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醫訊》第19刊

Page 1

臺大醫訊

2023.12 第十九刊

後疫情 後疫情 封 面 人 物: 高 木 友 枝


第十九刊【後疫情】的出版可以說是第 48 屆與 49 屆文刊部的共同結晶,採訪時 間涵蓋了整個 2023 年,自十八刊【重生】完成出版後,48 屆文刊部便著手於【後 疫情】的工作,採訪了在疫情期間的工作者、社會學者與研究人物,希望能夠提 供在疫情期間的整體社會圖景,為本次新冠疫情書寫一部屬於這塊島嶼上生活的 人們所經歷的歷史。 為何我們需要書寫疫情的歷史?隨著疫情逐漸遠去,人們的日常生活逐漸回歸到 過去的模樣,而疫情本身也似乎被大眾拋在腦後,彷彿其不曾存在一般。然而, 那些在疫情期間的衝突與傷痕,卻不應該被遺忘。說到這裡,我回想起了在柏拉 圖對話錄中,蒂邁歐篇 (Timaeus) 中的一段話:「你們之中的所有人都只是孩童, 沒有一個老人—你們既沒有學習到過去歷史所帶給你們的傳統,也沒有一個會隨 著時間而流逝而陳舊的科學。」這個社會總是過於年輕,年輕到可以忘了過去曾 經發生的無論是戰爭、瘟疫或是各種危機,並且能在未來重複發生一樣的事,導 致一樣的傷痛。在這個時代,我們需要更多反思性的實作,透過各種行動、書寫, 使我們能夠建構屬於群體的記憶。這些記憶會成為未來所致之人思考的薪火,去 點亮可預見的黑暗中的每個角落,又或者在歷史的高燒中成為改變的力量。 在疫情期間,醫學毫無疑問地獲得了許多目光。在白色巨塔中,有許多死亡與 死亡的見證正在發生,憂傷、焦慮與源自生命本初的激動在這一波波的疫情中 跌宕起伏,成為了疫情期間的旋律。他們或許正在吶喊著:「Mein Vater, mein Vater, und siehst du nicht dort!」但我們卻不曾聽到,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只有 看到數字的跳動與各種折線圖。在當代社會中,一切的距離既太近又太遠,我們 似乎了解了所有的事情,卻又對所有的事情一無所知。而在這場疫情之中,我們 或許最需要認識到的是,醫學所帶給我們從來不是回復,而是治癒。我們從來就 不應該期待自己能回復成過去不曾得病的樣子,因為這樣只會導致疾病的一再發 生;相對地,我們應該期待治癒,因為它肯認了疾病在自己身上所發生的事件, 並且梳理的疾病的病因學,使我們得以返回疾病的當下,與痛苦和解。當我們回 顧瘟疫,並且重新思考瘟疫在社會上所發生的歷史時,我們便能夠在未來某個當 下,面臨可預見的疫情時,不至於如此焦慮、恐懼。 在下半學期,我們將會出刊第二十刊【見證】,內容將會涵括台大醫學系肇建至 今的故事,透過這些故事,我們得以回顧台灣醫療的歷史,並且能讓我們能反思 醫學之於社會的意涵。期待下次和讀者們再會。 第四十九屆醫學系學生會文刊部部長 臺大醫訊第十九刊《後疫情》 撰文:07 蘇映甄、08 范惟傑、09 林郁娟、09 鄭宇彤、10 廖彦宥、10 廖苡辰 排版:08 江柏蓁 封面:10 廖彦宥 特別感謝: 陳毓文教授、賴明詔院士、盛望徽主任、詹其峰醫師、洪蘭欣助教 第 49 屆醫學系學生會

廖彦宥

編輯室報告

風雨之中,誰在崖邊

Follow your heart

S T

01

談疫情中經濟弱勢兒童與青少年之處境

06 專訪冠狀病毒之父賴明詔院士

對抗遺忘

10

樂生療養院訪問紀實

站在疫情的風口浪尖

13

盛望徽主任訪談

照護的困境

後疫情下的社區醫療

17

N E

T N

O

隱喻與凝視

21

愛滋病去汙名化零歧視工作坊紀實

讀者投稿

26 棄捐

當文醫復興

27

台大醫學系杜鵑花節回顧 2023

疾病的管制

關於免疫共同體與治理性的考察

傷害的折射

從巴氏量表醫療暴力事件談醫病關係的精神圖景

42

31


風雨之中,誰在崖邊 談疫情中經濟弱勢兒童與 — 青少年之處境 受訪: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陳毓文教授 訪談/整理:蘇映甄、廖彦宥

因 此, 在 疫 情 席 捲 下, 誰 最 脆 弱?正所謂屋漏偏逢連夜雨,便是那 些所擁資源本來就較少的群體,不僅 生計受到巨大影響,在各種資源分配 政策的設計上,也不曾是首要的被考 量對象,如口罩、快篩試劑購買的時 間,對這些族群也不甚友善,在染疫 之後,卻又成為被究責和汙名化的對 象。 Q2:在疫情期間,臺灣社會對於兒 童與青少年權益,相對其他族群受到 較少的關注(如公衛政策制定、受教 權),如此會造成甚麼問題?

其實許多經濟弱勢的兒童與青少 年,十分仰賴學校端提供的資源,如 營養午餐和課後輔導課程。改成線上 學習後,在學習成效上,線上資源對 學習動機較強的孩子為助力,但對於 學習動機較弱的孩子,學習成效反而 下降。但能夠線上學習,擁有這些軟、 硬體條件的族群,都須無形之中投注

在疫情期 ——

年 末, 新 冠 肺 炎 疫 情 2019 開 始 席 捲 全 球, 像 傾 盆 而 下 的 暴 風 雨, 在 地 面 上 仰 頭 的 人 類 們 無 一 倖 免, 各 種防疫措施徹底改變了人 們的生活方式,而在其中, 本就能見度較低的弱勢族 群, 以 及 較 少 人 關 注 的 兒 童、青少年之教育問題,因 為經濟限縮、隔離手段等, 而 陷 入 更 加 艱 難 的 境 地。 在 大 雨 之 中, 有 誰 在 不 知 不覺中被逼到崖邊?本期, 我們邀請到臺大社工系的 陳 毓 文 教 授, 來 與 我 們 一 同 探 討 關 於 弱 勢 族 群, 尤 其 是 經 濟 弱 勢 的 兒 童、 青 少 年, 在 疫 情 中 的 境 地 與 相關議題。 風雨之中 間: Q1:在新冠疫情中,哪些 邊緣與受汙名化的群體的 生 存 與 權 益 受 到 了 挑 戰? 而 就 公 共 衛 生 系 統 而 言, 他們的生存處境的匱乏對

首先針對客觀福祉和主觀福祉來 解釋,客觀福祉簡而言之,就是可以 看得見的東西、數據與物質條件,如 國家的人均 GDP 、平均壽命、嬰兒死 亡率等,而主觀福祉的意涵,有點像

Q3:對於青少年而言,疫情下的遠 距教學對於他們的主觀福祉帶來哪些 影響?而就經濟弱勢的孩童而言,這 樣的影響是否更加顯著?

而在社會安全的部分,國外研究 指出疫情期間兒童虐待事件增多,但 通報比率卻下降,因為本來多透過教 育端、醫療端揭露的家庭暴力與兒童 虐待事件,疫情封閉了這兩個管道, 使其較難以觸及,讓發生在家庭內的 不 幸 更 難 以 被 發 現。 從 旁 協 助 的 社 工,在疫情時代要進入社區、家庭須 承受高風險,又不如第一線防疫人員 擁有完善裝備,在沒有得到政府額外 支持的情形下,也使得其工作更加困 難。

「通報黑數」的背後,可能是對失業、 成本,其實相對來說擁有著特權,但 失去補助的懼怕,本質上是一種社會 在政策實施下,並無完善的配套措施 不平等的具象化。 來協助這些沒有特權,沒有額外資源 挹注的弱勢族群。

–Charles Rosenberg 》 , p.279 (Explaining Epidemics)

「流行病 既 ... 是 社 會 學 現 成 的 對 象, 也 是 能 夠 闡 明 社 會 價 值 和 制度實踐基本模式的自然實驗。」 《疫情的詮釋

於疫情防治是否造成了困難? 以公衛觀點來看,新冠肺炎疫情 造成的影響,對各個群體來說是無一 倖免的。而防疫措施中的隔離手段, 就實施面的潛意識中,其實是懲罰性 的。 在 現 代 龐 大 而 鬆 散 的 社 會 網 絡 中,傳染病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恐慌現 象:因為害怕傳染給他人的恐懼,甚 至大於自身染疫的懼怕,似乎不要害 他人染疫才是好人;其次,篩檢與疫 調點畫出明確且強烈的連結,形成毛 細管般的治理技術,人不斷被隔離、 被究責,在這個過程中,造成了起初 不分社經地位的汙名化。 然而在染疫之後呢?以我的職業 而 言, 我 可 以 能 更 有 效 率 地 開 會、 上 課、 做 研 究, 改 成 線 上 教 學, 也 不影響我的薪資配給,日常生活並不 受影響。但其他族群呢?我們應該意 識到,擁有一個不受他人干擾的空間 是一種特權。如經濟弱勢的兒童與青 少年,家中沒有足夠的房間,如何居 家隔離?如何擁有安靜合宜的學習空 間?而基層藍領階層,沒有工作就沒 有薪水,因在被隔離甚至染疫的情況 下,經濟處境更加艱難,因此在部分

1 2


在疫情之後: ——

疫情下的貧富差距,和產業結構

Q6:相關研究指出,疫情本身會造 成貧富差距的擴大。想請問教授,這 樣的貧富差距擴大的起因為何?我國 在疫情後所補貼的現金是否能夠幫助 解決這類問題?

實際上,相較於其他國家,臺灣 在大範圍隔離、停課時間並不算長, 影響相較沒有那麼大,但有些國家確 實有研究指出,經濟弱勢的兒童在基 本能力與學習成效有明顯落後,拒學 比例增加等問題浮現,臺灣目前在研 究上還沒有看出明顯的影響,然而, 中輟生較易被忽視,部分學生在實作 課程上的匱乏等問題,在疫情中是真 實存在的。

Q5:在後疫情時代回頭檢視,疫情 對於經濟弱勢兒童及邊緣群體的學習 成效是否有長遠的影響?

風停雨歇

麼,從每個風險事件中學習,提前做 好風險治理,思考下一次風險來臨時 要如何因應。

是 價 值 觀, 的 概 念, 在 於 well-being 人們對自身生活的主觀感受,怎麼看 以社會科學和我個人研究的角 待客觀福祉所蘊含的這些價值,如跟 度, 其 實 在 意 主 觀 福 祉 大 於 客 觀 福 家人、朋友的互動和尋求肯定,對自 祉, 因 為 我 們 不 能 用 客 觀 標 準 來 衡 我的認同,對時間的掌控自由度等, 量,甚至評斷每個人的主觀感受。 若舉醫學上的例子,如疾病的疼痛概 念便是其一,我們會告訴病人覺得痛 回過頭來看疫情下的遠距教學, 的時候去按自控式止痛( PCA ),卻 其實大多數研究都顯示,其對於青少 無法告知他們多痛的時候需要去按。 年心理健康、社交、教育成效、都是 弊大於利的。人類本身即為社會化的 對 兒 童 來 說, 主 觀 福 祉 重 要 的 群體。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對兒童是十 是, 從 兒 童 自 身 的 經 驗 讓 他 們 去 表 分重要的,如約場籃球並非只是為了 達, 而 不 是 從 大 人 的 角 度 替 他 們 詮 運動,而是為了那種和同儕「在一起」 釋。如詢問他們想要多少的錢?他們 的 互 動, 身 為 一 個 team 的 連 結, 失 可能會回答「可以買戰鬥陀螺的錢」, 去了這些,對兒童與青少年來說,有 背後代表的並非客觀可衡量的價錢, 著不小的負向影響。 而 是 可 以 決 定 其 用 途 的 自 由。 在 35 個 國 家 的 兒 童 主 觀 福 祉 研 究 中, 人 此外,在疫情的種種限制下,放 均 GDP 不 高 的 阿 爾 巴 尼 亞 主 觀 福 祉 大了原本在教育資源上的不平等。除 最高,臺灣卻位列倒數第三,由此可 了前述提到的,沒有營養午餐、課後 見主觀福祉和客觀福祉並不能畫上等 輔導等資源挹注,社經地位高的家庭 號,而我們也發現,亞洲兒童可能因 可向外尋得資源,但對於經濟弱勢的 文化與家庭教育因素使然,即使自覺 學生影響甚鉅。而在教育成效上,對 很快樂也不會給滿分。此外,主觀福 於技職體系等注重實作的課程,線上 祉也受到相對環境條件的影響,如身 參與的成效有限,對於有志於這方面 處經濟發展佳的國家,經濟弱勢帶來 的族群,便造成較大的影響。 的負面影響,便大於經濟發展較差的 國家。 Q4:針對經濟弱勢兒童族群,構成

社會安全網的家庭、學校、政府端、 醫療端等,該進行甚麼樣的措施與合 作因應?需要怎麼做才能給予有效的 支持? 回過頭看疫情下的公衛政策和防 疫措施,其實還是以大多數人的利益 為主而去制定,相對來說,首要犧牲 的就是弱勢族群。面對這樣的現況, 在 整 體 意 識 首 先 希 望 做 到 的, 就 是 「以理解代替譴責」,以設身處地的 態度,去理解弱勢族群的特殊需求, 給予相對應的支持,而非想著政策實 施後再說,一味希望各界都能配合。 如教育端公告停課封校,但後續 配 套 措 施 沒 有 到 位, 弱 勢 家 庭 難 以 因 應, 若 能 提 供 相 關 援 助, 如 營 養 午餐可以用送餐等服務替代,或可緩 解弱勢族群在疫情中之壓力。在這方 面,其實臺灣仍相當仰賴民間與慈善 單位,如世界展望會、家扶基金會等 長期關注經濟弱勢兒童權益的團體, 相對政府端來說,反應與機動性都更 好。 政府在面對風險社會的因應,相 對來說太慢了,新冠肺炎疫情看似過 去了,但我們仍不知道下個危機是什

改變、股市變動、通貨膨脹其實有很 大的連動關係,加重了富者更富、貧 者愈窮、脆弱者更脆弱的情況,造成 身在骨牌第一排的藍領階級,生計受 到挑戰,工作在疫情期間消失,宏觀 來看,也造成產業結構的空洞化。即 使後疫情時代,工作機會逐漸回流, 但產業人口板塊已改變,反而造成缺 工的情況。 而政府普發六千元現金,是客觀 的金額,但對不同族群,是不同的主 觀價值,這樣全面普及的政策,相對 來說,便沒有照顧到弱勢族群,沒有 蘊含社會正義的概念。 Q7:就您的觀點,當疫情或其他公 共衛生危機到來時,什麼樣的社群建 構才能有效地給予弱勢群體相對多的 幫助? 每次的風險事件都不同且無法預

3 4


受訪:中央研究院 賴明詔院士 訪談/整理:蘇映甄、廖彦宥、范惟傑 隨訪人員:洪蘭欣助教

賴明詔院士

陳毓文教授是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暨研究所專任教授,研究領域長期關注青 少年福利與服務議題。在這次新冠疫情期 間,她與其他學者合作,透過分析研究在 瘟疫下的經濟弱勢兒童的主觀福祉,提醒 我們應該重視兒童的人際網絡,並致力於 提升保護經濟弱勢家庭韌力的防禦因子, 以幫助其面對在風險社會下的種種威脅。

談起賴院士是如何對研究工作感 到興趣,總會談起他任教於成功大學 化工系的伯父賴再得教授的薰陶。在 過去研究資源貧乏的時代,賴再得仍 然在學術界表現不凡,每年仍能發表 一篇國際性論文,在家裡也很受到尊 敬。回憶起伯父每次來家裡總是樂此 不疲地談起他在研究工作中的趣事, 賴院士便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很早 便決定要投身於研究事業之中。在以 優異的成績於高中畢業,取得保送資 格之際,賴院士面臨了醫學系與物理 系之間的艱難抉擇。當時正是楊振寧 院士與李政道院士獲得諾貝爾物理學 獎之際,莘莘學子無不對於物理學心 生嚮往,期待華人能夠在科學研究領 域繼續大放異彩。

陳毓文教授 相對而言,醫學系對於賴院士而 言反而是比較無趣的,「我當時就覺 得醫學只要背背就好,不用花太多心 思,但後來我才發現這是錯誤的。」 雖然賴院士後來仍然隨著社會潮流進 入醫學系就讀,但他仍然不放棄研究 的 道 路, 當 時 的 他, 也 不 知 道 醫 學 研究會成為往後的日益重要的研究領 域,而回首過往的決定,曾經賴院士 也在大學同學聚會時感到有些不平

5 6

賴 明 詔 院 士 於 1968 年 畢 業 於 台 大醫學系,隨後赴美研究多年,在 冠狀病毒的研究領域獲得不斐的成 績。在 2003 年,賴院士受中研院 的邀請回台,對於台灣學術界與教 育界的貢獻卓著。而在這次的新冠 疫情中,冠狀病毒繼上次 SARS 疫 情後再次成為公眾輿論的焦點,賴 院士也發揮社會責任,向公眾用科 學的觀點解釋疫情。這次,我們很 榮幸能邀請到賴明詔院士,來談談 他的求學經歷、研究歷程與對新冠 肺炎的觀察。 賴明詔院士與訪談者們合影

估,因此政府的事後檢討是相當重要 的,必須意識到風險社會來臨時,最 主要衝擊到的族群為何,有意識才會 有因應,在制定政策時,雖然現實面 會受政治、大眾利益等因素影響,但 盡量考慮到弱勢族群,提供防護網, 讓弱勢不要摔得太重。

專訪冠狀病毒之父賴明詔院士

此外,若能跟民間組織進行良好 的合作,民間組織能動性較高,動員 快速,且長期與弱勢族群接觸,更能 了解其需求。若政府能跟民間合作, 相互整合,執行的廣度與深度或許可 以更好,為一個未來可嘗試的方向。

Follow your heart


衡,因為在執業的同學們已有成功的 事業,而自己仍埋首於研究工作上。 然而,賴院士說這是身為科學研究者 必須承受的壓力,並以此惕勵自己必 須做得更好。院士笑稱,「人家都說 讀醫學系的未來就是能夠賺大錢,不 過我沒有這樣的經驗。」院士也很感 謝父母和太太的支持,使他能夠艱難 的研究之路下堅持下去,並且在最後 獲得亮麗的成果。 回憶起過去在台大醫學院的生 涯,在過去醫學院僑生數量眾多的時 候, 身 為 本 地 生 的 賴 院 士 卻 沒 有 和 僑生有太多接觸,這是令他感到蠻可 惜的一件事,「連一句廣東話都沒有 學到。」他打趣地說。院士也好奇現 在僑生和本地學生的相處狀況,在瞭 解到現在小組討論制度對於促進醫學 生的交流溝通的助益後,他也感到十 分高興,並期待未來來自不同地區的 醫學生的交流能夠產生更多良性的影 響。而賴院士之所以會以分子生物研 究做為題目,則便不能不提到大二時 參加的暑期生物研習營。分子生物學 逐漸發展成一門顯學,美國加州理工 學院的黃秉乾、黃周汝吉院士夫婦受 教育部的邀請至台大講學,繁雜的生

