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ALK #6

Page 1

關於我們 藝托邦是一個以藝術評論為主題的網 站+月刊媒體計劃,由一夥相信藝 術與人和社會應緊密連繫的青年,於 2012年6月創辦。目標是透過藝術, 評論自己和安身立命的世界。 我們鼓勵公眾投稿,以個人視角評論 藝術,也推動作者和讀者交流,分享 彼此看法,從而達至我們的目標:藝 道大同。

送舊迎新 一切你送走的和迎來的 專題

《宋冬:三十六 曆》 文/詹木 整理/valibre

梁美萍

專訪

破舊立新? 她根本就不在乎。 文/Jason Mai

藝術評論

《格物》彭劍 人文情懷不是王道

文/陳大明

《幸褔大廈 I》陳界仁 如你的自信般年輕,如你的恐懼般年老

文/心慰

《Somewhere/Nowhere》 當記憶自剩零碎

文/S

ARTALK v4.indd 1

2013/3/9 下午 04:42:08


藝托邦作者們的感想 Leung Hoi Leung 一向有留意宋冬的裝置藝術,但這次的 創作跟以前有很大分別,因為互動性很 大,參加者達四百多人,進場時場面震 撼,很有考科舉的感覺。我挺喜歡這個 既特別又好玩的意念。

許棋棋 我看到這幅畫的時候,不知應如何入 手,因為1988年好像沒有發生特別的事 情,但再細心一看文字,原來當年一個 具思考批判性的中央電視節目《河殤》 被禁播。我便畫了一塊國旗,蓋在電視 機上,又讓圖中一本名為《自由思想》 的書被數本宣揚愛國的書籍壓倒。

不少人把月曆當成填色畫冊 (林慧桃作品)

宋冬的女兒亦是參與者一份子

魚兔子

畫,可參與者加上的一句話是:一九八四年,我在哪

裡?似乎有意引人聯想到奧威爾那本政治諷喻小說。

當然,也有些合作並不是那麼和善的,甚至是有些危

險和失控的,比如宋冬原畫被後來的參與者用力擦除

甚至撕扯。這種突破藝術家與觀賞者之間小心營造的

安全氛圍的行為,也無意中試探了合作的底線,以及

合作雙方意念間的可能張力。

我喜歡那些用水彩將月份牌塗滿鮮艷的行為,更欣賞

那些善用留白、甚至不添一筆的參與者。他們明明可

盡情發揮,明明有話要講,卻選擇不發一言,這沈默

的力量實在強大。就像宋冬愛讀的「無字書」和常寫

ARTALK v4.indd 2

的「水日記」,「無」是最大意義上的「有」。都說

整個經驗十分有趣,又很有互動性。有 人嘗試為宋冬的圖畫填色,也有人像我 一樣加以創作,希望可以把自己的想法 有機地跟宋冬的融合起來。最後執行上 有點困難,畫得不太好看,可是過程是 很好玩的!

新年是「除舊迎新」的時候,我也不知道,末日走了

Hing Cheng

新年到了,在「無」以外,我們還能期待些什麼。

1989年8月的時候,我只有3歲多,對那 時候的生活印象很模糊,有點苦惱能跟 大家分享什麼。然後我想到這個月份我 正在放暑假,回想當年做暑假作業滿辛 苦的,可與現在的小朋友相比已經是幸 福一點。我構思了一幅有關現今教育制 度和親子管教的作品。

2013/3/9 下午 04:42:29


在公眾參與下的「有」與「無」

宋冬:三十六 曆

宋 冬 的「 三 十 六 曆 」 在 港 島 東

展出差 ArtisTree

不 多 一 周 後, 終 於 有 機 會 繞 去 現 場 看 看。 原 本我也是開幕當日四百三十二名公眾參與者之一,但 「從天而降」的工作打破了原本的美好計劃。你看, 生活中就是有那麼多偶然,或許,這偶然累計起來, 就成了歷史的必然。 你說,宋冬畫中、文字中出現的事,哪件哪樁不是「偶 然」?可恰是這樣無組織無紀律的散漫事件,拼成了 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展廳素淨,以黑白兩色為主,是個懷舊的氛圍。展品 一 部 份 是 四 百 三 十 二 張 月 份 牌, 每 頁 都 配 了 藝 術 家

