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 & Action》第三期

Page 1

香港學生會基督徒團契 Christian Association, HKUSU


目錄

主題稿

基督徒與政治、愛國

信仰與學科整合

心理學與宗教信仰,是敵是友﹖

交流平台

唉,佈道會! 屬靈三寶

CA 情報站

回顧CA五十年

香港學生會基督徒團契 Christian Association, HKUSU


主題:基督徒與政治、愛國 選民奇遇記 二零零四年九月十二日的立法會選舉投票日,有超過十百七十萬的巿民 嚮應政導的呼籲,紛紛前往所屬投票站投票。筆者亦是這一百七十萬的巿民其 中之一,除了投票外,亦有幸到將軍澳其中一個票站擔任票站調查員,訪問一 些剛投票的巿民關於他們的投票意向。在進行調查其間,竟然有一些意外收 獲…….. ‧ 問我做乜?我入到去都無得投票! 由於筆者參加了「港大學生研究隊」,故此有機會到將軍澳其中一個票 站以問卷訪問一些剛投票的巿民。問卷調查由上午九時至下午三時,我和另一 個組員站在投票站出口抽樣式地訪問選民。 就現場所見,該票站佔地頗大,再加上人流不多,因此選民進入票站投 票的時候也不需花費太多時候便已經可以投票了。不過到了大約二時左右,當 我由票站出口往內看,卻發現票站內竟然出現一條長長的人龍,亦只有寥寥可 數的選民從票站出來。這時候,我「截」住了其中一個從票站出來的巿民,打 算邀請他進行問卷調查,但他卻一臉無奈的對我說:「問我做乜?我入到去都 無得投票!個票箱塞左呀,投唔到票喎…….」 ‧ 等,寂寞到夜深…… 筆者除了是「港大學生研究隊」的隊員,另外亦協助港大民意調查到九 龍西其中一個票站觀看點票過程,以及紀錄點票結果。大約晚上十時左右,筆 者來到旺角其中一個票站,票站在十時半準時關站,隨即便收拾現場把投票站 改設為點票站。筆者呆站在票站門口,一等便等了個多小時,到大約十一時四 十五分左右才可以進入票站。環視四周,其實此票站面積不大,但卻要花上個 多小時才擺設好成為點票站! 香港學生會基督徒團契 Christian Association, HKUSU


筆者又再發現,記者及公眾席與點票檯相距甚遠,筆者坐在公眾席,跟 本無法看清楚點票情況,再加上點票人員全都站起來點票,故此筆者完全沒法 看清楚點票情況。 筆者在觀看點票的時候,便打電話給另一位同樣在其他票站觀看點票的 同學,但據他所說,在他所身處的票站裏,公眾席與點票檯的距離頗近,故此 他可以清楚看到點票過程,連那些問題選票究竟出了什麼問題,他也看得到。 這是什麼道理? 其實筆者在九月十二號當日的所見所聞,只是這次眾多選舉失誤事件的 鳳毛麟角,那些更「精彩」、「神奇」的,只能透過傳媒得悉。對我們這些小 小選民而言,又怎會想到投票日除了那數分數的投票時間外,竟然可以遇上這 麼多「奇遇」!

(陳家鈴 文學院二年級)

我們站在哪裡? 國慶?那是很尷尬的日子。我敢說,它沒有給我帶來什麼情感的牽動;的 確,即使是那張火紅紅的五星國旗亦復如此。在某些人眼裡,這幾乎等同「不 愛國」,至少他們會說:「你到底沒一點國家民族的意識!」可是,我絕不認 為自己就像他們所想的,而所謂的尷尬就在於此。我深信,當人自我發現的時 候,對於民族背景所賦予他的思想情操、生活文化,那種歸屬感便悠然而生, 我很難想像,一個願意誠實面對自己的人,會是個沒有民族意識的人。 若論民族意識,我在那支國旗上真看不出一點什麼來,而共產意識卻鮮明 不過。這還不道出我心裡的矛盾嗎?有這感覺的不只是我,我想,在香港裡, 尤其是年輕一輩,這些人俯拾皆是。共產黨、社會主義,對我們說還是很陌生 的事情;即或不陌生,這對自我的身份認同都扯不上關係,甚至我們會感抗 拒,那又怎能叫人聽起國歌、面對著國旗的時候,有任何愛的情感?愛國就必 然愛它的政府嗎?我不敢苟同,也不認為有人能這樣講得過去,然而,最矛盾 的是,我們又事實上已經活在這政權底下,是它的公民,試想像在國際的場合 香港學生會基督徒團契 Christian Association, HKUSU


上,假若我們不唱這首歌,還有那一首更乎合於我們的身份?沒有了;但無論 唱與不唱,都難解我們心中的那份失落感。 可是,我們真的失落了嗎?假若我們要認定國家是我們終極的依歸,這一 大堆後殖民身份認同的問題還要繼續與我們糾纏下去;相反地,我們若以上帝 的國度作依歸的時候,這些問題就變得不太重要了,取而代之的是,我們要 問:上帝的旨意是什麼?在這特別的歷史處境之下,我們所傳神國的福音有什 麼意義?中國大陸整體經濟起飛,社會主義下那種鼓吹建設、物質的思想,以 及金錢、科技就等於文明富強的信念,正蠶食無數中國人的精神,而我們身處 於一個較為自由的香港,可以怎樣回應?或是對於回歸後香港的政制的問題, 危及到社會公義的彰顯,我們又應作些什麼呢?這一切不在乎我們的國籍、民 族是什麼,只在乎我們的歷史處境;在那裡,我們找到上帝給的我們的定位。 國慶也好,五星紅旗也好,都提醒我們這鐵一般的歷史事實,但同時也促使我 們積極的回應。

