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聲誌 第二期

Page 1


說著故事的青春

生命有的時候很奇怪, 有一些字在年少時不懂得,長大了, 某一個瞬間突然便懂得了, 比如說,啟蒙,這個詞就是一個好例子。一個好字。 青聲誌第二期要介紹的就是這樣的一個字, 眼前青青澀澀地, 站在過去與當下的交界,摸不出脾氣的男孩或女孩。 生命的沉重是真的,悲傷也是真的,面對未來的憂懼也是真的, 但是,他們還是試圖讓青春顯得不一樣啊,儘管一點點也好。 這一點點有著他們對現實的體悟, 更多關於生存如何能夠有人的溫度。 那「一點點的」賦予了啟蒙新的意義, 創作著屬於個人的與集體的敘事。 讓我們一起翻開吧,他們正說著故事呢。 而且啊, 這些故事我相信還會在他們的生命裡 翻寫出新的風景。

1


目錄

catalog

01

彭偉愷的雙軌之旅

你所不知道的技職生涯

我的小劇本

02

這樣的技術生,真的有未來嗎?

03

一份媒體教育的作業

衝撞現實的新聞研究生蕭婷方

組織的力量,燒不盡的人間

訪東海人間工作坊洛書

05 當期企劃/范軒昂 視覺設計/管家青

04

學權小旅行

觀察、紀錄、反思 文字主編/范軒昂 網站編輯/李盈萱

文字編輯/王法明 攝影/劉仲書、阿翔

行政主編/劉惠中 特別感謝:褚小豬

2


彭偉愷的

雙軌之旅

採訪:范軒昂、黃佳玉 撰文:范軒昂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為促進青少年就業,及 培訓契合企業需求之優質專業技術人力,自民 國 92年與教育部合作,引進德國「雙軌制」 (Dual System)職業訓練模式,推動「台德菁 英計畫」,並以德國雙軌制訓練制度為基礎, 發展本土化之雙軌訓練制度。經檢討施行成 效,為契合國內產業及社會環境需求,自 98年 起以本土化為主要導向,進行計畫再造,並更 名為「雙軌訓練旗艦計畫」。「雙軌訓練旗艦 計畫」整合事業單位及技職體系資源,訓練生 (學生 )每週分別在業界實習至少 3日、學校上 課 2~3日,不但可學習理論課程,還可增加實 務經驗,降低學校教育與職場技能的落差。另 外,訓練生 (學生 )除可享有學費之優惠補助 外,每月由事業單位提供津貼,以減輕經濟負 擔 。訓 練 生 ( 學 生 ) 於 訓 練 期 滿 且 成 績 合 格 者 , 可取得教育部授予之日間部正式學歷文憑與勞 委會及事業單位共同核發之結訓證書。(摘自 雙軌計畫 ) 現今你去,在他們面前將這話刻在版上, 寫在書上,以便傳留後世,直到永永遠遠。 (聖經,以賽亞書 30:8)

3


4


創造我的故事 「有很多人想上這一本嗎?」我問。 「還滿多人吧,上這本是一種驕傲。」 「而且,不管有沒有學到東西,一學期才 一萬多塊而已,便宜吧?」彭偉愷略帶調侃的 語氣笑道。 彭偉愷是一個參與雙軌計畫的技術生,他 租賃的房間裡只有兩本書,一本是他為了學習 歷史而到教會拿到的聖經,另一本就是這本雙 軌計畫的故事集。書中人物多是成績或家庭經 濟弱勢的學生,為了讓自己更具競爭力而進入 教育體制,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

期三、星期四兩天。星期三這天甚至從早上八 點上課到晚上十點半。課程分別為:資訊管 理、基礎英文、文化慶典與導覽解說、職場倫 理與人際溝通、商用日語、餐飲服務技能與實 務,其中職場倫理與人際溝通就有三堂課。 「基本上,老師會教得很簡單,因為覺得 我們是一群很累的人。學生也會希望老師不要 出作業。因此一個很想學東西的學生,團體反 倒會討厭他。」彭偉愷的課堂經驗突顯出雙軌 計畫的問題:為了讓廠商可以更彈性化的安排 學生的實習時間,課堂教學時間更加集中,教 學內容也無法讓學生習得益於技術的知識。另 一方面,實習場域的疲憊,也讓教師無法在課

「這學期一本書竟然都不用買。」熱愛學 習的他,先是一臉苦笑,接著開始興奮地跟我

堂中有效進行教學。令人質疑,這樣的教育經 驗,對於學生未來的出路真的有所幫助嗎?

說著學校社團活動很少,他最近參加了一次領 袖社的活動,也開始想到一般大學旁聽社會系 的課,希望認識更多的人,也可以看到一般大

大學生原來可以這麼美好 彭 偉 愷 的 生 命 有 這 樣 的 時 刻 ,腳 踏 車 環 島 。

學生在做些什麼。我翻著他這學期的課表,才

那年暑假他一個人騎著腳踏車抵達東部,原本

發現稀鬆平常的校外進修活動對他是多麼不容

準備回家了,這時遇到大學生車隊,這些車友

易的事。一個禮拜他只有一天假日,其餘時間

們邀請他一起去原住民部落,一群人圍坐彈著

都在廠商指定的實習場域勞動。課程集中在星

吉他,說自己的故事。他記得其中一個政大學 生當過學生代表,其任內曾經推動廢除三二制 度。另一個台大物理治療系的學生畢業後發現 自己想成為一個醫生,重考至長庚念醫學院, 不覺浪費光陰。彭偉愷在旁靜靜地聽著,覺得 當大學生也可以這麼美好。 彭 偉 愷 回 憶 ,高 職 畢 業 後 ,他 以 「 台 德 菁 英 計畫」進入北部一間科技大學二專部行銷流通 管理系。當初會參加這個計畫是為了那張結訓 證書,有助於未來找工作,也希望在過程中學 到技術。但是兩年來在速食店的實習,他如同 一般員工排班,工作內容都在炸薯條與漢堡, 公司並沒有擔負起培訓的責任。而且他逐漸發 現,即使拿到證書及文憑,這個實習經驗對未 來並沒有多大的幫助,任何一位工讀生隨時都 可以替代他的工作,不免懷疑起自己的專業技 術到底在哪裡? 「 參 加 這 個 計 畫 沒 有 學 到 什 麼 技 術 。對 我 而 言的技術,像調酒,能有自己的創意在裡面。

雙軌訓練計畫書冊

5

但是對廠商而言,他們不希望有獨特性的人,


比較是用自身的利益來考量。如果這個學生學

一方面也知道自己的能力沒有別的辦法繼續升

到東西,畢業後也不一定會留下來,在短期的

學。」那種複雜且矛盾的滋味,斷斷續續彭偉

狀況下並不會有培訓的心態,大部分都是讓學

愷嘗過許多。看不見未來,沒有任何人指引,

生做 PT(part-time)的工作。」

生命本身卻提出要求。 他的自我實現轉化為臉書上的社團,彭偉

雙軌計劃缺乏專業培訓的背後卻有相當嚴

愷說這個「學徒組織」主要目的在於邀集志同

苛的考核制度。廠商依據學生實習過程的表現

道合的夥伴討論有關技術生權利的問題。那時

來決定是否通過考核。考核未能通過或無做滿

候的彭偉愷在一間美式餐廳接受「餐飲經營實

兩年,在制度上等同於被退學。彭偉愷觀察,

務訓練」。實習內容仍舊類似二專基層服務員

許多同學擔心未能通過廠商考核,即使遇到不

的工作。意料之外的是,主管約談他。公司以

公平的待遇也只能忍受下來。廠商獎懲學生也

他臉書上討論技術生權利的社群,認定他煽動

無相關規範,依其主觀好惡認定。即使如此,

員工破壞團隊組織和諧,揚言要開勸導單。語

學生也很少會轉換雇主,因為廠商的勞動環境

言衝突過程中,彭偉愷才知道自己的言論空間

其實大同小異。

並不自由。為了讓這個群組討論能夠持續,他 將臉書地下化,僅邀請少數熟識的朋友參與。

六 十 位 同 班 同 學 當 中 ,只 有 三 分 之 一 的 人 完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彭偉愷對自身權利

