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陪伴的靈修之路

Page 1


給台灣讀者的話 5 推薦序 心靈關顧者的生命之泉 8 序言 10 第 1 章 何謂基督宗教的靈修? 13 基督宗教的靈修形式 16 基督宗教的神祕主義 39 靈修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46

第 2 章 基督宗教的靈修與醫治 65 拯救與醫治 66 靈修是健康生活的藝術 69 有醫治力的儀式 72 有醫治力的節期 75 處理思想與感覺 79 結合心靈與肉體的整全靈修 84

第 3 章 靈修與心靈陪伴 87 心靈陪伴的原則與目的

89

心靈陪伴與心理治療的關係 92


走向上帝的生活 95 發現生命力的足跡 103 聖經經文的醫治力量 107 結論:靈修不是逃避生活的工具 113

第 4 章 醫治致病的上帝形像與自我形像 117 我們心中的上帝形像 119 我們內心的自我形像 123 自我形像與上帝形像之間的關係 126 發現有醫治力的自我形像與上帝形像 129 .聖經中具醫治力的自我形像 130 .具有醫治力的耶穌比喻 132 .在童年中尋找醫治的圖像 135 .發現我們內心那個原始的上帝形像 138

第 5 章 基督宗教的靈修操練 145 通往超驗性的入口:我與上帝的關係 146 .透過注視 148 .透過傾聽 148

第一個操練:用心感受一段經文 151


通往自我的道路:與耶穌基督相遇 152 第二個操練:用十字架的姿勢默想與祈禱 156 洗禮的經驗:無條件的存在權利 158 第三個操練:我就是我自己 160 改變與轉變 162 第四個操練:門房操練 172 內在力量的泉源 173 第五個操練:從童年的記憶之泉汲取力量 176 第六個操練:回憶與儀式 178 第七個操練:耶穌禱詞 180 祝福 181 第八個操練:每日的祝福 183 結語 當個傾聽的陪伴者 184


給台灣讀者的話

給台灣讀者的話 古倫神父 想要成為撫慰別人心靈的人,首先要先照顧好自 己的靈魂。近幾年來,許多神父、牧師,以及心靈關 顧者常常發生身心枯竭(Burnout)的症狀。許多人 都把他們的身心枯竭歸因於工作太忙碌。然而,單是 繁忙的工作並不是讓一個神父或牧師感到不勝負荷或 心力交瘁的原因。這其中還存在著許多其他的因素, 而主要原因常出在心靈關顧者本身被一種令他無法負 荷的內心圖像所籠罩。他們強迫把自己套入一種完 美、總是善解人意的心靈關顧者圖像中,而忽略了自 己的需求與界限。 有個台灣教會的朋友也跟我談到,近年來許多 台灣的教牧人員所面對的問題。藉著這本書,我想提 供這些心靈關顧者一些幫助;他們必須注意自己的心 靈,這樣才能在不耗盡心力的情況下,妥善地照顧 別人的心靈。聖本篤要求修道院的理家神父(修道院 經營管理者)必須關注自己的心靈;他應該問自己,

5


他是用哪種感覺在工作。所以,一個心靈關顧者應該 注意自己心靈的感觸,這是很重要的。我們可以容許 所有的感覺存在,即使是恐懼和反抗、疲憊和枯竭、 生氣和失望。但是我必須檢視這些感覺,不要讓它們 無形中盤據固著在我的心靈,而使我無法動彈。當這 些感覺長期被忽略的時候,它們就會盜取我所有的力 量。但是,當我認真注視它們時,這些感覺反而是在 邀請我,改變我對人的看法,並轉變我自己的生活型 態,讓我對自己和別人更有憐憫之心。 因此,這本書不只是要幫助那些神職人員如何 做好心靈關顧,同時也要幫助他們,如何更妥善地照 顧好自己,讓他們能長期且喜樂地做好心靈關顧的工 作。在心靈陪伴的工作上也要顧及永續性。只有當 我們的力量能持續下去時,才能持續當好一個牧者, 而不至於讓自己油盡燈枯。更重要的是,聖靈的火會 繼續在我們裡面燃燒,並且用聖靈的能力與愛充滿我 們所從事的心靈關顧工作。這樣,我們就會充滿感謝 地接受我們所陪伴的那些人所帶給我們啟發、信仰經 驗,以及這一場成果豐碩的相遇。一個汲取聖靈之泉 來從事心靈關顧的人,他在這份工作上自己也會獲得

6


給台灣讀者的話

更新。在他裡面湧流的聖靈之泉是永遠不會枯竭的, 因為它來自於上帝。因此,我盼望所有的讀者,不只 能夠透過這本書獲得心靈陪伴的協助,同時也能接觸 到他們自己的心靈,並且在那裡發現聖靈之泉,而它 同時也是一道愛與醫治的泉源。當我們與這道內心之 泉接觸之後,心靈關顧的工作將會帶給我們更多的喜 樂,也會讓我們更有活力。我們會感受到,耶穌基督 自己在我們裡面動工,他使那些人振奮起來,並給與 他們勇氣,在耶穌基督的自由和寬廣中,活出他們的 生命。

