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Page 1

中華民國一○三年三月十日出版

聯絡同鄉感情•發揚兩浙文獻

寧波-三江口夜景

539 第四十六卷 第 三 期

台北市浙江同鄉會 印行


月湖公園

寧波概貌

1. 2013年11月5日寧波市委書記劉奇 會見連戰。 2.寧波大榭經濟技術開發區-油品碼 頭。 3.鼓樓。 4.象山港跨海大橋。 5.奉化雪竇寺。 6.東部新城。

1

6

2

3

4

5


冬令送暖 關懷鄉親

5

10

9 7

本會吳理事長致詞。 本會徐常務監事報告。 立委丁守中致詞。 厲耿桂芳議員致詞。 金中玉議員致詞。 陳錦錠議員致詞。 丁守中委員頒發丁堅 先生紀念獎學金。 獎學金團體合照。 于璇老師演出。 楊燕妮老師演出。

8

6

2 1 3 4

7. 6. 5. 4. 3. 2. 1.

10. 9. 8.


三月份壽星 生日快樂 來璋 周蓉 金龍 殷琪 陳淵 樓銘 毛育剛 王中文 史國平 曲全榮 朱文理 池宗胤 吳仁傑 吳家驥 吳神農 呂志廉 李迺文 李慶興 李適中 汪麗清 沈鈞相 邢承智 周力揚 周淑安 周聖偉 周龍仙 季綠丹 林一剛 林東載 林韋辰 邱沐生 金春富 紀秉誼 胡力生 胡晉翔 胡問禾 胡博勛 唐淑華 夏發凡 徐旭陽 徐開富 徐嘉徽 馬雪涵 張立侖 張恬嘉 張馬可 莫經發 陳小荷 陳宇梅 陳紀法 陳英谷 陳祐中 陳健倫 陳毓秀 陳錫勇 傅延雄 斯盤亞 楊炳炘 葉君萍 董天圴 鄔秀華 趙宇鴻 趙賢祥 劉台安 樓永志 樓邦傑 鄭怡娟 盧志強 錢元俊 駱天來 駱善榮 駱穎慧 應志詔 戴昌朝 璩大成 鍾仲英 嚴家園

本月份壽星生日快樂,若有遺漏者,請來電補正,謝謝!

浙江各府縣總幹事新春聯誼餐會 ▲ ▼

餘杭春酒▼

會務活動焦點


故鄉鄉情

︵總號五三九期︶

目錄

載 四一

載 四○

載 四○

載 三九

載 三八

載 三七

尋覓四窗岩

載 四一

-

創意設計產業

-

- -

-

古今藝文

寧波製造直升機平台首運韓國

寧波培育發展

浙東引水

寧波六策打造開放型經濟新優勢

對接上海自貿區啟動升級保稅區

寧波千戶住房困難家庭新家過年∣圓夢安居時 轉

寧波:成立象保合作區

-

載 四二

-

- -

-

-

-

-

三六/四三

四四

-

-

祝三月壽星 生日快樂

封底

-

清明 法會

二九

﹁台灣﹂之名是阿拉寧波人取的

訊 本會會務活動

會 李 紹 盛 二八

載 三五

尋人啟事

本會續收會費及各項損款徵信錄 北

海 三二

毛 友 超 三○

樓 文 淵 二六

-

-

海外聯誼會提供

胡 致 中

吳 紹 起

浙江月刊 第四十六卷 第 三 期 封 寧波│三江口夜景 理事長的話

人生不在對立,而在共存共榮

專 立法院不能成為烏龍院

專題報導 寧波概貌

古今人物 往事仍堪回顧 紀經國先生首度訪美之行

周宏濤兩度與財長擦身而過 祭阮毅成夫婦墓

行善天下

逸夫樓前思逸夫 百年傳奇

邵逸夫逝世在浙江引發懷念

-

表皮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1

-


人生不在對立,而在共存共榮

吳紹起

我中華文化倡導仁義道德,實踐德行,就是要力行﹁愛﹂,愛的力量能改變一 切,只要人人都奉獻一點愛,世界將變得更美好,愛能相互體諒,將心比心,彼此 互助與合作,化解對立,而共存共榮。 我們的﹁心智﹂要開放,切勿侷限於社會功利價值之下,世界是開放的,人是 自在的,亦可以說是海闊天空,俗語說:﹁退一步,海闊天空﹂以及﹁量大福大﹂ ,其意思是勸人要看得遠,切勿貪求近利,要顧全大局,不要針鋒相對;避免你爭 我奪,多替對方想一想,才能共存共榮,做到心安理得。 在目前道德淪喪情形下,社會無公理,人性好近利,尤其部份政客為個人私利 ,而操弄民粹,使社會分裂甚至造成對立,國會諸公往往罔顧民生福祉,重大民生 法案大都延宕,遲遲未能通過,而放言高論中往往充滿意識型態,不知互利共存, 造福人民。 兩岸人民均為同文同種之中華兒女,更應放棄對立,放下昨天,珍惜今天,才 有明天,我們應拓寬視野,走向世界,建立互利互信,共創大好的經濟環境,為民 族發光,為人民求福祉,要實踐德行,力行中華文化的﹁愛﹂,開放心知,培養寬 容的胸襟與尊重待人的態度,我們不要對立,而要共榮共存,深信兩岸人民能攜手 合作,必能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2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柯 建銘 為關 說 主 角 , 竟 在 質詢 時 手指 黃世銘,連 聲 斥責﹁你 死 定了﹂, 不 准回答解說 ,使清廉剛 正之黃世銘 飽 受曲 辱,有 如虎 落平陽之 不 堪;國民 黨 立 委為 私 利助 勢 加 油 ,跟 著 圍攻 , 正中民進黨 ﹁救柯、護王、倒馬﹂ 策 略之 陷阱, 朝 野立 委霸 凌司 法,踐 踏 法治,至 為可恥。立 法 院總機被掛 線 , 係 特 偵 組 偵 辦 法官 貪 污 案之 監 聽 作 業疏失,全 無通話紀錄 ,與立 法院莊 嚴無損,經 台北地檢署 偵查終結,認 黃世銘無違 法濫權監聽 ,不起訴處 分 確定。 特偵組偵辦貪污案,截獲王金 平 致電檢 察長 陳守煌不要 對柯 案上訴 確 定,已屬關 說既遂,因 柯 建銘為民 進 黨 立 法 院總 召 , 王 金 平 為立 法 院 院 長 ,柯、王二 人關說未涉 刑責 ,關說之 行政責任, 非特偵組權責範 疇,亦 非 行政 院所能處理,黃世 銘逕向總統 報 告 ,動 機 在 檢 舉 關 說 , 目 的在 端 正 政 風 , 毫 無 洩 密故 意 , 不 構成 犯 罪 , 檢

立法院不能成為烏龍院 檢 察 官 評 鑑 會, 係 依 法官 法 , 由 法官 、 檢 察 官 、律 師 、 學 者 及 社 會公 正 人 士 所 組 成 之 獨立 機 構 , 對 ﹁ 柯 、 王 ﹂ 關 說 案 經 調 查 決 議 ,認 定王 金 平 就 柯 建 銘 背 信 案 , 高 等 法 院更 審 判 決 無 罪 後 ,王 金 平 致電 高 檢 署 檢 察長 陳 守煌不要上訴,陳要檢 察官林秀濤 不 上訴 確 定,該 會建議 對 陳、 林二 人 各 予警告,檢 察總長黃世 銘濫權監聽及 向 總 統 報告 洩 密 , 移 送 監 察 院 建 議 撤 職,筆者就法律觀點評述之。 馬總統於去年八月 三十一日聽取 黃 世 銘 報告 及 所 交 資 料 , 認 王 金 平 關 說司 法事證 明確,為整 飭黨紀,捍 衛 司 法公信 , 由 國民黨 撤 銷王 金 平黨 籍 , 並 函 請 中 選 會依 法 註 銷 王 金 平 之 立 委資 格 , 應 屬 黨 主 席 馬 英 九 為 所 應 為 之 職 責 , 詎 竟 遭黨 內 嗆 聲 躁 進 及 破 壞 團結反彈,未一語譴責 王金平違 法關 說之不當,顯屬重私情不顧公義;民 進黨 抓住特 偵組掛 線立 法院總機之 瑕 疵,藉 質詢之 名,行批 鬥之 實 ,立 委

胡致中

察官竟以 洩 密罪起訴 , 猶秦 檜之 殺 岳 飛,司 法公 義不張 ,邪 氣吹壓正氣 , 幾近斷氣。 王 金 平 為 國 民 黨 提 名之 全 國不 分 區 立 委 , 在 立 法 院主 持 審 議 法 案 , 未 貫 徹該 黨 政 策 , 竟 與 政 敵 柯 建 銘 密 室 協商議案,違反民主多數決機制,喪 失 國 民 黨 佔 多 數 功 能 , 使 行 政 院無 法 落實 施政 、 振興 經濟 , 馬總 統 被 社 會 指責無能,﹁馬、王﹂ 心結,早非 新 聞 , 此 次 撤 銷 王 金 平黨 籍 , 社 會咸 認 係政 治鬥爭 , 媒體名之 為﹁九月政 爭 ﹂ , 惟 獨司 法懵 然 不 知 撤 銷 黨 籍 為 政 治 性 爭 議 , 卻 違 法裁 准 假 處 分 , 陷 入 政爭旋渦,自損司法威信。 王 金 平 為保 住 國 民 黨 黨 籍 , 及 立 委資 格 , 依 民 事 訴 訟 法 第 五 三 八 條 向 台 北 地 院聲 請 ﹁ 定 暫 時 狀 態 ﹂ 假 處 分 , 依 同 法第 五三 二 條 規 定 : ﹁ 假 處 分 , 非 因 現 狀 變更 , 有 日 後 不 能 強 制 執 行 者 , 不 得 為之 ﹂ , 此 項 規 定 , ﹁ 於 定暫 時狀態 處 分,準用 之 ﹂ ,亦 為 同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3


維持,駁回 國民黨之 抗 告,等同非 國 民黨之黨員,得行使國民黨員之權利, 其 適 用 法律 , 顯 有 違 誤 , 若 以 ﹁ 馬 、 王 ﹂ 二 人 今 日之 政 治 地 位 言 ,撤 銷 黨 籍,有無違 反黨紀,屬黨內政治爭議 ,非民事私權糾葛,不 能用假處分解 決,法院強行介入,殊損司法公信。 依 選 罷 法第 七 十三 條 規 定,全 國 不 分區 立 委 喪 失 其 政 黨 之 黨 籍 , 即 喪 失 立 委之 資 格 , 並 有 大 法 官 釋 字 第 三 三 一 號 解 釋 可 據 , 馬 主 席 為 顧全 大 局 , 忍 受黨 內 建議 , 將 王 金 平撤 銷 黨 籍 之 申訴 期 限 , 延 至 十月 十 四 日 , 惟 王 金 平拒 絕 提 出 申訴 , 使 撤 銷 黨 籍 無 法

天一 閣 的守 護者 ;﹁ 海 定波寧﹂是 洋 洋 東 方 大 港 ∣寧 波 港 躋 身 全 球 十 強 的 天賦。 姚 江 、 奉化江 、 甬 江 如絲 帶交 錯 著 把 城 市 分 割成 三 江 六 岸 , 浸 潤著 一 代又一代的寧波人。姚 江牽引出七千 年 前 的﹁ 河 姆 渡 遺址 ﹂ 文 化 ,牽 扯 出

寧 波 概 貌

法第五三 八 條之 四 所明 定,立 法目 的 在 維 持 現 狀 之 不 變更 ; 假 處 分 無 溯 及 效力,猶醫 師看病,須 以病人為對象 , 已死 之 人 非 病 人 , 無 法醫活 。 王 金 平聲請假處 分時,其請 求標 的之 國 民 黨黨籍,已於九月十一 日被撤銷喪 失 , 其 現 狀 已 變更 不 復 存 在 , 其 損 失 已 難防 止 ,急 迫 危害 也無 法避 免,顯 與 民 法第五三 八 條聲請 ﹁ 定暫 時狀 態 ﹂ 之 假 處 分要 件 不 相 符 合 , 應認 其 聲 請 欠缺程式要 件,逕予裁 定駁回。台 北 地 院在 已撤 銷 黨 籍之 九 月 十 三 日 仍 裁 定 核准 :﹁ 王 金 平得繼 續 行 使 國民 黨 黨 員之 權 利 ﹂ , 高 等 法 院竟 裁 定 予 以

有水的城市是靈動而有活力的。 寧波因水而生,臨水而建,倚水而興。 ﹁ 書 藏 古 今 ,港 通 天下 ﹂ 這 句 城 市形象主題 蘊藏著 寧波 與水的祕 密。 ﹁天一生水﹂是亞 洲最 古老藏 書樓 ∣

改 變 確 定 , 王 金 平之 立 委資 格 , 既 經 中選會註銷登記,遂亦確定喪失。 國無信 則 殆,民無 信不立 ,孟 子 說 : ﹁ 人 不 可 無 恥 , 為 機 變之 巧 者 , 無 所 用 恥 ﹂ 。 憲 法第 六 十 六 條 規 定 : ﹁立 法院院長 由立 法委員互 選之﹂ , 王 金 平關 說 司 法,經 半 民 間之 檢 評 會 確 認 為 真 實 , 足認 撤 銷 黨 籍 具 有 正 當 性,王關說司 法,違反立 法委員行 為 法第十七條之 規定,猶 硬拗否認關 說 ,貶瀆自己 誠信,愚弄 全 國人民,憑 此 就 該 下 台 , 其 政 黨 立 委資 格 , 既 已 喪 失 , 猶 泰 然 擔 任 院長 , 執 槌審 議 法 案 , 毫 無 歉 疚 羞 愧 , 立 法 院成 為 烏 龍 院,乃國家憲政之大恥。

千 古 絕 唱 的 梁 祝文 化 ; 奉 化 江 和 從 溪 口 流 來 的 剡 溪相 連 , 它 牽 扯著 的是 深 厚 而 獨 特 的 彌勒 佛 教 文 化 , 是 紅 幫 裁 縫 起 源、 創 業 、 輝 煌 的 風 雨歷 程 ; 姚 江 和 奉 化 江 在 城 市 的 中 心 匯 合成 甬 江 , 奔 流入 海 , 古 代 海 上 絲 綢 之 路 就 從 這 裡 開 始 起 航。 潮 湧三 江 , 孕 育 了 這 座城市的繁榮。 寧波的水是千姿百態的,從全 國

4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三 大 優 質 溫 泉之 一 的 南 溪 溫 泉到 幽 谷 飛瀑 的五龍潭 ;從浩瀚 如煙、水天一 色 的 東 錢 湖 到 港 灣曲 折 、 島嶼 星 羅 棋 布 的 近一 萬 平方 公里 的 遼 闊 海 域 ; 從 充滿時尚氣 息的天一廣場的迷人水街 , 到 楊 柳 依 依 婉 約 的月 湖 … … 它 們 給 寧波充盈了 無窮的魅力 ,使寧波不 僅 具有恬淡沉 靜、溫婉內 斂的秀氣和 靈 性,而且具有了海納百川、勇於超越 的氣魄和胸襟。 感 受寧 波 ,請 從這 多 姿 多 彩、 光 華閃爍的水開始吧!

城市檔案 寧 波 簡 稱 ﹁ 甬﹂ , 位 於 東 經 一 二 ○ 度五 十 五 分至一 二 二 度十 六 分, 北 緯二十八 度 五十一 分至 三 十 度三 十 三 分。地處中 國大陸海岸 線中 段,長 江 三 角 洲 南 翼 。 東 有 舟山 群 島為天 然 屏 障 ; 北隔 杭 州 灣 與 嘉 興 、 上 海相望 ; 西 接 紹興 市 ,南 臨三 門 灣 , 與 台 州 相 連。 寧波的歷史可以上 溯到七千年 以 前的﹁河姆渡遺址﹂文 化。四千年 前 的夏 商 時代 , 寧波 的名 稱 為﹁ 鄞﹂ , 春 秋 時 為 越 國 境 地 , 秦 時 含 會稽 郡 的 鄞、鄮、句章三縣,唐 時稱明州。西

元八二一年 ,明州州治遷到三江 口, 並 築 內城 , 標 誌著 寧 波 建城 之 始。 明 洪武 十 四 ︵ 一 三 八 一 ︶ 年 ,取 ﹁ 海 定 則波寧﹂之義,改稱寧波,沿用至今。 寧 波 設 海曙 、 江 東 、 江 北 、 鎮 海 、 北 侖 、 鄞 州 六 個區 , 下 轄餘 姚 、 慈 溪、 奉化三 個縣級市和 寧海、象山 兩 個縣。全 市 陸地總面 積 九八一 六平方 公 里 , 其 中 市區 面 積 二 四 六一 平方 公 里 ; 海 域 總 面 積 九 七 五 八 平方 公里 。 全 市 常住 人 口七 六三 • 九 萬 人 ; 戶 籍 人 口五 七 七 • 七 萬 人 , 其 中 市區 人 口 二二六•一萬人。 寧 波 屬 北亞 熱 帶 季 風 氣 候 區 , 溫 和 濕潤 ,冬 夏 季 風 交 替 明 顯 ,年均 溫 十六•四度左右,月均 溫以七月份最 高 為二 十 八 度,一 月 份 最 低 為 四 • 七 度。 茶花是 寧波的市花 ,樟樹是寧波 的市樹。

城市名片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 中 國 大 陸 十 四 個 進一 步 對外 開放 的 沿海城市之 一 •中國綜合改革試點城市 •全國首批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

•全國文明城市三連冠 •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金獎 •中國︵大陸︶國際形象最佳城市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國家環保模範城市 •國家園林城市 •國家衛生城市 •中國品牌之都 •中國十大最佳會展城市 •中國大陸十大最佳商業城市 •公眾首選宜居城市 •綜合競爭力全國十強城市 •中國民生成就典範城市最高榮譽獎 •首批﹁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城市﹂ • 二 ○ 一 二 年 全 國總 部 經 濟 發 展 能 力 十強城市 •二○一 二年中國創 新 能力最強城 市 •二○一 二年中國特 色 魅力城市

東方大港

寧波地處江南,以 水為魂,倚港 衍生 。七千 年 前,河 姆 渡 先民就﹁ 善 作 舟划 槳﹂ 。 細 察 寧 波 的歷 史 ,港 口 如 一 根 綿 長 的生 命 線 , 貫 穿 始 終 , 推 動 著 城 市 從 陸 地 走向 江 河 、 走 向 海 洋 、走向世界。 寧波是 中國大運河 的終點,也是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5


海上絲綢之 路 的起點。春秋戰國時期 的 句 章 港 , 是 中 國 九 大 港 口之 一 ; 唐 時 明 州 港 , 為 當 時四 大 港 口樞 紐之 一 ;宋 元 時期 , 則 為三 大 國際 貿 易港 之 一 ;明朝 時 期 ,是 中日 勘 合貿 易 的 唯 一 港 口 ; 清 代 , 四 大 海 關 之 一 的﹁ 浙 海關﹂便設在寧波。 如 今 , 寧 波 憑 藉 獨 特 的區 位優 勢 , 加 快 打 造 國 際 強 港 , 建設 海 洋 經 濟 強市,書寫著港通天下 的新傳奇。

寧波港 寧波港 處於環太 平洋 國際集裝箱 運 輸 主 航道 上 , 自 然 條 件 得 天 獨 厚 , 背 倚長 三 角 , 前 有 舟山 群 島 的天 然 屏 障 , 港 域 內 風 平 浪靜 , 年 平均 作 業 天 數三五○天 以上。二十 五萬噸 級以下 船 舶可 以 自 由 進 出 , 二 十 五 萬 至 三 十 萬噸級超大型船舶可以候潮進港。 寧波港 是一 個集內 河港、河 口港 和海港於一 體的多功能、綜合性的現 代 化 深 水 大 港 , 是 中 國 大 陸主 要 的 集 裝箱、礦石、原油、液 體化工中轉 儲 存 基 地 ,華 東 地區 主 要 的煤 炭 、 糧 食 等散雜貨中轉和儲存基 地,共有生 產 性 泊位 三 二 ○ 餘 座 , 其 中 萬 噸 級 以 上 深水 泊位九 十二座 ︵五 萬噸 級及以 上

深 水 泊位 五 十 八 座 ︶ , 是 中 國 超 大 型 船 舶最 大 集 散 港 和 全 球 為 數 不 多 的 遠 洋運輸節點港,已與世 界上一 百多 個 國家和地區的六百多個港口通航。 二○一 二年,寧波港年貨物吞吐 量 突破 四 • 五 三 億噸 , 居 中 國 大 陸 港 口第三位、全世界 的前 五位;集裝 箱 ︵ 台 灣 稱 貨 櫃 ︶ 吞 吐 量 達一 五 六 七 萬 標準箱,穩居中國大陸集裝箱港 口第 三 位 、 世 界 港 口前六 位 ; 集 裝 箱 航 線 總數達到二三五條。

海洋經濟 二 十 一 世 紀 是 海洋 經 濟 時代 。 二 ○一一年浙 江海洋經濟 發展上升為 國 家戰略,給寧波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根據︽寧波市海洋 經濟發展規 劃 ︾,﹁十二 五﹂︵二○一一年至二○ 一五年︶期 間,寧波將 重點建設﹁一 核兩 帶十區 十 島﹂,以 港 航服務業 、 臨港 先進製 造業、海洋 新興產 業和 海 島資 源開 發 為 重點 , 統 籌 ﹁ 兩 個一 萬 平方 公里 ﹂ ,著 力 構 建 現 代 海洋 產 業 體系,實現 ﹁海洋經濟 大市﹂向﹁ 海 洋 經 濟 強 市 ﹂ 的 戰 略 性 轉 變。 到 二 ○ 二 ○ 年 ,全 市 海 洋 生 產 總 值 達到 四 千 五 百 億元 , 海洋 三 次 產 業 結 構 進一 步

優 化 ,形成 特 色明顯 、 競 爭 力強 的 現 代 海洋 產 業 體系 , 海洋 經濟 科 技貢 獻 率在八○%左右,海洋 戰略性新興產 業增加值在四○%左右。 借助這 個海洋 經濟 的藍 色引 擎, 寧波將開啟一個全新的藍色新紀元。

跨海大橋

北有杭州灣跨海大 橋,東有 舟山 跨海大橋,南有象山港 大橋。這一 條 條 架在 海 上 的﹁ 巨 龍﹂ , 完 善 了 寧 波 港集疏運網路體系,徹底打通了港城 寧波的交通血脈,使寧波發展從﹁三 江 口時代 ﹂ 、 ﹁ 港 口時 代 ﹂全 面 轉 向 港灣並舉的﹁濱海時代﹂。 杭州 灣 大橋在 滬杭 甬之 間形成 了 一 個二 小 時 的﹁ 金三 角 ﹂黃 金 經濟 生 活 圈 , 寧 波 從 長 三 角 交 通末 梢 一 躍成 為 海 陸 交 通 樞 紐 和 節點 城 市 ; 舟山 跨 海 大 橋 加 速 了 寧 波 ∣舟 山 港 一 體 化 進 程;象山港 大橋實現了寧波﹁一小 時 交 通 圈﹂ 、 大 市區 ﹁ 半 小 時 高 速 圈 ﹂ 的目標。

重點開發區域

寧 波 是 浙 江 對外 開 放 的 門 戶 , 自 一 九 八 四 年 獲 批 設 立 全 省 首 家 ∣寧 波

6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經濟 技術 開 發區 以 來 , 各 級各 類 開 發 區 域 不 斷 湧 現 。 目 前全 市 有 重點 開 發 區 域二 十 個 , 其 中 國 家 級經濟 技術 開 發區三 個, 國家級高 新 技術區一 個 , 國家級風景 名勝區一個 ,海關特殊監 管區 五個, 國家級開發區 和海關特 殊 監管區數量居全省第一。 經過﹁ 十一五﹂︵二○○六至 二 ○一○年︶ 期間的開發 建設,寧波 市 重點 開發區 域 走出了一 條具有寧波 特 色、以園區 為載體的新型工業化發 展 道路,截至二○一一年底,二十個重 點 開 發區 域 規 劃面 積 達 一 五 七 五 平 方 公里 ,累計 開發三 六七 平方 公里 , 入 區 企 業 二 二 四 四 五 家 , 從 業 人 員一 ○ 一 • 九 萬 人 , 共實 現 國 內生 產 總 值 二 七六五億元,占全市總量的四六%。 二○一三年,寧波市出台了︽關 於 進一 步強 化 工 作 機 制 合力 推 進 重 點 開 發區 域 建 設 的若 干 意 見 ︾ , 圍 繞 努 力 建設成 為 產 業轉 型 升 級示範 區 、 新 型 城 市 化 樣 板區 、 科 技 人 才 集 聚 區 、 國際 合作 先 行區 、 改革 創 新探索區 目 標,進一 步加快重點區 域開發建設 。

商貿都會 寧波,歷來是一座 商貿名城 , 素

有﹁無寧 不成 市﹂之 說 。 唐宋 時 ,寧波﹁ 商 舶往來,物 貨 豐 衍 。﹂ 至 清 初 , 則成 ﹁ 百貨 咸 備 , 商號 林立﹂ 的繁榮景象 。至十九世 紀 六十年代, 寧波的錢莊、南 北貨號 、 魚 行 遍 布 於 市 , 世 人 稱 ﹁ 走遍 天 下 , 不如寧波江廈。﹂ 改革 開 放 新 時期 , 寧 波 這 座 歷 史 悠 久 的 商 貿 都 會更 加 迸 發 活 力 , 成 為 長三角南翼一顆閃亮的明珠。

寧波幫 ﹁ 寧 波 人 素以 善 於 經 商 聞 ,且 具 有堅強之 魄力。凡 吾國各埠,莫不 有 甬人事 業, 即歐洲各 國 ,亦 多 甬商 足 跡 , 其 能 力 與 影 響之 大 , 固 可 首 屈 一 指 也 。 ﹂ ∣︵ 孫 中 山 語 ︶ 。 ﹁ 把 全 世 界﹃寧波幫﹄都動員起 來建設寧波 。 ﹂∣︵鄧小平語︶ ﹁ 寧 波 幫﹂ 形成 於 明 朝 , 崛 起 於 五 口通 商 後 的上 海 ,至 辛亥革 命 後 達 到 鼎 盛 。 近 代 中 國工 商 業 的風 風 雨 雨 , 留下 了 ﹁ 寧 波 幫 ﹂ 濃 墨 重 彩 的一 筆 :創辦第一 家中國自辦 的銀行、第一 家華 商交 易 所 、 第一 家 民營 輪 船 公 司 、 第一 家 新 式 毛 織 廠 , 拍 攝 中 國 第 一 部無聲短故 事片,成立 第一 個紅十 字