命現象透過分子觀點的解釋下變得不 再令人望而卻步,這讓賴明詔對生物 醫學產生莫大興趣,也更確立自己研 究的目標取向。因此賴院士說,黃院 士夫婦是他在研究之路上的重要啟 蒙。在台大醫學系期間,也趁著大一 至大三的暑假和實驗室的教授進行一 些專題研究。

這些假設中,病毒引起癌症的理論引 起了賴院士的目光,理論認為有些病 毒的遺傳資訊會因為嵌入正常細胞中 而使得基因體異常,造成細胞癌化。 遺傳資訊極少的病毒是如何影響擁有 龐大基因體的人類細胞使得賴院士想 要去解答這些問題,並且投身於此領 域進行研究。於是賴院士以外籍生之 姿, 躋 身 進 入 病 毒 研 究 的 著 名 學 者 的 實 驗 室, 這 在 當 時 Peter Duesberg 招收較多美國本地生的氛圍下是十分 罕見的,而他也不負眾望取得優異的 研究表現。在這段期間,賴院士透過 生物化學方式分析,使得第一個致癌 基因的存在得以證實。這項劃時代的 成果不僅使賴院士十分雀躍,也讓他 在學術界嶄露頭角,在取得博士學位 後便直接獲聘至南加州大學擔任助理 教授一職。在往後任教的數十年間, 病毒研究也仍然離不開賴院士的研究 範圍。 賴院士是世界上冠狀病毒研究的 先驅,並且研究成果豐碩,在學術界 有「冠狀病毒之父」的美稱。賴院士 和冠狀病毒的邂逅起始於多發性硬化 症的研究,文獻上曾報告觀察到小鼠 模型中冠狀病毒可能導致類似多發

賴院士回想起當時的研究環境, 認為現在的研究資源已經有了許多進 步,對於有志於研究的學生們塑造了 良好的土壤,賴院士提到中研院的暑 期研究實習計畫便是一個能夠讓許多 台灣學生接觸國際學術研究很好的機 會,而這是他在過去沒有的,「現在 的研究環境已經比過去好太多了,現 在的學生只要抓住這些資源便可以早 日立定志向進行研究」,他說。而在 賴院士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台大醫 學系後,他便逕自申請至美國加州大 學柏克萊分校攻讀分子生物學,開始 走上他的研究旅程。 起初,抱持著對於遺傳基因的濃 厚 興 趣, 賴 院 士 決 意 投 入 病 毒 的 研 究。當時癌症研究領域對於癌症的生 成有許多說法,然而卻莫衷一是。在

留美 從事研究 工 作 多 年, 亮 眼 的學術成 績也讓當 時的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多次拜訪遊 說賴院士返鄉至中研院,為台灣的學 術環境貢獻一份心力。這個邀請讓賴 院士思考許久,因為答應了,就表示 必須放棄過往的成果與充沛的研究資 源,在國際上的曝光度與累積的人脈 與研究社群都要重新熟悉。因此縱使 太太鼓勵支持下,賴院士一直對這項 提 議 躊 躇 不 定。 然 而, 事 情 在 2003 年 月 2 發生了轉機,賴院士聽聞爆發 和平醫院的大規模院內感染後,心境 有了極大轉變,那時賴院士只想趕快 回臺灣協助國內面對疫情,於是提前 返台主持國家型計畫,並擔任中研院

疫 情。 因 此在疫情 還沒到來 的時候培 養生醫人 才也很重 要的。」

或許是大自然的捉弄吧, 2003 年 疫 情 爆 發 之 前, 沒 人 能 相 信 這 SARS 個沒沒無聞的冠狀病毒是引起這場傳 染病的主因,就連當時在澳洲開會的 賴院士接到美國記者的詢問時也難以 置信。過往冷門的冠狀病毒頓時變成 熱門的議題,這是過去苦苦鑽營於冠 狀病毒研究的他從來沒有想過的。賴 院士回憶當時在美國,一早就有媒體 在他的辦公室外等著採訪,對當時的 他而言是個新奇的經歷。在研究工作 之餘還要面對蜂擁而來的詢問,賴院 士也不以為苦,他認為科學家本身肩 負著與大眾溝通的任務,要讓大眾知 道我們在做些什麼事。面對 SARS 疫 情,賴院士過往對冠狀病毒研究成果 馬 上 發 揮 功 用。 對 此, 他 語 重 心 長 的說,「科學家做的研究工作是很基 礎的,所以在短期內很難看到他的用 處。 但 是 當 社 會 需 要 這 些 知 識 的 時 候,我們的成果便能很快發揮用場。 若沒有這些知識基礎,我們就無法知 道為何致病、如何篩檢,進而去對抗

性 硬 化 症 的 現 象, 他 即 同 事 Leslie 冷門還是熱門是比較困難的,但我們 提 出 人 類 可 能 有 相 似 的 致 病 科學家就是傻傻地做那些別人不怎麼 Weiner 機轉,並以此作為研究題目。在當時, 在意的事情,然後開拓出不一樣的領 冠狀病毒的研究甚少,因為其對於人 域。 Just follow your heart. 」 類的影響甚微,很難看出冠狀病毒在 臨床上的重要性。然而在他眼中,它 是 很 有 趣 的 病 毒, 它 以 RNA 作為儲 存病毒遺傳訊息的載體,且其基因體 異 常 的 大。 因 為 RNA 在合成的過程 不準確,越龐大的基因體越容易出現 錯誤,這也是冠狀病毒經常出現變異 的 原 因。 正 常 來 說, RNA 病毒的基 因體由約一萬個鹼基組成,尚能在複 製與錯誤下達成平衡,維持病毒的存 續。然而,冠狀病毒有三萬個左右的 鹼基,卻能夠維持穩定,所以冠狀病 毒一定有特殊的機制來穩定基因,然 而 該 機 制 為 何, 仍 是 尚 待 解 答 的 問 題。 然 而, 堅 持 做 自 己 有 興 趣 的 不 難,但要讓其他人相信自己做的是有 意義的,並提供經費資助便有難度。 回首過去研究冠狀病毒的篳路藍縷, 賴院士不諱言,放掉熱門的癌症病毒 研究,投入到冷門的冠狀病毒,確實 是 有 點 傻 瓜 精 神。 然 而, 他 仍 饒 富 興致地說,「去判定一個研究領域是

7 8


副院長一職,為臺灣的防疫工作提供 第一手意見。並以病毒專家之姿,積 極接受媒體採訪,「我回來的最主要 的任務就是安撫民心,有時候接受完 媒體採訪完都快凌晨一點了,還沒吃 便當哩。」回憶起當時疫情爆發之際, 有許多和他一樣留心到台灣民眾面對 病毒的恐慌與無助的生醫人才也決定 歸國為台灣貢獻一份心力,也開玩笑 地說這可能算是台灣人才少見的回流 潮, SARS 同時也帶來了台灣生醫研 究的轉機。

也能親近社區。對於小提琴頗有造詣 的賴院士也多次在校園舉辦音樂活 動,使學校除了學術氛圍外也有了幾 分人文藝術氣息。在美台兩地都有任 教經驗的他說,「其實就我的觀察, 美國與台灣的學生並沒有甚麼差異, 但是美國的教育注重過程,使得他們 能夠樂在其中。我想研究也是這樣, 享受研究過程的樂趣才是研究生涯能 夠長久的關鍵。」 賴院士說他的研究興趣很廣,他 喜歡做大方向、全盤性基礎理解,每 次當發現一個突破性的進展時,總是 會讓他感到十分興奮,「這就是做研 究的樂趣,就好像是從未知的領域挖 掘出寶藏一樣。」也因此,賴院士的 研究生涯中專注了許多病毒,包含早 期的致癌病毒、冠狀病毒,到後期的 型及 型 C D 肝炎病毒、流感病毒等, 其中 型 D 肝炎病毒的研究,賴明詔也 是世界上最早投入的科學家之一,由 於涉獵廣泛,他對病毒學的知識是也 十分廣博。 年,全球爆發嚴重特 2020 殊傳染性肺炎,即 COVID-19 之際, 使得沉寂多年的冠狀病毒再度成熱門 話 題。 賴 院 士 說,「 免 疫 系 統 有 兩 面性,他在保護我們身體的同時,也

↑ 1932 年左右的樂生院全景 資 料 來 源: 由 臺 灣 總 督 府 癩 療 養 所 樂 生 院 - 臺 灣 總 督 府 癩 療 養 所 樂 生 院 昭 和 七 年 年 報 , 公 有 領 域 ,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 php?curid=30622273

「不想回去的時候,心中總是百 般推辭,但一旦決定要回去了,好像 便覺得要盡快回到台灣盡一份心力, 這種心境的轉變是還滿奇妙的。」從 決定返臺那一刻起,賴明詔也訂定一 個新的目標,即未來要做的也不只是 單 純 的 研 究 工 作, 如 何 提 升 臺 灣 學 術界的研究環境、研究水準成為賴院 士的首要目的。擔任中研院副院長期 間為台灣研究領域的改善做出卓越的 貢獻後,也接受小時候伯父所任職成 功大學之邀擔任校長職務,成就一段 佳話。賴院士十分重視學生的人文教 育,他鼓勵學生參與國際交流、改善 校園的藝文空間,拆掉圍牆,讓大學

可能會因為錯誤判斷而傷害我們。這 次的病毒是從蝙蝠病毒變異而來的, 蝙蝠身上的免疫系統可以和冠狀病毒 共存,但人類無法,所以就會產生疾 病。」 借鑑過去的抗煞經驗,臺灣此次 的防疫表現令人讚賞,但即使疫情獲 得控制,賴院士表示因為人類的國際 化交通與對於自然的接觸日益頻繁, 完全遏制病毒的產生是不太可能的。 因此在瞭解冠狀病毒致病及傳播方式 之後,建立起良好的公共衛生習慣, 做 到 勤 洗 手、 戴 口 罩、 保 持 社 交 距 離等,才能達到基本的防護。而在冠 狀病毒逐漸流感化之後,也要評估社 會成本,嘗試與冠狀病毒共存。賴院 士提醒,新型態病毒未來還可能再出 現,面對疫情不能掉以輕心。賴院士 也 指 出, 相 較 於 過 去 的 SARS ,現在 的科技也有了許多進步,例如 mRNA 疫苗的投入使用便對這次疫情的遏制 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賴院士提醒 我們在日常對於研究的投注是十分重 要的,如果等到疫情來襲時才想著要 提升研究水準會來不及。

緊 鄰 捷 運 迴 龍 站, 在 樂 生 橋 的 彼 端, 有 個 與 世 隔 絕 村 落 —— 樂生 療 養 院。 學 醫 的, 不 可 能 不 知 道 痲 瘋 病。 我 背 得 出 痲 瘋 桿 菌 的 學 名 ,知曉它造 Mycobacterium leprae 成 每 一 種 的 臨 床 症 狀, 甚 至 知 道 它 要用哪一種特殊染色方法 —— 但學 校 沒 教 的 是, 痲 瘋 對 社 會 帶 來 的 血 與淚。 所以,我才會跟著兩位台大 樂 生 社 前 輩 的 腳 步, 走 進 樂 生, 觸 碰痲瘋病患的故事。

, ,

訪談/整理:廖苡辰

—樂生療養院訪問紀實

9 10

對抗遺忘


月銀阿姨的故事 月銀阿姨今年

動,協助院民守護家園 ---這就是為 什麼,在許多院民的眼中,學生是彷 彿天使般的存在。

歲了,看起來就 84

「後來是可以生了啦,所以才會有 我女兒~」說起他的孩子,李阿伯眼 睛又和藹了幾分。我不禁嘆息,他只 是一個平凡而慈祥的父親啊,命運卻 是如此的坎坷。正是因為如此,我多 麼欽佩他能不怨不懟、不憤世濟俗, 平靜地坐在這裡分享他不屈不撓的堅 強人生。

李添培阿伯的故事 比如說終身隔離政策剛解除的時 候吧,「我們去市場買菜呀,我們付 好久好久以前,你我的父母可能 的錢攤商還不敢接過手哩,只能遠遠 都還沒出生的時候,罹患痲瘋病是一 的放在碗裡,等著老闆回家把錢洗一 件可怕的事情。這天,我就坐在樂生 洗呢。」 的簡陋的組合屋裡,聽李添培阿伯分 享這段令人鼻酸的故事。 比如說組建家庭吧。當李阿伯指 著牆上的照片,說「這是我女兒、女 「那個時候我考上花中(花蓮第 婿」,我好驚訝,被終身隔離的人也 一志願),好~~開心哦~」其實, 能夠有孩子嗎?「當然不行呀哈哈, 李阿伯在考上的時候就知道自己罹患 早年日本政府不准我們生,逼我們打 痲瘋病。當時,痲瘋病患的宿命就是 胎、結紮,偷偷生下來被抓到,孩子 被送進樂生療養院「終身隔離」 —— 還 會 被 泡 福 馬 林 作 成 標 本 喲 」 ... 天 他怎麼希望自己璀璨的高中生活都還 哪,這已經不是「不人道」可以形容 沒開始,就被送進樂生,服這「無期 的吧! 徒刑」? 該逃的還是逃不掉,李阿伯在他 歲那年被送進樂生療養院。我想, 16 若我在高一那年就被關進樂生、永生 不得離開,我恐怕很難像他一樣,樂 觀的熬到今天吧?想到這裡,就覺得 李阿伯臉上燦爛的笑容格外難能可 貴。 說起早年痲瘋病患遭遇到的荒唐 事,李阿伯可是過來人。

時拍的!這是阮大漢囝、這是阮查某 孫 」 ...相較於許多院民在入院時就與 原生家庭斷了聯繫、甚至被家族視為 恥辱,月銀阿姨的家人卻能提供無條 件的愛與支持,而我,何其有幸見證 這份疾病剪不斷的親情!

像是個尋常的鄰家阿嬤,但她的經歷 卻不尋常。她操著一口道地台語,你 絕對猜不到她是個印尼出生的華僑。 為 了 躲 避 印 尼 的 排 華 運 動, 年 僅 17 歲的她就必須離鄉,拾起行囊移民到 廣東、幾番輾轉來到台灣,最終在這 片土地結婚、生子,就此落地生根。 「啊恁來了!今仔日正好阮囝、媳 婦帶孫子回來哩。」 相較於其他院民,月銀阿姨是比 較幸運的。在她身上,你看不見典型 漢生病患的症狀,既沒有爪型手、也 沒有鼻樑塌陷。當我們去敲月銀阿姨 家的大門的時候,只見一名快樂的阿 嬤正在含飴弄孫呢!我想,這大概是 因為當她被診斷出痲瘋的時候,痲瘋 防治政策已經較為成熟的緣故吧。當 時,痲瘋特效藥已經普及,強制入院、 終身隔離政策也已經廢除。當月銀阿 姨進入樂生院專心治療,丈夫與兩個 兒子還能時常進入樂生院探望,這對 上一世代的樂生院民來說,可説是無 法想像! 「乎恁看幾張相片,進前(前陣子) 阮後生(小孩)乎阮慶祝八十歲生日

到這裡,我不禁為月銀阿姨嘆息,理 想是性感的,現實卻是骨感的。但月 銀阿姨卻用很淡然、很淡然的語氣提 起這段故事。

l e

樂生院民呀,風雨早已走過,苦 難早已磨過,但這些打擊似乎讓他們 練就無與倫比的韌性,或許這就是為 什麼,他們能夠笑笑的面對這一切。

erium

「月銀阿姨是個叫見過國際世面 的人呢」學長笑道 —— 這反而讓月銀 阿姨害羞了,滿是皺紋的臉害臊的笑 了起來,「哪有,那時去美國、日本 開會,是學生帶我去的啦,不然別人 說什麼我都聽不懂哩。」那時,世界 各國的漢生病收容機構打算聯合起 來,一起申請世界文化遺產,而月銀 阿姨也參與其中。你或許會忍不住想 追問 最 -- 後最後,他們成功了嗎?說

act

11

pr 12

「來來來多吃點披薩,我擱去泡 茶乎恁飲!好裡加在恁有來,不然這 些都吃不完了 」 ...

ob

月銀阿姨,別在拼命塞給我們披 薩、雞塊、千層派了,我們會被你餵 胖啦(笑)。不只月銀阿姨,許多院 民見到學生都會張開雙臂歡迎,把我 們當成孫子在疼 ... 雖然,今天是 我 們 第 一 次 見 面。 這 是 因 為 二 十 年 前, 由 於 新 莊捷運的興建,樂 生療養院面臨 拆 遷 危 機, 許多學生 異無反 顧的投 入 樂 生保 留 運

Myc

ae


受訪:盛望徽主任 訪談 / 整理:蘇映甄、廖彦宥

面對這些衝擊,盛主任表示,醫 學系實際採取的應對措施包括以下幾 項:首先是授課教材的數位化,包括 基礎醫學跟臨床醫學。舉例來講,在 基礎醫學如解剖學科,他們創建一個 線上的學習系統,讓學生即使不在實 驗 課, 也 可 以 自 行 上 網 觀 看 玻 片 學 習。第二個是遠距教學模式,遠距課 程除了分組分流,減少群聚人數,在 課程講授方面採取遠距,事先錄製影 片 或 線 上 即 時 講 課, 可 能 同 步 或 是 非 同 步 的, 搭 配 鷹 架 式 的 教 學 系 統 ( NTU COOL ) 在 固 定 時 間 上 傳, 在實行上有其優缺點:線上教學的好 處在於對於聽不懂的地方,學生可以

反覆聆聽熟練;但缺點在於每位學生 的學習成效差異頗大,醫學系教學後 臺數據,其實都可以看到學生有沒有 快轉或確實完成課程,將這些數據收 集 起 來, 可 以 用 以 分 析 學 生 學 習 狀 況。 盛 主 任 表 示, 根 據 系 方 資 料 發 現,在這兩三年疫情下,推動線上學 習之後,被當掉的學生人數有增加。 當然,回饋的資料,可以提供老師的 課程設計分析,那些部份則應調整, 那些部份是比較能吸引同學的地方可 予於保留。第三個則是導入資訊化學 習 與 評 量 模 式。 以 前 課 堂 上 老 師 講 課,學生基數多,學生要詢問問題或 老師要了解學生學習狀況都不甚容 易,但是現今的數位學習中,學生可 以即時透過留下訊息,讓老師即時知 道學生的問題,並加以解答互動,評 量方式亦是如此。所以未來這種資訊 化的學習跟評量,可能是一個趨勢。 此外,有關教學環境的進步,盛主任 表示,現在醫學幾個學系和醫院,都 有 未 來 教 室, 首 先 利 用 網 路 傳 遞, 架 構「 by your own device 」的便利 性 優 勢, 教 室 內 有 許 多 互 動 面 板, 可 成 為 黑 板 或 投 影 幕, 在 分 組 討 論 時, 同 學 可 以 用 自 己 手 上 的 3C 裝置 將 內 容 投 影 到 大 螢 幕 上, 與 大 家 討

因為新冠疫情的緣故,這三年多來醫學教育也受到 十分大的衝擊,課程內容及授課、評量方式都必須做出 適當因應與調整,盛主任作為台大醫學系的大家長,對 於在疫情期間的教育也有許多心得。盛主任首先提到的 是防疫措施的部分,醫學系學生因為會在醫院第一線接

