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萊文訊》第三期/十二月號

Page 1

2013 12 月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系刊

第三期


目錄 3華文大事紀 9畢業校友專題(一): 教育的信任與微光 10畢業校友專題(二): 小城的時光工作者 12畢業校友專題(三): 劇場微光與文字幻筆 15推薦書單

2


102 學年度第 1 學期 11~12 月華文文學系

系大事紀 撰寫、整理/蘇楷婷 提供圖片、相關資料/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官網及 facebook

【當期系上榮譽事蹟】 《台灣的臉孔:11 位帶來愛、希望與勇

氣的天使》由須文蔚老師策劃,12 月 5 日出 版。 參考連結: http://www.kingstone.com.tw/book/boo k_page.asp?kmcode=2017810042258&a ctid=NewBooks#preface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 0614119 本書以報導文學形式,介紹十一位原本 不是台灣籍、卻選擇落腳台灣,在地深耕奉 獻的「新台灣人」 。這十一個人包括玉里天主 堂神父、醫療宣教士、傳教士、外籍配偶、外國移民等,他們因為某種特定機緣而 決定定居台灣。有些人盡一己之所能,幫助偏鄉弱勢;另有些人成立基金會、組織 或公司,以國際地球村的角度,不分國籍、族裔地集結眾人之力,正視我們極少重 視過的問題及「麻煩」。 報導文學與「新聞學」、「人類學」、「社會學」等有較密切之關聯,需要透過實 際訪問、田野調查等方式搜集整理資料,再以鮮活的筆調呈現出來。此書由須老師 整體企劃,撰寫作者群有廖宏霖、陳啟民、謝其濬、陳栢青、馬思源等人。在費時 一年的工作時間裡,書寫者和編輯者心中充滿了感動,相信也會帶給讀者同樣的感 動。

3


須文蔚老師詩集《魔術方塊》11 月 1 日出版。 參考連結: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1 4119 須文蔚〈魔術方塊〉: 「我們以不同色彩伏貼在/不停翻轉的立 方體上/…/這城市是一個魔術方塊/我 們總在顛倒的空間中張望/各自窗子切割 過的雲朵/任憑鋒面挾帶的雨水如利刃/ 割傷詩稿和幻想繪畫成的藍圖/…」(節錄) 《魔術方塊》是須老師這位「數位詩先鋒詩 人」的第二本詩集。博客來網路書店對詩集如此形容: 「在數位時代最抒情的聲音, 低頭時、滑螢幕時與等捷運時,最震動你的詩句。」並指出須老師「率先進行數位 詩的創作與實驗,開創了多向詩、互動詩、動畫詩等類型。…結合一系列中西神話 的變形故事,藉由精緻、簡約與抒情的筆調,展現都會生活中的想像與情意。 《魔術 方塊》是須文蔚十七年來詩作的集結,內容包含家族書寫、花蓮地誌書寫、生態寫 作、科技想像與數位創作,反映的思維多元而深刻。」 

校友黃湯姆擔任《開卷》11 月「讀書大展」策

展人 參考連結: https://dl.dropboxusercontent.com/u/7088 5171/openbook_20131123.pdf

4


從系上碩士班 創作組畢業不久,黃 湯姆曾於今年 9 月 25 日回到系上,並 與知名作家言叔夏 各自帶其最新著作 《文學理論倒讀》、 《白馬走過天亮》, 共同開辦華文文學 講座「另一個名 字」,為我們帶來豐 富多彩的生命新體 驗。他當時曾留下許 多銘心的言談:「我 不為寫作擬定計 畫。我在尋找一處場 所,坐下來,我就會 書寫至死。最後,你 們讓我留下。」 、 「生 命裡都有文學的存 在,重要的是你如何逼視、挖掘個我」。(詳見《奇萊文訊》創刊號大事記及演講側 記)。 才沒過多久,黃湯姆一變而為中國時報開卷「讀書大展」11 月策展人。11 月 23 日開卷「媒體壟斷與文學突圍」專題便顯得相當「國際化」,內容深遠而寬宏, 表現出認同自身為「地球村」一份子的關注。其中特別提到兩本書: 《大媒體的金權 遊戲》、《遙遠的目擊者──阿拉伯之春紀事》。 黃湯姆引述《大媒體的金權遊戲》的內容: 「我們用以獲取知識、了解世界的主 要管道,竟是承蒙於那些對於這個世界如何被呈現(或不被呈現)擁有既得利益的公 司。」並提出自己的想法: 「但這不是一本遮蔽與開顯的小說,而是一部嚴謹的學術 著作。…那看似枯燥的圖表與董事席次,毋寧反映了今日世界的權力運作網絡。… 我突然明白:我們無一不參與了這真實版的地產大亨,且最終抵押了一生。」 而關於《遙遠的目擊者—阿拉伯之春紀事》 ,黃湯姆提到: 「自發性關鍵字設定… 為這資訊宇宙建置目錄,其開啟的串連書寫意義更為深遠,因為人類的讀與寫…是

