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生命:一個自相矛盾的口號或富有深意的信念?(蕭戎,2012,看守台灣14(2),頁4-10)

Page 1

尊重生命:自相矛盾的 口號,還是富有深意的 信念? 既然藉著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 便藉著他叫萬有─無論是地上的、天上的─都與自己和好了。 聖經〈歌羅西書〉1:20 文/蕭 戎

4 「尊重生命」在台灣並不是

沒有一種生物會表現出對於「尊

一個教人陌生的詞彙,相反的,

重生命」的重視與實踐。正如達

它常常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人

爾文在將近一百五十年前就中肯

們經常隨口便將「尊重生命」掛

地描述的,我們眼前的這個自然

在嘴邊,以之為提醒、教導或勸

界是一個腥牙血爪的世界,這

誡。而就因為人們對它太習以為

世界無時無刻都在上演著毫無憐

常了,因此也容易忽略這個概念

憫、毫不為對方設想的相互吞吃

十分特殊之處。舉例來說,仔細

(1999:83; 91)。對此,我們雖然會

觀察週遭的自然世界,其實我們

試著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解釋它們

便會發現,除了人以外,地球上

的不得不然,但實際上我們也的 確無法在牠/它們身上找著任何 一絲「尊重生命」的痕跡。 就此看來,這由人們所不 斷地表達的「尊重生命」概念其 實正表明了人是這個星球上「極 不自然」的獨特族裔,而絕對不 會是某些人粗糙地主張的「不過 只是一種生物」而已。換言之, 「尊重生命」根本上不會是從自


然科學裡生長出來的發現或概

地、在沒有資源使用者的情況下

念,它在某個意義上其實徹徹底

具有價值。而也就是因為資源的

底地是一種屬於人類社會與文化

這種被動性質,所以它常常是可

內部的一種人文學科概念、是一

被替代的、是變動的,並僅僅是

種使我們有別於其他生物的獨特

工具性的。

道德呼籲;甚至我們應該說,它 是一個要在足夠高貴的人類社會 裡才有可能的概念――那總是著 眼於生存競爭的、落後的社會文 化裡並沒有它的立足之地。

但偏偏台灣社會長久以來就 存在一種理解「尊重生命」的錯 誤方式,它認為並鼓吹、我們之 所以要尊重生命,是因為這許許 多多的非人類生命對人類維持眼 前生活或社會長久持續來說、都 是極為有益且重要的,因此我們 應當要尊重這些能夠為我們提供 服務的生命,以俾自身的延續與 興盛。依照這樣的觀點而用更具 體的話來說,這種理解方式主張 我們應當要「尊重」這些圍繞在 我們身邊的「自然資源」。

提供服務的緣故而要尊重它,這 其實是對尊重一詞的誤用,而無 法正確反映這個詞彙的意涵。對 此我們其實很可以想像,按照這 種誤用的思考,倘若某種生命對

專題企劃

對尊重生命的誤解

因此,為著生命能夠為我

我們來說不再「有用」、不再能 夠提供我們益處,那是否我們也 就因此而毋需再尊重它呢?恰恰 相反的是,我們尊重生命的態度 與實際表現就常常不是要利用 它,而是要保護它;甚至我們會 認為不去利用它、不去干預它才

5

更能如實地表現出我們的尊重。 對此,倫理學家Paul W. Taylor (1923-)在其著名作品《尊重 自 然 : 環 境 倫 理 理 論 》 裡 即曾 中肯地進行了分辨,他說:「僅 僅在環境事務上抱持著人類中心

我們提倡「尊重生 命」,但提倡的人真 的「尊重生命」嗎? 或者我們只是因為這 些生命提供了食物、 保暖、娛樂,就用尊 重生命的口號來呼籲 大家「要珍惜」?

