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薈報

Page 1

2015 Nov.

Z

B

Z? > B?

Cover Story 60??9d?pp

中華民國國慶日

K>MT?

誰的「國」?又要「慶」什麼? ——國慶與國家的關聯 繽紛國慶:蒙古、英國、阿根廷 ?68?9.2? km


主編的話 《薈報》的讀者們好!從去年 10 月 起,《薈報》以雙月刊的形式發表, 到今年的 11 月號已經度過一年的時光。最初編輯團隊秉持著用輕鬆的筆法 又不失歷史性的觀點貼近我們的生活,和周遭的世界互動對話。 2015 下半年,台灣接連經歷與國家形成脈絡相關的爭議:中國九三閱兵、 國歌與黨歌、國慶日等,因此這一期的《薈報》以「國家」、「國慶」為主題, 分享中華民國國慶有趣的過去、國家與 國慶的關聯以及幾個國家特別的慶 祝方式。 感謝所有編輯團隊的夥伴們,以及所有支持我們的朋友們,在困難中陪 伴,在挫折中扶持,在歡笑中共度。期待未來能和你們繼續攜手冒險,創造 《薈報》更多彩的可能性!

2015 年 10 月 26 日 主編

nccuhisidentity@gmail.com 歡迎踴躍投稿 發

主 編 林于庭 副 編 郭力中 文 編 彭羚榛 陳寶泰 唐宇揚 黃益發 王芷嫻 謝庭維 王胤頡 李育賢 李旻樺 陳穎芝 楊子逸 美 編 施佩君 稿 務 陳柔安


No.004

Content

誰的「國」?又要「慶」什麼? ——國慶與國家的關聯

中華民國國慶日

Cover Story 22

04

11

繽紛國慶:蒙古、英國、阿根廷

29

行事曆


的「國」? 又要「慶」什麼? 慶 —— 與 國家的關聯

早 在 兩 千 多 年 前 的 西 方, 已 有 舉 辦 重 大 慶 典 的 先 例, 其 慶 典 內 容 多 為 榮 耀 眾 神。 意 義 雖 與 現 在 的 國 慶 意 義 不 盡 相 同, 但 是 從 這 些 慶 典 可 以 看 出 官 方 如 何 凝 聚 與 會 眾 人 的 向 心 力, 賦 予 統 治 者 正 當 性 或 是 運 用 共 同 信 仰 做 文 章。 這 些 都 是 令 現 代 國 慶 得 以 借 鑒 的 部 分。 本 篇 要 討 論 的「 國 慶 」 聚 焦 於「 國 家 概 念 」 誕 生 後 的 時 代, 追 尋 的 共 同 信 仰 也 不 再 是 宗 教 性 質, 而 是 民 族 意 志 下 的 產 物。 以 歐 美 各 國 的 國 慶 儀 式 為 前 例, 世 界 各 國 以 他 們 的 方 法 紀 念 國 家 的 誕 生, 緬 懷 建 立、 守 護 國 家 的 艱 辛。 接 下 來 的 段 落 中, 首 先 講 述 從 國 家 概 念 怎 麼 成 形, 後 有 國 家 認 同, 之 後 又 因 國 家 認 同 而 有 全 國 慶 典。 其 次, 以 西 歐 為 例, 演 示 從 封 建 林 立 的 小 國 轉 變 到 民 族 國 家 的 誕 生。 第 三 段 則 以 法 國 為 例, 介 紹 該 國 歷 史 的 跌 宕 起 伏 之 下, 國 慶 典 禮 的 歷 史 沿 革 以 及 如 今 的 情 況。

文/謝庭維 彭羚榛 陳寶泰 陳穎芝


5

民族國家的形成 說到國慶,就不得不談國家,而何謂國家?最早來自於義大利思想家馬基維利所 用的義大利語:statos 一詞,該詞來自於拉丁語 : status,本義為「現狀」 1 ;德國哲 學家黑格爾認為國家是「展現最高的理性」;而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認為國家是 「村落和家庭的聯合,其目的在達到完美自足的生活」;韋伯則是認為國家是「合法 展握暴力的機器」。從功能的角度而言,國家作為維持群體而由決策階級施行各種政 策於成員的人群組織。然而,這種人群組織究竟怎麼形成? 以西方為例,大致上最先是以城邦的型態呈現,其中勢力強大的城邦兼併並聯合 其他城邦,逐漸有中央集權的統治組織成型,如眾所周知的羅馬帝國。然而羅馬帝國 滅亡後,沒有政權能完全繼承羅馬帝國和統一其原本疆域。使得西歐在羅馬帝國滅亡 後,呈現出諸國林立,雖出現不少有雄才大略而且懷有重建羅馬帝國之壯志的君王, 如法蘭克王國的查理曼大帝、神聖羅馬帝國的鄂圖一世和紅鬍子腓特烈大帝。但是隨 著那些帝王隕落,他們胼手胝足創立的大業跟著湮滅,取而代之的是有私人武力和眾 多農奴的封建貴族在四處割據,使各國君王難以統治全國,之後各國君王都想重振王 權來打造中央集權王國。尤其是神聖羅馬帝國,出現很多強勢君王,他們還建立西元 1050 年以前歐洲中央集權最高的國 2 ,但隨著長期政教之爭和王公干政,使前幾代的 努 力 付 之 流 水,使神聖羅馬帝國成了被各王公割據的鬆散組織,一直到 19 世紀都 仍 維持的分裂狀態。 國家形塑就是要從這封建割據走到民族王權國家,由於封建最初是分權的政治, 以往封建往往被視為落後象徵,最近史學家現在得到個新結論,封建是一種進步的力 量,是向現代國家發展的根本性出發點 3 。法蘭西和英格蘭地區等封建最充分的地區, 政治穩定和中央集權不久就迅速產生。因封建制度的效力在於它使更多的人與政治生 活的實際運轉有了直接接觸。就連在最低層,政府也清晰可見,而人們開始對它有所 了解而並表示認同,這是大帝國時期無法辦到,封建制度反覆向人民灌輸一種對政府 日益強烈的忠誠感。這種忠誠一旦形成,就會為更大的政治單位利 用。 利用封建制度最大可能性在西元 1066 年諾曼人威廉征服英格蘭顯示出來 4 ,威廉 把土地以采邑形式以直接或間接分封下去,但威廉保留了鑄幣、徵收土地稅並監督重 大刑事案件特權。另外他還沿用盎格魯薩克遜時代叫作 sheriff 的地方行政長官。威 1 引用自: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9B%BD%E5%AE%B6,引用日期 2015.10.05。 2 普利菲 ‧ 李 ‧ 拉爾夫,《世界文明史》(北京:北京教育學院,2008),頁 564。 3 普利菲 ‧ 李 ‧ 拉爾夫,《世界文明史》,頁 572。 4 普利菲 ‧ 李 ‧ 拉爾夫,《世界文明史》,頁 574。


6 廉用封建措施為其治理國。之後亨利一世和亨利二世又有司法改革,這些司法改革既 對國王有利,也對國家有利。使司法在全國範圍內更為統一和平等,也使王家司法為 人採納,廣得人心。從威廉死後兩百年間就是國王不斷加強權力,讓民族君主取代封 建制。 西元 1300 年前後,法國也近乎中央集權, 11 世紀時路易六世平定仗力作亂的貴 族,穩定了地方,如此使農業和商業發展,這也使巴黎的思想文化生活開始活躍起來。 到 他 的 孫 子 菲 利 普 ‧ 奧 古 斯 特 時, 拿 下 法 國 西 部 大 片 地 區, 他 對 新 領 土 是 保 持 那 些 領 土 原 有 行 政 習 慣, 但 是 安 插 了 大 法 官 這 代 表 國 王 的 官 員 進 行 監 督。 這 種 用 中 央 官 僚 來 制 衡 的 地 方 分 權 模 式 後 來 法 國 政 府 的 基 本 類 型。 可 說 菲 利 普 ‧ 奧 古 斯 特 是 現 在 法國的一個重要奠基人 5 。之後的路易八世和路易九世繼續完成菲利普 ‧ 奧古斯的政 策,還進一步統一貨幣和完善司法制度,法國進入長治久安的盛期,他們深得臣民的 愛戴,就他們連死後接下來的法國君王受惠於他們的威望。在西元 1337 到西元 1453 英法百年戰爭,讓英法兩國從以前隸屬關係徹底一刀兩斷,又更加凝聚英法自己人民 對國家向心力,認為自己就是英國人或法國人,更加確立民族王權國家。不久,民族 王權國家在歐洲如雨後春筍出現, 15 世紀以後西班牙和俄國也統一,之後荷蘭、比 利時相繼出現,民族王權國家成為歐洲的主流,取代以往的大帝國,擁有超越大帝國 的管理技術。 歐洲從羅馬帝國土崩瓦 解後,雖無法再度組織一樣的帝國,且歷經封建貴族割 據,然而這卻開啟了新的契機,經過君王運用封建和折衷政策,漸漸提高王權建立出 集權又穩定政治的國家。中央集權使政府的統治深入民間,讓人民接觸到政府而認識 政府,揭開民族王權國家的序幕。

民族主義與西方國家 18 世紀到 19 世紀,歐洲中產階級先後扮演各國的中堅階層,王權不得不向這群 新興分子俯首妥協。在這個衝突與妥協的過程中,逐步構建出民眾新的忠誠對象以取 代原先對王權的忠順,以「民族意識」為情感基礎的民族國家在這股潮流中,於焉誕 生。 18 世紀啟蒙運動是推進民族意識產生的一大助力。啟蒙思想所傳播的自由、平等 的天賦權利概念和人民主權學說,使得民眾開始懷疑對君王統治的正當性。新興國家 體制下的普通民眾,在法律形式上也獲得了個人解放和自由平等權力,進而成為國家 的公民,此為歷史性的變革。另外,民眾也通過參與公共事務的管理而得到一種心理 5 普利菲 ‧ 李 ‧ 拉爾夫,《世界文明史》,頁 584。


