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閱誌 No4

Page 1

SHS科學 人文跨科際計畫特刊

發行人 陳竹亭

總編輯 黃群皓

編輯群 王驥懋、錢克瑄、楊力行、黃奕玲

Oct. 2015

美術設計 生形設計

跨 閱 誌 Blog http://shs.ntu.edu.tw/shsblog/

Blog 責 任 編 輯 楊 力 行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積學館581室

(02)3366-8660

跨閱誌

http://shs.ntu.edu.tw/ shs.trans.100@gmail.com

4

SHS 達人學苑 講 座

女人迷─

Trans Theory

穿領域合作時 專家溝通之困難

Trans Practice

我們「作伴」就好─

擁抱信念的女人最迷人

親密關係未必婚姻

婚姻平權議題中的 公眾利益與兒童利益 Trans Reading

Maykel Stone @ flickr,CC license

家國之外─ 大環境下的同性伴侶親職心理


桑梓蘭︽浮現中的女同性戀︾評介

發明與擦拭

閱讀櫥窗

文字 | 翟翱 臺大臺灣文學研究所研究生 《浮現中的女同性戀──現代中國的女同性

桑梓蘭進一步指出,女女關係唯有在女體功

愛欲》一書企圖追索女同性戀在現代中國的

能「失常」的時候,才會對父系社會造成威

身影:她們是過去隱而未顯、「正在」浮現

脅。作為繁衍父系的載體,女性生殖能力健

的一群,雖然此書斷代於九○年代的「大中

全與否,以及是否發揮功能,是社會畫分性

華臺灣」,然遲至當下此刻,她們的浮現仍

行為正常與不正常的基準──而在五四之

是進行式。這個書名同時蘊藏了另一層意義

前,中國並未建立性科學,因而也不存在對

──她們隱身在某種巨大的布幕之後,需要

女女性行為本身的鄙棄。

被擦拭、被廓清,甚且,被發明。

因此,桑梓蘭認為帝國晚期宰制、壓抑女女

本書作者,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桑梓蘭教授

情欲的並非「強制異性戀」,而是「強制婚

指出,相較於晚清士大夫的男色風氣可與現

姻」。其中牽涉到的是現實的人口問題。晚

代語境的男同志論述對話,女同性戀在近現

清女性人口供不應求,大清甚至強化了逼迫

代中國並未被提升(或者說被「看見」)至

女性投入婚姻的律法。可以說,女女欲望本

公共論述欲覆蓋的程度,「女女關係不是一

身不是禁忌,女性對婚姻的抵抗才是父系社

種可以與男男愛欲相提並論的全面性、整合

會所不容許的。

的類型」,是以中文語境裡並未有類似的公

桑梓蘭的觀察,可與現代資本主義下的同性

共論述

戀文化連結,她提醒我們九○年代以降,同

語彙。

這是否表示女女之間的情欲在近現代中國是

性戀性態與資本主義之間的「眉來眼去」值

前所未見的呢?如果她們在此之前「不

得憂心。當同性戀變成消費文化的一環──

見」,可被看見的轉折又為何?桑梓蘭的爬

花錢就能獲取商品櫥窗的陳列位置,甚且消

梳,顯示了女女關係在帝國晚期諸多文本中

弭與異性戀的差異──那麼彼此之間的政治

其實是有跡可循的,而她們的「不見」,是

位置就不再是性別的差別,而是階級──有

由於封建宗法體制下的無主體性。

錢與沒錢的問題。同性生活與資本主義的結

本文的分析指出,女女關係在帝國晚期作品

合,屏除了從結構上審視性別政治的可能;

中之所以有自己的空間,得自於「借貸的自

資本主義穩定了同性戀在結構上的位置,使

由」──男性的控制與吸納是它們得以存在

之安分守己──一個自得其樂、憑藉消費進

的前提。女女關係得以存在,不無諷刺地與

出的「小」位置。這與帝國晚期父系社會給

她們在封建體制下的經濟處境有關。桑梓蘭

予女女關係之迴旋空間,頗有異曲同工之

以蒲松齡的〈封三娘〉為例,其中女女關係

妙。

不存在威脅,因為它不涉及封建體制中的婚

本書最後,桑梓蘭欽點邱妙津的《鱷魚手

財產繼承,「只有當人們得以想像,一

記》,作為華文書寫中女同性戀對自我形象

位社會經濟地位卑下的女性,有可能把一位

掌控與意識的最終點。透過自傳式的書寫與

具有更高社會經濟地位的女性宣稱為私人財

「鱷魚」在公眾視野裡的變形、諧仿,戲劇

產時,才需要對女性間的結交表現出圍繞著

化呈現女同性戀的自我感受和公眾論述間的

階級問題的焦慮」。女女之間的情愛無動搖

纏鬥。從蒲松齡筆下被妖異化的「狐仙女同

宗法

性戀」,到「自我鱷魚化」的邱妙津,女同

繼承的可能,所以可以存而不論,視

而不見。

性戀不斷與整個公眾論述拚搏;在浮現的同 時,也得注意自我的浮現是否是一種自我拂 拭──認同政治簡化個人主體的可能。

《浮現中的女同性戀: 現代中國的女同性愛欲》 桑梓蘭 著 王晴鋒 譯 臺大出版中心出版 2014年11月


編者肥皂箱 「我們總要陷入難以控制的瘋狂之中,彷彿我們被對方所喚起的這份愛本質是魔。 不要再相互靠近,毀滅不會終止的。」 ──邱妙津《鱷魚手記》,1994

「我以為像我這樣的人,無法愛人,也不該被愛,我只能將自己如狼一般放逐到荒野,在 黑夜裡狂奔,躲避寂寞與瘋狂的燒殺。我以為我對人有害,也會分泌毒液自毀,我不敢 相信有一天我可以感覺如此寧靜,這樣趨近幸福。她溫暖的手心滑過我的臉,像把所有 悲傷痛苦都推開……我們真實地活在這世界上,如車廂任一平凡的人。 真實地,經歷痛苦歡樂、考驗折磨,如世間所有在愛著的人。」 ──陳雪、早餐人《人妻日記》,2012