會組 織 等 等 。 二 ○ 一 二 年 三 月 , 電 視 劇︽向東是大海︾ 登上中央電視台一 套黃 金 時 段 ,生 動 詮釋 了 寧 波 商 幫 信 義行天下、熱血保家國的傳奇故事。 寧波是著名僑鄉,有三十餘萬﹁ 寧 波 幫 ﹂ 及 其 後 裔 分布 在 六 十 餘 個 國 家和地區 , 其中不乏工 商巨 頭和世 界 級 的 名 流, 改革 開 放 以 來 , 眾 多 ﹁ 寧 波幫﹂人士 報效桑梓, 為家鄉發展作 出了突出貢 獻。二○一 二年四月,以 ﹁ 創 業 闖世 界 , 合力 興 家 鄉﹂ 為主 題 的 首 屆 世 界 ﹁ 寧 波 幫 ﹂ 大 會隆 重 召 開 ,千名海內外﹁寧波幫﹂代表人士 齊 聚故 園,共 話 桑梓之 情 ,共商發展 大 計。

民營經濟

民營經濟高度發達是商城 寧波 的 最 大 特 色 , 也成 為﹁ 寧 波活 力 ﹂ 和 市 場機制的主 要 源泉。截至二○一二 年 , 寧 波 累 計 私營 企 業 一 五 • 四 萬 家 , 個體工商企業三五•九九萬戶。 寧 波 人 秉承﹁ 誠信 、 務實 、 開 放 、 創 新﹂ 的 城 市 精 神 , 思 進 思 變 思 發 展、創業創 新創一 流, 經過 改革 開放 三 十 多年 的 發 展, 寧波 已經成 為 吾 國 東 部 沿 海 經 濟 最 具活 力 的城 市之 一 ,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7


並 在 眾 多 行 業 中 創 造 了 輝 煌 ,成 為 中 國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 寧波的服裝產值 已占到全 國的十 二 分之 一 , 成 為全 國三 大 服 裝 主 產 地 之 一 和 全 球 最 主 要 的 男 裝 產 地 ;文 具 產 值 占 到 全 國 的 四 分之 一 , 已成 為 ﹁ 中 國文 具之 都 ﹂ ;塑 機 產 值 占全 國 的 三 分之 一 , 被 國 家認 定 為 ﹁ 中 國塑 機 之 都 ﹂ ; 寧 波 是 ﹁ 中 國 模 具之 都 ﹂ , 慈 溪 、 北 侖 、 寧 海都 是 中 國著 名 的 模 具 生 產 基 地 ; 寧 波 還 是 全 國三 大 家 電 主 產 區 之 一 ,全 國八 分 之 一 的空 調 和 三分之一的小家電都是寧波製造。 目前,寧波民營經濟創造的GD P 接 近全 市 總量 的八 ○ % , 創 造 的 利 稅約占全市 的七○%,創造的就業崗 位 接 近全 市 的八 五 % , 其 經 濟 活 力 指 數在全國位居前列。

百萬外貿大軍 會展 業 是 寧 波 現 代 服 務 業 發 展 中 的亮點。目 前寧波已培育和引進了 浙 洽 會、 消 博 會、 寧 波 國 際 服 裝 節 、 服 博 會等 十 多 個 國 家 級 展 會, 以 及 開 漁 節 、 開 遊 節 等一 批 具 有 影 響 力 的 節 慶 活 動 。 二 ○ 一 二 年 全 市 共舉 辦各 類 會 展活 動 二 八 二 個 , 展覽 總面 積一 七 九

萬平方米。 三 十 多 年 前 , 改革 開 放 的春 風 喚 醒 了 沉 睡 百 年 的 通 商 口 岸 。一 九 八 四 年,寧波被列為中國大陸十四個進一 步 對外 開 放 的沿 海城 市 之 一 , 中 國 綜 合 改革 試點 城 市 。 一 九 八 七 年 , 國 務 院正式批 准 寧波成 為享 有省級經濟 管 理 許可 權 的 計 畫 單 列城 市 。 至 此 , 寧 波擁 有了外 貿自營進出 口權,獲得 了 直 接 與 外 商 打 交 道 的 機 會, 開 放 型 經 濟步入了發展快速道。 目 前 寧 波 全 市 與 外 貿 相 關 的製 造 行 業 和 進 出 口企 業 從 業 人 員 達到 一 四 ○ 萬 人 。 這 意味著 , 每 四 個 寧 波 人 中 ,就有一人的就業與外貿息息相關。 二○一三年寧波實現外貿進出 口 總 額 達 到 一 ○ ○ 三 • 三 億 美 元 ,成 為 浙江第一個、長三角地區城市第三 個 、中國大陸 第八個年度外貿總額 達到 千 億 美元 的 城 市 。 全 市 對外 貿 易 經 營 備 案 登 記 企 業累 計 達二 二 五 ○ ○ 家 , 實 際 利用 外 資 三 二 • 七 億 美元 。 目 前 ,三 十八 家 世 界 五 百強 公司 已在 寧 波 投資 興 辦 九 十 四 家 企 業 , 總 投資 達 九 十二億美元。 能 商 善 賈 的 寧 波 人 , 踏著 開 放 的 腳 步 走 出 國 門 , 把 世 界 變成 了 自己 的

舞 台 。 二 ○ 一 三 年 , 全 市 新批 境 外 投 資 企 業 和 機 構 二 ○ 六 家 , 境 外 中方 投 資 額 增 長 二 ○ % 。 完成 境 外 承 包工 程 勞 務 合 作 營 業 額 一 二 • 四 億 美元 , 增 長一二•二%。

文化名城

這 裡 是 七千年 中華 文 明 的曙光 ∣ ﹁河 姆 渡 文 化 ﹂ 的 發 祥 地 ; 這 裡 有 亞 洲現存最 古 老 的私家藏 書樓天一 閣 ; 這 裡 的梁 祝 傳 說 、 奉 化 布 龍、 寧 海 平 調 、 朱 金 漆 木 雕 已入 選 中 國 首批 非 物 質文 化 遺 產 名 錄 ;這 裡 是 中 國 思 想 史 上 明 清 時期 浙 東 學 派 的 重 心 , 鴉 片 戰 爭之 後近代 中 國洋 務 變革 、中西方 文 化融會的前沿…… ﹁ 國以 人 興 ,城 以 文 名﹂ , 今 天 ,在文 化 源 遠 流長、經 濟 繁榮 發 達 的 這 片土 壤 上 , 寧 波 正以 其 厚 重、豐 富 和精彩,譜寫著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的 絢麗篇章。

河姆渡文化

一 九 七 三 年 河 姆 渡 文 化 遺址 的 發 掘 , 是 二 十 世 紀 中 國最 重 要 的 考 古 發 現之一。 曾經在 很長一 段時間裡,人們一

8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直 認 為 黃 河 流域 是 中 華 民 族 的 發 祥 地 。 因 為 那 時 發 掘 出 的 原 始 社 會遺 址 大 多集中在黃 河 流域。但是當河姆渡 遺 址在寧波出土後,它改變了考古界 的 這一傳統觀念,證明了 遠古時,南方 的文 明並 不 落後於 北方 , 也就是說 中 華 文 明 是 由 長 江 、 黃 河 兩 流域 共 同 孕 育出來的。 河姆渡遺 址中,出土 了 水稻 的種 子 , 這證明長江下 游是世界 上最 早 栽 培水 稻 的 地區之 一 。 遺 址 中 ,還 發 現 了製作 精 細 的 木船漿,它證 明了寧波 地區 是 中 國最 早 使 用 舟具 的 發 生 地。

對外交往 公元八 二一年 ,在 ﹁ 海上絲綢 之 路﹂的始發港,崛起了明州城。 此 後千 餘 年 間 ,明 州城一 直 是 浙

東政治、文 化中心和軍事重地。至 今 依 然 矗 立 寧 波 市 區 的天 封 塔 , 就 是 唐 代明州港的航標。 位 於月 湖菊 花 洲 的 高 麗 使館 遺 址 ,市 舶務門 內 的市 舶務 遺址 ,江廈 街 、 和 義 路 一 帶出 土 的 海 運 碼 頭 及 海 船 等,一一見 證了宋元 時期寧波港 對外 交往的盛況 。 二○○二年,在唐宋明州城遺址 的東南方 , 出土 了﹁ 永 豐庫 遺址﹂ 。 這 是 中 國首 次 發現 的 古 代 地方 大 型 倉 庫 遺址 ,成 為 古代 寧 波 在 對外 交 通 貿 易中重要 地位的明證。 港 口不 僅 為 寧 波 開 啟 了一 條 便 捷 的 對外 貿 易 通道 , 也成 為 中 國 古 代 對 外文 化交 流的重要視窗 。中國佛教文 化 的璀 璨 明 珠 浙 東 佛 教 , 就 是 寧 波 港 對外文 化傳 播 與交 流的一 筆寶 貴文 化 遺產。 寧 波 的 阿育 王 寺 , 始 建 於 西 晉 初 期 , 是 我 國 現 存 唯一 以 阿育王 命 名 的 千年古寺,寺內珍藏著 釋迦牟尼的真 身舍利。 ﹁ 東 南 佛 國﹂ 天 童 寺 ,三 十 餘 幢 九九九間建 築物高低錯 落、氣勢軒昂 , 總 建 築 面 積三 • 八 萬 平 方 米 , 其 規 模之宏大為東亞地區所罕見。

彌勒 菩 薩 的道 場 雪 竇寺 、 江 南 最 古老的木結 構建築保國寺……這些 規 制 嚴 整 的 佛 教 建 築 , 充 分顯 示 了 寧 波 在 與 海外文 化交 流, 特 別是 與 日 本 佛 教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作 為﹁ 海 上絲綢之 路 ﹂ 的 始發 港 之 一 的 寧 波 也是 ﹁ 海 上 陶 瓷之 路 ﹂ 的 起點。在 慈 溪上林湖區 域,依然保 留 近二 百處 越 窯遺址 ,靜 靜地躺在 青 山 綠 水 間 , 無 聲 地 訴 說 著 那 一 段橫 亙 千 年的輝煌。 作 為一 種 通 商 貿 易 、文 化 交 流 的 ﹁信物﹂, 越窯青瓷遠涉重洋,為人 類文 明 的交 融發展作出 了巨 大貢獻 。 這 些 古 代 ﹁ 海 上 陶 瓷之 路 ﹂ 留下 的 活 化 石 ,成 為 寧 波 與 世 界 各 國 友 好往 來 的象徵。 如今,寧波與國際 的交流合作 越 來 越 頻 繁 , 國 際 友 好城 市 和 友 好 交 流 關 係城 市 數 量 已 分 別 達 到 十三 個 和 十 九 個 。 每 年 寧 波 都 會在 境 外 舉 辦 寧 波 周活動,進行經貿、文化交流。

浙東文化

一 五 六 六年 ,明 朝 兵 部右 侍郎 范 欽修 建藏 書 樓天一 閣, 並立 家規﹁ 代 不 分書 , 書 不 出 閣﹂ 、 ﹁ 不 得無故 開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9


門入 閣 ﹂ 、 ﹁ 不 得 將 藏 書 借 與 外 房 他 姓﹂ 。 范 氏 十 三 代 恪 守 祖 訓 , 使 天 一 閣雖飽經劫 難,卻屹立 至今達四四○ 餘年。 如 今 , 這 座 我 國現 存 最 古 老 , 亞 洲 第一 、 世 界 第三 的 私 家 藏 書 樓 , 閣 藏古籍已達十六萬冊,逾三十萬卷 , 其中善本書十萬卷左右 ,為後世留下 了 一 筆 彌 足 珍 貴 的文 化 遺 產 , 也 在 中 外文化交 流中發揮重要 作用。寧波因 此有﹁南 國書城﹂ 的美 譽。二○一 ○ 年 , 天 一 閣 對三 萬 冊 古 籍 實 現 了 數 位 化載體轉換 ,讀者進入 天一閣網站 後 能 夠 迅捷 查 詢 到 天 一 閣 古 籍 目 錄 , 可 以流覽、編輯、下載網上的免費資源。 以王 陽明、黃宗羲 為代表 的明 清 浙 東 學 術文 化 , 將 寧 波 推 上 了 中 國 傳 統文 化 的高 地,並在世 界文 化史 上 留 下重要一筆。 王 陽 明 將 儒 學 拉下 了 神堂 , 將 其 還 原 為 平民 哲學 。王 陽 明還 崇 尚﹁ 致 良知﹂ ︵ 恢 復 良知︶ 和 ﹁ 知 行 合一 ﹂ ︵ 體 驗 良知 與 恢 復 良知 的 統 一 ︶ , 強 調人應該 勇 於追求個性 自由和人格 尊 嚴 , 敢 於 追 求 獨立 意 識 , 其 振 聾 發 聵 的思想具有劃時代的啟蒙意義。 黃 宗 羲 首 倡 的﹁ 工 商 皆 本 ﹂ , 已

接近近代經濟 思想。而 他的﹁經世 致 用﹂思想,依舊是當今學人遵循的為 學 原 則 。 較 之 同 時代 的 西 方 思 想 家 , 黃 宗 羲一 六 六三 年成 書 的 ︽ 明 夷待 訪 錄︾,比洛克的︽政府 論︾早二十 七 年 , 比 盧 梭 的 ︽ 社 會契 約 論︾ 早 一 百 年。 這 些 光 芒熠 熠 的 思 想 ,成 長 於 寧 波 特 定 的文 化 地 理 土 壤 , 其 原 創 性 思 維和經世 致用、博納相 容、開拓創 新 、 與 時俱 進 的內 核 ,啟 人 心 智 , 發 人 深省,極大 地促進了近代中國社 會的 轉型發展。

寧波籍名人 寧波人 重視讀書育 人,唐代至 清 朝 寧 波 共 有 進士 二 四 三 二 人 , 其 中 狀 元 十 二 人 。 近現 代 , 寧 波士 子 學 科 學 、 搞 教 育 , 出 現 了 許 多 全 國一 流乃 至 聞名世界的學者、科學 家、藝術家。 在 中 國 科學 院與 中 國工 程 院中 , 寧 波 籍 的 院士 有 一 ○ 二 名 , 居 全 國 各 城 市 之首。 在文學 界,著 名的作家、學者 有 柔 石 、 殷 夫 、 應修 人 、 樓適 夷 、巴 人 、 邵荃 麟 、 唐弢 、 倪 匡 、 於 梨 華 、 馮 驥才、余秋 雨 等等。

在 書 畫 界 , 有 國 畫 宗 師 潘天 壽 、 書 法泰 斗 沙 孟 海 、 屢創 華 人 油 畫 家 國 際 拍 賣 記 錄 的陳 逸 飛、 有 ﹁ 中 國 梵 谷 ﹂之稱的沙耆等。 在 音樂 舞 蹈 界 ,著 名 的 有 世 界 公 認 的大提琴 演 奏大師馬 友友、笛王 陸 春齡、小提琴演奏家俞麗拿、作曲 家 陳鋼、指揮家俞鋒、舞蹈家石鐘琴等。 在戲劇 界,著 名的有﹁ 北梅南 周 ﹂ 的京 劇 大 師 周信芳 ; 表 演 藝 術 家 有 越劇 的戚雅 仙、畢春芳 、金 彩鳳; 甬 劇 的孫翠 娥 、 徐 鳳仙 、 金玉 蘭、 曹 定 英等。 在 電 影 界 , 翻 開 中 國 電 影史 冊 , 中 國第一 位 電影導演 、 第一 家自主 製 片的電影公司、第一 部故事片、第一 部有聲影片 、第一 部喜 劇 片、第一 部 長 故 事 片 、 第一 部彩 色 故 事 片 、 第 一 部 彩 色寬 銀 幕 立 體 影 片 、 第 一 台 三 十 五 毫 米 有 聲 電 動 攝 影 機 、 第一 台 電 影 磁性答錄機 以及新中國第一任電影局 局長 等等, 創 造了這 許 多中 國電影 ﹁ 第一 ﹂ 的 , 都 是 寧 波 人 。 代 表 人 物 有 邵逸夫、張石川、袁牧之、周星馳等。 再者 , 誓師 北伐, 統一全 國; 領 導 抗日 戰爭 , 贏得最 後 勝 利 , 使 中 國 臻於世 界四 強之一 ;在 台 灣大力 提 倡

10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傳 承 中華 文 化 的 蔣 介 石 ; 策 劃 完成 十 大 建設 , 使 台 灣經 濟 騰 飛,成 為亞 洲 四小 龍之 首 的蔣經 國, 兩位中華民 國 總 統 , 更 是 寧 波 , 甚 至 中 國歷 史 上 不 可或忘的人物。 而 在 台 灣 的政 、 經 、 軍 、 學 各 界 的 寧 波 人 如 行 政 院長 俞 國 華 、 國 策 顧 問 俞濟 時 、 主 計 長 王 未 之 、 中 央 銀 行 發 行 局 局 長 毛 清 泉 、 國 家 安 全 會議 祕 書長 蔣緯國、教育部長 張 其昀和毛 高 文 、 駐 美大 使夏 功 權 、 國民黨 中 央 委 員宋 時選、 聯勤副總司 令吳 嵩慶, 暨 原台灣應氏集團董事長 應昌期、台 積 電董 事長張 忠謀、立 法 院副 院長 、 國 民 黨 副 主 席 洪 秀柱 、 國 民 黨 副 主 席 蔣 孝 嚴 、 行 政 院副 院長 毛 治 國 、 中 國 文 化大學董事長張 鏡湖等。︵註:後兩 段為本刊增列︶

文化遺產 作 為 國 家 級歷 史 文 化 名城 ,豐 富 的文 化 遺 產 是 寧 波 的一 張 名 片 , 也 是 一 種 軟 實 力 。 寧 波全 市 現 有 各 級文 物 保 護 單 位 ︵ 點 ︶ 一 五三 ○ 處 , 其 中 國 家級二十二 處。現有國 家級歷史文 化 名鎮三座 ︵ 慈城 、 石浦 、前童︶ ; 市 級 以 上 非 物 質文 化 遺 產 項 目 一 七 九 項

,其中國家級二十一 項,市級以上非 物 質文 化 遺 產 傳 承 人 二 二 四 名 , 其 中 國家級九名。遺產資 源數量和品質位 列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前列。

國家重點文保單位 河 姆 渡 遺 址 、 王 守 仁故 居 、 浙 東 學 派史蹟 、 浙 東 抗 日 根 據 地舊 址 、 慈 城 古 建 築群 、 寧 波 天 寧 寺 、 永豐庫 遺 址 、 寧 波 錢 業 會館 、 慶 安 會館 、 天 一 閣 、它 山堰 、 奉化蔣 氏故 居 、 甯海 古 戲 台、上林 湖越窯遺址 、龍山虞氏舊 宅建築群、鎮海口海防遺址、保國寺、 阿育王寺、 江 北天主 教 堂 、天童寺 、 東錢湖石 刻、廟溝後、橫省石牌 坊。

文化強市建設 文 化是 民生 之 魂 , 是 民族 凝聚 力 和 創 造力 的 重 要 源 泉 , 是 綜 合 國力 競 爭 的重要因 素。﹁ 十二 五﹂ 時期 寧 波 將實現從﹁文 化大市﹂ 向﹁文 化強 市 ﹂的新跨越。 基礎設 施:以﹁三 江文化長廊﹂ 為核心,大劇 院、 音樂 廳、 美術館 、 博物館、寧 波文 化廣場 、寧波書城 等 一 批 文 化 基 礎 設 施 已 建 成 投入 使用 , 覆蓋城 鄉的三級公共文 化服務設施基

本 建成 。 先 後 推 出 了 ﹁ 萬 場 電 影 千 場 戲劇﹂進農村活動、廣播電視﹁村村 通﹂ 工 程、 文 化資 訊資 源分享工 程 等 文化惠民工程。 文藝精品:近十年 ,共有十六部 作品獲全 國﹁五個一工 程﹂獎,五 十 三 件 作 品 獲 省 ﹁ 五 個一 工 程 獎﹂ , 全 國 ﹁ 五 個一 工 程 ﹂ 獲 獎 作 品 總 數 名 列 全 國副 省 級 城 市之 首 。 民俗 風 情 舞 劇 ︽十里紅妝•女兒夢︾ 、甬劇︽寧 波 大哥︾、電視劇︽天地糧人︾、︽ 北 風 那個吹︾ 、 ︽小 姨 多 鶴 ︾ 、 ︽向 東 是 大 海 ︾ 等 寧 波 ﹁ 文 化 製 造﹂ 在 全 國 引起強烈關 注。 文 化產 業 : 已初 步 形成 現 代 傳 媒 、演藝、 會展、文 化旅 遊、動漫 遊戲 、 包裝 裝潢 印刷 業、文 化用 品製 造 業 等一批 重點 文 化產 業群 ,文 化產 業 多 元 化 格 局 基 本 形成 。 海 倫 鋼 琴股 份 有 限 公司 、 寧 波 音王 集 團 有限 公司 、 浙 江 大豐 實 業 有限 公司 等 先 後 被 命 名 為 國 家文 化 產 業示 範 基 地 , 全 市 共 有 文 化類上市 公司四家。

夢想之城

寧波是一座宜學宜業的城市。 改革 開 放 以 來 , 寧 波 高 等教育 實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11


現 了 跨 越 式 發 展 :全 國 首 家 國有 民 辦 高 校 浙 江 萬 里 學 院轉 制 誕 生 、 全 國 第 一 個 高 教 園 區 、全 國 第 一 所 獨立 設 置 的 具 有 獨 立 法人 資 格 的 中 外 合 作 大 學 寧波諾丁漢 大學、全 國 首批 教育國際 合作與交流綜合改革試驗區…… 全市現 有各類高校 十五所,在 甬 全 日制 普 通 高 校在 校生 一 四• 萬 人 , 本專科在校生比為六○ 比四○,在 甬 研 究 生 達到 六 七 ○ ○ 人 , 全 市 每 萬 人 在校大學生數達到二五二人。 寧波每年舉辦﹁人 才科技周﹂活 動 , 向 海 內 外 高 層次 人 才 、 高端 創 業 創 新團 隊、 外 籍 高 層次 創 新創 業 人 才 敞 開懷 抱 , 為 他 們 搭 建 夢 想舞 台 。 二 ○一二年 新增各 類人才一 四•五萬 人 ,年末全市人才總量達到一三○萬。

甬台情緣 寧波與 台灣隔海相望,一衣 帶水 , 關 係 源 遠 流長 。 西 元 十 二 世 紀 中 葉 ,宋 朝 派兵 駐守澎 湖, 帶兵 駐守澎 湖 的官員就是 寧波市鄞縣 人汪 大猷 。 明 末 清 初 , 寧 波 人 沈光 文 舉 家 飄 流到 台 灣 , 致力 弘 揚 中華 文 化 , 對 台 灣文 化 產 生 相 當 大 的 影 響 , 被 尊 為 台 灣﹁ 文 獻初祖﹂。二十世紀四 十年代末, 國

民黨軍民一 三○餘萬人播遷台灣。一 九四九年前後,寧波就有四萬餘人 去 台灣。目前居住在台灣的寧波籍台胞 及其後裔有二十多萬人 ,其中相當一 部 分早 年 是 台 灣 軍 政 界 和 金 融 實 業 界 重要人士 。 ︵如﹁寧波 籍名人﹂ 段所 述。︶

甬台交流合作 作 為 蔣 介 石故 居 所 在 地 和 東 南 沿 海 的 著 名 港 口城 市 , 由 於 地 理 、 歷 史 、 人 文 等 淵 源關 係 , 寧 波 在 兩 岸 交 流 交 往 中 有 著 特 殊優 勢 , 近 年 來 在 促 進 兩 岸 交 流 合 作 等 方 面 做 出 了 較 好成 績 , 成 為 台 商 在 祖 國 大 陸 投資 的 重 要 集 聚地和兩岸交流的熱絡地區。 引進台資浙江第一。截至二○一 二年底,寧波市累計批 准台資 項目二 四三 ○ 個 , 總 投資 二 ○ 二 億 美元 。 合 同 利用 台資 佔 引 進外 資 總 量 近 四 分 之 一 , 佔 浙 江 省 的 二 分之 一 ,成 為 浙 江 省 台 商 投資 最 為 集 中 的 地 區 。 在 甬 常 駐台商約六 千人。目前 ,台灣製 造業 排 名 前一 百 大 公司 中 , 已有 十 五 家 在 我 市 落 戶 , 如 台塑 關 係 企 業 、 奇 美 電 子 、 技嘉 科 技。 有 四 十 三 家 台 灣 上 市 公司 在 我 市 投資 設 廠。 長 榮 、 陽 明 、

萬 海三 大 航 運 公司 以 及 國 泰 人 壽 、 宏 泰集團等台 灣服務業知 名企業也已在 寧波正式運 營 。 台商投資相對集中。產業帶動力 強 。 化 工 、 電 子 與 機 械 是 台 商 投資 我 市 的三 大 產 業 。 台塑 寧 波 石 化 專 區 是 我市最 大的台資 項目,一期十二個專 案 總 投資 二 ○ • 七 億 美 元 已 建成 投 產 , 二 ○ 一 二 年 完 成 銷 售 二 二 ○ 億元 ; 二 ○ 一 ○ 年 十一 月 簽 約 的一 期 後 續 十 六 個 項 目 , 總 投資 約 二 十 三 億 美元 , 至二○一二年底 已有十 個項目開工 建 設 。 總 投資 近 十 三 億 美 元 的 奇 美 電 子 落 戶 寧 波 後 ,吸 引 了 五 十 多 家 台 資 配 套企 業 落 戶 周 邊 地 區 , 總 投資 超 過 四 十 億 美元 , 在 寧 波 北 侖 區 域 形 成 了 較 為 完 整 的 液 晶光 電產 業 群 。 二 ○ 一 二 年 寧 波 奇 美 電 子 有限 公 司 銷 售額 達 三 二 七 億元 人 民 幣 ,並 在 全 市 企 業 進 出 口總額排 名 中位居首位 。據二○一 二 年年檢結果 ,我市台資 企業總產值 約 一 二 ○ ○ 億 元 , 約 占全 市 工 業 總 產 值 的八%。 甬台兩地貿易增長較快。二○一 二 年 甬 台 貿 易 總 額 八 ○ • 七 億 美元 , 其中寧波市 從台灣進口 額達七二‧ 一 億美元,占 寧波市進口 總額的二○ ‧

