薈報2月號

Page 1


主編的話 《薈報》的讀者們大家好,新的一年到來,預祝大家寒假充實而愉快。由於種種 的原因,本期的刊物延遲至月底才刊出,對讀者們感到十分的抱歉。《薈報》的夥伴 們在這半年來與大家共同的成長,我們依然抱著最初小小的初衷,開創一個貼近生活 的空間,提供對歷史性、生活性創作懷有興趣的人們發表的空間。 本期的內容中,紀念電影出現 120 周年 (1895 年 12 月 28 日 ),我們將從靜態的 影像、畫作,以及動態的影片為創作的出發點,以早期的遊記、小說,以及各種的畫 作,討論西方世界對中國的想像,並且隨帝國主義擴張的文化邊界,對中國內外的影 響又有哪些衝擊?除此之外,我們從 20 世紀逐漸興起的動態影片,思索不同年代對 於科幻片的符號與情節元素之間相互呼應的轉變過程,人類的想像真的是無中生有的 嗎?或是仍然反映著時代的特色呢? 最後,對於有話想說,熱愛與大家分享生活的你 / 妳,歡迎投稿《薈報》,也希 望讀者們能多多給予編輯團隊您的回饋。祝大家新的一年過關斬將、事事順利!

2016 年 1 月 21 日 主編

nccuhisidentity@gmail.com 歡迎踴躍投稿 發

主 編 林于庭 副 編 郭力中 文 編 彭羚榛 陳寶泰 唐宇揚 黃益發 王芷嫻 謝庭維 王胤頡 李育賢 李旻樺 陳穎芝 楊子逸 美 編 施佩君 稿 務 陳柔安


No.005

Content

從文字作品中看 外國對中國的想像

04

Cover Story

從科幻電影看想像

46

行事曆

23



5

宋代以前西方人眼中的中國 早期西方國家對中國缺乏接觸與了解,因此時常出現錯誤的想像,往往不是渲 染誇大所有事物,便是使其更加驚奇可觀。在對中國的稱號方面,東漢後期印度便 以「震旦」稱呼中國,在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中則出現了“cina” 一詞,隋唐時期的佛經翻譯為「支那」。有學者認為「支那」一詞是來自瓷器之意, 但事實上它的原意應是代指一個國家,有一種說法是它來自周代秦國的「秦」;也 有其他學者認為支那有「遠方之國」的含義,原本用以稱呼青藏高原地區,後來引 申為對中國的稱呼。而由於佛教的傳播,「支那」一詞也逐漸為東南亞和日本所使 用。此外,在西方的文學作品中也不乏當時作家描繪中國的意象。由於在十三世紀 前,絲路一直是東西方接觸的媒介,因此不少西方文獻以絲綢作為主題描繪中國。 孔雀帝國的首相考底利耶在他的作品《政事論》將中國絲綢稱為“cinamsuka”和 “cinapatta”;維吉爾(Virgil)的《農事詩》中以“Seres”指涉中國人是生產 絲線的民族(絲人);西留斯 ‧ 以塔利可思(Silius Italicus)則在史詩中描述了 從樹上摘取絲線材料的中國意象。拉丁地理學家龐波尼耳斯 ‧ 梅拉(Pomponius Mela)在《宇宙素描》中提出絲人的土地「充滿正義,而以沉默中進行的交易著 稱」1,認為中國是「正義之域」;西元一世紀的歷史學家亞米安尼斯 ‧ 馬歇利尼 斯(Ammianus Marcellinus)則在《大事紀》一書中指出中國人民「過著和平的生 活,永遠不知武器和戰爭,他們溫和安靜、隨遇而安,不和鄰居惹事生非。」2 比 較特別的是老普萊尼(Pliny the Elder)因貿易問題而衍生了對中國的負面看法, 他反對絲綢貿易,還形容中國人「像野獸一樣」。 到了唐代由於國力強盛,唐朝不僅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興盛的王朝,長安更一躍 而成國際性的大都市,中國文化隨之向外傳播,使得當時周邊的其他國家都相當仰 慕中華文化,他們派遣使團到中國,並從中國引進國家制度、政治思想,學習、模 仿中國文化,進而發展出相似的文化和價值觀,例如吸收儒家思想、推行律令制、 使用漢字,形成所謂的「漢字文化圈」。其中,波斯人派遣許多貢使來華,他們肩 負了政治和外交的責任,接受中國文化和中國禮儀。後來更有許多波斯貴族因為波 斯薩珊帝國的滅亡而留在唐朝為官,為唐朝效力,波斯人李素甚至還使用李唐姓 1 根據 Nicholas Koss 推測,所謂「沉默中進行的交易」指的可能是中國商人無法使用外國語言和 貿易對象溝通。 2 Nicholas Koss,〈絲綢之國乎?黃沙盡處的海市蜃樓乎?西元前一世紀至西元後七世紀西方作 品中的中國意象〉,《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台北,2001),頁 38-40。


6

氏。在日本方面,西元 592 年推古天皇即位後,即以中國式的官僚制度為基礎推行 了政治改革,並派遣使節和留學生到隋朝學習。其後孝德天皇的大化革新亦模仿唐 朝的官僚制度,到了西元 694 年,持統天皇將首都遷至模仿唐朝長安建成的都城藤 原京。日本在大化革新前沒有自己的文字,直到西元 701 年以唐朝的《永徽律》為 藍本制定了大寶律令,日本才有了第一部成文法典,它將大化革新以來的改革成果 制度化,奠定日本做為一個中央集權國家的法治基礎。 宋代在過去都被學者評為積弱不振的朝代,但其實宋代城市繁榮、藝術興盛, 在科學上有相當的成就,在海上開闢了新的商業路線,貿易極為發達。因此當時 西方認為中國是個富裕的國家,二十世紀的法國漢學家埃狄納 ‧ 巴拉茲(Etienne Balazs)就曾說:「宋代是中國最令西方人神往的朝代。」此外,由於遼朝在九世 紀到十三世紀長期是中亞的霸主,與俄國有直接接觸的關係,因此俄國便以「契丹」 作為中國的稱號,俄語的「中國」即是由其音譯而來。除了俄語之外,在古葡萄牙 語、古西班牙語,以及中古英語(稱“Cathay”)中,整個中國均被稱為「契丹」。 到了元代,則因蒙古西征的緣故打通了中西兩方的交通,使得東西方的交流較前朝 更為頻繁,而西方國家也在此時開始對中國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從馬可孛羅到馬嘎爾尼 在元朝這段中西密切交流的時代,因有比以往更多外國人來到華,所以外國人 對中國的記錄描述之資料就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從蒙古人還未統一中華時,教皇 派伯朗加賓(Giovanni da Pian del Carpine)等人來華。蒙元建立元朝後,在眾多 來華的外國人中,不得不提赫赫有名的馬可 ‧ 孛羅(Marco Polo)。 馬可 ‧ 孛羅他的父親尼科洛和叔叔馬費奧因經商前往中國,在中國時見到忽 必烈,忽必烈寫了一封信給教宗,委托孛羅兄弟帶回羅馬,請教宗派人到元朝,並 告訴元朝人關於歐洲人的生活方式。他們講東方旅行的故事引起了小馬可 ‧ 孛羅 的濃厚興趣,使他下定決心要跟父親和叔叔到中國去。1271 年,馬可 ‧ 孛羅 17 歲時,父親和叔叔拿著教皇的覆信和禮品,帶領馬可 ‧ 孛羅與十幾位旅伴一起向 東方進發了。經過幾番波折,馬可 ‧ 孛羅來到中國新疆。在這裡,馬可 ‧ 孛羅記 載到美麗繁華的喀什、盛產美玉的和闐,還有處處花香撲鼻的果園。此後馬可 ‧


7

孛羅繼續東行,來到古城敦煌,瞻仰了舉世聞名的佛像雕刻和壁畫。接著到達了上 都──元朝的北部都城,並且見到忽必烈。忽必烈非常賞識年輕聰明的馬可 ‧ 孛 羅,特意請他們進宮講述沿途的見聞,馬可 ‧ 孛羅那時就被宮中的繁華所吸引, 於之後的《馬可 ‧ 孛羅遊記》(Livres des Merveilles du Monde)中記載都城生 活的奢華:「內有大理石宮殿,甚美,其房舍內皆塗金,繪重重鳥獸花木,工巧之極, 技術之佳,見之足以娛樂人心目」。3 後忽必烈就與他們同返大都,後來還留孛羅 他們在元朝當官任職。他奉忽必烈之命巡視各地的機會,走遍了中國的山山水水, 中國的遼闊與富有讓他驚呆了。在之後的《馬可 ‧ 孛羅遊記》中,他盛讚了中國 的繁盛昌明;發達的工商業、繁華熱鬧的市集、華美廉價的絲綢錦緞、宏偉壯觀的 都城、完善方便的驛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紙幣等等。書中的內容,使每一個讀過這 本書的人都無限神往,打開了歐洲的地理和心靈視野。同時,那時代也有另一個和 馬可 ‧ 孛羅齊名的東方旅行家叫鄂多立克(Odorico da Pordenone),4 在 1322 年 到 1328 年在中國旅遊,回到歐洲時也向多人敘述其中國之旅,據他口述,沒有地 方比中國繁華,還有江南地區的男人英俊而女人是世界上最美者。如此掀起了一股 東方熱、中國流,激發了歐洲人此後幾個世紀的東方情結,許多偉大的航海家如哥 倫布,都是受到馬可 ‧ 孛羅的啟發。從此,中西方之間直接的政治、經濟、文化 的交流的新時代開始了。可說《馬可 ‧ 孛羅遊記》是一個時代的象徵。 到了明代,經過十五、十六世紀的地理大發現,讓大量歐洲商人、傳教士等來 到中國貿易傳教,抱著之前的印象和真實目睹,歐洲人視明朝如理想之國,認為那 邊的海港是全世界最多航海者的港口,也擁有數不勝數的城市,和眾多學者、哲學 家、精湛的占星家,還可獲得從未接觸過的巨大財富如金、銀、珠寶和香料等。 那時代葡萄牙是第一個和中國接觸的,其中那時第一部介紹中國書籍是後來成為 首位葡萄牙來華使臣的托梅 ‧ 皮雷斯(Tome Pires)的《東方諸國集》(A Suma Oriented de Tome Pires)。5 書中有專章介紹中國,論及中國皇帝、中國與各藩屬 國的關係,書中還寫中國人長得像歐洲人一樣白晢,這個國家有發達的政治制度和 文明。十六世紀時,歐洲人對中國的描述無不外乎是民豐物饒、法治先進、文明進 步,像是貝爾西奧神父說,6 北京城龐大、繁華而又富足,整個中國盛產絲、糧食、 水果。佩雷特的印象中,福州一帶土地豐饒、物價便宜,中國內地河流縱橫、漁業 3 王允瑄,〈比較馬可波羅與馬戛爾尼眼中的中國〉,引用自:http://society.nhu.edu.tw/e-j/87/a53. htm,引用日期 2015/12/15 4 張國剛,《從中西初識到禮儀之爭 — 明清傳教士與中西文化交流》(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頁 15。 5 張國剛,《從中西初識到禮儀之爭 — 明清傳教士與中西文化交流》,頁 143。 6 張國剛,《從中西初識到禮儀之爭 — 明清傳教士與中西文化交流》,頁 148。


