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港學術交流第一零一期

Page 1

ISSN 1684 - 7261

Mainland - Hong Kong Academic Exchange

2014

4

101


目錄

2014年4月

101 期

1

●卷首語

京港 專訪

●京港傑出學人專訪‧封面學人 陳錦雲 楊麗穗

2

陳錦雲 尤 暢

5

陳錦雲 余 蓓

8

匡 意 繩 聰

11

匡 意 文 文

13

匡 意 繩 聰

15

中金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港大開講指GDP發展將依靠消費

潤 東

19

中國科協沈愛民書記率團訪問本中心

重 華

20

張斯鎔

21

香港中文大學

23

浸大臨床觀察發現中醫藥治療視網膜黃斑病變有效率近八成

香港浸會大學

25

城大科學家最新發現「記憶開關」有助研製促進記憶的藥物

香港城市大學

26

香港科技大學化學系教授研發先進發光材料獲國際科學獎

香港科技大學

28

香港理工大學新地標賽馬會創新樓隆重開幕支援設計學院全面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

29

香港教育學院「可持續發展教育中心」開幕

香港教育學院

31

人類的語言 奇妙的禮物 — 香港中文大學語言學家王士元教授專訪 ●京港傑出學人專訪 混亂中尋真理的規劃師 — 香港大學城市規劃及設計系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 葉嘉安教授專訪 中國統計學的發展形勢喜人 — 中國人民大學前副校長袁衛教授專訪

京港 動態

國家教育部2013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香港頒獎典禮在港大隆重舉行 「香江學者計劃」週年學術交流會暨「第三屆香江學者歡迎禮」 成功舉行 2013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在京隆重舉行 香港特區獲獎代表赴京領獎並訪問國家科技部門

科大舉辦中企 CEO 論壇 中遠集團張良博士親授智慧經營之道

學術 情報站

●香港站 中大學者發現格陵蘭東北部大量冰川流失消融 研究結果刊登《自然-氣候變化》雜誌

●「京港」簡介 / 徵稿啟事

《京港學術交流》期刊編委會 出 版: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執行主編:陳錦雲 特約記者:甯潤東 李嘉倩 余 蓓 蔣 婷 張斯鎔

封底內頁

‧非賣品‧

編輯部電話:852-2893 6355 廣告/訂閱查詢:bhkaec@bhkaec.org.hk / 852-2893 6355 地址:香港北角英皇道83號聯合出版大厦14樓1404-05室 Address: Unit1404-05, SUP Tower, 83 King's Rd., North Point, Hong Kong 網址:www.bhkaec.org.hk


卷首語 2014年的第一個季度,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繼續 推行多項高等教育、學術、科技活動,其中包括 接待中國科協沈愛民書記訪港與香港高校、科技團 體等開展交流;組織國家教育部2013年度高等學校 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香港頒獎典禮、2013年度國家 科技獎勵香港特區獲獎代表赴京領獎,以及「香江 學者計劃」周年學術交流會暨第三屆香江學者歡迎 禮,等等。 除此之外,本中心還舉辦了多個學術活動,包 括與香港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共同邀請中國國際金 融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博士到港大與師生 分享對中國金融經濟發展的看法;於香港科技大學 舉辦中企CEO論壇,邀請著名國企中遠集團副董事長 張良博士與師生分享經營之道。透過不同學術科研 活動的開展,我們希望促進香港高校及科技界與內 地同行開展更多交流合作。 本期「京港傑出學人」專訪了香港中文大學語 言學專家王士元教授、香港大學城市規劃及設計 系主任葉嘉安院士,以及中國人民大學前副校長、 統計學專家袁衛教授,與各地學者分享他們學術生 命的成長、學術研究工作的經驗以及院校管理的心 得。他們不約而同地表達了推動兩地同行交流合作 的良好願望,相信合作有助於香港和內地學術水平 的共同提升。我們相信透過傑出學人的分享,集合 各地學人們的獨特經驗,有利於促進兩地在學術 發展、科研文化、高校管理理念等方面的溝通和 借鑒。


京 港傑出學人專訪

封面學人

人類的語言 奇妙的禮物 — 香港中文大學語言學家 王士元教授專訪 ◆ 採訪:陳錦雲 ◆ 撰文:楊麗穗 ◆ 修訂:甯潤東 李嘉倩 張斯鎔 ▲ 王士元教授

「在所有動物中,人類是最獨特的,

兩岸三地的語言研究來看人類如何逐步進

因為只有人類生活在世界的各個角落,有

化,瞭解大腦與語言的關係。

著各自的文明,但卻可以通過語言互相交

可能有人會提出疑問,關於大腦和

流和溝通。」王教授的聲音仿佛一首歌,

語言的文獻在近幾十年來已經有不少

帶領我們進入了一個奇妙的領域:語言。

了,成立這樣一個中心的價值何在?王

語言與人類複雜系統研究中心

教授微笑著講了個小插曲。他說前幾年 有一篇文章名為《世界上最古怪的人》

2013年12月8日,香港中文大學、北

(The Weirdest People in the World),其中

京大學及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共同成立語言

古怪 (Weird) 這個詞彙可以拆解為西方的

與人類複雜系統聯合研究中心,致力於研

(Western),受過教育的 (Educated),工業化

究語言、大腦、文化三者互動演化的複雜

的 (Industrialized),富有的 (Rich),以及民

關係,這是首個匯聚兩岸三地相關學者的

主的(Democratic)。作者認為瞭解人類社會

研究中心。成立典禮由北京大學校長王恩

的很多研究都是以這樣一群人為對象,但

哥院士、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校長曾志朗院

這些人並不足以代表整個人類社會。王教

士,以及中大校長沈祖堯院士主持。而中

授非常認同。研究我們的語言和文明並不

心的牽頭人其實是王教授,他擔任該研究

能盲從西方的研究方法,而應該從自己的

中心在香港中文大學的主任。

角度去理解,越客觀越好,所以才需要從

中心成立取三方所長,北大對於方言

大腦的研究做起。已有研究顯示,在繁體

和少數民族文化的研究有著比較豐富的

字環境成長的大腦,和在簡體字環境成長

研究經驗,而台灣則近四五年在腦成像

中形成的大腦對同樣的非漢字有不同的腦

(Brain Imagine) 領域發展得非常好。通過

波反應。


京 港傑出學人專訪

封面學人

我們的語言是聲調語言,普通話是四

都可以被討論。即使是與人類最接近的黑

個調,廣東話是九個,閩南話則有七個

猩猩也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上世紀20年代

調,它們是如何演化出來的?藏語和漢語

開始就有人教猩猩語言,但是沒有一個完

是同源的,為甚麼他們會演化成現在的形

全成功,手語也好,詞彙也好,人們發現

式又是如何演化的呢?這些都將是中心以

黑猩猩學到兩三百個詞彙就不行了,而普

後研究的題目和方向。這些研究能幫助

通中學生掌握的詞彙也有好幾萬個。後

我們瞭解人類大腦與語言系統的差別,

來,研究證實了這是大腦構造不一樣導致

從而更好地針對這些特點去治療各類病

的。

症,比如失語症、失讀症等,給醫學做出

人類大腦劇烈變化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貢獻。

是直立行走。人類直立起來以後,手才變

作為大中華地區唯一的跨校跨領域

得靈活和敏感,才開始創造石器,還會用

語言研究中心,王教授對其寄予厚望:

大腦設想石器的功能,從而導致了思想上

「十九世紀的語言學是在歐洲,二十世紀

的大躍進。同時,以前用來打架的嘴巴開

的語言學是在美國,二十一世紀的語言學

始被武器取代,因而嘴巴就可以發展其他

可以到中國來。」他也真切地希望中國的

的功能了。接著通過語言的溝通和交流,

學術研究能夠認準自己的問題,解決自己

人類的集體生活也越來越豐富,進而發展

的問題,而不用再追隨西方的步伐。

出越來越複雜的文化,促進社會進步。所

語言與物種起源的關係 王教授和我們還談到了語言與物種起

以王教授稱多元化為社會進步的原動力。

語言的多元化對人類的貢獻

源的關係:雖然生活在世界各個角落,但

那麼語言的多元化對人類又有什麼貢

語言將人聯繫在一起。動物之間的溝通和

獻呢?尤其是那些冷僻甚至不為人所知的

人類語言不可同日而語。動物溝通只能

少數民族語言?王教授講了一個小故事:

實現交配和交換信息,但是人類語言卻不

最原始的時候男人打獵,女人采集食物或

同:無論是兩千多年前孔子的思想,還是

者照顧孩子。當女人抱著孩子的同時看到

未來將人類送至月球生活的方法,在今天

了兔子,想拿塊石頭砸兔子,想得到兔子 肉,是應該拿右手砸,還是左手?人們推 斷女人用左手抱著孩子的,因為孩子聽見 心跳聲感覺到安全,同時嘴巴也離乳頭近 一些,所以應是用右手砸的。而扔東西這 個動作需要準確度,所以控制右手的左 大腦與時間的準確有關係,也就能控制 說話的用詞準確度、發音的準確度。這 樣看上去很久遠細微的一個動作却影響 了整個大腦和語言體系,稱之為複雜理論

