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開放式的結局:談劉致宏個展「短篇小說」中的觀看與敘事問題

Page 1

⼀一個開放式的結局:談劉致宏個展「短篇⼩小說」中的觀看與敘事問題

⽂文 / 吳嘉瑄

沒有⼈人能把所經歷過的完全拼湊起來……總有東⻄西會⾃自⼰己隱藏起來。 ——藍茲,《失物招領處》(註1) 在個展「短篇⼩小說」中,劉致宏處理了兩百多件來⾃自於⼀一個進⾏行了四年之久、⾄至今累積了快三百 件作品的「⽚片刻:速寫計畫」。他選擇尺⼨寸極⼩小的畫布以及快乾的壓克⼒力顏料,描繪⽣生活中的各式 ⾒見聞,包括特定事件的場景、紀念標的之物與⼈人的重點特徵等等的這些印象。⽽而這些⽣生活中無論真 的重要與否之點滴的速寫,幾乎全來⾃自於劉致宏事後不久便追溯的記憶,他並且刻意壓縮創作時間, 讓作品平均完成的時間控制在⼤大約20分鐘內(註2),其中許多更是他當天便記錄下來的。在此,這 些畫⾯面上流動、黏稠⽽而不精準的筆觸痕跡以及⿊黑⽩白⾊色調為主的⾊色彩使⽤用,其實並不必然是這種根據 記憶、時間加速的創作⽅方式的結果;相反地,由此反⽽而可以推測,劉致宏是刻意地透過這種印象式 的表現⾵風格來加強宣稱他的這種創作⽅方式。也就是說,劉致宏真正在意的是去突顯他「如何創作」、 或者說是「如何書寫⾃自⼰己故事/⼈人⽣生」這件事,⽽而⾮非創作了什麼,亦即作品的內容。因此,在這個 意義下,劉致宏使⽤用視覺形式的媒介⽅方式所關注與傳達的「如何創作或書寫⾃自⼰己」,便指向了⼀一種 接近於攝影的操作意義。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所說的「知⾯面」(studium)與「刺點」(punctum)兩種攝影 的吸引⼒力特質(註3)——前者意指觀者能夠透過本⾝身的⽂文化、知識與經驗背景,知道攝影者當初如 何「看」或拍攝某張照⽚片,簡單來說,知⾯面泛指⼀一張照⽚片中所提供之令⼈人喜歡或覺得有趣的層⾯面或 細節,甚⾄至會做不同更多的聯想;⽽而後者則是指某個刺痛觀眾的微⼩小細節,它可以吸引觀者特別去 注意、甚⾄至感動、但卻⼜又無法⽤用⾔言語形容,⽽而此也依觀者⼈人⽣生閱歷、慾望的不同,所吸引、刺痛的 程度也有所不同——在劉致宏這些作品中顯然可⾒見。那些擷取重點的畫⾯面,或許讓觀者可⼀一⺫⽬目了然 與臆測其敘事與意義,也或者讓觀者困惑、著迷於某個奇特的藝術家觀察⾓角度或細節。不過,在此 有個問題便出現了:倘若觀者⾛走進「短篇⼩小說」這個展場,即便有些作品能稍加明⽩白畫⾯面的意義, 但⼜又該如何理解這些⼤大量並列的⼩小幅作品?進⽽而進⼊入藝術家這種以繪畫所做的⾃自我剖析?也就是說, 觀者如何能在細碎⽽而眾多、毫無脈絡頭緒的繪畫圖像線索中,就藝術家的意圖⽽而加以定錨觀看位置?

這個問題在劉致宏後續針對整個展覽的敘事與展⽰示設計上看似獲得了解決。⾸首先,他以⼀一種內容 上可擁有不同敘事脈絡與邏輯、但卻可構成⼀一整體的集合:「短篇⼩小說」的概念,來安置這些細碎 ⽽而⼤大量的繪畫圖像,將作品區分為四個區塊:「星⾠辰博物館」、「嘆息的樣本」、「珍珠項鍊」以 及「南⽅方」。按照劉致宏說法,⼤大多記錄屬性的作品都安排在「星⾠辰博物館」;⽽而「珍珠項鍊」則 放在重點⽣生命的串連;「嘆息的樣本」則是⼀一種「熟悉的被剝除」——對於離開⾃自⼰己⾝身邊的作品 (也就是⾃自⼰己消逝的⽣生命過程的⼀一部分)的再回顧(註4);⽽而象徵未竟遠⽅方的「南⽅方」則是某種 「投射情感與⼼心理狀態」,是劉致宏各種期盼、待續、不明、未完結之情緒的集合(註5)。由此, 無法提供再多視覺圖像以外的藝術家意圖線索的作品,得以在四個主題的補充下獲得⼀一較為明確的 理解脈絡。接著,這個收攏集合的動作在展⽰示上被再度強調——劉致宏先於展場⼊入⼝口刻意裸露展牆 的⽊木製節夠,來暗⽰示展覽⼀一種「結構性」的特性,接著再以⼀一種極為秩序的⽅方式將⼤大部分的作品⽔水 平等⿑齊地展⽰示於牆⾯面上環繞展場⼀一圈,這樣的設計預設了多數觀者可依序⽔水平觀看作品的動線(註


6),最後則會⾛走到展場中央的「珍珠項鍊」區觀看30多件的作品。這30多件的作品不同於其他牆上 的作品,每件都擁有⼀一段藝術家親筆寫下的⽂文字,內容各異,此無異是讓這些作品有更多可以被觀 者理解的可能——因為弔詭地,觀者多半仍會專注於⽂文字上的理解,希冀從⽂文字來理解畫⾯面所講的 究竟為何。 對於展⽰示邏輯與補充⽂文字的依賴遠⼤大於繪畫圖像顯⽰示出「短篇⼩小說」這個展覽最⼤大的特點,亦即 如上所述的⼀一種讓觀者陷⼊入破碎⽽而毫無頭緒的觀看之中,即便有後續的雙重設計也無法解決根本的 觀看問題。不過也正好就是這個讓觀者無所適從的特點,讓觀看⾏行為顯得更為⾃自由——這些繪畫圖 像觀者可任意跳接、選擇所欲觀看的畫⾯面⽽而不會有理解邏輯上的問題,因為每個觀者最終獲得的只 會是各憑經驗與想像拼湊起來的印象,如同開放式的⼩小說結局⼀一般。 短篇⼩小說—劉致宏個展 3.29~5.18 台北市⽴立美術館 -----------------------註1:藍茲(Siegfried Lenz),鄭納無譯,台北:遠流出版,2005,⾴頁128。 註2:參⾒見展覽畫冊中陳璽安與劉致宏的訪談內容,未刊稿。 註3:參⾒見巴特,《明室.攝影札記》,許綺玲譯,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7。 註4:同註2。 註5:⾒見於我與藝術家的訪談紀錄(2014.4.21)。 註6:進⼊入展場⾯面對「嘆息的樣本」右側牆上為「南⽅方」、左側牆上則為「星⾠辰博物館」,根據劉致 宏對於四個章節的安排,這樣的展⽰示順序其實與⼤大多數觀者會選擇由展間右側⼊入⼝口進⼊入的動線邏輯 相反,對此劉致宏坦承這是⼀一個設計上的失誤。

(藝外雜誌,56期,2014,5⽉月)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