7


推薦序

心靈關顧者的生命之泉 近兩年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內的牧者們,因 為身體或心理的不適而在中壯年就身故、重病者越 來越頻繁。這顯示出身為心靈關顧者難以言喻的傷 痛與壓力。神職人員與心靈關顧者,經常會強迫自 己處於「凡人與聖人」的撕裂與拉扯之間,這樣的 靈魂,不破碎也很難。 心靈關顧者的身心靈失衡問題,必須從誠實地 檢視自己的內心與信仰來調整與轉變。此時,心理 與精神專業的諮商治療及源自於信仰基礎的靈修就 是兩條不可偏廢之路。因此,「平安基金會」便與 「南與北文化出版社」合作出版這本關心心靈關顧 者的專業書籍,希望除了提供心靈關顧的實際陪伴 建議之外,也能幫助心靈關顧者堅固自己的心靈。 古倫神父被歐洲神職與諮商專業人士特別肯定 的一項專長就是「心靈關顧者的靈修輔導」。德國 最著名的「心靈陪伴者靈修諮商中心」就是古倫神 父所屬的明斯特史瓦扎赫修道院成立的「心靈重整

8


崩潰的心靈關顧者。因此,古倫神父在這方面20年 的神職人員輔導經驗,不但是對第一線的教牧關顧

序薦 推 言序 心靈關顧者的生命之泉

之家」,他們每年都開設中長期的課程來協助瀕臨

者有心靈上的滋養,對於心靈關顧的領域也有造就 啟發的效果。 這本書是古倫神父累積20年的「心靈關顧者輔 導」經驗,甚至都尚未在德國出版,本次特別配合 「2010年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的「心靈關顧 講座」,授權給台灣首度出版。 這本書從幫助心靈關顧者認識自己的形象、 自己的限制開始,並透過靈修方法來發掘上帝永不 枯竭的泉源。心靈關顧者承認自己內心的軟弱、需 求與渴望,才能讓他們用謙卑的態度來服事上帝、 服事人,也才能陪伴他人尋求上帝、發掘生命的泉 源。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第55屆總會議長 賴顯章 平安基金會董事長 陳勝三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總幹事 張德謙 主後2010年8月10日

9


序 言 在現代的社會中,無論是在基督宗教之內或之 外,人們對靈修之路都有很強烈的渴望。對我們基督 徒而言,靈修之路意味著,我們投入於耶穌的道路當 中,並在這條路上讓耶穌基督的聖靈不斷澆灌並轉變 我們。基督宗教的靈修有許多具體的方式,可以透過 祈禱、默想、儀式與禮拜來進行。但這些都是靈修之 路的外在幫助。靈修之路的目的是個人內在的轉變。 保羅曾如此歸納這條靈修之路的目的,他說:「現在 活著的不再是我自己,而是基督在我生命裡活著。」 (加拉太書二章20節)對保羅來說,這條路是要透 過將每個人的「自我」釘死在十架上,藉由一種不受 自我權勢綑綁的內在自由,讓自己更向耶穌聖靈敞開 心懷。另一幅將靈修之路的目的呈現出來的圖像就是 上帝的國度,這也是耶穌一再提及的。上帝的國度對 每一個基督徒而言,意味著上帝在他內心掌權,而不 是由個人的需求與願望來掌權。當上帝在我們裡面掌 權時,我們就能夠真正不受人的權勢所羈絆。當上帝

10


序言

在我們裡面掌權時,我們就會發現在我們裡面的那個 原始形像,那是上帝為我們每一個人所造的。當上帝 成為我們生命的中心時,我們就會找到自己的中心。 許多宗教都有靈修與心靈之路的陪伴者。在初代 基督徒中是由使徒擔任這個角色,然後是教會團體的 領袖以及教會團體中的長者。從第三世紀起,則是由 修士僧侶擔任陪伴者,他們親自走上一條極致的靈修 之路;後來才變成是牧師與神父或修女。在我們這個 時代,人們對靈修與心靈陪伴的渴望又再度被喚醒。 人們想要走向靈修之路,但是,他們看到現在有這麼 多的可能性擺在眼前,以致於他們不知道到底甚麼才 是真正符合基督宗教精神的,以及甚麼才能真正幫助 他們走上內在之路。有些人很依賴他們的靈修與心靈 陪伴者的意見。但這絕對不是耶穌的本意。因為耶穌 曾對他的門徒說:「你們不應該被稱為『老師』;因 為你們彼此都是同道,只有一位是你們的『老師』。 你們不要稱呼地上的任何人為『父親』,因為你們只 有一位在天上的『父親』。你們也不應該被稱為『導 師』,因為你們惟一的『導師』就是基督。」(馬太 福音二十三章8-10節)然而,在這條路上,我們的確

11


不斷需要心靈與靈修的陪伴者。不過,通常我們只需 要一位陪伴者陪伴一段時間就夠了。 因此,在這本書中首先我想談談關於基督宗教 的靈修之路,然後再談到心靈陪伴與靈修的關係。在 這裡有一點對我而言很重要:根據耶穌的本意,基督 宗教的靈修就是一條醫治之路,一條通向完全「成 為人」的道路,一條通往幸福人生的道路。在這條路 上我們會遇到一些危險,這是每一個準備邁向上帝及 真實自我的人都會遇到的。此外,我也會提供一些建 議,讓你們知道我如何在基督宗教的靈修之路上實際 地操練。操練必須自己親自做。有時候在練習的路上 有個教練是很好的事,但如果一個運動員只有當教練 在身旁時才鍛鍊自己,那他就無法繼續進步。這條路 必須自己走,但是,如果我們知道自己的目標,還可 以在路上得到別人的幫助,一定都會很樂意走上這條 路。

