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流年祭

Page 1

原聲帶社第十八屆迴流年祭


從原聲帶年祭說起 //圖資一 Gincu viljaw 蘇亞妍 「原聲帶年祭」邁入第十八屆,對原聲帶社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 透過年祭能使社員們更肯認自身原住民族身分、也藉此在都市裡經驗 原住民族文化,並且深化社員們的凝聚力。


本次年祭以台東縣關山鎮阿美族 Takufan(德高)部落為學習的對 象,透透過實際的拜訪部落感受達谷梵部落的文化蘊含、祭典之深邃, 藉由深度訪談、文史資料採集、舊照片整理……等等的過程也使我們 感同部落現今面臨的困境,並體認傳承原住民族文化之迫切。 現代化與資本主義的衝擊之下,原住民族文化正劇烈變遷。我們 是否能看清自己所身處位置,在部落和都市之間,在傳統與現代之間, 還能聽見部落的呼吸,並且展現屬於原住民青年的力量。本次年祭以 「迴流」為主題,更希冀原住民族學生能夠回歸部落,進而扎根部落、 培力部落,為原住民族盡一份心力。

當祭典不再像過往

//地理四 Hafay Nikal 江長銓

這次我們如以往般謹慎地在面對部落的文化祭儀,絲毫不敢怠懈, 但沒想到最大的問題不是在與部落接觸的過程,而是回到「台灣大學」 本身。 年祭舉辦至今已有 18 年的歷史,對原聲帶社而言可說是相當重 要的「祭典」,但隨著行政人員更替,我們轉移了好幾次場地,從椰 林大道、醉月湖畔、土木系館以至近幾年來的場地「室外游泳池前草 皮」,今年學校方面則是以「過度使用草皮」的理由,我們面臨了再 次遷移場地的困境。 不禁讓我想到「當祭典不再像過往」,在都市生活的原住民,必 須面對各種法令政策規範,就如同我們遇到學校的行政體制,祭典「絕 對無法」像過往一樣,只殘留了「他們」想看到的部分-唱歌跳舞。 什麼時候祭典是這樣的?這到底是祭典還是表演? 受制於都市規範的我們,盡力扮演好配合者的角色,喪失主導權 的我們,沒人能理解我們的堅持。祭典不可能像過往一樣,我們只能 盡力的保存下我們能處理的部分。 但我可以很大聲地說,我們從來就不是表演、不是活動,既使我 們現在失去了草地,但我們仍然可以在室外舉辦「年祭」,而不是室 內的唱歌跳舞展演…今年我們離開了草皮,希望有一天,仍能回到照 片中舉辦年祭的樣貌,踩在草地上,在都市生活驕傲的原住民!


遇見德高. 聽見火車的聲音—— takufan-takufan-takufan-fan-fan //圖資一 Gincu viljaw 蘇亞妍 關山位於花東縱谷的南段,卑南溪水潺潺,依傍海岸與中央山脈, 北接池上,南鄰鹿野。 Takufan(德高)部落,約由七成漢人與三成阿美族人混居而成。 部落以務農、生產稻米維生,家戶前都有一望無際的田野景觀,山路 地帶森林蓊鬱,優美風景貫穿整個部落。而近年卻面臨台灣產業結構 改變,導致人口逐漸外流。 最 初 的 德 高 部 落, 被 附 近 居 民 分 為 三 區, 分 別 是 bilisilian、 sifulusay 和 alemata。bilisilian 指稱日治昭和年間喬遷後的新部落,意 指當地有許多野生的動物,尤其以羊居多;其二是 sifulusay(植物名), 用於指稱光復後部分族人遷回舊社址(今永豐),當時遍地可見此植 物,如今已不復見;而 alemata 用於指稱光復後部分族人至今東庄, alemata 的原意為狀元紅的灌木樹,當時到處可見此種樹。這三個舊地 名已漸為人所遺忘,只有年長者尤有記憶,年輕一輩只知 takufan 這地 名。 在日治時代時,Takufan 位於現在的關山分局,當時與卑南族人混 居,日本人將他們集合在此專製樟腦油,但後來與卑南族人相處不甚 融洽,所以日本當局就將阿美族人遷到較高之地,也就是現在部落的 位置。


關於「Takufan」的地名由來,在清代與日治初期的台灣堡圖是被 稱為「德高班寮社」,後來在日治時期的番地地形圖上則被標註為「タ コパソ社」(讀音 takoban);而現今部落間彼此相傳的「takufan」的 地名由來,是由於日治時代在此處興建鐵路,而此地屬於上坡路段, 所以火車經過就會發出 takufan-takufan-takufan 的聲音。

消失的 Pakalongay1 男子年齡組織 (Kaput)2 是一個嚴謹的社會階層,建構在長幼有序 的尊卑關係之中。每個阿美族人經過成年禮之後,自然地進入年齡階 級體系,直至死亡;每一階級都有其固定責任,並與傳統的規範相符, 而對長輩、同級與晚輩之間的關係也有既定的應對模式,例如:對長 級尊敬服從,對下級愛護訓導,同級相處則友善而團結。 在年齡階層中,德高部落將國中以下的小孩稱為 Wawa,而國中以 上且尚未成年的則稱為 Pakalongay,其上分為九個階級,而此九階統 稱為 Ilalongay,現今以四至五年為一階,另外在這些階級之上、年紀 最長、也是部落最值得敬重的長者,稱為 Isefi'ay。在年齡階級中,以 最長階級為領袖。 每一階級都有自己獨有的名稱,命名方式由 Isefi'ay 開會決定,通 常是看階級入階附近幾年發生什麼大事,並在前面加一「拉」字,最 後在成年禮時再把決定的名稱賜予該階級,。例如:「拉堤防」,代 表的是這一階級入階前幾天、或是幾個月前,部落堤防剛新建起來; 「拉台北」,代表是這階級入階這陣子有大部分族人遷徙至台北。 Kaput 是依據年齡大小分階級的男性組織,也是阿美族傳統社會中 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在每一階級裡,都有一個領導者,其領導者大部 分為階級中年齡最長者,階級裡每個人都必須聽從領導者的指示,並 友善對待階級成員。在懲罰時也施行連坐法,顯現出一個階級是一體 的、必須互相幫助、同心協力,更突顯其團結之意義。 在決策事務方面,是以 Ilalongay 為主,他們代表著部落的精神, 更擔負著決議部落大大小小的事情,其中又分九階,最長階級為決策 者、次長階級為智囊者,第三長階級為執行任務者。 年齡組織不只使部落變得和諧有序,也能夠維持治安、維持敬老 風氣……等。階級的分工為部落貢獻勞力,能夠促進生產活動迅速完 成,而阿美族人的許多公共祭儀都是以會所(Sefi')為中心,由年齡 階級來推動與執行,有效率且執行力強。透過上對下的階級間,在會 所傳授部落生活所需的知識,包括了品德教育、技能訓練以及公民教 育。 1 國中以上且尚未成年之男子 2 或稱年齡階級、年齡階層