成訓練拿到畢業證書。沒有通過訓練的學生,

問題開始質疑,比如當他欲畫假就被約談詢問

則持同等學歷報考二技。求學過程未能養成專

是為了什麼原因畫假 (註一 )?而且無論他畫平

業技術,面對前途的茫然感持續。他們只能投

日或假日,公司皆會以缺人拒絕。這個不合理

入更多時間與金錢求得技術,期能增進職場的

的「內規」讓他向職訓局提出「雙軌生應該要

競爭力。

放假嗎?」的疑問。有一天他接到教育部的電

2011年,夏天環島結束,彭偉愷從台北漂

話,問他是哪間學校的學生。一個禮拜後教育

流到台中,再次以雙軌計畫進入另一間二技的

部發文到公司及學校,但這個解決問題的方式

休閒產業管理系。「一方面想多學些東西。另

卻使得當事人身分曝光。學校負責辦理雙軌計

6


畫的老師與他連繫,建議他去心理諮商,調整 求學心態。廠商被公部門關注後,召集全體學 生,表示要強制放假。但仍是「沒有辦法自主 地決定假期」的一天假,身體仍需緊繃在能夠 立刻上班的狀態。 除此之外,薪資的計算方式目前也存在許 多問題。雙軌計畫的學生目前分為領月薪或時 薪的方式。如果你是一個月薪制度的學生,那 麼每個月要上班 150小時,含交通費共 18,000 元,並採用正負累計的方式計算薪資。舉例而 言,這個月廠商淡季只排班 130個小時,少了 20個小時,可遞延到下一個月,也就是說下個 月要做 170個小時,積欠時數還需扣薪水。尤 以旺季的時候,學生就會有超時工作的情形, 造成身心疲憊。彭偉愷曾經有一個月訓練時數 甚至達到 190個小時。而如果你是時薪制度的 學生,則是以 1小時 120元 (含交通費 )計算。 若超過 150個小時,則以時薪乘 1.33做為加班 費用。但是通常廠商為了規避加班費用,而將 班表排成兩段班。若工作未能在時間內完成, 需打卡後再自行完成。但通常工作量都超過實 際工作時間能夠完成,是一種變形的責任制。

性的地方即是填寫報名表時如升學制度的選填 志願。該計畫宣稱,透過勞動現場與教育現場 並存的雙軌學習,能夠「讓技職體系學生升學 及就業兼顧,也同時為企業提供優質的募才與 育才及用才途徑,塑造了一批基礎厚實的技術 人才,達到企業與青少年雙贏的局面。」 但 是 在 彭 偉 愷 的 雙 軌 旅 行 中 ,這 樣 的 初 衷 卻

被剝奪的人生

離得很遠。彭偉愷以非常沉重的心情告訴我: 「有一位教人力資源的老師曾經說過:『老闆

雙軌計畫實際上是一個「如何讓學生提供 廠商廉價勞動力來換取文憑的制度」,並非以 學生教育訓練的需求為考量,而是以廠商如何 能彈性地調度人力、有利於廠商利潤的累積。 但是它的外貌被包裹成社會 (學生 )熟習的「選 才」方式。追溯彭偉愷的雙軌之旅,源於職訓

說 得 話 都 是 對 的 ,所 以 你 要 服 從 老 闆 。』但 是 , 我認為弱勢去認同老闆的話只會更弱勢,因為 當學生在沒有任何技術可以作為協商的後盾 時,老闆只會不停剝奪你的權利。」 彭偉愷說的不是社會科學式的理論,他的 求學歷程,已經見證了這一切。

局招商,透過計畫,廠商與學校合作,願意參 與該計畫的學生則去學校報名並於報名表填入 廠商名稱。接著,由廠商進行面試、考試,通 過後再由雙方簽訂契約,並由泰山職訓中心備 查及當地勞工行政主管機關備案。他的學習在 這個計畫中,契約簽定的流程唯一被賦予主動

7

(註一 ) 畫假 排班制度中,員工因無固定休假,可主動在班表排出 來之前,提供欲休假的時間,供排班人員做為排班的 參考。


編按:

偉愷為了倡議技術生的權利做了很 多準備,他架設臉書的討論群組、 策畫權利組織藍圖、設計技術生問 卷、分析雙軌制度優劣,更特別的 是,他寫了一個關於技術生權益的 劇本,做為倡議權利的一種方式。 非常謝謝偉愷願意讓我們刊登,這 一段段畫面從生活裡走來,突顯了 技術生對於未來的憂與懼。祝福他 能將這部短片順利拍攝完成。

8


第一幕 首先將鏡頭在人海茫茫中,找尋技術生身影 (約 3~4個在職者,旁白會說:是他嗎,還是他 )這段呈現: ●第一位,專業技術員,在職場表現她專業的技術 (一位學生,用他的專業技術,做出老闆要的成品 ) ●第二位,領導者,領大家挑戰市場 (一個小會議室,領導者用專業分析,來帶領 2~3名員工挑戰銷售 ) ●第三位,業務員,負責和客戶簽約 (會議室內,和客戶簽完約握手的自信表情)

第二幕 鏡頭轉到一個求職失敗的人 (那個人就是主角,旁白會說:就是他 )這段呈現: 女生的話,就躲在一個沒人的地方,落寞的說:我過去到底在學什麼? 男生的話,就握緊拳頭,表現出有力道的捶牆壁,憤怒的說:我過去,都在浪費時間。 (鏡頭變成,黑螢幕,並回溯主角如何進來這個體制 )

第三幕 3-1

當時的主角因為學測或統測考得不好,轉而發現技術生的文宣,想藉由這個學 制,邊讀書邊工作 (主角拿著文宣,到學校報名,進行學校筆試、廠商面試,完 成後等待通知 )這段呈現: 主角拿著學測或統測的成績單懊惱,此時看見技術生的獨立招生,文宣上有時間

表。 3-2 主角遵照文宣的時間表,到學校進行報名、筆試 、面試。 3-2-1 報名,就一間辦公室,讓主角填寫資料,走出辦公室,等考試。 3-2-2 筆試,考學校文宣上的科目,一間教室,考生數名,主角認真寫完,走出教室, 等待面試。 3-2-3 面試,一間教室,廠商會派人到學校 (廠商會帶名牌之類的東西,方便面試辨認 ) 對學生面試 (學生就靜靜地坐在椅上,回答廠商問題 )廠商問題問完,就走出教 3-3

