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失智共舞

Page 1




【研討會資訊】

姓名:

i



【研討會資訊】

2014失智症關顧研討會議程 民國103年3月1日

時 間

題 目

08:20~09:00

節目主持人:江惠蘭女士

主講人/職稱 報 到

致詞/ 09:00~09:15 Announcement

簡肇明醫師/路加傳道會董事長 Pre. Thomas Hall/台北扶輪社社長 Pre. Tom/羅馬扶倫社社長

09:15~10:00 與失智症共舞

林信男教授/前台大醫院精神部主任

10:00~10:45 認識失智症

卓良珍醫師/前台中榮總老人身心科 主任

10:45~11:05

休息/點心時間

11:05~11:50

在地化長期照護的 詹弘廷醫師/埔里基督教醫院神經內 理念及服務 科暨長期照顧醫學科主任

11:50~12:20 上午的回應與討論 上午全體講員/全體與會人員 12:20~13:30

施富金教授/前陽明大學護理學院院 失智症個案的照護 長、路加傳道會總幹事、嘉義基督教 13:30~14:15 實務 醫院講座教授 14:15~15:00

失智症的懷舊治療 吳麗芬博士/台中科大中護健康學院 及靈性關顧 副院長

15:00~15:20

休息/點心時間

15:20~16:05

失智症照顧者壓力 秦燕社工師/前台灣社工師公會理事 的調適 長、亞洲大學社工系助理教授

16:05~16:50

失智症團體家屋服 趙素絹護理師/愚人之友基金會主任 務經驗分享

16:50~17:20 下午的回應與討論 下午全體講員/全體與會人員 17:20~

閉幕式

全體與會人員 iii


目錄 研討會資訊

i

目錄

iv

序一

簡肇明醫師

vii

序二

張弘道牧師

ix

序三

卓良珍醫師

xi

與失智症共舞

林信男教授

19

認識失智症

卓良珍醫師

29

在地化長期照護的理念及服務

詹弘廷醫師

95 107

回應與問答(一)

iv

失智症個案的照護實務

施富金教授

117

失智症的懷舊治療及靈性關顧

吳麗芬博士

125

失智症照顧者壓力的調適

何師竹醫師

135


失智症團體家屋服務經驗分享

趙素絹主任

143 153

回應與問答(二) 附 錄 陳美伊/ 卓良珍修訂

167

老化與氧化自由基

鄭啟清/ 卓良珍編

177

芳香療法

黃宜純/ 卓良珍編

187

細胞素與精神疾患

卓良珍編

205

藝術治療

部分神經心理評估表

207

講座學經歷

243

v



【序】

序一

們國家由於老年人口快速增加,加上醫學進步、國民壽命延 長,預估2018年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即將超過總人口數

14%,使我們成為高齡社會。伴隨而來的是慢性疾病和功能障礙人 數相對提高。目前我們的失智症人口總數超過二十萬人,已經成為 一個刻不容緩的家庭和社會問題。因此,2014年3月1日馬偕醫院與 路加傳道會、台北扶輪社一起合辦了失智症關顧研討會,用正面積 極的態度來共同參與失智症病人的關懷和照顧。同時也把此次研討 會的內容整理成冊,供大家參考。 這些失智症朋友(大都是長輩),其實就真實地生活在我們的 家庭或社區當中,是我們親愛的家人和鄰舍。身為基督徒,我們更 應該認真地來認識它,以便早期診斷、早期對症切入治療與關懷。 這本書包括了「與失智症共舞」、「認識失智症」、「在地化長期 照護的理念及服務」、「失智症個案的照護實務」、「失智症的懷

vii


與失智 共舞

舊治療及靈性關顧」、「失智症照顧者壓力的調適」、「失智症團 體家屋服務經驗分享」一共七大面向,七個主題,由長期委身這些 領域的基督徒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完成本書。期盼喚起社會大眾對這 個世紀疾病的看重和認識。即使無法避免,也能與它共舞共存,讓 被照顧者與照顧者都能夠得到尊嚴和被尊重。

簡肇明 路加傳道會董事長

viii


【序】

序二

加傳道會要出一本新書了,書名是《與失智共舞》。 前台大醫院精神科主任林信男教授在前言就開宗明義地

說:「我們要與失智共舞,就要有心理準備,失智症不是很好的 舞伴。」 路加傳道會因此在2014年於台北馬偕醫院舉辦了非常重要、 全面性的研討會,請來專業的醫師、護理師、機構,講解失智的 成因、治療、照護、靈性關顧、照顧者壓力、實例分享等全面的 研討和分享,使參加者獲益良多。 聖經說,人是照著上帝的形象造的,人的衰老、病痛也是不 可逆的。整個研討會充滿了對病弱者的關懷與愛心。如今,研討 會的精華集結成書,誠然可賀可喜。 在台灣老年人口急遽增加,失智患者也越來越多的情況下, 願《與失智共舞》這本書,能無遠弗屆,使更多人獲益。

張弘道 不老騎士/思恩堂退休牧師

ix


與失智 共舞

x


【序】

序三

「積

極關懷社會醫療問題」是路加傳道會的五大宗旨之 一。路加傳道會曾經主辦「憂鬱症關顧研討會」以

及多次的「醫學倫理相關研討會」,皆敦聘多位國內外愛主的基 督徒專家、學者擔任講座及撰稿,並印製專集供自由索取、自由 奉獻。本次於主後2014年3月1日的「失智症關顧研討會」是由本 會顧問蔡嘉倫醫師積極鼓勵促成,全程司儀由剛剛手術完且帶病 化療中的蔡嘉倫夫人江惠蘭師母主持,令人感動與感激。此次研 討會的特色是申請到多個醫學社團的學分認證,包括台灣臨床 失智症學會B類9學分、護理師公會7.5學分、家庭醫學會乙類7學 分、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乙類6學分,以及社工師學分採課後申 請等。大會的主題「與失智症共舞」是由我的恩師台大林信男教 授開創領航,接著由國內從事研究或專業服務失智症的基督徒專 家學者擔任講座,包括詹弘廷醫師、施富金教授、吳麗芬博士、

xi


與失智 共舞

秦燕副教授、趙素絹主任及本人等,大會在聖靈護庇之下圓滿成 功,感謝主! 人類抽象思考的快速發展成長始於滿十五足歲,隨著年齡 的增長漸趨成熟,到了七十~八十歲是形而上的觀念、理解力、 判斷力、人生閱歷、處世經驗等智慧的最高峰時期。聖經提示我 們:「在白髮人面前,你要站起來,也要尊敬老人。」摩西八十 歲開始蒙召,亞伯拉罕七十五歲出哈蘭,迦勒八十五歲還是強 壯。歌德八十歲才完成《浮士德》的鉅著,大藝術家米開朗基羅 在九十八歲也完成了大壁畫《菜盤陀戰役》,愛因斯坦、海明 威、蕭伯納、邱吉爾、美國雷根總統(第二任總統後期患了阿茲 海默氏失智症)等,都是晚年的時候才完成了他們偉大的事業。 然而,隨著年紀越大,由於腦細胞逐漸退化、凋零、萎縮, 以及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包括多巴胺、血清激素、正腎上腺素及 乙醯膽鹼激素等)的流失,氧化自由基增加,腦血管硬化、狹 窄,以及司管近事記憶力儲存的海馬迴逐漸萎縮等因素,而造成 定向力、記憶力、注意力(計算力)、理解力(判斷力)等功能 的受損,特別是在八十歲以上的老年人更趨明顯。若少出門、少 活動,更是雪上加霜。越來越多文獻表示,刺激老年人感官的 活動以及讓老年人參與社會化生活,主動投入人際互動與溝通, 將可以活化腦神經細胞的樹狀突纖維(dendrite),而代償逐漸 凋零的神經細胞功能,因為光線、觸覺、按摩、香味、音樂、顏

xii


【序】

色、說話溝通、爬行活動等感官的刺激讓腦部增加分泌正腎上 腺素,而促使星狀細胞產生較多的神經生長因子,促進正常存 留的腦神經細胞的樹狀纖維增生;並且,也能活化微膠質細胞 (microglia)分泌少量自由基,來吞噬或清除腦部神經活動代謝 所產生的毒素與廢物。核子醫學PET Scan實驗發現,當人體在思 想、看書、計算、溝通、彈琴、設計圖案時,腦部葡萄糖的代 謝功能較活化,腦部顯示出的紅區較廣大,藍紫區較狹小,表示 腦內血液循環流量增加,營養與氧氣的吸收量及腦細胞的活動量 亦熱絡起來,而活化了腦神經細胞;反之,若人類不思想、不 活動、看天花板發呆、腦部活化的機會減少,葡萄糖代謝緩慢, 顯示的藍紫區較多、紅區較少,代表腦內細胞的沈寂狀態,而氧 氣及營養吸收不良,腦內的毒素排泄受阻而逐漸形成腦細胞的萎 縮、頹退等,容易導致失智症。 失智症係一種大腦的疾病,呈現智能及人格的頹退,反映出 記憶力、定向感、注意力、思考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情感表現 等認知功能受損與社會功能退化。發生於滿十五歲抽象思考成熟 以後,意識清楚,且須排除重度憂鬱症、精神病頹退、藥物、失 眠及譫妄狀態等身心疾病所影響的因素。 人類的大腦有兩處神經幹細胞可以復活再生,一處是負責 研判味覺的嗅球區,另一處是負責學習、記憶與調節壓力的海馬 迴。憂鬱、老化及過度的壓力會讓海馬迴逐漸萎縮,使得神經纖

xiii


與失智 共舞

維的樹狀突與軸突之間執行傳遞功能的突觸凋零、死亡,而失去 學習、記憶力與壓力調節的作用。若透過各種內因性的神經生長 因子,例如良好睡眠、學習訓練、頭腦體操、身體運動、心理治 療(包括藝術治療、音樂治療、園藝治療、舞蹈治療、懷舊治 療、娛樂治療、人際互動、教會的團契活動、做義工等),以及 外因性的神經生長因子,例如環境的刺激、陽光、精油按摩、抗 憂鬱劑、情緒穩定劑、抗精神病藥物、戒菸、戒安眠藥等,來活 化海馬迴神經幹細胞,以及增強仍存留的神經纖維互相連結,來 代償凋零、死亡的神經細胞功能,而減少失智症的日益頹退。 我不得不提醒,許多老年人於年輕時代興趣狹窄,不參加 聚會,不懂得養成正當的娛樂、嗜好、藝術或各項生活調劑的習 慣,到了晚年的時候,更沒興趣來學習新的嗜好或各種技藝,也 沒有參加教會生活的動機,結果整天呆在家裡看天花板或沈思獃 坐,社會化生活孤立及退縮,成天躲在又暗又小的房間內,不但 容易憂鬱也產生感覺剝奪,減少外界的刺激,就會越來越失智。 所以於年輕時期即應該趁早培養有益身心健康的信仰聚會及各種 活動、嗜好、藝術等生活調適的習慣,以備晚年時期仍然可以繼 續享受教會生活的樂趣,活化腦細胞而防制老年憂鬱症及失智症 的發生與惡化。 如同失智症專集這本書內容所呈現出的重心,也就是描繪出 我們對於老年長輩的尊敬與關愛,我認同老年期不是生命的結束

xiv


【序】

階段,而是生命的完成階段,就如同老年人頭上的銀白色冠冕那 般輝煌與絢爛,是一個值得歡呼喜樂與頌揚讚美上帝的年日,一 個值得老年人再次去體驗上帝的信實、公義與無比的愛,並以感 恩的心來數算上帝恩典的年日。老年人也當憑著信心仰望上帝, 等候主的再來。

主後2015.10.20

卓良珍 敬序 路加傳道會前總幹事

xv



【第一部分】

2014 失 智 症 關 顧研討會



與失智症共舞

與失智症共舞

林信男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醫院 精神科兼任醫師

前言

們要與失智共舞,就要有心理準備,失智症不是很好的舞 伴,所以基本上是我們要要配合它,不是失智症要配合我

們。我在1980年開始帶台大的一個團隊進行農村六十五歲以上老人 精神疾病的研究。當時台灣六十五歲以上老人佔總人口的4%,有很 多同事和老師跟我說,有需要這麼早就開始做這個研究嗎?但是到 1993年,我們的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已經超過總人口的7%,正式進入 高齡化社會(ageing society)。預估到2018年,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將 超過總人口數14%,使台灣成為所謂的高齡社會(aged society)。

19


與失智 共舞

從高齡化社會進入到高齡社會,時間上來講,法國是經過一百 年,義大利和德國分別經過六十年和四十年;台灣卻在短短二十五 年,就要由高齡化社會進入高齡社會,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社會 人口老化,必定帶來失智症人口的增加。每隔二十年,失智症的人 口數會增加一倍,目前台灣的失智症人口已超過二十萬。對我們的 政府及社會來說,面對高齡社會的來臨及失智症人口增加,可以用 「措手不及」來形容。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2010年全球有3560萬的失智症患者, 並以每年增加770萬人的速度成長,也就是每四秒鐘就有一名新罹病 者。預計2040年全球失智症患者人數將超過8100萬。

失智症歷史之回顧 要了解失智症,就要談到它的歷史。一般人對老年智力退步, 容易將之聯想為老化現象。其實在公元前七世紀古希臘醫者Pythagoras就曾描述失智症現象。他認為只要活到夠老,人無可避免會變成 失智症者。這就影響到後來被尊為醫學之父的Hippocrates、古希臘大 哲學家柏拉圖及亞里斯多德,他們也都也持此種看法。進到公元前 二世紀,知名古羅馬哲學家Cicero開始認為,並非活得夠老,腦就會

20


與失智症共舞

退化出現失智。他認為多動動腦,可以防止或延後失智現象發生, 這和我們現在的觀念是一樣的。到了公元二世紀,在醫學上有名的 羅馬醫師Galen對失智老人的認知功能缺失有更詳細的描述。 但整體而言,一直到十九世紀以前,認為失智症是老化不可 避免的現象仍然主導了醫界與社會。進入十八世紀,醫學對失智症 有更仔細的觀察與研究。失智症雖然逐漸被認定是生病而非老化現 象,但是失智症患者所受的對待,卻是和一般精神病患一樣,常被 加上手銬、腳鐐禁閉。十九世紀巴黎畫家Charles Muller所畫,在精 神醫學上有名的人道醫師Pinel解開精神病人鎖鏈的一張畫,很多醫 學史研究者認為其中那位被解開手銬的老人,很可能是失智症者。 1906年,德國慕尼黑大學Alois Alzheimer醫師發表對失智症患者 死後腦部病理解剖的發現,這對失智症的研究是一個重要里程碑。 Alzheimer醫師發現失智者之腦神經元(neuron)數目明顯減少,並 出現類澱粉斑(amyloid plaques)與神經纖維纏結(neurofibrillary tangles)的沉積。後來腦部出現此種病變的失智症就被稱為阿茲海 默型失智症(Alzheimer’s disease,阿氏症)。此型失智症約占了所 有失智症的60%左右。其他還有多種不同病因的失智症。 生物醫學所看到的失智症只是失智症的一個面相,要了解及處 理失智症,需要了解失智症的全貌,包括失智症對家庭、社會的衝 擊,對照顧者帶來的壓力,以及音樂、藝術、懷舊、靈性關顧等對 失智症之療效等等。近年來,上述各個領域的學術研究及臨床實務

21


與失智 共舞

都有進展。各個領域所看到、摸索到的,都是失智症的一部分,若 各做各的,就如盲人摸象,只觸摸到一部分,但湊在一起,就可看 到比較完整的面貌。今天我們的研討會聚集各個領域的專家,就是 希望能呈現比較全面性的失智症面貌給與會者。

失智症是一種倒帶人生 人類從出生起,需經過多個階段的成長與學習,前後約需 二十年才能夠發展成熟以擔任工作職務。這發展涵蓋生理、心理、 社會各個層面的相輔相成而完成。在生理方面,出生時人腦約重 三百五十公克,和成年的猩猩大約一樣重;五歲時會超過一千公 克;十八至二十歲發展完成達約一千五百公克。腦重量之增加,最 主要是因為腦神經元(neurons,或稱腦神經細胞)之髓鞘形成(myelination)逐步完成。 腦的重量增加時,其實腦神經元的數量會減少,把不需要的 篩減掉,但為什麼腦的重量會增加?腦的神經細胞外面包覆著一層 皮,稱為髓鞘,一開始這層皮還沒包覆完全,隨著年齡才會分別在 各個區域包覆神經元,包覆完成之後資訊的傳遞才會快速順利。 各個腦區髓鞘形成之時間不同,年齡增加,髓鞘形成之區域越

22


與失智症共舞

廣。髓鞘形成提供心理成長及社會學習的生理基礎,隨著各個腦區 髓鞘形成之擴大,我們逐步學會各種功能。出生後一至三個月學會 抬頭;二至四個月會微笑;六至十個月會坐;一歲會走及說一個單 字;一歲半會說五至六個單字;二至三歲會控制大便;三至五歲會 控制小便;四至五歲會自行上廁所及穿衣服;五至七歲會自己選擇 合適的衣服;八至十二歲會自理簡單的財務;十三至十九歲學會擔 任工作職務。 一旦失智症發生,失智症患者會逐步喪失已學會的各種功能。 最晚期學會的功能,會最早喪失;此現象剛好與髓鞘形成最晚期之 腦區,會最先出現神經元之脫髓鞘(demyelination)而萎縮的情形一 致。 我們最早學會的東西是在媽媽的肚子裡面,聽媽媽的心跳和呼 吸。所以失智症到很晚期還是可以透過音樂、韻律相關的方式去學 習一些東西。 阿茲海默型失智症患者逐步喪失已學會之各種功能所經歷的時 間約二十年。每階段功能喪失所經過的時間約略與學會該功能所花 的時間相近。換句話說,從社會功能、情緒行為、神經學及神經病 理學所見,阿茲海默型失智症患者是以約略相同的速度,朝著人出 生後發展的相反方向進行。這是Reisburg醫師多年觀察、研究的發 現,他將此倒帶現象取名為retrogenesis,中文意思是返老還童。

23


與失智 共舞

與失智症共舞

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病程是走下坡的單行道。對照顧者而言, 無論多麼用心照顧,最多也只能期待維持原狀,看不到什麼進步, 因此照顧者較會感到沒有成就而沮喪。過往的研究指出,失智症的 照顧者(caregivers)所承受的壓力,從照顧者得到生理或心理疾病 來看,在各種疾病照顧者之中是屬於最大者之一。失智症的照顧者 比其他照顧者更容易出現身心障礙。台語有諺語:「欲背三斗米, 無愛導一個囝仔鄙」,意思是說帶一個學齡前兒童是非常吃力的任 務,比背三斗米還要辛苦。失智症病程進入重度階段時,照顧者所 承受的壓力,比照顧學齡前兒童還要吃力。 面對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病程,若持負面看法,就只看到退 化,中性或正面的說法是回到童年(a return to childhood)或返老還 童。客觀上同樣的現象,若把重點放在喪失掉什麼功能,那我們的 心思意念就圍繞在退化打轉,多數家屬及照顧者是處於此種心境。 但若能換個角度,將重點放在現在還存有的功能,那我們就能以正 面的心情,感謝上天讓我們有機會參與失智症者的倒帶人生,陪伴 失智症者回到從前。 照顧失智症確實是辛苦的工作,但若能腦筋轉個彎,就能苦中 作樂;而苦中作樂的祕訣就是與失智症共舞。醫療工作上,醫療人

24


與失智症共舞

員一般習慣於矯正所謂的缺失,但是矯正方法用在失智症者身上, 不但常常不管用,還會兩敗俱傷。例如失智症者明明是住在自己家 裡,卻吵著要回家,旁人若企圖糾正,甚至斥責其不是,非但於 事無補,還傷了失智症者的自尊,此種作法是要失智症者配合身邊 的照顧者,是以照顧者為中心的做法。你可以帶失智症者出外走一 走,然後再回家,也許能讓他安靜一陣子。與失智症者共舞,不是 要失智症者配合照顧者的舞步,乃是照顧者在安全考量下,盡可能 調整腳步去配合失智症者的舞步。照顧者應盡可能站在失智症者的 位置,同理了解失智症者的情緒與行為。 我曾經照顧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其實他已經退休很多年,但是 每天都說公文怎麼沒有拿來?司機怎麼沒有來?我們就建議家人, 每天給他批公文,開車載他出去轉一圈,雖然他還是會吵,但是會 平靜很多,這樣子也無傷大雅。

同理心接納 Reisburg教授所提出的retrogenesis對我們了解失智症者的情緒與 行為有很大的幫助。當失智症者之腦神經脫隨鞘進行,使其腦萎縮 到接近某年齡孩童的腦時,因為大於那個年齡之後學會的東西會喪

25


與失智 共舞

失,所以其情緒與行為就會像那個年齡的孩童。身邊的人難免為其失 去某些功能而感傷難過,但我們也可以慶幸失智症者還保留某些功 能。可以想辦法讓這些功能保留在最好的程度。 想想看,當嬰孩第一次能把頭抬起來、開始會微笑、會坐、會 走、說出一個單字「媽」時,雖然嬰孩還是不會控制大小便,可是父 母、照顧者卻是高興得逢人便提,恨不得讓親朋好友都一起分享孩子 成長的喜悅。當兒童開始學用餐具吃飯,雖然吃得食物散落滿地,食 物沾黏滿臉,父母仍然以喜悅的心看著他們吃飯,因為剛學吃飯的人 本來就是那個樣子。因此,我們不也應該以同樣的心情對待呈現這些 行為的失智長者嗎?!我們不要求孩子做超過他們的年齡、能力所能 做的,我們也不會因為孩子做不到超過他們的年齡、能力所及的事而 感到羞恥或懊惱。既然如此,我們對那曾經為社會或我們個人付出許 多辛勞的失智長輩,更不應該因為他們做不到超過他們的心智年齡、 能力所及的事,而感到羞恥或懊惱。我們應以感恩的心面對失智症者 所走過的各個階段,感謝上天,以倒帶的方式讓我們陪伴、欣賞失智 長者的童年與嬰兒時期。 有一位當過幼稚園老師的失智症婦女,她喜歡將訪客當成幼稚 園學生,替他們上課講故事,有時還會將孫女的洋娃娃排在面前,煞 有其事的講起故事。這使她的女兒在客人面前覺得很不好意思。如果 換成那位老婦人的孫女做這些動作,她的女兒不但不會覺得不好意 思,大家還可能覺得小女孩很可愛。幾年前我去澳洲探訪親人,我

26


與失智症共舞

的孫女從幼稚園回家後,常常喜歡模仿她的老師上課。她將所有的洋 娃娃排排坐,然後比手劃腳上起課來。當我到他們家後,我的孫女要 我坐在洋娃娃旁邊一起聽課,等我回台灣後,我的孫女跟她爸媽說, 她最懷念阿公當她學生。從這個經驗,我想那位失智婦人的女兒不但 不必覺得不好意思,反而只要時間允許,似可安排一些聽課的學生給 母親。 一歲的嬰兒不會講話,但你抱著他,還是一直會跟他對話;假 定一個失智症者已經無法對話,你還是可以用同樣的心情來跟他講 話。

接生天國寶寶的助產士 前面提過,失智症的病程是走下坡的單行道,失智症到末期會 呈現植物人而死亡。照顧者看不到成效,因此容易沮喪。如何給照 顧者打氣也是與失智症共舞的一個環節,這個主題後面還會有一個 專講。 我在此簡單地從基督信仰談一下照顧失智症末期的意義。基督 徒相信人在這個世上是寄居的異鄉人,離開這個世界是要進入永遠 的家鄉,所以聖法蘭西斯祈禱文的最後一句說:「在迎接死亡時我

27


與失智 共舞

們便進入永生。」因此,對一位基督徒照顧者而言,照顧失智症就 是為其進入天國做準備,也就是擔任接生天國寶寶的助產士。這是 多麼重要、有意義的工作啊! 假如今天有人通知你們,有世界級的人物要跟你們家長輩見 面,你一定很慎重地幫他打扮,大家一定也很情願花這個時間,對 基督徒而言,在生命後期的人,是要去見這位君王。

結語 從Alzheimer醫師於1906年報告失智症的病理解剖發現到現在, 已經過將近一百一十年。這期間我們對失智症的觀察與研究,也累 積了不少知識。在學術研究及臨床實務上,我們對失智症的了解及 處置都有進展,可是這些進展遠遠趕不上失智症人口的增加速度。 雖然如此,我們目前還是可以努力整合各個相關領域。就像今天接 下去,我們分別從生理、心理、社會、靈性各個層面,以五個主 題,由專家告訴大家如何與失智症共舞。我們也期待社會大眾,特 別是失智症者之親人朋友,不要悲觀、逃避,而是以積極正面的態 度與失智症共舞。

28


認識失智症

認識失智症

卓良珍醫師 台中榮民總醫院 精神部特約主治醫師

前言

界衛生組織(WHO)成立於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第一任 秘書長Brock Chisholm(1948-1953)將全人健康(holistic

well-being)定義為維持身體、心理、社會(即家庭關係、人際關 係等),再加上靈性(spiritual)的和諧穩定(well being)狀態。 WHO第三十七屆的世界衛生大會也將健康的定義涵蓋了「靈性」 層面,包括了倫理觀、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等,且互相影響。 Dementia失智症是依照拉丁文dement-,edmens(瘋狂)加上ia(病 態)之意,失智症原先中文名稱是癡呆症,於民國79年台灣神經 醫學會更名為「失智症」,於民國102年5月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標

29


與失智 共舞

準手冊第五版(DSM-V)改名為重度神經認知功能障礙症(Major Neuro- cognitive Disorder)。十九世紀南丁格爾創立護理學校以 後,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微生物學等發達,所以當時人們重 視身體的醫治,到了二十世紀1900年代以後,才開始有身心靈全人 醫治(holistic healing)的觀念。 一個人記憶力最強大的時候是約滿十五歲,那時人的抽象思考 尚未成熟,雖然背書滾瓜爛熟,理解力卻不是那麼好。但是高中以 後抽象思考逐漸成熟,形而上的抽象觀念、理解力、判斷力、邏輯 分析能力越來越好,經驗越來越豐富,但是記憶力卻越來越差。這 樣子加加減減,一個人的心智功能最高峰是在七十到八十歲之間, 正是人生閱歷最豐富的時候。 隨著台灣本島的經濟蓬勃發展以及醫藥衛生進步,男女的壽命 皆延長。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報告,民國104年台灣地區男性平 均壽命約為76.85歲,女性約為83.33歲。超過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 人口比例快速增長,民國64年時,台灣老年人口比例達3.03%,民 國78年時占5.8%,民國79年占6.2%,民國82年底老年人口比例達 7.09%,台灣地區正式步入高齡化國家。民國85年已超過8%,民國 90年元月已達8.8%。民國99年12月底占有10.73%,老年人口約有 248萬3千餘人。民國105年3月底占有12.69%,老年人口約有298萬 1千餘人。預計到民國120年,老年人口大約會占有20%。(圖一、 二)

30


認識失智症

【圖一】台灣地區實際及未來人口推計中0-14歲, 15-64歲及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數的比例(%)

【圖二】台灣地區人口分布(國民健康局提供)

31


與失智 共舞

根據經建會人力規劃室最新推估,從1996~2000年,平均每年 增加55,000名老人,占總人口比率的8.4%;2000~2010年平均每年 增加47,000人,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再升為9.8%;2010~2025年 平均每年更增加124,000名老人,占總人口比率更升為16.5%。 依據內政部戶籍登記資料及經濟建設委員會「中華民國台灣地 區民國84年至民國125年人口推計」,民國100年台灣地區總人口數 將達2,405萬人,其中老年人口比例即高達10%,而公元2036年人口 將達2,500萬人,生育率下降,人口零成長。 扶老比(Age Dependency Ratio)即十五歲到六十四歲有生產 力的勞動人口,對比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的比例。美國於1995 年占22/100,一百位可以勞動生產的人口扶養二十二位退休的老年 人。台灣於1992年占10/100即每十位具有生產力之勞動人口就要扶 養一位老年人,預估到2036年將占35/100。換言之,台灣預計於 二十年之後,每三位可以工作賺錢的生產人力將要扶養一位退休的 老年人。屆時隨著人口的逐漸老化,人數較少的工作人口就得承擔 更高的稅額,以支付越來越多的老年醫療費用與社會福利需要,而 國家的經濟負擔會更沈重,將影響國家的經濟發展與國民所得。 全世界目前大於六十五歲的老年人口數已超過四億,並且以每 個月大於八十萬的速度持續增加。壽命的延長同時意味著更多慢性 疾病的盛行,導致身體的殘障與功能喪失,其中知能退化──失智 症,更是目前老人醫療之主要課題。失智症病程延宕數年,隨著病

32


認識失智症

情逐漸惡化,需要投注大量的醫療資源、人力及收容機構;曾有美 國研究報告指出,一位失智病患的全程照料約需花費十七萬四千美 元,乘上老年人口約為5%的失智症盛行率,平均每年要支出一千億 美元。況且目前控制失智症的藥物,也必須在疾病早期服用才能有 效治標;因此,早期發現並積極處理,不但病情可得到緩解,亦可 減輕國家醫療資源的負擔。 隨著人口結構高齡化,銀髮族的身心健康、生活情況、環境 適應、社會福利等課題也日益受到重視。人們在享受長壽之餘,希 望「活得老,更要活得好」。在另一方面,由於年紀老邁身體機能 退化,老人家經常受到各種身心疾病纏身的困擾。根據美國的統計 報告,老年人約占用了三分之一左右的健康服務資源,估計有15~ 25%的老年人有明顯的精神科相關疾病,但老年人卻甚少接受正規 的精神醫療照顧。 國內外的相關研究顯示,在老年人的各種精神疾病中,老年失 智症的盛行率約為5~10%(1997年台中榮總老年醫學整合型研究 團隊之台中市社區調查研究占8.1%),老年憂鬱症的盛行率更高 達15~26%(1986年New Haven之社區調查老年憂鬱症的盛行率占 15%,1987年美國杜克大學的Dan Blazer調查占27%,1988年Koenig等調查占20~25%,而1997年台中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整合型研 究團隊之台中市社區調查憂鬱症占23.3%),其中重度憂鬱症約為 5~10%。老年精神疾病的高盛行率,相當引人重視。

33


與失智 共舞

老年精神疾病的成因受多方面的影響,包括(1)身體健康狀 況,例如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心臟血管疾病、腦中風、糖 尿病、貧血、肝腎功能、慢性肺氣腫、更年期障礙等。(2)生活環 境與習慣,例如抽煙、喝酒、藥物濫用史、運動、日曬、空氣、噪 音等。(3)壓力及社會支持系統,例如是否有配偶、生病有沒有人 照料、經濟情況、朋友與社交生活等。(4)體質性因素為主的精神 疾病,例如老年失智症、巴金森氏症合併的精神症狀、血管型失智 症、失智症合併的憂鬱、妄想、激躁等精神行為症狀、酒癮等,都 可能會影響到老年人的身心狀態之穩定。 依據高雄醫學大學劉景寬教授以及楊淵韓等醫師2005年的研 究,發現台灣六十五歲以上輕度知能減退(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的人口比例約占所有老年人口的10.2%左右,但若特 別檢視七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族群時,MCI族群所占的比率高達 13.01%。而這一群健忘型輕度認知功能障礙者,每年約10%~15% 會轉變成阿茲海默氏失智症(Petersen,1999)。 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約占失智症發生率的5%,其中阿茲海 默氏失智症約占一半,各國比例有差別,這跟環境因子、營養、生 活習性、基因有關。六十歲以前的早發型阿茲海默氏失智症約占阿 茲海默氏失智症的10%,而六十五歲以後的散發型,即晚發型約占 90%,除了ApoE4基因帶原者是其相關危險因子之外,大多跟新陳 代謝、環境因子、生活習慣有關。台灣正常人約有7-8%是ApoE4基

34


認識失智症

因帶原者,而阿茲海默氏失智症卻是三倍,有約21-24%的ApoE4基 因帶原者。白種人不論是正常者或阿茲海默氏失智症者,其ApoE4 基因帶原者人數都是台灣人的兩倍,分別占1 4 - 1 5%及4 0 - 5 0% (Houng & Chuo,2003),所以我們今天的討論以晚發型為主。 失智症的危險因子包括細胞凋零,尤其海馬迴(hippocampus) 因著壓力、憂鬱和老化而萎縮,隨著年紀越大,可能由於腦細胞逐 漸的退化、死亡、凋零、腦血管硬化、自由基產生愈來愈多,以及 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包括多巴胺、血清激素、正腎上腺素,及乙醢 膽鹼激素等)的降低與流失,而造成定向力、記憶力、注意力(計 算力)、理解力(判斷力)等功能的受損,特別是八十歲以上的老 年人更趨明顯。 1988年,美國Regier等人於流行病學區域研究,以簡式智能 狀態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評估社區及 機構,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患失智症的盛行率占5%,約兩倍於 六十五歲以下的人,而八十歲以上的老年人盛行率即刻提高20%, 是六十五歲以上的四倍,六十五歲以下的八倍。而1997年台中榮 民總醫院老年醫學整合型研究團隊的台中市社區老年人精神狀態 調查研究發現,年齡愈大,認知功能受損的比率越高,有極顯著 之相關,依照年齡的分層呈現六十五~六十九歲占3.8%,七十~ 七十四歲占4.3%,七十五~七十九歲占12.5%,八十~八十四歲占 17.0%,八十五歲以上占19.5%,總平均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認知

35


與失智 共舞

功能障礙占8.1%。因此,失智症的人口盛行率,會隨著年代的向前 邁進而增加。根據研究發現,失智症人口的盛行率預測在西元2050 年時,即將成為目前的五倍,因此我們必須注意此隱藏的危機。

認知功能的定義 認知功能的定義是一個人的心智狀態,表現在知覺感受的功 能、記憶力的狀況,以及解決問題與表達事物的能力等。認知功能 的改變受到個人腦神經功能、身心健康狀態,以及對外界環境變化 或社會心理壓力的刺激之適應力所影響。(Birren及Birren,1990)

認知功能減退層級(The stage of cognitive decline): (一) Kral(1958,1962)提出「老年良性健忘(Benign Senescent Forgetfulness)」名詞來描述老年人抱怨記憶力減退, 遠比不上自己年輕時候的記憶力。老年人緩慢地無法回想過去較不 重要之事情,一般認為這並不是一種腦神經的病態變化。

(二)美國國家精神衛生學會(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NIMH)界定了所謂的「年齡相關性記憶缺損(Aged-As

36


認識失智症

sociated Memory Impairment,AAMI)」(Crock等,1986),呈 現:(1)主觀的記憶力下降;(2)經過一個標準化的記憶力測 驗,分數至少低於年輕成人的一個標準差;(3)完整的智力及社會 功能;(4)沒有失智症或其他足以影響記憶力的疾病,如腦中風 等;(5)滿五十歲以上。 Lane及Snowdon(1989)調查出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AAMI 的盛行率有35%。Barker等(1995)發現五十~六十四歲的AAMI 盛行率占15.8%,而六十五~七十九歲占24.1%。有些研究考慮到 AAMI患者的人格特質或情感狀態是否會影響到客觀的記憶力測 驗,然而從Zelinski等(1980)、Riege(1982)、Dixon及Hultsch (1983)至Larrolee等(1991)的研究皆顯示,「客觀的記憶力測 驗」和「抱怨記憶力差自填問卷」之間並沒有或只有很微小的相 關。因為憂鬱情緒會導致抱怨記憶力差,所以自填量表跟人格特質 測驗的分數大有相關,但較之於客觀的神經心理記憶力測驗卻無相 關。Flicker 等(1993)發表,以主觀自覺性認為有認知功能缺損, 但臨床會談診斷並無明顯認知減損的人為目標,追蹤三或四年,最 後並未發現有認知功能進行性退化的高風險現象。Smith等(1991) 及Caine(1993)建議,若只是主觀自覺性的記憶力差,並不能診 斷為AAMI,但有些學者也認為,若是持續性抱怨記憶力差,就 不能忽略有早期失智症前兆的可能,所以許多學者,例如O’Brien (1994)及Nicholl(1995),認為多年追蹤研究AAMI的變化是有

37


與失智 共舞

必要的。

(三)國際老年精神學會(International Psychogeriatric Association,IPA)Levy等(1994)所提出的「年齡相關性知能缺損

(Age-Associated Cognitive Decline,AACD)」,及美國精神醫 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APA)所提出的「年齡相

關性知能減退(Age-Related Cognitive Decline,ARCD)」皆強 調人類自然的衰老變化。 Levy(1994)表示AACD比AAMI更能夠完整全備地評估認 知功能,特別考慮到記憶力、學習能力、注意力、集中力、思考能 力、語言及視覺空間等功能障礙至少持續六個月以上。跟AAMI不 同的地方是,AACD的神經心理測驗分數標準,是低於年齡及教育 程度標準配對的一個標準差,並非如AAMI是跟年輕成年人的標準 來比較。追蹤AACD的樣本,有些人仍然是健康的,有些人則演變 成失智症。在國際疾病分類標準第十版的「輕度知能障礙(Mild

Cognitive Disorder,MCD)」,Ebly等(1995)加入了必須有 「主觀自覺性抱怨記憶力差」。 A R C D 包括了 A PA 出版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 (DSM-IV)的定義,乃客觀性認知功能評估下降導致的老化現象。

(四) 「 輕度知能減退(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2013年5月APA出版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

38


認識失智症

(DSM-V),將MCI列入輕型神經認知障礙症(Minor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Ritchie等(1988)表示MCI有幾個同義的名詞: • 輕度知能下降(Mild Cognitive Decline)/神經認知障礙 (Neuro-Cognitive Disorder),同等於Reisberg等(1982) 發表的整體知能評估表(Global Deterioration Scale,GDS) 第三級。 • 可疑的失智症(Questionable Dementia,同等於Hughes等 (1982)設計的臨床失智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Scale,CDR)0.5分。 • 輕度知能減退(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Reisberg等(1988)及Petersen等(1999)發表。 • 認知功能受損並無失智(Cognitive Impairment with no Dementia),特別是界線清楚的記憶力喪失(Graham, 1997)。 • 獨特性的記憶力喪失(Isolated Memory Loss,Brown等, 1997)。每位研究學者的MCI診斷標準皆不同,例如Flicker 等(1991)以GDS第三級,Petersen等(1999)依照年齡 相仿及教育程度配對之記憶力變差,至少低於正常對照組 1.5至2標準差、低於正常之一般認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功 能,且兩者皆排除診斷為失智症之條件。

39


與失智 共舞

輕度知能減退(MCI)的定義:

