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UE北師美術館年報—2011-2013

Page 1

師 美 術

Annual Report of MoNTUE,



師 美 術 館 年 報

Annual Report of MoNTUE,



目錄 Index

典藏|Collection

10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百年石膏模製品

10

影像收藏

20

展覽|Exhibition

24

2012/9/25-2013/1/13 序曲展:依然是教育的先鋒,藝術的前衛

26

MoNTUE Special Opening: Still the Vanguard of Education, the Forefront of Art 2013/04/25-2013/07/25 北師美術館開幕大展: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

32

MoNTUE Grand Opening Exhibition: A Contemporary Dialogue with Michelangelo 2013/10/25-2014/01/19 「初心•頂真」當代工藝展

40

Originality•Purity 教育推廣|Education Program

48

研究出版|Publication

70

解構|De-structure

82

建築|Building

84

樓層|Floor Plan

86

統計|Statistic

88

財務|Financial Highlight

102

支持|Supporter

102


一天復一天 一個禮拜從 TUE 到 MON 時間無止盡流轉 舊時代傳承給新世代

走過百年 「北師」成立前,這裡曾經是臺灣美術的孕育土壤 「北師」完成後,這裡將會是臺灣當代藝術的跨域平台

將持續不斷寫下新的歷史

2


3


MoNTUE開展一場「變革」, 讓藝術的資源拓展並持續不斷的繁衍, 尋找突破傳統印象的「未來美術館」。

4


5


發動城市美學的引擎|Generator of City

美術館不僅是藝術能量的匯聚所, 更是發動城市美學的引擎

MoNTUE北師美術館(Museum

of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於2011年8月成 立,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一級輔教單位,這所 學校前身為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台灣總督府 台北師範學校、台灣省立台北師範專科學校、 台灣省立台北師範學校及台北師範學院,曾孕 育多位臺灣前輩畫家,是臺灣近代美術史與藝 術教育的發源地,在臺灣近代美術發展上具有 獨特意義。 作為一座大學美術館,承載的是「北師」一百 多年的校史,及於此所開展的臺灣近代美術 史,無形的歷史資產成為美術館的重要養分。 在美術館成立之初,為期許能與學校過往累積 的重要價值相連,故以「北師」為名。而北師 美術館的英文名稱Museum of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縮寫為MoNTUE,恰是 英文單字星期一(Mon)與星期二(Tue)的組 合,期待社會大眾日日都能在此親近藝術、探 索未來,共同攜手續寫新的歷史。因此 「MoNTUE北師美術館」兼具了「傳承」與「創 新」的意義,持續探尋美術館更多的可能性。 百年老校的人文底蘊與當代藝術的前衛視野相 互撞擊,創新的藝術能量於美術館持續匯聚生 成。MoNTUE發動著城市美學的引擎,靈活地 運用學校資源及創新的藝術能量,實踐當代藝 術展演,不間斷地落實博物館

美術館人才培

育,帶給校園內師生與社會大眾不一樣的視 野、觀點與學習資源,成為「創造知識」與 「創新價值」的場域。 6


7


8


9


典藏|Collection

MoNTUE北師美術館透過一系列的研究、展覽規劃與相關教育推廣活動,將收藏的藝術作品核心價值傳遞給 社會大眾。

①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百年石膏模製品 石膏模製品製作淵源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於1870年成立時,便至歐洲各地實地翻製重要歷史文物,這批風格與主題從中世紀到 十九世紀不等的石膏模製品(Plaster Casts of Master Works),均為西洋藝術史上的重要作品;當時,這 些模製品肩負起藝術推廣的重責,並提供早期美國藝術史研究者、藝術家,特別是建築師,直接接觸歐洲藝 術與古典建築藝術作品的寶貴經驗。 隨著時空的變遷、藏品不斷增加及多樣化,這些石膏模製品逐漸失去公開展示的機會,而維護如此大量石膏 模製品收藏的龐大壓力,使得大都會博物館於2005年開始將這些具有歷史意義的石膏模製品,以博物館教育 推廣與教學研究的目的贈予出去。如今已為美國與國際間許多博物館、大學以及藝文機構廣泛收藏。 MoNTUE永久借展的契機 2005年8月,林曼麗教授時任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特別向教育部爭取經費,經藝設系主任羅森豪老師、劉 德劭老師、郭博州老師的協助,於2006年與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合作永久借展,運回一批總數約一百 件的石膏模製品。 2011年,MoNTUE北師美術館成立,從中選出十一件作品,命名為Metro 11,經師生修護後,常設展示於館 內。於開幕大展時,選出一件重要作品—西方文藝復興大師米開朗基羅的《白晝》(Day)作為展覽核心, 進行主題延展探究,開展古典及當代藝術創作間的對話。同時,發展相關教育推廣活動,如石膏修護工作 坊、系列講座等,許多志工亦加入石膏模製品第一期修護工作坊,在志工們的努力之下,石膏模製品除去百 年的塵埃,重新展露風華。MoNTUE為拓展研究效益,也特別將石膏模製品從起源、相關論述、修護歷程及 未來發展等面向,出版相關專冊。 10


Metro 1 獅子與毒蛇 Lion Crushing a Serpent 132x183x107 cm 原作Original 安東路易巴里 Antoine Louis Barye (1796-1875) 1832-1835 銅雕 Bronze 法國巴黎羅浮宮美術館 Musée du Louvre, Paris, France

Metro 2 天使報喜 Annunciation 85x53x19 cm 原作Original 石灰石 Limestone 法國夏特爾聖主教堂西正面南側 South Portal, West façade, Chartres Cathedral, France 11


12

Metro 3 聖若亞敬浮雕像 Relief of Saint Joachim 207x77x30 cm

Metro 4-6 聖母升天 Assumption of the Virgin 142x80x23 cm

原作Original 1250-70 大理石 Marble 法國漢斯大教堂西正面內側 Retrofaçade, Reims Cathedral, France

聖母之死 Death of the Virgin 135x65x31 cm; 136x59x31 cm 原作Original 安德里亞•歐卡納 Andrea Orcagna (1308 –1368) 1359 大理石 Marble 義大利佛羅倫斯歐聖米迦勒教堂神龕 Tabernacle, Orsanmichele Church, Florence, Italy


Metro 7-8 童貞瑪利亞與伊莉莎白( 聖母探訪) Virgin Mary and Elizabeth (Visitation) 130x44x12 cm 聖馬太像 Saint Matthew 135x46x11 cm 原作Original 木刻 wood carving 法羅群島聖歐拉夫教堂長凳側板 Pew end, St. Olav’s Church, Faeroe Islands 13


Metro 9 螺旋柱 Spiral Columns 228x20x20cm x 2 原作Original 1220-32 大理石 Marble 義大利羅馬聖喬凡尼教堂 Church of San Giovanni, Laterano, Rome, Italy

14


Metro 10 四福音書作者讀經檯 Lectern Carrying Symbols of the Four Evangelists 130x58x42 cm 原作Original 尼可拉•皮薩諾 Nicola Pisano (1220-84) 1265-68 大理石 Marble 義大利西耶納大教堂講道壇 Pulpit, Siena Cathedral, Italy

Metro 11 八角基座 Octagonal base 85x47x13cm 85x53x13 cm 原作Original 尼可拉•皮薩諾 Nicola Pisano (1220-84) 1265-68 大理石 Marble 義大利西耶納大教堂講道壇 Pulpit, Siena Cathedral, Italy 15


16


白晝 Day 182.9 x 76.2 x 101.6cm 原作Original 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 (1475-1564) 1526-1531 大理石 Marble 梅蒂奇家族禮拜堂 Sagrestia Nuova, Cappelle Medicee, Italy 17


1

2

3

4

1. 參與石膏模製品修護計畫的學生正著手修護作品《最後的審判-地獄》 (The Last Judgment with the Damned),為「西耶納大教堂中世紀八角 講道壇」(Pulpit, Siena, Italy)的局部。 2. 安置於北師美術館二樓高處的《四福音書作者讀經檯》(Lectern Carrying Symbols of the Four Evangelists),為「西耶納大教堂中世紀八角講道 壇」的局部。 3. 置於北師美術館一樓大廳的石膏模製品「聖若亞敬浮雕像」修復前後。 4. 林曼麗教授與參與石膏模製品修護的森純一老師,一同欣賞著米開朗基羅 的《白晝》雕像。 18


19


② 影像收藏 北師美術館《序曲展:依然是教育的先鋒•藝術的前衛》展覽,特別邀請蔡明亮導演創作《化生》作品並予 以收藏。此作品呼應展覽中臺灣畫家們的自畫像主題,以四個長鏡頭和一張陳澄波的遺照,構成三十二分鐘 的影像。 身為當代華語電影的創作者,蔡明亮導演從很早便開始以「藝術家之姿思考與實踐影像思想的殊異方式」1。 他的影像不僅是電影,也是後設電影媒介的藝術實踐,其創作每每能帶領觀者回歸到影像自身思考時間和空間 的藝術本質。 創作理念 《序曲展:依然是教育的先鋒•藝術的前衛》基於日治時期的歷史時空背景。從東京美術學校(現為東京藝 術大學)自日本現代油畫啟蒙師藤島武二、小林万吾等開始,接續以石川欽一郎及小原整兩位日籍教師於臺 灣教學之無私傳承為主調,將北師畢業師生代表作,串聯為一脈相承的東亞美術史風格譜系。在由畫會活動 至臺府展的作品,以及臺灣畫家與東京美術學校的關係等,深入探討臺日美術交流,進一步勾勒出二十世紀 臺灣近代美術發展的大歷史脈絡。 從這個看似與「電影藝術」創作無關的展覽中,電影正可以發揮其中的關鍵作用。臺灣美術史的研究結合展 覽的呈現機制,已發展了將近二十年,漸漸發展為一種固定的格式,與其他藝術門類的跨域互動漸少,在展 覽的策畫上也較缺少一種新的面貌與可能性。而蔡明亮導演長年創作電影,並從事與不同藝術形式的對話互 動,如舞台劇、展覽等,都是蔡明亮不斷追求創作高峰的努力。如何透過自身的創作,跨越不同的藝術門類 與展覽範式,從而跨越時代、族群等等的框架,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的展場內,與這些臺灣前輩畫家們發生 互動,對於電影藝術來說、對於臺灣藝術史展覽機制來說,都是一個可遇不可求,百年難得的機遇。 因此,蔡明亮導演以一個小規模的拍片計畫,以北師美術館序曲展中參展藝術家陳澄波所遭逢的歷史變故與 受難角色出發,結合電影重現歷史場景的方式,重新回顧一個歷史事件的發生,藉此與參展藝術家及其作 品,特別是自畫像,發生對話;經由創作的再次發生,以帶有約略自傳性質的、致敬性質的意念,向畫家們 表達他深自珍惜的崇敬,而這也是一種對於歷史的、對於藝術的,一種新的展覽詮釋。

1

20

孫松榮(2013)。〈寂靜的盛況──記蔡明亮的《化生》〉。《MoNTUE北師美術館序曲展》,林曼麗總策畫。臺北:田園城市。


︽化生︾創作源起來自陳澄波

事件中槍殺的遺照,有四個主要鏡頭,由李康生、楊貴媚演出。 228

21


蔡明亮導演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生討論《序曲展》展覽內容。

演員李康生在演出《化生》時的拍攝現場。

《化生》於美術館B1拍攝情形。 22


於北師美術館一樓講座區舉辦的《化生》首映會,以面向街道、校園兩側玻璃落地窗上的布簾作為投影區域,營造出特殊的放映效果。

蔡明亮導演與李康生在地下室放映的螢幕畫面前。 23


展覽|Exhibition 在美術館的建築空間中, 一次又一次翻新美術館空間的價值。

MoNTUE北師美術館自2011年開館以 來,長期與國內外各機構

館舍、策

展人、藝術家合作交流。2012年與日 本東京藝術大學合作,舉辦《序曲 展:依然是教育的先鋒,藝術的前 衛》,集結日治時期臺灣前輩藝術家 的重要作品,展覽帶領觀眾回到歷史 發生的「當下」,認識悠久歷史累積 的價值;2013年,舉辦開幕大展: 《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以米開 朗基羅的雕刻作品《白晝》(Day) 為核心出發,連結跨領域的藝術創作 開啟不同議題的想像;2013年的「初 心•頂真」當代工藝展,將眼光轉向 並探尋「物」與「人」建立關係的源 頭,展出海內外工藝家的經典作品。 透過實驗思維的展示手法,持續不斷 跨域探索,並運用美術館建築空間的 獨特性,開啟藝術創作多元語彙的敘 事表現,引發藝術創作、建築空間、 觀眾之間的相互對話,激發全新的作 品解讀路徑,一次又一次地讓美術館 的角色產生更為創新的想像。

24


25


序曲展 MoNTUE Special Opening 依然是教育的先鋒,藝術的前衛。 Still the Vanguard of Education, the Forefront of Art.