9

室,等待通知。 面試通知,主角看著手機。


第四幕 過幾天廠商打給主角說,恭喜你錄取了,而告知主角工作時間 (主角這時開始做 Schedule,這裡面包含工作時間、學校上課時間 ) (4-1)主角手機看著看著,手機就響了,廠商打給主角, 說主角順利通過面試,可在廠商這邊實習。 (4-2)Schedule的部分, 主角拿著學校的排課和廠商給班表的結合,大多時間,都在廠商這邊工作。 4-1

主角的工作時間,專業性工作不明顯,但工作時間拉的很晚,有時 22:00下班,

到家就 22:30,洗澡就 23:00,洗完倒頭就睡。 4-1-1 主角在廠商這邊的工作內容,屬於服務性質,就是在咖啡店端咖啡,準備咖啡店 的營業和打烊的清潔。 4-1-2 主角有時因為要擔任打烊清潔的工作,所以比較沒辦法準時下班,做完才能走, 4-2

回到家,太疲勞就直接睡了。 主角的上課時間,有時因為昨天的疲勞,而造成學習力不佳,但班上上課的人數 很 少 ,缺 課 的 人 很 多 ,主 角 人 很 認 真 ,但 真 的 無 法 抗 拒 疲 勞 ,有 時 聽 老 師 講 講 課 ,

就開始打起瞌睡來。 4-2-1 主角的上課環境沒有很好,有時因為昨日勞累,導致無法專心。 4-2-2 老師點名,同學來得很少,很多學生曠課。 4-2-3 老師教的課程,很多學生都興趣缺缺,很多學生,在睡覺。 (時間快速二年就過了,時間快速的過去 Schedule的張數也越來越多,但內容都 是一樣的,表示主角工作的疲累,課堂上補眠,多餘時間不是睡覺,就是玩樂 )

第五幕 主角要畢業了 (主角沒有參加正式的典禮,就直接領取畢業證書 ) 5-1 主角直接到辦公室領取證書。

第六幕 畢業後,向外求職,拿著學校的文憑去應徵工作。有一天,有一家公司通知他 面試。面試主管:請對公司的優勢與競爭者提出見解與疑問。 主角:反問對方那是甚麼? 面試主管:……。 面試主管:你之前的工作內容,大概是怎麼樣的。 主角:都在端咖啡、服務客人、清潔的工作。 面試主管:那應該叫打工,不叫工作。而你的學經歷,我覺得應該再充實一點,所以我 們覺得如果你到本公司工作,會很辛苦的。請等待通知。 主角走出會議室,想想過去兩年在做些什麼,想著想著就落淚。 6-1 面試官約 3位,在一個正式的會議室 6-2 面試人含主角,約 4~8位 6-3 主角是第二位面試,進到會議室,闡述以上對話 6-4 主角落寞走出會議室,落寞的走,聽見有人說:我錄取了,轉身,看到其他面試

6-5 6-6

的人,抱著緊張的心情,進入會議室,高高興興的走出會議室。 落寞的走,走到一個無人的地方,蹲在那沮喪。 女生的話:蹲在那落寞的說:我過去到底在學什麼 (帶著有點哭泣的聲音 ) 男生的話:原本蹲著,緩緩站起來,握緊拳頭,表現出有力道的捶牆壁, 憤怒的說,我過去,都在浪費時間 (雖然拳頭要呈現憤怒,聲音要感覺不服氣想 掉淚的聲音 )

10


一份

媒 體 教 育的作業

Media Education

採訪整理 / 范軒昂

2 0 1 2 七 月 三 十 一 日 ,「 我 是 學 生 ,我 反 旺 中 」近 七 百 名 學 生 集 結 , 抗議旺中集團打壓反對旺中併購案人士,提出言論自由、新聞專業自 主、要求 NCC收回旺中併購案等訴求。那個時刻的蕭婷方正在新聞所 讀書、亦在報社實習。這次事件讓她從此踏入了學生運動。這個暑假 之後,她與一群願意深耕媒體改革運動的朋友開始了他們的組織工作 與行動。透過訪談,我們請婷方聊聊她對於媒體教育的思考,以及她 在行動過程反思的問題。

11


12


我 想 問 的 是 , 誰在控制媒體? 大 學 時 候 我 唸 中 正 大 學 政 治 系 ,是 那 種 玩 聯 誼性社團的人。我是台南人,也參加南友會, 玩很兇。舞台劇、迎新宿營都有。當時對對異 議性的議題並沒有什麼關注。直到大三那年我 選了一堂通識課,那堂課叫做「媒體素養」, 是在告訴學生,日常所見到的新聞如何透過產 製過程被扭曲。這讓我瞭解到閱聽人得到的訊 息已經被設定好。那時候同時也修了陳尚志老 師的一門課「台灣政治經濟學」。那堂課說的 是國家如何以一種隱而不顯的方式深入人民的 日常生活中進行控制。這兩門課讓我想去探究 「台灣的媒體是誰在控制」的問題。考研究所 的時候,我就決定不要再考政治系了。當時會 覺得政治系都在接觸理論、法規、制度,可是 我卻不知道人群是怎麼想的、會怎麼看待這些 事物。另一方面也來自於我對政治系的不確定 感:畢業後不知道能幹嘛?會不會沒有工作? 所以那時就想,來推甄新聞傳播吧! 畢業前做了一個國科會的論文,討論媒體 與政治經濟的歷史變遷:從黨國到資本力量如 何影響台灣民主?這個研究花了我很多時間, 但寫完後我覺得自己還是沒有處理好,欲解答 的問題仍沒有得到解答。後來進入政大新聞所

13

後,我發現同學當中只有我一個人沒有碰過傳 播理論,我對傳播的認識都來自那個國科會計 畫所讀的文獻。而且先前那個國科會研究讓 我很沒有自信,不清楚自己究竟是不是有能力 繼續往上唸,並在這個領域裡發展出獨特的想 法。其中很大的焦慮是說,課程中所學習的傳 播理論,都是在告訴我傳播效果、新科技的溝 通方式,這些沒有辦法解決我的問題。身邊同 學,他們比較關心行銷公關方面的事,對時事 討論也很少,所以會有一種很強烈很孤單的感 覺。研究所跟我想像中的不一樣,碩一時,我 還在釐清自己是為了什麼要來唸傳播。