2013年美國APA的DSM-V列入輕型神經認知障礙症 (Minor Neurocognitive Disorder) 是一種持續性的記憶受損,跟相同教育程度與年齡相仿的人 比較,有記憶力減退的現象,語言及注意力也輕微受影響。梅奧醫 院(Mayo Clinic)之Petersen等人所設計的MCI診斷標準被廣泛運 用。長期的追蹤研究顯示,MCI病患每年約有10%至15%轉變成失 智症,遠超過正常對照組的1%到2%,因此MCI可視為退化成失智 症的過渡期,或是其危險因素。另外有相關研究指出,脂蛋白ε4基 因(ApoE ε4)的存在、某些特殊記憶功能障礙、腦部影像中海馬 迴的大小,或是扣帶迴皮質層之低灌注影像(Huang 2002, 2:9 BMC Neurology)都是相關的阿茲海默氏病的預測因子。

MCI是介於正常老年人及失智者之間的一種重要臨床癥候 患有此症的老年人被家人及親友注意到其記憶力、注意力、語 言及精神運動功能有輕度障礙,其一般之日常生活活動功能良好, 但很複雜之功能卻減損,而尚未達到失智症之診斷標準。幾個研究 顯示,正常老化的認知功能下降與ApoE4基因無相關,但MCI患者

40


認識失智症

若具有ApoE4基因,發展成阿茲海默氏病的機會就相當大。

MCI的症狀如下: • 回想至親好友的名字有困難。 • 回憶談話內容的細節很吃力。 • 時常忘記赴約會。 • 重複再重複地說相同的笑話。 • 常找不到東西所放置的位子,或找來找去,卻忘了自己在找什 麼,但自己有警覺到此困擾。 • 上街買東西,到了店裡卻忘記要買什麼。 • 主觀自覺到記憶力變差而會使用筆記本、日曆等協助記憶。 • 社交活動能力及一般日常生活活動,如洗衣、購物、沐浴、嗜 好、處理簡單財務等仍完好,但執行較複雜、精細技巧之日常事 務或計畫有困難。 • 無法仔細回憶剛剛看過的節目或計畫表。 • 說出日常生活常用物品之名字稍有困難。

梅耶醫學中心Petersen等(2001)表示MCI的臨床表現有龐雜 的不同種類:

41


與失智 共舞

(一)健忘類(Amnestic form) 最常見的記憶評估測驗分數低於年齡相仿且教育程度相配的正 常老人1.5個標準差,多數演變成阿茲海默氏病。

(二)多樣類(Multiple domain) 輕微的日常生活活動受損,但不足以變成失智症,Levy(1994 年)表示AACD類似這種情況。除了記憶力之外,事務執行能力、 語言亦輕微障礙,記憶力評估測驗分數僅低於年齡相仿、同教育程 度的正常老人0.5個標準差。此類會演變成阿茲海默氏病,或血管型 失智症,但有些人不再變差,是正常老化的現象,或類似AACD而 已。

(三)單一非記憶類(Single non-memory-domain) 又分成── • 獨特的事務執行力差:演變成額顳葉失智症。 • 原發性視覺空間障礙:導致路易氏體失智症。 • 獨特無識物能力:演變成原發進行性失語症。 • 腦缺血部位相關之知能障礙:產生血管型失智症。

MCI 的診斷標準 (一)臨床失智量表(CDR)0.5分。 (二)整體退化評估表(GDS)第三級。

42


認識失智症

• 記憶讀過的書中內容之一小部份 • 工作及社交功能減退 • 同儕或服務員注意到其認知功能較為下降 • 可能會否認自己的症狀 • 到不熟悉的地方遊玩會迷路

(三)簡式智能狀態量表(MMSE)24-27分。 (四)教育程度小學畢業以上,滿六十五歲以上。 (五)一般日常生活功能良好,複雜的日常生活功能減退。 (六)排除腦中風、巴金森氏症、藥、酒癮、嚴重失眠、慢性精神 病,或其他疾病及藥物足以影響知能的理學與精神因素。

(七)未達失智症診斷標準。

失智症的定義:

2013年美國APA的DSM-V列為重型神經認知障礙 症(Major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 失智症是依照拉丁文dement-,edmens(瘋狂)加上ia(病態) 之意。Pearce(皮爾斯)及Miller(米勒)兩位醫師解釋為:「失智

43


與失智 共舞

症係一種大腦的疾病,呈現智能及人格的頹退,反映出記憶力、定 向感、注意力、思考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情感表現等認知功能受 損與社會功能退化。」發生於滿十五歲抽象思考成熟以後,意識清 楚且須排除重度憂鬱症、精神病頹退、藥物、失眠及譫妄狀態等身 心疾病所影響的因素。 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失智症約占老年人口的5%~7%,台灣 2016年3月底的老年人口有2,981,770人,約占全國人口的11.57%, 其中失智症約有二十萬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腦血管硬化、氧化自 由基過盛等因素,使得腦細胞的老化、凋零更趨嚴重,八十歲以 上失智症約占老年人口的20%以上。九十歲以上約有三分之一, 九十五歲以上約有一半的老人會有失智症。

症狀 • 記憶力:大多首先被家屬、熟人發覺近事記憶力缺失,例如 健忘;藉故逃避或厭棄別人的發問;關於最近發生的事物, 常虛構故事來填補記憶力的缺損空隙。晚期則遠事記憶力亦 受損。 • 注意力:早期會出現記憶力分散,例如對著窗口失神發楞很 久,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刺激或干擾而分神,只能盯牢單件事 情,無法輕易將記憶力轉移到其他的刺激上。

44


認識失智症

• 定向力:早期困難於抽象的時間觀念,晚期則逐漸喪失具體 的人、物、地等定向力。 • 外觀衣著:除了額葉萎縮的患者於早期顯得髒亂之外,大多 於晚期才發生疏忽個人衛生、外表及生活上的自我照顧。 • 構圖能力:早期即顯出描繪或模仿線條圖畫的困難,且阿茲 海默氏病患者較之於水腦症的患者更有困難。 • 語言能力:早期即呈現語言內容的貧乏、嘮叨、說話重複或 繞圈子、刻板化等,逐漸地出現語意的整合及理解減退,唸 錯人、物的名字。晚期則出現語音回響、刻板的語調、字句 停頓、認字不能,或失語症等。 • 計算力及抽象思考:於早期皆有缺失。 • 判斷力及知覺力:於早期即降低或扭曲,而容易誤解事物, 產生疑心或妄念。 • 情緒:依照病因的不同,呈現有欣快感、易激動或冷漠無情 等。約有25%~30%患者產生憂鬱的症狀。由於患者長期 處於智能障礙的困擾之下,生活頗感不便,而變得孤立與退 縮、寂寞、依賴、幼稚、固執、刻板與自卑。也不能接納外 界環境的變化,不能適應新鮮、陌生的人、事、地、物。反 之,夜晚人靜、光線昏暗的時候,因為感官的刺激減少,患 者對於周遭的人事物捉摸不清,因混淆潦亂而容易產生杯弓 蛇影、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心態,並且產生缺乏安全感、

45


與失智 共舞

疑心恐懼、無理取鬧、妄想、幻覺、錯覺、失眠等精神狀 態。外界環境的刺激太多、太少皆同樣會引起心理、行為及 思考等精神失控的狀態。 • 意識:早期可能是清晰的,然而在病情進展過程當中,意識 是呈波動狀的變化,此變化也受外界環境對感官認知功能的 刺激所影響。有些患者不一定整日乖順退縮於屋內一隅,卻 是漫無目的地在外地遊蕩亂闖,而不知如何返家。

診斷 病歷(病史) 須附加探尋下列問題── • 何時改變其行為? • 逐漸改變或突然改變? • 情緒的變化如何? • 社會行為的改變如何?(例如Picks病的額葉萎縮症,早期即 產生社會行為的改變,而阿茲海默氏病則發生於晚期)。 • 智力功能的變化如何? • 患者是否難以處理自己的日常生活?

46


認識失智症

• 意識狀態是否起伏不定? • 是否合併有身體疾病、胃切除(缺內因子)、頭外傷、甲狀 腺切除而產生甲狀腺功能過低症、性病史、濫用藥物、酒癮 等。 • 吃素嗎?(缺維他命B12)。

實驗室檢查 • 血液:含血色素、血球容積、血球沈降率、白血球數、梅毒 血清反應、肝功能、血鈣、甲狀腺功能、膽固醇、血脂肪、 維他命B12、葉酸、腎功能、電解質、血糖等。 • X光:含胸部、頭部攝影,探討是否有其他生理因素所造 成。 • 腦電波圖:檢查是否有癲癇、腦腫瘤或其他腦功能減退的痕 跡。 • 電腦斷層、核子掃瞄、核磁共振攝影檢查:藉以尋找腦部器 質性疾病及腦室腔、腦皮層迴溝的大小深淺、海馬迴萎縮狀 況、下皮層白質神經纖維或髓鞘的變化等。 • 腦脊髓液檢查:晚期梅毒、慢性腦膜炎(如癮球菌、結核 菌、類肉瘤病菌、癥菌等感染),或類澱粉蛋白減少、Tau 蛋白增加等。

47


與失智 共舞

• 核子掃瞄類澱粉蛋白的含量及分佈狀態、葡萄糖血流分佈狀 況,但Tau蛋白分佈情況仍是目前需要努力探討的目標。 • 基因檢測:早發型阿茲海默氏病,若家屬裡二等親內有三位 以上同樣的病患,則家屬可以做APP、PSN I、PSN II的基因 篩檢,規劃其生涯。晚發型阿茲海默氏病目前只認為脂蛋白 ε4基因(ApoE ε4)是較無爭議的相關危險因子。額顳葉、 路易氏體、後皮質區等退化型失智症都有其特殊基因的變 異。 • 病理:解剖阿茲海默氏病患者的大腦,其組織切片的神經細 胞外有類澱粉蛋白沈積、神經細胞內有神經纖維纏結。路易 氏體失智症可在基底核、海馬迴及腦皮質層等發現有路易氏 體的包涵體組織。

心理測驗 • 由於精細、技巧的動作能力(速度及精確度)較早退步,故 非語言智商(Performonce Scale IQ)低於語言智商(Vebral IQ)。整個智力測驗總智商降低。 • 以簡式智能狀態量表(MMSE)來分辨認知功能「量」的變 化,但MMSE容易受身體疾病的起伏而改變分數,例如譫妄 狀態、憂鬱、失眠、藥物、慢性精神病退化等,皆會暫時降

48


認識失智症

低MMSE分數。 • 以臨床失智量表(CDR)來分辨失智症「質」的程度,此變 化則較不受上述的影響。 • 以Hachinski缺血量表來分辨血管型失智症與阿茲海默氏失智 症。

阿茲海默氏失智症的藥物治療成效有其侷限的地方,只是症狀 治療,是以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為主,但是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的 治療成效也只有約50%~60%的病人有改善成果(Yang Y.H.et al., 2009)。雖然已經服用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症狀卻沒有顯著改善 的阿茲海默氏失智症患者,他們無進步,甚至退步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原因之一可能是病人被診斷出來的時候已經太晚了,即使病人 是臨床失智量表分期的輕度(CDR=1)或中度(CDR=2),但是腦 部被破壞的程度已經相當嚴重,因此治療的效果不是很好。所以, 若能在阿茲海默氏失智症的極早期就將疾病診斷出來,並給予藥物 或非藥物之介入性治療,其效果應該相對地比較好,病人或家屬也 更能受惠。 另外,造成阿茲海默氏失智症的病理特徵之一,是β類澱粉蛋白 (βamyloid protein,以下簡稱Aβ蛋白)在大腦神經細胞外的沈積。 然而,我們正常人體的腦內每天都在產生Aβ蛋白,也同時會由微膠 質細胞分泌自由基來清除Aβ蛋白,當此清除的速度小於沈積和產生

49


與失智 共舞

的速度,腦內Aβ蛋白的沈積量會增加,因而更造成腦神經細胞的 Tau蛋白過磷酸化,加劇腦神經細胞內的神經纖維纏結產生,臨床上 的症狀就會因而更加明顯。因此,早期診斷,甚至是臨床前期的失 智症診斷,對於預防與治療上的策略是相當重要的。 就目前阿茲海默氏失智症和其它失智症的診斷率而論,是被 低估的,而且不論是在一般社區及安養機構中,或是一般的神經精 神科門診當中,極早期失智症更少被診斷出來。造成這樣結果的原 因很多,其中大多由於失智症的確認診斷,需要花費臨床醫師較多 時間,和伴隨著較大的人力、物力付出,因此從事失智症診療的醫 師,較難在有限的時間內將其診斷出來。另外一項原因是目前缺乏 較敏感和簡易的篩檢工具或量表,以便從社區或安養機構中將此族 群病人篩檢出來。 在目前的篩檢工具中,以簡式智能狀態量表(MMSE)在台 灣,甚至在全球較被普遍使用。雖然使用MMSE量表可能得以篩檢 出一般輕度或中、重度失智症,但對於極早期失智症的病人而言, MMSE量表的檢測能力卻是有限的。另外,MMSE本身有「天花板 效應(ceiling effect)」,較難區分高教育程度者的退化程度,因而 相對上較無鑑別能力(楊淵韓,2009);另外,MMSE量表中的一 些設計也因著社會文化背景不同而有所差異,例如日期定向感可能 對台灣鄉下的老年人就較不適用。縱使MMSE在台灣已使用多年, 但各種版本內容卻無法統一,因此量表本身的內容不一致,使得篩

50


認識失智症

檢出來的結果無法一致判讀。 楊淵韓醫師表示:認知功能篩檢量表(C o g n i t i v e A b i l i t y Screening Instrument,CASI),在一般使用上有其困難之處,因為 CASI的施測者在使用前必需經過較長且嚴謹的訓練以熟悉CASI的操 作,此外CASI的施測時間較長,在一般基層醫師使用時有不所適, 或在社區民眾的篩檢上,也有操作和實務的困難。其它較短的量 表,如short blessed test或memory impairment screen則較偏重於評估 記憶力,對於其他非記憶的認知功能評估就較為缺乏。另外,常用 的畫時鐘(clock drawing task)或正方體(cube copying),也是較 侷限於某些認知功能,對極早期的失智症較無鑑別能力。(圖三)

【圖三】

51


與失智 共舞

在2013年5月DSM-V出版之前,世界上通用的阿茲海默氏失智 症診斷標準是以美國研發的NINCDSADRDA準則,或是DSM-IVTR(第四版修訂)的準則為標準。在這些準則中,一致以病人的認 知功能缺損是否干擾到自己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社會功能是否退 化為判斷標準;意即,病人的這些問題必須和病人自己先前的功能 狀況比較(intra-individual comparison)。然而,目前常用的篩檢 量表,或其他神經心理測驗對於臨界值的認定,是依據隨機抽樣的 母群體平均值,再運用統計學的方法而得。若用此方法來判定受測 者的正常與否,就必須和母群體的其他個體比較(inter-individual comparison)才可以得到。這兩種方法的差別在目前的研究中,皆 一致認為個體內的比較,會比個體間的比較來得更加靈敏和正確。 因此,若能由「個體內比較」的精神建立篩檢量表,會比由個體間 比較建立出來的一般篩檢量表更為靈敏。(楊淵韓,2009) 個體內的比較會比個體間的比較更為靈敏,其原因是,病歷資 料提供者是家屬或照顧者;由於資料提供者本身和病人相處了一段 較久的時間,相對上就提供了較為正確、清楚且較豐富久遠的病人 資訊給臨床醫師判斷,因此個體內的比較結果,會比個體間的比較 更有效用且準確。但是,「個體內比較」的方法在臨床上相對需要 更多評估時間,另一方面,有效或正確的資料提供者也較難覓尋。 因此為了平衡並顧全臨床上的診斷正確性以及篩檢量表的使用效率 性,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發展出「AD-8量表」,凡是施測結果有

52


認識失智症

兩題以上回答「是」時,病人就有可能是極早期的失智症。而且, 在國外使用上的敏感度(sensitivity)為74%,特異性(specificity) 為86%。(Galvin J.E., et al. 2005) 為了測試此一AD-8中文版量表在台灣的適用性,高雄醫學大 學劉景寬教授等人將之翻譯成中文後,再翻譯回英文,以確定翻 譯的正確性(如附錄AD-8中文版)。他們在高雄醫學大學失智症 研究中心共收集了239位正常與阿茲海默氏失智症的資料,其中包 含正常組(CDR=0)114人,極早期失智症病人(CDR=0.5)73 人,和輕度失智症病人(CDR=1)52人。在測試AD-8中文版量表 的臨床使用上,他們發現區別正常組(CDR=0)和極早期失智症 組(CDR=0.5)的判定值(cut-off value)是2,且有95.89%的敏 感度和78.7%的特異性,在統計學上,ROC曲線(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下的面積為0.948。另外,在區別正常組 (CDR=0)和失智症組(CDR≧0.5)時,其判斷值也是2,敏感度 為97.6%,且特異性為78.07%,ROC曲線下的面積為0.961。因此在 他們的研究中,更加確認了AD-8量表在台灣的可行性,其判斷的臨 界值不因不同種族而有所差別。(Liu C.K.et al. 2009) 台灣華人對失智症的認識與防範不足,以致就醫時間太晚,大 部分到門診接受治療的患者已是中、重度失智症,錯失初期控制的 契機,如前美國總統雷根在中度失智症初期才被診斷出來。大部分 家屬與患者本身忽視初期失智症症狀,等到患者出現疑心、妄想、

53


與失智 共舞

半夜吵鬧或外出迷路等異常行為才有警覺。 失智症患者在早期就可能漸漸地在短期記憶力及執行功能方面 (計畫、組織、抽象與順序)出現障礙,在疾病早期就可能有以下 失智症之十大徵兆: • 記憶力衰退,忘東忘西、藏東藏西、重複發問 • 判斷力減退 • 性格出現轉變 • 行為或情緒的改變,妄想、幻覺、憂鬱 • 語言表達方面出現困難 • 對時間、地點、人物出現混淆 • 處理日常熟悉的事物出現困難 • 做事失去主動性 • 對於較抽象的觀念出現問題 • 把東西放在不適當的地方

目前失智症(尤其是阿茲海默氏失智症)的治療目標為減緩退 化,也就是「不退則進」,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控制失 智症的最佳方法。每位患者的病程不同,阿茲海默氏失智症之平均 餘命(從診斷到過世)約為八到十年,透過藥物治療及照顧者之細 心與耐心照顧,可維持患者的認知功能並減輕其行為精神症狀,更 因而減輕了照顧者之負擔,使患者仍然可以在家中享受天倫之樂。

54


認識失智症

(賴德仁,2009) 失智症的極早期診斷是重要急迫的,使用一項簡易的篩檢工具 來進行社區或安養機構的老年人篩檢,是很必需的。如此,除了臨 床工作人員在門診處理極早期失智症患者的醫療問題時,可以協助 篩檢,另外在社區或安養機構處理大量老年人失智篩檢時,也提供 了一項有效率的工具,有助於提高極早期失智症的檢測率,因而使 更多病人能夠更早受惠與更早治療。

鑑別診斷 有些慢性憂鬱症患者後來也出現了失智症 而約有25%~30%的失智症患者也續發了憂鬱症。然而單純的 憂鬱症也很類似失智症,例如憂鬱症患者因注意力不能集中,而導 致記憶力不好、失眠、易激動或冷漠無情、對周遭環境缺乏興趣與 無動於衷、被動、遲鈍及缺乏生活的動機等。憂鬱症所引起的假性 失智症(Pseudodmentia),與失智症的鑑別如下: • 憂鬱症患者的早年生活較多愁善感,或情緒起伏變化無常, 甚或家屬也有憂鬱症症狀;個性較為認真負責、刻苦勤勞、

55


與失智 共舞

細心謹慎、追求完美等,所謂的具有腎上腺素促糖皮質激素 (glucocorticoid),即 皮 質 素 反應基因。 • 急性或是反應性的憂鬱症通常是有身心壓力的誘發因素,即 皮質素(cortisol)升高。 • 憂鬱症患者情緒表情的淡漠比知覺、記憶力的改變早先數個 月,而失智症則相反,記憶力及智能的減低在先,情緒變化 在後。 • 憂鬱症患者呈現失眠、哭嚎、自貶、深嘆息等,而失智症大 多僅呈現冷漠無情或稍為憂愁的樣子。 • 精神檢查為憂鬱症的患者,表現出良好的構圖描繪能力、無 失語症,加以鼓勵則可以顯示出充分的學習能力,並發揮出 解釋格言、諺語的能力。 • 心理測驗為憂鬱症的患者,表現出正常的非語言技巧,可以 有記憶、推論、工作速度及持續注意力等能力的突然減退。 幾乎沒有慢性進行性的智能頹退現象,且可以復原。 • MMSE量表檢測為憂鬱的患者,呈現注意力較差,一百減七 連續五次心算的分數較差,倒念文字也較以往差,或在近事 記憶力測驗中,稍微暗示即可回憶。退化型失智症患者則經 過暗示也回憶不起來。

56


認識失智症

血管型憂鬱症的特點 由美國杜克大學精神醫學教授Dr. David C.Steffens命名。 • 好發於老年人,常合併有高血壓、糖尿病或心臟血管疾病。 • 多認知功能障礙,呈現精神運動遲滯。 • 較少焦躁不安、較少愧疚感、少病識感。 • 無憂鬱症的家族史、有社會功能退化。 • 腦部造影檢查呈現小血管的梗塞,MRI呈現腦部深層白質及 皮質下灰質度較高,顯示有腦血管之損傷。 • 單使用抗鬱劑效果差,可演變血管型失智症。

失智症與譫妄狀態的鑑別診斷 失智症(失智症) Dementia (1)緩慢發作 (2)發作日期含糊不清 (3)病情呈進行性 (4)顯著的病理變化 (5)意識改變較少,不明顯 (6)大多無法復原

譫妄狀態 Delirium (1)急性發作 (2)發作日期清晰明瞭 (3)非進行性 (4)無明顯的病理變化 (5)意識改變較多,且明顯 (6)幾乎可以完全復原

57


與失智 共舞

退化性失智症與多發性大腦栓塞失智症的鑑別診斷 阿茲海默氏病 Alzheimer’s disease

血管性失智症 Vascular dementia

(1)緩慢發作 (2)女性>男性 (3)年齡較高 (4)呈下坡線狀進行性的 (5)無局部性神經缺陷症狀 (6)無合併特殊疾病 (7)無假性延髓麻痺症狀 (8)表情冷漠平淡

(1)急性發作 (2)男性>女性 (3)年齡較輕 (4)斷續性、下梯階狀頹退 (5)局部或偏側神經缺陷 (6)有糖尿病或高血壓心臟病 (7)時常有 (8)情緒起伏不定

失智症的分類 失智症患者呈現記憶力缺損,特別是近事(recent)、即刻 (immediate)記憶力,以及語言、運動功能、辨認能力、執行功能 包括解決問題的能力及運作記憶(working memory),這些較複雜 或需記憶大量事物的功能較早退化,而遠事(remote)記憶力較完 整保留。

58


認識失智症

失智症之內的盛行率以阿茲海默氏病占50%,其次是血管型失 智症占20%,混合型占10%~15%,其他型占10%,路易氏體失智 症占3%~6%,額顳葉失智症占2%~4%。其中混合型失智症有愈 來愈多的趨勢。

阿茲海默氏失智症(Alzheimer`s Disease,AD):約占50~ 60%,2013年的DSM-V稱為重度神經認知障礙症的阿茲海默 氏症(或可能)引起的認知障礙症(或輕型的) 由德國神經學家Alois Alzheimer(1864~1915)於公元1889年 所發現,以下簡稱AD。因初期症狀不明顯,緩慢呈現認知功能的 退化,因而容易被家人忽略。2013年的DSM-V稱之為阿茲海默氏 症(或可能)引起的重型認知障礙症。AD腦部的病理變化是在腦 上皮層、海馬迴、杏仁核,以及某些下皮層神經核的神經細胞大量 死亡,合併鄰近的膠質細胞增生。這些神經細胞的流失合併有三項 病理組織受損的痕跡:腦神經細胞外部的類澱粉蛋白斑(amyloid plaques)、神經血管類澱粉病變(amyloid neuroangiopathy),以 及腦神經細胞內的神經纖維纏結(neurofibillary tangle)。 導致近 事記憶力的受損(海馬迴)及情緒的變化如疑心、敏感、妄想、易 怒、憂鬱等(杏仁核)。再逐漸延伸至額顳葉皮質層引發遠事記憶 力受損,以及運動神經功能遲鈍、退化、執行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

59


與失智 共舞

功能減退,最後延續至頂葉及枕葉皮質層導致體感覺、聽感覺、觸 感覺、視覺神經的退化,幾近植物人之樣,尿失禁等。 AD的類澱粉蛋白沈澱在腦神經細胞外部,而且瀰漫性地破壞整 個大腦,如同膽固醇的沈澱引起血管動脈粥樣化。類澱粉蛋白斑主 要是由β類澱粉蛋白(βamyloid protein,以下簡稱Aβ蛋白)組成。 Aβ蛋白則是一個叫做類澱粉前驅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APP)的較大蛋白質的片段。APP是穿越神經細胞膜的蛋白質,一 尾端崁在神經細胞內,另一端裸露在神經細胞外。當α蛋白分泌酶 (α-secretase)切斷較靠近細胞膜旁的APP外端,所掉下來的胜肽 斷片是無毒的水溶性αAPP及另一個仍鑲崁在細胞膜裡具八十三個 氨基酸的小胜肽片,又可被γ蛋白分泌酶切成無毒的P7及P3非類澱 粉型(non-amyloidogenic)的小胜肽。令一種情況,當β蛋白分泌 酶在靠近細胞膜旁,將APP切成一段βAPP及鑲崁在細胞膜裡具有 九十一個氨基酸的小胜肽片,待γ蛋白分泌酶將此殘留的小胜肽片切 成Aβ40、Aβ42或Aβ43,成為「類澱粉型」(amyloidogenic)的游 離小小胜肽片,特別是Aβ42最具毒性;而Aβ40是水溶性,有些學者 稱它反而有保護腦神經細胞的作用。 APP基因位於第21對染色體,AD患者因第21對基因突變的異常 處理,βAPP產生了Aβ蛋白碎片,具四十個胺基酸的Aβ40是稍微良 好的類澱粉蛋白碎片,可被自由基清除,但具四十二及四十三個胺 基酸的Aβ42及Aβ43碎片不容易被水解,且因自由基改變其側鍵而容

60


認識失智症

易黏合(cross linking),在腦神經細胞外形成許多小斑塊,保護腦 神經的免疫細胞──微小膠質細胞(microglial cell)就會吞噬或清除 單一或少數的類澱粉蛋白,它也會釋放自由基來消滅外來的、侵蝕 的新陳代謝廢物及毒素。但是當斑塊(Aβ蛋白堆積、混合星狀細胞 及死亡的代謝細胞)越積越大,直到微小膠質細胞無法吞噬這個大 斑塊,就會釋放更多的自由基,想要消滅大斑塊,反而促使斑塊的 Aβ改變其側健而黏合得更嚴重,產生更大的斑塊。人愈是老化,自 由基產生愈多,更容易形成腦神經細胞外部的大斑塊,特別是在海 馬迴,因而破壞近事記憶力;或是在扁桃體(杏仁核)有大量類澱 粉斑塊沉積時,導致情緒的變化,如憤怒、疑心、敏感、煩躁、情 緒失控等。所以早期的失智症患者除了健忘之外,亦會有生氣、疑 心、憂鬱、妄想等情緒的變化。 神經纖維纏結主要成分是Tau蛋白的過磷酸化變性組成。Tau蛋 白是由半胱胺酸(cystein)組成,其功能為保護細胞內的微細小管 骨架、堅固微管、支撐神經細胞的結構以及運送蛋白質至周邊樹狀 突纖維與軸突。不良的飲食及生活習性、污染、輻射的環境及類澱 粉蛋白斑的刺激等因素,促使Tau蛋白過分磷酸化而無法保護微管, 以致脆弱而無法支撐住神經細胞的形狀,並且運送蛋白質至軸突或 樹狀突的功能降低。過磷酸化的Tau蛋白因化學結構改變,形成雙螺 旋纏繞的長條纖維節結,聚集成神經纖維纏結,因此無法支撐住神 經細胞形狀,且干擾神經細胞內部之運作功能。

61


與失智 共舞

產生阿茲海默氏失智症的病理變化最主要是:神經細胞外部的 類澱粉蛋白斑塊及神經細胞內部的神經纖維纏結所造成。多年來研 究學者們一直爭辯的問題是,到底是神經細胞外部的Aβ42或Aβ43 先影響,或神經細胞內部的Tau蛋白先影響呢?目前已確知是先由 Aβ42或Aβ43影響Tau蛋白的過磷酸化。類澱粉蛋白在基底前額區 (Meynert基底核)破壞跟神經傳導訊息有關的媒介物質乙醯膽鹼激 素(acetylcholine),使得阿茲海默氏病早期症狀呈現記憶力受損。 典型的阿茲海默氏失智症診斷,除了記憶力等認知功能及社會功能 的退化之外,必須在死後腦組織的病理切片看到神經細胞外部的類 澱粉蛋白斑及神經細胞內部的神經纖維纏結病變。臨床的診斷若單 單從疾病史、生活史、生化、放射影像、核醫、心理智能評估等檢 查,研判出來的診斷只能稱類似或可能的阿茲海默氏失智症(possible suspected或 probable AD)。 AD是老年失智症最常見的類型約占一半,往後四十年全世界 將會發生四倍,約八十五位人口中即有一名患AD,到了公元2050年 世界上將超過一億的AD患者(Stephen M. Stahl,2008)。AD的病 因不明,也相當複雜,愈來愈多的研究發現跟基因有關連。跟家族 遺傳無關而占 90%的散發型AD,於晚年發作,除了受環境的輻射 線、污染、氧化自由基、毒素及新陳代謝病的影響之外,晚發型AD 最重要的是基因的相關危險因子,即第19對染色體的脂蛋白ε4基因 (ApoE ε4)突變,因為ApoE ε4的增加會造成更多的Aβ蛋白存留,

62


認識失智症

而聚成斑塊狀,不利於微膠質細胞的清除,所以對於晚發型AD的早 期及部分的早發型失智症而言,ApoE ε4是它們的相關危險因子。 Ohm. Kirca於1995年建議,比起ApoE ε4,ε2 及 ε3更能保護及 分離微細小管有關的蛋白質,因而減少Tau蛋白質過磷酸化及形成螺 旋形絲狀物;這論點被ε4帶原者較ε4非帶原者更早發生神經纖維纏 結退化的事實所支持。然而脂蛋白ε4基因的影響,在正常老年人身 上是微弱的,且在不同種族上,失智症之基因危險因子的表現亦有 所不同。晚發型AD的白種人中間,40%~50%有ApoE ε4對偶基因 的呈現,但台灣的華人只有21%~24%跟ApoE ε4對偶基因有關係。 大約有10%的AD發生於五十幾歲以前(早發型),屬於家族遺 傳型,例如唐氏症(蒙古症)大多四十歲前就會發生類似AD症狀。 唐氏症第21對基因的染色體有三條,βAPP基因的變異也是在第21對 染色體,使唐氏症因為多一條突變的染色體,導致βAPP過度表現, 產生比正常人多的Aβ蛋白。另外早老素1(第14對染色體),早老 素2(第1對染色體)的基因突變加速β及γ分泌酶的作用,而增加Aβ 蛋白的產生,尤其是有毒的Aβ42或Aβ43,因此早發型的AD跟家族 遺傳有關。 不會患AD的人可能其神經發展中產生的胜肽片是無毒的 Aβ40,或是其微膠質細胞較有足夠的能力移除毒胜肽片,來防止神 經細胞中毒。整個起因是第21對染色體基因的突變,產生異常處理 APP,造成有毒的Aβ42聚集成寡聚物(oligomers),這會干擾觸

63


與失智 共舞

突功能以及神經傳導物質的作用,例如乙醯膽鹼激素(acetylcholine),但尚不致於讓神經細胞死亡,若再黏合成較大的類澱粉斑塊 polymers Aβ42-43(neuritic plaque)則產生討人厭的生化反應,包 括發炎反應,活化微膠細胞、星狀細胞並釋放出有毒的化學產物, 例如細胞激素(cytokines)及氧化自由基等。此化學物質在神經細 胞內改變各種激酶及磷酸酶的活性而激發Tau蛋白過磷酸化,以致無 法保護細胞的微小管而形成神經纖維纏結。 有研究指出知識程度愈高,常常思考、常常學習的人就愈不 會患失智症,可能的原因是:思考或學習的過程涉及到近事記憶區 的海馬迴與永久(遠事)記憶區的顳葉皮質層之間的溝通,愈溝通 愈活化腦神經細胞(核子醫學檢查呈現葡萄糖血流增強的紅橙區較 多),其樹狀突會代償性增生,且微小膠質細胞的活力會更強,更 快速清除Aβ蛋白。此外,先天智商較高的人,也較喜歡動腦筋,勤 於思考與學習,習慣常常動用頭腦,也許是他們天生的微小膠質細 胞活性就很強,或是Aβ蛋白的產量先天就很少,而較少發生AD。 因此後天的多學習,跟先天智力較高的人比較不會罹患失智症。 打麻將可以刺激大腦,活化腦神經細胞,口到、眼到、耳到、 心到、手到。長時間看電視並不好,被動地呆坐,沒有機會主動反 應(核子醫學檢查呈現葡萄糖血流趨緩的藍紫區較多),腦神經細 胞較遲鈍,使認知功能減退,容易形成失智症。多參與社交活動 (社區大學、長青學苑、教會生活等)會刺激創意,只要有機會主

64


認識失智症

動參與的任何事物(手工藝、彈琴、看書報、烹飪、運動等),都 可以促使腦細胞樹狀突增生,活化微小膠質細胞來清除腦內的廢物 毒素及Aβ蛋白,使大腦更有活力,更有想要做事情的動機等良性 循環。運動及各項活動可以增加腦內血清素分泌而降低壓力荷爾蒙 (cortisol),促進神經演化(neurogenesis);同時光線亦增加腦內 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而活化星狀細胞,產生神經生長因子 (NGF,neuron growth factors),促使神經纖維互相連結、握手, 此神經生長因子藉逆行運輸從軸突尾端往細胞體以每天十公分速度 快速傳送化學訊號給基因體,因而刺激仍存活的神經細胞的神經軸 突及樹狀突纖維的增生,以及活化海馬迴的神經幹細胞來代償凋零 而不能再生的神經細胞功能,降低失智症的頹退。多做義工,服務 人群以及「終身學習、社區關懷」能夠預防老年失智。馬太福音 十三章12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是沒有的,連 他所有的也要奪去。」就是這個道理的驗證。

血管型失智症( Vascular Dementia ):約占 20 ~ 25 %, DSM-V稱為血管性(或可能)引起之認知障礙症(或輕型) 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心臟病、抽煙、高血脂、糖尿病、高 膽固醇、血管硬化、腦中風等,常突然發作,有神經局部症狀,情 感失禁、人格改變、痴呆症狀起伏不定等。腦部血管狹窄或栓塞造

65


與失智 共舞

成缺血,而降低跟憂鬱症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包括多巴胺、血清 素、正腎上腺素等,形成明顯的憂鬱症狀。其發病的危險因子大多 數是腦中風或腦血管病變所引起: • 高血壓,占66%。 • 心臟病,占46%。 • 抽香菸,占35%。 • 高血脂,占21%。 • 糖尿病,占20%。 • 血管病,占6%。

所以,控制以上的身體疾病相當重要。少吃鹽類與內臟食物、 多喝開水,適度之運動,預防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高血脂、 少抽煙等刻不容緩。血管性失智症患者之鑑別診斷,除了使用哈親 氏缺血性量表分數高於七分以上,陣發性、起起伏伏之情緒變化或 痴呆症狀,尤其天氣悶熱、氣壓低、通風不良、耗氧量增加而氧氣 缺乏時,例如暴風雨之前、空氣不流通之時,特別容易煩躁、發脾 氣及坐立不安等,是血管型失智症的特殊表現。因近年來代謝症候 群、高血壓、腦中風等疾病的控制改善,降低了血管型失智症的罹 患率。

66


認識失智症

混合型失智症(Mixed Dementia):約占10~15% 隨著醫藥衛生發達、人類壽命延長,混合型失智症的盛行率將 會越來越高。先有AD,隨著年紀越大,血管病變的機會越多,因而 逐漸形成血管型失智症;另一種是先有血管型失智症,因為血管病 變造成細胞激素增加、膠質細胞代償性增生、氧化自由基加多,而 逐漸形成腦神經細胞體外的β類澱粉斑凝聚而壓迫到神經纖維的樹狀 突或軸突的傳遞功能,以及產生腦神經細胞體內的神經纖維纏結, 影響神經細胞體(neuron soma)內部的功能,演變成AD,此兩者 皆稱為混合型失智症。

其他型失智症(Other’s Dementia):約占10% 由身體疾病造成可復原、可逆的失智症,視其疾病而產生不同 的症狀,例如:憂鬱症、服用某些藥物、甲狀腺素過低、長期吃素 缺少維他命B12、正常腦壓的水腦症、愛滋病、狂牛症、肝腎功能 不全、肺氣腫、酒癮、巴金森氏症、腦腫瘤等,若身體疾病改善其 失智症狀也可以進步。 • 新陳代謝疾病 : 如黏液水腫、甲狀腺或副甲狀腺病、Wilsons病、肝病、血糖過低、血鈣過低、血鈉過低、血鈣過

67


與失智 共舞

高、尿毒症、Cushings症候群、體液缺失、癌症的遠處效 應、血液透析、成人異染性的白色素萎縮症、腦下垂體功能 不足等。甲狀腺過低呈現肥胖、聲音沙啞、遲鈍、便秘、怕 冷等,降低認知功能。 • 心臟血管疾病 : 如動脈硬化症、心律不整、充血性心臟衰 竭,血管栓塞性血管炎、主動脈弓症候群、全身性紅斑狼瘡 (腦血管炎症反應)、大腦皮質下動脈性硬化腦病變、動靜 脈畸形等,也影響腦功能運作。 • 缺氧或低氧:如貧血或缺血性的缺氧、無氧性缺氧、停滯性 缺氧、組織細胞性缺氧(如低血糖、氰化物、酒精等物質干 擾腦細胞的氧氣利用),慢性胸腔疾病所致的低氧或二氧化 碳過高症等,也會降低認知功能。 • 正常腦壓的水腦症 : 可由腦腫瘤、慢性腦膜炎、蜘蛛膜下 腔出血、外傷等所引起。不會頭痛,但年輕時代即呈現尿失 禁、走路不穩、逐漸失智等症狀,須由神經外科使用腦脊髓 引流手術來減緩其症狀。 • 營養失調症:如Wernicke-Korsakoffs症候群(酒癮等引起缺 乏維他命B1),糙皮病(缺乏niacin),吃素者的維他命 B12及Folate缺乏症(如胃癌、胃酸過低、胃切除後)等, 後者呈現貧血、心悸、呼吸不順暢、下肢水腫、頭昏、手腳 麻木、乏力、走路不穩等,影響認知功能。

