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林通訊77

Page 1


心靈鐵砧

何謂好國民 1940年德軍入侵丹麥之時,席爾是一位年僅十七歲的學生,與父母同住在西蘭島西部 小鎮斯萊格思裏。四月九日,他在上學途中目睹許多令他深感驚異的景象:鎮民對 新來的士兵極為友善,而且對一支露天演奏丹麥音樂的德國軍樂隊報以熱烈掌聲。 他買了一份當地報紙,上頭刊載著國王的談話,要求全體國民當個好國民。他自問 道:「何謂好國民?在自己的國家遭到敵人佔領的狀況下,一個好國民會怎麼做? 」席爾回家後把自己想出的答案寫成「丹麥人的十誡」。他用打字機打了二十五份 ,內容如下: 一、切勿到德國及挪威工作。 二、為德國人做事,應把事情做不好。 三、為德國人做事,應該減慢速度。 四、你應該破壞重要的機器和工具。 五、你應該破壞所有可能對德國人有益的物品。 六、你應該讓所有運輸系統誤點。 七、你應該抵制德國和義大利的影片及報紙。 八、切勿到納粹的商店裏購物。 九、你應該不留情面地對待叛國賊。 十、你應該保護所有遭德國人追捕的人。 加入解放丹麥的鬥爭吧! 席爾接著列出一份斯萊格思居民當中最具影響力之人士的名單,其中包括鎮長、銀 行家、醫生,以及記者。第二天夜裏,他騎著腳踏車前往這些人的住處,而把「十 誡」塞進他們的信箱裏。他很快就察覺到,他的丹麥同胞在公開場合對德軍的禮遇 其實掩飾了內心強烈的反抗精神,而席爾則找出了表達這股反抗意識的新方法。他 夥同朋友在德國車輛及軍車的油箱裏放入糖,並且抄寫反德傳單郵寄給國內各地的 高中學生。不久之後,他的「十誡」已廣為流傳,後來在丹麥人展開全國性抵抗運 動之後,更是成為丹麥人的聖物。 (錄自彼得•艾克曼,傑克•杜瓦/著 ,《非暴力抗爭─一種更強大的力量》,究竟出版社 ,2003)

01


慈林文獻1 二二八事件暨林家祖孫受難 2014年追思紀念活動獻文

我們共同的二二八 撰文:吳乃德(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二二八是台灣歷史中最巨大的創傷。雖 然我們將這一天訂為「和平日」,我們 對它的回憶卻充滿了火藥的煙硝。歷史 回憶的對立有兩個根源。一是「現在」 政治利益的衝突;另一則是對「未來」 的不同願景。這兩種對立在短期間內不 可能消失。可是難道現階段我們不能擁 有一個共同的二二八?不能讓它成為我 們政治社區中所有人可以共同擁有、共 同珍惜的歷史回憶? 台灣是一個分裂的社會。彌補裂痕、團 結成單一的政治社區,不是靠制度或政 策,而是公共人物的言行和責任。如果 我們以類似「吵個沒完沒了的補償金… …哭哭啼啼,講不完台灣人的悲哀」的 語言來論述,而不能以同理心來看待同 胞的傷痛,這和將同胞的傷痛兌現為政

黨利益的效果一致:不但無助於團結, 反而加深分裂。 對過去,我們有不同的經驗;對未來, 我們有不同的願景;現在我們對政黨有 不同的喜好。可是不論我們喜不喜歡, 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政治社區中,我們 都是政治性的伙伴。維持這種伙伴關係 並不容易,民主也不容易。 二二八應該是我們可以共享的歷史記憶 。它包含了壓迫和反抗、殘暴和仁慈、 投機和理想、出賣和忠貞、麻木和溫情 、男人的血和女人的淚,是我們這個社 區唯一可以共有的史詩。為什麼不珍惜 它,用我們的謹慎、慷慨、和想像力, 讓它成為團結我們的橋樑?

(節錄自中國時報,02/27/2006)

02


慈林文獻2 228事件暨林家祖孫受難 2014年追思紀念活動致詞

行過另一個死蔭的幽谷 ―一個台灣讀冊人的懺悔(節錄) 吳叡人/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編按:因版面有限,僅節錄部分本文,全文請上慈林網站瀏覽或與慈林聯繫索取。 (前略)1980年發生的林家悲劇,是一 次引導我走向反對政治的洗禮。那時候 我是師大附中高三的學生,這間學校離 林家很近。事件發生之後,我曾多次來 到巷口,遠遠地看著現場,不敢走過去 ,心裡面無論如何也無法理解,為什麼 有人可以這麼殘忍,為什麼政治可以搞 成這樣。 我們家族裡面有一些二二八的禁忌跟傳 說。我的二伯在二二八事件的時候是桃 園武裝部隊的部隊長,結果被抓去關了 半年,最後用幾條金條換回他的生命。 一直以來在我們的家族裡面,「二二八 」是一件傳說和禁忌,大家知道有這件 事,但是不能說出口。所以我聽過二二 八,大概知道一點模糊的輪廓,但是完 全不知道它的實體是什麼。但是就在我 高三的時候,林家的事情讓我一下子明 白,原來這就是「二二八」。這是生命 中第一次,所謂「二二八」用一種實體 的方式出現在我的腦海中。 大家知道,愛爾蘭有個很出名的詩人叫 葉慈。在1916年,愛爾蘭獨立運動者發 動復活節抗爭,最後被英國政府鎮壓, 殺死了很多人,悲憤的葉慈因而寫了一 篇詩:"Easter, 1916" (「復活節,一九

