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资源开发类项目环评中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指南

Page 1

重庆市资源开发类项目环评中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指南

2011 年 2 月


《重庆市资源开发类项目环评中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指南》 编制参与单位 (按姓氏拼音排序)

项目主持

重庆市环境保护局 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ECBP)重庆地方示范项目办 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中国项目

资助单位

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 重庆市环境保护局

编制单位

重庆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重庆工商大学 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 中煤国际工程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

编辑校对

陈盛樑

Cliff Wallis

刘雪华

Shirley Lam

袁兴中

张颖溢

李丹

蒙延儒

张雪莲

陆蓓

Michael Leven


前言……………………………………………………………………………….…1 重庆市水电开发项目环评中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指南…………………….……3 重庆市区域开发和规划环评中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指南………………………41 重庆市旅游开发项目环评中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指南…………………………67 重庆市线性工程环评中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指南………………………………105 重庆市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环评中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指南……………………139


“重庆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和能力建设项目”是由重庆市环境保护局和 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共同申请和执行的“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 (ECBP)”地方示范项目。本项目总的预期成果是:使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纳入重 庆市政府的日常工作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中去。 在我国,将生物多样性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尚属起步阶段,与之相关的生 物多样性评价方法还在摸索过程中。与环境影响评价有关的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 件中,至今还没有具有可操作性的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所以有 必要制定适合资源开发类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生物多样性评价指南,从而为我 国资源开发类项目环评中的生物多样性评价工作提供具有实用性的技术指导。 2009 年 6 月,在市环保局牵头下,ECBP 重庆示范项目办与重庆大学、清华 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中煤国际工程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 等单位展开合作,经过资料收集、方法研究、案例分析及相关部门和国际国内生 物多样性评价专家的意见征集,于 2010 年 7 月完成了旅游开发、矿产开发、水 电开发、线性工程、区域开发和区域规划环评中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指南。

1


重庆市水电开发项目环评中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指南

3


1 总则········································································································ 7 1.1 编制目的····························································································· 7 1.2 适用范围····························································································· 7 1.3 评价原则····························································································· 7 1.4 评价工作区域 ······················································································· 7 1.5 评价工作内容 ······················································································· 7 1.6 生态影响判别依据 ················································································· 8 1.7 评价工作分级 ······················································································· 8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0 3 术语和定义 ······························································································ 11 4 项目概况和工程分析 ·················································································· 13 4.1 项目概况···························································································· 13 4.2 项目工程分析 ······················································································ 13 4.3 调查与分析重点 ··················································································· 14 5 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与评价·········································································· 15 5.1 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 ············································································· 15 5. 2 生态现状评价 ····················································································· 15 6 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与评价·········································································· 17 6.1 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和评价的原则···························································· 17 6.2 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和评价的范围···························································· 17 6.3 生物多样性预测和评价内容····································································· 17 6.4 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与评价方法······························································· 17 7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 ··············································································· 19 7.1 原则与要求 ························································································· 19 7.2 生态影响的防护与恢复措施····································································· 19 8 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管理 ··············································································· 21 8.1 生物多样性监测 ··················································································· 21 8.2 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 ············································································· 21 9 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资估算与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 23 9.1 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资估算 ······································································· 23 9.2 生物多样性影响损益分析 ······································································· 23 10 公众参与································································································ 24

5


11 结论······································································································ 25 附录 A(规范性附录)生态敏感区分类 ······························································ 26 附录 B(资料性附录)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方法···································· 27 附录 C(资料性附录)主要生物类群监测方法 ····················································· 28 附录 D(规范性附录)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图件规范与要求···································· 30 附录 E(资料性附录)推荐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和预测方法································· 32 附录 F(资料性附录)推荐的河流生境评价方法··················································· 34 附录 G(资料性附录)推荐的河道内生态需水评价方法 ········································· 35 附录 H(资料性附录)推荐的河流生境快速评价方法 ············································ 37 H.1 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 ············································································· 37

6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规范水电开发项目中的生物多样性评价,确定评价标准、原则、内容和方 法,统一技术要求,特制定本指南。

1.2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中小型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特别 是西南地区山地河流中的引水式和坝后式水电站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其他行 业同类工程可参照执行。

1.3 评价原则 坚持重点与全面相结合的原则,既要突出评价项目所涉及的重点区域、关键 时段、主导生态因子和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又要从整体上兼顾评价项目所涉及 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在不同时空等级尺度上的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 坚持预防与恢复相结合的原则,以预防为主,恢复补偿为辅。 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生态影响评价应采用定量方法进行测定和分 析,当现有科学方法不能满足定量需要或因其他原因无法实现定量测定时,生态 影响评价可通过定性或类比的方法进行描述和分析。

1.4 评价工作区域 水电工程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应能够充分体现生态完整性,涵盖评价项目 全部活动的直接影响区域和间接影响区域。评价工作范围应依据评价项目对生态 因子的影响方式、影响程度和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确定。 水电工程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工作的主要评价区域包括:坝体建设区、淹 没区、移民安置区、水源区、引水隧道或引水渠沿线区、工程上下游河段、湖泊、 湿地、河口等。

1.5 评价工作内容 水电开发项目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项目概况; 项目工程分析; 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 生物多样性影响识别; 7


生物多样性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 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管理; 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参与; 评价结论等。 水电项目建设对所在流域造成较大影响时,应分析工程对流域生态环境和生 物多样性的影响。

1.6 生态影响判别依据 生态影响判别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国家、行业和地方已颁布的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等相关法规、政策、规划、 区划等确定的目标、措施与要求; 科学研究判定的生态效应或评价项目实际生态监测、模拟结果; 评价项目所在地区及相似区域生态背景值或本底值; 已有性质、规模以及区域生态敏感性相似项目的实际生态影响类比; 相关领域专家、管理部门及公众咨询意见。

1.7 评价工作分级 依据水电项目影响区域的生态敏感性和评价目标所造成的生态影响范围,将 生态影响评价工作划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表 1)。 凡涉及影响特殊生态敏感区(表 2),需开展一级生态影响评价;不会造成不 可逆生态影响,或者通过人为努力可以使生态功能得以恢复,或者虽有不可逆生 态影响,但由于规模小、范围有限,不会对区域主导生态功能造成破坏的评价项 目,开展二级生态影响评价;本身无害于生态系统或生态影响很小的项目开展三 级影响评价。 表1 水电项目生态影响评价等级划分要求 评价等级 影响区域生态敏感性

面积>30 km 2 或长度 面积10~30 km 2 或长 度30­50 km

>50 km

面积<10 km 2 或长度 <30 km

特殊生态敏感区

一级

一级

一级

重要生态敏感区

一级

二级

二级

一般生态敏感区

二级

三级

三级

8


表2 生态敏感性等级划分参考标准 生态过程或要素

水系格局

水生态保护 重要湿地

生物保护

重要生态敏感区

长江、嘉陵江、乌江

区域 3、4 级水系,

等一级河流河道及滨

区域大型湖泊、水

水缓冲区

库及其周边区域

关键区域重要湿地保

具有重要意义的湿

护区

地保护区

一般生态敏感区 其它水系及一般 湖泊水库

一般湿地

水源涵养重要和中

水源涵养一般重

等重要区

要区

生物多样性中等重

生物多样性较重

要区

要区

生境极敏感区

生境高度敏感区

生境中度敏感区

高植被盖度区

中植被盖度

低植被盖度

河流、湖泊水域和阔

草甸、灌丛、萌生

叶林、针叶林

矮林

水源涵养

水源涵养极重要区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极重要区

生境敏感区 植被盖度 土地覆盖类型

土壤保持

特殊生态敏感区

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极敏感区

石漠化

石漠化极敏感区

土壤保持

土壤保持极重要区

9

稀疏灌丛草地

土壤侵蚀高度及中

土壤侵蚀一般敏

度敏感区

感区

石漠化高度及中度

石漠化一般敏感

敏感区

土壤保持重要及中

土壤保持一般重

等重要区

要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指南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 本适用于本标准。 HJ/T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 HJ/T130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 HJ/T192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 HJ/T88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水利水电工程

10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生态影响 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对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所产生的任何有益 的或有害的作用。根据影响对象可划分为物种、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生物因 子影响和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非生物因子影响;根据影响性质可划分为有 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根据影响来源可划分为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累积影响;根 据影响的后果可划分为可逆影响和不可逆影响。 直接生态影响 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所导致的不可避免的、与该活动同时同地发生的生态影 响。 间接生态影响 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及其直接生态影响所诱发的、与该活动不在同一地点或不 在同一时间发生的生态影响。 累积生态影响 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或者该活动与其他相关活动(包括过 去、现在、未来)之间造成生态影响相互叠加或扩大。 生态影响区域 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产生的生态影响所涉及的区域。 生态监测 运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方法对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因子、非生物 因子状况及变化趋势进行的测定、观察,及其数据的汇总与分析。 特殊生态敏感区 指具有极重要的生态经济价值或生态服务功能,或生态极为脆弱,或已有较 为严重的生态问题,遭到占用、损失或破坏所造成的生态影响后果严重且难以预 防、生态功能难以恢复和替代的区域,见附录 A。 重要生态敏感区 具有相对重要的生态价值(功能)或生态较为脆弱,遭到占用、损失或破坏所 造成的生态影响后果较严重,但可以通过一定措施加以预防、恢复和替代的区域

11


(附录 A)。 一般生态敏感区 除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以外的其它区域。 河流生态系统 包括河流中不同营养级别的动植物组成的生物群落与支持生命系统的无机 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生境 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 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 河流生境单元 在 10 米尺度等级内,拥有相同的河床底质形态、水面坡降、水深和水流形 态的河流生境结构。

12


4 项目概况和工程分析 4.1 项目概况 流域(河段)规划,应包括本工程所在流域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水资源的 时空分布特点、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状况;说明工程在流域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 给出标明工程所在位置的流域(河段)规划示意图。 工程地理位置,应包括工程所在流域(河段)位置、行政区划位置(省、自治区、 直辖市,地区(市),县(市)等)、交通位置、经纬度位置等。 工程任务和规模,应包括工程类型、工程规模、工程运行方式等。 工程总布置及主要建筑物,应包括工程及主要建筑物级别、工程布置和主要 建筑物型式、规模及工程特性指标,给出工程平面布置图。 工程施工布置及进度,应包括施工条件、天然建筑材料、施工导流、截流、 主体工程施工、施工交通及施工总体布置、施工总进度与工期,给出施工总布置 示意图。 淹没与占地,应包括淹没处理范围、淹没和占地面积、土地利用现状、人口 及组成、工矿企业、城镇和专业项目设施等。移民安置规划,应简述移民安置区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现状,移民安置方式、安置地点以及恢复和发展生产、安排 生活措施等。 工程投资估算包括项目的总投资、施工期的环保投资、营运期的生态保护投 资等。

4.2 项目工程分析 4.2.1 工程分析要求 工程分析可分为施工期和运行期两个时段。工程分析应对影响强度大、范围 广、历时长或涉及敏感区的作用因素和影响源进行重点分析。项目工程分析要求 对确定工程施工和运行过程对环境的作用因素与影响源,影响方式与范围,污染 物源强和排放量、生物多样性影响程度;主要采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文件 的数据和资料,以及类比工程的资料。 4.2.2 影响源分析 工程分析应对下列作用因素与影响源,影响方式与范围,污染物源强、排放 量与生物多样性影响程度进行分析,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与工程关系: 13


施工:施工场地布置、料场、渣场、交通运输、机械设备运行、施工营地及 人员活动等。 淹没、占地:淹没、占地范围,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生物量变化等。 移民安置:移民安置方式、专业项目设施改建、城镇与工矿企业迁建等。 工程运行:水资源分布改变,水文、泥沙情势变化、建筑物阻隔等。 4.2.3 工程分析内容 识别、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同时期(勘察期、施工期、运营期和退役期)的 影响性质、作用方式和影响后果,以施工期和运营期为调查分析的重点。 施工期应针对影响区域生态背景特点,分析施工工艺、施工时段、施工场站 规模和布局、施工人员施工活动及机械设备使用等开发建设活动对影响区域内生 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的生态影响过程,分析工程施工可能对生态敏感区产生的生 态影响。 运营期应根据项目的运营方式、评价项目与影响区域生态的相互作用过程和 主导生态影响因子的特点,分析项目运营可能造成生态影响的性质、强度、范围、 方式和后果,明确由项目长期运行而可能引发的直接和间接生态影响。

4.3 调查与分析重点 根据评价项目自身特点、区域的生态特点以及评价项目与影响区域生态的相 互关系,确定调查和分析的重点,主要包括: (1)可能对生物多样性产生重大影响的工程行为或规划措施;(2)与特殊和重 要生物多样性敏感区有关的工程行为或规划措施;(3)可能产生间接生物多样性 影响的工程行为或规划措施;(4)可能造成的重大生物多样性资源占用和配置的 工程行为或规划措施。

14


5 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与评价 5.1 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 5.1.1 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要求 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是生物多样性现状评价、影响预测的基础和依据,调查 的内容和指标应能反映项目影响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背景特征和存在主要生态 问题。 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应在收集资料基础上开展现场工作,调查范围应不小于 评价工作范围,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方法参见附录 B;主要生态系统类型监测方 法参见附录 C,图件收集和编制要求见附录 D。 5.1.2 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内容 陆生生物现状调查应包括:工程影响区植物区系、植被类型及分布;野生动 物区系、种类及分布;珍稀动植物种类、种群规模、生态习性、种群结构、生境 条件及分布、保护级别与保护状况等;受工程影响的自然保护区的类型、级别、 范围与功能分区及主要保护对象状况。 水生生物与生态现状调查应包括:工程影响水域浮游动植物、底栖生物、水 生高等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鱼类区系组成、种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 场;珍稀水生生物种类、种群规模、生态习性、种群结构、生境条件与分布、保 护级别与状况等;受工程影响的自然保护区的类型、级别、范围与功能分区及主 要保护对象状况;对影响河段,进行河流生境现状调查。 区域主要生态问题调查应包括:影响区域内已经存在的对生物多样性维持产 生影响的主要生态问题和自然灾害问题,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盐渍化、 自然灾害和污染危害等,指出其类型、成因、空间分布、发生特点、历史发展过 程和发展趋势。

5. 2 生态现状评价 5.2.1 生物多样性现状评价要求 在区域生态基本特征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评价区的生物多样性现状进行定 量或定性的分析评估,评价应采用文字和图件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图件制作应遵 照附录 D 的规定,评价方法参见附录 E。一级评价原则上应出示采用样地样方 实测或遥感方法估测的生物量数据、物种多样性数据,出示主要生物物种名录、 15


受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物种调查报告;二、三级评价的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调查可 以依据已有资料推断,或实测一定数量的、具有代表性的样方予以验证,但需对 主要生物物种名录、受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物种进行实际调查。 5.2.2 生物多样性现状评价内容 (1) 在阐明生物多样性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区域内生态质量的主要原 因。从生态系统完整性的角度,评价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状况、生物多样性面 临的压力和存在的问题、生物多样性的总体变化趋势。 (2) 分析和评价影响区域内动、植物等生物因子的现状组成、分布、发展趋 势和承受干扰的能力;当评价区域涉及受保护的敏感物种时,应重点分析该敏感 物种的生境、生态习性,并从物种或群落的水平上评价其生态质量状况;对当前 河流生境状况进行评价。 (3) 识别和筛选影响区域内的土壤、地质、水文等因子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 分析其对评价项目的约束关系;评价项目应能通过保护和补偿等措施,减缓和改 善已有的生态问题,至少应不加剧已有生态问题的恶化。

16


6 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与评价 6.1 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和评价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应客观、公正、科学地预测和评价; 突出重点原则:重点环境要素及因子应进行详细、全面的预测和评价; 实用性原则:预测方法应有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

6.2 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和评价的范围 评价范围内涉及的生态系统及其主要生态因子的影响评价。通过分析影响作 用的方式、范围、强度和持续时间来判别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受影响的范围、 强度和持续时间,预测生态系统组成和服务功能的变化趋势,重点关注造成影响 中的不利、不可逆影响。 图件内容和比例尺应满足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要求。

6.3 生物多样性预测和评价内容 陆生植物影响应预测对森林、草原等植被类型、分布及演替趋势,珍稀濒危 和特有植物、古树名木种类及分布等的影响。 陆生动物影响应预测对陆生动物、珍稀濒危和特有动物种类及分布与栖息地 的影响。 水生生物影响应预测对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高等水生植物、重 要经济鱼类及其它水生动物,珍稀濒危、特有水生生物种类及分布与栖息地的影 响。 确定河道生态用水量,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河流生境状况的预测评价(方法 见附录 F)。 自然保护区影响应预测对保护对象、保护范围及保护区的结构与功能的影 响。 水土流失影响应预测工程施工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弃渣、损坏水 土保持设施和造成水土流失的类型、分布、流失总量及危害。

6.4 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与评价方法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和预测方法应根据工程特性、环境状况,在调查、判定 该区主要的、辅助的生态功能以及完成功能必须的生态过程的基础上,选用通用、 成熟并能符合预测要求的方法;可用量度值预测的环境要素及因子,应根据国家、 17


地方环境保护法规、标准,采取定量的方法;对难以用量度值预测的环境要素及 因子可采取定性或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常用评价与预测方法参见附录 E。

18


7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 7.1 原则与要求 应针对工程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的对象、范围、时段、程度,根据环境保护目 标要求,提出预防、减免、恢复、补偿、管理、科研、监测等对策措施。 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应进行经济技术论证,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便于实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效果好的措施。 对策措施应包括:保护的对象、目标,措施的内容、保护设施的规模及工艺、 实施位置和时间、实施的保证措施、预期效果的分析等,并且在此基础上估算生 物多样性保护投资,并编制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布置图。 按照避让、减缓和补偿的次序编制生态影响防护与恢复的方案。凡涉及不可 替代、极具价值、极敏感、被破坏后很难恢复的重要生态目标(如特殊生态敏感 区、珍稀濒危物种)时,必须提出可靠的避让和工程设计优化措施;涉及采取措 施后可恢复或修复的生态目标时,应制定恢复和修复方案;对影响基本农田、生 态林等的项目,应进行生态补偿。生态补偿措施应按项目实施阶段分别提出,对 补偿措施的效应要进行评估论证,并估算经费和时限。

7.2 生态影响的防护与恢复措施 应针对工程或规划造成不利影响的对象、范围、时段和程度,提出预防、减 免、恢复、补偿、科研和监测等对策措施;生态保护措施应包括保护对象、目标, 措施的内容设施的规模及工艺、实施的空间时序,实施保障措施、预期效果分析 等,并提出施工期和运营期的管理规章制度,与主体工程配套实施;生态保护工 程措施应落实到图上,包括环保措施平面布置图、环保措施基本工艺要求图等。 珍稀、濒危植物或其它有保护价值的植物受到不利影响,应提出工程防护、 移栽、引种繁殖栽培、种质库保存和管理等措施。工程施工损坏植被,应提出植 被恢复与绿化措施。 珍稀、濒危陆生动物和有保护价值的陆生动物的栖息地受到破坏或生境条件 改变,应提出预留迁徙通道或建立新栖息地等保护及管理措施。 珍稀、濒危水生生物和有保护价值的水生生物的种群、数量、栖息地、徊游 通道受到不利影响,应提出栖息地保护、过鱼设施、人工繁殖放流、设立保护区 等保护与管理措施。下泄水温影响下游农业生产和鱼类繁殖、生长,应提出水温 19


恢复措施。 工程建设造成水土流失,应采取工程、植物和管理措施,保护水土资源。 进行河流生态工程运行造成下游水资源特别是生态用水减少时,应提出减免 和补偿措施。

20


8 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管理 8.1 生物多样性监测 对有重要生态影响的物种和可能具有较大生态风险的建设项目、区域、流域 开发项目及规划,提出长期的生态监测计划,明确监测因子、方法、频次、经费 来源、工作组织结构等,并开展阶段性的回顾评价。 应监测工程施工期和运行期有关环境要素及因子的动态变化,制定环境监测 计划。应对工程有关突发性环境事件进行跟踪监测调查。 监测站、点布设应针对施工期和运行期受影响的主要环境要素及因子设置。 监测站、点应具有代表性,并利用己有监测站、点。 监测站基建规模和仪器设备应根据所承担的监测和管理任务确定。 监测范围应与工程影响区域相适应。监测调查位置与频率应根据监测调查数 据的代表性,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对象生活习性和特征要求确定。 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环境监 测标准分析方法。

8.2 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 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应包括管理计划的编制,分阶段提出生物多样性保护措 施的实施管理措施,进行生物多样性质量分析与评价及生态保护科研和技术管理 等;管理人员的编制,建议纳入项目的生物多样性管理机构,并落实生物多样性 管理人员的职能。 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的任务应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政策、法规的执行; 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计划的编制;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措施的实施管理;提出工 程设计、工程环境监理、工程招投标的环境保护内容及要求;生态环境质量分析 与评价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和技术管理等。 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应列为工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并贯穿工程施工期与运行 期。 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的任务应包括: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执行;环境管理 计划的编制;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管理;提出工程设计、工程环境监理、工程招 投标的环境保护内容及要求;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以及环境保护科研和技术管理 等。 21


环境管理体制及管理机构和人员设置应根据工程管理体制与环境管理任务 确定。

22


9 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资估算与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9.1 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资估算 减免工程环境不利影响和满足工程功能要求采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生 物多样性管理措施、生物多样性监测及研究措施所需的投资,以及对难以恢复、 保护的环境影响对象采取的给予合理补偿的投资,应列出相应的投资。 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资估算的项目应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投资、生物多样 性监测措施投资、仪器设备及安装投资、环境保护临时措施投资和独立费用等。 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资估算应说明采用的费用标准和定额等的编制依据,估算 环境保护总投资并提出分年度投资安排。

9.2 生物多样性影响损益分析 生物多样性影响经济损益分析内容应包括生物多样性影响经济损失分析和 生物多样性影响经济效益分析及主要结论。 生物多样性影响经济损失应包括减免不利环境影响的环境保护投资,工程造 成的生物多样性损失。 生物多样性影响经济效益应包括由于工程的有益生物多样性影响取得的社 会、经济、环境效益,采取环境保护措施后取得的效益。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宜采用货币量化的方法进行,不易量化的可采取定性 分析方法。

23


10 公众参与 工程的建设应征询和反映受影响地区的公众和有关社会阶层对工程兴建的 意愿。公众参与可采用直接征询、委托有关部门征询以及其它形式。 公众参与的范围应包括工程受益区和非受益区,以非受益区的公众参与为重 点。公众参与应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对征询的公众意见应分别就受益区和非受益 区按行政区域进行汇总、统计。对公众提出的环境问题,应给予解答或提出解决 方案。

24


11 结论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最终结果,应得出项目实施的生态可行性分析、结论。 结论的内容包括生态现状概要、现状评价、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和评价的结 果,以及生态恢复和保护措施的评述和建议等。 应说明施工期与营运期采取的生态影响防护、恢复措施及其投资估算。 在评价过程中确定项目方案时,应从生物多样性保护角度提出推荐方案。在 结论中要就生态影响监测制度、生态管理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25


附录 A(规范性附录)生态敏感区分类 生态系统类型

特殊生态敏感区

重要生态敏感区

① (a)国际公约、议定书、协

①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省

定保护目标; (b)国家法律、法

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

规、行政规章及规划保护的或

园、一、二级水源涵养区、河流源

监督管理的,如珍稀动植物栖

头区、蓄滞洪区、防洪保护区;② 生

息地或特殊生态系统、国际生 态脆弱区,如25 度以上陡坡地、水

森林生态系统

物圈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

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重点预防保护

区核心区和缓冲区、江河源头

区、重点监督区;③ 面积超过1 hm 2

水源保护区等; (c)列入珍稀动

的天然、次生林地或热带雨林地区;

