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新疏

Page 1

季聖╴居士

叨十==

襯.

嘐紋翅雛

絰 絆 芋


季聖

居士著

叨十a一

襯■

嘐紋翅雛

絳 ∣萋


-

••••

期廣流通慎偽偏圓概置不論庶符中邊皆甜之旨 ℃

二演講方式性相顯密各有師承自難強同而所宣教理既皆出自佛陀應有融通之必要 今雖宗本天台仍取他宗要義不敢故馬抑揚

﹑,﹑、

附列圖表以醒眉目 ,

人名地名於字傍加以單線書名旁加曲線╴如常例 、,

佛說四十﹦章經新疏例≡

℃、

六是書原稿係噤君臆健陳君聰睜咖君淙蹲於嗅肛怫厚儈聽講時記錄名曰

五引坩經典必加勾股符號﹁﹂以資識別閒有探取大意不錄原文者則不適用之其

四經文每章均分科意解字講義三段篇之詮釋取便初機敢云割裂遇有佛教專門名詞

文體期弘法盆而於梵巴原文必加注羅馬字言並略解原意以免輾轉貽誤

,•

三第一義諦今古不遷而文字習俗隨時更變今為學者易解計詮釋經題經文率用通俗

-是經漢吳兩譯略有異同註疏自宋迄今不下六七家今以明藕盆大師所解者篇宗本 •

•,


佛說四十 二章經新疏

9•

2

`

佛說 四+ -

-

章經新蔬序 -

修篇皆與性德相悖故謂之為逆修以故性德莫由顯現而得受用佛則本性德之理體起

填如佛性生佛了無二致逆順修持聖凡天淵懸殊蓋眾生雖具性德絕無修德縱有 •

七如有舛誤敬乞海內大善知識不吝教言以備再版更正

9lI0II川I!I’

止淨吳慧濟二居士覆核更訂並由張君一留詳加校勘特附書於此以伸謝意

事牽無暇整理而索者紛至不敢終秘爰取而刪潤之命名新疏事後又承印老法

b, ,•

修德之事功三惑由玆淨盡二嚴由玆圓滿修德功極性德全彰常住寂光享受法樂但以

悲心無盡又復示生世間示成正覺隨順機宜說種種法俾彼各各識取衣珠就路還家又

以末法眾生障深慧淺若仗自力斷難即生了脫生死於是特開一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法

門令博地凡夫與信解修證之諸菩薩同仗彌陀弘誓願力往生西方以期徹證性德了無

遺憾此如來出世度生之一大軌範也然佛於周昭王二十六年示生印度歷一千年至漢


譯之而佛智圓妙即淺即溧圓頓教理仍復具足見仁見智是在當人之智識耳此經註

佛法若即以圓頓深經見示則機教不契難以得猛四十二章經文義明顯人易領會故先

∣∣∣∣∣III川∣I。

明帝永平十年方請梵僧迦葉摩騰竺法蘭二尊者竇佛經像至洛陽二尊者以華人初聞

•9

唯藕猛大師馬得其宗其他亦各利一時之機季聖一居士宿具慧根歸依台宗知識諦閑

法師親承講演頗有心得由是隨緣講說而必以導歸極樂篇事此係依華嚴末後結頂之

j

-著與天台大師之十疑論而馬提倡以淨士法門篇一切諸法之歸宿處華嚴尚且如是 •

後學敢不依承近有請講此經者順時之宜特製新疏其立法頗易引新學之士由玆入勝 •

示又祈作序光以生甫六月郎病目凡六閱月未一開目故目力遠不及人今已七十有五

以此輩人能生信心則展轉勸化必廣故詞不厭詳必期於義無所隱而已一日以其稿見

而目力猛衰不能詳親意義姑舉大致以塞其責所願閱此經此疏者務須識心達本解無

篇法及遠離財色堅勇修持庶可親證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之無上覺道耳 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季冬常慚愧僧釋印光謹撰

怫說四十二章經新疏序╴

3


傍討匹十﹦章稻菊面

佛說四+--章經新疏序--

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馬道直示圓頓教門由此全性起修首斷愛欲

二章寥寥二千餘≡而自佛乘以迄人天無所不包首舉識心達本悟無篇法無得無求無

吾國佛法東來首譯出者郎四十二章經善哉東土眾生於此經大有緣也經分四十

,•

止十惡行十善戒瞋恨尊忍辱警退怯貴精進而於色欲之可畏更大聲疾呼比之篇刀蜜

馬虎口如逆風執炬如乾草近火誠以欲愛篤生死根本不斷以慧劍難出輪魍也更以徹

,b

世急當求出淤泥免墮惡道此郎長者憫諸子火宅嬉遊而以門外三車誘出也季聖一居

底悲心誨以世界無常四大無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而人命在呼吸間一息不來便成隔

又列表明之務合讀者靡不得解由解起行則此-經終身受用不盡更加持佛名號同向

℃▽

士以此經三根普被深馬當機爰述新疏每章以科意解字講義三項釋之於各法數名辭

R田5●●

淨土則識心達本者自得上品生而止惡修善者亦中品可必矣法施功德豈有量乎經云

觀人施道助之歡喜其幅甚大故予不禁踴躍而篤之序彭澤許止淨敬撰 •


讚零聖

居士佛說 四+ •

-

-

經新蔬

紼尉泗什仁漳經最初東來漢永平第一法雷初震耳大中小樹皆芽萌譯者紳僧

-

西域曰竺法蘭曰摩騰此經方之儒論語文句皎潔嚴而精圓滿究竟非儒比比如江漢歸 •

滄淇識心達本頓悟法離欲去愛漸修程篇實施權似半字開權顯實皆大乘藕師舊解已

盲睛我聞歡喜讚不已好聽天樂聲鏗鏗

丙子仲春陽復子江謙拜讚

5

讚季聖-居士佛說四十二章經新疏

卓絕季君新疏尤詳明分條析縷無不至筆花湧出慈悲聲大地生盲不見日得此割膜開


佛說匹十﹦章經新疏

。上年夏間居士於吳江佛

漢家可有拜經臺聖教初馱白馬來四十二章傳最古清新妙解舌蓮開

資讚歎於萬-耳即希校正

丙子春曰聖一導師著四+╴-章經新疏脫 稿承命作序受讀一過獲益靡窮率成俚句七絕八首聊

(i

人同此性又同心佛法由來無淺深隨淺隨深方便說休將黃葉誤黃金

久墮迷途大可哀憑君指示上蓮台莫耽一味人間樂春去無蹤喚不同

到處都開念佛場願宏淨士稱心償喃喃-句彌陀號不怕難

。居士每臨法會必唱導念

大道浸袞赤手扶流光忍放過如駒新繙名字參乾竺仍本經書愛魯儒者當自

∣.舊解而闡發新義頗多讀

人我懼欣霑法雨龍天呵護到師山吳江獅吼天台疏-脈靈鬃絕頂攀學會宣講此經璧義師 •

師表人天君振鐸工夫禪定我磨磚去時認取來時路躍馬同頭策一鞭

嘗得此中法味腴簍人感泣認衣珠原來道妙窮言說即贊以詩一字無 •

無生吳濟時甫稿謹呈

o


佛說四+-╴章經新疏目次

總論三﹁開演之緣起.::.::::;:;i:::::::::.;:::;:;:::

●●●●●●●●●

二、採用之譯本::::.:::::::;;:;::::::.:::::

丙﹑員言十心開題丁﹑天台五重玄義

三、講經之方式四甲﹑賢首十門懸談乙﹑慈恩五門分別 經題二﹁釋經題名五

一﹑釋名又四-、隨相釋二、:::::::;::::::::::::

﹁佛二、說 初分釋又四::.:::::::::::.:九 三﹑四十二章四﹑經

次合釋.::::.::;:::::.::::::::::

二﹑相對釋.::::::::::::::::.::;:.

三﹑離合釋:.:;::;:::::;:::::;:: 佛詨匹十﹦章經新疏目次

7


經文二

佛說四十二章經新疏

四、得名釋.::::.::::::;::::::::..:

二、辨體:;::::::::;:::::;:::::.::::::::

三、明宗:::::::::::::::::::.::::::;;:.;:

四、論用::.:::::::::;:::;:;::.::::;:::

五、判教::;::;::::::::::::::::::::::::.

二﹑釋譯經人名::::::::::::.:::::::::::;::::

一、序分:;!:科意:;.::解字;;.;:講義.::::‘:.;::: 二﹑正宗分四十二章

達理崇道八○

三界九地九品思惑類聚合斷圖四

三十七道品與三學表三

附羅漢位次表一五分法身表二

第一章出家證果.::;:科意::::.解字:::.:講義餘准此五九

第﹦章


第三章

割愛知足附十二頭陀表八四

第十六章

滅賠存既

斷欲見道

無相會填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身本無戮

第二十三章

戀色障道

妻子甚獨

正念觀女

第二十八章意馬莫縱

第二十七章逆情順性

第二十六章降魔化他

鬃二十五章欲火燒身

檠二十匹=早

第二十二章財色招苦

第二十一章好名無盆

錨牙-TT=早

觀中得道

止惡行善附止善行善表一八八

-○五

十善業之華報果報表二

謗佛招禍 ╴○七

給弗十九=早

穿匹宣’

悔過滅罪

害賢自損 -○九

忍惡無瞋

立志體道

助施得輻附普賢十大願表 -

-四○

七五

-四四

-五○

-四八

四 六

第五章

第七章 第八章 鏢力韋

第十章

第十-章舉田 鞍 勝 附 十 ﹦ 因 緣 表

第十二章舉難勸修

第十三章會道知命

第十四章填修合道

第二十九章

第十五章忍智力明

-

憫討匹十╴二早繕莉廝巳次

-

-五五

-五力

-六○

9

五 六

九 七 一

-•• -

-

C 一

= ■=一

• ╴

-


佛說四十﹦章經新疏 第三十章欲火 遠 離 - 六 三

第三十-章心寂欲除附四倒表-六五

第三十二章離愛忘憂附七憂五怖表-六八

第三十三章精進破魔附精進攝他五度表-七○ 第三十四章適中證理-七二

第三十五章去染即淨-七四 第三十六章舉難再勸-七六 第三十七章持戒得果╴八○

第三十八章無常迅速一八--

第三十九章依教無差-八五 第四十章修行在心-八七

第四十一章直心出塵一八九 第四十二章-切如幻-九三

l 0


彿說 四+

章經 -

憫討匹十╴二早稻莉耐絰文

後漢 述葉摩矓竺法蘭同譯

佛言辭親虫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一一百五 十戒進止清淨為四真道行戌阿羅漢阿羅漠者能飛行變 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 十九天證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評得阿 羅漢次為須陀洹須佗洹者上死七生使證阿羅漢愛欲斷 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諾而順尊敕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 魔道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度橋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 復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敕一一開悟合掌敬


捌旦盯匹+I╴三旱師爬釘努阿

勺』』尸」乙

佛言步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白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 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紫無念無作非修非 證不歷諸位而白崇最名之為道 佛言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曰 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 佛言素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一一百四 意一-一身一-一者殺盜螻口四者兩舌惡▼妥言綺語意一一一者嫉 盍癡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芳止名十善行耳 佛言人有素過冊不白悔頓扈其心罪釆赴身扣水歸海漸 戌深廣芳人有過白解知非改惡行善罪白消減如病得汁 漸有痊損耳

佛言惡人聞善故釆擾亂者汝白禁息當無瞋責彼來惡者 品白惡之


佛言有人闆吾守道行大仁慈改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間 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萬 我我今不納子白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 兔離慎勿為惡 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仲天品唾唾不至天還從乙墮逆風楊 塵塵不至彼還全乙身賢不可毀禍心減乙

佛言博聞愛道道沁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佛言覬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沙門間曰此福盡于佛 言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 如故福﹑亦扣之 佛言飯惡人百不扣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 者飯五戒者萬不扣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 斯陀含飯千…禺斯陀含不扣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 佛諒匹十﹦章經新斫經文

1 3


佛說四十 ﹦章經新疏

扣飯一阿羅漢飯十億 阿羅漢不如飯一碎支佛飯百億碎 佛飯千億一一一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 支佛不如飯﹦一一世諸 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l 4 γ

合者大 者多 多力 力何 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改兼 沙門閘佛何者

佛言人有一一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責學道難素命心死難得 勰佛經難生值侏世難 忍色忍欲難兄妤不求難枚辱不瞋 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 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減我慢難不輕 永學難心行乎等難不 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凡性學道難 隨化度人難規境不動 難善解方便難 沙門間佛以何因緣得 知宿命會其至道佛言淨心守志可 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 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 沙門閏佛何者為善何 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與道

?


合者犬

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

佛言人懷愛欲不兄道者譬扣澄水致于攪之萊人共臨無 有覬其影者人以愛欲交縉心中濁興改不凡道汝等沙門 當拎愛飲愛欲垢盡道可凡矣

佛言夫凡道者譬如持炬人冥室中其冥鉀滅侷明獨存學 道見諦無明詐滅品明常存矣 佛言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會者近 爾迷者遠于言語道斷非物所杓差之毫釐夫之須臾 佛言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帥菩提如是知 佛說四十二章經新疏經文

l 5

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改兼 加安健忍者無惡心為人尊心垢滅盡淨無瑕穢是為最明 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凡無有不知無有不

o


佛說 四 十 二 章 經 新 疏

識得道 疾 矣

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白有名都無我者我氈都無其扣幻

l 6

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汁賴有一矣芳使一一 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

泥白溺改曰几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佛言人繫於姜子舍宅甚於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姜子無 遠離之念情愛於色豈憚驅馳雖有虎口之患心存廿伏投

品在其後 佛言財色於人人之不拾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 兌舐之則有割舌之患

侏言人隨情欲求於聲名聲名顯著身已改矣貪世常名舫 不學道杠功勞形譬如燒香雖人闆香香之燼矣危身之火

佛耳


佛言愛欲之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心有燒子之患 天神鴃玉女於佛欲壞佛意佛言革囊素穢爾釆何為去吾

不用天神愈敬因間道意佛為解說評得須佗洹果 佛言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為人取不 為鬼神所遮不為泗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此木決定人海 學道之人不為情欲所戡不為茉祁所撓精進無為吾保此 人沁得道矣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鉀禍生得 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

佛言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芳與語者正心思念我為沙 門處於濁世當扣蓮華不為泥汙想其去者如母長者扣妳 少者扣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佛言夫為道者如枚乾草火來須避道人兄欲心當遠之 佛說四十﹦章經新疏經文

l 7


怫討匹十﹦章絰新疏

●』0』『已歹﹑

佛言有人患螻不止欲白斷陰佛謂之曰芳斷其陰不如斷 心心如功曹功曹芳止從者都息祁心不止斷陰何益佛為 說侷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一一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佛 言此侷是迦葦佛說 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芳離於愛何憂何怖 佛言夫為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桂鏜殲門意或怯弱或 半珞而退或格鬨侷死或得勝品還沙門學道應蓄堅持其 心精進勇銳不畏前境破減素魔品得道果 沙門夜誦迦葉佛遣教經其聲悲緊思悔欲退佛間之日汝 昔在家曾為何紫對日愛彈琴佛言絃緩如何對曰不鳴矣 絃急如何對曰聲絕矣急緩得中如何對曰諸音普矣佛言 沙門學道亦狀忘芳調適道可得矣於道芳暴暴鉀身疲其 身芳疲意評生惱意芳生惱行評退矣其行氈退罪心加矣


但清淨安樂 … 道 不 夫 矣 佛言如人鍛︿ 鐵 去 滓 成 器 駑 帥 精 妤 學 道 之 人 去 心 垢 染 行 評清淨矣

︹‧↙i●●●

佛言人離惡 道 得 為 人 難 氈 得 為 人 去 女 評 男 難 氈 得 為 男 六根完具難 六 根 氈 具 生 中 國 難 氈 生 中 國 值 佛 世 難 氈 值 佛世遏道者 難 氈 得 遏 道 興 信 心 難 既 興 信 心 發 善 提 心 難 氈發菩提心 無 修 無 證 難 佛言佛 子 離 吾 敦 十 里 憶 念 吾 戒 心 得 道 果 在 吾 左 右 雖 常 見吾不順吾 戒 終 不 將 道 : 佛閏沙門人 命 在 幾 閒 對 曰 敦 曰 閘 佛 言 子 木 知 道 復 閘 一 沙門人命在 幾 閘 對 曰 飯 食 間 佛 言 子 木 知 道 復 問 一 沙 鬥 人 命 在 幾 間對 曰 呼 吸 間 佛 言 善 哉 子 知 道 矣

l

佛言學佛道 者佛所言說皆應信順譬如食蜜中邃皆紂吾 佛說四十二章經新疏經文

g


佛說四十二章經新疏

經、亦一飼

佛 沙門行道無扣磨牛身雖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芳行何 佛言 言沙 用行道

佛言夫為道者扣牛貫重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視虫 離淤泥乃可蘇息沙門當觀情欲甚於淤泥直心念道可免 苦矣

佛言吾視王侯之位如過隙塵視金玉之寶如一几礫視紋素

■γ』召『■■己

之服如敝帛視大千界如〒訶子視阿耨池水如塗足油視 方便門如化霄聚汎無上乘如夢金帛視佛道如眼前莘汎

樺定如須彌柱視涅票如晝夕寤視倒正如六龍舞視乎等 如一真地視興化如四時木 佛說四十一一章經


佛說四十只章經新疏

,,•

李聖一述

各宗至極玄妙今吳江佛學會囑講是經非無故也惟弘經演法頗非易事良以學貴通方

佛說四十二章經於中國最先譯出往昔或認篇小乘不甚重靦實則兼該大乘統攝

一、開橫之緣起

#

固陋率爾登壇-知之愚三難曷濟第既忝篇佛子聊以所知竭誠貢獻期答佛恩而已

﹣=採用之譯本

是經譯有兩本文亦略有參差一篇後漢竺法蘭等譯費長房歷代三寶記云本是外

近紳話二不易也又或覃思故籍而未探梵竺之文則循流忘源數典昧組三不易也猥以

拘守﹦一經典則局於所見義難圓滿一不易也學貴明變知古而不知今則昧乎時勢洫

|

︻勰論﹄一、開縯之緣起二、採用之譯本

國經抄元出大部撮要引俗似仳孝經一十八章道安錄無見舊錄及朱士行漢錄梁僧佑


,•

2

00』』』0『『Ⅱ『U』□■■■『0』00□■■■□■■0伊﹨〃H】【Ⅱ〃﹨〃L〃﹨〃H

出三藏集記亦載之二馬吳支謙譯大唐內典錄及開元釋教錄於支謙下注有四十二章

怫討匹十二荸慾莉溉

|,,9• |||||

經云第二出與摩騰譯者小異文義允洽辭句可觀見舊錄考古學者遂疑今本實是吳譯

|l||

而非漢譯以漢文尚簡樸故且勿深論玆所用者馬藕盆所註流通最廣大師乃明代古吳

o

木嘖鎮人俗姓鍾諱聲又名際清號振之父名歧仲母金氏久無生育以父求子心切信佛

道遠莫達然積誠所感三見夢寐惑山指示學佛法門大師以不願小乘答之復示參禪曰

窗隨筆幡然悟闢佛之非遂篤信佛乘不復疑謗矣時愍山大師遠戌粵東大師渴慕嚮往

以理學自期力闢異端迨十八歲時博覽篁書偶得蓮池大師雲棲法彙中之自知錄及竹

之大功德不辦何況出家而成大租師乎大師生而穎慧八歲能文十二三歲時遍讀經史

甚深平日專持白衣大悲等咒至十年之久並不間斷方誕大師當知生富貴子已非父母

O

,•

以子之根器可方駕德山若黃蘗臨濟則非其儔也大師猶以馬未足遂決意出家從惑山

之徒雪嶺師剃度可見出家不必覓有名之法師胝須誠意發心而已大師法名智旭號藕

o

盆別字八不道人生平著作甚富除已成四十九種著述外尚有十九種但有經目而未如

願竣事年二十三悟道至三十四始清手著作先著毗尼集要蓋以戒律篇行人入門之津


◎,、◎▽

要也註本經時已四十六矣至五十七圓寂生西自著八不老人傳弟子成時等私謊曰始

﹣﹣一、講經之方式

曰大師云餘詳傳記不贅

﹑﹑℃℃

、℃◎

曰禪曰密曰淨曰三論曰慈恩曰賢首曰天台尚有律宗通於大小至於講法大別馬四即

•,

-馬賢首或稱華嚴-馬法相或稱慈恩一馬密宗或稱廈言一馬天台或稱法華是也今

◎℃

0‧囫《’『、’‘、↙‘’↙、』、’‘、’‘引…︿’‘虺脈、呶、

試約略述之賢首釋經始自唐清涼國師所著華嚴經大疏鈔名曰華嚴懸談分馬十門一

教起因緣以佛之說教有遠因近緣故譬如此次法會以弘法利生馬因本會殿宇落成及 •

各宗講經家法不同我國佛教宗派古有十三今但存十小乘二曰俱舍成實大乘七 •

◎℃

﹑、

•,`

◎℃

丐服準硎﹄三、講經之‘方式

••P

復有共通局部之異故七部類品會部類指般若方等各部之種類品會指何品在何法會

◎℃

始終頓圓五教後後勝於前前經各有體淺深不同故六宗趣通局謂諸經各有宗旨趨向

◎℃

四教所被機謂是經或分契上中下三根或三根普被故五教體淺深如賢首宗說佛有小

•,

,•

殷老居士十週忌辰馬緣二藏乘所攝藏謂經律論三藏乘謂聲聞緣覺菩薩等乘以一切 •b

諸經各有攸屬故三義理分齊以凡經均有教理如般若以員空馬義瑜伽以妙有為義故

b•


佛說四十﹦章經新疏

◎℃

及比丘居士宰官皆應詳載故九總釋名題以開釋經題必包舉全經義理故以上九門都

﹑℃

所說地各不同故八傳譯感通明譯經之人地時代凡口譯筆錄校義潤文等三藏法師以

l∣∣川。﹑

◎、

文同上賢首宗第十門前四講題後一本文大別亦二也 」∣∣

℃bb◎℃

員言宗郎密宗亦分十門防自弘法大師之十住心論依義淺深序列先後賢首屬縱

首宗第二門四說教年主年郎所說經論之年時主即能說之佛菩薩羅漢天人五判釋經

•,•

三機故二論宗體論列經論之宗耍及其體義三藏乘所攝於三藏五乘屬於何種同上賢

◎℃

法相宗分別五門始於唐窺基大師之唯識述記一辯時機以有空中三時被上中下

◎℃

講題目後之-門名別釋文義專解經文故賢首宗雖分十門實胝兩大門也

O

◎℃

℃℃,

可以生天如彼嬰童漸長無所怖畏故常人每以聞見所及為滇實若非耳目所能直接觀

彼童子雖愚已知持齋戒殺故是馬人乘三嬰童無畏心此屬天乘謂修十善四禪八空等

•b

於聖賢之凡外迷妄本性如彼牡羊但知貪欲故二愚童持齋心謂釋家五戒儒門五常如

•b

此則屬橫始於人天終於密乘都凡十門名篇開題郎展示題目之義一異生抵羊心謂異 •

6

察者如天道等郎疑而不信尤以略具科學知識者為甚不責己之程度未及而反斥篇迷


◎℃

名物質受想行識屬心亦名精砷若人若天皆執五蘊馬我是以起種種惑造種種業受種

◎、

當世邪說不合邏輯往往如是四唯蘊無我心此屬聲聞乘蘊郎色受想行識色蘊屬身亦

D凸

非員耶如謂高會聞之祖父是以可信則六道輪迴之事聞諸不妄語之佛乃獨不可信耶

信試問若組若宗亦會二親見否耶必欲目見方可置信則將謂未及見之高會皆假而

種苦永無了期聲聞羅漢已證無我故知五蘊和合假名馬我不但色蘊中之耳目口鼻生

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以顯般若中道尤以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之無生馬第

◎、

初步故名他緣大乘心七覺心不生心此指三論宗覺了三界唯心說有不生不滅不常不

◎、

故名拔業因種也六他緣大乘心此屬法相宗謂萬法唯識並是依他起性密宗判馬大乘

覺根器較利了知十二因緣悉由業感流轉自作自受絲亳不爽今能還滅郎得超出三界

﹦無我此乃聖凡歧路之起點學佛者所不可不知也五拔業因種心此屬緣覺乘以緣

•`

老病死無-可以自主即﹦無我抑且人人無不好樂惡苦而受等四蘊無一非苦亦郎

◎℃

一義諦故名覺心不生也八一道無烏心此指天台宗一道謂三千╴念郎空即假郎中無

︻鰓笙硎﹄三、︼誦經.之‘方*︿

5

篇謂-念三千性相具足亦郎空郎假即中九極無自性心此指賢首宗統觀一廈法界不

•b


佛說四十二章經新疏

6

但惡無自性善亦無自性不但理無自性事亦無自性故能事事無礙以上九門悉係他宗

,• •, •

◎b℃bb℃

花供養乃至舉手低頭﹦事相皆是佛法非若他宗必窮諸玄妙乃得入佛知見也

•?•,

圓也各宗說教家法雖異宗旨則同所謂方便有多門歸源無二致也乃後世末學互相詆

是也名謂經名體郎本質宗係宗趣用是效用教則化儀之頓漸秘密不定化法之藏通別

b﹑(j﹚﹙﹙㎡叩﹜﹩《《!小b℃▽

天台說法分篇五門名五重玄義始自隋天台智者大師之法華玄義郎名體宗用教

第十門即秘密莊嚴心謂密宗秘奧非常人所能頜悟莊嚴妙相郎身成佛郎設壇醴佛香

•,oD•,

代佛弘揚自是非他妄分珍域此學佛者所應切戒者也

9•

玆馬初機喜略者雖未聞全經但聞經題得明大綱故﹦為已聞全經或會習他宗者揭示

嗑P●

乃至十門曉曉不已反多迷悶耶則答之曰此有三大理由一以眾生喜略喜詳根器不同

或問一經之旨全在本文講者胝須依次闈明能事已盡何必於經題分立四門五門 •

毀各樹門庭非特不知金口所宣原屬對機說法並無軒輊抑亦誤會列齟所傳一一皆是

本宗耍義以取資他山故三馬稱性弘揚計不問聽者已否研習或能否領受須將教理盡 •

●伊●■U●●‧

量發揮故今依天台宗五重玄義方式參取各宗要義約略敷陳願諦聽焉各宗方式附表 •


如下

一、賢首十門懸談

一﹑教起因緣

二﹑藏乘所攝 三、義理分齊

四、教所被機 五、教體淺深

六﹑宗趣通局 七﹑部類品會 八﹑傳譯感通 九﹑總釋名題

......::..經題 二﹑慈恩五門分別

十、別釋文義....:.:.:...經文

三、員言十心開題

....‧.他宗

M︽姍繃甽魷M…Ⅲ…ⅡⅡⅡ 愀︽舢刪啾娜MⅡ燜涮ⅡⅡ域 Ⅱ︽慨雌跚腑MⅡ繃鰓…ⅢⅡ

十﹑硬硿莊嚴心.:‧:‧:.::..::::賃言.:.:

︻總論︼﹣﹣一﹑講經之方式

7


佛說四十﹦章經新疏

人法︵立屘︶扁名

經題

一、名

體空明性篇宗

持戒斷欲篇用

方等生酥馬教相

題名中以五重玄義說明之次第猜晰有條不紊矣

8

將講本經先分經題經文兩大科目先明經題又分兩科一明經題名二明譯經人名

員如篇體

╴…~…

四、天台五重玄義

釋經題名

囌 •••••


,,9

體是實質辨明本經以何馬本體譬如識人之體貌三明宗名已釋矣體亦辨矣而不明本

初釋名即佛說四十二章經七字之名作何解釋譬如識人之姓名次辨體名是假名

•,

•,

經之宗旨則不知趨向無從修行譬如人之如何自修四論用佛教不僅專以個人自利馬

用須一切眾生悉成正果方滿菩提之願譬如人之樂善好施五判教釋迦如來一代所說

•,

H釋名 •

今先釋名又分四種一隨相釋二相對釋三離合釋四得名釋

◎℃6℃◎℃◎℃◎

法譬 如 人 之 傳 記 年 譜 此 大 略 也

三藏十二部種類不同時期亦異本經屬何種類在何時期若不判明則或疑矛盾墮於謗

經題七字分別解釋一馬佛字二馬說字三馬四十二章四字四馬經字分釋後再合釋之

,•

,•

╴隨相釋言隨相釋者即隨文字相而次第釋之也又分二釋初分釋次合釋分釋郎將

•g

初釋佛字佛係梵文所譯梵語互窗已呂﹄目︶直譯佛陀或譯浮圖簡稱馬佛其正音

6

︻經題︼﹁釋經題名︶H釋名~I隨相釋︶初分釋﹀@佛字

g

西域諸國而轉入中國者名散斯克文︵哥口m百宮︶或稱北派又稱北傳以中國地

應讀作跋陀即八囀聲中之第一囀體聲是也梵文語係印度古文凡有兩派由印度傳於 •


•,

佛說四十二章經新疏 ℃℃b

|||l||

■■﹣■■■』l■■﹃

南傳中國所習梵文大都北派如法顯玄奘等至巴利文甚馬希有唐義淨三藏會往南洋

印度稍北也其傳于暹羅緬甸錫蘭南洋耋島等處者名巴利文︵咱≧︶或稱南派又稱 •

責地留學取經翻譯著有南梅寄歸內法傳四卷糾正戒律舊傳之誤與游學印度諸師所

|

℃℃℃

地數人尚存大乘精紳他無所聞我國青年亦率浮慕科學而以佛學馬迷信無裨實用南

地流入中國輾轉傳授於蒙古西藏滿洲高麗而至日本今印度佛學久衰僅有泰古爾甘 •

見頗有異同是篇中國佛學之兩大派別學者不可不知也嘗考北派佛教以印度馬策源

•,

,•

北梵巴識者幾人何況原文三藏以靦後起之日本確認科學篇末佛學篇本比丘居士精

研未已者相去奚啻天淵所冀聰明才智之士振起精紳分途競進有厚望焉佛字在南北 •

•,•

梵文皆言跋陀其時譯師土言讀佛篇跋亦未可知玆勿具述其意應譯篇覺者謂能覺了

,D·9

慎妄性相因果之道乃至世出世間╴切事一切法無一不覺之大聖人也或但譯覺非也

重障蔽迷而不察如受盜賊包圍盡劫家賓遇得意事則欣欣色喜遇失意事又戚戚常憂

,℃

覺有三釋一就字義≡之有覺察覺悟兩義一者覺察對煩惱障而≡眾生篇見思煩惱重

,•

貪瞋癡慢無時或息生從何來死復何往在世出世懵然不察故不之覺佛則行證具足全 •


知全察故名馬覺初念佛人漸厭煩惱近乎察矣但較我佛猶胝少分耳二者覺悟悟與寤

·•

通謂臥而醒也對所知障而言世人但知煩惱障之篇病而不知所知障之篇病更甚也以

煩惱障則煩惱郎障尚易領會所知障則障於所知也所知非障知是有物障之曰所知障

,℃b▽

其義較微此有所知能知所障能障之別所知所障即菩提智慧般若一切無漏法能知能

障郎無明業識無明障故根本智不得現前徒具佛性流轉六趣世人每有自恃世智辯聰

謗佛不信或雖發心學佛而一知半解輒復自滿皆此無明之所知障馬之也譬如盲不見

日妄執無日所謂自蔽也不特盲者馬然即常人每值天陰不見日現以馬天日未出實則

o

9``,

日光自在但被雲障非無日也無明障智終日迷妄如熟睡人夢想顛倒唯佛常醒可稱覺

,b•

悟故名馬覺次就聖位≡之覺有三義即自覺覺他覺圓滿是也凡外不覺各有智愚壽夭

之不齊聖賢已覺亦有高低溧淺之不同自覺云者此非鏡內照見自身之自實乃自心照

見無我之覺不但身外無自即本身也屬無自經說無我相及我空身空性空等即烏無我

表示凡夫不能自覺謂之我執誤認身體是我妻子產業是我所有此皆不自覺也惟羅漢

繕窪 ︻

﹁釋經題名﹀信釋名︵I隨相釋︵初分釋~@佛字

◎℃

能知我及我所有╴切皆空方名自覺故自覺簡異凡夫二覺他云者不特自己能察自己


佛說四十﹦章經新跡

,• •b,

■●■「」■

能悟且須感化眾生使之同察同悟皆證菩提此誚法空勝於我空遠矣羅漢胝能我空而 •

•••b

能徹悟馬覺圓滿者可備一說第三就功行釋亦有三義一本覺二始覺三究竟覺所謂本

l|

世間唯我獨尊大丈夫不當如是耶又有徹悟心法馬自覺徹悟色法篇覺他心法色法俱

他﹦圓滿具足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不但異於羅漢亦非菩薩所能幾矣世出 •

之行併一切法執而亦空之名為覺他耳故覺他簡異二乘三覺圓滿即我法俱空自覺覺

未能法空故胝自度而不能度人唯有菩薩大慈大悲普利篁生常存救苦之念常行救苦 •

覺者郎是不覺馬鳴菩薩所著大乘起信論≡之基詳蓋就佛性≡人人皆具故曰本覺就

•.