▲ 王士元教授著作

(complexity theory),也就是說最初的一些


京 港傑出學人專訪

封面學人

種類將從六七千種減少到只有一半的語言 種類,這的確值得擔憂和深思。

怎樣保護語言的多元化 既然語言的多元化如此重要,那麼勢 必需要更多的關注。 「孩子在六歲以前具備的語言天賦可 以有效地幫助保護語言的多元性。」王 教授說。從孩子五個月開始,到他六歲之 前,學習五到八門語言都沒有問題,他們 的大腦能夠很快地吸收並且不會發生衝 突。因為那時候的大腦構造很特別,而到 青春期身體發育以後,再讓大腦去學習多 種語言就會較困難。學習多種語言的孩子 ▲ 王教授赴雲南田 野調查時與普米 族人合影(北大 陳保亞教授攝)

創新能力強,視野也廣,並且對相應文化 條件 (initial conditions) 會很長遠地影響著

的理解也會更深,能更好地傳承這些有價

後來發生的事情。

值的文化。

對於語言和文明也存在著同樣的可能

此外,語言研究樣本的採集需要專業

性。如果能回溯到語言產生的最初的條

的人才投入。樣本採集是一項艱苦的事

件,然後來看看如何影響著現在的一切,

業,往往需要研究者深入當地進行長期細

那麼也許會非常有意義。

緻收錄工作。因此,也就需要許多感興趣

文字的起源比語言的產生要晚很多,

並且能吃苦的年輕人加入到這項事業中

查詢文字起源的證據就是去查找陶器上面

去。

記載的文字是否代表那個音,能否在現代

當然這項事業的發展和壯大,也離不

漢字裏面找到那個音。研究者們在經過一

開經濟實力的強大。對於很多人而言,受

系列浩瀚的調查之後,發現印歐系的語言

經濟條件的驅動,往往需要學習他人的語

是彼此同源的語言體系。所以語言多樣化

言來增強競爭力,這樣一來,自身的小語

的存在能幫助人類更好地認識自己語言甚

種會遭到排斥。因而,只有在經濟條件允

至是文化的起源,否則失去了聯繫就難以

許的情况下,語言的傳承才能得到保障。

找回當初的足迹,也難以判斷文化與文化

最後,王教授說,中國有很豐富的文

間的聯繫,語言與語言間的鏈接。

化和歷史,也有很多獨特的精華;所以立

可惜的是全球化讓很多語言都滅絕

足中國自身的問題、解決自身的問題是很

了,並且語言的滅絕速度正不斷加快。有

重要的,這也是這個研究中心所期望能夠

人預計到這個世紀的中葉,世界上的語言

達到的目的。


京 港傑出學人專訪

混亂中尋真理的規劃師

— 香港大學城市規劃及設計系主任、 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嘉安教授專訪

◆ 採訪:陳錦雲 ◆ 撰文:尤 暢 ◆ 修訂:張斯鎔 蔣 婷

2012年11月2日,在美國辛辛那提舉行 的第五十三屆美國城市規劃學院協會年會 上,香港大學城市規劃及設計系講座教授 及主任葉嘉安教授獲頒發2012 Dr. Gill-Chin

▲ 葉嘉安教授

Lim全球貢獻獎,以表彰他作為城市規劃 學者及教育家對促進全球城市規劃研究及

居署頒發的「聯合國人居講座獎」(UN-

交流做出的貢獻。

HABITAT Lecture Award)。

香港出生的葉嘉安教授,在修讀完香

這位將案例推理系統與 GIS 相結合的

港大學的本科課程後,又到泰國和美國繼

先驅、元胞自動機 (CA) 的城市規劃模型的

續深造並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現任香港

倡導者,值得在業內和國際上享有聲譽。

大學城市規劃及設計系講座教授及主任、

在這些風光的頭銜和奪目的榮耀背後,是

地理信息系統研究中心主任。他曾任港大

葉嘉安教授多年來對待工作孜孜不倦、對

研究學院院長、交通運輸研究所所長,城

待科研不斷突破和不斷創新的成果。

市研究及城市規劃中心主任、香港地理信 息資訊系統學會創會會長、香港地理學會

從11平方米走出去

會長、香港規劃師學會副會長、英聯邦

葉嘉安在中學和大學期間,就有著廣

規劃師協會副會長、聯合國區域發展中心

泛的興趣愛好。他就讀的九龍瑪利諾修院

(UNCRD) 客座研究員和國際地理協會地

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教學方法都比較靈

理信息科學委員會主席。2003年葉教授當

活,並不強迫學生讀書。高中畢業進入預

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8年榮獲聯合國人

科,為了在高考取得優異成績,他曾在


京 港傑出學人專訪

自修室每天溫習長達十二小時,功夫不負

大從事城市規劃教育工作。如今,葉教授

有心人,他最終考入香港大學地理及地質

桃李滿天下,成績斐然。

系。在大學時期,他並沒有一味地埋頭苦

這個曾經住在香港第一代公屋裡的小

讀做「書呆子」,而是忙於參加和組織各

男孩,並沒有讓夢想止步於兒時11平方米

類學生活動,並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 —

(相當於120尺)的單元房裡,而是時刻踐

地理。大學本科時期成績也許並不突出,

行著這樣的人生信條:心有多大,衹要努

但是這些難得的活動經歷,為他日後籌組

力,舞臺就有多大。

學會和組織國際會議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追求卓越是一種習慣。在泰國亞洲理 工學院修讀碩士課程的葉嘉安,所學的城

從大學本科到研究院,葉嘉安教授廣

市規劃專業需要很多人文經濟地理和社會

涉各類學科,因此,他的研究橫跨科學和

科學的知識,而他本科是學自然地理的,

人文社會學領域。

於是在課餘時間,圖書館裡經常會看到他

GIS 在城市和區域發展規劃的應用,

的身影。他自修學習一本本關於社會及經

就是他的主要研究領域之一。GIS(地理

濟學的著作,並自行學習編寫計算機程

信息系統)是一門結合了地理學和計算機

序;碩士畢業後去美國攻讀博士學位。初

地圖學的綜合學科,是一種用於輸入、存

到美國的他感到非常苦惱,因為所學的課

儲、查詢、分析和顯示地理數據的計算機

程大多是關於美國的社會經濟政治制度,

系統。葉嘉安教授的研究主要是將 GIS 作

與當時的香港和中國的情況有很大差距。

為城市和區域規劃的工具。在這個方面,

然而,他並沒有放棄,而是注意到美國的

他曾提出將案例推理系統與 GIS 相結合,

計算機科技很先進,考慮到先進科技可以

大大提高城市規劃和土地的審批效率。為

廣泛應用的道理,於是他修讀了很多規劃

了節省土地資源和保護環境,促進可持續

模型、遙感和計算機制圖技術的課程,為

發展,葉嘉安教授在研究方法上首次提出

日後的 GIS 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了「城市元胞自動機 (Cellular Automata)

八十年代初,香港大學的研究氛圍並

狂讀人間書,妙理天下事

規劃模型」,來評估和規劃城市的可持續

不濃厚。很多人都認為如果在國外接受了

發展。

高等教育,就應該留在國外,不要回來。

香港和中國的城市發展和規劃,是葉

然而「不走尋常路」的葉嘉安在博士即將

教授的另一個研究領域。他早年對香港

畢業時,做出了一個選擇—放棄美國大學

新市鎮的「自給自足」的規劃理論作出批

助理教授的工作機會,心懷「齊努力,重

判。他從城市就業與居住位置的空間分

振國風效漢唐」的理想毅然回到香港,希

析,證明「自給自足」的不可行;又提出

望在這個中國的南大門,展開自己報效祖

在新市鎮規劃時,要特別注意新舊城的交

國的抱負。隨後,他進入香港大學剛剛成

通規劃。

立的城市研究及城市規劃中心,協助開設

2006年,葉嘉安教授提出的「中國城

香港首個城市規劃課程,並從此長期在港

市化第四波理論」,有著深遠的意義。他


京 港傑出學人專訪

認為,第一波出現在1949年至1978年,可

市化將進入第五波的發展,即為更成熟的

稱為「反城市化」階段;上山下鄉和人民

生產性服務業的城市發展及具規模的商業

公社等運動,導致城市人口增長緩慢,城

中心區的建造。

市化維持在較低水準。第二波伴隨改革開

近五年來,葉嘉安教授除了持續關注

放而開始。1978年到1988年的十年間,中

中國城市發展外,也集中精力研究利用雷

國引進外資,發展以工業為主,沿海城市

達衛星遙感,監察城市周圍土地變化的問

快速發展,經濟技術開發區不斷興起,鄉 鎮及農村的發展形成了中國所特有的「離 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的鄉村城市化。 1988年的有償土地使用改革標誌著第三波 的開始。「以地養地」和基建帶動發展模 式的興起,使城市空間開始迅速發展和重 組,同時,城鄉之間的差異慢慢加大,我 國進入快速城市化階段。第四波開始於

