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港學術交流 第一零四期

Page 1

ISSN 1684 - 7261

Mainland - Hong Kong Academic Exchange

2015

1

104


目錄

2015年1月

104 期

1

●卷首語

京港 專訪

●京港傑出學人專訪‧封面學人 白春禮和他心中的科學院

陳錦雲 楊 純

2

陳錦雲 陳 哲

6

陳錦雲 陳 哲

9

—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院士專訪 ●京港傑出學人專訪 醫海滄桑 妙手仁心 — 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霍泰輝教授專訪 醫者之心 學者之思 — 香港大學牙醫學院副院長金力堅教授專訪

京港 動態

中科院白春禮院長與香港院士座談 午餐演講會上介紹「率先行動計劃」

匡 意

12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訪問香港高校 與香港理事座談並頒發理事聘書

繩 聰

14

2014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

重 華

16

本中心拜訪在京六個董事單位商談香港工作

重 華

19

紀念何梁何利基金成立20週年科技創新成就展在香港展出

匡 意

20

工業和資訊化部教育與考試中心代表團訪港

曉 麗

22

本中心應邀出席中國社科院等主辦「兩岸三地人文社會科學論壇」

重 華

24

重 華

26

北京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駐港人才聯絡處訪問本中心

陽 春

27

本中心應邀訪問前海管理局商談人才合作

王 波

27

林麗娟 黃 咏

28

中大證實注射「加壓素」可有效降低宮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風險

香港中文大學

29

城大學生發明減輕癡肥問題的基因改造方案

香港城市大學

31

香港大學

32

香港科技大學物理學家成功調控光子形狀 創造光腔裝載效率最高紀錄

香港科技大學

34

創兩地學術交流先河 浸大與清華舉辦暑假研習課程25載

香港浸會大學

35

青島‧香港綠色建築研討會

「2014年海量數據學術研討會」在中文大學舉行

學術 情報站

香港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發現禽流感病毒跨種感染人類的適應性變異

●「京港」簡介 / 徵稿啟事

《京港學術交流》期刊編委會 出 版: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執行主編:陳錦雲 特約記者:魏姍姍 陳 哲

封底內頁

‧非賣品‧

編輯部電話:852-2893 6355 廣告/訂閱查詢:bhkaec@bhkaec.org.hk / 852-2893 6355 地址:香港北角英皇道83號聯合出版大厦14樓1404-05室 Address: Unit1404-05, SUP Tower, 83 King's Rd., North Point, Hong Kong 網址:www.bhkaec.org.hk


卷首語 2014年第四季度,京港學術交流中心舉辦了多場 學術交流活動,包括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 接待中國科學院白春禮院長訪港、與香港院士座談; 紀念何梁何利基金成立20周年科技創新成就展在香港 展出;青島‧香港綠色建築研討會以及2014年海量數 據學術研討會的舉行等等。 另外,本中心還接待了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與考 試中心代表團訪港;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訪問香港高 校、頒發理事聘書;北京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駐港 人才聯絡處訪問本中心;應邀訪問前海管理局商談人 才合作。經過多個代表團訪問香港,和組織多場研討 會,分享學術成果,進一步促進了香港高校及科技界 與內地的合作交流。 「京港傑出學人」欄目本期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 長白春禮、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霍泰輝教授和香港大 學牙醫學院副院長金力堅,在與他們的分享過程中, 我們看到,中科院的第四代院長白春禮院士為推進兩 地科技和人才交流,不遺餘力,中大霍泰輝教授也積 極推動兩地學術活動,謀求共同發展。他希望中大深 圳分校日後能更多利用內地資源,也展開了與西安高 校合作。集合他們的經驗,我們相信能更好促進兩地 的溝通和發展。

1


京 港傑出學人專訪

封面學人

白春禮和他心中的科學院 — 中國科學院院長 白春禮院士專訪 ◆ 採訪:陳錦雲 楊純 ◆ 撰文:楊純

▲ 白春禮院士

編者按:白春禮,生於遼寧丹東。中國科學院院長,是享譽海內外的科學家。本科 畢業於北京大學,在中科院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1985年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噴氣 推進實驗室擔任博士後研究員,成為1950年以來第一個在該實驗室工作的中國科學 家。白院長是中國第一個積極致力於研究納米技術的科學家,也是中國在掃描隧道 顯微學領域研究的開拓者之一。1996年走上科研管理工作崗位,為更好實施「百人 計劃」和「千人計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推出「3H計劃」。

白春禮很忙碌,早些年,因為做掃描

年代末,他率領科研小組在中國成功研製

隧道顯微鏡。這些年,因為擔任中科院院

出掃描隧道顯微鏡;後來,他作為科學院

長做科研管理工作。

院長,不遺餘力網羅人才,為傑出青年科

2014年11月,白春禮訪問香港浸會大

研人才做後勤保障, 推行「3H計劃」,邀

學和香港科技大學,和20多位香港籍院士

請全球一流科學家和中國的科學家進行合

和高校校長分享他所在科學院的發展歷

作研究。最近,他又有了新任務——實施

程。

「率先行動計劃」,推進中國科學界展開

拋開「上山下鄉」和上學那幾年,白

新一輪的深化改革。

春禮的工作和生活圈子一直沒離開中國科 學院。1978年北京大學畢業後,白春禮分 配到中國科學院化學所。從此開始了他的

2

對知識的渴求一直沒變 中國科學院第一任院長郭沫若先生講

科研和管理生涯。

過,一個人成長的路,往往會被一個偶然

認識白春禮的人,都知道他和他研製

的契機所左右,在白春禮身上,這小小的

的掃描隧道顯微鏡 (STM)。早在20世紀80

真理似乎得到印證。


京 港傑出學人專訪

封面學人

17歲從遼寧老家來到內蒙古建設兵團 的時候,白春禮並不清楚自己的未來會怎 樣。「那個時候沒有想到自己會做中國科 學院院長,更沒想到當院士。」面朝黃沙 背朝天,他度過了最寶貴的青春歲月。 「我去內蒙古建設兵團的時候,文革 還沒有結束,1970年那個時候並不知道今 後會怎樣,也沒法設計自己更遠的目標和 理想,但有一點是沒變的,沒有放棄對知 識的渴求和追求。多學一些知識,不想 由於文革中斷學業,而中斷對知識的追 求。」 小時候,父親跟白春禮講過,他很佩 服愛迪生,發明了電燈,給大家帶來光 明,因此他一直勉勵自己的孩子,在社會

出去就是為了回來 正如賈伯斯所說:「你無法預料這些 點滴如何聯繫在一起,唯有事後回顧,才 能看出彼此間的關聯。所以你要相信,這 些點滴未來會以某種形式互相聯繫。 1985年9月,受中國科學院化學所的委 派,白春禮走進加州理工學院,這裡曾留 下錢學森、周培源等前輩的足跡。到加州 理工學院不久,白春禮看見導師正從事掃 描隧道顯微鏡的研究,他感覺這個研究方 向,國內沒有,也很重要,於是他申請進 入了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這是由美國航 空局與加州理工學院共管的著名實驗室。 當年 ,錢學森曾在此創下輝煌的業績,白