植物保护名录的物种的生境, ④ 防护林、护路林、实验林、母树 及其它特有种的生境;② 重

林、退耕还林地。

要的天然林和热带雨林;③ 极具生态价值区,如生物廊 道、洪泛区;④ 沙化、荒漠 化、石漠化土地封禁保护区; ⑤ 其他已经科学判明的区 域。 ① 同上“森林生态系统”的第

① 面积超过1 hm 2 湿地、长度超过

①条;②极具生态价值区,如 100 米的天然溪流或河道、鱼类产 湿地、河流生态系统

生物廊道、洪泛区;③ 重要

卵场、索饵场、越冬场。

湿地、鱼虾产卵场、天然渔场 等。 注a:国际公约、议定书、协定:《生物多样性公约》、《野生动植物保护公约》、《濒危 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湿地公约》、《保护世界文化和遗产公约》、《中美自 然保护议定书》等。 注b: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 胜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 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 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 注c:珍稀动植物:指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 一批)》、《中国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受重点保护的物种。

26


附录 B(资料性附录)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方法 B.1 资料收集法 即收集现有的能反映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现状或生态本底的资料。从 表现形式上分为文字和图形资料,从时间上可分为历史资料和现状资料,从收集 行业类别上可分为农、林、牧、渔和环境保护部门,从资料性质上可分为环境影 响报告书、有关污染源调查、生态保护规划、规定、生态功能区划、保护区科考 报告及规划、生态敏感目标的基本情况以及其他生态调查材料等。使用资料收集 法时,应保证资料的现时性,引用资料必须建立在现场校验的基础上。 B.2 现场勘查法 现场勘查应遵循整体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在综合考虑主导生态因子结构与 功能的完整性的同时,突出重点区域和关键时段的调查,并通过对影响区域的实 际踏勘,核实收集资料的准确性,获取实际资料和数据。 B.3 公众咨询法 公众咨询是对现场勘查的有益补充,应收集影响区域的公众、社会团体和相 关管理部门对项目影响的意见,并对保护物种、关键物种和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 生物多样性区域进行调查,发现现场踏勘中遗漏的生态问题。公众咨询应与资料 收集和现场勘查同步开展。 B.4 生物多样性监测法 当资料收集、现场踏勘和公众咨询提供数据无法满足评价的定量需要,或项 目可能产生潜在的或慢性的效应时,可考虑选用生物多样性监测法。生态监测应 根据监测因子的生态特点和干扰活动的特点确定监测位置、频次,有代表性布点。 生态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须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生态监测规范和监测标准分析 方法;对于生态系统生产力的调查,必要时需要现场采样、实验室测定。 B.5 遥感 遥感调查适用于涉及区域范围较大或主导生态影响因子的空间等级尺度较 大,通过人力踏勘较为困难或难以完成的评价项目。当以上手段不能满足现状调 查需要时,可采用遥感调查法,但遥感调查过程中必须辅助必要的现场勘察工作。

27


附录 C(资料性附录)主要生物类群监测方法 指标类型

植被

监测指标

监测方法

布点要求

植物与植被组

统计和样地调查

森林选用1000

成、分布、面

收割法

m 2 、疏林及灌木

积、覆盖率和

选用500 m 2 、草

生物量

本群落选用100

监测制度

m 2 地点随机设 置 ①鸟类

①统计法

①100 m*100 m

①每一类生境设

②大型兽类

②路线统计法

样方

置3­4个样方

③龋齿动物

③夹日法

②样线长5000 m ② 5000 m样线用

④昆虫

④直接和间接样

左右

计数器计数

野生动物和土壤

⑤土壤动物

方法(扫网法)

③5­10 m放捕获

③连捕3 天

动物

⑥土壤微生物

⑤手捡法、漏斗

④ 10 m内取样20

法和市内培养

④典型区取样

⑥实验室分析

⑤随机采样

⑤离地面5 cm、 10 cm、 15 cm 和 30 cm分别取样

水生生物

①大型植物

①带网钢夹法

调查范围内

①每年1­2次

②浮游植物

②浮游生物网、

②每年4次

③浮游动物

沉淀法

③每年4次

④底栖动物

③浮游生物网、

④每年2­4次

⑤游泳动物

沉淀法

⑤每年1次

⑥细菌

④采泥器法

⑥每年2次

⑦鱼类

⑤网具法

⑦每年4次

⑥平板法、直接 计数法 ⑦电鱼法、网捕 ①浮游植物初

①4C、黑白瓶测 调查范围内

级生产力

氧法

②叶绿素

②分光光度法

人类社会活动指

①林业经济

调查

②污染物监测

河流、湖泊生物生 产力

评价范围内

28

每年4­12次


③生物毒性 ④生态评价 ①动植物多样

调查

评价范围内

①河道通畅性

调查和遥感图像

评价范围内

②河道河岸自

解译

性 生物多样性指标

②生境 ③种群特征 ④保护物种

河流整体性指标

然性 ③流量流态稳 定性

29


附录 D(规范性附录)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图件规范与要求 D.1 一般原则 D.1.1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图件是水电开发项目生物多样性评价中的必要 组成内容或评价分析的主要依据,是指以图形、图像形式对项目生物多样性影响 评价有关空间内容的描述、表达或定量分析。 D.1.2 本附录主要适用于水电项目生物多样性评价中表达地理空间信息的 地图,应遵循有效、实用、规范的原则,根据评价等级和成图范围以及所表达的 主题内容选择适当的图件构成和成图精度,充分反映出评价项目、生态因子构成、 空间分布以及评价项目与影响区域生态的空间作用关系、途径或规模。 D.2 图件构成 D.2.1 根据评价项目自身性质特点、区域生态敏感性不同,生态影响评价图 件由基础图件和推荐图件构成,如表D.1 所示。 D.2.2 水电项目生物多样性评价工作所必需制作提供的必要图件:评价项目 区域地理位置图、评价范围概况图、工程或规划总平面图、环保措施平面布置图 和环保措施基本工艺要求图。当评价项目涉及特殊生态敏感区域时必需提供能反 映生态敏感特征的空间专题图,如保护物种空间分布图、水土流失分布图;当开 展生态监测工作时必需提供相应的生态监测点位图。 D.2.3 推荐图件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以图形图像形式表达的、有助于阐明 生态影响评价结果的选作图件。 表D.1 生态影响评价图件构成要求 基础图件

推荐图件

(1) 项目区域地理位置图

(1)当评价范围内

(2) 工程平面图或规划总平面图

已有土地利用规

(3) 土地(或水域)利用

划时,应提供已有

(4) 植被类型图

土地利用规划图

(5) 土壤类型分布图

和生态功能分区

(6) 生态敏感区空间分布图*

(7) 主要评价因子的评价成果和预测图(原则要求) (8) 生态监测布点图(如开展生态监测) (9) 环保措施平面布置图 (10) 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分布图 (11) 水系图和水环境功能区划图 (12) 地貌图、土壤图和土壤侵蚀分布图 (13) 动植物资源分布图、农田分布图、绿化布置图、石漠化 30


注*:“生态敏感目标区”指术语中“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所述区域。

D.3 图件制作规范与要求 D.3.1 数据来源与要求 (1)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图件制作基础数据来源包括已有图件资料、野外调 查、实验、地面勘测和遥感信息等。 (2) 图件基础数据来源应满足生态影响评价所需的时效要求,选择与评价基 准时段最近的数据源。当图件主题内容无显著变化时,制图数据源的时效要求可 在无显著变化期内适当放宽,但必须经过现场勘验校核。 D.3.2 制图与成图精度要求 生态影响评价制图的工作精度应与工程可行性研究保持一致;制图比例应与 评价因子和生态影响的空间尺度相对应。 生态影响评价成图应能准确、清晰的反映评价主题内容,成图比例不应低于 表D.2 的规范要求。当成图范围过大而不能准确清晰的反映评价主题内容,可采 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分幅成图;当涉及敏感生态目标时,应分幅单独成图, 提高成图精度。

31


附录 E(资料性附录)推荐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和预测方法 E.1 列表清单或描述法 列表清单法是Little等人于1971 年提出的一种定性分析方法。该法的特点是 简单明了,针对性强。列表清单法的基本做法是,将拟实施的开发建设活动的影 响因素与可能受影响的环境因子分别列在同一张表格的行与列内。逐点进行分 析,并逐条阐明影响的性质强度等.由此分析开发建设活动的生态影响。 E.2 图形叠置法 图形叠置法,是把两个以上的生态信息叠合到一张图上,构成复合图,用以 表示生态变化的方向和程度。本法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简单明了,但不能作精 确的定量评价。 E.3 生态机理分析法 动物或植物与其生长环境构成有机整体,当开发项目影响植物生长环境时, 对动物或植物的个体、种群和群落也产生影响。该方法通过环境、动植物现状调 查,对植物或动物按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进行划分,识别有无珍稀濒危物种及 重要经济、历史、景观和科研价值的物种,同时对无开发项目条件下动物、植物 或生态系统演替趋势,预测动物和植物个体、种群和群落的影响,并预测生态系 统演替方向。 E.4 景观生态学法 景观生态学对生态质量状况的评判是通过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空间结构分 析,二是功能与稳定性分析。这是因为景观生态学认为,景观的结构与功能是相 当匹配的,且增加景观异质性和共生性也是生态学和社会学整体论的基本原则。 景观生态学方法是一种对水电建设区域进行土地利用类型预测分析和水电建设 后河流生境破碎化分析的较好方法。 E.5 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 指数法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规定的评价方法。同样可将其拓展而用于 生态影响评价中。指数法简明扼要,且符合人们所熟悉的环境污染影响评价思路, 但困难之点在于需明确建立表征生态质量的标准体系,而且难以赋权和准确定 量。 E.6 类比分析法 类比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定性和半定量评价方法,一般有生态整体类比、生 32


态因子类比、生态问题类比等。 E.7 系统分析法 系统分析法因其能妥善地解决一些多目标动态性问题,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 行各业,尤其在进行区域规划或解决优化方案选择问题时,系统分析法显示出其 它方法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在生态系统质量评价中使用系统分析的具体方法有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 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综合排序法、系统动力学、灰色关联等方法,这些方法原 则上都适用于生态影响评价。这些方法的具体操作过程可查阅有关书刊。 E.8 生物多样性定量计算方法 生物多样性一般由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优势度三个指标表征。 E.9 生态质量评价(EQI)法 EQI 法适用于生态质量及其变化幅度评价。EQI 法以植被区划理论为指导, 根据我国植被分布的八大区域分别提出相应的指标体系,打破了区域行政界限, 充分考虑了不同地理、气候条件影响下的原生态状况,EQI 法主要包括三大部 分: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生态指标体系递阶模型;利用Matlab 计算权重;利用 EQI 计算公式评价生态状况。 E.10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法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cological Index,EI)法制定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的指标 体系和计算方法,适用于我国县级以上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及动态趋势的年度综合 评价。

33


附录 F(资料性附录)推荐的河流生境评价方法 F.1 生物完整性指数IBI 着眼于水域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用12项指标(河流鱼类物种丰富度、指示 种类别、营养类型、鱼类数量等)评价河流健康状况。 F.2 岸边与河道环境细则RCE 对于自然河道和岸边结构的干扰是河流生物结构和功能退化的主要原因。包 括河岸带完整性、河道宽/深结构、河岸结构、河床条件、水生植被、鱼类等16 个指标,将河流健康状况划分为5个等级,范围从优秀到差。 F.3 河流生境快速评价 从河流生境结构的多样性和功能完整性两个方面对河流生境进行快速评价。 F.4 快速生物监测协议RBPs 涵盖了水生附着生物、两栖动物、鱼类及栖息地的评估方法。对于河道纵坡 不同河段采用不同的参数设置,每一个监测河段等级数值范围0­20,20代表栖息 地质量最高。 F.5 河流生态环境调查RH 通过调查背景信息、河道数据、沉积物特征、植被类型、河岸侵蚀、河岸带 特征以及土地利用等指标来评价河流生态环境的自然特征和质量,并判断河流生 境现状与纯自然状态之间的差距。

34


附录 G(资料性附录)推荐的河道内生态需水评价方法 G.1 水文学法 水文学法是以历史流量为基础,根据简单的水文指标确定河道生态环境需 水。国内最常用的代表方法有Tennant法及河流最小月平均径流法。 Tennant法:根据水文资料以年平均径流量百分数来描述河道内流量状态。 最小月平均径流法:以最小月平均实测径流量的多年平均值作为河流基本生 态环境需水量。 G.2 水力学法 水力学法是以栖息地保护类型的标准设定的模型,主要有基于水力学参数提 出的湿周法及R2­CROSS法。 湿周法:采用湿周作为栖息地的质量指标,绘制临界栖息地区域(通常大部 分是浅滩)湿周与流量的关系曲线,根据湿周流量关系图中的转折点确定河道推 荐流量值。 G.3 R2­CROSS法 采用河流宽度、平均水深、平均流速及湿周率指标来评估河流栖息地的保护 水平,从而确定河流目标流量。其中:湿周率指某一过水断面在某一流量时的湿 周占多年平均流量满湿周的百分比。 G.4 组合法(水文—生物分析法) 采用多变量回归统计方法,建立初始生物数据 (物种生物量或多样性 )与环 境条件(流量、流速、水深、化学、温度 )的关系,来判断生物对河流流量的需 求及流量变化对生物种群的影响。 G.5 生境模拟法 根据指示物种所需的水力条件的模拟,确定河流流量。假设水深、流速、基 质和覆盖物是流量变化对物种数量和分布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调查分析指示物 种对水深、流速等的适宜要求,绘制水深、流速等环境参数与喜好度之间的适宜 性曲线。绘制流量与WUA曲线,WUA越大,表明生物在该流量下对生境越适宜。 G.6 综合法 以BBM法为代表,从河流生态系统整体出发,根据专家意见综合研究流量、 泥沙运输、河床形状与河岸带群落之间的关系。

35


G.7 生态水力学法 通过水生生物适应的水力生境确定合适的流量,属于生境模拟法。假设水深、 流速、湿周、水面宽、过水断面的面积、水面面积、水温是流量变化对物种数量 和分布造成影响的主要水力生境参数;急流、缓流、浅滩及深潭是流量变化对物 种变化造成影响的主要水力形态。模型分三大块,一是河道水生生境描述,该模 块调查分析水生生物对水深、流速等水力生境参数的最基本生存要求;分析水温 变化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分析水生生物对急流等水力形态的基本生存要求。二是 河道水力模拟,利用水力学模型对研究河段进行一维~三维水力模拟,计算不同 流量时研究河段内各水力生境参数值的变化情况。分析一、二两个模块,制定水 力生境指标体系。三是河道水生生态基流量的决策,由水文水资源、水力、环评、 水生生态工作者依据水力生境指标体系,结合河道的来水过程、当地的社会经济 发展状况及政策综合确定河道生态基流量。

36


附录 H(资料性附录)推荐的河流生境快速评价方法 H.1 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 H.1.1 指标体系 河流生境质量快速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表 H­1)。 目标层为河流生境质量(A),反映的是河流生境结构和功能两方面的整体质 量水平。 准则层包括河流生境结构(B1)及河流生境功能(B2)。河流生境结构反映河段 生境单元在组成类型上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河流生境功能反映各生境单元生态功 能完整性的平均水平。 指标层由 3 个指标组成:河流生境多样性指数(C1)、河道湿润率(C2)、生境 单元质量指数(C3)。 河流生境多样性指数由生境单元类型数量和生境单元数量决定,是对栖息地 复杂性的表征。栖息地构成越复杂,则意味着为生物提供最适宜生存环境的可能 性越大,还可以降低物种对生存空间的竞争程度。 河道湿润率是河段水面平均宽度与河段平均满水宽度的比值,是对河道生境 单元面积大小的反映,与流量正相关。 生境单元质量指数是对河道各生境单元功能状况的综合度量。生境单元质量 由底质(Substrate)、粗颗粒有机质(Coarse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大型无脊椎 动物(Macroinvertebrates)、平均水深 4 个指标来评价。底质组成和大小常常影响 大型无脊椎动物丰度和组成。小粒径底质间的孔隙小,提供的栖息空间少,因此 其中的大型无脊椎动物数量较少。山地河流中,高流速的水流常常杀死和冲走部 分水生生物。粗大底质的稳定性好,能潜在的减少大型无脊椎动物的机械损伤。 粗颗粒有机质(主要是河岸的枯叶和木质残余物)是山地河流中重要的物质和能 量补充,是维持山地河流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大型无脊椎动物是山地河 流鱼类的主要饵料,并且对环境变化有良好的指示作用。不同类型的生境单元在 河流生态系统中发挥不同的生态功能。山地河流中浅滩(Riffle)和平流(Glide)水深 较浅,光照充分,底质较粗大,稳定性好,拦截了大量粗颗粒有机质,是河段内 生产力最高的区域。选取底质、粗颗粒有机质、大型无脊椎动物 3 个指标评价浅 滩类型生境单元质量。水潭(Pool)常常成为鲤科鱼类的庇护所。选用平均水深评 37


价水潭生境质量。 表 H­1 河流生境质量快速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准则层

指标层 河流生境多样性指数 C1

河流生境结构 B1

河流生境质量 A

河道湿润率 C2

河流生境功能 B2

生境单元质量指数 C3

H.1.2 河流生境质量评价模型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本文提出以河流生境质量(A)来综合反映河流的生境状 况,构建了河流生境质量评价模型: A = B 1 ×m B 1 + B 2 ×m B 2

(1)

式中:A 为河流生境质量;B1 为河流生境结构指数;B2 为河流生境功能指数; m B

1

为 B1 的权重系数; m B 为 B2 的权重系数。 2

河流生境结构指数(B1)计算公式为: B 1 = C 1 ×m C 1 + C 2 ×m C 2

(2)

C1 = f ( hn ×ht )

(3)

C 2 = f ( w / w f )

(4)

式中:C1 为河流生境多样性指数;C2 为河道湿润率; m C 为 C1 的权重系数; m C 1

2

为 C2 的权重系数;hn 为生境单元数量;ht 为生境单元类型数量;w 为河段水面 平均宽度; w f 为河段平均满水宽度; f 为分类评分标准函数。 河流生境功能指数(B2)计算公式为: n

n

i =1

i =1

B 2 = C 3 = å ( q i ´a i ) / å a i

(5)

式中:C3 为生境单元质量指数; q 为第 i 个河道生境单元的生境质量分指数;n i 为河段内生境单元数量; a 为第 i 个生境单元面积。 i 水潭类型生境单元质量分指数( q )的计算公式为: i qi = f ( dep i )

(6)

浅滩、平流类型生境单元质量分指数计算公式为:

38


q i = f ( su i ) ×m su + f ( m i ) ×m m + f ( cpom i ) ×m cpom

(7)

式中: dep 为第 i 个生境单元的平均水深; su i 为第 i 个生境单元河床底质; i m 为第 i 个生境单元大型无脊椎动物丰富度; cpom i 为第 i 个生境单元粗颗粒有 i 机质丰度; msu 为河床底质权重系数; m m 为大型无脊椎动物丰富度权重系数;

m cpom 为粗颗粒有机质丰度权重系数。 H.2 评分标准及指标权重 根据指标现状优劣程度,将河流生境质量指标综合得分值分为 4 个等级(表 H­2):0~0.25(差)、0.25~0.5(较差)、0.5~0.75(较好)、0.75~1(好)。定量指标分值 通过标准指数法[14]计算,定性指标评价分值通过目测评分法获取。

m 通过专家咨询和打分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河流生境结构权重 B 、河流生 1

m m m 境功能权重 B 均取 0.5。河流生境多样性指数权重 C 、河道湿润率权重 C 分 1

2

2

别取 0.2 和 0.3。对浅滩、平流生境进行评价时,粗颗粒有机质、大型无脊椎动

m 物、底质权重分别取 0.15 ( cpom )、0.15 ( m m )和 0.2 ( m su )。 表 H­2 河流生境质量快速评价评分标准 准则层

指标层

河流

河流生境多

生境

样性指数

结构 指数

河道湿润率

指标等级

生境单元类型数 <10

10­20

20­40

40­45

0~20%

20%~35%

35%~50%

50%~100%

罕见

较少

较丰富

丰富

<25%

25%~50%

50%~75%

>75%

大型无脊椎动物

罕见

较少

较丰富

丰富

平均水深

0~0.5 m

0.5m~1 m

1m~1.5 m

1.5 m~2m

0.25~0.5

0.5~0.75

(较差)

(较好)

×生境单元数 水面平均宽度/ 平均满水宽度 粗颗粒有机质

河流

生境

生境

单元

功能

质量

指数

指数

底质(巨石、碎石 比例)

河流生境质量指标综合得分分级

0~0.25(差)

0.75~1(好)

H.3 河流生境调查方法 根据项目影响范围大小,确定调查河段数量。在每个 200 m 代表性河段中, 每隔 50 m 设置一个调查断面,测量水面宽度及河道宽度。按照水流形态、底质 类型、水深把河段划分为若干生境单元。每个生境单元至少设置 3 个断面,每个 39


断面至少布置 5 个均匀分布的调查点,测量水深及 0.6 倍水深处的流速;同时测 量每个生境单元的长度,记录栖息地类型;随机翻检石块,对大型无脊椎动物和 粗颗粒有机质丰度进行定性评估。 本评价模型的生境分类选用 Bisson 的河流生境分类体系,即将河流生境单 元分为 3 大类:水潭、浅滩、平流。其中水潭包括 6 种生境类型,阻塞潭(Dammed pools)、侧面冲漕(Lateral scour pools)、跌水潭(Plunge)、深沟(Trench)、回水潭 (Backwater)、二级河道水潭(Secondary channel pools);浅滩细分为 5 类,即二级 河道浅滩(Secondary channel riffles)、浅濑(Low gradient riffles)、急濑(High gradient riffles)、急流(Rapids)、小瀑布(Cascades )。

40


重庆市区域开发和规划环评中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指南

41


1 总则········································································································ 45 1.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 45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45 1.3 术语 ·································································································· 45 1.4 区域开发和规划环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目的与原则 ·································· 46 1.5 区域开发和规划环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工作流程 ····································· 47 2 区域开发和规划环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 48 2.1 区域开发和规划分析 ·············································································· 48 2.2 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初步诊断 ····································································· 49 2.3 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与评价 ····································································· 49 2.4 生物多样性影响的预测评价 ····································································· 51 2.5 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减缓措施 ····································································· 53 2.6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结论 ········································································ 54 2.7 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资估算 ········································································ 55 2.8 公众参与····························································································· 55 3 区域开发和规划环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 ······································· 56 3.1 报告书的表述要求 ················································································· 56 3.2 区域开发和规划环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报告书框架 ····································· 56 4 实施跟踪监测和评价 ··················································································· 58 附

件······································································································· 59

43


1 总则 1.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1 主题内容 本指南规定了在重庆市开展区域开发和规划环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一 般原则、工作程序、方法、内容和要求。 1.1.2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在重庆市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区域开发和规划项目环境影 响评价中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T 2.1—9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非污染生态影响(HJ/T 19—1997)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 131—2003)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HJ/T 130—2003)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