12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五%。兩地 貿易總額僅 次於美國和 歐 盟,台灣地 區已成為寧 波市第三大 貿 易夥伴和第 一大進口來 源地。二○ 一 ○年六月海 峽兩岸經濟 合作框架協 定 ︵ECFA ︶簽署以來 ,寧波口岸 成 為大陸進口 ECFA貨 物的主要口 岸 之一。二○ 一二年寧波 口岸進口的 E CFA早收 清單項下貨 物一四二萬 噸 ,金額達二 十二億美元 ,分別比上 年 增長八二‧ 七%和七二 ‧八%,占 大 陸同期EC FA貨物進 口總量的三 七 ‧六%, 位 居大 陸 各 口 岸 首 位 。 甬台交流合作平台增多。二○一 ○年五月, 農業部、國台辦聯合發文 批 准設立 浙 江 寧波 慈 溪 台 灣農民創 業 園。二 ○一 ○ 年 八月 , 工信 部、 國 台 辦、發改委聯合發文 確 定寧波為兩 岸 產 業 合作 無 線城 市 試點 城 市 。 二 ○ 一 二年五月,浙江省政府批准在寧波市 象山縣設立 浙台︵象山 石浦︶經貿 合 作區 。二○ 一二年六月 ,國台辦批 准 在 象 山 縣 設 立 海峽 兩 岸 交 流 基 地 。 二 ○一二年、二○一三年 寧波市代表 團 先後赴台開展經貿文化交流活動。 甬台兩地往來便捷。二○○八年 十 二 月 十 五 日 , 寧 波 台 灣之 間 開 通 了 海運 直 航。 二○○ 九年 八月三 十一 日

, 寧 波 ∣台 灣 定 期 航 班 實 現 首 航 , 目 前兩岸有三 家航空 公司 運營 甬台定期 航 班 , 每 週 達到 十 九 班 , 一 直 保 持 較 高 的客座 率 。二 ○一 ○ 年 五月 二 十 五 日,寧波機 場 口岸實現 台胞落地簽 注 。二○一三 年八月,寧波獲准開通兩 岸航空貨運定期航班。 甬台兩地交流交往活躍。二○○ 八 年 以 來 , 甬台 交 流交 往 逐年 增 加 , 交 流領 域 不 斷 擴 大 。 截 至 二 ○ 一 二 年 底,我市累 計有一七六 九個團組、一 ○五八六人次赴台交流考察。連戰、 蔣 孝嚴 、 林 豐 正 、 洪 秀柱 、 胡 志強 、 王 永在 等台 灣政 、 商界 重要 人士 相 繼 訪 問 寧 波 。 中 國 開 漁 節 、 彌勒 文 化 節 、兩岸婆媳 節、河姆渡文 化節、沈光 文文化節等涉台經貿文 化活動蓬勃 開 展 , 舞劇 ︽ 十里 紅 妝• 女兒 夢 ︾ 、 甬 劇 ︽ 典 妻 ︾ 等 精 品 劇 碼 赴 台 交 流演 出 。二○○九年兩岸農漁 水利合作交 流 會在 寧 波 召 開 , 中 共 中 央 政 治 局 常 委 、全 國政 協 主席 賈慶林 與親民黨主 席 宋 楚 瑜 出 席 會議 並 致 辭 。 二 ○ 一 二 年 十 二 月 , 國 民 黨 高 雄 市 黨 部 主 委顏 世 一率團訪問寧波,同中共寧波市委簽 署 開 展黨 際 交 流 的 ︽ 備 忘 錄 ︾ 。 甬 台 兩 地 教 育 、 旅 遊 交 流熱 絡 。 一 九 九 三

年以來,我市連續舉辦十九屆甬台大 學 生 夏 令 營 活 動 , 開 創 了 兩 岸 大學 生 有組織持續互訪的先河。二○一一 年 以來,我市累計二二六位學生 赴台 灣 高 校 ︵ 編 按 : 大 學 或 學 院︶ 就 讀 , 約 占浙江省赴 台就讀學生 總數的四 分之 一 。 台 灣 是 寧 波 增 長 最 快 的入 境 市 場 和出境旅 遊 目的地。二 ○一二年我 市 接待 台 灣同 胞 二 八 • 六 萬 人 , 赴 台 旅 遊 六• 九 萬 人次 。 二 ○ 一 三 年 六月 , 寧波列入 大 陸居民赴台 灣個人遊︵ 編 按:即自由行︶試點城市。 出 台 ︽ 若 干 意見 ︾ 。 為擴 大 和 深 化 甬台 兩 地 經 貿 合作 , 服 務 兩 岸關 係 和平發展,服務寧波現 代化國際港 口 城 市 建設 , 寧 波 市 於 二 ○一 三 年 五 月 出台了︽關 於擴 大和深化甬台經貿 合 作 服 務 現 代 化 國 際 港 口城 市 建設 的 若 干 意見 ︾ 。 ︽ 若 干 意見 ︾ 提 出 寧 波 在 擴 大和 深化 甬台經貿 合 作方面 的總 體 要求是:緊緊圍繞寧波現代化國際港 口城 市 建 設 目 標 , 服 務 兩 岸 關 係 和 平 發展,以擴 大和深化甬台兩地經貿 合 作 為主 線 , 以 建設 台 商 投資 重 點 聚 集 區 、 重點 開 發區 域 為 載 體 , 以 政 策 激 勵與機制創 新為動力, 提高台資 對全 市經濟社 會發展的貢獻率,努力把 寧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13


波 打 造成 為 長 江 三 角 洲 地 區 兩 岸 經 貿 合作最 緊 密 、 兩 岸 交 流 交 往最 活 躍 、 兩岸直接往來最便捷、兩岸同胞融 合 最溫馨的示範城市。 預 計 到 二 ○ 一 六 年 , 寧 波 市擴 大 和深化甬台經貿合作的主要目標是: • 對台經貿合作規模進一步擴大。 繼續保持我市利用台資 規模在全省 領 先 的 地 位 ; 對台貿 易 規 模 進一 步 擴 大 ,繼 續 保 持 對 台 進 出 口增 長 幅 度高於全市進出口增長幅度。 • 對台經貿 等合作領域 進一步拓 寬 。 積極推動甬台經貿合作的重心,由 傳 統 製 造業 為主 向 新興 產 業 、 先 進 製 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等 方 面 拓 展 ; 我 市 新批 准 台 資 專 案 中 ,新興產業、先進製 造業、現代服 務 業 、 現 代 農 業 等 台資 項 目 穩 步 增 長 ; 甬台文 化 、 教 育 、 衛生 、旅 遊 、宗教、新聞出版等領域交 流合作 深入開展。 • 對台經貿合作層次進一步提升。 堅 持 開 放 合作 , 創 新 改革 , 努 力 搭 建若干個具有寧波特色,在兩岸有 較大影響力的經貿合作新平台,努 力探索打造兩岸中小企業深度合作 重要載體,產業合作轉型升級先行

先 試區 與 交 流 合 作 模 式 創 新 示 範 平 台。 ︽ 若 干 意見 ︾ 提 出 了 擴 大 和 深 化 甬台經貿合作的十項重點任務:一 是 促進在 甬台資傳統製 造 業轉型升級 ; 二 是 做強 做 大 台資 臨港 先 進 製 造業 ; 三 是 引 進 台 資 戰略 新興 產 業 ;四 是 全 面 擴 大 甬 台 現 代 服 務 業 合作 ; 五 是 推 動 甬台 海洋 經濟 交 流合 作 ;六是 促 進 甬台旅 遊 業 交 流合作 ; 七 是 深 化 甬 台 現代農業合作;八是拓展甬台教育衛 生 合作 ; 九 是 多 管道 引 進 台 灣各 類 人 才技術;十是鼓勵寧波民營企業開拓 台灣市場。

百脈通流炎黃血∣∣ 台灣•寧波經貿文化周綜述 秋 天 , 豐 收 的季 節 。 二 ○ 一 三 年 十一 月 五 日 至 九 日 ,﹁ 台 灣• 寧 波 經 貿文化周﹂活動在台灣舉辦。 這 是 寧 波 市 首次 在 台 灣 開 展 大 型 經貿文化交 流合作活動 。一個主團 、 十六個分團 ,二百多人 ,沿台北、 新 竹 、 高 雄 一 線 , 深入 台 灣 有 關 企 業 、 醫 院、 社區 、 農 場 、 港 口和 機 構 團 體 ,開展交流合作。 這 是一 次 ﹁ 走親 訪 友之 旅 ﹂ , 由

省 委常 委、 市 委書 記 劉 奇 率 領 的代 表 團主團 拜訪 了 國民黨榮 譽主席連戰 、 海 基 會董 事 長 林 中 森 , 並 考 察 了 台 塑 、長榮、台 積電、高雄 港 等台灣重點 企 業 。各 代 表 分團 也 分 別 走訪 了 對 口 聯繫 的台灣 客商和朋友 ,舉 辦了各 種 形式的交 流活動。 這 是 一 次 ﹁ 黨 際 交 流之 旅 ﹂ , 代 表 團 訪 問 了 中 國 國 民 黨 高 雄 市 委, 劉 奇 與 國 民 黨 高 雄 市 委主 委顏 世 一 會 談 ,並簽訂 了 ︽﹁雙港 論 壇﹂ 合作 協 議 ︾,約定今後每年互訪舉行論壇,以 進一步加深感情、增進友誼。 這 是一 次 ﹁ 互 利 合 作之 旅 ﹂ , 代 表 團 同 台 灣 有 關 方 面 一 起 探 討港 口 物 流、貿易 會展、現代 農 業、旅 遊觀光 、 教 育 科 技 、文 化 創 意 、 醫療 衛生 、 人力資源、製造加工、社區建設等領域 的合作事宜,共簽訂六十九項合作協議 ,推動甬台合作取得新進展、新突破。

血濃於水 的鄉情與親 情

寧波與 台灣地緣相 近,人緣相 親 。 由 於 地理 、 歷 史 、 人 文 等 淵 源關 係 ,寧波在兩 岸交流交往 中有著特殊優 勢 ,成 為 台 商 在 祖 國 大 陸 投資 的 重 要 集聚地和兩 岸交 流的熱 絡地區。目 前

14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居住在台灣的寧波籍台胞及其後裔有 十多萬人。 同時,寧波 也是浙江省 台 商 投資 最 為 集 中 的 地 區 , 在 甬 常 駐 台 商約六千人。 用 親 情 溝 通 ,用 鄉 情相連 ,在 同 根同 源的中華文 化基礎 上實現 心靈 融 通。寧波代 表團所到之 處,都 沐浴著 濃濃的鄉情與親情。 台 灣 積 體 電路 製 造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是全 球規模最 大的專業 積體電路製 造 服 務 公司 , 總 市 值 達到 九 六 二 億 美 元 ,是台灣市值最高的公司。八十三 歲 的董 事長張 忠謀被 譽為 台 灣﹁ 半導 體 教父﹂ ,其 父 曾任 寧波 市鄞縣 財政 局 長 , 其母 是 清 代 寧 波著 名 藏 書 家 徐 時 棟 的 後 人 。 在 台 積 電 , 很 少見 客 的 張 董親自接待 來自家鄉的客人。劉奇特 意送上︽徐 時棟藏書史 ︾,告訴 他 徐 時棟 的藏書 樓﹁ 水 北閣 ﹂ 已遷 建至 天 一 閣南 園 , 現 為 中 國地方 誌珍 藏館 。 記憶的閘 門 瞬間被打開 ,張 忠謀深 情 回 憶 起 在 寧 波 度過 的 少 年 時光 , 說 他 至 今 仍 記 得 月 湖 旁 的桂 芳 橋 、 西 門 外 的環城 河 , 記 得母 親 的 母 校 效實 中 學 。 他 說 , 他 在 寧 波 出生 , 是 地 地道 道 的寧波人,並欣然應允 劉奇請 他回 家 鄉看看的邀約。

鄉情是一座橋。十一月五日,總 註冊資金一 千萬元 新台 幣的台北寧 波 交 流基 金 會在 台 北成 立 , 百 餘 名 台 北 市 寧 波 同 鄉 會的代 表 參 加 了 儀 式 。 這 個 基 金 會由 在 甬 投 資 的 七 名 台 灣 企 業 家 發 起成 立 , 主 要 任 務 是 開 展 甬 台 經 濟 、 教 育 、 衛生 、文 化 等領 域 的交 流 合作。 劉奇 在成立儀 式 上說,基金 會 的成 立 , 在 兩 地之 間 架 設 了一 座 ﹁ 連 心橋﹂,為增進友誼共識、實現互 利 共 贏 發 展 搭 建 了一 個 新 平 台 。 中 國 國 民黨副主席 蔣孝嚴受邀擔任基金 會名 譽董 事 長 , 他 滿 含 深 情 地 說 , 兩 岸 的 交流是希望的春天,有著光明的未來。 一 座 座 橋 架 起 來 , 心相 連 , 人 更 親 。 由 寧 波 市 文 學 藝 術 界 聯 合 會和 寧 波 市 攝 影 家 協 會共 同 組 織 的 ﹁ 書 藏 古 今•港 通天 下 ﹂ 寧 波 攝 影 圖片 展在 台 北的王朝酒 店的展廳展出。這個展覽 以 反 映 寧 波 經 濟 社 會的 發 展 、 深 厚 的 文化底 蘊及兩岸情深為主題,分為﹁ 書藏古今﹂ 、﹁港 通天下﹂、﹁悅 看 甬城 ﹂ 、 ﹁ 同 根 同 情﹂ 四 個 篇章 , 約 一 百 幅攝 影 圖片, 通過 平凡 的 鏡頭 , 與 台 灣 同 胞 共訴 家 鄉 情 。 開 展 當 日 , 浙 江 同 鄉 會 、 寧 波 同 鄉 會及 台 灣 十 大 社 會 團 體 聯 合 總 會 名 譽 總 會長 毛 葆 慶

之文化界和企業界有關 人士紛紛前往 。文 化 的力 量 是 無 形 的 。 圖片 展內 涵 的 親 情 是 兩 岸 無 法割 裂 的 精 神 紐 帶 , 凝聚著兩岸人民的心。

交流與合 作,霓袖同 舞

兩 岸 交 流, 霓袖 同 舞 ; 相 生 相 息 ,和煦共榮 。寧波代表 團從台北走到 高雄,展開交流與合作。 黨 際 交 流是 此 次 經 貿文 化 周 的 一 個 重點 。一 到 台 灣 , 劉 奇一 行 就 與 中 國 國 民 黨 榮 譽 主 席 連 戰 會見 。 連 戰 說 自己和寧波 很有緣,十二歲時途經 象 山石浦到了台灣;四年 前,曾到寧波 參 加 東 部 新 城 門 戶區 專 案奠 基 儀 式 , 對寧波留下 了 美好的印象。劉奇轉 達 了省 委書記夏寶 龍的問 候,並希望 他 繼續關心支持甬台合作 。親情相連 , 相 談 甚 歡 , 原 定 二 十 分 鐘 的 會面 在 鄉 談甚歡的情況下持續了一個小時。 在高雄 ,寧波市代表團訪問中 國 國 民 黨 高 雄 市 委 , 開 展 黨 際 交 流活 動 。 劉 奇 與 顏 世 一 會談 , 並 簽 訂 了 ︽ ﹁ 雙港 論壇﹂ 合作 協議︾ 。協定內容 涵 蓋經貿、文 化、旅 遊、 教育、醫療 、 漁 業 、 水 利 、 工 會、 青 聯 、 婦 女 會 等 各 領 域各 界 別的 交 流 合 作 。 雙方 約 定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15


將 採 取 論 壇 、 研 討 會、 展覽 會、 參 觀 訪問等多種 形式進行交 流,原則上每 年舉行一次 ,奇數年份在高雄舉辦, 偶數年份在 寧波舉辦。可以預見,今 後雙方的交流將更頻繁、更常態。 在 ﹁ 台 灣• 寧 波 經 貿 文 化 周 ﹂ 活 動 中 , 甬 台 兩 地 達成 了 一 系 列 投資 、 合作意向,產業領域逐漸由傳統的﹁ 工 業 老 三 樣 ﹂ 向 文 創 、 物 流、 科 技 應 用 等 新興 產 業 延伸 。 今 年 八月 , 寧 波 獲 准 開 通 兩 岸貨 運 定 期 航班 ,成 為 第 三批 對台航空貨運直航城市之一。 對 此 , 台 灣 最 大 的 交 通 物 流 企 業 ∣長 榮 集團表現出 了濃厚的興 趣。長榮航空 股 份 有限 公 司 負責 人 鄭 傳 義 對代 表 團 說 , 目 前 長 榮 航空 每 週 有 五 個 往 返 甬 台兩地的定期航班,可 甬台貨運 航班 尚未執 飛, 許多貨品 的運 輸,只能 通 過 客 機 腹 艙 載貨 或經 香 港 中 轉 的方 式 實現,費錢 費時。﹁我 們已將開拓 甬 台貨運 航班 列入 考 察計 畫,一 旦 條 件 成熟,就立 即 開通。﹂ 兩地間 的民生項目 合作更是全 面 開花。借寧 波• 台北教 育合作交 流 會 的 契機 , 兩 地 在 教 育 領 域 的 合作 得 到 進一 步加深 。 截至 目前 ,寧波 已有 二 十 餘 所 高 校 和 中 小 學 與 台 灣三 十 九 所

學校簽訂了 近五十個教 育合作協定與 意向 書, 合 作 內容 包括 學 術交 流與 科 研合作、教師和學生的互換,開展兩 岸大學生夏令營活動等,有效地增進了 兩岸師生的瞭解,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寧 波 市 衛生 局 與 台 北 醫 學 大 學 簽 署了︽寧波 市醫療中心李惠利醫院東 部 新城 院區 運 營 管 理 合 作 意 向 書 ︾ , 約 定寧 波 市 醫療 中 心 李 惠 利醫 院東 部 新城 院區 委 託 台 北醫學 大學 經 營 管 理 , 首 期 委託 十 年 。 劉 奇 在 致辭 中 說 , 醫療 衛生 合 作是 甬台兩 地 合作層次 最 高、合作成效最好的領域之一。 市 旅 遊 局 在 高 雄 推 出 了 ﹁ 美麗 寧 波﹂、﹁聖 地寧波﹂、﹁古韻寧波﹂ 、﹁活力寧 波﹂、﹁ 舌 尖寧波﹂ 等五 大 板 塊 的生 態 休 閒 、 佛 教 、 山 水 觀 光 等 特 點 線路 , 受 到 了 高 雄 旅 行 商 的 熱 烈歡 迎 ,更 有三 十 多 家 台 灣旅 行 商 對 寧 波 的 旅 遊 線路 產 品 進 行 了 現 場 諮 詢 ,並提出五十多個組團計畫。 交 流與 合作 ,還 在 民 間 展 開。 十 一 月 九 日一 大早 , 台 灣 高 雄 市 杉 林 區 木 梓里 的 農 民 方 馬 駿 和 他 妻 子 就 灑 掃 庭 院, 擺上 了 台 灣特產 水果 木 瓜、 芭 樂 , 準備招 待 來 自寧波 的客人 。 劉 奇 率領的交流團如約而來 ,頃刻間, 農

家小 院歡 聲 笑語不斷 。 方 馬 駿將 客 人 帶到 了 他 的 木 瓜 園 裡 , 劉 奇 邊 參 觀 , 邊興 致勃勃 問起木瓜的生長特性,並 表 示 希 望 能 在 寧 波 吃 到 杉 林區 的優 質 品牌木瓜﹁ 紅孩兒﹂。當天,杉林區 與 北 侖區 簽 署 合作 協議 。 根 據 協 定 , 杉 林區 和 北 侖區 將 共 同 搭 建 農 產 品 展 示銷售平台,彼此引進和推廣兩地農 業 新產 品 、 新 技 術 , 促 進 兩 地現 代 農 業發展。 海 曙 區 二 十 一 個 社 區 的代 表 來 到 台 灣 高 雄 市 , 舉 行 ﹁ 社 區 建設 論 壇 ﹂ ,並 分別與 參與大樹、 彌陀和鹽埕 三 區 的二 十一 個里 締 結 友 好社區 關 係 , 約 定今後雙 方 將 根據 需 要 , 組織人 員 交流考察,開展資源分享。 面 對面 與 當 地 民 眾 接 觸 對 話 , 把 加強 交 流合 作 的善意直 接訴 諸台 灣基 層 , 寧 波 市 代 表 團 在 台 灣 走基 層 、 訪 民 情 、 拉 家 常 , 受到 了 台 灣 民 眾 的 熱 情接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學習與借鑒,金色 收穫

帶著 問 題 去學 習 , 帶著 思 考 去 借 鑒 。 通過實 地參 訪 考 察 , 寧 波 市 代 表 團 重 點 學 習 了 台 灣在 科 技 創 新 與 科 研 成果產業化、企業轉型 升級、文創產

16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業 發 展 、 現 代 農 業 和 建 設 新 農村 、 社 區 管理 等方 面 的 先 進 經 驗 , 可 以 說 是 滿載而歸、不虛此行。 台 灣在 電子資 訊 、 精 密製 造 等 領 域擁有比較 雄厚的科研實力,寧波 當 前正 致力於 推進創新、 驅動轉型升 級 ,兩地之 間 如何搭建科 技合作平台 , 以實現 互 利 共 贏發展? 寧波代 表 團 參 訪 了 台 灣 工 業 技 術 研 究 院。 作 為 開 創 台 灣 半導 體 產 業 的 先 鋒 , 台 灣 工 業 技 術 研 究 院是 台 灣最 大 的 產 業 技 術 研 發 機構。劉奇一行參訪了台灣工研院的 科 技成 果 展 示 廳 , 饒 有 興 趣 地 詢 問 技 術研發和成 果轉化情況 。他希望同 台 灣 工 研 院等 科 研 機 構 、 科 技企 業 建 立 起緊密的合作關係,推動更多科研成 果到寧波實現產業化,更多科技英才 到 寧 波 創 業 發 展 , 開闢 甬台 科 技 合 作 的新空間。 在 台 灣 期 間 , 科 技 分團與 台 灣 財 團 法人 中 國 生 產 力 中 心 開 展 了 科 技 合 作 對 接活 動 , 就 甬台 兩 地 的 科 技 合 作 進 行 了 深入 的交 流 與 探 討 。 寧 波 市 生 產 力 促 進 中 心 與 台 灣 中 國生 產 力 中 心 ︵ ︶簽訂了︽兩岸生產力 中心合作意向 書︾,約 定雙方 為兩地 工商企業、 行

業組織和仲 介機構之 間 的技術交 流與 合 作 架 設 管 道 、 提 供 機 會、 營 造 平 台 ,促進雙方 業務共同進 步。︵編註 : 中 國生 產 力 中 心 總 監 張 國 棟 為 吾 省 旅 台衢州同鄉聯誼總會會長︶ 台 灣 的 文 化 創 意 水 準在世 界 領 先 。 位 於 松 山 文 創 園區 的 台 灣 創 意設 計 中 心是 台 灣 地區 頂 級 的 文 創設 計 機 構 。代表團專 程到文 創中 心進行了訪 問 ,學習相關 經驗。寧波保稅區與台 灣 創 意 設 計 中 心 達成 合 作 協 議 , 在 寧 波 共同舉辦甬台文化創意設計產業對接 會, 屆 時 將 有 十 多 家 台 灣 創 意 公 司 與 甬 企 面 對面 交 流 對 接 。 這 是 繼 今 年 五 月 台 灣 工 業 設 計 協 會正 式 入 駐 和 豐 創 意廣場之 後 ,甬台兩地 搭建的又一 個 文創產業合作平台。 食品安全是兩岸民 眾共同關注 的 話題。市食 品 藥品監管局代表 分團 與 台 灣 的食 品 監 管 部 門 進 行 了 交 流。 台 灣不僅 通過 政 府的執 法 監 督、公益 宣 傳 ,還 通過 這 類 機 構 對 從 業 者 進 行 培 訓 , 有 效 形 成 了 人 人 為 食 品 安全 出 力 的氛圍。這 一 點,給代 表 分團留下 了 深 刻 印 象 。 大 家認 為 , 通 過 發 展 第 三 方 食 品 安全 非 營 利 性 機 構 , 採 取 社 會 培訓、政 府 適當 輔導 的 形式切實 提 升

食 品 安全 從 業 者 的認 知 與 素 質 , 將 在 很大程度上 改變目前我 們食品行業 進 入 門 檻 低 , 從 業 者 食 品 安全 知 識 匱 乏 ,政府監管力量有限的狀況。 台 灣之 行 , 從 寶 島 北 頭 走到 寶 島 南尾,寧波市代表團的經貿、教育、 科 技、 衛生 、 旅 遊 等 場 專 項活 動 都 取 得 了 實 質 性 的成 果 , 從 政 商 高 層 到 基 層民眾,與各方面人士 的交流贏得了 雙方的認同。 ﹁ 百 脈 通 流炎 黃 血 , 未 曾 相 識 已 相親。﹂正如劉奇書記所說,兩岸同 胞是一家人,常來常往就會越走越親。

文化開台第一人∣四明沈光文

沈光文 ,字文 開, 號 斯庵 ,浙 江 鄞縣櫟社人 。明萬曆 四 十︵一 六一 二 ︶年生於寧波,清康熙 二十七︵一 六 八八︶年卒 於台灣。沈 氏是寧波望 族 , 沈光 文 祖 上在 明 時 曾 任 高 官 , 本 人 以 明 經 貢 太 學 。 沈光 文 生 長 的年 代 , 正 是 ﹁ 天 崩 地 坼﹂ 的 明 清 之 交 。 清 兵 南下 後,他 投身於 抗清 鬥爭,先後 參 加﹁ 畫江之 役﹂、琅江 戰役,被封 為 太 常 博士 , 晉 工 部郎 中 。此 後 , 他 轉 戰於浙江東 部、福 建廈 門、廣東肇慶 一 帶, 效 力 南 明 魯 、 唐 、桂 三 朝 , 累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17