一六」)。在詩裡他說,在這次鎮壓之後 ,「只要有穿綠衣的地方,所有的東西 都變了。」各位,葉慈說的「綠衣」不 是民進黨,這裡的綠色指的是愛爾蘭民 族運動的色彩。他說,從此以後,所有 的一切都永遠變了。最後,他用一句話 作為結語:「一個恐怖的美已經誕生! 」,A terrible beauty is born.。那時候,我 的心情和葉慈完全同款,在林家的悲劇 中,我深深感覺到,我已經被這個國家 暴力的恐怖、殘酷和偽善徹底改變。這 是一種政治暴力的洗禮。在進入台大之 後,我積極參加學運,還當選第一任黨 外的台大代聯會主席,也就是後來的學 生會會長。在一連串嘗試錯誤的學習過 程當中,我變得越來越激進。到最後, 我乾脆辭掉代聯會主席職位,在那個戒 嚴時代找了幾十個學生到教育部請願, 變成一個政治的狂熱份子。 1984年林先生假釋出獄,那個時候中國 時報跟聯合報對這件事的報導充滿了一 種施捨般的同情,好像是在說「我今天 放你出來是對你林仔很好,看你很可憐 喔」一般。我看了很生氣,一口氣買了 好幾十份報紙,然後都把它撕光光!(不 過現在想想,這種作法實在很笨,根本 就不要去買就好了。)

03


慈林文獻2

04

那年暑假,不知道林先生有沒有印象, 發生海山和煤山的礦災,死了很多當礦 工的原住民朋友,我就跟歌手胡德夫和 陳映真先生他們在新公園音樂台辦紀念 音樂會,然後走向西門町街頭為受難的 原住民募款。那時候我的心中,已經立 定終身從事政治運動的志向了。不過那 時的黨外運動,並沒有栽培青年的機制 ,學生運動的運動者畢業後的出路,不 是做黨外雜誌的編輯,就是做政治人物 的助理,這都不合我的性情。我當時嚮 往的是一種比較深刻的,知性的政治形 式,所以我決定出國去念書。我的想法 很單純,出來去念書,來找看看可以改 變台灣社會的藍圖、一個快速有效的運 動公式,一學會馬上回來照著搞一下, 國民黨就會倒。那時候我心裡想的,是 要做一個像吳乃德、邱喇叭(邱義仁)那 種「運動的理論家」。(中略)

淚一直流,嚎啕大哭了很久,我的助理 站在一旁尷尬地不知道如何是好。我就 一邊哭一邊跟老太太說,我真的很對不 起妳,我也對不起雙胞胎,我對不起林 先生跟林太太,因為我一定要退出政治 ,我要全心做一個思考我們台灣歷史命 運的學者。從那一天開始,我心中就再 也沒有躊躇,我已經決定要走上「另外 一條人跡罕至的道路」,another less traveled path,就是航向咱台灣靈魂深處 的道路。這是林先生面容上的那種憂傷 ,那種比世俗政治更加大的憂傷給我的 啟示,啟示我說,叡人,還有另外一條 路可以走,還有一種政治可以做,台灣 的政治如果要好,要有人去走那條路, 做那種政治,思想的、精神的政治。那 天下午,我把眼淚擦乾,離開慈林回來 到南港,我的修道院裡面,回來到我那 條坎坷難走又寂寞的道路上。

2004年年底,我離開任教的日本早稻田 大學,回國進入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 所工作,那時候台灣民主運動已經開始 走下坡,進入低潮期。2006年,我和一 些朋友,包括乃德前輩,一起推動「715 宣言」,想促成民進黨的改革,不過這 個運動最後是失敗了。那年秋天我離開 台灣,在英國Cambridge大學的一個地下 室住了三個月,療養我受傷害和被出賣 的心情。兩年後,在一次台灣史研究所 同仁的旅行中,我們來到二結的慈林圖 書館。那個下午我走進圖書館對面的紀 念館之中,面對林老太太的相片,我眼