這話乍聽之下或許會讓人感 到似是而非,其中令我們疑惑的 部份是因為、尊重某個對象的依 據乃是在於該對象本身所具有的 特質與價值,而我們之所以不認 為這些為人所用的自然資源配得 上「尊重」一詞,這是因為資源 總是與「使用資源者」連結在一 起並具有因果關係。也就是說, 資源之所以是資源並且是有價值 的,這總是取決於資源使用者, 取決於資源使用者賦予它「有 用」的評價;資源並不會自發性 Taiwan Watch Vol.14, No.2 / Summer, 2012


觀點的人可能有時候會做出事實

在的目的,就只是工具性地為人

上促進野生生物利益的行動。但

提供服務而已,此外就再也沒有

他們的行動並沒有表現尊重自然

別的意義。但Taylor卻要澄清每

的態度,因為他們這麼做並不是

個生命――包括人也是如此――

為了野生動物其自身的緣故。那

其生命的目的與意義,都並非僅

根本的目的是在於對人類有所助

只在於為他者提供服務,而都是

益 , …… 他 們 的 行 為 無 法 被 視

在於其生命本身;他╱牠╱它們

為尊重自然的表現」(1986:85)。

其實都是在努力追求其自身生命

「尊重某個生命與否」與「該生

的益處、又躲避與克服對其生命

命是否有利於我們」,兩者其實

的威脅、從而護衛自身福祉的存

並無關係。

有。舉例來說,樹木並不是生來 就要被人們砍伐、加工、並用來

6

環境倫理學對非人類生命的道 德地位的論證:兩個案例

製造各種用品以供應人類生活需

那麼,如果「能為人提供服

努力地維持自己的生存與健康。

務、能為人所利用」不是我們尊

同樣地,牛、豬與雞也並不是生

重生命的正確理由,那這理由又

來就要被屠宰而做為人們的食物

會是什麼呢?關於這個問題,我

的,維持牠們自身的生命其實才

不認為台灣社會已經普遍地有很

是牠們貫串一生的重要任務。

好的答案,以至於那長久以來十 分泛濫的呼籲與行動都要顯得可

© 林子涵

疑。

沙地上的螃蟹,也以 自身生命為目的地存 活著。Talor認為, 尊重生命不該是因為 這隻螃蟹能否提供人 類任何服務,而是因 為其生命既有的價 值。

求的,樹木生來的目的反倒是要

過往的倫理學家相信,人 之所以擁有比非人類生命更高的 道德地位,其原因就在於人是以

為此,二十世紀的環境倫

其自身生命為目的的存有,人擁

理學家們曾努力地嘗試回答這個

有屬於其自身的福祉,而不只是

問題。其中,Taylor便奠基於生

實現其他存有的福祉的工具。但

物學的認識而論證每個生命都是

當Taylor將自然科學對生命的理

以其自身生命為目的的存有。他

解引進倫理學的思考後,這種區

指出每個生命的目的都在於維持

隔道德地位高低的傳統界分也就

與延續其自身的生命,而其生

隨之消失了。於是,按照這樣的

命的維持與延續,即是牠╱它

理解,人以外的生命將不能夠再

們自身的福祉之所在(2001:105;