•,9 •9

,•

曰本覺責即不覺佛垂慈眼了知眾生先天本覺後天不覺故說無一不覺名篇本覺耳二 •

事實言因被物欲所蔽種種迷妄自以馬覺人人皆迷實是不覺故全覺全迷郎覺即迷雖

•9

功行日進漸覺世事無常光明漸露持齋行善惡念漸消無異睡眼初醒春夢乍同迷途未

始覺郎從來未覺今日始覺之謂也如念佛人其初顛倒夢想與常人昏迷本無二致其後

o

●夕◎

◎●α

遠今是昨非謂之始覺例如聽眾或有以前殺生飲酒毫無悔悟自聽經始忽爾發心不復

造此惡業亦郎始覺若仍俟諸來日來年多方諉卸自欺欺人雖似慕道郎非始覺當知佛 •


℃bbb℃

◎℃9

道久遠由初發心以迄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未成佛時皆稱始覺也三究竟覺 •

•D

•b9

分而覺因果性相有篇無篇有漏無漏諸法郎知即行毫無假借譬如布施雖未至盡捨所

9◎℃

法既知吃素念佛之利盆而食慾難節俗情莫釋始終迷執亦復何盆二隨分覺者能隨自

◎℃

義一名字覺者祗知經典名字而不實踐則覺於空名迷於事實與不覺等耳例如聽人說

謂佛對於種種理事無╴不覺且究竟圓滿無以復加也尚有名字覺隨分覺及究竟覺三

,•

有已能慨斥餘資自作功德無有吝嗇矣三究竟覺與前釋同又謂能看破精紳名曰自覺 o

•`9

,,•

o

,◎、9

o

o

o

法四者二利即自利利他五者二譬如睡夢覺如蓮華開具此五義故名篇佛佛之耍義大

•,

義一具二智即╴切智一切種智二離二障即煩惱障所知障三達二相即一切法一切種

|

看破物質名曰覺他物質精砷完全看破名日覺圓滿此賢首宗說也若依佛地論則有五 ••b

︻經題︼一、釋經題名﹀H釋名︶I隨相釋︶初分釋~@佛字

••••••••

略如是確指其人即娑婆世界三界導師人天教主之本師釋迦牟尼佛是也釋佛竟

••


八噹聲 鬃-曬體閨

第二嗨業聲 第三囀具聲 第四嚇篇聲

漠譯

和譯

α口口口曰四口︼

具格

目的格

佛陀卜共﹣一

佛陀

主格

氐色口口口m口凹

奪格

佛陀﹣╴

■曰α旨口廾

切口α口曰四曰與 四格

切呂αg曰四旨

於格

牡生格 仗目□口口四m田四 Ⅸ回□□曰m

砷卹胎儿曰Ⅱ↙

佛陀 佛陀-╴予

-

第五嚕從聲

j、

歹 / ﹃

第六曬鏖聲

呂宮╴呼格-佛陀 氐自

第七噹於聲

佛 陀

絰 蓊 耐 梵

第八啕呼聲

=

早 O

︿/﹃

l 4

說有二義一者悅義諸佛出世無非普利眾生以九界聖凡皆有佛性郎皆可成佛故

表照對和漢梵聲囀八字佛

廣度眾生以了脫生死乃佛之本懷世人懷抱各有不同求富貴者孜孜於富貴之中好名 •

利者汲汲于名利場中所謂貪夫殉財烈士殉名乃至五逆十惡莫非懷抱佛則以人人成 •

佛為本懷而說法度生亦須察機待緣因勢利導其或眾生根基淺薄機緣未至默爾無言 •

g


機緣既熟即樂說不窮至成佛而後已此馬暢悅本懷而說也二者表彰開導義出世大道

甚深微妙具縛凡夫根基極鈍不易領會非有佛之大智慧即不能表顯彰明亦無由開示 •

眾生導登彼岸彼疑謗叢生之╴聞提無論已即既發心修行亦必待佛之表彰開導始能

辯二曰八吾

•,•

冗夕▽●●●

參悟妙諦皈依正路同登極樂此馬表彰開導而說也然則佛以何法而說耶有一﹦曰四

●●℃

四辯者謂四種辯才一法無礙辯法乃事物之總稱無形義理亦攝於法而況一法復

@

有一法之性相名字廣大無邊我儕凡庸豈能全悟即使自己了了欲使人均明了苟無辯

9

才亦屬有礙佛則一切事一切物乃至過去現在未來有形無形諸法之性相名字均能證

9•9 ,,9 ◎℃

悟故隨意演說毫無障礙二義無礙辯一切事物各有義理若但知名相而不知義理則有

表無襄於己無盆或僅自知而不能教人仍屬有礙佛於諸法原理不特己能明晰抑且教

會然眾生之耳根甚狹一齊-楚方言已難共喻何況山海重譯今以博言博士雖通十餘

◎℃

化眾生無不明晰無所障礙是謂義無礙辯三辭無礙辯以上二種凡人或能講解或能領

國語言文字之多依然不免有礙即如公冶長之能辨鳥語雖曰砷奇而鳥語之外未能偏 ︻經題︼﹁釋經題名︶H釋名﹀I隨相釋~初分釋︶◎說字

l 5


=

盔 軒 耐 •

■勺』■■■■望P『■匕

辯凡夫根器利鈍高低各有不同我佛對機說法不倦不厭譬如人樂小乘即以小乘而為

◎℃

化生乃至有色無色亦能使喻所以有降龍伏虎等種種事蹟是謂辭無礙辯四樂說無礙

及尚屬有礙佛則無論何地均能演說使之領會且不限於人類推而至於卵生濕生胎生

之說法若樂大乘郎以大乘而馬之說法或以婦女宰官居士身得度者即以婦女宰官居

士身而馬之說法如醫之用藥視其病症而診治之隨意演說絕無障礙是謂樂說無礙辯

四辯又稱四智以有智慧方有辯才故又四辯可合馬二智郎法無礙辯辭無礙辯馬世間

●●℃

•b•

◎℃◎

妄者多如專用柔軟恐有不對之機故以中和調適之聲言感之四尊慧言尊則離於輕薄 •

剛不折不止唯佛語柔軟可愛使人聽聞五體投地化剛馬柔化疆馬軟三和適≡眾生迷

o•

使人耳根聽聞無不樂受領悟妙道二柔軟言閻浮提眾生根性剛彊難調難伏若以剛制

••

八音謂八種言聲一極好音音有好壤人天羅漢菩薩以次漸勝唯佛馬最故名極好

差別智義無礙辯樂說無礙辯馬第-義智是也

•.

怫 •

•`

低且多嬌愍不甚威重魔外聞之易生邪念佛則於和雅之中不失威重故稱不女六不 •

慧則不許含糊言既尊慧聞者自開智慧尊重敬仰五不女言此非輕靦女性良以女言


,,•

六十二年眾生至誠恭敬禮拜則靈山會上說法餘言如承簪軟也譬之念佛時固六字分 O

佛弟子必經此種境界方得一心不亂慎勿妄語佛無靈感也釋說竟

明歷歷在耳既畢猶聞餘韻甚至夢寐風雨常聞佛號行住坐臥隨在彌陀此郎不竭之證

oo

,℃b℃

四十二三字係數目應一氣連讀如果斷績而讀則四十二相加篇十六四乘十二馬 •

四十八四十乘二篇八十讀法不同數目亦隨之而變矣今一氣連讀即四十二數也何故 •

十二階級郎十住十行十迥向十地等覺妙覺是也

b℃℃◎

o

劉邦入關約法三章實即三條故四十二章亦郎四十二條也又漢學訓詁以章馬科段義

章者明也又條也明謂積字成句積句成章所以彰明經中之義理也條謂律條譬如

•9

﹃「●

四十二不增不減耶此有事理事則本經文句適分四十二段理則表示行人成佛必經四

,9• •b•

0

音世人言語過而不留惟佛演說雖已告終意不盡而言亦不絕所以佛滅至今二千九百

●℃

常人聲言胝及于近而不及于遠佛昔以歷劫修因遠近聞之均能了了故名深遠八不竭

吾常人言語難免差誤之處惟佛自始至終無非正知正見毫無差誤故名不誤七深遠吾

•9 ,•, •,o

謂文之可分段落者曰章故朱子註解四書有章句之目然章雖分段而文則連如貫珠也

︻經題︼一、釋經題名︶H釋名︶I隨相釋﹀初分釋︶◎叼十-︵章蛔享

>·

g


●●℃◎℃

o℃

••

◎℃◎b◎b

◎℃

b•b ob •b •b•

•`

傍討匹十﹦韋稻菊面

◎℃

•`

本經全文分四十二章列舉其名一出家證果二達理崇道三割愛知足四止惡行善

•`ob

o℃

o

◎℃◎

b◎、◎℃

•b

理至下自明釋四十二章竟

◎℃◎

,•

◎℃

經題佛說四十二章六字篇別名前已約略說明經字係通名中國舊有聖經賢傳之

9•

八無常迅速三十九依教無差四十修行在心四十╴直心出塵四十一﹦切如幻若夫義

b◎、

三精進破魔三十四適中證理三十五去染即淨三十六舉難復勸三十七持戒得果三十

℃●b

十八意馬莫縱二十九正念觀女三十欲火遠離三十-心寂欲除三十二離愛忘憂三十

o℃

◎℃

0}`

成明十八無相會員十九觀中得道二十身本無我二十-好名無盆二十二財色遭苦二

•b•`

勝十二舉難勸修十三會道知命十四廈修合道十五忍智力明十六斷欲見道十七滅暗

◎■◎℃

五悔過滅罪六忍辱無瞋七謗佛遭禍八害賢自損九立志體道十助施得幅十一舉田較 b

•`

十三妻子甚獄二十四戀色障道二十五欲火燒身二十六降魔化他﹦十七逆情順性二 `

b

別聖人述作謂之經賢人立≡謂之傳此之經字譯自梵文原名修多羅一名素多羅又名

D•

◎●●℃◎

謂不依中國文字慣例而由梵文直譯者約有七義一艇義謂經之貫串文義譬如裁製衣

素怛纜以素怛纜$曰H巳最合正吾皆因譯者方≡不同耳譯法有意譯直譯二種直譯

0


◎℃◎

•b•

服必縫以線也二席經義謂織草成席必有經緯直者名經橫者名緯今經義豎窮三際橫

•`•

◎℃o

省效大也四結霆義譬如以簪結髮連貫不絕也五聖教義謂聖人利生之≡教非凡所說 ◎、◎

意譯則隨╴中國文字之慣例而傳譯之名曰契經契即合也謂佛說經教既合員理又合機

O

o

遍十方如彼席經與緯交錯有條不紊也三井繩義喻取井中之水用此繩汲韉韉上下力 •

六法本義謂經篇世出世間萬法之本七直說義謂經由我佛聖智-直說出毫無矯飾也 、◎

•,,

緣契理契機故稱契經簡稱馬經總而括之不論直譯意譯其義不外貫攝常法四字而已

·•

貫者貫通之謂也天下事物紊亂不堪佛經能整齊劃╴以明究竟故謂之貫攝者攝受之

O

一切眾生而不遣漏如我彌陀在西方極樂世界於今十劫大慈大悲垂手接引眾生于水

謂也眾生根機不一全恃聖賢化導而世間聖賢著述如林終難勝任愉快惟佛經能攝受 •

深火熱之中無時或息而不能攝無緣之人胝恐眾生之不求感耳常謂恆常世間所存道

理大都有時間空間性譬如前數十年女人繼足以馬美觀現在以天然足馬美此受時間

支配之故又有受空間支配者如鄉間與都會城市因所處地點之關係遂有優劣不定之 •

>

臣牆寇﹄一稻經髭名﹀F鴉名~I隄柝渭︵初另潤﹀@經字

[

評判往往鄉村寬袍長袖以馬美者城市以篇醜城市以革履西裝篇摩登者鄉間以篇怪 ·•


佛說四十﹦章經新疏

||

20

亦如此換一地方換一國家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其道及理永不變易此之謂常法謂法則

物實受時間空間支配而無常佛教不受時間空間之支配前百千萬年如此後百千萬年

•9

佛法顛撲不破篇人天模範非若近世科學哲學在發明之際名震一時如算學之歐幾里

得物理學之牛頓原則等歷來視馬金科玉律者經非歐幾里得及愛因斯坦相對論之新

發明一切均已推翻故世間科學哲學有時而窮郎不能馬人天之模範佛經所說則古今

o•

中外皆可取法故謂之法也具足四義方是契經此不可與儒家通稱之經相混也分釋竟 •

次合釋有二-約事釋二約理釋約事又有兩說一說本經是釋迦佛成道後金口初

,●●℃◎、O

演之經迦葉摩騰竺法蘭二師首先傳來譯出一說本經係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從印度流

入沖喊=唧嗓惇騰陛怯僩鑒於時機未熟恐遽譯整部之了義經典難于了解特在三

o

二部中摘錄其最切耍最簡明者彙馬一冊都四十二章雖經選集仍出佛說是以隋開皇 •

∣」∣

十四年法經眾經目錄於西域聖賢抄集分下列入此經一卷後漢永平年竺法蘭等譯歷 •

代組師以未見梵文原本亦主後說馬多究竟以何說馬是據歷史研究尚無確證無從懸

•,

``

斷也次約理釋略感奧妙佛說之佛馬本師釋迦牟尼佛前已明之惟佛有二身三身四身 o


等說此屬何身不可不知也﹦身日廈身應身員身又名法身無始無終又無形象可見生

身又曰應身郎父母所生之肉身有始有終有形可見者也近世科學家每以眼耳鼻舌身 •

9•

五根確可見及者為員若目不能見耳不能聽以及其他諸根所不能辨識者即認馬無實

•,

、●

℃◎b

,▽℃℃

報應三身法身屬於賃如法性無形無跡報身屬於智慧光明有始無終應身屬於功德有

以綿延不絕者郎此員身決非諸佛所專有而眾生無之也若開廈身篇法報二身則成法 •

說則反謗篇迷信顛倒邪謬尤堪憐憫矣實則肉身之外尚有填身雖不可見而人類之賴

屬淺薄可笑國人浮慕歐化對於科學原則雖未﹦實驗遽謂可信而於從無妄語之佛 •

o

也嘩儼經尚有十身之說玆不贅述其實佛有千百億萬無量無邊之身不可勝數也應

始有終具如前述若開填身篇法報兩身又開應身馬應化兩身則篇四身郎法報應化是 •

`

木石等有情無情之身通常諸經皆謂應化佛身有始有終始能說法則知此四十二章經

、﹑、℃℃

之釋迦牟尼佛開則應身應現天人居士宰官婦女婆羅門等有情之身化身且化篇鳥獸

•0

化身可合可開合則名為應化身或但名應身或但名化身專指降生印度王宮出家成佛

l

一、釋經題名﹀H釋名︶I隨相釋~次合釋

2

馬釋迦如來以應化身說也而未盡然即報身法身亦何嘗不能說法如盧舍那佛之於華 經題 ︻


憫討匹十-三早稻菊面

尸/■尸」占

嚴經即報身說毗盧遮那佛之於大日如來砷變加持經郎法身說也法報應化無不能說

詛可偏執耶然而佛法第一義諦離於≡說大涅槃經有愒曰﹁生生不可說生不生不可 •

℃,◎

於是藏教之四十二章經可說

一世界悉檀屬化身佛佛馬世界有緣眾生宣說五戒十善等人天教義合弟子聞而歡喜

℃,◎

說悉檀者誚以佛法褊施眾生也釋之如下

二篇人悉檀屬應身佛佛以般若慎空教理合人聞而生善於是通教之四十二章經可說

,•

章經 可 說

說c

四第-義諦悉檀屬法身佛因緣最深能合眾生得第一義盆兼前三猛於是圓教之四十

三對治悉檀屬報身佛佛以唯識妙諦對治眾生貪瞋癡等使人滅惡於是別教之四十二

天二乘菩薩所不可說即十方三世諸佛亦不可說非不能說也若有四悉檀因緣則亦可

說不生生不可說不生不生不可說﹂生生是生滅之藏教義生不生是無生之通教義不

,•

生生是無量之別教義不生不生是無作之圓教義不可說謂實際理地不羞一塵不但人 •

o9

|


簡﹦之郎釋迦牟尼佛之化身︵又名劣應身︶因世界悉檀而說藏教生生之四十二章

四十二章經合得生善及歡喜之盆釋迦牟尼佛之報身因對治悉檀而說別教不生生之

經合得歡喜之盆釋迦牟尼佛之應身︵又名勝應身︶因篇人悉檀而說通教生不生之

|

生之四十二章經合得入理及歡喜生善滅惡之猛是也隨相釋竟 ◎℃◎

,,•

四十二章經合得滅惡及歡喜生善之盆釋迦牟尼佛之法身因第一義悉檀而說不生不

|

郎自他相對也二為人法對從義六字中更別佛說二字為能說之人四十二章四字篇所

O、◎

眾生故也佛說四十二章六字屬所詮之義經是能詮義是所詮以能詮之經詮所詮之義

二相對釋本題七字可分四對釋之一馬教義對經字屬能詮教以經能教化普濟一切 b

◎℃

o℃

說之法亦名境智對也三馬通別對從法四字中更分通別章同於品他經所同故謂之通 •

四十二字此經所獨故謂之別四馬感應對又從人二字中更分感應則佛篤果上能應之 主說篇因中所感之機也相對釋竟

•,

三離合釋依印度原文應翻六合釋謂每一名詞二字以上各有事實者先離後合共成 b

︻稻透﹄

﹃釋經題名﹀倨釋名︵2相對釋3離台釋

︻∕么︻■﹄

六釋簡≡之即六種解釋名詞之方式也語言文字皆由名詞集合而成故名詞之義不審 •


憫 討

+ =

=

絕 莉 面

尸d呂


一持業釋業有二義一者所作為業善惡皆同善業感善惡業感惡謂之業力或稱業感

謂亦石亦硯皆持業釋若以近代文法而論是形容決定之實名詞體也

﹃伊●

二依主釋謂此名詞有主客之別今依主而不依客者例如佛堂佛烏主乎堂馬主乎若 •

堂故名依主釋約文法言郎賓主決定之實名詞體也

`,

中之形容詞體也

相違釋即今文法中同等結聚之實名詞體也

o

︻經題︼一、釋經題名︶H釋名~2相對釋3離台釋

25

非郎兄又如夫妻夫定非妻妻亦非夫各各相違而相聯成名中間可加一與字以明之名

四相違釋謂若有名詞各有體用不相隨順而成例如兄弟二字連篇一名兄非郎弟弟

才人有品也中間可加一有字或說有才有品之人以示別異於無才無品之人郎今文法

三有財釋財謂財產篇所有人篇能有以所有顯能有謂之有財例如人才人品郎人有

∞伊‧

二者體用之用亦謂之業今取用義一切名詞皆有體用以用顯體故名持業例如石硯一 •

名硯有磨墨之用石亦有之但稱為石即顯硯用中間可加一即字謂石郎硯或各加亦字

堂馬主則佛依於堂應名堂佛若佛篇主則堂依於佛可名佛堂中間可加一之字謂佛之

b


憫 討

•,

之謂鄰近釋郎今文法中之副詞體也 •

■1』4『■P■■

佛說四十二章經七字經題在六離合釋中祗鄰近釋不適用其他五釋皆可適用逐

容俟他日

帶而成即名帶數釋六釋之中此最易明即今文法中帶數決定之實名詞體也若欲詳究

六帶數釋謂若有名詞帶有數目而成者例如三身四諦五蘊十二因緣等各有數目連

、﹑、

江實則彼非吳江而是北垠因吳江係縣人所易知且近於北垠故說吳江以代表北垠此

五鄰近釋謂若有名詞並非本體但從鄰近而成者例如有住北垠者問其籍貫彼稱吳

≡ 絕 菊 面

,•

•,

子天仙化人之說或佛說之四十二章簡非他說之四十二章或佛說四十二章之經簡非

╴示之則佛說四十二章即經為持業釋顯此經不離佛說四十二章也佛之說簡非佛弟

b

••

佛說之律論皆依主釋也佛說有四十二章經或佛說四十二章有經篇有財釋四十二章

o

o

為帶數釋佛說四十二章經非說他經馬相違釋離合釋竟

o

四十八卷其後代有譯著現已增至九千餘卷其題名郎有九千餘種之多然依台家講法

四得名釋得名謂三藏經典之題名因何而得也塘僩惴隱愜墩綠云一一一藏


不外七種郎單三複三具足一是也言單三者單即一數共有三種謂其題名但有一人而 、,

無法喻例如維摩詰經及佛說阿彌陀經等以人名而得者曰單人立題或但有一法而無

單喻立題≡複三者複即兩數亦有三種或人法相合或人喻相合或法喻相合均謂之複

網經大賓積經等喻戒律如梵王宮之因陀羅網然喻佛法如珍賓聚是以喻而得名者曰

人法如文殊問般若經文殊是人般若是法而無喻又如優婆塞戒經優婆塞馬人戒馬法

而亦無喻皆人法立題也法喻如妙法蓮華經妙法是法蓮華是喻而無人是法喻立題也

l|

題也菩薩瓔珞經亦然≡具足一者謂題名中具人法喻者唯有一種也例如大方廣佛華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亦然人喻如如來師子吼經如來是人師子吼是喻而無法是人喻立

•,

,•

人喻例如涅槃經般若經等單以法名而得者曰單法立題或但有一喻而無人法例如梵

||| |||

嚴經大方廣是法佛是人華嚴是喻有人有法有喻三者皆備故曰具足今釋本題佛說四

,•

口辯體 經題︼

一潤組髭名︵仁辨罷

2 7

十二章經佛說馬人四十二章為法而無喻故知是經乃人法得名也得名釋竟以上第一

釋名竟 •

尸﹁


佛說四十 二章經新疏

9•,

9•

|l

■」「■■■■■

既釋其名應辨其體體有兩說一者體義是說義理一者體相是說事實本經之體

9•

乃義相兼攝台家名馬主質猶人之本身也通論諸經體義則龍樹菩薩大智度論有小乘 •

,9• •9•

o

三法印大乘一法印之總持原則得此秘奧揀魔辨異如鏡鑑形矣小乘三法印誚諸法無

9•

我一法印諸行無常一法印涅槃寂靜一法印合乎此者乃貫佛說否則魔說大乘一法印

謂中道實相合則佛說否則魔說宗派雖別法印則通一切小乘及權大乘經或偏於空或

偏於有不得其中皆非實相必須非有非空從容中道方是實相蓋實相乃廈實之相無相

●●℃

空亦有悉明中道既非權小故應以實相馬體也

9•

而無不相也此義甚深徒事文章議論不肯躬行實踐至誠念佛者終難體會本經體義亦

體相有-三以聲名句文馬體聲有曲直二種直者但有聲言而無意義如風聲水聲 •

••

等是曲者既有聲言復含義理如儒之聲教釋之聲聞等是今用後義故曰是實文郎字母

,•

性宗更進一步謂識尚作用體則員如不妄篤慎不異篇如厥類有七列表如次

◎、

唯識篇體誚聲名句文雖有假貫皆從八識變現故曰唯識亦相宗之說也三以填如馬體

名郎單名句即單句三者皆聲之符號故曰是假一實三假和合成經此相宗之說也二以 •


類種如員

眾生造業輪迥六道無有已時而賃如之體始終不失臀如惡人時亦念佛本經第 四覃之十惡第五蕈之人有聚過而不自悔第一一十一章之求於聲名第二十二

念等皆實相員如也

,

,

0

9

疚」﹙.

?

,

,

,

,

,

,

?

,

流轉洹如 之不捨財色等皆流轉員如也

o

斷除我執法執可證實相本經第二覃之達佛深理悟無為法第十八覃之念無念

,

識即心也一切諸法唯識所變而亦不離於虞如本經第十三覃之淨心守志第二 十八覃之勿信汝意第三十╴覃之心如功曹等皆唯識虞如也

貫柞 損 虹

安立即建設之義種種法門雖有世出世別無非我佛依照員如安排建立本經第 一覃之四沙門果第十覃之助施得輻第十二章之舉難勸修等皆安立員如也

(=)

唯識虞如

╴切煩惱如聲色貨利等雖皆邪行而不離員如本經第七覃之謗佛第八覃之害 •

,

四安立廈如

,

賢第二十四-章之好色等皆邪行虞如也

凸■

五邪行員如

o

如來所說無漏涅槃之法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本來清淨本經第三十四 覃之清掙安樂第三十覃之人命呼吸等皆清淨虞如也

章之精進第四十二覃之空觀等皆正行員如也

=

清淨廈如

﹄二

,

一切戒定慧以及三十七道品種種法門均是正行皆依虞如而說邪行尚不離員 .如何況正行本經第三章之苦行第十五覃之忍辱第二十九覃之遠色第三十三

︿

=

七正行 損 虹

經題 ︻

•?


佛說四十二章經新疏

•`b`b`D

q

■』

』﹨

▽』

彥不

合篇一唯宗派創自組師在印度有我法俱有我空法有法無去來現通假實俗妄虞實諸

宗有三義一宗派二宗趣三宗要名雖有三實則宗趣宗要略似通稱宗旨之義可

故本經應以廈 如 馬 體 相 最 為 究 竟 奈 何 醉 心 功 利 者 不 開 慧 眼 謗 為 迷 信 哉 第 二 辨 體 竟

••,,·•

b℃℃

℃▽b℃9

經萬論浩如姻梅在佛本心以篇未說一字故金剛經有無法可說及若人言如來有所說

,•

派也我國有大小顯密性相自力他力禪教律淨各宗派別名目雖多要皆非佛所立且千

多山西山住北山住說一切有雪轉犢子法上賢冑密林山化地法藏飲光經量等部部即 ﹑℃b℃℃

法但名-切皆空慎德不空相想俱絕圓明具德等宗大眾一說說出世雞胤多聞說假制

,•,

法是名謗佛等文蓋佛雖塵說剎說無窮無盡但為眾生解粕去縛應病與藥而已若夫所

,,?

說理法說亦如是不說亦如是不增不減說同不說所謂法爾如是是也然眾生智愚利鈍

根機不等約而舉之至少有上中下三根之別是以能悟大乘者未必能明小乘能修顯教

•,

﹝陴︼﹄︼ 別開宗派大凡開創誚組守成謂師殊途同歸普濟含識如或離經一字即 篇邪說斷不首

者未必能通密教圓言所布未嘗或殊心量不同領會各別歷代租師鑒而憫之善巧方


流傳於數千年之久世人不察迷信進化非孝共產愈出愈奇科學哲學奉若紳聖對於諸

佛菩薩以及歷代大砠師所說廈實精義至尊無上之聖教反認退墮竟欲全體推翻以便 ◎、

私圖顛倒妄想亦可憐矣事關論理玆姑勿贅但論明宗賢首法相專重宗派台宗所明乃

趣要之宗今依台家略派講要誠以初聞名體已知是經義蘊淵溧希有可貴若能聞一知

二觸類旁通受用何可限量然而佛法之妙在於實踐而不在空≡若僅解悟名體不復修

持則聞等未聞解如未解恍如身入賓山徒手而返不特非行者之初心抑且與經絲毫不

︻』U●●●

然則本經以何馬宗要宗趣耶曰以體空明性篇宗初講體空次講明性言體空者體

辨體之後所以必須明宗也

應玆將全經提綱挈領開宗明義指示何等修持方便俾得員實受用是經之解脫境界此

是體會體驗而非執著與悟字相似而更切實以悟尚屬知而體則兼行也空字於諸經常

9

、、

見是以佛門通稱空門實則空義甚深異於俗說世人認空即無近於斷見外道不可烏訓

蓋空有慎空不空空不空三義既非斷空之空亦非偏空之空郎如世俗勸人修行每謂富

b,

︻經題︼一、釋經題名︶曰明宗

3 l

貴利達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但使稍具善根靡不毛骨悚然然此所謂空尚屬客觀之物質


佛說四十二章經新疏

32

•••

如是故現象不空實際是空兙實≡之不惟所空本空而且能空亦空孔子曰空空如也此

句活潑潑地頗得空意今之法會有講有聽似乎不空豈知同在廈空中耶或聞滇空之義

,•

以篇萬法皆空則修行念佛何必自苦極樂世界誰願往生於是尚有不空之義不得不明

竟是空例如房屋在眾生肉眼觀之馬實佛說為空因房屋形式雖各不同使無大地安能

上清憩即以斷滅馬空而非慎空也屢空云者物質現象雖或似有非空而於慎如理性畢

,•

建立而大地周圍懸於虛空則一切房屋直接在地間接即在虛空也其他山河星斗無不

,• ,•

焉當知身口意業無非迷妄之因四生六道盡是輪迥之輩任憑千古英雄難免三世因果

,•

O

o

何況井蛙負隅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不過循業受報遲速不一有見有不見耳現

•,

o

世能見者謂之現報例如本人持齋腸胃清潔疾病減少身體健康現前即見此謂現報亦

,,O ,,O

數世以後者名篇生報或云果報要之不論見與不見既種厥因必有果報夢幻泡影雖曰

則謗法邪魔鼠目寸光吠影吠聲更難設想矣尚有現世所不能見及而報在一世二世或

•p

名華報者譬如種樹開花合人先睹幸而世間尚多現報華報勸善懲惡得稍維繫人心否

無生而萬象森然歷歷在目故曰不空此而無之一切宗教當早絕滅無遣佛教無拳無勇 o


安能宏揚中外綿直至數千年之久而方興未艾乎

若空不空則義最玄妙不可思議謂凡空者當體不空非先空而後不空乃同時空不 •

空也凡不空者當體全空非先不空而後空乃同時不空空也傳統思想輒謂一死都休遂

•,

O

至末劫青年平時利慾薰心行險僥倖一朝事敗即以自殺了之者比比皆是是斷空之流

•,

毒也又或以馬人常是人犬常是犬光陰百年轉瞬郎至不妨詩酒徜徉及時行樂以得過

,o

且過馬看破紅塵此等人格較前已覺庸中俊俊亦常見之鄉愿也豈知身口意業無時不

造千生萬劫隨之輪迴悟達偶動塵心閱數世而受人面瘡之奇厄郡后一經懺悔不數日 •

而脫大蟒蛇之苦報又如阿彌陀佛在因地中於世自在王佛前發四十八大願為彌陀萬

•, ,•

德之因五劫思惟兆載修持莊嚴成就西方極樂世界現在說法令末法眾生至誠稱念名

|

號郎得往生馬淨土攝受之果眾生依釋迦遺教以執持彌陀聖號作念佛之因臨命終時 •

郎得蒙佛放光接引往生極樂馬念佛之果因既為果果復成因若圓周然無始無終非常 •

o

、b℃

名馬大空觀大廈諦亦曰中觀中諦蓋天台四教﹦各有有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四門 、◎

非斷歷史具在信而有徵不可謂馬實有亦不可謂為但空唯佛與佛見空不空此在台宗

`o

︻經題︼一、釋經題名~曰明宗

3 3

o

o


韋 繙 菊 面

34

重不空之雙亦門修次第三觀證無量俗諦圓教注重空不空之雙非門修╴心三觀證無

惟藏教注重空門修析空觀證生滅員諦通教亦注重空門修體空觀證無生廈諦別教注

o

作中諦則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而不假一中一切中無空 •

無假而不中本經第三章之內無所得外無所求第十-章之解事無心對境不動第二十

興化如四時等皆體空義也

︻r●

界說方免籠統方得造修蓋心是隨緣眼耳鼻舌身意等八識皆名馬心一個肉團屬於色

言明性者郎禪宗明心見性之謂心固難明性尤難見心之與性如何區別首須知其 •

章之觀大地非常世界無常乃至第四十二章之靦壬侯如隙塵金玉如瓦礫統素如敝帛

塵緣影屬於妄想則非心也性是不變即八識之本性聖凡道俗無不平等具足但修德未

-﹃︼U●→

成性德不顯遂於無篇乏平等界中現出無量無邊之差別萬象耳然則本經之宗既在體

空何以又在明性耶當知森羅諸法悉由心性直接間接變現而成是故能明六識生滅之

心性則以分析之觀慧而證我空可得藏教之聖果能知六識無生之心性則以當體之頓 •

智而證我空可得通教之聖果能知八識廈妄和合之心性︵即阿賴耶識︶則漸證法空 •


可得別教之聖果能明第九阿摩羅識賃淨之心性或現前介爾一念之心性則圓證俱空

可得圓教之聖果今此經第二章之識自心源第九章之守志奉道第十七章之明存暗滅

第十九章之觀靈覺郎菩提乃至第三十三章之學道應當堅持其心等皆明性義依經指

示既須體空又 須明性乃能斷惑證廈受用自在故知以體空明性篇宗也明宗竟 用

6

生方暢本懷故明宗之後尚須論用也本經以持戒斷欲馬用梵文戒字凡有四名-名木

仿伊●

上既明宗更何論用蓋宗主自利用重化他佛最慈悲不以自了馬足必須廣度眾

o

論篛

,

o

叉︵﹦呂m巳又有波羅提木叉及昆木叉兩種木叉是解脫義波羅提木叉是無馬解脫昆

•0

木叉是有為解脫持戒所以止惡生善止惡是消極行善是積極消極例如但戒惡口不及

好話但戒兩舌不及和合謂之止持積極例如戒殺之外兼行放生戒盜之外兼及布施謂 •

之作持皆解脫法門也二名昆尼亦名昆奈耶︵≦口昌巳乃譯言出入無關弘旨是滅度義 o

謂戒能消滅身口七支之惡行而得度至彼岸究竟之滅果也三名尸羅︹聖巴是清涼義

﹂■

一釋經題名﹀四論用

3 5

紅塵滾滾欲愛熾盛依佛持戒乃得清涼我人試一反省偶值橫逆動輒生瞋或逢順境又 絕選 尸﹃


佛說四十二章經新疏

光反照或提起正念執持一句佛號直如冷水澆背火即止熄何況持戒逆情順性懲忿窒

復貪婪無厭心頭郎覺熱辣辣矣既而是非顯倒作奸犯惡則心更熱矣如以輝觀功夫迴

36

o

﹃「●

之口奚足辯哉四名優婆羅叉是調伏義亦譯馬律謂戒能調和降伏一切剛強眾生-如

清涼適於盛夏也清涼境界佛門至寶何物闈提誣為涼血而於意氣用事反稱熱誠悠悠

︻r●

慾其清涼馬何如耶砠師遣制夏講冬參謂參禪打坐風和氣暖宜於嚴冬講經聞法心地

世間法律有彊制人民安分守己之威力不許蹄越範圍也本經第一章之沙門常行二百

O

@

之義也

五十戒第三章之去世資財乞求取足第三十七章之憶念吾戒必得道果皆顯持戒篤用

o

又≡斷欲者斷謂斷除欲有廣義狹義廣義有二一郎名財食色睡一郎色聲香味觸

D

0

狹義則專指男女淫欲然以百法言之不論廣義狹義乃是根本煩惱中之貪心所而非偏

行心所中之欲心所不可不知也斷欲一層見於本經者先後凡有十九章之多諄諄告誡

至矣盡矣略拈示之如第-章之愛欲斷者如四肢斷第二章之斷欲去愛第三章之使人

愚蔽者愛與欲也第十二章之忍色忍欲難第十三章之斷欲無求當得宿命第二十九章 •


之慎勿靦女色亦莫共言語第四十╴章之當觀情欲甚於淤泥等皆顯斷欲篇用之義也

雖然持戒斷欲本對出家二眾而≡若夫在家二眾如能全持全斷當然希有難得龍天所

O

護如或未能持戒則未受菩薩大戒以前但受八戒五戒乃至五戒中之少分戒斷欲則但

斷非偶之邪淫由漸而進均無不可是在行者之發願如何耳佛如慈父方便多門聽者幸 •

o

指示自利論用所以討論利他今最後又須判教者判謂判別教謂佛之言教俗稱宗教或

上述四重玄義釋名所以解釋經題之名義辨體所以辨明全經之本質明宗所以

劬判教

勿畏難而退也論用竟

•o

教訓者是又名教相者以教之形相不一有權有賁有性有相有顯有密不判別之何以知

十九三十得道或云三十五八十涅槃或云七十九以印度歷史年月甚難稽考南北二大

﹦伊‧

佛說之淺深程度頓漸樞機耶此名體宗用之後所以必須判教也佛年十九出家或云二

o

o

派傳聞又各異詞胝求大體無差可以不必過事穿鑿總之釋尊一代所說三藏十二部不

臣牆霆﹄﹁釋經題名~田判教

■I■q凸■』□β■『

啻汪洋大海無有涯畔台家馬簡約計首創五時八教之說概括研究全體佛教之時期及


佛說四十﹦章經新疏

其施化之方法說法之內容然後判釋一經一論屬何時期屬何教相瞭如指掌略似近代

各科學之通論概論而精密過之學者迄今奉篇法式也玆仍遵家法先明五時次論八教 而以判釋本經終焉

O

,、◎

言五時者第-華嚴時佛成道後開說大方廣佛華嚴經有晉譯唐譯之分晉譯六十

<

•9

o

提樹下金剛座上在十二月初八日天明之際忽見明星遂成佛果此顯教之說也密乘說

|

其最後之一卷乃賢首宗之主經說法道場名曰七處實是不動寂場而已佛三十歲於菩

詳備又唐地婆訶羅三藏譯有四十卷實郎入法界品之別譯今日傳誦之普賢行願品郎 •

卷係佛陀跋陀羅三藏所譯品會未全唐譯八十卷係實叉難陀三藏所譯七處九會最篇

/|

O

於是時作孤字觀即得成道孤者無義又無生義謂一切諸法本是不生唯佛與佛方能徹

悟此境教主慈悲得道之後在金剛座思欲普度眾生或在菩提樹下經行思維佛法深妙 •

如何可以度生如是-日以至七日謂之-七日又復審思眾生根性不一如何能使人人

O

|

信受奉行如是二十一曰謂之三七日郎此三七日中宣說大乘別圓﹦教之華嚴經以試

探之而同座聽者除少數大菩薩外一切聲閒緣覺羅漢等眾如聾如盲尚嫌深奧難于領 O


會是經說已佛知不盡對機乃有第二阿含時阿含譯馬無比新譯阿茨摩八>彊曰e直譯

﹑℃

馬傳又云教法原文本通大小後專馬小乘經之總名在鹿野苑說長阿含中阿含增一阿

o

冶濰啊傖等四部阿含經︵南傳藏經尚有相應阿含未譯︶有十二年之久雖係小

、﹑

`

o

為原始佛教或名根本佛教弘揚頗力而我國反束之高閣亦可怪也佛以羅漢偏於空邊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等果使弟子由凡入聖悉成羅漢近曰日本及歐美各國稱