第一次成為憤青,來自對現實的焦慮 對媒改運動一開始是個外圍的觀察者,就 是所謂的「手指按讚族」。但是後來看到旺中


居然抹黑一個學者,以及粗暴對待影射你的鄉

我 要 對 抗 的 是 一 個 報 業 老 闆 ,當 我 被 標 籤 之

民 (註 1),讓我非常的憤怒。這個感受與媒改

後,如果旺中力量大到連蘋果都吃下來,那以

的議題雖然沒有直接相關,卻可以看出編輯室

後我要去哪裡工作,獨立媒體嗎?說實在我也

對新聞產製的控制。這個手段太殘暴了!做為

不想進去獨立媒體。獨立媒體的勞動權反而更

一個傳播科系的學生,我也想為媒體改革做點

需要大家去關注:你不可以說這些人是憑著理

什麼,所以就站出來了。731那天,現場回想

想熱血去做這些事,就合理化他被剝削的時間

起來是有點太過情緒性的發洩,比如喊「媒體

與勞力,形塑出錢少事多是理所當然的圖像。

不專業,回去做仙貝」的時候,其實心情有點

以獨立媒體做為媒體改革的出路沒有辦法回應

矛盾,因為「每間媒體都在做不專業的事,為

一個年輕人正在面臨的生涯焦慮。

什麼做仙貝的不可以經營媒體?」我覺得還需 要更深入的討論。 那天站出來之後,隔天有上報紙。我的家 人都看到了,我在報業工作的爸爸非常生氣, 他希望我能夠安全的拿到這個看起來光鮮亮麗 的學歷,好好地找一份工作,結婚生小孩。而 且隔天我還要去媒體實習,爸爸會覺得這對未 來 的 發 展 是 不 利 的 。後 來 也 確 實 在 9 0 1 遊 行 ( 註 2)前一天,當我穿「你好大我好怕的衣服」拍 照,被主管罵「一個實習生連怎麼編採都不 會,怎麼可以去評論媒體?」我認為他們沒有 意識到自己也是勞工。也不知道自己腦中已經 有一個自我審查的機制。 他們這樣的態度也會讓我辨識到,如果未 來我想進入主流媒體,現在已經被貼標籤,那 個恐懼是存在的。我知道很多運動都是在面對 未來自己工作的挑戰,對我來說,能不能用工 作養活自己其實我看得非常重。如果養不活自 己,不用去提任何有理想抱負的事情。生計與 理想之間的拉扯現在也是困擾著我。我在實習 過程強烈感受到,來自編輯室的控制有多強 烈,甚至有位記者還跟我說,你的讀者其實只 有一個,就是編輯。

行動中的焦慮 731之後的營隊,籌備的初期我還沒有加入 「傳播學生鬥陣」(以下簡稱傳學鬥 )(註 3)。 一開始是個體戶,飛帆找我一起去參加這個營 隊,而後人拉人,傳播科系的學生在過程慢慢 才彼此認識。傳學鬥之所以會成為運動的主體 是在營隊中才逐漸發生的。 營 隊 籌 備 的 過 程 有 在 爭 論 一 個 問 題 ,就 是 營 隊的對象是誰?是作為異議性學生內部培力的 營隊,還是要對外開放,讓更多不同脈絡的人 參與。這個爭論連帶的討論是,究竟是要先組 織人去做行動,再產生論述。還是要更深入瞭 解事件之後再去行動?最後的結論是先「做」 再「說」,傳播學生就負責規劃課程,另外一 群人弄組織,像妖西就進行工作坊的活動。 現 在 回 想 ,我 最 大 的 衝 擊 比 較 是 ,在 運 動 中 「我究竟是誰?」這樣的一個問題。我不知道 自己是青盟 (註 4),還是傳學鬥,該站在什麼 角色去發言。營隊組成包含許多團體,來自於 不同科系與不同經驗的運動者,彼此對於媒體 的想像有滿大的差距。但我發現,若沒有一個 所屬的團體,你會不知道該從什麼角度發言。

14


註 1:旺中案走路工事件,發生於 2012年 7月,因為 旺旺中時併購中嘉案所連帶引發的事件。旺中集團旗 下 的 《 中 國 時 報 》、《 中 天 電 視 台 》及 《 時 報 周 刊 》, 自 2012年 7月 26日起,以大篇幅報導 7月 25日當天 約有百來位學生到 NCC抗議購併案,現場有白衣女 子發錢給參與學生之「走路工」情事,質疑與當天號 召 發 動 到 N C C 抗 議 的 黃 國 昌 有 關 ,要 求 他 提 出 說 明 。 黃國昌回應「毫無所悉」,但未被旺中集團所屬的媒 體接受,連續數日以報導質疑黃國昌。隨後引發相關

甚至是說,你能夠發言,歸因於你的群眾基

學者反彈,認為旺中集團在缺乏證據的狀況下,以影

礎、有沒有人跟你是同一陣線。

射性報導攻擊反旺中學者。清華大學學生陳為廷在臉

我覺得 901遊行的意義,是讓更多人重視

書上轉載網路圖片,指控《時報周刊》副總編輯林朝

媒體改革,看見不滿的聲音,這是重要的。但

鑫涉嫌涉及此事件,認為該「走路工」為旺中集團自

是對我個人而言,反壟斷這件事還沒有被談清 楚。901不是為了針對蔡旺旺,有太多的媒體 的結構面向需要被討論清楚。比如說,反旺中

導自演的情事。中天電視台於新聞中公布他為該網路 圖片於臉書上的轉載與散布者,並公布他臉書上的個 資,以及曾為民進黨籍議員助選。此一事件引發社會 各界對言論自由與媒體壟斷的討論 (摘自維基百科 )

事件促使人們去想如何不讓私人媒體壟斷市 場:目前沒有一個跨媒體壟斷法 (你甚至無法 證明旺中壟斷 );也無法有系統的市場規約; NCC有什麼問題,要如何監督?遊行之後, 我慢慢開始覺得要把這些事情釐清,要怎麼把 這些一環扣著一環的問題讓更多人瞭解,是我 目前想做的事。比如傳學鬥目前在做的《鬥相 報》,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討論當前發生的媒 體議題,也是一種媒體識讀的嘗試。

對於未來,我擔心的事…… 在這個體制裡,我害怕自己有一天會為了

註 2: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等民間團體 2012年 9月 1日

生存而被馴化。不再思考自己的勞動權利、對

發起反媒體壟斷大遊行,反對旺中併購中嘉有線電視

媒體與社會的問題不再提意見,而去選擇娛樂

系統。約有九千人走上街頭,遊行有相當多的青年學

化、編輯才會要的東西。我對記者這個行業沒

生與媒體相關科系的學生站出來支持。

有太多想像,更多的是焦慮與恐懼。 後記: 訪談的過程能夠感受到婷方的壓力,那個大寫

註 3:傳學鬥,全名為「傳播學生鬥陣」,成立於 1994年,集結起關切媒體生態與台灣社會的學生, 從學院階段便開始省思傳播媒體的未來出路,並且參

的歷史在個人生命歷程初次碰撞的形貌,來自

與實際社會改革;未來在投入傳播工作時,也能夠彼

家庭、來自戰友、來自同儕,眾多角色無論如

此砥礪,在崗位上從事符合社會公義的報導,並且促

何選擇,都有被誤讀的可能。我想,在這些角

成大眾傳播媒體的良性質變 (引自傳學鬥部落格 )。

色的隙縫裡,也許有這樣的一個角度,關乎異 議者如何在現實體驗到「生存焦慮」的故事, 它抵抗現實,也對理想存疑,既殘忍,卻也真 實。或許婷方感受到的,亦是每一個受到社會 運動召喚的年輕人,都無法迴避的生命課題 吧?

