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三峽「梅樹月」手冊【線上版】

Page 1

近代臺灣山岳圖像創作

[繪畫] 丸山晚霞|真野紀太郎|石川欽一郎|矢崎千代二 金森南耕|川村曼舟|岩田秀耕|代谷耕外

足立源一郎|小早川篤四郎|多多羅義雄|陳澄波 松ヶ崎亞旗|李梅樹|林玉山|楊三郎|劉啟祥|許深州 [寫真] 森丑之助|中井宗三|岡田紅陽|方慶綿

展點│李梅樹紀念館

雲巔麗彩│山、雲與畫家

方寸之間│玻璃底片裡的臺灣高山意象 展點│國立臺北大學(北大草原)

向雲嶺高歌│臺灣山岳禮讚

「我對臺灣群山熾烈的愛戀,至今未曾停息……」[註1]。1941年,博物學家鹿野忠雄 (1906-1945),在其出版的高山文學經典之作《山、雲與蕃人》書中序言,寫下了他對臺 灣山岳的依戀與告白。

臺灣雖是蕞爾小島,卻因獨特的地理環境,全島3000公尺以上的山岳逾200座,更擁有東北 亞第一高峰玉山。地形的落差,造就島上同時具有從熱帶、溫帶到寒帶之生態系,物種多 樣性舉世罕見,吸引不少人前來朝聖。

鹿野忠雄便指出,「那高聳的山、蒼鬱的大森林,種類繁多的生物相,以及蕃人的山上生 活所交織出的群山世界,把我迷住了。」[註2]

然而,對於臺灣高山的探索,要等到19世紀末進入日本殖民時期,才由探險家及學術研究 者逐步展開。至於現代性的登山活動,則是直到1920年代以後,始漸次普及。

隨著人們踏入高山的腳步,臺灣山岳的圖像印記,也逐漸清晰起來。

一開始,山岳繪畫抑或高山攝影,與帝國領土的擴張,脫離不了關係。志賀重昂《日本風 景論》的推波助瀾,明治天皇為「新高山」命名,總督府「理蕃計畫」的推行等,在在都 讓臺灣山岳的創作題材,沾染上政治色彩。

1920年代起,殖民政府陸續透過推廣「大眾登山」、票選「臺灣新八景」及「國立公園」 的設置等政策施行,將山岳風景圖騰化,促進觀光效益之餘,也藉此形塑國族文化認同的 帝國意識與符號意象。

誠然,對於山岳風景的藝術觀,並不囿於帝國的視角。如同前述之鹿野忠雄迷戀於臺灣的 群山世界,臺灣山岳獨特的地理風貌,令不少藝術創作者不時跳脫意識形態,為之歌詠禮 讚。

臺灣近代西洋美術啟蒙之師石川欽一郎(1871-1945)即曾在登上阿里山眺望新高山之際, 讚嘆「我不禁為此雄壯的景觀所感動」[註3]。

被尊為「山岳畫之神」、與丸山晚霞(1867-1942)等人創立「日本山岳畫協會」的足立源 一郎(1889-1973),也對臺灣高山連峰的雄偉山容,留下深刻的印象,並嘆服於新高連峰 「宛如水牛伏身的豐饒龐大之姿,讓人感覺到超越海拔的大震撼力」[註4]。

緣 起

日治時期欲進入「蕃界」或高山並不容易,除了交通不便之外,尚需官方「特許」,早期 還得仰賴軍警護衛以防「蕃害」。而1926年成立的「臺灣山岳會」,以推廣登山活動為 主,然其主要成員多為在臺日籍文人及官吏,臺籍人士屈指可數。

或許是此等因素之故,日治時期的山岳圖像創作,主要還是以日籍藝術家為主。歷屆的 臺、府展,雖不乏臺灣高山題材作品入選,但多為日籍畫家之作。而從日本內地渡海來臺 遊歷的諸多畫家,也有不少特地前往山地取材作畫。

臺籍畫家除少數擁有地利之便,如阿里山山腳下嘉義在地的陳澄波(1895-1947)

(1907-2004)等,偶有山岳作品問世之外,直到戰後初期,以臺灣高山為主題的創作,始 漸成風潮。

日治時期的山岳攝影,亦多為日籍探險家、攝影家或登山者入山取景。唯獨在嘉義市區開 設「新高寫真館」的方慶綿(1905-1973),自1926年首登玉山起,一生入山達3000多次, 因緣際會下,成為戰前第一位、很可能也是僅此一位的臺籍高山攝影家。

戰後臺灣社會環境,因228事件及接踵而至的「白色恐怖」,長期籠罩在軍事戒嚴的高壓統 治氛圍中,許多人選擇對社會議題噤聲,或轉而寄情山水,屬於風景畫之一的山岳創作, 也順勢而起。

1960年,東西橫貫公路竣工,加上入山管制放寬,登山活動日趨活絡,造就了一股入山寫 生的熱潮。

爾後,臺灣山岳繪畫的表現形式,隨年代的推移更顯多樣化;而另一方面,由於攝影器材 愈加發達與普及化,使得山岳攝影亦更加大眾化。

故而,觀看山岳的視角,也愈趨多元化。從已往政治化、神格化的國家權力象徵寓意,轉 變為世俗化的休閒旅遊景點。近年來,生態保育觀念的抬頭,使得永續環境的觀點,亦漸 深入人心。

2023「梅樹月」展覽,聚焦於近代臺灣的山岳圖像創作,包含山岳繪畫與山岳攝影在內, 意欲呈現創作者以其自身藝術語彙共譜的臺灣山岳交響樂章。

邀展作品的對象,在山岳繪畫方面,主要有日治時期的日籍畫家,尤以曾參與「臺灣山岳 會」的石川欽一郎,及共同創立「日本山岳畫協會」的丸山晚霞、足立源一郎等三位畫伯 的作品為主。

、林玉山

另也將同時展出石川欽一郎在臺任教時的學生小早川篤四郎 (1893-1959) 、松ヶ崎亞旗 (1898-1939) ;受邀來臺繪製《臺灣國立公園畫集》的岩田秀耕 (1883-?) ;及渡臺 遊歷寫生的金森南耕 (1880-1935) 、真野紀太郎 (1871-1958) 、矢崎千代二 (18721947) 、川村曼舟 (1880-1942) 、多多羅義雄 (1894-1968) 、代谷耕外 (生卒年不詳) 等日籍畫伯的作品。

臺籍畫家則以陳澄波、李梅樹 (1902-1983) 、林玉山、楊三郎 (1907-1995) 、劉啟祥 (1910-1998)、許深州 (1918-2005)等,較早涉足山岳繪畫的前輩畫家為對象,作品年 代跨越日治至戰後年間。

而山岳攝影方面,將以早期使用「玻璃底片」拍攝的臺灣高山景觀黑白寫真為主。除了第 一位臺籍高山攝影家方慶綿的作品外,也將展出1938年受邀來臺拍攝「臺灣國立公園」的 岡田紅陽(1895-1972)於近年在日本重新出土的臺灣山岳寫真;並展出由學術探險家森丑 之助 (1877-1926) 、中井宗三 (1883-1920) 拍攝、於1913年出版之臺灣最早的山岳寫真 集《臺灣山岳景觀》。

在主辦方努力尋訪,及各方協力之下,今年梅樹月的參展作品中,也有不少珍稀之作,從 被遺忘的歷史角落裡,重返大眾目光。

藝術家將臺灣的地貌與風土,經由畫筆或鏡頭,轉譯為經典之作,為世人留下珍貴的人文 藝術結晶。

對這塊土地而言,這些山岳圖像的意義何在?是帝國的凝視?還是岳人的詠頌?是時代的 產物?抑或美學的體現?

