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minute read

2019後山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短文類

短文類 全民書寫

Advertisement

立 霧 溪 曲 折 了 花 蓮 的 滔 滔 流 水 洗 淨 岩 壁 斑 駁 的 族 群 紀 事 載 著 轟 轟 水 聲 一 路 往 東 奔 向 太 平 洋

擷 取 自 社 會 組 短 文 第 一 名 曾 元 耀 《 印 象 立 霧 溪 》

全 民 書 寫 ―短 文 類 評 審 團 介 紹

陳 昌 明

初、 複審委員

吳 當

初審委員

廖 鴻 基

初審委員

彭 樹 君

複審委員

鍾 文 音

複審委員

國 立成功大學博物館館長/ 中國 文學系 教授

作家

作家

作家

作家

全 民 書 寫 ―短 文 類 得 獎 作 品

短文類 得獎作品

特 優

優 選

優 選

優 選

優 選

優 選

優 選

優 選

優 選

優 選

優 選

優 選

優 選

優 選

優 選

優 選

曾 元 耀 / 印 象 立 霧 溪

徐 麗 娟 / 甜 祕 密

賴 文 誠 / 沉 默 的 傾 訴-訪 霧 鹿 砲 台

謝 祥 昇 / 卑 南 曙 光

李 佳 芳 / 失 眠 的 鳳 林 菸 樓

徐 子 晴 / 歸 瀾

黃 珮 姿 / 洄 瀾 物 語

林 佩 璇 / 一 夜 微 光

林 唯 雅 / 琢 磨 內 海

紀 明 宗 / 陋 室 赴

何 志 明 / 舊 台 九 線 的 光 影

桂 春 • 米 雅 / 花7 5線 上

林 詠 翔 / 葉 落 慶 修 院

戴 翊 峰 / 在 你 未 竟 的 遠 方

張 葦 菱 / 明 昌 滿

杜 振 木 / 山 , 是 靜 默 的 顏 色

印象立 霧 溪

◎曾 元 耀

立霧溪的性格一向善與山岳溝通。

他從大理石岩壁, 刨下合歡山的歷史。 以塔次基里溪, 收藏時間, 以瓦黑爾

溪, 整理風雨。 他蒐羅大沙溪、 砂卡噹溪的聲音, 切割河階、 峽谷, 來放生所有

的雨水, 使其成為大河。

河水模擬太魯閣族的節奏, 水聲潺潺, 把古老部落的族語, 在布洛灣洄瀾、

合音, 吸收日 月 晶華, 撐起千年祖靈的聲音。 立霧溪曲折了花蓮的滔滔流水, 洗

淨岩壁斑駁的族群紀事, 載著轟轟水聲, 一路往東, 奔向太平洋。

關 於 作 者

曾 元 耀

1950年生。 海大漁業系、 中山醫大醫學系畢。 曾做過拖網漁船水手、 阮綜合外科、 民生醫 院內科、 凱旋醫院精神科醫師。 現在鳳山信元診所執業。 曾獲桐花、 新北市、 夢花、 花蓮 、 菊島、 臺南、 海洋、 林榮三、 鍾肇政、 大武山、 玉山、 星雲、 吳濁流、 桃城、 臺中等文 學獎。 曾出版詩集《寫給邊境的情書》

得 獎 感 言

花東是我最愛去旅遊的地方, 民風純樸、 風景秀麗, 真是人間仙境。 我曾為此地寫了不少 詩, 並曾獲得花蓮文學獎、 臺東詩歌節徵詩入選。 此次又得了後山文學獎, 使我與後山的 連結更加緊密。 花東、 後山、 太平洋, 我又來了。