達谷梵部落年齡組織! ġ

晉升年度ġ ġ

階層名稱ġ ġ

年次ġ ġ

中文音譯ġ 清兵ġ

命名典故ġ 清朝末年清兵入侵東部ġ

ġ

ġ

ġ

日據ġ

日本人統治台東ġ

ġ

ġ

ġ

青年國ġ

日據成立原住民服務隊ġ

ġ

ġ

ġ

日皇登基ġ 紀念日皇明仁登基ġ

ġ

ġ

ġ

皇牌ġ

日據為獎勵並犒賞部落幹部ĩ頭目Īġ

ġ

ġ

ġ

火柴ġ

地方剛使用火柴ġ

ġ

ġ

ġ

五分錢ġ

日治時發行五分錢幣ġ 施放兒童風箏之初ġ

ġ

ġ

ġ

放風箏ġ

ġ

ġ

ġ

單箱火車ġ 日據時專長官服務專車ġ

ġ

ġ

ġ

艦隊ġ

太平洋戰爭艦隊服務ġ

ġ

ġ

ġ

運輸ġ

日據協助搬運軍用物品ġ

ġ

ġ

ġ

柴油火車ġ 柴油火車通行ġ

ġ

ġ

ġ

出征ġ

ġ

ġ

ġ

民國ġ

ġ

ōŢŵŢůŨŬŰġ

ijIJĮijĶġ 戰爭ġ

戰車首次出現在部落ġ 國民政府徵兵開始ġ

地方歡迎軍伏參加ġ 國民政府遷名之初ġ

ġ

ōŢũŪŵŢźġ

ijĶĮijĺġ 入伍ġ

ġ

ōŢŬŪŮŢůŨġ

ijĺĮĴĴġ 金門ġ

部落青年首次赴金門服務ġ

ġ

ōŢűŰŴŰġ

ĴĴĮĴĹġ 巴士ġ

花東縱谷首次交通車通行ġ

ġ

ōŢŵŪůŨŬŪġ

ĴĹĮĵijġ 電力ġ

本部落首次使用電燈ġ

ġ

ōŢŬŢŴŢůŨġ

ĵijĮĵķġ 傘兵ġ

當兵時全員都是傘兵部隊ġ

ġ

ōŢŵŪŧŰġ

ĵķĮĵĺġ 提防ġ

部落增設堤防ġ

ġ

ōŢŵŢźűŢŬġ

ĵĺĮĶijġ 台北ġ

日警舉辦瑪蘭青年台北一週遊,參觀商 展及圓山動物園ġ

ķĺİġ

ōŢŧŰůŴŪźŢġ

ĶijĮĶķġ 空中噴藥ġ 噴射機ĩ志航基地Īġ

ĸĵİġ

ōŢŵŪůŵŰůġ

ĶķĮķıġ 鼎東ġ

鼎東客運行駛台九線ġ

ĸĺİġ

ōŢŬŢŪŧŢůŨġ

ķıĮķĴġ 開放ġ

政府開放大陸探親ġ

ĹĵİĹġ

ōŢźůŤŰŮŪůŨġ ķĴĮķĹġ 原住民ġ

國民大會憲法增修條文,立法通過將山 胞正名為原住民ġ

ĹĺİĺİĹġ

ōŢŬŰůźŦůġ

ķĹĮĸĴġ 公園ġ

縣立運動會場改建,鋪設達坦步道ġ

ĺĵİĹġ

ōŢŵŢŬŦŵŢġ

ĸĴĮĸĹġ 大哥大ġ

大哥大盛行之年ġ

ĺĺİĹİķġ

ōŢŴŢůŵŰůŨġ

ĸĹĮĹijġ 三通ġ

政府開放三通政策ġ


在德高部落,年齡階層制還是持續在運作,但因現今社會衝擊, 此社會組織在許多部落已經漸漸消失,德高部落也因此更積極維護此 系統以傳承阿美族特有文化,但現今因為人口不斷外流,階級人口數 越來越少,不得已必須將各階級的年齡層擴大,以應付人口不足之困 難。近年來開始談論起的「消失的 Pakalongay」問題,指現今年輕族 人為求生存不斷外流,導致 Pakalongay 回到部落的機會甚少,也使年 齡階層出現斷層的困境。現今德高部落的年齡階級組織與以往最大的 差異在於服從性,以前的人並沒有「個人」的觀念,也可能較為無知, 所以服從性較高,但現在年輕人接收的資訊太多,也被灌輸了「自我」 的概念,變成「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想法,所以在部落要 執行傳統的祭儀時,會造成一定程度的限制,加上現代父母看到部落 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時,也會難以理解,認為部落沒有這樣的權利去 管教和命令孩子,這些狀況若是在以前發生,都會經過部落會議的討 論,將這些家庭驅逐到外,因為他們不適合在此部落共存,會破壞部 落秩序,但因現今社會文化的變遷,這些觀念都已被接受,導致年齡 階級組織在執行上有其困難。 雖然現今部落針對年輕人所舉辦的活動幾乎是零,只有在豐年祭 這段期間才有相關的訓練,所以他們對部落的認同和上一輩比較下相 對較低。但德高部落為了保住此傳統,不只在部落積極宣導年齡階 級組織的精神,也試圖在豐年祭前的一個禮拜召集部落的老人以及 Pakalongay 到 Sefi'(會所),由老人教導 Pakalongay 歌舞豐年祭當天 所要演唱的祭歌,主要目的就是讓他們增強自己對部落的認同感,也 藉此讓他們清楚知道年齡階級組織的重要性和運作模式。 從文化的角度來看,若沒有年齡組織,文化的基底就會是空乏的, 因為部落裡的所有事務都必須仰賴年齡階級的運行,對於祭典或是部 落的重要決策,年齡組織更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年齡組織也有其特殊性,它可以在部落展現不同的風貌,例如: 港口部落保存了較完整的年齡組織,在豐年祭上,不僅有階層排序, 每一階都有其樣貌,在會後的階級訓話,也遵循著傳統層層訓示的過 程,使文化有所傳承、並使年齡組織能夠繼續發展。 年齡階級對於部落的發展也有其重要性,年齡階級和許多部落的 青年會類同,只是阿美族的年齡組織將階級分得更細,是凝聚青年重 要的組織。以都蘭部落為例,部落從衰弱而再興,「拉千禧」階級在 其中扮演了積極推動的角色,透過階級間的凝聚力重新振興部落。 現今的年齡階級勢必無法完全符合過去傳統,那年齡階級應如何 在部落扮演重要角色?又如何成為部落發展的角色?又因不同部落而 有不同的定位,這都是現今部落裡會面臨到的問題。


敬天地謝神靈的豐年祭(Malikuda) 豐年祭對於阿美族來說,有相當多的意義,除了藉盛大隆重的祭 典活動慶祝豐收外,也讓辛苦工作一年的族人能有休息的機會、彼此 相聚歡樂慶祝、調劑身心,也藉此感謝上蒼保佑風調雨順,表達對祖 靈的感念,顯示出阿美族尊老敬祖的族性。豐年祭也是阿美族男子表 現的時機,須負起部落文化傳承的使命,以期永續繁衍;豐年祭也表 示除舊佈新,舊的一年已過去,以迎接新的開始,有檢討也有期望。 至於對年輕人來說,平時在家受父母教養、訓誡上的不足,此時需藉 由年齡階級組織的功能與力量來約束與強化之;在此期間,也讓未婚 男女青年有機會認識自己心儀的異性,催化有情人促成良緣;而每固 定五年會舉辦一次成年禮,以激勵和教誨年輕人。最後重要的是,豐 年祭具有凝聚全族向心力的功能,因此豐年祭的歌舞以圓圈牽手的方 式進行,而且祭歌也為「應答式唱法」,必須由多人一起完成,展現 合群的精神。


目前德高部落的豐年祭皆是在八月中。在豐年祭前,是先 由被稱為 Mikomoday 的籌備委員所主導,Mikomoday 大約是由 44 ~ 47 歲的男性擔任,是籌備豐年祭最重要的組織,負責在 豐年祭之前向各戶募款、收錢,包括活動中心架設的 lalong(草 棚),豐年祭期間的一切飲食、禮品等都由 Mikomoday 負責。 他們和各階級的領導者一同開會,定下舉行的日期,確認完日 期後,即開始募款,也開始分配各階級的工作。而在動工期間, 一律由階級大的去帶領階級小的,完成交付的工作任務。 在這三天前,所有的準備工作統稱為 Misahafay,要準備豐 年祭會用到的所有器材 ( 木材 )、食物 ( 糯米飯、醃生豬肉 )…… 等。 第一天早上是 Misalisin,也就是祭祖靈,由頭目率耆老在河 邊擇地點舉行,接著下午尋找第二天的河祭地點,由九階中最 年長的長者攜長竹竿至河邊尋找適合開闢之河床地,且可容納 九個年齡階層之集會處,並在此處豎旗桿作為次日 Mikesi(河 祭)之基地,選完後回 Sefi'(會所),向頭目耆老報告,當天 晚上舉行大會舞,族人唱跳阿美族傳統舞蹈,結束後由頭目率 長老開會。 第二天早上 Mikesi(河祭),時間大約在早上六點到早上 七點,Pakalongay 以上的年齡階級在此抓魚、煮魚湯,最後由 Pakalongay 將魚帶回 Sefi' 給 Isefi'ay 吃,先由最長之階級開始傳 給以下階級吃,顯示出尊敬服從長者的風氣。 關於河祭的說法有很多,以德高部落來說,河祭的意義有兩 個,其一是因為曾經有一很高大的族群,他們心地善良,但他 們不會從事農作物,所以他們常到部落裡去搶錢搶糧,也會搶 女人,於是部落的勇士們開始訓練抵抗他們的方式,但因對方 體型高大都無法打贏他們,某天祖靈託夢給頭目,告訴頭目說: 「只要你們用特別的草,其上面是有刺的,把它當作是箭,射 中對方的體內,對方族群就會害怕,因為只有那種草可以傷害 到他們,迫使他們開始撤退,最後退到海的另一端去。」而因 為德高部落沒有海只有河,所以發展出河祭;另外也透過河祭 來達成傳承的工作,以前的河祭都是維持兩至三天,在這期間 有田徑、負重、傳統技藝……的競賽,以訓練勇士們,藉此顯 示河祭是阿美族人向海神及天地神靈感恩的具體表現,因為他 們相信自然界是由許多神靈所支配,所以尊敬大自然,並希望 年年能捕獲豐富的魚蝦。河祭嚴禁婦女參與,相傳女人參加河 祭,會使村民出海捉不到魚,所以在河祭期間婦女只替男子準 備下午的 Parayray 儀式需使用的服裝。


下午河祭結束後,男子約在定點集合,依年齡階層依序排列,由 Parayray 列隊折返 Sefi'(會所),而 Mikomoday(籌備人員)以下的 階級撐傘帶刀,到達會所後必須小跑步繞場,由 Matuasay 也就是長者 指揮下的年齡階層即可停下,停下後必須介紹自己的年齡階級稱謂、 擔任此階級級長為何者、此階級總人數以及這次階級中共有多少人來 參加豐年祭,也要詳細解釋為何有人無法參加豐年祭,以上都要向 Isefi'ay 報告清楚,isefi'ay 會藉由這些內容得知此階級的團隊狀況。而 那年若有舉行 Pakalongay 的成年禮 ,則會在 Parayray 儀式的最後,將 Pakalongay 階級留在場中央,由他們的父母為他們著裝,其服飾表示 已成年,著裝完後頭目下台做竹竿敲臀的儀式,表示 pakalongay 已跳 脫了一成長階段,訓練及格,此動作就如同一證書,代表 pakalongay 正式進入 kaput。而那年若有舉行成年禮 3,在成年禮結束後各階級皆 往上提升一個階級,而 Pakalongay 也進入到此階層系統中。 最後一天,是各階級展現練習已久的成果,表演給在台上看的 Isefi'ay,藉此可展現團結的力量,顯現出屬於自己階層的精神,也能 夠展現對長者的尊重。 根據阿美族的傳統,在每逢婚喪慶典之後都要舉行 Pakelang4, Pakelang 會召集所有參與祭典儀式的人一起進食,最重要的是餐桌上 一定要有魚,因為吃魚在阿美族傳統社會中代表淨身,一切將再重新 開始。Pakelang 象徵祭典的結束,禁忌解除,恢復日常生活。「豐年祭」 不只聚集了 Takufan(德高)部落的族人讓彼此能夠聯絡感情,也透過 階級間的互相幫助和督促,凸顯了階級間的團結。 隨著時代變遷,豐年祭也做出了一些改變;在以前的豐年祭,通常 可以為期一個月,但現今很多事務都已經簡化,像是現在已經利用其 他物品代替搭建茅草屋,也因為取消了許多儀式所以祭典時程跟著縮 短,像是以前豐年祭有試膽大會,或是舉辦給小男孩的抓青蛙活動…… 等,現在都已經看不到了;另外舉行豐年祭的日期,以前要透過祭師 用竹卦和祖靈溝通,但現在都是耆老開會決定,且通常還必須配合國 定假日;最後,因為一些現實因素,很多外流的人逐漸不再回部落參 與豐年祭,也為豐年祭增添了許多遺憾。 3 過去為每四年升級一次,為因應少子化而改為五年。 4 因應現今國定假日的關係,Takufan 部落的 Pakelang 時間多半改為河祭結束後第二天晚上。



各年齡階層責任工作分配表ġ 分組名單ġ ŪŴŦŧi’ayġ 長青組ġ űŢŬŢŭŰůŨŢźġůŰġŪŴŦŧi’ayġ 長青組最小階層ġ ŕŢűůŨġŰůġ 長青組最資深階層ġ

工作內容ġ .第一天早上隨同頭目進行 őŢŤŢŭŢ 祝祭感謝祖靈這 一年的保佑,也祈求豐收。ġ ġ .負責 ŪŴŦŧi’ay 的所有活動及招待。ġ .負責 ŮŪŬŦŴŪ 河祭的所有祭祀。ġ