這條道路就是我要跟大家講的,另一個 死蔭的幽谷。因為當你對台灣的歷史知 道越多、認識越深,你就會越悲傷、越 悲觀。就像義大利但丁神曲所說的,「 進入這個門之後,你要放棄一切的希望 」。做為一個台灣人,面對台灣的歷史 ,你要放棄一切的希望。客觀上,我們 台灣處在幾個帝國的夾縫中間,我們的 命運欠缺自主性。就做「賤民的困境」 。在主觀上,我們台灣人的民族性,現 實、世俗、重利,我們很容易受到統治 者的收買和收編。歷史上,除了國際的 強權帝國之外,最會出賣台灣人和台灣


慈林文獻2

的都是台灣人。過去兩三年來,我們台 灣史研究所有機會拿到一份新的二二八 史料,是保密局那時候在全台灣各地方 監視台灣精英的完整報告,總共有好幾 千頁,我們一頁一頁的讀,兩三年後我 們獲得一個心得;組織、領導這個間諜 網的是林頂立,他是台灣人,他所使用 的抓耙子,差不多有八九成都是台灣人 ―換句話說,在二二八事件當中,台灣 人出賣了台灣人。在台灣這個地方,黑 暗的力量往往比光明的力量還要大,這 是林義雄先生一直在追求的「政府精神 」所很難生根的一個沙漠。跟林先生比 起來,我想甘地非常的幸福,因為他的 印度是一個宗教性、精神性非常強的社 會。台灣政治的荒原背後都有一個精神 的荒原。台灣歷史的悲劇,某一個意義 就是台灣政治跟精神的雙重悲劇。所以 要研究台灣的歷史,要面對台灣的歷史 ,等於你每一天都要跟絕望鬥爭,我相 信我這樣說沒有錯吧,[在場的]李筱峰 教授? 在二二八這一天,在紀念林園,我的懺 悔是,我離開了我曾經承諾的台灣政治 改革的道路,但是我的救贖是,我選擇 走上開拓我們台灣的學問和思想的道路 。和整個台灣的悲劇已經重疊在一起的 林家悲劇,和整個台灣的歷史重疊在一 起的林義雄個人歷史,先給了我政治的 啟蒙,然後又在一個更深的層次,再給 了我一次精神的啟蒙。然而其實這是同

一條路的兩種不同款的走法。林先生在 追求的那種「比較少人在走的路」的那 種政治,需要精神的基礎跟深度,而這 也需要有人去開拓、去開墾。這也是一 條很少人去走的路,所以我選擇這條路 ,讓我背負、讓我走。我雖然很平凡, 但我願意獻身在這條路上。 所以我離開,但是我並沒有離開。我跟 你走的是同一條路,我們走同一條死蔭 的幽谷,同一條坎坷的台灣路,我們悲 傷但不餒志。因為我們知道出世在台灣 ,你想要做一個人,你想要做一個有尊 嚴跟有自由的人的話,除了在這條艱苦 的路上向前走以外,沒有其他的方法。 美國有一位著名的女詩人,叫作Edna St. Vincent Millay,她有一首詩說:「所有的 傷痕都會好,只有一種傷痕不會好,就 是放棄希望、放棄夢想所留下的傷痕。 」你只要放棄希望跟夢想,這個傷痕十 輩子都不會好。所以,我們台灣人不會 放棄希望、不會放棄夢想―就是要做獨 立自主的人,要建立獨立自主國家的希 望跟夢想。因為我們台灣人不願再受傷 ,不願再悲傷,而且,而且我們不會輸 ,而且我們會贏,像林義雄先生在四十 年前向宜蘭鄉親說的那句話一樣:「不 用怕,咱在這裡住得比他們久,有一天 咱會贏。」 謝謝各位。 (2014/3/9修訂於南港)

05


活動報導1 228事件暨林家祖孫受難 2014年追思紀念活動剪影

林義雄先生及家人一同出席追思紀念活動 會眾於追思紀念會上一同獻歌

志工曾祥榕老師、溫淑玲老師以及 林昕喆同學代表獻花

陳謙豪同學朗讀追思會獻文 <我們共同的二二八>

林義雄先生及家人於墓園前插上菊花 會眾於追思紀念會會場。

06


活動報導1

黃清溪、洪增陽演奏小號為「傳唱愛與和 平之歌」紀念活動揭開序幕 洪一淨同學的豎笛演奏

趙千瑩同學詩文朗誦 陳姿穎同學詩文朗誦

吳叡人教授代表與會來賓致詞 艾文演唱數首創作曲

07


活動報導

慈林講座:

回顧所來徑

3月15日聆聽鄭瑞城博士的「回顧所 來徑」那真是一場令人動容的演說 。他溫柔、敦厚、內斂地娓娓道盡 「一粒米、百粒汗」的滋養,成就 一位學養豐富、為家為國的教育家 、媒體人。他不忘初衷地對土地眷 戀,對自然、對家園滿滿的愛,時 時懷抱感恩的心。 是一段充實快樂的蘭陽歲月。後來在政大新聞系畢業後,做實習記者,受到現實與理想的 衝擊,而後出國留學,獲俄亥俄州立大學傳播系博士學位。返國轉教學工作,沒想到進到 行政體系,當校長、部長乃至就任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媒體觀察監督基金會董事長 。 他說叔本華曾說﹕「當你去做你不想做的事 ﹐你就自由了。」年輕時體會不到,現在知 道了,他鼓勵人不必畫地自限,人有很多可能,要多方面去試。他深信只要努力認真去做 ,就會發揮影響與作用。就能回歸單純素養的心思,這樣就會心靈平靜,永無困擾。他以 此治學,以此待人,以此處事,交接往來,深受推崇。所以鄭瑞城博士素有「用心聆聽的 改革者」「哲學家校長」等美譽。他的人生智慧與經驗分享,讓我受用不盡。

慈林2014年迎春暨慈林青年營、青少年營同學會

與會朋友與創辦人林義雄夫婦合影

08

慈林合唱團於活動中獻唱


志工剪影

對的事情,就去做� 溫淑玲 許瀚月/慈林職工 「對的事情,就去做。」,這句話跟著 溫老師的處事態度,一路陪伴著慈林走 到現在。像是在慈林創立初期,當時候 慈林文教中心設有公共圖書館供大家使 用,溫老師說他們會在慈林排班,輪流 「陪著」來圖書館的小孩們讀書,也會 自己常來「慈林學苑」,進修「人間智 慧研修班」等課程,也學學日語、台語 吟詩等。1999年,溫老師退休後,更是 極力的在協助慈林推廣各項志業。

只要慈林辦活動,她就是代表慈林招呼 訪客的不二人選;總是帶著熱情的嗓音 、堆著滿臉的笑容,充滿活力的引領你 進入慈林的就是志工―溫淑玲老師。 曾經在三星國中服務的溫老師,早在好 幾十年前,就有一條緣份的線,繫在慈 林與溫老師之間;溫老師是林義雄先生 二妹,秀靜老師的高中與大學同學,他 們總是喜歡一起去爬山、郊遊。因為這 層關係,溫老師與慈林間有了最初的開 始。從早期林義雄先生從政開始到創辦 慈林教育基金會,都有溫老師協助的身 影在。縱然,有過那個年代是政府的情 治單位老是盯著林先生身邊的一切人事 物,但你問她不怕嗎?而她總是認為「 對的事情,就去做。」

林先生曾說:「你愛一個人就要了解他 ,就如我們愛台灣,我們更要了解台灣 。」;所以在慈林籌備台灣民主運動館 前,慈林的志工們參與了志工訓練、導 覽解說的課程,溫老師也加入學習,一 起為慈林教育志業做最充分的準備。對 她來說,這一路走來都是跟著慈林一起 成長的,感覺人生非常的充實;來慈林 服務,讓她的生活更有意義。 同時也是慈林董事的她,不僅常代表慈 林參加宜蘭博物館家族協會的會議等。 更總是積極的邀請大家來慈林當志工, 一起推廣、教育民主的概念。就像是好 幾十年前開始建立起的感情,慈林與溫 淑玲老師有著密不可分的緣份,而這緣 份也正是慈林的福份。

09


活動預告

2014年4~8月活動預告 活動名稱

日期/時間

活動內容

慈林講座

5 月 3 日(六)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14:30~16:30

慈林講座

6 月 7 日(六)

講唱台灣之歌

14:30~16:30

講師:亞隆榮˙撒可努 / 台灣文學作家, 1998 年第一本書《山豬、飛鼠、撒可努》在 台灣文壇上掀起一股風潮,該書於 2000 年 獲得巫永福文學獎首獎。 講師:王明哲 / 台灣音樂創作者,曾創作《海 洋的國家》 、《美麗 Formosa 台灣》等 400 多 首歌曲。

慈林講座

7 月 12 日(六)

和昆蟲大師學功夫

14:30~16:30

講師:苦苓/ 台灣作家、雪霸國家公園解說志 工,著作 50 餘種,暢銷逾百萬冊,曾獲《中 外文學》現代詩獎及吳濁流文學獎。

針對國小學童,規劃結合音樂、魔術、童玩 創作的營隊,讓小朋友們能盡情在遊戲中展 夏令營 9:00~17:30 現創意。課程簡章於 5 月中旬公告於慈林網 站,招收 50 名(額滿為止)。 慈林青年營與青少年營為鼓勵學子相互認 慈林青年營(18 歲 7 月 9~12 日(三-六) 識、學習,以拓展人文視野,增進社會關懷 以上青年朋友) 的能力;透過實地參訪、討論的過程,培養 獨立思辨、社會觀察與感受力,並於團體生 慈林青少年營 第一梯 活中,學習互助合作、彼此尊重與包容的生 (慈愷及慈垚學生) 7 月 23~25 日(三-五) 活態度。 音樂「玩」童

7 月 1~6 日(二-六)

第二梯 慈林青少年營

8 月 6~8 日(三-五) 活動簡章於 5 月中旬公告於慈林網站,歡迎 8 月 13~15 日(三-五) 上網瀏覽。

(慈惠)