歷史上宣稱,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你是否曾經想過,所謂的「新」大 陸,是誰的看法,而我們又服食了多少主流標準答案的藥錠?生活的 空間、口傳的禁忌與習俗、社會的氛圍,像隻性喜幽暗的倉鼠,在成 長過程中悄悄搬進每個人的心裡定居,牠決定了什麼是食物、什麼是 光明與黑暗,並且將平滑的牆面鑿出一個個破洞,形成獨有的裝潢, 以此自豪,喚其為「觀點」,由此觀望,喜怒哀樂隨之而來。直到某天, 牠窺見另一個「觀點」,好奇也好,漠視也罷,打破了獨一無二之後, 牠就必須開始往思辯之路邁進了。 關於性別議題,無論是女性爭取自主,或是同志爭取「被看見」,紛 紛擾擾了許多年,既定觀念不斷被打破,但這條路仍然走得崎嶇。

1995 年,年僅 26 歲的作家邱妙津,在巴黎自殺身亡,引起震撼,生 前的著作,情感濃烈卻又帶著灰暗的氣息。17 年後,遺稿的託孤者出 版了《其後》-- 寫在倖存之後,回想邱妙津自殺前的電話,並道出這 些年來的生活,是如何因為摯友的死亡而片片瓦解,經過這 17 年,創 傷終於痊癒。同年,陳雪的《人妻日記》,以「結婚」的身份,娓娓 道來與伴侶早餐人甜蜜卻又平凡的生活,如同世上所有愛著的人,但 偶爾還是為旁人的「性別盲(gender blindness)」所困擾。 從 1994 年至 2015 年,臺灣的人權觀念已經大幅躍進,每年十月的同 志大遊行,都有上萬名同志、直同志(對同志友善的異性戀)走上街 頭,爭取人權。然而,歧視的言語不曾退出國會殿堂、媒體、家庭等 場所,旁人甚或帶著「獵奇」的眼光窺探,平權之路仍然漫長。歡迎 保持對話空間,持續關懷這塊土地上的人們。

1


穿領域合作時專家溝通之困難 ( 節錄 )

穿領域合作時 專家溝通之困難(節錄) 文字︱陳政宏 國立成功大學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兼博物館館長

《大員港市鳥瞰圖》,藏於荷蘭米德爾堡哲烏斯博物館(Zeeuws Museum)

2

SHS


跨理論 Trans-Theory

Trans-Theory

工程與人文的衝撞: 復原臺灣船案例

卻聽不懂對方的理由,主要原因可能是缺

臺南市政府前幾年有個復原17 世紀臺灣船

對於其中的專有名詞、專業知識架構與價

的計畫,請到中式帆船的船史與模型專家, 也請設計監造經驗豐富的單位派來一位專

乏理解對方主張的背景知識。當我們缺乏 特定知識時,只能了解言詞表面意義,但是 值、前因後果等脈絡,則無法融會貫通。因 此無法完全理解對方主張的邏輯與理由。

案經理負責設計,並與造船廠合作建造。在

解決的方法就是使缺乏背景知識者增加相

設計階段,歷史學者與造船專家產生了激烈

關知識,無論是透過團隊合作,或是事前經

的爭辯。在一次由業主主辦的工作協調會

由培養廣泛閱讀的習慣來增進。提升背景

議上,歷史學者指責設計者多處修改古船

知識時,並非要如專家般攝取極其大量與

的特徵與作法,不夠尊重歷史;設計師與船

中等程度的專門知識,而是以概念為主,也

廠則反駁,基於安全與現代航行法規,修改

就是先見林不見樹,對於該領域的核心價

是必須的。雙方的歧見始終無法減少,言語

值、主要方法取徑、基本常識、知識體系的

逐漸激烈。最後業主為了能及時合法航行,

架構等,有足夠的了解即可。

同意以最小的修改方式進行,兩位古船專 家後來因此退出了該案的顧問小組。 在此案例中,雙方溝通時的問題是什麼?是 否有一方以上口齒不清、缺乏組織、條理不 明或者邏輯錯亂?若是表達技術的問題, 可以透過個人的教育訓練來改善。但在此 案例中,雙方其實都是能言善道者,並無表 達問題,本文作者也在場,對雙方表達的意 見、背後的用意、邏輯推理都聽得很清楚。 那麼,像這種溝通了卻仍然無法合作,也無 法減少歧見的狀況,問題出在哪裡?

專門學科領域的邊界是人為的,就如同國 界般,但知識其實是連續的,我們可以任意 選取有興趣的部分學習,不必拘泥於學科 邊界的範圍而劃地自限,也應該建立觀念: 跨領域(inter- / trans-disciplinary)往往是 人類文明重大突破性進展的來源或方法。 無論從創意心理學的研究,或是科學革命 的典範轉移理論,都可以說明這一點。

2. 不同的目標或立場 人們來自不同的專業與機構,有不同的興 趣及利益,目標與立場不同是正常的。但雙

跨域溝通問題的分析-無效溝通的成因與解藥

方需要檢視的是目標與立場是否相反、衝

1. 缺乏理解的背景知識

是否受到環境限制?例如:法令、地理、氣

第一,被溝通者聽到對方的訴求與理由,但

等。自然或人為環境的限制所在多有,因此

突。檢視時,需要清楚區分:對方的主張是 手段、方法,還是目的、原則?對方的主張 候、周遭的人、空間資源、財務資源……等

3


穿領域合作時專家溝通之困難 ( 節錄 )