12


1章

何謂基督宗教的靈修? 靈修就是「源自聖靈之泉的生活」。 另一方面也是「被耶穌基督的聖靈所穿透」的意思。 這條路是讓自己愈來愈受到耶穌聖靈的影響和改變, 以耶穌的心為心來形塑這個世界。


「靈修」這個觀念是來自於「spiritus」這個 字,就是「心靈、精神」的意思。它在近三十年來非 常受到歡迎,但有時候也被使用得十分浮泛。靈修也 意味著:源自心靈的生活;對我們基督徒來說,指的 就是聖靈。而聖靈同時也是指耶穌基督的聖靈。所以 對我而言,靈修就是「源自聖靈之泉的生活」,另一 方面也是「被耶穌基督的聖靈所穿透」的意思。基督 宗教的靈修是以耶穌基督的聖靈為依歸,它與耶穌的 所言所行和他的教導,以及他的拯救與釋放行動有 關。這條路是讓自己愈來愈受到耶穌聖靈的影響和改 變,以耶穌的心為心來形塑這個世界。 所有宗教都有靈修的傳統。所以,你可以發現 有佛教的、印度教的,也有伊斯蘭教的靈修傳統。這 些宗教的靈修都有類似的形式,像是祈禱、默想、苦 修和靈修儀式。但是這些形式都會受到各自宗教本 質的影響。在本書中我只將重點放在基督宗教的靈修 傳統上。但我知道,靈修並不是由基督徒發明的,而 是所有人心中都有這樣的渴望和方式,想要表達出自 己和上帝之間的關係。所以靈修可以將各種宗教互相 連結,但卻不會將它們混雜在一起。我們可以互相分

14


享我們的靈修經驗,我們會發現,靈修如何改變了人 們,並使人們能夠以上帝的靈來形塑這個世界。 有許多人曾嘗試定義靈修。德國神學家卡爾. 拉勒(Karl Rahner)對靈修的理解就是「源自聖靈 的生活」。這應該是最簡單明瞭的定義了。靈修意味 著,我靠著聖靈之泉生活。然而,要倚靠這個泉源生 活,首先我必須先找到引導我到達這個泉源的途徑。 這可能是默想或禱告、安靜或禮拜。所有這些形式都 是要讓我接觸到聖靈的泉源,它就在我心裡湧流,但 是我卻常常切斷與它的關係。不過,「源自聖靈的生 活」,它具體的意義是甚麼呢?一個人是否在聖靈引 導下生活,我可以從他表現出來的樣子看出來。若一 個人是依賴不滿或憤恨之泉而活,那麼他所表現出來 的也會是一種負面的氣質。如果他是汲取於自己的力 量之泉,那麼他的工作就會感到艱辛,而且常常會顯 露出攻擊的特質。 今天有許多人感到精疲力盡,因為他們是汲取 自混濁的泉源:例如,汲取自完美主義之泉、自我 證明的泉源,或是野心勃勃的泉源。靈修意味著, 倚靠聖靈之泉而生活。對我們基督徒而言,聖靈同時

15


也代表耶穌的靈。當我們靠著這股泉源生活時,我們 的生命力量就會湧流而出,也會結出豐盛的果實。因 此,我們就不會以自己為中心,而是讓某種更偉大的 力量──耶穌基督的聖靈──貫穿流過。汲取聖靈之 泉的人,不會這麼快就枯竭。因為這道泉源是取之不 盡、用之不竭的,因為它是源自於上帝。 問題是,我們該如何接觸到這股聖靈之泉,我們 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汲取它?對此,基督宗教的靈修 傳統提供了許多不同的途徑。我想簡短地介紹這些重 要的途徑,它們可以幫助我們接觸到那股早已存在我 們心中的聖靈之泉。

基督宗教的靈修形式 祈禱 一條通往內心之泉的重要途徑就是「祈禱」。其 中首要的是個人的禱告。現今有許多人覺得禱告很困 難。他們不知道應該跟上帝說些甚麼,以為禱告主要

16


就是與上帝講話。但是對我而言,禱告不只是跟上帝 講話而已,而是要與上帝「相遇」。與上帝的相遇改 變了我。這可以用四個步驟來實踐: 1.遇見我自己。我問自己:現在站在上帝面前的 這個我是誰?我感覺到,在上帝面前我不可以扮演任 何外在角色,我就是我自己,我們應該用這樣的態度 來與上帝相遇。 2.遇見上帝。我問自己:我現在向他禱告的這位 上帝是誰?雖然我對上帝的形像有許多想像。但是上 帝是超越這些形像之外的。有些人覺得,當他們禱告 時,好像是坐在一道空牆前。而我會刻意告訴自己這 麼想:我是坐在一個無法測度的上帝面前,他是世界 的創造者,耶穌基督的父親,他是創造我並塑造我的 那位上帝。 3.對上帝講話。這時我不需刻意講一些虔誠的 話,在禱告中,我只要將我心中所想到的話向上帝傾 訴就可以了。祈禱不需要甚麼特別的規則。我可以輕 聲地說,也可以大聲地講。我可以輕聲低語也可以大 聲呼喊。如果可以大聲跟上帝一次講個半小時的話, 將心裡的感動都向他傾訴,這也是個很好的操練。透