上要有一技之長,有了一技之長能立足社

春禮以其實力成為這塊領地上第二個來自

會也能服務社會。

大陸的中國人。

父親的教誨,白春禮一直銘記於心。

沒多久,白春禮與同事合作的研究成

小學、中學時期,他學習一直很不錯,也

果就被列為國際學術大會的大會報告,編

十分願意學習。就算在條件艱苦的內蒙,

制的相關軟體被美國海軍實驗室採用。他

對知識的渴求也一直沒有變。白春禮想,

的導師專門致信中科院化學所,稱讚他是

萬一以後要是有機會的話,再去深造。

「傑出青年科學家中的佼佼者」。在著名

他白天當卡車司機兼文書。夜晚挑燈

實驗室站穩了腳跟,名譽、高薪和綠卡隨

夜讀哥哥的高中課本。「我 把我哥哥學過

之而來的時候,白春禮卻做出了個讓人意

的課本帶著身邊讀,並不是想到了什麼

外的決定——回國。

機會,而是我高中課程沒學完,想繼續

理由很簡單,「我覺得在國外學的東

學。」現在回頭來看,這段時期的自學,

西國內沒有,而且這些新的儀器設備對國

對今後走上科研這條路很有幫助。一方面

內科技發展又非常有用,所以非常著急回

鍛煉了自學能力,也提升了自己的基礎。

來自己做。」和那個年代的大部分人一

4年後,機會真的來了,經過全連戰

樣,出去是臨時的,回來是肯定的。回國

士三輪投票評選和參加文化考試後,白春

之前,他心裡清楚,回國買不起車也沒車

禮幸運地進入北京大學化學系深造。北大

可開,為了過過車癮,他幫一個要搬到美

畢業後,白春禮進入中國科學院化學所工

國東海岸上學的人把車開過去,自己出點

作,從此開始了他的科研生涯。

汽油費就行,送到了再坐大巴回來。

3


京 港傑出學人專訪

封面學人

賣掉二手小轎車,拿著省吃儉用攢下

肯定我是最後一個走的。所以每天晚上

來的5000美元,他買了關鍵元器件。1987

十二點鐘過來敲門:「鎖門了,快走吧。

年10月舉家從美國回來。當時,白春禮最

有的時候他忘了,把門鎖上了,他就得爬

想幹的事就是在中國把掃描隧道顯微鏡研

牆跳出去。

製出來。

天道酬勤。1988年4月12日,中國第一

和時間賽跑做STM

台電腦控制的 S TM 研製成功;隨後,低 溫 S TM 研製成功;超高真空 S TM 研製成

1987年的中科院化學所,正逢經費短

功……看到儀器成功研製出來的那一天,

缺、負債運轉的窘境,白春禮說服當時負

白春禮騎著自行車,抬頭才發現樹葉已經

債數百萬元的化學所,借給他12萬元啟

綠了。

動經費,騰出一間廢棄的地下室作為實 驗室。實驗室沒暖氣,冬天穿著羽絨服工

4

對實驗室的感情比孩子深

作;出去買儀器,捨不得花錢打計程車,

作為父親,白春禮說,實驗室是我創

就自己扛著擠公共汽車回來。白春禮記得

建的,當時付出的精力和感情,比對我的

有次正趕上下班高峰,等了一個多小時都

孩子還深。一直以來,他與兒子相處的時

沒擠上去。最後硬是扛著箱子在眾人的白

間很少。包括與家人團聚的時間。「晚上

眼相向中擠上汽車回城。

我一般看完新聞聯播,七點半我就到實驗

在一次科研體制改革的會上,經費窘

室去,所以我的兒子也習慣了。

境得到前院長周光召的支持而有所改善。

對於家庭,他這樣說,「生活如果再

周院長意識到 S TM是一項對中國科技具有

來一次的話,我想我可以在這方面去多做

深遠意義的偉業。他要求白春禮提交一份

一些補償,但是我覺得,我對科研的興

報告,之後沒多久,30萬元院長特別基金

趣,對它所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我相信也

就撥到了白春禮的課題組。

不會比以前要少,因為那是自己最熱愛的

拿到了經費,白春禮更感到一種無形

工作,尤其對實驗室,充滿了非常深厚的

的壓力,院長都這麼支持,自己總要對得

感情。

起人,不要辜負了領導的期望。為了早一

從美國回來的時候,白春禮給自己設

點研製出儀器,白春禮每天第一個去實驗

立了目標:「當時已經明確做科研了,所

室,最後一個離開。晚上十一、二點,甚

以我的目標就是退休時當研究員。」之所

至一、兩點次回家都是常事,第二天早晨

以有這樣的目標,是因為自己在北大化學

八點鐘又準時到實驗室去。後來乾脆連週

所的第二導師傅亨,他快退休的時候是正

末的時間也放在工作上了。

研究員。因為文革,時間斷層,一直沒

每一個在科研一線工作的人都有相同

提。

體會,時間非常不夠用。那陣兒所裡是

「現在來看,我已經完成了目標。」

十二點鐘鎖大門,師傅知道我那個實驗室

耳順之年的白院長微笑著說。其實,早在


京 港傑出學人專訪

封面學人

34歲,白春禮已經破格提升為副研究員。

一些,考慮問題應該更加宏觀一些,對國

1996年開始做中科院副院長,1997年當選

家的相關政策和發展,使命感和責任感更

中科院院士,一開始,科研沒有扔,後來

強。

因為管理任務更重了。就捨棄了做科研。

「這種責任感和壓力其實還是蠻大

做管理希望不辱使命

的。」白院長表示,如果失誤,可能要比 課題組的失誤的影響大得多。當然看到中

「其實從個人興趣而言,我還是願意

國科技的發展,為國家創 新驅動發展戰略

做科研。」白院長坦言,科研比較單純,

能做出自己的貢獻,還是很有使命感的,

跟人打交道的事情不是太多。只要你在實

「希望這幾年的付出和努力,能見到成

驗室裡,專注你的方向和課題,帶你的學

效,不辱使命。」

生。你的成就感很明顯。比如說,你今天

早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首批招收本科生

突破一個難題,有篇PAPER可以發表,或

的開學典禮上,白春禮就曾寄語青年學子

者是怎麼樣,自己能馬上看到成績和成就

們,「大志向、大目標,才能取得大成

感。

就、大成功。我希望,每一位同學都能立

管理工作就不一樣,管理是很多人協

下為國奉獻、為民服務的堅定志向,永遠

作的東西,是個整體的結果,不像個人的

保持昂揚的激情,擔當社會責任,鑄就美

成果,每個課題組那麼具體,是兩個完全

好人生」。

不同的概念。他體會兩者的不同在於,做

這番說話發自肺腑,因為這些年,白

科研管理工作不一樣的地方,是站位更高

春禮一直用行動在詮釋。

5


京 港傑出學人專訪

醫海滄桑 妙手仁心 — 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 霍泰輝教授專訪 ◆ 採訪:陳錦雲 ◆ 撰文:陳哲 ◆ 修訂:魏姍姍 陳錦雲

編者按:霍泰輝教授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後於香港中文大 ▲ 霍泰輝教授

學(中大)獲取醫學博士學位,專研新生兒科。他曾在香港大學和 瑪麗醫院擔任兒科學系講師,其後在英國牛津大學約翰拉德克利 夫醫院及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醫療中心的初生兒科部門工作多 年。1984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兒科學系,於2004年擔任醫 學院院長,2013年出任中文大學副校長。

6

醫海滄桑的開拓者

兒科人手嚴重不足,實習醫生都沒有。除

中大醫學院於1981年成立,而霍教授

了條件艱苦之外霍教授也講述了一個小插

1984年就加入其中,為推動醫學院發展盡

曲,他清楚地記得在醫院當值的第一天晚

了一份力。他告訴我們,當時醫學院沒有

上就食物中毒,「第一次值班,卻還要靠

自己的教學醫院,幸得位於香港九龍觀塘

別人幫忙,還讓我的上司教授專門回來替

的基督教聯合醫院的幫忙,讓醫學生可以

我照顧病人,真是印象深刻。」

到那裏上臨床課,當時學生連教室都沒

對於自己的經歷,霍教授形容是趕上

有,只有在貨櫃箱上課,到了第一批學生

了一個兒科發展很大的年代,他見證了這

升讀四年班時才有自己的教學醫院,「條

個領域的滄桑變化。當時出生低於 1.5 千

件很艱苦,我們真的就是開荒牛。」

克的新生 兒很難存活,現在不到 1 千克的

除了在醫學院工作,霍教授也在醫院

大多都可以生存;以前沒有適合新生兒的

行醫,而當時他所在的醫院條件也不盡如

呼吸機,就用成人的來代替,而今已有專

人意。他說當時新建設的醫院人手本來就

用的新生兒呼吸機;以前都是用人手來測

少,兒科醫生更是不多,這導致他所在的

量呼吸和心跳,現在測量的機器複雜到把


京 港傑出學人專訪

小嬰兒放進去後看都看不見;以前新生兒 肺透明膜病很難救,現在有藥物、技術等 等方法來克服……「真的是完全不同,天 翻地覆。」 作為醫學院的「開荒牛」,霍教授教 學37年,向四十載春秋邁進,而他還未停 下來。「我在香港醫院管理局服務時的同 班同學們60歲退休後都選擇做兼職或自行 開業繼續行醫,在大學裏工作年限可以有 所延長,其實香港醫生荒,推遲退休年齡 也不無道理呀。」

妙手仁心的醫者 關於走上兒科這條道路的起因,霍教

▲ 霍泰輝副校長在畫圖解釋醫學病狀

授坦白道他讀書的時候其實也不知道自己

引起的黃疸病,一旦患上,每當新生兒接

興趣在哪,直到實習時接觸病人後才有深

觸到外來敏感物便會紅血球糜爛,輕則皮

入的認識。當時都是抽籤去實習,他剛好

膚眼白發黃,重則患上腦癱、失聰甚至死

抽到了兒科,開始做實習便很喜歡,也喜

亡。黃疸病多由樟腦、黃蓮等導致,而中

歡和小朋友們聊天,於是在兒科一干就是

國南方人特別容易患上這基因病,中國南

幾十年。

方每100名新生兒中就有 4 名患有 G6PD

霍教授的專業領域主要集中在新生兒

缺乏症,「這種中國人更容易生的病我也

的呼吸、成長方面,而新生兒呼吸問題多

就特別感興趣,想要研究出治療預防的方

見於早產、發育不全等情況,其實每一個

法。」

小朋友的出生成長都面臨重重考驗。他提

另一個新生兒常見的毛病叫做吸入

到一種新生兒肺面缺乏表面活性物的症

胎糞,所謂胎糞即為新生兒在母親肚子

狀,如果缺乏這幫助肺部進行收縮呼吸的

裡時排出的糞便。關於它們霍教授有記

重要部分,不論大人小孩都足以致命。

憶猶新的故事。雖然胎糞無菌無害,但是

感染也是新生兒面臨的危險之一,

吸入之後極易堵塞嬰兒氣管,大的會堵塞

由於母親產道內有不少細菌,出生時胎

主氣管導致無法呼吸,而小的堵住支氣管

膜破裂細菌便可能感染小嬰兒,肺部首

更為麻煩,由於只能吸入氣體無法排出,

當其衝,這也給霍教授所在領域更添一重

就會引 起肺部破裂——對於胎糞引起的種

挑戰。除此之外,霍教授特別提到一種叫

種問題,多半只有一個解決辦法,就是把

做葡萄糖六磷酸脫氫酶 (G6PD) 缺乏症所

胎糞吸出來。霍教授當時的做法就是把導

7


京 港傑出學人專訪

管一頭伸入嬰兒體內,另一頭自己用嘴

(醫學)、藥理學系及生理學系整合成立

來吸,他形容胎糞的味道「鹹鹹的,腥腥

了生物醫學學院,讓學生教師更能利用所

的,但是不臭。」而發展至今由於擔心愛

學相輔相成,也有利於同學系、部門之間

滋病傳染,已經不再用這個方法,改由儀

的資源共享。此外醫學院亦增聘科學家來

器抽吸,但霍教授卻認為效果不如人嘴來

增強科研實力,他認為當今香港的醫學院

得好,「當時我們這一代的兒科醫生幾乎

在科研人員與資金投入都相對少,但科研

每個人都這麼做過,現在可惜了,你們這

成果卻比許多先進國家毫不遜色,很值得

一代人享受不到啦」,霍教授說罷哈哈大

自豪,「而今不少人妄自菲薄,但是瞭解

笑。

數據之後便會知道香港在這方面的領先地

前 3、4年,霍教授帶領的團隊剛剛建

位。」但另一方面,他也認為香港在醫

立了一個中國和香港新生兒不同周數、月 數時的生長發育標準體系,其中包括了口 眼耳鼻大小、胸圍甚至細緻到「人中都會 衡量,「這在當時是一項前瞻性的工作, 現在全港出生的嬰兒都會按照這個標準來 衡量。」

不斷推動中大醫學院發展 擔任中大醫學院院長期間,霍教授主

8

療領域投入的資金不足,「內地在醫療方 面投入已佔 GDP2%,香港卻連 1%都不 夠。」 此外,霍教授也積極推動兩岸合作, 謀求共同發展。他希望中大深圳分校日後 能更多利用內地資源,包括科研環境和人 才等等,此外中大不斷推動香港人才北上 合作,而今腸胃科便和西安有合作,上皮