疫情中的醫學教育

盛望徽主任訪談

觸 病 人, 個 人 防 護 相 當 重 要。 但 在 機會也相對下降,更強調自主性的學 年 疫 情 一 開 始 的 時 候 即 使 是 醫 習成效,但實際觀察學生學習狀況, 2020 護人員,口罩、隔離衣等防護裝備都 發現主動即積極度差異,譬如視訊教 還十分緊縮,一個星期只能發一至兩 學,有些同學和平常一樣認真學習, 片口罩,學生就更加困難取得。盛主 但部分同學會兩、三倍速將教學影片 任代表醫學系感謝醫院協助,以及同 快 轉, 或 只 瀏 覽 20% 至 30% 課 程, 學 特 別 去 發 起 捐 募 活 動, 請 家 長 及 這 樣 每 個 人 學 習 成 效 就 會 有 較 大 差 企 業 家 能 夠 捐 獻 醫 學 系 防 護 口 罩, 異。 最 後 就 是 缺 少 了 面 對 病 人 的 接 高 年 級 同 學 因 為 有 實 際 病 人 照 護 需 觸,醫學與人息息相關,但減少了對 求,因此也有募集到防護面板。另外 病人的接觸,包括醫學系一直強調的 系 學 生 會 也 發 起 ”Fight COVID-19 ACGME 六大核心能力、醫病溝通學 活動替台灣在國際發聲, 習與實踐的機會就相對缺少了。 TAIWAN” 提供台灣在 COVID-19 防疫經驗,獲 得衛福部及許多國際人士的肯定。在 疫苗的施打率上,盛主任表示所有學 生也都相當配合,使得接種率達到百 分之百。 關於疫情這幾年對於醫學教育的 影響,盛主任認為最顯著的就是減少 臨床實作的機會,住院醫師都已經具 備一定知識水準跟照護能力,但對於 實習醫學生來說,還沒有醫師執照, 無法執行更進一步的照護,再者對很 多的臨床技能還不熟悉,對於有風險 的病人,只能在旁邊觀察,在最亟須 鍛 鍊 的 時 期, 卻 苦 無 機 會 實 作。 此 外,實體教學縮減後,同儕相互學習

13 14

站在疫情的風口 浪尖


應該要學會獨立思考跟思辨是非的能 力,也才能對於自己的言行負責,不 會因錯誤資訊而犯下錯誤。第二個便 是要與時俱進,隨時更新自己的知識 與能力,特別是語文能力與國際觀的 高度及想法。第三個最重要是保有最 初的熱情,將醫療工作看作志業,往 成為『良醫』之路向前邁進。」盛主 任認為,醫學不僅是自然科學的觀察 研究,它更是一門社會科學。透過醫 學人文教育進行藝術、哲學、倫理道 德等方面的內在涵養,使得醫學生可 以將其外展到病人與其家屬的同理、 對於醫學合作的重視和對於人性的基 礎關懷。有了對於醫學人文的素養, 醫學生才得以成為成熟的醫師。

在這次的疫情期間,身為感染科 醫師的盛主任也責無旁貸,對於疫苗 接種防疫政策的制定與相關的疾病管 制指引都投入了不少心力。而對於在 疫情期間有醫師選擇排休的情形,盛 主任認為這是因為許多醫師沒有將醫 師真正地視為一個需要認真對待的 志業所導致的,並表示加強醫學人文

任感染科住院醫師期間,盛主任遇到 了學長洪健清教授(現任雲林分院副 院長)與張上淳教授(現任台灣大學 副校長),使盛主任踏入了愛滋病及 感染症研究之路。而在後來,在陳宜 君教授(現任台大醫院感染管制中心 主任)的指導下,盛主任也參與了台 大醫院內國際醫院評鑑 JCI 的相關條 文政策制定,後來擔任管制中心主任 一職,開始導入以國際實證組合式照 護( Bundle care )減少發生院內感 染,以及參與疾管署協助推廣醫院環 境清潔及各項感染管制預防策略,可 說是能夠在醫學研究路上所得到的成 果應用在實際醫療衛生政策制定的最 好例子。

盛主任的教學與研究實踐

論, 或 發 送 詢 問 和 心 得, 而「 multi- 題,學習開立醫囑等等。當然每個人 」 的 特 點, 即 未 來 教 室 可 的能力發展速度可能不同,所以要依 functional 以做為傳統課堂,亦可馬上轉換成小 據學生的能力來賦予學習目標,這就 組討論、意見交流的空間,椅子座位 是 個 人 化 導 向。 第 二 個 發 展 趨 勢 是 的都是可以自由流動的,而且有非常 「跨領域團隊合作」,新冠疫情又更 多的插頭和電子搜尋的工具。最後則 突顯了其重要性,一個病情複雜的病 是教師培育。在疫情期間,教師培育 人,需要跨領域團隊的照護,可能包 是重要,但也相對艱難之處,年輕一 含護理、藥劑、安寧團隊照護、宗教 代的老師,可能對於這些 化 e 資訊設 靈性照護、社工介入等專業的加入。 備使用較容易上手,但是稍微比較資 不同的專業領域團隊一起合作,這是 深的老師,可能就比較陌生,如何讓 未來的一個趨勢,而醫學系教育中, 所 有 教 師 們 能 夠 去 使 用 這 些 電 子 設 包含小組討論其實也有體現這部分, 備,是一開始較困難的地方,所以在 如會邀請護理系、物理治療學系、牙 初期也辦理了一些使用e化教學課程 醫 系 學 生 一 同 參 與。 第 三 個 發 展 趨 教導老師們因應,且引進一些軟體, 勢,是以「科技輔助導入醫學教育」, 讓老師都能熟悉使用。 如 常 聽 到 的 虛 擬 實 境 AR 、 VR 與 , 而 如 何 應 用 呢? 舉 例 來 說, 在 XR 盛主任提及去年發表在 照護 病人時,若在隔離病 Lancet COVID-19 的一篇文章,談論在疫情後的醫學教 房 內 設 置 相 關 設 備, 可 透 過 3D 影像 育,主要有三個發展的趨勢,值得臺 跟病人解釋病情和檢驗數據,讓醫病 灣醫學教育者借鑑。第一個趨勢就是 溝通不受到隔離的影響。以及設計虛 「 以 勝 任 能 力 為 導 向 (competency- 擬情境,讓在因為疫情無法學習到的 之 醫 學 教 育 」, 意 即 當 你 去 臨床知識與技能補情。 based) 照顧病人,就要有照顧病人的這個能 力。舉例來說,四年級同學他可能要 對於即將成為醫師的醫學生,在 去做身體檢查和病史詢問,五年級的 面對這個後疫情的資訊爆炸時代,盛 同學可能就要有能力進行醫病溝通, 主任的期許是「首先,面對資訊多元、 六年級同學他應該能夠,處理病人問 有真有假且數量龐雜的時代,同學們

期待各位同學朝著自己的夢想出 發、前進 ! 而在醫學院的行政職位以外,盛 主任也是感染症相關的研究者,對於 院內感染、愛滋病等相關領域頗有建 樹。 會 首 自 己 之 所 以 會 踏 入 研 究 生 涯,盛主任認為是自己對於未知的好 奇和師長前輩們的提攜。「當時走感 染科的人很少,但別人不想做的、不 敢做的,我都想要主動去嘗試。」在

台灣在感染管制上已經有很長足的進 步。起初和平醫院爆發,因為尚未有 疫情處理經驗的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溝 通渠道不臻完善,使得政府無法能夠 集結足夠多的公衛資源與科學證據 下,去塑造一個較好的政府決策,造 成嚴重的院內感染。而在這次的新冠 疫情,政府吸取過去的經驗,成立疫 情指揮中心統合政府資源與諮詢專家 意見,自上而下地規畫防疫政策,培 養能夠在疫情期間提供地方醫療機關 建議防疫醫師。此外,民間對於過去 疫情的經驗,使得人民面臨疾病的威 脅顯得更加團結,對於醫護人員給與 更多的支持。政府與民間企業合作協 助醫療資源如口罩及防護衣的增產, 通過民間力量與官方的通力合作,才 使得我們在疫情期間控制得宜,沒有 產生過多的傷亡。

教育的重要性。盛主任說:「在疫情 擴散的過程中,發現在新冠專責病房 裡的醫療同仁的感染機率反而最低。 原因是因為你知道你身在那個風險之 下,所以自然就會去做那些基礎的防 護措施,但當你對於疫情只剩下恐慌 與逃避時,反而忽略了可能被感染的 不確定性,那染疫的風險就出來了。」 盛 主 任 表 示, 感 染 科 就 像 是 偵 探,要在許多蛛絲馬跡中防衛疾病的 傳 播。 其 中, 會 遇 到 的 困 難 跟 挑 戰 很多。首先,感染科在許多醫療院所 時常會面臨資源不足或人手缺乏的問 題,因為感染管制沒有收入,平常也 難以看到成效。然而從事感染科的醫 療人員卻恰恰是減少院內感染的關 鍵,並且能在緊急狀態下維持醫院的 穩 定 和 正 常 運 作。 其 次 則 是 知 識 推 廣,因為感染領域非常多元,專業科 別的醫師可能沒有時間涉獵感染相關 知識,所以教育宣導的責任便落在感 染科醫師身上。最後則是疾病本身, 因為致病原會變化,出現抗藥性、變 異株時,感染科醫師要能靈機應變, 指揮醫護團隊度過危機。 盛 主 任 回 顧 過 去 在 2003 年抗煞 期 間 的 經 歷, 表 示 這 次 的 新 冠 疫 情

15 16


照護的困境

Q3:就診量變少除了門禁外,還有 什麼可能的原因?

更低(註1)。

後疫情下的 — 社區醫療

Q1:疫情稍緩,臺大醫院或家醫部 有什麼政策上的改變? 醫院政策是以疫情指揮中心為 基準,又因為醫學中心是重要的醫療 單位,政策會再更嚴謹一些。之前的 政策是有門禁,探病、看診與進出醫 院都有限制。而在 月 4 左右,門禁政 策就有轉變,在東址和西址、住院區 和門診區其實也都不一樣,門診區比 較寬鬆;東址門口還是會要求出示 看診單等證件資料,但是西址不用, 而且西址側門開了,通行出入口就有 更多選擇。其他的醫院應該也有應對 疫情轉變的政策變化,但光是臺大醫 院就可以看到差別了。

可 以 思 考 那 這 些 病 人 去 哪 裡? 本 來 一 年 每 人 平 均 看 診 15 次, 會 是 哪 些 病 的 病 人 不 見 了? 可 能 是 原 本 小感冒、流感、腸胃炎、呼吸道疾病 等會就診的病人,所以耳鼻喉科、家 醫科的就診量就會下降。而比較少這 些疾病就診原因就能是,因為大家都 戴口罩、勤洗手,有比較良好的衛生 習慣所致。

17 18

Q2:之前有門禁時,老師有覺得病 人變少嗎? 疫情一開始就有明顯變少了。住 院病人減少,急診也 shut down 。家 醫部配合醫院感控中心的管制,門診 量也有下降;而醫院的感控中心則 由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管理。從衛福部 的統計就可以看出來,無論是在住院 就診率或是門診就診率, 110 年度的 統計就診率都比疫情前的 108 年還要

註 2: 參考資料:〈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積極投入新冠肺炎 COVID-19 社區防疫〉, 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 詹其峰 李思潔 林嘉俊,2021.09.11.

這一次的疫情,不只影響醫療場域,也改變了社區的健康照護 模式。我們訪問了家醫科詹其峰醫師,來了解疫情對社區醫療 的衝擊,以及疫情趨緩後的改變與未來發展。詹醫師目前擔任 社區醫學科主任以及社區醫療群計畫主持人,不僅擁有多年社 區醫療經驗,也對後疫情下的社區醫療,有非常細膩的觀察與 深入的見解。 註1: 住院就診率:108 年:8821 / 110 年:7771(單位:每十萬人口就診率) 西醫門診(不含急診)就診率:108 年:91238 / 110 年:88403(單位:每 十萬人口就診率) 就診率計算公式 = 患者人數 * 100,000 / 年中人口數 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統計處,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

受訪:詹其峰醫師 訪談:林郁娟、鄭宇彤 整理:林郁娟

後疫情 vs. 疫情中:解封對於社區醫療的影響和改變


後疫情 vs. 疫情前:經歷一整個疫情對於社區醫療的影響和改變 Q 4 : 後 疫 情 時 代, 還 有 遠 距 視 訊 醫療嗎?

嗎? 但 根 據 疫 情 中 和 疫 情 後 的 比 較 來 看, 分 級 醫 療 應 該 是 更 需 要 優 先 推 廣 的。 疫 情 時 的 檢 傷 分 類 4-5 級 都 沒 辦 法 進 入 臺 大 就 診, 而 現 在 則 是想看病都可以掛號。 Q 5 : 老 師 覺 得 經 過 疫 情 後, 大 眾 有比較了解分級醫療的概念嗎? 還 是 有 的, 在 疫 情 的 時 候 大 家 要 看 病 比 較 會 想 到「 我 要 先 在 診 所 看 」, 不 過 隨 著 疫 情 趨 緩, 還 是 民 眾看診的習慣還是慢慢回到疫情之 前的觀念;分級醫療的觀念還需要 多加傳播。 2016 年健保署有在推行 分 級 醫 療, 希 望 醫 院 門 診 量 年 降 百 分 之 十, 希 望 重 症 才 到 醫 院 就 診 ; 像 是 拿 血 壓 藥 等 等 慢 性 照 護, 留 在 基層看就好。 Q 6 : 在 疫 情 中「 家 庭 醫 師 社 區 醫 療群」有發會甚麼樣特殊的功用 嗎?

後先去當校醫兩年才回來臺大醫 R4 院, 開 始 做 pilot study ,到現在大 概有 600 多群家庭醫師社區醫療群。 相 較 於 英 國 的 公 醫 制 度, 它 們 的功能是讓民眾先找負責的家醫科 醫 師, 再 轉 介 後 續 的 專 科 醫 師 ; 臺 灣 要 解 決 的 問 題 主 要 是 高 齡 長 者, 多 重 疾 病 多、 就 醫 次 數 多, 希 望 透 過醫療群的方式進行個案管理。 在 疫 情 中, 家 庭 醫 師 社 區 醫 療 群 主 要 發 揮 的 功 效 在 於, 因 為 他 們 是 相 對 有 組 織 性 的 單 位, 5-10 家院 所 結 合 起 來 只 要 有 一 個 leader 就 可 以 推 行 各 項 政 策, 加 上 參 與 醫 療 群的病人數這些醫療院所的忠誠病 人, 所 以 防 疫 期 間 的 各 項 政 策 推 起 來 比 較 容 易。 這 些 醫 師 都 是 第 一 線 開 始 做, 例 如 提 供 病 患 視 訊 診 療、 去 社 區 打 疫 苗 等, 家 醫 科 也 在 這 裡 扮演十分重要的一環。在疫情之後, 這樣的醫療群也還能持續發揮組織 能力或是政策推行的功用。 (註 ) 2

要分流到基層院所會比較好;像是臺 大醫院的分級醫療暨轉銜照護管理 中 心( Referral Management Center, ) 就 一 直 在 這 方 面 努 力, 不 過 RMC 分級醫療與家醫制度的推廣也還是需 要政策的同步推行才行。

「家庭醫師社區醫療群」我們 推 行 很 久 了, 從 2003 健保署公告 試 辦 計 畫 前, 我 們 就 開 始 做 了。 我 是 2002 年 開 始 當 主 治 醫 師 的。 從

Q7:老師認為未來的社區醫療還會 有什麼樣的發展呢? 未來醫療產業的變化,包含遠距 醫療、居家醫療、視訊醫療、 AI 等, 這些都是重點,要盡量多發展。因為 流感其實大概十年以後又有很大的 ,也可能又會有一波疫 Antigen shift 情。人類不斷從事件中學習教訓,醫 學教育也要隨著疫情進步。 另外,步入超高齡社會的醫療體 系也要面對更多的失能者、醫療費用 上漲等狀況。在預防醫學的方面,我 們要做的是想辦法讓這些人長者都得 到照護、減緩失能;而在疾病治療的 方面,透過研發、藥物、診斷工具、 開 刀 手 術 讓 他 們 cure , 不 能 cure 的 要 comfort , 在 這 個 情 況 下, 居 家 照 護或是末期照護就很重要,對於不同 類別健康程度的病患也應該要有相對 應的照護方式。 我的志業是未來每個人都有家庭 醫師;對每個人來說,最常看病的對 象 就 是 你 的 家 庭 醫 師。 我 們 期 待 的 是,有一些像是癌症、重症的病人, 可以盡量留在醫院治療,其他病患就

19 20

的視訊門診一直到 COVID-19 月 3 都還有, 月 4 時就合併到疫病門 診。 因 為 這 個 時 候 是 否 確 診 不 重 要 了, 之 前 需 要 通 報 確 診 人 數 是 為 了 掌 控 醫 療 體 系 的 負 載, 避 免 醫 療 量 能超載。 而 在 遠 距 醫 療 的 方 面, 疫 情 前 就有部分特殊情況的醫療項目是納 入 遠 距 醫 療 的, 例 如 山 地、 離 島 地 區 因 為 交 通 不 便, 而 會 使 用 遠 距 照 會;這部分的規定和限制都是根據 《 通 訊 診 察 治 療 辦 法 》 所 訂 定, 臺 大醫院也一直都設有遠距照護中 心, 以 遠 距 居 家 照 護 的 方 式 維 護 個 案 的 居 家 健 康, 算 是 社 區 醫 療 的 一 部 份。 而 在 疫 情 之 下, 衛 福 部 就 有 另 外 公 告 了 因 應 COVID-19 疫情之 視 訊 診 療 規 定, 在 疫 情 時 期 擴 大 了 遠距醫療的涵蓋範圍與內容。不過, 疫 情 趨 緩 以 後, 這 種 視 訊 診 療 也 就 取 消 了, 回 到 原 本 法 規 規 定 的 遠 距 醫療範疇。 遠 距 醫 療 有 它 的 必 要 性, 只 是 在 不 同 時 代 有 不 同 需 求。 那 我 們 就 可以思考未來會需要全面遠距醫療