(李夢茵 文學院二年級)

政治參與的理念基礎 神設立政府 歷代教會對政權的態度各有不同,但大抵承認政府是神所設立的制度,為要執行 公義、法律,使罪惡充盈的人類社會得以維繫,人民得以平安渡日。故此,在 不違背神的命的原則下,基督徒當順服掌權者,納稅、履行公民責任。(羅十 三,太廿二:21) 這個說法並不否定在國家和政府的孕育過程中有生理、經濟、文化和軍事的因 素,也不排除統治者可淪為暴君,踐踏公義和敵擋神的可能。但縱使如此,政 府仍有其基本的維繫社會的作用存在。自然,這看法也可包容「社會公約」的 提倡:政府權力來自市民,為市民服務。換言之,政府要同時對市民負責。事 實上,筆者以為這個尊重人權、以民為主的理念更能接近神立政府的用意。基 香港學生會基督徒團契 Christian Association, HKUSU


於人犯罪墮落的現實,這種羣體監察的制度較有可能維護公義,避免了極權和 暴政的出現。 承接這個看法,基督徒對政府的態度應該是肯定而積極的,然則,我們如何理 解今日福音派教會對社會行動和政治參與的保守和踟躕不前呢?然而在現今的 香港,關乎政治的討論雖然多了,但對很多教會而言,政治仍是一個不准進入 的領域。這涉及一個基督徒世界觀的問題。 天國觀 神的國代表了神的主權和管治,這在創造中固然被彰顯,在整個舊約歷史中得 到印証,在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和救贖上達致高峰(天國在你們中間),透過 教會延續,表明直至主再來得以完全。過份强調將來的天家會帶來消極的避世 心態,只重視使人得救、個人敬虔、準備迎接來生的世界觀。同樣地,過份重 視天國現世的臨,在等同於地上的建設也漠視了罪惡的現實,忽略了天國尚未 成全的意義。較為人所採納的是「天國已臨、惟尚待完成」(already but not yet)的說法。(註一)這說法既肯定了基督徒現世生活是彰顯神的主權和榮 美,也賦予對將來的冀望。然而,是活出神國的榮美,向社會見證神國公平公 義的重要呢?還是傳講神國的道理,使多一人進入神國重要呢?傳福音與關心 社會的對立由是而生。 其實,這個對立是不必要。傳福音和栽培信徒既是同為建立神國的過,基督徒 在傳福音和以神國法則重建文化的使命也不是互相排拒的,神在一件事上得著 更大榮耀這類問題便顯得多餘了。天國是指到神以其主權管治其子民的一種關 係,判別天國的臨在幅度的標準只有耶穌基督;神人的關係在祂身上完滿地彰 顯。然則我們能說基督在講論和釘十字時比起祂和稅吏罪人吃飯、治病趕鬼時 更滿足神的主權嗎說基督工作的核心是十架救贖或使人得救比闗懷更有永恒價 值都不足以抹殺在生活中彰顯神國的重要性和必然性。(註二) 另一方面,將神國觀和救贖觀對立起來,以為前者本於創造,重視文化重建, 後者只重個人敬虔也是不必要的。(註三)其實救贖的意義本就不止於個別罪 人身份轉換,萬物都因救贖而渴望更新。(羅八:9)

香港學生會基督徒團契 Christian Association, HKUSU


總結而言,天國觀賦予了基督徒一個積極參與世界的建設的基礎,為要彰顯神 的榮美。但它也同時否定了這些努力能臻至完美的可能。在這樣一個「矛盾」 的觀念下,我們肯定了政治參與是基督徒文化使命中的一部分。 分離、認同、改造 要尋找今日教會對政府、政治應有的態度,了解這個複雜的現實有很大幫助。 單單將聖經中有關政府的經文抽出來(proof-text)堆成一個來肯定或否定參政 的聖經基都是不可靠的。 再進一步來說,即或在同一個社會、同一個政治體系下,不同教會也可以有不 同的對政治的回應。但我們必須小心以避免這「分歧」成為冷漠或盲目認同的 借口。過重分離也可帶來與世界妥協危機。然則,我們可以肯的是甚麼呢? 我們至少可以肯定了在一般情況下政府的存在意義,其設立源於上帝,其運作 在上帝的主權和審判之下。而基督徒在其文化使命的前題下可透過不同模式去 改善政府的功能、闗懷社會,與罪惡的勢力周旋。 香港的政治文化 我個人以為,參政的門雖然是開放(縱不無限制),教會卻還未預備好與之認 同、進入建制而加以改造。我們還在猶豫,懷疑在認同的過程中兩個國度有否 不可消弭的衝突。我們只鼓勵少數「有志之士」去試一試。我們得出了「基督 徒個人參與,教會維持其一貫功能」的冠冕堂皇結論。然而正如許多前衛分子 指出,教會整體的不參與就已是一種參與。沉默無異默許。說教會不以組織名 義參與可以,說教會不參與便不可能。 就策略而言,我們必先分離,建立一個公義互愛的群體,組成支持的系統和抗 衡文化的可見體,然後有計劃地差遣適合人進入現存的制度以促使其轉變、監 察其運行。換言之,參與的不是個人,乃是群體中的個人(indivial in community)。教會本身必先是鹽,才能發揮滲透防腐的功能。 劉進圖(改編自《抖擻》第三卷