68


認識失智症

• 腦腫瘤:約有50~70%出現精神及行為的改變。有原發性與 轉移來的次發性腦腫瘤病變,而降低認知功能,逐漸形成失 智症。 • 腦外傷:如開放性及封閉性的腦外傷,拳擊選手的敲碎症候 群(Punch-Drunk syndrome),硬腦膜下出血、熱中暑(約 10%生還者有失智症)等。 • 感染疾病 : 如腦膿瘍、細菌性腦膜炎、黴菌性腦膜炎、腦 炎、亞急性硬化性的瀰漫性腦炎、進行性多發病灶性腦白質 炎、庫魯症(Kuru)、Behcets症候群、梅毒、愛滋病、肺結 核、心內膜炎、prion蛋白的Creutzfeldt-Jakob病等。 • 中毒及藥物:如一氧化碳中毒、有機物質、生物鹼、重金屬 (如砷、汞、鉛),及其他藥物中毒,會導致腦功能減損, 形成失智症。 • 憂鬱症:長期的憂愁煩惱、心力交瘁,對環境事物及活動缺 乏興趣,而導致知覺及認知功能的減退。由於壓力、憂鬱、 老化導致海馬迴萎縮,而影響近事記憶力的存儲及對壓力調 適不良,逐漸形成失智症。腹內側前額皮質層(VMPFC) 及杏仁核負責憂鬱情緒表現,悲哀事件會觸動憂鬱患者活化 VMPFC及杏仁核產生憂鬱情緒,但快樂事件則不活化。有 些專家稱此前額紋狀體功能異常的徵候群為「憂鬱執行功能 異常」,表現出精神運動遲緩、對活動減少興趣、缺乏病識

69


與失智 共舞

感、執行日常生活的活動行為退化,而逐漸演變成失智症。 • 感覺剝奪:如聾、盲所產生的認知功能減低,或退休後不出 門,不跟人打招呼,不與人來往,致使智力功能因少刺激反 應,產生用盡廢退的失智症狀。住院(麻醉、手術後)或環 境改變、孤立等,造成憂鬱及感覺剝奪等。 • 慢性疼痛:不論是因長期生理障礙、傷口、癌症或腦內缺乏 血清素等身心壓力所造成憂鬱症,再引發失智現象。腦內血 清素缺乏也會導致檢查不出疾病原因的全身慢性疼痛。 • 神經退化性疾患:巴金森氏症、皮質基底核退化症、亨汀通 氏症等。 • 其他:例如多發性硬化症、肌肉萎縮症、肉芽腫性脂肪消耗 病、集中營症候群(因營養失調)、成人青盲性白痴(adult amaurotic idiocy,即Kuf ’s病)、家族性的基底核蓋化症 等。

路易氏體失智症( Dementia with Lewy Body ):約占 3 ~ 6%,DSM-V稱為路易氏體認知障礙症(或輕型) 英國學者路易氏發現大腦基底核及大腦皮層有一些小顆粒的路 易氏包涵體存在,患者出現身體僵硬、面具狀臉、手抖、流口水、 口齒不清、走路不穩,很像巴金森氏症,一開始就合併失智症或疑

70


認識失智症

心妄想,容易跌倒、暈倒、看見栩栩如生的清楚圖案或人物的視幻 覺,有別於一般瞻妄狀態只看見小蟲、星星在空中飛游的視幻覺 等,對於抗精神病藥物特別敏感,出現錐體外徑的副作用很強。

額顳葉失智症(Fronto-tempolar Lobe Dementia):約占2~ 4%,DSM-V稱為額顳葉(或可能的)認知障礙症(或輕型) 早期記憶力的喪失較不明顯,先有人格及行為的改變,又名 Pick氏失智症。呈現表情遲鈍、淡漠、缺乏生活動機與活力、無病 識感、個人衛生習慣差、刻板固執、幼稚、傻笑、口慾大等。 患者表情平淡、沒有悲傷憂愁、哭泣、無助、無望感或自殺意 念等。減少生活、身體或語言之活動動機及持續性之注意力,對於 外界環境之刺激或溝通缺乏情感反應。但有時會類似躁鬱症之突然 情緒衝動、無理取鬧,有時亦有強迫、刻板、重複之行為表現。常 有詼諧不適當之言行,晚期呈現性慾過強等幼稚行為。

防治失智症的原則 預防與控制身心疾病的發生

71


與失智 共舞

例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肝腎疾病、巴金森氏症、酒 癮、憂鬱症、癲癇等病情之控制,以及慢性精神病之社會功能日漸 頹退的抑制等,可以減緩失智症。

生活及飲食習慣之調整 抽香菸是占血管型失智症發生的危險因子之第三位,占35%, 必須下定決心戒除煙癮。從年輕時代即培養運動和正常休閒、藝 術、交友等生活習慣。少吃油膩、內臟、太甜或太鹹的食物,充足 的睡眠及休息。每天可服用約100 mg阿斯匹林片及維他命E 400 iu加 上維他命C 500 mg,有抗氧化作用,去除自由基,減少血小板之凝 集沈澱在血管壁上,保持血流的暢通。若是吃素而缺乏維他命B12 之攝取者,必須補充維他命B12,適量的維他命B群也是需要的。多 吃綠色蔬菜、植物油及含有DHA的深海魚類,但不要吃含重金屬的 魚頭。

提升內因性神經生長因子 (一)注意個人衛生的維護 失智症患者個人衛生的自我照顧能力較差,容易重複多次感 染疾病而增加失智症的惡化。所以應該隨時隨地關切其個人衛生的

72


認識失智症

維護,例如要勤洗澡、洗手、洗臉、剪指甲、梳頭髮,衣服及被褥 要時常換洗、曝曬,維持正常的便溺習慣,保持生活環境的衛生整 潔。

(二)隨時給予現實感的定向力(reality reorientation) 盡可能隨時糾正或提醒其人、時、地、物等正確的定向力觀 念,使患者減少因定向感錯誤或認知(cognition)的誤判而引起恐 慌、不安、錯覺及幻覺等。例如患者可能說他自己今年是二十八 歲,你要提醒他說:「伯伯,你已經八十二歲啦!」誤認現在住的 是戰俘營,今年是民國3年,將早晨當成是下午,以為你是他的兒子 等,都須要即刻提醒。假若時常走錯房間,或找不到廁所,則在房 間及廁所用鮮豔的圖案來標明位置。

(三)多做身體的活動 患者可能因有某方面身體的缺陷或殘障(如神經症狀),或 由於行動不便、全身乏力之故,害怕意外傷害而不敢運動、出門, 以致體力更差及認知功能減退,並且因降低外界環境的刺激而更形 惡化。若合併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腦中風、高血壓等類疾病 者,缺乏身體的活動,其疾病更是難以控制穩定。同時很少活動者 容易形成失眠、胃腸的蠕動緩慢、便秘,而減低了食慾,使得營養 吸收不夠。嗜氧性的運動,例如韻律體操、慢跑、快走、游泳、羽 毛球、網球、桌球、有氧舞蹈、騎自行車、打太極拳等,不但可以 消除緊張、安定睡眠、促進血液循環、新陳代謝、增加食慾及排

73


與失智 共舞

泄,並且可以添加生活的樂趣及信心,促進海馬迴幹細胞的增生, 減緩失智症的嚴重度,然而耗氧的運動則不適宜,例如:踢足球、 打籃球、短跑比賽等劇烈運動。

(四)鼓勵參加社團活動 失智患者由於身體的疾病、殘缺,行動不便等,害怕發生意 外,又由於智力減退,對於外界新鮮的事物缺乏興趣及適應力差, 因而不願外出活動,整日退縮屋內,生活圈子變小,不但顯得孤單 寂寞,且因缺乏活動,產生感覺剝奪,而加增憂鬱症及失智症的發 生機率。照顧者在合適的時機,不但要鼓勵患者投入社會的人群團 體,且要奉勸社會人士用愛心、忍耐來接納患者,免得患者因自 卑、憂鬱、孤寂,而更退縮。

(五)安撫與陪伴 失智症患者常合併有孤獨、畏縮、幼稚、自卑、憂鬱、疑心 等心理困擾,而須有人陪伴,跟他做朋友,藉以維護其安全感、愛 與被愛、歸屬感、自尊心及價值感等,也能夠增進其人際關係及社 會生活的和諧。假若患者有過度悲傷或情緒激動之時,照顧者須體 諒其幼稚、退化的心智狀態,如同小孩子般情緒化,易衝動、不能 等、馬上要的自我中心態度,以及依賴、害怕分離的焦慮感特性, 而給與撫慰。有時候身體方面適當的接觸、安撫之非語言的溝通, 例如握手、輕拍肩背、撫摸臉頰、額頭、擦乾眼淚等,較優於語言 的溝通,說太多道理,患者不一定能接受或瞭解。合併有妄想的患

74


認識失智症

者,身體的接觸宜小心。合併有失明的患者,也因較敏感、多疑而 不宜輕易地撫摸他們,免得弄巧成拙反而被列入其妄念的思考內容 之中。陪伴者也勿時常更換新人,或請陌生人代替,免得患者無法 適應陌生人,而威脅其安全感,產生分離的焦慮感,激動情緒,影 響其病情的復健治療。

(六)趁早培養正當的嗜好 許多老年人於年輕時代因興趣狹窄,不懂得培養正當的娛樂、 嗜好、藝術或各項生活調劑的習慣,到了晚年的時候,想要學也學 不來,亦更沒興趣及動機來學習新的嗜好或各種技藝,結果整天呆 在家看天花板或沈思獃坐、或只看電視等缺乏人際溝通互動,社會 化生活顯得孤立及退縮,成天躲在又暗又小的房間內,產生感覺剝 奪,減少外界的刺激,而導致越來越退化,越來越失智。核子醫學 的研究發現,當我們正在看書思想,做手工藝品、打麻將、拉琴等 精細技巧動作的時候,腦內的紅色區增加,藍紫區減少,表示腦內 血液循環流量增加,葡萄糖營養及氧氣的吸收量、腦細胞的活動量 亦熱絡起來,而活化了腦神經細胞;反之,假若人在靜止不動也不 思想的狀態下,其腦內核子醫學的檢查呈現大部分的藍紫區,顯示 了腦內細胞的沈寂狀態,氧氣及葡萄糖吸收不良,腦內的毒素(類 澱粉蛋白、細胞激素、氧化自由基等)的排泄受阻,而逐漸形成腦 細胞的萎縮、頹退等,容易導致失智症。所以於年輕時期即應該趁 早養成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種活動、嗜好、藝術等生活調適的習慣,

75


與失智 共舞

以備晚年時期仍然可以繼續享受生活的樂趣,活化腦細胞而防制老 年失智症的發生及惡化。

(七)充足的睡眠 正常人的皮質素(cortisol)於早上八~九點血中濃度最高、精 神最旺盛,維持到下午四點稍降,夜晚十一點較低就開始想睡覺, 半夜一點最低,睏得趴在桌上,若再不睡覺,過了半夜兩點以後皮 質素逐漸升高,精神來了就反而睡不著。所以,長期慢性壓力大的 人,其皮質素血中濃度白天高、晚上也高,白天不會想睡但精神不 好,晚上想睡也睡不著,很痛苦。如此會影響記憶力的儲存與生理 荷爾蒙混亂,長青春痘、月經不順、憔悴、不孕症等。Satyabrata Nandi 1983年表示泌乳激素(prolactin)隨著黃體激素(progesterone)或皮質素可以刺激哺乳細胞增殖(mammary cell proliferation),研判皮質素的升高會刺激哺乳細胞增殖,因而抑制月經的形 成,也較不容易懷孕(不孕症)。 常型睡眠(Non-REM Sleep):占睡眠的80%時間,每一過 程階段分成四等期,由淺睡眠逐漸深眠,剛入睡階段深眠期最長, 漸漸地到天亮前深眠期最短,可能只有二或三期。跟夢境有關的只 佔20-30%,尤其剛入眠期夢的內容常跟人體內的刺激如腹脹、胸 痛、心臟壓迫感有關,或外界的聲響、光線、冷熱等刺激、干擾有 關,較片段、缺乏情感反應、少怪誕奇特,有時候伴有視幻覺的影 像。剛剛入睡時有的人突然感覺從高樓或懸崖上墜下而被嚇醒,這

76


認識失智症

種跌落感(falling experiences)跟入眠不久時身體部分或全部的突 然抽動,及發生在第一期的夜間肌肉抽躍(nocturnol myoclonus, nocturnal jerks)有關,是很普遍的現象。至於夜尿(nocturnal enuresis)、夜遊(俗稱夢遊sleep ealking,somnombulism)、夜驚 (night-terror)、夢魘(night-mares)、打鼾等則發生在第四期常 型睡眠。此型睡眠腦細胞的活動範圍是從間腦的網狀賦活系統到大 腦皮質(dicephaloreticullac activating system neocortex)。跟人的 意識(consciousness)、智能(intellectural function)、知覺(sensorium; perception)、理解力(comprehension)、注意力(attention)、推理、語言、動作等有關。 • 同化作用(儲存熱量)、肌肉鬆弛。 • 新陳代謝及耗氧量減緩。 • 血清量、尿量減少(ADH昇高)。 • 呼吸淺慢、血壓及心跳降低。 • 淚腺、上呼吸道分泌減少 。 • 打鼾、尿床、夢遊。

異型睡眠(REM Sleep ; rapid eyemovement)時候眼球呈現快 速運動而命名,約佔總睡眠時間的20%,每人需要一百分鐘才夠, 此型夢境佔有70-80%,在一個八小時睡眠當中,約每九十分鐘發 生一次,總共約有五次,剛開始的第一次異型睡眠最短,僅約五分

77


與失智 共舞

鐘,且夢境的內容最淡漠,較單調與灰顏色,依次為十分鐘、十八 分鐘、二十七分鐘、四十分鐘……愈接近天亮的時間愈長,夢境內 容顏色愈濃、愈鮮豔、欲生動,劇烈或甜美、好像在演彩色電影。 假若正在做夢的異型睡眠中被喚醒,則可以在當天記得夢的內容, 且被喚醒後五分鐘內即再入睡,依然可以繼續做夢,完成那暫時被 打斷的美夢,否則醒來時間太長之後再入睡,則又要等九十分鐘之 後才有異型睡眠。若在非夢期的異型睡眠中被喚醒,或做完夢的五 至十分鐘之後被喚醒(亦可能在REM期),則當天白天怎麼想也 想不出夢的內容,而往往以為自己並未做夢,其實正常的人每天都 有做夢。異型睡眠發生在常型睡眠第四期(熟睡期、叫不動)之後 突然上昇到淺眠狀態之際(全身翻動),然後再接入常型睡眠的第 一期,如此循環五次。其神經細胞活動範圍較短但卻更複雜些,就 是在下視丘到邊緣系統(Hyptthalamus Limbic System),所以下 視丘影響了腦下垂體與自主神經而引起血壓、脈搏、呼吸的變化, 陽具也勃起。異型睡眠期人的眼球快速運動,尤其剛入睡九十分鐘 之後的第一次異型睡眠最明顯,因此這時候容易產生腦溢血、心肌 梗塞、胃出血等等。假設一般人夜晚睡眠是從十到十二點開始,則 約午夜至凌晨二點之間急診病人較多,就是因為第一次異型睡眠所 致的腦中風(C.V.A)、心肌缺氧或梗塞(myocardium ischemia or infarction)、上腸胃道出血(upper G-I bleeding)以及趕著送急救

78


認識失智症

所發生的車禍等事故增加之故。 同時,海馬迴跟記憶力的存留有關(retention),即記憶三步 驟register(登記在枕葉視覺區)、recalling(需要用時回憶出來) 的中間步驟。準備考試的人若開夜車幾天沒睡覺,則REM Sleep被 剝奪,使得Register的記憶無法存留,而產生健忘,考試就失敗了; 所以,成功的考試準備方法是有充分的睡眠,半夜不能起來唸書, 否則效果不佳。白天必須照常上班又值夜班急診的大夫,若睡眠時 每剛入睡將近九十分鐘、欲產生異型睡眠之際被叫醒,一個晚上幾 次急診,整夜的異型睡眠被剝奪,次日他不但會健忘,且易緊張、 發脾氣、攻擊傾向、做事不對勁……等,這是因為海馬迴的NMDA 無法完成記憶力儲存壓力調節的功能,也干擾到杏仁核之故。同樣 地,麻將桌上摸八圈整夜不睡,翌日也是這種處處做事不順的情 形,假若再不休息,連續幾個晚上熬夜不眠不休,準叫他輸個精 光。1935年Katz與Ladis報告,人連續三天不睡覺,第四天就開始 有幻覺、情緒混淆、無理,打開冰箱的門叫佇立雨中的朋友進屋、 認為屋內的某些東西是放在別的城市裡、不能瞭解何以大廈的走廊 上沒有汽車來往、懷疑有女間諜想利用儀器控制他、自以為是機器 人、以為自己的身體變形(depersonalization)、暴躁不安、語無倫 次、答非所問、說話含混空洞、無故大笑、怪姿……等類似有精神 分裂病(思覺失調症)體質傾向的人發病,亦即是體質因素的近因

79


與失智 共舞

導火線(遺傳因子是遠因)。 • 異化作用(消耗熱量)、翻身。 • 陽具勃起、眼球快速轉動。 • 做夢、靈感、儲存記憶。 • 自主神經興奮、新陳代謝旺盛。 • 呼吸加速、心跳快、血壓高、胃酸多。

雖然老年人的睡眠時間,尤其是跟夢有關的異型睡眠逐漸縮 短,但並不代表老年人不需要正常人有的睡眠時間,老年人晚上睡 得短,白天、中午可以多睡些來彌補,但是午睡最好不要超過一小 時。睡眠足夠,注意力才不會太分散,也不會健忘,心情才會穩 定,對身心的健康亦會有幫助。老年人不能像年輕人從事違反生理 健康原則的熬夜工作、通宵打麻將、跳舞等,一旦異型睡眠剝奪太 多,突然有一天入睡的時候,造成異型睡眠過份的反彈補償,自主 神經跟著過份地興奮起伏,容易形成高血壓、腦中風、心臟病、胃 出血等。「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 有些失智症或視覺、聽覺較遲鈍的老年人,晚上因光線較黑 暗,聲音比較安靜,產生所謂的「感覺剝奪」(Sensory Deprivation),缺乏安全感而害怕不安,因此失眠、吵鬧、亂叫、幼稚、 退化、半夜起來亂走、吵人。這時候可以開燈,以收音機放一些人 的說話聲,增加安全感。牆壁顏色要亮麗、平和,不要太灰暗、單

80


認識失智症

調,但也不能太鮮豔、複雜,會引起老年人的錯覺及誤解而沒有安 全感。 充足睡眠:真實的睡眠是壓力荷爾蒙(cortisol)降低,足夠的 睡眠讓細胞修復良好、免疫力增加,記憶力儲存功能和生長荷爾蒙 運作正常。於晚間異型睡眠期(REM期)在海馬迴的NMDA接受 器,由麩胺酸(glutamate)結合鈣離子刺激NMDA接受器孔道產生 磷酸化(氧化),而將記憶訊息存留在海馬迴神經細胞。慢性壓力 導致壓力荷爾蒙升高而引起失眠,安眠藥的GABA抑制記憶儲存流 程。

(八)做義工 人類的心智功能最高峰是在八十歲左右,過了八十歲的老年人 因腦神經細胞退化的速度加快,心智功能也跟著快速下降。人一生 豐碩累積的經歷與判斷力在八十歲的時候達到最高點。雖然記憶力 沒有年輕時代那麼強,但綜合起來八十歲還是人生最高智慧的結晶 期。所以,退休以後的老年人可以繼續在社會上貢獻他的智慧、與 驗,發揮其內在潛力,藉以保留其原有的價值與自尊心。因為已經 退休,再也拿不到原來應有待遇,只好做義務性的工作,例如到孤 兒院關懷孩子、在醫院陪伴孤單的患者散步或照X光、環保義工、 打掃環境、清理垃圾、和牧師去探訪信徒、電話諮詢服務等等,表 獻出愛的人生觀,以及尊重生命和「施比受更有福」的見證。

81


與失智 共舞

(九)懷舊治療 吃家鄉菜、看舊照片、聽老歌、看漫畫、卡通或以前看過的故 事書、欣賞古董、古蹟、參觀昔日的風土人情、文物等休閒活動, 講故事等皆可以滿足「退化」心理防衛機轉的需求而達解決壓力、 舒暢身心、緩和情緒之功效,且可以刺激話題與別人溝通,活化腦 細胞。

提升外因性神經生長因子 (一)七分飽、均衡飲食、充足水分 失智症患者由於心智受損,對於飲食習慣可能缺乏控制能力, 有時候大吃特吃,有時候卻拒食,幼稚而固執,一曝十寒。若有偏 食的習慣,造成營養不均衡、消化不良,會加重失智疾病的進展。 少吃油膩、內臟、太鹹或太甜的食物,每天服用益生菌及100 mg阿 斯匹林片(勿混合銀杏服用,易出血),減少血小板凝集沈澱在血 管壁上,保持血流的暢通。吃素者缺乏維他命B12,呈現手足麻、 腳浮腫、貧血、心悸、頭昏、健忘、乏力、走路不穩等,每天必須 補充維他命B12。適量的維他命B群也是需要的,多吃綠色蔬菜、植 物油及含有DHA的深海魚類,但不要吃含重金屬的魚頭。每天服用 維他命E 四百國際單位加上500mg維他命C,約80-90%有抗氧化作 用、去除自由基。

82


認識失智症

(二)戒除香煙 抽菸占腦中風危險因子的第三位(占35%),容易導致血管型 失智症。香菸的尼古丁暫時提高專注力,但會誘發動脈硬化,使全 身血管變窄。吸菸吸入的一氧化碳會增加體內氧化自由基及發炎反 應,產生大量代償性(為了增加氧氣)紅血球,使血液變黏稠而堵 塞血管,逐漸使神經細胞退化,而影響記憶力。中年吸菸到老年患 失憶的機率較正常人高出37%,吸菸二十五至三十年後患阿茲海默 氏失智症的風險增加2.5倍。摘自:腦美人(羅悳烈著,林彥譯)

(三)曬陽光的益處 瑪拉基書四章2節:「但向你們敬畏我名的人,必有公義的日 頭出現,其光線有醫治之能」。早晨、傍晚不塗防曬油曬太陽有裨 益。皮膚的油脂跟紫外線合成維他命D3(80-90%),在食物中占 10-20%,使得鈣質吸收良好,預防骨質疏鬆、感染、癌症等內科疾 病。陽光促使腦部分泌正腎上腺素而使人清醒及降低憂鬱症。老年 人白天常打瞌睡、精神不濟,帶他到外面曬陽光就清醒了,但不要 直曬二十分鐘以上,分段每次約五至十分鐘即可。 陽光可以刺激正腎上腺素活化星狀細胞、強化神經生長因子、 增加神經樹突纖維、促成神經纖維連結、加強神經傳遞功能、代償 凋零的腦細胞功能。關於正腎上腺素的減少,早在1965年Bunney 與 Davis,及1974年Schild Kraut已有文獻報告。正腎上腺素使睡眠 由深變淺,異型睡眠受此影響,較不影響常型睡眠。遲緩型憂鬱症

83


與失智 共舞

(psychomotor retardation)患者大多缺乏此素。若正腎上腺素減 少,將導致意識的警覺狀態、敏捷度降低,無法敏銳應付外界環境 的改變,對於須要「阿莎力」、較急迫去解決或決定的事情反應遲 鈍或猶豫不決,表現出不想出門、懶得動、心有餘而力不足、胃口 差、全身乏力、灰心,但是睡眠良好。 陽光可以促進新腎上腺素之分泌,而舒暢胸懷、欣奮身心。中 國字「春」是三人下方有日(太陽),表示人們在陽光下能「春風 滿面,喜氣洋洋」。有了陽光就有快樂,就有喜氣與健康。北歐三 島國家是沒有戰爭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自由、民主、和平及經濟 地位優越、社會福利制度良好,但是冬天裡陽光不充足,人們心情 就顯得鬱悶寡歡,自殺率是靠近赤道國家(雖然經濟不好,但陽光 充足)的兩倍。陽光帶給西班牙人喜樂、義大利人熱情與巴西人歡 欣。所以,老年人在冬季應該多接觸溫暖的陽光,以提昇心情的歡 愉快樂及活力朝氣。 秋天的心是愁(因為漸漸晝短夜長),所以陰霾的天氣使人憂 愁,雨過天晴則使人舒暢胸懷。大約有五十多篇有關光線治療的研 究論文描述,約兩百倍於室內亮度的人工強光,於早晨天亮之前二 至三小時全視野照射於季節型態的嚴重憂鬱症患者,連續二到五天 之後有顯著之抗憂鬱效果,振奮精神。Blehar 及 Rosenthal(1989) 表示光線治療對於嗜睡、好食、倦怠、煩躁、嗜碳水化合物、人際 關係不良症狀的憂鬱症患者特別有效。

84


認識失智症

晚間人類腦內的松果腺體由血清素透過兩種酶,分泌退黑激素 (melatonin)而導入睡眠。此退黑激素可用來治療搭乘飛機所產生 的時差失眠,於夜間若有光線則此退黑激素分泌停止,並且於大白 天的黑暗處也不會分泌退黑激素。 光線治療效果之真正的作用機轉理論尚未一致。有一說法是光 線刺激腦神經傳導物質正腎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從而減輕憂鬱症的 症狀。正腎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亦間接促使腎上腺素皮質素(cortisol)分泌升高,而提升意識狀態,使精神飽滿,充滿活力,所以光 線治療對於大白天仍沈沈欲睡的嗜睡症,或睡眠過多型的憂鬱症患 者有所幫助。反之,腎上腺素皮質素分泌降低,人就昏昏欲睡。 老年人於冬天天氣寒冷、陽光稀少、晝短夜長的時候,特別感 到心靈孤單寂寞且沮喪,千萬別因怕寒冷而躲在屋內自憐嘆氣,必 須多到屋外接受和煦日光的拂照,沐浴在溫暖的太陽光照下,以開 闊視野、放眼世界、舒暢胸懷。

(四)環境要光亮、鮮明、活潑 窄小且暗、靜、沈悶而單調、少變化、隔離人群的環境,因 感覺剝奪使得知覺功能的刺激減少,再加上失智症的患者本身的判 斷力差,知覺功能遲鈍之故,或因杏仁核(扁桃體)神經細胞的退 化,導致患者的安全感飽受威脅而激動不安,且對周遭環境的事物 容易產生誤解、疑心,甚至妄念、錯、幻覺等,更加重了失智症的 退化程度。夜間的環境由於又暗又靜,患者也較會吵鬧害怕,因此

85


與失智 共舞

患者的住處房間要寬敞通風,乾淨整潔,光線要明亮,圖案的色彩 要鮮豔活潑,擺設的傢俱要生動,但不要時常變換。最好有優美的 音樂配合(切勿太吵雜),藉以增進知覺功能的刺激,減少失智症 的退化。

(五)預防意外傷害 有些失智症的患者,由於身體合併其他疾病,或因缺乏運動, 日久之後其神經血管運動的調節功能(vaso-motor regulation)降 低,老年人因血管壁缺乏彈性,容易因突然從床舖上或低姿勢站立 起來而產生「體位性低血壓」,尤其解完小便,不再尿脹了,血壓 就降得更低,而昏倒在廁所,或因而跌倒、骨折、外傷等。所以患 者欲從臥姿站立起來之前,須先採坐勢數分鐘,讓血壓調節適當之 後再站立起來。合併有神經障礙或身體缺陷的患者,行動不靈活而 容易跌倒或意外傷害,宜多留心照顧,床鋪不宜太高,地板不宜太 滑太硬。吞食藥物或吃東西,切勿急躁,避免誤入氣管而窒息,或 造成吸入性肺炎。

(六)慢慢來 上帝讓老年人的行動緩慢,是有祂的美意,這是上帝保護老年 人的一種表現。老年人的動作遲緩,整個生命的節奏都隨著年事的 增長而緩慢下來。走路慢吞吞,說話也是慢慢地一句一句,無法像 年輕人一樣對答如流。老年人需要較長的時間去完成工作,由於反 應較為遲鈍,而常常拿不準時間、把握不住時間,尤其是對必須在

86


認識失智症

短時間內完成反應的行為更會如此,例如過街的時候常常碰到紅燈 止步而急切萬分。因此,老年人最好是: • 避免時間壓力過於繁劇的場合,勿單獨過交通頻繁的馬路。 • 限制自己每日的活動量與範圍。不能再像年輕時代那樣東南 西北跋涉、日夜奔波,要有節制。 • 分層負責,逐步授權給後輩,自己居於督導、督促的地位。 • 做事宜採取謹慎小心的態度,以提高精確度來換取速度。 • 不宜體位突然的變化,例如突然站立、搖頭、玩大風吹、蹦 蹦跳跳、急忙趕火車等,易產生體位性低血壓、骨折、心臟 病發作、血壓高、腦中風等意外。

(七)芳香精油背部按摩 皮膚跟神經系統皆屬於外胚層的胚胎演化。皮膚佈滿了神經 的末稍終板,皮膚對外界或觸覺的刺激較敏感。迷迭香生長在乾旱 且陽光普照、紫外線很強的環境中,逐漸產生對抗氧化自由基的精 油物質。若配合迷迭香在背部輕輕按摩,及經由鼻吸入刺激其嗅覺 幹細胞,亦有助益於刺激活化海馬迴幹細胞,且因降低壓力荷爾蒙 (Cortisol)而減緩失智症的退化。但切勿太用力按摩,也不宜按摩 前胸。

(八)戒除安眠藥 安眠藥的併發症: • 美國哈佛大學與法國波爾多大學經過長時間的研究發現,

87


與失智 共舞

六十五歲以上老人若服用安眠藥十五年以上,罹患失智症的 風險將會提高五成。 • 2015年6月份《睡眠醫學》(sleep medicine)期刊發表歐洲 最新研究,長期服用安眠藥,罹患肺癌的機率比不服用者要 高出三倍。 • 2015年4月發表在《Medicine期刊》的台北醫學大學研究團 隊分析過去十五年台灣的健保資料發現,連續服用三個月以 上安眠藥,罹患腦癌、食道癌與胰臟癌,分別比一般人高出 98%、59%、41%。 安眠藥大多含有GABA抑制作用的成分,有暫時壓抑意識狀態 而入眠的治標作用,同時壓抑了麩胺酸(Glutamate)產生記憶力儲 存的功能,久而久之就患了失智症;並且無法降低壓力荷爾蒙,久 而久之併發血糖高、胃酸高、脂肪酸高、動脈硬化、骨質疏鬆、尿 路結石、食欲差、憂鬱症、免疫力降低,感染及癌症等內科疾病。

介入性活動重要之道 目前持續性的介入性活動是失智症的主要治療之一,且是實 證醫學驗證比較有效的治療方式,用來緩和各種認知功能退化的進 展,也是憂鬱症及精神分裂病的輔助治療。動動腦的娛樂活動,包 括讀書、寫字、益智方格遊戲、麻將、打牌、下棋、玩樂器、看顧

88


認識失智症

小孩、團體討論等;身體的活動,包括打網球、桌球、羽毛球、迴 力球、高爾夫、游泳、騎自行車、有氧舞蹈、跳繩,團隊比賽、走 路、郊遊、爬山、爬二階段以上的樓梯等,以及參加社團或教會的 各種團契、小組聚會等人際互動,皆能使腦部產生新的神經纖維, 或延展其神經纖維互相連結成密集的網路,且能夠活化海馬迴的神 經的幹細胞再生。然而只有肯主動去學習新事物及參與各種活動, 才能讓腦細胞生存,被動式或精神懶散,缺乏生活的動機及活力, 將會失去腦神經細胞,頭腦是用進廢退,愈用愈靈光,「凡有的, 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馬 太福音第十三章12節)。陽光可以促進腦內分泌正腎上腺激素而活 化星狀細胞,產生神經生長因子,促使神經纖維及軸突增生相連, 增進腦神經傳遞功能而降低認知功能的退化。陽光的紫外線跟皮膚 的油脂合成維他命D 3,而促進鈣質之吸收及存留,減少骨質疏鬆、 骨折的危害、感染、癌症等。陽光也可以舒暢胸懷、減輕憂鬱症 狀。 避免頭部撞擊、注意飲食生活習慣的調整,降低代謝、心血 管、腦血管等疾病,皆可減少AD及血管型、混合型失智症的發生。 控制好身體疾病較可減緩其他型失智症病發。目前的藥物對AD只 是治標,已初步完成被動式免疫治療試驗,以β類澱粉胜肽打入小 鼠產生抗體,再將抗體注入AD人體來裂解多體的β類澱粉斑成單體 (monomer Aβ),而後漸漸由腦內微膠質細胞清除掉。雖然腦內的

89


與失智 共舞

類澱粉斑已消除許多,但臨床的失智症狀並無多大改善,因此進一 步探討並解決其他相關危險因子,是我們須要努力的目標。於輕微 或極早期的AD時期即打入類澱粉免疫抗體是否能夠及早預防AD, 仍有待研究觀察。 海馬迴的功能除了新事物的學習及新近事件記憶力的產生 之外,亦可以調節身心靈的各種壓力,負責壓抑HPA軸的迴路循 環,使下視丘控管的H PA軸暫停,而不至有太多的壓力荷爾蒙 (cortisol)來傷害身體。但若身體或社會心理壓力長期無法去除, 人類與生俱來的心理防衛機轉(self-defensive mechanism)無法解 決身心靈壓力的時候,則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CRF)、促 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及壓力荷爾蒙會全面性升高。海馬迴因 壓力而導致萎縮,亦無法將HPA軸平抑下來,反任其升高。海馬迴 因執行功能減低,用盡廢退而逐漸萎縮,亦影響了新近事物的學習 與記憶。長期壓力荷爾蒙升高不降,會傷害到海馬迴的神經生成, 引起萎縮,HPA軸惡性循環停不下來。壓力荷爾蒙長期釋放過多, 過一陣子亦會產生焦慮症及憂鬱症的精神疾患。因為壓力荷爾蒙是 脂溶性的類固醇之一,可以穿透過神經細胞膜,再進入神經細胞核 與皮質素反應基因(glucocorticoid response gene,Type A 求完美個 性的基因)相合而影響m-RNA的轉譯,改變了基因表現,導致多巴 胺、正腎上腺素或血清素的降低,破壞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 恆定而引發焦慮或憂鬱症,也會使海馬迴萎縮,造成失智症。

90


認識失智症

結語

失智症係由腦實質病變,或身體各種疾病、心理及環境、社 會等因素所導致的慢性腦器質症候群,除了少部分可以復原之外, 大多數逐漸形成心智頹退的現象。其症狀受了人體本身的靈命、生 理、心理、環境及社會等因素交互作用所影響,一旦發生了此症, 嚴重之後大多需要有專人的陪伴、照料其個人的生活與維護衛生習 慣,以減低其病情的頹退。藥物使用須視病因類型給予合適的藥 物,抗妄想的藥物不必例行給藥,有情緒變化或妄念症狀時再給 予,通常不超過半年。 目前知道大腦神經一旦退化或凋零即不再復生,但人類的大 腦有兩處的神經幹細胞可以復活再生,一處是負責研判味覺的嗅球 區,另一處是負責學習、記憶與調節壓力的海馬迴。憂鬱、老化及 過度的身心壓力會讓海馬迴逐漸萎縮,並且使得神經纖維的樹狀突 與軸突之間執行傳遞功能的突觸凋零、死亡,而失去學習、記憶力 與壓力調節的作用。透過各種「內因性的神經生長因子」,例如良 好睡眠、學習訓練、頭腦體操、身體運動、心理治療(包括藝術治 療、音樂治療、園藝治療、舞蹈治療、懷舊治療、娛樂治療、人際 互動、教會的團契活動、做義工等),以及「外因性的神經生長因 子」,例如環境與感官的刺激、陽光、戶外活動、精油按摩、抗憂

91


與失智 共舞

鬱劑、情緒穩定劑(鋰鹽、癲通、帝巴癲等)、抗精神病藥物、戒 菸、戒安眠藥等,來活化海馬迴神經幹細胞的分化、生長,或促進 神經細胞之間神經纖維的樹狀突、軸突之連合,代償萎縮、凋零或 死亡的神經元功能,而減少失智症的日益頹退。 抗氧化食物包括綠色蔬菜、地中海型蔬菜、植物油、深海魚 油Ω3及DHA,每天服用維他命E及C等可以抗氧化去除氧化自由 基,而降低腦內β類澱粉蛋白之黏結成大班塊,減輕阿茲海默氏失 智症的惡化速度,但目前尚無明顯證據發現可以促使神經生長因子 (NGF)發揮功能。 雖然大部分的老年人,其腦細胞都有退化或萎縮的現象,但 不一定都會患有老年失智症(Senile Dementia),這症狀的產生是 由生活習慣、飲食代謝、環境、身心靈等上述幾項因素相互交加影 響,若沒有適當的治療與復健,惡化速度會較快,就需要有專人陪 伴照料其個人的生活與衛生。 十九世紀南丁格爾創立護理學校,解剖學、生理學、微生物 學、病理學等醫學發達,重視了身體的醫治,卻忽略了心靈的層 面。到了二十世紀近一百多年來開始有了身心靈全人醫治的觀念。 WHO第一任秘書長Brock Chisholm(1948-1953)將人類健康的定 義界定為身體(body)、心理(mind or mental)、社會(social) 及靈性(spiritual)四個層面的和諧穩定(well being)狀態。WHO 第三十七屆的世界衛生大會將健康的定義涵蓋了「靈性」層面,包

92


認識失智症

括價值觀、道德觀、人生觀、倫理觀等,且互相影響。 一般老年人對於社會國家不一定有什麼豐功偉業的貢獻,但 其中不乏終其一生默默耕耘,曾經歷盡滄桑,飽嚐波折,辛勤勞苦 地為人類福祉貢獻心力的無名英雄,鞠躬盡粹地實現自我、完成自 我。他們的人生經驗豐富、寶貴,閱歷資深,值得年輕後輩的敬重 與效法。聖經上提示我們:「在白髮的人面前,你要站起來,也要 尊敬老人」。歌德八十歲才完成《浮士德》的鉅著,大藝術家米開 朗基羅在九十八歲完成了大壁畫《菜盤陀戰役》,愛因斯坦、海明 威、蕭伯納、邱吉爾總統等,都是晚年的時候才完成了他們偉大的 事業。 老年期不是生命的結束階段,而是生命的完成階段,就如同老 年人頭上的銀白色冠冕那般輝煌與絢爛,是一個值得歡呼喜樂與頌 揚讚美上帝的年日,是一個值得老年人再次體驗上帝的信實、公義 與無比的愛,並以感恩的心來數算上帝恩典的年日。老年人也當憑 信心仰望上帝,等候主的再來。 「我們的一生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 矜誇的,不過是勞苦煩愁,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求祢指教 我們如何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求祢使我們早 早飽得祢的慈愛,好叫我們一生歡呼、喜樂。」(詩篇九十篇10-14 節)