1.3 术语 (1)生物多样性 包含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 五个层次。 (2)区域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 主要是识别受影响的或特别需要保护的生物多样性目标,如物种、种群、群 落、栖息地、景观等;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特别功能区和论证其保护的有效性; 识别影响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因素;对区域开发和规划的生物多样性影响 程度和性质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为宏观决策和管理提供依据。 (3)规划方案 符合规划目标的,提供比较和选择方案的集合,包括推荐方案、备选方案。 (4)环境可行的推荐方案 符合规划目标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建议采纳的规划方案。

45


(5)减缓措施 用来预防、降低、修复或补偿由区域开发和规划实施可能导致的不良生物多 样性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6)跟踪监测 对区域开发和规划实施所产生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进行监测和分析,用以验证 区域开发和规划环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和判定减缓措施的有效性,并 提出改进措施的过程。

1.4 区域开发和规划环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目的与原则 1.4.1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目的 在区域开发和规划编制、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所拟议的区域开发和规划可 能涉及的生物多样性问题,预防区域开发和规划实施后对生物多样性可能造成的 不良影响,协调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 1.4.2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原则 (1)科学、客观、公正原则:区域开发和规划环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必 须科学、客观、公正,综合考虑规划实施对生物多样性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 提供科学依据。 (2)早期介入原则:区域开发和规划环评生物多样性评价应尽可能在规划 编制的初期介入,并将对生物多样性因素的考虑充分融入到规划中。 (3)整体性原则:一项区域开发和规划环评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应当把 与该区域开发和规划相关的政策、规划、计划以及相应的项目联系起来,做整体 性考虑。 (4)公众参与原则:在区域开发和规划环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过程中鼓 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利益和主张。 (5)一致性原则:区域开发和规划环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工作深度应 当与规划的层次、详尽程度相一致。 (6)可操作性原则:应当尽可能选择简单、实用、经过实践检验可行的评 价方法,评价结论应具有可操作性。

46


1.5 区域开发和规划环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工作流程 区域开发和规划环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工作流程见图 1。

区域开发和规划分析

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初步诊断

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与评价

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评价

生物多样性影响减缓措施(含监测方案) 放弃规划

接受或修改规划 评价结论 采纳可行的规划方案 编写报告书

实施跟踪监测和评价

图 1 区域开发和规划环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工作流程图

47

公众参与


2 区域开发和规划环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2.1 区域开发和规划分析 2.1.1 区域开发和规划的描述 影响评价应在充分理解区域开发和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应阐明并简要分析区 域开发和规划的编制背景、规划目标、规划对象、规划内容、实施方案,及其与 法律法规和其他规划的关系。 2.1.2 区域开发和规划要素影响源分析 进行区域开发和规划要素影响源分析的目的是查清区域开发和规划实施活 动的生物多样性影响源、源强和初步防治措施。影响源分析所涉及的内容、深度 及获取数据的可信程度等,直接关系到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的准确性和后续减缓 措施的可靠性。因此做好影响源分析是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关键。对已列入区 域开发和规划项目的布局是否合理进行分析,对布局不合理的项目提出补救调整 措施。 根据区域开发和规划的规模大小、占地面积、主要工程、公共设施、绿化措 施、道路规划等内容,分析实施区域开发和规划可能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的因 素,了解影响源的分布及影响程度等。主要内容有: 1)占地面积、动植物栖息地影响分析。 2)植被破碎、水土流失、农田占用、森林破坏等生态影响分析。 3)大气、噪声、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及施工期废水等因素对生物多样性的 影响分析。 2.1.3 区域开发和规划目标的协调性分析 按拟定的开发和规划目标,逐项比较和分析与所在地区/行业其他规划(包括 环境保护规划)的协调性。 这里尤其应注意拟定的开发和规划与两类规划的协调性分析:第一类是与该 开发和规划具有相似的环境、生态问题或共同的环境影响,占用或使用共同的自 然资源的开发和规划,主要是将这些开发和规划放置在同一环境或资源问题上分 析其协调性,如应结合“重庆市物种资源”和“重庆珍稀、濒危和特有动物名录” 等重庆市的生物资源资料来考虑区域开发和规划目标的协调性;第二类是该开发 和规划与生态功能保护区划、生态省(市)规划等生态保护的相关规划是否协调,

48


如在进行协调性分析时,应充分考虑开发和规划与“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和“重 庆市四山规划”等规划的关系。

2.2 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初步诊断 2.2.1 影响因素识别 影响因素的识别,主要是识别影响主体,即区域开发和规划的识别。目的是 明确作用因素,识别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区域开发和规划的空间识别,识别集中建设地和分散地影响。 2)区域开发和规划实施的时间识别。 3)区域开发和规划的作用主体识别,包括主要工程和所有辅助工程。 2.2.2 影响对象识别 影响对象识别主要是影响受体及主要受影响地生态系统和生态因子识别,内 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对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的影响,如组成生态系统的各生物因子,如物种、 种群、群落、生境等,特别是珍稀濒危动植物。 2)敏感景观保护目标,如水源地、水源林、风景名胜区、特别生境、脆弱 生态系统、重要农田等。 3)地方要求的特别文化景观保护目标,如自然古迹、特产地、文化遗产等。 2.2.3 影响初步诊断的方法 建议采用座谈法、访谈法、民意调查法、资料调查分析法等,表达方式可采 用核查表法,见附件。

2.3 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与评价 2.3.1 现状调查 2.3.1.1 调查内容 1)珍稀或濒危物种及种群调查:包括动植物特别是珍稀或濒危物种的种类、 数量、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和迁移行为的规律;历史变迁调查; 2)生态系统调查: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空间格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历史变迁调查;与其他环境因素关系及生态限定因素。 3)区域敏感景观保护目标调查:如水源地、水源林、风景名胜区、特别生 境、脆弱生态系统、重要农田等。 49


4)地方特别文化景观保护目标调查:自然古迹、特产地、文化遗产等的分 布。 2.3.1.2 调查方法 1)资料收集:包括生物物种清单和动物群落,植物区系及土壤类型地图等 形式的资料;从地区环保部门和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收集有关环评区域的污染源、 生态系统污染水平的调查资料、数据;从项目网站(也包括其他网站)、数据库 收集有关评价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资料、数据。收集各级政府部门有关自然资 源、自然保护区、珍稀和濒危物种保护的规定,环境保护规划和国际国内确认的 有特殊意义的栖息地和珍稀、濒危物种等资料,并收集国际有关规定的资料。 2)座谈、访谈调查:通过对专家学者、当地居民的座谈和访谈,了解评价 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3)现场调查:生物多样性评价重在实地调查,需要进行评价区域内现场调 查取得实际的资料和数据,必要的时候,可补充进行样方调查。 2.3.2 现状评价 2.3.2.1 评价目的 现状评价的目的在于对开发和规划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数量状态 以及历史变化有个全面的了解和分析,为开发和规划的影响预测评价奠定基础。 2.3.2.2 评价内容 生物多样性现状评价需阐明区域内的物种资源情况,包括各生物物种种类、 分布,珍稀及濒危物种数量、分布等物种多样性基本情况;需阐明区域内自然资 源赋存和优势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对各生境类型造成影响的基本情况;需阐 明区域内不同生态系统间的相关关系及连通情况,各生态因子间的相关关系(注 意食物链关系);明确区域生态系统主要约束条件以及所研究区域内生物资源的 特殊性。另外,现状评价还需要阐明区域内生物多样性所受到的主要压力、威胁 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3.2.3 评价方法 1、指标选择 以区域开发和规划环评生物多样性影响识别为基础,结合区域开发、规划分 析和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并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然后通过理论分析、专家咨 询、公众参与初步确立评价指标,并在评价工作中补充、调整、完善。建议选择 50


的指标: 1)物种多样性指标 (1)特有物种 (2)古老起源物种或群落 (3)珍稀濒危物种 (4)物种多度/物种丰度指数 (5)单位面积平均物种数 2)生境及生态系统多样性指标 (1)生境类型多样性 (2)生境稀有性 (3)植被覆盖指数 (4)生态廊道分布密度 (5)绿地面积比 3)其他指标 (1)水网密度指数 (2)耕地面积比 (3)文化景观保护目标 2、评价方法 主要是评价出所选指标的数量状况、空间格局及变化情况。要用到资料查选 法、模型计算法、遥感法、GIS 法等。 针对上述指标评价的具体操作方法见附件。

2.4 生物多样性影响的预测评价 2.4.1 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评价的目的 预测评价的目的是: (1)影响的性质、影响程度和影响的显著性,以决定行 止; (2)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敏感性和其他受影响的保护目标,以确定保护的优先 性;(3)生态、生物资源和社会经济价值的得失,以决定取舍。 2.4.2 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评价的内容及方法 对区域开发和规划实施后发生的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不利影响的预测评价,包 括指标选取,影响的预测评价。如动植物数量减少或灭绝、栖息地面积或数量减

51


少、种群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生境遭到破坏等。如果没有敏感的生态保护目标, 要对评价区自然系统生态完整性的影响进行预测评价,并分析这种影响后果是否 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重大损失;如果存在其他敏感的景观保护目标,则还要增加对 敏感景观保护目标影响的预测评价内容。 2.4.2.1 预测评价指标选取基准 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进行预测评价时,可采用下述指标选取基准: (1)以生态学理论作为评估指标选取基准 在生态学评估中,避免物种濒危和灭绝是一条基本原则,相应地可形成灭绝 风险、种群活力、最小可存活种群、有效种群、最小生境区等评估指标和技术, 也可评估出最重要生境区、最重要生态系统等以及需要优先保护的生态系统、生 境和生物种群。 (2)以环境保护法规和资源保护法规作为评估指标选取基准 依据法律和法规进行评估,主要需注意法定的保护目标和保护级别,注意法 规禁止的行为和活动、法律规定的重要界限等。 (3)以经济价值损益和得失作为评估指标选取基准 经济学评估不仅评估价值大小与得失,还有经济重要度评价问题,如稀缺性、 唯一性以及基本生存资源等,都具有较高的重要值。 (4)以可行且快速为基准 区域开发和规划环评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强调的是可操作性,快速性,能 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所以可行且快速是一条基本准则。建议以区域开 发和规划环评生物多样性影响识别为基础,结合区域开发和规划分析以及生物多 样性调查和现状评价结果,并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通过专家咨询、公众参与初 步确立评价指标,并在评价工作中补充、调整、完善。可参考本指南前述的生物 多样性现状评价的指标体系。 2.4.2.2 预测评价 影响预测评价是一般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薄弱部分。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评 价常常可能是用模糊的语言而不是由精确的数值表达的,用于预测评价的方法也 常常是特例而非普遍适用的规律,许多方法都是掺杂着人的主观认识在内,而且 所谓生物多样性影响可能常常是风险性质的,并不一定会确切的发生。因此,在 理想状态下,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评价可以认为是一种有根据的假设,而且是可 52


以通过管理和此后的实践验证的假设。 生物多样性影响不是一种确定的因果对应关系,也不是一种直接的作用­效应 式影响,而是一种长期的,可能是累积的或适合大量间接作用的综合结果。生物 多样性影响预测评价应合理地进行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将推理、专家(专业)判 断、经验、实验数据、定量模型及其他方法相结合使用。 需要对影响进行空间冲突判别,还需要进行影响效应分析,主要是分析影响 作用产生的生态效应,即影响后果及程度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影响的性质:例如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是可逆影响还是不可逆影 响,是长期作用还是短期作用,可否恢复和补偿,是累积影响还是非累积影响, 是物理作用、化学作用还是生物作用等。 2)影响的程度:例如影响范围的大小,持续时间的长短,影响发生的剧烈 程度等。 3)影响的可能性:判别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发生之可能性大或小。 常用的评价方法有:专家判断法、列表清单法、生态图法、矩阵法、生态机 理法、遥感影像判别法、景观生态学法、类比分析法、加权比较法、模型法等(其 中部分评价方法可参考本指南的附件)。实际评价工作中通常依据具体实际情况 而确定评价方法。

2.5 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减缓措施 2.5.1 生物多样性影响的避免 生物多样性影响的避免就是采取适当的措施,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潜在 的不利的生物多样性影响。有些类型的生态环境一经破坏就不能再恢复,而这类 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保护价值或特别重要的生态功能或特别珍贵的物种,因此必须 予以绝对的保护。采取的措施通常包括更改区域开发和规划的工程场址、修改工 程设计、限制施工方法或时间、道路改线、变更规划或工程规模等。在极端情况 下,当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发现一些非常严重又不能避免的影响时,否决区域开 发和规划中的部分内容甚至整个方案都是有可能的。如果区域开发和规划中工程 建设涉及到一些重要湿地、珊瑚礁、红树林、原始森林、重要栖息地等,一般要 考虑采取避免措施。

53


2.5.2 生物多样性影响的防护、恢复与补偿 采取适当的措施,尽量减少不可避免的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如迁 移重要的物种,把工程限于某一特定地方或季节进行,对受干扰的生境进行修复 等。采取适当隔离措施或建立通道等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负面生物多样性影 响。 当重要物种、生境及资源受到工程影响时,可采取在当地或异地提供同样物 种或相似生境的方法得到补偿。就地补偿类似于生态恢复,但建立的新生态系统 和原生态系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一致。异地补偿则是在项目建设地无法补偿 损失的生态环境功能时,在项目发生地之外实施补偿措施,如在区域内的适当地 点或在其他规划的适当生态建设工程中。异地补偿特别要注意补偿地点和补偿形 式与建设地区生态类型和功能的联系,以及补偿量的等当量关系。 2.5.3 跟踪监测方案制定 对于可能产生重大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区域开发和规划,在编制区域开发和规 划环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文件时,应拟定跟踪监测计划和实施方案。监测方案 应包括下面内容: 1)列出需要进行监测的生态因子或指标。 2)生物多样性具体监测方法。 3)监测方案实施计划。

2.6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结论 2.6.1 评价结论的形式 通过上述各项工作,应对拟议的区域开发和规划方案得出下列评价结论中的 一种: 1)建议采纳环境可行的推荐方案; 2)建议修改规划方案; 3)建议放弃规划。 2.6.2 建议采纳环境可行的推荐方案 最初的规划设想或草案,经过分析、优化,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而被淘汰。 某些符合规划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规划方案,可能因为不符合环境生态目标而 需要修改或干脆被淘汰。在规划编制和环境评价融合的循环过程中,实际上最终

54


结论只有两者取其一,即采纳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 2.6.3 建议修改规划方案 通过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如果认为已有的区域开发和规划方案在生态环境 上不可行,则应当考虑修改规划目标或规划方案,并重新进行生物多样性影响评 价。在环境专家与规划专家意见相左时,该环评的结论也可能表述为建议修改规 划方案,提交给决策者权衡决策。 2.6.4 建议放弃规划 通过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如果认为所提出的规划方案在生态环境上不可 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有重大影响的,则应当放弃规划。这种情况极 少发生。

2.7 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资估算 分析区域开发和规划所涉及的生物多样性影响避免措施、防护措施、恢复措 施、补偿措施,生物多样性管理措施,生物多样性监测及研究措施等所需的投资; 对于难以恢复、保护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应给予利益受到侵害的当地居民、集体 合理的补偿资金,并列出相应的投资。 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资估算的项目应该分为影响避免、防护、恢复、补偿措施 投资,生物多样性管理措施投资,生物多样性监测及研究措施投资,仪器设备及 安装费用投资,补偿资金投资,生物多样性保护临时措施投资和独立费用等。生 物多样性保护投资估算应该说明采用的费用标准和定额等的编制依据,估算生物 多样性保护总投资并提出分年度投资安排。

2.8 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的目的:使得各相关利益团体的意见得到体现,利益得到满足,使 得区域开发和规划活动得以良好实施,使社会安定团结。 公众参与涉及影响评价的各个方面,见前面评价工作流程图。 公众参与的方式有:论证会、听证会;访谈与问卷调查;大众传媒,生物多 样性保护宣传;发布公告或设置意见箱、投诉箱、网络平台等。

55


3 区域开发和规划环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 3.1 报告书的表述要求 区域开发和规划环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报告书应当文字简洁、图文并茂, 数据详实、论点明确、论据充分,结论清晰准确。

3.2 区域开发和规划环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报告书框架 1 总则 1.1 区域开发和规划的一般背景 1.2 与区域开发和规划相关的环境保护政策、环境保护目标与标准 2 区域开发和规划的描述与分析 2.1 区域开发和规划的社会经济目标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 2.2 区域开发和规划与上、下层次规划的关系和一致性分析 2.3 区域开发和规划目标与其他规划目标、环保生态规划目标的关系和协调 性分析 3 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初步诊断 3.1 影响因素识别 3.2 影响对象识别 3.3 影响初步诊断的方法和结果 4 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与评价 4.1 区域敏感保护目标调查 4.2 区域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的历史变迁调查和现状及主要问题调查 4.3 生物多样性现状评价 5 生物多样性影响的预测评价 5.1 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评价的目的 5.2 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评价的过程:内容和方法 5.3 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评价的结果 6 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减缓措施 7 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资估算 8 公众参与 8.1 公众参与概况

56


8.2 概述与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有关的专家咨询和收集的公众意见和建议 8.3 专家咨询和公众意见和建议的落实情况 9 评价结论 10 困难和不确定性 11 执行总结

57


4 实施跟踪监测和评价 利用现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准与法规等和监测系统,根据已经制定的监测 方案,监测区域开发和规划实施后的生物多样性影响,以及通过专家咨询和公众 参与等,监督开发和规划实施后的生物多样性影响。 评价区域开发和规划实施后的实际生物多样性影响;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及 其建议的减缓措施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贯彻实施;确定进一步提高区域开发和规划 的环境和生态效益所需的改进措施;该区域开发和规划环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 的经验和教训。

58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方法介绍 一、影响初步诊断的表达法:核查表法 对下面影响对象的影响(无 或 有:严重,中等,不严重) 规划涉

珍稀濒 特有种

古老起

及的活

危物种

特殊生

总体生 陆地生

地表水 基本农

历史文

源物种 境

物多样 态廊道

网区域

化地点

或群落

二、现状评价相关指标和方法介绍 1、物种多样性指标 (1)特有物种 通过查阅国家、地方相关物种名录,确定规划区域内特有物种的情况,包括 数量及分布。 (2)古老起源物种或群落 通过查阅国家、地方相关物种名录及生态系统演替历史,确定规划区域内古 老物种及起源久远的群落的情况,包括数量及分布。 (3)珍稀濒危物种 通过查阅国家、地方相关物种名录,专家咨询,当地相关机构、居民访谈, 确定规划区域内的珍稀濒危物种,包括数量及分布。 (4)物种多度/物种丰度指数 查阅国家、地方相关物种名录,统计评价区域内的物种数,确定物种多度的 空间格局。该指标也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计算: 生物丰度指数=Abio×(0.35×林地面积+0.21×草地面积+0.28×水域湿地面 积+0.11×耕地面积+0.04×建设用地面积+0.01×未利用地面积)/区域面积 式中 Abio 为生物丰度指数的归一化系数(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中可以查到,全国 生物丰度指数的归一化系数为 101.41),当然只在一个区域内计算而不与外界对 59


比的话,可以不考虑 Abio 这个系数。 (5)单位面积平均物种数 单位面积平均物种数=物种数目/评价区域面积。 2、生境及生态系统多样性指标 (1)生境类型多样性 通过 RS、GIS 技术或者地方生态功能区划,确定评价区域内的生境类型多样 性。 (2)生境稀有性 通过与世界、国家或区域范围内的生境类型进行比较,确定评价区域内的生 境类型稀有性。 (3)植被覆盖指数 通过遥感影像计算植被覆盖指数(NDVI),找出 NDVI 高值区域加以保护或 进行生态利用。利用历年重庆市 TM 遥感数据,根据公式计算重庆市植被指数: NDVI=(NIR­R)/(NIR+R) NDVI 为地表综合植被指数,NIR 为近红外波段值,R 为红外波段值,实际 计算中 NIR 取 TM 遥感影像的第四波段(BAND4),R 取 TM 遥感影像的第三 波段(BAND3)。也可以直接获得产品数据。 原始 NDVI 值区间在[­1,1]之间,为数据可视化的需要,经过一定的函数变换, 把其值区间重新定义为[1,15],在计算出的结果中,值越高的地区代表植被覆盖 状况越好,值越低的地区代表植被覆盖越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级,以备后续 影响评价用 (4)生态廊道分布密度 通过遥感影像确定“绿色”植被廊道和“蓝色”水体廊道在单位面积里的长 度来确定。找出高密度生态廊道分布的区域进行保护。 (5)绿地面积比 绿地面积比=绿地面积/评价区域面积 3、其他指标 (1)水网密度指数 水网密度指数=Ariv×河流长度/区域面积+Alak×湖库(近海)面积/区域面积 +Ares×水资源量/区域面积 60


Ariv,河流长度的归一化系数, Alak,湖库面积的归一化系数, Ares,水资源量的归一化系数。 (2)耕地面积比 耕地面积比=耕地面积/评价区域面积 (3)文化景观保护目标 通过访谈有关部门,确定评价区域内的文化景观保护目标。 三、影响预测评价方法介绍

1、列表清单法 列表清单法是 Little 等于 1971 年提出的一种定性分析方法。 1)列表方法 列表清单法的基本做法是,将区域开发和规划拟实施的建设活动的影响因素 与可能受影响的环境因子分别列在同一张表格的行与列内,逐点进行分析,并逐 条阐明影响的性质、强度等,由此分析区域开发和规划建设活动生物多样性影响。 该法的特点是简单明了,针对性强,主要应用于生物多样性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 筛选、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的筛选、物种或栖息地重要性或优先度筛选等。 2)列表清单法应用 (1)用于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 (2)进行区域开发和规划建设活动对生态系统因子的影响效应分析。 (3)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的筛选。 (4)进行物种或栖息地重要性或优先度比选。 2、生态图法 生态图法即图形叠加法,是把两个以上的生态信息图叠合到一张图上,构成 复合图,用于表示生物多样性生境变化的方向和程度,并突出空间冲突影响。该 方法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简单明了,但是不能做精确的定量评价。编制生态图有 指标法和叠图法两种基本手段。在计算机上进行生态叠图,不仅省工省力,而且 可得到直观的动态变化显示。 1)指标法 (1)确定评价区域范围。 (2)进行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调查,收集评价范围与周边地区自然的和 61


生态的信息,同时收集社会经济和环境污染及环境质量信息。具体到重庆市的区 域开发和规划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工作中,可收集查阅“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 “重庆市物种资源”和“重庆珍稀、濒危和特有动物名录”等资料。 (3)进行影响识别和筛选拟评价因子,其中包括识别和分析主要生态环境 和生物多样性问题。 (4)研究拟评价生物多样性因子的地域分布特点和规律,对拟评价的生态 系统、生物多样性因子或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问题建立表征其特性的指标体 系,并通过定性分析或定量方法对指标赋值或分级,再依据指标值进行区域划分。 (5)将上述区划信息绘制在生态图上。 2)叠图法 (1)传统方法用透明纸作底图,底图范围应略大于评价区域范围。 (2)在底图上描绘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主要因子信息,如植被覆盖度、 动物分布、河流水系、土地利用和特别保护目标等等。 (3)进行影响识别和筛选评价因子。 (4)对拟评价因子作影响程度透明图,并用不同颜色和色度表示影响的性 质或类型和程度。 (5)将影响因子图和底图叠加,得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图。 3)生态图法应用 (1)用于区域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质量评价和影响评价。 (2)用于具有区域性影响的资源开发和规划建设项目。 (3)用于土地利用和农业开发和规划中。 3、影响判别矩阵法 对于评价指标的生态敏感性以及区域开发和规划的影响效应可以通过判别 矩阵进行。 生态效应强度

