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萊文訊 》第十期 十二月號

Page 1


奇萊文訊 第十期

目錄 ※華文大事紀 > 11/26 華文系大會 ...................................................................................................... 3

※專題報導 > 專題一:11/21-23 太平洋詩歌節 ............................................................................ 5 > 專題二:太平洋詩歌節──系上表演者採訪.......................................................... 7 > 專題三:校慶運動會──大一採訪........................................................................ 13 與 10 月號專題「一起去郊遊:獻給大一新生」銜接

※文學講堂 > 11/26:棒球夢的書寫補償-翁嘉銘 ........................................................................ 15 > 12/1:戰後台灣的大眾出版與閱讀-傅月庵 .......................................................... 19 > 12/2:出版編輯專題座談-傅月庵 .......................................................................... 22 > 12/4:文字編織的秘密-廖玉蕙 .............................................................................. 25

※文學獎徵件資訊 ................................................................................................ 28

2


華文文學系大事記──系大會 文/李佩芳 一年一度的系大會在同 學們熱情的參與圓滿的落幕,今 年度系大會除了讓不同年級的 學生聚在一起之外,也藉由這樣 的機會公開表揚榮譽老師與學 生,宣布今年華文系大事項,以 及開放 時間與同學們問答。有 別於以往發放餐盒的形式,在此 次的系大會在同學的建議之下, 採用自助式的餐點提供參與者 用餐,反應良好,也藉此提高了 學生們的參與率。 華文系不管是老師或是學生,所提出的研究與寫作的成果是時常被認可的, 因此,系主任也就由此次的活動,再次表揚了過去一年來,教師與學生的榮譽事 項,再次讓系上的同仁們看見他們優異的表現,也謝謝他們為本系爭光。 教師榮譽事項中,讓我們恭喜榮譽教授鄭清茂教授榮獲『旭日中綬章』 ,吳 明益老師、楊翠老師獲得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102 學年度教學優良教師,同時吳明 益老師的小說《複眼人》法國譯本獲得法國島嶼文學獎的小說類大獎,而魏貽君 老師也在今年榮升副教授,除此之外魏貽君老師、楊翠老師、黃宗潔老師三位教 師通過 103 年度科技部專題計畫。 學生榮譽事項中,我們也能夠看到華文系所栽培出的學生,人才輩出,在 許多大小文學獎中都得到優異的成績,以下為獲獎名單:  第 10 屆林榮三文學獎得獎者:碩士班郝妮爾同學所撰寫的〈神的遊戲》獲 得散文獎佳作;系友陳大中同學的作品《關於末日的愛情及其他》也在短篇 小說獎取得第三名。  

  

第一屆大學青年超新星文學獎者:碩士班吳金龍同學《認真計畫》獲得了優 等的肯定。 創 世 紀 60 年 詩 創 作 獎 者 : 碩 士 班 陳 昱 文 、 作 品 :〈 中 山 北 路 觀 楓 懷 Noordhoff──致羅慧夫〉〈記憶大分──致稻垣啟二先生〉〈當我翻牆時──致 廖添丁〉 ;碩士班宋玉文(本名 劉玠旻) 、作品: 〈當我遇見妳時我們還在遠 方〉。 2014 後山文學獎:碩士班吳金龍、社會組散文 第三名、作品: 〈未知之名〉。 第 31 屆中興湖文學獎:碩士班宋尚緯同學在新詩組獲得第一名作品: 〈彼此 之間〉;碩士班李建濠同學也得到散文組佳作,作品:〈武功〉。 第一屆【楊牧文學獎】文學研究獎:碩士班蔡宜芳;文學創作獎:系友黃岡

3


奇萊文訊 第十期

(本名黃芝雲)。 在此次的系大會中,我們也邀請了兩位老師來分享他們過往的經歷,楊翠 老師以及黃宗潔老師。兩位老師除了分享他們的人生過程,從小到大和如何開始 他們這段教書的生活以外,也分享了藉由文本他們所得到一項與人生看法,及談 論到生命中重要的人,除了對他們在人生道路上的影響之外,也對他們創作上的 書寫影響至深。透過兩位老師的分享,讓大家看見他們不一樣的一面,希望學生 們透過老師們的分享,不管對於書寫創作抑或是人生都有不一樣的體悟。

除此之外也公布了,第 17 屆系學會會長:王汶莉,目前是華文二的同學。 在過去的一年中,王汶莉同學就很投入在系學會的活動中,也協辦了許多系上大 大小小的活動,曾經擔任五系聯合鬼屋華文系代表、103 年度分區迎新副召等活 動。據同班同學所轉述,他是一位熱心助人的同學,時常幫助班上的同學協助大 小事務。相信今年在他的帶領之下,系學會會有更新的突破,讓活動都辦得有聲 有色。 最後在開放問題中,許多人提 及有關於駐校作家的問題,系主任 做出了以下的回答:「因學校經費 問題,自 103 學年度起,即不再支 付駐校作家之薪資,需本系自籌, 實等同中止原有之駐校作家制度。 本系能尋找的資源有限,雖積極尋 求企業贊助,但仍不能支持長駐型 駐校作家的費用,目前已透過募款, 改為短期駐校的模式,不能再支援 課程之開設。」 另外也有同學對於系辦裡的討論室提出了使用問題,系主任強調,除教師 上課外,學生都可以使用。但若要團體使用,請先向系辦登記,討論室裡的圖書 僅供閱讀不提供外借;無線網路開放給同學使用。開放時間為週一至週五 08: 15-12:00、13:30-17:00。

4


專題一

太平洋詩歌節 文/王汶莉 2014 11

21

23

第九屆的太平洋詩歌節 以【詩的遨遊】為題,遨遊 兩字就好比從多方視野和多 元角度切入,邀請大家一同 享受這位於東岸的盛宴。 活動內容包括了詩人與 土地之間的聯繫「在我們的 土地挖掘詩」;鼓勵青年族 群創作的「小詩.袖珍詩集」 ; 展現文字對詩人體悟生命的「韓流.黑潮.愛琴海」;另外還有「降生詩的新星 座」、「旅行詩.詩旅行」等。這次最吸引我的莫過於詩歌節「圓桌詩會」向席 慕蓉致敬、以及匯集了各地詩人的「兩岸詩四重奏」、「日語、西班牙語詩魅力」 場次。 共同參與這場詩饗宴的海外詩人有Anastassis Vistonitis(安納斯塔西斯.維 斯托尼提斯,希臘)、Wolfgang Kubin(顧彬)、Rachid Lamarti(葉汐帆,西班 牙)、曉方未生(日本)、王家新、田原、包曉泉(中國)、金尚浩(韓國); 國內詩人則有席慕蓉、初安民、陳義芝、向陽、零雨、陳育虹、陳黎、洪淑苓、 陳家帶、吳懷晨、崔舜華、林餘佐、戎培芬、紫鵑、張梅芳、李進益、黃淑貞、 李郁錦、簡齊儒、龍珠慈仁、蔡中岳。不同的族群、不同的語言、不同的背景分 別帶給了我們不同的感受, 如此豐富且多元化的太平洋詩歌節,令人迫不及待 接受一場心靈的陶冶。