未來社區醫療將如何發展或改變


愛滋病去汙名化零 歧視工作坊紀實

隱喻與凝視 撰文:廖彦宥

在 愛 滋 病 被 發 現 後 的 數 十 年 並開展如愛滋病等傳染病的去汙名化 上 就 可 以 得 到 控 制, 甚 至 未 來 也 有 間, 愛 滋 病 的 治 療 已 經 取 得 突 破 性 工作。 邁 向 完 全 治 癒 的 可 能。 但,「 如 果 的 進 展。 受 到 妥 善 治 療 的 愛 滋 病 病 愛 滋 病 是 可 以 被 治 癒 的, 那 麼 社 會 毒 (HIV) 感染者,其日常生活也已經 活動不只邀請在愛滋病感染照護 大 眾 對 於 愛 滋 病 的 認 知 就 能 逐 漸 改 與社會大眾無異,平均餘命也與一般 場 域 的 工 作 者 們 提 供 經 驗 與 現 狀 闡 觀?」關於感染者和伴侶進行性行為 人相差無幾。然而,在社會結構與歷 述, 也 有 愛 滋 病 病 毒 感 染 者 現 身 說 是 否 會 感 染 的 隱 憂, 杜 醫 師 說, 只 史文化脈絡的影響下,愛滋病仍然被 法,講述其在求診期間所受到的系統 要 感 染 者 血 液 中 檢 測 不 到 病 毒, 就 視作可怕的瘟疫,被附著上許多不該 性歧視。透過這些講演與分享,期望 不 會 對 他 人 造 成 血 體 液 傳 染, 也 就 屬於它的標籤。這些標籤,使得感染 能使得與會者能反思台灣醫療照護系 是 , Undetectable=Untransmittable 者成為社會的邊緣。他們被迫緘默以 統 對 於 愛 滋 病 之 迷 思, 並 且 交 換 想 。「這對於我們過去受的醫學訓 U=U 對,以免受到醫療照護系統的選擇性 法,以期能在醫療場域內促進愛滋病 練,對於大部分案例都認為有例外的 排除…… 之零歧視與去汙名化。 人來說是個很大膽地宣稱,但這就是 事實。」感染者只要經過良好的控制, 這場愛滋去汙名化零歧視講師培 愛滋病之歷史與我國現狀 並且搭配預防性的配套措施,如暴露 訓 工 作 坊 由 Virology Education 主 前後的預防性投藥、母子垂直感染預 辦, 並 由 台 大 醫 學 系 系 學 會 國 事 部 年, 愛 滋 病 首 次 出 現 在 世 防措施,是可以和伴侶進行性行為, 1981 與 台 灣 愛 滋 病 學 會 協 辦。 開 場 嘉 賓 人 的 面 前 ; 兩 年 後, 科 學 家 逐 漸 了 並可以生出無 HIV 感染的小孩。 有 總 監 解 愛 滋 病 背 後 的 機 轉, 並 開 始 尋 求 Virology Education Mark 、系主任盛望徽醫師及成功大 治 療 方 法。 然 而, 誰 能 知 道, 整 個 而隨著台灣在愛滋病治療與與預 Nelson 學醫學院副院長柯乃熒教授。本次工 社 會 需 要 數 十 年 以 上 的 時 間, 才 能 防的逐漸成熟,愛滋病的每年通報病 作坊旨在提供各類醫護人員進行愛滋 使 愛 滋 病 的 污 名 化 與 群 眾 的 恐 慌 開 例 數 也 逐 年 下 降, 而 在 治 療 成 果 方 病去汙名化的教育培訓,邀請本院師 始 逐 漸 褪 除。 奇 美 醫 院 的 杜 漢 祥 主 面,也獲得很好的進展。杜醫師說, 生及全國醫學生聯合會性健康推廣部 治 醫 師 說, 愛 滋 病 的 治 療 已 經 日 益 台 灣 已 經 達 到 90-94-95 ,也就是有 參 加。 Virology Education 是 一 個 推 進 步, 從 過 去 何 大 一 博 士 研 發 高 效 的個案知曉自身被感染,且其中 90% 進愛滋病等傳染病的研究、治療與衛 能 抗 反 轉 錄 病 毒 治 療( 的人也正在規律服藥中,服藥中 highly active 94% 生教育的國際性組織,透過在全球各 ; HAART , 的感染者有 95% 偵測不到病毒。這相 antiretroviral therapy 地開辦講座與研討會,使醫護人員協 俗稱雞尾酒療法)後經過不斷研究發 較 於 國 際 上 在 2030 年 的 願 景 95-95助獲得最新的研究進展與醫療指引, 展,目前只要透過每日的服藥,基本 已 經 相 差 無 幾, 能 預 期 在 未 來 數 95

21 22

—蘇珊 ‧ 桑塔格 《疾病的隱喻》

HIV+ 「 起 初, 腐 敗、 衰 亡、 汙 染、 失 序、 脆 弱 等 引 發深層恐懼的元素都與 疾病畫上等號。疾病本 身成了一種隱喻。接著, 只要引疾病之名,以疾 病作為隱喻,那股恐懼 就加諸在其他事物上 了。」


年後台灣便能達成。而在達成後,面 對感染者的老年的長期照護以及器官 逐漸老化造成的慢性病叢生,便成為 照護的下一個課題。杜醫師說, HIV 「這不只需要感染科的努力,同時還 需要醫院各科的整合才能實踐。」因 此, 第 四 個 95 , 即 有 95% 的高齡感 染者能得到妥善照護也是台灣需要努 力推動的目標。 國內的治療發展縱然已經得到了 長足的進步,對於愛滋病的異樣眼光 仍然潛藏於社會結構的方方面面。根 據杜醫師的統計,仍然有 35% 的醫療 場域工作者在其工作中耳聞過對於感 染者的歧視性言論,可見台灣社會對 於愛滋病的態度依然有疑懼與誤解。 在這樣的環境下, HIV 感染者受到拒 診等不平等的待遇,只能隱忍病痛, 甚至不敢向醫院告知自己得病的事 實。社會結構與歷史文化的汙名化, 使 得 感 染 者 對 於 自 己 得 到 HIV 感染 的認知視作一場不可挽回的悲劇。 而對於有些感染者即使接受治 療,卻仍然測得到病毒的問題,杜醫 師表示這也有可能是人生的際遇所導 致的,例如剛被感染、當兵、失業甚

而在後疫情的情形下,因為愛滋 病帶原者需要定期服藥,所以需要定 期到醫院回診。然而,在疫情的情況 下,人流管控使這樣的流程變得無法 進行。此外,插入健保卡的行為也對 愛滋病帶原者擔憂是否會使得自己的

而 醫 療 體 系 對 於 HIV 感染者的 迷 思, 例 如 病 人 應 直 接 主 動 告 知 有 愛滋病,醫療人員才來得及做血液傳 染措施防護、發現病人有血液傳染, 一律戴雙層手套和隔離衣…等等,都 使得這些戮力將自身的病狀控制到最 佳狀態,鼓起勇氣直面愛滋病與社會 大眾的帶原者感到無力。醫護人員對 正常情況下的醫療寬鬆以待,甚至有 些不經意,而面對愛滋病帶原者,由 於他們需要在常規之外需要被謹慎看 待,反而對於醫療常規皆步步遵守, 甚至對其進行過當的消毒措施,著實 諷刺。

會對於病患的免疫不全症狀多加注 意,並且對其進行全套的免疫不全檢 查之外,其他科別要觀察到該名患者 有愛滋病的機率更加微小,而這也這 使得這些群體成為愛滋病傳染防治的 破口。

至是失戀等因素,都有可能使得這些 自身與感染者朋友們在醫療場域下所 帶原者無法按時服藥,使得其病毒量 遇到的拒診等歧視性待遇,使我們反 在血液中仍測得到。對於這些病人, 思 現 今 醫 療 系 統 對 於 HIV 感染者的 杜醫師認為需要透過適當的醫療介入 結構性歧視。 措施,那麼這些感染者的醫療仍然能 夠獲得保障。 首先是一位愛滋病友在二十五年 前遭遇的案例,那時的法律尚未對於 「一個專業的醫護人員也無法為 醫師拒診而有懲罰。在一次旅遊中, 我減緩痛苦,那我還應該相信誰?」, 他因為得到急性䦨尾炎而去看診。然 杜 醫 師 說。 而 在 疫 情 肆 虐 之 際, HIV 而 在 就 診 時, 因 為 他 說 出 他 有 HIV 感 染 者 也 遇 到 領 藥 與 接 受 治 療 的 困 感染,而被護理師用黃色警戒線將他 難,當醫療量能被全心投入於抗擊疫 與他的朋友團團圍住。「這是為了保 情 之 際, HIV 感 染 者 的 權 益 便 受 到 護你們,也是為了保護我們。」,那 忽視,這同時也是資源分配和教育的 位護理師說。而後續他的䦨尾炎也沒 問題,需要社會各方的通力協作。杜 有得到開刀處理,只有得到一包消炎 醫師也推動了他所在的醫院內的愛滋 藥。這樣類似劇情一連重複了五次, 病宣導計畫 — 奇美友愛,透過各科醫 來回奔波之下只有五包消炎藥、疲憊 師、主任與院長的演說推廣,希望能 的 心 靈 和 抱 恙 的 身 體。 直 到 最 後 一 讓社會大眾對於感染者的恐懼能夠逐 次,他的朋友決定用誇張的方式哭喊 漸消弭。 著, 並 隱 藏 HIV 感 染 者 的 事 實, 才 使醫院願意為他開刀。而這位感染者 臨床現場的愛滋病患者就醫群像 在開完刀一醒來的想法卻是愧疚的, 因為他沒有向醫院告知自己是愛滋帶 原這件事。「如果我們都要透過隱匿 自 己 是 HIV 感染者才能獲得妥善的 醫療,那會有人願意向醫院告知實情 嗎?」 「台灣社會雖然對於愛滋病的看 法已經有明顯的變化,但對於感染者 的歧視卻仍然存在。」,愛滋病帶原 至今已經十四年的黃義筌先生說。作 為親身經歷者,他向與會者娓娓道出

而另外一個案例則是黃先生五年 前的牙醫看診經歷。長期飽受牙齦出 醫療場域的愛滋隱性歧視作為 血的他決定去洗牙,但當他就診,牙 醫助理插入健保卡的那一刻,卻又被 感染者對於醫療體系就有如 HIV 以 各 種 理 由 推 託, 例 如 本 日 排 程 已 例外狀況,醫護人員對於感染者的處 滿、沒有適合您的情況的設備等等。 理不甚熟悉,便使得感染者受到各式 這使他懷疑自己的健保卡上面的就診 各樣的隱形歧視。在臺大醫院擔任愛 紀錄是讓牙醫拒診的原因之一,無可 滋病個案管理師的陳伶雅首先向與會 奈何之下,他只能反覆找尋,在第五 者拋出兩個問題:誰看起來像愛滋病 間終於有願意為他洗牙的醫師。即使 感染者,又有哪些病人應該接受愛滋 他的病情已經控制得很好且沒有傳染 病的檢驗?這兩個問題分別對應到台 風險,但醫療照護系統卻仍然保持戒 灣社會對於愛滋病患者的迷思以及醫 心,並視作是麻煩的事。 療體系中出現的愛滋病部分群體延遲 診斷的情形。 有上述經驗之後,他之後都到聯 合醫院昆明分院進行愛滋特約牙醫治 對於台灣的愛滋病延遲診斷問 療。雖然在這裡 HIV 感染者不用擔心 題,陳個案管理師指出台灣的延遲診 被各種理由拒診,但對黃先生來說仍 斷 發 生 在 這 三 大 族 群 : 五 十 歲 以 上 然是一大不便。「如果我要搬遷到其 大 於 百 分 之 六 十、 異 性 戀 者 百 分 之 他地方時,那我的就醫保障可能就又 五十八、女性百分之五十二的人被延 消失了。」黃先生總結出就醫療負面 遲診察出愛滋病。因為這些群體的特 經驗對於愛滋病社群的影響,包括 (1) 性與大眾對於男同性戀較容易得到愛 影 響 就 醫 意 願 ; (2) 延 誤 就 醫, 錯 失 滋病的刻板印象不同,使得他們認為 診 療 機 會 ; (3) 醫 療 資 源 不 平 等 ; (4) 自己不會被愛滋病所傳染。然而,愛 降低告知意願。因此,他也希望在未 滋病帶原者是多樣的,有男有女,有 來, 能 有 對 於 HIV 感 染 者 更 為 友 善 老有少,他們都可能因為意外而被感 的醫療場域,使得感染者社群的醫療 染 愛 滋, 但 總 是 被 社 會 選 擇 性 地 忽 能得到保障。 視。而對於醫護人員,除感染科可能

23 24


隱 私 外 洩, 這 更 使 得 愛 滋 病 帶 原 者 怯步,而無法正常調控自身的病情。 而這時候,個案管理師便顯得十分重 要,因為其可以疏通各個醫療窗口, 整合提供感染者合適的就醫管道。

愛滋病的汙名化,使得正確的衛 教訊息無法正確傳遞、對於愛滋病的 潛在帶原者也不敢接受篩檢,在篩檢 後也無法有效提升其治療意願,最後 反而會增加愛滋病在防治上的困難。 於是乎,恐懼最終成為恐懼的來源, 而唯有愛滋病的去汙名化才能擺脫這 種惡性循環。

向她詢問病情便衝出門外、或是連忙 否認、或是歇斯底里。「雖然根據我 的研究,有五成的牙醫師願意看診愛 滋病患,但實際狀況只有愛滋病患者 實際走訪才能證實。」曾醫師說。「醫 師甚至需要一些面對揭露自身愛滋病 情的患者伴隨而來的情緒創傷狀況的 知識,並給予支持和鼓勵。」

另一位講者,聯合醫院昆明院區 的愛滋特約牙醫師曾禹璇則提到一位 牙醫學生在自己大三發現自己得到愛 滋病的故事。他在學校受到系統性的 歧視,並且差點被退學 — 因為人總是 不知道要如何處理自己未知的事物, 尤其是保守的牙科。所幸,這位牙醫 學生撐了過來,進入實習,但他仍然 被要求只能碰觸愛滋帶原的病患,正 常的病患他無法治療,而這些政策導 致他的受教權及實習權益受到侵害。

在 閉 幕 時, 主 辦 這 次 活 動 的台灣區副總 Virology Education 監,成功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柯乃熒分 享了一則她和愛滋病雞尾酒療法發明 人何大一醫師的故事。在當年愛滋病 剛進入台灣,社會對其普遍充滿恐懼 和誤解,而何大一醫師因為他台裔的 身分,想要把雞尾酒療法引入台灣,

「 這 些 都 是 奢 侈 的 煩 惱, 望 向 身 後 的 那 些 人, 個 個 都 渴 望 與 你 一 樣啊」昨晚電話傳來的話語讓我不 禁 苦 笑, 吃 著 四 人 份 的 早 餐, 狼 吞 虎嚥地。被診斷「暴食症」的當天, 我 很 平 靜, 因 為 至 從 第 一 次 停 課 以 來, 這 樣 的 狀 況 不 斷 發 生, 吞 下 不 成比例的食物,直到腹部逐漸疼痛, 左 手 捧 著 肚 子、 右 手 撐 著 桌 緣, 只 能 用 某 種 傾 斜 的 姿 勢 維 持 著 坐 姿, 每 次 傾 斜 的 方 向 不 一 樣, 端 看 當 時 所 吞 下 的 食 物 種 類、 軟 硬 程 度、 形 狀 ; 精 神 狀 態 也 因 吃 下 的 碳 水、 脂 肪、 蛋 白 質 而 異, 時 而 亢 奮、 時 而

我 的 嘴 時, 硬 挺 直 插 咽 喉, 肌 肉 因 為 陣 痛 而 痙 攣, 口 水 淹 滿 咽 部, 直 到 流 進 氣 管, 嗆 著 吸 著 下 一 口 氣, 眼 淚 一 滴 滴 流 出, 我 就 會 想 起 說 過 的 這 些, 人 真 的 不 可 以 吹 牛 啊。 我 感 謝 這 樣 的 日 子, 不 是 因 為 界 線 模 糊 的 學 期 間 與 假 期, 而 是 難 受 的 感 覺, 竟 能 與 歪 斜 的 生 活 框 架 平 衡 : 以 前 踉 蹌 追 趕 的 步 調, 如 今 竟 能 以 狼 狽 之 姿 匍 匐 跟 隨。 軟 弱 無 能 的 自 己, 是 我 終 日 能 面 對 的 唯 一 對 象, 難堪的一切彷彿在一面鏡子前發生, 我 跪 下 淚 眼 汪 汪 地 望 著。 當 真 正 被 監禁起來的時候,才被迫直視自己, 承 認 曾 經 對 生 活 的 妥 協 與 乞 求, 才 能欣然吞下那腥臭濃烈的液體。

醫者,人也:何大一的故事

而受到社會的歧視之下,這些愛 滋病帶原者也因此產生一些心理壓 力。曾醫師便講述她曾經看過的愛滋 病帶原者,為了自己能看病而在健保 卡寫下的文字:「對不起!對不起! 對不起!我是愛滋病帶原者,請辛苦 的醫護人員一定要做好防護措施!」 這種卑微的請求態度,同時也是社會 對於愛滋病患者不友善的寫照,許多 受到社會排擠愛滋病帶原者聽聞醫師

匿名投稿 睜眼,手機亮了。 30

棄捐 點 7 彷 彿 外 頭 吞 噬 一 切 的 不 是 病, 而 是 蠶 食 我 生 活 能 力 的 一 場 雨, 連 續 整 天、 濕 冷 混 沌, 我 在 床 上 逐 漸 失能。 點 8 更新了一則動態、回覆一些 訊息。上課,用插上耳機的手機。 意 識 逐 漸 模 糊, 我 聞 到 樓 下 早 餐 店 傳 來 的 油 耗 味, 點 開 uber eats ,決 定 做 一 點 事, 指 尖 滑 過, 逛 著 學 校 附 近 的 大 街 小 巷, 巡 覓 失 序 中 的 一 點 掌 控 感。 送 出 之 後, 意 識 才 漸 漸 清 楚 了 起 來, 想 到 等 下 還 要 下 去 拿 食 物 不 禁 一 陣 後 悔。 奮 力 爬 下 床, 看 看 聊 天 室 有 沒 有 人 提 醒 點 名, 臃 腫 的 身 體 讓 一 隻 手 拿 著 手 機、 一 隻 手 爬 下 床 的 動 作 越 發 吃 力, 我 撐 住 身 體, 一 層 一 層 往 下 爬, 爬 到 底 層 座 位, 我 一 陣 作 嘔。 看 著 鏡 中 的 自 己,擠出一個難看的笑容。 忘了當時是如何進到這裡來的, 那 些 荒 誕 不 羈 的 宣 言、 清 澈 轉 動 渴 求 的 眼 神, 我 已 記 憶 模 糊, 但 是 當 我 的 抱 怨 被 這 些「 初 衷 」 拿 來 充 塞

造福台灣的病友。他在全台巡迴演講 途中,那時的柯院長接到許多 HIV 感 染者的請託,想要見上何大一醫師一 面,而何醫師也爽快地答應了。他直 接在他下榻的飯店直接診視那些感染 者,並且觸摸他們的身體 — 這是在那 時台灣社會中所畏懼的,但何醫師卻 不害怕,並溫柔地給予支持,讓這些 病友們重新燃起希望。而醫生便是這 樣的角色,陪伴、支持、並給予希望。 希冀透過對於醫界新生代的宣導,能 夠從這一代開始,彌除醫護人員對於 感染者的異樣眼光,並提供一個 HIV 感覺安全,隱私受保護的空間,讓他 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萎 靡 不 振。 沒 了 緊 逼 的 課 堂, 只 能 透過這樣強迫侵入身體的方式使自 己 心 安, 想 著 這 才 是 一 個「 醫 學 生 」, 食 物 並 非 被 咀 嚼 嚥 下, 而 是 用湯匙以十秒鐘一口的方式幫助持 續 進 食, 湯 匙 乘 著 軟 爛 食 物, 送 入 口 中 後 微 微 往 硬 顎 頂, 湯 匙 把 食 物 刮 下 後, 退 出, 徒 留 我 必 須 完 成 的 吞嚥反射。不像別人,我不會催吐, 因為這些食物都是形成脂肪的養分, 是 必 要 的、 是 我 所 愛 的。 一 口、 一 口、一口,直到胃中的酸楚又襲來, 往 上 蔓 延 到 食 道, 灼 熱 感 伴 隨 酸 臭 味, 我 才 緩 下 來。 意 識 隨 著 血 糖 而 忽 明 忽 滅, 腦 中 的 霧 霾 逐 漸 籠 罩, 緊 貼 著 腦 幹, 我 的 呼 吸 逐 漸 急 促、 心跳逐漸加速,這也算是在做事吧, 我笑了。 接下來,我要吃什麼呢?