26


27


百年美學素養及當代視野 《序曲展》展出畢業於北師而後至東京藝大的臺灣前輩畫家的作品,其中除藝術家的畫作、雕塑、攝影外,亦 展出畫家所師承教授的作品。序曲展的策展規劃,試圖於展示、詮釋與敘事上突破「傳統」,呈現藝術家的存 在與重要性,凸顯臺灣美術的深度及內涵;並邀請蔡明亮導演以前輩畫家作品出發,拍攝當代電影向前輩畫家 致敬。同時,序曲展提升了大學美術館的當代視野,並為北師美術館開啟未來展覽充滿前瞻性的基調。

重建生活感的講座活動 因應序曲展在二樓挑高區所構架出的立體年表,時間、空間與畫家師承對應的關係細緻而生動地呈現,展覽 更邀請海內外專業學者佐藤一郎、蕭瓊瑞教授等人,評析作品中的形式表現與背後的故事,以臺灣美術史的 史觀關注每位畫家的定位影響,針對其生命與創作進行分析;而後延伸擴展討論面向,邀請佐藤道信教授談 「近現代日本『美術』的發展」,明析日本當時的美術狀況與跨域影響。 北師美術館並與臺大出版中心、臺灣文化研究員合作,以文學、史學等觀點研究出發,在藝術與生活的風範 上,以文史哲與美學的共構架構並重現當代生活風範的講題,如蔡蕙頻老師討論「日治時期臺灣女性的就業 狀況」、姚村雄教授談「日治時期臺灣的現代設計啟蒙」等,多面向的討論體現出日治時期的生活氛圍。 28


策展人|林曼麗 展期|2012/9/25-2013/1/13 參展藝術家│ 臺北:倪蔣懷、劉錦堂、黃土水、陳澄 波、張秋海、郭柏川、廖繼春、李梅 樹、彭瑞麟、陳植棋、李澤藩、楊啟 東、葉火城、李石樵、蘇秋東、鄭世璠 東京:石川欽一郎、小原整、藤島武 二、小林萬吾、岡田三郎助、田邊至、 吉村芳松

海報 Poster

「序曲展」展覽的發想與思考跳脫歷史的線性研究,不以流派風格的歸納與分析來論述和展示臺灣近代美術 史,策展的核心概念是:試圖回到歷史發生的「當下」,而非從歷史的「後設」角度出發。 當下就是人、事、物和時空環境的因緣聚合,這些機緣巧遇創造了今天的「歷史」;回溯一八九五年總督府 國語學校(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的前身)的創設及當時臺灣年輕學子透過美術教育的啟蒙,形塑了臺灣近代西 洋美術的篇章。這一段共同記憶藉由許多不同的歷史論述,已經形塑了一種顛躓不破的真理範式;以線性的 時間觀,架構了一套嚴整的論述框架,將臺灣日治時期的美術發展建構成為單一的展呈工具,因此一件獨一 且永恆的作品也成為集體的個別例示,作品的內在意涵、美感及畫家當下的思維反而被化約了。 為突破此僵化論述,「序曲展」展覽試圖跨越時空回到歷史的「當下」,讓作品回歸它初始的面貌、回到自 我凝視的原點。在展場中,多幅作品以懸掛半空的方式漂浮(floating),歷史年表成為三維立體的地面座 標,觀者可任意穿梭在作品之間,與之「直觀」和「對話」。而MoNTUE多重視點轉換的空間特性,也讓懸 浮其中的作品與具穿透力的外牆產生呼應。 此外展覽呈示出自1910年代至1940年代中期留日的臺灣畫家們的自畫像,每一幅畫家肖像皆特別以無作品說 明(label)的方式,單獨且乾淨的在展間呈現;畫家主體的自我凝視也因而彰顯。 本展亦結合了蔡明亮導演的電影創作《化生》,演員當下的生命與前輩藝術家陳澄波的遺照影像結合,成為 展覽一重要「接點」:歷史藉著影像再生回到當下,而當下的生命亦延續承接起歷史。 29


酷卡 Postcard

摺頁 Brochure 30


31


北師美術館開幕大展 MoNTUE Grand Opening Exhibition

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 A Contemporary Dialogue with Michelangelo

32


33


新的開端 開幕大展:《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以西方文藝復興 大師米開朗基羅的《白晝》(Day)出發作為核心,進 行主題延展探究,將東西方藝術創作並置於空間中進行 對話,發展出多元敘事架構,且多重可解。MoNTUE更 由展覽之敘事發展出一系列教育推廣活動,如舉辦藝術 家對談、專家導賞、電影哲學講座等活動,引導觀眾從 不同角度認識展覽。 策展人|林志明 展期|2013/04/25-2013/07/25 團體│Damien Hirst、Christian Mar-

參展藝術家 clay、Bill

Viola、Jeff

Wall、Thomas

Struth、

Thomas Ruff、Andy Warhol、Slavoj Zizek、謝德慶、 陳界仁、張乾琦、曾御欽、吳季璁、劉瀚之

文藝復興與當代、西方與臺灣間的對話 「北師美術館」的成立,其緣由來自於美國大都會博 物館的一批長期出借石膏模製品收藏,因此,開幕大 展從中選定一件重要作品,即西方文藝復興大師米開 朗基羅的「白晝」(Day)作為核心,進行主題延展 探究,開展出古代及當代傑作之間的對話,其展出作 品橫跨世界與臺灣,提示跨文化的迴盪空間。 此次展覽的特點,除了集合美國大都會及法國羅浮宮兩 大世界博物館的收藏,進行細部的探索,並由此發展出 數個線索問題性線索,將許多西方當代藝術中的重要作 品(包括Damien Hirst, Thomas Ruff, Thomas Struth, Sam Taylor-Johnson, Bill Viola, Andy Warhol),再加 上臺灣各世代翹楚的藝術家(謝春德、陳界仁、張乾 琦、曾御欽、劉瀚之),進行作品之間的對話,企圖打 破藝術展覽的既有成規,展開新的相互照明可能。

回視

背後

米開朗基羅《白晝》一作,原和《夜晚》形成對稱及 對比,兩者結合並和《黎明》及《黃昏》兩兩相對。 觀察其所在麥第奇禮拜堂(Cappelle

Medicee)的對

稱設計,《白晝》和《夜晚》一樣都是身體高度扭 曲,呈現出巨大張力的姿態,這和《黎明》及《黃 昏》的鬆弛形成對照。仔細觀察《白晝》,更可見到 它的背、手、腿等部位的刻意扭曲、甚至已超過平常 人體的可能。

34


《白晝》人物的頭部,採取了一種向背後回轉、回看 後方的姿勢,雖然這和原來禮拜堂作為家族墓室的構 想相符,但這件作品人物的眼窩凹陷、眼睛刻畫不明 確、引發它是未完成或描繪盲目的爭論。在盲目這條 線索上,其象徵意義被認為意指人物以無畏的勇氣轉 身面向所有的攻擊,但他卻無法看到人生最致命危 險,即時間侵蝕帶來的死亡。 由米開朗基羅塑造《白晝》這個複雜的綜合體出發, 除了呈現更多米開朗基羅畫派臨摹素描外,並發展出 「回視」與「背後」這兩個主題,使其相互纒繞對 話:展覽觀察由西方近、現代繪畫(委拉斯奎茲、馬 奈)開始的直視觀眾主題,如何在華荷、史楚斯、魯 夫、維歐拉、赫斯特等人影像作品中得到新的發展, 而臺灣藝術家陳界仁、張乾琦、劉瀚之又如何在他們 各自當代關懷中轉化了這個主題。對於人體姿態及背 部的展現,其實是米開朗基羅人體造形中,較少為人 注意,但又一直持續的表現主題,這個罕見的主題, 像是一道歷史中的潛流,在魯夫、曾御欽、謝春德、 劉瀚之作品也有各自的發展。

面對死亡的沉思(memento mori) 更加令人感受到主題上普世性的,當是和生、死有關 的主題。時間的侵蝕和面對死亡的沉思(memento mori直譯為憶起死亡的時刻),自然是米開朗基羅麥 第奇墓室-禮拜堂的核心主題。這主題在當代藝術中 並不缺席:赫斯特用嘲諷的方式面對它、維歐拉處理 此主題時呈現出跨越藩籬的連結、華荷作品則帶有令 人印象深刻的青春詩意。更明顯的是,珊•泰勒-強 生在以錄像形式改寫米開朗基羅著名的《聖母慟子 像》時,亦表達對此一主題的當代看法。臺灣的藝術 家也在各自的作品中展現面對死亡的沉思:謝春德談 及宇宙的毀滅重生和人類因素間的關係、陳界仁質疑 酷刑中死亡與狂喜是否真能相遇、張乾琦則拍攝一直 處於受死亡及監控威脅的逃亡者如何能有重新面對世 界的可能。 這樣的對話,突破了一般的展覽框架,使我們有可能 看到一些新的相互理解正在形成。

35


米開朗基羅《白晝》(Michelangelo, “Day”)的石膏模製品與達米安•赫斯特的《為了上帝之愛,祈禱》(Damien Hirst, “For the love of God, Pray”)在展間中經過陳設的特別安排,即便是不同時代、媒材的作品,也能在主題上產生相應的趣味。

為了還給觀者一個直觀面對作品的空間,在《開幕大展》展覽中的作品都以「無作品標籤」的方式展陳;而作品說明卡則於二樓的展場一 隅單獨呈現,可自行取用並裝訂成冊。

36


羅浮宮借展的米開朗基羅畫派素描,與陳設的玻璃窗上反射的影像。影像是珊•泰勒 -強生的《哀慟》(Sam Taylor-Johnson, ‘‘Pietà’’, 2001)以及安迪•華荷的《試鏡: 艾迪•賽姬維克》(Andy Warhol, ‘‘Screen Test: Edie Sedgwick’’, 1966),前者與米 開朗基羅的《聖母慟子像》(Michelangelo, “Pieta”, 1498-99)有著顯著的對話和反 襯關係,後者則將畫面凝駐在青春又脆弱的面龐上

湯瑪斯•史楚斯(Thomas Struth)的兩幅攝影作品《奧津一家,山口1996》(”The Okutsu Family, Yamaguchi 1996”)、《李希特一家(1),科隆2002》(”The Richter Family 1, Köln 2002”)在三樓的展間中以相對的方式陳設,作品透過鏡頭呈現出家庭 成員內的連結關係。

37


3

4

1 5 2

38

1. 2. 3. 4. 5. 6. 7.