平戶松浦史料博物館藏「臺灣船」圖

有時候對方主張的方案並非其最終目的,

緣由、目標、理念及精神(靈魂),以致於無

價值,於是衝突在所難免,而替代方案也容

而是在考量多方限制下做出的最佳選擇。

法認同其價值(雖然不見得與己方的立場

易被忽視。

我們若能區分主張中哪些是目的,哪些是

價值衝突)。

手段,並了解其所在環境的限制,就容易

那我們應該如何解決這種困境?如何使各

從復原臺灣船的案例中可以發現,透過多次

方都更容易了解彼此?除了具備廣泛的知識

的會議溝通,雙方的主張、理由與部分知識

與跨領域學習(概念)外,或許可以用「非

是可以被對方了解無誤的,而且雙方的主張

專業者能否欣賞」當作指標,檢視非專業者

(追求歷史正確、考證,對上安全性及可航

對於該領域是否具備足夠的知識與價值認

行)在本質上與價值上是屬於同一層次但不

同。進一步思考,當我們說要欣賞 / 鑑賞文

再更仔細點分析,我們可以依照雙方的目

衝突的問題,理應有機會找出可行的方案

學、繪畫、雕刻、音樂時,並不意味要成為

標與立場是否在同一層次上,來判斷共同

解決。事實上,本文作者當時也曾提出需要

職業級的演奏家或表演者才能欣賞,所以

解決的可能性。第一種是雙方有不同層次

相關第三方(航政主管機關)及業主配合,

對於其他學科領域,我們也不需要到那麼

的目標與立場,那就比較有可能合作,但

協商出調整使用目的後即可解決的方案,

專業就可以欣賞了。那麼,我們平時能說欣

是需要了解各自所處環境的架構與關聯,

然而這個替代方案並未在討論過程中受到

賞科學與技術或是歷史研究嗎?我們有足

以便設計合作方式。這就好比一方說要往

重視,衝突雙方的主張似乎也未受到對方

夠的背景知識去讀相關的通俗讀物,並能

東走,另一方堅持要坐火車,那就搭乘往

尊重。其原因是類似的,就是參與各方僅能

稍微判斷好壞,就像我們品評歌手或繪畫一

東的火車即可。第二種情形雙方有同一層

了解他方主張的內容與理由,但未能認同

般嗎?如果我們有信心說我們具備業餘的

次的目標,雖然立場不同,但不衝突,好比

其價值,仍優先考慮己方價值,自然不容易

品評欣賞能力,或許就有足夠的能力與該

一方想往南,一方要往東。這種情形不容

想要找出較具創意且各方都可接受的替代

領域的專家一起合作了。

易合作,但還是可以溝通,因為有機會彼

方案,反而多半要求對方退讓,造成僵局難

此妥協,共同往東南方走,各取所需,只是

以化解。

概念

某領域的價值,往往存在其發展的脈絡、本

在上述的藥方中,我們需要學習的不少,但

質、特性之中,因此不如外顯的知識或主張

其實大部分都是「概念」就可以傳達與學習

容易理解。例如一方主張要使用原有材料

的。概念在過去的學習中常常被忽視甚至

來製造,他方未必容易認同其價值不僅是

歧視,有著一知半解、不求甚解、不夠深入

在歷史正確性,也更難理解保存工藝技術

專業、不夠精細、膚淺的形象。但其實概念

的重要性及實驗性考證的功能與價值。這

扮演的角色極為重要,它能引領我們快速

些價值即便能直接明白地敘述,另一方也未

而正確地思考,對於有急迫性、追求效率,

必能在短時間內認同,原因在於歷史正確、

或是不需要細節的場合,更是重要。

設身處地為對方找出解套與改變的方案, 有可能在不影響其目的的條件下,改變環 境,而以不同的手段來完成事情,也就有 可能解決雙方的衝突了。

無法極大化任一方的利益,這種情況需要 雙方沒有太強的私心才有可能達成。第三 種情形是雙方有同樣層次的目標與立場, 而且正好相反時,就如同一個要往東一個 要往西,那就無能為力,只能說「道不同, 不相為謀」。

3. 無法真正理解對方的價值 最後一 類的溝通困難,在 於 無 法真正 理 解對方的價值。這是三大類問題中最難克 服的。其中一方或許能大致了解對方的主 張、知識領域與技術,甚至是架構,但還 是有可能因為不夠了解對方領域的基礎、

4

臺灣成功號 (Photo credit:臺南市中西區公所 )

SHS

工藝技術保存、實驗性考證的需求等價值, 是需要對歷史學、航海史、考古學等學科有 一定程度認識才有辦法認同的。因此似乎 也難以苛求雙方要很快理解、認同對方的

我們可以用認知心理學的基模(schema)— 架構(frame)—預設(default assumption) 模型來解釋概念的作用與好處:當我們面 對新的問題與知識時,若已經有基模協助


跨理論 Trans-Theory

建立起架構,就可以較有效率的吸收與理 解資訊,但同時也會有一些因為預設所帶 來的認識上的限制。所以,若我們在跨域工 作之前已經對其他領域具備概念,就是已 經有認知的基模與架構,雖然可能會受限 於一些預設,但對於一 般的情況,這些限 制多半無關緊要,若有其他需要,也可以在 日後深入廣泛的學習中修正。但是,反過來 說,若在跨域工作前缺乏對該領域的概念, 要吸收相關的知識不僅會有困難,也有難 與其他合作者溝通的問題。

界定跨科際 Framing Trans-disciplinarity

多數人都缺乏其他領域的概念,主要原因 或許是教育體系不鼓勵,甚至反對跨領域

蔡明燁、王驥懋、唐功培 編

Isamar Carrillo Masso、王驥懋、唐功培、許晃雄、許書銘、

學習。這不僅表現在高中分組教學的制度

黃昱珽、黃俊儒、喻 溟、陳政宏、陳貽照、蔡宗翰、蔡振家、

性設計,更常表現於老師家長對學生的教

蔡明燁、蔡瑞明 著 (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誨與態度。通常這種教誨背後的假設是希 望學生學有專精、有一技之長。這 並非錯 誤,但是有專精並不等於只有專精,也就是 說,有一技之長或許是最低標準,而不是只 能有一種專長。臺灣過去的主流中等以上教 育,似乎只培養出「高級技工」,只熟練精進 技術,卻不太會思考規劃,也不看領域外面 的世界。這種品質不錯的單一專才是代工 產業所需,對於工業化發展的 1960 年代或 許是最佳、最有效率的人才策略,但是到了