2014年慈林各項獎助學金開始受理申請 項目

申請日期

慈惠獎學金

4 月 1 日- 4 月 30 日

慈愷助學金

申請方式

由學校推薦熱心公益之國中學生。

聯絡人

薛小姐

由全國高中職學校(宜蘭縣除外)推薦家 薛小姐 境清寒、努力向學之學生。

慈垚助學金

由宜蘭縣國中、高中職學校推薦家境清 薛小姐 寒、努力向學之學生。

慈河獎學金

4 月 1 日至 5 月 31 日

從事台灣社會發展相關議題研究之國內

陳小姐

外碩博士班研究班(獎勵名額至多 5 名)。

各項獎學金申請辦法,請逕至網站(http://www.chilin.org.tw/)瀏覽。 洽詢專線:03-9650515#11 薛小姐;#22 陳小姐 (請於週二至週六上班時間來電)

10


社運事典

婦女新知 顏世佩/慈林志工

本會以關心婦女問題、表達婦女意見、爭取婦女權益、支援不幸婦女,並喚 起女性自我覺醒及鼓勵女性追求自我成長為目標,以達成平等、公平、互敬 、和諧的兩性社會。 「婦女新知基金會」成立宗旨 戰後受到威權體制的影響,婦女議題就 一直被納為國家政策的一環。直到70年 代,隨著民間社會力的發展,性別平權 議題相關論述開始出現於報章雜誌。呂 秀蓮所撰寫的《新女性主義》,在其內 容上,更公開挑戰了台灣的父權體制。 這些性別議題論述,對80年代婦運發展 ,有深遠影響。 1982年,李元貞偕同一群關注兩性平等 人士共同創辦「婦女新知雜誌社」,以 雜誌型態的方式,進行價值倡議的事工 。該社所出版的《婦女新知》則是戰後 台灣第一份清楚標榜女性主義的雜誌; 內容上,經常引介、翻譯國外著名的女 性學者的論述,倡導女性自覺意識的重 要性。此外,該社也不定期舉辦演講、 討論、調查,以關心兩性平權問題。 解嚴後,婦女新知雜誌社改成「婦女新 知基金會」(以下簡稱為「婦女新知」 ),正式成為台灣戰後第一個標舉女性 主義的婦女團體,積極參與性別平權、 婦女參政等社會改革活動。90年代後, 婦女新知協會紛紛於高雄、台中等地區 成立,進一步落實草根婦運的理念。 80年代,婦女新知除了結合其他婦運團 體發起幾項如反雛妓街頭抗爭運動外; 主要也透過立法或修法來推動保障婦女 的權益。例如,90年代,該會積極推動 民法親屬篇的修訂、性侵害犯罪防治法 、家庭暴力防治法、兩性工作平等法規

制定,希冀透過公權力的途徑,以改善 和維護社會各體制中存在的性別不平等 問題。以制定兩性工作平等法來說,80 年代的台灣社會,在各行各業中,存在 著諸多不利於女性的工作法規,例如有 「單身條款」、「禁孕條款」等規定, 亦即,女性結婚或懷孕,則須離職。1987 年,任職於國父紀念館的女性員工被迫 離職,便是一例。因此,1990年,婦女新 知結合律師及學者,開始起草了國內第 一部由民間團體推動立法的「男女工作 平等法」。此法共費時了12年進行推動 ;直到2001年,「兩性工作平等法」(即 「男女工作平等法」)終於完成立法。 解嚴後,隨著社會的開放,政治、社會 領域逐漸民主化、由化,各相關婦女議 題的民間自發性社團紛紛成立;同時, 婦女運動也隨著社會變遷,也呈現出百 家爭鳴的現況。這些發展助長了女性自 主意識和各項婦女權益的推廣和深化。 參考資料: 1.李元貞,1992.3,〈婦運十年再出發〉,《 婦女新知》第118期。 2.吳嘉麗,1992.2,〈十年回顧與未來展望〉 ,《婦女新知》第117期。 3.張明我,2002.2,<我與婦女新知>,《人 權雜誌》第4期。 4.陳永富,1987.11,〈婦女與政治 訪問「婦 女新知」發行人李元貞〉,《政治家週刊 復 刊號》第9期。 5.黃長玲,2009,〈民主深化與婦運歷程〉 ,《跨戒 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台北: 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11


雋語選粹

一個人越是剖析內心的自我,越容易發現其自身的微不足道,這是智慧的第一課。 因為謙恭,我們將變得明智了;了解弱點,我們將獲得力量。 ―柴寧,William Ellery Channing,1780-1842,美國神學家。

人所能作為和成就的最高極限不會超過自己。人越能發現自己原是一切快樂 的泉源,就越能使自己幸福。 ―海倫•凱勒,Helen Adams Keller,1880-1968, 美國視障、聽障作家兼教育家。