7 滿足和驕傲,從而增強了他們對「國家」擔負的責任,以及對國義務的認同,民族意 識逐漸發展具體而成熟,成為民眾真正的信仰。民族及民族國家成為了民眾歸屬和忠 誠的對象。 「民族之所以存在,並非由於人口、地理和種族等原因,而是由於其他民族的存 在 」 6 。 歐 洲 各 國 資 本 主 義 在 發 展 和 擴 張 中 的 激 烈 競 爭 和 衝 突, 促 使 民 眾 對 國 家 的 認 同感轉變成為對抗外在的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尤其是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給 歐洲國家帶來了巨大壓力。對於 18 世紀末的法國人而言,反法同盟對於法國的威脅, 引燃法國保衛國家的熱情;對於受拿破崙侵略的國家而言,保衛祖國成為各國民眾的 共同信念,民眾所迸發的愛國情感逐步昇華為「民族意識」。 19 世紀,爭取民族統一、反抗民族壓迫和爭取民族獨立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運動 也 同 樣 風 起 雲 湧。 7 比如西班牙、葡萄牙,他們以資產階級革命的方式創立了民主民 族國家;到了西元 1848 年,獨立革命幾乎席捲歐洲各個角落,民主主義成為遍及各 個民族的政治運動。又如德意志和義大利興起了以民族統一為中心內容的民族主義運 動;英國壓迫下的愛爾蘭,沙俄壓迫下的波蘭,以及奧地利和奧斯曼帝國壓迫下的巴 爾 幹 地 區 等,也都掀起了以民族解放為主的民族主義運動。民族主義運動到 19 世紀 中 後 期 達 到 顛 峰。希臘的獨立和義大利、德意志的統一是 19 世紀歐洲民族主義高 潮 的標誌,也是民族主義原則在 19 世紀中期取得的最大成果。 8 在德意志,資產階級飽受長期的政治經濟分裂之苦,他們渴望民眾團結統一,渴 望創立英國或法國式的民族民主國家。 9 因此,從 18 世紀開始,德意志逐漸形成反對 外來文化侵略的思潮,並且興起反對民族分裂和封建統治的文化民族主義宣傳運動, 初步形成了德國文化民族主義思潮。法國大革命時,法國公民表現出來的民族精神和 力量使德意志民族意識覺醒;再加上拿破崙帝國的壓迫和民族統治政策激起了德意志 的民族情感,促成了德意志民族主義形成。 10 建 立 單 一 民 族 國 家 是 19 世 紀 歐 洲 民 族 主 義 的 重 要 內 容 之 一, 主 張 歐 洲 每 一 個 文 明的民族都是一個民族,都有自決的權利,都應當建立本民族的獨立國家。 11 19 世紀 開始,歐洲狂熱兼帶有濃厚排它色彩的民族競爭刺激了各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也加劇 了國家間的對立甚至形成仇視,強化了民眾基於地緣、語言、風俗習慣等文化層面的 民族意識。這導致了民眾新的忠誠對象即「想像的共同體」, 12 是為民族國家的最終 6 張文偉,〈論歐洲意識的培育 — 與近代歐洲民族意識形成之比較〉,《上饒師範學院 學報》,第 30 卷第二期(江西,2010),頁 84。 7 張國臣,〈論十九世紀歐洲民族主義〉,頁 119。 8 張國臣,〈論十九世紀歐洲民族主義〉,頁 119。 9 張國臣,〈論十九世紀歐洲民族主義〉,頁 120。 10 張國臣,〈論十九世紀歐洲民族主義〉,頁 120。 11 張國臣,〈論十九世紀歐洲民族主義〉,頁 121。 12 張國臣,〈論十九世紀歐洲民族主義〉,頁 121。


8 形成。

法國的國慶日 在民族國家中,法國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而法國的國慶日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國 慶日之一,因此本段以法國作為說明國慶流變的舉例。 波旁王朝時期,法國是沒有國慶日的,直到法國大革命後,新政權為了宣揚革命 理念,才將西元 1789 年 7 月 14 日法國人民攻占了象徵王權的巴士底監獄的這一天, 設立為紀念革命的公民節日之一。這些公民節日不但紀念歷史事件,也象徵獨特的政 治內涵,如聯盟、自由、理性、人民主權等。 從 西 元 1790 年 開 始,7 月 14 日 被 定 名 為 聯 盟 節 (Fête de la Fédération)。 此時地方革命紛起,巴黎國民自衛軍司令拉法耶特侯爵 (Marquis de La Fayette) 遂 倡 議 全 國 各 地 的 革 命 者 於 7 月 14 日 在 巴 黎 集 會, 以 整 合 各 地 行 動。 拉 法 耶 特 侯 爵 的 提議得到了熱烈的回應,全國一萬多名革命代表從巴士底獄遊行到了戰神廣場,和大 約四十萬巴黎平民一起宣誓效忠民族、法律和國王。路易十六也親臨現場,宣誓維護 民族和憲法。後來為了紀念這次聯盟節,法國國慶焰火都選在戰神廣場燃放。這次聯 盟節意義巨大,除了象徵民族統一獲得了勝利外,更標誌著絕對王權的結束和人民主 權的奠基。 西元 1792 年路易十六被巴黎平民起義推翻,自西元 1790 年開始的聯盟節僅舉行 三次便告結束,聯盟節所象徵的法國君主立憲制度和其名稱本身蘊含的地區平等團結 之意也隨之消失。拿破崙掌權後,由於厭惡攻佔巴士底獄所象徵的民眾暴力和聯盟節 所象徵的君主立憲和地方聯盟,他決定以宗教鞏固他的政權,於是在西元 1802 年, 拿破崙和教宗庇護七世簽署政教協定,天主教再次成為合法宗教,大革命時期的公民 節日大多被傳統天主教節日所取代。從法蘭西第一帝國時期開始,歷經波旁復辟王朝 和七月王朝,直到西元 1870 年法蘭西第二帝國倒臺前,除了第二共和國的短暫三年 外,7 月 14 日一直是共和派的地下節日,這一天法國共和派人士會舉行私人聚會和秘 密慶祝活動。 歷 經 普 法 戰 爭、 第 二 帝 國 倒 臺 和 巴 黎 公 社 等 事 件 後, 西 元 1870 年 法 蘭 西 第 三 共 和國成立。然而當時在議會裡,共和派議員只是議會中的少數,無法推動共和節日的 國 家 化, 因 此 7 月 14 日 並 未 在 此 時 立 即 成 為 國 家 節 日。 西 元 1879 年 前 後, 共 和 派 終於在議會選舉中取得多數地位,在選擇新的國慶日的日期時,因為共和派內部又分 為激進和溫和兩派,他們雖然共同反對君主制度和王朝節日,但對法國大革命的評價 並非一致,使得一開始對於國慶日的日期訂在法國大革命有所爭議。然而最終雙方達


9 成妥協,定 7 月 14 日為國慶日。這一天不但是西元 1789 年攻佔巴士底獄紀念日,也 是西元 1790 年聯盟節紀念日,還是共和派的長期地下節日,它所具備的多重意義足 以包容溫和派和激進派之間的分歧。雖然這個節日直到一戰前都未能被所有法國人真 心 接 受, 比 如 很 多 保 王 黨 執 政 的 省 市 曾 消 極 抵 制 7 月 14 日 的 公 共 慶 祝 活 動, 但 當 時 法國國慶日確實發揮了宣傳共和理念、團結共和派人士的作用。 時至今日,根據法國的官方解釋,法國國慶日仍同時紀念兩個 7 月 14 日,這個雙 重紀念不僅指向紀念法國大革命具有象徵意義的兩大事件,也延續了西元 1880 年共 和派內部不同派別間的微妙妥協。 在慶典儀式方面,自西元 1880 年開始,法國國慶日便成為不具有任何宗教因素、 完全世俗化的節日,並且被打造成為軍隊的節日。這是因為普法戰爭時,法蘭西第三 共和國是法國戰敗的承受者,在每年的這一天,法國總統會親自向軍隊授予軍旗,並 舉行隆重的閱兵儀式,表現出共和國對軍隊和復仇戰爭的重視。 西元 1880 年,閱兵儀式時最初於巴黎城西的隆尚賽馬場舉行,到了西元 1919 年 的國慶典禮,為了慶祝一戰勝利,法國政府把閱兵式轉移到香榭麗舍大街上。這一天 一戰法軍兩大統帥策馬在前,引導著各兵種方陣穿越凱旋門,在數十萬巴黎民眾和法 國 名 流 政 要 的 注 視 下, 進 入 香 榭 麗 舍 大 街。 從 此 7 月 14 日 被 賦 予 紀 念 民 族 勝 利 的 內 涵,「共和派的國慶日」成為「全民族的國慶日」,而此後的閱兵儀式也都在香榭麗 舍大街舉行,延續至今。現今的閱兵儀式是以空軍表演隊的飛行表演作為開場,飛機 機尾噴出象徵自由、平等、博愛精神的紅、白、藍三色煙幕,而後三軍隊伍沿香榭麗 舍大道遊行至協和廣場,向總統敬禮致意;晚上在艾菲爾鐵塔下則會舉辦音樂晚會和 煙火晚會。 在法國大革命一百週年時,也就是西元 1889 年,為了紀念革命和迎接即將到來的 世界博覽會,法國政府公開徵求代表作品,最後橋樑工程師艾菲爾設計的鐵塔奪冠, 採用新式的建築方式,至今已成為巴黎的標誌。而在二百週年時,法國亦興建了水晶 宮紀念國慶日。國慶日在法國人心目中,不只是歡樂的慶祝活動,更具備了對於民族 國家的重大紀念意義。

結語 西 歐 歷 經 小 國 林 立 與 封 建 分 裂, 直 到 15 世 紀 才 逐 漸 出 現 民 族 國 家 的 雛 形, 然 而 我們所看不到的,是一連串皇室與地方貴族折衝妥協的政權爭奪過程。藉由國族的意 識,皇室運用思想統一的手段,打破地區性割裂的政治藩籬,從上層的貴族到底端的 平民,凝聚對於新政權的忠誠。18 世紀後,外力的衝擊與中產階級的崛起,更將國家


