絕不想打仗。美國人也是如此,所以直到二戰爆發後,國內民眾 仍然不支持政府參戰,尤其是美國國內的德國裔和愛爾蘭裔,他們甚 至對納粹德國充滿了好感。德國裔和愛爾蘭裔占到了美國人口的將近 一半,他們是美國總統選舉的重要票源,在美國影響很大。此外,對 於美國的參戰問題,不僅國民之間不統一,國會和立法院同樣爭執不 休,這也是美國沒有參戰的一個重要原因。

美國自建國以來長 期奉行孤立主義

儘管納粹勢力橫掃 歐陸,美國人然不 參戰 23


1941-1945

美國參戰轉捩點—珍珠港事變 1.孤立主義動搖

這場軍事攻擊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由於日本這次 先戰後宣的行動,美國公眾輿論憤怒不已,全國自孤立主義轉為支持 參戰;而歐洲的德國和義大利以及其他歐洲軸心國如匈牙利也對美國 宣戰,美國因此也加入歐洲戰場。美國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給予各 個反軸心國陣營大量的資源,導致軸心國最終滅亡。珍珠港事件發生 後,羅斯福發表著名的《國恥演說》,聲稱12月7日是美國「活在恥 辱中之一日」,後來成為該國的紀念日。

2.全面支援同盟國 美國的參戰使盟國獲得巨大的工業生產力,英國即時解除被鄧尼茲 潛艇艦隊斷絕物資的危機;蘇聯則爭取到在德國巴巴羅薩行動後, 將工業轉至烏拉山恢復生產的時間;兩國也獲得能夠對德國反攻的 大量物資,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影響甚遠。

羅斯福簽署對日宣 戰文件

24


二戰後的政治局勢 一.歐洲-擔心共產主義的擴張 1.由於歐洲緊張局勢加 劇以及對蘇聯進一步擴 張的擔憂,美國政府於 1949年提出了一項應急 計劃。依靠美國核打擊 的威脅來阻止蘇聯對歐 洲和其他地方的無核入 侵。該戰略需要美國核 力量的集結,並相應減 少美國的非核地面和海 軍力量。 蘇聯將這些發 展視為「原子勒索」。

2.由於擔心蘇聯即將突破 北約防線,美國向希臘和鄰 國土耳其發起了大規模的軍 事 和 經 濟 援 助 計 劃 。 1947 年3月12日,杜魯門總統將 援助描述為促進民主以捍衛 「自由世界」,這一原則被 稱為「自由世界」或杜魯門 主義。

3.為了確保西歐能夠抵禦蘇聯的軍事威脅,西歐聯盟 成立於 1948 年,北約成立於1949 年。然而,沒有西 德的人力和工業產出,西歐的常規防禦就沒有任何成功 的希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美國在1950年尋求促進 歐洲防務共同體,其中包括重新武裝西德。當法國議會 否決時,這一嘗試失敗了。1955年5月9日,西德被北 約接納,其直接的結果是五天後華沙條約組織成立。

25


藍色為北約範圍 紅色為華沙公約範圍 杜 魯 門 在 國 會 發 表 國 情 咨 文

杜 魯 門 總 統

杜魯門主義延伸出來馬歇爾計畫 為歐洲復興計劃,是二戰後美國對戰爭破壞後 的西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計劃 代表了各國各自 接受的援助相對 數量

標示這些運往歐洲的物資是 依據馬歇爾計劃所援助的

26


二.亞洲-混亂的局勢 In 中國 1946年6月,國共之間爆發了全面內戰。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 民解放軍一方面和談卻一方面出兵最終還是取得了勝利,並建立 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華民國政府遷台。 韓戰的爆發轉移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注意力,同時,美國第七艦 隊進入台灣海峽阻撓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台灣。1950年至 1979年間,中國大陸和台灣之間發生了斷斷續續的軍事衝突。中 華人民共和國不曾放棄用武力侵占中華民國,將台灣視為屬於它 的尚未實際控制省份,並表示反對台獨。即便如此,兩岸之間的 緊張局勢已經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弱,例如陳江峰會。