百餘年來,外來文化的薰陶,繼之本土意識的深化,山岳風景的創作,伴隨著時代脈動, 呈現著不同的風貌與內涵,也映照著島嶼的歷史記憶。期許透過本展覽,得以窺見近代臺 灣山岳圖像創作發展的若干軌跡與脈絡。

[註1] 鹿野忠雄,《山、雲與蕃人》,楊南郡譯註,玉山出版社,2000,頁32。 [註2] 同上。

[註3] 石川欽一郎,〈臺灣地區的風景鑑賞〉,《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 上冊》,

顏娟英等譯註,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頁34。 [註4] 足立源一郎,〈台灣北部の山嶽景觀〉,《山に描く》,古今書院,1939,頁242。 譯文參照:「西勢潭157縣道」部落格,Vincent Pipe譯註。

雲巔麗彩 山、雲與畫家

石川欽一郎

(1871-1945)

左:人止關

石川欽一郎∕《山紫水明集》∕1932∕私人收藏 右:次高山 石川欽一郎∕《臺灣山岳》第4號∕1929∕私人收藏

臺灣近代西洋美術啟蒙之師石川欽一郎,曾於1907-1916及1924-1932年間,兩度來臺長 居,期間曾從事美術教育,成立「臺灣水彩畫會」,及參與「臺灣美術展覽會」的倡立並 擔任審查員,對於臺灣近代美術發展及美術教育貢獻卓著。

石川是1926年創立的「臺灣山岳會」創始會員,並曾擔任首屆幹事。但該會的發起人與重

要推手沼井鐵太郎,在其所著之《臺灣登山小史》書中,曾寫道:「在臺灣的石川欽一郎 氏,在繪畫及寫作上有很大的貢獻,但他本人只是畫家,並不爬山」。石川甚至未曾參與 過臺灣山岳會舉辦的登山活動。

不登山,卻畫了許多山岳畫,也寫了不少論述臺灣山岳的文章。但無論是繪畫或是書寫, 石川的觀點,多為遠眺式的視角。例如,從航行臺灣海峽的船上,及從立鷹駐在所眺望次 高山 (今雪山) ;從阿里山區的對高岳,及南投的郊區或水里坑遠眺新高山 (今玉山) 等。

畫山、寫山,卻不爬山,這或許 與石川早年參軍時期曾在天津戰 場負傷跛足有關。而石川之所以 入山繪製山岳畫,多半也是接受 殖民政府或軍方的特別任務,前 往山區描繪隘勇線或「蕃山」實 景。故而,石川通常是乘著官方 備妥的轎子入山作畫,甚至還有 軍警沿途護衛同行,以防「蕃 害」。

七星秀氣 石川欽一郎∕年代未詳∕水彩∕紙∕31.8×41.8cm∕私人收藏

新高山 石川欽一郎∕年代未詳 顏彩∕絹本∕24×27cm 私人收藏

臺灣次高山 石川欽一郎∕年代未詳∕水彩∕紙本∕32.7×49.1cm∕國立臺灣美術館藏

石川欽一郎曾在文章中評比日本與臺灣的山岳,認為臺灣山峰線條較強而有力,山容雄 壯,色彩飽滿,卻也因亞熱帶氣候四時變化的色調表現相近,較為單調而缺乏神秘感。

石川最常入畫的山景,即是新高山及次高山,每每以其精練的畫筆,詮釋他心目中的臺灣 山岳風格。但由於他並非親自攀登高山,其畫中呈現的山巒景色,往往予人有較為一致化 的現象。

本展覽共展出石川欽一郎六件臺灣山岳相關作品,包含前輩畫家李澤藩舊藏〈新高山遠 景〉、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的〈山水 (人止關) 〉等掛軸式水彩畫,及〈臺灣次高山〉、

〈新高山〉、〈七星秀氣〉等額裝水彩畫,另有一幅較少見的小品木板油繪〈神木〉。其 中,以竹緣為框的〈新高山〉,及描繪臺北市第一高峰七星山的〈七星秀氣〉,皆為首度 公諸於眾的作品。

此外,展覽也以數位輸出的形態,呈現1910年代臺灣總督府「理蕃計畫」推行期間,石川 奉命前往描繪大嵙崁 (今桃園大溪) 一帶隘勇線,現由日本皇室收藏的〈臺灣蕃地見取 圖〉部分畫作。

神木

石川欽一郎∕年代未詳

木板∕油彩∕24×33cm∕呂雲麟紀念美術館藏

上、下:臺灣蕃地見取圖 石川欽一郎∕1910∕水彩∕紙 書陵部所藏資料目錄畫像公開系統資料庫

新高山遠景

石川欽一郎∕年代未詳

水彩∕宣紙∕116×42cm∕李澤藩美術館藏

山水(人止關)

石川欽一郎∕年代未詳

水彩∕絹本∕123.5×23.5cm∕國立臺灣美術館藏

丸山晚霞

(1867-1942)

鍾情於登山與高山植物的丸山晚霞,出身自全境高山林立、擁有「日本屋脊」稱號的長野 縣。他與石川欽一郎同是「日本水彩畫會」的創會會員,並於1936年與足立源一郎等畫友 共同成立「日本山岳畫協會」。

丸山晚霞從富有野趣的田園鄉村繪畫出發,潛心於山岳風景畫,最終愛上了高山植物。從 大正中期開始,丸山經常以高山植物為前景,起伏的山巒為背景入畫。類似的作品,在軸 裝的「和式水彩」中為數頗多。這些晚年的創作,裝飾性頗強,形成丸山獨具風格的鮮明 標誌,卻也遭致若干批評。

丸山晚霞曾兩度來臺,他自述到臺灣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想看山。1931年二月第一次抵臺 時,即直奔阿里山,原欲從阿里山登新高山,但因非高山植物當令季節等考量而放棄;此 行還踏遍北、中、南等臺灣各地名勝,並探訪達邦、山地門及新竹泰雅族等地「蕃社」。

1934年三月丸山第二次來臺,從東部太魯閣峽谷入山,足跡 遍及鵝鑾鼻、阿里山、日月潭等地,並以68歲高齡勁走「能 高越」。

兩度來臺期間,丸山還舉辦多場展覽會、座談會,並與本地 美術界及登山界相互交流。同時,他也應邀為《新高阿里 山》、《臺灣の山林》等山岳雜誌,繪製封面畫及插畫。

著迷於高山植物的丸山,對於臺灣的石楠(高山杜鵑)、紅

櫻、木棉等花卉特別感興趣,還多次前往臺北植物園欣賞熱 帶花卉植物。

丸山晚霞封面繪圖

《臺灣的山林》第112號∕1935∕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

新高連峰

丸山晚霞封面繪圖∕《新高阿里山》創刊號∕1934 石楠花

丸山晚霞封面繪圖∕《新高阿里山》第4號∕1935 兒玉山鞍部

丸山晚霞∕《新高阿里山》第3號∕1935 從兒玉山所見的新高山

丸山晚霞∕《新高阿里山》第5號∕1935 緋櫻和石楠花

丸山晚霞∕《新高阿里山》第4號∕1935 黃昏的雲海

丸山晚霞∕《新高阿里山》創刊號∕1934 新高連峰

丸山晚霞∕《新高阿里山》第2號∕1934 ※ 國立臺灣圖書館藏

依據相關文獻顯示,丸山晚霞兩度來臺,創作了為數不少的作品,但於今尚可見到的相關 畫作,卻十分有限;此可能與二戰末期,丸山位於東京本鄉的舊宅遭遇空襲,致其大半的 水彩畫、素描等作品受到焚毀有關。

本展覽共展出丸山晚霞三件作品,包含兩幅和式掛軸〈雲表靈華〉、 〈台灣胡蝶蘭〉,及一幅俳畫短冊〈木棉花開/蕃社迢遙〉。

其中,〈雲表靈華〉雖未知明確取景地點,但此畫與國立臺灣美術館 典藏之丸山晚霞〈臺灣高山花卉圖〉,除了一為直式掛軸、一為橫幅 之別,二者在構圖、色調等表現上均極為相近,且皆以石楠花為畫 心;收納畫作的木盒內襯,尚有「昭和九年」的年代標記,此年正是 丸山畫伯第二次渡臺的年份,不免引人連想。

〈台灣胡蝶蘭〉畫中描繪之臺灣蝴蝶蘭,雖屬中低海拔植物,但或許 因其為臺灣原生植物,且神似白蝶飛舞的花形獨具一格,因而擄獲丸 山的目光並將其入畫。

〈木棉花開/蕃社迢遙〉俳畫短冊,對照丸山晚霞當年著述之文章, 應為畫伯首度來臺,於 乘火車前往阿里山途中 所見之景象,雅好詩文 的丸山有感而發,也留 下不少相關的俳句與俳 畫。

臺灣吟行

丸山晚霞∕《美術新論》6卷6號∕1931 私人收藏

木棉花開.蕃社迢遙 丸山晚霞∕1931 彩墨∕絹本∕36×6cm 私人收藏

左:雲表靈華 丸山晚霞∕C.1934∕彩墨∕紙本∕137.1×34.3cm∕私人收藏 右:台灣胡蝶蘭 丸山晚霞∕約1931-1934∕彩墨∕紙本∕135.5×34.8cm∕私人收藏

足立源一郎

(1889-1973)