őŢġŭŢġŸŪŭġ

.負責 ŪŭŢŭŰůŨŢź 的臨時草棚。ġ

長青組最小階層ġ

.負責 ŮŪŬŰŮ۝ޟ 執行工作。ġ

ŮŪŬŰŮ۝ޟġ

.豐年祭前部落每戶募款。ġ .會場的布置。ġ .負責煮菜煮飯。ġ .豐年祭期間所有的行程安排與執行。ġ

總務組ġ ŮŪũŪůŪůŨŢźġ 秩序組ġ ŬŢűŢũġ 青年組ġ űŢŬŢŭŰůŨŢźġ 實習階級ġ

.協助總務 ŮŪŬŰŮ۝ޟ 執行各項事務。ġ .負責招待。ġ .管理青年組各項事務。ġ .負責倒水。ġ .整理會所周邊環境。ġ .服從上級交代一切事物。ġ


不要期望部落給你什麼,/ 而是你能給部落什麼 訪社區發展協會副會長. 胡展榮先生 //人類一 Lamed Saljinga 劉廷將

「當你可以向別人侃侃而談自己族群的文化時,那該是一件再驕 傲不過的事了,但若你說自己是原住民,卻無法好好地將自己的族群 文化敘述給別人聽時,那就變得很奇怪了。」訪談時他語重心長的說。 至今依舊令人印象深刻,還記得上次去部落採訪他的時候,他跟我們 分享了好多關於他自己與部落的事情,有些話到現在都還是在心中徘 徊久未散去,讓人反覆思考咀嚼。


在人生中的四十歲以前,他生活的重心其實不是好好的待在部落, 為部落付出貢獻,而是以離部落遙遠的都市作為目標,於是,他離開 了自己的部落往都市裡闖蕩,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當朋友問起他的阿 美族的身份時,他才忽然領悟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原來自己對於自 身阿美族的文化是如此得不熟悉,所以四十歲的他覺得自己頓悟了, 忽然覺得是時候回到自己最初的根,回到自己的部落,去了解接觸自 己的文化並且繼續傳承給下一代。 他提到協會當初的成立是由於社區是以漢族人口居多,對外沒有 專屬部落的窗口能夠讓原住民事務發展出去,所以只能透過漢人的管 道申請經費,也因此遇到了許多的阻礙與難題,而又為何會擔任協會 如此重要的角色,他說是因為當初自己的一股傻勁,一股想要為保存 傳統文化貢獻付出的傻勁,因為他認為自己的文化為什麼要透過別人 的窗口繼續傳承下去,那應該是一種責任,有感於部落文化流逝而有 的使命感,尤其是族語的傳承發展更是式微,所以,後來他也去考了 族語認證,擔任族語資源教師,後來部落裡開始有了協會的協助,經 過了幾年,他與協會也為部落做了很多事情,像是在豐年祭前舉辦的 青少年體驗營,透過這樣的研習讓部落的青年體驗過去阿美族傳統的 生活習慣以及學習阿美族的傳統文化,在對話中,他也提到協會剛開 始成立時,其實面對著很多的嘲諷和冷言冷語,因為別人認為成立協 會就跟之前部落每次的號召一樣,因為凝聚力的不足,沒有人力資助 而草草結束,然而在協會成立後也的確遇到了一樣的問題,部落缺乏 向心力,找不到人力幫忙,但後來他們決定與老人家溝通,喚起老人 家的意識後,再透過他們去教育晚輩們,在如此重視階級制度的阿美 族部落裡,就算晚輩再怎麼叛逆,也依舊聽命於老人言,因而解決了 此難題。 但對他來說,從事此工作其實最困難的是要如何去達到部落的共 識,因為每個人的思維想法不同,很難達到所有人的要求,在不斷得 妥協與溝通的互動後才能以最有效率的形式將事情解決,而除了擔任 協會的副會長之外,他同時也是教授母語的族語老師,不僅是為了支 付生活上的支出,也避免讓別人誤以為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為了自身 利益而已。 當我們問他擔任副會長的職位至今所得到最大的收穫是什 麼時,他說他對於自己成為部落老人家之間的橋梁感到高興,因為老 人家們有了更多的機會可以共同歇息,互相交流聊聊天,而在他往後 的人生路途上,他還想再為部落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出版一本有關於 他自己與部落的書,用書寫紀錄來表達他對自身文化的認同與驕傲, 而在訪談之中,其實有句話從現場訪談一直到後來整理錄音檔再聽到 時,依舊縈繞於心中,那時候的胡副會長是這樣說的:「不要期望部 落能夠給你什麼,而是你現在能給予部落什麼。」我想對於現今的原 住民學子來說,每當我們在外頭工作或讀書時,遇到了挫折,總會想 起部落的天空,總會想回部落好好放鬆自己,渴求部落給予我們心靈 上的慰藉,但現在,胡展榮副會長的這句話卻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省 思自己的機會,讓我們反思自己…是不是我們也開始該為自己的部落、 自己的根做些什麼了呢?


現在/ 我想找回/ 部落文化流失的部分 訪在地青年. 江忠穎 //圖資一 Gincu viljaw 蘇亞妍


「生在德高、住在德高,喜歡德高的純樸,喜歡這是我的部 落。」在大學以前,他都是在部落成長,習慣部落的生活模式, 更喜歡部落的單純的感覺,從來沒有想過搬到都市,雖然都市 很方便,卻給他一種虛偽的感覺,不喜歡一般年輕人會享受的 休閒和夜生活。 「在都市時,不會想到自己的部落正在改變,等到回來時才 發現很多事都已經變了,也都忘了。」大學到台南就讀,發現 校內沒有原住民社團,於是他因此決定向學校申請成立原住民 社團,但因為沒有找到有類似志趣的同學,因而作罷。在台南 的時候,每天跟朋友玩樂,都市的生活也讓他覺得很難適應。 心裡也想著出門在外一直花的是父母的錢,而父母卻在部落努 力生活,所以起了休學的念頭,回到部落幫忙種田,也享受著 部落的安靜與悠閒。回到部落之後,也讓他更清楚知道自己未 來的方向,決定去考警專,以後回到德高當警察,不只可以留 在部落,也可以幫忙分擔家計,也希望以後可以幫家裡蓋個好 房子。 「一直認為很遺憾的是,現在的年輕人都想玩樂,也只想留 在都市。」他期望可以找到同伴,一同分享這種感受,保存部 落的文化,回到部落付出,雖然小時候大家都有要留在部落的 想法,但成長過後,現實就是這樣,大家都出去了,漸漸地散 了,也很少回來了。而他,也是德高部落舞團的其中一員,在 參與之前,傳統歌舞對他來說只是為了聯繫感情和玩樂的過程, 但加入舞團之後,更深入了解到自己的文化,也明白這些歌謠 以及舞蹈都是很有意義的。 「現在,我想找回部落文化流失的部分,想回到最原本的豐 年祭。不想再和現在一樣都是現成的東西﹐也想找回 Sefi’(會 所),搭建起屬於德高的 Sefi’,也希望每個年輕人都可以尊 重自己的文化,不要以一種隨便的心態去參與部落祭典,能看 重並且盛裝出席,且能夠更深層的體會到祭典給他們的感受, 像是在 Parayray 結束後那種榮耀和榮譽感。」部落真的漸漸在改 變,他希望自己能夠更積極去保存,期望部落能夠回到當初許 多人在自己家前唱著傳統歌謠,互相分享的時光。 「期望每個年輕人,能夠回到自己的部落,更深的與部落接 觸與享受。」最終我們會回到部落嗎?原聲帶的社員也都來到 台北讀書,難道我們是正在外流的一群原住民學生嗎?部落給 了你限制,或是激發你的能量?在外地求學不會一種愧於部落 的汙名,而是要讓自己更清楚知道如何在主流文化下,去珍惜 傳統文化,看見自己身分的價值,尊重你所面對的一切。部落, 是我們開展的原初。


石老先生及他的朋友。

時代的巨輪, 舊照片與新照映 //森林二 Iyung Saun 古佳衞

影像,乘載著多少人們的回憶,擁 有記憶的瞬間影像儲存在相片 裡,一張泛黃的老照片,其背後擁有 了多少屬於那年代的感人故事,即便 我們並不屬於那年代,藉著照片,彷 彿經歷在那樣的時空裡,甚至透過照 片中的人或者他們的子孫後代來敘述 這些故事,使得這樣的故事變得更加 精采豐富。


公路局巴士進到部落,階級名稱拉巴士

傳統服飾搭配現代拖鞋。

穿戴族服


以前德高部落每年都會舉 辦的球類活動

河邊捕魚,傳統的魚籠。


拉巴士 Kaput

河祭後的魚

進行 parayray,拉巴士 Kaput 進場後,站在台下正在接受 台上的耆老訓話。

豐年祭,位於舊活動中心。


對於曾經生活在那段時光的人們來 說,那似乎是個簡單而樸實的世 界。與我們所習慣的現代生活比較起 來,看似生活困苦、物資匱乏,但生活 的重心卻是簡單而明瞭。沒有那麼多現 代人的物質慾望需要去填補,也沒有五 光十色的娛樂生活,在那樣單純的生活 裡,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是厚實且溫暖 的。

高家(現)


高家在幾十年前的德高部落,高家是當時 極為顯赫且人數眾多的大家族,但現今多已 搬遷到外地居住,只有在特定節日會回到照 片中的房子舉行家族聚會。

活動中心 此張照片為當時的 isefi’ay 階級,中 間為現在的老頭目,藍色的衣服則是創新的 族服。圖中的耆老大部分皆已不在。而活動 中心已經重新建造過。


德高國小 照 片( 右 ) 中 是 isefi'ay 階級在德高國小 跳 舞。 照 片 ( 左 ) 為 現 今德高國小的樣貌,可 以看出改變不大。

忠穎家廣場 傳統家屋幾 十年來都沒有變 過,非常難得。 (右圖為現況)


忠穎家 以前老人家都會聚集在這個客廳 一起歌唱聊天,但現在已經看不到這 種景象了。黑白電視機以及電視櫃也 已被現代化的液晶電視所取代。

看著一張張的老照片,在那劇烈震盪的時代裡生活 著的人們啊,是多麼的堅強與勇敢。部落裡逐 漸流失的不只是人口,甚至是文化與生活方式,外來 的強勢文化的侵入,資本主義一塊塊的蠶食原鄉的土 地,和不尊重族人的殖民政府一起瓜分傳統領域,在 這樣的處境之下過了好些年,部落已經發生很大的改 變。有些東西已經不在了,但有些記憶還在,傳統的 老房子也還在,正在為部落努力維持這些文化的族人 也還在。我們能夠遇見這些生活在這個部落、並且熱 愛這個部落的族人,是這次「迴流」年祭裡,最感觸 動人心的。


