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9-10级

Page 1


编 委 会 主

王立翔

白国庆

副主任 张伟生

陈斌斌

委(按姓氏笔画排序)

琳 王少伟 王立翔 方向乐 白国庆 兰

朱莘莘 江宇华 李

平 严先机 沈丽珠 张卫国

张伟生 张芳天 张恒烟 陆 陈斌斌 邵仄炯 季 梁晓军 魏炬明

本册撰文 白

本册责任编辑 张恒烟

本册审读 朱莘莘

炫 陈

俊 陈伟平

怀 金国明 郑继红 凌云之君


出版前言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战略目标,这对推进我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持续科学发展,对全面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具有极其重 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群众性美术活动的普及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 分。近年来,在党和国家政府部门的关心和努力下,运用艺术等级考试的方式 来支持、指导和规范艺术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尤其是文化部关于《社会艺 术水平考级管理办法》的颁布和执行,使社会美术教育和学习有了更为明确的 方向和衡定的准则。 为了进一步推动美术等级考试工作的开展,文化部下属中国艺术科技研 究所美术考级中心和上海书画出版社合作,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在广泛调查研 究、分析和总结历年考级经验的基础上,共同编写出版这套简明扼要、深入浅 出、图文并茂、针对性强的美术考级教材。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立足考纲要求,强调分级的指导性。本套教材依循各个系列逐级递进 的考级要求,把十个等级分为四个层次(1-3级、4-6级、7-8级、9-10级), 并据此将各系列分编为四本分册(篆刻除外)。在每本分册中,都对考纲作了 比较详尽、透彻的阐释,以指导应考者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考纲的要旨,循序渐 进地制定自己的考级方略。 二、立足艺术特性,突出专业的辅导性。本套教材根据各个艺术专业(中 国画、书法、硬笔书法、篆刻、素描、速写、水粉、油画、水彩、漫画)的特 性,注重考级实战,从系统学习的原则出发,提出了有关的学习途径、方法、 要领,概要地阐述了相关常识,便于应考者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训练。 三、立足实例评析,提供考级的参照性。本套教材调阅了全国各地历年不


同系列、不同级别、有代表性的考卷,逐件进行了分析点评,评骘得失,界定 等级准则,可供应考者在对照比较中,衡定自己报考的定位,以及进一步学习 和进修的方向。 本套教材分为八大系列,二十九本书,分别为: 中国画系列,四本;书法系列,四本;硬笔书法系列,四本;素描系列, 四本;速写系列,四本;色彩(水粉、水彩、油画)系列,四本;漫画系列, 四本;篆刻,一本。 本套美术考级教材的面世,凝聚了编著者大量的心血,在此一并表示感 谢。对尚存在的不足之处,请有关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上海书画出版社


目录

第一章

考纲阐述................................1

第一节

毛笔书法9级考纲阐述..................... 1

第二节

毛笔书法10级考纲阐述.................... 3

第二章

练习与应试指导..........................4

第一节

线条训练与对线质的把握.................. 4

第二节 构成节奏训练........................... 7 第三节 章法的内部构成训练..................... 10 第四节

准创作训练............................ 18

第五节

经典碑帖介绍.......................... 19

第六节

考级范作参考.......................... 27

第三章

历年试卷评析...........................33

第一节

毛笔书法9级试卷评析.................... 33

第二节

毛笔书法10级试卷评析................... 45

附:书法考题参考...............................57


全国美术考级大纲·书法

级别

画纸规格

考 试 大 纲

时间

1级

66×33 或 66×45

①“永字八法”中的点画要求能准确地予以表达。 ②能较好地运用书法中的一般书写技能,如提笔、顿笔、按笔、挫笔等。 ③能平衡点画之间的关系,字形结构较为平正。 ④字与字之间的安排合理,初步具备协调作品整体布局的意识。 (临摹作品必须在十字以上,创作作品不得少于八字。内容自选,必须成句。)

90 分钟

2级

66×33 或 66×45

①点画分明,能较熟练地运用书法中一般的书写技能。 ②结构平正,能初步协调点画之间粗细、轻重等关系。 ①字与字之间的安排合理,有明显的协调作品整体布局的意识。 (临摹作品必须在十字以上,创作作品不得少于八字。内容自选,必须成句。)

90 分钟

3级

66×33 或 66×45

①用笔手法较为多样,且能根据点画的不同表现特征加以运用。 ②点画之间粗细、长短、轻重的关系处理较为明确,结构安排合理。 ③初步协调作品内文与落款的位置关系,整体布局较为统一和完整。 ④临摹作品要求能根据字帖所示的特点,加以充分的表现。 (临摹作品必须在十字以上,创作作品不得少于八字。内容自选,必须成句。)

120 分钟

4级

66×33 或 66×45

①用笔的手法较为多样,且能根据点画的特点来调整书写时间和速度的关系(轻重缓急)。 ②点画之间的呼应关系处理较为明确,已初步掌握笔势的运用手法。 ②字距与行距之间的空间关系处理得体,且布局上落款字的大小和位置与正文相协调,整体布 局相对完整、统一。 (临摹作品必须在十五字以上,创作作品不得少于十字。内容自选,必须成句。)

120 分钟

5级

66×33 或 66×45

①点画分明,笔法合度,能较合理地控制书写时的速度关系(轻重缓急)。 ②点画之间轻重长短、伸缩避让的关系处理明确,笔势的引带较为生动,结构安排合理。 ③字距与行距之间的空间关系处理较为得体,作品正文与落款的大小、比例较协调,整体布局 完整。 (临摹作品必须在十五字以上,创作作品不得少于十字。内容自选,必须成句。)

120 分钟

6级

66×33 或 66×45

①用笔精到,具有较强的控制书写速度(轻重缓急)的能力。 ②点画之间轻重长短、伸缩避让的关系处理较为明确且多样。 ③结构安排合理,且能通过笔势的引带来丰富造型的变化。 ④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处理较合理,能充分运用落款字的大小比例(包括印章的大小比例)来协 调作品的布局,作品整体的布局完整。 ⑤行书作品可适当放宽标准,以是否掌握其一般规律为准则。 (临摹作品必须在十五字以上,创作作品不得少于十字。内容自选,必须成句。)

120 分钟

7级

66×33 或 66×45 或 四尺整张

①笔画丰润劲爽,粗细、长短等变化自然,具有较强的点画造型方面的能力。 ②用笔精到,能在合理控制书写速度的同时将节奏的表现性(动感)加以强调。 ③点画之间伸缩避让的关系处理较明确生动。字形结构的疏密关系处理较为得体,且能通过笔 势的引带来丰富造型的变化。 ④字距行距错落有致,疏密关系处理和谐、自然。 ⑤能充分运用落款字的大小比例(包括印章大小比例)来协调作品的布局,作品整体布局完 整。(注:命题作品,楷书一件和任选书体一件。)

120 分钟

8级

66×33 或 66×45 或 四尺整张

本级具体内容可参照前一级的标准,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标准的层次,即要求作品在整体上必 须具有较强的表现个性色彩,局部处理上能合理地渗入个人的理解成分(如线条枯、湿、浓、 淡的质感处理,字形结构以虚当实、化实为虚的造型组合等),表现书写者较高的书写水平及 较强的结构造型能力。(注:命题作品,楷书一件和任选书体一件。)