5


奇萊文訊 第十期

今年的太平洋詩歌節總共舉辦兩場徵詩比賽。同前面所言,為了鼓勵青年族 群創作、為喜好詩文創作的朋友一圓出詩集的夢,太平洋詩歌節與鶴山21世紀國 際論壇聯合舉辦了「新銳詩獎」!入圍者將受邀參加太平洋詩歌節,且於11月23 日活動現場公佈最高殊榮。另外一場則是「光影詩」徵詩訊息,此活動主要是向 詩人席慕蓉致敬,光影詩一詞取自席慕蓉〈邊緣光影〉,兩場活動都別具意義, 從松園外望去便是那無邊、湛藍的太平洋,而這些在會場展出的詩就如波光閃 耀。 這是我第一次參與太平洋詩歌節,在活動前,我在東華大學內先聆聽了一場 了王家新老師的詩講座,細節是什麼我就不多加贅述,是那樣一個文革的歷史背 景,使得老師在詩中往往有著一個深刻的影子,不管對於現當代詩壇的想法以及 對於文字背後的情感,都著實讓人回味。也因這麼樣的一個契機,所以我選擇了 參與了11月22日「兩岸詩四重奏」的場次。 這一場次的詩人除了王家新老師之外,還有德國詩人顧彬,他在唸<在香港 騎車或流浪者的新歌--致朱德華>之前,還拿出一小罐酒瓶(自稱裡面裝的是金 門高粱),至於喝下什麼也只有老師本人清楚吧,德語的鏗鏘還有語氣的上升下 降,都是一種新的感受。接著日本年輕女詩人曉方未生,一個二字頭的女詩人, 她的詩卻給了我從前沒有的新穎感受。她細柔的嗓音加上她所寫的詩句,一字一 句都這麼閃耀著,就如同宇宙吧!那是一種無法用言語計算與揣摩的滲透,一種 永恆。另外還有零雨、還有華文系教授李進益老師也分享了許多他們的詩。當天 該場次以陳黎老師的〈花蓮〉作結: 以浪,以浪,以海 以黑吼海,以厚厚亮亮的 厚海與黑潮,後花園厚海洋的 白浪好浪,後浪,後山厚土厚土 厚望與遠望,以遠遠眺望的 以呼吸,以笑,以浪,以笑浪 以喜極而泣的淚海,以海的海報 晴空特報,以浪…… 以浪,是朋友之意。他們相聚 在此,也期待著下次相遇。 活動中除了詩人的導讀外,還有東華、慈濟等學校的學生朗誦詩句,充滿情 感的字句搭配著悅耳的音樂,無疑讓人沉浸在詩的世界裡。場次結束後仍餘韻猶 存,不禁想像起下一次的太平洋詩歌節又會有什麼新感動!

6


專題二

太平洋詩歌節──系上表演者採訪 採訪者/陳星夆 受訪者/吳東翰 Q:你是怎麼得知這個活動的? A:以前就聽說過,來到東華後就很期待可以參加,但沒想到會是表演者。 Q:你是透過什麼管道來推薦自己的呢? A:梅芳老師上課的時候常常隨機指名念詩,我沒有自我推薦,老師下課就問我 要不要參加,覺得很難得,想挑戰看看。 Q:可以說說你在接下這個任務後所面對的準備與心態變化嗎? A:一開始很緊張,因為自己的聲線不夠特別,在朗讀這方面沒有自信。後來聽 老師示範和同學練習時感受很深,很沈浸在詩歌透過音樂和聲音表現出來的效果。 練習時老師替我們安排比較適合的搭配方式,也講解了每首詩的情境氛圍,讓我 們更能融入和思考如何控制和操演每個句子。於是練習的過程中很快樂,沒有壓 力,反而充滿驚喜。要做的準備就是和詩稿相處,熟悉它。 Q:可以簡述一下上台演出的心情變化嗎? A:我引用我在參訪後所交的心得:「將朗讀加以音樂和動作,將是一種跨領域 的展演,是一種新的創作,致敬的意味更濃。在松園讀詩,透過一方窗格可以看 見遠處海上流動的風景,心情飛揚起來。想起上台前老師交代的話,不要想太多, 就念給風聽、念給陽光和海聽。讓風朗誦。」

7


奇萊文訊 第十期

Q:準備的過程中有發生什麼比較有趣的事情嗎? A:在準備〈和兒子一起喝酒時〉和碩士班的彥甫學長搭配,梅芳老師說希望我 可以揣摩詩人年輕時的穿著和心態,要揣摩兒子角色,這讓我苦惱了一下哈哈。 Q:可以說說你所表演的詩以及對這首詩的感覺嗎? A: 〈和兒子一起喝酒時〉 王家新 一個年過五十的人還有什麼雄心壯志 他的夢想不過是和久別的 已長大的兒子坐在一起喝上一杯 兩只杯子碰在一起 這就是他們擁抱的方式 也是他們和解的方式 然後,什麼也不說 當兒子起身去要另一杯 父親,則呆呆地看著杯沿的泡沫 流下杯底。 這首詩簡短地描繪了父子一起喝酒的場景,沒有對話只有沈默和杯響,我感 覺到父子的親情流露,並隨著最後一句的泡沫帶出了對時間、歲月、命運等等的 感悟,然後表演完王家新有說那確實是跟自己的兒子到美國唸書有關,也因此我 在準備的時候也有想起自己跟父親的互動模式。 Q:最後一題囉,你有什麼話想對太平洋詩歌節說的嗎? A:明年再見囉!太平洋詩歌節!

採訪者/陳星夆 受訪者/戴世珏 Q:你是如何得知這個活動的? A:透過臉書上的太平洋詩歌節粉絲專業輾轉得知。 Q 你在投稿光影詩時做了什麼準備,有遇到什麼障礙嗎? A:由於這是我第一次投稿太平洋詩歌節的主題徵詩活動,像是去年的主題是瓶 中稿,為了向詩人席慕蓉致敬,所以首句都要以「這時日落的方向是西」為開頭, 而今年的主題是光影詩,首句則是「多年之後」,所以我在創作短詩的時候,我