In this book 01 臺灣與國際的接軌 : 跨科際思維與科學傳播 02 跨科際研究 : 文獻回顧以及研究議題 03 跨科際思維與範例教學原則 04 跨科際課程教學的實踐與反思 05 心理疾病在威爾斯的社區照護 06 跨科際視角下的科學傳播三階段論 07 中國科學紀錄片發展歷程

1990 年代卻已經明顯不足了,而我們對此種

08 氣候變遷的理與盲

不足卻後知後覺。

09 最低度開發國家的氣候變遷調適因應 10 音樂與科學的當代邂逅

閱 讀 全 文,請見《界定 跨 科 際 Fr a m i n g

Trans-disciplinarity》

11 穿領域合作時專家溝通之困難 欲了解詳情,請來信 shs.trans.100@gmail.com

5


我們「作伴」就好──親密關係未必婚姻

我們「作伴」就好-親密關係未必婚姻 文字︱ 張家源 社團法人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理事長

婚姻,在法律或社會上無疑是一套組成家

根據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伴侶盟)於

示,十五歲以上未婚人口比例約達三成四;

庭的重要制度。一個人若不結婚,會讓父母

2010 年所做的『同居人就在你身邊』問卷

倘若僅觀察30歲以上、未滿 40歲之女性,其

擔憂或承受他人的異樣眼光,即使兩個人

調查,「其中有高達 83% 的人表示身邊有

未婚之人口數更是逐年攀升。究竟是什麼

可以抵擋人際壓力選擇不婚,獨尊婚姻家

人同居,若只看異性戀樣本,有同居經驗

樣的原因使得台灣的不婚率如此之高,未

庭的社會制度,也會讓兩人為了保障最基

的人 超 過 三分之一,最 長 的同居 經 驗高

婚的女性越來越多?

本的權利而疲於奔命,此即「婚姻霸權」。

達11年,平均最長的同居經驗也都將近 3

只要一個人不進入婚姻,就會受到文化、社

年。」由此推知,有為數不少的異性戀情

會、國家體制的排除與懲罰,其中受到懲罰

侶,即便已經進入長期穩定的同居生活,

的,不僅僅是「不婚」的異性戀,還包括「想

也不見得會選擇結婚。此外,內政部戶政

婚卻無法婚」的同性戀。

司自2011年至 2014 年的婚姻人口統計亦顯

從我國的婚 姻文化觀之,傳統的「男娶女 嫁」意 味 著 女 人 結 了婚 就 是「進 到 別 人 家」。弔詭的是,結婚本來是一樁喜事,但 女方在拜別家中長輩時,總是一把鼻涕一