6

主視覺海報 酷卡(正、反面圖案可接合) 導覽手冊(正面) 導覽手冊(背面) 導覽手冊(展開) 導覽手冊(現場陳列狀況) 導覽手冊(現場陳列狀況)

7


39


「初心•頂真」當代工藝展 Originality•Purity 回歸生活的展覽 職人工藝為用而作,展覽核心從人對自 然土地的化用與關懷為出發點,以充滿 手感溫度的物件道出人的日常故事。 展出串聯生活習慣的物件,將美術館綴 點得仿若劇場一般;觀眾遊走其中,貼 近深具生活氣息的工藝品,時刻縈繞著 親切的熟悉感。 而不定時在美術館現身織布的織女,穿 梭在經緯線交織的空間,使得物件組構 成的空間飽含人味,亦讓觀眾在觀展的 過程中即刻體會到強烈的工藝之美。

40


策展人|姚仁寬、羅森豪、胡佑宗、尤瑪•達陸、劉得劭 展期|2013/10/25-2014/01/19 參展藝術家 團體│ Atelier、IKTT、Konstantin Grcic、森本喜久男、尤瑪•達陸、弗耐•瓦旦、李姿玲、吳明錩、卓也小屋、林文山、林美如 、林崇堯、林群涵、林龍杰、帕特里西奧•薩爾米安杜、周育潤、蘇素任、莊碩嘉、連瑜佩、許仲恩、陳君岱、陳高明、 陳景林、陳淑燕、黃耿茂、游孟書、彭紹翔、曾啟庭、曾淑惠、蔡宗隆、蔡皓霓、劉俊卿、劉晨旭、劉興澤、賴依欣、龍 華偉、羅紹綺、蘇保宏、鐘藝陶瓷

41


序言────總策畫│林曼麗 「初心•頂真」展覽將眼光轉向,探尋「物」與「人」建立關係的源頭,也就是工藝。 在任何人類世界之中,「物用」的發生可說是一切文明的起始;也因為「物」和「用」,如法國人類學大師克 勞德·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 1908-2009)的名言「技藝,是人在宇宙中為自己找到的位置」;在人 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環境、人與自身……的種種關係之中,工藝可說扮演了非常關鍵的角色。日本民藝之父 柳宗悅曾說:「藝術越接近理想則越美,工藝則越與現實交融則越美」,強調「美」是「用」的體現,用與美 的結合即是工藝;工藝的追尋不可能自外於現實的人類處境,工藝的製作源自於自然賜予的素材,沒有素材, 當地就沒有工藝可言,因此它必須以高度的細節與實作為基礎,反覆勞動時時惕勵,無恆產而有恆心,可說是 工藝精神的寫照。 這個展覽邀請了本校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的羅森豪與劉得劭教授,以系所專長的陶藝與木工為出發點,呈現創 作的現實與突破;同時與臺灣工藝研究所姚仁寬組長合作,探討當代臺灣工藝發展的多元面向;此外胡佑宗先 生則以傳統臺灣藍染的復興為主軸,探究傳統工藝的新生契機;而尤瑪•達陸女士以泰雅族原住民的傳統編 織,以及森本多喜男先生以柬埔寨傳統「伊卡」織布的傳承為題,探究一個以亞洲為基礎的工藝產用的革新與 重建……工藝與美結合,參與生活,源自自然,勤勉勞動,甚至攸關產業經濟發展,透過工藝,也讓我們重新 思考生活的價值。 這是一場物的饗宴,也是一齣人的劇場,唯有以創作者的初心,而至於頂真,就是這個展覽的故事。

生命織圓────策展人│尤瑪•達陸X劉得劭 如果沒有字詞可供追溯與記憶,那麼文化如何傳承?對泰雅族來說,「織布」(Tminun)這件事便是他們傳承 文化的其中一種方式。 泰雅族織布與人的生命過程是密切相關的,織布的經緯線交叉貫穿生命,傳統織布完成布料時會是一個圓形, 如同生命的迴旋,族人自出生到走向彩虹橋,再重新開始循環。而織布這件事又纏繞了泰雅女子一生。 一個人的一生每一個階段都與織品有著對應:自嬰兒呱呱落地,祖母與母親便會為她織出襁褓布。襁褓布花樣 樸實,象徵長輩對小孩的期許──平凡而強韌。當她長成少女,她必須學會織出繽紛的片裙,並傳授織布技 術,成為善織的織女榮耀自己、榮耀家族。在出嫁之前必須親手為自己織完大紅新娘服,新娘服結合各種織法 和圖紋代表家族的符號,也代表祖母與母親的祝福。當她成為母親,便辛勤地為家人編織衣服、頭飾與生活織 品;當她即將死亡前往祖靈的彩虹橋時,她將親手為自己織出裹屍布。 最後,家人將她如同剛出生的小孩一般的蹲屈姿勢,用裹屍布包裹身體形成一個圓葬於家中。而裹屍布與襁褓 布的花紋相近,出生與死亡,皆為相同的原點。 本展區所訴說的是織布工藝中與生命的連繫,透過大量的泰雅傳統與當代織品裝置,回望生命的原點,思考文 化的深度與傳承。另外結合本校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師生,設計與製作改良式織布與織帶機,於展覽期間舉辦 織品教育推廣活動,讓觀眾成為本展的一份子,體驗不同於以往的觀展經驗。

42


從土地到時尚────策展人│姚仁寬 何謂時尚?在現代美學的意義裡,「能展現其個人美感又能被人所接受,可稱做時尚」。如此,深具美感的工 藝作品是否可稱之為時尚? 舉目所見時尚展台上的動物斑紋、皮草皆取諸自然,從時尚出發,我們看到自然不斷在生活躍出、閃爍。在現 代都會生活中,人和自然似乎相距遙遠,但看似與自然脫節的人類,總不斷在任何細節中模擬、塑造、想像自 然。而工藝,從土地找尋材料,順從自然,也隱約和時尚相通。 工藝之美與自然的緊密結合,將生活提升到美與適的舒態,這種悄然整合心靈和物質的關鍵十分簡單,端看人 是否掌握自然中美的頓悟,而非從土地到時尚的實際距離。 在本次展覽中,將運用國內外案例,闡述工藝依賴人對自然材質的深化與技藝專精,結合設計美學,產出有力 量的當代工藝樣貌,成為現下社會發展的趨勢。

從泥土中生長────策展人│羅森豪 或許訝異,我們何以一群青壯職人作為這次陶藝展演的主要脈絡?在這九位的參展藝術家的身上,我們可以見 到他們本著對土壤的執著,放棄利益,欲將外界繁雜的喧鬧揉進土中,燒製成自己的故事。但在這些充滿理想 的故事後,卻是一段夢想與現實抗衡的過程。 他們都是師範院校畢業的學生,大都捨去公費生或安穩飯碗,一頭栽進陶土創作中,紛紛至國際展覽闖蕩、國 內外研究進修。無論在國內耕耘或在國際間遊走,他們從自身與國際經驗中,試圖為這塊土地盡點心力時,卻 屢屢挫折,在個人生存要件與藝術創作現實之間來回拉扯,卻仍堅持繼續創作的能量。他們從原鄉出發,以鄉 土為本,驀然回首卻發現鄉中無土。 經由本次展覽所形成的青壯職人切片,來顯微臺灣社會型態的變遷,並觀察當代工藝的發展、矛盾與困境。這 是個開始,或許在下一個世代來臨時,我們能再回來追蹤這一塊斷片。社會如何看待、反思這群藝術家的行為 與創作熱情,細察他們的變化以及他們怎麼找尋生存、創作的並行線。進而觀看世界各地陶藝發展現況,檢視 泥土所呈現的文化與人們之間的現在、過去與未來。

從原生到化生────策展人│胡佑宗 工藝,脫胎於人類生存狀態的最初樣貌,大自然的嚴酷考驗與其蘊涵的資源,激發出人類為求生存的創造潛 力。在臺灣庶民的工藝發展中,不論在歷史、產業或生活,藍染都佔有一席之地。然而,近代工業替代品的出 現,幾乎讓自然染工藝消失,也使生活中喪失天然染織所蘊涵的能量,以及與自然生命搭接的直觀感受。如今 在許多有心人的投入下,藍染產業的生機又在眾心齊力中悄然露出曙光。 眾所悉知「青出於藍」的說法,佐映了藍染經由上千年時光,擠壓淬鍊出的智慧和傳承。藍染的生產製作,得 緊趁著晨露未乾之際採收,爾後剪枝、浸泡、過濾、打藍,成為藍靛。藍靛還原為染劑,則需補充各類的助劑 協助轉化,幾經繁雜手續流轉,這才能成為透明的暗綠色染劑,進行布料的染製。在一道道過程中,我們識得 自然界的生命與能量逐步凝結,再轉饋到人類生活所用的器物裡。 為了體現策展的意圖,將藍染的美麗廣被凝視閱讀,我們邀請了工藝家、設計師與藝術家,嘗試用不同的嶄新

43


角度回看藍染這門傳統工藝。展覽內容大致分為以下三個區塊: 技藝原貌:將藍染過程中較不為人知,但却飽含生命力的過程,以裝置的方式呈現出來。 生機創現:由工藝家、時尚創作者到攝影師的不同類型的創作與嘗試,重點在體現藍染背後蘊涵的生命力,以 及對於生存和環境的人文反思。 原態透思:用藝術家與科學人的雙重視野,重現藍染生命本質的樣態。 在這次的展覽中,我們希望重究藍染的原貌,藉由不同視域為工藝帶來新的思索,體會大自然生命力在工藝當 中的多元展現,並期待引領觀眾看到屬於這個時代的新連結,在自然、生命和人類生存之間所存在創造性的嶄 新面貌。

在2F挑高區懸吊的泰雅族織品,以「生命織圓」的概念排列呈現:出生的襁褓布、為自己織的衣 物、嫁衣、為家裡成員織的衣物、以及為自己備妥離開人世的裹屍布。 44


展區﹁從土地到時尚﹂,展台採用伸展台的概念, 讓觀者可繞行觀賞工藝品各個角度的美感。

展區﹁從泥土中生長﹂,展出的作品皆為國立臺北 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系學生的陶藝作品。

藍染在浸泡染液之前,會先捲扭成各樣姿態,以創 造出不同的花色。藝術家特別展陳此一階段的工 藝,姿態各異的藍染卻有著水平的藍染線,彷彿浸 泡在無形的染料內。

4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46

主視覺海報 作品導覽平面圖 館長序 館長序包覆於作品導覽平面圖內 酷卡 導覽摺頁背面(摺起) 酷卡 導覽摺頁背面(展開) 導覽摺頁(展開過程) 導覽摺頁(展開過程) 導覽摺頁(展開過程) 導覽摺頁(展開過程)

1

9

2

10

3

4

5

6

7

8

11

12


47


教育推廣|Educatio 美術館不僅對大眾開放,而推動藝術 教育也是美術館的重要任務。 MoNTUE於2011-2013年間,結合音 樂、電影、戲劇、舞蹈等藝術領域, 開創豐富多元的藝術教育推廣項目, 發展「遊學基地」,如志工培訓、導 覽、講座、工作坊、兒童藝術教育推 廣、音樂會、電影哲學講座等,分以 學童、成人和校園、社區為對象藝術 推廣,創造「主動遊學」的互動模 式。提供觀眾更多元豐富的藝術資 源,給予來自不同背景的社會大眾, 親近藝術的多種途徑。將藝術能量向 外擴散,讓藝術的種子以美術館為基 地向外不斷繁衍。

時任教育部政務次長陳益興於《序曲展》開 始,支持館內「美術館教育與藝術教育推廣計 畫」,共154萬。 48


on Program

49


孵育中的美術館 每個未完成都是朝著完成在持續進行著……

50


美術館未完成──開館前的籌備期 美術館未完成能發生什麼事呢? 在硬體尚未建置完成之前,軟體是不被此束縛的,北師美術館循著 這樣的概念,在美術館空間本體未齊全前,透過藝術活動、講座與 工作坊,讓教育推廣比展覽先行,對內讓館員在還未正式開館前熟 悉業務,對外讓美術館能見度增加。 2011年9月起,北師美術館在成立之前,開始展開一段與公眾對話 的初始過程,回到校園,以此作為出發的基地,透過學院的自由風 氣作為基礎,在當中以藝術進入觸發校內學生,美術館開放的性格 更擴散到校外,感染所有未來的可能觀眾族群。

51


美術館行政入門 為北師美術館寫前傳,聯合校內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以MoNTUE Art Notes為主題策劃出三個系列的講座 工作坊,透過國內國外美術館實務與經營角度切入,提供相關經驗分享,也同時為有志一同的志工們的先備 知識打底。在第一系列「給新手的12堂課─美術館實務工作坊」中,MoNTUE邀請了各大美術館的專業館 員,細分典藏組、展覽組、活動推廣組等專業部門,從各美術館的特色發展出風格迥異的經營策略,藉由不 同美術館的分享,引領學員全方面的深入了解美術館藝術行政的相關細節。 此外,實際走訪各個美術館辦公室,讓工作坊學員在實務的操作面與理論層面兼有收獲。第二系列「藝教小 行星:美術館教育研習坊」的活動則擴充了藝術教育層面,邀請美術館藝術教育專長的專家,一同舉辦多場 演講與工作坊,為日後MoNTUE的教育推廣活動埋下深厚基礎。第三系列則邀請到羅浮宮資深研究員Régis Michel進行國際交流,討論目前美術館經營的危機:文化與產業的間隙。