8


就會以時光的遠近來捕捉材料,當然,短詩通常會讓人覺得很好寫,短而不需多 想,但是其實短詩最難寫的地方就在於它的幅篇幅很短,字字句句都要越精闢越 簡要,所以我在創作的時候雖然靈感來得很快,但是在處理詩上面也是相當費時, 必須不斷的去讀它,直至通順才去投稿。 Q:簡述你所發表的作品與作品理念。 A: 〈無題〉 曉絕 多年之後 你會用過淡或是過鹹的菜色 你會用曾背過我的駝背 你會用惡臭的尿床 你會用所剩無幾的白髮 你會用,你會用 你會用忘記我 告訴我 你已蒼老 我這次所發表的作品其實還是相當的稚嫩,在意境還有意象的延伸或是比較 之下仍是小巫見大巫,我所發表的這篇作品是為了表達我對母親未能盡孝以及日 後的想像,在這首短詩之中,我在處理詩上面放了許多的重複句型,再接著複沓, 並以尾句「你已蒼老」作為結尾還有意象上的延伸,而內容則是多以與母親生活 上的柴米油鹽的變化作為一個我所看不見的時間的光影的變化,主要還是希望讀 者能夠體悟到,當我們在為學業、事業打拼的時候,母親不是仍然停留在那邊, 她也會慢慢的變老,只是我們都沒有去特別注意到,等到我們哪一天注意到母親 的時候,便會發現到母親已經和小時候的印象當中判若兩人,這樣的哀慟以及自 己對家人的不留意是我最不想見到的。 Q:華文系上所開設的課程會有助於你對於創作的幫助嗎? A:當然,華文系是我夢寐以求的科系,在這裡我可以得到許多我所未知的華文 世界的歷史以及知識常識,文學史就像是在為我所渴望探知的文學世界抽絲剝繭 一般,越往裡面探,就越是對自己的靈魂得到一種滿足,並且透過前人的作品, 我們可以看的到許多手法的運用以及許多情感的真情流露,他們不是在那時的時 光便死掉了,而是依舊流傳到現代,不管是改革社會之情、愛情或是思鄉之情, 這些感情到了現代仍是熱騰騰的留存在我們心裡,文學便是具有這樣的魔力,所 以我很開心我能來到華文系為自己飢渴的求學之路得到滿足。

9


奇萊文訊 第十期 Q:可以說說當得知自己的作品遴選後的心路歷程嗎? A:這次我的作品除了初選有錄取之外,也很榮幸的得到了人氣獎的殊榮,人氣 獎和前三名的差別就在於,人氣獎擁有一些比較特別的地方打動讀者的心,我很 高興我對於母親的親情能夠打動許多讀者,我在詩的技巧或是排列上面可能還是 稍顯不足,但是只要有讀者能夠因為我的詩得到了人生的啟發或是療癒了一些醫 生無法醫治的傷口,那我便滿足了。 Q:想對太平洋詩歌節說些什麼呢? 太平洋詩歌節不僅是喜愛文學之人的活動,這也是屬於一種詩的復興,希望每次 的活動可以讓更多人從不愛文學的變成會關注文學的;讓關注文學的變成嘗試創 作的,可以有越來越多人共襄盛舉,太平洋詩歌節,明年見!

採訪者/陳星夆 受訪者/孫文臨 Q:你是怎麼得知這個活動的? A:系上教授在課堂上曾介紹過,也因其是每 年定期舉辦年度花東文學盛事而知道該活動。 Q:你是透過什麼管道來推薦自己的呢? A:因為高中曾參加過詩社,在大學課堂上若 有讀詩的機會便會盡力而為因此受到教授的青 睞。 Q:可以說說你在接下這個任務後所面對的準 備與心態變化嗎? A:首先是誠惶誠恐且猶豫不決,一則以喜的 是能有機會在這樣盛大的活動中進行詩歌朗誦, 對於個人表演經驗或擴增自我見聞都相當有幫 助,一則以憂的是考量到已經長時間沒有練習 發音與朗誦技巧不免生疏,再加上課內外活動 不少可能會影響到練習的時間導致表現不能如教授的期待,但還好透過老師的悉 心指導和學長姐們的耐心指證引導以及學弟妹全心全意的配合使得練習過程愉 快也讓我緊張與不安的心稍微緩解轉而以該活動為榮耀以及展現自我的方式。 Q:可以簡述一下上台演出的心情變化嗎? A:在活動開始之前我們就先到現場彩排,雖然表演節目是透過現場機動的方式

10


呈現而非按照先後順序依次上場,但前面過程還算順利再加上台下有許多認識的 朋友蒞臨也讓我更有信心與勇氣,並沒有太多的緊張,過程也沒什麼問題,不過 在結束之後還是按照慣例要有鬆了一口氣的感覺,於是抱持著愉快的心情離開那 乏味令人心悶的會場到外面遛一遛輕鬆的心意。 Q:準備的過程中有發生什麼比較有趣的事情嗎? A:大概就是音控的碩士班學長在表演前一天看完詩歌節後摔車,覺得好可憐。 另外,我覺得能找到系上各式各樣不同音色與聲調的喉嚨也是非常有趣的事。 Q:可以說說你所表演的詩以及對這首詩的感覺嗎? A:我表演的詩附在下面,主要是詩歌節對於顧彬邀詩的作品,我覺得詩人將太 平洋詩歌節中很恬淡愜意的部分捕捉得很好,讀來並不艱澀但也較不華麗因此無 法在表演上有更進一步的表現,整體來講這是一首小品的敘事詩,念著念著彷彿 自己就置身在太平洋詩歌節並且聆聽詩人的對談,才意識到,事實也是這樣。 〈花蓮詩人─致陳黎〉 在這臭豆腐依然剌鼻的轉角, 我們開始了第二次旅行。 但詩人不穿襪,也不穿結實的鞋, 卻感覺良好,就這樣一路赤腳在涼鞋裡, 他在每一個秋天誕生,如從頭開始。 重要的是:他不再變老,如同那些 不穿保健鞋的詩人。我們在遠方的聽聞 就來自附近他的家鄉:大地在我們抵達之前 曾經戰慄。我們也戰慄 穿著沉重的鞋,因為害怕, 最後的亭閣將成混凝土,最後的詩歌 會來自售貨機,最後的蚊子將捐獻鮮血。 沒什麼會像兩年前那樣,當太陽炫目, 我們在山霧裡憩息,並追問大海, 何需雨水來更加潮濕, 好像我們並不知曉,所有的雨都不請自來。 松園的水塘最近好麼?我們將在那裡 而非海上,開始第二次旅行,

11


奇萊文訊 第十期 還將吟唱遠方的歌謠,鳥兒把我們 當鳥兒問侯,它們親吻水面, 彷彿是水帶來吉祥而非毀滅,如從前的歷史。 海邊最後的防守,被詩歌庇護, 被韻律溺愛。有人在此留下 鬼牆,天皇畫像,甜點和硬幣 給孩子,並在防空洞裡偷生, 未曾料到我們關於尿布的詩意對話, 以及與狗的故事,那隻接到電話自己外出方便的狗, 更未料到毛巾能與剩菜相伴回家, 而非筆記本上的字句。是的,最後我們也驚訝。 詩會之後,父母帶著孩子們明亮的燈籠 回家。我們呢?踩碎蒜瓣 聆聽詩人最後的傳奇:他喝母乳 直到九歲,因此牙齒潔白 八十四歲還腰身強壯,也不怕聆聽 海濤拍岸,不再充當字母動物。 只有憂鬱選擇更美的日子,孤獨是它 最後的幻想。它將人一分為二,白天的人 和夜晚的人,博納文圖拉是我們曾經的名字, 也將再次是我們的名字,因為我們只在表面揣猜深度 如同今天在太平洋海濱,在被拽入海底深淵之前。