( The Museum of Modern MoMA

記 憶 中 彼 時 彼 處 的 一 幅 畫 面。 我 原 本 驚 訝 宋 冬 的 記 憶力:他記得自己在

) 的 首 場 個 展, 以 及 合 作 過 的 眾 多 策 展 人 的 脾 氣 Art 樣貌也便罷了,可他竟記得崔健專輯的發行月份,以 及張曉剛畫作的拍賣成績,這就難免讓人吃驚。後來 聽他本人解釋才知道,「歷史」一直是他重要的創作 命題,過去幾年他一直在故紙堆中鑽研。 鑽研的結果,以及過去三十六年給他的印象和思考, 都在這次展覽中了。他說,全場若都是他一人所為, 所想難免局限,於是便請來四百三十二人參與。每人 從一九七八到二零一三年之間隨機抽取一個月份,將 自己對於那年那月的回憶疊加在藝術家的回憶上。有 參與者說,這有些像考科舉,沒錯,只是題目不同, 形式也更自由。參與者中,最年長的出生於一九二六 年,最小的只有六歲。有的來自歐美,有的來自韓國, 這樣跨年齡跨文化背景的疊加,或許能給這事關集體 回憶的展覽一個更豐富的面貌。 而且,這樣的互動頗有意味,可以是互補,也可以是 互斥,是兩不相讓。 一 九 八 四 年 九 月 的 月 曆 紙 上, 宋 冬 的 回 憶 是 一 幅 壁

2013/3/9 下午 04:42:37

ARTALK v4.indd 3


破舊立新? 她根本就不在乎。

專訪

梁美萍訪談 文:Jason Mai

過嗎?錄影內容和主旨都先由她擬定嗎?

原來通通都沒有。

捏著攝錄機和機票,梁美萍能掌握的,除了回 程日期,其他一律照樣隨緣。那時候她在北

Out of Place,2005-2011,梁美萍

京,經過七天等待後,本已準備離開,卻在往 機場的途中看到個穿著厚棉襖,步履蹣跚,推 開始動筆之際,發現這篇文章很可能會跑題。因為

梁美萍說,讓作品隨意演變是她的核心意

著手推車的老太在向著一道橫額匍匐前進。

從梁美萍的談話中我發現她根本就沒打算要在作品

念。隨意,偶然,不可知的緣分,讓亮起的

「奧運,我參與,我得益」,這是橫額上的標

中破舊還是立新。可是不在乎也是一種執著。她隨

不只是光管,還有我們對往昔藕斷絲連的紀

語。這種巧遇連梁美萍自己也沒料到。名貴汽

緣,她堅持。她堅持做藝術要隨緣。這就是我和梁

念。馬路對面的山水環保回收公司,擺放了

車呼嘯而過,陪著婆婆前行的,似乎除了梁美

美萍交談 90 分鐘後得到的印象。

幾張不同年代的港澳街道照片,相中能看見

萍以外,別無他人。老婆婆還沒來得及走到那

可樂燈箱半世紀前的風采。還有如今淹沒在

「得」字,我就覺得自己看不下去了。

千里送可樂

現代招牌中的芬達燈箱,它們遙相呼應,不

隨緣製作帶來的,卻是別樣的糾結。如果說探

就說她的《好掛住芬達》吧。她千里迢迢把一

知是留在當年新馬路的可樂更搖曳生姿,還

討社會現象是梁美萍的「舊」,我寧願她永遠

個來自50年前,現已不再使用的經典可口可樂

是咬緊牙關存活至今的芬達更惹人垂憐?梁

不要破舊。她本人嗎,真的,都沒太在乎。聽

霓虹燈箱,從澳門新馬路帶到油麻地一個貼近

美萍沒有刻意將那些老照片營造成藝術品一

說策展人問過她想怎樣展出這些錄影片段。她

人群的休憩處,讓它重新發光發亮。雖說是

部分,因為如果來者是有緣人,自然能在舊

說,隨你方便吧。梁美萍對隨緣的執著,眷顧

有贊助,可把一件規模不小的裝置從老遠的「

品中覓得它們的美麗。

了她不少作品。破立之間,能以不強求的心態

大海」拖拉至本地人群之中,所耗功夫絕對不

對於破舊立新的看法,梁美萍有一句我覺得

應對,讓作品以自然的軌道演變,不也很美好

少。可你知道她怎樣處理這霓虹燈箱嗎?