新高山南峰

足立源一郎 《臺灣山岳寫真集》∕1936 國立臺灣圖書館藏

以山岳繪畫著稱的足立源一郎,在日本享有「山岳畫之神」、「山岳畫之父」等美譽。

足立源一郎生於大阪,小學畢業後前往就讀京都市美術工藝學校,不久即轉入關西美術院 習畫。他在1914-1918及1923-1925兩度赴歐洲遊學,返回日本後,陸續編寫了幾本介紹西 洋藝術的著作,李梅樹即藏有足立的兩本著作《龐貝壁畫集》和《亨利‧盧梭》。

1922年,足立源一郎與梅原龍三郎等畫友共同創立「春陽會」;1931年,與關西美術院同 窗田中善之助 (楊三郎老師) 等人共創「新興美術協會」;1934年成為「日本山岳會」

會員;1936年初,與丸山晚霞等人共創「日本山岳畫協 會」。

足立源一郎大約從1920年代晚期,開始愛上登山。據聞

他一年當中,約有一半的時間,都是在日本的北阿爾卑 斯山區渡過。

足立源一郎曾經在1936年春來臺灣登山寫生一個多月。

他是參加由田中薰助教授率隊的神戶商大山岳部一行人

的登山隊,攀登南湖大山、次高山 (今雪山) 、大霸尖 山…等高山。

足立畫伯等人此行,還締造了臺灣登山史上的新紀錄, 即首度在積雪期的臺灣高山,運用現代登山裝備進行

滑雪登山,並在南湖大山,以雪橇劃出了史上第一道的 「處女滑跡」。

畫架+畫箱 足立源一郎∕私人收藏

新高南山 足立源一郎∕1936∕炭筆∕顏彩∕紙(折帖)∕33.2×48.3cm∕私人收藏

沙拉茅社(今梨山) 足立源一郎∕1936∕炭筆∕紙∕9.6×30.7cm∕私人收藏

〈臺灣登山行〉

足立源一郎∕《文藝春秋》14號6卷∕1936∕私人收藏

沙拉茅社 足立源一郎∕《山に描く》∕1939∕私人收藏

在一行人結束雪地登山活動後,足立另獨自前往攀登新高山 (玉山) ,可惜因天候因素, 未能成功登頂。

除了滑雪與登山,足立也在此行中恣意揮灑畫筆,紀錄了這回的山行壯舉。回到臺北後, 還舉辦了山岳作品展。他也前往參觀刻正舉行的第二回臺陽美展,並在報上發表長篇觀後 感言,對展出的畫家如陳澄波、李梅樹、楊三郎等作品,一一提出品評。

隔年(1937)春季舉行的春陽會第15回展覽會,足立出品了與臺灣登山行相關的9件畫作, 包含〈春の新高南山〉、〈南湖大山の朝〉等。1938年的第16回春陽會展覽會,足立再提 出了〈春の新高山〉參展。

身兼「畫家」、「登山家」與「作家」等多重「斜槓」身份的足立畫伯,也在他1939年出 版的著作《山に描く》 (中譯:山中作畫) 中,用不少的篇幅,以圖文並茂的寫作方式, 描繪了當年來臺的山旅之行沿途觀察所得與心路感想。

除此之外,1936年12月「臺灣山岳會」發行創立10週年的《臺灣山岳寫真集》紀念專輯, 特地委由足立源一郎繪製扉頁插圖〈新高山南峰〉。1936年8-10月於日本發行的《ケル ン》山岳雜誌,也以足立源一郎所繪〈大霸尖山〉為封面。 可惜的是,足立畫伯臺灣行所繪之作品,除了彼時曾在臺北京町朝日寮舉辦過山岳作品展 之外,長久以來,對於在臺灣本地的人們而言,都一直無緣親炙,於今也只能從舊籍文獻 中略窺一、二。

在足立源一郎永眠50年之際,本展覽首度迎來他於87年前臺灣登山行所創作的三件作品, 包含以水彩和炭筆繪於折帖上的〈新高南山〉,繪於畫仙板的〈佳陽蕃耕地〉,及素描 〈沙拉茅社(今梨山)),另特別展出了一幀畫於紙上的油繪日本山岳作品〈劍嶽〉。

此外,展場上也展示了足立源一郎在野外寫生使用的攜帶式畫架及畫箱。觀者可透過這些 畫作與畫具,體會這位執意於「現場主義」繪畫的山岳畫家其創作之精髓。

新高南山之春

足立源一郎∕《第15回春陽會畫集》∕1937∕私人收藏

佳陽蕃耕地 足立源一郎∕《山に描く》∕1939∕私人收藏

劍嶽 足立源一郎∕1957 油彩∕紙∕19×24cm 私人收藏

佳陽蕃耕地 足立源一郎∕1936 炭筆∕顏彩∕畫仙板 24×27cm∕私人收藏

陳 澄波

(1895-1947)

「早晨時候,新高主山總是與太陽公公一起露出笑顏,實在是很美麗的山峰,每天可以看 到它的嘉義市民,是何等的幸福啊!」

這是1935年2月,陳澄波在一篇文章裡,由衷讚嘆玉山賜予嘉義人的恩典。

在陳澄波的藝術生命中,「玉山」應是最重要的風景題材。大約從1920年代晚期開始,陳 澄波即一再地透過畫筆與油彩,表達出他對這座東北亞第一高峰的禮讚。

即便他在1947年因228事件驟逝,其留世之最後遺作,亦是自嘉義市街遠眺山峰覆蓋白雪的 玉山之作。

1935年春天,甫自上海返臺定 居不久的陳澄波,登上阿里山 寫生,一待就是半個多月。

這一年,他畫了不少阿里山的 風景畫,於今尚可見到的作 品,有〈阿里山遙望玉山〉、 〈阿里山之春〉、〈雲海〉、

〈望鄉山〉與〈杜鵑花〉等五 幅油畫;另也留下不少在阿里 山風景區的現場速寫與素描。

依據相關文獻顯示,當年陳澄 波之所以頻繁地創作阿里山相 關的畫作,很可能與「臺灣國 立公園」的設置計畫有關。

阿里山 陳澄波∕年代不詳∕紙本∕油彩∕24×27cm∕私人收藏 上:玉山積雪 陳澄波∕1947∕木板∕油彩∕23.5×33cm∕私人收藏 下:山景 陳澄波 ∕年代不詳∕木板∕油彩∕21.8×27cm∕私人收藏

1930年代,日本國內各地掀起設置國立公園的風潮,隸屬殖民地的臺灣,亦由官民聯手爭 取設置國立公園,而嘉義更是最早成立「國立公園協會」的地方,積極爭取阿里山成為國 立公園。

陳澄波乃是應嘉義地方人士之請託,期待他能用藝術手法來表現阿里山的幽玄與神秘性, 以利相關計畫的推動。此即為出品第九回臺展的〈阿里山之春〉,其創作動機之由來。

而1935年陳澄波實際入山所繪的這幾件作品,也幾乎成了陳澄波藝術生涯中,最具代表性 的幾幅「山岳畫」。除此之外,這位愛畫山的畫家,在其有關山岳方面的繪畫中,不少是 以自平地「遠眺」的視角取景。

也是1935這一年,陳澄波還曾透過文章的發表,呼籲「不可僅熱衷於大作」。他認為當時 在展覽會上競相出品大尺寸作品的風氣,是毫無意義的。作品只要技巧高妙能表現自我, 便具有價值。

本展覽共展出陳澄波六件山岳畫作品,其中,〈山景〉可能是描寫觀音山,其餘皆為與阿 里山及玉山相關的創作。

〈阿里山遙望玉山〉 及〈杜鵑花〉,都是

1935年陳澄波登阿里 山所繪。遺作〈玉山 積雪〉,與三年前整

理陳澄波長子陳重光 遺物時新發現的〈千 古不休〉,則是晚年 之作。

而除了〈阿里山遙望 玉山〉為20號油畫, 其它都是1-4號的小 作。

畫幅最小的〈杜鵑 花〉,雖僅有1號大 小,但陳澄波描繪 的,正是阿里山上臺 灣原生特有種植物 森氏杜鵑(玉山杜 鵑),璀璨而充滿生 命力的野放之姿。

千古不休 陳澄波∕約1947∕紙本∕油彩∕27×24cm∕私人收藏
上:
下:
阿里山遙望玉山 陳澄波∕1935∕畫布∕油彩∕53×72cm∕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杜鵑花 陳澄波∕1935∕畫布∕油彩∕15.5×22.5cm∕私人收藏

李 梅樹 (1902-1983)