5


數千年來相同母題的不斷接力。作者卡文即是以推特上的標籤功能,追蹤茉莉花革 命的發生與蔓延。…有時他所確認的事實無比哀傷,那入睡前猶在線上的報導者, 稍早犧牲了;…如果螢光幕播放為假,我們得把真相寫(攝)下;如果新聞成了凶暴煽 惑的表演,那我們該以文學(藝術)平復;…」

【當期系上活動】 衆聲喧「華」:華語文學的想像共同體國際學術研

 討會

日期:2013 年 12 月 18 日至 19 日 地點:福華國際文教會館 近年華語於國際的影響力不斷升高,華文文學之 重要已為不容忽視之既存事實。 華語語系強調依時制宜,但依地而變動之特性也 應被重視。在華文文學持續流動轉變的理論背景中, 台灣、大陸、香港、新馬等亞洲、歐美華人社區,已經逐漸呈現出各種在地、跨國 等多語多文化創作互動,真可謂眾聲喧「華」 。而本系為台灣第一個以華文文學教學 與研究立系的學系,此次與中國現代文學學會合辦「衆聲喧華」研討會,實有指標性 意義。 

【華文文學講座】兩岸華文創作教學經驗座談會 此次會議為兩岸華語文創作、教學之經驗分享。

來自對岸的與會重量級來賓有: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 長兼副研究員成曾樾、魯迅文學院教學研究部主任溫 華、魯迅文學院院辦公室主任王璇、魯迅文學院培訓 部副主任兼副研究員王冰、魯迅文學院教研部教師兼 助理研究員孫吉民、魯迅學院培訓中心教師兼副研究 員趙興紅、作家出版社《作家文摘》報社總編輯張亞 麗、中國煤炭報社專刊部主任李韋、中國作家出版集 團《長篇小說選刊》雜誌副主編(執行主編)顧建平、中 國作家協會港澳辦公室協調員常援援。

6


參考網站: http://www.sl.ndhu.edu.tw/blog/32/717 

【華文文學講座/駐校作家活動】鍾文音老師:暗室的微物之神 本學期駐校作家鍾文音在 12 月 10 日 星期二晚上七點半於「時光 1939」有場繽 紛的華文文學講座──「暗室的微物之 神」。鍾文音說:「寫作如縱走黑暗邊境, 悠長緩慢,好似永遠踩不到底,但忽焉竟 在筆中成形」,「寫作猶如探勘,一個鑿光 者。偉大的小說家都有個地獄,入地獄卻 開出天堂之花。」 《微物之神》是印裔英籍 的阿蘭達蒂.洛伊(Arundhati Roy)榮獲 1997 年布克文學獎(Booker Prize)的代表 鉅作。博客來網站如此介紹: 「作者展現超 凡創造,帶領思緒震盪起伏,進入複雜生 命。…迄今已被翻譯為 21 種文字於 24 國 家先後出版。」 《微物之神》如此寫著: 「一切這麼細瑣雜碎、這麼的微不足道,日子就在這樣 微渺的事物上蛛結成網,貫串一生。」鍾文音由此引伸: 「寫作如微物之神,卻是我 的大宇宙。在雙重的房間,我心靈的明室,我寫作的暗室,閃爍夜的微火,抵達夢 的神界。」

102-1 文化創意產業學程說明會 文創產業是一種以創意與文化為基底,透過智慧財產的形成與運用,創造財富 與就業機會,並提升整體生活素質的行業。涉及文化、創意、設計、公民社會、商 品經濟等多元領域,是目前政府大力推動的重要政策。本系早在 96 學年度開始, 即聯合本校英美、歷史、語傳、通識中心等單位規劃開設文化創意產業學程,提供 全校學生選修,為未來文創產業的發展提供生力軍。此學程向來是本系課程的一大 特色,這學期本系與歷史系共同規劃新的學程架構,提供同學另一種學習視野。