17


過親耳聽見自己的話語,我同時可以感受到自己的 話是否屬實,是否只是嘴巴說說而已,或者我有將 內心的實情講出來。但是,我並不一定非得把自己 內心最深處的想法講出來才行。有時候,在靜默中 將自己的思想和感覺交託給上帝,這樣也就夠了── 並相信上帝會給我回應,不管是在我心中細微的感 動,或者是在禱告中內心所產生的平安之感。這樣 靜靜地將真實的自己交託給上帝,這也是一種禱 告。最重要的是禱告中的「對話」特質。通常我都 是把上帝當作是一個人來向他禱告。上帝就站在我 的對面。而我相信,上帝會聽見並應允我。我親密 地稱上帝為「你」,在與這個上帝相遇時,我體驗 到,上帝的靈進入我的患難之中、我的傷口之中、 我的絕望之中、我的恐懼以及沮喪之中。 4.在上帝的面前靜默。我讓上帝充滿愛地注視 著我,而不必說任何話。禱告會把我引導到內心最 寧靜的角落,在那裡,上帝已與我同住。在那裡, 上帝就住在我裡面。在這個上帝的居所裡,所有的 煩惱與恐懼都將靜默無聲。在那裡,我可以在上帝 裡面安然休息。而那裡,也正是在我內心的聖靈之

18


泉,上帝愛的泉源在我內心湧流之處,並且充滿著平 安和喜樂。 有些禱告是我把真實的自我交託在上帝面前, 有些禱告是我在向上帝懇求。我祈求上帝讓我有幸福 成功的人生,知道甚麼對我來說是正確的。我也為其 他人代禱:為生病的朋友、為目前迷失方向的兒女禱 告。我祈求上帝,讓他們再度立穩腳跟,讓生病的朋 友能早日痊癒。但是,我不讓自己的禱告限制住上帝 的作為。在每一個祈求的禱告結束時,我都會加上: 「願你的旨意成全。」禱告是跟上帝的一場摔角。我 可以向上帝訴說我所有的願望,並祈求他滿足我這些 願望。但同時我也相信上帝知道,甚麼是對我及其 他人最好的。當真正發生的事與我們的所求剛好相反 時,還要繼續相信上帝的應允,這往往是一項艱鉅的 挑戰。 還有一種「固定形式」的禱告──像是《詩篇》 的禱告,那是我們修士每天都要做的禱告。聖經的 《詩篇》都是一些將我們的生活用原型圖像表達出 來的詩。在詩篇中,我們把自己的困難、軟弱、憤 怒、渴望,以及全世界所有的困境帶到上帝的面

19


前。但是,對我們來說,《詩篇》的內容常常聽起 來也有些隔閡陌生;例如:有時候詩人會祈求上帝 毀滅他的敵人。在此,我們就不可以從字義上來看 這個「敵人」。通常這是指我們靈魂的敵人,以及 使我所代禱的人無法生存、壓迫或約束他的那個環 境。由此觀之,《詩篇》就會變成一種充滿情感的 禱告,同時可以轉變我們的情緒。聖奧古斯丁說: 《詩篇》會逐漸強烈點燃我們對上帝的渴望。我們 總是與耶穌基督一起用《詩篇》禱告,他自己每天 都用《詩篇》禱告。我們深入於《詩篇》的禱詞 中,進入耶穌基督的思想中。耶穌在他自己的作為 中,一直不斷渴望走向天父。 基督徒從耶穌身上所學到的禱告,同時也成 為基督徒每天都要做的禱告,也就是「主禱文」。 在這篇禱告中,首先是尊主名為聖,並求他的國度 降臨。而上帝希望讓我們從自己的生命中,以及從 周遭人的生命中都能經歷到他。但願透過上帝的國 度,這個世界將會轉變。然後才是個人的懇求:願 上帝賜給我們每天生活所需的飲食,接著我們祈求 上帝寬恕我們的過錯,也向上帝表明我們願意寬恕

20


那些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因此,主禱文就是我們每 日生活的結果呈現。一旦我們還沒預備好要彼此寬 恕,我們就無法禱告。所以主禱文會在我們與人相 處當中帶來一個新的思考面向:那就是「寬恕與和 好」。禱告往往也具有倫理的結果,這會在我們的相 處中表現出來。

默想 祈禱與默想是息息相關的,但兩者又有所差異。 默想是一種特定的技巧,靠著默想我可以安靜在上帝 面前,將我全部精神集中在上帝身上。默想的目的是 要讓上帝的靈進入我的心中。 默想並不是基督宗教發明的。在所有的文化和宗 教中都有類似的默想方式,就是所謂的「真言禱告」 (mantrische Beten,譯註:mantra,直譯為曼陀羅 或咒文,意即真實之語、本來的聲音)。據說這是在 第三世紀的時候,基督宗教的修士從希臘的畢達哥拉 斯(譯註:Pythagoras,希臘的哲學家和數學家)學 派或埃及祭司的圈子引進的,但是他們是以基督宗教 的精神繼續應用它。「真言禱告」的方法是將人的注