Photo credit:Nathan O'Nions @ flickr,CC license

6

SHS


跨實踐 Trans-Practice

Trans-Practice Photo credit:gerlos @ flickr,CC license

把眼淚。這看似「感人」的橋段,女方必須

在台灣文化底蘊成長的女性,自幼便聽取上

最後,伴侶制度還有一項特色,即「單方解

獨自承受,而男方卻往往不用經歷這段「離

述這些女人諜對諜的民間故事,或是惡質婆

消」。當兩個人關係走不下去時,就可以單

別的心酸」。對女人來說,結婚必須面臨離

媳鬥爭的飯後八卦,一邊承受精神「恐嚇」,

一方面結束這段關係。目前我國民法關於

開原生家庭「嫁入」夫家的感傷,以及未來

一邊眼睜睜看著自己逼近適婚年齡,還得忖

「離婚」有兩種途徑:「兩願離婚」(民法第

如何侍奉公婆的煩惱,還得背負傳宗接代

度婚姻加諸於女人身上的各式擔子。這些難

1050 條)與「裁判離婚」(民法第1052條)。

壓力。我們經常在新聞媒體上看到女性名

道是欲進入婚姻的女子所樂見的嗎?答案明

前者只要雙方合意,至戶政機關,有兩名以

人結了婚之後,最常被問及:「什麼時候要

顯是否定的。有鑒於此,伴侶盟參考了法國、

上證人簽名,且以書面登記,即可完成離婚

生孩子?」倘若結婚的對象是個獨子,那她

比利時、荷蘭等多國立法經驗,揉合台灣社

手續;至於後者,欲離婚之一方得揭露對方

的壓力會更大,夫家、娘家,甚至是不相干

會與文化後,創設符合我國的「伴侶制度」。

的瘡疤,已達結束感情之目的,有時更因為

的普羅大眾都將投以緊張而擔憂的「關心」

其與現行婚姻制度最大的差別在於,伴侶制

證據調查、訴訟過程冗長,造成雙方想離卻

眼光。

度給予當事人極大的彈性空間與協商範圍,

離不掉的窘境。

此外,這些不婚的女人甚至擔心因為結婚 而喪失自我,委身屈就於他人之下。「失去

並欲透過新的親密關係結合制度,打破現今 傳統婚嫁文化中的男女不平等。

單方解消的設計,目的希望進入關係的雙 方能重視彼此感情的維繫,更必須領悟,當

自我的擔憂」成為進入婚姻與否的重要考

由於伴侶制度強調兩個人的結合,雙方地位

關係無法繼續時,如何以「多一點理性、看

量,進入體制之後,自我的主體意識可能因

的平等就更顯得重要。實務上,結為伴侶的

見遠方的智慧,並學會放手的藝術,也許就

此消逝。以傳統的過年為例,初夕夜女方總

兩人除了可以協商住居所、家庭生活費用之

能有好散的空間。」而好散過後,更能進一

是要在夫家圍爐,吃「夫家的」團圓飯;大

外,在財產制度也必須兩個人共同決定。倘

步評估雙方的關係是否能轉化為其他的親

年初一要在夫家過年,到了初二才能回娘

若在結為伴侶時未約定財產制,則視為「分

密互動,例如:從戀人變為好友,甚至讓自

家。結了婚的女人要承擔的家庭責任是夫

別財產制」,即兩人的財產各自負責。

己在經營下段感情時能有不同的視野。

而又因為伴侶制度強調兩個個體的結合,故

伴侶制度的出現,使親密關係在制度化之

無法定的姻親關係。現行的婚姻制度讓我們

後,不僅僅只有婚姻一個選擇。兩個人在一

體認到:「結婚並非兩個人的事,而為兩個

起,或許真的可以「作伴」就好,毋需婚姻。

家庭的事。」法律上的姻親明定某些權利義

除了不用受制於婚姻的高密度規範,遷就伴

看見許多結婚之後,關於妯娌、連襟、婆媳

務(如民法第1115條),使得原本僅是兩個人

隨社會、文化而來的不平等,也同時能在法

關係的劇碼,潛在地影響著觀眾。孔祥明在

的親密關係,擴及到兩個家庭「多數人」的

律上享有身份關係的保障。期許這套新的

1999 年的研究中發現,婆婆與媳婦會因為

複雜情感應對。但當愛屋及烏的關懷被法律

伴侶制度能為人們的親密關係下一個新的

在子女教養、個人隱私、生活互動等層面的

強加,甚至成為相處潛規則時,兩個人的感

定義,與傳統婚姻截然不同的實作想像。透

觀念不同而造成衝突,這使得姻親關係中的

情可能因為結婚而有所變質。雖然伴侶制度

過這套新制度帶領人們理解,制度是如何

「婆媳問題」,經常成為婚姻品質好壞的重

沒有姻親關係的設計,這並不代表雙方家庭

隱微地影響著人們在社會上的實作。

要因素。

不能有所連結。因為人際互動並非得透過法

(全文請見SHS部落格)

家一方,無法將自己與原生家庭納入考慮。 這些傳統文化,成為女人結婚的壓力源,但 卻不會發生在男人身上。 而在台灣著名的八點檔節目中,我們更能

定的親屬規範才有親密的可能。

7


婚姻平權議題中的公眾利益與兒童利益

婚姻平權議題中的 公眾利益與兒童利益 文字︱ 賴霈澄 社團法人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志工

多元性別者是否可以合法結婚,今年全球 各地有不同的發展,台灣法務部八月初也在 「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網站上進行線 上民調,名為蒐集民意、尋求共識,實則有 諸多不公之處,如投票設計粗糙(可輕易灌 票)、命題不夠客觀(行文多處誘導作答)、 討論環境不良(放任留言謾罵),以及最重 要的--民調結果作用不明,都讓這場為期三 個月的線上民調與討論平台,淪為大選前以 拖待變的一塊雞肋。經過民間團體抗議後, 法務部雖無法適切回應這些質疑,但至少 開始行禮如儀地整理正反方意見,過濾掉 情緒性留言。針對反對意見,有兩點特別值 得討論:

1.同性婚姻不僅是兩個人的事,尚關乎國 家重要政策,舉凡福利、賦稅、教育等均 與大眾息息相關,應以大眾利益為重,而 非僅以少數人的意見為依歸。 以公眾利益反對婚姻平權需要有更深刻的 討論,否則太多議題都能以此推拖,如軍公 教、外籍配偶、原住民、身心障礙者政策, 哪一項沒有涉及福利、賦稅、教育等公眾利 益?因此,我們應該更仔細的討論同性婚姻 與公眾利益的關係。 首先,同性婚姻顯然屬於非異性戀的多元 性別者議題,這些長期被漠視的族群,顯然 是社會上較為弱勢的一群,故從公眾利益的 角度討論時,就不能迴避人權向度;審慎分 辨所謂的「公眾」利益,是不是既有優勢、 Justice Delayed, Justice Denied (Photo Credit:Dan4th Nicholas @ flickr,CC license)

主流族群的利益?犧牲少數、弱勢者的權 利而換取「公眾」利益,是否正義?參考過 Photo credit:Nathan O'Nions @ flickr,CC license

往婦女、原住民、身心障礙者等運動與立法 8

SHS


跨實踐 Trans-Practice

Trans-Practice Photo credit:ashley rose, @ flickr,CC license

過程,答案昭然若揭:人權議題前,主流族 群的利益非關懷重點。同婚議題中牽涉的 福利、賦稅、教育等政策,正是目前想進入 婚姻卻不得其門而入的同性伴侶被剝奪的

年(2015)六月美國最新研究。 科羅拉多大學 Jimi Adams 教授與俄勒岡

性傾向對子女養育沒有相關性,那就不該以 兒童最佳利益為由,通盤反對同性婚姻。

大學 Rya n Lig ht 教 授今 年六月在 Socia l

此外,甚至有不少同志家庭養育的孩子,渴

Science Resea rch期刊發表最新研究

望雙親能被社會平等對待,例如紀錄片《酷

Scientific consensus, the law, and same sex

童嘉年華》與暢銷書《我的兩個媽》。這些

parenting outcomes,指出學界對於同性戀

在同志家庭長大的孩子,並非沒有受到歧

撫養子女議 題 上有 高度共識:同性戀與

視,也不是沒有憂慮與困惑(其實誰的童年

同性婚姻所牽涉的另一項公眾利益,則有

跟異性戀撫養子女並無差 別。研究者在

可以毫無挫折?) 但難能可貴的是,他們

助於提升社會整體利益。根據已通過婚姻

前言指出,希望能把社會 科學界的研究

在跌跌撞撞中找到力量,在家庭的支撐下

平權的國家所做的研究均顯示,婚姻權被

成果,跨領域提供給法律界(當時美國釋

面對困境,最後願意站出來相挺他們的同

保障,對同性伴侶及其家庭成員的身心健

憲案正受矚目),因此這是一份整合性的

志父母,因為艱困的處境不是父母造成的,

康、關係維持、社會認同都有正向的幫助,

研究,不以特定的同志家庭作研究對象,

而是制度不公造成的。如果反對者真的愛

進而促使社會穩定。以美國為例,禁止同婚

而是針對學術界數十年來的研究做整合

孩子,欲捍衛孩童最佳利益,最該做的不是

的州別其 LGBT 族群罹患精神疾病的比例

性分析,試圖了解多年來這麼多學者的研

反對同性婚姻,而是捍衛他們平等的權利,

較允許同婚州者高。反觀台灣,2012年發布

究,是否呈現一致性的建議?如果有,又

停止利用社會大眾對兒少權利的關愛,作為

的「臺灣同志壓力處境問卷」顯示,有29%

是發生在什麼時候,共識的內容為何?