教然修行者必須由此入門郎以四諦十二因緣事六度三十七道品十六行觀等法漸證

bb

■伊●

僅能自了生死不肯度人若盡如是世界苦惱眾生有誰救度於是有第三方等時佛在諸

0

0

℃、b▽

處說方等諸經如維摩楞伽思盆楞嚴勝髮經等約有八年方謂四方方向等謂彼此平等

教亦如是約有四門於此時中弘闔四門教理普被一切眾生合生恥慕由小而大也四門

9•

b

通別圓四教各具四門但約多數而≡有門是小乘教台宗稱為三藏教或云藏教依據法

℃℃

云者即有門空門亦有亦空門非有非空門佛說之法如入賓所由門而入故喻以門也藏

l||

•9

o

華經及大智度論以小乘教專屬三藏分析諸法而證我空法有之理故空門是大乘

﹂剴

﹙丑

判 教

39

經 題

b℃bb℃b、b、

台宗稱馬通教此教以乾慧性地八人見地薄地離欲巳辦支佛菩薩佛地等十乘通前藏 ︻


筷討匹十╴三早籀若廝

,,• ,bb

◎■▽℃■■℃

40 •

以理郎名字觀行相似分證究竟六即圓伏圓斷無明習氣圓解圓證非有非空之賁相即

b℃▽bb

妙覺五十二位先空次假後中次第歷別漸證雙亦之中道故非有非空門多屬圓教此教

教通後別教共證無生之理故亦有亦空門多屬別教以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

9•

如禪宗所謂本來面目向上一羞種種話頭亦無非體究一個非字故曰不立文字明心見

性教外別傳明心見性直指成佛實則他宗何嘗無之若不明心則如何去妄不見性則如

•,

何會員天台賢首雖有參差大旨皆是今四教並談有大有小而旨在訶小歎大以眾生性

喜隨順故於前時因勢利導不加訶斥迨羅漢果成貪瞋癡斷方訶定性使之同小向大更

||

、,

是以佛說般若諸經正說別圓二教兼說通教專在淘汰執情令無所清金剛經云﹁所言

年之久實以權乘弟子雖知恥小慕大非執於空郎執於有此情一絲未化終非中道實相

,•

若大品般若文殊般若等八部般若以及流通最廣之金剛經心經皆此時攝凡有二十二 、

上一層也第四般若時佛於舍衛國王舍城等處說大般若經六百卷及放光般若小品般 •

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即遣執義良以大乘法門執最障道譬如學生但

執課程以馬課程以外別無學問道德行人但執文字以馬文字以外別無信解行證則我


執法執始終不化安能達到彼岸此般若之所以不可少也第五法華涅槃時於嗜僩陬匝仙 •

以前四時尚屬權宜之教今則汝等所行皆菩薩道人人授記成佛方是員實之教所謂如

9o

講法華經於娑羅樹林說涅槃經共有八年-在開權顯賞一在談律扶常開權顯實者謂

g•

是相如是體如是性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是也 •

然權不可廢開之即是顯賞實不可立顯之即是開權此理極深試以喻說譬如看破紅塵

•,

一語此即權也責則塵本非有何須看破若實有者看亦不破世之顛倒於聲色貨利場中

至死不覺者皆貪瞋癡之自召而於聲色貨利無涉也能離貪瞋癡則郎權即實無往而非

看破矣又如殺生謂是刀殺抑謂手殺二者皆權心殺是實而亦不離乎刀手蓋刀雖凶器

o

決不自割合掌禮佛以及一切寫字等正當工作同屬於手苟非心動殺機手亦決不操刀

也自科學昌明槍砲炸彈飛機戰艦等殺人利器層出不窮而醫藥濟生亦資科學精猛求

精是以仁與不仁仍在人心科學不任其咎也佛法以度生救苦馬旨一切資生事業皆與

,•

實相不背何況人天權小諸乘妙諦重重圓融事事淑世淑身胥賴乎是患在我人不能探 •

田 ﹀

‘I l

本窮源自行開顯耳而末俗狂癡動加詬病盍不一讀妙法蓮華經乎佛猶恐專談妙法無 ︻

判 教


佛說四十﹦章經新疏

42

一實純圓之至教故與法華經合馬-時名曰扶律談常也天台大師取涅槃經聖行品之

裨實際故最後開演大涅槃經注重戒律並申明常住中道追說一代時教之要點統歸於

o,

酬喻第五法華涅槃時亦合人易解之方便而已

以上五時判教有通有別別如上述通則自有一類大乘根機即於娑婆世界能見華

五昧以生乳喻第一華嚴時酪喻第二阿含時生酥喻第三方等時熟酥喻第四般若時醒

|

藏界舍那身士故此五時篇說事事無礙之圓別二教皆名華嚴時復有一類小乘根機始

從鹿苑終至鶴林但能領悟聲聞藏教不知其他故此五時皆名阿含時復有-類小乘根

O9

機宜聞彈訶而後恥小慕大佛郎馬說四教故此五時皆名方等時又有三乘根機須歷陰

入處界等世出世法二會歸摩訶衍道佛即馬說通別圓三教之般若經故此五時皆名

般若時又有大小各機已成熟者佛郎為說開權顯實之法華經合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集

o

也五時之義略述如是

重說四教具明佛性注意戒律扶助員常俱是無上醒酣圓教故此五時皆名法華涅槃時

一代教化之大成其未成熟者及末法乘戒俱緩之眾生佛即馬說扶律談常之大涅槃經


言八教者即化儀四教與化法四教也化儀四教謂說法之儀式-曰頓教或有利根

堪受大乘諸教佛即頓說自證妙境不須漸進如華嚴時二曰漸教或有鈍根不堪逕受大

b、

乘諸法佛即先說小乘教漸次誘導合入大乘如阿含方等般若三時阿含時是漸教之初

故名漸初方等時是漸教之中故名漸中般若時是漸教之最後故名漸後三曰秘密教佛

o

以不思議紳通力故合大眾同座聽法所聞異解彼此不知隱密赴機非定密宗也四曰不

定教佛以紳通力故合聽法之眾聞小證大或聞大證小彼此相知得盆不定也化法四教

謂教法之淺溧一曰藏教具稱三藏教佛對二乘最鈍根人說四阿含經詮生滅四諦思議 •

生滅十二因緣事六度以及實有員俗二諦也二曰通教佛對璽乘正篇菩薩傍通﹦乘同

以無≡說道體法入空鈍根通前藏教利教通後別圓而無專部但於方等般若時中有明

O

三乘共行者郎屬此教詮無生四諦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理六度行幻有空二諦兩種含

中二諦別入通三諦圓入通三諦也三曰別教獨被菩薩不篇二乘人說教理智斷行位因

果別前藏通二教別後圓教詮無量四諦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等但中妙理也四曰圓教

、℃b◎

稻屘

O

一夥叩緇題名︿伍判芻

‧』「■■●■

圓謂圓融圓足圓頓圓妙佛對最上乘利根之人詮無作四諦不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等


佛說四十二章經新疏

罕嚴

五時

叫含

刀等

股訾

化法四教

乙乙

一亦得演之鹿野故鹿野苑中並非專講小乘大品般若經云﹁佛初在鹿苑時轉四諦

■伊●

四諦明明小乘何得判篇方等耶當知小乘阿含諸經固皆演於鹿苑而方等諸經講處不

本經判屬第三方等時而以生酥篇教相或問是經序分處成就在鹿野苑法成就篇

法華涅槃時∣醜酬味C∣c絲圓獨妙

五味

驟臃……

圓中妙理也教雖有八而通常多用化法四教以概其餘具詳泗徵儀及徽櫬鯛淙等 化儀四教 ︵頰

╴秘

︵不

刪q

II俊甲仞I

隔歷╴漸

放馭馭雹

融通╴辯紕軻孿

O00••c

恐繁不贅玆先列表對照如左 •

天台判教總圖

-

-

9•

o

輪無量眾生發聲聞心無量眾生發緣覺心無量眾生發菩提些又


初成道竟七日思維已即於鹿苑中篇轉法輪廣猛三乘﹂曰發菩提心曰廣盆三乘可知

,6

爾邊郎權小諸教中郎大乘又如第二章之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祟最第四

鹿苑之處四諦之法大小兼攝不唯小乘矣如第三十九章之譬如食蜜中邊皆甜吾經亦

十二章之靦方便門如化賓聚靦無上乘如夢金帛靦佛道如眼前華皆大乘境界藕猛大

師仁經懈亦稱賅通大小未可輒判作小乘故知本經藏通別圓四教並談應判屬方等 而以生酥馬教相也題名竟

二、釋譯經人名

後漢述葉蕾摩矓竺法藺同譯

,•

,、

蘭皆其名也後漢明帝永平三年歲次庚申帝夢金人項有日光飛來殿庭以問耋臣太史

喔︶及竺法蘭6旨鸛曰閂禺me是中印度月氏國二尊者之法號迦葉與竺篇姓摩騰法 •

題名玄義已畢應講人名後漢是朝代之名郎東漢也迦葉摩騰︵門■舀眉?﹦鼻呂 o

••

傅毅對曰臣聞西城有砷號之篇佛陛下所夢其必是乎博士壬遵亦奏曰按周書異記載

︻經題︼﹣〒釋譯經人名

45

佛誕於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時江河泛溢大地皆動五色光貫太微太史蘇由卜之得乾


佛說四十二章經新疏 •

46

於周穆王時乾坤震動有白虹十二道貫日經天太史扈多占之謂是西方大聖人入滅之

之九五飛龍在天是西方大聖人也後一千年聲教流被此土王命刻石馬記埋之南郊後

•9

法至月氏國遇迦葉摩騰及竺法蘭得梵本經六十萬≡並將舍利及晝佛像載於白馬以

永平十年丁卯︵西歷紀元六十七年︶十二月三十日入洛陽是馬中國有佛經之始孝

6

明帝乃光武第四子見而悅之詔館摩騰等於鴻臚寺中永平十一年即於洛陽雍門外造 •

,•

`

經存世距今一千八百六十八年中國之有佛法僧三賓皆自明帝時始也是時習俗素崇 •

生經二百六十戒合異及四十二章經六部計一十三卷嗣以洛陽遷都因亂遣佚胝留本

象明帝乃於永平七年歲次甲子剌郎中蔡惜中郎將秦景博士王遵等╴十八人西尋佛

l||||||

白馬寺供養二師焉是馬中國建寺之始先後譯有法海藏經佛本行經十地斷結經佛本

o

o

道教永卒十四年正月一曰五岳道士褚善信等聞帝尊佛於情不服表請較試於道東設

有三壇中置子書二百三十五部西壇置道經五百零九卷東壇置百砷祭品備極莊嚴帝

,9•

在道中監靦摩騰等二僧在道西僅築一壇供養經像舍利帝勒各以梅檀柴等燒之烈火 •

飛騰道經除睹仔隨憾經外盡成灰燼信等繞壇泣禱瞽請天尊冀無所損卒 •


之經像則巍然無恙舍利放五色光明環空掩日摩騰尊者顯紳足通於虛空中變化自在 •

且作愒云﹁狐非獅子類燈非日月明池無巨海納邱無嵩嶽榮法雲垂世界法雨潤篁萌 •

,•

顯通希有事處處化耋生﹂竺法蘭復當眾演說法要略誚皈依佛教均可證果一時宮中

II川llIIIII9

||||||| •

•, •,

男女以及多數道士嘆為希有盡行皈依並有出家者其盛可知後唐太宗弔焚經台有詩

云﹁門徑蕭蕭長綠苔一同登此╴徘徊青牛漫說函關去白馬親從印土來確實是非憑

||||

烈焰要分廈偽築高台春風也解嫌狼藉吹盡當年道教灰﹂二尊者先後涅槃於白馬寺

l|||

|||

國有六種H篇宋廈宗皇帝註口馬宋宣和年間曹洞宗守遂禪師註與佛遣教經瀉山警

|l

其他事實具見梁高僧傳及翻譯名義集中惟皆簡略而不詳耳本經註釋據搜羅所得中

|

解口烏清鼓山道濡和尚註名佛組三經指南囿馬清績法和尚註名四十二章經疏鈔俐

策合名佛砠三經註曰篤明藕盆大師解與佛遣教經八大人覺經合名佛遣教三經藕猛

為民國十年間丁仲祐居士註名四十二章經箋註日本有兩種H篤阿阮隆Ⅲ倥

註四十二章經口為高島米筆之四十二章經講話昔人認作小乘編入阿含部中實篇大

•9-

/》﹙J、《﹚﹨/》﹝■《『》﹨/》﹙■﹙『》﹨』0』I『I﹛』』』』『『』0Ifb【〃》〔〃﹨J】【J﹨《』﹨f】【〃﹨『】【〃﹨【J$

︻經題︼﹣〒釋譯經人名

47

o

誤譯是易義謂以漢文易彼梵語也人名竟以上第一大科經題竟 •


佛說 四 十 二 章 經 新 疏

︵本文又二初序分次正宗分今初︶

48

他要旨眉目不清措詞太古初機聞之未免昏睡是以佛法不但難聞而亦難講也今於每

■℃◎

將講經文先明講法古今大德率皆注重科判訓詁引證而於全文脈絡專門術語化

諾而順尊敕

,,•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 魔道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度僑陳卹等五人而證道果 復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敕﹦開悟合掌敬

# •

•9

9•

區之意無非因時增損廣開方便之門決不妄自主張稍立異同之見惟恐願大力微悉類

●夕◎

章先述科意以明綱要次馬解字以釋專名最後講義代揚我佛施教之精義以利自他區

·•,

O

道安所判定後人稱馬彌天高判千古同遵者也序分馬經首緣起似世間著作之緒論序

︻科意︼一切佛經全部皆可劃為三分-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乃東晉大租師

晝中鵠虎尚乞隨文入觀務探≡外驪龍當世善賢宰承教焉 •


o

六種成就例如諸經開始皆曰如是即法成就我聞即聞成就一時郎時成就佛之一字即

•9

o、

與緒通猶蠶作繭先吐一絲以為端緒也有通別二種通序乃諸經所同一名證信序凡有

9•p

主成就在某某國某某園等即處成就與比丘僧若干人菩薩若干人俱即眾成就謂有此

o

經各別又名發起序者謂各經各有發起之緣由未必全同也正宗分郎經之本文精義所

、、﹑、、9

六種成就方足證明是經有法有聞有時有主有處有伴二具足合人生信也別序乃諸

今使佛之法乳流通無已略似世間著作之結論也更以人身喻之則序如首正宗如身流

在如世間著作之本論也流通分謂佛說正宗分後聞者歡喜信受奉行由近及遠由古而

•,

包括一切學術至高無上者乎古本有翻譯名義集教乘法數等作不便檢查近時刊有辭

︻解字︼經中專門名詞與世間不同專名不明科學哲學且無從入手何況佛教乃

通如足三者皆備而後我人之體用全矣今此一段次序雖略參差是四十二章經之序分

也。

典諸書亦尚駁雜簡略未能全備故今特提出專名擇要釋之能明乎此則於經文自迎亦 而解矣 ︻經文︼﹁序分︶H科意P解字

49


b、℃℃

佛說四十﹦章經新疏

b℃b

﹃︶0

世尊梵語薄伽梵︵昏彊﹦曰︶乃十種通號之一十種通號即如來應供正偏知

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辱是也三世諸佛德號皆同而今特專

指釋迦教主者也世馬遷流義以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人所易解玆不復贅以空

間﹦亦有三世一馬器世間佛觀世界所有山川水火等一切無情之物但馬人所受用而

修羅及胎濕卵化等有知覺情感者名情世間科學家稱馬有機物或稱生物至若植物則

o,,•

自無知覺情感者如器用然故名器世間科學家稱為無機物也二篇情世間係指天人阿

佛學判在器世間中而科學同屬有機生物中則大有區別耳三篇覺世間謂已覺悟正道 9、

℃bbb℃

則一切徹悟斷則習氣無餘于三世中不論時間空間天人有情莫不崇之貴之無與倫比

之世界如羅漢菩薩等一切淨土佛國是也尊者崇也貴也是以世尊二字謂佛之人格智

,,•

也古德又稱具足自由熾盛端嚴名稱吉詳尊貴六義故名薄伽梵恐繁不錄成道成 •

謂成就即不相應法之得具詳七十五法略解及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道者梵語菩提互

•9

十惡黑閻之路謂之邪道道之一字本攝邪正而今專指佛之道果也成道云者即成佛之

互︵昏≒c直譯悟智或譯為覺實即通行之道路人天以上光明之路誚之正道五逆 •


別名因果經略謂佛於十九歲出家先習外道次往雪山苦行六年至三十歲於十二月初

o

o

維或作思惟郎考慮義孔子有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與學固不可偏廢

||

切眾生於初八日黎明目睹明星之一剎那間證悟成道簡≡之郎證佛果之謂也思

,•

八日黎明階明星而悟道云﹁我與大地有情同時成道﹂我係世尊自稱大地有情即-

•9• {

也修行佛道何獨不然過去因果經云﹁佛成道初七日思維法妙無能受者二七日思維

o

眾生上中下根三七日思維機緣誰應先聞﹂法華經方便品中亦有思維之語云﹁我始

坐道場觀樹亦經行於三七日中思維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眾生諸根鈍著樂 •

O

欲有廣狹兩義一即根本煩惱中之貪心所法-即偏行心所法中之欲心所二者截然不

癡所盲如斯之等類云何而可度﹂佛既成道尚復-再思維可以人而不自反省乎 •

同蓋貪係貪欲是貪得無厭乃三毒之首十惡之本有染無淨欲係樂欲是希望未來故有

時是染如欲吃清嫖睹等有時是淨如欲持齋念佛等是也今指廣義寂靜或稱寂滅

••

即涅槃聖境︵﹦H﹦口e於四諦中馬滅諦而非斷無也禪定禪乃梵語禪那8勻凹【

屋︶之略稱翻云靜慮又翻思維修即色界諸天定慧平等之修慧也定乃三昧或三摩地

︻經文︼﹁‘序分~口解字


佛說四十二章經新疏

•9

52

琴蒼者名琴彗三昧殊屬可笑實則三昧翻調直定又翻正定因眾生之心易於曲凹須調 •

暨曰呂宮︶之譯語世間每誤認三昧以馬精到之意於是精於文字者名文字三昧精于

,,• 0•,

入正軌雖欲屈曲而不得矣故能正定即無邪心相宗稱馬心-境性台宗以四種三昧篇

之使直入於正道定得三昧喻心如蛇其頭與尾常屈曲而不能伸直置竹筒中則頭尾均

修觀之秘訣非無故也然禪有四謂初二三四禪定亦有四謂識無邊處定空無邊處定無

,•

、▽,,

`

所有想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此是世間之禪定亦名根本禪定也尚有出世輝及出世間 •

上上禪等更屬玄妙故今復標以大示佛所住之那迦大定也魔道魔係梵語魔羅之

`

屬外道印度有九十六種之多然佛弟子中由外道而皈依佛道者亦頗不少又有道路之

略稱釋有四義一障礙一殺者-惡者一能奪道即外道誚佛道以外一切修行之宗教皆 •

意謂行者從此道路可達目的地也若用六合釋之則魔與道屬相違釋魔之道屬依主釋

℃0

均通鹿野苑略稱鹿林亦稱鹿苑又名奈苑仙苑乃波羅奈斯國養鹿之林苑釋迦前

O

身曾現鹿王身於此龍樹菩薩大智度論略云有╴國壬率文武大臣在鹿野苑獵鹿苑中

||

鹿分兩部每部有一鹿王統率一部鹿王郎佛前身一部馬提婆達多前身鹿王憫其徒眾


被戮願輪流日獻一鹿以篇供養王即允之嗣有母鹿懷胎未產擬待生產子鹿後前往供

養哀求其王提婆達多暫行寬宥未遭允許轉向佛處求之佛惻然念及生死無常即自捨 •••

身往代王感而善之即戒一切肉愒云﹁我實是畜獸名曰人頭鹿汝雖是畜生名篇鹿頭

|

施且可安汝意﹂奈何世之肉食者執迷不悟迄無悔意耶四諦即苦集滅道有橫豎

、、、◎

人以理而≡之非以形篇人若能有慈慧雖獸實是人我從今曰始不食一切肉我以無畏

二說橫則苦集篇世間之因果滅道為出世間之因果四者苦定是苦乃至道定是道審實

不虛無可更變故謂之諦一切生死均屬於苦是馬世間之果一切煩惱均屬於集是世間

•9

、,

八道詳則有三十七道品郎三四︹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二五︵五根五力︶單七︵

、、

之因滅馬無馬涅槃常樂我淨是出世之果道馬能得滅果之正道略≡之則戒定慧三學

•,

pb℃

苦集滅如何得滅必有種種正道庶不蹈空故名苦集滅道所以皆稱馬諦者謂世出世間

迫故名馬苦因何而苦無非二惑三業積集所致故名苦集滅此苦集方得涅槃員樂故名

•,

菩提分︶隻八︵八聖道分︶是也豎則有漏五蘊生老病死四苦八苦乃至百苦無不逼

•,

匡牆文﹄一《序分︵仁解字

』▲■■尸■■

不離四諦小乘大乘以此篤本實乃佛教之根本原則也法輪法者梵語達摩吼斗︵ •


||

54

□宮H曰四︶有任持二義輪者輪壬之寶印度紳話謂金銀銅鐵四種輪壬各有七寶此之

佛說四十﹦章經新斫

•9• •,

輪賓能如意摧碾-切者也佛以身口意三輪教化眾生摧破邪惡喻如此輪所至能破析

,,•

言之郎身顯砷通謂之砷通輪口說諸法謂之正教輪意業鑒機謂之記心輪以此三輪對

||||||/

,•,

o

最美理想最高之正法建設佛國也僑陳如等五人僑陳如乃我佛首先所度之弟子

o

機施教斷盡煩惱故名法輪英譯□宮曰曰口!●畏百意篇正法壬國蓋佛乃法王郎以道德

0

譯馬火器或名了本際根性頗利佛於十九歲棄太子位出家苦行父王淨飯思念不已遣

O

兩派僑陳如與十力迦葉二人皆佛之母黨貪清五欲因佛日食-粟一麻不耐刻苦去至

﹑﹑、、

僑陳如阿濕婆跋提拘利十力迦葉等五人合追同之卒篇佛感隨侍修行惟此五人約有

鹿苑跋提等三人皆佛之父黨看於苦行因佛飲牛乳生酥旋又離佛出走集於鹿苑佛成 o

道後知此五人隨侍最久雖有執清根機已熟乃以四諦法門首化度之得阿羅漢道

•9,

果即阿羅漢果謂修四諦道然後證得之果位也比丘此係舊譯玄奘譯馬茲荔︵

厚肄m口︶以後言為正而通用前字其義有四一翻除饉謂僧眾馬人天幅田能除種

惱得種種幅慧如除飢饉故一一翻乞士有乞食乞法一一義乞食 •


仍行古禮沿門托缽以養生身乞法則廣求智慧以養法身也三怖魔謂修戒定慧多一僧

人即少一魔民故篇魔王所恐怖也四破惡謂破除一切邪惡而入於正道也進止即

取捨之義謂進取正道而捨棄諸邪也教詔師誨名教王命名詔佛馬法王人天所仰

金口所宣無殊君命也合掌或稱合十兩手相合也表法則右手表智慧左手表禪定

o

o

檀戒忍進禪

信進念定慧

o

檀戒忍精禪

信進念定慧

食指屬風中指屬火無名指屬水小指屬地其他表法列表明之 難勝 焰慧

發光

離垢

慧方願力智

現前

遠行

不動

善現

法雲

又右手表佛左手表眾生故兩掌相合即定慧不二生佛相應之義若分別言之大指屬空

-』 極喜

o

◎b◎b◎bo℃o、◎℃

水火風空 地

水火風空

地 ◎﹑◎℃◎﹑

︻經文︼﹁序分︵但解字

.)

.>

』□

互相清十橫拄指十一覆手向下十二覆手合掌以屬於密部玆姑不論顯教惟有叉手合

••

合掌有十二種-堅貿二虛空三未敷蓮四初割蓮五顯露六持水七歸命八反叉九反背

ObOb

」口


佛說四十二章經新疏

5 (

業清淨及不墮不散也敬諾敬誚心意欽仰所以表意業清淨諾謂口語信崇所以表 、、

o

尊剌天子制害名勒謂佛說馬世所尊故謂之尊勒

︻講義︼序文分二大段自世尊成道已至而證道果馬證信序證明本經何地何人

口業清淨也順順謂隨順通於三業又順有順言順意順義三種缺一不可入道也

•,

•,

何時所說合皆信受也有六成就世尊馬主成就成道已篇時成就鹿野苑馬處成就四諦

在某處等略有參差而細按之則六義俱備蓋佛法初來譯者尚無一定之標準故也復有

馬法成就僑陳如等五人篇聞成就及眾成就也其先後次序與諸經之如是我聞一時佛

以下名發起序乃本經發起之緣由此二序皆結集者所敘述之事實非佛自說也今依次

o

說之約分四節初世尊成道已一句乃總敘施教之因次從作是思維至降諸魔外五句乃

追敘成道之法三從於鹿野苑中至證道果四句乃別敘說法之始四從復有比丘至順尊

掌二種一叉一合皆所以表最敬之禮也又兩手十指表十地十波羅密合而篇一表示身

•,

勒乃正敘是經之發起教主釋迦牟尼佛智斷具足眼力圓明於一切世間唯佛獨尊故云

o

世尊若論成道則有本逛二說本則成佛以來已經不可說微塵數劫具在法華經壽量品 •


中玆不贅述述則距今三千年前中印度迦維衛國悉達太子飽嘗世樂深感苦惱十九出

家轉入雪山︵即今之喜馬拉耶山︶苦行六年年適三十臘月初八日黎明於摩竭陀國

菩提樹下金剛座上目睹明星豁然大悟證無漏道是乃佛賓初現於世也成道以來於三

中得寂滅清淨住於妙定降伏死蘊二魔故曰是最篇勝也亦可謂初成道句是佛之根本

七日中反覆思維以因地修觀果中得遠離諸欲住於深禪降伏天惱二魔以因地修止果

智自證菩提作是思維等五句是佛之後得智重觀四諦以馬說法之張本離欲寂靜是最

篇勝即觀滅諦住大禪定郎觀道諦降諸魔道即觀苦集二諦也鹿野苑篇最初說法之處

轉示轉謂此是苦逼迫性故此是集招感性故此是滅可證性故此是道可修性故示人了

o

轉是展義又與碾通謂自我之他郎將佛心中法展而開之度入他心摧破眾生一切惑業

•,

|

||

由生死之此岸以共登於涅槃之彼岸也四諦法輪凡有三轉一曰示轉二曰勸轉三曰證

,o ,•

︻經文︼一、.序分~曰講義

-D7

修說此四諦佛已﹦證到不必他求下根亦悟矣每諦三轉故四諦十二轉名篇十二法

人遵依四諦中根悟之證轉謂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

別四諦上根即悟勸轉謂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勸

o


佛說四十二章經新疏

58

輪也又法輪是具足教行之義如有行無教不能解理則輪而非法矣有教無行不能破惑 •

o

則法而非輪矣故轉法輪乃教行兼備破除諸惑證悟廈如之意是篇法賓初現於世也僑

,•

o

o

決修行無以報命遂相侍從先後遁入鹿野苑中各自潛修至是機緣已熟佛往度之初轉

陳如等五人皆佛之至親悉達太子初出家時父王淨飯思念不置特遣追同既而太子堅

|`

,‧9、

法輪僑陳如郎悟次說布施持戒生天之法訶欲不淨讚歎出離阿濕婆跋提

l

復有比丘以下是本經之發起序蓋諸經發起酋緣各不相同如維摩示疾楞伽歡笑金剛

本經之證信序

後三轉法輪迦葉拘利二人又悟各得阿羅漢故云證道果是馬僧賓初現於世也以上是

﹑、

吭歹o●

︻「●

而足以三迦葉等久事外道空無所得今始遇佛郎將平日疑問和盤托出取決於佛故曰

我無我淨乎不淨五戒十善能合聖道否乎四諦之理可修證否乎能出三界否乎等不-

,•

乞食法華放光彌陀根悅等不勝枚舉今以陳疑請決篇發起也復有比丘指鄧 迦葉舍利弗目健連耶舍等一切鬼荔所說諸疑如三界中苦乎樂吶常乎否

hP••P•••

o

求佛進止也於是教主從大悲心中流出法言例如佛篇僑陳如說曰﹁世有八苦一者生


•,9

`

、■

,•

b

℃℃、b,﹑、℃o

五陰身以識馬本因於識故而生意根以意根故而生於色而此色法生滅不住如是觀者

則能於身善知無常不取身相即能離我及我所有若能觀色離我我所郎知色生便是苦

生若知色滅便是苦滅如是觀者名馬解脫不作斯觀是名馬縛﹂諸弟子等聞是法已心

開意解豁然貫通無異門閉而瞽人睡而覺故曰世尊教詔二開悟也合掌敬諾表示法

會聽眾一心聞法大論所謂聽者端靦如渴飲一心入於語義中踴躍聞法心歡喜是也而

o

第一量∣出家證果

言也領會四諦法味是順義也遵依四諦而躬行實踐以登彼岸是順意也以上序分竟

℃■

順尊勒謂隨順教主所說之法不散不怠蓋順有順言順義順意三義聞佛四諦名相是順

﹄二

二﹑正宗分四十二

~第-章出家證果

••

:}

g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日沙門常行二百五 經文 ︻

o

l

為四人說曰﹁汝應知色受想行識實是無常苦空無我﹂又為瓶沙壬說曰﹁大王當知此

,•

熾盛苦如是諸苦由我馬本應當知苦斷集證滅修道若人不知四聖諦者不得解脫﹂次

苦二者老苦三者病苦四者死苦五者愛別離苦六者怨憎會苦七者求不得苦八者五陰 `

PEj

•• Ⅱ二

••


山憫︶苗仄TT╴三早∞腦軒努蚵

家修行亦無不可胝須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身雖未出家亦謂之出家也本章以證阿羅漢

小乘如羅漢等非脫離世間家庭不能遠離-切煩惱而證沙門四果大乘則出家可也在

出家也反是而心能離縛身未能離家則身雖在家無異於出家也蓋出家有大小乘之別

◎,︾

而≡家是束縛之所如圈豕於房出家即所以遠離束縛耳若身離家而心不能離縛猶未

是證果愛欲斷下三句總結出家證果之秘耍也行人欲證四果必先出家出是離義對入

宗分也科篇出家證果者自佛≡起至名曰沙門是出家常行二百五十戒至便證阿羅漢

︻科意︼本經以翻譯伊始體例未全故但具序正二分而無流通分自此以下皆正

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十戒進止清淨為四填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 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腳上 十九天證阿羅漢次馬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 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