恆, 衡

2013 年 05 月 16 日(四) 月亮六點/ 臺灣大學鹿鳴廣場/ / 卡地布青年 Mavaliw Kakimi/ Sangpuy 桑布伊/ 拉瓦克部落自救會 Ngerenger/ Anukaliting 阿努.卡力亭.沙力朋安

平衡.永恆

音樂會。

沒有土地,就沒有文化。 如何在現今社會發展的過程之中,找尋一個 良好的平衡點,並維繫族群文化之永恆。

當部落土地劃歸國有地

//社會四 干立婕 Hongay

現今原住民族土地流失的案例層出不窮,這次我們所拜訪的德高 部落,也有類似的土地爭議。關山鎮西庄段 838 號地號,這裡曾是德 高部落的集會所,在民國三、四十年間物資缺乏、族人們都不甚富裕 的年代,由部落居民以以物易物的方式集資白米向漢人購地,並將此 地作為部落舉行豐年祭典之場所,藉由祭典傳承阿美族的傳統文化、 凝聚部落族人的團體意識,對族人而言這塊由族人共有的土地不只是 財產和生產工具,而有更深遠的意義,蘊含著德高部落的精神及族人 們生命成長的故事。 而今,雖然祭典不再在此處舉行,但是此塊土地仍然作為部落發 展文化的重要據點,部落耆老的長青學苑及部落發展協會持續使用這 塊土地,只是不同的是──由於沒有文字及土地權狀證明族人們有購 買土地之事實,國民政府來臺時便將土地劃為其所有,所以現在族人 若須使用這塊土地還必須向公所租借,儘管已經在民國八十八年以後 不斷向外爭取土地的所有權,也於民國九十九年聯署部落族人向縣府 陳情,但都沒有得到善意的回應,並且產生了相關單位互踢皮球的情 形,使族人難以對土地的爭取有更進一步的行動,期望政府部門能指 派明確的行政單位出面協調此事件。 土地的議題不斷的在各個部落上演,買地賣地不只是簡單的交易 關係,還需要一張叫做土地權狀的紙來證明,而當國家在做每一步行 政動作時,是否有事先對於不熟悉行政制度的原住民做清楚的解釋, 使他們能夠熟知自己的權利?是否也了解土地對原住民的意義,以原 住民對土地的觀點來處理這些事件?政權的交替變動,錯誤地將原本 屬於原住民的土地歸為政府所有,對於政府的錯誤部落族人努力地用 自己的方式爭取土地所有權,也希望政府能夠正視自己的錯誤,讓事 件得以解決。


一群大象走向凱道,誰聽到我們的腳步聲 //中文四 Yawi Yukex (寫於 420 不要告別東海岸行動後)

一次在雨中的激情抗爭結束了,不是警民的肢體衝突,而是聽覺 上、觸覺上,心中的悸動不停震盪著。 有一群人從台東走路到了台北,小小的隊伍持續的壯大直到凱道 前已經是兩千多人的遊行隊伍,在遊行進行前的集合點,陸陸續續見 到許多原住民大學生地聚攏,看到許多生面孔是件令人開心卻又不免 感傷的事情,開心越來越多原住民大學願意走出來,不管是被迫還是 自願,一個接觸原住民和土地的機會就在眼前,但感傷的是,因為更 多心血加入,表示事情還沒解決需要更多的人去響應去支持,這些原 住民大學生犧牲了在大學中可以玩樂聯誼的時間,選擇冒雨參與這沉 重的活動,頂著雨傘穿著雨衣在凱達格蘭大道前,聽聽彼此的笑聲, 聽聽來自部落的沉痛告白,在寒冷的雨夜,溫暖的究竟不是女巫店提 供的熱食,而是淚的溫度和原住民之間的體溫。 花東地區因為相對低度開發,豐富的自然景觀已臻於國際級的水 平,且地方人文薈萃,許多遊客爭相前往,但就是這樣的心態,讓許 多勢利的財團或地方官僚眼紅這塊土地的美好,進而想企圖以開發名 義進行私有土地的行為,還可以串供許多地方人士的聲音,自認為已 經在當地取得多數的同意並且進行良好的溝通協商,實際上在沒有人 積極關住的情況下呢,這些事情就這樣過去,許多原住民的土地就這 樣被賤賣,被剝奪,在這一塊最靠近太陽的地方,卻靠不近希望,還 好幸虧這群大象,願意向各種惡勢力表達強烈的不滿,反對卡地布遷 葬、反對蘭嶼核廢料場、反對美麗灣飯店、反對秀林水泥廠、反對花 蓮山海劇場,還有許許多多的不公不義發生了,持續發生,將要發生, 若沒有這些人的啟發和奮鬥,我們看不見,我們聽不到,因為這是主


流的社會避免的,台灣社會從來就不是民主的,在原住民族的聲音被 看見之前,臺灣就還是個假民主,不願意去了解和尊重被他們早來到 這片土地人,這便是他們的原罪。 其實,我們不是反對開發,在這個現實的環境,開發是為了讓我 們在未來的世界裡接軌,我們反對的是不良的、偏袒的、惡質的開發, 是僅僅為了一己之利的開發,絲毫不理會當地人或是其他弱勢者,原 住民卻總是在這些開發中成為了受害者,就因為一句「為了當地發展」 就可以對我們巧取豪奪,這到底是民主社會該有的良善職責,還是就 是個「金主社會」?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參與與原住民議題相關的遊行, 或許在更多的細節上還不如許多專業人士去補充和加強論述,但還有 餘裕能做的只剩下聲援和凝聚一群原住民的關注和情感,每個人都有 可能遇上一樣的問題,這時候彼此的支持很重要,我常常說原住民的 世界很小,的確很小,所以我們不應該是一群陌生人,但在這樣的場 合相見是你我不樂見的,真的只希望中央政府部門能夠審慎看待這樣 的事情,別認為原住民就是一群在歡樂場合唱唱歌跳跳舞娛樂遊客、 高官的人,那不是原住民,那只是最膚淺的一群人,請重視我們。 巴奈說他們這次從台東走路到台北就像一隻大象腳步非常緩慢, 我認為我們這群原住民學生在都市中遊走更是一群毫無目標的象群, 踏不到土地,只能看著天空在心中哭嚎。

用幾部電影的時間換一個部落的生存

//中文四 Yawi Yukex

或許有許多人在觀賞完美國電影「北國性騷擾」和「永不妥協」 之後,會對於小人物扳倒大鯨魚的勵志和美好的結局感到溫暖窩心, 旋即去做一件日常事情,心裡還想著要如何去消化剛剛看完的電影帶 來的感動;但是有一群人可能從未看過這些電影,那些感動對他們來 說非常遙遠,說來諷刺,他們一直都等不到可以令人感動的結局,電 影呈現出的不過就是一兩個小時的起承轉合,對於在東海岸的朋友,


甚至得花上一兩個世代的人,看看蘭嶼的核廢料貯存場,一轉眼三十 年就過去了,三十年,卻又造就更多的大鯨魚蠢蠢欲動。 美麗灣飯店持續在無理無情無法的立場底下,隻政治惡權的手來 遮天,用利益來矇蔽你我和他們的雙眼,可是大網就是撈不到微小的 蝦米,而這些蝦米看似渺小卻能夠用正義和善良來凝聚力量,雖然現 在美麗灣事件還處於悲觀的狀態,但是絕對不能放棄先前努力的成果, 我們這群小蝦米已經跟大鯨魚纏鬥了八年,事情在有轉機之前都仍不 會放棄,該放棄的是財團政府對於東海岸這塊淨土蠶食鯨吞的妄想, 如同一些前輩所說,美麗灣事件是個很重要的轉捩點,這件事情的成 與敗將會決定東海岸的命運,有許許多多的大量龐雜的開發案正伺機 等待美麗灣業者的下場和結果,但是事已至此,東海岸的發展在公民 意識的串連聲援下,逐漸讓更多人去思考去關注,這何嘗不是一個轉 機,但我們仍看不見政府財團的陰謀,看不見他們貪婪的底線。 我記得在美麗灣事件在業者接連敗訴之際,居然動之以虛情假意 分化你我,認為不是台東人莫管台東事,並祭出工作機會能使在外子 弟洄游,這是一件多麼荒謬的事情,業者難道認為台東子弟的流動會 是跟在地工作機會的多寡有關嗎,事實卻是知本溫泉區現有與屆時美 麗灣業者所提供之相同的工作機會是與美麗灣業者提出的職缺數量是 一樣的,代表顯然不是工作機會的問題,而是工作本質,美麗灣提供 的工作機會是低薪沒保障屬於流動率偏高的工作,吸不到也吸引不了 當地的人才,反而是外地人淨賺了東海岸的美,這也是現在臺灣對於 觀光業的迷思,所謂良好的觀光,不是讓地方的人像是馬戲團一樣唱 歌跳舞娛樂觀眾,不是用文化來取悅花錢的人,也不是用五星級的建 築來享受天然的美好,因為要如此又何必大老遠跑來,照張相片放大 貼在牆壁也是一樣的效果,應該是要用赤腳踩在歷史凝練出的智慧結 晶上,用五官真切的走入部落,去參與他們的酸甜苦辣,去領會文化 的精髓,去反思自身所環境的失落感,主流社會一切要求快速方便消 費,但人文自然卻時時提醒著該要放下腳步,該要褪去資本的外衣, 該怎麼說呢,這些鯨魚少了腦袋去處理這樣的衝突,選擇用強勢的作 法。


常言道:「換了身分就換了腦袋。」所言不虛,太多實實在在的 例子在我們眼前,究竟是權力使人腐敗還是反之,我不願花太多篇幅 去闡述,只想說還願意相信政府是良善的人已經越來越少,更多的人 是持續在存疑或持續在冷漠,人畢竟不是魚,不會在三十秒之後忘記 曾經有人要抓牠,要迫害牠,很多傷害都在一個結構破綻百出的輪迴 裡像風扇一樣割傷每個撞見的人。 哪件不公不義的事情被迫害的一方是心甘情願的,但正義總是遲 來,誰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到,但絕對不是一部電影的時間。