反對婚姻平權的打手,停止散播不科學的

權利,賦予這些人結婚權,並不會傷害既有 異性戀婚姻者的權利,因此,無須妄言同性 婚姻會摧毀現今的家庭、婚姻制度。

受試者想過自殺,18%自殺未遂,自我傷害 的情形有一半以上發生在國、高中時期,這 些不幸事件多半是因為同志青少年困於歧 視環境與自我認同的拉扯中,日前藝人蔡康 永回憶出櫃多年的心路歷程,一句「我們不 是怪物」,道盡多少辛酸。婚姻平權通過有 助於提升社會對同志的理解,也幫助同志 自我悅納。

2.同性伴侶收養子女,有侵害兒童最佳利 益之疑慮,須經過長期心理與社會學研 究,得到客觀、具體的研究成果,未有進 一步研究與評估以前,不應開放同志伴侶 收養孩子。

他們整理了1977 年至 2013 年間將近兩萬

言論,加劇同志家庭及其子女的艱難處境。

筆關於同志撫養小孩的研究文獻,透過引

台灣社會討論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議題漸趨

用網絡(Citation Network)結構分析,勾勒

熱烈,無論立場為何,都希望公共議題的討

出引用意見的差異性,發現1980 年以前對

論品質能更臻成熟,但今日我們仍在法務部

同志撫養小孩的研究成果差異甚大,但從

設立的平台上看到許多令人困惑的反對理

1990 年開始逐漸形成共識,2000 年以後

由,例如同性關係法制化是鼓勵同性性行

幾乎各研究結果都顯示出高度共識,這個

為、助長愛滋;同性婚姻導致少子化;同性

共識就是:同性戀撫養的小孩與異性戀家

婚姻導致近親與跨物種聯姻。這些理由缺

庭無異。

乏邏輯,也經不起檢驗。應回歸議題本源,

近期,反同婚團體頻頻釋出少數同性家庭 的子女,出面「反對自己家庭」,以極端個 案煽動輿情,顯然是錯誤歸因,社會不會 因為異性戀家庭的不幸個案而否定整個

同志收養子女的議題,是討論婚姻平權法

婚姻制度,放在同性婚姻也應相同標準。

案的熱門子題,所謂「須經過長期心理與社

所謂兒童最佳利益,須回歸個案判斷,既

會學研究」作為客觀的參考依據,可參考今

然長期、客觀、具體的研究已指出雙親的

法律的制定無法改變多元性別者存在的既 定事實,也無從改變他們的親密關係與家 庭內涵,改變的只是法律如何看待與對待 這些人。同理,思考此問題的我們,也不僅 是在乎條文間的盤算、正反意見的攻防,而 是要抉擇臺灣社會打算如何對待另一群同 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

(全文請見SHS部落格) 9


跨閱誌 Trans-Reading

家國之外-大環境下的同性伴侶親職心理 文字︱ 曾郁蓁 臺灣大學心理所碩士

編輯︱ 黃群皓

在華人文化中,我們常將家與國想像成一種

作模式、長短期生涯規劃的調整……等等。

家人的身分在日常生活中支持身邊的個案,並

連續的向度,家是國的縮影,齊家方得治國。

迎接孩子成為家庭的一份子,需要大量的調

不需要特別就政治或法律層面討論,然而在

但在現代社會中,這種關係卻常常是反過來

整與妥協,也會大幅改變父母兩人間的關係

現代國家中,人是無法自外於法律或國家生活

的,家庭的內涵與美滿,有很大一部分是由

與生活模式,這些因素都會造成父母的親職

的,法律不只畫出每個人行為的框架,也會改

國家制定的法律所定義出來的。新聞上常可

壓力,而養父母當然也不例外。收養後出現

變我們的心理與思考模式。一個以美國跨州

見到不適任的父母拋棄稚兒,善心人士想要

高壓力或憂鬱的心理狀況都是很常見的,而

90對同性收養父母為樣本的研究,就探討了法

幫忙,還得撥開重重法律親屬關係後才得以

這樣的現象,不論同性或異性收養父母都會

律對同性收養父母的心理影響。這個研究收

伸援。有些無緣的親子被法律拘禁在家庭關

發生。

集樣本時,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尚未作出同性婚 姻合憲的全國性判決,因此每州的法律對於同

係中,但也有很多人想成家卻不得其國門而 入,這種感覺,相信許多同性伴侶們有深刻的 體會。由於同性婚姻不受法律認可,許多法 律衍生而來的權益自然也無法適用於這些人 身上,包括了收養孩子、與孩子及伴侶在法律 上成為一家人的權利。

一個以英國收養父母作為樣本的研究,追蹤 了49 對異性戀、81 對同性收養父母,發現兒 童的適 應表現 跟父母的性傾向沒有顯著的 關係。這個研究也發現,親職壓力最能預測 收養兒童的行為問題。在研究者收集的樣本 中,同性戀父親表現出比平均更低的親職壓

究者測量了同性父母的潛在恐同傾向,發現對 自己性傾向越抗拒者,收養兒童後較容易出現 憂鬱或焦慮的狀況。而這種現象,又會受到所 在州對同性婚姻或同性收養父母的友善度影 響,若收養父母對自我的性傾向抗拒,且處於