21


意力引導到呼吸上,讓呼吸與某個字互相融合。基 督宗教的修士往往將呼吸與聖經的話語結合,透過 這種方式,讓聖靈能更深地進入我們心中,並透過 這句話向我們說話。「耶穌禱詞」和「心禱」就是 實行這種方法最普遍的形式。在吸氣的時候,我就 默唸「主耶穌基督」,呼氣的時候,默唸「上帝的 兒子,求你憐憫我」。根據修士們的說法,這兩句 話完全揉合了整個福音的精神:也就是相信上帝在 耶穌基督身上道成肉身,並相信上帝的拯救。透過 這些字句,耶穌的靈會進入並且逐漸改變我們的思 想和感覺。當我們讓耶穌的慈悲憐憫湧入我們心中 時,我們對自己、對在我們默想時不斷浮現的思想 和感情也會變得更加仁慈。 這裡有兩種應用的方式。第一種方式是,在 我憤怒、不滿或受傷的時候,有意識地說出這些禱 詞。當我將自己的情緒沉浸在耶穌禱詞中二十分鐘 後,這些情緒都會轉變。而這會讓我裡面那仁慈的 靈和溫和的靈變得更加寬廣,對自己的感覺也會煥 然一新。那些傷害無法再掌控我,也不會讓我感到 那麼痛苦。憤怒不翼而飛,不滿也轉變成一股內在

22


的平安。這絕對是一種治療方法,對我很有幫助。 第二種方式是不要注意我的思想和感覺。當我 安靜默想時,我的思想還是會經常浮現。但我會去 想像:它們就像海面上波濤洶湧的波浪罷了。當我 愈深入沉潛在默想中時,我的內心就愈平靜。或者我 想像:這些思想就像雲層一樣,會在地平線上愈飄愈 遠、逐漸消失。但是我就像一座山一樣矗立在那裡, 內心安穩,不為那些雲層與波濤所動。用這種方式, 讓那句默想的話──結合著呼吸──引導我進入一個 內在的寂靜空間,在那裡,思想和感覺無法進入,在 那裡沒有人可以傷害我,在那裡沒有人或事可以掌控 我,不管是人或煩惱、恐懼或罪惡感都無法轄制我。 但是這個內在空間並非一個虛無的空間,在它裡面充 滿了耶穌的愛和仁慈,充滿了耶穌的靈。在那裡,愛 不只是一種感覺而已,愛是一種存在的本質。「耶穌 禱詞」就在我靈魂的深處,透過聖靈將上帝的愛澆灌 在我裡面,就像保羅在《羅馬書》中所寫的那樣(參 閱羅馬書五章5節)。 在耶穌的靈所在之處,我就能夠感受到自由。只 要基督在我裡面,在那裡我就可以觸及到我真實的自

23


己,那個上帝為我所造的毫無虛假、原始純真、未 受傷害的形像。這就是保羅在《哥林多後書》所寫 的真理:「這裡所說的『主』就是聖靈。主的靈在 哪裡,那裡就有自由。我們大家都用沒有蒙著帕子 的臉反映主的榮耀;那從主─就是聖靈─所發出這 榮耀在改變我們,使我們成為他的樣式,有更輝煌 的榮耀。」(哥林多後書三章17-18節)當我在「耶 穌禱詞」中,讓耶穌的靈進到我裡面的時候,我就 能觸摸到一道原始的光芒,那是我裡面那個神聖的 形像從初始就散發出的光輝,但過去卻因為憂慮與 恐懼、罪惡感與憤怒而日漸黯淡。 這種通往內心寂靜空間的方式並不是為了逃 避平日生活,而是要讓它轉化我日常生活中的行為 舉止。因為當我身陷衝突與競爭、憂愁與爭執、工 作與生活的不安時,若能與這個內心的寂靜空間接 觸,所有事情都會變得不那麼絕對。我知道:我現 在置身於這個工作、這些人群以及衝突中,但是我 不會讓自己陷入其中,無法自拔。在我裡面有一個 空間,那是所有外在的人事物無法進入的密室。這 讓我在待人處事時擁有自由,也讓我內心得以自在

24


開懷。

儀式 靈修引導我們接近內心泉源的另一種方式,就是 透過「儀式」。在此我們要將個人儀式和教會儀式區 分開來。儀式可以創造出神聖的時間和神聖場所。當 我早晨進行晨間儀式時,例如一個簡短的禱告、一個 手勢動作或者一段默想,對我而言,這個晨間儀式的 時間就是神聖的時刻。對古希臘人而言,「神聖」就 是脫離世界,世界的權勢無法掌控它。而且對希臘人 來說,只有神聖之物才有醫治的力量。這個晨間儀式 的神聖時刻只單單屬於上帝和我自己。在其中,我可 以自由呼吸;在其中,其他人都不能掌控我。儀式讓 我接觸到內心那個神聖的空間,那是世界無法進入之 處。這對我有醫治的效果。所以我不會一大清早就讓 整天的行程來影響我自己,而是先感受自我。我感受 到在我裡面那個寂靜的神聖空間;在那裡,我是受祝 福的、整全的、完全自由,且與自己和諧如一。 儀式是一個「提醒的記號」。它提醒我根本的 事實是什麼:就是上帝永遠與我同在,而且他就在