還我土地不曾停止,而我們不斷流失…

//社工三 潘宗儒

如果從來沒有外來的殖民政權,台灣會是什麼樣貌呢?在這塊土 地上,不管高山或海洋,不管平原或溪流,都是我們的祖先採集遊獵 的場所,是祭師舉行祭典的神聖場域,我們的祖先自由自在的與土地 共生共存,與大自然一起享有尊嚴的生活。曾幾何時,我們被迫定居 定耕,被迫使用金錢,我們的價值觀與生活型態被迫改變。 隨著漢民族的遷入,原住民族的生活空間不斷的被擠壓,不斷的 往內山移動,清朝任意地劃設土牛番界,區隔原漢的生活空間,原住 民族的生活範圍頓時少去半個台灣。隨後的日本殖民政權,挾帶的資 本主義,更讓原住民族面臨巨大的衝擊。剝削型的糖業建立許多新式 糖廠,原本屬於原住民族的土地瞬間國有化。日本殖民政府於 1925 年開展「十五年繼續事業」的土地調查,當時原住民族的活動區域約 有 166 萬公頃。1928 年,日本政府看見大量林產業的利益,而制定「森 林事業規程」,依土地性質不同區分為:「要存置林野」、「不存置 林野」及「準要存置林野」。而「準要存置林野」,又稱「番人所要地」 或「高砂族保留地」,僅 20 萬公頃,為原住民族耕作與生活的場域, 也是原住民保留地的基礎。


中華民國政權的接管,延續了日本政權的政策,依法規定「山地 保留地」,後改稱「山胞保留地」。民國五十六年,省政府經調查確 認保留地約 24 萬公頃。在民國七十八年到八十三年間的「還我土地運 動」,擴編了一萬六千九百公頃。然而現今的「原住民保留地」,大 多在四百到一千四百公尺的山坡地,不適合開發利用,分佈也十分破 碎,根據行政院之標準,宜林地佔 70%,宜農地僅有 24%。而為了廣 大的非原住民族的飲用水,劃設的「水源水質水量保護區」也有 40% 與保留地重疊,另外還有 2% 與「國家公園」重疊,均無法開發使用, 也與宣稱為了保障人民安全禁止屯墾的「保安林地」相合,原住民族 取得保留地的所有權僅有 20%不到。 1982 年第一批號稱魚罐頭的核廢料進入蘭嶼,現今核廢料只越裝 越滿,甚至下個預定地依然是原鄉達仁南田,為了高用電的城市與工 業區,卻把核廢料放置原鄉。1987 年為了觀光開發而有東埔挖墳事 件,而現今依然是為了觀光而有卡地布遷葬事件。1988 年好不容易拉 倒了吳鳳銅像,在去年傳出嘉義縣政府還打算以「吳鳳」為主題做觀 光發展。1996 年反瑪家水庫,拆壩還河早已經是國際的共識,而現今 水庫的開發案仍然不斷在原鄉上演,高台、比麟、士文……。1988 ~ 1993 年間的還我土地運動,雖然政府最後「增編」了保留地,但我們 失去的已經太多,與回歸的不成比例。「還我土地」從來就沒有結束, 也從來沒有停過。2010 八八風災周年:反迫遷、反分化、守護家園, 2011 抗議土地侵佔百年:自治、還我土地。2013 年我們依然上街頭 我們不適核,為何還不走。我們不要告別東海岸。 各地部落都面臨了相類似的問題,不 管是大型電廠與水庫,或是都市河岸部落 的拆遷、或者無數大型飯店、劇場、森林 遊樂區、自然風景區的發展模式。我們都 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執政當局的思維依然 沒有太大的進步與改變。原基法作為特別 法,理當優於一般法(也就是應排除動保 法、水利法、森林法、國家公園法等相關 法規),但是政府從來沒有尊重過原住民 族的意願。 當我們再也無法親近山川河海,當我 們無法再歌頌萬物生靈,當我們再也無法 踩著土地神聖而莊嚴的祭祀……,土地是 原住民族文化的根本,當執政者的思維一 天沒有改變,我們還要繼續抗爭、繼續奮 鬥。 只是不想再失去。


原住民族土地流失表 年代ġ

事件ġ

族群ġ

議題簡述ġ

IJĺıĹġ

七腳川事件ġ ġ

東部ġ

IJĺıĸ 年,佐久間總督進行了征服「蕃地」的「理蕃」五年計劃。翌年 IJĺıĹ 年,

原住民ġ

發生花蓮港的七腳川社蕃事件,族人起而反抗,日方便採取「滅族」政策,開 始大規模的鎮壓「生蕃」,並將土地納為國有。ġ

IJĺIJIJġ

李棟山事件ġ ġ

泰雅ġ

日軍警大舉進攻 ňŰŨŢů、ŎųŲŸŢůŨ、ŎŬůŢŻŪ 守土抗戰ġ ġ

IJĺIJIJġ

北勢群抗日ġ

泰雅ġ

IJĺıij 馬拉邦山原漢聯合抗日之後,日人即開始計劃討伐北勢群ġ

ŔŲŰźŢŸ 抗日ġ

泰雅ġ

ſIJĺIJĴġ IJĺIJIJġ

IJĺIJIJ 年發動歷時兩年才迫使八社中六社放棄抵抗。ġ

ſIJĵġ

IJĺIJIJ 年,日本軍警部隊從宜蘭方面集結挺進,越過思源後向西入侵 ŔŲŶźŶŢŸ 部 落,因為日軍傷亡慘重,將男人全部殺死,再放火燒燬房子。滅絕式的摧毀行 為,引發本地區各部落族人更劇烈的抵抗戰鬥,日軍傷亡更為慘重,只好再次 收兵離開。到了 IJĺIJĵ 年,由平岡少將率領的「南投征討軍」,挾著強大的武 器和兵力,終於占據了環山地區。ġ

IJĺIJijġ

馬諾源毀社ġ

泰雅ġ

ſIJĵġ

IJġ 月,在進行南投廳白狗方面隘勇線前進之際,馬諾源社支援志佳陽社,造成 日軍損傷。為討伐未歸順的馬諾源社,並威嚇全部蕃社能絕對服從,以利於隘 勇線前進行動,計劃殲滅該社,該社於 IJĺIJĵ 決定歸順,日方加以清空,強迫 遷到碼崙等處;ġ

IJĺIJĵġ

五年理蕃計畫ġ

原住民ġ

IJĺIJĵġ

太魯閣抗日戰役ġ

太魯閣ġ

「五年理蕃計畫」末期,強力進行「銃器收押」政策,企圖削弱原住民的抵抗 力量,此舉嚴重影響到原住民的生計。引發一連串抗日事件;ġ 「太魯閣抗日戰役」一詞專指本年 ķ 月至 Ĺ 月日軍警兵分東西兩路攻打太魯閣 族,慘烈抵抗的軍事行動;ġ 「太魯閣事件」泛指日本入主台灣直至「太魯閣抗日戰役」之前,日本人與太 魯閣人的一切衝突,如威里事件、新城事件、三棧事件ĮĮĮ等。ġ

IJĺIJĵġ

布農族抗日ġ

布農ġ

拉庫拉庫溪流域的布農族抗日行動,已零星展開ġ

IJĺIJĶġ

大分事件ġ

布農ġ

花蓮喀西帕南駐在所第二次逼繳轄區內槍支時布農族抗日才全面擴大。Ķ 天後, 大分部落也對日警展開突襲,展開了布農族持續長達 IJĹ 年的大分抗日事件, 不時地給予日警以痛擊,成為日人心目中的「本島最後未歸順蕃」ġ

IJĺIJĸſġ

闢建警備道ġ

原住民ġ

闢建警備道的目的主要在於掌控原住民族及山地資源,交通道路是控制「蕃地」 至為重要的。台灣總督府自 IJĺIJĸġ 年起確立開鑿山地道路的政策,著手進行中 央山脈橫斷道路及其他幹線的開鑿工作,如 IJĺIJĸ 年的能高越道路、IJĺIJĺġ 年的 八通關越道路、IJĺijIJġ 年的埤亞南越道路、IJĺijijġ 年的大甲溪道路、IJĺijĵġ 年的 北坑溪道路及內本鹿道路、IJĺijĸġ 年的關山越道路等ġ

IJĺIJĺſ

八通關越橫斷道路

ijIJġ

開闢ġ

IJĺijĶĮ

關山越橫斷道路開

Ĵıġ

闢ġ

IJĺIJĸġ

霞喀羅抗日ġ

布農ġ

為加強鎮壓玉山週邊山地部落,並圍剿抗日份子,日警開闢了八通關越橫斷道 路,並在華巴諾設置砲台。ġ

布農ġ

開闢關山越橫斷道路,以期南北包夾死守玉穗(塔馬荷)的最後一支抗日力量。 ġ

泰雅ġ

第一次霞喀羅事件Ļ經抗爭及和解,日方的控制越來越嚴密,頓失行獵與拓山的

IJĺijıġ

工具,生計也越發困難,想要奪取武器的心情也越堅定。第二次霞喀羅事件Ļġ 被 追擊避居馬達拉溪,IJĺijĵ 遷北坑溪後再移出ġ

IJĺIJĸſ

斯拉茂戰役ġ

泰雅ġ

數年間ġ 斯拉茂社群抗日,史稱「斯拉茂戰役」ġ

馬力觀事件ġ

泰雅ġ

ŎŬţŶţŶŭ 部落抗日遭日軍警計誘屠村。ġ

ijķġ

ġ


IJĺIJĺſġ

集團移住試驗ġ

原住民ġ

IJĺijĶſġ

實施集團移住ġ

原住民ġ

正式實施「集團移住計畫」。日人未完成部份國府仍續實施。ġ

ġ

佳陽事件ġ

泰雅ġ

日本人邀集了泰雅的勇士們到佳陽沖積扇去商談議和,卻在酒宴後集體殺害ġ

IJĺĴıġ

霧社事件ġ

賽德克ġ

霧社地區馬赫佈等六部落大規模抗日。ġ

ġ

興建花蓮港口ġ

阿美ġ

為興建港口,在港區規劃內的住戶,被強制遷居,又於民國二十九年、三十年

小規模的集團移住展開試驗;總督府肯定「集團移住」為控制原住民的有效方 法。ġ

驅逐華東部落ġ

間前後,在台肥公司現址興建鉛業工廠,在台泥公司現址興建製鍊廠,原擬利 用湖潭的凹形的地勢,開挖港口航道至七星潭美崙鼻失敗,復又堆土填平而消 失。ġ

IJĺĴIJſġ

皇民化政策ġ

原住民

霧社事件後「理蕃」政策的重心,就是「在嚴厲警戒體制下,行皇民化政策」;