120 分钟

9级

66×33 或 66×45 或 四尺整张

命题: ①对不同变化的线条具有较高的悟性,且表现手段多样、灵活,有较浓烈的个性化色彩。 ②结构安排合理,且充满生机和活力。 ③作品布局从正文、落款到盖印和谐、完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④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中任选三种,其中一件必须是楷书,并掌握三种书体的一般规 律,尤其注意篆书和草书的书写规范。 (注:命题作品,可带篆书、草书字典进入考场。)

180 分钟

10级

66×33 或 66×45 或 四尺整张

命题:①具体要求可按照第9级的参考标准。 ②在前一基础上,适当提高标准层次,要求线条具有笔力之美、结构具有构筑之美、章法具有 和谐之美。 ③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中任选三种,其中一件必须是楷书。 (注:通过点画的伸缩避让来丰富变化。具体内容,如用笔、结构等,可参照前几级的考级标 准,另外篆书和草书作品如出现错字,将影响考级的水平。)

180 分钟


第一章

考纲阐述

第一章 考纲阐述

第一节 毛笔书法9级考纲阐述 级 别

9级

画纸规格

考 试 大 纲

时 间

66×33 或 66×45 或 四尺整张

命题: ①对不同变化的线条具有较高的悟性,且表现手段多样、灵 活,有较浓烈的个性化色彩。 ②结构安排合理,且充满生机和活力。 ③作品布局从正文、落款到盖印和谐、完整,具有较强的艺 术感染力。 ④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中任选三种,其中一件必须 是楷书,并掌握三种书体的一般规律,尤其注意篆书和草书 的书写规范。 (注:命题作品,可带篆书、草书字典进入考场。)

180 分 钟

本级考试主要着力于横、纵两种书写格式及其落款的变化上。

1. 对不同变化的线条具有较高的悟性,且表现手段多样、灵活,有较浓烈的 个性化色彩 书法的线条不仅仅是一个空间的问题,更具有时间的暗示性,诸如轻重缓急、正斜长 短、浓淡粗细、提按顿挫、方圆曲直等,这是书法艺术语言更深一个层面的表现方式。如何将 空间和时间在点画的组合中予以生动和谐地显现,这不仅取决于功力,更在于悟性。 所谓“多样”,其中蕴涵这样几层意思:(1)对单一性的否定。学颜体的,不能一面孔 的颜体,而是要融入一些其他新的表现形式,诸如将柳体或欧体等和谐地融入其中,即两种形 式的融合,会产生第三或第四种艺术审美现象,这也是准创作中的必经之路。(2)抓住艺术 表现的普遍规律,打破书体间的界限。诸如用行书的方法写楷书,历史上最成功者,便是褚遂 良;或用草书的方式写隶书(这在当今日本非常流行);或用小草的笔意写大草等。(3)形 式的多样性。一张没有字的宣纸,本身就是一种形式,有纵向的、横向的,有色的和无色的 等。 所谓“灵活”,是指:(1)不死板,不要将某种点画或空间结构写得一成不变,即用笔 的动作要避免“惯性”,用笔形式和结构,要避免模式化。(2)注重点画和上下左右的对应 关系。一般一个点画,都发生于前一个点画;同理,一般一个字,都必须同上下左右的字形成 对应关系,都是不断生发的结果。故书法作品中一个点画、一个字,都是一个活的艺术符号。 某一个字写大了、写小了、写偏了等,并不要紧,关键在于接下去的字如何用对应的方法去 “修正”,构成一种新的对应关系,这就是灵活性。 所谓“个性化色彩”是指:(1)在作品中要显现出你对书法艺术审美特征的独特理解, 1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9-10级)

即书法的美是如何通过手中的笔被显现出来的。(2)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气韵生动”,是 通过空间显现出时间性特征的艺术风格。对每一个生命体来讲,都有其独特的节奏表现形式, 对一个具有较高艺术造诣的书家来讲,这一形式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对考9、10级的考生 来讲,还为时过早。要表现这一特征,主要落实在“笔势”和“书势”的处理上,通过点画和 字形的节奏,将书法的韵律感显现出来。

2. 结构安排合理,且充满生机和活力 所谓“结构合理”,不仅仅指每个字的结构如何,更重要的是,每个字在整体中处于何 种合适的关系。单个字写得再漂亮,如果在整体中并没有构成合适的对应关系,这只能看成是 一种失误。反之,这个字写得并不漂亮,但却在整体中显得非常合适,这便是一种成功。这在 颜真卿《裴将军诗帖》中表现得非常充分。 所谓“生机和活力”,是指书法创作的深层内涵。书法是视觉艺术,但它更接近音乐艺 术,同音乐一样,在不间断中表现出轻重强弱、长短快慢等流畅的节奏变化与组合,即每一点 画都具有节奏感和流动性的特质。

3. 作品布局从正文、落款到印章和谐、完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从章法本身而言,包含着落款和盖章,这是构成一幅书法作品必不可少的部分。仅写好 正文并不十分难,但要将落款写好,章的大小、盖的地方恰到好处,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 中只要一项没有做好,可谓前功尽弃。落款分单款、双款、长款和无款四种,作为考试,只需 单款一种。落款的书体、字的大小,是问题的关键。一般来说,不管何种书体,落款字最为适 应的是行书或行楷。字要小于正文,不要顶格,这样会太“闷”;也不要空得太多,如此会产 生“脱节”。落款的地方可盖印二方,或白文加朱文,或朱文加白文,内容一般为姓名、雅 号、字、书斋名等,章的大小要略小于落款的字,过大,给人一种“霸气”。起首处亦可用闲 章。

4. 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中任选三种,其中一件必须是楷书,并掌握 三种书体的一般规律,尤其注意篆书和草书的书写规范 楷书是当今通用的实用书体,也是直接同行书、今草相联系的基础书体。对楷书的重视 与强调,也就意味着对今后如何学好行书、草书的强调,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基本功。篆书与草 书有着比较特殊的结字规律,不可信笔而书。篆书最易犯曲而无法的毛病,草书最易生快而无 度的陋习,大家要悉心学习,避免出现上面的问题。

2


第一章

考纲阐述

第二节 毛笔书法10级考纲阐述 级别

10级

画纸规格

考 试 大 纲

时 间

66×33 或 66×45 或 四尺整张

命题:①具体要求可按照第9级的参考标准。 ②在前一基础上,适当提高标准层次,要求线条具有笔力之 美、结构具有构筑之美、章法具有和谐之美。 ③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中任选三种,其中一件必须 是楷书。 (注:通过点画的伸缩避让来丰富变化。具体内容,如用 笔、结构等,可参照前几级的考级标准,另外篆书和草书作 品如出现错字,将影响考级的水平。)