([


︻解字︼佛≡或稱佛說佛云略似儒書之子曰惟此以無≡馬≡最極徹底慎實耳

果篇止故是小乘而非大乘也

`,

o

下文準是出家有廣狹二義狹義即出離家庭已如上述廣則有出必有入凡有四義

ob

家入法身家謂人被色受想行識五蘊所縛久已不見本有之法身色蘊篇身受想行識四

-出世俗家入洹諦家謂出世間之家而入於滇空之家故須辭親得其許可也二出五蘊 `

0

蘊馬心而識蘊最難出離亦最難了知蓋識即是心其類有肉團緣影員如之別其數又有

六識八識九識之殊世人言心祗指肉團心尚屬五蘊中之色蘊一部其能了解第六意識

者已不可多得遑論受想行識四蘊及阿賴耶菴摩羅諸識故必識心而後能出五蘊之家

o℃

入於法身之家也三出煩惱家入智慧家煩惱郎昏煩合人生惱之法最馬障道通稱見思 o

0

二惑由迷理而起者謂之見惑由迷境而起者謂之思惑皆甚微細能滅煩惱自得菩提即 •

•9

經文所謂達本是也四出生死家入無生家生死即生滅無常之謂身則生老病死心則生

ob

住異滅皆生死也人生苦痛此馬最甚必須超出三界而入淨土方是無生無生郎不生不

經文

﹂■

o

二﹑正‘宗分四十二 ︻

﹀第╴章出家詣果﹀解字

口□■■■﹑■■

滅之道十方淨士﹦皆是無生本可隨意求生而念佛人必求往生西方淨士者以有佛 o


佛討匹+I﹦≡鼯軒翌n

(i

願力可仗故也經文解無馬法郎無生意也蓮池大師竹窗隨筆有愒云﹁在家在家出家

,•

在家在家出家出家出家﹂在家在家者謂身在家而心念家也出家在家者謂身雖出家 •

而為世間之事心不出家也在家出家者謂身雖在家而存出家之念心能出家也出家出

,•

家者謂身心均能出家最篇完美要之出家在家胝須精進修持本無差別願出家僧侶及

在家居士顧名思義發菩提心共相勉焉識心識謂認識是動詞與六識八識之識不

o

同心有大小乘之分小乘以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篇心其義則攀緣諸境思慮分別也大乘

於上述六識外加末那識阿賴耶識以八識馬心或更加一菴摩羅識以九識為心而皆含

現于外者如種子然若能了知心外無法即悟偏計本空矣達本達謂洞達是動詞本

有集起二義集謂積集能將善惡習氣韜藏于內者如倉庫然起謂發起能將善惡行馬表

謂根本即心之根本也科學家言心之根本乃紳經細胞等物質而內典有小大兩說小乘

b

以貪瞋癡三毒及三善根馬本大乘以廈如責相篇本若能了知心性無實郎悟依他如幻

◎℃℃

矣無篇法對有馬法而≡法爾如此無所作馬一且古今而常不變易者曰無馬大乘名

o

為圓成實性謂法性與慎如不一不異也小乘以偏慎涅槃謂之無篇有擇滅非擇滅虛空 •


三種大乘凡六種於上三種外復有不動無馬受想滅無篇慎如無篇三種詳具百法明門

子而有四句分別一是釋子非沙門謂釋迦王族子弟但貪世幅而不修行者二是沙門非

息除貪瞋癡要皆印度出家學道者之總稱也佛弟子則四姓同歸於釋故但號釋或稱釋

勤行謂精勤行持也二功勞謂修道有功也三息心謂休息妄心也四勤息謂勤修戒定慧

論講義及七十五法略解沙門又名桑門具稱室囉末搴︵蟹H曰呂口e翻有四義-

o9

民眾如農工等既不修行亦不奉佛者是也四是沙門是釋子即今之比丘比丘尼等類是

b℃

釋子如婆羅門回同耶蘇以及道士等統名沙門而不行佛道者三非沙門非釋子指世俗

也瑜伽師地論尚有四種沙門一勝道沙門謂解行俱勝道高如聖也二說道沙門謂明了

O

經教而能說法度人也三活道沙門謂以佛道篇生活如經懺師等是也四污道沙門即破

戒犯戒之緇白也律藏又有四說一威儀沙門郎行住坐臥作沙門之威儀者也二形服沙

門謂其形狀衣服儼如沙門也三名聞沙門謂有沙門之名而不篇沙門之事也四實行沙

0

門即切實勤修沙門之戒行者也大智度論又有四種一曰有羞僧持戒不破常存慚愧之 •

o

︻經文︼﹣﹃正宗分四十﹣一量∣~第-章出家證果~解字

」╴■■■伊●

心二曰無羞僧身口意業不淨而心無慚愧也三曰啞羊僧修行持戒而智慧較鈍不能解 •


佛討匹十﹦韋繙菊面

四尼薩耆波逸提╴“-二

硫…汨示孵…柝…

64


一從非親尼取食二在俗家偏心受食三學家受食四有

難蘭若受食犯之者須向餘僧懺罪

6

﹑、

`

`

處所昆尼等一切諍論均須設法止滅不可誤用

、﹑

現前昆尼憶念昆尼不癡昆尼自首昆尼多人語昆尼罪

、‧、

笑等易犯難持故須時時習學

o

六突吉羅︹惡作︺緞如緙 一 ○ ○ 搖身 叉腰 水中 大小便塔下大小便塔下涕唾掉臂戲

之衰豈偶然哉進止清淨進止即進退之義謂行住坐臥威儀具足皎若冰霜止惡行

`

經多年受具足之戒今則出家未久即受三壇大戒律意尚難悉知遑論身體力行耶佛教 o

詳具四分戒本及南山行事鈔靈芝資持記中尚有大乘菩薩戒等恐繁不贅往昔沙門須

||||l|

`

o,b、℃●

℃▽℃

得砷通者出世禪又分觀練惠修四種觀禪有八念八想十想八解脫十一切處等以觀照

定如四禪四空定四無量心︵即慈悲喜捨︶十二門馬根本禪天人及一切外道修之以

、﹑

要皆禪定之學也其類大別有世間定出世間定亦世亦出世定出世上上定四大種世間

善秋亳無犯故云清淨郎無漏定學也定學在相宗別名心學者以心馬戒體又為慧根故

`

`

︻經文︼﹣一、正宗分四十﹣一壹!~第-章出家證果︶解字

(

篇本練禪又名九次第定以磨練心身篇主薰禪又名師子奮迅三昧以迅速薰習變化氣 •


佛說四十﹦章經新疏

66 、

、﹑∣

質馬要修禪又名超越三昧則頓超直入定功甚深矣亦世亦出世禪如六妙門等智者大 •

師著有童蒙止觀六妙門專書可以取閱出世上上禪有清淨禪海印三昧楞嚴定自性禪

,•

也四員道行四賃郎四諦謂小乘沙門觀察四諦而修聖道之行或謂四果證員之道 •

殺賊三無生唐譯篇應謂應受供養應滅煩惱應不受生死此與比丘三義因果相對即因

,•,

名乞士而果名應供因名怖魔而果名殺賊因名破惡而果名無生是也若以戒定慧配之

•,

則羅漢梵行已立因修戒學果名殺賊所作已辦因修定學果名應供我生已盡是盡智不

等凡九種實乃佛菩薩最高之境界不可思議今但指根本禪及出世之觀禪等以篇清淨

•••,

行即無漏慧學是也阿羅漢︵>曷﹦e郎無學之小乘果人也舊譯三義一應供二

•,

受後有是無生智因修慧學果名無生故有愒云﹁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我生已盡不受後

o

有﹂也言盡智無生智者以修行之位次約有二道一無間道二解脫道在無間道中但斷

,•,

煩惱故名盡智在解脫道中證悟填如故謂之無生智也飛行變化即紳足通也或云

,`

得大自由之聖境非今日之千里眼催眠術等所可比擬也曠劫壽命曠者空也劫者

如意通又曰紳境通乃六通之一若具言之則三明十八變化等皆在其內要之解脫一切 o


梵語劫波之略稱儒家名世道家名塵佛家名劫皆時間久遠之謂壽命者壽指-期命指

連績皆身心相繽之謂析≡之郎壽暖識三綿綿不絕而後生命賴以維持故曠劫壽命即

欲實驗死後去處則雜賓藏經有﹁頂聖眼生天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胸板出﹂ ●●、

一愒最篇簡耍+九天有兩釋一指五淨居或云五不還天郎三果聖人斷盡欲界思 ,℃

﹑﹑、℃

︻經文︼﹣﹁正宗分四十≡草~第-章出家證果︶解字

67

在天︶色界初禪三天二禪三天三禪三天四禪四天以上之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

bb℃℃

惑苦樂雙忘壽終之後寄居於欲界六天︵四王天仞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

不過換一去處非一去即滅耳蓋人之生死譬如旅客之往來旅舍均藉此靈砷馬用也若

長壽之意也然羅漢雖斷見思不受三界分段生死而無明未破變易身意生身猶在與阿

彌陀之無量壽迥乎不同此則不可不知也住動天地謂羅漢積累功行清淨無篇故

其住處天砷地胝皆馬感動亦可一行-住震動天地感格鬼紳蓋極≡無學聖者之威德

生命全恃煖氣與阿賴耶識三者互相維持如阿賴耶一去則全身冰冷而死矣然阿賴耶

得此位不再受生於欲界也靈砷俗稱靈魂郎第八阿賴耶識最先來而最後去人之

廣大也阿那含梵語︵>曰凋口已巳略稱那含譯云不來或稱不還郎三果阿羅漢證


佛說四十﹦章經新疏

用無漏心夾薰中間有漏心郎於色界五不還天速出生死二者根鈍樂定修四空定於無

天通稱五不還天也二指無色界天謂三果聖人有二根性一者利根樂慧修夾惠禪前後

68

色界遲出生死以無色界在四禪十八天上故云十九天也古德或以欲界六天馬一加色

界十八篇十九天者專指色究竟天或以四空天篇一加色界天十八馬十九天等專指無

三界九地諸天表

一禪一-一天︷…阜聯﹦ =-一 禪 ﹦ 一 天 ︷

﹣初禪-一一天╴…蹄﹦╴陬州

夜摩天....:╴

色界天者均誤也今將三界九地諸天列表如次

,•


至中下品等六品思惑尚餘下上品等三品故須一生欲天一來人間受生方證羅漢也思

斯陀含梵語︵蟹汀昌彊旦口︶此云一來郎第二果已於修道位中斷欲界上上品

非想非非想處地

::..無所有處地

詞無邁處迅

空無邊處地

╴糾紕刨

……….:╴天篇

﹑╴.︼

bb℃

惑又名愛煩惱乃對境迷執之惑別名修惑者以此貪瞋癡慢諸惑須在修道位時時加功

修鍊而後能漸次伏斷故通俗言之即虛妄之感情是也於欲色無色等三界九地各有

~第-章出家

證果﹀解字

69

0

︻正宗分四十︸一

品共八十一品圖表如次 ︻稻文

﹂■


傍討匹十

思惑八十一品圖

﹦章絕鄹溉

灶刊…… 中上品

-

70

嫻陬柵繩帆ⅡⅡⅡ-四空

下下品

下中品

下上品

仲叫刪︸

欲界...五赫﹄雜居妣.:后二鏗田地:.力品 ╴-╴---


須陀洹梵語︵陴臼g﹦口巳此云預流謂初預聖人之流又云入流謂超凡入聖也

即初果但斷三界八十八使之見惑初入聖流不墮三惡道而已言見惑者又稱見煩惱乃 •

、、bb℃bb℃b

對理迷執之惑郎通俗不正確之知識是也其根本則貪瞋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

.除瞋一使

‧除身邊二使

.同上

.貪瞋癡慢疑身邊邪見戒 、、 ‧除身邊戒三使

、﹑、、、﹑、、﹑﹑

.除瞑身邊戒四使

‧同上

︹同色界︺

﹑、

、﹑、

、、

‧除瞑身邊三使

十使

七使 七使

八使

九使 六使

六使

七使

九使 六使 六使

七使

﹀第╴章出家詣果﹀解字

八十八使

戒禁取見十種皆由不了了 諦而起合三界統計凡八十八種謂之使者以其能 苦苦 集集 滅滅 道道 四四 諦而

色界

欲界

使役心紳陷於生死苦 海也列表 表如 如次 次

見惑

無色界

﹂二

︼﹃正宗分四十﹦

7 l

尸道 經文 ︻


佛說四十二章經新疏

俱舍頌曰﹁苦下具一切集滅各除三道除於二見上界不行瞋﹂初三句明欲界迷

72

於四諦而生之見惑首示欲界苦諦係有漏五蘊十使俱全故云苦下具一切也次句示身

•9•,

身邊二見而不除戒禁取見者以此見正馬修道而起故云道除於二見也最後一句示色

見邊見戒禁取見皆由肉體而生與集滅二諦毫無關係故云集滅各除三也第三句但除

界無色界本無瞋心四諦均須減除此惑故云上界不行瞋也七死七生謂初果聖人

,o

但斷三界見惑欲界九品思惑全在故須七次生死往來人天方證三果詳≡之即如上表

•,

之則愛馬本欲馬末又愛篇心欲為境合言之則三毒四住一切見思無非愛欲階之厲也

︻講羲︼此章明出世之證果不同也小乘必須出世俗之家大乘則不分在家出家

欲界上上品貪瞋癡慢能潤二生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貪瞋癡慢各潤一生中中品中下

品合潤一生下上下中下下三品合潤一生是也愛欲即百法之貪欲二心所也分言

,•,

均可成就菩薩蓋小乘器小如自由車胝載一人而不能載重載多郎自了而不能利他也 •

大乘如火車可載多量多人即自他兼利而復注重利他也佛教以孝弟篇本是以教主釋

•,

9

,•

迦幼時雖棄太子尊位不辭父壬而出家然成道後即同宮度父在涅槃前又升仞利天說


法度母並合胞弟難陀及堂弟阿難陀次第出家乃一時權巧方便若論常道非得父母允 ◎、

,•

可不許擅自出家梵網經心地觀經等可以覆按故曰辭親出家也出家之後必須擺脫有

|

篇諸法不受絲毫牽掣了知境空心有心外無法-切皆係偏計執性誚之識心了達境由

•,

,•

、﹑

以聲聞羅漢根機較鈍非先示以果之苦樂合生欣厭決不肯發心修因故論世間則必先

o

慧之道諦均先果後因不可與先因後果之大乘法門相提並論也阿羅漢乃聲聞小乘果

明六道輪迥之苦諦次說見思二惑之集諦論出世則又先說涅槃清淨之滅諦次明戒定

中之果即出世之滅諦二百五十戒是增上戒學進止清淨是增上定學四滇道行是增上

慧學此戒定慧三學乃聲聞小乘因中之因郎出世之道諦謂三學必先﹦具修方得漸

•,

︻經文︼﹣一、正宗分四十﹣一章∣﹀第-章出家證果︵講義

■I』尸α﹂

證阿羅漢果而曰成者須知阿羅漢雖云小乘功行極深決非一蹴而幾其進修次第約有

o

始而後漸修二果三果以至四果今以四果始者是小乘之特色此中有深意存焉蓋小乘

皆係圓成實性謂之解無馬法能如是則填出家名曰沙門矣沙門之果有四普通由初果

••

心生心亦如幻一切皆係依他起性謂之達本解悟員如與諸法非空非有不一不異一切

聲聞法門不外四諦而四諦中苦馬世間果集馬世間因滅馬出世間果道馬出世間因良

,•

o


、﹑、、

佛說四十﹦章經新疏 ◎、

●、

•`

7 』

潔則貪心自滅矣二多瞋作慈悲觀凡遇不如意事易起瞋怒之念而對於親怨尤難平等

羊居處不潔飲食污穢血肉淋漓蠅菌聚集又如美女念其涕吐大小便利經信等種種不

停心觀詣發願學佛心不安定先以五法調停之一多貪作不淨觀譬如食肉念及鶸鴨褚

資糧加行見道修習究竟五位一資糧位又有一三五停心觀二別相念處三總相念處五

,••`

待遇須以生緣慈悲應付之則隨在歡喜瞋心自息矣三多散作數息觀數息之法即將呼 •

二郎惑業苦互相倚伏之謂玆姑從略與之凡事均有因緣方得生起遠則馬因近則馬緣

吸自一至十周而復始數出不數入則心雖散亂自然漸定矣四多癡作因緣觀因緣有十

,``

能知生死之原因結果則心雖愚癡必有開悟矣五多障作念佛觀謂業障溧者如多昏睡 O

、﹑﹑、、

礙佳境或作界地觀謂一切事物皆由地水火風空識六大而成亦得離我及我所有此最

則觀應身三十二相多惡念則觀報身無畏智慧多逆境則觀法身空寂無篇自可漸入無

◎、

總相念處即緣苦諦境觀身不淨則受心法三者亦皆不淨乃至觀法無我則身受心三者

O、

初修行之法也二別相念處郎緣苦諦境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也三

亦皆無我是也前之五停心觀要在降伏五種煩惱故可謂止此之總別相念處要在瞽發 •


◎、

三位是賢人之所修也二加行位又四一曰暖行四正勤以十六行相觀四諦境得相似解

根本智慧故可謂觀以上三位皆出世必須之資本糧食故名資糧也又名三賢位者謂此

,•••

如車暖氣二曰頂修四如意觀同前境相似更勝如登山頂三曰忍郎修五根於四諦堪忍

••

樂欲如植物之生根然四曰世第一郎修五力於四諦無間必發無漏如植物之發芽然以 •

0『●、◎

上四位均世間法自此更進即出世間矣三見道位修七菩提分亦稱七覺支如實覺知四

諦用八忍八智頓斷三界八十八使之見惑斷見惑如碎石然一斷一切斷即得須陀洹或

•,

云初果四修習位修八正道重緣四諦進破三界八十一品之思惑然去此思惑如鈍刀切

•`

藕藕斷絲連頗不易盡而欲界尤甚郎斷欲界九品思惑中之前六品則得斯陀含或云二

果更斷欲界九品思惑中之餘三品則得阿那含或云三果故二果三果之修行時間最久 •

四果也既成阿羅漢則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種種威紳不可思議矣次馬阿那

也五曰究竟位郎斷盡上二界七十二品之思惑成五分法身不受後有而證阿羅漢或云

◎、◎

含以下如文易解惟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三句頗難索解以初果七死七生但

︻經文︼﹣﹁正宗分四十﹣一章﹀第-章出家證果﹀講義

75

斷欲界九品思惑而色界無色界之七十﹦思惑依然尚在論位不過三果而今云便證阿


怫諒匹十﹦章繙莉廝 •

9•

76

羅漢者蓋有類聚合斷之說謂三界思惑雖有八十一品之多而以類相從僅有九品故斷

,,•·

,•,

欲界上上一品之思惑即合斷其他上上八品之思惑乃至斷欲界下下一品之思惑其他 •

八品亦準是合斷詳見表說最後愛欲斷以下三句結示八十八使見惑八十一品思惑雖 •

極繁複而其根本則烏愛欲愛馬本惑貪心所法欲馬偏行心所通於染淨愛欲能斷則見

•••

緣仍須生起也楞嚴云﹁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

•9

思諸惑郎一切全斷如斷四肢既斷之後不能復績也若伏而未斷則如以石壓草遇有機

o••

貪為本﹂又云二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迥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迥先斷貪欲及除愛褐﹂世之以戀愛篇 自由者其亦知所返歟

╴五停心位

C

╴1資糧位︵又名一一一賢位︺

,

o


別相念處位:.緣苦諦境別觀四念處 總相念處位.:緣苦諦境總觀四念處

9

2加行位︹又名四善 次位漠羅

斯陀含...:.:.:..::.:.

3見道位.::.修七覺支如竇覺知四諦以八忍八智頓斷三界見惑見我空所顯之員如.:.:須陀洹之初

4修習位︹叉名修道位Y::.修八聖道重緣四諦漸次修習進斷欲界思惑 阿那含‧..:.....:..:..

因修三學果得三身

╴╴

?

>

1

解脫知見‧:;‧得無生智覺照一切名解脫知見身

解脫.::.得盡智正習俱斷名解脫身

尸』■P!』

︵5究竟位︹又名無學位︺....:斷盡上一一界思惑成五分法身不受後有.::..

五分法身

慧定戒

宦腦文﹄二正宗分四十二壹!~第-章出家證果﹀講義

-


十七道品

憫討匹十﹦≡稻新溉

法心受身

無無是不

已生善令

未生善合

已生惡令

未生惡令不

追疋足疋長生滅生我常苦稽

欲如惹

信根

進根 念根

定根

慧定念進信

與 -

一 一

苦定酈寓盅隹猖

七覺支

八聖道

四如意足-………

四正勤

︿

觀觀觀靈

<](>

司甘分屝

8

/

通定慧四

慧攝十八

念覺正念

念根念力

見正思維正精進

四念處四正勤進 根進力慧根慧力 擇覺喜覺進覺正

捨覺

定攝十力念覺除覺定覺

四如蕙足定根定

︷唾梔正

戒攝三

信根信力

q<

五根 五力

通戒定慧

慧根


〃〃〃〃〃〃J〃〃

〃〃〃疢〃〃〃D〃

••••••I

■■■■』■

〃〃〃H〃〃〃〃

〃〃〃〃〃〃〃〃

︻稚╴○

…砷╴○l○六

上上○八∞╴雞

麟繃峨非鯽姍有勰邶邊紲邶邊繃濰猜繃臚妙皺帖喜繃雌喜駝蜿 上上

上中 上T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麼〃〃〃〃版〃

色界

夕仄〃〃〃〃仃奴

歡界

{•

下中

餘皆倣此

︻經文

﹂二

二、正宗分四十二

玲弟-章出家證果︶講義

g

7

例如欲界五趣雜居地上上品至無色界非想非非想處地上上品合為一上上品而斷之

下下

Ⅱ〃〃〃〃疢〃〃』

無色界

{ 界

圖斷合聚類惑思品九地九界三


佛說四十二章經新疏

第︸一章達理崇道

證不朧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 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

l((

︻科意︼本章以洞達諦理尊崇聖道馬修證之要自佛≡出家沙門至悟無篇法止 •

是達理自內無所得起至名之馬道是崇道良以上章出家證果須經七生七死以至一生 •

一死等多少階級方得阿羅漢果末法凡夫望而卹步亦人情之常無足怪者殊不知果雖

道之頓教蓋由小乘而進乎大乘矣

有差理無二致止章為小乘漸教不得不爾佛恐行者畏難退轉故此章示以明理即可入

o

如佛說無我本屬聖道若執而迷之沉空滯寂即篇道所繫縛矣結業結謂纏結業謂

︻解字︼心源謂心之本源即如來藏性略稱馬性繫道繫謂繫縛道謂聖道也

b、

事業-切善惡有漏無漏諸業皆由見思及塵沙無明諸惑纏結而成惑不能除業郎不解 •


也念作修證念謂憶念屬於意業作謂造作屬於身口兩業二者通於世出世間修謂

進修郎出世之因證謂實證即出世之果二者專指出世不通世間略與信解行證相當皆 •

﹑﹑、﹑、

漸教之功行也諸位謂聖賢造修之階級如小乘之七方便四向四果大乘之十信十

第一猶言無上也

住十行十迥向十地等覺妙覺及六即等淺深不一無殊位次也祟骰崇謂高貴最謂

︻講義︼前章歷明果位之差別是漸教此章明道理之不二係頓教文雖相似而實

`

C

•9

大殊亦機有不同耳分達理崇道二大段有橫豎﹦釋約橫釋則沙門者指身心俱能出家

,

而言也斷欲去愛謂身出家也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馬法謂心出家也以四諦言之五

蘊果報皆由貪欲而生伏而斷之是斷集諦矣種種煩惱皆由恩愛而起捨而去之是知苦

諦矣萬法唯心性德修德皆從心起今識自六識乃至八識之性相洞明淵源是修道諦矣

達佛深理悟無馬法謂能明佛深妙之理徹悟填如寂滅無馬之法是以前章心外取法但

稱馬解今此心法合一進而為悟是證滅諦矣此即達理也既達理矣惑業由心生起篤內

︻稻文

~第╴╴章達理崇道

一﹁正宗分四十︸一

8 l

而內但慮知故內無所得苦由身受烏外而外皆影像故外無所求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則


佛說四十二章經新疏

尸‧■尸■■』夕■

身心諸苦不能惱人而不妨以去愛而知之也一切煩惱能集諸業若了煩惱本空不能染

人故心不結業然業雖不結而不妨以斷欲而淨之也種種法門全如筏喻本非世路可比 •

實無能通故心不繫道然道雖不繫不妨以識自心源而顯之也生死涅槃無異空華生既

無生滅亦不滅故無念無作非修非證然不妨以達理悟法而證之也如是則不經大小諸

乘種種階位而天上天下惟我獨尊故曰不歷諸位而自祟最名之篇道是崇道也約豎釋

o

之前說詣欲愛有凡聖同居方便有餘實報莊嚴三士之別凡聖同居士有凡有聖共同雜

●●、

則達理崇道一以貫之亦有兩說-以悟無篇法篇究竟一以斷欲去愛篇起點今分別陳

處其欲愛即五蘊五欲等是方便有餘土乃二乘所居其欲愛郎偏填涅槃是實報莊嚴士

乃菩薩所居其欲愛郎涉俗利生遊戲砷通是藏通二教斷去同居欲愛識自六識三毒之

o

識緣起之心源法執亦空達佛俗諦深理則悟法空所顯貫如無篇之法圓教斷去實報欲

心源我執本空達佛填諦深理則悟生空所顯廈如無馬之法別教斷去方便欲愛識自八

愛識自九識白淨之心源俱空亦空達佛中諦深理則悟俱空所顯填如無篇之法

復次了知同居方便實報三士欲愛即空名斷欲去愛識自心源褊計本空達佛員諦


深理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悟如來藏如實空義名無篇法了知三士欲愛即假名

斷欲去愛識自心源依他如幻達佛俗諦深理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而不假悟如來藏如

O,9

實不空義名無馬法了知三土欲愛郎中名斷欲去愛識自心源圓成本具達佛中諦深理 •

屬新生故內無所得唯一廈心心外無法故外無所求知法權巧無復可執故心不繫道諸 o

9•

惑種子斷…盡無餘故亦不結業證無分別之根本智故無念證不思議之後得智故無作稱

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而不中悟如來藏如實空不空義名無馬法此無篇法本自有之非

996

性起修修即無修故非修全性作證證無別證故非證諸位如丈尺之顯虛空而虛空原非

•••

丈尺又如入海之辯淺深而淺深無非大海故云﹁不歷諸位而自祟最名之篇道﹂此台

,o

o

心寂滅默而識之我佛深妙之理可以洞達虞如無為之法可以證悟矣既悟無篇則內外

清淨一塵不染所以有時污濁者皆欲與愛馬之蔽也欲愛斷去則一切煩惱根本剷除自 6

宗藕猛大師之說也具如經解後說乃禪宗道需大師所說略謂我人現前一念心性本自

•,

凡聖之階級以及念作修證之功行皆不可得奚必三胝百劫層累曲折偏歷四果或信住

﹂=

一 ︼

~第二章達理崇道

83

行向地等五十二位而後名之馬道哉永嘉證道歌云﹁爭似無馬虞實門一超直入如來 經文 ︻


佛說四十二章經新疏

地﹂又白樂天問寬禪師曰﹁無修無證何異凡夫﹂師示曰﹁凡夫無明二乘執清離此

84

佛或其他漸教之得寸得尺較馬受用矣學者宰勿好高騖遠自欺欺人焉

第三章割愛知足

佛言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 中一食樹下一宿慣勿再矣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

也以上二說皆是頓教妙理圓融無礙然非賃參實悟易於蹈空篇常人計反不如老實念

二病是謂填修貫修者不得勤不得妄勤則近於執蓿妄則落於無明此烏心要﹂其明證

•9

•,

︻科意︼自剃除鬚髮至去世資財是割愛自乞求取足至慎勿再矣是知足末兩句

,•

抖擻精砷切實苦修以篇斷欲去愛之方便也

︻解字︼鬚髮鬚馬口邊之毛髮馬頭上之毛二者世人以篇父母遣體而不敢剃除

結勸佛恐行者驟聞上章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之理性怠於事修故特讚歎頭陀勝行勸人 •

者也道法謂沙門應踐之途徑郎戒定慧及三十七道品等是也去世資財世資 •


財謂世間資生之財物如金銀房舍田產等均屬不堅故出家者應捨去之也乞求取

,•

足乞求郎沿門托缽乞食求道也印度佛教未興之前早已行之佛法不離世間故教主擇

,•

已廢止取足謂知足不貪也曰中一貪又名不非時食俗稱持午即每日午時僅受一

善相從迄今錫蘭仰光及南洋各島僧侶尚沿舊制我國自唐百丈砠師創立叢林以來即

l| •

餐之意日中非正午時乃指午前十一時丰而≡今則通以午前十一時至午後一時馬午

o

j

有窒礙此行者所應注意也樹下一宿亦十二頭陀之一樹下指樹下石上而≡佛子

風霜雨雪也又云一宿者恐留連原處雖在樹下石上或致發生愛欲之私念也

︻經文

一 一

蔗弟三章割愛知足

F▲■尸■■﹂■■

︻講義︼出家學道與其執性廢修一無成就不如執事廢理尚堪受用此末法時代

出家苦修本無一定宿處今不宿於室中而宿於樹下之石上者為恭敬不自放逸且可避

衰力薄如不能持不妨隨俗耳若貪持午虛名而或多食急食釀成胃腸諸病反於修持大

以後諸大組師對此一戒已經變通實因古人體質健康物力亦厚持之無礙末法時代身

生食日暮篇鬼紳食﹂此馬十二頭陀中之一種苦行無非杜絕六道遵守佛制之意唐代

,•

也昆羅三昧經云﹁瓶沙壬問佛何故日中而食佛說早起諸天食日中三世佛食日西畜


怫討匹十﹦≡鼯菊廝

86

除鬚髮而烏沙門受道法者表示俗人煩惱之多不啻鬚髮故凡出家必先依法剃除受師

之所以不講禪教而多修淨密也鬚髮本無情之物剃除與否實與道法絲毫無涉今言剃

•9

馬人天師表哉故次示去世資財以為入道之第一要羞也愛既割矣而衣食住三者人人

房等一切資生財產仍復戀惜如命一毛不拔是則愛情尚未全割依舊三途業種安望其

•,

訓誨方成沙門之威儀實亦割愛之-種徵象也然世間沙門往往但除鬚髮而於金銀田

9•

所欲甚或踵事增華貪得無厭仍於佛門無分故又示乞求以下四句使之知足也此四句

•9

乃略舉十二頭陀之三以概其餘者誠以頭陀苦行原屬抖擻之義名馬十二括其大綱不

缽隨緣乞食既不選擇精粗亦不妄求逾量故僧胝律云多食有五苦一大便數二小便數

•`

外衣食住三欲而已三欲之中尤以食宿馬最重要也初乞求取足句謂每日清晨出門托

9• ``

三多睡四身重不堪修養五多患不消化也次日中一食句謂乞食後持歸行者住處日中

`

而食食前食後均須如法修持不復更食也第三樹下一宿句謂行者遊方參學到處馬家

o

均以一次取足馬度慎勿再乞再食再宿以節其欲即楞嚴所謂衣缽之餘分寸不蓄乞食

如遇疲倦即於樹下石上打坐禪觀越宿即去不復留連也第四慎勿再矣句謂食宿二事

9•


餘分施餓眾生我教比丘循方乞食合捨貪故也然此等頭陀在地處熱帶又有乞食遺俗

之印度尚不能人人行之他方佛子宜知其意砷而明之不必墨守成規也

最後使人愚蔽者兩句結歸愛欲之過自第一章至此愛欲已三見本文丁寧反覆可

◎、O

◎、o

計會作四句分別一曰欲非愛如買苦口之藥重量欲多而心不愛之二曰愛非欲如人愛

o

謂溧切著明矣愛為貪心所其性唯惡欲馬五偏行之一心所通於三性古德為開示初機

看相打或火燒等事而心不願欲又如見他聰慧小兒或伶俐貓狗等人若與之未必肯受 、

9,,

6、

◎、

昔念念貪愛三內外愛欲不論自他之身溫柔細滑攀緣不捨四偏一切處愛欲一切五塵

•`

言之復有四相一內愛欲如緣自肉身按摩觀鑑起諸染心二外愛欲如緣他男女姿態聲

•`

三曰非愛非欲即一切違情及中容之境四曰亦愛亦欲如聲色貨利等郎今文是也詳析

•`o

欲境無不戀清人本愷惻慈鮮具足佛性而古今中外愚者蔽者滔滔皆是智者度者竟若

病根可斷言也學佛同志幸各反省毋稍玩忽

︻經文︼二正宗分四十﹣豆早~第三章割愛知定

︻■■■■』■■『

鳳毛麟角不可多得抑獨何哉溯其原因雖不一而足要之衣食住之愛欲無厭實乃最大

,•

o


佛說四十﹦章經新疏

[$`

佛言眾生以十事馬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馬十身三口四 意三身三者殺盜姪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三者嫉 惡癡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第四章止惡行善