香港學生會基督徒團契 Christian Association, HKUSU

第三期)


註一:參《中國華人教會》八五年一月號。 註二:關於誰更重要的問題,我說兩者都重要,相輔相成很多人都會同意,只 不過在實踐時各有重點,分了輕重便以資源不足為由而出了首要使命是甚麼的 說法。嚴重一點來說,我反對這個看法。說傳福音比關心社會更重要、更有永 恒價值的理論含有濃烈的功利主義。我以為兩個行動在神面前是毫無成功可 言,在審判下都是不合格,惟獨耶穌的救恩使我們一切作在神眼中成為是。所 寶貴的是出於愛心的行動。回應這在天父眼中比任何公德重要,在愛的前題 下,行動與宣講、靈魂與肉體要一併關懷,沒有等級之分,但有先後之別,若 說有人飢餓貧窮,我們理當先解其苦後告之以基督。不同恩賜乃有不同之愛心 表現。 註三:參四十五期《橄欖》曾家達著《神國觀》一文。

我們能作甚麼...... 基督教與民主法治 人是按著神的形象被造,神看為好,人的價值和尊嚴受到重視,而民主背後亦 強調人的尊嚴;舊約聖經出埃及記、民數記、申命記都有司法和民主化的例 子,出埃及記中,民眾參與管治百姓之意見,是由摩西岳父葉忒羅所提議的, 而申命記,中,獻議來自摩西自己,讓民眾參與司法及管理之事,首領由民間 選出,而且是從各支派選舉出來(申1:13),民數記中,分擔責任的意見 是出自上帝,這些都表現了民主法治的精神,由這兩點來推論,信仰和民主法 治制度亦非無共通點。 但罪扭曲了世界,凡是人為的政治制度自有不完善的地方,政制背後亦反映了 對人的本質的理解,往往與基督教對人的理解迴異。民主法治制度既是人為的 制度,自不例外有不完善的地方,信仰和民主法治制度雖談人的尊嚴,但民主 法治政治觀念談人的尊嚴是建基於對人的理性信任,但信仰告訴了我們人的 香港學生會基督徒團契 Christian Association, HKUSU


罪,人的尊嚴是從與神修好而再肯定;民主強調主權在於人民,但信仰告訴了 我們主權在神手裡,將主權交給神才能得到真正自由,這些迴異的地方是信仰 本質的問題。 基督教强調神與人的復和,扎根於永恒才能植根於今生。社會參與、政治,信 仰本質表現衍生出來,並不是先決定了社會重建的行徑,才把基督教加上,去 到頭來只是將一些政治理論加上基督教的名義,令基督教失去獨特性。 至於今天強調民主法治,亦不應本末倒置。民主法治只是作為一個手段,去建 立公平合理的社會,民主法治不應看作變相的偶像、我們的終極關懷。故基督 徒不一定要支持民主法治,但卻基於肯定民主法治背後一些精神要義,在照顧 大多數的利益,理應參與民主法治的建設,但同時強調我們的終極關懷,提出 我們對民主法治理解,好讓別人明白創造者心意,尋求與神和好。 民主法治教育 我們談香港的民主法治,不能憑空想像,可是,過去香港是個自由而不民主的 地方,對一般市民來說,都沒有真正體會過民主的好處,而教會裡的弟兄姊妹 入為香港的一份子,亦同樣沒有經過民主法治教育,故推行民主教育是刻不容 緩的。 教會內部也應推行民主法治的意義,亦鼓勵教導信徒如何在社會上作良好的公 民,參與地方民主法制建設。 教會學校亦應提供公民教育,培育新一代對社會有充分,瞭解公民的責任;並 提供民主法制教育,使學生明白這政制的運作,指示他們參與方向。 角色問題 面對將來,可做的事太多了! 面對解決香港前途問題,無疑會整體在這方面的知識和經驗都不及世俗團體, 而教會當務之急又是尋求屬靈生命的更新;但這些不等於逃避怎樣參與解決普 香港學生會基督徒團契 Christian Association, HKUSU