7


秋野芒劇團第 23 次公演《過客》

日期: 2013/12/15 (日) 時間: 19:00 地點: 原住民民族學院菱形廳 本系秋野芒劇團於 12 月 15 日舉辦第 23 次戲劇饗宴。 「過客」 一劇是原由賴聲川編導的集體 即興創作,「國立藝術學院」(現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學生 於 1984 年 6 月 15 日首演。 劇情主要描述 6 個藝術科系 的大學生住在一起,他們分別 是:整天沉醉於武俠世界的「太 劍」、喜歡雕刻面具的「大師」、 一心想當劇作家的「鴻鴻」、不 斷談戀愛的「小艾」、以吉他創 作流行音樂的「北安」、愛攝影的「小戴」。某日,謎樣人物「林未」闖入小戴等人 的台北居處,為他們的生活帶來奇異的衝撞。並以當時社會新聞「清水分屍案」貫 串故事。命案始終沒破,林未又忽然離去,六個人對於原本的生活各自有了不同的 感受與思考。 秋野芒劇團於西元 2000 年成立,13 年來持續戲劇製作及劇場課程,始終在最 克難的條件下,勇於探索不同的創作形式。近年更積極走出花蓮,2012 年暑假以《暗 面》參加台北藝穗節的演出,2013 年舉辦了數位戲劇夏令營,創作兒童劇《許願樹》 巡迴花東演出。一手創立劇團的許子漢老師有著讓戲劇能在台灣各地發展,有如秋 天野芒花開遍山野的夢想。秋野芒正一步步走向山間水湄,走向創團的夢想。

8


專題 小簡介

對華文系的同學而言,畢業後生活與工作的樣子有多種可能卻又 難以觸及—出版業、新聞業、教育業……而面對工作,生活的模式也 將重新尋找平衡。本期專題訪問三位由本系畢業,已有穩定工作的學 長姊,分別從事教育、經營書店、擔任編輯,希望透過訪問,擷取切 面或敘說故事,呈現那些學長姊所成長、建構出來的生活/工作樣貌。