显著性 高

生态受体敏感性

极度显著

非常显著

比较显著

(如特殊生境、珍

非常显著

比较显著

不太显著

稀濒危物种等)

比较显著

不太显著

极不显著

62


4、生态机理法 动物或植物与其生长环境构成有机整体,当开发和规划项目影响植物生长环 境时,对动物或植物的个体、种群和群落也产生影响。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影响 预测的步骤如下: (1)调查环境背景现状和搜集有关资料。 (2)调查植物和动物分布,动物栖息地和迁徙路线。 (3)根据调查结果分别对植物或动物按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进行划分, 描述其分布特点、结构特征和演化等级。 (4)识别有无珍稀濒危物种及重要经济、历史、景观和科研价值的物种。 (5)根据规划实施后的环境(水、气、土和生命组分)变化,对照未实施 情况下动物、植物或生态系统演替趋势,预测动物和植物个体、种群和群落的影 响,并预测生态系统演替方向。 5、景观生态学法 景观生态学对生态质量状况的评判是通过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空间结构分 析,二是功能与稳定性分析。这是因为景观生态学认为,景观的结构与功能是相 当匹配的,且增加景观异质性和共生性也是生态学和社会学整体论的基本原则。 空间结构分析基于景观(是高于生态系统的自然系统),是一个清晰的和可 度量的单位。景观由基质、斑块和廊道组成,其中基质是景观的背景地块,是景 观中一种可以控制环境质量的组分。因此,基质的判定是空间结构分析的重要内 容。判定基质有三个标准,即相对面积大、连通程度高、有动态控制功能,可以 由遥感影像分类结果进行确定,也可以通过区域植被图或土地利用图确定。决定 某一斑块类型在景观中的优势,也称优势度值(Do)。优势度值由密度(Rd)、 频率(Rf)和景观比例(Lp)三个参数计算得出。其数学表达式如下: Rd=(拼块i 的数目/拼块总数)xl00% Rf=(拼块i 出现的样方数/总样方数)xl00% Lp=(拼块i 的面积/样地总面积)xl00% Do=0.5*[0.5*(Rd+Rf)+Lp]*100% 上述分析能反映自然组分在区域生态中的数量和分布,因此能较准确地表示 生态的整体性。同时也能反映规划实施后景观的被分割破碎化情况,从而解释生 物迁移廊道的连通性,生物栖息地的完整性以及面积是否足够等问题。 63


6、类比分析法 类比分析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定性和半定量评价方法,一般有生态环境整体 类比、生态因子类比、生态环境问题类比等,即根据已有的区域开发和规划建设 活动(项目、工程)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影响来分析或预测进行的区域开发和规 划建设活动(项目、工程)可能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影响。由于生物多样性和生 态影响的渐进性、累积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使得许多影响的因果关系十 分错综复杂,因而通过类比调查分析项目工程已经发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影 响,并类比分析区域开发和规划建设活动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影响,就成为一种 十分重要的影响预测和评价方法。选择好类比对象(相似程度高)是进行类比分 析或预测评价的基础,也是该法成败的关键。 1)类比方法 类比分析是根据已有的区域开发和规划活动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 的影响来分析和预测拟进行的区域开发和规划活动可能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 性产生的影响。类比对象的选择条件是:工程性质、工艺和规模与拟建项目基本 相当,或是已经进行的开发和规划区域与拟进行的开发和规划区域基本相当,生 态环境条件(地理、地质、气候等)和生物多样性背景值基本相似,开发和规划 已经有一段时间,所产生的影响已经基本全部实现。类比对象确定后,则需选择 和确定类比因子及指标(可从本指南推荐的评价指标中选取适当指标,也可结合 实际情况适当增减使用其他指标),并对类比对象开展调查与评价,再分析拟开 发和规划项目与类比对象的差异。根据类比对象与拟开发和规划项目的比较,做 出类比分析结论。 2)类比法应用 (1)进行生物多样性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 (2)以原始生态系统做类比对象,可评价生态环境的质量。 (3)进行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定性分析与评价。 (4)预测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问题发生与发展趋势及其危害。 (5)确定环境保护目标和寻求最有效、可行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措施。

64


7、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 指数法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规定的评价方法,同样可将其拓展而用于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中。指数法简明扼要,且符合人们所熟悉的环境影响评价思 路,但困难在于需明确建立表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体系,而且难 于赋权和准确定量。 1)单因子指数法 选定合适的评价标准,采集拟评价区域的现状资料,可进行生态环境和生物 多样性因子现状评价,例如以同类型当地条件的森林植被覆盖率为标准,可评价 区域开发和规划区内的植被覆盖现状情况。亦可进行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因子 的预测评价,如以评价区现状植被覆盖度为标准,可评价区域开发和规划实施后 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率。 2)综合指数法 (1)分析研究评价的生物多样性因子的性质及变化规律。 (2)建立表征各生物多样性因子特性的指标体系。 (3)确定评价标准。 (4)建立评价函数曲线,将评价的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因子的现状值(区 域开发和规划项目活动前)与预测值(区域开发和规划项目活动后)转换为统一 的无量纲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用 1~0 表示优劣(“1”表示最佳的、顶级的、原 始或人类干预甚少的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状况, “0” 表示最差的、极度破坏的、 几乎无生物性的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状况。这一划分实际上是确定了生态环境 质量标准。)由此计算出区域开发和规划项目活动前后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因 子质量的变化值。 (5)根据各评价因子的相对重要性赋予权重。 (6)将各因子的变化值综合,提出综合影响评价值,即 n

DE = å ( Ehi - Eqi ) ´ Wi i =1

式中: DE ——区域开发和规划项目活动前后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质量的变化 值; Eh ——区域开发和规划项目活动后 i 因子的质量指标; i Eq i ——区域开发和规划项目活动前 i 因子的质量指标; 65


Wi ——i 因子的权重。 3)指数法应用 (1)可用于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单因子质量评价。 (2)可用于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多因子综合质量评价。 (3)可用于生态系统功能评价。

66


重庆市旅游开发项目环评中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指南

67


1 总则······································································································· 71 1.1 主题内容···························································································· 71 1.2 适用范围···························································································· 71 1.3 评价原则···························································································· 71 1.4 评价工作等级 ······················································································ 71 1.5 评价工作范围 ······················································································ 72 1.6 评价对象···························································································· 72 1.7 评价工作程序 ······················································································ 73 1.8 评价判别依据 ······················································································ 7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74 3 术语······································································································· 75 4 旅游开发项目工程调查与分析······································································· 77 4.1 项目资料收集 ······················································································ 77 4.2 工程分析···························································································· 77 5 旅游开发项目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与评价 ························································ 78 5.1 现状调查···························································································· 78 5.2 现状评价···························································································· 79 6 旅游开发项目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与评价 ························································ 81 6.1 影响预测评价要求 ················································································ 81 6.2 影响预测评价方法 ················································································ 81 6.3 影响预测预测评价范围 ·········································································· 81 6.4 影响预测分析 ······················································································ 81 6.5 阶段性影响预测评价 ············································································· 81 6.6 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 82 6.7 累积影响···························································································· 82 6.8 影响预测评价内容 ················································································ 83 6.9 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程度及判断依据···························································· 84 7 生物多样性缓解保护与残余影响···································································· 85 7.1 缓解措施类型 ······················································································ 85 7.2 累积影响缓解保护替代方案····································································· 86 7.3 残余影响···························································································· 86 8 生物多样性监测 ························································································ 87

69


8.1 监测类型···························································································· 87 8.2 监测方案制定 ······················································································ 87 9 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资估算与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 88 9.1 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资估算 ······································································· 88 9.2 生物多样性影响损益分析 ······································································· 88 10 公众参与································································································ 89 11 评价结论 ································································································ 90 12 附录 ······································································································ 91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 91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92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 93 附录 D(规范性附录) ·················································································· 95 附录 E(资料性附录)··················································································· 96 附录 F(资料性附录)··················································································· 99 附录 G(资料性附录) ················································································ 100 附录 H(资料性附录) ················································································ 101 附录 I(资料性附录) ················································································· 102 附录 J(资料性附录) ················································································· 103

70


1 总则 1.1 主题内容 本指南规定了旅游开发项目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一般原则、工作程序、方 法、内容和要求。

1.2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和规划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生物多样性 影响评价,尤其适用于有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 胜区等。

1.3 评价原则 (1)重点与全面相结合原则:既要突出评价项目所涉及的生物多样性重点 保护区域,又要从整体上兼顾评价项目的完整性。 (2)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原则: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宜采用定量方法进行描 述和分析,当不能定量或无法实现定量测定时,可通过定性或类比的方法进行描 述和分析。 (3)预防与恢复相结合原则:以预防为主,恢复补偿为辅。 (4)实用、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数据容易采集;评价方法简明快速; 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应具有可操作性。

1.4 评价工作等级 (1)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最新公布的《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在充分 考虑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生态关键区、生境敏感性等因素基础上,制定了重 庆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评价图(见附录 A),因此,旅游开发项目生物多样性 评价等级可以根据该评价图拟定的不同保护等级并结合开发项目面积大小来确 定。旅游开发项目生物多样性评价等级划分要求见表 1.1:

71


表 1.1 旅游开发项目生物多样性评价等级划分要求 开发面积 面积>30km 2

面积 10­30km 2

面积<10km 2

或长度>50km

或长度 30­50km

或长度<30km

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级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

一级

一级

一级

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等重要区

一级

一级

二级

生物多样性保护较重要区

二级

二级

三级

生物多样性保护不重要区

三级

三级

三级

(2)评价等级调整:针对特殊区域,可以根据项目的性质、所在区域环境 对生物多样性敏感程度、项目工程特点、环境特征和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 要求等,对评价等级作适当调整,但调整的幅度不超过一级,并应说明调整的具 体理由。

1.5 评价工作范围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范围主要根据评价区域与周边环境的生态完整性确 定,包括项目全部活动空间和扩展距离,扩展距离根据重要评价因子受影响的方 向来确定。评价范围可参照环保部颁布的生态评价技术导则。

1.6 评价对象 (1)生态系统 自然分布的陆地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不包括人工生态系统(如植物园、 种植园或牧场、农田、菜地、果园)和海洋生态系统,但可包括大面积的人工林 和防护林。 (2)动物 野生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淡水鱼类,不包括人工饲养或圈养的 动物。 (3)植物 即野生蕨类、被子和裸子植物,不包括人工栽培或驯化的植物,但可包括野 外大面积分布的人工林、农田中本地杂草。

72


1.7 评价工作程序 评价工作程序见图 1.1:

旅游开发项目生物多样性评价启动

资料收集与整理

工程调查与分析

确定评价等级和范围

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

生物多样性现状评价

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评价 公众参与 生物多样性缓解保护及残余影响

评价结论

编写报告书、篇章或说明

实施跟踪监测和评价

图 1.1 生物多样性评价工作程序图

1.8 评价判别依据 (1)国家、行业和地方已颁布的生态、环境、旅游、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相 关法规、政策、规划、区划等确定的目标、措施与要求。 (2)评价项目所在地区及相似区域生物多样性背景值或本底值。 73


(3)已有性质、规模以及区域生物多样性相似项目的实际影响类比。 (4)相关领域专家、管理部门及公众咨询意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HJ/T2.1—9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

HJ/T130—2009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HJ/T19—1997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

LY/T 1814­2009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规范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2009 年) 《重庆市旅游条例》 (2006 年)

74


3 术语 (1)旅游开发:旅游开发是根据自然资源条件,运用适当的资金、技术手 段,通过科学的调查、评价、规划、建设等,使未被利用的资源得以利用,已被 利用的资源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加强,使旅游业在区域内得以建立、完善、发展 和提高,以推动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旅游开发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的区域旅 游开发,主要包括旅游开发战略、旅游开发规划和旅游开发建设等重要环节。 (2)生物多样性: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 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生物多样性一般包含了生态系统多 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级:在区域范围内结合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生 态关键区、生境敏感性、稀有物种数量及分布等因素,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制定的差异级别,比如可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中等重要区、较重要区和 不重要区等级别。 (4)旅游建设设施:为适应旅游者在旅行游览中的需要而建设的各项物质 设施的总称,是发展旅游业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旅游饭店(宾馆)、 旅游交通以及各种文化娱乐、体育、疗养等物质设备。 (5)生境破碎化:指原来连续成片的生境,由于人类建设活动的破坏和干 扰,被分割、破碎,形成分散、孤立的岛状生境或生境碎片的现象。 (6)濒危物种: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 (3.1 版)中属于极危、濒危、易危、近危的物种。 (7)野生高等动物丰富度:指被评价区域内已记录的野生哺乳类、鸟类、 爬行类、两栖类、淡水鱼类的物种数(若存在亚种,则以亚种为分类单位,特有 的野生高等动物和受威胁的野生高等动物同此),用于表征野生动物的多样性。 (8)植物丰富度:指被评价区域内已记录的植物的物种数(若存在亚种、 变种和变型等种下单位,则以这些种下单位为分类单位),用于表征植物的多样 性。 (9)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指被评价区域内基于植被类型的自然或半自然 生态系统的类型数,用于表征自然生态系统的类型多样性。 (10)物种特有性:指被评价区域内中国或地方特有的野生高等动物和植物 的相对数量,用于表征物种的特殊价值。 75


(11)外来物种入侵度:指被评价区域内外来入侵物种数与本地野生高等动 植物之比,用于表征生态系统受到外来物种干扰的程度。 (12)累积影响:当一项活动与其过去、现在及可以合理预见的将来的活动 结合在一起时,因影响的增加而产生的对环境的影响。 (13)累积影响途径:指环境影响以加和协同作用的形式随时间或空间上发 生累积。 (14)减缓措施:用来避让、减轻、恢复和补偿由项目实施可能导致的不良 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15)残余影响:应用缓解措施后仍然存在的影响,在开始评价时可能观察 不到明显影响,但因为累积效应发生后逐步出现出来。

76


4 旅游开发项目工程调查与分析 4.1 项目资料收集 (1)项目规划设计资料,包括项目区位、规模、项目的类型、设计文件和 内容等。 (2)项目平面图,应标明地表状况(主要包括地形地貌、主要水体、植被 类型及分布、主要动物群落)以及周边村镇、厂矿及大型建构筑物分布,交通规 划,并标明评价区及界外区范围。

4.2 工程分析 (1)拟建项目工程简要描述及分析,主要包括工程占地面积、规划实施方 案、持续时间、施工工艺方法和运行特点等,其中规划实施方案为分析重点,包 括旅游项目(指与旅游者的旅游活动直接相关的旅游吸引物,即景观项目),旅 游线路,基础设施项目(道路交通工程、供电工程、给水工程等),公共服务设 施项目(餐饮点布局工程、购物点布局工程、住宿设施等),环境保护建设项目 (环境卫生工程和安全工程)。 (2)同类相似工程的调查分析,其中评价等级为一级的项目要通过类似项 目调查,进行类比分析。 (3)施工期的工程措施对生物多样性影响途径分析,主要包括施工人员施 工活动、机械设备使用等导致生境、植被、地形地貌的改变。 (4)运营期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途径分析,主要包括项目运营改变了区域 空间格局、土地和水体的利用状况,由此而影响了导致动植物栖息改变的状况。

77


5 旅游开发项目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与评价 5.1 现状调查 5.1.1 调查要求 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是生物多样性现状评价、影响预测的基础和依据,调查 内容和指标应能反映生物多样性影响区域的生态背景特征和存在的生物多样性 问题。针对评价级别不同,实行有差别的现状调查。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应在收 集资料基础上进行,调查范围应不小于评价工作范围。 5.1.2 调查内容 (1)调查内容围绕项目区域自然条件、生态系统多样性、动物多样性、植 物多样性和受干扰情况等方面进行,具体调查项目可依据不同评价等级要求酌情 取舍。 自然条件明确所调查的区域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和土壤条件等。 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调查项目区域内生态系统类型的数量、面积与分布。 动物多样性调查包括动物种类、数量、分布、习性及生境状况;影响动物生 存的主要因素;全国或全省重点保护、特有、珍稀、濒危的动物物种、数量及分 布面积;目标物种的数量与分布。 植物多样性调查包括植被面积与分布;植物种类、数量、分布和生境状况; 全国或全省重点保护、特有、珍稀、濒危的植物物种及分布面积;植被利用和破 坏情况。 受干扰情况包括项目区域受自然和人为干扰的干扰因子、干扰程度及后果。 (2)重点调查对象包括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或省级保护野 生动物名录,或地方特有的野生动物;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或 省级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或地方特有植物;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 约》(CITES)及其他公约或协定的物种;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物种;有重要科学 研究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物种;重点野生动物、植物构成的生态系统。 (3)附图 图幅内容应能完整、系统地体现项目区域的自然资源概况,主要包括:项目 区域位置图、植被图、森林分布图、水文图、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图、国 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图。不同评价级别可按需要增减各项。图件制作要求见

78


附录 B。 5.1.3 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包括野外调查、桌面分析、定位或半定位观测、从地图、航片、卫 片上提取信息、从有关部门收集、统计和咨询。 生物多样性调查准备与方法参见附录 C。

5.2 现状评价 (1)现状评价是在开发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开发区域的生 境特点,分析生物多样性特点与空间分异规律,评价其生物多样性现状与趋势。 现状评价必须明确项目开发区域主要生物多样性问题及其成因,分析生物多样性 的历史变迁,突出区域重点问题。 一、二级评价项目原则上应出示采用样地样方实测或遥感方法估测的数据。 (2)现状评价内容与要求 旅游开发项目生物多样性现状评价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二个 方面。生态系统多样性可选择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生境破碎度、干扰强度等指 标进行评价;物种多样性可选用区域内植物丰富度、野生高等动物丰富度、物种 特有性、物种濒危程度、外来物种入侵度等指标开展评价。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 指标参见附录 D。不同评价等级的开发建设项目在选择指标类型时应充分反映项 目本身具有的生物多样性典型特征。旅游开发项目生物多样性现状评价指标及指 标数量要求见表 5.1。

79


表 5.1 旅游开发项目生物多样性现状评价指标及指标数量要求 序

评价

层次

评价指标

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 生态系 1

统 多 样 生境破碎度 性 干扰强度 野生植物丰富度 野生高等动物丰富度

物种多 2

物种特有性

样性

评价内涵

指标数量要求

基于植被类型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 统的类型 受建设活动的破坏和干扰形成分散、孤 立的岛状生境或生境碎片的状况

一级项目:3个; 二级项目:2-3个; 三级项目:1-2个。

某类生境内廊道的总长度与其生境总 面积之比 植物的物种数 野生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 淡水鱼类的物种数 中国或地方特有的野生高等动物和植 物的相对数量 全球性珍稀濒危物种、国家重点保护

物种濒危程度

不同评价等级

一级项目: 5个; 二级项目:3-4个; 三级项目:1-2个。

Ⅰ、Ⅱ类植物、国家重点保护Ⅲ类植 物、 ,区域性珍稀濒危物种情况

外来物种入侵度

外来入侵物种数与本地野生高等动植 物之比

(3)现状评价方法 生物多样性现状分析可以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在评价中应充 分利用遥感数据、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先进的方法与技术手段。具体方法包括生 态机理法、景观生态学法、遥感法、类比分析法等。

80


6 旅游开发项目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与评价 6.1 影响预测评价要求 (1)一级评价侧重预测影响性质和影响范围,评价项目建设对生态系统多 样性的影响,涉及典型评价指标 2­4 个。 (2)二级评价需进一步突出影响的持久性和确定性分析,评价项目建设对 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涉及典型评价指标 5­7 个。 (3)三级评价在二级评价基础上更强调影响的因果性和严重性,评价项目 建设可能产生的累积影响和残余影响,涉及典型评价指标 8 个。

6.2 影响预测评价方法 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评价时应尽量选用通用、成熟、简便并能满足准确度要 求的方法。使用较多的预测方法有层次分析法、列表清单法、图形叠置法、类比 分析法等。参见附录 E。

6.3 影响预测预测评价范围 预测评价范围的大小、形状等取决于评价工作的等级、工程和环境的特性, 以及是否存在累积影响及其大小。针对累积影响预测评价,评价范围应包括空间 范围和时间范围,从时间范围来看,通常将过去活动的影响;从空间范围来看, 则要求空间上应拓展至生物多样性不再受到明显影响的范围。

6.4 影响预测分析 在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实施方案,分析预测可能 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影响表征的内容涉及影响性质、程度范围、持久性、确 定性、因果性、严重性等。对于影响变化程度应采用定量或半定量方式表述,难 以定量的生态影响变化程度应采取专家评估的方式确定,也可通过历史图件的综 合比较,采用背景比较分析方法确定。 旅游开发项目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评价分析表可以参见附录 F。

6.5 阶段性影响预测评价 项目实施分为 3 个阶段,即建设前期、施工期、运营期,项目在不同实施阶 段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施工期和运营期影响最大。项目阶段 性影响预测评价可参见附录 G。 81


6.6 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1)直接影响 旅游项目开发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影响主要由工程本身造成,有的由辅 助工程造成。尤其改变土地利用和景观结构和格局,比如大小、形状和联通性发 生变化,将对物种多样性产生直接影响。生境的直接丧失将直接导致生境的不可 恢复,或者是被摧毁、或者是改变生境的特性而导致部分或全部野生物种不能再 继续栖息繁衍。 预测景观结构和格局的影响程度可以借鉴岛屿生物地理学有关理论进行影 响预测,参见附录 H。建筑物和人类活动对不同动植物影响的大致缓冲距离参见 附录 I。重庆市生态系统敏感性分级表见附录 J。 (2)间接影响 因项目建设或运营而导致生物不能充分使用其生境时,生物正常生长繁殖活 动因此受到阻碍,从而影响生物多样性。旅游设施建设,如道路、建筑物等,对 周边环境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间接的。

6.7 累积影响 6.7.1 累积影响 当一项活动与其过去、现在及可以合理预见的将来的活动结合在一起时,因 影响的增加而产生的对环境的影响。当一个项目的环境影响与另一个项目的环境 影响以协同的方式结合,或当若干个项目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在时间上过于频繁或 在空间上过于密集,以致于各项目的影响得不到及时的消纳时,都会产生累积影 响。 6.7.2 累积影响识别 在识别时,不必将与项目有关的所有潜在的累积影响问题都进行分析,主要 考虑具有区域或局部的重大影响。具体可通过以下一系列问题识别同拟建项目相 关的潜在累积影响: (1)项目影响到的环境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价值:是否是法律法规明确要保 护的?生物多样性重要性如何? (2)在项目区域中,过去、现在和将来是否有其它与建设项目类似的项目 活动发生?