甜秘密

◎徐麗娟

離開太麻里時, 我帶走一袋釋迦。

風景如此擁擠, 只能用甜味解釋: 險峻的岩石, 喧嘩的潮聲, 密度很高的星

空, 以及超量的照片。

釋迦入口, 滿嘴是蜜糖般的黏糊, 甜味濃稠, 讓吞嚥無法優雅。 碩大的鱗目

像花東縱谷近乎直立的礫石層, 極少的水分將濃郁的陽光藏進軟腴的果肉裡, 每

個孔隙都滿是甜蜜。

回到家, 我將釋迦裡的山海陽光融成奶油色的果醬, 真空封罐, 留待平淡的

日 常裡不時打開, 反覆品嘗那花東風景與我之間香甜的秘密。

關 於 作 者

臺師大, 國研所, 曾獲若干文學獎項, 隨手記錄生活, 偶爾成章。

徐 麗 娟

得 獎 感 言

臺東的山水或縱或橫都令人難忘, 釋迦的軟糯與甜蜜, 氣味 尤其華麗, 彷彿最能與壯麗山水相襯。 旅行的小記錄能夠獲獎, 非常感謝文化局及評審的 青睞。

沉默的傾訴 ― 訪霧 鹿 砲台

◎賴文 誠

森林歸順許久了, 俄製生鏽的砲身猶在思考時間移防的方向。 帝國的野心早

已撤退, 台階上卻逐一逮捕到今早自 山巒裡游擊而來的雨漬。 石碑保持沉默, 我

和我解除武裝的影子仍一同站在記憶的制高點之上。

峽谷割深了砲台的視野, 新呂武溪則繼續延長著南橫尖銳的膛線。 校園的鐘

聲駐紮著我退役多時的童年, 寧靜安詳將是部落永恆固守的信仰。 老獵人的獵槍

裡仍有尚未擊發的吶喊, 古道不再裝填軍靴的印跡, 只剩下向遠方夜色隱匿而去

的一群野草。

附註: 霧鹿砲台位於海端鄉, 於霧鹿國小後砲台公園。 內有日 俄戰爭時日 軍擄獲

俄軍的兩門 1903 年製的古砲。 為日 本殖民時期鎮壓及迫害布農族原住民

的鐵證。

關 於 作 者

賴 文 誠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 作品屢刊載於各文學詩刊及報章間。 曾獲得中國文藝獎章、 新北 市文學獎首獎、 臺中市文學獎首獎、 澎湖菊島文學獎首獎、 屏東縣大武山文學獎首獎、 臺 灣詩學小詩獎首獎、 教育部文藝創作獎、 聯合報宗教文學獎、 吳濁流文學獎、 好詩大家寫 、 金車現代詩網路徵文以及數十項縣市文學獎現代詩獎項, 作品入選各種重要詩選, 著有 「 詩房景點」 、 「 詩說新語」 、 「 詩路」 等詩集。

得 獎 感 言

能獲得此獎項, 心中感動萬分。 霧鹿砲臺是我多年前曾拜訪過的一個印象深刻的地方。 當 我登上砲台, 看見兩門古砲台屹立在小小山頭之上, 舉目 望去, 整個周遭山勢一覽無遺, 遂引起我無盡的緬懷與想像。 希望藉此作品, 讓此自 日 據時代遺留下來的古蹟輾轉流傳的事蹟, 讓世人繼續傳頌下去。 由衷的感謝, 謝謝!

卑南曙光

◎謝祥昇

清晨, 陽光從海開始延續。 走進家鄉, 深邃的輪廓, 放大了我的瞳孔, 焚風

吹著虹膜所有記憶的光。

曾經, 那些被挖掘的…, 從史前開始書寫, 古老的眼眸, 轉化出幾度平行空

間。 在破碎的角落, 石板棺振力地, 說著母親襁褓中的故事, 那足跡也只留下一

行印。 沒有文字的獵人, 你以刀鋤矛鏃拼湊部落的模樣; 在月 形石柱下, 我與祖

先的靈魂交換迴盪。

此刻, 我在後山。 你在, 第一道曙光的開端。

關 於 作 者

謝祥昇, 臺灣工技院營建系, 海洋大學材料碩士, 臺灣科大博士候選人。 2017年8月 始於網路「 詩人俱樂部」 學習新詩。 2018第六屆金車現代詩網路徵文獎- 優選。 2019. 9. 18聯合報副刊- 水果詩。 詩作見於〈 台客詩刊〉 〈 人間魚詩刊〉 〈 秋水詩刊〉 〈 中國微型詩〉 …等。