很有意思。她說無中生有,即所謂的立新,

嗎?

她根本沒處理。亮起來剔透通明的燈箱滑稽地

未必很難,但要以新方式處理舊有事物,更

倒臥在公園圍欄中。怎麼竟有點喝醉酒站不穩

難。我認為她確實把這難事做成了。

的意思?是的,梁美萍看重的,不是燈箱的形

其實第一次接觸她的作品,是在去年年底香

態,擺位,而是通過隨性的呈現,打破觀賞者

港藝術中心的展覽”Of Human Scale and Be-

和作品間的距離。觀者看不看得懂,已不再重

yond: Experience and Transcendence”。她

要。重要的是古老回憶穿越50年,來到今天,

的一系列流浪者錄影裝置打動了我。我不斷

與我們同處一個天空下。人與物,古與今交

問,到底她是怎樣從後捕捉一個個在城市中

錯,以一種不可預知但必然的方式出現了。

被甩在後頭的流浪者呢?錄影的進程有鋪排

ARTALK v4.indd 4

好掛住芬達,2012,梁美萍

2013/3/9 下午 04:42:43


人文情懷不是王道 文/陳大明

以前 考 中 國 語 文 及 文 化 科( 現 在還有這一科嗎?)的試,

審 題 時 有 幾 個 要 留 心 的 關 鍵 詞。 其 中 一 個 是「 立 場 」, 如 果 題 目 寫 道 :「 試 闡 述 你 的 立 場 」, 那 考 生 便 不 得 不 擔 當 正 或 反 的 角 色。 模 稜 兩 可 便 是 不 及 格。 這 種 奇 怪 的 考 試 模 式 一 度 令 我 很 困 擾, 因 為 從 實 際 角 度 考 量, 世 事 大 多 是 模 稜 兩 可 的。 只 好 掩 著 良 心 下 筆 寫, 一 面 倒 支

修 」, 對 於「 立 場 」 的 看

讀 大 學, 有 了 所 謂「 主

持或反對,結果拿了A。

後來 法 又 變 得 很 不 一 樣。 經 年 累 月 對 著 同 一 套 思 考 模 式 的 同 學, 向 同 一 套 思 考 模 式 的 教 授 學 習, 接 受 同 一 套 思 考 模 式 的 學 問, 很 容 易 便 不 覺 走 入 那 套 思 考 模 式 的 大 軍。 讀 商 業 的 滿 腦 子 是 商 業, 讀 社 會 的 滿 腦 子 是 社 會, 讀 藝 術 的 滿 腦 子 是 藝 術。 即 使 你 不 想 有「 立 場 」,「 立 場 」

像電腦像素的方格 現在很可能亦然 —— 滿腦子是藝術 我也曾經 —— 和人文情懷。比方說,如果談到城市,較之於統計數 字,我可能更想談裡面的人情、文化、生活、居民是 否快樂之類。