82


(3)拟建项目与其他活动结合起来是否影响生物多样性? (4)是否存在近期完成的类似建设项目或距离较近的项目? (5)拟建项目本身是否可能存在以下累积问题: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和物 种多样性是否减少?自然生境的丧失;土地利用变化或基础设施建设造成生境破 碎化。 6.7.3 累积影响形式 累积影响类型是根据累积过程的时空特征而划分,累积影响大体上有以下几 种形式: (1)复合影响:某些具体相同或者类似项目所带来的影响总和往往超过单 个项目的生物多样性影响。 (2)最低限度及饱和限度影响:当环境弹性达到一定的临界状态后,生物 多样将大幅度下降。 (3)诱发影响和间接影响:一个项目规划往往会连带引起很多的开发和基 础设施建设。 (4)时间和空间的拥挤影响:是指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弥补一项开 发所带来的影响,另一项开发又开始进行了。

6.8 影响预测评价内容 旅游开发项目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评价内容与现状评价相对应,涉及生态系 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评价,主要评价内容包括: (1)在评价指标分析基础上,通过分析影响作用的程度、范围和持续时间, 预测项目实施前后生物多样性程度变化趋势,这些变化(如物种数量的减少或消 失,生境遭到破坏)是否可以接受。 (2)重要保护物种消失或生境遭到破坏,需要采取补偿保护措施时,阐明 影响的补偿可能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可恢复性。 (3)预测评价主要敏感目标(如珍稀濒危物种和特有的物种)的影响程度 及缓解保护的可行途径和措施。 (4)预测分析已建项目、拟建项目和运营期活动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累积 影响,评价累积影响的大小程度和可接受性。影响程度包括轻度负面影响,中度 负面影响,严重的负面影响,有利影响和无影响。生物多样性累积影响预测分析

83


与评价结果见表 6.1。 表 6.1 生物多样性累积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结果 生物多样性评价项目

已建项目

拟建项目

运营期活动

累积影响程度

生态系统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5)累积影响不确定分析 因基础资料和数据的不足或不准确以及累积影响本身的复杂性等因素,往往 很难全面考虑累积的途径和效应,从而产生累积影响的不确定。当存在不确定因 素时,为了减小不确定性带来的负面影响,预测评价时倾向于选择不利累积影响 较大的结果,提出较保守的累积影响评价结论,同时推荐减缓累积影响和监测的 措施,包括评估和管理将来实际发生的累积效应,保证将来实践中减缓措施的有 效性。

6.9 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程度及判断依据 根据旅游建设项目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状况,将项目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程度 分为五级,即基本无影响、较小影响、中度影响、较大影响、严重影响,其判断 依据见表 6.2 表 6.2 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程度及影响判断依据 生物多样性影响程度

影响判断依据 项目建设引起生物多样性的某个方面的暂时性的破坏或干扰,其破

基本无影响

坏或干扰能自动而迅速恢复,其再生、重建与代替可用人工方法较 容易完成。

较小影响

项目建设引起生物多样性的某个方面的轻微的损害或暂时性的破 坏,其再生、恢复与重建可以利用天然或人工方法得以实现。

中度影响

项目建设引起生物多样性的某个方面的损害或破坏,其代替或恢复 是可能的,但是比较困难且可能昂贵。

较大影响

由于项目建设而引起生物多样性的某个方面严重而长期的损害或 损失,其代替、恢复和重建将非常地困难和昂贵。

严重影响

由于项目建设而引起生物多样性的某个方面永远的不可逆的损害 或损失,即灭绝,如受到危害的生物种群。

84


7 生物多样性缓解保护与残余影响 7.1 缓解措施类型 7.1.1 避让 在建设项目规划阶段通过停止某个行动或者行动的一部分以完全去除影响, 使潜在的危害能从源头去除。在下列一种或者多种情况出现时,应该采取避让的 方法。 (1)在国家和国际上指定的地区和保护区(如国家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 国际重要鸟区等)。 (2)在影响评价中发现的有重要保护价值的大量物种或种群存在。 (3)科学上的新物种,由于缺乏相关信息数据难以预测。 7.1.2 减轻 通过限制行动使不可避免的影响程度达到最小化,如修建野生动物走廊以减 轻道路的生境片断化影响。减轻措施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良好的工地管理实践; 废气排放管制;隔音屏障;遮蔽物;在项目建设和运营期间的有控制的评估;野 生动物桥梁、隧道或者生态通道;野生动植物保护围栏;在受影响区域移植重要 植被。 7.1.3 恢复 对建设期间产生的暂时性影响进行修复或复原,使其尽可能达到原有状态。 恢复措施包括:将暂时利用或被开挖的区域置换表层土;在暂时受到影响的区域 以本地植被重新绿化恢复;利用施工期保留或储存的原料恢复河流、石滩或其他 天然特征。 7.1.4 补偿 重要保护物种消失或生境遭到破坏且达到不能补救的程度时所采取的措施, 以弥补造成的影响。补偿丧失生境的最小比例应该为 1:1。根据补偿地点选择 不同可分为原地补偿和异地补偿。原地补偿是指在受影响区域或其附近地区对重 要物种及生境进行补偿,补偿替代位置的生境条件决定补偿效果。当原地补偿不 具操作性或不足以将影响减轻到一个可接受的程度时,选择异地补偿,尤其是通 过异地补偿可以表现更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时,异地补偿优势明显。

85


7.2 累积影响缓解保护替代方案 如果拟建项目存在累积影响,在分析哪种途径产生的累积影响效应最大基础 上,提出针对性的减缓措施,包括选择已有的替代方案和提出新的替代方案。缓 解措施替代方案的确定,要通过对建设方案和替代方案的累积影响大小进行综合 比较,选择累积影响程度较小的方案。

7.3 残余影响 尤其针对珍稀濒危物种和重点保护物种,分析有关减缓措施实施后是否存在 残余影响,并预测残余影响的程度和范围,为进一步完善减缓措施和筛选替代方 案提供依据。

86


8 生物多样性监测 8.1 监测类型 依据特定监测目的和目标不同,生物多样性监测可以被分为本底监测、影响 监测以及验收监测。 (1)本底监测发生项目开始前,监测内容涉及生境、植被和动物类群在项 目开始前的状态及其变化。 (2)影响监测是在项目的施工期和运营期测量生境、植被和动物类群状况。 监测数据可以用于评价建设项目各阶段之间的变化。 (3)验收监测在项目进行的不同阶段定期和连续地对特定的环境参数以及 目标物种的测量和评估。验收监测的内容与影响监测相同。

8.2 监测方案制定 确定了监测内容和方法,应制定相应监测计划和实施方案,具体内容包括: 生物生物多样性监测要求;重要监测目标;生物多样性监测方法;监测实施计划。

87


9 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资估算与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9.1 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资估算 分析开发项目所涉及的生物多样性影响避免措施、防护措施、恢复措施、补 偿措施,生物多样性管理措施,生物多样性监测及研究措施等所需的投资;对于 难以恢复、保护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应给予利益受到侵害的当地居民、集体合理 的补偿资金,并列出相应的投资。 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资估算的项目应该分为影响避免、防护、恢复、补偿措施 投资,生物多样性管理措施投资,生物多样性监测及研究措施投资,仪器设备及 安装费用投资,补偿资金投资,生物多样性保护临时措施投资和独立费用等。生 物多样性保护投资估算应该说明采用的费用标准和定额等的编制依据,估算生物 多样性保护总投资并提出分年度投资安排。

9.2 生物多样性影响损益分析 生物多样性影响经济损益分析内容应包括生物多样性影响经济损失分析和 生物多样性影响经济效益分析及主要结论。 生物多样性影响经济损失应包括减免不利影响的生物多样性投资,工程造成 的生物多样性损失。 生物多样性影响经济效益应包括由于工程的有益生物多样性影响取得的社 会、经济、环境效益,采取环境保护措施后取得的效益。

88


10 公众参与 10.1 公众参与是指为使建设项目的论证更加科学合理,使项目所在地的公 众、团体、单位等的合法利益得到充分保证,建设单位与公众之间采取的一种双 向沟通与交流的方式。公众参与中的“公众”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但包括受 项目影响的民众,还包括有关的团体、机构和单位。 10.2 公众参与目的是通过与公众进行的有效协商,使直接或间接受到项目影 响的各群体的利益和意见有所考虑和补偿。充分听取公众意见,不仅是尊重公众 的权利,也是减少可能产生的不利于项目建设的问题出现,提高建设项目的社会 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一种有效途径。 10.3 一般由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向项目受影响的群体发放公众意见调查表或 入户走访,对被调查者的意见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反馈意见给建设单位和设计 单位。也可由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设单位和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共同或 单独召开公众座谈(听证)会。向公众介绍项目工程概况、项目直接影响区环境 概况、预期的环境影响和预防措施等,并接受公众的质疑,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 10.4 公众意见处理 (1)从被调查人员基本情况统计结果可反映出调查对象的结构情况,以及 一定区域内人员的代表性,为分析调查结果提供基础数据。 (2)从统计结果可知在被调查人员中对各类问题持某种意见的人数比例, 从而推断一定区域内公众对拟建项目的态度。 (3)结合调查了解的实际情况,分析公众意见的合理性,为解决环境问题 提供依据。 (4)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做出较全面、客观的分析结论。在分析中,要坚 持真实、客观的原则,不得编制虚假数据。 (5)注重直接影响区域公众的意愿,尽可能的减少项目带来的不利影响。

89


11 评价结论 11.1 编写结论的原则、要求,参见行业标准 HJ/T2.1—93(环境影响评价技 术导则总纲)。 11.2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结论拟选择以下三种表述形式: (1)项目开发建设对生物多样性基本无影响或产生较小影响,建议采纳项 目建设规划方案; (2)项目开发建设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中度无影响或较大影响,建议修改项 目建设规划方案; (3)项目开发建设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严重影响,放弃项目建设规划方案。 11.3 结论中对生物多样性缓解保护措施应给予充分的注意和足够的篇幅。

90


12 附录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重庆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图

91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图件制作要求 B.1 生态影响评价成图应能准确、清晰的反映评价主题内容,成图比例不应低于 表 B.1 的规范要求。当成图范围过大而不能准确清晰的反映评价主题内容,可 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分幅成图;当涉及敏感生态目标时,应分幅单独成图, 提高成图精度。 B.2 图件应符合地图学的整饬规范要求,成图应包括图名、比例尺、方向标(比 例尺小于 1:50 万的成图应采用经纬网)、图例、注记、制图数据源(调查数据、 实验数据、遥感信息源或其它)、成图时间等要素;如采用经纬网表示方向,还 应注明坐标参数。 表B.1 成图比例规范要求 成图比例尺

评价范围 一级评价

面积

二级评价

三级评价

>1000km 2

≥1:10 万

≥1:25 万

≥1:25 万

100~1000 km 2

≥1:5 万

≥1:10 万

≥1:10 万

50~100 km 2

≥1:5 万

≥1:5 万

≥1:10 万

10~50 km 2

≥1:1 万

≥1:1 万

≥1:5 万

<10 km 2

≥1:5000

≥1:5000

≥1:1 万

92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生物多样性调查准备与方法 C.1 调查准备 C.1.1 队伍组建 充分了解参加人员的专业背景,结合调查区域的实际情况,组建具有不同学 科背景的调查队伍,确保真实、准确地完成项目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的相关工作。 C.1.2 确立调查区域 根据调查目标、任务以及调查对象,确立调查工作所涉及的区域或范围,据 此收集相关资料。 C.1.3 资料收集 针对要进行调查的对象、范围或区域,收集整理现有相关资料,包括历史调 查资料、行政区划、自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植被、农林业以及 当地的社会人文、经济状况和影响生物物种生存的建筑设施等。根据所收集资料, 分析了解调查区域的相关情况,为调查方案和调查计划的编写奠定基础。 C.1.4 方案编制 方案编制内容包括目标任务、技术方案设计、人员组成、时间安排、保障措 施和经费预算等。 C.2 调查方法 C.2.1 动物调查方法 (1)总体记数法 对于一些栖息地范围有限的昼行性大型兽类来说,可直接点数统计其全部数 量。一些群居性动物,在繁殖季节常集成大群生活,更容易集中记数。对于无脊 椎动物来说,也可以采取小范围内的总体记数。 (2)样方记数法 如果调查的面积相当大,又不可能对全部动物记数时,需要用抽样方法记数。 将调查区域分割成若干样方,然后抽取部分样方调查动物的数量,根据多个样方 算出平均数,然后推断出整个地区的种类数量。样方的形状通常是正方形或长方 形,也可以是条带形或圆形,样方数量的多少需要预先进行计算。样方除了有代 表性外,还要求有相当多的调查物种。一般,昆虫的样方为 1m×1m,小型无脊 椎动物的样方为 5m×5m,而鸟类的样方则为 100m×100m 等。 93


(3)样地哄赶法 对于一些隐藏在草丛、灌丛中的兽类,采用哄赶法统计动物的绝对数量。此 法适用于地势平坦或坡度不大的山地以及过密的草丛和树丛。 (4)样线(带)法 样线(带)法是指调查者按一定路线行走,调查记录路线左右一定范围内出 现的动物,此法很少受生境条件的限制,节省人力和物力,一个调查人员在短时 间内可以调查相当大的区域。 C.2.2 植物调查方法 (1)样方法 样方法指在样地上设立一定数量的样方,对样方中的物种进行全面调查研究 的方法。对于物种丰富、分布范围相对集中、分布面积较大的地段可采取本方法。 (2)样线(带)法 样线(带)法是指调查者按一定路线行走,调查记录路线左右一定范围内出 现的物种,路线宽度可确定也可不确定。对于物种不十分丰富、分布范围相对分 散,种群数量较多的区域宜采用本方法。 (3)全查法 直接调查统计调查区域内物种的全部个体,实测其分布面积,真实地反映其 客观情况。对于物种稀少,分布面积小,种群数量相对较少的区域,宜采用本方 法。 (4)访谈法 按制定表格对项目区域内的居民进行走访调查,填写相关信息。

94


附录 D(规范性附录)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指标 D.1 生态系统类型 指被评价区域内基于植被类型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的类型数。 D.2 生境破碎度 F= [(m­1)/ E] ×100% 式中,F 为生境破碎度,m 是被测生境中斑块的总数目,E 为被测生境中可 能出现的最多斑块数。F 值越大,生境破碎化程度越大。 D.3 干扰强度 干扰强度表示人类的干扰作用,干扰强度越小,越利于生物的生存,因此, 其针对受体的生态意义越大。 Wi = Li / Si 式中,Wi 表示受干扰强度,Li 是指 i 类生境内廊道(公路、铁路、堤坝、 沟渠等)的总长度,Si 是指 i 类生境的总面积, D.4 物种丰富度指标 物种丰富度指标是测定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物种数目以表达生物的丰富程度, 所应用的数值主要有一定样地内的物种数(s) ,Margalef 指数、Gleason 指数。 Margalef 指数:D = ( S ­ 1)/ lnN 式中,N 为个体总数;S 为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 Gleason 指数:D = S/ lnA 式中,A 为单位面积;S 为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 D.5 物种特有性 指被评价区域内中国特有的野生高等动物和植物的相对数量。 D.6 外来物种入侵度 指被评价区域内外来入侵物种数与本地野生高等动植物之比,用于表征生态 系统受到外来物种干扰的程度。 D.7 物种濒危程度 依据物种的种群数量现状和濒临灭绝的危险程度分为极危、濒危、易危、近 危。

95


附录 E(资料性附录)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和预测方法 E.1 列表清单或描述法 列表清单法是 little 等人于 1971 年提出的一种定性分析方法。该法的特点是 简单明了,针对性强。列表清单法的基本做法是将拟实施的开发建设活动的影响 因素与可能受影响的环境因子分别列在同一张表格的行与列内。逐点进行分析, 并逐条阐明影响的性质强度等.由此分析开发建设活动的生态影响。 E.2 图形叠置法 图形叠置法是把两个以上的生态信息叠合到一张图上,构成复合图,用以表 示生态变化的方向和程度。本法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简单明了,但不能作精确 的定量评价。图形叠置法有两种基本方法即指标法和 3S 叠图法。 E.2.1 指标法 (1)确定评价区域范围; (2)进行生态调查,收集评价范围与周边地区自然的和生态的信息,同时收集 社会经济和环境污染及环境质量信息; (3)进行影响识别和筛选拟评价因子,其中包括识别和分析主要生态问题; (4)研究拟评价生态系统或生态因子的地域分异特点与规律,对拟评价的生态 系统、生态因子或生态问题建立表征其特性的指标体系.并通过定性分析或定量 方法对指标赋值或分级,再依据指标值进行区域划分; (5)将上述区划信息绘制在生态图上。 E.2.2 3S 叠图法 (1)选用适当的遥感影像作为工作底图,底图范围应略大于评价范围; (2)在底图上描绘生态主要因子信息,如植被覆盖度、动物分布、河流水系、 土地利用和特别保护目标等等; (3)进行影响识别与筛选评价因子; (4)运用 3S 技术,分析评价因子的不同影响性质、类型和程度; (5)将影响因子图和底图叠加,得到生态影响评价图。 E.3 生态机理分析法 动物或植物与其生长环境构成有机整体,当开发项目影响植物生长环境时, 对动物或植物的个体、种群和群落也产生影响。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影响预测的 96


步骤如下: (1)调查环境背景现状和搜集有关资料; (2)调查植物和动物分布,动物栖息地和迁徙路线; (3)根据调查结果分别对植物或动物按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进行划分, 描述 其分布特点、结构特征和演化等级; (4)识别有无珍稀濒危物种及重要经济、历史、景观和科研价值的物种; (5)监测项目建成后该地区动物、植物生长环境的变化; (6)根据兴建项目后的环境(水、气、土和生命组分)变化,对照无开发项目 条件下动物、植物或生态系统演替趋势,预测动物和植物个体、种群和群落的影 响,并预测生态系统演替方向。 评价过程中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生物模拟试验,如环境条件。生 物习性模拟试验、生物毒理学试验、实地种植或放养试验等,或进行数学模拟, 如种群增长模型的应用。该方法需与生物学、地理学、水文学、数学及其它多学 科合作评价,才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结果。 E.4 类比分析法 类比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定性和半定量评价方法,一般有生态整体类比。生 态因子类比、生态问题类比等。 类比分析是根据已有的开发建设活动(项目、工程)对生态产生的影响来分 析或预测拟进行的开发建没活动(项目、工程)可能产生的生态影响。选择好类 比对象(类比项目)是进行类比分析或预测评价的基础,也是该法成败的关键。 类比对象的选择条件是:工程性质、工艺和规模与拟建项目基本相当,生态 条件(地理、地质、气候、生物因素等)相似,项目建成已有一定时闸,所产生 的影响已基本全部显现;类比对象确定后,则需选择和确定类比因子及指标,并 对类比对象开展调查与评价,再分析拟建项目与类比对象的差异。根据类比对象 与拟建项目的比较,做出类比分析结论。 .E.5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对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 决策方法。它的特点是把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通过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 次,使之条理化,根据对一定客观现实的主观判断结构(主要是两两比较)把专 家意见和分析者的客观判断结果直接而有效地结合起来,将一层次元素两两比较 97


的重要性进行定量描述。而后,利用数学方法计算反映每一层次元素的相对重要 性次序的权值,通过所有层次之间的总排序计算所有元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排 序。

98


附录 F(资料性附录) 旅游开发项目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评价分析表 评价指标

影响性质

影响范围

持久性

确定性

因果性

严重性

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 生境破碎度 干扰强度 野生植物丰富底 野生高等动物丰富度 物种特有性 物种濒危程度 外来物种入侵度 注:影响性质指不利或有利影响;影响范围指区域、评价区、局部;持久性指短 期、长期或永久;确定性指确定、可能、不确定;因果性指直接、间接、累积; 严重性指很严重、严重、中等、轻微。

99


附录 G(资料性附录) 项目实施阶段性影响预测评价表 项目实施阶段

旅游开发行为 施工活动 施工场地 材料运输

施工期

机械作业 路基 取弃土 施工人员(植被采集、繁殖地的干 扰) 运输行使

运营期

旅游践踏 旅游惊扰 其它旅游活动(采摘行为)

100

对生态的影

对物种的影

响预测

响预测


附录 H(资料性附录) 基于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景观结构影响评价一般原则

较优

较劣

效果比较 大比小好

A B

同样面积时,一个比多个好

C

集中比分散好

D

多边形比线形好

E F

连接(廊道)的比不连接的好 圆形比其他形状好,因为圆形的 面积与周长之比最大

101


附录 I(资料性附录) 建筑物和人类活动对不同动植物影响的大致缓冲距离 动植物群组

大致缓冲距离*

植物

70m ­ 500m

无脊椎动物

1m ­ 50m

两爬动物

50m ­ 200m

草原鸟类

40m ­ 370m

水鸟

100m ­ 200m

林鸟

70m ­ 300m

小型哺乳动物

50m ­ 160m

大型哺乳动物

200m ­ 3.6km

大型食肉动物

1km ­ 25 km

注:Bentrup 2008, Fernandez-Juricic 2004 and Yugovic 2007. 表所列缓冲 距离范围较大,评价实践中就此针对目标物种进行影响预测有较大局限,需结合 相关生态机理学研究成果或专家意见进行评估。

102


附录 J(资料性附录) 重庆市生态系统生境敏感性分级表 重庆市生态系统敏感性分级表* 生态系统类型

敏感度

温性针叶林

中度敏感

暖性针叶林

高度敏感

针阔混交林

高度敏感

落叶阔叶林

极敏感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极敏感

常绿阔叶林

极敏感

竹林

轻度敏感

落叶灌丛、灌草丛

中度敏感

常绿灌丛、灌草丛

高度敏感

典型草甸

高度敏感

沼泽化草甸

中度敏感

挺水水生植被

中度敏感

大田作物

不敏感

经济林类

轻度敏感

果园林类

不敏感

其他

不敏感

*摘自《重庆市生境敏感性评价研究》,李月臣等;本分级表可以作为旅游开发 项目生物多样性评价针对生态系统影响预测分析手段。

103


重庆市线性工程环评中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指南

105


1 总则····································································································· 109 1.1 编制目的·························································································· 109 1.2 适用范围·························································································· 109 1.3 评价原则·························································································· 109 1.4 评价等级·························································································· 109 1.5 评价范围···························································································110 1.6 评价内容···························································································110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12 3 术语和定义 ·····························································································113 4 工程方案调查分析 ····················································································115 4.1 调查与分析重点 ··················································································115 4.2 工作内容···························································································115 5 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与评价·········································································116 5.1 现状调查内容 ·····················································································116 5.2 现状评价内容 ·····················································································116 5.3 现状评价要求 ·····················································································117 5.4 调查与评价方法 ··················································································117 6 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与评价·········································································119 6.1 预测与评价内容 ··················································································119 6.2 预测与评价要求 ··················································································119 6.3 预测与评价方法 ··················································································119 7 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措施 ·········································································· 120 7.1 原则与要求 ······················································································· 120 7.2 保护与恢复手段 ················································································· 120 8 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管理 ············································································· 121 8.1 生物多样性监测 ················································································· 121 8.2 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 ··········································································· 121 9 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资估算与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 123 9.1 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资估算 ····································································· 123 9.2 生物多样性影响损益分析 ····································································· 123 10 公众参与······························································································ 124 11 生物多样性评价结论··············································································· 125 附录 A(资料性附录)生物多样性现状评价指标 ················································ 126 107


附录 C(资料性附录)现状调查与评价方法 ······················································ 128 附录 D(资料性附录)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和预测方法 ······································· 132 附录 E(资料性附录)主要生物类群监测方法 ··················································· 136 附录 F 指南用词说明 ·················································································· 138

108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规范线性工程开发建设项目中的生物多样性评价,确定评价标准、原则、 内容和方法,统一技术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1.2 适用范围 本指南主要适用于重庆市线性工程开发建设项目的生物多样性评价。文中所 指“线性工程”均专指公路、铁路、管线三类,不包括航线和输变电线类。

1.3 评价原则 坚持重点与全面相结合的原则,既要突出评价项目所涉及的重要区域、重要 物种分布路段,又要从整体上兼顾评价项目所涉及生物多样性在不同时空等级尺 度上的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 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应采用定量方法进行描述和分析,当现有科 学方法不能满足定量需要或因其他原因无法实现定量测定时,可通过定性或类比 的方法进行描述和分析。 坚持避让预防与恢复补偿相结合的原则,以避让预防为主,恢复补偿为辅。