「給新手的12堂課─美術館實務工作坊」的課程之一於當代藝術館研習,讓學員了解實務的美術館營運細節。 52


MoNTUE Art Notes I 給新手館員的12堂課:美術館實務工作坊

MoNTUE Art Notes II 藝教小行星:美術館教育研習坊

MON-TUE X MoNTUE 美術館未完成活動

MoNTUE Art Notes Ⅲ 北師美術館國際交流系列 53


志工 & 實習生計畫 藝術小行星服務與推廣 美術館主體日益建成,作為大學美術館的MoNTUE,面對廣大校園與校內師生介紹學校新誕生的藝文地標,館 員在籌辦展覽的同時,亦親自向師生介紹美術館空間概念與未來規劃,藉由提問與互動的方式拉近美術館與校 園間的距離。MoNTUE長期招募了不同學科專業、族群的藝術小行星,讓他們在參與展覽籌備與執行的過程 中,對北師美術館有了更深的認同感。此外,規劃一系列針對展覽相關的志工專業服務課程,逐步帶領藝術小 行星更知悉美術館業務。 美術館實習 MoNTUE為培育美術館藝術管理人才,協助與媒合對於當代藝術及美術館實務有興趣之在學大專院校學生、研 究生,或對美術館相關實務訓練需求者至本館實習與研究,以期更知悉館舍之運作與落實人才培力。

導覽 美術館發展「定時導覽」為每日的觀眾群服務,使觀眾藉著導覽員的引領,觸發更多對於展覽的想法。 MoNTUE也注重兒童的導覽活動,在規劃上使年齡層偏低的觀眾群,有機會親近展覽進而了解美術館場域。本 館定時導覽特別之處在於導覽員多半為學生,來自不同系所領域,在切入討論展覽時因所學的觀點各有殊異之 處;這批受過訓練的導覽員,活化了原初的展覽,使導覽過程更饒富樂趣,此外透過不斷的導覽敘說,亦轉化 為導覽員的成長經驗。

54


1.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設系的系主任,也是《開幕大 展》的策展人林志明教授,為與會貴賓講解謝春德 的《降生》。 2. 小朋友在模仿藝術創作的模樣。 3.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參訪導覽。 4. 館員正在與國小學童導覽石膏模製品修護的過程。

1

4

3

2

55


多元化的實驗講座 搭配各檔展覽內容,發展出系列藝術推廣活動,如藝術家對談、專家導賞、電影哲學講座等。如「藝術家對 談」邀請藝術領域的各方學者、藝評、研究員、新銳策展人帶領進行,由淺入深逐步進入展覽核心;而「專家 導覽」則從不同領域的觀點切入展覽,與觀眾分享觀察,共同討論。入夜後的美術館,更發展出以各類項主題 發想,誕生「電影哲學講座」活動,透過賞析觀眾耳熟能詳的電影,串聯起展覽的核心命題,激起更多展覽的 討論面向。多樣化的實驗講座引導觀眾從不同角度深入了解展覽內涵,使展覽元素之抽象性與多重可解的特性 於實驗講座中展開。

56


工作坊 自美術館未完成階段以來,MoNTUE發展更多元的藝術教育推廣活動,並與各藝術家

團隊、策展人等共同合

作及發展。隨著MoNTUE裝修設計監造的豐田啟介先生參與美術館陳設討論,發展駐校藝術家的系列活動,對 於正在成型的空間、施工的展演,發起未完成狀態的想像,思考藝術家能如何引領學員創造軟體公共藝術。藝 術家鈴木貴彥《Sharing Bricks》、葉怡利《超能.玩》、席時斌《從想像到事實的結構》、以未完成的美術 館為發想對象,取用施工中的美術館素材,輻射出美術館與公共藝術的連結,帶領學員一步一步落實未完成的 美術館想像。

鈴木貴彥《SharingBricks-Souvenir Bricks-Souvenirforforopening openingof ofthethe museum 1.鈴木貴彥《Sharing museum project》以美術館所在地之前的舊建築拆除下來的磚塊碎片製作而 project》以美術館所在地之前的舊建築拆除下來的磚塊碎片製作而 成,這些紀念作品分送給參與美術館開幕的觀眾們,共同慶祝一個新 成,這些紀念作品分送給參與美術館開幕的觀眾們,共同慶祝一個新 建築的誕生。 建築的誕生。 葉怡利《超能•玩》,參與的學生將 2.葉怡利《超能•玩》,參與的學生將身 身體轉化成不同的角色扮演,最終再 體轉化成不同的角色扮演,最終再由藝 由藝術家以錄像剪接完成作品。 術家以錄像剪接完成作品。 席時斌:「從想像到事實的結構」, 3.席時斌:「從想像到事實的結構」,參 參與學生藉由繪製大面積圖面體驗身 與學生藉由繪製大面積圖面體驗身體之 體之於工具的關係。 於工具的關係。 張博智《DataWave》藝術家將北師美 Wave》藝術家將北師 4.張博智《Data 美術館facebook的網路流量轉化為即 術館facebook的網路流量轉化為即時的視 時的視覺形象──一片湧動的海洋, 覺形象──一片湧動的海洋,投映在一 投映在一樓講座區的玻璃窗上。 樓講座區的玻璃窗上。

3 4

1

2

57


58


志工於展場中示範如何以泰雅族的織布機織布,小朋友們皆聚精會神的觀看。

河床劇團舉辦的﹁表演工作坊﹂,從表演藝術的面相探索展覽,帶出藝術表現新的可能性。

59


小寶貝故事坊 小寶貝故事坊的參與對象為3-6 歲學齡前兒童,藉由挑選與展覽 內容相呼應的主題,規劃說故事 活動,於展覽期間每周末舉辦, 讓小朋友藉由故事來與藝術對 話,輕鬆自在悠游於美術館中, 一起到美術館看展覽、聽故事!

北師美術館週日的小寶貝故事坊,活動 課程針對美術館當期展覽設計,是廣受 小朋友喜愛的教育推廣活動。

60


〈MMM時空冒險〉兒童藝術體驗工作坊 為什麼是MMM?以M字母為首是源自於MoNTUE的英文縮寫,連續三個M進行變化,就像是M&Ms的讀音,添 增不少童趣。 從展覽輻射出各形態的藝術創作課程,帶領國小學童以手作或肢體互動的方式貼近展覽核心,讓美術館的藝術 教育價值延展更多的可能性,參與者更能近距離親近美術館場域。同時更希望藉由美術館本身的多元的面向的 特殊性,透過活動執行培育更多對於美術館藝術教育推廣的專業人才。

(一)第一期兒童藝術體驗工作坊 第一期的〈MMM時空冒險〉兒童藝術體驗工作 坊以北師美術館常設展《Metro 11》及開館大展 《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為課程核心。工作坊 專為國小四至六年級學童設計,強調對藝術建立 體驗性的認識,在工作坊中帶領學童遇見西方經 典雕塑藝術,並與米開朗基羅進行一場當代藝術 的對話。本期工作坊規劃為十堂課的連續性課 程,自4月27日起至6月29日止,共進行九週的 課程與一週的成果發表會,共分為上、下午兩 班,每班18位學生。前述的兩大核心主題各進行 五堂課,課程子題及目標養成能力均前後連貫呼 應,並隨著學生學習情況適度地調整課程內容。 工作坊教學團隊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 設計系碩士生及大四學生組成 1 ,係屬於北師美 術館與該系共同策畫的專案合作計畫,由藝設系 孔建宸教師擔任計畫主持人,旨在建立一種實務 性並集行動研究精神與美術館教育活動開發於一 身的可能教學團隊工作模式。教學團隊固定於每 週二召開課程規劃會議 2 ,在會議之外,團隊也 參與館方的策展會議及相關培訓與講座,特別在 米展策展過程中,教學團隊曾多次與策展人林志 明教授熱烈地討論展出作品意涵。在工作坊開課 後,團隊每週均在課後進行課程實施效果的研討 及修正,同時輔以詳實的學生觀察記錄、學生及 家長課後訪談紀錄、教學觀摩紀錄及教學檢討報

第一期主視覺海報

告等文件進行教學研究。 此合作計畫的目標之一在於強化大學美術館與大學學術研究單位的互動關係,回應大學美術館的內部功能3,過 程中教學團隊(未來種子教師)密切地參與策展會議,顯現了「美術館展覽與教育推廣事務的領域的交融」, 及在「與展覽一同長出的教育活動」這個前瞻性概念上進行可能的嘗試──有別於一般的公

私立美術館,

〈MMM時空冒險〉兒童藝術體驗工作坊I不只是國小學童的遊學基地,也是大學生及碩士生的理論應證場域4。

61


課程內容介紹 〈MMM時空冒險〉兒童藝術體驗工作坊I的特色之一在於與美術館展覽密切相關,此外,工作坊也融入了表演 藝術的元素,並與「驫舞劇場」舞團合作開發課程,帶領學童透過多元形式的體驗活動建立對展覽與展出藝術 品的認識。 前五堂課圍繞館內常設的「Metro11」中「獅子與毒蛇」作品,透過鑑賞、平面和立體的視覺藝術創作以及肢 體表演等多種方式了解「自然與原始生命力」、「時空瞬間凍結」、「跨時空、跨文化對話」、「當代空間及 建築」等子題的深入意涵。後五堂課則以《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中多件展出作品為主軸,開展出「不同觀 點」、「藝術中的非語言表達」和「認識情緒」等子題,此部分課程延續了前五堂課的內容以期達到連續性課 程中所強調的深化及延伸性的效果:其一,兩大主題課程均與「驫舞劇場」舞團藝術家合作,其二,視覺藝術 的創作表現技法在後五堂課有所接續並加深難度,最後讓學童撰寫成果發表展出需要的作品創作自述。 現場活動執行 工作坊強調學生學習的差異性及個體性,課程中除了主要教學者及輔助教學者外,部分教學團隊成員擔任教學 觀摩紀錄,除了記下課程進行中的發現,也透過簡短的訪談記錄學生及家長對課程的想法及感受。此類文件及 檢討論會議均對於日後課程的進行、修正與調整有所助益,也有助於了解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狀況。 本期活動成果 從活動記錄與家長問卷中顯示: 1. 活動內容及場地都很棒,家長們期待參加下一期課程。 2. 課程對孩子想法的啟發與信心建立很有幫助。 3. 很感恩教學團隊讓孩子在完全沒有壓力的情狀下有不同的藝術體驗,老師很優秀。 4. 深刻感受到教學團隊對孩子的用心。 5. 非常好的課程設計!課程設計對小朋友美術領域的開發與創作具有一定的幫助。 本計畫的實踐涉及了參與大學生對美術館展覽的多元詮釋,從運用社會教育資源到結合課程的實務建立了體驗 性的理解,亦讓大學生重塑其對教育的信念;也因為北師美術館在教育方面許多前瞻性與實驗性的思考,使參 與者對北師美術館與學校建立了深刻的認同感。

1

大學生成員:黃微琪、李季儒、陳德芸、徐立亞、張瀅蕙、林彥君、王馨至、蔡俊玄、陳映萱、陳玫靜。碩士生成員:曾子芸、蘇芳瑩、羅郁庭、鄭寶琳、 許純華、邱珮瑗。

2

課程會議包含教案設計、教具設計與教材準備、活動試教、成果發表規劃……等。

3

學者張譽騰(1996)指出:「大學博物館可分成兩個面向:一個是內部的、學術性的博物館,側重於收藏和研究的功能。一個是外部的、公眾博物館,側重 於展示和教育的功能。」大學博物館作為一個「內部的博物館」此一角色,它與研究單位的關係:它提供三度空間的標本和文物,讓學生有機會實際去觀察 他們曾在書本上學到或正在學習中事物的真實尺度和風貌」、給予學生理論應證與實務學習的機會(如策劃具實驗性質的展覽)……。(引自張譽騰,大學 博物館的使命與功能。博物館學季刊,10(3))

4

62

在課程相關工作外,碩士生成員亦協助館方處理行政工作,包含活動宣傳、報名庶務、保險庶務、場地器材租借、問卷統計……等。


〈MMM時空冒險〉兒童藝術體驗工作坊I以展覽內容《開幕大展: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為本,利用肢體動作帶領學員體驗展出藝術品。