要推動了科研、教學兩方面的工作進程。

細胞生物學研究中心和四川大學有合作,

他任內成立了許多科研所,例如李嘉誠健

中藥研究和昆明中科院有合作,幹細胞和

康科學研究所,專注於轉化研究,將基礎

廣州中科院有合作等等,還有許多和內地

臨床研究推向應用。另外他認為現在醫學

院校的不同合作項目,最新一項合作則在

各分支變得越來越精專,但實際上所研

人工生育研究上準備和山東大學簽 署合作

究範圍卻完全沒有疆界,中大於是將 4 個

備忘錄,「這些項目大大擴展了我們的科

臨床前期學系 — 解剖學系、生物化學系

研基地」霍教授如是說。


京 港傑出學人專訪

醫者之心 學者之思 — 香港大學牙醫學院副院長金力堅教授專訪

◆ 採訪:陳錦雲 ◆ 撰文:陳 哲 ◆ 修訂:陳錦雲

▲ 金力堅教授

編者按:金力堅教授是馳名中外的 牙周病學專家,投身口腔醫學界29年 來,在教育、研究、臨床、知識轉化

貢獻之路 一步廿年

及專業和社區服務方面都頗有建樹。

金教授本是浙江杭州人,來自一個書

他於1994年加入香港大學,擁有北京

香家庭。1985年從浙江醫科大學口腔醫學

醫科大學(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和瑞 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的博士學位,並在 2007年和2012年分別成為英國愛丁堡 皇家外科醫學院牙科榮授院士及國際 牙醫師學院院士。而今,金教授為 香港大學明德教授-現代牙科基金教

系(現為浙江大學口腔醫學院)畢業前, 他就早早拿定主意要讀研究生,並且選擇 了自己最感興趣的牙周病學專業。當時他 的很多同學都選擇了前往北京和上海開闊 眼界,他也是其中之一。北京醫科大學當 時在口腔醫學界名氣很大,他一門心思想 著前往深造。如他笑言:「我們當時學習

授(臨床牙醫科學)、牙周病學教授及

的條件不好,不像現在的學生這麼幸福,

牙醫學院副院長(研究、創新與企業

什麼都有。但我們有自己清晰的專業發展

2011-2014.6),繼續潛心投入自己所

方向和人生目標!」。經過努力,他順利

在的專業和學術領域。目前,他還擔

從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成為這個專業當年

任世界牙醫聯盟(FDI)科學委員會主席

全國屈指可數的研究生之一。博士畢業之

(總部在瑞士日內瓦)、國際牙科研究

後,他留在北醫任教了一段時間,於1990

協會(IADR)東南亞分會會長、及國際

年再到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繼續牙周病學

牙周病學會(IAP)理事會成員。

專業的進一步深造和學術生涯。在那裏他 結識了很多牙醫和來自各國的研究員,並 9


京 港傑出學人專訪

跟隨自己所在領域的瑞典教授前往世界各

採訪時,他還向我們展示了世界牙醫

地參與學術交流和合作,在歐美和亞太等

聯盟製作的全球口腔健康版圖,面對世界

地認識了很多不同的專家和學者。在與他

範圍內的各種口腔問題,例如,齲牙、牙

們的交流中,年輕的金博士感受到中國在

周病、無牙、口腔癌、口腔粘膜感染和唇

口腔醫學領域的前景與不足,覺得應該在

齶裂等,他說:「口腔疾病真的很普遍,

這方面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當時他的瑞

很多人受累,這世界各國造成很大的社會

典導師告訴他,香港有著良好的專業發展

和經濟負擔。未來各國重點應該在於預

和學術研究平台,也便於和大陸聯繫,他

防,控制共同的危險因素(如抽煙),提

便選擇來到這裡,專注自己的專業教育、

升口腔健康和全身健康。」金教授目前

學術和研究工作,一待就是二十年。

正與歐美專家一起,修訂和更新口 腔專業

多面研究 學者之思

版。圍繞牙周病,金教授為我們介紹了近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也就是金教授

年來他參與的一些國際性的工作。例如在

學術生涯的早期,牙周病作為成人牙齒缺

他擔任國際牙科研究協會 (IADR) 主導的

失的主要原因及與全身健康的關係引起了

全球口腔健康不平等──牙周病專項工作

廣泛關注,他便「想在這個領域專注做點

組主席期間 (2009-2012),與歐美專家共

東西」。金教授帶領的研究生及他的國際

同發表了重要的趨勢報告,探討與牙周病

合作團隊在牙周病病因、發病機理、臨床

有關的各種因素,包括社會和經濟因素對

檢測、牙周醫學和中藥的相關應用等領

於牙周病的影響,提出了今後的研究方向

域,開展了7項香港研究資助局 (RGC) 資

和重點,有效預防和控製牙周病,以期減

助的創新研究課題。他的團隊在揭示人

少全球牙周健康不平等。作為前任亞太牙

類齒齦的天然免疫分子機制與調控、牙周

周病學學會 (APSP) 會長 (2011-2013),他

醫學及牙周病發病機制方面取得了新的成

也不遺餘力推動業內的持續教育和專業發

果,曾獲得了多項國際研究獎。同時,他

展,並多次主辦專業會議和研討會。

還積極參與國際專業和學術交流及發展事 務,並發揮積極作用,得到了國際同行們

10

和疾病的資料庫及全球口腔健康版圖第二

牙周病情 醫者之心

的贊許。目前,金教授擔任世界牙醫聯盟

金教授表示,牙周病是人類最常見

(FDI) 科學委員會主席這一重要職位。該聯

的疾病之一。如果早期不加以控制,牙

盟代表全球一百多萬牙醫,是國際上最大

周病會慢慢侵蝕牙肉並導致牙槽骨吸收

的非政府組織,世界各國主要的牙醫學會

和喪失,引起牙齒鬆動、移位,直到最後

和相關組織都是其會員。世界牙醫聯盟科

脫落,嚴重影響口腔功能和個人儀容。牙

學委員會現任委員來自歐美和亞太各國,

周病前期可能只是牙肉發炎和出血,很多

主要負責制定全球牙科方面的政策聲明和

病人不注意。但到發現時很可能已經是嚴

有關專業指引,並在每年的世界牙科大會

重的牙周炎。用他自己的話說,「牙周病

上組織專題研討會和論壇,為各國牙醫和

是很嚴重的、靜靜無聲的感染和炎症,靜

會員學會提供科學和專業意見,促進口腔

得你都不知道,但知道了卻太晚了。」他

醫學的持續發展。

分享說,他曾診治過一個五十多歲的牙周


京 港傑出學人專訪

準,因而影響其他疾病,如心臟病和糖尿 病。身為牙醫的他建議說,牙醫界應該與 政府和非政府機構多合作 ,為市民提供口 腔健康指引和足夠的口腔護理知識;同時 也要多與其他科目的醫護人員合作。「多 看看口腔狀況,可以為病人提供更全面的 健康護理。保持口腔健康也有利於病人的 整體健康!」。

廣泛合作 共謀發展 金教授說,中國內地以前口腔醫學方 面無論是硬體設施還是軟件配置,都與國 際上有所差距,這也是他當年想要為國家 多做貢獻的原因之一。過去十幾年,內地 無論是硬體還是研究水準都有了長足進 步,對此他十分欣慰。他認為香港應繼續 與大陸合作,推動口腔醫學領域的進一步 發展。 病人,因為長期不看牙醫,也不關注自己

幾年前大陸因缺乏牙科領域國際化的

鬆動的牙齒,一次在春節假期吃糯米飯的

臨床專科進階教育,在各方的支持下,金

時候,連飯帶鬆動的牙一起吞入腹中。而

教授與同事們一起嘗試引進香港國際化的

另一個老人告訴他自己牙齒不好,難以進

臨床專業研究生教學項目到內地,以推動

食,他檢查時竟然發現老人整張嘴只有一

內地在相關領域的發展。他當時牽頭這項

顆完整的牙齒和半顆殘牙,而這位老人已

合作,得到了香港和內地兩邊校方的支

經這樣7年了。「看到的時候我都傻了,

持,推動成立了內地第一個在相關領域達

一個六十歲的人竟可以只用一對牙齒頂了

到國際標準的臨床研究生教育項目,即香

7 年,真的沒想到一個人可以忍受到這樣

港大學──北京大學牙周專業臨床碩士國

的地步!」為此,他總結說,對於牙周

際課程。通過各方努力,該項目培養出了

病,預防意識是最重要的。如果每個人都

一批碩士畢業生,積極服務於社區。

覺得自己沒痛沒病,有嚴重疾病時才看醫

而今兩地學生和教員研究員互有往

生,就真的晚了。他接著說,預防意識的

來,金教授也認為牙醫在內地需求量很

薄弱,是國人必須改善的。

大,特別是具有國際水準的全科牙醫和專

他分享學術和臨床經驗時說,口腔健

科牙醫,所以口腔醫學是大有前途的。他

康對於全身健康和個人生活質素都很重

曾培養指導了一批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在

要。口腔還是全身系統性疾病的重要因素

推動科研和學術領域進步的同時,他也繼

之一。比方說,患上牙周病後,牙周袋內

續努力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貢獻社會。最

的細菌和細菌毒素會「自由行」,隨著血

後,他祝願大家身體健康,笑口常開,共

流直達病變器官,同時提高系統性炎症水

用美麗人生!