題。普通的遙感受到南方多雲多雨天氣的 影響,通常每年只能在11月或12月拍攝一 次清晰的無雲遙感圖像。而雷達衛星遙感 則可穿越雲層全年對土地、環境的改變進 行監察,從而保障土地的合理利用,減少 破壞。另外,葉嘉安教授也在做交通運輸 GIS的研究,並已經申請改善多車道多層

2001年「第十個五年計劃」所提出的以城

次複雜交通網絡的GIS-T的汽車導航專

市化加快服務業發展,使服務業和生產性

利。

服務業成為城市主導產業的階段。

葉嘉安教授經常說,社會和城市發展

在葉教授剛出版的新書中,他更深刻

是混亂和複雜的,但是找出其中規律和講

更全面地探討了中國生產性服務業的發

出其條理是研究者的責任。正如他的座右

展。由於「第十二個五年計劃」已經明確

銘一樣:狂讀人間書,妙理天下事;在混

要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他預言中國城

亂中尋真理,在亂世中享平安。


京 港傑出學人專訪

中國統計學的 發展形勢喜人 — 中國人民大學前副校長

袁衛教授專訪

◆ 採訪:陳錦雲 ◆ 撰文:余 蓓 ◆ 修訂:張斯鎔 李嘉倩 ▲ 袁衛教授

袁教授自1997年出任中國人民大學副 校長,並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負責該校的

一、中國統計學的發展現狀 說起中國統計學的發展現狀,袁教授

國際交流及港澳台合作項目。他曾先後赴

的心情是喜悅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加州伯克利大學、賓

統計學正以突飛猛進之勢迅速在世界統計

夕法尼亞大學、哈佛大學及麻省理工學院

學領域佔據不容忽視的地位。他頗為驕傲

等世界頂級名校進行學術交流和演講。作

地告訴我們,在當前世界統計學領域表現

為國家首批經濟學統計博士,袁教授也

得最優秀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份來自

是國內最早進行統計推斷邏輯研究的專

中國內地。他給我們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家之一。他的早期專著《統計推斷思想》

由美國統計學會、加拿大統計學會及數理

(1990年出版)對統計推斷邏輯進行研

統計學會等五個統計學會會長組成的委員

究,填補了國內統計學在該領域的空白。

會提名頒獎,被視同為統計學諾貝爾獎的

袁教授還是較早將精算引入中國的專家之

COPSS「會長獎」(Presidents’ Award),每

一,並率先在中國人民大學開設精算課

年會在全世界範圍內獎勵一名40歲以下最

程,使得人大的統計學有了更加廣泛的應

傑出的統計學者。而自2000年至今短短10

用領域。不僅如此,他還長期致力於中國

多年間,來自中國內地的獲獎者就有六

新的統計學科體系的建設工作,作為發起

位。袁教授介紹,這些年輕人大都在國內

人之一和主要宣導者,他提倡「大統計」

完成了本科階段的學習,然後繼續出國研

的學術思想,把社會經濟統計、數理統計

究深造。國內數學訓練給他們打下了良好

以及包括醫療衛生統計在內的多種統計結

的基礎,而國外的創新條件又令其如虎添

合在一起,使之相互促進,對建設整個統

翼,使之很快紛紛取得顯著的成績,蜚聲

計學科、開展科研工作產生了重大影響。

世界。美國三大頂級名校哈佛大學、伯克


京 港傑出學人專訪

利大學及斯坦福大學的統計系主任,均由

加之國內政治穩定,法制環境逐漸完備,

華人出任。

國內市場需求加大,越來越多留學海外的

不僅如此,第59屆國際統計大會在香

學者們紛紛選擇在學業有成之後回到祖

港的成功召開也從另一方面證明了中國統

國。從全局來看,優秀人才的回歸固然是

計學的世界影響力。袁教授說,國際統計

民族發展的一大幸事;然而從個體來看,

大會的舉辦權如同奧林匹克運動會一樣,

人們又不免擔心,這些久在國外的海歸人

也存在激烈的競爭。1995年北京曾成功舉

才在回到中國之後是否會出現「水土不

辦了第50屆會議,十八年之後,第59屆又

服」的情況呢?面對這個問題,袁教授坦

在中國香港召開,20年之內在同一個國家

言,這些學者回歸之後確實需要一段適應

召開兩次該項盛會,是史無前例的。而

過程,而對於統計學者們來說,最首要的

且,在這次參與大會的125個國家共2500名

任務便是瞭解國情。他們大都在國外接受

代表中,來自兩岸三地的統計學者就近800

了非常先進的理論方法教育和訓練,如何

人,佔所有與會代表總數的三分之一。這

將自己的理論系統同中國的國情相結合並

也充分表明了中國統計學者已然成為世界

運用於國家建設實踐中,是有一個過程

統計學界的生力大軍。

的。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同時也為了社會

不過,袁教授也誠懇地指出,由於發

科學的研究更有針對性,國家政府正加大

展起步略晚,加之教育研究環境的現實限

投入積極建設資料庫。袁教授負責的中國

制,國內現階段的統計學研究仍與世界水

人民大學中國調查與資料中心 (NSRC) 就

準存在一些差距。然而,他對於國內統

是一項重要的國家資料庫建設工程。該中

計學的未來依舊充滿了信心。袁教授的信

心成立於2008年,與美國芝加哥大學全國

心是有底氣的。近三十年來國家對教育科

民意研究中心 (NSRC) 等都有著密切的聯

研投入逐漸增加,國內高校的硬體配備已

繫與合作。目前,該中心承擔的大型項目

非常接近國際先進水準,加之越來越多的

主要有中國綜合社會調查 (CGSS)、中國發

海歸學者加入研究隊伍,高素質研究人才

展指數 (RCDI) 以及中國人文與社會科學調

越來越多,統計學的發展日臻佳境。值得

查資料庫。中國綜合社會調查是一個綜合

一提的是,2011年,統計學科被升級為同

性、連續性的大型社會調查項目。自 2003

數學、物理並列的一級學科。這一重大舉

年開始,通過定期、系統地收集中國居民

措更加充分地說明國家對於統計學科的重

家庭與中國社會各個方面的資料,總結社

視,同時也顯示了統計學不可阻擋的發展

會變遷的長期趨勢,探討具有重大理論和

態勢,完全有理由期待一二十年後與世界

現實意義的社會議題,推動國內社會科學

水準看齊。

研究的開放性與共用性,為國際比較研究

二、海歸學者如何適應國內統計學 研究環境

提供資料。也正是憑藉此項目,中國人民 大學調查與資料中心被接納為國際社會調 查協作組織 (ISSP) 代表中國的會員單位,

近年來,在全球經濟普遍不景氣的情

以及代表中國參與東亞社會調查(EASS) 的

況下,中國經濟卻一枝獨秀,發展迅速;