93


與失智 共舞

94


在地化長期照護的理念及服務

在地化長期照護 的理念及服務 詹弘廷醫師 埔里基督教醫院 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社區暨長照醫學科主任

類大約在四十歲就要面對老化的問題。首先要面對傳染性疾 病,再來是心血管疾病,然後是退化性疾病,這些過程是

難免的。在男性平均壽命約七十七歲、女性平均壽命約八十三歲的 國家,慢性病的管理非常重要。另外,老年人經常感冒、發炎或感 染,與年輕人的差異是,老年人生病後需要一段時間恢復。 正向的老人生活狀態需要營造,其實年輕不在於外表而是在於 內心,有正向的觀念相當重要。我們通常要從實際照顧老人時,才 會認識老人的生活,而你所接觸的老人生命經驗,會成為你老化的 經驗,這和記憶(認知)有關係。目前台灣的末期照顧醫療發展得

95


與失智 共舞

很好,但是在面對生命終了的過程中,病患還需要專業醫療人員與 社會的接納,因此老人照顧也延伸到身、心、靈性、社會等種種議 題。

【圖一】老人醫療照護品質

面對長期照護的需求時,我們不能只了解醫療,更重要的是了 解整個社會福利的脈動,因為長期照護是介於醫療與社會服務之間 的重要環節。今天我們就要從社會福利的脈動這個角度來分享。

96


在地化長期照護的理念及服務

長期照護的興起

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伴隨慢性疾病與功能障礙的盛行,進 而需要大量的醫療和長期照顧資源;接著民眾家庭關係與結構的變 遷,對於政府的責任有著更多的期待。台灣從1993年,全國已有 7%是六十五歲以上人口,為高齡化國家,而進入14%的高齡國家預 估是在2017年,然而進入20%的超高齡國家預期是在2025年,快速 的人口老化速度,在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上有莫大的適應及挑

【圖二】台灣人口結構變動趨勢

97


與失智 共舞

戰。 以2 0 0 7年台灣地區為例,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 10.2%;依國民健康局該年「台灣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 第六次調查」指出,六十五歲以上老人自述經醫師診斷罹患慢性病 一項以上占88.71%,而三項以上更占了51.25%。 依中央健康保險局統計,2007年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健保門 診、住診醫療費用支出就占了整體醫療費用支出的33.2%。需長期 照顧者不以老年為限,涉及各年齡層之失能者,但由於醫療照護品 質提升,老年人口需長期照顧者增加,尤其八十歲以上高齡者為 多。至2010年9月底,身心障礙人口數有1,071,061人,且人數日益 增加,如與2000年底比較,十年來身心障礙總人口計增加50.63%, 增加逾一倍(內政部,2011)。而且失能人口在六十五歲以上者, 隨著年齡的增加,女性比起男性有更嚴重的失能問題,顯示年老女 性公民健康照護的重要。 長期照護是指在一段時間內,提供身心功能障礙者一套含醫 療、護理、個人及社會支持的長期照顧。主要的服務對象為居住在 社區及機構中,因慢性傷病或衰老,導致身心功能障礙者。其目 的在於促進或維持身體功能,以增進獨立自主的正常生活能力; 通常依下列指標來確認需求,至少一項以上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av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s):吃飯、上下床、穿衣服、上廁 所、洗澡等,或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能力(instrument avtivity of

98


在地化長期照護的理念及服務

daily living, IADLs):煮飯、洗衣、做輕鬆家事、購物、理財、出 外活動、打電話、遵醫囑服藥等功能受損者,或認知功能:記憶、 定向、抽象、判斷、計算及語言功能等缺損以至影響日常生活乃為 失能者,即為長期照護之對象。 依2010年日本厚生勞働省調查發現,老年人口中需要長照的疾 病中,以腦中風、失智症及高齡衰弱總合便占57.7%,顯示腦血管慢 性疾病防治的重要。又根據2004年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指出,人類 長期照護之潛在需求為七至九年,而台灣依據國人的平均壽命和疾 病型態等變數推估,一生中的長期照護需求時段約為7.3年,其中男 性平均為6.4年,女性為8.2年。依2008年6月人口統計推估,2010年 長照需求人口數為34萬8千餘人(六十五歲以上者70.03%,六十五 歲以下者占29.97%)。 未來的十至二十年間,我國長期照護的需求快速增長,但在社 會與人口的變遷下,家庭功能日益式微,婦女外出就業越來越多, 老年人口教育和經濟水平日漸提升,對於獨立自主生活和照護品質 要求,較這一代老人更殷切。長期照護體系的規劃和建構迫不及 待,否則將造成社會不安,尤其近二十年來政府正積極推動長期照 護服務體系,強調社區及居家式長期照護服務,更陸續推動長期照 護服務法和長期照護保險法的製定和審議,確實值得國人共同來推 動和關注。

99


與失智 共舞

【圖三】全國失能人口狀況分析--失能率(1/2)

社區化照顧在長期照護的意涵 整體的人口老化健康照護應該涵蓋三個圈子:醫療圈、照顧 圈、生活圈,要包括此三項整合機制才完全。 就照顧而言,醫療和長期照顧是緊密而難以切割的,傳統上國 人照顧家中失能者,是由家人自行照顧,但長久下來常造成家庭照 顧者在體力、情緒、經濟及照顧技巧上承受壓力,照顧者與受照顧 者的健康,皆對照顧者負荷有很大的影響,照顧者更常會忽視自己

100


在地化長期照護的理念及服務

的健康狀態,並且對自己的健康問題有所隱瞞。隨著臺灣社會的人 口老化,家庭照顧者的議題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當我們論及 長期照顧,不能僅顧及那些失能者,更重要的還包括這些家庭的支 持者。 在地老化、在地安養、原居養老皆是從英文「aging in place」 翻譯過來,這個概念起源於1960年代的北歐國家,用在地的資源照 顧老人,居住在自己所熟悉的環境自然老化,主要目的是讓老年人 得到完整的照顧,增進他們獨立尊嚴的生活,盡量避免他們必須入 住機構式的照護。「在地老化」的意義對於高齡者,或逐步邁向高 齡的人而言,代表的就是熟悉與自在、安心而愉悅的生活。高齡者 及身障者有著程度不一的不便或依賴,在地老化政策就是將在地資 源進行統整,在社區模式中建立完善的支援系統。 長期照顧是指對失能者或失智者,配合其功能或自我照顧能 力,所提供之不同程度之照顧措施,使其保有自尊、自主及獨立 性或享有品質之生活。其內涵為:「對身體功能障礙缺乏自我照 顧能力的人,提供健康照顧(health care)、個人照顧(personal care),及社會服務(social services)。服務可以是連續性或間斷 性,但必須針對個案的需求,通常是對某種功能上的障礙,提供一 段時間的服務」。因此長期照護應包含有診斷、預防、治療、復 健、支持性及維護性的服務。在台灣長期照護的服務方式,依支援 單位提供的資源不同又分為機構式、社區式及特殊性之三種服務,

101


與失智 共舞

分述如下:

(一)機構式長期照護服務模式: 指的是二十四小時皆有 照顧人員照顧老人家的生活起居。又可分為護理之家、長期照護機 構、養護機構、安養機構、榮民之家等。

(二)社區式長期照護服務模式:係指老人家留在自己熟悉 的生活環境中接受不同專業的服務,又分為居家照護、居家照顧及 日間照護三大類。居家照護則如居家護理、社區物理治療、居家職 能治療及居家營養等;居家照顧則如居家服務、送餐服務、電話問 安等。

(三)特殊性長期照護服務模式:含失智症照護及另類療法 等(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協會,2011)。

功能狀況

日常生活 需白天全 需全天 可以自理 時照顧者 照護者

機構服務

居家服務

• 安養機構 • 居家護理 • 社區安養堂 • 文康機構 • 居家看護 • 老人公寓 • 居家復健 • 復健服務 • 陪同就醫 • 日間照顧 • 家事服務 • 臨時照顧 • 養護機構 • 送餐服務 • 心理諮詢 • 護理之家 • 交通服務 允用外籍監護工

【圖四】長期照護服務項目

102

社區服務


在地化長期照護的理念及服務

近年,政府在健康照顧與長期照護方面的政策,均傾向社區 照顧的模式,亦即強調用「在地老化」與「去機構化」之概念,支 持以家庭和社區為基礎的照顧模式。為了重視照顧者的福址,發展 了照顧者的例行性評估,使得照顧者不再成為政策上或實務上被忽 視的一群。先進國家甚至立法,將家庭照顧者例行性地納入政策與 實務之中,並提供相關服務與支持(Family Caregiver Alliance, 2006)。以英國政府早於1995年訂頒「照顧者法案」為例,即指 出,照顧者得要求地方政府於決定被照顧者需要任何服務之前,應 對其提供和持續提供服務給被照顧者之能力進行評量,且將評量的 結果作為決定服務提供的參考。因此,將例行性的評估擴及家庭照 顧者,將能提供更完整且精確的服務,同時政府相關單位也能提供 更具成本效益的服務。運用「以家庭為中心」的思考觀點來評估長 期照護之需求與成效,才能發展出以「人」為優先,「失能」次之 的長期照顧服務理念,真正落實提供長期照顧家庭的生活與福祉。 「老」是正常人生的一個階段,老化政策應該包括尊重老人 的常態生活,老人們不必因為有被照顧的需要,得離開自己的家, 反而應盡可能地延長留住家庭的時間。「自主、自導、有隱私的生 活」,是每一個人最基本的人權,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 有選擇才有幸福。當照顧是生活的一部分,照顧應該搭配老人的生 活方式,要求最不受約束的照顧方式。因此,如何在社區裡面提供 多元化的照顧環境,讓老人有選擇服務的機會、讓老人可以有常態

103


與失智 共舞

的生活?我們的社會應該重視這樣的工作。 家庭照護的挑戰有: • 老人的期待、動機、意願;這和其過去的生活有關。 • 老人現在的能力和生理機能;若沒有自我照顧的能力、有幻 聽或幻想,他的期待必須打折扣。 • 老人的日常活動;照顧者需要適當的方法、技巧和輔助工 具。 • 老人的人格特質;如果有信仰就很好,唱詩歌、禱告都有幫 助。 • 照顧者的家庭支持;如剛才所說,照顧者需要技巧、知識、 情緒、經濟的支持,否則可能反倒多一個病人。 • 兩方的生活作息、習慣。 • 居家環境;無障礙空間非常重要,尤其失智症病患可能會遊 走,要特別注意。 • 與社區鄰舍的互動。 • 環境附近的生活機能。 • 社會資源介入。

上述各點中,包含了身、心、社會、家庭等方面。當照顧還沒 開始前,就要先做評估被照顧者需要的是居家型、社區型還是機構 型照顧。並且要考慮居家安全、個案與家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自理

104


在地化長期照護的理念及服務

能力與照顧技巧、便利性、獨立性、照顧效能與減輕家屬負擔,不 能在一開始即耗掉所有資源。目前政府有提供這些長照服務。

埔里基督教醫院籌建長期照護教學大樓 埔里基督教醫院位於南投縣,負責仁愛鄉泰雅族人、信義鄉布 農族人,以及魚池、日月潭、國姓鄉、水里等居民的醫療服務。自 1956年以來,本著神愛世人的精神,以弘揚基督耶穌救人之愛心, 陸續以辦理醫療、傷殘復健、公共衛生、山地巡迴診療、貧病優待 施醫、老人安養與養護等社會公益福利事業為目的。1999年九二一 地震以來即協同愚人之友社會福利基金會,共同落實「在地老化」 理念,協助發展社區健康照護網絡,並積極參與行政院十年長照計 畫各項社區化服務的落實。 目前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直至民國102年每一百人中就有 十二位是年齡超過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由於年紀愈大,自我照 顧的能力便愈差,再加上慢性疾病盛行相隨,家庭照顧人口減少的 社會變遷,為了因應老年潮的來臨,尤其是針對功能障礙者或缺乏 自我照顧能力的老人照護,提供長期照護計畫的推展也更顯重要。 因此,向來特別注重照顧偏遠弱勢族群的埔里基督教醫院,也將醫

105


與失智 共舞

療照護延伸至社區及居家式健康照護,計劃籌備興建長期照護教學 大樓。 陳恒常院長表示:「這棟長期照護教學大樓,未來目標能提供 全方位長期照護專業服務,並建立社區照顧網絡,包括機構照護、 居家照顧、日間照顧、二十四小時團體家屋等,給長輩『安心、尊 嚴、健康、快樂、活力』的優質在地照護生活,讓他們能在自己熟 悉的社區與家庭中,獲得更自在、更舒適的照料。而這項服務計 畫,不但能減輕許多家庭的壓力,讓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都能享有更 好的生活品質,也要訓練照顧服務員及各類醫療人員落實長期照護 服務,同時也能為偏遠地區經濟弱勢的民眾,帶來更多教育訓練及 就業的機會,讓社區居民彼此相愛使生命更美好,實踐在地人照顧 在地長輩的理念。」 埔基長期照護教學大樓的籌建,就是要讓長輩能「快樂的在 家終老」,一來能提供大南投地區長照需求,因為南投縣幅員廣交 通不便,集中照護困難,也能培訓在地居民有能力照顧自己社區老 人,讓受照護者在自己最熟悉的環境受照護;二來也能提供教育訓 練和體驗式學習,藉由整合醫療、福祉及教育服務,來滿足老人及 失能者在不同階段健康的照顧需求,落實全人照護服務體系。

106


回應語問答(一)

回應與問答(一)

【問一】

問失智症和精神疾病的區別為何?失智症患者是否要看精神 科醫師?失智症若伴隨幻聽、攻擊性,照顧的人要怎麼處

理?

【答】 林信男教授:失智症也是精神疾病的一種。要看什麼科別的醫師, 其實也和家屬關切的重點有關,就我的了解,對照顧者說,智力減 退不是太大的問題,重點在於失智者的行為和情緒問題。我們的健 保制度有給付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藥物,可到神經科看診,以排除其 他可能的病症。神經科醫師若沒有受過失智症方面的訓練,還是要 看精神科。

107


與失智 共舞

卓良珍醫師:就阿茲海默症來講,會先從海馬迴漸漸退化,它旁邊 的杏仁核(扁桃體)與情緒控制有關,而海馬迴的萎縮會慢慢影響 到扁桃體,附帶著情緒、行為的失控。另外,失智症約有一半是屬 於阿茲海默症。失智症患者在判斷力、理解力上會有些問題,或在 感覺上有扭曲,會開始有情緒行為,甚至疑心、妄想。臨床上我們 會給予輕量的抗精神病藥劑,幾個月後症狀穩定了則不一定繼續服 用,有問題再開始服用藥物,例如有報告指出Rispiradol服用一年後 容易引起中風,那種藥是症狀治療,不得已才使用。國內外也有精 神科醫師專門研究失智症。

林信男教授:卓醫師提到疑心、妄想可以用藥物治療,但是攻擊行 為則要先弄清楚,有時候是因為和照顧者在相處溝通上的不了解, 例如病患並不了解你是要幫他洗澡換衣服。不了解的時候會生氣, 才產生攻擊,因此處理攻擊的問題要先弄清楚背後的原因。

【問二】 一般坊間所賣的健康食品,真的可以延緩老人癡呆症嗎?

【答】 卓良珍醫師:健康食品中若真的含有抗氧化的食品,如:魚油、綠

108


回應語問答(一)

色蔬菜,每天四百國際單位的維他命E等等,在實証醫學來講有極輕 微的效果,氧化自由基可以稍微減少對類澱粉斑的黏合沉積,但效 果並非很強。在實証醫學上,仍以動動腦、身體的運動、人際的互 動和陽光這四種為最好的預防及復健方式,目前的藥都是治標,即 症狀治療。

【問三】 若發現有早期的失智症,要如何進一步檢查?

【答】 卓良珍醫師:最近的發現是,先有類澱粉斑影響到神經細胞內負責 保護微管的tau蛋白過磷酸化、不能再分解而形成神經纖維纏結。早 期不一定會有臨床症狀,要做腰椎穿刺才查得出來,例如腦脊髓液 的類澱粉蛋白減少,但整體tau蛋白及過磷酸化tau蛋白增加。核子醫 學也可以測出類澱粉蛋白或者葡萄糖代謝障礙的區位,之後要再進 一步作心智評估。腰椎穿刺和核子醫學檢查都要在大型醫學中心才 能進行,在研究上可以早期發現問題,但在應用上不太實際。 正常老人的健忘、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CI),每年約有1015%最後變成真正的失智症,中間還要一段時間。輕度認知功能障 礙者還可以在生活上照顧自己,中、重度則需有旁人陪伴照顧。臨

109


與失智 共舞

床上,早期發現的大多是家人,一般來講是先發現記憶力及學習能 力的問題(但額顳葉失智症是從人格的改變、情緒的變化開始), 另外還有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能力(IADL)減退問題(例如存 錢),這些是只有輕度認知障礙者。若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 退化則為明顯的失智症。 憂鬱症若沒有治療,海馬迴慢慢萎縮也會變為失智症,因此 憂鬱症也是危險因之一。最近有文章提出,沒有睡好覺、長期使 用安眠藥,失智的機會增加1.5倍。因為慢性壓力導致壓力荷爾蒙 (Cortisol)升高而引起失眠。安眠片的GABA僅有抑制意識狀態而 暫時導入睡眠的治標作用,卻無法降低壓力荷爾蒙,久而久之引起 血糖高、胃酸高、脂肪酸高、動脈硬化、骨質疏鬆、尿路結石、食 欲差、憂鬱症、免疫力降低等疾病。真實的睡眠是Cortisol降低,足 夠的睡眠讓細胞修復良好、免疫力增加、記憶力儲存功能好、生長 荷爾蒙運作正常。記憶力儲存的流程是:於晚間異型睡眠期(REM 期),在海馬迴的NMDA接受器由Glutamate結合鈣離子,刺激 NMDA接受器孔道產生磷酸化(氧化),而將記憶訊息存留在海馬 迴神經細胞。安眠藥大多含有GABA抑制作用的成分,有暫時壓抑 意識狀態而入眠的治標作用,但同時壓抑了Glutamate鈣離子所產生 的記憶力儲存功能,久而久之就患了失智症。總而言之,目前比較 實際的方法還是從臨床症狀早期發現,或者可以做認知功能測驗, 例如AD-8簡測、MMSE等。至於核子醫學的方法,目前在醫學中心

110


回應語問答(一)

才能做到。

林信男教授:台灣失智症協會提出的八大問題,若你發現有兩個以 上,則建議去找專家解決。

詹弘廷醫師:失智症早期是輕度知能障礙,15%的人會慢慢進入失 智,家人會漸漸開始覺得異常,造成的因素可能是三高或是腦髓問 題,這要經由醫生從病理、神經學,以電腦斷層、抽血等檢查,來 作清楚的診斷。如果沒有很清楚地診斷,也許其實是腦瘤,這樣就 延誤了治療。

【問四】 您們希望政府如何幫助目前在失智症照護上面的困難?

【答】 詹弘廷醫師:一個國家政策的形成有四個因素,有了他山之石和國 內學者的意見,還要有民意基礎以及地方上的研究實証。當今民意 基礎太弱,人民太微小,我們應該幫助國家來正視這問題。 當政治跟經濟在掌握權力,人民的聲音很小的時候,教會就 是建立公平社會的團體力量。這是身為天國子民的責任,是大誡

111


與失智 共舞

命,因為這些人餓了、渴了,我們給予照顧是最基本的,基督徒更 要站出來。國內學者要下鄉幫助基層能有更好的數據來說服政策改 變者,台灣是全民動員時代,今天為老人服務,就是為以後的老人 (你)服務。

【問五】 一位長輩有帕金森氏症,慢慢成為譫妄症,會看見「情敵」出現在 家裡,妻子將他送到照護中心,心中卻有很深的罪疚感,因為先生 天天告訴她想回家。請問這樣的情況下,妻子適合天天去陪伴他 嗎?。

【答】 詹弘廷醫師: 帕金森氏病與中風及失智症併列為老年人三大疾 病,影響國人健康甚大。帕金森氏病主要症狀有手足顫抖、僵硬、 動作緩慢、站立不穩等主要症狀,同時合併有臉部表情木然、多口 水、上身向前傾、走路時上肢協同擺動減少消失、小碎步的步行 等,這些都是我們所熟知的現象。譫妄是一種突發的急性腦症候群 (syndrome),而非疾病(disease)。是一種以意識障礙為主的急 性發作症狀,常見於內外科病患、精神科病患、物質濫用戒斷期、 精神疾患急性發作。事實上,譫妄症狀一般都在急性發作後,於數

112


回應語問答(一)

小時至數天期間內症狀消失。通常將引起譫妄症之原因治療、排除 後,症狀自然消失(急性發作,症狀起伏不定)。 有時帕金森氏病會因藥物而產生瞻妄症,但有時是合併失智 症,帕金森病合併失智症顧名思義是先有帕金森病多年後才產生失 智症狀,其他症候如注意力缺損、幻覺、步態不穩、易跌倒等均與 路易士失智症很類似,路易士失智症與帕金森病合併失智症,是兩 種很相似卻有區別的失智症典型,完全不同於最常見的阿茲海默氏 症。路易士失智症與帕金森病合併失智症共同的特色,在於合併認 知功能異常(失智症)與運動功能障礙(帕金森症)。兩種失智症 加起來大約佔所有失智症的20-25%左右,需靠詳盡的臨床病史加以 區分。它們還有一個共同特色,就是對藥物相當敏感,意即稍微不 適當或過量的藥物都將造成嚴重的副作用,患者也常常因此住院。 但只要細心評估與調整藥物,也可以讓患者維持良好的日常生活功 能,因此正確的診斷和治療相當重要。 最後,若是帕金森病合併失智症,其情感性記憶仍有相當保 留,除適當藥物介入以外,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與家人的支持都相 當重要,照顧失智症患者是非常辛苦且難為的,即使在有良好準備 的狀態下開始照顧的歷程,照顧者也常在無形之中把太多壓力加諸 在自己的身上,不但影響自己的日常生活,甚至造成生活或身體上 的不適。因此,照顧者學習自我壓力的調適,使自己在照護過程中 不至於崩潰,是非常重要的。

113


與失智 共舞

卓良珍醫師:帕金森氏症產生妄想或譫妄症也有可能是藥物過量造 成,老年人半衰期比較慢,藥不一定需要一天吃四次。抗帕金森氏 症狀的藥物是保護腦神經沒錯,但是過量或排不掉積蓄太久,基底 核的多巴胺可能就相對性的高,基底核也會影響到其他邊緣系統的 多巴胺過高而造成妄想或譫妄症狀。

林信男教授:若為妄想症,可先由精神科醫師用藥物處理。處理完 後,情況可以的話就在家裡照顧,不用送到中心,因為妄想的症狀 已經得到控制了。

【問六】 對於輕度阿茲海默症的患者(逾八十歲),是否要告知診斷結果? 該如何告知?

【答】 林信男教授:原則上不管怎麼樣的失智病人,不需直接告知,提供 照護即可。就像有人問需要不要做阿茲海默症的篩檢?千萬不要, 你也不一定會活到發病。

114


【第二部分】

2014 失 智 症 關 顧研討會


與失智 共舞

116


失智症個案的照護實務

失智症個案的照護實務 施富金教授 路加傳道會總幹事 嘉義基督教醫院講座教授

智症就是心智能力的喪失或損壞,以記憶力喪失為主,是一 種疾病現象,而不是正常的老化。

是老化還是失智? 老 化

失 智

遺忘的範圍

一部分

全部

提醒後

能再想起來

很少想起來

口頭或字面的指示

能依從

慢慢不能依從

對事情的判斷力

正常

降低

記憶喪失惡化

沒有、不明顯

明顯退步

意識到遺忘症狀

知道自己健忘

不知道、否認有健忘

自我生活照顧能力

沒有障礙

有障礙,需要被看護

117


與失智 共舞

雖然失智症患者的記憶會衰退,但透過他們過去的回憶,就可 以和他們有所交集。所以,要了解你的舞伴,他過去唱什麼歌、去 過哪裡,我們學習他的生命地圖。每個人的生命有不一樣的精彩, 我們要想,上帝將這個獨一無二的人帶到我身邊,絕對是因為他值 得被我認識、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換一個心態來看失智症者,當 我們兩方的交談對頻了之後,失智症者才能配合我們要帶他們做的 事情,理解我們要他們學習的事情,否則患者很容易會挫折、懷 疑、不安。讓失智症者過去的記憶和如今的現實可以有連結點。舉 個例子: 病人問:「這裡是哪裡?」 你回答:「這裡是馬偕醫院。」 他說:「不對,這裡是廟口。」 你回答:「廟口現在蓋這樣啊!」醫院大廳就像廟口一樣人來 人往,帶他去那裡逛一圈,然後再到周圍商家走走。 這就是心靈的牽手,每一個人都需要先被接納,再談要求。每 一天、每一刻,甚至還有你,對他而言都是陌生的,都是新的,但 你就是上帝安排的接待天使,隨時幫助他找到可以喘息的坐位,讓 他可以信任你、倚靠你;而不是一開始就急著上課、IQ測驗。建立 起好的關係以後,對症狀的判斷也會比較準確。

118


失智症個案的照護實務

失智症的警訊

失智症有幾個明顯的危險因子,包括年紀大、有失智症家族 史、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或高血脂等)、糖尿病、腦損傷病史、 飲酒過量、教育程度較低、腦部退化性疾病如巴金森氏症等。這提 醒我們失智症不是只出於腦部問題,平常就要照顧好自己,要有強 壯的心臟血管系統,要運動,為健康有好的存款。心靈也要運動, 每天要清除心裡面的垃圾,讓新的、好的事情進入我們的心房。 引發可逆性失智症(治療後可以改善)的因素有:創傷、毒 物(酒精、重金屬、有機毒素)、感染、自體免疫疾病、藥物、營 養失調、代謝失調、憂鬱。引發不可逆性的失智症(治療後不易改 善)的因素有:大腦傷害、腦血管病變、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 等。引發退化性失智症的因素則以阿茲海默症最為常見,其最明顯 的早期病徵為記憶力衰退,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辨認出現問題。 這些事情我們平常要盡量注意,這些可能導致我們將來提早退化。 從失智症的分類來看,血管性失智症是因腦部循環不良,腦細 胞死亡造成智力減退,第二大原因則是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 其最明顯的早期病徵為情緒及人格變化(憂鬱症)、尿失禁、假延 髓性麻痺(吞嚥困難、構音困難、情緒失禁)。其他因素導致之失 智症則有(1)營養失調,如:缺乏維他命B12、葉酸等營養素。

119


與失智 共舞

(2)顱內病灶,如:常壓性水腦、腦部腫瘤、腦部創傷等。(3) 新陳代謝異常,如;甲狀腺功能低下、電解質不平衡等。(4)中樞 神經系統感染,如:梅毒、愛滋病等。(5)中毒:因藥物、酗酒 等。 失智症有十大警訊,包括:記憶減退影響到生活和工作,無法 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對時間或地點感 到困惑,說話表達或寫作的用字上出現困難,東西擺放錯亂,對了 解視覺影像和空間關係有困難,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個性改變, 退出工作或是社交活動。

失智症的症狀 失智症的精神症狀可以在失智症病程的任何時期出現,是造 成照顧者心理負荷及崩潰的最大來源,而且會降低生活品質。可能 造成病人提早被送入安養院,也可能有對其他老年人施虐的情形。 失智症的精神症狀可以被有效及安全地治療,對失智症及認知障礙 (BPSD)的認識及適當處理,是醫療工作人員在失智症照護及提昇 其生活品質上的重要課題。 高達90%的失智病人,在以下五類精神症狀中至少會有一種:

120


失智症個案的照護實務

人格改變(>90%)、憂鬱(>80%)、行為問題(>50%)、幻覺 /錯認/妄想/躁症,攻擊/敵意。其中,上午的座談中針對妄想 有熱烈的討論,最常見的是被偷妄想,發生率約55.6%。當病患認 為被偷的時候,可以陪他一起尋找失物,或是把東西放在容易找到 的地方。有了藥物的控制,症狀慢慢會減少,當患者比較可以了解 之後,再告訴他其實是因為失智症的影響,而不是任憑他產生更多 的懷疑。順著毛摸,但是對於他有顧慮的事情,不要引起更大的驚 恐和疑慮。配合該有的治療活動,控制得好,妄想帶來的暴力攻擊 行為都可以處理。 行為問題上有:(1)重複現象,發生率約62.7%,問相同問 題、買相同東西、重複翻箱倒櫃。(2)睡眠障礙,發生率60.5%, 日夜顛倒、日落症候群。(3)攻擊行為,發生率54.7%,因容易誤 解別人意思而致。(4)迷路/漫遊,發生率45.3%~61.7%,多在 中期出現,此時病人對記憶家中地址、電話及尋求幫助之能力已喪 失,外出常不知如何返家。(5)貪食行為,發生率36%,會因為 忘記自己是否有用餐而不停重複吃東西。(6)收集行為,發生率 約33%,收集項目各異,包括衛生紙、食物、型圾、雨傘及廣告紙 等。(7)不適當行為,發生率15%,在公共場所不穿衣服、不適當 地觸摸他人。其中關於迷路的問題,現在有些科技大學研發GPS定 位功能,讓重度患者或者曾經迷路的患者,可以利用此科技定時顯 示其位置,也可以設定患者的活動範圍模式。這些技術已在發展,

121


與失智 共舞

但尚未應用到大眾。 早期

中期

晚期

(持續1-3年)

(持續2-8年)

(持續2-10年)

認知障礙

輕度

中度

重度

行動能力

良好

可,行動慢

漸吃力,困難

精神行為異常

輕中度

中度

重度

健康狀況

失智症照護 在病人方面,照護的目標主要是維持失智者的最佳健康狀態、 延遲退化,並維持失智者及家屬的生活品質。有四大重點:(1) 「鼓勵學習」,鼓勵失智者發揮未退化的功能,引導他們參與生活 事務,強調他們存有的能力與優點。(2)「溝通技巧」,不以對待 小孩的語言對待失智者,維持他們的尊嚴和價值感,多肯定、少否 定,不糾正、不爭辯。(3)「意外預防」,注意失智者行蹤、預防 跌倒,小心危險物品的使用與環境中危險物品的擺設。(4)「環境 安排」,提供熟悉而穩定的環境,降低噪音,減少易碎物品,建立 穩定規律的生活作息。 對於有「排泄」問題的病人,可以利用明顯圖示或圖片標示

122


失智症個案的照護實務

廁所位置,往廁所的通道應保持暢通,定時帶患者上廁所並攝取充 足水分及纖維質。對於有「飲食」問題者,建議選擇適合咀嚼及吞 嚥的食物,並依喜愛的方式及口味烹調。提供低糖、低熱量、高纖 維食物,簡化餐具(易用)並在固定時間、地點用餐,定期檢查冰 箱,丟棄過期或不新鮮的食物,不要將食物擺在隨手可得之處。對 有「洗澡」問題的病患,建議給予充足的時間、舒適與安全的環境 來洗澡,若協助洗澡則動作應溫和,且要注重病人隱私。對有「睡 眠」問題者,可以增加日間活動,建立規律生活作息,增加戶外活 動。 在照顧者方面,要注意生理、心理、經濟、社會和靈性的壓力 來源,不要成為長期抗戰的第二個受害者。然而,這些壓力使得我 們更珍惜資源,使我們再次重思家庭關係,讓我們將家人交在上帝 手中。 政府和醫院有一些協助資源可以善用,例如:居家服務、日 間照顧、喘息服務(針對日常生活無法自理,且由家屬居家照顧一 個月以上者,給予照顧上的協助,讓終年辛勞的家庭照顧者得以喘 息)、居家護理。另外還有一些可靠的諮詢資源,例如:社團法人 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長期照顧專業協會、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 懷總會。 我的婆婆在丈夫過世之後又活了三年,她非常想念我的公公, 所以我開始幫她拍照、錄影,每個月帶著她回溯自己的生活。她常

123


與失智 共舞

說上帝快要帶她走,所以我告訴她要準備嫁妝,回天家與公公相 聚。我們的嫁妝就是愛神與愛人。 人生沒有一件事是上帝沒有看見的,你的付出、對患者的照 顧,雖然有人責備、覺得不夠,但是有一雙眼睛一直在欣賞我們, 所以不要灰心,不要失望。如果能有這樣的心態,就不會給病患貼 上老了、沒用了的標籤。對任何疾病來說,愛是最佳良藥。祝福您 全人與闔家平安、健康、喜樂。

124


失智症的懷舊治療及靈性關顧

失智症的懷舊治療 及靈性關顧

吳麗芬博士 國立台中科技大學 護理系副教授

在失智症與老人照顧領域服務了三十多年,一開始接觸失 智症的時候還不是很了解,以為老人家失智是很正常的,

老人家出門找不到路回家也沒什麼了不起。以一個護理師的角度來 說,我們就是無條件地接受,老人家什麼都是對的,即使他有點怪 怪的,我也覺得沒關係,人老了嘛,有什麼不能包容。直到民國91 年,卓良珍醫師提起他看到很多失智症病人和辛苦的家屬,想要成 立失智者照顧協會,讓更多人重視這個疾病。這時候我才想到,失 智是一種疾病,而不是正常的老化現象。

125


與失智 共舞

失智症為何值得我們重視?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全球失智症報告指出,失智並非正常 老化的一部份,而是一種病症。2010年估計全球有三千六百萬名失 智症患者,而且正在急速增加之中,也就是每四秒鐘就有一名新罹 病者。台灣的失智總人口數在民國100年底估算已超過十九萬人,這 沒什麼,可怕的是與WHO之資料比較,台灣不到二十年失智人口即 倍增,比全球之進展更快,因此失智症值得我們重視。 這看起來也許只是個統計,一分鐘就有十五個病人,一小時就 有九百個人失智,一整天下來,世界上就有兩萬一千六百個人罹患 失智症,累積數字這麼大的時候,我們會想到,搞不好這其中的一 位就在我的周圍,所以我們一定要對這個疾病有所了解。

我們可以如何幫助失智者? 幫助失智者是大多數人曾經想過的事,一般說來有下列幾種 做法:(1)對於「失智者」:他們需要專業人士以及周圍親友、民 眾的幫助,(2)對於失智者「家屬」:他們也需要專業人士以及 周圍親友、民眾的幫助,此外他們還需要更多的常識來幫助所愛之

126


失智症的懷舊治療及靈性關顧

人,(3)對於「一般人」:預防失智就是愛家人、愛社會的具體表 現。 哪些方法是對失智者有幫助的呢?對失智症有幫助的做法, 必須是(1)他們熟悉的活動,(2)與他們目前的身體狀況配合, (3)與他們的心理、社會狀況配合,以及(4)與他們的靈性安適 狀況配合之方法。

失智症者的健康狀況 身體狀況:他們的意識是清醒的,身體狀況早期正常;中期 規劃動作能力下降,例如無法使用工具、不知如何用筷子;末期認 不出鏡子中反映的自己,也無法辨識親人、好友,語言表達能力明 顯退步,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甚至大小便失禁、無法下床、睡眠顛 倒。 心智狀況:認知功能持續且廣泛地降低──早期:記憶力減退 (尤其是最近發生的事情特別容易忘,而早年記憶尚可)、空間結 構異常(常迷路)、計算能力衰退(如買賣東西時容易算錯)等; 中期:語言理解能力下降(表達不清、弄不清別人的意思);晚 期:病人的認知功能嚴重退化至「忘了自己是誰」,也無法辨識親 人、好友,約有半數的人伴隨著精神病症,包括妄想症、幻覺、暴

127


與失智 共舞

力、憂鬱、焦慮等。 社會狀況:社會判斷力減弱(如禮節的忽略、行為怪異等)。 靈性狀況:安全感降低,缺乏自我肯定,思維情緒不穩定,缺 乏正向歡愉。

懷舊是增強老年生活的滿足感 失智症者除了接受醫師給藥、治療,他們還要照常生活。我們 希望在正規治療以外,加上一些生活的活動,幫助他們整理自己奇 怪的行為或思想。 懷舊是透過熟悉的記憶,來增強生活滿足感的方法。失智症者 之所以會有攻擊行為都是有誘因的,可能是無法用言語表達怒氣, 或是對幻覺的反應,而不是本性暴烈。我們要做的就是以懷舊的方 式來面對誘因。

懷舊活動的類型 懷舊是老年人熟悉的活動方式,一般分成下列六種:

(一)一般用作治療的是「整合性懷舊」 由護理人員來做,目的是從回憶過去來尋找生命意義的完整。

128


失智症的懷舊治療及靈性關顧

失智者最怕人生沒有希望,最怕悲觀思考,拒絕人的一切好意。我 們希望他的生活有意義、有未來,如此也比較好照顧。這一部分由 專業人員來做,但下面這些是一般人都可以幫忙的。

(二)實用性懷舊 舒緩個人情緒及壓力的困擾。例如以前很會做饅頭的人,現在 都不會了,你就可以給他看成品,讓他想起自己過去成功的經驗, 好像他的過去到了現在。

(三)傳遞性懷舊 把生活上的智慧及價值觀傳遞給下一代。例如現在流行讓老人 家寫「人生故事書」。

(四)敘述性懷舊 介紹昔日的事物。例如老歌演唱會、經典電影。

(五)逃避性懷舊 回想過去一些開心的日子以逃避目前黯淡的生活,最常見的就 是老友相見聊天,例如退休人員聚會、同學會。當長輩回到過去的 開心,他會忘記目前的挫折感,例如:他明明吃了卻一直說餓,你 不讓他吃就會導致挫折感,這時候告訴他,他以前有吃沒吃都一樣 有活力,讓他回到過去的開心,就忘記現在的挫折感,可以不硬是 要吃了。

(六)不由自主式懷舊 不受控制的回想。也就是突然回憶起以前的事情,大部分的人 平常也會這樣。我們帶老人家吹泡泡的時候,他們會想起以前的經

129


與失智 共舞

驗,都很高興地描述以前要怎麼做肥皂水、怎麼做竹管、怎麼樣才 吹得出大泡泡,突然都不失智了!