只是被理解為「工具」或「東

107)。從主流自然科學的角度來

西」,牠╱它們自身的福祉理應

看,Taylor的論述其實一點也不

得到我們的重視――就如同我們

新鮮,也稱不上是創見。但這種

會重視人類自身的福祉那樣,而

理解的特殊之處就在於它否定了

其道德地位也將因此得到提昇。

人類社會裡十分普遍的、對「天 生萬物以養人」的驕傲相信。這 種相信認為,人以外的生命其存

至於環境倫理學家Holmes Rolston, III(1932-)則是更進一


於是我們會發現,人類以

的重要著作《環境倫理學》裡,

外的生命究竟有沒有價值,這並

他延續著Taylor的想法而肯定每

不是人類說了就算的事情,因為

種生命都有屬於其自身的福祉。

Rolston已經向我們證明,人類以

對此,雖然有許多生命都未必能

外的生命也具有評價的能力。並

夠「意識到」其自身擁有福祉,

且,牠╱它們還十分地珍視自己

但在這裡,意識並不是我們判斷

的生命、牠╱它們明顯地認為它

有無福祉的依據(1988:109)。

們的生命是極有價值的;因為對

Rolston用現代人所熟悉的基因

牠╱它們來說,維持與護衛牠╱

作為說明,他要指出,我們可以

它們自身的生命,就是佔據牠╱

從作為生命之指引的基因來看出

它們一生大部分時刻與精力的重

牠╱它們確實擁有福祉。基因對

要任務。

專題企劃

步地精緻化了Taylor的理論,在他

生物來說就像是一套教導該生物 資訊系統,這套系統結合著生物

以自然科學為基底的環境倫理 理論的侷限

本身所具有的、接收與傳遞外

但環境倫理學家的論述真的

在環境與自身狀態訊息的基本能

說服了我們嗎?我們真的能夠因

力,它會指導生物該如何趨吉避

為人類以外的生命也擁有屬於其

凶,指導牠╱它該如何在特定的

自身的福祉、因為牠╱它們認為

時刻躲避對其生命的威脅,以及

自己的生命是極有價值的,於是

該如何在特定的時刻獲得其生命

就能相應地對牠╱它們產生出尊

所需的有益條件(98-100)。在

重嗎?事實上,我們真可以問:

基因的指導下,儘管某些生物並

為什麼非人類生物擁有屬於其自

沒有「意識」事物的高等能力,

身的福祉、我們就要對其報以尊

但牠╱它卻也能憑著基因而懂得

重呢?為什麼非人類生物明顯地

――在此姑且容許我們使用這個

擁有一種毋需人類加以肯定、就

擬人的詞――什麼對牠╱它來說

自己存在著的客觀價值,我們就

是好的、又什麼是壞的;就如同

要對其報以尊重呢?

「要如何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的

植物懂得在機會來臨時迎向陽光 與水源、又懂得在惡劣情境下珍 惜保存自身能量那樣,Rolston 要指出,每個生命都是一個評價 者,牠╱它們能夠評價自身生命 的景況。對牠╱它們而言,什麼 是好的、什麼是壞的,在某個意 義上其實非常清楚:能夠生存下 來是好的、死亡則是壞的(99100)。

7

我不認為Taylor所說的「如 果一個道德主體肯認或知道了 [某個生命擁有屬於其自身的 福祉]……,[則]尊敬的態度 [便將]被視為唯一可接受的、 恰當的、或合適對那實存採取的 態度」(1986:72)有做出什麼令人 佩服的證明。我也不認為Roslton 所解釋的「人應該保護價值……

老舊的榻榻米上長 出白胖的蕈類,對 它們而言,什麼是 好、什麼是壞的意 義非常清楚,能生 存下來是好、死亡 是壞。

無論這些是在哪裡發現的。…… Taiwan Watch Vol.14, No.2 / Summer, 2012


呼籲「尊重生命」的 矛盾:當我們奢侈地 大啖美食,我們有意 無意地認為這些生物 生來就該滿足人類的 口腹之慾。但當我們 對他人和孩童們侃侃 而談,又自動切換成 以生命為先的論調。