成員單位,被國際上視為代表著中國社會


京 港傑出學人專訪

調查的最高水準,充當著我國國際合作調

消費價格指數 (CPI)、每季度公佈的國內生

查項目的接口。

產總值 (GDP) 等,無一例外均依賴統計調

中國發展指數 (RCDI) 由健康、教育、

查與統計工作提供資料。尤其在 2008 年的

生活水準和社會環境四個分指數合成計

國際金融危機之後,經濟學家、政府決策

算,已經成為反映我國各省級行政區經濟

部門以及整個社會都在密切關注經濟統計

社會綜合發展程度的重要標誌性成果,對

資料。基於統計資料,經濟學家做出發展

於科學評價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水準及地

預測,為國家政策的修改制定提供可靠的

區差異、制定地區發展宏觀政策,具有積

諮詢。而國家與社會的需求也為中國的統

極的借鑒意義。

計學發展開闢了一片新的天地。

中國人文與社會科學調查資料庫則是

袁教授還特別指出,當前的經濟環境

我國第一個大型的、開放性的人文社會科

下,依靠統計方法對金融風險進行防範將

學調查資料庫,按照國際上先進的資料庫

是一個非常有前景的發展領域。2007年美

標準與技術建立,是國際社會調查協作

國爆發了影響全球經濟的次貸危機,中國

組織 (ISSP) 調查資料庫和東亞社會調查

必須不斷提高金融風險的防範意識,完善

(EASS) 資料庫的結點資料庫。

金融風險防範系統,優化金融資產結構。

該中心項目的實施,不僅為政府決策

而這一系列目標的達成,都離不開統計學

提供了資料支援,也極大地推動了科學研

的參與。在這方面,他認為內地的發展應

究的發展。

該借鑒香港的經驗。作為全球金融中心,

三、統計學的發展契機

10

香港金融市場有著更長的發展歷史,因而 在危機的防範及應對方面的經驗也更加豐

統計資料歷經了手工、機械、機電、

富。

電子等處理手段的發展,每一種處理手段

採訪最後,袁教授還誠懇地希望中港

的更新都為統計學帶來質的飛躍。袁教授

兩地的高校能有機會在統計學領域進行進

指出,在當今這個電腦網路主宰的大資料

一步的交流合作。香港各大高校的統計學

時代,統計學要適應形勢的變化,同計算

系都有較強的實力,港大的統計與精算

機、信息技術結合,將會大有作為。電腦

學系歷年都是全港收錄學生分數最高的學

技術的運用,使得大規模統計調查資料的

系。而香港最大規模的房地產代理公司中

處理更加準確而迅速。但是電腦技術又如

原地產,則與香港城市大學統計學系合辦

同一把雙刃劍,大量資料源於網絡,又給

了「中原城市指數」,並成為全港首個具

統計學帶來新的問題:信息過量且雜亂難

有代表性的樓市指數。目前內地政府政策

以統一處理、信息真假難辨可靠性存疑。

的大力支持,加之眾多優秀人才回流,各

因此,統計方法同計算機科學的交叉發展

大高校的統計學科發展也蒸蒸日上。若兩

是解決這類問題的必要手段。

地高校加強合作,一方面能促進兩地交

進一步說,當前的國家經濟發展也越

流,另一方面也會促進中國統計學的發

來越依賴統計資料。政府每月初公佈居民

展。


京 港動態

國家教育部2013年度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香港頒獎典禮在港大隆重舉行 ◆ 匡 意 繩 聰

國家教育部公佈「2013年度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評選結果,香港高校的學者共有 12個項目獲獎(其中作為第一完

▲ 中 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 聯絡辦公室教科部李魯部長致辭

▲ 香港大學徐立之校長致辭

2013年3月26日下午3時30

授、香港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黃

物胞吐作用的分子機理研究),

分,「教育部2013年度高等學校

漢儀先生。

香港理工大學黃國賢、梁潤松、

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香港頒獎

徐立之校長、李魯部長在典

陳百豪(項目名稱:螢光生物傳

典禮在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鍾

禮上先後致辭,中聯辦教科部副

感及探針技術);榮獲科技進步

江海會議中心4號演講廳隆重舉

巡視員紀建軍先生在典禮上宣讀

獎(推廣類)二等獎的項目是:

行。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教科部

了國家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長發來

香港中文大學秦嶺、張戈、鄭振

李魯部長、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李

的賀信。

耀,香港理工大學黃文秀等(項

乃堯總裁代表國家教育部向各獲

榮獲本年度自然科學一等

目名稱:抗骨質疏鬆傳統中藥現

獎院校及學者頒獎。出席典禮的

獎的項目:香港大學盧寵茂、

代化研究及其應用)。

各獲獎院校的代表是:香港大學

萬鈞、李佩瑜、吳德斌(項目名

另外,香港大學、香港中文

校長徐立之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稱:肝移植術後抗原發病復發的

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

副校長張妙清教授、香港科技大

基礎和轉化研究);榮獲自然科

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的學者與

學副校長翁以登博士、香港理工

學獎二等獎的兩個項目是:香港

內地高校合作,也有8個項目獲

大學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陳正豪教

中文大學姜里文(項目名稱:植

獎,其中5項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成人的獎項4個,與內地高校研 究團隊合作而獲獎項8個)。

11


京 港動態

兩項,二等獎三項),3項科技

部設立的科技專項獎,面向全國

成果獎接受香港特別行政區法定

進步獎(一等獎一項,二等獎兩

高等院校,授予在科學發現、技

高等院校的直接推薦,並委託京

項)。

術發明、促進科學技術進步和專

港學術交流中心負責該獎項於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

利技術實施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

香港的聯繫、諮詢、服務等工

果獎(科學技術)」是國家教育

的個人和單位。從 2009 年開始,

作。

▲ 所有獲獎者合影

12


京 港動態

「香江學者計劃」週年學術交流會 暨「第三屆香江學者歡迎禮」 成功舉行 ◆ 匡 意 文 文

「香江學者計劃」(以下簡 稱 :「 計 劃 」)已 順 利 通 過 了 三 年的試行期。期間,共有150位 優秀博士赴香港跟隨導師開展為 期兩年的科研工作。第二屆「計 劃」內地博士後研究人員在港工 作已陸續屆滿一年,為瞭解學者 們在港的研究進展、最新成果, 增 進 學 者 間 的 學 術 交 流 ,「 計 劃」香港主辦方 ― 香港學者協會 聯同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於2014年 3月22日(星期六)下午1時至6時 在香港理工大學蔣震劇院舉辦 「香江學者計劃週年學術交流 會」。為迎接第三屆「計劃」50

▲ 陳新滋校長演講

▲ 張明傑教授演講

名獲資助人員抵港,在上述交流 會結束後,主辦方於理大南北小 廚舉行了簡單而隆重的「第三屆 香江學者歡迎禮」及晚餐。香港 各大高校管理層代表 、學者等聚 首一堂,迎接新一批香江學者的 到來。 3月22日下午,「香江學者計 劃週年學術交流會」在香港理工 大學蔣震劇院舉行,百餘位香江 學者與香港導師應邀參會。開幕 式上,首先由香港理工大學副校 長、「計劃」學術委員會顧問衞 炳江教授致歡迎辭。衞教授代表 校方,歡迎各大院校學者蒞臨理

大,並表示理大多年來積極支持 「計劃」的實施,校內多位副教 授、教授及講座教授踴躍申請成 為「計劃」導師,招聘內地優秀 博士來港進行科研工作。其後, 香港學者協會主席、香港浸會大 學中醫藥學院蕭文鸞教授亦代表 主辦方致辭。蕭教授在致辭中指 出,「香江學者計劃」是內地和 香港合作培養高層次科技創新型 人才的計劃,對提高我國博士後 創新能力,培養更多具有國際視 野的高科技青年人才具有十分重 要的作用和意義。根據學者們所 提交的階段性成果匯報,54名第 二屆香江學者於過去一年已經在 國際的學術刊物、學術會議上發 表了近百篇學術論文或研究報 告,成績斐然,令人鼓舞。 交流會分為兩部分進行。第 一部分,一共有6項口頭學術報 告,由香港浸會大學劉國瑞博 士、香港科技大學王瑋博士、香 港中文大學劉升衛博士、張波博

▲ 交流會現場

士及香港城市大學劉海霞博士、 13


京 港動態

交流會第二部分,

會主席黃玉山教授及蕭文鸞教授

主辦方邀請了兩位中國

主持,學者們紛紛發言,氣氛熱

科學院院士與香江學者

烈。

分享其科學研究的成就

3月22日晚上,「第三屆香

和方法、人生規劃等方

江學者歡迎禮」在香港理工大學

面的思考。兩位學者分

南北小廚順利舉行。中聯辦教育

別是香港浸會大學校長

科技部李魯部長及香港特區政府

陳新滋教授,演講題目

教育局謝凌潔貞常任秘書長應邀

為:「學問之途,是否

出任歡迎禮儀式的主禮嘉賓。其

▲ 李魯部長為第三屆香江學者頒發 「香江學者獎」證書

需要割喉式的競爭,還是有競

他主要嘉賓包括:港區全國人大

爭性的合作?」,另一位是香

代表盧瑞安先生,「計劃」學術

王志軍博士分別主講。大會另展

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張明傑

委員會主席、時任香港科技大學

示了45份學術海報,第二屆香江

講座教授,演講題目是:「享受

副校長黃玉山教授,「計劃」顧

學者紛紛為此次學術交流會做了

科學的美,滿足好奇的心」。兩

問、香港大學副校長譚廣亨教

充足準備,得到了香港導師的肯

位傑出學者的精彩分享,相信對

授,「計劃」顧問、香港教育學

定和好評。其中,劉國瑞博士和

內地青年學者在香港做好科學研

院副校長李子建教授,香港學者

王瑋博士獲得最佳口頭報告獎,

究工作,乃至今後在學術道路上

協會主席蕭文鸞教授,京港學術

每人獲獎狀及獎金一千元;劉夫

邁進都是十分有益的。最後,會

交流中心副總裁郭明華先生等。

鋒博士、熊愛珍博士、羅瓊博

上還邀請了首屆香江學者施建宇

黃玉山教授和謝凌潔貞常任秘書

士、宋文芳博士、杜樸風博士及

博士及第二屆香江學者徐明愷博

長分別致辭。第三屆香江學者共

郝金星博士獲得最佳海報展示

士分享了他們在港工作和生活經

50人,分批接受主禮嘉賓及主要

獎,每人獲獎狀及獎金五百元。

驗,本環節由「計劃」學術委員

嘉賓所頒發的「香江學者獎」證 書。 2013年12月18日, 香港學者協會與全國博 士後管委會辦公室簽署 了未來五年「計劃」新 的合作協議,「計劃」 已是香港與內地合作科 研及人才培養的一個品 牌項目,傾注了兩地主 辦和承辦機構人員的心 血。我們相信,在各方 的通力合作和積極努力 下,「計劃」將取得更 多豐碩的成果。