C P C , r e t n e C y t i v i t c u d o r P a n i h C


遷 而 至 太 僕 寺 少 卿 , 出 任 鄭鴻 逵水 師 部 隊 的 監 軍 。 辛卯 ︵ 一 六 五 一 ︶ 年 由 潮州渡海至 金 門。福 建 總 督李率泰 聞 其 名 , 遣 員 致書 幣 邀之 , 不 就 。 滯 留 金 門數年 後 欲 挈其眷 搭 船赴泉州, 過 圍 頭 洋 , 遇 颶 風 飄 泊至 台 灣 。 當 時 台 灣 尚 為 荷 蘭 侵 略 者 佔 據 , 沈光 文 受 一 廛 以 居 , 即 便 極旅 人 之 困 , 依 然 不 廢 嘯 歌 。 一 六 六 一 年 鄭成 功 入 台 , 以 其 為遺老而禮 遇。後鄭經 嗣位,沈光 文 作賦諷刺時政,幾遭不 測,乃 改服 為 僧 , 避入 羅 漢 門 山 中 。 後 移 居 目 加 溜 灣 社 ︵ 今 台 南 市 善 化區 ︶ ,設 帳 教 學 , 行 醫 救 人 。 清 人 領 台 後 , 沈光 文 與 諸羅知縣季麒光及遷台文士結台灣首 個詩社﹁東吟社﹂。一 六八八年 逝世 ,葬於諸羅縣善化里東堡。 沈光 文 是 第一 個到 台 灣並 在 此 生 活 了三 十 多 年 的大 陸文 人 ,期 間著 有 ︽文 開雜記 詩︾、︽台 灣輿地考︾ 、 ︽ 台 灣賦 ︾ 、 ︽ 草木 雜 記︾ 、 ︽ 流 寓 考 ︾ 、 ︽檨 賦 ︾ 、 ︽ 桐 花 賦 ︾ 、 ︽ 芳 草賦 ︾ 、 ︽ 東吟 社 序︾ 等,篳路 藍 縷 , 在 這 片 榛 莽未 啟 的土 地 上 大 力 傳 播 中華文化,實為開台文化初祖。 台灣文學之祖

國民黨 榮 譽主席 連 戰的祖父連 橫 在 ︽ 台 灣 通 史 • 藝文 誌 ︾ 開 篇中說 : ﹁ 台 灣三 百 年 間 , 以 文 學 鳴 海 上 者 , 代 不 數 睹 。 鄭 氏之 時 , 太 僕 寺 卿 沈 光 文 始以 詩 鳴 。一 時避 亂 之 士 ,眷 懷 故 國,憑 弔河 山,抒寫唱 酬,語多激 楚 , 君 子 傷 焉 。 ﹂ 在 寥 落 的 台 灣文 壇 中 , 沈光 文 是 拓荒 者 , 也 是 耕 耘 者 , 更 是引領者。 他 留存 的一 百 多 首 詩 歌 , 除 了 表 達其抗清復 明的孤高志節、感 歎羈旅 窮 困外 ,更 多 的是 在抒 寫 鄉愁 。 ﹁ 望 月 家千里 , 懷 人 水一 灣 。﹂ ︵ ︽望 月 ︾ ︶ 他 在 特 殊 的歷 史 條 件 下 漂 寓 台 灣 , 直 到 生 命 的盡 頭都 在 懷 鄉。 ﹁ 萬 里 程何遠,縈迴思不窮。 安平江上水 , 洶湧 海 潮 通 。﹂ ︵ ︽懷 鄉︾ ︶ 他 對故 土 、故 國 的 懷 念 , 是 對 民族之 根 的 一 種認 同 。﹁ 長 安 難得去 ,不 是 為途 遙 。﹂ ︵︽山 居︾︶ 由於 政 治和文 化 的 原 因 , 他 有 家而 不 能 歸 , 嘗 盡 異 域 羈 旅 的悲 涼。 這 些 詩歌, 透露出海外 遺 民 的 典 型 情 緒 , 開 啟 台 灣 源 遠 流長 的 鄉愁文學的先河。 沈光文 並未一 味沉 溺於 鄉愁中 不 能自拔。為在一片新的土地上求得﹁

衣冠海外留﹂,他的鄉愁轉而化為 對 現實土地的認同,他在 台灣登山問 水 ,耳 目所及 ,皆有記載。他的︽台 灣 賦 ︾ 、 ︽ 台 灣 輿 圖 考 ︾ 、 ︽ 草木 雜 記 ︾ 等最 先 記 載 了 台 灣 的 地 形 地 貌 、 風 俗 物 產 , 不 僅成 為 台 灣 方 誌之 嚆 矢 , 更 給 台 灣 留 下 了 第一 批 漢 文 文 獻 , 成 為﹁海東文獻初祖﹂︵全祖望評︶。 漢文教育之祖

沈光 文 對 台 灣文 化 發展史 又 一 重 要貢獻,是最先在台灣進行漢語教育。 明末 , 佔據台灣的荷蘭人為鞏 固 其統治,以 荷語、荷文 對原住民︵ 編 註:此指之 原住民非指 ﹁山地同胞﹂ ,而 是指 台 灣住民︶實 行以宣傳宗 教 為主 要 內 容 的 奴 化 教 育 。 沈光 文 是 台 灣 第 一 個認 識到 荷 蘭 殖 民 者 文 化侵 略 危害 性 的中 國人。移居 目加溜 灣後 , 儘管處境困窘,儘管﹁ 民非洛邑敢居 頑﹂,他依 然在番社開設私塾,教 授 生 徒 , ﹁ 檢 點 詩 書 匝月 間 ﹂ ︵ ︽ 至 灣 匝月 矣︾︶ ,用 自己 淵 博 的儒 家學 識 , 為 原 住 民 同 胞 講 授漢 語 漢 文 , 通 過 華 夏 文 化 啟 蒙 教 育 來 對 抗 荷 蘭 的文 化 侵略。

18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此 破 天 荒之 舉 不 僅 傳 播 了 祖 國 語 言 ,更 在 台 灣土 著 中播 下 了 中華 文 化 最 早 的種 子 ,並 且 發 芽 開花 , 對台 灣 的教育事業產生了深遠 的影響,得到 了 台 灣 民 眾 的讚 揚 。 道 光 四 ︵ 一 八 二 四 ︶ 年 台 灣 北路 鹿港 海 防 同 知 鄧 傳 安 建文 開書 院於彰 化縣城 ,稱﹁ 溯台 灣 歸 化之 初 , 得 寓賢 沈 斯 庵 大 僕設 教 , 而人知好學,使全郡風氣開自太僕。﹂

文 中可見 他 對台 灣藥用 植物 的 分佈 、 療效也有最早的詳細的描述。 季 麒 光 ︽蓉 洲 詩 稿 ︾ 卷 六 有 四 首 描 述 沈光 文 如 何 ﹁ 懸 壺 濟 世 ﹂ 的 詩 , 從中我們可 以看出,沈光文不僅是 有 藥王 菩薩那 樣藥到 病除 的醫術, 擅長 ﹁庀 湯薈蕞﹂的醫方, 精通﹁丹房﹂ 、﹁參桂﹂ 的岐黃之道 ,而且有著 五 地菩薩那樣 的大慈悲心腸和高尚醫德 ,在當地疾疫 流行時, 捨己 救人, 不 求回報, 拯民眾於﹁ 劫 火﹂。 在沈光文親力親為的宣導下,加上 此後數十年大批漢人移居台灣,中醫與 中藥在台灣逐漸推廣,取代迷信虛妄。 坎 坷奇 特 的人生之 路 , 造就了 沈 光 文 不 同 凡 響 的歷 史 貢 獻 。 季 麒 光 對 沈光 文 作過 很 高 的評 價 :﹁ 從 來 台 灣 無 人 也 , 斯 庵 來 而 始有 人 矣 ; 台 灣 無 文 也 , 斯庵 來而 始有文 矣。﹂ 這 裡 的 ﹁文﹂,事實上已超越﹁文學﹂ 的範 疇 , 具 有 ﹁ 文 化 ﹂ 的 意 義 。 沈光 文 以 文 化 開台 , 使台 灣與 大 陸文 化趨 同 , 今日兩岸同文同種,風 騷一 脈,沈光 文居功至偉,值得後人紀念歌頌。 ︵請參閱本期第 頁︽﹁台灣﹂之名 是阿拉寧波 人取的︾ 乙 文︶

和美家園

這 裡 , 生 活 舒適 。 市 區 所 有 街 道 都 建立 了 勞 動 救助 、 保 障 服 務 機 構 , 所有的社區建立了服務站。 這裡,人際和諧。全市註冊志願 者人數已達到三五• 九 萬人。 這 座 城 市 , 連 續 三 次 榮 膺全 國 文 明城市和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生活在 寧波的人民 ,熱愛這座 城 市。

陽光新政

寧波是繼深圳之 後 ,全 國第二 個 開 展審批 制 度 改革 的城 市 。 通過 改 革 ,寧波政府服務意識和 辦事效率實 現 了一次飛躍。 中 國 社 會科 學 院連 續 幾年 的 ︽ 中 國城 市 綜 合 競 爭 力 報告 ︾顯 示 , 寧 波 在 中 國城 市 綜 合競 爭 力 中 的排 名 迅 速 上升,其中結構競爭力 、制度競爭 力 和政府管理 競爭力三 個方面一直名列 前茅。 中 國 社 會科 學 院 發 佈 的 中 國 地 方 政 府 透 明 度 年 度 報告 , 寧 波 連 續 兩 年 獲得中國政府透明度排名第一名。

八一八九○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19

台灣中醫 之 祖 台 灣 地 處 熱 帶亞 熱 帶, 氣 候 濕 熱 , 瘴 氣 瀰 漫 ,疫 病 極 易 滋 生 流行。 當 時台灣原住 民征服自然 的能力十 分有 限 , 治療 疾 患 主 要 求 助 於 巫 醫 、 ﹁ 祖 靈﹂ ,靠 卜 巫 、祈禱 等 方 法,極少 使 用藥物。沈光文到台後,行醫濟世 , 有台灣﹁中醫之祖﹂的美名。 沈光 文 成 長 於 中華 文 化土 壤 中 , 曾在 國子監 就學 ,後又 授太 常博士 , 對祭 祀、卜 醫理 必 定知 曉。在 他 的 ︽ 台 灣賦 ︾ 中 , 可 見 他入 台 後 十 分關 注 當地的疾病狀況、醫療 條件及潛在 的 藥 物 類 別 。 他還 曾著 有 ︽ 草木 雜 記 ︾ ,以詩文並 茂的形式對台灣的各類 植 物 進 行 了 一 次 較 為全 面 的 整理 , 從 佚

42


在 寧 波 , 有 條 家 喻 戶 曉 的熱 線 八 一 八九○ ,這 條民生熱 線﹁ 包攬﹂ 了 百姓瑣事。八一八九○每天為市民無 償提供著 包括家政、維修、購物、 培 訓 、 交 通旅 遊 等 十 六 大 類 一 六 ○ 多 項 服 務資 訊 : 從 學 生 的 家 庭 作 業 疑 難 、 外 地 遊 客 的 旅 遊資 訊 乃 至 冷 門 商 品 的 購 貨 資 訊 和 心理 諮 商 … … 幾乎 任 何 千 奇 百 怪 的 問 題 , 在 這 裡 都 可 以 得到 工 作人員熱心的解答和幫助。

百姓最受益十大民生實事 ︵排名不分先後︶ 社 會保 障 進 入 全 民 時 代 ︵ 完 善 社 會保 障 體 系 ︶ 、 打 通 六 十 一 條 ﹁ 斷 頭 路﹂和淘汰四四六台燃煤鍋爐︵開展 中 心城 區 整 治︶ 、 看 病 費用 明 顯 降 低 ︵ 深 化 醫 療 衛生 服 務 ︶ 、 公車 總 量 增 長 三 倍 ︵ 發 展城 市 公 共 交 通 ︶ 、 二 十 八萬戶居民住進保障房︵加快保障 房 建設 ︶ 、 新 增 就 業崗 位 一 二 ○ 萬 個 ︵ 完 善 就 業 創 業 服 務 體 系 ︶ 、 養老 服 務 覆 蓋 六 十 萬 老 人 ︵ 加 強 養老 服 務 ︶ 、 萬里河道水清綠增︵開展河道整治︶ 、 免 費 教 育 走在 全 國 前 列 ︵ 完 善 教 育 助 學 體 系 ︶ 、 建成 市 級 全 面 小 康村 四 三四個︵開展新農村建設︶。

生態文明 這 是 一 個 宏 偉 的 規 劃 ∣斥 資 一 千 多億元,全面建設環保基礎設施。 這 是 一 個 長 遠 的 規 劃 ∣到 二 ○ 二 ○年,藍天 、 碧水、綠 色、潔淨四 大 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均將全部完成。 二○○二年,寧波市全面啟動藍 天、碧水、綠色、潔靜四大環境保 護 基 礎設 施 建 設 工 程 , 從 保 證用 水 衛 生 、控制廢氣排放、處理 垃圾廢物、 加 強 綠 化 等方 面 入 手 ,全 面 保 護 寧 波 生 態環境。 近五年 來,生態市 建設工作取 得 階 段 性成 果 。 以 汙 水 處 理 廠 建設 為 重 點 的﹁ 碧水 工 程﹂取 得 新進 展 ;以 電 廠脫 硫設 施 建設 為 重點 的﹁藍 天 工 程 ﹂ 基 本 完成 ;以 危 險 固 體 廢 物 處 置 設 施 建設 為 重 點 的﹁ 潔 淨 工 程 ﹂ 全 面 投 運 ,至此全 市醫療廢物 、化工廢物 、 電 鍍 及 污 水 廠 污 染 、 餐 廚 垃 圾 等實 現 了安全處置。

燦爛前景 二 ○ ○ 六 年 , 國 務 院批 復 ︽ 寧 波 城 市 總 體 規 劃︾ ︵二 ○ ○ 六 ∫二 ○ 二 ○年︶,確 定的寧波城 市性質是﹁ 我

國東南 沿 海 重要 的港 口城 市 、長三 角 南翼經濟中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二 ○ 一 ○ 年 , 國 務 院批 復 的 ︽ 長 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中指 出, 寧 波要 建設﹁ 先進製 造業 基地、現代 物 流基地和國際港口的城市。﹂ 二 ○ 一 一 年 , 國 務 院正 式批 復 ︽ 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 區 規劃︾, 寧 波成 為浙江 海洋 經濟 發 展示範 區 的 核 心區。 到 二 ○ 一 六 年 基 本 建成 現 代 化 國 際 港 口城 市 基 本 實 現 現 代 化 , 努 力 成 為 發 展 品 質 好、 民 生 服 務 好 、 城 鄉 環 境 好、 社 會和 諧 好 的 中 國特 色 社 會主 義示範區。 毋庸置 疑,未來的寧波將更加 精 彩。

特色街區

老外灘

寧波老外 灘是中國最早的外 灘之 一,承襲百年歷史人文 ,融餐飲、 娛 樂 、休 閒 、 購物 、旅 遊 、 辦 公於一 體 ,現已成為寧波的時尚地標之一。

天一廣場

20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位於市 中心繁華商 業街中山路 南 側,是國內一 流的融休 閒、商貿、旅 遊、餐飲、 購物為一 體 的大型城 市 商 業 廣 場 。 占 地面 積 二 十 萬 平方 米 , 主 體 建 築 由二 十二 座 歐 陸 風 情 濃 郁 的 現 代建築群組成。圍合式 建築群中央 為 三•五萬平方米的中心廣場和六千 平 方米的景 觀水域。

鼓樓沿歷史文化街區 寧波鼓 樓始建於唐長慶元︵八二 一︶年,是 寧波歷史上正式置州治、 立城市的標 誌。二○一 二年六月,以 ﹁老寧波剪 影、新寧波 印象﹂ 為線 索 ,寧波鼓樓歷史文化街區有機更新開 工,二○一三年二月, 改造後的鼓 樓 步行街全 新亮相 ,更 名 為﹁鼓 樓沿歷 史文 化街區 ﹂,古色風 貌基本呈現 , 再次成為人們娛樂休閒的好去處。

月湖盛園 是 寧 波 八 大歷 史 街 區 之 一 , 位 於 月 湖 東 側 , 總 建 築面 積 約 五 萬 平方 米 。在保留原 有江南 院落風貌 的同時, 賦予了其全新的商業經營功能。

舟宿夜江

座 落於 寧波三 江 口以南 的奉化 江 畔 , 是 寧 波 高 端 餐 飲 、 娛樂 、 休 閒 地 標型時尚文 化街區。此 地史稱﹁周宿 渡﹂,古時是個渡 口, 曾是古代內河 進入寧波城的必經要道。

南塘河歷史街區 南 塘 河 歷 史 街區 保 留 了 五 百 多 米 長 的傳 統 街 巷 ,在 原 有 建 築基 礎 上 修 復 了袁 牧之 故 居 、 同 茂 記、關 聖 殿 等 古 祠 古 房和 古 商鋪 ,還 原 了 由古 街 巷 、古商鋪和古院落構築的﹁前街後河﹂ 、﹁前店後 場﹂ 建築景 觀。南塘老 街 重點 推廣傳 統文 化餐飲 ,匯聚了寧 波 本土的傳統特色的餐飲和美食小吃。

特色美食 寧 波 菜 又 稱 ﹁ 甬 幫 菜 ﹂ , 擅長 烹 製 海鮮 , 選 料 刻求 細 、 特 、鮮 、 嫩 , 以蒸、烤、 燉等技法為主,講究原汁 原味、精巧細緻、教人饞涎。

十大名菜 雪菜黃 魚、冰 糖甲 魚、腐 皮 包黃 魚、苔菜小 方 烤、火 踵全 雞、荷葉 粉 蒸肉、彩溜全黃 魚、網 油包鵝肝、黃 魚肚、苔菜拖黃魚。

十大名點

豬 油 湯 糰 、 龍 鳳 金 團 、 水 油爆 包 、豆 沙八寶 飯、 豬油洋 酥 塊、三絲 宴 面 、 鮮 肉 小 籠 包子 、 燒 賣 、 鮮 肉 餛 飩 、酒釀圓子 。

特色旅遊

寧波市民最喜歡的 十大歡樂健康遊景區

寧 海 森 林溫 泉 度假 區 、 東 錢 湖 旅 遊 度假 區 、 象 山 松 蘭 山 海 濱 旅 遊 度 假 區 、 奉 化 溪 口 │滕 頭 國 家 五 A 級 旅 遊 區、慈溪達蓬山旅遊度假區、餘姚 四 明 山 丹 山 赤 水 景 區 、 鎮 海 九 龍 湖旅 遊 度假區 、 鄞 州 天 宮 莊園 休 閒旅 遊區 、 北侖鳳凰山海港樂園、慈城古縣城。

寧波最好玩的 十項歡樂健康遊活動

前童古 鎮鬧元宵、 東錢湖龍 舟賽 、 象 山 ︵ 石 浦 ︶ 三 月 三 踏沙 灘 、 奉 化 商量 崗 滑雪 遊、 慈 溪滑 翔 傘旅 遊、 餘 姚 激 情 漂 流 遊 、 鎮 海 九 龍 湖環 湖 自 行 車 賽 、 鄞 州 五 龍 潭 驢 友 大 會、 北 侖 海 港樂園蹦極大賽、慈城古城過大年。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21


二○一二年寧波市國民經濟 主要統計指標 GDP六五四二•億元 第二產業三五一六•七億元 第三產業二七三八億元 港口貨物吞吐量四•五三億噸 集裝箱吞吐量一五六七•一萬標箱 口岸進出口總額一九七五•八億美元 實際利用外資二八•五億美元 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一五三六•五億元 地方財政收入七二五•五億元 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七九○二元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一八四七五元 城鎮登記失業率二• 五 %

走出三江是大洋

寧波有橋 三 江 六 岸 ,一 座 座 年 代 各 異 、 各 具特色的橋 樑,記錄了 寧波這座城 市 的成 長 。 東 海之 濱 ,三 座 橫 空 出世 、 臥波披浪的跨海大橋,勾畫出寧波都 市經濟 圈 的格局 輪 廓 。 從越江到跨海,今天的寧波已經 走 出 三 江 口 。 東 部 新 城 、 鄞 州 新城 、 北侖濱海新城、鎮海新城次 第而起 ,

餘姚慈溪走向統籌,環 象山港區域 加 快整合∣﹁大寧波﹂丰姿初展。

寧波有港 千 年 來 ﹁ 三 江 口﹂ 舟楫 輻 輳 , 海 上 絲 綢 之 路 源 遠 流長 ; 今 天 的 寧 波 港 襟江 帶海, 引進全 球資 源,輸出﹁ 中 國製 造﹂ 產 品 。港 口是 帶動 寧波城 市 發展的引擎。 資 本 因 港 口之 利 而 來 , 資 源 借 市 場之 手騰 挪 。 臨港 產 業 帶蔚然可 觀 , 海洋經濟區嶄露頭角。

寧波有夢 ﹁ 跑 過 三 江 六 碼 頭 , 吃過 奉 化 芋 艿 頭 。 ﹂ ﹁ 寧 波 幫 ﹂ 篳 路 藍 縷 ,成 就 ﹁無寧不成市﹂的創富夢。 創 新創 業之 城 、 品 質 宜 居之 城 、 國際港 口名城 ……今天 的寧波,有 一 個東方都市夢。打破藩 籬,從溝通 走 向 融 合 , 寧 波 、 舟山 、 紹 興 、 嘉 興 、 台 州 … … 中 國 東 部最 具 活 力 的 城 市 群 ,正攜手追逐現代化之夢。 就是從這裡出發,我們行走於 浙 東 大 地 , 感 受 寧 波 都 市 經 濟 區 的活 力 脈動。 上 引 京 杭運 河 ,下 達 浩 瀚 東 海 。

三 江 口 自 古 繁華 , 人 稱 ﹁ 走遍 天 下 , 不如寧波江廈。﹂ 對寧波 而言 ,三江 口是歷史 的 起 點 。 海 上 絲 、茶 、 瓷 器之 路 從 這 裡 起 航,港通天下的歷史由此開啟。 三 江 口 是 財 富 的 源 泉。無 數 寧 波 商人從這裡 出發,篳路 藍縷闖天下 。 寧 波 從 三 江 口一 路 走 來 , 今 天 以 一 個 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的姿態面向世界。 三 江 口 是 寧 波 精 神 的 濫觴 。 江 水 和 海 水 在 這 裡 激 盪 ,一 如 大 河 文 明 和 海洋文 明 的 交融與碰撞 , 調和出當 代 寧波務實、開放的文化底色。 歷 史 的 舟楫 已經 遠 去 , 經 濟 全 球 化、區域一 體化的大潮正澎湃而來 。 亞太地區重要國際門戶、長三角南 翼 經濟 中 心、 浙 江 海洋 經 濟 發 展 核 心 示 範區……作 為龍頭的寧波,正攜手 舟 山、紹興、嘉興、台州 等地,合力 打 造中國東部又一充滿活力的生活圈。

從以港興市到以港聯城

寧波港 梅山港區, 四台剛剛完成 安裝調試的世界最大集 裝箱橋吊,靜 靜 等 候 世 界 最 大 集 裝 箱 船 ∣馬 士 基 一 •八萬標箱船的到來。 一 年 前 , 寧 波 港 簽 約 國 際 航運 巨

22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頭 馬 士 基 , 約 定 把 梅 山 碼 頭 打 造成 全 球最 先 進 超 大 型 集 裝 箱 船 舶專 用 碼 頭 。大船牽手大港的背後,不但有馬士 基 佈 局 中 國 發 展 速 度最 快 集 裝 箱 門 戶 港的深謀遠慮,更有寧波港打造國際 一流深水樞紐港的勃勃雄心。 二○一 二年,寧波港集裝箱運 量 已經 突破一 五六七萬標 箱,居世界 第 六 。 在 將 ﹁ 中 國 製 造﹂ 的 產 品 輸 送 至 世界各地的同時,寧波港還是國家大 宗 商 品 的 重 要 進 口基 地 , 是 全 國最 大 的海上原油中轉港、長 江以南最 大 的 鐵 礦 中 轉 港 以 及 全 國最 大 的 液 體 化 工 產品中轉基 地。二○一 二年,寧波港 貨 物 吞 吐 量 突破 四 • 五 三 億噸 , 居 世 界 第 四 。 二 ○ 一 三 年 上 半年 , 寧 波 港 完成 集裝箱 一 六○○萬 標箱,保持 中 國大陸各港口的第三位。 ﹁以港 興市、以市 促港。﹂研究 顯 示 , 寧 波 港 口吞 吐 量 每 增 加一 % , 就 會帶動 寧 波 市 G D P 增 加 ○ • 九 二 六四%。寧 波港,不但 是驅動寧波 經 濟 發 展最 強 勁 的 引 擎, 也 是 凝聚 寧 波 都市經濟圈的內核。 驅車 甬金高速,晝夜不息的集 裝 箱 卡 車 流令 人 印 象 深 刻 , 它 們 大 多 有 同一個目的地∣寧波港。

在寧波港,我們聽到這麼一個數 字 : 目 前 寧 波 港 已 為一 • 五 萬 輛 集 卡 頒發了進港 證。按每輛車長十五米 計 算,這些車 首尾相連起來,差不多可 以從義烏排 到 寧波。 義烏有世界最大的小商品市場, 是 寧 波 港 的 重 要 貨 源地 。 寧 波 市 口 岸 辦綜合處處 長李佔領說 ,義烏市全 年 出 口的集裝 箱量 達六十 多萬標箱 , 其 中超過九○%借道寧波港。 寧波港 還 北上南京 、太 倉、嘉 興 ,南下台州、溫州,結港口聯盟。 二 ○ ○ 八 年 , 寧 波 港 與嘉 興 港 、 台州港共建碼頭;二○一○年末, 寧 波港又牽 手溫州港。港 口聯盟讓浙 江 沿 海 集 裝 箱 運 輸 聯 接成 網 , 航 線資 源 配 置 優 化 , 物 流成 本 顯 著 降 低 。 據 估 算,一個外 貿集裝箱從嘉興、台州 、 溫 州 港 等港 口通 過 內 支 線 水 路 運 輸 到 寧波港,比 從陸路運輸可節省六百元 左 右 。 目 前 , 浙 江 省 近 六成 的集 裝 箱 成箱量從寧波港進出。 依 託 海 鐵 聯運 , 寧 波 港 進一 步 向 內陸延伸。 目前,寧波港擁有省內金 華 、 義 烏、 紹興 、蕭 山 ,江西 上 饒 、 鷹潭,湖北襄陽等十二個﹁無水港﹂。 二○一二年 無水港集裝箱業務量 達三