180 分 钟

1. 具体要求可按照第9级的参考标准 2. 在前一基础上,适当提高标准层次,要求线条具有笔力之美、结构具有构 筑之美、章法具有和谐之美 “笔力之美”是指:主要通过中锋运笔所显现出来的立体感的暗示性,与物理中的力没 有关系。主要通过这样几种方式:(1)熟练的中锋运笔,使每根毫都能在齐顺中发挥作用, 所谓“万毫齐力”;(2)锋偏了不要紧,最终要能复归中锋(这便是侧锋),使笔在偏侧中 复归齐顺,作用力归中,同样能产生立体感;(3)充分发挥毛笔的弹性,使作用力和反作用 力、摩擦力和冲力,在纸面上发挥出最佳的性能;(4)从风格上讲,笔力有阴柔的和阳刚 的,有挺秀和古拙的等,但不管是何种笔力,必须在转换中予以流畅地贯穿。 “构筑之美”是指:每个字都要有建筑艺术的美的特征,所谓“四面停匀,八边具备, 短长合度,粗细折中”(欧阳询《八诀》)。一个字是一个美的“建筑物”,整幅字就像一个 建筑的群体,有着统一的艺术风格,每个“建筑”既有独立的美,又同其他建筑群体构成美的 对应关系。 “和谐之美”,是从章法整体角度而言。它的产生,应该具有这样几个方面:(1)整一 性或统一性。不管是何种书体,其语言的表现形式具有普遍性特征,即表现形式上的纯真性。 可以用行书的方式写隶书,然而,突然又用纯真的汉隶,原本的和谐之美便会被打破,夹杂的 部分,也就成了整幅作品的“噪音”。(2)对应关系的自然表现。任何艺术在空间或节奏的 变化上,都应该是渐变,都有一个相应的过渡层次,这是构成和谐之美的重要因素。

3. 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中任选三种,其中一件必须是楷书 楷书是最基础的书体,如果书者有较好的楷书功底,那么其基本功将更加扎实、可靠,而且 学习其他书体入门会更快、更好。行草中很多细节的动作都被隐藏,没有那么明显地表现出来,而 且动作一快,本来就很隐蔽的动作更有可能被忽略。唯有楷书,写时动作比较明显,表达明确,这 对夯实基础非常有用,所以楷书是必须的。 注:通过点画的伸缩避让来丰富变化。具体内容如笔、结构等,可参照前几级的考级标 准。另外篆书和草书作品如出现错字,将影响考级的水平。

3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9-10级)

第二章

第一节

练习与应试指导

线条训练与对线质的把握

学习书法最忌讳的是只知对着字帖死临,虽有收获,但进展甚慢。我们在9、10级的书写 中尤当予以注重如何抓住其本原性的特征,有效地掌握基本笔触的质感,进行相应的强化训 练,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我们应思索的问题。 过分地强调起笔和收笔,不利于窥探深层次的技法。如果我们将各种书体中的起笔和收 笔去掉,将其行笔排列在一起,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离不开轻重强弱、长短快慢等节奏 的变化,都以其充实、强劲、厚重、苍劲、挺秀等为其美的特质。而书法中所强调的中锋运 笔,指的就是行笔。而每一种起笔的方式,取决于前一笔的收笔,所谓势法相生,千变万化, 无有定法。而收笔也是如此。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说:“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 雄厚恣肆,今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古人的“雄厚恣肆,今人断不可企及者”, 正在行笔之中。故加强对行笔的训练,对迅速提高书法意识和创作水平,有着直接的作用。

一、直线型训练 这主要对五种书体中纵横线的训练方式。通过短时期的训练,使线条能充分地表现出强 劲感、厚重感、苍劲感、挺秀感等,并使之成为较为自如的习惯性动作。其关键在于:(1) 不管从什么地方下笔,下笔后,即略提并向行笔方向按下去(中锋);(2)保持按下后的 作用力,由慢到快地向一端劲健行笔;(3)如运笔用的是顺笔,收笔时略按后,利用笔的弹 性,以顺反逆,使笔毫复原直立。反之,亦然。一旦较为熟练以后,可一笔连写八画以上,纵 横交错,直至笔墨干枯为止。其要点在于行笔充实,当笔干枯时,点画呈现出中间浓黑而两边 毛涩的形态,给人以古藤老树的意象。另要注意节奏上的变化。

4


第二章

练习与应试指导

这种训练既可以在写字前练,也可以在写完一张字之后,利用纸的背面进行练习。一开 始就从大处入手,重点突破行笔的力度和气度。只要训练一段时间,笔墨中就会自然而然地出 现苍雄感,如能达到自如的状态,那遇上任何横竖,行笔可以不假思索地表现出充实厚重的质 感,所谓笔力出焉。这种线条的训练,对任何书体都是非常有用的,且成效易见。

二、圆线型训练 这主要训练篆书、行书和草书的圆笔转折之法。这里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单线的,有 圆上、圆下、圆左和圆右,如图所示。贵在有质感、有节奏、有轻重,书写时应当注意快慢的 和谐转化,不可以画圈圈代之。另一类是将几个圆线连接起来,一气而成,如图所示。其中也 有上下、左右之分。关键在于:(1)行笔要充实圆润;(2)转折处笔要提得起,要尽可能地 直立于纸面;(3)注意节奏的变化,要有关有节,并暗示出线条正面与侧面,使其圆畅,有 立体感;(4)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徒手训练时,要敏锐地体会每条线的质感,体会毛笔在纸 面上的感觉,如摩擦力和弹力的变化与运用,最终笔锋是否能在线条中抽出,毛笔是否能复原 归中,等等。

三、提按训练 书法技法中,最难的是提按,也是点画产生深度暗示性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没有提按, 也就失去了书法艺术语言最重要的表现方式。初学者往往惧怕手中之笔,越惧怕越写不好。本 节训练,就是从心理上排斥这一障碍,使笔最终成为你手中的道具,或手指的延伸,以表达自 己的审美理想。这一训练方法是:(1)笔随意地从八个方向由外向内按下去,要痛快淋漓。 (2)按下后,要尽力将笔的作用点从笔腹移至笔尖,使笔还原挺立。这是一种,主要用于收 笔,如图所示。另一种是:(1)笔在八个面上,从侧面下笔。(2)下笔后略提,便向圆心的 方向再按下去,并略行,这主要是起笔的训练,如图所示。这一提按的过程,笔毫犹似芭蕾舞 演员的脚,要极富有弹性和节奏感。开始学习书法时,非常注重起笔和起笔的变化,笔与纸面 的角度也小,故往往会出现太尖、太单薄的现象。如果能运用自如,起笔已显得毫无意义。因

5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9-10级)

为一般一个起笔,都取决于前一笔的手笔,笔与纸面的角度也就渐渐变大。最终进入直落直起 的书写境界,大气由此而出。 将最重要的技法,通过正确的训练,使之成为潜意识的反应,是书法创作达到更高一层 的艺术境界。忘法不是无法,而是将法与身俱化,不思考,其法自然存在其中,其本意在于艺 术的自然显现。 上述方式,可在作书之前,进行“热身”训练。心手畅达自如了,再去进一步临帖或创 作,从手感到心里,都会产生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但要注意:这仅仅是一种用笔的原则或原 理,至于其中的变化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要在临帖和创作中仔细体会,不断积累。9、10级的 要求相对要高一些,对点画基本形态的要求已不必在此重加复述,关键之处是从理性上认识其 遒美点画与多样形态的所致之由。上述简要地例举几种方式,当为9、10级的考生们提供进一 步提高书写技能与书写意识的重要方法。