11


京 港動態

中科院白春禮院長與香港院士座談 午餐演講會上介紹「率先行動計劃」 ◆ 匡 意

2014年11月18日,中國科學 院院長白春禮院士在訪問香港科 技大學期間,與香港的中科院院 士、科大校領導及其他香港高校 的主管科研副校長等會面交流, 共進午餐後向與會來賓發表了 專題演講,重點介紹中科院「率

計劃暨全面深化改革綱要》,簡

合起來,把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與

先行動」計劃及其他重大改革政

稱《「率先行動」計劃》。

支撐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機

策。

白 院 長 指 出 ,《 「 率 先 行

統一起來。

白院長在演講中介紹到,

動」計劃》確立的指導思想是:

《「率先行動」計劃》提出了

2013年7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

立足當前,著眼未來,既面向國

5個方面改革發展舉措。一是以

視察中科院並發表重要講話,提

家重大需求做出創新貢獻,又面

推進研究所分類改革為突破口,

出實現「四個率先」的要求,即

向世界科技前沿追求學術卓越,

明確定位,創新體制,整合機

「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

以深化改革促進創新發展,以重

構,強身健體,構建適應國家發

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率

點突破帶動整體跨越。就是要從

展要求、有利於重大成果產出的

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率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定位和使命

現代科研院所治理體系。二是以

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為

出發,堅持「三個面向」(即面

調整優化科研佈局為著力點,進

此,中科院組織制定了一整套全

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

一步把重點科研力量集中到國家

面深化改革的方案,並於今年7

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

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聚焦

月由國家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體

把滿足國家重大需求與攀登世界

重點,協同創新,引領跨越,支

系建設領導小組第7次會議審議

科技高峰有效協同起來,把追求

撐發展。三是深化人才人事制度

通過了《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

學術卓越與致力創新貢獻緊密結

改革,建設國家創新人才高地。

12


京 港動態

四是探索智庫建設新體制,強化

前沿,建設一批國內領先、國際

與由中科院牽頭的國家重點科

產出導向,建設國家高水平科技

上有重要影響的卓越創新中心。

研項目中,發揮香港科學家的作

智庫。五是深入實施開放興院戰

三是依託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

用。對此,白院長表示真誠的歡

略,全面擴大開放合作,提升科

施,建設一批具有國際一流水

迎,期望兩地科學家聯手,早日

技服務和支撐能力。

平、面向國內外開放的大科學研

實現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

研究所分類改革是此次深化

究中心。四是依託具有鮮明特色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受中科院

改革的突破口,中科院將對現有

的優勢學科,建設一批具有核心

委託,邀請香港院士及香港高校

研究機構按四類進行分類定位。

競爭力的特色研究所。

主管科研的副校長出席此活動。

一是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組建若

與會院士及高校領導對白院

總裁李乃堯出席并與白院長親切

干科研任務與國家戰略緊密結

長的精彩演講報以熱烈的掌聲,

交談,副總裁郭明華主持了午餐

合、創新鏈與產業鏈有機銜接的

還踴躍提問,十分關心中科院的

演講會。

創新研究院。二是面向基礎科學

深化改革,希望有更多的機會參

13


京 港動態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訪問香港高校 與香港理事座談並頒發理事聘書 ◆ 繩 聰

2014年11月24-27日,中國 高等教育學會副秘書長康凱、葉 之紅、辦公室主任沙玉梅、《中 國高教研究》編輯部主任范笑仙 一行,來港為本屆港澳的常務理 事、理事和學術委員會委員頒發 聘書,並就充分發揮港澳理事作

香港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程星教

與內地在高等教育的各個方面應

用、加強內地與香港高等教育專

授,學會第六屆理事、香港浸會

走向更多、更高層次的交流與合

家學者間的合作展開交流。在港

大學陸大章副校長教授,理事、

作,希望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進一

期間,代表團訪問了中央人民政

香港公開大學副校長黃錫楠教

步加強與香港地區高校的聯繫,

府駐港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

授,理事、香港樹仁大學副校長

充分發揮好香港常務理事、理事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以及香港中文

胡耀蘇教授,學會第三屆學術委

和學術委員會委員的作用。

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教育

員會委員、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梁

康凱副秘書長在座談會上代

學院。

貫成教授出席會議。中聯辦科教

表瞿振元會長和學會,對當選為

11月26日上午,京港學術交

部紀建軍副巡視員,黃宇副調研

學會第六屆常務理事會的常務理

流中心召開了在港理事和學術委

員,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科學與技

事、理事以及第三屆學術委員會

員座談會。中聯辦教育科技部部

術部主管匡增意列席了會議。座

委員表示熱烈的祝賀和衷心的

長、學會第六屆常務理事李魯教

談會由葉之紅副秘書長主持。

感謝,並指出專程赴港頒發理事

授,學會第六屆常務理事、香港

李魯部長就香港高品質的高

證書是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建會30

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教授,常務

等教育,加強香港與內地的大學

多年的第一次。表明香港地區高

理事、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侯傑

交流,教育在實現中國夢中肩負

校在學術發展與學術交流方面已

泰教授,常務理事、香港理工大

的歷史使命等方面做了全面介紹

與全國高等教育界實現了更加緊

學副校長阮曾媛琪教授,理事、

和熱情洋溢的講話。他希望香港

密合作,已經成為中國高等教育

14


京 港動態

學會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 學會的發展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和 積極的現實意義。他指出,學會 已形成遍及全國、聯繫各高等學 校、覆蓋眾多學科和管理領域的 組織網路,每年開展高等教育國 際論壇等豐富的學術活動,積極 參與行業治理,承接了部分政府 轉移的職能,如,高等教育國家 級教學成果獎、教學名師獎、國 家級規劃教材推薦遴選、國家級 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和實驗教 學示範中心評審評比工作等。他

內地的高等教育貢獻力量,尤其

誠懇歡迎各位常務理事、理事和

願意在高等教育國際化和人才培

學術委員帶領在港的學者們積極

養方面為國家多作貢獻。

參加學會的各項活動,支援學會

通過考察,代表團深入瞭解

的工作,為學會的建設作出貢

了香港地區高校有關高等教育研

獻。參加座談會的各位常務理

究、教育品質監測評估、學科專

事、理事和學術委員也提出了寶

業建設、實驗室建設管理、高等

貴建議,表示非常願意為香港及

教育治理體系等方面情況。

學會代表參觀香港科技大學材料測 製試驗所,分子神經科學中心賽馬 會高等研究院。

15


京 港動態

2014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 公開講座 ◆ 重 華

由京港學術交流中心與中國 科學技術協會、香港特區政府康 文署香港科學館合辦,每年一度 的「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 座」,於11月28日下午在香港科 學館舉行。 中國自主研發的C919大飛機

出席開幕儀式的嘉賓和主辦機構、支持機構代表合影。

政府駐北京辦事處主任曹萬泰太

裝及互連材料、界面結合、納米

即將於2015年舉行首飛,北斗衛

平紳士,香港科學館薛雯總館

功能材料的合成和特性等,他成

星導航系統已進入實用階段,這

長,廣州市科協馮元書記、曾純

功開創了嶄新原料,為半導體的

兩個項目顯示了中國在航空和太

青副主席等。本屆公開講座獲得

封裝技術帶來革命性影響。半導

空科技領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多個團體作為支持機構,包括香

體技術的進步主要是源於材料,

今年主辦機構邀請到中國航空工

港工程師學會、香港理工大學、

特別是聚合物、電介質和導電性

業集團公司原科技部長,現任

中國高等院校香港校友會聯合

複合材料的推進。汪院士以「納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科學技術

會、香港資訊科技界聯會、香港

米材料和技術的最新進展—電

委員會專職委員張聚恩高級工程

中華文化發展聯合會、「中華百

子、光電和微機電系統的應用」

師,武漢大學測繪學院院長、中

年」系列活動籌委會等。

為題,介紹納米材料和納米技術

國工程院院士李建成教授和香港

汪正平教授為中國工程院

的最新研究進展,並探討於電

中文大學工程學院院長汪正平院

外籍院士、美國國家工程學院

子、光電、生物傳感器以及微機

士擔任主講嘉賓。

(NAE) 和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

電系統(MEMS)等方面的應用,

在簡短的開幕儀式上,香港

(IEEE) 院士,在賓夕法尼亞州立

及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

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許曉暉副局

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在史丹

張聚恩工程師,1969年畢業

長、中國科協國際部陳劍副部長

福大學跟隨諾貝爾獎得主Henry

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工程

代表主辦機構先後致辭。出席開

Taube教授作博士後研究,曾擔

系。從事航空科技發展工作45

幕儀式的嘉賓有:香港理工大

任美國貝爾實驗室院士、美國喬

年,為國家級科技專家。曾先後

學衛炳江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

治亞理工學院「董事教授」和材

參加國內多型航空武器研製生

士、香港大學榮譽教授陳清泉院

料科學及工程學Charles Smithgall

產,組織突破多項技術關鍵,參

士,香港大學理學院郭新院長,

Institute Endowed講座教授。汪

與組織領導國家重點工程,主持

本屆講座嘉賓主持、香港理工大

院士的研究領域包括聚合電子材

領導多項航空重點工程項目的技

學李榮彬講座教授,前香港特區

料、電子、光子及微機電器件封

術經濟綜合論證。近20年來,參

16


京 港動態

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汪正平教授

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張聚恩工程師

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李建成院士

與領導和具體組織了多輪航空科

地水準面理論研究和工程化應用

軍事、交通、運輸、資源勘探、

技發展戰略研究與規劃制定,以

的開拓者。他將大地水準面從理

通信、氣象等領域中,均被作為

及多項科技發展專項的實施,為

論跨越到工程化應用,創新地提

非常重要的技術手段。李院士介

中國多項重大航空工程的預先研

出和應用數字高程基準取代傳統

紹了美國的 GPS、歐盟的伽利

究和技術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水準標石,引領了中國現代基準

略 (Galileo)、俄羅斯的格洛納斯

曾發表多篇論文,獲得多 項科技

建設,解決了精密大地水準面確

(GLONASS)和中國的北斗四大

進步獎。2009年主編《新航空概

定的多項理論和技術難題,完成

衛星定位系統發展情況。中國正

論》。

了從米級到分米級、到厘米級、

在建設自主的北斗衛星導航定位

張先生以「中國航空科技的

再到亞厘米級三次精度提升,使

系統,已能為亞太地區提供全天

發展與進步」為題,回顧世界航

中國在該技術領域達到世界領先

候的即時導航和定位服務。然

空發展的簡史,以及中華民族在

水準。成果已規模化推廣應用到

而,GNSS測定的大地高不能標

航空領域的歷史建樹,並介紹近

150多個省、市、區域的數位高

示水的流向流速,不能直接用於

20年來中國大陸航空科學技術

程基準建設工程。

工程。通過建立數位高程基準模

的飛躍發展。中國航空製造業以

李建成院士的講題為「全球

型,可以將GNSS測得的大地高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和中國商

衛星導航系統與精密高程的確

轉換為海拔高,最終實現平面與

用飛機公司(COMAC)為主力,

定」。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NSS)