一•二萬標箱,同比增長三六•七%。 二○一三年,又同比增長二○%以上。 在 當下 寧 波 都 市 區 的城 市 協 作 中 ,一 衣 帶水 的寧波港 與 舟山港之 間 的 一體化進程備受關注。 舟山金 塘 大埔 口集 裝箱碼 頭, 紅 色 橋 吊 上 標 著 : ﹁ 寧 波 ∣舟 山 港 ﹂ 。 這 是 以 資 本 為 紐 帶 、 寧 波 ∣舟 山 港 一 體化的實 質 性進展。二 ○一三年以 來 ,大埔 口已先後開通了 六條新航線, 國 際 航 線 增 至 十 條 。 寧 波 港 、 舟山 港 合資 建設 的 舟山 鼠 浪湖 碼 頭二 ○一 三 年 全 面 開 工 , 將 建成 國 內 最 大 礦 石 中 轉碼頭。 ﹁ 寧 波 具 有 背靠 腹 地 的城 市 功 能 配 套和 產 業 優 勢 ,而 舟 山 海 島眾 多 , 海 洋 資 源豐 富 , 而 且 作 為 群 島 新 區 , 政 策優 勢 突 出 , 只 有 強 化 寧 波 、 舟 山 的區 域 協 作 , 才 能 共 同 支撐 浙 江 海 洋 經濟核心區發展。﹂ 在 二 ○ 一 二 年 世 界 港 口貨 物 吞 吐 量 排 名 中 , 寧 波 ∣舟 山 港 已 經 以 七 • 四 四 億噸 超 越 上 海 港 , 成 為全 球 第 一 大港 。寧波 港股 份有限 公司 總裁吳 金 坤 說 , 寧 波 ∣舟 山 港 面 臨 建 設 國 際 一 流深 水 樞 紐 港 、 打 造我 國 重 要 的現 代 港 口物 流中 心 的 使 命 , 世 界 大港 要 向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23


國際強港邁進。 寧 波 東 部 新城 , 一 座 二 五 六 • 八 米 高 的 地 標 性 建 築 ∣寧 波 環 球 航 運 廣 場 已經 結 頂 。 它 和 毗 鄰 的 寧 波 國際 航 運服務中心一起,將成 為寧波集聚 國 際港、 航、 物 流、貿易 企業,發展 航 運服務業的大平台。 走進寧 波 國際 航運 服務中 心。 這 裡匯聚了海關、國檢、 電子 口岸等涉 及 口岸 通關 業 務 近一 七 ○ 個服 務 視 窗 ,以及港 航、船代、貨 代、 報關、金 融、保險等多家公司。 同 在 這 幢 大 樓 內 的 寧 波 航運 交 易 所,下設集 裝箱艙位交 易市場、船 舶 交 易 市 場 、 航運 服 務 人 才 市 場 、 液 化 品船租用市場和金融服務市場。

從經濟合作區到都市經濟圈 寧 波 、 舟山 、 台 州 、 紹 興 、 嘉 興 五市地域毗 鄰、產業連 動、人緣相 親 。早在一九八八年,就召開了首屆 甬 紹 舟 台 四 地 首 長 ︵ 專 員 ︶ 聯 席 會議 。 此 後 , 會議 幾 乎 每 年 都 要 召 開 一 次 。 二○○八年 ,隨著 杭州 灣跨海大橋 的 開通,嘉興也加入了。 二○一 二年,浙東經濟合作區 五 市 生 產 總 值 一 六 八 ○ 九 • ○ 三 億元 ,

占浙江省生 產總值 的四 八•五七% ; 人均生產總 值八一 九四 八元,比全 省 人均高出一 八六八二元 ,放到全 國 去 比較,也僅次於北京 、 上海。 從經濟 總量看,浙 東經濟 合作區 距 初 步 具 備 成 為一 個 都 市 經 濟 區 的 基 礎 條 件 , 它 離一 個成 熟 的都 市 經 濟 區 還 有 多 遠 ? 省 發 展 規 劃 研 究 院 院長 黃 勇認 為,一 個區 域之 所 以能稱之 為都 市 經 濟 區 , 主 要 是 由 中 心城 市 的 地 位 決定,要看 其對周邊城 市是否形成 強 大的輻射力、影響力。 依 託 港 口優 勢 , 寧 波 的 石 化 、 服 裝 、 機 械 ︵ 包括 整 車 製 造 業 ︶ 等產 業 已對周邊產 業產生較明顯的輻射集聚 效應。 吉 利 汽 車 在 寧 波 的 這 三 大生 產 基 地︵春曉、 北倉、杭州 灣︶,又將 周 邊 台 州 、 紹 興 、 舟山 、 嘉 興 等 地一 千 多家汽配企 業聯接在一 起,形成一 個 產業輻射 圈。 在 餘 姚 和 慈 溪 , ﹁ 餘 慈一 體 化 、 融入 大都市﹂是政府和 民間共同的熱 門話題。在 杭州灣大橋 的南端,一 個 投資 規 劃 超 一 百 億元 的 市 場 群 和 物 流 園區正在建設中。 和經濟 合作區不同 ,都市經濟 區

更 意味著 產 業 發 展 平台 對縣 域 的 超 越 。依 海而 建 的兩大 省級 產 業集 聚區 ∣ 梅山保稅港 區 和寧波 杭 州 灣新區 正 是 寧波都市區打造產業大平台之作。 水清、 岸綠、波寧 、 潮平,還 有 亞洲最大的遊艇基地港 、海上漂流酒 店 及 國 際 遊 艇 度假 區 … … 在 梅 山 , 一 個十平方公里的藍色海域也在建設中。 不僅要發展新興產業,更要產城互動, 先進產業和現代都市融 合發展…… 梅 山傳遞出都市經濟區新的發展特點。

從﹁寧波幫﹂到﹁幫寧波﹂

﹁ 寧 波 這 樣 的城 市 , 更 能生 動 地 描繪中國的未來﹂,說這句話的,是 一位英國學者。 港通天下 ,商行四 海。寧波都 市 經濟區 散發 濃郁的海派文 化氣息, 正 重回世界的視野。 寧波諾丁漢大學是 中國第一所中 外 合作 大學 。﹁你還 在 擔 心進不 了 昂 貴 的 英 國 大 學 嗎 ? 為什 麼 不 去 中 國 寧 波 看 看 。 這 裡 不 僅 能 讓 你 發現 另一 種 文 化 ,而 且 能 交 上全 世 界 的朋 友 。 ﹂ 英國︽衛報︾這樣描述 。如今,這 所 大學不僅讓 中國學生以 遠低海外留學 費用 享受到 世 界一 流大 學 教育資 源 ,

24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也成為越來越多英國人的選擇。 從 中 國 第一 所 中 外 合 作 大 學 到 南 非 世 界 盃 上 吹響 的﹁ 嗚 嗚 祖 拉 ﹂ 原 產 地,世界正從不同方面 瞭解這座有 上 千年中外貿易文化交流史的城市。 倫 敦學 者 克 雷 爾• 福 克 斯把 寧 波 與上海作了一番比較:﹁雖然它不是 上海,但我認為寧波的商業氣氛不比 上海差。這 裡的人們對外來文化不 會 排 斥。你 能 感 受到 中西 方 文 化資 訊 在 這裡傳遞的 速度。﹂德 國柏林東亞 問 題專家馬科.比斯霍夫說,歐洲人 應 該 去寧 波 投資 , 那裡 不 僅 有 便 利港 口 和 交 通 線 , 而 且 寧 波 人 做生 意可 靠 , 就像書中 的傳統中國人形象。 現 在 寧 波 出 口依 存 度 超 過 七 ○ % , 外 貿 企 業 超 過 萬 家 , 年 進 出 口額 上 億 美元 的 企 業 超 過 一 百 家 ,一 般 貿 易 出 口額 占 中 國 大 陸 一 般 貿 易 出 口總 額 的五•五% 。每四個寧 波人裡就有一 個做外貿。

四海桑梓,寧波幫精神依然 故我 寧 波 大 學 附近 ,一 座 造型 獨 特 的 建築物頗為顯眼。它就是﹁寧波幫博 物館﹂。在 這裡,參 觀者 為寧波人 闖 蕩 海外 的傳 奇經歷吸 引 , 為﹁ 寧波 幫

﹂獨特歷史嘆服。 如今,有三十多萬 寧波人及後裔 居住在海外 六十七個國 家和地區。在 寧波幫博物館的牆上,醒目地鐫刻著 鄧小 平同 志 曾經說過 的一 句話:﹁ 把 全 世 界 的﹃ 寧 波 幫﹄ 都 動 員 起 來 建 設 寧波。﹂ 改革 開 放 後,老一 輩﹁ 寧波 幫 ﹂ 海外 歸來, 但也更 湧現 出很多﹁ 新 寧 波 幫 ﹂ 。 如 今 , 新老 ﹁ 寧 波 幫 ﹂ 除 了 在 海 內外 幫 助 家 鄉尋 商 找資 , 自 身 也 把 來 寧 波 投 資 作 為 情 感 歸宿 。 二 ○ 一 三年八月,寧波幫知名商人趙安中後 人 趙 亨 文 投 資 創 辦 的生 陽 新材 料 科 技 ︵寧波︶有限 公司傳來喜訊,該 公司 自行設計、 研發和製 造的CIGS薄 膜太 陽能電池生產工藝 與系統整合專 案,順利完成 中試,量 產在即,項目 在全 球處於 領先水準。 趙亨文說:﹁ 最是難忘故鄉情。﹂ 二 ○ 一 三 年 四 月 , 國 際 應用 能 源 技術創新研究 院正式落戶寧波鎮海 , 一批 國際領 先的清潔能 源、可再生 能 源研究 技術 將在鎮海﹁ 落地開花﹂ 。 這 個 創 新 平 台 的領銜 人 , 正 是 國際 應 用 能 源大 會主 席 、 瑞 典 皇 家理 工 學 院 教 授嚴 晉 躍 博士 。 嚴 躍 從 小 在 鎮 海 長

大。如今,一批 像嚴博士這樣滿懷 桑 梓情的﹁ 新 寧波幫﹂, 正在成 為寧 波 新的﹁鄉賢招商大使﹂。 三 江 匯 聚 , 寧 波都 市 圈 內熱 流 湧 動。 ﹁天不 怕,地不怕 ,就怕寧波 人 說 官 話 ﹂ , 這 句戲 謔 之 言 , 體 現 的 是 曾經寧波方 言 的頑固。而如今,漫 步 寧 波 城 , 你 會發 覺 寧 波 方 言 在 逐 漸 淡 化。這從一 個側面,反 映的是寧波這 個都市海納百川的文化交融進程。 對於海 外而言 ,寧 波都 市經濟 區 是一 個無 法忽視的中國城 市群。如 今 , 寧 波 已 有 六 十 多 個 國 家 的 大 公司 在 這 裡 投資 , B P 、 可 口 可 樂 、 飛 利 浦 、埃克森美孚等,世界各大船務公司 在寧波都設有分支機搆。 對浙江 乃至全 國而 言 ,寧波都 市 經濟區是不可替代的橋頭堡。走在寧波 市區,溫州商會、台州商會、江西商會 ……幾乎國內所有省份、省內所有地市 的經商者都在寧波設立了自己的商會。 無 論站 在全 球視 野 ,還 是立 足 古 越大地,這 裡 的每一次 潮湧,每一 聲 汽 笛 , 每 一 次 耕 耘 , 點 滴 匯 聚 的都 是 寧波大都市暢想曲的最美音符。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25


往事仍堪回顧

樓文淵

國本土 先後 經加利福 尼亞州、內華 達 州,而至伊 利諾州的芝加哥市,再轉 至 密 蘇里 州 , 經 底 特 律 市 而 至 紐 約 州 北部,並至 加拿大邊境 觀賞尼加拉大 瀑布 ,嗣返 紐約市,展 開其重要活 動 ,至紐澤西 州訪西點軍校,至維吉 尼 亞州參觀調查局,又到 馬里蘭州參 觀 民 間 農 莊 , 嗣 飛 北卡 羅 萊 納 州 , 並 去 康乃 狄克州 ,再至 肯塔 基州,而 後 到 奧克拉荷馬州,行程將 結束時,去 密 蘇里 州 拜 訪 前 總 統 杜 魯 門 ,最 後 回 國 途中經猶太 州而至加州 ,經原途過 威 克 島等返抵 台 灣,計 時 前後四十天 , 除 沖 繩 、 東 京 、 檀 香 山 、 威克 島 等 地 區外,在美國本土,經歷十三個州之 多 。 其 行 程 涵蓋 地 區 之 廣 , 並 自 高 層 至 基 層 , 頗 為 深入 。 行 程 除 分 別 在 美 各 地區 參 觀 軍事 基 地 、 教 育設 施 與 工 廠 、 公 共 場 所 、 以 及 拜 會政 府 顯 要 , 如總統即有艾森豪及前任的胡佛與杜 魯門,其他文武官員不計其數。並訪 問 主 要 媒 體 , 亦 會晤 我 國 派 駐 在 美 人

紀經國先生首度訪美之行 前 時 間 飛 逝而 去 , 蔣 故 總 統 經 國 先 生 逝世 , 竟 已有 二 十 六 年 , 哲人 雖 已 遠去,但他生 前勤政愛民的事蹟與 他 的音容笑貌 ,仍留在每 個敬愛他的 國 人 心 目 中 , 不 因 時 間 的 消 逝而 淡 忘 , 反而在政局 失序的今日 ,更增加人 們 對 他 的懷 念 與 回 憶 。 曾 作 為 他 的工 作 人員之一的筆者,在許多老同事、老 友 ,一 再 敦 促 與 鼓 勵 , 應該 為 老 長 官 寫些文字以作紀念。但在日常拜讀 許 多 先 進 賢 者 的文 章 , 深 感 自己 文 字 的 淺陋不 敢輕 易動筆。祇 好參考六十 多 年 前 , 關 於 經 國 先生 第 一 次 赴 美 國 訪 問的舊事史料,加以參考而擷述。深以 為仍值得我們今天去回顧,他的行事作 風,值得我們去學習、去體認,對我們 的做人與處世、問政都有莫大的裨益。 經 國 先 生 首次 訪 美 , 自 台 北 飛 經 由美軍管制 的沖繩 島, 嗣至東京而 後 抵 尚未 成 立 為州 的 檀 香 山 ,而 後 在 美

員以及旅居在 美的黨 國大老及僑胞 們 , 足見 行 色 匆 匆 , 不 計 個 人 辛 勞 。 而 此 種 努 力 奉 獻 , 當 增 進 對 美 國各 界 的 認 識 , 有助 於 我 國當年 的反 共立 場 與 利益而樂而為之。 茲擷述 經 國先生 首 度訪問 美國 行 程如下: 政 府鑒 於 大 陸 戡亂 戰 事之 失 利 , 國軍官兵對中共所奉行 的共產主義, 缺 乏 認 識 , 以 致 意 志消 沉 , 士 氣 低 落 而 遭受澈底 的失敗,實 為使整 個大 陸 淪入 鐵幕 原 因之一 。民 國三 十九年 三 月 , 蔣 中 正 總 統復 行 視 事 後 , 為懲 前 毖後計,特 於 國防 部組 織體系內, 增 強總政治部 的組織與功 能,以期加強 國 軍 部 隊政 治 教 育 , 重 振 服 膺主 義 之 思想,堅定反共抗俄必 勝信念。同 時 任 命 蔣經 國 氏 為主 任 , 積 極 推 展 部 隊 政 治工 作 , 由於 其早 年 曾 久 留 蘇 俄 , 洞燭其奸,並深識其治軍措施,容有 仿 傚 , 初 時 即 遭 國 內 部 分人士 誹 議 之 說,更為美國當局所疑慮,嗣經多 時 溝 通 、 說 明 ,方 獲 國 內 外 人 士 之 認 識 ,確為當年 我政府為保 衛復興基地之 正確措施。並於民國四十二年九月 , 由 美 國 務 院 與 國防 部 正 式 邀請 蔣 氏 前 往 美國訪 問 , 分赴各 地 與各 機關 考 察

26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一)


, 對 美 國政 治、 軍 事 各 方 面 增 進認 識 ,並藉 溝 通 而 釋 誤 解 , 並 期 獲 致 美 國 政府對我建軍復國之支持。 蔣經 國於首 度訪 美 時,曾受總 統 蔣 公之 特 別 重 視 與 寄 予 期 望 。指 派 其 當 時兼 辦 機 要 工 作之 英 文 祕 書 沈 錡 隨 行。風塵 僕 僕前往 美國各地訪問與 考 察,為時竟 達四十天之 久,不僅遍 歷 重要各 地,更能以較長 時間,深入 觀 察,以瞭解當時美軍組織與制度與 他 們所秉持的﹁國家、榮 譽、責任﹂之 信 念 。 另 一 方 面 亦 藉 此 機 會, 代 表 其 父 , 分 訪 在 美故 舊 與 政 府 官 員 , 以 申 繫念之情。 九月 十 一 日,是台 灣地區 酷熱 夏 季 ,下 午 二 時三 十 分 , 搭 乘 由 美 國 駐 台 軍 事 顧 問 團 向 民 航空 運 隊所 洽 包 之 專機,飛離台北松山機 場。在藍天 白 雲 的 良 好氣 象 , 經 兩 小 時 飛 行 , 於 十 六 時三 十 分 降 落 沖 繩 島 機 場 , 接 受 美 軍 駐沖繩 軍 區 司 令 兼 行 政 長 官奧 格 登 將 軍之 歡 迎 ,並 以 自助 餐 款待 。 嗣 於 十 七 時續 飛 東 京 。 在 夜 色 蒼 茫 中 , 於 五 個 小 時 後 飛抵 日 本 東 京 之 立 川機 場 , 時入 深夜 , 我 國 駐日 本 大 使董 顯 光 夫婦 、 楊 雲 竹 公 使暨武 官 、參事 及 祕 書 等 多 人 至 機 場歡 迎 , 是 夜 駐宿 於 大

使 官 邸 , 略 與 大 使暨 有 關 人 員 寒暄 晤 談後就寢。 翌晨在 大使官邸與董 大使同進 早 餐 後 ,即驅 車 前往中 央 通訊社東京 分 社,訪晤日 前來日轉赴 美訪問之總 社 社長 曾虛 白 ,復在 附近之旅 舍與在 日 之 魏景蒙 氏 略 事晤敘 。 十 時返抵 大 使 官邸,與我 國派駐日本各有關單位主 管及甫自韓 國宣慰反共 義士 後至東 京 之 倪文 亞 、 方 治 等,以 及 正在 日 本 就 醫 的 國 家 安 全 業 務 首 長 鄭介 民 等舉 行 會談 。 以 期 瞭 解 日 本 政 情 暨 韓 戰 停 戰 , 反 共 義士 之 遣 送 問 題 。 晚 在 大 使 館 用餐,並聽取空軍武官 田兆霖與陸 軍 武 官 趙學 淵 報告 日 本 軍 事 情 況 。 迨 當 地 二 十 一 時 三 十 分車 赴 羽 田 機 場 , 搭 乘泛美航空公司包機續飛美國。 當 地 時 間 十 三 日 清 晨 四 時 飛抵 檀 香 山 機 場 加 油休 息 , 美 軍 太 平洋 總 部 指 派總部第二處處長 法蘭克爾上校 及 貴賓接待官 艾默里上尉 前來機場歡 迎 ,我國駐檀香山總領事 唐榴、領事 周 彤 華 、 僑 務 委 員 會主 任 祕 書 朱 盛 荃 以 及 諸 多 僑 界 領 袖 趕到 機 場 迎 候 致 意 , 並 由 檀 島 水 仙 花 皇 后 陳 秀 孄代 表 當 地 僑胞獻花 致敬。稍事休 息後,續東 向 飛行。於當 地時間晚二 十二 時飛抵 美

國 本 土 加 州 屈 維 斯空 軍 基 地 , 飛機 加 油,利用 時 間略事休 息 。於翌晨 零 時 三 十 分續 飛 。三 十 分 鐘 後 安抵舊 金 山 機 場 降 落 , 接 受 駐舊 金 山 總 領 事 張 紫 常 及 僑 團 領 袖 多 人 、 暨 駐 美武 官 蕭 勃 東以及舊金 山市市長代 表歡迎,即 至 市區下榻馬克霍浦金斯大旅社。 美西 時 間 十 四 日 上 午 , 在 旅 舍 接 見 美 國 前 遠 東 艦 隊司 令 , 已 退 休 海 軍 上將柯克,感於渠 對我 國播遷台灣之 初,以其古道熱腸,協助我國爭取 美 國軍方之 協助,尤以渠 與當時駐日 本 之 聯軍 統 帥 麥克 阿瑟元 帥,因 在 二 次 大 戰 時 共 同 抗 日 , 有 患 難生 死 之 交 。 當 時 蔣 公 曾 透 過 柯 克 將 軍 管道 , 與 麥 帥有 密 切 聯 繫 , 當 韓 戰 爆 發之 初 , 麥 帥不 顧其 政 府之 政 策 , 翩 然 祕 密 訪 台,振奮我 國軍民,更 以實際行動 , 以軍事援助 我國軍,頗有將在外,君 命有所不受之 氣慨,並 有意希望我 國 軍前往韓國戰場支援,此種舉措,激 怒當 時美國杜魯 門總統 ,未 幾被撤 免 回 國 , 結 束 其 榮 耀 的 軍 人生 涯 , 造成 其畢生 的遺 憾。與柯克 將軍晤談, 頗 多感慨繫之 。午後晉謁 國父銅像獻 花 致 敬 。 並 拜 會 中 華 會館 及 中 國 國 民 黨 舊金山總支 部,分別與有關人員晤敘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27


。 嗣 乘車 遊 覽 華 僑 集 居 並 經 營 商 業 之 唐人街,復 瀏覽舊金山 市區 名勝, 如 金 門 大 橋 、 藝 術館 及 漁 人 碼 頭 等景 點

,因受時間限制,未能 較久逗留, 深 入 瞭 解 為 悵 。 當 夕 陽西 垂 時, 驅車 過 海 灣 大 橋 赴 貝 克 萊 鎮 , 拜訪宋 子 安 先

係,祖父周 駿彥曾任奉化縣龍津學堂 學監,教過 稚齡時的 蔣公。後留學 日 本 習 法政 , 參 加 中 華 革 命 黨 , 並 奉 孫中山總理 與陳果 夫等在上海籌辦 證 券 期 貨 交 易 , 為革 命籌 款 , 北 伐 後 曾 任 軍政 部 軍 需 署 署長 掌 管 軍 糧 等後 勤 業務。父親 周時銘因肺 疾早 逝,周宏 濤 幼 年 時一 直 受 祖 父 呵 護 , 亦 在 祖 父 幫助下接受完整教育。

入委員長侍從室服務 一 九三 四 年 , 周宏 濤 考入 東 吳 大 學 生 物 系 , 嗣因 戰 亂 轉 學 國立 武 漢 大 學政治系,一九三九年 畢業,隨即 參 加國家高等文官考試及格,進軍事 委 員 會後 方 勤 務 部 任 科 員 , 後 調 行 政 院 社 會部 薦 任 專 員 ,一 九 四 三 年 奉 調 委 員 長 侍 從 室 組 員 ,次 年 接 替 出 國 深 造

生 家,並同 進晚餐 ,互 道 國內外 近 情 。迨深夜返旅舍就宿。

李紹盛

一 九 六 二 年 , 周宏 濤 奉 調台 灣 省 財政 廳長 , 當 時省府財政 業務繁重 ,

調任台灣省財政廳長

的俞國華侍 從祕 書職務 ,一 九五○ 年 任 總 統 府簡 任 祕 書 兼 機 要 室 主 任 , 一 九五二年任 中國國民黨 中央委員 會副 祕 書長 , 協 助 張 其 昀祕 書長處理 黨 政 關 係 , 仍 兼 先總 統 蔣 公祕 書, 迄 至 一 九 五 八 年 轉 任 財政 部 政 務次 長 , 在 蔣公身邊工 作長 達十五年,深獲 蔣 公 的信 任 ; 其 間 , 周 宏 濤 親 眼 見 證 中 華 民 國 國力 從 抗 戰 勝 利 時 的顛 峰 , 到 撤退至台灣的低谷, 蔣公的榮耀與 孤獨、堅毅 與軟弱,周宏濤也無不點 滴在 心,他 深感有幸追 隨 蔣 公 走 過 政 府 遷 台 前 的 那 段風 雨 飄 搖 的動 盪 歲 月。

周宏濤兩度與財長擦身而過 長期在 先總統 蔣 公身邊工作 , 並 久任 黨 務 、 財政 、主 計 等要 職 的 周 宏濤於二○ ○四年元月 因病辭世, 享 年 八 十 八 歲 , 當 時 台 灣 大 選活 動 正 激 烈進行中,故媒體甚少報導此一訊息。 周宏濤 與先父於一 九六○年均 奉 命入 國防 研 究 院二 期 研 習 ,因 受訓 期 間長 達十個月 ,每週並 住宿 陽明山 莊 四天,週一 晨 上山,週 五下午下 山 , 朝 夕相 處 , 彼 此 熟 悉, 結 業 後亦 時 有 來 往 , 先父 生 前 常 提 及 宏 濤 先生 不 平 凡 的生 平 際 遇 , 茲 謹 記 憶 所 及 , 略 述 於後。

祖父呵護下接受教育 周宏濤 民 國五︵一 九一 六︶年 生 ,在祖父支助下 自大學 畢業,他係浙 江 奉化人 , 與 先總統 蔣公有姻親關

28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接任 才三 個月 , 先總統 蔣 公 有 意 調 升周宏濤為財政部部長 ,命總統府副 祕 書 長 黃 伯 度 來 諮 詢 周 宏 濤 的 意見 , 周 宏 濤 考 慮 自己 尚年 輕 ︵ 四 十 六 歲 ︶ , 且 剛 調省 府, 答 覆 希 望 在 省 財政 工 作 上 先 作 出 一 些 績 效 來 , 後 來 ︵次 年 ︶ 才 由 行 政 院主 計 長 陳 慶 瑜 出 任 財 長 ;因此,周宏濤在省府一待就是六年 多,直到一 九六八年底 調任行政 院主 計長,才 離開省府。