Q:最後一題囉,你有什麼 話想對太平洋詩歌節說的 嗎? A:希望明年可以見到你, 然後希望可以邀請鯨向海 來共襄盛舉吧。

12


專題三

校慶運動會──大一採訪 採訪者/魏子芸 採訪對象/白昕平、郭懿欣、彭德展、戴睿駿 Q:對運動會有甚麼基本的感想? 郭懿欣:基本上還滿開心的,尤其是趣味競賽,看到別人玩的過程感覺好玩又好 笑,但覺得有個滿可惜的地方,因為大會在檢錄時出了個小誤會,使我們系就沒 有參加到趣味競賽中的兩人三腳,我們班很期待比趣味競賽,在運動會開始之前, 我們兩人三腳項目練得很勤,可是居然沒有參加到,心中難免有點小失落。 白昕平:我覺得攤販的部分還不錯,規畫得也很好,只是在運動會期間的比賽程 序和原定計畫不一樣,讓我們有點錯亂,甚至有兩個比賽在同時間進行,賽程撞 在一起,有些同學被迫放棄一項比賽,雖然可惜,但希望明年的運動會可以改進。 戴睿駿:這兩天的活動裡面,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啦啦隊,在當下結束的時候很 感動,我們在運動會開始的前二十天就開始準備,過程中密集訓練,練習得很勤, 不停的排位置跟動作。原本是希望大家都可以下去,但是後來有些人不方便,還 有一些人比較內向放不開,所以就變成要另外找其他同學去替補位置。男生幾乎 都參加了,而大家也都跳得很努力,我覺得在二十五個比賽隊伍裡面,我們算是 滿特殊的一組,有鋪了很多梗在裡面,而且表演曲目串通古今,但最後卻沒有得 名。沒有得名的確讓大家有一點難過,而且聽說滿多人知道班上沒得名後,竟然 還在宿舍裡自我檢討,如果可以,想要知道啦啦隊的「創意」是如何評分,因為 我們已經是照著規定表演最安全的啦啦隊,沒有得名實在是太可惜了! Q:運動會期間有什麼遺憾的事情嗎? 四個人:如果是團體的話,比較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很忙,班上許多人要比賽,還 有一些人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沒有參與到活動,我們也很盡力請大家來幫班上 同學加油,可是最後卻只有剩下有要比賽的同學,很希望沒有比賽的同學們也可 以來看,記得只有在比大隊接力的時候才比較多人來加油。而且可能報名比賽的 人數太少,所以導致一個人得要參與多項比賽,最後卻因為賽程撞期而被迫放棄 另一項比賽,這些都是比較遺憾而且可惜的地方。 Q:過程中曾經有想要放棄的念頭嗎? 戴睿駿:算有吧,因為要忙的東西很多,所以會有點不開心,而且必須要背負責 任,因為不只啦啦隊的編排和剪接音樂,連進場介紹詞也要我負責,原因是體育

13


奇萊文訊 第十期 課時我的手機響了,體育老師就指名要我撰寫,不過最後還是和大家一起堅持下 去,完成了所有的事。 Q:活動之後有沒有想要特別感謝的人? 戴睿駿:我是以啦啦隊的小組長來做發言,首先我十分感謝參與啦啦隊的人,一 開始雖然有很多人都持有不同的意見和自己的看法,或是可能在練習過程中因為 太累太辛苦,所以臉色會不太好看,但還好隊員們都會聽我們的意見,也體諒我 們的壞脾氣;其次很感謝他們願意挪出時間來一起練習,讓啦啦隊可以很順利的 完成,謝謝華文系的同學們願意配合,我愛你們。 白昕平、郭懿欣:想要謝謝學長們,因為大隊接力要十六個男生,可是班上只有 十一個,他們的參與讓華文系能順利的跑完大隊接力,當看到大家都很認真的在 跑時,心裡真的十分感謝他們。 Q:明年會想繼續參加嗎?想參加什麼? 白昕平、郭懿欣:趣味競賽吧,還是很想要玩兩人三腳,我們兩個跑超快的,又 非常認真,所以這次沒比到真的很可惜。 彭德展:今年因為本來有報名跳高,可是我因為睡過頭沒有比到,如果還有機會 的話,可能會再參加。 戴睿駿:可能吧,因為我從小至今沒參加過任何專業運動項目,今年的運動會是 我第一次比鉛球,人生中第一次接觸鉛球,雖然沒有練習到,但沒想到我還滿有 天分的,還有第七名的成績,才發現原來我也有尚未開發的潛能,而大隊接力也 是我生平第一次參與,要換我接棒時,心中感覺非常興奮、緊張,但也有點害怕, 還好在跑的過程中只被一個人給超越過去,對於這次的運動會,讓我感覺是我第 一次參加運動會。

14


11/26(三)文學講堂

棒球夢的書寫補償:瘦菊子的棒球寫作之道 講者/翁嘉銘 老師 主持/許又方 老師 紀錄/柯泓屹 講者簡介: 翁嘉銘(1962-) ,筆名瘦菊子,臺 灣嘉義縣人,為著名的樂評家和棒球書 寫者,曾任《中時晚報》編輯、味全龍 隊官方雜誌總編輯、滾石唱片網站文字 負責人,現為世新大學講師。著有棒球 書籍《棒球新樂園》 、 《台灣巨砲:陳金 鋒》 、 《棒球經》等,也經營個人部落格 「瘦菊子燦爛的球季」以及「瘦菊子棒 球夢」。 本次講座邀請到翁嘉銘老師和大 家分享從事棒球書寫的心路歷程。翁老 師表示,這是他第一次在演講上談這個 主題,過去在課堂中也曾稍稍談及棒球 書寫,但許多同學連棒球的基本規則都 不甚了解,故難以產生共鳴。雖然如此, 仍願和大家說說自己寫作棒球,一路走 來所遇到或看到的種種;那當然得要從 小時候開始說起。

從生命史談起 翁嘉銘出生於嘉義,小的時候家境並不富裕,住在當時所謂的「賭博間」, 但由於家庭的積極約束,故居住環境並沒有對其產生太大的負面影響。他小的時 候就很喜歡收聽電台、聆聽唱片,所以後來不只從事棒球書寫,他的音樂評論也 算是小有名氣。 翁嘉銘出生於嘉義、成長於嘉義,當時嘉義在地的棒球風氣相當興盛,在小 學時就已經有學生自行組隊打棒球,放學後會和別的班級相約打比賽;但真正讓 翁嘉銘愛上棒球的不只是因為有這樣的環境,尚有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同儕的 接納。翁嘉銘因為先天條件行動不便,在日常許多雜務上也相當麻煩,遑論在球