謝 祥 昇

得 獎 感 言

回想三年前, 陪同女兒到臺東專校報到, 順道感受臺東的人文風物,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當 屬卑南遺址, 數千年前的先民文化實在令人讚嘆。 在此感謝後山文學獎讓我有這機會參與 並獲得優選。 也感謝家人的支持與好友們的鼓勵, 讓我在寫作路上不孤單。

失眠的鳳林菸樓

◎李 佳芳

後山的文法是否充斥著滄桑似的修辭有人說, 那座落於洄瀾斜坡上的鳳林菸

樓彷彿殘霞說話的眉眸, 意象猶如穿著馬里勿茂林懊悔的俗諺, 更恍若奇萊山愣

愣地舞跳惶惶的縱谷鳳凰。 但始終存於腦海裡的是菸樓蠹蟲的段落, 究竟記憶的

族裔是否該翻閱在乎的牽絆! 然而當回憶還未落地, 一枚椰青般的雲翼便披著太

平洋拎起石雕向年少的篇章言語: 你能為我朗讀這首入眠的菸樓, 靜默沖積扇的

音節花蓮溪的語素及客家話的唇辭嗎 。

關 於 作 者

曾獲後山文學獎、 花蓮文學獎、 中縣文學獎等。

得獎感言

謝謝後山文學獎, 工作人員辛苦了。

李 佳 芳

歸瀾

◎徐子晴

列車轟隆竄出, 太平洋的水色夾著海風撞進眼裡, 蔚藍的浪拍碎了深淺交界

, 翻湧成花, 帶著些微刺痛和鄉愁, 悄悄流入每個遊子的心扉。 遠海被一個個的

山洞切割成段, 在眼中留下斷片般的殘影, 如同離開的日 子飛速向前奔馳, 生命

交錯而斑駁。 花東鐵路上逐漸膨脹的期待, 都在看見那抹藍之後迸發, 爭先恐後

向前翻湧的浪潮捲著回憶, 深邃的回音恍若身在深谷, 亙古點滴的縱谷歌謠, 從

山頭, 翻山越嶺而來。 洄瀾仍在, 守候每盞燈火等待的歸人。

關 於 作 者

文學萬年實習生。

得獎感言

在離開的那一刻踏上歸途, 也許是最幸福的事了。

徐 子 晴

洄 瀾物 語

◎黃珮姿

激水翻騰著岩石書頁, 我閱讀悲壯如何交錯秀婉, 大氣如何融和樸稚, 才讀

幾行, 便已怔忡。 是水時而行書草書, 偶而也隸楷體地臨摹著岩? 亦或是岩眷戀

回顧, 石化於水最美的剎那? 群石是傻子! 骨肉裡烙著最鍾情的水紋, 並癡拙凝

視水的離別。

風聲洗耳, 像詢問又似謳歌答案, 能繞指柔又如穿雲箭地越山橫谷來到海邊

, 繼續譜寫石與水的故事——昔, 寶玉語黛玉曰: 弱水三千, 我只取一瓢飲。 今

, 海對石說: 願朝朝暮暮濤洗, 只願你成為你自 己。

關 於 作 者

黃 珮 姿

是女兒, 是兩個弟弟的姐姐, 是少到不能再少的少數人的朋友, 是老師, 是人妻, 是兩個 小男孩的媽, 是年過四十喜歡學習, 喜歡文字, 喜歡山壑溪海, 喜歡某些古典樂、 爵士樂 也喜愛江蕙和五月 天的靈魂。 南投埔里人, 現居彰化。