1.4 评价等级 以环保部颁发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导则中生态影响工作分级为依据。当前 的分级方法见表 1­1,分为 1、2、3 级。

109


表 1­1 评价工作级别(1、2、3 级) 工程影响范围 / km 2

主要生态影响及其变化程度 >50

20~50

<20

生物群落 生物量减少(<50%)

2

3

生物量锐减(≥50%)

1

2

3

异质性程度降低

2

3

相对同质

1

2

3

物种的多样性减少(<50%)

2

3

物种的多样性锐减(≥50%)

1

2

3

珍稀濒危物种消失

1

1

1

绿地数量减少,分布不均,连通程度变差

2

3

绿地减少 1/2 以上,分布不均,连通程度极差

1

2

3

荒漠化

1

2

3

理化性质改变

2

3

理化性质恶化

1

2

3

敏感地区

1

1

1

区域环境

水和土地

1.5 评价范围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应能够充分体现生态完整性,涵盖评价项目全部活动的 直接和间接影响区域。评价工作范围应依据评价项目对生物多样性因子的影响方 式、影响程度和生物多样性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而确定。 一般而言,三级评价范围为公路用地中心线、铁路外侧轨道中心线、管道中 心线外不小于 100m。二级评价范围为公路用地中心线、铁路外侧轨道中心线、 管道中心线外不小于 200m。一级评价范围为公路用地中心线、铁路外侧轨道中 心线、管道中心线外不小于 300m。此外,施工场地、临时占地等也是评价范围。

1.6 评价内容 生物多样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工程方案调查分析; 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与评价;

110


生物多样性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措施; 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管理; 生物多样性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参与和评价结论等。 对于改扩建线性工程,还应有改扩建前工程的生物多样性影响回顾性调查与 分析内容。

11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 本适用于本标准。 HJ/T2.1­9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 HJ/T19­199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非污染生态影响 JTG B03—2006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TB 10502­93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 HJ/T 192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 HJ89­200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石油化工建设项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第 2 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 录

112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1)生物多样性 包含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本 指南中包含对后三个层次的评价。 (2)生物多样性影响 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各层次产生的任何有益的或有害的作用。根 据影响对象可划分为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等影响等;根据影响性质可划分为有 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根据影响来源可划分为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累积影响;根 据影响的后果可划分为可逆影响和不可逆影响。 (3)生物多样性敏感区 以国家环保部发布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所列环境敏 感区为依据,选取其中的生物多样性敏感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 区、重要湿地、天然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 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 (4)生态脆弱区 又称“生态交错区”,大多位于生态过渡区和植被交错区,处于农牧、林牧、 农林等复合交错带,其重要生态系统类型包括:典型喀斯特岩溶地貌景观生态系 统,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喀斯特河流、湖泊水体生态系统,喀斯特岩溶山地特 有和濒危动植物栖息地等。 (5)珍稀濒危物种 保护动物、植物、水生生物:根据国家林业局、农业部令发布的《国家重点 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以及相应市级保护名录确定 的生物; 特有物种:指地方特有种、狭域特有种; 古树名木:根据全国绿化委员会 2001 年制定的《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 术规定》:古树指树龄在 100 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是指在历史上或社会上有重大 影响的中外历代名人、领袖人物所植或者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纪念 意义的树木。

113


其他:受 CITES 国际公约保护的一些国际或国内迁移性物种,如鸟类、鱼 类等;列入 IUCN 红皮书的各种受威胁物种。 (6)入侵植物 根据国家环保部发布的《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确定。 (7)生态系统稳定性 或称为生态系统平衡,主要用抵抗力和恢复力来评价。抵抗力:是生态系统 抵抗外干扰的能力。抵抗力与特种特性及系统发育阶段状况有关,生物个体对环 境因子的适应性越强,系统发育越成熟,系统抵抗外来干扰的能力就越强。可以 用生产力来衡量。恢复力:是指生态系统遭受外干扰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恢复能力主要由生命成分的基本属性(生命力和种群世代延续的基本特征)和生 物群落特征决定。一般而言,生物的生活年代越短,系统的结构越简单,其恢复 力就越强。 (8)其他 维管束植物:指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陆生野生脊椎动物:指脊椎动物中野生的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兽类,不 包括鱼类。 水生生物:指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鱼类。 植被类型:根据《四川植被》分类体系确定,分类单位应达到群系或群丛级。 植被类型图件中制图单位由数据精度确定,最粗为植被型级。 生态功能分区:根据《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修编)》,划分到第三级分区。

114


4 工程方案调查分析 4.1 调查与分析重点 根据评价项目自身特点、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特点以及评价项目与影响区域生 物多样性的相互关系,确定调查和分析的重点。 1)可能产生重大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工程行为; 2)与生物多样性敏感区和脆弱区有关的工程行为; 3)可能产生间接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工程行为; 4)可能造成的重大资源占用和配置的工程行为。

4.2 工作内容 调查和分析内容应包括项目所处的地理位置、项目组成、工程类型、工程占 地规模、工程空间布局、主要生产工艺及流程、运行方式、施工方案(包括施工 方式和施工时序)、替代方案、工程总投资与环保投资,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措 施等;识别、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同时期(勘察期、施工期和营运期)的影响 性质、作用方式和影响后果,以施工期和营运期为调查分析的重点。 1) 施工期应针对影响区域生物多样性背景特点,分析施工工艺、施工时段、 施工场站规模和布局、施工人员施工活动及机械设备使用等开发建设活动对影响 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过程,分析工程施工可能对生物多样性敏感区和脆弱区 产生的生物多样性影响。 2) 营运期应根据项目的运营方式、评价项目与影响区域生物多样性的相互 作用过程和主导生物多样性影响因子的特点,分析项目运营可能造成生物多样性 影响的性质、强度、范围、方式和后果,明确由项目长期运行而可能引发的直接 和间接生物多样性影响。

115


5 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与评价 5.1 现状调查内容 生物的地域性特征决定了生物多样性调查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步骤,调查的内 容和指标应能反映生物多样性影响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背景特征和主要存在问题。 在有生物多样性敏感区或有要求特别保护的对象时,应做专题调查。线性工程生 物多样性调查要遵循生态系统完整性原则和突出重点原则。 1)区域生物多样性背景调查 根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空间和时间尺度特点,调查影响区域内涉及的生态系 统和物种,前者主要包括类型、结构和分布区段,后者重点调查珍稀濒危物种、 优势种、入侵种的种类、数量、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和迁移行为的规律; 对拟建项目两侧 5km 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敏感区、脆弱区,调查其保护对象、 范围、级别等。 2)区域主要生物多样性问题调查 调查影响区域内已经存在的制约开发建设活动或本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 生物多样性问题和自然灾害问题,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盐渍化、自然 灾害和污染危害等,指出其类型、成因、空间分布、发生特点、历史发展过程和 发展趋势。

5.2 现状评价内容 1)在阐明生态系统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区域内生态质量的主要原因。 从生态系统完整性的角度,评价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状况、生态系统面临的压 力和存在的问题、生态系统的总体变化趋势。 2)分析和评价影响区域内动、植物等物种多样性的现状组成、分布、发展 趋势和承受干扰的能力;当评价区域涉及受保护的敏感物种时,应重点分析该敏 感物种的生境、生态习性,并从物种或群落的水平上评价其生态质量状况。 3)在说明项目与生物多样性敏感区和脆弱区关系的前提下,评价敏感区和 脆弱区的类型、保护范围、级别、功能分区、保护对象、服务功能等,分析其结 构和功能状况、面临的压力和存在的问题、总体变化趋势。 4)从整体上描述评价区的生物多样性水平,并说明主要存在问题。主要从 珍稀濒危物种的数量与种类、植被的群落结构与演替地位、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稳 116


定性等方面来衡量,可结合路线不同区段来分析。

5.3 现状评价要求 1)文字 对 1 级评价要求对评价区的生物多样性情况进行全面、详细、深入的评价, 包含全部所列指标,能够量化的指标尽量定量;2 级评价要求对评价区的生物多 样性情况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定性和定量描述结合;3 级评价要求对评价区 的珍稀濒危物种、主要植被类型与生态功能分区等进行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 各等级依据评价要求选取现状评价指标,推荐的生物多样性现状指标见附件 A。 2)附图 2 级以上项目的生物多样性评价要在制图的基础上进行。 3 级评价需提交土 地利用现状图和关键评价因子评价成果图;2 级评价增加植被类型分布图和主要 评价因子评价成果图,这些图件要通过计算机完成并可以在地理信息系统上显 示;1 级评价除完成上述图件外,要充分利用 3S 一体化、多媒体等高新信息技 术手段进行评价。 其中植被类型分布图特指植被制图当中的“现状植被图”,参考《四川植被》 中的植被分类体系,分自然植被和栽培植被两大类,要求制图单位不低于群系纲 (亚群系纲)。由于评价区各类植被面积的多寡、结构复杂程度、制图底片精度 等情况不同,也可使用更详细的群系、群丛单位;一张植被图中也可采用不同等 级的植被分类单位和类型组合的混合单位形式。 图件制作其他规范遵照附录 B 的规定。 3)附件 1、2 级评价应附:植被样方调查表、主要物种资源名录(植物、动物、水 生生物)。植被样方调查表之前要说明样方选取典型性与代表性;主要物种资源 按线性工程经过的各生境/路段分别列出。

5.4 调查与评价方法 主要有资料查选法、公众咨询法、样方、样线调查法、物种多样性计算法、 生态机理分析法、景观生态学法、遥感法等。针对现状指标的方法列表见附件 A, 方法具体介绍见附件 C。

117


对于改扩建线性工程,在进行生物多样性影响回顾性调查与分析时,主要采 取设置横向样带(选取距离项目主体不同距离的断面)进行调查的方法和公众访 问调查方法。

118


6 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与评价 6.1 预测与评价内容 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与评价内容应与现状评价内容相对应。 1)评价范围内涉及的景观、生态系统及物种的影响评价。通过分析影响作 用的方式、范围、强度和持续时间来判别它们受影响的范围、强度和持续时间, 预测生态系统组成和服务功能的变化趋势,重点关注造成影响中的不利、不可逆 影响。 2)敏感区、珍稀濒危物种等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应在明确保护目标的性质、 特点、法律地位和保护要求的情况下,分析评价项目的影响途径、影响方式和影 响程度,预测潜在的后果。 3)预测评价项目对区域已有主要生物多样性问题的影响趋势。

6.2 预测与评价要求 1)3 级评价侧重对重要工点、敏感环境要素的生物多样性影响宏观分析; 通过分析说明项目实施后对评价区域产生的主要生物多样性影响(占地破坏植 被、减少动物生境、动物通道阻隔等)、关键生物多样性影响因子(珍稀濒危物 种等)和影响所对应的区段。 2)2 级评价应评价工程影响区域的所有潜在生物多样性干扰,并对整体生 态结构及景观层次可能产生的破碎化影响做出说明,侧重项目实施对评价范围内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潜在影响分析。 3)1 级评价在 2 级评价的基础上,更强调对生态系统及以景观层次的结构、 功能、稳定性、物种多样性变化趋势、抗干扰能力的影响分析,对评价深度、评 价结果的定量化提出更高的要求。

6.3 预测与评价方法 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与评价方法有列表清单或描述法、图形叠置法、生态机 理分析法、景观生态学法、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类比分析法、生态质量评价法 等,常用预测与评价方法参见附录 D。

119


7 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措施 7.1 原则与要求 应以“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注重实效”为原则,并符合相关的 环境保护法规,并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涵盖设计期、施工期和营运期全过程, 按照避让、减缓、恢复和补偿的次序编制生物多样性影响保护方案。 要突出针对性,因各项目所在地区不同、项目各路段所处生态系统不同,各 生态系统所处群落演替地位不同,而采取不同措施。 保护内容应与影响预测与评价内容相对应。

7.2 保护与恢复手段 避让措施:凡涉及不可替代、极具价值、极敏感、被破坏后很难恢复的重要 生物多样性目标时,必须提出可靠的避让措施,即更改路线选址、工程设计优化 和从施工时间上避让等。主要包括:改线,尽量收缩边坡、降低路基高度,将高 填方改为桥梁、深挖方改为隧道,在非动物繁殖期施工,在非候鸟迁徙期施工等。 减缓措施:所有受影响对象均应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限制在征地范围内 施工,噪声较大的机械设备采用消声装置,废水经处理后排放,涉水桥梁施工时 使用围堰,公路、铁路营运期在路边、隧道洞口、桥梁下方种植本土植物隔离灯 光噪声,在公路、铁路影响目标物种通过处设置动物通道,表土分层开挖、分层 堆放、分层回填等。 恢复措施:涉及再生周期长、恢复速度较慢的自然资源损失时,要制定恢复 措施,主要包括施工地、取弃土场等地的植被恢复、耕地复耕及绿化规划等,通 常需要较长时期的管理。植被恢复与绿化规划必须针对不同生态系统选取不同植 物种类,并应以乡土物种为首选,并符合工程要求。 补偿措施:凡涉及不可替代、极具价值、极敏感、被破坏后很难恢复的重要 生物多样性目标等发生不可逆影响时,要制定补偿措施,对补偿措施的效应要进 行评估论证,并估算经费和时限。

120


8 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管理 8.1 生物多样性监测 对产生重要生物多样性影响或具较大生物多样性风险的线性工程建设项目、 线性工程相关规划,提出长期的生态监测计划,明确监测因子、方法、频次、经 费来源、工作组织结构等,并开展阶段性的回顾评价。 应监测工程施工期和运行期有关生物多样性因子及相关环境要素的动态变 化,制定环境监测计划。应对工程有关突发性环境事件进行跟踪监测调查。 监测站、点布设应针对施工期和运行期受影响的主要环境要素及因子设置。 监测站、点应具有代表性,并利用己有监测站、点。 监测站基建规模和仪器设备应根据所承担的监测和管理任务确定。 监测范围应与工程影响区域相适应。监测调查位置与频率应根据监测调查数 据的代表性,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对象生活习性和特征要求确定。 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环境监 测标准分析方法。主要生物类群监测方法参考附录 E。

8.2 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 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应包括管理计划的编制,分阶段提出生物多样性保护措 施的实施管理措施,进行生物多样性质量分析与评价及生态保护科研和技术管理 等;管理人员的编制,建议纳入项目的生物多样性管理机构,并落实生物多样性 管理人员的职能。 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的任务应包括: 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政策、法规的执 行; 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计划的编制;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措施的实施管理; 提出工程设计、工程环境监理、工程招投标的环境保护内容及要求;生态环境质 量分析与评价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和技术管理等。 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应列为工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并贯穿工程施工期与运行 期。 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的任务应包括: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执行;环境管理 计划的编制;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管理;提出工程设计、工程环境监理、工程招 投标的环境保护内容及要求;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以及环境保护科研和技术管理 等。

121


环境管理体制及管理机构和人员设置应根据工程管理体制与环境管理任务 确定。

122


9 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资估算与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9.1 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资估算 减免工程环境不利影响和满足工程功能要求采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生 物多样性管理措施、生物多样性监测及研究措施所需的投资,以及对难以恢复、 保护的环境影响对象采取的给予合理补偿的投资,应列出相应的投资。 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资估算的项目应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投资、生物多样 性监测措施投资、仪器设备及安装投资、环境保护临时措施投资和独立费用等。 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资估算应说明采用的费用标准和定额等的编制依据,估算 环境保护总投资并提出分年度投资安排。

9.2 生物多样性影响损益分析 生物多样性影响经济损益分析内容应包括生物多样性影响经济损失分析和 生物多样性影响经济效益分析及主要结论。 生物多样性影响经济损失应包括减免不利环境影响的环境保护投资,工程造 成的生物多样性损失。 生物多样性影响经济效益应包括由于工程的有益生物多样性影响取得的社 会、经济、环境效益,采取环境保护措施后取得的效益。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宜采用货币量化的方法进行,不易量化的可采取定性 分析方法。

123


10 公众参与 线性工程生物多样性评价的公众参与可与项目整体的公众参与一起进行,应 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包括在现场调查时的公众访问调查,收集资料时在林业局、 水利局、环保局等相关职能单位举行座谈会,向相关院校及科研机构专家咨询等 方式。公众参与对征询的公众意见应进行汇总、统计,从中发现现场踏勘中遗漏 的生态问题,得出一定的生物多样性的本底资料;并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反映公 众对工程兴建的意愿;对公众提出的环境问题,应给予解答或提出解决方案。

124


11 生物多样性评价结论 1)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最终结论,即采取保护与恢复措施后,项目实施的 生物多样性可行性分析、结论。 2)结论的内容包括生物多样性现状评价、影响预测和评价的结果,以及恢 复和保护措施的评述和建议等。 3)应说明施工期与营运期采取的生物多样性影响防护、恢复措施及其投资 估算。 4)在评价过程中确定项目方案比选时,应从生物多样性保护角度提出推荐 方案。`在结论中要就生物多样性监测制度、生物多样性管理提出有针对性的建 议。

125


附录 A(资料性附录)生物多样性现状评价指标 分为 6 大类 18 小类,不同的线性工程,根据其影响对象及影响程度选择指 标大类;对各评价等级而言,三级评价适用指标有 8 个,二级评价适用指标有 17 个;一级评价适用指标有 18 个。 生物多样性现状评价指标 指标内容 大类

适用 等级

小类 1) 各生境主要植物物种(种类、分布、特 征)

1、2

资料查选、公众咨询、样线调查

1、2、3

资料查选、公众咨询、样线调查

1、2

资料查选、公众咨询、样线调查

2) 保护、特有植物及古树名木(种类、级 1.维管束植物

别、数量、与工程关系)

及植被(陆生

3) 入侵植物(种类、数量、特性、分布)

及水生)

4) 植被覆盖率

1、2、3

5) 植被(类型、结构、面积、演替地位、

6) 植被生物量与生产力

性)

椎动物

8) 保护、特有动物(种类、级别、数量、

样方调查、资料查选

1、2

资料查选、公众咨询、样线调查

1、2、3

与工程关系) 9) 各生境主要水生生物物种(种类、分布、 习性) 3.水生生物

4. 生 物 多 样 性 敏感区

5.景观

11) 生态功能分区

资料查选、公众咨询、样线调查

1、2、3

资料查选、公众咨询、样线调查

1、2、3

资料查选

12) 生物多样性敏感区

1、2

资料查选、样线调查

13) 生态脆弱区

1、2

资料查选、样线调查

14) 生态系统类型

1、2

样线调查、遥感法、

15) 生态系统稳定性

1、2

生态机理分析法

16) 景观优势度/破碎度 6.综合/结论

资料查选、样线调查

1、2

10) 保护、特有水生生物(种类、级别、数 量、与工程关系)

种多样性计算法

1、2

7) 各生境主要动物物种(种类、分布、习 2.陆生野生脊

图形叠置法、遥感法 样方调查、生态机理分析法、物

1、2、3

分布)

主要适用方法

1

遥感法、景观生态学法

17) 生物多样性现状质量及演替变化趋势

1、2、3

/

18) 主要生物多样性问题

1、2、3

/

126


附录 B(规范性附录)图件制作要求 图件应符合地图学的整饬规范要求,成图应包括图名、比例尺、方向标(比 例尺小于 1:50 万的成图应采用经纬网)、图例、注记、制图数据源(调查数据、 实验数据、遥感信息源或其它)、成图时间等要素;如采用经纬网表示方向,还 应注明坐标参数。 成图比例规范要求 成图比例尺

工程长度(km) 一级评价

长度

二级评价

三级评价

>500

>=1:50 万

>=1:100 万

>=1:100 万

100~500

>=1:25 万

>=1:50 万

>=1:100 万

50~100

>=1:10 万

>=1:25 万

>=1:50 万

10~50

>=1:5 万

>=1:10 万

>=1:25 万

<10

>=1:1 万

>=1:1 万

>=1:5 万

127


附录 C(资料性附录)现状调查与评价方法 C.1 资料查选法 即收集现有的能反映区域生物多样性环境现状或生物多样本底的资料,并利 用其中有效的部分。使用时应保证资料的现时性,引用资料必须建立在现场校验 的基础上。 从表现形式上分为电子文档、纸质文档、图形等,从时间上可分为历史资料 和现状资料,从资料性质上可分为环境影响报告书、有关污染源调查、生态保护 规划、规定、生态功能区划、保护区科考报告及规划、生态敏感目标的基本情况 以及其他生态调查材料等,从收集渠道上可分为电子期刊文献,书籍文献,地区 农、林、牧、渔、国土、县志办和环境保护部门等。 C.2 公众咨询法 公众咨询是对现场勘查的有益补充,应收集影响区域的公众、社会团体和相 关管理部门对项目影响的意见,发现现场踏勘中遗漏的生态问题以及获得公众、 社会团体和相关管理部门对项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意见。包括现场调查时的公众 访问调查,在林业局、水利局、环保局等相关职能单位举行座谈会,向相关院校 及科研机构专家咨询等方式。 C.3 样方、样线调查法 1、维管束植物与植被 (1)植被类型调查(记名样方调查)。 ① 布点原则:利用 1:5 万和 1:1 万地形图、参考卫片数据或森林资源分 布图,尽量在拟建工程穿越和接近拟建工程穿越的地方设置样方,并考虑全线路 布点的均匀性、不同环境布点的全面性;样方设置避免对同一种植被进行重复设 点,特别重要的植被根据林内植物变化情况进行增设样方;对不同植被类型,要 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方进行调查。注意不要遗漏在生物多样性敏感区、脆弱区的布 点。 ② 样方面积:常绿阔叶林群落样方面积为 400 m 2 (20 m×20 m),落叶阔叶 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样方面积为 100 m 2 (10 m×10 m),一般设为正方形, 特殊情况下可设长方形,但长方形的最短边≮5 m;灌木群落样地面积为 25 m 2 (5 m×5 m);高草群落样方面积为 4m 2 (2 m×2 m),其余草本群落样地面积为 1m 2 (1 m×1 m)。 128


③ 样方数量:视评价范围内群落面积大小和群落结构而定,面积大或群落 结构多样的,多设样地,面积小或群落结构单一的,少设样地。通常情况下,每 一群落设 1~3 个样地。 ④ 样方调查方法: 1、拍摄植物群落的外貌和各层次结构,拍摄/采集优势物种、保护及特有物 种、古树名木、外来入侵物种、有疑问物种的个体及花、果、枝的照片/标本。 2、填写样方表。分总表和分表。总表记录外部特征:经纬度、海拔、坡度、 坡向、基质类型,地名及与工程关系,群落外貌特点及周围环境。分表是在英美 学派的样地记录表形式基础上加以简化,主要记录:乔、灌、草各层次的层高度、 (郁闭度)盖度、层优势种,乔木层植物名称、株树、高度、胸径、盖度、物候 期、生活力;灌、草层植物名称、多度、高度、盖度、冠径、物候期、生活力。 ⑤ 野外调查设备: 手持式 GPS、地质罗盘、地形图(1:5 万和 1:1 万地形图)、照相机、钢 卷尺、测绳、植物标本夹、枝剪、样方调查表 (2)植被生物量实测(重量样方调查) 即重量样方调查。对于森林群落,多采用体积测定法。对于草本植物群落, 将样方中地上或地下部分进行收获称重,研究其中各类植物的地下或地上生物 量。 (3)植物物种组成调查(样线法、记名样方法结合) ① 样线和样方点选取:利用 1:5 万和 1:1 万地形图、参考卫片数据或森 林资源分布图,在不同地形、生境、海拔带设置样线。样方点即植被类型调查点。 ② 方法:按选定的样线步行,沿途记载植物种类、观察生境、目测多度等, 拍摄/采集常见物种、外来入侵物种、有疑问物种、保护、特有物种及古树名木 的个体及花、果、枝的照片/标本。 样方法直接利用植被样方调查的成果。 2、陆生野生脊椎动物(样带法、样线法、样点法) 动物的分布与区域生境的差异性关系密切,在各种条件下尤以植被条件最为 重要。因此,动物的调查可以在植被调查的基础上进行。 ① 调查线路和点位选取:根据不同生境分布地段,设置样线,样点均在样 带上。其中,两栖爬行类、水鸟与水域关系密切,可在评价范围内每条河流设 3~ 129