畢業校友專題(一)國中教師訪談: 教育的信任與光亮 採訪/楊廷浩 撰稿整理/楊廷浩、林祐瑄

每當問起華文系的就業

她需要更多的鍛鍊。

礙。

情況時,你也許會無法想像這 些帶著文學養分的學長姐

林芳儀接著談起她的國

談起林芳儀自己的教學

們,未來的路可以那樣寬廣。

中帶班經驗,相較於高中孩子

方式,由於她自己喜歡到野外

我們採訪了現服務於國中的

開始有自主想法,國中生仍重

探訪,於是她試著將這些生命

林芳儀學姐,來談談她擔任老

視師生們的信任感,「與孩子

經驗融入課程當中來增加課

師的經歷與體會。

的相處才是最重要的啊 ! 」

程的豐富度。「孩子們都是很

她說。所有的教程理論都是可

聰明的,她們可以從你的談話

「我不是一開始就走上

以訓練而來,然而與孩子們的

得知這些議題都是你生命裡

教育這條路的」,林芳儀表示

互動卻取決於老師自身的人

最熱愛的部分」,熱情是會感

擔任教職前,曾在地質公園擔

格特質。關於信任這件事,林

染的,這些在課堂裡看似簡單

任規劃助理,包括寒暑假會帶

芳儀認為是接觸國中孩子們

的閒聊其實都包裝著她自己

領一群孩子們從事營隊的活

的第一件事。透過相處而信

生命最在意的東西,「這些都

動。她認為先選擇的這份工作

任,知識才有傳遞的可能,日

是課本之外能夠觸發思考的

除了是為自己所熱愛的自然

後的獎懲制度也才可能有辦

可能」,對她來說,教學歷程

世界付出外,同時也是透過這

法實施。「很多人常認為國中

裡最大的收穫,大概就是看見

個活動熟悉人群的接觸,「也

生就是幼稚無趣,然而這就是

孩子們直接表達的眼神和情

許是因為我尚未有足夠的勇

他們(也可能是我們)成長的

緒,「因為幼稚,所以格外單

氣去承擔與孩子的關係吧」,

過程」,她表示,如果老師沒

純,因此這種立即的回饋常讓

她認為老師和學生的這段關

有試著「讀懂」這個年齡層的

我有成就感」。

係的影響是長遠的,在那之前

孩子,那才是教學最大的阻

9


林芳儀回憶起華文系系

挑戰,雖然她會用更生動的方

透過這個職業也可以兼顧你

上的教授,「大學開闊的風氣

式來介紹作家,或者透過課文

的興趣。「教職的熱忱來自於

讓各個教授們發揮自己喜好

帶領孩子們認識書寫的方

真心的喜歡某個年齡層的孩

與專長,而這些都將成為學生

式,然而由於常態分班,國中

子」,她說每個職業都是這樣

們 一 生 的 養 分 」, 也 因 為 如

的孩子們的程度落差之大,教

的,在尋求穩定的同時也要找

此,她努力透過課程讓孩子們

學內容的取捨顯得格外要

到它背後所給你的成就感,

看到他們從所未見的世界,

緊,更不要說有課外閱讀的可

「國中教育讓我看見人和人

「在我看來,環境教育仍未深

能。「真正吸引他們的可能是

可以這樣相處、這樣信任」,

入的走進校園,而自然科老師

電影改編的小說讀本,如《飢

在國中孩子的世界裡,老師的

也未必能夠帶給孩子們更多

餓遊戲》、 《少年 Pi 的奇幻漂

角色在他們的人格養成裡仍

想像」,這些事對她而言都不

流》……」 ,她儘可能提供額外

是重要的。

是課本能夠給予的。

的資料給程度好一點的孩

從課程到教學現場,已經 和以往想像的國中教育有所

子,她認為文學鑑賞能力的普

走出大學,每個人都有需

遍養成可能要等到高中才有

要自己面對的生命現場,然而

機會成熟。

他們帶著這些文學的光亮,走

不同。林芳儀談起十二年國教

向社會和人群,就像林芳儀很

之後的改變:藝能科變得重

最後談到關於從事教職

清楚的認識了自己,也透過自

要,不再像昔日被主科調動排

這條路,林芳儀提醒我們最重

己熱愛的物事傳遞給下一代

擠;國中生變得更忙,參加更

要的是「熱忱」這件事。每個

的孩子,這大概是教育這件事

多的社團和對外比賽成為錄

職業相對有一定的專業和水

給人最動容的地方了。

取高中加分的方式。然而語文

準,雖然它不一定就是你興趣

教育對林芳儀來說仍是一大

所對應到的職業,然而有時候

畢業校友專題(二) : 隱沒於小城的藝文時光 ──時光書店陳文琳專訪 訪 文/鄭宇翔 圖/王詠竹

過去從許多老師口中

去時光 1939 參加講座或者

聽聞一位學姊在時光書店

分享會,兩個空間都是日式

工作,但從來不知道哪位學

風格的建築,友善書也友善

姊。常去時光看書找書,或

客人,節奏步調緩慢;這一

10


次訪問的因緣際會才知道

源都相當豐富,利用並且吸