15


奇萊文訊 第十期 場上奔馳,但在打棒球時,同儕卻能夠完全地接納其不方便之處。他被分配到的 防守位置是「捕手」,一個較不需要快速移動的位置,另外在他上場打擊時,他 能有另一位同學在身旁待命,替他「代跑」;正是因為這樣廣大的包容,使得翁 嘉銘更加著迷於棒球,且非常喜歡並享受於這種真正「團隊」的感覺。 後來家中有了全村第一台黑白電視機,便時常收看棒球球賽的轉播。「威廉 波特」球賽進行期間,三更半夜起床收看轉播,因當時個戶中有電視的家庭相當 稀少,故會有許多村人前來,擠在他們家的客廳一同收看球賽。這也是相當難得 的回憶。

因遺憾而不捨 棒球對於六零年代出生的臺灣人而言,是一段難以消抹的集體記憶,對翁嘉 銘來說當然也是一樣的。他成長於嘉義──這個「棒球瘋」盛行的所在,從小學 時便接觸了棒球,卻也因為先天條件略短於他人,而沒能依循和大家一樣的腳步 持續下去;那些遺憾應該如何補償?或許也是後來開始從事棒球書寫後所面臨到 的困窘吧。 小學時,雖然行動不便,翁嘉銘的體育老師仍舊要求他不能只是在教室幫同 學們「顧書包」,而應該和大家一樣出席體育課,大家在跑步的時候,便以吊單 槓作為暖身,然後再和老師練習傳接球。因為不被放棄,他才更有不放棄並且勇 敢走下去的理由。 翁嘉銘認為,在自己的身上擁有著一種「宿命基因」,也許他前世就在打棒 球了,所以到了今世,才會更加容易地就被它吸引。而棒球也有一種較異於大多 數球類運動的特色:「強」未必就能夠穩贏,在一場九局的球賽裡面,一直到最 後拿下勝利之前,都有可能產生顛覆性的變化;這大概也是吸引眾多棒球愛好者 持續投入的一種魅力吧。

Radio Days 翁嘉銘在青春期以前並沒有親臨現場觀看球賽,頂多就是藉由廣播和電視的 轉播,所以他時常自己在腦中想像比賽現場的畫面,特別是收聽廣播的時候,因 為完全沒有畫面,僅憑著自己的腦袋自由地想像,不論是過去那些球場英雄的名 字,或者是他們在站上球場以前的個人歷史與心路歷程,都令人著迷不已。他認 為「歷史的構圖和媒體的演進有關」,除了親自到現場觀看球賽以外,電視轉播 時的角度也比過往更加多樣了,我們可以明確地看到自己心目中的棒球英雄,並 且將每個名字和臉孔完美連結,而不再只是單靠自己的想像。可是同樣地,那個 依靠自我想像力的時光,也都是一路走來的難忘回憶。

16


世新五年:棒球空白 後來到了臺北,在世界新聞專科學校(今世新大學)就讀五專,因為家境並 不優渥,又是隻身在北部讀書生活,只能專注於課業和打工,而沒有更多的閒暇 繼續和棒球打交道。他曾經背著一把吉他,到過許多餐廳自彈自唱賺取生活費, 雖然自己對音樂是有基礎的,但心想那終究不能作為終身大計,於是他最終還是

決定走向自己在專科五年所學習的專業。世新編輯採訪科出身,想當然爾就是朝 向文字工作發展。

一個屬於自己的「舞台」 翁嘉銘走進媒體世界,在《中時晚報》工作,他一方面寫著音樂評論,同時 也寫些棒球的球評。某一天,他感受到臺灣的棒球即將走向「職業」,他便希望 能夠讓他在副刊開設一個專欄,企盼能夠讓大家看見,如何能夠「從文人的角度 來看棒球」。 當時普遍的印象認為,女性較男性不懂棒球,以及日本人比臺灣人更懂得棒 球,為了打破這樣的印象,翁嘉銘認為自己在專欄從事棒球寫作的時候,所使用 的筆名該是較女性化的且帶有日本色彩的,這便是我們最常見到的他的筆名── 瘦菊子──的由來。 除此之外,他更希望能夠「將情感轉換成文字,使寂寞發光」。當代年輕人 時常抱怨自己沒有得以延展長才的舞台,但實際上一個合適的舞台,應該要是自 己尋找,甚至是自己創造的,且我們對於書寫的對象也應當要有最真實的情感, 將那份原本無以名之的情感轉化成文字,方能夠真正地感動人心,也才能夠在舞

17


奇萊文訊 第十期

台上綻放一點微光。

其後…… 翁嘉銘離開《中時晚報》返回嘉義後不久,便受到邀請前去擔任廣播與電視 轉播棒球賽的球評,二十年的青春全都賣給了棒球,更推出了首部棒球書寫書籍 《棒球新樂園》。 但他對於臺灣人看待棒球的方式,也提出了質疑。我們將棒球視為「國球」, 可是棒球寫作者卻難以單靠棒球書寫就足夠維持生計,「看棒球的人很多,看棒 球書的人卻很少」 ;甚至可以把視野放得更大,臺灣重視的是「正統教育」 ,對於 培養體育人才的資源和專注力都稍嫌不足,甚至到了最近都還有報導指出有老師 認為「學體育會走偏」;由此看來,臺灣教育對於運動員的培養和幫助確實是有 待加強的。 翁嘉銘也鼓勵大家,趁年輕時多多書寫,切忌「為寫而寫」,而且應當對自 己所書寫的對象有著高度的熱情。我們因為內心受到感動,進而觀察及想像,找 到那些撞擊著心靈的東西,於是便更能夠明白什麼東西或者什麼事情是使人感動 而非寫不可的?輸贏得失、驚喜、成長、淚水與汗水、暗地裡的光……,人性及 夢想總不脫離這樣的過程。如果說到靈感,翁嘉銘則認為「沒有靈感問題,只有 能否堅持」,既然對於自己所書寫的對象是有熱情的,如果能夠從對照、差異以 及逆差等特性去思考的話,便能很快地就找到撞擊自己心靈的是什麼。 最後,翁嘉銘建議,書寫時可以從回憶開始寫起,能夠有專欄式的慢慢經營 那就更好了;而我們透過觀察自己所熱衷的事物時,所產生的情感與感受到的氛 圍,都可以是我們著手的地方──如同一座球場就能夠有很多的切入點一樣:好 壞球如同命運、出局與安打如同人生的高低潮、局數如同歲數、球賽如同四季、 逆時針的跑壘如同有抵抗才有所收穫,而對更多的棒球愛好者來說,棒球更是如 同人生。 一場高低起伏、勝負難分的糾結人生。

附── 翁嘉銘分享:球迷的條件 1. 英雄的塑造 2. 無條件支持 3. 很高的排他性 4. 逃避現實 5. 迷戀成了病 6. 勇於辯解 7. 信仰 8. 傳承 9. 痛是因為太愛