族ġ

主要手段則是「蕃社集團移住」,及與之相伴的各種授產、交易、教化、醫療 等工作。國府仍延續。ġ

IJĺĴijġ

大關山事件ġ

布農ġ

臺東廳發生大關山等事件,更加強總督府移住原住民的決心。ġ

IJĺĴijġ

日月潭興建ġ

邵族ġ

日本殖民政府在日月潭興建發電廠,將邵族人自舊社 ŕŢųŪůŬŶŢů(外石印,在拉

發電廠ġ

魯島附近的潭邊)遷至卜吉山的 ŃŢųŢŸţŢŸ(即現在的日月村,又稱德化社), 並承諾自 ŃŢųŢŸţŢŸ 至卜吉山這一大片地區,都留給邵人做為居住與生活的空 間ġ

IJĺĴĵġ

擬定「蕃人移住十

原住民

臺灣總督府理蕃課擬定「蕃人移住十箇年計劃書」,預計自該年起,以十年時

箇年計劃書」ġ

族ġ

間完成共計三萬人次的移住計畫。不過,實際的情形則是:ĩIJĺĴĵĮĵIJ 年間的移 住總人數約為 IJķĭĵķĴ 人;而水田開鑿及圳道設施等規畫,最快也要到 IJĺĴĶ 年 才較有進度。ġ

IJĺĴĴġ

頒布全台灣高砂族

原住民

十一月台灣總督府頒布「全台灣高砂族於集體移住十年計畫」直到中華民國政

於集體移住十年計

族ġ

府時代,仍持續推行此遷移及山地平地化政策。ġ ,高砂義勇隊第一回募集,一共募集八次,總人數約 ĵĭııı 名左右。ġ

畫ġ IJĺĵIJġ

ġ

原住民ġ

IJĺĵĴġ

ġ

原住民ġ

最後一回募集,人數約 Ķıı 名;此回,改稱「高砂特別志願兵」,ġ

IJĺĵĶġ

ġ

原住民ġ

日本戰敗,中華民國政府軍隊佔領台灣ġ

IJĺĵĸġ

ġ

原住民ġ

ijijĹ 事件,原住民族於各地區或多或少受到影響。最直接參與的是阿里山鄒族,

,ġ ġ

參與了中部地區學生為主所組織反抗軍。之後阿里山鄒族相關人士遭整肅。ġ 台東卑南八社總頭目事馬智禮則協助維持地方治安ĭġ 保護縣長等外省人ĭġ 也參 加綏靖清鄉會議ġ ĭġ 但卻被列入八大寇,視為「擁兵自重」,而加以監視,接下 來的戒嚴政策ġ ĭġ 白色恐布統治方式ġ ĭġ 確讓馬失望ġ ĭġ 如土地政策、山禁、海 禁...他堅決辭謝國民黨促其參選縣長ġ ĭġ 稱病告老搬回龍過脈故居安享晚年。ġ

ġ IJĺĵĹġ

接收日產土地ġ

原住民

中華民國政府接收日本政府之公有及公營事業土地,包括林務局林班地、台糖

族ġ

土地等,幾乎全屬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ġ

頒布臺灣省山地保

歸屬山

省政府頒布臺灣省山地保留地管理辦法,隨後並推行山地三大改造運動,包括

留地管理辦法ġ

地山胞

山地生活改進運動、山地育苗及造林運動等,將山地保留地歸為國有,並規定

山地保留地歸為國

之ġ

山地保留地在辦理土地總登記之前,山地人民不能將所使用之地以及地上物或

有ġ

原住民

其權利作為移轉之標的。但平地山胞沒有保留地。IJĺķIJ 年開始土地重劃政策,

族ġ

對於山地保留地的使用影響甚大,土地測量算得上是影響山地土地利用的重要 政策之一。ġ


ġ

保留地裁減一半ġ

原住民

山地保留地由原日治時期 ĵĹ 萬裁減一半成為 ĵĹ 公頃ġ

族ġ

ġ

深山部落遷出ġ

原住民

日政府對深山區的聚落施行計畫遷徙,將深山區的聚落遷至淺山區,受此計畫

族ġ

影響最烈的為布農、泰雅與排灣三族。IJĺĵĶ 年以後,在地方政府的輔導下,大 量有計畫的遷移見諸於屏東、台東兩縣的排灣族部落。原居地成為國有林班地。ġ

ġ

國有林班地ġ

原住民ġ

原住民族傳統生活領域幾乎全劃為國有林班地。ġ

IJĺĵĸġ

大豹社原社復歸陳

泰雅ġ

樂信瓦旦提出「台北縣海山區三峽鎮大豹社原社復歸陳請書」,卑微地請求取

請未果ġ IJĺĶĵ

原住民精英槍決ġ

年ġ IJĺĶĶ

回祖居地ġ 泰雅ġ

原住民精英樂信瓦旦(林瑞昌)、高澤照、高一生、湯守仁遭槍決。ġ

鄒ġ 土地總登記奪地ġ

年ġ

原住民

土地總登記開始了,族人因無人知曉而未登記,從此喪失土地權。並在日後指

族ġ

族人佔用國有公地,「依法取回」,還要向族人追繳佔用多年租金,甚至還收 取「土地損害賠償費」等!ġ ġ

ġ ġ

指控原住民佔用國

原住民

(例如民國 ĸĴ 年指邵人全面佔用國有公地,「依法」要向邵族人追繳 IJĶ 年(民

有公地ġ

族ġ

ķıſĸĶ 年)租金,還收取「土地損害賠償費」!)ġ

被迫承租自己祖傳

原住民

又ġ 例如阿美族人在部落生活千百年,有的農地在日據時代有編地號,祖先有登

土地ġ

族ġ

記,農地一直保存著,族人至今依然使用這些土地,但國民政府時期不一定被 承認,承認ġ 的又常常遭到政府各種用地需求理由侵權徵收,最近居住土地才有 土地所有權狀。但更多日據至國民政府時期,旱地及族人居住的土地多數沒有 登記、編列地號,就ġ 被當作佔用。世世代代族人在這裡生存,土地卻不是族人 所有,常常還要申請承租,並隨時要被驅趕。ġ

IJĺķĴġ

興建石門水庫,遷

泰雅ġ

興建石門水庫,遷移淹沒區泰雅族部落,顛沛流離。ġ

泰雅ġ

退輔會福壽山、武陵等高山農場圈地,驅趕原部落耕地。ġ

移部落ġ IJĺķı

退輔會高山農場圈

年代起ġ 地ġ

太魯閣ġ

ġ

退輔會東部農場圈

阿美ġ

地ġ

卑南ġ

ġ

退輔會東開處圈地ġ 阿美ġ

ġ

退輔會森開處圈林

退輔會知本花蓮等東部農場圈地。ġ 退輔會東部土地開發處圈地,驅趕原部落耕墾地。ġ

泰雅ġ

退輔會森林開發處在棲蘭等林場圈地。ġ

泰雅ġ

興建德基水庫後,位於佳陽沖積扇下方淹沒區的舊佳陽部落,又被遷移到南岸ġ

原住民ġ

國家支配原住民族傳統土地視為可釋出穫利ġ

地資源ġ IJĺķĺġ

興建德基水庫,遷 移部落ġ

ġ

公地放領ġ

IJĺĸĴġ

強制徵收邵族土地ġ 原住民 族ġ

南投縣政府以興建山地文化中心(即現在的伊達邵社區,IJĺĺĺ 年台灣 ĺijIJ 大 地震震毀山地文化中心,邵人在各方支助下,自力興建完成)可提供族人就業 機會為由,在公地放領前夕,以一分地六萬元的價格,強制徵收邵人的耕地。ġ