4 条样线,样线长 150m;兽类、林禽多在林地、灌草样带,可在不同植被类型 分布区设置长度 3 km,宽 50 m 的样带,如受地形条件所限则以样方法进行调查, 每条样带中设定样方 3~5 个,设置样方面积 500 m×500 m。 ② 方法:对于样线或样带,按选定的路线步行,沿途记载动物种类、观察 生境、目测多度等,拍摄常见物种、有疑问物种、保护及特有物种、外来入侵物 种的照片。 在样方内,对发现动物的活体要进行拍照,仔细观察调查区域中有无动物的 粪便、脚印、巢穴以及动物啃食植物的痕迹。 3、水生生物 ① 调查断面和点位选取:对拟建线性工程跨越的大江大河或敏感湿地地段, 选取施工区域及上下游的断面进行调查。 ② 调查方法:包括浮游藻类、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鱼类的标本采集、处 理、鉴定与计数方法,详见水利水电工程的调查方法。 C.4 物种多样性计算法 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和各物种的个体数 目分配的均匀度。它反映了群落组成中的物种丰富程度,也反映了不同自然地理 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以及群落的稳定性与动态,是群落组织结构的重要特性。 通常选用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来表征。其计算公式为: s

å P ln P

H′= -

i

i

i=1

式中, Pi = n i /N,代表第 i 个物种的相对多度, n i 为第 i 种物种的个体数,N 为所有种 的个体数之和。

C.5 生态机理分析法 现状评价中的生态机理分析法主要用于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和植被的演替 方向评价等。详见附录D中的方法说明。 C.6 景观生态学法 现状评价中的景观生态学法用于计算景观优势度和景观破碎度,详见附录D 中的方法说明。 C.7 遥感法 利用遥感手段调查涉及区域范围较大或主导生物多样性影响因子的空间等 130


级尺度较大的项目,根据遥感图像获取相关信息,如植被覆盖度等,并可结合模 型计算相关指数。遥感调查过程中必须辅助必要的现场勘察工作。

131


附录 D(资料性附录)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和预测方法 D.1 列表清单或描述法 列表清单法是little 等人于1971 年提出的一种定性分析方法。该法的特点是 简单明了,针对性强。 列表清单法的基本做法是,将拟实施的开发建设活动的影响因素与可能受影 响的环境因子分别列在同一张表格的行与列内。逐点进行分析,并逐条阐明影响 的性质强度等.由此分析开发建设活动的生物多样性影响。 D.2 图形叠置法 图形叠置法,是把两个以上的生态信息叠合到一张图上,构成复合图,用以 表示生态变化的方向和程度。本法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简单明了,但不能作精 确的定量评价。 D.3 生态机理分析法 动物或植物与其生长环境构成有机整体,当开发项目影响植物生长环境时, 对动物或植物的个体、种群和群落也产生影响。该方法通过环境、动植物现状调 查,对植物或动物按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进行划分,识别有无珍稀濒危物种及 重要经济、历史、景观和科研价值的物种,同时对无开发项目条件下动物、植物 或生态系统演替趋势,预测动物和植物个体、种群和群落的影响,并预测生态系 统演替方向。 D.4 景观生态学法 景观生态学对生态质量状况的评判是通过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空间结构分 析,二是功能与稳定性分析。这是因为景观生态学认为,景观的结构与功能是相 当匹配的,且增加景观异质性和共生性也是生态学和社会学整体论的基本原则。 空间结构分析基于景观(是高于生态系统的自然系统),是一个清晰的和可 度量的单位。景观由基质、斑块和廊道组成,其中基质是景观的背景地块,是景 观中一种可以控制环境质量的组分。因此,基质的判定是空间结构分析的重要内 容。判定基质有三个标准,即相对面积大、连通程度高、有动态控制功能,可以 由遥感影像分类结果进行确定,也可以通过区域植被图或土地利用图确定。决定 某一斑块类型在景观中的优势,也称优势度值(Do)。优势度值由密度(Rd)、 频率(Rf)和景观比例(Lp)三个参数计算得出。其数学表达式如下: Rd=(拼块i 的数目/拼块总数)× l00% 132


Rf=(拼块i 出现的样方数/总样方数)× l00% Lp=(拼块i 的面积/样地总面积)× 100% Do=0.5 × [0.5 ×(Rd+Rf)+Lp] × 100% 也可用景观破碎度来衡量。其数学表达式如下: 景观破碎度指数( FN) = ( N F­1) / MPS。(式中,NF为某类景观的斑块总数, MPS为它的平均斑块面积) 上述分析能反映自然组分在区域生态中的数量和分布,因此能较准确地表示 生态的整体性。同时也能反映规划实施后景观的被分割破碎化情况,从而解释生 物迁移廊道的连通性,生物栖息地的完整性以及面积是否足够等问题。 D.5 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 指数法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规定的评价方法,同样可将其拓展而用于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中。指数法简明扼要,且符合人们所熟悉的环境污染影响评 价思路,但困难之点在于需明确建立表征生态质量的标准体系,而且难以赋权和 准确定量。 1)单因子指数法 选定合适的评价标准,收集拟评价区域的现状资料,可进行生物多样性现状 评价,例如以同类型当地条件的森林植被覆盖率为标准,可评价线性工程评价区 内的植被覆盖现状情况。亦可进行生物多样性影响的预测评价,如以评价区现状 植被覆盖度为标准,可评价线性工程实施后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率。 2)综合指数法 (1)分析研究评价的生物多样性因子的性质及变化规律。 (2)建立表征各生物多样性因子特性的指标体系。 (3)确定评价标准。 (4)建立评价函数曲线,将评价的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因子的现状值(区 域开发和规划项目活动前)与预测值(区域开发和规划项目活动后)转换为统一 的无量纲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用1~0表示优劣(“1”表示最佳的、顶级的、原 始或人类干预甚少的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状况,“0” 表示最差的、极度破坏 的、几乎无生物性的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状况。这一划分实际上是确定了生态 环境质量标准。)由此计算出线性工程建设前后生物多样性因子质量的变化值。 (5)根据各评价因子的相对重要性赋予权重。 133


(6)将各因子的变化值综合,提出综合影响评价值,即 n

DE = å ( Ehi - Eqi ) ´ Wi i =1

式中: DE ——线性工程建设前后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质量的变化值;

Eh i ——线性工程建设后 i 因子的质量指标; Eq i ——线性工程建设前 i 因子的质量指标; W i ——i 因子的权重。 3)指数法应用 (1)可用于生物多样性单因子质量评价。 (2)可用于生物多样性多因子综合质量评价。 (3)可用于生态系统功能评价。 D.6 类比分析法 类比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定性和半定量评价方法,即根据已有的线性工程 建设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影响来分析或预测拟建的线性工程可能对生物多样性 产生的影响。由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影响的渐进性、累积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等 特点,使得许多影响的因果关系十分错综复杂,因而通过类比调查分析既有项目 工程已经发生的生物多样性影响,并类比分析拟建工程的生物多样性影响,就成 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影响预测和评价方法。选择好类比对象(相似程度高)是进行 类比分析或预测评价的基础,也是该法成败的关键。一般有整体类比和单项类比 形式。 D.7 生态质量评价(EQI)法 EQI 法适用于生态质量及其变化幅度评价,也可用于生物多样性评价。EQI 法以植被区划理论为指导,根据我国植被分布的八大区域分别提出相应的指标体 系,打破了区域行政界限,充分考虑了不同地理、气候条件影响下的原生态状况, EQI 法主要包括三大部分: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生态指标体系递阶模型;利用 Matlab 计算权重;利用EQI 计算公式评价生态状况。 a)层次分析法建模 层次分析法适用于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它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 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 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 134


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并可利用此方法建立数学模型。 b)Matlab 计算权重 利用Matlab 计算权重,并编制计算程序,减少了确定权重时矩阵计算的工 作量,使其成为一种方便的工具。 c)EQI 评价 1)EQI 指数 EQI =(ni 针叶林+ n2 阔叶林+ n3 灌丛和萌生矮林+ n4 荒漠和旱生灌丛+ n5 针草原+ n6草甸+ n7 草本沼泽)/总面积 式中: ni——特定植被区域中植被类型的权重(i=1,2,…,7,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缺失) 2)生态状况分级 根据生态状况指数,将生态分为五级:优、良、一般、较差、差。 3)生态状况变化幅度分级 生态状况变化幅度分为4 级:无明显变化、略有变化(好或差)、明显变化 (好或差)和显著变化(好或差)。

135


附录 E(资料性附录)主要生物类群监测方法 指标类型

植被

监测指标

监测方法

布点要求

植物与植被组 统计和样地调

森林选用

成、分布、面 查收割法

1000m 2 、疏林

积、覆盖率和

及灌木选用

生物量

500m 2 、草本群

监测制度

落选用100m 2 地点随机设置

野生动物和土

①鸟类

①统计法

①100mⅹ100m ①每一类生境

②大型兽类

②路线统计法

样方

设置3­4 个样

③龋齿动物

③夹日法

②样线长5000

④昆虫

④直接和间接

米左右

②5000 米样

⑤土壤动物

样方法(扫网

③5­10 米放捕

线用计数器计

获器

⑤手捡法、漏

④典型区取样

③连捕3 天

斗法和市内培

⑤随机采样

④10 米内取

⑥土壤微生物 法)

壤动物

样20 次

⑥实验室分析

⑤离地面 5cm、10cm、 15cm 和30cm 分别取样

水生生物

①大型植物

①带网钢夹法

②浮游植物

②浮游生物

②每年4次

③浮游动物

网、沉淀法

③每年4次

④底栖动物

③浮游生物

④每年2­4次

⑤游泳动物

网、沉淀法

⑤每年1次

⑥细菌

④采泥器法

⑥每年2次

⑦鱼类

⑤网具法

⑦每年4次

⑥平板法、直

136

调查范围内

①每年1­2次


接计数法 ⑦电鱼法、网 捕 河流、湖泊生 物生产力

①浮游植物初 ①4C、黑白瓶 调查范围内 级生产力

测氧法

②叶绿素

②分光光度法

①林业经济

调查

评价范围内

①动植物多样 调查

评价范围内

人类社会活动 ②污染物监测 指标

③生物毒性 ④生态评价

生物多样性 指标

性 ②生境 ③种群特征 ④保护物种 ①河道通畅性 调查和遥感图

河流整体性指 标

②河道河岸自 像解译 然性 ③流量流态稳 定性

137

评价范围内

每年4­12 次


附录 F 指南用词说明 执行本指南条文时,对于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说明如下,以便在执行中区 别对待。 (1)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作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作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 反面词采用“不宜”。 (4)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138


重庆市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环评中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指南

139


1 总则····································································································· 143 1.1 编制目的·························································································· 143 1.2 适用范围·························································································· 143 1.3 评价原则·························································································· 143 1.4 评价工作区域 ···················································································· 143 1.5 评价工作内容 ···················································································· 143 1.6 评价工作分级 ···················································································· 144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45 3 术语和定义 ···························································································· 146 4 项目概况和工程分析 ················································································ 148 4.1 项目概况··························································································· 148 4.2 工程分析·························································································· 148 4.3 调查与分析重点 ················································································· 148 5 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与评价········································································ 150 5.1 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 ··········································································· 150 5.2 生物多样性现状评价 ··········································································· 150 6 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评价 ·········································································· 152 6.1 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的原则··································································· 152 6.2 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评价方法································································ 152 6.3 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内容 ····································································· 152 6.4 生物多样性累积影响分析 ····································································· 152 6.5 生物多样性残余影响分析 ····································································· 152 7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 ············································································· 154 7.1 原则与要求 ······················································································· 154 7.2 生物多样性影响的防护与恢复措施·························································· 154 7.3 替代方案·························································································· 154 8 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管理 ············································································· 155 8.1 生物多样性监测 ················································································· 155 8.2 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 ··········································································· 155 9 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资估算与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 156 9.1 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资估算 ····································································· 156 9.2 生物多样性影响损益分析 ····································································· 156

141


10 结论 ··································································································· 157 附录 A(规范性附录)生态敏感区分类 ···························································· 158 附录 B(资料性附录)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方法 ················································ 160 附录 D(规范性附录)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图件规范与要求·································· 165 附录 E(资料性附录)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评价方法··········································· 167 附录 F(资料性附录)指南推荐的生物多样性影响及预测评价方法 ························· 168 附录 G(资料性附录)主要生物类群监测方法 ··················································· 170

142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规范矿产资源开发项目中的生物多样性评价,确定评价标准、原则、内容 和方法,统一技术要求,特制定本技术指南。

1.2 适用范围 本指南主要适用于重庆市范围内固体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不 包括石油天然气及放射性矿产资源开发项目。

1.3 评价原则 (1)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必须清晰明确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同时设置的指标必须以客观存在的 事实为基础,具有可操作性。 (2)完整性与突出重点原则 评价作为一个整体,要能从各个方面综合、全面地反映评价区域生物多样性 的特征,同时选取的评价指标应具有代表意义、综合性较强、内涵丰富,通过指 标有针对性的影响分析与评价。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应采用定量方法进行描述和分析,当现有科 学方法不能满足定量需要或因其他原因无法实现定量测定时,可通过定性或类比 的方法进行描述和分析。

1.4 评价工作区域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应能够充分体现项目区域的生态完整性,涵盖评价项目 全部活动的直接影响区域和间接影响区域。评价工作范围应依据评价项目对生态 因子的影响、影响程度和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确定,建议与 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范围一致。

1.5 评价工作内容 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生物多样性评价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作为专题,主要内容包括: 项目概况、项目工程分析;

143


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与评价; 生物多样性影响识别; 生物多样性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 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措施; 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管理; 生物多样性评价结论等。 另一种是作为生态章的一节或生态专题中的一章,内容较专题很大简化,内 容主要是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与评价;生物多样性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生物多 样性评价结论等。

1.6 评价工作分级 根据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影响区域的生态敏感性和评价目标所造成的生态影 响范围,将生物多样性评价工作划分为 1、2、3 级,见表 1.7­1。 矿产资源开发影响范围涉及特殊生态敏感区,并对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可能 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一般需开展一级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矿产资源开发基本 不会造成不可逆生态影响,或者通过人为努力可以使生态功能得以恢复,或者虽 有不可逆生态影响,但由于规模小、范围有限,不会对区域主导生态功能造成破 坏,不会造成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的项目,一般需开展三级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 其它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应开展二级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 对于井工开采,若区域不敏感且对生物多样性影响不大的项目,可以适当调 整评价等级。 表 1.6­1 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生物多样性评价等级划分要求 影响区域生态敏感性

评价等级 面积>30km 2

面积10~30km 2

面积<10km 2

特殊生态敏感区

一级

一级

一级

重要生态敏感区

一级

二级

三级

一般生态敏感区

二级

三级

三级

影响区域生态敏感性:见附录 A

144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 本适用于本标准。 HJ/T 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 HJ/T 1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非污染生态影响 HJ/T 192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 HJ 463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煤炭工业矿区总体规划

145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矿产资源 经过地质成矿作用,使埋藏于地下或出露于地表并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矿物 或有用元素的含量达到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集合体。 矿山 有一定开采境界的采掘矿石的独立生产经营单位。矿山主要包括一个或多个 采矿车间(或称坑口、矿井、露天采场等)和一些辅助车间。 地下开采 通过开掘井巷采出矿产资源的作业,又称井工开采。 露天开采 直接从地表揭露出矿产资源并将其采出的作业。 生态影响 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对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所产生的任何有益 的或有害的作用。根据影响对象可划分为物种、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生物因 子影响和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非生物因子影响;根据影响性质可划分为有 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根据影响来源可划分为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累积影响;根 据影响的后果可划分为可逆影响和不可逆影响。 直接生态影响 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所导致的不可避免的、与该活动同时同地发生的生态影 响。 间接生态影响 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及其直接生态影响所诱发的、与该活动不在同一地点或不 在同一时间发生的生态影响。 累积生态影响 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或者该活动与其他相关活动(包括过 去、现在、未来)之间造成生态影响相互叠加或扩大。 生态影响区域 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产生的生态影响所涉及的区域。

146


物种 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区的生物类群。 生物多样性 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 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本评价仅考虑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生境 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 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 景观 一个空间异质性区域,由相互作用的拼块或生态系统组成,以相似的形式重 复出现。

147


4 项目概况和工程分析 4.1 项目概况 工程地理位置,包括项目所在地的行政区划位置、交通位置等。 工程概况,包括项目建设内容、井田范围及资源情况、主要设备、公用工程、 劳动定员、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等。 工程占地及搬迁,包括占地面积、土地利用现状、周边工矿企业情况、搬迁 安置人口数量、方式、去向等。 建设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现状。

4.2 工程分析 4.2.1 工程资料收集 (1)工程设计资料,包括主、辅工程区位、规模、工程的类型、工艺、设 计文件和内容等。 (2)工程总平面图,在该图上应标明地表状况(主要包括地形地貌、主要水 体、植被类型及分布)以及周边村镇、厂矿及大型建构筑物分布等要素,并标明 矿区及评价区范围。 4.2.2 拟建主、辅工程简要描述及分析(主要工程措施、工艺、施工方法和运行特 点)。 4.2.3 施工期的工程措施对生物多样性影响途径分析,主要包括工程占地等使地 表植被、地形地貌发生改变,土地利用性质发生改变,以及由于生态因子的变化 使自然资源受到影响等。 4.2.4 运行期工程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途径分析,主要包括工程运行改变了区域 空间格局、土地利用状况、地下水漏失影响植被生长、矿山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 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等。

4.3 调查与分析重点 根据评价项目自身特点、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特点以及评价项目与影响区域生 物多样性的相互关系,确定调查和分析的重点。 1)可能产生重大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工程行为; 2)与生物多样性敏感区和脆弱区有关的工程行为; 3)可能产生间接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工程行为; 148


4)可能造成的重大资源占用和配置的工程行为。

149


5 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与评价 5.1 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 5.1.1 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要求 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是生物多样性现状评价、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的基础和 依据,调查的内容和指标应能反映项目影响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背景特征和存在 的主要生态问题。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应在收集资料基础上开展现场工作,调查 范围应不小于评价工作范围,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方法参见附录 B。 5.1.2 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内容 3 级评价现状调查以查阅相关资料和实地踏勘(定性调查)为主,包括对工 程影响植被类型及分布;野生动物种类;珍稀动植物种类、种群规模、生态习性、 种群结构、生境条件及分布、保护级别与保护状况等;受工程影响的自然保护区 的类型、级别、范围与功能分区及主要保护对象状况;影响区域内已经存在的对 生物多样性维持产生影响的主要生态问题和自然灾害问题。 1、2 级评价除进行以上基本特征的调查,还需要做样方调查,计算多样性 指数;1 级评价还需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在 GIS 中进行叠加分析。 样方调查可委托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单位进行。

5.2 生物多样性现状评价 5.2.1 现状评价内容 (1)从整体上描述评价区的生物多样性现状质量及变化趋势,分析和评价 影响区域内动、植物等生物因子的现状组成、分布、发展趋势和承受干扰的能力; 当评价区域涉及受保护的敏感物种时,应重点分析该敏感物种的生境、生态习性, 并从物种或群落的水平上评价其生态质量状况。 (2)在阐明生态系统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区域内生态质量的主要原因。 从生态系统完整性的角度,评价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状况、生态系统面临的压 力和存在的问题、生态系统的总体变化趋势。 (3)研究区内的景观类型是否表现出唯一性或丰富的特征,或是否包含在 其它地方保护的极差的类型。 (4)识别和筛选影响区域内的土壤、地质、水文等因子存在的主要生物多 样性问题,分析其对评价项目的约束关系;评价项目应能通过保护和补偿等措施,

150


减缓和改善已有的生物多样性问题,至少应不加剧已有生物多样性问题的恶化。 5.2.2 现状评价要求 (1)文字 1 级评价要求对评价区的生物多样性情况进行全面、详细、深入的评价, 包含全部所列指标,能够量化的指标尽量定量;2 级评价要求对评价区的生物多 样性情况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结合;3 级评价要求对评 价区的珍稀濒危物种、主要植被类型与生态功能分区等进行评价,以定性描述为 主。 各等级依据评价要求选取现状评价指标,推荐的生物多样性现状指标见附件 C。 (2)附图 图件收集和编制要求参见附录 D。 (3)附件 1、2 级评价需要附以下附件:植被样方调查表、主要物种资源名录(植物、 动物、水生生物)。在植被样方调查表之前要说明样方选取典型性与代表性,分 别列出主要物种资源按矿区内的各生境类型。

151


6 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评价 6.1 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的原则 客观性: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应客观、科学地预测和评价; 实用性:预测方法应有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 突出重点:重要环境要素及因子应进行详细、全面的预测和评价。

6.2 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评价方法 生物多样性影响的预测应根据工程特性、环境状况,选用通用、成熟并能符 合预测要求的方法。可用量度值预测的环境要素及因子,应根据国家、地方环境 保护法规、标准,采取定量的方法;对难以用量度值预测的环境要素及因子可采 取定性或半定量的方法,常用评价与预测方法见附录 F,本指南推荐使用方法见 附录 G。

6.3 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内容 (1)利用指南推荐方案判定矿产资源开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否可接受。 (2)矿产资源开发对物种、生态系统功能是否带来某些新的生态变化,新 的变化是有利或是有害及其变化程度。 (3)敏感区、珍稀濒危物种等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应在明确保护目标的性 质、特点、法律地位和保护要求的情况下,分析评价项目的影响途径、影响方式 和影响程度,预测潜在的后果。 (4)开发项目会引起植被种类、生物群落的分布方式上的何种变化(如面 积减少,形态变化)?