選等問題的藉口,沒有知識和經驗,可以加緊學習和裝備;屬靈更新與社會關 懷也不應有先後之分。 基督徒知識份子在這裡便擔任重要角色,如先前強調參與普選特首及立法會議 席的制定,須頼各方面的意見,基督徒知識份子可以從信仰立場,去提供各方 面實質內容;此外,對於曾在大專階段受過比較重視民主法制教育的大專生和 畢業生,便有責任帶領弟兄姊妹瞭解這些東西的意義和重要性,推而廣之,讓 所有香市民的基督徒逐漸清楚明白民主和法制的意義,這樣,參與社會建設不 是只限於少數人,而是大部分人都能參與,這才是民主實質的體現。 總結 面對我們身處的香港社會,基督徒需要行動起來,而行動亦必須與反省配合, 或許有人認為要求太多,但切勿忘記今天所承受的恩典是貴重的,路必然是窄 的。邁步向前,需要勇氣和毅力,也需要資料和知識,深信專題小組的分析必 定有掛一漏萬,未盡充實的地方,僅願各弟兄姊妹不吝指正,又合力在各個崗 位上盡上一分力。 《橄欖》專題小組(改編自《橄欖》第四十五期)

信仰與學科整合 心理學與宗教信仰,是敵是友﹖ 一‧透視心理學與信仰不協調之處 1. 科學觀 笛卡兒(Ren Descartes, 1596-1650)認為人體就是一副機器,人的靈只是在機 器內運作 [3]。因此科學家可以藉著研究機器的方法,應用在研究精神活動 上,於是研究人類行為與思維的科學研究漸確立。馮特(Wilhelm Wundt, 1832 香港學生會基督徒團契 Christian Association, HKUSU


- 1920)以後,不同的心理學派都試圖從不同的途徑,使心理學的研究科學化, 用自然定理來解釋人的行為。自然主義(naturalism)引進了宿命論;或譯作決 定論(determinism),人的一切行為就被視為受人的過去或一些外在因素主宰 著。一般基督徒都不能接納行為決定論 [4],最主要的原因有兩個: (一) 行為決定論否定了神超自然的工作,如聖靈的感動和帶領。 (二)若人的行為完全受制於人的過去或外在的因素,人就不用對自己的行為負 任何責任。 心理學的自主義科學觀雖然在外表上無法與宗教信仰取得協調,然而事實上心 理學直到目前為止,還不能確立任何定理或準確地按著一些外在因素來來判斷 人的行為。迄今,自然主義於心理學領域中仍未成一家之言。因此心理學到底 是否一門科學,也是一個可堪商榷的問題。然而大多數人所明白的心理學,只 是史堅拿(B. F. Skinner)的操作式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及佛洛依德(S. Freud, 1856 - 1939)的精神分析,因此才有過敏的反應,認為心理學的科學觀 有違信仰。 2. 人觀與宗教觀 心理學的研究,其實可擴闊人對人信仰行為的認識。例如明白思想能力的發展 有助了解兒童如何接受抽象的觀念,自我觀念的改變有助明白人如何悔改。但 這些解釋無可避免地除去了信仰的神秘感,對聖靈的感動似乎有否定作用。有 些教會人士不能接納這種理論,以為會動搖人的信心。我覺得這是宗教信仰越 了軌。 上一段提到心理學越了軌,把人看得太狹窄,不容許有宗教的層面;而這裏宗 教信仰則太封閉,不能容納人有心理的層面。按知識與信心的關係,我以為可 把信徒分為四類︰ (一) 缺乏或拒絕世上知識,存單純信心。 (二) 富有及接納世上知識,仍有單純信心。 (三) 缺乏或拒絕世上知識,並沒有單純信心。 (四) 富有及接納世上知識,但沒有單純信心。 香港學生會基督徒團契 Christian Association, HKUSU


有些人設法抗拒第四類信徒,渴望成為第一類信徒。我相信今天教會不應否定 知識的價值和功能,相反要建立信徒,使信徒具體地經歷神,這樣,雖然有了 「科學」的介入,仍持有單純信靠神的心。 隨著科學的發展,表面來看,宗教的範圍變得越來越狹窄。以前不論是生兒 女、收割、刮風,或是生病都是宗教的現象。隨著科學的發展,這些漸漸被判 斷為生理現象、生物現象或氣候現象等。我相信沒有人會否定這些科學的解 釋,但是否因此就能動搖信徒的信心呢﹖如果教會拒絕這些解釋,不但不能培 育信心單純的信徒,反會被引為笑柄。同樣,在心理學的範圍也是如此,以前 是純宗教的現象,現今也許是心理的現象。我們不用否定這些心理解釋,更不 應因此而失卻信心,我們應作第二類信徒。 今天信徒所遭遇的試探跟以前不同,他們少有苦難,但卻要面對各樣表面上可 以代替神的知識,然而,能夠勝過試探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經過試驗以後, 必得生命的冠冕(參雅一 12)。真實而成熟的信仰不是由於無法生存、前途未 卜,或無法過有義的生活,才不得不投靠神。相反,即使我們擁有豐富物質、 高尚人格,而且生活滿有情趣,但因神的緣故,我們仍感不足;正如保羅擁有 一切美物,只因基督的緣故,這些都被看為是有損的。對神的信心不是建基於 對世上事物的無知,而是對神經歷的真知。

二‧有關連的範圍 心理學對信仰似乎有威脅的三個範圍,就是科學觀、宗教觀及人觀,其實是可 以消解的。不但如此,在這三個範疇內,心理學對宗教信仰的發展,也能提供 補足與輔助。 1. 提供科學方法 心理學對人較客觀的觀察及資料整理的方法,可以提供不同的途徑,改進教會 的工作。