高程「三維一體」定位。目前,

在研發和生產軍用飛機、民用飛

是20世紀的重大技術發明。它具

數位高程基準模型已作為測繪基

機、直升機和各類配套設備方面

有全球、全天候、高精度連續導

準設施,並在中國得到了規模化

不斷改良和進步,從與當代世界

航和定位功能,在航空、航天、

的推廣應用。

航空強國的望塵莫及,到望其項 背,再到同場競技,中國航空走 上了一條振興發展的光榮道路。 講者展望世界航空和中國航空的 未來,闡釋中國「航空人」的歷史 責任,希望藉此感染青少年獻身 航空事業,為全人類做出新的貢 獻。 李建成院士為中國衛星導航 定位協會副會長,致力於地球重 力場領域的研究,是中國精密大

香港科學館演講 廳坐滿聽眾。

17


京 港動態

李院士還比較了美國GPS與 我國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認 為北斗系統有自己的特點,但因 中國製造業技術水平的限制,北 斗系統在配套設施方面的自主研 發不足。李院士說,這次來港, 參觀了香港城市大學毫米波國家 重點實驗室,聽實驗室主任陳志

本中心於11月27日為內地科 學家訪港舉行晚餐交流會。

豪教授介紹該室為北斗系統地面 接收器研發的高水平天線線圈,

師學會,到訪香港城市大學,與

波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陳志豪教

感到很振奮。中國需要更多這類

郭位校長、呂堅副校長、程星協

授,香港理工大學工程學院副院

自主研發的配套設備,使北斗衛

理副校長、商學院嚴厚民院長、

長劉建德教授,理大電子計算學

星導航定位系統達到世界先進水

科學及工程學院李 國耀署理院

系副系主任陸勤教授,香港資訊

平。

長、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科技聯會前會長陳其富先生,香

近300位香港專業界,大、

陳志豪教授等座談交流,並參觀

港電腦學會副會長鄭松岩先生,

中學生和社會各界人士,以及廣

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

前香港立法會議員譚偉豪博士,

州市科協代表團20餘人出席公開

27日晚,本中心舉行晚餐交流

中國航空學會學術交流與國際合

講座,三位科學家的精彩演講,

會,安排香港高校學者和業界代

作部副部長余策先生,中國科協

受到聽眾熱烈歡迎。問答環節,

表與張聚恩工程師和李建成院士

港澳台交流處楊容處長和項目官

聽眾踴躍提問,其中包括很專業

及中國科協代表團相聚。晚餐交

員仇志偉先生,廣州市科協馮元

的問題,氣氛熱烈。

流會由本中心副總裁郭明華先生

書記、曾純青副主席,本中心科

包括兩位內地主講科學家在

和中國科協國際部副部長陳劍先

技部主管匡增意先生和學術部主

內的中國科協代表團,在港停留

生主持,出席者有:香港中文大

管鄒重華博士等。兩地學者共話

的短暫時間,出席了一系列的交

學工程學院院長汪正平院士和副

中國科技大發展的美好前景,願

流活動。拜訪了中央政府駐港聯

院長黃錦輝教授,香港大學理學

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香港工程

加強香港與內地的科技交流,共

院郭新院長,香港城市大學毫米

同為國家的創新科技做出貢獻。 香港理工大學是本港兩所開設航 空航天工程專業課程的高校之 一,正在籌建航空航天研究中 心。負責此項工作的理大工程學 院副院長劉建德教授向張聚恩工 程師表示,希望促進該校與內地 航空界的交流與合作,獲張先生 積極回應。一年一度的「當代傑 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不僅

11月28日上午,中國科協代表團訪問香港城市大學後合影。前排左 起:李建成院士、張聚恩工程師、郭位校長、陳劍副部長、陳志豪教 授,後排左起:程星協理副校校長、鄒重華博士、李國耀署理院長、 郭明華副總裁、嚴厚民院長、呂堅副校長、楊容處長、余策副部長。

18

是對香港市民進行科普教育的平 台,也為促進兩地科技交流與合 作,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京 港動態

本中心拜訪在京六個董事單位 商談香港工作 ◆ 重 華 2014年11月1-4日,利用赴京

中科院港澳台辦 安建基主任與本 中心郭明華副總 裁商談工作

出席中國社會科學院等主辦「兩 岸三地人文社會科學論壇」的機 會,本中心副總裁郭明華先生、 學術與培訓部主管鄒重華博士、

院長本月中訪港的活動安排、中

普主任、高昌林副主任和人才信

總裁助理兼京港國際培訓中心副

科院在港院士的服務以及其他工

息開發部梁立赫副主任舉行了工

總經理林麗娟女士拜訪了本中心

作等,與我們進行了商討。

作座談。李主任介紹了科技部人

在京的六個董事單位,匯報了本

3日上午,我們到國家教育

才中心的主要工作,希望在本中

中心的工作,聽取了董事單位對

部,與港澳台事務辦公室余彬副

心的協助下,加強該中心與香港

本中心今後工作的意見,就如何

主任、學生司研究生招生處李強

的科技人才交流工作。

進一步做好董事單位交給的工作

處長舉行了工作座談,重點商討

4日上午 ,我們到國家自然

任務,以及可以新拓展的工作領

了即將開始的2015-16學年內地高

科學基金委員會,拜會了港澳台

域,與各董事單位進行了商討,

校招收港澳台研究生的報名工作

事務辦公室鄒立堯主任、王文澤

收益良多。

及相關事項,希望配合內地研究

副主任、項目主任孫姝娜女士。

11月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

生招生工作的改進,將港澳台研

雙方回顧了過去11年本中心協助

台港澳事務辦公室副主任兼本中

究生的招生考試工作做得更細更

基金委與香港高校合作舉辦研討

心董事周雲帆女士及該室的李初

好。

會的工作,大大推動了兩地的學

雨先生、胡默然先生等與我們會

中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

術交流,認為應該匯集成冊,加

面,周主任對本中心近幾年積極

際部陳劍副部長、港澳台交流處

以總結。鄒主任表示,今後在會

推動中國社會科學院與香港人文

楊容處長和項目官員仇志偉先生

議主題、舉辦次數等方面都可以

社會科學界交流合作的努力給予

與我們會面,就11月28日在港舉

更多樣化和更富彈性,把這項交

了肯定,並著重就今後如何進一

行的「2014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

流活動做得更好。

步加強這種交流合作,與我們進

公開講座」、2015年2月在澳門

這次拜訪本中心在京的六個

行了商討。

舉行的「協同創新澳門論壇」以

董事單位,加強了本中心與董事

2日下午,我們到中國科學

及5月在廣州舉行的第十七屆中

單位的聯繫,聽取了董事單位對

院拜訪了港澳台事務辦公室主任

國科協年會等活動進行了商討。

我們工作的要求和建議,對我們

兼本中心董事安建基先生和副主

下午,我們到國家科技部科

做好董事單位交託的工作任務,

任李芳芳女士。安主任就白春禮

技人才交流開發服務中心,與李

將起到很好地推動作用。

19


京 港動態

紀念何梁何利基金成立20週年 科技創新成就展在香港展出 ◆ 匡 意

1994年春天,香港愛國金融 實業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 利國偉先生共同捐資4億元港 幣,在香港註冊成立以他們的姓 氏命名的慈善基金──何梁何利 基金,開啟了社會力量創辦科學 技術獎,重獎祖國優秀科技工作 者的先河。

主禮嘉賓為香港展剪綵(左起:王 鳴、劉展灝、盧偉國、蘇錦梁、段瑞春羅 范椒芬、蒲祿祺、王榮珍)

20年來,何梁何利基金共表 彰和獎勵了1100位傑出科學技術

番禺、順德和江門,先後隆重舉

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秘書

工作者。其中,科學與技術成就

行何梁何利基金圖片展暨高峰論

長段瑞春教授率團親自到港,出

獎32位,科學與技術進步獎920

壇。更具有紀念意義的是,評選

席了11月1日下午舉行的香港創

位,科學與技術創新獎148位。

委員會於11月1日至9日香港創新

新科技嘉年華開幕典禮,以及為

從2007年開始,這一在國內國際

科技署主辦「2014香港創新科技

何梁何利科技創新成就展舉行剪

具有良好聲譽和廣泛影響的科技

嘉年華」大型活動期間,在香港

綵儀式。出席剪綵儀式並參觀展

大獎,開始面向香港的科技工作

科技園第三期展廳舉辦了「紀念

覽的香港特區政府官員及科技界

者,至今,共有12位科學家獲得

何梁何利基金成立20週年科技創

重要嘉賓有:香港特別行政區商

殊榮。

新成就展」,以圖片、視頻和互

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梁,香

為紀念基金設立20週年,何

動等方式,向香港青年學生和市

港行政會議成員、科技園董事會

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今年在

民展示基金光彩歷程、獲獎科學

主席羅范椒芬,香港特區立法會

內地舉行了一系列紀念活動,

家的重大成果和卓越風采,以及

議員盧偉國博士,香港特別行政

特別在四位捐資人的故鄉:廣州

香港獲獎科學家概況。

區創新科技署署長王榮珍,香港

20


京 港動態

語音合成技術系列產品吸引了來賓們嘗試

青年協會總幹事王 鳴,創新及

公司梁祥彪先生,向他們介紹了

科技基金一般支援計劃評審委員

香港展的情況,和一年來舉辦紀

會主席劉展灝及香港科技園公司

念基金成立20週年的一系列活動

前主席蒲祿祺。

盛況。

展覽期間連續播放獲獎重大科 技成果的視頻,內容包括我國神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受託承辦 了此次展覽活動。

舟十號飛船與天宮一號對接,登 月艙登月著陸,月球車在月球上 探礦,太空授課,高速列車,葉 岩氣開採、深海探礦等。曾榮獲 基金科技進步獎的科大訊飛公司 在展會上展示了語音合成技術系 列產品,智能語音教具系統和暢 言交互式多媒體教學系統等,為 兒童開發的多種語音玩具,深受 觀眾的喜愛。 在港期間,段瑞春秘書長還探 望了何梁何利基金捐款人代表梁 銶琚慈善基金有限公司梁潔華博 士和利國偉博士之偉倫基金有限

段瑞春秘書長探望兩位基金捐款人代表梁潔華博士(前排中)和 梁祥彪先生(前排左)