10 意識更向前推進。以法國為例,7 月 14 日這一個日子,從 18 世紀末至今隨政治情勢 的改變亦有所跌宕起伏,直到 19 世紀中後才「有幸」獲選為官方認定的法國國慶日。 從「國家的起源」到「慶祝國家起源」,國慶日之於現代國家,彷彿是在漫漫匯 流的長河中,從後世的觀點對過去的起點制定下至高的原則,並且以節慶為包裝的外 衣,一再反覆地讓人們重新回溯國慶的「榮光」。 重新探討「國慶」的起源,究竟是誰的「國」?又是要「慶」什麼?重要的不單 純 是 被 選 定 的 節 日 與 該 國 發 展 脈 絡 的 相 關 性, 更 重 要 的 或 許 是 在 政 治 的 角 力 下, 是 「誰」有權力決定眾人記憶所繫之處、有權力賦予歷史的詮釋與意義,期盼我們能用 敏銳的眼光,穿透光鮮亮麗的表現,洞見幽暗之中的的真實意義。


文/郭力中 王胤詰 李育賢 楊子逸

中華民國國慶日 二十世紀初的中國,幾經政權更迭,當人們聚集在全然陌生 的「共和國」之下時,國慶日便成了凝聚國族意識的重要節 日,各地軍閥普遍利用國慶日以獲取民眾支持,亦能賦予其 統治合法性。對北洋政府而言,強調共和、民族共榮的意象 重於革命意識;1928 年北伐成功,中國國民黨以黨史塑造 的國慶脈絡,至今日台灣依然可循。1937 年烽火遍地,一 元的雙十國節在三個地區裂解為不同意涵:當重慶高唱民族 團結共抗外侮之際,而南京則勾回帝國主義幽魂,強調大東 亞體制下的中國才是擺脫近代歷史陰影的曙光。而華北從一 曲民族團結的協奏中,透出暗含的赤色旋律,於曲終人散之 際終向四隅振聵。雙十國慶在大陸占據近四十載的記憶,當 中的延續和變調,都能反映出不同時空下政權的疊換脈動。


12

北洋政府(1912 ~ 1928) 1912 年,民國成立之初,孫中山曾任民國非常大 總統。1913 年 10 月 6 日袁世凱當選首任正式大總統, 開啟了中國民國北京政府的序幕。由於北京政府以 北洋軍為基礎所建,故又稱為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是滿清滅亡後外國承認的中國第一個 ▲ 北洋政府的五色國旗, 只在強調五族共 和。1928 年後被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取代。

合法政權,以五色旗為國旗,以卿雲歌作為國歌。 1912 年 9 月 25 日,參議院制定每年陽曆 10 月 10 日

為國慶日,正月 1 日與 2 月 12 日為紀念日,舉行祭典。 在雙十節有意識地利用儀式、慶典,並動員民眾來參與國家紀念日,北洋政府藉此重塑民 眾們的國家認同,使他們支持自己政權的統治正當性,進而使自己的統治基礎更加地穩固。 孫中山提倡革命與共和,而比起「革命」,北洋政府更重視「共和」這個概念。 1915 年,正值袁世凱準備稱帝、鼓吹洪憲帝制,因而取消了當年的國慶慶典。然而, 1916 年洪憲帝制宣告失敗,民眾在當年的國慶日發起了盛大的慶祝活動。經由此事件,知 識分子與民眾開始會在國慶日宣揚對統治者的不滿。袁世凱死後,軍閥割據,不受中央控制 的地方軍閥卻未取消國慶慶典,他們在各自的國慶典禮中宣揚愛國觀念,目的仍是獲取民眾 認同感、統治權。

蔣中正領導的國民政府(1928 ~ 1949) 1924 年,中國國民黨師法蘇聯共產黨建立國民革命 軍,軍官與將領都在廣州黃埔軍校中加以培訓。1926 年開始北伐,經過不斷地納降改編,數千人的部隊擴 張至 49 個軍,19 個獨立師,並在 1928 年 12 月統一中 國。 ▲1928 年北伐成功後國民政府用之青天 白日滿地紅國旗。

國民黨強調「革命」,然而完全推翻已有根基的北洋政府卻過於艱難。因此,以黨旗、黨 歌取代原本的北洋國旗、國歌等國家重大象徵,以漸進方式使政體改變而國體不變是最為可 行的一條路。同時,黨的象徵成為國的象徵,黨國體制形成,使得國民黨統治基礎以及正當 性大幅加強。從此,五色旗淡出了國慶日舞台,粉墨登場的是青天白日紅旗。1929 年,正 式採用黨歌作為國歌。


13

與中共關係破裂的南京國民政府(1927 ~ 1936):自從 1927 年 4 月 12 日清黨過後,國民黨與共產黨關係決裂。從此,國民 黨更加地厲行一黨專政,大規模肅清共產黨員,同時利用雙十國 慶高呼反共口號,「剿除赤匪,安定社會」「共產黨陰謀危害本 黨,今幸次第肅清,中國國民黨未至成為歷史上的招牌,今後應 ▲1926 年 7 月 9 日, 蔣 中 正就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 於廣州東校場誓師北伐

知如何以先烈犧牲精神徹底澄清共產黨。」

八年抗戰時期的重慶國民政府(1937 ~ 1946):國民政府在抗日戰爭前期、中期大致處 於下風,1937 年 11 月 17 日,國民政府遷都至武漢,21 日則正式在重慶辦公。此時雙十國 慶不僅為黨國體制下的儀式,國民黨更透過盛大的慶祝活動,對內彰顯救亡意象,鼓吹民族 主義,凝聚民心、調動民力。1937 年的國慶日也一反以往反共宣傳的姿態,表現出兩黨同 一陣線、一致對外的態度。 蔣中正在國慶日的廣播演講時呼籲:「我們不但要始終地保持統一,並且要繼續地鞏固 團結。」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也在報告詞中表示:「在今年的雙十節應以往年歡欣鼓舞的慶祝 精神,慰勞全國忠勇抗敵的將士,集合民間的財力物力,來抵禦這空前的外侮」。 雙十國慶在集合民力物力有許多內容本已行之有年,然而抗日救國的氛圍使得這些措施施 行的更加深廣。當年的國慶甚至一併舉行「救國公債勸募會」,不但動員各級學校舉行演說 競賽、各界組織按戶勸募、電影院內也會有短劇、演員演講 等,各類勸募海報更是不在話下。勸募救國公債、徵募寒衣、建國儲金與國慶獻金等在平時 便有在進行,但是這樣的動員在 1940 雙十國慶時有了更大的號召力。 凝聚民族精神方面,1939 年的國慶日蔣中正與其夫人蔣宋美齡出席了該年的閱兵大典。 1940 年的國慶日期間愛國電影不間斷輪播,以喚起國民的民族意識。除此之外鞏固國民黨 統治也是舉辦雙十國慶的目的之一:雙十國慶原本是為了慶祝 1911 年的武昌起義,要紀念 的則是一種「辛亥精神」。國民政府將「辛亥精神」詮釋成「抗戰意識」,並以此收攏民心、 權力。在抗戰期間,民眾更頻繁地被動員高呼「三民主義萬歲」、「中國國民黨萬歲」等口 號。國慶日的盛大慶祝更使得「黨」與「國」兩個概念盤根錯節糾纏在一起,塑照出一種「不 愛黨就是不愛國」的形象。 國慶日對外的意義,則是與盟友同歡,聯絡與友邦之間的向心力,獲取對方的援助。值得 一提的是,抗戰初期時國民政府大量頒發授勳給德國人,這是因為當時同盟國陣營並不重視 中國戰場,反而德國在軍事、工業上對中國軍隊有所援助。 隨著 1940 年德義日三國簽署三國公約、組成軸心國,使世界大戰規模擴大,德國也停止 援助國民政府,國慶授勳的外國人逐漸轉變成同盟國人士。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同盟國為


14 拉近與中國的關係,甚至開始主動積極參加雙十國慶。1942 年的 10 月 10 日,費城為慶祝 中華民國誕生 31 周年而在獨立廳敲響自由鐘 31 次。美國副總統華萊士 (Henry Agard Wallace) 與中國駐美大使魏道明更在聖保羅大教堂中領導群眾向中國抗戰致意,並齊唱中國國 歌。當晚中美 3000 多人在紐約卡內基大廳共同紀念雙十節,並且舉行了聯合援華大會。參 加者並在樂隊帶領下演唱中美國歌。1943 年倫敦方面為了慶祝雙十節而舉辦了援華音樂會, 由英國廣播公司向全球播放。

汪精衛領導的國民政府 (1940~1945) 由汪精衛政權所領導的南京國民政府(1940 ~ 1945) 也在戰時敬祝雙十國慶。1940 年 3 月,汪精衛國民政府在 日軍扶持下在南京成立。他並未撇棄對中國人如此重要的慶 典,在日本人監護下,他在該年的國慶日表示:「中日和平 親善,將使總理孫中山所懷抱之大亞洲主義臻於實現。 日 ▲ 汪精衛領導下的國民政府國旗

德義同盟成立,實為東亞源除帝國主義之餘霉,中國自拔於 次殖民地之良機。」同樣是慶祝辛亥革命的成功,同樣被稱

作國民政府,不同的政權,不同的立場下,對同樣一位人物的理想,對同樣一場事件的解讀 便各有不同。當然,汪精衛和蔣中正的目的都是獲取統治權,進而證明自己才是三民主義、 孫中山的繼承者。

共產黨統治區 (1937~1945) 中共根據地(1937 ~ 1945),中國共產黨將原先的割 據地改為抗日根據地。按照雙方的合作協議,中共的抗 日力量被納入南京國民政府(後來遷都到重慶)的統治 體系內。1 中華民國國旗也順勢被引進了中共占領區, 1938 年 7 月,延安市舉行紀念抗戰周年、中共成立十七 周年紀念活動以及 7 月 6 日商人節時,隨處可見青天白 ▲ 山東共產黨根據地影像,美國《生 活周刊》拍攝,1940 年。