香港學生會基督徒團契 Christian Association, HKUSU


2. 心理護教學 在心理學的探索中,有不少的偏差。我們當然可以按神學的內容去決定那些地 方與《聖經》的真理相違;但更理想的,我們應客觀地在心理學的範圍,就不 同學派的觀點進行互相判別。所以今天需要有心理學者站出來,清楚界定這些 攻擊的性質及可信程度。在清楚界定後,這些攻擊也可對信仰構成一些沖擊, 促進神學的發展,例如在前一期談及投射作用時,佛洛依德的攻擊可以為神學 提供一些研究課題,如「基督教信仰中的反投射機能」、「非投射機能—看見 那看不見的」等。希望日後有神學家對這些問題加以研究。 3. 人觀的改進 雖然《聖經》也有對自然界的描寫,但因《聖經》是一本闡釋神人關係的書, 對自然界的結構或定律,都沒有清楚說明。若要按《聖經》來肯定自然定理, 結果就是否定地動說及裁定哥白尼有罪。接受了自然科學的世界觀不但可以明 白許多自然現象,更可以加增對《聖經》的了解;因為接受了哥白尼以太陽為 中心的地動說,來理解《以賽亞書》四十章二十二節「神坐在地球大圈之 上」,及《約伯記》二十六章七節「將大地懸在虛空」便有意義得多了。 心理學對人的知覺、行為、思想、意向、情緒、成長、學習等等研究,都很難 在《聖經》找到。其實心理學肯定加強了人對人的認識,對人如何接受主及成 長,可以提供多一點根據。這些心理知識雖然沒有像地動學說那麼確鑿,更不 可能是真理,因有許多是屬臆度性質的,但不失為一些較可信對人的「知識和 各樣見識」(腓一 9)。這些知識和各樣見識、使我們分辨是非,作誠實無過的 人。《聖經》涉及的範圍很廣,但它不是一本心理學教科書,故此,我們不妨 應用知識和見識來引申《聖經》的原則,心理學的知識便是其中之一,它有助 我們更了解人的活動,在心理層面內明白有關悔改的動力與攔阻,和靈命成長 的動力與攔阻。因此心理學與佈道學及教牧學都有關,與教牧輔導的關係當然 更加密切。 心理學的知識與釋經學也有關,這是顯而易見的,心理學有助了解人的悔改及 靈性成長,《聖經》許多的篇幅都描寫悔改與成長,了解人的心理機能就更能 明白《聖經》的說話如何真實,更能看出耶穌宣講、進行個人工作,以及栽培 香港學生會基督徒團契 Christian Association, HKUSU


門徒時的關鍵所在。《聖經》是神的話,內涵豐富,越多從不同的角度來研 讀,就越能揭開其奧秘;心理學不失為一個非常有關切的角度。 三‧結論 心理學是一探索者,只有不認識它的人才相信它會信仰構成威脅,它更可成為 信仰的朋友,與信仰的研究方法、護教學、教牧學、佈道學、釋經學都有關 係;若基督徒對它多點認識,它更可能成為信仰的僕人。 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 陳天祥教授

[1] Carter, J. D.& Narramore, B., The Integration of Psychology and Theology, Grand Rapids, Michigan: Zondervan, 1979, pp.37 - 44 提出四點衝突。 [2] 加利略(Galileo Galilee, 1564 - 1642)稱有生命之物的特點為次特質,與物質 沒有絲毫關係,絕不能用作物理性的解釋。 [3] 笛卡兒持二元論(dualism)中的互助論(interactionism),認為物質與靈魂有 互助作用。 [4] Paloutzian, R. F., Invitation to 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n, Glenview, Illinois : Scott, Foresman, 1983, pp. 51 - 52. Carter & Narramore, The Integration of Psychology and Theology, pp. 37 - 41. [5] Reed, E. S., "Descartes’ corporeal ideas hypothesis and the origin of scientific psychology", Review of Metaphysics, 35 (1982) :745. (節錄自 http://www.psy-religion.com/《心理學與宗教信仰,是敵是友﹖(下)》, 獲作者授權轉載)

香港學生會基督徒團契 Christian Association, HKUSU


交流平台 唉,佈道會! 基督教的傳播一向靠宣傳,佈道會成了殺手鐧,循例籌備舉行。但今日佈道會 卻成了基督徒的尷尬:不舉行嗎?內疚不安。舉行了,卻又賣力不討好。加上 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向數十至數萬個背景不同的人傳達同一信息,內容方面不 得不削足就履,變得籠統、誇張、煽情。 講員論道往往比擬不倫、抽經鑽典,不是挑起人家自疚的心理,便是說社會令 人窒息,然後苦口婆心慫恿人舉手,或以地獄威逼,或以天堂利誘。講員聲淚 俱下,會眾阿門不选,滙成一股震盪心弦的氣氛,明推暗引會眾決志。 不盡不實 教會多以快為大前提,把基督教簡化成「神愛世人」、「信者得救」、「悔改 認罪」等四字真言後,便快刀斬亂麻地要求決志。其籠統化的通病不單不能提 供正確導引,不盡不實、先入為主的觀念更鑄成難以更正破除的謬誤迷信。 講員依足宋尚節的講道法,動不動大罵人家有罪,生命沒有意思。難道現在還 是民智未啟的時代,要受別人自義式的狂妄推責嗎?不符實際的貶抑、一面倒 的褒揚、不平衡的專注、獨斷的判語,或把主觀宗教體驗強作客觀事實,都令 人不能在真確、平凡的現實面前衡量自己的命運,決定取捨時往往失去起碼的 準確性。 感情泛濫 宗教少不了感情,但佈道會多被感情壟斷,理智無法作適應的協調。詩歌及講 道傾銷病態傷感或賤價感情,更有講員以能使聽道者涕淚縱橫為成功,真是自 欺欺人!