14

註 4:青盟,全名為「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由台 灣各大學院校學生與社運青年組成。反旺中運動重要 的發起團體促使青年學生在運動中串連,持續發起一 波波媒體改革的倡議及草根行動迄今。


文 / 劉惠中

15


Q:談談你求學過程中最在意的事? 在 求 學 的 過 程 中 ,我 並 沒 有 覺 得 不 順 利 。就 是從學區分發的公立國中,一路考上中段的國 立高中而已。不過我在意的事情其實一直有變 更,例如我小時候對科學很有興趣;但是到了 國中的時候,我開始試圖寫一些文學的東西; 之後上了高中,我開始習慣去上網打筆戰,也 開始對一些東西有質疑。而之所以會踏入現在 的生活,最早應該要回溯到我高一的時候。 在高中時期,網路上有一個校園的匿名討 論區,討論區裡面人性最黑暗的一面會清楚地 呈現出來。你可以在裡面看到學長姐對學弟妹 的霸凌。那時候只覺得,其他人的話好像也沒 比我有道理,所以就開始跟他們討論,甚至筆 戰。之後也開始進入其他的網路論壇,例如深 藍的人文版 (註 1) ,而後關於烏鴉邦 (註 2) 的 一些行動也是從這裡出發的。最早在意的事, 就是那點自信的火。就是你可以有信心地去認 為,雖然他們年紀比你大,但你並不會在道理 上輸給他。所以我高中的時候著迷的是,如何 去梳理在論壇上討論時的一些邏輯,並找到別 人的破綻。 那時候也認識了哲學哲學雞蛋糕 (註 3) 的 白鹿,他那時候開始寫部落格,大家都叫他 「雞蛋糕老闆」。我從他那邊學到很多,包 括分析哲學與批判思考,如何去抓到別人的謬 誤,然後去跟別人討論其中更細緻的部分。我 在論壇上寫東西所造成的影響,甚至讓不少老 師在上課時提起。雖然我的導師不太理我,當 我要去跟他討論我做的一些東西,他也不跟我 講。不過如果我去做了什麼東西戳動學校,他 也不會讓學校的壓迫施展到我這邊來。一定程 度上他是偏向保護我的狀態,但總之就是一個 絕緣體。而其他同學,因為我跟他們不是很 熟,大家對我的印象也就是印象也就是頗有正 義感的人。

Q:為什麼你會開始有這些 「不一樣的思考」? 在我的生長背景裡,我們家是可以讓小孩 解釋,講道理的。當然不是沒有處罰跟體罰, 但過程中自己可以解釋清楚。通常是連自己都

15


解釋不通,才只好被罰。這些經驗可能是我思考比較自由的原因 之一。 在國中的時候,我滿喜歡跟人聊天的。在過程中,有時候會 聊彼此在想什麼。雖然還不是很有系統,但我聽了那些東西就會 開始想一些事情。比方說在國二的時候,有一個老師上課時候說 到:「國一很可愛,因為他們天真無邪;國二很可惡,因為他們 已經懂得搗蛋;國三很可憐,因為要考試。」我一時無法反駁這 些東西:升學你很累,不升學你也很累—-我突然嚇了一跳,覺 得說,人在這個結構底下,能選擇的東西,就這麼的少;我們的 自 由 ,是 這 麼 的 限 縮 ,原 來 我 只 是 這 兩 個 「 很 可 憐 」的 其 中 一 個 , 不管怎樣都只能「很可憐」而已。

過了國三之後,因為本來就有在思考一些社會上的問題,

所以才漸漸進了網路的論壇跟人深入討論。當我在寫那些東西的 時候,我心裡面想的是,我一定要搞清楚,什麼是自由?什麼是 不可以被侵犯的東西?如果這社會是肉弱強食的時候,那有什麼 東西是應該要被保護的?可不可以讓這社會不要這麼和諧?我一 定要搞清楚這些,才能去解釋我這些另類思考可以是實際存在 的,而不是空想的。當我開始在探索這些事情的時候,剛好上了 高中,變成全校最低的階級。我看到了我的學長姐,他們的思考 如此的粗暴愚蠢,所以我理所當然就去跟他們辯論。我也發現大 家真正的意見在網路上才會出現,平常一定看起來都很和善。因 此我如果要討論這些事,一定都在網路。這就是我國中到高中跳 脫框架的過程。

Q:曾經有哪些在校園反抗威權的經驗 ? 在 高 中 時 候 ,我 們 的 建 築 有 點 像 四 合 院 ,中 間 有 一 個 噴 水 池 , 外面是操場。每次運動會的時候,會有一個傳統,就是大家會在 大樓圍著往下看,而有人會在底下繞操場、繞水池五次。那是一 個學生很嗨的傳統,可是有一屆忽然被禁止了。校方說那很危 險,但大家不理他,搞到最後教官出來抓,甚至最後結束的時候 還在台上罵學生。很多學生因為這樣都受到了打擊,覺得自己沒 有做錯什麼事。那時候我就為這件事情,特別寫了一篇文章貼到 深藍內高版,在學生之間引起不小的迴響。我那時候就寫說,繞 水池這件事真的像學校講得這樣不堪嗎?我們要想清楚,這件事 對我們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如果你只是很嗨的跟大家繞,就被罵 得像混蛋,這樣不是很可憐嗎?我就是類似這樣的方式去書寫。 我在高中的時候,大致上跟同學的接觸、或是在校內參與的方 式,都是用網路這樣有距離的。在學校沒有發起過任何的東西。

Q:你如何對待你覺得不合理的事情? 比起發文章,我更喜歡回文章。我不太會有一個理想模型, 去跟你說應該怎麼做,而是說網路上有一個言論出現了,那我來

16


指出這個言論哪裡不合理,或是說那些地方是

在網路上大家都一樣,

你不應該干涉的。

一切憑自己的本事,

我當年的立場大部分都是從自由解放的觀

因此想法的熟練度

點出發:他應該要有的權利被壓抑了。那我就

在這地方成長得

出來,說這件事不該如此。其實高中時我沒有

很快。

遭受任何被剝奪學習權的迫害經驗。我所有的

會去考東海

行動都在網路上,從網路開始也從網路結束,

政治系跟我在

不太會把它拿到現實中來討論。網路上學長姐

網路論壇的

都在,我甚至也打出自己的班級,但也沒有人

經驗很有關

來找我,反正內高的人就是一群俗辣。比方說

係。那時候

這個繞水池事件,對我來說有一個原則被打破

我是版主,根

了。學校隨便編了理由阻止學生做這些事,我

據管理各個版的經驗我

覺得那是不正確的,那我就必須說話。就是一

歸納出了一個尚可的板規。在

個類似「正義感」的東西,不太是人跟人間的

深藍版上基本上也沒有出任何的紕漏,討論情

情感去推動這種事。(ps. 我其實就是閒閒沒事

況都非常的順暢,也保障了文章的質量。這是

幹的人 )

一個很難拿捏的東西,因為你不能讓他變成閒 聊版,但又不能弄的太專業。而我當時很天真

Q:怎麼去思考你上大學這件事 ?

地推論:這個社會缺乏一種特別的共識或是制

中 學 時 ,跟 不 同 人 的 討 論 當 中 ,我 漸 漸 開 始

度,因為缺乏而造成失序。那我就想:如果去

抱持了某些理念。基本上就是自由、反壓迫,

政治系,有了擬定政策的思維能力,或許對這

以及解放……等等這些關鍵字。我在論壇裡發

個社會是有用的。那時就是一種比較制度主義

現:從我自己理念所延伸出來的論述不一定比

者的想法,沒有意識到網路跟現實的差異。

別人差,同時藉由磨練自己的腦袋,讓自己漸

所 以 我 就 依 據 這 個 想 法 去 挑 選 科 系 ,這 跟 許

漸能夠更敏銳地思考。國中之前別人都當自己

多我高中同學的動機不太一樣。很多人是在上

是小孩,國中升高中則是轉變的過程。

大學後,透過各式各樣的文化刺激,才去開始 思考自己跟別人的不同,但這過程在我中學時 候就發生了。所以對大部分人來說,大學前後 有很大的不同;對我來說我比較依據社團去區 分我的不同階段,像烏鴉邦、人間工作坊等。 但考上東海政治系之後其實我滿失望的,老師 跟學生們普遍卻乏自信跟互信,同學也不是很 在乎公共議題。到目前為止,依據我的經驗, 每次東海校內發起的聯署,政治系的聯署都是 倒數的,不太會有人願意聯署。所以我進去的 時候,前半年滿擺爛的。就是非常的 sad,好 像我進來的地方跟想像中不一樣。 我原本想像中的政治系是,既然大家都願 意來到這地方,那對於公共事務的討論,應該 是要很活躍的。包括觀察現象、思考為何如 此、如何去制定符合大眾的政策,讓他變得更 好而不是更壞的政策……大家應該是要願意討 論事情的。我在高中時候討論氣氛不太熱絡, 我也覺得理所當然。可是到了大學還是這個樣