懷舊是一種輔助療法 不論用以上哪一種方式均能增加老年人的生活滿足感,除此之 外,懷舊活動尚有以下三種功能(1)舒緩失智者的情緒;(2)減 輕照顧者的壓力;及(3)改善家庭的氣氛。 懷舊經常被用為失智症的輔助療法,它的理論基礎主要是依據 Erickson人類發展理論,其中老年階段的發展任務是自我統整,如果 老年人肯定過去及現在的經歷,覺得有成就、有意義,就能達到人 生統整,而懷舊療法就是作為協助老年人補償過去或正在經歷之失 落的一種適應措施。

失智患者的心靈困擾 失智症者經常出現心靈方面的困擾,例如:一個天天上班的的 人,最近開始覺得上班所經的街道變得有些陌生,上午才訂好開會 的時間,下午卻完全忘記了……失智患者的心靈充滿困擾,他們會 覺得生命有很大的空虛,對自己的問題完全沒有頭緒。要照顧失智

130


失智症的懷舊治療及靈性關顧

者的身體容易,要貼近他們的心、與他們共舞,才是最難的。

靈性比宗教更廣泛 靈性是指人內在的本質,透過不同的面向呈現,以生命的終極 意義為核心,連結於造物主、他人與環境的關係。老年期靈性的架 構以生命終極意義為核心,連結於生命意義、超越失落、尋求與至 高者和其他有意義的人發展親密關係。 靈性就是心靈,心靈是什麼?就是你與自己、別人、環境, 以及你和上天的關係。靈性是一種主觀的現象,可以在人的存有、 連結中發現,靈性的成熟提供人生有意義與目的,帶來自我與他人 和諧的相互連結。人是萬物之靈,靈性關顧主要的目的是讓人瞭解 「每個人的存在都是有靈的活人」,這不僅是「宗教」的陳述,也 是「普世」的真理,因為這是身為人最重要的證據。不論一個人有 沒有宗教,他都有靈性,所以都要照顧他的心靈。

失智患者的靈性關顧 靈性關顧(spiritual care)乃是提供所有類型的照顧(care), 如:問候、關心、陪伴、祝福,使人達到人生當中整全的福祉。可 以藉著持續的問候、參與關心與陪伴的活動,或是以祝福的話來增 加他們的生命動力。

131


與失智 共舞

我們的長輩團體有六個禮拜的靈性懷舊活動,有六位長輩來參 加,第一個活動是問他們:「在你過去的生活當中,最快樂的事情 是什麼?」有些老人家因為語言能力開始退化而說不清楚,我們就 用紙黏土讓他動手做,做完之後再講故事。有一個長輩分享了她的 兩個女兒和女婿,他們很有愛心,什麼都幫媽媽做好,雖然現在沒 有住在一起,但是想到他們就會想起他們很有愛心。這樣一個獨居 老人,老伴過世、兒女在外生活,留給她的就只有回憶,而在她的 記憶庫裡面,就是她的女兒很有愛心、幫助她很多。 另一位長輩分享的是,她的家前面種了一棵大樹,有小鳥會 來樹上吃果實,她看了很開心。從這裡我們會想到,她的三個兒子 因為失智老人獨居危險,所以輪流接待照顧媽媽,這個做法好嗎? 在她的回憶裡面,她的家就是門口有棵大樹的老家,要是常常常搬 遷,病不惡化也難,因為她的回憶找不到了。所以從護理上說,要 在地老化,即使要搬遷,也要把她熟悉的東西一起搬過去,不要讓 她在一個嶄新的環境裡面。 還有一位長輩分享,他是山東青島人,最喜歡吃麵條。他一一 介紹自己的作品,但是有一團黃色的東西,他自己做完就忘記是什 麼了,因為失智症的短期記憶力退化。後來他想起來是水餃,他說 自己以前很會做水餃,但是現在都忘了怎麼做,然後看著另一個人 說:「不信的話可以問他,我以前請他吃過。」他雖然失智,但是 透過這個活動,想起了一些事情。他還說很謝謝女兒,因為要吃什

132


失智症的懷舊治療及靈性關顧

麼都會幫忙買,所以他不需要做。他不能走路需要輪椅,也無法自 己如廁,但是在這個活動中卻反應很清楚。話當年對老人家真的是 其樂融融。 我們的活動從上述生活性活動,要轉變為靈性的活動,所以 接下來會問:「你們有沒有擔心、害怕的事情?有沒有希望的事 情?」你們猜,失智症患者擔心的是什麼?他們擔心的不是自己被 歧視、被拋棄,不是擔心自己的病,而是擔心自己的孩子、孫子與 老伴。可見心靈是維繫一個人最重要的部分,長輩們不看自己的外 表或病例,心裡面只有「你們好,我就開心了」。那麼他們害怕什 麼呢?其實他們最怕的是寂寞,怕周圍沒有人。他們希望什麼呢? 他們希望很多人在一起,希望有人來看他,希望家人聚集或參加活 動。 其實失智老人是希望和我們在一起,是關心我們的。所以, 我們要將靈性關顧具像化,也就是持續的問候與陪伴。以賽亞書 四十六章4節說:「直到你們年老,我仍這樣;直到你們髮白,我仍 懷揣。我以造作,也必保抱,我必懷抱,也必拯救。」我們的老天 爺就是這樣愛我們,我們也是這樣愛我們的家人,愛身邊、愛這社 會上失智的人。 懷舊活動可以讓一個人從死氣沉沉面無表情,變得滿有生命 力,也可以讓家人與朋友知道,失智者的心裡到底在想什麼,然後 我們可以幫助他。

133


與失智 共舞

結論 我們可以透過靈性關顧協助失智者重建未來,因為透過靈性關 顧,可以協助失智者架構生命終極意義,超越失落,尋求與至高者 和其他有意義的人發展親密關係。今日失智症人口快速成長,而失 智者與家屬都有參與社會的需求,懷舊治療與靈性關顧便是提供失 智者「全人照護」的一個選擇。

134


失智症照顧者壓力的調適

失智症照顧者 壓力的調適

秦燕社工師 亞洲大學社工系副教授 中華民國失智者照顧協會理事

前言

論在老人或失智者的治療、照顧上面,社工師比起醫師、護 理師,在生理的診斷、治療、照顧能力上面都不如他們,

我們的專長是在社會心理層面,所以社工師在團隊裡面,往往是關 心、協助病人的社會心理需求。家人常常也是我們關注的焦點,包 括如何有效結合社會資源,更有效地幫忙他們。從前文談到的很多 失智者的症狀,就可以想見他們身旁的家人、照顧者會有多辛苦。

135


與失智 共舞

早年大家對照顧者並未關注,即使關心失智症也只是在病人身 上,社會大眾也不太了解失智症,所以照顧者更是辛苦,常常被誤 會,更往往不被接受。這幾年我們已經看到,政府在政策上對照顧 者有越來越多的關心,也注意到如果不協助照顧者,那麼失智者或 老年身心障礙者就沒有辦法得到很好的照顧。

照顧者的壓力 不管從文獻、周遭實例或服務個案來看,都看到照顧者有很大 的壓力。我們常說照顧者是隱藏的病人,有時候甚至比被照顧的人 更早倒下。大致來說他們的壓力分作生理、心理、社會三方面的壓 力。

生理壓力 因為照顧需要很多體力,可能會:疲倦、睡眠困擾、食慾不 振、頭痛、胃痛、筋骨酸痛等,其中睡眠困擾的情形最嚴重。有時 候被照顧者晚上不睡覺,在照顧上就有很多困難。

136


失智症照顧者壓力的調適

心理壓力 因為負擔照顧而引起情緒困擾或心理症狀。如:否認、丟臉、 失落、擔心、不安、憂鬱、焦慮、生氣、害怕、孤單、無奈、無助 感、無望感、罪惡感等。 「擔心、焦慮、害怕」是因為病情不穩定、情緒複雜混亂, 有時也是因為病情告知的禁忌,包括告知病人和其他家人,或是病 人向他人抱怨的時候(例如抱怨照顧者不給飯吃,其實已經吃過 了),照顧者該如何解釋。 「挫折和無力感」是因為抱持過高期望。有時候照顧者放棄很 多事,例如辭去工作,希望將病人照顧好、病人的病情能減輕,但 隨著病情愈加惡化,與溝通上的困難,照顧者會經歷一再受挫的經 驗。有時候你付出很多,但被照顧者根本忘了你是誰。有時令人生 氣失望的是,被照顧者根本不認為你在照顧他,反而生氣你為什麼 給他那麼多限制,這些都會令人感到絕望與無力。 「委屈、生氣與憤怒」,照顧者除了因為每日辛苦地照顧病人 卻得不到肯定,還有照顧責任以及工作量的負荷日漸沉重,對病人 的行為也已忍耐到極點,而漸漸失去控制,開始對病人發脾氣。還 有時候,照顧者辛苦地照顧,其他家人卻不了解或體會,因而不支 持或不肯定。甚至照顧者和照顧的對象有很多日常的不和與敵對。 「罪惡感」可能是因為照顧者責怪自己在照顧過程中的疏失, 或是對病人發脾氣之後又覺得對不起他。

137


與失智 共舞

「憂鬱」是出於以上總總負面的情緒糾結在心中,加上體力上 的沉重負荷,長期積壓下,容易演變成憂鬱情緒,甚至造成其他的 身心疾病。

社會壓力 經濟負擔很重,家庭生活改變、關係惡化,社交、宗教、休閒 活動受限,人際關係疏離等。若需住院治療,對醫院環境、病情發 展治療、對照顧病人的方法和知識不足等壓力。 人際關係當中,家人是最親近的。我們常常看到照顧者和家庭 成員之間,因為照顧而產生一些家庭衝突,例如家庭成員因著對所 需的照顧缺乏參與,或抱持負面的情感而產生罪惡感。有時候非照 顧者去探視被照顧者的時候,會表現得特別關愛,在醫院工作時發 現,向我們抱怨醫院處置不好的人,往往是遠方回來探視的非照顧 者。他們用「為被照顧者爭取福利」的方式,來平衡自己平常未做 的事情。這就會造成衝突,因為他們沒有經歷照顧中的困難。 另外,衝突也可能來自與老年家人健康喪失有關連的悲傷反 應,因失去了原本健康快樂的長輩而悲傷;或是對老人的照顧安排 有不同程度的投入與關心,有時候會造成不平。或可能由於照顧的 可利用資源稀少,需要家庭成員的投入與實質犧牲大到無法負荷而 增加衝突。也可能因為決策過程,再次掀起舊有的家庭衝突動力, 或是出於缺乏共同做決定的經驗。

138


失智症照顧者壓力的調適

照顧者的需求 首先是醫療保健服務,照顧者可能是隱藏的病人,因為照顧產 生健康危機狀況。照顧者也需要心理諮商服務,提供心理支持和協 助。另外還需要現金補助、失智者及老人照顧服務的認識、照顧訓 練,由此幫助他們增強自己的照顧能力,也更了解可以取得的資源 和協助。

失落經驗與悲傷輔導 不論生理或心理,都會因為家人的健康失落,或照顧許久的病 人離世,而有很大的失落感。因此悲傷輔導也是我們在關懷照顧者 時,需要處理的一部分。 當照顧者經過許久的付出,幾乎整個人生重點都放在被照顧者 身上,等到失智者離世了,若他沒有做好準備,會覺得失去重心, 連自己也走不下去。這可能和過去沒有處理好的悲傷經驗有關係, 例如:早年喪父、喪母。有時候照顧者看著病患慢慢凋零,會有預 期的悲傷,若再加上其他關係或情境的衝突(例如上述家庭衝突, 或是婚姻問題,甚至醫護訴訟問題),甚至會出現「異常悲傷」, 這就更需要專業精神醫療的診治和轉介。

139


與失智 共舞

認識悲傷 悲傷是喪失至親等重大失落,而造成個人生理和心理的綜合症 狀,能嚴重影響個人行為和社會關係。許多理論提及哀悼的任務、 悲傷的特徵及階段,幫助我們了解正常悲傷的反應,並區辨出需要 專家治療或處理的異常悲傷。

協助面對預期悲傷 悲傷輔導也要幫助受輔者面對親人(即將)死亡的事實,讓 他們體認悲傷、嘗試表達情感,並尋求支持與協助。同時也要檢查 及調整他們的因應方式。處理悲傷有很多方式,但有些方式可能是 危險的,例如過度的酒精或物質濫用,必要時須就醫或求助專業人 員。 從研究中可見,國人還是從自己的親友開始尋求協助,但是, 必要時還是要找精神科、心理衛生科、家醫科門診,或向諮商機構 求助協談或做悲傷治療或心理治療,也可參加悲傷支持團體。總之 要常常關心照顧者,鼓勵他們別做大悶鍋!不要總是一個人承擔上 述的壓力。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家人!

140


失智症照顧者壓力的調適

照顧者壓力的調適 調適的方法有:(1)維持照顧者良好的身體狀況;健康檢查, 即早就醫;均衡飲食定期運動。(2)增加對疾病治療、保健等知 識;學習照顧技術,包括如何照顧與觀察病人、如何和醫護人員溝 通所遇到的問題。(3)有效時間管理,安排有意義的活動,讓自己 有休息,在失智者和緩或休息的時候,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另外一定要注意的是(4)正向思考,適時給自己鼓勵,達成一 些目標以後給自己一些犒賞。(5)與人分享,維持適度的關係,不 吝求助;若自己沒有協助資源,向外求助是重要的。(6)掌握照顧 及福利服務資訊,充分運用社會資源,如喘息服務、居家服務、日 間照顧及各項津貼補助,參與照顧者自助團體或相關協會。 在提供相關服務及進行實證研究發現,如果照顧者是有幫手輪 替的,或是有足夠的休息時間,他們的壓力和困難就可以負荷。 現在是高齡化社會,社會福利的政策和資源越來越多,資訊 也越來越清楚,和失智症相關的有老人福利服務措施、身心障礙 者的福利,以及長期照護服務。福利諮詢機構有各縣市政府社會 局、各鄉鎮市區公所。還有很多照顧諮詢服務機構,如:台中市長 期照護諮詢服務中心(我愛老人專線 04-22285260)、中區老人諮 詢服務中心(老朋友專線 04-22928585)、失智者照顧協會(0424731619)。

141


與失智 共舞

長期照顧管理中心提供照顧服務、喘息服務、家庭照顧者支持 團體、家庭照顧者聯誼會、出院準備服務、社區及居家復健服務、 居家護理、志工服務。 也可參考失智症相關的網站:中華民國失智者照顧協會(http:// www.cdca.org.tw)台灣失智症協會(www.tada2002.org.tw)、高 雄市失智症協會(kda.org.tw)、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http://www. tds.org.tw/html/front/bin/home.phtml)、台南市熱蘭遮失智症協 會(http://www.zda.org.tw/ap/index.aspx)、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 基金會(www.kungtai.org.tw)、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 (www.cfad.org.tw)。 最後以這句話共勉:「照顧的路好好走,你我相攜手」。照顧 者和照顧者之間一同攜手,醫療團隊、專業人員作為照顧者的靠山 及有力幫手。

142


失智症團體家屋服務經驗分享

失智症團體家屋 服務經驗分享

趙素絹護理師 愚人之友基金會教育組主任

文係以愚人之友基金會福氣村失智老人團體家屋為例,介 紹其設置緣起、服務對象、組織編制、服務理念、服務特

色、團體家屋辦理成效及未來展望等,期盼藉由此經驗分享,拋磚 引玉,激發更多人一起來關心失智症者,共同協助失智症者過著尊 嚴、自主、喜樂的生活。

福氣村設置緣起 隨著人口高齡化,失智人口也越來越多,每位失智症者的身

143


與失智 共舞

心狀況各異,需求亦不相同。為使失智症者能在較熟悉的環境中, 獲得適當的照顧,過正常有尊嚴的生活,失智症照護「社區化」已 成為長期照護的趨勢之一。除了居家服務、日間照顧服務之外,對 於中、重度失智,家人已無法親自照顧者,如何提供一個像家的溫 馨環境,二十四小時陪伴失智症者過像他本人想過的生活,滿足其 需求,已是刻不容緩的課題。團體家屋在此情況下應運而生。愚人 之友基金會為發揚基督教博愛救人的精神及配合政府的社會福利政 策,於民國98年7月向內政部申請設立失智症老人團體家屋,取名 「福氣村」。

福氣村簡介 福氣村坐落於空氣新鮮、景色優美、人文薈萃的南投縣埔里 鎮(暨南大學附設高中斜對面),是一所親近自然、養生的鄉村型 失智症老人團體家屋。全國各地凡六十五歲以上,經醫師診斷中度 失智(CDR 2分)以上且具行動能力,須被照顧之失智老人,無傳 染病者均可申請入住。福氣村內設管理人員、護理師(或社工師) 各一人及照顧服務員五人(照顧服務員與失智症長輩人數比率為 1:3)。提供失智症長輩全年無休全日二十四小時的陪伴服務。福氣 村團體家屋設一個單元可服務九人。

144


失智症團體家屋服務經驗分享

服務理念 福氣村工作團隊經由李光廷副教授指導,引用日本「中心方 式失智症照護」模式,服侍失智症長輩,以失智症長輩的需求為中 心,依據下列五大觀點提供個別化的服務,期盼使這些長輩能獲得 適切的協助,進而提升其生活品質。(以下各點中的「我」是指 「失智症長輩本人」 ) • 尊重我的生活方式(尊嚴) • 關心我的舒適、安心(安心) • 發揮我的潛力(復健、自立) • 確保我的安全與健康(預防、健康促進) • 繼續我以往的生活(環境、人際關係與生活)

服務特色 (一)打造溫馨似家的環境 福氣村是紅色磚瓦砌成的三合院平房,房間全部都是單人房, 具隱私性。室內木質地板住起來安心舒適。失智長輩入住前,服務 人員先實施家庭訪視,與家屬會談,評估與了解其過去背景、生活 方式與近況,配合長輩原本的生活喜好與習性,讓長輩帶對個人有 意義、有價值的珍愛物品來擺設臥室,生活用品儘量貼近原本生 活,增進長輩對家屋的熟悉感與認同感;減緩搬家對失智長輩的衝 擊。

145


與失智 共舞

內部環境有共同製作美食的廚房;可彈性用來看電視、閱讀書 報、泡茶、用餐及參與動、靜態活動的客廳;原木的散步走道上, 竹椅、長板凳是長輩懷舊及習慣停留的舒適角落;設有IC卡式國際 公共電話是與親人聯繫的橋梁;庭園中綠意盎然的菜圃、花園、蝴 蝶園有長輩共同栽種花木的身影;舒適的衛浴設備、洗衣區、曬衣 場,縫紉機和長輩從家中帶來的寵物多了分熟悉的親切感,是導引 失智長輩過一般正常生活的所在。 周邊有花草扶疏、風清鳥鳴,使人怡然自得的福氣村花園,側 邊有櫻花步道,大榕樹休憩區,雅緻舒適有家的意象;有方便互動 交流的社區環境如早餐車、行動蔬果鋪、公園、便利商店;老人長 青活力站、日間照顧中心、郵局、美容院、餐飲店、教會、客運停 車站、醫院、學校、警察局等,生活機能良好,使入住福氣村的長 輩經常參與社區活動,融入社區生活,長輩都說:「能住在這裡, 真有福氣」。

(二)親情般的陪伴照顧 照顧服務人員是失智症長輩的生活陪伴者,與長輩共同生活 及陪伴社區互動,與長輩有親人般的感情,善用肯定與讚賞鼓勵長 輩參與多元、正向感官刺激的活動,如:參與廚房做飯菜,得到視 覺、嗅覺、味覺、聽覺刺激;園藝工作的視覺、觸覺、嗅覺刺激, 以及生活故事、照片彙集等懷舊活動,使長輩尚存留的能力充分發 揮,並樂在其中,混亂及激躁行為也隨之減少,充分彰顯生活即復 健的功能。另外,對於重度失智者適時協助進食、沐浴、如廁,並

146


失智症團體家屋服務經驗分享

協助緊急狀況之處理與因應等。

(三)讓長輩依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過生活,快樂做自己 配合長輩的生活步調與生活方式,安排一天的生活。每位長輩 擁有自己的決定權,依個人習慣作息;吃自己想吃的餐食;從事自 己有興趣的活動,有的喜歡購物、煮食,有的愛唱日本歌、回憶往 事;有的喜歡勾織抱枕;有的會教大家說日語;有的則喜歡藝術或 園藝如彩繪花卉、栽種盆栽與修剪花木等,家屋生活自由自在樂融 融!

(四)融入社區生活、增進社會互動 福氣村長輩們常由服務人員陪同,外出購物、上美容院;參加 自己喜歡的宗教活動;一起外出參訪傳統文化機構如歷史博物館、 埔里廣興紙寮;參與文化活動如看布袋戲、觀賞埔里鎮辛卯年三獻 清醮法會會場展示景觀等;參加節慶聯誼活動如中秋節辦桌團聚, 年節一起做年糕、搓湯圓,聖誕節、母親節感恩活動(子女為長輩 洗腳說感恩的話),慶祝爸爸節參訪台一農場與爸爸同樂,端午節 包粽子;外出旅遊、聚餐,如到日月潭、寶島時代村等景點踏青, 到集集坐小火車;結合學校與長輩做世代融合的互動,如幼稚園與 中、小學學生和長輩的擁抱,為長輩按摩,傾聽學生樂團表演,大 學生帶領長輩活動等;同時,服務人員為每位長輩找到足以讓人誇 讚的優勢能力,每當有訪客到來,製造機會讓每位長輩表現特長, 所有外賓給長輩們大大的喝采,帶給長輩自信、成就感與滿心歡 喜。另一方面,每天二十四小時隨時歡迎家屬前來福氣村與長輩相

147


與失智 共舞

聚,或有時由家屬陪伴長輩回原來的家走走,享受天倫之樂。社會 互動增加,延緩退化速度,也活絡長輩的身、心、社會功能。

(五)提供生活支援、協助長輩發揮潛能找到生命的意義 將每位失智症長輩視為需要不同程度支援的人,用心了解其個 人特質、喜好與能力。提供適當的支援,引導參與部分生活活動, 參與過程中不斷給予鼓勵、讚美、肯定;協助長輩發揮長處,生活 充滿喜樂與自信!例如:某爺爺是空軍軍人,有被害妄想,總覺得 窗外有人要害他。我們以他過去的擅長,封他為巡邏官,因他九十 多歲,腳比較沒力氣走遠路,我們讓他坐輪椅,陪他去巡邏,巡邏 時看不到人,我們很高興的拍手說:「爺爺您好棒!只要您這巡邏 官一出現,壞人就害怕的跑掉了!」爺爺高興了,自信心增強了, 被害妄想的症狀也漸漸改善了。

(六)處理個別化症狀、減緩退化速度 採用中心方式評估法,觀察與了解失智症長輩的生活習性、需 求及問題行為背後的原因,訂定個別照顧計劃,協助減緩精神行為 問題。茲以一實例分享如下: 情境:張阿嬤剛入住福氣村時,煩躁不安一直要往外走,爬 窗搖門把手給弄腫了,直說「我又沒犯罪,一直叫我住在這裡沒意 思,快帶我回家!」 處理過程:經不斷溫暖的接觸,建立信任關係,找出行為背 後的原因,知道阿嬤面對陌生環境,擔心被拋棄,想回家。也發現 阿嬤過去家居生活中很好客,家中兄弟姐妹及子女兒孫眾多,我們

148


失智症團體家屋服務經驗分享

開始溫馨親情邀約,讓這些親人在不同時間陸續前來探訪,當時正 逢中秋節前夕,邀請每位長輩之家屬每人提供二樣菜,福氣村也辦 了豐盛的一桌佳餚,全體長輩和親屬們一起團聚、快樂交談。張阿 嬤彷彿回到過去的大家庭熱鬧氣氛中。隨後數日阿嬤開始主動參與 煮菜、洗衣服、清理庭院等,服務人員在旁陪伴,不斷的讚美與鼓 勵,善用阿嬤的專長,讓其潛能充分發揮,重拾年輕時的活力,感 受成功的經驗。 結果:二個月後,客人來參訪福氣村,張阿嬤笑瞇瞇的牽者 客人的手說:「這是我家,你要常來喔!阿雀會帶路!找阿雀帶你 們來!」(把福氣村村長秀鳳當成媳婦阿雀,福氣村已變成阿嬤的 家)。

福氣村失智症老人團體家屋辦理成效 團體家屋以中心方式失智症照護模式服侍失智症長輩的成效, 依失智症長輩本身、家屬及工作人員三方面列舉如下:

失智症長輩本身方面 • 變得比較快樂,表情變豐富;社會互動與人際關係增強,正

149


與失智 共舞

確使用的字彙增加,會主動與親友、訪客及工作人員打招 呼。辨識能力也增強。 • 作息較規律且正常,表現出自己想過的生活步調。 • 生活自理能力提升,原本在家不被允許碰鍋爐,現在可以做 好吃的菜餚、洗碗、洗衣服、摺衣服也沒問題。 • 健康改善,胃口變好,就診、住院頻率及天數變少,每天服 藥顆數亦減少。

家屬方面 • 家屬對於長輩能順利地由福氣村專業團隊接手,且探望方 便、互動密切,感到放心。 • 長輩與家屬的關係改善,衝突減少。

工作人員方面 • 觀念態度改變:不再是委屈,而是包容、接納、協助。 • 照顧方式調整:以長輩為中心,以生活支援為主;不再是解 決長輩表面的問題,而是了解其行為背後的原因,滿足其需 求。 • 與家屬互動方式改變:如同一家人,共同協助長輩,成就感 增加。

150


失智症團體家屋服務經驗分享

未來展望 • 落實以失智者為本位的照顧模式 • 讓長輩延續原本的生活樣貌 • 讓長輩活出自己的個性 • 讓長輩安心快樂的生活 • 讓長輩在生活中發揮潛能 • 確保長輩安全與促進健康

結語 失智不一定完全等於失能,生命還有許多可能(柯宏勳, 2010)。經驗告訴我們,以優勢觀點出發,多尋找失智症長輩還 會做的事及喜歡做的事,營造氣氛,提供方便的環境與配備,鼓勵 失智症長輩參與生活活動,展現所長,服務人員只要針對長輩退化 的部分給與小小的協助,並對長輩一點點好的表現給予大大的讚美 與肯定,都能引發失智症長輩滿臉笑容,感到自己是有用的、被 看重的,激發出生活的意義與價值。因此,生活即復健(李光廷, 2010)。讓我們一起來關心、陪伴失智症長輩,協助他們安心、自

151


與失智 共舞

在、舒適、喜樂、過自己想要過的一般人生活,活得有品質、有尊 嚴!左鄰右舍或家人若為中、重度失智,且面臨照顧困境時,福氣 村的失智症老人團體家屋經驗將是一個重要的參考資源。

152


回應語問答(二)

回應與問答(二)

【問一】

醫師說「在地照顧失智患者才能融合他的文化、語言之 需」,但福氣村的設計是外地或原住民,請問,這是否有違

詹醫師的教導呢?或者有何特殊的需要,才適用入住福氣村呢?申 請入住的費用和資格是什麼?

【答】 趙素絹主任:在地照顧強調的是,雖然離開了家,但不是進入了機 構,而是在社區裡面生活,所接受的服務是符合病人自己的文化。 福氣村所要做的,是視每個入住者為獨立的個體,有個人的文化與 需求,我們依其個人的需要去滿足,而不是要病人照我們的模式去 生活。

153


與失智 共舞

特殊入住需求方面,需經醫師診斷為中度失智以上,具行動能 力,須被照顧,且無傳染病之老人家即可申請入住。因為福氣村提 供陪伴式的服務,希望能幫助失智長輩發揮自己的潛力,假設是插 管臥床者,到福氣村反而是資源的浪費,所以不收這類個案。 費用目前為一個月三萬元(保證金六萬元,退住時保證金會退 還給長輩或家屬),另外要繳一些零用金作為消耗品採購用。住民 若為中度失智,政府每個月補助六千三百元,若為重度失智,政府 每個月補助一萬一千三百四十元,補助款撥下來會轉交給家屬。

詹弘廷醫師: 在地老化是用在地的資源照顧老人,居住在自己所 熟悉的環境自然老化,主要目的是讓老年人得到完整的照顧,以及 增進他們獨立尊嚴的生活,盡量避免他們必須入住機構式的照護。 「在地老化」的意義對於高齡者,或逐步邁向高齡的人而言,代表 的就是熟悉與自在、安心而愉悅的生活。高齡者及身障者有著程度 不一的不便或依賴,在地老化政策就是將在地資源進行統整,在社 區模式中建立完善的支援系統。埔里基督教醫院位居山城埔里,長 期服務信義、仁愛鄉原住民,愚人之友社會福利基金會之福氣村失 智老人照顧,理應注意原住民文化之可接受性,也應重視多元文化 支援照顧模式。 福氣村是一種「團體家屋」(group home),為北歐與日本盛 行的新型態照顧模式,於1985創始於瑞典,日本於1995開始試辦。

154


回應語問答(二)

我國內政部於民國90年7月提出「失智症老人團體家屋試辦計畫」, 期盼提供更多元的照顧服務模式。愚人之友基金會因應失智症者的 照顧需求,於民國98年7月接受內政部委託,在埔里設立「福氣村」 失智老人團體家屋,使用日本中心方式評估法照顧失智症長輩,營 造像「家」的環境與提供生活支援,讓失智長輩在安心、支持性的 環境中依自己的步調,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理念

服務理念

• 提供失智症長輩一種小規模、個別化的服務模式,滿足失智 症長輩多元照顧服務需求,並提高其能力與生活品質。 • 以失智症者本人想要的生活樣態為考量,使長輩感受溫馨自 在、自由、舒適、安心、滿足。

服務特色 • 生活環境家庭化──鼓勵帶有記念性、原本慣用物來布置臥 室。 • 照顧服務個別化──讓長輩延續原本的生活模式,在食衣住 行育樂等方面保有自我尊嚴的生活選擇,安心、快樂、過自 己想過的生活。如每位長輩可有不同的作息時間、不同的餐

155


與失智 共舞

食等。 • 強調「生活即復健」的照顧模式──以親人般的溫馨陪伴, 觀察發現長輩尚存的生活潛能,從旁提供生活支援或環境支 援,鼓勵長輩參與家庭與社區活動,發揮潛能。提升自信、 培養自立自主能力。 • 提供有意義的休閒活動,增加感官刺激,減緩退化與促進健 康。 • 減少問題行為的出現──找尋失智症長輩行為背後的原因, 針對原因協助克服障礙,取代表面行為的解決。

服務內容 • 二十四小時之專業看顧,平均一位照顧服務員照顧三名長 輩。 • 照護型態──配合老人的生活步調,過自己喜歡過的生活。 • 日光及戶外活動──調整睡眠周期,減少日夜顛倒狀況。 • 提供多元、正向感官刺激活動: (一)廚房做飯菜的味覺、嗅覺、聽覺刺激。 (二)園藝工作的視覺、觸覺、嗅覺刺激。 (三)錄製家庭錄影帶、生活故事書相冊,享受天倫親情。 (四)懷舊、花園散步、音樂養生、郊外踏青、陪同採購

156


回應語問答(二)

等。 • 氣氛營造:安心的、整潔的、鼓勵的、接納的氣氛。 • 採用中心方式評估法,了解問題行為背後的因素,協助處理 精神行為問題。

生活機能 • 公共汽車站崎下站 • 埔里基督教醫院 • 暨大附中、愛蘭國小 • 警察局愛蘭派出所 • 埔里鎮農會分行 • 郵局、愛蘭教會 • 超商、美容院、餐飲店家 • 賣魚販、菜販、水果販

服務對象 • 六十五歲以上或原住民五十五歲以上,經醫師診斷中度以上 失智,且具行動能力,須被照顧之失智老人。 • 經健康檢查確認不具傳染性疾病者。

157


與失智 共舞

費用及申請 地址:545南投縣埔里鎮鐵山路6號 電話:049-2918500 傳真:049-2915297

【問二】 福氣村是開放空間,要如何解決遊走的問題?

【答】 趙素絹主任:行為的背後有其原因,我們要知道長輩為什麼遊走, 例如:有一位長輩每天下午四點一定會出現在門口想要外出,我們 就進行了解,原來那個時間是她以前等待家人回家的時間。知道原 因以後,就在那段時間陪她外出走一走,並善用她的健忘特性,帶 她回程做休息。

【問三】 請問,我沒有護理背景,可否成為長照體系中的幫助者?要受訓多 久?

158


回應語問答(二)

【答】 趙素絹主任: 福氣村的照顧服務員接受至少九十小時的照顧服務 員培訓,並外加失智症課程,之後,即可參與失智症的照護工作, 聘雇單位會再為員工進行在職教育訓練,以提升服務能力和服務品 質。

【問四】 請問對於已經不認識家人的重度失智老人,還可以進行懷舊治療 嗎?有沒有可以提供或購買的教材?

【答】 吳麗芬博士:可以,雖是重度失智,但在他的記憶中還是有東西, 我們可以慢慢去發掘他所剩下的是什麼。懷舊教材可以購買,在趙 老師的基金會有提供類似的小冊子、DVD。 懷舊治療對輕至中度的失智長輩效果較為明顯,對於重度失智 老人進行懷舊治療的目標,是幫助長輩記得他的家人及親戚朋友, 做法是一再地提醒,以及與長輩一起看舊照片,或共同活動的紀 錄。

159


與失智 共舞

【問五】 如果在陪伴過程中,被照顧者突然睡著或停頓了,該怎麼辦?

【答】 吳麗芬博士:睡眠是人的基本需要,陪伴者需要注意的是安全的環 境。若被照顧者突然停頓,可能是這一段的記憶不清楚了,這時陪 伴者可以在旁給予提醒,也許會喚醒這部分的記憶。

【問六】 被照顧者情緒無法控制,易怒、爆粗口,且出現攻擊行為,該怎麼 處理?

【答】 施富金教授:首先要先保護自己,也要了解為何有情緒這麼大的波 動,例行全身性的檢查也是有必要的,若在居家、機構或是半開放 的環境,可趁連續假日出去走走。

【問七】 當男性失智者有性活動的表現與需求時,照顧者應如何看待和處

160


回應語問答(二)

置?

【答】 趙素絹主任: 婉轉告知,對服務人員顯現哪些性行為是不被允許 的;另外,給他時間,讓他有獨處或是在浴室的時間去滿足需求, 並聯絡家人來關懷陪伴。也可透過活動增加與人互動的機會,如肩 搭肩、手牽手,一起唱歌或做活動,使他感受有被愛、被關懷,滿 足肢體接觸的需求。

【問八】 岳母失智,上個月滑跤導致骨折,目前使用助行器,請問在現階段 (短期)和未來(長期)要如何照顧她?

【答】 吳麗芬博士:還可以走路就要讓她走路,但是要注意安全,她的腿 可能比較沒有力氣,要在旁邊攙扶,或亦步亦趨跟著她。每次走路 時間不要太久,走久了手會發痠,就更容易跌倒。每天要有運動但 是不要太多,並且注意安全。

161


與失智 共舞

【問九】 九十四歲的爺爺,民國三十八年帶著心愛的奶奶,千辛萬苦逃到台 灣,他年老體病,偶爾清楚,偶爾連自己幾歲都忘了,日夜顛倒, 不願上尿布,奶奶快受不了了。爺爺半夜不睡拆尿布,外籍看護受 不了跑了。現在發現奶奶和爺爺一樣失智了,只是奶奶還可以自行 走動。

【答】 秦燕副教授:這樣的家庭狀況越來越多,受影響的人也越來越多, 因此可以多去了解這類訊息,或是參觀相關機構。自己做不來的 時候,就需要外面的力量來協助,可以和當地的長照機構聯繫和諮 詢,尋找參考和協助。其實很多的協助是階段性的,所以需要很多 類型,像是機構式、社區式、家庭支援式的團隊服務和協助。不論 家屬或專業照顧者,要從中評估、看見需要,透過專業團體、學術 或服務單位去滿足需要、發揮功能。

吳麗芬博士:這一對老長輩很需要協助,在身體及生活方面,需要 有人教導他們的看護如何照顧失智者。奶奶除了需要生活照顧,還 需要有人陪同外出以及心靈支持,目前社會局與民間專業協會(例

162


回應語問答(二)

如:中華民國失智者照顧協會、台灣失智者協會)可以提供一些協 助。

【問十】 教會處於社區,在失智症關懷工作上有哪些可以配合的?