日滿地紅的國旗被懸吊在延安街頭到了雙十節,國旗被 更廣泛地使用,向國旗敬禮也成為慶祝大會中的重大環

節。2 跟隨著陝西中共總部,其他的共產黨根據地也紛紛引進國旗在各種慶祝典禮上。1940 1 〈從七一到七七紀念周的最後三天〉,《新中華報》( 延安,193.7.29)。 2 〈延安萬餘民眾舉行大會慶祝十月革命及中共六全中會〉,《新華日報》( 漢口, 1938.11.10)。


15 年 5 月,在一份內部文件《政治情報》中宣稱中華民國國旗是孫中山先生創立民國,而全國 國民的認可的、代表中華民國的旗幟。3 對中共來說,慶祝雙十國慶日、甚至懸掛青天白日旗,其實也是一種凝聚國家民族認同, 增強抗日力量的一種手段。這樣的想法其實和蔣中正的國民政府不謀而合。而在 1946 國共 內戰爆發以後,中共不再受制於統一陣線束縛,青天白日旗在解放區引退,雙十國慶日也開 始受到冷落。

中華民國國慶日在台灣 當一九四九年山河裂變之際,雙十節在大陸遂成絕響,而在台灣被中國國民黨賦予更多 象徵色彩。雙十節不再只是紀念革命濫觴,還具備有凝聚國人愛國意識、串聯全球華人社群 情感、宣示反共神話等,都成為雙十節高舉的口號。刻意創造的雙十意象,在台灣佔據了長 達四十年的國民記憶。爾後氛圍丕變,「反攻大陸」神話幻滅,「雙十國慶」自國民政府塑 造的黨國一元脈絡解放,發展得更加複雜多樣。在雙十節的觀禮儀式上,或為政治角力的場 域、或為宣洩民粹的空間,但亦是政府總結一年施政的場合,傳統色彩的國慶意涵淡化之際, 更多藉「雙十國慶」的宣傳卻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成長於解嚴後的中華民國國民,所經歷到 的國慶日氛圍,與他們的上一代可謂大相逕庭。實施「周休二日制」之後,諸如:蔣公誕辰、 國父誕辰、青年節等節日都改成「紀念但不放假」,與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的紀念日唯一有關 的放假日,僅剩國慶日,成為兩個地域分界的唯一鍵結。綜觀在台時期的國慶日,當中變化 不啻是意識形態的遽變,亦為兩個時代的延續與裂解。

反共復國的國慶 經歷黨國一體的大陸時代,雙十在大陸從「共和」走向「革命」,革命的主體也約化成 「中國國民黨」,將辛亥革命包攝進黨的歷史進程中。政府遷台後,國慶日成為宣示反共決 心的場域,兩蔣時代的國慶文告,是對一年反共計畫的總結。如 1959 年的國慶文告指出「今 年是造成奸匪崩潰的決定年」4 將反共復國融入進雙十意象之中,成為國民黨發展的使命。 長期的歷史進程中:雙十國慶既被視為民國的序幕,那麼反共復國便是光輝的收尾,當中承 先啟後皆為國民黨歷史上的大事,(1961 年的〈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史畫〉當中的十七個 3 《尊重國旗》,(1940 年 ),山西省檔案館館藏檔案,A217—03—09—0l。 4 〈中華民國四十八年國慶總統昭告全國軍民勝利光輝已在掌握〉,《中央日報》( 台北, 1959.10.10),第一版。


16 子題中,開端與終始即「武昌起義」與「反攻必勝」)國慶日即為串聯兩端的媒介。5 除年 末的回顧勉勵之外,黨國體制更希望藉由「雙十」來串連黨與國家;更串連過去與未來。 雙十國慶中每每可見華僑身影,大批華僑為此回國,媒體大舉報導海外華僑同步歡 慶,國共雙方在華僑社群間的互相攻擊、爭取,亦為國慶日常見的新聞話題 。6 戒嚴時期的國慶日,在台灣塑造出未來的光輝使命之外,空間上也亟欲打造出海內一體 共歡國節的盛況,星馬、港澳、美加各地的華人社群,不論是自發抑或者官方都有意識地營 造雙十國慶的形象。國民政府意欲串聯起各地僑胞愛國的意識之外,也和反共復國的使命有 關。武昌起義既被劃入中國國民黨的脈絡之下,僑胞參與雙十更可以爭取海外社群對國民政 府的支持,而非為中共所用。在一九七零年代中國代表權之爭下,以國慶之名凝聚海外社群 的活動有其意義,面對中共於戒嚴時代的文攻武嚇,塑造以國民黨為首的歷史脈絡以吸引華 僑支持更顯重要。

雙十節的幕前幕後 營造國慶形象是戒嚴時代的重要工作,除了領袖文告之外,包括閱兵、迎接外僑、電視 節目、國旗遍地,都是重要的宣傳手段。在反共復國的氛圍下,閱兵是兩蔣時代的常見景象 (蔣中正的閱兵具有較強的軍事風格,爾後的國慶閱兵較偏向提振士氣、檢閱國力的功能), 表示國府與完全準備好要和「共匪」決一死戰,然而實際國慶閱兵卻純為象徵性、炫示性, 基於突發狀況而取消國慶閱兵亦不罕見。7 透過電視節目營造國慶氛圍是戒嚴時代相當重要的形象營造活動,從新聞播報到晚會節 目都刻意創造國慶形象,那種四宇昇平、河清海晏的氛圍是一連串刻意打造的產物。盛竹如 便回憶 1966 年的十月: 回頭談談當年的十月慶典。那還是屬於白色恐怖時代,每當十月份來臨所謂普天同慶 之時,也是我們電視及新聞工作人面臨關頭要度過艱難困苦一個月之時。首先,十月 一日是中國大陸的國慶日,十月開始的這一天我們還不能表現出興奮,大陸國慶固然 絕不能提。任何祥和預兆的新聞,也都不要播。過掉三、五天,這是要開始提升迎接 國慶、海內外萬眾一心的情緒了,所有的報導,全是正面的、全是鼓舞民心士氣的, 不能有所偏差;雙十節這一天,當然是萬民歡欣、普天同慶,不能發生不吉利的新聞, 任何火警、兇殺、搶劫、車禍等社會新聞案件,一律不准播出,就連地震都不能發生。 5 梁中銘,〈中華民國問國五十年史畫〉,《中央日報》( 台北,1961/10/10),版 10、 11。當中的十七個子題為:武昌首義、民國肇造、肇和起義、黃埔建軍、國父逝世、誓師北 伐、公佈約法、剿匪救國、抗日戰爭、推選總裁、締訂新約、開羅會議、勝利受降、實施憲 政、青年奮起、義士歸國、反攻必勝。 6 周俊宇,〈光輝雙十的歷史:中華民國國慶日近百年的歷史變貌 (1912-2008)〉,《國史 館館刊》,30(2011/12),頁 1-51。 7 如 1958 年八二三炮戰、1959 年八七水災皆曾取消閱兵。


17 所有的電視畫面都顯出,好像全世界都熱烈慶祝中華民國國慶 。8 足見官方在處理國慶宣傳時,是如何刻意營造,小至時程,大至內容都有明確規範,在新聞 界形成深刻印痕。

解嚴後的雙十神話崩解 解嚴後,本土意識勃興、反共復國無望,以雙十為核心的黨國神話趨於瓦解。1991 年 廢除刑法第一百條的抗議示威靜坐,與當時建國八十年國慶閱兵形成鮮明對比,那年萬民高 呼的景象不復存在,神話光環褪色漸形迅速,強調自由民主的社會氛圍下,閱兵被視作專制 象徵而走入歷史。民主進步黨執政下的國慶,又染上一層去中國化的色調,使得舊日以中國 為聯繫的華僑社群漸行漸遠,而中國共產黨將辛亥革命套入馬克思階段論史觀中,讓「雙十」 的意象更加晦暗不明難以捉摸。強調「本土化」的今日社會,又將如何看待這發生在異域的 雙十事件?以雙十節作為國慶日的定制,又要如何凝聚中華民國的國族意識?恐怕在渾沌不 明中更難見其曙光。 然而國慶日真的和普羅大眾漸行漸遠?解嚴後的國慶,在商業化的操作下,增加煙火秀、大 型展演等項目,以求創造國慶話題。無論是否認同國慶意象,國慶日都是很重要的政治社會 展示的場合,從國慶大典的座席安排、在野黨參加與否、各界來賓的穿著考量到社會運動的 動員,參與者都可藉此增加曝光度,也為社會創造話題。官方單線的意識宣傳,在解嚴而為 雙向的官民互動。雖則國慶宣傳性質減低了,話語權也從官方走向民間,但其依然扮演著中 華民國的重要儀典。

從美國、香港等地看各地華人的雙十國慶 看完台北的國慶大典,亦毋忘在海外世界各地舉辦慶祝會的華僑社群,國父孫中山說 : 「華僑乃革命之母」,作為如此重要的角色,在這慶祝象徵推翻滿清、建立亞洲第一個共和 政權的日子裡自是無從缺席。現今華僑們足跡遍布五大洋、七大洲,其中又以美國、香港較 具代表性,以此兩地作說明。

華僑與辛亥革命 早從 1894 年,孫中山創建興中會以來,海外僑胞們一直是革命背後的奧援。根據統計, 8 盛 竹 如,《 螢 光 幕 前 一 盛 竹 如 回 憶 錄 》( 臺 北: 新 新 聞 文 化 事 業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 1995.10,頁 41-42。 轉引自:周俊宇,〈光輝雙十的歷史:中華民國國慶日近百年的歷史變貌 (1912-2008)〉,《國 史館館刊》,頁 24。


18 於 1902-1908 年間,海外華僑人數已多達 700 萬至 900 萬人,遍及英、美、法、南洋等地。 他們對國父的革命事業做的最大貢獻,無疑是資金上的供給,在前十次革命行動中,有八次 由華僑出資達 80%,其中尤其是第十次,完全由僑胞解囊。9 此類資金募集的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各地革命團體諸如興中會、華興會的會員費,然而實 際繳納會費的多半是在海外事業有成的商人,國內黨員及留學生是不收費的 10;二是義捐收 入,例如孫中山的兄長——孫眉,為支持 1895 廣州起義而賤賣牛隻,得資 4162 美元,11 另 一例是 1907 年,國父致電特派張永福於新加坡極力募款以資助許雪秋等人在潮州的起義;12 三是發行債券,如下文敘述 : l905 年冬,孫中山抵西貢後,經與西貢僑商磋商,成立廣東募債總局,並以“中華 民物興公司”名義發行千元票面債券 2000 張,每券實收 250 元,革命成功後還足本 利千元,向南洋富有僑商募集經費。13 然而這些資金的來源是極不穩定的,甚至還可能因為臨時的捉襟見肘導致行動失敗。14 總而論之即國父所言 :「華僑乃革命之母」,除了大量的經濟援助,還有熱血青年為國捐軀, 前仆後繼。15