6


第二章

第二节

练习与应试指导

构成节奏训练

平正的结构是对初学者而言的,要使空间结构更具有艺术性和韵律感,就必须懂得对立 统一的原则,懂得空间中的时间意味。即将空间形式放到一个时间的背景上予以表现和审视, 是书体结构的更深一层涵义,诸如正斜长短、伸缩疏密、方圆曲直、动静虚实、枯湿浓淡等 等。在点画的各种对立和谐的组合中,表现出空间位置的转换以及强弱快慢的变化等,暗示出 生动的韵律感。没有这一点,再好的结构也是一种表面的、缺乏感染力和生命力的单纯的空间 形式。这是结构的普遍规律,并存在于任何书体之中。

一、伸缩法 伸缩是指笔与笔之间长短度的节奏变化。有伸必有缩,有缩必有伸;欲缩先伸,欲伸先 缩;伸得越开,缩得越紧。反之亦然。在变化与对立统一中,使一个字的笔画之间、部分之间 像运动中的人体,在对比中展现出运动感、节奏感与韵律感,使字的形态更活泼、优美,更有 气势,更有艺术和生命的情趣。在褚遂良早期的楷书中,这种变化并不大。但在他晚年的《雁 塔圣教序》以及王羲之的行书中表现得极为生动,韵味盎然。一般规律是: (1)凡主笔必伸,但在行草书中有化线为点的特点,有时为了突出某一主笔或前后的开 合把某一主笔写成点,或将整个字的笔画缩短。如王羲之《丧乱帖》中“酷甚”的“甚”字, 缩短主笔的横而拉开下部的空间,使节奏上的开合度得以和谐。

(2)如撇捺相对出现,既可同时伸展(但角度不同),如“天”字;也可缩撇伸捺,如 “徵”字;又可伸撇缩捺,如“含”字。 (3)浮鹅钩及戈钩必伸,如“也”、“惑”等字。

(4)如两竖同时出现,一般是缩左伸右,如“其”等字。 (5)一个字中,如纵撇只有一笔,一般直伸,如“晨”等字。 7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9-10级)

(6)一个字最后一笔为竖必伸,如“神”等字;如数画并施,一般伸中间或最后一横, 如“盖”、“其”等字,从而打破刻板的矩形结构,使其“峻拔一角”,形成三角形和多重三 角形的组合形式,节奏感与张力得以明确地表现。

另外在运笔上,伸当疾中求缓,在痛快中使笔能留得住;缩宜缓中求急,在沉着中得豪 逸之气,使节奏和张力得以明确的表现。

二、疏密法 疏密主要相对于字内和字外空间而言,也是结构中最难掌握的方法之一。 就疏密而言,历史上可分两大派:一是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内密外疏;另一是以钟繇、颜 真卿为代表的内疏外密,尤以颜真卿为典型。前者源于隶书,后者发端于篆书。此后所有书家 几乎都离不开这两大派系。但不管哪种派系,在书写的过程中,每个字的内部都要留一个或一 个以上的有意味的空间(疏)。与此相对,便是少留或几乎不留空间(密),便是颜真卿所谓 的“疏可行马,密不容光”。(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从汉字本身而言,有内密外疏,如“图”字;上密下疏,如“弊”字;上疏下密,如 “巍”字;左密右疏,如“默”字;左疏右密,如“僵”字等。在此所说的是指如何在字形本 身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疏密关系,该密则密,当疏则疏,在对比中求得节奏的变化与和谐。不 过,疏不等于散,密也不是互相抵触,而是“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书谱》)。兹举以下 字例,可有利于学习者形成直观认识。

三、向背偃仰法 张怀瓘《玉堂禁经》:“偃仰向背,谓两字并为一字,须求点画上下偃仰离合之势。” 蒋和《书法正宗》:“画多则分仰覆,以别其势;竖多则分向背,以成其体。”对横而言,要 有仰、平、俯之分,甚至合俯仰于一笔之中;竖有相向和相背之别,也有将向背合于一竖中 的,如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其目的有: (1)避免平行线,尤其当数画并用,改变其运笔的趋势,既能使空间的分割各有异趣, 8


第二章

练习与应试指导

又能通过圆势助长笔力。 (2)表现出不同的动感和张力。如“背法”能暗示出力量向内紧缩的趋势,给人严谨缜 密的艺术效果。初见于隶书,楷书以欧体为典型;而“向法”则暗示出力量向外膨胀的意象, 产生一种雄浑开阔的艺术魅力。如果用四条长短度相同的圆线,画成两个圆势相反的四边形, 一个圆势向内,另一个圆势向外,两个空间在面积上尽管是相似的,但圆势向外的在视觉心理 上显然大些,并有向四面膨涨的趋势;而圆势向内的不仅看上去小,且有向中心紧缩的趋势。 “向法”出于篆书,楷书以颜真卿为典型。这也就是为什么颜体比任何一派的书体都显得雄伟 壮观、具有强烈的体积感的原因。褚字主要用背法,或向背合一,在右下如是转折,则用向 法。在行草书中,则要视字的上下左右间的关系而定,或向或背,贵在协调和谐。当数横并用 时,每横的长短、角度、趋势、轻重等各不相同,如“書”字,横向的笔画有八处,既没有产 生一条平行线,也没有一笔雷同。

四、避就粘合法 欧阳询《三十六法》:“避密就疏,避险就易,避远就近,欲其彼此映带得宜。”所谓 粘合是指“字之本相离开者,即欲粘合,使相著顾揖乃佳。”这在隶、楷、形、草中,表现得 十分普遍。需注意两点: (1)出现相同的字或部首时,笔法、形态和节奏等贵能变化多端,节奏自然。正如米芾 《自叙帖》中所言:“古人书各各不同,若一一相似,则奴书也……又笔笔不同,三字三画 异,故作异;重轻不同,出于天真,自然异。” (2)特别是上下和左右结构的字,最怕各管各,形体支离。如写“地”字,一支离,便 成“土”、“也”两字。鉴于上述两点,结体当避实求虚,避免雷同,相和相违,见缝插针, 使一个字作为一个整体,不支离,又互不相犯。如“征”的几个部分仅隔一丝,可谓密不容 光。“腾”字的右边横撇均很巧妙地伸向“月”的虚处,和而不犯,匀净利落。“难”字的右 边的撇竖与左边仅隔一丝,左右之间浑然一体。“鹫”字上部有意识让出一个空间,使下部 “鸟”伸向其虚处,使上下间合成一体。这类字如写得好,是无法用一条水平线或垂直线穿过 字的中间。张旭由“担夫争道”而悟得笔意,其实就是“避就”二字。担夫在行人众多的街上 走,既要走得快,又要不碰到行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避实就虚,各行其道。

9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9-10级)

第三节 章法的内部构成训练 所谓内部构成,是指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在整体上的对应关系。所谓外部构成,是指一 幅作品与装裱、周围环境等之间所形成的对应关系。当一幅字创作完后,一般都要进行装裱, 并悬挂起来。不同的装裱或镜框,在不同的环境,必然会同作品本身形成种种有意味的关系, 这种关系可能是相得益彰,也可能并不协调,而这里主要讲的是内章法。 总体上看,内部构成主要分五大类。

一、贯气 贯气是传统书法中最为强调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既表现为一次性挥就的时间流程与强弱 变化的始末,即内在的气韵;又作为呼应、映带、接续、纵横牵掣等外在形式,在增加点线韵 律感,并在一气运化中充分展示艺术生命之本真。主要有如下几种。