…╴…後附飲

﹦言吉吉石扈言言言容言雪


︻F●◎,,9●

總標先善後惡何等為十一句問身三口四意三三句答身三者下六句釋如是下五句結

,•

︻解字︼案生梵語薩唾︵蟹窘口︶此云眾生謂五蘊眾法和合而生又芸芸總總

先惡後善文理﹦圓融無礙妙矣

O

無生物尤馬正確善惡善惡定義學說不一內典所陳約有四說一就心理言有慚愧

心者馬善無者馬惡二就理性≡善乃讚美之辭惡乃毀訾之名如本業瓔珞經云﹁順理 •

O

故不安穩業說名為不善由此能招非愛異熟果與前安穩性相違故﹂成唯識論云﹁能

9•

,••

為此世他世順盆故名篇善乃至能馬此世他世違損故名不善﹂四就行篇≡即以我人

平日之身口意三業而分十善十惡最篇簡耍今文從之殺郎殺生之略稱謂斷他生

o

●●℃

命也約有故殺誤殺二大種盜郎偷盜之略稱謂不與而取也約有八種一公然劫取 •

︻稻文﹄二正宗分四十二章︿第四章止惡行善

89

曰善乖背曰惡﹂一一就效果言如順捨驗云﹁安穩業說名為善能得可愛異熟

人止惡行善猶如反掌必須從此實踐而後生死涅槃顯現目前可以從容入道也初兩句

︻科意︼世出世間惟此三業或善或惡循環倚伏實則其性本空全在人篇此章勸

,•

屢受生死也唐譯有情者專指有知覺感情之生物以示別於無有知覺感情之自然界之

,•

o


佛說匹十﹦≡您新耐 O℃

oⅥ◎℃

◎℃

,6b• Ob•

6、

◎、

◎℃O

﹙昌(

淫謂男女交媾也此有邪淫與正淫之別邪淫又有二大種一篇非偶間之邪淫又三

二秘密竊取三詐術騙取四勢力搔取五詞訟巧取六恫嚇脅取七受寄不還八應稅不納

••

o℃

·•

已受五戒者均須嚴持若已出家一切不許設有犯者郎謂之淫入四波羅夷罪矣兩

••b,

舌或云離間語謂向彼說此向此說彼挑撥是非離間恩義也惡口或云蟲獷語即詛 •

咒罵言之謂也妄言或云妄語即虛妄不實之言語約有二種一小妄語如以黑為白 •

o

組織成綺雖曰美觀而不切賁用蓋以喻斥之也嫉即嫉妒之略稱殉自名利不耐他

綺語或云雜穢語或云無義語謂巧言豔曲以及不合義理之詩古文詞蕩人心志者如絲

O••

,•

殖器外之其他肉體局部四非量而淫如不問老幼強弱馬過量之房事此等邪淫凡在家 o

暑白晝以及經期孕期疾病中等二非處而淫如內室以外之所在諸地三非道而淫如生

,、、Ob◎

一他夫他妻二未婚嫁之童男童女三娼妓等二馬配偶間之邪淫又四一非時而淫如寒

,O,

等二大妄語如未得謂得等皆非心口相應之誠實語也但在家五戒胝指大妄語耳

Ob

o

榮乃煩惱心所之一屬於瞋分兼通貪分圓覺經云﹁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

憎嫉造種種業﹂可為明證然他經十惡皆說馬貪則今文或亦譯語之未審耳憲通 •


稱篇瞋郎併稱瞋惡郎於現前不饒盆境暴戾殘忍懷恨結怨之謂也癡或稱愚癡又

稱無明謂於諸事理迷閻不了遂起種種邪見非一無所知也聖道聖者正也道猶路 也三乘之道無不正故名為聖道

句是身口七支謂之業障又名業道以日用尋常最極顯著故也次答意三一句是意地三

眾生以十事篇善亦以十事馬惡合人知所勸懲也然則何等馬十事耶先答身三口四兩 •

郎就人而言其性質應有善惡及非善非惡之無記方始賅備以無記性不能造業故但言

︻講義︼一切眾生其行馬之種類上而諸佛菩薩下而鬼獄畜生不知其幾千萬也

6

支謂之惑障又名煩惱道以起心動念較馬微細故也身三者下先示惡行而後及於善行

者以生死苦梅皆由惑業諸惡直接間接而生諸惡若止即成善行故佛子入門止惡尤急

於行善也此章文雖甚簡含義頗豐且關於我人修養最篇切近特詳述之藉供參考惡乃 •

o

昧良而起名曰黑業世間但目馬過而不判為罪者以過屬道德而罪屬法律故也出世戒

o

律則一切諸惡犯郎是罪防微杜漸尤重唯心故也有事惡理惡之別事惡名義已見解字

o

﹂旦

o

二、正宗分四十二

~鑠匹章止惡行善

■■口■‧■■■■■■

玆更言其大小輕重之品類及其果報事惡品類有三郎上品中品下品是也如何作馬標 經文 ︻


佛說四十二章經新疏 ,bb℃

,,•

•9

92

一約境例如殺生一惡殺人為上品殺畜篇中品殺蟲蟻等馬下品上品惡即大罪也

準大凡有四郎約境約時約心約人是也列表如次

••

之國君父母篇重罪殺害常人為輕罪中下品亦然如殺有恩於我之牛馬鶸

o•

中品次之小品馬小罪上品大罪中又分輕重如殺有德之聖賢師長或有恩 •

犬或有德於彼之高等動物馬重罪餘馬輕罪下文準是

上舉殺惡以概其餘已可略見一斑若據瑜伽論意而更詳加分別則盜惡輕重約有

四約人自他俱作馬上品但自作馬中品但教他作篇下品

品從愛惑而作者馬中品從任運而作者篇下品

三約心猛利心作馬上品泛爾心作馬中品輕微心作為下品又從見惑而作者篇上

二約時欲作正作未作三時俱重馬上品隨-時輕篇中品三時俱輕篇下品 ℃

b

b

段而偷盜者篇重罪他馬輕罪三者犯後如有愧悔之心則重罪轉馬輕罪否則輕轉馬重

五種一者故意偷盜為重罪非故意者如借物忘還或計算錯誤等為輕罪二者用非常手

o

四者但知犯世法之制裁而不知有來世相當之苦果者馬重罪反是馬輕五者就所盜之


物又分五種一者盜多量之物馬重罪少量篇輕或盜貴重之物篇重罪其他馬輕二者盜

他人秘藏之物篇重罪其他馬輕三者受他信託而監守自盜者篇重罪其他篇輕四者盜

P•

他馬輕二者於他愛婦或受人監護之人而邪淫者篇重罪其他為輕三者夫婦配偶以外

恨者馬重罪反是為輕淫惡輕重亦有五種一者於父母及持戒僧尼而邪淫者篇重罪其

,•

貧苦人之物篇重罪其他篇輕五者盜有恩德者之物如三賓及親屬師長等所有或無怨

,,•

戒時或孕兒已全或患疾病等時皆篇重罪其他篇輕五者犯種種邪淫而恬不知恥者皆

之邪淫皆馬重罪夫婦馬輕四者夫婦間之邪淫若非處中之殿堂等地非時中之持八齋

為重罪反是為輕以上殺盜淫三者皆身業之事惡也口業四惡則妄語一惡在戒律以未

o

,•

得謂得未證謂證之大妄語篇重罪餘小妄語馬輕瑜伽論仍分五門辨之一者破壤僧眾 •

罪其他篇輕三者對於殺生偷盜邪淫等根本大戒而妄語者篇重罪其他烏輕四者對於

之和合而妄語者為重罪其他為輕二者對於有恩德之父母師長國君等而妄語者篇重

bb

素有信用之人而妄語者為重罪其他篇輕五者不論何種妄語犯之而毫不知恥甚或增

•,

一﹁正宗分四十︼一

﹀第四章止惡行善

93

長邪見自鳴得意者皆是重罪反是則輕兩舌五門一者破壞僧眾之和合而妄語者篇重 ︻繙文

﹂<


怫說匹十﹦章籀新廝

94

罪其他篇輕二者對於殺盜淫等之方便手段而兩舌者為重罪其他馬輕三者對於父母

夫婦等骨肉親屬而兩舌者馬重罪其他為輕四者對於交通已久且互相親愛之人而兩

舌者為重罪其他為輕五者不論何種兩舌犯者無恥反誚智辯者皆篇重罪反是馬輕惡

o

口五門一者作極粗鄙之言語篇重罪其他馬輕二者謗毀出家在家之佛弟子篇重罪其

他為輕三者對於有恩之尊長而惡口者篇重罪其他為輕四者作殺盜淫等之方便手段

O

有五門一者身居上流而綺語者篇重罪其他馬輕二者對有恩德之尊長及佛弟子而綺

語者馬重罪其他馬輕三者對於佛乘而綺語者馬重罪其他篇輕四者篇飾非掠美而綺

、℃℃

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四者皆口業之事惡也意惡輕重準上可知玆故不贅

•,

欲知事惡之果報當先知果報之精義蓋事有終始物有本末始與本佛典謂之因緣

語者馬重罪但屬遊戲者篇輕五者為種種綺語而無愧悔心者皆是重罪反是則輕以上

而惡口者馬重罪其他為輕五者馬種種惡口而無愧悔心者皆是重罪反是則輕綺語亦

O

終與末佛典謂之果報因緣如植物之播種溉水果報郎其開花結果也其理極為奧衍頗 •

難領悟而世人不察一聞因果輒以篇老生常談鄙不足道者豈不謬歟玆姑略去因緣但 •


•b

•`

•b

••

繫果≡異熟果者因是善性或是惡性果是無記異因而熟故名異熟又造因在於現在受

論果報約有兩說一則法相宗謂果有五種一異熟果二等流果三士用果四增上果五離

••`

o

報則在將來異時而熟亦名異熟如今生隨犯十惡隨藏業種子於阿賴耶識中變成無記

性遇有機緣更於今生之他時或來生來來生發生現行受地獄鬼畜等報是也≡等流果

者等謂同等流謂流類因與果同等流類故名等流如犯十惡者即生起惡性種子或惡性

現行種現冪習絲毫不爽也言士用果者士謂法人用謂作用藉因動作成辦事業故名士

隨其業感各得不良之依報是也言離繫果者離謂遠離繫謂繫縛由無漏因斷除煩惱所

增上有與力及不障二義上三果外凡能與以助力或但不障礙者皆此果攝如犯十惡者

用如犯十惡者仗其身口意之行動言語思想成辦殺盜等業決非無因而致也增上果者

o

、、

亦但成現業均可除外十惡果報﹦各招異熟等流增上三果而已俱舍論云﹁問何故

知二障即證慎如無篇此則專屬聖果不通于凡也是以果雖有五離繫既專屬聖果士用

十惡各招三果答此合他受苦斷命壞滅故﹂試以殺生證之殺生合他受刀割火燒流血

︵第四章止惡行善

95

二、正宗分四十二

諸苦故須受火血刀三途之異熟果殺生斷他生命故須受夭折短命之等流果殺生令他 ︻經文

﹂≡


佛說四十二章經新疏 •

﹙︼(

曰總報又曰報果或但稱果即三界六趣共同之總果如上品十惡得地獄報中品十惡得

破壞毀滅故須受卑陋少光之增上果餘可類推二則天台賢首宗略謂果報約有二種一

•,•

畜生報下品十惡得餓鬼報此據華嚴經﹦若據正法念經則鬼畜互換以三途各有邊正

`•

,℃

佛乃稱性而說未可執一而疑也二曰別報又曰習果或但稱報郎一界一趣中種種不同

•·9

•,

良眷屬不隨意二報妄語者受多被誹謗馬他所誑二報兩舌者受眷屬乖離親族怨望二

之別報如生於人中殺生者受短命多病二報偷盜者受貧窮共財二報邪淫者受妻不貞 •

報惡口者受常聞惡聲言多諍訟二報綺語者受言無人受語不明了二報貪嫉者受心不

•,

知足多欲無厭二報瞋惡者受常被吹求受他惱害二報愚癡者受生邪見家其心諂曲二

•b•

••`

︽』▼●

•?

佛法以三世合計也人不同謂世法以報復感化馬主佛法以究竟解脫篇極也事惡之說

謂世法以故犯誤犯事實而判佛法以有無愧悔心性而決也時不同謂世法以現在篇限

同二心不同三時不同四人不同境不同謂世法以人類為境佛法以眾生馬境也心不同

◎℃◎℃

報是也或問殺盜淫等世間法律亦有罪名可科何必侈談佛教耶答有四義不同一境不 •

大略如此若夫理惡不外員諦惡俗諦惡中諦惡三種但止事惡而未了生空之廈諦不肯 •

`


出世者曰廈諦惡篤人天因但了生空而未了法空之俗諦不肯利他者曰俗諦惡篇二乘

因但了生空法空而未了俱空之中諦不能圓滿無缺者曰中諦惡篇菩薩因此三理惡統

掃除事惡故也經文不順聖道一句有廣狹二義廣則兼指事理二惡狹但事惡通途皆用

名下下品十惡而不名上中下三品十惡者以行事惡者未必能去理惡而行理惡者必能

狹義故名十惡行耳是惡若止二句翻惡篇善名曰白業乃輻之因也亦有事善理善之別

︻稻文

放生

布施

梵行

是以內聖外王之世間法乃至

十善與五戒五常但開合異耳

在律中有名十善戒者即堅持

斷惑證員之出世法胥於是乎

涮刪-行 和合

十善誓不更犯之菩薩沙彌戒

直 也密宗亦適用之學者服膺勿 喜質捨 ╴善

刃有餘矣

﹀第四章止惡行善

失不待來生即可優入聖城游

槭繃分

■■』■■』■■

事善又有止善行善二種止善僅不作惡行善則更作善消極積極判若天淵矣表說如次

………

,


佛說四十﹦章經新疏

,•, ,`, 9•

尸L︼『xL

懷猜忌雖行戒善欲勝他故中品十善為人道因以善念純熟數修戒施不輕他故上品十

事善之種類亦約境時心人而分三品具如上述其總報則下品十善馬修羅因以時

9,•

,•.99 9•

善篇天道因以善心猛利戒施超勝育萬物故別報則大乘理趣六波羅密經謂十善業╴

9•,,

一皆感四種果報十善業道經謂十善業各有華果二報多寡不同言四種果報者行十善

o

業於現在世郎得安樂是轉報障而得現報一也一切怨賊勢力羸弱是轉煩惱障而得現

報二也於當來世常得尊貴無所乏少是轉報障而得生報三也於後後世精勤修習當證

無上菩提是轉業障而得後報四也≡華果二報者修行十善現世所得如樹開華謂之華

9•

表如次

華報 、

報若更迥向菩提來世所得如樹結果謂之果報皆與十惡相反者也今馬簡明醒目計列

六非人守護

一普施無畏

-一不殺生十 =腑刪繃舢E咖刪刪網刪刪駙贓腑


清掙大智

一一不偷盜十.:;.╴~讖Ⅲ刪摭怔

密藏 一一一不邪淫四::.﹃諸根調順一一永離喧掉一一-世所隱稱 歎相四妻莫能侵

C

一口常香淨一︶世人信服一﹁一發-如= 來虞╴ 語 口誠證四愛

不壞 提五 眷屬 五不兩舌五‧.:.一身無能害一一眷屬不破╴﹁一得信順魔 四外得 法菩行 得善知識

四不妄語八..:: 五得胰意樂六無誤歡喜七人天尊奉八智慧殊勝

表報果報華之業善十

梵晉聲相

諸所授記皆不唐捐

︹:︷…舵雌舶勰莉蝴腴 八不貪嫉五:◎: 九不瞋惡八::..╴←挪雛棚仙一﹄ 十不邪癡十:‧:.╴︷陬繃贓腳怔柵

七不綺語三:.:.一智人愛敬二如實答問三威德最勝

六不惡口八;.:.︷←詣咖陬刪一︿

6

,

砷通自在

觀者無厭

6

三界特辱皆共供敬

|!

C

{

理善亦分填諦善俗諦善中諦善三種具行事善而復了生空之廈諦但能自利者曰填諦

︾一、正宗分四十︼一 黠弟四章止惡行善

田■■■■■田■■■■■

善篇二乘因具行事善而復了法空之俗諦兼能利他者曰俗諦善馬菩薩因事善圓足而 稻文 ︻


佛說四十二章經新疏

第五章侮過滅罪

中下三品十善者以行事善者未必能了理善而行理善者必兼圓滿事善故也

復了俱空之中諦二利兼具者曰中諦善馬佛乘因此三理善統名上上品十善而不名上

l((

︻科意︼惡之輕而出於無心者篇過其重而出於有意者篇罪行者聞上章止惡行

右人 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揹滅如病得汗 成深廣若 漸有痊損耳

何眾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 佛言人有

棄是故更說此章勉人改過遷善耳

善之說或執我本無過更無有罪不必加功修省或認已往之罪過太多無可救藥自甘暴

︻解字︼案過猶言眾多之過失雖出無心要篇罪惡之因也悔改也即懺悔之

略稱梵語懺摩漢文悔過漢梵並舉故名懺悔謂發露前罪誓必痛改不復犯之也罪

有意之惡也亦有輕重大小之殊在世間受法律之制裁出世問受戒律之遮止耍皆過 •


之重大而令身感苦痛者也自解知非謂自覺悟能知背於理性不復諱飾覆藏也 •

9•

全?●

故曰頓息其心也既不悔過息心則無心之過日積月累由微至著不但無從末減抑且醞

,•

見不畏惡道故曰而不自悔也既不自悔則已往之過諱莫如深現未之過又復相績不斷

何而有此眾過耶一由於估惡不俊不知慚愧二由於固執斷見撥無因果三由於迷信常

•,

已清淨意地流注剎那未歇仍難免微細無心之過失不-而足故首標以人有眾過也因

•,9•

姑勿論郎在家出家之佛弟子戒行精嚴絲毫不苟乃至等覺以前諸大菩薩身口七支皆

人非聖賢誰能無過﹂此尚與而≡之若奪而﹦之則謗佛之徒殺盜淫妄恬不知怪者茲 •

成深廣六句明不悔之害次自若人有過以下六句明能悔之利初中有標法喻三語云﹁

︻講義︼此章科馬悔過滅罪而其樞紐在一悔字文分二大段初自人有眾過至漸

痊損痊謂病愈損謂病減所以喻罪業之漸次洧滅也

改惡行善善惡皆由心造本無自性故華嚴云﹁菩薩知諸業不從東方來不從南西北

,•

四維上下來而共積集止住於心但從顯倒生無有住處﹂只須時時反省改之行之耳

,,•

9•

︻經文︼﹣﹁正宗分四十﹣一章︶第五章悔過滅罪

l 0 l

釀而成種種罪業集於一身雖欲悔之噬臍無及故曰罪來赴身也說法至是不悔之害固


佛說匹十﹦韋雁新疏

9•

l

尸﹜

••

(>

已昭然若揭矣而更以喻合謂眾過如百川之水人身如海無心眾過漸成諸罪受大苦痛 •

,•

•,

不能應如何自處以懺悔之也自解三句是法初兩句示懺悔之方便第三句示其利盆方 •

立即迥光返照斷其根本不合相繽如普賢觀經云二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

更衣燒香散華禮佛誦讀經典或各種懺文盡情發露不稍隱諱謂之事懺若知現在有過

便有三謂心常慚愧浮信因果怖畏惡道故云自解知非也若知已往有過則須猜淨身口 •

巧亦佛之慈悲無量也次段亦分標法喻三若人有過是標意謂人能無過斯亦已耳如若

如川流歸海漸深漸廣故曰如水歸海漸成深廣合人觸目驚心頑廉懦立是佛之方便善

•9•

o

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捎除是故應至心勤懺六根罪﹂謂之理懺事理兼懺

•,

•`

之後郎得利猛約而舉之蓋有八種-得好夢二得瑞相三見光四見華五肉身輕安六善

●●b◎﹑◎﹑◎﹑◎、◎﹑

故云改惡也惡既改矣復更攝持身口意業積極廣行放生布施等十善故云行善也行善

o

9•

,•

悔皆可消滅學者當勿以辭害意則日起有功幸何如之

喻諸過汗喻懺悔痊損喻罪滅然病非外邪未必表汗所能痊愈罪過則不論輕重大小懺 •

心開發七入諸禪定八明了法相有此諸徵滅罪無遣故云罪自洧滅也如下二句是喻病

•`


無 瞋

忍 惡

︻科意︼上章改過遷善恐有愚者懼彼惡人忌人馬善故意阻撓遂不敢行故復勸

,•9

以忍耐無瞋使知善能勝惡惡不能破善也

侮辱曰擾意地侮辱曰亂郎妨害搗亂之意也禁息猶言禁止即意地之忍辱也 •

無隕貴無瞋謂身受污辱而不報無責謂口遭非謗而不答即身口之忍辱也

︻解字︼聞善即聞人馬善之略稱故即有意之謂擾亂一本作撓亂身口 •

︻講義︼本章耍旨在一忍字文有六句凡分三段初﹦句標惡次二句示忍辱無臏

古稱小人尤見其器量之褊狹知識之短淺矣魔隨道長古今同慨妒賢嫉能相習成風聞

末二句結所以初標惡者惡人指具犯十惡乃至隨犯一惡之人本與善人正相反對者也

佛言惡人聞善故來擾亂者汝自禁息當無瞋貢彼來惡者 而自惡之

﹂二

二、正宗分四十二

注弟六章忍惡無瞋

■■■■■︻口q』q‧趴

有善人行-善事如第四章止惡行善第五章改過遷善之類非但不肯歡喜讚歎成人之 經文 ︻


他姒舐匹+上三早師爬窈努阿

(

信仰不同無心反對者尚不在內故云惡人聞善故來擾亂也次示忍辱無瞋者謂此等現

,•

美往往冷嘲熱罵白眼相看甚至意存歧硯加以種種誣陷摧殘務令╴網打盡而後快而 •••

象常人靦之必以篇怪於是以怨報怨循環不已乖戾之氣充塞天地遂至殺生流Ⅲ習

故常此世之所以多事而混濁交惡也發心修行者心氣和卒或得免此怪劇然而瞋恙未 •

疑略詣汝等行人設遇橫逆既不能潛移默化於前必須忍垢含污於後慎勿心存計較臏

以惡去還之於彼似亦稱物平施不馬已甚之中道豈可漠然無動形同木偶也哉佛解此

責也最後二句結示所以者猶恐行人聞所當然心不甘服以馬彼以惡來加之於我我郎

之常決非過激而於忍辱之佛道則相去不啻千萬里矣故鄭重申誡以汝自禁息當無瞋

9•

滅未必人人皆能克己驟遭擾亂非心灰意懶須臾退轉即反唇相稽答以惡聲自亦人情

責惡人何也以惡來自彼於我何干如明鏡中現有醜容彼容自醜鏡何礙明此而不忍報

,?·

以臏責則攬彼之惡成我之惡矣故云彼來惡者而自惡之也唐婁師德有弟出守代州教 •

以耐事弟曰人有唾者拭之而已師德曰﹁拭之是違其怒也使自乾爾﹂世賢如是安有 佛子而反不忍辱乎

••••


第七章謗佛招禍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 日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 我我今不納子 自持靦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 免離慣勿寫惡

︻科意︼此章自有人聞吾守道至罵止標謗佛問曰至歸子身矣示招禍猶響應聲

一 =

﹀第七章詫佛招祁

l05

、﹑、

下喻合以證明上章彼來惡者而自惡之之事理也

︻解字︼有人指佛教以外之惡人守道謂守持無上菩提郎釋尊之自行也

行大仁慈謂修行無緣大慈即釋尊之化他也闢郎惡口之別名有言文二種疵似 •

方等經中之彈訶而實不同者蓋一則謗毀一則警策也默原名梵摩郎對於惡性比

丘檳不與語之謂楞伽經中一向反詰分別置止四答中之置止是也子通途郎第﹦ ︻經 文

﹂﹦


佛說匹十﹦章經新疏

l06

人之代名詞若約內典言之子有三種凡夫外道名篇外子二乘名馬庶于菩薩名馬償子

今則但指凡外之外子以篇子也以禮從人謂以禮物進呈於人也

︻講羲︼此章佛舉被罵不答之一例以示聖不可謗謗者自招其靦也文分三段初

自有人至罵止是標次自問曰至歸子身矣是問答解釋最後四句是喻合結誡標中事實 •

發起又二初標惡人謗佛次標佛默謗止初標惡人謗佛者誚有凡夫外道聞佛恪守阿耨 •

菩提修行無緣大慈上求下化自他兼利心懷妒忌肆口辱罵如近日謗佛篇土木偶像或

大仁慈故致罵佛故致二字本無可罵之事而有意篇之尤須清目次標佛默謗止者謂教

謗佛法馬鴉片姻性或謗佛教徒馬賊禿遊民以及迷信落伍之類故云有人聞吾守道行

•••

第二段假設問答以解釋謗佛之禍歸於何人又二先四句問後二句答是為間答問詞略

主對於橫加辱罵之惡人絕口不答一若聾啞者然於是惡人無隙無乘謗亦終止不復相

9•

績故云﹁佛默不對罵止﹂以上五句乃我佛標舉親歷受謗之事實以馬謗佛之先例也

•••

誚汝以醴物進呈他人人若不納此物豈不仍歸於汝乎答詞謂仍歸於我也佛﹦下四句

是解釋略謂汝設以惡≡罵我如以禮物贈我也我今不納汝罵如不納醴物也汝自持鯛

?


謗響影如禍有聲形者必有響影如謗佛者必自招禍果報遲速容或有之若欲免離無有

受禮者之照擔全收給以謝帖耶佛恐行人疑篇謗者未必招禍特再申誡四句謂聲形如

9•••

歸於汝身如將體物收歸於汝也奈何世人不察一聞罵聲動輒耳紅面赤大發雷霆恍若

9•9 ,99•

9•

是處佛最慈悲故以慎勿馬惡嚴誡嘗試書云﹁惠迪吉從逆凶惟影響﹂孟子云﹁天作

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也﹂禍幅無不自己求之者願信口謗佛者不復河漢斯言也

第八章害賢白損

賢不妨害故復嚴切誡之合勿害賢兼勉賢者也

︻科意︼既述謗佛招鯛而更說害賢自損者恐彼惡人嫉妒心深以篤佛不可謗而

塵塵不至彼還岔己身賢不可毀靦必滅己

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

︻經文

﹂≡

二、正宗分四十二

︵灤八章害買自指

l ( 7

︻解字︼害心無悲愍而有毀損殺傷之行篇者詣之害也較前惡罵口業範圍更廣


佛說四十﹦章經新疏

•9•

``,

> ( [

非常人所能濫用也岔讀如分名詞同塵動詞為累

矣賢者善人之總稱也若在佛門則小乘以七方便位篇賢大乘以住行向位馬賢均 •

︻講義︼此章更設二喻補足上章惡人自惡之意文分標喻結三段首句惡人害賢

者是標謂賢人行止正大光明於世但有百利而無一害更於惡人風馬牛不相及而今世

9•

如在上之風惡人如仰面之唾又如在下之塵雖欲加害無如之何也試更分別言之一則 •

之惡人竟千方百計挑撥排擠以加之害也猶仰天下六句是喻略謂賢者如普覆之天又

•,

仰天而唾喻惡人之害聖賢也唾不至天還從己墮喻惡人之自損如桓魑之欲殺孔子而 •

馬世唾棄達多之欲滅釋尊而身陷地獄其明證也二則逆風揚塵喻惡人之害同學也塵

不至彼還岔己身喻惡人之自損如方士之毀辱法藏租師而全身瘡庖蔡京之誣陷司馬

,•

君實而自取滅亡其先例也最後賢不可毀禍必滅己二句是結謂人若果賢毀無可毀惡

9•

人害他適以自滅是故惡人當自警惕賢者當自猛省焉孰天孰唾孰風孰塵法爾自然宜 古不變更何疑於彼來惡者而自惡之義哉


第九章立怠體道

佛言博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更勸示立志體道必須由聞而思由思而修方與佛法有少分相應也

︻科憲︼佛恐行人聞上理性郎沾沾自喜不復精進仍屬口耳之能事於道難入

9•

︻解字︼博聞或閱經典或聽說法但求彊記多聞依他作解不知隨文入觀所謂聞

而不思者也愛道酷愛顯密性相教理尋章摘句妄於心外馳求不知道本在心所謂

思而不修者也智者大師十乘觀法於十信位前見思二惑尚未斷盡謂之似愛非慎見道

也守志志在菩提守持不失郎念念不雜名利之私欲也奉道.道貴實踐信奉不

疑即念念不復騖外妄求也

00•0•

︻講義︼此章文胝四句含義無窮實將修行之得失盡情揭示矣初二句是失次

9•

︻絰文︼二正宗分四十二章﹀第九章立志體道

(

(

句是得初≡失者謂教海汪洋文獻豐富古稱三藏十二部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名

0•


佛說四十二章經新疏

•••U••••••n•

目不識丁盲修瞎練啞羊獅蟲固無足論假合梵巴藏漢典籍精通大小顯密宗派熟諳禪

之繁不勝枚舉郎最近學者約馬歷史教理實際三大門亦已光怪陸離莫窮底蘊於此而

,•

淨律教法門盡傳登座弘揚則滿口醞酣不啻生公再世濡毫著述則連篇般若還疑肇組

•••

重來既博且愛蔑以加矣然其於道也但知浮慕光影未嘗體會淵源故雖衣裹明珠而終

免落邪思﹂何況未證三果未得多聞第一之凡夫乎故曰博聞愛道道必難會也次≡得

佛所訶云﹁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又云﹁阿難縱疆記不

馬窮子入海算沙而莫沾法味在昔佛弟子中阿難尊者多聞第一於楞嚴會已證三果篇 •

者謂若聞思之後一心致志深信切願如修禪者之朝夕靜坐專以自力明心見性修淨者 •

臥是佛是心不畏現在之生死而慈悲喜捨生死可離不樂未來之涅槃而常樂我淨涅槃

,•

之至誠念佛專以他力求生西方而復六度萬行篇之助緣則日用尋常即心即佛行住坐

,•

可證如周利槃特伽尊者初出家時授以半愒未能記誦繼合改習掃帚忽而記掃忘帚忽

一何況根機較利未必健忘如周利槃特伽者乎故曰守志奉道其道甚大也

而記帚忘掃其鈍可知未幾勇猛精進禪觀白骨郎得豁然開朗證大阿羅漢號稱善悟第


第十萱’助施得 o孑

古田

佛言靦人施道助 之 歡 喜 得 膈 甚 大 沙 門 問 日 此 膈 盡 乎 佛 言譬如-炬之火 數 千 百 人 各 以 炬 來 分 取 熟 食 除 冥 此 炬 如故幅亦如之 施助合歡喜毋稍嫉妒-幅亦無盡也

•9

•9

•,

其貧窮者名馬財施以精紳拔其憂苦者名無畏施無非施道也肋之歡喜遇有法施

以及臨時演講佛法等以戒定慧學合人得四悉檀猛者皆是廣義則法施之外以資財濟

︻解字︼施道有廣狹二義狹義即法施之別名示非財施與無畏施也如開示講經 •

︻科憲︼施乃六度之一具云布施舊譯慈善不惟自行布施得幅甚多即使見人行

9••

或其他財施無畏施時力篇贊助合皆歡喜示非自作華嚴所謂隨喜功德者是也炬

﹄二

•,

二﹑正宗分四十二

玲弟+章助施得幅

俗稱火把以葦篾等易燃之物製之熟貪熟謂成熟食讀如嗣俗呼篤飯故熟食郎炊 經文 ︻


怫討匹十﹦韋稻蓊廚

I00d■『」■

米成飯喻超凡入聖也除冥除謂斷除冥謂黑闊喻以智慧光明照破煩惱業報諸障 •

︻講羲︼上文第六七八章皆誡惡人忌人馬善而自遭損害第九章勸人立志體道

``•

,•

而得智果今更詔示助人馬善而得幅果也文分法喻合三段初三句是法沙門下七句是

也。

喻末一句是合初言法者佛教精砷本在去惡從善脫死了生不在貪求現前幅報今不言

◎、

•`

O

蜜一知實相即了知能施之我所施之物與受施之人皆不可得是也二起慈悲心郎有樂 •

度者以布施難能可貴賅括他度欲合從此入手由小而大也然布施須具五心方名波羅

﹑﹑、、

止善行善之世善而﹦出世善之六度又不言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五度而≡布施一

◎、◎

◎、◎

必與有苦必拔而己不居功是也三發願即自動發心了佛本願而毫無作用是也四蛔向

即迥此善根轉向眾生而共證極果是也五具足方便即以權巧方便契理契機而功不唐

•`

捐是也具此五心施道已盡名篇波羅蜜多︵每已曰旨︶蓋波羅蜜多譯云到彼岸實乃

完全行之意也不言自作布施而≡覬人施道助之歡喜者以隨喜功德乃普賢十大願之

一令人贊助烏善由易而難隨順事理慶己慶人無有我見也不≡不求幅報而≡得幅甚


大者以福報無論小大本不可求而有彼則有此無此則無彼諸法緣起理有必然雖不可

9•

問次答沙門聞助施得輻疑篇他人隨喜分我功德故以此輻盡乎句請問佛言下答略謂

求而得者自得無得而得斯篇大得而況背暗向明厭穢欣淨固人之常情乎次≡喻者先

隨喜功德譬如-炬之火他人以此功德輾轉教人譬如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轉教之

後或超凡而入聖或斷惑而證虞於我絲毫無損甚至增上殊勝譬如熟食除冥此炬如故

O••

也終以幅亦如之句合法可知昔有二人探花一自供佛一轉施人供佛以問彌勒彌勒曰

十賢普

1面敬飴佛

2稱讀如來

廣侈供獲 4刨惋譚障

3

﹀第十章助施得幅

凸■■■■『0■

﹁自供者成辟支佛果施人者成無上菩提﹂良以獨樂不若與人與少不若與眾世出世

二、正宗分四十二

/

經文︼ ︻

法無不爾也

,•


傍討匹十﹦韋稻軒面

5隨喜功德 請轉法輪

章舉田

Ⅲ普皆兡向

第十

如今之助施

較勝

l l 4

佛言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持五戒 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 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 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

9恆順眾生

8常隨佛學

吼謫佛住世


支佛不如飯二一世諸佛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 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科意︼田乃輻田之略稱即所施之對象也上章但示隨喜功德之得大福報未明

自施功德之勝劣如何故今特舉九種膈田二篇之較量合行者知所趨向也

︻解字︼飯讀如反屬動詞即以食物布施之謂也惡人即第四章有十惡行之

人善人即第四章有十善行之人持五戒者即在家受持不殺生︵仁︶不偷盜

︵義︶不邪淫︵醴︶不妄語︵信︶不飲酒︵智︶諸戒之人男稱優婆塞或鄘婆索迦

8圄m口宮︶此云近事男又云清信士女稱優婆夷或鄗婆斯迦︵□C邕百︶此云近事

女又云清信女辟支佛具稱辟支伽羅佛6已冒畏?囝呂昌口︶此云獨覺又云緣

覺獨覺有部行麟喻兩種前者聲聞得勝果時轉成獨覺眾部相隨故名部行獨覺後者出

無佛世獨居深山觀飛花落葉景物無常而悟無生如麟一角故名麟喻獨覺又云緣覺者

﹂二

一 ︼

分 宗

一 =

~笑+-章舉汪彰腱

梵語原名︵圈已琶?囝己岸巴此方未譯其晉聞十二因緣之流轉還滅而悟道侵習者 經文 ︻


╴■

佛說四十﹦章經新疏

> > (

也要皆利根羅漢攝於聲聞乘或別立馬緣覺乘及獨覺乘經論不一巴利南藏且以十

苦菜翹

無明

行:.