雙十國慶在美國 19 世紀中葉,一群紮著長辮子的中國東南沿海華籍勞工搭上淘金潮 (Gold Rush) 潮流, 離鄉背井來到太平洋的另一頭尋著發財夢……。時過境遷,舊金山的金礦被淘完了,美西鐵 路的鋪設也告一段落。當初遠渡重洋的華工們在此落地生根,加州成了全美華僑的另一個 家。然而舊金山的砂金水永遠比不上祖國的濁泥水,當國父號召革命時,在美華僑自然是義 不容辭地想拯救一個腐敗的中國,其一是當中有人事業有成,得以經濟支援,其二是受到美 國社會民主開放的社會風氣另在美華僑心生嚮往,並期待一個這樣的中國。在美國加州,大 批華僑們在十月十號左右進行一連串的慶祝會,然而這是屬於民間自發性的,對於美國官方 而言,即使台美雙方互動融洽,仍是不敢大方地承認中華民國政府主權,2015 年元旦,位 於美國華盛頓的雙橡園 (Twin Oaks) 睽違三十六年,雖再次看到青天白日的國旗飄揚,事後 9 蔣永敬,〈辛亥革命前十次起義經費之研究〉,《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 第 17 集, 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10 江滿清,〈論孫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動對華僑力量的依靠〉,《華中師範大學學報》, 42:2( 上海,2003.03)。 11 馮自由,《華僑革命開國史》,( 台北:商務印書館 ),1975。 12 〈孫中山年譜〉,( 北京:中華書局 ),1980。 13 〈孫中山年譜〉,( 北京:中華書局 ),1980。 14 江滿清,〈論孫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動對華僑力量的依靠〉,《華中師範大學學報》, 42:2( 上海,2003.03)。 15 江英豪,〈對中國國運的一些想法及意見〉,《中華民國團結自強協會慶祝八十二年 國慶暨台灣光復四十八周年全球性徵文比賽入選作品及座談會實錄》,1994.02,頁 193。


19 卻認為誤會一場,近前 10 月 4 日的雙十國慶酒會,這種情形不再發生,但也因為這起事件, 重新點燃與美方再度建交的希望。

雙十國慶在香港 香港如其他華僑聚落一般也會慶祝雙十國慶,在「九七回歸」之前,香港地區的慶祝活 動往往成為國共兩股勢力在華僑民眾心中消長的「晴雨表」16,針對此一議題,編輯團隊實 際口訪一位僑胞:17 對他的父輩而言,中國指的是「中華民國」,而非自英國接收香港的「中華人民共和 國」,身在這矛盾年代的他們,對共產政權反而是陌生的。雙十國慶在香港曾經是當地最重 要的節慶之一,尤其是國民政府撤退時國軍將士的集中地——調景嶺,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 旗,終日飄揚,宛如是個「小台灣」;另一個地點是與孫中山革命頗有淵源的「屯門紅樓」, 當初為了躲避清廷的追查,革命黨人將槍枝彈藥藏放於此,因此這裡也成為每年固定於十月 十號這天升旗的精神堡壘。 1997 年,香港脫離英國統治,從這一年開始,一切都變了。原本規模大至全香港規模 的雙十慶祝活動,如今僅剩不超過一萬人參加,隨著都市計劃的推行,調景嶺萬旗飄揚的盛 況不再,隨之而來的是中共提早九日的「十一國慶」,國民政府於戒嚴時代亦相當關注中共 的國慶宣傳,特別加以政治立場的詮釋。 曾有刊物進行以下的描述: 每年十月一日,匪偽政權在北平天安門城樓上,陳列魔鬼陣容,驅動全城民眾,總要 展出一套火爆的場面,其中的最主要的節目,是標榜俄匪主奴不可分離的關係,歌頌 主子的浩湯恩德,加上在東歐一群傀儡的一唱百和、搖尾叩頭,充分表現幫派的嘴臉 和威風。18 儘管這樣的描述帶有過度的政治批判,而那位港僑同學是親眼見識過的,浮誇的嘉年華 遊行踩遍大街,近年還出現所謂「制服團體」如青少年軍,於十一國慶踏上灣仔市區。 將前後兩個帶有不同意義的國慶節目做比較,他只輕描淡寫地說 :「後者氣氛不好」。其 實,隨著近年香港佔中衝突事件爆發,現今在香港的雙十慶祝活動已失去了原本黨國同慶的 性質,反而是一種對共產黨侵犯港人權益的無聲抗議。當然近年香港與北京的矛盾加劇,口 訪內容也會因當事者的立場而改變,但此間留下的紀錄頗能反映香港當地的看法。

16 〈港澳一帶國旗蔽笠僑胞熱烈慶祝國慶對匪偽政權又一次有力否定〉,《中央日報》, 1963/10/11,第 2 版。 17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一年級生。採訪時間:2015.10.08。 18 〈天安門的陰影〉,《時事週報》,1:3( 台北:1960),頁 8。


20

從國慶日看兩岸歷史話語權 2015 年中共「九三大閱兵」,因為連戰先生的參訪,在台灣一時造成話題。我們也聯想到: 對於國慶日的正統性爭奪更早持續數十年之久!究竟中國的十一國慶日與中華民國的雙十國 慶有何其背後的歷史解釋與政治角力呢? 中共剛建立政權之時,19 國民黨的〈宣傳通報〉對 10 月 1 號國慶節列出以下措施: ( 一 ) 當日報刊社論應對「共匪」作有系統的抨擊,各廣播電臺對此等社論應作介紹。 唯文字中切勿提及「偽「國慶」字樣,以免為其宣傳。 ( 二 ) 無論新聞來源,其中有「偽國慶」字樣皆應刪去,而關於港、澳等地偽「國慶」 日,僑胞對之漠視的新聞,在國內報紙不予報導,在海外各地報紙,應作簡單報導, 另加強僑胞熱烈響慶雙十節之報導 以轉移讀者視線。 ( 三 ) 各報刊應約請專家或社內人員分別對共匪行徑作專題評述 等評述由各電臺分 別播出,插播總統歷年來關懷大陸同胞之訓示。 ( 四 ) 利用匪方資料,評述大陸同胞白發自動的反共運動,歸結到「從大陸內部反攻 大陸」、「從敵人內部瓦解敵人」之必然性,暗示此等運動,貨源於我方號召,接受 我方領導,以轉移世人對共匪統治堅強不易進攻的錯誤觀念。20 這些指示使媒體慣以報導海外僑民對國共雙方國慶態度的差異,突顯四海同心氣勢。而打 壓「偽慶」的行動就是對雙十國慶正統性的塑造,另外國民黨也透過報導表現出大陸群眾對 十一國慶節的冷漠與對雙十國慶的熱情反應,以此方式將大陸群眾與共產政權分離,顯現出 民意仍在中華民國與國民黨身上,但以上報導僅在台灣流通,旨在鞏固中華民國在台統治的 正當性,真實情況可能並非如此。 由以上例子可知,在中共政權剛成立時,國民黨透過兩岸國慶日的群眾反應,試圖掌握 當時對歷史的話語權。另外,不只正偽國慶跟四海一心,辛亥革命的解釋也攸關「正統中國」 的形塑。在北伐結束到國共內戰,國慶日與辛亥革命的敘事有黨化的傾向。 而國民黨失利後,中國大陸對辛亥革命的詮釋權落到中共手上,在台灣則由國民黨主導, 辛亥革命被收編為國民黨國民革命史觀的一個階段,211965 的國慶文告即指出廣州北伐之 師、長江剿匪之師、對日抗戰之師、反共復國之師等是繼承辛亥革命精神的國民革命四大戰 役。對國民黨而言,辛亥革命是導致未來武昌起義、北伐的行動的重要精神指標。 然而,紀念辛亥革命並非國民黨專利,中國大陸這種官定歷史記憶的詮釋權由共產黨接 收。1961 年,中共首次大規模紀念辛亥革命五十週年。共產黨雖然將辛亥革命視為小資產 19 《宣傳週報》,6.14( 一三九號),(台北,1955.9.30),頁 3。 20 轉引自:周俊宇,〈光輝雙十的歷史:中華民國國慶日近百年的歷史變貌 (1912-2008)〉, 頁 33。 21 〈中華民國五十四年 國慶總統書告全國同胞〉,《中央日報》( 台北,1965.10.10)。


21 階級發動而未成功的革命,但仍對於其推翻封建王朝的歷史意義給予評價。 不論是小資產階級的革命,或是推翻封建王朝的歷史時刻,對於中共自身政權歷史定位 與統治正當性的宣傳皆有助益。對此,國民黨批判中共籌慶辛亥革命 50 周年是一種詭譎的 措施。 黨刊《時事週報》就提及數項宣傳要點:首先,指出共匪紀念我辛亥革命五十週年,足以 證明大陸同胞仍懷念中華民國,對其極權統治深惡痛絕,共匪無法將之破壞才以緩和的欺騙 手段應對。其次,要注意共匪宣傳紀念辛亥革命,顯有僭竊國民革命歷史傳統之陰謀,這顯 示匪偽政權已瀕臨崩潰,不得不偽裝繼承本黨之革命傳統。此外,共匪宣傳紀念辛亥亦是海 外統戰陰謀之一,掩飾其出賣祖國的逆行,以離間海外華僑及國際人士。 總而言之,戰後國民黨將國慶日與辛亥革命視為自身資產,且更加全面的藉由教育、傳 播向民眾進行灌輸。對外則藉此與共產政權做政治宣傳鬥爭。然而,辛亥革命並非兩黨之特 權,需要藉辛亥革命作為自己統治正當性的中國國民黨,將其視為一個建國的開始。而在中 國建立新國家的共產黨則視其為一場未結束的革命。 不論國民黨還共產黨,國慶日或辛亥革命,爭取對歷史的詮釋權或許不如軍備來的有力, 但就像孫中山爭取華橋支持而能推翻滿清,足見立場重要性,當孫中山喊出:「驅逐韃虜」 華僑便能以漢民族的身分與滿清切離關係,轉而支持革命,可知宣傳的重要,而宣傳最有力 的後盾即是歷史詮釋。古人常云:「師出必有名」,訴諸雙十意向來詮釋自身發展背景,並 試圖利用辛亥革命來解釋自身名分,兩岸便以此目的相爭合乎法統的名份。 在過國慶連假時,許多人或已忘卻國慶背後的意涵,事實上,中華民國國慶日不僅僅是 表面的展現軍威,還有著「中華民國」意象不斷轉變的歷史足跡。