李梅樹一生的創作生涯中,主要是以人物畫為主軸。一般提到對於李梅樹的印象,也多 以其具寫實主義風格的人物繪畫為特色。

但在經典人物作品之外,李梅樹對於風景畫,其實也多所著墨。而他在山岳繪畫的表現 上,每每更不受拘泥而愈顯活潑,不時運用生動筆觸,透過光影的變化,及對於大自然 斑斕色彩的掌握,讓整體畫面呈現出另一番風情。

在取材方面,日治時期的李梅樹,生活領域以家鄉三峽為主,故其山岳風景的描繪對 象,多為三峽周遭的田園風光或郊山風景。例如早期的水彩畫〈晨曦小景〉,和小品油 彩畫〈遠眺大豹山〉,即為此時期與山岳有關聯的繪畫作品。惟此時期的山景多非主 角,而屬於附隨的角色。

戰後初期,畫家的足跡逐漸擴及全島各地。1960年代,由於橫貫公路的完工通車,加上 入山管制放寬,登山活動日趨興盛,帶動一股入山寫生的風潮。李梅樹在此時期,也經 常與畫友們如楊三郎、呂基正等結伴登山寫生。

綜觀李梅樹的山岳畫作品,創作時期多半集中在1960年代初期至1970年代初期之間,作 品產出數量頗豐,表現形式亦相當多元化。

現存的李梅樹作品中,有許多山岳畫本身並未標示年代、地點,甚至連畫題也闕如,尤 以尺幅較小的小品油畫為多。此類作品,多半呈現奔放筆觸與輕快色調,很可能是李梅 樹入山時隨機取景,在現場即興揮毫完成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李梅樹自1964年開始,創作了一系列太魯閣寫生作品,他雖以油彩表現 山嶽與峽谷,卻師法國畫運筆形式,營造出神似中國傳統水墨山水畫的意境。

太魯閣(二) 李梅樹∕1970∕油彩∕畫布∕80×116cm∕李梅樹紀念館藏

本展覽共展出李梅樹〈高山所見〉、〈深山幽谷〉……等10幅山岳繪畫,其中有多件作 品,原本屬私人或李氏故舊親友經年的收藏,長久以來罕於曝光,此回藉由梅樹月的展 出,重回「娘家」,得以讓觀者飽覽李梅樹畫筆下的臺灣山岳風光,並一窺畫家不同的表 現手法。

尺幅最大的〈奇萊春曉〉,是李梅樹在往奇萊山的旅途中偶遇的風景,畫中特別著重光線 的處理,強調明暗的對比,形成一幅以陽光為主題的山林畫面。

上:青山翠谷 李梅樹∕1970∕油彩∕畫布∕80×60cm∕家屬收藏

下左:雲湧 李梅樹∕年代未詳∕油彩∕木板∕22×27cm∕李梅樹紀念館藏

下右:鄉野 李梅樹∕年代未詳∕油彩∕木板∕24×33cm∕李梅樹紀念館藏

上:
下:
崇山峻嶺 李梅樹∕1968∕油彩∕畫布∕45×37.5cm∕家屬收藏 奇萊春曉 李梅樹∕1972∕油彩∕畫布∕130×89cm∕家屬收藏 高山所見 李梅樹∕1968 油彩∕畫布∕45.5×53cm 私人收藏 懸崖峭壁 李梅樹∕年代未詳 油彩∕畫布∕43×36cm 家屬收藏
高山幽徑 李梅樹∕年代未詳 油彩∕木板∕33×24cm 家屬收藏 深山幽谷 李梅樹∕1969 油彩∕畫布∕78×60cm 家屬收藏

有「臺展三少年」美譽的林玉山,出生於日治時期嘉義市「美街」 (今成仁街) ,父親經

營裱畫店,從小即耳濡目染,深受藝術氣息薰陶。

年少時,林玉山曾跟隨陳澄波學習水彩畫及寫生,並在陳澄波的鼓勵下,赴日本東京川端 畫學校學習素描,受到岡村葵園、結成素明等四條派老師重視寫生的理念影響。

1935年,林玉山再度赴日習畫,進入堂本印象畫塾深造,習得堂本以寫生描寫自然的繪畫 觀,並學習摹寫中國宋人的畫作。由於林玉山個人深厚的漢學詩文修養,使他爾後融入傳 統中國繪畫精髓亦更加得心應手,也形塑出他獨樹一幟的繪畫風格。

而無論是創作或是日後擔任教職,「寫生」的觀念,始終是林玉山堅持一生的信念。

林玉山繪畫的題材甚廣,舉凡人物、花卉、翎毛、走獸、山水等,無一不精通。日治時 期,由於林玉山就住在嘉義,他在1930年代即數度登上阿里山寫生,迄今仍留有不少關於 塔山、新高山及鄒族原住民的速寫畫稿。

戰後雖遷居臺北,但愛好大自然的林玉山,經常出外旅遊寫生。早年在橫貫公路尚未打通 之際,即曾徒步登山寫生。

林玉山所繪的山岳畫,多從實地登山寫生所見入手,再運用各種技法加以轉化及賦彩;晚 年的山岳創作,則是憑靠憶寫或照片佐助完成。最常入畫的本土山嶽,是他最熟悉的塔 山、玉山;而作品中類似山水畫的表現,則是畫家尋求大自然與東方傳統繪畫之間融合的 可能。

本展覽共展出林玉山四件山岳畫作品。其中,〈橫貫公路寫生隊〉是林玉山在1959年夏 天,與師大藝術系寫生隊前往橫貫公路探勝,登臨昆陽合歡山一帶雄峻山嶺;林玉山將沿 途風光以類似水墨山水畫形式呈現,並以書法題字「萬壑風烟冷,千崖氣象高」。

林 玉山 (1907-2004)

橫貫公路寫生隊 林玉山∕1959 水墨∕淡彩∕紙本 136×22cm 國立臺灣美術館藏

1963年的〈高峰之樹〉,很可能是以塔山取景,是林玉山擔任1966年21屆省展國畫部審查 委員的示範作品 (當年出品名稱為「高峰雲樹」)

傳統筆墨技法為主,亦可見融會西方透明水彩技法之影子。

〈玉峰雄姿〉與〈高山檜林〉,同為1998年之作,林玉山當年已91歲高齡,應是憑藉記憶 或參考相關圖片創作;他以東方彩墨媒材表現出西方繪畫寫生的特色,並以蒼勁筆觸呈現 出大自然的生命力。

玉峰雄姿 林玉山∕1998∕彩墨∕紙本∕59×65cm∕嘉義市立美術館藏

。此畫應也是寫生之創作,全幅雖是以

高山檜林

林玉山∕1998

彩墨∕紙本∕88.5×109.5cm 高雄市立美術館藏

高峰之樹

林玉山∕1963

彩墨∕紙本∕54×59.7cm 國立臺灣美術館藏

三郎

(1907-1995)

楊三郎應是眾多臺籍前輩畫家之中,與日本山岳畫家足立源一郎彼此之間,最有交集的一 位。

從小就熱愛繪畫的楊三郎,在16歲那年(1923)私自離家搭船前往日本習畫,他先考入京 都市美術工藝學校,一年後即轉學至關西美術院洋畫科,日後他還曾赴法遊學。而此段習 畫的曲折歷程,與足立源一郎當年的求學經歷,可說是如出一轍。

巧合的是,楊三郎在校時期的恩師田中善之助,又正好是足立源一郎就讀關西美術院時的 同窗。楊三郎也在田中善之助的影響下,參加了由足立源一郎等人創立的「春陽會」。

1928年,楊三郎初次入選春陽展,此後一直到1942年為止,年年都有作品入選春陽展。

1935年,就在足立源一郎來臺登山寫生的前一年,已連續第八年入選春陽展的楊三郎,獲 得推薦成為春陽會的會友。

翌年(1936),足立源一郎參加神戶商大山岳部的臺灣登山行,於3月19日搭船抵達基隆 港。根據足立當年的日記所載,當時旅居臺灣的田中善之助,特地前往港口迎接足立的到 來;一行人搭火車前往臺北,在臺北車站見到了「楊君」。而這位楊君,應該就是楊三 郎。