8

豐盛,桂林城里市面繁榮、貨品充足。連身在菲律賓的西班牙人也通過中國華僑互 動認為中國土地如此肥沃,物產如此豐富,擁有如此眾多的人口和如此龐大的財 富,乃是世界上最好的國家,是迄今為止對貿易最大最有利的地方。法治上,據貝 爾西奧神父所述,朝廷每隔半年就要在各城查案這一舉措的督促下,地方官司法極 為公正,判決的依據從來不是一方或另一方說的話,所以能做出公正的判決。至於 文明方面卡斯坦涅達認為中國人在機械工藝和文學藝術上均有卓越才能,掌握了許 多科學知識並設立傳授先人的訓導。佩雷特對中國人在各城設立義宅安置鰥寡孤獨 廢疾者並開設醫院深表贊賞,驚嘆於中國在各城優良的交通和城市衛生環境,中國 人處處表現出是禮儀之邦。巴洛斯在書中提到中國人對自己文化優越性的認識,說 到:「正如希臘人認為其他民族都是蠻族一樣,中國人說他們有兩隻眼睛可認識世 上萬事,至於我們歐洲人,在對我們進行授教以後,我們就有了一隻眼睛,而認為 其他人都是瞎子。」7 基本上,歐洲人對明朝的描述是非常正面。 至於到清代,依然是許多耶穌會傳教士與中國交流和記錄其所見所聞,但是開 始有愈來愈多水手、商人以遊記文學記錄他們來華經歷,因為十七世紀英國東印度 公司和荷蘭東印度公司相繼成立。這些人的筆記比起耶穌會士的報告在歐洲讀者 眼裡更加通俗、生動而又充滿令他們著迷的怪誕的異國情調。如 1656 年東印度公 司使團管事尼霍夫的旅行筆記《荷蘭東印度公司使臣朝見當時的中國皇帝韃靼大 汗》,對中國城市、政府、工藝、信仰、建築、衣飾、山川、動植物、反抗韃靼人 的戰爭等都有精采的描述,並配有實地畫下的 150 幅插圖,為歐洲第一部配圖中國 旅行記。8 尼霍夫還著力刻畫中國城市和鄉村遭滿人入侵後的荒涼衰敗。Noble 和 荷蘭使節巴斯德還描述去勤見康熙帝之所見。那時還有歐洲人對中國飲食具體描 述,像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和《中國地圖》都提及中國南北飲食的差異。前者不 時抱怨北京飲食,說在禮部的招待宴會上,肉看起來又黑又髒,讓人忍不住懷疑到 底是什麼。書中還調侃地說,在北京舉行的招待外國大使的宴會上,滿人東道主像 個裁縫師一樣盤腿坐在又寬又高的長凳上。《中國地圖》則評論說,在南方,呈上 來的食物量比較少,但花樣繁多,做工講究。然而在皇帝的賜宴上,中國食物盛在 骯髒的銀盤子裡,滿清顯貴們像野獸而不是文明人那樣撲在肉食上。9 一些高級官 員還沒有餐具和盤子,且殘羹剩餚還發出一股令人聞之欲嘔的可怕氣味。這兩本書 所描繪出中國人的形象,被認為是整個啟蒙時代關於中國的奇怪形象的起源之處。 同時,俄國人也開始來到中國,把所見所聞記錄。像是俄國人伊茲勃蘭特和勃蘭德 7 張國剛,《從中西初識到禮儀之爭 — 明清傳教士與中西文化交流》,頁 150。 8 張國剛,《從中西初識到禮儀之爭 — 明清傳教士與中西文化交流》,頁 163。 9 張國剛,《從中西初識到禮儀之爭 — 明清傳教士與中西文化交流》,頁 165。


9

描述的中國是如以往歐洲人印象的豐饒、富足、氣派之國,像是灤陽、遵化種滿葡 萄、榛子等果品,灤陽道通州一帶土地平坦,耕作精細,出產大麥、黃豆等穀物, 通州城很大、人口眾多、店鋪林立瓷器市場林立而且擁有世界最好的瓷器,也讚嘆 北京的住宅和道路,也見到康熙帝且詳細描述其外貌,而且別於荷蘭人,他們對中 國飲食讚不絕口。10 大致上,清初時,外國人對中國的評論開始好壞皆有,有別於 過去大致上是正面的描述。 然而,到了十八世紀的清中葉,歐洲人對中國是描述負面居多,當時最有代表 性的是英國人,首先英國海軍准將安森男爵(George Anson)出版的《環球航行記》 (A Voyage round the World, in the years 1740—44),此書是對耶穌會士推出的 美好中國形象的第一次全面攻擊。書中說到他於 1742 年至 1743 年停舶澳門時因船 隻損毀補給需求而向廣州的中國官員提出申請,卻經歷漫長的等待,領教了中國官 方的拖杳作風,後還嚐到中國官員不守誠信的為人處事,還發現中國官員欺軟怕硬 並以法律為牟取私利的工具,看盡了他們慣於偷竊和毫無誠信和所做作假、欺詐行 為,而且中國人極度貪錢和貪生怕死,安森還以軍人的角度指出中國政府的武力缺 乏。還批評中國儒家是很虛偽,這塑造出中國人的令人反感的個性,這本書讓中國 形象進入正消負長的趨勢。而有名的馬嘎爾尼當然不能不提,首先是最有名的勤見 乾隆帝時因禮節問題鬧得雙方不歡而散,以致談判失敗。之後,馬嘎爾尼也看到中 國各種問題,像是國防力量無法與歐洲較量,士兵如舞台表演者無一點軍人氣,身 上盔甲毫無用處且造成行動不便。中國雖然富饒但人民卻普遍貧窮,因人口稠密, 土地生產不夠滿足,科技生產力嚴重落後,皇家壟斷天文學但是其天文學嚴重錯 誤,政治和司法制度也頗多缺失,醫療衛生環境奇差無比,民間習俗宛如陋習,人 民迷信愚笨無知,衛生習慣和行為舉止在馬嘎爾尼他們眼中像野蠻人一樣。這時因 這些書使中國在歐洲人眼中負面形象成定局,即將進入中外互動的新時代。 從元朝因打通中西交通使外國人開始大量來華,使歐洲人能更加認識中國,經 過那些來華的歐洲人的描述讓歐洲人大開眼界和嚮往中國,掀起中國熱,此促成往 後地理大發現。而地理大發現時,中國是文化昌盛和經濟繁榮的明代,又更加使歐 洲人想來華,一探這理想國和賺一筆錢,順便傳教。到了十七世紀西方開始漸漸看 到中國的許多缺點,而出現些負面評價,但是好評仍多。但到了十八世紀,歐洲經 過工業革命而在各方便發展突飛猛進,這時中國卻原地踏步甚至走下坡,使那時的 歐洲人看不起中國,經過看過這些對中國負面的描述的文獻和之後阿美士德來華, 使歐洲對中國美好想像徹底詆毀,但又再掀起中國熱,只是這次的中國熱,想要佔 10 張國剛,《從中西初識到禮儀之爭 — 明清傳教士與中西文化交流》,頁 169。


10

有這塊有利可圖卻無力抵抗的土地,這揭開了鴉片戰爭以後的新時代之序幕。

西方十九世紀以來的「黃禍」論述 與中國印象的再轉變 西元 1895 年的夏天,德國皇帝威廉二世(Wilhelm II)提筆親自草擬了一份 畫稿,在他的授意下,這份畫稿經由卡塞爾(Kassel)美術學院的教授加工後,完 成一幅廣為人之的《黃禍圖》。畫作中,可以看到在左上方基督教十字架散發的光 芒下,矗立著諸位女武神,他們分別象徵著歐洲的主要國家(德法俄奧英等國), 站在他們前方的是德國天使米迦勒,這位天使向女武神指引遠方的景象:在河流的 彼方,一大片的烏雲密佈的天空,烏雲中還看得間一尊日本佛陀坐著中國的龍,盤 旋於天。女武神們望著這番景況,各個面露不同的微妙表情,手中紛紛拿著劍、矛、 盾的武器,對前方「敵人」的態勢絲毫不敢大意……。11 這幅由威廉二世主導完成的《黃禍圖》,是史學界許多研究「黃禍論」或是西 方世界歐美帝國主義強國對晚清的論述中,時常被提及的一幅畫作。它象徵著十九 世紀末歐洲各國對東方蓄積著力量準備入侵西方的恐懼。從現在的角度來看,我們 可能因為了解在歷史中西方人的這份恐懼並沒有實現,而覺得這幅畫作想傳達的警 訊略顯無理,甚至滑稽,但是在十九世紀末,歐美列強國家確實對於衰微的滿清與 日本抱持著警戒的心態,從威廉二世在《黃禍圖》畫作下的題詞便可看出端倪: “Nations of Europe! Join in Defense of Our Faith and Your Home!”。12

11 由於 1895 年日本在甲午戰爭中取得勝利,使得西方對日本勢力的興起感到焦慮,所以在畫作 中也出現了代表日本的佛像。有關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黃禍圖」製作過程與對圖畫意象的詳細解 說,詳見:羅福惠,《黃禍論》(台北:立緒文化,2007),頁 58-61;楊瑞松,《病夫、黃禍與睡獅: 「西方」視野的中國形象與近代中國國族論述想像》(台北:政大出版社,2010),頁 75。 12 楊瑞松,《病夫、黃禍與睡獅:「西方」視野的中國形象與近代中國國族論述想像》,頁 75。


11

▲《黃禍圖》,1895 這幅畫作後來以銅版印刷的方式印製,並送到歐美各國的王公貴族與政府領 袖,可見威廉二世對於黃禍的威脅深感重視。早在當年的四月時,威廉二世便在致 信給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的信中,描述「黃禍」(Yellow Peril)的恐怖,並企望 俄國能夠抵抗亞洲大陸的黃種人入侵,捍衛歐洲大陸的安寧。同年七月給尼古拉二 世的信中,又再重申一次這個理念,並稱呼俄國肩負捍衛歐洲的任務是「上天賦予 你的偉大使命」。13 儘管威廉二世得意地自稱「黃禍」這個詞是他自己創造的,但是早在西元 1895 年《黃禍圖》製成前,與黃禍類似的字詞或是概念便在西方已經獲得關注與 使用。14 自從威廉二世的《黃禍圖》後,類似的論述與研究便在歐美間流傳起來。 西方有關於黃禍論的論述見解以及後來研究黃禍論的著作相當豐富,在經濟學、人 口學、人類學、政治學……等研究上,歐洲列強的各國學者都以己身所學所知,對 當時中國與日本的未來動向或黃禍論發表觀點,並且以文字創作發表。這些著作雖 然各以不同的角度剖析當時的東西時局與中日對西方帶來的潛在威脅,但從這些文 字創作的內容來看,姑且不論日本,西方人對於中國人的恐懼與疑慮多奠基在中國 有廣大的人口、中國人的外遷、經濟的衝擊,還有中國對西方文化與信仰上的威脅。 因此西方人對中國人的心理恐懼與焦慮便轉而呈現在書寫的文字之中,這些文字的 創作便將中國人賦予了許多負面的意象。同時,十九世紀末的西方文學界,普遍流 行一種世紀末的情緒,認為西方白種人的文化與信仰正在邁向衰頹的趨勢,而「黃 禍論」與對中國人的負面意象與之結合後,便出現不少醜化黃種人、宣揚黃禍恐懼 的文字作品。15 例如,甲午戰爭結束後,俄國著名的宗教哲學家弗拉基米爾 ‧ 謝 爾蓋耶維奇 ‧ 索洛維約夫(Vladimir Sergeyevich Solovyov)創作了一首名為〈泛 蒙古主義〉的詩,詩中透露出他對東方「泛蒙古主義」西方文化與宗教構成的威脅 13 羅福惠,《黃禍論》,頁 62-63。 14 羅福惠,《黃禍論》,頁 63。 15 羅福惠,《黃禍論》,頁 210。