小結 如同所有國家一樣,中華民國國慶日也脫胎自刻意塑造之舉,爾後才藉此要求全國人民 輸誠。雙十節除緬懷建國艱辛,亦為政權向百姓灌輸特定立場、思維的重要場域,今日則更 成為政治作秀的舞台。縱然雙十節不再是大陸地區的國節;香港遙望中華民國的企盼也日益 消退;而台灣日益熾烈的本土化浪潮下,國慶日訴諸的情感更早已拋諸腦後。 然而,武昌起義絕非單純王朝更迭的起點,它預示中國歷史脈絡的大決裂,揮別兩千多 年的帝制歲月,當中迥異絕不僅止官僚階層的質變,皇權禮制與天下秩序都隨之埋葬!任何 一個自認合法合理的中國政權,無不希冀將武昌起義納入自身譜寫的脈絡之中,成為其國書 中的楔子。從北洋政府、黃金十年的南京政府、汪精衛政權、毛澤東政權、蔣介石政權都是 如此,箇中差異僅在於各自歷史解釋和詮釋角度不同罷了,中共或許稱武昌起義為「不完整 的革命」,但亦無法貶損、忽略其歷史轉折之要。雖則於數十年間黨國色彩的雙十節一去不 返,但找尋千年歷史脈絡下的「雙十」,或可掏洗出當中之真目。


繽 紛 國 慶 蒙 古、 英 國、 阿 根 廷


23

蒙古

國慶節 文 / 李

西元 1921 年,蒙古人民黨領導外蒙古人民脫離中華民國政府統治,並於 7 月 10 日於庫 倫成立君主立憲政府,為紀念獨立,政府訂定 7 月 11 日為蒙古人民革命紀念日,此即為蒙 古之國慶日。 蒙古國慶日最有名的慶祝活動便是傳統蒙古節慶──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Nadamu〉原為蒙古族的傳統慶祝盛會,最早可追溯至公元 1206 年,成吉思 汗召集諸部首領所舉行的大聚會。在蒙古語中,那達慕的意思是「娛樂」、「遊戲」,早期 的那達慕大會主要是為了慶祝勝戰以及農業豐收,多在水草最為豐美的夏秋兩季舉行,人們 從四面八方聚集而來,透過體育競賽、歌舞遊戲的方式聯絡感情。 「賽馬」、「射箭」、「摔跤」此三項合稱為「男子三藝」的技藝是那達慕大會的重要 核心,這三項競技的形成與蒙古族的軍事訓練密不可分。最初的那達慕大會只挑選其中一項 進行競賽,但到了元明時期,男子三藝成了大會的固定項目,儘管現今的那達慕大會增加了 馬術、馬球、蒙古棋等比賽,其仍是最受人們關注的焦點。以下介紹此三項極富蒙古民族色 彩的競技:

摔跤 蒙古式摔跤又成為「搏克」,自古便是蒙古族 人相當喜愛的一項運動,參賽者需身著名為「昭德 格」的傳統服飾,選手沒有體重、年齡、身高等限制, 兩兩進行比賽,相互抓握、推擠直至一方膝蓋以上 任何部位著地為止。 勝利的一方能夠獲得配戴「江嘎」的資格,江 嘎是一綴滿五顏六色布條的項圈,這是獲勝者的最 高殊榮。 ▲ 脖圍江嘎的搏克手


24

賽馬 蒙古高原自古便以盛產優秀的蒙古馬聞名,蒙 古族人不分男女老少對馬匹皆十分熟悉,在那達慕 大會上,賽馬競賽包含奔馬、走馬等項目,穿著色 彩明亮的騎裝、頭纏彩帶是騎手的基本打扮。勝利 的馬匹將會與主人一同受到讚頌,並在馬頭、馬身 上撒馬奶酒或鮮奶慶祝。 ▲ 蒙古賽馬

射箭 蒙古族射箭比賽有 25 步、50 步、100 步之分, 男女老少皆可參賽,所使用的弓箭規格均無限制且 皆為參賽者自備,比賽共有三回合,每輪限射三箭, 最終以中靶箭數多寡來分出勝負。 不同於現今的那達慕大會,過去游牧民族的生 活作息主要依物候輪替而定,因此早期在各部落間 ▲ 現代射箭項目已打破男女限制,女性 亦可參加那達慕中的體育項目

舉辦的那達慕之規模、長短、次數皆無定數,其內 容不僅與生活息息相關,更是包含軍事訓練的色彩,

在此同時,昔日的那達慕大會和宗教祭祀密不可分,透過這種娛神且娛人的活動,蒙古族人 得以增進各部族間的聯繫。 那達慕是蒙古族最重要的節慶,表現遊牧民族對於英雄審美的崇尚,並凝聚了蒙古族的 文化、宗教、生產活動,這讓它得以在歷史的洪流中被保存下來,透過政府的鼓勵與媒體的 傳播,那達慕大會現在已跟蒙古國慶日密切結合,作為蒙古文化的象徵,那達慕不僅能保存 傳統習俗,更能喚起蒙古族對己身文化的認同,使得這個古老的節慶被賦予振興民族凝聚力 的新使命。


25

英國

國慶節 文 / 黃

英國沒有固定的國慶日,不過基於英國是傳統的君主制國家,英王的地位至高無上,所 以英國將國王的生日作為全國最大的節日來進行慶祝。 這個慣例開始於西元 1748 年,當時的英王喬治二世(George II of Great Britain)在自己生 日那天舉行了閱兵式,這種慶祝生日的儀式被歷代英國國王繼承了下來。19 世紀維多利亞 女王(Queen Victoria)登基後,她喜歡在生日那天待在宮裡,同皇親國戚們一起慶祝,不 舉行閱兵典禮。不過,為了繼承先王的傳統,她決定再增加一個生日,稱為法定生日。 從此以後,所有英王每年都要過兩次生日,一個是實際生日,一個是法定生日。通常英國將 國王法定生日定在每年的 6 月第二個星期六,因為每年的這個時候,一向有『霧都』之稱的 倫敦天氣也比較好。 有趣的是,女王父親喬治六世(George VI)在位時, 也是在 6 月為他過生日,儘管他實際生日是 12 月 14 日。 此前兩位國王喬治五世(George V)和愛德華八世(Edward VIII)正好都在 6 月出生,才能在實際生日中領受舉國臣民 的共同賀壽。 按照慣例,現任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的生日雖為 4 月 21 日,但舉國歡慶的誕辰日卻坐落在 6 月份。 相比美國隆重鋪張慶祝的獨立日,英國的慶祝方式相當低調。其主要活動,是女王親自 檢閱英國皇家禁衛隊的閱兵式。檢閱地點是在白廳(Whitehall)西面的皇家騎兵衛隊閱兵 場(Horse Guards Parade)。受閱衛兵均穿著傳統軍裝,步兵頭戴黑色熊皮高帽,紅衣黑褲。 騎兵身穿黑衣白褲,腳蹬黑皮靴,頭戴銀色頭盔,十分威風。女王通常在檢閱儀式後,親自 騎馬率率領禁衛軍行進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


26

西元 2004 年,英國的國慶日是在 6 月 14 日。這一天, 英國皇家衛隊在倫敦騎士衛隊廣場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她的丈夫愛丁堡公爵(Duke of Edinburgh)是坐馬車去廣場出席閱兵式的。由於在英國 星期六本來就不是工作日,因而這一天也不在假日之列。 此外,女王賀壽活動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是:為國內外名流封爵授勳。受嘉獎者名單分別 由政府和王室擬定,並在女王的官方生日公佈。每年的榜上題名者多數仍來自倫敦市和國家 兩級政府、軍隊,以及政黨政府政策的支持者,其中 36% 為女性。最高榮譽頭銜「騎士爵位」 (Knighthood)的獲得者以出身牛津、劍橋兩校的精英居多,只有少數例外,如化妝品店 “BodyShop”的創辦人安妮塔·羅迪克(Anita Roddick)。 在一些英聯邦國家中,女王誕辰日是假日,但不是它們各自的國慶日,具體日期也不確 定。例如,在 1989 年,紐西蘭的女王誕辰日是 6 月 5 日,澳洲有兩個女王誕辰日:大部分 州與區定在 6 月 12 日,西澳大利亞州卻定在 10 月 2 日。


27

阿根廷

國慶節 文 / 黃

阿根廷有『世界糧倉和肉庫』的美稱,是南美洲最早走向獨立的國家。 在亞美利哥(Amerigo Vespucci)信件引導下,歐洲探險家早在 1502 年抵達阿根廷。西班 牙航海家(Juan Díaz de Solís)於 1516 年抵達達拉普拉塔河(Río de la Plata),但 最終被當地的原住民殺害。1532 年 2 月 2 日,Pedro de Mendoza 率領的西班牙遠征隊用 「Ciudad de Nuestra Señora Santa María del Buen Ayre」(譯為「聖母瑪利亞和順風之 城」)首次命名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該城座落於現今布宜諾