在第一期的成果發表展中,學員以繪畫、雕塑等各種媒材表現其創造力。

63


(二)第二期兒童藝術體驗工作坊 第二期的〈MMM時空冒險〉兒童藝術體驗工作 坊搭配本館當期特展《初心•頂真》當代工藝 展進行課程規劃,讓小朋友在體驗工藝作品的 製作旅程中,挖掘(Mine)工藝藝術最初的起 點—藝術家的心靈(Mind)以及藝術家用各種 自然物質(Material)創作的作品。 不 同 於 第 一 期 的 規 劃 , 本 期 工 作 坊 (2013/11/02–12/21)分別開設中年級(國小 3–4年級)班別與高年級(國小5–6年級)班 別,各八堂課,時間分別是每週六下午與上午 各兩小時,每班招收12名為限。 在課程內容設計與現場活動執行上,本期工作 坊團隊成員分成兩組5,各別為中、高年級的學 童做合適的規劃。本團隊在活動規劃期間亦於 每週三、每週六進行共同會議,內容涵蓋課程 討論6 與行政工作7 進度報告。 課程內容設計 中年級的課程貫穿著環境教育議題,帶領學童 了解工藝與自身、生活周遭、自然環境之間的 關係,並在認識工藝的過程中同時體會善待自

第一期主視覺海報

然的重要性。在活動內容的設計裡,並非單純 只有傳統印象中的繪畫創作,本期課程嘗試跨 領域的結合,在活動內容中帶入文學、科學、肢體活動、表演藝術等不同的創作形式,讓課程更加豐富精彩。 而高年級的課程則著重生命史的探討,從「生命織圓」的創作以及「生命史觀」中找尋過去至今的痕跡,探尋 個人與家庭中每一成員的連結和關聯性;而每一堂課也都不斷的與大自然產生互動,學童從參與過程之中更加 認識自己。此外,在第七堂課中,邀請了表演藝術領域的藝術家一同參與課程,透過教學者與藝術家的協同教 學,以及藝術家與學生小組間的討論,延伸了學習共同體的可能性嘗試。 現場活動執行 本工作坊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於活動過程中帶入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理念,除強調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 動,亦重視聆聽與表達,鼓勵學童發言並分享己見,同時尊重他人想法。 在每一次的課堂中,作品的完成並不是主要的目的,學童與同儕間的討論以及探索、發現、創造的過程才是最 重要的環節。教學者會引導學童善用五感體驗,透過感官的刺激來認識自己所熟悉的環境的不同樣貌。 活動現場,除一位主教老師外,其餘團隊成員則分別擔任小組助教與觀察紀錄。從觀察紀錄中,了解學童的各 別特性與需求,並藉由觀察結果調整日後的課程內容與執行方式。事先的課程規劃為能盡可能的掌握教學現 場,而活動期間的調整讓規劃的內容能更適合學童,並讓學童於活動中有更大的收穫。

64


本期活動成果 從活動記錄與家長問卷中顯示: 1. 在「協同學習」的基礎上,學童於學習過程中彼此互相幫忙、相互提供意見,而提升學習的動力。 2. 藉由師生的「對話」以調整課程的內容與方向,讓課程不再只是照劇本走,而更加符合學生需求。 3. 從「聆聽」的過程中,不論是學生間、師生間、教師間,皆從中學習相互尊重、共同成長,從接納不同的聲 音中促進課程的豐富性。 4. 藉由教學者、觀察者對學生所做的觀察記錄,能在短時間內了解個別學童的個性與態度,並從中為其發展出 適合的教學、學習方式。 5. 結合特展所發展出的課程,並將之作跨領域的規劃整合,增進學童在藝術學習上視野的開闊。 6. 藉由攝影與錄影,讓教學者能從影像記錄中重新檢視自己的不足而加以改善。 此外,本期工作坊開始部落格與影音平台的經營,藉著多媒體資源的幫助,使得課程內容的傳播更加廣闊,提 高了工作坊的詢問度。

在第二期工作坊中,搭配《初心•頂真》當代工藝展的展覽主題,學員身穿泰雅族傳統服飾觀賞織布,領略傳統工藝。

簡單且隨手可得的媒材創造的繽紛圖案,讓孩子體會藝術充斥在生活之中無所不在的可能性。 65


教育部「整合型視覺形式美感教育實驗計畫」北區基地 MoNTUE北師美術館於2013年9月25日受教育部核定,成為「整合型視覺形式美感教育實驗計畫」之北區基 地,並於該年度進行計畫期程的第一階段:奠基磨合期,其執行架構、策略及成果介紹如下: (一)執行架構: 本計畫之發展核心在於美感的教化與培養,而課程進行之現場,及教材教法所以凝聚的場域,作為整體計畫推 動的有形平臺,亦至關重要。MoNTUE北師美術館作為北區基地之發展重點,使師生們在接受形式美感啟發的 同時,能夠身處於美學環境之中,直接透過展覽美學的親身感受,使學習與美術館經驗結合;更可以藉由教學 相長的過程,將課程內容與美術館獨特的教學資源發生連結,直接賦予視覺形式美感教育一個有力的示例。 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以三大架構:「課程」、「展覽」、「場域」相互支援,互為協調,透過細緻的整合來執 行。針對三大架構說明如下: 1. 課程架構: 以總計劃之種子教師培訓課程及講師培訓工作坊為依歸,透過課程教材教法之執行,完成計劃責任區 域、藝術教師、中等學校行政人員等對象之視覺形式美感教育。同時並以此課程架構,廣泛結合本館 特有之美術館教育資源,擴大參與面向,使計畫教學奠基於課程內容,又不限於課程內容。 2. 展覽架構: 展覽活動本身包含有藝術品、展覽論述、空間營造等等元素,其中亦涉及有關感知、理解、詮釋等智 識與心理層面的機能,透過課程架構的引導,本館將結合美術館的諸項展覽,提供一個課程驗證與實 作的架構,與培訓課程相互整合,搭配計畫執行期間多種樣態、多種主題的展覽活動,使計畫效益更 加突顯。 3. 場域架構: 美術館環境的引入,對於教學現場學員直接的感官知覺經驗而言,有別於傳統格式教室所能提供。除 了展覽本身發生的展間之外,「美術館空間」的整體樣態,包含其動線、格局、色彩系統、設施特色 等等,都是另一個場域特性的展現。此外,美術館空間及其所在區位其他空間,如街道、校園、建 物、景觀等之相對關係,對於視覺形式美學教育而言,更是提供了完整直接的參照系統,呼應了中長 程計畫中所言「空間的佈局」及「環境美學建構」的核心。 (二)執行策略: 承上所述,本計畫扮演北區基地學校之角色,責任區域最廣、參與人數最多,加上身為一座教育大學美術館, 針對美術館教育機能擴張,與不同教學現場、教學資源之間的連結,兼具開創性與實驗性。因此,在教學策略 上的導入,固然以種子教師培訓為主軸,但同時亦嘗試進行有效的在職教師增能,並擴大教學參與。相關策略 如下: 1. 從種子教師延展為協同教學: 本計畫預計由責任區域各縣市所屬之524所學校,培訓出國中及高中種子教師各30名。為避免種子教師 訓後返校孤軍奮鬥,且為提振種子教師的積極性,透過同儕參與互動,促成各校教師進行跨學科、跨 領域的協同教學。 2. 由培訓課程轉化為專業社群: 美術館教育資源對於視覺形式美感教育而言,不僅具有可相互參照的作用,同時亦可提供教師長期、

66


多元、靈活、充分的教學材料與方法的發想動能。跨校際、跨地域、跨學科等各級專業教師針對不同 領域的知識養成與轉化,孕育出具創意與自主性的課程研發能量。 3. 自分科教學提升為課程統整: 本計畫之課程以視覺形式美感教育成效之提振為核心,在執行上結合課程、展覽、場域等架構,希望 突破單一學科單元的侷限性,推動各級教師課程統整的基礎能力。 (三)成果: 工作項目 1. 聯盟區域、各基地學校之協調分工。 2. 辦理種子教師培訓工作坊及藝術教師培訓工作坊。 3. 辦理中等學校行政人員及教師美感教育講習。 4. 協助執行區域內中等學校種子學校美感教育實驗計畫。 5. 辦理大專生參與社區美感教育活動志工培訓工作。 6. 發展大專院校與中等學校種子教師學校或社區美感教育協作案例。 7. 規劃106年及107年中等學校藝術教師美感教育培訓計畫。 8. 結合本計畫工作,辦理各年度展演活動與教育推廣計畫,並持續進行結合視覺形式美感課程之藏品修 復、推廣、展示、衍生等各項工作。 9. 建構視覺形式美感教育與環境美學推動環境,持續進行國際交流,引進國外優質展演內容。 成果報告 1、建置基地學校工作團隊與總召基地學校之協調機制: ■ 東區大學基地訪視。 ■ 北區大學基地訪視。 ■ 南區大學基地訪視。 ■ 行動種子學校宜蘭縣政府教育處訪視。 ■ 中區大學基地訪視。 ■ 北區大學基地訪視流程與業務報告。 2、建置基地學校區域之種子學校聯盟機制: ■ 北區美感教育工作計畫說明會。 ■ 種子學校暨種子教師第1次諮詢會議。 ■ 102年講師工作坊共識營。 3、協助種子教師培訓工作坊之講師遴選及招募: ■ 參與總計畫團隊種子講師工作坊。 ■ 遴選種子教師及種子學校。 4、辦理大專生協助社區美感教育協作: ■ 「初心•頂真-當代工藝展」教育推廣活動。

67


(上)美感教育教師研習暨座談會,與會的老師們透過研習更了解「美感教育實驗計畫」的主旨核心。 (下)教師研習安排教師們參觀《初心•頂真》當代工藝展場,體會北師美術館特有的展覽場域所架構出的美育成效和發展面向。 68


教師研習安排教師們參觀《初心•頂真》當代工藝展場,體會北師美術館特有的展覽場域所架構出的美育成效和發展面向。 69


出版|Publication 北師美術館 序_曲_展 MoNTUE SPECIAL OPENING 依然是教育的先鋒,藝術的前衛 Still the Vanguard of Education, the Forefront of Art

類別 展覽圖錄 ISBN 9789860365832 發行日期 2013.4(初版)

分為文本、展覽圖冊兩大區塊;文本完整收錄展覽 的延伸論述,圖冊則以個別摺頁呈現參展畫家的生 平及作品。

70


71


個別的摺頁畫冊呈現所有參展畫家的介紹及作品。

72


內含一完整的展覽論述文本。

73


摺頁拉開後可見其作品系列感的呈現。

74


75


《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北師美術館開幕大展圖錄 A Contemporary Dialogue with Michelangelo

類別 展覽圖錄 ISBN 9789574310142 發行日期 2013.12(初版)

本圖錄收錄開幕大展的展覽內容,此次展覽選定西方文藝復 興大師米開朗基羅的「白晝」(Day)作為核心,進行主題延展 探究,開展出古典及當代藝術創作間的對話,其展出作品橫跨 世界與臺灣,提示跨領域的迴盪空間。除了集合美國大都會及 法國羅浮宮兩大世界博物館的收藏,進行細部的探索,並由此 發展出數個線索問題性線索,將許多西方當代藝術中的重要 作品(包括Damien Hirst, Thomas Ruff, Thomas Struth, Sam Taylor-Johnson, Bill Viola, Andy Warhol),再加上臺灣各世 代的藝術家(謝春德、陳界仁、張乾琦、曾御欽、劉瀚之),進 行作品之間的對話,企圖打破藝術展覽的既有成規,展開新的 相互照明可能。富質感的裝禎,個別介紹每一件作品脈絡、特 色,及策展切入點,突顯出展覽背後深刻的策劃思維。 76


77


78


79


80


81


解構|De-structure MoNTUE由許多元素組成,其中最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是觀者。不論 從外圍閱讀美術館的所有美好發生,或從踏入MoNTUE的那一刻起, 觀眾的參與就是解構MoNTUE之所以存在的開始。