得獎感言

今年暑假, 先生規劃全家出遊花蓮。 中橫、 天祥、 錐麓古道和總在去花蓮前就讓我神遊思 盪的太平洋……, 悠遊慢活的四天裡, 聖潔的寶石藍, 澈亮之翡翠綠, 在在處處, 慢舞輕 歌。 讓行至哀樂中年的我, 回家後還能哼著洄瀾的旋律, 還能翻出一枝禿筆, 輕拈著後山 的一朵蓮花 微笑。 於是乎, 花蓮若遠 而近。 感想是—感謝諸神, 感謝諸有形, 感謝眾無形, 深深感謝……。

一夜微光

◎林佩璇

你陪著我, 緩緩地漫步鯉魚潭邊。 你說我們來爬山吧, 我說我好累。 你又說

那我們騎自 行車吧, 我說我不會。 於是你由著我靜靜地等待, 螢火蟲的光芒將萬

物昇華, 包括我們微弱的愛情。

在蛙類無羞恥的情歌之下, 光與光的碰撞, 迸出了璀璨的瞬間。 我走向你的

漣漪, 已分不清水波中的是螢光、 星光抑或誰的淚光。

僅一夜, 你的柔情絮語便讓我依戀。 臨走前我問了你的名, 你說這不重要,

重要的是不要忘了我一直都在你身後, 是你的後山。

關 於 作 者

林 佩 璇

自 由業, 設計銀飾、 影片、 廣告等與閱讀寫作為日 常, 說白了就是暫無一份穩定的工作。 喜愛創作, 無論是畫圖, 文字或雕刻, 喜愛用各種形式去完成一個故事。 嘗試將自 己簡約 成一首詩, 一部小說或一個意象, 嘗試做些有意義的事。

得獎感言

一直以來都喜歡閱讀與寫作, 或許與從小讀著繪本長大有關, 總夢想著文字能為我帶來點 什麼。 青少年時期期望自 己能成為一個小說家, 僅靠編寫故事來養活自 己, 不過能力不足 與現實考量一早便將我給打醒了。 但長大後依然覺得, 語言與文字是人類必不可失的珍寶 , 讓我們所有的幻想、 夢境、 對山海的讚嘆與對自 然崇高的敬畏都能簡約成一個口袋的大 小, 傳遞下去。 感謝後山文學獎, 能支持我的一個小小的夢。

琢磨內 海

如果浪花愛上石頭

每次的接近都如此洶湧

( 如一個完整的宇宙

藏在你我之間)

願意聽我說嗎

在黎明尚未來臨

但就即將到來的片刻

我的語調十分清澈

即便話語如天色尚未成形

但我的意志那樣堅韌

我一直訴說著, 無論

你是否聽見

天空也一起揣測

這場變幻莫測的愛戀

一直到光線終於掉落

掉落在山的另一頭

我再看不見你所有表情

◎林唯雅

用 日 積月 累的感情 流成一片大海送你 坐在石頭之上 望著七顆星星 給你力 量、 勇 氣 或者智慧等等

等你真正願意傾聽 從一數到 七 就交出 自 己

關 於 作 者

林 唯 雅

1999年冬天生於臺中, 目 前就讀靜宜大學中文系大三。 有了文字, 才不至於一無所有。 討厭深淵, 卻又必須凝視深淵。 喜歡冬天, 喜歡海, 喜歡一個人安靜的時光。 喜歡不透光 的窗簾隔絕太陽, 喜歡把自 己鎖在黑暗, 再開一盞小夜燈, 就把它當作生命中的陽光, 把 一切都弄得看似圓滿。