IJĺĹĵġ

原住民ġ

當代原住民族權利運動正式發起:以「正名」及「還我土地」運動為主軸。ġ

佳山機場的興

撒奇萊

撒奇萊雅族部落 ŌŢŵŢůŬŢĨ因為佳山機場的興建而廢村ġ

建,部落廢村ġ

雅ġ

亞泥侵占土地ġ

太魯閣ġ

原住民族權利運 動:反侵占ġ

ġ IJĺĹķġ

亞泥欲進行第三者次續租時,爆發「反亞泥還我土地運動」。ġ


IJĺĹĸġ

東埔挖墳事件ġ

布農ġ

東埔挖墳事件ġ

IJĺĹĸġ

蘭嶼反核廢ġ

達悟ġ

IJij 月 ĺ 日【機場抗議事件】為蘭嶼達悟族第一次反核廢運動ġ

IJĺĹĸġ

德化社市地重劃ġ

邵族ġ

邵族僅有土地進一步被分割,被南投縣政府以抵費地售出。邵族人在國府後流

IJĺĹĹġ

還我土地訴求僅得

原住民ġ

失掉較大宗的土地。吳敦義任縣長ġ 零星增編ġ IJĺĹĺġ

還我土地再ġ

第一次「還我土地」運動,許多求助無門的族人積極參與。那一年,行政院公 告增編原住民保留地。ġ

原住民ġ

第二次「還我土地」運動ġ

鄒族ġ

教科書吳鳳故事污名化鄒族ġ 拆銅像、刪除書、改鄉名ġ

原住民ġ

實施增劃編保留地ġ

太魯閣ġ

反和平水泥專業區開發案ġ

布農ġ

反玉山國家公園梅山遊客中心強遷部落至不安全處,八八後面臨再遷移ġ

泰雅ġ

反雪霸國家公園ġ

達悟ġ

反蘭嶼國家公園ġ

還我土地運動訴求

原住民

反侵佔、爭生存、還我土地運動ġ

傳統領域ġ

族ġ

「原住民」入憲,

原住民

「原住民」入憲ġ 解除長期被歧視排除不尊重ġ 而在地原來主人之象徵地位開始

主人地位尚未獲肯

族ġ

出現ġ

布農ġ

曾文水庫越域引水計劃開始推動,荖濃溪流域自救行動展開ġ

魯凱ġ

政府計畫利用南北隘寮溪之水興建瑪家水庫,而好茶及伊拉村正好在集水區淹

訴求未果ġ

ġ

吳鳳故事污名化原 住民族ġ

IJĺĺıġ

增劃編保留地ġ 零碎化問題ġ

ġ

和平水泥專業區開 發ġ

IJĺĺijġ

玉山國家公園建梅 山遊客中心強遷部 落ġ

ġ

雪霸國家公園設立 侵氾在地權益ġ

ġ

蘭嶼國家公園計劃 在地疑慮ġ

IJĺĺĴġ IJĺĺĵġ

認ġ IJĺĺĶġ

荖濃溪越域引水計 劃恐不利在地ġ

IJĺĺĶġ

瑪家水庫計劃ġ 將淹沒部落ġ

IJĺĺķġ

山坡地超限利用取

沒地帶。發起「一人兩元反瑪家水庫」運動ġ 泰雅ġ

賀伯颱風土石災後山坡地超限利用取締及全民造林運動問題ġ

泰雅ġ

泰雅族「反侵占、爭生存」、「反對退輔會、捍衛馬告山」ġ

原住民ġ

ĺijIJ 震災及後續復建相關土地自然資源問題ġ

締破壞生計ġ IJĺĺĺġ

退輔會侵占破壞馬 告林區ġ

IJĺĺĺġ

防災環境管理未尊 重在地權益ġ

IJĺĺĺġ

新夥伴關係未落實ġ 原住民ġ

新夥伴關係協定Ļġ 尋求新的定位ġ 但受政黨惡鬥阻撓ġ

ijıııġ

紅葉溫泉ġ

布農ġ

反紅葉溫泉開發侵佔ġ 展開自立救濟ġ

ijıııĮġ

曾文水庫越域引水

布農ġ

反曾文水庫越域引水計劃(荖濃與楠梓仙溪)ġ

衝擊生存環境ġ ijıııĮġ

尖石後山建焚化爐ġ 泰雅ġ

尖石後山反對集水區興建焚化爐ġ


ijııijį

北德拉曼山事件ġ

泰雅ġ

林務局開發及外來遊客侵權,水田部落捍衛北德拉曼山事件ġ

噶馹佤部落訴求復

阿美ġ

噶馹佤部落復振還我土地運動ġ

泰雅ġ

馬告國家公園設置爭議,退輔會仍侵權掌控ġ

阿美ġ

阿美族人進入退輔會位於壽豐鄉志學段之土地,宣示主權ġ 新夥伴關係再肯認協定ġ

Ĵġ ijııijġ

振還地ġ ijıııĮ

馬告國家公園設置

ijııĴġ

爭議ġ

ijııijį

壽豐志學段還地訴

IJijġ

求ġ

ijııijį

新夥伴關係再肯認

原住民

IJıġ

未落實法制ġ

族ġ

ijııĴġ

泰安溫泉風景特定

泰雅ġ

反泰安溫泉風景特定區都市計劃侵害在地環境資源權,土地流失ġ

區計劃ġ ijııĴġ

頭目蜂蜜事件ġ

鄒族ġ

達邦社頭目蜂蜜事件案ġ

ijııĴġ

拉拉山巨木命名ġ

泰雅ġ

抗議林務局拉拉山巨木命名活動ġ

ijııĴġ

鳳林休閒渡假園區

阿美ġ

鳳林休閒渡假園區開發計畫引進民間投資開發案ġ

開發計畫ġ ijııĴġ

沙里仙溪生態破壞ġ

布農ġ

東埔布農抗議沙里仙溪的生態被財團所破壞ġ

ijııĴġ

強制徵收塔古漠世

阿美ġ

由於原鄉資訊不流通,阿美族人多筆耕作地未登記私有,政府將無人居住的世

耕地,驅逐老農ġ

耕地視為無主地,納為國有地,以馬太鞍族人世世代代耕作的塔古漠世耕地為 例,後來土地變為內政部中央營建署的新生地開發局(新開局)做公有地管理, ijııĴ 年「花蓮鳳林休閒渡假園區」ŃŐŕ 開發案,塔古漠世耕地一併強制徵收, 將在塔古漠耕作的老農加以驅逐。ġ ġ

ijııĴġ

花蓮縣巴黎雅荖部

阿美ġ

落世耕地ġ

政府將七腳川溪巴黎雅荖部落世耕地,劃給退輔會,族人無法增劃編為原住民 保留地,民國 ĺij 年族人和退輔會花蓮農場簽定合作契約後,每年總共花 ĵı 萬 租金承租 ķĵ 公頃的土地。ġ

ijııĴġ

都蘭鼻開發案ġ

阿美ġ

台東縣都蘭鼻突出到太平洋的一個小半島,是阿美族人的祖靈聖地,被劃為東 海岸國家風景區,五十公頃左右的土地,要以公辦民營的方式開發成渡假村。ġ

ijııĵġ

南澳採石法辦案ġ

泰雅ġ

南澳採石被法辦案ġ

ijııĵġ

水土災害防治未尊

泰雅ġ

敏督利、艾利颱風土石災及災後復建相關土地自然資源問題ġ

原住民

颱風過後大量漂流木處分、檢拾權利ġ

重在地ġ ijııĵġ

漂流木處分權ġ

族ġ ijııĵĮġ

邵族ġ

日月潭依達邵(外稱德化社)部落旅館 ŃŐŕ 案ġ

國土復育計劃ġ

原住民

國土復育計劃是否、如何推動ġ

在地權利爭議ġ

族ġ

ijııĵį

丹大林區試辦開放

布農ġ

丹大地區試辦開放原住民狩獵爭議ġ

IJijġ

原民狩獵爭議ġ

ijııĶſġ

達悟海域外來漁船

達悟ġ

外來漁船侵犯達悟族海域濫捕飛魚ġ

泰雅ġ

烏來水源特定區拆屋事件ġ

依達邵部落旅館 ŃŐŕ 案ġ

ijııĵĮġ

侵入濫捕ġ ijııĶġ

烏來水源特定區ġ


ijııĶġ

泰雅ġ

思源埡口「生態廊道」設置案ġ

原住民族基本法通

原住民

原住民族基本法為政府首次承認傳統領域及自然資源權利、部落的存在ġ

過未落實ġ

族ġ

和平溪碧海水力發

泰雅ġ

電工程ġ

太魯閣ġ

思源埡口「生態廊 道」設置ġ

ijııĶġ ijııķġ ijııķġ

仲岳水力發電規劃ġ 泰雅ġ

ijııķġ

大南澳抽蓄水力發

和平溪碧海水力發電工程ĩ完工中Īġ 仲岳水力發電計畫(規劃中)ġ

泰雅ġ

大南澳抽蓄水力發電計畫(環評中)ġ

泰雅ġ

烏來高砂義勇軍紀念碑拆除事件ġ

電計畫ġ ijııķġ

高砂義勇軍紀念碑 拆除事件ġ

ijııķġ

天祥溫泉 ŃŐŕ 案ġ

太魯閣ġ

太魯閣國家公園天祥溫泉 ŃŐŕ 案ġ

ijııķġ

石門水庫集水區整

泰雅ġ

石門水庫集水區整治計劃ġ

鄒ġ

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含旅館鐵路)ŃŐŕ 案ġ

泰雅ġ

原住民保留地造林獎勵金認定案-南澳鄉ġ

治計劃ġ ijııķġ

阿里山森林遊樂區 ŃŐŕ 案ġ

ijııķġ

原住民保留地造林 獎勵金認定ġ

ijııķġ

司馬庫斯櫸木案ġ

泰雅ġ

司馬庫斯部落櫸木被控盜木案 ijıIJıįij 高等法院更一審無罪判決。ġ

ijııķġ

溪洲部落拆遷案ġ

阿美ġ

新店溪洲部落拆除案ġ

ġ

都蘭山開礦案ġ

阿美ġ

都蘭山開礦案ġ

ijııķġ

加母子灣開發案ġ

阿美ġ

都蘭部落反對開發加母子灣經營獨木舟生意要求保護傳統領域ġ

ijııĸġ

美麗灣 ŃŐŕ 案ġ

阿美ġ

台東杉原海水浴場旅館 ŃŐŕ 案美麗灣渡假村 ŇŢŭŢŸŢŬ 莿桐部落ġ

ijııĸġ

寒溪水源侵佔案ġ

泰雅ġ

寒溪水源被羅東自來水廠侵佔ġ

ijııĸġ

塔古莫還我土地案ġ

阿美ġ

馬太鞍溪塔古莫還我世耕地案ġ

ijııĸġ

谷關強徵民地案ġ

泰雅ġ

谷關強徵民地案ġ

ijııĹġ

阿朗壹古道受台

排灣ġ

保護阿朗壹古道免受台 ijķ 線擴充破壞侵擾案ġ

比努優瑪

卡地布獵人事件ġ

ijķ 線擴充破壞案ġ ijııĹġ

卡地布獵人事件ġ

彥ġ ijııĹġ

比麟水庫含越域引

泰雅ġ

比麟水庫含越域引水案ġ

泰雅ġ

沿大漢溪都市河岸部落拆除三鶯柑園部落等ġ

排灣ġ

排灣族 ňŶŷŶů 大龜紋王國,達仁南田村核廢儲存場案ġ

阿美ġ

撒烏瓦次部落拆遷案ġ

水規劃案ġ ijııĹġ

大漢溪河岸部落拆 除案ġ

ijııĺġ

南田核廢儲存場規 劃案ġ

ijııĺġ

撒烏瓦次部落ġ 拆遷案ġ

ijııĺġ

士文水庫興建計劃ġ

排灣ġ

春日士文水庫計劃案ġ

ijııĺġ

平埔族群訴求恢復

平埔族

平埔族群訴求恢復原住民身份ġ

身份ġ

群ġ


ijııĺġ

阿美ġ

東管處侵占馬谷大愛部落港口石門段 ĹijĴ 及 Ķĺij 等土地案ġ

地方制度變革ġ

泰雅ġ 南

地方制度法兼併原鄉Ļ北縣升格、台中縣市、高雄縣市合併兼併烏來和平茂林那

原鄉兼併ġ

鄒ġ

瑪夏桃源鄉ġ

東管處侵占馬谷大 愛部落土地案ġ

ijııĺġ

下三社布 農ġ ijııĺġ

富士村祖耕地ġ

太魯閣ġ

富士村祖耕地台電侵占案ġ

台電侵占案ġ ijııĺġ

高台水庫規劃案ġ

泰雅ġ

反高台水庫;尖石鄉反水庫興建串聯ġ

ijııĺġ

災後重建特定區劃

鄒ġ 魯凱ġ

反莫拉克災後重建條例劃定特定區ġ

定政策ġ

布農ġ 排 灣ġ

ijııĺġ

台東比西里岸部落

阿美ġ

開發案ġ ijııĺġ

東管處侵占馬谷大

ijıIJıġ

ĺĹ 年 IJij 月 ijĴ 日,台東三仙台旅館區,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 理處與六福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簽約,將原民土地以 ŃŐŕ 模式交給大企業使用。ġ