1. 一笔说 任何一幅书法作品都必须表现出一个不间断 的完整性,此所谓“无声之音”(《书断》)。 没有这一点,就不存在书法的艺术。强调一次性 挥就中,蕴涵强弱、快慢、长短的韵律感,便成 了书法章法的首要前提和内在本质。所谓一个完 整的不间断的动作,是指除了第一笔和最后一笔 外,其他任何一笔都是前一笔的延续和后一笔的 开端,并表现出种种力的对应与转换。通过这种 接续和转换,使整幅字在力的自然顺畅的流程 中,成为完整、合一的力之韵。即便是楷书,看 上去笔笔断开,但作为一件成功的作品无不表 现出这一特性,仿佛任何一笔都是前一笔因势生 势的结果。所谓气脉不断,似断还续。任何一幅 作品都应该是“一笔书”,都是在力的自然顺畅 的流程中显现出的力之韵的接续性与完整性,都 是一条流动着的生命之河。楷书断中求连(意 连),行草书连中求断(笔断意连),所谓行法 楷书,楷法草书。

2. 变化 行草书中,不管是断还是连,贵在变化, 并要变化得顺畅自然。变化最重要的因素表现在 强弱、快慢、长短、角度等方面。尤其是牵丝带 笔,避免产生平行线,其关键在于:(1)如春 蚕吐丝,笔是笔,牵丝是牵丝,不可喧宾夺主; (2)要有角度和形态的变化。就牵丝的形态而 10


第二章

练习与应试指导

言,有上下抛物线带笔之分。根据点画与牵丝的转折形态而言,有圆转和折带两种;(3)带 笔不宜过多,多则过于剽迫而近俗,一般最多连四字,而四字中,必有三、四处为断,以此调 整节拍。如将上述变化来个排列组合,变化就层出无穷了。但关键在于,如是折线带笔,必须 以圆为其意趣,不然气必断。另外,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图例,平时可以采取二三个字进行模仿 组合,把握其内在规律。

3. 行法 中唐以前,行法基本上遵循上下对齐的原则,讲究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疏密、正斜、 大小、参差、映带、接续、远近等变化。一行的中心线,基本上贯为一直线,即使被历代推为 章法第一的《兰亭序》亦是如此。到颜真卿之手,基本上是继承了这一传统,每行基本上都有 一条中心轴线。当颜真卿处于一种特殊的情感状态,如悲痛或愤怒,加上文字较多、又无意于

11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9-10级)

字的工拙时,则往往会打破这一行法,或左或右,在动荡中形成多重倾斜的轴线,在倾斜中获 得新的章法与平衡,从而使章法显得活泼有动感。如《祭侄文稿》中这种现象是相当普遍的。 尽管如此,却不觉得有多大倾斜,反而感到行气既直又有气度。在此提供给了一种创作方法, 平时可用一二句诗句进行模拟训练,体会其中的韵味感。

二、字与字之间的对应关系 这种对应关系既为了表现出对空间美的独 特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它展示韵味独到的美 之形式。在此只是略举其要。

1. 纵横对应 纵与横的有机统一是对应关系中最普遍的 形式,在节奏上产生开合有致的韵律感。以米 芾《新恩帖》为例,“候”力取纵势,最后一 点稍稍点开,呈横向趋势;“起”力展横向; “居”中宫紧收,纵撇与上字的捺相对应,尽 力向左下舒展;“万”纵横交错,下部呈渐开 趋势;“福”字写得特别扁,由开入合,节奏 的过渡非常和谐自然。

2. 疏与密对应 疏与密的对比,在书法表现中是极其常用 的一种手段,历代名家、名作中都有很好的运 用。篆书看似分行布白较为匀齐,但其内部的 疏密变化还是显而易见的。隶书、楷书中的体 12


第二章

练习与应试指导

现也并不隐晦。在行草书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王羲之尺牍中淋漓尽致,又不露痕迹,浑然天成 的高超运用,更是让人感受到其中的艺术魅力,通过疏密对比,将其空间的营构更富节奏与变 化。

3. 摇曳生姿 行草书要求在微微的摇曳荡漾中表现出动感的韵味,就像树叶飘落时左时右,在摇曳中 坠落地面,给人无限的遐思。如米芾《参政帖》中“参政家物多著”六字,“参”字左紧右 13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9-10级)

疏,略呈微侧之势;“政”左低右昂,呈三角形结构;“家”字上密下疏,重心右移,这样正 好将上两字偏左的重心拉回;“物”字左高右低,重心落在右下,同上字形成明显的左右摇曳 之感;“多”字纵撇直疏,再度将重心拉回左侧;而“著”字微微左倾,斜撇纵逸,与第一个 字形成对应,姿态绰约,韵味十足。

14


第二章

练习与应试指导

4. 左右映带 对应不仅仅局限于上下字,左右之间同样也会形成种种有意味的关系,乃至全篇,这样 才有可能构成最完美的章法形式。以《兰亭序》为例,从“趣舍万殊”到“老之将至”中的横 向比较,“趣”字取横向略轻,“于”字取纵向略重,“知”字取横向略轻,并同“趣”字相 对应;“舍”字取横向略侧,“所”字略收微重,“老”字力展纵势,并与其他五字呈对应关 系;“万(万)”字取纵势,点画较轻,“遇”字较重取横势,“之”字化捺为点略收,既避 “遇”字捺,又同“老”字相对应,如此等等。此法极难,真正要学会此法,须临池功深,患 心体悟,自有所得。

15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9-10级)

三、布白 布白,主要包括二个方面:字内空间;字外空间。 1. 字内空间被看成是章法的最小单位,又称为字体结构。尽管是最小的单位,但在所有 的构成中最难完善。因为汉字的结构各有不同,每写一个字都意味着再创造。在行书方面,历 史上最完美、最有意味的,应推王羲之和颜真卿了。有些书体,初看并不很美,如杨凝式《卢 鸿草堂十志图跋》,但由于这件作品内部空间的留存是那样奇特,似乎每一个空间的留存都是 相对于邻近的空间和整篇章法所生发的,整幅作品在一种自然而然中形成种种有意味的关系和 美的情趣,所以久而久之越看越美,越发使人叹服他在空间意识上的敏锐与超群,这是对颜体 书法最杰出的继承与发展。

楷书布白举例

草书布白举例

2. 相对于字内空间,字外空间显然要容易得多。纵者为行,横者为列。可分以下五种。 (1)有行有列,如褚遂良书碑,基本上是在有界格的情况下进行书写,故行列分明。(2)有 行无列,最普遍地用于行草书,如李邕《晴热帖》,但也用于楷书,主要是小楷,如传王羲 之的几篇小楷。在大楷中,颜真卿的《自书告身》也属于此类。(3)无行无列,最早见于金 文,行草书最典型的便是上述的《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和颜真卿《刘中使帖》的后篇。用某几 16


第二章

练习与应试指导

个字的主笔去突破行的空间,使行与行之间无法用一个垂直的线穿越过,整幅字浑然一体。这 也是章法中最难的一种。一般说来,在元以前,大都采用行距大于列距的方法(隶书除外), 大约为半字到一字左右,半字的如《祭侄文稿》,一字的如《争座位帖》的前半部分。明清之 后,开始有走向两极的趋势:一极是拉大行间距离,缩短列距(字距),典型的如董其昌所 作。