【答】 施富金教授:十年前和日本交換意見,他們與幼稚園合作讓老人認 養孫子,先徵求兒童的家長同意,再讓老人配對孩童,關心、陪伴 孩子玩樂,這使老人充滿期待;或是大學生,特別是單親家庭者, 認養關懷失智症家庭。在台灣可仰仗教會體系,如此也比較能長期 發展。可嘗試友善友伴的醫院,與縣市學校合作,以支持偏鄉地區 醫療,減緩家庭的崩潰。

吳麗芬博士:教會位於社區,是幫助失智長輩及家庭的好資源,教 會中的健康相關專家及學過失智症關懷的弟兄姐妹,可以擔任失智 症及家屬的關懷者,或照護諮詢者的角色。

163



【附錄】

參 考 文章



【附錄】參考文章

藝術治療

陳美伊/卓良珍 修訂

來越多文獻表示,刺激老年人感官的活動及讓老年人參與社 會化生活,主動地投入人際互動、溝通,將可以活化腦神經

細胞的樹狀突(dendrite),而代償所逐漸凋零的神經細胞功能,因 為光線、觸覺、按摩、香味、音樂、顏色、說話溝通、爬行活動等 感官的刺激讓腦部增加分泌正腎上腺素,而促使星狀細胞產生較多 的神經生長因子,促進正常存留的腦神經細胞的樹狀突增生;並且 活化微膠質細胞(microglia)分泌少量自由基,來吞噬或清除腦部 神經活動代謝所產生的毒素與廢物。核子醫學PET Scan實驗發現, 當人體在思想、計算、溝通、彈琴、設計圖案時,腦部葡萄糖的代 謝較活化,則腦部顯示出的紅區較廣大,藍紫區較狹小。若人類不 思想、不活動、看天花板發呆、腦部活化的機會減少,葡萄糖代謝

167


與失智 共舞

緩慢,顯示的藍紫區較多、紅區較少。藝術治療是一種對身心有益 處的另類治療(alternative therapy)及補助治療(complementary therapy),在減輕老年人的認知功能障礙應該是很有幫助的。

一、藝術治療的定義 藝術治療又稱為藝術心理治療(Art Psychotherapy),乃心理 治療之表現性藝術的形式(如:視覺藝術、音樂、舞蹈、演劇、詩 詞)來完成之(陸雅青,2005)。 美國藝術治療協會:「藝術治療提供了非語言的表達和溝通 機會。在藝術治療的領域中有二個主要取向:一、藝術創作即是治 療,而創作的過程可以緩和情緒上的衝突,並有助於自我認識和自 我成長;二、若把藝術應用於心理治療中,則其所產生的作品和作 品的一些聯想,對於個人維持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平衡一致的關 係,有極大的幫助。」 英國藝術治療師學會(British Association of Art Therapist,簡 稱BAAT)陳述:「藝術治療是種治療形式,由與個案同在現場的 合格藝術治療師,使用視覺圖像(彩繪、素描、立體模型等)的創 作,把可能無法使用其他方式表達的思想和感覺外化。」(Waller

168


【附錄】參考文章

& Gilroy,1994,p.5) Naumburg認為:「藝術治療的歷程,建基在人類潛意識中 最基本的思想和感覺,是以圖像來表達,而非文字。而藝術治療的 技術,是建基在相信不論在藝術創作方面受過訓練或未受訓練的 人,都有把自己內在衝突投射出來成為視覺型式的潛力。當病人把 內在經驗圖像化之後,他們的語言也常變得比較流利。」(Waller & Gilroy,1994,p.7)從Kramer的角度來說,結合藝術教育技巧和 心理分析理論進行治療活動,這樣的活動稱為藝術治療(江學瀅, 2004)。

二、藝術治療發展史 藝術治療活動最早可追溯到史前人類的洞窟繪畫(cave drawings)。這類繪畫所呈現的是人類與所處環境之間的關係,和 人對生命的探討(Wadeson,1980)。在舊約聖經撒母耳記中有記 載,善於彈琴的大衛以音樂來治療掃羅王的睡眠障礙和情緒困擾等 症狀。1880年左右,義大利軍醫Cesare Lombroso為研究人類犯罪 行為,收集精神病人繪畫作品來分析研究,以支持其認為人類心理 和其藝術表現之相關性的理論假設。Lombroso的理論假設和著作

169


與失智 共舞

影響了德國精神科醫師兼藝術史家Hans Prinzhorn,他除了收集患 者的藝術創作,發展病情診斷工具,進而也賦予患者作品創造力等 正面價值,促進病人和社會互動。此外也間接促成近代非主流藝術 (outsider art)的活動。 近代藝術治療是以動力的、或「間接的」取向來做心理治療, 與「活動為主」的治療是不同的,其根源是來自1930~1940年代的 精神治療運動(psychiatric movement)和兒童中心藝術教育。前者 代表人物是Freud和Jung兩位心理學大師,兩位大師的理論核心強 調潛意識(unconsciousness)和象徵化(symbolization)的作用, 以此理論為根基的藝術治療則為心理分析導向藝術治療(陸雅青, 2005)。後者是來自十九世紀末期的維也納藝術教育家Franz Cizek 教授,他與友人、同事等皆屬維也納分離運動(Viena Secession Movement)成員,反對傳統的「學院(academic)」藝術。此運動 於1930年代到1940年代間繼續在英國推廣和發展。類似的現象也發 生在美國,如心理學家兼業餘藝術家Margaret Naumburg成為美國藝 術治療先驅者之一,她對英國藝術治療界也有極大的影響力(Waller & Gilroy,1994)。 目前藝術治療主要分為兩種模式,其一為以Naumburg理論為基 礎,強調「分析」(analysis)和「動力」(dynamic),鼓勵當事 人作自發性的描繪,並對其圖畫加以自由聯想和解析(Arnheim, 1984 ; Naumburg , 1966 ; Wadeson , 1980)。其二為以Edith

170


【附錄】參考文章

Kramer為代表,其治療理論重點在於創造性藝術過程本身固有的治 癒特性。所以是心理治療的輔助,藉著它幫助當事人發洩存在潛意 識的東西,而不必消除其防衛(黃月霞,1990)。

三、藝術治療的目的 針對老年族群,我們期望使用藝術治療活動達成目的為:(1) 提供一個可以讓病患成功達成的藝術治療活動架構。(2)允許釋放 由於精神病、問題和機能方面所積壓的情緒與話語。(3)創作視覺 形體作品,使高產能的成人創作者保有驕傲和自尊。(4)鼓勵懷念 和生命回顧,有助於處理和統整還未解決的紛爭,同時為自己的過 去感到自豪。(5)為現實生活排序(Reality orientation)提供視覺 性的焦點,特別是對於精神疾患或是失智的病患。(6)為語言技巧 折損的患者,特別是失智或是中風患者,提供非語言、視覺性溝通 工具。(7)以鼓勵社交並創造性治療團體中的團體支持,把病患 帶出個人孤立和絕望之境。(8)允許病患做自己的決定,可以做自 己,並且體會到自我價值和完整性。(9)教導藝術性技巧,以至於 有機會獲得表彰,增進自信心。

171


與失智 共舞

四、藝術治療的功效

根據BAAT,藝術治療的功效整體來說:「創作圖像可作為 評估病情的依據,也可以有治療的功效。提供個案和治療師與聚 會(session)相關的視覺記錄,並提供未來處遇(treatment)的 指標。藝術治療師可以利用移情作用來工作,也就是說,過去 的感覺在聚會時投射到藝術治療師身上,而這類感覺通常是包容 (contain)在藝術創作作品中的,因此,必要時有助於策略的間接 產生」(Waller & Gilroy,1994,p.5)。

五、藝術治療使用在老年族群的功效 此外針對年長者的藝術治療,重視的是其晚年的創造力過程。 Arieti(1976):有創造力的活動,在個人和作品之間建立起「世 界和人類生存的連結」。Butler認為長壽和創造力是息息相關的。 Gardner(1976)研究創造力是否要用到整個大腦的議題,卻指出藝 術性的改變和適應是從腦部的損傷而來。Zeiger(1976)建議「適 當的使用藝術活動可以刺激人們回想已經遺忘的或受壓抑的材料,

172


【附錄】參考文章

因此可以進一步的在生命回顧的過程中做人格重建」。 因此針對年長者的藝術治療功效可有以下幾點:增進年長者的 人際溝通技巧、增加人際互動機會(Shore,1997)、維持認知等功 能、探討與規劃未竟事宜(Spaniol,1997)、預防老人失智症、延 緩老年失智的速度、提升老年尊嚴和意義(Kahn-Denis,1997)、 建立全人健康生活形態、發揮老年智慧和創造力(Shore,1997)、 保存生命精華與記憶(Spaniol,1997;Kahn-Denis,1997;RavidHoresh,2004)。

六、藝術治療的評估機制 當藝術創作和活動作為評估基礎時,有兩項功能:其一,辨別 年長者在認知、與人互動技巧、工作執行度、生理處理能力、感官 知覺能力和精神狀態等方面,有利和不利的條件。如Wald(1989) 針對中風病人所設計的評估:(甲)描一個幾何圖形,以檢視腦部 損傷、空間認知、專注力以及聽從指令的能力。(乙)畫個時鐘, 以檢視概念的記憶、實行和忽略。(丙)畫自畫像,以檢視概念 化、肢體印象、感情和精神狀態。(丁)使用Silver Drawing Test (Silver , 2000)以檢視認知、感官知覺、自理技巧和情緒觀點。

173


與失智 共舞

(戊)選擇顏色代表個人的感覺,並且評估感情和情緒。(己)設 計自由畫來評估抽象能力、概念化、想像力,以及觀點和感覺的表 達。 其二,機能性的檢視:(甲)重覆行為(perseveration)。 (乙)支離破碎(fragmentation)。(丙)比例失常 (misproportion)。(丁)具體(concreteness)。(戊)不完整的 形狀等,這可能代表個案具有精神疾患或失智的問題。

七、藝術治療的流程 甲、乙兩組受試者首先一同參與第一周的實驗說明會,了解本 介入性研究進行中每一階段的流程、時間、方式及規則,以及參加 本實驗需要遵循的約定承諾、應盡的責任義務,或預先預備的事務 等等。 最後一周(第十六周)為成果展,除了展示每個人大大小小的 作品之外,亦分享、討論個人各式各樣的成品,溝通心得與感想及 對未來的期待,並表揚實驗期間表現及出勤狀況優良的受試者。 其中十四周,甲、乙兩組每周於不同時段各一次完成九十分 鐘的藝術治療。每次活動流程如下:十五分鐘,初次聚會為暖身活

174


【附錄】參考文章

動,使用可以讓團體成員達到身體運動的遊戲來促進動覺經驗。第 二次聚會起,則加入上次活動經驗心得分享。接下來的十分鐘,說 明當天藝術創作的活動內容,包括主題、媒材、進行方式,必要時 進行媒材使用教導等。再來的四十分鐘為創作時間,內容有彩繪、 素描、立體雕塑、剪貼、音樂、寫作等形式。後來的二十分鐘為團 體分享時間,最後五分鐘為整理環境時間。每一次藝術治療的流程 相同,但內容卻不同,多有變化。 評估各式量表之後,隔六周再交叉進行各組變化的介入性實 驗,十六周以後,再評估各式不同的量表來比較。

175


與失智 共舞

176


【附錄】參考文章

老化與氧化自由基

鄭啟清/卓良珍 編

老化與自由基的關係

化的研究,最近六十年才剛剛起步。早先認為老化是因為基 因受傷或突變、蛋白質逐漸改變、自由基引起基因及蛋白質

的不可逆轉改變,以及粒線體的崩解所導致。現在則清楚認為老化 是因為無法維護分子、細胞、組織及器官的完整性所導致。 所有的化學物質都帶有原子,它們又須帶二個電子才能保持 安定。「自由基」是指一個或多個不成對電子的原子或分子或離 子。因必須拉取附近電子加入其中以保持安定狀態,所以特別活 躍,故命名為自由基。而這些被拉取的往往是蛋白質、醣類、脂肪 等成份,形成連鎖反應而破壞體內的細胞膜、蛋白質、核酸等,造

177


與失智 共舞

成過氧化脂堆積,使人體許多功能逐漸破壞,造成老化現象。「自 由基學說」認為人體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或是環境中天然來源的自由基,例如臭氧、UV輻 射,都會損害人體的DNA(去氧核糖核酸)、蛋白質和脂質等,引 起個體損傷,加速老化的過程。人體許多免疫細胞也會釋放自由基 (氧自由基ROS例如O 2-、氮自由基RON例如一氧化氮NO)作為身 體的防衞機轉來殺死病菌,因此免疫系統也很容易受到過多的自由 基造成氧化傷害。高等生物具有抗氧化的防衞系統,能有效阻止自 由基產生或清除過剩的自由基,其有些存在於細胞液,有些存在細 胞膜,成份可以是酵素或非酵素,例如抗氧化的酵素系統可以消除 自由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麩氨基硫(glutathione)等成 份是屬於酵素,而從新鮮蔬菜水果獲得的維生素是非酵素的抗氧化 物,兩者都可以清除氧自由基。

氧自由基與抗氧化的防衞 細胞中粒線體呼吸作用產生氧分子,部分氧分子經由酵素及 非酵素反應,轉變為氧自由基,包括:superoxide radical(O 2-)、 hydroxyl redical(OH)及非氧衍生的自由基如hydrogen peroxide

178


【附錄】參考文章

1 (H2O2)、singlet oxygen( O2)、hypochlorous acid(HOCl)等。

過氧化氫在過度金屬元素( Fe 2+)存在下,很容易分解成hydroxyl redical ( OH )及OH -,這OH是氧自由基最高活性及最具破壞細胞 性的粒子。免疫系統的巨噬細胞及中性白血球能吞噬病菌、放出自 由基及溶菌酵素殺死病菌。當自由基形成後,會抓取其他分子的電 子,造成其他分子的氧化。自由基的數量超出人體天然防禦的能力 範圍,會造成下列各種疾病: • 癌症。 • 心臟循環系統:心肌梗塞、動脈硬化、高血壓等心血管疾 病。 • 腦部:腦中風、巴金森症、老年失智症。 • 肺臟:氣喘、肺氣腫、成人呼吸窘迫症(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洗腎肺機能不良症(pulmonary dysfunction in hemodialized patients)。 • 腎臟:重金屬引發的腎毒性、腎臟移植排斥作用。 • 紅血球:蠶豆症、貧血。 • 消化系統:肝毒性、肝炎、脂肪酸引起的胰臟炎、糖尿病、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引起的消化系統副作用。 • 眼球:白內障、退化性眼底病變、新生兒視網膜病變。 • 皮膚:燒、燙傷,接觸性皮膚炎、皮膚老化及其他紫外線引 起的毛病 。

179


與失智 共舞

• 老化、自體免疫疾病(紅斑性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等)、缺 血後再灌流的組織傷害(梗塞、手術)、輻射性傷害 。

抗氧化自由基的防衛系統 防衛系統包括( 1 )低分子量自由基消除劑( f r e e r a d i c a l scavengers),如:維生素E、維生素C、維生素A、β-胡蘿蔔素 與麩氨基硫(glutathione)與(2)複雜的抗氧化酵素系統,如: superoxide dismutase(SOD)、catalase及glutathione peroxidase等。 2O2-. + 2H+_______ superoxide dismutase ________________﹥H2O2 + O2 2H2O2_________catalas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H2O + O2 2GSH + H2O2_______glutathione peroxidase_____________﹥GSSG + 2 H2O

食物抗氧化維生素的來源 維生素C

180

柑橘類、草莓、奇異果、青花椰菜、杏桃


【附錄】參考文章

維生素E

蛋類、蔬菜油、小麥胚芽、植物油、堅果類杏 仁、核桃

β-胡蘿蔔素

深綠色、橘黃色蔬果含量最豐富,如胡蘿蔔、蕃 薯、菠菜、芥藍、木瓜、哈蜜瓜

茄紅素

番茄、番茄汁及番茄醬

葉黃素 Lutein

豆類、菠菜、青花椰菜、芥藍菜

β-隱黃質

柑、杏桃

人體抗氧化的防衞系統,能有效阻止自由基產生或清除過剩自 由基,藉由充足的營養,可以維持這套系統的正常運作。包括抗氧 化維生素如:β-胡蘿蔔素、維生素C、E及B2。鋅、硒、銅、錳等微 量礦物質也是抗氧化酵素的重要元素。

自由基的偵測 自由基極不穩定,要直接偵測相當困難,通常是以電子補捉 方式(ESR),血漿The total radical-trapping potential(TRAP)也

181


與失智 共舞

是好指標( Mercuri等人,2000 )。一般都是以間接方式偵測,通 常以脂質過氧化程度(血漿malondialdehyde濃度)代表自由基產生 的量。最近發現類前列腺素(isoprostanes)是很好的脂質過氧化指 標。自由基催化花生烯酸(arachidonic acid)能產生類前列腺素, 其中15-F 2t-IsoP及15-E 2t -IsoP具有生物活性,使血管與氣管收縮並 加強痛覺。缺氧再灌氧(ischemia- reperfusion)、動脈硬化及發炎 都會使F 2-isoprostanes大量增加( Cracowski 等人,2002 )。心血 管疾病、動脈硬化病人比起腦血管疾病的病人,脂質過氧化產物增 加更多,如hydroxyeicosatetraenoic acids(HETEs)、linoleic acid (HODEs)、F 2-isoprostanes(P<0.01),前兩項比後者多二十至 四十倍(Waddington等人, 2003)。

老化的基因 線蟲(Caenorhabditis elegans)若改變age-1的長壽基因,它 們平均生命週期(十五天)增加65%,最多的甚至增加110%。果 蠅長壽基因命名為瑪土撒拉(Methuselah是舊約聖經中記載活到 九百六十九歲的人),和G蛋白質結合的受體產生有關,可以增加 果蠅生命35%,這一種基因的作用,可以減輕各種細胞壓力造成的

182


【附錄】參考文章

傷害。人的IGF-1、性荷爾蒙、DHEA也因年齡增加而逐漸減少分 泌,其中DHEA有抗氧化的作用。這些荷爾蒙的分泌,就是維持身 體機能的正常運作,長壽的人一直能維持這些荷爾蒙的正常分泌, 因此近年來更年期停經婦女接受荷爾蒙療法,改善了老化症狀,但 也增加罹患乳癌及子宮內膜癌的機會。許多長壽基因在體內真正的 職責是藉著清理自由基,達到延緩老化的作用。SOD抗氧化基因能 有效清除自由基,增加SOD基因表現,就能使果蠅延長壽命三分之 一。

自由基與老化的疾病 腦部疾病:研究發現,自由基對於腦細胞的影響最為明顯。老 年失智症患者的腦部會形成一種amyloid beta peptide及Tau的蛋白塊 (Jellinger,2003),它們會加速活化腦內微膠細胞(microglia), 產生大量自由基及介白質(cytokine),這些自由基及介白質對腦 細胞的侵害造成腦細胞死亡與老年失智症。缺血性腦中風及巴金森 症也因微膠細胞產生大量自由基及介白質,而擴大發炎區造成腦 細胞死亡。粒線體脂質過氧化產生4-hydroxy-2-nonenal(HNE)與 腦細胞凋亡(apoptosis)有關,老化也能引起微膠細胞的活化產生

183


與失智 共舞

腦神經發炎,研究人員發現風濕病患常服用抗發炎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對減輕老年失智症狀有相當 功效,而補充維生素E對認知功能功效不彰。目前大規模臨床研究 cycloxygenase-II(COX II)抑制劑或amyloid-beta疫苗都因無效而中 止(Floyd and Hensley,2002),至於抗氧化物如維生素E、C及芝 麻素等,可以保護腦中風、老年失智症患者的腦部不受自由基進一 步侵害,還有待臨床研究証明。

肺臟: 氣喘、肺氣腫、慢性呼吸道阻塞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 COPD )。 吸菸、污染的空氣、二手菸、刺 激性的油漆及鎘都會產生或誘發自由基引起肺部疾病 ( Thevenod 2003)。戒菸者血漿malondialdehyde濃度(MDA)降低而維生素C 濃度上升,表示戒菸能降低自由基產生的氧化壓力(Polidori 等人, 2003)。 肺部比其他組織接觸更多氧氣,氧化壓力造成肺臟病變,例如 氣喘、肺氣腫、慢性呼吸道阻塞(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 COPD ) 等。肺臟的抗氧化酵素系統,如:superoxide dismutase(SOD)、catalase及glutathione peroxidase等;SOD能清 除superoxide氧自由基成為過氧化氫(H2O2)。三類SODs包括細胞 液copper-zinc、 mitochondrial manganese及細胞外的SODs,各有不 同作用。目前SOD仿照物可以保護動物的肺臟氧化壓力 ( Kinnula and Crapo,2003)。

184


【附錄】參考文章

肝毒性、肝炎: 肝細胞損傷可能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 果,而自由基毒性是其中的重要作用之一,肝受損傷時抗氧化酵 素Cu/Zn SOD及肝生長激素明顯昇高,以維持肝的正常作用。抗自 由基製劑可減少自由基,同時還可以阻止間質膠原纖維的增生, 抑制肝纖維化的形成。其主要是經過抑制脂質過氧化物的生成和抑 制肝纖維母細胞之增殖,促進膠原纖維分解,所以抗自由基製劑是 可以作為治療肝病及肝纖維化的藥物,值得研究(Borawski等人, 2002)。

糖尿病:糖尿病的發生與自由基也有密切關係,研究指出經常 服用抗氧化劑者與長期吃素者,糖尿病發生率都較低。當體胖者進 行減肥後,血糖降低的同時,體內自由基也同時降低。正常人與第 二型糖尿病患(NIDDM)四十人一齊服用抗氧化劑vitamin E(800 lU/day)一個月,會降低脂質,促進糖尿病患高密度膽固醇HDL-C 的血漿濃度。不僅如此,它會降低空腹血糖濃度,能增加C-peptide 及insulin的血漿濃度(p < 0.01及 p < 0.001 )( Gokkusu等人, 2001)。

紅斑狼瘡: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 是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疾病,是一種異質性疾病,真正的致病原因仍 然不知道,其根源是多因素的,經由包括基因、自體抗體、免疫複 合體(immune complex)、內分泌荷爾蒙、環境因子以及其他一些

185


與失智 共舞

未知的因子,複雜地交亙反應所造成。免疫細胞T細胞、B細胞受到 這些不明原因活化後,產生自體抗體及補體的免疫複合體堆積,造 成器官組織的破壞。 自體抗體造成免疫疾病,包括有溶血性貧血、血小板缺少症。 有些會形成免疫複合體而形成免疫複合體發炎反應,與自由基也 有密切關係,包括腎炎、皮膚炎、血管炎及中樞神經的發炎反應 ( Nuttall等人,2003 ) 。SOD是清除自由基的酵素,人體可以自 然合成,然而營養不均衡及年紀增長都會造成SOD的合成量漸漸 不足。SLE病人比正常人血漿MDA濃度高( 6.96 vs 4.17 nmoles/ microl, p = 0.0006)而SOD活性低(Kurien and Scofield,2003)。 補充含SOD的食品,等於是提供體內製造SOD的原料。日本研究也 顯示補充SOD有使體內自由基下降、SOD濃度上升的效果。然而由 於SOD本身的酵素特性,使許多專家懷疑它的吸收效果(在胃腸中 會被消化液破壞)。

186


【附錄】參考文章

芳香療法

黃宜純/卓良珍 編

歷史沿革

早在西元前2600年以前,就有中國人使用植物的記載。從神農 氏遍嚐百草到李時珍編纂的本草綱目,植物治療法幾乎已成中國人 生活的一環。在西方,聖經中也有使用植物於治病及宗教目的之記 述;埃及人更將植物精油之藝術發揚光大,廣泛運用在醫學和美容 的用途,而最廣為人知的,即是利用植物精油殺菌、防腐的特性, 來保存木乃伊的屍體(卓芷聿,2003)。 在歐洲中世紀瘟疫和霍亂傳染盛行的時代,人們發現,香水 製造師也因為鎮日與植物精油為伍,罹病機率較一般人低得多。即

187


與失智 共舞

使是黑死病蔓延的時期,街上燃燒乳香燈火、家中點燃精油製成的 蠟燭,即可遏阻黑死病的擴散。天然植物的運用雖然不間斷地在全 世界各民族間,有如神話般被流傳,但是它濃厚的傳奇色彩,也為 它間接蒙上不受信任的陰影。直到十九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法國一位化學工程師蓋得佛塞(Gattefoss’e)在實驗室中遭遇意外 時,偶然發現薰衣草精油治療灼傷的神效,隨後亦將精油利用於受 戰火燒灼的士兵們;蓋得佛塞無意間體驗薰衣草精油對皮膚的效 果,於1928第一次開始使用「Aromatherapie」一詞來描述芳香分 子對人體的作用。除了神奇的傷口癒合能力外,薰衣草精油更縮短 了復原的時間。同時,經由蓋得佛塞的經驗也證實了植物精油在科 學上的立論根據,亦即「植物精油因其極佳的滲透性,而能達到 肌膚的深層組織,進而被細小的脈管所吸收,最後經由血液循環, 到達被治療的器官」。1964年,法國傑恩‧瓦芮特醫生(Dr. Jean Vainet)繼續研究植物精質油,並大力推廣於醫療用途上,證實了蓋 得佛塞的諸多理論;繼此,化學家瑪達‧莫瑞(Madame Maury) 女士更加努力推廣應用於精神、生理、及皮膚上的疾病,並致力研 究發明,以完美的按摩手法,來達到植物精油外用的最大功效,而 使芳香療法趨於完備且廣為人知,並獲得普遍肯定與認同(卓芷聿 譯,2002)。 至今,包括法國、伊朗、澳洲、美國、南非、德國、瑞士……

188


【附錄】參考文章

等國,早已開啟醫學的芳香療法臨床試驗,並具相當成效;從基礎 的「芳香分子之導入」、「芳香按摩」、「芳香與心智、身體的互 動」,到「懷孕、生產婦女的照護」、「壓力處理」、「重症患 者」、「年長者的護理」、「臨終關懷」……等等,「芳香療法 (Aromatherapy)」不再只是好聞單純的芳香味道而已,藉由混合 純植物精油的特性,運用薰蒸吸入、沐浴、按摩等方式,深入人 體,激發引動全面性的環保運動,提昇人體自癒力,加強鎮定及重 生能力,以達預防及治療的功效(黃宜純,2004)。

精油製造 精油是利用化學上「純化」的方法從天然植物當中萃取出來 的,依據植物性質的不同,其萃取精油的部位也不見得一樣。常 見的幾種精油,像是玫瑰、天竺葵是萃取花朵的部份;桉(尤加 利)、茶樹是萃取葉子的部份;檀香是萃取木心的部份;檸檬是萃 取果皮的部份。除了單一部位可萃取出精油之外,有些植物可以在 好幾個部位上萃取出精油,例如薰衣草就可從花和葉子當中萃取出 精油(曾俊明,2003)。

189


與失智 共舞

芳香療法作用機制 當一個精油分子被人體吸入,嗅覺上皮係包含有二千萬之神經 終板,精油分子會轉變成神經的一種訊息,被鼻子內的嗅球擴大訊 息,而沿著嗅覺神經路徑進入邊緣系統。這種放大的機制會顯示出 精油分子如何被與情緒有關之扁桃體(杏仁核)初步分析,以及影 響到與近程記憶力有關之海馬廻,而同時扮演著改善認知功能的主 要角色。在此觀點下精油分子可以影響記憶力,不論是近程或遠程 記憶,顳葉此神經訊息會經過下視丘來調節,它被當作是一個腦部 對精油分子訊息之調節中心,並將訊息傳遞至大腦的其他部位;精 油的功能可依其不同植物的種類產生各種系列的不同作用: • 欣快感系列,例如葡萄柚(grapefruit)精油可刺激視丘分泌 一種神經傳導物質(enkephaline),而產生止痛的機制,同 時可誘發舒適感與欣快感,讓我們體驗出輕鬆的感覺。 • Aphrodisiac感系列,例如香水樹(ylang-ylang),會刺激腦 下垂體腺分泌腦內啡(neuro-endophins),此機制亦與疼痛 控制機轉有關,並能引發欣快感與增加性慾。腦下垂體腺與 體內其他內分泌腺具有相關的功能。其相關腺體包括:甲狀 腺、腎上腺與性腺。 • 鎮定感系列:例如:馬鬱蘭(marjoram)可刺激紅核釋放血 清素(Serotonin),血清素係一種鎮靜類的神經化學物質,

190


【附錄】參考文章

可提高疼痛的閾值而減少疼痛,以及抑制網狀賦活系統的睡 眠中樞而使人舒適助眠,有益於治療激躁型憂鬱症。 • 具刺激效果之系列,例如:迷迭香(rosemary)精油,可 以影響藍斑(locus ceruleus)釋放出腦部的正腎上腺素 (noradrenaline),而使人清醒、精神旺盛(Tisserand , 1988)。這些機制說明了精油可以透過嗅覺影響身心功能 的原因。Lemon(2004)也指出人類五種感官知覺中,其中 以嗅覺和腦部情緒中樞的關聯最為直接,而且許多研究都證 實了芬芳的香氣對身體和心理的效益。氣味會先附著在鼻樑 後側的鼻黏膜(上面含有上百萬個嗅覺接受細胞),在吸入 後,氣味分子會經過一道過濾和溫熱的程序,進而刺激嗅覺 神經細胞。然後訊息再被傳送到腦部和記憶力的儲存、情感 的表達、行為的動機和人格的發展有關的邊緣系統。

Hadson(1998)提出,不論年齡是老是少,身體是好是壞, 我們都能藉由芳香按摩來預防疾病和延長壽命。芳香療法能喚醒我 們的嗅覺和觸覺,幫助我們紓解疼痛、促進睡眠、改善情緒和減輕 許多生理疾病。按摩與芳香療法都可以對疾病症狀的緩解有輔助治 療的功效,最重要的是,它們能促使人們產生安適感,而維護身心 的健康。研究顯示,正面的情緒和身體健康的確有密切的關聯,所

191


與失智 共舞

以芳香按摩療法可以說對公共衛生層面是「預防」與「復健」的貢 獻。因為光線或感官的舒適刺激、訓練可以促使腦內分泌正腎上腺 素(norepinephrine)而激發了星狀細胞(astrocytes)分泌神經生長 因子(neuron growth factors),促進了神經樹狀突纖維(dendrite) 增生而能夠強化腦神經功能。 在臨床與實驗研究中心,位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杜倫市的「杜 克大學心理學系」(Duke University’s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的Susan Schiffman發現:有些氣味能促進放鬆、紓解壓力和減輕憂 鬱,而有些氣味則能增強記憶、幫助改善自我形象、促進性慾或修 正睡眠模式(Mojay,1994)。 一項行為制約的臨床研究中,專家先教導患者放鬆的技巧,再 趁其完全放鬆時讓她們聞一種味道,經過反覆的練習,患者已將該 氣體和放鬆聯想在一起,到最後,她們只要聞到該氣味就會有放鬆 的反應。Schiffman還指出:有些氣味(例如薰衣草和橙花)不需要 先制約就能夠誘導身心的放鬆。 美國在1987年所做的一項研究顯示,研究員從唾液中發現, 受試者在好心情時的免疫系統功能比在心情差時更強。因為免疫系 統能幫助身體對抗感染,此研究證實了「好心情確實有助保持健 康」。用芳香精油按摩能放鬆身體、心靈和改善心情,進而紓解壓 力、預防疾病和促進生活品質(Vickers,1996)。

192


【附錄】參考文章

精油的使用方法 根 據 耶 魯 大 學 ( Ya l e U n i v e r s i t y ) 之 精 神 醫 學 教 授 D r. G Schwartz近年來的研究發現,認為精油具有非常複雜的分子可作用 在人體,且此機制仍未完全被人類了解,這或許是因為一種精油事 實上含有百種以上不同的組成分子(Adam,1993)。有趣的是人 體的嗅覺接受敏感度能對一萬種以上產生作用,甚至多於我們的味 覺。芳香療法是利用植物精油來增進健康、養顏美容和調整情緒的 方法,精油不含水溶性物質,具有揮發性且分子小,容易進入人體 各部分組織,效果比較直接且迅速。精油進入人體的途徑,大致分 為三種(朱如茵,2003): • 由口服進入:精油可作成膠囊服食或加在茶中飲用,不過由 於高濃度精油通常具有毒性,除非有專業治療師指導,一般 不建議使用。 • 由皮膚吸收:精油可從毛囊滲透皮膚,再經由循環系統到達 人體各部位。由於不經消化系統,成分不會受到破壞,效果 往往比口服好,且可避免產生腸胃道刺激的副作用,精油從 皮膚吸收的速度因精油種類而有差異。 • 由呼吸吸入:精油中的芳香因子揮發後漂浮在空氣中,經由 呼吸道進入肺部,再由肺泡周圍微血管進循環系統;呼吸吸 入的精油數量雖然不多,但效果相當快速與顯著。

193


與失智 共舞

上述三種途徑,以口服法較不被推薦,因屬於醫師處方進行 較安全,而嗅覺功能與促進大腦產生反應之互動性非常密切,嗅覺 傳達可刺激腦下垂體,下視丘與體內荷爾蒙,也同樣會刺激大腦邊 緣系統,尤其是情感與記憶中樞,彼此之間形成互動網絡。Dr.G Schwartz進一步發現有些精油的芳香分子可影響神經系統甚至可減 少血壓,具鎮定與放鬆功能的精油若搭配按摩技術,可以協助減輕 壓力與焦慮(Adam,1993)。由上述許多的科學驗證,芳香療法是 否可以扮演保健與復健的功能,值得進一步的臨床驗證。

按摩治療 「按摩」不一定併用芳香精油;廣泛被運用在歐洲的醫院, 特別是英國、澳洲以及南非。很多護理人員發現,按摩對病患大有 幫助,它所傳達的關懷與照顧,能促使病患放鬆、減輕疼痛、緩和 焦慮和改善睡眠。觸摸與按摩是一種非語言的溝通,它能幫助護士 和病患建立同理心和相互了解。至於精油,不論單獨使用或與按摩 手法併用,都能讓死氣沉沉的病房變成芳香、氣氛友善的房間。此 外,精油除了可用為芳香按摩使用外,其他用法還包括:冷熱敷、 吸入法、蒸臉法、空氣清新劑、香薰、泡澡等。使用方法可依需要

194


【附錄】參考文章

調整,氣味也可按使用目的調整,所以不僅是一般健康人愛用, 更可視需要應用在生病的人,使疼痛緩解並可紓解壓力(Adam, 1993)。

芳香療法於情感性疾病之應用 Lemon(2004)針對位於英國的Surrey Oakland’s NHS Trust’s Day Hospital三十二名憂鬱症、焦慮症或躁鬱症病人,經說明同意 參與研究的狀況下,隨機分成實驗組與控制組進行芳香療法按摩實 驗。實驗組使用精油調配基礎油進行按摩,控制組則單純以基礎油 實施按摩;連續進行十二週每次四十分鐘,每四週依診斷由工作者 執行量表測試,憂鬱症患者需以the Montgomery-Asberg Depression Rating Scale(MADRS)與Hospital Depression anxiety Scale (HADS)進行評估,焦慮症患者則選用Hospital Depression anxiety Scale(HADS)與The Tyrer Brief Anxiety Scale(TBAS)每四週進 行一次評估,分別在第四、八及十二週施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 在MADRS或TBAS以及HADS較控制組有顯著的改善。由於此研究 個案持續參與的動機較難掌握,在實驗組方面有18%的個案退出, 控制組則有33%在四週後停止參與活動。此研究在個案篩選上,將

195


與失智 共舞

三十二個案隨機分成實驗組與控制組,個案雖來自某一特定醫院, 但採隨機分組的方式,可減少個案因對實驗的了解而影響實驗的結 果;但控制組中途離開率較高,或許因為基礎油按摩較不具嗅覺上 的吸引力,導致有效樣本只剩十人,在未來研究設計中可考慮使用 人工合成的味道以環境清香的方式來減少兩組間的明顯差異;但此 臨床應用型研究仍踏出了一大步,不再侷限於個案報告式的探討。 此外,時間長達十二週對情緒障礙的病人而言,是否也是中途離開 無法持續參加的原因之一,亦值得後續研究設計加以驗證。 一份日本的研究報告以十二位憂鬱症男性患者在以柑橘屬植物 (citrus)的香氣做芳香治療十一個星期之後,戲劇性的減少了他們 服用抗憂鬱藥物的劑量。研究者指出,按摩可以釋放抗憂鬱藥物想 要增強的血清素之類的有益化學物質,也可以減少焦慮藥物想要降 低的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和皮質醇(cortisol)(陳錦輝, 2001)。在日本也已獲得證實此療法不但能夠舒緩壓力,如果搭配 音樂療法更有止痛的效果。根據日本科學家實驗證實,聞薰衣草精 油的香氣,再加上聽古典音樂,能發揮止痛功效,而日本九州宮崎 社會保險醫院已開始使用這種綜合處方治療病人。研究發現薰衣草 精油的香氣與柔和的古典音樂,能減少流到腦部的血流,因而減輕 疼痛,亦有助於紓緩緊張的壓力。研究中也發現對健康人而言,聞 薰衣草和玫瑰精油香氣,流到腦幹前葉和腦部其他部位的血液減少 了5%,具緩解壓力之效果,因此,也有許多醫院已運用音樂和薰衣

196


【附錄】參考文章

草療法來協助憂鬱症病人減輕病症(春暉醫星球,2000)。 事實上芳香療法應用在精神疾病治療在國內也開始有零星的臨 床經驗出現,例如:高雄市立凱旋醫院利用芳香療法,進行憂鬱症 患者團体治療,病友的反應也都不錯。醫療人員表示,在團體治療 中運用芳香療法和音樂療法,往往有加乘的效果,值得推廣(洪珍 瑩,2002)。唯國內仍缺乏相關報告發表,本土資訊多以美容業者 或經由進口商做功能之重點介紹,無法系統性建立資料庫,以致精 油的應用五花八門,容易有誤用或誇大的空間;但在國外已經有科 學報告指出,例如薰衣草精油等芳香療法,可以取代某些鎮定劑的 效果。未來研究應將臨床經驗做更具體與客觀的設計,以評估芳香 療法對憂鬱症病人具體的輔助效果。 此外,根據一篇陽明大學臨床護理研究所發表的一篇碩士論 文中,他們分別以研究組、對照組連續七天,每天下午六點至十二 點進行五至六小時的狹葉薰衣草精油薰香,以Friendman two-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by rank 檢定三次不同介入期間,包括,芳香療 法前、芳香療法介入一天,及芳香療法介入七天後,憂鬱情緒顯著 改善;憂鬱量表得分由93.9分(SD=17.7)降為75.4分(15.7)。 近年來快速發展的「芳香療法」,其所使用的精油氣味會刺激嗅覺 神經,嗅神經不僅會擴大精油作用,亦會與腦部的一般活動匯整在 一起,既所謂的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多項研究也證實,芳 香療法不但可改善心理層面之憂鬱情緒,同時可改變生理參數,如

197


與失智 共舞

降低血壓、心跳,增加心率變異度,且增加副交感神經對心臟的調 控。換句話說,芳香療法不但可改善憂鬱症狀,更可改善個案之心 血管功能(中廣新聞網,2003)。 治療性按摩(Therapeutic massage)搭配著適當的複方精油, 使得芳香療法在緩解壓力與誘導放鬆方面,產生優秀的輔助效果。 按摩可在不增加心臟負擔下促進血液循環,因按摩可協助血流流動 與刺激控制血流的神經。按摩亦有助放鬆肌肉緊張,促使血流能更 自由地流動,這也是舒壓按摩有助於放鬆與穩定因壓力產生心血管 狀況的原因。一項由邁阿密大學(University of Miami)所做的研究 中亦驗證按摩有助緩解症狀的結果,其研究對象為五十二位患憂鬱 症的住院年輕人,將其分成兩組,連續五天,實驗組每天進行三十 分鐘的按摩治療;控制組則在同時間僅安排看電視,五天後實驗組 較少出現焦慮感、更多的合作性行為,以及脈搏率降低與唾液中的 壓力荷爾蒙(cortisol)值降低,cortisol則是人體在壓力下所產生的 一種化學性產物(Adam,1993)。由此研究顯示單獨進行按摩技術 對於憂鬱症病人來說即是一項有效的措施。 部分學者認同芳香療法即結合複方精油與舒緩按摩技巧有助憂 鬱症狀緩解。根據臨床經驗,其中最常被推薦的按摩頻率與間隔為 每次執行精油按摩至少要持續三十分鐘以上,且一期治療計畫大約 需六至十二次。雖然芳香療法經過一些個案操作經驗後被認為能改 善憂鬱症情緒症狀,但仍非常少有客觀性證據出現。例如一項小型

198


【附錄】參考文章

的先驅性研究,其中十二位憂鬱症病人接受甘橘類精油吸入性芳香 療法,另八位病人並未接觸精油;兩組病人都正在接受抗憂鬱藥物 治療,結果發現實驗組個案的用藥劑量明顯減少;唯此項研究個案 數較少且非隨機取樣,所以無法肯定地提出芳香療法對憂鬱症病人 的價值(Mojay,1994)。根據上述文獻探討,本研究計畫擬針對 主客觀資料的收集來驗證芳香療法按摩對緩解憂鬱症狀之效果。多 項研究也證實,芳香療法不但可改善心理層面之憂鬱情緒(Mojay, 1994;Dunn C;Sleep J.;Collett D.,1995;Vickers,1996),同 時可改變生理參數,如降低血壓、心跳,增加心率變異度,且增加 副交感神經對心臟的調控(Dunn C;Sleep J.;Collett D.,1995)。 換句話說,芳香療法不但可改善憂鬱症狀,更可改善個案之心血管 功能。

迷迭香(Rosemary) 概說 在台灣,迷迭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香草植物,因為植物的藥用 特色鮮明,所以被廣泛用在我們的生活中,像是製成花草茶、烹飪 入菜用。