82


83


建築|Building MoNTUE北師美術館位於國立臺北 教育大學,屬臺北市大安區的文教 區域。美術館建築體由江之豪建築 師所設計,外牆使用與國立臺北教 育大學其他館舍相同的紅磚色外 牆,是一座地上三層,地下一層的 建築體。而美術館建築設計運用大 片落地玻璃窗,玻璃建材的通透的 特性,行經的人們能望見館內的動 態,展場內的觀眾也能從美術館內 部感受到與外在環境相融。不僅如 此,從美術館內向外望去,可以看 到一排高聳的行道樹白千層(學 名:Melaleuca leucadendron), 光影透過樹縫隨著太陽東昇西落, 撒入建築體內,稀疏交錯,與展館 內的展覽相之呼應,光影的變化與 空間多視點的轉變產生多樣的互動 與連結。 北師美術館一樓是大廳(含接待 處)、講座區、咖啡館;二樓則是 挑高至三樓的空間設計,獨特寬廣 的展覽空間具有高度的活用性,更 可由三樓展場一覽無遺二樓展場; 而地下室則是一層獨立的空間,各 樓層的空間特性使得藝術創作在展 呈上更能發展多元的想像。

84


1

5

2

6

3

7

4

8

1. 1F 大廳、接待處 2. 1F 講座區 3. 1F 咖啡廳 4. 1F 咖啡廳 5. 2F 挑高空間及三樓的出挑平台 6. 2F非挑高區的展覽空間 7. 3F 展覽空間 8. B1 展覽空間

85


樓層|Floor Plan

一樓

二樓

進到美術館的一樓,可看見北側有一座《獅子與毒 蛇》的石膏模製品,為美術館的鎮館之寶,此原件 作者為巴里(Antoine Louis Barye,1796-1875); 在「北獅」旁側則是美術館的接待區,後方則為舉 行各類活動的講座區,講座區約莫105.03平方公 尺。

美術館的二樓為挑高6公尺,樓地板總面積有496 平方公尺,西側與北側設有大片玻璃窗。

1F

2F

《獅子與毒蛇》的石膏模製品

接待區

講座區

Café Müssion

86


三樓

地下一樓

為一個L型的獨立展間,樓地板總面積約為277平 方公尺,從三樓向二樓望去,能夠一覽無遺二樓挑 高區展間,展間西側有一約2公尺的短平台,多元 視點與多變的空間的運用,活潑空間層次的變化, 突破展演的想像力。

地下一樓展場樓地板面積約為277平方公尺,是一 層獨立展覽的空間。

3F

B1F

短平台

87


統計|Statistic (一)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永久借展之石膏模製品 希臘與羅馬藝術 Greek and Roman 編號

品名

尺寸(未註明為英吋)

藝術家名,生卒年

原作年代

G&R 2

Parthenon Frieze (Horseman)

55 x 53 x 10

447-432 BC

G&R 3

Parthenon Frieze (Horseman)

N/A

447-432 BC

G&R 5

Parthenon Frieze (Youth)

38 x 13 x 5

447-432 BC

G&R 6

Parthenon Frieze (Horseman)

48 x 40 x 4

447-432 BC

G&R 7

Egg and Dart motif (architecutral detail)

G&R 8

Votive Relief with Three Graces

30 x 17 x 3 1/4

5th century BC (?)

G&R 9

Votive Relief with headless god

G&R 10

Votive figure

G&R 11

Lion head from Olympia

5th century BC

G&R 12

Parthenon Frieze

447-432 BC

中世紀藝術 Department of Medieval Art 編號

品名

尺寸(未註明為英吋)

藝術家名,生卒年

原作年代

MED 2

Laon cath.(Engaged capital)

78.7*66*45.7cm

MED 8

Spandrel with dragon

MED12

Coat of Arms, St.Bravo

31 x 23 1/2 x 6

Diderik Sybrandszoon of Malines

1510

MED 14

Notre Dame,Paris:fragment of archivolt

14 1/2 x 19 x 4 1/2

Façade begun ca. 1200

MED 39

Fragment of Lintel, South Transept Portal of

32 x 46 x 12

1230s

Amiens Cathedral

MED 46

Gelnhausen fragment

1

MED 53

Clustered Capitals, Llandaff Cathedral

17 1/2 x 19 x 14

3th century

MED 54

Capital

11 1/2 x 11 1/4 x 8 1/4

Possibly 12th century

MED 55

Engaged capital / scenes from passion

13 1/2 x 21 x 9

MED 65

Capital / Dancing female figure

26 x 17 x 13

MED 67-73

Siena Pulpit trefoil (Arches)

24 x 40 1/2 x 7

N. P. (ca. 1220-84) and assistants

MED 74

German Gothic frieze

12 1/2 x 67 x 4

MED 75

Reims panel

41.9 x 65.4 x 5.7cm

MED 82-83,

Siena Pulpit (lion)

25 x 13 x 39

N. P. (ca. 1220-84) and assistants1

1265-68

Two Langobardic Columns from Würzburg

53 x 12 x 11 1/2

Possibly 12th or early 13th century

161-162 MED 86

1

1265-68

11th and 12th centuries

Cathedral MED 87

Two Langobardic Columns from Würzburg

53 x 12 x 12

11th and 12th centuries

Cathedral

88

MED 91

Siena Pulpit (base)

8 1/2 x 13 x 8

N. P. (ca. 1220-84) and assistants1

1265-68

MED 92

Siena Pulpit (capital)

14 1/2 x 17 x 17

N. P. (ca. 1220-84) and assistants

1

1265-68

MED 94-101

Siena Pulpit (virtue statue)

23 x 9 x 12 1/2

N. P. (ca. 1220-84) and assistants1

1265-68

MED 102

Siena Pulpit (base)

8 1/2 x 13 x 8

N. P. (ca. 1220-84) and assistants

1

1265-68

MED 116

Siena Pulpit (base)

8 x 12 1/2 x 7 1/2

N. P. (ca. 1220-84) and assistants1

1265-68

MED 117-119

Siena Pulpit (figure)

37 1/2 x 18 x 12

N. P. (ca. 1220-84) and assistants

1

1265-68

MED 120

Siena Pulpit (column base)

8 1/2 x 13 x 7 1/2

N. P. (ca. 1220-84) and assistants1

1265-68

MED 121

Siena Pulpit (base)

8 1/2 x 13 x 7 1/2

N. P. (ca. 1220-84) and assistants

1265-68

1


MED 122

Coat of Arms, St.Bravo

31 x 22 1/2 x 5 1/4

Diderik Sybrandszoon of Malines

MED 127-130

Siena Pulpit (base fragments)

MED 131

1510

9 x 93 x 41

N. P. (ca. 1220-84) and assistants

1

1265-68

Siena Pulpit (central column base)

29 x 25 x 25

N. P. (ca. 1220-84) and assistants1

1265-68

MED 132

Siena Pulpit (octagonal base)

5 x 33 x 33

1

N. P. (ca. 1220-84) and assistants

1265-68

MED 133-135

Siena Pulpit (virgin/child, figures)

37 x 18 x 15

N. P. (ca. 1220-84) and assistants1

1265-68

MED 136-139

Siena Pulpit (capitals)

14 1/2 x 17 x 17

N. P. (ca. 1220-84) and assistants

1265-68

MED 142

Or San Michele Death of Virgin

53 1/2 x 25 x 10

Orcagna (aka. Andreas Cionis vocatus

begun 1352

MED 148-149

Faeror church Iceland seat end

50 x 18 x 3 1/2

MED 152

Siena Pulpit (capital)

MED 153

1

Orcagna) and workshop. Late medieval

15 x 17 x 17

1

N. P. (ca. 1220-84) and assistants

1265-68

Siena Pulpit (Last Judgment/Heaven relief)

38 x 37 x 9

N. P. (ca. 1220-84) and assistants1

1265-68

MED 155

Siena Pulpit (Adoration of Magi relief)

37 x 41 x 11

1

N. P. (ca. 1220-84) and assistants

1265-68

MED 157

Siena Pulpit (Last Judgment/Hell relief)

37 1/2 x 38 1/2 x 9 1/2

N. P. (ca. 1220-84) and assistants1

1265-68

MED 160

Amiens Choir Stall Fragment

40 1/2 x 31 1/4 x 3 1/2

1508-22

MED 186

St. Lorenz church Nuremberg frieze

46 1/2 x 92 x 6

Veit Stoss

1518

MED 189

Notre Dame,Paris: frieze

31 1/2 x 21 3/4 x 8 1/2

Façade begun ca. 1200

MED 226

Siena Pulpit (eagle)

50 x 24 x 23

N. P. (ca. 1220-84) and assistants1

1265-68

MED 232

Marburg frieze

21 x 13 1/4 x 4

1235ff

MED 233

St Stephano Rotondo church Rome doorway

fragment

MED 239

Reims foliated frieze

MED 269

St John Latorano Rome spiral column

MED 270

St John Latorano Rome spiral column

89 3/4 x 8 x 8

MED 273-276

Siena Pulpit (columns)

MED 277-280

1220-32

85 x 12

1

N. P. (ca. 1220-84) and assistants

1265-68

Siena Pulpit (columns)

72 3/4 x 8

N. P. (ca. 1220-84) and assistants1

1265-68

MED 282

St Gilles pier

84 1/2 x 18 x 33 1/2

MED 285

Italy 5th c Sarcophagus frieze

30 x44 x4 1/2

5c

MED 291

Amiens quatrefoil frieze

43 x 88 x 8

ca. 1225

MED 292

Amiens quatrefoil frieze

45 x 71 x 10

ca. 1225

MED 296

Milan cath frieze

25 x 52 x 27

Sculptor: Hans von Fernach

1393

MED 297

Milan cath frieze

24 x 29 1/2 x 28

Sculptor: Hans von Fernach

1393

MED 317

Chartres (visitation)

31 x 12 x 6 1/2

1145-55

MED 318

Chartres (annunciation)

32 x 21 x 7

1145-55

MED 321

Monasterboice cross (base)

46 1/2 x 73 x 69

9th or early 10th century

MED 322

Milan cath crucifixion relief

43 x 34 x 8

Sculptor: Hans von Fernach

1393

MED 335

Amiens tomb effigy

241.3 x 48.3 x 109.2cm

MED 338

Monasterboice cross

56 x 86 x 20

9th or early 10th century

MED 339

Monasterboice cross (shaft)

69 x 29 x 20

9th or early 10th century

MED 340

Monasterboice cross (cap)

41 x 26 x 18

MED 356

Amiens quatrefoil

45 1/2 x 88 x 10 1/2

R. L., T. C., R. C.

MED 363

Compound leaf capital -Reims

62 x 65 x 39

MED 374

Siena Pulpit (capital)

16 x 17 x 17

N. P. (ca. 1220-84) and assistants

1265-68

MED 394

St Germer church relief

24 x 57 x 5

13th century

MED 395

St Germer church relief

23 x 56 1/2 x 5 3/4

13th century

MED 396

Amiens quatrefoil

45 x 70 x 9 3/4

R. L., T. C., R. C.2

ca. 1225

MED 397

Amiens quatrefoil

46 x 57 x 17

2

R. L., T. C., R. C.

ca. 1225

MED 398

Amiens quatrefoil

40 x 58 x 13 1/2

R. L., T. C., R. C.2

ca. 1225

MED 399

Amiens quatrefoil

38 x 57 x 113

2

R. L., T. C., R. C.

ca. 1225

MED 401

Amiens quatrefoil

46 x 54 x 12

R. L., T. C., R. C.2

ca. 1225

MED 402

Amiens quatrefoil

40 1/2 x 69 x 11 1/2

2

R. L., T. C., R. C.

ca. 1225

MED 404-405

Amiens quatrefoil

44 x 68 x 10

R. L., T. C., R. C.2

ca. 1225

MED 488

Monastic church locum scroll relief

38 1/2 x 28 1/4 x 3 1/2

9th or early 10th century ca. 1225

2

Cathedral begun 1211 1

89


MED 501

Notre Dame Poitiers grotesque

MED 503

Keystone

17.8*73.7cm

Probably mid 13th century

MED 531

Foliated frieze

MED 552

Or San Michael back of altar, death of Virgin

MED 556

53 1/2 x 22 3/4 x 10 1/2

Orcagna and workshop.

3

begun 1352

Or San Michael back of altar, death of Virgin

53 x 42 3/4 x 10

Orcagna and workshop.3

begun 1352

MED 559

Or San Michael back of altar, Virgin from

56 x 32 1/4 x 6

Orcagna and workshop.

begun 1352

MED 563

Assumption

33 1/2 x 19 1/2 x 4

MED 431

Relief panel

58 1/2 x 28 x 17

Debated. Sauerlander says

1250-60; Williamson says

1260-70

Prophet from interior of West façade of

Reims cathedral

Relief of the Ascension from Notre Dame of

MED N

3

Paris. Cast # 1692(?) Standing Bishop from Bordeaux cathedral

1

Nicola Pisano (ca. 1220-84) and assistants

2

Robert de Luzarches, Thomas de Cormont, Renaud de Cormont.