17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9-10级)

第四节 准创作训练 一、背临 这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先将所学字帖对临至熟练程度,以期尽可能多地掌握其技 法。这样做到后,再进行背临时,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背临,可以加深对碑帖的理 解深度并很容易地感受到不足之处,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提供便捷。

二、集字法 可采取扫描切割法,集字成所要写的内容,并且将其放大至理想的尺寸。但问题在于集 字法,往往是会造成字与字之间缺乏对应的关系,尤其是气脉。故集好的字,一定要对其轻重 强弱、长短正斜、大小疏密等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处理,然后临习,这样才能产生比较理想的整 体效果。

三、开样稿 预先请老师开样稿(最好是等大),进行临摹学习。这是非常便捷的方法,既可节省很 多时间,又能通过老师现场开稿,直接学习创作经验,尤其是上下左右间的节奏的变化与贯 穿。这比前几种收效更快。但这种方法只能偶尔为之,如经常做,会产生依赖性,制约自己的 艺术道路的发展。反之,如果老师确实是一流大师级的,这将是最佳的学习方法。

18


第二章

第五节

练习与应试指导

经典碑帖介绍

(一)《崔敬邕墓志》 北魏正书石刻。熙平二年(517)刻。清康熙十八年(1679)出土于直隶安平(今属河 北),不久即毁。用笔外柔内刚,结体活泼,风格妍丽多姿。《海日楼札丛》评称:“此志用 笔略近《李超》,尚不及《刁惠公》之茂密……清润外复与《司马景和妻》相近。”传世原石 拓本有端方、刘鹗、刘健之、陶心云、费念慈、潘宁等人藏本。 19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9-10级)

(二)《灵飞经》 从分书特征明显的晋人写经到唐代,写经体楷书已经发展到最辉煌的时期,出现了一大 批精美的作品,《灵飞经》便是其中之一。 《灵飞经》既是经文,经手在抄写的时候定会抱着虔诚的心态,一丝不苟。它不同于后 世一些书家的小楷风格,用笔较为简略,而是更多地表现了用笔的过程,起笔、收笔的部分都 交代得清晰到位,毫不含糊,更做到了灵活多变,笔画呼应连带感强烈,带有浓重的行书笔 意。它的结体端庄严谨,有楷书发展成熟的典型特征。历来被认为是学习小楷的经典范本。 20


第二章

练习与应试指导

(三)《祭侄文稿》 又称《祭侄季明文稿》,颜真卿五十岁时书。 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 “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季明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其父与真卿共同讨 伐安禄山叛乱时,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共同效忠王室。其后常 山郡失陷,季明横遭杀戮,归葬时仅存头颅。颜真卿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 气呵成此稿。 21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9-10级)

(四)《书谱》 《书谱》为唐孙过庭所作。开元年间书论家张怀瓘《书断》对孙过庭有极高的评价: “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王,工于用笔,俊拔刚断,尚异好奇,然所谓少功用,有天材。 真、行之书,亚于草矣……隶、行、草入能。”孙过庭书法用笔的特点,唐吕总说他“丹崖绝 壑”可谓一语道出精髓,他的书法笔势坚劲,能够兼融飘逸与沉着婀娜与刚健的不同艺术特 点,做到质、妍的统一。他的代表作有自撰书法理论《书谱》,书风浓润圆熟,有涡猊游龙之 势。此篇文思缜密,言简意赅,于“执、使转、用”之际,多真知灼见,是中国书学史上一篇 划时代的书法论著。 22


第二章

练习与应试指导

(五)《草书古诗四帖》 《草书古诗四帖》辽宁省博物馆藏,墨迹本,五色笺,凡四十行,一百八十八字。传为 张旭狂草之作,极为珍贵。其内容,前两首是北周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南朝宋谢灵运 的《王子晋赞》。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 缭绕,实乃草书巅峰之篇。今人郭子绪云:“《古诗四帖》,可以说是张旭全部生命的结晶, 是天才美和自然美的典型,民族艺术的精华,永恒美的象征。” 23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9-10级)

(六)《礼器碑》 此碑自宋至今著录最多,是一件书法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历来被推为隶书极则,书风细 劲雄健,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清王澍《虚舟题跋》评云:“隶法以汉为极,每碑 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又 说,“唯《韩刺》无美不备,以为清超却又遒劲,以为遒劲却又肃 括。自有分隶以来,莫有 超妙如此碑者。”此碑字口完整,碑侧之字尤其飘逸多姿,纵横迭宕,更为书家所激赏。攻汉 隶者,多以《礼器》为楷模。 24


第二章

练习与应试指导

(七)《乙瑛碑》 汉碑中极负盛名的一块名碑。《分隶偶存》称“字特雄伟,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近 郑簠每喜临之。”碑文为秦牍式,气度高古典重,字亦刚健有风韵,为汉碑之名品。尽管从艺 术创作的要求看,《乙瑛碑》这样的作品显得过于工整和拘谨,但初学者由此入手,对于掌握 隶书的结构、用笔技巧是比较合适和方便的,故人们普遍认为《乙瑛碑》是“汉隶之最可师法 者”。 25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9-10级)

(八)《三坟记》 《三坟记》为李阳冰代表作,在唐代篆书中,李阳冰成就最高的,谓之“铁线描”。清 赵宧光云:“阳冰得大篆之圜而弱于骨,得小篆之柔而缓于筋。”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 云:“篆书自秦、汉以后,推李阳冰为第一手。今观《三坟记》,运笔命格,矩法森森,诚 不易及。然予曾于陆探微所画《金滕图》后见阳冰手书,遒劲中逸致翩然,又非石刻所能及 也。” 26


第二章

第六节

练习与应试指导

考级范作参考

刘墉书

27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9-10级)

邓石如书 28


第二章

练习与应试指导

赵彦良书 29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9-10级)

刘小晴书 30


第二章

练习与应试指导

黄仲达书

31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9-10级)

舒文扬书 32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一节

历年试卷评析

历年试卷评析

毛笔书法9级试卷评析

考生:章逸飞

试卷评析:篆书创作,并非简单。从点画用笔上看,此作属于循规蹈矩的一路。基本上以中 锋为主,笔道清晰。笔势雅静,左右往来,十分谨慎。在结体和趣味上,受赵之谦的影响,力 取纵势,有垂柳飘动之意。但从整体上看,结字不够匀衡,尚欠协调感和流动感,大小疏密缺 乏对应,如“人”、“闲”、“涧”字,结构因散而显得空。落款的空间,也显得太挤。

33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9-10级)

考生:廖泽康 试卷评析:这幅作品写得比较平稳,字中隐寓着唐楷的影子,在用笔上,以中锋运笔为主, 纤细中似有一定的韧劲。在笔势上,有一种飘逸的动感。章法的处理也比较得体,干净利落。 但其点画的书写因其快慢的转换缺乏过渡,导致如“朝”字一钩、“江”字一提,皆浮薄而不 到位。作者尤应在临习中透过字帖来参悟其中的快慢节奏变化。此处,落款单调,作品缺乏完 整性。可加盖印章。 34


