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號外 Planningsmart 第七期

Page 1

規劃號外 第7期

解決「房屋問題」提議 源頭減人:減單程證

打擊炒賣:加重「印花稅」

按統計處的推算,香港人口增長如不作任何限制,2043年香港將會 居有逾820萬人;而單程證繼續是人口增長的主要來源 ,在未來 50年間有近193萬個單程證入境!

房屋為民生基本,擁有安全居所也是基本人權之一,居住單位不應 成為炒賣的商品。政府應再次加重針對房屋炒賣和外地投資者的 稅項,確保新建成的房屋為真正供應予一般市民的居所。

其實統計數字也早已說明單程證的平均年齡非想像中低,加上教育 水平參差,不單無助「人口老化」,反之是加劇問題!當香港各項 公共服務極之勉強地應付過去的人口增加,延續下去不堪想像。

100%

稅率

200%

300% 如此類推…

保障本地人:嚴限「專才」 自住額外居所

過去十年間的「輸入內地專才」成功申請數字竟上升一倍,至 2016年的逾萬個,令人質疑計劃被濫用。而所謂「專才」來港後, 由公司租樓提供宿舍或予以房屋津貼在市場尋找租盤,做成對私樓 的巨大需求,與本地人競爭租盤及單位。 考慮到「專才」對就業及房屋市場的影響,計劃有必要設立低申請 上限,目標將以此來港人數減少最少一半;而入境處也應更嚴格 審視僱主的申請是否妥當,停止計劃再被濫用。

+1

保障供應:可負擔的「港人首置自住」單位 在賣出部分土地時,於賣地條款中加入「港人首置自住」的要求: 即規定發展商日後建成的住宅,只供首次置業的港人認購,以及在 購買後一定時間內不得轉讓謀利,而轉讓時亦只能售予相同資格 買家。相關條件的目的是維持單位售價於可負擔水平,亦防止日後 被炒賣。

公營

私營

60%

現行政策

40%

公屋

居屋

私樓

(43%)

(17%)

(40%)

(50%) 公屋

建議

妥善分配:增加公營比例

人太多?

+3

+2

(25%) 居屋

(10%) (15%) 首置 私樓

公營

私營

75%

25%

目前政府政策房屋供應目標的公私營比例為 60%:40%,致使房屋 市場被受私人地產左右,相當部分的土地及單位被用以提價炒賣。 如以市民有安居之所為首要目標,應改變目前房屋供應比例,提高 公營房屋的比例至 75%:25%,以公屋及居屋重新主導市場。為此 相應地將更多土地撥予公營發展,也減少「熱錢」炒地對房屋供應 的影響。

譚凱邦 環保觸覺義務總幹事

「人口過多」的其他問題…

地價飛升,樓價比天高,一般人無法負擔 公屋年年建,卻永遠追不上輪候冊增長

現時政策上無限制人口增長,即無辦法評估土地改劃開發 至那程度才稱為「足夠」,亦只會將「房屋問題」四個字 變為香港人永遠的「夢魘」…

如果政府以推動土地改劃的決心和人力物力, 去認真規劃香港人口、減少移民數量, 「房屋問題」不是更早、更輕易地解決嗎?!

環境負擔 急症瞓走廊

歡迎傳閱

福利負擔

可回收紙張印刷,敬請回收

政府說是「土地不足」問題,大肆改劃公園、球場、綠化地 但各社區市民生活被壓迫,「盲搶地」、「插針樓」怨聲載道 為了「單位」,將整個香港扯入不安漩渦中 靜心一想,到底我們還要建多少單位才「足夠」呢? 無論改劃、犧牲多少樹林自然,看看那源源不絕 每年幾萬個單程證、逾萬個中國專才家庭、大學中許多的大陸「研究生」… 要根本地處理「房屋問題」,其實是否應該認清…

2017年7月 等多好多班車

房屋問題

環保觸覺 Green Sense 電郵 info@greensense.org.hk | 電話 8100-4877 |傳真 3011-9577

香港太迫 必須減人 !!