足立源一郎在結束登山行返回臺北後,還特別前往教育會館,參觀正在舉行的第二回臺陽 美展。這很可能也是受身為臺陽美協創會會員的楊三郎邀請之故。

楊三郎一生熱愛大自然,他經常揹著畫架走遍各地旅行寫生,也時常登山作畫,就地完成 作品,與足立源一郎「徹底的現場主義」,可謂不謀而合。

事實上,影響楊三郎創作的,最主要的是「陽光」。他的作品,揉合了大自然的浪漫風 情,與晨昏季節的光影變幻,形成自有的獨特風格;而透過不斷的旅行寫生,也讓他源源 源不絕地創作不輟,直到生命的終點。

橫貫公路 楊三郎∕年代未詳∕油彩∕畫布∕60.5×50cm∕長流美術館藏

本展覽共展出楊三郎四幅山岳畫。〈玉山〉和〈玉山殘雪〉此二件作品雖然畫的都是同一 座山,但前者應是描寫晚秋落葉的景象,穿透雲層的秋陽,灑落在枯黃的山頭上;後者則

是初春殘雪未融的景況,天光映照著山谷的雲霧;楊三郎運用畫筆與顏彩,分別捕捉了不 同季候下,大自然所賜的天然美景。

〈橫貫公路〉為楊三郎以豐富的色彩與交錯的線條,堆疊出峽谷深壑鬼斧神工、氣象萬千 的意象。

小尺幅的〈豐原山景〉,則是楊三郎行腳至大甲溪上游的豐原郊野,透過畫筆描繪深秋晨 光照耀下,起伏綿延到天際的山巒。

玉山殘雪 楊三郎∕年代未詳∕油彩∕畫布∕64×71cm∕順益台灣美術館藏

上:豐原山景 楊三郎∕年代未詳∕油畫∕27×35cm∕呂雲麟紀念美術館藏

下:玉山 楊三郎∕年代未詳∕油彩∕畫布∕50.4×61cm∕長流美術館藏

劉 啟祥 (1910-1998)

1932年7月的某一天,人在法國南部坎城的前輩畫家顏水龍,特地來到百餘公里外的馬賽 港,迎接來自家鄉臺灣的兩位畫友。

顏水龍接待的對象,正是楊三郎和劉啟祥。

在此前一年,劉啟祥甫自日本東京「文化學院」美術科畢業。在學期間,劉啟祥受教於與 帝展互別苗頭的「二科會」名師石井柏亭、有島生馬,山下新太郎等人門下,因而其繪畫 思想與創作風格,都與東京美術學校進修的畫家們有所不同。

劉啟祥跟同船赴法的楊三郎,雖因同時留歐而結為莫逆之交,但兩人在個性及畫風上,也 都大不相同。

劉啟祥在法國的三年多期間,除

了廣泛地學習臨摹羅浮宮等博物 館陳列的名家如馬奈、賽尚、雷 諾瓦、柯洛等鉅作,他的足跡也 遍及歐洲各國,體驗、吸納各地 不同的藝術文化與繪畫風格。

1935年秋季,劉啟祥自法返臺, 但不久後,他就再度重返東京定 居。在此期間,劉啟祥每年都參 加「二科會」秋季展出。 1943年 榮獲「二科賞」,並受推薦為會 友。

玉山雪景 劉啟祥∕1969∕油彩∕畫布∕61×50cm∕家屬收藏
上:日出 劉啟祥∕1966∕油彩∕畫布∕65.0×80.5cm∕國立臺灣美術館藏 下:馬頭山 劉啟祥∕C.1959∕油彩∕畫布∕50×61cm∕高雄市立美術館藏

戰後,劉啟祥回到臺灣,短暫寓居故鄉柳營;不久後,在畫友張啟華的建議下遷居高雄, 1954年定居大樹鄉小坪頂,從此在高雄落地生根,並進而與南部畫友們共同成立「臺灣南

部美術協會」(南部展)

,帶動南臺灣的藝術發展。

劉啟祥個性平實淡泊,作品多取材自平凡生活,早期以人物畫和風景、靜物為主。1950年 代起,由於住在鄉間的小山丘,開始創作與「山」有關的作品,如小坪頂、馬頭山、甲仙 山景等。

60年代中期,劉啟祥投入較多時間於登山寫生,塔山、玉山、太魯閣、梨山等壯闊的山岳 風光,成為其經常入畫的題材。1977年劉啟祥因高血壓引起血栓,病癒後雖重拾畫筆,但 因行動較不便,故往後的創作,多以室內的人物、裸女和靜物畫為主。

劉啟祥在1972-1974年間,完成一系列的太魯閣作品,運用其獨具風格的藝術語彙,細膩地 勾勒高峰峽谷的肌理,與大自然的色調變化,可說是他在山岳繪畫上的巔峰創作。

本展覽共展出劉啟祥不同時期的五件山岳作品,包含50年代的〈馬頭山〉,60年代的〈阿 里山〉、〈日出〉、〈玉山雪景〉,及70年代的〈太魯閣峽谷〉,觀者可從中窺見劉啟祥 山岳繪畫的發展脈絡與不同的表現手法。

其中,1972年約50號的大作〈太魯閣峽谷〉,劉啟祥靈巧運用畫刀技法,並以強烈的明暗 色調對比,及少見的「逆光」來表現山勢變化層次,可說是劉啟祥太魯閣系列及山岳繪畫 的代表作。

阿里山 劉啟祥∕1960∕油彩∕畫布∕32×41cm∕家屬收藏 太魯閣峽谷 劉啟祥∕1972∕油彩∕畫布∕117×73cm∕高雄市立美術館藏

許 深州 (1918-2005)

膠彩畫家許深州是桃園人,他的圖畫啟蒙者,是公學校高等科老師簡綽然,而簡綽然正好 是李梅樹在臺北師範學校的同屆同學。

中學畢業後,許深州拜東洋畫家呂鐵州為師,並在其「南溟繪畫研究所」當學徒。1936 年,年僅18歲的許深州就以作品入選第10回「臺展」。接著,他又連年入選「府展」,逐 漸嶄露出在繪畫方面的才華。

許深州入選臺、府展的作品,以花鳥及植物題材居多,這是受到他的老師呂鐵州裝飾性寫 實畫風的影響。

戰後,許深州繪畫的主要題材,逐漸從花鳥畫轉向人物畫,並屢屢以人物畫在官展中創下 佳績。其人物畫的創作風格,乃深受膠彩畫前輩陳進最擅長的「美人畫」所啟發。

而日治時期的東洋畫,在戰後遽變的政局中,普遍面臨「正統國畫」的挑戰;歐美前衛繪 畫的風潮,亦在19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襲捲臺灣;許深州面對這些衝擊,也將自我繪畫風 格嘗試進行了若干調整。

1950年2月,許深州首次攀登阿里山寫生,也從此開始了將近五十年的山岳畫創作歷程,並 逐步形成他獨具個人特色的繪畫風格。

大約從1950年中期開始,許深州與好友、被譽為「山岳畫家」的呂基正,經常連袂登山寫 生。他們兩人與其他畫友共組「青雲美術會」,登山寫生也幾乎成了畫會周末假日例行活 動。

許深州的山岳畫,雖從寫生出發,但他靈活運用各種媒材,且兼採現代主義手法或東方水 墨元素,發揮個人創意進行創作,使他的山岳畫形式多變,也成為獨樹一幟的印記。

上:奇萊連峰 許深州∕1981∕礦物彩∕金粉∕紙∕65×100cm∕家屬收藏

下:北合歡山 許深州∕1971∕膠彩∕紙本∕45.0×55.0cm∕國立臺灣美術館藏

本展覽共展出許深州四幅山岳畫。其中,1967年〈太魯閣峽谷〉,以線條及墨色暈染等技 法,描繪山崖與峽谷的肌理,表現造物者鬼斧神工之美。1968〈玉山旭日〉,以紅色幾何 圓形代表太陽,呈現旭日之下,巍峨玉山的雄壯氣勢。

1971年〈北合歡山〉,是許深州擔任25屆省展審查委員提出的畫作,此畫以寫生為基礎, 透過水墨與岩礦等媒材的交替運用,展現出高山的雄偉與靈秀。1981年大作〈奇萊連 峰〉,以顏彩的堆疊及暈染,呈現大山雄偉浩瀚的磅礡氣勢。

太魯閣峽谷 許深州∕1967∕礦物彩∕水墨∕麻紙∕38×58cm∕家屬收藏
玉山旭日
許深州∕1968∕礦物彩∕金粉∕紙∕89×63.5cm∕家屬收藏

日籍畫家畫筆下的 臺灣山岳

金森南耕(1880-1935)