25


我裡面。「提醒」意味著,儀式將我所知道的事帶 進我的內心,進入我心裡。我們都知道,上帝無所 不在。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上帝對我們而言常常不 是真實的存在。而儀式將上帝存在的真實帶進我心 裡,並讓我們能藉此而活。儀式提醒了我,我隨時 隨處都受到上帝醫治與慈愛的親近圍繞著,也提醒 我,我是受上帝祝福的,我手中擁有的一切都是上 帝的祝福,而且我也可以成為別人的祝福。 儀式打開在我自己與日常生活上面的那片天 空,並以此方式改變了我生活的真實面貌。例如, 當我在早晨以一個簡短的祝福儀式開始──我舉起 雙手祝福,並且為孩子們、為屋裡或工作的每個房 間祝福──這樣做之後,當我走進家裡的房間或工 作室時,心情就會截然不同。這些房間不再充滿了 昨天的衝突,取而代之的是充滿了上帝的祝福。我 也能對孩子放手,因為我知道他們是在上帝的祝福 之中。我也會用不同的心情面對我的同事們,因為 他們已經受到祝福,並且上帝慈愛的手會扶持著他 們。正因為儀式創造了 一個沒有日常生活壓力的神 聖時刻,所以,這些儀式可以轉化我們的日常生

26


活。並且,當我陷入每天問題的漩渦當中時,它們打 開了在我上面的天空。我將上帝的祝福具體地帶進每 天生活的不同狀況和空間之中:帶進我所居住的房 間,帶進我休息的房間,也帶進我工作的場所。 儀式還有另一個效果:它關閉了一扇門,也開啟 了一扇門。有許多人從工作回到家之後並沒有把工作 的門關閉。他們把工作的問題帶回家。他們對在家裡 等待著他們的家人,例如伴侶或孩子,要不是根本心 不在焉,就是將他們在家裡所做的事與工作中壓抑的 怒氣混在一起,因而製造了新的衝突。因此,我必須 關閉工作的那扇門,好開啟家裡的這扇門,讓新的事 物能在家裡成長。當我關上工作的這扇門時,我才會 完全投入當下陪伴家人。現在有許多人不再關閉他們 的門,他們一直在不同的「通道」中忙忙碌碌。其實 這樣對心靈和身體都很不好,他們看似到處都在,實 際上卻處處都不在。當我想要真實活在當下時,就必 須透過儀式適當地關閉和開啟每一扇門。

教會儀式:禮拜儀式 除了這些用以開始或結束一天的個人儀式之外,

27


靈修還包括了教會的儀式,就是在禮拜中舉行的儀 式。對許多人而言,這些儀式已經變得很陌生。他們 覺得這些儀式是空洞的。但實際上,這些儀式是要帶 給人祝福的。「洗禮」的儀式就是要告訴我們嬰孩的 奧祕以及我們自己的奧祕,也就是,我們身為上帝的 兒女是無條件被接納的,上帝的聖靈在我們心中湧 流,保護我們不至枯竭或心靈空虛。而洗禮也提醒我 們,上帝會潔淨和洗滌那些使我們原本形像黯淡的渾 濁事物。父母的形像、社會的形像,以及我們強加在 自己身上的形像,將會被洗淨,好讓上帝純淨的形像 重新在我們裡面發光。許多人進入教會的時候會點取 聖水。他們會用聖水在身上劃十字架,好提醒自己: 上帝的聖靈會潔淨我思想中、活力中、潛意識與意識 中、我內心和行為中混濁不清的地方。在洗禮中我們 聽見上帝的話:「你是我親愛的兒子,妳是我摯愛的 女兒,我喜愛你

妳。」我們體驗到一種無條件的存

在權利。許多人從小只經歷到一種有條件的存在權 利:只有當你有所成就,只 有當你適應環境,只有當 你勇敢時,你才有存在的價值。當孩子們只經歷到有 條件的存在權利時,他們就會發展出一些讓自己存活

28


下去的策略。他們會更加努力表現出成就,好讓自己 更被人喜愛。他們委曲求全,從不說出自己的意見, 好讓自己到處受人歡迎。但是,這不是真正的生活, 而只是一種「苟延殘喘」的存活。正如耶穌所應允我 們的,洗禮可以使我們靠著絕對的應許與無條件的存 在權利而得著豐盛的生命。(參閱約翰福音十章10 節) 還有一項教會固定都會進行的儀式就是「聖餐儀 式」。在今日,這對許多人而言也變得陌生。但是, 神聖的聖餐禮會讓我們看到死亡與復活的奧祕。這與 我們自己有關,也與我們獻身的意義有關。當我們在 聖餐儀式中紀念死亡與復活時,就意味著:在我們裡 面沒有任何無法打破的僵化事物,沒有任何無法被喚 醒而重生的死亡,沒有任何黑暗是無法點亮的,也沒 有任何失敗是無法從頭開始的。聖餐是慶祝轉變。我 們的生命被轉變。藉著「餅」,我們將自己的工作、 將單調乏味的工作、以及將我們內在的撕裂擺到上帝 面前,好讓他的聖靈轉變我們裡面的一切,好讓基督 用他的聖靈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而在「杯」中, 我們將世界的痛苦交託到上帝面前,那是我們的苦

29


難之杯,好讓耶穌愛的聖靈可以進入那裡,轉變我們 的痛苦。那杯裡面常常夾雜著專制、懷疑或者嫉妒、 攻擊性的感覺,我們舉起那裝滿酒的杯,呈上我們的 愛,讓上帝的愛潛入我們的愛中並帶來醫治。 聖餐儀式也是一個「餐宴」的慶祝,那是基督遺 留給我們的愛之盛宴,好讓我們能一再活潑地體驗他 的愛。在聖餐中,基督的愛進入我們心中,醫治了我 們的傷口。我們在聖餐中與耶穌基督連結,但是透過 它也與上帝連結。且我們也與自己合而為一。當基督 貫穿了我們心裡的一切並與我們裡面的一切合一時, 即使是面對我們靈魂的深淵和我們靈魂陰暗的一面, 我們就也能接受自己了。而通常我們都會遮掩住這 些,因為它們使我們感到不舒服。聖餐也是一個幫助 我們接納自己、肯定自己的儀式,無論是對我們的身 體或我們的靈魂。聖餐宴席中也將我們與我們的弟兄 姊妹連結起來。因此,它也是一項挑戰,邀請我們對 其他人敞開心扉,並為別人付出。 所有的教會儀式都是為了幫助我們,讓我們用 新的方式看待生命,並更有力量去面對每天的生活。 有些人認為,聖餐和其他教會儀式──例如教會節期