斯艾利斯市中

心的南部。 1535 年,西班牙在這裡建立了殖民據點,由於發現當地印第安人佩戴著很多銀製飾物, 殖民者以為當地盛產白銀,於是將這裡命名為『拉普拉塔』(La Plata)(與『阿根廷』均 意為『白銀』)。1776 年,西班牙設立了拉普拉塔總督區,並且以布宜諾斯艾利斯為首府。 西元 1810 年 5 月 25 日,在獨立運動領袖馬里亞諾· 莫雷諾(Mariano Moreno)和曼努埃爾·貝爾格拉諾 (Manuel Belgrano)等人領導下,布宜諾斯艾利斯爆發 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五月革命』,推翻了總督並且 成立第一個臨時政府,揭開了阿根廷獨立運動的序幕。 隨後,阿根廷人荷西·德·聖馬丁(José de San Martín)於西元 1812 年領導了反對西班牙殖民軍的大 規模武裝鬥爭,並最終取得了勝利,在西元 1816 年 7 月 9 日宣告獨立,成立了拉普拉塔聯合省,也就是阿根廷 的前身。 阿根廷獨立後,每年的 5 月 25 日被定為被規定為 『西元 1810 年 5 月革命紀念日』,即『國慶日』,每年 的 7 月 9 日則被定為『獨立日』。至今,阿根廷的很多


28 城市都有以『5 月 25 日』和『7 月 9 日』命名的街道、廣場以及建築。 每年國慶節,阿根廷全國都舉行盛裝遊行、閱兵式、民俗節等各種慶祝和紀念活動。在 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的紀念活動中,阿根廷軍人會身穿 18 世紀阿根廷獨立戰爭期間的 軍服,騎著高頭大馬,莊嚴威風的穿梭於城市中,讓阿根廷人回想起獨立戰爭那段光榮歷史。 每到國慶日這一天,阿根廷政要和普通民眾都會前往布宜諾斯艾利斯大教堂,向聖馬丁 將軍的靈柩獻上鮮花,表達敬意。 有趣的是,國慶節當日,阿根廷總統會在台上發表演 講,台下的民眾僅以簡單拍手,或敲打鍋碗瓢盆作為回應。 有些不滿政府的民眾,則會穿梭在人群中發送繫著藍色絲 帶的香蕉,絲帶上寫著:『知道一切的人民』。據當地人 解釋,這些香蕉暗指政府是猶如『香蕉共和國』,腐敗無 能。


29


30

Sun. 01

Mon. 02

她 - 在 歷 史 的 背 後: 華人女性 165 年的奮鬥史

Tue. 03

本書作者劉錦以親身經歷的體 驗,檢視這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1949,國共最後一戰》

(~11 /08 臺南市吳園公會堂一樓表演廳 )

二戰期間擔任記者的歐文

華萊士留下的第一手觀察

《華萊士:日本侵華 調查

( 獨立作家 )

( 獨立作家

08

09

透過歷史、地理、考古、美術等

11

2

0

1

編 / 唐 宇 揚

5

作者企圖以 1949 年這個中國局

知名歷史學者卜正民最新

角度,人與自然巧妙的共存關係

勢劇烈變動的年代,跳脫過往國《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

《文明的力量(新版): 人與自然的 創意關係》 ( 左岸文化 )

民黨、共產黨及台獨史觀的解釋

15

November

10

香料貿易、佚失的海圖 《1949 禮讚》 南中國海 ( 聯經 )

16

(聯

17

從 戰 爭 到 和 平 : 清末拳亂時期的珍貴第一手史料 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 70 《八國聯軍統帥: 週年紀念特展 瓦德西拳亂筆記》

19 世紀的著作《民主在美國》

預言了美俄之間的競逐關

《托克維爾 民主的導師

(~11/28 國軍歷史文物館 )

( 獨立作家 )

( 左岸文化

22

23

抗戰史系列影展暨 座 談 會 第 17 場: 虎落平陽

「鉅變一八九五.臺灣 乙 未 之 役 120 週 年 」 特展

(12/12 國史館 )

24

(~12/13

一窺日本幕末華商經營情

《近代中國商人的經 與帳簿:長崎華商經 史的研究

台灣歷史博物館 展示教育大樓 4 樓特展室 )

29

30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 科博館鼎立三 十 特展: 八十九期》 跨 海、 跨 館、 跨 時 空 的 青 銅 器 聯 展 ( 中央研究院近 (~2016/02/22 國立自然科學 博物館 代史研究所 ) 第四特展室 )

( 遠流


文‧

Wed. 04

察報告

華史 查》

Thu. 05

多元開放的晚明文化: 德國何以在歷史舞台上睥睨全球 ? 萬 曆 萬 象 《這就是德國:柏林圍牆 (~11/15 倒塌後的富國之路》 中正紀念堂

Fri. 06

透過他的生平,理解日治時期 透過作者的回憶, 社會運動史的面貌

一窺當時的台灣外交史

《蔣渭水傳:臺灣的 孫中山》

《誰說弱國無外交: 四○到八○年代 台灣外交奮擊》 ( 獨立作家 )

( 獨立作家 )

中正藝廊 )

家)

( 時報出版 )

11

12

醫學的物質文化史 國際學術研討會 地圖: (11/11-11/13 圖與 中研院史語所 海》

新力作

關係

13 以庶民的視角向展示二戰前後

(~11/22 歷史博物館

《活著回來的男人:一 個普通日本兵 的二戰及戰後 生命史》 ( 聯經 )

展示教育大樓 4 樓特展室 )

704 會議室 )

18

19 (11/18 國史館 4 樓大禮堂 )

日本的社會與生活

抗戰史系列影展暨 座 談 會 第 16 場: 吾土吾民 (11/14 國史館 )

21

20

福爾摩沙與外來人的 「全球視野下的漢學 接觸及民番界址關係 新藍海」國際研討會

爾: 師》

14

沉 思 火 燒 島 — 被流放的青春特展

研究大樓

聯經 )

》,

Sat. 07

榮 耀 祖 紋 - 來義鄉排灣手文展

(11/19-11/20

(~12/6 臺博館

國家圖書館

二樓迴廊展區 )

本書講述海耶克的生平故事、經 濟研究貢獻及其與台灣的關係

《海耶克》 ( 五南 )

國際會議廳 )

化)

情形

經營 經營 究》

流)

25

26

居 延 漢 簡 ─ ─ 漢 帝 國 的 防 衛 線

27 帶領您一窺文具的物質史

歷史文物陳列館

《誰把橡皮擦戴在鉛筆 的頭上? 文具們的百年 演化史》

201 室 )

( 時報出版 )

( 每周三 ~ 六 9:30-16:30 中研院史語所

28

邦 維 新 :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舊 第八十六本第三分》 19 世 紀 臺 灣 社 會 特 展 ~2016/02/21 ( 中央研究 院歷史語言 研究所 )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展示教育大樓 4 樓特展室


32

講座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 所【醫學的物質文化史】 國際學術研討會 地點: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 704 會議室 時間:2015 年 11 月 11 日至 13

抗戰史系列

影展暨座談

第 16 場:吾

土吾民

時間:2015

年 11 月 14

地點:國史

福爾

來人的 摩沙與外

接觸及

民番界址關

時間:2015

日 年 11 月 18 堂 館 4 樓大禮 地點:國史

「全球視野下的 漢學新藍海」 國際研討會 時間:2015 年 11 月 19 至 20 日 (週四至週五) 地點: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 (臺北市中山南路 20 號)

展暨座談會 影 列 系 史 戰 抗 平陽 第 17 場:虎落 時間:2015 年 地點:國史館

12 月 12 日


33

展覽 背 -在歷史的 她 「 堂 會 公 臺南市吳園 史」巡迴展 鬥 奮 的 年 5 性 16 後:華人女 17:00 8 日 10:00 至 25 日至 11 月 月 9 年 15 二段 30 號) 時間:20 廳(民權路 堂一樓表演 會 公 園 吳 市 地點:臺南

中正紀念 堂中正藝 廊| 多元開放 的晚明文 化: 萬曆萬象 時間:20

15 年 10

地點:中

月 3 日至

11 月 15 日 中正藝廊

正紀念堂

(中山南

路 21 號)

沉思火燒島 時間:2015 地點:國立

—被流放的

年 5 月 27 日

青春特展

至 11 月 22 日 物館展示教 育大樓 4 樓

台灣歷史博

特展室

利暨 從戰爭到和平 : 抗戰勝 展 臺灣光復 70 週年紀念特 時間:2015 年 8 月 15 日至 地點:國軍歷史文物館

11 月 28 日

-來義鄉 紋 祖 耀 榮 展 排灣手文

至 0月6日 12 月 6 日

015 年 1

時間:2

二樓 博館本館 迴廊展區

地點:臺


34

乙未之役 灣 臺 . 八九五 「鉅變一 」特展 120 週年 2 月 13 日 展室 6 日至 1 月 5 樓 4 樓特 年 015 示教育大 展 時間:2 館 物 史博 立台灣歷 地點:國

居延漢簡──漢帝 國的防衛線 展期:2015 年 10 月 21 日起每 週三、四、五、六 09:30 至

舊邦維新:19 世

16:30 地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

時間:2015 年 6

所歷史文物陳列館居延漢簡區

17:00

(201 室)

紀臺灣社會特展

月 30 日至 2016 年

地點:國立台灣歷

2 月 21 日 09:00 至

史博物館展示教育

、跨 海 跨 特展: 十 聯展 三 器 立 銅 鼎 日 空的青 科博館 時 月 22 跨 5年5 、 1 0 2 館 日

2 時間: 2月2 16 年 0 2 至 博物 然科學 自 立 國 特展室 地點: 館第四

大樓 4 樓特展室


35

新書 《1949,國共最後一戰》 作者:劉錦 出版社:獨立作家 出版日期:2015/10/13 產黨 在大 陸 1949 年川 康之 戰是 國民 政府 與共 國軍 卻在 此 的最 後一 戰, 擁有 六十 萬大 軍的 、西 康兩 城 戰後 敗給 人數 十萬 的共 軍, 成都 上兩 軍在 長 紛紛 從中 共手 中「 解放 」, 事實 的會戰。 達六十天的過程中沒有發生一場像樣 ,並 用客 觀 本書 作者 劉錦 以親 身經 歷的 體驗 之戰 中國 民 的角 度來 帶領 讀者 探討 為何 川康 中檢 視當 時 黨的 敗退 速度 會快 得驚 人, 並從 麼的 問題。 國民 黨在 行政 上用 人究 竟出 了什