18


12/1(一)文學講堂

戰後台灣的大眾出版和閱讀 講者/傅月庵 老師 主持/蔣竹山 老師 紀錄/趙子瑄

關於講者 傅月庵(1960 年-) ,本名林皎宏,筆名蠹魚頭,為台灣知名出版人。畢業 於臺北工專,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碩士班肄業。曾任出版社編輯、主編、遠流出 版公司總編輯、遠流博識網網站主編及顧問、《短篇小說》主編,曾為許多知名 作家如柏楊、董橋、白先勇出書,現為茉莉二手書店執行總監。 講者因曾為多公司的編輯、主編,這次的主題分享戰後台灣的大眾出版可說 是他的主要領域,也可以說是講者的一大半人生,此次的演講內容中,多半是歷 史的陳述,也是講者的一生,演講教材更是生平收集的展現,和處在資訊爆炸時 代的我們,分享那段在戒嚴時期買賣書籍、禁書的小歷史。

從背景談起 何謂大眾出版?就如何謂中間選民,這是一種模糊卻又真實存在的族群, 該怎麼定義他們?將大眾細分,就能產生階級意識,對歷史的左派而言,大眾階 級又代表著公、農、兵三種階級。大眾出版,雖言之大眾出版,但其實是知識份 子的出版,知識份子才具備了出版書籍的能力與資格,那麼出版書籍,是為了金 錢還是大眾的知識普及?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出版是一種商業行為,但他不 只是一種商業行為。」在製造個人利益的同時,剛好讓大眾受益,就是暢銷書的 概念。 關於純文學和大眾文學的定義。大眾文學是否相對於純文學?在日本的文學 界裡有兩個獎項,直木賞和芥川賞,植木賞是頒發大眾文學優良作品的獎項而芥 川獎是頒贈純文學優秀作品的獎項,大眾文學是為娛樂他人而寫,純文學是隨意 而寫。傅月庵老師認為,文學不應分大眾與純文學,不用分得太清楚,分好、壞 即可,就如同色情和藝術的定義,美國的一法官在審判案件時曾說道:「我不會 區分藝術和色情,但我看一眼就知道。」文學的好、壞也是一眼即分,莎士比亞 的作品在當今看來是純文學的典範,但在從前不過是通俗文學劇本中較佳的故事, 唐吉軻德可謂經典,但在過往 14 世紀時不過是通俗騎士小說,所以經典純文學 的形成都是經過時間的洗刷,大眾文學中的精華才變成了經典。

19


奇萊文訊 第十期

台灣的出版特性(改變) 一、 1895 年台灣割讓給日本,在此之前台灣識字的知識份子少,出版也少, 進入日治時代後,公小學的建設,讓識字率上升,到了 1920 年,出版也漸多, 主要的出版內容,大多是由日本內地傳入台灣,或是中日戰爭結束後的邦交行為, 在教學漢文的私塾中輸入漢文書籍,日治期間的大眾出版品「航舟記」是梁山伯 與茱麗葉的改寫。 二、體現兩個景象,1945 年日本戰敗,台灣回到中國懷抱,日本的教育被 全數切斷,1948 年國民政府戰敗來台,日本出版轉成中國出版,1949 年以後, 國民政府靠美國維生,可以不要日本文化和資源,但不能沒有美國,受美國極大 的影響,因此台灣出本開始有美國特色,和殘存的日本特色及些微本土特色,展 現多元性和不穩定性。 「台灣出版在抗衡中前進」─戒嚴時期,我 們處在一個有錢便能出版的知識時代,但在過去 戒嚴時期,看管嚴格,有書籍、有出版、有思考、 有力量,便是威權體制禁止並加以管控的,此時 期的大眾出版通常不涉及政治,1960~1970 年開 始進口美國出版書籍,並將敏感話題、照片塗黑, 將人民洗腦,並且加強打擊紅(共產暴力)、黃(色 情)書籍方面。但是越是被禁止的東西就會更加 流行,八卦、色情等書刊,都在坊間的書報攤中 流竄1,1980 年的書報攤更是一種地下出版的集 結地,禁書、黨外書,都能在其中發現足跡。

大眾出版 小說 中國特別的小說 從唐代傳奇到清代聊齋誌異,中國小說各有顏色。 武俠小說,金庸可說是近年武俠小說中寫得最為出色的一位,但在 1950~1970 期間,武俠小說是被稱為「不入流」的文學作品,當時中研院的李濟 讀武俠小說更是被李敖批判的一文不值,藉此也可以看出戒嚴時期,菁英思想嚴 重。這時就出現了租書店,傅月庵指出,租書店這種模式,在日本江戶時代就有 名為「草子」的店來作租書的行為,在北京清朝嘉慶年間也就有發現此種行為, 出版到流通,和大眾出版關係密切。 偵探小說(古典小說),從七俠武義到包公,偵探小說的套路都差不多,1920

1

張競生《性史》。

圖片網址:http://img5.iqilu.com/c/u/2014/0611/1402466482937.jpg

20


年引入西方小說《福爾摩斯》讓中國偵探小說大受影響,才開始轉變成現代偵探 小說的形式,從報紙連載到出本成冊,可以看出偵探小說在大眾出版的一席地 位。 言情小說,最經典的莫過於瓊瑤了,當時他在皇冠出版社,當時靠著瓊瑤出 版大眾言情小說所賺取的費用,才用以投資在純文學的作品出版。可為大眾出版 養活了純文學出版。1970 年經濟起飛,作品「影視化」造成了更大的影響,文 字作品成為影片後,破除了識字的障礙,大眾只須看和聽便能知道作品,使得傳 播更加廣泛。

出版過程 受到外來影響,偵探小說 1970 年代,林白出版社引進日本推理小說,後出 版社受日本影響改名為推理小說,因當時無著作權相關法條,所有作品都藉出版 社直接翻譯,刪除政治相關議題後大賣,造成一時推理小說大熱,之後發現日本 小說推理小說是學習西方國家小說,進而在 1980 年引進歐美推理小說,1990 年 張弘志在臉譜出版社開始出版歐美推理小說。1970~1980 大眾出版很普遍,但大 學及博士不太重視這個現象,較重視純文學獎。

多元的出版理念 有多元的出版理念,但沒有大眾小說家。 對傅月庵老師來說推理小說沒有大眾小說家,武俠小說不多,言情小說在年 輕一輩中也沒有,漫畫也沒有大眾漫畫家,這是為什麼?在日本,有許多大眾小 說家名利雙收,台灣的大眾出版環境,相對較小,引進太多翻譯作品,傅月庵老 師的觀點覺得市場大就相對會有有名氣的大眾小說家,像是大陸近年竄升的《盜 墓筆記》,希望台灣能找到屬於台灣特色的華文小說和出版氣氛。