3

Orcagna (aka. Andreas Cionis vocatus Orcagna) and workshop.

歐洲雕塑與裝置藝術 編號

品名

尺寸(未註明為英吋)

藝術家名,生卒年

原作年代

ESDA 1

Della Robia, Freeze with saints; # 438

50 x 9 x 30

Luca della Robbia (ca. 1400-1482)

1442-1445

ESDA 2

Della Robia; # 381.3 [location: near Rodin

50 x 14 x 33

Luca della Robbia (ca. 1400-1482)

1442-1445

55 x 13 x 34

Luca della Robbia (ca. 1400-1482)

1442-1445

thinker] ESDA 3

Della Robia; # 381.2 [location: near Rodin thinker]

ESDA 4

Breda monument; # 228.12

75 x 18 x 14

Tommaso Vincitore da Bologna

1504-1536

ESDA 5

Breda, kneeling soldier(?); #228.11

36 x 24 x 53

Tommaso Vincitore da Bologna

1504-1536

ESDA 6

Four Evangelists rondels ; # 470 / have

51 x 5/28 each

image

ESDA 7

Della Robia; # 268 / have image

90 x 9 x 31

ESDA 8

Della Robia; # 269 / have image

80 x 10 x 28

ESDA 9

High relief [battle?] #37 / have image

72 x 10 x 34

Gian Cristoforo Romano (ca.

1494-1562

1465-1512), Benedetto Briosco (ca. 1460-1514) ESDA 18-a

High relief #39.1 / have image

50 x 10 x 41

ESDA 10

Base #38 / have image

30 x 26 x 38

ESDA 11

Large low relief [door?] #100 / have image

ESDA 12

Tomb figure #191 / have image

ESDA 13 ESDA 14 ESDA 15

Agostino Busti, called Bambaia (ca.

ca. 1515

1483-1548)

63 x 8 x 66

Tomb figure #216 / have image

Column #375 / have image

100 x 26 x 36

Column section #461 / have image

13 x 24 x 25

Philibert Delorme (1514-1570) and

1563/4

Jean Bullant (ca. 1515-1578) ESDA 16

Michelangelo ‘Day’ from Medici tomb

72 x 30 x 40

Michelangelo Buonarroti (1475-1564)

1519

ESDA 17

Verrochio’s Colleoni equestrian monument

–partial

90


ESDA 18

Monument to St. Sebladus, Nuremberg –11

N/A

Peter Vischer the Younger

selctions

(1487-1528) and sons

ESDA 19

Reclining male nude –style of Michaelangelo

ESDA 20

Lion Monument by Antoine-Louis Baryre,

1507-1519

72 x 42 x 52

Antoine-Louis Barye (1796-1875)

1832-1835

French

(二)影像收藏 《化生》 蔡明亮 (1957- ) 2012 錄像 32分鐘

91


(三)展覽協辦

贊助單位資訊

北師美術館 序_曲_展 依然是教育的先鋒,藝術的前衛 MoNTUE SPECIAL OPENING Still the Vanguard of Education, the Forefront of Art 指導單位│教育部、文化部 主辦單位│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MoNTUE 北師美術館、日本國立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 協辦單位│財團法人日本交流協會、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李澤藩美術館、李梅樹紀念館、李石樵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 國立臺灣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屏東縣政府文化處、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校友中心、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學系 展務獨家贊助│財團法人蘇天財文教基金會 展務協力│財團法人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贊助單位│日本航空、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財團法人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通業技研股份有限公司、臺灣日本人會 展場設計│Noiz Architects 展場視覺│林秦華

開幕大展: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 A Contemporary Dialogue with Michelangelo 指導單位│教育部、文化部、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主辦單位│MoNTUE 北師美術館 協辦單位│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 借展單位│羅浮宮博物館Musée du Louvre, 大都會美術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Andy Warhol Museum, Bil Viola Studio, David Zwirner, Marian Goodman Gallery, Other Criteria, Science Ltd., White Cube 獨家運輸贊助│Bonhams 設備贊助│Acer, Panasonic 展務贊助│美術館之友聯誼會、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財團法人蘇天財文教基金會、 歐洲經貿辦事處 European Economic and Trade Office、許勝傑先生、陳昌先生、楊淑蘭女士 展場設計│Noiz Architects 平面設計│莊濟寰 指定運輸│翔輝運通 Sunway Express Co., LTD.

初心•頂真:當代工藝展 Originality•Purity 指導單位│教育部、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主辦單位│MoNTUE 北師美術館 共同主辦│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協辦單位│IKTT (Institute for Khmer Traditional Textiles)、北投文物館、卓也小屋、野桐工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 獨家贊助│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 展務協力│Christian Dior、美術館之友聯誼會 展場設計│Noiz Architects 平面設計│莊濟寰

92


(四)教育推廣活動 2011.9-2012.7 美術館未完成

MoNTUE Art Notes I 給新手館員的12堂課:美術館實務工作坊

時間

主題

講者

2011/9/21

臺北市立美術館

各美術館人員

2012/9/22

臺北市立美術館

各美術館人員

2012/9/29

臺北當代藝術館

各美術館人員

2012/10/12

臺北關渡美術館

各美術館人員

MoNTUE Art Notes II 藝教小行星:美術館教育研習坊

時間

主題

講者

2011/10/19

美術館教育

台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所 劉婉珍教授

2011/10/20

鶯歌陶瓷博物館教育推廣組 程文宏組長 鶯歌陶瓷博物館兒童體驗室 劉金嬋老師

2011/10/20

陶博館參訪與兒童體驗室DIY

鶯歌陶瓷博物館人員

2011/10/21

兒童藝術教育的實驗與想像──朱銘美術館實踐

朱銘美術館教育推廣部 方惠盈主任

MON-TUE X MoNTUE──美術館未完成活動

時間

主題

講者

2011/11/28

賞MoNTUE──MoNTUE空間導覽

2011/11/28

聽MoNTUE──MoNTUE清新音樂會:日光場

2011/11/28

賞MoNTUE──MoNTUE空間座談會

2011/11/29

賞MoNTUE──MoNTUE空間導覽

2011/11/29

拍MoNTUE──記錄MoNTUE光影

張簡誌瑋(《SNAPPP照玩雜誌》總編輯)

2011/11/29

聽MoNTUE──MoNTUE清新音樂會:星光場

PIA樂團秘密行動

主講人:豐田啟介建築師/與談人:林曼麗教授

MoNTUE Art Notes Ⅲ 北師美術館國際交流系列

時間

主題

講者

2012/03/23

危機中的美術館:文化或是產業?

Régis Michel 法國羅浮宮資深研究員

2012/03/27

法國當代藝術教育推廣政策

戴立倩 Elisabeth Develay 法國文化部駐文建會技術顧問

93


大都會石膏模製品 大都會美術館策展人系列講座

時間

主題

講者

2012/11/09

重塑歷史-石膏模製品的過去與現在

Charles T. Little

2012/11/11

美術館中的石膏模製品-從浪漫主義到前衛

Charles T. Little

2012/11/16

當代美術館的藝術教育

Charles T. Little

2012/11/17

1870-2012:大都會美術館的世界藝術收藏

Charles T. Little

講座,共4場次,200人

藝術小行星服務與推廣 開幕大展: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志工培訓講座

時間

主題

講者

2013/4/13

有教無類或因材施教:談博物館教育與學習

曾信傑

2013/4/13

MoNTUE開館大展「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策展概念及介紹

林志明

2013/4/13

MoNTUE北師美術館義工的一天

MoNTUE北師美術館館員

2013/4/20

MoNTUE咖啡香中的藝術時空之旅:大都會美術館石膏模製品

謝佳娟

2013/4/20

美術館義工與公眾服務

陳信鈞

2013/4/20

美術館的展示與行銷:以鳳甲美術館為例

翁淑英

2013/4/27

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導覽與Gallery Talk

林志明

初心•頂真──義工私塾

94

時間

主題

講者

2013/10/11

藝術里海:日本瀨戶內藝術季教會我的事

蘇瑤華

2013/1/12

不當展示=人為二次傷害?文物保存修護機制與科技的介紹

張元鳳

2013/10/13

與土地聯結的聚落文創,以佳佳西市場為例

蔡佩烜

2013/10/19

跨越東西的劇場音樂推手

陳建騏/與談:劉廷芳、高丞賢


美術館實習 開幕大展: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志工培訓講座

時間

主題

講者

法國與日本美術

博物館之兒童美術

法國美術

博物館之兒童美術

法國美術

博物館詮釋理論與導覽實務

博物館教育

博物館教育

孔建宸 孔建宸 孔建宸

Metro 11初步課程架構規劃

孔建宸

Metro 11大單元與教學活動規劃

孔建宸

開館大展導覽研習

孔建宸

Metro 11教學與反省

孔建宸

開館大展初步課程架構規劃

孔建宸

開館大展大單元與教學活動規劃

孔建宸

開館大展 教學與反省

孔建宸

開館大展 教學與總檢討

孔建宸

北師美術館 序_曲_展 依然是教育的先鋒,藝術的前衛 MoNTUE SPECIAL OPENING Still the Vanguard of Education, the Forefront of Art 2012/9/25-2013/01/13 序曲展系列講座

時間

活動名稱

講者

2012/10/27

東京美術學校與臺灣近代美術

蕭瓊瑞

2012/11/6

黑田清輝的繪畫與素描

林曼麗

2012/11/16

日治臺灣的皇民化政策與皇民文學

薛化元

2012/11/23

日人的臺灣文學:以女性小說為例

吳佩珍

2012/12/5

日治時期臺灣的現代設計啟蒙發展

姚村雄

2012/12/7

「職」得一提──日治時期臺灣的女性與就業

蔡蕙頻

2012/12/8

近現代日本「美術」的發展(近現代日本における『美術』の展開)

林曼麗

2012/12/16

霧社事件的不同描寫觀點──探討日人作家筆下霧社事件的現在與過去

李文茹

2012/12/19

日帝皇民化下莎韻之鐘事件虛與實

楊孟哲

2012/12/22

日治時期台灣電影發展總論

三澤真美惠

2012/12/22

《莎韻之鐘》作品群:日治臺灣時期的文化神話建造

吳佩珍

2013/1/5

聽見殖民地:黑澤隆朝與戰時臺灣音樂

王櫻芬

2013/1/6

「自我」的再發現─日治時期台灣洋畫家的自畫像

白適銘

2013/1/11

隱藏在街角的歷史痕跡:台灣神社紀錄片放映與座談

郭人豪

講座

讀書會,共15場次,829人

95


校園公共藝術計畫

時間

活動名稱

講者

超能.玩

葉怡利

從想像到事實的結構

席時斌

Sharing Brick—Souvenir for opening of the museum project

鈴木貴彥

實體公共藝術

豐田啟介

Data Wave

張博智

開幕大展: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 A Contemporary Dialogue with Michelangelo 2013/04/25-2013/07/25 大專生義工培訓講座