每個國家都有平凡的人能夠成就不平凡的事。 ―屠圖,Desmond Mpilo Tutu, 1931- ,1984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南非開普敦英格蘭聖公會大主教、南非真相與和解委員會主席。

台灣民主言論選

政團或政黨根本不應追逐團體自身的利益,不然的話,這與「營業團體」更 沒有區別了。更壞的是,它憑藉權力將使用各種惡劣的手段,把私利當公利 強迫全民去實現,政團或政黨的存在應該是利他的。 《政治家》社論,1981.3 言論的自由和束縛,是善政與惡政的分歧點。行善政的,必先允許民眾自由 言論,行惡政的,必先束縛民眾的言論,直接說一句,束縛言論的自由便是 惡政的證據 。所以我敢大叫疾呼說:「豈有不許言論自由的善政嗎?」 《台灣民報》社說,1925.1.21

12


參訪留言

編按:因版面有限,僅節錄部份參訪者留言、影像。全文請上慈林網站瀏覽。 臺灣的民主必須一直存在,才不會讓先 賢的血淚白流,看到最近的大埔事件、 洪仲丘事件、非法監聽風波、服貿黑箱 作業、核四議題等等,這些危害民主自 由的事件,臺灣人是否應該起來為自己 的權利與義務,而起來發聲呢?不要讓 台灣的民主又再度倒退了。帝制和專制 都會使人民流血,歷史上有太多的例子 了,唯有民主共和才能使流血事件減少 或是避免。 東華大學歷史二 / 傅信淵

鄭南榕基金會主辦「宜蘭民主生態之旅」 成員參訪本會。

經過一連串的參訪,我一直在想溫老師 一直說的一句話「人民的怠惰會使民主 倒退」,我想好久,到底甚麼樣的怠惰 會使民主倒退?台灣不是很多社運嗎?台 灣不是還是很民主嗎?我回去問了許多朋 友關於這個問題,我終於懂了,我看著 大埔拆遷案,有位阿姨哭著說台灣變了 ,台灣真的變了,前人舖的路,好像在 我們這輩又將消失了,台灣有許多人都 太安於現狀了,太多人不去關心社會、 不去關心身旁的事物,太盲從於政府, 只被動的接受媒體資訊,不去質疑,不 去思考,很快的,這個國家的人民只剩 空殼,雖然說民主的倒退不能全歸咎於 人民,政府也要付一半的責任,但是台 灣的人民,可以再多想一點嗎?不要一直 說台灣不好,等改變了自己後,台灣也 會進步了。 東華大學族文二 / 朱希文

現在的社會,雖然許多年輕人對於台灣 歷史或政治無感,但還是有不少人參與 在社會運動中爭取人民該有的權利,或 許我能做的只有一點點而已,但許多人 加起來就是龐大的力量。我在慈林看到 的是,這些力量中的血汗、無奈以及希 望…2014年3月8日為廢核大遊行,回顧 台灣這三年來民間已強烈表達廢核意願 ,政府卻以拖字訣應付民怨,想要等到 風頭過後持續擁抱核電,不但老舊危險 的核一、二、三廠要投入1100億元來延 役20年,核四安檢也變成公關騙局,毫 無把關功效。希望更多的人能支持廢核 ,使台灣成為無核國家! 政治大學台史所 / 二宮雅古以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師生參訪。

13


參訪留言

政大台史所戴寶村教授與學生參訪情形。

很慶幸慈林基金會為過去的歷史留下諸 多紀錄,無論是影像、書籍、報紙或是 雜誌,縱使過往不堪回首,令人心傷, 然則如同德國和波蘭,我們必須正視歷 史,前者接受世界公論,承認錯誤並從 中記取教訓,後者則是保留二戰留下的 集中營以警醒世人,莫再有同樣的悲劇 發生。居住在台灣的人必須了解腳底下 這片土地的過往,不是為了爭論對錯, 孰是孰非,而是為了更認識這塊土地曾 經發生的事,如此才會珍惜眼前當下的 幸福。希望未來能夠將慈林分享給更多 的朋友,讓大家都能夠更了解台灣、珍 惜她、愛護她。 政治大學台史所 / 陳品妤

專業的解說員解說著台灣歷史的來龍去 脈,使我明白台灣是如何從一個滿是束 縛的社會,邁向現今進步的國家,而在 整個會館裡,我也看見了成千上萬早期 台灣的運動刊物、珍貴的裡歷史資料, 不僅如此,館內的藝術設計也增添了一 份濃厚的鄉土氛圍,讓初次走進館內的 我感覺像走進了時光機般的穿梭在從前 的社會裡,更令我感動的是那待人親切 的態度,不只在一邊訴說著台灣的歷史 故事,偶爾也會給我們對話的空間,使 我們在經過解說之後,順便一併整理從 小學習到的歷史資料對照來去做對話, 我覺得真很謝謝兩位解說員在短短的時 間裡,盡量的和我們解說台灣的歷史, 我覺得這對我在歷史上的幫助真的很大 ! 東華大學 / 孫義強