30


的慶祝──與我們的生活並沒有甚麼關係。事實上, 聖餐為我們創造了一個神聖的空間和時間,藉此讓我 們擺脫生活中的恐懼,這就是聖餐與生活的第一個關 係。這樣,我們得以轉變,重新抬頭挺胸回到生活 中,而不被生活所捕攫住。而生活與聖餐的第二個關 係就在於,我們藉著所賜的餅和杯,將我們的生活獻 給上帝,好讓它得著轉變。聖餐是我們日常生活的 「轉變」。無論在何處,不管我們在哪裡工作或在哪 裡經歷衝突,基督都在我們身邊。當牧師或神父在餅 和杯上求聖靈祝聖的時候,他同時也在祈求,聖靈可 以進入我們生活中的每個領域,並帶來改變。 路加在《使徒行傳》中將聖餐儀式稱為「擘 餅」。對我來說,這個儀式表達出了這個教會核心儀 式的中心思想,它與克服我們日常生活的問題有關。 耶穌在他要受苦的前一夜為他的門徒們擘餅,並向他 們暗示他的死。他自己在死亡中打破自己,好讓我們 不會被我們的生命打碎。在擘餅中,基督想跟我們傳 達的是,他會不斷癒合我們生命中所有破碎與撕裂之 處,他會用他的愛堅固我們生命中的破口,他也會使 我們生命的碎片不斷重新組合起來。而他也想要透過

31


這個儀式告訴我們,有時候這些在生活中挫敗我們、 幾乎要將我們撕裂的事物,其實是為了替上帝撬開我 們的心。當我們在擘餅的光中觀察我們日常生活的一 切時,我們會對我們一再遇到的撕裂與破碎有不同的 體會。我們不會為它們而心傷破碎,反而會透過它們 而更容易對上帝以及我們真實的自我敞開心扉。透過 我們在外界所遭遇的困難,我們心中對自己和對上帝 所塑造的形像將會被打破。而我們也會發現在自己心 中那個原始的上帝形像,那是上帝在耶穌身上讓我們 看見最完美的人類形像。

聖經 基督宗教的靈修是從閱讀與默想聖經的話語當 中得到滋養。在禮拜儀式時會有人宣讀聖經的經文, 但是基督徒個人也會研讀並默想聖經經文。他們把聖 經裡的話當作一天生活的指引──就像是新教傳統中 很普遍的「每日經課表」。我們應該把聖經的話「存 放在心中」,並讓這段話的內容發揮影響力。讀經重 點不在於單單思想那段經文的字面意義。事實上,經 文會創造出它本身的真實面。當我在心中思想、咀嚼

32


並品嚐這段經文時,我就會感受到自己到底是誰, 以及自己最深層的真實面貌。透過聖經的話語,上 帝的聖靈會進入我的內心。當我用足夠的時間默想 一段經文,並且在生活中反覆思想它時,這段話就 會慢慢刻劃在我的思想和行為中。它會轉化我的情 緒,並且將這段話所表達出的上帝之愛充滿在我心 中。在《約翰福音》中耶穌也告訴我們,如果我們 把他的話深深地存放在心裡,它們將對我們產生何 種影響:「我對你們所講的信息已經使你們潔淨 了。」(約翰福音十五章3節)當我們在心中細細品 味耶穌的話時,我們會感覺到與自己和諧如一。我 們會感覺到自己純淨而真實,並觸摸到自己裡面那 個清澈、無瑕的核心本質。且耶穌的話會以喜樂充 滿我們:「我告訴你們這些事,為要使你們得到我 的喜樂,讓你們的喜樂滿溢。」(約翰福音十五章 11節)在這段話中,耶穌要用他的喜樂來轉變我們 的心情。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喜樂的泉源。 不過我們卻常常失去這些喜樂,或者讓悲傷和失望 的情緒淹沒了喜樂的心。透過耶穌的話,我們內心 這個喜樂之泉將會再度湧流,並浸透到我們整個想

33


法意識中。 聖經的話會打開我的眼睛,讓我可以正確地看 見這個世界。閱讀聖經的一個重要角度是:它可以詮 釋我們的生命。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自己詮釋生 命的特定方式。一個負面或悲觀的生命詮釋會讓我們 生病。透過聖經的話來詮釋我們每天的經驗,可以幫 助我們更正確地面對我們的生命。我要怎麼經歷這一 天,端看我如何詮釋它。「我提不起興趣,我受夠這 一切了。不管我做甚麼,反正都沒有人會注意到。」 當我早上帶著這樣的感覺起床時,那麼我所經歷的這 一天也會是負面的。但是,如果我知道,我所做的一 切都在上帝的祝福之中,當我知道,即使走在死蔭幽 谷,我也不孤單,上帝都會陪伴我,那麼我面對這一 天的態度也將會截然不同。 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說明我們對經驗的詮 釋將會如何影響我們對生活的感受。這個故事就發生 在以馬忤斯路上遇見耶穌的門徒身上。這些人把希望 都放在耶穌身上。現在耶穌被釘死了,這對他們來 說猶如一場失敗,也是希望的破滅。因此,他們會離 開那個令他們失望的地方,這是可以想像的結果。他