再度與財長擦身而過 一 九 七 二 年 , 蔣 公在 第五任 總 統 就 職 前 , 經 國 先生 被 內 定 出 任 行 政 院 院長 , 與 總 統 商 議 內 閣 人 事 , 財 政 部部長原已內定由周宏濤出任,但蔣 夫人宋 美齡 向 蔣 公 推 薦 其 外 甥 孔 令 侃 ,謂 孔 有 財經 經歷 , 在 美 國政 界 也 有若干人脈, 蔣公頗感為難,他堅 持孔家不宜在台灣出任政府要職,認 為這 會影響 國 家形 象 , 蔣 公 為此 與 夫 人 曾 發生 爭 執 , 後 來 就 有 了 折 衷 的 作 法,既 不 用 孔令侃 , 也不用 周宏 濤 , 財長 不 更 換 , 由 李 國 鼎 續 任 , 周 宏 濤期望在財經大政上一 展抱負的機 會 再 度 落空 ; 周 宏 濤 內 心 雖 頗 沮 喪 , 但 仍 全 力 推 動 計 政 工 作 ; 後 奉指 派 參 加

財經五人小 組︵其他成 員有央行總 裁 俞 國華 、 財 政 部長 李 國 鼎 、 經 濟 部 部 長 孫運 璿 、 行 政 院祕 書 長 費 驊 ︶ , 參 與決策核 心。 蔣經國於一九七八 年三月當選 第 六 任 總 統 , 行政 院進 行 改 組 , 周 宏 濤 奉 調 行 政 院 政 務 委員 , 專 責 審 查 財 經 法案,還 兼 任 經 建 會委員及力 行小 組 召集人,其 後政府籌 劃興建台北世 貿 中 心 , 工 程 複雜而 龐 大 , 周 宏 濤 又 奉 命為推行小 組召集人,仍頗受當局 倚 重 ;一 九 九 ○ 年 周宏 濤 辭 卸 本 兼各 職 , 受 聘 為 總 統 府 國 策 顧 問 , 逐 漸退 出 政壇。

蔣公找經國、俞、周三人諮話 政 府於 一 九 六 七年 ,籌 辦 九年 國 民義務教育,財源籌措至關重要, 蔣 公任命俞國華 為財政部 部長,之 前俞 國華 僅擔 任 過 中 央信 託 局 局長 及 中 國 銀 行董 事 長 ,資 歷 比 周 宏 濤 淺 , 周 宏 濤在他的回 憶錄中透露 :﹁ 蔣公惟 恐 我 心 理 不 舒坦 , 曾 把 經 國生 先 、 俞 國華 和 我 找 去,當著 我 們三 人說 : 在 我 的 心 目 中 ,你 們三 人 是一 樣 ,你 們 彼此要同心協力,一起 為國家做事 才 好, 蔣 公 如此 說 , 讓 我 內 心 非 常 感

動。﹂ 周宏濤 晚年 曾澄清 外界傳言 他 是 ﹁ 蔣 家 的 帳 房﹂ 之 說 , 事 實 上這 樣 的 說 法完全 不 正 確 , 他 多 年 來 管 的是 國 家 的 公 費 , 蔣 公 私 人 及 官 邸 的任 何 開支,他都 沒有過問, 周宏濤說的應 該是事實。

︵作 者為 前 台 北 銀 行 經 濟 研 究 室 主 任 兼︽北銀月刊︾編輯人︶

會務活動

月日 本會假國軍文藝中心舉行新春團 拜及第十四屆第三次會員大會。 月日 於台北富順樓舉行各府縣總幹事 聯誼餐會。

※三月一日至三十一日一○三年 度第一學期獎學金申請開始。

※預訂一○三年四月三日舉行清 明超渡法會。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29


杭州

毛友超

是一 如既往 輕聲又親切 地喚一 句﹁ 超 超 呀, 來 吃 飯﹂ , 就 像 她 喚一 句﹁ 耀 輝 呀, 來 吃 飯﹂ 一 樣 , 這 個 十 七 、 十 八 歲 的浙 大 女生 , 就 會放下 書本 , 一 路 梧 桐 樹 蔭 遮擋 下 而 去 ,熟 門熟 路 地 進 得 廳堂 , 在 麻 將 桌 邊 轉 上 一 圈兒 看 看,說不定還被要求去做一回替補。 徐 先生 就著 G P S 慢 慢 尋 去 , 幽 幽地說一 句﹁我也不太 熟﹂。車 行 半 小 時 抵 五 股 山腳 下 了 , 徐 先生 轉 了 一 圈 , 沒 有 找 到 上 山 的路 , 就 停 在 了 一 排 房 子 前 , 與 看 墓 先生 通 了 電 話 , 他 們用 的是方 言 ,我有些 聽不懂,也有 些 辨 別不 了 , 是 閩 南 話 嗎 ? 是 客 家 話 嗎 ? 哦 , 阮 先生 與 外 婆 , 他 們 的 對 話 ,一 定是用 杭州 話了 吧 ,我猜。有 人 告訴我,惠興女校通常在週一早晨 上 課 前 , 學 生 們 會列 隊 在 操 場 上 , 教 務 長 利用 這 個 時間 交待一 些 相 關 事 項 , 身 為 校 長 的 外 婆 , 也 會用 這 個 時 間 對 學生說些話 ,用一 口杭州官話。我一 直沒明白, 杭州官話與 杭州話有區 別

祭阮毅成夫婦墓 二○一 二年 七月二 十一 日星期 六 , 新 北 市 依 然 晴 空 萬 里 而 又 酷熱 。 朵 朵 白 雲 悠 悠 的飄 在 藍 天 上 , 微 風 輕 輕 。這是溽暑 中 的新北市一 個尋 常的 週 末 , 徐 先生 如 約 而 至 。 此 前 電 話 裡 他 與 我 約 : 八 點 吧 , 天 熱 , 還 是 趕早 比 較 合適 。 然 後 又 問 :需 要 我 做什 麼 嗎 ? 是 呀 , 我 正 為 一 束 鮮 花 、 幾柱 香 和 一 隻天 燈 煩 惱 ,在 新北 市 的居 家 附 近 , 沒 有 看見 花 店 , 沒 有 看 見 香 店 , 也 沒 有 看 見 出 售 天 燈 的 。 可 徐 先生 告 訴 我 , 帶一 束 鮮 花 和 幾柱 香 沒 問 題 , 可 是天燈,是元宵節的專 屬品,這個季 節比較難覓了。 車 子 行 進在 新 北市 不寬 的街上 , 就像是行進在杭州尚未 改造的老街上 。街邊的房子也僅兩層 ,磚木結構 , 是木多土 少 的老房子,木 色是積攢 了 歲月 的深褐 色。這 讓我 錯覺,似乎 我 正 在 杭 州 , 由外 婆 的 惠 興 女 校 去 向 英 士街五十四號阮府。我似乎剛放下 阮 伯母 打來的電話,電話裡,阮伯母 應

嗎 ? 如果 杭 州 話 與 杭 州 官 話 有 區 別 , 那 我 相 信 阮 先生 與 外 婆 之 間 也 一 定 是 用最 普通最 家常的杭州 話了;官話 僅 用於正式場合吧。 在兩幢房子的間隙裡,終於尋 得 上 山 的路 , 徐 先生 略 顯 吃力 地將車 開 上去,路 窄路 陡,說它 是路 大概也 就 是 人 多 走 了 幾次 , 車 多 碾 過 幾次 形 成 的吧,沒有 築的痕跡,坑坑窪窪地盤 旋上去,碎 石頭滿地翻 滾著。約十 分 鐘,在又一 個大於九十 度的拐彎後 , 看見 一 名 男 子 站在路 邊 抽著 煙 ,見 我 們 的車 上 來 ,立 刻示 意 。一 處 稍 開 闊 處,徐先生將車泊在了空地的左側。 ﹁英雄 挫折見天真 ,風雨吟哦 泣 鬼神。逆旅 難窮仙子骨 ,長才竟屈 宰 官身。聊將 文字擄胸草 ,隱使兒時 作 膽薪。我與 姚江睽不遠 ,茫茫何處 步 清塵。﹂阮 晉朋公詩蹦 出。晉朋公, 阮毅成先生之尊祖父。 看墓先生 褚姓,在 前面引路, 徐 先生 背著 一 隻大 包,捧 著 一 盒 大水 果 禮 盒 緊 隨 其 後 , 我 略 微 遲 疑 了一下 , 將 我 在 超 市 裡 買 作 貢 品 的四 包水果 留 在車裡,小 心地背起稍 嫌沉重的雙肩 包,捧 起 徐 先生 帶來 的 一 大 束鮮 花 跟 在 最 後 。 人 行道 比 之 車 道 更 窄 更 陡 ,

30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我喘 息著 勉 強 跟 上 。耳 邊迴 響 起毅 成 伯 伯 三 公 子 大方 的太 太 電 話 裡 聲 音 ﹁ 在五股山上吶,股份的股。沒有確切 地址 ,很不 好找,山路 也 難走吶。 ﹂ 又十分鐘,到了。 我 們都 喘 著 粗 氣 , 徐 先生 將 捧 在 手裡 的水果 禮盒 輕輕放 在 了供 台上 , 將 斜 跨 著 的 大 包放 在 了 供 台 桌 邊 的 地 上 , 直 起 身 子 在 空 曠 的 廣 場 上 走一 圈 略 作 休 息 。 我 也 將 捧 著 的鮮 花 放 供 桌 上。站直了 ,輕輕呼一 口氣。轉向左 , 稍 遠 處 , 將 我 的 雙 肩 包 卸下 。 沿 墓 地 四 周 環 視 走一 圈 。 讓 我 的 氣 息 稍 稍 平穩下 來, 讓我的心跳 稍稍平靜下 來 。知了也知趣地低聲嗚咽。 我緩緩 從雙肩 包裡 將外婆遺像取 捧 在 懷 裡 , 我 陪著 外 婆 一 起面 對著 阮 伯伯、阮伯母 的墓碑, 久久佇立。 我 們來了,我陪著外婆終於來了。 外 婆 與 他 們 分 別在 民 國三 十 八 ︵ 一 九 四 九︶ 年 春 的 杭州 ,春 節剛剛 過 去,陰冷的早春,總有小雨淅淅瀝 瀝 。今天,我們聚在台灣。酷熱的五股 山上,海風 吝嗇地只給些 許。隔著 長 長長長的六十三年!隔著飄飄渺渺 的 陰陽兩界!我們以這樣的方式相聚。 上海算 得上是杭州 的鄰居,杭州

是 他 們 朝 思 暮 想 的故 鄉 , 杭 州 也 是 我 的外 婆 家。 我在 台 灣客 居 北台 灣的 八 里 ,你 們在 台 灣長 眠五 股 , 我 們 同 在 新北市。很 近,很遠!母親告訴我 , 我 帶來 的這 張 外 婆 的相 片 曾 經 很 長 時 間懸掛在外 婆臥室床頭,他們還 記得 嗎? 我 幾經 輾轉 , 好不 容 易 在 二 ○ 一 一年一月五日的中午與旅居台北的阮 家三 公子 大 方 先生 通上 電 話, 通上 手 機短信,通上電郵。二 ○一一年一 月 九日︵星期 日︶十四時四十七分, 他 發來的第一 封電郵﹁重要聯繫阮大方 上 ﹂ 說 ﹁ 毛 女士 : 妳 好 。 謝 謝 妳 費 心 與 我 聯 絡 , 褚、 阮 世 交 能 在 相 隔 六 十 年後,又能往來,殊為不易!﹂他也 承 諾 , 只 要 我 來 台 灣 , 他 會陪 我 來 祭 拜你 們。可 惜 我 與 大方 先生 終究 是 錯 過 。 阮 、 褚 倆 家 , 幾代 世 交 , 自一 九 四九年始,屢屢錯過。 我將外 婆的相片輕置墓穴上,外 婆 隨 身 跌 落 , 脆生 生 響 亮 。 我 趕緊 扶 起 查 看 , 鏡 框 與 玻 璃 均 完 好無 損 。 哦 ,原來外婆 是在用 她的方式向阮 氏伉 儷 致意。自 一 九四九年 別後至一 九 六 八年三月,早春時節。 幾近二十載, 數 百個月 份 ,外 婆 總 能 按 時收 到 大 陸

以 外 寄 來 的 美元 , 沒 有 寄 款 人 姓 名 , 沒 有 寄 款 人 地址 , 更 沒 有 寄 款 人 留 言 的 美元 。 只 有 收 款 人 的 姓 名 如 褚 壽 康 ,只有收款人的位址 始終準確,無 論 外 婆 遷 居 何 處 , 杭州 惠 興 女 校 、 杭 州 惠興里八號 、杭州小車 橋監獄、杭州 惠興里八號 、溫州樂清 ,就如同GP S定位,始終精準無誤。不用說,不 用問,只有 他們,僅是 他們,阮伯 伯 和 阮 伯 母 ! 這 是 怎樣 的 恩 德 呀 , 依 他 們 的 身 分和 地 位 ,依 兩 岸 的政 治 氣 候 ,這樣的舉 動 對他們,顯然是有風 險 的,可是感 謝他們竟擔 著風險,始終 如一 地接濟 ,我親愛 的外婆,才可 能 自始至終保持著做人的尊嚴。 我 與 徐 先生 一 起 , 供 上 鮮 花 和 水 果 ,點 上一 柱 香 , 我替 外 婆 致意! 替 母 親 鞠 躬 ! 為 我 自己 鞠 躬 ! 深 深 地 表 達我們的謝 意和敬 意! 打開紅葡 萄酒 ,斟滿,乾。為了我們 重逢、相聚 。 我 為每 人點 上一 支 煙 , 請 伯 伯 、伯 母 破 例 陪外 婆 抽一 支 , 青 煙 繚 繞著 飄 揚 ,我們一 起嘮嘮家常。 我 將 從 杭州 帶來 的 天 堂 傘 撐 開 , 我要將人間 大大的﹁散﹂字送走。一 陣清風適時而來,看,看,他們將這頂 來自家鄉的傘收入懷中,久久,久久。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31


我相信 從這一 刻開 始,我親愛 的 外 婆 , 我 親 愛 的伯 伯 、 伯 母 , 他 們 真 的是在天堂 團聚了。還 像從前那樣 , 不 分彼 此 , 每 一 個 週末 , 逢年 過 節 , 必是一桌好酒好菜,一桌和諧的麻將。 ︵編 者註: 作 者毛 友 超 小姐 ,為 蒐 集

民國史相關資料,客歲 曾來台,在 國 史館等 地蒐 尋。因覺未盡,今 ︵二○ 一三︶年陪 侍其八十八高齡的慈母 吳 耀華女士再度來台,除到中國國民黨 黨史館外,也來本會索閱四十餘年 來 的 ︽浙 江 月 刊︾ 合訂 本 , 因 文 中主 角

杭州

邵 氏一 族 做 電 影 始 於 一 九 二 五 年 ,在上海創 辦天一 電影 公司 。邵逸 夫 做過天一 的 攝影師,但 主要 幫三哥 邵 仁枚跑海外發行。 兩兄 弟 跑南洋 打天 下 , 走的是 鄉 鎮 插 旗 、 流 動 放 映 的 經 營 策略 。 窮 鄉 僻 壤 , 沒 有 電 影 院, 兩 人 就 在 大 街 上 放 電 影。沒 有 電,播 的 也是無 聲 片 , 邵逸 夫和仁 枚 ,一 個搖 放映機,一 個 現場說旁白。 一 代 傳 奇就 是 這 樣 白 手 起 家 的 。 邵逸 夫曾對媒體表 示,二 戰時 , 兄 弟 倆 曾 在 後 院埋 了 價 值 超過 四 百 萬 美元 的黃 金 、 珠寶 和 錢 , 等到 戰爭 結 束挖出財寶,重操舊業。

逸夫樓前思逸夫 娛樂 業 大 亨 邵逸 夫 先生 於 今 ︵ 二 ○一四︶年 一月 七日晨 在香港辭世 , 享年一 百零 七 歲, 已在 寧波舊 居祭 奠 的人不絕。 截至二○一 二年 ,共捐贈 內地教育四 十億。項目總數達六○一 三 個 ,遍 布 全 國三 十一 個 省 ︵ 市 ︶ , 包括 圖書館 、教學 樓、 藝 術樓、體 育 館 等。在 長 江 流域 水 災 、 四 川地 震 、 雅 安地 震 等 多次 賑災 中 總 共 捐 款 近 三 億元。︵註:金額以人民幣計。︶

邵氏王國書寫香港電影傳奇 說﹁沒有邵逸夫就沒有香港電影 今 天 的成 績 ﹂ ,相 信 沒 有 人 會提 出 異 議。

阮毅成先生 ,曾任本會刊民國七十 ︵ 一九八○︶年代的編委會主委,吳 氏 母女倍感親切,也在月刊中覓得其 原 所期望以外 的甚多寶貴 史料,本會 也 深 以 為 慰 為 榮 ∣原 來 一 冊 小 小 的 同 鄉 會月刊,竟能發揮歷史 見證之功能 , ︽浙江月刊︾的努力沒有白費。︶

一 九 五 七年 , 邵逸 夫從 新加 坡 ﹁ 空降﹂香港 ,接手邵氏。彼 時,邵 氏 出品的電影 正被陸運濤 和他主導 的 國 際 電 影 懋 業 有限 公司 ︵ 簡 稱 ﹁ 電 懋 ﹂ ︶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陸運 濤 是 新馬首富 陸佑之 子。 電 影生 意收入 對於 龐大 的 家族 產 業 , 可 以說無 足輕重。這也讓 陸運濤拍戲 毫 無 後 顧之 憂 , 不 但 挖來 張 愛 玲 、 宋 淇 等核心編劇,拍戲也素來不惜工本。 對比之 下 ,單靠 電 影一 門生 意 的 邵氏實力懸殊。 出人意 料的是,邵逸 夫接管邵 氏 後,做的第一件事卻是 大撒金錢,買 地籌 建邵氏 影城 ,又在 美國購入 大批 先進設備。 他曾在 接受媒體採 訪時表示, 透

32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露 自 己 在 公 司 營 運 早 期 成 天 燒 片 ∣﹁ 沒有好的戲,我寧願燒掉。﹂ 上世紀 六、七十年 代 邵氏兄 弟 出 品一千多部 電影;在日 本、泰 國、 新 加 坡 、 澳 大 利亞 等 幾 十 個 國 家 和 地 區 建立 了二 百 多 個 發行 網 點 ,專 門放 映 邵 氏 公司 拍 攝 的 中 國 影 片 。 可 以 說 邵 逸夫締造了香港影視的黃金時代。 不過,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 邵 逸 夫 決 定把 更 多 金 錢 與 時 間 投資 在 無 線電視上, 當 時有人批 評他選擇 錯 誤 , 沒 想 到 , 邵逸 夫經 營 電 視 一 樣 有 聲 有色。 一 九 六 七年 , 邵逸 夫 的電 視 廣 播 有限 公司 ︵TVB︶ 開 台前,香港 唯 一 的 電 視 台 ∣麗 的 映 聲 ︵ 亞 洲 電 視 的 前身︶是收 費頻道 ,月 費幾乎相當 於 當 時一 名 警 察 的月 薪 。 而 邵 逸 夫 進 軍 電視業,直接宣布自己的電視免費看。 上世紀 七十年代 中 期 開始,香 港 三 家電視台 競爭 激烈。 邵逸 夫先是 在 一 九 七三 年 首次 舉 辦 香 港 小 姐 選 美 , 搶 盡 鋒 頭 ; 接著 又 舉 辦 演 員 訓 練 班 , 網 羅 諸 多 有 志年 輕人 至 麾 下 , 培 養 出 無 線五 虎 將 、 九 龍 女 等 巨 星 ;杜 琪 峰 、韋 家輝等 如 今的大導 演 ,都 是 無 線 出身。一九八二年開始,TVB舉 行

首 屆 新 秀 歌 唱 大 賽 , 因 此 帶出 梅 艷 芳 、 呂方 、杜 德 偉、 鄭 秀 文 、 楊千 嬅 等 後來的當紅歌手。

不拘一格精算用人 張 徹 在 回 憶 錄 裡 寫 , 邵 逸 夫用 人 是﹁頭等人 才,三 等職 務,特等權 利 。﹂鄒文懷無疑就是經典例子。 當年邵逸夫初回香港,急需人 才 ,鄒文懷非 電影業出身 ,但學 新聞, 善 於 交 際 , 遂 飛 速成 為 邵 逸 夫 的 左 右 手。上世紀 五、六十年 代,正是在 邵 逸 夫的 授權 下 , 鄒文 懷 重金 從 電 懋 挖 走岳楓、陶秦、嚴俊以 及當紅小生 陳 厚 等中堅 , 說 服 林 黛、 李麗華 、 林 翠 等花旦 為邵 氏拍戲 ,又成 功 提拔張 徹 、王羽 ,開啟﹁ 邵氏武 俠﹂ 時代 。 邵 逸 夫識 才 , 李 翰 祥、張 徹、 程剛 、 楚 原、劉家良、桂 治洪都 是他一 手挖掘 。 但 是 , 他 對人 才 掌 控 也十 分 嚴 格 。 比 如 鄒文 懷 , 他 在 邵 氏 十三 年 , 邵 氏 總經理換了三任,卻都 沒有他的份, 最 終 讓 鄒文 懷 意興 闌 珊 離巢成 立 嘉 禾 電影。 同 樣 境 遇 的還 有 李 翰 祥 。 一 九 六 三年,李翰祥離開邵氏,跑去台灣自 組國聯電影,拍過一系列影片,帶出

了不少新人導演和演員。但是,邵 氏 手握著 東南 亞 的大批戲 院,國聯在 邵 氏漫長 封殺 中被拖垮。 當一 貧如洗 的 李 翰 祥回到 香港 , 邵 逸 夫卻主 動 邀 他 重返邵氏。 當 然 , 邵 逸 夫 也 曾 ﹁ 看 走眼 ﹂ , 比 如 李 小 龍 。 一 九 七 ○ 年 , 他 帶著 電 影 片 ︽ 無 音 簫 ︾ 投 奔 邵 氏 ,最 終 雙 方 因 為 李小 龍 要 價太 高 不 歡 而 散 。 鄒 文 懷 追 到 美 國 , 以 每 部戲 七 五 ○ ○ 美 元 簽下 李小 龍 。結果 ,︽ 唐山大兄 ︾ 、 ︽ 精武 門 ︾ 、 ︽ 猛 龍過 江 ︾ 等 李 小 龍 影票 房大賣 ,讓 邵逸 夫 大呼 後悔。 而 在一 九八○ 年代,嘉 禾 另一 大印鈔 幾 成 龍,也是 在 邵氏默默 跑龍套多年 後 ,被鄒文懷撿到寶。

許多人的記憶裡都有一座逸夫樓

﹁ 國 家 振興靠 人 才 ,人 才 培 養 教 育 , 培 養人 才 是 民 族 根 本 利 益 的 要 求 。﹂ 邵逸 夫這麼說。僅 浙江,邵逸 夫 基 金 的 受 惠 學 校 就 達一 三 ○ 餘 所 , 在 全國更是不計其數。 浙江人 邵逸夫,在 家鄉首開邵 氏 基 金 會的 內 地 捐 贈 史 。 一 九 八 五 年 , 他 捐資 一 千 萬 港 幣 , 建 造 內 地 首 個 教 育項目∣浙江大學邵逸夫科學館。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33


邵逸 夫最 大的一筆 捐資 ,仍在 浙 江 。 捐資 兩 億港 幣 給 浙 大 , 建 造 邵 逸 夫醫療中心和邵逸夫醫學研究中心。 ﹁ 不 僅 僅 是 慈 善 家 那麼 簡 單 , 他 是一 位 偉 大 的 愛 國者 。 ﹂ 浙 江 大學 發 展委員會主席張浚生評價。

與浙大有獨特淵源 邵逸 夫與浙江教育 的淵源,自然 不得不提浙江大學。如今,浙大四 個 校區內,均有邵逸夫的﹁身影﹂。 截至二 ○一二年,浙大共接受 邵 逸 夫七 個批 次 、 八 個 捐 贈 項 目 , 共 計 捐 款 總 額 三 • 一 億港 幣 及 四 百 萬 美 元 。﹁同學們在他捐贈的樓館裡活動學 習,得到 的亦是一種 精 神的影響與 傳 承∣成功後,要回饋社會。﹂浙江大 學校長助理張美鳳說。 就在去年十二月 中 旬,邵逸 夫去 世 前 夕 , 浙 大 收 到 一 筆 高 達一 億元 港 幣的捐款;最 新捐贈項目邵逸夫醫療 中 心和 邵 逸 夫醫 學 研究 中 心 的首批 到 位 捐 款 。這 個 項 目 , 邵 逸 夫將 共 捐 贈 二 億元 港 幣 。 ﹁ 這 是 他 在 內 地最 大 的 一筆捐贈。﹂張美鳳透露。 與不少 大學一樣,浙大也有一 座 逸 夫科學館 。 但這座 館 ,卻不一 樣 ,

它是邵逸夫在內地的首 個教育捐贈 項 目 , 於 一 九 八 五 年 奠 基 , 捐資 一 千 萬 港幣。 它 的背 後 ,有一 個 故 事 。﹁ 當 時 , 新華 社 香 港 分 社 的一 位 副 社 長 , 與 邵逸 夫一 樣 ,都 是 寧波 人。又值 改革 開放,邵逸 夫想捐助 內 地教育事業 。 由此 穿針引 線,就在浙 大首 落了。 ﹂ 浙江大學發展委員會主席張浚生透露。

有個醫療捐助項目花落家鄉 醫療 亦 是 邵逸 夫捐助 的另一 個 重 點 。 同 樣 , 他 將 首 個 醫 療 捐助 項 目 落 在家鄉浙江。 浙 江 大 學 醫 學 院 附 屬 邵逸 夫醫 院 ,是邵逸 夫在內地捐贈 的項目中, 唯 一 一 家 與 政 府 、 大 學 共 建 的 公立 醫 院 。 建 造一 所 技 術一 流、 管理 一 流、 設 施一 流、服 務一 流的公立 醫 院,是 邵 先生的﹁醫療夢﹂。 ﹁ 在 上 世 紀 八 十 年 代 , 邵 先生 向 浙 江 省 政 捐 資 一 億元 ︵ 七 百 萬 港 幣 ︶ ,要求以西 方 管理理 念 與運營模式 在 杭州 建造一 所現代 化、 國際化 的公立 醫 院,並在 一 九八九年 十月三 十一 日 破 土 動 工 。 ﹂ 邵 逸 夫 醫 院 院長 蔡 秀 軍 說。