21


京 港動態

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與考試中心 代表團訪港 ◆ 曉 麗

為了促進香港與內地在計算 機和IT專業資格方面的交流,由 徐玉彬主任為團長的國家工業和 信息化部教育與考試中心代表團 於11月26-28日訪港,代表團成

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與考試中心代表團訪問香港電腦學會。右5、4、3為徐玉 彬主任、梁建文會長、郭明華副總裁;左5為黃仲翹博士。

員包括: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與

26日下午,在京港學術交流

電子訊息專業資格考試事宜作了

考試中心陳繼紅副處長、張曉女

中心郭明華副總裁的陪同下,工

深入交流和經驗分享。

士、浙江省軟件考試實施辦公室

信部代表團一行拜訪了香港電腦

當晚,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

陳敏玲主任、湖北省微型電子計

學會。學會會長梁建文先生、副

公室教科部巡視員謝偉民博士、

算機推廣應用領導小組辦公室 李

會長(大中華事務)鄭松岩、名

李嘯處長、京港學術交流中心郭

承繪主任、陝西省科技資源統籌

譽顧問黃仲翹和莫關雁卿等與工

明華副總裁熱情接待了工信部代

中心韓保民部長一行六人。

信部代表團就內地和香港互認之

表團全體成員,並進行了工作交 流。 27日上午,在京港學術交流中 心郭明華副總裁、總裁助理林麗 娟女士和學術部主管鄒重華博士 的陪同下,工信部代表團訪問香 港理工大學,與該校電子計算學 系系主任曹建農教授、邵子立副 教授、鍾富禮副教授和吳道義博

代表團訪問香港理工大學。

22


京 港動態

代表團訪問香港城市大學。

士等學者進行了交流。隨後,工

授、電腦科學系主任鄺得互教授

信部代表團再到香港城市大學訪

等出席。

問,與該校電腦科學系講座教授

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與考試中

賈小華博士、李閩溟副教授、黃

心代表團這次訪港,與香港高等

厚生副教授進行了交流,並參觀

院校及香港電腦學會進行一系列

了該系的實驗室。中午,城大呂

的交流考察活動,增進了相互的

堅副校長款待工信部代表團,科

了解,將促進兩地在IT資格考試

學及工程學院署理院長李國耀教

和教育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23


京 港動態

本中心應邀出席中國社科院等主辦 「兩岸三地人文社會科學論壇」

◆ 重 華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單位主 辦的「兩岸三地人文社會科學論 壇」,於11月1-2日在該院舉行。 應中國社會科學院邀請,本中心 副總裁郭明華先生、學術與培訓 部主管鄒重華博士、總裁助理兼 京港國際培訓中心副總經理林麗

該論壇源於2007年由香港中

響力。

娟女士出席會議。郭明華先生並

文大學(中大)、南京大學與台

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

獲安排在會議第二單元「中華歷

灣中央大學合作舉辦的「兩岸三

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台灣

史文化傳統與華人社會實現公平

地人文社會科學論壇」,至今已

大學、中央大學及香港中文大

與發展」一節擔任主持人。作為

在三地舉辦六屆 。為使兩岸三地

學七所內地,台灣和香港人文社

主辦單位之一的香港中文大學,

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締結更緊密

會科學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夥

有7位學者出席論壇,他們是:

的聯繫,協力推動人文社會科學

伴院校於2014年3月在香港舉行

副校長張妙清教授、文學院院長

的學科發展及交流合作, 提升論

會議,就未來的合作計劃達成共

梁元生教授、協理副校長兼社會

壇的層次,中大建議在三方合作

識,一致通過組成常務理事會,

科學院院長馮通教授、亞太研究

的基礎上,延續這個歷史悠久的

協力支持論壇的發展,為今後的

所聯席所長趙永佳教授、亞太所

活動,擴展論壇的規模,邀請兩

論壇活動建立常規性的組織與有

社會及政治發展研究中心聯席主

岸三地致力推動人文社科發展的

系統的運作模式,進一步擴大論

任鄭宏泰博士、尹寶珊研究統籌

院校共同籌劃論壇的未來發展和

壇的影響力,共同推動兩岸三地

員、葉仲茵副研究員。

運作模式,使論壇發揮更大的影

以及華人地區人文社會科學領域

24


京 港動態

的學科發展及交流合作。 擴展主辦機構後的首次論壇 由中國社科院牽頭,負責整個會 議的籌備工作。中國社科院李揚 副院長在開幕致辭時表示,論壇 將輪流在兩岸三地舉行,中國社 科院將會對論壇的持續舉辦提供 強有力支持。 這次會議主題為「公平與發 展」。兩岸三地之間的經貿往 來、文化交流不斷拓展,相互聯 繫日益緊密。經濟上互依互惠, 文化上同根同源,社會交往的紐 帶豐富多樣,使兩岸三地在經濟 社會發展過程中有許多共通的感

謀發展、增進人民福祉,是社會

受和體會,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

科學研究者共同的使命。

有許多值得交流的重大議題。面

來自兩岸三地的專家學者發

對經濟全球化和社會變遷所帶來

表了17篇學術報告。與會學者發

的挑戰和機遇,如何處理好公平

現,有不少問題是各自社會都面

與發展的關係,是實現社會和諧

對的,而台灣與香港在一些社會

穩定、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關鍵。

問題上更具有很大的相似度。通

在中華歷史文化傳統的大背景

過這個高水平的學術論壇,兩岸

下,共同探討公平與發展的內涵

三地相互交流和學習借鑒,將有

與關聯,相互交流看法和經驗,

助於三地社會的良性發展和共同

彼此深入瞭解,實現兩岸三地共

進步

25


京 港動態

青島‧香港綠色 建築研討會 ◆ 重 華

在環保之風盛行的當今,如 何推動綠色及可持續發展的建 築,是全球都熱議的話題。由青 島市科學技術協會與京港學術交 流中心主辦的「推進綠色發展 建 設生態文明——青島‧香港綠色 建築研討會」,於2014年10月31 日在青島市黃島區迎賓館舉行,

青島市科協王軍主席致辭

承辦單位為黃島區科協,支持單

授(題目:綠色建築技術的本土

研討會,聆聽青島和香港兩地

位有山東科技大學、青島理工大

化),山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

專家學者的精彩演講。在互動環

學和青島市土木建築工程學會。

建築學院土木工程系李雲峰教授

節,出席者踴躍提問,與主講者

來自香港和青島的六位專家

(題目:綠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

交流,氣氛熱烈。

學者在研討會上做學術報告,他

與技術),山東科技大學土木工

在青島期間,香港專家學者

們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城市住

程與建築學院建築系周同副教授

考察了青島以德國風格為主的歷

宅研究中心主任鄒經宇教授(題

(題目:美國綠色建築評價標準

史保護建築,參觀了位於黃島區

目:「以人為本」融入綠色建築設

LEED-NC),青島老舍文化研究

的中德生態園。京港學術交流中

計長思),香港城市大學土木及

會鞏升起秘書長(題目:多元化

心學術與培訓部主管鄒重華博士

建築工程系副系主任盧兆明教授

與融合力:從建築看東西方文化

和總裁助理兼京港國際培訓中心

(題目:香港建築法規與可持續

對話)。

副總經理林麗娟女士參與了青島

建築設計的一些探討),青島理

青島市土木建築界專業人士

的交流活動。

工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劉崇副教

和大學生、研究生100多人出席

26


京 港動態

北京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駐港人才 聯絡處訪問本中心 ◆ 陽 春 10月15日上午,北京引進人才工作領導小組駐港人才 聯絡處副主任馬進、主任助理馬雲飛、張苗苗一行三人 來訪,與本中心總裁助理、資訊與出版部主管陳錦雲等 座談交流。 雙方介紹了各自機構的情況,表達了在學術交流和 人才培養等多方面的合作意向,並且將展開人才合作項 目,為香港科研人員、高校學者和內地來港畢業生提供 就業和創業支援。 馬進表示,北京市每年都有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專項計劃,歡迎 更多在港人才組團到中關村創業園區考察,建立兩地合作的橋樑。

本中心應邀訪問前海管理局 商談人才合作

◆ 王 波

應前海管理局邀請,本中心總裁助理陳錦雲先生與香 港大學內地學生學者聯誼會主席王波,於10月16日赴深 圳參觀訪問了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並與前海管 理局人力資源處倪勇處長以及深圳市委組織部、深圳市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負責人舉行了會談,商討引進 香港博士人才合作方案。 會談中雙方各自介紹了有關人才工作,以及推動香 港人才與前海管理局以及前海企業合作的願望,並且希 望探索出一套有利於香港博士人才事業發展、有利於前 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發展的共贏合作方案。

27


京 港動態

「2014年海量數據學術研討會」 在中文大學舉行 ◆ 林麗娟 黃 咏

在二十一世紀信息高度膨漲

大學副校長徐宗本

的時代,海量數據的研究與應

院士,中央人民政

用,已遍及全球各行各業;海量

府駐香港特別行政

數據科學研究自然成為了一個重

區聯絡辦公室教

要的跨學科前沿研究領域。 有見

育科技部紀建軍副巡視員,國家

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

及此,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

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港澳臺辦公

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中科院自

會和香港中文大學主辦及京港學

室主任鄒立堯先生,京港學術交

動化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學、天

術交流中心協辦的「2014年海量

流中心副總裁郭明華先生,中大

津大學、同濟大學、華中科技大

數據學術研討會」於9月23日至

榮譽院士及海量數據決策分析研

學、南京大學、華東師範大學、

24日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辦。

究中心督導委員會成員褟永明先

中國人民大學、北京交通大學、

出席「研討會」開幕式的嘉

生,以及海量數據研討會籌備委

中國中醫科學院等高校和科研院

賓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

員會主席以及系統工程與工程管

所的二十八名著名大數據研究專

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教授,中國

理學系系主任及海量數據決策分

家學者圍繞海量數據的跨學科研

工程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析研究中心主任蒙美玲教授等。

究領域,包括:現代工業系統、

委員會信息學部主任柴天佑院

來自內地和香港兩地的專家

健康及基因組學、地球系統科

士,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

及研究生約130多人出席了這次

學、城市管理、社交網絡、物流

「研討會」。國

與供應鏈管理,以及金融工程學

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等主題,在會上各抒己見,進行

員會信息學部主任

了多角度的研討交流,展示各自

柴天佑院士、香港

的科研成果與觀點,共謀在大數

中文大學醫學院副

據前沿問題的研究上獲得重大突

院長盧煜明教授分

破,這是一次高水準的學術研討

別在會議上作了主

會。

題發言。來自香港

會議期間,與會的內地專家

中文大學、香港

學者應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的邀

大學、香港理工

請,於9月23日晚出席 了香港科

大學、香港科技

技界國慶晚餐。

28


學 術情報站

中大證實注射「加壓素」可有效 降低宮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風險 ◆ 香港中文大學