讖.‧‧ 名色

果因重兩世三

六處

-

犀 果氐

過去

現在

觸... 受:‧

有:﹣ 生:. 老死

彙惑

因緣為釋尊在尼連河畔菩提樹下靜坐入道之門也

十二因緣表

未來

﹂╴-╴一︵︵--


三世睹佛小乘但知一世界一佛而大乘則謂十方三世皆各有佛故曰三世諸佛即 、﹑

各大叢林大雄寶殿供奉之釋迦佛藥師佛阿彌陀佛其一例也然今文以台宗教義言之 •

但指藏教果頭佛耳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無念謂無念慮之心以別於善惡人之

,•0•

•••

b

無心道人台宗指圓教初住以上或別教初地以上或通教佛地是也 •

進馬之詳加較量者所以顯修德之可貴非謂性德之有殊也譬如農夫擇田播種種固應

︻講羲︼生佛卒等兩無差別布施一度三輪體空而今舉九種輻田之勝劣﹦累

有修無證謂無有相之果以別於羅漢辟支諸佛之有證兙實言之則禪宗指大徹大悟之

有念無住謂無執清之境以別於持戒者之有住無修謂無漸次之因以別於三果四向之

•, •9

播田亦不可不擇以期事竿功倍屢兆豐年農事如是布施何獨不然約理則不但施不望 •

6

︻經文︼﹣﹁正宗分四十﹣一壹’~第+-章舉田較勝

■□尸

戒者以世間善人所行十善尚屬人天之因不成出世津梁若能受三皈依奉持五戒巳馬

已絕惡道業種即於來生堪受人天幅報故得百倍勝於惡人也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

一善人者以世間惡人所行十惡盡屬三途之因不入人天善趣若能奉行十善無論止行

•,

報抑且施本無施約事則與其多施少報不若少施多報今且依次釋之飯惡人百不如飯


佛說四十 ﹦章經新疏

佛門弟子於一生中堪證三果聖位故得千倍勝於善人也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

者以須陀洹已斷八十八使之見惑已入聖流故得萬倍勝於七方便位之五戒者也飯百

受輪迥故得萬萬倍勝於阿那含也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者以辟支佛一向一

得千萬倍勝於斯陀含也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者以阿羅漢斷盡三界見思不

須陀洹也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者以阿那含斷盡欲界九品思惑諸欲已離故

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者以斯陀含已斷欲界六品思惑煩惱已薄故得百萬倍勝於

果無師自悟兼能侵除見思餘習故得一辟支勝於十億阿羅漢也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

勝於百億辟支佛也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以通教佛地體

二一世諸佛者以藏頭佛果三胝百劫積修相好正習皆已斷盡利猛無量有情故得一佛

於色究竟天示現最高大身統治三千世界別歡喜地︵即初地︶圓發心住︵郎初住︶

色入空了知一切如幻法本無生故念即無念住郎無住修即無修證郎無證至成佛時能

也以上九田雖各有幅而後勝於前愈後愈勝者前八差別猶清於相最後取捨情亡等於

皆已分斷無明分證法身皆能示現百界作佛八相成道故飯此一人勝於千億三世諸佛


虛空故其幅德亦等虛空無有限量耳然此但就敬田﹦之若論悲田則生佛卒等毫無差

別不獨上自惡人下至諸佛﹦皆是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郎彼一蟲一蟻乃至一草 •

,•

韜文 ︻

﹀第十二章舉難勸修

︶﹃正宗分四十﹀一

(

︻科愆︼畏難苟安人之常情實則難對易言亦無自性佛恐行人既聞幅田勝劣但

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 覬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瞋 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 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 隨化度人難靦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第十﹀一量∣舉難勸修

下乞人性修事理不一不異非不一非不異法界圓融豈庸俗所能妄測哉

,,’I∣IIIll∣I皿

一木亦莫不然是以舍利弗以飯供佛佛轉施狗維摩大士以一分奉難勝如來-分施最


怫詨 匹 + ﹦ 章 您 新 疏

1』」尸」二尸『L

︻解字︼貧窮此有二義一謂貧無財產窮無衣食一謂貧者無輻窮者無慧今指前

知較量仍復畏縮不前不肯精進造修故更略舉世出世間之二十難事以為勸勉也 •

o

說巖貴豪是彊健義或指體力或指才智貴是尊顯義或指道德或指綠位今用後說 •

即才智富貴之人也棄命棄謂捨棄命謂命根郎犧牲生命之意生值怫世生謂

••

現生值謂遭遇佛世謂佛身示現之時故生值佛世專指與釋尊同時之人今則距釋尊入

9•,

滅已三千年謂之佛後至彌勒下生尚須五十六億七千萬年謂之佛前佛前佛後皆非生

值佛世也忍色忍欲忍謂抑制俗呼為熬故忍色郎抑制男女之色慾忍欲郎抑制物

•9

◎﹑、

等種種區別要皆地位優越之謂也臨即居高俯靦含有壓迫之意今雖有此種種優越地

睹珍奇玩好而不思取求郎不貪愛之表示也有勢不臨勢郎是力有富力武力威力 o

質之貪欲是也見好不求見謂目觀好謂珍奇玩好求謂取求乃貪愛熾盛之境今目

位之實力而不凌弱小故云有勢不臨也觸卒無心觸謂接觸事謂所觸心謂能觸若

知諸法如幻緣生無性則無論接觸何事不勞躊躇措置故云觸事無心也廣學博究

廣學謂普搜三藏由約而博也博究謂詳究一心由博返約也我慢慢謂傲慢與驕相 •


七慢中最重耍之一時時執我不忘也詳具百法講義及七十五法略解玆姑從略未

似而內典析之甚精蓋驕但自炫己長以示得意慢則兼以輕人其過更甚而云我慢者是

|||l

位之多撮其大要則小乘以阿羅漢果烏無學三果四向篇有學大乘以佛果篇無學三賢

學郎未曾學佛之沙彌沙彌尼及在家初機是也蓋佛門行果雖有四向四果乃至五十五

十聖等馬有學故也善知識郎善知眾生病理善識如來法藥之良師盆友也約有教

•,•``•

授同行外護三種能以佛法傳習他人者名教授善知識同一教團精進修持者名同行善

知識不惜資財勢力盡心護法者名外護善知識見性性謂法性或云佛性郎心之本 •

性無善無惡生佛╴如若照見之即見道矣隨化度人此有三說一者隨化而度人謂

隨順佛教而以之度人也二者隨化度之人謂隨順能化度者之心願也三者隨於化度人

誚隨順所化度者之根器也今指第三說覬境不動親謂眼根發識舉一以概他根境 •

謂六塵對象舉總以括一切動謂識心生滅如流水然剎那不息然我人之識心所以流注 •

不息者皆由於內根外塵和合而生若果根塵脫落則得大自在雖遇境風決不復動矣

善解方便善解謂善巧解悟方便謂方法便宜如以指指月之指拾瓦敲門之瓦但篇手 鼴文 ︻

二﹑正‘宗分四十二

l 2 l

﹀第+二章舉難勸修


佛說四十﹦章經新疏

■■』︻j=︻」=

段而非目的也此是後得智中自在流出之全體大用佛果最高之自覺聖境大日經所謂 •

︻講義︼此章文分兩段初句總標餘是別列又分世間與出世間二節而皆云難者

不入亦何怪哉

方便馬究竟是也世人不察每靦作淺近勾當人云亦云往往處以輕心任意濫用其格格

=••••

一則難能可貴一則先難後易也世間難有三一曰貧窮布施難蓋布施本以己之有餘補

•••

人不足每有小康或巨富之人但篇個人享受或以遣贈子孫毫不吝惜而欲其布施資財

o

作國家祉會慈善之舉則無論消極積極輒深閉固拒一毛不拔者比比皆然何況貧窮人

雖貧窮而亦不難矣二曰豪貴學道難世人每認喫素念佛學道男女以馬抑鬱無聊不得

?。

耶然能破除惶貪如雜賓藏經中賣薪者之施三文錢大賓積經中紡紗者之日施一縷則

意者之所篇故文人學士亦以逃禪目之若夫豪貴之流玉食錦衣高車駟馬氣燄窯天不

太子阿育王中國歷代信佛之唐玄宗梁武帝則雖豪貴而亦不難矣三曰棄命必死難諺

︻夕U●

可一世而欲其低首下心含辛茹苦以參究佛道豈不難哉然能覦破名利如印度之悉達

||

云﹁要錢不要命﹂似乎金錢重於生命實乃諷示貪財者之評語蓋好生惡死物尚如斯 •


何況人類號稱萬物之靈其保重生命靦若華嶽亦固其所而欲合棄命必死難乎不難然

能重道輕生如智度論中-須陀洹生長屠家父母迫合屠羊而竟自殺金光明經中有一

●●、

摩訶薩唾太子見餓虎將斃不忍坐靦而以身餵之則棄命亦不難矣

•9

出世間難有十七又分馬三一曰得覬佛經難三藏典籍皆名佛經略嘗法味受用無

•,

,•

生值佛世難我佛相好智力罕有倫比能親罄軟獲猛自弘若並世同生而不往皈依如城

•,

盡若棄如敝屜束之高閣則雖得而不覬徒事記誦不思義理則雖觀而不得一難也二曰 •

9•

,•

東老母則雖值如不值佛前佛後無所仰止如我末法凡夫則欲值而不值二難也三曰忍 •

染者何能抑制三難也四曰見好不求難玩好亦常情所嗜非有昆多輸︵阿育王弟︶親

色忍欲難色欲乃恆情所好非有大迦葉與紫金光比丘尼之根器夫婦同願苦修分咻不

,?·•

9mP••

王之環境七日攝行王事而不知欲樂者何能不求四難也五曰被辱不臚難非理被辱最

•r••

易不平非有忍辱仙人之毅力甘被歌利王節節支解者如何不臚五難也六曰有勢不臨

l

經文 F﹃

二、正宗分四十昱

~第+﹦章舉勤霤值

l23

事無心難事物現前心即存焉若能空觀成就毫不執蒼如淨諸業障經中無垢光比丘乞

難權勢在握千載難逢非有阿育王之至誠恭敬禮拜幅田僧者如何不臨六難也七曰觸 •


佛說四十﹦章經新疏

•9

咀』』尸」占/凸

食途遇淫女因共行欲歸而向佛懺悔佛答以無心不犯七難也以上七難﹦皆是佛教

9,•

應行之事而依之奉行恪守不移者竟不可多得故可束篤依教起行難也

9•

•9

,•

次馬學道證果難又七廣學博究可分四句分別一者不廣學不博究如尋常凡夫當

•9

•9

,o

||

,•

?•

•9, |

,•

不可忽四者沙門雖小不可忽又如法華經之常不輕菩薩見諸四眾≡汝等行菩薩道當

未學易馬人輕佛說四種不可忽一者火雖小不可忽二者龍雖小不可忽三者王子雖小 •

不禮之佛說戒重先後不在貴賤當思聖道勿生驕慢二難也初機信佛或年少出家名曰 o

煩惱之一急須除滅如普曜經云難陀初出家時次第作禮適座中有優波離原是家僕獨

,•

難四者亦廣學亦博究則既多且精誠篇不易一難也既廣博矣易生我慢然我慢篇根本

然無難易可言二者廣學而不博究則多而不精三者博究而不廣學則精而不多均非甚

•9

得作佛乃至遠見四眾故往禮拜何況輕惱三難也行謂遷流心未入定則剎那不能無行

即於剎那之間不免參差而欲使之平等不許畸重畸輕如未會有經之帝釋天下心於野

干互相問答布施功德四難也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庸俗之利害常昭分門列戶飛短

,•

緇素之異同尤烈而欲是是非非一切忘懷沉默不說如大莊嚴經論之行乞比丘見鵝 O


賴無窮惡且足資豈有良師猛友人天眼目之善知識而反交臂失之耶然而善知識常有

珠寧受店主毒打頭破血淋而遲不辨白以及維摩居士之杜口無言五難也切磋琢磨利

,•

谷繼績訪求至五十三參之孟晉六難也既會知識當見現前一念郎空即假郎中之實性

既見實性當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大道然而一知半解輒復沾沾自喜未得詣得未

證謂證者不知凡幾如雜賓莊嚴經之一老比丘初聞諸年少比丘說四果法仰慕願學諸

,•

9•

而名為學道證果難也

法佛 利道

事,之 純階 乎級 大誹

生必 之經 經文

﹂二

二﹑正宗分四十二

︵第十二章舉難勸修

■■』』』■■』伊■■■﹃■

難也今更分別述之佛教精紳全在利他不僅自了此則凡稍涉獵者當必習聞無俟贅霄

最後三難 難皆 皆是 是弘 弘法利生之事純乎大乘境界難之又難故可總束而名為廣化眾生

七難也以 以上 上七 七難 難皆 皆是 是佛道必經之階級非﹦慎參實證大小果位決難倖致故可總束

是四番遂得四果設齋報謝與諸少年從容論道諸少年反膛目不知環求懺悔戲弄之罪 •

歡喜如教靜坐坐已諸少年郎以皮球扑其頭上曰此是初果老者默然繫念即得初果如

O

親近善知識者不常有如華嚴經之善財童子不遠百城不辭艱苦不問男女道俗虛懷若

•9

少年笑謂須得好食老者歡喜二與之諸少年戲曰汝在此舍一角靜坐當給汝果老者

,•,

o


憫討匹十╴三早鼯菊廝

■■』■︻」二↙『L

矣然眾生之根器無異人之面目千差萬別而不相雷同若不﹦周知因機施教如賢愚 •

經之迦旋延教一老婢行施老婢諉謂無財即令施水則張冠李戴不易相應故云隨化度

•,

人難也既隨人矣而凡聖之境大相懸殊對之之心即不免隨之流動是於法界平等之旨

乖謬不符必須隨他根器而我以一心應對始終自在方能自他兼利圓融無礙如鴦掘摩

9•

羅之彌殺彌慈婆須蜜多之愈淫愈淨故云對境不動難也或問對境不動與上文觸事無

l

則同一無能無所以不動即無心無心即不動故也既不動矣而或固執-法以篇阿伽陀

心何別曰佛法精義不外開合開則此約六根緣境故云不動彼約三業作事故云無心合

藥能醫百病毋須更求種種方藥則不但沉病莫起抑且貽害無窮必須詳察症候之輕重

、、,

量如實而又善知方藥之性質功用分劑而後地水火風諸病可除竹頭木屑諸藥有效如 •

大莊嚴經論之目連尊者教二弟子一係鍛金之子教以不淨觀一係梡衣之子教以數息

體力之彊弱處境之豐嗇天時之寒煖所在之燥濕以至習慣嗜好之微亳不加以臆見如

|||

觀久而未證轉問舍利弗舍利弗曰鍛金之子應教以數息觀梡衣之子應教以不淨觀未 •

幾即悟無生忍故殿以善解方便難也總之此二十事雖愈後愈難而佛弟子應皆實踐不


會道知命

可望而生畏致違初願也

第十 =

︽夕『●

︻解字︼因緣唐譯緣起因謂親因俗稱遠因如植物之種子緣謂助緣俗稱近因如

︻」『●

一勸修而如何會道如何知命尚未教示故復設問答以釋此疑也

︻科意︼會道誚會通諸佛之至道知命謂了知眾生之宿命因閒上章二十難事一

|||l|

沙門問佛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佛言淨心守志可 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

,

、、◎

小乘大乘互有詳略欲參究者請閱百法明門論講義及七十五法略解宿命具稱宿

、、,

人工肥料雨露等郎尋常所誚必然之關係是也其種類則因有三因六因十因緣有四緣

o

命智通或宿命通乃六砷通之一流俗但指過去世之運命實則通於三世謂人之榮悴壽

•,

夭皆由運命注定絕非自力所能轉移即印度外道之他作論是也其他紳足四通亦本外

﹂二

二﹑正‘宗分四十二

~第+三章會道知命

■■■』■■∣

道故﹦經論雖不排斥五通而必以漏盡篇究竟後人不察輒說六通砷奇悉自釋尊發 經文 尸﹁


佛說四十二章經新疏

明囫園吞棗可笑孰甚

o

2 [

>

秘術等自古注重砷通故沙門先舉宿命以請問次及會道釋尊以修行之最大目的要在

重在宿命而答意重在會道者謹按印度哲學宗教歷史其傳統思想如求生梵天或別有

︻講義︼此章文分二段先問後答沙門問佛等四句是問佛≡下六句是答然問意

,•

,•

人人成佛不在紳通故答詞注重會道兼及宿命良以知宿命者未必能會至道而會至道 •

,o

會道兩句意謂承佛開示諸法生起親者馬因疏者篇緣或因轉篇緣緣復篇因必有因緣

者必能知宿命針鋒相對決非答非所問也試更就文釋之問中以何因緣一句直貫知命 •


而後生起諸法故得空我及我所有不復發生見思煩惱敬聞命矣但未知宿命紳通以何 •

二初法次喻初法二句意謂無上菩提之至道不外填俗中三諦郎空即假即中即空則無

■苧●

•9

m伊o

因緣而得無上至道以何因緣而會耳答中六句初四句答會道次二句答知命答會道又

•0

,o•9

法不破即假則無法不立即中則無法不統任舉其一無不具三現前一念之心志具有理

o,

事二重三千性相而亦即空即假郎中即空則三千性相遍計情無即假則三千性相依他

似有郎中則三千性相圓成實有任舉其一悉是三千故曰淨心守志可會至道也次喻二

句意謂心志如鏡至道如明淨守之功如磨鏡去垢會道之果如垢去明存昔禪宗五砠弘

o

忍大師將傳衣缽合諸弟子各自呈愒以備抉擇紳秀禪師愒云﹁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 •

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既而六祖慧能大師績愒云﹁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

,9•

,•

0·,•

經 文

•=

弓J〒

十 四

第 十

會 道 知 命

勺0』︻/£戶L︼

具足五通者名報得通若聖凡之人必須加功修鍊皿後得五通或六通者名修得通今約

間也最後斷欲無求當得宿命二句是答知命意誚砷通有報得修得之殊諸天棘鬼生而 •

存二句實與兩愒均相胳合尤與前愒若合符節可知頓漸之說同落言詮實無軒輊於其

9•

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後人評謂南頓北漸往往抑秀揚能今按經文譬如磨鏡垢去明


佛說四十二章經新疏

修得而≡則宿命之通由於無生欲得無生必離貪愛與富貴在天死生有命之自然主義

l30

絕不相同既不可認篇遭遇偶然而聽其支配亦不可誤馬造物作主而妄自希冀故曰斷 •

第十四章真修今道

欲無 求 當 得 宿 命 也 ,

︻解字︼善義見上文但其種類則施戒禪等篇世間善諦緣度等馬出世善耳 •

,o

``b

類亦有世間與出世之別世間有地水火風四大或加空篇五大或更加識馬六大或復加

◎、﹑◎

大梵語摩訶︵﹦目宮︶係絕對無小無大之大非對小﹦大之大有大多勝三義但其種

︻科憲︼上章但明會道知命猶未較量故今更以善大二字互相問答以斷其疑也

沙門問佛何者烏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員者善志與道 合者大 6

根篇七大而以五大最為通用出世有七大瑜伽雜集諸論略有參差瑜伽以法發心勝解

o

、﹑﹑

﹑、、﹑﹑、

增上意樂資糧時成果篇七大雜集以境行智精進方便證得業篇七大義蘊無窮恐繁不

o


性填常即戒定之自覺行也

6,, ,•

?`O

為小如江淮河漢泰華嵩衡自來記載在在驚嘆而近代藐之甚矣善與大固宇宙之謎難

9•

如孝弟忠信禮義廉恥我國道德人人崇仰而他國非之古以馬大者未必虞大方今反以 •

︻講義︼人情莫不惡惡好善恥小慕大然而此以為善者未必虞善在彼且以為惡

錄欲詳究之具在原書行道修行菩薩大道郎慧學之覺他行也守員謂堅守自

9•

??·

於解決而不容膜靦者也本章馬斷此疑先問後答問中三句初序次徵沙門既聞會道知

請盆蓋非有道沙門不能作此問也答中兩句≡簡旨賅非全知全能之教主亦不能答也

命之教郎已心開意朗無復癡迷抉擇善大之念油然而生遂以何者為善何者最大至誠

略謂善有世間出世間之別世間又有止善行善出世又有上上品善之目大都彼善於此

相對之詞必須修行菩薩大道以生空法空等增上慧學普濟耋倫堅守自性貫常以三聚

五篇四禪八定等增上戒學增上定學了脫生死無善無不善乃名馬善故云行道守員者

6

善也復次大有世出世間之殊世間又有四大乃至七大出世七大復有瑜伽雜集諸論之

•9

︻鼴文︼二正宗分四十二章﹀第十四章責修合道

d■■■■■■■■■■』』』■

說雖非盡屬對小﹦大未免隔歷不融必須能大之志與所大之道胸合無間如千手觀晉 •


佛說四十二章經新疏

l32

之六願藥師如來之十二願阿彌陀佛之四十八願釋尊之五百大願念念上求下化莊嚴

第十五章忍智力明

種種淨士同一無相無馬一郎一切一切即一無大無不大斯名篤大故云志與道合者大

|

示忍則多力智篇最明也

︻解字︼力即力用之略謂堅彊不息且能轉他也阿含經中有五力六力兩說五力

O

︻科意︼既知善大而未知善大之中何者多力何者最明尚屬儷個故更相問答以

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

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 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心垢滅盡淨無瑕穢是縐最明 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

也‘


約法所誚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純屬出世者也六力約人所謂小兒之啼力女人之

臘力婆羅門之忍辱力國王之僑傲力阿羅漢之精進力諸佛之慈悲力此中一二四乃世 、

生死智明宿命智明漏盡智明是也略近於通而於因果事理更篇明顯故佛之德號又名

間之業力餘是出世之修力也明即智之大用喻如日月之光無不徹照其類有三即

C、勺

●●勺

他人因境違順加以打罵等怨害於我而我能默然忍耐也二安受苦忍或云法忍謂遇有

•`

明行足也忍辱簡稱馬忍有堪忍忍耐忍可三義類別有三一耐怨害忍或云生忍謂

◎、

世間憂惱慢怒等心法及寒暑饑餓等非心法而能安然忍受也三諦察法忍或云第一義

忍又云無生法忍謂對於出世大法﹦詳加體察不驚不怖而能確實忍可也心垢

謂三障二執皆心之垢也瑕穢瑕謂瑕疵喻微細之種子習氣穢謂污穢喻粗重之一

切現行一切智梵語薩婆若︵蟹弓邕屋昌︶譯云一切智有廣狹二義狹義但指﹦

名一切智即佛智也

經文

二、正宗分四十二

\築+王章兞管大畎

l 3

3

︻講義︼本章文分兩段先問後答問中二句意顯易知玆姑從略答中又二先答多

乘之空智以別於菩 薩之道種智諸佛之一切種智廣義則知一切法性相因果決定無疑


佛說四十二章經新疏

力雖不一端要以忍辱篇多以忍辱一力上能達於十力之果下能通於五力之因故曰忍

力次答最明答多力中五句又二初句是標謂世間業力無論多寡皆與沙門無涉出世修

辱多力也次四句是釋誚孰從而知忍辱多力耶蓋作善作惡無不自受今他人有惡即他

人自受雖欲加害於我而亦不得何必篇之介意故曰不懷惡故是耐怨害忍也既不懷惡

縱遇冤抑非惟無損而且身心輕安強健有力故曰兼加安健是安受苦忍也既安健矣忍

者能觀無生在已尚無惡意何況惡事是以一時受辱久而久之決定轉成愛敬故曰忍者

無惡必馬人尊是諦察法忍也心垢下答最明又二初三句是標謂以無漏智止觀雙修迥

,•

•``

明鏡之通徹無穢故曰心垢滅盡淨無瑕穢是為最明也未有下八句是釋未有天地逮於

中客塵垢膩悄滅無遣俱生之種子習氣分別之一切現行蕩焉無存如白玉之瑩潤無瑕

•9

、◎﹑﹑

光返照煩惱障業障報障以及我執法執了知遍計依他圓成三性生相勝義三無性使心

9•``

今日者誚古往今來無始無終是豎窮三際也十方所有者謂東西南北四維上下是橫遍

諸方也無有不見謂服識超越色塵自見見性﹦不見而見是服根圓通也無有不知謂

鼻舌身意諸識超越香味觸法諸塵自知知性﹦不知而知是諸根圓通也無有不聞誚


耳識超越聲塵自聞聞性﹦不聞而聞是耳根圓通也如是破一分無明郎證╴分實相

如通教之佛地別教之初地以上圓教之初住以上而復地地住住即空即假即中皆屬不

然今但云明而不云最者佛之智慧具足如實空如實不空如實空不空三義郎一而三即

可思議自覺聖智之妙境決非世智辯聰所能夢見故曰得一切智也以是言明可謂最矣

6••

三而一三二三無不絕待一加比較即落情見或致一指掩目反累離婁也或問然則佛

第十六量∣斷欲見道

何以初答最明而今答馬明耶曰初隨他意而今隨自意也願我學者玩之

m•5••

佛言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眾人共臨無 有靦其影者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 當捨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

津弟+六章斷欲見道

‘糾PD』■

︻科憊︼既聞力明因何我等凡夫不即見道沙門雖未致問而佛知其意故特示厥 經文 ︻


佛說四十二章經新疏

l36

欲念耳見道郎由凡入聖之初位小大諸乘淺深不一也澄水謂泥沉於底澄清

︻解字︼愛欲解見前但須知此愛非仁愛慈愛之愛此欲非樂欲生西之欲乃貪愛

原由勸入捨離愛欲所謂無問自說也教主深悲如是豈能始終戀蕾哉 •

可照之水喻人本性也攪猶動也喻煩惱之紛起也影謂影像喻佛道也濁 』

謂混濁喻煩惱諸惑也

︻講義︼此章指示不見道之原由在於愛欲可作行人當頭一棒文分四段初二句

(

o

乃塵沙之本如有餘涅槃無餘涅槃是三曰果報愛欲乃無明之本如空有二邊是若我凡

,、﹑、、●

標意謂愛欲雖多大別烏三一曰三界愛欲乃見思之本如食色名財睡是二曰偏員愛欲 •

不見道者也次四句喻謂水性本清一塵不染現胡現漢如影隨形用手攪拌則污泥砂礫

、、

夫乃至二乘菩薩等人懷有此等愛欲即不能洞見員諦俗諦中諦之至道故云人懷愛欲

`

•••

有觀其影者也次三句合謂凡夫人以三界愛欲交錯於心於是心中生起見思諸惑不見

混淆其間雖有眾目﹦照臨一切影像皆莫能觀故云譬如澄水致手攪之眾人共臨無

滇諦之道以自利二乘人以偏員愛欲交錯於心於是心中生起塵沙諸惑不見俗諦之道


以利他菩薩人以果報愛欲交錯於心於是心中生起無明諸惑不見中諦之道以圓滿自

他二利故云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也末四句勸謂一切行人志在成佛應即

勇猛精進伏斷三界偏賃果報愛欲雖有利鈍能盡見思之垢則虞諦之道可見能盡塵沙

之垢則俗諦之道可見能盡無明之垢則中諦之道可見而我等初機口口員如心心見思

第十七量!滅暗存明

故云汝等沙門當捨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此中當字可字語重心長最應蕾目

尤須於飲食男女名位權利致意節制由多而少由有而無方有復性還初解脫輪迥之日

︻科憲︼上述愛欲垢盡方可見道行者聞之或以馬無明難滅遂致退怯或以為佛

佛言夫見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滅而明獨存學 道見諦無明即滅而明常存矣

二、正宗分四十二

﹀箋+七章洞賠有畎

l37

道易知反增我慢故不待問而又說此章合知無明無性見諦郎可永滅並顯無明未滅不 ︻經文


佛說 四 十 ﹦ 章 經 新 疏

得名馬填見道也

1∣∣」乒.勻﹄伊﹑7﹑

明殼之身心也冥滅明存冥謂迷執明謂開悟滅謂消滅存謂存在二者似相反各別

︻解字︼持炬炬解見前持炬郎手持火把以喻見諦也冥室猶≡暗室以喻無

而實同時同處同體故冥即滅而明獨存也見諦見謂心眼之觀照非肉眼之睹靦諦 •

9、、﹑、

謂填理有四諦三諦二諦-諦無諦諸說開合不同而皆慎實此佛教之近於哲學者也

有根本無明與枝末無明之目也

︻講義︼此章精義在一即字蓋一乘圓教無二無三單刀直入當體便是也智者大

無明郎癡此有二義一則但指迷中之一惑一則兼指迷員迷俗之見思塵沙二惑故又

師妙悟法華三昧發明六即玄義令末世學人讀誦經論遇有郎字皆得以理即名字郎觀

,9•

、、◎

,•

見三諦員理也其冥即滅而明獨存者謂暗室中之黑暗雖歷千年而火炬所及須臾滅盡

持炬入冥室中者誚如手持一團火把照入千年暗室以喻身處五濁惡世而發心學道洞

文分三初句是標夫發語詞見道者者謂照見佛道三諦初入聖域之人也次四句喻譬如 •

行即相似即分證即究竟即融會貫通不怯不慢較之科學家之公例公式判若霄壤矣本 `


唯有光明獨存於室以喻無明之根本煩惱雖甚細微深固而諦理既明隨之立滅唯有無 漏智慧大放光明始終常存也末三句合意顯可知無煩複述

五章之心垢滅盡淨無瑕穢是馬最明第十六章之愛欲垢盡道可見矣無甚出入佛因何

或問此章大意與第十三章之譬如磨鏡垢去明存第十四章之行道守員者善第十

不憚煩而曉曉不已耶曰善哉斯問世間學術且非審思明辯難於體會入微何況出世大

•=6••

道哉當知道有淺深無非三諦惑有本末實一無明前此數章但說斷滅無明可以見道然

自因而果四生十生乃至三胝百劫層累曲折馬時尚遠此章獨示學道見諦無明即滅以

顯三諦之道無待外求悟之即是無明之惑亦無自性迷之即是但就時間而言一漸一頓

迥乎不同若就法體而≡則三諦雖云是道迷之郎是無明無明雖云是惑悟之即是三諦

譬如器之函蓋雖已密合前尚二物今馬一體是以道之能否得見其樞紐全在於無明之

割1I」︻d﹂尸■二

﹀第十七﹦洞睹存昕

而 常 即’

有無無明-日未滅即一日不得見道始終似是而非無明何時得滅即何時當即見道永

昱、正宗分四十二

遠不復更生自理郎以至究竟即﹦即而常六既不可妄增我慢同時

﹂二

不必擅自退怯因果賅徹至頓至圓即之時義亦妙矣哉 ︻經文


佛說四十﹦章經新疏

第十 八 章 無 相 令 圓 真

念行言修皆離有空諸相方得體會入虞一切平等所謂填諦法門也

一念字是動詞第二無念之念字是形容詞第三念字是名詞應讀如念於無念之念即無

、﹑◎

意無念念念謂憶念約能念則有身念口念心念約所念則有念佛念法念僧今此第

︻科蕙︼自第十三章至第十七章雖有頓漸之殊皆是俗諦法門差別不等此章明

佛言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會者近 爾迷者遠乎言語道斷非物所拘差之亳釐失之須臾

l40

︻解字︼吾法釋尊自稱所說之法佛本無吾而今云吾法者隨俗方便合人易知也

`b•

相之慎諦法門也下三句准此冒語道斷謂離言虞如不可以筆舌形容也非物 所拘謂事事無礙不可以心思攀緣也毫釐極小之數須臾極短之時

︻講義︼上述俗諦法門一切差別略稱有門頗似現代哲學之現象論領悟已非易

易本章專示員諦法門一切平等略稱空門頗似現代哲學之本體論融會自更馬難今且 •


9•

9•9

差別無一非人則又平等矣然而鈞是人也英美日德終非中國之人白黑棕紅究非黃種

一國家同╴種族復有貴賤貧富賢愚男女老幼種種差別殆難枚舉若概論之雖有種種

,9℃、、、℃

跼躇不安無殊眾的言種族則白者祟尚物質汲汲利權黃者信仰精紳孜孜道德而且同

舉目前習見之事物篇之說明焉譬如全球人類≡國家則狽者橫行無忌稱霸一方弱者

•9

,b

之人其他貴賤貧富賢愚男女老幼種種階級雖日提倡平等學說按諸實際竟不可得則

效用各有所適固截然兩物欲不謂之差別而不得也然而考其材料其種種摺扇無非紙

又差別矣又如夏日招涼之摺扇與夜間照暗之燈籠其形或扁或圓其色或絢或素乃至 •

本章開示填諦法門凡分三段初四句標謂吾內法不外念行言修四種法門一切世出世

竹糊等組織而成燈籠亦然故此兩物名雖不同體實是一則欲不誚之平等而又不得矣

•,9

間皆須否定既破有執復破空執斯乃員空與外道之頑空小乘之但空絕不相同念即無

念而佛法僧寶常念此無念之念行即無行而戒定慧學常行此無行之行≡即無≡而五

時八教常﹦此無≡之≡修即無修而菩提涅槃常修此無修之修故曰吾法念無念念行

︻經文︼﹣﹁正宗分四十﹣一章﹀第十八章無相會貢

l 4 l

無行行﹦無言言修無修修也次四句釋謂悟之則觸處皆虞故曰會者近爾迷之則咫尺


佛說四十 ﹦章經新疏

6』」j冽﹃尸』么

千里故曰迷者遠乎依≡離≡同一虞如故曰言語道斷事理事事無非法界故曰非物所 •

拘末二句誡謂不思議境貴在虞參實證冷暖自知若涉有無四句即隔天壤故曰差之毫 釐或入玄妙百非便付流水故曰失之須臾也

第十九章觀中得道

觀中得道也

••

••••

6

︻解字︼天地天謂欲色無色三界地謂東南西北四洲實一太虛也世界世謂

妙尚非才 佛佛 之之本懷今觀天地世界之無常又觀靈覺菩提之相即非有非空即入中道故曰

︻科意︼第十七章以前俗諦對治偏於有邊第十八章虞諦無相偏於空邊雖甚微

佛言觀天地 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如是知 識得道疾矣

過現未三際界謂四維等十方即一為時間一為空間皆是眾生所依名篤依報也非 •

℃、b、

常與無常同璽覺即我人現前靈明之覺心別名佛性法性慎如本覺如來藏等皆固 •


有之性德也

相應心品是也

菩提或譯為道或譯馬覺郎佛陀之智德也若論其體則大圓鏡等四智 •

非虛無之斷空俗諦法門所觀者即空之妙假而非迷執之妄假是以一門深入其他體相

︽夕U●

觀或但假觀而於中觀往往略而未顯者何哉蓋圓教之填諦法門所觀者即有之填空而

︻講義︼佛之最高境界在乎實證中道第一義諦夫人知之矣顧經論敷陳或但空

9•,

無不賅舉包羅也特恐行人聞空執空聞假執假則偏於二邊終難證入中道或聞中道矣

中諦法門合我初心凡夫初發心時即成正覺也文分兩段先示次結示中又二初四句示

9•

而以馬孤立於二邊之外別有一諦則隔礙不融何能觸事旁通故本章直示非有非空之

一切非有意誚天覆地載恆情計篇宜古不遷的的常有今以慧眼觀之天則寒暑遞擅地 •

則滄桑迭變生生滅滅豈是心外實有常法故云觀天地念非常也次觀一身所依世為遷

9·•9

流之時間界篇方位之空間世固剎那不息界亦相對無定於中豈有實我實法故云觀世

•,

︻經文︼﹣﹃正宗分四十﹣一量l﹀第+九章觀中得道

■■■■■■□句0■■0■’」□凸

切非空意誚現前一念靈覺之性雖無洫象可尋空空洞洞懸而無薄今以法眼觀之三千

界念非常也天地世界悉屬偏計所執﹦必須遮而遣之庶不墮於有邊矣次﹦句示一

,•


傍討匹十﹦≡鼯菊面

性相一念炳現當體即離我法二執轉成四智菩提故云觀靈覺即菩提也此則唯心唯識

l 4 4

盡是依他圓成之實性必須表而存之庶不墮於空邊矣非有非空即入中道故以如是知 •

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我既都無其如幻

第﹣一十章身本無我

識得道疾矣結示最高境界奚待他求哉

有亦難瞽悟故復勸人觀身先空我執篇入道之階梯也 p﹑、◎

學家之原素也有內外二大種內誚人類之有情之根身外謂礦等無機之器界今指內四

D℃◎

水大火大風大四者偏一切處無微不至故皆名大乃佛教宇宙觀之根本思想猶現代科

︻解字︼身乃根身之略稱有體依聚三義即人類血肉之軀殼也四大郎地大

︻科憊︼上章陳義太高佛恐聞者執理廢事易於蹈空或以馬諸法雖空而我則實

耳‧


大也

覺是也

E

幻俗稱戲法魔術如吞刀吐火等但以掩人耳目而非實際心理學所謂幻覺錯

,•,,

惑業由我而生我之大患胝在有身本章五句文分兩段先法次喻先法三句意謂常人固

︻講義︼前示諸行無常此明諸法無我皆佛教之基礎觀念所謂法印者是也一切

執我見無非由於自身而生今觀身中骨骼齒爪等含有堅性者名篇地大血液精唾等含

o

有濕性者名馬水大內外體溫含有煖性者名篇火大呼吸筋絡含有動性者名為風大是 •

、℃℃,

立今此四大生滅不已性相各殊狽弱壯衰無一如願不常不一不主不宰四義全無我不

火無風則不增長故曰常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也若言乎我應具常一主宰四義方得成 •

緲終不粕合唯水無地則如油水即便流散唯地水無火則如夏月陰處物遂腐敗唯地水

以身之內容但有四大虛名和合而成四大以外別無有身如賓積經云唯地無水如握乾

9• •9

可得故曰都無我者也次喻二句意謂能成之四大所成之一身﹦即空即假即中於中

無一是我殆如術者登場獻技能合觀聚目眩紳迷或歌或泣而究其實際迄無一慎故曰

經文 ︻

二、正宗分四十二

﹀第二十章身本無我

l45

我既都無其如幻耳大智度論略云離婆多尊者初發心時夜宿空祠見一小鬼挾屍而至

﹄竺


怫討匹十﹦韋稻菊面

|| •,

l 1 6

9•

萱∣好名無益 --••

︻科意︼前章已明身中無我但有四大之名猶恐聞者誤會肉體之我無足輕重而

而在其後

身已故矣貪世常名而 佛言人隨情欲求於聲名聲名顯著︿ 不學道枉功勞形譬如燒香雖人聞…香香之燼矣危身之火

第二十

人遺體非己有也何用疑馬﹂因悟假合即得道果奈何世人耋執屍身馬我始終不悟哉

∞「●

﹁若是我身目睹被鬼裂去若是他身何以常隨於我﹂眾僧憐而度之曰﹁汝身本是他 •

手足而生啖之小鬼不忍膜靦取屍身補之完好如初及且出祠逵巡而行常疑以問人曰

祟設若妄語則又違背自心躊躇再三遂答以是屍由小鬼持來大鬼發怒狽裂離婆多之

大鬼躡後爭之相持不下乃取決於離婆多是時離婆多左右篇難思欲實說則恐大鬼作

99•<

名不妨求故更教誡以好名之無猛而且有損也 •


•,

︻解字︼情欲此有二說一則情謂六根欲謂六塵係相違釋一則謂凡情之欲念馬 •

o

︻講義︼本章主服在一求字蓋名馬五欲之首其他財色食睡之欲均屬物質其惡

而≡也燼猶灰也作動詞解

有三第一及第三香字是實名詞如沉香末香線香等是也第二香字是形容名詞指氣昧

﹑、

偏行心所係依主釋也聲名猶名譽也常名謂尋常之虛名也香本章香字 •

,•

|

較為顯著世人如能好名尚屬於善故孔子疾沒世而名不稱惡四十五十而無聞焉又曰

三代以上唯恐好名三代以下唯恐不好名並非絕對屬惡近世更以名譽篇第二生命故

,•

道德之外法律亦保障之然其大患則在求耳良以名乃虛聲德馬實體名從德生若有實

6

德於己則其名自彰如聲於響不求而應也彌勒菩薩弘揚法相博大精深雖享盛名以能 •

務實修持是故當來作佛奈何世人不務修德學道但隨情欲妄求流俗無謂之虛名耶姑

,,•

不論名不可求求亦未必能得郎使求而得之以至聲名顯著如願以償而身已早故抑且

`•

︻經文︼﹣﹁正宗分四十﹣一章︶第--十-章好名無益

l 4 7

為法直指好名之無猛譬如以下為喻更示好名之有損古人鐘鼎族常雖曰不朽終為世

身後尚有物議之毀沉淪之苦枉功勞形愚孰甚焉文分法喻兩段自佛≡起至枉功勞形


佛說四十﹦章經新疏

火在後喻業根流轉尚有身後之殃非但勞形喪命而已昔白香山詩云﹁周公恐懼流言

學道之行人隨情喻燒香之取火求名喻燒香之起煙顯著喻人聞香氣香燼喻人身故危

法若貪世常名而不學道則出家之謂何佛恐人之不明也故復設喻以指示之耳香木喻

l48

日王莽謙恭下士時若使當年身便死兩人填偽有誰知﹂彼徒務虛名以塗飾人之耳目

者往往蓋棺至數十百年之後尚有誹議之者名果可求乎哉床糊Ⅱ戲腮厝院有僧朕辰

?