( 像 素 ) 那 樣。 展 覽 名 字「 格 PIXEL

然而彭劍的畫作,卻比我冷靜得多。他那透過紗 窗 觀 看 的 城 市 景 物, 全 部 給 切 割 成 一 小 方 格 一 小 方 格, 一 如 電 腦 的

物」,應是由此而來。這些方格令我想起中國藝術家 王廣義的「毛澤東」系列,他曾經在毛主席的肖像上 畫過許多方框。據他說,這些方框是「理性」的體現: 重新以格尺量度毛澤東這個國家偶像的功過。伴隨著 對毛澤東的反思,是一套名為「清理人文熱情」的說 法。王廣義試圖在當時充滿人文熱情的藝術界,帶來 更多理性的詰問。在今日的香港,這種觀點依然是前 衛的,最少當一個人談到「人文」,大家總會覺得他 在做好事,而不會思考那是怎樣「人文」,或「人文」 的甚麼,或何以不是「貓文」、「豹文」。 然而彭劍的作品卻提醒說,「人文」不是一個城 市的全部。所謂「格物致知」,按《現代漢語詞典》 的說法,便是「窮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 識」。它強調了在「人文熱情」背後,理性的重要性。 比方說,關於城市,我一直像許多人那樣,認為舊區、 舊物、舊舖富人情味,值得保留。可事實真是那樣嗎? 除了單純的為將要消逝的事物感到可惜以外,我真的 「格物致知」了嗎?我理解舊區的經濟活動嗎?理解 舊舖雖有味道,但客人總是只愛拍照但不愛幫襯嗎? 我 理 解 當 我 參 觀 完 舊 區, 回 家 心 情 暢 快 地 沖 熱 水 浴 時,舊區居民正在打著寒噤嗎?或者,當我欣賞舊區 居民講心唔講金,或批評那些圍村婦女穿起傳統服飾 收錢與遊客拍照時,他們飯從哪裡來,生活是好是壞, 我想過了嗎? 這麼想,便不禁覺得自己的「立場」受到動搖。 其實這是一件好事。

2013/3/9 下午 04:42:50

ARTALK v4.indd 5

還是會像毒氣那樣從四方八面滲透進 來,躲不掉。 一米以外 no. 5 2012,彭劍

藝術評論

展覽:彭劍-格物 Galerie Ora Ora 2月1日至23日


藝術評論

展覽:幸褔大廈 I -陳界仁

Hanart Square 2012年12月18日 ~ 2013年2月28日

文/心慰 比 起 上 一 代 人, 我 們 總 是 被 說 成 較 為 幸 福 的 一 代。 因 為 世 界 的 轉 變 和 社 會 的 發 展, 我 們 的 物

不 堪、 無 奈、 以 至 於 痛 苦 還 是 會 重 重 ——

質 生 活 充 裕 了, 選 擇 好 像 多 了。 然 而, 感 情 是 不 挑人的

地出現於每個人的身上。 陳 界 仁 關 心 的 是「 人 的 處 境 」, 他 說 現 代 人 很 多 都 不 能 符 合 自 由 經 濟 主 義 政 策 下 的 需 求, 如 降 低 勞 動 成 本, 加 速 資 本 累 積 等, 會 被 驅 逐 於 經 濟 生 產 體 系 外 的 狀 態, 人 的 一 生 便 成 了「 在 地 流 放」,《幸福大廈 》I透過八個於被迫遷拆公寓的 人的故事,呈現生活境況中無奈的不堪和絕望。 香 港 有 很 多 社 會 規 範 壓 迫 著 人 的 選 擇 和 發 展 ——當然,也因為大部份人甘願接受,它們才 能 夠 成 為 規 範。 其 中 顯 著 的 一 項 是 愛 情。 對 大 部 份 情 侶 及 擇 偶 中 的 單 身 男 女 來 說, 愛 情、 婚 姻 皆 緊 繫 於 結 婚 買 樓 等 程 序。 婚 前 兩 口 子 儲 錢 買 樓、 辦 酒 席 成 為 修 煉 及 引 證 愛 情 一 欄, 得 道 便 成 仙,

不然便「係咁先」,分分鐘後會無期。 另 外 便 是 教 育, 於 本 地 國 際 學 校 就 讀 的 孩 子 常 獲 稱 許 特 別 出 色, 外 國 修 學 回 港 的 青 年 則 特 別 獨 立、 眼 界 特 別 闊。 有 見 及 此, 香 港 辦 學 團 體 陸 續 研 究 教 授 及 銜 接 外 國 課 程, 以 免「 落 後 」。 然 而, 教 育 不 是 買 賣, 它 應 是每一個獨一無二的孩子享有的權利。 眼 見 香 港 發 展 及 政 治 取 向 的 邪 惡, 令 人 深 感 無 奈, 大 大 小 小 的 法 律、 制 度、 政 策、 規 範 都 壓 迫 著 我 們。 反 抗 抵 禦 的 話, 又 會 被 分類成不合流,成為社會上的「流放者」。 當 我 面 對 恐 懼 時, 我 最 怕 的 是 自 身 的 無 能, 自身的脆弱。