反對同性婚姻入法,常見的理由之一是反對

力,以及更溫暖的互動模式;相反地,異性收

同性伴侶合法收養孩子的權利,認為這對兒

養父母則展現出較高的親職壓力、而兒童也

童的福祉不利,也認為同性伴侶關係不穩定,

表現出較多行為問題。此外,另一個研究以

無法擔起親職角色,例如「下一代幸福聯盟」

加州洛杉磯區域的收養親子為樣本,追蹤了

就將此列為反同婚的一大理由。然而,歐美

60 對異性戀、21對同性收養父母,研究結果

的家庭研究文獻中,卻少有同性收養對兒童

發現收養父母的性傾向在親職壓力、憂鬱狀

綜上所述,基於收養父母與兒童的福祉,性傾

不利的研究結論。美國兒科醫學會(American

況、或收養滿意度上、都沒有任何明顯的差

向不應成為焦點,法律與社會體系的支持才是

Academy of Pediatrics)更於2013年發表聲明,

異。不論是哪種收養父母,親職壓力高者會

關鍵。相信多數人同意,兩位異性所構成的婚

倡議支持同性婚姻,認為穩定的家庭關係最

出現較高的憂鬱狀況與較低的收養滿意度。

姻並非夢幻家庭的保證,社會的包容支持、父

能保障兒童福祉,若以此為目標,理當支持用

這兩個研究都顯示,收養父母的性傾向並非

母子女的相互體諒與調適,才能成就一個美滿

法律來保障同性伴侶間的婚姻關係。

收 養 時 的優 先考 量因素,如 何 調 適 親 職 壓

的家庭。而結婚與成家是基本人權之一,既然

力,才是需要社會關注的。

性傾向不影響親職的適任程度,國家就不應該

要討論同性伴侶是否適合收養兒童,應當從

10

性伴侶收養兒童的合法性認定各有不同。研

會隨著收養時間大幅上升。也就是說,除了家 人朋友的支持,大環境的法律限制,對收養父 母的心理調適也是關鍵因素。

再以此為由,將同性收養排除在家庭之外。

收養討論起。初為人父母者,時常面臨龐大

或許有些人認為,家庭不僅僅是法律關係,

的親職壓力,包括照顧稚兒、調整生活與工

所以如果支持同性收養兒童,大可以朋友或

SHS

對同性婚姻不友善的州,憂鬱與焦慮的心理


Trans-Reading Photo Credit:Oleg. @ flickr,CC license

1. 台灣守護家庭「同性婚姻對孩童的影響」 http://taiwanfamily.com/related-posts/ artice03 2.美國兒科醫學會「Promoting the Well-Being of Children Whose Parents Are Gay or Lesbian 」 http:// 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 early/2013/03/18/peds.2013-0376 3.McKay, K., Ross, L. E., & Goldberg, A.

E. (2010). Adaptation to parenthood during the post-adoption perio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doption Quarterly, 13(2), 125-144. doi:10.1080/10926755.2010.481040 4.Goldberg, A. E., & Smith, J. Z. (2011). Stigma, social context, and mental health: lesbian and gay couples across the transition to adoptive parenthood.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8(1), 139-150. doi: 10.1037/ a0021684.

5.Golombok, S., Mellish, L., Jennings, S., Casey, P., Tasker, F., & Lamb M. E. (2014). Adoptive gay father families: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nd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Child Development, 85(2), 456-468. doi: 10.1111/cdev.12155 6.Lavner, J. A., Waterman, J.,& Peplau L. A. (2014) Parent adjustment over time in gay, lesbian, and heterosexual parent families adopting from foster care.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84(1), 46-53. doi: 10.1037/ h0098853.

San Francisco Pride Parade

(Photo Credit:Caitlin Childs @ flickr,CC license)

11


SHS SHS 跨閱誌

活動

創新創業講座

擁抱信念的女人最迷人 講者︱陳怡蓁 女人迷共同創辦人暨營運長 報導︱陳知寧 東華大學華文學系 編輯︱黃群皓

在社會文化大量建構性別刻板印象時,

在節」,邀請兩岸三地的女性公眾人物進行

我們應該如何解構既定的性別矩陣?又

表演、演講及經驗分享。即便是售票入場,

該如何扭轉大眾對於女性的傳統認知?

「我愛我自在節」仍有六百多位參與者,和

在主流媒體不斷加強人們對於多元性別

女人迷同樂與學習。

的僵化想像時,幾位勇敢的年輕女性,

雖然女人迷創立至今,規模越來越龐大,支

不畏艱辛的創辦了以女性為軸心的新媒

持者也越來越多,但陳怡蓁在創業過程仍

體 --「女人迷」,女人迷以 Women are

面臨不小的危機。首先是家庭關係:她瞞著

many, you are the only. 為座右銘,意

家人辭去奇摩的工作,並且選擇了風險極

圖創造屬於女性的新樂園,建造無框架、

高但盈利性質極低的新事業,投入積蓄的

無限制的多元性別生態圈,使平時受到

同時也貸款負債,因此背負了不少來自家庭

限制的女性們能在社群內擁抱真我。身

的壓力與質疑。再來是人際關係的疏離:創

為目前華人最大女性新媒體的營運長,

攝影 | 達人學苑

陳怡蓁大方與眾人分享創業過程中的觀 察,並期許能以這樣性別友善的線上社 群,進行性別議題的推廣與再教育。 陳怡蓁畢業於輔仁大學公共衛生學系, 曾就業於無名小站及雅虎奇摩。在無名 小站任職時,從最繁瑣的客服擔任起,一 步一步的向上攀升,最後無名被奇摩併 購,陳怡蓁便在奇摩就職。陳怡蓁回憶那 段日子:「當時無名小站最紅的是正妹專 欄,後來我也短暫做過這個案子,但其實 內心無法認同這些被打造的『正妹』形 象,因而開始思索,為什麼我們對女性充 滿了苛刻卻又貧乏的審美眼光?」真正創 業的契機,來自於某次和後來也是共同 發起人的朋友聚餐,兩個人剛開始只在 抱怨工作,後來發現街道上的台灣女性 打扮與服裝都無比相似,這些女子皆在 同個時間追求同樣美學典範,然後把自 己套入既定的框架內。這樣的觀察讓兩 位夥伴意識到,社會無時無刻都在審視 女性,並以審視的眼睛製造了主流的美 女形貌,這樣的社會性別角色塑造,不僅 讓女性不容易辨認自己,也抹煞女性自 主的可能。「經過這兩件事,我們決定打