日本畫家金森南耕,本名金森乙治,師從祖父 「四條派」畫家金森南塘,及以浮世繪版畫繪 師聞名的尾形月耕,作品多次入選文展,並參 與日本美術協會、日月會等展覽會。他是繼石 川欽一郎後,較早進入臺灣高山與蕃地寫生的 日本畫家。1913年第一次來臺灣時,遊歷阿里 山、日月潭等地,並受當時的臺灣總督佐久間 左馬太的委託,繪製〈新高山全景〉。同年他

還以臺灣藝妲為題的〈玉臺花〉一作,入選第

七回文展。1915年又以臺灣原住民題材〈竹屋 鳴機〉入選第九回文展。1916年,金森南耕第

二次來臺,隨安東貞美總督遊歷澎湖,返臺後 應安東總督之邀,繪製〈富士山〉一圖,懸掛 在總督府接待廳。本展覽展出的〈新高山真 景〉一作,很可能是金森南耕1913年首度來臺 時所繪。

新高山真景 金森南耕∕C.1913∕水墨∕紙本∕108×40cm∕私人收藏

霧社 矢崎千代二∕1920∕粉彩∕紙∕23.2x32.2cm∕秋惠文庫藏

矢崎千代二(1872-1947)

矢崎千代二早年入東京美術學校,師承外光派大師黑田清輝。1903年赴歐美 遊歷寫生,返國後在文展中嶄露頭角。由於經常遊走日本及世界各地旅行寫 生,矢崎千代二在大正時期逐漸轉向粉彩畫創作,以求外出寫生的方便性。 1930年代中期,他應「日本旅行協會臺灣支部」之邀來臺,至全臺各名勝景 點寫生,返回臺北後,在臺北鐵道飯店舉辦「山水風物粉彩展」,並將創作 印製成《臺灣速寫》、《臺灣風景》等多套繪葉書廣為發行。本展覽展出之 〈霧社〉粉彩畫,為1920年矢崎千代二來臺寫生所繪,畫面右前方可見海拔 1,148公尺高之霧社臺地上的聚落,及聳立遠方的合歡山和奇萊連峰。

沼平(阿里山)

真野紀太郎∕1929∕紙本∕水彩∕45.8x56cm∕私人收藏

真野紀太郎(1871-1958)

真野紀太郎為日本水彩畫家,作品以透明水彩畫為主,並以愛畫玫瑰花聞 名,家中還種植了許多玫瑰。真野紀太郎與石川欽一郎同齡,亦同為日本 水彩畫會的創始會員。1920年代,真野曾數次來臺,至各地旅行寫生,並舉 辦洋畫展覽會。他也曾參加在基隆地區、以石川欽一郎為首的「亞細亞畫 會」,還名列1927年成立的「臺灣水彩畫會」發起人之一。他的作品也經常 出現在臺灣水彩畫會的展覽會場,以參考作品的名義參展。本展覽展出之 〈沼平

〉,是真野紀太郎1929年來臺時所繪的水彩畫,描繪阿里 山上山林裡的檜木殘材。

(阿里山)

代谷耕外(生卒年不詳) 代谷耕外原名代谷耕樵,號「耕外」。他是 京都「四條派」畫家,畢業於京都美術學 校,後師事四條派「梅嶺門下四天王」的菊 池芳文。代谷長年遊歷中國及朝鮮,吸納南 北二宗之精髓,建立自我藝術風格。他曾於 1920年前往印度旅行途經臺灣時,舉行揮 毫會及展覽會,其後並到各國遊歷。1932 年3月,林玉山在嘉義創立「南國大和繪研 究會」 (亦稱「耕外畫會」) ,敦請代谷耕 外擔任指導老師。該會聚會場所設於嘉義日

籍畫家常久常春的商店樓上,會員達三十餘 人,每三個月舉行展覽會。本展覽展出之 〈霧社人止關秋景〉,很可能就是代谷耕外 在嘉義指導畫會時期所作。

霧社人止關秋景 代谷耕外∕1932 彩墨∕紙∕125.4×40.6cm 秋惠文庫藏

川村曼舟(1880-1942)

川村曼舟是京都人,本名「萬藏」,字「士 昭」,號「曼舟」,師事圓山四條派的日本畫 家山元春舉,多次入選文展並連年受賞,並有連 續兩次「特選」受賞的紀錄。1919年起,歷任帝 展審查員,1931年任帝國美術院會員。1933年山 元春舉去世,川村曼舟接手山元創立的「早苗 會」。1936年起,同時擔任「京都市美術工藝學 校」及「京都市立繪畫專門學校」兩校的校長。

1942年去世時,京都市立繪畫專門學校為其舉行 「校葬」。川村曼舟曾於1933年以〈阿里山的五

月〉出品於第14回帝展,並獲得日本皇室收藏, 目前典藏於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本展覽展出之

里山的五月〉十分相似,很可能是同時期所繪。

喬林(臺灣阿里山所見) 川村曼舟∕1933 彩墨∕絹本∕129×36cm 私人收藏
〈喬林 (臺灣阿里山所見) 〉,與帝展作品〈阿

松ヶ崎亞旗(1898-1939)

松ヶ崎亞旗本名松崎明長,是在臺日籍畫家,他是石川欽一郎在臺北中學校 任教時的學生,曾參加臺北中學校寫生班,受石川老師的啟蒙。之後返回日 本就讀早稻田大學商科,並從石井柏亭習畫,在日期間作品曾多次入選「中 央美術展」與「二科展」。1932年返臺後,寄居嘉義寫生創作,往後作品曾 多次入選臺、府展。1934年,松ヶ崎亞旗主導成立「臺灣美術聯盟」,集結 65位藝文人士組成全島性美術團體。他也是「臺灣山岳會」的會員,有不 少接觸高山的機會,可惜卻於1939年41歲時因病早逝。本展覽展出之〈山 崖〉,為陳澄波舊藏,是松ヶ崎亞旗1934年描繪塔山及阿里山雲海的作品, 同年他曾為臺灣山林會發行的刊物《臺灣的山林》繪製〈新高山〉一圖,應 為同時期之作。

山崖 松ヶ崎亞旗∕1934∕木板∕油彩∕23.9x32.9cm∕私人收藏

新高山

多多羅義雄∕1932∕油彩∕畫布∕60×48cm∕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藏

多多羅義雄(1894-1968)

多多羅義雄出生於日本福岡縣能古島,16歲至佐賀,曾師從青木繁習畫,其 後赴東京入太平洋美術學校研究科,師事滿谷國四郎,作品履次入選文展及 帝展,並獲得無鑑查資格。1929年起,在太平洋美術學校擔任選科教授。戰 後於1954年創立「光陽會」,並擔任會長。多多羅義雄在1926年及1930年曾 兩度來臺,在臺期間也曾舉辦作品展覽會。本展覽展出之〈新高山〉油畫, 為其1932年作品,取景地點應為祝山山頂,畫作具表現主義與立體主義風 格。此畫與小早川篤四郎作品〈新高山遠望〉,同於2014年在阿里山賓館被 發現,當時作品情況劣化嚴重,經南藝大團隊修復後已回復原貌,並於2022 年7月獲文化部指定為「重要古物」。

新高山遠望

小早川篤四郎∕1935∕油彩∕畫布∕65×50cm∕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藏

小早川篤四郎(1893-1959)

小早川篤四郎出生於廣島市,原名「小早川守」,年幼時即隨家人遷居臺 灣,師承石川欽一郎,於1910-1916年參加臺北中學校寫生班,並參與由石 川老師主導成立的畫會「紫瀾會」展覽活動。1916年返回日本服役,退伍後 進入東京本鄉繪畫研究所,受岡田三郎助指導。1924-1934年間,小早川篤 四郎多次來臺寫生創作,此時已有「帝展中堅畫家」之稱號。小早川最為人 所知的事蹟,是他在1935年接受官方委託,為「臺南歷史館」繪製22幅臺灣 歷史畫鉅作。本展覽展出之〈新高山遠望〉油畫,推測是1930年代所繪,依 畫布背後標記,取景地點為兒玉山 (今自忠山)

〈新高山〉,同於2014年在阿里山賓館被發現,當時作品情況劣化嚴重,經 南藝大團隊修復後已回復原貌。

。此畫與多多羅義雄作品

岩田秀耕(1883-?)