現實取決於選擇 當 人 脆 弱, 便 會 接 受 所 謂 現 實。 我 也 曾 質 疑 自 己 :「 我 能 改 變 現 況 嗎? 我 能 不 接 受 現 實 嗎? 我 能 不 理 會 所 有 人 的 目 光 嗎? 我 不 後悔嗎?我不擔憂嗎?……」 然 而 現 實 不 是 不 變 的 客 觀 條 件, 而 是 我 經 過 思 考、 選 擇 後 得 出 的 局 面。 而 我 必 須 在 這 基 礎 上 前 行。 現 實 關 乎 我 的 生 活、 我 的 故 事、 我 的 可 能 性。 人 的 可 能 性 無 窮 無 盡, 因 此 人 的 故 事 無 一 類 同。 世 界、 社 會 的 現 實 都 是由每一個人走出來的,一步一步。 恐懼的時候咱變得脆弱,我們失去信心, 不 再 相 信 世 界、 別 人, 甚 至 自 己。 現 實 彷 彿 擺 在 眼 前, 但 你 的 心 呢? 你 能 真 切 地 傾 聽 自 己 的 心, 那 比 現 實 來 得 更 近 的 心 嗎?「 信 心」,咱勇氣的來源。 陳 界 仁 用 了 八 年 時 間 無 學 無 業 地 思 索 人 生, 他 找 到 的 答 案 :「 創 作 應 該 是 去 解 決 自 己 的 問 題 」。 他 在《 幸 福 大 廈 》I 中 若 用 心 訴 說 了 這 創 作 的 問 題 和 答 案, 我 們 也 必 能 聽 見。

2013/3/9 下午 04:42:55

ARTALK v4.indd 6

「如你的自信般年輕, 如你的恐懼般年老」

幸福大廈 I,2012,陳界仁


Somewhere Nowhere V-gallery 12月10日至2月28日

當記憶只剩零碎 文:S

有人說,相片本是物理空間的真實記錄; 但單看相片,可能無從考究那是什麼地方。事

過去。今天的片段,都會變成未來的舊照片。

何 時 候 都 可 以 輕 易 紀 錄 身 邊 的 人、 物 和 實上是什麼地方也沒所謂。所以,不必多問。

不知從何時開始,人人手中出現一台 數碼相機,然後進化成一部智能電話,任

事。 從 此, 不 只 大 銀 幕 懂 得 說 故 事, 每 個 因為回不去了,才會珍貴。就像聽著某一首歌、

分鐘喊一聲「 CUT 」。更 12

的人大都不想批評別人,因為他們明白,

在花槽前望著鏡頭的伯伯,花了兩句鐘、到過

在眼前的展覽中,我聽到「那個紅海灘, 一年只有兩三星期才會出現這種景觀」、「坐

攝 影地點不必多問

換一次攝影機的影帶,就可以繼續運行。

片段,不可以每隔

看見某個風景,想起某個人,而這些被定格的

人都是說故事的人。

分享也是快樂 有 時 候, 純 粹 分 享, 也 是 快 樂。 誰 的 技術比誰強,誰的故事較為精彩,沒有人 敢妄下定論,反正價值是不能量化的。每

面對過不同的聲音,除了彷彿存在過,其

三個景點,才能迅速拍下」、「三個截然不同

個人的眼睛都有不同的演繹,正如寫故事

實並沒有真正擁有過什麼?時間向前,所

的山景分別在不同時段選取捕捉的」、「兩幅

Tim Burton感覺,

大樹的迷濛是深宵冷霧氣配上街燈折射所形成 的」、「那些荒蕪小樹很有 好淒美但已經回不去」…… 在 鏡 頭 下 能 夠 掌 握 的, 大 概 就 是 中 間 零 碎、斷裂的夢,人人都渴望在夢中尋歡幾遍。 那六幅由不同人物扮演的故事,隔著萬花筒圖 案,重組和彌補疑幻似真的雜碎記憶。一連串