「黏膜下肌瘤」屬子宮肌瘤的一種, 一般以「宮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作治 療。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婦產科 學系最近發現,術前於肌瘤注射「加壓 素」,可有效減低在手術過程中吸收過量 液體的風險,從而提升手術安全性及成 效,增加完全切除肌瘤的機會。 子宮肌瘤是女性最常見的良性瘤。根 據統計,香港每四位女性就有一位患上子 宮肌瘤,當中有5%屬「黏膜下肌瘤」。 「黏膜下肌瘤」可導致經血量過多和不 育。有別於子宮切除術,「宮腔鏡子宮肌 瘤切除術」不但可保留子宮,而且沒有任

的風險。為進一步確認新技術的成效,婦

何腹部手術切口,出血量少,並可快速康

產科學系於2011至2014年期間,為39名子

復,因此是治療「黏膜下肌瘤」的首選方

宮肌瘤患者進行了雙盲隨機對照試驗。患

法。

者被隨機分配接受「加壓素」或生理鹽水

由於「宮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需要

注射,而病人和醫生不會被告知隨機分配

在宮腔內注入液體以膨脹宮腔,使醫生能

結果。

清晰觀察內部情況,因此手術有吸收過量

結果證實注射「加壓素」於「黏膜下

液體的風險,嚴重可引致肺水腫、低鈉血

肌瘤」,可有效減少吸收手術用液和降低

症,心臟衰竭和腦水腫等併發症。

手術失血量,以及提升手術過程中的視覺

中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於2010年開始

清晰度,大大加強了手術的效率。

研究經宮腔鏡對「黏膜下肌瘤」直接注射

中大婦產科學系系主任梁德楊教授解

「加壓素」的新技 術,發現能有效減低

釋,「加壓素」一般應用於開腹和腹腔鏡

「宮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吸收過量液體

肌瘤切除術,直接注射於「黏膜下肌瘤」

29


學 術情報站

可收縮血管,從而減少手術中出血和手術

現更年期徵狀、延遲手術和增加宮頸擴張

用液進入血液循環系統的風險,亦令手術

困難等副作用。相較之下,『加壓素』便沒

視覺更清晰。「吸收過量液體可引致嚴重

有這些問題。」然而,張醫生提醒,患有

併發症,可謂非常危險。於子宮肌瘤注射

血管疾病、癲癇症、偏頭痛、哮喘或心臟

『加壓素』不但可減低手術風險,更可避

衰竭病歷的人士並不適合注射加壓素。

免因吸收過量液體而中斷手術,能有效將

中大婦產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

肌瘤完全切除,提升手術成效。」

黃思慧醫生形容,是次研究結果令人鼓

中大婦產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張春

舞,證實在「黏膜下肌瘤」直接注射「加壓

惠醫生指出:「根據以往研究,病者可於

素」,可令「宮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更安

手術前注射一至三個月的『促性腺激素釋

全有效。「我們希望透過此新技術,進一

放激素類似物』,以減低吸收過量液體的

步提高手術 成效,日後能夠治療較大的子

風險。但此藥物成本較高,並可能引致出

宮肌瘤,幫助更多的子宮肌瘤患者。」

上接P.31

30

是學生主導。參與計劃的各位顧問老師給

解我們的創新成果與發現,有承傳知識的

了很大幫助;我們衷心感謝他們的教導與

作用,我感到很開心」她說。

支持。」

生物及化學系三年級學生蔡曉瑩透露

生物及化學系三年級學生蘇樂文說:

自己的目標,她說:「我希望使 Fit Coli 最

「參加這次比賽令我大開眼界。我看到本

終可應用於人類,幫助人保持身心健康。」

地院校的研究計劃完全可以媲美海外的參

在美國舉辦的 iGEM 比賽是合成生物

賽團隊。這次經歷,令我立志未來從事科

學界的國際盛事,旨在鼓勵大學生嘗試建

學研究。」

立基因工程生物系統,用以解決實際問

生物及化學系三年級學生李樂怡說,

題。參賽隊伍需要考慮並解決其參賽作品

為了推廣合成生物學與創新成果,他們為

的使用安全及治安問題,及其對環境的影

中學生舉辦了演講與講習班。「向他們講

響。


學 術情報站

城大學生發明減輕癡肥問題的 基因改造方案 ◆ 香港城市大學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12名學生組隊

酸,有助大腦發育及眼睛健康,可保護心

參加在美國波士頓舉行的2014年國際遺傳

血管系統,並增強人體免疫系統。

工程機器設計競賽(iGEM),以利用轉基因

除要解決科學領域的前沿難題,參賽

大腸桿菌減輕癡肥問題的新穎方案贏得金

隊伍還要考慮並解決倫理學、可持續發

獎。

展、社會公義、安全及治安、知識產權及

今年 iGEM 的參賽者有 2,500 餘名,

其推廣等領域的問題。

分別來自32國的245所大學,城大學生脫穎

參賽團隊的首席顧問是生物及化學系

而出。這是城大首次參與此項國際比賽。

的副教授江潤章博士,他說:「得知獲得

癡肥是全球愈來愈常見的問題,它使人罹

了金獎,我們真是喜出望外。參賽學生歷

患心臟病、糖尿病等多種慢性疾病的風險

經數月辛勞,這個金獎是嘉獎他們的創意

增高。

及努力。這次參賽亦是一次探索與創新的

城大的參賽隊伍成員分別來自生物及

美好經歷,體現了城大推行『重探索求創

化學系、機械及生物醫學工程學系的學

新』課程的宗旨。」另外兩位團隊顧問是

生,以及生物及化學系、生物醫學系的老

生物醫學系助理教授趙崇基博士和劉智剛

師顧問;他們用生物合成的方法組合了多

博士。

種DNA,培育出一個具有新功能的生物系

參加比賽的學生表示收穫很大,也開

統,用以減輕癡肥問題。

闊了眼界;而他們對自己發明了新穎的生

這個新型生物系統名為「Fit Coli」,

物系統並獲得嘉獎,感到非常高興。

有助保持人體身心健康。他們改造了大腸

機械及生物醫學工程學系三年級學生

桿菌的基因,使之得以在人體大腸內吸收

楊善茹說:「整個學習過程中我都很開

多餘的脂肪酸,吸收量比普通大腸桿菌多

心。從選擇減輕癡肥問題作為參賽題目,

出六倍,並將其轉化為α-亞麻酸,簡稱

直到克服實驗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全程都

「ALA」,再進而轉化為二十二碳六烯酸 (D HA)。DHA是一種歐米伽-3不飽和脂肪

下轉P.30 31


學 術情報站

香港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發現禽流 感病毒跨種感染人類的適應性變異 ◆ 香港大學

32

不同的病毒受到種間感染和傳播的限

人類的能力;2013年首先在中國華東地

制,正是這種物種間的限制性使得一般的

區出現的 H7N9 禽流感至今已經引起超過

禽流感病毒不容易引起哺乳類動物和人類

400人感染,其中三分之一人死亡;除了

的感染和傳播。但是,香港大學新發傳染

H5N1,H9N2 和 H7N9 禽流感病毒之外,

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及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

禽流感病毒亞型 H10N8,H6N1和 H5N6

院微生物學系副教授陳鴻霖博士和微生物

也相繼在中國內地及台灣發生感染人類事

學系講座教授、霍英東基金教授(傳染病

件,瞭解病毒跨種感染的機制是應對將來

學)袁國勇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於一項最

大流感流行 (pandemic) 的關鍵。

新的研究中發現,不同禽流感病毒的複製

流感病毒血凝素蛋白(HA)對細胞受體

酶體系的 PB2 亞基可能發生不同類型的

結合能力是感染能否成功的第一步, 目前

適應性變異,令病毒能夠在哺乳類動物及

的研究發現大部分的禽流感病毒都有一定

人類細胞中繁殖,從而發生人類感染並

的結合人類呼吸道細胞受體的能力,但並

引起嚴重疾病。研究結果近期已於Nature

不是所有禽流感病毒都能發生感染人類。

Communications上發表,研究團隊的宋文

所以,除受體外,到底還有什麼病毒因素

俊和王培博士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決定了某些禽流感病毒具有感染人的能

自從1997年以來, 多種禽流感病

力?為什麼有些病毒更容易發生跨種感染

毒在多個國家出現感染人類的病例,其

人類?我們有沒有能力監測禽流感病毒的

中 H5N1禽流感病毒已經在全球引起超過

變化並預測某些病毒可能更具有感染人類

600人的感染, 當中近一半為死亡病例;