阿美ġ

東海岸風景區管理處侵占馬谷大愛部落港口石門段 ĹijĴ 及 Ķĺij 等土地案ġ

道路外移,破壞凱

凱達格

台電核四廠外台二線,道路外移,破壞凱達格蘭遺址。ġ

達格蘭遺址ġ

蘭ġ

災後重建政策ġ

鄒ġ 魯凱ġ

迫遷分化部落ġ

布農ġ 排

愛土地案ġ

ijıIJıġ

反迫遷、原鄉重建ġ

灣ġ ijıIJıġ

水田部落土地ġ

泰雅ġ

水田部落土地侵佔濫墾ġ

五原鄉遭直轄市併

泰雅ġ 南

反併吞、爭生存、原鄉自治ġ

吞、自治失格ġ

鄒ġ

侵佔濫墾ġ ijıIJıġ

下三社布 農ġ ijıIJıġ

邵族登拉魯島ġ

邵ġ

爭取祖靈地ġ ijıIJıġ

ijıIJıġ

台電於花東阿美族

ijııĹ 行政院核定「邵族文化傳承及發展實施計畫」將日月潭拉魯島列為邵族祖 靈祭儀區,觀光局日管處遲未同意撥用。ġ

阿美ġ

台灣電力公司未經部落同意,不顧族人反對,進行玉里Į豐濱設置 IJķ 萬伏特的

部落蓋百餘座電

輸電線路工程,沿著玉里Į長濱Į瑞穗奇美Į豐濱,蓋了 IJijı 多座電塔,皆經過阿

塔。ġ

美族部落。ġ

小馬部落拆遷案ġ

阿美ġ

在台東成功鎮的小馬部落東段保安林地,族人雖早已申請增劃編為原住民保留 地,在行政流程尚未完成的同時,林務局以復育國土造林為理由,要求四十戶 人家拆除房舍、地上物。ġ

ijıIJıġ

項鍊工作室拆除房

阿美ġ

舍收回土地ġ

民眾向國有財產局檢舉項鍊工作室侵占國有土地,但由於工作室所使用的土地, 原屬阿美族家族領地、獵場,在地權尚未釐清前,項鍊工作室被國產局要求拆 除房舍並收回土地,未來將做為停車場。ġ

ijıIJıġ

花蓮縣玉里樂合部

阿美ġ

花蓮縣ġ 玉里樂合 ũŢųŢŸŢů 部落,位秀姑巒溪東岸世耕的土地,共四十多公頃土

落 űŢůŨŤŢũ 土地被

地。幾十年由於地權不明,加上一塊地分屬不同單位管轄,部落土地逐漸被外

劃為國有,遭人侵

地人所占有,並傳出族人農作物被大量剷平。ġ

占。ġ


ijıIJıġ

花蓮縣豐濱靜浦部

阿美ġ

落傳統領域被賣給 私人及財團ġ ijıIJıġ

位置在豐濱鄉靜浦部落,介於長虹橋與北回歸線之間,好幾公頃的土地,ġ 族人 Ĺı 年左右向鄉公所申請增劃編土地,二十年無下文,結果政府卻讓外地 人承租土地。另靜浦橋與北回歸線附近之傳統領域也被賣給私人及財團。ġ

台東市保安林地

阿美ġ

ijıĶ 戶(寶桑部落)ġ 卑南ġ ġ

在台東市卑南溪南方一片農地,當地原住民ĩ阿美族、卑南族Ī長年耕作至今還 是未登錄土地,只是依據日治時期編入保安林。五十年來,原住民不斷爭取及 申請土地解編,台東縣府為防制風飛沙的問題,以屏東科技大學的調查報告為 依據,林務局表明堅決不宜解編。在此原始耕作六七十年的農民,權利依舊無 法獲得保障。ġ

ijıIJIJġ

宜灣段 ĵĹĺįĵĸĸ 地

阿美ġ

台東縣成功鎮宜灣段 ĵĹĺįĵĸĸ 地號國有土地是當地阿美族人認定的傳統領域,

號近 ĵıı 公頃傳統

耕作多年,不過當地一位非原住民籍的呂姓民眾卻出示許多政見說他是在民國

耕地爭議ġ

ĸı 年間合法購買到了這塊土地,原漢之間不斷為爭取土地使用權吵的不可開 交,互控侵佔土地。ġ

ijıIJIJġ

石梯坪、港口部落

阿美ġ

封冰箱ġ

IJĺĺı 到 IJĺĺĴ 年,族人向鄉公所申請登錄「保留地」,但是鄉公所一直沒有處 理,IJĺĺĴ 年,國有財產局卻將土地移撥給「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經 「承辦人流動性大, 過族人抗議之後,一直到 IJĺĺĸ 年,鄉公所以一紙公文表示, 在移交中未清楚交接,以致(民國)ĸĺ 至 Ĺij 年間申請之資料查無留存,敬請 諒達」;以前申請的資料沒了,土地卻已經到了東管處的手裡,IJĺĺķ 到 IJĺĺĺ 年間,族人再向交通部陳情,交通部的回應是,這個地方已經是石梯坪秀姑巒 風景特定區,依規定「不與放領」。ġ

ijıIJijġ

馬蘭部落ġ

阿美ġ

馬蘭會館的土地是現在為國防部所有,原本在戰後為解決空軍居住的問題,當 地阿美族人就出借給空軍 ĸĴĸ 聯隊安頓家眷,原本訂民國 ĶĶ 年底要歸還,但 至今仍由軍方占用,還要以有償撥用 IJĺĴĶ 萬元才能要回這片土地,針對此問 題國防部常務次長表示依法行政。ġ

ijıIJijġ

台東卡地布ġ

卑南ġ

台東縣政府及台東市公所在沒有任何討論及通知的情況下,將屬於卡地布部落 傳統領域的第六公墓由公墓用地偷偷地改成了農牧用地,並以都市發展及發展 觀光產業之名,要求第六公墓及第十公墓(位於加路蘭)在期限內遷葬,為的 是興建公園。ġ

ijıIJijġ

向山旅館ġ

邵ġ

日月潭邵族反向山旅館 ŃŐŕ 案,表達政府長期以發展觀光及水庫,不斷蠶食邵

ijıIJijġ

募谷慕魚ġ

太魯閣

花蓮銅門上百位村民前往花蓮縣政府,抗議縣府將慕谷慕魚,規劃為自然人文

族ġ

生態景觀區,要求縣府退出,部落自主管理。ġ

阿美ġ

靜浦部落之前面臨「山海劇場」威脅,大部分的地主都已經表態不願意賣地,

族土地,這次要蓋觀光飯店,邵族人認為違反原基法。ġ

ijıIJijġ

山海劇場ġ

抗爭時卻得到「這是縣長想要完成的政見」的回應。目前計畫已經離開靜浦部 落,但接下來反而成了鄰近石梯坪的港口部落(ŮŢŬŶŵŢĨŢź)的大敵,目前傳出 臨填港蓋劇場的荒謬計畫。ġ

資料來源: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港口部落自救會、PNN 公視新聞議題中心、原視、反反反行動聯盟


你知道你自己是誰嗎 ?

//社工一 Tana Kicyang 林彣貞

不知不覺,才剛插秧的稻子已經長的好高,厚重的大衣圍巾也被 短袖取代,整整五次,來到德高。第一次下部落還像個觀光客,純粹 想要認識這個被山水擁護、稻田圍繞的美麗部落,但隨著一次次的訪 問與學習,知道得越多、責任感也越大。 我想我是幸運的,能夠參與每一次的拜訪部落,親自接觸部落族 人、親耳聽見德高的文化、親眼看見德高的美麗。德高對我而言,並 不是個陌生的地方,我幾乎每年都會到德高觀看他們的豐年祭。經過 幾次的拜訪,我才更加的認識德高,除了美麗之外,還有不少的無奈。 還記得第二次下部落,紅瓦屋的老闆江俊龍先生談到部落 sefi' 的遷移 史和多數身處異地的年輕人,我不禁紅了眼眶,部落受到土地和人口 流失的雙重困境;不過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有幾位曾經暫時離開的 族人回到了部落,並且致力於傳承文化,部落發展協會的展榮叔叔、 木雕家阿寶叔叔等,從他們身上,我們挖到了很多寶,也上了好幾堂 課。 「不要問部落能給你什麼,而是問自己能給部落什麼」,展榮叔 叔的一番話,提醒了我們,當我們向部落伸手要求時,是用什麼樣子 的態度,當我們得到之後,要如何去回饋。阿寶叔叔也送給我們一句 鼓勵的話:「想要真正聊解文化,最好的方法,就是實在參與它。」 親身參與傳統祭典,才能跨越文字敘述帶來的屏障。 每 一 次 拜 訪 部 落 的 回 程, 腦 海 就 會 環 繞 著 Faki、Fai' 們 的 歌 聲, 好 像 是 在 召 喚 在 外 的 年 輕 人, 然 後 當 我 閉 上 眼 睛, 就 會 浮 出 Ciwkangan( 長光,我的部落 ) 的景色。因為某些原因,我至今都沒有 參與過一次長光的豐年祭,今年原聲帶年祭的主題「迴流」更加深了 我這份想要參與自己部落事務的心,期待自己能做到德高部落青年給 我們的鼓勵:「多回去部落參與傳統的祭典」。今年暑假對我而言又 是一次回去的機會,期望自己能「迴流」之餘,將來更能不愧於部落。



發行人 臺灣大學原聲帶社 主編 執行 採訪 撰文

社工三 森林二 圖資一 圖資一 社工三 校稿 社會四 攝影 地理二 物治二 排版 社工三

潘宗儒 古佳衛 蘇亞妍、人類一 蘇亞妍、人類一 潘宗儒、社會四 干立婕、政治四 謝睿哲、地質三 李郁琦、社工二 潘宗儒

劉廷將 劉廷將、社工一 林彣貞、森林二 古佳衛 干立婕、地理四 江長銓、中文四 黃 皓 陳宜文 廖偉翔 王章逸


主辦單位 臺灣大學原聲帶社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台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指導單位 台北原住民大專中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感謝 關山鎮部落文化發展協會副會長 胡展榮 頭目 劉源興 臺東縣縣議員 張萬生 黃永寶、江俊龍 拉三通 石宜生、黃雅琳、江忠穎等人 干吉蘭及羅重義、林聖惠及高綉伶 干寶昌、黃甘妹等耆老


「你在這個地方,你身在其中,你有那個責任, 那個責任是你不可抹滅的,看你什麼時候要把它撿起來, 他就在你眼前。」 —社長 Giyav Salingaulj 魏奕杰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