得獎感言

這篇是寫給七星潭的詩, 在我與它第一次見面時, 就寫下了第一句「 你願意聽我說嗎」 。 這次嘗試以大海的角色與某個誰對話( 其實是自 己) , 一直覺得與自 己對話是一件很有意 思的事, 總會得到很多。 謝謝評審願意給這自 作多情的詩篇一個肯定, 謝謝後山文學獎給 我機會把這首詩獻給七星潭。

陋室赴

――池上漂鳥

◎紀明 宗

「 金城武」 騎車不用轉彎, 繞過大坡池就是我住的地方。

多年以來, 早已習慣負離子比塵霾還多, 蟬喧在樹頂爆表, 更不會再把蛙鳴

誤會成鳥叫; 惟不時有潮聲過來――濺濕我的眼眶。

台鐵不到我的生活, 但友情絕不打結……。 不用打電話事先連絡; 你來, 河

流會帶著巷子轉彎。

春天你來最好 ! 但請見諒沒有桃花 ; 兩排苦楝附庸著風雅 , 我也學千年前的

一個老頭種了幾棵柳樹。 雖有門鈴, 但不需要按――那是無線電的、 一陣緊接一

陣兇猛的犬聲……

關 於 作 者

紀 明 宗

紀明宗, 筆名紀小樣, 一九六八年生, 臺灣省彰化縣人, 文學桌遊設計講師, 作文指導老 師。 曾獲年度詩人獎、 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 中國時報文學獎、 聯合報文學獎、 吳濁流文 學獎; 著有詩集《想像王國》 、 《極品春藥》 、 《熱帶幻覺》 、 《暗夜聆聽》 、 《天堂的 一半》 、 《暝前之月 》 ……等。

得 獎 感 言

這裡, 有太多陡坡。 因為有山……山路, 需要轉彎轉彎到更大的氣象――因為遠方有海。 有時走, 有時跑 腳是路的真正意涵 猶如翅膀之於天空 有時拍翅, 有時歛翼 都是一種奔赴 山與海都適合 漂鳥――謝謝池上 讓我留下一幅生命倒影。

舊 台 九 線的光影

◎何志明

暾日 映射金燦的光束, 襯出舊台九線豁亮的景致, 我開車載著母親縱貫臺東

, 沿途盡是勾人魂魄的景致。

驕陽普照, 暑氣蒸騰, 車體遁入武陵綠色隧道。 兩旁樟樹與木麻黃交織的旖

旎長徑, 篩落滿地陽光躍動的碎金, 枝葉透著清朗的氣息, 鋪陳一路筆直的沁涼

, 蓊蓊綠意溶為畫境, 氛圍恍如光年之外的靜美, 原來視野是一種覺察, 有風景

才有人生。

濃蔭光影層疊, 失智的母親凝望車外, 她淺淺一笑, 像纖柔微風輕輕掠過樹

梢。

我忽然, 久久無法言語。

關 於 作 者

何 志 明

任教於補習班, 曾獲林榮三文學獎、 新北市文學獎、 臺中文學獎、 桐花文學獎、 打狗鳳邑 文學獎、 玉山文學獎、 宗教文學獎、 蘭陽文學獎、 翰邦文學獎、 馬祖文學獎、 浯島文學獎 、 桃城文學獎……等獎項。