21


奇萊文訊 第十期 12/2(二)文學講堂

出版編輯專題座談 講者/傅月庵 老師 主持/須文蔚 老師 紀錄/鄭雅淳

「腦爽症」 在講座開始前,華文系系主任須文蔚教授先談起此一型態的編輯講座的緣起。 他說道創作組的同學時常將作品寄給出版社,希望獲得出版社和編輯青睞,最終 能夠印刷出版。但是絕大多數都是石沉大海的,須主任表示同學們在寫作的時候 時常犯了「腦爽症」,自己在腦中想的很爽,但是少考慮到商業狀況和其他種種 現實因素,所以才想要舉辦可能是全台灣第一場由同學提出出版構想和編輯對談 的專題討論。藉由此一座談,由同學們提出想法,讓傅月庵老師以編輯視角來談 談出版界的現實情況並且提供意見如何真正和編輯接觸並且寫出一本打動他們 可能出版的作品。 在實務方面傅月庵老師也先提出許多問題讓大家思考「一種書寫主題是否非 得只有一種文體可以承載?」、「或是要如何用一本作品建構你的風格和形象?」 替當天的座談拉開了序幕,也有可能是很多打算出版的同學還沒思考的問題。老 師用幾句簡單的問題,逐一讓大家明瞭對於出版社的想像。

「紙本出版大崩壞的時代」 「出版是一種商業行為,但它不僅止於商業行為,很多出版人是想讓文化 提升。」傅月庵老師在座談的一開始就開宗明義地告訴大家,出版一本書,對許 多學生來說背後的意義是在文化上對社會的提升,卻會忘記,出版依然建立在商 業背後。在出版業前景好的時候,文化提升的意味就強了些,但是面對現在紙本 出版的崩壞、各路電子商務的夾擊下,紙本出版面臨很大生存上的挑戰。 所以在這背景下,出版不僅僅是要提升文化,而更多的是要想著賺錢,甚至 不賠錢。現在一本書出版的印刷量和銷售量都大不如前,而出版社也漸趨保守。 對於出版的思考策略也不同於以往,以前的編輯想著:「我要出什麼?」但是現 在的編輯思考的是「甚麼是不能出?」,網路取代性高什麼樣的內容不能被網路 代替,紙本出版如何保有自己的特色並且網路無法複製。這才是目前的出版界和 編輯考慮的,而傅月庵老師也很明白的告訴大家「投稿來出版社的作品大多數都 不行」 ,許多人跟隨著最近書寫潮流,導致太多同質性的作品;又或是作品內容、 架構上不足以組織成一本書,最終在一疊作品中被埋沒。

22


因應目前讀者閱讀習慣的改變閱讀逐漸休閒化,所以想要出版一定要思考取 代性和自身獨立性的問題。這是傅月庵老師對於現階段出版界的評論與給予有出 版計畫同學的提醒。

「創作不要只學純文學」 接著談到創作,傅月庵老師也提出了許多建議勉勵創作所的同學,不要都 關在家裡, 「跨出去」讓自己和時代在一起,感受世界的脈絡,外面的天地很大, 不要只是閉門造車。老師談到,在創作大眾文學的時候,最重要的核心概念是「大 眾文學是為娛樂他人而寫,為讀者而寫」在創作的時候要思考讀者為什麼看這本 書,為甚麼讀者會願意看這作品。 所以作者自身跟外面世界的連結就很重要,首先要先跨出世界,離開心中的 「腦爽」,去思考讀者和自己作品之間的關聯。傅月庵老師拿時下很流行的家族 書寫舉例,為甚麼讀者需要知道你家族的故事?這和他們有什麼干係?在書寫的 當下不能遺忘這核心的問題,若是以出版為目標的書也需要注意這問題。 老師也討提到他認為「偉大的創作者是教不來的,但是好的寫作可以教的, 而且它是可以鍛鍊的。」老師也鼓勵我們多創作練筆,也許偉大的創作者是教不 來的,但是我們可以成為一位很好的說故事者。

「練習」 最後老師也提供了四點關於新手創作常犯的錯誤,以及創作時候可以注意的 地方:  故事: 創作時故事背景是什麼?這個故事要說給誰聽?創作者講故事的能力 如何?前面兩點老師舉例如最近很受歡迎的科幻小說,許多人在進行創作的 時候就僅是架空背景,但是忽略了與現實的貼合,閱讀起來就少了許多熟悉 或是貼合感。 

控制: 如何刪減、控制你的故事篇幅。傅月庵老師說「一開始創作要寫多,但 是出版要刪去。」作為一位創作者,要懂得控制自己筆下的故事,而不是被 故事控制,要懂得拿捏故事的篇幅。不要太過龐雜巨觀,不用一剛開始就預 計要寫一篇十萬字的小說出版,而是不如聚焦在故事以及內容如何緊湊不拖 泥帶水上。 技術性問題: 對於一個想要創作的故事,是不是非得要純文學,或是用一定的文體方 式做寫作。比如說完成一份紀實的報導文學,比小說更容易建構並且教導。 因為報導文學是有根及去完成的,會比一份無中生有的小說來得容易創作些。

23


奇萊文訊 第十期

在技術性上要考慮自身筆力,以及說故事的能力。 現實: 沒有人靠純文學過活的。文學可能是你的志向,但是要能夠滿足你的生 活。傅月庵老師說就連知名作家駱以軍,也沒辦法靠純文學生活。一位創作 者應該保持像駱以軍老師的態度「舉重若輕,且不以舉輕為恥」無論是純文 學的創作,或是《小兒子》較為輕鬆的書寫,都能夠收放自如。 最後傅月庵老師用一番現實的話提醒勉勵大家「出版界不是每一個人都 有理想,也不是每一個人都是好人」,但是還是有許多人志在提升文化與社 會,文學要多朝向外面廣闊的天地,使得純文學不僅僅是純文學。

24


12/4(四)文學講堂

文字編織的秘密 演講者/廖玉蕙 老師 主持人/楊翠 老師 紀錄/吳家佳 講者簡介: 廖玉蕙老師去年從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 創作學系及研究所教授職退休,目前專事寫 作。廖玉蕙老師的作品已散文為主,創作內 容多凝眸於本土社會現狀與生活經驗,發掘 一般題材中的亮點成為新主題。作品曾獲中 山文藝獎、吳魯芹散文獎、五四榮譽文藝獎 章及中興文藝獎,多篇作品被選入高中、國 中課本及各種選集。著作有《寫作其實並不 難—凝眸光與暗 寫出虛與實》 、 《純真遺落》 、 《像我這樣的老師》、《五十歲的公主》、《不 關風與月》、《古典並不遠—中國經典小說的 25 堂課》 、 《細說桃花扇》……等計六十餘冊。 本次講座邀請到廖玉蕙老師,用她一貫 幽默的風格和大家分享她文字編織的秘密。