▲ 與會學者大合照

14


京 港動態

2013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 在京隆重舉行 香港特區獲獎代表赴京領獎 並訪問國家科技部門 ◆ 匡 意 繩 聰

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 大會於2014年1月10日上午在北 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黨和國 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劉雲

▲ 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頒發獎項

山、張高麗、劉延東出席大會並 為獲獎代表頒獎。李克強代表黨

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

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躍進,提升

中央、國務院在大會上講話。張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

經濟的整體質量;才能更多培育

高麗主持大會。

作獎的代表頒獎。

面向全球的競爭新優勢,使我國

上午10時,大會在雄壯的國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

發展的空間更加廣闊;才能有效

歌聲中開始。在熱烈的掌聲中,

院總理李克強在講話中代表黨中

克服資源環境制約,增強發展的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

央、國務院,向全體獲獎人員表

可持續性。

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首先向獲得

示熱烈祝賀,向全國廣大科技工

李克強要求,要通過深化改

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

作者和各條戰線為推動科技進步

革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

做出貢獻的人們表示崇高敬意和

在研發方向、資源配置和經費使

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張存浩,中國

誠摯問候,向關心和參與中國科

用、項目評審以及成果評價和應

科學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

技事業的外國專家表示衷心感

用等各個環節,都要放手讓市場

裝備部程開甲頒發獎勵證書,並

謝。他說,當前我國已到了必須

「說話」。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

同他們熱情握手,表示祝賀。隨

更多依靠科技創新引領、支撐經

在完善創新政策、營造公平環境

後,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向

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新階段。必

上面,重點支持基礎性研究和重

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

須依靠科技創新,才能有力推動

大關鍵性技術攻關。要把發揮人

15


京 港動態

項目全部獲獎,「多功能金屬有

成,「燃料電池中多相能質傳遞

機聚合物/磷光材料及其在新興

與反應動力學的相互作用機理」

領域的應用研究」由香港浸會大

由香港科技大學趙天壽教授團隊

學黃維揚教授團隊完成,「高性

完成。香港浸會大學朱力行教授

能纖維增強複合材料加固混凝土

經過專家推薦的項目「回歸中的

結構的力學性能及設計理論」由

模型檢驗和降維」,也獲得二等

▲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大會上發言

香港理工大學滕錦光教授團隊完

獎。詳細獲獎情況見附表。

的創造力作為推動科技創新的核

附表: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香港學者獲獎一欄表

心,營造鼓勵大膽探索、包容失 敗的寬鬆氛圍,使青年創新型人 才脫穎而出,吸引和激勵更多人 投身創新創業,滙聚建設創新型

主持完成項目列表 序號

獎種

1

國家自然 科學獎

二等 多 功 能 金 屬 有 機 聚 合 香港浸會大學 物/磷光材料及其在新 黃維揚,周桂江, 興領域的應用研究 何卓琳,王行柱,何澤

2

國家自然 科學獎

二等 高 性 能 纖 維 增 強 複 合 材料加固混凝土結構 的力學性能及設計理 論

3

國家自然 科學獎

二等 燃 料 電 池 中 多 相 能 質 香港科技大學 傳 遞 與 反 應 動 力 學 的 趙天壽,楊浩,陳蓉, 相互作用機理 劉建國,楊衛衛

4

國家自然 科學獎

二等 回 歸 中 的 模 型 檢 驗 和 香港浸會大學 降維 朱力行

國家的強大合力,用改革紅利、 人才紅利、創新紅利推動經濟社 會持續健康發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 院副總理劉延東在會上宣讀了 《國務院關於2013年度國家科學 技術獎勵的決定》。2013年度國 家科學技術獎勵共授獎10位科技 專家和313項成果。其中,國家

等級 項目名稱

主要完成人

滕錦光(香港理工大學), 陸新征(清華大學), 林 力(香港理工大學), 葉列平(清華大學)

最高科學技術獎2人;國家自然 科學獎54項,其中一等獎1項、

參與完成項目列表

二等獎53項;國家技術發明獎

序號

獎種

71項,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

1

國家自然 科學獎

二等 量子幾何相位及其相關 香港大學 問題研究 汪子丹(第二完成人)

2

國家自然 科學獎

二等 黃土區土壤 - 植物系統 香港中文大學 水動力學與調控機制 張建華(第二完成人)

3

國家自然 科學獎

二等 高效光/電轉換的新型 香港城市大學 有機光功能材料 李述湯(第二完成人)

4

國家自然 科學獎

二等 過渡金屬及其化合物納 香港科技大學 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微 楊世和(第二完成人) 結構及相關特性

69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88 項,其中特等獎3項、一等獎24 項、二等獎161項;授予8名外籍 科學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 技術合作獎。 大會公報顯示,2013年度香 港特別行政區的科學家共獲得8 個自然科學獎。其中,由特區政 府推薦的三個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16

等級 項目名稱

主要完成人


京 港動態

▲ 香港獲獎科學家及赴京代表在會場合影

▲ 中國科學院港澳台事務辦公室主任安建基(前排右3) 與香港代表團合影

國家科技獎勵大會隆重召

司(港澳台辦)莫鴻鈞參贊、國

港浸會大學化學系副主任黃維揚

開,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組織了以

家科技獎勵辦公室副主任張木、

教授、數學系系主任朱力行教

香港浸會大學副校長黃偉國為團

中國科技交流中心副主任王艷、

授、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科學與技

長、中央駐港聯絡辦教科部副巡

科技部發展計劃司副處長鄭健

術部主管匡增意等參加會面座

視員劉志明為顧問的訪問團,邀

健、基礎研究司副調研員李非及

談。科技部官員詳細介紹了國家

請香港的獲獎科學家及部分學者

港澳台辦副處長許洪彬等官員的

科技重點發展計劃體系和管理,

前往北京,出席在人民大會堂舉

盛情接待。中聯辦教育科技部副

內容涉及到國家重點基礎研究

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同

巡視員劉志明及調研員李嘯精心

發展計劃(簡稱「973計劃」)

時還訪問了國家科技部、中國科

安排本次訪問,並親自出席會

和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簡稱

學院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面。香港浸會大學副校長黃偉國

「863計劃」),以及其他支持

代表團於1月9日上午首先訪

教授、香港理工大學可持續城市

計劃、政策引導類計劃等。針對

問了國家科技部,受到國際合作

發展研究院院長滕錦光教授、香

香港科學家十分關心的如何申請

▲ 莫鴻鈞參贊(前排左5)、劉志明副巡視員(前排左4)和黃偉國副校長(前排左6)等會後合影

17


京 港動態

和參與國家科技項目問題,科技

門負責人向來賓介紹了科協的主

發揮的核心作用。

部官員也一一進行了介紹。

要職能和今年將開展的重點工

短短兩天的訪京活動,香港

拜訪了國家科技部後,香港

作。

代表團的行程非常緊湊,大家感

代表團來到中國科協,受到科協

9日下午,代表團來到中國

到充實且難忘。本次走訪的科技

書記處書記張勤、國際聯絡部部

科學院訪問。中科院港澳台事務

部門和單位也是非常難得,從訪

長張建生、副部長陳劍,組織人

辦公室主任安建基親自接待並陪

問座談中掌握了豐富的信息,建

事部副部長朱雪芬,學會學術部

同大家參觀了化學研究所和國家

立了良好的關係,為今後進一步

副部長劉興平等領導的熱情接

納米科學中心,從中了解中科院

開展科研合作創造了條件。

待。雙方舉行了座談,科協各部

在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過程中所

▲ 座談會後中國科協書記處書記張勤(前排左5)與代表團合影

18


京 港動態

中金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 港大開講指GDP發展 將依靠消費 ◆ 潤 東

▲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博士

2014年3月18日下午6時許,

合主辦。彭文生擁有中西合璧的

眾入場。香港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經濟

職業經歷。他於2008年6月加入

副院長邱東曉教授在演講會上代

學家彭文生博士在香港大學黃麗

巴克萊資本,負責中國(包括香

表主辦機構致歡迎詞,問答環節

松講堂進行了題為「漸行漸遠的

港)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研究。

則由該學院陶志剛教授主持。聽

紅利」的講座。講座內容圍繞其

此前就職於香港金融管理局十

眾提問非常熱烈,因時間限制只

同名新書展開。他首先回顧了中

年,先後任經濟研究處和中國內

國經濟改革開放30餘年以來的發

地事務處主管,負責經濟、金融

展歷程,指出幾次高速發展都與

研究以及和內地金融合作事宜。

人口或制度紅利的釋放有關。在

1993年-1998年間就職於國際貨幣

分析當今的經濟形勢時,他強調

基金組織 (IMF),任亞太部經濟

中國的人口結構已經出現轉變,

學家,負責亞洲新興市場國家經

老齡人口和青少年佔比增加,而 勞動年齡人口比例下降,另外可 以向城市轉移的農村剩餘勞動力 大量減少,因此人口紅利已經逐

選取了其中10名聽眾提問,提問 後他們均獲得了彭文生的新書一 本。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一直致力 於內地與香港之間自然科學、社