12

感到悲觀,詩句中有幾行提到中國人時是這麼寫的: 黃色人種爭先恐後地武裝起來, 他們要戰鬥,他們在競爭。 幾十萬幾百萬明晃晃的刺刀, 擺列在中國國境,做好了衝刺的準備。 以不可抗拒的撒旦一般巨大的力量, 人山人海,漩渦蜂擁而來, 一片黃色,像蝗蟲一樣, 嗜血成性,貪婪又冷酷。16 索洛維約夫將中國人比喻成幾乎與魔鬼無異的樣子,而這個例子也只是當時西 方文字創作中對中國人的無心誤解乃至於惡意詆毀等負面描述的冰山一角。 不過在這一時期,也有許多的西方人因為種種原因關係而來到中國,而當這些 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西方人在踏上中國土地後,所見所聞想必是對西方人而言是種 衝擊,從過去西方傳教士或外交公使來華時的見聞錄便可得到印證。西元 1900 年 8 月,阿爾弗雷德 ‧ 馮 ‧ 瓦德西(Alfred von Waldersee)被任命為八國聯軍統帥, 指揮軍隊出兵天津、北京鎮壓義和團的活動,回國後著有《瓦德回憶錄》三卷,在 1923 年出版。之後旅德學者王光祈擷取翻譯《瓦德回憶錄》作品中,關於 1900 年 8 月到 1901 年 11 月間,瓦德西留下的筆記、日記、與德皇的書信函電等等資料, 日後被整理成《庚子聯軍瓦德西拳亂筆記》。 《庚子聯軍瓦德西拳亂筆記》的內容大多著重在記錄當時八國聯軍侵略中國、 鎮壓義和團活動的過程與內部情勢,還有與清政府交涉議和的過程。17 不過書中少 許部分也有提及中國人的生活習慣、文化活動與宗教信仰等面相,例如瓦德西在 1901 年正月十六日的日記中對華人的見解: 一般人常以下列各事,認為華人特性。愛說謊,喜偷竊,對於汙穢與怯懦 毫無所感。余對於華人愛說謊一層完全承認。對於喜偷竊一層亦復承認, 但以苦力為限。至於汙穢一層,則並非極為普遍之事。我們軍隊曾見過許 多鄉村,據云,其潔淨之程度,並不下於德國法國,至波蘭俄國匈牙利則 簡直不能相提並論。即在北京方面,余近來亦漸漸發現許多極為清潔之房 子。18 16 羅福惠,《黃禍論》,頁 211-212。 17 瓦德西(Alfred Graf Von Waldersee),王光祈譯,《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拳亂筆記》(台北: 獨立作家,2015),頁 7-8。 18 瓦德西(Alfred Graf Von Waldersee),王光祈譯,《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拳亂筆記》,頁 116。


13

又,在同年的二月十一日日記中,瓦德西對中國家庭勤儉度日與婦女地位等事情 有所描述: 在華人性質中,令人可以注意者,尚有知足與節儉二種。……關於烹調食品 一事,中國主婦有無限發明天才,為我們從所未見過者。每件殘剩物品,皆 能善為利用。……對於一幅之節省,亦正與對於食物相同。所有精幹母親, 對於一條破布或一根短線,皆知所以利用之法。……倘我們再將彼等居室一 為考察,則其甘於簡陋之狀,又為何如。大批人數,相與擠居於一間昏暗卑 陋之屋內。因此,我們方之中國群眾生活之即為便宜,乃係勢所必然也。在 此種居處情形之下,而欲求其潔淨,當然是萬無之事。從前曾有一位英國女 人,向一位中國母親問道:「你的孩子,好久洗澡一次?」伊乃得著一個忿 然的回答,即是:「我的孩子,從未洗過一次!」 中國婦女假如已經嫁人,而且生有小孩,則其地位並不低下;尤其是假如伊 替其丈夫生了許多兒子。但伊對於丈夫娶妾一事,必須忍耐,至少在富家之 內,確係如此。至於閨女之境遇,則遠較婦女為劣。等一伊等誕生之時,因 為女子之故,即已不受歡迎,且有被人處死之危。迨到年紀漸長之後,又有 被人售賣之虞。19 瓦德西前後待在中國的時間僅有將近一年的時間,大多時候都在處理軍務或與清 政府往來,鎮壓義和團並且討論善後問題,所以在中國民間的所見所聞可能並不是太 多,但從上文的日記記錄中,仍然可以看到瓦德西有掌握到一些中國人的民情與性 格,縱使這些論述中還是可以看到些許偏見的論述,不過比起那些刻意扭曲中國人形 象或是過度渲染黃禍的文字創作,瓦德西這種親身來華記錄民情的文字內容似乎比較 忠於實情多了。 有趣的是,在中國竟然傳出瓦德西與清末中國名妓賽金花曾有過從甚密、關係不 尋常的緋聞疑雲,不過這誤會是在文人創作或賽金花受訪時的加油添醋與訛傳誤解下 塑造出來的,這齣勘比戲劇的「中外戀情」事實上是一派胡言,不足為信。20 不過,在帝國主義席捲中國的十九世紀末期,這些以比較客觀的角度審視中國人 的論述比較少見,而且有些作品也像《瓦德西回憶錄》一樣,是在時隔多年才公開於 世,並沒有馬上就對當時西方思潮發揮影響,相較於此,回應黃禍議題或扭曲中國 人形象的研究論述、文學創作仍然是影響西方人的思想的主力。特別是當時的「未 19 瓦德西(Alfred Graf Von Waldersee),王光祈譯,《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拳亂筆記》,頁 128129。 20 有關瓦德西與賽金花的戀情傳聞之歷史考證,詳見瓦德西(Alfred Graf Von Waldersee),王光祈 譯,《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拳亂筆記》,頁 9-18。


14

來小說」或類散文型的文章對黃禍的傳播更是影響甚大。比如英國人希爾(M. P. Shiel)在西元 1898 年出版的小說《黃禍》以及 1900 年八國聯軍進入北京與天津時, 前文所提及的俄國宗教哲學家索洛維約夫發表的《三篇談話》的第三篇〈關於非基 督教徒的故事〉,兩則故事中的日本人與中國人都互相合作,形成有實力的軍事力 量,向歐洲進軍,使得故事中歐洲各國潰敗或屈服於東方人的威脅下。像這種「黃 禍再現」的小說在東西方戰事頻仍的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曾在西方風行許久。21 就像這些小說或是其他當時學者的論述一樣,西方人對於華人的恐懼以及印 象上的建構其實也不全然是建立在無來由的認知中,舉例而言,英國的史學家 Charles Henry Pearson 在其西元 1893 年出版的著作 National Life and Character. A Forecast 書中,預測歐洲文明世界中將會被來自中國的移民所佔據,並被吸收 了西方文明的新中華帝國取代,歐洲大陸將再度陷入「黑暗時期」。這種悲觀的看 法,跟上文中提到的西方文學創作的世紀末情緒氛圍其實是相同的,許多西方學者 認為這個世紀交替之際,西方文明步入衰亡,主要原因是大量華工移入世界各地, 這些華工有著極為優秀的勞動潛力,Pearson 表示,這些華工可以靠著微薄的薪水 過活,適應力極強,忍受得了髒亂的環境。因此華工取代了原本白人工人的工作機 會,並且降低了勞工工資的水平。而美國的工會組織或是政治家也對華工問題深表 關切,公共議題上華工時常成為被抨擊的目標。22 在西方,華工常常被視為異教徒,過著骯髒汙穢的生活,這些華工出門時候常 常看到頭上垂著一根奇怪的辮子,身上雖然穿著上衣褲子卻看起來不倫不類,說起 話來怪腔怪調又刺耳,並且在擁擠髒亂的唐人街鬼鬼祟祟地做著非法的事情,對西 方人來說,是一群危險的存在。23 十九世紀華人出現在世界各地後,恐懼與仇恨在 西方人的心中逐步地形成排華情緒,並且在國家的政策與社會經濟領域中發揮影響 力,最有代表性的排華例子就是十九世紀中葉以來美國的排華運動,從加州工人到 政治人物,整個美國社會都瀰漫著對華人移民的政策不滿的氛圍,最後促使美國國 會在 1882 年通過《排華法案》,為美國華人移民史寫下最黑暗的一頁,縱使 1943 年面對珍珠港事變導致美日交戰的情況下,美國政府為了拉攏中國盟友,打擊日本 「大東亞共榮圈」的構想而廢除該法案,消弭過去歧視華人的差別待遇,但是這只 21 西方人對在十九世紀末開始黃禍論盛行之時,抨擊、畏懼的並不只限於對中國人,事實上, 在日本參與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後,西方人對黃禍的恐懼對象自然也包括了日本人,因此當時不乏 以日本對戰西方國家為題材的未來小說。詳見羅福惠,《黃禍論》,頁 213-219。 22 楊瑞松,《病夫、黃禍與睡獅:「西方」視野的中國形象與近代中國國族論述想像》,頁 7778。 23 羅福惠,《黃禍論》,頁 222。


15

是政治上的權宜之計,長年以來西方對中國的無意識偏見並不因法案的撤廢而這麼 容易消失。24 對中國的黃禍想像在二十世紀初仍持續影響西方文學創作。西元 1911 年, 英國倫敦根據傳聞發生了一起與當地的「中國城」萊姆豪斯區(Limehouse)華 人黑社會有關連的犯罪案件,引起了英國通俗小說作家薩克斯 ‧ 羅莫爾(Sax Rohmer)的注意。以這起案件為靈感,羅莫爾動筆虛構出一位小說人物,他就是 傅滿洲博士(Dr. Fu Manchu)。25 1913 年莫羅爾的第一部關於傅滿洲博士的小說《傅滿洲博士之謎》(The Mystery of Dr. Fu-Manchu)出版旋即一售而空,知名度激增,該小說後來在美國 又以《邪惡的傅滿洲博士》(The Insidious Dr. Fu-Manchu)之名重新出版,傅滿 洲這個恐怖的角色在美國引此也一炮而紅,深深地烙印在美國英國的讀者心中,羅 莫爾也因此名聲響亮。從 1913 年到 1959 年羅莫爾除了以上兩本書外,還寫過《傅 滿洲的歸來》、《傅滿洲的手》、《傅滿洲的女兒》等 17 部小說。後來這些小說 也被搬到大螢幕上,更讓傅滿洲成為大街小巷人人皆知的人物。26 滿洲貴族出身的傅滿洲,想要成為統一世界的皇帝,但是他又精通許多專業學 科,例如醫學、物理、化學等,還得到知名西方大學的學位,做事殘酷無情,而且 犯下許多罪行,是個一個恐怖的反派人物。27 在羅莫爾的小說中,他不斷地強調傅滿洲的詭異特徵,以此讓觀眾對於傅滿洲 有深的印象: 試想一個人,高高的,瘦瘦的,像貓一樣不聲不響,肩膀高聳,長著莎士 比亞的額頭、撒旦的臉,腦袋刮得精光,細長的、不乏魅力的眼睛閃著綠 光,像貓眼一樣。他集東方人的所有殘忍、狡猾、智慧於一身,可以神不 知鬼不覺地調動一個財力雄厚的政府能夠調動的一切資源。試想那樣一個 可怕的人,你心中就有了一副傅滿洲博士的形象。28 羅莫爾以傅滿洲的角色傳達觀眾黃禍的恐懼意象,並且暗喻著亞洲政權重新崛 起會對西方造成威脅。而日後的羅莫爾的小說被改編成電影後,「黃禍論」更是深 24 姜智琴,《陳查理與傅滿洲:美國大眾文化中的中國印象》(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7),頁 23-28。 25 關於羅莫爾透過犯罪案件構想傅滿洲角色的過程,詳見姜智琴,《陳查理與傅滿洲:美國大 眾文化中的中國印象》,頁 45-47;羅福惠,《黃禍論》,頁 222-223。 26 姜智琴,《陳查理與傅滿洲:美國大眾文化中的中國印象》,頁 47;羅福惠,《黃禍論》, 頁 222-223。 27 臉譜編輯部,《偵探蒐藏誌》(台北:臉譜,2005),頁 25。 28 姜智琴,《陳查理與傅滿洲:美國大眾文化中的中國印象》,頁 46。