第三章

历年试卷评析

考生:周佳颖

试卷评析:此件楷书用笔颇为细腻、精到,技法运用较为熟练。结体基本能做到开合有度, 疏密适中。其诸字的“S”形起笔与颜字的安稳平正的结体糅合在一起,颇具匠心,显示出作 者临帖的功力。章法完整,款字大小适中,不足之处在于其用笔实处多、虚处少,灵动不足、 风神微乏,加强熟练程度自可力去此病。

35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9-10级)

考生:梁竹夫 试卷评析:此幅隶书作品体方意圆,明显受到《张迁碑》的影响。用笔严谨,笔力尚佳,笔 势稳健,结体平正。隶书贵淳而厚,要有拙茂之感。此作点画的意趣、结体的宽狭对比、疏密 的转换尚嫌不足,有孱弱之感。若细审法帖,其字大小参差,绝无算子之布。

36


第三章

历年试卷评析

考生:蒋凯斌 试卷评析:此作以伊秉绶的隶书定其体,参以时下的一些审美元素,颇为熟练。用笔稳健苍 雄,平稳取势,不求波磔之势,但求正色祥和之气。这种书体很好学,但难以得趣。从整体上 看,这幅作品能抓住伊秉绶隶书的一些特征,颇有笔力,用墨也颇为大胆,似有一股拙气在。 在章法上,疏列紧行,后世隶书多作此种章法。落款字的大小和部位也比较合适。所不足的, 用笔略粗疏,不够“精而密”,极有殆泄之憾。用墨的变化比较大胆,但有时比较尴尬,如 “尽(尽)”、“台(台)”二字的下部,太突然,缺乏过渡。大小变化,没有顾及到上下左 右的关系,如“孤”字与“歇”、“悲”、“台”之间的关系。 37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9-10级)

考生:赵珠西 试卷评析:从用笔和形体结构上看,此作深受《曹全碑》的影响,以圆笔为主,柔美中初见 笔力,笔中意圆,端严中不乏飘逸之气。但毕竟功力欠佳,笔势因过于缓慢而缺乏苍劲的力 度。只是一字一字写来,没有顾及上下左右间的对应关系,通篇有疏阔之感,若能将其大小、 疏密、肥瘦作适当调整,当会更好。落款行书太过信笔,少法度,当多临习名帖,以补其不 足。一幅好的作品,款字的水平也至关重要,不可不慎。此外,位置太过居中,字距太紧,颇 为刻板。 38


第三章

历年试卷评析

考生:邱思媛 试卷评析:这幅作品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书写功夫。章法上,也安排得比较得体。笔笔中锋, 能明显地表现出轻重快慢的节奏。转折和书势,能圆中求方,用笔简洁,尚有骨力。但其缺点 还是十分明显的。篆尚婉而通,小篆尤当具婉转匀称之美。此作因其用笔尚乏稳健,故点画凝 练通达不足,且结体太过整饬,板滞而少风神。对中锋用笔的体会再当用意。

39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9-10级)

考生:赵珠西 试卷评析:这幅作品,用笔表现得较为流畅。总体上,是学邓石如一派的,圆中求方,笔力 沉着,以实处见劲。圆势而下,有窈窕飘逸之感,似能得趣。整个布局也较为得体。其篆书熟 练度已有,若要进一步提升,其细节的锤炼是缺少不得的。点画的起、收笔当再含蓄、深稳 些,充分发挥笔锋的自起自倒的性能,使其更加圆润有韵致。中段行笔的定性需再平稳些,使 其有精到闲雅之趣。款字过大,若能处理成两行款,当更好。 40


第三章

历年试卷评析

考生:谭唯奕

试卷评析:此作初看,用笔老练沉着,线条苍劲老辣,有一种古藤盘旋的意象。结构疏密正 斜,纵横开阖,错落有致,古拙厚重,并有较好的墨色变化,明显受明清书法的影响。但从更 高的要求来看,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用笔使转较为僵硬,章法布局欠匀落,如“归”和“藕” 是全篇写得最大的字,并排出现在上方,显然是一个失误。其次,落款太低了一些,与正文略 有脱节。 41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9-10级)

试卷评析:这件作品行气比较好,大小、轻 重、疏密等变化比较明显、自然,基本上掌 握了笔势的特点。书者以中锋运笔为主,兼 之侧锋,灵活多变,尚有意趣。从首至尾, 字的中心能贯穿在垂直线上,这是很不容易 的事。章法布局也比较得体,书法基础较为 扎实。毕竟是当场挥毫,其中失误也在所难 免,如“人不”二字,都是用舒展法而显得 单调空虚,不如一疏一密为佳。

考生:延飞 42


第三章

第二节

历年试卷评析

毛笔书法10级试卷评析

考生:陈嘉伟 试卷评析:此作取法欧字,用笔准确充实,丰润中不失方刚之气;点画清晰,使转处能传情 性之趣。结体紧密,纵横有致。笔势稳健,意蕴平和。章法疏朗,气息清雅。但欧字严谨俊逸 的特点,并非一般初学者所能企及的,密中见疏、严中寓趣,气息清刚而生劲,乃须细细体悟 并付之练习。 43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9-10级)

试 卷 评 析 : 此作写在方格内,形式感很好。从书 风上看,得力于欧体,除了《九成宫碑》外,更有 《皇甫诞碑》的笔意。用笔法度严谨,一丝不苟, 力取中锋,瘦硬刚正,颇见笔力。结体以纵势为 主,但如“正”、“儿”、“劲”等字,亦作扁 势。这样,在整篇中就获得了纵横交错的艺术效 果。在笔势上,中宫收紧,主笔外伸,这是写楷书 的重要的技法之一(除了颜体)。章法清丽朗洁, 所不足的是点画出锋太过,少含蓄之致,上下字之 呼应映带的关系,气韵欠佳。

考生:马鑫 44


第三章

历年试卷评析

考生:陈嘉伟

试卷评析:此作取法北碑,尤得墓志书法为多。起笔侧锋峻落,行笔渐转至中锋,凌厉得 势。用笔颇为流畅,笔势上扬,尤其是撇捺,不仅写得很到位,而且将蹁跹的动势表现出来 了。点画往来,似有行书意蕴,章法虽有行列,但不拘泥于界格之中,显得颇为活泼。笔势右 昂有其佳处,能传行书之韵,但角度相似,乃是习气。此外,落款略显轻弱,若能再重质些当 更好。 45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9-10级)

考生:严俊涛 试卷评析:此作取法传统,源于欧阳询《九成宫碑》。点画清晰,用笔准确,笔势平稳, 结体端严,能表现出欧体的某些特点。章法完整,字与字之间的对应关系安排得比较协调, “春”、“胜”、“都”等字的结构欠稳,需再作调整。 46


第三章

历年试卷评析

考生:熊南 试卷评析:隶书的特点是:破纵为横,破圆为方;蚕头燕尾,燕不双飞;精密刚正,峻拔一 角。与篆书多取纵势相反,隶书取横势。此件作品一反常态,将隶书写得纵长,却别有一番风 味。全篇基本上以纵势为主,用笔颇为老辣苍茫,直起直落,笔力强劲,笔势翘拔,疏列紧 行,气象浑朴。但毕竟缺少相应的熟练度和较深厚的功力,字里行间缺乏贯穿与和谐。 47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9-10级)