濟研究和政策諮詢事務。演講吸

會科學以及商學等不同學術專業

引了500多名師生及專業人士報

和學者之間的交流,邀請內地專

名,當天受場地容量限制,大會

家學者到香港院校演講是其中一

以先到先得的形式讓約300名聽

種主要形式。

漸消失。與此同時,由改革開放 和加入WTO帶來的制度紅利也 已基本釋放完畢。這些基本因素 將限制投資和出口對於GDP的拉 動作用,而為消費的發展帶來機 會。在回答聽眾提問時,他明確 指出,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將由 消費驅動。 這次講座由京港學術交流中 心和香港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聯

▲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博士在港大的論壇現場

19


京 港動態

中國科協沈愛民書記 率團訪問本中心 ◆ 重 華

2014年3月18日上午,中國 科學技術協會沈愛民書記率團到 訪本中心。隨團成員有學會學術 部宋軍副部長(主持工作)、 劉興平副部長、學會學術部學術

▲ 中國科協沈愛民書記(左5)率團訪問本中心

交流處楊書宣處長、港澳台交流 處楊容處長及項目官員仇志偉先

成立20多年來的工作概況,以及

生。本中心副總裁郭明華、部門

承擔董事單位中國科協涉港活動

主管匡增意、鄒重華、陳錦雲與

情況。沈書記對本中心的工作給

沈書記等座談交流。香港科學館

予了積極的評價。 沈書記介紹了

助理館長黃耀華先生出席座談。

今、明兩年分別在昆明、澳門舉

郭明華先生首先介紹了中心

辦的中國科協年會的籌備情況, 希望本中心在組織香港科技界人 士參會方面予以大力支持。雙方 就香港科技界更多地參與中國科 協年會交換了意見。 雙方還就今年在港舉行的 「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 座」籌辦工作進行了商討,希望

▲ 中國科協沈愛民書記率團 訪問本中心

20

將這項舉辦超過10年的活動辦得 更有成效。


京 港動態

科大舉辦中企CEO論壇 中遠集團張良博士親授 智慧經營之道 ◆ 張斯鎔

3月20日,由香港 中國企業協會、香港 高校內地學生學者聯 誼會聯席會議主辦, 香港科技大學內地學 生學者聯誼會承辦及 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 協辦的「『中資企業 CEO 論壇』系列活動

▲ 張良博士(前排左4)與部分出席者合影

之— 世界五百強總裁張良博士

業擔當」三個方面展開其管理經

與你面對面」講座在香港科技大

驗的分享,尤其力推「智慧經

推動企業良性發展的機制,彰顯

學 LT-D 演講廳成功舉辦。中遠

營」的經營創新理念。他興致勃

世界五百強企業在激勵人才方面

(香港)集團有限公司常務副董

勃地談起從擁有船舶經營到控制

的優秀經驗。

事長、總裁張良博士在百忙中現

船舶經營的中遠經典案例,表明

席間,張博士妙語連珠,風

身科大,與眾學子分享他叱吒商

該經驗是集團最大的經營創新。

度翩翩,舉手投足間盡顯五百強

場多年的人生感悟。

在談及「管理創新」的時候,張

高管風範。在場學子無不被張博

在謙和地介紹了自己從「船

博士強調其核心即激勵機制的創

士的氣度及豐富經驗所折服,原

長」到「總裁」數十載傳奇工作

新,強調中遠經過多年不斷探

定半小時的提問環節在同學們的

經歷之後,張博士從企業的「經

索,在激勵的通道、時長、杠杆

熱烈響應下不得不被延長近一

營創新」、「管理創新」以及「企

及力度問題上,逐漸形成了一套

倍;而遠至香港航運業發展機

21


京 港動態

遇,近至個人職業生涯規劃,張 良博士對同學們的問題都一一悉 心解答。毫無疑問,誠如宣傳所 言,這場講座著實是「一位傳奇 總裁的商場兵法、一位資深船長 的遠洋夢想、一位知名導師的人 生見解」。 香港中國企業協會副總裁朱 華先生、調研諮詢部總監劉波先 生,香港高校內地學生學者聯誼 會聯席會議秘書長陳錦雲先生, 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李行偉教授 及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徐 岩教授亦作為嘉賓出席了活動。

海外重要的區域管理本部和企業

中遠香港集團於1994年8月

群體。中遠集團在香港的業務活

28日成立,是中國遠洋運輸(集

動已有40餘年的歷史,為香港大

團)總公司(間稱中遠集團)在

型中資企業之一。

22

▲ 師生們聚精會神聆聽張良博士的 管理之道


學 術情報站

香港站

中大學者發現格陵蘭東北部 大量冰川流失消融 研究結果刊登 《自然-氣候變化》雜誌

◆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地球系統科學

面會上升6米。過去20年,全球海平面平均

課程助理教授劉琳與國際科學家合作的最

每年上升3.2毫米,其中約六分之一來自格

新研究發現,過去25年處於穩定狀態的格

陵蘭冰原融化。過往的研究顯示,格陵蘭

陵蘭東北部冰川,亦是格陵蘭最後一片穩

西部和東南部的冰川在過去幾十年不斷消

定冰川,開始大量消融,其中的Zachariae

融。位於西格陵蘭著名的Jakobshavn冰川

冰川在過去10年內消融了20公里之多,是

在過去的150年裏,後退了35公里。

全球暖化的嚴重警號。研究結果最近發表

劉琳教授與來自五個國家共10間大學

於《自然-氣候變化》雜誌。科學家擔心

及科研機構的13位科學家,利用最新的地

格陵蘭冰川消融加快,隨之造成的海平面

球物理和遙測技術及數據,開展了這項有

加速上升,會直接影響全球低窪沿海地

關格陵蘭東北部冰川的跨學科研究。劉教

區,包括香港和許多亞洲國家。

授主要負責用衛星雷達影像觀測冰川的流

格陵蘭位於距香港超過9,000公里的北

動,發現冰川的流速在過去10年內從每年

極地帶,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嶼,其大部份

500米加速到了每年600米。除中大外,丹

表面被冰雪覆蓋,科學家稱之為格陵蘭冰

麥科技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美國史丹

原。假如格陵蘭冰原全部融化,全球海平

福大學等亦有參與研究。

23


學 術情報站

香港站

劉琳教授表示:「冰川流速越快,說

冰川與凍土的變化,現身處亞洲的他,研

明有更多冰從格陵蘭內陸消融至海洋,直

究方向將朝地球的第三極―中國青藏高原

接提升海平面。由於東北部冰川直接延伸

進發。

到格陵蘭的腹地,覆蓋了百分之16的冰原 面積(相當於香港的320倍),因此東北部 的變化可能對整個格陵蘭產生巨大影響。 這項新研究發現格陵蘭東北部冰川的消融 始於2003年,而且速度驚人,可能由於夏 季氣溫和海水溫度上升共同引發。」 劉教授曾於美國史丹福大學從事研究 工作,最近加入了中大理學院的地球系統 科學課程。劉教授將於中大開展有關極地 變化的研究與教育工作,並與最近成立的 中大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緊密合作,致 力於公眾教育,提高香港市民對氣候變化 的認識。劉教授之前的研究主要側重北極

24

中大地球系統科學課程網頁: http://www.cuhk.edu.hk/sci/essc/ 原文刊載於《自然-氣候變化》(Nature Climate Change) (2014) doi:10.1038/ nclimate2161 ‘Sustained mass loss of the northeast Greenland ice sheet triggered by regional warming’ by Shfaqat A. Khan, Kurt H. Kjær, Michael Bevis, Jonathan L. Bamber, John Wahr, Kristian K. Kjeldsen, Anders A. Bjørk, Niels J. Korsgaard, Leigh A. Stearns, Michiel R. van den Broeke, Lin Liu, Nicolaj K. Larsen & Ioana S. Muresan


學 術情報站

香港站

浸大臨床觀察發現中醫藥治療 視網膜黃斑病變有效率近八成 ◆ 香港浸會大學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 床部早前綜合了自2011年起前往 其轄下中醫藥診所求診的74名患 有視網膜黃斑病變病人的臨床研 究觀察,發現中醫藥治療有關病患的整體 有效率近八成。