在時光 1939 辦的「不要告

文琳學姊在這裡工作的種

收這些經驗,內化為自己的

別東海岸」分享會,那時時

種細節。湊成這一次會面都

能力。考上東華華文所之

光 1939 運營不久,還以為

是巧合,學姊開始這份工作

後,有過一段邊讀書邊打工

時光書店怎麼會有空間辦

也是巧合。學姊偶然進入這

的時間,回憶那個時候,陳

這樣的活動,寒冷雨天在小

份工作後,本來只是工讀,

認為在時間充足的情況

巷內穿梭迷途才找到時光

一面在華文所研究組研

下,打工與讀書是會相互提

1939。分享會很順利,也

讀。但一腳踏入後另一腳也

升的,而這樣的提升似乎也

很溫暖,空間不大卻非常窩

就往前進,逐漸將重心轉往

有滋潤生活的作用,不讓任

心,有著與時光一樣的慢步

時光書店的工作,也就暫且

何一方過度消耗自己。過去

調,來到這裡的人都能好好

休學。忙於照顧書店、接洽

在系辦的打工經驗也讓她

放慢也放鬆。在地環境議題

或籌備時光 1939 的活動,

對於這份工作有更多助

沉重,之後的活動也有不少

對她來說一切順利安好,但

益,文琳近期為時光書店向

關乎環境或以環境為主

對自己也有著「這樣就可以

文化部接洽補助案,核銷、

題,而時光 1939 正提供一

了嗎」的疑問。

聯繫辦事人員、文件處理等

個雖然不大,但也十分夠用

事務,因過去在系辦打工的

的場地,讓大家進入、深入

緣故,多少接觸過處理這類

任何關於花蓮的事情。陳文

事情案件的程序與方法,自

琳說除了這一類活動,也舉

在壽豐中文系與華文

然能很快進入狀況,甚至在

行過類似讀書會的「閱讀的

所研讀的過程中,課堂經驗

服務業這類看似不相及的

故事」,邀請花蓮在地的朋

與實務讓她覺得在接觸書

打工經驗,都讓陳對於接觸

友分享一些書籍,氣氛輕鬆

的過程中更得心應手,除了

人群、經營店面有多一點的

像是讀書會,透過他們閱讀

店內如書本清潔或照顧貓

自信。

的書籍,可能結合自己的生

從讀書到顧書

咪一類能駕輕就熟的事情 之外,關於出版與編輯等事

活方式來與大家分享,而未

回歸花蓮,回饋在地

務都比別人有多一點的了

來也將延續這一些主題做 延伸、擴大,讓大家盡可能

解;陳認為只要有實務的機

這一年來,時光 1939

參與到各式各樣的活動。陳

會,都應該要去嘗試看看。

斷斷續續舉辦了許多系列

覺得經營書店或者辦活

華文系或華文所的課程資

的講座或分享會,邀請學

動,遇到最大的困難都是經

者、作家、文史工作者來演

費或資源的取得,雖然對自

講,之前舉辦過系列攝影

己的生活或精神有所耗

展、花蓮文史工作者系列演

損,但參與整個活動也會讓

講、作家書房系列……等,

自己獲得一點成就感。

有些還正在持續,這些演講

對陳文琳而言,現下這

或活動關乎文史、影像、寫

份工作似乎正是一種飽滿

作,也關乎生態。過去參加

的狀態──家庭無憂、工作

11


平穩,有時間投注精力於自

講座與活動,本意是

己想去做的事,同時規劃書

希望可以帶給在地人

店也規劃自己。這樣的生活

一些收穫,但她也說

樣態看似安好,有時候也讓

參加這類活動的對象

她有掙扎或焦慮感,偶爾碰

多為學生,這也使她

上在其他地方因工作而忙

試圖想/做到任何讓

碌的朋友,便想到自己所做

時光回饋給在地的可

的事情是不是太少,或者太

能。

慢。在時光所舉辦一系列的

畢業校友專題(三) : 劇場微光與文字幻筆 文/陳知寧 圖/鄭宇翔

剛升大學的那陣子正

後來我們拍短片,小譚

逢秋野芒戲劇《暗面》公

受邀幫忙配音,看這群放肆

演,學長小譚(即受訪者譚

的學弟妹們浪費時間與嬉

凱聰,後面篇幅都以小譚稱

鬧,他不厭棄,他全程參與

這理應是個最不穩定

呼)在裡面擔任要角。他演

我們的製片。拍片以後我們

而惶惑的時期,但小譚不吝

父親,一個力圖維繫家庭完

又因緣際會參加了小譚的

於述說。他為我們展示了自

整但總有些用力過度的男

「請勿久佔」讀詩會,一起

己在學校時培養累積的思

子;我離家,看這樣的家庭

即興的用劇場的方式唸

考方式/技能、畢業後移動

傷害劇場看得熱淚盈眶。小

詩,那時才醒悟小譚不只是

的痕跡,以及不斷調整適應

譚長得內斂,是璦璦內含光

演員,他還是詩人(還是個

後所選擇的初入職場之姿

的那種類型,在他的身體裡

得了不少獎的寫詩之人),

勢。這些經驗不是一部勵志

似乎總蘊藏了無數對如何

面對世界小譚擁有兩種武