16


子,那我就覺得無法接受。所以我覺得在跟社

面對種種的不合理。比方說在與對象不相干的

團的人相處、對話思考、參與各個團體去想自

平台去論述整件事情,並且影印文章張貼。到

己要做什麼事是成長最多的,而對於大學的課

了馬高事件之後,比較積極的運動式的、給予

業心態就是能過就可以了。對我來說,大學的

直接的施壓方式,不是只是在網路上寫文章間

價值,就是讓我能夠待在校園裡面,有時間跟

接式的去靠杯。人間是一個批判實踐理念的

空間做自己的事。且課堂給我的東西讓我很失

團體,讓我對於校園學生行動的想像更加的成

望,所以我一定要在外面不停地跑,外面指的

形。正好我班上的一個同學郭書瑋找到我,因

不一定是校外,而是課堂之外。

為那時他剛加入瀕臨倒社的「人間」,就找我 一起來復興這個社團。

Q:為什麼會加入人間工作坊? 過去高中沒有遇到太大的壓迫,所以進入 大學之後也沒有被解放的感覺。而相關行動的

Q:對於社團,最印象深刻的是 ? 讓運動價值成為優勢的意識形態

開端,跟烏鴉邦所參與的「馬公高中」 事件

剛進人間的時候,因為他已經瀕臨倒社接

有關。馬高事件 (註 4) 發生在我大一的暑假,

近半年 (註 6) ,所以當時校園沒有人知道他

2009年的八月多,烏鴉邦就是在那時候開始把

在幹嘛,或是都忘記了人間做過什麼事情。所

自己定位成「校園民主促進會」,從那時候這

以那時候的目標就是把人間轉變成一個窗口,

團體也開始轉向。之所以會說是「促進」而不

如果事情發生了有人會去想要找人間,把他定

是「參與」其實是因為我們也沒有做過。沒有

位成「反抗的學生運動」。我覺得這些事情最

做過也就不會有熱情,只是覺得需要把他講出

後我們的確有做到,現在在東海很多人都已經

來而已。當時對於「上街頭」的想像還是很貧

知道,有一個搞運動的社團叫做人間工作坊。

乏,而且覺得很奇怪。但在馬高事件中,很明

因此如果有學生感受到權益受損,「去找人

顯的就是,透過社運操作,最後那個學生可以

間」就是一個可能的選項。可是現在去反省,

不被記大過。而這件事情讓我開始有熱情,去

當時只有這想法其實是不夠的。因為所謂的

瞭解有關社會運動的種種。後來因為烏鴉邦其

「搞抗爭找人間」,跟「跳舞去熱舞社」,是

中一個夥伴從黑水溝 (註 5)帶回來很多社運的

沒有差別的。這變成是要搞的這些人在那個地

東西。讓烏鴉邦變成社會抗議的行動團體,展

方,可是他跟社團是沒有合作關係的。我們要

開了積極的實踐。從這裡開始,我就對這些事

做的,應該是「讓人間的意識形態在東海變成

情比較接受,好像也有了一些行動的可能,所

主流」。比方說「不要亂丟垃圾」每個人聽了

以就開始思考自己能不能在東海做一些事情:

都不會反對,可是當有人說「哎呀亂丟垃圾又

或許東海裡面可以有一個以學生力量為出發點

沒關係」的時候,大家也不會太質疑他,不太

的行動組織。

管那個人實際上有沒有在亂丟。那在這個例子

我在加入社團之前,還是一直使用網路來

中,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讓學生深信「垃圾

17


亂丟很嚴重,會人神共憤,天地不容」的這種 程度,我們才能說我們在運動紮穩了腳跟。這 件事情本來是想在反臭氣運動 (註 7) 的時候 做,可是後來其實是沒有做到的。

Q:在東海,你如何看待所謂的 「大學精神」? 東海之前還有辦過一些論壇去談高等教育 的精神。當然這些人對大學部的想法還有學生

變成一個啟蒙 (illuminate)他人的組織者 另 外 一 件 很 深 刻 的 事 情 就 是 搞 組 織 。到 了 人

我們現在的大學跟以前的大學不同了,當大學

間之後,很多事情開始要獨當一面。比方說必

已經成為幾乎每個人都要經歷的過程時,我們

須要想怎麼樣招新生、怎麼樣對新生、怎麼樣

就知道在結構面上,他一定不同。現在的大學

編教材,想要將新來的人變成什麼樣的夥伴?