房屋問題源頭:人口問題

「人口」問題衍生「房屋」、「規劃」問題

「人口」之外:炒賣房屋

環境承載力

然而,因政府無正視控制人口增加,隨之社會對房屋的需求上升 過快,引發愈來愈嚴重的「房屋問題」。樓價高升致市民難於置業, 住宅租金隨樓價上漲亦使基層大眾被迫入住「劏房」;另一方面 公屋輪候冊卻又愈來愈長,社會躁動不安,要求政府解決困局。

「人口」並不是導致房屋問題的唯一因素,投機炒賣的「熱錢」也 是一大因由。姚松炎博士曾仔細比較各類房產的價格變化及其供應 變化,論證樓價飛升亦為過去全球低息,熱錢泛濫流入所致。如 缺乏配合政策,再多的改劃,也只會成為投資人士的「點心」, 倒過來使樓市樓價更熾熱。

香港的人口由1997年648萬左右,升至2016年底的大約735萬。 人口增加,傳統上相信可為社會帶來經濟增長。可是,人口增長 除了成為「需求」刺激經濟,也同時增加社會上房屋、交通、醫療、 社會福利及教育等「壓力」,為今天社會帶來種種問題。 而像香港這般國際都市,過去多年的城市發展已令香港趨近環境 承載力的上限,再繼續增加人口,不但不會跟隨傳統模式發展, 更極可能適得其反。

當上屆政府放棄檢討「人口政策」,只提出以「增加土地及房屋 供應」作應對,「人口問題」便同時衍生出「規劃問題」。當局以 「更改土地用途」為主要土地措施,但「改劃」令市民損失休憩 空間、插針樓也破壞社區完整,衝擊社會。

規劃問題:「插針樓」

本來社區內的小公園、球場、 遊樂場,被改劃作住宅。

政府

改劃前

生活質素

以2017年初招標的鴨脷洲利南道地皮為例,地皮由臨海的駕駛學院 改劃為「住宅」,後被中國財團以破紀錄價錢投得。市場隨即視為 利好消息而對未來市況更加樂觀,附近一帶的二手樓盤馬上反價及 封盤。可見政府本來藉「改劃」達至增加房屋單位的判斷錯誤, 現實倒過來成為托市手段,加劇問題。

過分稠密也有可能令地區 失去調節微氣候的能力

斷裂地「插入」新增人口, 使社區生活空間減少、 設施超負荷

改劃各類土地、斬樹林

市場

惡性循環

改劃後

環境承載力上限

人口

催谷炒賣…

改劃「綠化地帶」影響深遠 香港一直以來的規劃模式,是以高密度的集中發展,換取保留市區 外圍的郊野公園。而為防止城市發展和人類活動侵蝕郊野,市區和 郊野公園之間也通常劃有一段「綠化地帶」緩衝地帶。「綠化地帶」 在規劃上,本身就是「抑制市區擴展」的安全關卡。

人口增長從何而來? 按入境處及統計處的數字,香港的人口增長,主要並非來自本地人 的生育,而是源自單程證遷入的人口。由1997年至今,每年平均有 5萬多人以單程證移居香港,合計已經差不多94萬。 除了單程證,一併計算「雙非」嬰兒(約20萬)、「輸入內地人才 計劃」(約10萬)、「非本地畢業生留港」(約6萬)等等的話, 過去廿年來自大陸的新增人口高達130萬人!

70000

180%

60000

160%

但當這重要角色被妥協,城市擴張的「骨牌效應」將會發生。市區 環境及人類活動等污染,會侵蝕連接的自然環境,使自然環境和 生態隨之萎縮,然後又成為誘因和理由,鼓勵市區發展進一步侵入, 最終摧毀整體環境。 市區

緩衝 (本來用以限制城市擴展)

野生動物可棲息的地方

野生動物可棲息的地方 (萎縮中)

已沒有可供 動物棲息的地方了!

從「源頭」解決問題 過去政府「盲搶地」,已在社會及官民間產生深刻矛盾;新一屆 政府絕不能沿過去思維,只著眼覓地興建單位。以追逐房屋需求作 末端式處理,是極為不智,除社會要付出更大代價,而最終也無法 化解因房屋而起的爭端。 當處理路面交通擠塞時,政府也懂得不能無限增加建道路,而同時 加牌費於「上游」減少車輛增長;同理,要解決「房屋問題」, 不止想辦法增加房屋,最有效是同時從兩大源頭落手:減慢 「人口增長」及遏止「房屋炒賣」!

140%

50000

120%

40000

100%

30000

80%

城市擴張(Urban Sprawl)的「骨牌效應」 減車

60%

20000

40%

10000

20%

0

0%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人口增長

單程證

單程證佔人口增長百份比

減廢

減少人口增長! 遏止投資炒賣!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