8

就如同認為人應該促進福祉或人

個以相互吞吃為基調的自然世界

應該信守承諾的訓令一樣,保護

裡,自身生命脆弱如蘆葦又短暫

價值的義務是如此高層次、以至

如蜉蝣的人們卻竟然嚷嚷著要尊

於 是 應 該 要 去 做 的 , …… [ 它

重生命。從某種角度來看,Taylor

是]如此普遍以至於在事實上是

與Rolston企圖以人們熟悉的生

不容置疑的,並因此沒有任何實

物學知識為基礎來向我們進行的

質的理論上的內容」(1988:231)能

說服,它們其實更強化了這種荒

夠使人打從心底信服。我們反倒

謬感――因為他們就是不斷地指

會發現,他們竟是如此想當然爾

出、這些非人類生命常常就只是

地在回應為什麼我們應當對非人

關注著自己的生存而已,以致於

類生命報以尊重的嚴肅議題。他

我們似乎也不得不連帶認同牠╱

們似乎天真地相信,倘若他們能

它們為了維持自身生存、而對周

夠證成非人類生命也有屬於其自

遭其他生命所做的一切壓迫、傷

身的福祉與客觀價值,那麼人類

害與消滅。這樣,一種矛盾也就

對其的尊重態度就會――也應該

初步地浮現了,即我們一方面呼

――自然而然地出現。

籲人們要尊重生命,但一方面卻

與這種天真、或可說是樂 觀的態度截然不同的是我們始終 無法脫離的那種荒謬感:即在一

又得肯定這些非人類生命對於其 他生命的「缺乏尊重」或「無尊 重」(註1) 。其次,我們也必須面 對那些無論多麼努力鼓吹「尊重

生命」理念的人、他們終究仍舊

註1

得倚靠吞吃、壓迫、消滅眾多生

《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對此,柯志明曾在 〈愛、自然的價值與環境倫理〉一文中就「敬畏生命倫理」 提出了環境倫理學家對「尊重生命」的思考所同樣會面對到 的問題。其提到:「一個現實主義者或自然主義者很難是一 個敬畏生命的人,因為敬畏生命不自然、不實際也不可能。 如果生命本身是值得敬畏的,那麼,為什麼自然界裡的相互 吞吃的生命表現又是如此令人生畏呢?為什麼生界本身就充 滿著殘暴與殺戮呢?為什麼人應當敬畏並珍惜如此赤裸殘暴 的生命?我們似乎必須承認從自然中我們找不到敬畏生命的 基礎,我們所能知道的就是為了生存而生物之間不得不產生 激烈鬥爭。……如果我們遵循Rolston的生態倫理或環境倫 理,敬畏生命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生命之間的相互吞吃是 生態的事實與常態,甚至自然就是以這種方式維持其系統」 (2009:148)。柯志明老師為筆者就讀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時 之指導教授,本文對於尊重生命的一系列思考,皆獲益於柯 志明老師之思想與長期教導。

命來支持其自身生命的矛盾。 就現象上來看,這些矛盾 的危險就在於它不會繼續將我們 帶往「該如何思考它」的正途, 而往往是快速且輕易地使我們容 許這尊重生命呼籲裡得以存在著 粗糙的不一致。簡言之,就是不 去理會這些棘手的問題而任由他 去,反正當我們要呼籲尊重生命


沒有人住的房子裡, 長出了各式各樣的植 物,植物當中又有各 式各樣的小動物。假 如有一天某些人要入 駐這房子,有沒有一 種可能,是人和動植 物等各種生命能夠互 相尊重的共處?

是擺在眼前的事實,但我們卻未

生命為先的模式;而當我們要解

必要肯定它,我們其實應當感到

釋為何要尊重生命時,我們又可

這其實是一種不夠完美的可悲狀

以――像上述的環境倫理學家所

態;而如果真有可能的話,我們

做的那樣――自動切換成以適者

也不會希望它們是以這種互相傷

生存為公理的模式。

害、彼此爭競的方式活著。對 此,請發揮一下人類獨有的珍貴

結語:我們需要一種更好的 「尊重生命」論據

想像力而試著擺脫自然科學世界

但一套嚴謹的尊重生命論

世 界 裡 的 各 種 殘 忍 吧 ! (註2)如

述卻無法不去面對這樣的矛盾而

此,我們才可能有餘裕去想像一

努力嘗試給出前後一致且合理合

種――哪怕它並不明顯存在於現

適的解釋,於是我們會發現,上

實世界裡――各種生命之間都能

述的環境倫理學家們所採取的

夠互相尊重、甚至相愛的完美關

那種「人類有的,非人類生物也

係 (註3) 。如此,我們才可能去分

有」――人類擁有屬於其自身的

辨人類期望且呼籲彼此能夠尊重

觀總強迫要我們接受的、自然

福祉、非人類生物也有;人類生 命擁有獨立於他者評價的客觀價

值、非人類生物也有――的思考

註2

進路其實大有問題。對此,我們 或許反倒可以從「人類有,但非 人類生物卻沒有」的角度來進行 思考;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嘗試 從在人類身上所彰顯的獨特性來 進行思考。 在這種思考之下所開展出 來的可能性是,即便面對前述的 矛盾,但我們依然要肯定尊重生 命的態度是正確的,因為我們無 法全盤接受自然科學所灌輸我們 的、對相互吞吃的自然世界的接 受與肯定。沒錯,雖然相互吞吃

這種想像往往只會出現在卡通或如孩童般純潔的思考裡 ──即各種生物能夠和平共處地生活。有趣的是,無論生物 科學是多麼地盛行於當代世界,這種明顯地違背了科學理解 的想像卻從不會因此而消失。這對許多人來說是毫無新奇之 處的現象,其實正隱藏著寶貴的深意。 註3