十年後 ,邵逸 夫醫 院建院十周年 之 時,蔡 秀 軍 首次 見 到 了 邵 逸 夫。 邵 逸 夫給 他 留 下 了這 樣 的 印象 :一 位 和 藹可親,思維活 躍,健 康開朗,說 話 時總是面 帶微笑的老人 ,完全 沒有 大 亨的架子。 當 時, 邵逸 夫參 觀 了 醫 院。 ﹁ 看 著 醫 院按 照 他 的 模 式 發 展 , 他 非 常 高 興。﹂ 醫療 行 業 ,將 是 邵 逸 夫基金 會今 後 的 重點 捐 助 對象 。 ﹁ 去年 , 與 邵 氏 基金接觸中 獲悉,捐助 方向將轉型 , 重點支持高 校和醫學事 業。﹂張 美 鳳 透露。

每天打坐,最愛奉化芋頭

張 浚 生 少 邵 逸 夫三 十 歲 , 認 識 邵 逸夫三十年。他們之間互稱﹁先生﹂。 他 與 邵 逸 夫相 識 於 一 九 八 五 年 , 當 時 他 剛 任 新華 社 香 港 分 社 副 社 長 , 分管文 化線 新聞。到香港,他就去 拜 訪邵逸夫。 邵 逸 夫 捐 贈 有 一 個 習 慣 , 捐資 分 三 筆 撥 。 ﹁ 項 目 啟 動 時 , 先 撥一 部 分 。 核實 確實 在 建 後 , 再 撥一 部 分 。 等 驗收時,再撥一部分。﹂ 相 識三 十年 ,張 浚 生 陪同 邵 逸 夫

34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 吃 飯,必 用 自助 餐 。 無 論兜 轉 可 處 , 不 改 的總 是 胃 。 ﹁ 他 愛 吃 家 鄉菜 , 喜歡寧波臭豆腐和奉化 的芋頭。﹂張 浚生記得。 耄 耋 的 老 人 , 精力 充 沛 得 令 晚 輩 ﹁ 汗顏 ﹂ 。 ﹁ 我 們跟 他 旅 遊 ,實 在 吃 不消 。﹂張 浚生 說 。早 上六點 出 發 ,

有 時一 天 趕 三 、 四 個 地 方 。 比 如 ﹁ 有 次從山西、寧夏再到甘肅。﹂ 其 實 , 這 都 有 賴於 邵 逸 夫 的 養 身 祕 訣 。 ﹁ 中 午 , 他一 定 要 打坐 練 功 至 少 半小 時 。 他還 打太 極 拳。﹂ 張 浚 生 回憶。

以上據︽今日早報︾

轉載

逸 夫曾說 : ﹁ 國 家 振興 靠 人 才 ,人 才 培 養靠 教 育 , 培 養人 才 是 民 族 根 本 利 益 的要 求 。 ﹂ 一 九 五 八 年 以 來 , 邵 逸 夫共向浙江 大學 捐贈七 個批次 八 個 項 目 , 遍 佈 多 個 校 區 , 總 額 達三 • 一 億 港 元 及 四 百 萬 美元 。 捐 建 的著 名 建 築 包括 逸 夫 科 學 館 、玉 泉 校區 逸 夫 體 育 館 、 逸 夫藝 術 中 心、 邵 逸 夫醫 院 等 。 其 中 , 二 ○ 一 三 年 捐 贈 二 億港 元 , 以 支持邵逸 夫醫學 研究 中 心和 邵逸 夫醫 療中心的建設。 上世紀 八十年代 , 邵逸 夫向浙 江 省 政 府 提 出 , 希望 以 國 際 先 進 管理 理

邵逸夫逝世在浙江引發懷念

走遍 半 個 中 國 。 ﹁ 他 每 年 都 會來 內 地 考 察 , 他 總 會反 覆 說 : ﹃ 我 要 好 好 看 看祖 國大地 ﹄、﹃祖 國 的山河太河 愛 了﹄。﹂張 浚生 回憶。 邵逸 夫去過 西 藏四次。 ﹁ 他 平 時很 低 調 , 生 活 簡 樸 。 ﹂ 每 到 一 地 , 他 都 會婉 拒 當 地 官 員 陪 同

百年傳奇 行善天下 香港知 名電影製作 人、娛樂 業 大 亨、慈善家 邵逸夫今︵二○一四︶ 年 一 月 七 日 早 晨 在 家 中 離 世 , 享長 壽 一 百○七歲。

邵逸 夫,一 九○七 年生於寧波 鎮 海。上世紀 五十年代他在香港成立 邵 氏兄 弟 電 影 公司 , 拍 攝 過 逾 千 部華 語 電 影 。 他 旗 下 的 電 視 廣 播 有 限 公司 ︵ 即無線電視,英文縮寫TVB︶主導 著 香港 的 電 視 行 業 , 多 年 來 佔 據 當 地 的收視領先 地位。在事 業獲得極大成 功 的同 時, 他 始終十 分 關 心 家 鄉的 教 育、文化、醫療、科技等事業發展。 浙 江 大 學 是 我 省最 早 接 受 邵逸 夫 教育捐款的高校。浙江 大學校長助理 張 美 鳳告 訴 記者 , 邵 逸 夫 先生 是 浙 江 大學 名 譽博士 ,是浙 大 的老朋友。 邵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35


念 和 運 營 模 式 , 在 杭 州 建 造一 所 現 代 化 的 公立 醫 院, 由 他 捐 贈 七 千 萬 港 元 和 四 百 萬 美 元 , 浙 江 省 配 套。 一 九 九 四 年 , 邵 逸 夫醫 院正 式 開 業 運 行 。 建 院伊 始, 邵 逸 夫即 邀請 美國專 家參 與 管理 。 邵逸 夫醫 院 院長 蔡 秀軍向 記 者 回憶說,二 ○○四年邵逸夫醫院建 院 十 周年之 際 , 邵逸 夫與 夫人一 起 再 次 來 到 醫 院 , 看 到 醫 院運 營 成 績 斐 然 , 感到很高興 。﹁他希望 邵逸夫醫院在 大家的共同 努力下 ,進一 步引進先進 的 醫 療 管理 和 服 務 理 念 , 造福 更 多 浙 江人民。﹂ 邵逸 夫 迄今累積向 內地捐贈 款 項 超過四十 億港元 。他曾 出資 協助保 育 敦煌壁畫; 為遭受自然 災害 的地區 捐 款;設立被 稱為﹁東方 諾貝爾獎﹂ 的 ﹁ 邵逸 夫獎﹂,以獎勵 數學、天文 學 等 領 域 的 卓 越 研 究 。 中 國 科 學 院在 一 九九○年將一 顆新發現 的小行星命 名 為﹁邵逸夫星﹂。 跨越百年的傳奇人生終於謝幕 , 邵 逸 夫 的 逝 世 引 發 了 普 遍 的懷 念 。 邵 逸 夫生 前 捐 助 最 多 的 是 教 育 事 業 , 受 惠學校千餘 所,全 國各 地的校園裡 都 能看到以他名字命名的教學樓、圖書

館 、 學 術 交 流中 心 … … ﹁ 逸 夫 樓﹂ 已 經成 為 中 國 眾 多 校 園 裡 一 道 別緻 的 人 文 風 景 。 今 天 網路 上 流 傳 的一 幅輓 聯 ,生 動 地道 出 了莘莘學 子 與這 位 從 未 謀面 的老人 之 間 的情緣 :﹁ 百年觀 雲 濤,從此空 院無光影; 千樓蔭學子 , 至今石基有公名。﹂ 在 位 於 杭州 的 中 國 計 量 學 院, 近 百 名學 生 當 天 自 發 來 到 學 校 邵 逸 夫 圖 書館 ,在 刻著 邵逸 夫先生 頭像 的玻 璃 立 屏 前 手捧 蠟燭 , 靜 默 肅立 ,懷 念 這 位老人的善舉。大學生 沈葛說:﹁這 樣一 個功成 名就 的人, 能 夠做到 施 恩 天 下 , 回 饋 社 會, 為 大 眾 樹 立 了 榜 樣 。他的精神將長存我們 心中,陪伴我 們成長。﹂ 浙 江 大 學 原 黨 委書 記張 俊 生 曾 任 新華 社香港 分社副 社長 ,與 邵逸 夫 交 往甚密。今天他向記者 回憶,﹁ 邵逸 夫 為 人 低 調 ,生 活 簡 樸 , 不 尚 奢 華 。 他對國家懷 有深厚感情 ,多次到內 地 遊歷 , 走過 大 半個中 國 , 由 衷讚 賞 祖 國 的 大 好河 山 。 國 內 發 生 重 大 災 害 , 邵逸 夫總是 在 第一 時間 捐款。他不 僅 是一位 偉大 的慈善家, 更是一位 偉 大 的愛國者。他是浙江人民的驕傲。﹂

尋 人 啟 事

浙江師範大學兒童文化研究所

鄧琪瑛 大陸手機:134-8693-7882 地址: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

台北市蕭山同鄉會 曹 懷 孫 (02)2362-9546

義烏人義亭鎮王阡區王蓮塘村人,哥 哥王培加,姐姐王金球,舅舅去台灣 前曾在金華高山頭部隊,至金華八咏 樓對面姐姐家見其最後一面即去台灣 性

浙江省蕭山人

浙江省義烏人

1948年來台灣,於台中任牙 醫,1992年往生,兒子名王 要 可誠。希望有其後代消息請 與之連絡。

36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任春仙

浙江蕭山台辦

外甥女

✕ ✕ 王 生 庚 王 被尋人姓名


轉 載

,他說,這 裡是大俞山 山腳,到四窗 岩還要翻山 越嶺,深山 冷嶴,要有 人 帶,於是我只好放棄了找尋的念頭。 到 達四 明 山鎮 後, 我住宿 在 農 家 樂 , 老 闆 也 姓王 , 我 提 起 尋 找 四 窗 岩 。 他 說 他 們 去過 , 第 二 天 一 早 , 就 騎 摩 托車 帶我 去 , 他抄 近 路 ,車 在 山 間 公路 迂迴 飛 馳。約 莫 半 小 時功 夫就 到 了 公路 盡 頭 的 大 岩下 村 , 我 們 捨車 步 行 上 山 。 山 路 彎 曲 , 荊 棘 叢生 , 狹 窄 的台 階上鋪 滿 了厚厚 的 落葉 , 濕漉 漉 的 , 一 會兒 上 坡 , 一 會 兒 下 坡 , 峭 壁 陡險,舉 步維艱,拐彎處則是萬丈 深 淵。 走了半小 時已累得 我氣喘吁吁 , 整個山道上 只有我們兩人。老王說 , 再堅 持一下 就到 了 ,果 然在不 遠處 的 半 山 腰 裡 , 出現 了一 個 寬 敞 的 大 平 台 , 平 台 上 有 通 往 山 崖上 方 新修 的 台 階 ,有一 百多 級,到台階頂,終於看到 四窗 岩 的廬 山真面 目了 。這是一座 巍 巍高 崖,上 托青天,下 臨深淵, 崖面 是 刀 削 斧砍 的 平 滑 , 崖 壁 上一 連 排 開 四 個 洞 穴 , 如 四 個 敞 開 的窗 口。 再 向

尋 覓 四 窗 岩 浙東有四明山,與餘姚、上虞、 嵊州、 奉化 、鄞州五縣 相 接壤。四 明 山稱謂 的出處就是一座 叫四窗岩的山 崖,據光 緒 ︽餘姚縣誌︾ 記載:﹁ 四 明山,中峰最高,上游四穴,若開戶 牖 ; 以 通 日 月 之 光 ,故 號 四 明 … … ﹂ 四窗岩有險 、奇、神之 稱,傳說漢 平 年 間 , 丳 縣 人 劉晨 , 阮 肇在 此 遇 仙 女 ,在山上住 半年 , 山下 已歷 七代。一 九四九年三 月 ,蔣介石下 野住在家 鄉 溪口,四明 山離溪口不 遠,蔣介石 就 坐 著 竹 轎 , 帶著 香 燭 , 由 眾 多 警 衛 護 送去四窗岩還願。他進入山洞祈求 神 仙指點迷津,以保江南半壁江山。 這 些 傳 說 蠻 吸 引 人 的 ,故 到 四 窗 岩 看 看 , 我 也 心儀 已 久 。 好在 四 明 山 區 , 交 通方 便 。 今夏 持 續 高 溫 , 四 明 山區 卻比較 涼快,我從 餘姚 乘車 至 大 嵐 。 再 從 大 嵐 轉 車 到 四 窗 岩 站下 , 下 得車 來 , 但 見 周 圍 人 頭 攢 動 , 商 販 林 立 , 原 來這 裡 是 大 俞村 四窗 岩 漂 流 處 , 我 打 聽 四 窗 岩 景 點 怎麼 走, 好 多 人 都 說 不 知 道 。 總 算 問 到 當 地一 個 老 人

上爬幾米就進入了一個洞穴,洞穴 四 周全 是 鵝 卵 石 , 像 是 天 然 砌成 , 頂 部 倒 懸著 鐘 乳 石 , 奇 異 多 姿 。 洞 內最 高 處 不 足二 米 , 最 深 處 不 足三 米 。 老 王 指 著 說 ,這 就是 蔣 介 石 當 年 還 願 的 山 洞了。他曾聽當地老人說起,當年 蔣 介石來此還 願,四明山區 已臨近解放 , 為 保 途 中 安全 , 蔣 介 石 裝 扮成 和 尚 來的……。 ︵編 者註: 為求 證文 中 ﹁ ……傳說蔣介石上四明 山,因安全 顧 慮 而裝 扮 成 和尚 ﹂ 乙節 , 特請 教 當 年 為 蔣 總 裁隨 扈 衛 隊的 樓 文 淵 先生 , 據 告:﹁ 蔣 公 確 曾 於 民 國三 十 八 年 四 月十三日,微服乘轎上 四明山訪四窗 ︵ 又名 四 方 ︶ 岩 。 因 當 時 該 山 區 已 有 新 四軍 盤 據 ,故 事 前 保 密到 家 ,途 中 警衛嚴密, 但絕無喬裝 為和尚 之事… … ﹂歷 史 就 要 求真 不 能 以 稗官 野 史 出 之,特此述明。︶ 唐• 劉長卿有詩云 :﹁ 蒼崖倚 天 立,覆石如 覆屋。玲瓏 開戶牖,落 落 明 四 目 。 ﹂ 從 洞 口向 外 眺 望 , 對面 青 峰 聳立 , 層 巒 疊 嶂 , 山 崖壑 口處 , 瀑 布飛下,靈岩停秀,景色十分壯觀。﹁ 險、奇、神﹂的四窗岩果然引人還思。

節錄︽海上寧波人︾ , 作者王立華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37


立城市國際化推進機制等方面。 據 悉 , 寧 波 將 建立 城 市 國 際 化 推 進機制,加 快對接上海 自由貿易區 建 設 ,充 分承 接 上 海 自貿 區 輻 射 和 聚 集 效 應 。 健全 出入 境 管理 和 服 務 , 爭 取 落地簽證︵ 編按:台灣 到寧波,已 可 落 地 簽 證︶ 等政 策。在 推動 內外 貿 易 一 體化方 面 , 寧波將全 力 打 造電子 商 務 產 業城 , 發 展 跨 境 貿 易 電 子 商 務 和 農 村 電 子 商 務 。 在 放 寬 外 資 投資 准 入 上 , 探 索實 行 准入 前 國 民 待 遇 加 負 面 清 單 管理 模 式 。 在 深 化 貿 易 便 利 化 改 革方面,積 極開展關檢 合作﹁一次 申 報、一次 查 驗、一次 放 行﹂ 改革 試點 ,全面推行屬地申報、 口岸驗放和 省 內出口貨物直通放行。 寧波還 對保稅區 等 對外 開放主 陣 地啟動了﹁ 升級版﹂。目前,寧波 已 經正式申報國家綜合保稅區,將整 合 寧波出 口加工區 等海關 特殊監管區 的 功 能 和 政 策 , 集 保 稅 區 、 出 口加工 區 、保稅物 流區、港 口等功能於一身 。

︵浙報傳媒提供︶

本會一○三年第一次獎助學金 三月一日起至三月三十一日止 接受申請,限定名額五十名, 申請人數超過以學業成績為標 準,取前五十名。

歡迎申請獎助學金

︵編 按:此 等 連 線作 業 功能, 台灣 已 實施近三十年︶ 完善開放型經濟,需要更加靈活 高效的體制 機制優勢。 寧波市本級 已 經取消 和 調 整行政審批 事項九十項 , 向縣︵市、區︶下放一 九八項,市 行 政 服 務 中 心 視窗 受理 事 項 比 例 達一 ○ ○%,辦理 事 項達九三 •四%。

對接上海自貿區 啟動升級保稅區 寧波六策打造開放型經濟新優勢 作 為 改 革 開放 的﹁ 橋 頭 堡 ﹂ , 寧 波 如 何 搶 抓 新一 輪 改革 開 放 契機 , 引 領全面 深化 開放 新浪潮 ,再次面 向 大 海揚 帆啟 航 ?二○一三 年十二月二 十 七 日 , 寧 波 市 委 召 開全 會, 在 開 放 型 經濟 發展、 經濟轉型升 級、民營經 濟 發 展 等方 面 , 提 出 一 系 列 具 有 寧 波 特 點 的 改革 舉 措 。全 面 部 署 ﹁ 雙 驅 動 四 治理 ﹂ ,堅 持 改革 和 創 新驅動 , 抓 好 生態、城鎮、社會和軟環境治理。 寧 波 市 委書 記 劉 奇 表 示 , 寧 波 是 一座因開放而崛起的港口城市,曾經引 領全國開放 風氣之先, 但近年 來 開 放 先 發優 勢 有 所 弱 化 。 在 新 的歷 史 起 點 上 深 化 改革 , 寧 波 必 須 以 開 放 促 改 革 、以 開放促 發展, 改革 創 新開放型 經 濟體制機制,增強國際競爭新優勢。 在 健全 開 放 型 經 濟 方 面 的 改革 舉 措,寧波提出了六條具 體舉措,主 要 內容集中在 深化貿易便 利化改革 ; 創 新招 商引資 機制 ;健全 境外 投資 促 進 機制;完善 開發區 提升 發展機制; 建

38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 浦 陽 江 三 江 匯 聚 處 的淡 水 , 以自然水位差和水泵引流相結 合的方式,通過河道逐漸輸送 到紹興、餘姚、慈溪、舟山、 寧波等地,補充這些地區的工 業和農灌用水。 ﹁浙東 引水工程每年可從富春 江 引 八 • 九 億 多噸 水到 浙 東 地區 河 網 , 大大緩解紹興、寧波、 舟山三地缺 水 之苦。﹂浙江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說 。另外蕭紹 寧平原河網 的水一向 流速 緩慢,自淨能力較弱,富春江水過境 後 , 河道 水 流加 速 , 有 助 於 淨 化 河 道 水質。 除 了 浙 東 引 水這 條 橫 亙 浙 江 的 ﹁ 大動 脈﹂ , 楠溪江引水 讓今年夏天樂 清 人 再 也 不 用 擔 心喝 不 到 水 。 去 年 三 月三十一日樂清成功從 楠溪江引水 後 ,每天可得到二十萬噸 水,有效解 決 了樂清居民的生活用水。 與此 同 時, 平蒼引 水、老虎潭 水 庫 、 沐塵 水 庫 等一 批 引 供 水 工 程 和 儲 備 水 源 也 相 繼 建成 , 舟 山 大 陸 引 水 三 期、義烏雙江水利樞紐 等前期工作 提 上 日 程 , 全 省 水 資 源配 置 總 體 格 局 基 本形成。 ︵浙報傳媒提供︶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39

旗幟

會場

台北市中華路一段 164-1 號 電話:2389-2222(代表號) 傳真:2331-1944‧2382-6427

琉璃

獎盃

水晶

http://www.award-flag.com.tw E-mail:target@award-flag.com.tw

獎牌

浙 東 引 水 為了解 決浙江水資 源東西不平 衡 ,特別是浙 東蕭紹寧 舟 地區水資 源短 缺,浙江啟動浙東引水工程,以富春 江引水至蕭 紹寧、曹娥江引水供寧波 , 大 陸 引 水 至 舟山 , 形 成 分 源配 水 、 分質供水。 二○一三年二月二 十八日,隨著 蕭 山 樞 紐閘 門一 開 ,一 汪 富春 江 水 兵 分 四 路 流入 蕭 紹 寧 舟 , 讓 錢 塘 江 下 游 的江水瞬間 就﹁動﹂了 起來。試通水 二十天內,不僅以每秒 五十立方米 的 速 度 為下 游 送 去 富 春 江 水 , 也 為 提 升 了沿途的水質立下汗馬功勞。 二○一三年七月,浙江大地經歷 罕 見 高 溫 乾 旱 , 浙 東 地 區 平均 降 水 量 較 常年 同 期 減 少 八 ○ % 以 上 。 為 及 時 緩 解該 地區 旱 情 , 七月 二 十 六 日下 午 三點,浙東引水工程開 始應急供水, 截至八月 十 五日零點,歷 時十九天 , 從富春江引入蕭紹平原河網總引水量 為六三 六六 萬立方米,相當於五個西 湖。 浙東引水工程引錢塘江、富春 江

禮品有限公司

TARGET AWARDS & FLAGS CO. LTD.

顧客滿意就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寧波培育發展 創意設計產業 到二○一五年,寧波市力爭實現創意設計產業總 營業收入一八○億元,達到企業總營業收入一五○億 元,確立國內外較大影響力的﹁設計強市﹂地位。最 近出台的︽寧波市創意設計產業三年行動計畫︾提出 ,培育發展具有國際水準和寧波特色的創意設計產業 ,打造﹁寧波設計﹂產業品牌和城市品牌。 創意設計產業是寧波市重點培育的八大戰略性新 興產業之一。根據這一行動計畫,從產業發展現實出 發,寧波市將以工業設計、廣告傳媒、建築裝潢設計 為重點發展領域,力促電子電器、汽車及零部件、裝 備製造、醫療器械等工業產品的設計與開發,推動新 媒體的廣告策劃、創意、設計及製作,打造智慧化家 居、公共空間室內設計等設計集成。 據悉,今後三年內,寧波市將逐步形成設計系統 產業鏈,提升設計附加價值。到二○一五年,爭創二 個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五十個省市級工業設計中心 ,建設紡織服裝和家電協同創新中心各一個,達五億 元的裝飾設計工程企業十家,達一億元的廣告傳媒企 業八家。 ︵浙報傳媒提供︶

寧波:成立象保合作區

寧波享有國家特殊功能政策的寧波保稅區將 走出原本五• 五 平方 公里 的﹁侷限﹂ 。日前,寧 波保稅區攜手象山共建的﹁寧波象保合作區﹂正 式揭牌成立 ,這是寧波保稅區構建開放型經濟 體 制的嘗試。 象保合作區位於象山縣內,南至昌國鹽場, 北至 東 陳 紅 岩 景 區 , 西 至 新 橋 高 灣村 、 石 浦 鎮 雞 鳴村 ,東至東海塗部分圍海區域,規劃面積二五 •一平方公里,相當於現有保稅區面積的五倍。 ﹁寧波保稅區經過二十多年開發建設 ,已建 成 省 市 重 要 的 國 際 貿 易 大 通道 、 高 科 技產 業 聚 集 地、現代物 流集散中心和進 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 , 具 有 較 強 的 開 放 型 經 濟 輻 射 帶動 能 力 。 ﹂ 保 稅 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可是,隨著入園企業越來 越多,保稅區 已無地可供項目落戶。另一方面, 象山港、大目洋和三 門灣及附近區域開發,急需 好的專案,此次合作,多方正好優勢互補。 合作區 的功能定位是對台經貿合作試驗區、 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重要功能區、三門灣開發開 放 先導區 、產城 融合和生 態文明示範區 、體制機 制創新試驗區。

︵浙報傳媒提供︶

40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寧波千戶住房困難家庭 新家過年∣圓夢安居時 寧波市江北區洪塘街道和塘雅苑社區裡,到處洋溢著幸福的味道 。一千多戶住房困難家庭,在這個新建成的市級公共租賃房社區,在 新家度過了第一個新春闔家團圓佳節。 二月四日下午一時三十分,記者叩開六號樓居民周小鳳的家門時 ,她正忙著收拾新家。周阿姨的新家兩室一廳,面積不大,約六十平 方米,可是生活設施一應俱全。廚房裡,裝有整體式櫥櫃,配備煤氣 灶和油煙機;衛生間裡,裝上了節水型座便器和太陽能熱水器;臥室 有十平方米,安上個大衣櫃,再放下雙人床和床頭櫃,並不顯得擁擠 。周阿姨告訴記者,這些生活設施都是建設管理方設計安裝好的,細 節考慮得非 常周到。 ﹁住上這樣一套兩居室,是我們一家多年的夢想。﹂周阿姨說, 她這幾年一直租房住,因為房租漲價,連續搬了好幾次家。而這套房 子每月租金僅需六百多元,比市場價至少便宜一半,很實惠。 站在窗口眺望,整個社區盡收眼底。周邊有農貿市場、醫療服務 中心、學校、超市等,設施齊全。社區裡不但有健身房、乒乓房、檯 球房、電子閱覽室等休閒場所,還建了一個二千多平方米的公共餐廳 ,提供價廉質優的就餐服務。 像周阿姨一樣,去年寧波市∣海曙、江東、江北三個區共有二千 多戶住房困難家庭和外來務工人員,搬進了﹁和塘雅苑﹂、﹁水岸花 園﹂、﹁應嘉麗園﹂等多個公租房社區。 ︵浙報傳媒提供︶

寧波製造 直升機平台 首運韓國

今︵二○一四︶年一月四日 ,由寧波鎮海區一家企業生產的 直升機平台在大榭信業碼頭裝載 發運韓國。據承運方寧波建航國 際公司介紹,該平台長寬各三十 四米、高六‧九米,是目前寧波 港發運的 尺寸最大 的單件物 品,同時 也開啟了 直升機平 台項目在 寧波航運 史上的新頁。