12

SHS

業的忙碌艱辛,使陳怡蓁和原本朋友的共

造自己的媒體。」陳怡蓁說道:「希望能創

通話題日漸稀少,因此在創業初期覺得孤

造一個最給心的女力媒體!」

立無援,寂寞而低靡。最後的挑戰是與自己 的關係:「如何誠實的接受、面對自己的不

基於這個理念,兩人決定辭掉待遇優渥的 工作,以畢生積蓄創立了女人迷。「我認為 媒體 是觀眾與世界的橋樑。媒體左右了人 們的價值觀,也會強化既定的性別框架。」 因此,這兩位創業夥伴共同確立了女人迷 的初衷:「希望讀者能透過女人迷的文字更 愛自己。」起初,女人迷從網站經營開始,

足與變化?」陳怡蓁陳述:「當時認為自己 過去的就業經驗對創業毫無作用,因而完 全否定自己。」在自我否定的狀態下,一旦 面臨危機,該如何鼓勵自己?又該如何真正 的實踐愛自己的主張?在創業的路途上,唯 有克服這些危機,才能將困局轉化為力量, 繼續向目標前進。

透過開放文字投稿、線上社群等方式建立 討論女性問題的平台與客群,接著開闢以

對於女人迷團隊的精神與價值,陳怡蓁以

女性情慾為主題的「臉紅紅專欄」,凸顯女

兩個字歸結:「態度。」女人迷團隊追求卓

人迷多元而開放的論述價值。除此之外,還

越,這裡指涉的不是成就,而是面對事情的

建立了女人迷獨白 APP,使讀者能夠定期

姿態,追求更好生活的態度;同時也強調團

訂閱文章。透過多樣管道的宣傳與行銷,女

隊精神,團隊合作是門藝術,完美的團隊分

人迷現在已經累積了每天一百五十萬讀者

工是既顧好自己的工作,同時又有照應對方

的驚人流量。後來逐漸擴大經營,承租了一

的餘裕。在彼此激盪的氛圍下,女人迷團隊

棟辦公室,並計畫在辦公室內穩定的舉辦

每天都在尋思如何讓自己更成熟與茁壯。

沙龍、講座、活動,創造陰性的空間與場域。

根據以往的經驗,陳怡蓁認為自我成長有

「辦公室的二樓是以森林為概念進行空間

兩個要訣:首先,要學會分心,要打開感官,

設計」陳怡蓁說明:「我們希望女人迷的夥

開放心眼,讓自己能觀察、感受周遭的變化

伴就像生活在森林裡一樣的自然,而且整

與脈動;再來,要以最大的力氣付出,並且

個空間就像是森林一樣的多元而茁壯。」今

相信自己的付出不會徒勞。結合這兩者,便

年五月二十五號,女人迷舉辦了「我愛我自

能在實踐理想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跨科際課程報導

「觸動有感學習 開啟宏觀視野」 文字︱科學人文跨科際數位平臺

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已邁入最

4.培養在地關懷的精神

殊規劃、作業設計、課程剪影、影評等,

後一年,跨科際課程展現出的課程深度

5.從過程到經驗,從想法到做法,行動學習

以豐富的課程資源讓瀏覽者充份了解跨

及能 量,也已漸 趨 完 整 豐富,涵蓋高齡

6.各領域合作,寬廣視野

科際。網路平臺具有不受時空限制的特

化、氣候變遷、文化保存、環境汙染等議 題,涉獵廣泛。數位平臺用跨科際的思維 進行數位資源蒐集,實際到課堂拍攝、 訪談授課老師,並記錄下這些精彩課程

數位平臺同時建 置了課程報導網站,內容 以課程報導影片為主,加上課程資訊、課程 概述、課程主體結構、宣傳稿、課程創意 /特

性,不只能增加跨科際課程的能見度, 也 希望這些資源能成為未 來推廣跨科 際教育、開發新教學資源的有力基石。

背後的故事。過程中,我們觀察到許多老 師為了跨科際計畫,做了不少教學上的調 整,老師們的用心成果,是跨科際計畫最 大的資源。老師是如何以問題解決為導 向,帶領學生深入場域?如何引導學生真 實體驗、在地關懷?我們將課程中的感動 與特色,透過影片忠實傳達,也期盼這些 資源能成為實踐跨科際教育者的典範。 自102年度起,數位平台陸續拍攝15門課 程,以「觸動有感學習•開啟宏觀視野」 為主題,詮釋跨科際課程的核心精神。 課程報導中,對老師角色的看法主要有以 下重點:

1.放開自己的專業偏見,用更開放的心態

跨科際課程報導網站 http://shs.ntu.edu.tw/course-video

去看待每件事

2. 願意與不同專業合作,進而達到最大 效益

3.引導學生學習,進行問題反思,幫助建 立解決問題的思維

4.與學生一同學習成長,攜手面對未來 5.改變教學方式 課程報導中,對學生學習之期望主要有以 下重點:

1.能夠發現問題、面對問題 2. 培養自主學習能力,主動探尋資源,思 考解決問題的方式

3.實際到場域體驗、實作,從生活實作, 感受學習的意義

課程剪影:海洋大學 ( 海洋 未來 想像 身斗小民的公民實踐計畫 )

13


Oct. 2015

4 跨閱誌 SHS

SHS科學 人文跨科際 計畫特刊

跨 閱 誌 Blog

http://shs.ntu.edu.tw/shsblog/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積學館581室

(02)3366-8660

http://shs.ntu.edu.tw/ shs.trans.100@gmail.com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