25 26


當文醫復興 :

2023 台大醫學系杜鵑花節回顧

受訪:召部 med11 高珮瑜 med11 郭祐維 med11 張朝斌 med11 凃凱翔 訪談/整理:蘇映甄 28

27


三月,臺大總區的杜鵑花從寒風中 甦 醒, 於 椰 林 大 道 旁 一 簇 一 簇 地 夾 道歡迎,白花清冷、粉瓣嬌嫩、紅蕊 預告初春正式蒞臨,同時開啟臺大杜 鵑花節一系列的序幕,重頭戲包含了 各學系與學生社團博覽會,然而由於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過去三年皆以線 上直播、導覽的方式舉行。終於,在 年 的 後 疫 情 時 代, 臺 大 杜 鵑 花 2023 節重返綜合體育館、垂葉榕道、蒲葵 道實體舉行,線上展亦可同步瀏覽, 讓校內外莘莘學子可以透過這個機 會,進一步認識臺大各學系與社團。

從想像到籌備 關 於 杜 鵑 花 節 的 想 像, 或 許 你 我 都 曾 有 過, 對 於 高 中 生 而 言, 像 是 往 萬 花 筒 裡 望 見 各 系 的 精 彩 紛 呈。 總 召 珮 瑜 提 到, 由 於 活 動 已 線 上 舉 辦 三 年, 高 中 階 段 恰 巧 與 實 體 博 覽 會 擦 身 而 過, 而 朝 斌 在 高 一 曾 經 參 與 過 實 體 博 覽會,和大多數同學的經驗相仿,帶著作業學習單而來, 到指定科系攤位聆聽學長姐解說。 這 次 的 主 題 為「 文 醫 復 興 」, 祐 維 提 到 其 實 每 年 的 杜 鵑 花 節, 醫 學 系 辦 都 會 經 討 論, 提 供 同 學 一 個 主 要 的 大 面 向, 讓 同 學 以 此 發 散 構 想。 今 年 的 主 題 是 醫 學 人 文 相 關, 在 全 體 一 年 級 同 學 的 構 思 投 票 下, 誕 生 了「 文 醫 復興」這個主概念,同時,也寓以實體活動復興的意味。 籌備路上 對 於 醫 學 系 大 一 學 生 來 說, 杜鵑花節是首次動員全班半數同 學 的 重 要 活 動, 召 部 是 整 個 活 動 的 籌 備 核 心, 今 年 他 們 召 部 四 個 人 的 特 質 恰 好 都 不 太 相 同, 如 朝 斌 心 思 細 膩, 祐 維 點 子 頗 多, 四 個 人 彼 此 互 補, 再 分 工 監 督 各 組 的工作進度。 在 班 上 招 工 分 組 後, 各 組 再 設 置 兩 個 組 長, 珮 瑜 解 釋 這 樣 做 的用意是可以讓組長之間互相討 論, 相 互 cover ,組別包括諮詢

提及當天發生令人印象深刻的 事,朝斌提到,有遇到一些比較執著 的 家 長, 孩 子 是 想 要 自 己 深 入 的 了 解,有自己準備問題,但家長對升學 管道、考試比較有興趣,他們在應答 時,也有把守住一些原則,希望能傳 達的主題與資訊不要跑偏太多。 對 於 初 入 這 個 系, 才 大 一 的 他 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了)主辦 這個活動,對自身帶來的收穫與反饋 也十分豐盛,珮瑜和祐維都提到,在 事前籌備時,因為需要從系上各面向 的切入,並進行人物訪談,也對系上 的發展脈絡更加了解,從學長姐的回 答中,也獲得許多資訊,在這個過程 中,他們不只是執行者,也是受惠者。

在杜鵑花節學系博覽會當天,到 而朝斌和凱翔不約而同提到召部 場參與的人流讓他們嚇了一跳,祐維 領導活動的歷程,身為召部,任何產 表示規模和來的人數都比想像中多很 出都需要細心審閱,認真執行;而面 多,一開始有點小混亂,如負責現場 對合作夥伴,在希望能顧及及每個人 活 動 的 游 活 組 本 分 為 現 場 介 紹 &QA 想法的前提下,如何處理一些突發情 組、 桌 遊 與 Kahoot 組, 各 小 組 約 7 況或工作時程拖欠等問題,也是一大 至 人 8 , 因 應 第 一 天 的 人 潮, 緊 急 課題。 增加了人力。珮瑜笑說校方第二天直 接在入口限制人流,是很好的管控機 對召部他們來說,都踏出了自己 制,讓他們的人力較為足夠,也較不 的舒適圈,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審慎 會 有 凱 翔 提 到, 沒 有 先 read 過 稿 的 評估、未雨綢繆、團隊溝通,方能圓 同學,在介紹時即興發揮的現象(笑) 滿完成這一場花季盛事。

杜鵑花節當天

團隊合作常見的分工不平均問 題,也在這次籌備中出現。尤其動員 如 此 多 人 的 活 動, 各 組 都 有 一 定 人 數,工作量不均導致有些同學心裡不 平 衡, 到 籌 備 中 段 問 題 逐 漸 浮 現 出 來。 召 部 們 也 十 分 立 即 進 行 溝 通 協 調,關於組長扮演的角色,怎麼去重 新分配工作,很幸運地,最後各組的 工作都有順利完成。

是不同組組員自願參與,開學前請編 劇產出腳本、開始做道具,開學後的 第 一 個 禮 拜 拍 攝, 228 連 假 時 剪 片, 雖然過程聽起來有些緊湊,但珮瑜也 說,整體的拍攝氣氛不錯,也都十分 團結一致地要完成這件事。

醫學系攤位活動由大一主辦,動 員系上超過半數同學,自兩三個月前 便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備,在嚴峻疫情 中度過高中升學日子,在後疫情時代 步上椰林大道的他們,是以什麼樣的 心情與目標籌辦這次的學系博覽會? 過程中又遭逢什麼有趣或困難的事情 呢?本期我們邀請這次醫學系杜鵑花 節的四位召部同學,分享他們統籌這 次活動的心路歷程。

組,下再分為生涯、訪談、議題組, 負責升學生涯介紹、議題發想、資訊 蒐集和參與訪談;另還有美宣組、手 冊組、負責社群經營與廠商聯絡的宣 傳組;當天實體博覽會包含了負責攤 位活動的遊活組、機動組,與攝影的 回顧組。 杜鵑花節的活動宣傳十分仰賴社 群 媒 體 的 推 送, 祐 維 表 示 IG 和臉書 都是續用之前幾年的帳號,保持之前 的 粉 絲 觸 及 量, 兩 周 前 先 排 定 好 發 文,保持每天都有發文更新,維持關 注度,並且結合抽獎提高觸及率。產 文的過程則是由諮詢組先產出文案, 美宣組產出圖片,再交由宣傳組再修 飾,但三組的合作過程曾發生過諮詢 組的發文可能太冗長,宣傳組修飾較 費時,抑或後續宣傳組修飾文字時不 慎 曲 解 受 訪 者 的 意 思, 後 來 在 協 調 後,彼此有先溝通,完成之文稿也會 讓受訪者校閱,避免相同情況發生。 四人回憶在籌備過程中,遇到最 大最主要的困難,主要還是在工作時 程安排和團隊協調部分。朝斌提到, 他們大一上期末才與上屆召部交接, 但二月底才開學,主要籌備期便都落 在寒假,各組的進度和工作狀態便較 難掌握,部分工作的期限也就較趕, 如這次的《文醫.復心》宣傳片,亦

29 30


撰文:廖彦宥

疫病的管制

關於免疫共同 體與治理性的 考察

者 也 被 邀 請 入 疾 管 署 大 樓, 去 擬 定 新 一 輪 的 防 疫 手 段。 這 種 中 央 集 權 式的醫學 — 政治關係並不是疫情變 故 所 造 成 的 偶 然, 而 是 一 種 治 理 性 上 的 必 然。 即 使 沒 有 疫 情, 衛 生 政 策 的 決 定, 如 流 感 疫 苗 的 分 配、 公 共衛生設施的建置或健康保險相關 的 政 策, 本 來 也 都 依 循 著 此 種 高 度 專 業 化 的 模 式, 只 是 這 個 狀 態 在 疫 情 期 間 顯 得 十 分 地 明 顯。 例 如, 在 罕 見 疾 病 藥 物 的 審 查 會 議 上, 可 以 沒有罕見疾病家屬代表的實際到場 發 言, 但 絕 對 不 能 沒 有 專 家 學 者 帶 來的實驗統計數據。 透 過 這 些 現 象, 使 我 們 開 始 反 思:醫學與政治之間盤根錯節的關 係是如何產生的?當我們在說:「防 疫 視 同 作 戰 」 的 時 候, 我 們 為 何 要 將 疫 情 視 為 一 場 戰 爭, 使 國 家 可 以 以 緊 急 狀 態 為 名, 獲 得 我 們 自 願 上 交 的 自 由? 我 們 是 不 是 也 可 以 說 政 治上的共同體是否也存在著一種生 物 醫 學 性 的 隱 喻? 透 過 這 些 問 題, 我們能夠更加理解疫情的管制是如 何 可 能, 以 及 當 代 的 共 同 體 想 像 是 如 何 地 塑 造 各 種 衛 生 與 健 康 政 策, 管 理 我 們 的 身 體, 或 更 深 層 地 說,

前言:歷史的高燒 新冠疫情對於人類社會、文化、 生 活 造 成 顯 著 的 影 響, 疫 情 帶 來 的 恐慌與心理壓力帶來一種立即的無 償 性, 卻 不 帶 來 任 何 效 益。 許 多 權 益的爭取在這種例外狀態下受到擱 置, 政 府 治 理 將 人 的 行 為 化 為 一 連 串 的 統 計 學 加 以 管 控、 計 算 風 險 以 求完全的消除疫情。在這個境況下, 各種存在於社會中的議題似乎成為 次 要 的 問 題, 不 再 得 到 重 視。 而 隨 著 疫 情 逐 漸 淡 出 人 們 的 目 光, 人 們 似 乎 將 疫 情 拋 諸 腦 後, 重 新 回 到 日 常 生 活 的 懷 抱, 然 而 真 是 如 此 嗎? 這次新冠疫情和政府的管制是否能 帶給我們甚麼啟示? 在 疫 情 期 間, 我 們 重 新 理 解 到 醫學的決策似乎難以達成所謂的共 善。 從 世 界 衛 生 組 織 的 反 覆 言 詞、 疫 苗 與 疫 苗 陰 謀 論 的 角 力、 歧 視 政 策 與 反 全 球 化 的 興 起, 都 一 再 地 告 訴我們即使是被我們視為最純粹的 實驗室都存在著被意識形態插手 — 或 者 說, 實 驗 室 本 身 就 是 當 代 社 會 意識形態的來源 — 的 空 間, 證 據 本 身與證據的解讀有著難以跨越的鴻

共同體是如何透過對於他者的建構、 排 除、 容 納, 來 獲 得 獨 佔 護 法 — 維 持秩序與抹除風險所需的 — 暴力的 正 當 性? 在 瘟 疫 過 後, 我 們 是 否 能 夠 從 燒 熔 而 重 新 凝 固 的 理 性 中, 看 到那些我們在瘟疫的高燒中被刻意 忽視的,生命的危脆性? 當代共同體的建立 在 理 解 這 些 問 題 之 前, 我 們 或 許可以思考當代社會抗擊疫情的主 體, 也 就 是 國 家, 其 作 為 一 個 共 同 體, 是 如 何 造 就 這 一 系 列 的 生 物 政 治 結 構 的? Roberto Esposito 曾經 指 出, 當 代 社 會 的 政 治 範 式 免 疫 性 的。 當 我 們 在 探 討 一 些 公 領 域 的 主 題 時, 我 們 常 會 依 賴 於 這 樣 的 思 維 模 態, 即 自 由 是 免 於 某 種 個 體 所 不 悅 的 狀 態 的 自 由, 如 我 們 可 以 定 義 言論自由是免於受到任何權力實施 言 論 管 控 的 自 由, 居 住 自 由 是 免 於 受 到 移 動 限 制 的 自 由 等。 即 使 這 常 被 批 評 為 是 某 種「 消 極 」 的 說 法, 這些都在某種程度上呈顯了自由的 本 質, 即 向 著 虛 無 而 生 的 否 定 性, 為 免 於 某 物 成 為 權 利 的 賦 予。 而 正 是 這 樣 的 否 定 性, 造 就 了 共 同 體 的

溝。 病毒不會依照政治學原理以及 民 族 國 家 之 疆 界 行 動, 病 毒 的 流 動 讓許多國際政治的普世主義訴求如 今 看 起 來 都 難 以 實 現, 甚 至 讓 許 多 社 會 問 題 與 現 象 更 加 清 晰。 全 球 化 在 新 冠 肺 炎 的 考 驗 下 無 比 脆 弱, 做 為人類對於全球化崇高理想的象徵 的 世 衛 組 織 的 失 能, 使 我 們 回 到 了 以 國 家 為 基 礎 的 治 理 範 式, 並 以 此 鞏 固 自 身 民 族 共 同 體 的 想 像 力。 曾經在《不合時 Friedrich Nietzsche 宜的沉思》第二篇中諷刺地說到: 「我試圖把這個時代有權引以為傲 的 東 西, 即 它 的 歷 史 文 化, 理 解 為 一 種 弊 端、 無 能 和 缺 陷。 因 為 我 相 信,我們都在被歷史的高燒所毀滅, 而 我 們 至 少 應 該 認 識 到 這 點。」 我 們 得 以 巧 合 地 想 見, 新 冠 肺 炎 在 徵 狀上正隱喻地成為「歷史的高燒」, 向我們揭示這個技術時代的病因學。 而 在 疫 情 的 政 府 決 策 中, 我 們 也 能 發現醫學與政治存在十分深切的關 係, 或 者 說, 疫 情 期 間 的 政 治 主 體 就 是 醫 學。 政 府 透 過 徵 收 所 有 的 醫 療 資 源, 以 各 種 方 式 的 指 引 去 指 揮 所 有 的 醫 療 人 力 ; 相 對 地, 專 家 學

自 然 基 礎, 即 人 會 因 為 免 疫 — 而非 所 謂「 人 與 人 的 戰 Thomas Hobbes 爭」 — 不約而同地組成一個共同體, 確保自身得以免於處在不悅的狀態 之中。 共 同 體 透 過 免 疫 的 否 定 性, 形 成 主 權 去 排 除 異 己, 使 得 共 同 體 的 狀 態 得 以 存 續。 而 在 共 同 體 中 個 個 體則必須去屈從於共同體強大的內 在 秩 序, 並 以 此 獲 得 免 疫 於 他 者 威 脅 的 權 利, 這 種 權 利 是 自 由 的 存 在 基 礎, 是 純 粹 的 政 治 生 物 學 運 動。 因 此, 當 我 們 論 及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自 我 時, 講 的 不 是 人 的 本 質, 而 是 自 我角色怎麼成為社會生活展演中的 產 物。 而 人 如 果 要 真 正 實 現 這 樣 一 種 以「 無 本 質 」 呈 現 的 本 質, 就 必 須 不 斷 拋 棄 既 有 的 生 活 方 式, 而 將 自己的生存和行動投射到可以實現 這 一 純 粹「 無 本 質 」 狀 態 的、 外 於 共同體而不能被描述的生活狀態之 中。 誠 如 Erving Goffman 所 言, 只 有將人在共同體中進行本質化的界 定, 人 作 為 概 念 才 能 被 認 識, 能 被 視為本質的人因此不過是對社會結 構 中 象 徵 情 境 連 續 的 反 應。 而 人 的 本 質, 也 被 重 新 呈 顯 為 個 體 用 以 為

31 32

「你的確如此公民地無藥可醫,否則的話,你其 實健康得足以為所欲為。」 — Thomas Mann《魔山》

Scene de la peste de 1720 a la Tourette (Marseille)


滿 足 特 定 社 會 架 構 中 的 情 境 要 求, 而馴化自身的傾向。 自我因此並非穩定的內在真實, 而 是 社 會 生 活 的 不 穩 定 成 就, 是 一 種 被 規 訓 而 為 自 由 的 表 現。 而 就 是 這 樣 的「 非 我 之 我 」 必 然 導 致 這 樣 一個命題的產生:人若想要返回其 原初狀態,則必須徹底拋棄其人性, 與抽象社會規範的具身化為自身存 在 的 形 式。 我 們 如 是 發 現 了 這 樣 的 悖論:若想要讓社會對人實現真正 的 補 償, 人 就 必 須 徹 底 放 棄 — 或者 說, 從 來 都 不 存 在 的 — 自己的原初 狀態,放棄共同體對人的一切補償, 融 入 抽 象 而 機 械 的 社 會 體 制 中, 以 自我分化的方式展開自 身,並以此認識、行動。 這種通過非補償進行補 償 的 免 疫 機 制, 最 終 塑 造了現代社會的理性運 作。 該 系 統 試 圖 將 人 類 自然特徵的自主性和偶 然性轉化為器官和結構, 以 實 現 特 定 社 會 功 能。 可 以 說, 這 種 免 疫 機 制 的最終目標將是徹底將 自然生命轉變為理性化

共同體和個人之間的關 係:氣泡是獨立的但相 互 依 存 的, 氣 泡 間 彼 此 共 享 著 氣 泡 壁, 而 許 多 氣泡造成的空隙卻成為 歡迎外部異質性的空間, 但此空間卻又需要共同 體將其內部化才能證實 其 做 為 他 者 的 存 在。 我 們 可 以 說, 個 體 變 成 了 免疫政治範式下的結果, 而共同體則悖論地成為 其 原 因, 代 表 社 群 內 所 有 個 體 的 意 識, 充 當 保 護 免 於 外 來 侵 害 的 生 命 的主權。 從 此, 我 們 可 以 利 用 一 連 串 的 隱喻來去形容一場瘟疫:細胞構築 了 稱 為 人 體 的 共 同 體, 他 們 彼 此 獨 立又彼此需要,以確保人體的存續, 避 免 自 身 單 獨 地 受 到 他 者 的 侵 害。 病 原 體 則 被 視 為 他 者, 而 身 上 可 憐 的細胞便成為免疫系統需要保護的 對 象。 病 原 體 在 體 內 殖 民 細 胞 為 其 繁 衍 以 壯 大 勢 力, 而 免 疫 系 統 就 有 如 警 察 或 軍 隊, 巡 邏 監 視 細 胞 是 否 安 守 本 分, 有 無 謀 通 匪 諜。 細 胞 自 身 則 要 遵 紀 手 法, 正 常 地 發 揮 其 在

和機械化的社會生命。 在 社 會 本 身 的 理 性 形 式 中, 個 人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才得以永久存 在。 然 則 這 種 理 性 形 式 並 不 傾 向 於 同 化 每 個 個 體, 相 對 地, 多 元 而 分 散反而能夠維持共同體內部的張力。 不同的生命形式基於不同的方式和 聯 繫 形 成 一 個 寬 鬆 的 聯 合 體, 有 時 會 以 社 會 階 級、 文 化 表 徵 等 形 式 相 互 排 斥 和 對 立。 因 此, 即 使 共 同 體 中的部分內部因免疫行為而被排斥, 導 致 死 亡, 剩 下 的 生 命 形 式 自 然 地 形 成 新 的 連 繫, 甚 至 將 排 斥 的 部 分 重新融入共同體。在使它們無害後, 它 們 被 吸 收 為 共 同 體 的 一 部 分。 我