金山高中師生參訪本會合影。

慈林海外創始會員張邦良夫婦、許建立等人來訪

14


慈河獎學金論文摘要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Taiwan´s Media: A Historical Analysis 指導教授:J. Bruce Jacobs 學校系所:School of Languages, Cultures and Linguistics, Faculty of Arts, Monash University 撰文者:許建榮(2009年慈河獎學金得獎學生)

本論文探討1896年以來,台灣媒體分別在日本殖民統治、中國國民黨殖民統治以及民主化等三個 時期,如何建構國族認同的歷程。日本與中國國民黨外來政權在台灣,都曾經強力推動日本或 中國國族的認同建構;日本人嘗試把台灣人日本化,國民黨則是長期推動中華民族主義,把台 灣人形塑為炎黃子孫。李登輝民主化後的台灣,台灣人才真正有機會可以訴說自己真正的認同 ;因此,台灣國族認同日漸成長,進而凌駕在中國認同之上。 媒體身為國家意識型態機器的一環,自然就是日本與國民黨政權控制的對象,也是兩個外來政 權建構國族認同的主要工具之一。當然,民主化的台灣,除了部分媒體依然延續戒嚴統治時期 的中國認同思維,許多認同台灣的媒體也開始建構台灣國族認同。 在日本統治時代,雖然官方媒體,例如《台灣日日新報》與「台北廣播電台」,強力建構著日 本國族認同,但台灣人的媒體,例如《台灣民報》與《台灣大眾日報》也在1920年代到1930年代 初期積極形塑台灣人自己的國族認同。雖然台灣人的媒體有左右翼之分,但建構不同於日本國 族的認同則是共同的目標。在國民黨戒嚴統治年代,官方、黨營媒體以及主要私人媒體如《聯 合報》、《中國時報》,都是國民黨統治機器的一環,這些黨國機器當然為黨國服務,並且進 一步形塑台灣人中國認同的意識型態;不過,依然有少數的台灣人媒體不畏懼國民黨的文化霸 權與威權統治,勇於為台灣意識發聲,例如《台灣政論》等黨外雜誌。 民主化後的台灣,隨著台灣國族認同的成長,台灣媒體也呈現多元的發展,中國認同媒體與台 灣認同媒體彼此較勁。在民主化後,有些中國認同媒體或許因為老闆易主,也可能基於市場因 素,進而轉向台灣認同;有些媒體的創立,則是本來就是奠基於台灣認同。雖然許多中國認同 媒體依然為中華民族主義發聲,但在市場機制的商業原則下,他們逐漸失去市場,例如《聯合 報》與《中國時報》。不過,在台灣與中國經貿關係日趨緊密的現況下,有越來越多的媒體受 到影響,尤其是部分號稱台派的媒體,更因為「中國因素」,進而自我審查。雖然台灣人的民 主與台灣認同看似穩固,但媒體的國族認同問題卻日漸受到「中國因素」干擾;據此,這是當 代的台灣人應該謹慎思量的問題。

15


慈河獎學金論文摘要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Taiwanese, who have experienced colonial rule by both the Japanese and the Chinese Nationalists, is a complicated topic. Both alien ruling powers indoctrinated Taiwanese with either a Japanese identity or a Chinese identity. The Japanese employed Dōka (assimilation) to integrate the Taiwanese into the Japanese Empire, and the Chinese claimed the Taiwanese as the descendants of both the “Yanand Yellow Emperors” of the Chinese nation. Since democratization and Taiwanization under Lee Teng-hui’s presidency, the Taiwanese can express dissent as well as their Taiwan identity; since democratization, Taiwan identity has grown steadily in contemporary Taiwan. Since the late 1890s, the media, serving as an ideological apparatus, has been one of the major battle fields for constructing or debating national identities in Taiwan. Both the Japanese and the Chinese colonial rulers utilized the media in efforts to shape Japanese and Chinese identities for the Taiwanese. Taiwanese elites used the media during Japanese rule to push alternative identities in opposition to Japanese identity. Some opposition to Chinese Nationalist’s martial law also utilized the media during that period to reveal a Taiwanese consciousness. After democratization, Taiwan identity media, including underground radio stations and the Internet, rose to occupy a remarkable market share competing with China identity media. Meanwhile, media ownership became a main factor that determined a medium’s national identity—whether it be China identity or Taiwan identity. The rise of China’s economy, the close Cross-Strait economic relationship and the close relationships with China many media owners have begun to influence the national identity favored by some media outlets. For over a century of Taiwan’s history, the media have exerted influence on the shape of the people’s national identity through the representation of some societal elements such as language, kinship, religion, culture, myth, and democracy. Both the Japanese and the Chinese pushed a “national language” policy in the media to make the Taiwanese people a part of the Japanese Empire or the Chinese nation. The Japanese official media pushed Dōka onto the Taiwanese people while many Taiwanese elites expressed alternative national identity against Dōka in some newspapers. The 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owned, state-owned, and military-owned media as well as its patron-client media propagated Chinese nationalism by using kinship, religion, culture and myth to represent a fundamental association of the Taiwanese people with the Chinese nation. By contrast, some opposition in their concern for Taiwan tried to connect “democracy” to a Taiwanese consciousness. After democratization, the media demonstrated diverse formulations of national identity. The China identity media repeated the same arguments used during the martial law period to construct a China identity. The Taiwan identity media framed a Taiwan identity through such things as kinship (Austronesian descent) and language. The Taiwan identity media further employed the notion of “democracy” to make Taiwan identity distinct from China identity. In conclusion, the media have served as an ag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 broad conceptions of national identity—Japanese, Chinese and Taiwanese identity—over the last century of Taiwan’s history.