從寫作的目的談起 楊翠老師認為廖玉蕙老師心中好像有一個燒不盡的火種。寫作的原動力是源 於心中的反抗精神「就是不吐不快」。 而寫作的目的是讓生活更容易,真實的呈現心中的想法,但台灣的學堂教育 限制了學生「說真話」的權利。在充滿謊言的時代裡,呼籲不要讓作文成為謊言 的競技場,鼓勵學生多寫真正想寫的話。

思想需要解嚴 廖玉蕙老師舉逢甲大學拖鞋案為例,證明傳統概念仍綁架多數人的思維。。 踩著拖鞋去上課是沒有禮貌的行為,涼鞋多了條鞋帶就可被接受,「難道禮貌的 分界是在於那一條線的差別嗎?」。 她從自身演講的經歷中,發現小學四年級的小朋友很踴躍想要表達自己的想 法,到了大學時學生反而不習慣也不願意說話了。因為學堂教育是一種只容許一

25


奇萊文訊 第十期 種想法,只有單一可能性的教育。 許多家長擔心孩子著迷於漫 畫,想要由閱讀圖像,進化到閱讀 文字,然而在升學主義方針下,無 助於考試的能力都不會受到重視。 重視書本而輕忽生命實踐成為時 代的偏見。過去幾年「搶救文言文」 的口號,文化的傳承不應該被寄託 在文言文上,應該搶救的是教育的 方法。 比起讀寫的能力,如何與人溝 通才是真正必須學習的。而文學解 讀需要具有周邊知識的輔助,才能 夠具有正確解讀文學的能力。

虛心以待新觀念 「橘子與氣球有什麼一樣的地方?」老一輩的人對於氣球只有圓形的單一想 像,而現在氣球的形狀卻有無限可能。一題小孫女答錯的題目突顯出時代的改變, 才驚覺許多觀念已經不合時宜,虛心接受新觀念能夠使人成長。

追求生活中的美學 許多的產品重視實用性而忽略了美感。買一個毫無美感可言的鐘回家,相看 兩生厭,那什麼不擁有一個功能性與美感兼具的鐘呢?追求生活中的美是必須的, 像空氣一樣普遍、不可缺少。因為美感是從生活中培養而成的。它會體現在你的 衣著上、字行中。

多元的創作題材來自多元的觀察 偶爾我們得抬首看看天,俯首思考。多元的創作題材源於生活中的觀察。 廖玉蕙老師認為,社會需要一些人的發聲才能夠變得更好。為一條消失的人 行道,向地方單位投訴、聯合社區居民抗議,是一段瑣碎的過程。「你不要這麼 麻煩,有人會去做。」「有人會去做?有人就是我啊!」,老師對於社會的關懷 展露無遺。 臉書是寫作的練習場,同時也是收集題材的地方。當面對持不同意見的人時, 何嘗也不是聽到不同的聲音,能夠接觸到社會更廣泛的面相。

26


寫作其實並不難 寫作其實並不難,寫作怎麼會不難?是與從生活中發現信念的難度相比容易。 從自身的故事開始說起是最容易的,練習情境的描繪。舉陳列先生的作品為例, 試著抓住寫作的亮點,凝眸於生活中的光與暗,寫出其中的虛與實。

推薦書單 《親情故事集》編選人/廖玉蕙 《古典並不遠—中國經典小說的 25 堂課》 《寫作其實並不難—凝眸光與暗 寫出虛與實》

附── 閱讀的要訣 1. 2. 3. 4.

首先你應該尊重自己的興趣所向,看你想看的書。 親近古典,放眼世界。 以有趣做為發端是個不錯的選擇。 美學的加入。

閱讀的收穫 1. 情緒管理:從容以對 2. 正面迎戰與勇氣:不退縮、不姑息 3. 化干戈為玉帛裡藏的機智 4. 溫柔敦厚

27


奇萊文訊 第十期

徵稿資訊

(照截稿日期排序)

 第十三屆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 徵文對象:以中文創作,有心提昇推理創作水準之作品均具備參加資格。本獎屬 新人獎,歷屆首獎(含前身【人狼城推理文學獎】)得主無參賽資格。過去參加 過【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 (含前身【人狼城推理文學獎】)的作品,不可重 新修改後再參賽。 徵文內容:文長在一萬五千字至三萬字之間的短篇推理 截止日期:2014 年 12 月 31 日 詳細內容請參照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網站:http://blog.roodo.com/taiwanmystery

 第一屆西藏自由文學獎 徵文對象:凡有興趣者皆可參加。 徵文內容:每組每人限投稿一篇。 散文組:徵求字數 4000 字以下的散文。 現代詩組:徵求 100 行以內的現代詩。 截止日期:2015 年 2 月 22 日 徵文主題及詳細內容請參照獎金獵人平台:https://bhuntr.com/tw/contest/154900

 第十二屆林君鴻兒童文學獎 徵文對象:凡高中以上在學學生皆可參加 徵選內容:可選擇下列其中一項參加 1. 未發表之童話創作作品一件,2 千字以內。 2. 繳交未發表之童詩創作作品一件,30 行以內。 截止日期:2015 年 3 月 9 日 詳細內容請參照東華大學數位文化中心: http://faculty.ndhu.edu.tw/~dccnt/app/news.php?Sn=103

28


 第十五屆東華奇萊文學獎 徵文對象:國立東華大學在學之大學部及研究所學生 徵文內容:短篇小說獎:以壹萬字至壹萬伍仟字為原則。 散文獎:以貳仟至伍仟字為原則。 現代詩獎:以貳拾行至伍拾行為原則,組詩亦可。 截止日期:2015 年 3 月 9 日 詳細內容請參照系網: http://www.sili.ndhu.edu.tw/files/14-1041-78373,r3251-1.php

 第二屆楊牧文學獎:文學研究獎 授獎對象:本校中國語文學系、華文文學系、英美語文學系碩、博士班(班別、 組別不限)在學學生 應選資料:作品須為畢業作品之計畫書或部分章節(須並附作品摘要)或完整作 品 截止日期:本系截止至 2015 年 5 月 1 日 詳細內容請參照系網:http://www.sili.ndhu.edu.tw/files/14-1041-78283,r3251-1.php

 第二屆楊牧文學獎:楊牧詩獎 授獎對象:35 歲(含)以下之中華民國國民,或 35 歲(含)以下台灣地區大專 校院畢業或就學中之僑生 應選資料:未出版之成冊詩集 截止日期:2015 年 5 月 20 日 詳細內容請參照系網: http://www.sili.ndhu.edu.tw/files/14-1041-78283,r3251-1.php

29


奇萊文訊 第十期

發行人:須文蔚 主編:張凱閔 執行編輯:柯泓屹、趙子瑄、鄭雅淳、李佩芳、 王汶莉、魏子芸、陳星夆、吳家佳 美術編輯:李婉如 校稿:林子維 特別感謝:孫文臨、戴世珏、吳東翰、白昕平、 郭懿欣、彭德展、戴睿駿 封面照提供:陳日瑒 2014 年 12 月出刊

30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