16

深地滲透到歐美大眾社會中,中國人因為傅滿洲的出現,難以改變自己在西方人心 中的印象。 雖然傅滿洲在小說中常常有著陰謀詭計,儼然成為西方人恐懼東方的心理象 徵,不過羅莫爾還是把故事描述成白種人中就比黃種人更勝一籌的樣子,鄧尼斯 ‧ 奈蘭 ‧ 史密斯(D. Nayland-Smith)是小說中一位白人警官,也是傅滿洲的對手, 他一次次地破壞傅滿洲的陰謀,讓讀者以為傅滿洲在結局時死去,不過到下一本作 品時,傅滿洲又會出現,並策畫更陰險、凶惡的計謀。傅滿洲恰似千年的黃禍一樣, 一直活在西方人的恐懼中久久不散。29 如果把西方人對於中國人形象的文字記錄,焦點集中在美國大眾文化來看的 話,在傅滿洲出現後不久,另一個具有代表性的華人新角色形象出現了,他與性格 陰狠狡詐的傅滿洲截然不同,並且讓西方人透過文字與影像,對中國人有另一面相 的認識,他就是 1925 年出自於美國小說作家厄爾 ‧ 比格斯(Earl Derr Biggers) 的華人偵探陳查理(Charlie Chan)。 陳查理系列小說是屬於偵探推理類型的文學作品,在 1933 年厄爾 ‧ 比格斯英 年早逝前,他共寫了六本陳查理系列推理小說,第一本就是 1925 年出版的《不上 鎖的房子》(The House Without a Key)。原本小說內容在出版前是在《星期六 郵報》(Saturday Evening Post)上連載,無論報紙抑或是書籍的讀者,漸漸地 對這位華人偵探有了好感。30 陳查理出身於中國廣東,日後在美國接受教育長大,會說廣東話與英語,日後 陳查理進入夏威夷檀島警界擔任探員,隨著小說一部部的出版,作者對他的出身背 景與家庭成員作了更詳細的介紹,西方讀者也對他有了詳細的具體認識。在外貌 上,陳查理說不上算是帥氣英俊的類型,儘管如此,他的身材體態和長相樣貌因為 有了作者仔細的描繪所以跟其他小說角色相比頗為鮮明。31 在小說《不上鎖的房子》故事中,陳查理跟著上司、法醫來死者家中查案時, 作者是從死者堂妹明諾薇 ‧ 溫特司禮(Minerva Winterslip)的視角來描述這位中 國人外表的: 在這幾個溫暖的島嶼男人一向比較瘦,但這裡卻出現令人驚奇的意外,他 真的很胖,走起路來卻有點幽雅,像是女人,雙頰像嬰兒般胖嘟嘟的,膚 色有如羊脂,頭髮剪得很短,深褐色的眼珠子不斷睨著。這名男子經過明 29 羅福惠,《黃禍論》,頁 226。 30 事實上比格斯創造陳查理的靈感事來自現實生活中一位叫 Apana Chang 的檀香山華人偵探。姜 智琴,《陳查理與傅滿洲:美國大眾文化中的中國印象》,頁 117-119。此處 The House Without a Key 的中文書名是取自臉譜文化在 2002 年出版的繁體中文版的書名翻譯。 31 臉譜編輯部,《偵探蒐藏誌》(台北:臉譜,2005),頁 22。


17

諾薇時鞠了個躬,如此大禮在現代社會上已經很少見了,隨後他朝哈利的 方向走去。32 有趣的是,明諾薇一見到陳查理後的反應。在陳查理跟著警局上司去案發現場 後,她帶著錯愕的口氣與死者的哥哥艾摩斯 ‧ 溫特司禮(Amos Winterslip)對話: 「艾摩斯!」明諾薇嚷道。「那個人……為什麼他……」 「噢,他是陳查理,」艾摩斯解釋道。「幸虧他們把他帶來了,他是檀島 警方最棒的偵探。」 「可是──他是中國人啊!」 「是啊。」33 明諾薇震驚地對艾摩斯說她看到的警探竟是中國人,但是艾摩斯只是輕鬆地回 答她的質問,並且稱讚陳查理是優秀的警探,這樣子的對話顯然跟過去「黃禍論」 甚囂塵上時西方人一味地批評、譏笑或詆毀華人的情況大不相同。如果把作惡多端 的傅滿洲與溫順謙恭的陳查理相比,兩者就像是站在善惡光譜的兩個端點,差異甚 大。不過從明諾薇的反應來看,華人的傳統形象似乎還是難擺脫掉過去的陰影,而 且此時的傅滿洲小說電影仍然有一定的歡迎度,所以,二十世紀初期的華人形象其 實正走在一段複雜且為妙的轉變期,而陳查理可說是打破華人負面形象的指標性人 物。除了謙恭有禮的形象外,陳查理也有著個性溫和又有耐性的特質,即使偶爾 會遇到種族種議題相關的尷尬議題時,陳查理總能謙順有禮又不失尊嚴地迎刃而 解。34 而辦案時遇到困難時也有他自己有一套妙計排除萬難,這些性格是他周圍西 方人角色少有的,因此使得許多角色願意去和陳查理打交道,而非像傅滿洲般人人 避之唯恐不及。35 此外,陳查理在書中也不時流露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生活習慣或言行舉止,比如 他會在和他人交談時說出一些含有濃厚儒家思想、文句間常出現之乎者也的中國諺 語。36 在《不上鎖的房子》故事中他曾說「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懂得心靈感應的民族, 就像照片裡的底片那麼敏感。從一個表情、一個笑容或一個手勢,說不定會察覺出 異狀。」37 陳查理的這些舉動和談吐不但無損於他的形象,反而讓西方人為東方文 化所吸引,並更進一步地思考中國人的形象究竟是否有像傅滿洲或黃禍所說般的糟 32 厄爾 ‧ 比格斯(Earl Derr Biggers),劉育林譯,《不上鎖的房子》(台北:臉譜,2002), 頁 115。 33 同上。 34 厄爾 ‧ 比格斯(Earl Derr Biggers),劉育林譯,《不上鎖的房子》,頁 126。 35 有關陳查理人物特性解析與背後影響力之論述,詳見姜智琴,《陳查理與傅滿洲:美國大眾 文化中的中國印象》,頁 128-152。 36 臉譜編輯部,《偵探蒐藏誌》(台北:臉譜,2005),頁 22。 37 厄爾 ‧ 比格斯(Earl Derr Biggers),劉育林譯,《不上鎖的房子》,頁 181-182。


18

糕。 1928 年的羅納德 ‧ 諾克斯(Ronald A. Knox)為推理小說的故事鋪陳、角色 與事件設定等作了許多規定,並被當成傳統推理小說的圭臬,這些規定被稱作「推 理小說十誡」(Ten Commandments of Detection)。十誡中的第五條規定表示「故 事中不得出現中國人」,理由是中國人常擁有神秘的力量,會破壞推理小說所需要 的合理邏輯。然而 1925 年出版第一本陳查理系列書籍的比格斯早就拋開了種族偏 見的觀點,日後的創作中依舊打破推理小說十誡的框架,不僅讓陳查理出現在推理 小說中,還讓他成為破案偵探,衝擊固有的美國種族偏見與歧視。38 而後來陳查理 系列作品也像傅滿洲博士一樣,被翻拍成一系列數量驚人的電影,而這些電影與小 說帶來的影響其實並不全然相同,這其中也存在著「影像」和「文字」所呈現出中 國人形象之差別的一大課題。39 如果陳查理的出現在 1920 年代替中國人新形象開闢了先河,那麼底下要介紹 的美國旅華作家賽珍珠(Pearl S. Buck)的作品《大地》(The Good Earth)便 是成功讓中美之間建立起一坐牢固的溝通橋梁的基石。1892 年賽珍珠在美國西維 吉尼亞州出生,三個月後她便和父母一同搭船抵達中國,自此便和中國有了不解之 緣,受到中國風俗民情的影響,賽珍珠從小便熟稔中國文化。40 她在中西教育上也 獲得了不錯的學業成就,有了對中國的親身體驗以及豐富的學業基礎,她開始執筆 投入寫作。1931 年《大地》在美國出版,立刻在美國造成旋風般的購買狂潮引起 讀者們熱烈迴響,「賽珍珠」因此一炮而紅。 《大地》講述著一位名字叫王龍的中國農民與他的妻子阿蘭以堅毅不拔、質樸 勤儉的個性,生活在華北的土地上,努力第在天災人禍、貧窮生活中過活,最後黃 龍成功累積了足夠的積蓄,脫離貧窮,建立子孫滿堂、和樂富裕的家庭。41 王龍與阿蘭在貧濟的土地上創建起自己繁盛家業的故事,令美國人想起了以前 來自海外的拓荒者在美國開闢新天地的精神,王龍他們不畏艱苦,奮力抵抗天災人 禍,最終建立家園的形象取得美國人許多的同情與肯定。42 然而這時候已經有不少 來自中國的知識份子在接觸了《大地》後卻不以為然,這些中國知識份子認為,賽 珍珠筆下所指的中國廣袤土地裡的農民與其族人,他們的知識水準與文化素養並不 38 侯敏,《精彩推理 ── 偵探小說的魅力》(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0),頁 114;臉譜編輯部, 《偵探蒐藏誌》,頁 23。 39 陳查理在電影中形象也有不少值得與小說版比較、探討的地方。相關資料可見厄爾 ‧ 比格斯 (Earl Derr Biggers),劉育林譯,《不上鎖的房子》,頁 4;姜智琴,《陳查理與傅滿洲:美國大 眾文化中的中國印象》,頁 152-202。 40 劉宏偉,《中國戀情:賽珍珠的故事》(台北:國際村,1994),頁 26-30。 41 姜智琴,《陳查理與傅滿洲:美國大眾文化中的中國印象》,頁 115-116。 42 姜智琴,《陳查理與傅滿洲:美國大眾文化中的中國印象》,頁 116。


19

夠充足,因此書中的王龍與阿蘭並不能代表中國人民。不過如果我們從故事劇情的 安排上來看,就可以理解為何賽珍珠想以農民為代表中國人的角色,這些樸實勤奮 的中國人民縱使沒有經過高深的教育薰陶或文化洗禮,他們相信土地將為他們未來 帶來無限可能,而為了自己的未來無怨無悔地付出心力在耕植土地、經營家庭上, 對賽珍珠而言是中國人最難能可貴的特質,也是這群中國普羅大眾的光榮與力量所 在。43 在 1937 年中日戰爭爆發之後,昔日中國人因為「黃禍論」而被迫批上醜陋扭 曲的外衣,此時漸漸地隨著美國輿論趨勢而附加在日本人身上。同年小說改編的電 影《大地》亦出現在大螢幕前播放,更為中國人的形象帶來重要轉折。44 誠然,《大地》在中國人形象上的歷史變遷成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然而這 並不代表中國人自此就從「黃禍論」的黑暗牢籠中徹底解放,無論在歐洲或美國, 對於華人的期是言論或作為仍然層出不窮,尤其是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國 民政府被美國政府批評貪污腐敗,使得美中兩國關係降入冰點,日後 1949 年中華 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又為冷戰甫形成時期的美國政府對被共產主義主導的中國抱持敵 視的態度。歐美大眾對於中國人的形象也隨著國際政治局是以及社會變遷而不斷地 在轉變,相較於十九世紀因為對清帝國的種種見識以及「黃禍」恐懼而產生的鄙夷 與恐懼心態,二十世紀的西方對中國人的形象似乎不斷地擺盪在好與壞、善與惡等 兩極之間,未曾停歇。

現代中國的形象 二戰後由於中華民國政府貪污腐敗,又加上美國調停內戰失敗等原因,使得美國 對中國的觀感極差。至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適逢冷戰初期,中國與西 方近乎停止了互動,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發生,更大大震撼西方世界並加深了他們 對中國共產主義敵視的看法。直到西元 1972 年尼克森(Nixon)訪問中國才結束 了這種局面,由於美國視中國為對抗蘇聯的盟友,使中國和美國之間形成一種特殊 的關係,之後更帶動一股「中國熱」,可以看出西方試圖了解中國文化的現象。例 43 劉宏偉,《中國戀情:賽珍珠的故事》,頁 294-298。 44 劉宏偉,《中國戀情:賽珍珠的故事》,頁 325-326。