▲ 劉鑫醫師 (中) 分享中醫藥治療視網膜黃斑 病變的臨床觀察結果,旁為接受治療的兩位 病人。

負責有關臨床研究項目的浸大訪問學 者劉鑫醫師表示,中醫學認為黃斑屬脾,

視力表),眼底水腫滲出、出血面積減少

因此視網膜黃斑病變多由於脾、心臟腑功

75%以上;有新生血管者,新生血管消退

能失調等問題所引致,辨證治療因人而

萎縮,病灶穩定。另外16人(23隻眼)被評

異,一般會以健脾化痰、利水滲濕、涼血

為有效治療,即患者視力提高1行以上,眼

散瘀、祛瘀散結等中藥處方治療。

底水腫滲出、出血面積減少25-75%;有新

劉鑫醫師對74名患有視網膜黃斑病變

生血管者,新生血管消退萎縮減少一半以

的病人進行臨床觀察,對象包括38名男士

上,或黃斑病灶較治療前減少25-75%。

和36名女士,年齡介乎5歲至87歲,其中診

劉鑫醫師表示,黃斑病變的患者近年

斷為黃斑出血的共47人(69隻眼)、黃斑水

有年輕化的趨勢,據內地流行病學調查,

腫的共14人(16隻眼)、黃斑組織萎縮、機

35歲以上人士患有黃斑病變的發病率高達

化、裂孔的共13人(15隻眼)。中醫師採用

13%。他指出,綜合是次臨床觀察分析結

「內眼辨證法」為病人檢查眼底,再根據

果顯示,中醫眼科治療黃斑病變有效率近

國際標準視力表等指標,綜合分析病人眼

8成,愈早治療,療效愈高,具有明顯治療

底的病變特徵與整體狀況進行辨證治療,

優勢;而且中醫藥治療能有效改善視力,

治療期最短約1星期、最長為8個月。

並有助促進黃斑水腫、滲出、出血的吸

是次臨床觀察結果顯示,41人(共56

收,抑制和封閉黃斑區新生血管,另外對

隻眼)接受中醫藥治療後,療效顯著。患

黃斑區組織萎縮、黃斑前膜、黃斑裂孔等

者視力提高兩行或以上(根據國際標準

病變亦有一定的治療效用。

25


學 術情報站

香港站

城大科學家最新發現「記憶開關」 有助研製促進記憶的藥物 ◆ 香港城市大學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生 物醫學系賀菊芳教授及其研究 小組找出記憶形成過程中起 關鍵作用的神經調節物質— 「膽囊收縮素」(CCK),該物

26

質能夠把記憶迅速地「寫」入大腦皮層

賀教授解釋說:「已發表的研究報告

裏。這一發現有助研製新藥物,使衰老過

顯示,在囓齒類動物實驗中,阻隔其大腦

程或阿茲海默症等腦退化疾病引起的記憶

內的膽囊收縮素受體,便可抑制牠們的恐

衰退得到減輕,甚至可改善記憶。

懼條件反應;而將膽囊收縮素受體的基因

這項研究的報告不久前發表於國際

敲除,則可使牠們類似焦慮的行為減弱。

期刊Cell Research(「細胞研究」),題為

這一結果表明,膽囊收縮素與記憶功能有

「內嗅皮質的膽囊收縮素促成聽覺皮層之

關。我們由此推斷:大腦中海馬系統藉由

神經可塑性」。該期刊由自然出版集團發

膽囊收縮素的活動影響大腦皮層的神經可

行,是享有盛譽的生命科學期刊,內容涵

塑性,膽囊收縮素是在大腦皮層上寫下記

蓋分子生物學及細胞生物學各個領域。

憶的開關。」

賀教授說:「大腦內側顳葉受損的病

賀教授及其研究小組用大鼠和豚鼠做

人難以形成新的陳述性記憶,但仍能回想

了一系列實驗,將膽囊收縮素注入大鼠的

起舊時的記憶。這說明內側顳葉是記憶在

大腦,以此研究大鼠的反應。

大腦皮層上編碼的必要條件。」

賀教授說:「將大鼠麻醉後,在其聽

因此,賀教授及其研究小組著手研究

覺皮層局部注射膽囊收縮素,該處神經元

內側顳葉裏數十種神經傳導物質及神經調

便對某種聽覺刺激作出反應,而先前大鼠

節物質的化學結構,發現在大腦這個區域

對同樣的刺激並無反應。注射膽囊收縮

內,伸展突入大腦皮層的神經元大多含有

素,亦使大鼠的聽覺神經元對伴隨突發噪

膽囊收縮素。

音而來的光刺激作出反應。」


學 術情報站

香港站

反之,如在大鼠的聽覺皮層上注射膽

目前,賀教授正帶領一個聯合研究小

囊收縮素受體拮抗劑,就會阻止記憶形

組,研製有助記憶的膽囊收縮素激動劑。

成。

小組中的研究人員來自城大及中國科學院

他說:「在大鼠大腦的聽覺皮層局部

轄下的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的藥物

注射膽囊收縮素拮抗劑之後,即使進行了

研發中心。

180次條件反射試驗,拮抗劑仍會阻止大鼠

他解釋說:「我們已經合成了可能用

的聽覺皮層上形成視覺與聽覺記憶;而在

作藥物的91種化合物,發現其中的20多

未經注射膽囊收縮素拮抗劑的大鼠身上,

種可激發大腦的膽囊收縮素B型受體。目

只須做20到30次的條件反射試驗,大腦中

前,我們正對這些化合物作藥物代謝動力

的記憶就已形成。」

學的研究,並用動物作臨床前研究。」

研究人員使用細胞內記錄技術,查明

此類藥物將首先用於幫助記憶衰退的

記憶如何編碼,視覺刺激與聽覺刺激如何

人,例如阿茲海默症患者。

相互聯繫。

27


學 術情報站

香港站

香港科技大學 化學系教授研發先進發光材料 獲國際科學獎 ◆ 香港科技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張鑑泉理學教 授、化學系唐本忠講座教授,榮獲伊朗科 技研究組織頒授第27屆 Khwarizmi 國際科 學獎二等獎,以表彰他在「聚集誘導發 光」過程及其在光電器件、化學傳感、生 物探針應用研究方面的卓越貢獻。

精神,尋求科研突破,貢獻社會。

唐本忠教授及其研究團隊一直致力進

唐教授對獲獎感到榮幸,感謝大學、

行新聚合反應和先進功能材料的研究。他

研究團隊和合作者、國家和特區政府資助

發現了「聚集誘導發光」現象,並成功研

機構的支持。

發了一系列具備嶄新分子結構的先進功能

唐本忠教授畢業於華南理工大學材料

物料。唐教授研發的發光材料用途廣泛及

科學與工程學院,其後在京都大學取得博

影響力深遠,可應用於構建高效有機發光

士學位,1994年加入科大。唐教授的科研

二極管、快速癌症檢測系統、環境污染物

成就屢獲獎勵。他於2007年獲頒國家自然

探測器等。

科學獎二等獎、2009年獲選為中國科學院

科大校長陳繁昌教授祝賀唐本忠教授

院士。他領導的研究項目「聚集誘導發光

獲此殊榮,他表示,獎項充分肯定唐教授

的基本科學問題」獲2012年度國家重點基

的科研成就,亦反映科大的教研實力不斷

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資助。

提升。科大將秉持敢於創新、力求卓越的

Khwarizmi國際科學獎於1987年設立, 為紀念伊朗偉大數學及天文學家Khwarizmi 而設的國際獎項。Khwarizmi國際科學獎每 年頒發一次,表揚伊朗及全球在不同範疇 作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包括基礎科學、 化學、工程、醫學、航空航天科技、資訊 科技和納米科技等。今屆共有五名來自英 國、中國、德國、澳洲及匈牙利的外籍傑 出科學家獲獎。唐教授是其中唯一的華裔 學者。

28


學 術情報站

香港站

香港理工大學新地標 賽馬會創新樓隆重開幕 支援設計學院全面發展 ◆ 香港理工大學

香港理工大學 (理大) 設計學 院作為全球設計學術機構翹楚之 一,一直致力建構富創意及跨學科 的學習環境,讓來自不同背景的學 者與專才,教授各式多樣的設計課 程,並促進學生的創新思維。在 2014年3月正式開幕的賽馬會創新 樓 (創新樓,Jockey Club Innovation Tower),正好彰顯理大在推動設計教育和 創意應用方面的投入和努力。