) 不 在, nowhere

) 的 人 物、 景 像、 本 來 屬 於 固 定( somewhere 空 間 和 想 法, 原 來 是 無 處(

,也未必能看清展覽的主 tips

甚 至 隨 處 可 見。 不 同 形 態 組 合, 看 似 沒 有 關 連,不是牆邊的

,亦沒有單循的軌道,每個相遇相知, tips

題。但那不就是我們每天過的生活,本來就沒 有

都有機會帶來不同的決定和結果。 唯一不變的是,是沒有偏離向前軌道的時 光,它可以送走過去的一切愛和恨,夢想和熱 情,青春和狂妄,但情感依然存在,即使到最 後只剩下零碎的影像,確實曾經留在腦海中。

2013/3/9 下午 04:43:01

ARTALK v4.indd 7

有故事都會告終,正如所有傷害都會成為

圖一

每個遭遇都蘊含新方向,前路又將有何意義?(圖一)

圖二

以樹木為題的作品,充滿神秘感,還是似曾相識?(圖三) 門前門後,分隔的是主觀還是客觀現實?(圖二)

圖三


後記 文/茵蔯

我自認是一個戀舊的人。衣服明明買了新的,匆忙外出 身上來來去去卻總是那幾件洗得起了毛球的;偏愛二手

轉。 總 覺 得 舊 物 都 是 跟 時 間 搏 鬥 的 光 榮 戰 xanga

書,有筆記啊茶漬啊更好;人家都搞微博了,我還在漸見 荒蕪的 士。

所以,對新年瀰漫的一片迎新喜氣,一度難以投入。穿 上新衣,就代表老問題遠去了麼?貪新忘舊可是個不小的 罪名啊。可是,面對瑕疵多多的現實,誰敢說沒想過從新 再來?求新,不啻是對美好將來正常不過的企盼。吊詭的 是,農曆新年本來是歷史悠久的節慶,舊習俗偏偏愈見邊 緣。大年初一在樓下放鞭炮的還有幾人?誰家門楣還會換 上簇新的春聯?取而代之的,可能是拉親友去看一齣但求 熱鬧的雜燴賀歲片,甚至舉家外遊避年去。

習俗的來去、人的來去、潮流的來去,匯成大大小小、

楊天帥/程沛/Alva/茵/Ryan/David/Alva /Wency/Kit/Daisy/MorKi

至於怎樣活動法,坦白說很難用文字解釋。當然最好 由讀者親身嘗試啦! 工作小組

川流不息的歷史。人都善忘,所以我們講古,一直講一直 講,哪怕是時間大河上一朵浪花的故事。今期《藝托邦》 所 見, 宋 冬 有 他 的「 三 十 六 曆 」, 梁 美 萍 談 了 她 對 藝 術 所謂破舊立新的看法,參與評論的朋友們也慷慨分享專屬 他們的觀展經歷。我更願意相信,新年僅僅是錶面上的刻 度,讓我們打起精神,盤點一下我們送走了什麼,又迎來 了什麼。

電郵:info@hkartalk.com 電話:+852 21111192 傳真:+852 29753146 地址:香港灣仔港灣道2號香港藝術中心7樓704室

經過六期耕耘後,藝托邦終於進入另一階段:免費 iPhone/Android Apps推出了!從此讀者不僅可透過 手機閱讀藝托邦的藝術評論與新聞,更可按下Apps 上的AR按鈕,把手機鏡頭對準在雜誌附有 的圖 片,進行即時互動! 聯絡方法

藝托邦Apps誕生! 800~-1000字,精簡易懂,並附展覽圖片3~-5 張。圖片最小需要1MB。 來稿請寄info@hkartalk.com 詳情請瀏覽hkartalk.com。

2013/3/9 下午 04:43:07

ARTALK v4.indd 8

新年伊始,容我唱個反調:先別往前看,回頭吧,那才 是一創新的起點,也是我們拾掇錯失風光的最後機會。

投稿需知

藝托邦歡迎有興趣寫藝評的人士來稿

稿件要求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