香港學生會基督徒團契 Christian Association, HKUSU


佈道會如不能全面地、客觀地介紹基督教,反而以浮誇虛張、賣弄感情來騙人 信主,就是對不起聽眾、對不起基督教。有的講員甚至喜歡用群眾壓力逼人決 志:叫信主的站起來,然後決志的也站起來,僅餘的未信者自然不好意思在人 叢中靜坐。但若不能讓人在自我負責的原則下思考取決,佈道會是不道德的。 鼓勵懶惰 除了內容糊塗之外,佈道會又鼓勵人懶惰。信徒不傳福音,卻借助牧師的口宣 講,佈道彷彿成了專業,好像婦人不育,借肚產子一樣。福音變成講員說的概 念或感情,知道一番救贖邏輯而沒有具體生活意義,難怪留在教會的決志者所 餘無幾。 翻看近年大型佈道會的紀錄,不難發現這是勞民傷財的活動。要提醒會友傳福 音,幹嗎不透過更加有效的團契旅行、小型福音日?或者我們真是太懶於傳福 音,或者根本沒有生活見證,於是佈道會成為提醒人傳福音、活得像樣點的手 段、信徒分別為聖的身份的確認。 福音真義 福音的意義是創造主預備了救主來世,使人既能藉以悔改得救,與神和好,又 能效法祂一生彰示愛、真理、義,這是基督徒的使命。二是立定人生的模型、 路線、方向,好在社會人世中遵行神的旨意,有創意有活力地榮耀神。 現在傳統基要派的教會單重其一,不知其二,結果是決志人多得救人少,而新 派則單看其二:看重社會改革而忽視靈性轉向,亦屬歪理。 佈道會或許是讓人回轉的場合,但若轉身之後無出路,決志者難免明知不足而 重走舊路。我們何不多想信徒生活的意義和具體原則,以在這變幻莫測的世界 站得住,勝似惡性循環地製造一班又一班決志而不得救的人兒,徒令有心人失 望沮喪。 既愛且恨,唉,佈道會! 譚啟見

(輯錄自《橄欖--44期》。由於篇幅所限,文章已被刪改)

香港學生會基督徒團契 Christian Association, HKUSU


屬靈三寶 在一次查經聚會,組長問組員:「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一些看似與信仰毫無 關係的事上,例如梳洗、乘車和上課,我們如何讓神介入?」 「每天梳洗時,我都會祈禱。」 「我乘車時都會看聖經。」 「我在學校裡帶領了不少同學信耶穌。」 你羨慕這樣的生活模式嗎?說來有點慚愧,我上街永遠不會帶聖經。但老實 說,我不認為這樣的生活便是「讓神介入」。 祈禱、讀經和傳福音被供奉為「屬靈三寶」,於是讓神介入的生活就是拼命將 「屬靈三寶」擠進我們密不透風的時間表裡。「屬靈程度」往往等於「屬靈三 寶」擠進生活的頻率,換句話,愈「屬靈」的基督徒就是愈能發現生活中的空 隙,讓「屬靈三寶」成功地擠進去。 故此,過「讓神介入」的生活便要符合兩個先決條件: 第一是創意──發掘生活中的空隙本身就要無比的創意,最少我沒想過可以一 邊吃飯一邊看聖經。 第二是分心──你絶不可讓自己專心地刷牙洗臉,因為當你一專注臉上的污 垢,你就忘了祈禱。候車時亦不可專注看馬路,因為你要讀經。故此較「屬 靈」的兄姊最好乘地鐵──即使你太專心靈修而沒有察覺車已到站,後面的人 都會將你擠進車廂。 假如你一專心做事,上帝就不能介入你的生命中,那是多麼可悲啊!更嚴重的 是,如果你要讓神介入你的生活,你就先要挪開自己的生活,這樣的「介入」 就是聖經所說的「你們常在我裡面,我也常在你們裡面」嗎?怪不得很多基督 香港學生會基督徒團契 Christian Association, HKUSU


徒都難以讓神真正介入生命中,他們一是淪為「星期日基督徒」,二是盲目嚮 往全職事奉(因為日常工作正是「屬靈三寶」,於是不用挪開自己的生活都能 做屬靈人,真是「慳水慳力」!) 事實上,讓神介入你的生活,並不是要「挪開」你的生活,而是要「改變」你 的生活。你仍可專心梳洗、候車和吃飯,你無須一邊吃飯,一邊以「屬靈三 寶」來加菜,但你會以感謝的心吃飯,於是你不會浪費食物,你也不會因時下 講求纖體而盲目節食,因為你知道神的審美觀不是這樣。 故此,如果要讓神深入我們生活之中作主,我們首先要了解神與生活的每個範 疇的關係。如果你完全不知神與「讀書」的關係,你怎能讓神在你「讀書」這 一項中介入並作主呢?如果要了解神與生活的關係,你就要建立一套聖經的世 界觀。而要建立一套聖經的世界觀,你必須對聖經有更全面的了解。 故此,我絶無否定「屬靈三寶」的價值之意,反之,「屬靈三寶」正是建立聖 經的世界觀的不二法門。但我要強調的是,「屬靈三寶」可令你過「讓神介 入」的生活,並不等於「屬靈三寶」本身就是「讓神介入」的生活。 祝 以馬內利!