的能力?所有這些問題都是我們預防和快

H9N2 禽流感雖不引起嚴重病症,但血清

速控制將來大流感流行(pandemic)需要解決

學和病毒受體研究表明病毒具有一定感染

的。由於物種間的差異,一 般情況下禽流


學 術情報站

感病毒進入人類細胞後並不能在人類細胞

一種變異PB2-526在部分H7N9和印度尼西

中有效繁殖,所以跨種感染和繁殖受到限

亞人感染的H5N1病毒中出現,因為以前一

制,但是在某些情況下,禽流感病毒會發

直沒在印度尼西亞H5N1禽流感病毒發現跟

生一定的適應性變異,使得病毒獲得在人

其它地區人類感染H5N1病毒相同的PB2適

類細胞繁殖的能力,從而發生人感染並引

應性變異,港大的發現首次解釋了印度尼

起嚴重疾病。

西亞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人類的PB2適應

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的一項

性變異特性。PB2-526R變異還能夠增強其

最新的研究中,香港大學新發傳染病國家

它類型的PB2變異(如PB2-627K)在哺乳類

重點實驗室和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

動物細胞繁殖的能力和致病性,他們的研

物學系副教授陳鴻霖博士和微生物學系講

究發現,季節性流感H3N2在1968年形成

座教授、霍英東基金教授(傳染病學)袁

後不久,從1970年左右在原有的PB2-627K

國勇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通過對 H7N9、

的基礎上再獲得PB2-526R的適應性,PB2-

H5N1 禽流感病毒和 H3N2季節性流感病毒

526R和PB2-627K雙適應標記的病毒繁殖高

研究發現,不同禽流感病毒的複製酶體系

於單獨具有PB2-627K的病毒,這也許可以

的PB2亞基可能發生不同類型的適應性變

部分解釋了H3N2季節性流感的傳播能力和

異使得病毒能夠在哺乳類動物(包括人)細

致病性普遍高於另一種季節性流感H1N1病

胞中繁殖;港大的這項研究發現 H7N9 禽

毒的原因。港大的這些研究發現進一步解

流感病毒的複製酶體系的 PB2 基因有多種

開了禽流感病毒跨種感染和在人類細胞繁

類型的適應性變異,這可能可以部分解釋

殖的必要條件,並為今後禽流感病毒監測

H7N9 禽流感病毒具有與其它禽流感病毒

提供了新的跨種感染、傳播和宿主適應分

不同適應機制,使得它感染人的能力高於

子標記物。

其它禽流感病毒。他們的研究還發現其中

33


學 術情報站

香港科技大學物理學家 成功調控光子形狀 創造光腔裝載效率最高紀錄 ◆ 香港科技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物理系副教授 杜勝望及其研究團隊,成功調控光子形 狀,令光腔裝載效率大幅提升至百分之 八十七,為現今最高紀錄。這科學上的突 破有望推動實現基於腔量子電動力學的高 效量子信息網路,並為將來的量子信息發 展奠定基礎。有關研究成果近日刊登於物 理學的國際權威刊物《物理評論快報》。 2012年諾貝爾物理獎的一半授予了塞 爾日·阿羅什的腔量子電動力學的工作。在 基於腔量子電動力學的量子信息網絡中, 光子來回於光腔間飛行,載有量子信息的 光子被光腔捕獲後,進行量子計算和信息 傳遞。然而,要捕捉光子及將光子裝載在 光腔中並不容易,因為在光子進入光腔的 過程中,可能被反射或直接穿過光腔。在 以往的研究中,光子從自由空間載入光腔 的效率約不超過百分之二十。 杜教授及其團隊揭示了光子在光腔裡 波粒二相的奇特量子行為。他們的光腔由 兩面反射鏡組成,其中一面鏡子的反射率 接近百分百,另一面的反射率較低,用來 接受光子。研究 發現,相對於一個特定的 光學腔,光子有一個優化的波形;處於該 優化波形的光子可以被光腔百分之百地接 納,而不會從入口處反射回去或逃離。杜 教授及其團隊通過改變光子形狀和利用其 波動量子干涉效應達到目的。 34

杜教授解釋,他們採用一個「傳告」 的方案,利用鐳射激發一團銣的冷原子產 生糾纏的光子對,通過對其中一個光子的 測量,剩下的光子就處於一個被「傳告」 的條件單光子態,這光子的波形,既可通 過控制激發鐳射的參數來調控,也可被 「傳告」後用外加的調製器改變。杜教授 及其團隊首次運用該技術,實現了破紀錄 的百分之八十七光腔裝載效率,為將來的 量子信息發展奠定基礎。 杜勝望教授於2008年加入科大,並於 2011年獲科大理學院頒發傑出研究獎。杜 教授畢業於南京大學,並在北京大學取得 物理學碩士學位,亦於美國科羅拉多大學 波爾德分校取得電機工程碩士與物理學博 士學位。他加入科大前,曾於美國史丹福 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學者。


學 術情報站

創兩地學術交流先河 浸大與清華舉辦暑期研習課程25載 ◆ 香港浸會大學

1989年9月,「中國研究課程」開課 了;第一屆「中國研究清華暑期研習班」 於1991年夏天順利開辦。光陰荏苒,日月 如梭,這個課程走過了四分之一世紀的歷 程,暑期研習班亦於2015年踏入第25個年

生交流等活動,使他們能真正認識國情、

頭,誌慶銀禧。

體會兩地不同的文化、人情與社會氣息。

當香港踏入1980年代之初,正是中國

為此,謝校長聯絡清華大學,商討兩校合

改革開放政策起步之際,又遇上中英兩國

作的可能性,結果遂其所願,獲十分積極

開始就香港回歸問題進行磋商。既是歷史

的回應。時任清華大學校長張孝文教授、

的機遇,也是迎接京港兩地交流越趨頻繁

副校長張幕葏教授等,委派謝志成教授、

的新時代;香港社會需要培養大批對中國

林泰教授、朱育和教授等共襄盛舉。期

內地有深入了解的人才。當時香港浸會學

間,謝志偉校長獲恒生銀行董事長利國偉

院(即香港浸會大學的前身)社會學系、

爵士的支持,從偉倫基金會中撥款捐助,

地理系、歷史學系及經濟學系的教授認為

在清華大學成立偉倫學術交流中心,建構

有必要回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早著先機提

了兩地學術交流必須的橋樑。事實上,利

出建立「中國研究學位課程」的構想。時

爵士一直十分關心香港教育發展的問題,

任校長謝志偉博士大力支持,校方隨即成

他在尤德及衛奕信兩任港督期間,出任教

立「課程設計委員會」。在此之前,兩地

育統籌委員會的首屆主席。從政策的高

的學術交流多集中於大學領導的層面,

度,他以寬廣眼光看到暑期研習班是具有

即使兩地學生偶有互訪,也只是以參觀為

前瞻性的設計,為香港未來的發展創造條

主,難有深入的交流學習。謝校長破格提

件。從課程的開展至今,偉倫基金會一直

出在北京開辦暑期研習班的想法,希望通

熱心支持浸大與清華兩校的交流,貢獻京

過在國家首都 為學生提供考察、學習、師

港的學術交流。

35


學 術情報站

浸大中國研究課程是香港第一個中國

《中國80後是誰?》等緊貼年輕人的話題;

研究範疇的本科課程,把中國研究與經濟

第三是參觀訪問,清華大學為學生安排

學、歷史學、地理學、社會學及政治學等

參觀北京及鄰近地方的文物古跡、市政建

多個學科結合起來,以社會科學方法為基

設、工業和農業單位,例如故宮、八達嶺

礎,向學生傳授有關中國的知識以及中外

長城、十三陵、798藝術工廠、四合院、

學術界最新的研究成果。每年在清華大學

天安門升旗班軍營等,藉此加深學生對當

舉辦的暑期研習班是這個課程的最大特

代中國的了解;第四是學生們要在清華大

色。課程成立之初,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

學老師的指導下通過實地考察,完成一個

有起有伏;鄧小平南巡以後,經濟發展

社會調查報告,報告主題可圍繞北京社會

快馬加鞭,隨之出現的社會新現象又是層 出不窮。國內環境產生如此巨大變化,香 港社會卻普遍對內地缺乏足夠了解。當時 的中國研究課程及暑期班教授的內容主要 圍繞國情知識、基礎普通話訓練,以及分 析改革開放的政策。回歸以後,香港學生 較以前更了解中國社會,兩地的交流亦見 廣泛,因此課程內容亦與時俱進,深入探 討國內人口、環境資源、產業發展、城鄉 差距、外交政策、社會變化、陸港關係等 熱點議題。隨著香港學生普通話水平普遍 提高,暑期研習班的普通話教學重點更強 調系統化和正規化。國情教育則貼近全國

36

的各個層面,如其自然環境、古跡維護、 城市建設、交通 道路、社會現象、飲食文 化、校園風氣等。過程中,同學會把有關 主題結合課堂上學習的知識和理論進行分 析,並得出自己的總結。經過一個月在清 華大學的生活,同學除了能親身感受內地 最高學府之嚴謹學風外,亦能對中國社會 建立一套獨特的見解。 2013年以來,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彭剛 副院長及社會科學院陳琪副院長接替榮休 的樊富珉教授大力推動兩校在中國研究上 的學術交流,並獲教育研究院史靜寰副院

代表大會、三 中全會等重要會議的討論重

長鼎力相助,短短兩年內合作舉辦了「中

點。

國研究青年學者研討會」、「東亞文化及

目前的暑期研習班分四個環節:第一

國際關係研討會等國際學術研討會」,在

是普通話的深造,由清華大學對外漢語文

國際漢學、高等教育、東亞研究及都市研

化教育中心的教授與老師任教,每週上課

究等方向推行合作研究項目。以2014年12

五天,每天三小時,務求令學生的普通話

月在香港舉行的「第二屆中國研究青年學

水平在短時間內獲得最大提升;第二是關

者研討會」為例,除了兩校的參與,更

於當代中國的研討會,由清華大學安排專

找來美國中央華盛頓大學、新加坡國立大

家、學者,就當代中國的重要問題作專題

學、澳洲昆士蘭大學及台灣中央研究院等

演講,例如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學

共同協辦。隨著更多項目踏上軌道,兩校

系李強教授與學生探討《當代中國轉型:

將來合作定必更加頻繁與穩健,為學生、

特徵、機遇與問題》,亦例如由中國社會

學者帶來更大裨益,為京港兩地學 術發展

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李春玲研究員分享

作出更大的貢獻。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簡介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是由楊振寧教授提議,於1985年3月在香港 註冊成立。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是一個非牟利的教育科技交流服務機構,旨 在促進內地與香港以至海外間開展學術、科技交流和科技產業合作之活 動,提供諮詢、聯絡及資助等服務。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受中國內地及香港教育與科技單位委託,並 得到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的支持。現有中國國家 科學技術部、國家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醫學科 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及中央人民政 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等機構參與京港學術交流中心董事局。

《京港學術交流》是「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編輯發行的獨

徵 啟

家刊物,每季度出版,目標讀者是香港、內地及海外各大院

稿

校及學術研究機構的負責人和學術人員,內容同時上載「京 港學術交流中心」網站 http://www.bhkaec.org.hk。 歡迎各大高等教育院校、學術研究機構及科技科研團體 提供稿件介紹貴機構特色和科研成就等,徵稿與廣告詳情請

與我們聯絡。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資訊與出版部 E-mail: bhkaec@bhkaec.org.hk / Tel: 2893 6355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