柯志明在討論敬畏生命倫理時即提到:「敬畏生命倫理的 困難所在〔在於〕……敬畏生命倫理者要我們承認生命的客 觀存在及其意義,要我們不得侵犯它。但是,這種信念將導 致上述那種接受現狀的心態,以致於反而合理化自然的現 況,因此,它雖然限制了人不得任意侵犯其他生命,但卻必 須接受非人世界中生命相互吞吃的事實。如果敬畏生命倫理 者要徹底貫徹其信念,那麼最終他-她必須拒絕接受自然界的 生命現狀,即不承認這個充滿著相互吞吃的自然界合於敬畏 生命的法則。但是,在整個自然看起來幾乎都『不』敬畏生 命時,敬畏生命的倫理又以什麼為根據呢?是基於人的主觀 意願或超自然的根據?敬畏生命者當然不認為他們的主張只 是人的主觀意願,而是有著客觀根據;那麼,這個根據必定 是超越的而不是現實的。正是如此,如果沒有超越的信仰, 敬畏生命的倫理難以成立。在我看來,這才是敬畏生命倫理 富有啟發性之所在」(2009:149)。

Taiwan Watch Vol.14, No.2 / Summer, 2012

專題企劃

時我們就可以自動切換成以尊重

9


而努力為那些非人類生命付出、 甚至是甘願犧牲自己。 正因為是承認身為人的有限 而不是承認生存競爭的正當,正 因為是肯定那完美關係是值得盼 望而不以它為錯謬羞恥,所以這 在彰化,有一間被榕 樹包圍的土地公廟, 榕樹枝大葉密,不僅 整座廟都隱身在枝芽 間,連廟前廣場的棚 子都有了屋頂,村民 常在樹蔭下聚集,也 成為當地景點之一。

10

生命,其實是出於一種別具超越 性意義的高貴情操。至於會做出 此期望與呼籲的人類、他們那活

些可貴又可佩的行動才能不與尊 重生命的理念互相矛盾、違背而 繼續前行。

在這世界上依舊無奈地得靠吞吃

毫無疑問地,這種用基督教

與壓迫其他生命才得以生存的狀

神學的語言來說是具有「終末」

態,它在最深刻的意義上其實是

意識的思考方式,必然會遭受到

一種缺憾。就因為它是缺憾而非

以自然科學與達爾文演化論意識

視其為合理正當,所以它不會與

型態為主流的現代社會的嗤之以

尊重生命的高貴情操互相矛盾。

鼻。但就如先前已然提到的,倘

根本地說,這種新的思考方式認

若我們無法採取一種突破性的思

為,按著人類的獨特性、我們其

考,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去安放

實企盼著能與這世界上的其他生

這其實「極不自然」――或更真

命一同走向一個完美的關係,但

確的說、極不符合自然科學世界

同時卻也深感自己對於憑著一己

觀――的「尊重生命」呼籲呢?

之力抵達遙遠理想彼端的無能與

還是,我們只能繼續輕易地把它

無力。必需澄清的是,這種理解

掛在嘴邊並任憑它不時地自打嘴

將不致於淪落為一種薛西佛斯式

巴?或者,我們要就此宣布尊重

的空虛故事,事實上數百年來的

生命根本就是一種無根據的要求

人道主義運動以至於環境運動已

而放棄它?我們必須承認,「尊

經陸續地向我們證明,人類雖然

重生命」確實是一個極具張力的

有著滿滿的、無法以真正完美的

概念,而這樣的張力需要我們以

方式來生活的缺憾,但仍能夠以

嚴肅但有富有創造力的態度來進

微小的步伐、按著尊重生命的高

行發掘,從而找出生命之間得以

貴理念,捨棄許許多多自身利益

彼此相愛的希望亮光。

引用文獻 1. 柯志明,2009,〈愛、自然的價值與環境倫理〉,《應用倫理評論》,第47期,頁137-160。 2. Darwin, Charles. 1999[1859][6th].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Electronic version]. Champaign, IL: Project Gutenberg. 3. Rolston III, Holmes. 1988. Environmental ethics : Duties to and values in the natural world.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4. Taylor, Paul. 2001[3rd]. “Biocentric egalitarianism”, in Environmental ethics: Readings i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ed by Pojman Louis P.. Belmont, CA: Wadsworth. pp100-112. 5. Taylor, Paul W.. 1986. Respect for nature: A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