199


與失智 共舞

迷迭香的英文名字是拉丁文的「ros」和「marinus」,意思是 「海之朝露」,原產於亞洲,現在是地中海邊的重要景觀植物,主 要是這種九十公分高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非常喜歡生長在水分充足的 地方,夏天會開紫藍色或白色的小花,葉片狹長細小,一面呈墨綠 色,一面是灰藍色。 唇形科植物中,除了薰衣草之外,最受歡迎的氣味以及最常用 的精油就是迷迭香了;一如薰衣草,它的成分複雜、容易與其他精 油混合,功能也相當多,現在有許多基礎乳液或基底霜,都會添加 迷迭香。 迷迭香最為人所熟知的用法是保存肉類以及當肉類食物的薰香 料,例如烤羊排。而真正的匈牙利水,最主要的成分就是迷迭香, 最頂極的古龍水也就是迷迭香水;在現代美容工業中,迷迭香也是 最常被用來製作洗髮精、香皂、潤膚乳液的香草植物。 迷迭香精油可為含有馬鞭草酮與無馬鞭草酮成分的精油,含有 這種成分的迷迭香精油比較刺鼻,味道更厚重,但它對呼吸道黏膜 的治療也更有效。

歷史沿革 它是最早被使用的藥草植物之一,在醫療、烹調、祭祀或宗教 儀式上,都有很重要的地位。

200


【附錄】參考文章

希臘人焚燒迷迭香以敬神,羅馬人也將它用在宗教儀式上;古 埃及人的墓地以及木乃伊的棺木中,都會使用它。黑暗時代的歐洲 也用迷迭香來驅病毒,當作潔淨病房以及瘟疫流行過後的殺蟲劑。 最早使用迷迭香的是英國人,發現迷迭香茶很適合在大魚大肉之後 飲用。 在各種文字的歐洲藥草誌上,都可以看到使用迷迭香的記載, 法國人詳述巴黎病房使用迷迭香的情形,英國人說明要如何在病人 身上塗抹迷迭香,希臘人也認為它可以治肝病、預防胃潰瘍,所以 建議在烹調食物時就添加迷迭香,可以保肝健胃。 直到文藝復興前期,歐洲人大概將迷迭香的功用研究得差不 多,並開始以蒸餾法萃取迷迭香精油。

功效 從遠古時代至今,迷迭香就被使用來料理、美容,是一種芳香 藥草,具有消除腸胃脹氣、改善記憶力衰退、防止老化的效用,氣 味能安定神經、強化心臟及提神醒腦,還能疏通血路、抗菌及保護 毛髮,能促進頭皮毛囊的血液循環,常用可改善禿頭、掉髮現象, 歐洲民間有用迷迭香泡酒,來促進毛髮生長的習慣。此外,迷迭香 有獨特的香味,是義大利和法國料理不可或缺的香料,更是去除羊 羶味必用的浸料。將乾燥的花葉放在室內,可使空氣清香宜人;用

201


與失智 共舞

來泡澡,可促進血液循環、減輕肌肉疼痛;置於衣櫥可芳香防蟲。 而用迷迭香來促進記憶是古老的偏方,在莎翁名劇「哈姆雷特」中 也提到:「迷迭香,是為了幫助回想;親愛的請你牢記在心。」 迷迭香對呼吸系統很有益處,感冒、支氣管炎等呼吸系統疾 病,都能使用迷迭香。迷迭香最著名的功效就是能增強記憶力,使 人頭腦清楚、條理分明,最適合考生或是用腦過度的人使用。它也 利肝膽,有幫助排毒、淨化的功效;心臟衰弱的人也可使用迷迭 香,1~2%的低劑量使用可以降血壓,3%以上高劑量則會使血壓 升高。此外,對於經血過少也有幫助,還能利尿、止痛,舒緩風溼 痛、痛風、頭痛等困擾。

食茱萸 學名: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Sieb. & zucc.,科名:芸香科 (Rubitaceae、Ruta),中文名:紅刺蔥、鳥不踏、越椒、刺江某、 吳茱萸等,英名:Ailanthus prickly ash,原產地:亞洲、日本、中 國。

202


【附錄】參考文章

前言 食茱萸俗名刺蒠、鳥不踏、越椒、刺江某等,自古以來即為入 藥植物,李時珍本草綱目言:茱萸吳地者入藥,故名吳茱萸,其葉 柄及心部常呈紅色,全株有刺,又有蔥,其枝幹上長滿瘤刺,鳥兒 甚至不敢棲息,又叫鳥不踏,其葉片具有強烈的香氣,用來當作膳 食是一種很特殊的菜餚。產地自台灣北部、中部、東部低、中海拔 森林均可發現,尤其火燒森林後之新生地,常可發現其蹤影。

植株特性 食茱萸--紅刺蔥,為一種落葉性喬木,老樹幹具有短硬瘤 刺,幼枝則具有銳利尖刺,葉片為奇數羽狀複葉,小葉十至二十五 對,對生、厚紙質,滿布油腔,長約9~15公分,寬約1.5~2公分,呈 披針狀長橢圓形,邊緣有規則性細鋸齒,葉背粉白色,揉搓有濃郁 香氣。夏季八至九月開花,秋季十月間結實,自然掉落或被鳥食, 雌雄異株,小花密集於枝頂排列成聚繖花序,花被淡黃色,小軟果 成熟時裂開,露出漆黑色種子,多以種子繁殖。種殼硬實,發芽不 易,需用水浸漬一至二月才陸續發芽。成株葉片細刺減少,甚至不 發生,葉柄等亦呈綠色,香氣降低。

203


與失智 共舞

品種 • 紅刺蔥:主要係嫩葉、葉柄呈現紅色,故叫紅刺蔥,香氣特 別濃郁。 • 白刺蔥:植株形態與紅刺蔥相似,惟嫩葉、葉柄呈綠色,葉 片香氣低,故較不為人所歡喜種植。

成份 • 山下泰藏及佐藤文比古二氏謂:葉含精油0.5%,主要成分 為methy-n-nonyldetone CH3-CO-(CH2)8-CH3,Terpene及酚 類物質等。 • 重松義則及川崎正治二氏謂:樹皮含單寧1.44%,灰分 9.8%。

204


【附錄】參考文章

細胞素與精神疾患

卓良珍 編

W

ilson等研究人員於2002年表示,大腦不僅給自己調和免 疫活動,亦跟周邊的免疫系統互動。他描述了神經免疫的

內分泌反應機制,細胞素(cytokines)在中樞神經所扮演的角色。 這些分子經過不同路徑影響認知功能,周邊細胞素穿透血腦障壁層 (B.B.B.)直接透過正向傳遞機制,或間接透過迷走神經的刺激從 外圍給予某種細胞素,而產生生物反應,導致了動物或人類認知功 能傷害。他說,有許多驗證關於中樞神經的發炎機制,透過細胞素 介於神經細胞及膠原細胞之間的調節作用,而造成認知功能傷害, 例如阿茲海默氏失智症及血管型失智症(Wilson,2002a)。 Capuron於2003年發現,發炎前細胞素同步改變憂鬱症患者的 生物及行為層面腦功能,導致異常包括社會退縮、認知功能受損、 鬱悶、增加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反應之活動、改變神經傳

205


與失智 共舞

導物質對壓力源敏感(Capuron,2003)。 Miller於2005年證實,細胞素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小小基因多顯 性分子,因各種刺激而釋放出來。在人體內有多重功用,包括作 用在中樞及周邊神經系統,特別是發炎前細胞素、白血球間質素6 (IL-6)、腫瘤壤死因子α的改變,牽涉到許多種疾病,包括中樞神 經的憂鬱症等(Miller,2005)。 2002年Wilson亦宣稱,細胞素在憂鬱症與壓力之下,對於下視 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的活化反應,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宗教信 仰透過認知的機制反應,可以調節免疫系統對壓力的反應。周邊或 中樞神經細胞素的不適當調節,可影響到認知作用,而間接導致失 眠、胃口差以及內分泌失調等問題(Wilson,2002b)。 美國雖然有1 3%的老年人口,但住院患者中卻有三分之一 是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住院老年人的精神狀態評估,是確 認老年人住院期間所增加的危險行為問題,是有價值、有意義的 (O’Hara,2002)。

206


【附錄】

部 分 神 經 心 理評估表


與失智 共舞

阿茲海默氏症診斷表 DSM-IV Criteria for Dementia of Alzheimer`s Type 姓名: 身份證字號: 主治醫師: 是否

A. 發展出多重認知缺陷,同時表現下列兩項: □□ 1. 記憶損害(學習新訊息或記起過去已學會資訊之能力損害)。 2. 存在下列認知障礙一種(或一種以上): □□ a. 失語症(aphasia)(語言障礙)。 □□ b. 運用不能(apraxia)(即使運動功能良好,仍無法執行活動)。 □□ c. 認識不能(agnosia)(即使感官功能良好,仍無法認識或分 辨物體)。 □□ d. 執行功能(意即:計畫、組織、排次序、抽象思考)之障礙。 □□ B. 準則A1及A2的認知障礙造成社會或職業功能的顯著損害,並 彰顯了由原先功能水準的顯著下降。 □□ C. 病程特徵是逐漸發生且認知功能持續地變差。 D. 準則A1及A2的認知障礙並非下列任一項所造成: □□ 1. 造成記憶力及認知持續惡化的中樞神經系統狀況。(如腦血管 疾病、帕金森氏症、Huntington氏病、硬腦膜下 血 腫、正常腦 壓之水腦症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腦腫瘤) □□ 2. 已知會造成痴呆的全身系統性狀況(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症、維 生素B12或葉酸缺乏症、菸鹼 niacin 缺乏症、高血鈣症、神經性 梅毒症、愛滋病病毒感染)。 □□ 3. 物質使用誘發狀況。 □□ E. 此缺陷並非僅發生於譫忘的病程中。 □□ F. 此障礙無法以另一種第一軸向疾患(如憂鬱症、精神分裂症) 做更佳解釋。

208


【附錄】部分神經心理評估表

重度認知功能障礙症 診斷表 DSM-V Criteria for Major Neurocognitive Disorder 姓名: 身份證字號: 主治醫師: 是否 □□

A. 一個以上(含)認知領域(即六個認知領域中)比先前的表

現有顯著的認知下降。

□□ a. 整體注意力 □□ b. 執行功能 □□ c. 學習與記憶力 □□ d. 語言 □□ e. 視覺-- 動作 □□ f. 社交認知 □□ 1. 個案、有了解個案的提供資訊者或臨床醫師表示有認知功能 下降。 □□ 2. 認知功能表現有實質下降,最好由已標準化神經心理測驗確 認,或是若無工具,由量化的臨床評估(quantified clinical assessment)。 □□ B. 認知缺損影響到日常生活獨立性,至少如付款或服藥(man aging medications)需要協助。 □□ C. 認知缺損不全然在譫妄病程中。 □□ D. 認知缺損無法以其他精神疾病做解釋,如鬱症、思覺失調症 (schizophrenia)。

209


與失智 共舞

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手冊第四修正版(DSM-IV-TR)失智症 及第五版(DSM-5)重度神經認知障礙之比較 MND in DSM-5# (2013) 認知領域 A 在一個以上(含)認 知領域(即六個認知領 域中)比先前的表現有 顯著的認知下降。 六個認知領域如下: 1. 整體注意力 2. 執行功能 3. 學習與記憶力 4. 語言 5. 視覺--動作 6. 社交認知 項 目

如何判定 顯著的認 知功能下 降及是否 需實驗室 檢查

Dementia in DSM-IV (1992) 記 憶 力 缺 損 (1)加上其他 四個認知領域 (2-5)至少有 一項以上缺損 (即aphasia是語 言缺損、agnosia 是視覺辨認缺 損、apraxia是操 作缺損及執行功 能障礙 -- 含計 畫、組織、排序 及抽象能力。)

1. 個案、有了解個案的 • 沒有提到認知 提供資訊者或臨床醫師 功能下降需基 表示有認知功能下降。 於神經心理測 驗 ( 或量化評 2. 認知功能表現有實 質下降,最好由已標準 估 ) 及可信的 化神經心理測驗確認, 資訊提供者。 或是若無工具,由量化 • 未列入實驗室 的臨床評估(quantified 檢查標準或影 像檢查。 clinical assessment)。

疾病診斷 B 認知缺損影響到日常 界限 生活獨立性, 至少如 付款或服藥 (managin gmedications)需協 助。 與其他精 C 認知缺損不全然在譫 神疾病的 妄病程中。D 認知缺損 關係 無法以其他精神疾病做 解釋,如鬱症、思覺失 調症(schizophrenia)

缺損造成社會或 職業功能下降, 並彰顯和原先功 能水準的顯著下 降。 C和DSM-5相 同。 D以上困擾無 法 考 慮( i s n o t better accounted for)是第一軸診 斷。

出自:台灣精神醫學會www.sop.org.tw 210

美國神經學會NIA-AA標準 (2011) • 兩個認知領域下降 ( 在五個 認知領域中 ) ,不一定要有 記憶力缺損。 • 擴大其他非記憶力(1)的認 知缺損範圍,改以language (2)、visuo-spatial(3)、執行 判斷reasoning and handling of complextasks, poor judgment (4)。 • 去除apraxia、加入「行為或人 格改變」Changes in personality, behavior, or comportment (5)。以上這些和MINCDSADRDA及DSM-III,-IV標準 不同。 • 有提到認知功能下降需基於 神經心理測驗或臨床精神狀 態檢查 ( 即MSE,沒提到量 化)及可信的資訊提供者。 • 要有核磁共振檢查(MRI)、 正子檢查(PET)及脊髓液檢 查MINCD-ADRDA(1984) 只要有腦斷層(CT scan)正 常或萎縮。 認知缺損干擾工作能力或日常 生活。

認知缺損無法以譫妄或其他 重大精神疾病 (major psychiatricdisorder)做解釋。


【附錄】部分神經心理評估表

可能阿茲海默氏病診斷標準 NINCDS–ADRDA probable Alzheimer disease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and Communicative Disorders and Stroke/ Alzheimer’s Disease and Related Disorders Association) 姓名: 索引號: 日期: □失智症以客觀之測驗證明。 □至少兩項以上之認知功能缺陷。 □記憶力及其他認知功能進行持續性變差。 □意識狀態清楚。 □發病年齡介於四十至九十歲之間。 □沒有全身疾病或腦病變足以影響記憶力及知能之持續減退。

診斷參考: □語言(Aphasia)、動作技巧(Aprexia)以及識物能力(Agnosia)進 行性之減退。 □日常生活活動功能障礙,以及行為改變。 □家屬有相同的病史。 □前後一致的檢驗結果(例如電腦斷層顯示大腦萎縮等)。

From Morris JC.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 Clin Geriatr Med 1994; 10:262 with permission.

211


與失智 共舞

血管型失智症診斷標準 Clinical features of vascular dementia(NINDS-AIREN criteria) Course □ Relatively abrupt onset(days toweeks)of cognitive impairment □ Offten stepwise deterioration(some recovery after worsening)and □ Fluctuating course(e.g. difference between days)of cognitive symptoms □ Frequently an insidious and progressive deterioration. Symptoms and signs □ Indicating focal brain lesion early in the course : □ Mild motor or sensory deficits, decreased coordination, brisk tendon reflex es, Babinski’s sign, field cut Bulbar signs including dysarthria and dysphagia □ Gait disorder: hemiplegic, apractic-atactic, small-stepped unsteadiness and □ Unprovoked falls. Psychomotor slowing, abnormal executive functioning □ Urinary frequency and urgency □ Depression, anxiety, emotional lability □ Relatively preserved personality and insight in mild and moderate cases. Co-morbid findings □ Histor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not always present): e.g. arterial hypertensi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trial fibrillation CT or MRI □ Focal infarcts (70~90%)or □ Diffuse or patchy white matter lesions (70~100%), often more extensive. SPECT or PET □ Often patchy reduction of regional blood flow and decreased white matter flow EEG □ Compared to Alzheimer’s disease, more often normal. □ If abnormal, more focal findings. □ Over all, abnormality increase with more severe intellectual decline Laboratory □ No known specific tests. Often findings related to concomitant disease, e.g. hyperlipidaemia , diabetes, cardiac. 取材至 NINDS -AIREN criteria(Roman et al., 1993) 212


【附錄】部分神經心理評估表

AD-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 姓名: 索引號: 日期: 填表說明: 若您以前無下列問題,但在過去幾年中 若無,請勾「不是,沒有改變」;有以 下的改變,請勾選「是,有改變」。若 不確定,請勾「不知道」。

是, 有改變

不是, 沒有改變

不知道

1. 判斷力上的困難:例如落入圈套或騙 局、財務上不好的決定、買了對受禮 者不合宜的禮物。 2. 對活動嗜好的興趣降低。 3. 重複相同的問題、故事和陳述。 4. 在學習如何使用工具、設備和小器具 有困難。例如:電視、音響、冷氣 機、洗衣機、熱水爐(器)、微波 爐、遙控器。 5. 忘記正確的月份和年份。 6. 處理複雜的財務上有困難。例如:個 人或家庭的收支平衡、所得稅、繳費 單。 7. 記住約會的時間有困難。 8. 有持續的思考和記憶方面的問題。 AD-8總分 (「是,有改變」總題數)

得分≧2 請進一步檢查

楊淵韓、劉景寬譯,Neurology,2005;65:559-564。 台灣失智症協會

213


與失智 共舞 MMSE量表 姓名: 索引號: 日期: 學歷: 總分: ___(5)現在是民國 _____年 _____月 _____日,星期_____,季節:______ ___(5)這裡是_____(市)_____(路)_____(醫院)_____(科)___(樓) ___(3)請跟著我唸並記住下列三樣東西:□香蕉、□雨傘、□腳踏車 ___(5)□100-7 □93-7 □86-7 □79-7 □72-7(每題得一分);(或)倒唸 五個字(每字唸一秒)科學博物館、台中市政府(每字得一分) ___(2)拿出□手錶和□筆給個案看,請個案說出它們的名字(每題得一 分) ___(1)請跟著我唸:台語:□有來無往真趣味,國語:□有往無來不自 在(或)猴咬猴, 狗咬狗,猴咬狗,狗咬猴。 (國台語皆可重複交叉測試) ___(3)請照吩咐做下面三個步驟:(每題得一分) □用你的左手拿這張紙,□把紙對摺一次,□再把紙放在地上 ___(1)唸一次,並且跟著做:閉上眼睛(得一分) ___(1)寫完整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含主詞動詞受詞得一分) ___(1)請依下面的圖形畫在右側空白處: (兩角交叉並畫出完整的十面,得一分)

___(3)你還記得剛剛唸的三樣東西嗎? ( □香蕉、□雨傘、□腳踏車) 標明病人有否下列狀況: □不合作 □方言鄉音 □聽力不良 □視力不良 □意識不清楚 □其他,請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自:郭乃文、劉秀枝等(1988):「簡短式智能評估」之中文施測與常模建 立。復健醫學雜誌;16:52~59。 214


【附錄】部分神經心理評估表

臨床失智評分量表 姓名: 索引號: 日期: 健康 CDR 0

疑似或輕微 CDR 0.5

無記憶喪失  記憶 偶爾遺忘 

定向  人、事、地定 力 位正常

輕度 CDR 1

中度 CDR 2

重度 CDR 3

嚴重記憶喪失  輕微的遺忘   對最近事物時常 嚴重記憶喪失 只記得很熟的事   遺忘 回憶片段  物 只有片段記憶  影響日常生活 良性的遺忘   無法記得新事物  時間順序有問題 除了對時間   順序稍微有  對人、地定位正  對時、地定位經  只有人的定位 困難外,其 常 常有問題 正常 餘均正常  有時會找不到路 處理問題時,在  處理問題時,在 處理問題   分析類似性和差 時,在分析 分析類似性和差 異性實有嚴重障  無法做判斷或 類似性和差 異時有中度困難 礙 解決問題 異性時稍有  社會價值的判斷 社 會價值的判斷  困難 力通常還能維持 力通常已受影響

日常問題包括  判斷 財務及商業性 的事務都能處 及 解決 理很好 能力  和以前比較, 判斷力良好 和平常一樣能  無法獨立勝任  獨立處理有關  對上述活動  雖參與上述活動  無法獨立勝任家 社區 家庭外的事 工作、購物、 有疑似或輕 但無法獨立,偶 庭外的事務,但 事務 務,且外表看 業務、財務和 度障礙 而仍有正常表現 外表看來正常 來即有病態 社區活動 較困難的家事已  只有簡單的家事  家居  家庭生活、嗜 經不做 還能做 對 上述活動 整天在自己房   及 好及知性興趣 偶而有障礙  放棄複雜外務、  興趣很少,也很 間 嗜好 維持良好 嗜好和興趣 難維持 在穿衣、個人衛  個人衛生失  個人 有自我照顧的能力 需要時常提醒 生及個人情緒, 禁,需要專人   照料 需要協助 協助 說話無法理解或不相關,無法理解或遵照簡單指示;偶爾認得配偶或照顧者。 深度  吃飯只會用手指頭,不太會用餐具,且需人幫忙。  CDR 大小便經常失禁。  4 大部份時間無法行動,在扶助下可走幾步,甚少外出;常有無目的的動作。  說話無法理解或沒有反應;無法辨認家人。 末期  需人餵食,可能會有吞嚥困難而需使用鼻管餵食。  CDR 大小便失禁。  5 臥床、無法坐立、站立、肢體攣縮。  註:如於兩格中無法決定選哪一格,請圈選嚴重者。

Citation: Morris, J.C. The 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CDR): Current vision and scoring rulesNeurology, 1993; 43:2412-2414 215


與失智 共舞 臨床失智評估量表 姓名: 索引號: 日期: ※Family:或本人(請圈選,請盡量問家屬,十分不得已才問本人,可以打電話) I. 記憶力 Memory: □ 同意 □ 不同意 1. 記憶不好 □ 同意 □ 不同意 2. 工作表現或家事能力變差 □ 同意 □ 不同意 3. 使用字或命名上有困難 □ 同意 □ 不同意 4. 對讀過或看過的書報或電視內容記得很少 □ 同意 □ 不同意 5. 對剛介紹過的人記不起名字 □ 同意 □ 不同意 6. 遺失或找不到貴重的東西(錢、重要證件) □ 同意 □ 不同意 7. 不能記住幾天前的談話 □ 同意 □ 不同意 8. 不能記住或學習新事物(使用新電器) □ 同意 □ 不同意 9. 對很熟的事也不記得(住址?曾經的工作?) □ 同意 □ 不同意 10. 不太容易記起最近才發生的事情 □ 同意 □ 不同意 11. 重複問相同的問題 □ 同意 □ 不同意 12. 常忘記關瓦斯爐的火 □ 同意 □ 不同意 13. 常讓人有不之所云的感覺 □ 同意 □ 不同意 14. 傳達電話留言有誤 II. 定向感 Orientation: □ 同意 □ 不同意 1. 迷路過好多次 □ 同意 □ 不同意 2. 在不熟悉的地方會迷路 □ 同意 □ 不同意 3. 不記得家人或親友 □ 同意 □ 不同意 4. 不太容易記得日期或月份 □ 同意 □ 不同意 5. 將一天中發生的事情前後時間順序混淆 □ 同意 □ 不同意 6. 搞不清楚他(她)在哪裡 III. 判斷及解決能力 Judgment: □ 同意 □ 不同意 1. 當親朋好友婚喪喜慶,病人處理不合宜 有人來家中拜訪,病人反應不合宜 □ 同意 □ 不同意 2. □ 同意 □ 不同意 3. 不能處理太複雜的事物(如選舉、拜拜) IV. 社區事務Community affairs: 1. 外出買東西 □完全不能 □大部分不行,偶爾可以 □有人陪伴即可 □正常 2. 財務處理能力 □完全不能 □大部分不行,偶爾可以 □有人陪伴即可 □正常 3. 簡單的家電用品,如電視、電鍋或收音機,操作上 □有困難 □無困難 4. 簡單的家事如泡茶、擺碗筷 □有困難 □無困難 5. 獨立勝任家庭外的事物 □有困難 □無困難 如有困難,病人是否外表看起來好像正常 □同意 □不同意 216


【附錄】部分神經心理評估表

V. 居家及嗜好 Home hobbies: 1. 從前有何嗜好(如看電視、報紙、聊天、打牌、散步、與孫子女玩或 ,現在 □整天在自己房間 □只保留簡單外務 □放棄複雜外 務、嗜好、興趣 □輕微障礙 □如常 VI. 個人照料Personal care: □ 無法自理 □ 需人協助 □ 需人提醒 □ 可自理 1. 自己洗澡 2. 選擇適合衣服 □ 無法自理 □ 需人協助 □ 需人提醒 □ 可自理 □ 無法自理 □ 需人協助 □ 需人提醒 □ 可自理 3. 穿衣 □ 無法自理 □ 需人協助 □ 需人提醒 □ 可自理 4. 吃東西 □ 失禁 □ 需協助 □ 正常 5. 大小便 VII. 人格及行為問題Personality & Behavioral Problem: □ 同意 □ 不同意 1. 常無端生氣或萌生敵意 □ 同意 □ 不同意 2. 曾聽到或看到當時並不存在的事物 □ 同意 □ 不同意 3. 有妄想或疑心病 □ 同意 □ 不同意 4. 怯於社交活動或與人日常交談中有退怯傾向 □ 同意 □ 不同意 5. 失去同情心 □ 同意 □ 不同意 6. 不再注意儀表衛生 □ 同意 □ 不同意 7. 有藏東西的習慣 □ 同意 □ 不同意 8. 嗜吃甜食或將不可以吃的東西放入口內 □ 同意 □ 不同意 9. 對任何事情均漠不關心 VIII. 語言Language: □ 同意 □ 不同意 1. 有溝通上的困難 常用錯字 □ 同意 □ 不同意 2. □ 同意 □ 不同意 3. 喜歡重覆用同樣的字 □ 同意 □ 不同意 4. 說話變得不流別 說話變得很多或很少 □ 同意 □ 不同意 5. □ 同意 □ 不同意 6. 讀或寫有困難(指原本可讀寫的人) 若上述 I-VIII有問題,請繼續回答下列問題: 1. 這些症狀什麼時候開始顯露出來? 大約日期 年 月 □(1)不到6個月前 □(2)6到12個月前 □(3)1到2年前 □(4)超過2年前 2. 症狀發生(進行)的速度有多快? □(1)很慢 □(2)1到3個月前(亞急性) □(3)突然(在1個月內) □(4)其他(說明 ) 3. 症狀進展情況如何? □(1)逐漸惡化 □(2)階梯式惡化 □(3)突然,然後維持情況 □(4)其他(說明 ) 217


與失智 共舞

Blessed失智症評估表 Blessed Dementia Rating Scale(BDRS) 姓名: 索引號: 日期: (1)記憶力及日常生活失能: 無 有時 A. 做家事的能力喪失 0 0.5 B. 處理小額金錢的能力喪失 C. 回憶小額項目的清單能力喪失(如購物清單) D. 在家中或熟悉的室內尋找方向的能力喪失 E. 在熟悉的街道尋找方向的能力喪失 F. 掌握或解釋情境的能力喪失 G. 回憶近事物的能力喪失 H. 沈緬於過去事物的傾向

經常 1

(2)習慣: A. 吃食: 0:不需協助可自行進食 1:僅需稍微協助即可自行進食 2:需較多的協助才能自行進食 3:需被餵食 B.穿衣: 0:不需協助 1:偶爾扣錯扣子等,需稍加協助 2:順序錯誤,遺失項目,需較多的協助 3:不能自行穿衣 C.如廁: 0:乾淨,可自行如廁 1:偶爾會有失禁的現象,或需要被提醒 2:經常失禁,或需較多的協助 3:完全不能自行控制 (3)總分: (滿分17分,大於4分者有失智傾向)評估者: Blessed G., Tomlinson B.E., Roth M. (1986) 218


【附錄】部分神經心理評估表

整體知能退化評估量表 Global Deterioration Scale (GDS) Reisberg 1982 日期: 姓名: Stage 1:無知能缺陷 Stage 2:非常輕微的知能缺陷 ◆抱怨健忘 ◆對自己情況有適當的關心 ◆忘記他人名字 ◆工作及社交功能未受損 ◆忘記條文細項

Stage 3:輕微的知能缺陷 ◆記得讀過書中內容之一小部分 ◆可能會否認自己的症狀 ◆工作及社交功能減低 ◆常常感到焦慮、注意力差 ◆同事注意到病人功能較為下降 ◆到不熟悉的地方旅行會迷路 ◆對於想起他人名字和找尋字眼感到困難 Stage 4:中度的知能缺陷 ◆明顯的功能缺陷 ◆主要使用的防禦機轉為否認 ◆可辨認相似的人與臉孔 ◆可到熟悉的地方例如街角藥房 ◆注意力缺陷,例如連續減7的測驗結果不佳 ◆保有對於時間與人物之定向感 ◆對於最近與目前的生活事件降低認知 ◆對於獨自一人旅行與處理個人財務感到困難 ◆對於有挑戰性的環境感到有壓力 Stage 5:中重度知能缺陷 ◆若無協助即無法獨自生活 ◆進食與如廁不需他人協助 ◆會忘記近親的住址、電話號碼或名字 ◆常有時間或地點的定向感缺失 ◆記得自己、配偶與孩子的名字 Stage 6:重度知能缺陷 ◆可能忘記配偶的名字 ◆喪失進取心,意志缺失,無表情 ◆對於最近的生活事件與經驗幾乎都不清楚 ◆保有部份過去生活所得之常識 ◆焦慮、激動,偶爾暴力 ◆不知道周圍環境、季節或年份 ◆重複的行為,例如連續清洗 ◆睡眠型態常呈混亂 ◆妄想,例如說自己配偶是騙子 ◆往往有性格與情緒之改變(常於早期即發生) Stage 7:極重度知能缺陷 ◆痴呆晚期 ◆無法溝通,只能發出咕嚕聲 ◆小便甚至大便失禁

◆常有局部神經症狀 ◆可能無法行走 ◆進食與如廁需協助 219


與失智 共舞 日常生活活動功能評估(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 項目 1. 進食

2. 移位 (包含由床上平 躺到坐起,並可 由床移位至輪 椅) 3. 個人衛生 (包含刷牙、洗 臉、洗手及梳頭 髮和刮鬍子) 4. 如廁 (包含穿脫衣物 、擦拭、沖水) 5. 洗澡

6. 平地走動

7. 上下樓梯

8. 穿脫衣褲鞋襪

9. 大便控制 10.小便控制 總分(0-100) 220

內容 自己在合理的時間內(約十秒鐘吃一口),可用筷子取食眼前食 物,若需使用進食輔具,會自行取用穿脫,不須協助。 需別人協助取用或切好食物或穿脫進食輔具。 無法自行取食。 可自行坐起,且由床移位至椅子或輪椅,不需協助,包括輪椅煞 車及移開腳踏板,且沒有安全上的顧慮。 在上述移位過程中,需些微協助(例如:予以輕扶以保持平衡) 或提醒,或有安全上的顧慮。 可自行坐起但需別人協助才能移位至椅子。 需別人協助才能坐起,或需兩人幫忙方可移位。

得分 10 5 0 15 10 5 0

可自行刷牙、洗臉、洗手及梳頭髮和刮鬍子。

5

需別人協助才能完成上述盥洗項目。

0

可自行上下馬桶、便後清潔,不會弄髒衣褲,且沒有安全上的顧 慮。倘使用便盆,可自行取放並清洗乾淨。 在上述如廁過程中需協助保持平衡、整理衣物或使用衛生紙。 無法自行完成如廁過程。 可自行完成盆浴或淋浴。 需別人協助才能完成盆浴或淋浴。 使用或不使用輔具(包括穿支架義肢或無輪子之助行器)皆可獨 立行走50公尺以上。 需要稍微扶持或口頭教導方向可行走50 公尺以上。 雖無法行走,但可獨立操作輪椅或電動輪椅(包含轉彎、進門及 接近桌子、床沿)並可推行50公尺以上。 需要別人幫忙。 可自行上下樓梯(可抓扶手或用柺扙)。 需要稍微扶持或口頭指導。 無法上下樓梯。 可自行穿脫衣褲鞋襪,必要時使用輔具。 在別人幫助下,可自行完成一半以上動作。 需要別人完全幫忙。 不會失禁,必要時會自行使用塞劑。 偶而會失禁(每週不超過一次),使用塞劑時需要別人幫忙。 失禁或需要灌腸。 日夜皆不會尿失禁,必要時會自行使用並清理尿布尿套。 偶而會失禁(每週不超過一次),使用尿布尿套時需要別人幫忙。 失禁或需要導尿。

10 5 0 5 0 15 10 5 0 10 5 0 10 5 0 10 5 0 10 5 0


【附錄】部分神經心理評估表

複雜性日常生活功能(Lawton-Brody IADL Scale) 項目

內容 獨立完成所有購物需求。 1 獨立購買日常生活用品。 0 購物 每一次上街購物都需要有人陪。 0 完全不會上街購物。 0 能做較繁重的家事或需偶爾家事(如搬動沙發、擦地板、洗 1 窗戶)。 能做較簡單的家事,如洗碗、鋪床、疊被。 1 家務 能做家事,但不能達到可被接受的整潔程度。 1 所有的家事都需要別人協助。 1 完全不會做家事。 0 可獨立處理財務。 1 可以處理日常的購買,但需要別人的協助與銀行的往來或大 理財 1 宗買賣。 不能處理錢財。 0 能獨立計畫、烹煮和擺設一頓適當的飯菜。 1 如果準備好一切佐料,會做一頓適當的飯菜。 0 食物製備 會將已做好的飯菜加熱。 0 需要別人把飯菜煮好、擺好。 0 能夠自己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自己開車、騎車。 1 可搭計程車或大眾運輸工具。 1 交通 能夠自己搭乘計程車但不會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1 當有人陪同可搭計程車或大眾運輸工具。 0 完全不能出門。 0 獨立使用電話,含查電話簿、撥號等。 1 僅可撥熟悉的電話號碼。 1 使用電話 僅會接電話,不會撥電話。 1 完全不會使用電話或不適用。 0 自己清洗所有衣物。 1 洗衣 只清洗小件衣物。 1 完全依賴他人洗衣服。 0 能自己負責在正確的時間用正確的藥物。 1 服藥 如果事先準備好服用的藥物份量,可自行服用。 0 不能自己服用藥物。 0 總分(0-8) Lawton, M.P. & Brody, E.M. (1969) 221


與失智 共舞

畫時鐘測驗 姓名: 索引號: 日期:

請您畫出 2 時 45分的時鐘位置,分數:

10-6分畫出時鐘之圓圈及數字位置正確。

□ 10分完全正確 □ 9分時針或分針稍有錯誤 □ 8分時針或分針明顯錯誤 □ 7分時針或分針完全錯置 □ 6分不用指針,以數字或畫圈表示 5-1分畫出時鐘之圓圈,但數字位置錯誤。

□ 5分數字集中底處或倒置序列,仍有指針。 □ 4分數字序列錯誤或缺數字、錯置在圓圈界上或界外。 □ 3分數字不在圈內與圓圈不連結、缺指針。 □ 2分只畫圈及錯置之指針,無數字。 □ 1分不畫或畫出無意義之圖案。 摘自: 1. Brodaty H, Moore CM(1997)The Colck Drawing Test for dementia of the Alzheimer’s typ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12: 61927. 2. Sunderland T et al.(1989)Clock drawing in Alzheimer’s diseas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37: 725-9. 3. Wolf-Klein GP et al.(1989)Screening for Alzheimer’s disease by clock drawing.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37: 730-4

222


【附錄】部分神經心理評估表

Hachinski 缺氧評分表 姓名: 病歷號: 特徵

原初

調整後

突然發生

2

2

階段狀變差

1

1

時好時壞

2

NA

夜間混亂

1

NA

相對程度上的人格固執

1

NA

憂鬱

1

NA

身體症狀

1

1

情緒失禁

1

1

高血壓或病史

1

1

有中風病史

2

2

血管硬化的表癥

1

NA

局部神經學症狀symptoms

2

2

局部神經學癥候signs

2

2

阿茲海默氏症(A.D.) 0---4 血管性失智症(V.D.) >6

0---2 4---10

a. 原初的缺氧評分表是根據Hachinski et al.1975發表的資料 b. 調整的缺氧評分表是根據Rosen et al.1980發表的資料

223


與失智 共舞

家庭功能(關懷指數)量表(The Family APGAR Score) 姓名: 日期: 總分: 每題答案為:經常如此得2分,有時如此得1分,很少如此得0分。 經 有 很 常 時 少 如 如 如 此 此 此 適應度(Adaptation) ──我很滿意當我有麻煩和煩惱時, 1. 可以從家人得到的幫助 ……………………………………… □ □ □ 說明: 2. 合作度(Partnership)──我很滿意家人和我討論事情及分

擔問題的方式………………………………………………… □ □ □ 說明:

3. 成長度(Growth)──我很滿意當我想要做一件新的事情

時,家人都會給予我接受和支持 …………………………… □ □ □ 說明:

4. 情感度(Affection)──我很滿意家人對我的情緒(喜、

怒、哀、樂)表示關心和愛護的方式 ……………………… □ □ □ 說明: 5. 親密度(Resolve)──我很滿意我和家人可以共度愉快的

時光…………………………………………………………… □ □ □ 說明: The Family APGAR (Smilkstein, 1978)

224


【附錄】部分神經心理評估表

老人憂鬱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姓名: 索引號: 日期: 請依據您過去一星期的感覺,回答下列問題,並選擇最適當的答案。

是 不是 1. 你對自己的生活大致上滿意嗎?……………………………… □ □ 2. 你是否已經放棄了很多活動和有興趣的事?………………… □ □ 3. 你是否覺得生活無意思?……………………………………… □ □ 4. 你是否時常感到煩悶(無聊)?……………………………… □ □ 5. 你是否常常感到精神很好?…………………………………… □ □ 6. 您是否害怕有不好(不幸)的事情,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 □ 7. 你是否經常覺得快樂?………………………………………… □ □ 8. 你是否常常感到煩躁不安?…………………………………… □ □ 9. 你是否常常擔心未來的事情?………………………………… □ □ 10. 你是否覺得你比別人有多些記憶力的問題?………………… □ □ 11. 你是否常常感到情緒低落及苦悶(心肝艱苦)?…………… □ □ 12. 您是否覺得自己現在「非常沒有價值(很沒有用)」?…… □ □ 13. 你是否覺得很多人的情況(生活)都比你好(幸福)嗎?… □ □ 14. 你是否常為一點小事而不開心(不爽)?…………………… □ □ 15. 你是否時常想哭?……………………………………………… □ □

總分 *第1. 5. 7.題,若答「不是」,則得1分, 其餘第 2. 3. 4. 6. 8. 9. 10. 11. 12. 13. 14. 15題,若答「是」,則得1分 *正常(0 -4),輕度憂鬱(5 -9),中、重度憂鬱(10 -15)

( A. C. Mui , 1996. )