的「華文系畢業者成功人生

生活/生存的反芻,柔軟而

器:劇場與文字;人是這麼

傳」,而是真實而充滿血肉

易傷,因為自身質地如此,

有意思的生物,有了武器就

的人之選擇/人之經歷的

才更顯得他現在過日子姿

能堅毅地在這樣複雜而不

故事,是我們都終將需要面

態的溫柔堅毅,我一直覺得

可理喻的現實裡繼續活下

臨的境遇的故事。

他如此適合演那名父親。

去。

12

於是這次他受訪,在剛 進入社會以後。


演地點在日式古蹟將軍

中多了一項可能,但有時候

學生時期玩物喪志練武

府,表演除了意圖和環境互

人也會需要抽離自己所在

動、招喚老屋歷史氛圍外,

之處,到喧雜的遠方,於是

還同時開展了一種(對觀

小譚後來也北上到文訊工

眾、製作團隊抑或表演者皆

作過一段時間。「學姊發信

念研究所時期,小譚曾

是的)近距離的可能。表演

來說文訊在徵人,當時我很

經擔任過幾個東岸小劇場

前小譚和一群人一起住在

想轉換環境,所以就丟了履

的行政、後台,在念書的最

將軍府老屋,一同準備前置

歷。剛開始主要工作內容其

後一段時光,他也曾經在

作業,已經不只是集體產出

實就是打字,後期則是做非

《文訊》做過建檔的文字彙

作品的過程,還是一種用戲

常有趣的資料網羅,每天需

整工作。

劇/舞蹈去感知在地,和居

要看遍報紙、雜誌,蒐集副

處之所建立關係的方式。作

刊以及和作家有關的新

先從劇場講起,除了系

戲的吉光片羽如此迷人,而

聞,那時文訊在彙整五六零

所上的社團秋野芒所給予

正是花蓮特殊的環境與劇

年代雜誌的目錄,我的工作

的養分外,小譚也曾加入過

場生態,使小譚能有這樣的

便是把它消化後整理成整

花蓮幾個劇團的工作團

經歷。提到花蓮對他培養工

版的資料,以便知道那個年

隊。他先前頻繁的去花蓮藝

作能力的影響時,他回答

代的哪些作家曾在哪個媒

穗節看戲,看久了便和將台

道:「花蓮是個放慢腳步給

體發表過文章。」在文訊工

北藝穗節引渡到花蓮的吳

大家思考的地方,是個滿適

作時所操作的慢節奏而紮

思鋒(在地劇場文字工作

合深根讀書或者培養能力

實的手工建檔是一種練內

者)熟識,因而加入了他們

的所在,可以幫助累積自己

力的方式,在抽象層面上練

的團隊。「在花蓮很多工作

生活的作息,以一種穩健的

就的是對重複做一件事不

其實都是從人與人之間的

方式固定的待在圖書館,一

厭煩的耐心,在實務上便是

關係相互聯繫起來的,吳思

整天努力擠出一點東西(畢

一種近似於挖寶物的能

鋒看我有興趣,我也就陰錯

業作品),到處走逛,以悠

力;人們需要經過萬轉千

陽差和他們有著長期合作

緩的方式去探索在地,或者

迴、繞過無數路徑才能得到

的關係。到後來做了兩件比

看戲。事實上東西岸劇場工

寶物,文訊讓工作者去接觸

較大的案子,一個是將軍府

作的差異也在於時間性,北

那些已逝或將逝的資料,工

的環境舞蹈匯演,那時我在

部或西部的劇團常需要以

作者一一將其爬梳,最後在

裡面負責舞台燈光,另一個

一種賽跑的方式接案子/

紛雜昏亂的礦山(資料庫)

則偏文書行政,是以在地培

趕計畫,花蓮的步調則相對

中找到自己的珍寶(智

力為目標的表演人才培

緩慢的多。」

識)。

育。其實整個合作就是一個 志工變長工的過程(笑)」

這樣的地域創造機

環境舞蹈本身即為對空間

會,使小譚和劇團一起

與身體的再思考,花蓮的匯

工作,使他的就業選擇

13


提起武器上戰場:畢業 後在職場上的心境轉換 前述皆為小譚在學生 時期的工讀經驗,他目前主 要的工作為醒報文編。 「相較文訊,醒報是一個完 全不一樣的世界。文訊做的 是長期而悠緩的事情,因此 步調不快、時間彈性,醒報 則是固定的上班時間,並且 資訊流量非常大,平均每 5-10 分鐘就要察看信箱, 大概每 50 分鐘有稿件進來 需要處理,是一個充滿變 動、速度極快,需要立即做 出反應與下判斷的場合。目 前最主要的工作分成三個 部分,最主要是校稿,記者 送新聞稿我來改正;另外還 有負責當書摘版的聯絡 者,和各個出版社交涉,請 他們寄新書的摘文,我做完 整理後再交予美編作排 版;第三個則是寫稿,現在 大多是寫浮世繪的文,搭配 圖者投稿的書畫的那種,有 點像格言,但寫了一陣子以 後受不了了,後來自己(在 主編默許下)就偷偷調整成 圖文相對應的微小說。」在 報社工作,但不是天天上 班,小譚當初在找工作時便 設定了一個基本的標準:除 了足夠養活自己以外,還需