20

如 美 國 第 一 夫 人 佩 特(Pat Nixon) 穿 著 旗 袍 登 上《 女 性 家 庭 月 刊 》(Ladies Home Journal) 標 題 為「 風 華 絕 代 的 中 國 風 」(Opulent Chinoiserie for grand evenings)。 就 如 Richard Bernstein 在《 來 自 地 心 》(From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the search for the truth about China)一書中所言: 中國大陸在 1972 年對美國人開放後,已成為世 上最時髦的去處之一。成千上萬的記者、名人、 政客湧向這個一度嚴密封閉的地方。服裝設計 師、女影星、反俄的歐洲保守派內閣閣員、有 志革命的青年、電影製片家、上流社會富豪、 運動員、經濟學家、小提琴家、國際銀行家、 石油領袖、資本家,以及一批又一批的普遍遊 客絡繹不絕。……這些外國訪 客的每一步幾乎 都被受過專門訓練的導遊、經理人控制,然而, 還是一部部書籍、紀錄片、電視月推出。好像 每個人都有責任,以某種方式傳播自己所發現的中國似的。45 九零年代後中國迅速崛起,西方由於意識形態而對中國產生不少負面看法,在 《妖魔化中國的背後》一書中批評西方媒體「妖魔化中國」,並經常使用「踐踏人 權、貪污腐化、極權主義、壓榨和拐賣婦女、強迫流產節育、屠殺孤兒院的嬰兒、 盜犯、偷渡客、出售犯人器官、走私軍火、擴散核武器、武力威脅鄰國、街上充斥 便衣警察、半夜騷擾外國人、高壓統治西藏、運動員服用興奮劑」等大量負面和恐 怖信息。46 此外,在《致命武器三》、《尖峰時刻》、《火線大逃亡》、《紅色角落》 等電影中亦可見到相似的描述。 在古代西方對中國尚未相當了解的時候,可以從文學作品的文句中看出西方人對 中國的種種想像和臆測;唐代到明代由於中國國力強盛富庶,西方國家多仰慕中華 文化,對中國多予正面評價;自清朝起,由於西方世界工業革命等突飛猛進的發展 而中國相對落後,西方人對中國的看法逐漸轉為負面,直到二十世紀初這個現象才 開始有所轉變,不過仍然會因政治情勢等因素使得中國人的形象時好時壞。從歷史 的演變中似乎可以看出中國在西方人眼中的形象是隨著雙方的興衰消長而有所改變 的,若中國盛於西方時則其評價往往較高。因此我們可以藉由各個不同時代的文學 45 Richard Bernstein, From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the search for the truth about China.(Boston: Little Brown, 1982), 22-33. 46 李希光、劉康,《妖魔化中國的背後》,(台北:捷幼出版社,1997),頁 3-24。


21

作品窺見西方對中國的看法,進而了解雙方當時的政治背景及交流情況。



23

一、十九世紀的憧憬 每代每代的人都會對於時間、空間有著諸多的想像,能反映出當世人們的價值 觀。「想像」不純粹是科幻而不切實際的臆度,人類文明許多的轉折,都是從不同 的瑰麗想像看出來的。 古希臘哲學,最初形成的原因也是起自於哲人試圖用更加理性的想像,來解釋 他們身處的大千世界。泛希臘化的斯多葛學派,利用一種愛智美善的理性架構,去 包裝人生前死後的世界:死後的人將徹底融入進既公平又美好的和諧秩序裡,1 想 像的力量,便從宗教趨向哲學思維邁進,抒緩人對於身後世界的茫茫畏懼。

(一)西方文明中的未來憧憬 對於未來的想像,中古時期西方世界受限於基督教史觀,認為人類文明終將迎 來末日,屆時社會的一切種種都將毫無價值。末世來臨亦為「天啟」的到來,這樣 的末世論揉合線性史觀,「否定歷史潮流下人類各種活動的意義,而將希望置於未 來的、歷史終末之外的『來世』。」2 既然未來的世界終有時盡,而末日之後的天 國又不可操縱,對於未來的想像就相對限縮了,清一色的作品反映的都是:人身後 世界到底如何呢?僅管強調個人救贖,但不可或缺的是末日來臨時決定人類命運的 救世主。此種特色又與天啟思想若合符節。1349 年,但丁《神曲》堪稱是描繪基 督教世界觀的絕代佳作,將世界區分為地獄、煉獄、天堂三塊,成為往後眾多繪畫 的藍圖。3 但何謂未來?仍然是在生命終曲之後等待末日救贖,對時間的想像反而 不如空間上對東方世界的幻想。 歷經宗教革命、科學思想、啟蒙運動的推波助瀾,西方社會的天啟色彩轉趨淡 薄,史觀也從直線通往末日的論調再加區隔。人們有自覺地走向復興古典的思潮, 對未來的想像當然也更加豐富!然而宗教色彩依然濃烈。大航海時代將人們帶往更 加遙遠的異域,探索理解之外的新大陸,「想像」的作用仍然在空間的向度延展。

1 呂克 ‧ 費希,《給青年的幸福人生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9),28、45、46、 2 蔡彥仁,〈評介西方天啟思想的形成〉,《新史學》9.3,(台北,1998),198。 3 參考自:但丁,《神曲》1/2/3,( 台北:九歌出版,2003)。


24

(二)十九世紀的想像天地 時間上對「未來」的想像,最適切的開端還應當向十九世紀的人們探尋,仔細 觀察:十九世紀的人們,對於未來可是抱持著各式各樣的想像呢!那時的歐洲,思 想上是民族主義、自由主義等各種自法國大革命擴散開來的新思潮,持續衝擊歐陸 舊勢力,從舊世界走出的歐洲人,面對的是比前人更加寬廣的未來。自蒸氣力逐步 取代人獸力之後,十九世紀的歐洲更歷經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再次取代蒸氣 力,使歐洲大陸進步飛速,1851 年萬國博覽會在倫敦初露頭角,展現出時人對於 未來充滿樂觀進取的想像,機械力、工業、理性生活終會換得人類文明的美好前程, 不只展覽所欲傳達的世界文化與科技實力,展館本體「水晶宮」就體現出新科技的 精艷應用:鋼鐵、玻璃的耐用與結構剛強絲毫不遜於傳統建材,凸顯人們邁向未來 的雄心壯志。「萬國博覽會」後來更被各國輪流舉辦,視作展現文化科技國力的指 標,但對於時人而言,它更是描繪出對未來的無限遐想:

1、法蘭西的想像 世紀之交的 1900 年,畫家 Jean-Marc Côté 和其他藝術家創作了一系列關於 未來的想像畫作,很能反映出當時人們對於未來的美好想望,他們的這一系列作品 就印在當年巴黎萬國博覽會上發放的雪茄盒與菸盒裡,之後更印製成明信片 ( 可惜 最終沒能量產 )。4

4 參考自網路資料:〈1900 年人眼裡的 2000 年是什麼模樣〉,http://fotomen.cn/2015/10/19002000/


25

圖 為 畫 家 描 繪 未 來 戰 爭 的 想 像, 形 態 大 異 其 趣 的 空 中 戰 船 進 行 著 激 烈 的 爭 鬥。 以 空 優 火 力 壓 制 大 艦 巨 砲 在 二 戰 時 期 變 成 普 遍 軍 事 理 論。 然 而 飛 船 卻 因 為 齊 柏 林 號 的 悲 劇 未 獲 普 及,畫家的天空想像在廿一世紀成為現實。當然樣式已經有很 大 的 改 變, 不 過 這 種 模 式 卻 跟 他 預 測 的 相 當 吻 合。( 圖 一 )

當時想像下的「直昇機」(圖二)


26

轟炸機在一次大戰中就已問世,距離畫家的想像還不到二十年!戰爭為促進 科技發展的一大動力。一戰出現的僅有扔擲磚頭、炸彈、用手槍互射敵方飛 行員,到了二戰時才會有如圖中的大規模轟炸,空軍脫離偵查目的,朝向專 業化發展。現今這樣的戰爭已稀鬆平常。(圖三) Jean-Marc Côté 所繪製的未來世界,是他對於一百年後,也就是公元 2000 年世界的想像,題目就叫作 En L’An 2000( 公元兩千年 ) 或 France in the 21st Century( 廿一世紀的法國 ),這一系列作品創作年代從 1899、1900、1901 到 1910 年, 一共 87 張明信片傳世,但因為從未正式發行而默默無聞。直到科幻小說作家 Isaac Asimov 將收藏的這一系列明信片於 1986 年出版成書,書名:Futuredays: A Nineteenth Century Vision of the Year 2000( 本書未有中譯本 ),這套作品 才重新被世人所認識。

當時所想像的空中秩序 ( 圖四 )


27

這一系列是關於畫家 對於日常生活的未來 想像:如自動理髮機 取代理髮師,人們只 需要輕鬆的在旁操作 機器即可。掃地機器 人代理一切的家務, 女傭則是在旁邊操作 這 台 機 器。 孵 蛋 變 成多麼簡單的事!把 蛋丟進機器就有活蹦 亂跳的小機跑出來。 可見當時人們崇拜機 械的思維,也認為未 來機器人主導日常生 活,我們看不出來他 們對於「機械」有何 負面評價與疑慮。縱 然如理髮機器人未顯 於世,但電動理髮器、 燙捲的定型器至今都 稀鬆平常,掃地機器 人也成為某些家庭的 要角,孵蛋機當然沒 有他們所想像的那麼 全能,但確實在大型 農業的生產環節:母 雞是不用孵小雞的。 自然未來的想像不會 成真,但我們的確朝 著當時崇尚機械化發 展。( 圖 五、 圖 六、 圖七)


28

就連海洋中的生物,人類都想要加以駕馭,可見當時人們對 於機械抱持著多大的崇拜心態。(圖八、圖九)


29

發揮想像力,當人們發現科技、機械是多麼新奇又具誘惑力,對音樂演奏、 學校教育這些人類智慧精神的場域,也大多給予機械式的幻想。歌劇需要 的不是演唱家而是工程師,透過精密的機械創造比擬人的美妙表演。學校 不需要教師了!他們需要的是一台能消化書中知識並灌輸給學生的「機 器」。(圖十、圖十一)

2、德意志的想像 無獨有偶,德國 Hildebrands 公司在 1900 年所製作未來預想圖明信片,繪製 的未來世界,也是十分有趣。和法國藝術家相比,較沒有浪漫瑰麗的想像,但更能 反映出世紀之交的歐洲人對未來世界的憧憬,許多畫面看來,自然跟實際的 2000 年不同,但細 細探究會發現:我們的生活模式跟那些畫作非常的類似!


30

在德國所創造這一系列 的未來預想明信片,有 許多事跟日常生活有關 的預想。這邊舉例的兩 張圖片,分別是傳聲筒 的運用以及警察監視小 偷的預想圖。很有趣的 地方在於:第一張圖的 構想,其靈感很有可能 來 自 於 1876 年 問 世 的 電話,人們第一次可以 將聲音傳送到遙遠的彼 端,那麼,歌聲能不能 清晰的傳送出去,讓大 家在家裡就享受到呢 ? 事 實 上, 另 外 一 個 發 明實現了這個願望,那 就是廣播系統,雖然和 電話原理不同,但他也 提供了一樣的服務。至 於下圖,這和現代的監 視器還真有異曲同工之 妙 ! 這兩張圖反映出來 的未來,成為我們日常 生活的一部分。 (圖十二、圖十三)

(三)小結 十九世紀後半葉的維也納,在斯蒂芬 ‧ 茨威格的回憶是一個明亮美好的世 界: ……普遍的繁榮變得越來越明顯,愈來愈迅速,愈來愈豐富多彩。照亮夜 晚街道的,已經不是昏暗的燈光,而是耀眼的電燈。從主要街道到市郊的 沿街店鋪都散射出迷人的新的光彩……水已經不在需要從水井或從水渠裡 去提取,爐灶生火也不再那麼費勁,到處講究衛生,已不再滿目骯髒……5 十九世紀對歐洲人來說是個進步的世紀,人們能用他們對於新時代的綺思,昂 5 龍應台,《百年思索》,(台北:時報出版,2003),27。


31

昂邁入二十世紀的未來。那是個崇拜科技、崇拜物質文明的世紀,歐洲政治版圖歷 經又一次劇變:義大利、德國的相繼統一,讓舊的思潮與保守勢力衰微,各國無不 朝向工業化邁進,期許能充實國力,而工業的工作環境相較於十八世紀中葉又完善 不少,工會組織成為這個時代重要的政治勢力。這一系列的作品,不乏以機械駕馭 自然環境、取代人力的想像,甚至人的智慧心血不免被取代。其後才有正視、重新 定義人的獨特價值之思潮。但對於時人而言這些都尚未萌發。我們可以從一次又一 次的萬國博覽會觀察到這樣的心態:國家主義、工業至上。同時又是樂觀、積極進 取並相信人類未來會更加美好,歐洲文明會是全人類的巔峰引導寰宇。然而,在一 片歌舞昇平向上追求的氛圍中,過度強調國家、強調機械工業實力也漸成一股不可 小覷的趨向,緩推著歐洲朝向第一次世界大戰毀天滅地的前進……