著有景德傳燈錄稿成撓赴洛陽欲奏帝入藏刊行適同舟遇僧道原述其因緣道原佯獻

•,

願並不以道原之盜竊聲名而稍介意一務虛名一修實德得失之數可篇殷鑒矣

殷勤陰盜其稿半途逸去逕呈於帝及拱辰至則已煌煌入藏矣拱辰以佛化宣揚得償所

︻科蔥︼前章但說好名之無猛有損猶恐行人捨虛名而求財色則傷害

佛言財色於人人之不捨譬如刀刃有蜜不足-餐之美小 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

第﹣一十﹣一章財色招苦


篇患更多故復申誡財色之招苦無異於刃蜜之割舌合有智者勿類彼小兒也

︻解字︼財色財謂金銀財賓等物質色謂男女淫欲於六合釋中馬相違釋也

•J•-•J

刀刃鋒銳曰刃俗稱刀口謂刀之刃而非二物喻三界生死之危險是依主釋也蜜謂

蜂蜜味甘如糖喻財色二關之人人所嗜也小兒喻無智者舐舐謂以舌嘗味喻 貪愛不捨也割舌喻喪身傾家等種種苦果也

︻講義︼本章主旨重在不捨二字良以財乃生活必需色亦人類本能去財已難離

6

色更難是以絕對遠離財色除出家梵行者外非常人所能辦到特貪愛不捨如今日之崇 •

拜黃金公開性欲則無異小兒之舐刀頭蜜美則美矣不足一餐因而身敗名裂傾家覆國

o

亦比比皆然豈但割舌而已哉文分法喻兩段初二句篇法譬如下篇喻法中二句謂財貨

色欲自性本屬無記於我人類風馬牛不相及無如人之貪心-曰未絕即一日戀戀不捨 •

語云色不迷人人自迷亦可云財不迷人人自迷也喻中四句刀刃喻財色蜜喻情欲誚蜜

本可食而置于刀刃其危孰甚情欲已惡而財色馬尤若一時失足則百生莫贖後雖悔之

﹂竺

α︽

分 弓下

十 四

一 ︼

l1g

︶第╴-十二章財色招苦

已無及矣然自古迄今兒女英雄覆轍相尋愈演愈烈小之一身一家大至一國一天下莫 經文 ︻


憫討匹十╴三早稻莉面

l

•\

』口

■」

載有一人持滿缽油行於諸妓女中其後隨一拔刀之劊子手告以若失一滴油即斷其命

如無智小兒舐食刀刃之蜜不足一餐之美而甘受割舌之患其愚不亦甚耶雛啊

不聚精會紳唯財色之求始焉不知利害馬欲衝動猶可說也既而明知故犯鍥而不捨直

.]

遂 心繫繫 遂一 一心 念念油缽徐徐而過不稍顧盼是知財色二者雖足傷我法身慧命若能用心返觀 貪欲自滅也

第三十﹣﹣一章妻子甚獄

︻科憲︼上≡財色招苦尚恐籠統不明故特列舉色欲之妻子財欲之舍宅以為懲

佛言人繫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 遠離之念情愛於色豈憚驅馳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 泥自溺故日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勸也


︻解字︼妻子謂妻妾乃色欲之對境馬持業釋舍宅謂室家乃財欲之對境馬

有財釋虎口謂猛虎之口最易噬人喻好色之最易殺身乃依主釋也凡夫謂凡

凡郎入聖果也此門謂凡夫出入之門即指情欲出塵出離塵俗郎離欲意 •

南傳佛教賅舉佛果也 ,

舍宅之過患次八句較量得失初中二句先示其過次二句馬釋情愛以下更明得失初六

︻講義︼本章主旨在透得二字能透郎聖不透篇凡耳文分兩段初四句略陳妻子

@

羅漢即阿羅漢︵﹥H呂盲︶之略稱有廣狹二義狹義則北派佛教但指聲聞四果廣義則

庸之士夫係有財釋若自佛菩薩觀之則我等眾生未破見思﹦惑以前皆稱凡夫如能超

句為失透得下兩句為得妻子舍宅主觀不同欲界以男女眷屬篇妻子種種宮殿馬舍宅

o

色界以味禪馬妻子四禪天篇舍宅無色界以癡定馬妻子四空天篤舍宅乃至二乘以一

解脫味篇妻子偏滇涅槃為舍宅權乘以遊戲紳通篇妻子出廈涉俗篇舍宅纏縛之苦甚

於牢獄而妻子之色尤甚於舍宅之財以牢獄雖苦尚有開釋之期妻子互愛迄無遠離之

念故也凡夫具縛戀愛色欲馬牛為馬願甘馳驅更有冒險篇之至死不悟如入虎口而雌 •

︻經文︼﹣﹁正宗分四十﹣一章∣︶第╴╴十╴╴-章妻子甚獄


憫討匹十-三早稻菊面

■勺』』』■■L■■■」P■

伏如投污泥而自溺者誠可憐憫若能斷惑證賃透得空有二門方得成為出塵離欲之大

阿羅漢也或問妻子乃親愛骨肉何以厭惡至是縱屬可厭而即棄之於大乘慈悲之教理 •

得無矛盾耶答非厭惡也實見三界眾生汝恩我愛從迷入迷永劫不復非斷棄之則不易

第二十四

章變色障道

止愛情在家出家有妻無妻皆無關係所謂在家菩薩是也

入於無篇聖境郎無以報親愛之恩此小乘教之所以必須出家也大乘但發菩提大心抑

︻科意︼此明色欲篇修道之障更甚於他欲而不可貪戀也

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寫欲其大無外賴有-矣若使 同普天之人無能馬道者矣

、、、﹑、、、、、

︻解字︼愛欲愛欲之義已見上文至其種類則愛有六種謂眼觸色塵生愛乃至意

- =

觸法塵生愛欲有十種謂女色財賓聲名飲食陲眠家宅田園衣服眷屬官爵此阿昆達磨 •

- •

O$


論之相違釋也今指女色謂愛郎欲乃持業釋也

︻講義︼初三句示戀色賴有以下示障道略謂人類乃有情動物之一愛欲甚多而 •

女色馬最故云愛欲莫甚於色大智度論論色有六一日顏色如長短黑白等二曰形容如

•,

巧笑美目等三曰威儀如進止窈窕等四曰語言如低聲嬌語等五曰細滑如膚胰潤澤等

﹑﹑、﹑、﹑﹑、、

,•

六曰人相如美貌妖態等有一於此已難割棄何況有六故云色之為欲其大無外應作青

瘀爛壞膿血蟲蛆死脹燒白骨九想觀以破之然而眾生顧倒色情戀而不捨以致小而喪 •

身辱國大而入獄失道古今中外不知凡幾猶宰愛欲之中唯有一色若使戀色之外尚有

-欲與色同等則普天之下莫能修道蓋極言所障之深也楞嚴經云﹁淫心不除塵不可

出﹂大聲疾呼深切著明奈何戀愛自由者甘心縱欲而不早猛省歟

第﹣一十五章欲火燒身

︻經文︼二、正宗分四十﹣一壹!~第╴╴+五章欲火燒身

l53

︻科意︼上述戀色障道尚非切膚之痛此明愛欲可懼危於燒身則利害切己不容

佛言愛欲之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


稍縱矣

佛說四十二章經新疏

l54

︻解字︼執炬手握火把喻情欲之熱也逆風佛道比風不順佛道故曰逆風 •

︻講義︼前章戀色障道其害已著猶恐行人認為迂遠無關痛癢不肯扶意遠離故

燒手喻戀色者自壞其法身也

09•

復設喻以警覺之也文凡四句初一句標次三句喻而無法合蓋馬鈍根計也略誚色欲於

人一觸即入猶如火箭唐玄宗自武惠妃斃後宮無當意者乃制香箭列宮女而射之中者

,•

幸焉宮中歌曰風流箭中者人人願不知香箭纔發火箭立至楞嚴經云﹁十方如來名篇 •

欲火菩薩見之如避火坑﹂世出世間莫不以色欲馬滋可懼也試就目前事貫證之設如

世間之火能燒一切諸物人生愛欲則功德法財必被燒失矣然有順逆之別不可不知如

念佛求生西方不貪其他幅報此篇順風可以離苦得樂今貪色欲則逆風而行墮落生死

II川IIIIIIIlIlI,

00●IlIIlIIIl∣

也若能如火頭金剛偏觀百骸四肢諸冷暖氣紳光內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又如觀一音大

,∞『●

苦海與執炬燒手有何異乎切膚之痛莫能倖免故云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

士知見旋復遠離貪欲令諸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則愛欲雖熾便是菩提矣翻手覆手


是在人篇耳

降 魔

化 他

不用天腳愈敬因問道意佛馬解說即得須陀洹果

︻科懣︼上來屢說色欲之害尚屬自利一邊今更本身作則進而化他也

︻解字︼天棘謂六欲天之紳即欲頂魔王波旬也玉女謂女美如玉即指魔女 •

經稱魔有三女╴稱四女也革壅眾穢以外表之美如皮革所製之囊內容不潔如有

眾穢蓋以喻玉女也

﹃、

`

︻經文︼﹣﹁正宗分四十﹣一章~第╴-十六章降魔化他

l55

天紳波旬先興甲兵次獻玉女意欲壞之佛顯紳通合鏃化蓮華女變老姥卒皆斥退大同

釋迦譜因果經佛本行經瑞應本起經觀佛三昧經月藏經均載降魔之事略謂佛初成道

•,

︻講義︼本章文分兩段自天砷至吾不用馬降魔天砷愈敬下為化他有事理二釋

,

@

天娜獻玉女於佛欲壞佛意佛言革褽眾穢爾來何烏去吾

||{|l||||


佛說四十﹦章經新疏

.)

l

』■

』;

■』

小異化他則維摩詰經獨詳略謂魔王從萬二千天女狀如帝釋來詣持世菩薩所時維摩

,•

詰來言﹁非帝釋也是馬魔來嬈汝耳﹂即語魔言﹁汝諸女等可以與我﹂魔即驚懼欲

,•

•`

隱形去而不能隱盡其紳力亦不能去爾時維摩詰語諸女≡魔以汝等與我今汝皆當發 •`

••`

◎、

◎、、◎﹑

◎℃

觀五陰如怨賊四樂觀四大如毒蛇五樂六度業六樂三解脫門七樂修無量道品之法是

•,

菩提心此有法樂可以自娛不應復作五欲樂也法樂有七一樂供三賓二樂離五欲三樂 •

謂菩薩法樂說畢魔王欲與諸女俱還天宮女皆不願魔壬波旬更請居士捨女維摩詰言

云以理釋之則魔佛不並立即理欲二心交戰胸中之謂如水火之不相容不能同時並用

﹁我已捨矣汝便將去﹂又教以無盡燈法門合無數天子天女發菩提心者馬報佛恩云

若郎現前一切妄念煩惱而隨時返照無不立消良以心如明鏡本無纖塵惜人時忘拂拭

o

而不肯返照耳近時祉會解放改造進化以及馬克斯等種種極端主義不啻耋魔也如果

人類哉 一

﹣匕

jI偵 ‘性

信奉無上佛道則魔障雖深亦必根本取悄同向普光明殿可預決也天下豈有不可化之

釗倩


佛言夫為道者 -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為人取不 為鬼聊所遮 ╴不為徊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此木決定入海 馬情欲所惑不為眾邪所嬈精進無為吾保此 學道之人不︿ 人必得道矣

︻科意︼情謂 調煩惱妄想性謂佛性法性以示學道人必須掃除情愛順於佛性也 •

︻解字︼尋流 ≡猶≡順流喻修行人順性進修逆情學道一心不亂如水性之順流而

9•

篇砷如城隍財紳睦 等無幅德者篇鬼如餓鬼等等或障身篇鬼障心篇紳喻邪見外道也

者歸也又威也砷者伸也又能也內典以有無幅德馬準積善得幅死而

泗流猶≡旋渦詔 謂常人醉生夢死在三界輪迥之中與精進相反也精進取直線徊流取

下也鬼砷鬼土

,•

圓形喻遭遇障難﹄ 旋轉不前也腐敗謂臭腐敗壞如謗佛者之不信正道與物之腐敗 •

二.正‘宗分四十二

︿第二十七章逆惰順性

o

何異喻闈提撥無∞ 因果二乘偏空涅槃均與無為相反也精進梵語昆離耶或但云動

惟勤通善惡而此毗 唯善性耳無篇郎無有作篇之涅槃也 稻文 ︻


佛說 四 十 ﹦ 章 經 新 疏

•,

法者乃文字之變化也本章主旨在學道兩字精進無為則其方便也初句為標木喻人水

︻講義︼文分二段自佛≡至入海為喻學道下篇法但以前先法後喻此章先喻後

0,

喻人之學道木在水中尋流而行者喻行人學道須順水之性直道而行也不觸兩岸者以

此岸不能貪清生死彼岸不能執清涅槃喻不篇邪見外道所阻止也不篇人取者喻不篇

愛煩惱所樞也不馬鬼砷所遮者喻不馬見煩惱所障也不為泅流所住亦不腐敗者喻不 •

與精進無馬相反蓋不能正念員如每欲進而反退如流急而泅不達無篇法性則清相而

修幅慧終致腐敗也吾保此木決定入海者喻學道如此佛可保證此人必入法梅也學道

善思量計我若相者不能生是法滅壽取證者亦非下種處欲長菩提苗應當靜觀察諸法

切逆於人情順於佛性則欲自離滅無不入道故曰吾保此人必得道矣梵網經云﹁智者

之人下合法謂不為生死涅槃情欲所惑不篇見思無明眾邪所亂精進不懈無為法爾一

o

慎實相不生亦不滅不常復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如是一心中方便勤莊嚴菩薩

所應作勿生分別想是名第-道亦名摩訶衍一切戲論惡悉從是處滅諸佛薩婆若悉由 •

是處出是故諸佛子宜發大勇猛﹂亦此逆情順性而已 •


第﹣一十八章意馬莫縱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關生得 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

︻科意︼人意如馬妄念難除若任恣情必難調伏上明學道須離諸障尚未詳指綱

女色廣則一切質礙物質皆名馬色也今從狹義 •

︻講義︼本章文分﹦段初四句誡勸末兩句結示初誡勸中略謂三業之生以意馬

伽宗指第七意識︵即末那識︶篇思量審度之意今專指六識而言也色狹義專指

︻解字︼信即信任也與信仰有別意有六七兩識之說般若宗指第六意識瑜

要故今先誡攝意遠色以篇進修之捷徑也 •

本若不信意則身三口四一切枝葉自不能生萬惡之染以色篇首若不會色則五欲六塵

=﹁正宗分四十︼一

~第二+八章意馬莫縱

(

一切情境自不能染兩≡慣勿垂誡深矣所以不可信者一念方起-念又至此念甫息彼 ︻經文


=

經 新 疏

160

,•••

•, ••••, 9•

動而不可復靜故曰意不可信也若夫女色貽害更烈獨角仙人已證五通繼逢淫女紳通

念又生前念後念繼績不斷譬如物理力學一經運轉其速度郎依幾何級數遞加無已一

佛 說

o

愛戀命終即在婦鼻中化作-蟲婦哭不已時一羅漢往化其婦蟲從鼻出婦以足踐之羅

?‧?。

郎失又經律異相云﹁有優婆塞持戒精嚴因疾甚婦大悲痛曰我何所依子何所估夫聞 •

,o •,•,

漢告曰是卿之丈夫所化莫殺之婦曰吾夫持戒奉佛何緣墮此羅漢曰以過去戀愛今生

•,

o

十九量Ⅱ正念觀女

見慢四惑常俱未可遽自信意耳

o

o

,﹑、

三昧正受樂故﹂是知初果聖人已能遠色初果以上更不煩≡惟未證阿羅漢則無明愛 o

大慧愛樂女人樞綿貪清種種方便身口惡業種未來苦彼須陀洹則不生起所以者何得

答經文但≡可信意而不言可會色者以色生於意意尚可信況會色耶楞伽經云﹁佛告

■夕U●

會郎禍生也末二句結示可知或間阿羅漢能離欲則會色無礙又能無諍則信意何傷乎 •

篇蟲郎馬說法曰卿既持戒幅應生天但坐恩愛墮此蟲中蟲聞意解命終生天﹂故曰色 o


佛言慣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若與語者正心思念我篤沙 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華不篇泥汙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 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科意︼娑婆世界不能有男無女而女非盡惡仍在男子之觀念何如耳此章申明 正念自利慈心利他則雖日逢婦女決不染蓿且可滅惡生善也

︻解字︼正心思念心篇心王思念馬心所故心王若正則思念不邪矣因心王虛空

無所作用全恃心所之思念耳蓮華俗稱荷花雖生於泥而不染其污故生我者父母

•,9

而不能出我生死苦海諸佛菩薩蓮花化生方免生死輪迥痛苦是以念佛求生西方淨土

者必以九品蓮華篇我父母非矯飾也若夫蓮開華實華落蓮成諸義具詳智者大師之妙 •

玄玆不贅述度脫謂濟度解脫對於婦女非但無染且有導合修道共登彼岸之菩提 心也

o

︻經文︼二正宗分四十二壹’﹀第二+九章正念觀女

l6l

︻講義︼文分兩段初二句誡若與語下示觀想法又分馬﹦不篤泥汙以前六句為

c


怫討匹十 ╴二早繙菊廝

l62

自利想其老者如母下為利他要皆遠色之方便妙法與長阿含經大致相同佛說此經本

•••

對男子而說故在在以女馬誡以期斷欲去邪決非嫉妒鄙薄之意若女對於男亦應作如 •

∞■6

?

與相見阿難又曰﹃若與相見當如何﹄佛≡勿與語阿難云﹃若與語者當如何﹄佛言

••·•

是觀也長阿含經云﹁阿難白佛言﹃佛滅度後諸女人輩若來受誨當如何﹄佛告阿難勿

•••

當自檢心﹂蓋硯女色身惡也共語口惡也邪思意惡也要知口眼皆無記性不能馬惡其

,•

有惡者唯心所造世人不自省察每犯此病以致沉淪生死故今﹦勸誡之耳又阿含經

g

云﹁有一外道問薄拘羅汝於正法中會行欲事否答莫作是語我八十年來未會起欲想 •

9•,

•,

語足徵古德遠色皆從眼口二業防微杜漸始也眼口一接邪念郎生分析言之則邪緣未

未會硯女人面未會與尼相問訊乃至道路中亦不與共語﹂今云慎勿靦女色亦莫共言

•,o •,

害心取為己有生邪見心嫉怨親夫生仇怨心其他種種惡念殆難樓指矣若必不得已而 •

合生癡想心方便勾引生奸詐心稍有阻礙生瞋恨心戀愛不已生貪著心奪人所好生毒

與語者應作二種觀想一為自利-篇利他自利謂正心思念我非在家庸流乃出世沙門

-大丈夫處於五濁惡世不能轉女篇男已極慚愧應如蓮華生於汙泥而不馬泥汙也利 •


他謂年老而與我母相若者視之如母年長而與我姊相若者視之如姊年少而與我妹相

若者靦之如妹年稚而與我女相若者靦之如子應運生緣慈心﹦度脫息滅惡念焉昔

}|

•••

妻者聞之有動於中否

=

■田‧●●●0■U●

︻科意︼淫欲多害不戢自焚佛恐行者不徹猶或失足故再誡之合學道者遠離欲 •

︻解字︼如被乾草被謂加被係動詞乾草謂乾枯之柴薪郎喻常人六根易動淫心

一 ﹀

~第三+章欲火遠離

■■■■■『l■■P『﹛■

火喻六塵如眼界之於色耳界之於聲無不見聞最篇危險也道人指修道之

絰文

﹂■

火也

佛言夫篤道者如被乾草火來須避道人見欲必當遠之

=

十章欲火遠雛

??·

心心 此此 時 頓 息 否 乎 ﹂ 答 曰 ﹁ 息 矣 ﹂ 此 亦 戒 淫 之 善 巧 法 門 未 知 主 張 共 母妹女 女也 也- -片 片淫淫

有好色 色者 者問 問於 於明 明王 王龍龍 溪 先 生 王 曰 ﹁ 設 帳 帷 - 所 指 謂 此 中 有 一 名 娼 可 就 之 入 硯 乃 汝

第 ︻

人。也‧


佛說四十﹦章經新疏

,•

l64

9•

烈火一觸郎發未到心境兩空之時必修遠離勝行方免覆轍相尋非故作拂情之警人語

地時郎未與如來法流水接故如乾草男女淫欲障道最深亦最易染故喻如火語云乾柴

︻講義︼初三句喻次二句合略謂出家修道之人未達欲愛乾枯根境不偶之乾慧

,•

•9o

田伊5

本章之乾草與火正異曲同工也或問淨名有淫怒癡俱是梵行今何以執著遠色專說小

●伊﹃伊●●●

子位鎮江山何險之有﹂禪師曰﹁薪火相交識情不止非險而何﹂此薪火識情之說與

烏窠和尚太守見之曰﹁禪師居處甚馬危險﹂師答曰﹁太守之危險更甚﹂白公云﹁弟 •

也昔唐白樂天馬杭州太守時問道於道林禪師禪師常居高樹之上恰如烏巢故又號馬 •

乘耶答維摩詰經所云﹁雖處居家不清三界示有妻子常有梵行示有眷屬常樂遠離﹂

此乃佛菩薩大乘境界多劫窯成故能入淨入穢處處無礙中下之人豈能臻此故以小乘

•r•

法篇可恃耳且佛所以說小乘法者良以凡夫具縛不能證到男女平等而有恩愛若度一

o

果人人離欲清淨自居此界便是淨土一切眾生皆可蓮華化生何憂人類之絕哉況根性

時恩愛之人得永久慈悲之果其馬恩愛豈可比擬耶又問若盡離欲人類不幾絕耶答如

昤夕U●●夕

不一勸雖如是又安能人人出家人人斷欲乎汝慮及此無異杞人之憂天矣


第三十一章

寂欲除

,•

︻科意︼此明斷絕色欲之本須從心斷而非身斷也 •

︻解字︼陰謂男女根隱密處物今指男根功曹漢代考功之官曹蕭何始補斯 •

佛言有人患姪不止欲自斷陰佛謂之曰若斷其陰不如斷 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盆佛為 說愒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佛 言此愒是迦葉佛說

d•

職略如今世戰時之總指揮或參謀長平時之警靦總監倡具稱愒陀或云伽陀大都 •

●、﹑

四句馬一愒猶韻文體之頌也意即第六意識或云分別事識乃心王也從謂隨

o

二﹑正含示分四十二

~第╴╴╴十-章心寂欲除

00DⅡ∣■尸■凸■﹂■γ』田

從之屬官喻淫緣淫法淫具等皆因淫心而起也思想思謂造作想謂取像或稱褊行

,•

心所或稱不定之尋伺心所要皆意識之作用乃心所也二心指心王與心所非 ︻經文︼


佛說四十﹦章經新疏

``

>(( 、

色觀有形之色法如鏡中像故烏色蘊也非行觀一切行篇如泡沫等故篇受等四蘊

||l||

︻講義︼文分三段初二句述愚人斷陰之妄次八句示斷心為斷淫之本後引愒證

0■■■■■■■■■0■■■■■■■■■■■■■■■■0000】『β●↑■■﹄』‧00』I■■■U0D0』』『0』』00U!

孫佛俱那含牟尼佛迦葉佛此是第六佛於人壽二萬歲時出世者也

也迦葉佛即過去七佛之一謂釋迦牟尼佛以前有昆婆尸佛尸棄佛昆舍浮佛拘留 •

明本章要旨重在斷心二字大乘起信論云﹁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楞嚴

,,,•

o

經云﹁心清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可知萬法唯心不但色欲已也本章事實詳具法

o

o,

•,

,•9

o9

得殖佛又說愒比丘從之郎證羅漢﹂大旨與本章相似或郎同本異譯亦未可知迦葉愒 •

欲求道者先斷其癡然後制心心者善惡之根源也欲斷根者當先制其心心定意解然後

於求道陽氣盛興不克自制非常煩悶以馬歷劫沉淪皆由色欲今既遇佛應入聖域而復

o,

句經中略云﹁佛在舍衛國舐樹給孤獨園為天人等說法時有一年少比丘質直頑愚急

被阻遂往檀越家借一利斧還房閉戶脫衣踞坐欲自斷陰佛告比丘卿何愚癡不解道理 •

•,

便除散應作是念此是空也此不淨也求此欲心生處滅處來自何處去至何處是中誰樂

/》﹨fu《﹚﹨/﹚﹨《/」川I』II』0】IIIIIII卯I『II】』【I◎

意又與大賓積經文殊師利告善住天子全同若人一心專精自守貪欲心發郎應覺知方


誰受染者誰名染法如是觀時不見能染不見所染不見染事以不見故則無有取以不取

故則無有捨以不捨故則無有受不捨不受則名離欲寂滅涅槃要之人能克己治心則總

?

機關止屬官不動斷心之要無待詞費矣然心非物質如何可斷但可不著而推檢之此秘 •

o

∞乒6

∞夕6∞田5

吼夕口●

■伊。●n↙』

是推檢﹦皆不可得故思想寂靜思想寂靜故意即寂靜意寂靜故欲郎寂靜欲寂靜故

命伊6

耶篇無因生耶又此思想二心馬在內耶在外耶在中間耶為在過去耶現在耶未來耶如

﹃↙‧●

要也先推此欲從意而生復推此意從思想生但此思想二心篇自生耶篇他生耶馬共生 •

觀一切色如鏡中像郎是非色觀一切行如水中泡即是非行無始迄今佛佛相授唯此調

●伊

色.::....:.:.掙.:.:‧:..:二戳身不掙

受:.:.::::.樂:.:‧;:..:‧觀受是苦 四念處

7

行想....‧‧:.:’我::.:.:.‧:.觀法無我

o

••U•

議:::;:::.襠:.:.:.:.:.觀心無常

••

-

︻經文︼﹣﹁正宗分四十﹣一章~第╴╴-+-章心寂欲除

l

心秘要而已斷云乎哉


章離愛

怫諒匹十﹦韋絰莉耐

第三十 ︸

忘 憂

︻科憲︼人之憂怖未有不由愛欲而生此明欲忘憂怖應先去愛欲也

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佈

l68

︻解字︼憂愁思也與喜相反其類有七怖怖畏也其類有五世間憂怖同屬於 苦意義相似種類如下 •


•,

•••

•9

何怖﹄﹂語意全同文分二段初二句以愛欲馬本本生則末生次二句以憂怖篇末本滅 •

別離苦愛別離苦能篤一切眾苦之根元即說愒曰﹃因愛生憂由憂生怖若離貪愛何憂

︻講義︼此章與大涅槃經聖行品同本異譯內云﹁迦葉云何菩薩住大涅槃觀愛

,o9•9

則末滅故本章耍旨在愛欲憂怖四字初二句謂欲從順情之境最先發生欲久貪戀而後

•,

生愛愛初別離而生憂憂來樂去而苦至苦至而生怖此心理先後之次第也次二句謂愛

欲即惑業憂怖即苦報如離愛欲則憂怖自忘今﹦離愛而不言欲者因愛括欲耳若以理

9•,

言之愛非物質亦何可離但須以四運觀之郎知無常矣印度有捕猿風俗可篇此章之說

明獵者見猿投以米團猿遂捉之由毛而手而掌次第粕著大馬狼狽更以兩足欲取去之

又被粕縛獵者乃將棒穿其手足之間擔荷而歸凡夫種種貪愛衣食住行男女妻子是米

,•9 ,,•

團也既而患得患失無所不用其極種種憂怖之情猶猿之捉米團也然非佛智慧不易斷

︻經文︼﹣﹃正宗分四十﹣一壹!~第三+╴-章離愛忘憂

l6g

欲生均篇未來時期最宜著力觀照正生正在貪愛之時尤須觀察生已即觀其過去﹦

適用言四運者謂心念從始至終分四時期首馬未生二篇欲生三篇正生四篇生已未

9•

除愛欲非仗佛力不易臀發智慧此四運觀心乃台宗止觀法門最篇重耍即對其他均

•,


佛說四十﹦章經新疏

l70

第一-一十章精進披魔

於攀緣憎愛情忘離我我所﹂我既空矣復有何境起憂怖哉

了不可得則愛欲自離愛欲既離憂怖亦滅維摩詰云﹁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不起愛見絕

9,•

、、﹑

︻科意︼此明學道之人須具戒定慧精進修持以破魔障也

以智慧滅惑也挂鏜出門謂披挂甲冑出營攻守喻受戒出家也怯弱膽怯畏敵

︻解字︼一人喻專心學道之人萬人喻天死五蘊煩惱無量之魔軍戰喻 •

佛言夫雋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挂蹬出門意或怯弱或 半路而退或格闕而死或得勝而還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 心精進勇銳不畏前境破滅眾魔而得道果

喻學道者之志行薄弱而不堅固也半路而退誚未至戰場或已至而不戰自退喻發

心修行者尚未證果遽行退轉也格圈而死謂不畏強敵血戰陣亡喻修行漸進身巳 •


早故而未得聖果也得勝而運喻破滅眾魔而得證果也道果即小乘之四果大 乘之妙覺也

通攝其他五度而又兼具戒定慧三學者也表示如下

︻經文︼﹣一、正宗分四十﹣一章︶第╴╴-+三章精進破魔

l 7 l

精進攝他五度

精進即自修善行是也三曰攝眾生精進郎以善化他是也不雜篇精不退篇進六度之一

禪定智慧是也相宗分為三種╴曰弘誓精進又云披甲精進郎發起大願是也二曰攝善

詣勤修善法行道體誦即布施持戒諸善是也二馬心精進謂勤行善道心心相績郎忍辱

于者應以大無畏精紳打破一切所謂勇將之下無弱卒也精進之種類有二一篇身精進

也釋尊棄太子位而出家求道雪山苦行至六年之久降魔說法百折不撓名篇大雄為佛

︻講義︼本章重在精進二字前說精進無篇今說精進勇銳蓋一係捎極一係積極

|


筷討匹lT﹦韋稻軒翌撕

‘q尸伊」

文分二段先喻後合喻中又二初句總標譬如下喻謂專心學道之人譬如一人加功

用行伏斷無始煩惱業障諸魔譬如與萬人戰身披緇衣手握念珠出家修行譬如挂鏜出

門意或怯弱喻志行薄弱也半路而退喻中道還俗也格鬧而死喻猛修病死也得勝而還

喻學道有成也沙門學道下是合謂當堅持其心則無怯弱之意此戒力也精進勇銳則無

,、、

半路之退此定力也不畏前境則無格鬧致死之患此慧力也魔最障道有天魔死魔及煩 、

惱魔五蘊魔等不一而足故曰眾魔然此眾魔皆由心起學者能合戒定慧三力而持以精

進則魔障全消而證道果人人皆可得勝而還矣諺云天下無難事鐵可磨成針又云人而

無恆不可以作巫醫世事尚非怠惰能致安有出世大事而可不精進哉

第﹣﹣一十穹草適中證理

n『o●●

■占□●●●

∞夕。●●●

∞夕□●●●

沙門夜誦迦葉佛遣教經其聲悲緊思悔欲退佛問之日汝 昔在家曾為何業對曰愛彈琴佛言絃緩如何對日不鳴矣 絃急如何對日聲絕矣急緩得中如何對日諸昔普矣佛言


o

>

|

l73

過張適得其中也’睹昔謂宮商諸吾猶今之調子也調適謂調順和適無過不及

+

章 匹

迢 牛 諼

也暴謂暴躁過於急進而不自量力也疲謂疲勞即體力不支也惱謂懊惱

\

0

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 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既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 但清淨安樂道不失矣

︻科愆︼此恐行者聞上精進之義遂起躁急之弊過猶不及均非中道故特設喻以 垂炯戒而示用心之善法也

l

︻解字︼夜誦謂夜來背誦不少懈怠也悲緊謂悲痛緊切以示根之不利經之

不熟也思悔謂思量追悔以示沙門之難篇也欲退誚將欲還俗以示佛道之難

,•

就也愛彈琴愛動詞猶好也彈琴通二喻一喻誦經一喻學道也絃緩謂琴絃太

弛喻學道怠惰也絃急謂琴絃過張喻學道太急也緩急得中謂絃不太弛亦不

即精砷不滿也


dqPI/•

︻講義︼本章要旨重在中字儒曰中庸釋云中道即不偏之謂也文分兩段初三句

佛說四十﹦章經新疏

0-•

••••

句=凸

緩可探聽不又對不也復問不急不緩可探聽不對曰可聽世尊告曰此亦如是極精進者

維佛教在閒靜處修行其法如實知之證阿羅漢﹂按調戲如趕路之人邪見如偷懶之人

0︾◎

猶如調戲若懈怠者便墮邪見若在中者此則上行如是不久成無漏人爾時二十耳億思

甸=凸

衣持物廣施佛問在家善彈琴否對曰能佛問若絃太急言可聽否對曰不也又問若絃稍

二十耳億晝夜修行精勤不捨於欲漏心不能解脫而白佛言沙門甚難今欲捨服還作白

•=8•

序不善用心佛問下示以適中之道文與阿含經同義與圓覺經同阿含經云﹁有尊者名

,mr•• ,•

0·•,

以之對照本文可不≡而喻矣又個攪經云﹁修證妙法應離二病一者作病謂我作

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二者任病謂我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任彼一切隨諸

身心緩急適中方是慎精進也

法性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世無自然彌勒亦無天生釋迦凡我同志自應善調

第﹣﹣一十五章去染即淨


佛言如人鍛鐵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學道之人去心垢染行 即清淨矣

之垢染也精好謂精純美好喻行之清淨也器以器具喻道行也垢染垢謂

o

︻解字︼鍛燒煉之謂喻行人之修斷也滓謂渣滓粗者見思細者無明喻人心

︻科憲︼此明求清淨者紙須除去垢染郎可得也

!