考生:李建国 试卷评析:此件作品略带草隶的特点,纯取横势,将隶书的特点予以夸张的表现。用笔爽 快,笔势豪逸,节奏明快,行笔较为充实,似有一股豪气洋洋于笔端。章法安排得也较为得 体,疏密有致。项穆《书法雅言》中有“速劲者惊急无蕴”句,这是学书者常会犯的错误,此 又是性情所致。另外,用笔按得下,但轻灵不足,点画滞重,且起笔过尖。落款过于随意,少 古人意思,须多加临摹。另外,用笔和结字过于概念化,格式化,貌似痛快,实入俗格。艺术 妙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要有天然去雕饰的意境。 48


第三章

历年试卷评析

考生:黄伟 试卷评析:这幅作品,从整体上来看是比较成功的,已有相当功夫。用笔逆入平 出,笔笔中锋,看似光洁,但在行笔中似有波澜起伏之感。笔势流畅,提按分明, 尤其在转折处,能传小篆之韵味,所谓能提笔暗过是也。结体匀净,大小变化在于 对应之间,圆中带方,意趣雅静。章法安排得也较为得体,尤其是落款,颇有灵动 之气。当然也有不足,如有些字空间处理尚欠合理,如“无”、“曾”、“识”、 “香”等字。文中句子颠倒了,应是“无可奈何”。 49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9-10级)

考生:严俊涛

试卷评析:此件作品,取法传统,受沈尹默等书家的影响。用笔循规蹈矩,一丝不苟,来龙 去脉,尽力在交代清楚,有着良好的基本功。笔势婉逸秀丽,没有强烈的跳跃感和强劲感,章 法疏朗而不松散,与笔势构成一致的语境。行书更易忽视的在于过分的疾速,以致点画失其 态,结体失其势。此作于起、收笔及笔与笔之间的过渡部分,尤应注意。与此同时,会产生相 应的节奏关系。初学者多作停驻的动作自能渐悟妙理。 50


第三章

历年试卷评析

试 卷 评 析 : 此件作品 写得比较谨慎规范, 提按顿挫交代得比较 清楚。气息清雅,结 构平稳秀丽,有帖学 气息,章法安排得也 较为整齐舒适。此书 属行楷,介于楷书与 行书之间。然而毕竟 功力欠佳,字与字之 间,有诸多不协调 的,如“下几”、 “何花”、“落去” 等。

考生:黄伟 51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9-10级)

考生:马鑫

试卷评析:此作写得比较流走,行笔映带,笔笔中锋,点画转折交代得很清楚,用笔瘦硬, 以骨力胜。在章法上行列清楚,上下气脉能够贯穿,整体感比较强烈。所不足的是,大小、强 弱、快慢等笔势的变化比较弱,在临帖学习的过程中要多注意对各种节奏的分析与把握。

52


第三章

历年试卷评析

试卷评析:此幅 作品气势颇大, 行草间杂,用笔 稳健见率意,节 奏沉着婉逸。 《书谱》:“草 乖使转,不能成 字。”可见,使 转在草书中的作 用。使转并不是 画圈圈,而是要 有一个明确的提 按过程,这一 点,此件作品有 着明显的不足, 作字精熟,则神 完气足。

考生:玉梅 53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9-10级)

54


附录

附:书法考题参考 书法考级从7级开始进入命题考试,各考

命题8:断章 (卞之琳)

区从题库中选取考题让考生书写。下面共有六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

套考题,仅供参考。

看你。

第一套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

命题1:

的梦。

读未见书,如得良友。 见已读书,如逢故人。

第二套

命题1:

命题2:寄王琳 (南北朝·庾信)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命题3:马诗 (唐·李贺)

命题2:鸟鸣涧 (唐·王维)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命题4:从军行 (唐·王昌龄)

命题3:竹里馆 (唐·王维)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命题5:竹石 (清·郑燮)

命题4: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命题6:赋得古原草送别

命题5: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唐·白居易)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命题6: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命题7:天净沙 秋思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元·马致远)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命题7:浣溪沙 (宋·晏殊)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55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9-10级)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命题7:敕勒歌 (南北朝乐府)

小园香径独徘徊。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命题8:蝴蝶 (胡适)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命题8:生命的真实(节选) (汪国真)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因为现实不尽美好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心灵才有那么多白云的向往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因为生活严峻 向往才用手托起温暖的月亮

第三套 命题1:

第四套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命题1:

明辨之,笃行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礼记·中庸》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命题2:赐萧瑀(唐·李世民)

——《老子·六十四章》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命题2:辛夷坞 (唐·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命题3:秋浦歌 (唐·李白)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命题3:秋浦歌 (唐·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命题4: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命题4: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命题5:墨梅 (元·王冕)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命题5: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命题6:观猎 (唐·王维)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命题6: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王勃)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56


附录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命题7: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命题7:乌夜啼 (南唐·李煜)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命题8:生命之约(节选) (汪国真)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岁月慢慢风蚀着容颜,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时光渐渐把窗棂打开。

命题8:无题 (戴望舒)

第五套

我和世界之间是墙,

命题1:

墙和我之间是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灯和我之间是书,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书和我之间是——隔膜!

——《论语·述而》

第六套

命题2: 塞下曲 (唐·卢纶)

命题1: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良药苦口而利于病,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忠言逆耳而利于行。

(三国·魏·王肃)

命题3: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命题2:江雪 (唐·柳宗元)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命题4:赠汪伦 (唐·李白)

命题3:乐游原 (唐·李商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命题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命题4:望天门山 (唐·李白)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命题5:台城 (唐·韦庄)

命题6:终南山 (唐·王维)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57


全国美术考级专用教材·书法考级(9-10级)

命题6:春夜喜雨 (唐·杜甫)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命题6:望岳 (唐·杜甫)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命题7:忆江南 (唐·白居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命题7:浣溪沙 (宋·苏轼)

能不忆江南!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命题8:我思想 (戴望舒)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我思想,故我是蝴蝶……

敲门试问野人家。

万年后小花的轻呼,

透过无梦无醒的云雾,

命题8:泥土 (现代·鲁藜)

来震撼我斑斓的彩翼。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怕被埋没的痛苦。

第七套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命题1: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第八套 命题1: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命题2:别诗 (南北朝·张融)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白云山上尽,清风松下歇。 欲识离人悲,孤台见明月。

命题2:相送 (南北朝·何逊)

命题3:相思 (唐·王维)

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命题3:人日思归 (南北朝·薛道衡)

命题4:江上 (宋·王安石)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命题4: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命题5:沈园 (宋·陆游)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58


附录

命题5: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命题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杨万里)

(宋·苏轼)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命题6:鲁山山行 (宋·梅尧臣)

命题5:观书有感 (宋·朱熹)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命题6: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命题7:生查子 (宋·欧阳修)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命题7: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命题8:我是一条小河(节选)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冯至)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我流过一座森林,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命题8:再别康桥(节选) (徐志摩)

裁剪成你的裙裳。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第九套

波光里的艳影,

命题1:

在我的心头荡漾。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 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管子·形势解》 命题2:王孙游 (南北朝·谢朓) 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 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 命题3: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59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