共勉

(譚麗菁-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二年級)

香港學生會基督徒團契 Christian Association, HKUSU


CA 情報站 回顧CA五十年 團契與校園的關係 儘管有團友認為團契的活動與校園脫節,但團契畢竟被校園的時空包 圍,故此,團契過去幾十年的發展,多少也受到校園的形勢影響。 團契成立初期,職員的首要工作乃是要肯定建立團契的意義,並將這建 立團契意義的異象廣傳及校內的基督徒,以招聚更多的基督徒加入團契,故對 於傳遞的事情,實無暇理會。而事實上,當時普遍同學的社會意識亦不高,大 多以讀書或其他康樂活動為重,而學生會也只是提供社交活動和提倡體育而 已。 六零年代的團契於組織上漸趨嚴謹,同時亦有更多的弟兄姊妹加入團 契,團契便成為校園內一個龐大的組織。相對地,大學的同學亦有增添,而學 生會也從五十年代之死寂躍進一個新的階段,對社會事件漸加關注。六四年時 事委員會的成立,及六六年召開的學生會非常大會通過對天星小輪加價提出讉 責,都顯示著學生會路向的改變。六九年,學生會更發起校政改革運動,同學 對港大校政提出強烈的抨擊,迫使校方作出讓步。這次運動提高了同學參與校 政和參與社會的積極性,實在孕育了以後幾年學運的蓬勃。 在校內的變動,在四周的同學的逐漸醒覺當中,團契也感受到這一股暗 湧。一些較敏銳的團友亦早料到學生會路線的改變,如在六六年六月號的《橄 欖》也有團友提醒弟兄姊妹預備去面對校園的新局面,較早的時候,於六五年 的夏令會,也已經有弟兄姊妹提出團友眼光淺窄,建議團契應多研讀當代思想 和問題。六九年的校政改革所引起的浪潮,也推動《橄欖》於二月刊對此事加 以評論,並就此事訪問了幾位團友對學運的見解。

香港學生會基督徒團契 Christian Association, HKUSU


踏進七零年代,同學們的社會和政治意識明顯地提高。七零年代的保釣 運動七一年的中文運動及七三年的 「反貪污,捉葛柏」運動都是一系列轟轟烈 烈的社會性行動。七一年學生會舉辦的回國觀光團更揪起一股關心中國的熱 潮,觸發起同學對國家的感情及美麗的憧憬。 「認識中國,關心社會」成為學 運的總方向的重要部分,也成為學苑和積極參予學運的同學間經常討論的題 目。七零年代的後期,隨著中國局勢改變和學生會人事的變更,學生會對中國 的態度也與前不同,而學生會的工作重點漸移向 「社關」這一方面。近幾年較 突出的社會行動,有七七年的 「窩心露宿者計劃」七八年 「金禧事件」等。 「認中」和 「關社」的口號喊得瞭亮,團契亦不得不正視共產中國和社 會責任等問題。 「共產主義」一時間成為團友熟識的名詞,甚至成為七五年團 契幾個星期五聚會的主題。有感於基督教與共產主義二者之間的矛盾及同學普 遍對共產主義的接受,於七三年團契更嘗試舉辦 「基督教是否人民鴉片」公開 論壇,及於七六年福音週舉辦 「基督教與共產主義」講座。 同時, 「社會關懷」對於團友也不再陌生。直至今日,相信大部分的團 友對關社會需要也會肯定,雖然或者在具體表現上會有分歧。 《橄欖》的革新也可以反映團契或部分團友對 「認中、關社」態度上的 改變。 《橄欖》二度改版,從六零年代的分享性、報導性和「近空」的一份刊 物,改換為今日 「一份直言、敢言、獨立、勇於探討難題的雜誌,一個作為基 督徒知識份子思想交流的公開論壇」,對於社會現象,中國問題,差不會每一 期的 《橄欖》都刊載有關的文章。 《橄欖》社會關懷資料小組的成立,更將團契帶進一個要脱空談社關的 階段。小組除了研習之外,更於七七年與校內其他屬會發動「關心露宿者計 劃」。於七七年中,小組化身為 「福音行動組」成為直接隸屬團契的組織。行 動組亦先後參加了 「關心艇戶計劃」和 「反色情文化運動」,嘗試去完成基 督徒在學運應扮演的角色。 驟眼去看上述粗略的分析,團契似乎是與校園踏著同一的步伐。但當更 深入地去檢察團契與校園相互的關係時,不難發覺團契與校園的接觸是間接 香港學生會基督徒團契 Christian Association, HKUSU