二、兩次大戰的時代 在「電影」這個新型工具問世後,人類有了新的方法,去寄託對未來的期待, 以撫慰自己對未來世界的不確定感。第一次世界大戰在 1914 年仲夏爆發,硬生生 的和十九世紀那種樂觀進取的態度割裂,人們生活在總體戰的陰霾之下,戰爭剝奪 生活品質、文化資源,最重要的是人對未來的憧憬。史賓格勒《西方的沒落》以一 種西方衰退的論調,質疑機械工業至上的西洋文明是否已走到瀕死。深刻刻畫了一 戰後百物蕭條、人心惶惶的新時代。此時期呈現的未來想像,更大一部分是科技毀 滅、美好事物不再的嘆惋。 科幻電影有相當大的一部分在討論未來。然而,科幻電影並非完全脫離現實; 它兼具科學的基礎與幻想的創意,使得超現實的元素能夠和現實生活並存,進而呈 現現實感與未來感,滿足觀眾的好奇心。也就是說,科幻電影和它的觀眾擁有很強 大的連結,也因此我們能夠在某種程度上,經由它來透視當時觀眾的心理。 西元 1914~1945 年時,誕生了哪些深具代表性的科幻電影?而這些電影又是如 何反映當時人們對未來的期待抑或不安呢?以下舉出幾個代表性的作品,一窺時人 對科技的輓歌。


32

( 一 ) 1914~1919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1. 海底兩萬里 (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1916) 時值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世人第一次面對史無前例的國家集團規模大戰,這 連帶影響了科幻片的劇情、結局等因素。 海底兩萬里劇情講述由 Professor Aronnax 所帶領的調查團船隊在調查海怪傳 說時,被不明生物撞沉,幸而被 Capt. Nemo,某核子潛艦的艦長所拯救。艦長帶 領教授經由海底回到科技先進的基地。然而教授的手下之一逃跑到食人族之島,洩 漏出基地位置,使得各國政府軍隊包圍之。Capt. Nemo 毀棄基地,最終將核子潛 艦駛到海底,電影也以一句”May his soul rest in peace.”交代了艦長的下場。 這部電影用實際的存在:核子潛艦為媒介,帶出了三個也許是當時人們好奇的 事物:海怪、海底、食人族。按照本片名稱,海底世界是全片焦點,或許也是當時 人們所嚮往的桃花源。綜觀全片,主人公們在海底世界中的劇情遠較陸地上或海面 上的劇情和平。這不免令人猜想:是否一戰時期的人們厭倦了永不止息發生的陸、 海、空戰,異想天開地認為只有海底能夠給人平靜。總而言之,這部黑白默片的現 實感與未來感以海為切換點,以上呈現現實的紛亂,以下則營造出理想溫馨平靜之 感。

1917/2/28 在 The Seattle star 刊載的廣告 ( 圖十四 )

圖為在核子潛艇《鸚鵡螺號》內部的電 影畫面 ( 圖十五 )


33

( 二 )1929~1945 經濟大蕭條與二次世界 大戰的雙重打擊 1. 科學怪人 Frankenstein (1931) 戰間期的復甦在經濟大蕭條下匆匆落幕,此時期的科幻片似乎偏愛「瘋狂科學 家」主題,並且在其中揉合恐怖、悲劇、以及一點點的浪漫元素。也許是對於人性 的檢討和思量,更有超脫、超越的要義。當物質世界衰敗,追求精神價值超脫成為 本時期科幻電影很重要的特點。 《科學怪人》訴說著科學家 Frankenstein 以屍體創造 Victor Moritz 的生命, 卻無法掌握他。他遊蕩著尋求自己生存的目的,並殘忍殺害了科學家的太太以及兄 弟。最終 Frankenstein 也死於他一手創造怪物之手。 本片所傳達的未來感不言而喻:人們開始思考,也許未來能夠以非傳統方式創 造生命。在思索創造生命的可能性時,作者試圖令我們反思這件事在道德上的非 議。 這部片呼應了經濟大蕭條造成人們瘋狂的心理,呈現出荒謬絕倫卻又充滿張力 的劇情,在某種程度上也許也反映了當時失去慘遭經濟崩盤的絕望社會。也許導演 也以科學家創造出自己無法掌握的怪物,來諷刺美國大玩經濟管制,最後卻無法限 制後果,另經濟大恐慌傷害全球。 它雖然能是黑白片,卻有聲音輔助,能夠更有效地傳達感情。全片中有不少的 Frankenstein 與 Victor Moritz 之間的吼叫,除了增加劇情張力,我認為這其實是 人們抗議奪走他們安定生活怪物的一種呈現,同時也表現了他們對於未來科技發展 的矛盾心理。

電影中科學家創造「科學怪人」的實驗室場 景。( 圖十六 )

電影《科學怪人》海報。( 圖十七 )


34

2. 蝙蝠俠 Batman (1943)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太平洋彼岸,美國電影試圖塑造英雄,給予人民心靈支 柱。此時期的美國隔絕於硝煙漫漫的戰場,並萌生出拯救世界的「超級英雄」心態。 由漫畫改編而成的蝙蝠俠系列乘勢而起,在 1943 年,蝙蝠俠化身聯邦探員,對抗 大日本帝國的間諜。這一系列的短片在結合戰爭宣傳,為政治服務的同時,也透漏 了當時人們的心理。 蝙蝠俠與他的助手羅賓,沒有深具未來感的裝備,也沒有華麗精彩的武打動 作。事實上,他們被反派擊倒的畫面很多,也不缺乏他們誤入五花八們陷阱的鏡頭。 然而,他們就像不死之身一樣,屢敗屢戰,堅持到拯救出被俘虜的女配角為止。 綜觀全片,它似乎在鼓勵人們培養韌性,愈挫愈勇。它吹捧了一個僅在服裝上 具備「未來感」的超級英雄,卻並未賦予他除了抗擊打能力以外的超能力或者尖端 設備,或許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們較為務實、甚至可說有點貧乏的想像 力。由於科幻電影重視窺視未來,因此這部作品對超級英雄的描寫,能呼應到人們 相信自己能維護正義之自信,進而傳達出一種意念:美國人並不畏懼惡勢力。種種 因素,最終使得超級英雄被塑造得像是凡人一般,成為美國人挑戰未來時的模範。

電影《蝙蝠俠》海報。( 圖十八 )


35

蝙蝠俠被敵人所俘虜。( 圖十九 )

三、冷戰與科幻電影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歐洲大陸隨即陷入兩極對抗的憂懼之中,本時期的科 幻電影更能扣緊時局變動,有對科技吞噬文明的警告、有兩極政治下的氛圍刻畫。 科幻電影工業開始蓬勃發展,此時期作品所涉及的議題可謂五花八門,受到當時東 西兩大陣營間互相角力的影響,人們普遍對於極權政治抱有恐懼,這樣的意識形態 反映於電影中,以至於各類暗諷或隱喻政治局勢的作品大行其道。

( 一 ) 奇愛博士 (Dr. Strangelove) -1964 年上映 奇愛博士改編自彼得•喬治的作品《紅色警戒》(Red Alert),與《2001 漫 遊太空》、《發條橘子》並稱為「未來三部曲」。 內容描述美國空軍將領 Jack D. Ripper 懷疑蘇聯的「腐朽思想」正在毒害「正 直善良」的美國人民,越權下令攜帶核彈頭的飛行部隊前往蘇聯,對敵人進行毀滅


36

性的核子攻擊,蘇聯則威脅要以按下「世界末日裝置」為進行反擊,作為美國總統 的幕僚的奇愛博士」於是提出各種怪誕的方法來解決世界末日的問題。 此電影在性質上雖然屬於喜劇,卻成功諷刺美蘇冷戰最高峰時期的國際政局, 在此片上映前兩年古巴危機爆發,導演以戲謔的手法反映出在那個核子戰爭彷彿一 觸即發的年代,人們對核戰的深層恐懼,藉此向永不休止的戰爭和積弊叢生軍事體 系提出質疑。

圖為電影《奇愛博士》海報照 ( 圖廿 )

( 二 ) 五百年後 (THX 1138)-1971 年上映 本片敘述西元 25 世 纪 一個的地下世界,人們只有一個工作編號,每天從事 繁重的集體勞動,各種行為都受到政府嚴格控制,主角 THX1138 偶然停止服用了 每天發給的鎮定劑,於是他僵化的思想開始甦醒,在與室友發生關係、被判處強姦 罪後開始了漫長的逃亡之路,最終重獲自由。 透過虛構出一個高壓統治的社會,這部電影反映出人們對於極權政治的憂慮, 導演刻意將場景塑造成被電腦、廣告、機械控制的世界,藉著這種反烏托邦式的手 法表達出一種對未來的害怕與質疑。


37

電影《五百年後》海報照 ( 圖廿一 ) 科技的日新月異不僅提升了拍攝技術,也對科幻電影的題材帶來重大改變, 除了《回到未來》、《魔鬼終結者》等反映出人們對未來科技設想的作品,隨著蘇 聯與美國間太空競賽的展開,人們對外太空的了解逐漸加深,各式以太空為主題的 電影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如《星際爭霸戰》、《星際大戰》等屢創票房佳績;同 時,在滿足觀眾對地球以外的好奇心之餘,藉此反思人類社會的價值之作品亦不在 少數。

( 三 ) 2001 漫遊太空 (2001: A Space Odyssey)-1968 年上映 作為現代科幻電影的開山之作,2001 漫遊太空在電影史上的地位是無庸置疑 的。故事開始於一塊帶領人類演化的巨大黑石板,而相似的石板還在宇宙多處出 現,帶著某種神秘的寓意。隨著時間來到 2001 年,為了尋找黑石板的根源,大 衛船長、富蘭克、一部叫 HAL9000 的高智慧電腦等展開一項木星登陸計畫,但 HAL 在過程中發生錯亂,使得全艦只剩下大衛船長倖存。 當唯一倖存者大衛到達木星時,發現一個更大的黑石板出現在軌道上,當他 去調查石板時,不自主穿越到一個無限遠的時空,那裡有人類無盡的生死輪回和宇 宙的終極知識,但突然間大衛發現到自己正極快地老去,在老死之前,他看見石板


38

出現在面前,而他也轉變成嬰兒一般,飄浮在宇宙中凝望著數之不盡的星星。 在對話極少的情況下,導演運用攝影、音效和剪接進行一場哲學探索,太空人是 否尋求到生命的意義 ? 人類的未來究竟是什麼 ? 電影中都沒有明確的解答,必須透 過觀眾自己的思考,來定義茫茫宇宙中的過去與未來。

電影《2001 漫遊太空》海報照 ( 圖廿二 )

( 四 ) 人猿星球 (Planet of the Apes) -1968 年上映 這部電影法國小說《浩劫餘生》(La Planète des singes)改編而來,故事 敘述主角太空人泰勒一覺醒來發現自己來到一個陌生的星球,類人猿是這裡的統治 者,並且有著和人類相當的階級制度,這個星球上的人類如動物般原始,被類人猿 飼養、奴役、解剖研究。被發現具思考能力的泰勒被帶到了人猿之城給博士贊斯研 究,受到一連串的迫害,所幸在一對黑猩猩男女朋友的幫助下,才得以保住性命, 接著經過了一番波折,泰勒逃到了人猿禁區,卻在這裡發現了自由女神像,驚訝地 發現原來這裡竟是經核武毀滅後的地球。 透過建構出一個倒置的進化鏈,導演尖銳地批判了滲透在各個社會的等級制 度,更凸顯出人類最原始的本性——殘忍,隨著當時越戰如火如荼地進行,以及當 時國際間盛行的反戰運動,導演藉著這部電影提出尖銳的反思,究竟什麼才是異 族?是我們自己本身?還是其他人呢?