社 會 上 的 功 能, 避 免 被 誤 認 成 癌 細 胞 而 被 取 締。 而 平 行 地, 我 們 對 於 外 來 者, 如 國 際 移 工 的 規 章 制 度 也 顯 示 出 了 免 疫 的 特 質, 因 為 他 們 不 同 於 我 們, 我 們 需 要 對 自 身 進 行 免 疫 抑 制, 或 是 對 其 加 上 標 籤, 或 是 將 其 牽 制 甚 至 毀 滅。 而 對 內 的 少 數 群體,如文化弱勢者、精神疾病者, 我 們 則 是 將 其 視 作 癌 細 胞, 治 療 上 要 避 免 其 擴 散, 或 者 將 治 療 — 同化 以 能 夠 吸 收 為 共 同 體 的 一 份 子, 使 其得以正常進行社會所賦予的工作。 而這些外來者的建構也自證了免疫 系 統 的 優 越 性, 在 政 治 演 化 上 也 更 加 地 給 予 免 疫 系 統 更 多 權 力, 以 應 對更多風險。

們因此發現了生物與政治之間的雙 重 之 見, 利 維 坦 在 免 疫 範 式 中 獲 得 了 生 物 般 的 運 作 機 制, 做 為 生 物 的 個 體 則 獲 得 了 群 體 生 活 的 政 治 性。 德 國 醫 師 Rudolf Virchow 如是說: 「 醫 學 本 質 上 是 一 種 社 會 科 學, 而 政治則不過是大規模的醫學實踐。」 我 們 接 下 來 得 以 想 見, 共 同 體 不 僅 不 會 將 自 身 的 一 部 分 排 除 在 外, 還 努 力 擁 抱 外 部 生 命 形 式 的 異 質 性。 原 因 不 難 得 出, 即 由 於 免 疫 政 治 社 群本質上是由不同異質生命形式的 鬆 散 混 合 組 成 的, 更 多 的 異 質 性 不 僅不會成為理性化基於免疫的護法 暴 力, 而 且 還 使 社 群 的 組 成 部 分 能 夠 在 免 疫 過 程 中 更 好 地 適 應 彼 此, 從 而 增 強 共 同 體 的 團 結。 就 有如身體本身對於外來器官 的 免 疫 排 斥 反 應 一 般, 無 論 這個外來者能給予我們甚麼 好處都不甚重要 這不是大 — 腦應該決斷的事情 — 對於 外 來 者 所 帶 來 的「 風 險 」, 免疫系統被授予甚高的權 限, 發 炎 不 適 在 所 不 惜, 這 些 都 是「 必 要 之 惡 」。 套 用 關於泡沫和 Peter Sloterdijk 氣泡之間關係的洞察來描述

醫學與政治的哥蒂安之結 透過對於政治與生物之 間 的 免 疫 性 模 態, 我 們 得 以 發 現 如 諸 事 實 : 誠 然, 生 命 天生就有免於不悅狀態的 本 能, 但 是 共 同 體 之 主 權 必須被視為後設的免疫部 署 (Dispositif) ,來自生命本 身, 卻 又 與 生 命 分 離, 並 且 形 成 一 種 超 越 性 的 實 例, 壓 迫 生 命 甚 至 到 摧 毀 它 的 地 步。 表 面 上, 人 們 在 接 種 疫 苗 後, 自 然 地 獲 得 了 免 疫 力, 而 這 一 自 然 背 後, 仍 然 是 國 家 權 力 依 賴 技 術、 實 驗 和 計 算 所 進 行 的 干 預 和 決 斷。 我 們 自 發 性 地 獲 得 了 免 疫 能 力。 然 而, 免 疫 知 識 的 反 思 建 構 並 非 來 自 於 自 然, 而是來自於權力。 當 Louis Pasteur與 Robert 發現細菌或病毒可以做為疾病 Koch 的 特 定 原 因 時, 是 純 粹 的 科 學 上 的 意 見 (doxa) 。然而如果要讓其成為 共 同 體 的 信 仰, 則 需 要 共 同 體 內 部 所有個體透過各種透鏡 — 包括攝影 機、 水 晶 體 — 的 見 證 才 得 以 實 現。

33 圖片來源:一場追求優雅平衡的防疫資訊戰:從身體到邊境 | 台灣數 位藝術 (digiarts.org.tw) 34


圖片來源:Visual Biopolitics | illiberalism.org

而這種 見證的 結果促 成了名 為「 病 原體」 的 信 仰, 打 破了從 希波克 拉底以 來的體 質醫學 派 典 我 們 可 以 如 此 說, 早 期 的 — 或 者 以 Zygmunt Bauman 的說法而言 則是固態的 — 現代性在生命與主權 之 間 保 留 了 某 種 割 裂 二 者 之 法 律、 社 會 或 文 化 秩 序 之 存 在, 那 麼 隨 著 政 府 針 對 人 口 健 康、 並 透 過 民 族 主 義追求的科技發展而始於十八世紀 末 出 現 的 流 動 現 代 性, 則 消 除 了 這 些 秩 序 做 為 可 靠 的 參 照 系。 原 先 不 可見的風險在流動性中成為唯一的 變 量, 生 命 因 此 變 成 直 接 的 政 治 對 象:主權進行以醫學等科學為基礎 的 現 代 性 治 理, 且 這 樣 的 治 理 性 是對生命本身的治 (govermetality) 理。因此,在針筒與統計報表之外, 再也沒有任何令人嚮往的神奇可觀 之 處, 阻 擋 我 們 在 免 於 風 險 的 路 途 上前行。而現代醫學也正立足於此, 風 險 構 成 了 生 命 政 治 的 依 據, 而 主 權 則 被 賦 予 管 理、 監 控 人 民 健 康 的 權 力, 對 於 風 險 的 恐 懼 與 焦 慮 支 撐 整 個 免 疫 共 同 體 的 穩 定。 主 權 為 了 排 除 風 險, 醫 療 系 統 必 須 竭 盡 所 能

而變得逐漸清晰,使得風險成為 1)— 可 以 透 過 統 計 而 得 以 量 化, 而 主 權 因 此 可 以 做 出 更 加 基 於「 自 然 」 且 符合工具理性的部署以控制人民。 醫 學 與 政 治 的 結 盟, 也 造 就 了 現代醫療體系的基本樣貌:中央集 權 與 官 僚 政 治。 Michel Foucault 提 出 了「 生 命 政 治 (biopolitics) 」 的概念以表現出當代醫學與政治相 關 性 : 一 方 面, 醫 學 需 要 政 治 的 背 書, 使 得 醫 學 實 驗 者 能 夠 透 過 以 為 了 人 類 崇 高 的「 知 識 」 追 求 為 由, 進 行 各 項 對 於 人 體 的 實 驗 性 嘗 試, 以 獲 得 更 多 的 知 識, 鞏 固 自 身 在 社 會 中 的 所 扮 演 的 權 威 角 色。 另 一 方 面, 政 治 仰 賴 醫 學 獲 得 其 控 制 人 民 的 自 然 而 正 當 的 權 力, 透 過 各 種 統 計學與生理實驗數據所獲致的知識, 政府得以以人有免於各種風險的自 由 作 為 自 己 的「 權 力 」 的 依 據, 向 人 民 的 身 體 達 成 知 識 的 部 署。 我 們 因此得以理解這樣的知識 — 權力結 構 : 醫 學 知 識 的 產 出, 有 賴 於 政 治 部 門 的 首 肯, 政 治 權 力 的 賦 予, 則 指 望 醫 學 實 驗 的 數 據。 醫 師 們 因 此 不 再 相 信 諸 如 四 膽 汁、 陰 陽 調 和 等 將自身的文化秩序前設於觀察的學

地 蒐 集 所 有 的 人 口 地 理 資 訊, 將 其 範 圍 毛 細 管 般 地 伸 至 每 個 個 體, 並 集 合 起 來 進 行 風 險 計 算, 以 經 濟 生 產力為核心,建構出健康的標準。

醫 學 研 究 素 材, 為 崇 高 的 人 類 智 慧 盡 一 份 心 力。 Giorgio Agamben 所 揭 示 的「 裸 命 牲 / 人 (la vita nuda/ 」正迎合著如斯狀態: homo sacer) 既 背 負 著 所 有 人 的 目 光 之 餘, 卻 又 帶 有 某 種 不 可 侵 犯 的 神 聖 性。 在 大 疫 年 之 下, 鄰 人 不 復 存 在, 所 有 人 都 變 成 了 所 有 人 的 他 者, 抗 拒 著、 或 已 經 成 為 了 裸 命。 每 個 個 體 彷 彿 成為了共同體中悄然無息的螺絲釘, 在 恐 懼 與 焦 慮 的 行 為 反 射 下, 為 抗 擊 疫 情 而 服 務。 現 代 醫 學 因 此 已 從 單 純 的 治 療 技 術 與 知 識, 轉 變 成 對 於維持健康的社會的治理性,監控、 規 範 個 體 的 生 存 樣 態。 醫 療 系 統 如 同 軍 隊 的 指 揮 官 一 般, 透 過 其 在 統 計 學 知 識 所 塑 造 的 權 力, 指 揮 所 有 個 體 為 了 健 康 而 戰。 共 同 體 因 此 發 起 了 一 場 面 對 病 原 體 的、 無 主 語 的 戰 爭。 這 場 戰 爭 關 係 到 生 命 權 利、 生 命 政 治 的 發 展, 也 是 治 理 性 的 運 作,是例外狀態的試圖常態化。 倦怠與危脆生命 而 隨 著 資 訊 平 台 的 興 起, 生 命 政治在當代得到了更加扭曲的進展。 在 當 代 社 會 中, 所 有 的 否 定 性、 他

電影 1984 劇照 (1984),圖片來源:Review Flow — Into Film

,科學方法對於分類醫學 (paradigm) 的 侵 入 產 生 了 莫 大 的 不 確 定 性, 使 得醫師必須放棄各種既成不變的理 論 與 文 化 秩 序, 逼 迫 自 身 重 新 面 對 病 患 的 實 際 情 況。 醫 學 本 身 因 此 變 成 了 司 法 : 如 同 法 律 的 建 立、 修 正 與 執 行, 實 驗 室 與 醫 局 的 醫 師 們 透 過 集 體 的 審 議 或 修 正, 形 成 如 法 律 般 臨 床 指 引, 並 以 此 處 置 當 下 的 病 人。 而 另 一 方 面, 也 正 因 為 疾 病 做 為他者的輪廓 — 從模糊不清的體質 轉 變 為 單 一 個 來 源, Kojin Karatani 將 其 稱 之 為「 神 學 式 」 的 對 立 註 (

說, 相 對 地, 醫 師 將 詮 釋 權 讓 位 予 病 患 的 軀 體, 醫 師 僅 僅 做 為 一 個 觀 看者而存在。疾病不再是外於軀體, 如 百 科 全 書 般 分 類 學 式 的 狀 態, 而 是 實 證 的、 無 法 脫 離 軀 體 而 被 談 論 的現象;死亡也不再是醫學的終結, 而 是 醫 學 的 起 點, 一 切 的 醫 學 知 識 都 藉 由 人 的 死 亡 而 鮮 明 起 來。 死 亡 的觀看因此在臨床醫學中與生命和 疾 病 形 成 三 位 一 體, 成 為 知 識 — 權 力的產出來源。 然 而, 這 一 切 都 還 不 夠, 為 了 制定人民的健康標準並進一步深入, 這些生物生產與維繫生命的生命政 治 治 理 手 段 開 始 將 個 體 責 任 化, 使 其 積 極 的 參 與 自 身 生 命 的 控 制, 即 所 謂 的 新 自 由 主 義 下 的 自 我 治 理。 而 在 疫 情 期 間, 主 權 也 試 圖 將 傳 染 進 行 道 德 性 建 構, 所 有 人 都 必 須 為 了 不 被 傳 染 而 竭 盡 心 力, 而 若 是 成 為 染 疫 者, 則 共 同 體 中 的 各 種 透 鏡 將 會 將 個 體 集 中 在 屈 辱 的 目 光 下, 使 得 個 體 感 受 到 前 所 未 有 的 自 責, 彷彿自身的生命被流放於共同體之 外, 成 為 純 粹 的、 生 物 性 的 狀 態。 而這些個體受到醫療系統的嚴密監 控 之 於, 又 諷 刺 地 成 為 不 可 多 得 的

35 36


者 都 被 各 種 媒 體 形 式 再 現、 重 製, 使其尖銳而值得討論之處變得平滑, 融 入 當 代 景 觀 社 會 的 一 部 份。 關 乎 自 身 的 治 理 性 如 此 之 多, 但 對 於 日 常生活卻又看起來如此遙遠而無意 義, 我 或 許 能 在 平 台 上 給 予 那 些 遊 行 者 一 些 表 情 符 號, 但 其 重 要 度 甚 至不及在社群媒體上傳今日的晚 餐:人對於自由的追求變成了自我 滿足。在一個當代形式的共同體內, 能 做 為 行 動 主 體 的「 我 們 」 也 已 經 不 復 存 在, 所 有 人 在 螢 幕 與 螢 幕 的 鏡 像 中 不 斷 地 生 產、 再 製 與 鈍 化, 形 成 一 個 個 平 滑 的 球 體, 代 表 著 避 免 刺 傷 他 人, 也 不 希 望 他 人 刺 傷 自 身 的 肯 定 性, 並 就 此 生 活 在 了 只 有 自身與自身願意聽見的訊息的同溫 層中:共同體內的他者成為了同者。 我 們 甚 至 能 說, 在 新 冠 肺 炎 還 沒 到 來 之 前, 我 們 就 已 經 遭 受 到 其 後遺症所帶來的危機:景觀社會 中感官的異 (société du spectacle) 化, 與 新 冠 肺 炎 所 帶 來 的 嗅 覺 與 味 覺喪失形成了諷刺的同構性。因此, 相 對 於 過 去 的 疫 情 中, 病 原 體 所 代 表 的 他 者 的 恐 懼 與 否 定 性, 對 於 浸 淫 在 媒 體 平 台 內 的 人 們 而 言, 似 乎 不 再 如 此 可 怖, 甚 至 令 人 感 到 — 並

離 的 景 觀 社 會 下, 自 發 性 的 功 績 主 義倦怠之中。 讓 我 們 將 視 角 回 到 台 灣, 正 如 黃金麟向我們揭示的一般 註 ( , 4)台 灣人的身體在長期的徵兵制傳統下 已 經 具 有 武 裝 化 自 身 的 動 員 預 備。 因 此, 台 灣 人 對 於 這 次 的 瘟 疫 所 展 現出采成績或許並不只是如政府所 宣 傳 的 一 般, 是 民 主 自 由 的 制 度 使 我 們 願 意 響 應 政 府 的 決 策, 也 應 該 考慮過去戒嚴導致的軍事化遺存所 造 成 的 影 響。 在 這 次 的 疫 情 經 驗 也 表 明, 東 亞 社 會 的 家 長 式 文 化, 使 得政府可以在接近無阻力的情況下 執 行 更 多 的 治 理。 然 而, 政 府 的 宣 傳仍然有其現實之處:台灣社會在 受 到 國 際 社 群 的 長 期 忽 視 下, 形 成 渴 求 凝 視 的 仰 望 狀 態, 從 過 去 的 抗 煞經驗獲得世界衛生組織觀察員的 經驗,到現在的 Taiwan can help , 無一不展現出台灣正在進行一場 — 根據蔡友月的看法 註 生物民族 ( 5)— 主 義 之 戰, 透 過 在 防 疫 上 的 優 越 表 現 鞏 固 自 身 的 共 同 體, 以 應 對 隨 之 而來的地緣政治挑戰。 而 如 今, 盛 宴 初 歇, 當 我 們 回

透過分析當代社會透過疫情所 揭 露 的 病 因 學, 我 們 似 乎 能 發 現 到 「遮蔽」似乎成為這個時代的病根: 共同體的免疫範式遮蔽了人的原初 狀 態、 生 命 政 治 的 建 構 遮 蔽 了 主 權 與 個 體 間 的 社 會 文 化 秩 序、 積 極 的 倦怠社會遮蔽了那些不能被訴說的

解蔽與自我治理

便 可 以 立 刻 貼 上「 防 疫 破 口 」 等 標 籤, 進 一 步 強 化 政 府 在 防 疫 政 策 上 的 合 理 性。 但 我 們 所 忽 視 的 是, 並 不是所有學童都能擁有一個不受他 人 干 擾, 且 具 有 完 善 的 網 路 設 備 的 環境;也不是所有國際移工都能免 於 勞 動 仲 介 的 種 種 剝 削, 並 且 在 不 受歧視的狀態下有足夠多的生存空 間;更不是所有慢性病或愛滋病患 者, 都 能 在 日 益 森 嚴 的 疾 病 管 制 下 領 取 他 們 所 必 需 的 藥 物。 我 們 終 於 看見了危脆性的差異:在疫情之下, 並不是所有人都平等地遭受到疫情 危 機 的 壓 力, 在 社 會 階 層 中 的 不 同 個 體 都 面 臨 著 各 自 的 問 題, 而 疫 情 將 這 些 問 題 誠 實 地 彰 顯 出 來, 但 在 共 同 體 的 透 鏡 與 透 鏡 之 間, 這 些 事 情卻變得無關緊要。

非 所 謂「 武 漢 夢 」 註 的幽暗角落:每個得到新冠肺炎而 Slavoj Žižek ( , 又痊癒的政府領導人無不為此獲取 2) 期 待 人 能 對 於 當 代 社 會 的 病 因 加 以 重 視 並 加 以 重 構, 而 是 了 龐 大 的 政 治 聲 量, 成 為 媒 體 敘 事 Byung所 觀 察 到 的, 肯 定 性 過 剩 下 的 成 功 擊 敗 瘟 疫 的 英 雄 人 物。 人 Chul Han 的 — 欣喜。我們如何為此感到欣喜? 們 近 乎 瘋 狂 地 趕 工 各 種 醫 療 物 資, 因 為 在 恐 懼 被 稱 讚 所 取 代 的 當 代, 口 罩 與 酒 精 在 家 家 戶 戶 囤 積 如 山, 我 們 似 乎 都 自 認 為 是「 歷 史 的 終 結 做 為 自 我 治 理 的 耀 眼 功 績, 彷 彿 這 與 最 後 之 人 」, 再 也 沒 有 更 多 的 歷 場 戰 爭 就 是 人 們 存 在 的 目 的 一 般。 史 教 訓 值 得 我 們 分 析, 一 切 的 危 機 而內部的制度拜物教狂熱也延伸到 在制度下似乎都不值得憂懼:因為 了 共 同 體 的 外 部, 形 成 了 基 於 制 度 我 們 過 去 的 祖 先 們 都 經 歷 過, 也 存 信仰的宗教戰爭:東方長期的家長 活 了 下 來。 我 們 可 以 說, 制 度 拜 物 制傳統與西方的自由權利的矛盾在 教無疑是當代新自由主義社會的一 這 次 疫 情 中 明 顯 地 激 化, 開 放 或 管 個 重 要 表 徵, 那 麼 新 冠 疫 情 的 到 來 制 不 只 成 為 科 學 問 題, 更 成 為 基 於 無疑就是為這潛在的宗教式狂熱釋 治理性的爭論。 George Orwell 式的 放 出 來。 疫 情 的 管 控 因 此 是 一 場 讚 語言恰巧完美地貼合了這種境況: 揚 治 理 性 的 祭 典, 口 罩 和 快 篩 試 劑 「 歷 史 在 此 時 就 像 是 一 張 白 紙, 被 即是這場祭典的法器。 不斷的擦乾淨寫上新的內容。」 註 ( 這 種 過 度 生 產、 過 量 資 訊 使 得 人 3) 們 產 生 了 無 以 復 加 的 疲 憊 感, 一 種 基 於 肯 定 性 的 暴 力, 使 得 人 們 的 心 靈 逐 漸 空 虛, 陷 入 異 化 的 疏 離 感。 在 空 虛 的 目 光 中, 瘟 疫 做 為 他 者 扭 曲 變 形, 溶 入 當 代 社 會 的 同 質 性 暴 力 中, 成 為 祭 典 的 原 因 與 結 果。 至 此, 我 們 可 以 諷 刺 地 說, 在 疫 情 中 使 現 代 人 感 到 寂 寞 的, 不 單 單 是 來 自 強 制 隔 離 政 策, 更 源 於 在 愈 發 疏 而 在 這 場 祭 典 之 中, 個 體 陷 入 了 狂 歡 : 人 們 積 極 地 更 新 數 據, 瘋 狂 地 轉 貼 社 群 媒 體 有 關 的 資 訊, 為 了 螢 幕 上 的 數 字 感 到 歡 欣 鼓 舞。 政 治人物透過各種醫療數據與超前「部 署」的宣傳手法 — 是 的, 治 理 性 不 再 只 是 空 間 性 的, 其 時 間 性 的 意 涵 也正在被展開 — 讓鎂光燈的焦點集 結 在 自 身 身 上, 而 非 那 白 色 巨 塔 裡