得 獎 感 言

在光影與光影之間, 感受著臺東的鮮活生命, 恢弘的視野, 讓人欣悅感動。 感謝承辦單位 與評審。

花 75 線上

◎桂春 • 米雅

沿著卓溪鄉道前進, 雨後折光像蛇一般的逃竄, 儘管藍天充滿了歌聲, 八月

末了, 雨燠熱且誘人。

昨夜聽Pangcah耆老唱異族掠奪土地, 今日Bunun演出著報戰功, 人類是狂吠

的狗, 慾望揭開侵略的序章, 史蹟在獵首的瞬間悄然的散落。

經緯度傳遞了蕭瑟的風, 婦女盛一碗小米飯放在我面前, 說是特意煮的, 爐

灶上還備上烤山肉, 大雨奮力的撒落在鐵皮屋上, 我們咆嘯似的唱著兩族過往的

戰事, 儆醒彼此, 讓歌聲轉過幾座河流灣。

(1) Pangcah 阿美族 註

(2) Bunun 布農族 註

關 於 作 者

桂 春 • 米 雅

桂春.米雅(1967-) 南島語族群臺灣Pangcah(Ami s,阿美族) , 出生於臺灣臺東縣, 致力 記錄臺灣南島族群文化, 潛心努力實地探訪、 採集和記錄原住民族風情文物, 鍾愛研讀文 學喜好文學創作。 目 前居住於雲林, 長期關注原住民族傳統文化, 並擔任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研究室研究員, 著有『 米雅的散文與詩-種一朵雲』 寫作踏查之餘任職於長期照護機構。

得 獎 感 言

《花75線上》 此篇短文說來是個巧合, 就在 8 月 末了, 正好經過這條產業道路, 這裡每一 塊土地上, 都沾染400年前Pangcah/阿美族和Bunun/布農族大大小小的戰事, 當然兩族間 也各自 流傳許多口述歷史, 就在這樣的一趟旅程上, 寫下了這篇短文, 得獎讓人意外驚喜 。 花東有美麗的山谷、 溪流、 空氣與陽光、 大海, 還有花東特有的多族群文化, 然而大自 然深深影響著我的生命, 我把文化當作養分書寫, 得獎該感謝這片土地灌注於我的哲思。

葉落慶修院

◎林詠翔

偶然一片葉子飄落, 乘風飛舞, 在「 手水舍」 洗淨了塵埃; 合掌地藏目 迎,

不動明王目 送, 穿梭於樸拙石燈籠之間。 冷不防撞上院裡一口鐘, 無聲叩問: 「

從何處來, 往何處去? 」 沒有答覆, 索性跟隨弘法大師足跡, 濃縮時空, 遍路巡

禮八十八尊佛。 如是悠然, 掠過了輪廓為四國島的景觀池, 浮雲追逐著錦鯉, 溫

煦日 光反照滲進正殿。 遙想百年前, 也那麼一片葉子飄落, 結緣於花東。 任歷史

變遷, 惟人心探求信仰的行旅軌跡, 總是不變。

關 於 作 者

林 詠 翔

文字工作者, 目 前作品私以為具特別意義的有: 剪接者( 小說) 、 馬路上的大觀園( 散文 ) 、 金針豆腐湯( 新詩) 、 我看過龍( 童話) 。 另寫過一首小詩頗能代表個人創作觀…… 〈 煙火〉 那些拒絕墜落 且頑固燦亮著的 隔夜…… 就成了星座

得 獎 感 言

服兵役在花東地區, 每逢放假, 習慣坐飛機返家, 搭火車歸營。 列車到站早已夜幕低垂, 信步街頭, 舉目 所見盡是生活日 常。 走在營區往宿舍途中, 茫然四顧之際, 仰望清澈的無 光害星空, 冥想時空變化, 如此總可以獲得些許撫慰。

在你未竟的遠方

◎戴翊峰

抵達你未竟的遠方, 有一座金針染黃的山谷, 翻過山還有一抹太平洋的蔚藍

。你能想像嗎?臨夜時部落會收納整片星空,點亮篝火,點亮每一首耆老的古調。

這裡的夏天總是爽朗, 每當有熱氣球冉冉升空, 所有驚嘆的眼光, 順著風遂

能望穿綿延橫臥的山脈。 會不會能恰巧看見你, 所在的那個慣性有雨雲, 陰鬱潮

濕的彼方? 我總坐在草地上一個人想。

問題或許沒有解答, 像當西部因對流而有雨, 東部必然放晴, 彷彿悲傷無法

越山而來, 在你未竟的遠方。

關 於 作 者

戴 翊 峰

雲林人,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 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所畢, 一個自 由的寫作人。