39

電影《人猿星球》海報照 ( 圖廿三 )

四、我們的想像 那麼,屬於我們這一世代的想像,又呈現出怎樣的特色?成長於後冷戰時 代的人們,強權爭霸不再成為顯學,轉而將焦點重回到科技、自然、個人英雄 色彩的題材上,這些題材雖與前時的氛圍暗暗相扣,但思索的程度卻也更加深 入,也多了更多「找尋自我」的題材,探索與電子機械共存下的人類價值,更 多作品不斷反問「人的溫度、價值何在?」。當自由的追求不再是單純的選罷, 加之文化對立蔓延成衝突,這也激發我們對於「國家極權」的疑懼,自由的追 求更多了文化上的自由、個人心靈的自由,在在影響科幻電影的走向。 1990 後,全球資訊網路出現,促使了深入探討人與電腦 ( 資訊網路 ) 關係 的電影誕生 6。而科技的日新月異,也使得科幻電影更加逼真。像是著名的駭客 任務跟阿凡達。但科技進步的同時,人們對科技的隱憂也逐漸浮現,像是侏儸 6 資料出自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7%91%E5%B9%BB%E7%94%B5%E5%BD%B1#1990.E5.B9.B4.EF.BC.8D1999.E5.B9.B4


40

紀世界反映對基因工程的憂慮。另外,這段時期,由於攝影技術本身的進步, 許多經典科幻電影都重新翻拍,除了滿足影迷視覺上的享受,或許也有意在這 個「科幻」即將變為「科學」的時代,化為警鐘。 依照電影題材,1990 年後的科幻電影,大體可以分成三個時期。

( 一 )1990 ~ 1999 年全球資訊網路出現 1. 魔鬼總動員 (1990 年上映 ) 此部電影涉及了腦科學的層面,一個記憶可以人工捏造、竄改的時代。故事發 生在 2084 年。Douglas Quaid 是一個建築工人,偶然在地鐵上看到一個 Rekall 公 司的廣告,這個公司可以把內存植入人腦,使人可以虛擬冒險。他決定購買一個在 火星上的虛擬歷險,在這個歷險中他會扮演一個間諜。手術開始之後,他產生了非 常劇烈的反應,大叫聲稱有人要來殺他。起初,好像他在扮演他的間諜角色;但是 後來他們證實內存還沒有被植入到他的大腦,Rekall 的博士意識到那是真實的記 憶,意即有人曾把他的記憶抹去 7。 在一個記憶都可以輕易竄改的時代,可能連自己的思想都不是自己的,那是多 麼恐怖的一件事。一個如電影主角強大的特工,一旦被抓到,經過記憶竄改,瞬間 就換了個陣營。此電影不經讓人思考,究竟科學對大腦的研究應止步於何處?如何 確保自己的思考是自己的?

7 資 料 出 自 維 基 百 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A8%E9%9D%A2%E5%9B%9E%E5% BF%86


41

電影《魔鬼總動員》海報照 ( 圖廿四 )

2. 駭客任務 (1999 年上映 ) 駭客任務是十分經典,且富含哲學思考的科幻電影。主角尼歐完全不知道自己 活在一個由母體架構的虛擬世界,直到有神秘人物將他帶到真實世界。尼歐經過訓 練,只要在母體終相信一切發生的都是電腦程式,就可以扭轉母體模擬的物理法 則,進而打敗敵人,解救所有被母體困住的人類。 此部電影探討的議題頗像哲學辯論中的「桶中腦」,一個人要如何得知自己活 在真實世界,或是一顆泡在藥劑中的腦?這也牽扯到哲學家最大的難題,我們人是 否具自由意志?如果一切真的都由母體主宰,那人跟程式有何不同? 不論是魔鬼總動員還是駭客任務,都反映了全球資訊網路出現,人們對電腦網 路進步的想像與擔憂。


42

電影《駭客任務》海報照 ( 圖廿五 )

( 二 )2000 ~ 2009 年英雄科幻電影出現 《X 戰警》、《蜘蛛人》、《綠巨人浩克》都是這十年間拍攝的,每個英雄都 因為偶然或刻意的科學實驗,獲得超能力,進而打擊犯罪。這類電影探討科技帶來 的影響並不大,最多就是警惕人們,未來的科技可能誕生一些難以遏止的超人類。 這類電影最大的影響乃是美國主義的形成,透過美國電影塑造的美國英雄,來強化 其世界警察的好感。從人類學家李維史陀所提出的「結構主義」與「神話」的文化 研究來看,這些都是由於一些好萊烏電影工作者為保守主義護航以及維護商業利益 的手段,透過英雄千篇一律擊敗邪惡,來解除群眾的焦慮,舒緩群眾對政治、社會 的恐慌,達到去政治化、去社會化的目的,也因個人英雄風采,轉移對社會衝突的 注意力 8。除了電影內容本身所帶來的警惕,導致這些電影產生的因素也反映了世 界、社會的變遷,這類的英雄電影就顯示出美國在現今世界「一超多強」的主導地 位。 8 陳逸平,《科幻電影的未來學意涵》,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未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宜蘭, 2005),7。


43

電影《蜘蛛人》海報照 ( 圖廿六 )

( 三 )2010 年之後各類新題材電影與翻拍 這個時期的科幻題材眾多,翻拍的舊科幻電影也不在少數。但筆者認為此時期 初現某一題材是以前較少出現的,有別於科幻電影反映人們對科學的憧憬或是擔 憂,此題材乃是對於整個社會體制的擔憂與警示,也就是「反烏托邦主題」。像是 飢餓遊戲、鐘點戰、末日列車,內容設定都是處在一個強勢的統治階層主導所有社 會階層分配,或許表面看起來井然有序,但內部卻隱含了許多對人應有的尊重與自 由權。上部階層有透過科技、武力等方式強力執行階級與資源分配,明顯違反了人 性的自由。這類電影的出現反映出,當全球化進行如此迅速,一個地球村的出現已 非不可能,追求地球村的和平與秩序的同時,人性的選擇權與自由是否會因而泯 滅?


44

電影《飢餓遊戲》海報照 ( 圖廿七 ) 談論「想像」是很抽象的題材,能夠引經據點、夸夸其談之處並不多,不論古 今中外,「想像」的創造都是難以捉模的,各地域不同、文化相左,如何能歸納出 共同的想像體系呢?然而,想像的世界卻並非空泛而不切實際,正因為透過想像, 我們能夠思索現世世界的價值。科技的進步促成媒體發達,資訊傳遞一日千里,不 論明信片、科幻電影,總有些代表之作,在揮灑創造力於想像之餘,還能緊扣觀眾 心弦,紛呈社會共同關注的喜怒哀樂、思想與時局,或如暮鼓晨鐘似地敲響人心的 憂患;或星流影集般的匯聚社會之關切。這些名作在未來的時空中,創造出比現世 更真切的氛圍。能在科幻電影中捕捉未至的浮光掠影,亦可勾勒當今時局的蛛絲馬 跡,虛虛實實之間,最是「想像」迷人之處。我們無法將所有科幻作品都詳加闡發, 但更希望透過簡單的勾勒時局、找尋代表作,把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歷史脈絡繪出。 當然,所有想像都發自於那顆充滿憧憬的心,有了對未來的想像,也才能找尋不斷 前行的動力!


45

圖片資料來源: 圖 一 ~ 十 一: 取 自 網 路 資 料:A 19th-Century Vision of the Year 2000;http:// publicdomainreview.org/collections/france-in-the-year-2000-1899-1910 圖十二、十三:取自網路資料:〈一百年的未來想像與預測〉;http://blog.xuite. net/tuyu/MIYU/44978695-%E4%B8%80%E7%99%BE%E5%B9%B4%E7%9A%84%E 6%9C%AA%E4%BE%86%E6%83%B3%E5%83%8F%E8%88%87%E9%A0%90%E6% B8%AC#message_header 圖 十 四: 取 自 美 國 國 會 圖 書 館;http://chroniclingamerica.loc.gov/lccn/ sn87093407/1917-02-28/ed-1/seq-3/( 西雅圖星報 1917/2/28 版三 ) 圖十五:取自網路資料;http://sf.funcheap.com/20000-leagues-sea-1916/ 圖 十 六: 取 自 網 路 資 料;http://universalhorrorera.blogspot.tw/p/movie-posters. html 圖 十 七: 取 自 網 路 資 料;http://www.scifi-movies.com/english/photo-0000909-1-frankenstein-1931.htm 圖 十 八: 取 自 網 路 資 料;http://www.wabbaly.com/the-visual-evolution-ofbatman-in-movie-posters-3/ 圖 十 九: 取 自 網 路 資 料;http://www.cinemastric.com/reportajes/marvel-vs-dccomics-la-epica-batalla-por-el-taquillazo/attachment/lewis-wilson-batman-1943/ 圖廿:取自網路資料;http://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835946292/ 圖廿一:取自網路資料;http://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1252737718/ 圖

廿

二:

料;https://zh.wikipedia.org/

wiki/2001%E5%A4%AA%E7%A9%BA%E6%BC%AB%E9%81%8A_(%E9%9B%BB%E5%BD%B1)#/media/File:2001_Space_Odyssey.jpg 圖 廿 三: 取 自 網 路 資 料;http://www.throughtheblackhole.com/wp-content/uploads/2013/11/IL-PIANETA-DELLE-SCIMMIE1.jpg 圖廿四: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8/87/1990-Total-recall-poster. jpg 圖廿五:http://www.movieposter.com.tw/sell19989.html 圖廿六:http://marvel.com/images/959157#0-959157( 美國漫威官方網站 ) 圖廿七:http://mombcomics.com/2012/04/20/the-hunger-games/


Sun.

46

Mon. 01

Tue. 02

格瓦拉以古巴為基礎而寫就的第 本書為教育部重大專案《巴

一手資料,反映他爭取自由時的 獻集成》百年國學論 壇珍藏

《項楚論敦煌學

責任和努力。

《格瓦拉日記》

( 上海科技 獻出版社

( 譯林出版社 )

02

07 現實中的橋承載著被湮沒的歷史 和驚人的秘密。

《橋的故事》 ( 中信出版社 )

February 2

0

1

編 / 林 于 庭、 彭 羚 榛

6

09

08

14

探討歷史學家的技藝和眾多歷史 不同朝代權力博弈的邏輯和手 事件,拼湊成一個捉摸「歷史之

《權力的智慧:冰與火 《歷史的技藝:塔奇曼 中國歷史定律 論歷史》 ( 北京聯合出 有限責任公 ( 中信出版社 ) 技藝」的故事。

15

清末民初最享負盛名的三大新聞 記者

《晚清民國史事與人物: 凌霄漢閣筆記》 ( 獨立作家 )

21

16

《大灣大員福爾摩沙 君主傳記 從葡萄牙航海日誌、 《英王亨利七世本紀》 西地圖、清日文獻尋 台灣地名 ( 北京時代華 相 文書局 ) ( 貓頭鷹

玫瑰戰爭和都鐸王朝前後的兩位

22

歷時六年的護法鬥爭與粵桂戰爭 因果歷程

《黃旭初回憶錄:孫中 山與陸榮廷的 護法暗鬥》 ( 獨立作家 )

28

23

走過愛裡的迷思,

29

力都可以去行動、去啟動新的事物。

《人的條件》

(~09/04 臺博館本館 一樓 101 展室

( 商周 )

一虧李登輝的人生哲學與歷

《餘生:我的生命之 《學著,好好愛:台大 與台灣民主之路 超人氣「愛情 ( 大都會文 社會學」精華》 事業有限 ( 三采文化 ) 司 重新學著好•好•愛──

夢 幻 博 物 城: 一 個 現代性的尋夢計畫

政治是關乎眾人之事,每個人有能

拼接為中國歷史的生存智

、102 展室 )


Wed. 03

藏版。

明日方舟:2015 高雄 國際貨櫃藝術節

學》

(~02/14

巴蜀文

智慧。

鐵道園區 )

10

解 構 - 李 乾 朗 手 繪 臺 博 建 築 特 展

鷹)

Sat. 06

融合儒釋道三教的薰陶,又兼有 重溫 2500 年前的「越國復興夢」 著名的納粹將領執筆,深入探討二 「六經皆史」的新史學觀念。

《劉咸炘論史學》

《道商范蠡:陶朱公興 國富家的人生智慧》

( 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 )

11

「學動•運生:台灣 戰後學運回顧」特展 ( ~ 03/20

(~02/21

火的 律》 出版 公司 )

沙: 、荷 尋找 名真 相》

Fri. 05

駁二藝術特區

技文 社)

手段,

Thu. 04

臺博館南門園

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

區小白宮 )

大樓 4 樓特展室 )

( 化學工業出 版社 )

12

13

本書作者以客觀公允之筆觸,道出

人生借鑒。

俞大維不平凡的一生

《民國藝苑二十美人》

《國防部長俞大維》 ( 傳記文學 )

( 中國文史出版社 )

19

回族知名詩人馬德俊代表作

雖說是「往事」,卻是那個時代

《穆斯林的彩虹:馬德 俊長詩》

的「中國夢」。

臺 茶 發 展 史 ─ 顏 松 濤 油 畫 展

《天寶往 事》

《遠去的勝利:德國前線 將領二戰回憶 錄》 ( 化學工業出 版社 )