要能預留足夠時間給自己

「得之於人者遠多於出之

閱讀、創作。這則標準就像

於己者」的狀態,在有能力

是一個圓規,小譚拿它在自

自己掙錢以後,應如何變成

己周圍畫了個圓,以此為自

一個給予的人?應如何將

己和職場的距離,以此為保

自己以前所受之照顧反饋

護自己不會立即被消耗殆

給家人或是這個社會?這

盡的界線。「因為剛畢業的

是對小譚而言辛勤工作最

關係,自己現在比較像半社

核心的價值。而在忙碌之

會化,一個發展未完全的狀

餘,應該如何在工作與陪伴

態。和學院不同,實際的社

家人、經營有品質的生活中

會、職場有另一套的規則,

取得平衡,小譚也有一套自

進入社會以後工作常常不

己的哲學,他每個周末都回

只是賺錢的方式,它還是生

花蓮陪伴母親,幫忙家務或

活以及思考方式的一部

是一些瑣碎的事,即使往返

分,因此要做什麼樣的工作

兩地疲憊不堪,交通費也十

便很值得謹慎思索,像是在

分驚人,他依舊堅持這樣的

學生時代的活力,如何不在

行程。「我現在堅持每周末

進入職場後迅速地被磨損

回來,車費花得很兇,這是

殆盡?那些原本形塑你人

我為了平衡付出的代價。這

格可貴部分的元素應該如

樣不斷地回歸再回歸,不斷

何在出社會後還保存完

的讓自己不要在家裡缺

整? 因為上述這些考量,

席,是我能為家人做的事,

我決定選擇一個比較能維

這就是我應該要給予的部

持自己作息,並且比較不會

分,即使那麼少。我覺得賺

過度影響生活的工作。」

錢賺得很慢沒關係,只要可 以活下去就好了,至少我可

另外,問到工作後如何

以每天早上願意起床,願意

看待自己角色、身分的轉變

去上班,不會討厭我自己或

時,小譚嚴肅的回答:「對

後悔自己所做的決定。」

我來說,工作的意義在於你 如何從一個被施予比較多

訪問最末小譚給予學

的人,成為給予比較多的

弟妹們兩個關於未來就職

人。」這是工作對人物質上

的建議。首先是金錢觀,他

的意義,同時也是人在工作

表達錢只是手段,只是讓人

後和社會關係轉變的過

得以生存或者讓生活更完

程,學生時期多數人都處在

善美好(像是一本書、一場

14


電影或者一齣戲)的一個橋

響自己變成怎麼樣的人。再

的取得動態平衡,尋求最適

樑,工作重點不在於錢的多

來是自我充實,進入社會以

合自己的姿態,因此他祝福

寡,而在於你到底要將這些

後盡量不要停滯不前,不要

學弟妹們都能找到喜歡的

錢投注在甚麼地方?藉由

因為畏懼改變而被困守在

領域,並且在裡面燃燒自

這些錢你能夠到達什麼樣

同樣的狀況中,人無法逃避

己。

的位置?這些選擇都會影

變化,只能在變化中不斷

推薦書單 文/吳雨宸.圖/鄭宇翔

我們生活忙碌,鎮日埋

們偷上載貨列車,途中得

首,以為在自己現處的人生

挨著疲乏之軀忍受飢餓、

階段裡無暇顧及其他;於是

上下攀附車廂並且躲藏警

我們可能忘記睜眼、忘記將

方緝捕、面對歹徒劫掠、

自己置入一個更巨大的脈

虐毆、強暴、殘廢,以及

絡裡,去思考人生如何能更

死亡的步步進逼……

臻完整。透過報導的或是紀 實的文學,能夠照見遠遠超

每年都有數千名拉美

《被天堂遺忘的孩子》

乎我們視界所能想見的生

青年,試圖如此越過美墨

(Enrique’s Journey;樂果文

命樣態,我們於是可以反饋

邊境。成功、被遣返,或

化;2013)