時間

活動名稱

講者

2013/4/13

有教無類或因材施教:談博物館教育與學習

曾信傑

2013/4/13

MoNTUE開館大展「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策展概念及介紹

林志明

2013/4/13

MoNTUE北師美術館義工的一天

MoNTUE北師美術館館員

2013/4/20

MoNTUE咖啡香中的藝術時空之旅:大都會美術館石膏模製品

謝佳娟

2013/4/20

美術館義工與公眾服務

陳信鈞

2013/4/20

美術館的展示與行銷:以鳳甲美術館為例

翁淑英

2013/4/27

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導覽與Gallery Talk

林志明

講座

讀書會,共25場次,約240人

策展人講座

時間

活動名稱

講者

2013/04/25

開幕特別導覽

林志明

2013/4/27

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 Gallery Talk

策展人林志明教授研究團隊 研究生-馮馨 研究生-張翡倩

2013/5/18

博物館日特別講座:會呼吸的美術館與展覽間的對話

林志明

2013/5/31

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特展解說

林志明

2013/05/04

米開朗基羅學派素描 Gallery Talk II

策展人林志明教授研究團隊 研究生-張品杰

96


專家講座

時間

活動名稱

講者

2013/05/22

美術館的當代性

林曼麗

2013/5/25

不在者的凝視

陳泰松

2013/06/01

西斯汀教堂的天花

黃業強

2013/06/08

Gallery Talk

吳達坤

2013/06/15

Gallery Talk

郭力昕

203/06/15

Seamless Integration 無縫整合

豐田啟介

2013/06/29

Gallery Talk

王咏琳

2013/07/16

文藝復興及Michelangelo Buonarroti的藝術創作與理念

蔡敏玲

時間

活動名稱

講者

2013/05/24

電影放映:銀翼殺手

鄭凱元/何重誼/林志明

2013/05/31

電影放映:黑澤明之夢

黃聖哲/林志明/何重誼

2013/06/07

電影放映:你那邊幾點

林志明/何重誼

2013/06/14

電影放映:第七封印

林志明/何重誼

2013/06/28

電影放映:霍爾的移動城堡

林志明/簡鈺玟

2013/07/05

電影放映:藍色情挑

劉千美/林志明

2013/07/16

電影放映:香水

諾斯邦/林志明

時間

活動名稱

講者

2013/07/13

逃離北韓

電影哲學講座

特別講座

張乾琦特別計畫

楊虔豪/張乾琦/林志明

2013/07/20

藝術家講座

時間

活動名稱

講者

2013/07/18

謝春德講座

謝春德/林志明

2013/07/21

曾御欽講座

曾御欽/林志明

時間

活動名稱

講者

2013/6/1-7/20

身體探險工作坊(共8場)

世紀當代舞團

跨域工作坊

97


創意過程工作坊

時間

活動名稱

講者

2013/6/21-6/23

創意過程工作坊(共3場)

郭文泰

展期間導覽共37場次以上,約1000人 展期間午間音樂會,2013/5/21-2013/7/4每周二與四,約11場次,220人 展期間MMM時空冒險兒童藝術體驗工作坊,共28堂,約560人 展期間小寶貝故事坊,共12場次,約310人

初心•頂真:當代工藝展 Originality•Purity 2013/10/25-2014/01/19 大專生義工培訓講座

時間

活動名稱

講者

2013/10/11

義工私塾-跨域系列講座01

蘇瑤華教授

藝術里海:日本瀨戶內藝術季教會我的事

文化部全球佈局專案辦公室總顧問

義工私塾-跨域系列講座02

張元鳳教授

不當展示=人為二次傷害?文物保存修護機制與科技的介紹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

2013/10/12

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主任 2013/10/13

2013/10/1

義工私塾-跨域系列講座03

蔡佩烜設計師

與土地聯結的聚落文創,以佳佳西市場為例!

打開聯合設計工作室協同主持人

義工私塾-跨域系列講座04

陳建騏老師 人力飛行劇團音樂總監

跨越東西的劇場音樂推手與音樂劇試唱

劉廷芳演員、高丞賢演員

織十一:織品系列活動

時間

活動名稱

講者

2013/11/16

〈MMM時空冒險〉兒童藝術體驗工作坊

泰雅織女Siwa Yumin

織女老師的生命對話

謝美如老師

泰雅族織品-輕講座系列:

泰雅織女Siwa Yumin

織:生命的圓 Tminun、DaiYiaan、Story

謝美如老師

輕講座Art talk:

泰雅織女Vakan Nawei

生命織歌 Tminun、DaiYiaan、Story II

彭秋玉老師、象鼻部落、野桐工坊

展覽講座:

黃淑真老師

染人手作Nibo Dyer源起與發展介紹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副研究員

手作工坊:

張素環老師、陳淑真老師

「染人手作」植物染工作坊

染人手作會員

展覽講座-織品系列

楊翠竹教授

從原料到布料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展覽講座-織品系列

闕碧芬教授

東南亞民族織品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院處助理研究員

2013/11/16

2013/11/30

2013/11/24

2013/11/24

2013/11/22

2013/11/29

98


竹十二系列

時間

活動名稱

講者

2013/11/30

設計師講座 Design X Lecture:

周育潤老師

周育潤:竹工藝的設計思考

KEV Design負責人

竹管馬工作坊

林崇堯老師

2013/12/14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竹藝協會、參展竹藝師

西藝史

時間

活動名稱

講者

2013/12/20

早期中世紀藝術的工藝之美讀書會

倪明萃助理教授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

工藝展策展人講座

時間

活動名稱

講者

2013/12/15

策展人講座01

姚仁寬博士

從土地到時尚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技術組長

策展人講座02:由原生到化生-談工藝中的永恆

胡佑宗老師

價值

唐草設計ndd design group的創意總監、總經理

策展人講座03

尤瑪•達陸老師

生命織圓

野桐工坊負責人

時間

活動名稱

講者

2013/12/28

展覽講座:

卓銘榜老師、鄭美淑老師

臺灣藍草產業與藍染休閒文化的發展

卓也小屋負責人

手作工坊:

卓銘榜老師 卓也小屋負責人

藍染之綁夾及蠟染

劉俊卿老師 卓也小屋藝術總監

2013/12/22

2013/1/04

歲末染:藍染系列

2013/12/28

卓子絡老師 卓也小屋蠟染老師

正月陶:陶藝系列活動

時間

活動名稱

講者

2013/1/5

從泥土中生長:

羅森豪教授

羅森豪教授與青年藝術家座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 蔡宗隆、彭紹翔、林龍杰、莊碩嘉、許仲恩老師 參展藝術家

2013/1/12

許仲恩當代陶藝創作工作坊:自體分泌物

許仲恩老師 參展藝術家

2013/1/18

連瑜佩當代陶藝創作工作坊:動物異想派對

連瑜佩老師 參展藝術家

99


電影講座(與本校電影社共同主辦)

時間

活動名稱

講者

2013/12/23

電影放映:希望之國

伊格言老師 知名作家、零地點小說作者

映後講座:核能,零地點,希望之國

膝關節老師 知名影評人

小說分享會 2013/12/27

電影放映:分居風暴

方敏老師 性別團體玻璃紙總召、伴侶盟成員

映後講座:善惡?正反?這一夜談多元成家 2013/12/30

講座

電影放映:甜•祕密

許肇任老師 甜秘密電影導演

映後講座:導演座談

膝關節老師 知名影評人

讀書會,共25場次,829人

午間音樂會

時間

活動名稱

講者

2013/10/16

美國聖母大學音樂家在北師美術館的秋之盛宴

美國聖母大學音樂系教授: Peter H. Smith Music Theory/Departmental Chair John Blacklow Piano/Director of Undergraduate Studies Tricia Park Violin/Assistant Professional Specialist / Artist-in-Residence

2013/12/22

北師美術館-午間音樂會耶誕篇: 瘋人聲•賀耶誕

展期間小寶貝故事坊,共10場次,約300人 展期間MMM時空冒險兒童藝術體驗工作坊,共16堂,約36人

100

Focal Plus瘋人聲樂團


(六)報導索引 北師美術館,共3則

1. 張玉音,〈MoNTUE北師美術館公布建築計畫〉,《典藏今藝術》233期,2012年2月 2. 高子衿,〈孵生中的北師美術館MoNTUE—林曼麗談大學美術館的新思維〉,《典藏今藝術》237期,2012年6月 3. 凌美雪,〈北師美術館成立 林曼麗打早當代藝術空間〉,《自由時報》,2012年9月12日

序曲展,共13則

1. 吳垠慧,〈北師美術館開幕 大都會館藏助陣〉,《中國時報》,2012年9月12日 2. 李晏如,〈舞在北師美術館〉,《聯合新聞網》,2012年9月12日 3. 凌美雪,〈紐約大都會美術館展品常設〉,《自由時報》,2012年9月12日 4. 〈MoNTUE 北師美術館「營運概念與建築設計介紹」〉,《非池中藝術網》2012年9月14日 5.〈向藝術大師致敬 北師美術館開幕〉,《公視晚間新聞》,2012年9月25日 6. 周美惠,〈「師祖爺爺」名畫 齊聚北師美術館〉,《聯合報》,2012年9月25日 7. 凌美雪,〈畫家與自畫像〉,《自由電子報》,2012年9月25日 8. 凌美雪,〈前輩畫家與他們的老師〉,《自由電子報》,2012年9月25日 9. 蘇詠智,〈蔡明亮「化生」半小時只有4 鏡頭〉,《聯合新聞網》,2012年9月26 10. 馬萱人,〈當鐵線雕塑遇到石膏像〉,《商業週刊》,2012年9月27日 11. 〈北師美術館:【序曲展】〉,《非池中藝術網》,2012年9月28日 12. 張玉音、林姿君,〈談MoNTUE北師美術館「序曲展」─跳脫歷史線性的美學展示〉,《典藏今藝術》244期,2013年1月 13. 謝繕聯,〈重回臺灣美術史的當下─參觀北師美術館「序曲展」〉,A&B藝企網,2013年1月

開館大展 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共9則

1. 凌美雪,〈北師美術館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自由時報》,2013年4月24日 2. 陳小凌,〈北師美術館開幕 羅浮宮館藏助陣〉,《民生報》,2013年4月24日 3. 吳垠慧,〈安迪渥荷 赫斯特作品 與米開朗基羅《白晝》對話〉,《中國時報》,2013年4月25日 4. 郭士榛,〈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 北師開箱〉,《人間福報》,2013年4月25日 5.〈鋼鐵人、赫斯特、安迪沃荷與米開朗基羅對話!?〉,《MOT/TIMES》,2013年5月3日 6.〈5國齊聚 6百年的生死對話〉,《非池中藝術網》,2013年5月12日 7. 蘇盈如,〈文藝復興後的歷史對視:從《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談一個美術館可能性〉,《破報》,2013年5月22日 8. 陳泰松,〈關於「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展──身軀背後的生死絮語〉,《典藏今藝術》249期 9. 徐明瀚,〈機械複製時代的大師作品:米開朗基羅文藝再復興〉,《小日子》6月號

初心•頂真當代工藝展,共6則

1. 〈藝文直擊─MoNTUE北師美術館:「初心•頂真」當代工藝展〉,《非池中藝術網》,2013年11月14日 2. 龔博珣、王士源,〈這個展 人與自然同演工藝〉,《非池中藝術網》,2013年12月26日 3. 麻念台,〈「初心•頂真」泰雅織布機訴說族女一生生命連結〉,《新網》,2014年1月10日 4. David K.W.Wu,〈初心•頂真:當代工藝展〉,《藝週刊藝術電子雜誌》 5. 高子衿,〈北師美術館當代工藝展 物的饗宴•人的劇場〉,《典藏今藝術》255期 6. 葉代芝,〈五彩織錦復育一片森林〉,《商業週刊》1354期

101


財務|Financial Highlight 項目

執行期間

美術館業務費—校務基金(不含人事費)

2012-2013

4,414,593

財團法人蘇天財文教基金會

2012-2013

2,696,430

其他捐贈款

2012-2013

3,656,966

美術館之友捐款

2012-2013

1,550,000

教育部

委託辦理「整合型『視覺形式美感教育實驗計畫』─北區美感教育大學基地學校計畫」

2013

教育部

工藝復興:臺灣當代工藝展

2013-2014

教育部

預算

19,950,000 500,000

工藝復興:臺灣當代工藝展

美術館業務費—校務基金(不含人事費)

財團法人蘇天財文教基金會

其他捐贈款

美術館之友捐款

教育部

委託辦理「整合型『視覺形式美感教育實驗計畫』

─北區美感教育大學基地學校計畫」

支持|Supporter 日本交流協會臺北事務所 Taipei Office of Interchange Association of Japan 美國在台協會 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美術館之友聯誼會 香港商克麗絲汀迪奧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 財團法人蘇天財文教基金會 許勝傑 陳昌 楊淑蘭

102


MoNTUE北師美術館2011-2013年報 Annual Report of MoNTUE, 2011-2013 發 行 人│林曼麗 執行總監│藍恭旭 執行編輯│朱筱琪、王奕文 編輯小組│邱珮瑗、蘇芳瑩、羅郁庭、王振愷 攝

影│黃宏錡、林君昵、莊濟寰、Noiz Architects

平面設計│莊濟寰 發行單位│MoNTUE北師美術館 臺北市106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電話02-27321104 轉 63492 感謝永遠的同事們賴美杏、孫鳳儀、黃議霆、顏亦慈、王奕文

103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