生也跟以前的大學生不同。比方說,如果場景

總而言之,在社團做的事情,就是想辦法讓進

回推 30年,我一定不會是大學生,像我英文

來的這些人,在未來的社會裡面有自己實踐運

這麼爛,一定考不上 (笑 )。

動 的 角 落 。這 過 程 就 是 「 啟 蒙 」( i l l u m i n a t e ) 。

所以那時候對大學的想像及社會價值應該

啟蒙的意思就是認清自己的無知與愚昧,並開

要與現在不同。尤其是當它傳統的精神已經失

始想要去「知道」,而不是過去那種「不知道

去,那我們更應該要賦予它一個新的精神。對

也沒關係」的心態。

我來說那個精神就是「社會參與」,因為大學

搞組織還有一個困境是,一旦說出自己的

生的角色跟一般人的角色不一樣。對於大學生

生涯焦慮,學弟們可能會覺得,連學長搞運動

來說,他們有一些他們自己的武器,跟他們自

都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了,那我該怎麼辦?我

己的長處,包括組織自己的同儕是相對容易

們在組織對象的時候,總是讓他們脫離原本的

的,雖然說很多人需要很辛苦的打工,可是我

生活,激發每一個個體去燃燒,去發光發熱,

還是必須說,在經濟層面他們負擔的遠遠比出

也是去消耗。我後來反省,當時應該用一種

社會的人少,在大部分的情況下,利益考量不

「大地回春」的方式來進行,讓整個校園意識

會這麼多,那對於一個公共參與或社會發聲,

能夠普遍的抬頭。不能只是單抓幾個人去做這

這些作為一個大學的新高等教育精神,到底有

些事,這會變成「犧牲自己去成就運動」。

沒有可能?也是我想要做的初步探討的。

大學的學術課堂上沒辦法帶給人啟蒙的原

我覺得,東海還是有一些人文的空間,去

因是因為,它們沒辦法告訴人為什麼。為什麼

談這個「高等教育精神」。一直到現在,東海

要去了解這些?這些知識有甚麼幫助?這不只

裡面的教授都還會互相爭論大學精神的問題。

是現實上的幫助,而是沒辦法說服自己為什麼

這其實是一個訊息,至少我們比沒有那些討論

要了解這些事情。而搞運動是個辯證的過程,

的學校好:因為他們可以說已經完全放棄了這

一開始進去的時候甚麼都不懂,也不會有熱

樣的探索。人間工作坊是一個機會,讓東海的

情。但當你看到很多東西之後,你就會進一步

學生可以開始去思考關於大學是甚麼?社會又

去做些甚麼。當我們面對這些善良與邪惡,我

是甚麼?我在大學裡,在社會裡,我的角色與

們才會知道自已支持的東西到底是甚麼;反對

應盡的義務又是甚麼?這不只是「學生們」應

的東西到底是甚麼。在光影交錯間,每一步的

該思考的議題,我覺得我身為一個組織者,也

反省都會比前一步更多。從內心出發,甚至去

還處於一個探索的過程。

改變其他人。 在我加入社團之前,雖然我抱持著某種自 由或解放的理想,但那些真的需要被解放跟被 幫助的人,我對他們所做的其實很少。加入社 團後我想的是,要做一點事情去促成我心中自 由、解放的理念。而如何達成的方法,也在過 程中一步步的浮現。

17

應盡的倫理,大概跟所謂的士大夫差不多。但


註 1:深藍學生論壇,聚集最多高中生的大型網路論壇,

生團體求救。於是 2009年 8月 10日,關心校園民主的學

功能雷同大學生的 PTT電子佈告欄,是個提供高中生各

生團體在教育部前發起抗議,訴求校園不應壓迫學生言論

種話題、各種結社的論壇討論網站,人文版即論壇中的其

自由,並落實學生參與校務會議的民主參與。之後學校停

中一個討論人文領域話題的區域,有關於人文思考的文章

止記過的程序,改採勞動服務的方式進行處罰。最後學校

皆可發表於版上,跟其他在論壇上的網友進行討論,許多

經過重新討論,仍維持制服繡學號的決議。

社會類組高中生在此發展關於自己有興趣的話題,談論時 事及教育問題。 註 5:黑水溝,輔仁大學黑水溝社在民國八十年野百合學 運之後成立的異議性社團,前身是「中國問題研究社」。 長期投入各種社會改革運動並提出批判,培養思辨、獨立 而 自 主 的 思 考 方 式 。社 名 「 黑 水 溝 」意 指 台 灣 海 峽 的 古 名 , 原先含有對兩岸議題的關心,之後也關心勞工、環保、女 性、族群、政黨、學運發展等相關問題。

註 2:烏鴉邦,現名為烏鴉邦中學校園民主促進會,誕生 於 2006年的深藍論壇人文版,是個由網路討論平台崛起 的學生社團,歷經多次轉型,起初的成員包含高中生與大 學生。從虛擬的網路社團到實體的組織運作,一致的核心 精神都不脫離如何讓學生以批判性思考參與社會。曾舉辦 多次討論會、營隊、讀書會,作為學生參與公共事務的培 力,並以聲援校內發動抗議學生為手段,促進校園民主的 推動。

本圖片摘自人間工作坊之資料

註 3:哲學哲學雞蛋糕,由一位哲學研究生撰寫的部落格 網站,主要在從事將分析哲學以平易近人的方式推廣給大

註 6:人間工作坊於野百合學運前創立,前身為解嚴前東

眾,用分析哲學方式探討各種生活常識、社會時事,促進

海地下刊物《東潮》。分類上可稱呼為學運社團、異議性

邏輯的提升及批判思考的能力,現點閱率已高到 178萬人

社團等,是一個關注公共議題的社團。【人間】以知識為

次,是個知名學術部落格網站。

本,以批判為手段,其理念精神在於改變資源分配不平均 對弱勢的壓迫,強調以學生身分介入社會改造,促進台灣 民主社會的發展。人間在 2008年前半年因為社員相繼離 開而瀕臨倒社,一直到下半年洛書與郭書瑋等人 (見內文 ) 加入後才開始好轉。

註 7:東海反工業區臭氣聯盟,鄰近東海大學的台中工業 區,從 1973進駐台中大肚山後,多年來造成空氣汙染與 異味。工業區開發造成空氣品質下降,也激怒了無數東海 大學師生歷年來的抗議。最近一次針對工業區的大型遊行 抗議,就是 2011年東海人間工作坊發起的「東海反工業 本圖片摘自苦勞網之資料 註 4:馬公高中事件,馬公高中於 2009年的學期宣布,

區臭氣聯盟」,上千位東海學生透過反臭氣聯盟遊行至工 業區表達抗議,迫使工廠停工。台中市環保局也承諾,將 「台中市固定汙染源異味排放標準草案」制定完成。

下學期制服需繡上學號。有學生不滿學校未進行民主討論 程序,就逕自宣布已決議事項,故發起抗議行動。該生將 自行寫的新聞稿張貼在各處室辦公室牆上,要求學校重視 校園民主。但學校教官則以行為違法說詞來要脅學生,並 對家長進行多次關說試圖平息爭議。發起學生面臨多方壓 力,曾投書至教育部中部辦公室尋求協助,但教育部以 「 對 師 長 不 敬 及 煽 動 同 儕 與 學 校 對 抗 ,紊 亂 校 園 秩 序 等 」, 反而要求學生對師長道歉。四面楚歌之下,該生只好向學

18


學權小旅行 小旅行到東海/宿舍/勞動教育處/視線的終點

文 /李盈萱

17


小旅行到東海

從陰雨連綿數天的台北市來到風和日 麗的台中市,穿過綠樹如蔭的中港路。我們 在社會科學院前與此次小旅行的導遊洛書碰 面。他是東海大學異議性社團人間工作坊的 前社長,也正在東海大學念社會學研究所 。他穿著紅色 T 恤,背著紅黑相間的鯊魚 包,我隱隱可以看到洛書在公共議題上的熱 情、自信與攻擊性。簡單的自我介紹後,洛 書就開始領著大家以不同於尋常觀光客的角 度來逛東海大學校園。

18


宿舍 作為一個外來的觀光客,以往若有機會到台 中的東海大學來,心中浮現的不免就是位於大 草坪上的路思義教堂。這個教堂是婚紗攝影的 著名景點,一般民眾也會一家大小到東海大學 來散步、放風箏。不過導遊洛書讓大家把視線 放到教堂斜後方的灰色圍牆,圍牆上有著一圈 一圈的帶刺鐵絲網。聽聞有中國觀光客不解的 問過,「大學內怎麼會有軍寮呢?」採訪小組 也正在納悶,校園裡到底有什麼地方需要如此

過夜,洛書說起這樣的的八卦軼事時,好像並

嚴密的戒備呢?是什麼價值連城的貴重物品?

不是在說什麼大不了的事。不過,男同學進入

還是要警告生人勿近、有毒化學之類的科學配

女生宿舍可就不得了了。有位東海的老師在上

備?