京都四條派畫家岩田秀耕,是關西地區「帝 國繪畫協會」會員。他曾於1922年首度來 臺,在臺北博物館舉辦個展。1939年秋,岩 田秀耕接受官方邀請,第二度來到臺灣,此 行任務主要為宣傳臺灣國立公園,為「臺 灣國立公園協會」繪製《臺灣國立公園畫 集》。岩田秀耕從9月24日入山,花了約40天 的時間,跋涉新高阿里山、次高太魯閣及大 屯山等三座國立公園實地寫生,總共畫了28 張作品,收錄在《臺灣國立公園畫集》。他 還寫了一篇〈臺灣國立公園探勝記〉,以文 字詳細描述他在三座國立公園所見美景,也 收錄在畫集裡。本展覽展出之〈太魯閣仙寰 橋〉,推測應是岩田當時寫生後的創作。

太魯閣仙寰橋 岩田秀耕∕1939-1940 彩墨∕紙∕125.5×40.6cm∕秋惠文庫藏

方寸之間

玻璃底片裡的臺灣高山意象

森丑之助 (1877-1926)

(1883-1920)

森丑之助是一位具傳奇色彩的日本博物學家,他的最高學歷僅有商業職校肄業,1895年日 本領臺後,當時才18歲的森氏,以陸軍通譯的身份來臺,隔年他在花蓮遇到來臺進行蕃界 調查的人類學者鳥居龍藏,從此一頭栽入臺灣原住民族的調查研究工作。

森丑之助駐留臺灣達30年,直到1926年在搭乘內臺航路輪船「笠戶丸」途中投海自盡,結 束49歲的生命。

在臺期間,森丑之助深入各原住民部落,奔走於高山田野,研究各族語言及文化,成績斐 然,被鳥居龍藏譽為「臺灣蕃界調查第一人」,並有「臺灣蕃通」稱號。就連以〈蕃童〉 雕塑首度入選「帝展」的黃土水,在作品製作過程中,也曾求助森氏,參考他的相關研 究。

森丑之助在人類學、考古學、民俗學、植物學等各方面領域,也都締造了豐碩的研究成 果。此外,他還曾致力於 山岳地理調查,最大的 貢獻,是以實地踏查方 式,證實了玉山山脈是獨 立於中央山脈之外的山 系。

森丑之助走踏山地荒野之 際,並未攜帶武器防身, 而是隨身揹負笨重的玻璃 底片攝影器材,以便於隨 時進行紀錄。 左:《臺灣山岳景觀》 森丑之助、中井宗三∕1913∕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

《臺灣山岳景觀解說》 森丑之助、中井宗三∕1913∕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

中井宗三
右:
巒大山的雲 奇萊主山 ※
中央山脈的春色 合歡山 新高山東面 山上的白雲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

然而,森丑之助與其他人類學者不同之處,在於他除了拍攝原住民形貌特徵、服飾、器具 等民族學紀錄之餘,也常將鏡頭轉向遠處山巒,捕捉氣象萬千的高山美景,拍攝時也會特 別著重取景角度及畫面的鋪陳。

故而,森氏所攝取的臺灣高山寫真,除了具有學術研究及歷史上的意義之外,還多了一分 藝術價值。

1913年由臺北「新高堂書店」發行的《臺灣山岳景觀》,即是收錄森丑之助與其殖產局的 僚友中井宗三,共同拍攝的臺灣高山寫真,而這也是臺灣最早的山岳寫真集。

此寫真集的共同作者、出身愛知縣的中井宗三,1906年任職於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 經常與森丑之助連袂入山,進行植物調查及山林研究,曾出版《臺灣林木誌》,但1920年 僅37歲即病逝臺北。

《臺灣山岳景觀》共收錄18張臺灣高山寫真圖,拍攝的年代,約為1902年至1910年前後, 內容包含新高山、合歡山、奇萊主山、巒大山、大武山、及中央山脈等高山景致。 其中,寫真集第一圖〈新高山山頂〉,是1906年10月森丑之助陪同殖產局技師川上瀧彌登 上玉山,採集「玉山杜鵑」標本時所攝;第十三圖〈中央山脈的春色〉,森丑之助拍下了 以其姓氏命名的「森氏杜鵑」盛開的景象;皆為難能可貴的珍貴鏡頭。

雲海 新高山山頂
大武山山頂 臺灣杉 中央山脈的奇岩 從南大武山看大武山 布農族東埔社家屋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

岡田紅陽

(1895-1972)

岡田紅陽是大正、昭和時期的著名攝影家,專長為「山岳攝影」、「風景攝影」及「國立 公園攝影」。他擁有「富士的寫真家」稱號,終其一生所拍攝的富士山影像,大約有38-40 萬張照片。

目前,在富士山下的山梨縣忍野村,設有一座「岡田紅陽寫真美術館」,館內常年展示岡 田紅陽的50幅富士山代表作和他使用的相機和文物。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岡田從本栖 湖西北岸所拍攝的〈湖畔之春〉,亦即是千元日幣上的「逆富士」圖像。

1938年春末,岡田紅陽受「臺灣國立公園協會」委託,來臺拍攝「臺灣國立公園」寫真, 他以一個多月的時間,揹負沉重的玻璃底片相機器材,實地攀登高山,拍攝當時的三座臺 灣國立公園:「大屯國立公園」、「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新高阿里山國立公園」, 並於1939年4月出版了《臺灣國立公園寫真集》,書中總共收錄了130張相關作品。

岡田紅陽這些作品,即便是80餘年前拍攝的黑白影像,也免不了帶有帝國宣傳的意味,但 其歷史意義及藝術價值,迄今仍備受臺灣攝影及文史界的推 崇,咸認是日治時代臺灣風景寫真的巔峰之作,為臺灣山岳攝 影留下空前的藝術成就。

這批以玻璃乾版底片拍攝的作品,在岡田紅陽過世後,原本只 留存一張〈邁向次高山峰〉的原始寫真相片,交由「岡田紅陽 寫真美術館」典藏。但就在岡田逝世近半世紀之際,新發現了 原本以為已經不存在的117張玻璃底片。

這117張重新出土的玻璃底片,都是岡田紅陽當年來臺拍攝國 立公園時的原始負片,有些是曾經刊載在《臺灣國立公園寫真 集》上的相似照片,有些則是從未發表過的「漏網鏡頭」。

岡田紅陽∕《臺灣國立公園寫真集》 1939∕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

邁向次高山峰 岡田紅陽∕相紙∕數位輸出∕1938∕岡田紅陽寫真美術館典藏授權

2020年底,「岡田紅陽寫真美術館」舉辦了「新收藏作品展」,首度公開展示這117張新發 現的玻璃底片。2022年適逢岡田逝世50週年,館方特別舉辦岡田紅陽歿後50年紀念展,也 展示了10張臺灣國立公園的數位輸出影像作品。

本展覽特別取得「岡田紅陽寫真美術館」授權,從這批新出土的玻璃底片中,挑選出12件 臺灣山岳攝影佳作,其中包含了5幀過去未曾曝光過的「漏網鏡頭」,委由東京專業影像處 理機構「寫真弘社」進行影像修復及高階數位輸出,再將作品運送至臺灣參展。

這也是睽違85年後,岡田紅陽的臺灣寫真作品,首度重返臺灣展出。

北稜角 七星山腹的硫氣孔 從次高山遠眺中央尖山與南湖大山
上:次高山圈谷 下:新高主山 ※ 岡田紅陽∕1938∕玻璃乾版底片數位輸出 岡田紅陽寫真美術館典藏授權

方 慶綿 (1905-1973)

陳澄波1934年經典作品〈嘉義街景〉畫面中,有一棟位於街角的樓房,掛著「新高寫真 館」的招牌,十分搶眼。這間照相館的主人,就是人稱「新高伯」的攝影家方慶綿。

1926年,年輕的攝影師方慶綿,跟隨他的師父、日籍攝影師臼井直義,第一次登上新高 山,從此結下了他與玉山、乃至臺灣高山的不解之緣。

方慶綿原是南投集集人,小學畢業後,大約15歲時,就去臼井直義在集集鎮上開設的「臼 井寫真館」當學徒。當時伐木業興盛,照相館主要是為日本來臺的伐木工人拍攝山林紀念 照。