16


工作紀要

2014年1-3月份工作紀要 日 期

摘 要

2014/01/12(日)

鄭南榕基金會主辦「宜蘭民主生態之旅」學員參訪

2014/01/17(五)

戴寶村教授帶領政大台史所學生參訪

2014/02/06(四)

小英基金會主辦「起造˙政治工作坊」學員參訪

2014/02/11(二)

全國大專蘭友會傳承營幹部訓練參訪

2014/02/12(三)

新北市金山高中老師及社會科學生參訪

2014/01/14-15(五-六) 2014 年歷屆慈林青年營&青少年營同學會 2014/02/15(六)

2014 年慈林迎春聯歡

2014/02/28(五)

228 事件暨林家祖孫受難 2014 年追思紀念活動

2013/03/03(一)

慈林踏青隊春季踏青,地點:宜蘭大學實驗林場

2014/03/07(五)

教育部人權教育議題推廣輔導群新北市中小學教師參訪 慈林講座~深耕有成宜蘭人系列 22

2014/03/15(六)

講師:鄭瑞城博士 /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董事長 題目:回顧所來徑

2013/03/17(一)

慈林踏青隊春季踏青,地點:新北市坪林區金瓜寮步道

2014/03/19(四)

台北建成扶輪社姊妹社日本仙台扶輪社社友參訪

2014/03/25(二)

慈林「博物館到校服務」前往宜蘭縣金岳國小服務

2014/03/29(六)

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系師生參訪

慈林志工動態 慈林志工同時也是畫家的張堂庫先生,將於4月19日 至5月18日於形而上畫廊(臺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一 段219號7樓(捷運忠孝敦化站6號出口))舉辦個展「 路邊劇場」,除週一外,每日11:00~18:30開放參觀 。歡迎喜愛藝術的朋友前往欣賞。 清晨閱兵,油畫,162*162cm 2013

17


慈 慈林 林基 基金 金會 會的 的事 事工 工是 是一 一項 項長 長期 期耕 耕耘 耘的 的工 工作 作, ,需 需要 要大 大家 家的 的捐 捐助 助, ,您 您的 的每 每一 一筆 筆熱 熱心 心捐 捐 款 款, ,都 都將 將成 成為 為各 各項 項事 事工 工的 的推 推展 展, ,更 更是 是給 給我 我們 們無 無比 比的 的鼓 鼓勵 勵與 與支 支持 持力 力量 量! !慈 慈林 林衷 衷心 心感 感 謝 謝您 您, ,也 也歡 歡迎 迎定 定期 期小 小額 額捐 捐款 款。 。 郵撥帳戶

銀行帳戶

名:財團法人慈林教育基金會

號:15066701

帳 號:17062056290 台灣中小企銀羅東分行 銀行代碼:050

*捐款收據可以申報抵扣稅額用

名:財團法人慈林教育基金會

【利用銀行匯款或提款卡匯款者,請與慈林聯絡,以便寄 發收據。謝謝!】

------------------------------------------------------------------------------------------------------

財團法人慈林教育基金會信用卡認捐單 持卡人姓名

電 話

代號:12-250-0005-4 (O) (H)

身分證字號 信用卡別

(請勾選)

行動電話

□ VISA

□ MASTER □ JCB

□ 聯合信用卡

請提供 卡片末三碼

信用卡號

有效期限

發卡銀行 持卡人簽名

______月_________年 (需與信用卡簽名同字樣)

銀行授 權號 碼

收據抬頭

此欄由本會填寫

通訊地址 認捐方式

□ 單筆捐款 $

元整

及 捐款金額

□ 長期捐款 /( 收據寄發方式: □ 每月寄發 □ 年底再一次寄發 ) 每月贊助金額:□ 三百元 □ 五百元 □ 一千元 □ 其他金額$________元 □ 捐助慈林語錄金額$__________ 元整,請贈送 _________ 本

財團法人慈林教育基金會 26847 宜蘭縣五結鄉舊街路 128 號

電話:03-9650515*11

傳真:03-9650205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