首 這 場 盛 宴 時, 會 發 現 到 有 許 多 應 該被看見而選擇被視而不見的事物 逐 漸 呈 顯 在 我 們 眼 前。 他 們 是 在 需 要定期回診領藥的慢性病及愛滋病 患 者、 是 仰 賴 營 養 午 餐 與 實 體 學 校 教 育 的 低 收 入 戶、 是 正 受 到 罕 見 疾 病 所 苦 的 病 患 及 其 家 屬、 是 長 期 受 到 汙 名 與 偏 見 的 國 際 移 工、 是 冒 著 風 險 穿 梭 在 大 街 小 巷 的 外 送 員、 是 為了這些弱勢族群發聲的社會學者, 這些人的訴求在免疫政治敘事下不 值 一 提, 他 們 生 命 的 危 脆 性 在 生 物 民 族 主 義 的 認 同 中 成 為「 不 識 趣 」 的一部分:他們既無法為了台灣在 建 構 受 到 長 期 國 際 忽 視 下, 得 來 不 易 的 國 際 宣 傳 窗 口 期 而 做 出 貢 獻, 甚至還要為此付出更多的醫藥衛生 或宣傳支出來照應這些在疫情下更 為 脆 弱 的 人 群, 增 加「 不 必 要 」 的 風 險 : 在 積 極 而 倦 怠 的 社 會 中, 他 們必須沉默也理應沉默。 在 免 疫 政 治 的 範 式 下, 這 群 人 是 在 內 部 化 的 他 者, 是 矛 盾 與 歧 視 的 來 源, 他 們 不 能 被 凝 視 著 我 們 的 西 方 社 會 所 看 到, 也 必 須 在 特 定 情 況 下 受 到 更 多 檢 視。 當 這 些 被 忽 視 的 危 脆 生 命 一 旦 稍 有 不 慎, 則 媒 體

37 38


危 脆 生 命。 我 們 因 此 發 現 了 一 種 矛 盾, 即 當 代 技 術 的 進 步 理 應 是 解 蔽 的 過 程, 使 一 切 不 可 化 約 之 物 變 得 得 以 轉 化 為 可 以 理 解 的 知 識, 但 解 蔽過程中卻又同時帶來了更多的遮 蔽。 在各種對於技術的反思 中, 對 於 解 蔽 Martin Heidegger 與 技 術 的 探 問, 或 許 值 (Entbergen) 得 我 們 回 顧 : 用 過 去 的 角 度 分 析,

本 質, 但 除 了「 集 置 」 之 外, 我 們 仍然可以開展與之不同的自我治理, 如 所 言, 一 種 Catherine Malabou 「遠距的社會性」 註 ( 。 7)如果我們 總 是 強 調 連 結 而 非 距 離, 認 為 這 樣 的直接才能拯救根植於倦怠社會中 的 冷 漠 與 自 私, 我 們 將 會 諷 刺 地 得 到與之相反的後果:當個體忘記如 何 保 持 心 理 距 離 時, 也 會 忘 了 如 何 無利害地審視自我與共同體之間的 關 係, 故 也 無 法 透 過 對 於 關 係 的 體 悟 詮 釋 自 身 的 欲 望 來 源。 而 唯 有 當 我 們 懂 得 保 持 心 理 距 離, 我 們 則 能 用類似於審美的方式來處理共同體 內的狂歡:試著以同理與無利害的 態度,去觀察狂歡背後的各種聲音, 而非以功利的角度思考與自身的關 係。 例 如, 在 瘟 疫 期 間 進 行 書 寫 或 藝 術 創 作, 將 在 瘟 疫 時 期 的 所 見 所 聞 記 錄 下 來, 使 得 我 們 得 以 認 識 到 瘟 疫 的 不 同 思 考 角 度, 使 人 得 以 震 懾於除了集置之外的其他解蔽可能, 並且在瘟疫後透過對於例外狀態時 間 的 見 證, 使 人 得 以 反 思 在 瘟 疫 中 的 各 種 政 治 生 物 問 題。 在 書 寫 與 創 造 的 過 程 中, 這 些 行 動 所 完 成 的,

當我們嘗試將人對於其自身的 遮 蔽 去 除 時, 我 們 得 以 發 現 自 身 或 許仍然有其他可能:當我們受到共 同 體 的 治 理 而 被 迫 居 家 隔 離 時, 我 們或許應該不要再將視角注向共同 體內,試圖加入治理性的狂歡之中, 不 斷 地 將 自 身 責 任 化、 功 績 化, 融 入新自由主義的自我治理內:不再 過 份 關 心 疫 情 的 各 種 動 態, 也 不 再 為了自己無法囤積過多物資而感到 焦 慮。 相 對 地, 我 們 應 該 嘗 試 將 自 身 抽 離, 隔 離 這 些 群 體 的 隔 離 生 活 方式,去進行過去所未曾進行的「創 造」:我們回歸了與共同體共在的

的方式竟然反過來成為遮蔽的來源。 可 見 的 從 此 變 得 不 可 見, 而 可 見 卻 從 此 變 得 不 可 見。 而 從 人 對 自 然 的 角 度 觀 察, 我 們 很 難 再 說 科 技 是 為 人而存在的活動,而更可能是 Bruno 口 中 的 自 然 與 社 會 的「 混 種 Latour 物 (hybrid) 」 註 ( , 6) 而 在 現 代 性 對 於 自 然 與 社 會 的 純 化 之 下, 科 技 卻 仍然被遮蔽為某種可以被純粹地區 分 為 自 然 或 社 會 的 產 物。 而 這 二 重 的 遮 蔽, 即 人 對 自 然 與 對 人 本 身 的 遮 蔽, 或 許 使 我 們 對 於 當 前 社 會 的 解方找到了些許線索。

因此,自然從此不再視為他者, 而被人作為資源而被集置。更甚者, 人 也 被 捲 入 集 置 之 中, 作 為 人 力 資 源的儲備,隨時被聽候技術的差遣。 可 以 這 麼 說, 當 我 們 選 擇 集 置 作 為 解 蔽 的 方 式 時, 我 們 也 因 此 被 納 入 解 蔽 的 過 程 之 中, 從 而 失 去 了 選 擇 其 他 解 蔽 方 式 的 權 利。 而 這 意 味 著 人 不 但 只 能 單 向 度 地 認 識 環 境, 且 對自身存有也只能以單向度進行理 解, 因 而 使 得 人 無 法 認 識 自 身。 我 們 因 此 認 識 到, 集 置 本 身 作 為 解 蔽

而當我們重新去思考自我與自 然 的 遮 蔽 時, 我 們 則 會 發 現 關 於 生 命 政 治, 我 們 仍 然 有 其 他 可 能 : 康 豹透過對於台灣的王爺信仰中發現 到 註 ( , 9) 宗 教 儀 式 對 於 瘟 疫 後 的 各種社會文化情緒的安撫有著十分 正 向 的 作 用。 Victor Turner 指 出, 在 前 現 代 狀 況, 我 們 可 以 看 見 許 多 受 難 儀 式 在 瘟 疫 後 上 演, 透 過 建 造 社 會 中 所 有 個 體 得 以 見 證 的 場 合, 即 社 會 劇 場 中, 人 們 透 過 各 種 象 徵 性 的 舞 蹈、 懺 悔, 祈 求 某 種 形 而 上 的 力 量 祈 求 原 諒。 這 種 原 諒 是 十 分 特 殊 的, 因 為 其 客 體 並 不 是 指 一 個 特 定 的 罪 行, 而 常 常 是 因 為 天 災 所 造 成 的 各 種 社 會 文 化 問 題, 如 瘟 疫 造 成 的。 而 相 對 地, 其 主 體 則 是 某 種 冥 冥 之 中 的 力 量, 可 以 是 自 然 或 者 是 神 祇 等 一 切 被 敬 畏 之 構 造。 而 在此狀態下,公共圈 (Öffentlichkeit) 從 支 離 破 碎 的 後 現 代 狀 況, 透 過 社 會 劇 場 的 再 現, 人 終 於 意 識 到 人 與 自 然 或 社 會 的 連 結, 使 我 們 得 以 重 新挖掘出被遮蔽的各種社會文化秩 序 中 的, 無 法 被 理 性 所 掌 握 的 異 質 性, 並 嘗 試 從 其 中 找 出 治 癒 性 的 力 量, 撫 平 在 生 命 政 治 中 所 無 法 平 復

技 術 的 本 質 是 引 致 不 可 見 者, 使 其 得以進入表象為我所見:透過技 術, 人 得 以 將 原 先 不 在 場 的 事 物, 如 車 輪、 溝 渠, 通 過「 創 造 」 得 以 在 場, 從 想 像 中 解 蔽 出 來, 成 為 真 實 的 存 在 物。 然 而, 當 今 的 技 術 雖 然 也 講 求 如 此 的 解 蔽 方 式, 但 卻 是 依 據 工 具 理 性 為 原 則, 科 學 地 透 過 資 源 的 釋 放, 並 細 化 各 種 安 排、 儲 存、 分 配、 調 節 等 的 環 節 強 行 索 求 之 而 使 其 實 現, 這 (Herausfordern) 種方式被稱之為「集置 (Ge-stell) 」, 而這種敘述則與生命政治的意旨不 謀 而 合, 即 治 理 性 的 部 署 本 身 就 是 一種集置。

所見證的種種事件都將會被共同體 中的個體所記憶,而這便是 Hannah 所 稱 許 的, 政 治 歷 史 上 的 不 Arendt 朽。 又 或 者, 我 們 能 選 擇 在 疫 情 期 間 更 加 地 愛 護 在 周 圍 的 鄰 人, 正 視 他 人 生 命 的 危 脆 性, 直 視 自 身 的 不 安。 對 個 體 而 言, 瘟 疫 的 傳 播 在 喚 起 生 命 存 續 的 行 動 的 同 時, 卻 不 捎 來 任 何 的 啟 示、 道 德 隱 喻 與 賦 予。 生命對於病態與正常的二元對立中 做 出 了 恐 懼 的 反 映, 即 使 一 切 都 尚 未 發 生 在 它 身 上。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自 我 展 演 因 此 中 斷, 使 得 社 會 建 構 不 能 再 呈 顯 為 自 我 得 以 依 附 的 平 台。 死 亡 變 得 不 再 疏 遠, 本 體 的 焦 慮 使 得 自 我 從 日 常 生 活 的 角 色 中 剝 離, 迫使個體無助地等待那無法被化約 理 解 的、 向 來 屬 己 的 死 亡 的 來 臨。 這 種 認 知, 便 是 我 們 能 夠 重 新 建 構 與 他 人 關 係 的 機 會, 誠 如 Judith 所 言, 因 為 這「 讓 我 們 意 識 Butler 到 自 己 與 他 人 之 間 的 關 係 紐 帶, 此 一紐帶有助於我們理解人與人之間 最根本的相互依存狀態與倫理責 任。」 註 透過對於集置本身的解 ( 8) 蔽, 我 們 或 許 終 於 能 從 生 命 政 治 的 治 理 性 中 脫 離, 並 阻 止 例 外 狀 態 的 常態化。

39 40

Vincent van Gogh, Shoes, 1886


的, 疫 情 的 傷 痕。 而 當 我 們 發 現 了 在 疫 情 期 間, 人 類 的 例 外 狀 態 使 得 自 然 得 到 了 喘 息, 我 們 也 因 此 得 以 重新評估自然作為他者而非可調用 的資源。

總 結 出 自 身 病 因 的 共 同 體。 透 過 對 於 疫 病 管 制 的 考 察, 或 許 我 們 終 於 得 以 脫 離「 歷 史 的 終 結 」, 並 在 逐 漸冷卻的高燒中望見自身的樣態。

註釋

代結語:戲劇的隱喻 曾經對於瘟疫 Antonin Artaud 與 戲 劇 的 相 似 性, 並 進 行 了 如 諸 分 析 註 :瘟疫與戲劇,對人而言 ( 10) 似 乎 都 是 有 益 的。 因 為 瘟 疫 將 使 得 許 多 道 德 性 的 隱 喻 因 此 破 產, 並 迫 使 人 們 面 對 真 實 的 自 我, 正 如 在 舞 台 上 所 展 演 的 那 些 悲 劇 一 般。 瘟 疫 更使得那些虛偽與欺騙袒露在公眾 的 視 野 之 下, 並 試 圖 將 人 從 逐 漸 鈍 化 的 感 官 中 拯 救 出 來, 使 共 同 體 得 以 看 見 自 身 的 病 因, 從 而 使 得 共 同 體 得 以 看 見 改 變 的 可 能, 將 自 身 從 「 歷 史 的 高 燒 」 中 拯 救 出 來。 如 果 說, 這 次 的 新 冠 疫 情 為 現 代 社 會 帶 來 了 一 場 危 機, 那 麼 等 待 著 後 疫 情 時 代 的, 就 不 應 該 是 一 種 回 復, 而 應 該 是 一 種 痊 癒。 因 為 在 瘟 疫 之 後 的,從來不應該是乘載著過去病因, 並 隨 時 可 能 再 度 復 發 的 社 會, 而 應 該 是 乘 載 著 嶄 新 的 可 能 性, 並 且 能

撰文:廖彦宥

傷害的折射 | 從巴氏量表醫療暴力事件 談醫病關係的精神圖景 當我們重新觀看這場醫療暴力 的 影 片, 我 們 可 以 發 現 醫 師 與 病 患 家屬本身存在著十分尖銳的關係: 當病患家屬得知自己無法透過巴氏 量 表 的 許 可 聘 僱 國 際 移 工 後, 感 覺 到 自 身 權 益 受 損 產 生 的 憤 怒 情 緒, 使得他開始向醫師做出預備動粗的 舉 動。 另 一 方 面, 醫 師 則 以 他 的 行 為 違 反 醫 療 法 提 出 控 訴, 並 要 求 他 即 刻 停 止 這 項 行 為。 在 基 於 醫 療 法 的 口 頭 訓 斥 下, 似 乎 這 場 醫 療 衝 突 即 將 得 來 短 暫 的 壓 制, 然 而, 不 知 道 是 眼 神 的 交 會, 或 者 是 來 自 內 心 不 滿 的 衝 動 未 得 到 緩 解, 病 患 家 屬 向 醫 師 揮 拳, 所 幸 撲 空。 醫 師 看 到

1. 柄谷行人,《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趙京華譯,新知三聯書店,2001 2. S l a v o j Ž i ž e k , M y D r e a m i n W u h a n , 2 0 2 1 , h t t p s : / / w w w. w e l t . d e / k u l t u r / article205630967/Slavoj-Zizek-My-Dream-of-Wuhan.html 3. George Orwell,1984 4. 黃金麟,《戰爭、身體、現代性:近代台灣的軍事治理與身體》,聯經出版社,2009 5. 蔡 友 月, 想 像 的 病 毒 共 同 體: 全 球 vs. 台 灣 生 物 民 族 主 義 之 戰,2020,https://www. twreporter.org/a/opinion-covid-19-imagined-communities 6. Bruno Latour,《我們從未現代過》,余曉嵐、林文源、許全義譯,群學出版社,2012 7. Catherine Malabou,To Quarantine from Quarantine: Rousseau, Robinson Crusoe, and “I,”,2020,https://catherinemalabou.wordpress.com/2020/04/08/to-quarantinefrom-quarantine-rousseau-robinson-crusoe-and-i/ 8. Judith Butler,《危脆生命》,申昀晏譯,手民出版社,2023。 9. 康豹,2021,〈瘟疫、罪惡與受難儀式:臺灣送瘟習俗面面觀〉,康豹、陳熙遠編,《研 下知疫:COVID-19 的人文社會省思》,台北:中央硏究院。 41 10. Antonin Artaud,The Theater and Its Double,pp.25-31,Groove Press New York 42

前言:無效審判 在 今 年 五 月, 台 北 三 軍 總 醫 院 的醫生因為拒絕為不符合資格的病 患 開 立 巴 氏 量 表, 進 而 使 家 屬 因 為 不能夠聘請工時較長且較便宜的國 際 移 工 而 引 發 衝 突, 最 終 釀 成 暴 力 事 件, 而 這 也 讓 巴 氏 量 表 的 存 廢 議 題 重 新 受 到 公 眾 的 廣 泛 討 論, 而 在 此 之 外, 醫 療 糾 紛 與 醫 療 暴 力 的 持 續發生也使我們反思:為何台灣的 醫病關係在近年來出現了愈來愈多 的 醫 療 衝 突? 而 在 疫 情 期 間, 台 灣 的醫護人員遭受了多少社會精神壓 力? 這 些 壓 力 的 來 源 又 是 怎 麼 造 成 的?