的,而團契對校園實在是採取了一個被動和反應式的態度。學運的脈膞,決不 是每一位團友都觸摸著,整個團契直接感應得到的。大部份的團友仍是為功課 和教會的事務忙碌,校園的衝擊,往往是透過團契內由一小撮弟兄姊妹所組 成,無形或有形的 「壓力組織」,如 「福音行動組」,帶返團契。很多時 候,職員會都是在這些弟兄姊妹的催促下,才不得不對有關的事件作出反應。 甚少時候,團契會主動地、自發地去討論校園形勢或社會問題。 團契對校園的影響,是未及深遠和明顯的。一些大型的福音性聚會,除 了掀起一陣子的買書熱,或點點同學的沖擊之外,實未能將福音的真義種植於 同學的心底。以 「關社」資料小組或 「福音行動組」的名義參與的行動,或 個別團友單獨的參與,對學運的影響又微不足道。團契對整體的參與仍有保 留,多方面的考慮,諸如 「團友間還未達至統一的意見」; 「倘若團契犯了錯 誤,所要承擔的責任重大」; 「聖經中對個別的社會行動未有明確的指引」;及 「團契在校園中應扮演甚麼角色」等討論,到現今仍是攔阻團契作出整體參與 的決定。而事實上,這些問題亦需要我們今日去仔細思量,謀求出路,好讓團 契對校園能提出適當的挑戰。 團契本身 隨著校內其他同學的國家和社會感的高昇,團契亦更多思想我們的信仰 對現今世界的適切性。然而,細心察看之下,發覺以前所載有關社會、中國、 或校園形勢的討論和行動,都只不過是團契的活動而已。反觀團契歷屆的目標 和活動,除了少數的例外,大都仍是提醒弟兄姊妹去勤讀經、多祈禱,和鼓勵 弟兄姊妹傳福音為主。 讀經祈禱和傳福音固然重要,也是每一個基督徒應該做的,但倘若只停 留在一些抽空的理念灌輸給團友,而沒有讓團友透過具體的行動及積極地在校 園生活,去實踐信仰,團契的目標便只不過是一些空泛的、超然的和抽離校園 的大方向。 雖然團契的職員再三強調團友應牢記住週會的訊息,並且把這些教訓實 行出來,但言語上的提醒不能在團友的心底生根,而事實上,因為週會內容概 念化,很多團友對如何在校園中實踐信仰也弄不清楚。因此,職員會不停地吶 香港學生會基督徒團契 Christian Association, HKUSU


喊,團友卻似乎無動於衷。一年過去,目標仍未達到。於是第二年的來臨,一 切又重新開始;但也是依舊的失望。年復一年,團契總不能突破這個循環。 團契與地方教會的關係 雖然年表沒有包括教會這一項,而團契亦不直接隸屬於任何教會,但是 教會卻實給團契扣上一把無形的枷鎖。 大多數的團友都有自己所屬的教會。一部分的團友,特別是一些團契核 心的弟兄姊妹,更是多年浸淫在教會傳統的教訓中。因此,當一個這樣的弟兄 姊妹加入團契時,也自然會以他一向所認識的敎會團契或中學團契的模式去衡 量校園團契,並未會按著他教會所領受的,認為是極之重要的教導,去釐定團 契的方向和目標,而忽略了校園團契應該具有的獨特性。 香港的教會普遍都比較保守;對社會和國家大事的關注和討論甚少。同 時,香港的教育制度直接或間接地培育學生對社會的無知和對政治的恐懼。故 此,一個在傳統教會中長大和受著香港式教育的基督徒進入大學,面對學運 時,一方面既不認識有甚麼聖經原則可以跟隨,再加上教會和中學教育的限 制,對社會參與和校園參與便會猶豫不決,甚至不予理睬。當這樣的一個團友 負起策劃團契目標和聚會時,也很難便團契的活動適切於校園。 團契對學運,對校園遲遲都未能完全投入,除了因為前文提及的種種困 難之外,相信教會對團契整體行動的反應也會是職員會的考慮之一。團契整體 的行動,無論是發表聲明,或與其他組織聯合的行動,都可能引致教會對團契 的責難,以為團契的信仰變質。所以教會對團契的牽制,雖然不明顯,但也決 不是不存在的。 結語 或許我們應該重新去思想一些在團契成立初期也被問及的問題︰在校園 成立基督徒團契有甚麼意義?校園團契的異象是一個怎樣的異象?校園團契與 教會有甚麼分別?團契的獨特性何在?

香港學生會基督徒團契 Christian Association, HKUSU


嚴格來說,團契的歷史只是部分團友的歷史而已。過去影響團契發展的 人,不外是職員會,和少數關心團契的團友,或許再加上參與《橄欖》工作的 弟兄姊妹。這個核心的人數佔全個團契的總人數不及五分之一。大部分的團友 都只是採旁觀者的態度,對團契的路線更不會關心。 盼望團友們都會覺得團契是屬於我們的,團契的去向也是我們所當關心 的。讓我們一起去思想前面是及的幾個問題,一起去探索團契的路向,去塑造 團契的歷史。 (佚名)

香港學生會基督徒團契 Christian Association, HKUSU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