課時要求學生用行動挑戰一些既有的規則。三 位男同學決定要突破女宿的鐵絲網,一時之間 女宿裡兵荒馬亂,廣播擴音器嚷嚷著「有男生 闖入了!!」。後來教課的老師還想盡辦法不 讓這三位男同學被學校記過。 對於許多人而言,大學校園中設置的宿舍是 否要有明確的性別界線、以及要如何給予界線 都是個重要的議題。不過,我們也可以發現,

答案揭曉:這個地方原來是「女生宿舍」。 洛書領著大家走到鐵絲網圍牆的裂口,也就是 女生宿舍的入口。從這個圓拱型的入口往內 看,還可看到一個警衛亭(或是檢查哨?)據 說台灣著名作家蔣勳任教東海大學中文系系主 任時,對圍牆上鐵絲網的來源感到好奇,行政 單位回覆,這鐵絲網最先是美軍到東歐的納粹 集中營蒐集來的,東海大學向美軍要來用了。 這樣的傳說真實性不得而知,但是「鐵絲網」 本身作為表彰危險與權力的隔絕物,卻日復一 日的俯視著宿舍中女學生的日常生活。 接著,一棵挺拔的大樹引領眾人到男生宿舍 的入口。沒有圍牆、沒有鐵絲網、也沒有檢查 哨,偶有 T恤與四角內褲飄到草地上。數棟三 層日式風味的建築圍著草坪以ㄈ字型杵著,我 們可以看到住宿的男學生正在房間外的長走廊 上話家常。草坪上立著曬衣竿,陽光毫無遮蔽 灑下來,風呼呼地吹著棉被與衣物,我們就這 樣很自在地走進走出。聽說偶也有女同學在此

19


校園建築本身並非只是鋼筋水泥上頭貼貼磁磚 而已,在宿舍的建築功能選擇上,也反應了 「男女有別」──校園對女學生自認有保護或 箝制的責任與義務,但對於男學生卻是表現出 信任或縱容的態度。

勞作教育處 還記得我上大學以前,無論是國小、國中或 高中,校內都會有「整潔競賽」。每個學生都 會被分配打掃班級教室內的環境,每個班級對 於校內的公共空間(如:廁所、操場、圖書館 等)也都有責任區域。「勞動服務」也經常作 為學校處罰學生不當行為的方式。但是我上了 大學後,就沒有「學生必須打掃校園」的規定 了。我的高中同學們進入各個大學,也都沒有 這樣的規定,因此我一直以來都以為一般公私 立大學都沒有要求學生打掃校園的規定,直到 我們眼前出現了帶著點風霜的『勞作教育處』 木招牌,我才知道台灣竟然還有大學有全校性 的整潔服務,甚至負責掌管相關事務的行政單 位還佔據了整整一排的辦公空間!

在洛書的說明下,我們才知道所有的東海大 學一年級生都會被分配打掃校園。校園打掃事 務分成早、午、晚班。為了確保每個學生都被 分配到打掃任務,「強制新生住宿」的規定便 起了很大的作用。住宿的學生才能夠順利地被 分配到早晨六、七點的早掃,或是在天色昏暗 時在無路燈的相思林中進行晚掃。每個校園角 落在早、午、晚都會各有一組學生負責打掃, 而各組中的學生來自不同科系。既然要有效安 排每年數千名學生到廣大的校園各角落,也不 難理解為何「勞作教育處」的行 政人力需要整 整一排建築來容納了。勞作教育處也供二年級 以上學生工讀費,督導新生打掃工作。 洛書解釋東海大學勞作教育制度的由來與功 能。大學尚未普及化的年代能夠進入私立大學 讀書不乏上流階層的孩子。當時東海大學的校 長也親自拿起掃把,帶著全校教職員與學生, 一同進行校園的打掃工作,頗有要讓來自上流 階層學生體會勞動工作辛勞的教育意味。這個 制度就一直傳下來成為東海大學的傳統,但到 了大學 已普及化的二十一世紀,結構上進入私 立大學學生家庭的經濟能力是比國立大學學生 低,教育意義似已不教育意義似已不復存在。

20


同樣是校園成員的教職員們也已被免除打掃工 作的負擔。 現今許多大學的校園清潔工作由正式聘僱的 工友或是外包的清潔公司負責,東海大學卻保 留了這個勞作制度的傳統,以教育之名省下了 清潔服務的費用。(講到這裡我不禁想,那麼東 海大學的學費比其他聘僱工友或清潔公司的私 立大學便宜嗎?或著說,他校用於清潔服務的 費用在東海就變成支付勞作教育處人員的薪資 了? ) 對於學生而言,勞作教育制度則有許多附加 的重要價值。洛書表示,勞作教育因為將不同 科系的學生分到同個校園區域打掃,也因此增 進了不同背景同學的彼此認識,架構起一般課 堂或社團無法建立的人際網絡。另外,學生也 因為跟校園各處朝夕相處產生對校園空間的認 同與情感,促使學生對於校園空間發生變化時 願意投入相當程度的關注,甚至進一步串連與 行動。勞作教育制度一方面能夠建立學生的校 園認同感、架構起學生動員網絡,然而,另一 方面在制度本質上又不切合現實的教育目的, 可能成為省下校方荷包的利器,甚至讓許多大 專院校爭先效仿。如此複雜情事,讓洛書這樣 曾致力於校園改革的學生感到又愛又恨。

台灣長達半世紀的白色恐怖也是這位先總統一 手促成。台灣許多公園、校園至今仍遺留許多

視線的終點

這位毀譽參半的獨裁者銅像。抖抖你的錢包,

位於台北市的中正紀念堂是著名的觀光勝

也會掉出不少蔣中正的肖像銅板。銅像、銅板

地,裡頭供奉的蔣中正銅像在部分民眾心中是

算是常見的了,不過,「中正紀念堂」這間建

偉大的領導人、民族的救星。但從 1940年代起

築竟然在東海大學也出現了分身! 金黃如廟宇般的屋簷,卻無龍鳳神仙在上 擺態,灰灰的建築實體就這樣一塊落下地面。 這個分身在東海大學的用途是:大禮堂、音樂 廳以及大會考的場地。洛書解釋,這個建築是 校友捐款蓋起來的,捐款者要求「能夠替該建 築命名的權力」,於是「中正紀念堂」五個大 字就這樣在大門上頭落了款。中正紀念堂在文 理大道的視線終點,也就是圖書館的右側一兩 分鐘腳程的位置。相較於其他的校園建築,算 是在一個接近核心又不算太核心的位置。我不 禁猜測,這樣的位置安排或許是為了要兼顧捐 款人的面子,又可稍微應付對蔣中正的反對意 見。 如果從東海大學的正門進入,順著高聳的

21


樹木群一直走向文理大道,往主要的教室群前 進。東海大學佔地廣大,教室都建在有些輕微 坡度的斜草坪上。文理大道就搭了一條長長的 石作階梯向上延伸,階梯兩側規劃出一落一落 的教室群,教室群都是ㄈ字型排列,開口向著 階梯。教室群的建築也是日本特色,中庭是開 放的草坪(有的學院在此處放置了修剪的灌 木、藝術品或石桌椅供人休憩)人文學院為圓 柱、理工學院為方柱,石作階梯並不用水泥封 死土地,大樹們仍一棵一棵地站在石階上,落 下大片樹影,相映著石縫間爭相竄出的雜草。 階梯再往上攀伸至視線的終點,東海大學的圖 書館。 學生是抱著什麼樣的期待進入大學的呢?文 理大道的視線終點領著大家追求知識與真理。 當男同學的內褲跟風一起在校園中漫遊時、而 鐵絲網圍牆仍團團圍著女同學的私密生活時、 打掃是家務還是校務已不是個問題時。想像 在這裡度過轉大人的青春歲月,踏出這個校園 後,會是什麼樣的公民呢?

22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