圖片來源: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電子報內容 (th.gov.tw)


此 番 景 象, 重 申 自 身 受 到 醫 療 法 的 保 障, 並 且 提 及 自 身 在 醫 療 場 域 下 的 壓 力, 如 照 護 病 人 的 勞 累 還 要 遭 受 醫 療 暴 力 等 等。 這 些 話 語 似 乎 在 家 屬 耳 中 如 同 情 緒 勒 索, 於 是 更 加 激 怒 了 病 患 家 屬 的 情 緒。 他 又 揮 了 一 拳, 而 這 次 沒 有 揮 空, 直 接 打 在 了 醫 師 的 正 臉 上, 而 這 也 是 媒 體 不 斷傳播放大的片段。 後面的情況我們可想而知:醫 師 受 到 大 眾 的 同 情, 病 患 家 屬 受 到 公 審, 公 眾 輿 論 則 成 為 這 場 審 判 的 陪 審 團。 然 而, 正 如 過 去 曾 經 或 未 來 即 將 發 生 的 醫 療 暴 力 而 言, 這 種 審 判 並 無 法 真 實 地 消 解 醫 療 暴 力, 因 為 他 們 只 關 注 醫 療 暴 力 的 結 果, 而 不 考 慮 醫 療 暴 力 如 何 形 成。 這 甚 至 加 深 了 醫 師 與 病 患 的 鴻 溝, 為 未 來更激烈的醫療暴力誕下了可能性 條 件。 我 們 應 當 反 思 : 為 何 病 患 家 屬 會 如 此 焦 慮、 甚 至 憤 怒 於 無 法 聘 請 國 際 移 工? 這 期 間 是 不 是 有 什 麼 制 度 上 的 問 題? 考 慮 到 家 務 型 國 際 移 工 在 台 灣 的 可 悲 處 境, 這 是 不 是 也 暗 示 著 某 種 排 他 性 的 國 族 意 識? 另 一 方 面, 又 是 什 麼 讓 醫 師 被 迫 待 在 醫 療 法 的 保 護 傘 下, 而 非 與 病 患

使得罹患精神疾病風險增加。再者, 新自由主義導致的資本逆向分配導 致 貧 富 差 距 擴 大, 進 而 造 成 使 得 相 對剝奪感增加,貧富矛盾逐漸尖銳。 最 後, 跨 國 流 動 頻 繁, 所 使 得 傳 染 病 的 風 險 大 幅 提 高。 而 在 社 會 氛 圍 上, 風 險 社 會 的 產 生 與 專 家 話 語 的 興 起, 使 我 們 處 在 一 個 唯 有 自 己 信 任的專家告訴我們可能面臨哪些風 險, 才 會 知 道 原 來 自 己 處 在 哪 種 風 險 環 境 中 的 時 代 之 中。 這 產 生 了 人 們因過度依賴專家權威而導致脆弱 性 與 依 賴 性 的 新 人 格 特 質, 卻 不 考 慮自身的階級狀況。 我們可以得出這些結論:從新 自由主義對個人身體的責任強調與 醫 療 化 的 由 下 而 上 的 建 構 看 來, 透 過新自由主義所帶來的醫療化其實 呼應了 Michel Foucault 所探討的權 力 概 念, 權 力 存 在 多 種 模 態 且 各 以 不同的狀態進行對於常民的滲透與 蔓 延。 權 力 因 此 是 生 產 的, 而 非 自 上 而 下 的 壓 迫 的, 對 於 個 體 而 言 是 內 在 的 而 非 外 在 的。 醫 療 論 述 在 建 構 上 對 個 體 重 要 性 的 強 調, 已 使 得 醫療論述的要素內化至個體認知中。 醫療化不再只是社會控制的壓迫形

建 立 信 任 的 關 係? 當 醫 師 說 出 自 身 的 醫 療 場 域 中 所 得 到 的 壓 力 時, 為 何 病 患 家 屬 無 法 共 情? 醫 師 在 當 代 狀況下被迫增加了多少情緒勞動? 病患的焦慮:新自由主義的視角 如 果 我 們 從 病 患 的 角 度 來 看, 我們或許能指出這是新自由主義下 的 醫 療 化 而 產 生 的 焦 慮。 藍 佩 嘉 在 台 灣 的 教 養 場 域 的 研 究 中 指 出, 受 到 新 自 由 主 義 的 影 響 下, 家 長 竭 力 向教育機關爭取選擇權來為自己的 小 孩 取 得 最 好 的 教 養 方 式。 本 該 相 互作的親職與教育機關形成了互相 對 立 的 關 係。 然 而, 這 種 語 法 遮 蔽 了 階 級 關 係 對 於 選 擇 的 影 響, 使 得 家 長 將 自 我 責 任 化, 當 自 身 因 為 各 種可能的階級因素而無法為小孩達 成 自 己 所 認 知 的 最 佳 選 擇 後, 則 將 自 身 的 錯 誤 選 擇 道 德 化, 將 之 視 為 自 己 的 責 任, 而 不 去 反 思 整 體 結 構 性 的 問 題, 這 形 成 了 新 自 由 主 義 下 親職焦慮的來源。 而當我們將這套論述放在醫師、 病 患 家 屬 與 病 患 所 構 成 的 關 係 中, 我們也能發現到類似的狀況正在發

式, 也 是 個 體 主 動 建 構 自 身 的 再 技 術 化, 而 這 種 形 構 最 為 著 名 的 形 式 也就是健康生活。 我 們 其 實 可 以 發 現, 健 康 生 活 方式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已經是種 個 人 階 級 地 位 之 線 索, 這 從 健 康 餐 的價格總是比一般餐點的價格還高 就能知道:不是所有人都能負擔得 起 這 種 健 康 生 活。 Robert Crawford 指 出, 那 些 強 調 日 常 生 活 的 風 險 的 論 述, 如 暴 露 於 陽 光 下 會 有 皮 膚 癌 的 風 險, 腦 瘤 的 產 生 與 手 機 的 使 用 有 關 等, 引 發 個 人 的 健 康 恐 慌。 甚 而, 當 代 社 會 在 某 種 程 度 上 對 於 疾 病 的 汙 名 化 並 不 符 合 Erving 的 範 式, 是 他 者 與 自 身 的 Goffman 互 動 過 程, 而 是 來 自 於 自 身 對 於 自 身 疾 病 的 污 名 化。 許 多 日 常 生 活 一 旦 被 納 入 醫 療 化 的 檢 視 範 圍, 便 會 出 現 許 多「 潛 在 風 險 」, 他 將 其 稱 為「 健 康 主 義 (Healthism) 」。 健 康 主義所推崇的正向心理學要求人們 應 該 去 思 考 種 種 正 面 的 事 物, 卻 忽 略 了 病 痛 本 身 對 於 身 體 的 影 響, 使 得 病 患 不 僅 無 法 真 實 地 面 對 病 痛, 也無法真誠地將病痛那如自身的生 命 經 驗 中, 使 其 成 為 一 個 純 粹 異 質

生:病患家屬或病患以病人自主原 則 為 依 據, 要 求 醫 療 機 關 應 該 提 供 自 己 特 定 醫 療, 包 括 這 次 的 巴 氏 量 表, 的 權 利, 而 不 聽 從 在 他 面 前 醫 師 的 評 估。 而 若 是 醫 療 人 員 無 法 達 成 家 屬 的 訴 求, 則 醫 護 人 員 甚 至 會 受 到 醫 療 暴 力 的 對 待, 顯 示 出 台 灣 社會對於醫護人員的態度已經從相 互信任託付逐漸轉向一種純粹的消 費者關係,他們購買的是一個商品, 而 非 醫 療。 若 再 不 成, 則 轉 換 到 其 他 的 醫 療 院 所 進 行 消 費, 直 到 達 到 病 患 的 目 的 為 止。 我 們 看 見 了 病 患 的自我責任化使得病患與醫療機構 形 成 了 相 互 對 立 的 關 係, 並 且 將 自 己無法獲得自己所選擇的醫療視為 自 身 道 德 上 的 失 敗, 進 而 感 到 憤 怒 或 焦 慮, 卻 不 考 慮 是 否 應 該 和 醫 師 合 作, 討 論 在 治 療 方 案 上 的 其 他 可 能。 新自由主義的醫療化是如何形 構 的? 從 表 面 上 看, 新 自 由 主 義 無 疑 給 個 體 帶 來 更 多 的 不 確 定 感, 如 彈性的僱用制度帶來員工流動性與 短 期 工 的 增 加, 使 得 受 雇 者 不 確 定 感 加 深。 其 次, 強 調 競 爭 力 與 自 我 功 績 使 人 們 常 處 在 高 壓 狀 態 中, 這

性 的 存 在。 此 外, 正 向 心 理 學 也 代 表 著 群 眾 之 間 的 自 我 監 視, 透 過 排 除 那 些 不 正 向 的 思 維 與 情 緒, 遮 蔽 了 資 本 主 義 的 結 構 性 不 平 等, 也 壓 抑改變人們團結起來改變社會的動 力。 醫師的壓力:教育社會學的比喻 而 當 我 們 回 到 醫 療 端, 我 們 可 以發現到當代的臨床醫學的高度階 層化與對於統計的高度依賴是醫護 人 員 形 成 壓 力 的 主 因。 高 度 階 層 化 能夠卻到病患可以接受一定程度上 客 觀 且 秩 序 化 的 醫 療, 確 保 每 次 的 醫 治 流 程 趨 於 一 致。 這 種 一 致 性 不 僅 是 為 了 病 患, 同 時 也 是 為 了 生 產 更多的醫療知識:一群客觀的醫治 流程是根據制定好的醫療指引產生, 而 對 於 這 些 醫 療 指 引 的 實 證, 通 過 統 計 數 據 的 分 析, 可 以 做 為 醫 療 指 引 的 修 改 依 據, 形 成 社 群 內 的 自 我 更 新。 這 些 醫 療 知 識 的 生 產 不 僅 可 以 鞏 固 醫 療 機 構 本 身 的 權 威 性, 並 且能夠作為政治機關制定公衛政策 的 參 考。 醫 師 的 診 治 過 程 從 此 不 只 是 對 於 病 患 而 言, 同 時 也 是 對 於 整 個生命政治的治理體系提供權力的

43 44


來 源, 使 機 構 後 續 的 治 療 行 為 能 有 對身體控制的正當性。

因 此, 醫 護 人 員 逐 漸 盛 行 起 防 禦性醫療:透過各種檢查來滿足病

與 Theorell 在對於職 Karasek 場 社 會 心 理 壓 力 的 研 究 中 指 出, 工 作 者 會 因 為 失 去 對 於 工 作 的 控 制, 使得工作者無法無法對於自身的行 為 產 生 價 值 的 理 解 並 賦 予 意 義, 因 而 導 致 厭 煩 與 無 力 感。 若 缺 乏 對 於 工 作 的 決 策 能 力, 將 會 導 致 工 作 者 對 於 工 作 內 容 無 所 適 從, 進 而 失 去 工 作 的 動 力。 因 此, 高 工 作 負 荷 和 低工作控制的組合被稱為高壓力工 作, 以 其 無 法 對 自 身 的 工 作 價 值 產 生 認 同, 而 醫 護 人 員 便 滿 足 這 樣 的 條件:在高度階層化的工作環境下 長 期 工 作, 並 且 還 需 要 受 到 病 患 潛 在 的 暴 力 衝 突。 在 新 冠 疫 情 的 肆 虐 下, 這 種 情 況 更 為 明 顯 : 瘟 疫 使 得 醫 護 人 員 的 工 作 量 激 增, 然 而, 病 患與醫師的對立關係使得溝通等再 技 術 化 無 法 開 展, 相 對 隨 之 而 來 的 只 有 對 於 醫 療 體 系 的 不 信 任, 導 致 各種心理或肢體壓力在醫療場域中, 透過病毒的放大使其更為顯著。

身 的 負 面 情 緒, 強 迫 自 身 進 行 更 多 的情緒勞動。

透過對於病患與醫師兩端的分 析,我們因此可以看到兩重的折射:

轉向:醫病關係的其他可能

患 的 各 種 要 求, 並 且 透 過 各 種 話 語 的 掌 握 使 其 避 免 受 到 後 續 的 訴 訟, 而不去理會自身的基於病患徵狀而 進 行 的 醫 療 判 斷。 而 讓 我 們 將 視 角 重 新 回 到 巴 氏 量 表, 即「 病 症 暨 失 能 診 斷 證 明 書 」 的 依 據。 當 我 們 認 識到醫師在裡面所需要評估的內容 後, 我 們 可 以 發 現 其 內 容 做 為 一 位 和病患只存在短暫的診療關係而言, 不免過於苛刻:如是否能獨立沐浴、 是 否 有 大 小 便 失 禁 等, 醫 師 並 不 參 與 病 患 的 日 常 生 活, 又 如 何 能 夠 為 病 患 做 出 開 立 巴 氏 量 表 的 決 定? 這 無 疑 使 得 醫 師 進 入 低 控 制 的 狀 態, 陷入不是在開立後被檢察機關提告, 或者是在拒絕後遭受病患與其家屬 醫 療 暴 力 的 風 險。 巴 氏 量 表 的 存 在 有 其 必 要 性, 這 不 僅 保 障 國 際 移 工 的 工 作 權 益, 也 避 免 這 項 資 源 受 到 濫 用。 在 某 種 程 度 上, 也 是 對 於 國 族 主 義 的 最 後 界 線。 然 而, 其 開 立 應 該 依 賴 與 長 期 照 護 相 關 的 機 構, 而非醫師。

那 麼, 這 種 體 制 是 如 何 讓 醫 護 人 員 產 生 壓 力 的 呢? 我 們 不 妨 利 用 教育學的視角分析:教育社會學者 指 出, 教 育 體 制 的 Michael Apple 套裝化會強化教育者在教育場域的 工 具 理 性 思 維, 因 為 這 些 教 學 指 引 使得教育的設計與執行的環節產生 分 裂, 造 成 去 技 術 化 (de-skilling) , 剝奪了教師實踐其教育理念的空 間, 讓 教 師 備 感 空 虛。 然 而, 教 育 政 策 制 定 者 可 以 透 過 再 技 術 化 (re,將教師的注意力轉移到如 skilling) 班 級 管 理、 親 師 關 係 的 互 動 等 依 賴 技 術 所 產 生 的 學 科 上。 我 們 不 難 發 現, 臨 床 指 引 的 制 定 與 新 自 由 主 義 下 對 於 醫 療 行 為 的 消 費 主 義 化, 對 於醫護人員而言是去技術化的過程, 而 醫 護 人 員 試 圖 增 加 醫 病 溝 通、 進 行 照 護 相 關 的 培 力, 則 是 再 技 術 化 的 過 程。 而 顯 然 地, 在 新 自 由 主 義 下的病患與醫療機關的對立使得再 技 術 化 的 過 程 無 法 產 生, 醫 護 人 員 不僅無法從醫病關係中得到心理上 的 滿 足 感, 還 需 要 在 被 病 患 送 上 法 院 的 風 險 下 試 圖 展 開 溝 通, 隱 藏 自

療責任的形成與展開》中提出以下 的 觀 點 :「 善 意 的 父 權 主 義 並 無 排 斥 揚 棄 的 必 要。 病 人 之 自 主 權 有 賴 於 醫 師 善 意 的 配 合, 始 能 真 正 實 現。 ... 病人自主權係在傳統醫病信 賴 關 係 逐 漸 式 微 之 際, 發 展 出 來 的 概 念, 若 醫 病 關 係 能 夠 重 建 傳 統 的 信 賴 關 係, 則 善 意 的 父 權 關 係 對 於 病人而言,何懼之有。 第 頁 」) ( 192 這樣的方法顯然可以解決醫病關係 中的第二個傷害性折射。

因 此, 更 好 的 選 擇 是 在 醫 療 的 過 程 中, 除 了 治 療 (cure) 之 外, 也 增 加 關 懷 (care) 的 向 度。 醫 護 人 員

然 而, 即 使 是 善 意 的 父 權 仍 然 是 父 權, 我 們 也 不 可 能 在 理 解 自 己 有選擇權的情況下回復成過去的關 係。 相 對 地, 當 我 們 在 談 論 疾 病 的 自 主 性 時, 我 們 也 需 要 注 意 到 : 疾 病本身作為狀態將使得病人及其身 體 產 生 斷 裂, 使 得 病 人 意 識 到 自 身 無法管控其身體,而在這種狀態下, 所謂理性的個人自主也是不合時宜 的:當人的各種感官受到影響而使 得 其 知 性 無 法 正 常 發 揮 時, 我 們 又 該如何探討理性?

不 僅 是 在 治 療 一 場 疾 病, 同 時 也 是 在關懷身處於一場生命危機中的個 人。 醫 護 人 員 愈 是 能 夠 透 過 交 談 或 其 他 行 動 去 關 懷 病 人, 他 們 就 愈 能 夠 了 解 到 病 人 的 處 境, 並 了 解 到 他 為 何 感 到 憤 怒 與 無 助, 而 不 是 單 純 地躲在醫療法的保護傘下。相對地, 病 人 要 能 獲 得 完 整 的 醫 療, 他 就 不 能 只 意 識 到 自 己 的 治 療, 他 也 必 須 關 懷 他 在 這 場 醫 病 關 係 中 的 對 象, 即 醫 護 人 員。 病 人 愈 是 能 關 注 醫 護 人 員 的 處 境, 他 就 越 能 夠 理 解 醫 護 人員對他提供的建議是站在什麼樣 的 立 場 下 表 述 出 來, 同 時 也 意 識 到 自身的選擇權在身體與心靈的分裂 時 是 如 此 的 空 虛。 透 過 對 於 彼 此 的 相 互 理 解 與 相 互 承 認, 醫 病 之 間 才 終於能達到一種近似於朋友的關 係 : 在 此 關 係 中, 中 心 既 不 是 醫 師 或 病 人, 而 是 彼 此 對 於 疾 病 的 共 同 體悟。

病人與病人家屬希望能夠看到能夠 為 自 己 提 供 特 定 醫 療 服 務 的 醫 師, 但卻沒有意識到自身對於健康的選 擇權的追求已經造成了自身與醫療 機 關 之 間 的 對 立, 而 非 互 助 合 作 化 解 病 痛 的 團 隊。 醫 師 希 望 能 夠 看 到 符 合 病 人 角 色 的 模 範 病 人, 可 以 正 常 與 其 溝 通, 對 於 自 身 的 疾 病 有 所 認 知 並 願 意 理 解 醫 師 的 囑 咐, 但 卻 沒有看到當代新自由主義社會下病 患對疾病的自我責任化與對於治療 的 選 擇 焦 慮。 這 兩 重 視 角 的 折 射 構 成 了 醫 病 關 係 的 傷 害 性 邏 輯, 不 僅 使 得 醫 病 關 係 無 法 有 效 進 展, 也 使 得醫病兩端陷入了壓力與焦慮之中。 縱使台灣已經開始研議在法律政策 的層面上改善醫護人員的工時待遇、 將 護 病 比 納 入 考 量, 台 灣 的 醫 療 場 域的職業社會心理危害的防治仍然 仍 然 有 很 大 的 改 善 空 間, 而 這 涉 及 的 是 整 體 的 社 會 文 化 結 構 的 變 革, 需要的是一個醫病關係相互信任的 脈 絡 重 構, 一 種 既 不 是 以 醫 師 為 中 心, 也 不 是 以 病 人 為 中 心 的 相 互 承 認邏輯。 關於病人自主權與醫師診斷的 平衡,台大法學院教授陳聰富在《醫

45 46


NOTES

48

47


臺大醫訊

—封面故事—

封面取自醫學人文館的高木友枝塑像,其作為台大醫學院 的前身,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的校長,在任內著力於屏除種 族偏見與推進醫學生的品格教育,象徵著台灣進入現代醫 療體系的濫觴的同時,也是台灣醫學人文教育的肇建者之 一。在這次影響人類歷史甚鉅的新冠疫情中,百年前的高 木友枝校長也戴上現代的口罩,一種跨越時間藩籬的新鮮 感便油然而生。如果說,高木校長使我們反思醫學的人文 價值,那麼戴上口罩的塑像便是讓我們思考,在新冠疫情 的逐漸遠離的當下,我們做為醫學生能在瘟疫中學習到什 麼?我們能夠透過疫情,學習到怎麼樣的社會關懷與實 踐?而這,也便是本期醫訊所想要向讀者們傳達的訊息。

《台大醫訊》 粉絲專頁

《台大醫訊》 Medium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