▲ 理大校董會主席楊敏德女士、理大校長唐偉 章教授及香港賽馬會主席施文信先生主持 「賽馬會創新樓」牌匾揭幕儀式

創新樓是理大為其設計學院蓋建的新 大樓,以支援學院在不同範疇的發展,

for Social Innovation, 簡稱 JCDISI)的所在

包括工業及產品設計、傳意設計、廣告

地。JCDISI透過理大與業界及社區團體的

設計、數碼及互動媒體、環境及室內設

合作,致力發展成為國際性的設計、創新

計等。大樓座落於理大校園東北端,樓

與企業樞紐,把配合社會需要的創新意念

高15層,實用面積15,000平方米,可容納

轉化為可行的商業活動。

超過1,800位學生和教職員。大樓設計時

創新樓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

新,設備先進,以設計教學及創新用途

助二億四千九百萬港元興建,捐款還包括

為主,設施包括:展覽廊、多用途課室

成立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以及支持該

與演講室、設計工作室與工場,以及共

設計院首3年的運作經費。

用空間等。創新樓也是賽馬會社會創新

作為蜚聲國際建築師扎哈‧哈迪德女

設計院(The Jockey Club Design Institute

爵士首個在香港的固定建築項目,創新樓

29


學 術情報站

30

香港站

提供了一個鼓勵校園師生與社區人士聚集

建築、工程、商界、藝術與文化、教育等

交流的自由空間。它展現出無縫流線、不

的專業人士。大樓的牌匾揭幕儀式由理大

規則的美態,別樹一格之餘,又巧妙地與

校董會主席楊敏德女士、香港賽馬會主席

理大校園環境渾成一體,成功營造出「創

施文信先生及理大校長唐偉章教授主持。

意和跨領域的環境」,象徵理大在創作和

其他主禮嘉賓包括:扎哈‧哈迪德建築師

創新相互沖擊下培育了出色的設計人才。

事務所創辦人扎哈‧哈迪德女爵士、教育

扎哈‧哈迪德女爵士是首位獲得備受尊崇

局吳克儉局長、理大大學顧問委員會主席

的普里茲克建築獎的女性,其設計獲逾百

鍾志平教授、理大校董會前任主席羅仲榮

個獎項殊榮。她的作品涵蓋了設計的各個

博士、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副秘書長任雅

範疇,大至城市設計,以至一般產品、室

玲女士、理大設計學院院長兼講座教授方

內設計與傢俱,層出不窮。

啟思教授、扎哈‧哈迪德建築師事務所

2014年3月18日是創新樓隆重開幕的

Patrik Schumacher先生,以及理大學生會會

大日子。開幕典禮雲集來自世界各地的嘉

長賴偉健先生。他們聯袂為這校園獨特地

賓,包括政府官員及不同界別,如設計、

標揭開序幕。


學 術情報站

香港站

香港教育學院「可持續發展教育 中心」開幕 ◆ 香港教育學院

(左起):教院博文及社會科學 學院院長莫家豪教授、教院副 校長(研究與發展)鄭燕祥教 授、教院可持續發展教育中心 總監蘇詠梅教授、教院校長張 仁良教授、教院副校長(學術) 兼可持續發展教育中心聯席總 監李子建教授,及教院副校長 (行政)蒙燦先生

香港教育學院(教院)「可持續發展

蘇教授亦表示,「中心」以積極推行

教育中心」(「中心」)於2月28日在大埔

公眾教育工作為使命,並透過嶄新的科學

校園舉行開幕典禮,並隨即為新成立的健

研究,為公眾探討修復環境的方法,期望

康環境及教研聯盟(「聯盟」)舉行啟動

改善環境污染。她說:「長遠而言,本中

儀式。「中心」與澳洲國立綜合醫學研究

心希望可提升教育界及公眾對環境可持續

所簽訂合作備忘錄,標誌教院在環境教育

發展的關注,並以發展成一個國際性可持

的工作邁向新里程。

續發展教育研究中心為目標。」

教院校長張仁良教授、副校長(研究

各主禮嘉賓隨後聯同兩位總監,蘇

與發展)鄭燕祥教授、副校長(學術)

詠梅教授和李子健教授一同手持印有

兼「中心」聯席總監李子建教授、副校長

「Care for our Environment and Educate our

(行政)蒙燦先生及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

Students」(愛護我們的環境,教育我們的

院長莫家豪教授,聯同「中心」總監蘇詠

學生)標語的中心牌匾合照,標誌著「中

梅教授共同主持開幕儀式。

心」的正式成立。

張教授致歡迎辭時表示,環境污染問

開幕典禮後,「中心」新成立的健康

題日益嚴重,過度開採環境資源挑戰著全

環境教研聯盟亦正式啟動。「聯盟」統

球的可持續發展。為配合教院多元學科發

籌兼教院環境科學研究講座教授黃銘洪教

展,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成立了「可持續

授簡單介紹新成立的聯盟,他說:「『聯

發展教育中心」,希望能夠整合現有的研

盟』的任務是提供一個平台予環境科學家

究及發掘新的研究機會。他強調:「我們

及醫學專家交流;傳播正確的環境污染、

要改變心態,才能兼顧經濟及社會發展與

食物安全、營養和健康資訊予教師、學生

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

及公眾;及進行有關環境健康的研究。」

31


學 術情報站

香港站

其後,張仁良教授與澳洲國立綜合醫 學研究所臨床毒理學中心聯席總監James Siow博士簽訂合作備忘錄,正式開展教院 與澳洲國立綜合醫學研究所的合作計劃, 初部計劃會進行嬰兒臍帶血內的污染物水 平的基線調查。 養和醫院前體外受孕中心總監梁啟文 醫生以聯盟榮譽顧問身份出席啟動禮,他 在簽訂儀式後發表了開幕詞,並提及有關 人類生殖及健康的不良影響。 身兼臨床金屬毒理學國際委員會轄 下的醫學、科學、教育及研究委員會

▲ 教院校長張仁良教授與澳洲國立綜合醫學研 究所臨床毒理學中心聯席總監 James Siow 博 士簽訂合作備忘錄。

(MSERC) 主席 James Siow博士亦隨後發 表以「環境污染及對人類健康的影響」為

已知道重金屬對兒童腦部發展有毒理上的

題的演說。他說:「現存的持久性污染物

影響,多個研究亦指出它對自閉症及其他

對全球人類基因組已構成影響,這亦意味

不正常發展症狀有關連。」她表示,生物

著接近所有人類生理上及生化上已被污

醫學療法及重金屬去毒化對治療患有自閉

染。」他更指出,新研究將以在有效時間

症兒童有著重大的突破。

內取得正面的醫療成果為目標,透過打破

典禮最後由「中心」教育和社區參與

跨代表觀遺傳以遏制上升的醫療成本。

統籌鄭雅儀博士及環境創新技術統籌周卓

香港兒童健康促進協會及香港有毒金

輝博士就兩個相關範疇的發展前景簡介作

屬醫學會主席高楊揚醫生亦應邀發表以

結。鄭雅儀博士表示,「中心」會繼續與

「香港及內地自閉症概況」為題的演說。

林氏基金進行「教育起動,塑膠再用!」

她表示,香港和內地都跟世界各地一樣出

的教育計劃,加強教院學生及小學生對塑

現自閉症個案上升的趨勢。她說:「我們

膠教育的認知。周卓輝博士則表示,「中 心」會進行有關微塑 膠的環境調查及影 響,亦會研究塑膠降 解和能源轉化的可能 性。 有關教院「可持 續發展教育中心」的 更多資料,請參閱 「中心」網址:www.

▲ 教院可持續發展教育中心今日在大埔校園舉行開幕典禮,並隨即為新 成立的健康環境及教研聯盟舉行啟動儀式。 (左2)香港兒童健康促進協會及香港有毒金屬醫學會主席高楊揚醫 生、(左5)澳洲國立綜合醫學研究所臨床毒理學中心聯席總監James Siow 博士,及(右5)養和醫院前體外受孕中心總監梁啟文醫生。

32

ied.edu.hk/cees。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簡介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是由楊振寧教授提議,於1985年3月在香港 註冊成立。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是一個非牟利的教育科技交流服務機構,旨 在促進內地與香港以至海外間開展學術、科技交流和科技產業合作之活 動,提供諮詢、聯絡及資助等服務。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受中國內地及香港教育與科技單位委託,並 得到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的支持。現有中國國家 科學技術部、國家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醫學科 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及中央人民政 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等機構參與京港學術交流中心董事局。

《京港學術交流》是「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編輯發行的獨

徵 啟

家刊物,每季度出版,目標讀者是香港、內地及海外各大院

稿

校及學術研究機構的負責人和學術人員,內容同時上載「京 港學術交流中心」網站 http://www.bhkaec.org.hk。 歡迎各大高等教育院校、學術研究機構及科技科研團體 提供稿件介紹貴機構特色和科研成就等,徵稿與廣告詳情請

與我們聯絡。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資訊與出版部 E-mail: bhkaec@bhkaec.org.hk / Tel: 2893 6355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