諸己,究竟面對他人活著的

者道死途中;終身淪落毒

聲嘶力竭,一個生命能夠付

窟者也大有人在;然而故事

出他以多大的能動性。

並沒有因為成功度過一切 險阻回到母親身邊,如書中

記者索妮亞‧納薩瑞歐

主角安立奎,而在往後獲得

(Sonia Nazario)親身涉入

一個更加燦爛美好的生

邊境偷渡事件本身,以一系

活。母親在自己成長過程的

列報導為底,完成這一本紀

長期缺席,使親子間愈加疏

實的書──《被天堂遺忘的

遠,而對安立奎也造成強烈

孩子》。文中記述中南美洲

的遺棄感;面對這一層矛

的失婚女性,因著更好的經

盾,他於是對母親百般叛

濟環境及工作條件,強忍與

逆,而生活的墮落,也讓他

孩子的分離之痛,赴美謀

陷於美國社會的底層。留在

生。待這群與母親分別多年

宏都拉斯的女友最後也透

的子女漸長,他們便涉險偷

過同樣的方式過境美國,將

渡邊關,開展尋母之途。他

他們的孩子留在家鄉。如此

15

回返往復,造就了一代代的 悲劇輪迴。 這顯然是拉美人在二 十一世紀的集體苦難,須文 蔚老師說,像這樣當代典型 的移工問題,不只在幽深闃 黑的彼岸角落發生,在我們 身邊也多有類似的案例。以 此書打開我們的視野,我們 於是也從彼方照見此方。 《台灣的臉孔》,是由 須文蔚老師執行策畫,甫出 版的新書。此書以刻劃一群 深耕台灣土地的「外國人」


生到偏鄉做了九年的資訊

野,對新一代人而言沒有動

志工,他看著學生,有時

力;然而歸返人文本身思

不免疲憊。九年,乍聽之

考,看這些所謂「外國的」

下總有一種光陰沉甸過度

志願服務者,我們如何打開

的冗長感,然而書中所記

自己,除了需要某些視野的

錄的這些人,雖因著各種

寬度,也需要一些生活態

各樣的原因自四方來,然

度。我們也許不喜歡過度的

而他們卻也將一生漫長的

說教,然而這些因之以愛的

時光,在這片土地上燃燒

實踐,卻以另一種方式教導

自己。

我們。

花蓮玉里的劉一峰神

老師最後也提到,進行

(須文蔚/策劃撰稿, 廖宏霖, 陳啟民,

父,遠從巴黎至此。為了

這些採訪時,除了對事件本

謝其濬,陳栢青,馬思源/合著;遠

給予「安德啟智中心」院

身的熟悉之外,最必要的是

流;2013)

生職訓以及更好的照料,

要有高度的同理心。我們不

他每日開著小貨車四處奔

能一味的要從受訪者身上

走做資源回收;他和宣教士

掇取什麼,而是要與他們保

同時也以羅馬拼音,為當地

持一種良善互動,一來一往

原住民編纂法語對照辭

之間建立情感也建立默

典;而在更早以前,日治時

契,他們能夠更深入自己的

期的清水照子(後更名施照

故事本身。而須文蔚老師也

子)因仰慕台灣青年施乾,

說道,書寫報導與紀實作品

以撲滅乞丐為宗,開創乞丐

對他來說是一種挑戰,一定

收容所「愛愛寮」,放棄原

要經常觸碰社會題材,生活

先富裕的生活,飄洋過海遠

上多從事社會實踐。

《台灣的臉孔》

群像為主題,由原先的兩百 則故事討論出十則。編輯群 深入當地進行採訪、攝影, 聆聽這群人的生命經驗,並 除卻生冷而過度客觀的筆 調,採以小說撰寫的方式, 描繪出他們於此奉獻數十 餘年的身影。 須文蔚老師表示,過去 我們經常讀諸如《史懷哲 傳》一類的作品,試圖去尋 找一個可供效法的對象,然 而我們沒注意到的是,其實 就在台灣幽僻的偏鄉,始終 也有一張張外國臉孔,默默 實踐他們的生活信仰。青年 人實在不必遠求,他們就是 史懷哲。老師也曾經帶著學

嫁來台。自此展開她一生養 護殘疾老弱或者流浪失怙 者的志業。 此類的故事我們也許 零零散散知道過一些,然而 為何有人能不計國族、不計 身分,來到遠方服務並且從 此安身?須文蔚老師說,近 幾年台灣談開拓的國際視

16

相信有了關照,我們因 此能夠看見更多。


發行人:須文蔚 主編:鄭宇翔 執行編輯:吳雨宸、林祐瑄、陳知寧、陳芷舷 楊廷浩、鄭宇翔、鄭淙宇、蘇楷婷 美術編輯:陳芷舷 校稿:王詠竹 特別感謝

林芳儀、譚凱聰、陳文琳、須文蔚老師、 黃宗潔老師、游宗蓉老師、陳品漩 2013年12月出刊

17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