樂我淨之法身也

︻讜羲︼上章調心適中使得清淨已極巧妙此章去心垢染即得清淨尤屬簡捷亦

粗垢喻見思或煩惱障染謂細染喻無明塵沙惑或所知障及一切習氣也瀆淨即常

.,

大乘之圓頓法門也文分二段先喻後合喻中三句謂世人鍛鐵製作種種器具但須提去 •

謂學道行人亦如鐵匠但須迴光返照伏斷心中見思塵沙無明垢染習氣如去滓成器成

、﹑、

鐵中渣滓無論何器﹦無不精美絕倫故曰如人鍛鐵去滓成器器即精好也合中三句

佛作租六度萬行無不莊嚴性具奚待外求如器即精好故曰學道之人去心垢染行郎清 ︻經文︼﹣﹁正宗分四十﹣一章~第三+五章去染即淨

l75


佛說四十二章經新疏

[

淨所謂但盡凡情別無聖解但有去翳法別無與明法是也佛教精棘全在明心見性當體

第﹣﹣一十章舉難冉勸

郎是而或索之虛玄不啻千里矣

••J

︻解字︼六根古稱六情即眼耳鼻舌身意諸根謂有情之五官四肢也中國誚

︻科蔥︼此章凡有九難類似第十三章而前通因果今但論果勸人機緣不可坐失

佛言人離惡道得為人難既得寫人去女即男難既得為男 六根完具難六根既具生中國難既生中國值佛世難既值 佛世遇道者難既得遇道興信心難既興信心發菩提心難 既發 菩 提 心 無 修 無 證 難

中央之國家然自歷史觀之印度以中天竺為中國我國以本部篇中國此外東西南北名

也‘


蠻夷戎狄或名邊地無非自尊之意今解作南洲開化國可也佛世有廣狹二義狹則

••••••

專指釋尊在世廣則通指佛法存在之時代國土今以後說為宜遇道謂會遇善知識 •

也佰心謂篤信佛教毫無二心也舊提心梵語菩提譯云覺或云道郎上求下化 •

大乘證果之心也無修無證解見第十一第十八章要馬修道最上之境界也

︻講義︼本章凡有九難後難於前愈後愈難約而言之則前四難篇世間果後五難

三﹑六根完具難

三、來生變

二﹑去女即男難二﹑現世變

一﹑陲惡逍得篇人難

為出世間果順逆二釋均無不可玆篇明了易解計先表次說

世間果

︻經文︼﹣﹃正宗分四十﹣一章!~第三+六章舉難再勸

1 7 7

四、生中國難╴稚雕“黜雨舛酬奉


怛辱甚鄭見魍百二十現今刀衙-貝虹優回釗攣

二﹑邁道者難生邪見家世智辯聰

╴﹑值倘怛勤怯聿瑪云

怫諒匹十﹦章經新溉

出世間果

六度等

四﹑發菩提心難三心‧:直心‧..深心‧:大悲心

五﹑無侈無證難

l 7 8

我等凡夫不能免除三毒因造五逆十惡之事雖得人身賞與鬼畜地獄無別如生修羅以

9-•

及天道幅報雖大而不修行終必墮落故曰離三惡道得馬人難也既馬人矣而於胎中或

•••

於現世來世轉男篇女玉耶經云﹁女有十惡一者初生時父母不喜二者長養時靦無滋

味三者心常畏人四者父母憂嫁五者父母生離六者畏夫喜怒七者懷產甚難八者少篇 •


•.

•••

父母管束九者中篇夫婿禁制十者老為兒孫所訶﹂大涅槃經云﹁男有四行一者近善

,•

知佛性雖女即男不知佛性雖男即女﹂是知世間男女不在肉體差別而在定慧平等至

知識二者聽聞正法三者思惟其義四者如說修行具此方名丈夫﹂又云﹁不問男女若 •

出世間則非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能有男無女故曰既得馬人去女即男難也既馬男矣

而或聾盲捂啞樞償侏儒以及其他殘廢觸目皆是故曰既得馬男六根完具難也六根具

矣而或生於邊地以及北俱盧洲則不信因果不知仁義日唯幸幅是求欲求如南贍部洲

•, •,

世智辯聰沾沾自喜則人天眼目如何可得故曰遇道者難也既得遇道而或迷信外道不

佛前或生於佛後則五濁惡世何可依止故曰值佛世難也既值佛世而或生於邪見之家

人之能正念斷淫勇猛精進者卒不可得故曰六根既具生中國難也既生中國而或生於

,p·

自了生死不肯瞽發大心則發如不發仍屬焦敗二乘故曰發菩提心難也既發菩提心而

辨廈如不仰三賓則信如不信同一闈提故曰興信心難也既興信心而或馳求幅報或但

或偏於空或局於有四相未泯一理隨緣則修如不修證如不證故曰無修無證難也以上

﹂■

分 宗

十 六 章

舉 難 再 勸

l 7 9

九難皆順釋也若逆釋之不達無修無證之性德豈可名篤廈正發菩提心不發填正菩提 ︻

經 文


佛說 四 十 ﹦ 章 經 新 疏

|(

既非男子則人身何異惡道是以佛弟子非先發菩提心徹悟無修無證之性德不可

國無異邊地中國既無異邊地則六根具如未具六根既具如未具則男子亦非男子男子

之大心豈可名馬信心不興信心豈可名篇遇道既不遇道豈可名馬值佛值猶不值則中 •

以持戒與否篇遠近而不以形述論也

︻解字︼拂子具稱佛弟子即學佛之人也有事理二釋理則發心修行有始覺佛子

︻科憊︼上述值佛遇道恐人誤會以篇必須親近佛身方得悟道故特明示佛子當

佛言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 見吾不順吾戒絡不得道

第﹣-一十七章持戒得果

本覺佛子二種始覺佛子復有三位初解法門名相義理名名字覺佛子次與觀行相應名

相似覺佛子後破無明分證法身名隨分覺佛子經中不順戒者是本覺佛子雖名佛子而


賞具縛凡夫也憶念戒者是始覺佛子雖或離佛而常在左右也事則小乘限於出家沙門 ◎、、

大乘則通於出家在家凡信奉佛教者皆佛于也憶念即明記不忘之謂別境之念心

法律也

所 所也 住 吾戒吾係佛自稱戒義見上文即指五八十具諸戒為眾弟子防非止惡之佛門 •

︻講義︼文分二段初四句明持戒之得次三句明破戒之失楞嚴經云﹁攝心篇戒

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名三無漏學﹂蓋三界輪迥之身無論善惡智愚男女老弱貧富貴

賤皆名有漏一切科學哲學不能脫離此苦者皆有漏學惟有戒定慧三學能合我人離苦

得樂入於清淨安樂之淨士不受生死輪迥方得名篇無漏學也而戒學尤馬入道之基不

可稍忽故篇佛子者必先堅持淨戒也大寶積經云﹁若有眾生見我色身而不護其戒有 o

何所得如提婆達多雖遇於我猶墮地獄﹂佛遣教經開宗明義郎曰﹁汝等比丘於我滅

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BH蟲曰呂me如閡遇明貧人得賓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

,o

◎●仃◎

•••

我住世無異此也﹂金口諄諄豈虛語哉本章文僅七句≡簡意賅指示心近則近心遠則

絰 文

~

十 七 章

捐 荊 餐 屝

l 8 l

遠而與形述絕不相干僧舐律文詳載事實尤足證明謂﹁波羅脂國有二比丘共伴來詣 ︻


佛說四+﹦章經新疏

●仃◎●●●仃

•••

[ 2

>

舍銜問訊世尊中路褐乏無水前到一井一比丘汲水便飲一比丘看水見蟲不飲飲水比

•••J••

丘問≡汝何不飲答≡世尊制戒不得飲蟲水故彼復勸≡長老但飲勿令渴死不得見佛

,•p

我遠彼雖見我我不見彼若有比丘於梅彼岸能不放逸精進不懈斂攝諸根雖去我遠我

常見彼彼常近我﹂要之戒如平地萬善從生又如良醫能治眾病又如船筏能渡苦海又

o0︾

如瓔珞莊嚴法身是故佛在世時以法馬師佛滅度後以戒馬師不受而犯與受而不持者

皆墮惡道幸我緇素當猛省焉

佛問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日數日間佛言子未知道復問一 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飯食間佛言子末知道復問一沙門

第三十八章無常迅速

人汝不見我謂得見我彼死比丘已先見我若比丘放逸懈怠不攝諸根雖共我一處彼離

法服淨飲水比丘後日乃到佛所佛知而故問汝從何來馬有伴否彼郎以上事答佛≡癡 •

答≡我寧喪身不毀佛戒遂便渴死即生仞利天上天身具足是夜先到佛所禮足聞法得

,,•


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間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科意︼上述種種法門猶恐聞者譁諉懈怠故以人命無常特篇警策也

︻解字︼人命俗稱壽數謂人之壽命依主釋也內典名篇命根係不相應行法之一

,•

間猶言-餐之時間約世法言遲則一點鐘速則十餘分鐘較前數日已生短促而猶未知

宗諸書可也幾間猶≡幾何之時間也數曰間謂數日之間依主釋也飯食

而大小乘說不同講義時容述其要若欲詳究請參閱佰怯朔們儲儀化什伍砝憾懈 o

時間也

剎那生滅之至理也呼吸間呼謂出息吸詣入息一呼一吸既出不可復入郎極促之

O

連持-期果報不斷篇命謂於色心外別有命根︵郎壽︶之實體也大乘法相宗則依第

︻講義︼將解此文必先講明人命之學說此有大小乘二說小乘有宗以煖壽識三

八阿賴耶識種子分位建立梵語阿賴耶︵﹥啻嵩︶漢譯篇藏或云種子識即一切現象之

︻經文︼﹣一、正宗分四十﹣一萱∣﹀第╴╴-+八章無常迅速

種子藏於此識之中遇有因緣隨時生起種種現象如形之影名曰現行故成唯識論云依

O


怫討匹十﹦韋您莉跤

0Po

親生第八識種于此種子由先善惡業力之所引而有持身久暫差別之功能合色心等決

> [ 」

定住持連績不斷假立命根謂第八識現行劣於種子但能保持已有之種子而不能生起

未有之種子故不依現行而立命根也若此種于而無此功能身便爛壤而死矣理致幽玄 頗難索解具在專書恕不詳述 •

,?·

O

o

無量壽之庸俗迥出萬萬而佛斥之篤子未知道是下根也次間一沙門人命幾何對曰飯

•••

文分三段皆以問答出之初問沙門人命幾何對曰數日間實較醉生夢死靦百年篇

?

食間其觀察更較前者篇優而佛猶斥≡子未知道是中根也最後復間一沙門人命幾何

o

對曰呼吸間佛方讚許≡善哉子知道矣謹按仁王經云﹁眾生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

念念之間不得停住﹂楞伽經云﹁初生即有滅不篇愚者說﹂此皆大乘之說以剎那為

◎0︾

那間有九百生滅﹂楞嚴經云﹁波斯匿王答≡變化密移我誠不覺沉思諦觀剎那剎那

o

單位今乃小乘之說故以呼吸篇單位雖有遲速大致相同當知無常迅速乃經驗事實而 •

0,吭r●

額上時時警惕無論修何法門必有成就之巴鼻可無疑也

非理想推測之詞愒謂﹁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行者能將死字貼在

•••


第﹣﹣一十九章依教無差

佛言學佛道者佛所言說皆應信順譬如食蜜中暹皆甜吾 經亦爾

︻科意︼一切佛經皆係世尊金口所宣之至教馬佛子者只須依教奉行郎可受用 無窮不應聞有大小偏圓頓漸權實之說而妄生輕重分別之心也

︻解字︼雷說郎佛所說法之﹦教所謂聖≡量是也信順信謂信仰不疑順謂 •

•••

有或空皆屬一邊喻佛藏之藏通二教也

•••

o

︻講義︼本章耍旨在信順二字更簡﹦之祇一信字華嚴云﹁信篤道元功德母長

•••

隨順不乖也中邊中謂中央非有非空悉皆中道喻佛藏之別圓﹦教也邊謂邊際或

養一切諸善根﹂又云﹁佛法大海唯信能入﹂是以大乘有起信之論淨士有信心之行

l85

不論何教皆應絕待信順不可妄生分別之心畸輕畸重於其間也文分三段初三句法次 ︻經文︼﹣﹁正宗分四十﹣一萱!~第三+九章依教無差


佛說四十﹦章經新疏

[

>

(

序雖略參差其義無乎不具可謂簡矣玆為初機試拈示之法中第二句之﹦說即教法也

二句喻末一句合法有教法理法行法果法本極奧衍精微一定不易而今以三句括之次

9-•

蓋佛之自證聖境思尚不可何況≡說所以施設大小偏圓頓漸權責之教者亦日對機說

,﹑、

法而已豈廈有法可說哉今以四教配之則藏教對於藏人有生滅之諦緣度≡說通教對

百法八十一科等圓教對於圓人有無作法門之言說如念佛持咒以及舉手低頭運水搬

於通人有無生之諦緣度言說別教對於別人有無量法門之言說如一心二門乃至五位 •

柴等﹦無非即空即假郎中也第三句之信順即理法也教是能詮理是所詮若有教無

說詮無量之法空俗諦圓教≡說詮無作之俱空中諦故曰皆應信順也初句之學即行法

理即難信順矣今謂藏教≡說詮生滅之我空慎諦通教﹦說詮無生之我空賃諦別教言

也以四教配之則藏教學生滅之析空觀通教學無生之體空觀別教學無量之假觀圓教 •

三乘等果別教證無量之三賢十地等果圓教證無作之初住乃至妙覺等果是也譬如二

•••

學無作之中道第一義觀又佛道即果法也藏教證生滅之四果辟支佛果通教證無生之

句喻郎食喻行法蜜喻教法中邊喻理法甜喻果法是也吾經句合謂三藏教經如四阿含


填法界三諦流出故曰亦爾也要之一代時教雖曰無量無邊若以化法而言不外藏通別

等通教諸經如金剛維摩等別教諸經如解深密楞伽等圓教諸經如法華涅槃等皆從一

l|

、﹑﹑

圓四教藏通別三教是權而馬實方施決非實外之權圓教是實而開權郎顯亦非權外之

o

皆是無上甘露普度眾生之妙藥奈何後世不察性相顯密出主入奴互相攻擊自是非他

實四教各有有空雙亦雙非四門四門各具世界馬人對治第一義四悉凡六十四悉一一 •

迄今未已耶明蓮池大師竹窗隨筆云﹁執者皆非不執皆是譬之一身身雖為主而耳目

•••

口鼻等亦皆身也是身乃耳目口鼻之身耳目口鼻乃身之耳目口鼻也又如一室室為主

•••

而梁棟門牆等亦皆室也是室乃梁棟門牆之室梁棟門牆乃室之梁棟門牆也豈判然有 •

o

二哉不 不唯 唯不 不當 當爭 爭而 而亦無可爭也﹂透切精闢堪馬學佛者之棒暍矣願我緇素依教信行 勿再自誤誤人可耳

第四十章修行在心

二、正‘宗分四十二

壹’﹀第四十章修行在心

l87

佛言沙門行道無如磨牛身雖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 繙文 ︻


用行道

佛說四+二章經新疏

示以修行在心方不徒勞無盆也

,`

句■田Ⅱ■■占■Ⅱ■﹦■■■■■『■■

塔必先從左至右環行三匝七匝乃至無數率皆以三七馬單位佛馬從俗從宜計特探用

o0 =,0••

︻解字︼行道或稱經行此乃印度教之特別儀式所以表示敬意者也例如繞佛醴 •

︻科意︼上述依教無差恐或舍本逐末泥於儀式則徬徨門外必至格格不入故更

之非始自釋尊也若作馬修行佛道解則不通矣以修行佛道無不注重唯心故磨牛

o

印度之習俗我國鄉僻今或見之

O,

︻講義︼文分二段初二句戒沙門經行修道之勿如磨牛次四句示明所以蓋萬事

,,

端各鑿一孔中穿一棒繫縛牛頸人從牛後執鞭驅策使之旋繞環盤而行不得自由此亦

即磨坊之牛誚古時榨油磨粉尚無機器每於室中置備兩大石齒盤上下相合其上盤兩

••••

g

之進退成就皆在精砷而不在形式何況學佛之出世大事哉雖曰形式乃精紳所寄必有 •

一分精紳方有-分形式亦必有一分形式郎見-分精紳然而精紳篇本形式篇末是以 o


、﹑、

心篇身主身篇心役若果有心則身之動靜行止無適不可否則徒事外儀不免磨牛之誚 •

矣明代有一年少禪和子出家求道忽聞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於是閱經念佛持咒禮 •

拜供養等-切儀軌概不之顧專事打坐參究話頭以期悟見本來面目如是數年最後坐 •

一茅蓬默然不動身如枯木死灰自誚入無心定一日王陽明遊山見之喝曰﹁汝入無心

`

定中目不絕靦耳不斷聽意中充滿妄情雜念如是安得謂填禪定耶僧郎開眼應之曰﹁

?

吾入如此禪定拋棄塵緣既巳三年日夜不見諸色不聞諸聲萬念休止何物外道敢以暴 •

∞田凸●●

言妨吾道行﹂陽明笑曰﹃勿≡勿≡汝非慎入禪定者試問汝有雙親否﹂答﹁有一母年 •

g■◎●。

勿妨我﹂陽明曰﹁然則汝雖≡萬念休止實則日夜繫念於老母亟欲還鄉形如入定心

m夕‧●

已七十吾日夜憂其安否我母待我早日悟道衣錦還鄉我思及此猛復專心用功辦道汝

•••

■■﹃』■■﹃■╴■■■▽■

難入定不如一省老親更出而篇雲水行胸﹂僧悅服稱謝遂匆匆還俗此事可作本章之 注胸無煩詞費矣

第四十一章直心出塵

︻經文︼﹣一、正宗分四十﹣一章﹀第四+-章直心出塵

o


怫諒匹十﹦≡經新疏

︻解字︼淤泥俗稱爛污泥≡其易於粕蓿而性甚污穢也蘇息蘇猶甦也息誚

口婆心此其慈悲篇何如耶

四叮嚀難免情欲復生終至障道故最後誡以遠離一切情欲敦勸直心念道圓斷諸苦苦

苦矣

佛言 夫為道者如牛負重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靦出 離泌泥乃可蘇息沙門當觀情欲甚於淞泥直心念道可免

lg0

︻科憲︼上述修行在心實已括盡學佛者之唯心秘訣猶恐弟子習染甚深雖經再

,•

呼吸故蘇息郎喘息稍舒之意直心質直無曲之平常心也經云﹁直心馬道場﹂凡

•••

學佛者不論修何法門習何宗派必須有此心地方與佛道有少分相應

︻講羲︼此章要旨重在直心二字蓋入道之門莫如信心而信心之本莫如直心伏

•••

乘起信論所謂直心正念廈如是也文分二段初六句喻次四句合喻中首句是標次句喻


行人惟上章磨牛乃取以喻不善用心之威儀沙門今此負重之牛乃以喻善用心之廈實

沙門同是牛也而優劣迥不相悴耳第三句之深泥與第五句之淤泥喻行人之情欲同一

,、

無邊由苦生惑由惑起業由業受苦苦復生惑惑復起業業復受苦生死死生輪魍不息如

◎、、

不適用其中無明愛取三支是惑行有二支是業餘七是苦我人自生至老而病而死厥苦

二因緣法證之最篇適切蓋十二因緣通途雖認篇辟支佛之悟道法門實乃三世諸佛無

可知而有二要點須更特別注意者一篇情欲甚於淤泥句一篇直心念道句前者可以十

息喻出世大涅槃合中沙門合牛觀合行直心合不願左右念道合負重免苦合蘇息比照

矣第四句中疲極二字喻世間生死諸苦不敢左右顧靦六字喻世間順逆諸境第六句蘇

泥也而深≡其程度淤≡其性質雖曰行文用字之精審亦見情欲之無孔不入極易沾染

.•

是流轉殆無已時而溯厥原由皆由於無明愛取之情慾而後生起故曰甚於淤泥也若能

l

l

釋之然行者根鈍障深未必人人皆能信解取證甚或反致攏恫償如有損無猛試更引

返觀還滅即得出世故曰直心念道可免苦矣後者直心念道雖可以十﹦因緣之還滅觀

,•

譬喻經之╴故事介紹於學者藉資借鏡當必興趣盎然直截了當矣

︻經文︼﹣﹁正宗分四十﹣﹦草︶第四+-章直心出塵

[


=

經 新 疏

1I」fL︼尸↗凸

居恆織呢年巳六旬後妻尚少而美懼內頗甚亦奉命出征焉臨行時妻將乾餵納於容量

昔有甲乙兩國大戰甲國軍彊深入乙國乙國乃徵集老幼男子以抗禦之中有老翁

佛 說

五升之大飯桶外加一梭授而告之曰飯桶若壞請保此梭如並梭而失則與妾之緣由是 •-

斷絕老翁謹遵閭合畏縮而別迨兩軍肉搏決戰乙國大敗奉合總退卹而老翁始終護持 •

其妻所授之二物狼狽迷途誤入敵陣甲國見此勇士值大軍崩潰之際頭上高舉飯桶與

梭毅然獨自突進以為必有奇計來此誘敵亦未可知於是戰勝之氣篇之稍挫而乙國乘

o

傳見優詔老翁素性正直面奏護持二物出於妻命今之轉敗篇勝或係敵人誤會所致決

機收拾餘燼鼓勇返攻遂得轉敗而大勝利事後乙國國王論功行賞以此老翁殊勳第一

非己功遜謝再三國王以其破敵有功且又正直無欺賞賢優加並擢篇重臣云

此╴故事近似滑稽然此老翁須臾不忘妻命卒至臨陣交鋒生死關頭猶能護持﹦

物始終唯謹事後謙遜又不肯自居其功雖未念道以云直心庶無愧焉我等信奉佛教果

o

往直前有進無退必建安心立命之殊勳自他俱利可斷言也

能如是直心護念悲智光明之梭與法身慧命之飯桶以奮鬧於五欲六塵之大戰場中勇

6


第四十﹣︻章

切如幻

、﹑﹑

︻解字︼過隙塵窗戶之隙日光映射見有無數塵埃飛舞轉瞬即過言其為時甚促

法執蓋世出世間不外我法二執二執既破則學佛之能事畢矣

︻科意︼上來各章我執已破最後圓明佛眼等觀一切諸法悉皆如幻以破聚生之

禪定如須彌柱靦涅槃如晝夕寤靦倒正如六龍舞靦平等 如一填地靦興化如四時木

佛言吾靦王侯之位如過隙塵靦金玉之寶如瓦礫靦純素 之服如敝帛靦大千界如一訶子靦阿耨池水如塗足油靦 方便門如化寶聚靦無上乘如夢金帛靦佛道如服前華靦

--••

也瓦礫搏士篇瓦碎石篇礫皆由色香味觸四微集合而成言其不足貴也餽棄 •

︸﹃正‘宗八刃四十二

~第四+二章

-切如幻

■■■■■■■■』■■】■■■

謂輕薄精美之白色絲織品即衣料之最優者也敝帛謂破敗之綿織品即衣料之最 絰文 F﹃


︿↙﹃

=

絰 莉 廝

◎0α

o

lg』

者誚此一大千世界由一小千一中千一大千三次相乘而成通稱佛國或云佛土是一佛

、、

之馬一小千世界又千倍之馬一中千世界又千倍之馬一大千世界別名三千大千世界

l|

劣者也大千界乃三千大千世界之略稱即以四大洲馬一小世界猶今之地球千倍

所化之境界蓋包有無數地球之大宇宙也訶子即訶黎勒藥樹果子之略稱形量如

棗﹦其極小也阿耨池具稱阿耨達池或阿那婆答多意譯無熱在印度香山之南雪

度地處熱帶氣候頗熱習俗以油塗足謂可散毒而得清涼蓋≡其極少之量也方便

山之北周圍八百里郎今西藏阿里部之瑪珀達賴池乃西域最大之池也塗足油印

o

門梵語樞和此譯方便而又云門者謂一切權乘佛法乃行人入手之門徑猶今學校之設

有豫科也化竇聚化誚幻化賓聚謂金銀珍賓之積聚俗稱聚賓盆即幻化之賓而非

o

滇實之賓也如以楊葉誑≡黃金藉止小兒之啼等皆方便說法也無上乘又名一實 •

之喜馬拉耶山乃支撐世界之柱言其兀然不動也晝夕寤謂日夜覺醒也倒正

o

o

倒謂顛倒有四倒等正謂正當有八正等猶言邪正也六龍舞六龍謂日輪舞謂旋轉

乘即大乘佛法之異名也須彌柱梵語須彌唐譯蘇迷盧︵咎旦8︶此云妙高即今

||


·•

醉人目迷每見日出以篇正日入以馬倒或以日出為倒日入烏正實唯首尾相換而已 •

╴颯地謂一填法界之理地是諸法平等法身不生不滅非有非空無內無外無自無他 •

遠離一切名相之一大總相法門也四時木即四時之花木春生夏榮秋實冬落生生 不已周而復始也 •

︻講義︼本章耍旨全在靦字惟此視非肉眼之靦而是佛眼之靦所謂觀照般若是

g

稻文

-╴

法世 間 ﹂二

一 一

、 、

` 、

-

••••••

名位

財富

衣食 世界

河海

二﹑正‘宗分四十二

﹀第四+二章

`

-切如幻

也文凡二十六句都十三靦即應有十三段而以三觀分之約有三大段先表次說 •

■■■■0■■■■』■■【■‧■

p


佛說四十二章經新疏

` 、

假 觀

間出 法世

中 觀 間世

=一﹑

-一﹑

╴﹑

屏定

佛道

大乘

方便

興化....:::..大俗諦

平等.:::‧.:.大虞諦

倒正.‧..:‧..‧.‧回中諦

四、

- -

涅槃

-

五﹑

法出 世

、﹑﹑

■d㎡■■=□Z■■﹑

孫享受無盡而佛眼觀之則人間一百年不過仞利天一晝夜娑婆一大劫不過極樂世界

第一段世間名位貴至王侯可謂極矣凡人靦之必以篇萬世之業天長地久子子孫

•0••

╴晝夜王侯雖貴興廢存亡直與白駒過隙何異故曰吾靦王侯之位如過隙塵也彼不及

王侯者更當廢然知所返矣腸H悔有詠史詩云﹁富貴一場鴛枕夢是非千載馬蹄 山剩水年年在不見圖王霸業人﹂感慨激昂可作此經注腳 •


第二段黃金白玉世人以篇賓患得患失無所不用其極而佛眼觀之諸天宮殿純是

七賓極樂國土黃金所成彌勒成佛此地亦皆琉璃世間金玉與瓦礫之質同一四微而已 何足貴哉故曰靦金玉之寶如瓦礫也

第三段輕統素綺華服章身紅男綠女可謂豪矣而佛眼觀之以篇衣食雖人生日用

所必需一日不可缺乏而衣僅禦寒蔽形遠不如飲食之資生尤馬密切飲食但求解渴療

饑於願已足豈有踵事增華徒事衣飾之必要何況統素敝帛同一保溫作用如仲由之敝

之服如敝帛也

縐袍與迦葉之糞掃衣且於進修有百利而無一害其自性實無貴賤之殊哉故曰靦統素

一心心外無別法凡人以大千界篇大一訶子篇小又以阿耨池水篇多塗足油篤少矣而

第四第五兩段意味略同蓋前破尊卑貴賤之迷情此破大小多少之妄想也萬法唯

C

佛眼觀之大千界與訶子同是唯心所造阿耨池水與塗足油亦是唯心所造其相雖有大

o

小多少之假名其性則大千之心非大訶子之心非小阿耨池之心非多塗足抽之心非少

故曰靦大千界如一訶子靦阿耨池水如塗足油也以上五段皆世間法之空觀也 •

︻經文︼﹣﹁正宗分四十≡草~第四十╴-章-切如幻

lg7

!


佛說四十﹦章經新疏 •

﹣■■■■■■■■』田■﹄■■

第六段出世間法之初步即三乘五乘之種種方便門也凡夫依此法門﹦循序漸 •

寶掩人耳目無異故曰靦方便門如化賓聚也 •

第七段無上乘能至賓所非復方便門之僅止化城可比是實至高無上之果法矣然

修自必隨分證果功不唐捐然佛眼觀之不過對機說法馬實施權直與幻人變化種種珍 •

佛眼觀之不過究竟圓滿顯其所隱所謂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亦如夢中得有金帛意出望

外迨至覺來全屬固有別無所得故曰視無上乘如夢金吊也

第八段佛法無邊窮劫莫盡芸芸眾生悉作舟航博大精深自不待﹦然佛眼觀之則

燦爛奪目實皆根塵交偶而後現前若脫根塵花亦寂滅故曰靦佛道如眼前華也

別有實法哉故曰視禪定如須彌柱也

o

自證證自證四分合成譬如須彌出海狂風駭浪屹然不動亦唯四賓四微合成而已豈填

不可思議之妙法凡出世者無不適用之矣然佛服觀之禪定雖妙不過諸心心所之相見

、、

第九段禪定能合浮動心絃靜止一境順逆利鈍苦樂喜憂一切煩惱無復搖惑誠屬

佛道雖高不過篇眾生解粕去縛返妄歸廈而已若轉凡情郎無聖道譬如空中花花絮絮


第十段涅槃能合生死脫離超登彼岸常樂我淨四德俱全不生不滅二邊不清尤屬

出世第一之理想勝境修證至此歎觀止矣然佛眼觀之則涅槃雖勝亦對生死而言惟生

之外別有涅槃實法故曰靦涅槃如晝夕寤也以上五段皆出世法之假觀也

死馬無明所纏則長夜漫漫晝夕咸寐涅槃乃智慧已開則永日朗朗晝夕咸寤亦非生死

第十一段至第十三段乃世出世法之中觀最極圓融無礙能將一切法執掃蕩無遺

矣若以圓教之三諦配之則第十一觀所顯者是圓中諦亦云大中諦第十二觀所顯者是

圓員諦亦云大填諦第十三觀所顯者是圓俗諦亦云大俗諦何也圓教之中觀一中一切

••=5

中無空無假而不中能觀所觀各顯性具事造兩重三千性相而﹦無不絕對融通故也

硯倒正如六龍舞者倒謂世間邪知邪見如不淨謂淨受苦謂樂無常謂常無我謂我三倒

﹑﹑、﹑、﹑﹑

四倒悉皆是倒也正謂出世正知正見如自身不淨諸受是苦心行無常諸法無我以及正 •

命正業正語正見正思維正定正念正精進四念八道無不是正也實則倒之與正不過轉

`

移方向本無二物如生滅故事無生故理情有故俗理無故虞緣生故有篇無性故無為褊 •

計故邊依圓故中局一故偏含融故圓有清故郎無住故離一切諸法皆屬相對覺之郎正

︻經文︼二正宗分四十﹣一章~第四十╴-章-切如幻

勻』』」7□L二7■L=


佛說四十﹦章經新疏

而不增不覺郎倒而不減故如六龍之舞但換首尾而無實法也靦平等如一員地者平等

200

謂世出世間諸法各住本位雖有種種差別而其法性實皆平等是以隨舉一微塵法不獨

出世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及出世與世間之法色心不二內外不二因果不二修性不

二染淨不二依正不二自他不二三業不二權實不﹦受潤不一二切無有高下抑且世間

以自利為限由前二觀降魔成道已得自受用三昧而今復以已所證悟之法轉以化他令

地同一不受纖塵而別無實法也靦興化如四時木者興化謂佛之本懷志在普利靈倫不

五常下迄五逆十惡一切皆屬止觀之妙境相入相即無非中道實相故如一廈法界之理

與世間相互之法小自一色一香大至山海天地顯則一家一國幽則魔鬼紳胝上而三綱

皆受用猶父母之偶獲餅餌必思授於子女而不自私也然其施化之法雖有頓漸秘密不

定之儀式要皆隨其根器樂欲不厭不倦循循善誘以還其固有而已是以篇情欲熾然之

凡夫外道計教以善惡因果之理法使入人天乘則如春風之洋溢而桃李盈門為信行法

循序漸進之通別菩薩計教以六度萬行之理法使入權大乘則如秋霜之肅殺而杞菊賴

行之聲聞緣覺計教以四諦十二因緣之理法使入二乘則如夏雨之滋膏而梓桐拔地篇


以延年篇頓超直人之圓菩薩計教以觀心念佛之理法使入實大乘則如冬雪之凋殘而

松梅資以競美或由本垂洫或開洫顯本或廢述立本或篇實施權或開權顯實或廢權立

︹」么歹0L10』

賁純任自然不加造作故與四時之草木同受風雨霜雪之栽成化育而各自榮悴生生不

已也佛之智慧慈悲如是廣大為弟子者可不深信力行以仰答鴻恩於萬一哉

佛說 四 十 ﹦ 章 經 新 疏 終

︻絕文︼二正宗分四十﹣﹦草﹀第四十二章-切如幻


ⅧisbO0k!S∕bJW2e㎡S〃ib〃//0〃.I㎡S〃0『/bγSα/c.P『i川eⅢ〃Ⅷ加α〃

升芳升芳羚廾升廾芳廾升芳

粹本會-切法寶 免賢結緣 禁止販窖

請勿擅改內容

歡迎翻印流通

*著島虫資瓜讚誦受持

*輾轉流過老迥向喝曰 願叫吐功德

粹耗嚴佛淨上 上彈叼重匙 下瘠﹦一途箸

*芳有見聞老

*是發箸從心

*盡吒︿赧身 同生松樂國

*廾芳芳升卅卅芳卅袈芳卅

么允二○○八年二瓜恭印壹仟冊

承印奢.﹢.飛裕虫版弒︵○么︶﹦盂爻四○﹦三∣七

/﹦菴﹦︵同寺﹄己幹﹑肖叩≒、呃

影音櫚址.﹢.﹦︾﹦︾︾戶白嵩≧n忌

瀋w空怯師Ⅲ

?皂乏≡已量弓已≡

同I書囤甦.﹢.訃皂團鳥巳嵩◎圉爵s‧三︵請法囌壘等用︶

戶名.﹢.牡團法人中華箠T減淨京學令

劃撥帳號.﹢.一九二九︵○七久

傳真.﹢.︵○亥≡≡︵七五四∣七≡︵夾≡︵

電話.﹢.︵○﹦﹦﹦︵七五四∣七︵七八

地址.﹢.台北市大妥區信義踏四段多言﹦︵之︿號二樓

虫脂…力.﹢.芸r緻灌吋靈…廖勻含圓

佛說四十二暈經祈疏

/

* * *

* * * *

* * * *

*

* * * *

*

* *

*

芳升

并******************************


莘藏I﹟索犖會 THECORPORATION

REPUBUCOFHWADZANSOCIETY

本曹╴切法寶,冤賣結緣,禁止販售,謂勿擅改內容,歡迎翻印流通糎 Thisbookis如rfreedistribution.Itisnotfbrsale‧

PrintedmThiwan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