在偶然的機緣下,方慶綿參加了八仙山的一場攝影比賽,並在競賽中獲得首獎,讓他從一 個沒沒無聞的學徒,一夕之間成了知名攝影師。

1927年,方慶綿接受師父自立門戶的建議,告別家鄉來到嘉義,開設「新高寫真館」,就 此展開了他往後40年,用影像紀錄 臺灣山林的歲月。

方慶綿除了經營一般的攝影業務, 最特別的是,他結合日治時期盛行

的新高山登山活動,為登山團體拍 攝紀念照,也為阿里山上的遊客拍 照,因而常年駐守阿里山。後來,

他索性就把戶籍設在山上的「櫻花 園」和後來的「阿里山閣」旅館, 讓他不需再申辦入山證。

北峰望玉山主峰 方慶綿∕約1930-1940∕玻璃乾版底片數位輸出

上:
主峰頂望南峰(登頂中的登山隊伍) 方慶綿∕1940∕玻璃乾版底片數位輸出 下:玉山主北峰雪景 方慶綿∕約1930-1940∕玻璃乾版底片數位輸出

熱愛攝影,曾立志要把島上山峰全都拍下來的方慶綿,一生登玉山多達三千次以上。

不斷穿梭往返玉山、阿里山等高山的日子,讓方慶綿成為近代臺灣的首位高山攝影家,也 讓方慶綿為早期臺灣山岳的自然與人文景象,留下許多珍貴的真實紀錄。

1973年方慶綿辭世,留下了近百年前使用的,約200張玻璃乾版底片,及相關攝影器材,均 由後人無償捐贈給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典藏。

2023年梅樹月,適逢方慶綿逝世50週年,主辦單位取得玉管處的授權,以藝術微噴輸出, 在李梅樹紀念館重現方慶綿12幀用玻璃底片拍攝的臺灣高山影像,並展示3張玻璃乾版底片 的原件。另在國立臺北大學校園,也以數位輸出型態,展出另8幀玻璃底片拍攝的臺灣高山 影像。

※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典藏授權

塔山看玉山群峰 方慶綿∕約1930-1940∕玻璃乾版底片數位輸出 阿里山塔山 方慶綿∕約1930-1940∕玻璃乾版底片數位輸出 八通關看玉山主北峰 方慶綿∕約1930-1940∕玻璃乾版底片數位輸出 塔山看玉山群峰 方慶綿∕約1930-1940∕玻璃乾版底片數位輸出

玉山主峰下 方慶綿 約1930-1940

玻璃乾版底片數位輸出 玉山雲海

方慶綿 約1930-1940

玻璃乾版底片數位輸出

西峰望玉山主峰 方慶綿 約1930-1940

玻璃乾版底片數位輸出

向雲嶺高歌 臺灣山岳禮讚

作品展出:[繪畫] 陳澄波、李梅樹、許深州

[寫真] 岡田紅陽、方慶綿

展覽地點:國立臺北大學(北大草原)

作品數量:40幅(數位輸出,等比例放大)

作品授權: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李梅樹紀念館、岡田紅陽寫真美術館、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許深州家屬

雲海 陳澄波∕1935∕木板∕油彩∕24×33cm∕私人收藏

玉山遠眺 陳澄波∕1927∕畫布∕油彩∕33×45.5cm∕私人收藏

觀音山秋景 陳澄波∕年代不詳∕畫布∕油彩∕32×41cm∕私人收藏

望鄉山 陳澄波∕1935∕畫布∕油彩∕38×45.5cm∕私人收藏

阿里山之春 陳澄波∕1935∕畫布∕油彩∕80×128cm∕私人收藏

※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授權

黃石壁巖

李梅樹∕年代未詳∕油彩∕畫布∕37.8x45.2cm

峽谷

李梅樹∕1970∕油彩∕畫布∕90.5x73cm

遠眺尖山

李梅樹∕年代未詳∕油彩∕畫布∕33.5x45.5cm

孤峰突起

李梅樹∕年代未詳∕油彩∕木板∕21x27cm

峻嶺曙色

李梅樹∕年代未詳∕油彩∕畫布∕24x33cm

滿山春色

李梅樹∕年代未詳∕油彩∕木板∕24x33cm

※ 李梅樹紀念館授權

玉山主峰

許深州∕1971

礦物彩∕金箔∕紙

67×82cm∕家屬收藏

雪嶺峽谷

許深州∕礦物彩∕紙

40.5×31.5cm∕長流美術館藏

古白楊展望

許深州∕1959∕ 礦物彩∕紙 75.8×92.8cm∕國立臺灣美術館藏

山岳

許深州∕1955∕礦物彩∕紙 44.2×62.5cm∕國立臺灣美術館藏

玉山煙雲

許深州∕1986∕礦物彩∕水墨∕紙 53×72.7cm∕私人收藏

※ 許深州家屬授權

新高南山附近的石楠花(高山杜鵑)∕岡田紅陽∕1938∕玻璃乾版底片數位輸出 八通關山眺望新高山∕岡田紅陽∕1938∕玻璃乾版底片數位輸出 新高主峰的展望∕岡田紅陽∕1938∕玻璃乾版底片數位輸出 達盤吊橋∕岡田紅陽∕1938∕玻璃乾版底片數位輸出 黃昏的蕃社(佳陽)∕岡田紅陽∕1938∕玻璃乾版底片數位輸出

※ 岡田紅陽寫真美術館典藏授權

北峰望玉山主峰∕方慶綿∕約1930-1940∕玻璃乾版底片數位輸出 圓峰望主峰下∕方慶綿∕約1930-1940∕玻璃乾版底片數位輸出 碎石坡望玉山東峰∕方慶綿∕約1930-1940∕玻璃乾版底片數位輸出

觀看玉山群峰∕方慶綿∕約1930-1940∕玻璃乾版底片數位輸出 阿里山區看玉山雪景

∕方慶綿∕約1930-1940∕玻璃乾版底片數位輸出

西峰望玉山主峰稜線

∕方慶綿∕約1930-1940∕玻璃乾版底片數位輸出 ※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典藏授權

時間:04/22(週六)14:00-15:00

地點:李梅樹紀念館

主持:顧承穎

演出:介壽國小國樂團

佳齡合唱團

悅爾絲竹樂團

天皇的箱庭

梅樹月開幕活動 梅樹月講堂

曲目: 《鳶山的大鐘》|作曲:呂明紘 《天山的節日》

《鹿谷山上採茶忙》 《青春嶺》

《滿山春色》

參展作品導賞

日本皇室收藏的臺灣山岳繪畫

講師:劉錡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 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

時間:05/06(週六)14:00-16:00

地點:李梅樹紀念館 備註:自由參加

捕風景的人

講師:李旭彬

海馬迴光畫館創辦人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及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兼任講師

時間:05/13(週六)14:00-16:00

地點:李梅樹紀念館

備註:自由參加

太魯閣——遙想燕子飛時

講師:孫淳美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助理教授

時間:05/20(週六)14:00-16:00

地點:李梅樹紀念館

備註:自由參加

藝術品修復與文化資產—— 〈新高山〉與〈新高山遠望〉 油畫修復師的知識和經驗分享

講師:吳盈君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 古物維護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時間:05/27(週六)14:00-16:00

地點:李梅樹紀念館 備註:自由參加

從陳澄波與方慶綿

看阿里山的風景製作 講師:王淑津 美術史工作者

黃智偉 漢珍數位圖書公司總編輯 時間:05/28(週日)14:00-16:00

地點:李梅樹紀念館 備註:自由參加

展點│李梅樹紀念館 雲巔麗彩│山、雲與畫家 方寸之間│玻璃底片裡的臺灣高山意象

新北市三峽區中華路43巷10號

TEL:02-26732333

OPEN:10:00-17:00

(週一休館,梅樹月期間免費參觀)

展點│國立臺北大學(北大草原)

向雲嶺高歌│臺灣山岳禮讚

新北市三峽區大學路151號

TEL:02-86742095

OPEN:24H(免費參觀)

※本展區皆為數位輸出作品

李梅樹紀念館

新北市三峽區中華路43巷10號

TEL:02-26732333

FAX:02-2673-6077

Email:limeishu@gmail.com https://limeishu.org.tw/

facebook 搜尋「李梅樹紀念館」

請支持民間自主辦理藝術活動,歡迎小額捐款 ※捐款帳戶:

財團法人李梅樹文教基金會

板信商業銀行文化分行(銀行代碼118)

帳號:00932013508833

(如有捐款請告知相關資料將開立收據)

主辦:

李梅樹紀念館(財團法人李梅樹文教基金會) 國立臺北大學

指導: 文化部 教育部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協力: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呂雲麟紀念美術館

李澤藩美術館

岡田紅陽寫真美術館 林柏亭 林銓正 長流美術館

秋惠文庫

高雄市立美術館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國立臺灣美術館

國立臺灣圖書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許梓謙 陳 禎 順益台灣美術館 鈴木惠可 新北市美術館

嘉義市立美術館 嘉義林區管理處 劉耿一 謝英俊

(依筆劃排序)

贊助: 明緯公益基金會

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 富邦產物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新北市三峽區長福平面停車場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