225


與失智 共舞

性格特質(A / B)量表 姓名: 病歷號: 總分: 一 常 偶 甚 未 定 會 而 少 曾 如 如 如 如 如 此 此 此 此 此 1. 工作太多時,我會加班或帶回家把它做完。…… □ □ □ □ □ 2. 當我無所事事時,我會有罪惡感。……………… □ □ □ □ □ 3. 我為自己設定一個工作進度表和工作期限。…… □ □ □ □ □ 4. 我說話、吃東西、行動都很快速。……………… □ □ □ □ □ 5. 我是一個注重成就的人。………………………… □ □ □ □ □ 6. 我有強烈追求成功的願望。……………………… □ □ □ □ □ 7. 我常想同時做兩件以上的事情。………………… □ □ □ □ □ 8. 我很重視數字,譬如算算自己有多少財產。…… □ □ □ □ □ 9. 我很容易發脾氣。………………………………… □ □ □ □ □ 10. 我對於競爭對手懷有攻擊性和敵意。…………… □ □ □ □ □ 11. 我喜歡競爭,而且自認一定要贏。……………… □ □ □ □ □ 12. 如果事情進行得很緩慢,我會很不耐煩。……… □ □ □ □ □ 13. 我參與很多種競爭,往往超過自己的負荷。…… □ □ □ □ □ 14. 我常覺得自己的成就,不會被人家賞識。……… □ □ □ □ □ 15. 我常為自己設立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 □ □ □ □ □ 16. 當我疲倦時,我會服些提神的藥品。…………… □ □ □ □ □ 17. 當我失眠時,我會服些鎮定劑。………………… □ □ □ □ □ 18. 我常有強烈的想出人頭地的意念。……………… □ □ □ □ □ 19. 休閒的時候,我仍會惦念著自己的工作。……… □ □ □ □ □ 20. 我急於達成生活的目標,而不知如何著手。…… □ □ □ □ □ Meyer Friedman (1959). "Type A Behavior: It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226


【附錄】部分神經心理評估表

CUDOS 憂鬱量表 姓名: 日期: 年 月 日 請依據您過去一星期(包含今天) 的感覺,來圈選下列問題: 沒 很 有 常 天 有 少 時 常 天 1. 我覺得悲傷或或憂鬱………………………… 0 1 2 3 4 2. 我對於平常的活動失去興趣………………… 0 1 2 3 4 3. 我食慾變差,不想要吃東西………………… 0 1 2 3 4 4. 我的食慾比平常好很多……………………… 0 1 2 3 4 5. 我睡得不好…………………………………… 0 1 2 3 4 6. 我睡得太多…………………………………… 0 1 2 3 4 7. 我覺得非常煩躁不安,讓我無法平靜坐著… 0 1 2 3 4 8. 我覺得動作變得緩慢,好像身體陷入泥沼中 0 1 2 3 4 9. 我的精力處於低潮點………………………… 0 1 2 3 4 10. 我覺得有罪惡感……………………………… 0 1 2 3 4 11. 我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者…………………… 0 1 2 3 4 12. 我無法專心注意力…………………………… 0 1 2 3 4 13. 我比平常更難做決定………………………… 0 1 2 3 4 14. 我希望自己死掉……………………………… 0 1 2 3 4 15. 我有考慮自殺………………………………… 0 1 2 3 4 16. 我認為未來沒有任何希望…………………… 0 1 2 3 4 17. 憂鬱症狀對你的生活造成的干擾程度……… 0 1 2 3 4 18. 最近一週的整體生活品質? (0)非常好,我的生活再好不過了。 (1)相當好,大多數事情都很順利。 (2)好的、壞的大概一樣多。 (3)相當差,大多數事情都不順利。 憂鬱程度 得分 (4)非常差,我的生活糟透頂了。 正常 0-10 極微 11-20 輕度 21-30 陳錦宏醫師、盧孟良醫師等編譯設計 中度 31-45 (Zimmerman教授同意授權) 重度 46以上 227


與失智 共舞

康乃爾 Cornell 失智症的憂鬱量表 姓名: 索引號: 日期: 分數: 一週以來有以下症狀: A. 情緒相關癥兆: 1. 焦慮:焦慮表現、反芻、煩惱。 2. 悲傷:悲傷表現、悲傷聲音、泣淚。 3. 對愉快事物缺乏反應。 4. 焦躁不安:容易騷擾、易怒。 B. 行為困擾: 5. 激躁:坐立不安、手扭緊、拉頭髮。 6. 遲鈍:動作慢、說話慢、反應慢。 7. 多重身體主訴(僅胃腸症狀,分數為0)。 8. 興趣缺缺:平日活動量減低(僅一個月內急性發作才有分數)。 C. 身體癥兆: 9. 胃口差:較平日吃的少。 10. 體重減輕:(1個月內體重少5磅以上,分數2分)。 11. 缺乏活力:容易疲倦、無法持續活動(1個月內發作始有分數)。 D. 日夜功能: 12. 情緒早晚差異:早晨心情差。 13. 入睡困難。 14. 半夜常醒來。 15. 太早醒。 E. 意念困難: 16. 自殺:人生乏味、生活無趣,自殺意念或自殺企圖。 17. 自尊心低:自責、自貶、失敗感。 18. 悲觀:看衰前途 19. 情感相稱之妄念:貧乏、疾病或失落妄念。 a:無法評估 0分:無 大於8分以上有明顯憂鬱症狀

1分:輕度或陣發性 2分:嚴重

摘自:Alexopoulos GS, Abrams RC, Young RC, Shamoian CA (1988). Biological Psychiatry 23:271-84. 228


【附錄】部分神經心理評估表

UCLA 神經精神病徵調查表(NPI) 姓名: Chart No: Study ID: 日期: 施測者: 來 源:□ 1. 病人及照顧者 □ 2. 病人 □ 3. 照顧者 □ 4. 其他 可信度:□ 1. 完全可信 □ 2. 可信 □ 3. 部份可信 □ 4. 非常不可信 照顧者:□ 1. 唯一的主要者 □ 2. 主要者之一 □ 3. 熟悉的非主要者 □ 4. 不熟悉的非主要者 項目

不宜 沒有 頻率(F) 嚴重性(S) F×S 照顧者困擾程度

妄想

9

0

1234

1234

012345

幻覺 激動 /攻擊性 憂鬱 /情緒不佳 焦慮 昂然自得 /欣快感 冷漠 /毫不在意 言行失控 暴躁易怒 /情緒易變 怪異動作 睡眠 /夜間行為 食慾及飲食 行為改變 Cummings JL, Mega M, Gray K, Rosenberg-Thompson S, Carusi DA, Gornbein J (1994). The Neuropsychiatric Inventory: comprehends assessment of psychopathology in dementia. Neurology 44:2308-14.

229


與失智 共舞

妄想 病人是否一直都有一些你知道與事實不符的想法?比如說,一直堅持認為有 人要害他,或偷他的東西。他是否曾經說過應該是他的家人的人並不是他的 家人,或說他住的房子並不是他的家,我所指的不只是他懷疑而已,我所要 知道的是病人堅信他曾遭遇到這些事情。 □ 不宜(如果回答「不宜」,請在計分表上記「不適用」,並進入下一個篩檢問題) □ 沒有(如果回答「沒有」請在計分表上記「沒有」,並進入下一個篩檢問題) □ 有(如果回答「有」,請進入以下子問題 ) 無 有 1. 病人是否相信他正處在危險之中,或有人正在企圖要傷害他? 0 1 2. 病人是否相信有人企圖要偷他的東西? 0 1 3. 病人是否相信他的配偶有外遇? 0 1 4. 病人是否相信有不受歡迎的客人正住在他家裡? 0 1 5. 病人是否相信他的配偶或其他人不是他們所聲稱的人? 0 1 6. 病人是否相信他住的房子不是他的家? 0 1 7. 病人是否相信他的家人準備要遺棄他? 0 1 8. 病人在家時是否相信電視上或雜誌上的人物真的存在這房裡? 0 1 (病人是否試著和他們說話或互動?) 9. 病人是相信還有其他我還沒問過,但病人堅信不疑的不尋常事情? 0 1 如果篩檢問題已確認後,請判定妄想的頻率及嚴重度。 頻率: 1. 偶然:每週少於一次。 2. 時常:每週約一次。 3. 頻繁:每週數次,但少於每天都有。 4. 非常頻繁:每天有一次或更多次。 嚴重度: 1. 輕度:妄想雖有,但對病人不具傷害性已且對病人只造成輕微困擾。 2. 中度:妄想已造成病人的困擾與混亂狀態。 3. 重度:妄想造成病人非常混亂,而且是引起病人行為異常與混亂的主要 原因。(若已達需視情況給藥(PRN),始可列為重度) 困擾程度:這個行為引起您情緒上的困擾有多嚴重? 0. 完全不會造成困擾。 1. 有一點困擾。 2. 輕度困擾。 3. 中度困擾。 4. 重度困擾。 5. 非常嚴重困擾。 230


【附錄】部分神經心理評估表

幻覺 病人是否有幻覺呢?比如虛幻的聲音或影像。他是否有說或表現出他看到或 聽到並不存在的事情?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並不是指錯誤的信念,比如說病 人陳述某人已死了,但事實上還是活著;相反的我們是在問病人是否的確經 歷過不正常的聲音或影像。 □ 不宜(如果回答「不宜」,請在計分表上記「不適用」,並進入下一個篩檢問題) □ 沒有(如果回答「沒有」請在計分表上記「沒有」,並進入下一個篩檢問題) □ 有(如果回答「有」,請進入以下子問題 ) 無有 1. 病人是否描述他聽到聲音或表現得好像他在聽聲音? 0 1 2. 病人是否和某一位並不在現場的人交談? 0 1 3. 病人是否會描述他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事物,或表現的好像他正看 0 1 見其他人看不到的事物(人、動物、光等等)? 4. 病人是否會向你報告他嗅到一些其他人沒有嗅到的氣味? 0 1 病人是否會描述他感覺到皮膚上有東西,或是表現出像是他感覺到 5. 0 1 有東西在爬或在觸摸他? 6. 病人是否會描述他感覺到有不明原因的口味? 0 1 7. 病人是否會描述任何其他不尋常的感覺經驗? 0 1 如果篩檢問題已確認後,請判定幻覺的頻率及嚴重度。 頻率: 1. 偶然:每週少於一次。 2. 時常:每週約一次。 3. 頻繁:每週數次,但少於每天都有。 4. 非常頻繁:每天有一次或更多次。 嚴重度: 1. 輕度:幻覺雖有,但對病人不具傷害性已且對病人只造成輕微困擾。 2. 中度:幻覺已造成病人的困擾與混亂狀態。 3. 重度:幻覺得混亂性非常明顯,而且是引起病人崩潰、行為混亂的 主要原因。可能需要藥物治療(PRN)來控制它們。 困擾程度:這個行為引起您情緒上的困擾有多嚴重? 0. 完全不會造成困擾。 1. 有一點困擾。 2. 輕度困擾。 3. 中度困擾。 4. 重度困擾。 5. 非常嚴重困擾。 231


與失智 共舞

激動/攻擊性 病人是否有拒絕配合或不願讓別人幫助他的時候?他是否很難處理? □ 不宜(如果回答「不宜」,請在計分表上記「不適用」,並進入下一個篩檢問題) □ 沒有(如果回答「沒有」請在計分表上記「沒有」,並進入下一個篩檢問題) □ 有(如果回答「有」,請進入以下子問題 ) 無 有 1. 病人是否對照顧他的人生氣,或拒絕一些日常生活活動,如洗澡、 0 1 更換衣服? 2. 病人是否頑固,必須要依照他的意見去做? 0 1 3. 病人是否拒絕或不配合他人的幫忙? 0 1 4. 病人是否有出現任何行為使得他變得難以處理? 0 1 5. 病人是否很憤怒地大聲咆哮或罵人? 0 1 6. 病人是否用力甩門,踢家具,摔東西? 0 1 7. 病人是否有蓄意去傷害或打別人? 0 1 8. 病人是否有任何其他激動或攻擊行為? 0 1 如果篩檢問題已確認後,請判定激動的頻率及嚴重度。 頻率: 1. 偶然:每週少於一次。 2. 時常:每週約一次。 3. 頻繁:每週數次,但少於每天都有。 4. 非常頻繁:每天有一次或更多次。 嚴重度: 1. 輕度:激動的行為造成混亂,但可以經由向病人保證或指正後得到控 制。 中度:激動的行為造成混亂,而且不易指正或控制。 2. 3. 重度:激動的行為非常嚴重地造成混亂,而且是引起困擾的主要來源。 他可能會危及個人的安全。經常需要藥物控制。 困擾程度:這個行為引起您情緒上的困擾有多嚴重? 0. 完全不會造成困擾。 1. 有一點困擾。 2. 輕度困擾。 3. 中度困擾。 4. 重度困擾。 5. 非常嚴重困擾。 232


【附錄】部分神經心理評估表

憂鬱 / 情緒不佳 病人是否顯得悲傷或憂鬱?他是否曾說過他的心情悲傷或憂鬱? □ 不宜(如果回答「不宜」,請在計分表上記「不適用」,並進入下一個篩檢問題) □ 沒有(如果回答「沒有」請在計分表上記「沒有」,並進入下一個篩檢問題) □ 有(如果回答「有」,請進入以下子問題 ) 無 有 1. 病人是否曾有一段時間流淚或啜泣,顯示他 / 她很悲傷? 0 1 2. 病人是否說出或表現出自己很憂傷或心情不好? 0 1 3. 病人是否會貶低自己或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 0 1 病人是否說他是個壞人或罪有應得的人? 4. 0 1 5. 病人是否顯得很沮喪或說他對未來沒抱希望? 0 1 6. 病人是否說他是家人的負擔,或說家庭若沒有他會變得好些? 0 1 7. 病人是否表達想死的意願,或談論過自殺的事情? 0 1 8. 病人是否有其他憂鬱或悲傷的病徵? 0 1 如果篩檢問題已確認後,請判定憂鬱的頻率及嚴重度。 頻率: 1. 偶然:每週少於一次。 2. 時常:每週約一次。 3. 頻繁:每週數次,但少於每天都有。 4. 非常頻繁:每天有一次或更多次。 嚴重度: 1. 輕度:憂鬱困擾著病人,但對開導及再保證大都有反應。 2. 中度:憂鬱困擾著病人,病人會自發性的說出或經由聲音表現出憂鬱的 徵兆,而且很難緩和。 3. 重度:憂鬱非常困擾病人,且是造成病人痛苦的主要來源。 困擾程度:這個行為引起您情緒上的困擾有多嚴重? 0. 完全不會造成困擾。 1. 有一點困擾。 2. 輕度困擾。 3. 中度困擾。 4. 重度困擾。 5. 非常嚴重困擾。 233


與失智 共舞

焦慮 病人是否沒有明顯原因就會神經緊張、擔心或害怕?他是否顯得緊張或忐忑 不安?病人是否害怕和你分開? □ 不宜(如果回答「不宜」,請在計分表上記「不適用」,並進入下一個篩檢問題) □ 沒有(如果回答「沒有」請在計分表上記「沒有」,並進入下一個篩檢問題) □ 有(如果回答「有」,請進入以下子問題 ) 無 有 1. 病人是否說過他擔心已經計畫好的事情? 0 1 2. 病人是否曾有一段時間曾感覺全身顫抖,不能放輕鬆,或感到特別 0 1 緊張? 3. 病人是否有一段時間曾感到或抱怨過會呼吸急促、喘不過氣來、嘆 0 1 息等,但是除了神經緊張外找不到其他可能原因? 4. 病人是否抱怨緊張得坐立不安、胃漲氣或心臟跳得很快或很重,常 0 1 與緊張不安有關(症狀無法用身體不佳來解釋)? 5. 病人是否會避開使他更心神不安的場所或情境,如乘車、和朋友相 0 1 聚或在人群中? 6. 當病人和你(或是他的照顧者)分開時,他是否會感到神經緊張或 0 1 生氣,他是否黏著你不要和你分開? 7. 病人是否表現出其他焦慮的症狀? 0 1 如果篩檢問題已確認後,請判定焦慮發生的頻率及嚴重度。 頻率: 1. 偶然:每週少於一次。 2. 時常:每週約一次。 3. 頻繁:每週數次,但少於每天都有。 4. 非常頻繁:每天有一次或更多次。 嚴重度: 1. 輕度:焦慮困擾著病人,但對開導及再保證大都有反應。 2. 中度:焦慮困擾著病人,病人會自發性的說出或經由聲音表現出憂鬱的 徵兆,而且很難緩和。 重度:焦慮非常困擾病人,且是造成病人痛苦的主要來源。 3. 困擾程度:這個行為引起您情緒上的困擾有多嚴重? 0. 完全不會造成困擾。 1. 有一點困擾。 2. 輕度困擾。 3. 中度困擾。 4. 重度困擾。 5. 非常嚴重困擾。 234


【附錄】部分神經心理評估表

昂然自得 / 欣快感 病人是否無緣無故地特別高興快樂?我所指的並非見到朋友,收到禮物或和 家人相處時正常應有的快樂。我是在問病人是否有不尋常的、持續的好心 情,或他會對一些事情覺得有趣,但別人並不如此認為。 □ 不宜(如果回答「不宜」,請在計分表上記「不適用」,並進入下一個篩檢問題) □ 沒有(如果回答「沒有」請在計分表上記「沒有」,並進入下一個篩檢問題) □ 有(如果回答「有」,請進入以下子問題 ) 無 有 1. 病人是否顯得心情太好了或太快樂了,和他 / 她平時不一樣? 0 1 2. 病人是否對別人不會感到好笑的事情而自以為幽默或好笑? 0 1 3. 病人是否做出孩子式的幽默,常會不適當的咯咯或哈哈大笑(如對 0 1 別人不幸的遭遇)? 4. 病人是否說些別人不認為好笑而自己特別覺得好笑的笑話? 0 1 5. 病人是否開小孩式的玩笑,如為了好玩而偷捏別人或故意躲起來? 0 1 6. 病人是否說「大話」,或聲稱自己擁有誇大的能力或財富? 0 1 7. 病人是否有其他現象顯示他的心情太好了或太快樂? 0 1 如果篩檢問題已確認後,請判定昂然自得 / 欣快感的頻率及嚴重度。 頻率: 1. 偶然:每週少於一次。 2. 時常:每週約一次。 3. 頻繁:每週數次,但少於每天都有。 4. 非常頻繁:每天有一次或更多次。 嚴重度: 1. 輕度:家人或朋友可以注意到病人的情緒高昂,但還不離譜。 2. 中度:可以很明顯地注意到病人的情緒高昂是不正常的。 3. 重度:病人的情緒高昂非常明顯;病人是過度興奮,幾乎對每件事都感 到好笑。 困擾程度:這個行為引起您情緒上的困擾有多嚴重? 0. 完全不會造成困擾。 1. 有一點困擾。 2. 輕度困擾。 3. 中度困擾。 4. 重度困擾。 5. 非常嚴重困擾。 235


與失智 共舞

冷漠 / 毫不在意 病人是否已對周遭世界失去興趣?他是否已對做事失去興趣?也沒有原動力 去從事新的活動?他是否不易與他人交談或做雜務(家事)?病人是否顯得 表情冷漠或態度冷淡? □ 不宜(如果回答「不宜」,請在計分表上記「不適用」,並進入下一個篩檢問題) □ 沒有(如果回答「沒有」請在計分表上記「沒有」,並進入下一個篩檢問題) □ 有(如果回答「有」,請進入以下子問題 ) 無 有 1. 和平時比起來,病人是否顯得較不主動也較不活躍? 0 1 2. 病人是否不願意與人主動交談? 0 1 3. 病人和平時相比,是否顯得缺少熱情或缺乏感情? 0 1 4. 病人是否較少參與做家務雜事? 0 1 5. 病人是否對他人的活動或計畫顯得較沒有興趣? 0 1 6. 病人是否對家人或朋友變得不關心注意? 0 1 7. 病人是否對他平時的喜好(興趣)顯得比較不熱心? 0 1 8. 病人是否有其它病徵顯示出他沒興趣去做新的事情? 0 1 如果篩檢問題已被確認後,請判定冷漠 / 毫不在意的頻率及嚴重度。 頻率: 1. 偶然:每週少於一次。 2. 時常:每週約一次。 3. 頻繁:每週數次,但少於每天都有。 4. 非常頻繁:每天有一次或更多次。 嚴重度: 1. 輕度:可以注意到病人漠然的表情,但不影響日常生活。只和病人平時 行為輕微不一樣;病人會對參加活動的建議有所反應。 2. 中度:冷漠很明顯,但可被照顧者的鼓勵及好言相勸所克服。只有在很 強的刺激下才會有自發性的反應,如親近的親戚或家人的到訪。 3. 重度:冷漠非常明顯,對任何鼓勵或外在事情都缺乏反應。 困擾程度:這個行為引起您情緒上的困擾有多嚴重? 0. 完全不會造成困擾。 1. 有一點困擾。 2. 輕度困擾。 3. 中度困擾。 4. 重度困擾。 5. 非常嚴重困擾。 236


【附錄】部分神經心理評估表

言行失控 病人是否顯得做事衝動欠缺考慮?他是否會說一些或做一些平時在公眾下不 該說或不該做的事?他是否會做一些事讓你或其他人覺得很尷尬? □ 不宜(如果回答「不宜」,請在計分表上記「不適用」,並進入下一個篩檢問題) □ 沒有(如果回答「沒有」請在計分表上記「沒有」,並進入下一個篩檢問題) □ 有(如果回答「有」,請進入以下子問題 ) 無 有 1. 病人是否表現得很衝動,完全不考慮後果? 0 1 2. 病人是否會和完全陌生的人交談,好像他是認識他們的? 0 1 3. 病人和他人談話時,是否不理會他人的感覺,或傷害他人的感覺? 0 1 4. 病人是否會說些低級黃色言論或有關性的言論,這些平時都不會公 0 1 開討論的? 5. 病人是否很公開的討論每一個人的隱私或私人事情,這些平時都不 0 1 會公開討論的? 6. 病人是否調戲、碰觸或擁抱他人,超出他平時的個性? 0 1 7. 病人是否有其他的失控或衝動的徵候? 0 1 如果篩檢問題已被確認後,請判定言行失控的頻率及嚴重度。 頻率: 1. 偶然:每週少於一次。 2. 時常:每週約一次。 3. 頻繁:每週數次,但少於每天都有。 4. 非常頻繁:每天有一次或更多次。 嚴重度: 1. 輕度:確實有言行失控,但對引導或指正後經常都可得到改善。 2. 中度:言行失控很明顯,而且很難被照顧者設法解決。 3. 重度:言行失控很明顯,照顧者的介入通常起不了任何作用;是造成引 起尷尬及社交挫折的來源。 困擾程度:這個行為引起您情緒上的困擾有多嚴重? 0. 完全不會造成困擾。 1. 有一點困擾。 2. 輕度困擾。 3. 中度困擾。 4. 重度困擾。 5. 非常嚴重困擾。 237


與失智 共舞

暴躁易怒 / 情緒易變 病人是否容易生氣?他的心情是否善變?他是否不正常的失去耐性?我們不 是指因為喪失記憶力或不能從事一般性工作而呈現的挫折感,我們所指的是 病人是否有不正常的易怒、失去耐性及快速的情緒改變,和他平時完全不一 樣。 □ 不宜(如果回答「不宜」,請在計分表上記「不適用」,並進入下一個篩檢問題) □ 沒有(如果回答「沒有」請在計分表上記「沒有」,並進入下一個篩檢問題) □ 有(如果回答「有」,請進入以下子問題 ) 無 有 1. 病人是否脾氣很壞,為小事而勃然大怒? 0 1 2. 病人是否很快地改變情緒,前一分鐘心情好,一下子馬上就生氣? 0 1 3. 病人是否有出現短暫但劇烈的生氣? 0 1 4. 病人是否失去耐性,常無法忍受延誤或等待已經計畫好的活動? 0 1 5. 病人是否很情緒化,或暴躁易怒? 0 1 6. 病人是否喜歡和人爭論而且難以相處? 0 1 7. 病人是否有其他容易生氣的徵候? 0 1 如果篩檢問題已被確認後,請判定暴躁易怒的頻率及嚴重度。 頻率: 1. 偶然:每週少於一次。 2. 時常:每週約一次。 3. 頻繁:每週數次,但少於每天都有。 4. 非常頻繁:每天有一次或更多次。 嚴重度: 1. 輕度:確有易怒或脾氣不穩,但經過疏導或再三說明後一般都得到改 善。 2. 中度:易怒或脾氣不穩很明顯,而且很難被照顧者很難設法解決。 3. 重度:易怒或脾氣不穩很明顯,照顧者的介入起不了任何作用;是造成 病人痛苦的的主要來源。 困擾程度:這個行為引起您情緒上的困擾有多嚴重? 0. 完全不會造成困擾。 1. 有一點困擾。 2. 輕度困擾。 3. 中度困擾。 4. 重度困擾。 5. 非常嚴重困擾。 238


【附錄】部分神經心理評估表

怪異動作 病人是否來回的走來走去?不斷重複去做某一件事,如開櫃子、開抽屜,或 不斷捏東西、纏繞繩線。 □ 不宜(如果回答「不宜」,請在計分表上記「不適用」,並進入下一個篩檢問題) □ 沒有(如果回答「沒有」請在計分表上記「沒有」,並進入下一個篩檢問題) □ 有(如果回答「有」,請進入以下子問題 ) 無 有 1. 病人是否在房子裡明顯沒目的地走來走去? 0 1 2. 病人是否在尋找東西,把抽屜或櫃子打開,把東西拆開? 0 1 3. 病人是否重複地把衣服穿上又脫下? 0 1 4. 病人是否有一些重複的動作,或他們不斷重複做的「習慣」? 0 1 5. 病人是否有做一些重複的動作如扣上又扣下,捏來捏去,繩線繞來 0 1 繞去等? 6. 病人是否極度不安,似乎不能安坐,或不斷抖動他的腳,不斷輕拍 0 1 手指? 7. 病人是否有其他不斷重複的動作? 0 1 如果篩檢問題已被確認後,請判定不尋常舉動的頻率及嚴重度。 頻率: 1. 偶然:每週少於一次。 2. 時常:每週約一次。 3. 頻繁:每週數次,但少於每天都有。 4. 非常頻繁:每天有一次或更多次。 嚴重度: 1. 輕度:可以注意到病人有怪異動作,但不會影響日常一般活動。 2. 中度:病人的怪異動作非常明顯,但可以由照顧者克服。 3. 重度:病人的怪異動作非常明顯,不會對照顧者的處理起任何作用;是 造成病人痛苦的主要來源。 困擾程度:這個行為引起您情緒上的困擾有多嚴重? 0. 完全不會造成困擾。 1. 有一點困擾。 2. 輕度困擾。 3. 中度困擾。 4. 重度困擾。 5. 非常嚴重困擾。 239


與失智 共舞

睡眠 / 夜間行為 病人是否已有睡眠問題(如果病人只要半夜起來上廁所一兩次,而又很快的 入睡,則不列為睡眠問題)?他/她是否晚上會起來?他是否半夜會遊走,穿 好衣服或妨礙到你的睡眠? □ 不宜(如果回答「不宜」,請在計分表上記「不適用」,並進入下一個篩檢問題) □ 沒有(如果回答「沒有」請在計分表上記「沒有」,並進入下一個篩檢問題) □ 有(如果回答「有」,請進入以下子問題 ) 無 有 1. 病人是否不易入睡? 0 1 2. 病人是否半夜起床(如果病人只是半夜起來上廁所一兩次,而又很 0 1 快的入睡,則不列為睡眠問題)? 3. 病人是否半夜遊走,漫步或做一些不適當的活動? 0 1 4. 病人是否半夜會吵醒你? 0 1 5. 病人是否會起床、穿衣服然後準備外出,以為現在就是早上要開始 0 1 一天的工作? 6. 病人是否起來太早(比他 / 她平日要早些)? 0 1 7. 病人是否在白天睡的太多? 0 1 8. 病人是否有其他我們未談論到的半夜行為困擾著你? 0 1 如果篩檢問題已被確認後,請判定睡眠問題的頻率及嚴重度。 頻率: 1. 偶然:每週少於一次。 2. 時常:每週約一次。 3. 頻繁:每週數次,但少於每天都有。 4. 非常頻繁:每天有一次或更多次。 嚴重度: 1. 輕度:雖有半夜的行為但不會特別離譜。 2. 中度:雖有半夜的行為且會影響到病人及妨礙照顧者的睡眠;可能不只 有一種的行為會發生。 3. 重度:半夜的行為呈現數種之多,病人在晚上非常的痛苦,而且照顧者 的睡眠深深的被妨礙著。 困擾程度:這個行為引起您情緒上的困擾有多嚴重? 0. 完全不會造成困擾。 1. 有一點困擾。 2. 輕度困擾。 3. 中度困擾。 4. 重度困擾。 5. 非常嚴重困擾。 240


【附錄】部分神經心理評估表

食慾及飲食行為改變 病人的食慾、體重及進食習慣有沒任何改變(如果病人因為失能而需要餵食 時,則此項記為「不宜」)?喜愛的食物是否改變? □ 不宜(如果回答「不宜」,請在計分表上記「不適用」,並進入下一個篩檢問題) □ 沒有(如果回答「沒有」請在計分表上記「沒有」,並進入下一個篩檢問題) □ 有(如果回答「有」,請進入以下子問題 ) 無 有 1. 他 / 她的食慾是否減低? 0 1 2. 他 / 她的食慾是否增加? 0 1 3. 他 / 她的體重是否減輕? 0 1 4. 他 / 她的體重是否增加? 0 1 5. 他 / 她的「吃相」是否改變?如每次進食都是嘴巴裡塞得滿滿的。 0 1 6. 他 / 她選擇的食物是否改變?如吃太多的甜食或其他特別種類的食 0 1 物。 7. 他 / 她有沒奇特的飲食行為?如每天吃完全相同的食物,或完全相 0 1 同的進食順序。 8. 他/她有沒其他我沒提到的食慾或進食的問題? 0 1 如果篩檢問題已被確認後,請判定食慾及進食問題的頻率及嚴重度。 頻率: 1. 偶然:每週少於一次。 2. 時常:每週約一次。 3. 頻繁:每週數次,但少於每天都有。 4. 非常頻繁:每天有一次或更多次。 嚴重度: 1. 輕度:食慾或進食行為有改變,但不會造成體重的改變或其他妨礙。 2. 中度:食慾或進食行為確有改變,造成體重輕微的波動。 3. 重度:食慾或進食行為明顯的改變,引致體重的波動,造成尷尬的情況 或妨害到病人的健康。 困擾程度:這個行為引起您情緒上的困擾有多嚴重? 0. 完全不會造成困擾。 1. 有一點困擾。 2. 輕度困擾。 3. 中度困擾。 4. 重度困擾。 5. 非常嚴重困擾。 241


與失智 共舞

失智症混亂行為評估表 Dementia Behaviour Disturbance Scale(DBD) 姓名: 日期: 年 月 日 分數: 計分方式: 0. 未曾 1.很少 2.偶爾 3.經常 4.全部 問題發生時若沒有別人監督或者防範請寫6,如果問題發生在 過去而非發生在上週,請寫7,在計算總分時6或7被計為零 分。 0 1 2 3 4 1. 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 □ □ □ □ □ 2. 無理的指控別人…………………………………………… □ □ □ □ □ 3. 口語上的虐待,詛咒別人………………………………… □ □ □ □ □ 4. 倒空抽屜和衣櫃…………………………………………… □ □ □ □ □ 5. 衣著不恰當………………………………………………… □ □ □ □ □ 6. 不得體地暴露身體………………………………………… □ □ □ □ □ 7. 無理由的吼叫……………………………………………… □ □ □ □ □ 8. 身體上的攻擊(毆打,咬人,刮傷,腳踢,吐口水)… □ □ □ □ □ 9. 不適當地性騷擾…………………………………………… □ □ □ □ □ 10. 原地上下踱步……………………………………………… □ □ □ □ □ 11. 不停地或激動不安的方式移動手臂或者腿部…………… □ □ □ □ □ 12. 在外面走失………………………………………………… □ □ □ □ □ 13. 無法控制小便(尿濕褲子)……………………………… □ □ □ □ □ 14. 無法控制大便(弄髒褲子)……………………………… □ □ □ □ □ 15. 無任何原因在半夜醒過來………………………………… □ □ □ □ □ 16. 夜間在屋內走來走去……………………………………… □ □ □ □ □ 17. 日間睡眠過多……………………………………………… □ □ □ □ □ 18. 過度飲食…………………………………………………… □ □ □ □ □ 19. 拒絕進食…………………………………………………… □ □ □ □ □ 20. 不恰當的哭笑……………………………………………… □ □ □ □ □ 21. 拒絕別人的照顧,例如洗澡、穿衣服、刷牙等………… □ □ □ □ □ 22. 丟擲食物…………………………………………………… □ □ □ □ □ 23. 日間無目的地在屋外走來走去…………………………… □ □ □ □ □ 24. 無理由地儲存東西………………………………………… □ □ □ □ □ 25. 毀壞衣物或物體…………………………………………… □ □ □ □ □ 26. 遺失,放置錯誤,或隱藏東西…………………………… □ □ □ □ □ 27. 重複地問同一個問題……………………………………… □ □ □ □ □ 28. 重複做一個動作(擦桌子)一次又一次………………… □ □ □ □ □ 摘自:Mona Baumgarten, PhD,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Medical Center. 242


【附錄】

講 座 學經歷



【附錄】講座學經歷

林信男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兼任教授 學經歷

台大醫院精神部主任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精神學科教授 成大醫院副院長兼精神部主任 成大醫學院精神科教授兼主任 桃園療養院院長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 台灣精神醫學會專科醫師 台灣神學院、台南神學院客座教授 英國倫敦大學精神科研究院研究員 嶺頭台灣神學院宗教文學碩士

245


與失智 共舞

卓良珍醫師 台中榮民總醫院精神部特約主治醫師 學經歷

台中榮民總醫院老年身心科主任 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國立陽明大學精神學科臨床教授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臨床教授 弘光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台灣精神醫學會專科醫師 台灣老年醫學會專科醫師 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專科醫師 美國杜克大學老年精神醫學研究員 大葉大學生物產業科技研究所理學博士

246


【附錄】講座學經歷

詹弘廷醫師 埔里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社區暨長期照顧醫學部主任 學經歷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彰化秀傳紀念醫院神經退化疾病研究中心主任 花蓮基督教門諾會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台東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台灣神經醫學會專科醫師 台灣老人急重症醫學會專科醫師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神經退化疾病研究員 台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哲學博士

247


與失智 共舞

施富金教授 路加傳道會總幹事 嘉義基督教醫院講座教授 台灣心臟胸腔護理學會理事長(第3-4屆) 台灣心臟胸腔護理學會常務監事(第5屆) 學經歷

國立陽明大學護理學院院長兼系主任、所長 國立陽明大學臨床暨社區護理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台北醫學大學護理學院教授兼國際學術交流中心主任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護理部主任 台灣心臟胸腔護理學會理事長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所副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所護理部副主任、督導長、護理長 美國 Stanford University客座教授 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TMDU)客座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客座教授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護理科學碩士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護理科學博士

248


【附錄】講座學經歷

吳麗芬博士 國立台中科技大學護理系副教授 中華民國失智者照顧協會常務理事 學經歷

國立台中科技大學中護健康學院副院長 國立台中護專教務主任 國立台中護專副教授兼護理科主任 台中市護理師護士公會理事長 台中榮民總醫院護理長、督導長 台中海軍醫院護理科主任 國防醫學院護理學系講師 國軍805醫院護理師、護理長 美國伊利諾大學護理研究所老年護理博士

249


與失智 共舞

秦燕社工師 亞洲大學社工系副教授 中華民國失智者照顧協會理事 學經歷

中華民國社工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 中華民國社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 台中榮民總醫院社會工作室組長 彰化基督教醫院社工員 台北榮民總醫院社工員 中華民國醫務社工協會理事長 東海大學社工系兼任講師 東海大學社工研究所碩士

250


【附錄】講座學經歷

趙素絹護理師 愚人之友基金會教育組主任  學經歷

愚人之友基金會福氣村失智老人團體家屋負責人 台中護專助理教授兼進修推廣部主任 台中護專助理教授兼學生輔導中心主任 台中護專講師兼護理科主任 台中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弘光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勤益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中台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美國愛達荷州立大學教育學博士

251



廣告回信

中台字第2 9 4 5號

台灣中區郵政管理局登記處

地 編 姓 址 號 名 : : :

電 話 :

付 已 資 郵

財 團 法 人 中 華 基 督 教 路 加 傳 道 會

號 14 樓 之 1

166

福 雅 路

04-2465-4936 04-2462-9325

台 中 市 西 屯 區

4 0 7 6 3

票 郵 貼 免

: 話真 電傳

號 區 遞 郵 人 件 寄

簽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同信用卡上簽名)

● 授權碼(請勿填寫)

奉獻收據:□年寄 □每月寄送

電話:

(請務必填寫)

本單填妥後請傳真至 (04) 2462-9325,請務必以電話連絡確認裨益完成相關手續 或 逕寄 40763 台中市西屯區福雅路166號14樓之1(會計部 收);連絡電話 (04) 2465-4936

地址:□□□-□□

持卡人姓名:

奉獻項目: □人事費 □經常費 □文字事工費 □醫療宣教基金 □醫務及學生團契事工 □退修會

※按月捐助ˍˍˍˍˍˍ元,自ˍˍ年ˍˍ月 至ˍˍ年ˍˍ月

奉獻金額:※一次捐助ˍˍˍˍˍˍ元

卡號: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

信用卡有效期限:ˍˍˍˍ年ˍˍˍ月

卡別:□ VISA □ MASTER CARD □ 聯合信用卡 □ JCB 填單日期:ˍˍˍˍ年ˍˍˍ月ˍˍˍ日

路加傳道會信用卡專用奉獻付款單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CIP)資料 與失智共舞 / 林信男等作. -- 再版. -- 臺中市: 基督路加傳道會, 2016. 05 面 ; 公分 ISBN 9978-986-92428-2-0(平裝) 1.失智症 2.健康照護 3.文集 415.93407

105008705

與失智共舞 發 行 人 簡肇明 出 版 財團法人中華基督教路加傳道會 Chinese CHristian Medical Mission 地 址 407台中市西屯區福雅路166號14樓之1 電 話 04-24654936 傳 真 04-24629325 網 址 www.ccmm.org.tw 電子信箱 ccmmtaichung@gmail.com 郵政劃撥 07350889 戶 名 路加傳道會 作 者 林信男、卓良珍、詹弘廷、施富金、 吳麗芬、秦燕、趙素絹(依講座次序) 總 編 輯 卓良珍、施富金 執行編輯 林雅庭 美術編輯 林雅庭 總 幹 事 施富金 印 刷 磐石企業社 I S B N 978-986-92428-2-0(平裝) 出版日期 2016年3月初版 2016年5月再版

版權所有 索取贈送 自由奉獻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