6.4 生物多样性累积影响分析 (1)累积影响分析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进行; (2)累积影响常用的方法有专家咨询法、核查表法、矩阵法、网络法、系 统流图法、环境数学模型法、承载力分析、叠图法、情景分析法等。

6.5 生物多样性残余影响分析 残余影响是指考虑了所有生物多样性保护、减缓措施后,矿产资源开发仍将 不可避免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物多样性损失是否可接受;

152


(2)是否有重要的生境、重要的物种消失,消失生境或物种对生态系统功 能的影响; (3)受威胁群落的功能性作用损失是否可接受等。

153


7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 7.1 原则与要求 (1)凡涉及到珍稀濒危物种和敏感地区等生态因子发生不可逆影响时必须 提出可靠的避让和工程设计优化措施; (2)凡涉及到可能需要保护的生物物种和敏感地区,必须制定生物多样性 补偿措施加以保护;生物多样性补偿措施应按项目实施阶段分别提出,对补偿措 施的效应要进行评估论证,并估算经费和时限; (3)对于再生周期较长,恢复速度较慢的自然资源损失要制定恢复和补偿 措施; (4)对于普遍存在的再生周期短的资源损失,当其恢复的基本条件没有发 生逆转时,不必制定补偿措施; (5)需制定项目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7.2 生物多样性影响的防护与恢复措施 应针对工程造成不利影响的对象、范围、时段和程度,提出预防、减免、恢 复、补偿、科研和监测等对策措施;保护措施应包括保护对象、目标、具体内容、 保护设施的规模及工艺、实施位置及时间,实施的保证措施及预期效果分析等, 并提出施工期和营运期的管理规章制度,要求相关措施与主体工程配套实施。 受保护植物或其它有保护价值的植物受到不利影响时,需要提出工程防护、 移栽、引种繁殖栽培、种子保存和管理等措施。工程施工损坏植被,应提出植被 恢复与绿化措施。 受保护动物和有保护价值的陆生动物的栖息地受到破坏或生态条件改变,提 出建立新栖息地等保护及管理措施。

7.3 替代方案 7.3.1 替代方案主要指开发项目的规模、选址(线)的可替代方案,也包括项 目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的多方案比较,这种替代方案原则上应达到与原拟建项目 或方案同样的目的和效益,并在评价工作中应描述替代项目或方案的优点和缺 点。 7.3.2 评价等级 2 级以上项目要进行替代方案比较。要对关键的单项问题进 行替代方案比较、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进行多方案比较。 154


8 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管理 8.1 生物多样性监测 对有重要生态影响的物种和可能具有较大生态风险、环境敏感的矿产资源 开发项目,提出长期的生物多样性监测计划、方法、频次、经费来源、工作组织 结构等,并开展阶段性的回顾评价。 监测站、点的布设应针对重要生态类型和重要物种进行设置,具有代表性 和可达性。 监测范围应与评价范围相适宜,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同时要根据监测 对象的生活习性、特征等要求确定。主要生物类群监测方法参考附录 E。

8.2 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 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应包括管理计划的编制,分阶段提出生物多样性保护 的实施管理措施,进行生物多样性质量分析与评价及生物多样性科研和技术管理 等。 (1)在强调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自然资源保护法规和条例的前提下,制定 并落实生物多样性防护与恢复的监督管理措施。 (2)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人员的编制,建议纳入项目的环境管理机构,并 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人员的职能。 (3)制定并实施对项目进行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监视)计划,发现问题,特 别是重大问题时要呈报上级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及时处理。 (4)对自然资源产生破坏作用的项目,要依据破坏的范围和程度,制定生 物多样性补偿措施,补偿措施的效应要进行评估论证,择优确定,落实经费和时 限。

155


9 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资估算与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9.1 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资估算 减免工程对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满足生态系统的功能要求采取的生物多 样性保护措施、生物多样性管理措施、生物多样性监测及研究措施所需的投资, 以及对难以恢复、保护的环境影响对象采取的给予合理补偿的投资,应列出相应 的投资。 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资估算的项目应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投资、生物多样 性监测措施投资、仪器设备及安装投资、环境保护临时措施投资和独立费用等。

9.2 生物多样性影响损益分析 生物多样性影响经济损益分析内容应包括生物多样性影响经济损失分析和 生物多样性影响经济效益分析及主要结论。 生物多样性影响经济损失应包括减免不利影响的生物多样性投资,工程造成 的生物多样性损失。 生物多样性影响经济效益应包括由于工程的有益生物多样性影响取得的社 会、经济、环境效益,采取环境保护措施后取得的效益。

156


10 结论 10.1 评价项目应编写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结论,若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不单 独成专题则应编写章节结论,编写章节结论的有关事项与结论基本相同。 10.2 结论的内容包括项目所在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现状评价,矿山资源开发项 目对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及评价,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评述和建议等。 10.3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最终结果,应得出矿山资源开发项目的规模和选址 是否合理及在各个阶段能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是否可接受的结论。 10.5 需要在评价过程中确定矿山资源开发项目与生物多样性有关部分的方 案比较时,应在结论中确定推荐方案,并说明理由。 10.6 在结论中应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监测制度、生物多样性环境管理和生物多 样性规划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157


附录 A(规范性附录)生态敏感区分类 生态系统类型

特殊生态敏感区

重要生态敏感区

①(a)国际公约、议定书、 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 协定保护目标;(b)国家 区、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 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规 区/森林公园、一、二级水源涵 划保护的或监督管理的,如 养区、河流源头区、蓄滞洪区、 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

防洪保护区;② 生态脆弱区,

生态系统、国际生物圈保护 如25 度以上陡坡地、水土流 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 失重点治理区、重点预防保护 区和缓冲区、江河源头水源 区、重点监督区;③ 面积超 森林生态系统

保护区等;(c)列入珍稀 过1hm 2 的天然、次生林地或 动植物保护名录的物种的

热带雨林地区;④ 防护林、

生境,及其它特有种的生

护路林、实验林、母树林、退

境;② 重要的天然林和热

耕还林地。

带雨林;③ 极具生态价值 区,如生物廊道、洪泛区; ④ 沙化、荒漠化、石漠化 土地封禁保护区;⑤ 其他 已经科学判明的区域。 同上“森林生态系统”。

① 面积超过 1hm 2 的典型草 原/草山/草坡; ② 重要放牧场、割草地、用

草地生态系统

于畜牧业生产的人工草地、退 耕还草以及改良草地、草种基 地、科研/教学试验草地。

农田生态系统

——

基本农田、鱼塘

注a:国际公约、议定书、协定:《生物多样性公约》、《野生动植物保护公 约》、《海洋公约》、《防止荒漠化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 公约》、《湿地公约》、《保护世界文化和遗产公约》、《东南亚及太平洋区

158


植物保护协定》、《国际热带木材协定》、《中日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 定》、《中美自然保护议定书》、《中蒙于保护自然环境的协定》、《中朝环 境保护合作协定》、《关于建立中、俄、蒙共同自然保护区的协定》等。

注b: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风景名胜区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 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 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等。

注c:珍稀动植物:指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重点保护 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中国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受重点保护的物种。 关

159


附录 B(资料性附录)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方法 B.1 资料收集法 即收集现有的能反映生物多样性的资料,从表现形式上分为文字和图形资 料,从时间上可分为历史资料和现状资料,资料可来源于环境影响报告书、生态 保护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生态敏感目标的基本情况、重庆市物种资源数据库以 及其他科考调查材料等。使用资料收集法时,应保证资料的现时性,引用资料必 须建立在现场校验的基础上。 B.2 样方、样线调查法 1、维管束植物与植被 (1)植被类型调查(记名样方调查)。 ① 布点原则:利用 1:5 万和 1:1 万地形图、参考卫片数据或森林资源分 布图,尽量在拟建工程穿越和接近拟建工程穿越的地方设置样方,并考虑全线路 布点的均匀性、不同环境布点的全面性;样方设置避免对同一种植被进行重复设 点,特别重要的植被根据林内植物变化情况进行增设样方;对不同植被类型,要 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方进行调查。注意不要遗漏在生物多样性敏感区、脆弱区的布 点。 ② 样方面积:常绿阔叶林群落样方面积为 400 m 2 (20 m×20 m),落叶阔叶 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样方面积为 100 m 2 (10 m×10 m),一般设为正方形, 特殊情况下可设长方形,但长方形的最短边≮5 m;灌木群落样地面积为 25 m 2 (5 m×5 m);高草群落样方面积为 4m 2 (2 m×2 m),其余草本群落样地面积为 1m 2 (1 m×1 m)。 ③ 样方数量:视评价范围内群落面积大小和群落结构而定,面积大或群落 结构明显不同的,多设样地,面积小或群落结构单一的,少设样地。通常情况下, 每一群落设 1~3 个样地。 ④ 样方调查方法: A.拍摄植物群落的外貌和各层次结构,拍摄/采集优势物种、保护及特有物 种、古树名木、外来入侵物种、有疑问物种的个体及花、果、枝的照片/标本。 B.填写样方表,分总表和分表。总表记录外部特征:经纬度、海拔、坡度、 坡向、基质类型,地名及与工程关系,群落外貌特点及周围环境。分表是在英美 学派的样地记录表形式基础上加以简化,记录:乔、灌、草各层次的层高度、 (郁 160


闭度)盖度、层优势种,乔木层植物名称、株树、高度、胸径、盖度、物候期、 生活力;灌、草层植物名称、多度、高度、盖度、冠径、物候期、生活力。 ⑤

野外调查设备:

手持式 GPS、地质罗盘、地形图(1:5 万和 1:1 万地形图)、照相机、钢 卷尺、测绳、植物标本夹、枝剪、样方调查表 (2)植物物种组成调查(样线法、记名样方法结合) ① 样线和样方点选取:利用 1:5 万和 1:1 万地形图、参考卫片数据或森 林资源分布图,在不同地形、生境、海拔带设置样线。样方点即植被类型调查点。 ② 方法:按选定的样线步行,沿途记载植物种类、观察生境、目测多度等, 拍摄/采集常见物种、外来入侵物种、有疑问物种、保护物种、特有物种及古树 名木的个体即花、果、枝的照片/标本。 样方法直接利用植被样方调查的成果。 2、陆生野生脊椎动物(样带法、样线法、样点法) 动物的分布与区域生境的差异性关系密切,在各种条件下尤以植被条件最为 重要。因此,动物的调查可以在植被调查的基础上进行。 ① 调查线路和点位选取:根据不同生境分布地段,设置样线,样点均在样 带上。其中,两栖爬行类、水鸟与水域关系密切,可在评价范围内每条河流设 3~ 4 条样线,样线长 150m;兽类、林禽多在林地、灌草样带,可在不同植被类型 分布区设置长度 3 km,宽 50 m 的样带,如受地形条件所限则以样方法进行调查, 每条样带中设定样方 3~5 个,设置样方面积 500 m×500 m。 ② 方法:对于样线或样带,按选定的路线步行,沿途记载动物种类、观察 生境、目测多度等,拍摄常见物种、有疑问物种、保护及特有物种、外来入侵物 种的照片。在样方内,对发现的活体动物要进行拍照,仔细观察调查区域中有无 动物的粪便、脚印、巢穴以及动物啃食植物的痕迹。 B.3 公众咨询法 公众咨询是对现场勘查的有益补充,应收集影响区域的公众、社会团体和相 关管理部门对项目影响的意见,发现现场踏勘中遗漏的生物多样性问题,特别是 野生动物的调查,利用公众咨询可更有效的获得资料。公众咨询应与资料收集和 现场勘查同步开展。 B.4 生态机理法 161


用于现状指标中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评价,主要用抵抗力和恢复力来评价。 抵抗力: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干扰的能力。抵抗力与特种特性和系统发育阶段状 况有关,生物个体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越强,系统发育越成熟,系统抵抗外来干 扰的能力就越强。可以用生产力来衡量。恢复力:是指生态系统遭受外干扰破坏 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恢复能力主要由生命成分的基本属性(生命力和种群世代 延续的基本特征)和生物群落特征决定。 B.5 指数法 指数法简明扼要,且符合人们所熟悉的环境污染影响评价思路,现状评价中 选取各种指标对生物多样性各方面进行客观评价,以真实的反映本项目所在区域 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存在问题。 B.6 遥感调查法 遥感调查法适用于涉及区域范围较大或主导生态影响因子的空间等级尺度 较大、通过人力踏勘较为困难或难以完成的评价项目。当矿区范围较广或难以达 到时,可根据遥感图像获取相关信息,如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等,遥感调 查过程中必须辅助必要的现场勘察工作。

162


附录C(资料性附录)生物多样性现状评价指标 生物多样性现状评价指标 指标内容

适用等级

主要适用方法

19) 评价区域生态系统类型、分布、功能等

1、2、3

资料查选、遥感法、

20) 生态功能分区

1、2、3

资料查选

21) 植被类型、主要植物种类及分布

1、2、3

资料查选、公众咨询、

22) 保护、特有植物及古树名木(种类、级别、数量、

1、2、3

资料查选、公众咨询、

工程关系) 23) 植被覆盖率

1、2、3

样线调查 叠图法、遥感法

24) 主要动物物种种类、分布

1、2、3

资料查选、公众咨询、

25) 入侵植物(种类、数量、特性、分布)

1、2

资料查选、公众咨询、

26) 保护、特有动物(种类、级别、数量、与工程关系)

1、2

资料查选、样线调查

27) 物种相对丰度

1、2

样方调查

28) Shannon­Wiener 指数

1、2

样方调查

29) 植被生物量

1、2

样方调查、资料查选

30) 生物多样性敏感区

1、2

资料查选、样线调查

31) 生态脆弱区

1、2

资料查选、样线调查

32) 生态系统稳定性

1、2 1

生态机理法

33) 生境破碎度

遥感法、模型计算

C.1 物种相对丰度 物种相对丰度 = 区域内所有动植物的物种数/当地物种数量×100 C.2 植被覆盖率 植被覆盖率 = 区域内植物垂直投影面积/区域面积×100 C.3 生物量 生物量=平均净生产力×面积 根据相关文献,初步确定重庆地区的各类型平均净生产力如下,根据实际情 况可适当调整: 落叶针叶林:450~500g/m 2 .a 常绿针叶林:380~420 g/m 2 .a 落叶阔叶林:660~680 g/m 2 .a 常绿阔叶林:950~1100 g/m 2 .a 针阔混交林:460~480 g/m 2 .a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710~730 g/m 2 .a

163


灌丛:350~375 g/m 2 .a 草地:220~240 g/m 2 .a 农田:630~650 g/m 2 .a C.4Shannon­Wiener 指数

式中,H 为物种的多样性指数,S 为物种数,Pi 为第 i 物种在全部采样中的 比例。 C.5 生境破碎度 FN =(Np­1)/ Nc 式中,FN 为整个区域的生境破碎度指数,Np 为斑块总数,Nc 为区域的总 面积与最小斑块面积的比值。

164


附录 D(规范性附录)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图件规范与要求 D.1 一般原则 D.1.1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图件是生态影响评价报告的必要组成内容或评 价分析的主要依据,是指以图形、图像形式对生物多样性评价有关空间内容的描 述、表达或定量分析。 D.1.2 本附录主要适用于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工作中表 达地理空间信息的地图,应遵循有效、实用、规范的原则,根据评价等级和成图 范围以及所表达的主题内容选择适当的图件构成和成图精度,充分反映出评价项 目、生态因子构成、空间分布以及评价项目与影响区域生态的空间作用关系、途 径或规模。 D.2 图件构成 D.2.1 根据评价项目自身性质特点、评价工作等级以及区域生态敏感性不 同,生物多样性评价图件由基础图件和推荐图件构成。 D.2.2 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生物多样性评价工作所必需制作提供的基础图件: 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类型图等。 D.2.3 各评价等级的图件要求。3级评价仅需要基础图件;2级评价还需提供 动植物资源分布图、自然灾害程度和分布图、主要评价因子的评价和预测成果图, 并可以在地理信息系统中显示;1级项目在完成上述图件外,应用卫片解译编图 以及地面勘察、勘测、采样分析等予以补充,卫片要放印到与地形图匹配的比例, 并进行图形图象处理,突出评价内容。 当评价项目涉及特殊生态敏感区域时必需提供能反映生态敏感特征的空间 专题图,如保护物种空间分布图、水土流失分布图;当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 时必需提供相应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点位图。 项目区域若有濒危动植物,不论工作等级均需要补充濒危动植物的分布图 等。 D.3 图件制作规范与要求 D.3.1 数据来源与要求 a)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图件制作基础数据来源包括已有图件资料、采样、实 验、地面勘测和遥感信息等。 b)图件基础数据来源应满足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所需的时效要求,选择与评 165


价基准时段最近的数据源。当图件主题内容无显著变化时,制图数据源的时效要 求可在无显著变化期内适当放宽,但必须经过现场勘验校核。如自身无力监测或 现阶段无法获取数据,可选取国家最新测绘数据。 D.3.2 制图与成图精度要求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制图的工作精度应与工程可行性研究保持一致;制图比 例应与评价因子和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空间尺度相对应。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成图应能准确、清晰的反映评价主题内容,当成图范围 过大而不能准确清晰的反映评价主题内容,可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分幅成 图;当涉及敏感生态目标时,应分幅单独成图,提高成图精度。

166


附录 E(资料性附录)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评价方法 E.1 列表清单或描述法 列表清单法的基本做法是将拟实施的开发建设活动的影响因素与可能受影 响的环境因子分别列在同一张表格的行与列内。逐点进行分析,并逐条阐明影响 的性质强度等.由此分析开发建设活动的生态影响,这是本指南生物多样性影响 预测评价的推荐方法。 E.2 图形叠置法 图形叠置法,是把两个以上的生态信息叠合到一张图上,构成复合图,用以 表示生态变化的方向和程度。本法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简单明了,但不能作精 确的定量评价。 E.4 类比分析法 类比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定性和半定量评价方法,一般有生态整体类比、生 态因子类比、生态问题类比等。在判断项目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时,可以利用本 项目工程内容、区域环境类似的已开发项目所引起的生物多样性变化进行类比分 析,判定本项目开发对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E.5 系统分析法 系统分析法因其能妥善地解决一些多目标动态性问题,系统分析法显示出其 它方法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系统分析的具体方法有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综合排 序法、系统动力学、灰色关联等方法,这些方法原则上都适用于生物多样性影响 评价。这些方法的具体操作过程可查阅有关书刊。

167


附录 F(资料性附录) 指南推荐的生物多样性影响及预测评价方法 F.1 预测指标 不同评价等级选取的预测指标见表 1。 表 1 生物多样性预测评价指标 指标内容

适用等级

1)地表水漏失

1、2、3

2)地下水漏失

1、2、3

3)地质灾害

1、2、3

4)生物量

1、2

5)植被覆盖率

1、2、3

6)植被类型多样性

1、2、3

7)动物迁徙

1、2

8)入侵植物

1、2

9)珍稀保护物种

1、2

10)生物群落的稳定性

1、2、3

11)斑块数量变化

1

12)连通度

1

13)生态系统多样性

1、2 1

14)生境破碎度

F.2 预测评价 F.2.1 表征预测指标的属性 见表 2。 表 2 预测指标的属性 影响表征

度量的表述

刻度类型

谁来确定

持久性

短期、长期或永久

文字型

专家判断

存在性

存在或不存在

文字型

专家判断

影响性质

不利影响或有利影响

文字型

专家判断

可逆性

可逆或不可逆

文字型

专家判断

程度范围

全球性、区域性、评价区、局部

文字型

专家判断

因果性

直接、间接或协同

文字型

主观判断+专家判断

显著性

没有影响,影响不显著,显著影响,

文字型

主观判断+专家判断

确定性

确定、可能、不确定

文字型

主观判断

严重性

很严重、严重、中等、轻微

文字型

专家判断

重要性

很重要、重要、中等、低等

文字型

专家判断

168


F.2.2 影响评价 根据评价等级选取相应的指标,考虑不同的属性对项目开发生物多样性的影 响利用列表清单法进行综合评价,见表 3。 表 3 生物多样性影响综合评价表 存在性 影响性质 持久性 因果性 可逆性 程度范围 显著性 确定性 严重性 重要性 土地退化 植被覆盖度 生物量 … … 生态系统多样性

169


附录 G(资料性附录)主要生物类群监测方法 指标类型

监测方法

布点要求

土壤物理、化学

物理、化学

典型性和代表

性质、生物学性

分析

统计和样地

森林选用

监测指标

土壤

监测制度

指标类型监测 指标

质 植物与植被组

成、分布、面积、 调查收割法

100m 2 、疏林及

覆盖率和生物量

灌木选用25m 2 、

植被

草本群落选用 1m 2 地点随机 设置(区域内有 代表性) ①鸟类

①统计法

①100mⅹ100m ①每一类生境

②大型兽类

②路线统计

样方

③龋齿动物

② 样 线 长 5000 方

④昆虫

③夹日法

米左右

⑤土壤动物

④直接和间

③5­10 米放捕 线用计数器计

⑥土壤微生物

接样方法

获器

和土壤生

(扫网法)

④典型区取样

③连捕3 天

⑤手捡法、

⑤随机采样

④10 米内取

野生动物

设置3­4 个样

②5000 米样

漏斗法和室

样20 次

内培养

⑤离地面

⑥实验室分

5cm、10cm、

15cm 和30cm 分别取样

人类社会 活动指标

①林业经济

调查

评价范围内

②污染物监测 ③生物毒性

170


④生态评价 ①动植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 性指标

调查

评价范围内

调查

评价范围内

①三化问题(退 调查

评价范围内

②生境 ③种群特征 ④保护物种 ⑤分布密度 ①涵养水源 ②保持土壤 ③净化环境

功能指标

④栖息地 ⑤防灾减灾 ⑥景观与文化 ⑦重要生态功能 区

化、沙化、碱化) 系统指标

②生态平衡 ③气候恶化 ④自然灾害

171


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 EU­China Biodiversity Programme,ECBP 这是目前欧盟资助的最大规模的海外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由欧盟、 中国商务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环保部四方共同发起,旨在通过加 强生物多样性管理,保护中国特殊的生态系统,加强中国生物多样性 履约协调机构的能力;建立有效的监测和信息反馈机制;提高履约协调机构的效率。 重庆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和能力建设项目是 ECBP18 个地方示范项目之一。项目在 2008 年 2 月正式启动,于 2011 年 1 月结束。项目总资金为 290 万美元,欧盟赠款 143 万美 元,由重庆市环保局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共同实施。 ECBP 重庆示范项目专注于建立完整的框架体系,直接针对问题根源,致力于把生物多 样性保护整合到重庆市的总体社会和经济发展计划中。为实现这一目标,项目制定了《重庆 市生物多样性策略和行动计划》,并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了地方法规、地区规划、环境影 响评价以及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中去。

重庆市环境保护局 Chongqing Municip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 CEPB 是 ECBP 重庆示范项目的执行机构,具体实施、协调与质量控制由自然生 态处负责。重庆市环保局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职责包括:组织拟定生 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并监督实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统一、监管、组织 和协调,协调和监督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环境保护工作;指导、协调、监督各类自然保护 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环境保护工作,负责向市政府提出市级以上自然保护区设立、 变更、撤销的审查意见;组织生物物种资源调查,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和信息交流平台,开 展生态质量监测和评估;污染防治;重大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牵头协调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和生态破坏事件的调查处理。

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 Fauna & Flora International,FFI 是 ECBP 重庆示范项目的唯一合作伙伴,具体负责项目日常管理及提供 技术支持。FFI 总部设在英国剑桥,是一个国际非营利性保护组织,其宗 旨是致力于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人类的需求,选择可持续性 的解决方法保护全球的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其工作原则是在项目地通 过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并培养地方机构的保护能力来达到良好的保护成效及可持续性;其工 作领域涉及改善社区生计、影响保护政策、影响企业行为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 FFI 于 1903 年成立,十年后促成了南非塞伦盖提(Serengeti)和克鲁格(Kruger)国家公园的 建立。之后 FFI 还参与创建了 IUCN 和 WWF 等国际保护机构。目前 FFI 在亚太、非洲、美 洲和欧洲的 40 多个国家,开展 200 多个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 FFI 于 1999 年进入中国, 2002 年创建办公室,2007 年在中国正式注册。目前 FFI 中国项 目的工作地点主要都分布在广西、云南、海南、四川、青海、贵州、重庆等生物多样性丰富 但又亟需保护的地区。项目重点包括:2002 年开始的中国濒危灵长类的保护、青藏高原草 地的可持续管理、中国濒危树种的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以及喀斯特生态系统的保护。 173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