In 朝鮮半島 日本投降後,該雅爾達協定被修改為蘇美聯合占領朝鮮。協 議內容是朝鮮北方由蘇聯、南方由美國瓜分和占領。 朝鮮半島以前受日本統治,蘇聯加入對日戰爭後部分被紅軍 占領。根據美國戰爭部的命令,占領線在北緯38度線左右。駐朝 鮮美國陸軍司令部軍政廳在首府京城成立。美國軍事指揮官招募 了許多前日本朝鮮總督府官員在這個政府中任職。在軍事線以 北,蘇聯人將遣返的朝鮮民族主義游擊隊解除武裝和復員,這些 游擊隊在二戰期間與中國軍隊一起在滿洲對抗日本。與此同時, 蘇維埃為北方的親共勢力提供了重型武器裝備。1948年,軍事路 線成為政治路線,38度線南北先後成立了大韓民國與朝鮮民主主 義人民共和國,都聲稱自己是朝鮮半島唯一合法政權,兩年後韓 戰爆發。 27


In 法屬印度支那 二戰期間。共產主義控制的越盟共同陣線於1941年在殖民地 的越南人之間成立,以爭取越南的獨立,對抗日本和戰前的法國 列強。 日本投降後,越盟在八月革命中掌權,宣布越南民主共 和國獨立。然而,盟國都同意該地區屬於法國。國民黨的軍隊從 北方進入,英國從南方進入,然後將權力移交給法國,這一過程 於1946年3月完成。越盟發起反抗法國統治的叛亂,同年,第一 次印度支那戰爭。 戰爭於1954年隨著法國撤軍和越南分裂而結束。越南民主共 和國控制了北方,而南越則成立了一個獨立的共和國由吳廷琰掌 控,後者因拒絕舉行美國選舉而受到支持。 國 共 內 戰

第一次 印度支 那戰爭奠邊府 之役

韓戰局勢圖

28


二戰後的社會變革與影響 一.國際聯盟的解體和聯合國的成立 同盟國於1945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了聯合國。取代了已不復 存在的國際聯盟。作為政府間組織,國際聯盟於1946年4月20日 正式解散,但實際上早在1939年就停止運作,無法阻止第二次世 界大戰的爆發。聯合國於1948年通過《世界人權宣言》,「作為 所有人民和所有國家取得成就的共同標準」。 五個主要盟國獲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地位。常任理事國可 以否決任何聯合國安理會決議。五個常任理事國是:美國、英國、 法國、蘇聯和中華民國。第二次國共內戰後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中 國大陸成立,而中華民國政府遷台,繼續享有原有地位。1971 年,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通過,中華民國遭聯合國排除,原 有地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

二.經濟影響 戰爭結束,歐洲經濟已崩潰,約70%的工業基礎設施被摧毀。 在歐洲,多數國家都是處於回復狀態。相比之下,英國在戰後處於經 濟崩潰狀態且在隨後的幾十年裡繼續經歷一定的經濟衰退。 蘇聯在戰後時期也經歷了產量的快速增長。日本經歷了快速的經濟增 長,到1980年代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體之一。 中國大陸到1953年,隨著生產恢復到戰前水平,經濟恢復似乎相當成 功。儘管在大躍進期間這種經濟復甦被打斷了,但這種經濟增長的態勢依 然存在,直到鄧小平進行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的經濟步入快車道。 由於美國本土沒有受到戰爭的破壞,在戰爭結束時,美國擁有世界大 約一半的工業產值。 29


聯合國成立

大 躍 進 的 海 報

伊莉諾·羅斯福與 《世界人權宣言》

30


桃糕出版 tysh publisher

來看今夏最強歷史雜誌「HISTORY」 由103班王昱凱、陳劭恒、楊余駿操刀

帶你領略歷史之美

建議售價:103元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