《華萊士:日本侵

華史調查》

作者:歐文 ‧ 華

萊士

出版社:獨立作

出版日期:2015

/10/13

本書共分為兩部

分, 分 別 為《 日 本 的「 我 的 奮 國 而 戰 》。 歐 文 ‧ 華萊士在生 前是世界知名作 家, 二 戰 期 間 曾 經 擔 任 記 者, 透過 訪問日 本高 級 官員來 挖掘日 本在軍國 主義的 侵略計劃並顯露 日本野心的一面 。《 日 本 的「 我 的 奮 鬥 」》 界 是 他在擔任記者時 候 的 採 訪 報 告。 1914 年底太平洋 戰爭爆發,華萊 士從軍入伍,擔 任美國軍方電視 紀錄片的腳本撰 寫 者, 記 錄 日 本 侵略中國的過程 ,日後該片即為《 為中國而戰》。 鬥 」》 和《 為 中

倒 柏林圍牆 : 國 德 《這就是 國之路》 塌後的富 麗琇 作者:賴 獨立作家 出版社: /13 :2015/10 出版日期

第一次世 家,卻在 是建立國 正 才 年 的讓 1 7 與政治上 德國在 18 條款賠償 的 量 大 因為承擔 崛起。 界大戰後 粹德國的 而造成納 繼 , 益 不少利 一分為 步而犧牲 勢中德國 冷戰的局 在 , 降 生 國投 治體制中 二戰後德 不同的政 在 別 分 民 人驚 兩德的人 給了德國 二,東西 牆的倒他 圍 林 柏 1989 年 活,然而 統一。 功地政治 後終於成 最 , 望 的政局因 喜與希 但是往昔 之路上, 強 富 在 在 正走 展。本書 現今德國 濟社會發 經 的 同 不 社 國東西有 的政治與 素造成德 介紹德國 會 也 , 歷史之後 外在歐 介紹德國 重點:對 兩大發展 的 今 現 明德國 況。 會,並說 兩方的現 內的東西 對 及 以 地位 盟的經濟


36

的孫中山》

《蔣渭水傳:臺灣 作者:黃煌雄 出版社:時報出版 9/01

出版日期:2015/0

忽略的重要人 日治時代是個不可 蔣渭水先生在台灣 渭水也相當關 人醫病的同時,蔣 物,在身為一生替 社會狀況,且 治之下台灣人民的 注當時受總督府統 己的權益,本 在殖民時代爭取自 日後帶領台灣人民 過這個社會運 平事蹟,讓讀者透 書介紹蔣渭水的生 運動史的面貌。 理解日治時期社會 動領導者的生平,

《誰說弱國

無外交:四

八○年代台

○到

灣外交奮擊

作者:仉家

出版社:獨

立作家

出版日期:

2015/09/01

從 1949 年

國府撤退來 台,在冷戰 局勢中,中 民國外交官 華 員不斷地試 圖與友邦建 立良好關係 然而隨著局 , 勢的變遷 1970 年代 國民政府面 連串外交大 臨一 地震,到了 1980 年代 的台灣,外 處境上甚為 交 艱辛,本書 作者親身體 驗 1940 至 1980 年代 的我國外交 過程,透過 作者的回憶 者一以一窺 ,讀 當時的台灣 外交史。

): 新版 ( 量 的力 》 明 關係 《文 意 創 托 然的 梅斯 自 —阿 人與 德茲 南 費 普.

菲立

: 作者

文化 左岸 9/02 、 15/0 地理 :20 期 史、 日 歷 版 過 出 文 ,透 過去 歷史 見識 穿越 家 者 大 妙 讀 到巧 ,讓 帶領 何達 角度 本書 是如 術等 然 美 與自 以及 ,人 考古 程中 過 建立 明的 係。 存關 的共 社:

出版


37

《1949 禮讚》 作者:楊儒賓 出版社:聯經 出版日期:2015/09/02 本書作者楊儒賓先生在研究 1949

年這個中

國局勢劇烈變動的年代時,企圖

跳脫過往國

民黨、共產黨以及台獨三種兩岸

存續至今的

三大主要史觀。楊儒賓先生認為

1949 年並

不僅僅對於中國政治上帶來轉變

,其後台灣

的歷史經驗,亦對於在台灣的新

中國文化的 形塑有很大的影響力,1949 年即 為此關鍵 的轉捩點。

:香料貿易、 《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 佚失的海圖與南中國海》 作者:卜正民 出版社:聯經 出版日期:2015/09/04 樂的困惑:明代的 知名歷史學者卜正民繼《縱 帽子:從一幅畫看 商業與文化》、《維梅爾的 著作,從一幅遺失 十七世紀全球貿易》的最新 的中國航海地圖,卜 約 350 年的古代手工彩繪 17 世紀的中國與航海 正民將引領讀者重新認識 貿易盛行的世界。

《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 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 作者:小熊英二 出版社:聯經 出版日期:2015/09/21 作者小熊英二身為慶應義塾大學

總合政策學部教

授,他嘗試以庶民的視角來向讀

者展示二戰前後日

本的社會與生活,從本書主角在

戰前的生活、戰

時的經歷以及戰後的人生歷程,

對國家的歷史做反

思,並且討論和平意識如何形成

。以一個位於社會

底層百姓的角度來看,我們將得

以利用法律、經濟、 政治等角度來審視這段歷史中的 日本社會。


38

《八國聯軍統帥: 瓦德西拳亂筆記》 作者:Waldersee, Alfred Graf von 出版社:獨立作家 出版日期: 2015/09/22 本書收錄了珍貴的清末拳亂時期第一手資料,作 者瓦德西,是 1900 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的聯 軍統帥,在八國進軍北京時,瓦德西將自己在中 國見識拳亂與聯軍劫掠鎮壓到最後清廷接受協議 的過程記錄下來,忠實地保留了一個以侵略方的 軍官,對受侵略的清末中國的看法與觀點。對於 研究義和團之亂歷史劇有相當大的價值。

導師》

主的 爾:民

《托克

斯坦 .艾普 約瑟夫 作者: 文化 :左岸 出版社 23 15/09/ 作 期:20 日 版 隨著著 出 人生忘 其 , 在美 的作家 《民主 9 世紀 前因為 爾是 1 之 維 世 。 克 托 在他逝 眾遺忘 有跌, 漸被大 起 漸 有 所 家, 的評價 價並不 ,其下 普遍評 土重來 的 卷 熱又捲 爾 實 國》下 維 社會的 ,托克 照近代 8 年後 3 對 9 1 , 點 但是 言就 會觀 名的預 治與社 其最著 中的政 , 作 肯 著 卷 體系的 貼切中 來世界 得相當 未 顯 在 , 之間的 施情形 示美俄 作裡暗 著 其 是在 係。 競逐關

《海耶克

惠林 作者:吳 五南 出版社: 09/25 :2015/ 出版日期

就 家海耶克 ,經濟學 前 發 爆 慌 之 經濟大恐 提出解決 1930 年代 警告,並 出 發 濟 經 法廣受 年對當時 的挽救方 在 1927 因斯提倡 凱 後 生 獻才逐漸 恐慌發 視人的貢 道,然而 對 克 耶 今海 平 信任,如 耶克的生 大家青睞 將講述海 書 本 。 受 闡述 所知與接 貢獻,並 廣為世人 做出何種 究 研 濟 他對於經 故事以及 的關係。 台灣之間 海耶克與


頭上?: 的 筆 鉛 皮擦戴在 《誰把橡 演化史》 年 百 的 文具們 沃德 姆斯 ‧ 作者:詹 時報出版 出版社: 09/29 :2015/ 出版日期

,現 與修正帶 孔資料夾 多 的 現 類卻又 到近年出 而文具種 橡皮擦, 的需求, 具 從鉛筆、 文 對 明者的腦 離不了 怎麼從發 活幾乎脫 是 生 具 類 文 人 代 這些 ? 舉,究竟 何去何從 、不勝枚 的發展又 具 文 個 琳瑯滿目 每 , 的?之後 成長故事 創造出來 些文具的 這 討 中與手中 探 讀者一同 沃德將與 詹姆斯 ‧ 。 的物質史 一窺文具

帳簿: 《近代中國商人的經營與 長崎華商經營史的研究》 作者:許紫芬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5/09/25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 八十六本第三分》

,在長崎進行貿易的兩個 本書使用日本幕府末期以來 料,特別是經營帳簿,進 華僑貿易商所留下的經營資 。讓我們可以探究中國商 行華僑商業經營的歷史研究 業經營史的其中一部分。

作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出版社: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出版日期:2015/09 本期收錄: 〈象徵的擴張:孔廟祀典與帝國禮制〉,黃 進興 〈《上博九•陳公治兵》編聯及相關問題〉, 林清源 〈中晚唐文人與經學〉,陳弱水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八 十九期》 作者: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

究所

出版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

研究所

出版日期:2015/09

〈史前時代臺灣南部地區的野豬與家豬,兼

本期收錄:

論家豬作為南島語族遷徙

巫仁恕 ‧ 王大綱著〈乾

和擴散的驗證標記〉,李匡悌、李冠逸、朱 有田、臧振華

隆朝地方物品消費與收藏 的初步研究:以四川省巴縣 為例〉 劉增合著〈糧臺紛爭與咸同 戰時財政:以江南與 江北糧臺為中心〉 李培德著〈日本仁丹在華的

市場策略及其與中國

人丹的競爭〉 王超然著〈抗戰時期中央控

制地方之再思:以蔣

中正對楊全宇、吳肇章囤積 另有書評兩篇:

案的處理為例〉

陳昀秀撰〈佐藤仁史,《近 代中国の国土意識— 清末民初江南の在地指導層 と地域社会》〉 徐佳貴撰〈潘光哲,《晚清 士人的西學閱讀史 (一八三三 ~ 一八九八)》 〉。

39


從生活中 尋找對歷史的 靈感 。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