既富文藝趣味,亦是現代女性的

18

17

戰時重大戰爭的關鍵轉捩點。

20

(~03/31 中研院史語所史語 藝廊 )

台灣民族史第一位的書寫者,台 灣民族主義最重要的理論家。

《史明回憶錄:追求理 想不回頭》

(釀)

( 前衛 )

( 福隆 )

24

25

26

27

歷程

宋朝是個魅力十足的朝代,現今

宋朝是個魅力十足的朝代,現今

描繪海峽兩岸關繫的大型紀實性

之旅 路》 文化 限公 司)

的新年習俗都能從宋朝找到源頭

的新年習俗都能從宋朝找到源頭

文學作品

一甲子的弄影人 - 蔡龍 溪皮影戲文物捐贈展

《建築的故事》 ( 時報文化 )

《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 年》 ( 時報文化 )

《統一大業》

(~ 04/04 高雄市立歷

( 天地出版 社)

史博物館)


48

展覽

明日方舟:2015 高雄國 際貨櫃藝術節 4 日期 : 104.12.26- 105.02.1 8: 00~1 開放時間:週一至周四 10: 0

00,週五至週日 10:00~20:0 地點:駁二鐵道園區

繪臺博

解構 - 李乾朗手 特展

1 15 ~ 2016/2/2 時間:2015/12/ 門園區小白宮 地點:臺博館南

博館系 築手繪圖,以臺 李乾朗教授的建 的透 ,讓民眾經由他 古蹟建築為主角 論建 遺的觀察古蹟。 活手繪,鉅細靡 具藝 與「鐵道部」頗 「臺博館本館」 代臺 宮」是利用原清 門園區的「小白 則為 脈絡,「紅樓」 所建,深具歷史 代建 示館」則代表現 構,而「土銀展 末 座古蹟興建於清 風的設計,這五 展 時代,正是臺灣 時代邁向工商業

「學動•運生:台灣戰後學運回顧」 特展 時間:2015/12/16-2016/3/20 地點: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 4 樓特展室 從 1945,走到 2015,七十年的學生抗爭。雕塑了時間,展 示了歷史,因而不得不解釋了歷史。期待你來參與、糾錯、 補白,讓我們共同策劃下一輪反抗盛世的台灣學運展。

的見證。


49

濤油畫展

─顏松 臺茶發展史

16/03/31 1/06 ~ 20 間:2016/0

週一至週五

0 09:00~17:0 語藝廊 院史語所史 地點:中研

烏龍茶名號 以福爾摩沙 , 前 年 十 深 一百五 植成油畫。 台灣茶葉在 口述歷史編 用 , 形 情 發展 族原 銷全世界, 市,顏氏家 出生於嘉義 生 先 濤 松 顏 濃厚的 坑素人畫家 術繪畫有著 自幼就對藝 生 先 顏 三 , 1996 年「 係北港望族 台灣古厝, 為 轉 材 題 創 後創作 質肯定藝術 興趣,退休 展,有此實 美 陽 台 選 」入 始研 峽老街洋樓 的精神,開 刻表現古厝 深 加 更 能 為 力在作 作的鼓 勵, 畫室」,致 成立「松濤 並 , 史 野 究台灣鄉村 素的特色。 本土古厝樸 品中表現出

博建築

一甲子的弄影人

- 蔡龍

溪皮影戲文物捐

贈展

時間:2015/11/

19-2016/4/4

地點:高雄市立

歷史博物館

系統的五個

蔡龍溪 (1892-19

透視之眼與靈

80),高雄彌陀人

師起,至 87 歲

高齡仍屹立燈窗

。23 歲出

後,是台灣 齡的演師。本特 展精選上 百餘件蔡龍溪所 留下的皮影戲文 物,帶領 觀眾回顧高雄在 地皮猴仙—蔡龍 溪的傳奇 一生,同時重新 認識台灣皮影戲 藝術的魅 力與生命力。

建築價值,

皮影戲史上最高

藝術水準,南 臺北府城牆石

為產業設施遺 建築運動異國

末農業、手工業 展露「現代性」

性的

個現代 物城:一

夢幻博 尋夢計畫

16/9/4 2 展室 22 ~ 20 / 2 1 / 5 1 一樓 10 0 1 展室 0 時間:2 1 樓 一 博館本館 為參照對 地點:臺 臺北城」 「 、 體 45 間主 」收集 館」為空 記憶地點 以「臺博 「 的 近 附 覽整合 北舊城區 ,藉由展 享 分 象,在臺 眾 像與大 築群。 的建築影 價值的建 性 代 個現代性 現 近具有 合都市空 舊城區附 夢計劃整 尋 串聯臺北 著 藉 」 媒, 「博物城 為一個觸 為核心的 此展將做 館 物 博 灣 以國立臺 間,建構 。 網絡系統


50 50

《格瓦拉日記》

新書

作者:切 ‧ 格瓦拉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本書是格 瓦拉以古 巴現實 為基礎而寫就的第一手資料, 真實的反 映出他在 古巴人民 爭取自由 時的責任 和努力。

煌學》

《項楚論敦

《劉咸炘論史學》

作者:項楚 出版社 海科技文獻 出版社:上 2016/01/01 出版日期:

作者:劉咸炘 出版社: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專案《巴蜀

部重大 本書為教育 論壇珍藏 的百年國學 文獻集成》 義析疑》 敦煌變文字 版。包括《

劉咸圻先生的學術思想融合儒釋道三教 的薰陶,又兼有「六經皆史」的新史學觀 念,對史學有深刻而特別的見解。

等篇目。

《道商范蠡: 家的人生智慧

陶朱公興國富

作者: 李海

波 出版社:化學 工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 16/01/01 本書將帶領讀 者重溫 2500 年前的「越國 復興 夢」,徜徉於 范蠡的官場、 商場經歷中, 感悟「商 聖」的人生哲 學。


51

《橋的故事》 作者:中野京子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人 現實中的橋承載著被湮沒的歷史和驚 歷史 的秘密。本書彙集世界各國有關橋的 化。 和藝術,述說著不同的故事和文

美人》

《民國藝苑二十 作者:袁紫矜 史出版社 出版社:中國文 /01/01 出版日期:2016

《權力的智慧:

術明星,從女 藝界的代表性藝 本書選取民國文 藝趣味,亦是 的人生。既富文 性角度描繪她們 借鑒。 現代女性的人生

中國歷史定律》

冰與火的

作者:宗承灝 出版社:北京聯

合出版有限責任

出版日期:2016

公司

/01/01

本書為讀者梳理

了影響中國歷史

同時探討不同朝

前線 利:德國

勝 《遠去的 回憶錄》 將領二戰 雷德林 查森 ‧ 弗 作者:理 出版社 化學工業 出版社: 1/01 :2016/0 出版日期

執筆, 納粹將領 期著名的 時 戰 二 捩 本書由 的關鍵轉 重大戰爭 時 戰 二 入探討 從內部深 點。

的法則,

拼接為中國歷史

代權力博弈的邏

的生存智慧。

輯和手段,

《歷史的技藝:塔奇曼論歷史》 作者:巴巴拉 ‧ 塔奇曼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作者以一系列不拘一格的話題,探討歷史學家的技藝 和眾多歷史事件,拼湊成一個捉摸「歷史之技藝」的故 事。


52

沙:從葡萄 《大灣大員福爾摩 地圖、清日 牙航海日誌、荷西 真相》 文獻尋找台灣地名 銘宗 作者:翁佳音 曹 版社 出版社:貓頭鷹出 1/07 出版日期:2016/0 的佇留,藏在 的統治與多元族群 台灣歷經太多政權 得能聽其發音, 要探討地名真相, 這些地名之後的, 分辨真義。

《史明回憶 回頭》

錄:追求理

想不

作者:史明 出版社:前 衛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1/25 98 高齡的

史明,為了 台灣獨立, 不惜散盡家 赴湯蹈火。 產、 但真正的史 明遠不只如 此。他還是 灣民族史第 台 一位的書寫 者,台灣民 族主義最重 的理論家。 要

《國防部長俞大維 羅順德 作者: 陳漢廷 , 出版社:傳記文學 1/13 出版日期:2016/0

與 生命之旅 的 我 : 《餘生 之路》 台灣民主 登輝 作者:李 又菘 譯者:劉

有限公司 文化事業 會 都 大 出版社: 02/01 :2016/ 出版日期 理、考 歷史、地 過 透 , 歷史 建 讀者穿越 去文明的 本書帶領 家見識過 大 讓 , 關 術等角度 妙的共存 古以及美 何達到巧 如 是 然 ,人與自 立過程中 係。

大 允之筆觸,道出俞 本書作者以客觀公 政、 的 也寓意於現今紛亂 維不平凡的一生, 操守 不求、高風亮節之 軍界,期許其不忮 能為後人楷模。


53

《人的條件》 作者:漢娜 ‧ 鄂蘭 譯者:林宏濤 出版社:商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7 amor mundi(愛世界)是漢娜 ‧ 鄂蘭為本 書最初擬定的書名,試圖帶領讀 者重返政 治哲學的原初條件:政治是關乎 眾人之事, 每個人有能力都可以去行動、去 啟動新的事 物。

《統一大業》 作者:郭晨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2/01 大型紀實性文學作 本書是描繪海峽兩岸關繫的 臺灣,一直寫到如今 品,從 1949 年蔣介石逃往 了兩岸圍繞統一問 臺海關繫的最新動向,再現 題曠日持久的鬥爭與和談。

《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 作者:李開周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6/01/13 宋朝是個魅力十足的朝代,但現

今的新年習俗幾乎

都能從宋朝找到源頭,都能和宋

朝遙相呼應。


54

《建築的故事》 作者:派翠克 . 迪倫 譯者:呂奕欣 出版社:三采文化 出版日期: 2016/02/07 者的精 書中收藏了十六座跨越時代的建築與建造 們看建 采故事,搭配構圖精細的全彩拉頁,讓我 座座充

築不只是玻璃圓頂或水泥梁柱,更看見一 滿情感的建築。

人 :台大超 愛 好 好 《學著, 》 學」精華 會 社 情 氣「愛 中興 作者:孫 三采文化 出版社: 02/04 :2016/ 出版日期

相愛、相 從相識、 , 學 播 到傳 過 、心理學 本質,走 從社會學 看透愛的 我 你 領 引 ,六堂課 ─ 處到相守 好•愛─ 學著好• 新 重 , 思 愛裡的迷

事》

《天寶往

建華 作者:劉 社 福隆出版 出版社: 02/01 :2016/ 出版日期

國夢」。 代的「中 時 個 那 卻是 之、 往事」, 能學之效 雖說是「 難道還不 人 今 , 強 ,篤志自 古人有為 ? 動地大業 幹番驚天


55

詩》

馬德俊長 : 虹 彩 林的

《穆斯

德俊 作者:馬 釀出版社 出版社: 01/25 :2016/ 出版日期

,以 民間傳說 根據回族 , 作 表 與愛 俊代 英雄冒險 詩人馬德 場奇美的 回族知名 一 開 展 構, 史詩的架 長篇敘事 情故事!

紀》

《英王亨利七世本 銘宗 作者:翁佳音 曹 版社 出版社:貓頭鷹出 2/01 出版日期:2016/0

《黃旭初回憶錄:孫中山

的 的統治與多元族群 台灣歷經太多政權 地名 名之後的,要探討 佇留,藏在這些地 音,分辨真義。 真相,得能聽其發

與陸榮廷的護法暗鬥》 作者:黃旭初 原著 主編:蔡登山 出版社:獨立作家 出版日期:2016/02/01 本書為《黃旭初回憶錄》系列作,完整收錄 孫中山與陸榮廷歷時六年的護法鬥爭與粵桂 戰爭因果歷程。

《晚清民國史事與人物:

霄漢閣筆記》 作者:徐彬彬 主編:蔡登山 出版社:獨立作家 出版日期:2016/01/25 彬彬原名凌霄,筆名彬彬、

凌霄漢閣閣主。出生 凱的二子等人被並稱

於官宦世家,年輕時與袁世 為「京城四大才子」。


從生活中 尋找對歷史的 靈感 。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