︵浙報傳媒提供︶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41


沈 光 村 ︵ 今 櫟 社 鄉星 光 村 ︶ 人 。 出 身 寧 波 名 門 , 幼 承 家 學 , 擅詞 賦 。 一 六 二 七 ︵ 明 • 天 啟 七 ︶ 年 補 博士 弟 子 員 ,一 六三 ○ ︵崇 禎 三 ︶ 年 中 鄉 試 副 榜 ,一 六三 六 年以明經入 南都 國子監 就 讀。他投身 抗清義師,官至太僕寺 少 卿 ,活 躍在 東 南 沿 海 , 最 終 在 一 六 五 九 年 鄭成 功 、 張 蒼 水 率 領 的 抗 清 舟 師 兵敗南京之 後 ,遇颱風 意外 的漂到 台 灣 ︵ 當 時 一 度稱 ﹁ 東 番 ﹂ 或﹁ 台 員 ﹂ ︶,從此 定居並終老於此。 台 灣這 個 中 國 第一 大 島, 自 古 以 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 ,殷商時稱 為 岱嶼、員嶠 ,先秦稱瀛 洲,漢代名 曰 東 醍 ,三 國 時期 被 稱 為 夷 州 。 至 隋 , 改夷州為流求。周煌︽琉球國誌略 ︾ 引 中 山 世 鑒 稱 為 流 虬 , 源於 隋 使 依 萬 濤 間 ,見 台 灣地 形 如 無 角 虬 龍 浮 水 中 。 流求之 名 一 直 被 沿 用 至 宋 元 時期 , 其間歷代史 書雖在﹁ 流求﹂的書寫 上 時有不同, 但字音始終未 變,如琉 求 、留求、琉 球等,到明代中葉始改稱 為 北港 、 東 番 。 而 明 季 莆 田 人 周 嬰 所

轉 載

著 ︽ 遠遊編 ︾ 中有一 篇 ^東番 記﹀ , 稱台灣為台員︵閩南 口音︶。十六世 紀葡 萄牙人 航經台灣東 部太 平洋 時稱 之為﹁福爾摩沙﹂︵ ︶。卻 從未出現過﹁台灣﹂的字樣。 一 六 六 七 或一 六 六 八 年 間 , 沈 光 文 以 駢 體文 賦 形 式 創 作 了全 面 介 紹 他 客 居 地 概 況 的文 章 , 名 曰 ︽ 台 灣 賦 ︾ 。正是這 篇不朽文獻, 才使﹁台灣﹂ 第一次成 為全 島的名稱 ,並且被廣 泛 接受而確定下來。舉凡 地理、歷史 、 民族、風俗 、氣候、山 川、地形、 物 產 、 礦 產 以 及 花 草 樹 木 、 飛禽 走 獸 、 海 洋 生 物 等 等, 沈光 文 都 用 優 美的 駢 體 文 ∣羅 列 。 例 如 台 灣 的 地 理 位 置 : ﹁長亙兩粵之 前,屹立 七閩之外。 東 南 則 日 本 之 艫 舶 常 通 , 西 北 則 會稽 之 關梁可數。 海壇、滃水,北向之方 隅 ; 南 澳 、 銅 山 , 西 流之 門 戶 。 邇 連 呂 宋,遙望暹邏。﹂ ︽ 台 灣 賦 ︾ 作 為 島 上 第一 篇駢 體 文 賦 , 沈光 文 把 中 國文 學 古 老 而 華 麗 的﹁文 賦﹂ 漂亮 的移 植 到 了台 灣, 對

﹁台灣﹂之名是阿拉寧波人取的 本 人 有 幸在 二 年 前 加 入 了 ︽ 寧 波 幫︾編輯 部這一 團 隊, 從而 能夠每 天 每 時每 刻都 接觸 到 ﹁ 寧 波 幫﹂ 這 一 群 體 的方 方 面 面 , 沐 浴在 七 千 年 中 華 文 明 的長 河 中 , 享 受著 寧 波 深 厚文 化 底 蘊 的薰 陶 , 深感 寧 波 幫 群 體 精 神 的 博 大深邃,我 也將 此 作 為 自 我 學 習 、 研 究的方向,不停的探究。 正是由於工作上的便利,在編輯 二○一三年 第五期︵總 第四十八期 ︶ ︽寧波幫︾ 時,被寧波 大學教授、 香 港 ︽ 寧 波 幫 ︾ 雜 誌總 編 戴光 中 的 ^ 沈 光 文 開 創 了 多 少 ﹁ 台 灣 第一 ﹂ ﹀一 文 吸 引 , 讓 我 一 口氣把該 文 讀 完 ,﹁ 哇 !原來台灣 的名字竟然 是 阿拉寧波 人 給取 的!﹂ 這 是 阿拉寧 波 的榮 耀, 於 是就產生了要讓所有寧波同鄉,尤 其 是客居外 地 的寧波同 鄉都 知道 的念 頭 ,故 給 上 海 的 ︽ 海 上 寧 波 人 ︾ 寄 發 此 文,以饗鄉賢。 據 戴 教 授文 章 介 紹 , 沈光 文 ︵ 一 六一 二 ∫一 六八 八 ︶ 字 文 開 、 斯庵 , 晚年自號寧 波野老,明 清際鄞縣櫟 社

42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a s o m r o F


之 後台灣賦 學 的影響很 大。此後,在 施琅 的 ︽ 陳 海 上 情 形 疏 ︾ 等 奏 章 中 都 可見到。一 六八四年, 清政 府設立 台 灣府,隸屬福 建省。從此,這個名 稱 通行中華 大 地乃至全世 界,直到今天 。 所 以 說 , 沈光 文 是 第 一 個 站 在 島 上 用 ﹁ 台 灣﹂ 來 稱 呼 並 寫 入 文 獻 的 中 國 人,﹁台灣﹂這個名字真正是阿拉寧 波人給取的。 誠然, 台灣自古以 來就是中國 的 固有領土, 卻從來沒有一位朝廷命官 長期定居於此。雖早在 公元二三○年 三 國 時期 , 吳 國 孫權 就 曾 派遣 大將 衛 溫、諸葛直率領甲士萬人,從寧波 句 章港 航抵,僅逗留年餘 即回大陸。 當 時居住在 島上的漢人固然不少,但 幾 乎全 是迫 於 生 計 的經濟 移民,大字 不 識,文化淺薄;而台灣的原住民,則 連 本 民 族 的 文 字 都 沒 有 。 沈光 文 卻 是 第一 位 定居 台 灣的高官 鴻儒 ,生活 了 三十個年頭,直至一六八八年長眠於 此。其間, 他不僅用︽台灣賦︾全 面 介 紹 台 灣 的 風 土 人 情 , 大約 在 一 六 七 四年,沈光 文又完成 了 有史以來第一 篇研究 台 灣最 早 的學 術 文 獻 ︽台 灣 輿 圖考︾。︽ 台灣輿圖考 ︾ 篇幅雖短 , 分量 極 重 , 在 當 時 的 政 治 上 和 軍 事 上

都 是 非 常有 用 的。台 灣 大學 教 授 盛 成 又 從 學 術 的 角 度指 出 : ︽ 台 灣 輿 圖 考 ︾ 為 台 灣方 誌之 嚆 矢 , 給 後 人 撰寫 台 灣方誌提供了豐富資料。 沈光文 的^東吟 社 序﹀ ,是 台 灣 島上 留存下 來 的第一 篇 散文 。而它 的 價值,更在 於昭示了 島上第一 個詩 社 的誕生 , 意 味著 沈光文 把大陸士 林 聯 社 結 盟 , 以 詩 會友 的 傳 統 帶 到 台 灣 ; 他將 中華 民 族 源遠 流長 的文學 形式 ∣ 格律詩傳播 到了台灣;而且,他開 拓 了 台 灣 文 學 最 重 的 母 題 ∣鄉 愁 文 學 ; 率 先描 述 台 灣 的風光 、 物 產 和 少 數 民 族 的奇風俗 。他是無可 爭議 的台灣文 學 始祖 。 他 還 第一 個運 用 中 醫 藥 學 , 為少數民族 治病救人; 第一 個開設 私 塾 、 進 行華 夏 文 化 啟 蒙 教 育 等 等 , 可 以說沈光文 對台灣的貢 獻是居功至 偉 的,他創造的無數個台 灣第一,永垂 青史,後人 銘記。在今天,台灣建有 沈光文 紀 念 碑 ;台南 市 善化區 有光 文 路 、文 開 橋 、 斯 庵 橋 ; 鄞縣 櫟 社故 里 存 沈 氏 宗 祠 。 台 北 市 寧 波 同 鄉 會編 輯 出版了︽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 節錄萬新兒的︽海上寧波人︾

約85歲

浙江省蘭溪塘加人

哥哥龔汝清(同母異父)於民國38年8月在蘭溪被抓壯丁後至台 灣;被抓第二天是其生日。尋找人同母異父妹妹姜汝妹,1932 要 年5月28日生於浙江省金華縣湖四鄉湖村;現住江南京都花園B 幢3單元102室。

尋 人 啟 事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43

大陸手機:134-8693-7882 地址: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 浙江師範大學兒童文化研究所

鄧琪瑛

任春仙

外甥女

清(同母異父) 汝 龔 被尋人姓名


本會續收會費及各項捐款徵信錄 會員會費 收 費 日 期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6 2/6 2/7 2/9 2/11 2/11 2/11 2/12 2/12 2/12 2/12 2/13 2/14 2/18 2/18 2/18 2/18 2/18 2/19 2/20 2/20 2/20 2/20 2/20 2/20

收 據 編 號 11303 11304 11305 11306 11306 11306 11306 11307 11308 11309 11310 11311 11312 11313 11314 11315 11316 11317 11318 11319 11320 11321 11321 11322 11323 11324 11325 11326 11327 11328 11329 11330 11330

103年2月1日至2月28日

徐 林 魏 樓 沈 樓 樓 嚴 方 呂 阮 錢 楊 莊 樓 方 吳 紀 潘 林 朱 龔 龔 王 張 沈 俞 季 鄭 李 王 方 彭

枕 梧 飛 岳 珠 偉 蕙 慧 達 廉 耀 倫 良 林 威 東 俊 綱 霞 澐 慶 明 軒 飛 超 發 國 林 承 華 泝 瑛 寒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雲 登 明 宇 蕙 國 偉 志 張 亞 和 祥 和 子 曉 希 延 月 逸 可 欣 行 綏 正 岳 正 文 珞

永久會費

普通會費

月刊贊助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1,000

500 500 300

1,000

1,000 500 1,0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2,500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計 500 500 1,0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0 1,500 500 500 500 1,000 500 1,000 800 500 500 500 1,500 500 500 1,500 1,000 500 1,000 500 500 1,000 3,000 500 500

44


收 費 日 期 2/24 2/24 2/24 2/24 2/24 2/25 2/27

收 據 編 號 11331 11332 11333 11334 11334 11335 11336

姓 皮 周 鄭 鄭 郭 柴 竺

名 琦 宏 道 怡 淳 艾 之

永久會費

行 熙 海 娟 佑 伶 蓮

普通會費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月刊贊助

計 500 500 1,0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會員樂捐 收 費 收 據 日 期 編 號 2/5 3802 2/6 3803 2/8 3804 2/11 3805 2/17 3806 2/20 3807 2/24 3809 2/25 3810

樓 登 岳 陸 兆 友 吳 志 成 林 煥 雄 餘 杭 同 鄉 會 張 美 娣 王 可 飛 吳 壽 松

會務贊助

春節活動

獎 學 金

10,000 2,000 2,000 20,000 特刊 4,800 1,000 70,000 24,326

計 10,000 2,000 2,000 20,000 4,800 1,000 70,000 24,326

103 年 2 月 8 日會員大會 收費 日期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45

收據 編號 11351 11352 11353 11353 11354 11355 11356 11357 11357 11358 11359 11360 11361 11362

姓 潘 王 鍾 鍾 余 連 諸 金 金 張 徐 陳 陳 沃

名 力 承 孟 孟 正 兆 葛 以 瑞 近 尚 有 有 坤

行 桂 軒 學 祥 光 賢 蓓 虞 永 温 雄 雄 榮

永 久 普 通 月 刊 永 久 普 通 月 刊 收費 收據 姓 名 會 員 會 費 贊 助 會 員 會 費 贊 助 日期 編號 500 2/8 11363 章 國 鋒 500 500 1,000 2/8 11364 趙 存 華 500 500 2/8 11364 趙 心 宇 500 500 2/8 11365 張 曼 琹 500 500 2/8 11365 俞 義 芳 500 500 2/8 11366 周 蓉 500 500 500 2/8 11367 李 承 虎 500 500 2/8 11368 樓 文 淵 500 500 2/8 11369 郭 斌 偉 500 500 2/8 11370 吳 振 法 500 500 500 2/8 11371 王 大 川 500 500 2/8 11371 王 中 文 500 500 2/8 11372 葉 碧 伶 500 500 2/8 11372 胡 君 慈 500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收費 日期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收據 編號 11373 11374 11375 11376 11377 11378 11379 11380 11381 11382 11383 11384 11384 11385 11386 11387 11388 11389 11390 11391 11392 11393 11394 11395 11396 11396 11397 11398 11399 11401 11402 11402 11403 11404 11405 11406 11407

章 思 泉 徐 寶 根 張 屏 酈 仲 棟 樓 顯 木 金駱常娥 金 桂 薌 朱 海 林 傳 謨 哲 樓 永 志 屠 幗 耀 張 佳 玲 張 文 良 郭 建 甫 陳 啟 新 應 鎮 國 余 光 燾 李 志 潭 黄 新 富 湯 家 樹 陳 復 義 胡 樹 東 王 立 信 戴 勁 軍 李 昱 萱 胡 翠 芬 樓 德 照 倪 美 麗 林 建 業 張 宏 慶 胡 炳 興 胡 又 中 樓 思 仁 吳 神 農 季阮玉梅 施 彭 年 張 潤 生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永 久 普 通 月 刊 永 久 普 通 月 刊 收費 收據 姓 名 會 員 會 費 贊 助 會 員 會 費 贊 助 日期 編號 500 500 2/8 11408 王 真 民 500 500 500 2/8 11409 葉 財 源 500 500 500 2/8 11410 嚴 燮 均 500 500 2/8 11411 邱 沐 生 500 500 500 2/8 11412 胡 翠 蓮 500 500 2/8 11413 陳 心 500 500 2/8 11414 曾 文 智 500 500 2/8 11415 趙 維 淦 500 500 500 2/8 11416 經 省 身 500 500 200 2/8 11418 楊 易 白 500 500 2/8 11420 陳 心 慈 500 500 2/8 11421 吳 承 華 500 500 2/8 11422 戴 秉 政 500 500 500 2/8 11423 俞 玄 軍 500 500 500 500 2/8 11424 夏 經 倫 500 500 2/8 11424 夏 乃 康 500 500 2/8 11425 金 德 恆 500 500 500 2/8 11426 陳 志 明 500 500 2/8 11426 陳柯春香 500 500 2/8 11427 忻 紀 民 500 2,000 2/8 11427 忻 以 庭 500 500 500 2/8 11428 陳 卓 500 500 2/8 11429 季 綠 丹 500 500 500 2/8 11430 何 乃 細 500 500 2/8 11431 章 永 林 500 500 2/8 11432 池 宗 憲 500 500 2/8 11432 池 伯 成 500 500 500 2/8 11433 張 庭 禎 1,000 500 500 2/8 11434 張 鐵 耀 500 500 500 2/8 11435 陸 永 琛 500 500 500 2/8 11437 張陳金鳳 500 500 500 2/8 11438 沈 靖 500 500 500 500 2/8 11439 孔 承 先 500 500 2/8 11440 邢 錦 棋 500 500 500 2/8 11441 方 駒 500 500 2/8 11441 方張桂英 500 500 500 2/8 11442 胡 長 松 500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46


收費 日期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47

收據 編號 11443 11444 11445 11445 11445 11445 11446 11446 11447 11448 11449 11450 11451 11452 11453 11454 11455 11456 11457 11458 11459 11460 11461 11462 11463 11464 11465 11466 11467 11468 11469 11470 11471 11472 11473 11474 11475

姓 嚴 戴 方 羅 羅 羅 韓 韓 倪 周 孔 劉 宋 張 陳 陳 金 樓 樓 項 陳 陳 周 吳 周 錢 錢 錢 錢 李 陳 杜 屈 范 何 駱 戈

名 致 華 佶 侃 美 華 寯 甯 宸 廷 一 德 威 國 年 涯 繞 承 先 永 旭 樾 管 鄉 彥 傑 文 瑛 拱 之 忠 義 文 達 立 明 君 國 瑜 仕 涵 鳳 祝 國 平 義 芳 之 本 元 俊 人 豪 佐 良 勝 珍 勇 駿 彥 荒 鳳 翎 昆 龍 善 榮 錦 華

永 久 普 通 月 刊 永 久 普 通 月 刊 收費 收據 姓 名 會 員 會 費 贊 助 會 員 會 費 贊 助 日期 編號 500 2/8 11475 戈 顥 瑄 500 500 2/8 11476 金 孝 華 500 500 2/8 11476 金 龍 500 500 2/8 11477 張 憲 治 500 500 2/8 11478 王 國 燕 500 500 500 2/8 11479 陸 寶 蓀 500 500 500 2/8 11480 陸 宗 順 1,000 500 2/8 11481 朱蔣必強 500 500 500 2/8 11481 朱 行 成 500 500 2/8 11481 董 月 鳳 500 500 2/8 11482 樓 盛 業 500 500 500 2/8 11483 裘 懌 淵 1,000 500 500 2/8 11484 李 適 中 500 500 500 2/8 11485 俞 川 心 500 500 2/8 11486 朱 國 靖 500 500 2/8 11487 陶 之 文 500 500 2/8 11488 沈 良 500 500 2/8 11489 陳 祐 中 500 500 2/8 11489 陳 紀 法 500 500 2/8 11490 胡 佑 嫣 500 5,000 2/8 11491 龔 濟 潤 500 500 2/8 11492 莊 明 康 500 500 2/8 11493 陳 德 徵 500 500 2/8 11494 張 明 君 500 2,000 500 2/8 11495 徐 胥 瀾 500 500 2/8 11496 徐 嘉 徽 500 500 2/8 11496 徐 鈺 婷 500 500 2/8 11497 尹 政 堯 500 500 500 2/8 11501 鄭 安 茹 500 500 2/8 11501 鄭 安 婷 500 500 2/8 11502 倪 成 勳 500 500 2/8 11502 倪 如 霖 500 500 2/8 11503 王 宗 坤 500 500 2/8 11504 沈 國 楨 500 500 2/8 11504 沈 怡 如 500 500 500 2/8 11504 沈 杏 林 500 500 2/8 11505 蔡 業 成 500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收費 日期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收據 編號 11506 11507 11508 11508 11508 11509 11510 11511 11512 11513 11514 11514 11515 11515 11516 11517 11518 11519 11520 11521

姓 樓 劉 周 周 周 徐 徐 董 錢 劉 張 張 任 劉 胡 周 周 葉 陳 金

名 開 正 鈞 聖 聖 善 叔 鑫 憲 逸 玉 燕 治 兆 兆 顯 子 養

清 中 陶 民 偉 良 節 旭 奎 和 成 永 斌 雪 清 成 成 章 虬 文

永 久 普 通 月 刊 永 久 普 通 月 刊 收費 收據 姓 名 會 員 會 費 贊 助 會 員 會 費 贊 助 日期 編號 500 2/8 11521 金 允 成 500 500 500 2/8 11521 金 佩 璇 500 500 2/8 11522 梅 吉 浩 500 500 2/8 11523 盧 岱 山 500 500 500 2/8 11524 徐 旭 陽 500 1,000 2/8 11524 徐 國 常 500 500 2/8 11524 徐 國 維 500 500 500 2/8 11524 徐 國 鼎 500 500 2/8 11524 錢 綉 麗 500 500 2/8 11525 羅 鎼 妹 500 500 2/8 11525 吳 美 芳 500 500 2/8 11526 俞 珍 如 500 500 2/8 11527 俞 申 芳 500 500 2/8 11527 向 可 人 500 500 500 2/8 11528 鄔 官 福 500 500 500 2/8 11529 潘 敏 華 500 500 2/8 11530 汪 淮 500 500 500 2/8 11531 何 秋 容 500 500 500 2/8 11532 嚴 家 園 500 500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浙江月刊 第 539 期

行政院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台誌字第○三九一號 中 華 郵 政 北 台 字 第 ○ 六 ○ 二 號 執 照 登 記 為 雜 誌 類 交 寄

1

浙江月刊

18

第四十六卷第三期 ︵總號五 三九期︶ 中華民國一○三年三月十日出版

5

發行者:台 北 市 浙 江 同 鄉 會 江 月 刊 社

89

出版者:浙

發 行 人:吳 紹 起 社 長:陳 友 旺 總 經 理:林 德 馨 總 編 輯:金 雨 麟 編輯顧問:吳 神 農 社務委員會主任委員:馮宗木 社務委員:嚴長庚 吳壽松 張禮善 樓登岳 翁中明 樓文淵 徐達仁 吳志成 張冬梅 倪胤超 林德馨 楊尚賢 胡治清 斯培倫 陳健倫 鄭致宏 陳繼國 俞川心 王錫洪 徐憶中 周道忠 張 屏 徐旭陽 張政平 陸兆友 鍾仲英 周 坤 許汝才 應柔爾 徐明哲 社 址: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二七七號二樓 電 話:二三六三五六○七•二三六三○五八一 傳 真:二三六二八四四○ 郵儲劃撥帳號∣○○○二二七二一號 戶號:台北市浙江同鄉會 : tp.zhejian@msa.hinet.net E-MAIL 者:漢雅資訊有限公司 址: 台北市南京東路三段 巷 弄 號 樓 話:二五○六∣二二二五 本會 印 刷 地 電

106

48


! !

!

‫ ש‬ռ ఱ ᙢ ᖶ ‫ ⵯ ׺‬ሳ ‫ש‬ռ␕ߤҝ࣌ᛤᆙᇒ᛬ᘍሳ ! !

మܴซ՟΋݆ሇ҆Ǵᕴӧ഍໚ϐ໔Ǵᅌᖿғ౧఩‫ޑב‬ਔংǴ‫ک‬๱઱઱ඦඦ ϐࡾߘǴᡣᚶ๱‫ޑ‬ЈᡫǴᑩ๞ଆᐚᐚ‫ࡘࠉޑ‬ᆶ‫ۺק‬Ƕ ‫؂‬྽మܴஒԿǴᕴࢂනਔӭ໦ଽତߘǴᡂϯವෳǴନΑ౼௟ოӦǴѠчѱ ੈԢӕໂ཮Ǵ‫؂‬ԃѤД೿཮ᖐᒤమܴ‫཮ݤ‬ǴԜԛ‫཮ݤ‬Ǵஒ཮ፎৣРཁൿঅ‫ݤ‬஥ ሦ౲ғǴа၈ኑࣹᛗϐֵЈǴଓࡘΫᡫǴ஌൥ࠉࡘǶ ‫ܭ‬ҁ೯֋ϐࡕǴԖమܴ‫཮ݤ‬ൔӜ߄Ǵፎаི҅༤ቪమཱǴ‫ܭ‬୯᏿ΟДΒΜ Ва߻ǴӛѠчѱੈԢӕໂ཮ൔӜǴаճբ཰Ƕ ൣӫӵ֮ȈѠчѱᛥථᅽၡΟࢤΒΎΎဦΒኴ Ⴌ ၘȈ (02)2363-5607 ǵ 2363-0581 ໺੿Ǻ (02)2362-8440 ॣϊ‫ە‬ ‫ཽݳ‬ਣ໣Ȉύ๮҇୯΋ɄΟԃѤДΟВȒၭ᏿ΟД߃ѤȓࢃයѤ ΢ϱΐᗺԿΠϱϖᗺǶ ‫ཽݳ‬ӵᘉȈཥчѱҡ☇ໂѠч޸༜Ϧოࡾཧ୸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ۓ‬

ɏҐԪԄԥሰ्ԋ௷ཧॹ௮წϵٚ޲፝ᇅҐཽഀᛯȂӕѫ՘ԋ௷ᗃᗃȊ

‫ש‬ռఱᙢᖶ‫ⵯ׺‬ሳ


ѯіҀ੗ԱӤ໑ཽ! ! ఽ݃‫ཽݳ‬ൣӫߓ! ۳ ғ ‫ޣ‬ ၗ ਑ġ ᆀ! ! ᒏ! ‫ ! ! !ۉ‬Ӝ! ᆀ! ! ᒏ! ‫ ! ! !ۉ‬Ӝ! ġ ġ ġ ġ ġ ġ ġ ġ ġ ġ ġ ġ ໚ ΢ η ৊ ၗ ਑ġ ᆀ! ! ᒏġ ‫ ! ! !ۉ‬Ӝ! ᆀ! ! ᒏ! ‫ ! ! !ۉ‬Ӝ! ġ ġ ġ ġ ġ ġ ġ ġ ġ ġ ġ ġ ф ቺ ଑ ӛ! ‫ ! ! ! ! !ۉ‬Ӝġ ‫ ! ! ! ! !ۉ‬Ӝġ ġ ġ ġ ġ

М!ϐ!ᐕ!ж!઒!‫ے‬ġ ‫ ! ! ! ! !ۉ‬Ӝġ ‫ ! ! ! ! !ۉ‬Ӝġ ġ ġ ġ ġ ҙ!ፎ!ΓǺġ ႝ! ! ၉烉ġ Ӧ! ! ֟Ǻġ ф!ቺ!ߎǺཥѠჾ! ! ! ! ! ! ! ! ! ! ! ! ! ! ! ϡ᏾ġ 2/ςୖуၸ‫ޣ཮ݤ‬խ༤Ǵѝ໪ႝ၉֋‫ޕ‬Ƕ! 3/‫཮ݤ‬фቺߎǺεจՏфቺߎཥѠჾ3111ϡ᏾ǴλจՏфቺߎ611ϡ᏾Ƕ! 4/ӵҔແֽჄኘፎຏܴ‫཮ݤ‬фቺߎǶ! 5/ແࡹჄኘ஦ဦǺ11133832ǴЊӜǺѠчѱੈԢӕໂ཮Ƕ! 6/ൔӜ߄όኦ٬ҔਔǴፎԾՉቹӑջёǶ!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