34


們要逃離那個充滿負面情境的地方。但是,逃跑並不 能解決問題。耶穌在途中遇見他們,並仔細地傾聽他 們所說的話,聽他們怎麼詮釋他們所經歷的事。接 著,他向他們詮釋同樣的這件事,但是這次是用聖經 的觀點來看。他告訴他們,這一切都是有其意義的。 無論我們在外面遭遇甚麼不測,它們最後都不能擊潰 我們。這些事要讓我們對上帝撬開自己的心。它們是 要粉碎我們僵化的詮釋模式以及我們在生活中所抱持 的幻想。在這種方式下,我們不會擊潰自己。而是讓 我們對真實的自我敞開心胸。而當我們自己塑造的上 帝形像被擊碎時,我們才會對真實的上帝敞開自己。 默想聖經的話是一種幫助,可以讓我們以新的方式去 經歷每一天,並用更正確的態度面對並克服它。聖經 的話猶如我們路上的光。它用另一種亮光,用上帝的 亮光,讓我們看到我們所經歷的一切。在上帝的光照 中,我們就能夠瞭解自己的生命。而只有當我們理解 自己的生命時,我們才能面對自己以及自己的命運。

苦修 「苦修」是基督宗教靈修的一個基本元素,不

35


過,印度教、佛教及伊斯蘭教也都有這樣的元素。 「苦修」這個字在今日帶有一點負面的味道。它會讓 人聯想到「捨棄」,一種對生活的愉悅採取負面立場 的觀點。從最早來看,「苦修」的確有操練和鍛鍊的 意思。「Askese」這個字是源自運動和軍事領域的用 語。運動員和士兵們要鍛鍊自己,好讓他們能夠有更 好的表現。希臘哲學家引用了這個觀念,他們希望在 內心鍛鍊自己的心靈狀態,特別是內在自由的狀態。 最後,「苦修」就成為一種內在自由的操練。基督徒 從這個意義來理解這個希臘觀念。然而,這個觀念在 中古世紀常常只被理解成否定的意義。人們會說這是 一種「禁慾」。苦修完全是男性化的產物。在其中, 「攻擊性」得到它在靈修中的合理地位,但有時候人 們會做得超出界限。這時,苦修就不再是一場生命的 戰役,而是一種禁慾,一種對生命的否定罷了。 聖本篤還提到「基督精兵」(militia Christi)一 詞,意味著修士們應該為基督上戰場。這對我們今日 而言是陌生的。如今我們面對的一種危險,就是宣講 一種「舒暢的靈修」,只要「自己感覺舒服」就好。 為了反對這種無法結出果實、也無法從中產生任何力

36


量的靈修形式,修士們就很想操鍊自己內在的自由。 他們的靈修有著力量與自由的氣息。這種靈修方式很 認真地看待人。榮格也很贊同並支持這種靈修的形 式,他也很清楚,「成為人」就是一種「奮戰」。然 而,我們應該是為了「支持」生命而奮戰,而不是為 了「反對」生命而戰。在為生命而戰之中,我們必須 與許多生命情境嚴肅對話,例如我們的熱情、我們生 命中所受的威脅、我們的成癮癖好,以及我們「聽任 自由」或「被生活擺佈」的傾向。這種充滿力量的靈 修才是對這個世代有利的,否則基督徒就只會自戀式 地關心自己,對世界將不能再產生任何影響。 然而,苦修不應該與我們的心理機制反其道而 行,而是必須顧及個人的心理狀況。一個只從遠大的 理想出發,而沒有顧及人類的需求,或者忽略我們生 命歷程中受傷部分的苦修,只會使人生病。真正的苦 修恰好與此相反,就像早期教父們所理解的,它以一 個正面的人類形像為出發。我不會受制於我的生命歷 程或童年受到的傷害,我可以在自己身上繼續努力, 我可以操練自己,讓我的人性及靈性都能繼續向前邁 進。在修士身上常常讓人嗅到一股熱衷苦修、在苦修

37


上競逐的味道。他們會衡量自己的力量,嘗試看看要 禁食多久對自己最適合。他們也試著讓自己愈來愈自 由、不受外在環境的羈絆。當然其中也有過分誇張和 假冒偽善的情況。有時候,在苦修裡面也會滲入太多 「成效」的想法。對我們基督徒而言,苦修往往也是 一種針對「軟弱」的苦修,這是一種接納自己的限制 的方式。儘管如此,這種苦修式的靈修對現今的我們 似乎又再度有益。社會學家也說,社會上的菁英分子 常常透過苦修而讓自己有卓越的表現。身為基督徒, 我們應該要像保羅對他那個時代的人所要求的那樣: 要成為一個菁英,而不是盲目地跟在群眾的後面。而 在我們這個不知節制的世界,剛好可以透過基督宗教 的苦修,讓世界再度獲得新的標準,學習如何跟創造 物永續共處,及如何為未來的世代保護這個世界。

38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