得 獎 感 言

感謝評審對作品的青睞, 也感謝K, 後來所有曾探訪過的景點, 終究成為我們未竟的遠方。

明 昌 滿

◎張葦菱

你走後, 我用你的名摺了艘紙船, 帶你去都蘭。 一整座海折射的銀光, 鑲嵌

著星星的無名花朵, 簇擁著遠方的船隻, 帶你航海去環遊世界。

站在月 光小棧, 我曾指著遠方那座以淡彩渲染的島嶼, 告訴你: 「 那是綠島

喔! 」 你遠目 笑著說: 「 綠島怎麼看起來藍藍的? 」

因為看不見你時, 秋天的黃和未凋零的綠, 為你調了一座沒去過的島, 在那

裡往回看, 你會發現海綠綠的, 所有的水草都扭著夏威夷腰肢, 向你揮手. . . . . .

嗨是思念的島語, 張著口大聲吶喊。

註: 對漁民來說, 一艘船的命名揭示對漁獲的期待, 「 金、 滿、 順……」 等字常

被老一輩的漁民作為命名之用, 希冀漁貨滿載, 並祈求一帆風順。

關 於 作 者

張 葦 菱

然靈, 生於雨城基隆, 現定居台中清水小鎮。 是一枚文字、 插畫工作者, 愛詩、 塗鴉、 攝 影、 自 助旅行。 曾獲林榮三新詩獎、 時報人間新人獎、 吳濁流文藝獎、 教育部文藝創作獎 等等。 著有散文詩集《解散練習》 , 詩集《鳥可以證明我很鳥》 。

得 獎 感 言

謝謝主辦單位、 也謝謝評審。 去年十月 , 我失去了從小一起長大的親大弟, 生活瞬間沒入 谷底, 但, 生活仍必須繼續下去, 身邊仍有至愛之親友; 我的好友也是報導文學作家、 詩 人尹雯慧告訴我: 「 上天給每個人的考卷都不同, 重要的是必須有所成長」 。 想著弟弟, 回憶起我們時常喜歡一起去海邊看海、 逛漁港吃烤魷魚。 茲將此獎獻給家人、 天上摯愛的 弟弟明昌、 還有如家人般的雯慧姐姐、 及建忠老師。

山 , 是靜默的顏色

◎杜振木

七月 池上, 稻浪退潮。

地平線至天穹之間浮著一片片水墨畫般的幽深山景。

影影綽綽的遠山裡, 矗立著中央山脈南段, 這是台灣最險峻的山嶽之一, 但

以身相殉上山朝聖之人絡繹不絕。

盛夏時節, 萬物眾鳴, 唯山不語, 只在身上罩著一層肅穆的灰。

山凝著眉, 靜看山客入林。

山民祖靈的警告, 魔神仔的嗤笑聲, 在登山者耳邊化作風聲, 林間樹葉相互

摩娑發聲急催, 莫回頭、 莫回頭。

腳踩枯葉的碎裂聲藏入峽谷中。

山, 是靜默的顏色。

關 於 作 者

杜 振 木

臺中人, 現居於桃園, 畢業於中央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 曾獲林榮三小品文獎, 現職為專 利師, 工作內容為專利申請、 布局和專利權利維護。 我身為專利代理工作者, 比起文學創作者, 更接近文字技術人員, 鑽研書寫的技藝, 寫專 利說明書, 也寫散文和小說, 致力於以文字為橋梁, 跨接抽象概念和現實事物。

得 獎 感 言

我很榮幸第一次參加後山文學獎便獲得這項獎項, 由於在因緣際會之下, 我的蜜月 旅行在 花東度過了十三天, 也才有了 < 山, 是靜默的顏色 > 這篇作品, 這份榮耀分享給我家人和 未出生的兒子, 也希望明年也能再次來到臺東, 為這片美麗的山海留下一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